- 280.50 KB
- 18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内控的关系1、相关定义1.1、ERP的定义及核心思想(1)ERP的定义ERP简称企业资源计划,亦称企业资源规划,就是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计划、控制及管理的一种手段。ERP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其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平衡与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幵展业务活动,从而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足够的能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2)ERP的发展与核心思想ERP的形成大致历经了4个阶段:基本MRP(物料需求计划)阶段,闭环MRP阶段,MRPII(制造资源计划)阶段及ERP的形成阶段。ERP是整个企业范围内调整供需平衡的管理工具,它提供了联系客户和供应商并使之成为完整供应链的系统,是一个面向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专门为解决企业信息集成而产生的专业性的系统解决方案。ERJ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其精髓是信息集成,通过ERP系统将整个企业的销售、营销、生产、运作、后勤、釆购、财务、新产品开发及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集成,共享信息和资源,从而有效地支撑经营决策,进而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能效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它与其前生MRPII(制造资源计划)相比,内涵更加深远,集成功能更加强大。ERP除了传统的MRPII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支持仓库管理,数据在线
分析处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种需求;支持远程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支持多种生产类型和混合型制造企业的各类业务;还支持企业的资本运行和投资管理等等。实际上,当前热门的ERP软件已经远远超出了制造也的应用范畴,例如航运、物流-5-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等行业也普遍釆用ERP,它已经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此外,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配置性等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2.1.2ERP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应用效果ERP系统从最初由美国的Gatrner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至今,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同与接受,并给许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80%的企业已经实施并使用了ERP系统。目前,我国的ERP系统的供应商主要有用友、金蝶、浪潮、神州数码、博科资讯、杭州新中大、金算盘等。ERP系统覆盖了企业生产制造、工程项目、财务、销售、采购、客户关系、人力资源、商业智能以及电子商务等业务。伴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用户之间,甚至是竞争对手之间都要求对市场信息快速响应,信息资源共享。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m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及电子数据交换(EDI)。随着ERP系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并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后,它为企业带来的多方面的效益已经逐步的显现出来:最短的生产周期、最合理的资源利用、
最低的库存、最高的生产效率、最低的生产成本、准确的交货日期、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最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等,这种种的优势都是企业管理者们追求的共同目标,通过利用ERP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协调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和外部的众多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2内部控制理论概述内部控制是指组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控制,是有效执行组织策略的必备工具。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领导、组织、协调、监督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6-某企业ERP环境下内控的实现与完善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促其认真贯彻执行管理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准确、可靠地取得各种管理信息,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目标。2.2.1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1)内部控制论的含义内部控制是为了达成某些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过程。内部控制是由”人”制定,也要”人”去执行,因此,它是受”人”影响的一种过程,”人”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关于内部控制的含义,国内外专家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他们主要从内部控制的范围、内部控制的手段、内部控制的目的等三个方面去进行定义。从内部控制范围来看,主要有”部分控制论”和”全部控制论”两种观点:”部分控制论”认为内部控制只包括与处理经济业务有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全部控制论”认为内部控制应包括全部管理控制,它不仅局限于会计、财务的范围,而是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
从内部控制手段来看,主要有”牵制论”和”组织方法论”两种观点:”牵制论”认为内部控制只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制度”或”职责分工制度”;“组织方法论”认为内部控制不仅包括牵制制度,还包括组织、方法、手续等其他手段,”组织方法论”属于”全部控制论”的观点。从内部控制目的来看,主要有”三目的论”和”四目的论”两种观点:”三目的论”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四目的论”认为内部控制除了保护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外,更重要的是为了贯彻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以达到系统的目标,同时还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四目的论”属于”全部控制论”的观点。(2)内部控制的演进从理论上讲,人类自有了群体活动,就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控制,我国古代的御史制度,早期西方的议会控制均属于控制的演进。美国职业会计是协会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49年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7-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的概念,内控包括经济组织的计划及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济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在其后的50多年里又不断的进行修订,1992年美国COS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达成某些特定目标而设计的过程,是一种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与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层所设计为达成营运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995年加拿大COCO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为帮助组织成员达成营运的效果与效率,内部与外部报告的可信赖程度,遵循刑官法规以及内部政策办法等目
标,而由组织资源、系统、过程、文化、结构与作业等元素组成。COCO控制模式,更具动态和管理层导向。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无论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理论有多少种看法,”全部控制论”的观点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内部控制”是一种管理体系,它是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现代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并逐渐成为业务较为复杂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技术,是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先进方法,是实现组织管理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自动化最基本的条件。2.2.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介(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形成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管理松她、内控弱化、风险频发、资产流失、资源浪费、违法腐败等现象还十分突出,为了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在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要求,财政部不仅组织了有关加强企业内控的专题研讨会,更连续制定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等7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006年7月,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京正式成立了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标志着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多个部委通力合作打造中国企业内控平台的决心,也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一个内控时代已经来临。-8-某企业ERP环境下内控的实现与完善2008年6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正式颁布了《企
业内部控制基木规范》,2009年7月1日起,强制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2010年又颁布了内控评价、内控应用、内控鉴证、内部控制配套等一系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特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共7章50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该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具备以下五大特色。一是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在总结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五是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
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9-第3章ERP环境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第3章ERP环境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1.2、民营企业的概念在中国,经济学界对于民营企业的概念界定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认为民营企业是私人投资、私人经营、私人享受投资收益、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观点是指相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的企业,是根据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本文中的民营企业,是指公民以私有财产进行成立、生产经营的企业。这中间不包括国有资产和国外资产。因此,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了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合伙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如果只是含有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所占股份并不具备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10第3章A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第3章A公司及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简介1.3、内控制度的概念及设计方法研究第一节内控制度及财务内控制度的概念
一、西方国家内控制度的概念1西方人界定的内控制度是外来语,英语为InternalControlSystem。美国是内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像巴塞尔委员会这样的国际性银行组织对内控制度也特别关注,发布过很多相关的、有价值的文件。在西方,内控制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作为根除”大危机”中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根本措施之一。2.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订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按照这个定义,内部控制一开始就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围,包括了成本、预算等项内容。3.195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4.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这个概念相当的宽泛,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5.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1
本段参考:《亚新科集团内控管理程序修正》课题组: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P112~11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3“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6.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的形式发表。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COSO报告提出的这个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7.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的报告,将COSO报告提出的内控制度的整体框架成功地应用于银行业,并演绎出适合银行业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十三条原则。该报告实际上是对巴林银行失控案例的积极反应,但同时也将内控制度的范围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二、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在我国,由谁在哪部文献中首先使用内部控制概念已无从查考,但在正式法规中首先有实际意义的使用似应确定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
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嗣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上将内部会计控制当作会计监督的一部分。实际上英语”Controls”作为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翻译成”监督”,那么,”InternalControls”完全可以翻译成”内部监督”。中注协的内控概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在其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4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概念,它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的内部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但似乎是”各有所司”: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诸如此类。很明显,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受西方影响很大,中注协的概念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而财政部有意识地将有关文件限定在会计控制的范围,除了行政权限的考虑之外,也表明我们对其他内控制度及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成熟。不言而喻,我国内控制制度建设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第一,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所谓的内控制度
在概念上并不统一;第二,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第三,我国现存内控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第四,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控制度在概念上补充下列几点十分重要:1.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内控制度发生在社会领域的各类组织中。在抽象的意义上,控制就是A委托B按照A的意图将A的事情办好。这就是代理人说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过程实际上是授权和指派责任的过程。由于现代各类组织层级多、结构复杂,因而在各类组织中,控制或者内部控制所体现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责任源于授权,而授权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权利来源。为什么A有委托B的权利?谁有可能是A或B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权利、提供经费的权利是控制权的基本来源之一。(2)权利的运作。如果B是若干人时,权利的运作就成了问题。西方人强调在高度透明的前提下,将同一权力下授给若干人,按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原则运作权利。东5方人则强调当事人对相互之间的事务的直接介入,所谓”您中有我,我中有您”。A对B的控制在小规模的组织中基本上是直接的,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大,控制的间接性越强,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越复杂。至于B为什么接受A的委托,则是因为B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也就是B可以从接受A的委托中得到好处。2.内控制度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
或作业标准。一个组织的运营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所谓作业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一个事件、一项任务或一件工作的基本单位”。作业是相对的概念,还可以说一项作业由若干任务组成,而若干项作业又可以组成一个流程。作业可以按照不同标志进行分类,其中最流行的是将作业分成与单位产出相关的作业、与产出批量相关的作业、与产出类别相关的作业、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作业。而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作业也称为与组织相关的作业,并进一步分成结构性作业和程序性作业。将作业概念引进到内控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依此为基础,可以直接引进适时制(JIT)、作业管理(ABM)、作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最新的管理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优化、简捷和理性的作业标准。同时也表明内控制度不仅”治病”,而且可以”保健”。将内控制度当作作业标准,就可以按照控制论或管理控制的循环步骤,执行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3.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包括会计(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管理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管理目标即效率和效果的实现,法规执行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法规的贯彻执行。这三个目标与COSO报告完全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增加一项业务控制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会计控制的对象为货币以及与货币有关的物,管理控制的对象为人,业务控制的对象为物。业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可能重叠,但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都不能完全涵盖业务控制。此外,法规执行控制是其他三项控制的前提条件。4.内部控制是衡量组织风险的基础。内控制度是一种标准,而风险就
是对标准的偏离程度。对一个组织来说,将内控制度设计的越符合实际,该组织的风险越小。6三、财务内控制度的概念21.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中的支持性活动,是为主体活动提供支持服务的。图1:价值链示意图2:企业价值链中的主体活动2本段参考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的建设》、《财务管理规则》、《财务控制新论》。价格库存成本费用费用库存费用信用信誉费用财务管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利后内勤部生作业产后外勤部营市销场服务润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辅企业基础设施助活动基本活动72.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制度是针对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针对某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了其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岗位与职责以及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但财务制度本身不是程序、方法或细则。3.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图3:财务管理制度体系4.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器”职能。图4:财务内部控制框架意识价值树立政策规范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纪律约束全面预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统计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组织制度财会稽核制度8第二节内控制度的设计方法及财务内部控制方法3研究内控制度概念的目的在于为内控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是一个体系。所谓体系是指一个有结构或由若干因素组成的整体。因此,我们将内控制度的设计分成总体设计和单项设计。前者说明一个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整体结构或组成要素的设计,后者说明构成该整体结构中的每个要素内容的设计。一、内控制度的整体设计思路4内控制度的整体设计可采用三条思路:思路一:三维立体的静态结构。一个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在总体上应该是组织、项目和流程三个方面的综合,具有三维立体性。1.关于项目维度所谓项目,是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由于任何两家企业、任何两位企业经理总是存在差别,因此,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经理在项目数量上可能有不同选择。但是,下列几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第一,企业愿景、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要求;第二,管理的”粗细”;第三,体现COSO报告的总体框架;第四,涵盖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此外,设计内控制度项目数量时,可参照组织的供应链来进行。例如,对制造企业来说,供应链可从顾客开始,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配运、顾客服务等组成。供应链可以转化为流程,如下文所述,流程又可分3本节参考: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李晓旭:构建现代会计管理体制的新思路,《财会月刊》,2001年第6期;《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布时间:2005-2-7。4本段参考:《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如何选择财务控制模式》、《试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布时间:2003-8-1。9解为作业和任务。以此为基础便可确定内控制度的数量。其次,所有内控制度项目是不是可以等量齐观呢?答案是否定的。它取
决于相对谁来设计内控制度项目。对证监会、中注协和注册会计师,会计控制可能最重要;对企业总经理,管理控制和主营业务控制可能最重要;而对车间主任,业务控制可能最重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外,有些项目执行的结果是可以计量的,例如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而另一些项目的执行结果,则属于非定量的或不能直接定量的,例如危机处理等。值得注意的是,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对任何组织来说都应该放在首位。2.关于组织维度所谓组织,在这里是指具有共同行动目标的人类群体。现代企业是一个组织。它可以被分成高层、中层、基层和现场四个层级,每个层级由若干单位组成、每个单位有若干成员。按照COSO报告的思想,每个层级、每个单位、每个成员都与内控制度相关,应该参与内控活动。从组织维度设计内控制度,需要考虑企业的控制目标、控制环境和控制方式,进而确定企业的管理跨度与管理层级、企业是实行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并建立使组织得以运行的保证——经济责任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度。组织维度设计得好,可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3.关于流程维度所谓流程,是指企业经营过程的一个阶段,由若干项作业组成,而作业由若干项任务组成。在典型的制造业中,其经营过程有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配运和售后服务等项流程。每项流程,例如制造流程,包括材料入库、材料存储、材料搬运、加工、半成品搬运、加工、成品入库存储、成品包装发运等项作业。而每项作业,例如材料入库,包括卸载、验收、盘点、移动、摆放、记录等项任务。特别重要的是,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完成的,授权和责任在这里可以体现出来。在流程维度设计中,就是遵循着这
种相对的”流程—作业—任务”三个因素之间的依次关系进行。4.项目、组织和流程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来,每个项目都是通过组织的层级、单位和成员按照一定的流程、作业和任务的要求来完成的;从流程、作业到任务,由于任务由人或组织成员来完成,因此,完成任务的成员组成单位、单位构成层级,从流程10维度很自然地过渡到组织维度。换句话说,一个内控制度项目是由组织和流程组成,是一个二维体系,当企业存在多个项目时,就可形成由组织、流程和项目组成的三维立体框架。思路二:过程循环的动态结构。应该指出,现行内控制度设计上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没有将内控制度与公司总经理(CEO)联系起来。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在操作层面上,很多人仍然在进行会计控制,并当作财务部门“自娱自乐”节目。另一个缺陷是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很少有人站在企业立场上考虑如何执行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动态上,内控制度不仅包括制定,而且包括执行,对执行情况的计量或测试,对计量或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偏差进行整改(包括预先设定奖惩制度和整改方案,修订内控制度)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结构或系统。1.与上述相同,内控制度的设计首先考虑企业的愿景、战略和目标。据此设计好内控制度之后,便是内控制度的执行。但对控制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去执行内控制度,而是保证执行者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2.实现内控目标的第一步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计量或测试。全部内控制度的项目可以分成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的两类。对可计量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
途径取得,例如预算执行结果就可以从会计核算的结果得到。对不可计量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例如对公司印鉴使用控制制度的测试就必须按照该制度的要求设计问卷调查表,来了解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说,一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往往可计量部分和不可计量部分并存。在这里,我们统统用测试表来表示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或测试。就操作层面而言,一家企业内控制度的测试可以分成综合测试和单项测试。前者是对全部内控制度项目的测试,在现代企业中这主要是集团公司总部对子公司或二级经营单位内控制度的总体执行情况的测试,其测试表的结构按照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设计;后者是对一个内控制度项目或一个相关的单位的测试,其测试表的结构也是按照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设计。113.实现内控目标的第二步是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计量或测试的结果与内控制度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判断:第一,测试结果是否与内控制度相符?如果相符,控制者不做任何干预,由执行者或被控者照常继续执行;如果不相符,则过渡到下一个判断。第二,偏差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控制者不做任何干预,由执行者或被控者照常继续执行;如果不可接受,则过渡到下一个判断。第三,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符合,偏差则导源于执行者,应进一步分析偏差的原因,拟定纠偏措施,并向控制者提供测试报告,控制者依据测试报告采取纠偏行动,干预执行者的执行过程。如果不相符,偏差则导源于内控制度,控制者则应采取修正或补充内控制度的行动。4.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测试报告作为一种媒介,将控制者和执行者、
总经理的监督和下属的现场运作巧妙地连接起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两个问题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第一,测试报告至少分成两种:一是对测试结果的汇总和详细分析,称为明细报告,留在内控部门备查;二是在明细报告基础上编制的报告,称为简式报告,要定期报告给总经理。第二,测试报告结构应该与测试表保持一致,也就是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其中应就每个要素进行评估,特别说明造成制度与制度执行情况之间偏差的动因。5.控制者依据测试报告采取纠偏行动有两种含义:第一,直接干预,即控制者直接和强制性地要求执行者用控制者指定的行动方式取代原有的行动方式。例如规定用办公室电话打长途必须登记,但因执行不严,致使电话费上升。其矫正措施可能是将电话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强制性地让打长途的人进行登记。第二,间接干预,即控制者制定和坚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准自动化”地矫正执行者的行为。仍以电话费为例,控制者可以规定该办公室长途电话费超过100元部分由办公室成员承担50%。除非办公室成员不喜欢钱,不然,他肯定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思路三:以企业经营活动事件的常规性、非常规性和混合性为基础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按照性质这些事12件可区分为常规性的、非常规性的和混合性的三类。另一种表述是:确定条件下发生的、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和混合条件下发生的。据此,我们可发现内控制度设计的另外一些思路:1.在严格意义上,人们能够控制的只是常规性事件,所谓内控制度也只是相对常规性事件而言,人们无法为那些非常规性事件设计内控制度。
2.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并非不考虑非常规事件。因为非常规事件发生在内控制度控制的范围之外,属于企业风险,执行者往往利用这些事件的发生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控制者的行动。对此,至少应采取两种方法予以防范:第一,设计非常规性事件的处理原则。应该注意,尽管人们无法预见非常规事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但凭经验和理性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非常规性事件的类型。例如在企业中可能发生产品质量、环保事故、财务危机、生产安全事故等等。因此我们有可能设计非常规事件或危机处理程序,包括处理原则、程序和权责等等。例如企业可以规定当发生严重危害公众事件时,管理当局在12小时之内通过媒体做出反应,以表明诚意;要积极与政府配合;统一对外口径等。第二,用非控制方法弥补控制方法的不足,特别要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大多数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成员归属感的基础,进而使企业成员热爱企业、关心企业,这特别适合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而职业道德在这里是指与企业成员的工作相关的规范,是一种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因此,企业应该为不同岗位上的成员,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总结和以适当的形式强化健康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当危机发生时,才会有人主动报告和处理,不至于袖手旁观。3.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多事件既不是常规又不是非常规,而属于混合性的。就此设计内控制度,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混合性事件转化成非常规事件非常有可能,但往往有征兆。因此,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应该有相应的预防条款,防危机于未然。
第二,混合事件的存在表明,与此相关的内控制度本身就有风险,也就是说并非按照内控制度去做就会完全避免错误。不能迷信内控制度,它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对内控制度本身的评估是不13可忽视的。第三,混合性事件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常规事件是可能的。例如未来外汇汇率是混合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使之转化为常规性事件。当然,这需要经验、知识和技巧。二、单项内控制度的设计思路5所谓单项内控制度就是指上文所说的一个内控制度项目。这里将从三个方面给予讨论:按部门进行设计、按项目进行设计、按流程进行设计。第一,按部门设计部门是构成组织的单元。按部门设计内控制度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将部门既看成组织中相对独立部分,又看成与组织中其他部门相互连接的环节,各个部门甚至形成一个投入产出的网络。进行部门内控制度设计时,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因素包括部门内每一个人的诚信、道德价值和能力;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授权方式和发展其员工的方法,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等。而要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就需要从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明确责任的分派和权力的授予出发,注重提高本部门员工的诚信和工作能力,奠定良好的控制基础。同时,还应发现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2.分析部门在企业中可以涉及到的项目,分析部门处于项目工作流程的哪一个环节,或属于流程中的哪一个作业链条之中,存在何种风险,部门需要参与哪些工作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种类及大小,初步评估部门面临的风险,并进而确定关键控制点。
3.根据控制点确定所要进行的控制活动,进行责任和权力的具体分派,制定业绩考核标准。一个部门是由若干流程组成;一个流程由若干作业组成;一项作业由若干项任务组成;一项任务都是由一个或几个人来完成;而为了完成任务,每个人都必须被指定明确的责任。在部门设计中,可以按ABM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即按价值链或作业链来进行设计。第一步,明确各部门涉及到的作业(如部门的作业可分为三种:接受顾5本段参考:《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唐丽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发布时间:2005-7-23;《财务管理的再设计》。14客需求作业;满足顾客需求作业以及辅助作业),明确部门的作业链和价值链以及作业结构;第二步,确定部门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各流程的投入与产出;第三步,确定流程中的各项作业以及相应任务;第四步,从按作业收集耗费的资源成本数据出发,确定作业的产出指标;第五步,制定作业的业绩指标,即将部门的业绩指标分解到各项作业,并根据部门的实际业绩作出评价。按作业链进行部门的内控设计,使部门明确在整个内控制度中自身涉及到的内控项目有哪些,处于流程中的何种地位,部门即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很好的衔接,集合各部门为整体,实现全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将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地在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资源会实现合理配置。4.设计部门内控制度时建立部门内部以及部门间的信息与沟通,部门内上下级、同级、部门间能迅速取得他们在执行任务、管理和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互相交换这些信息。5.部门的内控制度应具有监督职能,包括例行的管理和监督活动,为
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还应具有协调小组,即纵向协调或横向协调小组。6.设计部门的内控制度也应区分常规性事件、非常规性事件和混合性事件。常规性事件的控制可按上述方法进行,而非常规性事件和混合性事件的控制可按本文第三部分总体设计中的有关思路进行。内控制度设计后,应在部门内部进行测试,测试的基本方法是:以部门为基础,对部门的职能及岗位设置在内控制度中的实际执行功能进行测试。部门测试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部门应具备的功能、部门管理的权限及范围、人员的职责划分,部门的主要业务(分业务种类绘制流程图)、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衔接(主要是业务上的衔接)。针对部门的测试主要看部门是否能够完成规定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是否存在重叠,部门之间职责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否存在有的环节大家都管,而有的环节又无人问津的情况,及管理上是否节约而有效。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修订或增补该项内控制度。按部门设计最实质的内容是流程设计。15第二,按项目设计一个项目,有其自身的业务流程,跨越不同的组织部门。按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步骤:1.分析每个项目的组织维度和流程维度。即分析在执行该项目时都会涉及到哪些部门,部门的层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组织结构如何,以及该项目会牵扯到哪些业务流程。同时分析在执行项目时可能面临的相关风险,然后按项目的业务流程来进行具体设计,根据执行项目的环节和流程,确定控制点,从组织和流程两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即项目的审批、授权、核实查证、责权分离、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检查等,还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机制。
2.制定项目内控制度的执行测试方法并形成测试报告。在项目设计中,设计一套内控制度的制定、内控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测试报告程序,来考证项目的组织结构方面,包括层级、单位和责任是否合理,以及项目的业务流程方面是否能进行实际操作,测试需结合COSO报告关于内控的五个要素进行,即查看项目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3.设计项目内控制度的修订和增补程序。形成测试报告后,就可以根据报告结果决定是否对该内控制度进行修订。经由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测试、报告、修订等一系列循环周转的过程进行项目内控设计,可以使制定的内控制度符合企业实际,具有操作的可能性。同样,按项目设计的最实质的内容是流程设计。第三,按流程设计按流程设计,是对企业某项业务流程的控制制度进行设计,如对销售流程、采购流程进行内控制度的设计。一个业务流程中包括若干作业,而每项作业又由若干任务组成。按流程设计的思路是:1.明确业务流程的工作环节的前后衔接,确定流程的投入与产出。2.明确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作业,作业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作业链,并制定每一作业相应的作业标准,根据每一项作业的投入与产出,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即将总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中。3.明确每一项作业的任务组合。对每一项任务规定出相应的标准,即制定完成任务的指标,包括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164.将每一项任务落实到执行任务的每一个组织成员。即用上述量化和非量化指标作为考核组织成员的业绩指标,同时,任务需要落实到组织、
单位直到个人,涉及到授权与责任,所以,流程设计与组织设计达到了有效的结合。在一项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又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内控项目,也即组织、项目、流程的三维组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程设计必须建立在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合理的基础之上,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应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分析,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三、财务内部控制方法6我们在设计财务内控制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1.职务分工控制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应有合理分工;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工。2.授权批准控制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à授权代理人3.业务记录控制原始记录à凭证传递à会计核算à记录核对4.人员素质控制职责à培训à考核à奖惩à职务轮换5.全面预算控制计划职能的体现、日常控制的标准、事后分析的参照、考核的标准、奖惩的尺度。6.财产保全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盘点。7.风险控制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复合风险、其他风险、资源整合风险、各风险的关键控制点。8.内部报告控制9.内部审计控制上述研究对我们设计邮政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本段参考: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试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布时间:2003-8-1。171.4、企业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做过大量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总和”。
舒尔茨是基于传统经济理论资本同质性假设,从人力资本的形成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的界定。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身上的知识、才干和技能。他注重人力资本的微观分析,并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强调了人力资本的获得途径,其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推动者[11]。我国学者基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本进行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颇多较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李忠民[12]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主要以人力资本的作用为核心。李建民等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核心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力、知识、技术与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13]。强调了构成人力资本的这些因素具有经济价值。王金营综合了这两种观点,提出人力资本是”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的人力资本概念。朱必祥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14]。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力资本的价值本质特征。付一辉[15]提出了价值观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体现为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及情感意志力等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并将其引入人力资本财务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却把人力资本局限在企业生产的劳动者身上,因此难以作为一般的学术概念。
虽然学术界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但始终难以形成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统一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人力资本是基于微观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因此,本文在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人力资本概念相对一致的部分,尝试着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界定,即企业人力资本是指通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及”干中学”等)形成的存在于企业员工身上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企业人力资本的定义有两个要点:首先这种资本需要通过后天耗费一定量的稀缺资源而形成;其次这种投资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根据这个概念,企业内所有员工都拥有着存量不同的人力资本。1.5、协同创新的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的《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1973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第一次提出”协同”概念,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比单个子系统所产生的效果要大得多,这就是协同效应。随后学术界逐渐将协同学与创新联系起来,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协同创新出现。一般而言,协同创新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构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为实现共同利益,相互共享资源,统一协调各方行动,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1.6、相关概念的界定2.1.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2.1.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对产业集群现象的概念性界定,学者们至今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经济地理学,管理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从各自学科视野对产业集群有不同的命名和概念界定。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源于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产业区”,随后意大利学者将其定义为”新产业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专业化产业集聚称为产业集聚(IndustrialAgglomeration)[39]。关于产业集群,概念引用较多的是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按照迈克尔波特(1990)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并且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其他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和产业协会等)组成的群体[40]。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化分工日益加深,在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犹如马赛克一样镶嵌在世界版图中。由于各地产业集群产生的背景不同,其发展也依赖特定的路径,产业集群特征的概括一直存在争议,以下是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归纳的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1)地理上的邻近性地理上的邻近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先决条件[41]。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生活和工作能导致频繁的相互作用和非正式接触,并进而培育信任,开展交流,降低分割和重组市场关系的成本。(2)地理边界的跨越性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可存在于大小经济体中、城乡地区、以及国家、州、都
市区等不同地理层次上,集群的地理范围可以从一个城市或一个州延伸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几个邻近的国家。但总体上,各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局限在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群的地理边界通常与行政边界不一致,可能跨州或者跨国家[42]。12硕士学位论文(3)柔性专业化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企业间形成了灵活、密切的专业化分工,这种灵活专业化,其本质就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从而使更多功能操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同时,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与中介机构、政府共同构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即社会化的市场组织网络或地方产业配套体系。通过这种体系,企业能共享信息和资源,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产业集群还具有合作竞争、创新环境、路径依赖等特点。1.7、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这一概念,诸多中外学者因关注角度不同而给出了不同的概念阐述,日本学者岸田民树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活动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而延伸到国外甚至全世界,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化的资源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1]日本学者吉原英树认为,”国际经营就是跨越过境的经营。日本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口贸易、海外直接投资和技术提供;另一方面是进口贸易、技术引进和与外国企业的合资。其他的国际经营活动还包括资源开发、研究开发与资金的调配。”[2]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是企业从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是当代世界各国在开放经济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日益国际化的结果。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3]“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研究与开发(R&D)、生产和销售等活动的完整过程。从广义上说,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双向过程,它包括企业的内向国际化经营和企业的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内向国际化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投资国内产业,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竞争机制,带动本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外向国际化是指一国企业积极向外扩张,把生产、经营环节延伸到国外,开辟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地,以国内为基础,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竞争的过程。”[4]“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的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寻求在全球市场(而不仅仅在母国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它的衡量标准之一应当是企业在其注册地(通称为母国)之外的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程度。”[5]“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在非本土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以及各种超出国界的第1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述3生产、销售、采购、研发以及服务等活动。”[6]综合以上中外学者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概念阐述,为了便于后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结合笔者个人的理解,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定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
生产要素连接,或者通过商品、服务的流动以及活跃的海外经营活动等与国际经济发生联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活动。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是各国企业寻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跨国公司是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但本文研究对象的主体——”企业”,并不局限于跨国公司,也包括众多活跃在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中小企业。1.8、企业内部的定义领导的说法:IT规划到底是什么、怎么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个规划能够支持我们业务的发展,能够得到落地执行。业务等应用部门的说法:IT规划是IT部门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IT规划应该是IT部门考虑怎样为我们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最好还能够帮我们降低运营成本。IT部门的说法:IT规划不仅仅是IT部门的事情,我们现在整天都被那些业务、财务、行政等应用部门吆喝来、使唤去,忙得不可开交。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没有底,我们得规划出一个信息化建设的计划,然后到领导那儿申请预算,才能把那些服务器、路由器以及软件系统买回来。[2]-5-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上看,IT规划只是管理信息化的十步闭环中的一个环节。IT规划要想获得领导和业务部门的认可,必须最终能够被落地执行,从业务出发是必然的选择。
1.9、AEO企业的定义和范围AEO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参与货物的国际流通,并经海关认可符合世界海关组织或同等供应链安全标准的一方。简单地讲,AEO企业就是指通过海关或其授权的机构认证的、符合WCO或相关供应链安全基准的与国际货物贸易及货物流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标准框架》中,AEO不仅包括生产商,而且包括进口商、出口商、报关行、承运商、理货人、中间商、港口、机场、货站经营者、综合经营者、仓储业经营者和分销商等,所有在国际贸易链上的相关企业都可以向海关申请认证,获得AEO资格。1.10、本文涉及的内控机制概念定义本文涉及的内控机制与目前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概念不同,本文涉及的内控机制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按其控制的范围和控制的手段,可以基本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内部会计16控制,另一类称为内部管理控制。在本文研究的非税收入管理中,笔者将非税收入内控机制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项目管理控制、年度预算管理控制、收缴管理控制、退付管理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而内部监督则属于行政监督的一种,是自律的监督系统,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运用行政监督权力对其自身的行政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它除了一般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以外,还包括行政组织内部特设的监督机构对行政活动进行的监督,即行政监察、审计和行政复议。它的作用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事前预防。主要是对行政决策进行事前监督,避免错误决策和非公正决策的形成及付诸实施。第二,事中控制。主要表现在制止错误决策的实施,确保行政执行的正确方向,制约政府权力的扩张。第三,事后补救。通过揭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对各种行政过失进行补救。第四,经常促进。通过经常地督促、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不断完善行政机制。在实施内部监督的过程中,监督主体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在于经常性、广泛性、确定性、有效性、公正性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本文涉及的内控机制构建在某种意义上包括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概念比内部监督要广泛,两者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11、成本控制的概念所谓成本,是指为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控制是根据系统论、控制论和成本管理原理建立的,用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分为狭义及广义之说,狭义以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为目标,广义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狭义仅限于成本限额的项目,广义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狭义是执行决策过程中实现成本限额,广义还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狭义是指降低成本指出的绝对值,广义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与收入的相互关系,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省。
1.12、风险控制的概念风险控制是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期待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无论企业还是家庭,都日益11认识到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应对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风险控制内容包括:决策风险、项目可行性研究风险、决策体制风险、投资成本控制风险、投资体制风险、项目法人责任制风险、项目建设考核风险、项目建设后评估制度、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措施、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实施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制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等方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即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少的费用支出达到最大限度地分散、转移、消除风险,以实现保障人们经济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目的。这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第一,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避免或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第二,损失发生中的风险管理目标-控制风险事故的扩大和蔓延,尽可能减少损失;第三,损失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努力使损失的支出恢复到损失前的状态。
2、相关背景2.1、研究背景与意义.1.1研究背景当今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大公司都在极力抓住机遇,进行业务的扩张,在公司资产,收入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风险可能也随之积聚。2001年11月8日,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忽然宣布承认自1997年开始在财务报告上作假,共计虚报盈利近6亿美元,当年12月2日,安然公司向破产法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了当时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企业。2004年11月,中航油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给某位高管个人过大的权力,公司高层内部没有相应的制约力量,使他对内控制度极度漠视,没有按规则进行操作,导致公司在石油期货投资上判断失误,累计亏损5.5亿美元。2010年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绿大地涉嫌虚假披露信息进行立案稽查,随后,公司相关高层开始接受警方调查并被拘捕,2011年4月,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大地2010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此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A企业是一家国内领先的文具制造销售企业,目前正处于上市的最后时期,已经完成了证监会初审并落实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本人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全程参与了对A企业的2009至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审计及内控专项审计。在此,本人将对A企业的内控制度进行分析。
2.2、研究背景和意义1.1.1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上市提出新的要求1.1.1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上市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新股发审流程的规范和定价制度改革等措施出台,IPO发审制度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一系列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让证券市场更加阳光、更加市场化,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市场化发行机制。2012年2月,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公开了IPO审核工作流程,这在中国IPO发行的初次。此举意在使发行监管工作更加透明,也释放出IPO发审制度改革的积极信号。在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延长信息披露时间,让新股发行在更加透明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我们将以KDC装饰公司具体情况为例,分析我国建筑装饰企业面对新股发行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适应新股发行改革背景时期的IPO环境,成功上市?这些问题提出和解决方案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2.3、FDI出口溢出的理论背景及鉴定相对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其他研究命题,对FDI出口溢出这一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显得非常短暂。直到20世纪%年代,有关出口溢出效应这一课题的研究才渐渐展开。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2。2.4、FDI出口溢出的理论背景在理论起源上,‘下Dl出口溢出论”的萌芽是Rhee和Belot(19%)提出的“出口催化剂”(export
catalyst)概念。为研究如何更好地制定政策以促进对外经济发展,Rhee和Belot对H个发展中国家的典型行业外贸出口扩张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及(或)国外催化剂是企业成功出口的关键因素。其中,国外催化剂,就是指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们找到了一些有力的证据显示国外催化剂通过打包传播”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如ow一how”的方式,推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支持了一个说法,即‘下Dl可以作为发展中东道国企业的出口催化剂”。因此可以说,”FDI东道国出口溢出”这一命题的雏形便是”出口催化剂”这一假说。Johansson和Nilsson(1997)的研究也显示,”催化剂效应”是出口加工区(exportproeessingzones(EpZs))具有的重要潜在效应。通过展示如何在世界市场中生产(produee)、营销(market)、出售(Sell)和派送(distribute),出口加工区(EPZS)中的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会刺激本土企业开始出口。他们对,G6rg和Greenaway(2004)是近期对FDI溢出的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综述内容同时涵盖了FDI技术溢出和;}飞口溢出,因此其所引用的文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中列了40篇生产率溢出的文章,而出口溢出的文章才仅仅5篇,显得较为有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DI出口溢出:相关研究综述于马来西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极强的”催化剂效应”的存在。在理论框架中,赵伟、陈文芝(2008)提到乍Dl出口溢出论”源自于对“企业为什么要出口”这一微观主体出口动因的研究,是近年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最新动向的成果之一,也是以往贸易理论(包括新贸易理论)所未涉及的新问题。其切入点来自于:成千上万的企业不断进入及持续扩张出口贸易是一国
出口扩展的根本动力,那么这些企业或贸易微观主体进入及扩展其出口业务的决策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如今,在围绕企业的出口决策行为这个命题的研究中,‘,FDI出口溢出论”已经逐渐成为在众多的研究结论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帜。如前所述,其核心观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溢出是一国企业进行出口的动因。然而在”出口催化剂”提出的最初几年中,对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对东道国本土企业出口促进作用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这一效应的研究中,直到Johansson和Nilsson(1997)也没有明确提出”Fnl出口溢出”这一概念。2.5、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背景多个IT的应用系统,不同的系统采用的手段各异,而且早期这些系统甚至被设计为”黑盒”系统,只作为某些部门或人员的专有系统,随着这些系统的不断引入,使得企业信息化之间成为一道新的鸿沟,一个系统很难与其它系统交换信息,企业无形中产生多个应用孤岛,如:异构的系统、应用、业务流程以及数据源构成的应用环境的不同;公司的联合和兼并导致应用、流程和数据构成不同。不同的软件开发商、供应商提供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等等。据IDC报告,在全球最大的Fortune1000家企业中,平均都有14个数据库和48个应用系统,没有集成,如何实现实时企业?如何整合这些”各自为政”的系统、数据,让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快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就成为众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处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企业集成成为大型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企业并购和合并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商业需求的快速变化等种种因素,已使当今企业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信息孤岛”带来的挑战。随着诸如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财务管理等多种商业应用的引入,激增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分割。每种信息系统都能很好地完成某一些功能,但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如果抛弃这些系统重新建立,则不仅成本高而且失去了所积累的宝贵资源,因此,整合这种”各自为政”的系统、数据就成为众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山于各种原因,这些系统往往开发语言不同、部署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也可能不同,与外界交换的数据格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去解决语言差异、平台差异、协议差异、数据差异所带来的高代价的系统集成,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简称EAI)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能融合企业的遗留应用,让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来快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增进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联系。WebServices不是EAI或者EAI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技术,并能够使EAI成为真正可能的、便捷实施的解决方案。WebServices能彻底地改变传统的EAI中点对点2的集成处理方式,使整个企业的所有系统都成了一个松散结构中的组件,系统接口、应用通信、数据转换和目录信息都是建立在开放的、被广为接受的标准之上,用户能迅速地访问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虽然WebServices具有多种优点,然而,要求
企业抛弃现存的EAI底层架构,并且盲目地转向开发基于WebServices的解决方案来替代它是不太现实的。企业不会停止使用提供完整事务服务的EAI中间件框架。在使用WebServices的场所,不是替代,而是应该使用WebServices来支撑现存的企业结构。WebServices(Web服务)是建立在XML基础上,为在平台层解决应用层集成问题而提出的开放式的技术构架。WebServices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无论是CORBA,DCOM还是JCA,都可以通过一种标准的协议进行互操作,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最高的可集成性;而且它也支撑企业现存的下层结构,为实现EAI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制。依靠WebServices,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企业能够实时地访问不同部门、不同应用、不同平台和不同系统的信息。为了实施Web服务,各大技术提供商纷纷提供了开发框架供应用提供商使用。在Web服务领域,领先的Web服务开发框架包括Microsoft.NET和SUN的J2EE。Web服务开发的特性,使其成为实现EAI的理想候选者。随看Web服务技术的出现及其标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该技术领域。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语言,具有许多API和标准框架,能使它用于企业组件模型平台。由于Java技术能直接应用于困扰企业系统开发的问题,所有的这些技术依赖于Java语言、Java平台以及JavaAPI特性,因而受到各类开发人员的欢迎,特别是由于Java的特性使得更快地构造更可靠的企业应用成为可能。Java提供了简单并且非常丰富的一组编程特性,能使快速应用程序开发以与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无关的方式进行:Java
也提供了面向对象同时又是基于组件的平台用于建立复杂的应用程序。因此Java很快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和平台用来建立企业系统。J2EE是用于可扩展企业应用的Java平台它具有Web性能、应用性能、基于组件的环境和API。J2EE用于构造Java企业系统,这样的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生产商的底层企业系统框架实现。J2EE是目前企业WebServices平台市场的最重要的应用框架之一。综上,本论文的方式就是基于J2EE技术和WebServices关键技术,来实现制造业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2.6、海尔企业的背景海尔是成立于1984年,并位于中国山东青岛的一家跨国电子消费和家电公司,在经历30年的创业和创新过程中,从濒临破产的小公司成长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白色家电品牌,而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白色家电品牌,并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声誉的一家中国跨国公司。2.7、企业背景介绍蘑菇街:立足购物与社区分享相结合的Pinterest①类网站,定位20岁左右,有一定时尚触觉,经济能力良好的女性用户。美图秀秀:与新浪微博深度合作②,提供免费图片处理软件的公司,定位于易用性、功能多样、易于分享。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抓住了人们自我展现的心理。小米科技公司:移动互联网运营公司,核心产品是米聊手机语音聊天软件、MIUI
手机操作系统和小米手机。定位于热衷社区交往的年轻人群与具有尝试精神的科技发烧友,旗下的”小米手机”预定限量发售手段曾被业界成为”饥饿营销”的措施。青岛啤酒:快消企业,定位于”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在市场、品牌和资本方面都实现了国际化运营。中国移动:国有独资移动通信运营商,旗下多个子品牌,面临来自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同质化竞争。长虹集团:国内消费电子企业,从家电制造商向标准制定商及内容提供商转型,目标是构架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3C产业体系。这六家企业分布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规模和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下文中会通过分析这些官方微博的板块设置、文本、视觉呈现及关注对象,找出其运作的内在逻辑及功能定位。2.8、企业背景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在深圳市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简称”中联重科”,A股代码000157,H股代码01157)。中联重科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注册资本49.28亿元,员工20000多人。2009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产值337亿元,利税超过42.52亿元。成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不仅在工程机械装备的制造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而且对技术知识的创新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其企业文化理念——至诚无息,薄厚悠远,决定了企业不仅
重视外延式发展,还重视企业的内源式发展。现在,中联重科的经营基地已经扩展至全球,形成了包括长沙中联科技园、意大利CIFA工业园等在内的九大工业园区,总面积接近三百万平方米。公司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更是形成了覆盖全国,延伸指海外的销售及服务体系。公司独创的质量、安全及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了德国莱茵TüV认证,在国内的建筑机械行业中,引领其它企业推行产品的欧盟CE认证,此外,公司还获得了俄罗斯GOST和韩国的安全认证。中联重科在对其前身——国家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技术优势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同时企业的科研实力在业界也享有盛誉,当前企业不但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下属八个分会的会长及秘书长单位,还是我国混凝土机械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企业共形成了?4167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完成了国家”863”、”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制定的重大装备开发及科研攻关的90多项技术难关,期间企业对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制(修)订了三百余项,这些标准涵盖了行业标准的四分之三以上。目前,企业作为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投票的P成员单位(ParticipatingMember),超过半数的销售额来自于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目前中联重科已经形成了13大类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其混凝土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塔式起重机与环卫机械设备市场在国内占有率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联重科以产品系列分类,形成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城市环卫机械、建筑起重
机械、路面施工养护机械、基础施工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液压元器件、工程机械薄板覆盖件、消防设备、专用车桥等多个专业分、子公司,打造一个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2.9、应用背景介绍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之前,美国资本市场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安然、世通等公司的一系列造假丑闻,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开始怀疑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均参与其中,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使投资者开始怀疑公司治理制度的有效性;在这些事件当中,中介机构也缺乏有效处理利益冲突的应急机制,投资者也开始怀疑中介机构的审慎性和独立性;负有上市公司监督职责的美国证监会也难辞其咎,未能及时发现市场欺诈和披露错误行为,投资者开始怀疑监管机构监督、监控能力SOX法案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管理当局报告、董事会治理、管理层董事会行为、管理执行与惩罚、审计师的独立性等几个方面,404条款中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报告,对CM公司的内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评价的内部控制包括针对于会计报表中所有重要科目和信息披露相关的所有会计认定所实施的内部控制,包括:主要交易是如何启动、记录、处理和反映在财务报告中;用以防范或找出与重要账户、交易种类和披露相关的错误或舞弊的内部控制措施;其他重要内控措施以外的内部控制,包括一般性控制,例如信息系统控制;资产保护的控制措施;非经常性、非系统交易或财务估计的内控措施、财务报表关帐
和汇总过程中的内控措施;公司层面的控制措施等。2.10、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金融领域开放进一步加快,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以高度市场化为特征的证券公司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和实践中迈出了自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诸如包括东吴证券在内的各类大、中、小型证券公司快速成长,并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公司在制度环境、风险管理、市场竞争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因而对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是建立我国证券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行为规范,关乎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质量和效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从公司治理理论出发,以证券公司个案研究为基础,参考国外证券公司治理模式,系统总结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演化进程中的自身特征和一些存在的不足,诸如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证券公司自身的特点,提出要解决我国证券公司治理问题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不仅要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及时适应金融证券服务性行业的特性和市场的变化,重视风险防范,采取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
励约束机制等措施来实现公司治理形式与效率的统一;还要改进外部发展环境,营造竞争性的证券业市场环境,拓宽证券公司的合法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证券公司治理的法律体系并开展有效监管。2.1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料产品的消费也不断提高。根据饮料市场调研报告,中国饮料产品的消费市场之大,是很多国家望尘莫及的。饮料行业需求不断提高,产量不断扩大,这将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进步,在产销规模突飞猛进的同时,饮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将产出更加广阔的细分市场空间。饮料行业市场调研显示,很多企业已着手发展自己的上游原料生产基地,为产品上规模、降成本、保质量提供可靠的基础,打造专业的品牌,饮料行业想要产品站稳,要多方面进行产品的创新。”想要占领市场,市场竞争不仅从产品的渠道和价格进行竞争,还有产品的创新和品牌竞争”。可这些是需要雄厚的实力作为基础的,需要成本的付出。在世界各个国家,可口可乐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在高竞争环境下保持领先地位,为了创造世界级的标准,成为其它世界级企业的楷模,可口可乐在不断地迎接着挑战。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创新地推出健康新品,每年都有销量的增长及利润的上升。汽水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增长,在很多口味上都超过了竞争对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口可乐公司也会持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来保证企业运作的有效性及高效性。会依赖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不断去应对市场情
况的改变,更好地服务客户及顾客,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商业竞争力来谋求一个可持续的成功的未来。近年来饮料行业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比如白糖2008年4000元人民币左右/吨,2011年已经6000人民币元左右/吨,2008年塑料切片8000人民币元/吨,2011年12000人民币元/吨,人工费用更是增长迅猛,而系列产品价格增幅很低,比如可乐600ML产品2008年价格52元/箱,2011年价格56元/箱。企业经营成本在增1加,企业运行风险也在加大。只有通过更高效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扩大销售渠道,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健全内控环境,优化成本控制系统,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将内控理念和控制措施置于企业管理的首要地位,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二)研究的意义本文从K饮料公司内控的现状着手,阐述了企业内控中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建立了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及时完善企业内控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升企业的业绩表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一个企业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提高整个行业内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研究意义3.1、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提升整个股票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第一个获准发行的股票是飞乐股份,198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发起设立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只比较规范的股票。纵观中国A
股发行的发行历史,新股发行制度不断演变,新股发行的改革也是各个时期市场持续关注的热点。A股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革新,对中国股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变则通,通则久。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市的企业质量决定着整个市场运行流畅度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股发行是A股总供给来源,发行制度以及其运行效率决定了2上海交通大学MBA学位论文建筑装饰企业IPO策略研究股市的未来。不同时期市场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就是体现在发行制度不断改革中。中国A股初衷是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现在慢慢改变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运作的平台。新股发行监督管理机制和IPO定价机制不断改革,对提升整个股市运行效率上具有重要意义。3.2、研究背景和意义1.1.1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上市提出新的要求1.1.1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上市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新股发审流程的规范和定价制度改革等措施出台,IPO发审制度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一系列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让证券市场更加阳光、更加市场化,建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市场化发行机制。2012年2月,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公开了IPO审核工作流程,这在中国IPO发行的初次。此举意在使发行监管工作更加透明,也释放出IPO发审制度改革的积极信号。在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延长信息披露时间,让新股发行在更加透明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我们将以KDC
装饰公司具体情况为例,分析我国建筑装饰企业面对新股发行改革,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适应新股发行改革背景时期的IPO环境,成功上市?这些问题提出和解决方案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3.3、研究意义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一个企业如果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得到有力的执行,那么必定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点好处:(1)提升企业管理经营的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强化内部管理,1第1章绪论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明确,使企业保持高效率的管理经营。(2)保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顺利执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是企业遵守国家各项政策,法律及法规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如果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及时发现日常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企业能有效的执行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从而更好的进行生产与经营。(3)提供有效、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必须具备有效性,真实性与可靠性,这是企业进行所有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与前提,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与岗位轮换,不同权限的职位分离等手段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录入,汇总等过程实现控制与监督,能有效的避免错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保证所有的会计信息是有效的,真实的,可靠的。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反映出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4)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
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对存货及固定资产的盘点,对资产进行清晰的分类标识并制作记录卡片,门卫对出入车辆的检查等一系列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监控企业的采购,销售,仓储等各个环节,从而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3.4、研究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20世纪末以来,世界产业集群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美国大约有380个产业集群区,其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1%,提供了57%的就业机会,其中硅谷的IT产业集群享誉世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的现象也大量出现,蓬勃发展。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趋完善,工业化进程推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东南沿海出现了集群产业经济,广东、浙江等地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并向全国扩张,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出现了产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成为了长株潭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目前长株潭三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长沙形成了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大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制造业集群;株洲、湘潭形成了以南车株机、南车株洲所、湘电集团等为核心的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集群;株洲、长沙形成了以中航工业南方、608所、山河智能为核心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集群;湘潭有以湘电股份、湘电重装、中冶京诚、电机车厂等为核心的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长株潭形成了以广汽菲亚特、北汽、吉利、比亚迪等为核心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集群。三地装备制造业错位经营、布局合理,已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特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在国家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等政策措施的激励下,长株潭三市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增长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三市作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科技创新也走在全省的前列,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相继涌现出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高铁牵引电传动系统、磁悬浮列车等一大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综合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从业人数增长率等排名居全国前列。已初步形成”政企研用”产学研结合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0%以上。高校院所主动融入企业技术创新,如中南大学校企合作项目每年突破千项,经费近2亿元。三市均建立了政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组建了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北大等14个院校建立了省院(校)战略合作关系,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国内高校达70多所、科研院所30
多个;同时还组建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湖南)、中意技术转移中心湖南分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总之,长株潭三市企业协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三市之间合作与优势互补有待加强;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间产业链上的联系和专业协作配套能力有待加强;一些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总体层次较低,规模、技术、竞争力等方面未能实现有效整合,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还依赖进口,产业集群内协同创新层次不高,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三市高校、科研院校等资源丰富,但未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一体化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湖南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2005年湖南省委八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湖南的首要推动力量;2006年召开湖南省第一次科技大会,确立了”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的主导战略;2008年召开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省政府设立3年5个亿的产学研结合引导资金;2010年提出打造”创新型湖南”新名片;2012年《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颁布,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湖南。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创新为湖南省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自主创新工作呈现新局面。借此契机,长株潭三市应当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装备制造业集聚区,2硕士学位论文加大科技投入,整合各方力量,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两
型”社会建设。3.5、制造企业实现动态联盟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不能满足以往的企业组织形式,而是需要改变过去一成不变、陈腐落后的组织形式,敏捷化、迅速化的响应市场,创造新的价值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可以利用便利的市场、人工和资源的优势结成联盟,走标准化经营道路。动态联盟的方式,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大势所趋。3.6、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本论文试图以产业集群理论、协同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协同创新的过程,总结国内外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典型模式,以长株潭区域为载体,分析长株潭区域内装备制造业集群及其企业协同创新现状,归纳了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三个因素:产业集群环境、企业内部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并在理论和实际调研基础上,提出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使用多层次灰色决策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归纳出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2)研究意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扩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传统工业经济向新型知识经济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过程和
经济发展方式。企业外部环境由过去简单、明晰的市场低级环境转变为综合复杂环境,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产业集群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载体。同时,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因其具有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得到国际公认,产业集群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业或产品链通常较长,产业链辐射的企业多,尤其是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够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因而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应加强各方的协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其独特的优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有地理、政策、成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把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对提升长株潭装备3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3.7、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2.3.1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2.3.1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有远见的企业经营者始终做到与其他利益群体的良性沟通和互动,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和
谐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确保企业真正获得长远发展。a.可以维护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形象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而且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改善自身形象,赢得当地政府和客户认可,从而获得持久竞争力,在商场竞争中占得先机。b.可以促进企业与外国的合作,践行”走出去”战略。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企业急需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以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社会责任战略,向国际惯例看齐。如果无法与国际标准同步,那么就无法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就会受到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质疑。c.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塑造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和声誉,而这对企业经营活动意义重大。调查表明,75%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把企业的声誉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80%的人在质量和价格类似的情况下倾向于购买声誉良好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见下图2-2。8070605040质量价格不等30质量价格相同20100重要因素考虑非重要因素图2-2企业声誉对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影响同时企业主动履行起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高其声誉,而且可以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往往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能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吸引过来,并且保持极大的忠诚度。这一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所认同。知名信用机构——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2011年12月7日最新公布的2011《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2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方面,最重视人力资源建设。69%的企业认为更好的关注社会责任将有
助于避免员工流失,84%的受访企业表示积极地参与到员工健康及福利建设中,分别有78%和74%的企业表示为增加实习生工作机会和推动平等就业机会做出了努力。3.8、企业设计文化的意义所在最初的工业时代讲求的是高效率的机器大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产量提升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事情,而产品个性的需求则基本不会考虑。到了20世纪80年代,产能已经大大提高,工业设计开始介入,企业开始研究目标市场,细分消费者人群,各种设计概念百花齐放,甚至一味追求概念的新奇化多样化,而设计管理基本没有涉及。到了90年代,一些先进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产品设计理念与品牌研究的重要性,开始长期倡导某种设计理念,从而拥有了一批忠实固定的客户群体。而如今,工业设计得到长足发展,感性研究、个性消费越来越被企业重视,这时的产品识别已成为一种文化的标志,品牌所塑造的也是一种企业要倡导的文化理念。如何建立企业特有的产品体系,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文化形象已然成为企业设计管理的重要问题。在工业设计范围内,可以看到从社会文化影响到设计文化,再由设计文化塑造出企业的形式文化,我们最终要探求的是如何找寻企业需要的形式文化。而落足在本论文的研究点上,则可以归结为,根据已有的成功企业所建立起的系统产品族进行反推,以产品外形基因为切入点,从而找出企业形式文化如何被设计文化所引导,设计文化如何受社会文化所影响着一系列规律,试求找到企业设计管理在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规律。
3.9、企业财富的伦理意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目标一致。企业创造利润是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动力,社会财富绝大部分是由企业生产创造出来的。从而使社会对企业财富的创造、使用和分配情况倍加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出现日益增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企业财富伦理性的质疑声日渐增强。现在的企业财富是否具有伦理性?企业应有怎样的财富观?成为人们讨论伦理道德问题的焦点。_首先,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渗透。财富为国家、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对于企业更是如此。财富领域是企业发展中最为核心、最具活力的领域,而企业与财富有关的活动,在企业生产、分配、消费和使用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主流财富观的价值引导,人们对财富的正确选择、处置等离不开财富伦理的精神依托。这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西方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发掘的新教伦理的财富精神为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摆脱了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在如何”发家致富”问题上的争执。社会主义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需要一种新的财富精神来引导,这应是一种宝贵的财富精神。其次,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有不同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在不同的经济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和道德精神。公有制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均衡性,在政企分开、权责明晰的基础上防止企业管理高层滋生腐败。非公有制经济则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20
第二章财富伦理与企业再生产时,重视道德约束,防止重利轻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客观要求,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如敬业、遵纪、互利、守信、平等、协作等。最后,企业财富的获取和使用本质上体现着伦理道德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使人们的利己动机社会化,资源配置合理化,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使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使市场活动成为正义之举。同时企业的决策者在市场运行的全过程中如何获取利益,本身存在有”道”与无”道”、善恶之分,在客观上存在着”伦理道德”问题。因为获利的方式总是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已产生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可见,人们获利本身就存在着是否正当、是否符合法律政策、是否高尚的问题。当然,对于企业主体如何使用获得利益,也能揭示伦理的本质。企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是用来扩大再生产,改善职工福利待遇,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还是用来挥霍奢侈浪费,加重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这就存在着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问题。自由经济活动方式与道德价值的思考和道德行为的选择相适应,才能使价值规律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与企业经营主体在财富伦理方歯的价值观和个人的道德水准密不可分。3.10、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第一,通过内控改变国有企业多年形成的与现代企业运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习惯做法。国内知名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敲响了中国联通加强风险管理
的警钟。执行”萨班斯法案”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改以往的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中国联通这样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对法案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执行不仅可以加强企业自身内控管理,规避经营风险,还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投资回报的提高,甚至还关系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第二,寻找一条适合联通发展实际情况的内控模式,为公司经营保驾护航。联通内控体系的建设因其行业特殊性约束,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同步性决定更要加强事前、事中控制。电信产品与其他产品有很大的不同,电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同步完成的,所以在控制活动设计时应前移对收入及成本费用的实现过程的控制。比如:订单的生成、欠费的管理、客户意见的处理等等。(2)电信业务具有全程全网的特点。大多数的业务和生产-4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均涉及集团总部、省、市各级运营网络,因此对所经营的电信业务就要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3)资金和技术的密集性特点决定要高度关注内控体系的风险评估因素。电信行业的投资额通常较大、建设项目的周期较长,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双密集型企业。所以在实施内部控制时,要加强对事前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出具严密的可研性报告,并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成本,才能减少投资风险,充分发挥投资效益。⑷由于电信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要适应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不能让内部控制的执行反倒约束公司的整体发展。中国联通在不影响内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建立相对灵活的内控体系,随市场态势的变
化及时做出策略调整,为公司经营保驾护航。第三,就主要问题推动公司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给现有的企业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带来巨大冲击,通过建设内控体系,发现公司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就主要问题的整改推动公司深层次的改革。第四,通过内控体系的建立,推动流程迈向逐步统一。通过内控的实施,促进公司统一业务流程,跨专业、跨部门的流程有了统一的规范,提升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1.2内控体系建设的愿景、目标及原则1.2.1内控体系建设的愿景(1)建立中国联通特色的内控体系。中国联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必须考虑其自身的发展的特点,不能照搬照套现成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国联通特色的内控体系,使国有资产到达增值保值,同时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内控发展模式为其他国有大型企业提供借鉴,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愿景之一。(2)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内控体系的建立纠正以往不规范的管理模式,全方面提高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全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内控体系建设的愿景之二。1.2.2内控体系建设的目标CC联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建设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总体目标:-5‘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内控体系项目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监管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通过内控审计。通过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符合萨班斯法案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顺利通过每年的外部内控审计,是项目建设的近期目标。
(2)内控体系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首先,通过梳理中国联通内部管理流程,加快解决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难题。国有企业常常存在因为管理越位和管理却为的问题而导致的管理不畅的问题,通过梳理中国联通内部管理流程,厘清管理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加快解决困扰国有企业多年的难题。第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切合企业实际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内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管理制度,是管理标准在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领域实现统一。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适应国际标准模式,同时树立国内电信行业乃至国有企业的典范。1.2.3项目建设原则(1)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的原则。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短期之内是建立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监管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企业长期管理的目标。(2)运营效率与企业效益结合的原则。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是提高管理水平与企业效益,企业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严密性、操作性要与企业运营效率、效益相结合,通过将运营效率与企业效益相结合,做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合理性,达到整体控制效果的最优化,并通过有效的运营控制不断提高企业效益。(3)全员参与与分级负责结合的原则。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无论是对财的控制,还是对物的控制,其基准点都在于对人的控制。因此,要充分调动公司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全员品行、价值观和能力的合规性,达到控制的有效性。-6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3论文的内容及方法1.3.1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站在CC联通地市公司的角度,运用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对内控体系项目建设进行及应用研究。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CC内控体系建设项目,对项目背景、’项目启动的原因及意义、项目愿景及目标、项目原则、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研究该项目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研究基础。通过对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所应用的项目管理理论的梳理,为该项目的建设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历程。主要阐述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历程。按照项目管理的周期,分别对项目的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日常维护与优化等项目管理阶段,结合CC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四章,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项目应用效果评价。对CC联通内控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第三部分内控的实施,CC联通内控体系已有效建立,并产生了积极的项目效果,主要体现在,内控项目建设给公司经营和管理上带来的转变和全体员工内控意识的不断增强。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梳理,同时对项目前景进行展望。1.3.2论文的研究方法笔者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了项目管理在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应用中的研究。首先,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及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然后,笔者查阅了所研究领域的相关部分文献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提炼出了所要研究题目的背景的情况,接着通过与该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沟通交流,以了解当前行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笔者多年
在此领域的工作实践,对项目管理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应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最后,对全文进行整体归纳并根据研究的情况提出内控前景的展望。-7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内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通第2章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2.1项目管理概述2.1.1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涉及到很多的学科与知识领域,下面就其定义和特点做简要的概述。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为了满足或超过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需要和期望,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即定的目标,通过一个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运行机制,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手段,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充分利用即定有限资源,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管理的系统管理办法。在项目的管理中要同时关注项目产品的管理和项目本身的管理,不仅要创造出满足要求的产品,还要求在项目的四项约束(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方面,也能够达到项目的管理目标。项目管理包括二个含义一:是指一种管理活动,即一种有意识地按照项目的特点规律,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一;二是指种管理学科,即以项目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探求项目活动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前者是一种客观实践活动,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总结;前者以后者为指导,后者以前者为基础。?项目管理的特点:项目管理与传统的职能部门相比最大特点是注重综合性的管理,并且项目管理工作有严格的时间期限。项目管理必须通过不完全确定的过程,在确定的期限
内生产出不完全确定的产品,日程安排和进度控制常对项目管理产生很大的压力。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明确性: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致。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运作。项目管理是针对项目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一切项目管理活动都是为实现”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这一目的服务的。-8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通内一(2)整体性:项目管理的思维具有系统化,项目管理把项目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依据系统论”整体、分解、综合”的原理,可将系统分解为许多责任单元,有责任者分别按要求完成目标,然后汇总、综合成最终的成果。同时,项目管理把项目看成一个有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使管理者不忽视其中的任何阶段,以免造成总体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3)临时性: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而项目的组织是为项目的建设服务的,~项目终结了,其组织的使命也完成了。(4)组织具有柔性:所谓柔性是可变的,项目的组织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而是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调整组织的配置,以保障组织的高效、经济地运行。项目管理提供了临时性动态灵活的组织方式,能够改变其结构和资源来满足不同项目的变化的需要。其面向结果、面向产品、面向顾客的形式较好地适应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有利于企业在有限的资源的约束下,以适当的成本快速抢抓商机或应对危机。(5)协调控制职能:项目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过程,其组织结构的设计必
须充分考虑到有利于组织各部分的协调与控制,以保证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因此,目前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多为矩阵结构,而非直线职能结构。(6)基于团队的管理:项目管理的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由于项目系统管理的要求,需要集中权力以控制工作正常进行,因而项目经理是一个关键角色。(7)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领域十分宽广,而项目经理不可能成为每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某些专业虽然有所了解,但不可能是该领域的专家。现代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只能以综合协调者的身份,向被授权的专家,讲明应承担工作的意义,协商确定目标以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的限定条件。此外的具体工作则由被授权者独立处理。同时,经常反馈信息、检查监督并在遇到困难需要协调时给与各方面有关的支持。可见,项目经理只要求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的目标,其实现的方法具有灵活性。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管理是创造和保持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起工作以完成预定的目标。这一特点说明了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而不是技术问题,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9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通内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项目管理采用网络图等编制进度计划,采用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等理论和方法控制项目总目标。2.1.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理论上讲,项目管理包含九大知识领域、五个过程。这九大知识领域分别是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采购管
理、沟通管理和项目整体管理。五大项目过程是项目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和项目收尾过程。本文主要运用了项目管理过程的理论,现就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阐述,项目管理过程是指:过程就是基于一定输入,采用相关工具和技术,产生一定输出的活动集合。项目是由各种过程组成的,这些过程可分为两类:1)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项目组织和管理;2)与产品有关的过程,涉及具体的项目产品生成。这两类过程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整个项目活动。项目管理过程分为五类[7]:(1)启动。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或进入项目的新阶段。启动是一种认可过程,用来正式认可一个新项目或新阶段的存在。(2)计划。定义和评估项目目标,选择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佳策略,制定项目计划。(3)执行。调动资源,执行项目计划。(4)控制。监控和评估项目偏差,必要时采取纠正行动,保证项目计划的执行,实现项目目标。(5)结束。正式验收项目或阶段,使其按程序结束。2.2项目化管理概述上文提到了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而论文要体现的是一种项目化管理的思维模式,那么项目化管理是什么?它和项目管理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演化过程?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优势让我们重点要提及它?下面将对这些疑虑做简要的分析。-10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通内2.2.1项目化管理的概念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按照项目的专业化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的思想和操作化模式,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
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当前,项目化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国际上,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8]项目化的管理就是把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来运用,通过将组织中的各项活动,包括生产和各项业务活动的流程进行合理组织或重组,以便能够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以实现对组织中的各项活动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最终高效地成功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项目化的管理已经将传统的运作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目标包括了进来,也就是说项目管理这个词不仅仅是指对项目的管理,还用来说明一个组织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把渐进的活动看成像项目一样来对待,以便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来处理其各方面的问题,新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已经将这一概念包括在其中[。9]2.2.2项目管理到项目化管理的演变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欧美国家将项目管理作为机构、公司和其他组织变革的引擎,通过对变革的框架进行计划和管理,将项目管理应用到所有行业领域中的商业企业、公共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变革,开展新业务,或有效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来加速组织转型,缩短实现变化的周期。1991-1993年IBM公司经历了严重的业绩下滑,这导致公司引入了新的总裁郭士纳,他在进行了一轮业务流程重组后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发挥业务流程重组的作用,还需要另辟踢径重振公司的业务。因此IBM公司在1996年11月19日宣称公司变为项目化的组织,并将项目管理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组织变革的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IBM的项目管理中心。-11
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ji:第2章通内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2.2.3项目化管理发展趋势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变革与发展将更多地采用以项目为主的发展模式。”大部分的组织都发现了“项目”对事业成功产生的影响,并承认了“项目管理”是一个独特的和有价值的领域。实际上,项目管理现在几乎被应用到所有地方,相对来说只有非常少的行业或者环境在至少某段时间没有应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早期的概念是基于项目型公司而提出来的,是指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项目,即着眼于企业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中诸多项目实施管理。随着项目化管理思想在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和推广,不仅在项目驱动型组织中运用,在许多传统的等级制的非项目驱动型企业中开始薪露头角。企业家们幵始研究项目化管理,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引入了项目化管理的思想。项目化管理不仅走进了企业中的传统性项目,如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新产品的研发,设备的大修和技术改造,而且深入到日常的职能工作中去,将传统的职能性、一次性工作转化为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在近几年来,欧美的大型企业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项目化管理的组织变革,在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探索性的尝试。2.2.4项目化管理的作用项目化管理的作用一:其,改善了对组织目标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对多项目进行组合管理,强化了各个项目目标的协调统一,避免了项目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其二,简化了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将项目管理方法与企业的业务流程集成,建立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使得个别项目的成功具备连贯性、稳定性、重复
性和保障性。其三,提高了管理和组织的绩效: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实践性强的项目管理体系,它可以使组织能够显著地加强宏观和具体的项目管理能力,提高企业敏捷性、提高投资回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和防范风险。I92.2.5项目化管理的优越性在新的商业环境下,传统的运作业务日趋具备了”项目”的特色,运作日趋项目化,因此引入项目管理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特别是当时信息技术类企业的-12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CC联通内飞速发展和技术的急速变化使得此类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一批信息技术类的龙头企业,诸如IBM、朗讯、AT&T等纷纷采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并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活力。具体的讲,项目化管理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如分权问题、多元化管理问题、资源分散问题等,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项目化管理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企业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12实行项目化管理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1)项目化管理具有组织灵活性。企业项目化管理釆取面向对象(项目)的管理模式,把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组织单元,围绕项目来组织资源,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长期性组织形式,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适时地配备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项目成员共同工作,为项目目标的实现而努力。?(2)有利于责任分解。按项目进行管理,是把企业的管理责任分解为一个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由各项目经理具体对各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及
完成。此外,各项目经理可以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责任单元。而管理责任被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责任单元,有利于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及成员工作的考核、监督,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3)项目化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解决问题的过程。负责人根据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情况来考核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只要求项目成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强调项目实施的结果,项目组成员根据确定的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最终来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4)项目化管理有利于对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关。项目化管理关注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关注客户对项目实现程度的满意度,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能以项目目标的实现、客户满意度为动力,相互之间充分交流和合作,不断做出科学决策,力争高质量按时在预算内完成全部项目范围,保证了问题解决方案的质量和接受的可能性。(5)项目化管理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有效结合。项目化管理可以使企业不断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促使企业不断上升到一个又一个新的作业平台,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进中。对于个人的发展,传统的职能-13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章控体系建设项目研究基础(X联通内模式使人们追求的是数量有限的职能部门经理,而项目管理为企业每位员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员工责任的界定可以从小项目开始,员工的成长也就从小项目经理逐渐发展为大项目的经理,同时有利于员工发展为综合性的管理人才。
实施项目化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决策、对经营活动更加严格的监控、更柔性的组织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的决策方式、促进团队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许多跨国公司都认为,企业的成功在于有:地推行项目管理。IBM公司指出:掌握和使用项目管理是对其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将整个企业的运作管理变成基于项目的管理。一些跨国公司像朗讯、诺基亚、惠普等在其公司运营的核心部分都采用了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运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项目化管理,更多的跨国企业把项目管理作为自己主要的运作模式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项目化管理在当今经济社会正发挥着重要作用。-14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章’内控体系建设历程CC联通第3章CC联通内控体系建设历程3.1ccm内控项目启动过程3.1.1召开内控项目启动会召开内控项目启动会,全面启动内控体系建设项目,为项目的计划、实施等后续程序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启动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制定项目分组原则。根据业务模块进行分组,将现有公司业务划分为资本性支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及资产、财务信息披露、综合共性六个模块,根据模块涉及的具体内容,分为市场组、网建组、财务组、运维组、信息化组、综合组。(2)确定各组负责人以及各成员的责任分工。各组成员主要从事以下工作:参与项目计划;独立完成自己模块的计;完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保持质量和标准;搜集、积累相关资料;保存自己项目文件。各组负责人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职责为:领导现场工作;实现项目目标;成果质量与交付;项目员工管理;
员工指导与培训;项目知识积累;项目文件归档;资料归档与移交(3)定义内控项目相关文档书写标准。统一定义内控项目相关文档书写标准是内控组成员沟通顺畅的前提,定义统一的书写规范有利于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率。(4)确定并提出初步资料清单。(5)准备前期行政事务工作。如成员工具的配置、模板的接收与发放、制作项目参与人联系表、办公场所符合工作要求、食宿安排等。3.1.2启动项目培训项目培训在项目的组织和控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相关人员对内控知识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内控知识对于CC联通员工来说较为陌生,而内控体系的建立又涉及人员众多,所以进行全方位、全范围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15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章控体系建设历程cc联通内培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对专业组人员的专项培训、对全员的普及培训、对项目组成员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对专业组人员的专项培训主要包括,项目技术语言讲解、内控文档书写规范、访谈技巧、测试执行、整改方法等。对于全员的普及培训主要内容为项目背景、项目重要性、内控基础讲解,旨在提高全员内控意识,对内控知识进行全面的宣贯。对项目组成员的培训,主要介绍项目管理软性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对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了解项目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了解项目生命周期各过程中的概念和方法论;项目管理计划和控制中的各个环节;项目成功实施中的关键因素等。培训以知识问答、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方式进行开展。
3.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金融领域开放进一步加快,在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浪潮中,以高度市场化为特征的证券公司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和实践中迈出了自身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诸如包括东吴证券在内的各类大、中、小型证券公司快速成长,并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证券公司在制度环境、风险管理、市场竞争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因而对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是建立我国证券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行为规范,关乎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质量和效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从公司治理理论出发,以证券公司个案研究为基础,参考国外证券公司治理模式,系统总结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结构演化进程中的自身特征和一些存在的不足,诸如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国证券公司自身的特点,提出要解决我国证券公司治理问题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不仅要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及时适应金融证券服务性行业的特性和市场的变化,重视风险防范,采取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来实现公司治理形式与效率的统一;还要改进外部发展环境,营造竞争性的证
券业市场环境,拓宽证券公司的合法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证券公司治理的法律体系并开展有效监管。3.12、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料产品的消费也不断提高。根据饮料市场调研报告,中国饮料产品的消费市场之大,是很多国家望尘莫及的。饮料行业需求不断提高,产量不断扩大,这将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进步,在产销规模突飞猛进的同时,饮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将产出更加广阔的细分市场空间。饮料行业市场调研显示,很多企业已着手发展自己的上游原料生产基地,为产品上规模、降成本、保质量提供可靠的基础,打造专业的品牌,饮料行业想要产品站稳,要多方面进行产品的创新。”想要占领市场,市场竞争不仅从产品的渠道和价格进行竞争,还有产品的创新和品牌竞争”。可这些是需要雄厚的实力作为基础的,需要成本的付出。在世界各个国家,可口可乐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在高竞争环境下保持领先地位,为了创造世界级的标准,成为其它世界级企业的楷模,可口可乐在不断地迎接着挑战。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创新地推出健康新品,每年都有销量的增长及利润的上升。汽水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增长,在很多口味上都超过了竞争对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口可乐公司也会持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来保证企业运作的有效性及高效性。会依赖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不断去应对市场情况的改变,更好地服务客户及顾客,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商业竞争力来谋求一个可持续的成功的未来。
近年来饮料行业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比如白糖2008年4000元人民币左右/吨,2011年已经6000人民币元左右/吨,2008年塑料切片8000人民币元/吨,2011年12000人民币元/吨,人工费用更是增长迅猛,而系列产品价格增幅很低,比如可乐600ML产品2008年价格52元/箱,2011年价格56元/箱。企业经营成本在增1加,企业运行风险也在加大。只有通过更高效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扩大销售渠道,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健全内控环境,优化成本控制系统,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将内控理念和控制措施置于企业管理的首要地位,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二)研究的意义本文从K饮料公司内控的现状着手,阐述了企业内控中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建立了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及时完善企业内控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升企业的业绩表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一个企业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提高整个行业内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4、研究目的4.1、研究目的和意义1.3.1研究目的1.3.1研究目的尽管国内外对智力资本要素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论证,但理论基础的缺乏和外在现实环境的变化,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智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作用。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在于:
(1)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智力资本要素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价值创造作用。同时,通过相关智力资本要素指标,描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智力资本水平现状。(2)建立智力资本对制造企业价值影响关系模型,以分析制造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从总体上把握智力资本要素与制造企业价值关系。(3)建立智力资本对制造业不同规模企业价值影响关系的模型,以分析智力资本要素对不同规模企业价值的影响。(4)根据理论和实证结果,提出我国制造企业在智力资本驱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4.2、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在国外制造行业中比较通用的成本管理法——目标成本管理,在介绍了目标成本与目标成本管理相关概念后,对目标成本管理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讨论。旧的成本管理模式和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制造企业发展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更加丰富的顾客需求,制造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应对,及时对自①李颖.《浅析企业成本管理的市场化》.《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6期②徐予江.《论国有企业全面成本控制》.《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7期3身的管理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本文依据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目标成本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模式与经验,并考虑到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本身的特点,根据市场
竞争及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的产品的售价和目标利润而计算出目标成本,并将目标成本任务落实到企业每一个管理层次和部门,以企业的经营运作流程为执行目标成本的路径,构建一种适用于我国制造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①通过对对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为解决现在制造企业广泛存在的成本控制意识差、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帮助企业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占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4.3、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本论文试图以产业集群理论、协同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协同创新的过程,总结国内外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典型模式,以长株潭区域为载体,分析长株潭区域内装备制造业集群及其企业协同创新现状,归纳了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三个因素:产业集群环境、企业内部创新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并在理论和实际调研基础上,提出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使用多层次灰色决策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归纳出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2)研究意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扩大,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传统工业经济向新型知识经济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经济发展方式。企业外部环境由过去简单、明晰的市场低级环境转变为综合复杂
环境,企业间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产业集群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载体。同时,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因其具有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和扩张优势,得到国际公认,产业集群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成为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业或产品链通常较长,产业链辐射的企业多,尤其是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够有效利用创新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因而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应加强各方的协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其独特的优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发展也有地理、政策、成本、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把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对提升长株潭装备3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4.4、企业知识资本评价的目的进行知识资本评价的目的,并不只是查看一家公司究竟拥有多少这样的资本,而是为知识资本的管理提供依据:只有明确知识资本运行状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地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47]。通过知识资本的评价,使企业
全面认识自身的发展情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企业哪些地方发展比较正常、哪些地方比较落后,为进行知识资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提供一个参考尺度。而据此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使企业实施最有效的知识资本管理,并最终实现公司价值的创造。然而在目前,由于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知识资本的评价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困难。Stewart根据1999年的一项调查指出:82%的企业正在追求或准备投入知识资本管理,但同时也有82%的企业并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出现在2001年麦肯锡的研究报告里:该研究针对40余家位于美国的欧、美、日企业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发现,尽管管理”知识”被视为股东创造价值与追求公司成长的重要工作,但事实上公司并不清楚其内涵和作法。由此可见,进行公司知识资本的评价对公司进行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5、企业科普的目的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由于企业的本质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从表面上看,这与科普事业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公益性质是相违背的。但是,《科普法》明确了:”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而且,随着企业界关于社会责任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一个企业存在于社会,在获取
社会资源,赚取企业利润的同时,还应注重其自身对于社会的回报与贡献,这就是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简称为”企业责任”。企业科普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赞誉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科普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促进社会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企业科普可以在满足公众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开拓市场前景,获得经济利益,企业科普当然要谋求经济利益,-12-第2章企业科普主体的概念但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则是社会效益,实现的是企业、社会、科普多方协调发展、和谐共赢。作为一个企业,不管企业参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动机是什么,它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效果和贡献都是实实在在的。企业科普不仅可以在客观上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企业本身的发展带来商机。4.6、企业治理对于企业目的实现的影响既然企业设立及运营的目的在于实现营利,如前所述,企业就必须尽大可能的降低和克服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包括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以及参与外部交易的市场成本。对于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而言,依据现代企业理论,这主要和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关。因此,这里需要明确,企业的治理对于企业的存在目的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价值?(一)企业的存在目的与实现途径如前所述,企业是理性个体为实现营利目的而相互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其在经济学的意义上表现为一种联结分散个体的契约,是可以与市场互换的
一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这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联接各生产经营要素,以,”[美]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载陈郁主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李强译,上海三联书店、_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第一章现代市场中企业存在目的与实现途经的关系使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成为可能,因此经济学中突出强调了企业的营利性,衬寸至于其是否构成组织进而是否可以成为主体并不十分关注。但是,无论是企业表现为企业,还是一种组织形态,甚而在符合法律规范的情形下成为法律主体,都必须以营利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必须体现营利的基本特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利润,并且该利润应当是企业投入成本所创造的财富增量;二是企业依据一定规则将利润分配于参与企业的个体,企业营利性特点受个体追逐利益增长的理性意思所决定,如果个体这一需求无法通过企业而得到满足,那么企业的持续性运营将不会存在。当然,实践中的各具体企业,可能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从而无法顺利完成创造利润并实现向投资企业的个体分配利润的初始目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营利性的本质特点。因此,如何使企业实现营利并向投资者尽可能多的分配利润,就成为企业作为存在本身首先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是个体之间交易产业的一种方式,是各种市场要素的有效联接点,其存在并发挥作用至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二是企业参与外部经济法律关系时的规范依据以及企业理性不足的克服问题。(二)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影响企业目的的实现
企业作为一种契约,其首先要处理好形成契约本身的各个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因为企业作为一种存在本身,其自身的运行就需要耗费成本,如果企业内部的各种法律关系得到有效的规范,则这种成本就会显著降低,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成长空间,反之亦然,如果企业内部的法律关系混乱导致利害关系冲突严重,则企业本身的运营成本就会升高,这样企业的营利空间就会大大缩小。因此,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以解决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所存在的理论盲点。’2最早提出治理理论的是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他们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代理机制的形成,使得所有和经营的分离成为普遍现象,为降低代理成本和减少经营者的自我私利现象,有必要设立适当的机制以限制经营者的越权活动“企业治理结构”是直接从英文Co印orateGovernance翻译过来的。中国大陆学者对此译法不同,有的译为”公司治理结构”(参见范黎波、李自杰著:《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有的将之译为”法人治理结构”(参见高程德著:《现代公司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有的译为”企业治理机制’,、”公司机关权力构造”等(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r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中国台湾学者有的将之译为”公司管理’,、”公司管制”等(参见刘连煌著:《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虽然学者对于CorporateGovemanee的中译法各有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重大区分,因此为行文方便,本文这里采”企业治理结
构”,该译法参见范黎波、李自杰著;《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2张维迎著:《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对企业营利目的实现的影响并保证投资人的利益。‘3现在,该理论已经被普遍承认并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尽管对于企业治理结构在微观层面的理解仍有分歧,但整体而言,理论界一般都承认”企业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置和实施激励机制。”’4也就是说公司治理主要涉及二个问题:一是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如何行使,保障以及在遭受侵害情形下的法律救济问题;二是公司经营者的权限范围及其利益保障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公司治理的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分权制衡的问题,因此有学者形象地将之比喻为:公司企业是缩小了的政治国家,而政治国家则是放大了的公司企业。依据现代国家的法治经验和政治理论,要保证政治权力的合法行使而不被滥用,分权制衡制度是极为必要的。而现代公司理论的创立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也体现为一种分权制衡。一般而言,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大概包括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具体来说,权力机关一般是股东会(股东大会),执行机关是董事会(执行董事),监督机关是监事会,三者权责明确,以保证公司的顺利运营。但是,由于实践中各国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在前述一般公司治理模式
的基础上,有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一是美国的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的治理结构只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构成,由董事会履行监督职责,该模式不设监事会。’5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的企业,尤其是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高度分散的特点,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6二是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日本的股东会负责选举监事会和股东会的组成人员,监事会和股东会互不隶属,属于平行机关,均对董事会负责。日本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之处在于:日本公司的股东有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之分,其中内部股东比较特殊,这主要与日本公司自有资本率低而投资多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现状有关,间接融资最主要的渠道是银行,因此银行为保证投资的安全,其通过持有公司的股票而对公司经营管理层有相当大的监督和约束的权利。‘7三是德国的双层委员会制,即在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具有上下层级关系,股东会选举监事会组成人员,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监事,’[美]伯利、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8页。,4高程德著:《现代公司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王文钦著:《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J5年版,第87页。,”唐跃工:《中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载于《生产力孑开究》2008年第5期,第42页。曲海东:《现代国外公司治理典型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71页。,7袁英华:”美国、日本、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载于《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6卷第2期。第一章现代市场中企业存在目的与实现途经的关系会选择董事会组成人员,董事会对监事会负责。‘8德国的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一方面与德国的科层制比较严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德国二战以来重视劳资关系,给予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法治理念有关系。尽管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在各自具体的公司治理模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与各国具体的社会和经济市场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不能脱离这一现实情况;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经济、法律问题,也就是说它的设置应当遵循经济规律,依据法律规范,除此而外,应当给予公司以充分的自主权,由公司依据自主意志参与市场经济法律关系,实现设立目的,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当摒弃政治因素;三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应当考虑企业运营成本的问题,如果企业中与企业营利关系不大的机构过多,一方面会导致机构人员重叠,人浮于事,影响企业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机构之间的权利、利益冲突会增加企业组织的成本,降低企业的营利空间,而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会影响企业目的,即营利的实现。四是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及实践表明,公司治理主要是要处理好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以保证企业目的的实现,除此而外的关系不是公司治理所要关注的。美国、日本以及德国等国家经济的强大与其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不无关系,而我们国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要符合自己的现实国情外,也应当充分借鉴和合理利用这些先进的经验。事实上,我们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经验表明,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确实也吸收了大量的现代公司治理成果。但是,在
我们国家关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成果里面,包括最新修订的《公司法》里面,都有党委会存在的明确规范,那么,这一机构的存在是不是我们特殊国情所决定?公司里面设置党委会,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党委会的存在是不是有助于公司设立目的的实现?或者党委会的存在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其他目的,那么其与公司设立目的有无矛盾?如果存在矛盾,我们的法律应当作出什么样的取舍?这将是本文第三章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即任何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都应以解决公司营利所面临的困难为指向,与此相矛盾和冲突的,都应当在平衡各种利益的前提下使得公司的营利成为可能并尽可能的最大化,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否认了这一点,那么公司本身的存在将会面临危机。,8袁英华:”美国、日本、德国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分析”,载于《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6卷第2期。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对企业营利目的实现的影响4.7、内控评价目的内部控制评价旨在明确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评估汇总和报告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职责体系,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落实到公司的各个层面,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持续监控。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帮助管理层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地设计并且持续有效地运作。A公司各相关单位要对其负责的控制活动根据制订的内控
评价手册进行自评,内部控制评价小组要根据该手册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独立测试。通过自评与独立测试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和持续监督体系,确保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最终实现A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的参与主体及其各自的职责包括:董事会: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结论,出具报告,并对内控评价报告真实性负责。内控评价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控制缺陷的分析、复核、报告及跟踪。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发现的内控缺陷。公司各部室、下属公司:负责实施内部控制自评工作,并填制内部控制自评问卷,上报内控评价部门。内控评价小组: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独立测试工作,并完成评价工作底稿。内控评价小组由内控评价部门负责牵头,并吸纳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组成。4.8、财务内控体系优化目的和遵守的原则5.2.1财务内控体系改进的目的5.2.1财务内控体系改进的目的企业财务管理是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管理流程、管理措施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21财务内控目标由财务活动本质所决定。不管财务管理手段如何变化,财务的本质还是资本投入与增值。企业财务的本质还是通过资金活动实现资本的最大化、合理化增值,其包括企业资金运用及与资金运用相关的关系的管理等活动。作为财务管理的活动之一的财务内控,其主要在于通过资本运动管理、资本运动过程中的财务关系管理等活动,实
现资本的可持续性增值。财务内控的核心就是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财务内控的目标,结合ZG公司的财务现状,本文开展财务内控体系优化的基本目标为:基于ZG公司的发展战略,优化和改进ZG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修改完善ZG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9、银行内控制度的组成与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冲破了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种种束缚,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种新的金融风险也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演变成危及整个国际金融的潜在巨大风险,巴林银行倒闭案就是典型的内控不力所致。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同时,内控制度也完成了从以前的以对人、对业务流程控制为主到以控制风险为核心的根本转变。特别是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后,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在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专门针对银行业内部控制的《银行组织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提出了建设银行内控系统框架的十三项原则。(1)现代银行内控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组织结构系统,其二是制度文本系统。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是内控制度的实现机制,它的设置必须为内控制10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现代商业银行典型的组织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即
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决策系统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组成;执行系统由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总经理办公会议及各职能部门组成;监督系统由监事会、内部审计或稽核部组成。上述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衡。这种组织结构是现代商业银行保持正常运行的有效内控机制。制度文本具体规定了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国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文本有详有略,但都颇为系统和健全,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制度文本都十分系统详细。综合若干大型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文本,大致包括如下各个方面,即存款制度、贷款制度、结算制度、国际业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外汇交易制度、汇兑制度、银行卡业务制度、投资业务制度、理财业务制度、代理业务制度、人事与行政制度、安全保卫制度、计算机系统制度以及内部审计或稽核制度等等。应该说,在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内部,只要上述内控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银行就能够保持正常有序的运作,也能够比较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并获得较好的经营回报。(2)银行内控制度的目标包括:首先,为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提供制度基础。一般而言,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中,富于冒险精神的银行家易于偏向于盈利性,正因为如此,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才制定出各种法规约束银行的投机,国际上也产生了诸如《巴塞尔协议》之类的约束银行稳健经营的条约或协议。同时,银行业自身也从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金融事故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除了守法经营之外,银行内部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和具体的控制制度,以便使整个银行的各个部分直至每一个员工都尽可能规避业务风险,保持银行在安全稳健的基础上正常运行。
其次,必须有效保持商业银行日常运作的秩序。如前所述,内控制度是银行的内部”游戏规则”。很难想像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银行能够在没有内控制度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运作秩序。当然,金融业以外的其他工商企业也有各自的内部规章制度,但是,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点是风险高度集中,而且具有一定的公共部门的性质。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保持良好的运作秩序。再次,要保证商业银行内部结构合理,权限明确,责任清楚。商业银行11内部部门的设置,各级经理或主管的权限与责任的界定,是内部控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合理的内部结构为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奠定了组织基础;恰当的权限划分与责任界定,既能保证正常的工作秩序,又能对权力构成必要的约束,并落实各岗位的工作责任。最后,应促进商业银行高效运作。一套优良的内控制度能够约束商业银行依法经营和稳健经营,而且能够有效地维持商业银行的运作秩序,保证商业银行内部的各个部门,各级经理或主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能够约束各部门和各级业务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能够使决策信息尽可能真实、全面和及时,能够有效防止人、财、物各项资源的低效和无效使用,能够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所以,内控制度的设计目标是在安全稳健的基础之上促进商业银行的高效运作。4.10、企业运动会举办目的在了解了企业运动会举办数量后,应充分了解举办企业运动会的目的。企业举办运
动会绝非一种目的,而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因此,各目的之间有可能是不均衡的,轻重不一。因此,采用有序竞争的方法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举办目的进行排序,并按照排序前后赋值,第一名5分,第二名4分,以此类推,最后一名1分。最后计算每个选项的最终得分,选项分值越高,说明企业愈加看重。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选项为例,有22名被调查者把它放在了第1位,8名被调查者把它排在了第2位,2名被调查者认为它应在第3位,如此这一选项被全部受调查者进行了评价。它的总分计算过程为:总分=22*5+8*4+2*3+0*2+0*1=148。其它选项计算过程不再详述,具体结果见表6。表6企业举办运动会目的n=32目的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总分排序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2282001481丰富员工体育文化生活257171864增强员工体质健康,激发体育锻炼的热情4109721032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381254973其他112325465表6中各目的的得分不同,印证了前面所作假设的合理性:各目的之间不是均衡的,即企业举办运动会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说明,运动会被企业给予了厚望,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反映出,运动会是一个丰富、独立的载体,有助于企业多种目标的顺利实现。总分排在第一位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说明这些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体育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较深的认识。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指企业内群体在解决其外在适应性和内部整合等问题时,习得的一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之前运作的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员工,作为当遇到类似18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应对的正确方法。38
而企业体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提升企业的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访谈中了解到,运动会期间,全体出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较其他企业体育而言,更容易将健康、竞争、团结、奋进等体育文化有效地融入企业的理性信念、规章制度、行动目标中,能够便捷、有效反映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有利于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排在第二位的是”增强员工体质健康,激发体育锻炼的热情”,员工身体健康条件的好坏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啥时候也不会落伍。”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叹道。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片面抓生产,忽视了职工体育,导致员工身体健康水平下滑;更有不法企业以牺牲员工健康为代价,被社会所不耻。随着全民健身大潮的持续涌动,”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很多企业负责充分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不能与社会前进的方向相背离,并且员工是企业的生命,更有理由注重员工的身体健康。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带来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对于企业体育而言无疑是福音。早在1979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奥科萨尼经过大量科学研究,证实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锻炼者生产率高0.6-10%。39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企业负责人对于运动会前后员工的生产效率有过多次直观体验,纷纷表示运动会前员工工作热情高涨,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运动会后工作效率较运动会前有所下降,但依然高于平常。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员工身体健康,并且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毋庸置疑,激发员工
体育锻炼热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为什么企业特别青睐运动会呢?所调查企业并不排斥其他体育手段的参与,不少企业厂区也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但参与人群较为集中,人数也不多。相反,运动会上,人潮涌动,一片欢声笑语。一方面反映出目前企业体育开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现阶段运动会对于企业体育的重要性。关于为什么特别青睐运动会,企业家在访谈中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企业年轻员工越来越多,他们承担者较大的社会压力,工作任务也较重,自然闲暇时间较少;加之这段时期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慢慢地就成了”体育间断者”。为带动更多的员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生产效率提供,很多企业也是下了大力气,他们把运动会设计成趣味性、娱乐性、竞赛性等一体的聚会,并加以财力诱38被引用最多的国际公认的企业文化定义是美国管理学大师沙因(EdgarH.Schein)在《组织文化与领导》中的定义,见埃德加沙因(EdgarH.Schein)著,马洪宇等译.组织文化与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28.39熊斗寅.体育运动与企业文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15),2:8-10,64.19惑,吸引员工积极参与。针对那些”落后分子”,还动用各种手段,迫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一到运动会临近,各路人马齐上阵,热闹不已。运动会上,场面宏大,人心澎湃,各种愉悦的精神体验充斥全身,让他们欲罢不能。”久而久之,员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便会蔚然成风。”一位企业负责人在访谈中给予运动会的希望。排在第三位的是”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通过运动会开幕式庆典、比赛等密集性、高压性地向员工灌输其理念、价值观,从而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运
动会上旌旗飘飘,有关企业理念的标语、横幅、旗帜到处可见,广播声、呐喊声、助威者、锣鼓声阵阵入耳,”简直就是一次企业文化宣传的盛宴”,一位企业负责人总结道。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价值理念更容易被员工内化,从而成为内生力。企业运动会设立较多集体项目,需要大家团结协作。要想胜出,不仅在运动场上进行较量,也需要运动会前做大量准备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虽有所夸张,但准备工作让大家更加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从而提高其向心力和凝聚力。另外,运动会作为企业大型活动,参与人数众多,打破了日常员工以车间、厂区等分割式”岛型”交往模式的束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交往机会,有助于员工情感交流,增强员工自我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排在第四位的是”丰富员工体育文化生活”。与前三个目的相比,运动会作为”丰富员工体育文化生活”的功能并不突出。企业相关负责人在调查中也承认,平时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安排,每年一次的运动会几乎是企业体育的代名词。说明目前企业寄予运动会的期望依然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还没有真正的践行以人为本的企业体育发展方向,反映出企业体育开展并不充分。因为,企业运动会功效的发挥受制于企业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盛宴”的运动会离不开企业体育文化的底蕴。绕开日常企业体育的”细火慢炖”,仅靠一年一次运动会的”盛宴”,终会走样,是留不住”客人的”。长此以往,企业体育势必会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进入低谷的覆辙,企业运动也会走进死胡同,最终伤害的是企业员工。在此意义上,企业应正视并重视日常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真正构筑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企业体育,也让企业体育能够发挥其
独特的功效,推动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其他”原因,包括来自相关部门(工会组织、企业联合会等)的压力、临近企业不断举办运动会带来的压力等。说明企业运动会并非纯粹的企业行为,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关于此部分有待于以后做进一步研究。5、国内外研究现状5.1、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美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1934年的美国《证券交易法》,就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用来消除大危机下的财务错报风险。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随后于1949年对内部控制概念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SAPNo.19),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2第1章绪论1972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第1号公告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
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美国会计协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共同成立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目的是为了研究为何财务报告中会出现舞弊行为,同时寻找预防舞弊的方法,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等提出监督建议,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该公告第一次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并把它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确保记录的完整和正确性的一个整体系统。并且首次提出应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要素中,认为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要素。也就此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1992年9月,该委员会下属机构COSO委员会,颁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也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COSO报告出现在美国金融风险增加,上市公司虚报财务信息的概率增加等特殊时期,现在已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制度的参照性标准。内部控制框架共有5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交流以及对环境的监控。COSO报告的出现对美国企业内控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提出了3类目标,5个要素的概念,成为美国内部控制的基石性文件,在COSO
报告中将内部控制的职责分为5部分,1,管理层,认为CEO应该最终负责整个内部控制系统。2,董事会,管理层直接向董事会负责,董事会要简历相应的财务,内部审计制度,防止管理层做出超越自身权限的决定。3,内部审计师,作用是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对公司的日常运行,内控执行等进行监管。4,内部其他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对经营中出现的不符合内控制度的事件向上级汇报。5,外部人员,主要是监管层,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新闻媒体等,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3第1章绪论2002年7月30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其中第404条明确规定了公司管理层及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要求审计机构每年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至此,公司的内控制度成为在美上市公司的关注焦点。2003年7月,COSO委员会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正式稿(简称ERM框架)。风险管理框架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简历的,但同时涉及的范围更广,将内部控制框架制定的5大要素扩展为了8个,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ERM框架的发布正直美国财务造假的高峰期,安然公司与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造假使投资者与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ERM框架拓展了COSO报告,更加关注了企业风险管理,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了ERM框架内。
5.2、国内研究现状1.内部控制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概念而展开。李凤鸣、杨纪琬、娄尔行是我国较早开始带头研究内部控制的专家。杨纪琬(1984)在《关于审计理论的若干问题》中提出把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娄尔行(1987)在《审计学概论》中将内部控额制定义为“因分工而导致的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审计学方面,其中主要的代表成果有:孙广元、曲盛敏(1992)的”试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张杰明(1994)的”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刘力云的”审计风险与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发展的两个方面”。二是从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如胡4奕明,陈箭深(1996)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初探”和黄正瑞(1996)发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21世纪我国的学者们把关注点集中在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和上市公司上。具体的成果有:李风鸣(2002)在《内部控制学》中提出,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状况与上世纪美国的许多情况有相似之处,从而呼吁我国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内部控制体系在我国的具体建设实施。张立民、陈关亭(2003)指出已上市的公司不仅要尽快完善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更要尽快强化外部监管措施。李明辉等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发现大部分的上市公
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不强,而且信息披露大多流于形式。杨有红(2004)等把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结合起来。陈志斌等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提出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应当借鉴问责制的具体制度进行实施。高一斌(2005)等提出了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根本依据。刘静等则侧重于研究适合于内部控制体系实行的外部环境。黄京著、严若森等立足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代价及成本效益原则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杨雄胜、张砚则是从管理控制方向开展内部控制研究。陈志斌(2007)等建立了内部控制执行体系的轮廓,并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重点研究了国外起步时期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理。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公布于2008年,在这个规范中勾画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轮廓框。紧接着,在2010年,又发布了18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导文件。这个规范的公布实行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框架建设目标的基本完成。2008年至今,我国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研究上,并且主要分析探讨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2.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5于而立(2003)针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内部控制存在的基础,家族企业更是如此。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普遍存在外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监察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辛金国,郑丽娜(2006)等为了解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他们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家族企业
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大体上都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状况并不明确。调查还发现,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也在逐步增强,通常在企业进入成熟稳定期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较好,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成长阶段就开始建设家族企业内部控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张博(2008)指出了建设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部分。他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建设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框架时,要使五要素协调发展,才能使作用最大化。刘圆圆(2009)以家族企业的整体内部控制结构为基础进行了研究,她认为要使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有效,首先要解决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弊端。从国内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家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以下问题: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家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性;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缺乏有效性等。我国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不够系统、全面、深入,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家族企业的需要。5.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1.内部控制方面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开始较早,水平较高。早在1905年时,L.R.Dicksee针对内部控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出内部控制主要由职责分配、财务会计、人员轮岗三部分组成。GeorgeE.Bennett(1931)内部控制理念是由账户和程序组成,这就要求员工一边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还要监督他人的工作,借此判断业务之间是否存在漏洞。
内部控制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是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法律法规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已十分成熟。专门针对家族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的研究从20世纪中期开始,之后迅速发展,到21世纪初在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方面已出现大量结合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文献。Ashton(1974)通过案例调查进行研究,提出内部控制体系评价过程中,职责分工是最重要的设计因素。L.D.Etherington和I.M.Gordon(1985)通过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处理之后,指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进入内部控制理论的快速成长期。世界内部控制理论2的发展促进了英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从1992年到1999年在英国先后发布的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思布尔报告,可以说是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转折点。1992年的卡德伯利报告从财务角度出发,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框架相结合。提出由于舞弊或无能而引起的可能发生的财务损失导致财务风险,这种风险不可避免,但内部控制系统能尽量的防止舞弊和无能。它以内部控制体系、财务会计的质量以及企业管理框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公司应当改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建议董事们应做出表示以证明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合理有效的,而审计人员则应对这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复核。卡德伯利报告提出公司应当在内部建立审计委员会并聘请独立董事,并且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在许
多方面开创了英国公司治理历史的先河。1998年的哈姆佩尔报告提出,为了保障资产安全、强化财务管理、评估企业风险,鼓励董事从各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复核。报告建议从卡德伯利准则中删除“有效性”一词,改为”董事应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做出报告”,为建立更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应秘密向董事会成员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建议董事应当复核所有有关的控制,而不仅仅复核财务控制;建议还没有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应考虑建立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哈姆佩尔报告所提出的准则,虽然有不够创新和责任不够明确的缺点,但却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发展进程。1999年的特思布尔报告则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做出了具体的指引。它认为基于董事会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负责的角度考虑,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并且制定合适的保障机制,使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效用性。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Lauraf.Spira(2003)从根本上对内部控制的性质进行了颠覆性的定义,特别是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了结合。他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关系的进行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公司提供的关于治理状况的报告,应当有利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评价公司的整体状况”。32.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Bames(1976)对家族企业进行了定义,他提出如果所有权由同个家族的成员控制,并且是由同个家族的成员进行管理的企业才是家族企业。钱德勒(1997)认为,经营权和所有权属于一个人的传统个人企业就是家族企业,就算是属于合伙关系,如果主要的股权是由一小部分人或一个家族所控制,那么这种企业也属于家族企业。
盖尔西克(1997)等认为,划分一个企业是否是家族企业的根据,不应该是依据企业是以家族命名还是由同家族人担任高层领导,而是要依据家族是否掌握了企业的所有权。换句话说,认定一个企业是不是属于家族企业,主要依据就是所有权的归属。从国外关于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文献来看,美国的学术界最早开始关注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而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是到20世纪中期开始起步。目前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已经出现许多关于规范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的文献,可以说对家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于我国已相当成熟。5.4、S企业生产管理现状与问题现象研究S企业是一家典型的定单型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体系基本完全按照客户定单需求规格交货期等指标来落实生产,定单生产型企业是种以客户为中心的高度定制化的生产型企业,从某中程度上说,这类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驱动,其中对需求的准确率和库存的控制要求非常高。比较于备货类企业相对稳定的生产节拍,定单型企业的生产周期是相对不稳定的,多种产品在生产线上一起来做,这时使得车间内部的生产协调,物料采购,对物料齐套的时间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必须根据设备负荷和生产任务的协调,进行比较合理的任务安排和策略调度。传统的生产计划显然不能使该企业进行高效均衡的生产。相对于传统的生产计划供应链各环节比较脱节的情况。面对客户定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如何能在不同的生
产工序和工艺路线安排下,有效的制定生产计划?这里提出锁定”窗口”模型-锁定生产计划的研究对于有效调节需求,再从需求计划带动有效的生产计划也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改善企业生产管理,优化到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就显的尤为重要了。针对S企业的生产管理现状,我们对S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生产活动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发现了如下问题现象。(1)需求预测准确率低,生产计划变动频繁,无法应对急单插单现象由需求预测准确率和生产计划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如表3.2所示),S企业2012年上半年的需求预测准确率偏低,由于预测的不准确,导致生产计划安排变动大。图3.2S企业2012上半年需求预测准确率图23第3章S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研究图3.3S企业2012上半年生产计划变动率图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生产计划变动率大,S企业也没有好的机制管控插单和急单的生产安排,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经常顾此失彼,发生插单没有安排生产不能及时交货满足客户要求的现象,而较高的生产计划变动率也会导致生产的效率低下,无法监控生产过程掌握进度;同时也会出现人员流动频繁,生产管理混乱,生产人员疲于应对的现象。(2)需求计划与生产计划不平衡现象由于销售部门过高估计产能,在对于客人的货期和数量上也经常给予过度承诺。导致销售与生产脱节,无法有效的监控产能安排,合理的反馈客户,无法满足客户的准时交货期。如表3.4所示,这里销售目标数量就是销售的指标上限,每月不能超过这个订单数量,但可以上下月份间平衡;每月的预计订单数额前几个月为空是因为这几月的预计订单已转化成落实订单,即实单,那么预计订单就不存在了;订单总数等于
预计订单加上实单的数额,比如八月份有已变为实单的订单,也有还待客户确认的预计订单。销售部门是希望接的单子越多越好,只要客人每个月不超过这个订单数量,生产必须有义务去准时完成;如果客人订单超过这个数字,那就看总体情况,实在不能接受了,再跟客人去协调挪后货期,平衡各月数量。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客人预计订单计划往往超出产能,如果每个客户每月都按上限数量来下订单,那么数量就远远超过公司的实际产能,这个时候无论如何调整都肯定无法达到客人准时交货期,而外发厂资源的不固定和能外发订单的难抉择问题,使订单安排难度增大。24第3章S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研究表3.4S企业2012年4~8月客户订单计划表(单位:件)订单计划表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总数销售预计目标数3000030000300003000030000150000量(Target)销售预计订单数1015010150(Forecast)销售实际订单数1500025000245483900032000135548(Backlog)预计和实际总数1500025000245483900042320145868(TotalOrderQyt)(3)产能利用率不平衡现象因为生产计划的无序与需求的不确定性,面对比较众多的产品种类和规格,就出现了有些生产线产能不能满足订单要求的情况。而有些生产线机器闲置的现象。表3.5S企业2012年生产能力利用率表企业生产线年生产实际生产量产能利用率LAINING产线6万套5.5万套80%PHE产线80套100套125%CV产线100套40套40%从2006年开始,公司的产能是逐渐在提高的,主要原因得益是计划系统管理的提升,因为ERP系统的完善一些产能利用率也在提高,但是从数据可见产能利用率在不同生
产线上分布还是不平衡的(如表3.5所示)。(4)生产任务分布情况不平衡现象从生产管理工单下达情况中可见,S企业2012年的三条生产线的生产任务里,小定单占据了其中比较大的份额(如图3.6所示),而这些小定单中,决大一部分是用户要求插的急单,追加急单一般都有其优先权,如果这部分的生产任务不能完成,也会导致整批定单的交货准时率下降,小单的加工量虽然很小,但是生产工艺环节却和大定单基本一致,按照规模经济的理论来说,由于小单的生产设备,人工分摊的固25第3章S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研究定成本比较大,生产成本都比较高,加之不同定单内的工艺转换过程需要损耗时间,如等待,运输和准备等因素,所以小定单的比例越高,生产成本就越高,生产的调节能力就越困难。表3.6S企业2012年第四季度生产任务单分布情况(单位:万元)生产线CV线PHE线FH线订单区间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0-5637.51%736.84%1047.67%5-10425.00%315.79%314.89%10-15212.59%315.79%29.52%15-20212.5%15.3%419.05%>20212.5%526.4%29.5%合计16100%19100%21100%(5)准时交货率低现象。一方面是:客户准时交货率低2012年底S企业聘请了国际一流的审计公司给出的《管理评审报告》中,无论是客户端的交货准时性和采购端的交货准时率都没有达到,2012年的交货准时率只有60%~70%,为何有些产线生产负荷并没有不足,交货准时率反而没有提高?表3.7S企业2012年第二季度客户订单准时完成情况CV产线客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户准时交货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
率提前完成3422%5042%4537%按时完成6843%2319%4436%延期完成5635%4539%3027%合计158100%118100%119100%按期交付率65%61%73%从表3.7所示,2012年4月到6月的订单准时交货率只有60%~70%,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订单满足客户的要求。由此数据看出该公司的定单管理方面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定单生产管理没有很好的进行执行。另一方面,企业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也很低:26第3章S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研究表3.8S企业2012年第二季度供应商订单准时完成情况A供应商准时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交货率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订单数百分比提前完成426%320%853%按时完成853%743%320%延期完成321%637%427%合计15100%16100%15100%按期交付率79%63%73%因为材料情况不能及时达到,废品率高也导致采购计划频繁变更,可见供应商的准时交货率也非常低(如表3.8所示)。从表可见提前交付的比率也很高,六月份到达53%,给企业库存管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6)非正常质量投诉率高现象S企业虽然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但设备和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质量投诉仍然很多。下面是2012年的客户投诉资料汇总表(如表2.9所示)从中可见人为因素和设备系统造成的投诉达到55%。表3.9S企业2012客户投诉原因分析表投诉原200120022003合计因分析投诉件数占总投诉投诉件数占总投诉投诉件数占总投诉比率比率比率质量842%626%433%18人为1158%1774%867%36(7)库存增长迅速现象
在近两年中,由于企业订单量增加公司只得以增加库存来缓解供货同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公司的库存量急剧上升,尤其是今2012年的年末,库存一度达到历史最高峰89750(箱)(如表3.10所示),完全超出货仓存储空间。这一方面是对该公司的货仓存储和运作能力的挑战。另一方面大量的库存又占用公司大量的资金,对公司的现金流也产生负面影响。库存增长迅速,但是缺料情况依旧很严重,如何有效的平衡变得迫在眉睫。27第3章S企业生产管理问题分析研究表3.10S企业近4年的月均库存数对比表年份2009201020112012月均库存(箱)48000498597000089750(8)生产成本较高现状从S企业3年的公司财务报表中:2010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40%;2011年的营业毛利率是32%;2012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是20%,与同行业的营业务毛利率还有些差距。企业的生产成本偏高。生产成本偏高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生产计划管理不善,有时设备空转;浪费严重;生产调度不科学,生产损耗巨大;公司每年的设备折旧和维修费相对比较高等。5.5、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1.2.1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演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创新、成本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而使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高度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下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理论最早源于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他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出”在特别的地方,专业化的产业集中”。他区分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他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产业集群的产生源于外部规模经济[1]。一个世纪以后,被称为新马歇尔主义者(Neo—Marshallian)的波特再次提出”集群”概念。从此,产业集群理论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Enright(1996)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工商企业和非商业组织组成的群体,这些组织作为群体成员是集群内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员之间通过”采购、供应链、共同的技术、共同的采购、供销渠道或者劳动力市场的共享”联系[2]。Markusen(1996)年依据不同公司的组织、对内对外的指向和治理结构,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马歇尔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国家依赖型产业区[3]。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在同一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中的现象。他依据集群内产业间联系把产业集群分为横向联系(horizontaldimension)的产业集群和纵向联系(verticaldimension)的产业集群[4]。Mytelka和Farinelli(2000)按企业技术水平、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程度和产业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三个标准将产业集群分为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非正式集群、科技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五类[5]。Arita和Cordon(2002)从集群功能的角度出发,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将产业集群分为传统的纯集聚体、产业综合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俱乐部)[6]。Knorringa和4硕士学位论文Meyer-stamer(2008)在Markusen
分类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并分析三种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7]。Nadvi和GerhardHalder(2009)对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和德国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集群分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技术上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生产和技术方面联系密切,两个产业集群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他们用集群和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集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8]。Guisard、Christian和Pascal(2010)研究法国新的产业政策对于建立产业集群的影响,以阿尔卑斯区域集群——里昂城市卡车和公共汽车集群为实证研究,介绍了知识管理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9]。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产业集群的兴起特别是广东、浙江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增多,大量研究出现在2000年以后。王缉慈(1998)在《环境与规划A》发表”北京新技术集聚体分析:它是正在形成的新产业区吗?”,引起学术界的轰动。随后,他对新产业区(集群)进行定义:新产业区是一种以地方企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10]。仇保兴(1999)根据集群的结构状况把产业集群分为市场犁产业集群、“锥形”(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产业集群、”混合网络型”企业群落,并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了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外部环
境。他认为集群内的小企业都可以通过集群获得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11]。王缉慈(2001)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把我国产业集群分为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智力密集地区、条件优越的开发区、乡镇企业集群而形成的企业网络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五类[12]。梁琦(2004)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了一般的聚集现象,认为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包括基本因素和市场因素。基本因素包括运输成本、收益递增和知识溢出等;市场因素则包括地方市场因素、产品差异性、市场垂直关联和贸易成本[13]。戴卫明等(2006)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形成由产品运输成本、企业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函数、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等因素决定[14]。尤振来、5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李春娟(2008)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群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在特定地理位置上聚集并根植于该区域的存在着横向和纵向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相关支持机构组成的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中间性组织[15]。楮劲风(2011)从集聚空间组织入手提出,认为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具有明显的地理边界性,同时运用世界地理研究方法从城市,产业、企业三个方面研究了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的形成和发展[16]。5.6、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企业的信息化要求企业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引入,只是信息化的开始,信息系统真正发挥作用,企业真
的实现信息化,依赖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从引入准备到信息化实施再到成为供求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这一系列活动[16]。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信息化的成败受一系列外部因素影响。Zhu[16]建立了TOE框架,指出信息化影响因素分为3大类8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技术类,包括信息系统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备性以及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企业自身条件类,包括企业规模,市场范围以及管理上的桎梏;环境类,包括竞争对手和政策法规的影响。而文献[18]在文献[16]的基础上,又把上述三大类八方面因素对信息化的影响分为对商业交易的影响,对网络的影响以及对合作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信息系统为企业带来的效率上的提高以及回报上的丰厚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国外其他一些研究对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也做了研究。Umble[19]等人提出,信息系统要想在企业内发挥效力,有各方面的因素,包括:(1)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清晰性;(2)高层领导支持;(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4)克服信息系统引入带来的企业重组的影响;(5)执行团队的实力;(6)调研数据的准确性;(7)员工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培养;(8)对企业绩效改变的时刻关注。Umble[19]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4?‐?认为,信息系统引进战略目标的清晰性在信息的引进中是最重要的。目标性的明确,是指信息化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一定是为提高企业绩效而服务的。J.Hrupp等学者[20-21]提出,信息系统的引进不仅要从整体上评估,也要从各个部门的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状况来评估系统引进的得失。G.Latamor等学者[21-22]对企业领导这方面的因素作了说明,认为领导的准确判断及执行力对信息系统的引
入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国内关于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孟祥斐等学者[23]概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的概况,指出就信息化在国内成功率而言,以按照规定计划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标准,ERP在国内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因此,分析企业信息化影响因素十分重要。从影响因素上来看,企业高层对信息化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24]。认识到ERP系统对企业的发展的好处,或者出于其他原因,高层的支持使得国内企业选择实施信息化。而实施ERP系统带动企业管理更新,触动了企业原有的利益机制,这给许多还留有计划经济余痕的国有企业引进ERP系统带来了负面效应[25]。樊在勇[26]等人研究了政府支持、企业内部管理变革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因素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邱长波[27]等学者在建立了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分析了企业人员、企业信息化规划及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投入等九个因素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石斌和[28]等学者则重点分析了企业所处环境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影响。而欧阳[29]则规范性的将信息化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方面,同时指出了在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5.7、企业裁员问题研究的现状1.2.1裁员的概念及分类1.2.1裁员的概念及分类“裁员”这一名词是泊来品,早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Coleman就曾提出了人员配置的变革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我国的企业裁员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裁员是指,企业基于法定事由,依据法定程序,裁减人员的行为,这一概念与其他国家裁员制度的内涵基本一致;狭义的裁员则仅指劳动法中规定的经济性裁员,即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时裁减人员的行为[1]。我国劳动法律没有对裁员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因此对裁员的定义也就比较笼统:”用人单位违背员工意愿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终止雇佣关系的行为”[2]。事实上裁员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源退出行为,是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持2续成长和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企业裁员主要是裁减企业的劳动力规模,意在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改善企业绩效。论文中所指的裁员,主要是指企业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员工离开企业的行为。就裁员的分类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统一的意见。从裁员的模式上区分,可划分为刚性和柔性两种:刚性裁员模式,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其裁员的主要方式是解雇即终止劳动关系契约予以辞退;柔性裁员模式,是具有公有制及企业责任特征的裁员方式,主要存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方式有内部下岗、培训分流等[2]。格兰霍夫教授等国外学者则提出了裁员的五种战略模式:第一种是自然裁员模式,即有选择的雇佣冻结或者全部雇佣冻结;二是表现为提前退休、报酬冻结或减少等方式的激励性再配置模式;三是强制性再配置模式,包括强制性转移、工作时间缩短等;四是包括员工培训、再就业咨询等方式等有安置的下岗方式;第五种是无安置的下岗模式,即享有被招回的权利或没有被招回权利等方式[3]。按照牛雄鹰研究员的研究,根据不同的裁员对象,企业通常有普遍性裁员,区域性裁员和功能性裁员;郑晓蕾认为裁员分为主动裁员即战略性裁员
和被动裁员即应急性裁员。综合目前裁员研究的各类学者和学术界的意见,最通用的分类是将裁员按照裁员的原因来区分,可以把裁员划分为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裁员大部分都属于经济性裁员。5.8、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之后,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对一些外文原版的企业文化文献进行翻译,但是从90年代末期开始,多数专家学者开始专注于向企业推广企业文化,介绍企业文化理论,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理论,之后全国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研讨会,1998年11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此后山东省先后成立了研究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也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室。政府和全国代表大会等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种以政府的名义提出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自此,企业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企业文化的研究和进展已逐步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专著、期刊、文献纷纷出版并发行,企业文化的研究开始更近一步发展。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只在于对国外文献的翻译,而开始对各国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开始延伸领域和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文化理论的研究方面,重点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企业管理过程以及它的演变过程等,以及有企业文化衍生出的营销文化、环境文化等。
国内关于企业文化研究学者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一书中定义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齐善鸿等认为,企业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员工在实践中建设、共享、促进企业与人共同发展的一种文明精神准则,体现为集体价值观、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的互动,是基于企业的历史经验的提炼,同时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从而对员工的现实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在充分尊重人性规律的基础上,以激活每个人内心善良动力为手段,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5第1章绪论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代表及其著作还主要有:刘光明编著的《企业文化》、沈理编著的《企业文化》、陈春花编著的《企业文化管理》等专著。当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注重中美文化、中日文化及其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杰出的代表著作还有孙钱章的《比较启迪:中日文化对比研究》和王丹丹的《实践先于理论:日本企业文化》等。其他方面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还包括把企业文化与行业特点结合起来的行业企业文化研究以及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后研究民族企业文化,同时还研究了企业文化战略、组织、营销、品牌、人力资源等与企业文化相关的方面的研究。从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历程来看,主要集中于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内容、如何建立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跨国文化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创新管理进行了研究。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象也开始从企业内个体员工转向对企业整体的研究,不再只是研究企业的形象问题,而开始研究企业的审美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也有所转变,在以前
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始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其也文化进行研究。5.9、国内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9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该研究成果具体地论述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并在分析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竞争力[13]。目前,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还包括裴长洪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陈春宝编著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外贸竞争力》、韩中和的《企业竞争力》、刘小怡著的《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入世的冲击与对策》,该书主要研究和论述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对策,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李显君著的《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主要研究了影响企业发展的诸多方面考虑,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对企业竞争力展开研究;田奋飞著的《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角度对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系统分析;万君宝等著《企业文化竞争力》则从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的角度论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这些学者和组织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进一步研究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如何提高我国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今后学者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10、国外研究现状由于西方国家的证券公司基本都为股份有限公司,且大多是上市公司,对于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见诸于公司治理的普遍性研究之中,围绕企业所有者归属、公司治理结构、融资结构、经营者激励、市场监控展开研究。历经市场经济的多年发展,西方国家公司治理运动逐步走向成熟化运作,对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也逐渐由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实践,更多地关注于单个上市公司如何根据公司治理原则制定公司治理战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投资者如何基于公司治1上海交通大学EMBA学位论文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研究理的有效性进行投资决策。欧洲著名的公司治理评级机构Deminor经过调查后发现,有着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更容易降低投资者的预期风险,赢得较低的资本成本,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并最终得出公司治理将在国际大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结论。5.1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中的产权制度、公司治理模式、经营者激励约束等问题展开理论探讨,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明晰产权,构建对国有企业的有效代理机制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已经更多地关注上市公司的治理,也有一些学者针对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比较研究。
牛建波、李胜楠在《中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分析》一文中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与职能、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对中外证券公司的治理状况进行比较,就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水平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分析。1并在《证券公司共同治理模式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证券公司共同治理模式的建议。2曾欣在《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风险及其改进》一文中,指出我国证券公司存在因公有产权导致的委托人主体缺位现象,他提出应在内部治理中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在外部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防范经理层的道德风险,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完善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3黄运成、曹里加、李畅在《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源及其出路》一文中通过对中国证券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比较,指出导致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与企业的错位形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企分开、减少股权集中度、推进证券公司市场化步伐等完善公司治理的举措。4戴轶在《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当前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单纯依靠外部监管加以解决,而需要借鉴英美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5由国内关于证券公司的治理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充分认识到我国证券公司在治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主要包括改变证券公司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重,分散股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但当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公司治理本身,对治理模式和所对应的外部条件缺乏关注。在外部监督体系上追求多而全,对监督的效率和可行性缺乏关注。在公司治理模式上,各方在选择英美股东至上的单一治理
模式和德日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上还存在分歧。本文在对证券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将注重证券公司治理发生效用所依存的外部条件,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证券公司治理的效用。5.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内控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其内容及形式是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据记载,在1370年的威尼斯就出现了内控的雏形。在最早的军队工厂中,财务管理设两本日记账、一本分类账,现金由一名厂长管理,同时记录现金日记账,主管会计保管记录一本分类账;另一位会计保管记录第二本日记账。对账采取月对账形式,方法是三本账簿相互对应。将会计年度设置为上年的9月到下个年度的9月,余额结转到新的分类账簿中,旧的账簿则送到财务办公室再次审核。内控的理论发展却落后于实际的应用。直到1912年《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作者美国审计学家蒙哥马利,首次在书中提出了内部牵制的概念。后来的学者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控的概念,内控理论发展可以追溯为:内部牵制、内控制度、内控结构、内控整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大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内控—整体框架》(COSO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内控进入了新的里程,是内控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它将传统的平面结构发展为立体框架模式。2该报告认为:内控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内控的目的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与现行法规的遵循。2004
年,推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框架),ERM框架是研究人员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两者比较主要不同之处有如下:一,ERM框架提出了战略目标,同时相应增加了”保护资产”这一项目;二,ERM框架内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从五要素增加至八要素,三,ERM框架中首席执行官通过对影响风险的事件的识别、评价风险产生负面影响的大小并采取应对措施;四,ERM框架将风险管理和内控进行统一,使内控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中,成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COSO报告ERM框架要素比较见表0-1。表0-1COSO报告ERM框架要素比较表报告名称要素COSO报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ERM框架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风险应对事项识别目标设定数据来源:《内控—整体框架》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在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助于加强企业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信息沟通和反映系统有助于优化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条件,提高决策效率,在整体上提高企业治理质量。”①①Conun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nunission(COSO).alControlhitegratedFramework:Evaluatio
nTools.NewYork:AlnerieanhistituteofCifiedPublieAeeountants.19923(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于内控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步不早、历程不长,资料不充分完整、研究成果较少的客观因素,只在翻译和建设性意见上有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实证方面的表现比较馈乏。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1、对COSO报告进行介绍和分析的文章较多,涉及到报告的很多方面,如发表的时代背景、报告的具体内容、报告的主要创新点等问题,同时分析了国内控制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联系和区别。2、介绍国外内控经典理论及著作,并根据我国内控体系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研究我国部分企业内控构建实践案例,概述了企业内控体系方面的方法与经验。总而言之,我国理论界对内控评价问题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时期,对内控的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以及评估报告的方式等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和看法。内控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加强了内控,内控已经从最早的内部牵制成长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COSO报告的提出象征着内控系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里程碑。6、研究方法、思路6.1、内控制度的概念及设计方法研究第一节内控制度及财务内控制度的概念一、西方国家内控制度的概念1西方人界定的内控制度是外来语,英语为InternalControlSystem。美国是内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像巴塞尔委员会这样的国际性银行组织对
内控制度也特别关注,发布过很多相关的、有价值的文件。在西方,内控制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作为根除”大危机”中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根本措施之一。2.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订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按照这个定义,内部控制一开始就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围,包括了成本、预算等项内容。3.195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4.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这个概念相当的宽泛,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5.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1本段参考:《亚新科集团内控管理程序修正》课题组:现代企业内控制度:概念界定与设计思路,《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P112~11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3
“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6.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的形式发表。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COSO报告提出的这个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7.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的报告,将COSO报告提出的内控制度的整体框架成功地应用于银行业,并演绎出适合银行业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十三条原则。该报告实际上是对巴林银行失控案例的积极反应,但同时也将内控制度的范围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二、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在我国,由谁在哪部文献中首先使用内部控制概念已无从查考,但在正式法规中首先有实际意义的使用似应确定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嗣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上将内部会计控制当作会计监督的一部分。实际上英语”Controls”作为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翻译成”监督”,那么,”InternalControls”完全可以翻译成”内部监督”。中注协的内控概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在其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4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概念,它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的内部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但似乎是”各有所司”: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诸如此类。很明显,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受西方影响很大,中注协的概念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而财政部有意识地将有关文件限定在会计控制的范围,除了行政权限的考虑之外,也表明我们对其他内控制度及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成熟。不言而喻,我国内控制制度建设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第一,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所谓的内控制度在概念上并不统一;第二,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第三,我国现存内控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
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第四,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内控制度在概念上补充下列几点十分重要:1.内控制度首先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内控制度发生在社会领域的各类组织中。在抽象的意义上,控制就是A委托B按照A的意图将A的事情办好。这就是代理人说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过程实际上是授权和指派责任的过程。由于现代各类组织层级多、结构复杂,因而在各类组织中,控制或者内部控制所体现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责任源于授权,而授权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权利来源。为什么A有委托B的权利?谁有可能是A或B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权利、提供经费的权利是控制权的基本来源之一。(2)权利的运作。如果B是若干人时,权利的运作就成了问题。西方人强调在高度透明的前提下,将同一权力下授给若干人,按照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原则运作权利。东5方人则强调当事人对相互之间的事务的直接介入,所谓”您中有我,我中有您”。A对B的控制在小规模的组织中基本上是直接的,随着组织规模的增大,控制的间接性越强,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越复杂。至于B为什么接受A的委托,则是因为B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也就是B可以从接受A的委托中得到好处。2.内控制度是一种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合乎逻辑)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一个组织的运营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所谓作业是指“具有特定目的的一个事件、一项任务或一件工作的基本单位”。作业是相对的概念,还可以说一项作业由若干任务组成,而若干项作业又可以组
成一个流程。作业可以按照不同标志进行分类,其中最流行的是将作业分成与单位产出相关的作业、与产出批量相关的作业、与产出类别相关的作业、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作业。而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作业也称为与组织相关的作业,并进一步分成结构性作业和程序性作业。将作业概念引进到内控制度,具有重大意义。依此为基础,可以直接引进适时制(JIT)、作业管理(ABM)、作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最新的管理方法,使内控制度成为优化、简捷和理性的作业标准。同时也表明内控制度不仅”治病”,而且可以”保健”。将内控制度当作作业标准,就可以按照控制论或管理控制的循环步骤,执行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3.在外延上,内部控制包括会计(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会计(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管理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管理目标即效率和效果的实现,法规执行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法规的贯彻执行。这三个目标与COSO报告完全一致。那么,我们为什么又增加一项业务控制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会计控制的对象为货币以及与货币有关的物,管理控制的对象为人,业务控制的对象为物。业务控制与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可能重叠,但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都不能完全涵盖业务控制。此外,法规执行控制是其他三项控制的前提条件。4.内部控制是衡量组织风险的基础。内控制度是一种标准,而风险就是对标准的偏离程度。对一个组织来说,将内控制度设计的越符合实际,该组织的风险越小。6三、财务内控制度的概念21.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中的支持性活动,是为主体活动提供支持服务的。图1:价值链示意
图2:企业价值链中的主体活动2本段参考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制度的建设》、《财务管理规则》、《财务控制新论》。价格库存成本费用费用库存费用信用信誉费用财务管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利后内勤部生作业产后外勤部营市销场服务润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辅企业基础设施助活动基本活动72.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制度是针对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针对某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了其工作任务、所涉及的岗位与职责以及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但财务制度本身不是程序、方法或细则。3.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图3:财务管理制度体系4.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器”职能。图4:财务内部控制框架意识价值树立政策规范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纪律约束全面预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统计核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组织制度财会稽核制度8第二节内控制度的设计方法及财务内部控制方法3研究内控制度概念的目的在于为内控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是一个体系。所谓体系是指一个有结构或由若干因素组成的整体。因此,我们将内控制度的设计分成总体设计和单项设计。前者说明一个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的整体结构或组成要素的设计,后者说明构成该整体结构中的每个要素内容的设计。
一、内控制度的整体设计思路4内控制度的整体设计可采用三条思路:思路一:三维立体的静态结构。一个现代企业的内控制度在总体上应该是组织、项目和流程三个方面的综合,具有三维立体性。1.关于项目维度所谓项目,是指内控制度的基本单位。由于任何两家企业、任何两位企业经理总是存在差别,因此,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经理在项目数量上可能有不同选择。但是,下列几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第一,企业愿景、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要求;第二,管理的”粗细”;第三,体现COSO报告的总体框架;第四,涵盖会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和法规执行控制。此外,设计内控制度项目数量时,可参照组织的供应链来进行。例如,对制造企业来说,供应链可从顾客开始,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配运、顾客服务等组成。供应链可以转化为流程,如下文所述,流程又可分3本节参考: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李晓旭:构建现代会计管理体制的新思路,《财会月刊》,2001年第6期;《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布时间:2005-2-7。4本段参考:《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如何选择财务控制模式》、《试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布时间:2003-8-1。9解为作业和任务。以此为基础便可确定内控制度的数量。其次,所有内控制度项目是不是可以等量齐观呢?答案是否定的。它取决于相对谁来设计内控制度项目。对证监会、中注协和注册会计师,会计控制可能最重要;对企业总经理,管理控制和主营业务控制可能最重要;而对车间主任,业务控制可能最重要;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另外,有些项目执行的结果是可以计量的,例如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而另一些项目的执行结果,则属于非定量的或不能直接定量的,例如危机处理等。值得注意的是,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对任何组织来说都应该放在首位。2.关于组织维度所谓组织,在这里是指具有共同行动目标的人类群体。现代企业是一个组织。它可以被分成高层、中层、基层和现场四个层级,每个层级由若干单位组成、每个单位有若干成员。按照COSO报告的思想,每个层级、每个单位、每个成员都与内控制度相关,应该参与内控活动。从组织维度设计内控制度,需要考虑企业的控制目标、控制环境和控制方式,进而确定企业的管理跨度与管理层级、企业是实行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并建立使组织得以运行的保证——经济责任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度。组织维度设计得好,可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3.关于流程维度所谓流程,是指企业经营过程的一个阶段,由若干项作业组成,而作业由若干项任务组成。在典型的制造业中,其经营过程有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配运和售后服务等项流程。每项流程,例如制造流程,包括材料入库、材料存储、材料搬运、加工、半成品搬运、加工、成品入库存储、成品包装发运等项作业。而每项作业,例如材料入库,包括卸载、验收、盘点、移动、摆放、记录等项任务。特别重要的是,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完成的,授权和责任在这里可以体现出来。在流程维度设计中,就是遵循着这种相对的”流程—作业—任务”三个因素之间的依次关系进行。4.项目、组织和流程之间的关系简单说来,每个项目都是通过组织的层级、单位和成员按照一定的流
程、作业和任务的要求来完成的;从流程、作业到任务,由于任务由人或组织成员来完成,因此,完成任务的成员组成单位、单位构成层级,从流程10维度很自然地过渡到组织维度。换句话说,一个内控制度项目是由组织和流程组成,是一个二维体系,当企业存在多个项目时,就可形成由组织、流程和项目组成的三维立体框架。思路二:过程循环的动态结构。应该指出,现行内控制度设计上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没有将内控制度与公司总经理(CEO)联系起来。COSO报告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报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在操作层面上,很多人仍然在进行会计控制,并当作财务部门“自娱自乐”节目。另一个缺陷是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很少有人站在企业立场上考虑如何执行内控制度、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动态上,内控制度不仅包括制定,而且包括执行,对执行情况的计量或测试,对计量或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偏差进行整改(包括预先设定奖惩制度和整改方案,修订内控制度)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结构或系统。1.与上述相同,内控制度的设计首先考虑企业的愿景、战略和目标。据此设计好内控制度之后,便是内控制度的执行。但对控制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去执行内控制度,而是保证执行者实现内控制度的目标。2.实现内控目标的第一步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计量或测试。全部内控制度的项目可以分成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的两类。对可计量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途径取得,例如预算执行结果就可以从会计核算的结果得到。对不可计量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例如对公司印鉴使用控制制度的测试就必须按照该制度的要求设计问卷调查表,
来了解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应该说,一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往往可计量部分和不可计量部分并存。在这里,我们统统用测试表来表示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计量或测试。就操作层面而言,一家企业内控制度的测试可以分成综合测试和单项测试。前者是对全部内控制度项目的测试,在现代企业中这主要是集团公司总部对子公司或二级经营单位内控制度的总体执行情况的测试,其测试表的结构按照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设计;后者是对一个内控制度项目或一个相关的单位的测试,其测试表的结构也是按照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设计。113.实现内控目标的第二步是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计量或测试的结果与内控制度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判断:第一,测试结果是否与内控制度相符?如果相符,控制者不做任何干预,由执行者或被控者照常继续执行;如果不相符,则过渡到下一个判断。第二,偏差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控制者不做任何干预,由执行者或被控者照常继续执行;如果不可接受,则过渡到下一个判断。第三,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实际?如果符合,偏差则导源于执行者,应进一步分析偏差的原因,拟定纠偏措施,并向控制者提供测试报告,控制者依据测试报告采取纠偏行动,干预执行者的执行过程。如果不相符,偏差则导源于内控制度,控制者则应采取修正或补充内控制度的行动。4.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测试报告作为一种媒介,将控制者和执行者、总经理的监督和下属的现场运作巧妙地连接起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两个问题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第一,测试报告至少分成两种:一是对测试结果的汇总和详细分析,称为明细报告,留在内控部门备查;二是在明细报告基础上编制的报告,
称为简式报告,要定期报告给总经理。第二,测试报告结构应该与测试表保持一致,也就是COSO报告的整体框架。其中应就每个要素进行评估,特别说明造成制度与制度执行情况之间偏差的动因。5.控制者依据测试报告采取纠偏行动有两种含义:第一,直接干预,即控制者直接和强制性地要求执行者用控制者指定的行动方式取代原有的行动方式。例如规定用办公室电话打长途必须登记,但因执行不严,致使电话费上升。其矫正措施可能是将电话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强制性地让打长途的人进行登记。第二,间接干预,即控制者制定和坚持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通过激励制度”准自动化”地矫正执行者的行为。仍以电话费为例,控制者可以规定该办公室长途电话费超过100元部分由办公室成员承担50%。除非办公室成员不喜欢钱,不然,他肯定会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思路三:以企业经营活动事件的常规性、非常规性和混合性为基础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按照性质这些事12件可区分为常规性的、非常规性的和混合性的三类。另一种表述是:确定条件下发生的、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和混合条件下发生的。据此,我们可发现内控制度设计的另外一些思路:1.在严格意义上,人们能够控制的只是常规性事件,所谓内控制度也只是相对常规性事件而言,人们无法为那些非常规性事件设计内控制度。2.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并非不考虑非常规事件。因为非常规事件发生在内控制度控制的范围之外,属于企业风险,执行者往往利用这些事件的发生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控制者的行动。对此,至少应采取两种方法予以防范:
第一,设计非常规性事件的处理原则。应该注意,尽管人们无法预见非常规事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但凭经验和理性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非常规性事件的类型。例如在企业中可能发生产品质量、环保事故、财务危机、生产安全事故等等。因此我们有可能设计非常规事件或危机处理程序,包括处理原则、程序和权责等等。例如企业可以规定当发生严重危害公众事件时,管理当局在12小时之内通过媒体做出反应,以表明诚意;要积极与政府配合;统一对外口径等。第二,用非控制方法弥补控制方法的不足,特别要营造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大多数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成员归属感的基础,进而使企业成员热爱企业、关心企业,这特别适合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而职业道德在这里是指与企业成员的工作相关的规范,是一种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因此,企业应该为不同岗位上的成员,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总结和以适当的形式强化健康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当危机发生时,才会有人主动报告和处理,不至于袖手旁观。3.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大多事件既不是常规又不是非常规,而属于混合性的。就此设计内控制度,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混合性事件转化成非常规事件非常有可能,但往往有征兆。因此,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应该有相应的预防条款,防危机于未然。第二,混合事件的存在表明,与此相关的内控制度本身就有风险,也就是说并非按照内控制度去做就会完全避免错误。不能迷信内控制度,它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对内控制度本身的评估是不13可忽视的。
第三,混合性事件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常规事件是可能的。例如未来外汇汇率是混合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套期保值使之转化为常规性事件。当然,这需要经验、知识和技巧。二、单项内控制度的设计思路5所谓单项内控制度就是指上文所说的一个内控制度项目。这里将从三个方面给予讨论:按部门进行设计、按项目进行设计、按流程进行设计。第一,按部门设计部门是构成组织的单元。按部门设计内控制度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将部门既看成组织中相对独立部分,又看成与组织中其他部门相互连接的环节,各个部门甚至形成一个投入产出的网络。进行部门内控制度设计时,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因素包括部门内每一个人的诚信、道德价值和能力;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管理层授权方式和发展其员工的方法,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等。而要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就需要从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明确责任的分派和权力的授予出发,注重提高本部门员工的诚信和工作能力,奠定良好的控制基础。同时,还应发现该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2.分析部门在企业中可以涉及到的项目,分析部门处于项目工作流程的哪一个环节,或属于流程中的哪一个作业链条之中,存在何种风险,部门需要参与哪些工作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种类及大小,初步评估部门面临的风险,并进而确定关键控制点。3.根据控制点确定所要进行的控制活动,进行责任和权力的具体分派,制定业绩考核标准。一个部门是由若干流程组成;一个流程由若干作业组成;一项作业由若干项任务组成;一项任务都是由一个或几个人来完成;
而为了完成任务,每个人都必须被指定明确的责任。在部门设计中,可以按ABM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即按价值链或作业链来进行设计。第一步,明确各部门涉及到的作业(如部门的作业可分为三种:接受顾5本段参考:《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唐丽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发布时间:2005-7-23;《财务管理的再设计》。14客需求作业;满足顾客需求作业以及辅助作业),明确部门的作业链和价值链以及作业结构;第二步,确定部门的主要工作流程以及各流程的投入与产出;第三步,确定流程中的各项作业以及相应任务;第四步,从按作业收集耗费的资源成本数据出发,确定作业的产出指标;第五步,制定作业的业绩指标,即将部门的业绩指标分解到各项作业,并根据部门的实际业绩作出评价。按作业链进行部门的内控设计,使部门明确在整个内控制度中自身涉及到的内控项目有哪些,处于流程中的何种地位,部门即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很好的衔接,集合各部门为整体,实现全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将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合理地在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资源会实现合理配置。4.设计部门内控制度时建立部门内部以及部门间的信息与沟通,部门内上下级、同级、部门间能迅速取得他们在执行任务、管理和控制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互相交换这些信息。5.部门的内控制度应具有监督职能,包括例行的管理和监督活动,为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还应具有协调小组,即纵向协调或横向协调小组。6.设计部门的内控制度也应区分常规性事件、非常规性事件和混合性事件。常规性事件的控制可按上述方法进行,而非常规性事件和混合性事件的控制可按本文第三部分总体设计中的有关思路进行。
内控制度设计后,应在部门内部进行测试,测试的基本方法是:以部门为基础,对部门的职能及岗位设置在内控制度中的实际执行功能进行测试。部门测试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部门应具备的功能、部门管理的权限及范围、人员的职责划分,部门的主要业务(分业务种类绘制流程图)、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衔接(主要是业务上的衔接)。针对部门的测试主要看部门是否能够完成规定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能是否存在重叠,部门之间职责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是否存在有的环节大家都管,而有的环节又无人问津的情况,及管理上是否节约而有效。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修订或增补该项内控制度。按部门设计最实质的内容是流程设计。15第二,按项目设计一个项目,有其自身的业务流程,跨越不同的组织部门。按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步骤:1.分析每个项目的组织维度和流程维度。即分析在执行该项目时都会涉及到哪些部门,部门的层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组织结构如何,以及该项目会牵扯到哪些业务流程。同时分析在执行项目时可能面临的相关风险,然后按项目的业务流程来进行具体设计,根据执行项目的环节和流程,确定控制点,从组织和流程两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即项目的审批、授权、核实查证、责权分离、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检查等,还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机制。2.制定项目内控制度的执行测试方法并形成测试报告。在项目设计中,设计一套内控制度的制定、内控制度的执行、内控制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测试报告程序,来考证项目的组织结构方面,包括层级、单位和责任
是否合理,以及项目的业务流程方面是否能进行实际操作,测试需结合COSO报告关于内控的五个要素进行,即查看项目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3.设计项目内控制度的修订和增补程序。形成测试报告后,就可以根据报告结果决定是否对该内控制度进行修订。经由内控制度的制定、执行、测试、报告、修订等一系列循环周转的过程进行项目内控设计,可以使制定的内控制度符合企业实际,具有操作的可能性。同样,按项目设计的最实质的内容是流程设计。第三,按流程设计按流程设计,是对企业某项业务流程的控制制度进行设计,如对销售流程、采购流程进行内控制度的设计。一个业务流程中包括若干作业,而每项作业又由若干任务组成。按流程设计的思路是:1.明确业务流程的工作环节的前后衔接,确定流程的投入与产出。2.明确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作业,作业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作业链,并制定每一作业相应的作业标准,根据每一项作业的投入与产出,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即将总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一项作业中。3.明确每一项作业的任务组合。对每一项任务规定出相应的标准,即制定完成任务的指标,包括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164.将每一项任务落实到执行任务的每一个组织成员。即用上述量化和非量化指标作为考核组织成员的业绩指标,同时,任务需要落实到组织、单位直到个人,涉及到授权与责任,所以,流程设计与组织设计达到了有效的结合。在一项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中,又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内控项目,也即组织、项目、流程的三维组合。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程设计必须建
立在企业的业务流程比较合理的基础之上,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应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分析,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三、财务内部控制方法6我们在设计财务内控制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1.职务分工控制各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应有合理分工;不相容职务应严格分工。2.授权批准控制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à授权代理人3.业务记录控制原始记录à凭证传递à会计核算à记录核对4.人员素质控制职责à培训à考核à奖惩à职务轮换5.全面预算控制计划职能的体现、日常控制的标准、事后分析的参照、考核的标准、奖惩的尺度。6.财产保全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盘点。7.风险控制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复合风险、其他风险、资源整合风险、各风险的关键控制点。8.内部报告控制9.内部审计控制上述研究对我们设计邮政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本段参考: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试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发布时间:2003-8-1。176.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研究思路1.4.1研究思路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研究思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其他社会渠道了解到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通过分析汇源果汁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得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家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6.3、研究方法本人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分析。(1)文献研究法本人将有效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并在网上查询资料,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汇总,奠定本论文的理论基础。(2)个案研究法本人将经常实地去A公司了解情况,了解最新的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情况。针对A公司的内部控制特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3)描述性研究法本文选取了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A公司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的研读,并详细描述其中最主要3个环节:货币资金、采购、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1.3.1研究内容7第1章绪论第一部分: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并介绍国内外内部控制的研究发展现状。第二部分:阐述民营企业以及内部控制的理论。第三部分:介绍A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分析研究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最重要的3个环节:货币资金,采购,销售。第四部分:通过对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以及具体实施的状况,提出其中的不足。第五部分:针对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8第2章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第2章企业内控制度的相关理论2.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近几年,企业内部控制在国内外都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全体人员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遇到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的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描
述为:股东作为公司的最终拥有者和控制人,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不同岗位的员工作为不同层级的控制人,通过相互的信息沟通,权责制衡,使公司的生产经营更规范,有效。6.4、研究思路与方法1.4.1研究思路1.4.1研究思路根据中国证监会CSRC行业分类标准,本研究选取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披露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在剔除所有ST和PT企业后,按照随机分层抽样原则,从制造业下属的各子行业中按1:2原则随机抽取了603个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剔除了数据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514家样本企业。基于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影响存在一定时间间隔,且为防止随机波动和数据中的异常值,本研究的研究期限为2009-2011年,智力资本要素取值在2009年,因变量取值为2009-2011年三年平均值。本研究采用被广泛接受的智力资本四要素结构(Edvinsson,1997),包括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关系资本,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参考已有研究文献,选取若干可以衡量智力资本的指标。另外,根据中国证监会(CSCR)行业分类,以工业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规模进行分类。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整理,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智力资本及其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1)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报表数据,描述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和智力资本水平状况,并探究不同规模企业所对应的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以及
关系资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2)根据智力资本的结构,定量实证研究制造业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以及关系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验证制造业智力资本是否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3)由于不同企业规模所对应的资本结构存在差异,导致智力资本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价值影响不同,因此,本研究着重研究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以及创新资本对不同规模企业价值的贡献。6.5、研究目的、思路与研究方法1.2.1研究目的与思路本文试图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以及高管与职工之间的薪酬①资料来源:高明华,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正加大[EB/OL].http://finance.ifeng.com/.2011-11-102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伦文差距问题做出研究,目的有以下两点,第一,研究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第二,检验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用以检验行为理论和锦标赛理论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适应性,从而为该行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证据。根据这一研究目的,本文以制造业中A股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内以及高管与职工的薪酬差距为主线,首先分析了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其次研究了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一步检验了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是否存在区间效应。1.2.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同时也采用了动态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根据以往的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假设,并以其2007-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假设。
6.6、研究方法与内容1.3.1研究方法1.3.1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对产业集群理论、协同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理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灰色评价构建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模型,采用理论分析、样本研究、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长株潭相关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1)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通过阅读、分析和综合国内外装备制造业集群和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集群内企业的协同创新特性、归纳出协同创新典型模式,从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及其企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出发,根据影响集群企业协同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构建选择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归纳出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型模式。(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研究对象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以长株潭区域为研究范围,写作过程中侧重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构建企业协同创9长株潭装备制造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新模式选择模型采用层次分析和多层次灰色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6.7、企业反倾销会计应诉的举证方法研究
反倾销不能简单的从法律或经济方面考虑,他是法律面纱下的会计纷争,是调查机关与当事企业在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会计斗争。调查机构不管是发放调查问卷,还是进行实地的核查,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倾销证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一系列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支持。而会计在反倾销应诉的各个环节中的作用见表4.1。表4.1会计在应诉反倾销过程中的作用Tab.4.1Accountingintheprocessofrespondingtotheroleofanti-dumping序号简化的欧美反倾销程序会计发挥的作用1进口国国内的产业申请立案建立反倾销会计应诉支撑体系,加强平日会计管理2申请方向进口国主管机关请求立案协助3进口国主管机关发出调查问卷回答问卷中有关产品销售、生产成本等相关会计问题,进行会计举证和抗辩进口国主管机关选择替代国提供有利于我方的替代国成本费用、销售价格等信息,进行会计举证和抗辩4进口国主管机关同意给予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提供企业会计资料5进口国主管机关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核实对正常价值计算,进行会计举证和抗辩6进口国主管机关确定损害及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对产业进行无损害会计抗辩7进口国主管机关初裁协助争取分别税率和尽可能低的倾销幅度8进口国主管机关到出口企业实地核查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政策进行说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9进口国主管机关召开听证会进一步进行会计抗辩10进口国主管机关终裁,执行反倾销措施协助从表4.1可以看出,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会计涉及每个环节,特别是在进口国国内产业申请立案准备、进口国主管机关发出调查问卷、选择替代国、确定倾销
是否存在、确定损害及倾销与损害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到出口企业实地核查这几-21-个环节承担着核心工作。由此可见,会计对于倾销的判定和应诉反倾销的胜诉有着重大影响,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会计在反倾销应诉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会计举证功能和在其基础上的会计抗辩功能。当企业面临反倾销诉讼时,为了维护自身权益,除了合理应诉外,还需掌握一定的应诉方法,这是胜诉的必要条件。6.8、企业应诉反倾销的会计举证方法研究我国企业长期处于在反倾销诉讼胜诉率低的现象,企业几乎不用会计举证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诉方若要胜诉,就必须能提供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不低于正常价值数据证据。如果企业能正确运用,局面就会扭转。因此,如果我国的出口企业若能充分的利用它,胜诉率就会大幅度提升,这样,国外企业从博弈的角度考虑,就不会轻易对华提起诉讼。我国企业会计举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作。(1)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目前,美国、欧盟等经济强体仍以”WTO”协议书等的规定为借口,仍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样,欧美国家在确定受调查的中国产品是否倾销时,不是将其出口价格与中国国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相比较,而是选择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国,而这个国家只是他认为的与我国相似,以该国国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与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进行比较。这种选择”替代国”的做法对我国企业进行应诉反倾销不利。因此,企业应诉反倾销的首要任务
就是申请”个案处理”,争取能获个别待遇,实行单企业的市场经济待遇。a、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表的会计数据要绝对准确企业在反倾销案诉讼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就必须认真填写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表格,并准备随时做好接受多次核查的准备。这些表是惟一能说明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信息的途径。要求会计举证材料所涉及的有关生产企业和出口企业的账本、生产记录等材料必须真实,会计处理方法是国际惯例,且有资料能证明其准确性,不然就会是无效会计举证。例如,欧盟于1999年,对进口钢铁反倾销案中,我国有一家企业,在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进行折旧时,出现了错误,虽然错误只影响0.004%的成本核算,并不影响整个财务数据的可靠性,但是,就是这个错误使该企业丧失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22-b、企业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的会计证明企业是否从实质上被政府控制,确定市场经济地位的一个考察标准。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提供能反映其按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的资料,给反倾销调查组。应提供下列有利的会计证据:(A)企业并不是由政府的控股,其资本、股本构成趋于分散化,(B)企业能留下缴纳税收后那部分利润,并由股东大会分配利润;(C)企业可以通过选举或公开招聘的方法,选出会计高级管理人员;(D)企业有权自主从事外贸活动,并自行决定出口价格;(E)企业是改制后的现代企业,账务处理样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要求,尤其是在土地规划与设备折旧等方面样按照国际标准。以上证据资料,是我国争取”市场导向产业”的必备条件。c、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的会计账簿体系。以前,被西方国家驳回我国企业申请正常调查待遇的原因包括:财务会计资料
不完整、未提供经审计的会计报表、没有出口许可证、禁止在国内销售、国家控制着大多数供应商、国家干预制定员工薪酬等。西方国家反倾销的调查机构,要求的会计标准非常严格,欧盟对华铸铁管反倾销案中,有3家中国出口铸铁管企业提出了申请,请求正常调查待遇,但申请都被驳回,就是因为没有完备的会计账簿体系,因此,我们的企业要提高胜诉率,就应该在建立符合要求的会计账簿体系上下大力气。(2)结合会计举证法填写反倾销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一切裁决的基石,当企业填写问卷时也有一定的技巧。a、要有针对性的填写进行会计举证。填写调查问卷就是要申辩我国出口企业被调查产品的倾销行为,因此,收集的会计方面举证资料就要紧密的围着申诉一方的指控来进行。根据以往案例发现以下材料有利于其后的抗辩:(A)主要陈述本企业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性质、机构等,争取个别”市场经济地位”。-23-(B)列出我国低成本的证明,通过数据和计算公式,拿出我国出口产品销售价格低廉的原因、证据。(C)通过会计数据等证明倾销与进口国产业损害没有因果关系。b、反倾销调查问卷的会计事项答案要准确全面(A)反倾销的调查问卷结构如表4.2所示:表4.2反倾销调查问卷内容结构及安排目的Tab.4.2Anti-dumpingSurveyQuestionnaireContentFrameandArrangementsPurpose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结构结构安排的目的涵盖的会计事项被诉公司的一般情况确定选用替代国国内和第三国市场销售情况确定国内市场价值向申诉国销售情况确定出口价格生产要素确定需要通知的事项资本构成会计政策会计实务财务数据由表4.2
可以看出,反倾销调查问卷是一个综合性的调查,他以会计的专业问题为主体,囊括了生产等各个环节的业务知识。折旧要求应诉小组的参加人员是包括会计在内的,知识全面的人员,能够准确填写卷中问题。(B)按照顺序逐项回答一份没有按照顺序回答的问卷会被视为无效答卷。所以一定要按照顺序回答,答案要精炼准确,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且位置鲜明,要用申述国规范的,或国际通用的会计术语。(C)财务数据前后一致只有我方的答卷做到准确可靠,前后一致,有关当局才会对我们认同。所以,我们填写调查问卷的数据要衔接有力,不能前后矛盾,否则会被当局认为不合作。(D)卷中会计数据出处明了-24-答卷中的数据应该又出可循,且表明来源,并保留原始单据,以备随时接受核查。(3)正常价值的会计举证方法我国反倾销的会计举证没有经验,能力偏低是我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很难取胜的重要原因。结合倾销的概念,当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正常价值时,就是存在了倾销。因为出口价格的确定比较简单,并且弹性小;但正常价值的确定比较复杂,弹性比较大,因此,正常价值是倾销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故,在反倾销的调查中,申诉方和应诉方总是在提高与降低高正常价值上打拉锯战,正常价值就成了调查中的焦点,所以,正常价值的会计举证策略实在值得我们研究。本文根据欧美惯例,对国家的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划分,也把正常价值的举证策略研究费为这两方面来讨论。a、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正常价值会计举证。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过程中所受待遇差别极大。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欧美一直都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所以在受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争取得
到市场经济待遇是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第一步。只有争取到了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才能用我国国内的类似产品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得到公平的裁决。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应该接受4.2.1——(1)中提出的方法,为保证调查机关对我国采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来计算中国的正常价值。《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差额,为倾销幅度。”由此定义看出,判断倾销幅度主要是比较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如想此比较公平,经济学中是使其保持在同一贸易水平上,即,在出厂价值这一水平上,那么,就要在比较之前使二者一同像出厂价值看齐。而本文只探讨正常价值是如何向出厂价值调整的。(A)根据销售条件的不同,进行调整和会计举证。销售条件包括信贷、仓储、包装费、运费、回扣、技术服务费、政府费用、质量保证、佣金、使用说明书、广告以及服务等等,这些费用是直接与销售有关,在计算正常价值的时候可以直接去除。在会计举证时,必须说明上述与销售条件相关-25-的费用的支出是直接用于被控诉产品的销售,并有开支数据以及相应的会计记录作为依据。(B)根据销售数量不同,进行的调整及会计举证。我们知道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销售数量成反比,若当两种可比的产品因为销售数量的变化而影响到价格的时候,就要及时调整,去掉因为数量的折扣进而导致的价格差异。但去除差异有两个条件:第一,数量的折扣比例要达到产品的总量之20%,且时间不能少于6个月;第二,出口商能够证明,是不同数量的生产成本结余,最终形成了这种因数量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的折扣。这两个条件是会计举证的中心
点,且要有相关的会计例证的记录。另外,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正常价值就会以在没有折扣的情况下的产品的销售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C)根据产品差别,进行的调整及会计举证。这条所说产品差别主要是指产品物理特性差别,大多是考虑生产成本,包括企业直接的管理费、原材料费等等。至于因为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而导致的成本差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在此,出口商进行举证时,必须拿出生产成本对价格的影响的相应的证据及数据。否则,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当局将行使”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扣除或如何扣除这部分成本。(D)根据贸易环节的不同,进行的调整及会计举证。在贸易环节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正常价值的调整,目的是使其能与出口价格的比较处在同一商业贸易环节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考虑:购买群的类别、购买的数量及其对成本或费用的影响。此项调整的会计举证重点,应该是贸易环节不同的前提下,由于购买群的类别、购买数量的差异而导致的成本或费用的不同。b、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正常价值的会计举证如果中国出口企业由于某些原因没能申请到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就会被迫接受采用某个”第三国”的替代数据。由于这种方法往会往导致高估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很容易得出倾销事实或具有较高倾销幅度的结论,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就直接造成了不公正的裁决。正因如此,替代国的选择问题就成为了反倾销应诉中申诉方与被诉方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因为替代国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诉讼的成败。欧美等国对我国的经上有较大的歧视,所以在应诉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诉讼时,会计要全面-26-介入,尽最大可能在替代国问题上进行抗辩。他需要会计进行两个方面的举证来配
合律师进行工作。第一,协助律师,为其提供数据。用充分的理由驳回申诉方在替代国选择上的主张。第二,提出选用对自己有利的替代国的建议。例如1990年,欧共体对华录像带提出反倾销调查,初裁时,欧共体以自己作为替代国,结果计算出倾销的幅度为122.9%,中国出口企业提出抗议,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举证抗辩,并提出了以香港地区作为替代方的反建议,最后欧委会接受了中国应诉企业的建议,最后在终裁时,裁定的倾销税率仅为1.3%与6.9%。(4)应对实地核查的会计举证方法实地核查是在指在初步裁定之后,反倾销调查机构派工作人员到有关出口国(地区),核实有关出口商和生产商所提交信息和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进一步搜集所需信息和材料的程序。应诉的企业应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机构的核查,根据实地核查的情况,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应对反倾销的调查人员:a、核查前要认真检验会计数据。这部分仍需要律师和会计师共同完成。需要提前把所需的文件和核查时有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准备妥当,对企业的一些基本指标,包括问卷与原始凭证等做一些检验,看齐是否准确,各相关资料是否相符,各表的数据是否达到前后一致,分摊方法是否正确等。在调查机构的人员进行核查前,若发现资料有误应及时修改,若不对其重视,核查人员将认为我方提供的数据不可靠,那么从前的功夫也都白费了。须知道,我方提交的上百页问卷中,只要有一小小错误,资料就会被视为无效。b、要及时提交修正材料清单及会计资料。如上条所述,应诉企业在核查的准备过程中,若发现答卷中的财务数据有误,应该及时向反倾销调查机关报告,并将
修正前后的所有材料一并上交,并附上详细说明,包括原有的错误及其原因、修正方法和过程。事实上,实地核查时,应诉的企业除以下情况,是不允许递交新的材料的:(A)材料并不是以前所需要的会计资料;(B)对已经提交的原始材料进行细微的纠正;(C)支撑、证明、澄清已提交的原始材料的新材料。c、要快速准确地回答问题。应秉承”准确、简洁、快速”的原则来回答核查官员的询问。含糊不清的回答问题,会给调查员留下你不够熟练熟悉你的工作。-27-6.9、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及方法研究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及方法研究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形成一种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物流业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是企业对物流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采用相应的核算模式和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物流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一定期间企业物流活动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物流成本核算研究和实践方面,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成本核算模式与方法,以供政府和企业决策使用。例如,日本早在1977年就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在我国2006年9月出台的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明确了物流成本的范围、内涵以及计算过程。对于我国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核算模式与方法,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
成本核算体系,还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务探讨。本文正是以此为选题进行的研究;以期为国家完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提供建议,为企业在物流成本核算模式与方法选择运用上提供参考。我国企业在物流成本核算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不全面,只涉及部分物流费用;(2)一些物流费用仍然作为企业间接费用的一部分,沿用传统分配方法分配;(3)物流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其他成本费用的披露相混杂;(4)缺乏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机构和人员;(5)物流成本的核算缺乏标杆数据;(6)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近年来物流成本核算方面的研究进步不小,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等都有所研究,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研究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薄弱,当前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也缺乏2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从物流成本的概念、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分类等分析入手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与核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研究,通过对选择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模式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目前的企业现在,提倡选择使用双轨制模式。(2)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首先对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进行了分析,包括了核算期间、核算空间、核算对象的选择。其次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账户的设置和账务处理、会计信息报告、物流成本计算和间接物流成本的分配等方面。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对策。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宏观指导,帮助企业开展物流成
本会计核算工作。(1)设置专门的物流会计管理和监督机构。(3)定期调查、公布全国物流成本数据。(2)应尽快制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规范和计算标准。其次,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强化对内部物流费用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核算方法★Modernlogistics,asawayoforganizationandadvancedmanagementtechnology,widelyusedbycountriesaroundtheworld,andformattedanewindustry,is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LogisticsindustryenteredarapiddevelopmentstagefromtheinitialstageinChina.Enterpriselogisticscostmanagementistheeffectivelymeanstomanagethelogistics,andalsotheevaluationscaleofEvaluatingtheenterpriselogistics.Thecostaccountingofbusinesslogisticsisbasedonthecost-accountingenterprisesidentifytargets,usingmodelsandthecorrespondingaccountingmethods,accordingtothecostoftheproject,throughaseriesoflogisticsanddistributioncosts,calculatesthetotalcostandunitscostofenterpriselogisticsactivitiesoveraperiod..★Betweentheaccountingonlogisticscost,thedevelopedcountrieshavetheirownmodelandmeansofaccountingcostforthegovernmentandenterprises.Forexample,Japanformulatedtheunifiedstandardoflogisticscostsasearlyasin1977.ChinapromulgatedanationalstandardGB/T20523-2006“enterpriselogisticsandthecostofcomputing.”inSeptember2006.Itfocusonthecontentofthelogisticscosts,aswellas
thecalculatingprocess.ForChina’senterprises,theyneedtoresearchanddrawupasetofmodeandmethodcostaccountingonthebasisofthenationalstandards.So,thispaperstudiesanddeterminestheircoststructure,toprovidesuggestionsonimprovingthecost-accountingsystemforthestateandreferenceonthechoicesofcost-accountingmethodforbusinesses.★TherearelotsofpracticalissuesintheaccountingoflogisticscostsforChina’senterprisesforexample,thescopeandcontentofaccountinglogisticscostisnotcomprehensive,onlyinvolvingpartofthelogisticscosts;usingthetraditionalmethodofallocationdistribution;mixedthedisclosureinformationofaccountingoflogisticscostandotherphase;Lackoftheinstitutionsandpersonnelwhoworksforaccountingandmanagementoflogisticscost;Lackofdatamodelsoftheaccountingoflogisticscost;Enterpriseunderstandtheimportanceofthemanagementoflogisticscost.★TheauthorhasbeenSearchedthelargenumberofrelevantliteraturesince2000,althoughthestudyoflogisticscostinghadalargeprogressinrecentyears,includingthemodelandthemethodofthebusinesslogisticscost.BecausetheresearchonlogisticsinChinaisstillatanearlystageandrelativelyweak,andthecurrentresearchisnotdeepenough,lackofoperable.Basedonthis,thispaperstudied,includingtheconceptoflogisticscosts,theclassificationofcorporatelogisticscost,theimpactthefactorsoflogisticscost.Followingitfocusesonstudyoftheconstructionofenterprise
logisticscostingmodel;includingfromthemakingofaccount,theprocessingofaccountsandtheinformationreportonlogisticscostaccounting.★Anotherimportantcontentofthispaperisstudyingthechoiceofmethodsoftheenterpriselogisticscosting.First,summeduptheexistingtypesofmethodsofaccounting,including,themethodoftheaccountingaccordingtothefunctions,themethodsoftheaccountingaccordingtotheobjectandactivity-basedcosting.Then,studiedtheobjectoftheaccountingoflogisticscost.Duringpartintheaccounting,logisticscostaccountingperiodcanbedividedintomonthly,quarterlyandannual.Then,itfocusedontheresearchprojectofthelogisticscosts.Thecostoflogisticsservicesincludinglogisticsactivitiesinthecourseofthepackagingcost,thecostof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costs,handlingcosts,circulation,processingcosts,logisticscostsandlogisticsinformationmanagementcosts.Includinginventory-relatedcostsinthelogisticsbusinessactivitiesrelatedtotheamountoffundsused,thelosscostgoods,insuranceandtaxcosts.Raisedtherealisticchoiceofmethodsofaccountinglogisticscosting,includingideas,thesubjectsandsettingsoflogisticscostaccounts,theaccountingstepsoflogisticscosts,allocationofindirectcost;additionally,introducingthespecificcalculationmethods:operatingcostmethod.★Finally,proposedthesuggestionstostrengthenouraccountingofenterpriselogisticscosting.Onthepartofthegovernment,itshouldimproveaccountingsystem,and
strengthenthemanagement;including:Determinedsharingformula,introductionoftheinvoiceforthelogistics,provisionspecializedbodiesofmanagementandaccounting.★Forbusinesses,theyshoulddeveloptheirownstandardsandstaffing.Specifically,enterprisesshouldformulateandimprovethesystemaccounting,enterprisesshouldestablishandimprovepostsaccountability,controloperationalprocedures;shouldestablishspecializedenterprisesofdisclosureofinformationchannelssothatthemanagementofthesectorcanaccuratelyandtimelyknow;providingspecializedaccountingagenciesofmanagementtostrengthenthecontrol,supervisioncostsandtopreventwasteandeliminateloopholes;handletherelationshipofaccountingandfinancialaccounting.Enterprise;;Logisticscost;;Accountingmode;;Accountingmethod致谢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顺副教授对我两年里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导师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日常生活中耐人寻味的处世哲理将使我终身受益,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使我终生难忘。在此,谨向导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在我硕士就读期间,从课程的安排、论文选题、结构设计、观点提炼,到论文最终定稿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他对论文画龙点睛式的修改,让我在全篇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受益非浅。非常感谢刘国斌副教授、衣洪岩副教授、潘鸿副教授、孙承志教授、陈金涛副教授、樊雪梅副教授、邱桂杰副教授、颜南副教授在论文的框架设计上给予我许
多中肯的建议,开阔了我的思路,并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提供了很大帮助,令我不胜感激。感谢军需科技学院和研究生处领导、王军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上学期间所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感谢王洪鑫、刘赛、张宇等老师的帮助。感谢我的师兄闫雪松、张野等,感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帮助和鼓励。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周陆昌、刘畅、李芳、刑敏界、关思甲等,陪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两年美好时光感谢我的父母,弟弟,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学习的动力,使我能够安心顺利的完成学业。再次向给予我很多关怀和帮助的导师、老师、亲人、朋友、同学,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作者:杜赵伟2007年5月导师简介刘顺,男,1967年10月生于吉林省榆树市,现任教于吉林大学农学部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财经系主任。1991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财务会计。主要讲授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理论专题等课程。近年来,主持、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及教改课题多项,曾主编出版《农业企业会计》(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参编《会计学基础与军队预算会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教材。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作者简介杜赵伟,男,汉族,中共党员,1983年生于山西长治市。200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至今,就读于吉林大学农学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在本科期间,荣获专业二等奖学金三次,校优秀学生荣誉称号三次。
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得吉林大学一等奖学金,被评为”吉林大学2006——2007学年度优秀研究生”。于2007年6月在经济流通类核心期刊《现代商业》发表学术论文《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篇。联系地址:吉林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吉林大学农学部军需科技学院邮政编码:130062联系电话:0431-87882442电子邮箱:jludzhw@yahoo.com.cn6.10、研究内容和方法1.2.1研究的内容1.2.1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CM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意义在于构建和完善CM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海外上市外部监管的需要,同时,对内控体系的诞生背景、面临环境及管理定义做了深刻的阐释。其次,论文阐述了SOX内控体系在CM公司地市公司层面的应用情况,从案例的角度分析其实施的有效性,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就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从COSO的五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建议和意见。最后,对CM公司SOX内控体系的延续性管理,上升到内控文化的建设和引26.11、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K饮料公司的内控系统,并对该企业的目前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对如何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内控体系,提出了解决方
案,达成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成为企业管理策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部分。(二)研究方法1、专题研究法。本文是以一个企业内控现状为研究目标,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2、文献阅读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本文在进行大量资料搜集和阅读的同时,对K饮料有限公司内控系统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使理论研究有充分的事实依据。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将内控理论、成本控制理论及风险控制理论与企业内控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一)研究主题有创新很多研究人员对内控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控制度构建的研究及设计层面。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没有对传统企业内控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而是创新地选择内控的优化措施进行研究。(二)研究体系的优化措施与众不同本文针对K饮料公司内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不同于以往只重视制造成本环节,而重点集中在采购过程环节及生产全过程环节,一部分阐述了K饮料公司采购政策的变更、集中采购对成本的大幅节省以及服务类采购纳入采购职责的推行;一部分阐述了消除浪费、实现标准化管理和可视化管理对成功控制成本的重要作用。(三)研究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具有推广价值K饮料公司推行信息化管理中的资产电子管理系统非常先进,是可口可乐公司独家研发的,可以有效确保在市资产的安全,值得同行借鉴,同时具有推广价值。由于本人参与K饮料公司内控管理的研究时间还不长,更多仅从财务角度进行了部分地阐述,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内控措施运行的有效性,在未来的工作中多多积累经验,进一步根据公司及业务的发展,加强评价分析并釆取优化行
动方案。56.12、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2上海交通大学EMBA学位论文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研究1.3.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3.1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问题的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是建立我国证券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证券公司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当前证券市场快速成长的背景下,我们的证券公司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特性和市场的发展需要,这就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对国内外证券公司治理模式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索构建有利于我国证券公司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为提出切合实际并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规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与基础,然后给出一个行为的标准,并用此标准来处理经济问题,以及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然后对于如何去符合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研究中,从公司治理的成熟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国内外证券公司治理的成功实践经验,探讨与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相适应的证券公司治理模式。2.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分析方法,除了注重于我国以及发达国家证券公司治理模式和所产生治理效果的比较,还对不同证券公司治理模式所依托的外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期找出我国证券公司治理虽在形式上完备,却不能真正发生效果的原因。3.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个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的情况,并对已有的分析提供证明。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证券公司,通过对公司的发展现状和治理机制进行系统分析,找出我国证券公司治理中所普遍存在的特征和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最终提出完善建议。7、相关技术7.1、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2.1.1技术创新的定义2.1.1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1912)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东西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37]。后来,人们又把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大类型,可见技术创新概念是从创新概念演化而来的,它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3]。在技术创新理论被提出后的几十年里,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围绕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索罗(S.C.Solo,1951)提出的”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施发展”,可谓开创了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里程碑,此后关于这一概念,学者们从行为集合角度、创新时序过程角度、产品创新角度、技术变革集合角度等诸多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阐述[54],缪尔塞(R.Mueser,1999)综合了学术界的多种观点和阐述,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给技术创新重新下了一个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55]。我国开展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比较晚,国内著名的专家傅家骥教授和吴贵生教授均对技术创新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傅家骥教授(1998)的定义比较翔实具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54]。吴贵生教授(2000)的阐述则比较简练、相对通俗: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6]。综合上述若干定义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技术创新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提出了技术创新活动所要遵循的要素,即始于新创意,通过研发,交由市场检验成功与否的完整商业活动。特威斯(BrianC.Twiss,1980)在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于1980年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威斯综合模型,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加以图形描述,见图2-1。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11-7.2、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概念2.1.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容2.1.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容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
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10]。”高新技术企业是依据高新技术来确定的,而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来源于高技术(High-Technology)。高技术一词产生于美国,后被引入到我国。在高技术被引入进来的时候,由于我们国家高技术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技术不成熟,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很多技术创新成果都是新鲜事物。因此,国内目前习惯于将高技术与新技术联系起来,简称为高新技术。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当前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主要为以下八个:”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0]。”7.3、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概念的界定2.4.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界定2.4.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界定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在研发投入和人员投入方面的规模越来越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在国务院颁布的12号文件中有了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能够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内是企业能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提条件,高新技术企业能形成企业核心
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27]。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的技术企业或者是传统的企业相比具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含有较高技术性上,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比传统企业高,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技术以及较高的创新性离不开对其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投入上。传统的企业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要求较低,有的企业只是简单的加工生产对研发方面的要求很低,因此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经费的要求很高,‐17‐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经费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果一个企业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低于5000万元,那么研发经费的支出比例不低于6%;如果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到20000万元之间的企业,那么其研发经费的投入不低于4%;如果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那么其研发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并且规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那么其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当年总收入的60%。因此在研发经费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的企业具有很大的不同。研发经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认定一个企业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对于研发人员或者是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不同,这包括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多少不同和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程度不同,传统的企业一般对于人员学历等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一个企业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人员的需求有明确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对企业员工的学
历等各方面的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对职工的学历结构、研发人员所占比重等的规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第二项指标就是关于人员投入指标的限制,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这些都是高薪技术企业在认定过程中与传统企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技人员的投入两方面。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选取研究指标,从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来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并做出相应的研究。7.4、企业应用系统开发相关技术2.1EAI技术2.1EAI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使用的各种应用系统也越来越多。这些系统有很多相互交叉、甚至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各个应用系统却是相互独立运行的,相互之间很难共享数据。对这种情况,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它们那些孤立程序全部放弃或替换,如何把已有系统和新开发的系统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这是近年来IT界需要面对并设法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按功能划分自身。然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及其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功能的划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目前,许多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用户的信息系统十分庞杂,新增加的子系统必须和遗留系统协调运作,既要接受遗留系统A的数据,还要将计算结果传递到遗留系统B,有时要调用遗留系统C
的函数[8]。如果为每一套遗留系统都开发相应的接口,工作量很大,而且一旦用户增加新系统,又要开发新的接口。对于那些已经在IT系统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的用户来说,这也是一个难题。根据METAGroup的统计,一家典型的大型企业平均拥有49个应用系统,33%的IT预算是花在传统集成上[9]。历经多年建成的信息系统虽然有效,但如何让企业原有的系统如ERP系统、CRM系统、OA系统、SCM系统等互相通信、协调工作、避免重复劳动呢?这时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EAI)应运而生,一般意义上的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数据源等,完成企业内部的ERP、SCM、CR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的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9]。根据摩根斯坦利公司对大企业CIO的调查,在这些主管企业信息化人士所关心的问题中,如何将众多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起来,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热点。同时IDC预测EAI将成为在IT领域中最为重要、成长最快的课题,仅以亚太区(日本除外)来算,从目前到2008年,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将以年复合增长率13.5%的速度增长,而2008年底市场收入将达到98亿美元[10]。7.5、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是国际间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从其所在国或地区之外的经济体中某一个运营的企业内获得长久的利益而进行的投资行为,而投资者的目的是在于拥
有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有效的话语权”。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时,通常选择跨国公司作为FDI的投资主体,因此其在FDI中占十分重要地位。对于某一特定国家来说的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方向:投资国的企业对该特定国的直接投资和投资国对特定国以外的国家的直接投资。本文所研究的FDI是前者,即投资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根据我国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分为两类,即外资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本文所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指的是上述两种企业的总和,特殊说明的除外。7.6、制造业低碳技术的相关概念分析2.1.1低碳技术的概念界定2.1.1低碳技术的概念界定低碳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低碳核心技术的国家在未来发展竞争中必会掌握主动权[35]。低碳技术的提出存在客观必然性,主要是由全球范围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气候恶化两方面原因造成的[36]。JyotiParikh(2011)在分析了印度的经济增长基础上,得到了未来的能源需求曲线,并探讨了接下来几年印度的低碳技术选择[37]。Torvanger等(2011)研究了政府如何有效的使用清洁能源以及碳捕集与埋存技术(CCS),并运用经济模型探究了为满足减排目标而采取的最低成本途径,进而探讨了必须被考虑在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38]。Shi等(2013)对过去17年的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低碳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间的多层次合作,
低碳技术创新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39]。周宏春(2012)指出低碳技术的发展、扩散和大规模应用需要制度安排以及政策创新的保障,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的扶持[40]明确低碳技术定义显然是深入研究低碳技术扩散的第一步,而目前关于低碳技术定义没有统一权威的界定。Nakada(2005)认为一般能源技术能够提高生产率,而对碳强度不产生影响,而低碳技术能在至少不显著降低生产率的条件下降低碳排放[41]。McJeon等(2011)认为先进的低碳技术能够大幅降低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成本[42]。林宗虎院士(2011)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三项措施实现减排二氧化碳任务:首先通过节能措施,预计可减排26%~30%;其次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预计可减排8%~10%;第三通过化石能源洁净化,预-10-计可减排6%~7%。这三项基本措施可细分为五类技术:各行业的节能提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技术、增强森林和耕地等的碳汇技术、资源或能量循环利用技术[43]。本文认为低碳技术即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充分加大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或者开发清洁能源从而切实减少有害环境的废气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提升能有利用率要求在提升每单位能源消耗带来的效益不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求在排放等量二氧化碳的状态下环境和方便性不降低。这些都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适应的低碳技术的关注及重视来促成。低碳技术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减碳技术,是指更高效率的转化过程以及替换或转化传统燃料为低碳燃料。第二种是无碳技术,例如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无污染的利用。第三种是去碳技术,这类技术的主要例子为温室气体的获取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7.7、商务智能系统相关技术、理论及现状分析2.1商务智能技术体系架构2.1商务智能技术体系架构商务智能经历了事务处理系统(TPS),高级管理人员信息系统(EI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阶段,最终演变成今天的企业商务智能,而且仍处在发展之中。[1]商务智能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和加载(ETL),数据清洗、数据挖掘和商业模型等,所以人们常常从数据库的角度看待商务智能[21]。把商务智能看做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其中包含大量技术和应用系统,还有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正在向商务智能的旗帜集合。正在向商务智能靠拢的有ERP、CRM、文本挖掘、知识管理、Web智能、无线智能、竞争智能、市场智能等等,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所谓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指一整套的规则和结构,为一个系统或产品的整体设计提供主框架[1]。而一个商务智能的体系结构是指通过识别和理解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和数据在企业中的应用过程来提供商务智能系统应用的主框架。商务智能的体系结构指导商务智能系统的建立,其建立步骤为:1、识别和确定数据源2、进行数据集成和存储管理3、数据分析和建模8、应用8.1、ERP系统应用给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1)有利于获取更加广泛的审计信息
在ERP系统环境下,数据集成、信息实时、信息量大成为审计工作具有的新特点。数据集成、及时以及信息广泛等诸多特性,致使审计对象、使审计范围同传统审计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扩展,现阶段企业更容易获取其所需的各种审计数据。由于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在线监控,所以能够有效实现前移审计监督关口。(2)为内部控制审计转型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策略,要求审计必须以风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大量应用,导致了风险审计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ERP系统为风险审计的丌展提供了大量整合后的信息,这样有助于审计人员快速评估风险和确定风险点,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向风险型审计、绩效型审计的成功转变提供了平台和条件。(3)为内部控制审计成果的增值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ERP系统的成功实施,使得企业的信息高度集成,这样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广度、深度的审计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活动进行因素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综合分析多个审计项目成果,便于更加深入发现分析审计当中存在的问题,使审计成果的有用性和增值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第15J’i,共43页fl-部纾济贸易大学_十学位论文对ERP环境下企业内控屮计的研究3.3实施ERP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的挑战人们的F1常工作及生活水平因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得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人们工作中的某些领域又因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外部条件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了与以往不尽相同的一些崭新的特征:人工控制的控制方式转变为了信息系统控制。传统的人工控制因网络经济条件
下电子商务活动的普遍开展,交易量呈现大幅的增长,变得己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企业円常所有的业务数据、会计信息数据都被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ERP所记录,进而企业円常经营管理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监督与控制。复杂化的会计信息加大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难度。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岗位职责、权限分配、内部控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分辨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变得愈加的困难。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代价对审计线索进行挖掘,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将会变得更加的艰辛。8.2、ERP系统应用问题分析3.1ERP目前实施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3.1ERP目前实施应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3.1.1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一套先进ERP系统必然包含着先进管理思想,实施ERP不是目的。我们试图通过实施ERP,用一个系统思考的办法来解决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资源共享,以达到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目的。然而有的企业上ERP产品仍然抱着旧有的财务观念,管理上偏重执行,事后控制和事后反馈,对于ERP产品的核心一计划,仍然认识不足,执行不够。没有很好与企业绩效管理融合一体的ERP系统成了信息孤岛。任何管理系统最后都要融入到绩效管理体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否则都会短命,所以要想ERP真正名符其实的成为管理的工具,必须先建立以ERP管理理念的有效绩效体系。这
样才能不断的持续完善ERP管理系统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能让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1.2ERP系统缺乏实用性在没有对企业业务实际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想当然的闭门造车,随意规划,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本无法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其幼稚性,不成熟性昭然若揭。有的企业在选购ERP系统时,往往认为这是个软件,那主要的工作是在技术人员的安装问题上,常常会让技术人员为主进行,这样就完全忽略了ERP应该带来的管理思路的变革,而技术人员大多不参与企业管理,对管理流程不了解,不能够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以便能在上ERP系统时修正,使得上ERP系统成了技术人员的事而加大了系统实施的风险和隐患。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目标不明确,基本上对ERP都是一知半解,仅了解一些概念并没有深入的消化,难以转为具体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管理体系。在日常业务中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缺乏明确的实施期望和业务目标往往是导致最终系统实施失败的根本原因。3.1.2安全性,保密性问题成堆对于ERP产品来说,安全问题是所以企业关心的要命问题;从技术上来说,完备的系统首先要保障用户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目前某些ERP产品在处理方式上危机四伏,给企业用户留下了太多的”定时炸弹”。账套信息直接写入系统库,系统库是整个软件的中枢,一旦不慎操作,将会导致整个数据库崩淸。所有的辅助资料均可自由删除。比如业务发生后,还可以将结算方式进行清除,结果原来发生的业务当中所以釆用此结算方式的交易,其结算方1109302559丨徐红浅议ERP应用与企业内控管理式栏位均被清除。各种基础资料没有按职能部门所应处理的范围,将各种栏位进行归类后依权限
进行分配:比如采购部门只能处理物料的采购专用信息,而生产部门没必要去了解物料的主供应商等。如此一来,就会存在各部门间的数据被重复更改、泄密等情况的发生。方元超市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计算机系统的强项在于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传输能力,在控制监督能力方面,恰恰是最弱的。表面上看,我们摆弄不了系统,被它所控制,那是因为我们还是外行;对真正的内行来说,实际情况则是”硬件不硬,软件更软”,只是想不想去破解、愿不愿费功夫去破解而已。由于系统的防范能力极弱,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又很高,往往更有可能的,是成为舞弊者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如果我们对系统的监控能力盲目地寄予厚望,自己毫无作为,肯定隐藏后患。3.1.3僵化,死板,系统的可操作性差ERP不是绣花枕头,越是简单的越是最受欢迎的,在产品的功能使用上,有很多的功能设置不完善,造成操作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单据录入界面与查询/修改界面的分开造成使用很不方便。对于企业客户的最终使用者来说,录入与查询是使用者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工作,而这种最频繁的工作在其产品中却成为最繁琐,最占用时间和空间的工作;还有的ERP系统不能跨年度查询,如果要查询上一年度的数据,必须退出系统重新进入,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3.1.4系统模块分设,整体功能缺失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销售、供应链都是相关联的有机组合,也只有彼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关联互动,企业才能健康的发展。ERP系统也是一样,它是将各有效信息的一个汇集总合,如果一个模块是断幵的,那么连接的纽带就错幵了,整体的功能就根本无从谈起。
8.3、企业低碳关键技术应用现状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能源的利用与资源节约等领域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尤其在很多重点行业中,落后的技术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再加上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我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呈现出高排放的特征。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所得:2013年中国的能源总消耗349737.6万吨,其中制造业企业的能源总消耗为227329.44万吨,制造业企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比例的65%,这比例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制造业企业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4485.52万吨上升到2013年208970.323万吨,这十多年间每年的碳排放量的增长率达到了9.67%,这说明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碳排放强度一直很大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按照当前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碳的高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不会有显著的改变,这将导致我国制造业企业会长期处于高排放的状态,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未来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的难度,从而会影响到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会放慢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步伐。8.4、模糊神经网络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风险评价4.4.1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可能性4.4.1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结合的可能性模糊理论是模糊数学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属于系统论的范畴,
而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属于计算机科学,乍看起来两者相去甚远,但是它们有着一定的联系。(1)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的共同点①从映射的角度看,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都具有非线性函数近似能力,其本身都是一个非线性输入输出映射,因此从理论上说,模糊理论可以用一个等价的神经网络来表示。②从数据处理的形式上看,它们均采用并行处理结构。当输入信号进入模糊理论时,所有的模糊规则将依据条件的适用度决定是否被激发,并且由被激发的规则决定系统的输出。对神经网络而言,它本身就是由并行结构的神经元组成的。③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都属于”计算智能”的范畴。模糊理论则试图描绘和处理人的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的模糊性概念,神经网络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信息处理过程创造人工神经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都是模仿人的智能。(2)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的不同点①从知识的表达方式看,模糊理论比较适合表达模糊或定性的知识,善于表达基于规则的知识,能够很好的利用经验知识;神经网络只能描述难于理解的大量数据之间复杂的函数关系。②从知识的存储方式看,模糊理论将知识存储在规则集中,而神经网络将知识存储在权系数中。③从知识的获取方式看,模糊理论的规则靠专家设计或提供,难于自动获取,而神经网络的权系数可以在输入输出样本中学习,无需人来设置。综上所述,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这就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39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模糊神经网络(FuzzyNeutralNetwork)更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智能行为、学习能力、自适应机制和高度的灵活性,使其能成功地处理各种不确定
的、复杂的、不精确的和近似的问题。(3)模糊神经网络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知识管理风险评价的优点:①客观性在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方法中,通过对已知的样本的学习,获得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权重协调能力。网路便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从而降低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好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②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还可以进一步地学习和动态跟踪,具有较强的动态性。③实用性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不但可以用于知识管理的风险评价,而且还可以应用到知识管理其他方面的评价。8.5、企业应用集成的研究背景多个IT的应用系统,不同的系统采用的手段各异,而且早期这些系统甚至被设计为”黑盒”系统,只作为某些部门或人员的专有系统,随着这些系统的不断引入,使得企业信息化之间成为一道新的鸿沟,一个系统很难与其它系统交换信息,企业无形中产生多个应用孤岛,如:异构的系统、应用、业务流程以及数据源构成的应用环境的不同;公司的联合和兼并导致应用、流程和数据构成不同。不同的软件开发商、供应商提供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等等。据IDC报告,在全球最大的Fortune1000家企业中,平均都有14个数据库和48个应用系统,没有集成,如何实现实时企业?如何整合这些”各自为政”的系统、数据,让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快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就成为众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
外,处于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企业集成成为大型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企业并购和合并以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商业需求的快速变化等种种因素,已使当今企业充分认识到所面临的”信息孤岛”带来的挑战。随着诸如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财务管理等多种商业应用的引入,激增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分割。每种信息系统都能很好地完成某一些功能,但却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如果抛弃这些系统重新建立,则不仅成本高而且失去了所积累的宝贵资源,因此,整合这种”各自为政”的系统、数据就成为众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山于各种原因,这些系统往往开发语言不同、部署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也可能不同,与外界交换的数据格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去解决语言差异、平台差异、协议差异、数据差异所带来的高代价的系统集成,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ApplicationIntegration,简称EAI)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产生的,它能融合企业的遗留应用,让企业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来快速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增进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联系。WebServices不是EAI或者EAI的一部分,而是一种技术,并能够使EAI成为真正可能的、便捷实施的解决方案。WebServices能彻底地改变传统的EAI中点对点2的集成处理方式,使整个企业的所有系统都成了一个松散结构中的组件,系统接口、应用通信、数据转换和目录信息都是建立在开放的、被广为接受的标准之上,用户
能迅速地访问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虽然WebServices具有多种优点,然而,要求企业抛弃现存的EAI底层架构,并且盲目地转向开发基于WebServices的解决方案来替代它是不太现实的。企业不会停止使用提供完整事务服务的EAI中间件框架。在使用WebServices的场所,不是替代,而是应该使用WebServices来支撑现存的企业结构。WebServices(Web服务)是建立在XML基础上,为在平台层解决应用层集成问题而提出的开放式的技术构架。WebServices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无论是CORBA,DCOM还是JCA,都可以通过一种标准的协议进行互操作,实现了在当前环境下最高的可集成性;而且它也支撑企业现存的下层结构,为实现EAI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机制。依靠WebServices,通过松散的应用集成,企业能够实时地访问不同部门、不同应用、不同平台和不同系统的信息。为了实施Web服务,各大技术提供商纷纷提供了开发框架供应用提供商使用。在Web服务领域,领先的Web服务开发框架包括Microsoft.NET和SUN的J2EE。Web服务开发的特性,使其成为实现EAI的理想候选者。随看Web服务技术的出现及其标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该技术领域。Java是一种面向对象语言,具有许多API和标准框架,能使它用于企业组件模型平台。由于Java技术能直接应用于困扰企业系统开发的问题,所有的这些技术依赖于Java语言、Java平台以及JavaAPI特性,因而受到各类开发人员的欢迎,特别是由于Java的特性使得更快地构造更可靠的企业应用成为可能。Java提供了简单并
且非常丰富的一组编程特性,能使快速应用程序开发以与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无关的方式进行:Java也提供了面向对象同时又是基于组件的平台用于建立复杂的应用程序。因此Java很快成为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和平台用来建立企业系统。J2EE是用于可扩展企业应用的Java平台它具有Web性能、应用性能、基于组件的环境和API。J2EE用于构造Java企业系统,这样的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生产商的底层企业系统框架实现。J2EE是目前企业WebServices平台市场的最重要的应用框架之一。综上,本论文的方式就是基于J2EE技术和WebServices关键技术,来实现制造业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8.6、企业级应用开发及构架技术2.3.1.NET技术2.3.1.NET技术.NET是MicrosoftXMLWebservices平台。XMLWebservices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NET是一种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的开发平台环境。Microsoft.NET代表了一个集合、一个环境、一个可以作为平台支持下一代Internet的可编程结构[12]。.NET是一个包含计算机群及相关服务设备的网络计算机环境,它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种高程度的自动化处理服务,代表着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NET提供对下一代网络通信标准——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XML)的完全支持,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更容易、更简单。.NET定义了一种公用语言子集(CommonLanguageSubset,CLS),统一了编程类库。.NET是一个XMLWeb服务平台:Web
服务是一种可编程的应用程序。它使用一系列标准协议来对各种请求作出响应。它对UDDI请求的响应是告诉请求者它可以提供什么服务。该服务由它所处理的消息的顺序和格式定义;这些消息的发送和接收都使用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而此协议建立在XML、HTTP和SMTP的基础之上。.NETFramework是一个语言开发软件,提供了软件开发的框架,使开发更具工程性、简便性和稳定性。NETFramework通过COMInterop(COM互操作)技术支持COM+和MTS。一个传统的COM应用程序能够调用一个.NET组件,同时.NET组件(在.NET中称为.NETAssembly)也能够调用一个COM组件。这一非常强大的双向互操作特性使你可以在应用程序中混合使用两类技术。.NETFramework主要用来产生一个可以用来快速开发、部署网站服务及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第一个目的是用来改善Windows作业平台上的程序开发,特别是改善COM(ComponentObjectModel),组件对象模块。它一种微软所制定的软件技术,让对象的功能可以被其它软件所提用,可以让组件重复使用、容易更新及维护;第二个目的则是制作一个以发展服务(Service)软件为目标的开发平台。.NETFramework是一种可以快速开发出以Internet为基础,而且易学易用的开发平台。在今天的软件环境中,应用程序的来源很多,它们执行很多任务。对应用程序代码的信任是一个主要需求,因为我们谁也不想软件或信息遭到破坏。给予许可的安全策略不会信息工程大学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第8页允许对敏感信息的不适当的访问,或将本地机器暴露给恶意的程序或甚至是有平常错误的代码。
过去,安全结构提供了基于用户帐号的隔离和访问控制-在这些限制内给予代码完全访问权,并假定由特定用户可运行的代码具有相同的信任度。不幸的是,如果所有程序都代表某用户运行,根据用户对代码的隔离对于保护一个程序不被其它用户使用是不够的。另一种情况,不能被完全信任的代码经常被转移到”沙箱”模型中执行,在此代码运行于隔离环境,而不会访问大部分的服务。对今天应用程序的成功的安全解决方案必须能强化两个安全模型间的平衡。它必须提供对资源的访问,以便以完成有用的工作,它需要对应用程序的安全性作细致的控制以确保代码被识别,检测,并给予合适的安全级别。.NETFramework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安全模型。.NETFramework安全迎合了这种事实:软件向多样化的移动组件发发展,并根据这种事实提供保护。在一个细化的、可扩展的策略和许可系统下,用户能够运行功能强大的代码,而同时减少相关的风险。在没有运行时对用户作出信任决定时,管理员可以在各个级别创建强壮的安全策略。策略是完全可定置的。开发人员能够集中解决应用程序逻辑,而不用关心核心的安全问题(它由CLR透明地处理)。然而,开发人员可以在任何时候扩展安全模型。8.7、A企业绩效审计模型的应用按照企业绩效审计模型中的五个要素,分别从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员工、国家及社会等六个方面入手,将细化后的具体事项衡量指标嵌入其中,从企业的相关财务资料、经营数据等方面获取信息入手,对该企业实施相应的绩效审计。在绩效审
计中,考虑了可操行及应用性的原则,也在将以往的经验及数据也进行了相应的应用。8.8、企业资源的应用企业的好坏不是以其拥有资源的数量或规模来评价,而是以其对现有资源的15第二章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第二章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利用效率来衡量。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器,企业之间的竞争围绕着资源的争夺与利用来展开。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而且取决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前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但他与企业的市场地位不成正比,负责就不会出现以少博多、以弱胜强的想象;而后者才是维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以弱胜强的真正原因,也是企业家管理效率的集中体现。合理分配资源。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需要资金、厂房、生产设施等一系列硬性资源;更需要人力、知识技术、筹资能力、管理技术等一些列软性资源。企业设定合理的资源分配计划,并保持分配计划的统一性、集中性,企业每个部门的正常运作都需要一定资源投入量来给予支持,保持企业每个月、每年的没异性工作对对企业战略意图的实现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最高管理层(职业经理人)充分利用自身的运营能力保持计划的统一性、集中性,防止资源在特定的时间内不会稀释,使企业的战略与资源条件达到良好适应。适度地借用资源。企业通过外包、共用、战略联盟等措施适度地借用资源,可有效地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缩小战略目标与资源条件的差距,通过与企业有联系的个人和组织,如专家、高校、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等,
完善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快速积累资源。企业通过对每一项经营活动的总结,得出经验,进而完善企业经验资源的存储。企业所拥有的经验资源,如技术专利、技术诀窍等可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但更多存在职工个人身上的隐形经验,如对顾客的理解、生产操作技巧等,企业应加强新型验工培训、提供讨论场合等方式促进经验扩散,树立未雨绸缪的积极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让职工个人经验变为企业的共同财富。有效的保护资源。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同类产品或更好设备的出现已愈来愈快。有些资源不具有再生性和替代性,这就需要企业率先拥有对其的控制权,如优越的地理位置、专利和商标等,取得稀缺资源的拥有权。对于可再生资源,如原材料、设备、客户等,控制其供应渠道进而控制客户资源,控制客户资源除了买断、控股等资本主义方式外,还应在物质上、精神上投入精力,取得客户资源的数量及质量,达到控制再生资源的使用权。总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由无变有、由少变多、由劣变优、由低变高也可以反过来变化。而且资源还可以互相转化,如用人力资源可以生出物质资源,用物质资源(金钱、实物)也可雇到所需的人力资源。资源有其所独有的168.9、SOX法案在CM公司的应用情况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要将其上升到公司整体管理制度的高度,深入认识和实施内控机制,而不是单纯的靠会计核算控制、账务核算控制,更多的将其内部管理控制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5.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防范企业风险,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公允性亦是大有裨益。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中枢神经系统,它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效率性。虽然,有效的内部控制不能保证消除企业的所有问题,包括徇私、舞弊、决策失误等,但失效的内部控制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从而要求企业在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同时,能够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采取内部控制举措,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加强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这也逐步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对CM公司来说,从完全的国有企业,到境外的上市公司,近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企业的高速发展,在体现良好的发展业绩的同时,往往会掩盖一些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甚至是缺陷,这将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危害。如果企业要想保持基业长青,创立百年老店,保持长期、健康、良性、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内控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和机制,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提升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8.10、商务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2.4.1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还需要什么2.4.1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还需要什么企业利用ERP
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20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对企业来讲,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资,工时,差旅)。典型的ERP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报表,帐务管理,应收帐管理,应付帐管理,工资核算,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等,见图12。图12制造业企业ERP系统的模块结构Fig.12ERPSystemStructureofManufacturingIndustryERP涉及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内容丰富且非常的复杂,到现在为止ERP发展到了新的阶段ERPⅡ,这不仅深化了ERP的内涵而且扩大了ERP的外延,从以前的局限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延伸到了企业的外部,供应商、客户联系更加紧密,逐渐模糊了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之间的界限,这样一来也形成了ERP族群的概念,后面我们简称企业信息系统。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子公司与总公司之间的数据传递并没有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而简化,相反,有的企业信息系统甚至使流程更复杂化。而且通过定期上报的报表也不能反映财务数据异常变动的具体业务明细情况,必21须辅于其他交流形式跟踪分析,加大管理沟通成本,挖掘财务数据异常来源的时效性差,监控力不从心。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而来的状况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企业信息系统产
生的大量数据在疯狂地增长,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企业的确需要数据,但决不希望面对的是浩瀚的数据之海。事实上,他们更渴望从庞杂的数据中得到适度的、有效的信息,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知识,从而获得有效快捷的决策。而传统的分析工具整合能力有限,实用性和应变能力不强,传统报告也有多细节少趋势、格式固定、时效性差、流动性差、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彻底等不足。正是这样的需求促使商务智按照企业的行业特性进行分类分析,使得信息化从管理深化到决策,商业理念日益向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8.11、ERP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情况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ERP软件以来,ERP在我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ERP系统最初主要在大型制造企业中运用,后来随着ERP理念在企业界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ERP进行管理。目前对ERP应用较多的制造型行业主要有:机械、汽车、制药、电子等行业。易观国际《中国ERP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07》显示,2006年中国ERP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7.76亿元人民币,总体ERP购买用户达到12万家(包含进销存部分,不包含单纯财务应用),2007年ERP市场达32.6亿元,2008年至2011年,ERP市场年均增长在15%以上[37]。ERP增长如此快速,企业运用ERP的效果究竟怎样?据统计,在所有企业的ERP系统应用中,存在三种状况:一是按期且按预算成功实施并实现系统集成的占10%—20%;二是没有实现系统集成的或实现部分集成的有30%—40%;三是失败的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
10%—20%中大多数为外资企业[38]。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ERP之路并不顺畅,应用的效果很不平衡。ERP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力的作用方面,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现在摆在企业面前的不是要不要应用ERP,而是如何更好的实施和应用ERP,提高ERP应用的成功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的更大的经济利益。3.3.2企业应用ERP系统的优势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出现许多诸如交货拖期、库存剧增、能力不足、加班突击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通过长时间的探索,发现引入ERP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践也证明,ERP的确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MRPII/ERP系统,平均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39]:(1)库存下降30%~50%。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2)延期交货减少80%。当库存减少并稳定时,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使用ERP/MRPII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倍,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3)采购提前期缩短50%。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从而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4)停工待料减少60%。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
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5)制造成本降低12%。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动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 电解铝作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 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综述
- 浅析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途径毕业论文
- 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毕业论文
- 成本计量模式与企业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毕业论文》
- 小微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
- 浅析国营酒店成本控制及管理
- 浅谈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构建
-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构建企业全面计划预算管理系统(成本控制与赢利之道)
-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及对策
-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与市场营销策略整合研究
-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研究
- 电解铝作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
-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 浅谈现代饭店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
- 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 论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对公司成本控制的运用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