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议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 [摘要]目前,施工企业处于微利时代,根据市场经济准则,施工企业确定适合的质量水平,以较少的质量保证活动经费取得较高的质量水平,所以必须了解质量成本的构成,确定企业的最佳成本,寻找合适的控制途径,并且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气候,使得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由于建筑市场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施工企业在承包建设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规范》及业主要求,确定适合的质量水平,以较少的质量保证活动经费取得较高的质量水平,这是市场经济准则的需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要么强调工程质量,而对成本却不太关心,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荣获优质工程奖少,而经济效益却低下的被动局面;要么强调工程成本而不顾及质量,从而使“豆腐渣工程”频频曝光。所以,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8
质量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产物,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12—29发布,1992—10—01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为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依据,但一般施工企业都存在着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质量成本的管理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本文仅从质量成本基本构成、理论模型、实现途径和常见通病等几个方面来就质量成本的管理作一些阐述。熟悉质量成本基本构成,控制各类成本所占比例所谓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供建筑产品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或者说与质量管理职能管理有关的成本。它是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四部分组成。内部故障成本即为使建筑材料经过合理技术组合形成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施工质量成本和建后服务成本。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为保证建筑产品安全性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诉讼费用、赔偿费用、维修费用、事故分析费用和保险费等。预防成本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质量控制管理费用、质量情报工作费用、质量教育、培训、奖励费用、设计更改费用和质量公关费用等等。8
鉴定成本:是指为进行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其内容包括: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用、施工过程中的检验费用和工程移交费用。一般说来,内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外部故障成本占总成本的25%,预防成本占总成本的10%左右,鉴定成本占总成本的40%,总的质量成本占总造价5%左右。借鉴质量成本理论模型,确定企业最佳质量成本根据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可以求得质量成本的找出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值。内外部损失成本,一般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之和,则随着质量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同质量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条垂直线的位置上,即为最佳质量成本。所以,施工企业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一定要选择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质量成本总和最低的一点。因为建筑产品有效性能的提高,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经济效能的降低。选择质量成本控制途径,实现企业获得利益最大8
通常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控制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①通过合理、完善的质量控制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不合格品率,从而降低因返工、返修甚至是质量事故带来的成本增加。②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使其能在各方面达到顾客满意,从而提高企业或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使企业长期获益。③通过对管理程序本身的管理,减少或杜绝重复管理、低效管理、无效管理甚至错误管理,把管理程序本身的运行费用降到最低,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杜绝质量成本管理通病,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质量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因为质量管理人员对经济方面的认识不足,只局限于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体系一隅,仅仅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忽视了管理最根本的目的,造成一些低效甚至是无谓的投入,增加了质量成本,从而违背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本身的成本不必要增加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或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或是因为执行机构的和个人对管理程序认识的不足,导致出现了一些无效、重复、低效甚至错误的管理。这些管理不但没有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反而无谓地增加了管理难度,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首先说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之间的重复管理,目前很多企业都进行了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18000职业安全卫生体系认证和IS0140018
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许多企业就同时运作至少两套体系,以应付不同的检查。各种体系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界限清晰。使一个先进的管理模式沦落为一条紧紧箍在脖子上的金项链,虽然美观,但却令人难受。这种现象缘于企业及其质量管理机构对质量管理程序在认识上的不足。事实上,各种管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在形式上来做文章,寻找一种简单捷径的管理方法,这才是实现高效规范管理的根本。在质量管理程序内部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已经划分给这个部门的职责,因程序文件本身或个别领导授意的原因,又同时划分给另一个部门,而有些职责则没有清晰地划分给责任单位,职责划分的混乱使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清,有些事大家都管,有些事没人管,虽然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管理成本,但管理的效益却实在难以恭维,所以要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益,企业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必须认真领会质量管理的本质内涵,制定合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程序,杜绝在管理上出现的重复或漏洞,力求达到最简单适用的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管理本身带来的费用,才能通过合理的管理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低效或无效的质量投入8
作为质量管理其目的从字面意思上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通过质量管理程序的运行使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最佳,使不合格品率、返修率降到最低,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以使产品获得一个良好价位。这种理解也不能说有错误,但却造成了一个产品质量越高越好的误区。国内许多企业都提出口号,要“精益求精”、“创精品工程”。不知道这些“精“具体”精“到了什么程度,但至少这种提法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一个产品,只要质量满足需要的标准,它就是合格产品,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盲目地提高质量标准,不计效益的投入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固然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如果这部分质量提高花费的代价超过了销售额增加带来的利益,则变成了一件得不偿失的事,这时的质量投入就是一种低效投入,因为在产品的质量提高和成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在最初阶段,加大投入会使质量上升很快,但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很大的投入只能使产品质量产生微小的改善,这时候如果不考虑质量提高后产生效益与增加的成本的比例,无疑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种无效的质量投入,也是造成成本增加的因素,不恰当地提高产品局部的质量标准,使产品的某一组成部分的质量大幅上升,但产品的整体质量却没有改观,那么提高的部分就产生了质量过剩,这部分的投入就成为无效投入。比如一块手表,它的使用寿命为30年,但某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对其表轴的要求非常严格,它的使用寿命达到了50年,那么这中间的寿命差额就造成了质量过剩,这种质量投入无法带来任何的收益,所以说,我们即使要提高质量标准也要均衡地提高。控制不合格品所造成的风险8
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或安装水平发展到相当水平时,不合格品的出现及其返工费用就成为成本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不合格品的出现,对重复发生的不合格品应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但所采取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不合格品所造成的影响的风险程度相适应。一个有经验的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能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预防,提前采取措施,以尽量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从而减少因返修、返工带来的成本增加。仅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尽量减少甚至杜绝不合格品的出现无疑是最理想的,但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任何形为都不能不考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重要工序或部件的预防措施可能会给企业避免损失,但如果对所有的部件都采取很大预防措施则可能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例如安装一段中压碳钢管道,很明显,它有可能因焊接质量等原因造成使用过程中渗漏,但如果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安装完毕后对所有焊接口进行探伤,则显得有点大可不必,因为中压管道因焊接出现渗漏的机率并不很大,即使在运行中出现了渗漏现象,一般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而且其返修费用也很低,对它们全部进行探伤的费用则会远远超出因个别焊口不合格所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对不合格品的预防应遵循预防费用始终小于产品不合格可能带的损失的原则。8
总之,尽管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都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实施了ISO9000族标准,在总结建设质量经验和学习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中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只占少数,而在这少数企业中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更少。当前,国家对施工企业提出了建设环保工程的要求,相信在新形势下,施工企业不再刻意追求建筑产品质量越高越好,而会力求找到质量成本的一个最佳控制点,避免质量过剩,因为任何企业的目的都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不会不考虑成本,而使本来就微薄的利润付之东流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