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00 KB
  • 9页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填埋场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常熟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填埋场环境影响报告书1项目概况常熟市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填埋场系常熟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新建配套项目,项目选址于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场址范围内。地理位置图见图1。本次先期实施工程场址占地约14000m2。预留后期实施用地约10000m2。建设单位为常熟市建设局。填埋区面积为5600m2,设计为2个填埋单元坑(坑深7.1m),总库容为3.98万m3。总使用年限为10年。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危险废物稳定化预处理场、(2)填埋单元的防渗层工程、(3)临时堆放场工程、(4)渗沥液收集处理工程、(5)污水处理工程、(6)办公设施建筑、(7)供电、供水、排水工程、(8)绿化和消防工程、(9)场内外道路工程。工程总投资约为1660万元。职工共10名。项目将于2006年10月竣工。2项目选址的环境合理性本项目选址于常熟市南湖垃圾填埋场。根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第五条“厂(场)址选择”的规定,在全部21项条件中,本项目的选址符合全部的A类条件(必须满足条件,共12条)和C类为(参考条件,共2条),符合7条B类条件(厂(场)址比选优劣的重要条件)中的6条(见表1)。对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在该标准规定的11项选址条件中,不符合第4.5条“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第4.7条“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因此本项目选址仅属于基本符合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选址要求。7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7 表1处置设施选址的因素环境要素条件类别*评价社会环境符合当地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规划A满足减少因缺乏联系而使公众产生过度担忧,得到公众支持满足确保城市市区和规划区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得位于城市主导向上风向满足确保与重要目标(包括重要的军事设施、大型水利电力设施、交通通讯主要干线、核电站、飞机场、重要桥梁、易燃易爆危险设施等重要建设目标)的安全距离满足社会安定、治安良好地区,避开人口密集区、宗教圣地等敏感区满足自然环境不属于河流溯源地、饮用水保护区A基本满足不属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旅游度假区满足不属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文物保护区满足不属于重要资源丰富区满足场地环境避开现有和规划中的设施A满足地形开阔、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砍伐森林、占用基本保护农田B满足减少设施用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公用设施或居民的大规模拆迁B满足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水、电、交通、通讯、医疗等)C满足可以常年获得危险和医疗废物供应A满足避免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输风险B满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避免自然灾害多发区和地质条件不稳定区(废弃矿区、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泥石流多发区、活动断层、其它危机设施安全的地质不稳定区),设施选址应在百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上A满足地震裂度在VII度以下B满足最高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以下3.0米B不满足土壤不具有强烈腐蚀性B满足气候有明显的主导风向,静电频率低B满足暴雨、暴雪、雷暴、尘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几率小满足冬季冻土层低满足应急救援有实施应急救援的水、电、通讯、交通、医疗条件C满足注:因素划分中,A类必须满足条件,B类为厂(场)址比选优劣的重要条件,C类为参考条件。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本项目属于常熟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配套项目,焚烧飞灰属于危险固废,对焚烧飞灰采用安全填埋,可真正落实常熟市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规划目标,完全符合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要求。7 2项目与各级城市总体规划完全相容项目选址为《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和常熟市环境卫生规划规定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专用地,项目用地得到了常熟市规划局的认可。项目系落实《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第179条(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常熟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第六节(关于固废处理处置)和常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第一项的主要任务。因此,项目建设和常熟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常熟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相容、常熟市的环卫和环保专项规划完全相容。3项目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清洁生产水平本项目建设采用的技术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基本符合《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的有关标准。项目采用上海寰保渣业处置有限公司研发的以磷酸盐化合物作为螯合剂对焚烧飞灰进行稳定化的专利技术,使环境污染组分显现超常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消除了重金属重新溶出对环境的危害。这一稳定化技术比热固化技术的系统简单,运行成本低,稳定化效果好;比惰性基材固化技术的减容率大,稳定化效果好。项目工艺基本无生产废水和工业固废排放。因此,这一工艺代表了危险废物稳定化处理技术的新方向,可达到较先进的清洁生产水平。4污染防治措施可以基本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本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飞灰混合、填埋过程中的扬灰和施工机械的燃油废气。本项目采用混合喷射器以控制混合喷射飞灰污染,通过提高混合喷射出的混合飞灰的含水率可以控制摊平和压实过程中的扬灰。本项工程填埋单元坑底及四壁在表层土下设有复合刚性防渗系统进行人工水平及垂直防渗,使填埋坑污水与外界地下水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水文单元,防渗膜能阻止渗滤液渗入地下或河道而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本项目运行期产生噪声的设备主要是推土机、挖掘机以及混合喷射器。由于本项目运行属于间歇式运行,即只有当焚烧厂飞灰积存到一定数量时,才需要进行填埋处理,因此上述措施完全可行。7 拟建项目采取的各项防治措施技术经济可行,各类污染物均可达标排放。2关于总量控制无组织排放扬尘的年总量建议控制在8.0t/a以下。预计其无组织扬尘浓度小于1.0mg/m3(参考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本项目除少量生活污水外,基本无生产废水排放。本项目固废全部处理,不直接排至外环境。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零。3公众参与公众参与采用现场调查和网上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其中现场调查样本数50份,回收率为100%;网上调查点击率78,参与者为28人。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表明:调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结构分布较合理,代表性较好。绝大部分被访居民对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建设意义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垃圾焚烧厂的处理工艺。现场调查中,60%的被访居民对本工程建设持支持态度,36%的被访居民表示有条件支持,对本项目建设表示反对的仅占4%。在网上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表示有条件支持的为3.6%,表示反对的占14.3%,另有7.1%的被调查者没有发表看法。公众参与结果表明,公众对该项目的建设是支持的。公众同时希望政府加强对项目的监管,要求项目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就采取各项环保预防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及投产运行后,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尽可能地使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化。4项目基本不会改变当地的环境质量9.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可沿用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即500米。由无组织飞灰排放造成的二恶英无组织排放量约为3.0mg/a,对外环境影响很小。7 9.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渗滤液中的无机组分(滞留系数Rd=1,最小,比如Cl-1)穿透衬层的时间大于40a,无机组分穿透衬层后100a的泄漏量小于90g。渗滤液中的有机组分(滞留系数较大Rd=100,最小,比如三氯乙烯TCE)穿透衬层的时间大于396a,有机组分100a内无泄漏。(2)对于本项目的处置对象——飞灰,其中的主要无机污染物是重金属(Pb,Cr等),其中的有机成分很少,危害性较大的是其中的二恶英类物质。本项目渗滤液中污染物的泄漏量比(1)中所述还要小,其穿透防渗层的时间比(1)中所述还要长。可见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很小。该区地下水环境基本上是安全的。(3)本项目填埋坑下挖后,填埋坑的地基直接坐落于砂层上。砂层水平渗透系数kh=0.046m/d~0.3m/d,垂直渗透系数kv=0.014m/d~0.3m/d,为弱透水性。另外,有机污染物会在地质介质中发生衰变或降解,因此实际到达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会小于穿透浓度。(4)根据项目的地质勘察资料,场区地下水为较高(稳定水位埋深为1.85m~2.10m。),在填埋下挖7.1m之后,地下水对填埋场的复合防渗层会形成约5m的水头压力,该水头压力对于渗滤液的下渗而言是一种负压力,可以阻止填埋场渗滤液的下渗水流,因此上述预测计算结果是偏于安全的。9.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由预测结果可见,距离施工机械20m远处可以达到3类白昼噪声标准(小于65dB),距离施工机械50m远处可以达到夜间噪声3类标准(小于55dB)。由于本项目位于常熟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周围远离声环境保护敏感目标,而且如果考虑到项目周边的围篱隔声和绿化降噪作用(场外设10m宽绿化隔离带),本项目施工机械噪声不会造成周围声环境质量的明显降低。9.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7 在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上,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而改变土壤环境质量。本项目各种固废采取妥善的处理处置措施后不外排,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影响。填埋场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50年后,评价范围内土壤中重金属铅增加0.264mg/kg,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仍在当地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因此,本项目废气中排放的重金属落地后对评价区域内土壤生态环境的质量影响不大。项目场址附近的陆生植被类型主要为四旁植树、道路绿化、人工湖堤及河道绿化等三大类,无组织飞灰的排放一般不会造成陆地生态的破坏。项目场址没有需要保护的敏感水生动植物,而且本项目填埋坑是利用原来垃圾填埋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坑,项目的渗滤液回用于填埋生产过程,没有污废水排放到地表水体,不会造成地表水生生态的不利影响。项目运行期产生的污染物中,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中污染物NO2、SO2、无组织排放的飞灰浓度较低、数量较小,即使有一定量飘落到水面上,也会由于自然过程的消纳降解而不会造成水生值被的损害。2环境经济损益分析项目总投资1660万元;项目环保投资总计229.4万元,占总投资13.8%。与传统的飞灰稳定化处理技术相比,本项目拟采用的新技术占用更少的土地,且废水零排放,环境效益显著。本建设项目的平均每吨垃圾投资费为83元,每吨垃圾处理运行费为10.61元。根据上海寰保渣业处置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采用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省1/3的总投资,综合处置成本减少了44.4%。本项目作为常熟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的配套项目,在改善常熟市环境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效益显著。3评价结论常熟市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填埋场项目在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后,在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场址内建设具有环境可行性。7 2环评单位针对本项目特点提出的要求(1)建设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各项环保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同时”。(2)建议填埋库容的原(50×50×5)×2容积的原生垃圾堆场污水处理池改造工程包括池底清理、池壁修复及防渗衬层HDPE防渗膜及无纺布铺设。两池分别作渗沥液集水池和生产用水贮备池使用。渗沥液从渗沥液抽汲井泵入集水池,加药剂处理渗沥液内含Pb达到<=1mg/L进行回用或外排。考虑飞灰稳定化操作运输可能意外跑冒,道路冲洗水及降水地表径流都应通过道路旁侧地沟引入渗沥液集水池一并处理。第一库填埋对渗沥液经处理可全部回用,尚还需河水补充。中期第二库和后期地表以上堆放时,渗沥液可能需外排处理。第一库使用时,第二库灌水压仓,以保持均衡防止库底底面产生裂缝,如果河水长期压库,可能因死水缘故而发臭。建议该库内存水定期用生产用水贮备池内的水更换,原来的压库水排入渗沥液集水池一并处理。(3)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提倡文明施工、集中施工、快速施工,以避免施工现场长时间、大范围扬尘。应组织各类施工器械,建筑材料尽量按固定场分类停放和堆存。所用袋装水泥,则须堆放在专用的临时库房内。混凝土预制构件,尽可能由预制构件厂提供。在采用自动倾卸车倾卸黄砂、碎石等散粒材料时,注意封闭现场,以免大量粉尘飞扬污染环境。长期堆放在户外的散粒建筑材料应采用雨布覆盖或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减少扬尘。若需用少量混凝土,需在现场搅拌时,须在混凝土搅拌机旁设有围档(如用塑料布、帆布等),减少水泥向周围扩散。进出施工现场车辆将使地面起尘,应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并尽量减缓行驶车速,以减少汽车车轮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在浇基础和地坪阶段,须采取商品混凝土并由专业工厂用专车(专用的混凝土搅拌车)直接送到施工现场,现场使用少量水泥,最好采用密封槽车,由水泥厂直接送往施工现场。7 建设期工地一切废物都要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及时组织清除,避免因暴雨径流而被冲入下水道流入附近水体。施工现场破土、堆土较多,应及时清除土方到准予堆放点,一概不准随便倾倒。施工现场要严格规定排水去向,对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土建泥浆水、车辆冲洗水以及外排淤水等应在施工前期设计好排水沟和沉淀池,将建筑泥浆水和冲洗水经沉淀分离后的上清液排入市政污水管网,防止泥浆水堵塞市政下水管道,沉淀泥浆应定期及时外运;对排放的生活污水、厕所冲洗水须设临时的化粪池进行消化处理;食堂含油污水须经三仓式隔油池隔油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严禁污水遍地横流。在施工期间,为降低噪声影响,必须加强施工管理,控制作业时间,尤其应严格控制高噪声设备的夜间作业。特殊情况必须连续作业的,需提前十五天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施工。(4)填埋场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应建立和实施合理可靠的危险废物接收制度和交接班及运行登记制度,生产运行必须严格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实施。(5)切实落实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监测计划,封场后应继续进行必要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并延续到封场后30年。在封场后的管理期内,应利用原设置的水文监测井每两个月监测一次,发现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时,应加大取样频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查出原因以便进行补救。(6)常熟市建设局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中被访者所提的建议,在项目运行后加强环保措施的落实和监管力度,确保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