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9.35 KB
  • 24页

DB33T379.3-2014公益林建设规范第3部分技术规程.pdf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40B60DB33浙江地方标准DB33/T379.3—2014代替DB33/T379.4-2002公益林建设规范第3部分:技术规程Specificationofnon-commercialforestconstructionPart3:Technicalregulation2014-05-06发布2014-06-06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379.3—2014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5营造..............................................................................25.1防护林营造....................................................................25.2特种用途林营造................................................................66经营..............................................................................66.1管护..........................................................................66.2抚育..........................................................................76.3低效公益林改造................................................................96.4更新.........................................................................106.5生态经济型公益林经营.........................................................127质量评价.........................................................................128林地基础设施建设.................................................................128.1森林保护设施.................................................................128.2营林基础设施.................................................................139档案管理.........................................................................14附录A(资料性附录)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及植被.......................................15附录B(规范性附录)公益林主要混交林造林模式........................................1附录C(规范性附录)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1附录D(规范性附录)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采伐控制指标..................................2I DB33/T379.3—2014前言DB33/T379《公益林建设规范》拟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导则;——第2部分:规划设计通则;——第3部分:技术规程。本部分是DB33/T379的第3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DB33/T379.4-2002《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与DB33/T379.4-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标准名称由《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改为《公益林建设规范第3部分:技术规程》;——修改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2年版第2章);——增加了“3术语和定义”、“6.2.1.1一般规定”、“6.3.1一般规定”、“7质量评价”章节的内容和“目次”,以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的编号(见第3章、6.2.1.1、6.3.1、第7章、目次、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2002年版5.2.1、5.3、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删除了3.1、4.1.1.3.2、4.1.1.5.2、4.1.2、5.1.1.1的条文内容(见2002年版3.1、4.1.1.3.2、4.1.1.5.2、4.1.2、5.1.1.1);——修改了4.3、4.4、5.1.1.2、5.1.1.3、5.1.1.4、5.1.1.5.1、5.1.1.5.2、5.1.2.2、5.1.2.3、5.1.2.4、5.1.3.3、5.1.4.3、5.1.5.2、5.2、6.1.1、6.1.2、6.2.2.1、6.3.2、6.3.3.1.1、6.3.3.2.3、6.3.4.1、6.4.1、6.4.2、6.4.3.1.1、6.5.1、8.1.1.1、8.1.3、8.2.1、第9章等章节的条文内容(见4.3、4.4、5.1.1.2、5.1.1.3、5.1.1.4、5.1.1.5.1、5.1.1.5.2、5.1.2.2、5.1.2.3、5.1.2.4、5.1.3.3、5.1.4.3、5.1.5.2、5.2、6.1.1、6.1.2、6.2.2.1、6.3.2、6.3.3.1.1、6.3.3.2.3、6.3.4.1、6.4.1、6.4.2、6.4.3.1.1、6.5.1、8.1.1.1、8.1.3、8.2.1、第9章,2002年版3.4、3.5、4.1.1.2、4.1.1.3、4.1.1.4、4.1.1.5.1、4.1.1.5.3、4.1.3.2、4.1.3.3、4.1.3.4、4.1.4.3、4.1.5.3、4.1.6.2、4.2、5.1.1、5.1.2、5.1.3、5.1.4、5.1.5、5.2.2.1、5.3.1、5.3.2.1.1、5.3.2.2.3、5.3.3.1、5.4.1、5.4.2、5.4.3.1.1、5.5.1、6.1.1.1、6.1.3、6.2.1、第7章);——文中的“特用林”改为“特种用途林”;“禁止”、“不允许”改为“不应”;“允许”改为“可”;“要”改为“应”;“林业主管部门”改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邱瑶德、李土生、陈国富、刘安兴、张文楚、吴黎明、茅史亮、高洪娣、沈国存、应宝根、张正寿、陆献峰、孙孟军、孙茂者、王同新本部分的历次版本为:DB33/T379.4-2002,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I DB33/T379.3—2014公益林建设规范第3部分:技术规程1范围DB33/T379的本部分规定了公益林营造、经营、质量评价、林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益林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的公益林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GB/T16621母树林营建技术GB/T16453.1-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8337.4生态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规程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T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1646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723农田防护林采伐作业规程LYJ5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B33/176主要造林树种种子等级DB33/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等级DB33/178林木种子检验规程DB33/T179林业育苗技术规程DB33/T216公路绿化设计标准DB33/T379.1公益林建设规范第1部分:导则3术语和定义DB33/379.1-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生型低效林在自然状态下,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生长环境恶劣等因素,致使林木生长不良而自然形成的低效林分。3.21 DB33/T379.3—2014经营型低效林经人为干扰或经营管理不当而形成的低效林分。4总则4.1营造和经营公益林活动应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4.2按公益林不同林种的建设要求,确定公益林建设模式和技术指标。4.3公益林营造应因地制宜,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以乔木树种为主,乔、灌相结合,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相结合,营造混交林,增加生物多样性。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合理利用外来树种,适地适树适种源。不应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4.4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分别根据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的不同保护等级要求确定经营管理制度、措施,优化森林结构,合理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4.5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的综合利用和非木质资源利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营造5.1防护林营造5.1.1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5.1.1.1树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风、寒、旱强,耐瘠薄,耐水浸,易平茬,易根孽和压条繁殖,枯枝落叶丰富,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的树种,参见本标准附录A。5.1.1.2营造方式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5.1.1.3营造模式采用混交造林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相关要求如下:a)混交类型: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等类型,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混交林;b)混交方法:采用带状、块状、行间和株间等混交方法,提倡近自然式混交;c)混交比例:混交比宜在30%以上。立地条件越差,能改良土壤或护土力强的树种比例应越大。5.1.1.4种苗种子质量符合DB33/176的规定;裸根苗执行DB33/177的规定;容器苗执行LY/T1000的规定;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DB33/178的规定;林业育苗技术要求执行DB33/T179的规定。5.1.1.5营造技术2 DB33/T379.3—20145.1.1.5.1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地类选择、封育方式、育林措施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163的规定:a)宜封地类:具有封育条件的宜林地(含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坡耕地、撩荒地等)、无立木林地(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森林病虫害除治迹地等)、疏林地、灌木林地和郁闭度低于0.5的低质、低效有林地;b)封育方式:采用全封形式;c)育林措施包括: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对有较充足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整地,使种子能够顺利触土发芽;对树种组成单一和结构层次简单、林下有较多阔叶幼苗、幼树的针叶林地块,应采取点状、团状疏伐的方法透光,促进林下幼苗、幼树生长,逐渐形成异龄复层结构的林分;对林中空地可采取植苗、点播、撒播等方式进行补植。2)人工补植: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布不均的间隙地块,应按封育要求进行补植;3)平茬复壮: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应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4)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视具体情况,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等培育措施。5.1.1.5.2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地类选择、整地、造林密度、幼林抚育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a)宜造地类:当封山育林难以恢复森林植被或通过人工造林才能满足建设需要的宜林地(含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含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森林病虫害除治迹地等)和疏林地;b)整地:具体视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等情况确定适宜的局部整地方式,山地不应采用全面整地方法。1)穴状整地:适用于山地坡度在25°以上、土壤立地条件较差、水蚀严重地带造林。挖穴规格一般0.4m×0.4m×0.3m,大苗移栽整地规格应适当大些;容器苗造林挖穴规格可适当小些;2)鱼鳞坑整地: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为半圆形坑穴,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0.6m;3)带状整地:适用于山地、丘陵造林。沿等高线进行,带宽视坡度大小而定,一般0.6m~1.0m,带与带之间保留自然植被带,山顶和山脚不整地。c)造林密度: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的密度,不同造林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见附录C。d)幼林抚育:根据杂草、灌木是否严重影响幼树、幼苗的生长而定。带状或块状整地的可每年进行1次~2次局部的劈草或松土除草抚育。5.1.2防风固沙林5.1.2.1树种选择选择能抗风、抗寒、耐沙压、耐瘠薄,海岸线上能耐水浸、耐盐碱,能改良土壤特性的树种。参见本标准附录A。3 DB33/T379.3—20145.1.2.2营造方式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沿海风沙区分为沙滩沙丘、盐碱滩地、农用地和丘陵山地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以人工造林为主,后一种类型以封山育林为主。5.1.2.3营造模式在沿海风沙危害区,实行田、路、河、渠、堤、林配套,带、网、片相结合,建设以沿海基干林带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主要营造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相关要求如下:沙质、泥质海岸: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结合农田防护林营建海岸防护林带;a)海岸沙地:选择耐水浸、耐沙压、耐瘠薄的固沙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b)海岸盐碱地:选择耐水浸、耐盐碱、耐瘠薄的乔灌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c)沿海淤泥滩涂:采取封滩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红树林或亚红树林。5.1.2.4营造技术沿海风沙区造林的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本标准附录C。造林包括:a)海岸防护林带造林:1)林带方向与结构:垂直于主害风方向设置,也可与附近农区的农田林网、村镇绿化林带的方向一致,海防林带应采用疏透结构,对保护果树林为主的防护林网(带)可采用紧密结构;2)林带宽度:海岸基干林带宽度视沿海地区地形和风沙危害程度而定,农田区林带宽度要求10m以上;在沙岸地段,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向岸上延伸200m范围;在泥岸地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100m;低湿地或盐碱地林带宽度200m;其它地段50m~100m;3)带距及网格面积:采用窄林带小网格,以利于抗强台风,一般主带距150m,副带距2502m~400m,每个网格面积4hm2~8hm。b)海岸沙地造林:随整地随造林,适当深栽,合理密植,客土施肥,改善立地;c)海岸盐碱地造林:修建排水的主干河道,挖沟起垄,抬高地面形成台地;种植绿肥或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对台田深翻细耙,细致整地;选择耐盐碱树种营造混交林,并合理密植,尽快郁闭覆盖地面;采用植苗造林,植苗不宜过深,植后苗周围不宜堆土,以减轻盐分对幼苗危害;d)沿海淤泥滩涂造林:利用秋茄、苦槛兰等营造红树林、亚红树林防风固岸林。带状造林,合理密植,一般1.0m×1.0m或0.5m×0.5m;e)沿海丘陵山地造林:按5.1.1.5的要求。5.1.3农田防护林5.1.3.1树种选择选择根深、树冠较窄,不易风倒、风折;速生尤其高生长快、干直;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能力;与防护对象协调共生关系好,不能与作物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寄生的树种。参见本标准附录A。5.1.3.2营造方式采用人工造林方式。5.1.3.3营造模式4 DB33/T379.3—2014按照田、林、渠、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使农田、果园能得到林网的有效保护,相关要求如下:a)林带结构:根据外部形态和内部树种配置与树冠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其适用范围见表1;表1不同林带结构特点与适用范围表类型主要特点适用范围由带幅较宽,行数较多,造林密度较大的乔灌木树种用作果园、种植园防护林,或保护某些重要建筑物紧密结构组成,透光度<0.3,透风系数<0.3和工程设施由行数较少,带幅较窄的乔灌木树种组成,灌木只在疏透结构林带外侧或内外两侧配置一行。透光度0.3~0.4,透用于平原和沿海农区的防护风系数0.3~0.5行少带幅窄,一般由乔木树种组成。透光度0.4~0.6,通风结构用于平原农区的防护透风系数>0.5b)林带方向:在有显著主害风和盛行风地区,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得超过45°;无主害风的地区,林网网格可采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顺其自然地理条件设置;c)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根据土壤条件、害风状况、林带结构、林带高度及有效防护距离确定林带间距与网格面积;一般主林带间距为防护林树种成熟林木平均树高15倍~20倍,林带由2行~4行树木组成,风害小的地区间距可大些,风害大的地区间距可适当小些;副林带间距可适当大些,由1行~2行树木组成,一般风害小的地区间距可大些,风害大的地区间距可适222当小些。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hm~20hm,最大不应超过30hm。5.1.3.4营造技术营造技术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主要营造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本标准附录C。5.1.4护路林5.1.4.1树种选择选择干形端直,树冠较大,枝叶茂密,根系固土作用强,生长健壮,高生长和直径生长快,耐修剪,抗性强,治尘、防噪声、防风沙、防雪效果好,对不良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强,树木寿命长,能长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和美化作用的树种。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5.1.4.2营造方式采用人工造林方式。5.1.4.3营造模式5.1.4.3.1铁路绿化在满足下列要求的同时,具体执行《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运〔2008〕208号)的规定。a)距外轨4m~7m外营造低矮灌木林带;b)距外轨8m~10m外营造树高低于10m的乔灌林带;5 DB33/T379.3—2014c)距外轨12m以外营造乔木林带,对倒树影响行车的树木应控制高生长;d)路堑顶上从堑顶边4m向外营造乔木、灌木或乔灌林带,天沟两边1.5m内及易坍方的堑顶禁栽乔木;e)路堑坡面从线路侧沟外边1.5m向上营造灌木林带;f)高路堤坡面从路肩沿坡面7.5m向下营造乔木林带;g)路堤坡面从路肩沿坡面2.5m向下,无路肩地段距外轨大于4m营造灌木林带;h)交叉处、曲线内侧、桥涵附近,不宜配置影响视线的高大乔木,可用低矮灌木、花草等进行绿化;i)铁路绿化应与绿化范围外的自然植被或景观尽量保持和谐一致,形成完美的绿色通道。5.1.4.3.2公路绿化有条件的地方应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外侧营造一定宽度的防护林。5.1.4.4营造技术铁路绿化按《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的要求执行,公路绿化按DB33/T216的要求执行。5.1.5护岸林5.1.5.1树种选择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固持土壤、抗蚀防崩能力强;耐水湿水淹,耐盐碱,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参见附录A。5.1.5.2营造模式大型干渠、河川堤坝分堤脚、堤坡、坡顶几部分营建生物固岸护堤体系。堤脚栽植耐水湿、耐盐碱的乔灌树种;堤坡栽植固土护坡能力强的灌草树种;堤顶道路两侧栽植护路林带。无人工堤坝和固定河床的地段,应结合水源涵养林建设在山坡脚部营造固岸林带,宽度根据河流、湖库水体的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确定,注意与泄洪线路统筹安排。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5.1.5.3营造技术人工造林执行GB/T15776的规定;封山育林执行GB/T15163的规定。5.2特种用途林营造特种用途林应按照特种用途的要求具体确定,执行和参照相关的技术标准。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适宜造林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混交林的主要造林模式见附录B。6经营6.1管护6.1.1森林管护6.1.1.1封禁管护对一级保护或需要重点管护的二级保护的公益林实行全面封禁管护:6 DB33/T379.3—2014a)人畜活动频繁地区,采用刺丝、石料垒墙、开沟挖壕等方法设置机械围栏,或栽植有刺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进行围封;b)在封禁区周围的显著位置,如主要山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树立永久性标牌,立牌公示;c)根据封护面积及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必要时可在沟口及林区要道设卡。6.1.1.2重点管护对二级保护或需要重点管护的三级保护的公益林采用局部或定期封禁的措施进行管护。在封禁期内管护措施按本标准6.1.1.1执行,其它时间按本标准6.1.1.3执行。6.1.1.3一般管护对公益林进行普遍护林,按照管护责任合同进行经营管理,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6.1.2其他管理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火灾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气象灾害预防等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执行。6.2抚育6.2.1林分抚育6.2.1.1一般规定一级保护等级的公益林(除影响电力、交通和房屋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外),不应进行任何形式的抚育活动;其他保护等级的公益林开展森林抚育时,应注重保护和培育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阔叶幼树,维护生物多样性,促使尽快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混交林,其抚育方式、强度等应严格限制。6.2.1.2抚育对象6.2.1.2.1防护林目的树种多、有培育前途,且抚育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防护林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列为抚育对象:——郁闭度0.8以上,且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遭受病虫害、火灾以及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达10%以上的林分。6.2.1.2.2特种用途林有培育前途,抚育不会造成特种功能降低,并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林分列为抚育对象:——林分密度大,竞争激烈,分化明显,且影响人们审美和休闲游憩需求的林分;——林木生长发育已不符合特定主体功能的林分;——遭到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病腐木达5%以上的林分。6.2.1.3抚育方法6.2.1.3.1定株抚育7 DB33/T379.3—2014对幼龄林在出现营养空间竞争前进行定株抚育。按不同公益林的主导功能要求分2次~3次调整树种结构,进行合理定株。伐除非目的树种和过密幼树,对稀疏地段补植目的树种。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形成的幼龄林应进行定株抚育。6.2.1.3.2生态疏伐对坡度小于25°、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兼有培育大径材的防护林采用生态疏伐法(或综合疏伐法)。先将彼此有密切联系的林木划分成若干植生组(树群);然后按照有利于林冠形成梯级郁闭,主林层和次林层立木都能直接受光的要求,在每组内将林木分为优良木、有益木和有害木;伐除有害木,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草本、灌木与藤蔓。一次疏伐强度为总株数的15%~20%,伐后郁闭度不低2于0.7。未进行过透光伐的飞播林,首次疏伐保留3500株/hm以上或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6.2.1.3.3卫生伐坡度大于25°的防护林原则上只进行卫生伐,伐除受害林木,改善林内卫生状况。6.2.1.3.4景观伐风景林按森林美学的原则进行景观伐,改造或塑造新的景观,创造自然景观的异质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旅游和观赏价值。6.2.2林带抚育6.2.2.1抚育对象6.2.2.1.1农田防护林带出现下列情况的农田防护林带为抚育对象:a)林带密度大,竞争激烈,林带郁闭出现挤压现象;b)林带结构不符合防护要求的;c)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受害木少于20%的。6.2.2.1.2护路、护岸林带出现下列情况的护路、护岸林带为抚育对象:a)藤蔓、杂草等明显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b)密度大,竞争激烈,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的;c)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的;d)林相残次、景观效果差的;e)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病腐木少于20%的。6.2.2.2抚育方法6.2.2.2.1以耕代抚在林粮间作区对农作物精耕细作的同时,对林木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等,促进林木生长。6.2.2.2.2间伐在不影响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的前提下,按去劣存优、去弱留强、去小留大的原则对林带进行间伐抚育。伐后宽林带郁闭度控制在0.6~0.7;林带疏透度约0.4,并保持原有的林带结构。8 DB33/T379.3—2014a)株间间伐:主要适用于路、渠和农田三边隙地的单行或双行林带;b)行间间伐:主要适用于三行以上的宽林带,成行伐(移)除密度过大的林带;c)隔行隔株间伐:适用于初植密度偏大的林带,每隔一行去一行,在保留行内隔一株伐(移)一株。6.2.2.2.3修枝林带间伐时配合进行人工修枝。通过合理修枝调整林带疏透度、促进林木生长、提高防护效益。幼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1/3,中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修枝后林带疏透度不大于0.4。6.2.2.2.4卫生伐伐除受害林木,铲除杂草,去除藤蔓。6.3低效公益林改造6.3.1一般规定一级保护等级地区的低效公益林和原生型低效公益林不应进行改造;二级、三级保护等级地区的经营型低效公益林可进行适当改造,但应按有关规定做好作业设计,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在立地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应多补植珍贵、乡土阔叶树种。6.3.2改造对象位于二级、三级保护等级地区,属于下列类型的经营型低效公益林可进行适当改造:a)林相残次型:因过度过频采伐或经营管理粗放而形成的残次林;b)林相老化型: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造林树种或保留的目的树种选择不当而形成的小老树林;c)结构简单型:因经营管理不科学形成的单层、单一针叶树种,主导功能低下的低效林;d)自然灾害型:因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危害形成的病残林。6.3.3低效林分改造6.3.3.1林分改造条件6.3.3.1.1防护林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程度小,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营型低效林分可以进行改造:a)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0.3以下(含0.3);年近中龄而仍未郁闭,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b)单一针叶树种的纯林,郁闭度小于0.5,土壤结构差,枯枝落叶层厚度小于1㎝;c)病虫害或其它自然灾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6.3.3.1.2特种用途林根据二级林种的不同功能和特性确定具体的改造对象。6.3.3.2改造技术措施6.3.3.2.1补植改造9 DB33/T379.3—2014主要适用于林相残次型和结构简单型的残次林,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不同的补植方式:a)均匀补植:用于林隙面积较小,且分布相对均匀的低效林。作必要的林地清理,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根据造林树种和苗木类型确定,补植密度视林隙天然更新频度确定。一般天然林中补2222植1050株/hm~2550株/hm,人工林中补植1500株/hm~2550株/hm。改造后形成人工与天然镶嵌分布的混交群落;b)局部补植:用于林隙面积较大,形状各异,分布极不均匀的林分。选择适宜树种在林隙内人工栽植阔叶树或针叶树,初植密度依造林树种而异。造林后及时进行除草松土等幼苗抚育管护,每年1次~2次,连续3年。改造后形成原有林分与人工栽植林分呈块状镶嵌分布的复合群落结构;c)带状补植:主要适用于经营粗放型的天然次生林和结构简单型的针叶纯林。在低效林内沿等高线开拓出带状造林地,开拓带与保留带等宽,带宽一般在30m~50m之间。在开拓带内,要求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同时对保留带进行抚育。在开拓带和保留带上通过补植适宜树种,辅以必要的抚育管理。改造后形成原有林分与人工栽植林分条带分布、错落有致的混交林。6.3.3.2.2封育改造主要适用于郁闭度小于0.5,适合定向培育,并进行封育的中幼龄针叶林分。采用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培育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6.3.3.2.3综合改造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的低效林。带状或块状伐除非适地适树树种或受害木,引进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进行造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伐前林分蓄积的20%以内(松材线虫病疫区可视情适当放宽),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异。6.3.4低效林带改造6.3.4.1林带改造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营型低效林带可以进行改造::a)林木生长不良,达不到防护效果的;b)连续缺带20m以上的;c)树种结构或层次结构不良的;d)病虫危害严重,病腐木超过20%的。6.3.4.2改造方式a)疏伐改造:主要适用于密度过大或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林带。进行隔株或隔带择伐,伐除过密林木和受害木;b)补植改造:主要适用于缺株断带严重的林带,用大苗进行补植;c)综合改造:主要适用于林带结构不良,没有成林希望的“小老头树”林带。伐除非目的林木,补植适宜树种,并通过松土除草等抚育方法,促进林木生长。6.4更新6.4.1一般规定10 DB33/T379.3—2014一级保护等级地区的公益林不应进行任何形式的更新采伐活动;二级、三级保护等级地区的公益林,除法律、法规规定不应采伐的区域或情形外,可合理进行更新性质的采伐。6.4.2更新对象6.4.2.1林分更新对象防护林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防护成熟龄(同龄林)或大径级立木蓄积比达到70%~80%(异龄林),详见本标准附录D;濒死木超过30%;病虫危害严重的林分。特种用途林应根据其功能、林分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6.4.2.2林带更新对象生长停滞、防护效益严重下降,主要树种平均年龄(防护成熟龄)达到本标准附录D规定,或濒死木超过30%以上的林带。6.4.3更新方式6.4.3.1林分更新方式6.4.3.1.1林分采伐林分采伐根据不同的林龄状况分:a)同龄林:可采用窄带皆伐和低强度择伐方式。窄带皆伐一般采用间隔带状皆伐,采伐带宽小于20m,呈水平分布,最外部采伐带外最少留出20m宽的缓冲带。低强度择伐一般实行块状择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块面积大小,但最大采伐林窗的直径不超过周围林木高度的2倍。坡度25°以上的,采伐强度不应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伐后郁闭度不应低于0.6;坡度25°以下的,采伐强度不应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25%,伐后郁闭度不应低于0.5;;b)异龄林:对需要更新采伐的异龄林,特别是天然次生林采取径级作业法,严格按立木径级大小进行采伐更新。采伐木的选择分别地区与优势树种确定,同时满足大径木蓄积比和最小采伐胸径两个指标(见本标准附录D)。采伐强度按同龄林的规定执行。6.4.3.1.2林分更新公益林以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辅。在采伐前或采伐后的当年与次年及时进行更新。相关要求如下:2a)天然更新:适于择伐更新林地;采伐后保留目的树种天然幼苗不少于4950株/hm的迹地;22具有天然下种母树60株/hm以上,或萌蘖能力强的树根不少于900个/hm,分布均匀的迹地;22b)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适于采伐后保留目的树种天然幼苗少于4950株/hm但多于4050株/hm,通过补植、补播可以成林的林地;c)人工更新:适于不满足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林地。6.4.3.2林带更新方式6.4.3.2.1更新顺序对需要更新的林带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排:a)不起作用的过熟老林带;b)能起防护作用,6行以上的宽林带;11 DB33/T379.3—2014c)一般衰老林带;d)小老头树林带。6.4.3.2.2更新方式按照林带林网建设情况,更新方式分下列几种:a)带内更新:对原带隔株采伐(大行距可不采伐),带内栽植新树种,或将原带一侧皆伐一部分林木,在皆伐迹地上栽植新树种;b)带间更新:对宽度500m以上的大网格,在两条老林带间营造一条新林带,当新林带建成后将老林带伐除;c)伐前更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原带一侧栽植更新树种,待更新树种成林后再伐除老林带;d)原带皆伐更新:对已不起防护作用的衰老林带或“小老头树”林带,将原带全部伐除,原迹地用大苗营造新林带。6.5生态经济型公益林经营6.5.1经营原则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兼顾经济效益。除一级保护等级外的公益林可进行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但应采取可靠的环境保护措施。一切经营活动应符合公益林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6.5.2经营措施生态经济型公益林的经营措施按树种分下列几种:a)毛竹:留笋养竹,合理砍伐,每公顷立竹量不应少于2250株。不应全面垦复,必要时可适当劈草或块状松土,但应保留林内乔木和绝大部分灌木;b)杂竹:合理挖笋砍伐,覆盖度不得低于50%。不应全面垦复,必要时可适当劈草或块状松土,但应保留林内乔木和绝大部分灌木;c)杨梅、油茶、黑荆树等:林分郁闭度不应低于0.5或覆盖度不得低于70%。不应全面垦复,必要时可适当劈草或块状松土,但应保留林内乔木和绝大部分灌木。7质量评价7.1公益林成林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分别执行DB33/T379.1中第12章、第13章的规定。7.2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按照GB/T18337.4的规定执行。8林地基础设施建设8.1森林保护设施8.1.1林火阻隔带8.1.1.1一般规定在一级保护地区外围和二级保护地区、三级保护地区内营建林火阻隔带,形成完整的阻隔网络体系。22222一般林区的网眼面积为1667hm~3000hm,重点防火部位为100hm~500hm,人工幼林为15hm~2100hm。阻隔带分为防火线、防火林带等几种类型。12 DB33/T379.3—20148.1.1.2防火线8.1.1.2.1生土带生土带包括:a)林内生土带:在森林集中分布区内开设,分防火干线和防火隔离线。防火线宽度应根据林火环境、可燃物特性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为可能林火高度的2倍~3倍或立木高度的1.5倍以上;b)林缘生土带:在森林边缘,与荒山荒地、果园和农田农地等可燃物较多地类的毗连处开设,宽度30m~50m。8.1.1.2.2道路防火线林区道路两侧清理可燃物形成防火线,宽度一般为5m~7m;坡地上侧为3m~4m,下侧为2m~3m。在林区铁路两侧灌木、杂草繁茂地带,一侧宽度30m~50m。8.1.1.2.3天然防火线顺小河流、溪流、山脊两侧清理可燃地被物,形成有效宽度的防火线。8.1.1.2.4生物防火林带生物防火林带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营造:a)选择耐火性强、不易燃烧、蔓延的树种营造防火林带,并尽可能与主风方向垂直设置;b)防火林带宽度根据地形、地势、气候等林火环境和可燃物特性等综合确定,通常为防火线的1~2倍;c)防火林带最好为多层次结构的阔叶混交林,并达到最大郁闭度,以增强防火性能。8.1.2瞭望塔(台)一般以瞭望半径10km~20km,且有1/3的塔间重叠观测区,设置一个瞭望台,并配置必要的观测、通信和记录设备。8.1.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验室、标本室,以及必须的测报、检疫仪器设备,药品库,资料档案室,防治器械等。8.2营林基础设施8.2.1林区道路林区道路宜利用原有道路加以补充,以沿防火线或林班线修建为宜,大面积森林内的道路,设主干线和支线形成林区道路网。具体执行LYJ5104。8.2.2良种基地和种苗繁育设施在种子园、母树林和标准化苗圃,应配套建设种子库、实验室、培养室、种子晒场,以及排灌、环境(光、湿、温)控制等生产性或辅助生产性设施与设备。8.2.3森林物候气象设施13 DB33/T379.3—2014森林物候气象站配有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发布气象因子、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林区气候资源相应的各种仪器设备及通讯、交通工具;设办公室、值班室、资料档案室、备品库、森林(苗木)物候观测样地及物候观测设施设备。9档案管理9.1公益林建设档案以经营小班为基础单元逐级建档。9.2凡公益林建设、日常管理、管护和资金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会议材料和记录、各种统计报表、图表、计划、总结、调查材料、图片影像资料、补偿资金发放清册、公益林小班数据库等均应及时归档。具体归档要求、内容及类目设置等执行《浙江省公益林档案管理规范》的规定。9.3根据公益林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永久性的标准地,连续记载经营管理活动和林木生长情况,定位观测某些环境指标及景观指标的变化情况。14 DB33/T379.3—2014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及植被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及植被见表A.1。表A.1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及植被表类型乔木树种竹、灌、藤、草类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金钱松、侧柏、柏木、银杏、日本扁柏、竹类:毛竹、淡竹、刚竹、青皮竹加杨、意大利杨、垂柳、泡桐、麻栎、栓皮栎、锥栎、樟树、水土保持灌木:映山红(杜鹃)、夹竹桃、胡枝子、檫树、白榆、楝树(苦楝)、川楝、刺槐、喜树、枫杨、枫林野山楂滕本:中华猕猴桃香、木麻黄*、木荷、黑荆树、紫穗槐、合欢、山合欢、杨草本:芦竹梅、乌桕、枣树、桑树、杜仲、枸桔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马尾松、黄山松、湿地松、竹类:毛竹、淡竹、刚竹、青皮竹火炬松、黑松、侧柏、柏木、银杏、日本扁柏、加杨、意大利灌木:映山红(杜鹃)、夹竹桃、胡枝子、水源涵养杨、垂柳、泡桐、麻栎、栓皮栎、锥栎、樟树、檫树、楠木、野山楂林白榆、楝树(苦楝)、川楝、刺槐、槐树、喜树、枫杨、枫香、草本:芦竹木麻黄、木荷、黑荆树、紫穗槐、杨梅、乌桕防水杉、池杉、落羽杉、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黑松、侧竹类:毛竹、淡竹、刚竹、青皮竹护柏、柏木、银杏、意大利杨、垂柳、泡桐、桉树类*、榕树*、灌木:珊瑚树、栀子花、映山红(杜鹃)、林防风固沙秋茄树*、木麻黄*、麻栎、樟树、白榆、楝树(苦楝)、刺夹竹桃、胡枝子、野山楂林槐、喜树、枫杨、木荷、黑荆树、紫穗槐、合欢、山合欢、草本:芦竹乌桕、枣树、桑树、棕榈、枸桔水杉、池杉、落羽杉、马尾松、柏木、银杏、加杨、意大利竹类:毛竹、淡竹、刚竹、青皮竹、绿农田防护杨、垂柳、泡桐、桉树类*、榕树*、木麻黄*、樟树、白榆、竹、雷竹、早园竹林楝树(苦楝)、川楝、刺槐、槐树、喜树、桤木、枫杨、紫草本:芦苇、芦竹穗槐、香椿、薄壳山核桃、乌桕、枣树、桑树、枸桔水杉、池杉、落羽杉、金钱松、柏木、银杏、加杨、意大利竹类:毛竹、淡竹、刚竹、青皮竹、绿杨、垂柳、泡桐、桉树类*、榕树*、秋茄树*、木麻黄*、柽竹、雷竹、早园竹护岸林、护路柳、樟树、白榆、楝树、川楝、喜树、悬铃木、桤木、枫杨、灌木:黄杨、大叶黄杨、夹竹桃、苦槛林黑荆树、紫穗槐、无患子、重阳木、女贞、冬青、合欢、山兰*、海滨木槿*合欢、乌桕、枣树、桑树草本:芦苇、芦竹柳杉、水杉、池杉、黄山松、湿地松、黑松、金钱松、雪松、竹类:毛竹、淡竹、刚竹罗汉松、侧柏、柏木、竹柏、银杏、日本扁柏、垂柳、泡桐、灌木:黄杨、大叶黄杨、木芙蓉、蜡梅、樟树、鹅掌楸、槐树、喜树、悬铃木、枫杨、枫香、广玉兰、珊瑚树、栀子花、茶树、月季花、玫瑰、风景林蜡梅、海棠花、无患子、重阳木、女贞、合欢、木犀(桂花)、牡丹、映山红(杜鹃)、夹竹桃特薄壳山核桃、乌桕、柿树、杜仲、棕榈、石榴、梅、杨梅、滕本:雷公藤、紫藤、常春藤、爬山虎、用桃、杏、李、枇杷、樱桃、山樱桃中华猕猴桃林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黑松、金钱松、罗汉松、侧柏、柏木、银杏、垂柳、泡桐、榕树、花榈木、樟树、刺槐、悬竹类:毛竹、淡竹、刚竹环境保护铃木、枫香、木荷、臭椿、广玉兰、女贞、合欢、木犀(桂灌木:黄杨、大叶黄杨、珊瑚树、夹竹林花)、油茶、薄壳山核桃、乌桕、香榧、桑树、杜仲、棕榈、桃石榴、梅、柚、橙注:*表示只适宜浙南沿海地区15 DB33/T379.3—2014BB附录B(规范性附录)公益林主要混交林造林模式公益林主要混交林造林模式见表B.1。表B.1公益林主要混交林造林模式表种苗规格抚育造林季节及方造林密度整地方式及规格模式名称(Ⅰ、Ⅱ级2混交方式及比例宜造林种法(株/hm)(带状或块状、cm)次数(前三实生苗)方式、方法年)水土保持林春季小块状混交或行间混交松土、割草、松、杉木混交林1年生2400~3600挖穴:30×30×301-1-1水源涵养林植苗1~3:1割灌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松、阔叶树(木荷、麻栎、樟春季植苗行间混交松土、割草、1年生2400~3600挖穴:30×30×301-1-1水源涵养林树、枫香、槠栲类)混交林(麻栎穴播)3:1割灌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松、阔叶树(黄檀、化香、白松土、割草、春季植苗1年生3000~4500小块状混交挖穴:30×30×301-1-1水源涵养林栎)混交林割灌防风固沙林行间混交3:1杉木、阔叶树(檫树、樟树、春季松土、除草水土保持林1年生1800~2700或株间混交挖穴:40×40×302-2-1桤木、木荷、栲类)混交林植苗(割灌)水源涵养林4:1春季杉、柏1年生,松土、除草水土保持林杉木、柳杉(柏木)混交林2400~3600行间混交1:1挖穴:40×40×302-2-1植苗柳杉2年生苗(割灌)水源涵养林春季松土、除草水土保持林柏木、桤木混交林1年生3000~4500行间混交3:1挖穴:40×40×302-2-1植苗(割灌)水源涵养林1 DB33/T379.3—2014表B.1公益林主要混交林造林模式表(续)种苗规格造林季节及方造林密度整地方式及规格模式名称(Ⅰ、Ⅱ级2混交方式及比例抚育宜造林种法(株/hm)(带状或块状、cm)实生苗)水土保持林松土、除草春季杉木1年生,毛杉木:1500株间混交10:1,毛竹推杉木挖穴:40×40×30水源涵养林杉木、毛竹混交林2-2-1(割灌)、施植苗竹用健状母竹毛竹:300迟三年种植毛竹挖穴:100×60×50风景林肥环境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金钱松、柳杉2春季行间混交挖穴:松土、除草水源涵养林金钱松、杉木(柳杉)混交林年生,杉木1年2400~36002-2-1植苗2:140×40×30(割灌)风景林生环境保护林农田防护林春季行间混交挖穴:松土、除草水杉、池杉、落羽杉混交林2年生1650~24001-1-1护岸(堤)林植苗1:1:150×50×40(割灌)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春季行间混交2:1或株间混挖穴:松土、除草木麻黄、樟树混交林1年生1500~22501-1-1护岸(堤)林植苗交3:150×50×40(割灌)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春季水杉2年生,喜行间混交挖穴:松土、除草水杉、喜树混交林1650~24001-1-1护岸(堤)林植苗树1年生1:150×50×40(割灌)护路林农田防护林春季杨:450行间混交挖穴:松土、除草杨、刺槐(紫穗槐)混交林1年生1-1-1护岸(堤)林植苗刺槐:22501:550×50×40(割灌)护路林2 DB33/T379.3—2014CC附录C(规范性附录)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见表C.1。表C.1公益林造林主要树种初植密度表22树种(组)株数(株/hm)树种(组)株数(株/hm)马尾松、黄山松1800~3600枫香1200~1500火炬松、湿地松1500~2550喜树1500~2250黑松3300~4800麻栎3000~4500金钱松3000~3600木麻黄1500~2250杉木2400~3600楝树、川楝750~1200水杉、池杉、落羽杉1650~2400香椿、臭椿1950~3000柳杉2400~3000桉树类1500~2550侧柏、柏木3000~4500黑荆树1800~3600刺槐3300~4950杨树类750~1200樟树1200~1950银杏1200~1500厚朴1200~1650悬铃木、枫杨(四旁)750~1200檫树1050~1650柳树(四旁)1950~3000鹅掌楸1950~2550毛竹600~1500木荷3000~3600秋茄2250~3000泡桐750~1200杨梅900~1200青冈栎、桤木3000~45001 DB33/T379.3—2014DD附录D(规范性附录)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采伐控制指标公益林主种树种更新采伐控制指标见表D.1。表D.1公益林主要树种更新采伐控制指标表同龄林异龄林树种(组)起源采伐胸径防护成熟龄(年)大径木蓄积比(%)(cm)天然>120柏>81>49人工>101天然>61松>76>49人工>51天然>46杉木、柳杉人工>36水杉、池杉、落羽杉人工>36天然>71硬阔叶树>81>47人工>51天然>31软阔叶树、速生硬阔叶树林分:>26>71>47人工林带:>21毛竹天然、人工>Ⅲ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