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7.00 KB
- 5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委托单位:陕西黄河河务局/山西黄河河务局编制单位: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七年一月II
前言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处于黄河中游,是内蒙古托克托至潼关北干流的下段部分,称小北干流,全长132.5km。黄河为晋、陕两省的天然界河。禹潼河段泥沙大量淤积,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历史上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剧烈的河势变化经常引起主流坐湾淘刷,塌岸、机电灌站脱流严重;河床淤积致使河槽排洪能力下降,沿河群众经常受到洪水威胁,住在高岸的居民一再搬迁。河势游荡多变,使滩地难以固定,两岸群众常常因争地发生水事纠纷,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归顺主流、稳定河势、维持中水基本流路,达到护村、护岸、护站并有利引水的目的,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拟对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本工程的建设,禹潼河段以自然滞洪沉沙作用为基础,结合水沙条件、河势变化情况,减轻塌滩塌岸引起的滩地塌毁和高岸、耕地、村庄塌毁;兼顾稳定河势,减少主流游荡范围,保证两岸大型机电灌站引水安全;改善个别河段不利河势,归顺支流入黄流路。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地踏勘和调查,现状监测基础上,针对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环境敏感区、水环境、声环境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使工程建设尽量不降低所在地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保证工程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II
目录前言1目录I第一章工程概述11.1工程地理位置11.2流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11.3前期工作概况11.4现状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的必要性21.5本次工程概况21.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31.7施工组织设计31.8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5第二章工程分析72.1工程建设与相关法规、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72.2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82.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92.4工程影响因素分析9第三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13.1水文泥沙113.2陆生生态113.3水生生态193.4水环境23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43.6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43.7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24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54.1水文情势影响预测与评价25II
4.2水环境影响分析284.3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294.4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14.5声环境影响分析344.6环境空气影响分析354.7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354.8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354.9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38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435.1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435.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485.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495.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505.5声环境保护措施505.6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51第六章评价结论与建议526.1综合评价结论526.2建议52II
第一章工程概述1.1工程地理位置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十三五”治理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工程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治理长度132.5km。项目区共涉及陕西、山西两省2个市8个县(市),其中陕西省涉及渭南市韩城市、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山西省涉及运城市、芮城县、永济市、临猗、万荣县。1.2流域规划及其实施情况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为解决黄河洪水威胁大、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国函【2002】61号)、《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国函【2008】63号)、《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国函[2013]34号)等规划来指导黄河的治理工作。2008年,国务院以国函【2008】63号文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提出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初步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到2025年,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和泥沙。2013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2013]34号文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对禹门口——潼关河段提出:“根据近年来的河势变化情况,规划新建续建工程21处,工程长度55.727km,其中控导工程42.207km,护岸工程13.520km。规划加高加固现状工程26处、长104.694km。”1.3前期工作概况小北干流自1985年交由黄委统一管理后,根据“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治导控制线规划意见”、《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先后开展了《98可研》、《05可研》两期工程建设。规划安排新建、续建的55.727km河道工程中,《98可研》已完成53
15.257km,《05可研》已完成11.861km。目前还剩余28.609km未实施。1.4现状防洪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的必要性目前,河段主流的游荡多变,常常造成未保护段的塌岸塌滩损失,局部河段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态势,控导河势能力较差;河槽平面摆动迅速频繁,河床冲淤变化剧烈,河势变化引起坐湾淘刷,两岸塌岸塌滩现象依然严重。近年来水沙条件变化较大,局部河槽冲刷严重,对现状工程有较大的影响。因为该河段工程保防范围有限,河势摆动频繁,塌岸、塌村、塌扬水站仍在继续发展,塌岸严重威胁着群众(有的建库时为移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归顺河势,解决两岸水事纠纷已迫在眉睫;随着沿河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返迁移民的定居,已给该河段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两岸阻水挑流工程的拆除,也为统一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解决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统一规划、统一治理势在必行,且治理条件已基本具备。因此,必须加快禹潼河段治理的步伐。1.5本次工程概况1.5.1工程建设任务与目标禹潼河段本期治理任务:禹门口至庙前河段(上段),以减少河势游荡摆动范围,保村护岸为目的;庙前至夹马口河段(中段),为左岸小樊、夹马口、尊村三大机电灌站正常引水和两岸滩地综合开发利用创造必要条件;夹马口至潼关河段(下段),稳定现有河势,减少河势游荡摆动范围,防护高岸坍塌后退,有利沿河群众及返库移民生产、生活安全。通过本期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个别河段不利河势,减轻塌滩塌岸的现象,达到同步治理,同步发挥综合效益的目标,有效保障沿岸群众和返迁移民生产、生活基本安全。1.5.2工程组成及规模本期两岸共安排新建、续建工程15处,长32.69km(左岸7处,长53
15.53km,右岸8处,长17.16km),其中控导工程长度26.11km,护岸工程长度6.58km。加固工程2处,共2.125km。同时加强工程管理建设。1.6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1.6.1工程等别与建筑物级别1工程等别与建筑物级别黄河禹潼河段河道整治按设计标准划分为控导工程和护岸工程两类。控导工程主要是控制河势变化,沿滩内治导控制线修建,坝顶高程较低。护岸工程主要是防止高岸坍塌,同时也起控制河势摆动作用,在高岸前300m范围内修建,坝顶高程较高。本次控导工程设防标准为整治流量4000m³/s;护岸工程设防标准按二十年一遇标准,即防御龙门20000m3/s流量。1.6.2工程平面布置型式本期河道治理工程主要采用垛的布置型式。设计垛平面形状采用雁翅垛,坝垛间距采用80m,迎水面与连坝轴线交角30°,背水面与连坝轴线交角60°,垛头采用半径15m的圆形,连坝土体顶宽10m,垛及连坝迎水面采用全裹护。1.6.3断面结构型式本期新建、续建工程和老工程加固,仍采用黄河上常用的土石混合结构,即土坝基加裹护体。水中进占施工时,考虑用散抛石和铅丝石笼作为进占体;旱地施工采用坝前挖槽至施滩面以下3m左右,自槽底开始裹护。断面结构仍采用现状工程的结构型式。1.7施工组织设计1.7.1施工总布置53
根据实际布置条件,各工程均包括3个分区,即主体工程施工区、料场区、生产管理及生活区,本次工程施工生产、生活设施建筑规模为103770m2。各工程土方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机械数量较多,设计布置机械停放场。由于工程施工项目单一,且距当地县市较近,市、县内均可为工程提供一定程度的加工、修理服务。在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前提下,本着精简现场机修设施的原则,不再专设修配厂。在工地现场各施工区内配设的机械停放场内可增设机械修配间,配备一些简易设备,承担施工机械的小修保养1.7.2主体工程施工工程施工程序为:清基清坡→土方开挖→备防石倒运与石方拆除→散抛石→水中倒土施工→土方填筑→乱石粗排→土工布→铅丝笼石→其他项目施工。1.7.3施工交通道路各工程区有当地道路相连,利用当地现有道路运送石料、油料及生活物资等可直达施工区。对外交通利用当地现有道路。施工期间各工程场内运输以壤土料的运输为主,兼有施工机械设备及人员的进场要求,因此设计修建施工干线道路连接工区、料场区等;场内干线公路路基能利用村间现有道路的应尽量利用,不能利用的考虑新建或改建。场内施工道路路面宽6m,路面结构为改善土路面。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1.7.4料场选择及开采沿岸大部分县分布有砂石料场。为尽量减少运距,节省投资,各工程所需的砂石料均从距其最近的砂石料场采购,砂石料以汽车运输为主。土方填筑所需土料选择附近高岸处的土料。为了防止土料的开采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料场均设置在自然保护区以外区域。1.7.5施工进度计划53
工程安排在非汛期的4月~6月和10月、11月施工,即汛前、汛后或非封冻期,此时水深较浅,易于施工。汛前施工时,保证主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施工;汛后施工时,利用汛期冲刷深度较大、抛石易达到稳定冲深的有利时机,合理安排。本期工程安排在三年内完成,包括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施工完建期。按照上述原则,施工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年完成西范控导工程下延、韩家庄控导工程下延、匼河控导工程、下峪口控导工程下延、申都控导工程、黄渭分离上延工程、榆林控导工程加固。第二年完成庙前控导工程下延、韩家庄控导工程上延、南谢控导工程下延、榆林控导工程上延、华原控导工程上延。第三年完成吴王护岸工程上延、长旺控导工程上延、南谢护岸工程、太里护岸工程、华原控导工程加固。(1)施工准备期主要有以下准备工作:临时生活区建设、施工辅助设施、场内施工道路修建等。准备期安排在主体工程施工前完成,完成后即可开始主体工程施工。控导工程准备期安排在3月进行。(2)主体工程施工期准备工作就绪后,主体工程施工,主体工程包括清基、土方填筑、石方填筑等,工程主体施工安排在非汛期的4月~6月和10月进行。(3)工程完建期工程完建期施工主要包括坝面硬化、植树、植草、尾工及验收等,安排在11月进行。1.8建设征地及移民安置规划1.8.1工程占地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国有滩区土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包括主体工程、防汛路和管护区占地。临时占地包括工程取土料场、施工道路、施工仓库等施工临时用地。永久占地面积2955.75亩。土料场位于临近所属工程的黄河岸边阶地或黄土台塬上,施工临时设施占用部分滩地或耕地。本次设计项目施工临时占地总面积为1632.41亩。53
1.8.2移民安置规划本工程占地均为黄委管辖范围内,工程建设不涉及生产和搬迁安置任务。53
第二章工程分析2.1工程建设与相关法规、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2.1.1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符合性分析本次工程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1.2与国家及流域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本次工程的建设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要求。与《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内容相符,同时工程的实施也符合《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相关要求。2.1.3与相关功能区划协调性分析本工程建成后有利于保护该区域农田不受黄河侵蚀,对该区域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因此本工程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的。评价区位于山西的四个生态功能区内,分别为中条山南麓黄土丘陵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临汾盆地农业生态功能区、峨眉台地旱作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运城盆地农业与湿地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这几个功能区的主导功能是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对照几个功能区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发现,本工程与其不相矛盾,因此本工程与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的。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文调控生态功能区覆盖了评价区陕西境内的95%,该功能区的主导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策略是合理规划,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本工程不会影响该功能区的主导功能,而且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更好地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此外本工程与关中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也是不矛盾的,因此本工程与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的。53
2.2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2.2.1施工营地布置环境合理性分析据环评单位实地考察,工程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从工程施工占地特点来看,由于占地比较分散,局部占地面积较小,基本不会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本工程施工营地全部布置在自然保护区之外,或选择附近村庄租用民房安置施工人员。工程将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施工营地使用前首先采用推土机将表层30cm的腐殖土推至未开挖区,施工结束后表土回覆用于复耕;二是空闲地带撒播草籽进行临时绿化。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营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到减缓。此外,评价提出了严格的水污染治理措施,确保施工生产、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重复利用。在采取上述严格措施情况下,工程施工期间生产、生活废水基本不会对区域水环境产生显著不利影响。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施工营地布置基本合理2.2.2土料场布置环境合理性分析本次工程土料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不是鸟类集中栖息场所。因此,工程取土场在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和环评提出的各项措施后,并在施工结束后对各取土场采取平整、撒播草籽或复耕等措施后,工程取土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拟选的取土场基本合理。2.2.3弃土弃渣处理环境合理性分析本工程弃方主要为土方,不含有害物质。除申都工程和黄渭分离工程弃土运至其临近鸟类栖息地修复工程处外,其余工程考虑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其弃渣用于工程护坡或运回对应土料场回填。在施工结束后做好平整和绿化、复耕等生态恢复工作的基础上,本工程弃土弃石处理基本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53
2.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2.3.1环境影响识别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工程施工、工程运行对环境的作用方式,结合项目区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结果,本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主要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社会环境等产生一定影响。2.3.2评价因子筛选水文情势主要评价因子河势、河道冲淤、洪水漫滩等;水环境主要评价因子为pH、SS、COD、BOD、NH3-N、石油类等;大气环境主要评价因子包括:TSP和PM10;声环境主要评价因子为等效连续A声级;本工程为非污染生态类项目,工程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水生生物、水土流失、生态完整性等因子的影响进行分析。2.4工程影响因素分析2.4.1施工期影响因素分析施工期分为筹建期、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主要为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以及施工完建期。具体产生影响的施工行为主要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的施工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弃渣以及施工人员生活等其活动。2.4.2运行期影响因素分析工程在运行期间基本上不产生污染物,本工程建成后能提高堤防防洪标准、有效控导河势、减少横河、斜河发生几率等,降低洪水对两岸高岸、滩区的冲刷影响。工程运行后对保障黄河禹潼河段沿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53
本工程的建设,并不改变河道径流的时空分布,对水文情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河势的影响。工程建成后,在控导工程作用下,可以起到调整弯道,减轻部分河段主流对凹岸冲刷,提高黄河禹潼控导河势能力,缓解塌岸、横河、斜河等问题,对河势影响是有利的。而且控导工程虽然使河流的游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河流游荡的本质。工程运行后,控导工程将可能改变局部区域的水流流态,但不影响河流断面过流量,对黄河禹潼河段流量过程不会产生影响。此外,因本次控导工程主要是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续建、改建、加固等,新建内容较少,故工程各项影响程度均较小。2.4.3工程占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工程临时占地将会扰动、破坏地表植被,会在短期内造成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破坏地表植被,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短期影响,工程结束后该影响将随着恢复措施的实施而消失。工程永久占地将永久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破坏地表植被,造成部分植物生物量的永久损失,局部区域生态完整性可能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53
第三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3.1水文泥沙3.1.1水沙特性及冲淤1.水沙特性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水沙特性为:(1)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2)来水来沙异源;(3)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不均;(4)粗泥沙来源分布相对集中。2.河道冲淤禹潼河段是一条堆积性河道,其河道淤积和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边界条件有关。由于河床淤高,1920年以来先后有万荣、蒲州以及河津三县城搬迁。禹潼河段的年平均淤积量一般变化在0.5~1.5亿t之间。3.1.2暴雨洪水1.暴雨特性由于其气候条件不同,龙门站以上分黄河上游和中游两个地区,其暴雨特性也不一样。黄河中游地区的暴雨主要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发生时间主要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游地区暴雨是造成黄河中下游洪峰和短历时洪量的主要来源。2.洪水特性龙门站的洪水主要由河龙区间的暴雨形成,洪水发生时间随暴雨发生时间而变化。洪水具有上涨快、历时短、流量变幅大的特点。3.2陆生生态3.2.1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2015年卫星图片解译结果,评价区面积为1002.18km2。农田539.62km2,林地面积为10.23km2,草地面积为79.6km2,河流面积为168.39km253
,滩地面积为134.37km2,养殖用地为54.92km2,建设用地为15.05km2,2015年评价区农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4%,其次为河流,占17%,第三位滩地,占13%,后面依次为草地、养殖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3.2.2评价区陆生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3.2.2.1植被评价区植被类型比较丰富,包括森林、灌丛、草地、农业栽培植被等4种植被型组,14个群系,30个群丛,具体如下。1.森林沼泽森林沼泽是指在地表过湿或积水的地段上,以湿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为主所组成的森林植物群落。本湿地只有旱柳-芦苇-浮萍群落一个群落。2.灌丛沼泽灌丛沼泽系指在地表过湿或积水的地段上,以喜湿的灌木为主所组成的沼泽植物群落。本湿地只有杠柳-细叶艾群落一个群落。3.草丛沼泽区域草丛沼泽包括芦苇沼泽、香蒲沼泽、荻沼泽、拂子茅沼泽、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沼泽、莎草沼泽以及节节草沼泽等7中沼泽。4.浅水湿地植物群落浅水湿地植物群落是指湖泊中长有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地段。此类植物群落的分布受湖水深浅、湖岸陡缓、水质透明度以及温度的影响,一般分布于6m以内的浅水水域,尤其在2m以内地段,群落类型丰富。人为影响少的湖泊,6m以外仍有此类群落分布,有的可达10m深,甚至20m深。水生植物受水的深度、光照、温度和透明度的影响以及其对水的适应性的不同组成了漂浮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5.盐沼在我国北方沿海和内陆盐碱湖滨以及河流两岸、地表积水或过湿的盐碱土上生长的植物群落称为盐沼植被。这类植被多分布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或滨海滩涂。根据植物生活型和群落环境可分为灌丛盐沼和草丛盐沼。53
6.湿地内的非天然植被评价区域内湿地非天然植被包括加拿大杨树林、刺槐林、白羊草群落、莲群落以及芦笋群落等,另外,湿地内还种植有大量其他农作物,如棉花、小麦、玉米、黄豆以及蔬菜等,是当地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3.2.2.2植物资源1.植物种类评价区植物有84科253属309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6属8种;苔藓植物9科11属14种(均为藓类植物,未发现苔类植物);种子植物70科236属287种(其中野生55科179属216种,栽培15科57属71种)。详见附录1。2.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黄河湿地有1种国家保护植物即豆科野大豆属野大豆(Glycinesoja)。野大豆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亚热带至北温带地区。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中南等地区均有分布。陕西除平原各县外,都有分布;垂直分布全国范围海拔300-1660m,陕西境内海拔333-1000m。野大豆除不耐干旱外,适应性较强,通常生于沟谷及河岸,水分条件较好时,可生于山坡上及灌丛帘,有时也生于草甸及沼泽中。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山地森林土、黄土、沼泽土以及河沙地均能适应。黄河湿地地仅见于潼关县黄河与渭河交汇处的河岸上,与芦苇或香蒲混生,并缠绕其茎上,向上生长,是喜阳不耐阴的植物。3.2.3陆生动物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价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的渭河谷地省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省。调查发现,评价区内的野生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1目5科12种,爬行动物3目7科19种,鸟类17目44科239种,哺乳动物5目12科36种。1.哺乳类53
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有22种,分别隶属6目12科,啮齿目有8种,食肉目有6种,食虫目5种,翼手目、偶蹄目、兔形目各1种。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有36种,分别隶属于5目12科,啮齿目有21种,食肉目有7种,食虫目4种,翼手目和兔形目各2种。常见的哺乳动物种类主要有草兔、刺猬、黄鼠、大仓鼠等2.两栖、爬行类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两栖动物仅有12种,隶属1目5科,以蛙科种类为优势类群,常见的有黑斑蛙,中国林蛙、金线侧褶蛙等。爬行动物共有19种,隶属3目7科,占全省总种数的65.5%。其中龟鳖目1种,蜥蜴目8种,蛇目10种.常见的种类有绿草龙蜥、丽斑麻蜥、虎斑游蛇、黄脊游蛇等。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5种两栖类,隶属1目3科5,蟾蜍科、蛙科和姬蛙科,常见动物有黑斑蛙和隆肛蛙;爬行类有2目7科18种。常见种类有多疣壁虎、丽斑麻蜥、白条锦蛇、虎斑游蛇和黄脊游蛇等。3.鸟类据《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调查,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鸟类239种,隶属17目44科。据《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调查,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鸟类119种,隶属16目36科119种。在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的239种鸟类中,有古北界种类157种,东洋界种类39种,广布种类44种,分别占该自然保护区鸟类总数的65.3%、16.3%和18.4%;陕西黄河湿地分布的119种鸟类中,古北界种类74种,东洋界种类8种,广布种类37种,分别占该自然保护区鸟类总数的62.2%、6.7%和31.1%。该区域是我国内陆候鸟的迁徙驿站和重要的越冬地,各种水禽也是保护区鸟类的主要组成,据观察统计,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水禽7目14科61种,有明确数量统计的种类3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琵鹭、大天鹅、灰鹤、丹顶鹤、大鸨7种。优势种类有小䴙䴘(Podicepsruficollis)、苍鹭(Ardeacinerea)、大白鹭(Egrettalba)、豆雁(Anserfabalis)、大天鹅、赤麻鸭(Tadornaterruginea)、绿翅鸭(Anascrecca)、绿头鸭(A.platyrhynchos)、斑嘴鸭(A.poecilorhyncha)、赤膀鸭(A.53
strepera)、红头潜鸭(Aythyaferina)、斑头秋沙鸭(Mergusalbellus)、普通秋沙鸭(M.merganser)、骨顶鸡(Fulicaatra)、红嘴鸥(Larusridibundus)15种。保护区植被类型繁多,水面资源极为丰富,使得多种鸟类在该区域栖息繁衍。根据保护区的环境类别,鸟类的生境可划分为4类,即水域、人工林、天然林、农田和草地等。评价范围内水域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多,充分体现了湿地鸟类组成的特点;人工林、农田草地由于栖息环境优越,食源丰富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鸟类;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垣曲县小浪底水库周年淹没后遗留的山地,不在评价区;区内虽有杨、柳、槐为建群种,但林下灌木缺乏,森林生活的灌丛鸟类基本无分布。4.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均为鸟类。资料表明,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9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8种;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6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5种。3.2.4生态景观优势度分析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是本区生态体系中具有重要维持和调控作用的成分,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农田、村镇建筑、林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农田生态系统虽为人工引进的资源型拼块,但因其面积比重较大,对生态体系质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湿地系统、农田及草地为此评价区域景观的优势类型。由于湿地植物、农作物及草本植物的覆盖时间长,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率也较大,故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尚好。3.2.5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评价1.自然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评价区自然系统本底的自然植被净生产力在在6.54~6.77t/hm2•a之间,评价区本底值范围接近于针阔叶混交林地所处的生产力范围。53
参考评价区植被生物量的调查结果,经分析,评价区植被平均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7.8t/hm2.a,高于本底值6.54~6.77t/hm2.a范围内,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干扰不强烈。2.自然系统的稳定状况(1)本底的稳定状况评价区水热条件优越,本底的植被以温带阔叶林和湿地植被为主,植物种类丰富,植被植被类型较多,这使得评价区植被的本底异质化程度较高。因此,评价区自然系统的本底抗性稳定性是很强的。评价区的生产力处于较高等级和较低等级的第一亚等级之间,相当于疏林灌丛的生产力水平,这个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水平,因此,评价区内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较高。(2)背景的稳定状况从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相关资料可看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在评价区农田占据了总面积的50%左右,并且与自然植被斑块呈破碎化分布,农田的大面积和高同质性,使得该区域植被人工化和物种单一化严重。这些因素导致评价区自然系统的阻抗稳定性不高。评价区内植被平均净第一性生产力和本底值相比略高,为7.80t/hm2.a,与疏林灌丛的生产力相近,说明区域自然系统生物恢复能力依然比较强,可见评价区整体的恢复稳定性较强,但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但这种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离不开精心的人工管护,因此评价区较强的恢复稳定性对人的依赖性较强。3.2.6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程涉及山西运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陕西黄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都属于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中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湿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大鸨、黑鹳、白鹳、大天鹅及其它共64种水鸟种群的栖息繁衍环境。53
3.2.6.1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1.保护区概况山西省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指从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开始,到山西省垣曲县碾盘沟止的沿黄河湿地及永济市伍姓湖和运城市盐池两个自然湖泊,保护区西与陕西省的韩城、渭南地区接壤,南和河南省三门峡、洛阳隔河相望,包括黄河流经的山西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等八个县(市)的河道、滩涂及运城市盐湖、永济市伍姓湖等自然湖泊。地理坐标为:110°17′2″~112°47′E;34°36′51″~35°39′30″N。保护区内黄河河道全长384.5km,保护区总面积86861hm2,于2001年5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是在原山西省河津灰鹤自然保护区和山西省运城天鹅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合并扩大而成的。山西运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对象为湿地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是以保护黄河中游湿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拯救珍惜生物物种和进行科学研究,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其功能区划见表3.2-1。表3.2-1山西运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序号功能区面积(hm2)占总面积的百分比(%)1核心区36019.441.472缓冲区7325.58.433试验区43516.150.094共计86862根据调查和资料统计,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有98科357属782种(含变种)。评价区植被可以划分为4个植被类型,现场调查中该保护区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调查,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鸟类239种,隶属17目44科。鸟类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9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28种53
3.2.6.2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陕西黄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东缘,北起韩城禹门口(龙门),南到潼关港口,东以黄河治导控制线的中心线为界与山西省相接,西界北段以黄上老崖为界,南段以第二道防洪堤为界。湿地以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洛河的交汇处等河床漫滩为主,由河流水面、江心洲、滩涂、泛洪平原及部分低阶地组成,是典型的河流型湿地,涉及韩城、合阳、大荔、华阴和潼关等市县。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36′~35°40′,东经110°10′~110°36′之间。南北长132.5km,东西除峡谷口外多在4km以上,最宽处达13km,总面积57348hm2。于2005年11月26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陕西黄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野生自然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为主要目的。保护区功能区划见表3.2-2。表3.2-2陕西黄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面积序号功能区面积(hm2)占总面积的百分比(%)1核心区22622392缓冲区22306393试验区12431224总计57348根据调查和资料统计,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植物有84科253属309种(含变种)。据《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调查,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鸟类119种,隶属16目36科119种。保护区内有野大豆(Glycinesoja)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鸟类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黑鹳、白鹳、大鸨、金雕、白肩雕、丹顶鹤等6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白琵鹭、大天鹅、鸳鸯、鸢、雀鹰、普通鵟、毛脚鵟、红脚隼、红隼、灰背隼、灰鹤、雕䴘、纹腹小䴘、短耳䴘、长耳䴘、等15种。3.2.6.3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53
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人类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已影响了湿地的某些自然属性;从各项指标的单项评分看来,两个自然保护区在均化洪水、保护珍稀水禽、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但是由于人类不尽合理的开发,影响到自然保护区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山西运城湿地和陕西省黄河湿地地处内陆,周边人口多,交通发达,环境压力和保护难度大,保护区周边经济的发展对黄河的依赖性极强,其生态环境受人为活动的威胁大。主要体现在黄河滩地开垦种植现象严重、资源开发不合理、湿地水质恶化以及岸、塌滩威胁着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等4方面。3.3水生生态3.3.1调查方法及断面布设水生生物样本的采集、定性、定量分析等依据《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试行规范》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制定的《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方法》进行。类资源采取实地捕捞、走访了解和查阅资料相结合方法进行。按照《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规范》试行本、《淡水生物资源调查方法》的要求结合治理工程建设潜在对水生生态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确定采样调查断面。共设置调查断面21个,其中右岸调查断面13个,左岸调查断面8个。3.3.2调查结果3.3.2.1浮游植物本区域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41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18种属,占43.90%;硅藻门其次,11种,占26.83%;蓝藻门5种,占12.20%;裸藻门、甲藻门各2种,分别占4.88%,隐藻门、黄藻门和金藻门各1种属,各占2.44%。就密度而言,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要优势门类。定量分析显示,在黄河干流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的9个采样断面中,浮游植物生物量在2.69mg/L~106.90mg/L之间变化,平均生物量为37.64mg/L;密度在50.00~2319.95万个/L之间变化,平均密度为907.87万个/L,其中梁代村采样断面密度和生物量都最高,洽川浮桥和匼河控导采样调查断面密度及生物量均较低。53
3.3.2.2浮游动物通过对黄河干流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各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进行定性分析,共检出3类17种属,原生动物最多,为11种属,占64.71%,是主要优势门类;轮虫5种属,占29.41%;桡足类1种,占5.88%。通过对黄河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各采样调查断面浮游动物定量分析显示,干流9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的变化范围是310个/L~1180个/L,平均密度为819.44个/L;生物量的变化范围是0.2850mg/L~6.5363mg/L,平均生物量为3.2995mg/L。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为主,平均密度为441.67个/L,其次为轮虫类374.44个/L。3.3.2.3底栖动物实地调查显示,在该河段范围内共记录底栖动物12种,隶属于2门3纲7目,其中以秀丽白虾Palaemonmodestus、划蝽waterboatman以及长跗摇蚊Tanytarsus等为主要优势种类。定量分析,该河段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17.82个/m2,平均生物量为26.74g/m2,其中以十足目的密度和生物量最大,其次是双翅目和半翅目。3.3.2.4水生植物通过实地调查,此次在河流较缓的河段岸边共调查和记录水生植物11科12属14种,其中以芦苇、菖蒲、荆三棱等为主要优势种类,主要分布在河道岸边区域以及漫滩区域。3.3.2.5鱼类调查1.鱼类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4种,隶属于4目9科,其中鲤科鱼类19种,占55.88%;鳅科类3种,占8.82%;鲇科类2种,占5.88%;鲿科5种,占14.7%;鰕虎科、鳢科、塘鳢科、合鳃科、丽科类各1种,各占2.94%。其中鲤科类为主要优势门类,其次为鲿科。合鳃科黄鳝为走访调查鱼类,未实地捕获,其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地的莲菜池塘等湿地区域。53
该河段鱼类主要以江河平原复合体鱼类为主,无长距离洄游鱼类。主要经济鱼类以定居性的鱼类为主,如鲤科的鲤鱼、鲫鱼、餐条及鲶科、鲿科鱼类为主;该河段鱼类以产粘性卵为主,如兰州鲇、鲤鱼、鲫鱼等。总体来看,鱼类区系简单,群落结构组成相对单一,这种群落结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群落结构较为脆弱。2.鱼类“三场及洄游通道”调查禹门口段至潼关段河长132km,黄河河谷展宽,冲淤变化剧烈,河道漫滩较多,鱼类资源量较上游丰富,本次对鱼类栖息地的调查主要是鱼类“三场”现状调查。索饵场:该河段地处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河床宽浅,水流散乱,心洲、浅滩密布,主流摆动不定,属堆积游荡型河段,河谷分布有不连续的漫滩,两岸分布有大量滩地,水生、湿生植物丰茂,是黄河中游河段主要的鱼类繁殖栖息场所。根据该河段的渔获物组成情况以及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情况,分析认为干流河段的水域均能满足流域内鱼类的索饵需求,是黄河中游鱼类重要的索饵区,除干流河段收窄部分鱼类索饵功能较低外,其他区域的索饵功能均较高。越冬场:越冬场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干流河段呈现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靠近主河道的大型洄水湾或者靠近岸边控导形成的回水区,水体较深,水流相对变缓,不易受到外界干扰,成为鱼类理想的越冬场。部分小型鱼类的越冬场在河道浅湾处,白天浅水区域水温上升较快,也是鱼类的理想越冬场。产卵场:实地调查显示,除干流主河道外,在靠近主流形成的支汊、浅水湾以及靠近岸边的浅水静缓水区域均能捕获到当年仔幼鱼,这些区域均能满足该河段鱼类的产卵繁殖要求,该河段产卵场呈连续性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分布在下峪口控导至榆林控导河段、申都控导河段至韩家庄控导河段以及渭河入黄河口大拐弯河段;其他河网密集河段也为该河段鱼类的理想繁殖场所,但相对呈现较零散分布,3.3.3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调查与评价1.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晋、陕、豫三省交汇地带,范围为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水库大坝段,即东经110°3553
′—111°21′,北纬35°39′—34°48′之间,总长度239.8km,总面积8.4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18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7%;实验区面积为5.25万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3%,特别保护期4月1日—6月30日。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鲤、兰州鲇、乌鳢、黄颡鱼、赤眼鳟、乌苏里拟鲿、黄河鮈、大鼻吻鮈、黄河雅罗鱼、中华鳖等物种,水生野生动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其生存环境。根据工程建设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显示,韩家庄控导上延、匼河控导下延、下峪口控导下延、南谢控导下延、南谢护岸、华原控导上延等6处工程建设涉及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包括核心区和实验区部分。2.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258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4300公顷,实验区面积11500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每年3月10日至8月31日。保护区地处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境内的黄河流域,东邻主河道山西河界,西接黄土峰塬,南到大荔县华原乡界,北与韩城市芝川镇接壤,主要包括洽川段主河道和沿河湿地的国有滩涂。范围在东经110°24′—110°27′,北纬34°59′—35°26′之间。主要保护对象为乌鳢,其他保护物种包括黄河鲤、黄河鮎、黄颡鱼、高原鰍等。根据工程建设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显示,黄河右岸工程建设的太里段控导1.16km、申都段控导6.5km以及华原段控导1km均涉及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大荔县东北部的黄河滩区,总面积3750公顷,其中核心区2200公顷,实验区1550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4月1日—7月31日。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华鳖、芦苇,其它保护物种包括乌鳢、鲇、蒲草等及其生存的水生环境。根据工程建设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显示,黄河右岸工程建设华原段控导53
1km涉及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请刘玉倩核实,表格与文字不统一)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于2011年12月8日经农业部第1684号公告批准成立,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14972公顷,核心区面积6432公顷,实验区面积854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鲤、鲇鱼、黄颡鱼、乌鳢、鲫,其他保护物种有黄鳝、大鼻吻鮈、中华鳖等。3.4水环境3.4.1地表水环境3.4.1.1水功能区划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水域为渔业农业用水区,水质规划目标为Ⅲ类。河段内重要入黄支流汾河、涑水河、渭河的区划入黄水质分别为Ⅳ、Ⅴ和Ⅳ类。3.4.1.2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预评价禹潼河段,龙门断面水质较好,中间汾河、涑水河入黄河口水质较差,潼关河段枯水期水质较差,其他月份水质达标。禹门口、潼关河段2013年到2016年水质状况有所改善。3.4.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进行评价,地下水III类标准中没有的项目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宝井村、东头村、芝川管理工程运行观测岗、榆林河务局监测点位均达标;上源头村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为硫酸盐(1.99)、氯化物(1.0)、总硬度(0.4)、溶解性总固体(1.67);太里河务段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为硫酸盐(0.3)、溶解性总固体(0.12)。53
3.5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监测结果,项目区二氧化氮小时均值、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二级标准;TSP、PM10日均值有超标现象。3.6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噪声监测结果,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均满足要求,质量现状良好。3.7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根据土壤监测结果,所有监测点位所监测因子均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53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水文情势影响预测与评价河道治理工程是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本次河道整治工程分为控导工程和护岸工程。工程建设对河流水沙、冲淤、水位、流速、洪水、河势以及洪水漫滩情况的影响如下:4.1.1对水沙的影响分析本次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控导及护岸工程,首先,工程建设不影响黄河来水及其退水,工程建设对黄河水量无影响;其次,工程建设起到稳定河势的作用,对河岸的保护减少了来水对河岸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河水沙子的来源,同时由于工程建设增强了河岸淤积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河沙的来源。总之,工程建设对河道水量无影响,对河道沙量主要表现为减少,但由于该河段黄河水体含沙量主要受河段上游黄河来水的影响,因此工程建设对整体河道含沙量影响不明显。4.1.2对冲淤的影响分析就主河槽而言,由于工程建设减少了河水对河岸及滩地的冲刷,减少了水沙来源,同时河道水工程控导的作用,水流相对集中,工程建成后主要表现为减少对河道的冲淤,但由于河段水沙主要受上游河段来水的影响,工程建设对黄河河道内冲淤影响不明显;由于工程的建设以及回淤口的设置,对工程背水侧的冲刷以及淤积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变现为冲刷的减小以及淤积的增加,就近期内以及单次的洪水过程影响不大,但在长期经多次大流量漫滩后,随着部分工程背水侧泥沙淤积量的增加,洪水满溢范围可能会有所改变。对滩区湿地以及农田有一定的影响。53
4.1.3对水位的影响分析非汛期,河道水流基本在工程临水侧主河槽河道内,水位较低,水流缓慢,工程多数不临水,工程对河道水位无明显影响,而工程背水侧为干涸滩地;汛期主河槽水位河道水流量较大时,河水通过回淤口漫滩进入工程背水侧,工程建设并不会影响到工程背水侧水位,也不会影响工程背水侧湿地用水以及地下水的补给。4.1.4对流速的影响分析非汛期工程对河道水流影响有限,工程建设对河道整体流速影响不明显,但由于部分临水工程的控导作用,受工程影响的水体可能会出现局部的增大或减少,同时由于水流较小,水位相对较低,流速受工程影响不明显,工程背水侧无黄河水流存在,不存在影响问题。汛期由于工程建设功能的不同,不同工程临水侧对水流速度的影响不同,对于下峪口、南谢、黄渭分离等归顺河势,调整岔流,稳定流路的工程以及太里、申都、韩家庄、华原、长旺、匼河等护滩工程,工程建设主要目的为归顺河势,稳定河岸,工程不受河道来水直接冲击,河水流向基本与工程布置方向平行,因此工程建设并不会对工程临水侧河水流速产生明显影响;对于西范、庙前等承接上游来流的工程以及榆林、吴王等易形成斜河、顶冲高岸的工程,工程受河道来水直接冲击,抵消部分来水冲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主槽水流速度。对于工程背水侧而言,工程建设仅对工程背水侧产生漫滩的水流有影响,在洪水漫滩的过程中,河道水流通过回淤口,其水流由原来河道水势的直接冲击变为河水通过回淤口散流漫滩,漫滩水流速度相对较小,在汛期,工程建设减少了河道河道对滩地的冲击,同时降低了背水侧水流速度。另外由于水流速度以及河道冲淤的局部改变,河道内工程附近区域水生生物栖息地以及鱼类三场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见水文情势改变对水生生物影响分析。4.1.5对洪水的影响分析工程建成对河道水流流态影响较大。工程主要为土石结构,对水流流态的影响有限。本工程规划下峪口等工程留有500m的回淤口。当回淤口宽度达到53
500m时,回淤口处流速相对较小,引起局部冲刷的可能性减小,更有利于工程的稳定和防洪抢险。从总体看,工程建设主要起到控制河势、疏导洪水的作用,在非汛期对河道水文情势的基本没有影响,汛期则改变了河道部分水流流向,减少了洪水影响,考虑禹潼河段河道整治流量4000m3/s,但目前大部分河道过洪能力也不足4000m3/s,工程设计漫滩洪水量级选取为5000m3/s,当来水量在5000m3/s内,洪水不漫滩,来水量大于5000m3/s,洪水漫滩,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洪水对河岸与滩地的冲刷。4.1.6对河势的影响分析本次工程建设目的主要为稳定现有河势,减少河势游荡摆动范围,防护高岸坍塌后退;护岸工程主要作用为保护河岸,防止河水冲击坍塌现象,对河势的影响有限。控导工程可以起到调整弯道、改善水流,减轻部分河段主流对凹岸的冲刷,稳定河床边界条件的作用。本次工程建设将提高河段控导河势的能力,使水流比较稳定,使河势更趋于稳定。此外,虽然控导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稳定河势的游荡变化,工程建设以后,河势会得到一定的控制,河流的游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并不会彻底改变河流游荡的本质。4.1.7对洪水漫滩的影响分析依据前期工程实例分析,工程建设前,洪水漫溢区在枯水期多为浅滩或草地,这里是很多涉禽非常喜欢栖息和觅食的场所,因此鸟类资源比较丰富;工程建设后,将部分或全部被开垦为农田,因此对鸟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建议工程建设后,依然保持工程区背水侧的原生状态,以减少对鸟类的影响,可将影响降至最低。总之,本次工程建成后,将和现有工程一起发挥调整弯道、改善水流、减少泥沙淤泥的作用,对禹潼河段总的水文情势不会有大的影响。禹潼河段水文情势变化仍主要受上游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两岸支流来水来沙状况等影响。53
4.2水环境影响分析4.2.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工程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由于工程布局较分散,规模大小不同,施工周期不同,总体上,单个工程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由沉淀池+隔油池处理,处理后冲洗废水石油类浓度可降至5mg/L以下,可作为机械冲洗水重复使用,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不会对地表水体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工程各工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较小,评价建议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针对不同的工区采取化粪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处理后的进行综合利用,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不会对地表水体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工程水中进占施工将会扰动水体,引起悬浮物升高,根据类似工程调查,悬浮物升高范围不会超过200m,且随着施工结束影响消失。对黄河这样的多泥沙河流来说,这样的影响相对较小,评价河段主要水环境敏感点——提灌站均是农业用水类型,因此工程施工造成的扰动水体不会对提灌站造成显著影响。4.2.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设置在浅部含水层组,该层接近补给区和排泄区,容易获得补给增量,随着开挖后的回填及工程的结束,区域浅部地下水将得到补充和恢复。全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可能性极小。辅以科学的、合理的、有序的管理措施,施工期过程将不会影响地下水环境。3.运行期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水中进占施工时,用散抛石和铅丝石笼作为进占体;旱地施工采用坝前挖槽至施滩面以下3m左右,自槽底开始裹护。石笼与抛石护脚均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并且护坡与护岸工程未深入含水层,因此控导及护岸工程难以隔断原有地下水流动,不会改变原有地下水流场。53
工程完成后,整个禹潼河段内的河道治理工程仍为不连续状态,各工程之间仍有5~20km的间距不等,这些无工程防护区域仍是黄河河水漫滩的通道。此外,禹潼河段河道治理工程在设计时,在有淤积条件的河段(背靠滩地的区域),每个控导以800m为单元,每两个单元之间留500m的回淤口。这种工程布置方式使黄河水不需达到工程设防标准,即在低水位时期,亦可通过回淤口进入工程后的滩地区域,对背河侧进行漫滩式补给。同时在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洪水出现时,黄河水可直接漫过河道治理工程,对工程背河侧进行漫滩补给。因此,从工程布置和黄河水量变化两个方面来看,禹潼河段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并未减少两岸的漫滩机率,导致背河侧补水减少,也不会减少背河侧水位。4.3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4.3.1对评价区土地利用的影响工程占地以耕地、水域湿地、草地、建设用地为主,分别为耕地168.66hm2,水域及湿地153.24hm2,草地125.13hm2,建设用地105.89hm2,此外还包括少量园地和林地,分别为园地69.80hm2,林地19.75hm2。工程永久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没有造成显著不利影响,对土地利用的结构没有影响。临时占地暂时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工程结束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得到恢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相对较小。4.3.2对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工程占地区的植被将被完全或部分破坏,被占用的林地主要包括刺槐林、柽柳-碱蓬群落、杠柳-细叶艾群落,草地主要为白羊草群落,滩地主要为芦苇-香蒲-浮萍群落、芦苇-荻-齿果酸模群落,这些群落在周边地区分布十分广泛,而且临时占地区的植被都将全部进行生态恢复,部分永久占地上将建设绿化带,或采取植物水保措施,因此损失的植被会得到部分恢复。因此影响不大。4.3.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对鸟类的影响施工噪声影响:对整体工程来说,鸟类受噪声影响的范围(0-300m范围)面积为1.9km2,占整个评价区的3.11%;噪声对鸟类影响十分明显的范围(0-60m范围)面积为0.31km2,占整个评价区的0.53%;鸟类无法承受范围(0-5m53
范围)面积为0.02km2,占整个评价区的0.04%。由此可见,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占评价区总面积的比例非常低,而且周边适宜生境广阔,因此整体来看,施工噪声对鸟类的影响不大。占地影响:水域及湿地是鸟类分布最密集的栖息地类型,主要以雁鸭类和鸻鹬类为主,其中芦苇湿地是雀形目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人工林中雀形目鸟类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乌鸫、喜鹊、大山雀等。其它的如斑鸠、斑啄木鸟、隼形目鸟类、鸮形目鸟类等都有分布;农田里雀形目鸟类较多,如黑喉石鵖、白头鹎、伯劳等。但由于各种用地类型占评价区相应类型的比例均不大,而且施工结束后还会进行生态恢复,或建设大面积防护林,因此从整个评价区整体来看,各种栖息地内的鸟类受工程影响均不会很大。重点保护鸟类:保护区的38种重点保护鸟类中,16种水鸟栖息地大部分距离工程区较远,因此对它们的栖息地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工程占地面积很小,附近类似生境广阔,因此工程对这些鸟类的觅食、繁殖、育幼影响很小。其余22种均属于猛禽,这些猛禽类多为栖息于悬崖上、偏远地区的林地,夜间在水域觅食,因此,工程直接占用其栖息地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工程会导致其觅食地面积减少,由于工程占地范围十分有限,因此这个影响也很小。2.其它动物但是由于鼠类、草兔及刺猬都是本区常见种,赤狐、狼、狗灌、豹猫有零星分布,工程不会造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工程量小且分布零散,不会影响哺乳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格局。工程区域两栖类动物主要包括两栖纲蟾蜍科的中华蟾蜍、花背蟾蜍和蛙科的黑斑侧褶蛙。由于施工期较短,施工面积相对不大,虽然会造成部分两栖类动物的死亡,但这些两栖类动物都是本地的常见种,工程不会造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因此影响不大。多数爬行类对人类活动比较敏感,如壁虎科的无蹼壁虎、游蛇科的虎斑游蛇和翠青蛇等各种蛇类,它们受到施工噪声和振动的干扰后,会远离施工区寻找新的栖息地,因此影响不大。但蛇类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其猎杀对象——53
各种啮齿类动物短期内有所增加,但施工结束后会很快恢复的原来状态。4.3.4对评价区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与现状相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优势度指数变化较小,说明工程建设对评价区的景观格局影响较小,对评价区景观异质性影响很小。4.3.5对评价区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工程建设前禹潼河段多年来由于塌岸坍塌引起的生物量损失为154656.6t,远远大于工程建设引起的生物量损失,从这个角度分析,工程建设可以减少生物量损失。工程将占用部分林地、农田、草地,评价区景观的异质性会略有降低,但由于工程占地面积有限,而且工程完工后,还要对弃土等临时工程用地进行植被恢复,因此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的阻抗稳定性影响不大。评价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受到工程占地的影响,生产力有所降低,生物量降低1723.83t,仅占施工前总生物量的0.74%,因此,不会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的恢复稳定性产生影响。4.4水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次工程对水生生态产生影响主要是控导、加固等涉水施工作业对水生生物产生的不利影响。运行期对水生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控导下延改变水流方向可能对河道鱼类产生影响。但根据工程性质,本次工程只有南谢控导下延改变水流的方向,在此水域中,生存的鲤、鲫、餐条为定居性鱼类,局部水流方向的改变不会对鱼类造成明显不利影响。4.4.1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53
涉水工程中,硅藻、绿藻、蓝藻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占优势,这类浮游植物具有普生性的特点,适应环境能力很强,施工建设可能会降低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但不会对其种类组成、结构造成影响,因此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下峪口、华原以及韩家庄控导处,蓝藻门鱼腥藻优势种类突出,悬浮物的升高,会导致蓝藻的部分死亡,这对夏季蓝藻水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涉水工程中黄藻门的数量较多,大多数黄藻在多生长于池沼中,喜钙质,在潮湿的岩石和土壤中,有的也可以在冰上生存,对环境的耐受性较高,施工的建设不会造成此物种的消失,这种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逐渐得到恢复。工程运营期的影响主要是南谢控导下延改变水流方向可能造成下游芝川河段水生生境损失约10km2,该范围内河流漫滩生境消失,长时间处于干涸状态,浮游植物死亡。根据类似治理工程生态恢复效果看,运行期浮游植物可以在石块、铅丝石笼缝隙间生长,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施工期浮游生物量的损失。4.4.2工程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本次控导工程水中进站施工作业会引起施工区域水体悬浮物浓度增加,导致水体更加浑浊,破坏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导致水域中浮游动物数量的降低。下峪口控导下延、南谢控导上延、南谢控导下延、榆林控导上延、太里控导上延、韩家庄控导上延、匼河控导填档等7处直接占用水体工程建设中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由于说原生动物和轮虫对环境耐受性较高,施工期前后该区域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榆林控导断面的桡足类对环境胁迫较敏感,施工活动会造成此物种的消失,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水质逐渐改良,浮游动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4.4.3工程对底栖生物的影响施工期彻底改变施工水域内底质环境,使得少量活动能力强的底栖生物逃往他处,大部分底栖生物将被掩埋、覆盖,除少数能存活外,绝大多数将死亡。施工活动后,影响将消除。但由于黄河中游禹潼河段水面开阔,工程施工结束后,底质环境及水质的改善、污染底泥的去除,将有利于河道水生生态环境的重建,随着河床冲淤平衡与底床的稳定,底栖动物的横向迁移,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和底栖动物群落会逐步得到恢复。大量的抛石、铅丝石笼构建的水工设施,在河道内营造出局部繁杂的河床地貌,工程附近区域的部分底栖动物可以附着在上述场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底栖动物的生长于繁育,从而弥补施工期对底栖动物的影响。53
4.4.4工程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工程施工期的施工占地、临时占地以及在水中填筑土坝基和上游侧滚抛石等占用水域面积工程,不可避免的对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造成压埋等,造成填埋、压埋区域内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死亡,除西范控导外的其他工程建设均不同程度的造成区域内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死亡,尤其是占用河滩湿地的控导工程对区域内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影响程度相对较大,造成水生湿生植物最大损失面积约3700亩。工程运营期的影响南谢控导下延改变水流方向可能造成下游芝川河段生境发生改变,水生湿生植物密度及生物量下降,其他陆生植被相应增加。总体而言,所有直接占用河滩湿地的工程建设均不同程度造成区域内水生湿生维管束植物的死亡,但相对于整个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而言,工程建设对水生湿生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小。4.4.5工程对鱼类的影响1.对生境及摄食的影响施工作业会影响水质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数量。从而改变部分鱼类局部生境,进而对鱼类繁殖、觅食和栖息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会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消失,对评价范围江段的鱼类影响总体较小,且较为有限。运营期间,在保护区范围内不设排污设施或设备,工程建设不会造成该水域水质发生功能性的改变。从水质因子角度分析,工程实施所造成的水质变化甚微,并且在该水域鱼类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将对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的植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的摄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肉食性鱼类,考虑到施工建设对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影响有限,且其种群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因此,总的来讲工程建设对鱼类摄食的影响是暂时、可逆且在空间上具有区域性。2.对鱼类三场的影响53
在控导工程完工后,通过种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的方法,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可以弥补工程占压对鱼类产卵及索饵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除直接占压外,对鱼类影响较大的还有控导施工期间由于抛石和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会对鱼类产生惊吓作用,进而影响鱼类产卵及索饵。鱼卵孵化后多在河滩附近的饵料资源丰富的浅滩觅食,索饵,因此河滩附近也是鱼类的主要索饵场,水中进占只要表现对施工河道底质、鱼类生境的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底栖性水生动物如黄颡鱼、鲇等的栖息地,并导致鱼类底栖性饵料生物的减少。施工主要在4-6月以及10、11月进行,鱼类越冬场主要集中在干流河床或坑穴中,因此不会对越冬场及生境及水质产生影响。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噪音,由于鱼类越冬时通常潜伏在河道深水区,故所受干扰较小。加上鱼类本能的规避能力,可在远离施工区域的其他越冬场进行越冬,总体上,施工对鱼类越冬的影响较小。3.对鱼类洄游的影响本工程建设并未明显改变河床、河岸结构,该水域水文条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在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对鱼类的洄游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从影响时间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施工期的直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直接影响可消失;从工程建设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看,项目建设对于保护区鱼类的洄游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暂时性与可承受范围,因此通过优化施工等措施,可以把影响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4.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根据调查与相关资料显示,该调查河段无国家级保护性水生野生动物;但有中国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收录的:黄河鮈、兰州鮎;地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鳡、翘嘴红鲌、中华鳖等;以及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多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物种。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工程建设主要影响的珍稀、濒危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黄河鮈、兰州鲇、中华鳖以及产沉粘性卵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鱼类。4.5声环境影响分析53
主体工程施工离村庄较远,噪声对其附近村庄没有影响。工程施工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为物料运输对路线两侧环境敏感点产生的影响,但该影响是短期的,将随工程施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并且在采取评价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工程施工不会对项目区声环境和敏感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显著不利影响。工程施工噪声对冬候鸟没有影响,但对保护区内的麻雀、杜鹃、喜鹊等常见留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虑到工程布置分布较散,每个工程之间间隔较远,并且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各工程在夜间均不进行施工),结合这些留鸟的生态习性,如对栖息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等,评价认为在工程施工期间,工程施工场地周围1km范围的鸟类将会短期内迁移到其他未受工程施工噪声影响的区域栖息,在施工活动结束后,工程施工区域仍将会成为鸟类的栖息场所。4.6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工程施工期通过在主要运输道路洒水抑尘,给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避免漏撒,车辆限速行驶等措施的实施,施工期扬尘和汽车尾气的影响伴随着施工结束即行消失。施工场地及施工期运输道路附近村庄等环境敏感点在施工期落实上述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后,评价认为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工期扬尘和尾气对其的影响。4.7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弃方主要为土方,不含有害物质,这些弃方不设专门的堆弃渣场地,主要堆放于工程背水侧,并采取水体保持措施防护(栽植护堤林、坡面撒播草籽),可以减少工程临时占地面积,在施工结束后做好平整和绿化等生态恢复工作的基础上,本工程弃土弃石处理基本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评价要求本工程生活垃圾要立即就近运往当地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生活垃圾对外环境的不利影响。4.8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4.8.1工程建设穿越自然保护区不可规避性分析53
自然保护区在划定的过程中,以黄河中心线为界左右两边均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黄河管护范围也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本次建设工程按照治导线分布于黄河两岸,工程建设主要目的为防洪、护滩、保岸,起到了保护黄河两岸沿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效果,工程的防洪、控导、保村护岸和湿地自然保护的防护及功能的发挥并不冲突。另外,本次工程多数是在现有工程基础上进行的续建、加固,现有工程已在保护区范围内,因此本次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穿越自然保护区。4.8.2工程占地对自然保护区结构的影响4.8.2.1对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结构影响工程建设将占用保护区部分土地,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临时占地少,且施工结束后要进行生态恢复,本评价仅对保护区内的永久占地进行分析,工程在保护区内共占用地170.48hm2,其中水域湿地113.19hm2,农田41.31hm2,林地11.13hm2,草地4.63hm2,建设用地0.23hm2。在保护区核心区占地81.92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0.36%;在缓冲区占地88.56hm2,占缓冲区总面积的0.40%;在实验区没有占地。工程在保护区共占地170.4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30%,由于占地面积很小,工程对该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存在明显不利影响,工程建设基本不会破坏区域生态完整性,基本不会改变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4.8.2.2对山西运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结构影响工程将占用保护区部分土地,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临时占地少,且施工结束后要进行生态恢复,本评价仅对保护区内的永久占地进行分析,工程在保护区内共占地144.48hm2,其中水域湿地28.3150.04hm2,耕地70.6775.66hm2,林地7.051.54hm2,草地36.71hm2,建设用地1.721.36hm2。在保护区核心区占地50.07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0.14%;在缓冲区占地55.52hm2,占缓冲区总面积的0.76%;在实验区占地38.89hm2,占实验区总面积的0.09%。工程在保护区共占地144.4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17%,由于占地面积很小,因此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不大。总体上,工程占地所占保护区面积的比例很小,且占地比较分散,工程的建设不会对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大的影响,基本不会改变保护区的结构与功能,不会破坏区域生态完整性。53
4.8.5对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拟建项目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受占地、施工噪声和扬尘以及施工灯光影响,鸟类将远离项目两侧一定范围活动,这将暂时性减少鸟类栖息、觅食和活动的的面积。分析工程施工对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本次评价认为还需考虑以下因素:①鸟类的生态习性,包括居留型、生境类型、生态分布等;②保护区内工程的施工期,保护区内主要涉及控导工程、护岸工程;控导工程、护岸工程在一个黄河非汛期内完成,主体工程施工期一般是每年的4月-6月和10、11月;③本工程特点,新建、续建工程,布置较为分散,施工时间不集中(3年内完成)、施工方法简单,工程施工影响程度、强度、范围有限;④本工程占地性质,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占地大部分是占用耕地,林地、荒地、塘地较少;⑤保护区内不设置取土场和施工营地等;4.8.6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影响分析4.8.6.1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工程运行期,对工程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主要为工程两侧水力、泥沙、营养联系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结构,进而改变生态系统。控导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控制河势的游荡变化,工程建设以后,河势会得到一定的控制,河流的游荡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河流游荡的本质。同时工程不会改变工程两侧水力联系以及工程背水侧湿地泥沙、养分的补给。因此,工程的施工及运营都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4.8.6.2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影响从评价区各类植被斑块的布局来看,来自工程建设的主要干扰是河堤斑块替代了河流、滩地斑块,加重了河堤对两岸植被斑块的切割作用,但由于河堤工程是分段设计,因此在局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其对物种流的阻隔影响,但在整体保护区范围内影响不明显。4.8.6.3对提供重要物种栖息地功能的影响53
评价区内,沿河滩地(主要是湿地和农田)可以为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芦苇及周边林地可为其筑巢提供掩护和支撑,这使得该区域成为众多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因此该保护区主导的生态功能就是保护珍稀鸟类。本工程在保护区内共占用地170.48hm2,占两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0.41%,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对沼泽湿地、草甸湿地、林地等重要生境影响很小;占地对自然保护区生物量的影响非常小,对保护区植被的正常生长和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不大;但是,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越来越大,这些均使得鸟类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区域自然性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加强对鸟类的保护,本次评价提出鸟类栖息地保护建设,以补救工程建设对鸟类的影响,加强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4.8.6.4对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工程占地对保护区生物量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种类、数量。施工对鸟类尤其是水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候鸟,由于施工期基本上错开了活动期,工程施工影响很小;对于旅鸟,由于只是迁徙途经此地,影响也十分有限,对于留鸟的影响相对大一些,但是留鸟多部分在人工林和农田草地,且主要以人工林为栖息繁殖场所,以农田草地为觅食场所,工程施工会影响到留鸟的觅食,由于农田草地面积较大,施工期间鸟类可以到相近的区域觅食,因此对留鸟的影响不大。对于珍稀鸟类,在严格的控制施工时间(晚上6点禁止施工),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的条件下,对珍稀鸟类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珍稀鸟类数量减少,更不会威胁其生存。施工对分布在农田草地的兽类资源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农田草地生境本身受人类干扰较大,分布于本生境的兽类大部分是常见种,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所以施工对兽类的影响程度、范围有限,不影响兽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因此,施工对自然保护区维持生物多样性基本没有影响4.9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1.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生境的影响调查区段的鱼主类要以鲤、鲫、餐条、麦穗鱼、马口鱼、大鳞副泥鳅、泥鳅、乌鳢为主,这些鱼类主要分布在相对静缓水域,工程对鱼类生境的影响如下:(153
)施工期会占用部分河道,不可避免对鱼类生境造成影响。施工期散抛石作业会暂时驱散在工程水域栖息活动的鱼,施工噪音对施工区鱼类产生惊吓效果,但不会对鱼类造成明显的伤害或导致其死亡。项目施工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对保护区鱼类造成直接伤害,降低该区域的鱼类密度。由于施工区所占水域面积较小,且大多数鱼类在评价范围内外河段有很大的生境,可以迁至附近适宜的生境进行栖息、生存。施工活动将改变河床现状底质,从而影响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鱼类繁殖、觅食和栖息造成影响,防洪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是将暂时的,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不利影响将逐渐消失。(2)运营期间,在保护区范围内不设排污设施或设备,工程建设不会造成该水域水质发生功能性的改变。从水质因子角度分析,工程实施所造成的水质变化甚微,并且在该水域鱼类的可承受范围之内。2.对鱼类摄食的影响根据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评价区鱼类主要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植食性鱼类。施工过程中机械噪声会对鱼类摄食产生惊扰影响,但由于工程影响的水域面积占评价水域总面积比例较小,考虑到鱼类游动能力较强,可从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惊扰,因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惊扰对鱼类摄食影响有限。此外,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将对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的植食性鱼类及肉食性鱼的摄食产生影响,由于施工建设对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影响有限,且其种群可以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因此,总的来讲工程建设对鱼类摄食的影响是暂时、可逆且在空间上具有区域性。3.工程对产卵场的影响结合本次渔获物调查结果,水产种质资源主要保护对象为黄河鲤、兰州鲇、乌鳢、黄颡鱼、蛇鮈、赤眼鳟、中华鳖。本工程施工期安排在非汛期的4月~6月和10、11月进行,与部分鱼类的繁殖期重叠,如鲤鱼、鲫鱼、中华鳖的繁殖季节为4~653
月,在施工区及其相邻水域活动或繁殖的鱼类,将受施工机械的惊扰,其中中华鳖对声响最为敏感。防洪工程沿岸分布有一些适宜产粘性鱼卵的区域,这些产黏性卵的鱼类产卵场多以洲滩近岸草基、石基作介质产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抛石、水中倒土产生的泥沙会影响鱼卵、鱼苗的正常发育和生长,泥沙导致黏性卵脱粘无法粘附在基质上,减小鱼苗的成活率。此外,工程建设导致流速改变使得鱼类在原产卵场区域无法过多停留,减少了精卵结合的机会。禹潼河段保护区产卵场呈连续性分布,主要集中在下峪口控导至榆林控导河段、申都控导河段至韩家庄控导河段以及渭河入黄河口大拐弯河段;其他河网密集河段也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的理想繁殖场所,但相对零散分布,经调查分析对鱼类产卵场影响较大的工程有南谢控导、榆林控导工程。工程施工期主要在4-6月,10、11月,与部分鱼类产卵时间有冲突。施工悬浮物会对产卵过程和鱼卵的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悬浮物人为增加的量不得超过10mg/L。施工过程产生的高浓度悬浮物会影响鱼卵、仔稚与的生长发育,并造成部分死亡。在非汛期,部分临水工程受到河水冲击,在调整水流控制河势时对河道流速有轻微影响。汛期工程背水侧有原来的河道水势的直接冲击变为河水通过工程回淤口回灌漫滩,水流速度相应减少,由于水流速度以及水流方向的局部改变,对河道内工程附近区域水生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工程建设,汛期工程水流速度明显减少,喜在浅水的缓流地区或静水中产卵的餐条、鲫、蛇鮈、麦穗鱼、鲤鱼受流量减少的影响较小,而产漂流性卵的赤眼鳟则会上溯寻找合适的水流条件产卵。总体来说,工程建设对保护区鱼类繁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影响均集中在局部范围内,鱼类可以自行寻找适宜生境产卵繁殖,另外可通过人工修复措施降低该影响。4.对鱼类索饵场的影响分析鱼卵孵化后多在河滩附近的饵料资源丰富的浅滩觅食、索饵,因此河滩附近也是鱼类主要索饵场,水中进占主要表现对施工河道底质、鱼类生境的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底栖性鱼类如黄颡鱼、鲇等的栖息地,并导致鱼类底栖性饵料生物的减少。53
根据调查显示,该调查河段内鱼类索饵场面积较大,整个禹门口至潼关河段的河湾、河汊以及漫滩、洄水湾等均为鱼类良好的索饵场区域。其浮游生物较为丰富,还有水生昆虫分布在漫滩卵石间生活,这些较为丰富的饵料成为鱼类觅食的基地。静水上产卵的鲤、鲫鱼的幼鱼常成群在草间觅食浮游生物,停息在水草上,幼鲶也栖息索饵于此。工程建设对于黄河至禹门口河段整体水位影响甚微,工程附近临水、背水两侧水位无明显影响,因此工程的建设导致的水文情势的改变对索饵场的影响较小。在控导工程完工后,通过种构建人工漂浮湿地的方法,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可以弥补工程占压对索饵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5.对鱼类越冬场的影响分析鱼类越冬场主要集中在干流河床或坑穴中,施工主要在4~6月以及10、11月进行,因此不会对越冬场及生境产生影响。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噪音,由于鱼类越冬时通常潜伏在河道深水区,故所受干扰较小。加上鱼类本能的规避能力,可在远离施工区域的其他越冬场进行越冬,总体上,越冬场处于水体较深水域或向阳暖水处,工程建设区域主要涉及靠近岸边的浅水、静水或缓水区域,不会对鱼类的越冬场及越冬行为产生影响。水文情势的改变对鱼类越冬场的影响范围较小,每年入秋后,天气转凉,水温随之下降,而河道流量渐次减少,水位降低,透明度增大,饵料减少,此时在不同深度、不同环境觅食的主要鱼类逐渐受气候等各种内外因素变化的影响进入深水区活动,河道流量的减少对于深水区活动的鱼类影响较小。6.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分析洄游是鱼类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鱼类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可以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类存活、摄食、繁殖和避开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干扰,评价区域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受到威胁,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简单化,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整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特别是水域鱼类资源衰退突出,鱼类增殖已经从原来洄游性鱼类与定居性鱼类自然繁殖,逐步向单一的定居性鱼类自然繁殖结构状态过渡。53
本工程建设并未明显改变河床、河岸结构,该水域水文条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但在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对鱼类的洄游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从影响时间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施工期的直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施工结束后直接影响可消失;从工程建设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看,项目建设对于保护区鱼类的洄游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暂时性与可承受范围,因此通过优化施工等措施,可以把影响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7.对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根据调查与相关资料显示,该调查河段无国家级保护性水生野生动物;但有中国濒危动物红色名录中收录的:黄河鮈、兰州鮎;地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鳡、翘嘴红鲌、中华鳖等;以及国家农业部公布的多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物种。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与规模,工程建设主要影响的珍稀、濒危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黄河鮈、兰州鲇、中华鳖以及产沉粘性卵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鱼类。53
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5.1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5.1.1陆生生态保护措施5.1.1.1避让措施原工程可研中,部分取土场、施工生产生活营地位于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或陕西省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相关要求,评价提出对保护区内土料场、施工生产生活营地进行调整,经与可研编制单位多次沟通,可研编制单位在与建设单位协调的基础上调整了土料场的位置,调整后的土料场、施工生产生活营地全部布置在自然保护区之外。同时对管理人员加强教育,不主动伤害野生动物。另外,可以积极采取喂食等补救措施,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在工程施工当中,应加强管理,限定施工区域,不准擅自扩大临时施工场地,避免人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5.1.1.2保护措施1.动物保护措施(1)鸟类保护措施①合理安排施工期,冬候鸟的越冬期为11~3月,应错开冬候鸟的越冬期,在施工期间,应加强施工监测,如发现成群的鸟类,则临时停止施工。②施工前由施工单位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单位一起划定施工范围,工程施工必须限制在划定范围内,并且在工程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禁止施工人员和车辆在湿地保护区内进入到施工范围以外的区域,避免施工人员的非施工活动惊扰影响鸟类。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对鸟类的影响,在对鸟类影响比较大的下峪口、南谢下延、黄渭分离、韩家庄上延等4个工程区,在周围设立隔声屏障。在通往太里施工区的道路上,在鸟类集中分布区设立隔声屏障。③53
施工单位进入施工区域之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猎捕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自然保护区陆生动物的影响。④落实环境监理制度,由环境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环保措施以及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合理要求。⑤邀请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施工期对鸟类的观测,对于在11月份施工期间发现有珍稀鸟类在周围聚集的工程,应停止施工,将工期调整到来年4-6月的施工时段,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在晚上6点之后禁止施工。(2)其它动物保护①工程施工前应划定施工范围,施工必须限制在划定范围内,并且在工程施工区设置警示牌,禁止施工人员和车辆在湿地保护区内进入到施工范围以外的区域,尽可能减少占地、噪声、扬尘等,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缓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正常栖息的影响;②施工单位进入施工区域之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加强对施工人员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猎捕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自然保护区陆生动物的影响;③优化施工路线,工程物料运输路线以已建防汛道路和规划的防汛道路为主,避免车辆惊扰栖息的动物;④根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栖息繁殖习性,合理安排施工期,避开主要保护对象繁殖期。2.植被保护措施(1)潼河口工程涉及野大豆,在黄渭交汇处伴随芦苇零星分布有野大豆,在施工的过程中,如发现野大豆,要移植到适合野大豆生长的相近区域;(2)严格记录施工前植被状况,施工完成后进行绿化,尽可能使生物量损失降到最低;53
(3)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尽量减小施工活动区域,对因施工而遭到破坏的植物,在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补偿;(4)取土施工时,首先回收耕植土,然后尽量在取土区采用平摊式取土,即采取地面均匀挖取方式,避免局部挖取成深坑洼塘,取土后进行平整,然后耕植土回填;(5)工程建设完毕后,应按照可研提出的生物非工程措施及时进行绿化,使植被覆盖率恢复到原有水平并有所提高;(6)绿化植物选择当地适宜种类,通过采集保护区内植物种子或移植保护区内植物幼株的方式。5.1.1.3恢复措施工程占压包括永久占压和临时占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埋植被、水土流失加重等。工程应该根据建筑物的布置、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及施工区地形等情况,进行规划布置,尽可能的减少工程占压对植被的破坏。5.1.1.4补偿措施由于工程均位于保护区,部分工程距离鸟类栖息地较近,采取投食、隔声等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在保护区适宜的地方建设3处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以补偿对鸟类的影响。5.1.2水生生态保护措施5.1.2.1避让措施工程涉及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降低工程建设活动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必须合理组织安排施工调度与工程进度,避开其繁殖期。黄河中上游鱼类繁殖期较长,部分鱼类三月份开始产卵活动,治理工程的施工作业会对鱼类产卵造成一定影响,由于3月份开始产卵的鲤鱼对水文环境条件要求并不苛刻,而产卵高峰期也主要集中于4月下旬到6月,所以4月份前进行施工对其种群结构影响不大。故严格避免鱼类繁殖期涉水施工。5.1.2.2保护措施1.一般措施53
(1)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和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合理安排施工前期规划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的卫生管理(如粪便和生活污水),防止鱼类生境污染。(3)合理安排施工组织、施工机械,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对强噪声源安装控噪装置,减小噪声对鱼类的影响,同时控制施工运输过程中交通噪声对鱼类的影响,在施工区内,禁止施工车辆大声鸣笛。(4)合理安排施工时段、施工时序。特别涉水工程施工时间,考虑到黄河鱼类的繁殖季节多集中在每年的4~6月,施工方应避免这段时间开展作业。工程施工宜选择枯水期进行,如必须在4~6月施工,应依照鱼类习性,尽可能压缩夜间作业时间,避免夜间大型机械噪声扰动,白天施工时则需要注意噪声的控制。(5)施工期间,严禁将施工废弃物在河滩随意堆放,垃圾、废物等要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定期处理,不得对河滩植被和土壤造成污染。施工期临时占用和破坏的河滩植被要进行有计划的剥离、储存、临时堆放,清理施工现场,为随后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若不能完成植被恢复的,要及时植树种草以补偿相应的生物量损失,人工植被恢复采用适当树种和草种。(6)严禁施工人员进行非法捕捞作业或下河捕鱼、垂钓等活动。(7)在涉水工程进行施工时,为尽可能降低工程施工对鱼类造成的伤害,施工前应进行鞭炮、超声波驱鱼等。(8)加强施工管理施工作业必须严格按照批准后设计中有关规定执行,确保环保投资和环保措施的贯彻落实。工程施工产生弃渣,应运到指定场所堆放,进行合理处置,不得将其倾倒在水体中;污水不得随意排入黄河,清基、回填产生的土石方和建筑垃圾严禁倒入黄河或随意乱丢乱弃,避免渣体入河;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场地平整。(9)加强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监理。53
2.鱼类保护措施本次工程涉及整个工程涉及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以及渭河河段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因此工程在施工活动中应重点做好对保护区内保护鱼类的保护工作,针对工程布置,具体措施见表5.1-1。表5.1-1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保护措施保护区名称工程类型保护措施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有5处涉水控导工程位于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且均涉及鱼类三场施工期尽量避开5月份黄河鲤繁殖的高峰期,严禁在鱼类繁殖期进行抛石进占以及大型机械工作等对鱼类繁殖影响较大的施工活动,施工过程中禁止捕捉鱼类,施工结束后应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恢复粘性鱼类产卵场。有1处不涉水控导工程位于黄河中游禹门口至三门峡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且涉及鱼类三场由于该处控导工程不涉水,对鱼类保护应以噪声防护为主,严禁夜间施工,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机械设备精心养护,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减低设备运行噪声,严禁使用高噪声设备。同时应尽量避免避开5月份受保护鱼类繁殖期施工。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有2处涉水控导工程位于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且均涉及鱼类三场施工期尽量避开6月份乌鳢繁殖的高峰期,严禁在鱼类繁殖期进行抛石进占以及大型机械工作等对鱼类繁殖影响较大的施工活动,施工过程中禁止捕捉鱼类,施工结束后应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恢复粘性鱼类产卵场。有2处不涉水控导工程位于黄河洽川段乌鳢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且涉及鱼类三场由于该处控导工程不涉水,对鱼类保护应以噪声防护为主,严禁夜间施工,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机械设备精心养护,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减低设备运行噪声,严禁使用高噪声设备。同时应尽量避免避开6月份受保护鱼类繁殖期施工。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1处不涉水控导工程位于黄河滩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实验区由于该处控导工程不涉水,对中华鳖保护应以噪声防护为主,严禁夜间施工,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机械设备精心养护,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减低设备运行噪声,严禁使用高噪声设备。同时应尽量避免避开6月份受保护鱼类繁殖期施工。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不涉水工程位于渭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边界严禁在鱼类繁殖期进行抛石进占以及大型机械工作等对鱼类繁殖影响较大的施工活动,施工过程中禁止捕捉鱼类,施工结束后应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恢复粘性鱼类产卵场5.1.2.3 水生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由于9处工程涉及产卵场,因此施工时间在大部分鱼类产卵期中,因此为了降低施工活动对其影响以及开展运行期生态补偿措施,建议在韩家庄控导上延、长旺控导下延、匼河控导下延、下峪口控导下延、南谢护岸上延、南谢控导下延、榆林控导上延、太里护岸上延、以及华原控导上延9处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53
5.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划分为:河道整治工程区、防汛道路区、施工道路区、取土场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等5个防治区。1.河道整治工程区(1)工程措施:主体工程已有坝面排水工程措施。本方案设计对主体工程占用的耕地、林地、果园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在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平摊回填于坝后管护地的弃渣场渣面。(2)植物措施:在工程背水侧距坝脚30m范围内布设防护林;在工程联坝坝顶两侧各栽植1行行道林;在背河侧坝垛非裹护段、联坝坝坡采用草皮护坡。(3)临时措施:对临时堆放表土采取临时拦挡、临时覆盖措施。2.防汛道路(4)工程措施:主体工程设计的防汛道路路面高度高出周边0.5m以内,周边地形平坦,本方案新增在施工前,在道路两侧布设临时排水沟。(5)植物措施:防汛道路全都布设在河道内,河道内不宜种植乔木。本方案设计在道路建成后,对道路边坡撒播草籽进行绿化。3.施工道路区(1)工程措施:主体工程设计对施工道路占用的耕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复垦,本方案对其他区域设计土地整治措施。(2)植物措施:对耕地以外撒播草籽进行绿化。(3)临时措施:在道路两侧布设临时排水沟。4.高岸取土场区为本方案重点防治区。该区取土场位于黄土台塬阶地的边缘,地形破碎、沟壑较多,沿河高岸沟谷切割也很深,由于黄河冲岸和地下水动力作用,黄土岸坡滑坡、崩塌现象较为普遍,水土流失较严重。(1)工程措施:在取料结束后,主体工程设计对其占用的耕地区域进行土地复垦,本方案设计对该区占用的林地、果园区域进行表土剥离,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填平摊于取土场底部,并对除耕地外的区域进行土地整治。53
(2)植物措施:对取土场边坡、底部均进行绿化。(3)临时措施:高岸取土场位于黄土台塬阶地的边缘,而且开挖面陡峭,为避免上游来水冲刷开挖面,本方案新增设计在高岸取土场上游布设截排水措施。对临时堆放表土采取临时拦挡、临时覆盖措施。5.施工生产生活区(1)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主体工程设计将对施工生产生活区占用的耕地进行清理表层垃圾,翻松土地,回填耕作层,土地复垦。本方案设计对占用的林地、果园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在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填平摊于施工生产生活区范围内,并对这些区域进行土地整治。(2)植物措施:施工结束后,对该区域占用耕地以外区域进行绿化。对除耕地以外区域进行绿化。因该区位于河道内,根据防洪法规定不能种植乔木,因此,本方案设计施工结束后,对该区域撒播草籽进行绿化。草种选取黑麦草+早熟禾,按65kg/hm2进行混合撒播,草种混播比例为1:1。经计算,撒播草籽面积3.02hm2,需草籽196kg。(3)临时措施:在该区土建施工前,在四周布设临时排水设施;对临时堆存的表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5.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5.3.1水环境保护措施水环境保护要包括施工期的生活污水及汽车冲洗废水的处理。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为含油废水,工程施工营地设机械车辆冲洗含油废水处理池。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进入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化粪池处理后综合利用。5.3.2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建设对地下水水质的不利影响主要为施工期生产废水、生活废水不当管理等,因此,建议建设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管理,责任到位,以防污废水排放造成不良影响。53
5.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为控制大气污染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施工机械,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2)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保养,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污染;(3)应选用质量高有害物质含量少的优质燃料,如零号柴油和无铅汽油,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4)加强汽车运输管理,保证汽车文明、安全、中速行驶;(5)为控制扬尘,大风天气时,尽量避免土料开挖,以免加剧扬尘;(6)物料运输时应加强防护,适当加湿或盖上蓬布,避免漏撒;(7)配备洒水车,根据气候和施工场地状况对施工场地和临时营地进行洒水降尘;(8)施工过程中,在瓜果开花季节,对涉及到的施工道路,应采取增加洒水次数、汽车限速行驶等措施防止对作物产量造成大的影响。5.5声环境保护措施选用符合国家有关噪声标准的施工机械,并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和保护,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强的现象发生;噪声大的机械设备尽量布置在远离施工营地的区域,调整施工时段,晚间22:00时至次日凌晨6:00时,高噪声施工设备应停止运作,以减少施工干扰;对于交通噪声的控制,主要是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时间,减少夜间施工车辆的运行。对于施工造成噪声超标的村庄,评价建议施工单位施工时在临近村庄一侧布置移动式临时声屏障,降噪效果可达20dB(A)。5.6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1)施工人员生活垃圾53
每个施工营地生活垃圾需集中收集,并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理,禁止随意排放。在每个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安排专人负责生活垃圾的清扫和转运。垃圾桶需经常喷洒灭害灵等药水,防止苍蝇等传染媒介孽生。(2)弃土、弃石处置工程产生的废弃土石方均在指定的位置弃置,并应按照水保要求做好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护工作;设置固废收集和清运系统,委派专人负责回收和再利用。53
第六章评价结论与建议6.1综合评价结论本次防洪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大堤抗御洪水的能力,减缓洪水对黄河禹潼河段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促进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过程中的“三废”排放和施工噪声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影响程度轻微,且多为局部的和可逆的,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可以得到有效减免。涉及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工程建设,施工活动可能影响水质、惊扰鸟类和鱼类等,应加强施工管理,以减免影响,且工程需通过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审批方可建设。综上所述,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兼有,但利远大于弊。工程的社会效益显著,施工期某些不利环境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且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可以得到有效减免。因此,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6.2建议(1)工程应重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减轻工程实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2)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落实评价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减轻因工程施工活动对项目区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并在工程施工活动结束后立即对工程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平整、绿化等生态恢复措施,使其尽早恢复到工程占压前的状态,减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体系,针对工程建设期以及工程运行期对环境影响的特点,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落实环境监测计划,并委托有关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工程环保措施和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4)工程建设单位应通过积极宣传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避免非法猎杀鸟类等现象的发生;(5)工程土地占压补偿应及时到位,解决项目区公众的后顾之忧;53
(6)建议业主加强与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更好地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5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海百汇园商品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清远抽水蓄能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
- 长江南京航道局安庆综合码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河池区域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安宁财兴盛商业广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郴州市东华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锦州港龙栖湾港区起步区填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香积寺路(丽水路—上塘路)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秭归县桂花园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第二次公示
- 深圳前海湾清淤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 g4012溧阳至宁德高速黄山至千岛湖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工业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 农牧生态园有限公司存栏200头奶牛示范牧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邦薄膜太阳能电池(深圳)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浙江金华华兴新化纤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锦纶6功能性切片及差别化长丝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阳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原汽车制造厂、原齿轮厂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EJT818-1994放射性物质运输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标准格式和内容.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