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1.02 KB
  • 0页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建设项目概况1、建设项目背景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76年,是广西有色集团旗下广西唯一的铜加工企业,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位于桂林市铁山路4号,坐落于桂林高新产业开发区铁山工业园内,现占地273亩。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产品为铜及铜合金管、棒、型材和铝合金管、棒、型材。公司最初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于2004年提高到10000吨,2008年公司进行“铜材铝材生产线填平补齐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新增一条海水淡化铜管生产线,使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6000吨。产品广泛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农用机械、石油、纺织、化工、船舶、兵器、家电、通讯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为高品质铜合金产品,包含有黄铜盘管、白铜管、铝黄铜管、锡黄铜管等,这些产品均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2010年3月,广西有色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标志着广西铜产业整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总体上是以大力发展广西有色金属工业为主方向,以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品牌为基础,致力于在桂林打造一个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基地。为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拟进行“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根据公司总体规划,该项目将分为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将新建1条10000t/a大盘重铜及铜合金盘管生产线、1条10000t/a高品质超长铜合金冷凝管生产线和1条10000t/a铜及铜合金翅片冷凝管生产线,共新增铜深加工产品产能30000t/a,使公司总产能达到46000t/a。二期工程将新建1条5000t/a铜及铜合金U形冷凝管生产线,并结合节能减排、产品升级、提升产能和效益等,对现有的10000t/a铜及铜合金管生产线的布局和工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使铜深加工产品产能达到51000t/a;同时新建1个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产品进行研发的铜深加工材料和产品研究中心,1个具备检测资质的国内一流的铜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的测试研究中心,1个铜深加工产品工贸结合的销售中心。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三期工程将新建1条3000t/a管、棒铜材深加工生产线。规划完成后,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新增产能38000t/a,铜深加工产品产能将达到54000t/a,将以“漓佳”品牌为基础,形成一个集研究、开发、测试、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区,有力推动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2、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项目性质:改扩建。建设地点:桂林国家高新区铁山工业园,铁山路4号。项目投资:二期项目总投资99947.31万元,环保投资3614万元。建设周期:36个月产品方案:年产大盘重铜及铜合金盘管10000t、高品质超长铜合金冷凝管10000t、铜及铜合金翅片冷凝管10000t。建设内容:详见下表所示:本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表项目组成建设内容备注主体工程熔铸车间原料库、配料区、筑炉区、结晶器维修装配区及铸锭堆放区、生产设备区、炉前分析室、办公室、高低压配电室及除尘间区新建盘管车间生产设备区、高低压配电室、工模具间及车间办公室新建冷凝管车间生产设备区、高低压配电室、工模具间及车间办公室新建翅片管车间生产设备区、高低压配电室、工模具间及车间办公室新建配套辅助工程模具机修车间模具机修车间新建检测中心检测中心依托现有五金仓库五金仓库新建原料库原料库新建公用工程空压站和保护性气体站一层,建筑面积:1080m2新建软水站一层,建筑面积:288m2新建供配电系统10kV变配电及高、低压供电线路新建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供排水系统生产及生活供水系统、应急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依托现有,部分新建道路新建道路及现有项目道路依托现有,部分新建环保工程循环水站循环水泵房、冷却塔、净循环回水池、浊循环回水池等新建污水处理站调节池、中和反应槽、中间槽、渣浆槽、压滤机、水泵、管道、反渗透装置、过滤器等新建布袋除尘系统布袋除尘器、风机、捕集罩、配电机、储气罐、管道等新建酸雾净化系统净化塔、集气设备、管道、喷淋系统等新建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一座(200m3)新建熔铸渣场熔铸渣场一座(180m2)依托现有,并扩建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场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场一座(50m2)新建初期雨水沉淀池初期雨水沉淀池一座(2500m3)新建办公生活设施综合办公楼六层,建筑面积:5460m2新建厂区食堂两层,建筑面积:1200m2新建倒班宿舍四层,建筑面积:3960m2新建浴室两层,建筑面积:800m2新建同时,本项目一期工程根据厂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现有项目的部分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并提出“以新带老”措施。包括如下几点:1、收集现有项目及在建项目锯切产生的大颗粒锯切粉尘。2、采用酸雾净化塔收集现有项目酸洗产生的硫酸雾,减少无组织排放。3、在现有降噪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现有项目设备及厂房的降噪投入,加强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厂界噪声。4、对现有布袋除尘装置的维护和运行加强管理,减少烟尘排放量,确保除尘效率至少达到98%以上。5、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要求对现有项目的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场设计建造径流疏导系统及雨水收集池,并设置围墙或其它防护栅栏。6、为预防初期雨水中的有机物、油脂、悬浮物等污染物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随雨水径流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设置沉淀池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沉淀池与厂区雨水管网连通。初期雨水经沉淀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洒水,中后期雨水排入园区市政雨水管网。7、完善各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健全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3、生产工艺及产污节点详见下图1~图6。图1熔铸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图2盘管车间(B10盘状冷凝管)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图3盘管车间(铜合金盘状冷凝管)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图4冷凝管车间(铜及铜合金超长直条冷凝管)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图5冷凝管车间(B10小规格直条冷凝管生产线)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图6翅片管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4、政策、规划相符性分析本项目一期工程属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鼓励类项目,符合《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经分析,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桂林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年)相符。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单位为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提升公司产品品质,与《桂林国家高新区铁山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中铁山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功能定位不冲突,满足园区的清洁生产要求及工业用地类型的要求,符合园区对现有企业的管理要求。(二)建设单位周围环境现状1、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对拟建项目周边进行监测布点,监测结果如下:各监测点的SO2、NO2小时、日均浓度和TSP日均浓度监测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的要求,硫酸雾监测值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一次浓度限值要求。马鞍河监测断面除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外,其余监测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要求,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桂磨路整个东北片区近万住户的生活污水及沿河工业废水进入马鞍河所致,马鞍河汇入漓江监测断面除氨氮和总磷外,其余监测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要求,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由沿河居民生活污染源的影响所致,马鞍河汇入漓江上游500m及下游1000m监测断面的所有监测因子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V类水质标准要求。厂区地下水各水质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南、北厂界监测点昼、夜噪声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东、西厂界监测点昼、夜噪声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限值。拟建污水处理站外土壤监测点各监测项目值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要求。评价区原始植被已遭破坏,次生生态系统尚可维持基本功能,但在一定区域,在暴雨冲刷时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评价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归为III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为一般状态。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根据导则要求并结合项目实际,评价范围如下:大气评价范围:以厂区盘管车间为中心,5km为直径的圆形区域。噪声评价范围:以建设项目为中心,边界外延200m区域。地表水评价范围:马鞍河至漓江河段及马鞍河汇入漓江下游1000m。地下水评价范围:以建设项目为中心,周边5km2范围。生态环境评价范围:项目所处区域及外延500m。(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排污及达标情况(1)废水本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后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软化水站废水、净循环水系统排污水、酸洗废水和清洗废水、酸雾喷淋废水及生活污水。软化水站废水、净循环水系统排污水和经化粪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要求后排入铁山工业园区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输送至七里店污水处理厂处理。酸雾喷淋废水、酸洗废水和清洗废水经厂区拟建的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后全部回用。项目排水全厂实行雨污分流制,生产排水实行清污分流。雨水拟采用重力流经厂区雨水管道汇集排至厂区外铁山工业园区市政雨水管网。厂区拟建完善的雨水集排设施,固废临时堆放场建有防雨棚,堆场四周设置截水沟,并与厂区雨水收集沟、初期雨水沉淀池连通;初期雨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主要收集前15min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洒水,中后期雨水较为清洁,直接进入园区市政雨水管网。为杜绝生产废水事故外排,一旦发生事故,建设方应立即停止生产,及时对生产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抢修,同时将生产废水导入事故应急池,待生产废水处理系统修复正常后方可恢复生产,严禁生产废水事故外排。(2)废气详见下表。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本项目一期工程废气污染物产生及排放情况表名称废气量(m3/h)年工作时间(h)污染物排放参数产生情况治理措施及效果排放情况达标情况备注排放方式高度(m)温度(℃)平均浓度(mg/m3)速率(kg/h)平均浓度(mg/m3)速率(kg/h)熔铸烟气2套工频有芯感应电炉熔铸机组250008760烟尘有组织205049012.01布袋除尘,净化效率:98%(2套工频有芯感应电炉熔铸机组共用一个排气筒)9.80.24达标8760烟尘无组织1050/0.245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10.245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6015m21套中频无芯感应电炉熔铸机组150008760烟尘有组织20506008.82布袋除尘,净化效率:98%12.00.18达标8760烟尘无组织1050/0.18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10.18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6015m2锯切粉尘熔铸车间8760粉尘无组织1030/0.076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0.20.076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6015m2盘管车间8496粉尘无组织1030/0.184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0.20.184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24030m2冷凝管车间8496粉尘无组织1030/0.252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0.20.252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30206m2翅片管车间8496粉尘无组织1030/0.026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0.20.026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12180m213 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酸洗废气盘管车间200008496硫酸雾有组织2020≤60011.82酸雾净化塔,净化效率:93.3%≤400.79达标8496硫酸雾无组织1020/0.18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1.20.18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24030m2冷凝管车间200008496硫酸雾有组织2020≤60011.82酸雾净化塔,净化效率:93.3%≤400.79达标8496硫酸雾无组织1020/0.18工位局部排风+屋顶风机全室通风≤1.20.18达标无组织排放面积30206m2食堂油烟200008760油烟有组织1550200.4高效静电油烟净化器,净化效率:90%20.04达标13 (3)噪声根据本项目一期工程生产车间的位置及各主要生产设备,拟采取调整车间位置,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基础安装减震器、安装消声器、设置隔声操作间等降噪措施。由于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位于园区一类工业用地,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建议的工业用地的分类标准(一类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应低于《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因此,建设单位不仅在噪声源还是噪声传播途径上拟采取严格的噪声防护措施,尤其是在生产车间厂房降噪隔音方面,采用隔音门窗、车间厂房墙体采用吸音材料,其中隔声门的隔声性能达到《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隔声门》(HJ/T379-2007)中II级隔声性能(45dB>隔声量RW≥40dB),隔声窗的隔声性能达到《隔声窗》(HJ/T17-1996)中II级隔声性能(45dB>隔声量RW≥40dB)。隔声门窗的设计和选用满足《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中的有关要求。经预测,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昼、夜间的限值要求。(4)固体废物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包括酸洗槽及清洗槽沉渣、废乳化液、废机油及含机油的废抹布、污水处理站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熔铸废渣、除尘灰、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项目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如下表所示。本项目一期工程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统计表序号种类名称产生量(t/a)存放地点处置方式1危险废物酸洗槽及清洗槽沉渣30收集后用桶或袋存放,置于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由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单位清运处置污水处理站污泥33废乳化液50废机油2.0含机油的废抹布8.0合计1232一般固体废物熔铸废渣170置于一般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外售回收利用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11475.33各生产车间回炉重熔除尘灰178.8收集后用袋存放,置于一般固体废物临时贮存场外售回收利用合计11824.133生活垃圾生活垃圾150.2生活垃圾池环卫部门定期清运2、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 评价范围内现有居民点及环境敏感点一览表名称方位距离(m)人口蒋家渡S1250590卫家渡W14801400柘木圩SW20001100马鞍村NW750135西江村NNW1310220江背村NNW1560210大路村N1130180三甲村N1270330火炬中学ENE14001500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N4002500桂林市18中N5302000师大二附中SW3804300英山监狱N10001100桂林监狱N2401400说明:距离为敏感点到厂界的距离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域内无文物保护、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点。3、预测结果(1)大气环境影响①正常排放情况下,熔铸烟尘、锯切粉尘及硫酸雾预测贡献值增幅较小,对评价区域及各敏感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②事故排放情况下,熔铸烟尘及硫酸雾预测贡献值增幅较大,其中硫酸雾贡献值最大,占标率达到56.33%,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保证除尘系统及酸雾净化装置的正常运行,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加强管理,杜绝事故排放的发生,将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③各无组织排放面源在评价范围内均无超标点,因此本项目一期工程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2)水环境影响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软化水站废水、净循环系统排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七里店污水处理厂,酸雾喷淋废水、酸洗废水和清洗废水经拟建的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后全部回用,对周围地表水的环境影响很小。 项目排水全厂实行雨污分流制,生产排水实行清污分流。雨水拟采用重力流经厂区雨水管道汇集排至厂区外铁山工业园区市政雨水管网。厂区拟建完善的雨水集排设施,固废临时堆放场建有防雨棚,堆场四周设置截水沟,并与厂区雨水收集沟、初期雨水沉淀池连通;初期雨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主要收集前15min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洒水,中后期雨水较为清洁,直接进入园区市政雨水管网。由此可见,采取以上措施后,雨水等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本项目一期工程通过建立循环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完善雨水收集系统,并对生产区的地面、管网及污水处理站各构筑物进行防渗处理,以防止废水渗漏现象的发生。同时环评要求循环水站、污水处理站、事故应急池和初期雨水沉淀池等混凝土池体采用防渗混凝土,池体内表面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材,保证污染防治区的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必须满足相应的防护标准要求,防止污染地下水。另外,地下布置的循环水管道应设置U形槽,管道布置在U形槽内,U形槽用水泥板封盖,U形槽应与事故应急池连通并有一定坡度,一旦发生管道泄露,泄露的废水通过U形槽自流导入事故应急池,以防止污染地下水。对于固体废物,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要求建设和维护使用危险废物临时堆场,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要求建设和维护使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堆放场,以防止固体废物临时堆放时自然淋溶下渗现象的发生,从而尽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轻对地下水的污染。综上所述,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下,同时加强日常的生产管理和维护,认真做好地下水日常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本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大。(3)固体废弃物影响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包括酸洗槽及清洗槽沉渣、废乳化液、废机油及含机油的废抹布、污水处理站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熔铸废渣、除尘灰、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返回炉重熔,熔铸废渣和除尘灰外售给其他企业回收有价金属;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其余危险废物交由柳州金太阳工业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在采取以上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后,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均得到妥善处置或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而且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4)噪声影响本项目一期工程采取调整车间位置,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基础安装减震器、安装消声器、设置隔声操作间、车间设置隔音门窗、墙体采用吸音材料等降噪措施后,各厂界噪声均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昼、夜间的限值要求。(5)生态环境影响本项目一期工程占地主要为原有预留扩建用地,该预留扩建用地多为绿地及空地 。本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使生态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厂区绿化等措施可以有效减缓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4、污染防治措施、执行标准、达标情况及效果(1)气熔铸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经风机引入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后经排气筒排放,其中2套工频有芯感应电炉熔铸机组废气共用一个出口标高20m的排气筒排放,1套中频无芯感应电炉熔铸机组废气经一个出口标高20m的排气筒排放。锯切粉尘中粒径较大的颗粒采取锯切机的锯切口安装防护罩及漏斗式接料装置的方式收集;较细粉尘以无组织形式外排,拟在车间工位设置局部排风,并辅以车间全面通风。硫酸雾采用集气罩收集,经风机引入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净化处理,在净化塔中用2~6%NaOH溶液洗涤喷淋中和硫酸雾,处理后的硫酸雾经盘管车间及冷凝管车间各自的20m高的排气筒排放。食堂油烟采用高效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后经15m高的排气筒排放。熔铸烟气中烟尘排放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表2中金属熔化炉的二级排放标准;锯切粉尘无组织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硫酸雾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的排放限值;食堂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采取以上措施后,外排大气污染物均能达到上述标准要求。(2)水软化水站废水和净循环水系统排污水属于清洁水,外排至园区污水管网,最终输送至七里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酸雾喷淋废水、酸洗废水及清洗废水经厂区拟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全部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管网,最终输送至七里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厂区拟建完善的雨水集排设施,固废临时堆放场建有防雨棚,堆场四周设置截水沟,并与厂区雨水收集沟、初期雨水沉淀池连通;初期雨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主要收集前15min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洒水,中后期雨水较为清洁,直接进入园区市政雨水管网。为预防污水处理站跑冒滴漏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生产废水事故,建设方应立即停止生产,及时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抢修,同时将废水导入事故应急池,待污水处理站修复正常后方可恢复生产,严禁生产废水事故外排。(3)噪声 对于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产生噪声采用调整车间位置、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基础安装减震器、车间采用隔音门窗、墙体采用吸音材料等降噪措施。隔声处理效果可达25dB(A)以上,并通过合理布置和厂区绿化减轻对厂界噪声的影响。项目一期工程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本项目一期工程正常生产时,厂界噪声可满足标准要求。(4)固体废物项目一期工程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返回炉重熔,熔铸废渣和除尘灰外售给其他企业回收有价金属;酸洗槽及清洗槽沉渣、废乳化液、废机油及含机油的废抹布、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不外排。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项目一期工程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堆放场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要求建设;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场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建设,并做好防风、防雨、防渗措施。5、环境风险分析、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1)本评价根据相关标准,对该项目工艺过程、原辅材料等进行了分析,确定该项目危险物质为硫酸、片碱和液氨。危险设备、装置有各生产车间、硫酸储罐、液氨储罐、废水处理系统、废气处理系统、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等;(2)在工程设计及生产运行过程中,严格按工程设计、操作规程运行和管理,积极采取各项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有效减少风险产生的几率,降低危害和环境损坏。(3)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96-2004)要求,在环评中提出各种风险防范措施,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内容包括应急计划、应急组织机构人员、预案分级响应、应急救援保障、应急控制措施、应急培训计划等,能够在事故发生后对其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综合上述分析,本评价认为本项目一期工程完成后,在认真落实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风险事故水平可接受。6、措施的技术经济论证结果(1)气根据熔铸烟气烟尘的特点,采用袋式除尘的方式进行处理。袋式除尘已在国内铜加工生产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目前现有项目熔铸烟气即采用袋式除尘的方式进行处理。根据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报告09-11年的监测结果(见表9.2-1),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现有项目产生的熔铸烟气在采用袋式除尘后,除尘效率达到97%以上,处理后排放的烟尘浓度达到《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金属熔化炉二级标准要求。项目一期工程采用袋式除尘 对产生的熔铸烟气进行处理是适宜的、可行的,既可以达到较高的除尘效率,保证烟气达标排放,又可以回收烟气中的有价金属。根据硫酸雾的特点,项目一期工程采用酸雾净化塔进行处理。酸雾净化塔为成套设备,具有阻力损失少、比表面积大、化学反应完善、气液比选用合理、吸收净化效率高、耐腐蚀、耐老化性能好、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维护等特点。酸雾净化塔已在国内化工、机械、冶金、电子等多个行业酸雾的处理上得到成功应用,是目前较为先进、成熟的酸雾治理工艺设备。经酸雾净化塔处理后排放的酸雾能达到环保排放标准要求。项目一期工程采用玻璃钢酸雾净化塔处理酸洗产生的硫酸雾是适宜的、可行的。(2)水酸洗废水和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及金属离子(铜、锌等)。本项目一期工程拟采用中和处理+膜过滤+反渗透深度工艺对酸洗废水及清洗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盘管车间和冷凝管车间酸洗及清洗用水、翅片管车间清洗用水,不外排。从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报告09-11年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该污水处理工艺对于酸洗废水及清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稳定,处理后的尾水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1996)一级标准要求。由于酸洗和清洗用水的水质要求不高,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1996)一级标准要求的酸洗废水及清洗废水可以回用于酸洗和清洗工序。因此,本评价认为本项目一期工程采用中和处理+膜过滤+反渗透深度工艺处理酸洗废水及清洗废水是可行的。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园区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输送至七里店污水处理厂处理。七里店污水处理厂原处理能力为4万吨/日,经过挖潜改造后现处理能力可达6万吨/日。目前,桂林市排水有限公司正对七里店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将处理规模由原来的6万吨/日提高到16万吨/日,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采用A2/O法处理工艺,配套污水干管7km,以服务高新区,同时接纳北区部分污水。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170t/d,远远小于七里店污水处理厂扩建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时,经化粪池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满足接管要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已于2009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3年底前竣工投产。本项目一期工程计划2013年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届时生活污水可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综上所述,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生活污水进入七里店污水处理厂处理是可行的。(3)噪声项目噪声源较多,但大多数都安置在厂房内,主要为设备噪声。噪声防治措施主要从生产设备噪声控制和车间厂房隔音两个方面考虑。设备噪声的控制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基础减震、消声隔音等均属于常用的设备降噪措施;对于挤压机、冷轧管机、矫直锯切机等设备的降噪措施在同行业中已被广泛应用,降噪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设备产生的噪声。车间厂房的隔音包括安装隔音门窗和墙体吸音。采用的隔声门及隔声窗均属于环境保护产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J87-85)中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并根据《建筑门窗空气声隔声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5-2008)进行检验,确保达到相应的隔声性能;车间厂房屋顶和墙壁采用玻璃棉或矿渣棉等多孔纤维吸音材料。当声音入射到多孔材料时,引起孔隙中的空气振动。由于摩擦和空气的粘滞阻力,使一部分声能转变成热能,同时孔隙中的空气与孔壁、纤维之间的热传导,也会引起热损失,使声能衰减,从而达到吸音降噪的作用。采取以上措施后,并综合考虑距离衰减等因素,经预测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标准昼、夜间的限值要求。(4)固体废物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包括酸洗槽及清洗槽沉渣、废乳化液、废机油及含机油的废抹布、污水处理站污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熔铸废渣、除尘灰、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在所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理措施中,各车间铜加工锯切废料及收集的锯切粉尘返回炉重熔,熔铸废渣和除尘灰外售给其他企业回收有价金属;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置。为防止固体废物露天堆放,雨天淋溶水下渗污染地下水,项目拟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要求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堆放场、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建设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场,做好防风、防雨、防渗措施。在采取以上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后,本项目一期工程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均得到妥善处置或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而且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7、经济损益分析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可加快桂林市的经济发展,并可为社会提供823人的就业机会,缓解桂林市富余人员的就业压力,同时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国民经济产值和当地政府税收。建设单位亦十分重视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工程的收益大于投入,环保投资是合理的。8、防护距离及搬迁经计算得,项目不设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由于本项目一期工程冷凝管车间的建设占用了厂区职工生活区,因此,职工生活区拟将进行搬迁。根据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职工生活区搬迁的说明,并经与桂林国家高新区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局沟通,并初步达成协议:职工生活区搬迁至规划的湖塘综合服务区,拟采用企业参与竞争、招拍挂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继而进行住房开发,或直接购买商品房,以解决现生活区内职工的住房问题。 9、环境监测计划与环境管理计划根据本项目一期工程的污染特征,以及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建设单位拟按下表所列的环境监测计划进行监测。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时间监测项目监测因子监测频率监测点位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施工期大气TSP每季度一次施工场界四周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每半年一次,昼夜两时段施工场界四周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运营期生产废气TSP、锌、铜每年两次除尘系统进出口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硫酸雾酸雾净化系统进出口颗粒物、硫酸雾车间无组织排放生产废水pH、BOD5、CODCr、氨氮、石油类、硫酸盐、铜、锌等每年两次污水处理站进出口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生产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每年两次主要噪声源(各车间主要生产设备)附近1m处和厂界周围(厂界监测点与现状监测点位相同)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空气环境TSP、锌、铜、硫酸雾每年两次周边居民区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地表水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硫酸盐、铜、锌、镍、铅等每年监测二次(平、枯)马鞍河(与现状监测点位相同)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地下水pH、硫酸盐、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硫酸盐、铜、锌、镍等,同时测定水深、水位每年监测二次(平、枯)厂址内部和周围村庄民用水井(与现状监测点位相同)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桂林市环保局厂内自检生产废气TSP、锌、铜每年两次除尘系统进出口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硫酸雾每年两次酸雾净化系统进出口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颗粒物、硫酸雾每年两次厂界无组织排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生产废水pH、BOD5、CODCr、氨氮、石油类、硫酸盐、铜、锌等每月一次各废水处理设施进出口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本次评价对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计划提出如下建议,详见下表。环境管理工作计划一览表阶段机构监督内容监督目的 可行性研究阶段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1、保证环评内容全面、专题设置得当,重点突出。2、保证本项目可能产生的重大的、潜在的问题都已得到了反映。3、保证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有具体可靠的实施计划。设计和建设阶段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审核环保初步设计。1、严格执行“三同时”2、检查环保投资是否落实。2、确保环保投资3、检查料场和灰土搅拌站场所是否合适。3、确保这些场所满足环保要求4、检查粉尘和噪声污染控制,决定施工时间。4、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检查施工场所生活污水及废机油的排放和处理情况。5、确保地表水和地下水不被污染6、堆渣和取弃土场地恢复和处理。6、确保景观和土地资源不被严重破坏7、检查环保设施“三同时”情况7、确保“三同时”8、检查环保设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验收环保设施营运阶段桂林市环境保护局、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检查运营期环保措施的实施。2、检查环境监测计划的实施。3、检查需采取进一步环保措施的敏感点。4、检查环境敏感区的环境质量是否满足其相应质量标准要求。1、落实环保措施。2、落实监测计划。3、加强环境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达标排放,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4、保障人群身体健康(四)公众参与建设单位在确定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后,于2011年2月17日在本公司网站(http://www.lijiabrasstube.com)向公众进行了第一次公众参与的信息公示;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编制完毕后,于2011年4月2日,又一次在本公司网站(http://www.lijiabrasstube.com)向公众进行了第二次公众参与的信息公示,告知公众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的概况及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中的有关内容及其简本获取方式,使公众能够了解拟建项目概况、建设目的、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拟采取的污染防治对策及主要评价结论,并公布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的联系地址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建设单位还在本公司公告栏及桂林高新区管委会张贴了两次公众参与信息公示的内容,以便广泛征询公众意见。公示期间,为进一步广泛争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建设单位又采用问卷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反馈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众对项目内容的了解程度、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态度、对公众所担心的问题以及就该项目的建设提出的环保建议和要求。 本次公众调查范围涉及建设地周边主要企事业单位以及厂址附近可能受项目影响的公众。调查区域的选择考虑了可能受项目建设影响的敏感点。调查对象以居住、工作、生活在项目所在地周边的群众为主,另外还对当地部分单位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12份,有效回收表格103份(其中10份为当地单位的意见),有效回收率为92.0%。根据调查统计,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比较支持,支持率为91.4%;无所谓的有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6%;无人对本项目的建设持反对意见。通过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当地公众参与意义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因而能够积极配合调查,较认真地填写调查表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从对本项目所在地周围各阶层人员的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人对本项目的建设比较关心,对项目情况都比较了解,认为本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同时,公众对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比较关心,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务必落实好拟建项目的各种污染物防治措施,确保达标排放,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广西铜深加工产业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单位为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提升公司产品品质,与《桂林国家高新区铁山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中铁山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功能定位不冲突,满足园区的清洁生产要求及工业用地类型的要求,符合园区对现有企业的管理要求。项目一期工程针对厂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现有项目部分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并提出“以新带老”措施,如收集现有项目及在建项目锯切产生的大颗粒锯切粉尘;采用酸雾净化塔收集现有项目酸洗产生的硫酸雾,减少无组织排放;在现有降噪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现有项目设备及厂房的降噪投入,加强管理,从而进一步降低厂界噪声;对现有布袋除尘装置的维护和运行加强管理,减少烟尘排放量,确保除尘效率至少达到98%以上。在生产过程中项目一期工程遵循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原则,环境风险在可接受程度内。在切实做好项目可研及本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及“以新带老”措施,加强管理,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严格控制噪声排放的基础上,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是可行的。(六)联系方式1、建设单位: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韦天升联系电话:13977393651传真:0773-5867014 电子信箱:glnmf@lijiabrasstube.com2、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联系方式: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