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 MB
- 3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国环评证甲字第3611号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评价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五月西安
目录1总论11.1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11.2评价目的21.3环境保护目标21.3.1水源保护区21.3.2文物21.3.3医疗、文教、科研及居住区32规划方案概述42.1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概况42.1.1规划范围42.1.2规划年限42.1.3规划内容42.2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11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43.1自然环境概括143.1.1地理位置143.1.2地形地貌143.1.3气象特征143.1.4土壤特征153.1.5地层岩性153.1.6地质构造153.1.7水文特征163.1.8地震烈度173.2兰州市环境质量现状183.2.1兰州市水环境质量现状183.2.2兰州市声环境质量现状183.2.3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18
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194.1声环境影响评价194.2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4.3地下水环境影响214.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224.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234.6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234.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235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265.1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265.1.1规划方案优化原则265.1.2线网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265.2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265.2.1生态景观保护措施265.2.2水源地保护措施275.2.3文物保护措施275.2.4噪声污染控制原则295.2.5振动污染控制原则295.2.6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原则305.2.7水环境污染控制原则305.2.8电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315.2.9固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315.3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建议316执行总结32
1总论1.1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规划名称:《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兰州市“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特点决定了黄河盆地成为城市发展和历版城市总规的核心区域,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河谷用地愈加紧张,历版总规都在进行跳出河谷,向外发展,拓展市域空间范围的尝试。总体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中心城区“人口抽疏”向外发展,市域发展轴为“北拓东进”。兰州市主城区北部、秦王川片区2012年8月被确立为国家级新区,规划2030年,人口达100万人;在四版总规里,中心城区范围进一步向东拓展,由原来的和平组团,拓展至定远、金莱组团。从现状看,位于定连组团的大名城开发集团,首期工程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居住20万人的规模,迫切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和带动;北部兰州新区的初期发展离不开主城区产业的专业和支持,因此,也需要大运量、经济、环保的轨道交通来加强新老城区的血脉联系。2009年10月19日,甘肃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要求把兰州周边城镇纳入兰州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不断拓展兰州市区发展空间,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经济的相互融合。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兰州新区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新形势西部区域发展的新需求下,兰州突出的区位条件和历史影响力,要求兰州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随着兰州新区的正式获批以及兰州第四版总规的出台,兰州市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重点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满足交通需求,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时启动了轨道交通线网修编工作,并于2014年2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铁一院为线网修编主编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要求,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对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在接受委托后,随即组32
成评价工作组,对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分析,对规划线路沿线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根据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以及规划环评导则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书。1.2评价目的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通过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线路走向、敷设方式等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促进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3环境保护目标1.3.1水源保护区兰州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于兰州市黄河段上游。根据叠图分析,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号线的石岗车辆段临近该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但未进入保护区范围。1.3.2文物根据1号线开工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经过的金天观、兰州府城隍庙、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获文物部门批复。下阶段应尽快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线涉及的其他文物的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并通过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线网规划线路与文物的关系见表1.3-1。轨道交通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表1.3-1序号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保护级别途经线路线路敷设方式与规划线路位置关系保护内容1兰州黄河铁桥国家级3号线地下线路下穿文物建设控制地带,距离铁桥桥墩最近112m,距离将军柱54m铁桥及镇远桥铁柱2金天观国家级1号线地下线路穿越文物建设控制地带,最近古建筑距线路约30m古建筑群3兰州府城隍庙国家级1号线地下线路位于建设控制地带内,庙门距线路约60m正殿、享殿、寝殿、回廊、钟鼓楼、牌坊及诸祠等4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省级1、2号线地下1号线下穿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2号线下穿建设控制地带,1号线距白衣菩萨殿约35m,距白衣寺塔约60m,2号线距白衣菩萨殿约60m,距白衣寺塔约80m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5白虎山古墓葬县级4号线隧道线路与宝兰客专并行,在古墓葬下方以隧道形式穿过,隧道顶部标高应不高于宝兰客专隧道顶部,则不涉及白虎山古墓葬古墓葬内所有文物32
1.3.3医疗、文教、科研及居住区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线临近分布的医疗、文教、科研及居住区,亦为环境保护目标。32
2规划方案概述2.1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概况2.1.1规划范围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按地域分布,分为兰州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不同层次范围。(1)市域兰州市辖区、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面积约5810平方公里。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3)中心城区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部分地区,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连搭乡的部分地区,面积为741平方公里。本次《线网规划》研究范围:以中心城为重点,以规划区为主要范围,即兰州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研究市区线网规划;以兰州新区和榆中县为主要目标,研究与市区联系的市域线规划。2.1.2规划年限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年限:远期:远期年限为2030年,支撑兰州市与兰州新区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形成;远景:远景年限为2030年以后,年限不限。2.1.3规划内容32
1、线路规划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其中1、2号线为市区干线,3号线为辅助线,4、5号线为市域快线,线网总长约207公里,车站数量87座,其中换乘站12座。全线网共设停车场5处,定修车辆段3处,大架修车辆段2处。见图2.1-1。推荐线网中各线路特征见表2.1-1。32
规划远景线网线路特征一览表表2.1-1线路名称全网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线路起讫点石岗至东岗石岗至雁北路火车站至青白石片区雁滩至榆中高铁站火车站至新区线路长度(km)2073437224371车站数量872432171413换乘站1×3+11×278434主要经由地S047#深安路-银安路-西津西路-西津东路-临夏路-张掖路-东岗西路-东岗东路西固路-S040#-福兴路-安宁路-十里店东街-T194#-民乐路-庆阳路-平凉路-火车站东路-瑞德大道-段家滩路-雁园路火车站西路-白银路-中山路-盐场路-雁北路至青白石白道坪片区雁滩路-和平大道-经十五路-经十二路-宝兰客专通道天水路-包兰通道-忠水路-水秦路-经十五路-纬三十二路性质与功能定位市区干线。西起西固区石岗站,依次串联了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东至城关区东岗站,是主城区东西向的客流主骨架,与主城区内布设的所有轨道交通线路都能够实现一次换乘,与城市的结构形态契合。市区干线。西起西固区石岗站,依次串联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东至雁北路站,位于东西向的第二客流走廊,与一号线一道满足城区东西向出行的需要,又能部分解决城关区南北向客流出行的需求。辅助线。是城关区沟通黄河两岸的轨道交通线路,线路依次串联了城关核心区、盐场组团、雁滩地区、白道坪青白石片区。该线增加了外围组团与城关核心区的出行联系,解决了青白石及白道坪外围台地片区与黄河盆地的出行联系。市域快线。起于雁滩路站,向东依次穿经城关区、和平组团、定连组团、榆中县城,终点设在榆中高铁站。该线路加强了主城区与东部片区的轨道交通联系,与1号线衔接共同打通了城市东西向发展的大动脉,拓展了城市向东发展的空间。市域快线。起于火车站,向北依次穿经城关区、忠和、水阜至兰州新区。该线打通了主城区与兰州新区的轨道交通联系,为兰州新区与主城区客运的出行提供大容量、快速安全、边界的交通方式,将有力地促进兰州新区的发展32
图2.1-1线网规划方案示意图32
2、车站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共设车站87座,其中换乘站12座,平均站间距2.38km,见表2.1-2及表2.1-3。各线的车站分布特征表表2.1-2线路线路长度(km)车站数(座)平均站间距(km)1号线34241.422号线37321.163号线22171.294号线43143.075号线71135.46线网合计207872.38换乘站换乘线路表表2.1-3序号车站名称换乘线路1玉门街站1、2号线2西客站1、2号线3西关什字站1、3号线4东方红广场站1、2号线5盘旋路站1、5号线6五里铺站1、2号线7东岗站1、4号线8雁园路站2、4号线9雁北路站2、3号线10新港城站3、5号线11雁滩路站4、5号线12火车站站2、3、5号线换乘3、场(段)基地根据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景规划全线网共设停车场5处,定修车辆段3处,大架修车辆段2处,见表2.1-4。线网车辆基地分布一览表表2.1-4线路长度(km)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占地规模1号线34东岗车辆基地1、2、3号线的大、架修。用地约40公顷陈官营停车场1号线停车场停车场用地约11公顷2号线37石岗车辆段2号线定修段石岗车辆基地用地约30公顷排洪南路停车场2号线停车场停车场用地约12公顷3号线22青白石车辆段3号线定修段车辆段用地约30公顷4号线43和平停车场4号线停车场停车场用地约15公顷32
榆中车辆基地近期为定修段,远期预留4、5号线的大架修任务。榆中车辆基地用地约40公顷5号线71新区车辆段5号线定修段新区车辆基地用地约30公顷水阜停车场5号线停车场停车场用地约20公顷马家铺停车场5号线停车场停车场用地约15公顷4、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的指挥中心,其功能是对轨道交通全线的列车运行、电力供应、防灾报警、车站设备(含环境控制)和售检票业务等实行监控和调度指挥,调度人员可对线路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同时,控制中心也是信号、通信、综合监控及AFC系统的中央级设备的设置场所。紧急情况下,控制中心亦是轨道交通线网的应急指挥中心。根据规划,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统一集中建设各线路的控制中心成立线网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选址位于东岗车辆基地内,总用地面积约9140平方米。5、主变电所主变电所不仅设备投资大、电源引入费用高,而且用地面积大,综合考虑,1-5号线设置10座主变电站,供电范围如表2.1-5所示。主变电所设置表表2.1-5序号主变名称供电范围备注1规划二站主变1、2号线共享石岗车场、世纪大道可作为备选2西客站主变1、2号线共享3火车站主变2、3、5号线共享公交五公司车场、雁北路可做为备选4新港城主变3、5号线共享马家铺可做为备选5东岗主变1、4号线共享五里铺车站变电所预留的开关柜条件,后续可根据线网调整情况,利用临近主变供电能力。6定远主变4号线后续阶段可考虑和连搭场段合建7高铁主变4号线后续阶段可考虑和高铁场段合建8水阜主变5号线后续阶段可考虑和临近场段合建9新区一站主变5号线10经十三路站主变5号线后续阶段可考虑和临近场段合建6、敷设方式(1)线路敷设方式规划原则1)线路敷设方式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现状以及工程地质、环境保护等条件,可分为地上线和地下线。地上线包括地面线和高架线。地面线包括路堤和路堑形式,高架线为桥梁形式,地下线为隧道形式。从隧道洞口至地32
上线的转换地段为过渡段。过渡段的位置应合理利用地形,其长度应尽量缩短。2)线路敷设的位置,应尽量选择在道路红线以内,以避免或减少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干扰。当线路偏离红线而进入建筑区的地段,应予统一配合规划或作特殊处理。3)线路敷设方式在旧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大的地区,应选择地下线;为了节省工程造价在其它地区应尽量选用地上线,但须注意处理好对周围环境的影响。4)地上线应选择道路红线较宽的街道敷设,其中高架线(包括过渡段)要求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50m,地面线要求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60m。5)线路的敷设方式还要从整个线网协调统一考虑,尤其是在线网上的交织(交叉)地段,要处理好两线间的换乘或相互联络的问题。(2)线网规划敷设方式根据上述线路敷设规划原则,结合沿线城市建筑、道路布局以及地形与地质条件等,敷设方式规划如下:1号线全线34km,其中高架段约4.8km,敞口段约0.3km,地下段约28.9km,共设置24座车站,其中3座高架站,21座地下站。2号线全线37km,其中高架段9.3km,过渡段0.25km,地下段27.45km,共设置31座车站,其中6座高架站,25座地下站。3号线线路全长22km,共设17座车站,其中地下车站12座,高架车站3座;火车站站~雁北路段约12km为地下线,线路出雁北路站后,设敞口段完成地下、高架线转换,联合大学至大学城段,以高架、地面线为主,局部根据工程需要设置为地下线。4号线线路全长共43公里,共设14站,4座高架,9座地下,1座地下一层地面一层站;其中隧道、桥梁、路基分别长19.7、16.8、6.5公里。5号线线路全长71公里,其中隧道、桥梁、路基分别约为8.4、39.4、23.2公里。7、车辆制式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推荐选用的车辆制式为A型车,其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1-6。32
车辆主要技术指标表表2.1-6项目参数车型选择A型车车体长度(mm)22100车体最大宽度(mm)3000车辆最大高度(mm)3800车辆定距(mm)15700车轮直径(mm)840转向架轴距(mm)2500地板面距轨顶面高度(mm)1130车门乘客每侧5对电动塞拉门司机室两侧设内开式车门最高运行速度80km/h平均技术速度50km/h旅行速度35km/h额定载员(人/列)带司机室(人/辆)310人/辆(其中坐席56)不带司机室(人/辆)310人/辆(其中坐席56)列车总重(乘客人均重量按60Kg计)331.6t(六辆编组)2.2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汇总见表2.2-1。32
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表表2.2-1序号相关政策、规划主要目标或内容符合性分析结论或建议1《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轨道交通采取电力牵引,且单位能耗远低于常规公交汽车,兰州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通过这一绿色交通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减少兰州公共交通对燃油的依赖,促进兰州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符合2《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优先发展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和经济的出行方式。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公共出行方式,符合《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相关要求。符合3《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契合空间发展战略和市域发展特征,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并形成“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本规划涉及的1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西固核心组团、安宁-七里河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2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安宁-七里河组团、彭家坪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3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北至盐场-九州组团;4号线西起城关核心组团,经和平组团、定连组团,东至榆中;5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经盐场-九州组团,北至兰州新区。线网规划5条线的线路走向完全符合城市形态特点及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方向。相容4《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遵循的原则为: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有效的连接兰州未来发展的各个功能区,既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同时又能有效的引导城市未来土地利用,促进城市新骨架的形成,加快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而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又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周围用地的整合,促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相容5《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建立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辅助的客运系统”的城市骨干客运系统规划策略,并符合“网络形态与城市客运需求相适应,双心之间需两条轨道支撑;枢纽布局衔接城市中心、对外枢纽站点、重大公用设施的服务、与市域系统的衔接”的线网布局原则。本规划的线路走向基本与城市交通中的主客流方向一致,线路基本沿城市干道布设。2、3、5号线经过兰州客运枢纽站;1、2号线经过兰州西客站客运枢纽。本规划与城市对外公交客运系统衔接紧密,重点突出,换乘方便。因此,兰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兰州综合交通规划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它的实施将促进兰州市综合交通的迅速发展。相容6《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兰州市情,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服务兰州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兰州特色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新机制,建设可持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实施,将建立起兰州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框架,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减少老城区的人口分布,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所以,本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生态化。此外,轨道交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以电力资源为动力的地铁作为城市骨干交通,具有污染小、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等特点,是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设协调32
续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城市。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基础。因此轨道交通规划与《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有较好的协调性。7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声功能区线网规划线路总长度207km,其中高架线110km,地下线97km。由于轨道交通地下线不存在轨道运行噪声问题,避免了对沿线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其敷设方式与沿线的声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功能区有一定影响,但在下阶段加强声环境保护措施,或者优化线路敷设方式等措施后,可以满足评价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加强声环境保护措施或者优化线路敷设方式8环境空气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环境空气功能区轨道交通采用电力动车组,无废气排放,有利于吸引地面公交客流,减少地面公交、出租车、摩托车尾气排放,对改善兰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相协调。协调32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概括3.1.1地理位置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科教及信息中心。地处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带,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0′之间,为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3.1.2地形地貌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2500m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石质山地是祁连山的余脉,分布在市境的南北两侧。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地海拔都在3000m以上,其中马啣山海拔3670m、兴隆山海拔3021m,犹如镶嵌在黄土海洋中的两个岩石岛屿。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兰州黄河谷地盆地西起青石关,东至桑园峡,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最宽约9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平均海拔1500m~1550m。根据该区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山麓斜坡堆积及河流侵蚀堆积三类,形成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四种地貌单元。3.1.3气象特征兰州地区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造成极地寒流南侵,气候干冷;夏季受大陆低气压控制盛行西南风,太平洋热带气团可以抵达本区,气候相对温热为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较远,太平洋热带气团到本区强度减弱,大陆性增强,因此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风向常年偏东,多年平均风速0.9m/s,最大风速16.0m/s。本区年平均气温为9.8℃,最冷月为一月份,月平均气温为-6.9℃;最热月为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2℃。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19.7℃,气温年较差29.1℃,年平均日较差13.4℃,地面平均冻结日期为11月29日,解32
冻日期2月5日。最大冻土深度以一月份为最高,达103cm。兰州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311.7mm,单日最大降水量96.8mm,而且降水量集中在七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5%,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降水量不足全年的1.6%;夏季的东南风是本区水汽的主要来源,夏季降水变化很大,多发暴雨形式出现,最大年降雨量为546.7mm,最小降雨量为189.2mm,最大日降雨量为96.8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46.4mm,其中5、6、7月份蒸发量占全年的45.2%。3.1.4土壤特征兰州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属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带。南部和西部山地形成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2100-2800米为山地草原-栗钙土带,2400-2900米的为山地针叶林-灰褐土带,2700-30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带,植被覆盖度由荒漠草原的5%过渡到森林灌木丛的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灰钙土的0.3%-0.8%到山地土壤的8%以上;在河谷川地形成较肥沃的灌淤土;海拔1600-1800米范围的梁峁地和坪台阶地形成长期耕种的黄绵土。3.1.5地层岩性兰州地区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兰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有: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3.1.6地质构造兰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昆仑一秦岭地槽褶皱系祁连中间隆起带,区域上断裂发育。兰州市自前长城纪至早元古代末的地壳运动最为强烈,沉积了巨厚的海洋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末期的祁连运动结束了祁连海槽的发展史,使所有老地层褶皱成山,奠定了兰州市基本构造骨架,并且形成大体呈线性的紧闭褶皱,正、逆断层发育,表现为地槽型特征。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形成了山间坳陷、山间盆地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壳水平运动不甚剧烈,褶皱平缓,具地台特征。燕山运动在兰州市广泛发育,形成了平缓的短轴状褶曲。另外,由于兰州市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转弯部位,又是几个不同形式32
构造的交汇部位,复杂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兰州市基底与盖层产生大幅度、大面积的不均匀升降,使古老的隆起继续隆起,新、老沉降区不断下沉。3.1.7水文特征兰州深居大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地表大部分是被黄土覆盖的丘陵、沟谷和盆地,只有南部和西部是祁连山东延的石质山地。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11.7mm,自产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年平均量约为2.39×108m3,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108m3,允许可开采量为1.59×108m3,可利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月,属半干旱气候区。河流短小,多为间歇性的河沟,大多数河沟,只有雨季才有水流通过,其他时间,多为干涸的河床。境内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的破坏,使裸露的黄土,遇到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给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兰州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而年蒸发量高达1800mm左右,地表年径流深度很小,大都在5~10mm,不少地区经常无径流产生,水资源十分缺乏,人畜饮水也经常发生困难。兰州地区属黄河流域,黄河干流贯穿全境,又有支流湟水、大通河、庄浪河注入,给兰州地区不仅带来丰富的水资源,而且峡谷地带还蕴藏着大量的水力资源。兰州市区河流主要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湟水、庄浪河、雷坛河、寺儿沟和一些季节性支流西果园沟、黄峪沟、李麻沙沟等。黄河是兰州的主要过境河流,从八盘峡进入河口、西固、七里河、城关区至桑园峡流经50公里。据兰州水文站1935~1968年间的观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5.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080m3/s,最小流量为60.2m3/s,最小流速0.42m/s,相应按年内逐月流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每年6~10月为丰水期,各月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2)每年4~5月、11月为平水期,各月平均流量600-1000m3/s;(3)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各月平均流量小于600m3/s;黄河历年平均含砂量为3.56kg/m3,最大含砂量为303.5kg/m3,最小含砂量仅0.049kg/m3。河流水文动态时空变化较大,特别是河流来水量和含砂量的时空变化较大,主要是与上游流域地区的区域降水及流经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黄土和32
红层地区有直接关系。黄河兰州段的特点是川谷相间河道一束一放,川(盆)地河段河面较宽,一般在200~500m之间,水深1.5~3m,流速1m/s左右,峡谷河段河面较窄,一般在60~100m之间,水深4~5m,流速3~4m/s左右。据兰州水文站1971~1983年间观测资料统计:黄河兰州段平均流量在997m3/s,最大流量为5600m3/s,最小流量为213m3/s。自刘家峡水库蓄水后,黄河兰州段河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在雁滩、七里河、西固等河段有许多支岔河道、河心滩岛和河漫滩地,由于水库调节了最高洪水位而相应减少了淹没范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用地不断扩大,与河争地,使水域面积较五十年代减少5km2。兰州地区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其中潜水分布广,储量多;按其含水层的条件,又可分为基岩裂隙水、黄土丘陵区潜水、河谷潜水、山前倾斜平原潜水等。(1)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是赋存于各类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孔隙裂隙中,以潜水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渗透性弱,径流缓慢,最终以泉的形式排泄,富水性弱,水量贫乏,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小于0.1L/s·km2,地下水水质较差,矿化度多大于3.0g/L;(2)黄土丘陵区潜水:兰州黄土丘陵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又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很少有水流渗入地下,补给潜水,因此黄土丘陵地区的潜水储量少,水质差。(3)河谷潜水:沟谷潜水是贮存于沟谷冲积、洪积层中的一种地下水。这种潜水在兰州地区分布比较普遍,主要靠周围山地的基岩裂隙水和黄土丘陵区的潜水补给,另外大气降水和洪水的渗入,也是重要的来源。(4)山前倾斜平原潜水:主要有榆中盆地潜水和秦王川盆地潜水,前者地下水主要来自马啣山和兴隆山区的河流和潜水补给,向北排入苑川河谷。后者潜水主要存于盆地东西两侧,古河道的全新统的砂碎石层中。3.1.8地震烈度兰州市地质条件相对较稳定,地震活动活跃,据记载兰州1125年发生7级地震,1629年在水挂庄发生5.5级地震。破坏性大。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兰州市区(4个市辖区)与永登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20g;榆中县、皋兰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32
3.2兰州市环境质量现状3.2.1兰州市水环境质量现状1、地表水水质2013年黄河兰州段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监测的5个断面中扶河桥和新城桥断面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优;包兰桥和什川桥断面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水质状况良好;支流湟水桥断面为四类水质,水质较差。2、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其监测断面设置在岸门桥。根据兰州市2011、2012、2013年兰州市环境质量简况,兰州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3.2.2兰州市声环境质量现状一、区域环境噪声2013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7分贝,比上年下降2.6分贝,噪声声源构成比例为:交通25.9%、工业3.3%、生活42.9%、施工噪声0.4%、其它27.4%。监测结果显示,安宁区的等效声级最低,为50.4分贝;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的噪声等效声级为55分贝。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分别为91.8%、89.1%、100%、84.2%。二、交通干线噪声2013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5分贝,比上年下降0.6分贝;交通噪声监测点达标率为83.1%,与上年相比上升了29.2个百分点。3.2.3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兰州市城区空气污染主要呈扬尘、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3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51%,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26%,达到国家二级标准(0.0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153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12.5%,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7毫克/立方米)。降尘量为23.47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13.93%。32
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4.1声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噪声包括车辆行驶的轮轨噪声、车站设备噪声和车辆段、停车场噪声等。根据声源形式可分为点源和线源,点源包括地下车站的风亭、区间风亭,车辆段的空压机、风机、检修设备等;线源则是行驶于高架和地面线路上的列车。1、高架段噪声高架段轨道交通噪声对两侧近距离区域的声环境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在不采取任何工程措施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噪声主要通过空间衰减,影响范围较大;在设置声屏障后,两侧区域声环境质量将得到有效的保护。2、风亭声环境影响轨道交通地下段环控设备噪声中排风亭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新风亭由于源强值低对外环境影响较小,活塞/机械风亭源强值高,但运营时间短,在昼间正常运营时段内基本不开启,因此对风亭周围昼间声环境状况基本没有影响。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为排风亭。风亭选址应远离既有声环境敏感点,同时,新建对声环境敏感的建筑与风亭之间也应保持适当距离。根据风亭噪声预测并结合城市空间限制条件等实际情况,建议根据不同声环境功能区确定不同的噪声防护距离。在此基础上,还应对风亭采取隔声、消声、遮挡等措施,风亭的型号应优先选择低噪声、超低噪声设备,风亭朝向应背向声敏感建筑、面向道路,保证声环境敏感点的环境质量。2、车辆段、停车场声环境影响车辆段、综合基地若设有试车线,存在试车作业噪声。试车过程主要为动力装置噪声和制动噪声,噪声起伏的幅度较大,每次试车时间一般为10~30min,每隔6~9天试一列车,并且夜间不试车,总的来说试车噪声对外界环境影响小。车辆段、停车场、洗车库、检修库、污水处理站等建筑应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的一侧,产生噪声的设备应尽量安装在库房以内。试车线应设置在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的车辆段内。另外,车辆段及停车场用地界四周应有实体围墙,遮挡32
噪声直接向外传播。4.2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振动影响轨道交通振动是由于列车运行时轮轨之间的相互撞击而产生的,然后经轨枕、道床后向线路两侧扩散传播。根据国内建成轨道交通的实验结果表明: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类型、距离等。通过对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既有轨道线路振动影响的现场测试统计,地铁地下线和地面线振动影响范围较大;而高架线路振动影响范围较小。2、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城市规划中的振动防护根据振动达标距离预测,对于规划线路沿线的未建成区,应尽量避免出现新的振动敏感点,在振动达标距离以内,不新建住宅区、学校、医院、科研等建筑,避免振动影响。(2)设计选线中的振动防护建议在下一阶段轨道线路的研究选线工作中,应根据沿线区域振动敏感建筑的分布情况,线路应尽量避免下穿敏感建筑(住宅区、学校、医院、科研单位),且距振动敏感建筑的距离应尽量大于达标距离。在工程可行的情况下,隧道的埋深应尽量加深。(3)振动防治措施类型的选择随着轨道交通减振技术的不断进步,振动环境影响已经能够通过采取减振措施达到《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要求,振动环境影响不再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外轨道交通工程中采用的减振措施种类繁多,按照减振效果大致可分为中等减振、高等减振、特殊减振等几个等级。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供选择的减振措施也越来越多,在今后的兰州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可根据减振需求和产品的经济、技术指标择优选取。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措施比较表表4.2-1减振等级中等减振高等减振特殊减振典型工艺措施减振器/Lord扣件轨道Vanguard扣件轨道弹性短轨枕整体道床钢弹簧浮置板轨道32
可施工性精度易控制、进度快轨道定位和施工精度要求高,但已解决精度易控制,进度较快施工精度要求高,进度较慢可调整性★★★★★★★☆★★★★★★★☆可维修性★★★☆★★★★☆★★★★★★★☆结构稳定性★★★★☆★★★★★★★★★★★★☆实践性★★★★★★★★☆★★★★★★★★☆减振性能6~8dB≤16dB≤12dB≥25dB应用实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广州、西安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轨道减振器和Lord扣件工艺先进、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能较好适应高架环境,易于铺设、在中等减振要求路段采用;弹性短轨枕整体道床具有施工工艺成熟、精度容易控制、养护维修较方便和减振效果,一般用于高等减振路段,在国内外地铁均成功铺设,运营使用情况良好;浮置板轨道由于施工和维修困难,只在减振要求很高的特殊地段才选用。4.3地下水环境影响兰州地区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其中潜水分布广,储量多;按其含水层的条件,又可分为基岩裂隙水、黄土丘陵区潜水、河谷潜水、山前倾斜平原潜水等。评价认为规划实施对沿线浅层地下水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区域地下水环境。针对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对规划区内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特提出以下的保护措施和建议。(1)评价区在地下线(隧道)工程建设中,若采用明挖式施工方案,则要作好排水和基坑壁的支护,以免发生基坑滑塌。(2)本次轨道交通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应限制强排水开挖基坑或大量抽取地下水,防止涌砂、涌水及软土地质灾害的发生。(3)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大量涌水事故,应立即停工,并采取有效截堵措施对地下水进行截堵,达到限制地下水排放的目的。(4)轨道交通建成后,尤其是地下隧道建成和轨道交通运营后,在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下,地面沉降、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地质灾害对隧道地形变是否产生影响,对轨道交通的长期安全、正常运营至关重要。为此,建议在隧道中设置水准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地形变的可能,采取有效防治32
措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5)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应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并制定事故抢险预案。4.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的线路运营期污水主要来自车站、停车场以及车辆段污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类。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沉淀、隔油等预处理,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之三级排放标准后,就近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结合兰州市排水工程规划,并从规划污水处理厂与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时序上分析,本次线网规划中5号线水阜停车场上下游均无规划污水管网,需新建小型污水处理站一座;5号线马家铺停车场距排水工程规划中排水管网约700米,其余各场、段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均能就近排入场区外既有或近期规划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兰州市各污水处理厂处理。轨道交通设施与污水处理厂关系见表4.4-1。线网规划停车场、车辆段与城市污水处理厂关系表表4.4-1线路车辆基地接纳污水厂处理能力2020年(万m3/d)接入条件说明1号线东岗车辆基地雁儿湾污水处理厂22市政管网陈官营停车场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21市政管网2号线石岗车辆段西固污水处理厂18市政管网排洪南路停车场雁儿湾污水处理厂22市政管网3号线青白石车辆段白道坪污水处理厂3市政管网4号线和平停车场和平污水处理厂10市政管网榆中车辆基地夏官营污水处理厂4.7市政管网5号线新区车辆段新区第三污水处理厂18市政管网水阜停车场水阜站小型污水处理站0.05-马家铺停车场白道坪污水处理厂3距市政排水管网约700米4.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由于采用电力牵引,基本实现大气污染的零排放。地铁风亭在运营初期排气有轻微异味,使风亭近距离人群感到不舒适。车辆段(基地)32
等检修设施一般不建锅炉,内燃调车机为流动源,废气排放少,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轨道交通运输客运量大,代替部分地面交通(公交、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等交通方式)运输功能后,可相应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对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有利。4.6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与西安地铁110kV地铁金花变电站的监测结果类比分析,地铁金花变电站附近及变电站北侧外35m内工频电场强度最大值为4.51V/m,工频磁场强度最大值为0.285×10-3mT,远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辐射标准(工频电场低于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低于0.1mT。主变电站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不会对围墙外的居民或流动人群健康造成影响,但考虑到公众对电磁环境敏感,建议主变电站选址应远离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电磁敏感建筑,主变设备与电磁敏感建筑应保持35m以上防护距离,主变电所建议采用半埋式全户内设计,输电线路采用地埋式。4.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根据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线网规划线路全长207km,其中地下线97km,占46.9%;地面及高架线路110km,占53.1%;共设车站87座,其中地下站61座,高架站26座。工程沿线占地主要包括过渡段、高架段桥墩、地下站出入口及风亭等。远景规划全线网共设停车场5处,定修车辆段3处,大架修车辆基地2处,共占地约243公顷。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兰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21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6平方米;远期2020年,兰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为91平方米。年均增长7.1平方公里左右,年均增长率为3.5%。人均对外交通用地面积从1.58平方米提升至3.75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1.96%提升至4.13%。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从8.62平方米提升至14.21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10.70%提升至15.6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4.12平方米提升至32
10.39平方米,占建设用地比例从5.11%提升至11.45%。根据《榆中盆地总体规划(2007—2020)》和气象专题,榆中盆地的可建设用地面积157.4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定连、金崖)。至2015年,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4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至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大于120平方米。根据《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兰州新区:借鉴近年来我国新区建设经验,大型产业新区人均用地指标通常较大,如曹妃甸工业区人均用地约220平方米,综合型新区人均指标一般偏低,如成都的天府新区的人均用地约135平方米(初步方案),兰州两江新区人均用地约137平方米(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兰州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2020年新区人口规模按60万人测算,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10平方公里。远景2030年城市人口100万人,考虑到新区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到2030年,在新区规划范围内共控制约246平方公里的用地。2030年道路广场用地面积2221.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07%,人均道路广场用地22.22平方米。从用地性质来看,线网规划所含场(段)、基地选址处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仅有东岗车辆基地及陈官营停车场属于交通设施用地,其他主要位于未规划区及其他用地,选址与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符合性一般。下阶段应尽快与兰州市国土资源局协调,针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用地性质需求,调整相应地块的土地利用规划性质,使轨道交通规划用地与调整后的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2、对城市生态的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地下工程施工扰动地下水对绿地植物生态需水影响较小,对绿地植物生长影响轻微,只要市政部门对绿地植物采取定期补水,可保证绿地植物正常生长。地面工程,本次规划场段基本不占用城市绿地,高架段桥墩、过渡段及地下车站,可能影响面积均十分有限,比例较小,故轨道交通规划实施对城市绿地影响轻微。为缓解轨道规划工程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影响,规划工程应充分利用高架桥段、车辆段、综合基地、停车场等地上工程进行绿化补偿,以降低工程对区域绿地的破坏程度。为更好的实现绿化效果,规划工程绿化应调查及吸取当地城市园林管32
理部门意见后,采用当地适生树种,绿化美化规划工程沿线及场段环境。同时对于城市绿地的保护,应该在施工期加强管理,对绿地植物定期补水,禁止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等压占绿地。32
5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5.1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5.1.1规划方案优化原则1、综合考虑线路走向的环境合理性,对涉及重要环境敏感区(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的路段尽可能采取避让措施。2、在声环境敏感区(特别是既有和规划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文教区)的线位尽可能采用地下线。3、规划线路尽可能沿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布设。4、适当关注高架线对城市景观影响。5.1.2线网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1、敷设方式优化建议2号线西固中路站-化工南路站区间已有成片集中住宅,评价建议根据兰石化搬迁后线路两侧敏感点分布情况,规划实施阶段进行地下线比选研究,可优化线路敷设方式。2、线路走向优化建议4号线连搭站-榆中高铁站路段以隧道形式与宝兰客专并行穿越白虎山古墓葬,建议在工程实施阶段,线路隧道应不高于宝兰客专隧道,并确保古墓葬安全。3、车辆段选址优化建议2号线石岗车辆段临近兰州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建议在工程实施阶段,优化车辆段选址,尽量远离水源保护区,确保水源地安全。4、主变电站选址建议线网规划阶段未具体确定主变电所位置,本次评价根据主变电所的电磁环境影响类比分析,建议在主变电所选址时,主变电所应远离居民、教育、医疗等电磁敏感建筑,且主变电所边界与敏感建筑之间保持30m以上的防护距离。主变电所建议采用半埋式全户内设计,输电线路采用地埋式。5.2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5.2.1生态景观保护措施做好施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在生态敏感区内设置临时工程,征用32
临时用地。加强景观保护措施。工程高架段对局部景观有一定影响,应对桥梁进行景观设计;此外,规划车辆段及基地、停车场等地面工程的主要建筑应进行景观设计,从建筑风格、功能、色彩、周边景观环境特点等综合考虑,使工程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5.2.2水源地保护措施线网规划2号线石岗车辆段临近兰州市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为保护水源地水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1)为保护水源地地下水环境,工程施工场地应尽量远离水源地,施工产生的所有污废水应收集后汇入城市污水管道,最终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2)施工料场选址应远离水源保护地,存放含有害物质的建材如水泥等应设蓬盖,必要时设围栏,防止雨水冲刷污染环境。(3)施工期生活污水应纳入既有的排水系统,严禁随意排放。加强施工机械的检修,严格施工管理,避免施工机械的跑、冒、漏、滴油,有效地减少施工机械废水对环境的污染。(4)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施工,控制施工范围,禁止施工垃圾弃于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及时清理废料、废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施工期间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等的监控工作,以备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作好应急措施。(5)车辆段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应集中收集并做好防渗等防护,及时清运并妥善处理,避免固体废物经风吹、雨淋等污染水源地。(6)工程建设过程应委托有资质单位,做好环境保护监理,监督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并定期向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汇报,对施工中出现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和施工活动,及时制止并整改。5.2.3文物保护措施根据1号线开工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编制的《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文物保护专题报告》,目前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段)经过的金天观、兰州府城隍庙、白衣寺塔及白衣菩萨殿三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获文物部门批复。下阶段32
应尽快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沿线涉及的其他文物的文物保护专题报告并通过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审批。(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建设项目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履行相关报批手续。(2)振源控制是遗址和文物振动响应控制的关键环节,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地铁列车机组选型与运营、轨道建设与养护是振动源控制的首要因素,故轨道交通设计和运营应符合如下要求:1)地铁列车建议采用有利于降低隧道振动的车型,中心城区运行最大速度不超过80km/h。2)采用减振扣件等技术措施以降低列车行驶造成的结构振动。3)重点文物和遗址区段地铁列车应设计为直线行驶,提高轨道平顺度要求,并加强养护,在运营时避免在该区段采用紧急制动措施。(3)考古先行、保护第一建议结合以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研成果,尽快开展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的前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及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评估工作,并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如遇有重要发现或问题,由甘肃省文物局及时报国家文物局处理。(4)开展专项评估适时开展地铁振动对文物安全影响的专项评估工作,并积极采纳评估意见与解决方法。(5)建立相应的文物保护措施及监管体系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方应明确文物保护意义及价值,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加强干部、职工的文物保护教育,增强全员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文物保护的主动性。应本着既对工程建设负责又对文物保护负责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如发现历史文物等遗存或影响文物本体的行为应立即停工,并及时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告并办理有关手续。建立项目施工区域文物保护机构应建立巡查机制,确保立项、勘探或施工过程中可能新增文物的安全。(6)关注文物整体风貌的协调与统一32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中除应关注地下穿行对文物本体造成的相关影响外,对于临近文物本体的地上建筑(车站)设计亦应考虑其外貌风格与相关文物本体之间的风貌协调关系。5.2.4噪声污染控制原则1、地面及高架线路地面及高架段轨道交通噪声对两侧近距离区域的声环境质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建议下阶段加强声环境保护措施,如设置声屏障或者优化线路敷设方式,保护两侧区域声环境质量。2、风亭风亭选址应远离既有声环境敏感点,同时,新建对声环境敏感的建筑与风亭之间也应保持适当距离。其中4a类、2类区、1类区风亭与敏感建筑应分别保持10m、15m、20m以上防护距离。对风亭采取隔声、消声、遮挡等措施,风亭的型号应优先选择低噪声、超低噪声设备,风亭朝向应背向声敏感建筑、面向道路,保证声环境敏感点的环境质量。3、车辆段、停车场车辆段、停车场及维修基地洗车库、检修库、污水处理站等建筑应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的一侧,产生噪声的设备应尽量安装在库房以内。试车线应设置在周边无声环境敏感点的车辆段内。另外,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用地界四周应有实体围墙,遮挡噪声直接向外传播。5.2.5振动污染控制原则1、城市规划中的振动防护根据振动达标距离预测,对于规划线路沿线的未建成区,应尽量避免出现新的振动敏感点,在振动达标距离以内,不新建住宅区、学校、医院、科研等建筑,避免振动影响。2、设计选线中的振动防护在下一阶段轨道线路的研究选线工作中,应根据沿线区域振动敏感建筑的分布情况,线路应尽量减少下穿敏感建筑(住宅区、学校、医院、科研单位、古建筑等),且距振动敏感建筑的距离应尽量加大,并且隧道的埋深应尽量加深;对32
于古建筑附近路段,线路尽量避让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证文物安全。3、振动工程防护措施对于受道路宽度和两侧敏感建筑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绕避时,工程设计时应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确保振动达标。5.2.6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原则(1)风亭建筑设计时,应将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有条件时可采用绿化措施,在风亭四周和道路与风亭之间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屏蔽汽车尾气进入,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车尾气对地下车站空气质量影响。(2)合理设置临近环境敏感点的风亭排放口,排风口背朝敏感点设置,风亭排风口应设置在居民敏感区的下风向,避免排风口向居民或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风亭四周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3)规划阶段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停车场等采暖热源尚不确定,建议工程设计和实施时,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停车场采暖热源采用市政集中供热,条件不具备或工艺特殊要求时可采取燃气锅炉,避免采用燃煤锅炉,避免污染空气。5.2.7水环境污染控制原则1、地表水污染控制原则为减少污水排放量,生产废水经过物理处理后,进行中水资源化(绿化、冲洗道路、冲厕等),剩余污水排入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排入沿线城市市政污水管网系统。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有少量蓄电池间的酸性喊铅废水,必须在车间经严格处理后达标排放。建议车辆段、综合基地使用高容量全封闭免维护铅酸蓄电池。2、地下水污染控制原则(1)规划区在地下线(隧道)工程建设中,若采用明挖式施工方案,则要作好排水和基坑壁的支护,以免发生基坑滑塌。(2)本次轨道交通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应限制强排水开挖基坑或大量抽取地下水,防止涌砂、涌水及软土地质灾害的发生。(3)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大量涌水事故,应立即停工,并采取有效截堵措施对地下水进行截堵,达到限制地下水排放的目的。(4)轨道交通建成后,尤其是地下隧道建成和轨道交通运营后,在人类工32
程活动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为此,建议在隧道中设置水准监测点,进行长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地形变的可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5)建设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应加强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并制定事故抢险预案。5.2.8电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在下阶段主变电所选址时,主变电所应远离居民、教育、医疗等电磁敏感建筑,且主变设备与敏感建筑之间保护35m以上的防护距离。主变电所建议采用半埋式全户内设计,输电线路采用地埋式。5.2.9固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固体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再循环、再利用、加工处理直至最终处置实行全过程管理。施工期建筑垃圾,按兰州市有关规定统一处置。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回收和委托环卫部门处理。产生的铁屑和废水预处理污泥回收和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为危险固废,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运回厂家处置。5.3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建议规划中包含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需重点论证项目对水源地、文物、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产生的噪声、振动、电磁、地下水等环境影响。对于穿越或临近水源地(井)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和规划的集中居民区和文教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线段和站点,应对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方式、范围和程度作出深入评价,充分论证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落实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具体建设项目与有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内容可以适当简化。32
6执行总结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相符合,与兰州新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规划拟定的建设规模、总体布局等较合理。在根据报告书结论进一步优化调整规划,并根据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切实落实各项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行。3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玉门老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等个建设环评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牧原食品股份永济四场生猪养殖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公示【(4)环评报告
- 中山市古镇顺华喷塑厂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精品推荐-doc】
- 【精品】中山市古镇顺华喷塑厂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59
- 泾河新城乐华国际商业街环境影响报告书 - 西咸新区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碧桂园西苑泮翠庭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申请,根据有关规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怀宁县高河大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第一次公示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现代化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现代化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霍邱县海州胶结材料万充填胶结材料胶固粉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牧原食品股份永济四场生猪养殖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公示【(3)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昌盛街南延工程兴华路锦绣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社会予以,公环评报告
- 亚太直达(apg)国际海底光缆上海崇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顺德区国道良勒路口改造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申请,环评报告
- 西华翔投资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铸件搬迁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2013,年产15万吨高精度宽幅铜板带及5万吨铜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杂废旧物质烟花爆竹储存仓库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报告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桂平协和医院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二环评机构广西桂贵环保咨询环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