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MB
  • 34页

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地点及相关背景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源于云南沾益马雄山,全长为2214km,流域总面积45.37万km2。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水系四部分组成。其中,珠江三角洲水系包括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河网水系以及入注三角洲的诸小河流,香港及澳门也在其地理范围内。三角洲河网区河道纵横交错,水流相互贯通,构成“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水系格局。河口区东西两侧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喇叭型河口湾,其中东部的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4个口门共同汇入伶仃洋后注入南海。龙穴南水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广州市境内,上接蕉门口,下经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围堰注入伶仃洋,其河面平直宽阔,宽约920m~2760m。龙穴南水道和枕箱水道的分流比大约为35%和65%。龙穴南水道目前可通航500t级船舶,航道维护尺度为2.0m×120m×360m。洪奇沥等四条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龙穴南水道疏浚、航标工程于2014年12月完工,整治标准是按内河III级、兼顾通航1000t级港澳线船型,航道设计尺度为4m×80m×650m,航标按海标配布。2011年5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以《关于开展广州南沙港区至西江干线3000吨级通道的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函》(厅规划字[2011]37号)要求省航道局将广州南沙港区至西江干线3000吨级通道项目一并纳入龙穴南水道(含枕箱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工作。2012年11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龙穴南水道至西江航道整治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的通知》(粤交规函[2012]2598号)认为龙穴南水道原已批准建设,且涉及南沙港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调整,宜按单独项目研究完善,建议不纳入本项目研究范围。2013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的通知》(粤府[2013]30号)正式将包括龙穴南水道在内的多条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十二五”建设规划。 龙穴南水道整治工程是实施珠江门户战略,建设广州港南沙港区至西江干线3000吨级内河主通道以及打通江海联运港区至沿海和近洋运输主通道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南沙港区规划功能,提升龙穴岛港区集疏运能力,2014年1月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以穗府函[2014]17号《关于龙穴南航道整治工程有关事宜的函》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要尽快将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重新纳入“西伶通道3000吨级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一并实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项目建设。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接纳了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意见,要求广东省航道局起动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按3000吨级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广东省航道局委托广东正方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开展本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工可单位于2015年1月编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工作大纲,于2015年6月完成了报批稿。目前,龙穴南水道(蕉门口~广州港出海航道30#标河段31km)按通航3000t海轮双向航道标准建设,航道尺度为6.5m×120m×650m(通航水深×通航航宽×最小弯曲半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疏浚工程、航标、码头、船舶等配套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为79205.33万元。2015年3月9日,广东省航道局委托我单位进行“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同日在广东省航道局网站上进行了环评第一次公示,3月10日做了现场公示。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航道的拓宽、加深。主要环境问题为疏浚作业、储泥以及陆域吹填产生的悬浮物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影响,通过采取围堰施工、调节施工时间、生态补偿等措施,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减缓到最低限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的要求,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7号,2008年1月)中指出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属于海岸工程。按照条例要求,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除按有关规定编制外,还应当包括:(一)所在地及其附近海域的环境状况‘(二)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三)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结论;(四)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2项目概况1.2.1工程地理位置及建设规模龙穴南水道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广州市境内,上接蕉门口,下经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围堰注入伶仃洋,其河面平直宽阔,宽约920m~2760m。本次建设规模为:蕉门口~广州港出海航道30#标河段31km按通航3000t海轮双向航道标准建设,航道尺度为6.5m×120m×650m(通航水深×通航航宽×最小弯曲半径)。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疏浚工程、航标、码头、船舶等配套工程,工程总投资估算为79205.33万元。航道总体布置2个方案,其中推荐方案一工程量主要为疏浚长度24.91km,疏浚工程量为1078.6万m³以及航标、码头、船舶等配套工程;必选方案二工程量主要为疏浚长度23.38km,疏浚工程量为975.8万m³以及航标、码头、船舶等配套工程。龙穴南水道广州港出海航道项目地理位置图1.2.2主要技术参数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主要特性表序号项目技术参数1航道里程蕉门口~广州港出海航道30#标31km2航道尺度蕉门口~广州港出海航道30#标6.5×120×650m(通航水深×通航航宽×最小弯曲径)3设计代表船型(总长×型宽×设计吃水)1、3000t级内河干货船2、3000t级内河集装箱船3、3000t级内河普通货船4、3000t级杂货海轮5、3000t级散货海轮6、3000t级集装箱海轮1、(78~82)×15.6×(3.3~3.6)m(72~75)×15.6×(3.6~3.8)m2、(86~90)×15.8×(3.5~3.8)m3、110×16.2×3.0m4、108×16.0×5.9m5、96×16.6×5.8m6、106×17.6×5.8m 4主要工程量疏浚工程疏浚1186.6万m3(含施工期回淤量108万m3)配套工程航标新建HF2.4m浮鼓13座改造HF2.4m浮鼓23座遥测遥控终端13套趸船码头长35m,宽10m,设两层结构1座船舶12米级柴油快艇1艘7米柴柴油快艇1艘视频监控监控中心和摄像头监控中心1间和摄像头6个测量仪器RTK-GPS、全站仪、双频测深仪、多波速测深仪RTK-GPS2台、全站仪1台、双频测深仪1套、多波速测深仪1套5工程总投资79205.33万元6工程建设期2年7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2.8%经济净现值(ENPV)40478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BCR)1.741.2.3主要工程建设方案疏浚工程采用2艘2300m3自航耙吸挖泥船开挖,航槽边坡的修坡挖泥采用2艘8m3抓斗挖泥船配2~4艘1000m3泥驳。疏浚物运往储泥坑抛卸,再由2艘980m3/h吹泥船吹填至抛泥区内。为方便泥驳抛卸疏浚土及吹泥船吹填作业,需在弃土区对开水域设置储泥坑。根据《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181-5-2012),结合施工作业船舶及抛泥船舶尺度,储泥坑沿水流方向长360m,垂直水流方向长165m,设计水深为6.0m。储泥坑上下游均设置进出航道,航道宽60m,设计水深5.0m,与主航槽夹角为60°。储泥坑及其进出航道开挖工程量为11万m3,采用980m3/h绞吸船开挖。同时,施工期间在储泥坑上下游各抛设两座临时专用标志。为尽量避免储泥坑内疏浚土随水流冲走,储泥坑四周需设置水下围堰,围堰采用大沙袋围堰,上下游各设60m宽的进出口,与进出储泥坑航道相接。围堰顶宽2m,高2m,边坡采用1:1.5,总长950m。 1.2.4施工进度安排本项目总工期为24个月,2015年10月开工,2017年9月完工。疏浚工程为本项目进度的控制性工程。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自然环境概况(1)气象设计河段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常年温暖湿润,终年可满足双季稻和冬种作物种植需求。(2)气温广州市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2.6℃,最高温度39.1℃。每年1~7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11月下旬至2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3)降水广州市年均降雨量为1982.7mm,北部多于南部。每年自1月起雨量渐增,4月激增,5~6月雨量最多,雨量主要在4~9月的汛期,10月至翌年3月是少雨季节,4~6月的前汛期多为锋面雨,7~9月的后汛期多为热带气旋雨,其次为对流雨(热雷雨)。(4)风况广州市因受季风的影响,年内冬季(1月)华南受冷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和东北风;春季(4月)风向较零乱,而以东南风较多;夏季(7月)受副热带高压和南海低压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秋季(10月)由夏季风转为冬季风,以偏北风为主。在平均风速方面,以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夏季风速较小。但夏季间常有热带气旋侵袭,风速可急剧增大到8级以上的大风。(5)雾况珠江三角洲的雾,主要出现在11月到翌年4月,以1~4月较多,全年10~16个雾日,雾多出现在锋面前和冷空气变性后,前者为平流幅射雾,雾较浓,持续时间长些,一般出现于夜晚,次日上午消散,也有持续到午后,但终日不散者甚少;后者属辐射雾,大多出现在天亮前,日出后逐渐消散。水网地带还会出现局部性浓度不大的蒸发雾。 (6)相对湿度广州市相对湿度春夏季较大,最大值出现在5、6月,春末夏初阴雨连绵,相对湿度有时可高达100%;秋冬季节相对湿度较小,最小值多出现于12月、1月。(7)雷暴设计河段流域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8.6天,各月均有雷暴出现,其中8月最多,达到16天。2.2社会环境概况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主要腹地城市有广州市及南沙区。2011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16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65亿美元,进口总额597亿美元。根据广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广州市南沙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相隔相望,西连中山市。南沙新区行政管辖范围为广州市沙湾水道以南区域,包括南沙街、珠江街、龙穴街、黄阁镇、横沥镇、万顷沙镇、东涌镇、榄核镇和大岗镇。2012年年末,南沙新区常住人口62.33万人,户籍人口36.61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占50.1%,女性占49.9%。2012年,全区户籍出生人口4726人,出生率12.95‰;死亡人口2502人,死亡率6.86‰;自然增长人数22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9‰。2.3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2.3.1海水水质现状评价 2014年4月调查海区海水中pH、COD、硫化物、油类、汞、锌、铅、铜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要求的海水水质标准。海水的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DO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是该区域主要的污染因子;无机氮在两个潮期涨、落潮时整个调查海区的超标率均为100%,均属劣四类水质;活性磷酸盐在执行二类水质标准的Z5站小潮期涨、落潮出现超标;在执行三类水质标准的P4站表层大潮期落潮以及小潮期涨、落潮超标;在执行四类水质标准的P7、P8、P11、P14、Z4站小潮期涨、落潮时超标率分别为14%和29%;在海水水质维持现状的P1、P2、P3、P5、P6、P9、P10、P12、P13、P15、P16、P17、P18、P19、P20、P21、P22、Z2、Z3、Z8站大潮期涨潮时有3%的样品属劣四类水质标准;小潮期涨、落潮时分别有31%和43%的样品属劣四类水质标准;DO含量在执行三类水质标准的P4站表层大潮期涨、落潮均出现超标;在海水水质维持现状的P1、P2、P3、P5、P6、P9、P10、P12、P13、P15、P16、P17、P18、P19、P20、P21、P22、Z2、Z3、Z8站大潮期涨、落潮时分别有8%和19%的样品属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014年11月调查,水体中pH、DO、硫化物、总汞、锌、铜、铅和镉等评价因子所有样品的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要求的海水水质标准。水体中的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水体无机氮超标严重,所有站点的无机氮含量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的磷酸盐也出现不同程度超标,执行二类、三类和四类标准的站位超标率分别为100%、100%和10%;维持现状的站位的超标率为13.8%。水体的COD在执行二类标准的Z5站超标率为50%,其余均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区要求的海水水质标准。2.3.2海洋沉积物现状评价2014年4月调查海域沉积物类型包括粉砂(T)和砂(S)两种,以粉砂(T)为主;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总汞、铅、镉和锌含量满足相应海域使用功能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和油类出现超标,铜的超标率为6.7%,最大超标倍数为0.08;油类的超标率为13.3%,最大超标倍数为0.29。可见,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污染因子主要为铜和油类。2014年11月调查表层沉积物类型包括粉砂(T)、砂(S)和砂质粉砂(ST),A6站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为主,其它站位沉积物粒度组分中粉砂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汞、铜、铅、镉、锌、铬和油类含量满足相应海域使用功能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2.3.3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3.3.1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春季调查: 调查海区大潮期:涨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09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中部,万顷沙以东水域较低,其余海区较高;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2.38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中部,万顷沙以东水域较低,其余海区较高。落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06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中部水域较低,其余海区较高;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2.45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中部及南部水域较低,其余水域较高。调查海区小潮期:涨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2.23mg/m3,叶绿素a以万顷沙以东南水域较高,其余海区较低;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1.23mg/m3;叶绿素a以万顷沙以东南水域较高,其余海区较低。落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37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北部近岸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1.93mg/m3;叶绿素a以珠江口中部,万顷沙以东水域较低,其余海区较高。海区各站叶绿素a含量较低且有一定差异。从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总体上来看,海区内叶绿素a的表层含量略高于底层。调查海区94%的叶绿素a含量低于5mg/m3,属于贫营养海区,仅P4站小潮期落潮表层叶绿素a含量大于10,属于中营养。各站海洋初级生产力差异较大,大潮期:涨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22×102mg·C/(m2·d),珠江口西部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落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17×102mg·C/(m2·d),珠江口北部近岸水域及南部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小潮期:涨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0.95×102mg·C/(m2·d),珠江口中部及南部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落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57×102mg·C/(m2·d),珠江口北部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其余水域较低。冬季调查:调查海区涨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55mg/m3,以珠江口中部,横门对出水域和东宝河对出水域较高;中层叶绿素a受水深影响,调查数据较少,平均值为1.92mg/m3;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1.59mg/m3;以珠江口中部,横门对出水域和东宝河对出水域较高。调查海区落潮叶绿素a: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51mg/m3,以珠江口西面近岸水域较高,东面近岸水域较低;中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20mg/m3;叶绿素a底层平均值为1.34mg/m3;以珠江口北部水域含量较高。海区各站叶绿素a含量较低且有一定差异。从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总体上来看,海区内叶绿素a的表层含量略高于底层。涨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0.52×102mg·C/(m2·d)。珠江口西部、北部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 落潮初级生产力平均为0.45×102mg·C/(m2·d)。珠江口西部、北部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较高。2.3.3.2浮游植物春季调查:调查海区共出现浮游植物4门21属46种,硅藻有30种,占总种数的65.2%;出现较多的属为菱形藻属、圆筛藻属、盘星藻属、直链藻属,合计占总种数的43.5%。海区发现赤潮生物16种,占总种数的34.8%;海区未发现有毒赤潮生物。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平均为0.94×105个/m3,硅藻占87.2%。调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念珠直链藻共2种。海区生态类型主要为淡水群落、广温广盐群落、沿岸广温群落。海区各站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海区18.8%的站位为重污染,海区68.8%的站位为中度污染,海区6.3%的站位多样性为轻度污染,此外,调查海区南部的Z8站多样性大于3,显示该站为清洁。海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无明显分布规律。冬季调查:本次调查共出现浮游植物3门17属38种,硅藻有27种,占总种数的71.1%;出现较多的属为圆筛藻属,占总种数的36.8%。海区发现赤潮生物15种,占总种数的39.5%;海区未发现有毒赤潮生物。浮游植物个体数量平均为3.98×104个/m3,硅藻占91.4%。调查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中心圆筛藻、格氏圆筛藻、琼氏圆筛藻共3种。海区生态类型主要为广温广盐群落、沿岸暖温群落、沿岸广温群落。浮游植物各站多样性平均为2.26,海区21.7%的站位为中度污染。海区78.3%的站位为轻度污染,海区浮游植物多样性较低,无明显分布规律。2.3.3.3浮游动物春季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个类群40种(包括属以上),其中桡足类种类最多,有10种,占总种数的25%,其次为浮游幼体;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平均为为383.27个/m3,变化范围为14~2208.81个/m3,以浮桡足类个体数量最高,占总数量的78.29%,其中以火腿许水蚤数量最多,在P7和P10号站火腿许水蚤个体数量远远高于其他站位。生物量平均为75.71mg/m3,变化范围为13.39~500mg/m3。该海域的优势种为火腿许水蚤、中华纺锤水蚤、鸟喙尖头溞和肥胖三角溞。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冬季调查: 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36种,浮游幼体(包括鱼卵仔稚鱼)10类,以桡足类24种为最多。各站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丰度变化范围在(5.00~450.00)ind/m3之间,平均值为78.38ind/m3;生物量变化范围在(2.70~350.00)mg/m3之间,平均值为87.28mg/m3。生物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与丰度基本一致,调查海域北部丰度和生物量较高,万顷沙周边海域丰度和生物量较低。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有刺尾纺锤水蚤、中华异水蚤、火腿伪镖水蚤和右突歪水蚤,其优势度依次为0.261、0.155、0.151和0.029。优势种全部为桡足类,均属于河口低盐类群。桡足类为海区最具优势的类群,海区平均丰度为64.85ind/m3,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82.7%。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平均值分别为2.08、0.81和1.18,大部分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各口门上游水域多样性较差,群落均匀性总体较好。2.3.3.4底栖生物春季调查:本次监测,调查海区16个站底栖生物调查中定性定量样品经鉴定共有6大门类45种,节肢动物种类最多,有17种;海区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为33.1ind/m2,生物量为3.2g/m2,对栖息密度影响最大的种类是环节动物,而对生物量差异性贡献最多是软体动物;第一优势种为脊尾白虾,该种优势度较大;海区总体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较低,均匀度中等,站间波动较大。冬季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现底栖生物6大门类72种,主要类群为节肢动物、脊索动物和软体动物。底泥中底栖生物以软体动物为主,平均栖息密度为25.2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2.54g/m2,调查海区西侧各站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东侧各站。拖网底栖生物数量以节肢动物和脊索动物为主,两者数量合计占拖网生物数量的80%以上。底栖生物定性拖网优势种为河蚬、红狼牙鰕虎鱼、近缘新对虾、锯齿长臂虾和狭额绒螯蟹,红狼牙鰕虎鱼是海区第一优势种。受优势种大量生长及河口环境多变的影响,2014年秋季调查海区的底栖生物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群落的均匀度和丰富度也较低,底栖生物群落稳定性较差。2.3.3.5生物质量春季调查: 本次调查,生物体残毒样品共15个,多数为鱼类和甲壳类,只有3个为底栖贝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鱼类和甲壳类(虾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体内所有污染物含量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较差,个别样品体内铜、铅、镉和石油烃的含量只符合第二类标准,其中1个文蛤样品体内锌的含量超过第三类标准。冬季调查:本次调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的生物质量状况良好,所有污染物均未超标,这与它们运动能力强、易于规避污染物的影响且多为肉食性种类等因素有关。底栖贝类(双壳类)生物质量状况较差,其生活在沉积物表面或沉积物中,运动能力较弱,通过水管滤食碎屑或浮游生物,接触污染物的时间较长。总之,调查海区贝类受到铜、铅、镉、锌、总铬和石油烃的污染,铅的污染相对较严重,超出第一类标准值5倍以上。从超标率看,铅和锌的超标率最高,其次为总铬。从功能区划来看,大部分底栖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均未超出该区域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只有伶仃洋保留区内贝类的多种重金属和石油烃超出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但均符合第三类标准。2.3.3.6潮间带生物春季调查:(1)本次调查出现了多毛类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脊索动物等4大门类共计21科38种,以甲壳动物类的种类最多,其次为软体动物,种类组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亚热带河口群落区系特征。(2)本海区潮间带生物的平均生物量为77.4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8.00ind/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次为甲壳类动;栖息密度最高也为软体动物,其次为多毛类动物。(3)生物量水平分布表现为C1>C4>C3>C2>C5断面,栖息密度则表现为C1>C3>C5>C4>C2断面;而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4)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63,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902,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较高水平。冬季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现潮间带生物3大类13种生物,主要种类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各断面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4.7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4.64ind/m2 ,各断面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有一定差异,其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大小顺序排列均为:C6>C5。潮间带生物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差异,各断面低潮带潮间带生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较高。2.3.4渔业资源现状评价(春季调查)2.3.4.1渔获种类本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30种,隶属于9目19科,其中:鱼类7目13科18种,甲壳类2目6科12种,头足类没有分布。甲壳类中虾类3科7种,蟹类3科5种,虾蛄类没有分布。各断面出现的种类情况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种类数Y2>Y1断面。游泳生物名录见附录。各断面出现种类统计结果断面类群Y1Y2小计鱼类111318头足类000甲壳类7912合计1822302.3.4.2优势种将游泳生物的IRI指数列于下表。从表中可得出,游泳生物IRI值在1000以上的有6种,分别为花鰶、脊尾白虾、凤鲚、近缘新对虾、棘头梅童鱼、红狼牙鰕虎鱼,由此确定这6种为游泳生物的优势种。游泳生物的IRI指数种类出现频率(%)渔获重量(kg)(%)渔获尾数(ind)(%)IRI花鰶1000.47016.04102.631867.25脊尾白虾1000.2157.347820.532786.42凤鲚1000.38012.975113.422639.03近缘新对虾1000.2809.564311.322087.21棘头梅童鱼1000.2508.53184.741326.93红狼牙鰕虎鱼1000.2137.27164.211148.02广东长臂虾500.1304.445313.95919.21鲻1000.1926.5541.05760.55须鳗鰕虎鱼1000.0842.87174.47734.06日本沼虾1000.0210.72236.05676.94锯缘青蟹500.1304.4410.26235.00狭颚绒螯蟹500.0280.96123.16205.68日本蟳500.0551.8871.84185.96海鳗500.1003.4110.26183.81 鲈500.0963.2810.26176.98银鲳500.0361.2371.84153.54弓斑东方鲀500.0702.3920.53145.77尖头塘鳢500.0290.9961.58128.44皮氏叫姑鱼500.0521.7720.53115.05字纹弓蟹1000.0040.1430.7992.60丝鳍鲬500.0401.3710.2681.42锯齿长臂虾500.0060.2041.0562.87纹缟鰕虎鱼500.0060.2041.0562.87细巧仿对虾500.0030.1041.0557.75孔鰕虎鱼500.0090.3130.7954.83贪食鼓虾500.0070.2430.7951.42伪装关公蟹500.0110.3820.5345.09居氏银鱼500.0050.1720.5334.85舌鰕虎鱼500.0050.1710.2621.69锯嵴塘鳢500.0030.1010.2618.282.3.4.3主要种类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花鰶Clupanodonthrissa(Linnaeus)花鰶属于鲱形目,鲱科、鰶属。俗称黄鱼。世界产区有玻里尼西亚、中国、日本和印度。在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广东、广西沿岸均有分布。花鰶多分布在盐度相对较高的河口、浅海内湾,属于中下层及中上层兼栖型鱼类,白天多在中下层觅食,晚间则游向中上层。它不属于长途洄游的鱼类,仅在栖息的海湾内外移动,每年8月份陆续从较深的区域集群游向沿岸浅水区域索饵,并选择适当场所产卵。本次调查,花鰶体长范围为125—180mm,体重范围为27—85g,平均体重为47.0g。凤鲚Coiliamystus(Linnaeus)凤鲚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俗称:黄鲚、凤尾鱼。地理分布:凤鲚分布于中国沿海、西北太平洋。生活习性:凤鲚主要分布在河口和浅海水域,珠江口伶仃洋附近水域是凤鲚的主要分布区域,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咸淡水经济鱼类。洄游移动:凤鲚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大量鱼类从海中洄游至江河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但决不上溯进入纯淡水区域。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就在江河口的深水处育肥,以后再回到海中,翌年达性成熟。本次调查,凤鲚体长范围为74—142mm,体重范围为2—12g,平均体重为7.5g。 海鳗Muraenesoxcinereus(Forskal)海鳗属于鳗鲡目,海鳗科、海鳗属。地理分布:世界各地产区有朝鲜、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洲、印度洋、非洲东岸诸海及红海等。海鳗分布于我国四大海区。广东大陆沿海及海南岛北部湾海区等均有分布,其中海南岛附近海区的总产量颇丰。生活习性:海鳗属暖水性,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的底层鱼类。性凶猛而贪食;肉食性嗅觉灵敏,喜食新鲜饵料。游泳迅速,如蛇行。南海北部海区的海鳗鱼群,于冬春季产卵时期,有短距离的洄游现象。海鳗来游浅海区时,喜生活于泥质软泥质和泥堆场所。中午日照光线度强天气晴好海水透明度大时,多栖居于泥质洞穴内而减少索饵活动。每当风浪大水质混浊时,多四处觅食,尤以日落黄昏至凌晨时更加活跃。广东大陆近海区,海鳗分布水深范围为16—125m,其中水深60—90m海区的渔获出现率和渔获量最高。栖息区域的底层水温为15.6—28.1ºC,底层盐度为31.3—34.7,其中较适宜水温为16.7—21.4ºC,适宜盐度为32.6—34.7。海南岛西海岸3—5月捕获产卵的海鳗,以底层水温23.0—24.5ºC范围内的产量最丰。产于粤东区的海鳗,每年12月开始性腺发育,至翌年1—2月间雌鱼腹腔已挤满成熟卵粒,3—4月为产卵期。洄游移动:海鳗为南海北部海区常栖的鱼类种群,平时分散栖息于较深水区域,每年3—4月清明节前后为产卵时期,一般多向近岸河口一带集结,行产卵活动。4月产卵结束,鱼群渐向南至水深50m以外的海区离去。此时渔汛结束。当年孵化的幼鱼一般于水深15—40m区域内进行索饵活动。本次调查,海鳗肛长为158mm,体重为100。鲻MugilcephalusLinnaeus鲻属于鲻形目,鲻科、鲻属。又名乌鲻、乌鱼等。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黑海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岸地区。中国沿岸海区均产。生活习性:鲻为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半咸水和盐度高达40的海水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半咸水域和江河入海口处。性活泼,善跳跃。适温范围为12—25°C ,较喜暖水;对低温敏感。成鱼草食性,用刚毛状细牙刮取沉积在泥表的硅藻、丝状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黎明及中午的摄食强度最大。一年中则以春季的摄食强度最高,秋末和冬季最低。产卵洄游及生殖期间不食。洄游移动:鲻在海湾、河口索饵。冬季水温较低时,便离岸游向外海深水处。福建、台湾、广东沿海鲻的生殖季节在11月至翌年1月,12月为盛期。生殖前亲鱼离开河口、港湾,一般认为洄游到离岸稍远的近海区产卵。本次调查,鲻体长范围为110—158mm,体重范围为34—94g,平均体重为48.0g。鲈Lateolabraxjaponicus(CuvieretValenciennes)鲈属于鲈形目,鮨科、鲈属。俗称青鲈、鲈鱼、花鲈。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朝鲜及日本,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皆产此鱼。鲈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于淡水中生活。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虾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生殖季节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鲈是一种广盐性经济鱼类,成鱼一般生活在浅海,也常进入河口、内河索饵。在珠江口,有些花鲈甚至从西江上溯到广西的桂州、桂平一带水域。本次调查,鲈体长为170mm,体重范围为96。皮氏叫姑鱼Johniusbelengeri(CuvieretValenciennes)皮氏叫姑鱼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叫姑鱼属。俗称鱼或鱼。地理分布: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生活习性:生活于1—40m海域,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渔场大多在近岸浅海和河口区。能以鱼鳔发声,一般多认为发声是作为繁殖时期联络同类的信号。肉食性,主要以多毛类为食。洄游移动:皮氏叫姑鱼洄游移动不明显,只在其栖息的近岸浅海和河口区稍作深浅的移动。本次调查,皮氏叫姑鱼体长范围为78—119mm,体重范围为20—32g,平均体重为26.0g。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Richardson)棘头梅童鱼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俗称“黄皮”,是珠江口伶仃洋附近水域一种咸淡水经济鱼类。地理分布: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支那、朝鲜、日本,我国沿海皆有分布。生活习性:棘头梅童鱼为浅海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水清流缓时,则集群栖息,水浊流急时,则群体分散活动;产卵期为3—5月份。洄游移动:棘头梅童鱼是一种咸淡水鱼类,对盐度要求较高,随盐度的消长而移动。 本次调查,棘头梅童鱼体长范围为33—97mm,体重范围为2—20g,平均体重为13.9g。银鲳Pampusargenteus(Euphrasen)银鲳属于鲈形目,鲳科、鲳属。俗称“白鲳”,是南海北部水域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地理分布:银鲳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在东南亚、红海、澳洲及东非沿岸均有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南海和东海为多,黄、渤海较少。银鲳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的浅近海和河口水域,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是银鲳的主要产卵场和幼鱼育肥场之一。生活习性:银鲳属近海暖温性鱼类,性温和,喜集群,栖于近海中下层。以小鱼、硅藻等为食。产卵期5—6月份。洄游移动:银鲳鱼群受潮流和风浪影响大,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的近海,初夏集群游向近岸及河口附近产卵。本次调查,银鲳体长范围为45—48mm,体重范围为4—6g,平均体重为5.1g。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rubicundus(Hamilton-Buchanan)红狼牙鰕虎鱼属于鲈形目,鳗鰕虎鱼科、红狼牙鰕虎鱼属。世界产区有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我国四大海区均有分布,其中南海北部海区以珠江口一带为最多。红狼牙鰕虎鱼多分布于河口及沿海浅水滩涂区域,最喜栖息于咸淡水交接泥或泥沙底质处。每年4月份—5月份、10月份—11月份为繁殖季节。冬凉季节营底栖穴居生活。一般随着气温水温的变化,潜伏洞穴深浅不同:温度低则下潜深些;温度高遇下潜浅些。一般深度为250—300mm,最深可达550mm以上。如遇天气炎热,水温特高时,即离开洞穴,栖息于泥或泥沙质底面上,因游泳能力弱,故多随流移动。分布于珠江口一带浅水区的狼虎鱼群体,有较明显的移动趋势。发生此种情况,多见有南风发雾的天气,并受咸淡水的影响,或沿江而上或沿江而下。每年7月下旬,一般鱼群多集结在香洲九洲南头固等区域一带觅食。7—8月间,鱼群逐渐随着南来咸水沿江而上,于10—11月间行产卵活动;翌年2—3月间,随着淡水沿江而下,于4—5月行产卵活动。本次调查,红狼牙鰕虎鱼体长范围为59—177mm,体重范围为3—21g,平均体重为13.3g。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affinis(H.Milne-Edwards) 近缘新对虾属于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为近岸浅海种,是南海重要经济虾类。该种类对底质无严格的要求,广泛栖息于底质为沙、沙泥、泥沙和泥底的海区。在50m水深以浅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以水深10m以内沿岸浅水一带海区分布较多,向外海随水深的增加其分布越来越少。本次调查,近缘新对虾头胸甲长范围为17—31mm,体重范围为2—10g,平均体重为6.5g。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Holthuis)脊尾白虾属十足目、长臂虾科。为近岸广盐广温广布种,只产于我国附近海域。一般生活在近岸的浅海中,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温在2ºC—35ºC范围内均能成活。生活于泥沙底之浅海或河口附近,适宜盐度为6.8—30.4。繁殖期为3月份—10月份。脊尾白虾的繁殖能力很强,雌虾可以连续产卵,还有同一亲体同一繁殖期内,可以进行2—3次繁殖产卵,2次以上繁殖后自然死亡。一般脊尾白虾的繁殖盛期为4份—6月份和8月份—9月份,其中5月份—6月份为高峰期。本次调查,脊尾白虾头胸甲长范围为12—15mm,体重范围为2—4g,平均体重为2.8g。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Forskal)锯缘青蟹属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经济价值甚高的暖水性种,栖息于泥及泥沙的潮间带及浅海海域,适宜盐度10—25,以河口及港湾咸淡水的水域资源最丰富,分布于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区的日本、菲律宾、夏威夷、澳洲、东非和南非等海域,我国分布于浙江以南海区,以广东、广西和海南最多。本次调查,锯缘青蟹头胸甲宽为60mm,体重为130g。日本蟳Charybdisjaponica(A.Milne-Edwards)日本蟳属十足目,梭子蟹科、蟳属。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蟹类,日本蟳属广温性种类,栖息于低潮线附近至浅近海80m水深范围,常潜伏于有水草处或石块下。分布于日本、马来西亚和红海等海域,我国广泛分布于南北各海区。本次调查,日本蟳其盔甲宽范围为21—26mm,体重范围为6—9g,平均体重为7.9g。2.3.4.4资源密度根据公式,求得各断面的重量密度及个体密度见下表。从表中可得出,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439.610kg/km2和34959ind/km2。其中:鱼类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306.077kg/km2和22056ind/km2,头足类没有分布,甲壳类平均重量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 133.533kg/km2和34959ind/km2。平均重量密度,鱼类多于甲壳类,个体密度则甲壳类多于鱼类,重量密度Y1>Y2,而个体密度Y2>Y1。各断面的重量密度(kg/km2)和个体密度(ind/km2)类群项目Y1Y2平均鱼类重量密度375.394236.759306.077个体密度219052220622056头足类重量密度000个体密度000甲壳类重量密度123.931143.136133.533个体密度300083991034959总和重量密度499.325379.895439.610个体密度5191362116570142.4评价范围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19485-2014),本项目确定评价范围北至焦门水道凤凰一桥,南至广州港出海航道水域,西至中山市临海工业园区横门滩,涵盖了整个竣深航道(31km)及疏浚物运输道路、储泥区、疏浚物倾倒区、吹填区、环境敏感点附近海域。着重评价:(1)航道沿线宽5km的水域,工程起点上游1.5km;(2)龙穴南水道二十涌下游水道评价范围为附近15km范围内的水域及龙穴岛围垦区;(3)水域储泥区及附近约15km以内的水域。本工程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环境、环境风险评价范围见图。 项目区域评价范围图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工程分析3.1.1施工期施工期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主要有疏浚工程(包括抛泥工程)、航标工程及码头工程。其中航标工程及码头工程工程量较小,在此主要计算疏浚工程造成的污染源强。(1)疏浚作业源强挖泥船挖泥过程搅动水体产生的悬浮泥沙量与挖泥船类型与大小、疏浚土质、作业现场的水流、底质粒径分布有关。本项目选择附近的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作为类比工程,改工程距本项目较近,其疏浚土质及作业现场方式与本项目相对具有可比性。《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研究表明,6艘4500m3耙吸式挖泥船同时作业时,施工作业点附近悬浮物浓度为500~1000mg/L,疏浚悬浮物源强约为7.5kg/s。本项目采用2艘2300m3自航耙吸挖泥船进行疏浚作业,从安全保守角度考虑,施工作业点附近悬浮物浓度取1000mg/L,则2艘船同时工作时,悬浮物源强约为1.28kg/s。(2)航道边坡修整开挖源强根据工可报告,采用2艘八方抓斗挖泥船配2~4艘泥驳施工,抓斗船主要是对航道两侧边坡进行修坡。本项目共需采用挖斗船开挖237.32万m³。项目采用2艘8.0m³抓斗式挖泥船进行疏浚作业,根据经验,8.0m³抓斗船,约1.5~2min挖一斗,则每小时单艘挖泥船挖泥量最多为320m³;从安全保守角度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围堰施工,施工作业点附近悬浮物浓度取1000mg/L。2艘抓斗挖泥船作业产生的SS源强为0.18kg/s。(3)抛泥区航道开挖源强抛泥区航道及其进出航道开挖工程量为11万m3,采用1艘980m3/h绞吸船开挖。类比《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研究结果:1450m3/h绞吸式挖泥船施工作业点悬沙垂线平均浓度约250~500mg/,从安全保守角度出发,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围堰施工,施工作业点附近悬浮物浓度取500mg/L,则单艘980m3/h绞吸式挖泥船悬浮物源强为0.14kg/s。(4)储泥坑抛泥源强 抛泥计算按最不利情况每小时一船2300m³进行,源强采用我国学者范志杰通过大量资料统计研究的结果,悬浮物约为抛泥量的1%~5%,悬浮物容重约为1.6,从安全保守角度出发,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围堰施工。计算中取最大值5%,由此推算抛泥过程中悬浮物源强约为50kg/s。(5)吹填溢流源强吹填区的泥浆水流经分隔围堰沉淀后经排水口排出。类比天津港溢流过程现场测试结果,如果未经处理,溢流口SS发生量约为溢流量的2%~5%,在采取围堰施工等环保措施后可使吹填泥浆水最后排放的SS浓度可以控制在100mg/L左右。按照广东省二级排放标准浓度为100mg/L,在吹填区采取隔埝工程来增加沉淀时间、溢流口设置倒滤层等措施,按2艘980m3/h绞吸式挖泥船的吹填速度来估算,溢流源强为0.05kg/s。(6)船舶机舱油污水本项目共配备2艘2300m³耙吸式挖泥船、2艘8m³的抓斗船、4艘1000m³泥驳和2艘980m³的绞吸式挖泥船。按保守量估算,2300m³的耙吸式挖泥船可以按照0.6t/(d·艘)计算,8m³的抓斗式挖泥船按照0.04t/(d·艘)计算,1000m³泥驳按照0.27t/(d·艘),980m³的绞吸式挖泥船按照0.27t/(d·艘)计算。则施工船舶每天能产生舱底油污水2.9t/d,年发生量约1058.5t/a。机舱油污水的含油量按5000mg/L估算,则石油类污染物的发生量约为5.29t/a。船舶油污水可由广州海事局报备认可的距南沙区较近的三家公司:广州市莲港船舶清油有限公司、广州市龙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宝裕海洋生态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接收。污水接收船通过管道接收后送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7)船舶生活污水本工程按2艘2300m³耙吸式挖泥船、2艘8m³的抓斗船、4艘1000m³泥驳和2艘980m³的绞吸式挖泥船工况考虑。根据《船舶最低配员标准》,耙吸式挖泥船的工作人员按8人/艘计,则同期最多80人同时施工。根据《内河航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JTJ227-2001),华南地区船员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按200L计,排放系数以0.8计。则施工船舶工作人员生活污水发生量约为12.8t/d,年生活污水发生量约为4672t。污水中主要污染因子COD、BOD5、NH3-N的浓度分别为350mg/L、200mg/L、30mg/L计算,发生量分别为4.48kg/d、2.56kg/d、0.38kg/d;年发生量分别为1.64t,0.93t,0.14t。 生活污水同样由广州市莲港船舶清油有限公司、广州市龙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宝裕海洋生态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接收后上岸送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8)固体废物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施工船舶垃圾以人均1.5kg/d产生量计算,则施工船舶产生约120kg/d,年产生量为43.8t的生活垃圾,船舶生活垃圾待船舶靠岸后由南沙港区环卫部门接收后先送至南沙垃圾转运站(日转运能力为40t/d),最终送城市垃圾处理厂处理。污染物排放状况见表。(9)施工船舶污染事故假定施工船舶发生搁浅、碰撞,造成燃油箱破损柴油泄漏入河事故。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施工船舶约10艘,最大船型为1000t以下船舶。根据我国货船吨位与燃油量关系调查资料,988t和丰5货船燃油总重115t,为2个燃油舱,其中单个最大燃油舱容量为70m3。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出现最不利情况下的较大溢油事故,按上述分析确定的施工船舶在贵池水道施工中发生碰撞或搁浅造成的柴油泄漏,燃料油舱柴油单舱全部泄漏入江考虑,柴油入江量最大约60t/次,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 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源发生情况污染物源强排放方式疏浚作业1186.6万m³航道耙吸式949.28万m³SS:1.28kg/s围堰施工,自然排放航道边坡修整开挖抓斗船237.32万m³SS:0.18kg/s围堰施工,自然排放抛泥区及进出航道开挖绞吸船:11万m³SS:0.14kg/s围堰施工,自然排放储泥坑抛泥耙吸式:949.28万m³SS:50kg/s围堰施工,自然排放吹填溢流绞吸式:1186.6万m³SS:0.05kg/s沉淀处理后排放船舶机舱油污水2.9t/d,1058.5t/a石油类:5.29t/a船舶生活污水12.8t/d,4672tCOD:1.64tBOD5:0.93tNH3-N:0.14t船舶垃圾120kg/d,43.8t船舶生活垃圾待船舶靠岸后由南沙港区环卫部门接收后先送至南沙垃圾转运站,最终送城市垃圾处理厂处理。施工船舶污染事故燃油箱破损柴油泄漏石油类:60t/次泄露 3.1.2营运期运营期航道本身不排放任何水污染物,但是整治建筑的阻水作业会改变工程局部水文情势变化;间接水环境污染主要为航行船舶的舱底油污水、生活污水,评价因子为石油类和COD。(1)船舶污水根据《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07),本项目设计代表船型3000t货船船舶舱底油污水的发生量为0.81t/d·艘,实际装载量按船舶吨级的80%计,污水的平均含油浓度为5000mg/L。船舶舱底油污水水量序号船舶吨级DWT(t)舱底油污水产生量(t/d·艘)序号船舶吨级DWT(t)舱底油污水产生量(t/d·艘)15000.1431000~30000.27~0.812500~10000.14~0.2743000~70000.81~1.9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3000吨船舶,船上定员10人左右。按每人每天用水量200L/(人·天)、生活污水排放系数取0.8,主要污染因子COD、BOD5、NH3-N的浓度按350mg/L、200mg/L、30mg/L计。根据龙穴南河段货运量预测结果,2025年和2030年的水运量预测结果分别为5669万吨和8783万吨。以代表船型估算航行船舶数量、航行时间,各水平年龙穴南水道内船舶舱底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发生量见下表。营运期船舶污水发生量污水类型统计项目2025年2030年船舶舱底油污水污水发生量(t/a)19132.8529642.6含油量(t/a)95.66148.2船舶生活污水污水发生量(t/a)37793.2858553.28COD(t/a)13.2320.49BOD(t/a)7.5611.71NH3-N(t/a)1.131.76(2)固体废物本工程完成后,龙穴南水道航道等级提高,航运能力增大,船舶数量多,由船舶产生的固体废物量也相应增多,但船舶垃圾直接是到码头后再外运,不计入本工程中。(3)营运船舶污染事故排放源强 根据航道工程特点,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结束后随着航道的改善,船舶污染事故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运营期风险按照航道通航最大船舶等级3000吨级货船发生事故,参考内河船舶燃油舱配备情况,3000吨级船舶的最大单舱载量约为100吨,确定船舶发生燃油泄漏的事故源强为100吨。3.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根据珠江口海域附近环境敏感点的分布,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共有5个,保护目标名称、位置、保护级别、面积及与航道的距离见下表及下图。环境保护目标及与工程位置关系序号名称保护目标位置级别相对位置面积保护物种1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界:粤港水域边界南界:22°11′00″N西界:113°40′00″E北界:22°24′00″N国家级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本航道南部,距航道下游15km;弃土区距该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为14km。460km2中华白海豚及其生境2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从珠海市金星门水道的铜鼓角起,经内伶仃岛东角咀至深圳市妈湾下角止三点连线以北,广州市番禺区的莲花山至东莞市的新沙两点连线以南的水域农业部航道全部穿越,穿越长度31km;弃土区临近保护区西侧。1100km2经济鱼类亲体3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淇澳岛西北部及担杆岛省级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本工程的西侧,航道距离该保护区12.9km;弃土区距该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为7.4km。7373.77公顷红树林湿地、鸟类及海岛生态环境4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东起威远岛西岸,西与广州交界,南起太平水道南河口,北至太平水道北河口市级位于本工程的北侧,航道最近距离实验区7.8km,距离缓冲区8.1km,距离核心区8.14km。663.7公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唇鱼 5南沙湿地公园南沙区万顷镇十八与十九涌之间/位于本工程的西侧,航道最近距离255m。10000亩湿地 环境保护目标图 3.3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3.3.1水环境影响分析3.3.1.1施工期(1)疏浚产生的悬浮物泥沙的影响根据数模预测结果,疏浚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为水体的自净作用所消除。(2)疏浚作业扰动底泥的重金属影响分析航道疏浚作业扰动底泥,泥沙中可能含有的Cu、Zn、Pb、Zn、Hg等重金属元素将会被释放到水中,对局部水域产生二次污染影响。根据航道海洋沉积物的监测结果,龙穴南水道调查海域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总汞、铅、镉和锌含量满足相应海域使用功能的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铜和油类出现超标,铜的超标率为6.7%,最大超标倍数为0.08;油类的超标率为13.3%,最大超标倍数为0.29。可见,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污染因子主要为铜和油类。但因工程段海水中重金属背景浓度较低,疏浚作业扰动底泥后,疏浚泥沙中释放出来的重金属含量较少,在水力作用下很快稀释,对局部水域重金属浓度增加的范围有限,不会造成疏浚作业点下游重金属污染。(3)船舶污水影响分析船舶舱底油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应遵守交通部2005年11号令《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施工船舶均应安装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船舶舱底油污水、废油储存在专门的油污桶内,定期交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接收单位接收处理;考虑到本项目施工期住宿在施工船舶上的人员较少,生活污水发生量较小,建议施工船舶设置储存容器收集生活污水,定期交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的接收单位接收处理。船舶舱底油污水和船舶生活污水按海事部门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排放,在正常作业情况下对水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影响。3.3.1.2营运期(1)航道整治的正效应分析 本项目的建设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改善了研究河段的通航环境,提高了航道等级;2、节约运输成本,进一步发挥水路运输经济优势;3、促进腹地低碳经济的发展;4、进一步完善了腹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船舶污水影响分析根据交通部2005年11号令《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营运船舶舱底油污水、生活污水应申请海事部门认可的有资质接收船舶接收处理,不得在航道内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船舶舱底油污水和船舶生活污水。营运期海事部门应加强对航道内船舶污水的管理,只要管理到位,船舶污水基本不会对航道内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3.3.2水生生态影响分析根据工程施工对水环境影响分析的结果,结合工程区附近水域生物现状,分析航道疏浚、吹填对海域生物和渔业生产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3.3.2.1航道开挖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航道疏浚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影响。在航道疏浚过程中,底栖生物因航道底部的底泥开挖、搬运,将全部损失,部分游泳能力差的底栖游泳生物如底栖鱼类、虾类也将因躲避不及而被损伤或掩埋;此外,航道开挖疏浚产生的高浓度的悬浮物和重金属溶出物质也可能会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3.3.2.2疏浚泥陆域吹填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龙穴南吹填造地是陆域空间开发利用的造陆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对水域生态系、特别是水生生物资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从吹填造地工程的特点来看,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部分。1、直接影响 主要是吹填造地对被填区域内的陆生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具体影响分析内容见7.1章节。2、间接影响主要是吹填施工期间的筑堰、吹填溢流所引起的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减弱了光的穿透作用,悬浮物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吹填海区附近扩散、沉降,造成泥沙沉积在底基上,改变海底沉积物,间接影响整个水域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水生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是初级生产力降低,导致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影响鱼类的繁育、生长、分布。本工程开挖段工程量主要集中在龙穴南水道,依据疏浚弃土尽量综合利用的原则,将推荐方案中1186.6万m3疏浚土吹填至中山市临海工业园区横门滩5、6涌,该吹填区由中山火炬开发区临海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建设单位已经向该司取得弃土权限,弃土接纳函见附件。施工期围堰建设由广东省航道局负责,本项目采取分层围堰施工方式,经层层过滤后,污水满足《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后,达标排放。经过滤后的溢流污水不会对附近水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影响。3.3.2.3航道施工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龙穴南水道在作业过程中主要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为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南沙湿地公园和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5个保护区。根据项目位置关系,距项目1500m,宽800m的保护区有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南沙湿地公园,该2处保护区可能会受到直接影响,而南沙湿地公园因为与项目之间有防洪堤的阻隔,项目在疏浚施工过程中并不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并且在该处施工时,通过关闭十八涌的水闸,则可以基本避免龙穴南水道与南沙湿地公园的物质交换,因此项目建设对南沙湿地公园水生生态环境影响较小;间接可能影响到的保护区为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东莞市黄唇鱼市级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环境风险评估 本工程事故污染风险主要来源于施工期或营运期船舶碰撞、搁浅、侧倾以及锚地油库泄漏等造成燃料泄漏等污染事故。工程施工期间,整治河段施工船舶主要来自界首滩、三滩的疏浚挖泥船,船舶增加数量不多,疏浚船舶虽然对航道内航行船舶有一定干扰,但引起该河段内事故风险的发生概率较小。工程实施后,航道条件改善,为船舶运输提供更好的条件,营运期通航船舶密度增加,航道内发生事故风险的概率较现有水平将略有上升。由于溢油事故中无论是溢油量、溢油位置还是溢油时间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事故溢油,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通知下游取水口及相关海事局、渔政等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控制油膜向下游漂移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减少溢油对取水口及水生生物的污染影响。施工期: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安排时应详细考虑施工过程对过往船舶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尽量减少不利影响。在施工前将施工水域及作业计划呈报当地海事和航道维护部门批准,并会同航道、海事、船舶等相关单位商讨施工期间的通行处理措施。加强施工期航道维护管理,增加航标设置,合理划分施工水域和航行水域,施工船舶需要配备一定量的应急设备。营运期:航道内事故应急依托海事部门现有应急体系以及本项目配设的应急设备。3.5环境保护措施3.5.1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本工程属大型航道拓宽工程,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都集中在施工期,由于工程采用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船舶的性能都属于国际上最先进的,再加上严格的管理措施,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本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来自疏浚产生的悬浮物,悬浮物不属于总量控制指标,因此,本工程的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议值为0。3.5.2污染防治措施3.5.2.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1、疏浚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前精心准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注意保护环境敏感目标,特别是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精确定位,减少超挖土方量;缩短挖泥船的试喷时间;减少溢流对施工区水域环境的影响。2、运输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泥门密闭,严防泥浆泄漏;提高安全意识,防止翻船等事故发生。3、疏浚物倾倒过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严格监督和管理倾倒的过程,弃土区要设置明显的标志,挖泥船倾倒需到位,控制好作业时间。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船舶所产生的生活废物,严格按照交通部2005年第11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执行。航道内船舶应配备有盖、不渗漏、不外溢的垃圾储存容器或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待船舶靠岸处理船舶废水时,由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后送岸处理,严禁将船舶垃圾投入河道中。施工船舶每日维修产生的维修垃圾,交船舶修理厂处理。5、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船舶在通过沿岸城镇、城区等声环境敏感点时禁止鸣笛;施工船舶在施工过程中,停靠岸边时应关闭马达;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建议施工时间安排在8:00~12:00、14:00~20:00,避免干扰居民休息,非特殊情况下不要安排夜间施工;风镐等施工机械应定期接受噪声检测,一旦噪声超标,应立即维修。6、事故风险防范措施施工期间,整治河段由于船舶数量增多,多发生事故的机率增大。为保证施工船舶的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施工单位应该制定施工船舶的行驶规则,加强施工期交通安全管理,发生紧急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向海事部门报告。3.5.2.2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1)水环境保护措施航道整治完成后,航道上通航船舶数量大大增多,船舶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应增加,客运及货物船舶产生舱底油污水及生活污水的量是比较大的,直接排放进入海域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行陆地固体废弃物、污水收集的有偿服务,配合船舶安装舱底油污水收集设备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设备。大型船舶应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适应的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小型船舶设置储存容器收集生活污水,由轮船代理公司船只接收后处理。设备配备首先从新船、大船抓起,管理工作由浅入深、由点至面,逐步落实。(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营运期需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确保生态补偿工作及时、准确落实。(3)突发性交通事故的应急措施营运期间,如果发生船舶交通事故,海域水体将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水中生物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一旦发生危险品泄漏事故,其危害性更为严重。3.5.2.3环保投资估算施工期环境保护投资由建设单位承担,由施工单位负责落实,营运期环保投资由各运输船舶承担,由海事部门及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落实。1、水生生态保护投资主要是针对疏浚作业,用于当地鱼政部门的鱼类资源补偿费用以及对施工区域鱼类的管理、维护等工作。2、污染物处理费用为避免船舶所产生的污水破坏水体水质及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特别是珠江口经济鱼类繁育区等,施工船舶废水(舱底油污水、施工人员废水)应集中至岸上处理。3、施工期环境监测施工期环境监测经费包括:地表水体水质监测费用、水生生态监测、河流底泥监测、弃土弃渣区余水排放口监测等费用。4、弃土弃渣区余水处理和水土保持费用主要是弃土弃渣区的余水处理设施费用和水土保持费用。5、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属于工程监理的一项内容,其费用计入工程监理费用,本报告将不列入环保投资费用。 综上所述,本工程新增环保工程投资为500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龙穴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区域建设发展规划,符合项目所在区域功能区划的主体功能定位。在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可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缓到最低限度。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建设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