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 MB
  • 75页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

  • 7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領士学位论文乡柑来游景洗抚蛸设计A朱与方法研爽夏冬林指导教师:张述林研究员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H•v.-QTOv•-7.•vv,/,.>*>;…么产、•.人.-."j"..Z广.,r.<-,&,:务’&•:、,"•-J,.:-…t々;.:’ww,《”,…、-i-f••..••令.、.^."/";s^-.vc-:"».•、>,,/+•-•”么.r.�.�、•%"-"^....义、•••/;•..广p‘_;,.,二O—五年六月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硕士研究生:夏冬林指导老师:张述林研究员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所在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5月 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ntentandMethodsCandidate:XiaDongLinSupervisor:ResearcherZhangShulinMajor:HumanGeographyCollege:CollegeofGeographyandTourism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May.2015 作及取得的研宄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独创性声明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重庆师作的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曼签字曰期:;wrW月…日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重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c/月 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乡村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需要.......................................................................................11.1.2“美丽乡村”的提出为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提供大机遇...................................................11.1.3返璞归真的田园景观需求....................................................................................................21.1.4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突出问题..................................................................21.2研究目的及意义............................................................................................................................41.2.1研究目的.................................................................................................................................41.2.2研究意义.................................................................................................................................41.3研究内容.........................................................................................................................................51.3.1以理论为基础,研究有据....................................................................................................51.3.2以景观规划设计内容、方法为研究核心,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衔接.............................51.4论文研究方法及其论文框架.......................................................................................................51.4.1研究方法.................................................................................................................................51.4.2论文框架.................................................................................................................................61.5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71.5.1相关概念的界定....................................................................................................................71.5.2相关研究内容综述................................................................................................................9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基础.................................122.1乡村文化特征及旅游景观特质.................................................................................................122.1.1乡村文化特征......................................................................................................................122.1.2乡村旅游景观特质..............................................................................................................132.2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基础.............................................................................................................152.2.1景观生态学理论..................................................................................................................152.2.2环境心理学理论..................................................................................................................162.2.3游憩规划理论......................................................................................................................17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183.1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评价..........................................................................................................183.1.1选择评价因子的原则..........................................................................................................183.1.2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183.2有机系统的乡村旅游景观空间架构.........................................................................................223.2.1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组成.............................................................................................223.2.2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层次.............................................................................................233.2.3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内容表达.....................................................................................253.3乡村旅游景观布局分析..............................................................................................................273.3.1乡村旅游景观功能布局......................................................................................................27 目录3.3.2复合景观布局......................................................................................................................293.4乡村旅游景观审美体验..............................................................................................................313.4.1审美感知...............................................................................................................................313.4.2审美理解...............................................................................................................................323.4.3审美联想...............................................................................................................................333.4.4审美情感...............................................................................................................................33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344.1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手法..............................................................................................................344.1.1点线手法...............................................................................................................................344.1.2千变手法...............................................................................................................................344.1.3多尺度手法...........................................................................................................................344.1.4创意手法...............................................................................................................................354.1.5多样手法...............................................................................................................................354.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线性程式.....................................................................................................354.3乡村旅游景观微设计..................................................................................................................354.3.1物质景观...............................................................................................................................364.3.2非物质景观...........................................................................................................................405实证研究...............................................................................................................................445.1实证案例概况...............................................................................................................................445.1.1重庆忠县西流村丰宝岛......................................................................................................445.1.2重庆忠县小李村..................................................................................................................445.1.3选择该两个案例原因..........................................................................................................455.2重庆忠县西流村丰宝岛与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465.3西流村丰宝岛与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比较分析....................................................................495.3.1目标定位宏观把脉..............................................................................................................495.3.2空间布局规划探析..............................................................................................................505.3.3项目设计揭秘......................................................................................................................516结论与展望..........................................................................................................................616.1论文结论.......................................................................................................................................616.2论文不足与展望..........................................................................................................................62参考文献....................................................................................................................................6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摘要乡村旅游在我国的日渐兴起,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由于多样的地形地貌与浓厚的人文风情,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丰富的景观风貌和人文色彩。但是因为缺乏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充分认识和系统理论指导,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难以因地制宜的适应乡村地区特殊环境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使乡村旅游景观自然与人文地域性逐渐消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重视,且正成为关注的热点。文章分为五部分展开,详细阐述了乡村旅游景观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背景以及其发展,从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这一科学命题的必要、迫切性。第二部分,以乡村旅游与景观规划设计为两大关键词,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总结出乡村文化特征与乡村旅游景观特质,以期总结乡村旅游景观的核心。第三、四部分,按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从宏观规划调控和微观设计创新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遵循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线性思考程式,分别研究景观布局设计、功能设计、道路系统设计、绿化植物配置设计、水体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设计原则及方法等,从而建构起一套针对乡村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第五部分,对重庆代表性的忠县西流村丰宝岛、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证研究,将第二、三和四部分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内容与方法研究,规划设计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ntentandMethodsABSTRACTRuraltourismisgrowingriseinourcountry,hasaspecialimportant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Becauseofthespecialtopographyandstrongculturalcustoms,determines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landscapestyleandthehumanitieswithrichcolors.Butbecauseofthelackoffullunderstandingofruraltourismlandscapeandsystemtheoryguidancetoruraltourism,landscapeconstructionisdifficulttoadapttolocalconditionsorspecialenvironmentinruralareas,resultingina"constructivedestruction"or"destructiveconstruction";sooriginalanddistinctivelocalcharmgraduallydisappear.Atpresent,researchonruraltourismlandscapeisincreasinglyasignforconcernandreflectionacademiaandplanningbuilders,whilethetheoryandpracticeofruraltourismlandscapecontentsandmethodsofexplorationareurgentandformalputthemonacademicthinkingandplanningandconstructionissues,andisbecomingthefocusofeveryoneattention.Articleisdividedintothreeparts,elaboratedonthecontentandmethodsofruraltourismlandscape.Thefirstpart,abriefoverviewof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backgroundanditsdevelopment.Whichmade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necessityandurgency.Thesecondpart,toruraltourismand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forthetwokeywordstotherelevanttheory,summedupthecharacteristicsofruralcultureandlandscapecharacteristicsofruraltourism,inordertosumupthecoreoftheruraltourismlandscape.By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features,fromthemacroandmicroanglesofdesigninnovationplanning,studyingon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content,following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linearthinkingprogram,studyinglandscapelayoutdesign,functionaldesign,roadthebasicdesignprinciples,designmethods,suchassystemdesign,configurationI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designgreenplants,water,landscapedesignandotheraspects.Thusconstructinga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systemforthevillage.Thethirdpart,therepresentativeofChongqingZhongxian,villagexiliuatFengbaoisland,Livillage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redonetheempiricalresearch,thetheoryofthepartsareplayedintopractice,toachieveaqualitativeleap.Keywords:ruraltourismlandscape,researchoncontentandmethods,planninganddesignII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城市及乡村经济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形式更加多元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逐渐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朝阳产业——乡村旅游,正逐渐由最初级农家乐形式向休闲、度假形式转变。传统的静态、初级的旅游模式逐渐转变为动态、中高级的旅游模式,体验性强、休闲性好、自然性优的乡村旅游景观受到城市人的认同,旅游活动发展朝着特色性、体验性的方向。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旅游景观开发模式也由传统化、固守化向创新化、新奇化、生态化转变。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还能作为一类珍贵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一系列旅游活动,这为乡村地区发展旅游提供了重要机遇与挑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与乡村景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从规划设计角度,还是长远发展视角,乡村旅游景观发展任重而道远。1.1.1乡村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需要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如何对乡村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进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乡村将清新自然、独具特色的田园景观带入城市,城市则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村,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融合。乡村旅游景观的引入,将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深化,科学规划实现城乡生态最优化。研究乡村旅游景观,是城乡环境、经济、文化等一体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1.1.2“美丽乡村”的提出为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提供大机遇党十八大提出通过利用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地域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提出以景区带动、景点支撑、“农家乐”为基础的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往往是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基础,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与旅游景观相互促进,即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景观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乡村景观的优化,同时也推动着乡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3返璞归真的田园景观需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远离乡村的田园生活,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城市生活空间的日趋变小,这些都唤起了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外的驱动力。而乡村优美的自然风景景观、淳朴乡村人文景观就成了人们排解压力,放松心情,平衡身心健康的最好方式。田园自然景观与淳朴乡村文化,对于身心俱疲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惬意的放松与心灵的旅程,对调节身心都有很好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乡村旅游及乡村景观更显示出来它发展的巨大潜力。1.1.4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在城乡一体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更对乡村生态、城市生态的平衡有着合理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意义。如有学者通过乡村景观美度、感度、可进入度、融合度等为核心指标,对该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评价与评估,从而提炼出地域特色,发展差异性、特色性乡村旅游景观体验。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的不成熟与盲目性,以及漠视乡村旅游发展自身的规律,导致大量旅游项目上马,景观形象工程屡见不鲜,无形中阻碍了乡村旅游及其景观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1)乡村旅游景观区不合理开发不合理开发包括可能的很多方面,从甲方决策者,到规划师调研及后期定位规划,到项目的落地建设实施都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如何规避这些可能的不合理,要求甲方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本区域具体实情及是否符合对整个乡村健康发展大环境的要求;规划师要求有敏锐地职业眼光,创新性地整体观。可是在现实规划中,大多数人们认为经营乡村旅游项目门槛不高,在许多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中,把乡村旅游景观资源整理、经过景观化后随意上马实施,建设、布局毫无规划设计之感,导致乡村景观核心资源耗损,从而旅游体验价值全无。在具体规划操作过程中,甲方的审美与想法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规划团队的想法,尤其是针对政府做出规划设计时。这时如果甲方与乙方沟通、意见出现分歧,乙方很有可能要求甲方采取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划思想,而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2)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滞后及审美价值低①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滞后乡村旅游景观主要是以田园风光与人文风情为主要研究对象,我国目前大多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数地区游憩方式、景观功能单一,同质性现象严重。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初级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已然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景观也无法适应游客的审美要求。如宏观上,乡村旅游的游线布局回环性高导致容易游客走回头路,旅游功能规划布局不科学,无法使整体景观效益最大化,导致生态效能不稳定;微观上,旅游景观设施不完善,景观设施功能单一。②旅游景观观赏禀赋低随着乡村旅游由初级向高级方式演变,人们也由最初的单纯走马观花式游览到文化感受体验方式转变。但是在我国大数乡村旅游都处在初级向中、高级转变过程阶段。对乡村旅游景观缺乏深入认识,如何针对本土,而设计出旅游景观价值高、可持续效益大、旅游景观多元等的乡村旅游景观,值得深思。(3)乡村旅游景观特色缺憾之所以有旅游,本质上看正是因为有地缘差异的原因,即因为有地缘差异而导致客源市场和旅游地之间的各种旅游流的出现。地缘差异,是由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决定。自然和社会经济,即是乡村旅游重要的景观资源。强调地域特色、地域差异,增强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使游客、景区、旅游媒介形成良好的合作势态。景观特色缺憾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与文化的重与轻。即一些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依赖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资源挖掘不深入,旅游及景观项目同质性较高,特色不鲜明,单一的开发模式导致旅游地扛风险性较弱;同时旅游景观的单一性使旅游地的品质降低,吸引力削弱,也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景观需求。(4)乡村旅游景观定位不准确、布局分区不合理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与规划经验,对规划地乡村旅游认识不深入或有偏差,导致定位不准确,功能分区逻辑性不强,空间布局零散,阻碍规划地长远发展。(5)乡村景观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与法律、法规对其保护的缺失旅游开发者和规划地当地居民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虽然短期效益明显,可从长远角度看,因为意识与法律的缺失,而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百害而无一益。(6)忽视游客对环境因素的心理需求旅游地的规划与开发主要是以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全面剖析游客的心理需求,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对于旅游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顺应游客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将游客的感知体验,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放在规划设计突出位置。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往往是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当地人民参与的模式,只单一地强调旅游景观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最核心的旅游主体——游客。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7)乡村旅游景观不合理借鉴及旅游发展与乡村发展不紧密地域旅游景观反映地域特色。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地,往往忽视本地的自然、文化积淀,将目光投向外界。表现在景观盲目跟随西方规则式园林设计、建筑跟随欧式风格与乡村整体景观不符等。盲目跟风,只会导致旅游地个性的流逝,加速了旅游地的淘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其他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产业融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升级产业结构,形成一条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旅游经济综合体。1.2研究目的及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体系的建构,从而运用于实践操作中,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为中国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填砖筑瓦。具体来说,对重庆村域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景观设计研究,在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地域主义理论、旅游规划等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上,分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空间架构、景观布局、旅游景观审美体验和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进而针对内容提炼出一套规划设计方法,形成一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体系。旨为旅游景观体系的梳理与构建、相关景观设计实践活动领域,提供一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可操作的内容与方法体系。1.2.2研究意义(1)丰富体系、填充空白、加深深度对于理论价值,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渐渐成为热门研究,乡土和田园也越来越多的被纳入乡村旅游规划区成为新的景观原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乡村旅游景观内容、方法体系研究,适宜发展时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了理论体系,填充了理论空白,加深了理论深度。(2)指导实践、提高效益、生活态度对于现实价值,随着中国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民向往田园恬淡、摆脱生活的需求日渐突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旅游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体现出了巨大的指导实践的现实价值;在运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体系时,提高规划地的三大效益是不容置疑的;乡村旅游景观的面貌,有着美丽乡村的直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观视觉感知,反映着游客享受休闲快乐的一种生活态度。1.3研究内容简要阐述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大背景以及其目前发展突出问题。从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这一科学命题的必要、迫切性。1.3.1以理论为基础,研究有据以乡村旅游与景观规划设计为两大关键词,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重庆代表性乡村区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1.3.2以景观规划设计内容、方法为研究核心,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衔接按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从宏观规划调控和微观设计创新两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遵循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线性思考程式,从而建构起一套针对乡村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体系。对重庆代表性的忠县西流村丰宝岛、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证研究,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质的飞跃。1.4论文研究方法及其论文框架1.4.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查阅、收集、整理国内外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地域下的景观设计、乡村旅游景观等关键词的论文及相关书籍,研读有关的论文文献,结合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领域有比较好的宏观把握。(2)案例比较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即CaseAnalysisandContrastMethod。本文将案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结合,对重庆两个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进行了案例比较分析,佐证景观设计体系对于重庆地区乡村旅游应用实践的可行性。(3)访谈调研法笔者对重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地区进行过实地面对面调研数次,对当地开发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商、居民进行了访谈,为他们的利益诉求,进行了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考虑。(4)系统科学方法本文在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中,以旅游资源评价为基础结合乡村景观评价科学地整理分析一套针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在本文整个逻辑体系中,应用系统科学方法,架构一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体系。(5)数学模型评价法本文在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时,利用现场调研法与专家咨询法结合,提出了FST评价模型与FEC评价模型两种。前者较之后者更加全面,而后者较为简单也运用之广泛。1.4.2论文框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论文绪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范围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理论相关理论基础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方法研究国内旅游乡村乡村乡村乡村乡村乡村旅游乡村外研景观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景观旅游究进相关景观景观景观景观景观景观线性景观展研理论空间布局资源审美设计设计思考微设究基础架构形态评价体验立意手法程式计实证研实证研究:以重庆忠县丰宝岛、小李村为例究旅游旅游景观景观景观景观空间规划资源目标架构设计结评价定位布局方法语分析把脉探析揭秘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5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1.5.1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的领域多而广,涉及到众多方面,由于各学科的切入点不同,而使得相关概念的界定全面而不统一。对各个角度概念理解与辨析,更有利于对相关概念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1)景观“景观”这一概念,在国内外、各个学科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表1.1国内外景观概念要点主要研究表Tab1.1Themainpointsoflandscapeconcepttableabroad研究主体研究对象内容《辞海》泛指地表自然景色;自然地理区概念,如草原、森林景观。地理学界认为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组成的地理综合体,强调地域整体性。生态学界一种反映生物、气候、地理、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景观;一种是具有生态学系统等级结构特征景观。旅游景观学界偏重视觉内涵。[4]俞孔坚景观是游客视觉审美对象;是人类居住的大环境。《圣经》与“风景”、“景致”一致(2)乡村景观表1.2乡村景观概念要点研究表Tab1.2Rurallandscapeconceptstudytable乡村景观内涵对应标号乡村景观是一种动态格局的概念,反映着在历史进程中各个因素对乡村地[2]域的硬格局和软格局干扰,而使得乡村景观保持着本土风貌。对软、硬格局的影响表现在两大方面:软格局表现在乡村景观的营造对乡[3]村软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独具本土特色的“乡风”景观;硬格局表现在对自然环境、人造建筑等硬质景观的改造,形成不同时期的乡村景观。从乡村景观内容元素来看包括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经济景观等;从特征[4]来看,乡村景观属于复合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占主体部分。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①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土地[4]利用景观。②反映乡村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3)乡村旅游从表1.3可以看出国内外对概念研究的要点主要在限定的范围、旅游的主客体、旅游的功能及目的三大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比较集中,认识也较为统一。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表1.3国内外乡村旅游概念要点研究表Tab.1.3Theconceptofruraltourismstudypointsabroadtable学者概念要点①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5]杜江旅游资源;②功能一体。[6]何景明①在乡村地区;②以具有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①在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②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主;③城市居民为[7]唐代剑旅游主体;④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乡土性(本质)。①乡村风情为核心内容;②乡村旅游客体:风土、风物、风俗、风景;③[8]刘德谦旅游功能: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①在农村社区;②以乡村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为吸引物;③都市居民为市[9]郭焕成场主体;④旅游目的:领略乡村自然、体验乡村文化。[10]Bramwel①乡村旅游的分类:农业的假日旅游、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Lane运动和健康旅游、教育性旅游、文化和传统旅游,以及民俗旅游活动。①乡村旅游参与者:农民或乡村居民;②旅游主体:旅游者;③旅游目的:[11]Inskeep提供的广泛的活动、服务和令人愉快事物。世界旅游①在乡村地区;②旅游目的: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探险。组织(4)旅游景观及其设计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了“旅游景观”的概念。“旅游景观”是指在一定[12]区域内由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载体。旅游景观通常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即在现实旅游活动中,旅游景观从自[13]然和人文两大方面给予表现。旅游景观设计,即是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设计。为游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宏观空间架构和微景观设计。强调游客与自然、人文的互动,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宏观规划,体现着对旅游地景观的永续开发与维护。因此旅游景观设[14]计应自然、人文景观实现艺术化、生态化、可持续化“三化合一”。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5)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的联系景观规划景观设计较之前者尺度较较大尺度范围小。自然属性:(宏观)空间形态社会属性:社会协调人、自然、文化内涵、功能社会三者关系性图1.1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联系图Fig1.1Landscapedesigninconnectionwithlandscapeplanningstudyfigure1.5.2相关研究内容综述(1)国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国外对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及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开始于五十年代,最初是在欧洲一些国家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的集约化,乡村、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生态、文化因素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等等方面。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为摆脱生存压力而极力向往休闲无虑的田园生活,滋生并推进了乡村旅游景观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电气时代的来临,为远距离旅游提供了可能。乡村旅游景观广义上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多元化为载体,组织并融合本土旅游景观资源,如田园、生态、生产生活等,实现旅游景观项目在宏观布局下建成落地。乡村规划师曼纽尔曾将乡村公园划分为乡野体验区、乡野生态恢复建设区及乡野文化教育基地等功能布局区。具体说来,以乡村地缘自然、文化差异为前提,对乡村景观进行深层次开发的同时也应加以重点保护,尽可能地在保护乡村环境的条件下,建立与游客互动体验机制。注重乡村旅游景观多产业之间的互利互助,实现共同发展。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乡村旅游景观的实现大都以当地文化为吸引关键点,建立起城市与乡村的旅游联系,从而满足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带[15]动了旅游地的发展。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在国外的发展。在美国,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很成熟,与城市的联系也很紧密。大多城市居民更愿意投身到田园之中进行度假,远离城区压抑的生活状态及空气污染。美国乡村景观以大面积空旷田园为特色,旅游与相关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农业产业联系紧密;英国乡村旅游景观除了表现英国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注重乡村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英国式古庄园;德国乡村简约大方,注重将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让游客最大可能地融入到原生态乡村田园风貌之中;意大利乡村旅游景观强调产业的整合,高效率地综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法国在乡村旅游景观中,亮点在于古老法式乡村建筑与功能复合使用,乡村旅游景观发展很成熟。(2)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大致归纳如下:表1.4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概括Tab1.4Thesummaryofdomesticand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研究内容核心讨论文献序号基于生态空间理论1.提出一种景观空间规划模式,注重将文化、[16]生态与文化的融合生态融入到规划中国外代表土地利用与生态景观1.强调空间、生态概念;2.提出了土地利用[17]性学者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论1.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和[18]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私有资源;2.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注重通过景观规划来实现公共资源的维护。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研1.主要侧重点在于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而[19]究在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具体深入的研究。国内代表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有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20]性学者等方面。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1.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研究;2.对[21]基础与指标体系及游旅游产品的创新;3.针对目标市场设计旅游[22]客参与性主体;4.创新性、戏剧性地设计每个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基1.乡村旅游景观体系研究:包括原则、方法[23]础性研究及实证案例等;2.理论与实证结合分析(3)研究评述从表1.4,可以看出国外与国内大致的研究方向,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的相似之处。国内外研究都在景观生态学研究基础之上,强调生态、文化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国外通常会以乡村土地为研究背景,探究土地视域下的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而在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开发模式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同时又大量相关内容的实证应用性研究。但内容多仅限于宏观的描述与评价,并且在系统性分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内1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容与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升。1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基础2.1乡村文化特征及旅游景观特质2.1.1乡村文化特征(1)乡村田园、外来文化的侵入少——生态文化横向比较,同一地域由于自然因素相近,形成稳定统一的、循环可持续的乡村自然特征;同一地域的内部由于特殊因素分异的影响,可能形成有异于其他片区的乡村自然特征;同一地域在不同的时期,乡村自然系统也会有着不同程度的演变与发展。纵向比较,不同地域由于自然因素相异,也架构起了各自稳定的地域自然系统,形成了各自地自然特征;不同地域之间,由于自然因素发展程度强弱,可能形成由某一因素为主导下的主导自然因素,而另一地域乡村自然发展在其遮阴、抑制影响下形成特殊的“阴影”乡村自然特征。而从地形视角来看,乡村地形平坦的地方往往是耕地、农业相关的建设用地;地形起伏的地方往往是经济林地等等。不同的地形往往被人类所利用,并具有不同的地域生态文化特征。(2)淳朴民风、文化传承——人文文化由于乡村地理、交通条件往往较差,外来人文文化侵入、影响小,乡村地域文化系统较完整。乡村文化传承往往是通过内部家庭机制与外部刺激机制相结合的形式,传承媒介由人人口头逐渐演变成人人口头与新兴媒体结合的形式,乡村地域自然特征决定着乡村文化特殊性,乡村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会由于文化发展的强弱,可能会形成乡村文化发展阴影区。(3)扶贫、经济不发达、交通因素——经济文化乡村地区往往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交通较为闭塞等地区,有些地区甚至需要进行经济扶贫。经济文化羸弱的乡村地区,往往受外界各方面影响小,从另一侧面来说这也是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一大优势。乡村地区由于城市化开发小,耕地、园地、林地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大,往往是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经济开发观念,以及其他经济模式的引入,乡村地区逐渐出现了其他农业经济开发模式,其中一种就是将农业发展、乡村景观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多结构、多层次的乡村经济体。这样多结构的经济开发模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第二产业,虽说乡村地区工业发展往往是最弱的一大产1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业,但是乡村地区离城市较远而形成的便宜的地租,往往是吸引工业选址的最佳条件之一。而在国外将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屡见不鲜,应运而生出现的工业旅游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亮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国内乡村地区服务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设施发展均不完善。交通通达性与规格,也是乡村旅游发展首要条件。通过“村村通”这一政策的支持,乡村交通及相应配套设施有一定改善。但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交通的导入、带出性仍较差。2.1.2乡村旅游景观特质(1)平面多样、多维立体、交流完整从平面角度,乡村景观的大山水格局关键词主要表现在生态基质、田园斑块、河流廊道。从多维景观角度,乡村旅游景观特质表现在乡村空间景观的多维性与游客视觉的多维性。[25]图2.1景观元素示意图Fig2.1Schematiclandscapeelements图2.1,绿色圈代表着乡村景观底层基质,即生态基质;麦色圈代表着田园斑块,指在生态基质基础上,人类对土地所进行的人为改造所形成的乡村田园斑块;蓝色线代表着河流及河流沿线廊道。乡村景观的多维性,本文主要是以乡村地形为要素而分析;视觉多维,则是以每个游客为视点,分为鸟瞰、俯视、仰视及平视等不同的景观视觉效果。不同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乡村景观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如对于山地乡村地区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景观轮廓层次,分别是房屋前所耕种的大面积田地与山地建筑交接所形成的轮廓线A、山地房屋高低排列所形成的建筑轮廓线B、山地地形所形成的远近山脊线C和空际线D,如图2.2。1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DC2C1BA图2.2乡村景观立面轮廓线Fig2.2Facadecontoursofrurallandscape交流,指景观元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可持续流动与交换。乡村地区跟城市区及周边不一样,乡村地区由于开发程度较低,基地保存的较为完整,且连续性较高,因此生态系统之间及内部稳定,内外物质、能量流通道交换通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交换,对于乡村地区生态多样性、生态稳定性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阡陌交通、采菊东篱、悠然见山景观元素特色多样,是乡村旅游景观特质之一。乡村旅游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由于地处偏远、受到外来影响弱加之乡村文化的深厚积淀,乡村旅游资源表现出独具乡村性的完整特质。具体说来,表现出“阡陌交通、采菊东篱、悠然见山”等特色乡村旅游景观元素,其中“悠”表达着乡村旅游景观的精神实质,体现着自然环境的“悠”和自然“悠”作用于人心理、精神上的“悠”。阡陌交通(悠景)悠悠然见山(悠性)采菊东篱(悠作)图2.3乡村旅游景观情境“悠”表达Fig2.3Ruraltourismlandscapesituation:"leisure"expression(3)地域多样文化景观结晶从乡村旅游文化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特质都可归于自然、社会与文化结合的景观结晶,也是在乡村地域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乡村文化特征分为1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生态文化、人文文化和经济文化,可具象地分为民居文化、田园文化、山川自然文化、风俗文化、耕作生活文化、乡村技艺文化等亚文化。乡村亚文化,是乡村旅游景观重要的素材来源,是反映乡村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指标性文化。其中乡村特色文化中,经济扶持互补文化较为特殊。因为乡村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是采取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合作开发,互利互惠。出现旅游扶贫,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在实践规划中,最初级的乡村农家乐则是其具象表现之一。平面多样、多维立体、交流完整乡村旅游景观特质阡陌交通、采菊东篱、悠然见山以以地域多样文化景观结晶景文观化为为形基生态文化乡村文化特征人文文化经济文化图2.4乡村文化与其景观特质关系及内容Fig2.4Rurallandscapeanditsculturalcharacteristicsrelationshipsandcontent2.2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基础2.2.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及其对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在了解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和空间演化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景观生态学认为,斑块、廊道与基质是组成景观的最主要三种形式,是气候、土壤、水、生物活动等许多不可缺少的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利用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原理,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乡1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村地区多种农业资源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满足旅游者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利用景观三元素原理,对乡村旅游景观基质、廊道和斑块进行了强化设计,如案例之一的小李村核心、次级、景观渗透面等,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态环境的多样,稳定并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对乡村地区民居、农田、河流、水库等景观资源的重点个体强化,形成景观生态核、生态带等等概念,在提高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建设舒适宜人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2.2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心理学又称为人类生态学,它主要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通过融合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1)感觉、知觉与空间认知不同的视角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景观体验;景观的属性也会对感官官能产生不同的刺激。这就要求在设计中要注意景观之间的关系与序列组合,有收有放,有主有次等设计手法。声音既可以引导视觉进行探索,也可以对特定的人唤起特定的记忆,进而影响人对相应周围环境的感受,即人对特定时空认同感。声音也可作为组成景观中的元素,营造生动的景观意境。在古典园林中,利用水声的听觉体验或意境,将人由水声带入,融入到整个园林意境中,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触觉也是人体验外界环境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景观质感,带给人不同的景观享受和触觉记忆;也可通过不同的景观质感来划分领域、空间及行为向导。触觉也包括外界环境对人体感的感受,因此尽量利用人对气流、温度的感知营造人性化的场所。知觉,是人们接受外界刺激并进行选择、加工、推断等理性认识后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而空间认知是人对外界的信息加以选择的判断、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空间认知对于乡村旅游景观来说,是一个乡村旅游景观“场所”的概念,即游客对周围乡村景观直接、间接地场所感知体验。(2)唤醒理论唤醒,是对人记忆、情感的唤醒,进而影响人的情绪状态,适度新奇、复杂、神秘、意外的景观都具有较高的唤醒水平,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不同的场所环境,对人的唤醒水平有所不同。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适度的环境刺激,增加旅游者的体验兴致,如传统造园手法中的抑景、漏景等是对唤醒理论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场所感觉,适度利用唤醒理论。交通站需要较高的秩序性以减少焦虑,而娱乐场所则可适当增加意外性和神秘性,调动人的探索欲望。1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乡村旅游文化特征及其旅游景观相关理论(3)旅游景观个人空间、私密与领域性旅游景观个人空间是存在于游客周围的个人的空间范围,这样的范围既不可分、也不可见。空间大小因游客个体差异不同而不同,空间大小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游客心理产生不适。环境规划设计中,理论主要用于给人提供个性化的舒适空间。私密性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环境对人的微妙影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私密性尽可能有调整机制,给使用者选择的机会。领域性,也是一个领域空间范围的概念,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在于提高领域与领域之间、领域内部场所的空间规划感、秩序感。2.2.3游憩规划理论游憩需求是游憩活动产生的原因。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使游憩活动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有学者将游憩活动需求具体分为八类:回归自然;休息放松;增进与亲友的关系;远离喧嚣,享受独处;强壮体魄;新知识来源;新经验获取;购纪念品等。游憩活动与环境关系是人地关系中的关系之一,不同自然、人文环境都决定或影响着游憩活动的展开。因此,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开展不同的游憩活动,是游憩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即游憩适地性。旅游设施是游憩活动与环境之间作用的媒介,也起着游憩活动正常进行的引导作用。不同的游憩活动性质,对旅游设施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潜水、高尔夫等。对于具体的乡村旅游,有效的游憩活动,也与市场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游憩活动规划能引导旅游市场,消极游憩活动也只能惟市场所淘汰。1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第三部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本文总体包括四个方面,方面一是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提出两大评价模型即FST评价模型和FEC评价模型,模型一较之模型二更加全面、科学,而模型二更加简洁、一目了然;方面二是对乡村旅游景观空间进行架构,详细阐述并梳理乡村旅游景观的内在组成、空间层次和空间内容表达等;方面三是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布局分析,分别对功能布局与复合布局进行释疑;方面四是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审美体验进行答惑,包括感知、理解、联想和情感的进阶体验感受。3.1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评价3.1.1选择评价因子的原则对诸多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进行评价,涉及到乡村旅游资源的比较与重要性排序的问题,所以在选择评价因子上要有一定的参照与原则。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内在属性与旅游资源的内在属性有较深的联系,本文利用对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联系乡村旅游景观特色,而分析构建出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因子评价体系。包括层次性与系统性、代表性与重要性和非兼容性与区分判别性。3.1.2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1)FST评价模型①探析因子体系建立本文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层次划分为三级,分别为F大类、S类、T层。本文引用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深化每个评价因子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指向性,多功能化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使模型不仅仅只限于观赏型资源评价。[24]②楚义芳权重模型在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运用专家咨询法。请地理、旅游、景观等各行业专家,直接征询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然后取平均意见赋予各个评价因子。而在本文,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融入进楚义芳资源评价中,在评价因子中赋予了乡村旅游景观涵义,从而使评价因子更加全面、丰满。同时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按自然资源种类,使分类更加合理。1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模型树(E)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地资源价值(F1)区域条件(F2)的区位特征(F3)S1S2S3S4S5S6S7S8S9T1T2T3T8T10T11T12T13TT11T4T5T6T9T1T7图3.1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模型树表达Fig3.1ExpressionevaluationmodeltreeonRuralTourismLandscapeResourcesS类:S1: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自然观赏质量与文化体验质量);S2:乡村旅游景观规模;S3:乡村自然生态环境;S4:乡村旅游开发的用地条件(土地流转集中用于乡村旅游部分);S5:乡村村镇分布;S6:乡村旅游基础设施;S7:乡村旅游接待或服务设施;S8:乡村旅游通达性;S9:规划地与其他旅游地关系T层:T1:乡村地区地形与地质;T2:水体利用(水体质量与水体在景观中的运用);T3:乡村地区旅游气候适宜度;T4、T5:动物与植物的多样(农作物运用与种植养殖基地等)与在景观中的运用;T6:乡村地区文化古迹(乡村古村落、古镇等);T7:乡村民情风俗;T8:乡村旅游景点的集中程度;T9:乡村旅游地游客容纳量;T10:连接客源地的交通条件;T11:旅游地与客源地间的距离;T12:与附近旅游地的同质性;T13:与附近旅游地的距离。表3.1乡村旅游景观资源价值评价因子权重Tab3.1Weightingfactorofruraltourismlandscaperesourcesvalue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分类(按自然资源要素分)评价因子代码海岸乡村乡村河流与湖泊山岳乡村体平原乡村观文化古迹体型景观为主导型景观验型景观赏型景观验型景观自然与文化景S15.762观质量(10.00)乡村地区地形T11.2031.1942.2670.330——与地质(2.087)(2.073)(3.395)(0.660)1.2031.1942.2670.710T2景观水体利用——(2.087)(2.073)(3.935)(1.232)乡村地区旅游T31.1670.8010.5460.551——气候适宜度(2.205)(1.391)(0.948)(0.957)1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动物(养殖基0.2580.2610.3850.273——地等)与在景T4(0.449)(0.452)(0.668)(0.473)观中的运用植物的多样0.3700.4300.6310.593T5——(农作物等)(0.642)(0.700)(1.095)(1.029)与在景观中的运用乡村地区文化T60.6650.8380.8711.8445.041古迹(乡村古(1.154)(1.445)(1.512)(3.201)(8.750)村落、古镇等)0.4830.5390.5661.4100.720乡村民情风俗T7(0.839)(0.953)(0.938)(2.448)(1.250)乡村旅游景观S21.262规模(10.00)乡村旅游景点T81.001的集中程度(7.930)乡村旅游地游T90.261客容纳量(2.070)表3.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区特性评价因子权重Tab3.2Evaluationfactorweightsoncharacteristicsof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rea评价因子代码权重值乡村旅游通达性S81.273(10.00)连接客源地的交通条件T101.069(8.398)旅游地与客源地间的距离T111.069(8.398)规划地与其他旅游地关系S90.222(10.00)与附近旅游地的同质性T120.178(8.010)与附近旅游地的距离T130.044(1.990)通过表3.1,3.2的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基本可以将某一种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归入到一类进行评价。例如要对两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T层往F大类进行分析,将同一种类型的两地乡村旅游资源因子权重与专家因子评分结合,最后分别得出F1,F2,F3,三者相加得出同一类型下的两地乡村资源的相对优势与劣势。(2)FEC评价模型FEC模型,即分别是乡村景观价值特征、乡村环境氛围、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其中每一项都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见表3.3。表3.3乡村景观禀赋特征F评价分数表Tab3.3CharacteristicsofrurallandscapeendowmentFevaluationscoretable评价等级参数权重(%)10—88—66—44—22—02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资源种类10非常全比较全比较多一般多不全资源优美度25十分美很美比较美一般不美资源特色度15罕见少见较少较普遍很普遍规模度15宏伟很大较大较小很小历史文化25价值极高很高较高一般不高景观组合10极佳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表3.4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评价分数表Tab3.4Eambienceofrurallandscapeevaluationscoretable计分等级参数权重(%)10—88—66—44—22—0环境容量40很大大较大较小很小绿化覆盖率20>90%>75%>50%<30%<10%安全稳定度10很好好较好较差很差舒适度20极佳优良中等较差很差卫生健康度10极优很高很好较差很差表3.5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C评价分析Tab3.5Rural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conditionCevaluation计分等级参数权重(%)10—88—66—44—22—0区位条件20极优优良中等较差很差产业经济基础10雄厚好中等较差很差通达性20很方便方便较方便慢无法进入距基地距离15<20km20—60km60—100km100—200km>210km基础设施条件15齐全良好中等较差差景点离散程度20<2km2—10km10—50km50—100km>100km表3.6FEC权重表Tab3.6FECweighttable评价权重(%)乡村景观禀赋特征F40—50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20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C30—40合计100由FEC权重表可知,乡村景观价值特征F的权重占4.5,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占权重的2.0,开发利用条件C的权重占3.5,三者总分合计为10。将其带入模型评价公式:其中p为影响因子F(i=1,2….,n)2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得出综合评价总分数的计算公式为:F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越多旅游地,旅游景观开发价值越大。3.2有机系统的乡村旅游景观空间架构3.2.1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组成(1)乡村开放空间系统针对乡村开放空间系统,本文理解是对于乡村地区,为居民或旅游者提供生活服务或旅游服务所使用的人造与非人造的室外开放空间,包括乡村农田、乡村街道与广场、乡村宅基地转移而形成的闲置地、乡村居民或游客所需要活动的场所等。从广狭义与显隐义两个角度去理解乡村开放空间。①从广狭义角度,乡村开放空间是基本没有被人工构筑物所建设的空间。②从显性角度,开放空间往往是狭义的概念,指旅游者或居民视角下,在乡村地区所能感受到的周边的开放空间;从隐性角度,指乡村地区无限广域视角下,所凸显的完全开放的乡村空间,包括天穹空间、地面开放空间。(2)乡村绿地空间系统乡村绿地空间,是指乡村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地用地组成的整体。其分布方式一般要求均匀布置,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地形特点,采取点、线、面向结合的方式将乡村绿地连接,形成整体绿地系统。点,是指面积小块的绿地;线,是指道路绿地、水域两边河岸绿地等;面,是指广场、公园绿地、风景区绿地等。本文将其他用地归类到绿地空间系统,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闲置地。(3)乡村水系统乡村水系统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等水域。因此乡村旅游景观水系统,是以功能为基础,丰富乡村水系统的功能。一是本身乡村地区水系统;二是由乡村水域形成的、使游客能够接近的滨水开放空间。如工业水景观空间、农业水景观空间、渔业水景观空间、娱乐水景观空间等等。随着乡村水系统的开发,其功能扩展到旅游景观、自然水资源保护、乡村记忆等多功能综合。只有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起来,才能使乡村有着可持续的景观价值与独特的景观特质。(4)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乡村旅游景观人造设计系统是指主要针对旅游者而进行地旅游设施的设计。2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这些乡村旅游景观设施具备着多功能、多效益的原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它们虽处在最低层次的子系统,乡村旅游景观设施系统也是重要的子系统,渗透在以上系统中的各个方面。3.2.2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层次(1)从空间层次角度从乡村旅游景观空间角度讲,可将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划分为:总格局景观;功能分区布局景观;旅游项目景观。其中功能分区布局景观包括有点线面景观;旅游项目景观包括有微景观、乡村街道与房屋风貌景观、游客与项目互动景观等。总格局景观往往由当地自然条件与人文沉淀所决定,也是一地乡村旅游景观发展方向所在。总格局景观是指乡村地区旅游景观的总体全景景观,其中包括乡村山水格局地理景观及生态循环格局景观。功能分区下的布局景观,是指根据地域资源特征及分区划分,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布局景观。布局景观,体现着该地乡村旅游景观元素的“点线面”组合内容及方式,乡村空间与“点”、“线”、“面”的完美组合也反映着乡村地区整体的、重要的精神、物质文化面貌。这两种景观有着深刻的联系,总格局景观决定并指导着功能分区布局景观,布局景观往往反映着总格局全景景观,即布局景观组成总格局景观。旅游项目景观,是构成乡村旅游最具景观特色的标志。其中乡村街道景观、房屋风貌景观是乡村旅游景观最重要的载体,体现着乡村地区丰富而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每个乡村地区具有不同的街道景观、房屋风貌景观,体现着地域旅游价值,是乡村旅游景观最核心的要素。按性质分,可分为乡村民居建筑风貌景观、乡村商业街道景观、大地景观、旅游设施景观及微景观等等。旅游设施景观与微景观,是跟游客互动最密切的景观要素,跟游客正常地旅游活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对乡村旅游景观的体感评价。•包括乡村山水格局地理景总格局景观观和生态循环格局三维景观•体现乡村旅游景观元素在布局景观“点、线、面”上的组合布局景观•包括乡村民居建筑风貌景观、旅游项目景观商业街道景观、大地景观及微景观等等图3.2空间层次下的景观格局表达Fig3.2Landscapepatternofexpressionatspacelevels2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2)从生态关系角度①乡村景观生态系统内部层次乡村景观作为生态系统能源与物质循环的载体,是乡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生态稳定的必要条件。从乡村景观系统角度,内部层次包括“绿、土、蓝、白、物”等。即绿代表植物系统,土代表土地、土壤系统,蓝代表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白代表大气环境系统,物代表动物门类系统等。物蓝绿乡村生态系统内部层次白土图3.3乡村生态系统内部层次形象图Fig3.3Internalruralecosystemlevelimage②系统与外部关系层次乡村景观系统隶属于乡村生态系统,是作为乡村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它要与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相符合也就理所当然。乡村旅游景观系统跟外部生态系统一起组成完整的、稳定的乡村生态系统,乡村生态系统决定了乡村景观系统。③人与生态层次人,包括乡村当地人和游客,本身也就具有复杂性。外来人——所携带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地域文化,其中包括对乡村生态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学、心理学、景观规划学等理论对人与生态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乡村景观生态进行有效地利用与保护,提高乡村旅游景观禀赋,进而营造有别于城市的世外桃源乡村旅游地。下图表现出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介入者(游客及当地人)的关系。乡村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乡村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除了相互影响外,由于介入者主体的参与,使三者关系更加紧密与稳定。2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乡村景观乡村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介入者图3.4乡村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及介入者三者关系图Fig3.4Thelinedrelationshipamongruralecosystems,landscapesecosystemsandintervention(3)从民风民俗角度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除了包含着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空间系统是一地乡村旅游存在的灵魂。其中乡村旅游人文文化,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乡村本地特色文化及异于本地的外来文化。①乡村本地特色文化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异于其他的文化地域性。地域文化的长期积淀、传承,形成了稳定的乡村文化系统。不同文化的地域分布,形成了乡村地域文化空间系统。②拿来主义影响下的外来文化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外来文化的传入且影响下,本地文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当本地文化势能不及外来文化势能时,本地文化势能就会逐渐减弱,从而可能形成文化阴影发展区。即本地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展。因此乡村旅游本地文化是一地旅游价值的核心,而外来文化只是锦上添花。3.2.3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内容表达从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角度研究,乡村旅游景观空间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人文环境的三大主体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统一。从乡村旅游角度,挖掘乡村特色元素才是构建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的关键。乡村景观特色,往往是游客出游的外驱力。如何根据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科学直观地建构起景观空间系统是一大难题。[25]杜春兰将城市形态特征总结出了“轴、核、群、架、皮”五个方面,学者创新地将人文环境“制、魂”加入其中,概括出山地城市景观空间内容。本文基于此,结合乡村旅游景观特征,从空间形态上将乡村旅游景观要素概括为“点、线、面”,补充软环境“制、魂”。从而建构起了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2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统内容框架。表3.7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系统内容Tab3.7Ruraltourismlandscapespacesystemscontent点线面制魂乡村地区中心旅游交通线、民居建筑群、旅游景观保乡村文化内景观、经济发达景观廊道、景景观渗透面、障机制、操作涵、文化意境乡村旅游极点、文化中观水渠、游览树阵、大地景机制、管理机营造、外来文景观空间心、政治中心、线、景观视线观面(软硬质制等化引入等系统景观节点、景观轴等界面)等生态核等空间形态(显性)文化形态(隐性)(1)点“点”在乡村旅游空间形态具体表现为乡村地区中心景观、经济发展极点、文化中心或政治中心、乡村旅游景观节点及景观生态核等等。通过对乡村地区实地调研发现,随着闲散土地及宅基地的置换政策的推进,乡村地区集聚效益日益明显,表现在政府招标企业式农业基地(农作物大棚基地、渔基地、科技农业基地等)合作模式的空间集中;闲散土地高效率式的利用集中;乡村本土文化地域集中等形成乡村经济带动中心与文化影响中心。在重庆山区乡村,由于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许多“点”,但是规模都不大。景观节点向外性表现不明显,景观节点形态呈现三维特征,如山体景观亭的设置。可以利用地形,规划设计出乡村中心景观与节点,同时应注意理水掇山,空间的合理围合与渗透,合理利用外围环境。景观生态核是指景观生态核心保护区,对于生态核心的保护,维稳乡村生态稳定起着重要作用。(2)线“线”在乡村旅游空间形态具体表现在旅游交通线、景观廊道、景观水渠、[25]游览线、景观视线轴等。杜春兰认为线性表现在显性、隐性轴及心理、视觉指向轴等。本文用功能将其分为连接线、生态线、供水线、视觉线及游览线等。表3.8“线”的概述Tab3.8"line"Overview景观连接线景观生态线景观供水线景观视觉线景观游览线①连接线指连接①生态线指①供水线指①视觉线除①景观游览两地交通线。可景观生态廊乡村特色水了能给游客线指规划设根据地形分为平道,从软硬基渠及灌溉水带来视觉冲计下的景观原线、山地线及质可分为河沟。②该线具击外的显性节点串线。②“线性”复合线。②该线流景观廊道有景观视觉线,还包括藏游览线具有特性具有心理指向性与道路景观化、维持正常在心理、意念回环性、视觉2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视觉指向性。廊道。②生态生产生活等中的隐性线。性。线具有传递作用。②乡村视觉生态信息,保线具有动态证生态多样性,并具有一化,景观视觉定的视觉角化等作用。度。(3)面“面”,即景观肌理。在乡村旅游景观空间形态具体表现在民居建筑群、景观渗透面、树阵配植、大地景观面(软硬质界面)等。“面”由“点”组成,“面”反映着乡村地区的肌理,是自然选择与人文积淀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规模“点”元素的聚集及合理组合,形成有异于周边环境的景观肌理。(4)制“制”,指“保障体制”。具体表现在旅游景观保障机制、操作机制、管理机制等。乡村旅游运营的好坏、景观禀赋营造的强弱,跟“制”分不开,是其正常发展的保障。在乡村旅游景观的实践研究中,乡村旅游景观的实施主体,即景观策划运营公司、政府及企业投资三方合作完成,由于“制”的不完善,常常会出现政府与企业,多度甚至直接干涉景观策划公司提出的各项景观设计内容,致使面子工程、无实用价值的工程上马,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制”的提出与完善,是迫在眉睫。(5)魂“魂”,具体指乡村文化内涵、文化意境营造、外来文化引入等。乡村旅游景观的“魂”,是乡村地区文化的本质所在,是其发展与传承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灵魂。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在开发与引导上,有些乡村地区不注重本地文化开发的同时,盲目引进外来文化,致使本地文脉的割裂,造成本地文化的似是而非,“中不中、洋不洋”;在政府决策上,政府的喜好决定当地文化的开发价值、政府的导向决定当地文化的保护程度、政府的拍板决定当地文脉的传承等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上,规划工作者对实地考察不够导致乡村旅游景观文化定位失误、盲目嫁接复制外来文化致使本土文化的流失等问题。对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如何把握好本地乡村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创新营造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接纳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发展与保存“魂”的关键。3.3乡村旅游景观布局分析3.3.1乡村旅游景观功能布局2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1)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指规划设计时需考虑景观要素联接与分散、要素组合与搭配及景观生态效能整体性。景观要素联接与分散指从规划区整体出发,在进行旅游景观功能分区时,元素的联接与分散程度决定着该元素是否纳入相似或相异的景观功能区内。即如某两个元素的内涵联接程度高、地理距离小,则该两元素应在同一功能区内。要素组合与搭配指景观要素与要素之间,从整体出发,进行适于旅游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组合。从宏观看,指每个功能区,区与区的科学搭配组合。景观生态效能整体性指功能区内、区与区之间生态效能的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达到区内小环境与大背景的生态可持续。②一致性原则,指功能区的定位与其中的具体景观规划设计定位一致、各个旅游景观功能区划分与乡村旅游景观主题形象一致。③合理性原则,指乡村旅游景观功能布局需考虑乡村地形、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景观渗透、使乡村旅游景观元素有机结合。(2)立意①需求立意: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立意应当来自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旅游景观的服务对象是到一地旅游的旅游者,确定旅游者需求即市场需求,对旅游景观立意非常重要。旅游景观立意直接影响旅游地的景观形态。甲方与旅游者的景观需求,往往是有出入的。如何处理好各个主体的景观需求,即对景观设计与观赏的要求,是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一大难题。如何将景观设计的需求立意与旅游发展的立意的契合点找到平衡,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问题。在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常常会面临着旅游地当地的文化要素与新兴文化中要素的取舍与搭配问题。是采取以当地旅游地文化景观要素为设计主线,配以新兴文化要素为辅线;还是以新兴文化,如现代科技、网络流行文化等为当地旅游景观的设计主线等等问题,需要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合理地规划设计。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往往会尊重当地文化,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文化,再把当地的文化以现代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两者的结合,往往是景观设计师所采纳的主要方式之一。②目标立意: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目标立意是指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满足游客对旅游地景观享受,制定适合规划设计范围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在此科学设定的目标下,将旅游地的景观朝着目标合理地进行规划与设计。目标立意从不同角度上主要分为三点:总体建设目标立意、总体目标下的景观设计立意和游客与景观生态利用与保护立意。2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表3.9立意内容建构Tab3.9Constructionofprospectorcontent建设目标立意景观规划设计立意生态利用与保护立意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是在总体景观目标设立后以生态理念,成为游客与则下,根据不同地域实际的下一层所进行的具体景物质和非物质景观可能冲内容情况,其中包括自然景观观设计的立意,即在总目突的润滑剂。如何处理好与人文景观两大方面,设标的控制下,所进行的景生态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立针对规划地的总体景观观设计的立意。是进行该立意的必要性。建设规划的目标(3)方法对于乡村旅游景观功能布局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据实践经验概括地总结出两条:整体目标法与元素分布法。图3.5所示。自上而下的整体目标法,是指从总体目标、总体形象出发,自上而下地去控制功能布局,引导功能方向。与之相反,自下而上的元素分布法指从乡村旅游特色景观资源出发,收集并整理景观资源,寻找资源内在之间的同异,进而从中提炼每个相似资源的特性,形成各自的功能布局。自下而上的元素分布法收集并整理特色——寻找同异——提炼特性——形成功能布局自上而下的整体目标法设定整体目标及形象——寻找满足目标发展的功能布局——根据乡村资源特性融入功能布局图3.5乡村旅游景观布局方法Fig3.5Ruraltourismlandscapelayoutmethod3.3.2复合景观布局(1)景观空间意象乡村地形多维表现在乡村平地、凸地、凹地、山脊及山谷。如表3.10所示。表3.10景观空间意象Tab3.10landscapespaceimage形态特征性质视觉空间运用举例平地开朗、平稳、宁静多向、表露外向、视野开阔田地、乡村广场、民居建筑群凸地向上、崇高、动态开阔、内部视觉联系薄弱景观视觉中心、观景点凹地封闭、汇聚、幽静内向、视线内聚、乡村影院、乡村水塘、休息2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山脊延伸、分隔、动感外向、分隔视觉空间乡村道路、建筑场地山谷延伸、动感、幽静内向、以线性视线空间、绿化、休闲场所、道路(2)景观视觉形式景观视觉形式包括静态与动态视觉两种形式,静态形式包括三远视景,即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和中视平远;动态形式指“移步换景”,在主体移动中观赏景色的形式。表3.11景观视觉形式研究表Tab3.11Theresearchonformsofview三远视景感觉体验“移步换景”仰角≥45、60、80、90时,分别为产生高大移步换景常常伴随着景观动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危机感;态序列的艺术布局,包括一般序列、循环序列和专类序列。俯视≤45、30、10时,产生深远、深渊、凌一般序列有两段式、三段式之空感;分;中视30夹角视场,可远方平视(3)乡村轮廓宏观表达乡村轮廓指乡村远观的多维层次性。由于乡村地区地形因素的原因,常常会会形成高低起伏或一望无垠的乡村景观天际线。包括侧面轮廓天际线和鸟瞰轮廓线。例如重庆地区山地乡村,由地形等自然元素和民居建筑等人文元素,共同组成多层次的、高低起伏的山地乡村轮廓天际线。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经过历史经验的沉淀,重庆山区乡村民居往往建在相对安全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地带或地势稳定的半山腰或山头等。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的乡村立面轮廓天际线。鸟瞰轮廓线,指从鸟瞰角度,而看到的乡村交通线轮廓线、河流轮廓线及民居轮廓线,甚至是乡村大地艺术景观轮廓线等。3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FSTFEC评价功能布局布局审美内容复合景观分析分析体验空间空间系统组成架构空间系统层次空间系统内容表达图3.6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总括Fig3.6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ntentsum3.4乡村旅游景观审美体验从历史进程上看,中西方审美追求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对园林景观的审美认识,西方认为数学规律性、对称性才是美的张力,理念上崇尚控制论,主张控制自然、战胜自然,所以规整式园林多出现在西方;在中方看来,自古主张山水朴素观、天人合一观等,对待自然讲求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园林多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风景式园林呈现。从内容上看,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外界刺激发生时,观赏人调动起所有的感知从表象感觉一步步上升到自我能够达到的境界,且每个人对同一景观的审美会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感受。景观审美具有个体性、复杂性、短暂性特征。本文结合前人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乡村旅游景观审美过程总结为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如图3.8所示。3.4.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因素通常是最基础的作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官能的作用有一定差别。在审美功能和效应上,视、听官能在相较于其他官能有着较高的地位。但是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观赏时,所有的感官官能都有可能被调动起来,产生相应的审美感知。声、香、味、触等在外界旅游景观的刺激下,使旅游者对外界景观的美感有着全面地、深化地独特认知。内容分为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之分。前者指审美感官与审美对象直接刺激接触时所获得的感知;后者则是以间接的方式,如接触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等方式3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获得的感知。审美感知的特殊性表现在个体上,由于个体想象、生活阅历等方面的深浅,而对审美客体产生的感知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这是个体一系列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3.4.2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审美理解过程的第二阶段。审美理解指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阶段,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审美对象作出概括性反映。而这种理性的审美理解跟一般理性思维不同,它是强调在具体审美实践中去切身感受、体验,常被称为审美感悟。概括起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静”。指在“静”的状态下,区分现实与虚幻的状态,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别开来,分清“虚实”,才能以一种客观的审美态度,从容地去自由欣赏。第二个层次,“悟”。即对审美对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递、象征意义等内涵有所了解后,才能正确地体味审美对象。第三个层次,“感”。将“悟”与“感”融合的一种深层次的和内在的理解。它将理性蕴藏在感性之中,加入想象和情感的思维方式,常常潜移默化地发生化学效用,使美感不断升华。对于乡村旅游景观的审美理解,可从乡村风水的认识、乡村意蕴的见解及乡村灵魂的独道来研究。对于乡村风水,由于乡村地区文化封闭,保存较好,对于乡村风水有着深刻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景观布局和思想观念上。图3.7,从整体的空间布局来看,有玄武、青龙、白虎、朱雀及水的贯穿等宏观布局,讲求聚气摒秽,通仙达人。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风水布局,体现着重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亲和与共的价值取向,力求与自然融合的环境意识等审美理解感悟。在乡村意蕴的理解上,主要是对接近大自然,返璞归真的审乡村意蕴之美。理解乡村意蕴之美,即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美、理解人有强烈归真愿望之美及理解人追求闲淡恬适的意境之美。在乡村灵魂的理解审美上,主要表现在对乡村长期积淀下来所形成的文化审美,包括乡村手工技艺文化、乡村“活着的文化”——民居建筑文化、乡村赶集文化等等方面。3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图3.7风水格局Fig3.7Patternsoffengshui3.4.3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旅游者通过联想领悟美景而完成知觉想象,又通过联想创造新的意境,完成创造性想象。通常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类。接近联想是指在时空上接近的事物,容易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形成对事物之间的固定联系。在旅游观光浏览中,这种主观形象链对旅游者产生联想、潜意识丰富景观美感起着积极的作用。类比联想指以性质、意义及形态相似为特征,从而产生某一审美对象对另一对象的联想。也成为相似联想。审美对象之间的性质、意义及形态的相似,是能动建立起之间联想的基础条件。这种联想对加深乡村旅游景观的理解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对审美对象的感受的升华也大有裨益。对比联想指以性质、意义及形态对立为特征,从而产生某一审美对象对另一对象的联想。对立统一关系是对比联想的基础。通过对景观事物之间矛盾关系、转化关系认识中,加深对旅游景观的理解。3.4.4审美情感情感是比较高级的情绪,是人对审美所持态度的体验。审美情感进过感知、移情、共鸣三种情感交流方式,以普世的审美观念为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或鉴赏时所持的感受、体验。从旅游景观审美角度来看,审美情感是旅游审美的最高级形式。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之时,应注重旅游景观与游客情感联想之间的关系,搭建景观与情感之间的桥梁,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获得共鸣。3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4.1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手法4.1.1点线手法一个景观点与点、点与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师依据内心形象、艺术品位和游客的空间需求、景观享受需求来安排景观节点的设定位置。这种位置的设定与安排,注重景观节点在此处的意义与联系性,即情节或情境的需要,因为每一个景观节点,包括重要景观节点、次级景观节点,都会影响到整个景观规划设计的全局。景观节点的设计,要满足景观构图原理的同时,也要满足游客对景观的需求。应考虑到乡村旅游景观节点,景观轴线等点、线、面对旅游功能的影响,要将旅游功能融入到这些景观要素中,使游客能够参与其中,成为景观的一部分。4.1.2千变手法“迂回曲折”手法主要是指在旅游景观规划中,要讲求“变”。主要体现在三大变化上,即通过景观规划线路、景观轴线等线性曲折之变;景观设计的起景、发展、高潮、结景等景观情感起伏之变;旅游景观设计素材都顺应成曲折造型之变。千变手法,增加了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4.1.3多尺度手法(1)乡村旅游景观的比例尺度从旅游景观设计微观角度来看,不仅在景观小品的骨架设计尺度上尽可能的满足黄金比例,而且在位置的设置上应布局在黄金分割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景观小品的美感更能凸显,更能给游客以美的享受。(2)乡村旅游景观的动态趋向大部分乡村旅游景观要素都是静态,但是游客体验者是动态的。需在静态中寻求突破,让游客在不断变化中,动态地区体验静态的乡村旅游景观。(3)乡村旅游景观的重心旅游景观的平正、对称构图的方法,它不会产生重心问题,只有突破平正、对称时,就需要考虑重心。3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4.1.4创意手法乡村旅游景观的变异性,是旅游发展的一大思路。只有在实践中设计出奇异的景观风景,才能吸引到市场的眼球,进而才会有游客怀着猎奇的心态,来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4.1.5多样手法在旅游景观设计构景时,注重“有分有合、分合搭配”,“虚实”等多样的构景手法。既要对空间进行虚实的处理,又要集中与分散空间,在虚实中分合搭配旅游景观。例如在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会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内会进行内部的景观分组,即“分”;景观分组的组与组之间,会讲究联系、整体,即“合”。在景观分组的内部也会进一步分更为微观的景观设计。在微观设计中的虚实利用表现在乡村民居建筑的“实”,周围“植物”“水体”景观的“虚”等等。4.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线性程式本文所强调的程式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程序化、形式化,主要是通过线性思维形式将旅游景观规划方法进行步骤程序化、秩序化。线性思考程式,即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一步一步的线性的思考方式。与非线性思维方式相比,线性思维更注重步骤性,逻辑性与目的性较强。线式思考程式可分为基础认知、景观创作、成果制作、材料分析四个阶段。表4.1线性思考程式四阶段Tab4.1Fourphasesoflinearthinking阶段具体内容1认知阶段一一基础研究搜集乡村旅游资料、勘察乡村自然与人文调研、了解甲方意图、上层规划、综合评价、收集相关案例2创作阶段一一方案设计明确乡村旅游景观目标与主题、方案构思的逻辑、方案分析与创作、征求甲方意见与完善3成果制作阶段景观图像表现、说明书文字表达、多媒体等技术展现4工艺、材料分析阶段乡村旅游定性与定量分析、项目预算阶段、项目实施过程记录阶段、总结3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4.3乡村旅游景观微设计4.3.1物质景观(1)地形“地形”,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地形要素包括:①大尺度地形:地形包括乡村高山、草原以及平原等大地形。②中尺度地形:包含乡村土丘、台地、斜坡等。③小尺度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2)自然地形的利用①地形构筑基础的合适利用关于构筑基础的造成,整理现行的手法可分为四种类型:表4.2乡村地区自然地形对于旅游景观需求的改造运用Tab4.2Thetransformationoftheruralareasofnaturalterraindemandstouse对自然地形采取对自然地形采取的处理方法的态度山体的保存①基础环境的保全;②乡土景观的保存山体的强调①叠山,达到空间高差强化的效果;②局部需要可采取;③降山,平整地形,降低空间高差山体的变更①斜面式,是重点的处理手法。将山体顶部削平填到山体中下部,使整个山体不那么陡山体的破坏①破坏自然空间,是必须避免的②地形坡度的合理利用表4.3不同地形坡度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的合理利用Tab4.3Therationaluseofdifferentterrainslopein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倾斜分类人的感觉人的活动安定区平坡(0°—2°)平坦安定感散步、游戏等缓坡(2°—6°)虽有斜度但无倾斜感缓坡(6°—10°)对于动或静的运用均有效果睡、滑、滚、游陡坡(10°—14°)受斜坡影响,感到坡度很大戏等紧张区陡坡(14°—20°)斜面方向性与物体方向能给予作用加滑、读书、观看、强,除了可作活动外还可以眺望利用率较低山坡(20°—24°)受重力影响明显,强行爬蹬具有紧张感危险区24°以上危险区,不仅对人,斜面自身也有不稳登山、攀岩定感(4)植物的配置①树群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在一起的混合林称为树群。树群因为是大量的混合林在一起的搭配种植,因此要求整体的形态美,而对于每一株的要求并不是很3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严格。但是每一株也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看,每一株的树木对整体的外貌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在树群种植的同时,需要注意主次分明。需要景观设计师在植物配置的立意上主要想表达什么,要突出重点,而另一些则归为从属地位。在树种的选择上,不宜过多1—2种即可。从树种的数量可分为单一树群与混交树群。单一树群是由单一树木组成,观赏效果相对稳定。混交树群,从外貌上应注意季节的变化,树群内部的树木组合必须符合生态要求。从观赏角度上讲,高大的常绿乔木应居中央为背景,花色艳丽的小乔木在外延,大灌木、小乔木更在外延避免相互遮掩。从布置方式上看,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规则式是树群按直线网格或曲线网格等距离的栽植,自然式栽植较为随意。用树群分割空间时,空间的大小一般以树群高度的3—10倍为好,3倍以下的空间狭小闭塞,而10倍以上又过于空旷。②树丛为数不多的乔、灌木成丛的栽植,既体现群体的美,又可以体现每株树木的个体美。形式上一般采取自然式,是景观绿地系统中重要点缀部分,比树群更多作主景处理。配置时树丛可由一种或几种乔木或灌木组成,主要从树群的处理方式。③对植凡乔、灌木以相互呼应的形式栽植在构图轴线两侧的称为对植,多用树种为耐修剪的常绿树种,如柏树等。种植形式有对称种植和非对称种植两种。对称种植,顾名思义就是左右对称式的种植。例如在正方形中,四个短点上进行种植,无论以哪条边的中轴线为基准,左右种植都是对称的。对于树形的选择上大小、体型、树种都要一致,并且与对称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非对称种植是针对对称种植而言。非对称种植不要求树形大小、姿态外貌的差异,也不注重距离的远近。但是有一个美感的要求,即左右均衡、彼此呼应、动势集中三个基本要求。以下是以三至六株植物最优的配置方式:3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图4.1植物的配置方式Fig4.1Plantsconfiguration④单植单植跟树群相对,它是表现植物的个体美。它的体态要么特别巨大,要么体态独具特色。体态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树冠轮廓、树姿态、开花的繁茂以及季相的变化丰富程度。在自然式园路或河岸溪流的转弯处,常要布置姿态、线条、色彩特别吐出去的单植树,可以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以吸引游客继续前进,又叫诱导树。⑤水体绿化利用水生植物可以绿化水面,增加水面景色,有的水生植物还可以起到护岸的作用,有的可以净化水质。水面绿化时要控制好种植的范围,不要铺满一池,虚实不分。水面绿化要根据水深、水流和水位的状况选用不同的植物。⑥花坛花坛要求有较多种类的花卉,具有不同的色彩、香味或形态,在绿化中起点缀作用,其形式可分为独立花坛、组群花坛、附属性花坛和活动花坛。(5)建筑物建筑物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都能够构成景观空间,影响游客的视线、改变着建筑物周围的小气候并影响着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因此建筑物,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建筑物不同于其它景观设计要素,因为所有的建筑物内部及其邻近的基地内都有自己的所属功能,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虽然设计建筑物及其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主要职责,但是作为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协助正确地安置建筑物,以及恰当地设计其周围环境是他们的职责。3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建筑物所限定的景观空间主要有四种模式:中心开敞空间模式、定向开放空间模式、直线型空间模式和组合型空间模式。(6)景观构筑物在乡村旅游景观中的构筑物,从字面理解就是服务于乡村旅游主体景观的附属物,是为了主体景观而存在,具有特殊的功能,一般在外部环境中具有稳定性,长久性等特点。一般包括公共休息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譬如栅栏、坡道、公用厕所、遮阳棚等等方面。(8)水体水是用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其变化性很强,能够依据不同的地势地貌展现不同魅力的景观。如流水喷泉等。水还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作为景观元素也可以搭配其他元素或独自成景。在乡村旅游景观水体设计中,往往水与其他景观要素组合设计。①水岸:水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工型。自然与人工取决于水岸坡度与土壤安息角的关系。当大于安息角时,需要人工型;小于时,自然与人工皆可。按驳岸的形式,可以分为规则与自然驳岸两种。规则式的驳岸主要以混凝土等砌筑而成;自然式则是有自然的曲折、高低起伏等变化,尽可能少的破坏自然,是由假山、水岸植物等各种表现形式。水岸的景观处理包括六种,有自然草坡、散置山石、假山驳岸、石砌斜坡、阶梯式驳岸、混凝土斜坡、垂直驳岸和混凝土竹桩驳岸等。②堤与桥水面的分割处理方式有水廊、桥、岛、半岛、汀步、树和堤等等方式。堤,既可以作为分割空间的手法也可作为景观走廊。在乡村地区,堤较为普遍。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堤作为一种线性景观,除了可以在水平方向上给景观视觉上以延伸感,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增加堤的韵律感。亲水性,对于体验性旅游景观也很重要,堤身不宜过高的同时注意堤身坡度的合理。堤与桥很相似。在分割空间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桥对于堤来说,亲水性、可塑性更强。桥有多种类型,如曲桥、汀步、长廊等。桥的类型决定的桥给予人的水面景观。如曲桥,由于曲折的布局常常会出现对景景致;长廊的运用,给予游客以高低转折的水面变换。(9)乡村旅游道路布局要求乡村道路,是开发旅游的基本条件,是决定旅游地可进入性是否便利的先决因素。目前乡村道路存在的几个问题,有道路宽度不够、道路回环性不强、倒车应急空间不大、路边车况不好等。3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表4.4乡村路布局部分标准(以国家四级公路为参考)Tab4.4Partofthestandardlayoutofcountryroad类别标准干道和支道车道宽度为3m,干道路面宽6—12m,高出地面0.7—1.0m;支路面宽度道路面宽3—6m,高出地面0.5—0.7m。干道和支道当设置双车道时土路肩宽度≥0.25m,田间道和生产路的土路≥路肩0.25m。干道和支道的纵坡为≤9%,田间道最大纵坡宜6%—8%。田间道最小纵坡以道路纵坡满足雨雪排除要求为难,一般宜取0.3%—0.4%,多雨乡村地区宜取0.4%—0.5%。干道和支道的坡长为≥60m,当纵坡为9%时坡长≤300m。田间道路中干道和支道竖曲线长度为≥20m。竖曲线4.3.2非物质景观非物质景观,即软性景观,主要是针对地域文化景观。一地的地域文化,是该地一切存在并不断延续下去的根本力量。地域文化,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是一地无法消失的特殊印记。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毋庸置疑除了从自然中汲取能量,更应该从地域文化中吸取更深层次的设计的“根”与灵魂。景观在自然与人文上的异质性,也表现在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也就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最终促进了不同地域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正因为存在异质性,不同旅游景观的设计需根据旅游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收集素材——挖掘旅游地文化收集素材,是非物质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完整地、深刻地挖掘并认识到当地旅游景观的文化来源,才能将这些来源整理成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素材,而这些素材,则是景观设计的无限遐想的艺术创作源泉。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收集方式、一种是间接收集方式。①直接收集方式。直接收集方式,讲究景观设计师到旅游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采风。直接从旅游地农民或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工作者口中,直接口授给设计师,设计师进行现场整理。如有设计灵感,常常会直接手绘在纸上。这种方式,往往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设计师获取设计灵感最有效的方式。②间接收集方式。可分为资料收集法与信息收集法,这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运用的收集手法不同。资料收集法,即在各地现有的《地方志》中直接获得。信息收集法,即通过现代信息获取的手段。于此同时,景观设计师在了解本旅游地文4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化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只有将旅游地的文化与外文化能够和谐融合与博采众长,才能更好的适应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从另一方面来看也降低了本地文化的折损度。(2)整理素材——形成旅游地景观设计元素对旅游地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后,然后将历史素材进行归纳,进一步提炼从而形成景观设计元素并将其符号化,然后将符号以合适的方式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只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整理、设计才能将完整的、统一的景观设计思想表达给游客。具体来说是将收集到的文化素材,整理成逻辑化的文字。逻辑性表现在文化主线的逻辑性和景观设计构想的逻辑性。然后将文字素材转化成图片,即将文字更为直观地予以展现,实现抽象性到直观性的飞跃。这些图片都将成为旅游景观设计的原始素材。在立足于旅游本地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原始素材的提取,然后进行考证、归纳、提炼进而运用。整理素材的步骤如图所示:文化素材的收集逻辑化文字文字转换图片提取并运用图片图4.2素材整理步骤Fig4.2Materialmanagementsteps(3)转换元素——创造景观设计符号将提取的旅游地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符号与实际景观设计结合,是非物质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化元素的符号,应立足于本土的同时,还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只有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性的文化才会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创造性,意味着新生事物;而本土文化则代表着传统,这样就面临着地域文化的景观创造与继承的关系,也一直是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点。转换元素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元素借代、元素改造、元素创新。①元素借代4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元素借代”是创造符号时最常用、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当景观元素与将要借代元素的意义之间有着很强关联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借代的方法,将传统元素的符号的原型,运用所指。元素的借代包括整体借代与局部借代。a.整体元素借代用于整体借代的设计元素通常都会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的文明元素,或者象征性很强的,如图腾之类的借代景观符号元素。b.局部元素借代局部借代是指由局部特征代替整体特征。通常,景观设计师会采用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局部,让游客一接触到局部就能联想起整体的形式。局部元素借代,简单的说从部分就可以看到整体,即管中窥豹。所以部分元素的提取很重要,往往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大家约定俗成的代表涵义。但是局部元素的借代也有自己的局限性。②元素改造元素的改造,即对传统的符号元素的改变与创造。从旅游地的传统、地方、民间化的景观内容,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景观元素改造。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不同,地域背景下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其排列的方式。因此可从中提炼新的元素,并运用新的手段加以表现。(4)元素创新旅游景观设计,常常运用非线性思维,结合与之相关的文化符号,巧妙地将两种不同的符号结合,创造出新的景观符号即是元素创新。把所有搜集起来的旅游景观元素,通过宏微观的规划设计,将本地文化与异地文化符号形象生动地物化成具体的景观符号。在应用方式上的不同,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对符号应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首先,对景观设计符号的直接运用。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达意为生命。在设计中常常对规划地进行调研收集自然、人文特征元素,然后经过艺术、抽象的手法组合变形,得到性新的景观符号,形成独特的视觉景观语言。其次,对景观设计符号的间接运用。符号通过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现。如一种态度、行为方式等等。是通过有形的载体,传递无形的力量。4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设计规划微景手法程式点式程式观物质景观点线手法线性程式非物质景观千变手法面式程式多尺度手法创意手法虚实手法多样手法图4.3乡村旅游景观技术方法总括Fig4.3TechnicalmethodsofRuraltourismlandscape4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5实证研究5.1实证案例概况5.1.1重庆忠县西流村丰宝岛图5.1丰宝岛概图Fig5.1Overviewofislandfengbao(1)宏观区位①丰宝岛地处忠县、万州、石柱、丰都、梁平六区县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充足。②丰宝岛位于长江江畔,三峡黄金旅游线路经过穿过该区域,借助三峡黄金游线影响,丰宝岛未来旅游发展前景不可限量。③丰宝岛位于三峡港湾、石宝寨、西沱古镇、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千野草场的中心位置,将会承接该地区游客,促进发展。忠县三峡港湾、石宝寨、西沱古镇等成熟景区景点均是以人文景观为依托,丰宝岛如果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将会另辟奇径,吸引大量当地游客。(2)微观区位丰宝岛周围形成了江、湖、坝、桥围绕“岛”的微观区位。长江、贝拉湖(丰宝岛内湖)、丰宝岛、关家沟大桥、丰宝岛岛尖大坝五位一体,相互渗透,互为景观,构成了不可拆分的整体环境意识。5.1.2重庆忠县小李村(1)村域特征分析①“山丘相绕,高速相依”的地理区位特征4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小李村隶属于重庆市忠县磨子乡,属川东低山丘陵地区,村域内海拔变化不大,但微地形复杂多变,立体景观突出,视觉效果良好。小李村交通便利紧邻G50沪渝高速公路,距沪蓉高速公路堰口村出口仅3.5公里,距沿江高速罗家湾互通式立交2公里,可以说交通十分便利。“山丘相绕,高速相依”的地理区位为小李村的旅游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柑橘漫山,豆蔬满地”的生态景观特征小李村村民在村委的组织下近年来大面积种植柑橘树,这不仅能增加农业经济收入丰富生态环境,还能够形成壮观的柑橘树农业景观,柑橘树花开,漫山花香美景可以吸引众多爱花爱摄影的游客,在结果时金黄的果实遍野,硕果引致城市游客赏玩采摘。规划区虽然属于山间丘陵地,但是林下也有大面积的豆蔬种植,尤其是一些较为平整的台地,林下经济作物生长茂盛。林下种植不仅能够给当地农民创收,也形成良好的田园旅游景观。③“旧时院落,今日土寨”的民居建筑特征小李村的居民点分布主要是呈院落式的分布,如韩家冲、罗家湾等。院落民居建筑格局的特征是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现今,以特色土家文化为背景,重饰的旧时院落,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深入挖掘民居建筑文化,同时建起特色吊脚楼建筑,升华小李村民族风情,为旅游项目的设置提供源泉。(2)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分析①自然环境探秘小李村小李村虽然拥有秀丽的自然环境与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自然资源,可典型独特性不足,令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显得较平庸。必然须结合当地独特的土家少数民族文化特别元素,融入各自然资源项目特征,使小李村各个旅游项目在优美的生态又不失文化的厚重内涵与艺术的灵动。②土家民俗文化底蕴梳理小李村的土家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民俗民风,其中婚俗“哭嫁”将成为策划的重点;特色餐饮,鼎罐饭、酱香饼等土家特色将作为旅游项目设计及推广的焦点;建筑与工艺中,转角楼、西兰卡普织锦必然成为整个小李村的标志性名片;民族歌舞,摆手舞、喜花鼓调可成为整区游乐项目主线;民族服饰,“妈裙”、金锁银牌等将设计成为主要旅游商品元素。5.1.3选择该两个案例原因两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人文资源方面。有利于突出各自乡村景观营造。4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两地乡村旅游景观营造意向有异。丰宝岛以西欧风格为主,而小李村是以中国本地土家族景观风格为主。风格各异,乡村景观差别明显。两地乡村旅游地属性有异。丰宝岛属于江岸乡村型景观,而小李村属于山岳乡村体验型与文化古迹体验型相结合景观。属性各异,乡村景观体验差异明显。5.2重庆忠县西流村丰宝岛与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利用专家评分法与FEC评价模型乡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西流村与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进行评价。分别从乡村景观禀赋特征、乡村景观环境氛围及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三方面进行打分。最后通过各自权重相加得出最终分数,分数越大者,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开发价值越大。表5.1乡村景观禀赋特征F评价分数表Tab5.1CharacteristicsofrurallandscapeendowmentFevaluationscoretable评价等级参数权重(%)10—88—66—44—22—0资源种类10非常全比较全比较多一般多不全资源优美度25十分美很美比较美一般不美资源特色度15罕见少见较少较普遍很普遍规模度15宏伟很大较大较小很小历史文化25价值极高很高较高一般不高景观组合10极佳很好较好一般不好表5.2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评价分数表Tab5.2Eambienceofrurallandscapeevaluationscoretable计分等级参数权重(%)10—88—66—44—22—0环境容量40很大大较大较小很小绿化覆盖率20>90%>75%>50%<30%<10%安全稳定度10很好好较好较差很差舒适度20极佳优良中等较差很差卫生健康度10极优很高很好较差很差表5.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C评价分析Tab5.3Conditionofrural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Cevaluation权重计分等级参数(%)10—88—66—44—22—0区位条件20极优优良中等较差很差产业经济基础10雄厚好中等较差很差通达性20很方便方便较方便慢无法进入距基地距离15<20km20—60km60—100km100—200km>210km4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基础设施条件15齐全良好中等较差差景点离散程度20<2km2—10km10—50km50—100km>100km表5.4FEC权重表Tab5.4FECweighttable评价权重(%)乡村景观禀赋特征F40—50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20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条件C30—40合计100由FEC权重表5.4可知,乡村景观价值特征F的权重占4.5,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占权重的2.0,开发利用条件C的权重占3.5,三者总分合计为10。将其带入模型评价公式:其中p为影响因子F(i=1,2….,n)得出综合评价总分数的计算公式为:F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越多旅游地,旅游景观开发价值越大。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如下表:表5.5两地区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数据Tab5.5Tworegionalruraltourismlandscaperesourcesevaluationdata评价目标及权重评价子目标权重西流村小李村资源种类0.1048乡村旅游禀赋资源优美度0.2567F特征资源特色度0.1545(4.5)规模度0.1555历史文化0.2546景观组合0.1066环境容量0.4089乡村景观环境绿化覆盖率0.2088E氛围安全稳定度0.1077(2.0)舒适度0.2067卫生健康度0.1064区位条件0.2066乡村旅游资源产业经济基础0.1044C开发条件通达性0.2064(3.5)距基地距离0.1555基础设施条件0.1545景点离散程度0.2087经过各自权重处理可得:4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表5.6两地区权重处理表达Tab5.6Tworegionaldataweightedhandle评价子目标西流村小李村资源种类4.48.8资源优美度7.58.75资源特色度4.65.75规模度5.755.75历史文化57.5景观组合6.66.6环境容量11.212.6绿化覆盖率9.69.6安全稳定度7.77.7舒适度7.28.4卫生健康度6.64.4区位条件7.27.2产业经济基础4.44.4通达性7.24.8距基地距离5.755.75基础设施条件4.65.75景点离散程度9.68.4根据FEC评价模型F根据表5.6,可知:西流村乡村旅游景观评价分数:F1=4(1+10%)+6(1+25%)+4(1+15%)+5(1+15%)+4(1+25%)+6(1+10%)=33.85E1=8(1+40%)+8(1+20%)+7(1+10%)+6(1+20%)+6(1+10%)=42.3C1=6(1+20%)+4(1+10%)+6(1+20%)+5(1+15%)+4(1+15%)+8(1+20%)=38.75FEC1=4.5F1+2E1+3.5C1=4.5*33.85+2*42.3+3.5*38.75=372.55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评价分数及两地相较:F2=8(1+10%)+7(1+25%)+5(1+15%)+5(1+15%)+6(1+25%)+6(1+10%)=43.15>F1=33.85E2=9(1+40%)+8(1+20%)+7(1+10%)+7(1+20%)+4(1+10%)=42.7>E1=42.2C2=6(1+20%)+4(1+10%)+4(1+20%)+5(1+15%)+5(1+15%)+7(1+20%)=36.3FEC1=372.55从乡村旅游资源禀赋F来看,F2>F1;从乡村景观环境氛围E来看,E2>E1;4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C来看,C2FEC1。从此结论可以得出,总体来看小李村旅游景观开发价值要优于西流村丰宝岛。从资源禀赋和环境氛围,小李村优于西流村丰宝岛;而资源开发条件上西流村要略优于小李村。从详细数据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西流村丰宝岛在资源种类、资源特色度、历史文化、产业经济基础、景点离散程度及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发展欠缺,而小李村在卫生健康度、产业经济基础、通达性及景点离散程度方面仍需要提高改进。5.3西流村丰宝岛与小李村乡村旅游景观比较分析5.3.1目标定位宏观把脉(1)两地目标定位原则①现实合理性原则现实合理性原则,指要基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地的现状、现实和预估以后发展所能达到的目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地的现状,是提出目标定位的基础,不能脱离现状基础,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导致规划与实际脱节。基于此,合理分析在分期目标引导发展下所能达到的目标高度。除此,合理性还表现在目标定位的动态性。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随着规划地客观发展而发展,可根据现实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定位目标以适合规划地。②双向性原则双向性原则,指目标定位的方法,即由上向下的整体目标法和有下向上分区目标法。由上向下的整体目标法是以宏观去概括微观,从宏观角度去控制微观。通俗地说,将整体目标比喻成一个杯子,所有装进这个杯子的物体,必须满足两点,一必须是液体、二必须注意杯子本身的容量。也就是说用杯子去限定,装进去的东西,即用整体目标去框架能动地引导旅游地发展。相反,从规划地各个分区内容提炼,进而动态向上式地提出整体目标。是一种由部分到整体的涵盖式目标提出的办法。③发挥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原则目标定位的提出应注重发挥规划地的优势,抓住重点发展突破口,有主有次地发展,同时应将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市场,适当引导或迎合市场需求。内外两方面的结合,才能提出更为合理地目标定位。(2)两地域旅游景观目标定位比较分析4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表5.7两地目标定位分析Tab5.7Analysisoftargeting总体目标定位分期目标定位近中期远期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重国家级乡村旅游及休闲旅西流村国内知名的欧陆爱庆市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游示范点、国家级生态旅游丰宝岛情景观旅游目的地级旅游景区、重庆市休闲旅游度示范区、国家AAAA级景假区区、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忠县居民周末游憩首选地、渝东重庆最具特色的土家乡土北最美土家民俗之乡、渝东北地艺术田园,巴渝地区知名的区知名的生态土家艺术博物馆、生态土家艺术博物馆、国家小李村巴渝地区知名的生国家AAA级旅游景区AAAA级旅游景区态土家艺术博物馆(到2017年,年接待各类旅游者(到2020年,年接待各类达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800旅游者达10万人次,旅游万元人民币,带动农民就业超过收入约3000万元人民币,300人。)带动农民就业超过600人。)5.3.2空间布局规划探析(1)丰宝岛空间布局思想及架构表5.8丰宝岛空间布局及架构概述Tab5.8Islandfengbaospatiallayoutandoverview旅游景观规划布局思想立体整体景观效果设计平面空间布局方案效果简图架构①古典主义的几何式景方案一:从天空俯“两带三区”观、浪漫主义的自然式景瞰丰宝岛,以“海分别指:丰观、印象主义的光色景观、洋之心”为效果。①滨江亲水休宝立体主义的形体景观。闲体验带岛②当代艺术与爱情景观表②西欧建筑文达: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与化体验带爱情景观形态、极少主义方案二:从江、湖③亲子游憩与艺术的爱情景观、观念艺向丰宝岛整体远庄园文化体验术与观念的爱情景观(观观,以IOU(Ilove带念化的爱情景观、观念的you的简写)为效④西欧爱情文绘画与爱情景观)、图案与果。化体验区装饰艺术与爱情景观。⑤中西美食文方案三:从江、湖化体验区向丰宝岛整体远观,LOVEMAN七个字母摆在一片山为效果。5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2)小李村空间布局思想及架构表5.9小李村空间布局思想及架构Tab5.9VillageLispatiallayoutandidea旅游景观规划布局思想旅游景观空分区范围分区景观开发方布局思想整体效果图间布局架构向以大湾水库开发原生态滨水①土家族最“生态土为核心,主休闲、亲水娱乐具特色的西兰卡家”亲水体要包括一、等旅游景观产品普刺绣、织锦画及验环四、六等社磨漆画等等艺术的区域宝藏,其中蝴蝶是最重要的刺绣和主要包括开发多种体验性小绘画对象之一。“美丽土一、二、七、强的的土家文化李②依据“一环家”民俗文八等社的区参与类旅游产品村两区”的总体布化体验区;域。局,结合小李村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主要包括以土家田园文化件,综合土家文化“田园土三、四、五、为核心,实现农中的蝴蝶文化,可家”农耕文八、九等社业游乐化、农耕将规划区的总体化体验区的区域。主题化、采摘多布局形象设计为元化、科普体验“蝶恋”。化5.3.3项目设计揭秘(1)丰宝岛各分区景观设计表5.10丰宝岛各分区景观设计表达Tab5.10Landscapedesigndistrictexpressiononislandfengbao设计名称:浪花朵朵开设计特色:运用五彩斑斓的圆形瓷砖,不同的瓷砖颜色象征着恋爱时的不同状态:甜蜜、热烈、平淡等。最大的特色是颜色与江(湖)水的色调搭配,突出了海天碧蓝天的非凡滨水景观。滨江亲水休闲设计名称:水色浪漫体验带设计特色:水岸与水面联合开发,内涵中体现出高端;亲水性好。设计名称:心相印设计特色:园林式休憩滨水平台与爱情主题结合5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设计名称:山无陵,天地合(悬崖)设计特色:“尽其办法,寻求刺激”是该设计的主题思想;尽可能地利用悬崖与瞭望美景的结合设计名称:鱼人码头设计特色:将国外的童话故事“美人鱼恋王子”元素融入到观光码头的设计。将丹麦著名的美人鱼雕塑移植到长江岸边。设计名称:缘分游步道设计特色:采用英伦乡村风格的步石路,充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利用当地鹅卵石等现成的材料,减少建设成本;小园路设计随性,可曲可直。西欧建筑文化体验带设计名称:专情于露天设计特色:露天娱乐设施与亲水平台开发结合;亲水性强。设计名称:情相依设计特色:线条感强与浪涛相映成辉;功能性与生态性的完美契合。设计名称:“停泊港湾”景观廊架设计特色:简洁实用、设计感强是最大特色;材料有金属架、防水布等。设计名称:闲情禅园设计特色:西方园林元素融入,更加注重自然与人的心灵交流;亲子游憩与庄讲究植物的各种配置与周边环园文化体验区境的元素的和谐;生态流连续性强、环境保护完善。设计名称:“密恋”设计特色:以树叶为模型,以环保生态为理念5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设计名称:爱如童话设计特色:色彩艳丽的童话氛围;婚礼摄影绝佳之地设计名称:“分外甜蜜”廊架设计特色:建筑构架材料都是竹;运用竹的任意弯曲的特性,建构起不同的不同程度私密性的公共空间;阳光投影的艺术应西欧爱情文化用;空间的延伸;风格特点属于体验区欧式海岸风。设计名称:ONELOVE,ONEWORLD设计特色:平面广场到立体广场的打造;创意与自然、浪漫为主题的结合设计中西美食文化设计名称:欧式生态廊架体验区设计特色:欧式风格廊架;生态性与休憩性设计结合;私密空间的分割。微观景观设计设计名称:“海洋之心”大门设计特色:俯瞰是一颗象征爱情的蓝色海洋之心。设计名称:缘分迷宫、双喜大门设计特色:俯瞰是两个爱心交错一起,象征着相濡以沫,唇齿相依的忠贞爱情。将回味初恋味道这一概念融入到迷宫大门中。设计名称:灯设计特色:五彩浪漫的色彩、梦幻浪漫为设计原则;不同色调相结合,冷暖调随心动;艺术与实用相结合。设计名称:奇异分类垃圾箱设计特色:垃圾严格分类回收;简单实用;外观创意新颖5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设计名称:LOVECHATING设计特色:讲求人性化与现代化;新颖设计感强设计名称:浪漫桥设计名称:穿越画卷设计名称:情撒银河设计名称:平淡是真设计名称:“娱爱”大坝设计特色:将大坝功能化和景观化是设计的最大亮点、特色。(2)小李村景观设计创意构想小李村旅游景观设计,以分级规划为原则,通过精神生态导向、视觉导向、艺术表达三大景观设计导向。以点成线,线成面宏观立体架构景观规划设计系统,以生态、艺术为灵感,整合小李村土家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独具小李村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为小李村景观规划设计做出导向。①核心景观节点图5.2核心、次级景观节点及生态维护示意图Fig5.2Thecore,secondaryviewpointsandecologicallandscapemaintenancedrawing在精神生态理念、环境视觉导向理念以及艺术表达理念等总规划理念导向下,依托小李村乡村旅游资源、可进入性较好的四片区域和一个水库,即韩家冲、太阳湾、胡家岩、罗家湾和大湾水库,作为五个核心的土家文化景观节点。这五个5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核心景观圈,集中反映小李村特色的土家文化景观。以土家建筑文化、土家饮食文化、土家刺绣文化、土家服饰文化等土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将人文关怀、生态意识及艺术个性为代表的环境视觉导向设计理念应用到这五个核心景观节点中。a.大门位置:可布局在南亚瓦厂附近或村委会附近b.停车场项目位置:小李村村委会附近平坝5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c.土家竹游客接待中心项目位置:小李村村委会附近平坝②次级景观节点次一级的景观节点,遵循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逐渐满足游客对心理精神的需求,对文化精神的渴望,进而对精神生态变异的最高体验需求。结合可进入性的方便程度与功能分区的重合点考虑,并通过景观廊道连接,尽可能的与当地公路相重合。设计主线是将土家族文化艺术化、生态化、视觉化满足游客对心理、文化精神的需求,景观廊道的线性规划设计中,注重设计的连续性、层次性、相异性整体效果的精神生态变异需求。a.发亮的柑橘树项目位置:“土家田园”农耕文化休闲区内最高山头的位置b.咚咚喹巨型竹笛雕塑位置:土家民俗广场内c.晒龙谷景观位置:“田园土家”农耕文化体验区内地势较为平坦的农田中5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d.土家景观游步道e.灯饰景观设计f.竹篓垃圾箱g.指示牌与提醒牌5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h.土家作物景观设计位置:“田园土家”农耕文化休闲区内i.观景台设计位置: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体验区方案一:方案二:设计创意:增加观景台的功能,例如祭祀功能、餐饮品茶休闲功能等。方案一,将观景与祭祀结合,在观景台上设置祭祀塔,二十四节气图案的地砖铺装,游客除了能观景,还能在此感受到土家人祈祷风调雨顺的方式;方案二,建筑材料很简单,装饰也很简洁,木头材质给人以亲近感更舒适。③土家田园景观渗透面在以土家族文化为主线的同时渗透小李村田园景观,通过大地艺术的方式,除了体现了野趣之外,更能体现出其小李村田园壮美。景观渗透面的方向主要朝着核心土家文化景观节点空间渗透,增加空间的无限延伸感,达到精神生态的境5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界。④交通系统布置a.内部交通系统点:停车场的外观设计应考虑到小李村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特色,应将生态性、美观化与功能完美契合。线: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沿着等高线修建设计,增加可操作性;尽可能多的连接社与社,增强联系带动性;将土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内部交通系统中,增添景观艺术享受性。面:注重小李村内部交通的宏观整合。加强线与线的宏观配合,面与面的连片带动。b.步行系统步行系统的主要布置与设计原则应合理地根据小李村的特色,融合到小李村的大环境、大背景中。林间步道、园路等步行系统,主要是联系各个功能区内重要的旅游点,采取自由式布局;取材原则应“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主要园路宽度一般在4—6m,宽度≤6m。次要园路的路幅在2—4m,以便必要时车辆单行通过,路旁绿化以绿篱为主,以便近距离观赏。游憩小路主要供游客散步之用,宜曲折自然的布置,通行宽度在1—2人,路幅≤2m。园路宽度,为计划并行人数、单位⑤重点绿地景观系统设计a.大湾水库绿地景观设计滨水绿地除了具有与其他绿地相类似的绿化空间外,因有相邻水体的存在,可使游客的活动以及所形成的景观得以丰富和拓展。因此在大湾水库滨水绿地的设计时,需要注意视觉导向以及游客可能的活动范围,尽可能地扩展景观视觉范围,增加游客对于大湾水库滨水绿地的体验需求。水中的设计与“水灵”景观水与水岸往往会形成微妙的景观效应,水与水岸除了各自都能独自成景外,两者还可融合、互为景观。小李村大湾水库水中开发应以尽可能少的破坏水质为原则下,适宜的开发一些静态与动态混合式的水上活动。譬如“一叶扁舟”漂浮静养船、玻璃水屋等。近水的设计与“水影”景观近水的岸线通常设计成亲水设施,完全将设施融入整个乡村大环境里才属妙法。大湾水库岸线应设计成以生态亲水为理念的游憩步道或休养健身步道,步道材质应是钢化玻璃或木材质;近水多修建一些能倒影在水岸的景观植物或雕塑等,水中静谧倒影更能体现出对精神信仰的追求。5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实证研究临水的设计与“水魂”景观在水体岸线到绿地内侧红线的范围内,应设计成临水游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布局方式,如规则、自然或混合式。临水游园的旅游价值高,尽可能多的设置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活动。将水对人的心理、精神方面的功效,设计到临水景观中。如临水土家吊脚楼的设计运用现代手法去改造传统吊脚楼,将其设计成“水精灵”吊脚楼,即水屋式地吊脚楼。b.景观域内的重点绿地系统设计绿地植物的品种、大小、形态、色泽、质感、气味的不同,空间的封闭性和通透性的不同,以及植物与人体的尺度关系的不同,构成的空间功能、性质和氛围就不同。小李村重点绿地系统设计中,除了考虑植物本身,还应考虑到植物与空间的关系。表5.11植物高度与人、空间的关系Tab5.11Therelationsamongplantheight,peopleandspace序号植物类型植物高度植物与人体尺度的关系对空间的作用1草坪低于15厘米踝高作基面2地被植物低于30厘米高度踝膝之间丰富基面3低篱40至45厘米膝高引导人流4中篱90厘米腰高分割空间5中高篱1.5米左右视线高有围合感6高篱1.8米左右人高全闭封7乔木5至20米人可在树冠下活动上围下不围小李村的绿地宏观设计也应与景观小品搭配,让两者相得益彰,互成景观。结构处理方式。一篇文章的段落有起承转合,一场戏的演出有序幕、转折、高潮、尾声的处理,对于小李村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也应分为气景、高潮、结景。其中以高潮为绿地设计的重点,起和结不过为陪衬和烘托主景而设,成为三段式的处理方式。6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与展望6结论与展望6.1论文结论本文围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主题,展开对乡村旅游景观内容与方法的论述,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而梳理并总结了一套针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主要主体包括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内容与方法部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将该体系用于两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实现了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论证。其中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引入了两种评价模型:FST评价模型与FEC评价模型。FEC评价模型较FST评价模型简单,两者实质上都是特尔菲法,在资源评价中的运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乡村旅游景观空间架构、布局分析及审美体验三部分,其中空间架构包括空间系统的组成、层次与内容表达分析,布局分析包括功能布局与复合景观布局,审美体验包括感知、理解、联想及情感等内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线性思考程式、五大规划设计手法及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方法简述。将内容及方法为主题建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将其与两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说,主要从对重庆忠县丰宝岛与小李村为案例背景,进行了案例规划地简况分析、两地旅游景观资源比较评价、采取自上而下的整体目标法对两地进行了目标宏观定位比较、在定位指导与实际情况结合下进行了两地旅游景观功能区的划分与宏、微景观详细设计。在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得出的一些成果与认识如下:(1)认识到相关理论方法对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景观生态学与旅游学理论融合的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指导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规划思想上打破了以往只注重旅游资源开发的片面性,实现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完美结合。在资源评价方法上,引入旅游学资源评价原理,针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融入了一些相关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构建起乡村旅游景观资源评价模型;在乡村旅游景观格局上,运用了山地景观学中的内容划分方法,将乡村旅游景观格局划分为“点、线、面、制、魂”五大内容。(2)认识到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应多层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选择合理地利用方式,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角度出发,考虑两案例的实际情况,规划设计的旅游景观项目应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并且经济实用。6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论与展望(3)认识到旅游景观规划的实践向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旅游景观规划均比较宏观,对旅游景观建设的指导作用有限,操作性不强,这样会导致实际的旅游景观建设较规划思想出现较大偏差。而本文尽可能深入到具体的设计领域,对典型景观进行了具体设计,并以图的方式展现,力求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起到借鉴作用。(4)最后,本文对重庆忠县两村域进行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对两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评价后,从整体上看出小李村资源开发价值较好于西流村丰宝岛,但是从个别评价项目来看,两地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地的目标定位,继而进行了中观层次的功能分区。最后将各分区进行了详细地微观规划设计,针对不同的地域片区提出不同的规划思路及可能的具体项目设计。6.2论文不足与展望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首先,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因子选取因为不全面或权重的赋予,而可能导致出现一定的偏差;其次,由于针对乡村旅游景观体系的文献前人学者研究文献篇幅较少,本文实质上是一种摸索式理论体系,可能出现结构体系不够完整、全面的问题;再者,案例分析较浅,仅对两地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直观地规划设计,两者对比研究不足。这些都有待今后继续完善。6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B.H.Green.Planninganewcountryside,PlanningandEcology[M],hapinanandHall,London,1986,205一221.[2]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8).[3]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5]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01):15-18.[6]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126-127.[7]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8]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03):12-19.[9]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10]BramwellB,Lane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M].UK:ChannelViewPublications,1994.[11]InskeepE.TourismPlanning--AnIntegr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ach[M].US:VanNostrandReinhold,1991.[12]崔莉.旅游景观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13]沙润.旅游景观审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峻岭译.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6]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4.[17]Forman,Richard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egions.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18]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2).[20]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20):114-119.[2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12.[22]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沦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19.[23]赵辉,赵健,任世英等.村域景观资源利用的规划探索—以北京平谷将军关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7):40-43.[24]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11).[25]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J].重庆大学,2005.[26]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7]DeanSchwankeetal.ResortDevelopmentHandbook[M].UrbanLandInstitute,1997:68-78.[28]AndreasPapatheodorou.ExploringtheEvolutionofTourismResor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1):219-237.[29]IndkeepE.Nationalandregionaltourismplanning:methodologiesandcasestudies[M].London:Routledee,1994:130-137.[30]SheelaAgarwal.Theresortcycleandseasidetourismanassessmentofitsapplicabilityandvalidity[J].TourismManagement,1997:107-145.[31]BramellB,Lane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UK:ChannelViewPublication,1994:234-245.6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32]张凌云.试论我国度假区市场定位和开发方向[J].旅游学刊,1996,(4):12-14.[33]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建材出版社,2002:23-25.[34]RobertChiristieMill.ResortManagementandOperation[M].JohnWiley&Sons,Inc,1998:23-45.[35]祁黄雄.度假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规划[J].城市规划,2002,(6):84-88.[36]张惠远.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0,(3):373-378.[37]董观志.近十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4):16-20.[38]杨晓曼,段渊古.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18-19.[39]马勇,王春雷.现代主题公园竞争焦点与创新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1):71-75.[40]罗培蒂.城市绿地网络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41]叶盛东.美国绿道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42]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43]蔡蝉静.城市绿色廊道的结构与功能及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44]刘滨谊,王鹏.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中国园林,2010,3:6.[45]邓翔.荆州古城滨水空间文化内涵与景观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46]李德美译.山区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J]国外地理文献,No.1,1984:3.[47]李德美译.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旅游系统规划的生态观点[J].国外地理文摘,No.2,1985:75.[48]JoannaBurger.Landscape,tourism,andconserva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02,249(000):39-49.[49]EdwardInskeep.NationalandRegionalTourismPlanning[J].TheHugue:VanNostrandReihold,1994.[50]俞孔坚,吉庆萍.丹霞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理论技术体系及保护规划研究[J].广东园林,No.2,1992:6-8.[51]江铎,郑群等.太湖流域景观生态与旅游持续发展前景研究[J].铁道师院学报,1997,14(4):40-44.[52]沙润,吴江.试论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0(4):72-77.[53]沙润,吴江.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53-56.[54]王仰麟,杨新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安宁市为例[J].地理研究,1998,17(4):383-388.[55]王仰麟,陈传康.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21-26.[56]祁黄雄,林伟立.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人文地理,1999,14(4),22-26.[57]汪云.论生态旅游区开发中的景观设计[J].环境与开发,1999,14(4):31-33.[58]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0(2):206-212.[59]邱彭华,俞鸣同,曾从盛.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1):51-56.[60]赵清,丁登山,阎传海.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J].地理科学,2005,25(1):113-118.6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读研期间发表论文:1.夏冬林,张述林,高宏鑫.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以重庆永川区五间镇为例[J].现代园艺,2014(12):1112.高宏鑫,张述林,夏冬林.国内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28):84-88读研期间参编著作:1.张述林,李源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参编)2.张述林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参编)读研期间参加的主要规划项目:1.2014年:《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小李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念规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忠县“罗曼岛”旅游发展概念策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娄山关旅游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忠县五间镇与何埂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2.2013年:《酉阳县腴地乡乡村旅游策划》课题《铜梁十万亩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整合》课题《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课题《重庆市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课题《荣昌县铜鼓镇乡村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武隆县铁矿乡乡村旅游概念策划》旅游景观设计课题《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乡村旅游概念策划》课题《贵州水银河创4A景区规划与策划》课题6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论文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我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读书这几年走过的路和经过的事,万千感慨难以言表。能够攻读硕士是我人生之路的一大转折,能够拜读在张述林老师门下更是我的一大幸事。从2012到2015年,三年里处处都留下了老师谆谆的教诲,每当我思路不清,心绪不宁,灰心丧气时,都是张老师那敏捷的思路,渊博的学识,系统的疏理使我茅塞顿开,信心重树。每次与张老师的交谈,都能使我终生受益……在求学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得到过许多人真诚的帮助,特别是尹珂老师,高鑫老师、罗兹柏老师、冯维波老师等等老师地指导与关心,还有同门兄弟姐妹,源哥李源、张婷姐、老高高宏鑫、静宜、欣雨、小满等平日照顾。当然还有陪伴三年最好的朋友七哥、大姐、方弱、盼爷、滔哥、大雷子、汉哥哥等,感谢他们带给我三年开心时光,有缘认识你们也是我最大的快乐。也感谢皇家大自然的其他朋友。千言万语,在这里衷心的向您们说一声谢谢!衷心的感谢所有评阅人和参加答辩的评委专家!最后深深的歉意和爱意献给我的家人。夏冬林2015年4月于重庆师大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