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8 MB
- 8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TU986.2单位代码:10364密级:学号:12720169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皖江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型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课题编号:1301032137)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ResearchofR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GuidedbytheSuitableTheoryofLive&Work&Entertainment研究生:郑文泰指导教师:张云彬教授合作指导教师:申请学位门类级别:农学硕士专业名称:风景园林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所在学院:林学与园林学院答辩委员会主席:2015年6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巧工作及取得的研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巧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臥碌注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一的任何贡献均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时间;K年若月炒曰研究生签名:-於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目有权,P:学校本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采用影印、縮印或,可臥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臥用不同方式在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懈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月/每曰抑巧味时间;从/5年(5^^一月^^曰时间:年笛导师铅复^^:<
摘要乡村是人类最原始的聚居环境,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区。乡村景观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但是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重视。国内的众多研究中,对于如何建设既满足人居环境需求,又能够带来乡村产业和旅游发展的论述还不多,而如何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段来实现乡村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则更为稀少。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乡村景观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如何使人们在日益变化的乡村环境中更好的生活,无论从居住、生产还是游乐等方面,实现乡村建设的蓬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乡村地区的重视和研究。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乡村风貌到微观的宅前屋后,无不反映一个乡村的品质与吸引力。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及研究成果,将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对一些现阶段新建成的和改建扩建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其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吸收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精华,寻求其规律性,进而进行理论的总结,最终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本文的结构是一个从宏观规划到细部设计的过程,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此课题的必要性,以前人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着重分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建设内涵,结合传统乡村景观固有的特点与属性,总结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特征,并从乡村总体布局、产业布局、旅游布局三个层面提出实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的景观建设模式,分别从乡村自然环境、道路、居民点、农业景观、果林景观、渔牧景观、现代产业景观、村落空间、游园、旅游服务设施等1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景观建设的要点,最后,以安庆市五横乡养生养老乡村规划设计为例,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论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希望能够总结出可借鉴的方法和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一些观点和结论,进而在实践项目中进行检验,在合适的项目中应用这些阶段性的成果,为我国现阶段的景观园林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关键词: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景观,设计II
AbstractRuralareaisthebasichumansettlementsinourhumanlife,whichisthemaingatheringareatotheChinesepeople.Rurallandscapeisnotonlyaboutsimplebeautyofnatural,butalsoaboutpeople"slifeanditmaintainsthemostdirectedandclosingcontact,however,academicsandplanningdesigncommunitydidnotpayattentiontothestatusandroleofrural.Numerousstudiesinthecountry,howtobuildnotonlymeettheneedsofthelivingenvironment,butalsotobringruralindustryandtourismdevelopmentdiscourse,butthelandscapedesignmeanshowtoachieveruraldevelopmentobjectivesaremorediversifiedscarce.Withindustrialdevelopment,urbanizationaccelerated,thereisavillagewhichiscomingfromthetraditionaltothemodernevolutionofmodernrurallandscape.Howtoimprovethelivingstandardsofpeopleinthepremise,andtoensurerurallocalstyleandcultureinherentinthecontinuationanddevelopmentofthelandscape,therural-urbancoordinationtothedirec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ultimatelythefullandharmoniousdevelopmentofsociety,whichrequiresustostrengthenattentionandresearchtoruralareas.Theauthorintheprocessofwritingpapers,reviewalotofliteratureandresearch,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researchcombinedwiththecompletionofthenewstageandtherenovationandexpansionofruralresidentialareatoconductfieldresearch,summarizeditssuccessesandshortcomings,summaryexperience,absorbtheessenceoflandscapedesign,andseekitsregularity,andthensummarizethetheory.Itisaprocesswhichfrommacro-planningtodetaileddesigning.Firstly,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wehadanalyzedthecurrentproblemsandtheneedtoresearchthissubject,previoustothestudyofthetheoreticalandscientificbasis,anddeterminedfromtheperspectiveofplanningscopeofthestudytobuildresearchsystem.Inthedifferentlevelsofthesubjectswerediscussed,andfinally,fromadesignpointofviewofthetypicalspacewewillbespecificallydiscussed.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explorelivableindustryshouldtravelguideundertheRuralLandscapePlanning,hopingtosummarizecanlearnmethodsandideas,getsomeopinionsandconclusionsinthecourseofthestudy,andthenbetestedinpracticeproject,attherightTheprojectapplicationoftheseinitialresults,dosomethingusefulsupplementLandscapeResearchontheStage.Keywords:livable,appropriatebusiness,entertainment,rurallandscape,designIII
目录1文献综述...............................................11.1相关概念界定...................................................11.1.1适宜性........................................................11.1.2三宜与乡村...................................................31.1.3景观..........................................................51.1.4乡村景观......................................................51.2相关理论基础...................................................61.2.1景观生态学理论................................................61.2.2区域景观规划理论..............................................61.2.3景观美学理论..................................................71.2.4人类聚集环境理论..............................................71.2.5乡村旅游学理论................................................71.3国内外研究现状.................................................81.3.1国外研究现状..................................................81.3.2国内研究现状..................................................91.4研究小结......................................................112引言.....................................................................................................122.1研究背景......................................................122.1.1乡村景观自身发展需求.........................................122.1.2相关政策对乡村建设的支持.....................................122.1.3高速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122.2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132.2.1乡村存在的问题...............................................132.2.2乡村发展宜居宜业宜游主题的优越性.............................132.2.3皖江地区美好乡村建设的示范性.................................142.3研究目的和意义................................................142.3.1研究目的.....................................................14IV
2.3.2理论及实践意义...............................................142.4研究内容与方法................................................152.4.1研究方法.....................................................152.4.2研究内容.....................................................152.4.3研究框架.....................................................172.5研究小结......................................................173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构成与特征研究.............................................183.1传统乡村景观分析..............................................183.1.1乡村景观的分类...............................................183.1.2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193.1.3乡村景观特点.................................................203.2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223.2.1生态体系稳定.................................................223.2.2乡村肌理延续.................................................223.3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产特征...................................223.3.1经济与功能相结合.............................................233.3.2传统与现代共进步.............................................233.4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动特征...................................233.4.1游乐体系完整.................................................233.4.2乡土特色突出.................................................243.4.3景观内容多样.................................................243.5研究小结.......................................................244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254.1规划设计原则..................................................254.1.1人居环境最优化原则...........................................254.1.2经济环境丰富化原则...........................................254.1.3娱乐环境生动化原则...........................................254.2规划设计的程序与内容..........................................264.2.1分析评价.....................................................264.2.2对象明确.....................................................26V
4.2.3规划设计.....................................................264.3乡村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游表达模式研究............................264.3.1宜居导向下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284.3.2宜业导向下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模式...............................294.3.3宜游导向下乡村游乐发展途径模式...............................314.4研究小结......................................................325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335.1乡村自然环境设计...............................................335.1.1水系景观.....................................................335.1.2外缘绿化.....................................................355.2.乡村道路设计..................................................365.2.1道路线形及布局...............................................365.2.2道路绿化.....................................................375.3乡村居民点设计.................................................395.3.1居住建筑景观.................................................395.3.2庭院景观.....................................................415.3.3农居(聚落)绿化.............................................455.4传统农业景观设计...............................................465.4.1农田景观.....................................................465.4.2果林景观.....................................................475.4.3渔业景观.....................................................475.4.4养殖景观.....................................................485.5现代产业景观设计...............................................495.5.1文化产业景观.................................................495.5.2养生/养老产业景观............................................495.5.3旅游相关产业景观.............................................505.6村落空间景观...................................................515.6.1入口场所.....................................................515.6.2街巷空间.....................................................515.6.3中心场所.....................................................52VI
5.6.4健身场所.....................................................535.7游园景观.......................................................545.7.1休闲农业园...................................................545.7.2游径系统.....................................................545.8旅游服务设施...................................................555.8.1公共服务设施.................................................555.8.2旅游指示设施.................................................555.9本章小结......................................................556案例研究——安庆宜秀五横智慧养生产业园规划.........................566.1项目概况......................................................566.1.1区位背景.....................................................566.1.2五横乡村景观资源分析.........................................566.2项目定位......................................................616.3规划设计......................................................626.3.1总体规划.....................................................626.3.2景观宜居性表达...............................................636.3.3景观宜业性表达...............................................636.3.4景观宜游性表达...............................................666.4小结..........................................................707结论.....................................................................................................717.1研究总结......................................................717.2展望..........................................................71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VII
1文献综述1.1相关概念界定1.1.1适宜性适宜,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合适、相宜,即两个或多个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很好的进步潜力。适应性是一个相对理解的概念,任何一个变量总是在不断发展,适应性指的是不同的事物动态匹配磨合的过程,同时它会根据时间、地区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适宜性标准。本文主要对适宜的人居环境、适宜的产业环境、适宜的游乐环境进行定性的分析介绍。(1)适宜的人居环境什么是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它是指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家对自己居住地方的条件和环境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穴居、巢居阶段发展到屋居阶段,人居环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反映着当下的社会秩序。风水学是中国古代最初的人居环境理论来源,最具代表的是晋代风水家郭璞所著的《葬经》,强调选择居住环境或建造宫廷居室,聚气藏风为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1]上,藏风次之。”由此可见,“趋吉避凶”原则是人居环境的选址定向的依据,也是风水学的主要功用。而园林巨作《园冶》的问世,大胆地抛弃风水学中的糟粕,继承并发展风水学精华,它奠定了科学的宜居环境理论则,可以说是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一次重大变革。《园冶》人居环境理论在注重考察了解地质、地貌等情况的同时,也注重相地、相宅,以便营造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在探究和提升居住环境质量方面,强调“宜人”价值,在约18200字的文稿中,竟在74处提到“宜”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在书中,相当部分表示“相宜”概念。在城乡规划以及生态保护建设中,人类宜居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是当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道热门话题。正如吴良镛院士曾指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一次思想变革,是一次社会运动,是酝酿中的科学革命,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建筑与相关学科方面的觉醒。”人类的存在,必然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要想实现宜人的生活质量诉求,唯有处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从而不仅保证人的基本生存,而且带来高度舒适的生活,从而满足人们家庭和谐、心情愉悦、身体健康等等具有根本性利益的期待心理和目标。1
因此,适宜的人居环境应该具有以下几大特征:1)该环境是我们在建设时寻求的最高理想,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2)以生态优越为大的背景,达到人文、社会和生态的完整和谐与统一;3)它以居住者为服务对象,注重居住者的心里感受和精神体验;4)人居环境的情况好坏与住者的人口年纪、收入、职业、教育程度都以及数量有巨大的关系。而要达到各个阶段人群对环境的需求,则需要满足适当的经济发展。因此环境还具有层次性,除了出行方便、满足安全等低层次的生活需求外,还要满足文化环境、舒适性等高层次的需求。(2)适宜的产业环境什么是产业环境?产业环境是一类独立的环境因素同时会对处于同一产业内的组织都产生影响。与其他环境的区别在于,产业环境往往只对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企业或是与该产业存在一定业务关系的企业发生影响。对于乡村而言,最传统的产业环境指的就是农业发展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的产业布局开始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多元的现代产业进步,包括一些乡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等等,产业环境开始趋向复杂化,其中政策导向、地理区位特征、人类活动情况等等都是能够直接影响到乡村产业环境优劣的因素。政策中给出的宜业是“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升级,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新兴产业。”因此,适宜的产业环境就指能够实现产业共荣的乡村经济环境,能够提高就业,实现高效乡村产业体系,它包含以下几大特征:1)各大产业中竞争的性质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同时所有产业中所具有的潜在利润不仅仅是该产业实际创造的价值,还要包括与其他产业相互作用的附加价值;2)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差异,是实现产业环境多元的基础,同时又在整体上保持统一;3)各个产业之间战略地位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同心圆放射状联系,有核心产业主导,周边辅以其他示范性质产业,再到最外层的辐射产业,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环境体系;4)产业在形成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提高周边居民的就业水平。(3)适宜的游乐环境什么是游乐环境?游乐环境是由山、水、林木、建筑以及天气变化、人文特色等和谐地组合起来的场所。一个良好的游乐环境,必须是一个风光秀丽,环境宜人,社会氛围高度和谐并能够满足游玩者观赏和行为心理活动的地区。对于乡村而言,我们将游乐环境定义为一种户外娱乐(outdoorrecreation)空间,它2
包含两层娱乐范畴,一层是作为乡村居民自身游玩放松的区域环境,比如街头巷尾的攀谈、活动广场上的舞步等等,另外一层则是以外来游客为出发点,吸引人气的旅游环境,包括乡村特色文化展示空间、农家乐等游乐活动,这两层娱乐范畴共同构成乡村的游乐环境。影响游乐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植物、动物、土壤、水环境等等,适宜的游乐环境,是环境影响因子不曾受到严重破坏,能够吸引人气,满足大众游憩放松需求的生活空间,它既要满足物质环境完整,又要能够形成精神环境升华。游乐一直都是人们喜爱的休闲活动,适宜的游乐环境必须具备几大特征:1)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满足游客和居民的双重需求;2)人文色彩浓厚,能够体现独特的人文情怀;3)配套服务设施优良,形成游与养相结合的科学游乐氛围。1.1.2三宜与乡村(1)“宜居宜业宜游”的提出“宜居宜业宜游”概念的出现是个动态的衍生过程,是个需求变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我国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体系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在对待乡村问题上的一种持续关注的态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会中首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乡村建设要求,这20字发展方针可以看作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最原始形态。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此时,掀开了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改革进步的序幕,一改乡村在旧社会里的“脏”、“乱”、“差”形象,乡村经济和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十一五”进程中,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全国很多省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以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最具代表型,该计划强调实现村落、产业、景观、文化的融合,以及天地人的和谐,同时要紧抓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十二五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新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要想实现社会和谐,只有与时俱进,安徽省出台的《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的建设目标,我们将目标具象化、功能化之后就得到了“宜居宜业宜游“型乡村建设的新思路,试图以次为基础,挖掘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3
(2)宜居宜业宜游与乡村的关系[2]传统乡村泛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大于都市的地区。乡村地区除居住区域外,其他的土地都以农作物栽植、放牧或养殖等用途为主,是由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文化、生产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空间。论文中所界定的乡村范围是指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集镇,从事农、牧、副、渔等活动是乡村居民主要的生产活方式。因此,本文中的乡村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该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区别于城市,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图1-1乡村与城市的区分Figure1-1:Distinctionbetweenruralandurban(资料来源: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2008)而贯穿“宜居宜业宜游”理念的乡村,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综合体,它要求乡村能够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富裕的产业环境以及富有特色的游乐环境,同时三大环境高度融合并促进,最终能够实现生态空间的自给自足。“三宜”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既体现在自然环境层面,也体现在经济和生活层面,其基本内涵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1)生态宜居(环境方面):是指村落环境宜人、绿化丰富、村容洁净。是指通过一系列乡村建设方法,有效治理乡村环境污染以及乡村垃圾胡乱堆放等不和谐问题,提高乡村绿化环境水平,提升乡村居住环境水平,建立乡村卫生长效文明整洁机制。建设应提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展现乡村生态特征,同时也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统筹推进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以及文化建设。2)生产宜业(经济方面):是指经济发展、4
就业机会多,社会和谐,农民生活有保障。是指通过一系列乡村建设方法,合理疏导乡村多方面资源,在保护乡村环境地方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乡村产业结构,同时要结合一些现代化的产业建设,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在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3)生动宜游(生活方面):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即通过一系列乡村建设方法,丰富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内容,改善乡村整体景观风貌,完善乡村聚落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展现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等人文特色,从而提高村民乃至游客的娱乐品质。1.1.3景观目前,景观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看有着多样的解释,即便在相同的学科下对于景观的认识和理解的也有所不同,很难界定明确景观一词。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中的景观,都有着多多少少相似的内容。1999年,Moss对之前的各种各样的景观定义进行总结,归纳其主要的6种认识:(l)景观是一种特殊结构包含人类居住格局、地貌、植被和土地的利用情况;(2)景观是一种异质性镶嵌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3)景观是一种综合区域整体系统具体包含了人类活动与土地;(4)景观是一种组织层次可以看成是向上延伸的生态系统;(5)景观是遥感图[3]像中的像元排列;(6)景观是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16世纪末,“景观”一词主要指陆地上的自然风貌和优美景色,多作为一种术语用于绘画艺术的当中。它开始被运用在园林设计当中是在17世纪以后,逐渐成为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用来描述自然、人文等元素构成。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在19世纪末把景观引入地理学当中,从而形成了景观涵义来描述“自然地理综合体”。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Troll将“景观”引入生态学并形成了景观生态学。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美国学者R.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4]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总之,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视觉方面的特性是景观最初被关注的焦点,进一步拓展是由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共同作用,以“地域综合体”作为概念基础来诠释景观。1.1.4乡村景观对于乡村景观的概念界定,国内许多知名学者专家都做过非常透彻的论述,笔者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整理。金其铭提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协调统一性质的复合体,他是从乡村地理学角度出发。刘黎明先生等综合国内外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特点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内涵界定为:乡村地域范围内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5
和村庄等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5]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王云才先生指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6]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简单说,乡村景观就是人类因生产、活动、以及心理上的需要,在乡村地区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活动属性的自然、人工、文化等多样性的一种景观综合表现。乡村景观的发展按时间轴一般分为原始乡村景观、传统乡村景观以及现代乡村景观三个阶段。从源头追溯来看,传统的乡村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特征是自给自足、自我维持,同时人地矛盾尚不突出,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形成了景观。目前,中国正处在从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的转型过程中,景观也随之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人地矛盾,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进行资源整合。1.2相关理论基础1.2.1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景观空间格局、单元的类型组成和互相作用的环境学过程。景观生态学注重“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分析模式。这种有层次的模式对现代乡村景观建设营造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乡村的景观改造塑造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场地空间,通过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斑块——廊道——基质”的格局,实现多层次的结合,达到以点概面的高效目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引导,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的生态地[7]域规划方法。规划设计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区域生态系统。1.2.2区域景观规划理论区域(region)是个非常具有广度的概念,离开了一定区域将不会有人类的任何活动与行为。政治学将区域看成管理国家的一种行政单元;经济学将区域看成是由一种经济社会综合体包含人的经济活动同时具有特定地域特征;而社会学把区域认同是人类社会聚落从而具有相同的信仰和民族特征。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Whittlesey)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也就[8]是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区域。6
区域规划(regionalplanning)说的是对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等发展计划,对该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而区域景观规划是指基于规划地域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在区域的范围内进行的景观等方面的规划设计。1.2.3景观美学理论景观美学可以看成是美术学的一门衍生学科,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运用美学的原理基础、地理学、生物学、建筑学、民俗学、艺术学、心理学等。景观美学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它的研究过程讲究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实践的辩证思维。因此运用景观美学来分析和研究乡村景观,就要求我们设计者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并将理性思维付诸实施的过程。与城市环境有所不同,乡村景观更具自然性和生态学,天空、山川、河流、树木无处不体现着自由与轻松之美。利用景观美学理论结合皖江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来探究最适宜人类聚居、生产与游乐的空间。1.2.4人类聚居环境理论人类的进步可以等同于人类聚集环境的进步,从山洞到如今的高楼大厦,这中间经历了丰富的经验积累。聚居环境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改善。“人类聚居学”的概念的出现是由于不断出现的居住问题譬如环境、资源、人类意识等而“被迫”产生了。它主要是研究解决人类自身的聚居环境问题,探讨城市与乡[9]村的客观规律,以用来指导城乡的规划建设。乡村聚居环境主要研究乡村的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变迁以及聚居背景等相关问题,是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聚居环境的理想目标是适宜生存、生活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生态大环境。皖江地带乡村环境是皖江人民聚集的重要场所,论文以乡村聚居环境学为指导,深入调查掌握传统皖江地区乡村聚居环境的建设的现状问题,为后期的具体建设做前期铺垫。1.2.5乡村旅游学理论乡村旅游指的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生产形态、乡村面貌、乡村住所、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之间的区别来规划设计产品,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农家乐等;它得特点主要包括乡土性、情感性、参与性以及低风险性等。乡村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有自然观光型、农事体验参与型、旅游休闲度假型等。近年来,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不断拓宽的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支7
撑,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利益。安徽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优势,自然资源丰富且多变,所以,皖江城市带具有巨大旅游潜力,因此,利用乡村旅游学原理指导新时期皖江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欧洲一些国家对乡村的研究起步较早,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还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为推动世界乡村发展、解决乡村城镇化与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起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欧洲国家还将每隔2年在不同国家举办乡村景观研究持久会议,为启动欧洲景观项目和多方面了解欧洲的景观研究提供了便利。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欧洲乡村聚落与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是早期的欧洲关于乡村方面研究的方向。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转向从土地利用方面来研究欧洲乡村景观的变化。从时空维度角度来讨论欧洲各地乡村景观的过去与未来的发展战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韩国在大约20世纪70年代期间开展大范围的乡村景观美化运动(又称“新农村运动”),为了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日本的乡村研究代表为几个社会团体于1992年联合举办的“美丽的日本乡村景观竞赛”,该活动促进了日本各有关方面对本国乡村、自然、水系以及人文景观的多方面理解。(1)乡村景观资源乡村景观资源是各大研究体系的宠儿。以18世纪末期为起点,德国在率先阐述欧洲不同类别的乡村居民住所和农田模式格局之后,英国、法国等也开始就乡村的地理和乡村历史学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的变化,欧洲乡村景观研究的热点逐渐从背景、源头和进步向未来的决策过程转变。欧洲乡村景观研究的主题集中于乡村景观的历史、近期变化和未来发展,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存欧洲乡村景观这片在不断消亡的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2)乡村城镇化近年来乡村景观研究的重心偏向向了都市乡村和城市郊区景观。Byant、Russ-wurm和Mclellan1982年出版了《TheCity,sCountryside-landandItsmanagementintheRural-urbanFringe》,详尽研究了城市郊区景观结构、过程和变化。而在欧洲国家开展的“都市压力下在乡村地区建立新的关系”研究项目,着重亮化了城市对乡村的影响,通过加强区域乡村与城市的相互关联,用以8
达到整合个人乃至共有的乡村资源供给。(3)乡村景观评价与规划乡村景观评价是规划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国已经逐渐研究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乡村景观的特征的评价方法与技术。过程是英国乡村署以乡村特征结构为主线,对全英国的景观进行调查,通过明确不同类型景观的特征尤其是有历史的乡村,从而确定景观的保护和提升措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会结合乡村的土地资源开发来展开。1975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儿恩在《德国乡村景观发展》的报告中,大致明确了乡村景观的内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情况与土地资源开发的关系,并根据聚落和乡村特征的不同,总结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的是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强调乡村景观人与自然结合的特质,形成了以农业生产、农耕景观与自然保护、观光游憩为发展原则,兼顾乡村发展与景观保护的乡[10]村景观规划方式。1.3.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乡村景观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比西方国家要稍微晚一些,大约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不少优秀的学者深入乡村中,对乡村的资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国乡村景观最开始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单元,伴随着景观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崛起,乡村景观开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受到社会重视。研究主要以乡村土地资源开发与整合、乡村聚落发展、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以及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等方面为主,热点问题多聚焦在农村城镇化、乡村规划、景观生态学与农业环境等方面。关于乡村研究的机构以一些景观生态学的科研院所为主,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战略与管理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心、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等是目前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研究群体。通过对众多乡村论著的整理研究,现将目前我国主流的几大研究方向作一个归纳,为后面几章的展开论述提供理论依据。(1)乡村景观生态学研究乡村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土地整理以及一些城乡结合区域的景观分布研究上。肖笃宁先生先后主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等2本具有典型性的完整性研究文集。李林峰分析了乡村景观多样性的变化;郭文华等对郊区景观和乡村景观结构的特征进行了区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刘黎明先生编写了《乡村景观规划》一书,探讨了乡村景观建设的生态化方向,提出了城乡一致、保留自身9
特色和综合考虑布局等相应的生态规划解决措施和方法。此外,乡村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显著地充实了乡村景观的研究内容和思路。(2)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聚落景观一直是村落地理学的研究热门,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乡村聚落研究以区位、规划、分布、演变、形态、功能等6方面为主;近年来又在空间构成、发展、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范少言、陈宗兴等提出乡村聚落结构的探究重点应放在功能与用地组织、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规模与腹地、景观类型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三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汤国安等采取GIS地理技术对陕北部分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于淼等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11]等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3)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乡村景观整体评价研究主要有刘滨谊与王云才、谢花林与刘黎明等人,他们根据乡村景观的特证和构成提出了不同的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乡村生态环境评价,主要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建立相应指标体系。肖笃宁等从突出性、丰富性、功能性、怡人性和美学价值对景观进行了客观的生态评价。丁维等从农村经济、民居活动、乡镇产业系统3个亚系统并选择36个子指标建立乡村生境评价体系模型。谢花林等根据乡村景观的特殊性、自发性、环境情况、序列性、风景丰富性和生动性对乡村景观美感情况进行评价。卢兵友则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4方面对农村景观生态建设的效益进行评价。(4)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同济大学的王云才、刘滨谊先生认为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以乡村景观美度、适应度、饱和度、可达度和居住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从乡村景观旅游的角度对乡村资源进行剖析再合理设计,从而实现乡村景观的多方面协调发展,他们还一致觉得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应聚焦在乡村整体景观环境、景观舒适情况、土地资源利用、主题景观和聚落景观5个规划领域。(5)生产性景观研究生产性景观一词是近6年内才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所以针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十分丰富。2010年《景观设计学》杂志第九辑对国内外建筑与景观方面的学者及设计师进行的访谈可以认为是生产性景观在国内最为突出的论述。此次访谈也给出了生产性景观的定义与应用方式等房门内容。关于生产性景10
观的学位论文有张嘉铭的《生产性景观应用于遗迹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其中论述了利用生产性景观来实现城市遗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宋玥的《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生产性景观实践研究》阐述了生产性景观在平衡农业发展以及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意义。学术论文有徐筱婷、王金瑾的《生产性景观演化的动因分析》、李阳的《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张敏霞等人的《生产性景观视角下的“退城还耕”构想》等,都将生产性景观视作为一种能够应用到城市发展之中的可持续策略。而徐芃的《中外生产性景观的概述》则总结了国内外生产性景观的发展与实例。在实践方面,北京土人景观是国内生产性景观塑造的典型,该团队设计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以及南宁邕江五象新区滨江公园景观,是通过对现场资源环境的挖掘与利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性景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则照江南耕作的经验进行四季轮作,一年四季景色丰富多变。生产性景观作为一种以景观先行的规划策略,是一种既能弘扬景观的美学意义同时也有能量产出的可持续的发展策略。而我国多数的村落,与生俱来的大片农田,具有着发展生产性景观的先天优势。将生产性景观的策略用于现代乡村环境建设与旅游发展之上,第一能保护传统乡村的原真风貌,其次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最后还能提升乡村村落的美学价值,促进旅游发展。1.4研究小结本章明确了本文的两大研究核心——宜居宜业宜游和乡村,并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了景观与乡村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景观生态学、区域景观规划、景观美学、人类聚集环境以及乡村旅游学理论等各学科的理论。同时对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乡村景观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罗列,可以看出,对于实现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就必须要充分挖掘相关环境资源,因地制宜,从宏观到微观的进行研究,而规划设计作为最有效的手段被广泛使用。11
2引言2.1研究背景2.1.1乡村景观自身发展需求乡村景观是地球上出现最早而且分布广泛的一种景观形式,主要由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居住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势必会造成更多的人对乡村景观的关注与研究,这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大需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大需要。农业产业化、乡村城市化等现代化进程导致了许多乡村出现空心化、城市化以及自然景观不断破碎化等诸多的问题,乡村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当前我国乡村居民点的显著特点是用地混乱、环境很差,对于如何提升环境薄弱区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通过不同的产业建设带来乡村的经济进步同时推动乡村[12]旅游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并研究的问题,而这直接影响到区域的生活质量。2.1.2相关政策对乡村建设的支持2014年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建设提出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总体实现以下目标: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这三个“美”包括了推进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升农村得经济发展状况,加快农村多方面基础建设等内容,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目的是为了确保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这也反映了省领导关系农民的最切实利益。2.1.3高速城镇化对乡村的影响当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村镇建设也是在不断深入。截止200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228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318个,村庄35578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64个,集镇减少1216个,村庄减少101736个。乡村城市化并不是一味的将乡村归入到城市之中,而是要节约土地的利用同时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12
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13]。城镇化的发展给传统乡村景观带来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磨灭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发展具有新思路的乡村景观。与城市化发展较早且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是相对落后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乡村尤其是景观方面显得格外重要。2.2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2.1乡村存在的问题(1)不适合人类居住,环境破坏严重随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文、科技结构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府、生产者还是居住者都开始往乡村方面偏移,但是过度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乡村资源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伴随着一些大型乡镇企业的发展,短期内使得农村的经济看似出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更远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无人管理,同时大量侵占农田超出了乡村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底线,农村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人类居住受到威胁。(2)不适合经济发展,生产水平不高人口的城市化流动加上农田的不断征用,传统乡村已经慢慢的失去了最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的根本。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造成乡村的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伴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矛盾大,严重影响了乡村的经济发展,全国大范围“空心村”的涌现,则是乡村经济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3)不适合旅游,乡村特色不足在乡村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适合乡村场地性质的宽阔马路、大尺度的广场、建筑风格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别墅或住宅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存在大量的抄袭模仿现象,使得乡村千篇一律,没有活力。新建的村庄逐渐丧失了许多年形成的乡土特性,“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不仅如此,乡村发展旅游没有经过完整的设计与思考也会造成乡村娱乐特性的丧失。2.2.2乡村发展宜居宜业宜游主题的优越性第一,乡村是人类居住环境的最原始形态。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基础,土地、阳光、森林、河流等构成了农村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农业生产的基础。第二,乡村与农业的一体性,农业生产也是乡村环境的一大特征,基于其良好的地域基础,加之越来越多的基础产业入驻乡村,使得乡村在生产环节的潜力13
不断被开发。第三,农村是由农村居民所构成的,往往劳动方式与特定的农村环境挂钩,同时会适应不同于城镇居住形式、生活方式和乡村文化,这也是农村的第二个特点。独特的乡村文化,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给疲惫的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放松愉悦效果,是理想的娱乐放松场所。2.2.3皖江地区美好乡村建设具有示范性皖江城市带范围包括安徽省长江流域,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合肥市的巢湖市、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战略地位是要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研究皖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撑,对于行政发展和中部经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周边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景观建设形成示范作用。2.3研究目的和意义2.3.1研究目的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生产、生态、娱乐和美学功能和谐统一,是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对于乡村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传统村落景观的调研和相关分析方面,关于运用规划或景观学科、区域环境学等相关理论对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进行研究还不是特别多,本次研究希望在综合考虑乡村的未来发展趋势,认清现代化乡村景观发展主体方向的基础上,即乡村需满足宜居性、宜业性和宜游性,集三者于一体,研究“三宜”环境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营造办法,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引导。2.3.2理论及实践意义(1)国家和地方政策方向的侧重我国人口有一大部分都在农村,所以乡村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了乡村地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等等成为潮流;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将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保障,安徽省委等领导机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对美好乡村的构建有完善的政策支撑,乡村景观便是美好乡村建设好坏的最标志性元素。(2)保护传统,势在必行在我国,相当数量的乡村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特色,它们是中国几14
千年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14]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乡村景观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行为与自然不断协调发展的结果,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价值,我们不能够也不应该将其遗弃。因此,处于新环境下的乡村景观应当是既有传统色彩和文化历史同时又具备新时代风貌的综合景观。(3)农村经济及生活方式转型后的迫切要求农村景观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形式,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国当前正处于的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乡村在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15]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新环境下的乡村景观应视什么样的面貌,它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同时区别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现代乡村景观要具备乡村特色,这是乡村景观研究的基本目标。(4)完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近些年,人们把重点都放在了城市周边以及一些热点景观的研究,乡村地区往往被忽略,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理解和意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乡村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聚居地,而且乡村地区的园林发展会直接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乡村景观,使得全面的认识在乡村环境中,以此来引导更多的人从事乡村景观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而补充国内在多元化乡村环境研究领域的不足,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4研究内容与方法2.4.1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研读国内外相关理论专著、实例介绍以及统计资料,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该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一步加以分析论证,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综合分析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有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满足居住、生产和游乐性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方法和内容。(3)案例实证法结合实际在传统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的实践,使自己研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在案例的方案的设计中得到运用,进一步深化认识、验证理论。2.4.2研究内容15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对本研究作的前期分析,阐述了研究背景,以及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而说明了在我国进行乡村景观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内涵和其对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的阐述,乡村景观一些基本概念、内涵、构成要素以及其所具有特点和价值意义的分析,形成对乡村景观的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和理解。第三部分(第三、第四、第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重点阐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和评价指标构建。包括对传统乡村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的景观特征和相对应的乡村景观载体,依据生态、生产、生动性导向原则,总结设计手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符合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第四部分(第六、第七章)为案例分析,以皖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为例,支撑之前研究。并对乡村景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做了展望,通过实践来探索乡村景观的可行之路。16
2.4.3研究框架图2-1研究框架Figure2-1researchframework(资料来源:自绘)2.5研究小结理想的乡村景观应满足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提供经济支撑的第一生产性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等三方面的功能。论文试图以宜居、宜业、宜游为三大目标导向,挖掘三宜背景下的景观环境需求,重点研究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目标的不同景观资源的设计手法,并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乡村环境建设理论和优秀的乡村景观案例,丰富研究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乡村景观建设体系,进而实现人们对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并充满趣味性的乡村环境追求。17
3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构成与特征研究3.1传统乡村景观分析3.1.1乡村景观的分类关于乡村景观的分类,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地理学家按乡村景观的地理位置差异将乡村分为:山地型乡村景观(主要分布在川东、渝、黟东南一带)、平原型乡村景观(多集中于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山[16]麓河谷型乡村景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等。而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角度出发,一般情况下,传统乡村景观同时具有[17]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二元性特点。一方面,乡村景观本身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环境,尽管这种自然与原始的自然有着不同,但农业生产活动还是最大限度的遵循自然的条件,从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自然的影响。而构成农业景观主体的农作物,本身它的生长又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以上这些自然要素也都使得乡村景观展现出浓郁的自然外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被大家视为乡村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乡村景观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属性,是人类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地表之上叠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景观形态,不仅满足自身生活的一种需要,而且也是对地表的一种适应性的改造,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被大家视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乡村人文景观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生产或生活)又可分为乡村生产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笔者在参阅大量学者关于乡村景观分类理论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出对本文有借鉴意义的乡村景观分类构成(表3-1)。18
表3-1乡村景观分类构成(资料来源:自绘)Figure3-1Classificationconstitutionofrurallandscape类别具体内容备注自然景观生态相关湖泊、高山、溪谷、丘陵、荒地、同时包含一些气象变化、时序景观湿地、温泉、岩块、日出、云霞、变化、山谷气息等无形的景夜空、动物、植物、昆虫、鸟禽等观,人类的参与度不高人文景观生产相关各类农田、果园(和人工林地)组包含一些田园耕作的无形景景观成的农耕景观、放牧场、农业水道、观,属于受人类干扰较大的景生产设施、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非观类别,主要集中在植被的改农业景观等造、土壤的改造等生活相关聚落整体、住宅、庭院、仓库、花包含一些生活习惯、艺术等无景观(聚坛、门窗、道路、庆典活动、儿童形景观,大多属于原先不存落景观)老人活动场、农村舞台等在,由后来人创造而来3.1.2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1)自然景观要素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中包括乡村自然景观,严格来说,自然景观是指未经人[18]类干扰和开发或受到过轻度干扰的景观。乡村自然景观是乡村景观构成的基础,可以说,其他景观都是由自然景观孕育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景观开始慢慢与其他景观形成融合,与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等等,但是,自然景观自始至终都会是乡村景观环境的最重要主体构成,自然景观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着乡村的形象底蕴、吸引人气等,进而制约乡村的多元发展。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物状况、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土壤和生物等是乡村自然景观的基本要素组成,也是乡村特色景观构成的基础。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体现不同地域特征以及自然肌理,这使得我国广阔的大地上存在[19]着极大的景观差异在不同地区的乡村中。例如,江南交错的水乡,内蒙的无垠草原牧场,华北地区开阔无际的平原,海边的鱼米之乡,山地乡村等等,都是由于自然基底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差异。(2)人工景观要素1)生产性景观要素乡村生产景观要素,是乡村发展进步的基础和支撑,具有经济和美学双重属性。该要素以乡村的产业为物质基础,搭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具有乡土色彩的景观类型,也是乡村行为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主体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乡村生产景观又加入与农业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景观,如商业、工业、娱乐业等乡村产业活动,使得生19
产景观成为乡村经济环境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生产性景观要素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相关的以传统农耕产业为主的景观形式,和其他乡村相关产业的生产性活动形式,农村景观于城市景观的不同点就在于此。可以看出生产性景观的形式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是人[20]类在大地上劳作所留下的烙印,是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的结果。地方特色的形成是人类的生产改造后的景观要受到当地自然形式的限制,从而形成了生产景观的地域差异,每个区域的农民或生产者会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活动,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环境,如水田和梯田的形成。而且,不一样的生产活动内容也会造成不同的农业景观风貌,如稻田、茶园和鱼塘等。农业景观这类生产性景观决定了乡村环境的整体意象,也是导致大地景观面貌的主要方面。2)生活性景观要素乡村人工景观要素的另一大构成元素是乡村生活性景观,它主要由乡村聚落空间、乡村建筑形态以及乡村环境构成,主要指在乡村聚落中不断积累的人类参与度极高的景观要素类型。其中乡村聚落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休闲的主要场所,他们一般的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部分生产活动都要以此为依托,是乡村生活性景观的重要环境载体。生活性景观要素包括好几个方面:乡村居民点,既包括乡村中的单家独院,也包括由多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的村落(村庄),还包括建于野外和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城市以外的别墅区或度假村,同时还包括[21]村落布局、房屋建筑物、街道、广场等人们活动和休息的场地。生活性景观要素与广大人民生活、生产关系最为密切,有着浓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乡土色彩,形成了村庄聚落的独特性质,是最直观的能让人看到的物质和行为的景观,让人感觉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她的背景和历史。聚落景观更具有人为性,和生长性,即乡村聚落一旦选址成功,就会以一种人为的方式去生长,这是聚落的特性,也是生活性景观的独特之处。3.1.3乡村景观特点(1)源于自然的环境风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人类的居住环境就特别注重因借自然山水,从而使“人——乡村——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乡村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山水风光特色,是因为建设者从选址、布局、建设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乡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存性十分强烈,其中阳光、森林、土地、河流等不仅构成了农村不俗的生态环境,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乡村的生态环境特征不仅包括良好的植物环境外,还包括乡村地形、土壤、水文、朝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比如徽州古村落的环境宜人,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形成了自然山水与人文院落的完美融合。20
图3-1乡村自然景观风貌Figure3-1Rurallandscapescene(图片来源:网络)(2)源于劳作的生产形态从乡村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特征是乡村存在的最突出标签。乡村景观格局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乡村景观的特征多表现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与改造,其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22]观、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是乡村景观最显著特征。如皖江地区的乡村结合起伏地形形成的圩田景观,既是对传统劳作形态的一种景观展现。乡村与农业是分不开的,说到底是一种源自于生产的景观类别,这种景观特征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偶然成形,而是千百余载的不断沉淀得来,由一代代农民用双手搭建而成,与其说乡村景观是种景观,倒不如说是一种劳作的物质表现和一种文明的不断沉淀。图3-2乡村耕作景观风貌Figure3-2Ruralfarminglandscape(图片来源:网络)(3)源于生活的聚落特征中国古村落绝大数都有着显著的生态学和居住学价值,一般的聚落形态是坐北朝南、枕山、面水、土层深厚、植被茂盛等。枕山,目的是为了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同时较少洪涝灾害影响;面水,既可迎纳夏季凉风,调节生活的小气候,又有利于生产、生活、灌溉甚至行船;坐北朝南,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又有利于住所获得良好光照;而良好的植被,既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丰富乡村环境,这一切都是源于农村人民的长时间生活感悟。同时,人类居住的乡村,往往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聚族而居的空间组织,进而容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族特色景观,如具有“领袖效应”的宗族建筑——宗祠,[23]往往作为乡村的几何中心或景观焦点。因此,乡村景观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人21
类生活习惯色彩,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乡村最原汁原味的人文精神体现。图3-3乡村生活景观风貌Figure3-3Landscapeofrurallife(图片来源:网络)3.2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的建设目标之一是要构建宜人的生态环境体系来满足大众的居住需求,贯穿于该理念的乡村景观应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乡村肌理能够实现延续,同时富有天然的艺术性等生态性特征,因为它是人类对居住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构成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环境的基础。3.2.1生态体系稳定景观的变化是绝对的,而稳定只是相对的。景观生态学中将景观的稳定性总结为三点:抵抗力、恢复力和持久力。乡村景观是由不同的组成要素构成,包括各种类型的环境要素,如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它的稳定性本质是组成景观各要素整体的变化趋势统一与和谐,能够相互联系与作用。稳定的生态体系需要自然因素(山林、植被、水系)与人工要素(农田、聚落、人类活动)的高度统一和互补,不仅仅是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也是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稳定,景观的稳定性是乡村宜居环境的重要生态保障。3.2.2乡村肌理延续乡村的历史发展悠久,是历经了岁月的积淀才发展至今,历代的发展演变轨迹向人们展示了乡村丰厚的肌理,乡村景观的再创造,要遵循这种肌理的演变,设计自然和谐的乡村景观形象。在宜居宜业宜游理念贯穿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特征需要满足乡村传统生态特性的延续,设计应使乡村景观设计拥有山水意象,将乡村的山水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内涵创新的组织到乡村景观营造上,同时注意乡村传统格局与景观空间结构的联系与影响,经过外层和内层关系的转变,形成主次分明、变化多样的乡村景观空间。22
3.3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产特征按照三宜乡村“兴业富民生活美”的要求,推进乡村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24]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宜业导向下的乡村景观,要求景观在满足基本观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即带来实质或非实质的乡村利益,无论是增加就业机会还是多样的产业布局,产生社会效益。它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景观应该具备经济与功能的结合特性(经济发展潜力)、反映最流行的产业形式(与时俱进)。3.3.1经济与功能相结合放眼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环境和功能区别于过往,乡村的形态出现新的变化,对乡村范围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式出现不同看法。从宏观层面来说,乡村经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譬如文化风俗、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目前,安徽省乡村地区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流水平,不错的经济发展潜力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适宜的进步空间和发展条件。但是乡村建设中也存在很多资源浪费的现象,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好的与产业功能相结合。所以,在贯穿三宜理念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发展潜能,认清最适合的产业功能,坚持经济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达到用少投入来换取高效益的乡村发展目标。3.3.2传统与现代共进步传统的农耕景观、工业景观以及手工业景观是乡村生产性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代表着乡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化表现,伴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乡村传统经济进一步恶化,光从传统生产性景观上做文章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与时俱进,分析当下社会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优势,将传统乡村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如养生养老产业、智慧产业、文化产业等等,不仅实现乡村产业多元、乡村经济立体发展,同时丰富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内容,从而实现乡村景观的发展共荣。3.4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的生动特征贯穿三宜理念的乡村建设要求能够形成丰富的娱乐人文环境,因此,乡村景观的营造要注重生动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在宜游导向下的乡村景观,要求景观在满足乡村居民日常活动游乐的同时能够形成自身吸引力,聚集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游乐放松。因此要满足乡村宜游目标的乡村景观应当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地道的文化性、多元的生活性。3.4.1游乐体系完整23
游乐体系的完整不仅仅是指乡村居民的游乐体系完整,同时也是指来乡村旅游的游客进行体验消费的游乐环境体系完整,包括接待、服务设施、精品路线等等一体化的功能构成,游乐体系的完整是乡村宜游的基础,也是乡村景观吸引人的核心所在。3.4.2乡土特色突出乡村的发展经历过许多过程,人类的最初行为都是从这缘起。在慢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实体被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也是某一区域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区别于其它地域的标志。此外,乡村文化也主要体现在乡村景观方面。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注重乡土元素的提取,运用现有材质,继承传统,体现地域特性,将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服饰等纳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乡土特色的设计,挖掘潜在的景观资源,保护和延续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同时也是避免景观同质化的有效途径,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3.4.3景观内容多样景观多样性一般是指景观功能方面和单元结构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是指一种多样化程度表现在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或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动态方面等。而景观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25]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其中,片区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片区的形式、数量、大小等方面特征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例如在农村果园、林园等的景观设计中,可以进行不同农作物的轮种或配合营造不同视觉感受的块状景观;类型的多样性指的是景观类型中的元素的数量和搭配情况,比如为了增加了树种的多样性,在单一的常绿植物景观中增加适度的彩叶植物,提升景观层次的同时又可以丰富植物氛围;分布多样性说的是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复杂性和不同功能区块之间的联系与组织,以乡村道路为例,它既是连接乡村内外的通道,同时也是构成乡村宏观结构的基本骨架。3.5研究小结知道了什么是乡村景观、它包含哪些要素,它有哪些特征,又知道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客观要求是什么,对景观的具体特征需求是什么,我们开始将乡村景观元素作为出发点,以三宜导向下得景观特征为线索,进行景观要素的准确的定位和分析,即不同的景观要素有其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发展优势,我们将其整理、归纳,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载体说明。24
4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4.1规划设计原则4.1.1人居环境最优化原则如何高效有序的地安排农村土地资源以及合理布置利用农村空间来为人们创造舒适、安全、生态的乡村环境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需要我们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乡村地域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基底,遵循自然优先的原则,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26]村生态系统。但无论是设计还是规划,为人类服务的最终宗旨不能摒弃,解决问题才是王道,因此,在考虑乡村多元化建设的基础上,更要思考农民想要什么,学会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爱好出发,从不同人群的广域角度去考虑,来实现宜居的人居环境建设。4.1.2经济环境丰富化原则乡村经济环境的丰富化是要打破传统的农业资源开发限制,充分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实现多元产业的共同发展,带来乡村经济的提升,创造就业岗位和机会。乡村资源体系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27]力资源、资本资源和景观资源。乡村景观也是能够挖掘并使用的一种综合资源,是乡村大环境下的宝贵财富,具有多重价值属性,合理的利用挖掘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质变和乡村特色的塑造。乡村的经济环境建设要以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利用再到生产相辅相成为原则,要将目光放长远,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景观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4.1.3娱乐环境生动化原则乡村承载了人类的活动,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当中,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实体,继承传统,体现地域特性,发挥本土特色势在必行,从[28]而实现传统娱乐环境的生动化表现。打造具有乡村特色和娱乐环境的乡土建设同时要兼顾美学的价值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所在。乡村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游设计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对象,一是需要注重外来游客的参与性,二是要考虑本地村民的参与性,指引当地村民积极建设、管理宅前屋后以及庭院景观。比如一些去乡村旅游的人群对乡村的娱乐环境十分向往,对各式各样农业生产活动有兴趣,他们也十分享受在乡村生活中扮演角色。25
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与城市人群的旅游热情高涨,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互动活动让乡村旅游的内容不断充实化,同时配合优质的乡村游线以及完善的游乐服务体系,乡村娱乐环境将成为乡村吸引力重塑的关键所在。4.2规划设计的程序与内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需根据由大到小的设计流程,具体的过程可以总结成“分析评价、明确对象、规划设计”三个阶段。分析评价是基础和依据,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一般的前期分析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登门访问等手段,对研究对象区域的情况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段等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收集相关的基础基础资料。根据村落景观分析评价及专题研究,明确宜居宜业宜游的具体表达景观载体,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根据所分析的资料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是研究的最后步骤。4.2.1分析评价据研究的对象,即乡村的背景概况包含历史沿革、规模、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对该区域所具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元素和风土民俗等非物质景观要素的特征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村落当前存在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做出评价。4.2.2对象明确明确村落景观定位,以及乡村的未来建设目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景观功能布局,实现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并依托现有街巷空间、道路系统、河流等线性景观、村民活动场所等点状景观和田园山体等面状景观,系统发展,力求创造完整有机的村落景观系统。4.2.3规划设计以宜居宜业宜游为导向,将乡村外围生态景观(植被、水系)、连接外部和村庄的道路系统以及与乡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点景观等,与分布在乡村周边的产业景观(传统农业以及一些外来的产业斑块),以及公共空间景观和乡村农业园等游乐景观看作整体,分别进行细部的规划设计工作。4.3乡村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游表达模式研究针对宜居宜业宜游乡村建设的要求以及对乡村景观的分类研究结果,本此研究将所研究的景观当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将村庄、农田、池塘、山地、林地、道路、河流有机组合在这个系统中,从宏观层面把握乡村景观的三宜表达。26
在中国大陆存在着千千万万个大小不一的乡村,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些乡村在空间布局、产业选择以及自身特色塑造等方面的建设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乡村抽象为一个环形的空间,从外向内分别有外围自然环境(水系、山林)、贯穿道路、农田、相关产业、村落、宅前屋后等元素,研究的乡村景观三宜表达模式其实是一个乡村景观发展途径的模式,指的是从哪些不同的层面(或角度)来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根据点线面的构建方法与多层次的景观建设理论,现将乡村景观的宜居宜业宜游表达模式进行分解,形成“宜居导向下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宜业导向下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模式+宜游导向下乡村游乐发展途径模式”的三大平行乡村景观建设模型(图4-1、4-2、4-3)。其中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指的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居住氛围的营造,从外围自然环境、贯穿内外的交通环境以及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聚落环境三方面入手来实现乡村宜居的框架构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模式指的是从中观层面把握经济环境建设,从传统农业产业、现代农业产业、非农业产业三大方面入手来实现乡村宜业的基础构建;乡村游乐发展途径模式,指的是从微观层面把握旅游环境建设,从农业园、村落空间、游乐服务设施三方面入手来实现乡村宜游的空间构建。图4-1宜居导向下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1villageenvironmentlayoutmodefromLivable图4-2宜业导向下产业发展途径模式(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2industriallayoutmodefromEconomy27
图4-3宜游导向下游乐发展途径模式(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3EntertainmentlayoutmodefromTravel4.3.1宜居导向下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模式(1)模式概况宜居,要求村貌洁净、优美,社会氛围安定和谐、秩序井然,建设时要考虑当地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运用规划设计布局的方法,处理好乡村内外环境的联系,使它们连城整体共同提升居住氛围。乡村环境发展途径是指以乡村居住环境为发展主体的一种宏观层面的乡村建设方式,影响一个村落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总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乡村居住环境的宏观框架,主要由外围生态景观(植被、水系)、连接外部和村庄的道路系统以及与乡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点景观等组成(图4-4)。这种框架模式可以认为是两种环境景观(外围环境+内部居住环境)与道路系统的组合,是理想居住体系的一种发展途径模式,试想人们从葱翠山林、绿水碧波的乡村外围穿过婉转优美的乡村小路,进入到恬静舒适的住所时,心情该有多舒畅。生态环境景观,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图4-4宜居导向下村落构建意向(资料来源:网络)Figure4-4villagelayoutSignalfromLivable(2)组成要素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宜居性的建设需求,从乡村景观设计方面入手,从乡村生态环境景观、道路环境景观、居民点环境景观选取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空间,如河流水系、乡间道路、建筑庭院等进行论述说明(图4-5)。28
图4-5乡村景观的宜居性表达载体框架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5ConceptualFrameworkFigureofvillagelayoutfromLivable4.3.2宜业导向下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模式(1)模式概况在乡村景观宜业性表达上要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资源,合理配置,同时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最终实现“宜业”的发展目标。对乡村第一第二产业进行梳理,形成三产联动的产业新格局,创造乡村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使地方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9]乡村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乡村地区的经济状况。一般[30]来说,特定的产业总是在一定的景观中进行,往往与特定的景观对应。乡村产业结构是由好几个层次的部分组成,一般由第一二三产业交互构成。第一产业由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组成属于第二层次。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都属于种植业,它的层次最低。这些多元的产业构成乡村产业结构的不同等级,而相应的景观也有若干等级,有简单又复杂(表4-1)。表4-1乡村产业类型和景观对应关系(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6Ruralindustrytypeandlandscapecorrespondence产业类型景观乡村主要景观形式景观多样性种植业类型农田景观作物群体生态系统形成的大最简单小不一的斑块或廊道大农业类型农林牧渔结合的农田、人工草场、放牧地、较复杂景观畜牧饲养地、各种人工林等乡村产业类型乡村生产性景观农林牧渔结合景观;农副产最复杂品加工厂等;交通干线景观;商业、文化等现代景观分布在乡村周边的产业景观,形成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填充,也是劳作景观形态的重要构成。将产业景观作为乡村整体景观的基础构建,是为了突出产业的基29
础性作用,是乡村经济的支柱。将产业景观抽象为块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农田、渔牧产业的块状形态相吻合,通过人工的手法将乡村最传统最具特色的农耕风貌更完整、更全面的展示给现代人;二是将一些现代化产业融合到乡村环境中去,比如一些文化产业、养老产业等,这些现代化产业所形成的新型景观风貌是对传统农耕景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将实现与传统产业的“镶嵌式”协调发展盛况。艾伦·卡尔松曾指出,功能性、生产性和可持续性是农业景观的美丽所在。嵌块式产业景观形态包括农田、现代林果蔬园、现代渔业、养殖景观,养生景观、文化景观等与产业有关的景观。图4-6宜业导向下产业构建意向(资料来源:网络)Figure4-6industriallayoutmodeSignalfromEconomy(2)组成要素乡村景观的宜业性表达是通过乡村产业的全面推进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适宜的就业环境吸引人口的聚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乡村产业景观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乡村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产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农田、现代林果蔬园、渔业、养殖景观以及相关产业景观(养生景观、文化景观等与产业有关的景观)为代表进行论述。图4-7乡村景观的宜业性表达载体框架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7ConceptualFrameworkFigureofvillagelayoutfromEconomy30
4.3.3宜游导向下乡村游乐发展途径模式(1)模式概况宜游,指的是乡村建设时要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无论是山林地貌还是文化传承,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有目的的进行项目打造,提高“游游型乡村”的知名度,同时完善游乐配套服务设施,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分布在村落空间内部,以及不同功能产业嵌块之间,形成连接,同时完善整个乡村的生活运营机制。这种“空间结合点”的景观发展模式,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精品乡村游线,旨在将游乐元素遍布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居民和游客都能够感受到最原汁原味的乡村氛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创建内容,一是村落内部游乐与生活相结合的体系构建,包括公共空间景观、街巷景观等建设,二是游乐与产业结合的游乐体系构建,包括农业园、产业园等景观建设,三是贯穿乡村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将游乐元素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粘合剂,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乡村的生动属性,吸引人流聚集,从而带动乡村居住、乡村产业的发展。图4-8宜游导向下游乐体系构建意向(村落景观+游园景观+服务设施)Figure4-8EntertainmentlayoutmodefromTravel(资料来源:网络)(2)组成要素乡村宜游从景观建设的层面理解是要将乡村范围内所以能利用的空间进行娱乐属性附加,将这些附加属性作为乡村居住、乡村产业环境的粘合剂,从入口广场、街巷空间、中心场地、健身场地、农业园、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图4-9乡村景观的宜游性表达载体框架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4-9ConceptualFrameworkFigureofEntertainmentlayoutfromTravel31
4.4研究小结广阔的乡村虽然内容丰富,但景观方面逐渐呈现复杂、多变、不稳定等特征。如何解决这些不稳定的症状,挖掘传统乡村优势,发扬现代乡村特色,是当下乡村建设的要点。贯穿“宜居宜业宜游”理念的乡村建设,在景观建设途径的选择上,选择从满足居住环境的外围自然环境、道路环境、聚落环境景观,满足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非农业产业景观,满足旅游建设的农业园、服务设施以及村落内部空间景观等方面,作为研究的基本路线,为后面的分类研究要点提供理论向导。32
5三宜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5.1乡村自然环境设计5.1.1水系景观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珍贵资源。水系景观兼具农业灌溉、防洪排涝和休闲游憩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湖泊、江河、溪流、水库、池塘和沟渠等是乡村水系的一般表现形式。本文对河道、水塘、溪流和沟渠做了重点的研究,因为它们一般比较常见,是乡村水系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宜居目的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1)河道景观在景观生态学中,把与河流相联系的河岸带和洪泛区,包括陆地、动植物及[31]内部的水系网络,统称为河流廊道。河流廊道是水系景观中非常重要的蓝色廊道类型,生态作用和美学功能毋容置疑。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上,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1)一味的“河道渠道化”是不可行的,设计时需要根据水文情况,合理利用河水的弯度与宽度来指导护坡的设计,对关键位置的河湾进行相应扩大,增加不同层次的水生植物栽植,丰富河道绿化景观。2)利用河道不同季节的水位的变化设计休闲台阶和搭配植物。树种的选择可以从水生植物(如鸢尾、菖蒲、芦苇等),以及喜湿耐水的乔木(如水杉、柳树、湿地松等)入手,既能够美化河道又能够丰富保护堤岸。图5-1具有代表性的河道景观(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1Representativeriverlandscape(2)水塘景观水塘是乡村静范围内的一种静水形式,也是乡村水系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水域景观。在乡村地范围内一些池塘往往用于水产养殖、灌溉,还有一些分散在乡间田野周边,规模不大但是维持乡村生态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动物栖息区都分布在水塘周边。因此,对于此类型的水塘应以自然维护为主,避免其过重的[32]人工痕迹。33
在乡村水塘景观的设计上,要从以下两点进行把握:1)水塘绿化。水塘的绿化影响水塘的美学效果,以当地乡村树种为主,选用一些生命力强、耐水湿、易成活的树种,配置方面结合地水岸线和周边的小道,营造富有变化和生命力的景观氛围;水面植物一般不应超过水面的三分之一,不然会影响水面的视觉效果,水生植物种类的选择应当简单明了。2)驳岸设计。乡村驳岸的设计应根据水塘与乡村的空间位置关系、水塘自身的属性和形态特征,选择采用不同的护岸类型、材质,要体现水岸生态性、安[33]全性、亲水性、实用性以及防洪、灌溉的功能。居民生活必需的水岸的设计要设置平台和水埠头等附属设施,让乡村居民可以在此洗衣、交流;用于游乐休闲的水岸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优质的娱乐环境。图5-2具有代表性的水塘景观(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2Representativecomplicatedlandscape(3)溪流和沟渠景观溪流是一种线型的景观类别,曲折多变的形态将乡村景观空间序列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溪流与乡村从位置上划分关系可以归纳为傍村而过类型和穿村而过类型。其中徽州著名的水口景观,溪流景观受人工影响较大,民居建筑沿着溪流两边而建。而排灌沟渠是其最为普遍的水利设施,在皖江地区,主要有软质沟渠与硬质沟渠,其中经过规划的集约化农田,以硬质沟渠为主;一些自然村内村民自[34]行建设或常年预留下来就是软质沟渠,也就是所谓的土沟。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溪流和沟渠的景观营造对人居环境的优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溪流与沟渠的景观设计上,应从以下几点考虑:1)首先要了解景观的使用群体。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依据乡村地形地貌做好线形设计,同时把握好水系、植物、设施、驳岸之间的相互关系。2)应深入挖掘其内在属性。沟渠的设计可以结合园林造景艺术,丰富水渠及周边景观的层次,同时还要体现其灌溉、排水的功能。运用当地适生的植物建立沟渠相关湿地,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比如如芦苇和茭草能有效吸收农田里流失的氮肥、磷肥,同时美化环境功效突出。34
图5-3具有代表性的溪流沟渠景观(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3RepresentativeStreamslandscape5.1.2外缘绿化村庄最外围以高大林木为主体所形成的绿色屏障,构成乡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水体、减少污染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还可以改善农业生[35]产条件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因此,在乡村外缘绿化的设计上应当从树种选择和绿化布局形式上考虑。(1)树种选择1)村庄周围适宜形成环村林带,可以选择高大乔木,适宜配植中高乔木和灌木,形成村庄的自然边界,既可对村庄外的噪声、沙尘、废气等起到隔离作用,也可有效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还可作为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生态过渡带。2)可选择种生长迅速的林带,如枫树列植,林带中间留一定宽度的人行休闲散步小道;也可培育城市绿化大苗,如悬铃木、银杏、栾树等;或栽植果树林带;并可利用村庄周边小块坡地或者零星地块,栽植各种经济林。3)在外围树木栽植的同时发展经济树种时应避免采用对乡村农业生产估计会带来影响的树种。从林带设计要求来看,应该选择一些形态特征有利于配成长方形林带断面、稀疏结构(疏远度为0.5左右)的乔、灌树种,树高不得小于一[36]定林带间距要求:树高=林带间距(田块宽度)/30(m)。图5-4、5农田中的林地和乡村道路旁绿地(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4、5Representativegreenlandscape35
(2)布局形式1)乡村外缘绿化主要为满足防风、隔离噪音的功能,布局设计时应考虑乡村聚落的四季盛行风向,在冬季入风口可密植常绿阔叶林以降低风速,减少寒风袭击。适当在部分林内增设园路与休闲设施,开辟一些休闲绿地出来供人们使用。2)可以结合绿地布置一些农村大型机械的集中停放空间,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管理,集中停车场地与村民生活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设置,以降低车辆对居民的干扰,也为村民外出务农提供方便。图5-6具有代表性的外缘绿化景观(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6Representativeouteredgeofthegreenlandscape5.2.乡村道路设计5.2.1道路线形及布局道路是乡村内外的连通器,很多人将道路视为乡村发展的生命线。道路可以作为纽带将不同的景观要素要素组织联系起来的如农田,山体,居民点,水域等等。道路即使一种独特的景观序列,又是一种供人欣赏的视线走廊。(1)道路分类及规划由城市的道路建设规范和乡村建设经验总结,乡村道路一般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也包括过境公路。其中,主干道为村庄对外交通和联系各组团的道路,多采用一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也可辟有人行道,次干道为村庄各组团内主要交通道路,支路为村庄组团内部联系村民生产、生活的村巷道路,以步行为主,[37]紧急时作为消防安全通道。因此,在乡村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道路功能和规范设计。把握不同等级道路的宽度与设计要求。2)道路选线适宜。应避免过度的占用农田,合理规划空间,可以适当结合地形地貌打造具有有吸引力的景观空间。同时道路的线形应该注重具有良好的视觉诱导性和优美的外观,“连贯、均匀、协调、舒畅”是道路线形的设计准则。(2)道路路面设计路面是与人类接触最直接的道路元素,它是一种景观基调,无论出现在图面上的,还是铺设在实际区域范围内。从景观的角度来看,路面的设计主要集中在36
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包括色彩、质感、形态等多方面内容。在乡村道路路面的设计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路面材料。根据道路的等级来选择路面材料是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要道路以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为主;比较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可采用富含地方特色的石板、青砖等;对于车流量不大的街道,可选用石材铺装,如小块的石英石,显得古朴而富有质感。同时,注重不同种材料之间的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经济而有效的美学效果。2)加强道路景观的装饰性。路面样式和色彩应具有限定场地和引导视线的作用,往往能够突出与建筑的关系,突出景观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3)道路附属物道路中的附属物包含路灯、花坛及绿化带护栏、各种交通标志(信号灯、指示路牌等)、各类服务亭、路边雕塑、座椅等。道路附属物在设计时要注意:(1)满足现代交通条件下的视觉要求,譬如道路中沿途相关设施的布置尺度要适当增大,造型简洁,以便给快速行驶过程中的人留下印象;(2)一些对生活质量有要求的道路设计时要相对细致一些,设施的内容、形式和尺度要注重心理,满足时代感的追求。图5-7舒适的道路设施景观(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7comfortableroadsofthegreenlandscape5.2.2道路绿化道路沿途绿化的设计既可以作为分隔带行车道的遮蔽带,也可以改善道路环境和周边景观质量。可以说,好的绿化设计不仅能提升硬质景观的美化效果,还能保持动植物界的生态平衡,软化界面,提升道路空间活力,与大自然相应成趣。(1)树种选择乡村道路的绿化树种选择往往决定着一个乡村的生态环境与乡村特色的好坏,因此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突出地方特色,如海南的街道种植椰子树为行道树,而宁波有几千年的种植香樟树历史,尺度宜人,根据使用情况而定;以乡土树种为主,发挥乡土特色,适当结合一些优良的外来树种丰富道路种植环境;37
2)对乡村道路树下环境空旷的空间应适当种植低矮的小灌木、地被植物以丰富景观,两侧原有的树木尽可能地保留;植物在种植的过程中注意配置形式,应适当错落、间断或成丛布置,同时尽可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树种。现依据安徽地区土壤、水分、空气环境等自然条件,列举出道路绿化中适合的植物种类(表5-1)。表5-1乡村道路绿化植物常用表(资料来源:自绘)Figure5-1Ruralroadplantcommonlytable(2)配置形式38
植物除具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等作用外,[38]还为人们带来自然意识和生机,是美化环境、创造优美景观的重要手段。不同植物的组合,特别是色叶植物的栽植,伴随着季节更替的生长变化,会给道路环境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向。因此,在乡村道路的植物配置形式上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行道树的设计形式要因地制宜,其中较为宽阔的主干道可以按照一定的长度种植大乔木,如杨树、香樟等。考虑树池设计是在道路两旁无土或仅有少许土层的情况下。道路宽度过窄或是无法栽植高大乔木的(有高压线通过),可以考虑布置一些木本地被植物。2)自上而下的植物配置形式,在坚持无安全隐患并且保障道路视野开阔的情况下,以乔木为主配合乔灌花草有序结合,常绿落叶并举,针阔叶合理交错,多种用途林木树种科学搭配,保持整个道路环境的生态、美学效益。3)村内道路绿化可适当保持野趣,以自然植物栽植为主,人工的痕迹适当进行修饰,譬如增植观赏价值高的花灌木,注重在一些景观节点方面多下文章,做一些透景、框景等艺术化植物处理,让人流连忘返。图5-8良好的乡村道路绿化形式(资料来源:自摄)Figure5-8Ruralroadplantcommonlytable5.3乡村居民点设计5.3.1居住建筑景观中国具有丰富的乡土建筑形式和风格,无不反映着当时当地的自然、社会和[39]文化背景。根据不同建筑的保存情况、乡村的发展目标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39
性,对乡村现有的建筑按照“保护(历史价值高的民居)、保持(保存良好的现代建筑)、适当改造(闲置、破旧的民居)、新建(新兴农村建筑)”四种方式提出保护和更新。(1)涵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这类建筑一般存在的年代比较久远,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即使居住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也是一个村落的最原始标志,是一个聚落发展的历史见证。对于这类特殊的建筑,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1)以保护为主,适当的赋予其新的功能,对于已经毁坏的古建筑,坚持“修旧如旧”,避免拆除和根本性的改造。2)适当的对历史建筑进行相关功能的置换,将这类建筑打造为“乡村图书馆”、“乡村博物馆”等更具参与性的公共性建筑,让保护成为所有人的责任。(2)现代风格的、保存较好,同时能体现现代乡村特色的民居这类建筑是构成乡村聚落环境的最主要元素,尤其是在近年来乡村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乡村居住环境的翻天覆地变化,大批现代乡村建筑不断出现,它们的存在是对古村落特色的继承,是对现代乡村发展的反映,可以说这类建筑的居住综合指数将直接影响大众对乡村宜居的感知与理解。对于这类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原貌并予以及时维修,以传统建筑为基础,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对建筑立面进行整治,使其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与景观风貌相辅相成。2)对于部分结构完好,质量较好,但外墙部分材料有损坏或脱落,外观较落伍的建筑,可以适当对外立面进行整修,重新刷新外墙,增加传统水乡建筑的元素与符号,重塑传统民居特色。(3)闲置、废弃住宅以及破旧度太高的建筑这类建筑在现代乡村中普遍存在,由于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涌入,乡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许多乡村建筑被闲置、不受打理,严重制约了乡村居住环境的提升。对于这类被闲置、损坏度高的民居建筑,在设计规划时应当把握几点:1)更新模式。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建筑,在尽量维持其原有样式的前提下进行部分更新,如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进行适当的内部环境改造。2)部分闲置住宅,通过改变场地功能继续为当地居民服务,增加传统地段的认知度,并赋予其新的活力;对低矮破烂的违章建筑、废弃住宅予以拆除。3)对于无法修缮的危房或因为修缮会产生不满足消防、日照间距的情况,进行整体改造,重新翻建,或统一移至新社区。(4)新建民居建筑40
伴随着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大批的乡村社区、乡村园区等新兴乡村居住综合体的不断出现,带来了乡村环境的不断提升,但是,乡村建筑的更新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从而导致转型的过程盲目混乱,形成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因此,在新建民居的规划设计上,应当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居住需求的把握:1)建筑造型。建筑造型一般是指建筑设计者通过综合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科学技术手段,以满足功能为前提,利用构图原理及艺术合理地美化建筑外部形态,主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外立面及建筑细部等。通常建筑造型是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在形式的综合体现,因此在建筑造型设计上应该延续传统的民居风格,保留地方特色,并与时俱进地利用先进的技术,结合现代化的材料,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并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各种需求;2)建筑风格。在风格上,要在理解地方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创新,[40]这不是割断历史,更不是完全的照搬。居住建筑的单体设计应与整个村落的住区建筑的造型及风格相统一,应与村落天际线轮廓相协调,还要体现当地村落的乡土特色,以达到文化、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和谐。3)建筑立面材料。在建筑材料上应尽量选用乡土材料,充分体现自然、朴素、简洁的风格,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避免城市化倾向,努力营造与城市社区[41]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同时,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可以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质感、细部构造及结构上适当强化村落住区建筑造型的特点。4)建筑色彩。建筑应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减少人工修饰,适当增加自然材料的应用,以展现村落建筑应有的自然美与乡土特色。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村落建筑的色彩搭配,避免单体建筑色彩的不和谐,或与当地气候条件、人文文化及环境景观冲突。5.3.2庭院景观乡村庭院景观的建设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炎黄时期,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诗人陶渊明对理想乡村庭院的概括与描绘。乡村庭院是乡村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场所之一,其景观构成、元素均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1)庭院绿化乡村庭院布局与设计中,植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植物景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生命,可以生长,开花结果,富于变化,它们随季节和生长的变化而不停41
[42]地改变色彩、质地以及全部特征。庭院绿化不仅可以柔化民居建筑线条,丰富庭院的季相景观,而且可以改善庭院环境质量。在选择庭院植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以乡土植物为主。优先选用乡土植物,同时注重植物种类的丰富化和多变性。选用的植物要能够体现植物片区的区域特色,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农家型庭院景观。皖江地区的乡土植物有很多,主要运用到庭院中的有有枇杷、板栗、枫杨、芒草、杨梅、梨树、苦槠、苦楝等。为了丰富植物景观层次,在适当选用乡土植物的基础上再引进一些不是本地范围内的植物具备高的观赏价值并且能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笔者在对提升乡村庭院绿化质量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三种典型类型的乡村庭院绿化植物配置模式(表5-2)。表5-2不同类型乡村庭院绿化树种推荐(资料来源:自绘)Figure5-2DifferenttypesoftreespeciesinruralcourtyardRecommended类型经济生产型庭院生态养护型庭院园艺观赏型庭院适用条件将当地的生产、生活环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村民根据个人爱好将庭境模拟搬迁到庭院之落,可在庭院中引入水院设计成家庭园艺形式,中,设置相应的景观设源,或者运用现代集水或结合园艺小品种植观施,以具有经济价值的工艺,通过环保、生态赏花卉,美化庭院环境。果树、蔬菜作为绿化材的模式进行植物景观料,经过合理的配置,设计,以达到涵养、遮应用到庭院绿化之中,阴、除尘、减噪等生态营造特色乡村庭院景功能,此模式适用于面观,此形式适用于传统积较大或沿主要交通居住庭院。道路分布的庭院。树种选择果木类:杨梅、樱桃、乔木类:香樟、青冈、花卉类:桃花、樱花垂丝枇杷、桃树、梨树、葡苦槠、杜英、无患子、海棠、紫荆、芍药、月季、萄、石榴等桂花、沙朴、女贞等;兰花、梅花等;观赏蔬菜类:有丝瓜、灌木类:红叶石楠、南立体绿化类:紫藤、蔷薇、葫芦、南瓜、水果五彩天竹、海桐等。茑萝、五星花、牵牛花、椒、西红柿等。迎春等结合花架布置。2)增加庭院颜色、丰富季相变化。在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的乡村庭院绿化景观营建过程中应当注意丰富庭院空间的色彩,注重增加色叶树的数量。3)美化、实用并重。传统乡村庭院绿化注重实用性,乡村庭院的宜居性表达在绿化上注重观赏性。我认为乡村庭院绿化景观建设应当是一个全面均衡的发展过程,要兼顾庭院绿化的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不应偏废其中任何一类功能,42
而且更应该听听乡村居民最想要的庭院环境。在庭院中种植或培育一些可食用或有经济价值的果树、蔬菜,还可以实现宜业的发展目标。4)构建丰富的植被层次。通过乔、灌、草、藤等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的按序列搭配,可以适当经营攀援植物,因为它是庭院最优秀的催化剂,其攀爬庭院花架、建筑外墙、庭院围墙等,能够产生多方位的立体效果。要注意开辟庭院透景线,增加庭院内外的景观、气流沟通和联系。5)便于养护管理。乡村庭院绿化应当考虑到不同村民的需求和空闲时间,栽培技术低、易于成活、养护管理方便的植物是庭院美化首选,如竹子、柑橘、石榴、枇杷等。图5-9良好的庭院绿化形式(资料来源:自摄)Figure5-9Goodgardengreenform(2)景观小品在乡村庭院景观的宜居性表达要提升庭院景观的观赏性,增加庭院景观的人文气息,为游人了解乡村,也为居民提供一个兼具美观和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因此,在乡村庭院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居住者和访客的心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景观观赏小品分许多种风格,在造型设计以及布置上应注意与庭院其他要素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庭院景观风格。2)设计时应该注重景观小品的内涵与表达意义。如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农具、水井、水缸等富有乡土生活韵味和气息的小品点缀庭院,增添院落景致。图5-10良好的庭院小品景观(资料来源:自摄)Figure5-10Goodgardenlandscapesketch(3)休闲设施休闲设施的使用者一般是乡村居民,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乡村休闲43
设施存在的意义所在。同时乡村休闲设施的的存在也必须考虑庭院整体的美观效果,外观、风格、样式应与庭院景观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与环境相协调。在庭院休闲设施的设计和布置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从经济角度出发,庭院休憩设施应当简单明了,抛弃繁琐的细节,以认为本,满足方便实用;2)对设施材料的使用利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既节约造价,又坚固耐用。运用一些坚固经济的材料,能够达到了追求神似和营造浓郁乡土韵味的效果。3)结合庭院植物进行休闲设施的布置,使得这些设施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图5-11良好的庭院小品景观(资料来源:自摄)Figure5-11Goodgardenlandscapesketch(4)庭院铺装当下皖江地区的大多数乡村庭院除了还保持原始的泥土路面,大部分都普遍硬化成水泥地面。这种做法阻断了人与自然的接触,视觉观赏性差,有待改变。因此,乡村庭院景观的宜居性表达可以从地面铺装上挖掘出一定的潜力。因此,庭院铺装的设计好坏,硬化材料占很高的比重,在设计时应当注意:(1)庭院场地硬化采用一些乡村特色的铺装材料,在乡村地区出现频繁,如青石、瓦片、鹅卵石、木质铺地等,材料来源广、特色性强。(2)根据庭院或农居建筑的总体风格选择铺装材料和铺筑的形式。古村落的庭院,为营造乡村古老悠久的气息,可选用鹅卵石、条石、青石等具有古朴韵味的材料,同样可以铺筑各种精致的寓意图案。(3)对于新型乡村的庭院,要把握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选用不同材质的铺地来提升场地,划分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现代人居氛围。(5)庭院围栏围栏也是庭院空间的重要界面组成,它的形式往往可以分为围墙、栅栏以及两者的组合。围栏是庭院的外界面,它的设计都应该注重美观,体现乡土特色。因此,在设计时应当注意:(1)材料选择要乡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提炼物化,可以融入乡村文化元素美化装饰墙体,增加一些镂空墙体来沟通庭院内外的空间,增加院落的景深。(2)在防护要求不强的乡村庭院中,可采用木质隔栅、竹篱笆等乡土材料,44
[43]美观经济的同时凸显农家风情。5.3.3农居(聚落)绿化乡村聚落绿化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广大农民能够在最优质的环境中作息。农居点是居民生活的集中地,可以认为是乡村范围内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因此,在在贯穿宜居理念的乡村生态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农居点绿化作用不言而喻,是全局环境的主要控制要点。宅间绿化、居住区街道绿化及公共绿地等是构成居住点绿化的主要形式。(1)宅间绿化宅间是指民居房屋的前后空间以及相邻建筑之间的空间,该空间是住宅内部空间向外部的补充和延续,该空间的好坏会影响居住者的心情,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一切可利用空间,见缝插绿、见缝插花,合理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消除裸露地,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组合,将散乱的房前屋后空间连成一体。在进行宅间绿化设计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注重通风、经济、采光、美学价值,配以地被草坪形成小型花镜景观,植物种类以乡土经济植物为主,如枇杷、桃树、板栗、石榴、爬山虎等。2)要综合考虑光照等自然影响因子,结合植物生长习性进行绿化布置。(2)居住街道绿化村落内道路一般尺度较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对道路进行绿化时应遵循自然、生态、经济相辅相成的原则,采取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的绿化模式。同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在绿化中根据需要设置小型花坛,选择低矮的花灌木营造特色花境,通[44]过草坪、花坛、修建整型的绿篱的搭配,形成变化丰富、小巧精致的道路景观。要考虑乡村范围内的行车安全,交通道路交叉口范围内应选择低矮灌木进行绿化,严禁遮挡住视线的密林存在(表5-3)。表5-3行道树栽植形式(资料来源:自绘)Figure5-3Plantingtreesform2)在行道树选择上,应选择适宜村落的乡土植物,以当地生长良好、抗性强、病虫害少、冠大荫浓、无飞絮和污染的乡土树种为主,另外可以结合经济效益综合考虑,使村落内散布的点状绿地空间连成一个整体,构建完善的村落绿地45
系统,为良好的居住环境奠定绿色基础。(3)公共绿地绿化以自然生态为公共绿地规划的主题和原则,植物种植形式以自由式为主,尽量少用规则式或图案式的绿化形式,选用山东乡土树种,优先考虑可增加村落居民经济收入的树种。1)树种选择以地方经济作物为主;2)在植物景观营造时,结合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需要营造香花园、保健园等特色绿化空间,选择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实现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统一。5.4传统农业景观设计5.4.1农田景观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内范围最广泛的一种风貌形式,它的构成要素有很多。影响乡村农田景观的因素主要有农作物轮作、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及耕作栽培技[45]术运用等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环境所形成的农田景观各异。(1)农田肌理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大理石纹理的细腻,草坪的柔软,树干的挺拔,山林的茂密等,使形成的农田景观富有趣[46]味性而又不乏内涵。农田在设计时应把握肌理的特征延续:1)在保持农田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景观设计形式的保护与改造,倡导自然生态美,“筑田岸、铲田坎”,营造云和美丽的自然景观。2)保证农田土地的完整性,有利于土地的高校使用和保证完整的景观效果。(2)农田色彩色彩可以看作是自然赋予农作物最丰富的表情,它是由多种不同习性的植物组成,这些作物或分散或聚集表现出的整体效果。随着季节的变化,农田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景象,同时,也由于作物内部种类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面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田景观具备了独特的景观美学形象。在对农田色彩的营造与设计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几种作物群体应当实行轮作,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这不仅可以防治农业病虫和杂草危害,对于保持地力,还可以获得多种农产品,使整个农田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多样而丰富的景观效果。2)在农田景观设计中,考虑色彩的地方性,将不同种类的作物进行习性的研究与分类,结合乡村自身地理环境和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色彩规划,按不同地貌单元配置,可在空间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如大片紫色的紫云英花、金黄色的油菜花。46
(3)农田序列农田序列,是指农田景观按一定规律变化所形成的排列,即农作物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境上按一定次序、有组织的排列。在景观设计中,注重农田序列的重塑,应当从以下几点考虑:1)不同植物有序组合。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进行有机组合,利用地形、陡砍、田埂、水系等景观要素进行穿插、排列,使之构成一种承上启下的景观秩序,形成一个具有韵律、节奏的景观空间。2)注重景观视觉变化。形成景随步移、生动、舒适的田园景观,在农田序列组织可以通过变化横向空间、纵向空间、生态序列、层次等来实现。3)提升趣味性。利用防护林、沟渠、道路、山体形成隔、透、漏等园林意境,从而增强景观的趣味性。图5-12农田肌理、色彩、序列意向(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12Farmlandtexture,color,sequenceintent5.4.2果林景观现代林果园是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是集生产、观光和生态于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1)在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使用者和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在乡村景观中的主体地位,果林的存在需满足人们各种心理、生理需求,为乡村景观增添美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休闲互动空间。(2)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选用能被更好利用,不能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侵害或是能够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使林果地植物系统形成一个生长良好且稳定的生态群落。在使用外来物种果树时,应密切关注外来物种的入侵性,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合理规划布局,营造良好的生态格局,从而获得理[47]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合理组织和设计果园的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景观美和空间感,不能盲目的进行挖湖堆山建设。果园中可以根据水景的不同,分别布置一些反映农业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如灌溉用的水车、木筏、打水用的水井等,增加果园中水体景观的文化趣味。5.4.3渔业景观47
乡村渔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被占用,乡村渔业产业正在不断萎缩,主要表现为乡村产业结构单一,居民的收入主要依赖渔业,传统渔业的衰落及休渔期渔民无法得到经济的支持,出城务工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如何利用起乡村的传统产业,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寓教渔乐”会是不错的方案。(1)利用原有的乡村文化资源塑造具有渔港特色的地域性产业景观,譬如发展为集餐饮、酒店、渔业副产品销售等第三行业为一体的商业街,可以很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商业街道线。(2)创造一些特色的公共空间来实现旅游的发展,可以结合渔港的多条线路需要重新规划游线,或设定不同的节点,形成特色公共空间系统。5.4.4养殖景观养殖,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常常表现为农作物生产的副业,即所谓“后院养殖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在某些部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如养[48]猪业、水产养殖业、蛋鸡业、肉鸡业等。(1)转变传统的乡村养殖生产模式,引进先进技术水平,将乡村养殖业与乡村观光相结合,形成乡村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利用乡村已有的环境资源,如大片竹林(林地),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养殖,或发展林下养殖经济,不仅拓宽乡村居民养殖增收渠道,同时饲养的家禽还可以消灭乡村植物上病虫害、肥沃竹林,促进植物的生长,形成较好生态效益。(3)“四化”养殖成为新的趋势。为了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养殖基地的景观化,发展纯原生态的家禽养殖产业,建议采取“四化”养殖技术,形成现代养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5-13)。图5-13现代养殖业循环模式流程图(资料来源:网络)Figure5-13Modernfarmingcyclemodeflowchart48
5.5现代产业景观设计5.5.1文化产业景观文化产业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它的主要活动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在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5.5.2养生/养老产业景观养生/养老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及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8亿,占总人口14.8%。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400多万,达到2.26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30万,68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300万,养老产业任重道远。目前的普遍养老观念是把养老当做一个生命末端治理,将养老等同于临终关怀。而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以中华养生文化智慧的眼光对老年人养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老年阶段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老年人养生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养老”不仅仅是将老年人当做照顾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老年人的内在养生需求,建立老年人养生养老服务体系。图5-14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概念图Figure5-14Modernfarmingcyclemodeflowchart(资料来源:自绘)从乡村地理环境以及其历史存在的意义来说,乡村作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起点,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养老环境布置在乡村是对老年人安土重迁情怀的重视与挖掘,配套建设医疗设施、管理设施以及乡村养老社区的建设,是对乡村经济的有力促动,是乡村宜业的重要突破口。(1)产业选址1)选址时注意朝向和周边环境。养生理论认为,人们的居处对于健康有着49
很大的影响。古代大到城市小到私家园林,选址都尽量追求“山环水抱”,为的就是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洁净的水源、相对温和的气候,这样的格局符合人们对理想居所的需求,有利于健康。2)生态环境优越,对外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的乡村平坦区域,可以集中布置养老社区,养老医疗设施等等,可以将闲置的乡村住宅进行功能转换和整合,进行养老环境的布置,同时加以景观装饰形成优良的景观氛围。(2)产业规模乡村养老产业应当视乡村所在区域及周边老年人口的规模来定,往往可以以一个镇域为单位进行乡村养老产业的建设,充分发挥该产业的服务半径。(3)养生养老环境好的养生养老体系离不开优秀的外部景观环境,我们从植物配置、公共空间、视觉景观等方面提出设计建议。1)许多植物能够分泌抗菌物质,净化空气;还有一些植物能够分泌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从而治疗某些疾病。吸入这些植物散发的气味会改善老人们的健康状况。芳香气味使空气清新宜人。例如茉莉、紫丁香、栀子等花香宜人的植物会使人感到放松;香樟会挥发出乙酰丙酮,是清凉油的主要成分,能够提神健脑。挥发水杨酸类物质,起到心血管保健作用。例如银杏、白玉兰、桃树、鸡爪槭等[49]。挥发杀菌、抑菌物质,起到消炎作用。例如松柏类、水杉、柳树、悬铃木、桉树、石榴、桃叶珊瑚、常春藤、爬山虎等。2)在公共空间经常举办园艺活动,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翻土、除草、浇水、播种等园艺操作会消耗能量、加强肌肉力量、增强体质。经常参加园艺活动的老人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能力都会提高,心情更加愉快,能够获得更多满足感。3)视觉影响,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当我们的目光接触到不同颜色的植物景物时,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反应。4)应当营造恬静、舒缓的氛围也有利于使用者的身心恢复。5.5.3旅游相关产业景观(1)旅游产业景观旅游业是开放型和引导型的产业,产业融合是指突破一二三产业的明显界限,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旅游业与原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旅游业与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旅游业与影视娱乐业的融合等。产业的融合不仅优化了旅游业本身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业要素与其他产业要素的一体化发展,形成紧密联系的[50]产业链,创造出更多的复合价值。(2)影视产业景观50
主要是根据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或者风光秀丽的古村落进行取景,从而带动的影视产业,安徽皖南的秀丽影视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5.6村落空间景观5.6.1入口场所村落入口对于每一个乡村来说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村落交通入口的作用,作为对外联系的交通节点,是村落对外联系的必经之地;其次是村落领域的标志,具有过渡空间的性质,村口往往有高大的树木、耸立牌坊或是景石小品等标志性提示出村落的信息;再次是文化上的作用,即门的象征。不仅具有防御、出入等基本功能,还具有归属感。村口的的设计应当能反映人们对于村落的一种内心感情共鸣,并加强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在设计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植物营造。种植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如银杏、枫树、香樟等作为村口标志,也可以通过植物配置与景石小品形成色彩醒目、层次丰富的入口小景,从而达到烘托入口的效果。2)标识与引导。在入口设计时加强入口景观的导向性,适当增加一些乡村本土材料组合的铺装形式,同时充分考虑村口所起作用,如集散功能时,合理安排场地、停车场的位置,强化入口与主干道之间的联系。5.6.2街巷空间乡村街巷空间既具有交通功能,还是其他场地,如村落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连接的媒介或短暂驻留的场所。对于乡村街巷空间的设计研究,有利于挖掘具有游乐氛围的乡村邻里空间,同时也是联系乡村其他景观要素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村落道路景观的因素有很多,如道路两侧的建筑、道路路面铺装材质、路灯、围栏与街道绿化等,因此,在做村落道路与街巷景观规划时,要综合考虑村落道路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从整体性上构建道路景观,把握空间形态、尺度、以及街巷要素的设计,体现乡村特色。(1)重视整体形态设计,创造景观序列空间在村落中,总体规划往往对村落形态与主要空间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规划时应从整体考虑,完善街道、巷道的系统性,提高村民对形态的可读性。街道与巷道相连,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街巷空间结构。2)设计中要着重组织好村落街巷景观的人文轴线,实现景观的有序合理排列,营造景观的空间序列变化,注重景观序列的空间设计。(2)建造尺度宜人的村落街道51
1)传统农村空间的尺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亲切宜人的尺度,其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步行出行,可称之为步行尺度。当前随着村落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机动交通的介入,应建立合适的空间尺度关系,以符合发展需要的尺度宜人空间。2)加强夜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丰富的夜环境需要利用先进的照明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夜空间环境。(3)街巷要素人性化设计街巷要素包括道路路面、路灯、围栏等硬质要素,设计时应当把握:1)路面。路面的设计强调乡村的文化气息,注重尺度和材料的把控,这样的设计会显得有设计性,而不会觉得景观单调了。对于人行道,需要设置不同的材质使其有明显的分隔和界限,会使乡村的层次感更加突出。2)路灯。农村街道的尺度普遍偏低,路灯的亮度往往和城市有所区别,设计要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又能带给人以亲切和舒适感。在灯具外型的把握上,要考虑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情况。3)围栏。围栏的材料一般以木材、石材和绿篱为主,材料较为天然,给人简单、自然的感觉,对于农村景观的生态性也是有帮助的。5.6.3中心场所中心场地是村民进行交流沟通、休闲活动的主要媒介和场所,也是展示村落文化、体现村落精神面貌的场所。一般来说,村落内的广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51]以文化为主的场地,另一种为休闲为主的场地。(1)文化为主的中心场地在文化场地空间的设计营造,不仅要体现其功能性,同时还要体现本村的独特性,在设计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当地产业、传统符号,展示地方风貌,利用质朴的设计手法,从环境行为的本质出发,创造出更多的景观接触面,使其形成平面层次丰富。2)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处理手法,通过廊道、坡道、台阶、雕塑、亭榭、曲桥等景观小品,营造出一种惬意、舒适、清新的健康生活氛围,让村民及游客在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观中体验和驻留。(2)以休闲为主的中心空间在休闲场地设计中,注重绿化与空间的搭配关系,同时结合景观构筑物营造宜人宜游的乡村休闲环境,设计时应当注意:1)应通过植物与铺地的交融,场地的绿化要从立体层次来考虑,可运用一些小灌木作为场地的对景;并可通过小型花架、植物,如低矮的灌木等来分隔空间,营造出一定的小场地,适合于小规模人群的交往需求。52
2)还可在小场地的铺装周围铺设草皮供人们短暂休息等。同时,村落的场地作为一种全开放的空间,也需要一定的遮阴防晒场所。考虑到村民夏天在树荫下休息、聊天、打牌、下棋的需求,这些树种要求树冠较大,枝叶茂密并有一定的通透性,从而保证良好的通风遮阴效果。5.6.4健身场所对于现代村落来说,设置一定的健身运动场地,激发村民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民文化体育生活品质,是符合村民需求的,同时也是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游客与村民互动的重要途径与渠道。常见的健身运动场地由室内和室外两部[52]分构成。室外主要是以篮球场、健身器材、设施。室内通常是村文体活动室等,放置一些室内健身器材,如乒乓球桌等。(1)为便于村民使用,篮球场的位置不宜过于偏僻,应设置在邻近主要道路的场地,其在农忙时期也可作为一定的晾晒场地。(2)考虑到村民不同年龄段的使用需求,健身内容有一定区别。当前村落内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落内的村民以老年人、儿童为多,在设置活动场地时,可考虑将两个年龄段的设施结合考虑。(如表5-4)[53]表5-4不同年龄段使用者的健身要求Figure5-4Modernfarmingcyclemodeflowchart(资料来源: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住与健康)(3)设计时要注意儿童的安全,设设定趣味性设施,适当运用隔离网或者是植物来进行场地的分隔。这些运动场地应在运动场地周围还要布置必要的休息区及休憩设施(4)在绿化景观设计上,在篮球场等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场地周围,在运动的过程中应加强人体对于有益气体的吸收,如桂花、玉兰花等。53
5.7游园景观5.7.1休闲农业园乡村农业观光园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高科技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集休闲游乐、旅游观光、生态建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农业观光园因其广泛的资源,多样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观光,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使乡村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乡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征和心理生理特性,营建不同的活动空间和景观场所,农业园的规划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1)选址。中国古典园林中称之为“相地”。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园区的景观风貌,规划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其用地条件,从景观空间、景观视线等角度考[54]虑基址的适宜性,使选择基址适合创造最佳的农业景观效果。2)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要注重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3)生态优先的原则。观光休闲农业园主要是建在农村地区,如果不顾周围的生态环境而过度的进行开发,不但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还失去了建园的本意—让游人体验自然风光。建设前要进行资源的环境评价,建设要在当地的生态系统能够承载的状态下进行。4)与农村规划设计相结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符合规划的用地性质。首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景观设计,因其是园区外环境风貌设计的。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民居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居以供游客观光旅游。5.7.2游径系统游径系统是乡村旅游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旅游的形式和相关道路指标。(1)建设形式游径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轮椅、滑轮等,游径系统应该贯穿在整个绿道网络中,尽可能利用乡村现有道路,包括田园道、登山道、景区游步道、机耕道及其非机动车道等,同时保证不与机动车交通交叉冲突,而与现有交通入口衔接,其建设形式主要有步行游径、自行车游径和综合游径三类。54
(2)宽度游径宽度根据各个地区、绿道类型、具体场地的基本情况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绿道网建设较为成熟的珠三角区域,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指引,其中绿道网中的游径系统宽度值设置要求如表(表5-5)所示。产业发展型乡村绿道的游径系统宽度值可以此为参考,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再做取舍。表5-5乡村旅游环境中游径适宜宽度(资料来源:自绘)Figure5-5Modernfarmingcyclemodeflowchart游径类型游径宽度参考步行游径1.2~2.5m自行车游径1.5~3.5m综合游径2.0~6.0m5.8旅游服务设施5.8.1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咨询中心、餐饮、超市、医务室、电话充值点、公厕、停车场、加油站等,是指为游客在旅途中应对日常事件、突发事件,增加其逗留时间和消费的设施,此类服务设施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同时又是游客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的整体形象。5.8.2旅游指示设施旅游标识系统主要是反映乡村的景观节点、服务点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55]指导游客能够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一些重要位置,如乡村入口、重要节点附近、道路沿线或转弯位置设置指示牌、标识牌,加强标志性特色,增加特色鲜明的景观元素,便于游客及时获得相关的导游信息。在标识景观设计中,景观设施在设计时应注重乡土气息的展现,从乡村所在的地域文化、资源、环境方面入手,充分运用当地的材料,打造独具特色的设施景观。55
6案例研究——安庆宜秀五横智慧养生产业园规划6.1项目概况基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曰公中心村,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6.1.1区位背景五横乡位于安庆市北门外,大龙山北麓,其东与罗岭镇、杨桥镇接壤,南隔大龙山与大龙山镇相毗连,西邻怀宁县月山镇,西北界怀宁县凉亭乡。全乡总面积48.98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地区,人口1.8万。五横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全乡有山场面积4.2万亩,其中的5000亩山场因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被划入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耕地面积1.3万亩。林业资源主要有松、竹、杉、茶等,所产“龙山云雾”、“龙山野茶”等优质野生茶,远近闻名。矿产有煤、花岗岩、铜、铁、金等。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五横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是清代书法大师、号称“国朝第一”、“千年一人”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及其第六世孙“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乡,境内的“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和邓石如墓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明代崇祯石塔、源浦禅寺等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图6-1项目区位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Projectlocationmap6.1.2五横乡村景观资源分析(1)道路资源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五横片区的道路资源优势包括对外交通便捷、内有主干道保持示范区完整性。基地距主城区仅13.5公里,东部紧邻环城西路,基地外部交通56
优越。基地内部现已规划一条主干道,穿越山林,贯穿示范区东、西部,很好地保证了地块的完整性。而该地区的劣势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缺乏游步道、道路系统不完善。基地内部道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路面较窄,路况较差,现状山林没有游步道,道路可达性比较局限。基于发展养生旅游的前提,必须加强示范区道路的规划布局,满足旅游体验的可达性。图6-2道路资源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2Roadresourcesanalysischart(2)水系资源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五横片区的水系资源优势包括水形态丰富、水质纯净而灵动。河水潺潺,一条蜿蜒的凤凰河从基地穿过,山泉涌动,溪水从山林中汇入大大小小的水塘。这便是示范区的水,纯净而灵动。同时基地西部还有一个80亩的水库,湖光山色,颇有诗意。基地水系较发达,水质优良。而劣势则有水系没有形成网络、尚不具备生态美感。基地的水系大都来源于雨水,通过山体的层层过滤,流出来的都是清澈的泉水。基地水系丰富,但水网不成体系,怎样让这些水盘活整个示范区,将是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又一问题。57
图6-3水系资源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3Waterresourcesanalysischart(3)产业资源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五横片区的产业资源优势包括山林农田资源丰富、土壤环境优良。基地现状资源尤为丰富,其中包括山林、农田、茶园等。山林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农田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基地西部有大片茶园,长势良好,景观氛围浓郁。基地具有很强的产业发展优势。而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完整产业链。基地现状山林、农田、茶园等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山林主要为天然次生林,农田作物种植也比较随意,怎样将这些产业合理规划并构建产业链,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挑战。图6-4产业资源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4Industryresourcesanalysischart(4)居民资源分析58
通过分析总结五横片区的居民资源优势包括背山面水风水俱佳、文化内涵丰富。基地现状有30户民用住宅,房屋基础良好,乡土气息浓厚,有潜在的文化利用价值,同时民房负阴抱阳,凤凰河从房前穿过,背山面水,风水俱佳,同时居民用户多集中在前山区域。但住宅布局散乱、建筑没有文化特色。现状民房存在布局散乱、建筑风貌不统一、房屋外立面没有特色等问题,同时入宅道路氛围较差,村庄整体景观档次不够,需进一步规划提升。图6-5居民资源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5Peopleresourcesanalysischart(5)景观风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五横片区的景观风貌优势包括依山傍水藏风聚气、自然风光淳朴秀丽。基地位于安庆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宜秀区,基地自然风光秀丽,依山傍水、藏风聚气。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给基地带来纯净的空气和如诗的画境,是休闲养生的宝地。景观较为粗放不够精致、风景知名度不够。基地优美的环境来自于大自然的别具匠心,但山林水景不够特色,需进一步改造提升。同时基地知名度尚不够扩散,好的风光暂不能推广出去,迫切需要提高示范区山林风光的知名度。59
图6-6景观风貌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6TheLandscapeanalysischart(6)健康养生资源曰公、杨亭——被誉为五横的长寿村。曰公山青水秀,人才荟萃,民风纯朴,文风盛行,农民书法、绘画在省内享有盛名,这奠定了曰公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有邓石如铁砚山房,佛教九华山了真真身活佛佛师宝雄大殿和观音寺。杨亭是是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乡,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故居隔河相望,素有“文化之村”之美誉。杨亭村四面青山,绿树环绕,山青水秀,具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画般的生态自然环境。基地周边有着浓厚的长寿文化氛围,这与其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总结了五横长寿村的长寿秘诀,为示范区打造长寿名村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也表明,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是示范区的最佳选择。(7)资源小结在本次的项目中,我们以一种暗合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视角去看待这片“风水宝地”,在规划设计中参考、融入风水的思想,使本次方案具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基地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环境观;五行相生相克的整体观;藏风聚气,内敞外敛的场所观;龙脉相续的艺术观;左右对称纵横相错的审美观。1)“负阴抱阳”“山环水抱”——宜居即是基地内背山面水之处,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这样条件的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是宜居的环境。2)“內敞外敛”“沃野千里”——宜业60
即是基地中开敞而边界明晰的环境,适合进行营造开阔的场地,供人们娱乐和集聚,进行多样的生产活动,这种场所宜业。3)“山清水秀”“依山傍水”——宜游即是基地中周围有山环抱的地方,而且附近有河流或湖水系,这样的环境可以提供优质生活娱乐质量和舒适度,结合山光明媚,水色秀丽,这样风景优美的环境宜游。图6-7基地资源优势分析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7Baseresourcesanalysischart6.2项目定位通过对宜居宜业宜游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高度挖掘与提炼,提出了具有切实意义的项目发展目标:(1)华东首席宜居殿堂——把健康养老作为示范区的主要动力,将示范区发展为不同年龄人群的养生养老殿堂。示范区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周边地区物产丰富、交通条件较好,配合精心设计的养老公寓,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医疗保障设施,为老年客户提供完美的养老体验。(2)皖江知名宜业标杆——以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为路径,加快智慧产业集聚步伐,让智慧产业带动示范区其他产业发展,形成高品质产业链条。示范区有良好的自然山水和生态资源,为智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丰富示范区的功能,形成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等智慧产业链,同时智慧产业为农林产业、特色旅游产业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精准管理、推进耕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将示范区打造成皖江地带产业标杆地。61
(3)安庆多元宜游圣地——依托基地自然山水风光,打造特色山水休闲生境,秉承“生态居住、怡人养生”的设计理念,将基地优秀的自然资源与养生主题的空间、功能配套完美结合。依托五横乡的奇山异水,致力于打造“健康慢生活”的度假养生殿堂,首开华东地区养生度假之价值先河。6.3规划设计6.3.1总体规划根据当地资源现状,以宜居宜业宜游为导向,将本次规划设计归纳为,一带:贯穿前山和后山不同风貌区的景观带,展现多变而丰富的山林景观;两面:沿山体南北两面形成的山林景观界面,让整个区域处于层次鲜明的环境之中,同时形成类似笔架山感觉的对景氛围;三心:养生养老景观区、高端会所景观区、智慧文化景观区构成园区最主要的核心景观节点,以不同的山体地势、不同的文化氛围营造别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多点多视廊:以三大核心景观节点为主体结构,依附山林地势的变化,打造风格迥异的次要景观节点,形成景观系统的有机补充,同时,核心景观与次要景观,次要景观之间又能形成独特的景观视廊,达到漫步山林中,景色接不暇的观景效果。图6-8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8PlanningGeneralPlan62
图6-9功能分区和景观结构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9Functionalareaandlandscapestructurediagram6.3.2景观宜居性表达设计以康体养老示范基地、养生服务中心、山林养生运动区为基点,以宜居为主题,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1)康护养老示范基地。基于CCRC模式设计的康护养老示范区,拥有完善的康体疗养和健康管理等专业配套设施,为每个居住于此的老人提供完善的医[56]疗保障和丰富的娱乐生活,打造高品质的社会化养老社区典范。其中包括靠近示范区主入口的综合服务区,为示范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商业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以及高档酒店。其功能为服务周边养老公寓以及提供商业办公购物场所,同时也有食宿的功能。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38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30000平方米。(2)养生服务中心。结合山林、水塘等自然环境,打造以高端养生为主题的服务游乐中心,给追求高层次生活品味的人们提供健康舒畅的生活空间以及养生度假之所,其中沐浴森林里新鲜空气的同时结合露天的泳池,打造一个森林浴养圣地。包括高端养生体验中心、森林浴养以及水上娱乐等活动。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96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916平方米。(3)山林养生运动区。以森林、清泉、山石、溪涧、瀑布为基点,以高含量的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等生态因子为特色,整体环境简约、朴素的游憩设施。示范区山地面积广阔,山林景观秀丽,结合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打造以山林养生运动为主题的天然氧吧、养生胜地。其中建设项目包括森林氧吧、竹林养生、自行车环山、山地探险以及汽车营地等活动。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350亩。6.3.3景观宜业性表达规划以三区联动为主体思路,即以养生养老和智慧文化为核心区,相关产业为补充,在五横乡境内构成完整产业链条的特色产业示范区,并影响辐射到整个宜秀区,从而实现乡村的宜业目标。63
图6-10产业辐射结构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0Industrialradiationchart(1)茶园观赏休闲区发展茶产业,主要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加工成品的一系列过程,以及一些优良品种茶的植物标本,教游客去识别。结合示范区东部现状长势较好的茶园,以及竹林山地,打造以茶园主题游览为主题的休闲赏景空间。其中建设项目包括茶叶现代化生产示范、优质种质资源展示、茶文化交流中心以及游客DIY体验馆等。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128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2160平方米。(2)智慧文化创意区结合示范区西部的幽静空间以及背山面水的地理优势,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契合上位规划的总体要求,建设智慧文化创意谷,旨在凝聚安庆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创意品牌。在该区建设智慧产业成果展示馆、智慧创意文化传播中心,集中展示产业园智慧产业的理念和产品,打造示范区的智慧产业品牌。区总占地面积约为560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28700平方米。重点打造五大智慧谷品牌,其中包括IT研发谷、广告策划谷、影视动漫谷、艺术创作谷、民俗创意谷。建设智慧成果展示区,通过文化创新创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文化含量,借助现代时尚方式、高科技手段,让文化动起来、实现人与文化的互动,从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元素的聚集,从而推动区域就业环境的改善。1)健康文化谷。基地后山竹林、玉兰林山林景观氛围清幽雅致,是养生康64
体的绝佳环境,在该谷重点打造以长寿秘诀研究、养生食材研发、中药材示范基地、名茶品鉴为主的健康文化谷。为示范区养生养老产业提供养生氛围,是示范区进行健康养生秘诀研究基地,同时为老年群体提供养生服务。2)书画创作谷。结合基地所在五横乡文化底蕴深厚,存在着一定的书画艺术传承,是全国都颇有名气的“书画乡”这一独特的人文优势,充分利用基地后山谷地的优美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该谷重点打造以书法艺术创作、绘画写生、摄影基地、传统文学创作为主的书画创作谷。为书画艺术、摄影艺术和文学的创作提供优质的土壤,为文化养生提供艺术的内涵。3)名俗体验谷。结合安庆地方习俗文化,借助基地后山优美的环境,重点打造以中国传统服饰体验、传统农具展示、传说神话以及节庆演绎为主的民俗体验谷。深入挖掘安庆本土风土人情,为养生人群提供创意支撑,同时对当地民间文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和传播,让其传承与创新。4)民间工艺谷。基地周边及安庆地区存在大量的民间手工艺传承,将这些手工艺技术引入园区加以还原,在该谷重点打造以剪刻艺术、雕镌艺术、扎糊艺术以及染织绣艺术为主的民间工艺谷。将这些手工技艺加以整理和保留,被传授给在此养老度假的客人,是对这些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为在此养老休闲的人提供了新的体验项目。5)曲艺交流谷。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这是对“黄梅戏之乡”最生动的写照。黄梅戏不仅仅是安庆的一张最亮丽的文化名片,更是安庆文化产业崛起腾飞的灵魂所在。在基地借助区位优势打造以戏曲舞蹈演绎、民族乐器教学、武术交流中心、棋奕竞技等为主的曲艺交流谷。在黄梅戏的基础上引入多种曲艺演绎,进行民族器乐教学,传统武术和棋牌等活动,丰富园区养生度假生活。图6-11智慧产业谷分布示意(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1Industrialradiationchart65
(3)企业商务交流区针对示范区智慧文化产业中的五大产业,提供产业交流场所,为各个产业之间协调互动,同时对示范区智慧产业进行宣传策划。该区位于示范区最北部,紧邻现状水库,借助湖光山色的美景以及靠近示范区次入口的地理位置,打造集会议办公、企业交流、企业培训以及商务洽谈为一体的企业商务交流中心。其中包括智慧产业交流中心、智慧商务洽谈中心以及企业培训会所等项目。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262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4)园区产业连设计示范区的产业建设以养生养老产业、智慧文化产业两大核心产业为主导,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通过养生养老带动观光农业发展,观光农业产业作为基础支撑智慧文化产业,智慧文化产业又为特色旅游产业提供多元体验,而特色旅游可以成为养生养老的独特项目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示范区中又发展田园观光、园艺观光、茶园观光、文化展示、观光体验、森林创作等附属产业,与主导产业形成有机互补,共同构成示范区完善蓬勃的产业体系。图6-12园区产业链结构关系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2Industrychainstructurediagram6.3.4景观宜游性表达设计以生态农庄、养生文化体验、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为基础,合理引导游客的视线,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体验,营造复合型的景观空间,实现该片区宜游的建设目标。(1)生态农庄观光区以示范区优良的土壤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经果林等打造生态农庄,完66
善示范区产业链接,同时让都市人们感受田间闲趣。其中建设项目包括花卉种植园、农家乐、特色药材种植园等。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200亩。主要包括百花园、蔬菜园和百草园,种植优质花卉,打造花海景观,营造一片百花园,进行婚纱摄影等特色活动。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同时为示范区提供健康有机农产品。同时进行优质草药苗木的培育与观赏活动。(2)养生文化体验区结合现状民用住宅,充分挖掘当地养生文化,打造特色养生文化体验园,其中包括对寿宴农家乐、长寿文化交流、农民书法家文化等活动的打造。该区总占地面积约为87亩,建筑占地面积约为6308平方米。基于“长寿村”的美誉,在该区内打造特色以“寿宴”为主题的农家乐,让老年人享生辰之乐。为老年人提供长寿养生之道,打造特色长寿文化交流中心,老人们可以自由分享长寿秘诀,以及养生食谱等。(3)游憩路线规划设计按照示范区三大景观风貌片区设计三大游憩路线,分别为养生度假景观游线、智慧山谷景观游线和山林运动景观游线。三大游憩路线通过贯穿整个示范区的盘山公路景观带串联。1)养生度假景观游线:通过养老公寓、养生文化村、养生会馆以及生态农庄中各个景点串联的游线,形成示范区特色的以养生文化旅游为主的游赏系统。2)智慧山谷景观游线:通过五大智慧山谷、智慧展示区、智慧交流区以及休闲茶园四大功能片区景观节点串联而成的游览路线,打造别样的以森谷景观、智慧产业体验为主的游赏系统。3)山林运动景观游线:以山林景观节点为主形成特色的运动景观游赏路线,打造特色的山林运动游赏的旅游系统。4)盘山公路景观带:借助串联示范区东西的主干道形成特色盘山公路景观带,主要起到串联养生度假景观游线、智慧山谷景观游线和山林运动景观游线三大游线的作用,使示范区旅游路线特色而统一。67
图6-13园区游憩路线规划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3RecreationalRoadmap(4)游憩景点设计1)水系、山林、道路相协调,特色突出依据示范区建设目标和要求,在景观规划中应维护水、路空间格局的完整性与协同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内向外,突出道路通达、宽敞之境,突出水系亲切、自然之致,突出山林自然、和谐之秀,突出整个示范区野趣之美。景观既自然协调,又特色突出。2)合理保护和维护现状、丰富游憩多样性示范区内景观类型多样包括山林景观、水系景观、休闲娱乐景观、智慧景观等。是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保护和维持旅游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持、提高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同时,增加版块的类型,避免单调性和群落结构简单化,增加廊道宽度,提高景观的连接度,促进流域景观生态的有序进行。3)结合视线组织,营造层次丰富的游憩空间示范区内结合原生态的山水景观,合理设计布置景观节点,同时考虑到景点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游客的视线,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体验,营造复合型的景观空间。68
图6-14园游憩景点分布设计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4Recreationalattractionsprofiledesign(5)游憩服务设施设计1)示范区内随着旅游区域的建设与发展,示范区内配套设立游客咨询中心等管理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导游、游客投诉处理、旅游区治安等服务。2)景区内配套建设公厕,包裹寄存、旅游纪念品商店、公用电话、餐饮服务等游客服务设施,并规划建设吸自行车租赁点、游船码头等设施,提高示范区整体硬件服务水平。3)此外在综合服务中心内设一医疗急救站,常备跌打和擦伤的外用药品,以及一些治疗蚊虫叮咬和一些常用的药品,培训具备常见病处理能力的医护人员。69
图6-15游憩设施分布设计图(资料来源:自绘)Figure6-15Recreationalattractionsprofiledesign6.4小结整个示范区的建设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游”三大主题,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分析,以康体养老基地、养生服务中心、森林运动片区为宜居构架,传统农业产业配合现代智慧产业形成片区的产业辐射源,并结合原生态的山水景观,合理设计布置景观节点,辅以完善的游乐服务体系,从而初步实现安庆五横片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建设目标。70
7结论7.1研究总结研究过程中,论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及案例分析后,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借鉴国内外主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在总结“宜居宜业宜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内涵和实现要求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三宜乡村景观有何特征”和“三宜乡村景观如何建设”两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明确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建设要求,确定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的乡村景观存在特征,总结规划设计的内涵并分析其景观要素。(2)根据宜居宜业宜游乡村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运用景观生态学、大众行为心理学、景观美学和可持续发展原理,提出规划设计目标和原则。(4)通过“生态宜居、生产宜业、生动宜游”三个层面的研究,提出三宜导向下景观在自然环境、道路、公共空间、水系、农田、产业、旅游等方面的具体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5)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之中,从宏观到微观,以安庆宜秀五横智慧养生产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的萃取,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定位,提出具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1)对区域乡村景观特征的调查只选择了个别地区和乡村,其代表性、典型性的论证还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深化。(2)三宜型乡村景观建设,涉及到经济、技术、管理、维护等多方面内容,而本研究主要阐述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对其它方面的研究内容偏少,且论证不足,这一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经验积累。7.2展望综合来看,乡村景观是一门多领域、多学科相融合的综合体。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下引发了种种矛盾与问题,如何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乡村景观建设问题,处理好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的关系,一直是困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难题。同时,对于现有乡村,如何延续传统村落肌理文脉,使景观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和谐发展是目前“宜型”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71
参考文献[1]孟兆祯.人居环境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5,(1):56—59[2]付军,蒋树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Turner,T.LandscapePlanning[M].NewYork:NicholsPublishing.1987[5]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13(3):445—448[6]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7]吴家骅.景观生态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Sargent,Frederico.PaulLusk,JoseA.RiversandMariaVarela.RuralEnvironmentalPlanningforSustainableCommunities[M].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1[9]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剖析——聚居社区元素演化研究[J].新建筑,1999(2)[10]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11]张小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3):39-41[1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14]陈威.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及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6[15]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16]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7]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1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李振鹏.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20]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1]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林业大学,2006.[22]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3]李金萍等.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7):52—56[24]王仰麟.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8(2)[2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6]李金萍等.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7):52—5672
[27]赵钿.北京市平谷区玻璃台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6,89(3):100—103.[28]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24[29]刘建英.乡村景观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30]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31]龚振明.常熟市水环境现状和治理对策探讨[J].江苏水利,2002(11)[3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33]潘杰,曹海明.科学治水观在江阴的实践[J].江苏水利,2004(5)[34]陈涵子.城乡空间统筹发展中江南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优化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江阴市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6.[35]侯兴琼.有关农村绿化问题的探讨及对策[J].山西林业,2005(4).[36]霍光瑛.苏南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D].苏州大学,2012.[37]王婷婷.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38]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浙江农林大学,2013.[39]钱迪飞.乡村景观特色营造初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4):12[40]付军,蒋林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7[41]刘承良,吕军.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比较分析—兼论中国乡村旅游地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1[42]倪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43](日)日进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营造[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4]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45]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6]陈冬晶,张建华.农田肌理在农业休闲景观中的营造[J].上海商业,2010,(09):57-59.[47]晋国亮.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与规划设计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48]田华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J].养殖技术顾问,2012,(12):249.[49]郑林森,庞名瑜,姜义华等,47种园林植物保健型挥发性物质的测定.上海园林科技:2004(1):14-18.[50]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51]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5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5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居住与健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5-50.[54]Weilacher,Udo.BetweenLandscapeArchitectureandLandArt[M].Basel,73
Boston:Birkhäuser,1996.[55]游洁敏.“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56]Walker,Peter,Simo,Melanie.InvisibleGardens:TheSearchforModernismintheAmericanLandscape[M].Cambridge:TheMITPress,1996.74
致谢值此论文收笔之际,回顾三年学习之期,收获的不仅仅是日益丰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他们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值此论文付梓之际,特向曾经给予我关心、支持、帮助的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最衷心地感谢!感谢我的导师张云彬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资料的收集、论文的写作、修改直至定稿等诸多方面,处处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彰显着导师的智慧。回顾三年的求学之路,张老师不仅在课程学习、研究实践、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我精心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对我的日常生活、为人处事、求职择业等方面也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和照顾。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师者之道使学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这将是学生以后人生之路的巨大财富。与此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林学与园林学院的黄成林教授、李静教授、陈永生副教授、李春涛副教授、汪兴毅副教授、丁文清老师,正是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才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并做到学以致用!感谢我的同学在三年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特别感谢的是一起以张云彬教授为导师的夏弘毅、高金刚、杨庆文、吴晓、刘韫智、周枫、彭惜菲等同门兄弟姐妹的帮助与友谊,一起走过的日子特别珍惜;感黄华杰、丁峰、丁琎、姜哲源、曾皖宁等师弟师妹的帮助与鼓励,你们给予我的珍贵友谊,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尤其是的我的父母、姐姐以及女友聂聆,是他(她)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我无私的爱与支持,这是我完成学业的坚实后盾和保障,也是我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巨大动力和源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没有这些老师、同学及家人的关心与帮助,我的硕士论文是难以完成的,再次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75
作者简介郑文泰,男,汉族,共青团员,1991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2012年6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就读本校硕士,师从张云彬教授,专业为风景园林学,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2015年6月毕业。研究生期间,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曾获得“中国•六安市首届荷花展LOGO设计大赛”二等奖以及“安徽农业大学高新技术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竞赛”二等奖,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包括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76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清单(1)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1)国家支撑计划项目《产业聚集区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BAJ10B12)成果2)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山地丘陵区空心村整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宜居宜业宜游型美好乡村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参与的横向科研项目1)安徽农业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规划(2012),2)安徽农业大学庐江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产学研基地总体规划(2012),3)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013),4)万花园——中国合肥.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规划(2013),5)六安市高速路出入口景观设计(2013),6)安庆宜秀五横智慧养生产业园规划(2014),7)安庆潜山县槐树风情农业园规划设计(2014)。待发表论文:现代农业园中情感主题的塑造与表达研究——以潜山槐树情感主题农业园为例7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研究
- 以乡村旅游为目标导向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研究——以泗阳县大禾庄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传统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保定东大街为例
- 低碳旅游背景下的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
- 体验经济下的农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盐城仰徐农民公园为例
- 农业示范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北省大城县为例
- 凤阳县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潍坊市白浪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山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岩石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以青岛植物园为例
- 成都市公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祝国寺·望山陵园为例
- 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南京民国郊球场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 新农村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草佛寺村为例
-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山东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 水位变动下聊城城区徒骇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湿地型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潘安湖湿地农业园为例
- 潮白河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