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 MB
- 7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TU986密级公开UDC学位论文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山东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为例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forestpark—ForexempleShandongSishuiQuanlinnationalforestpark宗妍指导教师姓名史建忠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名称风景园林研究方向设计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7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论文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山东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学位论文作者宗妍指导教师姓名史建忠指导小组成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风景园林研究方向设计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19日中国·北京
DissertationfortheDegre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forestpark--ForexempleShandongSishuiQuanlinnationalforestparkCandidate:ZongyanSupervisor:ShiJianzhongAssociateSupervisor: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ProfessionalDegreeSpeciality:LandscapeArchitectureDateofDefence:June19,2015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和致谢的地方外已经发表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yA标注,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本研究生培养单位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一。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0^/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巧巧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林业科学研巧院可W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年月曰知年/月作曰^少学位论文作者毕业联系方式
摘要森林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众多的自然资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森林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降尘减噪等一系列的生态效应。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森林公园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与森林公园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做以理解和探讨,分析实际案例,总结归纳优秀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手法。基于对实地的调研和有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规划场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对山东泗水泉林森林公园展开景观规划设计。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森林公园的规划现状做以介绍,明确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对相关概念做阐述,从对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类型、规划设计的理解及功能方面进行归纳概括,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通过案例分析,提炼可参考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介绍所要规划的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现状,在充分了解资源情况的基础上使规划设计能够因地制宜。主要规划部分从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两方面进行阐述,展开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论文最后提出结论与展望,进行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归纳概括。关键词: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I
AbstractForestsareimportantecosystemsontheearthwhichcoversamultitudeofnaturalresources.ItIsanintegralpartofallthecreaturesandhastheirreplaceablerole.Forestspossessaseriesofecologicaleffect,suchaswater,purifyair,soil,dustnoisereductionandsoon.Inthispaper,throughthemethodofliteratureresearchtoexplorethe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ofdevelopmentofforestpark,clearingtheresearchpurposeandmeaningofthesisresearchmethod.Exploringandunderstandingthetheoryofforestparkandlandscapeplanning,basedonthepracticalinvestigationandrelevantinformationcollection,understandallaspectsofplanningsiteinformation,classifyandanalysisoftheavailablenaturalresources,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nmakethelandscapedesignofShandongSishuiQuanLinnationalforestspark.Pinpointtheresearchpurposeandmeaning,introducethepresentsituationofforestparkplanning,determinetheresearchcontentandmethodsofthethesis.Therelatedconceptsinthispaper,fromforestparklandscaperesourcetypes,summarytheaspectoffunctionandunderstandingofplanninganddesignforthelaterofthestudy.Thenthroughthecaseanalysisrefinedprinciplesandmethodsoftheforestparkplanninganddesign.Intorducethepresentsituationofnaturalandhumanoftheforestpark.Onthebasisofunderstandingtheresourcesituationmakeplanninganddesigncanadjust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Themianbodyexpoundsfromtwoaspectsoftheoverallplanningandspecialplanningtocarryoutthefores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tlastmaketheconclusionandasummaryofforestpark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Keywords:forestpark,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和意义...................................................................................................................21.2.1研究目的............................................................................................................................21.2.2研究意义............................................................................................................................21.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31.3.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31.3.2国内相关研究概况............................................................................................................41.4研究对象和范围...................................................................................................................51.5研究内容和方法...................................................................................................................61.5.1研究内容............................................................................................................................61.5.2研究方法............................................................................................................................71.6技术路线...............................................................................................................................8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92.1森林公园的概念...................................................................................................................92.2森林景观资源的理解.........................................................................................................102.2.1森林景观资源的定义......................................................................................................102.2.2森林景观资源的类型......................................................................................................112.3森林公园规划的理解.........................................................................................................112.4森林公园的功能.................................................................................................................122.4.1生态环境功能..................................................................................................................122.4.2教育科普功能..................................................................................................................132.4.3经济功能..........................................................................................................................13III
2.4.4游憩功能..........................................................................................................................142.4.5美学功能..........................................................................................................................142.5本章小结.............................................................................................................................14第三章案例分析......................................................................................................................153.1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153.1.1概况..................................................................................................................................153.1.2景观设计理念..................................................................................................................153.1.3主要景观节点..................................................................................................................153.1.4可借鉴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总结..................................................................................183.2泰山国家森林公园.............................................................................................................193.2.1概况..................................................................................................................................193.2.2景观设计理念..................................................................................................................193.2.3主要景观节点..................................................................................................................203.2.4可借鉴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总结..................................................................................223.3本章小结.............................................................................................................................23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244.1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244.2自然景观资源现状.............................................................................................................244.2.1地质现状..........................................................................................................................244.2.2气候现状..........................................................................................................................254.2.3土壤现状..........................................................................................................................254.2.4植物现状..........................................................................................................................264.2.5动物现状..........................................................................................................................264.3人文景观资源现状.............................................................................................................274.3.1历史遗迹..........................................................................................................................274.3.2现代工程..........................................................................................................................284.3.3民俗风情..........................................................................................................................284.3.4史事传说..........................................................................................................................29IV
4.4景观资源评价分析.............................................................................................................294.4.1地文资源..........................................................................................................................294.4.2人文资源..........................................................................................................................304.4.3水文资源..........................................................................................................................314.4.4天象资源..........................................................................................................................334.4.5可借景观资源..................................................................................................................334.5本章小结.............................................................................................................................34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365.1森林公园定位.....................................................................................................................365.2森林公园规划目标.............................................................................................................375.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375.4森林公园具体规划设计.....................................................................................................385.4.1一级景区划分..................................................................................................................385.4.2功能分区划分..................................................................................................................395.4.3二级景观区划分..............................................................................................................415.4.4植物景观规划设计..........................................................................................................425.4.5地文景观规划设计..........................................................................................................465.4.6人文景观规划设计..........................................................................................................475.4.7泉水景观规划设计..........................................................................................................515.4.8天象景观规划设计..........................................................................................................545.4.9保护工程规划设计..........................................................................................................555.5本章小结.............................................................................................................................56第六章结论..............................................................................................................................586.1研究结果.............................................................................................................................586.2展望.....................................................................................................................................59参考文献....................................................................................................................................61致谢............................................................................................................................................64V
图目录图1-1森林公园所在位置示意图..............................................................................................6图3-1康熙点将台....................................................................................................................16图3-2赛罕塔............................................................................................................................16图3-3森林草原景观................................................................................................................17图3-4七星湖湿地....................................................................................................................17图3-5植被景观........................................................................................................................18图3-6南天门与十八盘............................................................................................................20图3-7泰山石刻........................................................................................................................21图3-8望人松............................................................................................................................22图4-1泗水县地质情况............................................................................................................25图4-2植物资源........................................................................................................................26图4-3康乾行宫鸟瞰图............................................................................................................27图4-4卞桥................................................................................................................................31图4-5泉水现状........................................................................................................................32图5-1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定位图............................................................................................36图5-2总体规划分区................................................................................................................38图5-3森林公园功能分区........................................................................................................40图5-4各景区主要二级景观区................................................................................................42图5-5游道两侧植物景观........................................................................................................45图5-6复绿过程........................................................................................................................47图5-7李白杜甫登临处............................................................................................................49图5-8泉林文化景观................................................................................................................50图5-9泉溪景观........................................................................................................................52图5-10泉水湖景观—孔子讲学..............................................................................................53VI
表目录表2-1森林景观资源的类型....................................................................................................11VII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在经济水平已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已不仅限于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更加向往心灵的放松与精神的享受以及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本真。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下,以自然为先、以自然为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当是能够引导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流思想。森林资源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丰沛的动植物资源所形成和带来的氛围与环境,成为能够为人类提供回归自然之感的最佳场所,森林公园的建设已成为顺应时代大潮的扬帆之轮。在随着森林公园大规模建造的浪潮下,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森林公园的建造未能充分考虑自然特征而是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回报,有时将人工景观的营造和增添放在主要地位而忽略了对于自然风景的保护和应用,导致原本的生态环境未能良好维护反而日益下降,严重者更导致动植物群落被破坏,长此以往[1]后果不堪设想。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建造,从诸多角度来看都属于景观的范畴,它应当体现景观的“精气神”,体现自然和人文的美。在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审美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生态的层面。由于森林公园的建造过程和使用都会使森林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所以要明确划分区域、确定保护力度,使得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更加合理,既能满足本身作为公园的属性,又能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的目的,从而实现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性表达。山东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借鉴国内外森林公园的发展经验,将自身所具有的大面积次生林、泉水资源、山体和天象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提出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1
第一章绪论1.2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凭借着幅员辽阔的地理优势,我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类型丰富,以此而建设的森林公园数量众多,对于资源的保护和长久的续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护意识越来越引起重视的过程中,森林公园数量也日趋增长,目前全国已有三千多处各类森林公园,成为人回归自然的良好选择。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各类资源向森林公园的建设中涌入,各区域间的商业贸易、文化、交通等方面也随着森林旅游的进行而更加频繁化、多元化,与此同时,森林景观的开发和建设也得到相应的重视和提升。本课题主要在对于森林公园相关理论体系的分析和梳理中,结合泗水县自身的自然面貌和人文情况,对于待建森林公园的资源进行探察与整合,分析资源情况、运用资源优势同时参考优秀的案例规划手法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森林公园。由山东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延伸出在营造森林公园景观时的有效方法,为一些具有相似或共性的森林公园的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一定的见解。1.2.2研究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外,更渴望追求那些放松身心、与自然交融的环境,于是森林这一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的风景游憩价值越来越受到居民和林业行业的重视,各地区、各类型、各种等级的森林公园成为人心之所向。在这天然的氧吧中,人们得以回到自然的宽厚怀抱中,在山水间与花鸟草木为伴。但在城市环境日渐恶化的今天,汽车尾气、雾霾连天、工业污染都在严重的干扰人类生活,森林公园在成为放松游憩的去处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够忽略它在调节气候、平衡生态、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巨大效应。它不仅为人类带来了蜿蜒的山脉、成片的树木、潺潺的溪流、清澈的泉水和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天然的森林或是在人工林场的基础上营造森林公园,将有效的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但同时我们仍需对自然怀有敬畏与爱护之心,以原有的自然面貌为主,在此2
第一章绪论基础上将自然与人文、地域特色、历史遗迹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从对森林公园的动植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自身优势的发挥等诸多方面才有意义。在保护森林景观的自然特征外,根据森林公园建造要求和功能加以整顿布置和合理的区域划分,同时具备生态、人文、科普等诸多要素,便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思想。森林公园是保护自然环境、创新与传承地域文化、加强自然与人文的沟通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作为地球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森林景观与森林文化对于城市的整体[2]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1.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1.3.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国外总体发展进程早于我国,国家公园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森林相关工作的开展中,美国最早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国家公园作为自然风景区,以保护自然资源为首要出发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正式的森林公园。1960年通过了《森林资源多用途法》,明确规定森林和草原的功能之一就是开展森林旅游;1987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美国伟大的户外旅游”战略;在美国颁布的《国家公园事业法》中,提出了现代森林公园应当具备的两项功能:自然保护和公众娱乐。森林旅游已成为美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3]少的部分。加拿大也是比较早开始进行森林公园建设的国家之一,班夫国家公园便是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公园。但在十九世纪由于游客数量剧增以及横穿公园的公路,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带来了麻烦,于是探索性的修建了地下隧道和天桥供动物迁徙使用,同时创建有针[4]对性的班夫弓河山谷研究会,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今加拿大已经形成了相关的法律和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系统区划、资源保护、公众角度的理解和享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能够实现保护资源的目的。德国非常崇尚森林旅游,早期建造森林公园仅仅是为了保护风景的优美,如今则注重地区的动物和文化以及尚存的原始自然风光,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并[5]形成了生物圈保护区。3
第一章绪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主要是以森林旅游的形式。国外对于森林资源的规划理念和方式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在八十年代,学者HectorcellallosLas-cura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将生态思想引入景观规划中;而后,福尔曼等合作编写了《景观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原则》一书,倡导用景观生态学来观察空间结构帮助人们理解景观规划的作用;2000年,学者LisaHomsten研究了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和社会的影响;2005年,英国的《森林研究年报》提出“休闲[6]景观”的森林公园规划理念,拓展了对于森林规划的理解。1.3.2国内相关研究概况我国古典园林的书籍,有关于古商周时期苑囿的记载,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养殖家禽猛兽共狩猎用的场地。它界定了自然区域的范畴,可以说是我国有的森林公园最早的记录。尽管两者建造本意相距甚远,但它已开始具备了森林公园的规模。森林公园这一名词曾在早期被几度提出,最早始至国民政府时期以及建国初期,但均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国家经济状况的受限而未能成行。改革开放后,林业部颁布了《关于风景名胜地区国营林场保护山林和开发旅游事业的通知》,在国家的指示下,应用国有的林场纳入到森林公园的建造中来的想法开始付诸实践。于1982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也标志着我国森林公园的建造事业正式起航。九十年代,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发展迅猛。森林公园的建设将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在伴随着早期森林公园的建设中(如张家界、千岛湖、琅琊山等)森林公园的规划模式和理念也越来越体现出科学合理性,收获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十世纪,是森林公园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风景资源的质量评价、风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等相关规定和研究框架也日渐成熟,从森林公园的规划中所体现的理念也开始更多的涵盖时尚、健康、生态和绿色的方式。截至2011年,我国共设立森林公园215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30处,经营面积1125.42万公顷。在现阶段中,全国森林公园已经形成了整体的规模,分布范围已遍及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能够体现我国林区各样森林景观特色的建造形式。4
第一章绪论由于我国森林公园建设时间较晚,发展过快,使得国内对于森林公园的研究有限,但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同样在经历转变和优化的过程。早期的规划理念侧重于改造自然景观、开发旅游产业等,依然延续着城市公园的规划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旅游”的理念热度升高,研究和规划则多关注在旅游的侧重点上;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国外生态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从生态角度进行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这[7]对于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森林公园建设发展中,原林业部于1994年颁布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后来国家林业局出台《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众多学者也做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如金万洲的《景观生态学在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唐继刚的《森林公园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考》、王天禹《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森林公园规划》、钟永德等的《森林美学的发展及其在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等。目前我国森林公园的研究在景观资源、学科融合、森林旅游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然而,森林公园具有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诸多相关效应,所以要因地制宜的做好整合和取舍,从符合我国森林公园景观规[8]划建设和体现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使森林公园的整体面貌得到全面提升。1.4研究对象和范围本文的规划设计对象是山东泗水县的泉林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距济宁市约70公里(见图1-1)。森林公园的主体包括凤仙山、泉林、安山寺和黄山区域。该森林公园与大多数的森林公园有所不同,它所涵盖的区域并非连续且完整的地域,而是由四个分布在泗水县的自然森林区域共同组成。各个景区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一方面为这座森林公园带来了更加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山体资源、水系资源、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也通过借助于森林公园的建造加强了区域间的衔接与联系。在保护和利用现有山林、水体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合理的改造,运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式形成各景区以及森林公园整体的景观特色,与城市、周边乡镇的环境融合借鉴,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为人们提供接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亦可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5
第一章绪论图1-1森林公园所在位置示意图Figure.1-1Schematicdiagramofthepositionoftheforestpark图片来源:结合地图自绘1.5研究内容和方法1.5.1研究内容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学者有关森林公园规划、各类景观规划、生态风景林与景观营造等多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分析相关案例,同时结合该森林公园所在地的实际环境情况的现状,分析森林公园规划应采取的具体方法以及预期达到的结合地域特色、体现各类资源优势的景观表现形式。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明确建造森林公园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归纳森林公园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概况,确立文章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以及方法。对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明确森林公园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景观资源的类型,强化对森林资源和景观的认识,形成得以指导景观规划的理论认识,从而展开下一步的规划设计。选取森林公园的规划案例进行分析,提炼优秀的、可借鉴的规划手法。对泗水县各景区现状和景观资源情况进行探查,从地文条件、气候条件、6
第一章绪论水文条件、森林资源条件、区域环境质量等方面对风景资源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各景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所形成的景观风貌的基本状况,总结区域的风景资源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泗水泉林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针对功能分区以及各类型的景观资源分别规划设计,形成既能体现各自景观风貌特点,又能相互补充、融入森林公园整体的规划方案。1.5.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理论学习以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为依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森林公园的资源利用和发展情况,明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所遵循的理论体系,为实地探查和切实的应用设计做好准备。2、案例分析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可借鉴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为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3、实地调研,勘察资料前往山东济宁市泗水县的四个分区实地调研,对森林公园内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森林结构、河流水系、周边环境等情况加深了解并记录。在此基础上,进行对于各类型景观资源的分析,通过它们各自的现状优势和不足逐步明确规划、应用和完善的方向和办法。4、归纳分析,提出规划根据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现实情况,总结方法,综合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依据景区现有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森林公园景观方面的规划设计的。7
第一章绪论1.6技术路线8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2.1森林公园的概念在学术界,森林公园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但实质有相近之处,且概念随着时间的[9]推移与森林公园的发展被不断完善和扩充。如1991年,吴楚材提出: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环境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的特定场所。有学者提出它是指将森林景观资源做为主体的基础上划归出的特定场所,在其中能够围绕森林而开展相应的活动,充分体现森林各方面的价值和功用。早期的概念与现在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对森林公园的功能、设计手段已有提及,但是对森林公园的规模、职权管辖的确定、可参照的有效规范和应当经历的规划流程等方面都未有所提及,但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后来逐渐被提及。在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森林公园被定义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10]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在2012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指出了森林公222园规模划分的等级:包括小型森林公园(<20km)、中型森林公园(≥20km<100km)、大型222森林公园(≥100km,<500km)、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这一森林公园的概念是由国家职权部门提出,将资源要素的条件有所扩大,不仅指出了营建国家森林公园所需要的规模和条件,也明确了以森林公园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主体、责任对象以及审批程序,使得要称之为森林公园所要具备的条件和达到的要求得以进一步明确,这也是目前较为权威的概念。9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2.2森林景观资源的理解2.2.1森林景观资源的定义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资源为营造主体,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后回归到森林的主体背景中进行更好地利用,它能够体现自然的风貌和特色,在地方的主体提出申请后[11]由国家主管部门进行批准后方可开展森林公园的建设工作。森林风景资源包括地文、水文、生物、人文和天象资源五类。在林业行业的国家级标准中,森林景观资源是一个包含范围较宽泛的的概念,这将使得规划的可用条件程度更丰富。包括将自然资源本身作为的主体、将所针对的人群作为客体、在两者之间产生关联的自然、人文和各类资源以及在通过相应的应用和开发之后能够报以某种程度上的效益作为回报的各类型物质要素都可被称为森林景观资源。森林景观资源应当同时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可借鉴的其它资源。10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2.2.2森林景观资源的类型表2-1森林景观资源的类型Table.2-1Thetypeofforestlandscaperesources森林景观资源分类ForestLandscaperesourcesclassification地文资源包括山体、奇峰、悬崖、怪石、峡谷、溶洞及其他地文资源TerrestrialIncludingmountain,mountainpeaks,cliffrocks,canyons,cavesandotherresourcesrescources水文资源包括海湾、湖泊、河滩、溪流、滩涂、瀑布及其他水文资源HydrologicalIncludingbay,lake,river,stream,beaches,waterfallsandotherresourcesresources植物植被区系、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景观特征、珍稀和重点保资源护的物种的种类和分布等Plantvegetationflora,plantcommunitystructure,distribution,landscapechara生物资源resourcescteristic,thespeciesanddistributionofrareandprotectedspecies,etcBiological动物动物种类、种群规模、活动范围、栖息地特征、可观赏利用情况、对resources资源野生动物有干扰的活动等AnimalAnimalspecies,populationsize,range,habitatcharacteristics,canresourceswatchtheutilization,thereisinterferenceonwildlifeactivity,etc人文资源名胜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历史纪念地等HumanScenicspotshistoricalsites,folkcustoms,religiousculture,historicalrescourcesmomuments,etc天象资源云、雾、雾凇、雪淞、佛光等天象景观的最佳观赏时间、景观特征、观赏位置等AstronomicalCloud,fog,rime,snowbattle,buddhalightbestviewingtimeofastronomicalphenorecourcesmena,suchaslandscape,landscapefeatures,viewingposition,etc(图表来源: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绘制)2.3森林公园规划的理解根据2012年由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的《森林公园编制总体规范》中对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有所定义,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11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12]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森林公园的规划是基于自然环境本身出发的,在保护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挖掘旅游价值,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教育科普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等,另一方面以公园的形式将其划定在特定区域内加以保护和利用,使人与自然两者能够借助于森林公园这一形式实现互容和沟通,成为彼此的帮助者和给需者,最终实现和谐与共存。对于各类型的资源要素,既不能过度的按照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大伐大改,也不应该放任自流置之不理,应当找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相辅相成,借助人为的力量去完善和提升景观资源。这样的规划是综合性的,尊重自然的演替规律,给森林体系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足够的成长时间,才有可能实现规划所追求的目标。森林公园的建设符合国家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方针,在政府提出的“十二五”的规划中,生态文明已被提升到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森林与海洋、空气、阳光等资源一样是地球的馈赠,它们与经历时代齿轮转动而后形成的工业物资截然不同,对人类的意义也不仅限于生活,而是生存。这些资源虽然是免费的,但却并非无穷尽的,更是需要我们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并驾齐驱的。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也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使其本身具备的各种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都能有效发挥,并且带来能使子孙后代持续受益的深远影响。如此就使得在对森林公园进行规划时,应立足长远目标而非仅限于一时的经济利益。对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规划应用有所取舍、有所保留,能够利用的可以利用;对资源有限、需要保护的,应避免过多人工痕迹的参与,为原始的自然风貌留出自我发展与净化的空间。2.4森林公园的功能2.4.1生态环境功能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洋、空气、阳光一样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种类不计其数的动物、植物都依托于森林而得以延续。森林的生态系统,一般具有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完善而较少受到破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生物层次,是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森林公园的模式,12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资源的作用,放眼于整个大环境中,这些分散的森林公园又可彼此成为依托,形成由点到面的整体性生态环境效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森林公园一般规模较大,主体为林,它所具备的净化空气、降尘减噪、涵养水土、改善城市小气候等功能无可替代。一些原始物种也只有在这样复杂而纯粹的环境中才得以生存和延续,所以森林对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也十分重要。对于有赖于地球而生存的一切来说,森林对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2.4.2教育科普功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走进森林公园在观赏游憩的同时也是一个了解和学习林业知识的场所。通过指示牌、广播、宣传栏等形式,结合草木、花卉、鸟类、昆虫、地质等方面,为大众宣讲自然科学知识,以轻松又易于接受的途径吸引民众的注意力,提升社会整体的自然常识水平;于青年学生而言,这里是开展郊游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好去处,把它作为校园外的科学知识教育基地,既给予学生们走出校门的科学的放松途径,引导他们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丰富知识,又能够引导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对待自然万物的良好健康心性;从科学研究的专业角度,这里可以设置观测站、提供调研场地和实物,对于与森林相关的一系列研究都可以在此进行,比如光合作用、能量转换作用、气体交换量的测定等实验,利用森林资源来实现丰富科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将人类对于自然有限的认识程度进行完善,共建热爱自然的氛围。2.4.3经济功能森林公园也具备巨大的经济功能,对于参与其中的或者与之相关的行业、行为人甚至子孙后代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获益。森林公园中的一些植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或可作为药材、植物的种植资源、新品种开发的亲本等,将它们引入到科研和经济领域中加以研究和生产,能够取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森林公园周边的乡镇和企业,也将参与到相关产业的工作中,比如餐饮、住宿、农家乐、旅游特色商品的生产等,这样也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森林产业系统。同时由各类森林公园所联系起来的区域,它们之间的交通设施、道路建设、共建的项目合作也随之加强,从而带动了各镇、各区县以及城市间的交流沟通,通过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13
第二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2.4.4游憩功能当森林以森林公园的形式利用起来,它便开始具有了游憩的功能。游客是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载体。起伏的山脉、茂密的森林、春天的草长莺飞、夏日的山花烂漫、秋季的潇洒凋落与冬季的银装素裹,它们的美成为了被欣赏的对象。当游人步入森林公园,以摄影、探险、攀岩、漂流、采摘等多种游憩形式加深对森林的接触和沟通,从中收获愉悦的心情和美好的体验,是大自然给与人类的精神财富。2.4.5美学功能[5]森林公园可以体现丰富的景观美学,这样的景观是多时空、多层次、多方面的。山水掩映着绿树、湖水倒映着剪影、自然色彩的互补与交融、四季景观的变幻都是人为建造下无法超越的。同时森林本身作为一座城市的大背景,有起伏的天际线、远近变化的视距感,像一块画布上的底色起到良好的缓冲与调节作用。在营造森林公园时,应当充分考虑景观的美感以及游客的感受,做到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上的结合。森林景观及其美学价值应当得到重视,因为美好的景观和感受是难以重建的。2.5本章小结阐述森林公园的概念,从早期对森林公园的定义到后期国家林业部门的权威发布,可以看到我国对森林公园的学术研究与行业规范越来越清晰明确,也说明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一直处在良好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森林景观的类型,对利用景观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具有基础指导性作用,同时将人文与植物、植物与水体、地质等各类型资源之间相互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组景作用,对于开展景观资源的现状调查与森林公园景观的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森林公园具备的功能和影响力十分广泛,良好的发挥出森林公园的各项功能,对于自然本身以及人类来说都将是受益匪浅的。14
第三章案例分析第三章案例分析3.1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3.1.1概况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承德木兰围场坝上地区,在清朝属著名的皇家猎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总经营面积142.6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本设施建设,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3.1.2景观设计理念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地域性人文和独特的自然风景良好地融合。由于地理位置和植被分布种类独特,确立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以此主题来划分景区和功能分区,以广阔森林为主体,形成了森林草原特殊的自然景观风貌。主要设计原则是使自然与人文结合以及少数[13]民族文化为底蕴。3.1.3主要景观节点(1)康熙点将台是一独立的岩石为主,周围开阔平坦。得名的来由是相传康熙曾在乌兰布统之战后再次点将阅兵。如今,在点将台四周十几公里内种植为落叶松林,以植物的意境象征当年的将士,运用植物塑造人文景观,更加自然,也使得景观效果更为独特(见图3-1)。15
第三章案例分析图3-1康熙点将台Figure.3-1PointsoldierPlatformofKangxi图片来源: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总场网站图3-2赛罕塔Figure.3-2SaihanTower图片来源: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总场网站(2)赛罕塔塞罕塔,仿古建筑的建筑形式更加符合森林公园的整体氛围,与周围景观基调一致。集森林防火了望、生态旅游观光、佛事陈列、塞外四季摄影等多功能于一体。在不同季节,可登塔领略四周风光,成为观景的平台,自身又可起到点景的作用(见图3-2)。(3)乌兰布统森林草原景观森林公园内部有乌兰布统大草原,地形上是丘陵与平原结合,植物分布上是森林和草原的有机结合,以森林体现视觉的竖向延伸,以草原展现景观的水平方向的延展,整体感觉硬质与软质共存。桦树分布形态多样,包括成林、成片、散植、丛植等,主要尊16
第三章案例分析重了自然的分布形态。同时结合地势上的变化,体现出视觉上高低起伏和在光影色彩上的变幻美(见图3-3)。图3-3森林草原景观Figure.3-3Landscapeofforestandprairie图片来源: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总场网站图3-4七星湖湿地Figure.3-4WetlandofQixingLake图片来源:河北省塞罕坝林场总场网站(4)七星湖湿地作为森林公园一大特色,湿地资源被很好地保护和利用。独特的高寒河源湿地类型,植物群落丰富,具有完整的水生生态序列(见图3-4)。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体为一体。珍惜的假鼠妇草湿地多分布于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地区,但在此分布的情况非17
第三章案例分析常罕见。一方面说明这里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塞罕坝森林公园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要求将更严格于其它景观。3.1.4可借鉴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总结一、发挥植被优势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以此为自然景观主体,形成了坝上草原的开阔风光,加之自然林和人工林的镶嵌,二者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见图3-5)。图3-5植被景观Figure.3-5VegetationLandscape图片来源:网络森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五角枫等,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在草原上形成多种游览方式,骑马、修筑木栈道、木桥等,在行进过程中将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尽收眼底。二、营造水系景观园内河道自然分布蜿蜓曲折,为老哈河、滦河、辽河等多条河流的支流发源地。在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和河道宽窄变化中形成了若干湖沼、池、滩、河流等水系形态。利用这样变化延绵的水域分布,作为候鸟栖息地的同时,设置了游人泛舟、垂钓和水上度假村等设施。整体水系与山、森林、草原结合,既能够提供植物生长的水源,又形成了山18
第三章案例分析水相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水相映,动静结合的水系景观随温度、天光、倒影而变,营造优美的天际线,使景区富有动态美和色彩感。三、注重生态修复由于塞罕坝森林公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森林的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修复工作始终在进行。复绿工程、人工风景林的营造等工作的开展,使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不断增加,保持了林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七星湖、泰丰湖及其周边地区分布植物种类多样,保存了完整的生态环境序列,这种独特的生态序列只有在森林—草原类型的过渡区域才能出现。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发开利用,同时以湿地为资源形成科研和宣教场所,2007年针对七星湖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工程建设,以湿地公园的形式开展专项的生态修复建设。四、体现历史底蕴历史人文的借鉴和利用也是塞罕坝森林公园的一大亮点,很多景点都是在还原和探究历史的基础上营建开发的。如七星湖的命名和景观设置也是以乌兰布统之战为背景进行的,以北斗七星为传说,如今在湖面开展游湖项目,沿湖修建木质栈道供人散步时用。同时,满族蒙古族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活动,也是颇具地域风貌的文化展示手法,满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优势。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与挖掘的自然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将自然本身的美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利用天然的湖泊、山体和森林资源,加之历史上曾作为狩猎场与有过战役的历史沿革,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相结合,显示出了独特的美。3.2泰山国家森林公园3.2.1概况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于1992年批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的称号。内部留有古建筑群20余处,2200余处碑碣石刻。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自先秦开始的祭山封禅仪式成为研究我国封建文化的著名场所,文化景观占有突出地位。在经历多朝代的营造后,这19
第三章案例分析里的景观带有某种园林性质,自然景观因人文景观而显著、充实;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得以保存和发展。3.2.2景观设计理念整体规划理念体现“朝天”的传统思想。在历经多朝代后,无处不体现了政治与宗教、王权与神权、皇家色彩与民俗信仰等诸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泰山人文景观的主要特色。景观配置的总体构思,着重于突出中路景区的人文景观、突出宗教建筑、宫廷色彩[14]和神学气息,而淡化自然景观,使其起到辅助和烘托的作用。3.2.3主要景观节点(1)南天门南天门是整个森林公园的主体景观,在整体中居于突出的中心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其海拔高,从泰山脚下便可遥望南天门,成为周边景观的借景。在盘山道的终点作为主景而存在。登上南天门回首而顾,十八盘呈现独特的蜿蜒景致。图3-6南天门与十八盘Figure.3-6TaishanSouthGateandeighteenplate图片来源:网络20
第三章案例分析南天门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范例,南天门的景观设置有以下特点:盘道两侧山峰对立,南天门位于中心位置,作为十八盘的尽头,象征了漫长道路的结尾。建筑物整体成为天际线的一部分,城楼与摩空阁的屋檐形成两条横线,是十八盘台阶节奏的延伸(见图3-6)。作为引出后面景观的屏障,预示即将要呈现不同的景观,在空间变化[15]上体现了欲放先收的构思。这一景观节点生动地体现了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凭人工之力,意境相合,人文景观烘托自然景观,成为将自然与人工手法相结合合成的绝妙之作。(2)石刻碑刻泰山还以石刻众多闻名天下,多达1687处。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亲自提写的,有的[16]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类型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精彩去处之一。这些石刻有些位于悬崖峭壁,有些成群分布于山石一侧,有些则通过游道连接起来,形成沿途的景观,成为泰山森林公园中组成景观的重要部分,起到点石成景、点题意境、借景寓情等多种作用(见图3-7)。(3)望人松位于十八盘西侧的山坡上,是一棵树姿优美的孤松。一只长枝干斜向下伸展,犹如一个人伸手期盼宾客的到来。它赋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也成为景区中最为著名的植物景观之一(见图3-8)。图3-7泰山石刻Figure3-7StoneinscriptiononMountTai图片来源:网络21
第三章案例分析图3-8望人松Figure3-8Peoplewatchingpine图片来源:网络3.2.4可借鉴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总结一、水体景观与道路、石刻等相结合将道路与溪水相结合,丰富了登山中的情趣。如在十八盘登山道两侧引山泉相伴,随山石跌落,时急时缓;中天门以南斗母宫内有“听泉山房”,供人临溪观赏“三潭叠瀑”景观;在烈士纪念碑附近有摩崖石刻“听泉”二字;经石峪有“水簸”,石壁上还刻有明[17]代崔应鳞《题晒经石水策》诗;在瀑布泉南侧搭设云步桥。泰山森林公园将泉水、溪流与道路、建筑物、石刻、亭台等相结合,既构成了组景,也使游人在艰辛的攀登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二、行宫遗址复建在遗址上原本建筑了科学考察工作站,但由于建筑风格与整体不协调,缺乏美感,影响了景观的构建。而此处行宫地处桃花源路重要路口,是游人登岱顶均会路过的地方,所以有提升景观的必要。为了提升景观质量,按照历史上乾隆“云巢行宫”的记述恢复历史遗迹,复原古建,形成美观和谐的新景点,拆除了原有建筑,在将往日行宫面貌复原的同时,也是一种对古遗址遗迹的保护手段。三、古树名木的保护性利用22
第三章案例分析因泰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历朝历代都对泰山林木保护有加,于是因古树名木而形成的植物景观也成为泰山的活文物,丰富了森林公园的文化内涵。许多传说为树木赋予神话色彩,如姐妹松、迎客松、三义柏等,使得泰山古树从静态植被演变为生机勃勃的动态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发挥景观效益,同时强化了泰山森林公园的整体自然审美价值。四、人文景观的构建泰山的人文景观种类多样,包括宫室、碑坊、道路、桥梁、亭台、书法、石刻等等,多元化的人文资源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成为形成人文景观特色的重要来源。各类型建筑包含儒家、道教、佛教、神祠等内容;石刻、碑刻、壁画等文物被作为独立的人文景观,通过游览路线被串联起来,不仅具有供人参观游览的旅游价值,各种字体所具有的科研文化价值也成为一部书法艺术发展史。五、地质构造—地质公园其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中生代的断裂岩层和新构造运动形成了今日泰山以及地貌特征,在空间形象上不仅造成层峦叠嶂、起伏变化的势态,而且总体上的雄伟形象与群体组合上多种地形相结合,成为丰富多彩的景观形象。独特的地质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地文景观优势,规划建设中国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充分发挥和保护地文资源优势形成森林公园的地文景观特色。3.3本章小结选取在自然景观资源规划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在自然与人文方面与泗水泉林有相似之处、更加注重彰显人文景观的同时将自然与文化良好结合的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对设计理念和主要景观节点的分析,总结归纳它们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长处和能够体现景观特色的设计手法,为后续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23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4.1地理位置和区域范围拟设立的山东泉林国家森林公园范围涉及凤仙山地区、泉林地区、安山寺地区和黄山分区四部分。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9′29″~117°32′30″、北纬35°28′36″~35°46′48″,规划总面积4000公顷。凤仙山一带拥有150公顷天然次生林、封山碑和地质遗迹等重要森林风景资源;泗河流经泉林泉群,同时这里有古卞桥和卞城遗址等景观资源;安山寺区规划面积1750公顷,其内分布有安山寺、古银杏、古柏林、桃花林、板栗林等植物资源;黄山分区规划以植物资源为主,分布有包括赤松林、侧柏林、刺槐林、板栗林等在内的多种类的针阔叶森林资源。4.2自然景观资源现状4.2.1地质现状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范围位于鲁中南地区,属低山丘陵区(见图4-1)。主峰凤仙山海拔六百米以上,与最低处泗河一带海拔相差近五百米。规划的四块区域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略有区别,总体海拔在150~600米之间。总体来看南部多为丘陵地带,同时具有沟壑、高崖、陡坡等,山脊延伸纵长,岩石质地为沉积岩与变质岩、花岗岩等,泗河的支流—济河从这里发源。凤仙山一带坐落于泗水县北部,山体数量并不多,但相对高差有400米左右。山体上部植被覆盖不完整,岩石裸露,土浅而质粗。东侧属河谷平地,是流水对冲积物的沉积而形成。整体海拔高度多在一百[18]米左右,泉林岭东部是马家庄洼地,有季节性积水,历史上被称为漏泽湖。24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图4-1泗水县地质情况Figure.4-1geologyofSishui来源:泗水县规划局4.2.2气候现状泗水县地处北温带,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风期长,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早晚凉爽中午温高,冬季干燥降雪不多。年平均气温13.4℃,全年无霜期平均202天,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411小时,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雪期在12月至2月。4.2.3土壤现状根据泗水县土壤普查结果,森林公园土壤有2个土类、5个亚类:主要包括棕壤性土亚类、棕壤亚类和潮棕壤亚类,在凤仙山景区、黄山景区和安山寺景区多有分布;褐土包括褐土亚类和潮褐土亚类,安山寺景区和泉林景区含有褐土类,地下水的升降活动参[19]与了成土过程。棕壤与褐土在公园内常呈复域分布。25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4.2.4植物现状森林公园植被分布密度较大,局部地区疏密度有所差别。植物主体有部分的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天然分布的野生植物等,既有成片成林形成一定规模的,也有生长在水系和岸边、散布于山间石上零星分布的,一些植被生长高低错落,或密布山体或裸露土石,景象充满自然感(见图4-2)。在其中有一些少见而需要保护的植物,如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华结缕草和野大豆。植被散乱分布野生植被树木成林分图A分图B分图C图4-2植物生长现状Figure.4-2Plantgrowthsituation图片来源:自摄4.2.5动物现状整个区域原有的自然情况良好,内部生态环境较稳定,使得长期在此生存的动物也得到了保护,各类动物的生存情况很少受到破坏和干扰。其中陆栖脊椎动物较为丰富,据调查共有120多种,其中:鸟类有100多种,哺乳类12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有4种,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主要有蜥蜴、壁虎等,昆虫类有天牛、甲壳虫、蜻蜓、瓢虫等。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5种。26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4.3人文景观资源现状4.3.1历史遗迹玉皇堂:坐落于凤仙山之上,最早的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根据石碑刻的记载在明朝时期曾被重修过。原有建筑雕梁画栋、墙壁上饰有彩绘,中间彩塑的玉皇大帝像威严庄重。殿前有碑刻林立,两侧有配殿数间。曾经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现仅存残碑、牌坊座、残墙等遗址。李白杜甫踏足地:位于凤仙山龙门山一带,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多次登临此山。李白曾于此作“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的诗句,他也曾在此居住七年之久。图4-3康乾行宫鸟瞰图Figure.4-3Bird`seyeviewofKangqianPalace图片来源:泗水县志泉林行宫:位于泉林景区。行宫于康熙年间东巡时所建,乾隆年间重修,是清朝皇家园林在山东的一处遗留。占地将近2.5万平方米,亭台宫殿众多,充分展示了皇家建筑的风范与气度。乾隆皇帝对这里非常喜爱,曾九次前往并居住,留下众多诗作。但如今这里仅存遗址,如石舫的低座、行宫地基、御桥、御碑等(见图4-3)。封山碑:以石为记录变迁的载体使得历朝历代森林历史及文化得以留存。凤仙山每次造林与修建都会以石碑铭刻记录,尽管历史过于久远,许多也已残破,但有些基本完整,文字依稀可见。尤其是清代的两块封山碑,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仅有的两块封山碑,是十分重要的林业文物。27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卞桥:“卞桥双月”自古便是泗水十景之一。作为山东最古老的石拱桥,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石桥通体为石材打造,石柱、石板、栏杆上雕刻有各类图案,比如历史传说、花鸟虫鱼、奇珍异兽等,是古代石刻艺术的佳品。泗水的母亲河从下面缓缓流过,石桥和夜月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生姿。安山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是泗水县四大名寺之一,在寺内仍保存着历代石碑二十余块。现已按照历史的原貌进行修复并成为宗教活动开展的场所,寺内有放生池、莲花池等。4.3.2现代工程安山林场:位于凤仙山景区盘山路尽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有3栋平房,供护林工人办公和居住,为安山林场场部所在地。龙门山生态庄园:位于凤仙山,以特色采摘和烤全羊为主营业务。生态庄园设于自然山林之中,为游人在游览森林公园之后提供餐饮、住宿、生态农业采摘体验等各项生态活动,也将为森林公园整体的配套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水库、塘坝:在泗张镇泗河支流处有小型水库两座,分别为青界水库和桃花水库,水域面积共计54公顷;有塘坝62处,总水域面积23.86公顷。盘山路:由于凤仙山地势比较陡峭,因此山路转弯处非常急,坡度比较大,山路都成Z字型,凤仙山盘山路多次翻修和扩宽,现路面宽6~7米左右,长1.8公里,水泥硬化路面。4.3.3民俗风情柳琴戏:相传是起源于山东的一种民间唱腔,因其最初主要的演奏乐器是柳琴而得名。它形成于清朝,融入了鲁南民间的风俗文化与传说故事而创作。表演的形式最初是单人演绎,后来逐渐发展为多人共同协奏,人物的角色更加丰富饱满,乐器的选用也在后期添加了梆子、二胡等,但最核心的文化特色始终没有变化,那就是创作和表演的内容始终以当地的文化为基础,充分展示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至今仍是鲁南民间宝贵的艺术财富。28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泉林庙会:一种民众参与度极高的民间活动形式,分春季和初冬两次。春季会在农历正月前后,届时有上万的民众前来参与,热闹非凡。涉及面积达方圆5-6里地,是民众之间贸易往来、相互沟通的良好契机。它的举办已历时多年,对于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加强邻近地区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间有较深的影响。4.3.4史事传说泗水悠久的历史赋予森林公园许多故事传说,如七十二泉相传就是春秋时期鲁国庄王的女儿骑马奔驰马蹄踏过之处所化而成,除此之外,穆桂英、铁拐李、孔子讲学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赋予了森林公园以强烈的人文色彩。这些史事传说为这里增添了缅怀的气息,带来了不息的生命力。可以说,每座山、每条河中,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入公园的自然风景中,犹如锦上添花,更增添了森林公园的神奇色彩,提高了森林景观价值。4.4景观资源评价分析4.4.1地文资源规划建设的森林公园所划分的区域内,地质构造类型丰富,岩性多样,拥有奇峰、石景、洞府等地文景观。丘陵、洼地、河谷平地、滩、石林等多种地质类型,为形成地文资源景观特色提供了有利资源。凤仙山主峰玉皇顶,是泗水县第一高峰,立于群峰之首。登峰远眺四周,山势蜿蜒,林海苍茫。受地形影响,如遇阴雨天气刮北风,常有云雾涌过,在凤仙山或龙门山顶常可观云海奇观;红顶山,海拔441米,登上主峰极目远眺,天宽地阔,奇崖异石争奇斗绝,远眺千山万壑沉于足下,万亩桃园,随山起伏,春暖花开之际,又如片片红霞,置身其中,飘飘欲仙;泗水第三高峰,被称为“长峰独峭”,其东、西、南三面峭壁陡立,三面悬崖相对高度达60米,适宜开展攀岩探险和低空滑翔等极限运动。石林石景众多,有彩石谷、石海、双龟探海、虎爪石等。地质遗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块被命名为齐鲁石的巨石,它酷似山东版图。2009年10月31日,德国、加拿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地质学者和专家在龙门山考察了齐鲁石,专家认为,齐鲁石能够清晰地29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反映25亿年前地壳的发展运动史,具有典型性,此外,还有龙门山断裂遗迹、花岗岩崩塌遗迹等,都是当地乃至地球地质运动变迁历史的最好见证,具有十分珍贵的自然和科学价值,将这里作为国内从事地质研究和野外实习的基地,提升了地文景观资源的实际价值。对于不同类型的地文资源,可结合森林公园各个景区的划分,开展奇石观光、户外运动、攀岩探险、科普教育等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他们具有充足的地质资源总量和多样的参与形式,有很高的价值。根据实地调研后所了解的地文资源的不同情况,可通过规划设计表达出各具特色的地文生态景观。洼地、平地,带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受,利用这样的地形地貌,结合原有植被情况,可形成整体开敞的景观;丘陵地带山石层叠,有些土层、山石裸露,给人较为直观的感受,在地质变迁展示区之外的部分应当改善景观。同时一些山上还分布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野生桃树林、松树林,多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景观,是较少有人工干扰痕迹的,在后续的建设中,这类景观应当予以保留,因为自然的风貌和色彩是借自然之手形成的,尽管目前植被低矮,但在自然的生长过程后,这样富有野趣的景象更能够带给游客难以忘怀的视觉体验;在山顶部、山峰夹谷间的奇峰怪石,河谷、滩地边的散落的山石,可被利用开发为探险、捡石、雕刻等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使丰富的地文资源不再是只带给人单一而冷冰的感受的物体,而是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大地的馈赠,带给人接触自然、走进自然、与石为伴、征服高山的新鲜体验和成就感。4.4.2人文资源泗河岸边可谓古韵留存,上至春秋时期的遗迹都成为了古文化的守护着。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和漳州江东桥齐名的四大古桥之一的卞桥,它已走过八百多年的风雨,见证了这里时代的变迁,虽然由于之前的保护不到位使得石桥杂草丛生、石刻有些被损而不十分清晰,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留存至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见图4-4)。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人文遗迹可寻可用,如玉皇堂、行宫庙、奎文阁等,多曾为佛教道教的宣传场所,但由于历史久远,多数仅残存石阶、残墙、碑座等;诗仙李白曾在凤仙山一带久居七年,踏遍风光,使这里多了些许文化气息,仿佛使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也能感受到他“醉别复几日,登遍临池台”的潇洒情怀;林场内仍30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图4-4卞桥Figure.4-4BianBridge图片来源:网络保留较好的封山碑,所经历的年岁与这片森林一样古老而久远,是林业行业十分重要的文物;大云寺、灵光寺、安山寺均为泗水县四大名寺,始建于唐朝,尽管当时的建筑物与香火萦绕的场景已难以找寻,但它们作为东鲁佛教文化的圣地,为这里的宗教文化的增添了时空上的广度与宽度,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众多的人文遗迹,代表了泗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们与森林、河流、土壤一样,是森林公园可利用和借鉴的重要景观。尽管当中一些仅存痕迹且年久失修,但仍然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将它们融入到森林公园的景观总体规划中,使自然与文化的气息有效结合,体现两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共同印记。充分利用这些人文景观资源,将它们融入到森林景观的整体中去,提炼人文特色,发挥美学、科普、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作用,让自然在文化中展现生命力,让文化在自然中得以留存,从人文资源的角度,将泗水森林公园打造成为一张活名片。4.4.3水文资源泗河滋养了泗水地方的生命,从溪流的汇聚到泗河的流淌延续,它为后来生活在这里民族的诞生与发展起到了奠定作用。与中国古老文明相关的许多人物如神农、大禹、孔子、墨子等,都与这里的文化紧密相关,形成了很深的渊源。这里是儒家文化的诞生地,是探寻和研究儒家文化必要的探访地。31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因泉水数量多、分布广,形制如林因而得泉林之名。在古代众多典籍如《山东通志》、《山东运河备览》等地理文献中,对这里均有所记录,它也因此而拥有“山东诸泉之冠”的美誉,被地理学家郦道元喻为海岱名川。泉水温度变化很小,多常稳定而涌流不息。泉群整体日流量大于一万立方米,水源由地下百米深处层层上涌,同时附近的雷泽湖水库的下渗水也成为了泉群的补给水源,对泉林能够形成长期的泉水景观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泉水水质纯净,无有毒污染物质,可放心直接饮用(见图4-5)。泉水可用来煮茶、酿酒、淘米等,为食物增添了清香和清冽的口感。石缝泉村西还有数眼泉,包括双石缝、涌珠、石壑、膏涌、雪花等泉,也属于泉群的一部分。规划区域及周边附近没有工业污染,境内也少有人居住,境内泉水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溪水稍加处理就能饮用。泉池带状泉水水质清澈见底分图A分图B分图C图4-5泉水现状Figure.4-5Statusofspring图片来源:自摄泉林泉群作为极具特色的水文景观资源,是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很稀有珍贵的旅游资源。尽管作为独特的冷泉资源,在历史上是颇有声誉的,但目前景观开发并不理想,资源特色并未充分体现,周边区域植被绿化欠缺,建筑遗址遗迹风貌差,风格不明显。作为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规划应当作为重点,使之成为森林公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根据现场调研的结果来看,泉眼数量众多,泉水水质较好,但景观性较差,石舫等遗迹未得到充分保护,需要尽快开展修复和整合的工作,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亟待提高。根据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泗水的泉林泉群历史比济南的趵32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突泉更要悠久,然而如此珍贵的资源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合理的规划,是令人深感遗憾的,但同时也说明它所具有的潜在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是极其巨大的。4.4.4天象资源森林公园凤仙山景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优美的天象景观,日出、夕照、云雾、雨雪在这片苍翠的森林中别有一番情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尽管泰山日出已成为一绝且难以被赶超,但在泗水同样也可以满足人赏日的追求。泗水县山脉延绵分布,登上山顶视线开朗通透,可充分领略日出前后的自然天象之美。在这片山地中,通过四季、温度、湿度、植被等的变幻,形成了丰富的天象与气候景观,而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山体坡度等地理位置下,观赏到的天象景观也会有所差别。这里的天象资源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变幻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也与雨、云、雾、雪等季节和气候因素结合十分紧密,在对相应景点的规划中,可在观景处设立平台、古亭、长廊、吊桥等,为游客驻足停留提供最佳的观景位置,拉近游人与天象景观之间的距离,带给人置身云海、仙境般的感受。4.4.5可借景观资源在《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森林景观资源分类所包含的五种主要资源类型之外,在泉林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区域的周边还分布有一些可以借鉴进来的景观资源。将它们作为可借景观资源来应用,能够为森林公园的整体及周边景观的提升起到完善和辅助作用。1、雷泽湖(贺庄水库)由雷泽湖而形成的“雷泽秋声”为古泗水十景之一,形成此景是因湖泊是由经过夏季雨水的积累之后而形成的,秋冬之际将湖水泄出,水奔流泄出声势浩大,响声如雷,与秋日之景交相呼应,继而形成独特的意境。目前在水库岸边栽种有各类观赏树木以及紫藤架、亭等观赏休憩设施。水库下游三公里处为泉林泉群、古卞桥一带,因而能够与森林公园景观遥相呼应,整体成为泗水县东部旅游自然景观带的一部分,形成秋季赏泉、探寻古迹以及重温“雷泽秋声”之景的线路布局。33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2、王家庄民俗村王家庄位于泗水县内,它的规划建设目标是依托旅游产业为主的民俗风情村,规划理念是“伴水而居,踏石而行,溯源而归”。将游步道铺设石板路、碎石小路等,加强景观的美化,设置仿古街店、青石板座椅、石拱桥等,引导并鼓励村内居民开展农家乐、都市菜园、采摘园等富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形式,百姓纷纷参与其中,将老式的手工艺品重新操办起来,剪纸、绣球、虎头鞋、石雕刻等物件,也传递出了返璞归真的乡土人文气息。世外桃源般的村落,由原来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演变为体现生态、重视人与自然相容沟通的模式,使得它成为既能将自身人文特色充分发挥,又能够为泗水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充的重要组成部分。3、南尧湾农家乐将农家乐作为一种生态旅游项目,结合泗水县整体的山、水、林等资源进行开发,开展垂钓、采摘、游船观光、游河、特色饮食等项目。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服务,发挥农村的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森林公园,从而带动泗水县整体的经济提升。依托自然风貌和生态资源的优势,展现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地方景观,极具山区特色,与森林公园相辅相成,协同发展。4、尼山国家森林公园尼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泉林森林公园约20公里,它以圣尼山为主体,以圣水湖为依托,占地近万亩,形成山脉延绵挺拔、湖面碧波荡漾的整体自然风光,登上山顶,就能领略孔子曾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情怀。圣尼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的诞生地,它成为了解孔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为尼山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森林公园以体现孔子文化为主题,与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的悠久文化底蕴一脉相承,展示了古代文化的智慧。4.5本章小结本章对森林公园规划区域的景观资源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从地理区位入手,分别介绍了自然景观资源现状和人文景观资源现状,通过对场地现状的调研和了解为后续的规划工作做准备。将地文、人文、水文、天象资源等进行分析,探讨各部分景观资源的优势、利用价值和前景,将能够体现当地景观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便于找到规划的侧34
第四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分析重点;同时找到可借鉴的景观资源,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起到补充和呼应的作用,而森林公园本身的建设也为发挥这样的作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山石、岩层等一类地质景观资源应当尽量体现其原始粗犷的自然的风貌,历史遗迹则应加大保护和修缮力度,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针对最具特色泉林泉群,应当作为规划的重点加以利用,但同时不能忽略对于泉和水系的纯净度的保护。35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1森林公园定位森林公园整体位置北望泰山,东接蒙山,属泰沂山系。在其东、南、北三个方位上均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见图5-1),呈发散环抱状分布。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将在地理位置上发挥良好的连接与整合作用,使城市间分散的森林资源体现多样化的统一和自然效益的呼应,同时使东海岸的森林景观带的延伸向城市内陆更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城市森林绿地生态体系。同时,在规划区域中所包含的泉林景区,是能够集中体现地方泉文化和泉林景观特色的重要景观资源,成为泉林国家森林公园最具景观特色的代表性景观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将该森林公园定位为以“泉隐于林,林立于园”为主题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图5-1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定位图Figure.5-1LocationmapofQuanlinNationalforestpark图片来源:结合地图绘36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2森林公园规划目标基于对泗水县和规划的重点区域的的资源背景、自然资源现状、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了解,确定森林公园是在保护原有森林景观、大量的人文遗迹和历史遗迹现状的基础上加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尤其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珍贵的泉林泉群的优势形成独特的泉文化景观,同时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渴望自然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一、成为能够为当地和周边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回味泗水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型公园。二、注重体现景观特色,体现“中国泉乡”的景观区域优势,以泉水为特色、泗河胜迹和泉林生态观光等为特色产品。三、保护森林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四、通过打造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将泗水县建设成为济宁市东部以泗水泉林为龙头,具备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功能的生态县,提高泗水旅游的地位,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5.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规划建造是泗水地区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在逐步发挥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的同时,也结合了拓沟镇、泉林镇、泗张镇等优势,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紧密结合,成为旅游形式生态化的更有效的延伸。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挥泉林泉群的景观特色、森林植物群落层次的丰富组成、历史人文遗址遗迹以及乡村民俗风情,打造与众不同的森林公园。利用林地、泗河等水系、地质情况,将森林公园整体规划为“三位一体”的空间景观格局模式(见图5-2)。“三位”分别指凤仙山景区、泉林景区、安山寺景区和黄山景区,根据地理位置上的空间距离进行划分:北部为凤仙山景区,以天然次生林和地质遗迹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为主进行规划设计;东部为泉林景区,是贯穿泗水县的泗河在东部的重要节点,是森林公园整体规划中最具景观特色的部分,也是最能代表“泗水泉乡”特色的重要资源;南部为黄山景区和安山寺景区,两者相邻,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分居于国道两侧,利用各类风景林资源进行规划,规划形成以田园观光和森林游憩活动为主体的景观游览模式。37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一体”是指使以上三个区位的景区在整体布局上构成三角形的结构,彼此相连,规划上实现多元中的统一,在景观的差异性中实现规划总体上的一致性,紧密契合泗水县的总体规划风貌。将三个区位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发挥具有可辐射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森林公园整体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图5-2总体规划分区Figure.5-2Theoverallplanningofpartition图片来源:自绘5.4森林公园具体规划设计5.4.1一级景区划分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由四个独立分布的区域组成,即划分为四个一级景区,分别为凤仙山景区、泉林景区、安山寺景区和黄山景区。5.4.2功能分区划分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中对功能分区的划分标准,同时根据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具体情况和现状,结合景观资源特点,38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将整个园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分别为生态保育区、一般游憩区、核心景观区和管理服务区(见图5-3)。一、生态保育区以生态保护修复的目的为主,基本不进行开发建设、不对游客开放的区域。这一区域内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重点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山体复绿等工作。二、一般游憩区森林风景资源相对平常且方便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具备游览游憩功能。在该区域内规划少量道路、设置停车场、宣教设施、娱乐设施、森林管护站和小规模的餐饮点。三、核心景观区发挥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和游览功能,在这一区域内有珍贵的风景资源,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除了必要的游览、休憩、安全设施之外,不再规划建造其他餐饮、娱乐等设施。四、管理服务区这一区域内主要开展森林旅游相关的服务工作,包括森林公园的管理区、游客中心、停车场和餐饮、住宿、娱乐场所,具备管理和旅游接待等服务功能。39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图5-3森林公园功能分区Figure.5-3Functionalpartitionofforestpark图片来源:自绘40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4.3二级景观区划分在四个一级景区所包含的功能分区中,根据每个分区所拥有的特色景观资源情况,分别为每个景区规划设计出能够体现核心景观的二级景观小区,使它们作为每个景区所属的功能分区中的特色景观区(见图5-4),主要包括:一、泉文化感受区(泉林景区)该区属于泉林景区的核心景观区,是重要的景观小区。不仅是泉林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也是最能够体现森林公园景观特色的功能区,主要包括泉林泉群、石缝泉群以及泉林行宫遗址。以冷泉文化为主体的泉文化感受区,突出各泉的声、貌、形等景观,带给人清澈、透明的声音和视觉美感。利用珍贵稀有的活泉景观,打造成森林公园独树一帜的景观特色。注重对清泉林行宫所遗留的石舫、石碑等历史遗迹的修缮和保护,加强对泉水的保护和上游水源的净化,同时可开展煮泉品茗等参与性活动。二、人文风貌游览区、度假养生区(安山寺景区)在安山寺景区的功能分区中,于管理服务区中规划度假养生区、核心景观区中规划人文风貌游览区。在森林公园内部合理开发建设养生度假区,以山庄、生态小镇、民俗村等多种途径,丰富人们的森林游形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人文风貌游览区包括森林公园中能够体现泗水文化和历史特征的景观景点,如革命遗迹、道观遗址、古悬棺等,在这一景观区中,将借助文化遗迹向游人传递古老而悠久的泗水历史,借助于设立文化展示厅,打造立体影像还原历史场景,借助于直观生动的演示手法,结合人们亲身探访这些文化遗迹的感受,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三、森林生态观光区(黄山景区)在黄山景区所包含的功能分区中,核心景观区为森林生态观光区。该区是形成森林景观的主体区域。它由天然次生林、黄山林海、杨树林等共同组成,是构成森林覆盖率的主要贡献区。在维护森林生态环境原有情况的基础上,同时增加风景林的营造,注重保护和提高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季相景观的变化。划分出不针对游人开放的林地保护带,在相应的位置可设立远眺的观景台供人眺望林海景观;针对游人开放的林地区域,规划适宜的游览线路,开辟森林步道、采摘体验、林地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四、地质风貌展示区(凤仙山景区)41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该区展示森林公园的地文景观,位于凤仙山景区内部。以龙骨石、齐鲁石、龙门山断裂遗迹、崩塌遗迹等地质景观为主。该区地质情况年代久远,又具有重要的地质学价值,见证了地质变迁的过程,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在这一功能区内,应注重发挥其科普教育的功能,是向游人宣讲和普及地质知识的良好场所。图5-4各景区主要二级景观区Figure.5-4Themainsecondlevellandscapeareaofscenicregion图片来源:自绘42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4.4植物景观规划设计5.4.4.1规划原则(1)保护为主,改造为辅森林公园原有的植被保护的情况较好,应当尊重自然的原貌。对现存的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给予自然生长的空间;对于拟形成景点的区域可增添适当的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和色彩,营造良好的景观美感。(2)突出植物景观焦点对于古树名木,独立设为景点。重点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复壮措施,可结合相应的人文传说,打造成植物所形成的独立的景观景点。(3)发挥乡土树种优势对植物景观进行美化、增添植物分布层次和景观季相变化时,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因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整体环境,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特色。(4)打造复层混交群落自然本身形成的植物群落就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所以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应使它们向自然的组成形态靠拢,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以自然为师,设计出贴近自然的景观。5.4.4.2规划内容(1)生态风景林风景林是指能够发挥风景效应的森林,如何使景观效应更好地发挥,需要在规划设计上进行体现。利用各天然次生林、桃花林、板栗林、杨树林等,结合地势的高差,由不同的方位和角度会形成不同的观赏位置和林海景观。现场地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5.37%,其中天然次生林210公顷,人工落叶阔叶林将近1700公顷,是泗水县森林植被的集中分布区,也是重要生态绿屏、泗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生态风景林本身既具有体现森林景观的作用,又能够在城市生态方面发挥诸多功效,所以其规划和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两点需求。在现有林地的基础上,保护天然次生林的生长环境不被破坏,通过天然次生林在分布面积上广泛的优势形成天然的林海景观,同时为森林中的鸟类、野生动物提供好的生[20]存环境。随着时间的迁移,林龄也随之变化而呈现出逐渐发展和变化的生态林景观。43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风景林体现的是“真山真林”的自然景观,具有长远的生态价值。桃花林、杨树林等,应适当增添植被种类,形成以桃、杨为主基调的混交林模式。这几块林地之间位置分散,但距离其他规划的景点较近,是游人能够比较近距离接触和欣赏的森林景观,所以应当注重其疏密、色彩、林下植物配置、与邻近景观相呼应等方面的考量。如桃花林与湖相连,可打造“桃花笑春风”春季景观,在桃林与湖的过渡带,植垂柳、山桃、碧桃等植物,选择白色、粉色等单瓣、重瓣的桃花品种,营造自然活泼的景象。既能将风景林的优美展示给游人,又能够与周边的湖光山色完美的结合起来。(2)独立植物景观独立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利用单株或几株植物景观较好的且树势规模较大的能够独立成景的植物而实现的。在调研中勘察到的单株分布的有华盖松、迎客松、黄连木(约高6米)、千年银杏(约高26米);相伴而生的有松伴桃、雌雄两株千年银杏(雄株高28米)等。这类植物景观的设计,应当与周围植物在视觉的高差、色彩上形成对比,充分体现植物的独特魅力与突出性。周围栽植小乔木、小灌木与绿色地被植物,起到烘托的作用。将一定范围内植被的高度有所限定,同时避免栽植色彩过于艳丽、株型奇特的植物,以免喧宾夺主。由于古树名木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更应当给予它良好的生长空间和造景条件,把它作为林中的独立景点,可以对周边环境中的树木进行适当的景观伐,伐除后结合主景的位置,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造景,同时在不影响整体景观优美性的位置处设立围栏、支架等,起到保护的作用。(3)游道两侧植物景观游道为人提供观赏游览的线路与指引,随着游客前行,两侧植物也会吸引视线,成为被需要观赏的对象。基于此,应尽量给游人营造便于欣赏森林整体景观的方式,在游道旁的植物应多选取低矮、长势较为一致、分蘖性好的种类,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自然风光的整体性、由近及远的逐渐过渡性。地生植被可选择铺地柏、常春藤、麦冬、紫花地丁等,或采取散播草花种子的形式,形成花卉沿游道带状式自然分布的景观形式。在泉林泉群一带,游道狭窄,多与各类泉眼相伴,应多采用藤本、地被与湿生植物,一方面能够适应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另一方面对泉水也起到保护和净化的作用;结合石碑、石舫等文化古迹所传递的厚重的人文特色,同时营造竖向景观,上层可搭配松、柏等植物,与清泉林行宫的久远宁静氛围一致。44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公园内部游道级别、宽度、所处位置有所差异,和周边景观的联系较为密切,总体规划是在原有的植被基础上进行改进,补植那些在株型、株高、色彩等方面搭配能够产生良好景观的灌木、花草和地被。而为避免产生单调感,应使沿路植物景观略有所不同,有一定的变化,可以从植物种类、数量、乔灌草比例、分布宽度和延续性上进行调整(见图5-5)。图5-5游道两侧植物景观Figure.5-5Tourismchannelonbothsidesoftheplantlandscape图片来源:结合照片绘植物种类选择,选用适生的当地植物种类,主要以各色草花、秋色叶、彩叶以及观果植物相搭配,体现地域优势和色彩变化。乔木:黑松、油松、侧柏、圆柏、水杉、杨树、赤松,灌木:丁香、珍珠梅、紫叶小檗、金银木、枸杞、鸡爪槭、紫叶李等,地被:常春藤、地锦、扶芳藤、景天科、凤尾蕨、中华卷柏等,花卉:黑心菊、车轮菊、长寿[21]菊、紫花地丁、野菊花、山菊等。(4)林下植物景观规划区内一些地带的林分组成比较单一,景观较为单调,所以需要丰富林下的植物景观。在杨树林中,因杨树是速生树种,短期内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从长远来看,45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效果并不好,也不利于植物的演替和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对于发挥生态效益有局限性。对于这样的林带,补种其他植物进行丰富。首先将景观不佳长势差、弱的植被伐除,产生预留空间,便于日后进行景观植物的补植,但需要考虑补植后的林中植被分布的密度和层次,保证有合理的郁闭度。植物选择上,主要以具有一定耐荫性的乡土植物为主,如桧柏、元宝枫、连翘、金银木、绣线菊、大叶黄杨,灌木下层种植萱草、玉簪、二月兰、苔草等,形成复层混交群落,有助于林相景观的更替,以及产生季节性的景观变化。采用的植物配置模式有:毛白杨--元宝枫—苔草+阔叶麦冬;毛白杨+桧柏—金银木+大叶黄杨—玉簪+紫花地丁等多种模式。板栗林、山楂林的规划设计中,会开展一些应季的采摘活动,在花期和果期景观生动活泼,但落叶期景观较单一,所以应在林下或林间小路旁种植耐践踏或常绿的地被和小灌木,如黑麦草与狗牙根混播、南天竹、山杜鹃、沙地柏等,一方面起到指引线路、划分区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冬季景观的单调。5.4.5地文景观规划设计地文景观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园北部的凤仙山分区,对此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直接展示以奇石、断层等地质景观为主的地质风貌展示区,一类则是针对山石裸露的、缺乏植物覆盖的山体,景观性差,也不便于游人进入的景观现状,现对于这两种情况分别规划。龙骨石、齐鲁石、龙门山断裂遗迹,是天然形成的。他们见证了这一带在历史上的地质变迁经过,设计中将充分保留原始面貌,利用他们规划成独立的景点。利用较大型的花岗岩,以石刻的方式展示历史,设立地质文化科普展板和宣传栏,直接向游人展示。对周围的植物配置进行完善,补植岩生植物,起到衬托的作用,同时做好保护措施,形成有效的安全范围和距离。在实地情况的调研中还有两处由岩石与植物相融合形成的“石生树”的景观,一处位于大云寺路旁,在一块3米高的巨石上生长了一株臭椿,另一处是在龙门山北麓,在花岗岩节理裂隙中长出一株树木。二者是与森林公园地质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植物景观,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体现了大自然“奇”的特色。46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裸岩区应加强绿化,开展绿化工程。在裸岩的对面山一侧设立观景台、休息座椅,旁边设立介绍山体恢复绿化的相关知识的长廊,使游人了解山体绿化、见证绿化的全过程,即达到了裸岩复绿的效果,又借此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森林公园观景方式(见图5-6)。复绿前复绿后第二年复绿后第六年分图A分图B分图C图5-6复绿过程Figure.5-6Thebaregreencomplex图片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地文景观的设计能够起到对珍贵的地质遗迹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长期的科学的规划手法向民众普及地质知识。在这类地质地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应注意保护好遗留地。将周围的景观与地质地貌相结合,不要使人为的景观设计干扰到原始的地质面[22]貌,同时要注意人、地质、生物、植物以及自然结构之间的平衡,体现景观的价值。5.4.6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不同的地区诞生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因人而生,因而文化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在这里形成了属于泗水的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利用人文资源形成景观使森林公园具有人性的特征,赋予它生命感。针对三个主要区域分别进行人文景观规划,但总体思想和目标是一致的,在对它们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地将人文资源融合到森林资源中,成为森林公园景观的一部分,为体现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景观而发挥作用,展示泗水县的整体文化风貌。(一)凤仙山景区鉴于区域内分布有与宗教文化息息相关的玉皇堂、行宫庙、奎文阁、泰山老奶奶庙、灵光寺等遗址,与诗书文学相关的李白杜甫曾踏足的地方,所以规划以体现宗教与诗词文化遗迹遗址为主,主题思想为“宗教与诗词”。47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玉皇堂、行宫庙与奎文阁位置相近,且象征着历史上泗水民众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信奉,可作为整体景观规划,在彼此间以游道建立联系,形成人文景观游览专线,将他们有效连接。由于过去保护不善以及文革时期的破坏,大部分的主体建筑已无存,仅留残碑、残墙、台阶、遗址等。这些经历时间的洗涤后留存的痕迹,更容易让人回味历史产生共鸣,所以对这类景观,应当以加强保护力度为主,同时补植松、柏类植物,营造庄重的环境感受,而无需再在遗址上重建,否则在斑驳的地基上屹立着颜色新鲜的堂庙建筑,会给人视觉的冲突感,与他们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极不相符。泰山老奶奶庙位于整个景区最东侧的山顶部,与其它景色遥遥相望,形成了独立的景观。它的主殿、配殿以及佛像均保存完好,是当地民众许愿祈福圣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文化优势,传承民俗文化,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应用。由山下到山顶,设置专门的登山步道,沿路可种植松柏、布置佛像、石刻等,形成佛教文化特色的游览路线,将植物景观与文化景观融合。通过对这两处的人文景观的利用,打造凤仙山景区富有宗教特色的人文风貌。在龙门山一带,根据史料的来源有李白杜甫曾登临而作古诗的记载,以此文化特色为线索,打造李白杜甫登临处,可于视野开阔处设立石碑、石牌坊,雕刻诗句“龙门灵雾润泽东鲁,李杜文章光耀中华”(见图5-7)。设计相应的景观如李太白醉酒处、将旁边的一处山泉命名“李白泉”、利用丰富的岩石材料就地取材雕刻李杜诗词碑林等形式,规划形成以诗词文化为特色的整体景观,更好的彰显李杜诗作与泗水文化所割舍不断的渊源。48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图5-7李白杜甫登临处Figure.5-7StepplaceofLibaiandDufu图片来源:结合照片自绘(二)黄山与安山寺景区在老寨山上有抗日时期战斗遗址、安山寺、长峰峪道观及悬棺一座。抗日遗址曾是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也历经了解放战争,至今还保存有当时用过的石碾、石舀和山洞,是革命文化的见证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借助于投影放映的仪器,在山洞中放映抗日影像片段,使这里成为抗日史实的宣传与教育基地,形成以“革命”为文化主题的景区。(三)泉林景区内有卞桥、卞城遗址和泉林行宫遗址两大主要板块,对这两部分的人文景观分别进行规划。古卞城文化区包括卞城遗址区和民俗风貌展示区。对卞桥进行修缮,河流清淤,河岸杂草拔除、岸边补植水生植物,重塑“卞桥双月”之景,弥补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憾;向国内外遗址保护专类园学习,对现存的卞城城址以科学有效的方式保护起来,避免风雨的侵蚀,在保护现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改造村落民居,铺设石板路、增设仿古庭廊,形成古镇乡情文化,营造古泉乡韵味,形成“赏古景、观古迹、居古村”为主题的古文化游览线路,以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为主打,推广古老文化。49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泉林行宫文化区包括泉林行宫、乾隆行宫两部分建筑群落,以古石碑群、石舫、行宫、御桥、孔子文化为主体。规划仍以保护为主,将主要景观进行突出展示。将两处行宫遗迹做保护性展示,旁设展厅,建行宫复原模型,安排专人为游客讲述清朝两代帝王对泉林的深厚感情以及在此衍生出的皇家文化的遗风,使人对古泉林的盛景有间接的印象。泉林石舫遗迹处目前杂草丛生,景观较差,作为珍贵文物却未能得到重视,所以要对湖水开展清理与净化工作,重植湿生植物,对石舫做保护和船体建筑的景观复原。论语中记载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地点位于紫金湖畔,于此处设计独立的园林景观,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以植物、碑刻与亭组景的形式,将孔文化树立,起到宣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见图5-8)。图5-8泉林文化景观Figure.5-8CulturelandscapeofQuanlin图片来源:结合照片自绘文化在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具有传承与象征意义,为人们提供了在追古忆昔中与自然和文化产生精神共鸣的场所。要使森林公园散发精、气、神,就需要让文化像血液一样在其中流动。在特定的场景、环境的限制下,融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历史脉搏等精神财富,才能使景观不仅仅只是景观,更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发挥持续的价值。50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4.7泉水景观规划设计泉水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作为泗水泉林森林公园规划中可利用的一部分,是极具特色的森林资源,对于形成森林公园与众不同的景观有其他资源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展示地域文化也有所帮助。利用泉水资源所进行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泉水的循环利用,避免对泉水的破坏,将泉水景观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展示意境之美,一方面提升泉水资源景观美感,另一方面发展泉水衍生的旅游产品也可以提升知名度。园区内泉水主要以泉群和泉水湖两种形态存在,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泉体姿态分别规划为以体现动态美为主的泉群观赏区和以静态美为主的泉水湖观赏区。(一)泉群观赏区:泉体依托于山石,如百石泉、淘米泉、莲花泉等,但由于季节性原因以及地下水位低,导致目前难寻“清泉石上流”的景观效果。通过在山石间安装压力以及抽滤装置,借助人工措施将泉水引到适当位置,重新营造泉水缓缓流淌的景观。同时保留石上覆盖的藤本植物,一方面对山石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使植物、石、泉水形成共同景观,更显活泼。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是一类涌泉,泉水由地下涌出,经过地层的过滤,纯净透明,或翻腾或冒泡,极富动态美。对于这类泉水,要保护其洁净无污染,避免泉水表面有任何杂物污染景观,同时可在泉水底部散置鹅卵石、种植一些沉水性植物,如黑藻、眼子菜、青荇等,使人能够透过泉水欣赏到植物随水招摇的动态美,在泉水的流动中更多了一分灵气。利用部分山石堆叠假山,形成视觉上仰望的角度,打造人工的瀑布。这种形式的泉水景观规划在其他公园中虽较少使用,但在一定高度的落差下,可以与其他的泉水景观形成明显对比,增添了泉林泉群整体的观赏效果,景观丰富程度。瀑布所形成的景观体量和声音效果与其他泉水表现形式差异较大,气势生动,从人造景观的角度,应当遵循取之于自然更要回归自然的原则,避免突兀,与周围景观形成整体氛围。51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图5-9泉溪景观Figure.5-9LandscapeofSpringstream图片来源:结合照片自绘在游道边营造泉溪景观,使泉体之间建立联系,起到化部分为整体的沟通作用。既能在游人行走的同时展现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推崇的“步移景异”的泉水景观,又能使人置身于泉水中,为游人提供一个亲近泉水的渠道,更好的展现泉水的声音美和触觉美的动态感受(见图5-9)。同时,泉水在流经层叠散置的石体的过程中,水体又不断地被净化,实现了生态效益。在泉溪的一端,可以打造曲水流觞的景观效果作为终结:在石板底雕刻图案和纹路来引导泉水的走向,水流通过这些通透的路径的指引或分散或集中,最后统一归入一处。这样的景观将泉水放置于地面水平线的高度,也使得泉水的形态由动逐渐转为静,体现了一种生命回归土地的思想和人文理念。泉群观赏区的规划主要以体现泉水的动态美的特点为主,包括水质美、声音美、触觉美、人文美等。他们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植物、山石以及游人的体验感紧密联系的。动态的泉水景观的表现也需要借助于丰富和多样化的形式才能更好的展现水体流动起来所具有的特色美。(二)泉水湖观赏区静态的泉水比较少流动,偶有几处冒泡而形成淡淡的水波纹,总体是较为平静的水面。安静开阔的水面可以增强空间感,映射出周围景物的倒影,丰富景观层次,同时依照着天空的色彩而反射出不同的颜色,具有变幻的美。52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面积较大的泉水湖,与泉群相隔一段距离,可设计形成独立的景观。在湖边设置赏泉的亭桥或是靠椅,植一带垂柳于湖岸,或是周边散置几方顽石,使湖岸线有所变化,起到增强观赏性的作用。在湖中央立一尊孔子讲学的雕塑,为这里增添人文情怀,每当夕阳斜照,雕塑好似身披霞光,栩栩如生;薄雾或细雨微淋的天气,湖面水雾环绕,青烟袅袅,也为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见图5-10)。图5-10泉水湖景观—孔子讲学Figure5-10LandscapeofSpringLake—Kongzitogivelectures图片来源:自绘将园区入口处几处独立的、大型的泉水进行硬质围合,形成泉潭。在保护泉水持续喷涌的同时,便于游人驻足欣赏,形成入园时的主要景观点。泉潭相对也比较安静,但是水势比较低,一般需要游人低头向下观望。在构建潭的围栏时,可以先安置台阶架高地势,激发游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引导游人由台阶向上行走。同时要注重栏柱的雕刻与形式的变化,也作为不同泉潭之间的区别,传递石刻艺术的形式美。通过潭的方式,将泉水收于一处,如同面前收入了一方小天地般,带给人奇妙的吸引力。由湖面的开阔和潭的集中两种形式体现泉水的静态美,也体现了水体收放自如的强大的可塑造性,正符合水可随环境而变化形状却始终不会丢失纯净柔和的本质的特性。泉水景观是依托于泉水资源才能形成的,所以保护泉水资源才能使泉水景观得以产生和延续。在适当位置引入植物、山石、雕塑、建筑物等配合泉水景观的营造,以当地的文化和传说为素材,形成美好的环境体验,能够将泗水的泉文化更加广泛的传播。53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水的描写:“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扑溅入地,欲钓台怡怡,欲草木欣[23]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水体姿态万千,富于变化,不被规矩所约束,于异地、异时、异形、异景中皆不同,是可利用的营造景观最好的素材。泉水作为泗水森林公园的组成中最具特色的资源,对于整体景观的营造和提升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5.4.8天象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公园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体现了自然的属性,诸多仅在自然中得以见到的景观便可在森林公园中寻到芳踪,天象景观就是这样的一种体现。它们由自然界天然的要素作用而成,绝非人工痕迹可以模仿的。如海市蜃楼、佛光、云海、极光、雾凇等景观,他们的形成可以说是在天时、地利、季节、光照、树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一定的独特性,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在展现天象景观的规划中,应当充分尊重和表达自然的元素。规划区内地形地貌高低起伏,在山谷间、山顶处形成了一些天象景观。龙门山顶作为观赏日出的好去处,从古就为文人墨客所欣赏,在森林公园景区内将其作为“龙门观日”的景点,尽量使视觉周围的植物不要过于高大以免影响视线,同时相应的设置观赏平台、休息坐凳等设施;同样在位于龙门山的珂篓埠山与望母山之间,每到雨前会因空气湿润而导致山口形成云雾环绕的景观,如同仙境飘然而至,利用这一景将其观命名为“龙门仙雾”,为雨季进入森林公园游赏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一处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景观。将能够在凤仙山观赏到的两种天象景观分别命名为“凤仙云海”和“彩虹飞渡”,在登临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后,可观赏到云海翻涌的壮观景象,山下森林与道路隐没在云海之下若隐若现,给人沧海桑田变幻之感,雨过天晴后时有彩虹飞架在山峰之间,将大自然七彩的光芒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观赏这两处景观的场地可设立观景长廊、浮桥吊桥等,使游人有走入云海之中、踏于彩虹之上的错觉体验。在冬季的森林中尽管少了几分鲜艳的色彩,但常绿的松柏和冰雪为这里打造了一片纯洁的世界,玉树琼花、冰清玉洁,在广袤天地间仿佛洁白也有了深与浅的变幻,给人全身的放松与精神的宁静之感。54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因为天象景观的观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需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森林公园的安全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等的协同作用,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监管、对游客安全游览的引导与保障,根据季节尽可能合理的推算观赏日出的时间范围并对游人及时发布,促使游客对这类景观的观赏范围和时间长度得以尽量扩大化。天象景观与其他的景观有所不同,在这里它使得一切人为的平添都仿佛有了画蛇添足之嫌,他们充分展示了自然的神秘与无穷的变幻,这是人工所无法企及的。北宋画家郭熙曾写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这句话最好的形容了山、水、草木与云雾、烟光等一切天象气候间的密切关联,这些天象要素就犹如精气神般对森林的一切资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5.4.9保护工程规划保护工程的规划是着眼于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在对各种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立足于长远,使景观资源发挥出持久的效益。5.4.9.1生物资源保护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与植物资源两类。在森林公园中,有被列入国家保护级别的野生动物二十余种以及各种长期生存繁殖于此的动物。在人类对森林进行利用的同时,必须保证将这些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所受到的干扰程度尽可能的降低到最小化的程度。在经过调查后,确定动物分布和活动的区域,对这些区域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23]等,加强保护、适度开发。对于各类植物资源,在尊重原有地形植被分布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增添和补植适宜生长的小乔木、灌木、地被、藤本类植物等,丰富植物群落层次和结构,增强森林结构的稳定性;对于植物的长势、范围、分布区域等情况,定期开展调查和记录的工作,古树名木及时保护和更新复壮,对于有病虫害潜在危机的或已发生的,需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55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5.4.9.2景观资源保护对于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应充分保护其完整性和原始性。尤其是对于自然景观资源,如地文景观、天象景观等,因为这些景观多是在大自然的造物者的手中浑然天成的,是在经过特定的时间、一定的季节、自然演变和发展到适当的时刻才能造就的,亦是人类所无法人工建造和轻易企及的,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树木、植被、次生林等景观,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不得破坏其天然性,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划分区域、适度利用、适当美化和丰富景观即可,不应当大拆大建。泗水县留存的各种珍贵的人文遗迹,是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发展最好的体现,也应避免过度追求复古、还原而导致的画蛇添足的修葺,恰当程度的宣传、完善和修护便可达到理想的利用程度。5.4.9.3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森林公园的规划与日后的建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作为行为主体参与到森林公园的活动中来,森林生态环境也随着人的行为的加入,将逐渐从以往未被充分开发时的原始性、单一性逐渐向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这对于森林整体的环境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可见保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首先要引导游客自觉的形成爱护自然的意识,明白拥抱自然的意义不是单纯的从自然中的获得乐趣,更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不要干扰自然进化的路径,要维护自然的平衡,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造,充分考虑人在游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需求,对于食品的运输、产生的垃圾、使用后的水的循环和污水处理等都应有合理的场所进行分类和净化,使人所产生的行为痕迹在特定的场所中完成,不会为生态环境造成干扰。5.5本章小结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各方面的规划设计,从森林公园定位和规划目标入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包括以一级景区—功能分区—二级景观小区的体系划分,以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同时从植物景观、人文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和相关保护工程的角度具体阐述规划设计。将森林公园资源布局较为分散的现状,划分为具有“三位一体”特征的组合方式,既促进了各分区地带发挥自身景观优势,又将森林公园作为整体置于泗水县的布局中,起到相互连接、共同促进的作用。56
第五章泉林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对各类型的森林资源保护为出发点,增加植物种类,丰富景观表现形式,使其更好的展现景观风貌。水质洁净、潺潺不息的以泉林泉群为代表的水体资源,是泉林森林公园最具特色的部分,通过相应的规划和完善,能够促进景观的提升;保存完好、物种丰富的森林植被,是森林公园的主体,利用它们形成风景林、林海景观,也是森林公园的主体景观;大量历史遗址遗迹,为森林公园在自然中又增添了一抹人文神韵;而对于集天时地利于同一恰当时刻才能形成的天象景观,应当尽量避免过重人文痕迹的出现,充分展现自然的魅力。57
第六章结论第六章结论6.1研究结果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从理论的研究和实地考察后,分析相关资源的特点与可利用的部分,结合区域具体情况进行规划的。在规划过程中,利用理论基础和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实际规划方案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规划区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现有的景观资源不够重视,如泉林泉群、卞桥卞城等各类资源和遗迹是极为重要的风景资源,但由于以往的忽视、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这些资源并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基于此,这些资源逐渐萧条而失去了以往的生动面貌。这对于森林公园的建设来说是值得关注与亟待保护开发的,同时对于那些可能依然未被发掘的资源本身来说也敲响了警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分别得到值得借鉴的规划原则和方法。通过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和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以自然风景资源为主的规划模式,利用其独特的地形和植物资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草原的景观特色,它在侧重于生态修复的同时将湿地系统独立规划出来成为湿地公园,形成了特殊的“园中园”的模式,将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成功做以推广;而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文化底蕴、地质变迁等方面与泉林国家森林公园有一定的相似性,它在人文景观营建、利用水系组景以及地文景观资源的展示上对本文的研究也有好的借鉴性。在实行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泗水县生态优势明显,发现森林公园所拥有的景观资源几乎涵盖了全部的风景资源的类型,可利用的资源比较丰富,同时区域周边不同距离范围内分布有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他们整体形成了面积广泛的森林保护地带。泗水泉林森林公园位于其中,它的存在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由于本身地块的分散,使得内部各景区间的衔接有一定的距离,难以形成地理位置上的一致性。因此规划按照一级景区—功能分区—二级景观小区的体系进行,由大及小从而明确了景区的划分和各自景观特色的侧重点。58
第六章结论在功能分区上总体包括生态保育区、一般游憩区、核心景观区和管理服务区这四类,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体现各一级景区特色的二级景观小区,包括泉林景区的泉文化感受区、安山寺景区的人文风貌游览区和度假养生区、黄山景区的森林生态观光区以及凤仙山景区的地质风貌展示区,使每个景区有独立的景观特色,更好的体现了自然景观中的泉水文化、森林体验、植物风貌、地质遗迹等以及代表了孔子文化、李杜诗书、古城遗迹、民俗风情等各类人文景观。通过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两部分,基本实现了对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目的,发挥了景观特色。6.2展望从这里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一些保护力度欠缺的历史遗址遗迹,它们现状不容乐观,这说明一切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应当是资源的保护。包括天然次生林、植物的群落结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泉水的水质、地质遗迹等,只有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这些景观才能按照规划的预期持续性的存在,这不仅是表面上某种事物的延续,更是一个国家对待自然和文化的态度的传承。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建设对于泗水而言,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它对于进一步改善泗水居民居住环境,提升泗水及周边地区居民生活品质,优化泗水生态环境,传承东夷文化,弘扬儒家文化精髓,推进森林文化建设,保护天然次生林、水体资源和文物古迹,促进泗水地方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将泗水的泉林、山林、果林作为“林字招牌”,结合地质遗迹、人文遗迹、山坡林地、泉群和泉文化特色,打造自己的森林旅游品牌特色。宋代朱熹有诗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泗水美景的颂赞,也是在曾经的东夷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为泗水又添了一笔浓浓的文化底蕴。通过此次规划设计,应当明确森林景观既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又要与其他景观相互结合。每种资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形成良好的景观的。在植物、山势地形、建筑物、水体、季相气候之间应是彼此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有时甚至有了人的参与会使景观更具生命力。但“以人为本“已不是建造森林公园的宗旨,更不是建造森林公园的目的,我们仍应当尊重森林资源本身的性质和特色,保持它们的本性,以人的力量和技术为支撑和辅助工具,使森林依旧能以自然的方式延续发展。59
第六章结论由于笔者的知识层次和学识比较浅,对山东泗水泉林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其中必然仍有能够继续深入和完善的内容和知识有待推敲。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发展将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希望森林与人类未来能够更长久的和谐发展。6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萧玉瑜.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李科文.城市森林公园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3]柳尚华.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及其管理.中国园林,1999,15(61):48~49[4]卡尔.斯坦尼兹,黄国平.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上)--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国园林,2001,(5):92~95[5]卡尔.斯坦尼兹,黄国平.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下)--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国园林,2001,(6):82~90[6]DaleGrenier,etc.Ecotourism,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3(25)[7]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森林旅游发展仍大有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2012-12-06)[8]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8[9]吴楚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憩效益经济评价的研究.林业科学,1992,27(10):12~13[10]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2000年4月1日[11]LY/T5132-9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1996年1月1日[12]LY/T2005-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2012年7月1日[13]房利民,于士涛.塞罕坝森林公园风景林建设现状.中国花卉园艺,2009,8:128~129[14]佟敏.泰山风景区环境景观分析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15]刘敏.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和景观营造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6]刘兵.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段人文景观及空间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7]刘凌.泰山景观配置的整体构思.旅游学刊,2001,6(4):50~53[18]泗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1.泗水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27~242[19]泗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2006.泗水县志(1989--2003).济南:中国出版社出版:327~328[20]薛达,罗山.论生态风景林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规划汇刊,2001,(6):77~78[21]张金芝,潘文兵,张靖等.山东省内森林公园的森林植物与森林景观.山东林业科技,2000年增刊:77~7961
参考文献[22]杨式瑁.论山东森林公园主体景观建设.山东林业科技,2001,(6):29~31[23]郭熙.林泉高致.北宋[24]房仕刚.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对比研究.防护林科技,2008,(4):82~84[25]宋钰红等编著,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09~25[26]王妍.北京新城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庞芳.山东泗水泉林泉群风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8]李梓雯.龙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9]丁芹.日照奎山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0]王娜.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与研究—以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北区景观设计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1]任娜娜.泗水县典型泉水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2]林俊.长寿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3]章笕.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的范围及分类体系构建.浙江学刊,2013,(1):178~182[34]ThomasPandHustad.TheJoum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4:11(5)[35]NavehZ.andLiebermanA,1993.LandscapeEcology(secondedition):Springer-Verlag,305~314[36]AnastasiasXepapadeas.EconomicPolicyfortheEnvironmentandNaturalResources.EdwardElgarPublishingLtd,1996[37]JohnOrmsbeSimonds.LandscapeArchitecture.Mcgraw-hillBookCompany,2001.No.5[38]李宇雪,黄桂丹.森林公园植物景观改造提升思路.现代园艺,2012(12):122~124[39]FranciscoAsensioCerver.ThemeandAmusementParks.HearstBooksInternational,1997[40]KevinMeethanYork:managingthetouristcity.Cities.1997,(6):333~342Research,1992[41]DouglassRobertW.ForestrecreationNewYork:PergamonPress,1982[42]HoughtonDSLefkowitzandDLSkole.ChangesinthelandscapeofLatinAmericabetween1850and1985.Progressivelossofforests.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1991,38(43~72)[43]YanFu.ConservationforthelandsacapeecologicaldiversityinWulingyuanscenicareaofChina.JournalEnvironmentalSciences.2003,15(2):284~288[44]张璐.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5~43[45]ColvinJ.Theseientistandeotouismbridgingthegap.EcotoutismandResourceConservation.J.A.62
参考文献KeesleredNewYorkAssociationofForestmanagers,1991[46]RowantreeRA.Ecologyoftheurbanforest:IntroductiontoPartI.UrbanEcology,1984,2(8):1~11[47]MillerRW.Urbanforestry:PlanningandManagingUrbanGreenspace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7[48]WangYan,PengZhenhua,Wangcheng.Developmenttendencyofurbanforestryinthe21century.ForestResearch,2003,16(6):748~753[49]RiuchardT,Tforman.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231~245[50]Daniel,TC.andSchroeder,H.W.Scenicbeautyestimationmodel,predictingperceivedbeautyofforestlangscapes.IntheProceedingsofOurNationalLandscape.USDAForestServiceTech.p.PSW~35[51]Berkeley,Calif.Southwest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1979:514~523[52]温莺蕾.浅谈水体景观的设计—以泉城济南为例.四川建筑,2010,30(2):18~20[53]DnaielT.C.Mappingthescenicbeautyofforestlandscapes.LeisureScience,1997,1(1):35~53[54]H.Wang,G.F.Shao,L.M.Dai,andI.C.Soc,ChangesofforestlandscapebasedonhistoricalmanagementinnortheasternChina,2009[55]A.MiyamotoandM.Sano,“Theinfluenceofforestmanagementonlandscapestructureintheforestregion,”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6):248~256[56]梁金兰,郭双宇.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8(2):83~86[57]陈鑫峰.森林美剖析—主论森林植物的形式美.林业科学,2009,(3):23~2563
致谢致谢感谢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导师史建忠、陈君帜给予的无微不至关怀和帮助,在每次跟随导师出差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以及在实践应用中的方法,这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巨大的帮助。师从于他们,是一件幸运又骄傲的事情。感谢团队里的高利建、马鑫、龚利军同学在每个学习与相处的日子里对我的帮助,与你们并肩同行的日子将会成为最美好的回忆;感谢室友左少卿同学对我在学习上的帮助和建议,遇到你使我懂得为目标而全身心努力的过程是最美好的。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与家人,你们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是我最强大的港湾。致谢人:日期:2015年6月25日64
中文摘要森林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涵盖了众多的自然资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切生物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森林发挥着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降尘减噪等一系列的生态效应。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了解森林公园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与森林公园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的理论做以理解和探讨,分析实际案例,总结归纳优秀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手法。基于对实地的调研和有关资料的搜集,了解规划场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对山东泗水泉林森林公园展开景观规划设计。从研究目的和意义入手,明确森林公园规划的总体背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使得森林公园的规划具有时代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做阐述,有助于规划设计围绕着理论基础进行展开。从对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类型、规划设计的理解及功能方面进行归纳概括,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森林公园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从早期对森林公园的定义到后期国家林业部门的权威发布,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准确和全面,可以看到我国对森林公园的学术研究与行业规范越来越清晰明确,也说明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一直处在良好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森林景观的类型,对利用景观资源进行规划和设计具有基础指导性作用,同时将人文与植物、植物与水体、地质等各类型资源之间相互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组景作用,对于开展景观资源的现状调查与森林公园景观的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有助于提炼出具有参考性的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选择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对其在自然景观的展示和手法上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在自然景观的规划设计上形成借鉴;在人文方面与泗水泉林有相似之处、更加注重彰显人文景观的同时将自然与文化良好结合的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分析案例,在地域文化方面有更好的共通性,通过对设计理念和主要景观节点的分析,总结归纳它们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以及对珍贵资源的保护手法上的优点,为泗水泉林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65
在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森林公园基本情况的介绍和资源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资源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规划设计能够因地制宜。从地理区位入手,分别介绍了自然景观资源现状和人文景观资源现状,通过对场地现状的调研和了解为后续的规划工作做准备。将地文、人文、水文、天象资源等进行分析,探讨各部分景观资源的优势、利用价值和前景,将能够体现当地景观特色的部分提炼出来,便于找到规划的侧重点;同时发挥可借鉴的景观资源,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起到补充效果。地质景观资源应当尽量体现其原始粗犷的自然的风貌,有针对性的展示或开展复绿工程,历史遗迹则在保护和还原的基础上应用,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针对最具特色泉林泉群,作为规划的重点。在主要规划部分,从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两方面进行。根据地理位置和景观资源特色,将森林公园资源布局较为分散的现状,划分为具有“三位一体”特征的组合方式,既促进了各分区地带发挥自身景观优势,又将森林公园作为整体置于泗水县的布局中,起到相互连接、共同促进的作用。设定规划主题为“泉隐于林,林立于园”的理念,以此定位和规划目标入手,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整体区域划分体系为一级景区—功能分区—二级景观小区,既能够体现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又得以使每个景区的特色突出。具体的规划内容包括植物景观、人文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和相关保护工程,同时结合相关游览线路、植物种类的选取等。规划以自然和人文为同等重要的要素,展示形式包括独立成景以及各类资源组合成景等方式。总体规划布局以对各类型的森林资源保护为出发点,增加植物种类,丰富景观表现形式,使其更好的展现景观风貌。作为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应当使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长久发展作为目标,让它不仅发挥森林作为重要自然系统组成部分的生态功能,更能够为当地和周边居民提供精神放松和游憩的良好场所。规划和设计是对森林公园开发营造的基础步骤,尊重自然,在对其各类资源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实现有效的规划,着眼于长远使森林在自然的演变中具有规律性有富有变化性。文章总体规划为森林公园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而服务,具有积极的意义。6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农业示范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北省大城县为例
- 凤阳县赵庄美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计——潍坊市白浪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宜居宜业宜游导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山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岩石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以青岛植物园为例
- 成都市公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祝国寺·望山陵园为例
- 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南京民国郊球场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 新农村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草佛寺村为例
- 水位变动下聊城城区徒骇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湿地型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潘安湖湿地农业园为例
- 潮白河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祁县谷恋慢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织补城市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马蹄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西安临潼芷阳湖公园秦汉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西安临潼鹦鹉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许昌宏安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闽侯县流洋村景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