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126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绵竹红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总则1.1.评价任务的由来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名酒之乡——四川省绵竹市境内什地镇镇上,拥有得天独厚的白酒酿造环境和悠久的酿酒历史。厂区现有占地面积约27亩,公司原属大地红酒业,于2007年转让给曾维华,现隶属于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由位于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的瓶装分厂、新市镇范存村的宣公酿造分厂、什地镇的红运酿造分厂三个分厂组成,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是宣公酒业子公司之一。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原有40排火生产线,基础酒生产能力7000t/a。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公司部分厂房、白酒生产设备、办公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公司在绵竹市当地政府及党中央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已基本恢复震前生产能力。但目前厂区狭窄,厂区生产车间及仓储设施不够、工艺设备老化,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公司在绵竹市当地政府及党中央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已基本恢复震前生产能力。且红运酒业是具有30年历史的集体企业,多年来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落后的工艺装备和狭小的工作场地等诸多因素,己严重制约企业更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中,不利于公司的做大做强。但考虑到与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大漠酒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苁蓉保健酒即将投入生产,公司抓住这次机遇,拟征地150亩实施绵竹红运酒业整体搬迁项目。绵竹红运酒业整体搬迁项目将实施分期搬迁,一期建设苁蓉保健酒生产线及办公用房等设施,二期实施40排火白酒生产线及库房等设施整体搬迁。本期“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改项目”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二期工程,项目经绵竹市经济局备案通知书同意立项,用地经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国土资[2009]223号审查同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之规定,该项目在开始建设前应开展环评工作。该项目业主绵竹红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向绵竹市环境保护局申报登记后,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业主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我院在接受委托任务后,在资料收集整理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收集和分析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并认真分析和理解了该项目的技术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项目报告书的编制工作。1.1.评价目的及评价原则1.1.1编制目的编制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目的,旨在通过环境调查和现场监测,在了解工程所处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征,对工程项目污染源的发生位置、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和最终排放量、防治污染措施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可能产生的变化,分析本工程的建设是否存在重大环境问题,对各类污染物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提出尽可能减少或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建议,为领导部门审查和决策、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1.1.2评价原则本项目属技术改造项目,根据项目特点,我们确定本次评价工作原则如下:(1)查清现有污染源和现存环保问题。根据企业现有废水、废气验收监测资料对现有污染源的分析,通过对现有污染物治理排放情况、循环水利用情况、清污分流情况、环保机构设置和管理情况、排污口规范情况等的全面分析,明确企业目前存在环保问题。(2)认真进行本项目工程分析。分析其污染源强,贯彻“清洁生产”、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污染控制方针,算清企业生产的“环境帐”,核算项目实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在工程分析中,重点进行产污环节的分析,核定工程污染源强。(3)弄清环境质量现状。通过环境现状监测弄清工程所在区域地表水、环境空气、声学环境现状,并对上述环境要素进行评价。考核目前项目是否满足当地环境质量的要求。(4)对工程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从环境风险角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5)对工程拟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有针对性的提出污染防治对策措施。(6)对项目环境经济损益进行分析,论述项目改造后的环境经济效益。(7)通过评价,对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是否可行作出明确结论,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1.1.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10.01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995.1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水土保持法》(1991.6.2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2.28修订;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令;9.国务院令第344号《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1.1);1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3.《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环发[2001]56号;1.1.1技术文件(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6)《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7)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部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号);(8)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局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9)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10)国家环保局、建设部环发[2001]56号“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2)《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3)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府发〔2007〕39号)。(1)《四川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1.1.1项目依据(1)绵竹市经济局《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川投资备[51068310101402]0047号;(2)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关于绵竹红运酒业公司年产5000吨苁蓉保健酒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竹国土资[2009]223号;(3)省财政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国白酒金三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2.产业政策和当地规划的符合性分析1.2.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白酒生产线”属于第二类“限制类”。“第十八条 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本项目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实行整体搬迁,采用先进国家专利技术“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自动节能沸腾蒸锅进行升级改造”,搬迁后生产能力保持不变,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市场,因势利导,控制增能,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扶优汰劣,力争今年迈出实质性步伐,经过几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四川省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自行研究了一套保健酒生产加工技术,在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搬迁升级改造,本次改造完成后,全厂基础酒生产能力仍为7000吨/年,项目建设符合国发[2006]11号文的要求。(3)项目经绵竹市经济局备案川投资备[51068310101402]0047号审核,准予备案,符合产业政策。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要求。1.1.1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依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联合发出《关于发布实施〈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精神,该通知中“白酒生产和酒精生产(除燃料乙醇项目外)被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今后,凡是新建、扩建和改建白酒和酒精生产线需要新增用地的,各级发改委和国土部门一律不得办理有关手续”。项目属于整体搬迁技改项目,用地位于什地镇共和村八组红运酒业二期预留用地,征地已于一期完成(见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竹国土资[2009]223号文),符合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因此,项目的选址符合当地规划,满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联合发出《关于发布实施〈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的规定。1.1.1选址合理性分析项目所在地位于绵竹什地镇镇边。距离绵竹市7.5km,距离德阳市市区25km,新增用地面积150亩。项目东北面约150米为什地镇,东南厂界及西南厂界紧邻绕镇路,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清新、自然环境好,属于乡村环境,无污染型工业企业和矿山,适应酒厂建设,不存在周围污染源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受纳水体白沙泉由于地震原因目前已经干枯,当地居民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及自来水,受纳水体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综上所述本评价认为该项目厂址选择合理。1.1.2与当前能源政策的符合性本项目采用较成熟的蒸粮蒸酒混蒸工艺,与单独蒸粮和蒸酒比较降低了蒸汽用量;生产冷却水循环利用率≥99%,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底锅水部分用于抹窖,起糟黄水进行综合利用。但是生产工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水平介于二到三级之间,符合当前的国家有关的节能降耗的政策。1.2.评价所采用的标准本项目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下:1.2.1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环境噪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1.2.2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水排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厂界噪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施工噪声:《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具体值见表1-1。表1-1.评价所采用的标准及标准限值序号名称采用标准标准限值备注1地表水环境GB3838-2002Ⅲ类水域pH:6~9,BOD5≤4mg/l;CODCr≤20mg/l;氨氮≤1.0mg/l;石油类≤0.05mg/l;2环境空气GB3095-1996二级SO2:日均值0.15mg/Nm3,1小时平均值0.50mg/Nm3;NO2:日均值0.12mg/Nm3,1小时平均0.24mg/Nm3;TSP:日均值0.30mg/Nm3。3声学环境GB3096-2008的2类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4水污染物排放(GB8978-96)一级pH:6~9;CODcr≤100mg/l;BOD5≤20mg/l;SS≤70mg/l;氨氮≤15mg/l;T-P≤0.5mg/l;5大气污染物排放GB16297-1999二级粉尘≤120mg/Nm3(3.5kg/h)15米排气筒6厂界噪声GB12348-2008Ⅱ类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施工期噪声GB12523-90土石方昼间75分贝,夜间55分贝;打桩昼间85分贝,夜间禁止施工;结构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装修昼间65分贝,夜间55分贝。1.1.拟建厂址周围环境介绍项目所在地位于绵竹什地镇镇边。距离绵竹市7.5km,距离德阳市市区25km,厂区占地面积约150亩,距离原有厂址约500米。项目用地东面为一期苁蓉保健酒灌装车间和不锈钢灌区,北面约150米远为电缆厂,西北面约10米远有一户农户,约50-60米远有7-8户农户,东北厂界临绕镇路处有6户农户;东南厂界和西南厂界紧邻什地镇绕镇公路,对面居住约31户居民。项目所在地约1.5km处为白沙泉,由于地震原因,目前河道已干枯。项目的外环境关系见附图。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1地表水及当地居民取水情况地表水:项目受纳水体白沙泉目前河道已干枯,地震前主要水体功能为行洪、农灌;居民饮用水情况:附近的居民饮用水源为地下水或自来水。1.2.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1.2.1污染控制的目标根据本工程特点,我们在评价中要贯彻“以新带老、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的原则,控制污染物使其全面排放达标,并满足当地区域总量控制要求。1.2.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本项目特点及拟建厂址周围环境情况,本报告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什地镇居民、周围居民等;环境噪声的保护目标:周围农户等人群聚居处等;地表水:保障白沙泉评价河段的水体功能和水质类别不因工程项目的建设从而发生变化。根据拟建工程厂址与周围环境敏感点关系,评价确定的保护目标见下表。表1-1.环境保护目标表保护要素名称方位距离备注环境空气(GB3095-1996二级标准)居民EN110-200m6户,敏感点春雨休闲庄ES30m敏感点居民ES30m约16户,敏感点居民WS30m约15户人,敏感点农户WN10m1户,敏感点农户WN50-100m约7-8户,敏感点声学环境(GB3096-2008中2类声环境功能区)周围200m范围内的散居农户地表水(GB3838-2002Ⅲ类水域)白沙泉主要功能为行洪、灌溉。除此以外,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依据法律法规需要特殊保护的敏感目标。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因子1.1.1地表水环境1.1.1.1评价等级项目建成后废水主要是酿酒产生的冷却废水、底锅水及生活废水。酿造分厂污水中污染物主要是COD和氨氮,其成分属简单,与生活污水一起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排入白沙泉。白沙泉水域功能为行洪和灌溉,受纳水域属于Ⅲ类水域。按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本次地表水评价属于三级。1.1.1.2评价范围由于项目受纳水体白沙泉目前河道已枯竭,本环评将不对白沙泉评价,仅对其废水接纳的可行性进行分析。1.1.1.3评价因子根据污水排放特征和地表水环境特征,评价因子选择:pH、CODCr、BOD5、SS、氨氮、石油类。预测因子:CODCr、氨氮。1.1.2环境空气1.1.2.1评价工作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的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按如下模式计算出等标排放量。Pi=Ci/C(0i)×100%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此次技术改造,原有厂区的40条生产线整体搬迁至新厂区,全部采用天然气或沼气做燃料,淘汰锅炉,采用先进的国家专利技术“自动节能沸腾蒸锅”。燃烧后烟气可直接经烟囱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达标排放。项目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在窖池、甄酒产生的少量不凝结蒸汽,该部分废气为水蒸气和酒精的混合物,以无组织排放形式排放。另外就是加工粮食时产生的粉尘,这些污染物均属于间断排放。因此,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判定如下表:表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大气污染物二级标准小时标准(mg/Nm3)最大占标率Pi(%)D10%《导则》(HJ2.2-2008)判定标准本工程执行级别一级二级三级TSP0.903.550Pmax≥80%,且D10%≥5km其他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三级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该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为三级从简。1.1.1.1评价范围根据三级评价要求,并视工程环境具体情况,本次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含重建厂址在内的5×5km2范围内。1.1.1.2评价因子现状评价因子为TSP、SO2;预测因子为TSP、SO2。根据污水处理站异味情况划定卫生防护距离。1.1.2声环境根据(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的技术要求及规定的关于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即:5.2.2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O类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以上(不含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5.2.3: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5.2.4: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3类、4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A)以下(不含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本项目处在适用GB3096-2008规定的2类区域的中型建设项目,项目噪声源主要是炉灶风机、水泵、进出车辆噪声,通过总平面合理布局,炉灶风机、位于封闭厂房内,水泵经过隔声降振措施处理后,预计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点目标噪声级别值无明显变化,处于3dB(A)范围之内,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声环境应为三级评价,评价范围为厂界外100米内及附近的噪声敏感点。1.1.1环境风险评价等级本项目在储运过程中主要有风险性的物质是保健酒,主要成份为乙醇,含量约为65%,明火可以点燃,化工手册中无基础酒的理化特性。项目设不锈钢贮酒罐、吨坛等,共计约795t,折算成乙醇,即为516.75t。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关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原则(见表1-5),本项目基础酒储存场构成重大危险源,确定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为一级。表1-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识别表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一二一一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非重大危险源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一一一一评价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基础酒的特点,对项目提出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尽可能将风险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1.1.专题设置、评价重点1.1.1.专题设置1.企业现状概况2.工程概况和工程分析3.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4.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5.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风险事故分析7.清洁生产、总量控制8.公众参与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1.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12.评价结论及建议1.1.2.评价工作重点在深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表水环境、环境空气、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环境风险为评价重点。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评价工作主要内容1.1.1.调查部分a调查评价区域及目前企业厂址周围区域基本情况b调查拟建项目外环境关系,评价区域内取、排水口情况,给出外环境关系图,提出污染控制和保护的目标c调查拟建项目区域污染源情况d收集调查拟建项目区域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有关情况e收集调查拟建项目区域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有关情况。1.1.2.现状监测资料的获取及评价a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现状监测资料并进行评价b收集环境空气现状监测资料并进行评价c对声学环境进行现状监测并进行评价1.1.3.评价成果环境影响报告书1.2.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1.2.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本项目在工程施工期间,将给当地环境造成如下影响:施工建筑扬尘对局部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施工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对施工区周围的声学环境有影响;施工废水及施工营地中的生活污水外排对水环境有影响;占用土地、工程开挖会引起局部的生态环境破坏;工程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碴若处置不当,可能造成局地水土流失,对局地生态环境有影响等。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但施工期的影响大部份是暂时的,在施工结束后受影响区域的各环境要素大多数可以得到恢复。施工期的主要评价因子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的识别和筛选见表1-5。1.1.1.营运期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与筛选工程建成后对营运期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废水可能对地表水环境有影响;燃气炉灶烟气、生产车间粉尘可能对环境空气有影响;设备噪声、引风机、泵等对声学环境造成影响;槽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处置不当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等。工程营运期的影响是长期的,且部分影响是不可逆的,主要的评价因素是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声学环境、固体废物及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及筛选见表1-5。表1-1.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名称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植被水土流失动植物保护噪声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工业农业生活质量施工期影响性质短期YYYYYYYYY长期Y可逆YYY不可逆YYYYYY直接YYYYYYYY间接YY有利YY不利YYYYYYYYY营运期影响性质短期长期YYYYYYYYY可逆不可逆YYYYYYYY直接YYYYYYY间接YY有利YY不利YYYYYYY备注“Y”表示有关联影响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评价程序评价程序主要分为三部份:①前期准备工作,现场工作;②现场监测与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与室内计算;③环评报告书编制与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设置评价专题确定评价范围及重点、监测布点及具体工作内容,确定评价标准现场调查、监测及资料收集工程分析现场调查及资料补充充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声学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气象及水文特征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绵竹市环保局审查是否满足要求否是工程环保措施设计依据图1-1环评工作技术路线图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企业现状1.1.基本情况四川省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什地镇,距离绵竹市7.5km,距离德阳市市区25km,厂区占地面积约27亩。红运分厂原属大地红酒业,于2007年转让给曾维华。现有固定资产590万元,职工342人。经过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后,公司现有40排火生产线,已恢复到震前基础酒生产能力7000t/a的规模。红运酒业灾后重建工作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已于2010年6月通过并取得批复,但由于场地的限制,污水处理站、风险应急池等环保设施现并未建设,随着本项目的实施,遗留的环境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一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苁蓉保健酒生产线,老厂区无苁蓉保健酒生产项目,因此,和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问题主要老厂的污染问题。企业原有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2-1。表2-1.企业现有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表工程分类项目名称建设内容主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体工程发酵车间40排火线,生产能力达7000t/a冷却水、冷凝水、底锅水、起糟黄水、湿热汽、酒糟冷却水:经过沉淀池后外排生活废水:送污水处理站黄水:综合利用湿热汽:车间通风丟糟:外卖锅炉每排火线配备一台0.5t的燃煤锅炉,烟囱高度18米烟气、煤灰渣、噪声、废水烟气:高空排放煤灰渣:煤灰渣承包人送水泥厂综合利用;噪声:基础减震,建筑隔声辅助工程冷却水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多余废水外排泵噪声、冷却废水噪声:基础减震,建筑隔声冷却水:沉淀后外排水泵房采用地下水泵噪声噪声:基础减震,建筑隔声公用工程给、排水管网///蒸汽管网///配电工程///储运工程粮食库2间,含粮食筛选、粉碎粉尘、噪声机器自带除尘设备、建筑隔声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储酒车间1间,共有648个吨坛(陶瓷罐)泄漏后燃烧和污染水体的风险无储酒罐区(不锈钢贮存罐)60t,4个;10t,4个;办公及生活设施办公区2F砖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送垃圾填埋场,生活污水送沼气净化池处理后农用施肥,多余部分外排。门卫/厕所/环保设施沼气净化池容积为50m3/d噪声、废水、污泥、异味、沼气沼肥:用于农用施肥异味:封闭处理沉淀池容积50m3下表是企业2007-2008年度的原辅材料表:表2-1.原辅材料消耗表项目名称年消耗量配方比例原料高粱(t/a)13242.658小麦(t/a)1892.120大米(t/a)1892.116糯米(t/a)1514.15玉米(t/a)3781辅料曲酒(t/a)4351.2/谷壳(t/a)4730/能源煤(t/a)9722.3/电(万Kwh)49/1.1项目原有“三废”治理措施及排放情况1.1.1.废水的产生及治理目前废水主要有底锅水、地坪冲洗水、起糟黄水、生活废水、冷却水、锅炉房直排废水。各类废水治理措施如下:①蒸酒产生的起糟黄水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每天产生量约3t,全部用于窖池维护(养窖养糟、踩封窖泥、抹窖),不外排。②蒸酒车间的底锅水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蒸酒之后全部排放,排放特征为间断排放,每天一排火约有0.15m3排放量,约为6m3/d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地表水域。③冲酸阶段产生的酿造冷凝废水,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约为109.76m3/d,进入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地表水域。④蒸酒车间冷却水主要污染物是SS,生产1t基酒约耗用4t冷却水,每天约耗用93t,其中50%用来润粮、母糟用水,10%用来做底锅水,多余部分经过沉淀后排放。排放量约为37.3m3/d。⑤车间的地坪冲洗水含有少量的COD、BOD5、SS、NH3-N等,地坪冲洗水进入沉淀池后外排,排放量约为3m3/d。⑥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厕所,主要污染物是COD、BOD5、SS、NH3-N等,按每人每天50l计算,产生量约为23.5m3/d,生活污水经沼气净化池后沼肥农用施肥。⑦锅炉房等废水直排,进入雨水管直接排放,每天约3t。项目每天排放的废水量为182.56t/d,只经过沉淀池处理后直接排放,经过镇上排污渠约1公里排入白沙泉。根据绵竹环境监测站对于2009年4月12日对红运酒业工业废水的监测报告,外排废水pH值6.16、BOD550mg/L、CODCr223.73mg/L、NH3-N12.886mg/L、T-P0.304mg/L,除BOD、COD其它指标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要求。酿造废水中pH、色度及SS、COD、BOD5、NH3-N、T-P浓度是非常高的,只经过沉淀池处理后是不可能达标排放的。分析原因,本环评认为项目存在冷却水稀释排放的可能。因此,本环评类比同类行业,对绵竹红运酒业的废水排放进行源强分析,见表2-4。表2-1.项目废水中污染物情况表分厂项目废水量pHCODCrBOD5SSNH3-NT-Pm3/d无量纲mg/lmg/lmg/lmg/lmg/l底锅水67~8288001700058001053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红运酒业酿造冷凝废水109.769057.771950.023162.6958.1613冷却废水37.3--32--地坪冲洗水3848.92507.871137.459.28-锅炉房废水3--30--送沉淀池合计159.067~87352.71996.52430.744.32.0生活污水(沼气池处理)23.57~820040030028-可见,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非常高,只经过沉淀池的处理是不能达到《污水物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1.1.1.废气的排放及治理项目的废气主要是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粮食加工产生的粉尘及少量的工艺废气。粮食加工产生的粉尘经过设备自带的除尘设备除尘后外排。工艺废气:酿造车间有少量工艺废气产生,主要在窖池、甄酒产生的少量未凝结蒸汽,该部分废气为水蒸气和酒精的混合物,以车间无组织排放形式排放,采取机械通风排至室外,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要求。燃烧烟气:红运酒业每条火线配备一台0.5t/h的燃煤锅炉,所采用的锅炉型号基本同宣公酿造分厂一致,类比绵竹监测站于2007年对宣公酿造分厂锅炉烟气的监测数据可知,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排放量为11090Nm3/h,烟囱高度18米,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2087mg/m3,烟尘排放浓度为217.9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超标,污染物排放浓度不能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第Ⅱ时段标准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1.1.2.固体废物固体废物主要有:丟糟、除尘器收集的粉尘、生活垃圾、煤灰渣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级处置措施见表2-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2-1.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一览表单位:t/a序号名称产生位置数量处置措施1丟糟酿造车间25108即产即卖,外卖做动物食料,综合利用3生活垃圾生活设施17.1送垃圾填埋场3除尘器收集的粉尘粮食加工车间0.7粮食粉尘,全部回用于工艺中4煤灰渣及收尘锅炉房7583外卖做建材,综合利用合计32708.81.1.1.噪声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是车间通风设备、水泵等产生的噪声,强度约为85分贝。表2-2.本项目主要噪声源及治理情况表主要噪声源声级dB(A)治理措施治理后室外声级dB(A)车间通风~75设置隔离平台<65引风机88选用低噪声设备,封闭厂房,对风机采取基础减震、消声措施<65各类泵85封闭式水泵房隔声、加柔性接头、基座设减振装置<65锅炉85总图合理布置,建筑隔声<65根据绵竹市环境监测站于2009年4月12日对红运酒业老厂区的噪声监测数据,见表2-6,各噪声源采用建筑隔声、消声后及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基本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要求(昼间≤60dB,夜间≤50dB)。表2-3.噪声监测结果表dB(A)监测点名称噪声来源监测结果及评价昼间夜间红运酒业厂址东界工业53.047.0红运酒业厂址北界工业51.045.0红运酒业厂址西界工业49.042.0红运酒业厂址南界工业54.049.0《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要求(昼间≤60dB,夜间≤50dB)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红运酒业老厂区污染物排放情况见下表2-7。表2-1.原有工程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类型排放源产生情况排放情况达标状况废水地坪冲洗水底锅废水酿造冷凝水生活污水排放量47718m3/aCOD:7352.7mg/L,350.86t/aBOD5:1996.5mg/L,95.33t/aNH3-N:44.3mg/L,2.11t/aT-P:2mg/L,0.095t/a排放量47718m3/aCOD:7352.7mg/L,350.86t/aBOD5:1996.5mg/L,95.33t/aNH3-N:44.3mg/L,2.11t/aT-P:2mg/L,0.095t/a经过沉淀池+二级生化处理后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废气锅炉烟尘排放量8540m3/h烟尘:217.9mg/m3,4.47t/aSO2:2087mg/m3,42.78t/a排放量8540m3/h烟尘:217.9mg/m34.47t/aSO2:2087mg/m3,42.78t/a高空排放加工粉尘无组织排放达标排放设备自带除尘设备,达标排放噪声机械设备噪声70-85dB(A)室外:昼间<60dB(A)夜间:<50dB(A)达标固废丢槽25108t/a回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生活垃圾17.1t/a填埋除尘器收集粉尘0.7t/a粮食粉尘,全部回用于工艺锅炉炉渣7583t/a外卖做建材1.1.企业存在的现有环保问题及以新带老措施项目灾后重建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于2010年6月通过审查,并取得批复。但由于场地的限制、设备老化等原因,污水处理站、风险应急池等环保设施现并未建设,随着本项目的实施,将针对企业原有环保问题通过迁建工程将加以解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水资源消耗,实现“增产、减污、增效”。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燃煤锅炉二氧化硫不达标排放;2.污水排放没有实行清污废水分流排放,废水排放存在稀释排放达标的问题;3.冷却水没循环使用,浪费水资源严重;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项目构成重大危险源,但是无相应的检测设施、报警装置等,无应急水池、企业也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5.丢糟无临时存放场所,随意堆放在车间内。项目实施整体搬迁后,将对废水进行清污分流,并建设污水处理站,废水可实现达标排放;淘汰燃煤锅炉,采用先进的国家专利技术“自动节能沸腾蒸锅”,采用天然气为燃料,烟气可实现达标排放;对丢糟暂存场进行三防处理,避免污染空气、地下水;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因此,原厂区未治理的污染物,通过迁建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达标排放。1.1.项目一期建设和二期建设之间的依托关系绵竹红运酒业实施整体搬迁技术改造完成后,将达到基酒生产能力7000吨、苁蓉保健酒生产能力5000吨的生产能力。项目搬迁技改分两期实施。新厂区占地面积150亩,全厂整体搬迁建设内容包括有:(1)主体工程:酿造车间、罐装车间;(2)公用工程:变配电、给排水设施;(3)贮运工程:粮库、贮酒库、大罐区;(4)环保工程:污水处理站、污泥、废渣暂贮存棚、新建冷却水循环系统、风险应急池;(5)生活服务设施:办公楼、宿舍楼等。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规划用地面积:101717.629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积:554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709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52776平方米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办公及生活用房建筑面积:4963平方米建筑密度:0.55容积率:0.57绿地率:0.2露天灌区用地面积:6120平方米一期工程为年产5000吨的苁蓉保健酒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内容有灌装车间、成品及半成品库房、露天储酒灌、宿舍楼、办公行政楼及配套的基础设施,新建有两条灌装生产线;二期为年产7000吨的白酒技术改造项目,搬迁技改40排火生产线,建设内容有酿造车间、蒸谷壳车间、原粮库房、储酒灌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管网、绿化、办公楼、倒班宿舍、食堂、污水处理站等公辅设施按一、二期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具体的实施见表2-8。表2-1.一期建设和二期建设之间依托关系名称生产规模(万吨/年)生产时序主体工程灌装车间苁蓉保健酒65°5000吨/年一期发酵、蒸酒车间基础酒65°7000吨/年二期储运工程露天灌区不锈钢储酒罐60t,4个一期不锈钢储酒罐120t,4个二期不锈钢储酒罐10t,10个二期不锈钢储酒罐5t,7个二期成品及半成品库房一期原粮库房二期公辅设施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管网、绿化、办公楼、倒班宿舍、食堂、污水处理站等公辅设施满足一、二期需要一期环保设施污水处理站1座,处理能力为250m3/d,满足一期、二期的需要一期沉淀池50m3一期风险应急池容积为1000m3,满足一期、二期的需要一期冷水循环系统冷却池容积50m3二期丢糟暂存场二期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项目现有污染物排放汇总表2-1.项目现有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单位:t/a)污染源污染物红运老厂区一期项目合计大气污染物烟尘4.4704.47SO242.78042.78水污染物CODcr350.861.74352.6BOD595.330.3595.68NH3-N2.110.262.37T-P0.0950.030.125固体废物丢槽25108025108生活垃圾17.14562.1除尘器收集粉尘0.700.7锅炉炉渣758307583肉苁蓉药渣05050废硅藻土00.50.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建设项目概况3.1.工程概况1.1.1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单位:四川省绵竹红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八组建设性质:搬迁技改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部分自筹,部分申请银行贷款。预计投产日期:2011年12月。1.1.2本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厂址位于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八组二期预留用地范围内。项目用地已于一期征地完成,本期不新征土地,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50亩,本期项目项目用地102亩。建设内容:(1)主体工程:发酵、蒸酒车间;(2)辅助工程:蒸谷壳车间、冷却水循环系统;(2)贮运工程:粮库、露天不锈钢储酒罐;(3)环保工程:废渣暂贮存棚。1.1.3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一)、生产规模根据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川投资备[51068310101402]0047号文,本项目搬迁前后不涉及扩能,生产能力仍然为年产7000吨白酒(65°)。其中5000吨将供给本项目苁蓉保健酒生产,2000吨外售。(二)、产品质量标准基酒产品均为浓香型白酒,度数为6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产品质量参照《浓香型白酒质量标准》(GB/T10781.1—2006)执行。1.1.1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3-3。表3-1.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工程分类项目名称建设内容主要环境问题建设时间施工期运营期主体工程发酵、蒸酒车间5栋连排车间,砖混结构,204m×36m。建设40排火线,基础酒生产能力达7000t/a,全部为直燃式酿酒方式。每排火包括40个窖池、甑子一个。(1)施工机械、车辆噪声(2)施工废水、建筑场地生活污水(3)施工扬尘及施工车辆废气、装修施工涂料及油漆废气(4)施工废料及垃圾、弃土冷却水、底锅水、酿造废水、湿热汽、酒糟、地坪冲洗废水二期罐装车间砖混结构,102m×60m。洗瓶、灌装生产线2条。含洗瓶、灌装生产线工序、成品酒库、卸货平台,生产能力5000t/a洗瓶废水、噪声、碎玻瓶(渣)、废金属瓶盖、废包装材料一期辅助工程冷却水循环系统修建冷却水循环系统,多余废水外排热水二期蒸谷壳车间砖混结构,60m×18m,设蒸锅一个底锅水、湿热汽二期储运工程粮食库砖混结构,1F,含粮食筛选、粉碎(1)施工机械、车辆噪声(2)施工废水、建筑场地生活污水(3)施工扬尘及施工车辆废气、装修施工涂料及油漆废气(4)施工废料及垃圾、弃土粉尘、噪声二期成品半成品客房1间,砖混砖混结构,42m×54m,储存吨坛(陶瓷罐)泄漏后燃烧和污染水体的风险一期储酒区露天灌区,用地面积6120平方米,建设不锈钢储罐泄漏后燃烧和污染水体的风险一期二期办公生活设施办公区砖混结构,4F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一期食堂位于宿舍楼,满足500人的就餐需要餐饮废水、餐饮油烟一期值班宿舍砖混结构,3F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一期公用工程给、排水管网采用地下水,厂区内形成环状布置/一期配电工程开闭所一座/一期环保设施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200m3/d噪声、废水、污泥、异味、沼气一期风险应急池容积为1000m3/一期沉淀池容积50m3污泥一期冷却池容积50m3二期丢糟暂存场进行防渗、防漏、防雨处理异味二期1.1.2工作制度、人员编制本项目技改完成后全厂定员800人,本期项目定员500人。年生产300天。生产制度:基酒酿造车间三班制,其它车间1班制,每班工作时间8小时。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1主要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案3.1.6.1供水新建厂区给水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合用管网,环状布置。项目所处农村生活环境,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自建供水塔重力供水。项目总用水量为462.43m3/d。3.1.7.2供电本工程电源由当地电网供给,一期建有一开闭所供电。3.1.7.3供热40条火线全部采用先进的国家专利技术“自动节能沸腾蒸锅”,不再使用锅炉,使用天然气做燃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参烧。3.1.7.4污水处理项目运营后排放的污水主要是冷却废水、酿造冷凝废水、地面冲洗废水、底锅水、生活污水。一期已建有一座处理规模为250t/d的污水处理站,采用“厌氧+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工艺”。酿造废水COD含量高,前期建设时就考虑到本项目的水质及水量。厌氧工段产生的沼气,可以收集回用于生产做燃料用。在厌氧池上面设置沼气收集系统、经储气柜收集后管道输送至炉灶燃烧回用于生产。项目酿造车间废水产生量为167.28m3/d,加上生活污水22.5m3/d,进入污水处理站废水量为199.23m3/d。1.1.2占用土地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新迁场址占地共150亩,一期建设占地约48亩,本期建设占地102亩。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占地属于一般农田,不属于基本农田,待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启动后调整为建设用地,项目用地已经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竹国土资[2009]223号文审查同意。该项目用地已纳入征收范围,由政府统一征收,交净地使用。根据现场踏勘,项目所在地范围内已经拆迁完毕,目前已经完成了三通一平。3.2.项目选址及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3.2.1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项目所在地位于绵竹什地镇镇边,距离红运老厂区月0.7km,距离绵竹市7.5km,距离德阳市市区25km,厂区占地面积150亩。厂区东南厂界及西南厂界均临什地镇绕镇公路,北面约150米处为电缆厂,周围分布有少量农户。项目所在地约1.5km处为白沙泉,由于地震原因,目前河道已干枯。根据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关于绵竹红运酒业公司年产5000吨苁蓉保健酒建设项目用地的审查意见》竹国土资[2009]223号,同意本项目建设,用地性质为建设用地。厂址周围为农村环境,无大型污染型工业企业和矿山,从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也可以看出,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清新、自然环境好,适应酒厂建设。不存在周围污染源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周围外环境不会对本项目产生影响。生产用水、用电、用煤均有保障,厂区平坦。综上所述本评价认为该项目厂址选择合理。由于本项目属轻工业类白酒项目,对外环境要求高,因此厂区周围今后在引进的项目必须属清洁型项目,杜绝污染严重、特别是大气污染型项目建设,保证本项目有清洁的生产环境。3.2.2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根据本项目生产的特点,总平面布置为:办公生活、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办公宿舍楼、罐装车间、成品及半成品库房为项目一期建设内容,本期建设主要为发酵、酿造车间,蒸谷壳车间,原材料车间及露天不锈钢灌区。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区主入口位于西南厂界绕镇路上,为人员进出入大门,设门卫室,通厂内办公、生产及生活区。西北角侧设次入口,为物资进出大门。厂区内设7m宽环形主干道,五个连排车间间距8m的厂到,形成纵横交通网络布置,连接生产、办公及厂大门,满足消防和厂区车辆通行要求。办公生活区布置在厂区东部,一条7m宽的干道将办公生活区与生产区分隔。主要布置有一栋综合办公楼和一栋宿舍楼,办公楼设技术开发中心,景观消防水池紧邻厂区主出入口,对外联系对内管理均方便。生产区布置在厂区西南面。新建的5幢酿造车间平行并列呈一字型布置,中间间隔8米宽道路。灌装车间布置在宿舍办公楼对面,紧临蒸酿发酵生产车间,窖池布置在主厂房内。5幢酿造车间设40排生产线。生产区布置紧密,流程顺畅,生产管理方便,便于组织厂内外交通运输。不锈钢储罐区位于酿造车间东北面,靠近灌装车间处,方便成品酒的灌装;基础酒库房(吨坛)布置在整个厂区的北面,靠近宿舍区;谷壳蒸酿车间与粮食库位于厂区西北面次入口处,西北厂界约10m处有一户农户,约50m处有7-8户农户;消防水池布置在灌装车间与办公宿舍楼之间。污水处理站布置在厂区北面,周围100m范围内无农户居住。本项目厂区功能分区明确、合理,各车间四周均布置环形车道,厂内外道路运输组织合理,工艺流程合理顺畅,厂区充分考虑了绿化带,将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隔离,能减少噪声、粉尘和废气的影响,并可把工厂装扮成为绿树成荫的花园工厂。办公区中部布置为景观园林,设消防景观水池、亭榭、雕塑和喷泉,种植灌木类花卉和草坪。厂区四界种植高大乔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平面布置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GBJ16-87(2001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总平面布置;厂房、库区、供电、消防、照明等安全规范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GB50187-93《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要求执行。总平面布置见附图。评价认为,本项目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清晰,工艺流程顺畅,物流短捷,人流、物流相互交叉和干扰小,突出了生产和环保的关系,总平面布置是合理的。3.3.原辅材料消耗、主要成份及物料平衡3.3.1原辅材料消耗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用量和来源见表3-2。表3-1.项目原辅材料及能耗情况表项目名称单位年消耗量来源主料高粱t13243省内外采购小麦t1892当地收购大米t1892当地收购糯米t1514当地收购玉米t378当地收购辅料曲药t4351当地收购谷壳t4730当地收购能源气万m3252当地管网电万Kwh48.7当地电网水万m38.76地下水3.3.2主要产品及原料理化特性本项目中间产品基础酒乙醇含量约65%,用明火能点燃。乙醇无色液体,分子式CH3CH2OH,又称酒精,分子量46.07。有醇香,味辣。吸水性很强。熔点-114.1℃,沸点78.3℃,相对密度0.79(水=14℃),饱和蒸汽压5.33(19℃)。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共沸点为78.1℃,因此用蒸馏法得到的乙醇,其中还含4.43%的水。在硫酸作用下于140℃左右发生分子间失水生成乙醚,反应温度达160℃时主要进行分子内失水生成乙烯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上述反应在氧化铝存在下于气相中也可进行,在240℃生成醚,360℃生成烯。在碱溶液中与氯、溴或碘反应,生成相应的卤仿CHX3。无碱存在时,氯与乙醇反应先生成乙醛,后生成三氯乙醛。乙酸与羧酸作用生成酯。乙醇燃烧热1365.5kJ/mol。闪点13℃,沸点78.3℃;引燃温度363℃;爆炸上限19%(V/V);爆炸下限3.3%(V/V)。3.4.工程物料、水量平衡3.4.1物料平衡本项目迁建后,将保持原有生产规模,年产7000t(65°)基础酒,年生产300天,主要物料平衡见图3-1。返回发酵车间粮食(高粱、小麦、大米等):18919(含水约为4%)稻壳:4930(含水约为4%)曲药:4351(含水约为2%)水:120262.2发酵酿造车间送污水处理站:48846.6(含水量44406)65°基酒:7000蒸发损失:43121.5(含水量42276)酒糟:49494.1(含水约65%)母糟:(含水约65%)1894.1丟糟:47600(含水约65%)图3-1主要物料平衡图(单位:t/a)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4.2水平衡3.4.2.1蒸粮蒸酒及蒸面糟的水平衡将粮糟、五粮粉、谷壳等拌和均匀,上甑,做到“探气上甑”,然后用蒸汽进行蒸酒蒸粮。整个蒸酒蒸粮约用100分钟,整个蒸酒蒸粮过程控制“小火蒸酒(较小的蒸汽量),大火蒸粮(较大的蒸汽量)”。第一阶段约50分钟,为上甑阶段:将底锅用清洁水清洁干净后加水至锅边,放好支撑架和甑格板,用铁铲将母糟均匀铺好后将甑格板盖严,将底锅水烧开,当蒸汽穿出后立即用酒糟盖严,做到见汽盖糟、轻撒均匀,探气上甑,保证蒸汽均匀穿透。当糟高醅于甑口5~10cm时刮平,中间略低,见蒸汽穿透后盖盘。第二阶段约25分钟,为蒸馏接酒阶段:控制较小的蒸汽量进行蒸酒,蒸馏蒸汽经冷凝,为基础酒,用接酒桶分级收集,将酒按级入库。接酒时先掐头去尾,边接边尝。第三阶段约35分钟,为接酒尾、冲酸阶段:尾酒单独贮存作调酒、保窖、养窖用,直接送入污水处理站。蒸馏酒后应大汽冲酸,减少酒醅中可挥发性酸,还可将酸度较大的底醅全部或部分作回糟,降低入窖酸度,将入窖酸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该阶段蒸馏蒸汽经冷凝,为废水,直接送污水处理站。蒸面糟:起窖上最上层的酒糟(称“面糟”)入甑(做到“探气上甑”),整个蒸馏过程控制“小火蒸酒(较小的蒸汽量)”,蒸馏蒸汽经冷凝,酒收集入,约40-50分钟。蒸面糟完成后留在锅的废水为高浓度底锅水,这部分底锅水送污水处理站。蒸粮蒸酒及蒸面糟水平衡水平衡如下: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损失133甑桶(蒸酒蒸粮)损失7.92进入酒中0.54甑桶(蒸酒丢糟)进入酒中7.63水281.71酿酒污水20.1底锅水120.98送污水处理站水297.11送污水处理站148.02水15.4底锅水6.94,送污水处理站图3-2本项目蒸酒蒸粮过程水平衡图单位m3/d3.4.2.2项目水平衡图项目整体搬迁后,40排火线每天酿造生产用水约494.21m3/d,其中蒸酿用水297.11m3/d,生产冷却用水为93.34m3/d,润粮、母糟用水103.76m3/d,每天补充新鲜水426.93m3/d,生产冷却水50%用于润粮、母糟,50%冷却回用,综合利用率≥99%;生活用水量为35.5m3/d。排入污水处理站废水量为199.23m3/d,尾水用与道路、绿化,多余排放,外排水量约为194.17m3/d。水量平衡见图3-3。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图3-3项目酿造水平衡图(单位:m3/d)3.5.生产工艺流程本项目40排火白酒酿造生产线采用成熟的固体发酵混蒸工艺,其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见图3-4。生产所需曲料均外购,酒头用于回醅再发酵,酒尾复蒸,制得的65%基酒。其中5000吨用于满足苁蓉保健酒生产需要,剩余外售。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大米、小麦、糯米、玉米、高粱冷却水底锅水噪声、粉尘粉碎制曲五粮粉冷水、蒸汽产品曲药稻壳散曲摊晾粮糟出甑蒸酒蒸粮装甑拌和储存备用酒头下甑重蒸母糟部分用于制作成苁蓉保健酒,部分由基础酒槽罐车运输出厂(外卖)基础酒酒尾出窖Ⅰ交库下甑重蒸母糟稻壳面糟散曲摊晾红糟出甑蒸馏装甑拌和冷却水底锅水冷水、蒸汽分层回窖面糟稀释丟糟黄水酒黄水滴窖饲料(外卖)入窖发酵丟糟出甑蒸馏装甑培养营养液出窖Ⅱ图3-4酿酒工艺流程及产污位置图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5.1.1基础酒生产工艺特点固体发酵混蒸工艺是:将粉碎后的生原科拌入起窖的糟醅中一起蒸酒蒸粮,蒸酒蒸粮后,经过凉冷、加曲、入窖(即发酵池)发酵,取出糟醅(又称母糟,指已发酵的固态醅),窖面上的糟醅蒸酒后酒糟淘汰,其余糟醅与粉碎后的生原科混合后,在甑桶内同时进行蒸酒蒸粮,然后加曲继续发酵,如此反复进行。该工艺具备以下优点:(1)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淀粉利用率可大大提高,比清渣法淀粉利用率高,酒糟残余淀粉也低。(2)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有利于积累酒香味的前体物质,特别容易形成多种酯类为主体的窖底香,有利于生产浓香型大曲酒。(3)采用混烧操作,新料和发酵糟醅一起蒸馏、蒸煮,生产中不配入大量酒糟,所以热能利用比较经济,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比较高。3.5.1.2贮存的生产工艺的特点从酿酒车间刚出产的酒多呈燥、辛辣味,不醇厚柔和,通常称为“新酒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后,酒的燥辣味明显减少,酒味柔和,香味增加,酒体变得协调。这个过程一般称为老熟,又称陈酿过程。(1)白酒老熟原理挥发作用:新蒸馏的酒之所以呈现辛辣味以及不醇甜柔和。主要是因为新酒中含有某些刺激性大,挥发性强的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刚蒸出的新酒常含有硫化氢、硫醇等挥发性的硫化物;同时也含有醛类等刺激性强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是导致新酒刺激味强的主要成分。上述物质在贮存期间,能够自然挥发,一般经半年的贮存后,几乎检查不出酒中硫化物的存在,刺激味也大大减轻。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分子间的缔合:酒精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经贮存后,使乙醇分子与水分子的排列逐步理顺,从而加强了乙醇分子的束缚力,降低了乙醇分子的活度,使白酒口感变得柔和。与此同时,白酒中的其他香味物质分子也会产生上述缔合作用。当酒中缔合的大分子群增加,受到束缚的极性分子越多,酒质就会越绵软、柔和。化学变化:白酒在贮存中还可以产生缓慢的化学变化。例如:在醇酸酯化过程中,生成新的产物酯,可以赋予白酒的酯香。3.5.1.3基础酒酿造工艺流程介绍(1).开窖发酵期满的窖应去掉封泥,取糟送蒸酒工段。发酵期为60天。当起糟至有黄水时,停止起糟,并打黄水坑进行滴窖。滴窖时间24小时,前12小时每2小时以内舀一次黄水。滴窖完毕后,继续起糟,整口窖池起完糟后,及时清扫窖池。黄水每天产生约4.3t,30%作养窖池养护、窖泥制作用,70%用来培养营养液,可全部用于生产。(2).拌合、润料大米、小麦、糯米、玉米、高粱五种粮食按要求粉碎后,无整粒混入。按比例准确与糠壳、糟醅配料,并充分拌匀(均匀度90%)。窖池上层的糟醅单独上甄蒸酒后,酒糟弃掉,用于作饲料和其他综合利用。其余糟醅拌料后进行上甄蒸酒蒸粮,酒糟重复使用。(3).上甑上甑前先检查底锅水是否清洁及底锅水量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则需要把底锅水排空,换入新水。蒸酒后的底锅水有机污染物浓度很高,目前该底锅水经过沉淀后全部外排。此次灾后重建,将建设污水处理站对底锅水进行处理。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蒸馏拌入新料的糟醅,在甑桶内用蒸汽进行蒸酒蒸粮,酒蒸发后经过冷却水冷凝后便得到蒸馏的酒,摘酒时以感官品尝判断酒质,根据酒质情况量质摘酒,用接酒桶分级收集,将酒按级入库。(5).出甑、摊晾出甑前先关汽阀,取下弯管,揭开甑盖,将糟醅运至晾糟床附近。即进行以下操作:a、收堆:将出甑的糟醅收堆。b、打量水:量水的温度必须在80℃以上;量水用量(水粮比)75~90%;打量水完毕后经堆闷的糟醅用铁锨均匀地铺到晾床上,开启风扇,勤翻勤划2~3次,打散疙瘩,测温后摊晾结束。c、撒曲、拌和:大曲用量(曲粮比)20%。d、收摊场:将曲拌匀后的糟醅运入窖池,将晾糟床及周围的糟醅清扫干净。(6)入窖糟醅入窖前先将窖池清扫干净,撒上1~1.5千克的曲药。窖池按规定装满粮糟后必须踩紧拍光,放上竹篾,再做一甑红糟覆盖在粮糟上并踩紧拍光,将粮糟封盖好。蒸酒蒸粮:拌入新料的糟醅,在甑桶内同时进行蒸酒蒸粮,酒蒸发后经过冷却水冷凝后便得到蒸馏的酒,用接酒桶收集,酒头用于回醅再发酵,酒尾复蒸,中间的酒后送储酒车间的土罐中进行贮存老熟,最后送贮酒罐贮存。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蒸酒蒸粮后的糟醅经过凉冷后,拌入制曲小麦,然后送入窖池进行发酵,取出糟醅(又称母糟,指已发酵的固态醅),窖面上的糟醅蒸酒后酒糟淘汰,其余糟醅与粉碎后的生原科混合重复使用,在甑桶内同时进行蒸酒蒸粮,然后加曲继续发酵,如此反复进行。3.5.1.4贮酒陈酿采用陶坛贮酒,首先要量质定级,根据入库酒质量等级分别装坛,好坛装好酒,不可混级乱装。陶坛用无毒塑料布密封,上面再加泥头。这对保持酒精浓度,加速酒的老熟,提高产品质量都起良好效果。贮存期间要严加检查,发现渗漏及时换坛。陶坛贮酒一定时间后将酒转入贮存罐入库,储酒罐为的不锈钢罐,入库酒要及时计量酒度,将酒的特点、等级、酒度、质量、罐号、日期等填好卡片贴在罐上,及时密封,定期品尝复查;定时检查酒库安全设施情况等等。3.6.主要设备项目主要设备表见表3-5。表3-1.项目主要设备一览表品名规格单位数量备注不锈钢酒罐20T个4新增不锈钢酒罐120T个4新增不锈钢方位罐10T个10新增不锈钢酒罐5T个7新增吨坛1T个100新增酒笼50kg个41利旧自动节能沸腾蒸锅个41新增3.7.污染因素分析3.7.1施工期污染因素分析施工期基础开挖、施工临时占用土地及施工弃土,因破坏地表土、地表植被可能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施工噪声、扬尘、弃土(渣)、施工废(污)水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施工噪声是主要影响因素。施工期环境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消失。3.7.2营运期污染因素分析营运期全厂可能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生产、生活废水;丟糟、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生产过程粉尘;机械设备、蒸酒炉灶风机、泵等噪声。本项目营运期工艺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产生位置及污染物种类图3-3,3-4,3-5。营运期全厂污染物种类及产生位置见图3-6。施工废(污)水、施工噪声、施工扬尘施工期施工取土、弃土,场地占用酿造冷凝水、底锅水、地坪冲洗废水、冷却水酿造车间湿热汽酒糟天然气燃烧烟气恶臭、噪声污水处理站污泥图3-6项目产污位置和种类图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8.营运期污染物产生、治理及排放3.8.1、废水3.8.1.1废水污染物产生情况由水量平衡分析可知,本项目废水主要有酿造车间地坪冲洗废水、蒸酒底锅水、黄水、酿酒冷凝水,工作人员生活废水。生产1t基酒耗用冷却水约4t,其中50%用于润粮、母糟用水,底锅水10%,其余全部循环使用;黄水每天产生3t,30%作养窖用,70%用来培养己酸营养液,可全部回用于生产。底锅废水、酿造冷凝废水、地坪冲洗水、生活污水送污水处理站。送污水处理站的总废水量199.23m3/d。各类废水产生量见下表。表3-1.本项目各类废水产生量及处理去向序号废水种类清洁废水废水(m3/d)备注直排循环综合利用产生综合利用送污水处理站1黄水33不排放2底锅水127.92127.92达标排放3酿造冷凝废水20.120.1达标排放4冷却循环水084.02达标排放5地坪冲洗水19.2619.26达标排放6生活废水22.522.5达标排放7食堂餐饮废气9.459.458合计084.020202.233199.239本项目废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后,经过镇上排污渠约1.5公里排入白沙泉。类比四川沱牌、四川剑兰春、五粮液等企业废水源强,本项目排入污水处理站废水源强见表3-6。表3-2.本项目排入污水处理站废水源强项目废水量pHCODCrBOD5SSNH3-NT-Pm3/d无量纲mg/lmg/lmg/lmg/lmg/l底锅水127.92-2880017000580010535酿造冷凝废水20.1-9057.771950.023162.6958.1613地坪冲洗水19.26-848.92507.871137.459.28-生活污水及餐饮废水30.95-200400300282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污水处理站合计199.237~819518.6311223.194199.6678.5327.683.8.1.2废水污染物治理本项目厂区内采用“清污分流、雨污分流”。针对该项目各种废水的特点,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分别收集分类治理,并尽可能地回用。本项目外排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排入1.5公里外的白沙泉。废水治理措施:1、发酵废水:酒醅在发酵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废水—又称黄水。黄水在窖池养护、窖泥制作、底锅水回收等方面有一定的功益,但许多企业黄水的产生和再利用不成比例,黄水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由于COD和BOD含量高,给环境带来很大污染,另一方面黄水中大量有益成分如酸、酯、醇等物质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本项目根据多年生产情况统计,每吨成品酒产生的黄水量约129kg,其中30%用于窖池养护、窖泥制作,70&用来培养己酸培养液,全部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己酸培养液对于改善白酒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可自己使用,也可外卖。2、甑底锅水(又称底锅水):大曲酒生产所产生的甑底锅水,主要来源于馏酒蒸煮工艺过程中,加入底锅回馏的酒梢和蒸汽凝结水。在馏酒、蒸煮过程中有一部分配料从甑网漏入底锅,致使底锅废水中COD、SS浓度较高,它们是酿造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3、酿造废水:产生于冲酸阶段,此阶段的蒸馏水经冷凝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废水中含有大量的COD、BOD、SS。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清洗场地水:来源于生产车间的场地清洗,废水中混有少量天然有机物,废水中含有少量的COD、SS。从清洁生产角度,应在车间排污口处设沉淀池,将车间排出的醅料和其他悬浮物及时清捞出去,减少对废水的进一步污染,减轻污水处理压力,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同时加强车间内部管理,减少醅料抛洒,可以减少COD负荷20%左右。5、冷却水:为蒸酒过程中作为酒蒸汽间接冷却用水,酒蒸汽通过水冷式冷凝器从气态转变成液态成为原酒。常规的生产过程是冷却水从冷凝器中带走一部分热能,就被当作废水随同甑底锅水及其他杂物一同排入地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给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造成很大损失。本项目新建冷却水循环冷却系统,冷却后全部用来润粮食、母糟润水,定期排放部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水排放量。表3-1.各类废水(液)处置措施表序号废水种类产生工序处理措施排放情况1黄水酿造车间30%用于窖池养护、窖泥制作,70&用来培养己酸培养液,全部回用于生产,不外排不排放2底锅水蒸粮蒸酒沉淀池+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3酿造冷凝废水蒸粮蒸酒沉淀池+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4冷却水酿造车间蒸馏冷却全部用来润粮食、母糟润水,定期排放定期排放部分5地坪冲洗水酿造车间瓶装车间沉淀池+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6生活废水生活设施经预处理池处理后送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7餐饮废水食堂隔油池隔油后送预处理池达标排放3.8.1.3废水污染排放情况本项目废水处理后排放情况见下表:表3-2.项目产生的废水浓度情况表废水性质废水量(m3/d)PHCODCrBOD5SSNH3-NT-P处理前浓度(mg/l)/7~819518.6311223.194199.6678.5327.68产生量(kg/d)199.23/3888.702236.00836.7015.655.51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浓度(mg/l)/7~81002070150.5排放量(kg/d)194.17/19.423.8813.592.910.97处理去除率(%)-99.599.898.380.998.2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6~91002070150.5酿造车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成分,项目废水需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出水水质才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项目废水产生量为199.23m3/d,项目一期建有一座规模为250m3/d的污水处理站,一期废水量约为17.55m3/d,可以满足项目废水处理需要。评价应要求经沉淀池处理后废水再经二级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后外排。一期污水处理站建设时已考虑到本项目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要求,采用“厌氧+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并在厌氧池上面设置沼气收集系统、经储气柜收集后管道输送至炉灶燃烧回用于生产。其工艺流程如下所示:事故排放废水事故排放应急池生活废水预处理池格栅沼气用于炉灶掺烧生产废水浮渣人工清运复合厌氧反应器中沉池调节池回转式隔栅机污泥污泥回流空气污泥回流栅渣外运污泥返回调节池CASS池空气罗茨鼓风机空气污泥中间池上清液BAF池泥饼作农肥滤液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污泥脱水机污泥浓缩池降磷加药(预留)剩余污泥图例二沉池在线监测沼气废水空气污泥出水达标排放图3-7污水处理站工艺流程图3.8.2废气污染物产生、治理及排放情况3.8.2.1、工艺废气酿造车间有少量工艺废气产生,主要在窖池、甄酒产生的少量未凝结蒸汽,该部分废气为水蒸气和酒精的混合物,以车间无组织排放形式排放,采取机械通风排至室外,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要求。3.8.2.2、燃烧烟气本项目酿造车间全部采用自动节能沸腾蒸锅酿造,属于直燃式,以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年用量180万m3/a,其污染物排放量约为SO2:0.0036t/a,NO2:0.0163t/a,烟尘0.0018t/a,由此可见其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小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直燃式燃气炉灶烟气屋顶排放,烟囱高度为18米。本项目实施前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如下:表3-1.本项目实施前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项目单位技改前本项目技改后全厂本项目实施前后变化变化量%SO2t/a0.0050.00360.00500烟尘t/a0.00250.00180.0025003.8.2.3食堂油烟职工食堂按500人就餐设计,本期项目就餐人数为350人,部分将回家解决,食堂在炒菜等操作中有油烟产生。按国家《饮食行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的要求,食堂已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本工程食堂灶头数小于6个,属中型规模,油烟去除率应大于75%,处理后的烟气通过鼓引风系统及排烟管道送到大楼屋顶,排入大气环境,油烟排放浓度低于2.0mg/m3,满足油烟排放浓度可以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标准要求。3.8.2.4恶臭污水处理站产生恶臭,类比同类污水处理站源强,本项目以污水处理站的储泥池、粗细格栅、污泥脱水间等恶臭源为中心设置100m卫生防护距离。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要求。3.8.3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措施各类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及处理处置情况见表3-9。表3-2.本项目固体废弃物产生情况表序号种类产生位置产生量(t/a)处置措施1丟糟酿造车间47600外卖给当地农民做牲畜食料2生活垃圾生活设施75由环卫部门送垃圾填埋场3除尘器收集粉尘粮食库0.49粮食粉尘,全部回用于工艺合计9974.29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8.4噪声治理项目主要噪声源为蒸酒炉灶引风机生产噪声,噪声强度约85分贝,采用建筑隔声、消声及优化总图布局治理措施,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标准要求。3.8.5三废排放量汇总本项目“三废”排放量统计见表3-10。表3-1.工程“三废”排放量统计表类型排放源产生情况治理措施排放情况达标状况废水地坪冲洗水底锅废水酿造冷凝水生活污水排放量199.23m3/dCOD:19518.63mg/LBOD5:11223.19mg/LSS:4199.66mg/LNH3-N:78.53mg/LTP:27.68mg/L经过沉淀池+二级生化处理后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入白沙泉194.17m3/dCOD:100mg/LBOD5:20mg/LSS:70mg/LNH3-N:15mg/LTP:0.5mg/L达标废气炉灶烟尘烟尘:0.0018t/aSO2:0.0036t/a使用天然气,高空排放烟尘:0.0018t/aSO2:0.0036t/a达标加工粉尘无组织排放设备自带除尘设备达标排放达标噪声引风机设备噪声70-85dB(A)室内隔声室外:昼间<60dB(A)夜间:<50dB(A)达标固废丟糟47600t/a外卖做食料回收经分类处理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生活垃圾75t/a市政统一清运填埋除尘器收集粉尘0.49t/a回用于工艺回收3.9.节能、节水措施3.9.1节能措施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各种设备选型时,应精选高效低耗设备(工艺设备,泵、风机、空压机、电机等通用设备等),以降低能耗;项目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沼气回用于生产;工厂总平面布置时,保证较短运输;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利用天然通风和采光;供热管道等热表面采取保温措施,减少热损失。生产1t基础酒需要电耗24.75kWh/t,综合能耗(标煤量)1895.94kg/t,能耗水平较低。3.9.2节水措施本项目实行了严格的节水措施,主要节水措施:1.冷却水循环系统,酿酒车间冷却水全部综合利用,冷却水综合使用率为99%;2.对于高浓度的底锅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3.黄水全部回收利用,30%用于窖池养护、窖泥制作,70%用于培养营养液。3.10.项目技改前后三废排放比较及污染物排放汇总由于本项目建设主要是满足苁蓉保健酒生产需要,红运酒业老厂区原有40条火线全部搬迁至新厂区,生产的7000t基础酒有5000t用来制作成苁蓉保健酒,剩余部分外售。现就项目技改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帐”进行比较。表3-1.项目整体技改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帐”比较表(t/a)类别污染物现有工程搬迁技改(t/a)整体搬迁前、后增减量一期二期整体搬迁完成废水综合废水排放量47718m3/a5265m3/a58251m3/a63516m3/a+15798m3/aCOD350.86t/a0.53t/a5.83t/a6.36t/a-344.5t/aBOD595.33t/a0.11t/a1.16t/a1.27t/a-94.06t/aNH3-N2.11t/a0.078t/a0.87t/a0.948t/a-1.162t/aT-P0.095t/a0.003t/a0.29t/a0.293t/a+0.198t/a废气炉灶烟气烟尘4.47t/a00.0018t/a0.0018t/a-4.4682t/aSO242.78t/a00.0036t/a0.0036t/a-42.7764t/a固废丢槽25108t/a047600t/a47600t/a-10833t/a生活垃圾17.1t/a45t/a75t/a120t/a+102.9t/a除尘器收集粉尘0.7t/a00.49t/a0.49t/a-0.21t/a锅炉炉渣7583t/a000-7583t/a肉苁蓉药渣050t/a050t/a+50t/a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废硅藻土00.5t/a00.5t/a0.5t/a可见,搬迁技改完成后,项目实施清污分流、循环回用,水量有所增加,但项目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得排入水体中污染物大量减少;技改后淘汰老锅炉,采用节能沸腾蒸锅,以天然气为燃料,排放大气中的污染物大量减少;对酒糟提高回收利用,使得丢糟产生的量大量减少。各项污染物通过治理后均能实现达标排放,环境效益明显。另外,项目白酒生产线实施整体搬迁完毕后,原老厂区或将关闭,或用作办公及库房。环评要求建设方必须做好迹地恢复措施。(1)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形状如一支金笔尖,自西北向东南伸展。市境东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县接壤;西南与什邡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相毗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海拔504至4406米,西北崇山峻岭,东南平畴沃野,内河纵横,水源充沛,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1053.2毫米,无霜期为285天。市人民政府驻地——剑南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平原地区,距成都市83公里,绵阳市70公里,德阳市30公里。全市辖24镇2乡,42个居民委员会,263个行政村,19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2万。被誉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什地镇位于绵竹市东南部,距绵竹市区10公里,德阳市区23公里,总面积35.2平方公里,辖7村、9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6239人,总耕地面积3.23万亩,人均耕地1.23亩。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年平均气温为14.9-16.1℃,春意盎然,秋高气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项目位于绵竹市什地镇,距离红运酿造老厂区约500米。拟建项目厂址地理位置见附图。4.1.2地形地貌、地质状况绵竹市处于四川东部地台区与西部地槽区的过渡地带,作为东部地台区与西部地槽区分界线的北川——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宝兴断裂带,穿过本市北部。从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看,绵竹市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西北部山区属于龙门山断裂带,东南部坪坝属于四川台坳、川西台陷、成都新生代断陷。由于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绵竹市地层出露较为齐全,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第四系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区内地貌形态的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海拔范围504m-4405m。河流纵横,切割强烈。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深、中切割侵蚀高、中山区,溶蚀峰丛,洼地峡谷中低山区,沿山丘陵及台地区,山前冲积扇状平原区。绵竹市地貌形态区域分异十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绵竹西北部为山地,东南部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倾斜,形成“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特点,海拔高度504米至4406米。(2)河流纵横,切割强烈。西北部山地区,是境内诸河流的发源地。支流众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一般为500~1000米,河床狭窄,河谷陡峻。(3)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类型多样。全市大致分为山地、平原两大部分。4.1.3水文、气象特征■水文特征绵竹市内主要河流均属于沱江水系,仅白溪河属于涪江水系。河流均发源于西北部山区,流向东南平原。山区河谷陡峭,落差较大,平原比降随地势逐渐减缓。冬春少雨季节,水量较为稳定,夏秋多雨时期,河水暴涨易发山洪。全市主要河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等。其中主干河流的年平均经流量达5亿立方米。■气象特征评价区域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无霜期长,静风频率高、风速小等。基本气象特征要素如下: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年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5.3℃年平均气压:953.1hpa年均降水量:961mm年均相对湿度:83%年均日照数:1257h年均无霜期:281天年均雾日数:31.2天年均风速:1.2m/s年主导风向:NNE年静风频率:40.8%地面风场特征分析统计多年逐日各时段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总云量、低云量、风向、风速),得到评价区域地面风向频率和各风向平均风速分布(见表4-1)。表4-1评价区域地面风向频率(%)和平均风速(m/s)分布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C年均频率9.711.76.64.82.63.211.82.63.33.50.71.21.85.540.8风速2.222.52.22.21.51.71.82.12.02.11.71.71.61.4春季频率8.013.47.94.41.82.11.82.23.243.60.71.50.76.937风速2.12.03.42.32.32.22.42.82.01.92.61.32.03.01.1夏季频率10.69.16.942.91.81.51.84.44.73.61.11.82.97.234.8风速2.92.32.71.91.91.21.31.61.82.21.83.02.21.11.4秋季频率8.8115.54.01.82.20.42.61.52.94.01.10.72.64.846.1风速1.81.61.82.92.01.22.01.71.82.42.32.51.51.41.8冬季频率10.812.95.97.43.32.20.40.41.11.92.600.71.53.345.6风速1.82.02.11.62.61.31.01.02.71.61.61.01.01.2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表中可以看出,评价区域地面风场全年主导风向为NNE,次主导风向为N,年主导、次主导风向基本上是平均风速最大的风向,其平均风速分别为2m/s,主导风向随季节变化不大,沿这几个方面的下风向大气污染物会输送得较远;平均风速的季节和日变化较小,在各方位的离散性不大,风速值范围在1.1~2.2m/s之间,由此预测某方位平均风速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具有代表性,年均风速较小,小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风频率较高,全年为40.8%,秋冬两季高于春旱季、静风频率较高会使大气污染物在各个方位分布较均匀。4.1.4、矿产及植物资源绵竹物华天宝。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森林占幅员面积的49.8%,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9.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5.1平方米。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绵远河、石亭江、射水河、马尾河、白水河、龙蟒河,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绵竹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达40余种,尤以磷、煤、硫铁矿、石油、天然气、大理石、白云石、花岗石的蕴藏最丰,其中磷矿为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国家名泉“玉妃泉含锶矿泉水”是发展酿酒和饮料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崇山密林中栖息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毛冠鹿和珙桐、红豆木、桫椤等150多种珍稀动植物以及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伯、杜仲等众多名贵药材。4.1.5、自然灾害区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雷击、大风、低温、霜冻等。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2.社会环境简况4.2.1、社会经济概况■历史沿革绵竹历史悠久。古为蜀山氏地,西周为蚕丛国附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绵竹县,三国蜀分置阳泉县,东晋置晋熙郡,领苌阳、南武都、晋熙三县。北周废晋熙县入阳泉,隋开皇十八年改阳泉为孝水,大业二年复名绵竹县,并徙治于今剑南镇,属蜀郡。以后虽江山易代,县名因之。建国后属绵阳专区,1983年改属德阳市。1995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全省规划重点建设的中等城市之一。■社会经济绵竹经济繁荣。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6年跻身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行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7.8亿元,同比增长2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9.9%;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58:68.63:19.79;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86.5%、7.9%,分别拉动GDP增长1.2、18.6和1.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862元(3951美元,按2008年12月31日汇率)。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97869万元,同比增长34.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487万元,同口径增长14%,一般预算收入60252万元,同比增长22.16%;财政支出107722万元,增长34.17%,实现国地税收入分别为104490万元、61872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4.66%、21.15%。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5125万元,增长0.2%。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5611万元,增长19.15%,其中,种植业产值130569万元,同比增长20.76%;林业产值8262万元,同比增长10.68%;畜牧业产值145640万元,同比增长18.85%;渔业产值9280万元,同比增长16.74%。种植业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分别为42.7%和47.66%。农作物播种面积105.1万亩,比上年减少0.12%;全年粮食产量30.15万吨,比上年增长2.1%;粮食亩产419.7公斤,亩产量比上年增长0.5公斤。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95.5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7.24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5.20%。全市147家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7%;实现利润2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利税总额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3.54%,比上年提高43.4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75%,比上年减少0.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2847元/人,比上年提高45016元。4.2.2、文物古迹及人文景观绵竹人杰地灵。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史称“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西汉有精易理、通道学的严君平和精通五经的任安、董扶,蜀汉有能言善辩的秦宓。南宋有史称“宋三贤”的名将张浚、邑人杨绘、宇文之邵及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张轼。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产党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和造诣精深的爱国高僧能海法师。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张咸计夫人墓、圭峰禅师墓、南轩祠、杨锐墓祠、王干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罗汉坐殿的“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川西灵隐三溪寺、千年名刹吉祥寺、金刚道场云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建筑。4.2.3、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情况2008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24所(初中22所,高完中2所),职业中学3所,共有小学校79所(其中村小50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2641181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人,毕业生数5664人,教职工人数1749人,其中,专任教师1447人,学龄儿童总人数35715人;普通中学在校生数21328人,其中,初中15720人,高中5608人,毕业生数7927人(其中:初中5639人,高中228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573人,其中,专任教师1288人;职业中学在校生数1970人,毕业生数585人,教职工数66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27人;幼儿园49所,在园幼儿数9465人,其中私立幼儿园23所。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规范化卫生站建设有序推进,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全市共有381271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3.91%。共筹集了合作医疗基金2083.03万元,其中个人缴费367.53万元,民政资助13.74万元,本级财政补助381.27万元,中省市补助1316.24万元,其他4.25万元。2008年1-12月共补偿191251人次,补偿医药费用1781.49万元,总受益率为46.73%。初步构建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1)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所在地地表水域为白沙泉,白沙泉水域功能为行洪、灌溉功能。由于地震影响,白沙泉现已经干枯,本次环评将不再对白沙泉地表水环境质量做评价。5.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2.1、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监测点位:根据环境特征,本次评价引用绵竹市环境监测站于2009年4月14日~4月16日对绵竹红运酒业老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红运酒业老厂区距离本项目所在地仅有500m,周围无重大污染源,故引用数据有效。该次监测设三个监测点位:▲1#:红运酒业老厂厂址上风向500m处;▲2#:红运酒业老厂厂址处,厂办公区;▲3#:红运酒业老厂厂址下风向1500m处;监测指标:SO2、TSP。监测周期:SO2、TSP连续监测3天,SO2每天四次,TSP一次。采样及分析方法:监测时间为2009年4月14日~4月16日,连续监测3天按规范要求监测。TSP日均浓度每日连续采样12小时以上,SO2日均浓度每日至少连续采样18小时以上,SO2一小时浓度每次至少连续采样45分钟。在监测期间同步记录天气状况。分析方法按GB3095-1996所提供的国家标准方法进行,详见表5-1。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5-1.环境空气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项目采样方法分析方法方法来源SO2溶液吸收法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TSP滤膜捕集法重量法GB/T15432—95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见表5-2。表5-2.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表(日平均值)单位:mg/Nm3地点监测点SO2TSP监测时间09.4.1409.4.1509.4.1609.4.1409.4.1509.4.16红运酿造老厂1#0.1180.0970.1080.200.120.182#0.1300.0790.1080.200.210.043#0.1060.0700.1120.230.210.265.2.2、环境空气现状评价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采用评价指数法,评价指数定义为:Ii=Ci/C0i式中:Ci……某评价因子监测浓度,mg/Nm3;C0i……某评价因子评价标准,mg/Nm3评价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表5-3.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Nm3标准污染物名称SO2TSPGB3095-1996二级日平均0.150.30评价结果计算的污染指数结果及统计分别见表5-4。表5-4.环评环境空气监测污染指数表(Pi)地点监测点SO2TSP监测时间09.4.1409.4.1509.4.1609.4.1409.4.1509.4.161#0.790.650.720.670.400.60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红运酿造老厂2#0.870.530.720.670.700.133#0.710.470.750.770.700.875.2.3、环境空气现状评价结论从表5-4可知,监测点位1~3#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的SO2和TSP日均浓度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评价认为:项目所在地评价范围的环境质量现状SO2和TSP日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厂址区域环境空气本底质量较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5.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3.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为了解场址所处位置及工程周围地下水的本底情况,本次环评引用绵竹市环境监测站分别对红运酒业老厂区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项目所在地距离红运酒业老厂区仅有500m远,均为平原地区,地下水流向一致,且从09年4月至今,区域内无对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污染源增加,故引用数据有效。(1)监测点位布设地下水监测共布设2个点位:1#位于红运酒业厂区内地下水井,2#位于红运酒业厂区下游约300米水井。(2)监测项目、监测时间及分析方法监测项目为:pH、CODMn、BOD、氨氮等4项。监测时间:监测时间为2009年4月12日。分析方法:按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样品保存和分析。(3)监测结果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详见表5-5。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5-1.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监测点监测时间PHCODCrNH3-NBOD5总磷1#4月12日7.262.260.11410.0092#4月12日7.282.100.12110.010注:pH—无量纲,其余—mg/L。5.3.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采用单项污染物指数法,按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进行评价,见表5-6。评价模型为:式中:Si—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Co—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pH值污染指数按下式计算:式中当CPH>7.5时,分母第一项取8.5,当CPH<7.5时,分母第一项取6.5。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数按表5-6进行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详见表5-7。表5-2.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监测点监测时间BOD5CODCr氨氮总磷PH1#平均值12.260.1140.0097.26Si值--0.57-0.242#平均值12.100.1210.0107.28Si值--0.61-0.22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0.2-6.8~8.5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5-1.地下水污染程度划分表污染指数<11—33—55—10>10污染程度未污染轻污染中等污染重污染极重污染由表5-6、5-7可见,项目所在地地下水质各指标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5.4.声学环境现状评价为了解拟建厂区声学现状,本次评价委托绵竹市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及敏感点进行了环境噪声监测。5.4.1、现状监测噪声监测方法及测点选择监测时间:2010年6月25日,监测一天,昼夜各一次。测试方法:采用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349-90)。结合拟建工程性质和工程所在地声学环境条件,本次评价在项目厂区厂界及周边敏感点共布设8个监测点,具体点位见附图。评价标准环境噪声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要求,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厂界噪声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标准要求,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现状质量评价:实测值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噪声本底监测结果见表5-12。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5-1.噪声监测结果表dB(A)序号监测点名称噪声来源监测结果及评价昼间夜间1#厂东北界自然42362#厂界东北面农户自然46373#厂东南界自然52414#厂东南界自然48405#厂西南界工业47376#厂西南界工业46377#厂西北界工业44388#厂界西北面农户工业4237备注评价标准为GB3096-2008的2类,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5.4.2、声学环境现状评价结论现状质量评价采用实测值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由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昼间噪声值介于42~52分贝之间,夜间噪声值介于36~41分贝之间,各点昼间夜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Ⅱ类标准要求(夜间≤50分贝,昼间≤60分贝)。项目所在区域声学环境本底较好。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6.1.厂址概况本项目用地由政府统一征地。根据环评单位现场踏勘,选址范围内已完成征地工作,厂区已进行了三通一平。6.2.施工期方案合理性布置本项目在西面绕镇路设施工出入口,该段绕镇路车辆量少,周围居民较少,便于交通运输。由于周围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项目经理部及各作业队食宿均租赁周边已建用房,施工临时公棚及材料加工房位于场地西面空地处,施工用水、用电就近联系接入安装至生活区和施工路段现场。项目临时砂、石料场、模板堆场位于西面入口处,为减轻既有道路交通负担,对施工产生的弃渣料,尽量利用交通不繁忙时运输到选定的废料堆弃场。考虑到项目周围环境敏感点较多,在施工现场不设混凝土搅拌设施及砂石粉碎设施,均采用商品混凝土、砂石。本环评要求:1.在施工时严禁将施工废渣、废水倾倒在河体内。防止运输时产生的扬尘、泥土的抛洒,落入河体中。2.项目施工进入口位于西面绕着路,对面约20m远为农户,运输车流出入时应严禁按喇叭,限速行驶。综上所述,本项目施工方案较为合理。6.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施工期场地开挖,将破坏部分表土结构,减弱局部地区土层的稳定性,并使地表植被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故在短时间内仍有可能局部性地加重该区域水土流失。尤其在暴雨较集中的时段施工,容易形成小范围的水土流失。因本工程开挖量较小,开挖时间短,且所挖土方与填方基本平衡,不会造成大的水土流失现象,随着工程的竣工,水土流失现象将得到控制。施工期场地开挖应避免雨季施工,同时施工期挖方及时回填和清运,对松散土及时夯实,以将施工对水土和生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工程竣工后,应尽快恢复道路,恢复周围生态景观,对临时性征用的土地应及早进行迹地恢复,对因施工而破坏的植被应及早复原。评价认为,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施工期对水土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6.4.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1、噪声源分析施工期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其中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最高瞬时声级值105dB(A)。通过类比,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源强见表6-1。表6-1.施工机械噪声源及声级值单位:dB(A)机械设备名称声级值备注推土机78~96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它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空气压缩机75~88卷扬机90~105混凝土搅拌机75~88载重汽车84~89轻型汽车79~85拖拉机(农用车)79~882、噪声评价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其标准限值见表6-2。表6-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施工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dB(A)]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阶段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7555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3、噪声衰减量预测噪声源声级按自由声场衰减方式传播,主要考虑距离衰减,忽略大气吸收、障碍物屏障等因素,其衰减模式为:LA(r)=LA(ro)-201g式中:LA(r)——距声源r米处的声级值,dB(A);LA(ro)——距声源ro米处的声级值,dB(A);r——距声源的距离,m。影响预测根据前述模式,计算噪声随距离的衰减量详见表6-3。表6-1.噪声随距离的衰减量距离(m)11030405060708090100130150DLdB(A)02530323435363839404345根据前述分析,施工期噪声声级值一般在75~100dB(A),项目西北面约10米远有一户农户,约50-60米远有7-8户农户,东北厂界临绕镇路处有6户农户;东南厂界和西南厂界绕镇公路对面居住约31户居民,周围环境敏感点较多,因此,施工机械噪声将不同程度影响这些环境敏感点。4、施工期噪声影响防治措施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尽可能的使施工场界噪声达到标准限值,以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根据本项目外环境关系图可知,项目周围敏感点极多,施工单位只有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的减缓污染影响的措施,将污染降低至最低。具体措施如下:(1)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固定地点施工机械操作场地,应设置在项目西面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采取临时降噪措施,如安置临时声屏障。(2)、禁止强噪声的机械夜间作业。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加强设备维护,保证车辆和施工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况,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4)、对强噪声施工机械采取临时性的噪声隔挡措施,在工地四周设置隔声屏等设施。(5)、对钢管、模板等构件装卸、搬运应该轻拿轻放,严禁抛掷。(6)、夜间运输车辆进入场地时靠近居民区行驶时,应禁鸣喇叭控制车速。(7)、项目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避免现场混凝土搅拌噪声。(8)、钢管、模板等构件装卸、搬运应该轻拿轻放,严禁抛掷;木工棚使用前应完全封闭。(9)、如果工艺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应首先征得当地环保、城管等主管部门的同意,并及时公告周围的居民和单位,以免发生噪声扰民纠纷。总体而言,项目土建施工量不大,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不会对评价范围内声学环境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6.5.施工期废(污)水影响预测分析施工期废水主要为工地生活污水和场地冲洗废水。项建设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及工地管理人员在高峰期合计200人。1、工地生活污水施工人员及工地管理人员按施工高峰期计算200人,生活用水量按60L/人.d计,生活用水量12m3/d;另外施工期施工用水量约8m3/d,则项目施工期总用水量20m3/d。生活污水排放系数按0.85计,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0.2m3/d,施工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粪便经简易化粪池处理后,农用施肥,不外排。2、工地施工废水工地施工废水为场地冲洗废水,该废水经沉淀后循环使用不外排。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施工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环评要求:在施工期做好防护工作,做好施工管理,施工的弃土、弃渣、污水、废水严禁倒入附近河流中,施工期建设方应加强管理,确保施工期的各项污染物的正确处理。确保项目周边环境不因本工程的建设而受到污染。6.6.施工期扬尘影响的防治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施工扬尘起尘量与许多因素有关。起尘量主要包括两类:挖土机开挖起尘量和施工渣土堆场起尘量,属无组织面源排放,源强不易确定,主要是通过管理来进行控制,尽量减少扬尘排放量,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其影响区域在100m范围内。施工中采用:(1)尽量选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运输路线;(2)运输车辆按规章装卸运输,出施工场地必需清洗,用棚布遮盖,严禁超载;(3)施工场地干燥时,适当喷水和加湿;(4)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敏感路段应定时清扫保持路面整洁;(5)现场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采用上述措施后,施工期扬尘对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必须采取措施,严禁弃土倒入河道。施工期扬尘量的产生是与废弃土石堆场面积、裸地面积和风速有关,本项目废弃土石一般都得到了及时的清运,临时堆场面积小,裸地面积也较小,成都市平均风速较小,12月~2月平均风速分别为0.8、1.0和1.0m/s,最大风速分别为6.7、5.7和8.7m/s;本项目施工场地面积较小,运输车辆在场地内运距极短,其轮胎经过冲洗后,所携带的扬尘量极小,基本可忽略不计。由于成都市静风频率较高,故施工期应加强绿化,减少裸地面积,并实施全封闭施工,对施工扬尘加以遮挡,同时定期洒水降尘,清扫路面。因此,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整个施工期,产生扬尘的作业有土地平整、打桩、开挖、回填、道路浇注、建材运输、露天堆放、装卸和搅拌等过程,如遇干旱无雨季节,加上大风,施工扬尘则更为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由运输车辆的行驶产生,约占扬尘总量的60%,并与道路路面车辆行驶速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所影响的范围在100m以内。如果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表6-4为施工场地洒水抑尘的试验结果,由表可知,在实施每天洒水4~5次进行抑尘,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将TSP污染距离缩小到20~50m范围内。表6-1.施工期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距离(m)52050100TSP小时平均浓度(mg/m3)不洒水10.142.891.150.86洒水2.011.400.670.60施工扬尘的另一种情况是露天堆放和搅拌作业,这类扬尘主要受作业时风速的影响,因此,禁止在风天进行作业,减少建材的露天堆放是抑制这类扬尘的有效手段。另外,由于道路和扬尘量与车辆的行驶速度有关,速度愈快,其扬尘量势必愈大,所以在施工场地,对施工车辆必须实施限速行驶,一方面是减少扬尘发生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施工安全的考虑。项目地处绵竹市什地镇镇边,周围环境敏感点极多,为降低扬尘产生量,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保护大气环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环评提出的减缓污染影响的措施,将污染降低至最低。本项目在施工时主要拟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扬尘的产生:(1)施工工地应设置不低于1.8米的蓝色硬质彩钢板密闭围档。采用挡板靠近工作面并采用喷水后进行施工,来降低扬尘的产生。(2)主要运输道路进行硬化,并使用草帘覆盖,防止扬尘。所有临时道路均需清洁、湿润,并加强管理,使运输车辆尽可能减缓行驶速度;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向地面洒水。(4)施工中建筑物应用围帘封闭,脚手架在拆除前,先将水平网内、脚手板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清理时应避免扬尘的产生。(5)选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运输路线,定时对运输路线进行清扫,运输车辆出场时必须封闭,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现象;(6)建材堆放点要相对集中,并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抑制扬尘量;(7)在施工场地出口放置防尘垫,对运输车辆现场设置洗车场,用水清洗车体和轮胎;(8)运输车辆必须实行封闭式运输,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现象;(9)不得使用空气压缩机清理吹除车辆、设备和物料粉尘;(10)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11)施工场地干燥时适当喷水加湿,在施工场地清理阶段,做到先洒水,后清扫,防止扬尘产生;建议借鉴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及监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的“六不准、六必须”措施对施工扬尘加以管理,即:必须湿法作业;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设备;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环评要求本项目施工全过程应湿法作业,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将使项目施工扬尘对项目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6.7.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根据建设规模,工程土石方开挖约5.54万m3,部分用于绿化、道路、就地平衡等建设,多余由专业的土石方运输公司外运,外运土石方1.2万m3,委托专业的土石方清运公司清运至城市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用作市政景观绿化及其它市政工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影响。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6.8环境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拟建工程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在施工结束后,影响区域的各环境要素基本都可以得以恢复。只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工程施工期应采取的环保对策措施,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得到减少或有效控制。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1.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7.1.1.地下水影响源分析本项目可能影响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的途径主要有:1.污水处理站污泥、酒糟等暂存场堆存、车间地坪、污水管网等如防渗处理不好,污泥中的有害物质、酒糟中的有机物质可能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2.本项目综合废水,经处理达标后经1500米排入白沙泉,如果排水沟防渗处理不好,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7.1.2.地下水影响分析1、本项目厂内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污泥、酒糟暂存场地坪采取硬化防渗处理,并修建防雨棚、挡墙,防止雨水冲刷和地面径流污染地下水。2、车间地坪和地沟及污水管网全部采取防渗漏处理,可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污染,避免落地的原料、化学溶液和污水污染地下水。3、加强污水处理站的管理工作,严防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出,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是由地表水补给,其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地表水。本项目废水排排水采用防渗漏埋管,车间地坪和地沟及污水管网全部采取防渗漏处理,临时固体废物堆场地坪均采用防渗处理。评价认为,本工程排放废水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采取以上措施后,评价认为本工程排放废水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7.2.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价项目所在地所处的地表水环境为白沙泉,产生的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排入白沙泉。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白沙泉起于什地镇南约1公里处,原水体功能为纳污及泄洪,但由于地震原因可能导致地下水系的改变,目前该水体已经干枯。本工程废水经处理后进入白沙泉,首先应保证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农灌水水质要求,否则将对区域内地下水造成污染。7.2.1、本项目污染排放情况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实施后,污水排放情况见表7-1。表7-1.本项目废水排放情况表排污情况排水量(m3/d)CODcr氨氮备注mg/lkg/dmg/lkg/d情况1:正常排污194.2310019.42152.91情况2:事故排污194.2319518.633791.178.5315.25污水处理站停运情况下直排项目前期已建设有一座规模为250m3/d的污水处理站,采用“厌氧+两级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最终排入白沙泉。项目正常排放时,污水水质能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农灌水水质要求,见表7-2,不会对区域内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表7-2.项目污水排放水质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比指标本项目废水水质《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比结果水作旱作CODCr100150200满足BOD52060100满足SS7080100满足氨氮15--满足总磷0.5--满足水温≤25℃≤25℃≤25℃满足PH7~85.5~8.5满足粪大肠菌群数/(个/100ml)10040004000满足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什地镇白沙泉地震后已枯竭,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入白沙泉中,经过白沙泉自然蒸干或渗入地下,本环评将不再对白沙泉水质预测,只对事故排放提出补救措施。当发生事故排放时,废水处理不达标,不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事故状态较正常排污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影响大,必须杜绝事故排放,考虑生产操作的周期性和加强事故应急抗风险的能力,评价要求事故应急池按收集1天生产废水的容积考虑。在发生污水处理事故时,企业立即停止生产活动,将生产废水排入事故池暂存。待污水处理正常运行后,首先将事故池内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恢复生产。本环评建议要求事故应急池容积不应小于200m3,作为事故排放情况下及风险状态时的应急收集措施。7.3.环境空气的影响评价项目废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天然气燃烧的烟气、食堂生活油烟、污水处理站臭气。天然气燃烧烟气:本项目酿造车间全部炉灶为直燃式,以天然气为燃料,沼气池沼气参烧。天然气和沼气均为清洁能源,其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蒸酒炉灶烟气屋顶排放,烟囱高度为18米。食堂生活油烟:职工食堂位于宿舍1楼,按500人就餐设计,本期就餐人数为300人。按国家《饮食行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标准的要求,食堂一期建设时已安装油烟去除率大于75%的油烟净化设施,油烟排放浓度低于2.0mg/m3,满足油烟排放浓度可以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标准要求。食堂油烟经排烟管道送到大楼屋顶排放。污水处理站臭气:本项目污水含大量有机物,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异味气体——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恶臭,另外部分恶臭来自于储泥池、粗细格栅及污泥堆棚等处。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1991),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式如下:式中:Cm—标准浓度限值,mg/m3;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查取,见表7-2。根据项目情况及所在地气象条件,按照常规气象资料并扣除静风后的平均风速1.3m/s,A=400、B=0.01、C=1.85、D=0.78。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表7-1.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计算系数工业企业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m/s卫生防护距离L,mL≤10001000<L≤2000L>2000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1)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A<24004004004004004008080802~4700470350700470350380250190>4530350260530350260290190110B<20.010.0150.015>20.0210.0360.036C<21.851.791.79>21.851.771.77D<20.780.780.57>20.840.840.76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注:工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Ⅱ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虽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指标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Ⅲ类:无排放同种有害物质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允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类比同类企业污水处理站恶臭情况,污水处理站源强:硫化氢1.022×10-3kg/h,《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一级标准中硫化氢0.03mg/m3,Qc/Cm为0.34。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取1570m2,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占地面积S为1570m2,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r=21.93m。经过计算污水处理站和生产区,硫化氢计算的允许Qc/Cm值见表7-3。表7-1.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的允许Qc/Cm值污染物Qc/Cm实际值Qc/Cm试算值L=70mL=40mL=20mL=5m硫化氢0.340.570.260.150.09由此可见,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的理论计算值均小于100m,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规则,以本工程以污水处理站的储泥池、粗细格栅、污泥脱水间等恶臭源为中心设置100m卫生防护距离,以控制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项目总平面布局图,项目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周围100m范围内无住户居住(见附图)。综上所述,大气污染源在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7.4.声学环境的影响评价7.4.1.声源调查噪声主要有炉灶引风机、各类泵、电机、灌装线等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声源强度在80~88dB(A)范围内。类比同类厂对主要噪声设备的噪声强度见表3-11。主要的噪声源:炉灶引风机。7.4.2.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本次环评采用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公式进行计算,本项目声源处于室内,属于半自由声场,按下式计算:K个噪声源的合成声级:预测点的预测等效升级:式中:——噪声源噪声的距离的衰减值,dB(A); ——噪声源的A声级,dB(A); ——噪声源噪声衰减距离,m;——距离声源1m处,m;——K个噪声源衰减值的合成声级,dB(A);——噪声源个数;——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的等效声级贡献值,dB(A);——预测点的背景值,dB(A);7.4.3、预测评价内容(1)不同距离声级值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预测厂界噪声和敏感点噪声(3)评价预测值与现状值叠加、工程投产后噪声的影响程度和范围7.4.4预测评价结果项目车间中部设酿造炉灶,引风机噪声源为88dB(A),经建筑隔声、设备减振后室外声级约为70dB(A),随距离衰减情况见下表:表7-1.噪声源在不同距离处的贡献值不同强度噪声源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贡献值距离(m)1510657095144155160170180190205260声源强度70.056.050.033.733.130.426.826.225.925.424.924.423.821.7厂界及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见表7-5。表7-2.厂界及敏感点噪声预测结果统计表单位:dB(A)监测点厂东北界农户厂东南界厂西南界厂西北界农户1#2#4#6#7#8#距离源强m13324410277133143现状值dB(A)昼间424648464442夜间363740373837预测值dB(A)昼间42.346.048.146.244.242.1夜间37.137.040.538.538.737.4评价昼间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夜间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备注1、本表噪声点位距声源距离指距主要声源蒸酒炉灶的距离;2、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Ⅱ类;3、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本项目实施后,厂界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标准要求,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由此可见,从声学环境角度分析本项目可行。7.4.5、控制噪声的几点要求尽管本工程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噪声污染,仍有必要控制厂内及车间内的噪声源,为此特提出几点要求。(1)全厂蒸汽排空必需坚持相对集中,并应加消声器处理,放空时若处理不当,将是全厂最强噪声源。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由于引风机、包装车间等是连续工作,其噪声强度大,为防止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屏蔽作用和吸声材料的吸声性。(3)对于厂内高噪声的工段(如蒸酿),车间内噪声值很高,工人在强噪环境中操作,必需加强工人的个人劳动保护,如配戴耳塞、耳罩等。(4)厂区及厂界尽可能多设置绿化带,多种树木,以屏噪、吸声、消声。7.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固体废弃物排放位置、种类及数量见表3-10。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丟糟,生活垃圾,粮食库除尘器粉尘,均为一般固废。丢糟每年产生约47600t/a,即产即买,用作牲畜食料;生活垃圾产生量约75t/a,由当地环卫部门送垃圾填埋场;粮食库粉尘收集后回用于生产工艺中。评价认为,本工程拟采取的各项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技术经济可行,固废处置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要求。各类固废均妥善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81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环境风险评价8.1.评价目的本评价对该项目在生产及储运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进行分析,以找出主要危险环节,认识危险程度,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应急措施,尽可能将风险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8.2.风险评价等级本项目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主要有风险性的物质是生产过程中的基础酒,主要成份为乙醇,含量约为65%,明火可以点燃,化工手册中无酒类的理化特性。项目不锈钢贮酒罐20t的有4个、120t的有4个、10个10t、7个5t的,100个陶瓷吨坛,折算成乙醇,即为516.75t。因此,根据“项目风险评价等级判断”,本项目储存罐构成重大危险源,根据《风评导则》本项目风险评价按一级进行。8.3.风险评价区域内社会关注点和居住分布情况评价区域内5公里范围内社会关注点和居住分布情况见下表:表8-1.评价区域内5Km社会关注点和居住分布情况表保护要素序号名称方位距储罐区距离(m)居住环境空气1安顺村东3650约110人2红岩村东4970约120人3青吉村东南4800约100人4三泉村东南4900约120人5协合村东南1750约110人6桑园村南2640约120人7圣寿村西南3330约110人8同义村西南1230约120人9什地镇居民西北600m范围内约1000人10富新镇居民西北3500约2000人11五福镇居民西北3390约1500人12和平村西北2107约120人13绵河村东北2465约110人地表水白沙泉保护评价河段Ⅲ类水域的功能本次风险评价的范围:以65°基础酒贮存罐区为中心5km的范围。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4.风险识别8.4.1.项目风险识别基础酒贮存罐区的风险识别见下表。表8-1.基础酒贮存过程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序号事故种类发生原因易发场所备注1燃爆事故·操作原因:基础酒储存过程遇明火。·设备原因:设备管道泄漏使气体外逸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设备及管道维修不慎,引起火灾爆炸。·基础酒储存罐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较大,但发生频率低。2沼气·操作原因:基础酒储存过程遇明火。·设备原因:设备管道泄漏使气体外逸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设备及管道维修不慎,引起火灾爆炸。·沼气收集系统、储气柜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较大,但发生频率低。本项目基础酒贮存罐区、沼气收集系统、储气柜可能存在遇明火燃烧的事故危险隐患。评价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基础酒的特点,对项目提出风险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尽可能将风险和危害程度降至最低。8.4.2、生产装置风险识别项目基础酒酿造工艺采用成熟的固体发酵混蒸工艺,生产所需曲料均外购,酒头用于回醅再发酵,酒尾复蒸,制得的65%基酒。酿酒车间建筑的生产类别为丙类,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平面尺寸204×36m,共5个酿酒车间。车间内全部布置酿酒发酵的窖池及蒸酒笼。表8-2.生产过程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序号事故种类发生原因易发场所备注1工人窒息原因:发酵池中CO2浓度较高·取酒糟:酒窖窖池人员呼吸困难2机械伤害由于误操作造成吊装损伤、传动机械伤害等。·生产车间内的传动设备叶片飞出、连轴、齿轮等。发生频率较高生产过程中:下酒窖池取酒糟可能存在CO2中毒事故危险隐患。生产车间内各类传动设备等,存在机械伤害的事故危险隐患。根据酿酒行业多年的生产经验,该公司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可靠的操作管理规范,并且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等,使生产装置风险隐患均在可控制范围内。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4.3、物料风险识别基础酒,参照乙醇的危险物料特性:表8-1.本项目主要危险物料特性物料名称理化性质燃爆危险性毒害性职业接触限值(mg/m3)乙醇无色液体,有酒香。与水混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46.07。熔点-114.1℃,沸点78.3℃,相对密度0.79(水=1),饱和蒸汽压5.33(19℃)。燃烧热1365.5kJ/mol。闪点13℃;引燃温度363℃;爆炸上限19%(V/V);爆炸下限3.3%(V/V)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长期酗洒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病、慢性胃炎、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损害及器质性精神病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引起干燥、脱屑、皲裂和皮炎。LD50:7060mg/kg(兔经口);7430mg/kg(兔经皮)。LC50:37620mg/m3,10小时(大鼠吸入)未制定(中国MAC)1000(前苏联)但含乙醇量约为65%的基础酒危险性大大的降低,明火可以点燃,属可燃液体。8.4.4、沼气收集及储存过程风险识别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物料特性见下表:表8-2.沼气(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害性标识化学名称:甲烷,中文名称:沼气;分子式:CH4;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主要成分与性质外观与性质:无色无臭气体(纯品)。熔点:-182.5℃,沸点-161.5℃,闪点:-188℃。比重0.42(-16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爆炸极限为5.3%~15%(容积)。禁配物:强氧化剂、氟、氯。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毒理性质燃爆特性与消防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本项目污水处理站产生沼气输送设施损坏,造成沼气泄漏,从而引起燃爆事故。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4.5、主要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对项目对生产过程、原辅料及成品酒储存的风险识别,本项目风险类型为:储存基础酒的火灾。评价认为基础酒引发的火灾是本项目最主要的危险因素。8.5.酒类生产爆炸的相关案例河北衡水老白干酒厂爆炸时间:2006年10月31日14:13河北省衡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透露,2006年10月30日10时50分左右,河北省著名制酒企业衡水老白干集团发生连续爆炸。爆炸原因初步确定为两名电焊工违规焊接罐区南侧管道而引发储酒罐着火,尚未发现人员伤亡。据了解,爆炸发生在该集团酒厂南区,爆炸发生后酒厂门前即被警方和企业保安人员封锁。共有30多辆消防车、近200名消防官兵参加了灭火。截至16时15分,大火全部扑灭,目前未发现人员死伤。10时左右,通往酒厂道路被当地警方实施交通管制。酒厂门前小商贩告诉记者,10时50分左右突然听到一声巨响,然后见酒厂员工纷纷夺门外逃。此后每间隔10分钟左右爆炸一次,响声约有七八次。衡水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一负责人透露,据初步调查确定,爆炸原因为两名电焊工违规焊接罐区南侧管道而引发储酒罐着火。8.6.最大可信事故及源强确定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最大可信事故确定的目的是针对典型事故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不意味着其它事故不具环境风险。在项目生产、贮存、运输等过程中,65°基础酒贮存罐区可能存在遇明火燃烧的事故危险隐患。最大可信事故确定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基础酒燃烧爆炸事故风险评价中,选择基础酒作为评价因子之一。综上,本评价确定的最大可信事故为基础酒储罐区遇明火燃烧爆炸事故。类比国内同类型产品基础酒的贮存罐区,发生火灾、爆炸的频率很低,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即1/10-6。8.7.酒类燃爆预测分析项目的主要产品是基础酒在储存过程有遇明火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在贮存、转运、使用的地方须严格遵守储存、使用的有关安全规定。1)爆炸预测模型基础酒发生爆炸采用TNT当量法预测:因基础酒的贮存全部是储存罐内,因此其爆炸危害考虑泄漏因素,其TNT当量值为:WTNT=(aWQ)/QTNT式中:WTNT——基础酒TNT当量值;W——基础酒泄漏总量,5000kg;a——气方当量系数,取0.04;Q——基础酒爆热值,取2900kJ/kg;QTNT——TNT爆热值,取4187kJ/kg。(1)死亡半径R1:指人在冲击波作用下头部撞击致死半径,由下式确定:R0.5=13.6(WTNT/100)0.37式中:W0.5——致死半径,m;(2)重伤半径R2:指人在冲击波作用下耳鼓膜50%发生破裂半径,由下式求确定:R2=9.187WTNT1/3(3)产损失半径R4: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冲击波作用下建筑物发生二级破坏半径,由下式求确定:R4=KⅡWTNT1/3/[1+(3175/WTNT)2]1/6式中:KⅡ——破坏系数,KⅡ取4.6。2)计算结果由以上计算得知:当本项目基础酒发生爆炸事故时,由于燃爆释放能量造成的冲击波,引起周围环境中人群和财产等损失面积如表8-6。表8-1.项目酒类发生燃爆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破坏程度分级死亡半径重伤半径财产损失半径与爆源距离(m)3.011.018破坏面积(m2)31410171962在基础酒储存区周围,目前设置有25米的隔离带(距厂界),避免发生燃爆后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西北厂界最近的农户距离厂界10米远处、距离基础酒储罐45米远处,不在死亡半径、重伤半径和财产损失半径范围内。8.8.风险防范措施8.8.1.设计中已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设计中已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1)各生产车间在防火间距、安全疏散均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对厂房进行设计。(2)总平面布置厂区内主要干道7米,5间车间间距14m,车间周围设置回车道,消防通道通畅。(3)各车间建筑物应按规定设置防直击雷装置,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规范要求。(4)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应符合GBJ16-872001版规范要求。(5)安全疏散出口不应少于两个。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各建筑均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97版)配置灭火器及消防系统。(2)贮存罐的设计及制作,应由有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有压力容器制作资质的单位进行制作。(3)储罐地位储存,罐区周围设置围堰,将泄漏的基础酒收集,用泵泵入备用槽。防止基础酒泄漏无序溢流,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4)每个贮存罐上方应设置有喷淋降温装置,防止由于天热升温而导致火灾事故;喷淋后的水直接回流至厂区内的景观水池。(5)设计中备用一个备用贮存罐,用于基础酒泄漏倒罐的应急使用。8.8.2、评价建议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1)建立专职安全机构,制定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监督和管理。(2)包装车间及贮存罐区,应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或火灾自动监测报警装置。(3)应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第四节表4.4.2、4.2.3、4.2.4、4.2.5进行储罐的布置,包括罐距及罐组的距离。(4)对酒类贮存罐区设置防雷及防静电装置。(5)对贮存罐区四周设置消防管网及消防水枪,个数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97版)配置。(6)施工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设计,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7)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使之有效。(8)特种设备的操作工人应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如:起重机、压力容器等设备的操作,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9)设置应急照明系统及备用电源,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可启动应急电源,供消防泵使用。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0)沼气池产生沼气可能发生爆炸,设置沼气收集系统、经储气柜收集后管道输送炉灶或食堂燃烧,避免发生爆炸。(11)生产设置两班制,部分三班制,沼气不储存。8.9.风险管理8.9.1.应急预案及预警机制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风险事故总是难以根本杜绝,工厂必需制定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是要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小。由于本项目产品基础酒属于可燃液体,可能出现风险事故是泄露引起火灾或造成地表水污染。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原则如下:8.9.1.1、制订并落实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方案:(1).制定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实施程序,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2).建立风险事故应急救援体系。(3).配置风险事故应急救援机构。(4).装备应急救援人员、装备。(5).执行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8.9.1.2、公司采取的相关应急救援预案事故救援预案中与本项目相关的主要预案如下:(1).应急救援系统组成应急救援系统——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各专业救援队组成。指挥部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和指挥部办公室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生产管理部。专业救援队——由消防队、医疗救援队、抢险抢修队、运输队、警戒治安队、新闻宣传队、后勤技术支援队组成。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现场抢险与消防·根据公司生产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发生事故时首先防止爆炸、燃烧危险,必须迅速、准确、有效地控制火情、防止蔓延。·针对生产中基础酒的成分和特性,应重点做好防火、防爆、防毒、防泄漏工作,制订各类物质的灭火抢险预案。·本项目物料泄漏事故抢险主要危险目标:基础酒。(3).医疗救护医疗救护队员必须根据报告的事故情况,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携带医疗器械,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首先选择安全地点作为现场医疗救护点,在抢险人员协助下将伤员转送至此安置、救治。(4).紧急安全疏散与警戒在发生重大事故,可能对厂区内外人员安全构成威胁时,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对与事故救援人员无关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建立警戒区,除事故救援和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任何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公司在主要高层建筑物上应设立“风向标”。指挥部根据化学事故发生风向、风速,判断化学危险物扩散的方向和速度,确定疏散方向和警戒区域。在发生重大事故后,应对事故单位岗位人员、相邻单位岗位人员、厂外人员进行疏散。(5).社会支援厂区内设置的部分消防设施主要是消火栓,水龙带等,一旦有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必须按规定立即向上级及有关单位联系,请求社会力量支援抢险。社会支援包括:火警消防、医疗救护、工程抢险、警戒治安、抢险物资等方面的社会支援。8.9.2、事故风险主要应急预案建议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基础酒属易燃品,厂方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物料特性、生产特点,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并落实完善可行的事故处理程序。在制订风险事故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本项目的原料和产品多为易燃品,当其出现大量泄漏或者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单位应首先按照生产性事故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和积极组织自救:(1).事故报警和通报发现事故者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并迅速向事故单位或生产调度室报警;事故单位应迅速查明事故部位和严重程度;调度室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立即向生产主管部门和主管生产的相关领导报告。(2).组织营救立即组织人员营救,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发生事故的单位应迅速组织力量进行事故先期处理和自救,抢救受伤、中毒人员;尽最大可能切断危险源,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防止有毒有害物料进入环境空气和环境水体、土壤等;根据事故的严重性决定维护或停止生产装置运行,以及及时通报周围区域和下游水域相关部门;制止事故现场及周围与应急救援无关的一切作业;疏散无关人员。待消防救护队或其它救护专业队到达现场后,积极配合各专业队开展救援工作。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危害区域、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程度。(3).消防救护消防救护队接到报警后,应立即赶到现场,抢救受伤、中毒人员及现场急救,疏散无关人员,查明事故情况后协同事故单位尽一切可能切断着火源、引起爆炸的危险源以及泄漏源,针对不同燃烧物和危险源采取相应灭火措施及控制毒物扩散措施。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事故处置协调值班调度接到报警后,应迅速查明事故情况,协调好与事故点相关的生产装置的运行,同时向生产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汇报。生产主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事故处理、救援和处置工作。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环境、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5).事故善后处理当事故得到控制后,应成立生产恢复和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消除隐患,落实防范措施,恢复生产,同时开展事故调查,做好善后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按事故报告程序,向主管部门报告。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9.3、其它(1).为保证在突发事故紧急状态下各专业队伍、职能部门、各系统能迅速、准确行动,临危不乱、紧张有序地处理和控制事故,各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能认真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对应急救援贮备物资、防护及报警通讯器材、消防救护及抢险抢修设施等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使其经常处于良好备用状态。(2).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习,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定期进行综合性应急救援演习,以提高专业队伍和公司应急救援系统的应急救援能力。(3).应加强全员防灾救灾知识教育,利用电视及网络等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全员工及邻近居民预防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知识,提高全员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4).技安部门应负责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情况;并对预案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行适时验证和修订。(5).对基础酒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故,应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处置、社会救援组织和指挥、消防、防毒防化设备和队伍、通讯、监测、医疗、交通、治安、居民撤离计划和组织,以及善后措施等内容。8.10.环境风险管理措施本项目环境风险管理措施见下表。表8-1.项目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一览表类别环保设施名称投资费用备注防止泄漏措施基础酒储罐底位储存,四周为围堰,围堰的高度为1.5米高4酒类贮存罐区周围设置围堰,防止泄漏。防止污染地表水环境措施设置排口堵截3当发生火灾、进行消防灭火前,厂区污水及雨水的排口进行堵截,消防水全部堵截,排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发生地表水污染。防止火灾措施可燃气体检测、报警0.5贮存罐区、沼气收集系统等设置。避雷、防雷装置1.2基础酒贮存罐区设置。严禁明火标识0.5贮存罐区、包装车间均设置。备用电源5火灾消防用电、照明等。设置自动超压自动报警、火炬系统及排气筒4在沼气输送系统设置超压报警系统,一旦超压、开启安全阀,并经排气筒点火排空,避免环境污染;将超压沼气导出后排空,避免发生爆炸。防止中毒措施通风设施1车间内酒窖池通风,防止CO2中毒。防止机械伤害措施特种设备的操作工人培训1起重机、压力容器等设备,工人均进行培训。事故应急池事故应急池-一期已建设容积为1000m3风险事故应急池应急闸门1应在厂区所有的雨、污排放口都设置应急闸门,将事故性废水阻断在厂区范围内合计21.28.11.风险评价结论本项目属于轻工类白酒生产项目,储存的基础酒构成重大危险源。报告书提出了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项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项目的实施从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是可行的。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清洁生产、总量控制9.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它要求:对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它是与传统单纯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同的新概念,即“污染预防”概念,是已被实践证明需要优先考虑的一种环境战略。清洁生产核心问题是节能、降耗、减污、降毒、低投入高产出。通过产品计划、原材料选择、工艺组成、技术管理、生产过程产物的内部循环利用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一环节,使资源消耗最少、污染物产生最少,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目的。9.1.1、工程清洁生产分析9.1.1.1、原辅材料、工艺的清洁性分析本项目原材料为粮食、中药。粮食通过传统的干法发酵工艺蒸馏后制得基酒,生产过程中除加入糠壳和曲药外,不加入任何化学药品,在酿造出产品外,还将产生酒糟,酒糟外卖给当地农民,做牲畜食料用,实现了循环利用。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浸提工艺,采用基酒最大程度的提取肉苁蓉中的药物成分。从整个生产工艺来看,工程属清洁生产过程。项目所有火线采用直燃式蒸酿技术,全部炉灶均为燃气炉灶,使用天然气或项目产生的沼气为燃料。生产废水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清污分类处理。9.1.1.2、产品的清洁性分析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整体搬迁完成后,全厂的产品为基础酒、苁蓉保健酒。从项目产品本身生产、使用、最终处置过程看,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甚微,符合清洁生产的宗旨,本项目的产品是清洁产品。9.1.2、清洁生产指标评价由水量平衡分析可知:项目搬迁后,生产用清水426.93m3/d,循环水84.02m3/d,生产冷却水循环水回用率≥99%。污水排放量共为199.23m3/d,本项目技改完成后,全厂的基础酒的生产能力在技改前后保持不变对于该白酒酿造采用国家环保总局《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HJ/T402-2007)中的各项清洁生产指标对照本项目指标,其指标比较情况见表9-1。表9-1.本项目清洁生产指标评价表项目一级二级三级本项目一、资源能源利用指标1.原辅材料的选择白酒生产用的原料应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损害,并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原料的淀粉含量、水分含量、杂质含量应有严格控制指标。满足要求一级2.淀粉出酒率%≥62≥48≥4245.3三级3.吨酒水耗(m3/t)≤25≤30≤3519.82一级4.电耗(kWh/t)≤50≤60≤8024.75一级5.耗标煤量(kg/t)≤1200≤1500≤2000833.67一级6.综合能耗(标煤量(kg/t))≤900≤1800≤22001895.94二级二、产品指标1.产品合格率(%)100≥99≥98100一级2.包装材料白酒容器的设计应便于回收利用、外包装材料应坚固耐用、利用回收再用或易降解,且避免过度包装。3.产品发展方向由高度酒相低度酒发展;逐渐减少固态发酵法白酒的比例。产品为33、35、42、46、48、51、52度的苁蓉保健酒三、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1.废水产生量(m3/t)≤20≤24≤308.54一级2.COD产生量(kg/t)≤100≤120≤150166.66三级3.BOD产生量(kg/t)≤55≤65≤8095.83三级4.固态酒糟(t/t)≤6≤7≤87.07三级四、技术工艺、装备要求1.工艺过程控制工艺先进、工艺过程控制仪表齐全,工艺参数力求达到最佳满足要求2.设备完好率100%≥98%≥96%100%一级五、废物回收利用指标1.固态酒糟全部无害化处理外卖给当地农民,即产即销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企业加工处理(加工成颗粒饲料或复合颗粒饲料等产品)全部回收并利用(直接做饲料等)2.炉渣全部回收并利用/3.冷却水循环利用率≥90%≥80%≥70%99%一级备注以上为生产一吨65度浓香型基础酒的指标。从以上有关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清洁生产总体水平介于二至三级直接,部分指标满足一级水平,工程清洁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9.1.3节能、降耗分析本项目基础酒生产采用较成熟的蒸粮蒸酒混蒸工艺,与单独蒸粮和蒸酒比较降低了蒸汽用量;生产冷却水循环利用,定期直排,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节约;30%黄水用于窖池养护、窖泥制作,70%黄水用于培养营养液等,达到了在生产中消耗部分生产废水,降低了末端处理的压力,符合清洁生产水平,有利于环境保护。本项目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与能源及污染物排放与《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HJ/T402-2007)的清洁生产指标比较见表9-2。表9-1.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与清洁生产比较指标单位清洁生产指标本项目与清洁生产指标比较标准清水用量t/t≤2519.82一级电耗kWh/t≤5024.75一级耗煤量(折标煤量)kg/t≤1200833.67一级综合能耗(折标煤量)kg/t≤9001895.94二级产品合格率%100100一级排水量m3/t≤208.54一级COD产生量kg/t≤120166.66三级BOD产生量kg/t≤6595.83三级固态酒糟kg/t≤67.07三级备注表中清洁生产指标均为《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中的一级清洁生产指标。从表中可以看出,本项目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及排放量在《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中的一级及三级之间,清洁生产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改善。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9.1.4、清洁生产结论本项目采用生产用的原料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损害,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原料的淀粉含量、水分含量、杂质含量有严格控制指标。采用先进成熟的蒸粮蒸酒混蒸工艺,大大降低了蒸粮和蒸酒的蒸汽耗量,降低了蒸粮和蒸酒底锅水的产生量,减少生产过程中CODcr和BOD5的产生量,生产中冷却水循环使用,降低了清水使用量。项目在生产设备及工艺、污染产生、节水节能等多方面均采取了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认真地贯彻了“节能、降耗、减污减排”,项目的实施符合清洁生产的原则。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指标属于《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中的二至三级之间,部分达到了一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清洁生产水平。9.2.总量控制1、企业目前污染物总量排放情况绵竹红运酒业目前生产规模为7000t/a(基础酒),其污染物排放量为:SO2:42.78t/a,烟尘:4.47t/a;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为:COD350.86t/a,氨氮2.11t/a;锅炉炉渣:7583t/a。2、迁建厂区一期项目污染物总量排放情况一期项目为年产5000吨苁蓉保健酒,其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0.53t/aNH3-N:0.079t/a。3、本期项目总量控制本项目整体搬迁技改完成后,生产规模将保持为7000t/a(基础酒),原有40排火线搬迁至新厂区,其污染物排放量为:COD5.83t/a,氨氮0.87t/a。炉灶采用天然气直燃式锅炉,其污染物排放量为:SO2:0.0018t/a,烟尘:0.0036t/a。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本项目整体搬迁实施前后红运酒业总量控制指标变化情况表9-1.本项目实施前后红运酒业总量控制指标变化情况指标企业目前排放的总量整体搬迁后的总量本项目实施前后红运酒业总量变化(基础酒生产规模7000)一期(苁蓉保健酒生产规模5000)二期(基础酒生产规模7000)整体搬迁完成后变化量%COD350.86t/a0.53t/a5.83t/a6.36t/a-344.598.19氨氮2.11t/a0.078t/a0.87t/a0.948t/a-1.16255.07SO242.78t/a00.0036t/a0.0036t/a-42.776499.99烟尘4.47t/a00.0018t/a0.0018t/a-4.468299.96炉渣7583t/a000-7583100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搬迁安置及公众参与10.1.移民搬迁及人员安置本项目用地由政府统一征地,不涉及拆迁安置问题。根据环评单位现场踏勘,选址范围内已完成征地工作,厂区已进行了三通一平。10.2.公众参与10.2.1.公众参与调查目的项目的建设从施工到营运都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一定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周围地区公众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以及娱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的第十五条“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本评价结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具体要求,评价采取了“发放调查表格+媒体公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公众参与工作。通过公众参与,听取和了解公众对该项目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从而弥补环评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遗漏和疏忽,更全面地认识和利用环境资源,使项目更完善、更合理,环保措施更实际,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公众的参与活动,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该项目的意义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求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利于该项目的顺利进行。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0.2.2.调查方法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再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调查方法采取网上公示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程序为:1、在绵竹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公示(http://www.mz.gov.cn/),第一次公示时间从2010年6月25号至7月5日,第二次公示时间从2010年7月16号至7月29日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告知业主四川省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委托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展“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的环评工作;2、公示同时,评价单位与建设单位一起进行公众问卷调查,到项目周边了解当地居民对本项目的看法。表10-1.公众参与调查表编号项目名称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原有40排火生产线,基础酒生产能力7000t/a。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公司部分厂房、白酒生产设备、办公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公司在绵竹市当地政府及党中央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已基本恢复震前生产能力。但目前厂区狭窄,厂区生产车间及仓储设施不够、工艺设备老化,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公司在绵竹市当地政府及党中央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已基本恢复震前生产能力。但红运酒业是具有30年历史的集体企业,多年来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落后的工艺装备和狭小的工作场地等诸多因素,己严重制约企业更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中,不利于公司的做大做强。且考虑到与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大漠酒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苁蓉保健酒即将投入生产,公司抓住这次机遇,拟征地150亩实施绵竹红运酒业整体搬迁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要求,项目业主委托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预计施工期噪声、扬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将随着施工期结束而消除。项目在营运期间产生的污染因子主要为:酿造废水、冷却废水、生活污水、燃烧废气、粮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丢糟、生活垃圾等。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产生的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自建污水站对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准后排入白沙泉;全部采用直燃式燃气炉灶,使用天然气或项目产生的沼气为燃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等均进行综合利用或采取妥善的处置措施;对噪声大的设备都通过建筑隔声、基础减震等措施进行治理,环境噪声将控制在有关环境标准内。项目完成后,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地方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充分了解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尊重公众的看法和选择,先征求工程附近公众对本项目实施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请您认真作答,充分表达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由衷感谢!姓名性别年龄电话文化程度大、中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小学以下□职业干部□工人□农民□个体户□其它□单位或住址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您对项目建设的态度支持□反对□无所谓□您对目前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您认为该项目运营期排放的哪些污染物对你的影响最大?粉尘□噪声□污水□废气□其它该项目对当地环境有何影响?正影响□负影响□负影响但可接受□无影响□项目对发展当地经济的影响有正影响□负影响□有负影响可承受□无影响□您对本项目的建设有何要求或建议注:请在□内用“ü”表示自己的态度10.2.3公众调查表的结果一、调查表发放的原则、对象、范围●调查范围:公众参与的调查范围为厂区周围、排口下游的区域。调查重点放在项目污水受纳水域白沙泉。●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确定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并同时有目的调查当地的人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周围单位及周围住户,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注意具有代表性。●调查数量:本次评价公众参与调查,样本数量按大样本抽取,调查52份。●调查方法:本次评价公众参与采用调查表问卷方法进行。●形式与内容:本次调查采用发放调查表的形式有针对拟建场址附近及排口下游单位的公众参与调查表、针对拟建场址附近农户和群众的公众参与调查表,为使公众方便,回答问题采用在相应的选项栏中划“√”的形式。二、调查表调查的结果本次共发放针对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场址附近农户和群众的公众参与调查表55份,收回52份,回收率95.55%。被调查人员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0-1.公众调查统计表序号姓名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址对本项目态度1宁兴绪农民男55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2牛虎顺农民男53初中绵竹市什地镇两河口村7组支持3何义全农民男55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3组支持4吴天会农民男34高中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青吉村6组支持5张富良农民男41小学绵竹市九龙镇双石村3组支持6张明全农民男55初中绵竹市孝德镇光明村8组支持7万贵平农民男41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8毛德富农民男45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4组支持9吉昌富农民男55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1组支持10李怀堂农民男48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合结村6组支持11李发清农民男52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同义村8组支持12罗国先农民男45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双瓦村5组支持13宁福云农民男40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4组支持14邱长会农民男54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3组支持15尹邦海农民男42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4组支持16石代明农民男56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6组支持17陈伟农民男42初中绵竹市什地镇五方村1组支持18蔡义贵农民男47初中德阳市公安局旌阳分局支持19周正华农民男37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双村1组支持20杨加裕农民男48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21黄志兵农民男37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2组支持22刘小波农民男39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6组支持23刘述德农民男58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3组支持24王明志农民男52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2组支持25王路全农民男46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26李林兵农民男43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1组支持27何成按农民男59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3组支持28李金国农民男42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双瓦村2组支持29尹邦木农民男57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30刘兴发农民男47初中绵竹市什地镇五方村7组支持31吉伯昌农民男58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4组支持32赵清龙农民男55小学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33贾顺龙农民男42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3组支持34陈旭清农民男45初中绵竹市什地镇红社村2组支持35张顺华农民男48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协合村3组支持36李发成农民男54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同义村5组支持37李述太农民男49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38陈云其农民男56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39樊先丽农民女41初中四川省茗山县白丈镇肖坪村4组支持40张正禄农民男44初中绵竹市什地镇绵河村6组支持41黄忠福农民男63小学以下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42邬明彦农民男42小学绵竹市什地镇绵河村6组支持43邬明江农民男37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8组支持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4刘杨波农民男42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9组支持45汪强工人男24大,中专以上绵竹市汉旺镇汉新社区3组支持46吴绍江农民男32高中绵竹市观鱼镇温存村3组支持47张玉明农民男36初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4组支持48黄志刚工人男54初中绵竹市剑南镇通汇街国土巷26号支持49修君工人男27高中绵竹市什地镇共和村3组支持50陈明兰农民女39初中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5组支持51李金容农民女40小学绵竹市新市镇金兰村2组支持52李萍农民女36小学绵竹市新市镇金兰村1组支持在收回的52份调查表中,职业方面:干部0人,个体户0人,工人3人,农民49人;文化程度方面:大专1人,高中10人,初中29人,小学11人,小学以下1人。表10-1.公众参与调查表统计结果表你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支持52人反对(无)人无所谓(无)人您认为该项目运营期排放的哪些污染物对你的影响最大:粉尘0人噪声0人污水38人废气14人其它0人该项目对当地环境有何影响:正影响5人负影响0人负影响但可接受1人无影响46人您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对自己的影响:生活:正面影响2人负影响0人负影响但可接受2人无影响48人学习:正面影响2人负影响0人负影响但可接受1人无影响49人工作:正面影响8人负影响0人负影响但可接受0人无影响44人娱乐:正常影响8人负影响0人负影响但可接受3人无影响41人本项目建设对发展当地经济的影响有正影响42人有负影响0人有负影响可承受0人无影响10人其它意见及建议支持企业发展,希望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调查表统计调查结果表明:(1)、明确表态支持该项目建设的52份,占100%;无所谓的没有;明确反对的没有。(2)、该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认为污水影响最大的占73.1%,认为废气影响最大的占26.9%。(3)、认为项目对当地环境有正影响的占9.6%,负影响但可以接受的占2%,无影响的占88.4%。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4)、认为项目对生活正影响的2份,占3.85%;无影响的48份,占92.3%。(5)、认为项目对学习正影响的2份,占3.85%;无影响的49份,占94.2%。(6)、认为项目对工作正影响的8份,占15.4%;无影响的44份,占84.6%。(7)、认为项目对娱乐正影响的8份,占15.4%;无影响的41份,占78.8%。(8)、认为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有正影响的42份,占80.1%;无影响的10份,占19.2%。10.2.4、公众意见和建议有30人填写了“其他意见及建议”项,比较集中的要求和建议是:支持企业的发展,希望能做大做强,对地方经济多作贡献。评价认为,本项目是轻污染项目,受调查的公众为周边村民,希望本项目能对地方经济有带动作用。10.3.公众参与调查结论本次环评公众参与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采取网上公示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网上公示,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均没有收到公众的反馈意见,即无人对项目建设发表意见。2、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公众对项目持支持态度,认为本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公众关注的问题或建议,已经在本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只要执行本报告的措施,不会对周围群众关心的问题产生大的影响。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11.1.废水处理措施本项目废水采取“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废水经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11.1.1.综合废水治理措施本项目排入污水处理站废水主要有地坪冲洗废水、蒸酒底锅水、酿酒冷凝水、员工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水量为199.23m3/d,项目一期“年产5000吨苁蓉保健酒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已建有一座处理规模为250m3/d的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已考虑了本期项目的水质及水量,采用“厌氧——CASS工艺——生物滤池”,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混合原水首先经过回转式格栅机隔除粗大漂浮物(如糠渣等),自流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设穿孔管进行预曝气,并进行均质均量。经适当水解酸化后的废水用提升泵将废水提升进入厌氧生化单元,该单元由三格厌氧池组成,厌氧形式为接触厌氧池,大部分有机负荷在第一格厌氧池去除,主要的沼气量产生也在此处,厌氧产生的沼气用管道送蒸酒炉灶混烧。第二、三格进一步降解COD,使厌氧出水浓度降到好氧允许的范围内,第一、二格厌氧池设沼气回收装置。然后废水进入中沉池,中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对厌氧出水的泥水分离物进行泥水分离,并将沉淀下来的污泥回流至厌氧池,然后出水进入好氧池,好氧池采用CASS工艺,在其中去除剩余的溶解性可降解有机物,好氧出水进入二沉池同时,在处理流程中废水进入二沉池前预留除磷加药装置,废水经除磷、沉淀后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好氧出水经二沉池将好氧污泥分离,并回流好氧池,并实现生物脱氮。上清液流入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滤池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形式,进一步去除残余的有机物和氮磷污染物,池内根据情况可进行曝气或不曝气,对出水水质进行全面把关,使出水达标排放,其工艺流程如图11-1。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事故排放废水事故排放应急池生活废水化粪池格栅沼气用于炉灶掺烧生产废水浮渣人工清运复合厌氧反应器中沉池调节池回转式隔栅机污泥污泥回流空气污泥回流栅渣外运污泥返回调节池CASS池空气罗茨鼓风机空气污泥中间池上清液BAF池泥饼作农肥滤液污泥脱水机污泥浓缩池降磷加药(预留)剩余污泥图例二沉池在线监测沼气废水空气污泥出水达标排放图11-1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流程图参照四川沱牌、四川剑兰春、五粮液等白酒企业的废水处理情况,浓香型白酒酿造废水采用厌氧+好氧处理工艺,废水能满足达标排放。本项目废水采用厌氧+好氧废水处理工艺,做到达标排放是可行的。11.2.2.废水处理应急措施考虑生产操作的周期性和加强事故应急抗风险的能力,事故应急按能搜集1天废水容积考虑。本项目将建设容积为200m3的废水事故应急池,作为污水收集的应急措施。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当污水站出现事故时,首先停止排水设备的运行,开启事故池进水阀门,关闭污水站进水阀门,将废水排入事故池。然后对污水站设备进行检修和更换,待污水处理站恢复正常后,将事故应急池暂存的废水处理完毕后方可恢复生产,确保污水站事故时未经处理废水不进入环境。严禁未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11.2.地下水防治措施为防治地下水污染,项目应建有完整的防渗污水管网,车间地坪采取防渗硬化处理;对污泥、酒糟等暂存场堆存,地面硬化防渗、搭棚防雨、设矮墙防雨水冲刷,有机物质可能渗入地下和雨水冲刷,造成地下水污染。11.3.废气处理措施本项目废气主要是蒸酒燃烧烟气、食堂由于、粮食加工产生的粉尘以及酿造车间产生的少量工艺废气。11.3.1.燃烧烟气本项目全部采用直燃式炉灶,将以天然气作为燃料。天然气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年用量180万m3/a,其污染物排放量约为SO2:0.0036t/a,NO2:0.0163t/a,烟尘0.0018t/a,由此可见其污染物排放量很小,对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微小,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要求。11.3.2.沼气正常生产时,沼气送炉灶掺烧,如遇压火或炉灶停运,系统设置火炬系统及排气筒,燃烧放空。11.3.3.恶臭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工程恶臭源点为污水处理站,属无组织排放的面源,目前均是采取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来避免对人群的影响。本工程以污水处理站的储泥池、粗细格栅、污泥脱水间等恶臭源为中心设置100m卫生防护距离,以后不得新建居民住宅和永久性娱乐设施。评价认为本项目采取的废气治理措施均经济技术可行,措施有效。11.4.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项目主要固体废弃物有:酒糟,污水处理站污泥,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分述如下:丟糟:外卖给当地农民作为牲畜食料用,综合利用,即产即卖;污泥及生活垃圾:桶装,由环卫部门清运送垃圾填埋场。评价认为,本项目采取的上述固体废物处置措施是具体可行、有效可靠的。11.5.噪声控制措施项目主要噪声源有:洗瓶灌装线、炉灶引风机、各类泵等设备。声源强度在80~88dB(A)范围内。针对不同噪声源采用建筑隔声、设备减震及选用低噪声设备、消声及优化总图布局治理措施,厂界达标。各类设备产噪声情况及治理措施见表3-11。采取建筑隔声、设备减震及选用低噪声设备、消声及优化总图布局等措施后厂界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噪声治理措施有效。尽管噪声污染不是本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若治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为此提出几点要求。(1)炉灶蒸汽排空必需集中,并应加消声器处理。(2)由于各类泵类、引风机等是连续工作,其噪声强度大,为防止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屏蔽作用。(3)厂区及厂界尽可能多设置绿化带,多种树木,以屏噪、吸声、消声。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6.施工期环保措施a施工中应防止机械噪声的超标,特别是应避免推土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夜间作业;打桩机禁止夜间打桩。严格按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施工;b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场地。在施工时高噪声的施工机具应远离厂址西侧农舍等噪声敏感点方位,保证足够的噪声防护距离;c施工原材料购进时间精心安排、系统规划、规范施工。为避免和减少水土流失,应修建挡土墙,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实施绿化,固土蓄水;d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材料、废纸张、废包装材料、废塑料薄膜等)应妥善保管、及时处理;施工中产生的弃土应及时回填和清运;e设备清洗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依托厂区卫生设施收集后送污水处理站处理。f施工场地应及时喷洒水(特别是在干燥季节)和对松土压实,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发的环发(2001)56号“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知”,防止弃土、扬尘对环境的影响;g施工车辆运输时散落物料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行驶中散落在道路上是对道路环境卫生和景观的极大损害。建设单位应与施工方“约法三章”,务必要使施工单位文明生产、施工;h施工时应尽可能使构筑物保持整洁外观,注意安全产,做到文明施工;综上所述,拟建工程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在施工结束后,影响区域的各环境要素基本都可以得以恢复。只要认真制定和落实工程施工期应采取的环保对策措施,工程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问题可以得到消除或有效控制。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1.7.环保措施及其投资估算环保措施及其投资估算一览表见表11-1。本工程用于环保及其相关工程的投资为117.5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的1.96%。表11-1.环保设施(措施)组成及投资估算一览表项目治理内容投资万元处理方法备注废水治理污水事故池20污水事故应急池,容积200m3新建冷却水循环池5容积为50m3新建隔油池-食堂规模:500人/餐已建预处理池-容积为10m3已建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规模为250m3/d已建排污口-排污口规范(便于取样、检查、监测),安装在线监测已建废气工艺废气5车间轴流风机通风,投资含于工程投资内新建烟囱20炉灶烟囱18米新建食堂油烟-油烟净化器,处理效率75%已建恶臭-以污水处理站的储泥池、粗细格栅、污泥脱水间等恶臭源为中心设置100m卫生防护距离已建固体废物临时丢糟场5厂区内设临时丢糟场:地面硬化防渗、搭棚防雨、设矮墙防雨水冲刷新建生活垃圾-收集桶收集、由环卫部门清运已建噪声噪声治理10消声吸声、基础减震垫、建筑隔声等新建其他地下水防治15车间地坪、地沟管网等,硬化、防渗处理新建绿化-绿化面积20343平方米已建风险事故防范措施21.2详见“项目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一览表”详见表8-6环境管理及监测-每年5万元-施工期清洗设备废水0.1沉淀池处理后,重复使用,严禁排入地表水扬尘15撒水降尘、洗车、打围作业等建筑垃圾及装修垃圾1.2由施工单位,清运到指定地点合计117.511.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是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设置本专题的目的在于衡量建设项目所需投入的环保投资和能收到的环保效果,以评价拟建项目的环境经济可行性。因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计算用于控制污染所需投资费用外,同时还需估算可能收到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以实现增加地区的建设项目、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致于造成区域环境污染,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2.1.工程经济效益项目整体搬迁技改完成后,基础酒生产能力仍为7000吨的生产能力,其中5000吨将将根据市场需要勾兑成各种度数的保健酒约10000吨。新增销售收入可达30000万元,新增利润4500万元,新增税金9000万元。项目实施正常运行后总投资收益率为26.5%,资本金利润率为28.3%,投资回收期3.5年,盈亏平衡点为28.9%,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分析白酒制造业为四川省传统的优势产业,本工程的实施为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增强企业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强化了公司在高端优质白酒的竞争力,形成优质酒的规模效益。白酒行业由于采用传统制造工艺,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本工程将新增约500个就业岗位,增加当地的税收和提高劳动就业水平,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12.3.环境损益分析本项目采用成熟的废水、废气治理技术,达标排放,在正常排放情况下不改变地表水现状使用功能及水质类别。为节约水资源,对黄水、冷却水、污水处理站二次水综合利用,大大节约了用水量。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火线全部采用天然气和沼气,属于清洁能源,污染物排放量大大降低,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本项目实施后,不会改变当地环境质量等级。初步估算环保投资11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6%。12.4.损益分析结论通过对本项目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比较,不难看出,本项目的综合效益较为显著,环境效益明显,并且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当前国家的环保政策。综合考虑,工程从环境经济损益角度是可行的。113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根据国家对有污染项目应严格控制污染源的要求,对工程项目“三废”治理严格实行“三同时”制度,同时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和建成后的运行阶段中,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切实有效地了解和控制工程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治理工作,使治污设施达到最佳的效果,以保证工程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必需对工程“三废”及噪声的产生和治污设施的效果、厂区和环境评价区内的环境变化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测,制定各项环保对策措施,编制环境规划,以达到强化环境管理的目的。基于此,本报告提出项目实施环境监测及环境管理建议,作为项目投产后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依据。13.1.环境管理及健全环保机构环境管理与监测有助于指导和监督工厂的环保工作,全面反映全厂各部门的环境状况,掌握污染源动态及其缓减措施和实际运行效果,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使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目前,我国已颁布环境管理体系的系列标准(GB/T24001,24004、24010,24011~24012),按照该系列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可参照下图步骤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应在工厂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环境方针指导下,制定出在一定时期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分解指标,以及实现环境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顺利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必需明确从董事长、总经理到一般员工的环境职责,执行国家环保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125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定环境方针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制定环境管理实施和方案调整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图13-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步骤根据上述建立、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次扩建后应针对如下环境问题的管理来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水管理:节水、水的重复、循环利用管理制度,废水溢流、废水处理的管理;空气质量的管理:直燃式燃气炉灶产生的烟尘、SO2,工艺废气(恶臭)H2S的排放控制。固废的管理:各类固废的减量化及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的要求。噪声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产噪设备提出降噪措施并予以实施、实现厂界达标排放。建立公司、车间、工段三级环保管理网,明确职责,健全考核制度;环保处设专职人员3人。开展公司环保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环保人员技术素质,加强公司环保设施运行、维护、检查和监督,保证环保设施正常、高效运转,做到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公司应125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建立环保分析室,购置常规监测仪器;在认真作好废水污染源及处理设施监测控制的同时,作好高噪声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监控工作。及时解决营运期生产运行中的环保问题,做好应急事故处理准备,参与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做好公司环保设施运行效果的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收集、整理和推广环保先进技术。13.2.污染源监测计划建议13.2.1.废水监测项目:pH、BOD5、CODCr、SS、NH3-N、色度等。监测点位:污水处理站进出口废水、总排口废水。监测频次:总排口在线监测,外排废水流量应每天记录。水质分析COD每天进行分析,其它指标每月进行一次。车间排口每季监测一次。对企业不能作的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进行。采样、分析、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13.2.2.废气监测废气排气筒应预留采样孔和采样平台,废气的监测可委托当地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项目:烟尘、SO2、NO2监测频次:每年列行监测一次。13.2.3.噪声源及厂界噪声监测监测方法:按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相关法规执行。(1)噪声源监测在噪声污染严重的车间或设备布设监测点位,在企业正常生产时间内,每季监测一次。(2)厂界噪声监测在厂界及敏感区内布设噪声监测点位(可参照本次环评噪声监测布点),半年监测一次,分别在六、十二月份进行,每次各点昼夜各监测一次。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125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3.3.环境监测13.3.1.地下水水质的监测监测项目:pH、BOD5、CODCr、NH3-N。监测点位:参照本次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频次: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监测一次。采样、分析、质控、数据处理方法:按国家标准方法和推荐方法进行。监测项目可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进行。13.3.2.事故应急监测当发生基础酒燃烧爆炸、污水处理站事故排放时,消防废水、污水处理事故废水排放污染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是BOD5、CODCr、SS、NH3-N、色度等,必需及时下游社会关注的进行地表水环境监测。为杜绝消防废水、污水处理事故废水排放污染地表水,本环评要求企业在建设1000m3的风险事故应急池,作为项目风险的应急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的应急收集措施。当发生事故排放时,将废水导入事故池,待污水处理运行正常,将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13.3.3.监测点位发生事故废水排放污染地表水时,事故应急监测:白沙泉监测断面:污水排放口下游500m、下游3000m监测指标BOD5、CODCr、SS、NH3-N、色度,跟踪监测,一直至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为止。13.4.环境管理1.加强生产管理,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定期对设备、管道和治污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2.提供的监测数据应达到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125
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3.建立原始记录、监测分析报告及试验数据档案;4.取得的各种数据应有专人保管,原始记录应保存一年,监测分析数据及试验数据应长期保存;5.数据必需经核实及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方可保存或上报。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4.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4.1.1.产业政策符合性(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白酒生产线”属于第二类“限制类”。“第十八条 对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禁止投资。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各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质检、消防、海关、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凡违反规定进行投融资建设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金融机构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本项目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实行整体搬迁,采用先进国家专利技术“自动节能沸腾蒸锅进行升级改造”,搬迁后生产能力保持不变,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2)国务院文件国发[2006]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市场,因势利导,控制增能,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扶优汰劣,力争今年迈出实质性步伐,经过几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四川省绵竹红运酒业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自行研究了一套保健酒生产加工技术,在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搬迁升级改造,本次改造完成后,全厂基础酒生产能力仍为7000吨/年,项目建设符合国发[2006]11号文的要求。(3)项目经绵竹市经济局备案川投资备[51068310101402]0047号审核,准予备案,符合产业政策。综上所述,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4.1.2.规划的符合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依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联合发出《关于发布实施〈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精神,该通知中“白酒生产和酒精生产(除燃料乙醇项目外)被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今后,凡是新建、扩建和改建白酒和酒精生产线需要新增用地的,各级发改委和国土部门一律不得办理有关手续”。项目属于整体搬迁技改项目,用地位于什地镇共和村八组红运酒业二期预留用地,征地已于一期完成(见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竹国土资[2009]223号文),符合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因此,项目的选址符合当地规划,满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出《关于发布实施〈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的规定。14.1.3.环境质量现状(1)地表水:由于地震影响,白沙泉现已经干枯,本次环评将不再对白沙泉地表水环境质量做评价。(2)地下水:项目所在地地下水质各指标能满足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3)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地评价范围的环境质量现状SO2和TSP日均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厂址区域环境空气本底质量较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4)声学环境:噪声现状监测表明,昼间噪声值介于42~52分贝之间,夜间噪声值介于36~41分贝之间,各点昼间夜间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Ⅱ类标准要求(夜间≤50分贝,昼间≤60分贝)。项目所在区域声学环境本底较好。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4.1.4.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措施及治污措施有效性1、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中的指标相比较,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各项指标处于二级到三级之间,清洁生产水平仍有待于提高。2、总量控制:根据总量核定的原则,本项目实施后,评价建议总量控制指标如下:COD≤5.83t/a、氨氮≤0.948t/a3、达标排放:项目实施后,厂区内废水实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废水处理站经过污水处理站、沉淀池处理后,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酿造炉灶烟气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设备噪声经建筑隔声、基础减振等措施处理后,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Ⅱ类标准要求;本项目固废均得到妥善处理及处置,措施有效。评价认为,本项目各项污染治理措施有效,技术经济可行,各类污染物经治理后均实现达标排放。14.1.5.环境影响一、施工期工程厂区施工期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施工过程中产生施工噪声、扬尘、建筑垃圾、施工废水、废弃物等,其对环境的影响大多是短期的,活动结束后可恢复。本项目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二、运营期1、地表水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项目产生的酿造废水及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标准,流入白沙泉。评价认为:本项目对废水的处理措施从水环境保护角度可行。2、环境空气本项目产生少量的工艺废气,属于无组织排放;炉灶采用天然气做燃料,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甚微,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要求,燃烧烟气屋顶排放,烟囱高度为18米。3、声学环境:本工程最主要的噪声源在厂区中部的蒸酿车间内。通过优化设备布置、选用低噪声设备以及建筑隔音、基础减震等治理措施后,空气压缩机吸气口设消声器。厂界噪声能满足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Ⅱ类标准,不会对厂界外的居民敏感点造成扰民影响。4、固体废物: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置,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要求。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5、环境风险:本项目属于轻工类白酒酿造,本工程涉及易燃物质65°的基础酒,贮存罐区折算成乙醇有516.75t,其储存量构成重大危险源;厂区主要环境风险为酒精燃烧事故。在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后,项目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从环境风险管理的角度项目实施是可行的。14.1.6.节能、降耗本项目采用先进成熟的蒸粮蒸酒混蒸工艺,与单独蒸粮和蒸酒比较降低了蒸汽用量;生产冷却水循环利用,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起糟的黄水30%用于窖池养护、窖泥制作,70%用于培养己酸营养液。本项目能耗、水耗、污染物处于《清洁生产标准白酒制造业(浓香型大曲)》中的二级至三级之间,清洁生产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14.1.7.公众参与及其他本次评价采用当地公众信息网上公示和问卷式调查的形式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公示反馈意见和公众调查表反馈意见,绝大部分公众对本项目建设持支持意见,无反对意见。本项目采取对周围居民发放公众意见调查表的方式,对周围公众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公众参与意见调查表》55份,回收有效表格52份。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公众基本上可以接受本项目在当地建设。公司在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环评提出的三废处置要求,使排放达标,并向广大人民宣传企业的污染治理情况,让大家监督。只要建设单位切实做好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将会受到该区域公众的更大支持。14.1.8.环评结论本项目为整体搬迁技改项目,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符合当地规划要求,贯彻了“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总量控制”的原则,采取的“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技术经济可行,措施有效。项目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在设置1000m3风险事故应急池后,项目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可行、有效。公众参与调查表明项目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项目属减污工程,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从环境的角度分析,项目在四川省绵竹市什地场镇建设是可行的。14.2.建议(1)保证足够的环保资金,以实施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治污措施,做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工作。作好提高水的循环或重复使用率工作,节约水资源。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企业应加强污染源管理及风险事故的防范,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档案,控制污染及风险事故的发生。(3)污染治理措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环保规章制度,严格在岗人员操作管理。加强生产运行管理和环境管理,杜绝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4)加强各项治污措施的定期检修和维护工作。废水处理设施失效停运时,应停止生产,进行检修。(5)加强绿化。125
《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填表单位(盖章):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填表人(签字):项目审批部门经办人(签字):建设项目项目名称灾后重建整体搬迁年产7000吨白酒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地点绵竹市什地镇建设内容及规模年产7000吨白酒(65°)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þ技术改造行业类别白酒制造C1521环境保护管理类别þ编制报告书□编制报告表□填报登记表总投资(万元)6000万元环保投资(万元)117.5所占比例(%)1.96建设单位单位名称四川省绵竹宣公酒业有限公司联系电话13198881799评价单位单位名称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联系电话028-87021677通讯地址绵竹市新市镇观鱼镇范存村邮政编码618200通讯地址成都市芳邻路8号邮政编码610072法人代表曾维华联系人杨从富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3216号评价经费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现状环境质量等级环境空气:二级地表水:Ⅲ类地下水:/环境噪声:3类海水:/土壤:/其它:/环境敏感特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地封禁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基本农田□文物保护单位□珍惜动物栖息地□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重要流域□重点湖泊□两栖地污染物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污染物现有工程(已建+在建)本工程(拟建)总体工程(已建+在建+拟建)实际排放浓度(1)允许排放浓度(2)实际排放总量(3)核定排放总量(4)预测排放浓度(5)允许排放浓度(6)产生量(7)自身削减量(8)预测排放总量(9)核定排放总量(10)“以新带老”削减量(11)区域平衡替代削减量(12)预测排放总量(13)核定排放总量(14)排放增减量(15)废水4.775.980.155.836.35化学需氧量*351.391001001166.611160.785.836.36氨氮*2.18815154.693.820.870.948石油类废气二氧化硫*42.780.001800.00180.0018烟尘4.470.003600.00360.0036工业粉尘氮氧化物工业固体废物与项目有关的其它特征污染物(固废)注:1、排放增减量:(+)表示增加,(-)表示减少2、(12):指该项目所在区域通过“区域平衡”专为本工程替代削减的量3、(9)=(7)-(8),(15)=(9)-(11)-(12),(13)=(3)-(11)+(9)3、计量单位:废水排放量—万吨/年;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年;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吨/年。125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信丰华锐钨钼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10000吨钨钼废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山东高旷住宅钢结构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住宅结构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中国中华城四新国际商业社区一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河南省亨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0万ta瓦楞纸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西姆西焊接材料环境影响报告书
- 年产1万吨绿色微生物菌肥加工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天鑫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原版69008488.doc
- 山西省沁水县安泰矿业有限公司5万吨年铁矿开采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天津七里海第二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扩建年产200万平方米电路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原版26057763.doc
-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白银有色红鹭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铁矾渣铅银渣火法炼锌渣空气侧吹还原造锍熔炼综合回收有价金属工程(试验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书全本
- 某县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 股权投资产业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原版95292487.doc
- 石灰石矿开采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原版167488687.doc
- 环县4万吨_年石油钻井废弃泥浆无害化处理与3万吨_年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福清湾城头海堤南侧冷链物流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 弋阳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东小口镇住宅混合公建用地(配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