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8 MB
  • 103页

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为例

  • 10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5}~~TU985tPJimr~1f.~~~Jt!~~tUi)titwJf1l--~=:i~rti:liIlli~!&01m~ffUf"I!~M:~:f*~.m~~frli=l!L~~~~~f-41(jk~fi:J~l3l1m~*"Fli1f~1itn1:JXL~,lmlf*ttr!tmMm@ift.~r;e:~~ila~*!;i~1it~"~iG~Xti~EIM:zots:If6lltB*~.I..*;#.:k..&f20151f--6}J1E] ZhejiangA&FUniversity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sterTheStudy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nHydro-FluctuationBelt---Taking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asanExampleCandidate:HOUCenAdviser:BAOZhi-yi,ProfessorSpecialty:LandscapeArchitectureDateofSubmission:June1st,2015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zhejiangprovince,P.R.ChinaJune,2015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我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经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在浙江农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获得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学位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指导教师亲笔签名:日期: 摘要自古人类就“逐水草而居”,无论是水网遍布的江南,还是大漠飞沙的塞北,河流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河流消落地带自然成为人与河流交流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人类对河流不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建设,不仅破坏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使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也失去了家园。为了使河流重新成为生态多样、环境优美的栖居之地,河流的生态修复正在被广泛关注,滨河消落带景观重建与更新也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城市居民的使用需求密切联系起来。本论文从河道生态景观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城市河道的建设现状以及河流季节性雨洪特征,结合城市滨河景观营造和河堤生态修复,探索有助于改善人水关系的现代城市河岸滨水区域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城市河堤生态恢复的方法及其低成本管理模式下的生态景观营建,为城市河道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以促进恢复河流生态和自然优美的河道景观,增加人与河流的交流与互动。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以及河流消落带景观相关概念的研究,从设计原则、场地资源分析、景观规划理念、生态恢复策略、景观改造策略、游览体验策略六个角度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剖析,结合国内外优秀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进而将设计策略应用在兰溪市衢江西岸消落带(即塔山湿地公园)滨河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论文在后半部分以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场地周边区域自然现状、景观资源现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背景、场地地形、雨洪条件以及植被生长状况等方面介绍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背景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塔山湿地公园即衢江西岸消落带开展深入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首先对塔山湿地公园进行总体定位,确定规划设计原则,从对河流消落地带的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两大对策出发,对兰溪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总体思考。关键词: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兰溪塔山湿地公园。I 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humanalwayschoosetheplacewhicharoundriverandgrasstolive,whethertheSouthortheNorth,riversareoneofthemostimportantresourcesforpeople,andHydro-FluctuationBeltisalsoanimportantplaceforpeoplecommunicatewithrivers.However,withthedeepeningoftheurbanization,riverswereunreasonable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todamagetheinterestsofhumanthemselves,andmakeothercreaturesintheriverecosystemalsolosttheirhomes.Inordertomaketheriverrecoverintothelivingplaceforecologicaldiversity,andtheenvironmentisexquisite,theecologicalrestorationofriversiswidelyconcerned,thelandscapereconstructionandupdatesofHydro-FluctuationBeltisbecomeaimportantpartoftheurbanlandscapeconstruction,andbeassociatedwiththeuseofurbanresidentsdemandclosely.Thispaperfrom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riverlandscape,accordingtocurrentsituationoftheconstructionofurbanriverinChinaandtheseasonalrainfloodcharacteristicsfoRivers,combinedwithurbanwater-frontbuildingandtheriverecologicalrestoration,explorethetheoryandmethodofconstructionthewaterfrontcitytoimproving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andwater,sumsupthemethodsofcitytheriverecologicalrestorationanditslowcostmanagementmodeofecolog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providetechnicalsupportforurbanriver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promoterecoveryriverecologicalandnaturalbeautifullandscapeandincreaseofcommunicationandinteractionwithrivers.Thispaperbasedonriverecolog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relatedtheoryandpracticeexamination,throughhydro-fluctuationbeltlandscapewithrelevantresearchoftheconcept,fromdesignprinciple,fieldresourcesanalysis,theprincipleoflandscapeplanning,ecologicalrestorationstrategyandlandscapetransformation,visitingexperiencesixaspectsandsummarizeshydro-fluctuationbeltlandscapedesignstrategy,combiningwithdomesticandforeignoutstandingriverdownwithlandscapedesignpracticecases,takingtheapplicationofdesignstrategyinthePlanningandDesignof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Thelatterpartofthepapermadeastudyon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analysisedtoitspresentsituation,MainlyfromtheSitesurroundingareanaturalstatus,landscaperesources,thebackgroundofurbangreenspacesystemplanning,topography,therainfloodconditionsandvegetationgrowingconditiontointroducethebasicdataofthelandscapedesignofTashanWetlandPark.Onthebasisoftheseanalyzes,tocarryoutII thefurtherresearchin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hydro-fluctuationbeltonthewestbankofQuRiver.First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inoverallorientation,determiningthedesignprinciple,anddiscussingthemethodof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fromthetwocountermeasures,whichareecologicalrestorationandlandscapeconstructiononthehydro-fluctuationbelt.Finally,thispaperputsforwardtheoverallthinkingofthePlanningandDesignofHydro-FluctuationBeltdevelopment.Keywords:Hydro-FluctuationBelt,Ecologicalrestoration,Landscapedesign,TheLanxiTashanWetlandPark.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3研究对象和范围...................................................31.4研究方法.........................................................31.5论文框架.........................................................41.6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局限.............................................52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62.1河流消落带的概念.................................................62.1.1河流消落带的定义.............................................62.1.2河流消落带的特征.............................................62.1.3河流消落带的分类.............................................72.2河流消落带景观...................................................72.2.1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定义.........................................72.2.2河流消落带景观的构成.........................................82.2.3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特征.........................................82.3河流消落带景观与滨水景观.........................................92.3.1滨水景观的概念...............................................92.3.2河流消落带景观与滨水景观的关系...............................92.4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现状及研究进展..............................102.4.1国外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研究进展与建设经验......................102.4.2国内滨水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122.5小结............................................................163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案例分析..........................................173.1法国佩尔勒马恩河岸景观设计......................................173.2浙江台州永宁公园景观设计........................................193.3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263.4芜湖商务文化中心区中央公园景观设计..............................283.5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景观设计......................................363.6小结............................................................384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394.1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原则..........................................394.2场地资源环境分析................................................414.2.1河流水文分析................................................414.2.2消落带地质结构分析..........................................414.2.3消落带生态分析..............................................414.2.4场地周边或市域范围内景观资源分析............................424.3河流消落带总体景观规划..........................................42IV 4.4生态景观设计....................................................434.4.1生态驳岸....................................................434.4.2生态化河床..................................................454.4.3生态湿地....................................................464.5植物景观设计....................................................484.5.1植物设计原则................................................484.5.2消落带景观设计植物的选择....................................494.5.3植物景观营造模式............................................534.6景观体验设计....................................................544.7小结............................................................565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575.1塔山湿地公园概况................................................575.1.1塔山湿地公园区域自然现状....................................575.1.2塔山湿地公园设计背景........................................595.1.3塔山湿地公园设计目的和必要性................................615.2塔山湿地公园现状分析............................................615.3塔山湿地公园总体定位............................................645.4塔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665.5塔山湿地公园设计对策............................................665.5.1塔山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对策....................................675.5.2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对策....................................715.6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775.6.1合理的景观结构..............................................775.6.2畅通的交通流线..............................................815.6.3以生态为本的植物配置........................................825.6.4多样的亲水体验..............................................835.7小结............................................................846结语................................................................856.1研究总结........................................................856.1.1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特点......................................856.1.2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866.2研究展望........................................................86参考文献..............................................................88个人简介..............................................................93导师简介..............................................................94致谢..................................................................95V 1绪论1.1研究背景(1)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的物质资源。特别是对人类文明的发源,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到黄河、渭河孕育的华夏文明,河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总是把河流比作“母亲”,因为她不仅提供维持生命的水之源泉,还促使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并扩大。原始社会,人类的聚居部落分布在河流两岸,随着人口的增多,聚居部落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城市,河流滋养着农田,保障了城市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便利快捷的水上运输通道,促进区域间物质流通,因此沿河而生的城市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较其他城市更为发达、进步。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河流发挥出的能效价值,河流的景观价值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自然景观价[1]值和人文景观价值。河流的自然景观价值不仅仅是那奔流不息的江水,还包括一系列依附河流而生的生态系统及各种景观形态:水生生态系统呈现的水生景观、水陆相接的河岸消落带生态系统呈现滨水景观、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呈现的湿生景观。河流的人文景观价值是依附于自然景观价值而存在的,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河流的艺术创作数不胜数,从无数的作品中体现出人类对河流的热爱与敬畏。在城市中,人们喜欢聚集在河流经过的区域,正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那样,河流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城市充满活力。为了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能工巧匠们开始在城市内部空间凿渠引水,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滨水景观形态,因[2]此在城市中形成了丰富的人工园林水景,也开创了各种园林水景营造手法。(2)“征服自然”式的河流改造河流对人类的馈赠是慷慨的,同时对人类的掠夺也是残酷的。洪水及河流带给人类最深重的伤痛,几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今天,人类运用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河流,防止洪水对城市和农田的侵害。然而,在这一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是失败的,尤其进入工业时代后,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大量的河道被硬质水泥防护堤所“控制”。这种抵御洪水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对城市和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但是却带来了更多严重的伤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生态灾[3]害。比如:硬质的河床破坏了原有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无法呼吸,大量水生动1 植物死亡以致濒临灭绝;硬质的防洪堤坝阻碍了河流向周围土壤的自然渗透,破坏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质和能量交流,使沿河而生的大片湿地、沼泽逐年减少甚至消失,引发连锁反应式的自然破坏,湿地中的动植物开始减少,水土不能自然保持,水泥防洪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在干扰着人类的城市生活和环境,并且影响逐年增大。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河流的渠化改造有利于航运发展,发展电力生产,方便洪水调蓄和农业灌溉,相较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这无疑是人类的进步。但这种方式被看作是急功近利的,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危害更大将更加不受人类控制。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洪水带给人类的并不只有灾难。古埃及王朝的繁荣兴盛正是尼罗河季节性的洪水带来的馈赠,洪水过后为埃及大地带来肥沃的土壤,河水滋润着大地促使作物健壮的生长,这是自然过程中物质交换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河流整治工程,站在利于河流保护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的滨水建设。(3)河流生态修复的探索之路上世纪40年代,一些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就已经发现“唯效率主义”的弊端。河道工程虽然遏制了洪水灾害,但减弱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降低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品质,因而转向“生态水利”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探索之路。特别是在城市中,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河流区域,开始注重对这些滨水空间的景观[4]塑造,并将其看作是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区域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拆除硬质的混凝土河道垫层,恢复河道天然的河床、浅滩、沙洲以及河岸湿地,保持河岸的自然形态允许一定程度的河水冲击;注重河滨生态系统的整体重建,营造鱼类、鸟类及昆虫的栖息场所,保持生态平衡;同时注重人与河流的互动,提高河流亲水功能,开发多种可在河滩进行的游人行为,如兴建湿地公园、运动场,利用滨河线型场地空间特征建立慢跑—骑行健身系统等一些生态的人性化滨河景观设计。但是,像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生态水利、生态防洪的相关技术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河道建设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水利部门,而河道景观建设或城市滨水景观的提升又是由城建部门或园林部门主导,交叉专业领域的合作相对缺乏[5]。因此,如何能在确保防洪的基础上兴建生态水利,充分利用滨水空间优美怡人的景观空间,是我国许多城市河流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我国河道生态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河道生态修复或生态水利的实践还比较少,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和滨水景观的重视,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注重城2 市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的相关建设。由于城市中大部分河道已建设有对生态恢复不利的硬质防洪设施,如水泥防洪堤坝、硬质混凝土驳岸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隔断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通的通道,对河道的建设和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水利防洪工程和环境科学工程方面,缺乏从发展生态景观的角度去研究,能够实施并予之检验的研究更加缺乏。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从河流生态景观重建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城市河道的建设现状以及河流季节性雨洪特征,结合城市滨河景观营造和河堤生态重建,探索能够改善人与河流之关系的现代城市河畔消落带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和归纳城市河流堤岸生态恢复的方法及其低成本管理模式下的生态景观营建,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建设提供景观设计学邻域内的相关技术支持,以促进恢复河流生态和自然优美的河道景观,增加人与河流的交流互动。在十八大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城市滨河区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河滨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失衡的河道,重现优美自然的河滨景观,创建良好的滨河环境已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创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在此前提下,修复城市河流生态和改善滨河景观,对于人类和人类所寄居的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3研究对象和范围基于我国城市河流建设硬质化程度普遍较高的现状,本文将研究的主要对象集中在河流消落带部分,它是河堤向河流延伸的自然地带,只有做好河流滨水消落带的生态恢复,才能进一步提升河堤到河流的整体景观形象,重建人与河流的亲密联系。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是关于城市水域及其消落带环境的景观设计研究,包括河流或水库消落带区域的整体规划、功能布局、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周期性涨水的抗性和自我恢复研究及低成本养护管理。本论文通过对河流消落带的生态环境资源、滨水空间景观形态、游人游憩及亲水行为进行综合而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行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寻求一套能够适应兰溪衢江西岸消落带(即塔山湿地公园)河流生态景观构建之方法。1.4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本论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等方式总结归纳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并通过最新期刊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滨河景观设计的最新的动态,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更新发展的3 过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充实河流生态景观营造现有的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2)实例分析法在上述的文献调查法的基础上,关注国内外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优秀实例,并做充分资料收集和分析,对选择可进行实地调研的优秀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调研,从专业的角度总结分析优秀实例的设计特色。总结国内外相关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法,引导本论文最终的研究案例与理论相结合。(3)实地调查法本论文在对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实际项目详细的调研和分析,进而对兰溪市湿地公园原址的衢江南岸河流消落带进行实地调研,运用实地测绘、现状分析等方法,结合调研中发现衢江南岸河堤生态失衡、季节性涨水严重的问题,利用衢江南岸河流消落带改造进行公园景观设计,以寻求重建滨河生态的解决方法,创造优美的可供市民休闲的滨水生态湿地公园。1.5论文框架4 1.6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局限(1)论文的特色本文在总体结构上分三个部分,包括对相关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总结探索,对相关优秀实例的调研和分析,以及对兰溪市衢江西岸消落带案例的调研和设计。相对其他城市滨河景观改造设计的研究,本文有以下特色:在理论研究方面,指出人类对河流的利用应在尊重河流、尊重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从生态角度出发,探索出了一种兼具生态滞洪和亲水游憩功能的低成本滨河景观设计方法,进而引导河流消落区域形成良好的景观形态。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明确河流水文状况以及周边区域的发展定位,通过人工干预对河岸消落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丰富生物种类使河流生态得到改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参与逐步建立与河流承载力相适应的亲水空间。在实际应用方面,通过一个具体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案例,探索构建滨河生态景观,注重适应河流的可持续发展和公众亲水体验的河流消落带景观构建方式。(2)论文的局限性在河段选择方面,本文关注重点为兰溪市衢江西岸横山大桥至衢江大桥河段,由于无法对兰溪市三江六岸整个河流消落区域进行考察研究,所得结果难免片面。其次,水文数据资料不够完善,由于研究区域并非兰溪市防洪监测的重点区段,导致对河水汛期水量只能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估测。最后,由于并没有进一步的跟进案例建设实施,对于一些理论技术和不可预见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和提升,距离实际操作还有较大差距。5 2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2.1河流消落带的概念2.1.1河流消落带的定义河流消落带(Hydro-FluctuationBelt)是指由于水位的季节性涨落或周期性涨水,导致位于河流或水库沿岸、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周期性地被淹没和露出的带状区域,也被称为河流涨落带、河流消落区、河流滩涂、河漫滩等。河流消落带位于水陆交接地带,地下水位高,常形成成片的浅水滩,因此河流消落带属于湿地的范畴,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河流消落带长期被河水水位梯度所控制,是一类特殊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服[6]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调节水陆能量物质交换的自然综合体。2.1.2河流消落带的特征(1)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河流消落带最明显的特征是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消落带区域在最高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间,周期性地被淹没或裸露。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于常水位线,常水位线以下的部分土地露出水面,河流消落带面积增加;夏季降雨充沛,水位上升,河流消落带面积减小直至被淹没;(2)形态特征河流消落区域由河水侵蚀堤岸或河流泥沙淤积而成。平面上,受河水流向影响具有自然蜿蜒的特点,并且沿河而生且呈条带状分布。纵向上,受河水冲击强度和形成年限不同,河流消落带主要呈现缓坡消落带和陡坡消落带两种形态。缓坡消落带形成时间较长,堤岸自然入水,具有良好的植被基础,驳岸结构稳定。陡坡消落带高程与常水位相差较大,入水堤岸坡度较大甚至呈垂直面,消落区域一般只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故该区域植被种类比较单一,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临水边界稳固性差,易受到河水冲击出现塌方。河流消落带按坡度的大小可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岸。坡度大于75°的消落带称为崖岸;坡度25°~75°的消落带称为陡坡岸;坡度在15°~25°的消落带为滩坡岸;坡度<15°的消落带[7]为台岸。(3)生态特征河流消落带生态系统是联系陆地和河流的生态综合体,具有复杂的环境因子6 [8]和生态过程以及明显的植物群落梯度。消落带植被群落是河流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生物量,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的生境和迁徙的廊道,并且茂密的水湿生草本植物可以过滤城市和农田排放的污染物,减弱河水对堤岸的冲力,河流消落带植被群落对稳定河岸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美化沿岸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2.1.3河流消落带的分类(1)按形成原因分:自然原始型河流消落带:自然界天然形成的、具有良好的植被基础、稳定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景观形态,洪水过后自我恢复时间短,是现代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力求达到的原始样板。人工干预型河流消落带:是河流渠化后的产物,防洪堤工程完成后遗留部分自然土堤,属于硬化河堤向河流的自然延伸部分,充当一定防洪护堤作用。河流中夹杂的泥沙也比较容易堆积在土堤边缘,逐渐形成较稳定的消落区域,但是这种消落区域生态结构较单一,受防洪堤阻隔影响较大,无法完成河水流与陆地直接的物质交流与交换。(2)按地表附着物构成分:沙地滩涂河流消落带:主要由泥沙沉积形成较厚的淤泥土质层消落区域,河流含沙量决定其面积大小和结构稳定性,长期受河水浸没,枯水季面积明显增大与河道连成一体。此类型消落带主要生长周期短、耐淹能力强的草本植物,景观形态单一。卵石漫滩河流消落带:由于地质条件不同,河流上游的石块被河水冲至下游某区域,经历长期堆积形成卵石漫滩型消落带。该区域结构稳定,不受河水涨落影响,但是地表覆盖的卵石阻碍植物的生长,一些生命力顽强,耐贫瘠的植物种类穿过卵石缝隙生长。湿生植被河流消落带:在周期性变化稳定、汛期较短的流域内形成的消落带,汛期作为河流泄洪缓冲地带,非汛期水量丰沛,为植被发育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生长大量种类丰富的湿生植物,并由草本植物群落不断向物种复杂程度更高的灌丛群落演替。因此生态结构稳定,为多种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也具有很高的景观观赏价值。2.2河流消落带景观2.2.1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定义河流消落带景观是指河流与其周边相连陆域、水际线、构筑物等一切可视物7 质形成景观存在的总称,通俗称为河岸景观。这里所指的河流包括河流的平面尺度、水深、河流生态系统、水质、流速、地域气候等要素都是影响河流消落带景观的重要要素。陆域范围包括在陆地上着生的植物群落、动物及微生物群落、附着在陆地上的建筑物等影响观景感受的一切物体。水际线是指河水与陆域的分界线,连接水路之间的各种要素,水际线的景观丰富度最高,又可满足人的亲水心[9]理,是河流消落带区域中最吸引人的景观带。2.2.2河流消落带景观的构成河流消落带的景观并不局限于消落带范围之内,还包括周边一切可见的景物。我国历史上已有众多关于河流消落带景观的描绘,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七首诗中描述了诗人漫步在春风和煦的成都锦江江畔,繁花、粉蝶、莺雀等构成了河岸边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春江潮水”、“明月”、“芳甸”、“汀渚”、“孤舟”、“鸿雁”等系列景观元素的描写,引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10]一充满哲理的思考,彰显了意境的含蕴。因此,河流消落带的景观构成不仅仅包括流水、地形、地貌、植被、动物构成的自然要素与堤岸、景观小品、游憩设施等人工要素,还包括意境构成的虚景。(如图2.1所示)水域景观水流、倒影等自然地物景观水洼、浅滩等景观枫杨、菖蒲等水湿生植物生物景观实鸟、爬行类、昆虫等动物景生产性景观人工河流消落景服务性景观带景观观防护性景观虚诗、画中描述的河流消落带景观景图2.1河流消落带景观构成Fig.2.1Landscapecompositionofhydro-fluctuationbelt2.2.3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特征(1)生态敏感性河流消落带处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区域,人类活动频8 繁、生态环境脆弱,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水质污染加重、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河流消落带景观营造应根据不同区域生态敏感程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景观营造策略。(2)绿色开放性河流消落带景观空间是构成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因其特殊的基址条件形成独特的景观氛围,具有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和丰富的公共休闲、游憩空间。结合滨水步行道、各类休闲场地和游憩设施如阳光草坪、游船码头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的亲水体验绿色的休闲活动空间。(3)历史文化性河流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记忆。河流消落带景观常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烙印,对其的景观营造不能只是简单、机械的新建或重建。而应在发掘、利用场地中有价值的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营造既能满足人们绿色生活的需求,又能唤起对场所的专属[11]情感的景观。2.3河流消落带景观与滨水景观2.3.1滨水景观的概念滨水空间(waterfront)指江河、湿地、湖泊、海洋等水域与陆地的水陆交界区域,它既是水域的边缘地带,也是陆地的边缘地带。滨水景观指滨水空间内一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的综合体,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绿色[12]生态空间。2.3.2河流消落带景观与滨水景观的关系河流消落带景观与滨水景观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在空间分布上,河流消落带景观指位于河流最低水位线和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即防洪堤坝以内的滨水地带;滨水景观包含的范围则更广,由水域、滨水消落带、陆域三者构成。可以说,河流消落带景观是滨水景观的一种类型。在景观上,永恒持续的水文变化、自然过程赋予了河流消落带动态的景观变化,阴晴雨雪、四季变化都给游人带来[13]不同的观景体验,与其他区域的滨水景观形成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在生态上,河流消落带景观是滨水景观中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区域,常面临着土壤侵蚀、水质、土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9 2.4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现状及研究进展2.4.1国外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研究进展与建设经验2.4.1.1国外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研究进展对河流消落带的研究是逐步从河道景观改造、河流生态修复、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等一步步深入精细化发展而来。早在二十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社会产业开始结构性调整,发生了巨大的逆工业化现象,产生大量工业废弃地,特别是大批依托河流建设的码头、厂房、仓库纷纷废弃。这些工业设施在废弃之前就对河流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加之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膨胀,可利用的城市空间被压缩,城市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来满足[6]居民需求。而这些被废弃的污染严重的滨水工业废弃地成为第一批被改造的对[15]象,这不仅为城市空间打开了缺口,还推动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一些城市规划师最先开始关注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和利用,随着改造的深入,景观设计师和生态学家也加入到城市河流修复与保护的行列,对河流消落带的研究和实践更加系统和专业化。1969年,生态设计之父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LennoxMcHarg)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运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规划和整合河谷地区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城市的建设应该适应自然地理的特点,对于河流[16]泛洪区域应该禁止一切建设,留作农业、开发公共开放空间和游憩使用。随着对生态意识的广泛重视,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生态修复。一些专家学者意识到渠化工程后的河流与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在流速、流量等水文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对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些反自然化的“以人为本”的工程措施,虽然可以满足人对河流的使用需求和安全性保障,但却对其他依河而生的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使得一些水生动物、鸟类、滨水植物甚至滨河湿地一一灭绝,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严重危害。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河流工程,开始一系列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对比研究河流周期性涨水对河流以及渠化河流消落带内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让河流“重新自然化”概念,修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17]拆除渠道化河流的硬质面层,最大限度地将河流恢复到接近原始的状况。在开发建设垃圾处理场和采石场的河流沿岸区域,通过恢复自然状态的生态措施,使这些重污染的城市灰色空间恢复成自然原始的河流腹地。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为后来的莱茵河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经过治理莱茵河恢复了清澈的河水和[10]两岸茂密的森林,湿地重新发育,成为各种生物的栖息地。今天,这些做法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被积极推广。10 美国在麦克哈格提出的“设计遵从自然”之理论的引领下,开始以回归自然为核心要求而开展现代滨水区建设的规划活动,并确立了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流域管理理念,这对设计学、景观生态学和工程学等提出了更多更广的设计要求,[16]并促进生态工程这一新型学科的诞生。生态工程主要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土木工程中,特别是河流工程,并形成“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相关理论,把河流中动植物的种类、生存及繁衍栖息状态的作为城市水资源特别是河流资源[19]开发管理项目的考查内容之一。经过多年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总结,出版了一系列影响力巨大的经典著作,包括《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河流管理一河流保护和修复的概念和方法》等。在“水生生物资源生态恢复指导性原则”一文中,一条生态平衡的河流,应该能够适应河水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变化,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更新并持续发展,河流流域内的营养物质循环、水位变化、因河水冲刷导致的河道迁移以及泥沙沉积引发的河床变化等一系列自然变化要在河流自身可控制的范围内。在整个河流流域内,运用符合自然规律、有益于生态发展的方法,使加速实现河流的生态修复和生态[20]完整性的目标,即使历经若干年的发展仍能保持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美国KissimmeeRive的生态恢复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20余年的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它完全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的理念进行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最后一系列相关研究检验。恢复工程从1984年开始进行试验性建设,1998年正式开工,2010年完成流域范围内所有生态修复改造过程。工程的主要措施包括拆除水闸,重新开挖原有河道,扩大蓄滞洪区,恢复洪泛区和沼泽地,恢复沿河湿等。生态恢复后的KissimmeeRive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流域范围内的生物数[21]量大幅增加,生态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开始反思河道治理工程给河流造成生态问题的国家,并像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河流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的经验。既要考虑自然河流为生物栖息创造的适宜的繁衍环境,也要保持自然的滨水景观并创造可供人游憩的优美景观,成为日本新的河道整治理念。随后日本推出《近自然工法》、《河川工法》等一系列河流生态治理的引导性法规,指引河道建设工程改良工程措施,保护与河流密切联系的腹地环境,恢复河流消落带地带自然生境,[22]并推广生物和非生物工程材料的应用。日本建设省也提出建设多自然河川的方针,转变传统的治河防洪等水利工程理念,要求工程设计中必须尊重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阻碍自然界的水循环,尤其是地下径流的畅通,不[23]断恢复水岸环境趋于自然状态,保证河流良性永续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研究,不仅注重其原始自然的景观效果,而更为注重对渠化河道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根本性的修复。主要体现在河岸带生态恢11 复、湿地边岸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渠化河道对河岸带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河岸带植被演替、河岸带土地利用与管理等,更大程度地体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并突出强调生态护堤和生态防洪,以及完整的生态系统水循环对城市环境的重要[24]性。2.4.1.2国外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经验综合概括起来,国外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河流的生态治理除了考虑污染因子之外,还考虑大量的生态因子,如[25]水温、水速、含沙量对水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流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等。河流治理的最终目地集中于于河流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而非污染源的控制,并且以[26]河流生态改造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可持续性相融合为原则。(2)河流流域规划和河流相关建设项目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主导,跨领域学科合作完成,从筹划、设计到开发建设,各种民间团体、企业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在流域管理上协商与合作,共同创造一个适用性强,功能上可以满足城市发[27]展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并且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综合性城市河流区域。(3)流经城市的河流随城市经济或文化的差异而发生改变,在以生态为本的改造和治理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开发,如公园、公共空间、商业区,塑造[28]良好的滨河空间有助城市形象的提升。2.4.2国内滨水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2.4.2.1国内河流消落带景观的建设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地河流建设和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全国各个城市地区对于关乎民生的河道建设力度越来越大,从以水利治水为主要目的到景观绿化、水利防洪、防污治污、水体生态修复等多方向的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从单一的水务部门负责制扩大到市政部门、园林部门[29]等多单位的参与建设和管理。我国对河流的改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防御自然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对河流的利用主要是运输和灌溉,对河流的改造基本上是依附自然、适应河流而进行的。河流防洪所采取的途径常常是通过避灾而达到减灾的效果,缺乏有效的防洪措施与机制,任洪水肆意掠夺田地与生命,给沿河两岸人民带来灾难,这又是人们依附河流生产生活所不可避免的。(2)征服自然阶段建国后,为了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增长,各级政府制定加大农业生产力度,与此同时相应的建设了许多河道灌溉引流工程,并向苏联等科技进步国家学习兴修水利河道治理的技术,逐步开展防洪堤、水库等河流渠化工程建设。建设初期河12 道防洪标准低,以单纯的减少洪灾为目的,缺乏科学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无限制地扩大土地生产面积,做出“围湖造田”、“裁弯取直”等一些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忽视了河流长期形成的自然形态和基本功能,使许多河流腹地、滩涂、湿地消失殆尽,以致当洪水来临时,只靠防洪堤坝阻挡,[3]缺乏预留的滞洪区域,水漫堤坝甚至河堤决口,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3)治理自然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和普及,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财产的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防洪标准和基本防洪工程建造方法,并开始关注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比如治理河流生态的首要环节就是控制河流排污。由于人们急功近利而为求短期内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大量未经过滤、除去有害物质处理的工业污水,城市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河道,超过河流的自净承载能力,并且我国污水治理的相关研究机构对有效缓解治理污水的技术相对滞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水体污染物质随地下径流不断扩散殃及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排污治污成为环保部门河流治理的重要[30]内容。为了避免污水滞留渗透以及增强防洪能力,采用加大过流能力硬质河道,这种急功近利的治理方法不但不能有效治理污染,还阻隔了河流生态的恢复。(4)与自然共存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有了更多的要求,城市形象亟需提升。专家学者对河道治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河道环境建设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完成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建造适宜河流及沿岸生态要求的堤岸结构形式,并创造利于亲水的互动型滨水景观,在宏观层面制定与区域发展、乡土文化、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规划方案,完美体现河流的双重功[31]能,即有效达到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并形成长期而持续的良性发展。“和谐修景,生态可续”的河流治理理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在实践不断得到发展和充[32]实。2.4.2.2国内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现存问题(1)河堤硬化程度过高,阻隔生境交流人们出于对河流行洪安全的需求,对大部分流经城镇生活区的河流采取河道渠化改造,例如:裁弯取直、边岸衬砌、河床混凝土衬砌等诸多导致河流硬化的工程措施,改变了河流“蜿蜒”的天然形态,使水流顺畅,过流能力增大,河流达到了人们预期的“稳定”,但是却使原本依附河流而生的深潭浅滩等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大量消失。河流两岸的水泥混凝土堤坝阻碍了河流的水循环过程,河水无法向周边土壤13 渗透,大片的河滩沼泽地因此缺水干涸,沿岸的植物大量死亡消失,河水里的鱼类等动物由于缺乏食物来源也逐渐远离硬化的河段,水中的微生物也随之减少,一些外来的浮游植物却在流速较低的河段大量繁殖,食物链的断裂导致这些植物死后有机质堆积,消耗河水溶氧量,使水质恶化,甚至淤塞河道,影响下游区域[33]引水。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许多河流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化建设导致城市硬质空间扩张明显,不透水区域日趋增大,雨洪季节地面径流系数暴增,随而增大河道的行洪压力。而渠化后的河道弯道减少且表面光滑,对水的阻力减少进而增加河水的流速,在河水流量和流速同时增加的时候,会大大超出防洪堤坝的防御能力,如果河道排洪措施不完善,河流下游又缺乏足够的滞洪区域,一旦流量极大的洪水来临,对下游城市极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34]。(2)水体污染严重,植物难以“落地生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逐渐向外扩张,高密度的人口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大量工业、生活污水被排放入河流,河堤上也堆放大量生活垃圾,给填埋场附近的河流、土壤、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河流长期遭到严重的污染,生态不能及时自我修复或人为恢复,俨然变成了只能泄洪和排污的通道,河岸的一些浅谈湿地甚至成为无人治理的垃圾场。据统计,我国城市地表水体90%受到污染,河流的自净能力已完全不能抵抗她所遭受[35]的污染,导致河流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被污染的水体流入河流周边的土地和农田,严重破坏土壤成分改变土壤结构,使河岸边的水湿生植物大量死亡,被浇灌的作物生长畸形甚至枯萎,这些现实是河流对人类的报复。其次,人们只看到河流洪水带来的危害,却没有看到洪水促进物质交换的益处,但凡洪水流过的土地,可以带着土壤中残留的有害物质,淹死土壤中寄生的害虫,并补充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防洪堤坝阻挡了洪水,留下了“贫[36]瘠”的土地。(3)堤岸景观单调,缺乏地域特色看不到尽头的防洪堤和平直的河道形态是现代城市河流景观的主要特征。单调、生硬、毫无生机的水泥混凝土防洪堤岸阻隔了城市居民与河流的联系,“禁止靠近!”、“危险!”的禁示牌使人们面对河流望而止步;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滨水景观被千篇一律的树池、花池所替代;河流腹地的深潭、浅滩等多样的湿地景观也被填埋,疏导成规整的支流水渠。河流除了排泄洪水的功能外,还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河岸消落带是人们与河流进行互动了解认知的场所。然而,追求功效的防洪工程建设缺乏地域14 性特征的考虑,使植被破坏殆尽,加剧水土流失,也使河流景观趋于“千河一面”[37]的后果。不同区域的河流哺育了不同的民族,因此也拥有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导[38]致河流的面貌和内涵也产生差异,在进行河流景观重塑时应充分体现这种特征。盲目地遵照河道建设法规进行河流改造的河流景观建设模式是造成河流景观趋同化最主要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河流建设忽略地域特点、缺乏乡土特征和文化底蕴。而且缺乏对当地居民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考虑,没有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最[39]后导致河流的生态调节功能、观赏价值、亲水性被弱化。2.4.2.3国内河流消落带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国内对消落带研究多集中在生态恢复和滨河景观营造两大方面,消落带植被在这两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消落带植被作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主体,其价值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对消落带植被研究多集中在耐水淹植物物种选择、农业污染源的控制和植物恢复重建的效用等方面,并提出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来重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运用综合技术治理消落带的水土流失、富营养化、重金[24]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垃圾渗滤液污染等对消落带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消落带堤岸工程设计方面,通过对国外河流景观生态设计经验的学习、分析和对比,总结惯用设计方法和生态设计方法的特点,融合河流堤岸生态设计的思想观念和实际工程中的操作方法,得出堤岸生态设计的3种模式,分别是刚性[40]堤岸、柔性堤岸以及刚柔结合型堤岸。国内关于城市河流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研究较为丰富,在规划层面有关于用地配置、平面布局等方面的研究,针对城市滨河空间整合层面主要从区位关系、城市空间结构、道路组织、景观效果等方面研究,对具体滨河景观设计主要从生态修复、场地精神传承、自然梯度开发以及亲水游憩体验深入研究,结合我国城市河流消落带滨水景观现状的存在问题,提出城市滨河地带的更新设计应强调河流消落带多功能利用的景观营造模式、结合场地特质开发立体化生态设计以及景[41]观生态的共享性。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推进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通过河流生态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进步,实现生态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42]是今后河流生态景观的发展趋势。我国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建设的具体发展趋势可归为以下几点:(1)在完成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护岸以及通航等水利建设的基础上,对城市河道进行绿化改造和景观提升,融入城市文化、城市生态、低碳生活等理念,对城市河流进行综合的整治和建设。(2)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重视河流对城市辐射区的价值,对市域范围内的15 河流不仅限于硬质河道的改造,将河流与其两岸的城市用地相结合,以提升其周边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并且使河流重新焕发生机,达到河流修护与城市发展并进互利的效果。(3)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其专业综合性越来越强,参与河道改造和研究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广泛,包括水利工程师、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以及研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等各界人士,逐渐构建全方位的河流综合整治。2.5小结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河流整治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的研究开展已久,这些研究所形成的理论对于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但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提出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营造,主要是针对生态护岸、生态工程治理、滨水景观设计等理论研究,缺乏把周期性洪水防御、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起来的研究和实践,没有明确消落带景观设计的具体模式。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没有从游人游憩机会的角度去考虑河流非汛期可观赏景观中涉及的自然、人及社会文化的因素,该方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对于河流滨水景观效果的要求。在实践方面,到目前为止对于河流生态护堤的实践是零碎的,运用生态固堤的理念只体现在个别滨河公园设计或河道工程的部分非重要节点,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构建的体系,去指导具体生态河道工程的设计、实施及管理。因此有必要将构建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的理念具体化,对如何将河流生态整治理论、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防洪有机结合进行深入探讨,提高河流生态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及治理成效。16 3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案例分析3.1法国佩尔勒马恩河岸景观设计该项目位于法国佩尔勒市,由BASE景观设计公司承担了这一项目的设计到施工的所有过程,项目主要是对马恩河在佩尔勒市的局部区段进行河流生态重建2以及消落带景观设计,改造区域长度约400m,河流消落带景观改造总面积4000m。在景观设计初期设计团队重新思考了城市周边区域与河流的关系,结合佩尔勒的城市发展和马恩河的生态建设,将这一项目看成是集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与一体的综合性问题,目的在于将城市居民和马恩河流域的动植物全部纳入该流域[43]的大生态系统中去,让人与动物实现环境的共存与共享。设计师采用植物生态防洪替代了原有的混凝土堤坝,提高了对河流的水位限制,将河流消落带空间进行一定拓展,抵御洪水泛滥。被改造成景观的河流消落区域加入生态的景观设施,如木质的栈道、节水公共基础设施、健身设施以及由植物形成的天然乘凉休息场所,一系列的景观改造,让人们重新回归河流、记忆起河流,被河岸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佩尔勒市的马恩河岸景观设计是对河流消落带景观和生态的成功改造,它弱化了河流与水的边界,焕发了河岸的活力,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加强了城市与野生环境的联系,居民与野生动物在这里和谐共生。图3.1马恩河岸景观设计总平面图(源自:http://www.baseland.fr/en/riverbanks-coastal-places/just-completed-perreux-banks)Fig.3.1MarneRiverlandscapesiteplan(1)硬质景观设施的设计连续的滨河消落带走廊是马恩河岸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中充分利用马恩河消落带空间,建立一条通畅而富有变化的景观栈道,部分栈道沿原有防洪堤底部而开辟建设,有的则是跨过一片水湾以栈桥的形式连接,在河流较深的区段设置有防护栅栏以保障游人安全,而在浅水区域设置开敞的停留平台,在平台两侧以扩展的铁质镂空网格作为保护和警示之用。在整个步行系统中都设置有休憩17 座椅,有沿栈道而设,有的则是在堤岸部分的树荫下,充分考虑游人的游憩机会,突显出人性化的景观设计。项目还设计了可拆卸的漂浮码头,为水路交通提供便利的停靠驳岸。项目中所有在消落带上进行的设施建设都采用环保材质,使整个景观设计和建设都遵循生态理念。图3.2有栅栏防护的栈道图3.3可拆卸式码头Fig.3.2FencedgalleryroadFig.3.3Detachabledock除了沿堤坝改造的河流消落带区域,马恩河岸景观设计还向城市空间进行拓展,使沿河一带的城市绿地也能受到马恩河的生态效益。线性的消落带空间使可开展的游憩活动非常有限,放大后的滨河空间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堤岸外部的景观空间中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设施,如健身设施、可供儿童参与的节水设施,通过有趣的创意设计让儿童从小学习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图3.4扩大的消落带沿岸空间设计及游憩设施Fig.3.4Extensivespacedesign&recreationalfacilities(2)软质景观环境的设计马恩河岸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然边界的水岸交接带—景观游步道18 —防洪堤及堤岸扩展空间。整个消落带改造以木栈道为分界,一侧是由水生植物构成的自然驳岸景观,受河流影响较大,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景观;一侧是改造的防洪堤岸部分,在地势较低区域引入河水形成一个相对静态的水湾,给野生动物们创造一个繁衍后代的栖息场所,也吸引游人驻足观赏。在原来防洪坝的坡面上种植大量野花,不仅可以稳固堤面也形成野趣的花径景观。图3.5动态的自然驳岸图3.6静态的栖息水湾Fig.3.5DynamicnaturalrevetmentFig.3.6Staticbrace马恩河岸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复原了河流的景观形态和生态功能,对于景观功能的实现是基于河流消落带生态环境不受干扰进而展开的。景观设计在以自然为本的前提下,进行人性化的考量,设计出多样化的景观休闲场所,为城市居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城市空间,也在无形之中唤起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3.2浙江台州永宁公园景观设计永宁公园是一个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为设计理念的滨江公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江流域南岸消落带,北起永宁江大桥南抵世纪大道,沿河岸线长约1.5km,占地21.3ha。场地原计划建设裁弯取直和水泥护堤的河道渠化工程,但是由俞孔坚教授带领“土人设计”团队经过缜密的场地调研和勘察,将进行中的水利工程改造为兼具生态防洪和生态护堤功能的滨江公园,该公园与2002年3月开始设计,2004年5月建成并对外公共开放。设计者倡导用最经济的途径,将以防洪为目的的硬化河堤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融合的游憩地。设计的核心思想是运用现代生态的设计理念,形成一个自然的、野趣的基底,它是粗旷的,因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服务;然后在基底上展现人文的“图”,而它则是精致的,蕴含精神意义的,因人的体验和接受自然的服务而存在。最终在原有水泥防洪堤的基础上,建成了将雨洪管理、[44]乡土生物保护、居民日常休憩集一体的滨水城市公园。19 该案例以“漂浮的花园——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工程”为名获得2006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DesignHonorAward),她集约化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通过经济节约的途径创造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获得评奖委员会高度赞许。该项目还获得2005年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2007第21届世界滨水杰出设计“最高荣誉奖”(ExcellenceontheWaterfrontTopHonorAward),共计三项殊荣。图3.7永宁公园总平面(源自:http://www.turenscape.com/project/project.php?id=323)Fig.3.7YongningParksiteplan(1)“与洪水为友”理念下的生态友好型驳岸生态驳岸及永宁公园内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长达1.5km的永宁江河岸恢复了自然的形态,重建并修复了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与传统水泥混凝土防洪护堤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态护堤这一新型防洪理念的推广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起到示范作用。基于“与洪水为友”,将洪水作为资源利用的理念,首先分析该流域的洪水过程,得出可防御洪水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改造已经硬化的水泥防洪堤基础,建立流域湿地系统。通过分析永宁公园主要用3种方式对防洪堤进行改造:○1江防洪堤垂直护坡一侧改为种植池,另一侧铺设木质亲水平台,形成近水观景;(如图3.8所示)20 ○2在防洪堤垂直护坡一侧堆土,营造自然坡地入水,并种植水生植物,在堤脚铺设卵石,形成自然卵石漫滩亲水界面;(如图3.9所示)○3未经渠化的江堤区段,恢复全部土坡,后退防洪堤顶路面,采用缓坡入水式驳岸,自然式种植,形成模拟自然的湿地生境,以达到恢复河流生态的效果。(如图3.10所示)图3.8亲水平台驳岸图3.9卵石漫滩驳岸Fig.3.8WaterborneplatformrevetmentFig.3.9Pebblerevetment图3.10缓坡入水式驳岸Fig.3.10Gentlesloperevetment在整个自然入水驳岸区段内,沿水岸交界区域成排种植五节芒草丛,作为防风浪的屏障,在汛期不仅减弱洪水的冲击力,减少洪水对驳岸及景观的破坏,还起到一定过滤作用,避免大量泥沙淤积河岸。芒草丛内设置一条穿梭的步道,让游人在非汛期可近距离观江景,感受湿地生境,感受不一样的景观体验。(2)构建内河湿地生态体系永宁公园的第二大特色是在防洪堤内侧营造了一条带状内河湿地,形成一个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它平行于永宁江,水平标高高于永宁江水位,有公园东侧的西江闸控制内河水位。旱季水闸开启,引入清澈的江水,营造优美的内河景观;雨季则关闭水闸,收集自然降水。当汛期来临,永宁江水位超过一定水位,内河湿地又可成为滞洪区。21 内河湿地的形成创造出一种可观可游的滨水景观。内河沿岸种植了大量乡土植物,营造丰富而优美的滨水景观,结合起伏的地形形成一种静谧的河谷空间。由于内河水位的人工可控性,永宁公园内设置了大量水上游乐设施,适宜安全的水深,满足游人探险猎奇,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成为一种强体健身设施。相对于永宁江滨水界面,这种人工内河式亲水环境,从安全性和景观性两个角度都更加适宜游人游憩,特别是年幼使用者,既可以再缓坡大草坪上嬉戏,又可近距离观察湿地生境内的各种动植物。图3.11静谧的内河湿地景观图3.12内河水上游乐设施Fig.3.11SerenityinlandwetlandlandscapeFig.3.12Abovewateramusementride(3)乡土特色的植物材料永宁公园内种植植物全部为乡土树种,由于所处滨水区域的特殊性,场地内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技艺受到洪水侵蚀的破坏。因此所种植物要求具有一定抗性,汛期过后必须花较短时间内自我恢复,选择大量乡土树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表3.1永宁江由近及远种植类型分类Table3.1Yongningriverplantspecies种植类型主要植物种类景观特色河漫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黄菖蒲(Iris修复河道生态,创造水生pseudacorus)、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栖息地,形成自然原生态水葱(Scirpusvalidus)、芋(Colocasia的滨水岸线。esculenta)河滨芒草种植带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垂柳(Salix天然的护堤,防风浪屏障,babylonica)并提供穿梭式游赏体验,增加野趣。江堤疏林草地乌桕(Sapiumsebiferum)、枫香(Liquidambar采用自然式种植,营造不formosana)、蒲葵(Livistonachinensis)、枫同植物群落景观,形成可杨(Pterocaryastenoptera)、木芙蓉(Hibiscus供观景、驻足的林下休憩mutabilis)空间。22 防洪堤顶行道树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木麻黄临近景观大桥行道树为木(Casuarinaequisetifolia)、蒲葵麻黄和蒲葵,颇具热带海滨风情堤内密林带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水杉层次丰富的复层结构植物(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桂花群落,结合地形将内河湿(Osmanthusfragrans)、无患子(Sapindus地围合成一个内敛的半封mukorossi)、雪松(Cedrusdeodara)、银杏闭空间,以堤为界分割出(Ginkgobiloba)、鸡爪槭(Acerpalmatum)、两个不同的观景体验空日本早樱(Cerasusyedoensis)、杜英间。(Elaeocarpusdecipiens)、茶梅(Camelliasasanqua)、毛鹃(Rhododendronsimsii)、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等内河湿地睡莲(Nymphaeatetragona)、风车草(Cyperus充分利用植物材料的形态alternifoliussubflabelliformis)、水烛(Typha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angustifolia)、芦苇、木芙蓉、黄菖蒲、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水杉、垂柳等公园边界香樟、水杉、毛竹、圆柏(Sabinachinensis)、运用密实的植物墙将公园垂柳、桂花、杜英、金森女贞(Ligustrum与嘈杂的城市空间分隔japonicum‘Howardii’)、金叶黄杨(Buxus开,为游人创造安静的休sempervives)、龟甲冬青(Ilexcrenata闲空间。‘Convexa’)、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等图3.13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图3.14河滨芒草种植带Fig.3.13FloodplainwetlandplantcommunityFig.3.14Riversidechinesesilvergrass23 图3.15江堤枫香林图3.16行道树-香樟Fig.3.15LiquidambarformosanaforestFig.3.16Streettree-cinnamomumcamphora图3.17行道树-木麻黄、蒲葵图3.18内河湿地毛竹密林带Fig.3.17Streettree-Casuarinafig.3.18Phyllostachysheterocycleequisetifolia,Livistonachinensisforestininlandwetland(4)“解构主义”风格景观小品系列景观盒的设计乃永宁公园第三大特色。在整个公园布局中,以每个单独景观盒为“点”,一系列景观盒形成“线”,在整个基底“面”上成网格式布局,景观盒、植被、水系与场地基底叠加于一体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底关系,这种肌理构成了“自然中的城市”之景象。每一个景观盒都传达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精神,公园内的8个景观盒被赋予8个主题,分别是:山水间、石之客、稻之浮、橘之方、渔之网、道之羽、武之林和金之坊。每个景观盒犹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亭”的形式不同,给予游人的感受和体验自然也不同。在这8个景观盒中,融入各种景观元素和不同的植物材料,并量运用框景、借景、观景、点景等造景手法,使各个角度所形成的景观都覆含深意。穿梭在自然景观-景观盒-自然景观之间,这种不断变化的景观环境促使游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感受,创造出丰富的观景体验,同时可以引发游人对自然甚至人生的思考。24 图3.19景观盒-石之客图3.20景观盒-橘之方Fig.3.19StonethemelandscapeboxFig.3.20Orangethemelandscapebox图3.21景观盒-渔之网图3.22景观盒-武之林Fig.3.21NetthemelandscapeboxFig.3.22Kungfuthemelandscapebox永宁公园的生态意义之于景观意义具有更大的价值,这种生态护坡的理念在国内防洪工程中首屈一指。虽然公园的内河湿地雨洪调节系统对于永宁流域的洪水并不会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后,但是这种生态防洪治洪的理念值得我们反思和推广。如果整个沿江形成连续的湿地系统,并延伸入城市内部,相信不仅可以解决河流的洪涝问题,也可以减缓城市的内涝灾害,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生态旱涝调节系统。当然,永宁公园内的景观盒也引发我们诸多思考。景观盒运用现代艺术造型,结合自然景观元素,形成一种可观、可游、可感的景观空间,小中见大赋含哲理引人深思。25 3.3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设计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岐江河畔,公园基址原为粤中造船厂,公园总面积22为10.3km,其中水面占3.6km,湖水引自岐江,由于岐江受海潮影响日均水位变化达1.1m,因此公园内水位每日都会随岐江变化而变化,也随之产生相当大的消落空间。除了要解决较大的水位落差问题,还必须对废弃的船厂等工业设施进行改造,公园由俞孔坚教授领导设计,于2001年5月建成,先后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荣誉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以及美国城市土地学会(ULI)全球卓越奖。中山市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工业元素与公园景观完美融合,改变以往工业场地改造拆除重建的常规做法,充分利用粤中造船厂的工业元素和原生态环境,运用环保节约和概念创新的理念进行景观设计,建成一个开放的、[45]生态的、展现工业时代记忆与文化特色的滨江公园。图3.23岐江公园总平面图(源自:http://www.turenscape.com/project/project.php?id=71)Fig.3.23QiRiverParksiteplan(1)生态型与亲水性在海潮上涨的时候,使岐江公园的内湖也处于高水位时期,湖岸线上涨到消落区植被覆盖的区域,呈现出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这种状态一般处于夜间并且维持时间短暂,当水位回归正常,裸露出大片的淤泥滩涂,这使造船厂原址常态26 让人无法亲近。岐江公园景观设计通过一系统措施使一个水位多变、驳岸结构脆弱的消落带改造成为一个使游人易于亲水的植被葱郁的生态化水陆交错带。主要措施包括:设计梯田式种植台,将坝面修筑成3-4级阶梯式驳岸,在每层种植台上种植多种耐水湿的植物,根据水位淹没程度依次选择种植水生—沼生—湿生一中生乡土植物群落,使这种阶梯式的绿色护岸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游人观赏和感受到这种乡野之美。在种植台上方架设方格网状步行栈道,并随水位和种植台的高低进行有错落变化的设计,使游人行走其上既能接近水面又能近距离观赏水生植物,高挺的植物恰到好处的遮挡栈桥的基座,使游人犹如漫步水上和草丛之中。(2)场地精神的重塑对于场地中的废弃厂房和工业设施,设计师以“敝帚自珍”的心态进行改造设计,在旧址的基础上,保留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城市价值,是工业时代特有的场地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岐江公园内两处最为标志性的改造是造船厂的船坞和水塔,对于船坞的改造是重新涂刷了保护性的油漆防止生锈,并与周边水岸形成良好结合,提升游赏价值和视觉效果;公园内有两个水塔,一个在外部加设了玻璃外壳,通过科技手段使之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释放白色光芒照亮公园和岐江,另一个水塔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呼应,去除水泥混凝土外衣,保留其钢筋骨架,夜晚通过灯光的照射其红锈色的骨架与晶莹的琥珀水塔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图3.24岐江公园阶梯式种植台和改造水塔(源自:http://www.turenscape.com/project/project.php?id=71)Fig.3.24Multistepplantingbed&transformedwatertowerinQiRiverPark岐江公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废弃的船厂旧址,引用过去的船坞工业设施,恢复湿地重建人工内湖水岸线,创建了新的工业景观公园和充满野草之美的园林空间。设计中注重城市剩余价值的利用,并与城市乡土植物景观相融合,形成一个生态的独具工业特色的滨河公园。27 3.4芜湖商务文化中心区中央公园景观设计芜湖商务文化中心区中央公园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行政和商务核心区内,是安徽绿道精品游线“江城水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公园的建成将神山公园与扁担河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新区内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为新城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促进城市内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生态廊道,对建设生态型城市新区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公园是贯穿新区东西的带状城市公园,公园长3200m,宽180m,公园通过一条人工水系西连神山森林公园,东接扁担河水系,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竖向上延续神山的余脉,使人工水系与自然河流也形成良好的融汇贯通。设计者将中央公园誉为从神山上落入城市中的“绿飘带”,将大自然的“真实片段”带到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里,让游人能够在咫尺间体验大自然的力量和时空变化之韵律[46]。中央公园整体设计旨在以穿梭于山水之间的绿飘带为背景,营造体现天人合一、自然回归、大地艺术、人文展台的大型都市公共空间,实现生态和人文空间交相辉印,打造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带状城市公园。整个带状中央公园被南北向的8条城市道路分隔,使公园在景观和功能上富有变化,公园的主要分区有:林荫山地园、生态认知园、水生植物园、雕塑园、中心园、人文园、运动园、都市浪漫园以及扁担河中央公园,城市道路分隔处采用下穿式园路设计,保持水系和园路系统的完整性,也保证游人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延续性。图3.25芜湖商务文化中心区中央公园平面图(源自:http://down6.zhulong.com/tech/detailprof936049YL.htm)Fig.3.25Wuhucitycentralparksiteplan(1)景观分区特色○1林荫山地园林荫山地园作为中央公园的起点,具有层次丰富的观景体验,有助于激发游人的游赏兴趣。入口处高挑的观景平台吸引游人驻足远眺,产生景观预示的效果,可以看到的不仅有水波粼粼的岸边杨柳依依,还有远处树木葱郁的神山,曲折的石阶将游人引入岸边,才算是真正进入中央公园。林荫山地园包括阳光草坪、滨28 水商业休闲区和儿童娱乐园三个主要景观节点。园内地势高差较大,整体呈南北高中间低,沿水系两侧缓坡自然入水,并开辟出一定空间的阳光草坪,园路之间的连接则是通过长缓坡、台阶和景观桥,穿插在不同植物群落之中,形成多样地游赏体验。配合市政府西侧的居住组团,林荫山地园内设置儿童娱乐园,满足周边居住组团中幼龄儿童的公园使用需求。图3.26阳光草坪与景观桥Fig.3.26Sunshinelawn&landscapebridge图3.27入口观景平台图3.28儿童娱乐园Fig.3.27EntryviewingplatformFig.3.28Childhoodamusementpark○2生态认知园和水生植物园生态认知园和水生植物区主要采用水湿生木本、草本植物进行景观营造,结合不同形式的亲水平台和栈桥,展示河道生态设计和各种乡土水湿生植物,主要景观节点包括河道生态展示廊道、景观草展示区、生态湿地教育展示园和水生植物园。中央公园水系岸线采用现代感十足的不规则折线,生态认知园和水生植物区驳岸根据场地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3种:草坡入水驳岸、亲水平台驳岸和湿地种植驳岸。草坡入水驳岸:自然草地直接与水体连接,游人可以近距离接触水体,并可以在开敞的草坪空间里露营,草坪上还设置有造型景观廊架供游人休憩。亲水平台驳岸:不规则折线形木质平台,沿岸边不同程度地伸入水岸上方,是可供游人停留的驳岸区域,也是提供游人钓鱼的专属空间。湿地种植驳岸:是亲水平台与滨水消落带或水中小屿相结合,在水陆相接区域内种植多种水湿生植物,提供游人湿地探索空间,感受大自然气息,植物围合29 形成私密空间,与其他类型空间的游赏体验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和互补作用。图3.29河道生态展示廊道图3.30景观草展示区Fig.3.29RiverecologydisplaycorridorFig.3.30Chinesesilvergrassdisplayarea图3.31草坡入水驳岸图3.32亲水平台驳岸Fig.3.31GrasssloperevetmentFig.3.32Waterborneplatformrevetment图3.33湿地种植驳岸Fig.3.33Wetlandplantingrevetment○3中心广场中心广场位于中央公园中段,与市政府大楼前广场自然衔接,使中央公园和市政府大楼之间形成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加之广场前开阔的水面,给人恢宏大气内心震撼的景观感受。中心广场与两侧的雕塑园和人文园在景观格局上保持统一的对称关系,在中心广场两侧阵列形式种植的乔木也有助于增强广场景观震撼效果。其他区域的植物采用自然式种植,使景观具有丰富的变化,但在景观序列和植物种类的变化中也在寻求统一,如:中心广场两侧的台地式景观绿地,采用不规则折线台地,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也使两块地产生明显的景观差异性;雕塑30 园和人文园两块绿地通过四周园路和富有变化的阵列式植物围合出中心绿地,并均有设置形式变化的景观树阵广场。○4运动园中央公园作为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市民公园,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健身场所十分必要。运动园内涵盖篮球场、羽毛球场、小型草坪足球场、健身园、儿童游乐场和水前商业休闲会所,不同功能的运动空间通过各种主题植物进行分隔,使彼此互不影响,又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如用细茎针茅和景观墙围合形成的小型开敞运动空间。图3.34中心广场湖面图3.35小型运动空间Fig.3.34CentrallakeFig.3.35Miniaturesportspace○5都市浪漫园都市浪漫园是可供市民小型集会、开展小型表演活动的功能性景观空间,区内主要有4个景观空间。台地艺术花园空间,台地式花卉景观设计不仅解决了地形高差问题,并形成富有错落感的入口空间。婚礼主题花园空间,具有主题意义的景观节点,主体构筑物运用简约的现代设计元素,形成标志性入口空间。表演场空间,结合园路与水岸形态设计折线型表演平台,整体形态简洁大方,并与水岸线形成良好融合与延续,亲水的活动场所既可以开展社区表演,也可以成为滨水观景台。玫瑰花园空间,主要利用不同品种的玫瑰混搭种植,营造浪漫、自然的景观空间,形成已花草为背景的婚礼场地。○6扁担河中央公园扁担河中央公园是中央公园最后一个景观单元空间,是中央公园与扁担河及周边自然环境衔接的重要部分。主水系在公园尽端形成一个半圆形水坝,河水通过水坝汇入扁担河,也使中央公园具备一定的城市蓄洪减涝之功效。扁担河中央公园以四个景观主题不同的水上平台为中轴线,形成序列感极强的轴线景观,并在水坝内设置两圈半圆形喷泉,增强景观震撼力。四个水上观景平台从春花(日本晚樱树阵)、到秋叶(银杏树阵)、过度到半开敞空间(榉树围合观景平台)、最后到完全开敞的水上观景平台(正对喷泉),作为整个中央公园31 的结尾,也是整个设计的点睛之笔。图3.36表演场图3.37银杏树阵Fig.3.36ActorcolonyFig.3.37Ginkgobilobatreematrix(2)园路系统特色中央公园主要形成三种功能园路的道路体系:自行车道:供骑行爱好者沿河边骑车的4m宽自行车道,骑行者既可以听见流水的声音,也可以远眺密林的自然景色,同时感受空间的放缩变化。人行道:3m宽人行道成环形分布设置在密林中、河道边、斜坡上,把每个不同空间串联起来,并设置挑出的观景平台,营造趣味横生的观景体验。紧急安全车道:安全车道穿插在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中,即起到将整个道路系统联通的作用,又是一种连接公园内外的无障碍通道。图3.384m自行车道图3.393m人行道Fig.3.384MeterbicyclelaneFig.3.393Meterwalkway图3.40紧急安全车道入口Fig.3.40Urgencylaneentrance32 (3)种植特色中央公园整体种植设计紧紧围绕城市中的“绿飘带”这一设计主题,按种植区域划分为“坡边、路边、水边”三大种植特色。“坡边”种植特色:中央公园场地地形整体呈南北高,中间水系最低,通过滑坡草坪过渡的“凹”字型结构。在坡地上种植带状常绿混交背景林,配置理念源于对神山植物群落的延续,主要选用冠大荫浓的乡土乔木,如:香樟、雪松、湿地松、墨西哥落羽杉、乐昌含笑、悬铃木、广玉兰、杨树等;前景树选用色叶树种,如:三角枫、合欢、杜英等,搭配开花或色叶小乔木,如:日本晚樱、红枫、木槿、鸡爪槭、紫薇等,使草坪林缘呈现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冲击游人的视觉感官。“路边”种植特色:中央公园近水道路内侧均挖有60cm浅沟,沟内置有不规则自然石块,并种植千屈菜、日本鸢尾、再力花、芦竹、凤尾兰等既可耐旱亦可耐湿的草本植物,形成一条带状雨水花园。雨季,草沟可收集来自路面的雨水,雨水自渗既滋养植物又增加城市地下储水量;旱季,雨水花园亦成为路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水边”种植特色:中央公园水体驳岸采用石笼驳岸固定水生植物种植区,一方面固定并保持了水岸线形态,解决淤泥滑坡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保持植物良好、生态的生长环境,同时避免植物肆意生长扩张侵占水面的现象。图3.41雨水收集草沟图3.42石笼种植驳岸Fig.3.41RainwatercollectionswaleFig.3.42Gabionrevetment(4)整体景观的控制在芜湖商务文化中心区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当中,对整体景观对控制主要通过“绿飘带”这一设计理念进行展开,山林、水系、原来交织而成的绿色飘带贯穿整个中央公园。由于每个区段所表达的文化主题不同,所采用的主题植物也不同,因此各个区段在保持景观整体统一性的基础上又各具特色。在带状公园空间中整合多种线型景观元素,保持公园延续性的同时创造变化33 丰富的园景。“水”线:通过打造人工水系,沟通弋江-扁担河两大城市自然河流,营造市民亲水空间,并形成生态的水生环境,延续河流生态系统。“路”线:充分利用带状场地空间,设计完整流畅的园路系统,为市民提供晨练、散步、休闲健身的运动场所。“林”线:巧妙地利用场地高差,通过地形与植物围合,使各种空间收放有秩,形成优美绵长的林缘景观。丰富的地形变化与“水”、“路”、“林”的结合,在芜湖新区完美演绎出山-水-城的城市景观格局。(5)近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中央公园的生态景观包括两个部分:复合植物群落结构景观林和滨水生态驳岸。带状景观林选用多种上层乔木、中层小乔木灌木以及下层地被植物,组合形成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林带,这种近自然种植设计不仅使生态系统趋于完整,还形成层次丰富,季相明显的园林景观。表3.2中央公园生态驳岸类型及特征Table3.2CentralParkecologicalrevetmenttypes&characteristic驳岸类型特征主要功能游人体验及感受草坡入水自然草地缓坡水岸线变化不受制约,是枯水期开阔的草坪空间可供驳岸入水。河水自然消融的场地,可游人自由的奔跑、聚会或露形成富有变化的滨水景营,给人开敞的空间感受。观。亲水平台由景观平台向观景、垂钓。近距离感受临水空间,并为垂驳岸水面进行一定钓爱好者创造垂钓机会和专延伸。属空间。湿地种植木栈道在水岸探索湿地、感受水生自然穿梭在各种水湿生植物之间,驳岸交接区域构成环境。感受从“岸”到“水”的植物完整的游赏线生长变化,并能感受若隐若现路。的景观体验。(6)满足大众需求的人性化设计眺望台——立体的景观体验利用“凹”型场地高差设计多处远眺观景平台,有的高挑河面,有的从林中34 伸出,有的与景观建筑结合,这些临空的眺望台可以远眺神山,可以俯望流水,带给游人别样的观景体验。景观桥——景观构筑物与植物景观的完美结合中央公园以生态的自然景观为主,长达三千多米的水系上设置有15座景观桥,它们不仅起到连接河流两岸的作用,还与优美自然的公园景观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作为一个综合性市民公园,中央公园需要在功能上满足周边居民乃至整个新区市民的使用需求。因此,公园在达到游人审美要求这一景观功能的基础上,还设置有幼儿游乐园、婚礼园、表演场和各种小型运动场,创造多种游憩机会,以满足所以使用者的需求。35 3.5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景观设计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中心区域,因处在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的三江交汇口,形似燕尾而得名。燕尾洲公园通过景观步行桥,以充满灵动的设计手法将南、北两岸的樱花公园、婺州公园等6处公园连为一体,也将原本被三江“割裂”的城市重新连接在一起,塑造出全新的体验空间和社交空间,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图3.43燕尾洲公园平面图(源自:http://www.turenscape.com/project/project.php?id=4629)Fig.3.43YanweizhouParksiteplan燕尾洲公园原为一片河漫滩,其中一部分因采砂活动而遍布水坑,地形支离破碎;另一部分因地势低洼,每到夏季常被上涨的江水所淹没。场地中留存的树种以枫杨、河柳为主,与蓼科及其他耐水湿植物共同构成河漫滩湿地生境。(1)景观特色分析在总体布局上,公园根据场地属性、服务功能的不同分为:湿地保育区、运动休闲区、中央水景区和商业办公区四大功能区块。湿地保育区:该区块属次生湿地,植被繁茂,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所。设计保留了原场地的自然、野趣特征,设置禁止游人进入的核心保护区域和限制游人进入的缓冲区域,兼顾游人体验和湿地生境的保护。同时,进行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如设置不同深度的水塘、砾石滩、生态种植岛等,避免服务性构筑物的营建,丰富和完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之最终形成能自我维持的循环生态系统。运动休闲区:主要包括紧邻湿地区域与沿江区域,作为湿地保育区和城市环境的过渡,同时还承担防汛作用。该区块结合防汛梯田、树阵广场及中国婺剧院形成一个满足多种休闲活动需求的休闲空间。中心水景区:基于场地特征与游人亲水体验等因素,于公园中心区域开辟水面,作为水景观赏区域。在功能上兼具休闲及文艺汇演功能。商业办公区:该区域位于公园与城市界面相交区域,紧邻城市干道、万达商36 业广场,因此定位为商业办公区作为城市环境与公园内环境的隔离。(2)植物景观分析燕尾洲公园以种类丰富的大面积种植的观赏草为特色。按植物材料与种植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自然湿地植物区、防汛梯田植物区、林荫广场植物区三大区块。自然湿地植物区采用自然式种植形式,在场地原有植被中丰富了植物种类。主要植物种类有:枫杨、河柳、水杉、落羽杉、池杉、芦竹、芦苇、香蒲、水葱、灯芯草、蒲苇、五节芒、细叶芒、千屈菜等。防汛梯田植物区模仿梯田的种植形式,以富有乡野气息的多年生观赏草为主要植物材料,部分节点区域栽有乌桕、垂柳等植物。主要观赏草有:五节芒、细叶芒、细叶浆果苔草、蒲苇、紫田根、紫穗狼尾草、晚花狼尾草等。林荫广场植物区以枫香、水杉、银杏、合欢、香樟为主要植物材料,下层地被以二月兰、狼尾草等为主。采用岛状种植形式,围合空间,形成季相丰富、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图3.44自然湿地植物区图3.45防汛梯田植物区Fig.3.44NaturalwetlandplantregionFig.3.45Floodcontrolterraceplantregion图3.46林荫广场植物区Fig.3.46Umbragesquareplantregion燕尾洲公园地势低洼,每年周期性被洪水淹没,是典型的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采用与洪水为友的设计理念,将部分区域设计为可淹没区,河岸被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以代替传统的硬质防洪堤。此举增加了河道的行洪断面,也提高了亲水体验。梯田上广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梯田挡墙为可进37 入的步行道网络,使滨江水岸成为生机勃勃、兼具休憩和防洪功能的美丽景观。3.6小结本章选择了国内外几个比较成功的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实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详细的景观分析,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提供借鉴经验,对兰溪塔山湿地公园(衢江西岸消落带)景观设计提供思路。表3.3滨水消落带景观实例设计总结Table3.3Hydro-fluctuationbeltlandscapedesigncaseconclusion项目名称主要设计特色佩尔勒马恩河岸最大限度的复原了河流的景观形态和生态功能,不仅让城市景观设计居民生活回归河流回归自然,还使人和野生动物和谐共享这优美的河畔消落地带。台州永宁公园运用生态护坡的理念进行城市河流防洪改造,通过内河湿地景观设计对城市雨洪起到调节作用,并将河流消落带改造成为一个可观、可游、可感的滨江公园。中山岐江公园充分利用场地特质将工业元素与公园景观完美融合,运用环景观设计保节约和概念创新的理念进行景观设计,将场地一切限制因素转变成公园特色,建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的、展现工业时代记忆与文化特色的滨江公园。芜湖中央公园利用河道的线性空间建立穿越新城的服务型城市公园,为新景观设计城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和慢行运动空间,同时也形成了促进城市内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生态廊道。金华燕尾洲公园正对两江交汇口岸的特殊地理位置建立适应性防洪堤,种植景观设计适应洪水的植被和设计全透水的场地铺装,实现景观的生态弹性;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计了一条富有流线动感、与洪水相适应的架空步行桥,在被河流分割的两江三岸城市空间上建立联系,实现景观的文化弹性。38 4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强的风景园林专项设计,这个系统里面包括了水文学、生态学、工程学、景观美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设计研究,需要深入分析河流生态景观在设计的各个环节设计的所有问题,创作符合时代要求和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景观作品。每一条河流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生态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47]并融入地域乡土文化,塑造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滨河景观。但是对于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河流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总结生态景观设计的理论经验,对实际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也是非常必要的。4.1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原则4.1.1还原自然,遵从生态修复原则未经人工干预的自然景观形态能给人以强烈的心理震撼和发自内心的愉悦,遵循自然景观形态规律进行风景园林空间艺术形态营造,是创造风景园林美的基[48]本途径,滨河消落带景观也不例外。水是河流生态与自然景观的第一要素,一条自然的河流包括蜿蜒曲折的水岸线、深潭、浅滩和沙洲,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繁衍的生境,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水如果受到了污染,工程化、人工化地对河道开发改造,使河流远离了生态和自然,那么栖息在这的生物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优美的滨河景观就将成为不复存在。对于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的城市河流,河流生态的修复是消落带景观建设第一步。丰富多样的河岸形态和水际边缘效应是其他生境所无法模拟的,而连续的自然消落带植物群落又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因此,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让城市河流回归生命、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在进行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时,应对改造设计的河段流域范围内自然环境资源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在有效防洪保证的基础上逐步拆除硬质河坝和护堤,恢复自然弯曲的河流原始形态,对原有河流沿岸湿地、乡土物种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通过人工途径修复河流生态环境,创造具有生命力、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河景观环境。4.1.2洪水防御,强调自我恢复原则河流建设首先要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比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状况,河流消落带景观建设应以构建安全、稳定、健康的河流环境为基本要求。运用生态理念进行防洪,主要是通过河流消落带附生植被的39 固土护坡作用,选择形态结构稳定的水湿生植物种类,或配置结构坚实的植物群[49]落都可以起到抵御洪水,减小河岸冲击的作用。在消落带景观营造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不仅要有良好的观赏效果,还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具备耐湿耐水淹的生理习性,并且能够在洪水褪去短期内恢复生长,达到一定的观赏要求,减少养护管理成本。4.1.3人景互动,注重体验多样原则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亲水性,城市也多起源于河流沿岸,城市中河流流经的城市空间,往往构成城市中最具活力最有吸引力的区域,这些开放性的滨河空间[50]形成热闹的城市居民聚集区。属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河流消落带景观空间是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两者共生交融,形成城市开放空间与河流紧密结合的更适合人类聚集的环境,所以现代滨河景观在开发使用的定位应该可能地走向大众化和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面向全体市民开放。随着公众对休闲文化需求的增大,生态休闲型滨河景观已成为城市滨水区发展的最佳模式。城市滨河景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场所,要全面地考虑使用人群,不同人群的使用时间以及可能发生的游憩行为,并针对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的功能分区,既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更要满足人的心[51]理需要,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让河流成为自然休闲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冥思、散步、运动、嬉戏,把河流营造成一条生态休闲之河。利用河流廊道的带状形态,打造丰富的景观休闲场所,并将各个区块连缀起来,为游客提供一种连贯的体验。增强河流沿岸的休闲娱乐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充分满足人们亲水亲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4.1.4延续文脉,保持地域特色原则河流作为滨水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人们对这座城市往昔的记忆。河流不仅是一条生态廊道,也是一条遗产廊道,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与城[52]市河流密不可分,诸多古迹沿河而建、因河而兴。在地域历史与文化积淀最深的流域,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河流景观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更高的艺术水平,遗存的文化遗产使河流景观的旅游价值得到提升。因此在河流景观重建的过程中,应当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让滨河景观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成为城市精神的代表,这是城市特征、城市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无形之中突显出城市的魅力。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城市精神和场地记忆,可以从对城市或场地历史内涵的解读中获得灵感,对于承载着场地记忆的历史文化与消落带的生态景观[53]相结合,使河流成为有意蕴的文化中心。40 4.1.5尊重现状,坚持低耗适用原则以自然生态为导向的滨河环境建设,低投入、低维护是正在被广泛关注的低成本景观营建方式。基于河流消落带周期性水淹现状,在景观建设时应充分保留现状中的自然材料,基础设施和游憩设施建设中要提高软质自然材料的使用比重,这也是风景园林低成本营造的价值观和基本途径。从环境开发建设程度看,随着河流区域周围的城市人工环境不断扩张,生态的自然空间不断被压缩、减少,这种基于自然环境的低人工开发环境将更加珍贵,低强度的开发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预留储蓄方式,这种基于生态的风景园林开发模式也促使城市的可持续发[48]展。4.2场地资源环境分析4.2.1河流水文分析水是构成河流景观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关系滨水景观形态,而且对消落带景观的稳定也产生很大影响,在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前对所涉及流域河流的水文条件作深入的分析非常重要。详细的水文研究包括:河流宽度、河流常水位、洪水位、表面流态、表面流速、洪水历史、年际变化与极端水文情况等。4.2.2消落带地质结构分析河流消落带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的生长,对于未经人为干扰的河流消落带需要分析土壤的结构、透水性和地层特点,对河水冲刷严重的边界要检测堤岸稳定性,确定是否需要工程固堤措施,防止消落带土壤侵蚀影响景[54]观安全性。对于经过渠化工程的河流,要详细分析河堤断面结构,包括:防洪坝的高度、宽度、铺砌护岸的形式等,综合考虑枯、洪水位情况确定是否有可拆除硬质堤面进行生态防洪工程。4.2.3消落带生态分析通过对消落带生态系统的调查分析有助于设计加速消落带生态恢复,消落带生态调查包括区域内浅滩、湿地、滩涂、沙渚、石滩、溪流等各种生境的位置、[55]面积、与河流的关联程度、植物种类、栖息动物类群等。特别是对不同生境内植物种类的调查,通过分析可筛选出适宜该消落带生长的植物种类,对植栽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有一定导向性,在消落带景观修复前期可加速生态修复,短期内达到一定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41 4.2.4场地周边或市域范围内景观资源分析为了使滨河景观更具地域性特征,在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融入乡土文化使滨河景观独具地方特色。在分析场地现状情况的基础上,从场地遗存和使用状况中挖掘场地精神,从河流附近居民处了解人们对河流寄予的情感,从地方志和古籍[56]史料中提取相关人文景观资源。在市域范围内调查城市景观资源,包括城市公园和各类风景名胜区,特别是场地周边与场地存在密切联系的景观资源,分析其景观特色,确定能否形成延续性景观,或者形成功能互补完善城市景观功能。通过区域性景观、文化调查分析,对河流消落带人文景观的塑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3河流消落带总体景观规划在河流消落带景观总体规划前期应进行项目定位,除了满足防洪滞涝的基本功能,还需确定其在城市景观中的发挥的作用,适应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针对[57]不同的使用人群确立满足使用需求的功能性景观。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场地上位规划中的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如在城市商务区内的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应以提升城市形象为重点,打造现代大方的滨河景观;在传统文化区的河流区段,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文化内涵的体现,展现古典文化中温婉的景观意向;穿越居住组团的河流,其消落带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人群需求,宜考虑设计运动健身场地以及幼龄儿童游乐区;位于城镇郊野的河流,其消落带景观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主,建设不干扰野生鸟类及其他动物栖息的景观游览设施。由于河流的流域广泛,涉及的城市用地性质复杂,所以“因地制宜”是确定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定位的首要原则,才能确保以生态为本的滨河景观能够长效发展。通过场地勘察和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总结,结合总体定位,进行河流消落带总体景观规划,根据现状合理地布置各景观分区。各景观分区可以通过功能定位进行分区,通过不同自然类型的界限进行分区,还可以通过场地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区,并进行灵活的平面布局规划。河流消落带一般呈线形带状,景观游览的连续性至关重要,通常采用完整连续的道路系统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起来。景观节点根据场地特色、定位和具体需求合理的布置在整个场地中,使整体景观主次分明、主题突出、动静结合。在人流集中的区域布置主要景观节点,设计标志性景观设施吸引游人,建立视觉焦点,突出景观特色。利用植物景观围合私密空间和半私密空间,形成次要景观节点,增加景观多样性,丰富游人体验。链接主次景观节点的道路体系中,可设置小型休憩空间或亲水平台,有效控制人流和观赏节奏。42 为了充分体现生态景观的价值,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体现公共空间传统“价值”和追求单纯景观特征的层面上,未来的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应基于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机能”的理解。通过了解需要体现的河流价值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性,结合城市应用、社交、娱乐等功能特征性和等级梯[58]度,对设计目标和开发强度进行合理规划,进而真正实现生态型景观。4.4生态景观设计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设计是指通过人工途径使河流消落区环境状态趋于自然原始,恢复动植物繁育栖息地,使河流生态系统重新回归自然循环状态。本文从生态驳岸、生态化河床、生态湿地三个方面进行河流消落带的生态景观设计。4.4.1生态驳岸河流消落带是水陆交界的过渡地带,河流生态边缘效应明显,因此河流驳岸在生态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驳岸的生态性对于河流生态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生态驳岸是指要在确保具有一定防洪能力的条件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设计具有自然河岸特征的人工护岸,主要强调河流的生态性、景观性和亲水性。生态驳岸主要通过可渗界面,保证河水与河岸之间的水交换和相互补充,而且生态驳岸多使用自然材料并有丰富的水生植物附生,使驳岸与河水接触面糙度,影响水流流速变化,适宜多种水生生物避难、栖息和繁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协发展。河流生态驳岸的构建涉及到整个河流消落带建设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景观形态。生态驳岸的结构设计是整个河流消落带景观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的基础,必须在充分分析目标河堤现状的基础上,在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选用合适的堤岸类型结构。驳岸的稳定性设计需要对水力参数和土工技术参数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引起不稳[59]定的因素。然后根据目标河流的功能定位,确定其安全性标准,选择有效的加固措施。生态驳岸的结构设计必须满足行洪防洪能力指标和抗冲刷、抗侵蚀要求。综合考虑水陆落差程度和其他水文因素,生态驳岸与水体接触的形式主要有垂立式、斜坡式和阶梯式。(如表4.1所示)43 表4.1生态驳岸类型Table4.1Typesofecologicalembankment驳岸结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安全性亲水性形式垂立式水陆高差大,河流消弱弱落面小斜坡式有足够的放坡空间,好好植被水陆过渡自然不同层级的植物群落阶梯式特征差异明显,消落很好很好空间土地利用充分驳岸的基础材料与堤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密切相关,传统驳岸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砂浆砌石来保证驳岸稳定性,这极大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功能。针对河岸的生态设计需求,一系列生态环境友好型材料已被运用到具体项目中,并不断被推广。按照材料强度可分为柔性材料和刚性材料。柔性材料包括天然的石材、木材、棕丝纤维捆、活体树桩或枝条以及可降解生物材料等,结合植物进行构建,既抗[60]水流冲蚀又能通过植物根系保持水陆之间的物质交换。刚性材料是指通过现代人工技术创造的环保工程材料,比如透水透气性强的生态砖、内部蜂窝状结构的生态混凝土、生态植草砖等,这些新型材料都具有很强的透水性,一些特有的空隙结构材料为微生物和动植物提供生存栖息空间,通过一段时间的植被繁育,使[61]生态驳岸既能满足稳定性和水利安全的要求,又能保持河岸的自然属性。滨河景观形态离不开河岸的特征和堤岸的功能定位,根据河流驳岸的横断面形态和岸体的稳定程度,选择适宜的陆生、水生植物群落进行滨河景观设计,一般而言,按照景观形态与自然滨河景观的近似程度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人[40]工自然型,人工干预强度自弱而强。(如表4.2所示)表4.2生态驳岸景观类型Table4.2Landscapetypesofecologicalembankment景观形态景观特征适用范围抗干扰性生态效益自然原型接近自然状态水位稳定弱好自然型模拟自然生境,有适水位变化小,流速较一般较好当的人工设施快的河流人工自然型以人工景观为主,自防洪要求高的河流强一般然景观为辅44 不论选择哪种驳岸景观形态,都应该弱化水陆交界区域,强调视觉上的连续性,按照“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的顺序进行配置,这样才能形成连贯的水陆生态基底,进而完成生物链的延续。陆生植物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适用范围进行“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组团式植物培[62]植,使植物景观从陆域自然地延伸至水面。河流消落带的生态驳岸设计需要充分应用景观生态学、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选择驳岸结构、材料和适用的景观形态,可以灵活机动的组合,尽可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将人工干扰降至最低,采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工程措施,维护河流的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63]础。4.4.2生态化河床一条自然的河流应该包括主流、支流、河湾、沼泽、湿地、急流、浅滩等多[55]种生境,急流和缓流在不同的生境种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因此,在生态驳岸柔化滨河岸线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集中或分散的浅滩和深潭在水岸线附近,模拟自然河流因河水冲刷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床肌理。浅滩能够增加河流的蜿蜒性,减小河水对驳岸的冲力,是野生鸟类天然的栖息场所;深潭则可以使水流产生不同的流速,有助于水中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是鱼虾等水生生物[64]的繁衍温床。浅滩的营建可以恢复河流的蜿蜒形态,在距水岸线1~3m处,选用级配良好、有棱角的砂砾料堆砌高出常水位线0.3~0.5m的沙洲,粗糙的沙砾表面可以增强材料和河床的咬合,确保浅滩主体的稳定性;也可抛掷大型树根作为泥沙阻挡物,在树根周围堆砌大颗粒砂砾料。在浅滩至消落带陆域过渡河床铺设粒径中等的漂石或卵石构成的底质,这种空隙较大的河床底质不仅可以净化近岸水质,减缓流[65]速,也形成适宜鱼类产卵的流域。在人造浅滩表面铺盖混合禾本科草籽的土层,待草籽萌发生长出发达的根系,进一步稳固浅滩结构,也使浅滩沙洲的生态趋于完善。除了人工堆筑浅滩的方法营造浅滩,面积较宽的河流消落带还可以开凿3~5m宽的内河浅溪,适当隔离一部分河流消落带区域,形成近岸江心屿形式的浅滩,这种浅滩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被恢复,生态效益更加显著。新开凿的河道,在河床铺设卵石、砾石、沙土、黏土等透水性能的材料,引入河水又可形45 成新的河床,创造更多适宜水湿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铺设生态木栈桥将两部分消落带链接起来,可以为游人提供不用坐船便可登岛的观景体验,感受到岛与岸的两种景观空间变化。硬质化的河床切断了河水与地下水的连通,阻隔了物质间的信息交流和能力流通,也破坏了位于生物链低端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迫使鱼、虾、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失去食物来源,食物链造成不可逆转的断裂,要恢复河床的生态系统,必须拆除已铺砌混凝土的河床,并恢复自然河流的河床形态。根据自然河流浅滩和深潭的分布规律,深潭一般分部在河流的凹岸,选择在河流凹岸靠近消落带的河床局部挖0.3~0.5m的深坑,在河流反向的深坑一侧设置木桩、堆积块石或拆除的混凝土块体,并与消落带结构形成良好链接,防止河流冲击带来的泥沙在人造深潭中堆积,构建深浅不一的自然河床形态。生态浅滩和深潭的营造不仅是为了模拟自然状态下河流的形态,更是为了那些依河而生的动物创造繁衍栖息之地。河流底部的深潭可以促使河水的水质、温度、流速、流量、底质趋于适宜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水生植物的大量恢复使水生动物的食物和营养物质得到保证,使河流生态系统重新构建起来。由于一些人为活动在河流消落区域内扩大,使野生鸟类远离它们世代栖息的家园,河面上的浅滩有足够的距离让鸟类感受到安全,并且河里丰富的鱼虾,吸引野生鸟类重新回归河边筑巢,同时也提供人们观察自然、认知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机会。4.4.3生态湿地河流消落带是河流水域和陆域的过渡地带,未经人为干扰的河流常常有沼泽、湿地、洼地等一些浅层积水区域伴生,但是渠化后的河流,河岸生态严重失衡,消落带地表呈区域性地下水位过高,常年季节性积水,即没有形成良好景观又不能被人为利用。因此对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设计时,保留和重新构建河流沿岸的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恢复自然生态景观的一种有效途径。广义的湿地是指水深6m以内的成片浅水区,但为了确保河流消落带结构的稳定性,具备防洪滞洪的功能,在消落带区域内设计的人工生态湿地属水深2m以内[66]的表流性人工湿地。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雨洪,在雨水充沛的非汛期季节,收集并滞留雨水,让雨水缓慢渗透地下,逐渐帮助消落带生态恢复,减少人工补水消耗,同时也减少直接排入河流中的雨水径流,减小河流下游行洪压力。生态湿地均衡的补给地下水,弥补枯水季节消落带缺水的现象,提供滨水生物生长栖息,形成湿地景观;汛期来临,消落带生态湿地形成的凹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46 消落区域的滞洪量。生态湿地如同一个水量调蓄器,调节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流消[67]落带的持水量,保持河流陆域范围的水生态系统平衡。生态湿地的构建应结合景观总体规划,对现状河流消落带进行局部改造,选择消落带区域易积水的低洼滩地进行改造,设计时注重生态性,制定符合自然特性的湿地边界形态和大小,合理规划湿地与河流的联系,当收集的雨水超过湿地容量时,表层水可以沿着设计流线外排,防止消落带内涝破坏非汛期滨河景观。生态湿地的深度不宜超过2m,能够滞留保持雨水又具有较好渗透性,由蓄水层、覆盖层、基质层、沙层以及砾石层从表至里的组成。蓄水层能滞留雨水,同时起到沉淀、净化水体的作用。覆盖层是指铺盖3~5cm厚的树皮和粒径较小的卵石,树皮能保持基质土壤的湿度,避免枯水季基质土壤板结而导致渗透性能下降[68]。生态湿地的基质是适宜栽植湿地植物的自然土壤,并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生存载体,通过基质过滤、吸附和离子交换等物理和化学途径来调节水的PH值,进[69]而促进湿地的硝化能力和反硝化能力。河流周期性的水位变化,促使湿地内部形成干湿交替的环境,也有利于湿地基质物质性状的改良,促使形成良好的消落带湿地植物景观。在沙层下垫砾石层可促进水份渗透,又不宜板结。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基础,植物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湿地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湿地植物的选择符合河流消落带植物的耐水湿、抗浸淹等要求,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多种植物混植有利于提高湿地净化等生态效益,也促使湿地生态系统更稳定。但是被洪水浸淹后或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植物需尽快清除,避免植物体在面积有限且流动性较弱的水体中腐烂造成二次污染。湿地景观也是吸引游人驻足的滨水景观之一,天然的静水景观空间引发游人冥想与静思,一些面积较大,景观效果的生态湿地可设计木栈道或观景平台,引导游人近距离观赏湿地景观、亲近自然。图4.1秦皇岛海滨景观带生态修复工程人工湿地(源自:http://www.turenscape.com/project/project.php?id=442)Fig.4.1ConstructedwetlandofQinghuangdaoseashorelandscapebelt47 4.5植物景观设计植物恢复是完善河流消落带生态功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植物景观设计应该以发挥消落带植物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不仅要注重植物景观观赏价值的要求,还要结合消落带防洪结构稳定性要求与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以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为目标,综合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强调河流的生态敏感性,注重保护、恢复、重新引入乡土植物,设立滨河生态保护区,恢复野生鸟类保护栖息地,建立多样化、生态化的滨河景观模式,构建连[70]续性城市河流蓝绿廊道。4.5.1植物设计原则(1)遵从“自然”的原则洪水是河流在特定时期必然呈现的一种自然过程,防洪堤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自然形成的河道本身就具有行洪功能,自然消落带也具备一定程度的滞洪能力与适洪能力。因此,对消落带的植物设计需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结构和景观形态,使消落带具备抵御洪水的能力。由于洪水具有比正常状态下的河水更大的水流冲力,在植物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植物对洪水的适宜能力,在河水直接冲击区域种植根系发达的深根类植物,并且尽量形成一定面积的植物群落。特别是对乔木植物的种植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乔木的稳定性,避免树木被洪水连根拔起,对河流堤岸造成危害或淤积堵[71]塞下游,保证行洪河道的畅通。(2)注重乡土地域性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应融合该流域的乡土人文特色景观,突出符合当地[38]环境风貌的滨河景观,以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滨河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尽量选用当地乡土植物和适合该流域生长并有益于消落带生态恢复的植物,对于引种的外来植物要慎重考虑,避免外来植物入侵破坏河岸生态平衡。同时,植物景观应该体现滨水区域环境特色,符合城市功能和定位,结合立地条件营造不仅满足人的观赏功能的景观绿地,更重要是为与人共存的各种动物创造适宜的栖居生境。(3)低成本养护的原则考虑到消落带遭受周期性洪水的影响,在种植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植物的种植成本,而且后期的养护成本也更为重要。植物养护和景观管理是一个长期工作,在景观形成后为了维持良好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滨河绿地,市政部门可投入的养护资金非常有限,为了避免形成不良的景观和生态影响,这就需要消落带景观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自我更[34]新、自我完善能力。48 设计时尽量选择自然野生状态下长势良好,景观观赏性高,适应流域环境的植物种类,既能有效修复生态,又符合造景要求,建成后期也无需过多人工养护管理,并且自然生长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形成更加稳定自然的植物群落,节约景观管理成本。(4)乔灌草分期发展原则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是河流水域与河岸陆域的交错区域中所有植被按照一定布局所构成的自然景观。这种自然植被景观中各植被要素疏密结合、错落有致、富有层次变化,体现出滨水植物的色彩、线条、姿韵等独特的自然美特征,营造[72]出美仑美奂的河滨景色和意韵悠长的自然景致。自然河流滨水区的自然植被群落往往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为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景观表现力。为了模拟这种景观模式,可采用动态演替的景观发展机制,以草本先行,逐步发展灌木、乔木植物群落,最终达到稳定的生态结构和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如图4.2)图4.2消落带植物景观动态演替机制Fig.4.2Hydro-FluctuationBeltplantlandscapedynamicsuccessionmechanism4.5.2消落带景观设计植物的选择河流消落带植物群落与堤岸的地下水位、驳坡的稳定性、河水的冲击强度及频率等因素息息相关,也构成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水际湿生植被带、[73]湿地植物被带、开阔草本植被带、疏林草地植被带以及密林植被带。(如图4.3所示)对消落带植被恢复和景观更新,应结合立地条件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草本植物和乔灌木植物。49 图4.3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类型分布Fig.4.3Hydro-FluctuationBeltplantlandscapetypesdistribution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选用的植物不仅要有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应有耐水淹、耐瘠薄、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以及较强的抗冲刷能力。常用的消落带植物种类如表4.3所示。表4.3河流消落带常用水湿生植物种类Table4.3HydrophilyplantspeciesofHydro-FluctuationBelt分类常用植物种类浅水水生植物沉菹草(Potamogetoncrispus)、金鱼藻(Ceratophyllum水demersum)、黑藻(Hyclrilla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型(Potamogetonwrightii)、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苦草(Villisneriaspp)、狸藻(Utriculariavulgaris)、竹节水松(Cabombacaroliniana)等浮菱(Trapanatans)、荇菜(Nymphoidespeltata)、槐叶萍(Salvinia水natans)、浮萍(Lemnaminor)、莼菜(Braseniaschreberi)、黄型花水龙(Ludwigiapepioide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香菇草(Hydrocotylevulgaris)、眼子菜(Potamogetondisitinctus)、睡莲(Nymphaeatetragona)等低草湿生植物狗牙根(Cynodon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distichum)、结缕草(Zoysiajaponica)、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签草(Carexdoniana)、单性薹草(Carexunisexualis)、旋鳞莎草(Cyperusmichelianus)、星花灯心草(Juncusdiastrophanthus)、蓼子草(Polygonumcriopolitanum)等高草湿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芦竹(Arnudodonax)、菰(Zizania50 latifolia)、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芒(Miscanthussinensis)、狗尾草(Setariaviridi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l)、斑茅(Saccharumarundinaceum)、菵草(Beckmanniasyzigachne)、狼尾草(Polygonumhydropiper)、辣蓼(Polygonumhydropiper)、丁香蓼(Ludwigiaprostrata)、水烛(Typhaangustifolia)、菖蒲(Acoruscalanus)、再力花(Thaliadealbata)、慈姑(Sagittariatrifolia)、美人蕉(Cannaindica)、风车草(Cyperusinvolucratus)、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鸢尾(Iristectorum)等耐水湿灌木植物木芙蓉(Hibiscusmutabilis)、紫藤(Wisteriasinensis)、夹竹桃(Neriumindicum)、柽柳(Tamarixchinensis)、水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黄杨(Buxussinica)、南天竹(Nandinadomestica)、木槿(Hibiscussyriacus)、杜鹃(Rhododendronsimsii)、海桐(Pittoaporumtobir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红瑞木(Cornusalba)等耐水湿乔木植物落羽杉(Toxodiumdistichum)、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池杉(Taxodiumascenden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垂柳(Salixbabylonica.)、旱柳(Salixmatsudana)、南川柳(S.rosthornii)、银叶柳(Salixchienii)、绦柳(Salixmatsudana)、枫杨(Pterocaryatenopter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重阳木(Bischofiapolycarpa)、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a)、乌桕(Sapiumsebiferum)、柿树(Diospyroskaki)、石榴(Punicagranatum)、桑树(Morusalba)、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构树(Broussonetiapapy)、白桦(Betulaplatyphylla)、丝绵木(Euonymusmaackii)、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苦楝(Meliaazedarach)、梧桐(Firmianaplatanifolia)等河流消落带典型景观类型植物配置模式:(1)水际湿生植被带水际湿生植被带主要由水湿生植物构成,受水质、水深、水速等河流因素影响,根据流域的水文条件配置适宜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营造稳定的水际植被群落对于加强驳岸结构,美化滨河景观、改善河流水质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模式:芦苇+芦竹—梭鱼草;水烛+菰+再力花—香菇草+浮萍—穗花狐尾51 藻;白茅+慈姑—菱+梭鱼草—苦草+菹草;美人蕉+菖蒲—金鱼藻+黑藻、辣蓼+丁香蓼—荇菜+槐叶萍—竹节水松等。(2)湿地植物被带湿地植被带是处在消落带区域、与河流伴生有浅层积水区域生长的植物群落。湿地往往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生态环境稳定十分适宜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栖生,也具有独特的景观,吸引大量游人观赏游憩活动,也有众多研究学者进行湿地野生动植物科学考察。具体模式:水烛+慈姑—鸢尾+梭鱼草;千屈菜+菰—梭鱼草—狸藻;狗牙根+双穗雀稗+结缕草—菱+眼子菜—黑藻;鸢尾—睡莲—穗花狐尾藻;芦苇+水烛+菰—双穗雀稗—香菇草+浮萍—穗花狐尾藻等。(3)开阔草本植被带开阔草本植被带是指由草本植被覆盖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的河流消落带区域,一般仅有少量的孤植风景树或由洪水带来的木本植物种子自然生长而成的乔木。整体景观空间开敞明快,适于成为滨河游憩区域中的集散活动场所。具体模式:荻+芒+芦苇—结缕草;白茅+狗尾草—星花灯心草+蓼子草;斑茅+菵草+狼尾草—单性薹草+蓼子草等。(4)疏林草地植被带疏林草地植被带是由草本植被带向密林植被带过度的区域,稀疏的乔木和灌木组成半开敞的景观空间,构成虚实有致的消落带景观,零散的遮荫乔木和通透的低草空间为游人提供合适休憩露营的场所。疏林草地植被带由于被洪水淹没的几率较大,应选择耐淹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形成较稀疏的小型耐湿乔灌群落。具体模式:枫杨—芒+芦苇—结缕草+星花灯心草;水杉—荻+狼尾草+狗尾草—狗牙根+蓼子草;绦柳+木芙蓉—芦苇+芒+荻等。(5)密林植被带密林植被带是郁闭度高,结构稳定,是河流消落带内重要的防护性风景林。在水流湍急的区域,密林植被带位于距离河水较远的消落区域,一般会在汛期遭受淹没,消退时间也比较快,对植物耐水湿要求相对较弱;在水环境相对稳定的消落带上,在水际线附近也会有密林植被带,形成水上森林的特色滨水景观,由于土壤常年含水量高,所以选用适宜水生栽植的乔木种类,如墨西哥落羽杉、池杉等。密林植被带为游人提供林间漫步、寻幽探险的奇趣游赏景观空间。具体模式:墨西哥落羽杉+水杉—芦苇—蓼子草;水杉+池杉—紫藤—二月兰;香樟+构树—黄杨+水栀子—狗尾草;乌桕+南川柳—白茅+荻—狗牙根+假俭草+酸浆等。52 4.5.3植物景观营造模式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也可以多借鉴园林艺术的手法处理植物造景,通过植物的色彩、质感和种植韵律等因素优化景观构图,既可以体现出单株植物的个性美,又可以展现群落景观的组合美,使人们在观景时感受到滨水景观的意境美。(1)合理的构图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在水岸线边缘的植物种植不宜与水岸线平行,植物种植向水岸自然延伸,通过变化自然的曲线使消落带景观形成一条蜿蜒曲折的绿色廊道,使人工种植手法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生长规律,给植物一个适应环境、自我繁衍的空间。同时,也能增加消落带滨水空间植物景观的变化,丰富景观层次。如向水域延伸种植不同类型的适水植物,形成自然式驳岸,强化陆域与水域的联系和互动。除了平面上的构图变化,在立面构图上,植物景观设计还应该采用高低层次不同的植物群落进行合理配植,运用艺术构图原理,结合消落带多样的地形,巧妙组合各种适生植物,以形成韵律感、层次感、均衡感的消落带植物景观。如使直立的植物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增加天际线上下起伏的波动,削弱单一平直的水际线,使景观更加活跃生动,对视觉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2)创造丰富的空间在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可以把开敞的草本植被带、疏朗的乔灌草混合林地以及郁闭的密林地等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形成单[73]调的植物景观,营造丰富多变的滨水空间环境。在植物配置时,利用植物形态材质的相似性间隔交叉种植,使景观具有韵律感。也可利用植物与硬质景观的结合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如在植物景观类型相对单一的区域适当开放一些休憩空间或设置吸引游人驻足的景观小品,创造有变化的景观空间,使游人在沿径游赏时不会感到乏味。(3)虚景与实景的交替在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场地近水及多样化水环境的优势,借助开阔性的水面扩大景观的广度,利用水的镜面效应增加景观意蕴。丰富滨水植物种类,注重植物与水体的互动,避免规则式列植,营造画意的滨水景观。邻水景观强调透景,植物群落配置要疏密有致,要使河水、水里的游鱼、水岸、水岸的植物都呈现在游人的面前。开朗的空间要有封闭的局部,封闭的空间要开辟透景[74]视线,以形成虚实对比、自然变幻的意境,这就是水景的魅力所在。(4)多样与统一的均衡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选择形态、质感、色彩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配植,以展现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也要保持景观造型的协调性,将形态相异的植53 物种类均衡地进行组织设计,模拟自然生境的景观形态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以免植物景观过于杂乱,协调整体的滨水环境。4.6景观体验设计如今人们对河流的功能需求已经不仅限于保障城市和农田安全的防洪和水利价值,而是提出了河流景观多样化和环境高品质的要求。消落带作为城市居民能够直接与河流近距离接触的空间区域,其价值正在广泛地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并不断挖掘滨河生态环境中休闲和娱乐的功能。滨河绿色空间营造出独特气氛,时而令人清新悦目,时而令人激情澎湃,对人们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河流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户外活动,如钓鱼、划船、游泳等,也创造出河流特有的自然景观,人们喜欢在这里集会、游嬉、休闲,享受这种美好的自然环境。作为开放空间的消落带滨水区域,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重叠且非常敏感的地区,承担着各种复杂的城市功能和公共活动,也因此产生独特的历史文化。所以,在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协调好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关系,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使滨水消落带景观向生态化、人性化、多元化发展,更好的承担各种服务职能。(1)易达性河流消落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滨水风景,是城市中理想的减压场所,广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包容感,为在城市中奔波的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庇护与对自然的回归,是城市景观中最优越公共空间。为了使这一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打破以往城市与河流的隔阂,将城市与滨水空间有机的联系起来,提供河流消落区域的可达性和易达性。而滨水区域具有水路、陆路集中的地区,随着城市滨水空间的开放,消落带区域也更容易成为人流聚集的中心,交通可达性是河流消落区域复兴、[75]与城市其他区域空间衔接的保证。除了外部交通的连接,消落区域内部的通达性也十分重要。河流消落带包括多种景观类型,特别是能和水体互动的景观类型是区别城市其他景观的关键,为了能有效利用这些与水相关的景观资源,就要建立畅通的多样化的游步道系统。在消落带建立各种层次的滨水散步道,如可纵观河景的滨水步道,平行河流眺望河面的景色,感受曲折水流的动感和两岸景观由近及远的延伸变化;可眺望江面的临水平台,以一个较高的视点将河景尽收眼底。消落带内部的道路系统需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减少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线路之间的相互干扰。(2)亲水性河流消落带开放性的滨水空间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个绝佳的感情释放空间。54 河流消落带的亲水性设计是滨水景观细节上的表达,通过人与水的多种近距离接触与互动,激发人对河流、对自然热爱的情感,使这种情感融于河流、与景交融。具体措施如:设计生态型驳岸,大幅度削弱堤岸坡度,扩大河水缓冲空间,为游人提供垂钓、嬉水的场所。结合水环境设计喷水、跌水、水雾等多种动态水景,制造活跃的视觉观赏效果,提高水景感染力,给游人听觉、触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享受,尽展水景魅力。利用水生植物丰富消落带景观,形成野趣优美的滨水景观,连续的水际景观对游人的视线引导起到较好的延伸作用,同时多种水生植物生境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引起游人好奇心,增加消落带野生认知功能。设置多样化的亲水设施,如亲水平台、水边缘石等可以促使游人接触水的景观媒介,增加多种游人亲水的游憩机会,创造不同的亲水感受。除了增加具体的亲水景观设施设计,还可以结合河流消落带场地条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如湿地认知、游泳、竞艇等亲水活动,既有益身心健康又满足城市居民亲水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与河流互动的活动,还可以激发人们对河流生态的保护意识。(3)参与性游人的行为活动是景观构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优美的景观不仅仅是为人进行服务的,反之人和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组成部分。通过景观重塑后的河流消落带是城市中的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公众的参与是[76]否有质的提升。在消落带景观设计工程中应注重对游人行为具有导向功能的设计,要善于发现公众行为和人的心理的共性特征,从游人的视角出发,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和强调细节的设计,引导人们走到河边来,享受河滨宜人的景致,参与与水的互动活动,提高对河流的认知。例如,由土人景观设计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中设计了一系列水上活动设施,将一些益智游戏设施扩大化、提升难度,吸引成人参与,形成一种公共的、开放的、活跃的景观氛围,为原本普通的滨水公园绿地增加了一处生机勃勃的景观,这就是消落带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4)传承性任何一种场所中人与环境都会有情感的交流,这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人们对某种场所形成共同的情感态度或认知时,这种潜在的场所情感就升华成为一种场所精神。河流消落带也不例外,在景观重塑时必须要抓住场地的场所精神,通过艺术手段将这种精神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这种景观表达模式不仅具备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地区或[19]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体现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人观赏这片区域时,对于熟知它的人们可以引发巨大的共鸣,唤醒人们对历史和往昔的记忆;对于初次游览的游客可以让他们从精神本质上了解这片土地。这种传承性不仅体现在艺术景观的塑造上,生态意识的传承也意义重大。通55 过生态的设计语言向游人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让人们亲身感受生态而美好的消落带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增强环保意识。这种绿色的共享空间更容易感染人们,河流及其消落腹地也将受到公众的珍视,从深层次唤醒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资源的忧患意识。4.7小结本章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通过实例调研分析,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总结,从设计原则到具体设计策略层层深入,为实际设计项目提供理论指导。56 5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实例研究——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衢江西岸消落带)景观设计5.1塔山湿地公园概况5.1.1塔山湿地公园区域自然现状(1)兰溪市地理特点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市境东南邻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西南接龙游县,西北毗连建德市,东北与浦江县、义乌市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9°5′至29°27′,东经119°13′至119°53′。东西长67.5km,2南北宽38.5km,面积1310km。光绪《兰溪县志》开宗明义载,“邑虽褊小而实当四冲。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定职方者,谓为浙东之要区,洵不诬也。”婺、衢两江在兰阴山麓汇成兰江,北行至梅城汇新安江而称富春江,继续北行至富阳以下,称钱塘江。兰溪自古就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77]衢”之称。兰溪市位于浙、皖、赣、闽经济协作区腹地,是我国沿海对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待开放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交接过渡带,具有“外引内联”和“东靠西延”的技术交流、市场流通和资金流通的区位优势。全市交通条件优越,1条国道和3条省道交会于此,另有杭金衢高速公路途经兰溪,并拥有浙江省中西部唯一可通航靠泊300吨级船舶的内河港——兰溪港,距浙江省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金华义乌机场仅半小时车程,因此兰溪市独具地区性交通枢纽优势。(2)兰溪地形地貌境域地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舒展。兰溪市大部属金衢盆地北缘,东北部为墩头盆地。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东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东北、东南及西北部多山地丘陵,高者海拔1000m以上;西南部丘谷相间,一般在海拔40-80m之2间;中部沿兰江两岸为河谷平原,海拔多在40m以下。山地丘陵822km,盆地平原40322km,水面85km,形成东西高、中部低的地形,呈现低山丘陵和平原的地貌景观,[78]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3)兰溪气候水文兰溪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梅雨伏旱明显,春夏雨水集中,秋冬降水有所减少,冬春寒潮。兰溪年平均气温17.7°C,年日照时数2013.7小时,57 全年无霜期为265天。兰溪接近海洋,空气比较湿润,平均降水量在1300-1500mm之间。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很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水是兰溪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河流纵横,溪流众多,皆属于钱塘江水系,主要由“三江”、“五溪”组成。“三江”即衢江、金华江、兰江,境内三江总长258.2km;衢、婺、兰三江在市境有13条一级支流,其中集雨面积在100km以上的有5条: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和马达溪,合称“五溪”。兰溪地表径流充沛,境33内年平均地表径流9.94亿m,过境水量年均171亿m。由大面积梅雨形成的洪水[78]使5、6、7月江河流量增大,具有频率高,灾害重的特点。(4)兰溪区域景观资源及“三江六岸”城市绿地系统兰溪山水形胜,风光独特,不仅有六洞山、白露山、兰荫山和大云山等众多秀美名山,而且还拥有三江、五溪等壮丽景观。三江之汇,六水之腰,山水相依,景观优美,而且与周边田园、村庄交相辉映。兰溪山水结合最突出的自然景观是六洞山和地下长河。三江交汇则是山、水、城交融的景象。除了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兰溪古村镇密布,更是名人后裔聚居之地。其中最具代表性古村落是诸葛八卦村,位于兰溪市西部,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样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例如长乐村,是金履祥后裔聚居地;陶宅村,是陶渊明后裔聚居地;宋宅村,是宋濂后裔聚居地;迪塘钱村,是吴越王(钱鏐)后裔聚居地;溪口周村,是周敦颐[79]后裔聚居地等等。兰溪历史悠久而文化底蕴厚重,人文古迹遍布,堪称浙中文化高地。兰溪距今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人文荟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兰溪因商埠而起,商埠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众多名人的故乡,如东晋大仙黄初平、唐末五代高僧贯休、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当代摄影大赛郎静山等。兰花文化、商埠文化和以黄大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是最具有乡土性和代表性的兰溪文化。兰溪人文景观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两者相互的融合,以人文景观资源为主,自然景观资源为辅助,充分利用区域内景观资源,打造优美城市公园,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续并发扬广大。兰溪市域范围内已建成的城市公园有:云山片区的雁屿洲公园、大云山公园、城东公园、和平公园;兰江片区的中洲公园、兰荫山公园、青湖公园、张塘公园、富民公园、新桥公园、芥子园;上华片江南公园、上华公园、香樟公园、新塘公园等。这三大片区紧紧围绕在三江交汇处,构成“三江六岸”绿地景观体系,是兰溪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兰溪有机具特色的滨水城市空间格局,三江交汇于城市“绿心”——中洲公园,形成“三江六岸”。“三江六岸”指兰江、婺江、衢江的江岸线,“六岸”在兰溪市域58 2范围内共长374.9km,沿江腹地面积近120km。“三江六岸”是兰溪市独特的山水景观资源,是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景观资源,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景观提升工程加强,城市绿色空间逐渐扩大,城市开放型滨水空间的巨大作用日趋明显。兰溪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塑造,治理滨江区域,尤其是沿江河流消落区域的环境治理和景观建设,并启动“三江六岸”景观建设规划和一系列滨江景观设计。以“三江六岸”为基本框架构建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一环、一核、六楔”,其中“六楔”是构筑兰溪城市形态结构的六条滨水景观岸线,它们既是三大片区与江水之间的缓冲带,也是把三大片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脉络主线。绿地体系中还涵盖了具有浓厚兰溪文化特色的兰溪八景:南岭樵歌(大云山)、兰荫春馥(横山)、桃坞寻芳(桃花坞)、巨浸卧虹、瀫纹漾月(兰江)、山意栖霞、中洲渔火、平沙落雁(外圩洲)。(5)塔山湿地公园用地概况塔山湿地公园用地位于三江交汇口衢江段西岸,夹于横山大桥与衢江大桥之间,周边有中洲公园、横山风景区、芥子园及市博物馆,有浓厚的景观文化氛围,湿地公园建成后将开启半自然化河堤更新建设,成为生态河道建设的标杆,对于三江六岸滨江景观的延续与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塔山湿地公园主要是衢江段防洪堤与衢江相夹的狭长带状河流消落腹地,总面积约为26.6ha,地处兰溪市主城区南部城市建设用地储备区,用地西侧与基地平行的横杆线是连接主城区与330国道的主要通道,北靠横山风景区,与横山公园一路相隔,东邻水面开阔的衢江,江对岸为正在建设新的高层居住区,目前所处位置较偏僻,周边较为荒凉。但是用地西侧横杆线紧邻的农耕用地是未来城市建设储备用地,根据规划主要用于居住区开发,塔山湿地公园是滨江景观的衍生,也是区域生态的核心,良好的修复性保护开发建设对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改善城市总体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5.1.2塔山湿地公园设计背景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推进,对滨江沿岸的治理和规划也逐步开展。塔山湿地公园地处三江交汇口衢江段,是兰溪市主要的滨水岸线和生态廊道。根据兰溪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婺江、衢江、兰江两岸各设80-120m的绿带,强调对生态廊道的规划控制,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过滤污染物。规划中还提出,对“景观廊道”的控制要以保护城市优美的山水自然景观为原则,协调好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标志性景观、保持各片区内部景观的特色和各片区间景观形成良好联系和沟通,以主要道路和滨江绿带为主进行景观廊道组织。其中,主要廊道包括:“Y”字形公建主轴、三江六岸绿地、通向三江口的楔形开敞空间等主要廊道,是联系城市“绿心”和外部自然景观重要的通59 道,必须进行良好地控制,使之成为展示城市风貌、体验城市特色、城市生活的路径和廊道。在“三江六岸”景观建设规划中,结合三江周边的用地性质和现状,将三江六岸规划为三大景观带:兰江人文景观带、衢江休闲景观带、金华江生态景观带。构建三江滨水廊道是兼具共性和区域特性的生态廊道,对保持物种多样性,河流生态性和稳定性,全面展示城市园林风貌起到重要作用。塔山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在衢江滨水廊道的建设中占据关键位置,它是兰溪“三江六岸”城市绿地系统与浙江省绿道“桐庐—兰溪—龙游”段的衔接点,整合城市绿道和滨江生态廊道双重属性,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也是一种多元价值的营城策略。除此之外,湿地公园的营建可以有效杜绝非法采砂活动,对恢复生态河道也具有重要意义。诸多防洪工程和防洪措施的建设,破坏了大量天然湿地,湿地资源已然成为城市中的稀缺资源,对于这种稀缺的河流消落腹地应加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退堤还湿,对于洪水的治理不应一概拦截阻挡,保留适当的滞洪湿地“消化”洪水,促进自然界中物质交流与循环,也使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发展。图5.1兰溪塔山湿地公园卫星图(源自:GoogleEarth)Fig.5.1LanxicityTashanWetlandParksatelliteimage60 5.1.3塔山湿地公园设计目的和必要性(1)退堤还湿,修复河流生态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地处衢江河流消落腹地,由于疏于管理原本防洪坝的河道缓冲空间成了挖沙盗沙之地,非法开采和违规建设使河堤满目疮痍,影响了城市滨河空间的景观环境,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将会严重影响堤坝安全性和稳定性以及河流的生态性。通过对兰溪塔山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可以将原有的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并且河流消落腹地也是恢复湿地的最佳选择,退堤还湿为城市创造了多种动植物恢复、孕育的温床,加速城市生物多样性提升,防止河堤水土流失,河流生态环境恶化。(2)延续滨江景观,丰富城市绿地形态兰溪市域范围内拥有诸多城市公园:云山片区的大云山公园、雁屿洲公园、和平公园、城东公园等;兰江片区的中洲公园、兰阴山公园、青湖公园、芥子园等散点分布,经“三江六岸”规划统筹考虑,利用三江六岸周边的斑块状公共绿地建立带状滨河公园,起到串联各公园绿地的作用。塔山湿地公园地处兰溪市区与城市发展储备用地的过渡区域,相对现有城市公园而言它属于城市郊野公园,城市绿地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城市职能的完善。在三江六岸滨河公园体系中,这种依托防洪坝发展的湿地公园,开启兰溪半自然化河堤改造的更新建设,运用生态技术固堤美化堤岸,再现滨江生态景观。(3)充分利用场地特质,挖掘河堤潜在价值防洪堤在汛期发挥了巨大的防御作用,洪水过后,在漫长的枯水季节却不能创造使用价值,我们是否能够利用防洪堤坝的形态特征——线性场地空间结构,开发河堤使用价值的潜力和空间,利用防洪坝以及河流消落区域内各种资源来改造公园,让这种边界空间容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健身活动,延续河堤剩余价值的使用空间。通过一系列改造措施能够扩大河堤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游览者、使用者,这对于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城市功能、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都起到重要作用。5.2塔山湿地公园现状分析塔山湿地公园基地呈带状沿江分布,江岸线长约2700m,总面积约为26.6ha,最宽处约210m,最窄处仅10m。场地地势较为平坦,河流冲积特征明显,总体呈北高南低,北部地势较高处与水面形成较大落差,垂直落差最大为6m。场地整体纵向距离较短,景观面较为狭窄,呈斜坡-台地-斜坡的形式。场地区域范围内,地形变化较少,但消落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平坝阶型、浅丘61 坡型和河漫滩型,通过多次对塔山湿地公园基地的实地勘探和观察记录,得到对河流消落区域现状的详细资料,从结构、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场地内主要几种消落带类型的特点:平坝阶型:主要位于消落带北段,河流驳岸坡度较大,甚至呈垂直驳岸状,近岸区域由于驳岸结构不稳定,纵面较窄,挖沙等人为破坏活动较少,有部分原始植被覆盖,并成为野生鸟类的栖身场所。图5.2平坝阶型驳岸剖面图Fig.5.2Multisteprevetmentsection浅丘坡型:主要位于消落带中段,面积最大且可利用率最高,易于创造丰富的景观面和充裕的游赏空间,驳岸结构稳定,可形成亲水景观界面。但此类型消落区域是最易被洪水浸淹的区域,加之采砂活动的破坏,场地内植被匮乏,只有部分耐水湿草本植物生长。图5.3浅丘坡型驳岸剖面图Fig.5.3Gentlesloperevetmentsection河漫滩型:主要位于消落带南段,该段整体纵面窄,平均宽度35m,地势也是整个场地中最低洼处,形成狭长形带状荒地滩涂。该区地下水位较高,鲜有人涉入,覆盖有繁茂的水湿生草本地被,如:水蓼、野篙、酸浆等,在浅水河湾地段已成为水鸟栖息地。62 图5.4河漫滩型驳岸剖面图Fig.5.4Floodplainrevetmentsection塔山湿地公园基地属于防洪坝内河流滞洪区域,常水位25.31m,根据兰溪市衢江洪汛记录,最高水位30.30m,平均全年5-7天达最高水位,15-20天达27m水位线,消落带大部分呈水淹状态,洪水平均消退期为2-3天,场地低水位期长且相对稳定,大量浅滩涂地显露,可考虑对该区域进行可防御周期性洪涝灾害的生态景观开发和保护建设。根据常水位数据、洪水水位数据以及场地高程数据记录绘制出图5.5水位线分布图。图5.5水位线Figure5.5Waterlevel河沙堆积形成的河流消落腹地河沙开采现象严重,由于长期遭受非法挖沙采砂活动和人为破坏,场地现状植被覆盖情况较差,使岩石、泥土裸露地表,仅局部保留有未被破坏的大乔木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植被群落。场地内主要乔木树种为有落羽杉、枫杨、构树、旱柳等,草本植物有一年蓬、五节芒、葎草、萝藦、巴天酸模、野蒿等,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但植被分布不均,景观杂乱缺乏吸引力,生态敏感性较低。残余植物和杂草附生区域均为未经人为干扰区域,被河沙开采活动破坏的场地都是裸土、砂石等覆盖地面,不适用于种植植被,在进行植被种植之前需经过土壤养护工作。63 图5.6塔山湿地公园现状Fig.5.6TashanWetlandParkpresentsituation场地内现有一条水渠,主要用于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和农田废水排放,由于该区域缺乏有效监管,这些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衢江,对衢江及一定范围内河流消落区域造成污染。场地内道路一是由防洪堤工程建造时,工程用车遗留道路,道路宽约7m,为灰土路面,与横杆线有良好衔接;另外一些由车辙碾压形成的道路均是由采砂运沙车辆造成,线路混乱,对消落带区域内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非法河沙开采活动导致场地内违章建设了许多临时建筑物、破旧的坯棚以及砂石堆放场地,零散拆弃的混凝土采砂构筑物随处可见,一些遗留的生活垃圾、废弃挖沙铁架和弃土废石对区域环境也造成很大破坏。图5.7排水渠现状Fig.5.7Drainpresentsituation5.3塔山湿地公园总体定位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金衢盆地与钱塘江流域中游,是一个水网密布依河而建的城市。与其他滨水城市一样,兰溪市面临的问题是亟需城市滨水空间的繁兴: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河流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一些因城市防洪需求建设的堤坝-河流消落区域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鸡肋”。洪水过后,人们对城市绿化、生活环境品质的需求开始增加,同时开始关注河流的生态价值。所以兰溪市作为三江交汇口上的城市,迫切需要打造一个滨河生态公园,提升城市滨江景观风貌。64 另外全市公园绿地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缺少方便可达的集休闲绿地、水面、湿地、户外运动场所于一体的开放性绿地空间,以满足城镇居民开展休闲娱乐活动、亲近自然的需求。目标体系定位如表4.1所示。表5.1兰溪塔山湿地公园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目标体系Table5.1Hydro-FluctuationBeltecologicalrestoration&landscapedesigngoal在河流消落区域种植大量耐水湿草本植物,合理配置多种植被,培养滨江近期湿地草滩,初步恢复区域物种多样性;开挖内溪改造浅滩湿地,解决旱涝不目标均问题;绿化美化防洪堤面,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进行多样活动的多元化户外空间。将用地建设成为标志性生态河流示范滨河绿地,在绵长的硬化河道中重新远期开辟一片生态滨河湿地,利用河流消落腹地,实验性恢复河流生态并创造多目标元化景观价值,逐步实现生态固堤、生态滞洪、生态防洪,改变堤坝防洪的渠化河流现状。综上所述,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被定位为:以多种生态修复手法,恢复场地生境,利用场地特质,发扬场所记忆,科学普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人滨水绿色休闲空间。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从兰溪市地域的整体景观形象、历史文脉、生态延续等方面建立多领域间的联系。塔山湿地公园属于兰溪市三江六岸城市滨江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塔山湿地公园的落实为兰溪市滨江景观更新开辟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衢江西岸消落带的用地功能进行更新,使三江六岸的景观形态更加完整,兰溪市的文化文脉的内涵也会进一步提升。根据对塔山湿地公园的现状分析,整合场地条件进行功能布局和概念化的景观规划设计。塔山湿地公园设计考虑的要素如表4.2所示。表5.2塔山湿地公园设计考虑的元素Table5.2TashanWetlandParkdesignelements长势良好的乔木植株保留元素特色的原始湿地生境具有工业特色的沙场遗留器械及部分场地污浊的排污水渠改造元素硬化的生态破坏严重的沙场废弃地可利用的废弃构筑物丰富的草本植物景观创新元素潜在的湿地景观沙场工业景观记忆65 5.4塔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1)自然生态性原则修复河堤生态是塔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主旨之一。在湿地资源匮乏的现代城市中,利用河流消落带条件营造宜人的湿地生态环境。公园坚持以科学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合理规划区域内外水体交流,首先解决场地旱涝不均的基本问题,形成水系、微丘、湿地一体的生态格局,逐步进行植被保育繁育,恢复河堤生态平衡,进而达到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2)经济适用性原则季节性水淹是塔山湿地公园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在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改造对抵御洪水的堤岸稳定性的影响,也要考虑汛期过后公园的恢复问题。因此,“经济”不仅仅是表层的简洁化公园设计,更重要的是针对洪水褪去后,提升公园自我恢复能力,降低人工财力物力消耗上的经济节约原则。所谓“适用”,在公园内部对景观硬件设施、堤岸加固的投资适当倾斜,避免重复投资,但也要满足游人的休闲游赏需求,设计异于兰溪市其他城市公园的景观设施,注重生态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设施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设计,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不论短期的景观恢复,还是长期的生态修复都要秉承“经济适应”原则,不能盲目追求速成景观效益,要分阶段进行恢复,前期选择极耐水湿抗水淹的草本植物固沙固堤,逐步向耐水湿灌木、乔木演替,形成[80]完整的生态系统。(3)公共共享性原则作为兰溪为数不多的一处滨水绿色开放空间,设计应满足来自不同年龄层、社会阶层使用人群的需求。注重多样性、混合性的公园服务功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如:老年人、青少年儿童、上班族、外来务工人员等,设置漫步游线、骑行游线、垂钓区、湿地观鸟区等,创造多样性休闲活动空间。除此之外,公园设计还要注重以自然为本,注重生态保育和恢复,提倡人们对湿地动植物的认知,也要避免过度的人为活动对湿地生境的干扰,达到城市居民与野生物种“共享”湿地的目的。(4)文化传承性原则整合场地资源,深入挖掘并提取元素加以利用的,利用场地内的工业遗留材料进行景观重塑,体现滨江独有的景观特色。结合现代景观工程技术,利用景观设施创造性模拟挖沙场景,呈现出别有韵味的后工业景观,形成主题鲜明的景观层次,延续沙场文化,抓住堤岸景观更新的核心。5.5塔山湿地公园设计对策塔山湿地公园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对策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66 分是生态恢复,第二部分是景观营造,如图5.8所示。湿地资源恢复生态恢复植被恢复基于河流消落带生分级开发模式态修复的塔山湿地驳岸和水系的改造公园景观特色植物景观营造设计对策景观营造堤坝美化绿化改造砂场基址改造图5.8塔山湿地公园河流消落带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框架Fig.5.8Hydro-FluctuationBeltecologicalrestoration&landscapedesignresearchframe5.5.1塔山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对策5.5.1.1湿地生境的恢复在塔山湿地公园中,整个环境中地势较低的滨水区域已形成规模较小的河流浅滩湿地环境,零星分布着芦苇丛和草滩。根据调研发现,场地中围绕湿地周边的植被覆盖最佳、物种最为丰富,因此,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群落是构成河流消落带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公园北段区域采沙场较为集中,生态破坏非常严重,非法开采被禁止后场地内留下若干取土坑形成的洼地,在设计中为了避免增大动土量,合理恰当的保留原有地形。将这些洼地通过疏浚、连通等工程手段改造成浅塘,通过简单的地形塑造,形成西高东低的缓坡式水陆过渡带。深浅不一的湿地浅滩为乡土水湿生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不仅可以加速采砂场生态恢复,也向游人展示不同习性的湿地植物的生态演替过程。在湿地浅滩周边的土丘上种植数量适宜的耐水淹乔木,如柳、枫杨、落羽杉等,步道游线穿梭于丘林和水泡之间,给游人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沿游步道设置科普窗口,对构成湿地环境的植物种类、生长习性、功能作用以及生活其中的野生动物进行讲解,使人们在体验自然、生态之美的同时,增加对湿地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沿河而成的湿地浅滩如同许多大大小小的绿色海绵,散布在生态基础薄弱的河流67 消落区域,作为一种生态基础设施收集雨水、贮存部分汛期洪水,在低水位期,补充地下水并保证消落带内植被的生长需求。但是河流消落带不可避免的周期性水淹情况,使这些浅滩不能迅速形成完整的湿地结构,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湿地生长过程。湿地形成前期主要以禾草类植被为主,耐水淹乔木为辅,在湿地生态结构趋于稳定的过程中,部分乔木被自然淘汰,经过若干年自然演替,乔木的存活量逐年增加形成稳定的湿地生境和良好的湿地景观,同时也达到生态固堤的作用。(如图5.9所示)图5.9生态湿地植被演替机制Fig.5.9Ecologicalwetlandplantsuccession5.5.1.2植被的生态恢复植物是反映整个区域生物群落状况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维持环境生态平衡作用最大的因素之一。塔山湿地公园的植物修复的方法:(1)模拟自然的植物群落塔山湿地公园基址所在的河流消落带内,现状分布大量的野草及少量乔木,如:枫杨、水杉、河柳等。以这些对场地环境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树种为主要植物材料,模仿自然原生植被修复生态、营造景观,促进河流消落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和维持,是实现景观可持续、最小人工投入及维护成本的修复手法。68 (2)注重功能的植物种类根据整个河流消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选择具有顽强生命力,耐短期水淹植物材料,或者可以固土固堤,生长可供鸟类食用的浆果、草籽类植物,适宜滨河湿地生态保育种植。根据各区域生态修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配置,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食物、增加场地自然性,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考虑到作为一处公园绿地的社会现实性,应保证植物景观的快速成型,即植物种类的选择因兼顾短期效果和长期发展。首先,选择适宜兰溪市气候环境及河流消落带立地条件,具有强适应能力、高成活率,能改良土壤结构的草本植物;其次,可以通过实验手法,小面积试种耐水湿树种,观察其生长状况,最终选择对场地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树种扩大种植规模,循序渐进形成稳定的河流消落带生态结构和层次丰富的河流消落带景观。具体的措施首先从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现状上看,场地中除了因人类的采砂活动而导致荒废的土地之外,都有自然生长的植被覆盖。增加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比如浙江河湖湿地分布最广的禾本科植物:芦苇、芦竹、荻、芒、狼尾草等。设计中,结合微地形变化,在地势较高区域种植乡土的耐水湿乔灌木,如:落羽杉、池杉、枫杨、旱柳、木芙蓉等。在消落带南段,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做过多人工干预,保持原有的自然生境,限制游人进入。在原有草滩的基础上,增加吸引鸟类的灌木树丛。在砂场改造区域,结合旱溪增加一些园林观赏价值高的观赏性草本植物,比如玉带草、细叶芒、花叶芦竹、血草、金叶菖蒲、大花金鸡菊等。另外,在湿地及河岸边界考虑增加一些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种类,为水生态环境修复及湿地环境营造奠定基础,如菱角、荇菜、金鱼藻等。除了公园用地内部为生态保护所必须的植物配置之外,还必须考虑周期性洪水对植被生长破坏的影响,在植物选择时需考虑具备一定的耐水淹的能力,而且在洪水褪去后能够短时间恢复生长,不需要过多人工养护而恢复到达景观效果。在消落带边缘[67]需要利用地带性植被,用来固土护堤,减小江水冲刷对堤岸的侵蚀作用。另外新建湿地浅滩周围及沙场改造区的植物为区域生态系统改善土壤环境以及堤岸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效仿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群落,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选择与配置,形成疏林草地、灌木林地、湿地等不同的景观类型。植被的恢复不等同于生态恢复。对于河流消落带的生态恢复,必须要在尊重当地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筛选物种,进行修复和生态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河流消落带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5.5.1.3分级开发模式作为城市防洪滞洪系统的一部分,是典型的水敏性区域,这些区域在面对环境开69 发建设时表现出有限的资源容量和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因此需要根据消落带区域内水敏性程度进行分级开发,从而支持不同类型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划分不同的开发等级后,在不同区域进行多样化生态景观建设,在公园内部为人造或自然环境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种分级开发的生态修复模式强调设计的发展过程要体现消落带本身的内容和特质,对公园景观的设计不能简单依赖对公共空间“传统价值”的需求和单纯景观特征的理解。对塔山湿地公园的设计要基于对河流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生态机能的深层理解,了解保护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性,整合两方面思考之后,确定设计目标的开发强度大小,实现真正的生态景观。针对塔山湿地公园分级开发的具体方法,根据衢江河道的宽窄变化和曲直程度不同,河岸的地形因素和地下水位因素,导致在不同区域所呈现的消落带形态和面积产生较大差距,将这些区域划分为5类区域:生态修复区、内溪引流区、砂场改造区、原生保育区和堤面绿化区。(如图5.10所示)对这五大分区的开发定位如表5.3所示。图5.10塔山湿地公园分区图Fig.5.10TashanWetlandParkzonediagram表5.3塔山湿地公园各分区景观开发定位Table5.3LandscapelocationofTashanWetlandPark’seachzone区域类型水敏性开发强度主要措施主要功能生态修复区△△△△△人工湿地、观光栈道生态修复、湿地认知内溪引流区△△△△△△开挖内溪、亲水河滩、亲水体验、河滩生态草荡景观营造砂场改造区△△△△△砂场遗址改造、旱溪休闲体验原生保育区△△△△△观鸟平台野生认知堤面绿化区△△△防洪坝面植草绿化骑行、健身注:△表示强度。通过不同类型生态景观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的体现生态型景观开发的意义。这种公园开发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需求,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70 并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5.5.2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对策5.5.2.1驳岸和水系的改造根据整个河流消落区域的沙场开采情况以及防洪堤周边的地形地势,对相对于离河道较远、地势较高的比较干旱的一些开采土坑,采用土地平整的方法进行地形重塑,采砂土坑通过回填的方式,使公园用地内的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消落带区域内部有一条较深的排水渠,对水渠的形态和流向进行合理的更新设计,塔山湿地公园地形的更新结合新开挖内溪的边坡,进行修整和统一协调,根据水流动力情况,种植既可生态修复由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形成多种自然式内溪边坡。对于塔山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修复区,湿地景观营造的方式是结合湿地水面,在湿地上设置架空的栈道和休憩平台等设施,建设湿地游览项目,营造绿色亲水空间和生态湿地认知空间,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公园生态恢复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游人亲水和亲近自然的需求,使整个公园的水循环系统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多样、具有自我净化和调节能力的公园生态系统。根据原来消落带的地形,塔山湿地公园中的排水渠连接有两个排水口,对水渠进行重新整改,开挖河道扩大水面,与衢江联通形成内溪水流系统。在衢江连接的进出水口设置滚水坝,有效控制内溪水量和水位,有效保证内溪水量并形成宜人的滨水景观。根据内溪的深度,在边坡设计时以斜坡式柔性边坡为主,有利于滨水植被恢复。结合整个消落带堤岸,设计卵石河漫滩开敞空间,让游人既能游赏萦绕在芦苇荻花中的温婉溪水又可感受壮阔的山川江景。(如图5.11、5.12所示)图5.11塔山湿地公园内溪改造效果图(源自: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文本)Fig.5.11TashanWetlandParkinlandrivertransformationeffectdrawing71 图5.12塔山湿地公园内溪演变过程Fig.5.12TashanWetlandParkinlandriverevolution根据消落带驳岸现状,塔山湿地公园驳岸设计以斜坡式生态驳岸为主,依托场地需求进行刚性驳岸改造设计。多种不同的护坡形式分段设置,不仅可以考虑到整体滨江岸线景观和技术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的功能需求,更加生态化。塔山湿地公园内溪引流区的滨水驳岸采用长放坡形式的斜坡式驳岸,侧重满足功能和景观安全性需求。消落带北段生态修复区和南段湿地保育区水面落差较小,修建生态柔性护坡,减小人为因素对湿地修复地带的影响。砂场改造区段以刚性垂直驳岸为主,整合原砂场混凝土滞沙坑现状驳岸形式,减少改造投资,进行生态水池景观改造,与公园整体湿地景观相协调。如图5.13所示。72 图5.13三种主要类型驳岸分布图Fig.5.133Typesrevetmentdistribution5.5.2.2特色植物景观营造塔山湿地公园为了能够充分体现滨水湿地景观的特色,在公园核心景观区,即内溪引流区设计以禾草类观赏草为主的湿地植物景观。考虑到消落带区域的雨洪气候环境,植物材料的选择不仅要有绿化观赏功能,更重要具备耐湿、耐旱、耐土壤瘠薄、[81]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抗冲刷能力强并耐短期水淹恢复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具体景观营造措施有,结合内溪设计荻花迷境禾草观赏主题区,以“无边界”种植形式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让各个植物群落在相对稳定的框架下形成动态变化,最终达到趋近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开敞式活动空间芦汀洲,为保证场地透水性和生态性,以混凝土与卵石相间构成,期间种植各种可自播繁衍的草本花卉植物,满足枯水季节公园的景观需求。根据景观需求在该区域内适当种植耐淹乔木,但在初期需进行加固处理,避免乔木植株在根系发育期遭遇洪水损毁。建议植物种类如表5.4。73 图5.14荻花迷境景观设计Fig.5.14Triarrhenasacchariflorathemelandscapedesign表5.4内溪引流区特色湿地景观建议植物配置种类Table5.4Inlandriversuggestionplantspicies植物类型种类观赏禾草狼尾草Pennisetumalopecuroides乱子草Muhlenbergiahuegelii拂子茅Calamagrostisepigeios针茅Stipacapillata蓝羊茅Festucaglauca香蒲Typhaorientalis风车草Cyperusinvolucratus自播草花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大花金鸡菊Coreopsisgrandiflora大滨菊Leucanthemummaximum硫华菊Cosmossulphureus花菱草Eschscholziacalifornica紫茉莉Mirabilisjalapa青葙Celosiaargentea宿根花卉鸢尾Iristectorum石蒜Lycorisradiata红花酢浆草Oxaliscorymbosa鼠尾草Salviajaponica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74 5.5.2.3堤坝美化绿化改造塔山湿地公园除了对河流消落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更新,防洪堤坝体的绿化设计对渠化河堤向半自然河道建设的实现也产生巨大作用。目前我国对恢复河流生态而进行的生态水利建设,还不能到达彻底拆除防洪堤坝的治洪水平,因此只能在坝体上进行初步绿化改造,以到达一定滨江景观修复效果。公园区域内防洪堤二级堤坝以上预留有种植槽,坝体背水面为自然土堤,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种植设计,已附生茂密的野草。通过景观更新,在堤顶两侧护坡种植波斯菊、大花金鸡菊等自播性强、开花壮观的草本花卉,可以形成维护成本低、且野趣十足的线性滨江景观廊道。图5.15防洪坝绿化设计Fig.5.15Revetmentplantdesign在植物选择时,选择开花壮观的草本花卉,沿堤坝成段种植,形成野径花堤的植物景观主题,让来此漫步、骑行的游人行走在花海中,获得野趣、自然的景观感受。大尺度的花海也会成为度假休闲胜地,甚至是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吸引游人前来观赏。表5.5堤坝绿化建议植物种类Fig.5.5Revetmentgreeningsuggestionplantspecies植物种类花期虞美人Papaverrhoeas4-5月美丽月见草Oenotheraspeciosa4-10月大滨菊Leucanthemummaximum5-7月大花金鸡菊Coreopsisgrandiflora5-9月波斯菊Cosmosbipinnatus6-10月宿根天人菊Gaillardiaaristata7-8月75 为了丰富防洪堤景观效果,利用防洪堤坝面原有的六边形铺装,作为马赛克肌理,采用色彩丰富的防水漆涂料,在水泥坝面上设计大尺度的图案。图案的设计结合波浪纹理以及丰富的色彩,形成彩色的波浪,简单大方,颇具动感,可为游人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成为本公园乃至周边地区的地标。如图5.16所示。图5.16防洪堤美化设计Fig.5.16Revetmentembellishdesign5.5.2.4砂场基址改造对于工业废弃地里面的公建设施来说,能够重新利用和景观再现是一个行之有效且环保的方法。塔山湿地公园采用的方法是利用遗留的混凝土滞沙池进行生态水池改造,结合观景栈道,形成一系列人工湿地展示池和水上花园,主要展示多样的湿地植物和动物。(如图5.17)滞沙池通过改造成为特色水上花园,并修建与水面互动的栈道供人们进行亲水活动。塔山湿地公园采砂场内部有很多被遗弃不能再进行生产使用的采砂器具,具有岁月的沧桑感和明显的历史辨识性,不需过多处理即可成为展示性的创意景观小品,结合适当的软景营造,可以提高整个公园的景观吸引力,为摄影爱好者提供创作素材,并且很好的保持了过去采沙场的历史氛围,延续了河流消落带的场所特征,在进行景观更新之后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描述场地的历史。76 图5.17滞沙池景观改造过程示意图Fig.5.17Sandstoragelandscaperenovation塔山湿地公园除了保留滞沙池等载体之外,还通过新的景观设施设计将这种场地文化的氛围传达给游人。公园内位于生态修复区和沙场记忆区的两处遮阴廊架,采用耐候钢板和素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整体造型呈现出一种后工业景观形态,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载体,让游人能够感受曾经采砂岁月的生产气息,使人们融入到对自然反思的过程中,感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与向往。在进行场地唯一的建筑物——公共厕所设计时,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深度挖掘,以场地遗留元素为原型,与遮阴廊架材料相协调,采用简洁折面和镂空的兰花图案,保留场地记忆的同时突显兰溪地域特色。如图5.18所示。图5.18公共厕所设计Fig.5.18Publiclavatorydesign5.6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5.6.1合理的景观结构景观更新之后的衢江西岸消落带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基础调查分析,以尊重场地的现状为原则,最大限度利用场地所拥有的优势条件为出发点,对整个塔山湿地公园的用地重新进行功能分区。公园整体的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五个区:生态修复区,滨水休闲活动区,砂场记忆区,原生保育区、绿道运动区(如图5.10)。消落带内部原有的洼地和水渠被整合设计成为公园的恢复湿地和主体水系,都是由过去的采砂场地景观更新而成。根据各分区的功能定位和景观特色,在公园中77 布置十二处主题景观节点,包括卵石漫滩、沙塘记忆、野径花堤、水岸花渚、芦汀洲、荻花迷境等。(如图5.19)图5.19塔山湿地公园总平面图Fig.5.19TashanWetlandParklandscapesiteplan(1)空间结构空间布局采用以芦汀洲滨水广场为中心、一条贯穿整个消落带的主园路为轴线、五处景观节点为串联式景观序列的形式,形成“一轴一心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位于公园中央的芦汀洲广场被改造的景观内溪所围合,周边还有荻花迷境、卵石漫滩、野趣花径等景观围绕,形成整个公园的核心景观区域,这一区域与公园主入口连接,使游人直观的感受到公园特色景观。一条主园路是贯穿公园消落带游人主要活动区域的主要重要轴线,将生态修复区,滨水休闲活动区,砂场记忆区三个功能分区联系起来。五处景观节点是散落在公园各分区主要游人停留、集散、观景、休憩的特色景观场所。芦汀洲滨水广场作为整个公园的景观控制点,向各分区均有不同的景观序列供游人观赏。(见图5.20)图5.20塔山湿地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分析Fig.5.20TashanWetlandParklandscapedistributionanalysis78 (2)功能分区生态修复区:位于塔山湿地公园北侧,原场地被采砂活动破坏严重,因此以生态修复为主。保留现状的浅坑,设计成为生态水泡,将洪水和雨水留在场地内部,营造适合植物及动物生长的湿地环境,配合植物群落的演替,快速恢复场地生态。此区域为消落带水流较湍急之处,江水对驳岸的冲刷明显,因此采用石滩结合硬质挡土墙的方式,减少水流对驳岸的损害,同时也为游人提供垂钓等亲水活动的场所。图5.21生态修复区剖立面图Fig.5.21Ecologysuccessionzonesection滨水休闲活动区:位于公园中部,利用原采砂场地开阔平坦场地改造成开放性活动广场,设置硬质铺装、卵石与观赏花径相间的广场形式,保证消落带的透水功能和生态功能。广场向向水边自然放坡,在江边处设置一片卵石滩,一方面为游人提供开阔的眺望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亲水活动场地,拉近市民与母亲河之间的距离。游人可以在石滩上开展各类亲水活动,享受充满野趣的滨河环境。将场地内原有排水渠加以梳理贯通,形成“内溪”,以碎石滩铺底,溪水水量随季节变迁而升降,形态在流水冲刷下发生自然变化,水体与植物不设明显的边界,充分让自然做功,在自然力的推动下达到各要素的融合。枯水时,內溪就成为石滩,供游人进入活动;丰水时,总体较浅的溪滩满足了人们安全戏水的功能需求。内溪周边配置野趣的禾本科观赏草类植物,高低错落的禾草类植物由次级园路围合固定的一定区域内,形成若干个半开放及私密小景观空间,随季节的变化形成野趣丛生的动态景观,模拟野生河滩景观和生境,同时在空间形态和活动功能上与芦汀洲滨水广场形成强烈对比和互补。图5.22滨水休闲活动区剖立面图Fig.5.22Waterfrontleisurezonesection砂场记忆区:位于滨水活动区南侧,块保留了原采砂场的滞沙池,将其改造成水生花卉的种植池,配合漫步栈道,使原有废弃的挖沙坑变成具有特色的水上花园。沿游步道铺设自然的卵石形成野趣十足的卵石旱溪花境,处种植各种宿根花卉和观赏79 草,展示丰富多彩的草花景观。利用砂场废弃的一些工业设施,配合植物种植设计,形成趣味景观小品,富有场地特色。此处还设置后工业风格的休憩长廊,增加砂场记忆区景观主题氛围,也为等待在石滩沙堆嬉戏儿童的家长们提供休息遮荫的场所。图5.23砂场记忆区剖立面图Fig.5.23Sandyardzonesection原生保育区:位于公园南部,场地较窄且地势较低,因此未受大范围的人为破坏,保留有原生的植被,生态环境基础较好。设计增加种植芦苇、千屈菜、香蒲、青葙、火棘、酸浆等植物,构建原生态的鸟类栖息地。场地引入二级的阶梯式驳岸,结合局部栈桥,给游人提供亲水的场所,同时也可在此漫步、停留,观察野生鸟类及开阔的江面。图5.24原生保育区剖立面图Fig.5.24Conservationareasection绿道运动区:位于塔山湿地公园西侧防洪坝区域,利用防洪堤堤顶、二级堤坝及外堤底部的道路,与设计道路形成环道。通过公园指示牌给游人普及“每天一万步”的健康理念,游人也可通过引导性的指示系统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目标。同时,足够长度的线路为自行车骑行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运动场地。道路两侧护坡种植自播性强、易于管理、景观效果好的草本花卉,如波斯菊、大花金鸡菊等,形成维护成本低又野趣十足的线性运动廊道。80 图5.25绿道运动线路分布Fig.5.25Greenwayroutedistribution表5.6塔山湿地公园建议运动方式Table5.6TashanWetlandParksuggestionsports运动类型健身路线长度适宜人群四千步二级堤漫步道2.5km幼儿、体弱者七千步游步道+二级漫步道4.2km青少年一万步堤顶绿道+游步道+二级堤漫步道6.5km成年骑行堤顶绿道2.3km骑行爱好者5.6.2畅通的交通流线原河流消落带采沙场内道路系统十分混乱,场地内部没有明确的交通道路,车行和人行交通混杂,安全性极低。特别是到了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景观更新后的塔山湿地公园的主入口设在用地西侧,连接横杆线,分别在公园北端、西南侧、南端与330国道连接处设置三个次要入口。(如图5.26)公园内以人行道路为主,主路断面宽8m,主要布局在生态修复区,滨水休闲活动区,砂场记忆区三个游人主要活动区。依据景观需求和游人使用频率,在各功能区内部采用支路和景观栈道相结合的形式,园路结合绿化配置采用简洁折线型布置,支路断面宽3m,景观栈道断面宽2m。在特定情况下,主园路允许消防车辆、医疗急救车辆、垃圾收集车辆、施工工程车辆进入。车辆可通过公园主入口以及北端出入口进入公园,通过主园路到达三个主要功能区。81 图5.26塔山湿地公园道路分析Fig.5.26TashanWetlandParkpathanalysis5.6.3以生态为本的植物配置塔山湿地公园生态绿化设计,通过对现场仔细的踏勘和实地考察,并加以对兰溪市城市湿地植物资源的分析,结合本消落带实地条件和景观设计主题,从而确立了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营造所采用的植物品种。针对塔山湿地公园的五大功能分区,分别对各区进行植物主题设计:生态修复区以生态湿地植物景观为特色,以草本先行,选择合适消落带湿地气候、环境、生境的草本植物,通过人工湿地构建的方式,形成稳定的湿地草本群落。在草本植物生长、消落带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栽植适生性强的灌木和乔木,强化湿地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主要选用植被:芦苇、白茅、狗尾草、艾蒿、狗牙根、黄花蒿、水烛、菖蒲;枫杨、池杉、落羽杉等。滨水活动区以禾草类植物营造的荻花迷境为景观特色,该区植被以耐水淹、耐旱的两栖植被为主,由于人参与活动的主要区域,植被选择时注重其观赏性价值,以观赏性固土耐短期水淹的禾本科植物为基底,配合自播繁衍的草本花卉植物,根据景观需求局部散植耐水湿大乔木作点景。主要选用植被:五节芒、芦竹、荻、斑茅、狼尾草、早园竹;波斯菊、宿根天人菊、大花金鸡菊、硫磺菊;朴树、乌桕、旱柳、木芙蓉等。砂场改造区主要有生态水池和旱溪花园两大主要景观特色,周边绿化配置考虑结合景观生态性和防灾避险功能,以低草型自然地被群落为主配合丛生灌木,配合旱溪花镜,表现绚丽的植物动感和魅力,使人们得到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感官的陶冶和享受。主要选用植被:美人蕉、旱伞草、梭鱼草、香菇草、睡莲、浮萍、大薸、菱;蒲苇、细叶芒、细叶针茅、金叶苔草、大滨菊、柳叶马鞭草、天人菊、美丽月见草、红花酢浆草等。原生保育区主要为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永久湿地的保护,维持原生湿地的生态和82 景观格局,为三江河口的野生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庇护场所,增补种植蜜源性植物,形成鸟类喜栖居、嗜食的植物群落,对滨江生态多样性的繁荣起到关键作用。增植植物种类:火棘、金樱子、野荞麦、酸浆、野蔷薇、千屈菜、紫云英等。绿道运动区以防洪堤坝体表面绿化种植为主,选择观赏性护土植物,花期较长,以形成壮观的千米花堤景观。但避免选择深根性植物,破坏坝体结构。主要选用植被:波斯菊、大花金鸡菊、宿根天人菊、矢车菊、美丽月见草、虞美人等。5.6.4多样的亲水体验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除了改善河流消落带生态环境,延续城市滨江景观和创造市民户外休闲健身场所等功能外,还为兰溪市民提供一个最理想的亲水空间,实现城市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游玩、野生认知和水岸活动等多重需求和愿望。公园通过在消落带上建立亲水步道、亲水平台、亲水驳岸、亲水石滩以及亲水广场等多种亲水体验设施;还有设计穿越湿地的木栈道、内溪河滨芦苇草滩、垂钓区、观鸟平台等各种功能的滨水活动空间,借助河流消落带特色的亲水构筑设施,景观小品、堤岸绿化、水上交通工具等,达到亲水活动的综合性目标和要求(如图5.27-5.29)。塔山湿地公园的亲水空间即满足了兰溪市民的需求,也会成为他乡异客了解兰溪,与兰溪亲密接触的理想环境。在亲水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出兰溪城市三江六岸的滨水文化、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使塔山湿地公园滨水景观成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居民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母亲河。图5.27滨水广场活动区图5.28沿江垂钓区Fig.5.27WaterfrontsquareactivityzoneFig.5.28Riversidefishingzone83 图5.29生态湿地探索区(源自: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文本)Fig.5.29Ecologicalwetlandzone5.7小结本章先从塔山湿地公园用地概况、现状分析、总体定位、规划设计原则等方面对塔山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分别从生态恢复对策、景观营造对策及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三方面对塔山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方案研究。84 6结语6.1研究总结本论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有关河流及消落带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并通过研究分析一些比较成功的实例以及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实际项目得以验证,从而得出以下结论。6.1.1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特点河流消落带景观是滨水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自然生态的环境、丰富的亲水性体验、浓厚的历史记忆构成其独特的景观特征。然而生态的敏感性、场地环境的持续变化也给河流消落带的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协调河流消落带的生态性保护和景观性营造两者的关系,将是影响河流消落带景观是否成功的关键。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是基于河流生态修复而展开的景观设计,它的出发点和重点是恢复河流消落腹地的自然生态特质。河流消落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生物过渡带,因此河流消落带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生态效益,一方面生态结构完整的消落带可以削弱洪水对堤岸和陆域的物理损坏,另一方面消落带丰富的植被结构可以有效过滤吸收来自陆域的被污染的地表及地下径流,只有使整个消落带物质环境恢复,为各种野生动物微生物创造良好栖息环境,提高河流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平衡趋于稳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和宜人的滨河景观。在对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过程中,改造对自然河流消落带的影响控制应在最小限度内,尽可能利用现有堤岸结构、地形和有利地势,最大限度的保留河岸消落区域的自然形态,使用生态化的护堤驳岸措施,通过生态手法减小非生态的水[82]利工程对河流生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河流消落带的生态修复,要遵循自然原则,从消落带的平面形态、护岸材料和做法、内部水体与河流的联通性以及消落带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营造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和恢复,尽可能恢复自然状态下的消落带生态系统和景观形态。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所受的限制也相对较多,由于它常常处于比较特殊的区域,用地性质比较模糊,具有防洪设施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河水流域等多重属性,受到许多建设部门的用地限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形态的难度也非常大,而必须从比较小的尺度和改造强度相对较弱的方式进行景观更新和生态修复,使河流达到近自然的状态。除了人为的限制因素,洪水对消落带景观恢复和营造的危害也是致命的,以“让河流做功”为设计理念,建立生物缓冲带,提升泛洪85 滞洪能力,加强河堤植被适洪能力,用适应自然的技术措施来达到防洪、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多重长效作用。最后在构建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融合地域特色和人的景观休闲需求,改变“千河一面”的渠化河流面貌,使河流具有自然宜人的滨水景观特色。消落带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滨河景观的改善。恢复自然化的河岸景观,结合消落带景观设施建设,注重亲水设施的安全性能和洪水过后的恢复性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亲水活动的场所,增进人们对河流的认知和了解。河岸绿意盎然、河水清澈明净,人们在河边休闲嬉戏,亲近自然,一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滨河景象——这也是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的一个重要表现。6.1.2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1)消落带景观建设的连续性不足连续性的河流消落带景观建设尚不多,多数集中在城市滨江公园的某一段,呈片段状分布于河流沿岸,没有在完整流域范围内展开,对河流整体性的生态修复也较少。河流消落带局部片段的景观设计虽然可以在观景层面上初见成效,但是不能达到其建设的根本目的——恢复河流的生态效益,不能形成连续的河流生态廊道,就不能达到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理想的效果。(2)相关邻域融合不足河流消落带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灰色地带,政府的水利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和城市园林绿化部门工作相对独立,不能良好的协调水利、景观、生态环境等各学科工作人员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而河流消落带主要处于水利防洪工程区域内,没有水利专家的认可景观建设工程难以进行,即使已经开展的消落带景观设计工作,也十分缺乏水利专家的论证与协助,对消落带堤岸改造在本着以安全第一的宗旨下趋向硬质化和简易化,使河流消落带景观和生态都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因此,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的邻域之广泛,当下实际操作的困难还相当大。(3)公众对河流生态的认知薄弱由于公众对环境生态的认知还比较薄弱,对于景观的欣赏还仅停留在游览的层面,不能完全认知消落带景观及河流伴生湿地景观对河流乃至城市的作用和生态意义,消落带景观设计还缺乏对游人生态认知的引导和科普,不能有效激发游人的环保意识,对河流生态保护不能产生广泛的积极效应。6.2研究展望如今河流水利防洪工程在城市防洪的重点区域的建设已相当成熟,并发挥出86 明显的作用产生巨大的防洪效果,同时也带来的诸多生态问题正逐步显现。特别是消落带这一与河流直接联系的区域,其生态问题最为突出和迫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河流生态的认知不断加深,城市的建设部门和高校等一些科研单位都对河流消落带的生态治理和景观恢复产生共识,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城市滨江消落带的应用也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河流消落带景观规划设计还是会受到理论、技术、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缺憾,需要通过时间和公众的检验,设计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才会逐一显现出来。对于已建项目的跟踪调查,发现设计缺陷进行研究并探讨解决的对策,重新反馈在设计中,使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更加完善。最后,建议城市的决策者,应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将城市河流消落带纳入到整个滨江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建立连续的开放空间,增加滨水景观廊道的连续性和通达性,促进各种沿河栖生的动植物的迁移和交流,给人们提供亲近河流的机会和场所,恢复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天性。尊重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形成自然与文化、历史和现代和谐共存的滨水城市空间。将治理河流的理念从“征服自然”转变为“以自然为本”,努力将兰溪的“三江六岸”打造成,自然水岸、活力水岸和宜居水岸。87 参考文献[1]侯全亮.河流的价值与伦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万敏,殷超杰.让大地血脉畅通——由“河流保护”看城市滨水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03):51–54+64.[4]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5]夏继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03):252–255.[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04):21–25.[7]王虎.滨江消落带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8]杜立刚,方芳,郭劲松等.三峡库区城市消落带生态规划与保护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06):726–731.[9]陈六汀.滨水景观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0]RIITTERSKH,O’NEILLRV,HUNSAKERCT,WICKHAMJD.YANKEEDH,TIMMINSSP,JONESKB,JACKSONBL.Afactoranalysisoflandscapepatternandstructuremetrics[J].LandscapeEcol.1995,23–39.[11]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2,42(08):47–52.[1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3]CROWT,BROWNT,DEYOUNGR.TheRiversideandBerwynexperience:Contrastsinlandscapestructure,perceptionsoftheurbanlandscape,andtheireffectsonpeopl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6,75(3–4):282–299.[14]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5]WESTN.Urban-waterfrontdevelopments:ageographicprobleminsearchofamodel[J].Geoforum,1989,20(4):459–468.[16][美]麦克哈格(Mcharg,IanL.).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7]胡建.德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11,32(10):32–33.[18]龚清宇,王林超,朱琳.莱茵流域河道半自然化、生态防洪与雨水管理案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6,20(11):32–40.[19]黄琼彪.环境伦理与生态工法[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05):11–19.[20]USEPAO.PrinciplesfortheEcologicalRestorationofAquaticResources88 [EB/OL].[2015-03-24].http://water.epa.gov/type/wetlands/restore/princi-ples.cfm.[21]吴保生,陈红刚,马吉明.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J].水利学报,2005,36(04):473–477.[22](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3]NAKAMURAF,ISHIYAMAN,SUEYOSHIM.TheSignificanceofMeanderRestorationfortheHydrogeomorphologyandRecoveryofWetlandOrganismsintheKushiroRiver,aLowlandRiverinJapan:MeanderRestorationintheKushiroRiver,Japan[J].RestorationEcology,2014,22(4):544–554.[24]程瑞梅,王晓荣,肖文发等.消落带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10,46(04):111–119.[25]江红梅.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26]达婷.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生态、社会功能及文脉三维连接性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3):129–134.[27]张环宙,吴茂英,沈旭炜.城市滨水RBD开发研究:让滨水回归生活[J].经济地理,2013,33(06):73–78.[28]俞孔坚,张蕾,刘玉杰.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滨河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20(05):31–35.[29]付飞,董靓.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142–145.[30]RudolfFaber,Newtechniquesforurbanriverrehabilitation[M].Austria:URBEMPress,2004.[31]张长滨,范欣.国内外近自然河道生态修复初探[J].森林工程,2013,26(06):40–43.[32]付飞,董靓.城市河流景观格局及可持续生态策略研究[J].人民黄河,2013,50(02):61–63+66.[33]岳隽,王仰麟,彭建.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2005,25(06):1422–1429.[34]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古城镇洪涝经验及其适应性景观[J].城市规划学刊,2007,14(05):85–91.[35]王西琴,张远.我国七大流域河道生态用水现状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01):95–102.89 [36]EAKINHC,WEHBEMB,LinkingLocalVulnerabilitytoSystemSustainabilityinaResilienceFramework:TwoCasesfromLatinAmerica[J].ClimaticChange,2009,93,355–377.[37]刘滨谊.城市滨水区发展的景观化思路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47(07):11–14.[38]王清,弓弼,王新等.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表达探讨——以临汾市汾河滨水绿地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30(05):227–231+242.[39]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3,17(05):29–32.[40]温全平.城市河流堤岸生态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2004,20(10):22–26.[41]陈跃中,唐艳红.生态水景——规划设计是关键[J].中国园林,2011,27(10):34–37.[42]张路红,项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06):677–681.[43]http://www.baseland.fr/en/riverbanks-coastal-places/just-completed-perreux-banks[44]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05):1–7.[45]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0,47(10):188–191.[46]徐雁桥.城市新区中的市民公园规划——以芜湖市城东新区中央公园建设为例[J].城市建设,2010,(18):29–30.[47]俞孔坚.设计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8]刘滨谊.自然与生态的回归——城市滨水区风景园林低成本营造之路[J].中国园林,2013,29(08):13–18.[49]刘毅,欧阳建友.河道驳岸的生态改造探析——以巴马城区内河景观改造为例[J].规划师,2008,15(09):45–47.[50]运迎霞,李晓峰.城市滨水区开发功能定位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06):113–118.[51]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03):51–53+58.[52]周燕,樊磊.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生视角论城市河流景观的保护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372–10373+10379.[53]PalmerMA,BernhardtE,ChorneskyE,.Ecologyforacrowdedplanet[J].Science.2004,(304):1251-1252.90 [54]白晓慧,张晓红,许彭鹏.城市景观河道不同驳岸界面水生生物多样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01):111–114.[55]陈豪.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56]龙栎至.宜宾市“三江六岸”滨河景观改造规划[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57]游小文.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58]王鹏,亚吉露·劳森,刘滨谊.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26(06):88–91.[59]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34(11):1–6.[60]王国体,李德章,李殿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多样性形式与适应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08):1256–1259.[61]树全.城市水景中的驳岸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62]姚瑶.城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63]LAUBBG,PALMERMA.RestorationEcologyofRivers[M]LikensGE.EncyclopediaofInlandWaters.Oxford:AcademicPress,2009.[64]吕然.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65]孟凡超,王玉杰,赵占军等.城市河道岸坡近自然治理技术及其生态效应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06):228–232+236.[66]刘鸣,崔丽娟,王小文等.湿地岸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3):207–213.[67]李波,袁兴中,熊森等.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设计初探——以重庆开县汉丰湖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6):51–54+151.[68]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69]仝桃,胡希军.恢复性设计在湿地景观恢复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02):135–138.[70]丛磊,徐峰.滨水区植物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双重建造[J].现代园林,2006,3(10):52–55.[71]裴莹.城市季节性河流景观恢复性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72]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73]马志远,赵红霞,高祥斌等.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2):5105–5109+5130.[74]潘鹤,郭小平.浅议河道整治中的植物护坡技术[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6(1):27-29.91 [75]王美达,杨庆峰,赵秋雯.关于城市滨水景观共享性设计的思考[J].工业建筑,2009,39(02):135–137.[76]朱小雷.重构与共享:广州芳村旧工业滨水区的整治[J].城市规划,2007,31(09):76–79.[77]兰溪市志编纂委员会.兰溪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8]兰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79]宋潇璐.浙江古村落水景观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80]牛铜钢.河流近自然化学说在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81]徐静波.水位变动下消落带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82]王巍巍.城市河流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共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92 个人简介侯岑,女,1989年2月生,汉族,新疆阿克苏人。2007年9月-2012年6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就读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2015年6月,浙江农林大学就读风景园林专业。就读期间参与规划设计项目:2012年9月~2012年10月《绍兴市“六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2012年11月~2013年1月《缙云仙都风景区植物景观提升方案》2013年4月~2013年6月《青甸湖郊野公园(东部区块)方案设计》2013年8月~2013年10月《杭州植物园分类区改造提升》2013年12月~2014年1月《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规划设计》2014年3月~2014年4月《兰溪兰江大桥小游园概念性景观改造方案》2014年5月~2014年8月《兰溪塔山湿地公园景观方案设计》就读期间获得荣誉:荣获2013年第三届国际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艾景奖”优秀奖。荣获2012-2013学年浙江农林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荣获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绿城杯”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一等奖荣获2014年园林学院“春归水秀美丽浙江”研究生摄影大赛三等奖荣获2014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研究生组佳作奖就读期间学术成果:侯岑,章俊阁,王丹,黄若之,饶显龙,包志毅*.杭州植物园分类区景观提升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录用待发表。93 导师简介包志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生,浙江东阳人。现任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师从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教授,1993年获博士学位。园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浙江省重点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花卉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曾在清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2006-2007)。曾任杭州植物园副主任、浙江大学园艺系副主任和园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园艺学会栽培植物命名与国际登录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花卉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人文园林》主编,《中国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浙江园林》编委等职。主要从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植物资源和产业化、现代家庭园艺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其中已毕业80余人。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中国花卉博览会“之园”设计获得金奖(2001)。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营造获201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2013年度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奖(宁海县桃源北路中间隔离带绿化景观工程)获金奖(主持设计);2011年度浙江省“优秀园林工程”奖(宁海县柔石公园绿地景观改造工程)获金奖(主持设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编参编著作10余本,其中《世界园林乔灌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等著作,具有广泛影响。获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1)和优秀教师(2004)称号,浙江农林大学教学名师称号。94 致谢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接近尾声,在硕士学位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师长、前辈、同门、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导师包志毅教授,三年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包老师的指导与关怀,他不仅在专业理论上给予我们全面的指导,还为我们提供很多外出考察和项目实践的机会。通过项目实践,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拓展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结构。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源于兰溪市塔山湿地公园的实践项目,这篇论文从选题、写作到完成的过程中,包老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孜孜的教诲。在此,我想对包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这三年来为我成长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感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的杨凡师兄,史琰师姐,晏海老师,吴仁武师兄,黄若之师姐,饶显龙师兄;也感谢塔山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组的全体成员:史琰、黄若之、吴仁武、蓝悦、王丹、王京鹏、翟琼慧、章俊阁、徐宁伟、任一涵、沈妍慧、沈怡成、任文俊等,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是大家共同努力果。感谢章俊阁、翟琼慧、许维强三位同学在我论文调研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此外,还要感谢黑豹工社的众位同门,感谢他们陪我度过了三年美好的研究生时光,给予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感谢父母和家人对我的养育之恩,是你们为我创造了舒适、温暖、幸福的生活环境,同时给予我学业上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您们!侯岑2015年6月于浙江农林大学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