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8 MB
  • 84页

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郑州寺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

  • 8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分类号J59学号1012730012而妥達统科技大#学位论文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郑州寺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作者__________杨波__________指导教师姓名卢渊副教授申请学位级別硕士专业名称风景园林论文提交日m2015.04论文答辩日m2015.05学位授予单位函要凌痰斜妓太嗛答辩委员会主席__李賴评阅人李破君吕小辉卢渊岳士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宄工作及取得的研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己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其他人在其它单位已申请学位或为其它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所有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g卩: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论文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宄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等单位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有关“学位论文数据库”之中,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郑州寺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为例专业:风景园林硕士生:杨波指导老师:卢渊副教授摘要受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经济、社会文化廊道的城市河道,面临水体污染、旱涝频发、河道渠化或填埋、生态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剧减等严峻的水问题。2015年我国最新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针对我国七大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指标改善要求。在当前背景下河道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是需要更综合的以改善河流水质、恢复生态、管理雨洪、重建河道生物栖息地等为指导策略。本文的以景观为载体,提出适宜城市河道公园建设多目标策略,指导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首先采取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工程、建筑等多学科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对水敏性城市和河道湿地公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文献阅读上的梳理;再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三个道湿地公园,以河流自然形态恢复为主要特点的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以区域性雨洪管理为特色的休斯顿法布罗河道、以城市内河复育为主要特色的韩国首尔清溪川,进行案例水敏性特点分析。提出洪水控制与河道用水保障、综合处理保障河流水质、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协调河道公园与社区发展、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济五项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策略,并将这五大景观策略指导郑州寺河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建设,将水规划研究与区域河道公园、景观规划、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途径,综合解决寺河周边场地排污、寺河水质净化、河流栖息地的构建、社区休闲活动、旅游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一座新城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循环自建的矛盾。造就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研究策略将有力的促进我国新型河道湿地公园建设,对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水敏性城市,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Impactedbytherapidurbanizationandglobalclimatechange,urbanwaterproblemsinChinahavebecomeanincreasinglyprominent.Asamajorecological,landscape,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corridor,riverinurbancityisfacingevenmoresevereproblemlikewaterpollution,frequentdroughtandflood,rivercanalizationorlandfill,deterior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sharpdeclineinbio-diversity.ThenewlyreleasedActionPlanofWaterPollutionPreventionin2015hasincludingcleargoalsandimprovementrequirementtargetingtowaterconservation,pollutioncontrol,andwatermanagementofChinasevenmajorrivervalleys.Basedonthisbackground,theconstructionofriverwetlandparkisnotjusttoprovideaplaceforentertainmentofcitizen,itrequiresmorecomprehensiveinstructionalstrategiestoimprovethewaterquality,restoreecosystem,rebuildriverwildlifehabitatsetc.Thepurposeofthisessayistouselandscapetohelpguide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urbanriverbybuildingriverparkandothermultiplestrategiesthatsuitwithcityconstruction.Thisessaycomingupwithlandscapestrategiesofwetlandparkofwatersensitivecitytoguidethecomprehensivemanagementofcityriver.Itadoptsacombinationofinterdisciplinarymethodslikecityplanning,landscape,ecology,projectandarchitecturetocarrytheliteraturereviewoftheoryandpracticeforwater-sensitivecityandtheriverwetlandpark.Secondly,itanalyzethewatersensitivityofeachprojectsbyusingthreetypicalwetlandparks,theBishanAngMoKioParkinSingaporefeaturesinrestorenaturalriverbanks,theBuffaloBayouinHustonfeaturesinregionalstormmanagementandtheCheonggyecheoninSeoulofKoreafeaturesinurbanriverrestoration.Theessaycomesupwith5strategiesofwetlandparkofwatersensitivecityincludingfloodcontrolandriversecurity,integratedapproachtoprotectriverquality,restorenaturalhabitatofwildlifeandembankment,coordinateriverparkandcommunitydevelopmentandtobuildupriverwetlandparktostimulateeconomydevelopment.Usingthesestrategies,thisessaytargetstoguidetheconstructionofSiriverinZhengZhoubycombinethestudyofriverplanningwithregionalriverpark,tosolvetheseweragepollutionfromnearlysurrounding,waterpurific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nstructofriverhabitat,leisureactivityincommun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boostedbytourism,tosolvetherecyclingparadoxof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naturalecologicalofmoderncity,tobuildupawetlandparkthatcombinesecology,entertainmentandscienceeducation.Theessaywilleffectivelypromotetheconstructionofnewriverwetland,playapositiveroleforwaterresourcemanagement,andbuildupurbanecologicalcivilization.Keywords:water-sensitivecity,cityriver,wetlandpark,landscapedesig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城市河流面临生态、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压力..............................................11.1.2多学科交叉的城市河道修复理念层出不穷......................................................11.1.3城市内涝与城市生态缺水..................................................................................21.2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21.2.1研究内容..............................................................................................................21.2.2研究目的..............................................................................................................31.2.3研究意义..............................................................................................................31.3国内外研究综述............................................................................................................41.4研究方法........................................................................................................................81.4.1文献资料收集与阅读..........................................................................................81.4.2实例分析与实践调研..........................................................................................91.4.3多学科协作研究..................................................................................................91.5研究框架........................................................................................................................92、水敏性城市与河道湿地公园发展概述.............................................................................102.1水敏性城市及相似理论与实践..................................................................................112.1.1水敏性城市........................................................................................................112.1.2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112.1.3与水敏性城市相似理论与实践........................................................................122.2河道湿地公园理论与实践..........................................................................................142.2.1河道功能............................................................................................................152.2.2河道生态修复....................................................................................................152.2.3河道湿地公园....................................................................................................162.3本章小结......................................................................................................................173、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案例分析.................................................................................193.1河流自然形态的恢复——加冷河碧山公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193.1.1项目背景............................................................................................................19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2项目水敏性特点................................................................................................213.2区域性雨洪控制的变革——布法罗河道(BuffaloBayou)..................................243.2.1项目简介............................................................................................................243.2.2项目水敏性特点................................................................................................253.3城市内河河道恢复——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景观复育.............................................263.3.1项目简介............................................................................................................273.3.2项目水敏性特点................................................................................................273.4本章小结......................................................................................................................294、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314.1景观策略一:洪水控制与河道用水保障..................................................................314.1.1洪水控制策略....................................................................................................314.1.2河道用水保障....................................................................................................344.2景观策略二:综合处理保证河流水质......................................................................364.2.1净化流域雨水,控制面源污染........................................................................364.2.2建设附属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中水........................................................384.2.3建设湿地公园处理净化河道内水体................................................................394.3景观策略三: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404.3.1恢复自然河堤....................................................................................................404.3.2重建生物栖息地................................................................................................414.4景观策略四: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的关系..............................................424.4.1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的关系....................................................................424.4.2社区参与管理河道湿地公园的模式................................................................434.4.3建立保护开发模式............................................................................................434.4.4整合社会交往与环境教育空间........................................................................444.5景观策略五: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济......................................................454.6本章小结......................................................................................................................465、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实践.............................................................495.1寺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495.1.1项目区位分析及建设背景................................................................................495.1.2项目现状研究....................................................................................................505.1.3项目规划设计定位、目标及设计原则............................................................54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1.4寺河湿地公园具体规划设计方案....................................................................555.2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在寺河案例中的应用..............................605.2.1策略应用一:河道洪水控制与用水保障........................................................605.2.2策略应用二:综合处理改善河流水质............................................................645.2.3策略应用三: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665.2.4策略应用四: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675.2.5策略应用五:激活社区经济反哺河道湿地公园............................................685.3本章小结......................................................................................................................686、结语.....................................................................................................................................69致谢...........................................................................................................................................71参考文献...................................................................................................................................7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5III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研究背景城市河道,是河流的通道,是水循环的重要路径。我国城市中多处河道环境都出现了景观退化现象。面对暴雨、污水、城市建设开发及人类生产生活大量用水,河道生态系统以及河道景观都面临严峻的问题,城市河流健康状况堪忧。不健康的河流反过来对城市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如:河流污染导致饮用水源污染;河流不再涵养水源导致城市内涝频发;河流景观从结构到功能都发生了严重的退化。1.1.1城市河流面临生态、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压力城市发展中,择水而居的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安全与发展,便产生了饮用、防洪、排涝、灌溉、航运的需要,于是对河道进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全世界超过60%的河道都经过自然河道规整取直、渠化、筑坝、筑堤等做法。传统的截弯取直的河流治理工程逐渐暴露出它的种种负面影响,河道退化或暗渠化,河流水质污染、流域生物栖息地丧失、自然风景消失、临近河道的城市空间在从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中消失。在城市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还面临着水资源缺乏,城市用水压力不断增大,城市硬化阻隔了水循环和平衡,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断流的情况频频发生。并且暴雨时常袭击城市,加剧了河道的水污染和生态退化,河流下游泄洪压力增加。2013年,由国家统计局报告可得: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城市聚集了各种社会经济产业和越来越多的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城市面临天然水资源缺乏、城市水体污染、城市河道多综合性问题日益严重。国家连续颁发了多项相关文件,要求城市提高防涝减灾、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雨洪管理与景观规划的实践结合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规划景观界各专家学者及工程设计单位的关注。1.1.2多学科交叉的城市河道修复理念层出不穷城市河道生态的恢复、景观的复育,提升人类生存空间成了景观领域关注热点之一。城市河道空间在城市中扮演者多重身份的角色,可作为城市水利的基础设施、可作为线形的生态系统、可作为地区间相连的纽带、可作为社区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作为地域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河道空间的设计需要为河流、动植物、人类的活动提供更多生态、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宜居、宜游、宜赏的空间,这将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跨学科的工作关系与合作。整合河流修复设计中的多种需求和挑战。1.1.3城市内涝与城市生态缺水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这种由强降水或连续性强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严重积水的灾害现象,己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住建部曾在2008-2010年间对全国范围内351个城市展开调研,发现在此3年间,发生过内涝事件的城市占到调研总数的62%,而发生3次以上内密的城市竟然有137个。城市内涝使人们的生活出行受到严重影响,财产蒙受巨大损失,甚至连生命安全也遭遇威胁。2011年7月8日至12日,安徽省南部出现十年来最大的暴雨,安庆、黄山等7个城市发生严重内游,受灾人口达244.9万人,民房倒塌2155间,产生5.86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的最大降水。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日降雨量达到460min,超过年平均降雨总量的70%。由于雨量大,雨势急,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多座下凹式立交桥区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部分路段还出现河水倒灌掩没路面的情况。全市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其中78人不幸遇难。1.2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1.2.1研究内容本文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河道湿地公园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具有代表性的河道湿地公园修复案例进行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提出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策略,在具体的寺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检验这些策略的可行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提出规划设计策略针对河道湿地公园项目所在地长期干旱缺水情况下日益突出的雨水管理问题,从河道防洪、可持续水资源利用、保护河流健康的生态系统、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济等方面提出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2)实际运用将研究总结的策略运用到寺河湿地公园项目规划设计中,在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改进。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2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方法指导和开发模式。在当前背景下河道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是需要更综合的指导策略以改善河流水质、恢复生态、管理雨洪、重建河道野生生物栖息地等。本文以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多学科结合的通过河道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河道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在设计阶段解决河道长期干旱缺水情况下日益突出的雨水管理问题;周边场地排污导致河道水质污染的问题;河道栖息地逐渐丧失的问题、河流景观从结构到功能都发生了严重的退化的问题等,提出合理的新建区域内部支撑湿地公园自我运营、复育、开发利用的模式。力图找到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的景观营建、城市社区管理三者的协调点,最终提出水敏性城市新建区域内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指导性建议及规划策略,期望由此归纳总结可以扩展推广到其他类似或相关类型的河道恢复规划中去。1.2.3研究意义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河道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城市水生态安全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肩负着美化城市、提升环境、提供宜人亲水空间的功能,如何在河道治理修复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及成功案例,通过综合的手法营建可供欣赏的人文生态河道景观,已经成为规划设计人员在河道景观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所论述的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河道修复中景观层面的策略,对当前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将有着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将水敏性城市设计引入对河道景观规划,具有理念的引导性。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应用是一个多学科共建的领域。强调的是一个平衡的水循环系统,降低水污染,节约城市的资源。将设计与城市的雨洪管理结合在一起,把这种方法应用在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景观、水工、生态、管理在河道恢复上的理念及处理手法,这一合作型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水资源的直接审美质量,而且可以为河道生态恢复、洪涝调控、净化水质、节约投资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2)实践意义:河道的水干涸污染、生态退化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复育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消失的河道景观具有迫切性,本文针对河道湿地公园的建设,结合水敏性设计的创新点提出在河道景观规划中多学科合作的模式,针对当前城市中建设中,河道的水敏性问题,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水质、水量、水生态、水景观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持续性的规划策略,寻找新的河道修复革命浪潮中,景观规划领域的河道修复途径。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概况1、水敏性城市研究进展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城市雨水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通道式河道工程排水设施将雨水快速排出城市的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更关注河道生态、水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对雨洪管理进行研究,期望能在解决城市水安全的同时将过境雨水资源加以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这发达较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了适于本土的较为完善的雨洪管理体系。发达国家雨洪管理早起集中在水量控制问题,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扩展,逐渐开始追求水量、水质的共同实现,并开始重视雨洪管理和景观功能的融合共生。WSUD将城市防洪基础、市政管网设施、城市景观、流域生态环境等问题综合研究,并且将规划策略和管理策略结合在一起。规划策略包括整体场地评估和场地利用规划。通过进行场地利用、调整以促进雨水管理方案的实施。其应用尺度从城市区域到场所地块。强调保护城市水文过程,本着源头管理、就地滞洪、分级处理的理念,分析设1置雨洪管理措施的布局,进行雨水的滞留、传输、入渗等。WSUD的核心与BMPs、LID等相比也是雨水管理,但WSUD不同于BMP和LID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雨洪方面的问题,而是包括雨水、废水、污水的综合性水资源管理问题,保护城市的自然水系;改善城市的排水水质。WSUD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处理能力,更由于与风景园林、规划等行业的密切结合,在水资源管理项目工程中水流动过程的听觉体验、水净化过程的视觉体验、水参与过程的触觉体验通过景观的手法进行营造。WSUD研究应用推广在国外的流域生态修复、城市街道、新建居住社区、城市内河河道建设等SimonBeecham认为WSUD促进城市暴雨径流管理,他提出了源控制方法,主张从源头控制暴雨径流是解决城市雨洪的重中之重。A.Dunphy、S.Beecham、C.Jones等人认为由当地的植物和管道构成的暴雨渗透系统能有效减少暴雨径流量和暴雨径流的污染,经处理后的暴雨径流减少了45%的营养物质,90%的锌的含油量,95%的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肠菌。ALee,GHewa认为WSUD主要涉及内容包括:恢复水自然循环,控制径流量;减少城市内涝;控制雨水源头污染、减少下流防洪和水体污染压力;保护水生态系统和和提升自然水系的景观价值;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雨水回收的面积和方式,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等。进入21世纪以来,在WSUD的发源地澳大利亚,这项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已经成为该国家的规定性的技术标准,国家要求在以后的城市开发中,凡是2万平方米以上的用地项目,都必须考虑应用WSUD技术。2、河道修复研究进展城市建设发展,必然要提供交通、居住、活动等硬质空间。隔断降雨向土壤深入、产生雨水径流,增加城市暴雨风险的同时会将城市的面源污染带入河道引起河道水质污染,破坏河道生态功能。当城市受到洪涝灾害时,会通过建设修复排水管网、提升河道过境流量和流速的办法力图将雨水进行疏导排离城市。而另一方面,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又是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国家和地区又不得不大笔的投入建设淡水加工厂和地区间引水工程。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排斥早期河道渠化的做法,转变为关注河道的生态环境、河流自然形态的恢复、功能的恢复及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这种转变最早开始于欧洲对山溪河流的生态治理。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河道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方面也积累了成功经验,但工程实践方面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恢复的研究起源于欧洲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制定的河道治理方案,偏重于关注河道生态环境的系统功能、河道原生或人工植被及生物栖息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美国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参与性美国19世纪末的《河川港湾法》还是以河道航运为目的政策导向,20世纪上半期的《防洪法》也一直停留在河道防洪层面的关注上。直到20世纪末期,美国开始对河流生态修复过程进行科学性研究,对河流进行分类、并评估和监测修复成果,在流域范围更广阔的尺度提出整体的修复措施。在防洪基础上结合人们的亲水性及景观参与性利用滨水空间营造景观,并考虑栖息地的生境品质与各项生态指标。波士顿查尔斯河项目20世纪80年代,在流域范围进行生态修复。被称为“绿色项链”方案。在多专业的合作下,借由现状场地尽可能的恢复查尔斯河流域自由弯曲的河流体系,并结合整个河道水系、陆地、水陆交接岸线进行景观设计和改造,达到控制洪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灾害、改善河水水质及恢复生物栖息地的目标,成为早期河道应用景观策略的典范。2、欧洲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渗入模式欧洲一些走在河道生态修复前沿的国家提倡“生态工法护岸”、“河道重新自然化”等思想,主要指导思想为:①恢复自然河床,还给河流侵蚀河岸的自然过程;②保持河流优美曲折的形态;③考虑水生动物的洄游特性和水生环境,河道内高差设计要能满足鱼类能上溯的需要,设置鱼虾产卵场;④改善河道洪泛区滩地,保证人们亲水的安全性。英国倡导“近自然化”河道修复技术,强调修复和保护河道整体生态的完整性。荷兰强调防洪为本,提倡“防洪基础上尽可能给河流足够的空间”。丹麦提出三种河流恢复类型:①洪泛平原通过滩地深潭等创造改善鱼类产卵的小规模环境;②保持河道完整,改善河道大高差的河床,使河流平缓恢复鱼类生存洄游的鱼道;③恢复河道、洪泛区的生态功能和湿地功能。3、日本河流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渗入模式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关注水环境,在河道治理上也引进了欧美的新理念,提出“推进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到上世纪末,日本就已经对约2万多条受损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他们在一些灾害高发的河段是通过加宽河道,在河两岸增加大面积湿地作为蓄洪和涵养,还结合产业引进多方面资金注入河道修复。国外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和理论为为河道景观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模式。1.3.2国内相关研究(1)水敏性城市研究进展我国的雨洪管理研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一二线城市有所开展。最早的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始于北京,之后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也逐渐开展,我国的专家、学者、高校也积极关注从城市规划设计层面去解决城市的水生态问题,后续研究中,也对WSUD的特点、应用策略、技术体系及案例有所深入系统的介绍,并将WSUD的理论与原则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实践和探索。我国对河溪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态修复和河道滨水地带景观上,但面对国内严峻的水问题,一些专家已经开始将国外对水资源自然循环与再生利用的理论技术向国内引进,试图寻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策略,国家层面也对当今的水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从国家角度提出法规给予大力的倡导。2014年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在全国推行建设自然积存、自然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被遴选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这一举措将极大推进我国WSUD研究与实践。我国的WSUD的关注主要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景观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及学术研究四个方面。(a)城市设计方面王建国、蔡凯臻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的整合——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一文认为考虑城市水文管理的城市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物质空间建设更加适应城市发展2的需求。提出城市水文工程设计对策并将其整合进城市的公共区域建设。毛永灏在《基于水敏感城市设计的肇庆市城东新区水系统规划》一文中,阐述了WSUD的基本概念,在肇庆城市新区规划项目中水资源利用、水质净化、水系统规划方3面的推广。(b)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王鹏、GillLawson、刘滨谊的《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一文中分析了WSUD的作用及基本原则,并以河北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设计和湖南岳阳王家河带状公园景观规划为例,尝试在新城区河道景观项目中引入WSUD4概念。(c)技术应用方面陈瑞,黄国兵、张鹤等在《澳大利亚雨水管理技术介绍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初步分析》一文中,利用案例分析对澳大利亚雨洪技术分析研究总结,结合我国的具体水问题现状提出WSUD相关的技术应用策略。(d)学术研究层面国内从上世纪末引入WSUD理论,一直关注在WSUD防洪、生态水质处理与城市景观的最佳融合方面。在2015年由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城市雨洪管理与景观水文国际研讨会上,我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景观水文”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国际经验结合地域性探讨了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景观设计中综合性水资源问题的解决途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径,在会议上专家学者也提出整合多领域成果,在城市水问题和水系生态问题上兼顾景观的功能性和艺术性。(2)河道生态修复研究进展我国在注重河道防洪的同时已经开始提出雨洪控制、水质净化、地下水回补、生物多样性维护、工程性和景观艺术相融合等方面的策略,也开始向水敏性城市设计等先进体系学习控制措施。2014年我国颁发的室外排水国家标准也融入了水质水量水生态等多方面的水敏性理念。在我国有代表性的几个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河道修复从河道渠化到河道自然化、生态化,从河道小范围治理到更大范围的流域控制,并且和生态、景观、规划、工程等多方面综合研究与实践。山西太原汾河这条季节性城市内河,随着两岸人口增加,用水量加大,汾河的水量已逐年减少;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排入汾河的生活污水远远超出汾河的自净能力,再加5上汾河两岸垃圾堆积,汾河蜕化成了污秽不堪的臭水沟。1997年末,政府开始以汾河城区段进行“防洪排污、园林绿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建设。汾河此次工程整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带动了城市滨河地带经济发展,吸引了市民,重新焕发活力的汾河带给太原新的活力,塑造了绿色宜居城市新形象,并获和建设部200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北京的转河从2002年3月开始整治工程。该河被填埋己久,修复工程中暴露问题众多。例如:河道两侧路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两岸密集布置无法拆除的高大建筑。在解决措施中尽量遵循“尽可能恢复河道蜿蜒自然形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保留最宽河道滩地以应对泄洪,营造生态宜人滨水场所”的景观规划原则,设计采用了多种生态工法的护岸技术,利用石块、木桩、植物砌块等了材料。这些生态工法稳定河床的同时增加了水陆间的栖息场所,并且恢复了河道的自然化。与国外走在河道恢复技术前沿的国家相比,我国不管在理念还是在技术经验或者工程措施上还都显得较为滞后,在生态修复上也还处于模仿和探索阶段,基本局限于河道形态的修复、水质的改善、栖息地恢复及景观的营造。在跨地区大流域的治理方面,传统水利、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河道景观的结合方面的经验还不足。1.4研究方法1.4.1文献资料收集与阅读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敏性城市设计和河道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研究是本次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收集阅读水敏性城市设计、河道生态修复、雨洪利用、河道湿地公园等方面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借鉴国内外的设计及工程经验,扩展设计思路,总结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为寺河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设计思路。1.4.2实例分析与实践调研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项目的概况,了解水敏性城市设计在项目实践中的应用,对项目进行水敏性效果评估。实地考察已建成的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探寻湿地公园的水敏性做法,随机对公园内游人和园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与关注,对类似河道公园规划,从现场调研开始便思考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的切入点,设计的方法与可行性。1.4.3多学科协作研究河道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湿地的基地改造、岸带固坡、地貌重建、河流快速恢复、土壤污染物控制、土壤肥力恢复、河弯治理、水位调控、水质改善、植被恢复、生物恢复、植物群落营建等学科技术。因此需要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协作。1.5研究框架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背景基础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水研究研究方法敏性论文框架城水敏性城市与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理论市河道湿地公园研究河发展概述河道湿地公园理论道湿河流自然形态的恢复——加冷河碧山公园河案例地水敏性城市河区域性雨洪控制的变革——布法罗河道分析公道湿地公园案研究园例研究城市内河河道复育——韩国首尔清溪川景观洪水控制与河道用水保障规水敏性城市河综合处理保证河流水质划道湿地公园景设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观规划设计策计略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的策略策略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应用研研究水敏性城市河究寺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的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实践计策略在寺河案例中的应用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水敏性城市与河道湿地公园发展概述2.1水敏性城市及相似理论与实践2.1.1水敏性城市水敏性城市是关注功能退化的城市水道,运用“绿色暴雨径流净化技术”,保护城市水道不受污染;收集暴雨径流和雨水作为供水水源回用的可持续型城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是通过不断向外掠夺的方式增加供给来满足用水需求,未来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则是通过充分利用城市各类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暴雨径流和污水实现水的“闭路循环”。2.1.2水敏性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水敏性城市最重要的相关概念就是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本文简称WSUD),源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年平均降水只有455毫米,长期干旱,水资源缺乏。对于城市水问题关注,澳大利亚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套新的雨洪管理理念。2012年成立的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ResearchCentreforWaterSensitiveCities,简称CRC),试图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水务公司之间构建了一个合作平台,通过不同利益方参与合作,旨在有效应对澳洲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在城市水资源管理领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CRC在水敏城市做出的贡献使其在该领域被富有盛名,成为行业标杆。WSUD是结合了城市水循环——供水、污水、雨水、地下水管理,城市设计和环6境保护的综合性设计。此定义得到业界广泛共识的的定义。综合而言,WSUD是基于水资源管理的城市设计,它的水循环系统是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及技术的应用将污水、雨水等作为重要的资源,处理、回收然后利用(图2.1)。将水资源的循环应用到规划方案、详细设计之中去。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WSUD的水循环系统图片来源:《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作者改绘WSUD从提出到被关注,直至后来不断探索和实践,2008年引入我国并开始在规划设计及水敏项目里被实践。(表2.1)。具备了理论、技术、规范的支撑。表2.1: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时间事件发展1994提出并被关注缘起1997法律中提升水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国家层2000与城市设计结合并受到重视面重视2002首届国际大会国际层面受到重2004国家战略上重视wsud视2006项目获得国际水协大奖2007概念和技术创新2008引入我国城市设计中引入我国2.1.3与水敏性城市相似理论与实践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佳管理实践(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于90年代提出的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雨水管理策略,澳大利亚于90年代末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WSUD),英国于2007年提出的永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UDS)、近年来德国新兴的洼地—渗渠系统(Mulden—Rigolen,MR)和中国生态“海绵城市”理念等。虽然各体系的名称不同,但它们都从模拟自然水循环的角度,通过对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净化、再利用,达到减缓内涝危机和水资源可持续的目的。它们的理念有许多相通点,但是又各有侧重。(1)最佳管理实践(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20世纪8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雨洪管理体系——最佳管理实践(BMP),模拟场地水文状况控制暴雨径流控制、蓄积与处理,减少已开发地区洪水、排出污染物质与提升环境品质。BMP最早应用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而后逐渐发展为关注水质水量,7强调与绿地景观结合的雨洪管理。常用的BMP措施可分为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一般分为滞留入渗、过滤和其他场地化优化设计。非工程性措施指法律、法规、公共教育、公众参与和监管措施。(2)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LID)是马里兰乔治王子县(PrinceGeorge)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雨洪管理。LID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分散的、微管理的方式从雨水径流的源头进行[8、9]管理,采用简单、非结构式的方法解决,并创造多功能性景观。LID的具体目标包括对径流量的控制、尖峰径流速率的控制、径流持续时间的控制、水质的控制和减少土地侵蚀等。LID希望基于水文保护的场地合理开发,最大程度的减少土地开发对环境的10影响。(3)永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DrainageSystems,SUDS)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提出永续排水系统(SUDS),效仿水的循环过程,增11加水的渗透能力,较少地表径流。英国的SUDS理论对城市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做出改进,实现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使排水系统既能让水入渗到土壤,又能模拟自然净化置留的地表水。永续排水系统包括可渗透性道路、半渗透性道路、置留池、入渗沟渠、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储水池、绿屋顶、地下储水池、植草沟等设施。它可以有效的增加水的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让水重新被利用(如绿化浇灌、卫生冲洗、杂用等)。在大多数条件下SUDS12的实施造价并不高,成本效益比较好。(4)洼地—渗渠系统(Mulden—Rigolen,MR)近年来,德国推出洼地—渗渠系统(Mulden—Rigolen,MR)雨水处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和道路旁。其特点分散式雨水收集处理,通过就地设置低洼草地和渗透渠等设施,实现对雨水的运输、入渗、滞留功能,并结合蓄水池、人工湿地、雨水[13,14]花园等增加雨水入渗滞留量。其技术系统主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通过将雨水在地上的低洼草地的短时滞留和地下的渗透渠的长期储存,到达增加雨水入渗量和降低径流量的目的,体现了“径流零增长”的理念。上层低洼草地,关注其雨水处理,又注重遵循美学原则,将其设计为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与其他的雨洪管理体系相比,MR系统专注于水资源中的雨水问题的解决,同时,与其他理论体系一样,体现了对雨水的就地滞留和分散处理的理念。(5)中国生态“海绵城市”理念国内一些学者针对国内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雨洪管理理念,其中景观领域主要以俞孔坚等人提出的生态“海绵城市”理论为代表,而环境工程领域主要以车伍等人提出的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为代表。俞孔坚等人在生态“海绵城市”的理念中认为应该通过构建城市洪水安全格局来控制城市雨洪的关键性位置,并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的体系中作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而建15立,并且与景观结合。应该在城市规划的层面前瞻性的分析雨水资源化的方向,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判别关键易淹水区位置,建立分级的雨洪调蓄设施,来实现对雨洪控16制的战略性和有效性。通过将雨洪调蓄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结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创建对雨水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海绵城市”。生态“海绵城市”关于雨水的就地滞留和入渗,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可渗透性道路、绿地、湿地等滞留、置留和入渗设施就地滞洪蓄水,使雨水能被分散蓄留、净化和吸收,以达到改善水循环、增强城市应对雨水的应对能力。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河道湿地公园理论与实践阿尔多·列包尔德(AldoLeopold),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野外保护运动中的先锋,提出了他的生物中心的或有关陆地的整体伦理的活生的地球。他在《圆河》写道河流由于防洪的需要而被渠化,这个渠化的过程让河流散失了其作为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功能,以及所谓的防洪也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象。经过工业文明,城市河流很难逃脱被渠化的命运。随着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对渠化河流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日渐成为主流。2.2.1河道功能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河流是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食物、提供便捷的运输,城市河道一直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系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城市河道功能曾一度被消弱。但是随着生态学科的长足进步,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城市河道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河流是生物栖息地和生物空间运动通廊,城市河道为城市供水、提供航运、排泄洪水,城市河道增补地下水资源、缓17解热岛效应,城市河道是城市美的景观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在提供休闲的同时,河流是无可争议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应该通过明智的规划和最佳的管理实践,对城市河道进行保护、增强和修复,构建河流系统和绿道网络,确保其形态与功能上的完整性,使之能为当代及后代所用并受益。2.2.2河道生态修复河道生态修复是指以人工方式介入改善河道水质,恢复河道完整、发挥河道自然功能的综合措施。(1)河道生态修复发展进程(表2、1)河道生态修复的进程大致分为二个进程:第一进程主要是由欧洲国家在小型河溪领域进行的自然修复、为生物种群恢复营建栖息地;第二进程主要在流域层面,开始国际河流的修复,并以流域生态系统修复为目标。[18,19-20]表2、1:国外河道生态修复的代表国家、人物以及相关技术理论。1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家人物以及相关技术理论德国1938年山溪河流生态治理中,Seifert以河道防洪治理为基础,以保持河流近自然景观为目标。20世纪50年代年在“近自然河溪修复研究”基础上建立河道可持续的生态恢复理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实际工程中进行理论的尝试,被称为再自然化。法国、瑞将生态工程技术用于河道生态治理修复初期,称河道为为“多自然型”。20世纪70士、荷年代发展为“近自然治理”在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同时还要维护和创造河流生态兰、奥地系统的多样性。70年代末,瑞士在多自然河道修复工程中应用了生态技术。利美国1948年提出《水污染控制法》,后继续关注河道的水质水量。1998年出版了《河流廊道恢复的原理,过程和实践》。1990年后,美国开始对流域层面河流项目进行生态修复。日本接着推进“多自然型性流治理”的契机,开始此类型河道修复的计划制定和治理,2002年实行“自然再生推进法”2004年实行“景观法”。(2)基于河道生态修复的景观规划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是还河流健康的水质、稳定的河岸带、多样的生物群落、美丽的景色。以健康的河道为载体,保护河道生态的同时,提供多样的娱乐和开放空间,将生态旅游和教育宣传融入整体规划之中,这是景观规划基于河道生态修复的一个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更综合的指导策略以改善河流水质、恢复生态、管理雨洪、重建河道野生生物栖息地等。2.2.3河道湿地公园(1)河道湿地概述《湿地公约》中的湿地定义得到广泛认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21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河道湿地是湿地的一种类型。河流季节性明显,常有周期性洪水。河流湿地具有湿地一般特征,同时具有独特性。E.P.Odum在1981年将河流湿地描述为“位于人类最重1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的资源——水和人类生存空间——陆地之间的交界面”。河流是开放系统,与边缘的水生生态系统和其他边缘的陆地生态系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能量、养分和物种交换。河流湿地特征主要表现在营养交换和空间结构上。在营养交换上,河流河漫滩滞留泥沙保留丰富营养物质,与水体发生脱氮、脱硫作用;流动水为根系提供更多氧,同时冲走土壤和根系代谢产生的废物,例如二氧化碳和甲院。在空间结构上,河流是流水型水体,河漫滩宽广,汊流多,河槽平浅,纵向河流湿地呈现线状形态,如漫滩、牛辄湖、迂回扇和沼泽等;由于多样化地貌形态的存在,培育了河流生境多样性。(2)功能城市河道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中退化的河道改造成湿地公园,是城市河流恢复的重要趋势。河道湿地公园具有以下功能:蓄水防洪、涵养储蓄水源、净化水质、恢复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等。具体如下:(a)生态功能: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生态组成。(b)蓄水防洪:在雨季储存过多的雨水,减弱洪涝灾害。维持区域水平衡、补充地下水等作用。(c)涵养水源、调节净化水质:河道湿地由于植物、水动力、土壤微生物等共同作用下,具有较强的降解污染物、缓解富营、净化水质化的功能。(d)提供生物栖息地:合理的建设河道生态公园的栖息地可以为依赖河流湿地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丰富的食物以及繁殖的空间,可以维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e)调节区域气候:因建设湿地可以增加水面积,水通过蒸发可带走区域空气热量,起到降温增湿的效果,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小环境气候质量。(f)旅游开发功能:河道湿地公园可利用人们的亲水性,在保护河道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提供游憩、活动、亲子、社交的空间。开发湿地景观和其旅游价值,增加城市与社区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g)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功能: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可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人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到野生动植物、并可以通过宣传讲解、参观游览、活22动经历、自然课堂等机会了解认识湿地,提高保护意识。2.3本章小结河道湿地是水敏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将退化的河道改造成湿地公园,是城市河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流恢复的重要趋势。水资源系统的设计和管理需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是有限的资源,虽然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部分都是水,但只有2.4%的淡水资源,且还有1.9%的淡水冻结在极地冰川。意味着地球上只有0.5%的水资源是淡水。这些淡水中,0.02%在河流、湖泊和溪流之中,剩下的0.48%是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会遭到污染。两者又紧密相连的,因此一些病菌、矿物质、有机物和无机化学品污染地下水时也会导致地表水被污染,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污染源包括农用化学剂、下水道的污水、污水即时处理系统、危险的固体垃圾填埋、储油罐、工业材料碎片和无处理的积蓄水。不可渗透的表层不仅会减少含水层的再补给,同时也因径流的增加导致水污染及洪水危害增加。大规模的使用地表水和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了河流流量的减少,更会加剧紧张的地表水使用之间的冲突。水资源利用问题需要更好的整合到整个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城市化增加了硬化地面,使得地表径流无法渗透,造成了暴雨引起的洪水和非点源的资源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出现当地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居民和企业开始进一步从公共环境中找寻能满足他们用水需求的方法——如在其他含水层钻井取水,从距离几百英里的大江大湖中调水,以及加大降水量。保护水资源、降低用水量是创造“新”水资源或者说可持续资源的一种方法。将处理过的废水重新排入为下一个城镇提供饮用水的河中是已经实行了多年的做法。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农业、园林景观灌溉;甚至还可以将废水通过净化达到饮用水标准,作为含水层的补给源或水资源供应。相似的策略也同样可以运用在暴雨水管理上。水资源管理首要策略是水资源保护。可以使用其他的策略,比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以及通过提倡精明增长和其他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以降低水资源需求量。传统的传统城市管理理念是将雨水迅速排走,考虑集中在在多短的时间将多大的降雨排走。对雨水的利用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将雨水视为城市负担而不是资源。基于水敏性城市理论的河道湿地公园建设将有力的保护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增加城市宜居性。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案例分析将城市中退化的河道改造成湿地公园,是城市河流恢复的重要趋势。在城市回收利用雨水、改善城市水质,保护水源栖息地,提供休闲娱乐休闲景观等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引导下。WSUD作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补充,通过不危害环境的方式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以及改善城市水体和生物栖息地,提供休闲空间,并带来诸多的经济社会效益。本章节从河道自然形态恢复、雨洪控制、河道复育、构建栖息地等角度,选择典型河道湿地公园,基于水敏性城市理论对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3.1河流自然形态的恢复——加冷河碧山公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其巧妙地利用水资源,兼顾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生态恢复、社区营建、环境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人与水通过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河流的认识和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心。3.1.1项目背景新加坡是全球城市高效、创新循环用水的典范。新加坡是个海岛城市,处于热带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约2400mm),但是有限,无法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又无天然的蓄水层。1960年代,城市膨胀和和人口增长导致城市面临旱涝灾害和水污染问题。为了缓解以上问题,新加披政府建造了包括加冷河碧山公园在内的诸多综合项目,减少水体污染和城市内涝。2006年起,新加坡政府推出活力,美丽,和清洁的水计划(ABC)。该项目优化了国家水体排放功能,为溪流、河流和湖泊提供清洁水源,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水敏城市设计方法(也被称为ABC)来管理可持续雨水。这一举措促成100多个项目实施,并计划到2030年完成20个项目,增加城市的亲水性。加冷河碧山公园是水敏城市重要项目。项目结合公园更新,重新对公园旁加冷河混凝土渠道设计,以容纳城市化不断增加的雨水径流。加冷河碧山公园平面图祥见(图3.1)。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加冷河碧山公园平面图(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此公园项目面积62公顷。公园遵循河流固有的动态过程被重新设计,考虑水位波动和宽度,为公园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机会。2.7km的加冷河从此告别了笔直僵硬的混凝土河道时代,恢复成3.2km的蜿蜒的自然河道。公园改造后和改造前对比如(图3.2)图3.2:加冷河改造前后对比(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2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2项目水敏性特点河道水规划研究与区域公园的景观规划、艺术实践相结合,解决河道生态循环与社区活动、景观构建之间的矛盾。引导城市水资源管理朝着更持续、多元的方向发展,为城市提供贡献价值。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就是综合雨水管理,同时将混凝土水渠恢复成自然河道。城市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需要土地满足建设的需求,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旱涝盛行,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安全。这个创新项目有效地对雨水进行净化回用,增加城市生态用水,使得依赖河流的动植物种群重新回归城市;它还能够为市民提供亲水空间,创造娱乐休闲场所。(1)借鉴洪泛平原概念加冷河碧山公园改造采用了洪泛平原概念,将渠化河道修复为自然生态的河道,河流洪泛区保护原始植被并建植人工群落,水陆交接岸线处理为自然缓坡栽植地被,河床采用生态驳岸加固。园区2.7km的笔直混凝土水渠恢复为长达3km自然河流。修复的自然式河道与人行桥另一侧还未修复的老旧的混凝土沟渠形成鲜明对比(图3.3)。图3.3:左侧新近修复的自然式河道与右侧老旧的混凝土沟渠形成鲜明对比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在旱季,河流在狭窄的卵石河床中流动,市民可游赏两岸湿地;在雨季,自行车道以下的洪泛平原区域被淹没,变成一块吸水海绵。生态修复后,宜人的河流景观和65公顷的开放绿色空间在城市中心区域重现。(2)增加水净化湿地系统现有的池塘被改造成。公园内有不同标高的池塘,利用这些池塘建造了一个5000m2的四个标高层次的生态水源净化系统。池塘栽种了各种可净化水体的湿地植物,净化城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市收集的雨水。雨水经处理后被输送到公园的水上娱乐场所再次使用(图3.5)。图3.5:生态净化群落示意图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3)建造生态护岸原有的河流混凝土河床被拆除,河岸的加固采用生态工法技术修复(图3.6)主要采用的生态工法有:复合生态驳岸(石笼+灌木)、生态驳岸(木材格网墙+深根性灌木)和活枝护岸。。图3.6: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复合生态驳岸(石笼+灌木)、生态驳岸(木材格网墙+深根性灌木)和活枝护岸)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该技术稳定河岸和防止水土流失,也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技术要点是:①在河道驳岸,纵横交错的将木桩固定成网状;②格网之间种植深根性灌木,稳固木格网结构。改造后大大减缓河流洪水流量,也减少洪水对下游冲刷。蜿蜒的河道、岸边增加了水与植被的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了河水的流速。公园建造中保留了原有30%的植被,被拆除混凝土河床的建造垃圾也得到充分利用,在滨河利用场地地形,用拆除的混凝土体快建造的观景平台(图3.7)。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7:利用河道破除的混凝土体块建造的观景平台图片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d6dd90101cg1t.html(4)提升社区参与度碧山公园位于新加坡城市中心。为了行洪安全的需求,将河道附近社区(约10栋住宅1000户住家)与加冷河生硬隔开。改造后碧山公园成为社区的后花园,大大提升了社区参与度。改造后的加冷河增加了观望台、滨水长廊、户外野餐区、儿童游乐区和水上游憩区,这些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吸引着居民休闲游憩(图3.8);新建绿道、人行桥为社区与加冷河公园建立了游览活动路径,让公众亲近水体更加安全和便捷,市民在这里可以得到亲水的环境,在水边公园嬉戏、运动、骑行、休憩及收获科普知识。为了保障河流安全,政府在公园采取监控措施。河道中布置监控器,一旦洪水水位上升超过150mm,监控就会预警,提醒游客撤离。公园吸引越来越越多的居民来此举办滨水活动、社区聚会和节庆活动。公园吸纳周边社区居民成为志愿者参与公园管理,自发自觉地维护公园公共环境。与周边学校共建河道生态宣传教育基地,将学生的课堂引至公园内,通过实地的感知、参与进行湿地保护方法的学习(图3.8)。社区参与公园管理既增加了社区和公园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也调动了群众的维护公园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构建新型邻里关系。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8:河道边的社区活动资料来源:新加坡公园局http://www.nparks.gov.sg3.2区域性雨洪控制的变革——布法罗河道(BuffaloBayou)布法罗河承担巨大的城市泄洪的压力,即便如此,布法罗河道散步道项目在综合考虑河道整治时将布法罗河道视为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将河道塑造具有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布法罗河道散步道项目案例作为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城市泄洪;河流生态廊道;休闲娱乐。3.2.1项目简介美国休斯敦市扩建过程中,布法罗河河道被多条公路桥所切断,生态环境的破坏、噪音和灰尘使得布法罗河被人们所遗忘。该项目毗邻休斯敦市中心,设计河道长1.9km,公园总面积9.3hm2。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如图3.9)。项目2006年完工。流经休斯敦地区的布法罗河道全长约85.3km,最终汇入墨西哥湾(GulfofMexico)。ASLA奖项评委在宣布获奖时候称赞:“布法罗河道休闲带是河道修复工程和河道基础设施工程相结合的典范”。景观改造后的布法罗河成为贯穿城市西南面的河流生态廊道。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9:布法罗河道整治项目平面图图片来源:SWA公司3.2.2项目水敏性特点(1)增强河道泄洪防涝布法罗河道是休斯敦市的泄洪河道。若遇极端强降雨,河道的水位2、3小时就可上涨10m以上。因此,规划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河道泄洪功能,在不应影响河道泄洪的能力的前提下,将原本坡度为2:1的河岸被平整为3:1的坡度。坡度的改变增加了蓄洪能力,缓坡也便于植物生长,同时增强了游人的亲水性,河流上方的马路上的行人更容易观赏到河流美景。为了适应雨旱季水位的变化,河道两侧栽种的植物均为耐洪涝的;厚重的混凝土座椅墙以及以粗的镀锌钢为材料的扶手具有坚固耐用,耐洪水冲刷等特点。尤其是高架桥下等局部区域,设计师在河岸两侧使用了填充碎石的生态格网结构(gabion),防治洪水的冲刷。(2)构建生物栖息地布法罗河岸将原坡度减缓设置多处台地,增加了河道的截面积。使人活动的空间和生物栖息空间、河道两侧的植物配置不仅创造了软质护岸,同时在生态修复上起到的巨大作用(图3.10)。植物的繁盛使得布法罗河道再次成为鸭、鹭、龟、鱼等动物的栖息地,也使得布法罗河道成为当地居民乐于游览的地区,这条高架桥下河流空间得以重获生机。植物配置的主要做法:①保留场地中已有的较大规格的树种;②去掉蔓延两岸的入侵植物,如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双花草(Dichanthiumannulatum)、日本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忍冬(Lonicerajaponica)等;③栽种耐水湿乡土树种;④选择深根性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图3.10布法罗河岸坡道改变来源:SWA公司提供(3)连接社区激活城市设计另外一个激活点是通过横向和竖向的交通将社区与公园连起来。(a)竖向交通。通过减缓坡道和增设多个台层的使得城市与滨河产生互动。改造前布法罗河道常水位标高比市中心的道路标高低约9m,布法罗河道像是无法亲近的孤岛。设计采用减缓坡道使河道更容易被观赏,增设多层台阶,入口处设有识别性强的入口,使得布法罗河道散步道与休斯敦城市中心建立了良好视觉与交通上的通廊。(b)横向交通。通过无障碍设计的自行车道、散步道的贯穿增强整个公园的“连通”。高架公路上穿河道,高架桥的混凝土柱廊之间的空间被用来随坡就势的建造无障碍的自行车通道和人行步道。在桥下可见光之处都人性化的栽植了遮荫乔木,使得人们在盛夏可以步行或骑行于凉爽林荫之中。成为城市里一处具有吸引力的人性化滨水空间。3.3城市内河河道恢复——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景观复育清溪川历经城市发展遭遇填埋,又重新开挖,使其重见天日。今日清川溪成为城市河流恢复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城市内部干净的河道的能提升城市整体价值。清川溪案例作为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值得借鉴之处在于:恢复内河自然再生能力的生态系统,使得河水重新流动起来,且变得干净;创建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利用城市河流构建城市绿化-文化中心地位,连接周边古迹联系和商业文化设施;恢复河流两岸自23然生态,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商业环境。2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1项目简介图3.11布法罗河区位来源:SWA公司提供韩国首尔的清溪川见证了500年朝鲜王国发展史。因其河道脏乱以及城市交通需求量大增曾一度被填埋,2003年清川溪再被开挖,历经数年,重新修复。清溪川在朝鲜王朝时代名为“开川”,日伪时期被称为“清溪川”。清溪川其实是600多年前朝鲜国王为排除首尔山洪积水而开挖的一条人工河道,几百年间深刻的影响了首尔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清溪川的两岸渐渐形成了各种民间文化聚集地,如正月十五灯节。1940年代开始,清川溪就不断遭遇被填埋的厄运。2003年,首尔市政府为了首尔整体环境和城市吸引力的提升而下决心重新修复清溪川,此次河道及周边环境修复工程造价3.6亿美元,包括拆除工程、滨河休闲生态景观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等,整个工程2005年完工。3.3.2项目水敏性特点(1)提升城市河道亲水性提升城市河道亲水性是清溪川恢复的重要理念。清溪川河道设计为复式断面,高程是河道设计最高水位。整个断面一般划割为2-3层阶梯。最下一层为供人活动的亲水空2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中层台地是河道护岸,上层车道通行空间。在堤底行走,远离城市喧嚣。脚下水声淙淙,溪水清澈见底鱼儿触手可及;隧道跌水直接从半空中跌入水中如同置身水帘洞;头上霓虹闪烁,非常具有趣味性中。(2)交通疏导拆除高架桥的举动增加了城市交通压力。因此,相应的交通疏导及限制措施出台,政府积极鼓励市民通过公交出行,并修建了其他穿越城市中心的道路,弥补现有道路的不足。(3)水体补给在清溪川两岸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对以往直接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进行净化处理。通过三种方式为清川溪提供水源:通过江水补给(主要方式);通过处理后雨水、地下水补给;通过处理后中水补给(仅供应急条件)。三类补充水源均可达到本国水质二级标准要求。(4)水质、生态改善健康的河流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土壤、以及水动力净化水体,使河流处于健康状态。清溪川恢复了深潭、浅滩和湿地等。清溪川的河床是由南瓜石、河卵石、大粒沙构成。经过这样的改造后,清川溪的自净能力强,水生动植物大幅增加,验证了清溪川水质改善的成功。建成后的清溪川,利于浅滩、沼泽地和池塘等栖息地,吸引生物栖居。河道的物种迅速上升,构建成为新的生态系统。图3.12清溪川生物栖息空间植物与鸟类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整理编排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河流防洪清溪川夏季洪水泛滥,其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的洪水。根据周边条件不同。将整个河段治理的横断面分为三个标准面。(a)清溪川上游河道较为完整,河道边坡呈45度,河床底宽20.83米,但边坡较陡常水位下,河岸内测有一定的亲水空间。(b)河道两侧建筑已经建成,河道用地有限,要考虑人的亲水空间设置还要考虑城市的车行交通。河床底宽11.74米.边坡小于45。此段尝试将车道作为河道一部分,路架在河道两侧,城市管网在河道和架空道路之间。(c)河道洪范区较宽阔的一段,河道两侧也要考虑预留双向车道,此段游客较少,设计考虑的亲水空间也相对较小。为了泄洪的目标河道规整。车行道位于河道两侧台地上,二层台地下设市政管线走廊。3.4本章小结从这些案例可以分析得知,雨洪管理研究发展较为前沿的国家,不仅是水量的控制而且是水量水质共同关注,并追求水规划研究与区域河道公园、景观规划、艺术实践相结合。城市河道公园也从周边场地排污、水质净化、河流栖息地的构建、社区休闲活动、旅游经济增长等功能进行综合多目标考虑。我国正在建设的河道修复项目中依旧有采用渠化处理的河道。以单一的泄洪为目的,这对城市水资源其实是极大地的浪费。如果我们从设计开始,在河道的项目上就应关注到城市河道防洪、河道自净提升水质、生物栖息地建设、亲水活动空间等作用。将这些方面结合到河道的修复建设工程中,将会给河道周边社区带来多方面的价值。将水规划研究与区域河道公园、景观规划、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途径,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4.1景观策略一:洪水控制与河道用水保障4.1.1洪水控制策略洪水控制原则是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最基本原则,是一切河道规划的前提。河道不能仅仅作为成为城市的排水渠为河流提供路径,应该具有一定的河道的过流面积能保持河道自身的净水蓄水功能。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需要考虑的要素有:保持河道通畅外、设置防洪堤、要合理保护和开发河道洪泛区域、尽量增加河道的蓄洪量,这样可以应对和缓解洪水过境的压力,缓解对沿途河道生态的破坏,缓解对城市的影响。(1)保持河道通畅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而占用河道,为了获得方便的施工、便利的交通而填埋河道;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垃圾直接倾入河道。河道天然的滞流、过滤、减少径流量、补给地下水等的功能逐渐丧失,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使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影响。河道防洪是河道景观规划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河道防洪法律与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二十二条已规定:“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24高秆作物”。(2)保留河道洪泛平原,建设洪泛区湿地(a)洪泛平原的概念洪泛平原又可称为洪泛区,是历史上洪水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通常包含河道在内的两侧滩地。洪泛平原是河道进行自身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环节,当洪水泛滥时,它能够接纳过量的水流,洪泛区成因是由于河流在河道的谷底侧向漂移的关系。洪泛平原由于易受洪水淹没,因此常可有洪水过境带来泥沙、岩石、湿地生态系统、漫滩沼泽和阶地都是里常见的景象。世界各国河道的中下游都有较为宽阔的洪泛平原,我国洪泛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的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分之一,这块辽阔的土地具有行洪、蓄洪、滞洪的功能。合理的对洪泛区进行管理和利用将会减少河道洪水带来的灾害。(b)洪泛区湿地的概念洪泛区湿地是河道受季节性水文的影响,漫出主河道或人工干预在主河道两侧蓄洪而形成的一种环境,是河道水系统中不可缺失的有机组成部分。(图4.1)展示了安康黄洋河及西安浐河的洪泛区湿地。洪范区包括季节性集水区和常年性集水区,其湿地的面积随着洪水的周期性作用而变化。(a)安康黄洋河洪泛区湿地(b)西安浐河洪泛区湿地图4.1黄洋河及浐河洪泛区湿地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c)洪泛区湿地的功能洪泛区湿地是河道调节流域整体控制能力、保持流域内生态的关键。它具有湿地的基础功能并蓄洪滞洪的能力。洪泛区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周期性洪水来保障其功能与结构。湿地蓄积的洪水既可以通过蒸发可以增加区域空气湿度调节气温,又可以在河道枯水期可以回补河道用水,还可以保持湿地水量,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中游平原也属于典型的洪泛区湿地(见图4.2),有很宽广的洪泛平原。既可在汛期发挥蓄洪作用,同时又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功能,提供户外的生态教育。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美国密西西比河的中游平原洪泛区湿地图片来源:来自网络http://people.com.cn/BIG5/huanbao/1072/2932227.html(d)洪泛平原在河道景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洪泛平原是河道与陆地的过渡带,在丰水期满足河道行洪需求,同时在枯水期满足河道景观需要。在水位较低时,河滩地可以保有一定的水量,维持多样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洪泛平原的修复结合景观的布局与设施的构建,以安全为前提,考虑人们的亲水性,将人的活动面和建筑布置在5-10年洪水位以上,并且选用环保材料,可考虑可移动构筑物以抵御灾害来袭。建设自然景观优美,亲水设施足够的生态河道,以利于营造良好的河流景观。洪泛平原应构建群落性植被,树种生态习性应耐水湿或适合水中栽植。还应考虑土壤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植物空间营造等因素,(图2-11)是美国南部地区典型河漫滩植被分布图,显示了洪泛区植被分布规律与多样的植被种类。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3美国南部地区河漫滩区域典型的植被分布图片来源:作者改绘4.1.2河道用水保障河道根据场地和环境的特性,水资源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水资源保障,一般比较常用的方法如外调引水(水库、湖水、河流),地表水空间调配(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净化等),地下水输配(泵取地下水)。祥见(图4.4)。图4.4河流补给水来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雨水收集与补给湿地公园重要水源补给来自天然降水,这种补给量因气候差异而不同。雨水的收集利用根据其过程可分为:汇聚、输送、过滤渗透、储存和直接利用五部分。汇聚主要汇集建筑屋面、硬质铺装、以及软质地面的雨水径流,利用城市花坛、绿地、公园具有的蓄滞水功能,一部分补充地下水源,另一部分过量雨水收集通过人工湿地净化排入河流水体。建设软质透水地面促进雨水就地净化与下渗,包括源头(下垫面)、25中途(管网)和末端(水域)污染控制与径流削减的多层次措施。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城市建设导致雨水径流增加,引起城市内涝和河流爆发洪水(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改绘)图4.5:透水性铺装下渗雨水,涵养地下水源(图片来源:网络,作者改绘)(2)中水利用与补给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可以作为稳定的可持续的水资源加以利用,这也是缓解当下城市环境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对于减轻环境的污染和改善生态的环境也同样有益。将污水处理成中水用作景观用水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中水利用和外调引水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而且,对于污水的再生利用也有助于缓解我国的生态缺水问题,有26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在一些水敏性城市,如欧美、日本、新加坡的大型城市中对于中水利用率较高,且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美国最早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并将处理后再生水作为景观用水,之后十年,美国再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水用于景观的水量持续增加。日本1962年开始中水回用的实践,处理后的水再用于城市给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及卫生杂用;以色列也是中水利用典范国家,上世纪80年代全国就已有200多个市政回用工程,处理后的中水用于补充农业、工业和日常用水。国家建立了地下水库用于总水资源统一调配。国外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经处理后的再生水被广泛用于市政中水景观。在进行污水处理时需严格监控把污水处理27质量,清除物质清除保证了再生水的质量。再生水用于农田灌溉时,由于灌溉水直接接触的是种植土壤和作物根细,因此对水中的病毒、细菌含量要求不严格。但要控制盐分及重金属超标影响土壤。而绿化、景观、市政用水在人生活周边,因此除了要控制再生水的色度、浊度、气味,也要控制细菌和病毒的指标。若再生水回用过程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则需控制水中磷氮含量。采用中水系统后,一个城市社区可节省约35%-50%生活用水量,同时减少污水排放量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这对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效益。但现在国内,中水回用的问题主要是大多是小单元结构,以单一社区或建筑为单元结构,水源不稳定、回用规模小,设施利用率低,建设成本偏高。虽然有些地区在一定规模上已建立并运营了的中水公司,但限于工程建设问题、管理制度问题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北方许多城市,虽有中水利用的概念,但因中水管网不联通,运输成本大、监管缺位等原因,无法实现真正的中水利用工程。(3)其它补给方式河流的其它补给方式还有附近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等补给形式。地下水补给是最稳定最普遍的一种。地下水补给一般在河流的枯水期,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15-30%。4.2景观策略二:综合处理保证河流水质4.2.1净化流域雨水,控制面源污染在点源污染被控制后,河流最大的面源污染来源之一——雨水。初期的雨水径流的污染要远大于污水处理厂废水中所含的污染量。地表雨水携带重金属、碳氢化合物、废弃物及其他污染物,未经过任何处理排向地下管网系统,再就近排入河流与湖泊等水体。1977年,希科尔(Hickok)等人在美国环境保护署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有关人工湿地有效处理雨水径流的论文,阐述了明尼苏达州利用水生植物降低城市雨水径流排放到湖泊的污染负荷量的有效作用。当今,将雨水回收引入人工湿地净化已经成为成熟的技术。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且河道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本身的生物过程和景观功能还可为周边社区带来颇具吸引力的教育基地和休闲场所。“雨水花园”、“生物低洼地”等技术已经成功的被实践,并经过时间见证其去除雨水径流所携带污染物的特殊功效。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对暴雨水的净化管理已经被广泛采用。俄勒冈州格雷舍姆市(Gresham)在沿巴特勒(Butler)河及宾福德(Binford)湖周边建立一个集净化水质、恢复生物栖息地、娱乐教育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绿色通道的总体规划(图4-5)。规划建设项目目标是处理0.5-2英尺范围的全部暴雨径流,旨在建设能为暴雨管理提供处理措施的同时为城市提供景观娱乐场所的一处滨河绿道。项目中包含了一组生物过滤洼地、通过水生植物的配置用以截流和过滤流经的暴雨径流,木质的栈道供散步、游憩。另一较大面积人工湿地用来过滤杂质及污染,并提供生物栖息场所。净化后的雨水进入水塘进行储存。因此,构建人工湿地可以削减、净化流域雨水并控制面源污染,雨水不仅可以采用湿地技术净化处理,湿地系统本身的生物栖息功能和景观参与功能还能为社区带来具有景观性的休闲场所和教育基地。湿地的净化过程可以结合景观设计为具有艺术特色及观赏效果的处理系统。净化流域雨水的湿地植被应选择同时具有耐水湿和耐旱能力的湿地植物。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5宾福德(Binford)湖平面图片来源:《湿地与景观》作者改绘4.2.2建设附属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中水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可提高出水质量。并且人工湿地可以蓄存一定水量、去除水中污染、投资小工艺简单、维护费用低等。依托河道湿地公园建立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排出中水的设计手法已日渐成熟。中水处理方法较多,采用人工湿地对中水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是成本较小的方法选28择。湿地结合其形态差异分为表面流、水平潜流及垂直流。三种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类型比较如(表4.4)所示。表4-4、三种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类型比较3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湿地处理类型水体流动处理污水类型水力负荷处理效果适生植物表面流湿地表面漫流处理只经过简单较低高于天然湿地适合生长的植沉淀的污水处理系统物类型多样水平潜流湿地基质下水平流动去除BOD5、较高高于表面流湿挺水植物CODCr、SS和重地处理系统金属的效果较好垂直流湿地表面向基质底部要用于处理氨氮较高高于表面流湿挺水植物纵向流动含量高的污水地处理系统29中水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营养盐、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细菌五类。通过植物—土壤结构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有:(1)吸附固定作用:利用根系和泥土将水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毒害物吸收、附着,控制其扩散;(2)介质作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可提供氧,促进微生物分解水中各种污染物质,促进介质的水力传输;(3)景观作用:植物—土壤结构本身就具有自然的美学本质。水生植被软化了水陆交界、提供了季相变化、美化改善自然景观;(4)经济价值:收获可利用的植被植株,作为产品二次开发。在表流湿地的设计中,对于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就可被理解为氧化阶段和充分接触阶段,关键是水体与植物及土壤的充分接触保证持续稳定的曝氧。4.2.3建设湿地公园处理净化河道内水体通过湿地公园,在公园功能基础上融入湿地处理河道水体的功能,国内外都已有成熟有效的做法。如:美国奥兰多湿地公园和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就是典型的案例。美国奥兰多湿地公园该湿地公园位于佛罗里达奥兰多市区,建设有完美的湿地处理系统,将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充分的体现了湿地的功能。公园占地面积为480多公顷,拥有大面积湿地景观,湿地处理系统通过管网进入湿地分水闸,再流入各种各样的栖息地,最终通过湿地系统排水管网进入圣约翰河,完成水质净化过程。公园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吸引着超过220种不同的鸟、植物和野生动物。湿地公园立之后,恢复了80多公顷原有退化湿地,并成为学生室外自然环境教育的课堂、研究者3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习的科研基地。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建立了一生态河道,整个河道公园建立“深水—浅水—滨水—陆域”立体分层生态景观格局,构建水生态修复与保护、防洪、雨水利用、水质净化与滨水生态景观构建一体化技术体系。将黄浦江的劣五类水在潮水涨落间无动力的自然渗透到内河,通过内河河道湿地沉淀、曝气加氧、植物微生物净化,每天为世博公园持续提供2400m³的三类生态活水量,用以世博园场地的灌溉、冲洗、水池景观等。由国内外相关案例可知,湿地公园本身是人们乐于亲近的生态场所,建设湿地公园处理净化河道内水体是可行并成熟的设计策略。4.3景观策略三: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4.3.1恢复自然河堤自然河堤确保一定防洪能力的前提下采用的生态护岸的形式,护岸是水陆单元之间的景观交界面,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廊道、过滤和生物栖息地等功能。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综合考虑防洪要求和景观生态要求,保护堤防与岸线的安全的同时兼顾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自然河堤按照所用主要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五类:抛石护岸、多孔构件护岸、石笼护岸、活枝护岸、水生植物与其他护岸材料组合等,详见(表4-5)几种主要的生态护岸的类型对比。表4.5几种主要生态护岸的类型护岸形式护岸方式常用位置护岸形式图式抛石护岸在主河道边坡抛置块石,缓坡河岸,水流不刚性护岸具有可变型性随河流流急之处动可自行调整。减小水流冲刷侵蚀。带孔构件混凝土预制件,中间预留周边限制条件多、刚性护岸护岸孔洞适合动植物生存坡岸角度较大的情况4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石笼护岸用金属丝网丝笼作骨架,流速大的河道断刚性护岸块石为填充料,排放成阶面(抛石护岸地形式或墙体的一种)活枝护岸植物枝干在河岸纵横固适用于各种坡度,柔性护岸定织成网状,形成生态护流速缓,驳岸高差岸不大的环境水生植物石笼、块石间栽植深根性坡度较缓复合型护与其他护地被、编织袋作为种植植岸岸材料组床、混凝土材料中预留植合物生长孔洞等方式。4.3.2重建生物栖息地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地规划保护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极大程度上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栖息地的英文为habitat,1917年由美国生态学家格林内尔(J.Grinnell)提出的,被广泛认可的“栖息地”概念,是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ugeneP.odum)提出的:生物30赖以生存之地,也可作为群落栖息之地,包括其它生物及非生物的环境。河道湿地公园栖息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类型,为野生生物提供生存的环境资源。同时,野生生物也构成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在河道湿地公园开放空间中建设雨水或污水处理型人工湿地,既可为野生生物提供生存所需,同时也可增加洪泛区空间价值。在规划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河道湿地公园已有植物群落的保护与新群落的配置需兼顾植物物种与季相变化,以提高栖息地对目标动物的吸引力。(1)栖息地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可分为:(a)洪泛区林地栖息地有植被基础的洪泛区上将耐水湿的乔木、灌木群落栽植形成林地景观,可选用杨柳科豆科等树种,作为鸟类、禽类以及昆虫类筑巢、觅食、繁衍的场所。(b)洪泛区湿地草滩栖息地主要由水岸边浅滩水溪构成,种植矮草甸植物形成草地湿地景观,可供雁科、鸭科以及蜻蜓、豆娘等昆虫提供了筑巢材料和活动场所。4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河岸栖息地河岸线是难得的连续线性的栖息地场所。自然生态河岸主要由砾石、卵石、沙石及绿植组成,为利于野生动物的活动,应建造坡度小于10:1的坡面。使河岸成为连续的栖息廊道。(d)水域栖息地水域集中的区域,该类型栖息地是为游禽、鸥科类游禽以及两栖动物、鱼类觅食、栖息和活动的场所。(e)生态岛屿栖息地2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河道或湿地建议中心建若干生态小岛,一般来说对大于2hm的面积,建议设计一个以上的小岛。以供鸟类、游禽、昆虫等生存。(2)栖息地设计要点包括:(a)以场地的特质为基础,遵循场地自然的生态过程,借助日照、土壤、水分、植被等生存条件,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运用生态技术为生物营建具有完善生态系统的生境场所;(b)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自然生境,使物种得以延续。保持城市湿地公园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联系,为生态系统构建安全连续的自然生物廊道。建立湿地各级别保护区;(c)河道湿地公园栖息地需要多专业介入,在构建稳定生存基础环境的同时,根据地域背景、场地特色建造具有风貌独特性的栖息场所;(d)河道湿地公园的栖息地规划需要控制开发力度与控制游人量,降低外界因素对栖息场所内生物的影响;(e)社区参与,开展低影响的生态旅游活动,呼吁周边社区人们在参与公园活动的同时,可参与到管理维护、策划运营、宣传科普等方面的事务。4.4景观策略四: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滕尼斯是德国社会学家,1887年他首先在社会学层面提出社区的概念。“社”指集体组织,“区”指区域范围,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具有某种共同利益方面的群体互相活动、交往、影响,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及价值标准所形成的集体组织。根据《社会学概论》的理论: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单元,由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任何地方,只要具备这五个条件就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4.4.1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的关系4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河道湿地公园的社区是公园服务半径内生活的所有居民组成一个集体,在湿地公园开展活动、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全社区共同参与促进社区活力和经济发展,社区在自身良性的发展的时也满足了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游憩需求。在社区环境下构建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空间有三方面目的:(1)与社区的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相结合,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措施,将雨水、中水等资源作为可利用水资源,实现雨洪管理、中水利用的水安全居住环境。这些水资源在社区内可以滞留调蓄和循环利用,构建了WSUD水循环,社区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2)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低碳乐活的模式改善人们工作生活环境,塑造可观、可触、可感、具有景观价值的空间环境,把自然生态最大限度的还给社区。(3)为社区营造适合户外活动的交流空间,促进邻里交往,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总体来说,社区内河建设湿地公园可以在基础设施、水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提升社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品质,社区经济的良性的发展也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可进行反哺。4.4.2社区参与管理河道湿地公园的模式社区除了享有河道湿地公园的使用,也可参与到湿地公园的管理,公园旅游产品的定位和策划开发须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根本。要将社区群众有组织的纳入河道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之中。西澳州哈维河的社区参与模式是:由当地湿地公园主管部门和社区共同建立管理委员会,在建成后参与维护和管理,制定发展策略及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社区使用者的利益。通过社区内河河道湿地公园的定位、策划和开发来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社区就业者提供机会,从而使社区成为开展公园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4.4.3建立保护开发模式将自然保护界的“三区”概念(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引申沿用到河道湿地公园,在河道湿地公园规划阶段就须提出“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建设区”的模式,对河道湿地公园功能和结构进行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界定“三区”边界的若干原则。《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主要自然保护著作》等书中均对自然保护界的三区的功4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能有所界定(表4.2“自然保护界的三区”以及河道湿地公园“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建设区”功能)。表4.2“自然保护界的三区”以及河道湿地公园“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建设区”功能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中国自进行绝对保护;禁止群众不作为旅游开发地,允许有生物引种、适居,可参观宣然保护纲通行和开展旅游活动;一组织的科研教学传,适度组织活动。要》般也不允许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自尽量不受人为干扰;可用可用于试验性或生产性研主要用于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然保护著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研究,如植物演替和合理采伐物资源;可经营部分短期能作》究和环境的监测场所,但更新试验,群落多层多种经有收益的农林牧生产;具有只限于观察和监测。可划营,野生经济作物栽培及野示范性的建立人工生态系出一定地段作教学参观。生经济动物繁殖饲养。统。河道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可进行科学活动、在河道湿公园然资源与景观,禁止进入,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资地公园内适度开发经营活不考虑游览路经,只可作源保护性科学活动,景观恢动、注重生态恢复工程。为科学研究区域。复性生态工程;有限度地进行观赏旅游和其他活动。4.4.4整合社会交往与环境教育空间湿地公园除了拥有开阔的水面和多变的临水空间,自然地貌丰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2005年试运行版中对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区有以下要求:一般应包括核心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活动游览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功能区。体现湿地公园的科学研究、教育普及、宣传试点和观光游览功能。湿地参与者可以在公园体验中学习和了解湿地知识,通过各项活动的交流与引导,培养保护湿地的意识。因此公园的场所功能结合场地的特质,将封闭的湿地保育、核心保护区空间,半开放的湿地展示、缓冲区空间及开放场地空间,分别注入有视觉吸引力的景观,使游览路经有度的渗透到每个空间。湿地公园规划可以通过场地的构建影响人们活动的类型,要创造富于活力的空间首先要基于人的交往习惯,尊重人的交往需求,创造好的空间品质,从而刺激潜在的可能性。在空间的构建支撑着交往活动的同时交往活动激活着户外空间。规划中交往空间的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建应具有通行、驻足、观看、聆听和交谈的功能,并且场地的尺度感和吸引力是人们是否能进行交往的关键。在湿地公园构建过程中,依据场地的功能、尺度往往会构建安全的亲水平台、活动广场、尺度宜人的设施、绿地内部节点,并通过多样的亲水步道,栈道等路径贯穿的各停驻空间,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4.5景观策略五: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济城市内河开发对对城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城市的经济和文化有促进作用,Cordell等认为城市河流休闲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已经展现了积极的影响,能够提供一种对环31境友好的方式推动不景气的都市经济的发展。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圣安东尼奥河,以蜿蜒的姿态穿城而过,和其他河流汇聚,一起流入墨西哥湾。1921年,圣安东尼奥河发生了一次“洪水”,有50余人在此次洪水中丧生。为此,圣安东尼奥市政府下定决心修水坝改河道,将这条河建成一个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集抗洪,商业,旅游,餐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带动圣安东尼奥经济发展的引擎。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是印证朝鲜王国500年间发展历史的河流,位于韩国首尔市中心,是贯穿首尔南北、曾经河床被污泥和垃圾所覆盖,河岸上临时搭建的木棚既脏乱又排放着污水,严重污染了的河道。居民对这条市中心恶臭的污河苦不堪言,城市形象受损。在早期改造中河道一度被整体覆盖于地下,将河道改建成柏油路面,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在2003年,这条沉睡的又被重新整治,恢复河道原有的生命力。这条汇聚了艺术与文化的商业街也随着河道一起绽放姿采,至今已超过1亿7千万游客在此观光、购物和游玩。中国武汉的楚河汉街也达到同样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在“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的背景下,汉街这项生态城市中最长的商业街将映水而生。长2.2公里的楚河,东32西连通东湖和沙湖,是武汉“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通过水网的连通,改善河流湖泊水质,这是生态且快捷的方式,楚河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一期项目重要内容。生态修复时项目的立足点,旅游、商业是项目的活力点,项目还包含办公、居住等功能。楚河生态项目为楚河汉街构建了良好的生态背景,提升了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富于区域文化景观以吸引游客。楚河的南岸是汉街。聚集了200多家商店、餐厅、文化娱乐场所。2011年9月30日的楚河汉街正式开街,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们来到武汉,其必经路线图,除了黄鹤楼东湖,一定有楚河汉街,开街后的首个“十一黄金4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楚河汉街单周人流量200万,如今,楚河汉街日均接待游客6万人,成为市民新的购物欲游玩中心。这里不仅是小商业圈,更是城市历史文脉和生态景观工程的典范,社会经济综合效应相当显著。图4-3楚河汉街项目区位示意图图片来源:google地图,作者改绘城市内河旅游的发展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深远。其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居民的空间认知、游客的文化认同、基础设施的建设、税赋的增减等。4.6本章小结本章在第二章理论分析与第三章案例总结、调研的基础上,从水敏性角度针对构建河道湿地公园景观提出河道洪水控制与用水保障、综合处理改善河流水质、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社区经济等五项规划策略。在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中,城市河道防洪仍然重中之重。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案例结合各自的基地条件给出最佳做法。如,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公园面积大,有足够的空间恢复河流原有的洪泛平原;美国休斯顿布法罗因洪水来势迅猛,公园面积狭窄,无4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实现洪泛的平原的做法,设计师则采用改缓两侧护坡,使得河道蓄洪能力增强,同时改善亲水性和提升河道景观效果。在用水保障上,收集的雨水和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已经成了非常可持续的水补给来源。利用人工湿地处理中水和雨水,以及净化河道现有水体这一措施也被广泛应用。另外,打破混凝土的硬化河堤,用生态工程的做法,在防护河堤的同时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于庇护的场所也成为非常成熟与常用的做法。这些生态优先的做法极大的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在社会和经济层面,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城市河道景观已经成为带动社区和经济发展有力的媒介。景观师在河道恢复策略上,防洪、生态、社区与经济发展三方面的结合才能推进河流湿地公园建设。4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的实践5.1寺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5.1.1项目区位分析及建设背景寺河水库位于荥阳市区东南16公里贾峪镇寺河村西南部洞林湖景区。距郑州市区20公里。洞林湖·新田城占地7平方公里,位于郑州市西南,郑州和荥阳老城区之间的“郑西新城”。项目北距陇海西路约4公里,东距郑少洛高速和绕城高速互通2公里,交通便捷。区域内洞林湖(又名寺河),位于洞林湖·新田城的腹心位置(图5.1)。图5.1洞林湖新田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提供(1)国家建设背景2015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水污染防治目标: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全国的水环境质量需要得到阶段性的改善,较大幅度减少污染严重水4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包括淮河在内的7大河流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三类)。(2)流域建设背景表5-1年度投资建设目标预计结果郑州近年2006-202033亿对于城市周边12条河流、12生态水系建成后全市水面面城市河流座水库、3个湖泊(龙子湖、积将由现在的11.4平方公整治工作龙湖、两流湖)1010平方公里增加到33.5平方公里,人里水域进行生态整治均水面面积将由现在的3.9平方米增加到6.8平方米2006-201314.44亿治理河道总长度108公里(3)社区建设背景新田城构建了功能齐全、多元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寺河作为社区内河是多元复合概念的生态组成部分,是社区核心生态建设区,文化的承载区,旅游开发的核心,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寺河的建设对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都有重要影响。5.1.2项目现状研究本次研究范围内的寺河全长2400m,西接洞林湖,东至郑州绕城高速孔河大桥,范围内全长2400m,规划面积为228736m2(图5.2)。图5.2项目设计范围图5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片来源:google地图,作者改绘(1)寺河的自然条件寺河所处地区荥阳市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荥阳市属自然条件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08.2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夏季多雨,汛期7~9月三个月占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少雨雪;年际间变化较大。风向、属中纬度东亚季风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风向多偏北;夏季多吹偏南风。春风力秋两季是风向多变,以偏北风居多。全市多年平均风速2.8-3.4米/秒。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4左右,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26—27度,以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温度-19.7。平均无霜期206-234天,平均霜期为131-159天,初霜日期多在10月30日到11月8日。日照年平均日照率为52%,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300-2352.2小时。地质寺河位于黄土丘陵区,坝址区具河岩地貌特征,岸坡为黄土状粉质壤土,属中等压缩性中硬土,具有中等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湿陷性黄土、土塬上遍布冲积沟的地貌。(2)周边现状用地分析寺河以北用地包含村庄、农田、学校、新建洞林湖新田城社区及洞林寺。洞林寺距离寺河约500米,与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登封少林寺合称中原四大寺院,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寺河以南为农田、洞林寺新村(图5.3)。图5.3寺河周边现状分析5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片来源:高德卫星地图改绘(a)现状竖向分析:设计范围内场地现状高程最高点172.31m和最低点148.58m相差23.73m。高差主要因为周边建设的影响和水位的降低河道两侧形成了陡坡与陡坎,河道流向由西向东,地形落差小,有利于降低径流速度,蓄积水量。(b)现状水系分析:寺河水库系淮河流域贾鲁河支流。贾鲁河源头位于新密市北部的山区,西支贾峪河经荥阳市上湾水库、寺河水库、流入常庄水库,贾鲁河东西两支流在赵坡村汇流后最终至周口市汇入颍河。由《淮河水系污染联防水质简报》2014年第二期报道可知:贾鲁河闸(上)断面本季度检测6次,水质符合Ⅳ类水标准一次、符合Ⅴ类水标准2次、劣Ⅴ类水3次。污染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其检测结果分别在4.0-12.4mg/l、4.6-11.9mg/l和1.0-3.2mg/l之间,其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最大值分别超标1.0倍和2.2倍。3寺河河道长度10.0km,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43km2,库容总量为314.5m,属综合型小型水库,以防洪为主,兼顾水产养殖等。水库大坝始建于1974年10月,建成于1975年10月,2011年结合水库现状对溢洪道及坝坡进行了优化改造。但这样,虽保证了洞林湖范围水库的水量,但坝体西侧寺河水近年接近干涸、受到污染(图5.4)。并且因为洞林湖的水补给不足,坝体西侧的湖水也在不断减少。(a)大坝西侧现状1(b)大坝西侧现状2(c)大坝东侧现状图5.4坝东和坝西现状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由于没有其他主要水源的补给,河道水量明显受到季节性涸降水量的影响,在7~9月雨季,河道中能保持河水流动,其它月份若没有降雨,河道就会水量减少近于干涸,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严重危害着寺河生态系统稳定性。由于缺乏管理,一些建筑和道路直接建在河道上,造成河流断面不断萎缩。生态环境薄弱。周边鱼塘的污水直接排放进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图5.5)。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5鱼塘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水体富营养化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湿地公园项目西接洞林湖,上游有一条小水沟,来源于洞林湖新田城郭岗新村污水处理厂。根据现场的了解,郭岗污水处理厂污水的处理规模达450m³/d,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便会通过水管直接流向洞林湖(图5.6)。(a)郭岗污水处理现场(b)污水排放管(c)污水沿白色路径排放水库图5.6坝东和坝西现状照片图片来源:作者自摄(c)现状生态环境、植被分析寺河生态环境薄弱,遭破坏后恢复难度大,开发建设之前,松鼠,野鸡鸭等小动物以及次生林带保持良好,现在河道内农作物的种植,建筑垃圾堆放,次生林遭到破坏(图5.7),恢复难度较大。a枯水期河道和次生林b河滩地违章的围墙c耕地占用河滩地图5.7河道内农作物的种植,建筑垃圾堆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5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基础设施建设分析洞林湖.新田城没有任何市政设施(市政道路,给水,排水),随着规模的扩大,生活中水的排放由于没有接到市政管网,对周边生态破坏极大,也是本次寺河项目的初衷之一。5.1.3项目规划设计定位、目标及设计原则寺河湿地方案是针对郑州新田城的特定区位、环境、资源状况提出的“无动力复合型景观生态人工湿地”的综合性策略,从而使寺河恢复活力,将寺河人工湿地公园建成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湿地公园。项目试图建立这样一座新型人工湿地公园:整合各种可利用的水资源,把水资源管理转向更加复杂和灵活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发挥自然的生态功能,解决一座新城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循环自建的矛盾。围绕着水资源整合模式的目标造就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使之成为郑州地区一个区域性目的地。在寺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整个工作中联合水工、水域生态景观、给排水、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及专业人士进行了跨学科的合作(表5-2:基于多学科合作讨论确定的规划设计建议),就寺河湿地水环境系统实施中的水利安全、再生水利用、输配调蓄、景观应用、水量循环与水质保障为主要议题进行论证并提出决策。项目中多学科多专业合作贯穿始终。表5-2:基于多学科合作讨论确定的规划设计建议讨论方向规划设计建议议题1:1)以安全为目的,确定防洪标准;自然河道与防洪的2)以稳定生态位目的,对主河道做防渗处理;矛盾及解决之道3)确定是否有拦截地下潜流的可能;4)建议设置提升泵,将下游水循环净化、利用;5)优化水面形态,保证河道行洪能力,保证湿地净化功能。议题2:人工湿地1)收集周边区域中水作为主要水源可行;技术要点及局限性2)建议雨水分置收集、预处理后利用;3)边坡固定以稳定河岸;4)水源的质量是系统运行效果的决定因素,应对源头水质进行控制;5)建议增加喷泉,设计水体曝气环节;5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议题3:栖息地修1)建议保持大面积栖息地复的规划要点2)建议保留和运用乡土植物3)建议预留动物迁徙廊道议题4:生态湿地1)湿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运行及管理过程中2)湿地的水源保持与水质维稳的问题及对策3)应使用生态材料、乡土材料4)为保障开园期间水系景观效果,需确定初期来水办法5)规划区周边用地的生态处理与环保意识跟进5.1.4寺河湿地公园具体规划设计方案规划功能分区结合场地现状、功能及周边的远景发展情况,将场地由西向东分为湿地保育区、文化休闲区、滨水商务区和湿地科普区。(图5.8项目分区平面图)图5-8:寺河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1)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是整个公园的核心保护区,此区域场地以水生植物种植塘以及横跨在水塘上面的木栈道为主要景观要素。功能:以湿地生态保育为主要目的,净化水质。该区域主要节点有水处理展示(试验田)、三个再生水净化池、景观跌水潭、水体弯道净化、雨水净化田、红石阶梯绿化等(图5-9)。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9:寺河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水面和陆地之间采用自然岸带衔接,在河滩洪范区利用场地现有的洼地、农田和林带建立再生水净化池及水处理展示试验田,周边居住区及商业区中水系统的排放水经过再生水净化池的过滤后,流到水处理展示(试验田),保留原有的杨树林,周边栽植楸树林、刺槐林等作为湿地保育林。景观跌水潭利用现状高差形成跌水瀑布,作为水质净化中的曝气作用。水体弯道净化是将水体蜿蜒曲折,增加水的停留时间。雨水净化田根据场地南侧有限的陡坎高差,将场地梳理为梯田景观,形成雨水过滤的基质及滨河街梯景观(图5-10)。就地取材利用现场红石作为下渗面材料,粉碎的不同直径的石块作为水质的过滤基质。此区域主要具有科研、湿地保护,保育及净化水质等功能,属核心保护区域。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范围。因此,交通极为单一的仅布置了人行路径,从河堤上通过架空的廊道下降到观赏区域内,湿地处了蓄集洪水、净化水质外海起到展示的作用。5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0湿地保育区效果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2)文化休闲区文化休闲区设计依托寺河北侧的千年古刹洞林寺佛教文化,结合南侧中心商业区,打造以禅文化为主题的文化mall。以荷风禅韵、菩提禅心为设计主题,主要节点有湿地花滩、荷风禅韵、荷花广场、好世樱园(图5-11)。图5.11文化休闲区平面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文化休闲区结合将结合洞林寺前广场,荷风禅韵是洞林寺的南门景观,水面上以卵形浮岛作为净化水质及观赏景观,并种满荷花,在莲花步道两侧有水中石塔渲染气氛(图5-12)。加宽水面后,在河道中建设若干生态岛。形成鸟类、游禽、昆虫等生物休憩、5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觅食的场所。将两岸原有的农田结合原田埂结构进行部分改造,种植鸢尾、美人蕉等既耐水湿又耐干旱的花卉形成观赏花田。图5.12文化休闲区效果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3)滨河商务区南侧是商务综合区,需要形成大水面,景观也将相对精细、自然、休闲、浪漫。主要节点:消夏音乐广场、怡情花海、星河湾、亲水平台、滨水商业休闲带(图5-13)。图5.13滨河商务区平面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消夏音乐广场采用下沉式音乐广场,广场上方有钢结构顶棚,夏日活动时,顶棚会有冷雾降温设施(图5-14)。滨水商业休闲带是商务区与公园的结合区,注重如何引导商务区的人流向公园内渗透,在滨水区会设置滨水道路和邻水平台。以面朝寺河,春暖5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花开为设计主题。图5.14滨河商务区效果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4)湿地科普区湿地科普区位于郑州绕城高速孔河大桥南侧,打造郑州市湿地科普的先锋实验基地,以湿地为主题的教育园区,策划多种示范性项目,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节点:湿地博物馆、福田生态湿地、架空栈道、萤火虫之家、湿地科普长廊、湿地水泡等景观(图5-14)为游客提供近距离的水质净化展示,让游客在趣味性的探索中认识湿地、了解湿地。设计主题:一亩湿地田,一个生态梦。5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4湿地科普区平面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湿地科普公园的主入口集散广场,结合场地高差为台地广场;福田生态湿地:利用现场碗状谷地,形成浅水湿地景观;架空栈道作为游览湿地景观的廊道,在河道上方穿越河流;生态科普馆作为郑州市青少年科普馆,属于远期规划,建筑属于低碳环保建筑。图5.15湿地科普区效果图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5.2水敏性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在寺河案例中的应用5.2.1策略应用一:河道洪水控制与用水保障6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洪泛平原滩地的景观建设寺河是条季节性河流,由于上游洞林湖水水位连年下降,寺河现状河道几乎得不到上游水库及洞林湖水的补给,在枯水期河水几近干涸,河道断流。河道宽度50-200米不等,河道两侧洪泛区滩地现状高差局部最高可达20余米,形成陡坎,河道被耕地、垃圾所占,局部的滩地被乡土植被所覆盖,植被退化(图5-16)。河滩洪泛区将是此次寺河项目的主要设计区域。图5.16河道洪泛区陡坎、耕地占用、植被退化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河道湿地公园建设目标是河道与陆地的过渡带在丰水期满足河道行洪需求,同时在枯水期,河滩地可以保有一定的水量,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以满足河道景观需要。在规划设计中,结合现状洪泛区的周边环境及场地地形,将构筑物和人的活动面建造在一定标高以上的位置。洪泛平原的修复结合景观的布局与设施的构建,建设自然景观优美,亲水设施足够的生态河道,以利于营造良好的河流景观。结合湿地的功能划分将现状高差较大河岸考虑为台地空间,较缓之处考虑为亲水区,场地在纳洪时作为行洪场所,平时作为人们活动的空间。将地势较低的区域规划为湿地和滨河公园,平时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洪水来临时作为蓄洪的场地,减少洪水危害。(2)控制城市建设性的水灾规划中尽可能将道路架空对不要阻隔河道,可在场地内有条件的地方设计“口袋湿地”和雨水花园,将规划区内硬质铺装材料选择为可下渗材料和工艺,减少暴雨时地表径流和瞬间流水压力。(3)多渠道保障河道用水(雨水利用、中水利用)(a)、雨水收集利用寺河在雨季偶尔会因突发的暴雨带来雨洪灾害,地面雨水径流还会因冲刷来大量的6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泥沙和垃圾。规划期望在建设的湿地公园中整合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资源作为河道补充水源,保障河道的用水。图5.17寺河暴雨中雨水径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在规划阶段主要通过景观用地分析和水文条件来估算区内主要雨洪水量,汇水区内广场、停车场、车行道、活动场地都是较大规模的雨水收集区,因此这些场地在规划时仅可能的考虑使用透水铺装,雨水通过时这些铺装材料也可发挥过滤和渗透的功能。规划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雨水径流借助地形处理通过植物和砾石的过滤、进入规划范围内河道的上游建的约1公顷的人工处理型湿地,处理后的水进行河道补给和绿地灌溉。湿地将持续处理由植物过滤—砾石过滤—下渗后的雨水(图5.18),并将处理后的水通过景观跌水的方式进入河道,这个过程可以为水体曝氧。6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8寺河湿地公园雨水利用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b)、中水收集利用在寺河湿地公园中利用中水补充河道用水不仅成本低,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中水收集利用可以节约社区用水并减少污水排放量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通过测算,3寺河周边未来新城建设完成后,沿河区每天将产生4000m的污水(图5.19),主要污水来自寺河周边新建居住区和商业。6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19寺河周边未来建成区日产生污水量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3)其他方式补给此次规划中除了雨水和中水的补给,还考虑了上游水库补给和设置提升泵,将下游水循环净化、利用。规划在理论及规划成果的呈现都还缺少系统的方法,经验还有所欠缺,定量的计算上达不到规划的远景,流域的雨洪水量、收集量及湿地处理量都还处在预估状态,整个处理流程的效果也处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规划。因此,后期的深化设计将在这些方面继续不断的思考。5.2.2策略应用二:综合处理改善河流水质(1)构建内部水网体系结合现状场地的地标径流与规划内容,建造湿地保育区:涵养水源,沉淀悬浮物与较大颗粒物,初步净化水体;建造梯田渗滤净化区通过土壤渗滤与植物根际微生物作用,降解水体污染;建造生态水系综合净化区全面构建水生态系统,调控水质。建造河道湿地完善湿地生境条件,通过沉淀、曝气加氧、植物微生物净化等措施净化河流水质。(2)雨水面源污染控制6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景观包含雨水滞留池、集水桶、蓄水池、绿色屋顶、渗水塘、人工湿地等。雨水景观中通过建造集水净化设施,经济、生态、合理的将地表径流收集净化,达到相应的水质要求后储存起来。使雨水资源不仅转化为稳定持续供应的可利用水资源,还能调节雨季和旱季的水量平衡。储存的雨水可以替代部分自来水用于绿地浇灌、景观水体补充等园区景观用水。无论是从建筑屋面、铺装广场、园区绿地等地方收集到的雨水径流,还是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地表径流,都会含有许多外加污染物,如耗氧废料、植物营养物、沉积物、致命生物、有毒矿物质和无机化合物等。因此为了控制雨水水质,在雨水利用前都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3)建设人工湿地处理中水及河道内水体人工湿地具有污水处理净化的功能,河道自身也通过湿地沉淀、曝气加氧、植物微生物等进行净化。寺河湿地公园周边的社区和商业区中水通过中水系统处理后,流入河岸梯田渗透净化和再生水净化池分级沉淀净化(图5.20)。处理再生水主要采用自由表面流型人工湿地,原因是规划中净化中水与目标水质差距不大,结合场地湿地也可以将几个表流人工湿地进行串联,以保证净化效果,这种人工湿地一般在0.7米以下深度控制,具有浅水园林的安全特性,并且前期投资和运行的费用较低,操作简便。图5.20寺河中水处理系统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6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湿生植物根系和土壤可构成具有过滤、附着、吸收污染物质的复合体作为湿地生态景观。植物选择既要有去污性又要兼顾观赏性,所选的植物要具有较高的抗逆性来应对这个人工系统自身滋生的病虫害。在不断的实践和对比中,我们主要选择了以下品种: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香菇草、香蒲、旱伞草、睡莲、美人蕉、苦草、凤眼莲等(图5.21湿地植物选择),并依据不同水生植物对水深的要求,控制其长势与范围。图5.20湿地植物选择图片来源:odin寺河项目组(4)恢复自然河道及生态驳岸自然河道的形态肌理和健康河床具有水质自净的功能,恢复自然河道是水质净化的基础,生态驳岸是控制河道面源污染物的缓冲带。项目中采用的的生态驳岸分为原始自然驳岸、抛石驳岸及复合驳岸。5.2.3策略应用三: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1)保持并恢复河道的自然肌理尊重河流自然状态,保持水系完整促进河道健康,保护和营造各类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借助大自然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使河道的形态保持蜿蜒连续、深潭浅滩交替,通过改善项目现状受损河道,使寺河湿地公园在自然形态上拥有近自然的状态和肌理。(2)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栖息地,规划从动物、植物两个方面构建栖息场所。为动物6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营建栖息和繁衍场所,为植物群落稳定提供适地适树,并通过功能区和场地设计将人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3)栖息地保护规划在公园内加强宣传、监控和管理。在生态保育区、湿地恢复区设立警示牌,禁止游人进入鸟类栖息地。对周边居民及游客宣传湿地公园保护思想,禁止捕捉野生动物、鸟类、鱼类等破坏生境的行为;在洞林湖区域和寺河湿地公园湿地科普区等地设立长期监测点,完善湿地监测体系;在前期对场地野生动植物资源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4)栖息地恢复规划在寺河河面较宽处河道中及湿地保育区水体弯道净化处建设生态岛,恢复鸟类、水禽的栖息地,保护河滩现有的次生杨树及恢复河滩植被以吸引鸟类,通过河道湿地及湿地植物对水质净化,恢复鱼类栖息场所,在自然形态的河道中规划鱼类育卵和索饵场地。5.2.4策略应用四: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1)寺河湿地公园是社区生态的中心寺河湿地公园包含陆地和水域两个生态系统,服务于社区居民及外来游客。是整个社区中生态核心区,绿色集中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又兼据生物多样性。(2)河道湿地公园是社区行为活动的中心建立河道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合公园周边环境及场地功能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保育区、文化休闲区、滨水商务区和湿地科普区分区。湿地保育区限制人的行为活动,仅可以作为科普、试验及监控,不开展社会性的公共活动。文化休闲区和滨水商务区结合寺河湿地公园南侧的洞林寺北侧的商业中心可接待一定量的游客,并开展文化、商业性的行为活动,湿地科普区通过湿地技术、景观、工程的展示,开展一些以教育、宣传为目的的科普类活动。(3)建立生态和行为的复合中心如何拥有健康的河道,并持续有效的将健康活力保持下去,是本次规划的思考点之一。在公园空间规划及建设中,在保证人们关注度的同时,有效并有限度的开发,兼顾寺河湿地公园既是社区生态的中心又是社区行为活动的中心这一特殊的复合化的空间的功能。须把握以下几点(1)限制水域开发利用:限制寺河水库、洞林湖水域及寺河湿地保育区的开发,减少生态核心区的干扰。6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限制开发力度:湿地公园核心区、缓冲区内禁止大量商业活动,禁止生活居住。控制环境容量,建筑容积率及游客人数。(3)限制旅游活动力度:结合湿地公园特征特质,有计划的开展科普活动和节事活动,活动中注重人员的集散、活动行为的引导、人流的疏导、生态的保护。活动中加强监控与安保。5.2.5策略应用五:激活社区经济反哺河道湿地公园寺河湿地公园是社区生态和行为活动的中心,造就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使之成为郑州地区一个区域性目的地。激活周边居住、办公、商业、旅游、餐饮等业态,充分发挥寺河湿地公园的反哺功能,解决一座新城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循环自建的矛盾。5.3本章小结本章寺河河道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案例是社区单元内河公园规划项目,以水敏性理论为基础,关注场地水循环利用。项目除了在寺河河道湿地公园项目运用了水敏性策略,更强烈建议整个社区单元发展采用水敏性策略,促进社区和城市良性循环。全章主要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项目的设计背景及概况,场地现状分析、规划定位、目标,以及具体规划设计方案;第二部分依循第四章归纳总结的的水敏性五大策略,分别从河道洪水控制与用水保障、综合处理改善河流水质、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协调河道湿地公园与社区发展、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社区经济等策略等五个角度,在寺河河道湿地公园项目中的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法。6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结语我国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景观、经济、社会文化廊道的城市河道,面临更为严峻的水问题:水体污染、旱涝频发、河道渠化或填埋、生态恶化与生物多样性剧减。本文基于水敏性城市理论和城市河道恢复案例研究提出城市河道湿地公园规划设计5大策略:洪水控制与河道用水保障、综合处理保障河流水质、恢复自然河堤重建生物栖息地、协调河道公园与社区发展、建设河道湿地公园激活城市经济;最后,将提出的这五大景观策略指导郑州寺河项目开发建设,综合解决寺河周边场地排污、寺河水质净化、河流栖息地的构建、社区休闲活动、旅游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问题,造就一个集自然生态、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湿地公园。这五大策略围绕河道防洪、生态恢复、社区与经济发展三方面展开。寻求解决一座新城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循环自建的矛盾的办法。为新城建设时内河的开发寻求规划的方向和途径。充分说明水敏性策略从具体的水管理跨越到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同时也说明这多方面因素的全盘考虑,才能成功推进河道湿地公园项目。本研究寻找将水规划研究与区域河道公园、景观规划、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发挥自然的生态功能,提供多样的娱乐和开放空间,解决一座新城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循环自建的矛盾。研究将有力促进我国新型河道湿地公园建设,对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基于我国地域辽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如何基于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南方湿润,降水量大,河流多水量充盈,其城市河流面对的主要问题与干旱少雨北方的季节性河流截然不同;另外,西部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多泥沙,泥沙和断流可能是城市湿地公园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划分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区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6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工作后再次拥有进入校园学习的机会,既难得又珍贵。几年的学习受益匪浅,一方面理论学习拓宽了知识层面,指导了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实践工作印证了专业所学,有目的有系统的梳理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认识。回首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困惑思索、停滞修改直至论文最终完成,整个过程饱含着身边每一个人的支持与付出。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要对尊敬的导师、亲密的挚友、亲爱的家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首先,要深深地感谢导师卢渊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案例选取、项目指导、论文反复多次的修改直至成稿,都是在导师卢渊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卢老师耐心、细致的对论文框架、论述要点、论文研究内容进行逐字逐句地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专业意见和建议,使论文写作过程得到了诸多的启发。他对于学术的倾注、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责任无一不感染激励着学生的士气。在此要向卢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及诚挚的谢意。感谢奥丁(上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支持;感谢Odin寺河项目组在课题研究期间给予提供的帮助;感谢项目组钱迪飞、朱艳兰、张文婷、田洋、张铖等人;感谢好友刘娟娟博士,感谢她提供给给本论文研究相关资料并与作者多次对相关课题及研究进行探讨,补充了作者在相关知识结构上欠缺和不足,极大的帮助了本次论文的完成。感谢每一位为此片论文做过指点的专家教授,感谢你们无私的付出。感谢我的父母、丈夫与女儿,你们是坚实的后盾,你们的理解与支持是完成学业的最大动力。最后感谢各位参加评审、评阅答辩的专家学者。祝所有人永远健康、快乐、幸福!7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王水浪,包志毅,吴晓华.城市雨水的可持续管理——波特兰绿色街道的设计及其启示[J].山东林业科技,2009,39(2):68-71.[2]王建国、蔡凯臻.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的整合——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08-07:96-99[3]毛永灏.基于水敏感城市设计的肇庆市城东新区水系统规划.[J].市政技术,2013(5):111-113,129[4]王鹏(澳大利亚)吉露·劳森刘滨谊.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05-06:88-91[5]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9(9):27-30[6]白梅,冀紫钰.浅谈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4(3):62-64[7]张丹明.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6):83-86[8]CountyPG.Low-impactdevelopmentdesignstrategies:Anintegrateddesignapproach[J].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Resources,ProgramsandPlanningDivision,PrinceGeorge’sCounty,Maryland,1999.[9]邢薇,赵冬泉,陈吉宁.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0):13-16.[10]李迪华,张坤.低影响发展模式——可持续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市政工程途径[J].2009.[11]Woods-BallardB,KellagherR,MartinP,etal.TheSUDSmanual[J].CIRIA,London,2007.[12]Poleto1C,TassiR.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M].InTech,2012.[13]张克峰,姜海英,王永磊.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雨水利利用技术[J].净水技术,2006,25(1):58-60.[14]SiekerF.On-sitestormwatermanagementasanalternativetoconventionalsewersystems:anewconceptspreadinginGermany[J].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8,38(10):65-71.[15]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70.[16]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37-41.7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BoonPJ.Essentialelementsinthecaseforriverconstruction.River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WILEY,1992,11-13.[18]GallowayGE.Riverbasinmanagementinthe21stcentury:Blendingdevelopmentwitheconomic,ecologic,andculturalsustainability[J].WaterInternational,1997,22(2):82-89.[19]YoshimuraC,OmuraT,FurumaiH,etal.PresentstateofriversandstreamsinJapan[J].RiverResearchandApplications,2005,21(2-3):93-112.[20]NakamuraK,TocknerK,AmanoK.Riverandwetlandrestoration:lessonsfromJapan[J].BioScience,2006,56(5):419-429.[21]李禄康.湿地与湿地公约[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1):1-7.[22]张毅川,乔丽芳.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类型及体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95-103.[23]李京鲜,曾玲.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恢复和保护[J].中国园林,2007(7):30-33.[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5]车伍周晓兵.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J].中国园林,2008年11期,:P52—P56[26]王世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2-67.[27]吴霜;陈宇;罗秋滚.中水景观国外利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4,10:79-80[28]李强詹鹏胡卓。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J]。陕西水利,2011(6)P124—P125[29]黄越.基于中水净化的河流湿地景观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10[30]徐筱婷.城市湿地公园栖息地规划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浙,2011[31]胡敏杰。基于多视角的福州城市内河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32]曲一歌.武汉:城水一体,美景映城[N].中国经济导报.2015-04-307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1]杨波.西安灞河湿地公园调查与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P50-P51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的工程项目[1]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新城大院景观规划设计[2]西安环城公园(建国门-朱雀门)景观规划设计[3]陕西三爻小区景观规划设计[4]贵州独山传奇主题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5]郑州洞林湖滨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6]内蒙伊金霍洛旗五中景观规划设计[7]郑州洞林湖新田城寺河湿地公园概念规划设计[7]中航工业西安618研究所GNC基地景观规划设计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