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8 MB
  • 85页

探索基于校园文化的大学新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8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CIassifiedIndex:TU984U.D.C:711SouthwestUniversityfS。enceandTechnoIogy0CIenCeechnoyT3lMasterDegreeThesiS2946500TheResearchonCuItureLandscapePIanningandDesigninNewUniversityBasedontheCampusCuItureGrade:Candidate:AcademiCDegreeAppIiedfor:SpeciaIity:SuperviSOl":2007LiangyanMasterUrbanPIanningandDesignProf.LiJiahuaMay.10。2010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瀑竞日期:劢赋Iff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新戤参辛胁批r牛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页摘要大学作为人类知识的圣殿,是开拓探索知识新领域,传播知识的场所。随着大学的调整、合并以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迎来了大学新区校园建设的新高潮。在此背景下,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正向着规模扩大化、功能复合化、设计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缺乏对学校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学生行为文化认识的情况下进行文化景观的营造,往往导致新老校园文化出现断层,导致校园之间文化景观的雷同和校园文化景观个性的缺失。在明确校园文化、文化景观及相关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的关联性、校园空间与学生心理行为的关联性为切入点,以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为实例,采用归纳实证、理论论证与实例相结合的办法,对国内外校园文化景观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进行了分析,打破了原有校园以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区三大功能分区为核心的理念,探索出基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大学新区文化景观的构成系统,为大学新区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University,asthehallofhumanknowledge,isaplacetoblazingnewtrailsinapioneeringspiritandspreadknowledge.Wi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ies,the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Underthecircumstances,the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isexpectedtoscalescope,multifunctionality,designhumanized.Designing,withlackknowledgeofthehistoryofschool,characteristicofplaceandcultureofuniversitystudentalwayscausestheculturaldislocationbetweenschools,thesamebackgroundofcampuscultureandlacksdistinction.Onthebasicoftheknowledgeofcampuscultureandculturallandscape,I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campuscultureandculturallandscape,andsummarizedthestatusquoandsomeproblemathomeandabroadabouttheresearchofcampusculturallandscape.Accordingtothis,Ipropoundintegrationthreemainculturallayers;createfourmainculturalorigins,optimizationfivemainfunctionalareas.Withthis,toguidethecultureofstudent,respectschool’Scharacteristicofplaceandinheritanceexcellenthistoryculture.Integrationtheconnectionpointforcampusandcity,hardeningthecampusculture’Svisualtransmission,expansiontheplacewheretoholdculturalactivitiesandpointoutthepointofculturalbuilding.Tohumanizetheareaofteaching,towarmtheareaofstudents’livingquarters,tohumaneexercisearea,topurgetheareaofresearchandtomultivariatetheareaofspontaneous.Inthelastofthisarticle,withtheexampleofthenewcampusculturallandscapedesignoftheSUST,Isummarizedtheapplicationofuniversitynewcampusculturallandscapesysteminconcreteandthecharactersofculturallandscapes.Keywords:campus,universitynewzone,campusculture,cultural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Il页目录l绪论⋯⋯⋯⋯⋯⋯⋯⋯⋯⋯⋯⋯⋯⋯⋯⋯⋯⋯..11.1研究背景和目标⋯⋯⋯⋯⋯⋯⋯⋯⋯⋯⋯⋯⋯..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的意义⋯.⋯⋯⋯⋯⋯⋯⋯⋯⋯⋯⋯..21.1.3研究目标⋯⋯⋯⋯⋯⋯⋯⋯⋯⋯⋯⋯⋯..41.2概念界定⋯⋯⋯⋯⋯⋯⋯⋯⋯⋯⋯⋯⋯⋯⋯..41.2.1校园文化⋯⋯⋯⋯⋯⋯⋯⋯⋯⋯⋯⋯⋯..41.2.2大学新区⋯⋯⋯⋯⋯⋯⋯⋯⋯⋯⋯⋯⋯..41.2.3文化景观⋯⋯⋯⋯⋯⋯⋯⋯⋯⋯⋯⋯⋯..51.3研究内容及方法⋯⋯⋯⋯⋯⋯⋯⋯⋯⋯⋯⋯⋯..71.3.1研究内容及框架⋯⋯⋯⋯⋯⋯⋯⋯⋯⋯⋯..71.3.2研究方法及流程⋯⋯⋯⋯⋯⋯⋯⋯⋯⋯⋯..82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国内研究的现状⋯⋯⋯⋯⋯⋯⋯⋯⋯⋯⋯⋯⋯.112.2国外研究的现状⋯⋯⋯⋯⋯⋯⋯⋯⋯⋯⋯⋯⋯.122.3国内外校园研究的局限性⋯⋯⋯⋯⋯⋯⋯⋯⋯⋯..13校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的关联性⋯⋯⋯⋯⋯⋯⋯⋯⋯..153.1校园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153.1.1西方校园文化历史沿革⋯⋯⋯⋯⋯⋯⋯⋯⋯.153.1.2中国校园文化历史沿革⋯⋯⋯⋯⋯⋯⋯⋯⋯.173.1.3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203.2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203.2.1文化景观物质系统构成要素⋯⋯⋯⋯⋯⋯⋯⋯213.2.2文化景观价值系统构成要素⋯⋯⋯⋯⋯⋯⋯⋯233.2.3校园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的关系⋯⋯⋯⋯⋯.243.3校园空问与学生行为的关联性⋯⋯⋯⋯⋯⋯⋯⋯⋯.303.3.1环境决定论⋯⋯⋯⋯⋯⋯⋯⋯⋯⋯⋯⋯..303.3.2空间行为相互作用论⋯⋯⋯⋯⋯⋯⋯⋯⋯⋯303.3.3空间心理行为相互渗透论⋯⋯⋯⋯⋯⋯⋯⋯..324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3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V页4.1整合三大文化层⋯⋯⋯⋯⋯⋯⋯⋯⋯⋯⋯⋯⋯.344.1.1引导学生行为文化⋯⋯⋯⋯⋯⋯⋯⋯⋯⋯..344.1.2尊重学校地域文化⋯⋯⋯⋯⋯⋯⋯⋯⋯⋯..354.1.3传承优秀历史文化⋯⋯⋯⋯⋯⋯⋯⋯⋯⋯..374.2塑造四大点⋯⋯⋯⋯⋯⋯⋯⋯⋯⋯⋯⋯⋯⋯..394.2.1整合学校与城市的连节点⋯⋯⋯⋯⋯⋯⋯⋯..394.2.3文化活动集聚点⋯⋯⋯⋯⋯⋯⋯⋯⋯⋯⋯.424.2.4强调建筑文化集中点⋯⋯⋯⋯⋯⋯⋯⋯⋯⋯434.3优化五大区⋯⋯⋯⋯⋯⋯⋯⋯⋯⋯⋯⋯⋯⋯..454.3.1教化教学活动区⋯⋯⋯⋯⋯⋯⋯⋯⋯⋯⋯.464.3.2温馨学生生活区⋯⋯⋯⋯⋯⋯⋯⋯⋯⋯⋯.484.3.3人性集中活动区⋯⋯⋯⋯⋯⋯⋯⋯⋯⋯⋯.494.3.4净化研究工作区⋯⋯⋯⋯⋯⋯⋯⋯⋯⋯⋯.494.3.5多元自发行为区⋯⋯⋯⋯⋯⋯⋯⋯⋯⋯⋯.505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文化景观规划构想⋯⋯⋯⋯⋯⋯⋯⋯⋯525.1历史与现状分析⋯⋯⋯⋯⋯⋯⋯⋯⋯⋯⋯⋯⋯.525.1.1西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525.1.2学校地域文化⋯⋯⋯⋯⋯⋯⋯⋯⋯⋯⋯⋯545.1.3西南科技大学新区现状⋯⋯⋯⋯⋯⋯⋯⋯⋯.545.1.3.1西南科技大学新区现状⋯⋯⋯⋯⋯⋯⋯⋯.545.1.4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文化景观的设计特色⋯⋯⋯⋯..565.2解决问题的重点与方法⋯⋯⋯⋯⋯⋯⋯⋯⋯⋯⋯..635.3小结⋯⋯⋯⋯⋯⋯⋯⋯⋯⋯⋯⋯⋯⋯⋯⋯⋯65结论⋯⋯⋯⋯⋯⋯⋯⋯⋯⋯⋯⋯⋯⋯⋯⋯⋯⋯66致谢⋯⋯⋯⋯⋯⋯⋯⋯⋯⋯⋯⋯⋯⋯⋯⋯⋯⋯67参考文献⋯⋯⋯⋯⋯⋯⋯⋯⋯⋯⋯⋯⋯⋯⋯⋯⋯⋯68附录⋯⋯⋯⋯⋯⋯⋯⋯⋯⋯⋯⋯⋯⋯⋯⋯⋯⋯7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79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页1绪论1.1研究背景和目标一所高水平大学,应当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通过若干代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要形成这种文化,校园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通过对景观的设计和塑造来促使其发展、扬弃及积淀的。文化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已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贯穿历史、体现现代文化的新阶段。因此,如何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使之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景观规划设计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1.1研究背景1.1.1.1校园规划脸谱化,文化特质逐渐丢失中国高校近些年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引导及教育产业化的要求下,大学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大学大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几乎各大院校都面临校园改建、搬迁、新建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这种发展现象,导致了大学新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原有文化的割裂、新文化的再培育问题一一原有的大学文化由于地域的转移而出现了人为的断层;老校区极富特色的校园文化由于扩建或异地建设而出现传承的断层,校园文化景观正呈现出一种“脸谱化"。除了景观格局的雷同外,景观构成元素也出现大量雷同现象。例如,一些学校片面追求校门的雄伟壮观,不惜工本,斥资修建毫无实用功能的标志性大门。此种大门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却缺乏功能使用和文化内涵方面的设计,往往造成现象上的雷同;一些大学校园中的雕塑缺乏对学校历史、办学精神、地域特点的考虑,不能体现新老校区、文理高校、南北高校之间的个性差异。校园规划的脸谱化,造成文化特质逐渐丢失Iz,。1.1.1.2传统的校园规划理论滞后于规划建设实践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早期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页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这种包涵校园氛围的规划,较理想的做法是将规划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除了功能和形式,更应该重视精神和文化内涵¨,。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就导致了设计理论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求。至今,这些滞后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1.1.1.3未来大学需要新的景观规划理论和方法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将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科学地、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理论¨,。现代高校教育理念已从纯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习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舒缓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对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校园规划应从环境心理学出发,强化校园外部空间的场所意义、认同感和历史文脉,促进交往与交流,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因此,基于校园文化的大学新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是根据校园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条件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与内涵的校园,有助于提高校园的人文气息与科学气息相统一的文化品位:有助于在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设计中,树立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层次意识,创造出有活力适应大学发展规律的校园景观。1.1.2研究的意义(1)文化景观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与物质外显,没有这种物质基础与物质外显,校园文化也就无从成形,无从显露,那种把校园文化的内容局限于精神领域,把校园景观、建筑等对学生行为文化很有影响的物质文化要件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页排斥在外的观点,无疑会使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残缺文化的泥潭。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的话,那么校园文化景观就是校园的躯干¨一。因此,校园的规划应充分发掘校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特别要注重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历史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传统文化特征,营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大学校园。校园的整体规划,应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自然相和谐,与育人相协调,将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与有形之环境文化相结合,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校园规划应创造出一种情景、一种氛围、一种情感和一种品味,有效的教育是熏陶和感染,使受教育者走进大学校园就能自觉地发现、体验和感悟,从而升华为一种精神t.,。(2)景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新建校区正是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渠道传承并彰显优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旦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每个人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走进一所大学校园,马上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气氛,或凝重厚实或活力四射,或幽雅肃静或温馨和谐。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氛围,这种氛围貌似无形,却无处不在。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必须要依托校园文化,从而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都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陶行知先生说过,“一草一木皆关情”。校园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无声的大讲堂,只要你生活在其中,就会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就会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品味。大学生长时间地、全方位在处于校园景观文化的笼罩之中。清晨锻炼、校园漫步、教室听课、图书馆阅览等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角度,都无法摆脱与回避整个校园的立体的、流动的景观的包围。同时,由于校园建筑的高密度和建筑造型、装饰、绿化及小品所构成的校园景观的典型性和完美性,使大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或被动欣赏的态势,无时无处不受校园文化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校园文化景观的这种持续性和强制性,自然而然地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成功的大学新区的文化景观,从来都是兼收并蓄而非闭门造车。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在坚持“传承历史”的文化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紧跟时代气息的元素设定为主题,并贯彻到校园文化景观罩,塑造出既有现代学校特色又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精品,让人深刻而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页清晰的感受到了它校园文化景观的魅力与张力,不仅能够打造鲜明的校园文化风格,更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因此,新建校区利用景观规划设计的渠道可传承并彰显优秀校园文化。1.1.3研究目标(1)探求当前大学新区规划中丢失校园文化的理论原因(2)找出校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的关联性(3)得出传承大学文化的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理论1.2概念界定1.2.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概括起来说,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也是对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或影响作用的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形态、行为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形态是指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器物文化,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校园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行为文化形态是指大学人在教学育人、人际关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的中层校园文化,以动态形式作为存在形式。精神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校园功能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的深层校园文化。从表现性上来看,校园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它表现在外的是显性的有物质、环境、行为、规章等:表现在深层的是隐性的,如师生个人的思想修养、教风学风、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传递是依靠显性文化形态传递的。作为显性校园文化形态的文化景观,是影响学生成才的主要外部条件之一,在教学育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1.2.2大学新区大学新区是学校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而在老校区基础上建立的校区,不是独立存在的,大学新校区有三种类型⋯,:(1)在原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新校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页这种校区在建设时要考虑协调新老区之间的各种关系,确定好整体的建筑布局重心和空间轴线,并继承与创新老区的空间形态,吸收原有文化景观的形象和风格文脉。像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以及几次扩建的北京大学等校区就是属于这一类型。(2)同城异址扩建的校区这样的校区与原有校区的联系也比较密切,都有相同的地域特色。如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中国海洋大学的孚山校区、崂山校区等学校。(3)异地扩建的新校区这种校区与原校区的区别比较大,往往是学校为了扩大其影响,吸引生源而建设的校区。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国石油大学黄岛校区等校区。1.2.3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这一概念首先是在人文地理学科中被提出的,它是人文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1925年地理学家索尔在他的《景观形态学》一书中提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的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这种创造的地表文化面貌的总和,就称为文化景观。他强调了景观的文化性。美国人H.J德伯里进一步把文化景观定义为“由各种文化特征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它是人们对其一地区文化的各种印象和感觉的集合。"(2)文化景观是人们在大地上层示自身的审美趣味、价值趋向、个性特征而留下的痕迹。将文化景观置于大学这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也就产生了大学文化景观这个概念。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它们显示在校园空间中,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其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一一育人的场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现代人的大部分行为方式就是在校园文化景观这个“模子’’罩塑造出来的。(3)校园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还能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页(4)校园文化景观在文化和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发展。校园文化景观(图1-1)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时刻不停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流,因此需要给它创造一个平台,可以使人们去体会它同时也去完善它,使其不断发展。把学校若干年的文化物化,使现代的景观具有历史内涵,同时又促进了传统景观的新的发展¨”。图1.1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Fi91—1CuItufaIlandscapecompositionelemenCs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页1.3研究内容及方法1.3.1研究内容及框架1.3.1.1研究内容(1)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2)分析校园文化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联性,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的关系。(3)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探讨适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大学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为今后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和依据。(4)以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实例,总结出大学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特色。1.3.1.2研究框架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页广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1【.一——————————————————————————..J图卜2研究框架Figl一2ResearchFramework]IlIJ1.3.2研究方法及流程1.3.2.1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搜集与分析法通过书籍、期刊、互联网收集校园文化景观范畴内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页同时考虑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相关联的其他方面,包括城市、经济、人文、环境等资料。(2)现场踏勘与测量法对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进行实地调查,重点走访山东和四川的大学,掌握校园文化景观的第一手资料。针对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相关的大量历史、现状、规划资料图文等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课题进行分析研究。(3)图示法图示语言是设计师最常用的语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注重对调研对象拍摄照片、绘制草图、分析图、关系图和数据图表等图示的使用,力求通过图示手段对调研对象进行分析,更直观、快捷地表述研究成果。(3)系统分析法结合文献资料、调查结果分析,针对问题成因以及文化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对大学新区的文化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法。1.3.2.2研究流程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页图卜3研究流程图Fi91—3ResearchFlowchart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页2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加速了扩张的脚步。如聊城大学近几年的大规模扩建,校园面积增加了5倍。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受大学校园的两种基本属性一一建筑性和教育性所限,目前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2.1国内研究的现状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H1。对本文影响较大的中文著作主要有:(1)涂慧君著的《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系统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校园设计这一系统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设计体系,她通过9年大量的工程实践总结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设计出一个理论框架,大学校园规划以此框架为依托,通过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设计阶段,最终获得功能及形态整合的效果。书中概括总结了组成校园整体设计的各个部分一一包括规划、建筑、景观及形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论述了各组成部分如何结成整体的方法,书中提出校园应该以与城市设计相对应的校园形态设计为核心,集规划、建筑、景观于一体,并将校园形态设计作为实施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深入探讨了形态设计导则的制定方法¨”。该书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针对大学校园的设计各阶段进行整体的研究,并提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对于大学新校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2)宋泽方、周逸湖的《大学校园舰划与整体设计》该书研究怎样在舰划、环境与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建设一所高文化层次、高品格的大学校园,这样的校园一般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环境品质:一是由建筑与环境设施及自然生态所构成的物态环境。它们在总体规划及教学、科研设施上,应当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校园应当有符合生态策略的、健康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页应当具有优美、和谐、尺度宜人的空间构成和艺术形象;还应有为师生便利服务的良好的生活设施:二是校园的物态环境,除了与学生的学习、科研等业务实践有关之外,还关系青年学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成长。在物态环境表象的背后,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全书探讨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规划、环境和建筑设施的每一个角落,将校园的整体空间营造出浓郁的“学府意境”和“校园文化之魂"Ds]。该书注重图文并茂,加深了对作者理念的理解,不过作者偏重的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对校园进行总体规划,对校园文化其他方面的阐述较少。(3)2005年西南科技大学周筱的硕士论文《大学精神文化空间及其规划设计研究》中,对大学精神文化空间对学生的影响,并怎样用这种影响来指导校园规划。全文以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对大学精神文化空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为研究校园空间与学生心理行为的关联性提供了参考依据¨”。2.2国外研究的现状国外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专家查德·道贝尔(RichardDober)所著的两本书:《校园规划(Campusplanning)》(1963),总结一战、二战后世界各国大学校园的建设经验,强调了校园的规划应该更注重其过程,并对校园的设施进行了分类,针对各类设施提出了设计的准则:《校园建筑(CampusArchitecture)》(1996),对校园中的建筑类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校园建设及空间的一些设计准则;《校园景观(CampusLandscape)》(2000),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校园的功能、形式与细部设计,主要研究对象是校园的外部空间及一些重要节点¨⋯。(1)俞孔峰,孙鹏等翻译的《人性场所一一城市开放空I、日J设计导则》一书中有一章“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以校园的主体对校园景观的评价出发,分别对校园的基地空间、公共绿地、限制校园外部空问使川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营建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的空间的设计导则⋯,。(2)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页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通过书中的方法所创造出的空间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能动性⋯,。(3)MooreRuble&Yudel1事务所的专辑《校园与社区》一书,以理论与建筑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对于校园设计应理解到它的内在秩序而不是某个个体建筑的设计手法上。该事务所主要负责人CharlesW.Moore倾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对历史场所精神的研究,提出将大学建成为社区的想法,一方面将大型单体化整为零,沿线型蜿蜒分布从而产生了对记忆中美国主要街道类型还原的意象;另一方面对散落在建筑单体之间的空间加以发掘,使之与传统的校园有了超越“形似”的“神似’’“”。该事务所在空间处理上的主要理论包括:1.场所尺度2.不同层次的领域归属感3.连接处的几何形状4.创造社区活动的舞台5.灯光和地面他们的实践作品既随意又有章法,既放松又严肃,有秩序又不刻板,是国内建筑师进行校园设计时的良鉴。(4)刘永德(日本)、三村翰弘等著的《建筑外环境设计》,从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出发,探讨营造以人为本的景观环境的方法。2.3国内外校园研究的局限性从已有研究成果、方法及过程等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以上这些理论在校园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方面涉及较多,但对于如何营造校园文化景观这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谚l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束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追在眉睫¨”。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页要“与时俱进’’。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应该打破学科壁垒,站在一个跨越学科的高度上对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缺陷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页3校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的关联性3.1校园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存在,总是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时代性⋯,。3.1.1西方校园文化历史沿革在校园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校园文化景观的营造,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n“。(1)公元前四世纪萌芽于古希腊,无固定的学校形态,树下、广场、作坊都可作为施教场所。公元前四百多年,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学者们把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教他们人生的智慧,形成了西方较正式的大学教育萌芽。这种学院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传播知识,进行研究的场所,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咨询和培养军事等各方面人才的地方。但由于当时只是将大学作为教学场所,强调建筑内部的功能,未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同现在的大学校园还是存在很大区别。这个时期的校园文化多为宗教文化。(2)神学和禁欲主义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校园文化,校园形态多采用修道院式方院布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教会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所以早期的教育内容为宗教神学所垄断,以英国的学院制校园为典型。大学校园的模式多是由修道院演变而来,并形成封闭于城市、社会之外的行态,如1167年建成的英国牛津大学,1209年由牛津部分师生分化并建立的剑桥大学(图3一1)以及1636年创立的哈佛大学等学校均采用修道院式的方院体系。由于这种建筑模式各种社会活动均可在其中进行,使学生自然的与社会封闭隔绝,使学生清心寡欲地与教师一同生活在亲密的社会关系中,保持校园的宁静,创造出相对独立的学术气氛。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虽然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但其校园文化却没有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圈层应有的独立性,而是服务于宗教统治,抑制一切反对的行为,人的社会主体性无法得以实现。(3)人文主义扎根于校园文化,大学校园形态为对称开放式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日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页渐紧密,在校人数逐渐增加,学科划分更加精细,民主与自由的精神得以渗透到校园的规划与建设中,打破了单一刻板的模式。绿地景观行态开始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和性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总体规划采用开放式,重视校园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以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和1819年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为代表(图3-2)。各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教育开始与国家和工业之间发生密切联系,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式,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大众教育,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文化的主人,在这种注意人的能动性的校园文化中,塑造出了大批杰出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科技管理人才。图3—1剑桥大学总平面Fi93—1CambridgeUniverSity+GeneraIPIan图3-2弗吉尼亚大学建筑群平面Fi93—2VirginiaUnivorsityCompIOXPIane(4)19世纪初,功能分区概念的提出使校园规划逐渐走向了成熟19世纪20年代末,现代建筑发展迅速,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校园规划方法,1925年建造的包豪斯校舍将建筑分为了三个功能体块,摒弃了之前对称开放的功能布局,以人为主体来进行设计,形成以功能组块为核心的设计手法,这一思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校园规划的黄金理论。(5)20世纪校园文化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校园规划讲求个性发展,体现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性。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高等教育开始体质开始多元化,各门学科和各种技术之间开始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教育综合体,直接参与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之中,形成“有机开放型’’的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也和经济领域内的资源一起,成了“逐利”原则的这个巨大调节器上的砝码。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页3.1.2中国校园文化历史沿革据文献记载,在中国“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来指较高等级的学校。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官学、私学、书院、学堂、洋务大学、教会大学、现代大学的过程⋯⋯,。(1)两汉时期,官学始创,儒家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官学,自汉代开始设立。多为王公贵族服务,随着朝代的盛衰和帝王的更替而改变,这个时期的校园空间形态受到等级、礼制的限定,封闭且强调轴线对称,学府与文庙并立一一即所谓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之制。(图3-3)(2)春秋时期,私学盛行,校园空间相对自由,办学形式多样公元前522年,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因官学的性质随朝代更替而变换,且等级森严,所以,汉代以后,私学渐渐成为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打破等级界限,这就使得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民化(图3-4),不用去国子监等高等学府,也可以学到知识。(3)10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书院形式的学校体现出庄严、尽忠于统治者的社会文化。书院原指一圈矮墙围起来的藏书之所,书院“从补官学之不足,到纠官学之弊端,力求创建自己的特色,形成其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制度,使之得到较为独立、稳定、灵活的发展条件。面向社会、开门办学,较少的官学受地域、身份、学额、年龄等种种限制;也不同于一般私学的随意性。学生以居学为重,自学为主,1.太,n.t广业t.,.正支囊·●.●过t。t●乜t·●.■ot.T.●童■,-一一t■.|L■图3-3国子监Fi93—3ImperiaICoIIege图3-4Fi93—-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读书与修养并重,师生共处,言传身教,感情融洽,为那时官学和一般私学所不及。不少学院在名师的领导下,不以科举为目标,潜心学术,教学与研究结合,发展学派基地,形成坚实的人才群体,相承发展,促进了书院教育的兴盛[Ill,幢”。”(4)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内忧外患的国情使中西文化冲突加剧,校园文化在此刺激下逐步走向现代化。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变局,痛定思痛,抛弃闭关锁国的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师以长技以制夷",开始了探索新途径的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890年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与两湖书院,即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明确提出了要中西方文化相结合,这使得校园文化进入了新时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变的,所以学校形式上较多的保持了原来的书院形式,但是教学内容开放,注重师生交流,培养出了专深且实用的人才。(5)“五四"运动时期,校园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爱国教育成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校园文化时刻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强调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及使命感。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开办洋学堂,外国的优秀设计师也参与到大学校园的建设中,闻名于世的清华大学便是这一时期由墨菲(HerryK.Murphy)主持设计的(图3-5)。校园总体布局采用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及轴线对称的手法,借助景观和地域特色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对我国以后的校园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清华大学能长期雄踞中国大学总体排名之首功不可没。(6)新中国建立后至文革日,J.,校园文化以注重思想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园文化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文化,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新中国建设奉献一切,学习雷锋精神,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在校园文化对人的培养职能这一点上,当属校园文化史上的楷模。(7)文革期间校园文化出现了歪曲,学校建设基本停滞这段时期是“左”倾思想盛行的时期,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政治、经济体质相适应,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政治的文化,斗争的文化,批判的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9页大学生们教条地理解和执行马列主义,否定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传统的美德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肯定历史虚无主义。读书无用之风盛行,学生批斗老师,尊师重道之风遭践踏,校园文化政治化,充斥阶级斗争与政治批判,呈现出恐怖状态⋯,。“批林批孔"的思想使教育遭遇了空前的灾难,为了躲避这场浩劫,许多院校转战四人帮触手难及的西部地区,并选择隐蔽地方以适应战略需要,西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图3-6)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23Jo图3-51914清华大学校园规划Fig3-5ThecampusdesignofQinghuaUniversityin1914图3—6清华大学绵阳分校Fig3-6TsinghuaUniversity.MianyangBranch(8)八十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反思文化大革命后至八十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反思,反思清末中国落后的原因,反思“文革"对知识和人性的摧残,大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可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妄自菲薄,盲目模仿外国文化,否定中国文化,“崇洋媚外"一词于此时产生,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倾向于苏联模式,导致出现了许多以莫斯科大学为蓝本的大学校园模式。校园文化处于风雨飘摇中,重建校园文化圈迫在眉睫。(9)改革开放后,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塑造进入九十年代,“科教兴幽”的基本方针,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建设遍地开花,校园文化以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提倡课外活动,强调学生和社会的互动,提倡“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0页3.1.3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校园文化历史的回顾,是为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所处的亚文化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它的发生、发展都受到作为主导文化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纵观国内外校园文化的发展史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形势,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趋势他¨:(1)数字文化兴起1994年伴随我国加入Internet,网络在高校得到迅猛发展。1995年,中国内地高校第一个BBS站点水术清华BBS正式开通,标志高校网络应用走向更广阔的领域。网络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递速度快、互动式交流等特点,吸引了众多高校师生的“眼球”,成为校园最重要的媒体m,。(2)校园文化形成渠道日趋自由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与社会的交流越发密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中西文化相贯通,随着社会兼容性的不断增强,现代校园文化形成的渠道越来越自由,组织性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自发型文化越来越多,使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3)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导向性越来越强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锐力量,从历史上看,一些新思潮、新文化、新观念常常是由校园走向社会并影响社会的。学习文化知识已不是大学生活的唯一选择,他们的课余时间多数用于第二课堂或各种社会活动,学生因为自由活动的不断增加,与环境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文化景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这必然使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导向性越来越强m,。3.2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传达学校历史、学校精神和地域文化,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在校园内留下的文化印记。校园文化景观主要由物质系统要素和价值系统要素构成,物质婴素是学校的外部形象,最直接的传达着学校的文化。价值要素是学校的内涵,是由身处其中的师生们创造出来的,是学校文化的根本¨”。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1页3.2.1文化景观物质系统构成要素校园文化景观物质系统构成要素(表3-I),按照其特点可分为建筑形态、空间性状、环境意象和结构秩序4种。(1)建筑形态建筑是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是对文化景观最直接的体现。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历史,它融汇在了建筑和城市中,形成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外观和材质上,还包括建筑的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构造方式的运用。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特性与价值的反映,体现了校园文化的重点和追求。建筑与园林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衬托的,没有特色建筑的园林之美就会觉得单调,没有园林衬托的建筑之美就会觉得缺憾。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往往因为建筑的历史地位、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地理位置和出色的艺术造型等,使其成为一所大学的象征。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长春理工大学的科技大厦以及厦门大学的嘉庚楼群等。因此,建筑的造型、尺度、比例、风格、色彩等都对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校园建筑是构成大学轮廓、空间构图、标志的主体,校园文化景观离开建筑将是暗淡无光k”。(2)空间性状空间性状属于非语言的文化符号之一,空间性状包含着一定的意义或象征,对人的行为与个性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是建筑空间环境所凸现的外部特征。景观空间是通过人为手段所创造的人工景观环境,景观空间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从人类启蒙时代寻求安全、被保护等简单和原始的需要,逐步发展为种类复杂、层次各异的心理需求。在校园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通过适当的比例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校园整体文化景观的先决条件。超大规模的建筑群,过于钏挤的活动场,由于空I’日J尺度不协调,影响了校园文化景观的使用效果营造。尺度适宜、比例和谐的校园文化景观,才能使其与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得剑充分体现¨¨¨叫。(3)环境意象“环境意象"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收集、储存、记忆和再现的心理表象。它体现人“环境认知’’的形态和意义,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心理依据,也是我们进行环境设计的出发点。“环境意象”生成于对空间的感知过程中,是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页们之间适应关系的一种反映。它是通过对空间的个性、结构、意蕴的综合体验而获得的对空间的整体印象与感受,从方位感和认同感两个方面来表达对空间的认可程度,前者意味着清晰的空间秩序和方位,后者意味着空间与生活经历、与时间的牵连而激发出的情感认同。因此,良好的环境意象营造需要空间使用者的先期参与,最终实现身体、想象与环境的互动¨”。“春夜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它让人们勾起心中对洛阳这座城市的意象。用“折柳”一词既代表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表达别离寄情,这种情意绵绵的形态,更引起人们对这座洛阳古城的怀恋。罗马的城徽是母狼哺婴之图案。相传古代特洛伊为希腊所败,特洛伊王子逃到现今的意大利,成了罗马人的祖先。后来罗马皇帝传至西尔维娅,其叔父篡位,害死西尔维娅,自立为王,并在台伯河边建城,即罗马城,一直延续至今。城市的故事,令城市增加许多感情色彩,而这个故事又十分形象化,因此罗马这座城市就更富有团聚力,具有强烈的城市意象⋯,。“环境意象"本身是一种景观文化,它具有文化性、标志性、纪念性和生活戏剧性,包含了景观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当今,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不只是物质方面的功能满足,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环境文化在人类文化总体中所呈现的”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正因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环境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这种无形的形态扎根于人的思想,影响着每一个人,影响着结构规划设计者的分析思路和观念。表3-1物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TabIe3—1MaterialolementsofthereIationsh;Pbetweenthesystem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页(4)结构秩序结构秩序是指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聚落、街巷、建筑群、山体、水系等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整体格局和秩序,不仅反映了文化景观空间布局的基本思想,更印刻着一定地理、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行为与自然环境互动、融合的痕迹Ⅲ,。3.2.2文化景观价值系统构成要素校园文化景观构成要素除可见的物质形式之外,还包括载体中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将这部分内容统称为价值系统。按照所反映出的不同人地文化关系,按照大学的特性,价值系统可分为历史文化、生活文化、科研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诸多要素(表3-2)。表3-2价值系统各要素关系Table3—2ReIationsh;PbetweentheVariouseIementsofthevaIuesystem(1)历史文化“历史在化为时间流逝而去的同时,又化为一种神奇的有灵性的空间存在下来。”校园中的历史环境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它们既是大学历史的见证,又是大学文化的深厚积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场所精神,成为大学的标志象征。历史环境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某一建筑形象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校园整体空间意象氛围,它传达着大学的精神气质与人文内涵,并以此来熏陶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体系、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J下如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那些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2)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指有关生活的各种文化形式总称。生活方式与习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有关衣、食、住、行、娱的文化形式都属生活文化∞引。校园生活文化主要包括公寓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休闲文化,如西南科技大学一年一度的“校园美食节。”(图3-7)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页(3)科研文化学校科研文化是学校行政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研究氛围、风气和制度,它体现了人们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科研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风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处于校园文化的最深层,反映了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传统(图3-8)。图3—7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美食节Fi93‘。7foodlestiveIofSUST图3—8学校科技文化周展览馆Fi93‘‘8SchooIScienceCuIturaIWeekExhibition图3-9学校围棋大赛Fi93。。9SchooIchessgame(4)精神文化学生的学习风气,学校的教学理念,师生的奋斗拼搏精神都是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隐藏文化,但其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节庆仪式,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及有纪念性的小品、主题广场等去体会文化景观的内涵(图3~9)。3.2.3校园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的关系文化景观的概念产生于西方,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OperationalGuidelines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中将文化景观分为设计的景观(Designedlandscape)、进化而形成的景观(Organicallyevolving)、关联性景观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页(Associativelandscape)三种类型: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则根据其所管辖的文化景观的特征,将其明确分为:文化人类学景观(Ethnographiclandscape)、历史的设计景观(Historicdesignedlandscape)、历史乡土景观(Historicvernacularlandscape)、历史场所(Historicsite)四种类型似”。3.2.3.1校园文化景观类型结合文化景观的两种分类,联系中国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存在状态,将校园景观分成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特色文化景观四种类型(表3-3)。(1)历史文化景观由历史的设计景观、历史乡土景观、历史事件景观三部分组成。是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等有意识地按照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法则规划、设计、建造,能够反映传统形式的人工景观。校园的历史文化景观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承历史文脉时,必须注意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矛盾,辨证地处理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在处理校园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方面,麻省理工学院的建设理念值得借鉴,建造时设计师并没有教条地强调新建筑必须与老建筑采用同样的形式和布局,但又不允许新建筑破坏原有的建筑环境。(2)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景观是指校园文化景观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性。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基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地方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来进行结构布局;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建设文化在校园中的延续,深挖地域文化内涵,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特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景观。古城扬州素以园林闻名,园林是扬州的地域文化的特征。而扬州大学占地约为扬州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横贯南北。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与荷花池风景名胜区毗邻,荷花池公园原名南池、砚池,又因池中广植荷花i面名为“荷花池”。每当在荷花池公园中漫步,就会发现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区成为荷花池风景区的一处景点(图3—10)。在教学区中的三栋建筑物自然围合形成中心广场,构成整个校“园"的中心区。中心区通过小品、雕塑、水景等对称式布局构成教学区的“园"核,对整个校“园"起统摄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页这种大学校“园"的创造手法是园林的一种探索。是将园林引入校园。将校园园林化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大学校“园"的创作方式,既体现扬州大学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该大学校“园"的地域性㈨34tn”。(3)建筑文化景观景观建筑是由景观建筑师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如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等,创造出来具有某些用途和条件的空间。建筑文化景观有由它自己的历史形成的风格、结构、肌理、文化。那些不考虑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单一建筑,即使有再好的设计,如果同其它建筑不协调,不相称,就谈不上“景观"只是一堆“建筑物",就更谈不上是建筑文化景观。景观建筑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设计并统一的艺术和科学⋯,。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图3—10扬州大学荷花池一角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祖国的历Fi93—10YangzhouUnjversity史文化,激发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Iotuspondconer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校园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校园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校园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校园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如1928年由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负责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武汉大学就以其因山就势的规划布局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造型在我国老校园中享有盛誉。新的人文科学馆就建在老校园中轴线的端点,在这种特定的环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7页中,设计以恰当的建筑形象延续了校园文化内涵,较好地处理了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最终获得国家优秀建筑设计银奖。(4)特色文化景观学校精神文化景观,简单的概括就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的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不同于其他文化景观有可视的形态存在,它是依附于其他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的,让人用心体会由它所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校园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Ⅲ,。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风貌和景观特色。如清华早期的建筑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尽量讲求气派,追求一种具有隽永价值的建筑风格。其景观形式是与教育的内在精神相称的,彰显了清华校园文化蕴涵的不懈地努力工作,自我牺牲的永恒价值,以及达到顶峰的力量和富有远见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本理念也可以透过景观建筑一一显现n”。沈阳建筑大学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努力创新育人环境"的育人特色,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引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传承历史、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环境育人”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已经广为社会认同。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能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彰显“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的教育理念H”。3.2.3.2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景观是精神与物质合一的有机整体,其物质系统与价值系统二者相互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犹如一个生命的躯壳与灵魂,不可将其机械地拆解,否则将如同盲人摸象般永远无法窥见它的全貌-.“。物质要素要彰显、表现、营造和传承各价值系统要素,而价值系统要素则要通过物质系统要素来表现、形成和传递。不同的价值要素其外在物质系统也不同h”。校园文化景观物质系统构成要素的主要功能是人们建造校园景观的目的和使用要求的综合体现。人们建造校园景观的目的有很多,如满足师生休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8页息、活动、集会的功能,如满足生态除尘、遮荫、净水、净空功能,如满足防护的防风、固沙、卫生、减噪等功能。如表现校园地方文化的风情、生活、交流等功能,表现历史的人物、事件等功能,表现校园特征、面貌、色彩、形象的功能等等。这些功能都是显性的,是由文化景观的物质系统要素向外传递,显现的。由于时代、历史、地域、生活文化、科研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同,人们对文化景观的理解各有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景观,甚至不同使用要求的景观已形成其固有的风格。这些成功的文化景观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生活文化、科研文化和精神文化色彩,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底蕴,并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与协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之间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正是在相互依存中二者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1)文化景观物质系统要素以满足使用者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为目的。优秀的文化景观的物质系统要素可以充分体现价值系统要素的深厚内涵,提升其要素的整体价值。(2)文化景观价值系统要素可以提升物质系统要素的内涵和质量,赋予其灵魂,认识和取向,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以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表3—3校园景观要素组成表3-4文化要素组成TabIe3-3ContentofcampusTable3-4ContentofCUlturaIandscapeeIementsLandscapeeIements3.2.3.3文化景观类型与构成要素的关系凯文.林奇在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时注意到:“社会文化和空间现象是相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9页互关联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通过人这个变因而产生的,两者都有复杂的内在逻辑n”。文化景观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既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同时也具有物质空间属性,,而且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其物质系统与价值系统的构成也有所不同(表3-5)n“。表3-5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具体内容TabIe3—5ThespecifiCcontentofCUIturaIIandscapeelements主要构成要素类型物质系统价值系统建筑、历史古迹、建筑遗址、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地域文化景观遗迹、结构、区域布局、景历史人物、产业文化、产业发展、观结构、环境、山水环境、产业特征、精神文化、文化观念、区域环境、绿化植被精神信仰、审美情趣建筑、历史建筑、构筑物、人居文化、生活理念、生活文化、建筑文化景观空间、空间构成、空间形态、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结构、空间结构、景观结构、精神文化、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环境、山水环境文化观念建筑、建筑遗址、遗迹、环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文化景观历史人物、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境、自然环境产业特征、精神文化、文化观念、精神信仰建筑、历史建筑、构筑物、人居文化生活理念、生活文化、空间、空间构成、空间形态、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结构、空间结构、景观结构、精神文化、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特色文化景观环境、山水环境、白然环境、文化观念、历史古迹、建筑遗址、遗迹、人居文化、生活理念、生活文化、区域布局、区域环境、绿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业文化、产业发展、产业特征、精神文化、植被、文化观念、精神信仰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0页3.3校园空间与学生行为的关联性“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一一丘吉尔3.3.1环境决定论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就认为,人的性格和智慧由气候决定。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接受了古希腊学者关于人与气候关系的思想,以气候的威力是世界上最高威力的观点为指导,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最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19世纪末,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环境决定论取得了优势,认为“环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并具有一定目的",是物质决定论的一种,人类的行为就类似于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受外在原因(环境)的影响,其特别强调环境因素决定个体行为,属于唯物论的观点,对于之后的行为主义有深远的影响t411。进入20世纪后,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们开始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可以改变环境,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维达尔和白吕纳的“可能论”,提出用“心理因素”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行为指导,但由于当时科研条件所限,使其对环境作用的估计与分析过于简单。罗士培的“适应论”,主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论述了人类对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与罗士培同时代的巴罗斯也支持此观点,认为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是相互影响的t.“。3.3.2空间行为相互作用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班在交互决定论(Bandura·sreciprocaldeterminism)中批驳了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指出:“行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实际上是作为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他们认为行为(B)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为:B=f(E):同时他也反对人本主义者的个人决定论,他们认为本能、驱力和特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1页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公式为:E=f(B)。他认为这些都是单向决定论。班杜拉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图3—1单向的相互作用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三向的相互作用BB=f(P卜E)B-f(P.◆E)E图3-11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B行为P个体E环境Fi93—11ThreeModesofInteraction图3-12人、环境和文化的关系Fi93—12PeopIe。erlvironmentandCUIture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1)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因为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环境中各种外部因素是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影响自我调节过程。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2)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环境、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在行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2页相互作用论中,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行为的结果是由内在有机体的因素和外在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人和环境是独立的两极。变化是由分离的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人不仅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也能够主动地选择,利用环境所提供的要素,更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达到对生活的满足。这是相互作用论比环境决定论进一步有所发展的地方¨”。3.3.3空间心理行为相互渗透论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表明相互渗透的普遍性。它冲破了相邻运动形式之间的固定疆界,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相互渗透论认为:(1)人们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修正,还有可能完全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2)通过重新解释场所的目标和意义的方法,来不断地影响并改变物质环境。对于环境,人有期待、假定、改变环境性质的行为。A1tman对相互渗透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相互渗透论的特征。(3)人与环境不是独立的两极,而是定义和意义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和环境。人对环境具有的能动作用既包含物质、功能性的作用,也包含价值赋予和再解释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整个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系统固有的本质特征,而变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弹性可变的。因此,不受经验观念束缚的时间因素、变化过程将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主题。从李斌构筑的人、环境和文化三者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型(图3—17)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将产生形式(空间、物体、状态等)、关系(制度、组织、规则、习惯、礼仪等)和意义(语言、认知心理、意识等)。在时阳J的流逝过程中,形式、关系和意义被不断地修正和补充,但是它们的共同属性得以继承下来,而这些共同属性的集合体就形成文化其本身。通过学习的过程,文化的特征又传达到人与环境的整体系统,形成某一个时期内的循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循环将发展成另一个时期内的循环。另一方面,由不同的人与环境的系统而产生的差异最终反映为不同文化的相对特征,导致文化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3页基于相互渗透论的观点,我们在考察校园文化景观时,不要仅仅对哪种类型的文化景观作出评价,校园文化景观所包括的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特色文化景观这四种类型都具有个别性和固有性,这四方面内容相互独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基本骨架。校园文化景观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校园文化景观与校园文化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首先,校园文化景观依赖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景观渗透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决定了校园文化景观的目的和对象。第二,校园文化景观必须以校园文化为指导,校园文化决定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形成。第三,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景观为基础和源泉。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依靠校园文化景观来体现。总之,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景观的这种关系是由校园文化景观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校园文化景观的主观性决定了校园文化景观必须依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景观的客观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依赖校园文化景观。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4页4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大学新区应该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续,不能同一般城市新区的规划设计一样,应当将现有的优秀学生行为文化、新环境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高度整合,正确处理学校与城市节点、塑造文化活动积聚点、校园文化传达点、提炼建筑文化集中点并优化教学活动区、文化学生生活区、显化集中活动区、净化研究工作区、美化自发行为区。大学如同是生命的有机体,新校区便是机体的一部分,当机体增长时,其中不同部分的上百万各不相同的细胞如何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并且使机体的整体结构和机体的组成部分一样秩序井然,就成了本章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1整合三大文化层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的任务,也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场所就可以解决的,而是由学生行为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的。要打造一个文化校园,就要先从总体规划阶段对该校园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行校园景观与文化的整合和互动,做出合理的功能分区。4.1.1引导学生行为文化(1)学生行为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场所行为、非场所行为及有组织行为¨”。场所行为指在适当条件下,学生的自发行为,如周末出游,饭后散步,学生打篮球等;非场所行为指受环境及其他影响较小,学生必须进行的行为,如学生上课、为去某地而行走及去食堂吃饭等行为:有组织行为则是指学校或社团为了某种目的而组织的活动,如学生考试、学术讲座等行为。根据行为的内容可分为:学习行为、社交行为、生活行为及政治行为。学习行为指学生为了自身知识的增长而进行的有组织(如上课、听讲座等)及自发的学习(如学术交流、上自习、阅览图书等);社交行为是学生为了满足交流和学习的目的而进行的行为;政治行为指学校组织的某些与政治有关的行为,如党课、升国旗等行为。(2)学生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5页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在学生个体的具体体现1.”。学生行为文化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第一:多样性在大学里学生的群体由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和成教生等各级各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层次学生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不同,他们对课程的设置和景观需要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大学行为文化的多样性,也使校园文化有了特色。第二:校园是学生文化的大熔炉’因为学生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年龄等都有差异,多样性的个体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行为文化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最直接、最浅显、最容易被学生接纳的还是校园中的文化景观。在重点景观建设的选址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心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华校园中的闻一多雕塑,即位于教学区与清华园的交接路口,紧邻西阶教室,同时又是通往图书馆、学生宿舍的主要路口,因此它是学生流量最大的线路之一;另一方面,依山而建,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很强的领域性,学生们课外英语角即选在此。再比如,施湟纪念壁浮雕像,共有两处,一是在三教学楼正面广场,二是在老图书馆中厅,都位于主教学区。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对学生产生了无形的鞭策与自豪感,使同学们认识到弘扬清华精神是每一位清华学人的责任。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来,形成师生共建美好校园的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母校的热爱。如西南科技大学的清华楼就是由师生共同产参与建成的。这种由学生直接参与建设的景观,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景观本身的自然美,而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形成了西南科技大学的特色景观⋯·。总之,在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行为、心理、审美因素,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一个背景:学生是“演员”、是主人,从而达到校园文化景观引导学生行为文化的目的。4.1.2尊重学校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专指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现象传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6页统。一般意义上,地域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层面的地域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层面的地域文化传统观念。文化生长在特定的地域之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俗语“江南多才子,燕赵多壮士"即是对此特点的高度概括。地域文化是环境空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形成某种风格,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地域特色的思路和方法。由所在城市地域的生态文化、创新精神、政治文化、民俗精神和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状况等因素组成。(1)植根于自然环境: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植物、水、气候等元素所创造的景观。这些元素能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2)植根于人文环境:所在地域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观念习俗、建造技术等。外在表现为建筑风格、建筑外形、技术条件等。如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教学主楼采用“指状"布局(图4-1),在形成校园清晰的功能分区与便捷的流线外,还使校园空间与学校所在的水体和山体相互咬合、渗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3)植根于社会环境: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组织制度等,如中国校园文化多是求知型、伦理型,而西方校园文化多属于实用型、享受型。中国校园文化所反映的价值特征主要是集体主义,西方校园文化则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必须尊重地域文化,如果拷贝其他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和模式,会导致千校一面,校园应有的文化特征反而消失,只有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给校园文化景观以生命。当我走进墨西哥大学,抬头望见图书馆那片由无数彩色石块镶拼出印地安文化主题的外墙时,心头为之震撼,它在建筑界被视为墨西哥现代建筑走民族化道路的旱程碑,我认为它更是一个成功体现地域文化的优秀校园建筑作品(图4-2)。夏威夷大学希洛校园的校园环境和建筑风格则采用了另一种表述地域文化的手法一一视野开阔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椰林,加上红色大坡的屋顶,把夏威夷的地域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圳。深层次研究学校的地域文化史,以地域学、生态学理论为设计指导。是校园文化景观产生个性、形成特色的关键。校园空间的地域性首先要求对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如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规划设计中,考虑到重庆山地城市的地域性,规划贯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7页“依山就势,因地制宜,结合现状,灵活布局"的方针,将山体、水域、建筑、广场等空间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顺应当地的山地地形并将其作为校园空间的最大特色。又如,潍坊市山东工业学院的校园规划设计则紧扣“风筝"这一地域性特色,以“鸢.林"作为规划主题,将风筝文化与生态理念有机的结合。图4—1西南科技大学鸟瞰图Fi94—1Bird’seyevieWofSUST图4—2墨西哥大学图书馆Fi94—2MexiCOUniversityLibrary4.1.3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顾名思义,学校的历史文化当然是指一所学校在创建、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物质(包括学校的师生、环境、设施及其变迁、图文记载资料等)和精神(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风传统、教育教学特色、社会的各方评价等)的总和。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保存历史文化是为了反思过去,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激励、警醒后人,使学校文化与精神得以延续、传承。学校的历史是精神文化的根基,是持续发展的源泉,学校的文化与精神需要厚重的历史来支撑⋯t。国内一位大学教授赴德国考察一所只有80多年校史的中学,惊奇地发现该校积累了24本《学校发展白皮书》,积累了数千种学生各类作品,积累了无数学生的成长履历,把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史、教育改革史清晰地呈现在考察者面I;i『,令见多识广的教授叹为观止。然而现在国内某些称为百年名校、甚至号称有几百年历史的学校,对历史资料的态度,以及保存的数量、质量和方式,其寒碜程度的确令人汗颜。历史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其中保守的方面是社会进步的重负,所以校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8页园文化进步必然表现为对历史文化的保守方面的突破与革新: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却凝聚了一所大学历代人的创造和智慧,成为一所大学得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所以一所大学的发展和复兴,必然包含着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没有继承,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要饮“水’’思“源",对历史文化不是全盘继承,更不是“尊孔读经",而是立足当代实践,继承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时间的积淀,而新建校园则没有历史的演变和沿革,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物及相关景观,树木也多低矮,细小,使学生无法捕捉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校园景观,感受到老校积淀的优秀文化。为了保持景观和文化的连续性,就需要创建一个渠道,将老区的历史“引’’入新区,让新区的学生能在校园内找到根,激发强烈的向心力,使整个大学的校园文化有一个统一的灵魂。(图4-3)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都能激励起学生们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对学校的自豪感m,。(图4-4)大学历史环境的传承一般以空间形态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为原则,表现为建筑风格、景观意象、空间组织的协同延续。建筑风格的延续注重新旧建筑视觉形象的连续统一,并不只是风格的重复模仿,而在于体量、材料、色彩的协调,以及对传统形式要素的提取与恰当运用。景观意象的延续强调把握校园环境中具有生命力与标志性的典型要素,关注校园整体意象的塑造。空间组织的延续在于尊重校园原有的空间序列,保持历史空间形态的完整与连续,维系传统空间肌理脉络的传承发展¨“。图4—3优秀校友肖像图4-4美国某大学名人墙Fi94—3OutstandingAIumniportraitsFi94—4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9页新校区只有继承老校区先进的文化,才能让师生产生认同感。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应充分发掘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及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做到“草木劝学,建筑说话”,让校园文化像空气一样环绕着学生,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行为文化、学校地域文化和学校历史文化三大层的整合,不啻为一种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层面的理论和方法。它对校园环境规划的要素进行分项整理,归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再通过实地行为模式的调查研究和一定的理论分析,推导出各个要素的理想目标,然后对各分项要素进行叠加合成,强化设计的终极目标,协调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各个要素之间达到多样的秩序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是以学生的行为文化、校园地域文化、校园历史文化为指导的,反过来,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能够改善学习环境、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素质,丰富、深化校园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内涵。三大文化层是相成相辅的,缺一不可的¨-,.¨”。4.2塑造四大点了解了校园文化的构成及特色校园文化的成因,就可将其赋予到新校园的设计中,构建出具有文化性质的学校与城市节点、校园文化传达点、文化活动积聚点和建筑文化集中点四大部分,通过这些节点来传达老校区的优秀校园文化。4.2.1整合学校与城市的连节点“我们鼓励打破大学和城镇之间的界线,鼓励城镇的各个部分在大学中发展,而大学的各个部分也在城镇中发展。’’m,一一俄勒冈实验城市节点是指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块。比如广场,公园,大型绿化,能使人群活动的集散地就是城市中散仃的“:铃点Nodes”。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它们不再是城市中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逐步融入整个城市,使校园成为城市中的一个节点,让城市引领校园发展成为这些校园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1)“城市校园”生活~容纳文化生活。打破校园有形的、无形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0页围墙,积极地面向周边开放,满足校园基本需求和城市需求。通过规划结构强化校园与城市的设施共享,从而使校园生活和城市生活有机相融。大学已经不仅是服务于校内的受教育者,开始向社会大众开放,学校与社会的边界开始模糊。哈佛大学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建筑群体的集聚使得更多的用地可用来营造校园的景观环境,城市校园的景观塑造不再是封闭的造园,而是充分融入周边的大型城市盆景,使得校园的开放空间成为城市整体开放空间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城市校园’’交通~规整车人流线。位于城市中的校园,往往会被城市道路所分割,规划应尽量避免城市道路穿越校园所产生的干扰和安全隐患,从校园环境景观的角度。尽可能地削弱这条城市道路对校园造成的空间割裂感,以利于营造整体的校园环境。(3)“城市校园”客厅⋯指引(隐喻)校园文化:学校对外的“门面",城市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校前区是学校和城市的连接点,内接校园文化,外邻城市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空间的交点,所以校前区设计应当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可以充分展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及学校精神(图4-5,图4-6)。如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大门就用六幅浮雕(图4—7),向人们传达出了西科人艰苦办学的历程和在50多年的历史中西科人所创造的业绩。图4—5西南科技大学校门图4—6北京大学校门Fi94—5Gate。fsusTFi94—6Gate。fPKu图4-7清华大学校门Fi94’’7GateofTHU4.2.2强化校园文化视觉传达点“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所谓“校园文化视觉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校园文化视觉传达是通过校园建筑空间高潮点、雕塑、园林绿化的主景、道路、桥梁、中心广场、车辆、绿地等具体的物体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1页来进行的,这些物体就是校园文化视觉传达点m,。校园文化视觉传达是无声的,是没有制约或规范性的,但它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素质、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人格、审美及个性的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视觉传达是无声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就要赋于校园里的每一景观以丰富的生命力,通过强化校园文化视觉传达点,扩大学生的视觉平台,使其陶冶感染“主体的画,无声的诗”,努力让视觉文化的每一细节闪光,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作用。香港科技大学坐落在清水湾险峻的山坡上,依山面海,饱览牛尾海的怡人景色,由关善明建筑事务所设计,由香港赛马会捐款兴建。进入校门后,通过林荫人行道,可以到达一个由半圆形建筑围绕而成的弧形大广场,广场中央设有一个造型多变的红色雕塑,与白色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图4-8)。图4-8香港科技大学广场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校园文化信息的设计,对于每一位“为传达而设计’’的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我们始终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和秩序的更新,各种视觉媒介的充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感情,仅仅把传达信息的关键词定位于正确和充分显然是不够的。鉴于时代的要求与设计Fi94-8HongkongUniversit:ySquare本质的要求,必须要把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重视起来,以创新为前提充分准确地传达信息。“创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设计界来说,创新同样也是设计的灵魂,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一幅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都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设计主题的信息进行正确、充分地传达。那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笔者看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1)设计理念的创新首先,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言之,就是对过去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创新。创新根据性质、程度的不同可以理解为继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2页承传统式的创新和激进式的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类生存方式上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以往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运用的法则正逐渐被打破,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个性化、多元化、民族化、国际化、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设计师应面对现实,让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洗礼。(2)视觉语言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之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其表现自己设计作品的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所习惯的东西,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3)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随着技法、材料、工具等的变化,技术对于设计的创新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和表现方式不断扩大。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的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这三个层次,它们具有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设计理念创新是视觉语言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视觉语言创新是设计理念创新和技术表现方式创新的表现形式;技术表现方式创新则为前二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途径。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只有主动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洗礼,从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和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入手,坚持三者的辩证统一,才能彻底地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上的大发展。4.2.3文化活动集聚点文化活动的“集聚点”是指各种文化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精神行为效果以及吸引文化活动向一定空间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校园文化集聚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3页校园文化的集聚点是一种常见的校园文化现象。它有两个层次:(1)校园内部文化活动的集聚。人们在校园进行文化活动时,往往会根据其活动的目的,必然受空间的某一因素的吸引,选择适合文化活动的空间。如人们有可能因为空气清新而选择湖边、水岸,也可能因为安静的氛围而选择林中绿地。而特定的行为,如体育活动等则只能选择既定的体育场进行(图4—11)。(2)学校之间整合后的文化活动的集聚多所高校集聚、文化内涵丰富。在大学城或高教园区内,多所大学或不同层次的院校集聚在一起,从各大学个体来说经过较长时间锤炼的校园文化,已经具有本校特色,有了很好的传统,多个这样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体集聚在一起,相互碰撞,互相共鸣,有利于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会在大学城或高教园区这个“小社会"里,产生一种新的推动多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集聚点的存在,使得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者对校园文化的共享和传播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成为可能。设计者可以研究多数在校人员的习惯,然后利用集聚性拓展特定景观符号在校内空间,是校园文化得以更深、更广地传播和共享¨fJ-l‘"o4.2.4强调建筑文化集中点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是置身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则是文化的“代言人"。强调建筑文化集中点,这是校园建筑区别于其它建筑的重要方面,建筑文化集中点主要包括建筑形态、结构选型、室内空间(特别是室内公共空间)、主要入口、质感色彩、空间高潮点、室外环境等方面。大学校园建筑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万栋数十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校园内同功能的建筑群多集中佰置,方便学生使用,建筑群内的景观环境和建筑的形式及内部结构、使用材料等共同组成了建筑文化(表4-1)¨9m“。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建筑形式,如Vg方早期的建筑多是古典风格,罗马式、巴克克式、哥特式是采用最多的建筑形态。中国早期的校园建筑则多用大屋顶式。此外,新疆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和广东的岭南建筑环境风格等都说明了地域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4页表4-1建筑文化组成TabIe4—1CompositionofarchitecturaICUItura建筑文化I‘、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建筑美学L√LJLJ丹下健三曾说过“精彩的不是一座座个体建筑,而是凭借它们非常奇妙的配置而形成的环境¨”,。这句话告诉我们建筑不是建立在真空中的,而是要与其所存在的环境一起打造出更具震撼力的校园文化景观。(1)不同的需求造就不同的建筑单体不同性质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如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就有着不同的空间要求:各院系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理工科对实验室的需求量大,艺术类专业则需要大空问的画室、排练室等,社会文科类专业对小教室的需求大于其它专业。当建筑外观与其功能相契合时建筑就有了鲜明的形象。(2)建筑环境与建筑单体形成整体建筑环境通常是指人工环境,但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应该包括被人们利用并与建筑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通过尺度、色彩、构图等来与建筑的材质、体量、使用性质相配合,赋予校园空间更多的文化涵义。建筑形式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一个建筑或者一个建筑群的景观是否美丽而富有内涵。但是在现实中,有些建筑缺乏个性和特征一一建筑外貌千篇一律;有些建筑盲目崇拜西方建筑文化一味追风一一导致“欧美风”建筑的泛滥;有些建筑全然不顾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一味仿古一一缺乏本土文化的功力;有些建筑在建筑造型上追求标新立异一一严重损害功能浪费资源。这些建筑都忽略了建筑的原始功能和基本品质。忽视建筑的具体功能和使用要求,不结合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不考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沟通,片面追求所谓造型,这是对建筑本质的一种误解,貌合神离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le2J⋯】o建筑在本质上首先满足的是人的使用需要,即建筑的功能性。校园建筑规划时,应根据校园结构调整和现代教学需求,充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5页新设备,充分提升建筑功能。同时应该注意的是,新校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建筑形式有着重要影响。要认真研究周围区域内建筑的尺度、体量、造型、色彩、质地、装饰特点,使建筑造型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协调中有个性。力求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的协调统一、建筑形式与周边环境的自然融合。塑造四大点应注意:(1)要有长足规划校园文化景观的发展必须眼光长远,在保障短期利益的基础上寻求长远发展,放宽眼界。简而言之就是,校园文化景观要经得起短期利益、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三重考验。(2)寻找四大点的切入点校园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建造者们要有高度,这四大点才能在市场上占领制高点。决策的高度,不单指我们要目光长远,还要求能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在现有的资源上找到适合的匹配资源,进行四大点规划。四大点的塑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时段内进行的。所以不能拷贝一种亮点,拷贝一种概念,不能拷贝一个景观模式。因为你永远也无法拷贝一个年代,一个特殊的景观环境。(3)注重细节塑造四大点要求个性、新颖,一个亮点的塑造,其概念、定位都要高于现存的校园文化景观。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的是:四大点的塑造,在确定战略规划之后,一定要沉下心来把基础的事情做好,必须注重向“细节”渗透,向景观的使用终端“渗透”,让接受者切身感受到亮点的魅力。4.3优化五大区功能分区是规划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校园的布局结构。传统的大学校园分区采用集中式分区(图4—10),各个功能区围绕一个中心设置,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相同功能洲的联系和管理方便。如今,高校为了响应大众教育的要求不得不扩大学校的规模,同时对校园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校园空|’uJ尺度的加大,使柚邻功能区之问的距离变大,这给学生的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大学校园功能分区规划提出“教学区为中心,主区高效联系,附区边设”的原则,将校园分为教学活动区、学生生活区、集中活动区、研究工作区、自发行为区五大区,以教学区为中心进行规划,这种功能分区既保留相同功能内部的密切关系,又保证不同功能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6页之间的高效交流1.“。图4-9深圳大学演会中心Fi94—9ShenzhenUnivet8i1:yWiIPIaycenl:er图4-10传统的大学校园功能分区Fi94—10Funcl:ionaIDiviS;onofThetraditionaIcampus4.3.1教化教学活动区教学活动区,是大学的核心区,反映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就是以图书信息中心、各类教室(含学术报告厅)、办公大楼等为主体,形成校园知识辐射的核心。各学院组团围绕这一核心而形成大学校园的教育主体部分,并通过现代的信息和网络技术来连接各个组成部分,进而形成高效、便捷的智能型教学环境,有利于资源的共享,使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综合,从而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各组团之间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够根据未来的变化和要求而不断调整。学校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在空间上不应强调过分独立,要打破学科上“小而全"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院与学科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资源。(1)加大教学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教学区的使用频率最高。如果一个大学范围过大,人们就不能完全使用它所提供的一切;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大学的直径只是严格的按照1O分钟课间的路程设计,又会造成不必要的限制。因此:我们将所有的课程平均安排在一个直径不大于3000英尺的圆形区域中。其余的功能分区围绕这个同心圆布置在直径5000英尺左右的圆中(图4—11)∞3】。大块的系馆和高度集中的学术研究设施扼杀了校园的多样性、学术自由和学生的学习机会。因此,本文认为教学区规划应打破之前一蹴而就的形式,采用分期建设,跨过过去各功能分区之间明显界线,以学生的可达性为构图原则,同时为避免人流、车流对教学区的干扰,多采用尽端路。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7页(2)户外环境多样化,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育已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课外学习已成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户外空间,培养他们开拓创新、善于交流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区户外空间设计时,要注意一下几点:●利用距离、绿化、高程变化等方式将户外学习空间与主要步行人流分开。这样当上课和下课时的大量人流不会给在其中活动的人群带来太大的干扰。●利用明确的界线将学习空间部分围合,这样人们就会从心理上感觉避开了人群,有了私密性。考虑到安全性,这些空间应避免形成没有回路的死角。●提供不同长短的带靠背座椅,方便人们交流时休息(图4-12)。●提供某种类型的桌子,尽管很多人觉得有个舒适的座椅就可以读书了,但还是有些人喜欢把书本放到桌子上,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将图纸摊在桌上讨论,所以应该设置一些类型多样的写字平面(图4一13)。“一,.一一,一一.j:,一lj毒≤≥三。图4—11同心圆式功能分区Fi94—11ConcentriCircIeS图4-12坐在长椅上的学生Fi94—12Sittingonthecouch图4-13学生在桌子上学习Fi94—13LearnonthetabIe(3)设计时注意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由于北方冬天时间长,温度低,所以北方的建筑设计内外界线鲜明,采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8页用集中构型,尽量减少外墙面积,教学楼之间通过封闭式长廊联系,给学生在教学楼与实验区和行政楼之间的往来提供了方便。(图4-14)南方建筑因为气候炎热,空气湿润,多采用比较经济实用的自然通风方式。(图4-15)4.3.2温馨学生生活区(1)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主体,规划设计时应以学生为本,加强生活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如果学生住的离校园中心太远,那么学生就很难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学生住在学术建筑群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压迫感,更甚者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进行生活区规划时就要从中寻求平衡点。采用复合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各个功能区通过道路串联在一起。图4-14北方封闭式教学楼Fi94—14CIosedschooIbuiIdingsinNorth图4—15南方开敞式教学楼图4-16西南科技大学宿舍楼平面图Fi94—15ClosedschooIbuiIdingsinNorthF194—16DormitorYpIanofSUST(2)加强学生之问的交流性学生生活区作为学生在校园停留时l、uJ较长的场所,其对学生的重要性不亚于教学区,因此要在生活区强调并有意识地营造学生自学和交往空间,不仅仅是在户外设计公园绿地来满足学生活动的要求,宿舍内部也寻求多种空间,做到足不出户也可以锻炼身体、学习交流。例如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的宿舍(图4—16),平面采用内、外廊结合的口字型布局,利用东西向通廊和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9页公共活动室(兼做自习室)及楼梯间围合成内院,形成生活氛围浓郁的休憩与交往空间¨“。(3)优化学生生活服务区任何一个功能区都需要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服务设施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由于这个规模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往往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交通混乱,管理不善。因此需要对学生街进行集中规划,形成有层次的生活气氛。(4)学生生活区的景观设计力求赏心悦目,舒适宜人。环境公寓楼的中心设置花坛草坪,并安放一些坐凳。生活区道路两旁栽种树木和灌木树墙。路旁可适当树立一些标牌,进行精神文明的宣传。公寓楼外的空旷地域设一个乒乓球场,并设活动报刊栏,供学生空闲时阅读报纸或作些小型运动,温馨学生生活区。4.3.3人性集中活动区传统的分区方式多将体育设施集中布置,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得体育活动区与生活区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调查表明如果人们离一个区域的距离大于600英尺,就会打击人们使用它的积极性,因此就需要将部分体育设施分散布置在工作和生活建筑的周边,将主体育中心布置于靠近校门的地方,用于校园运动和学校举行社会活动。设置多个小型的运动场,如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分散于学生生活区中,满足了学生就进锻炼的需求。集中活动区,应强调人性化空间。因而可以摒弃早期校园中心广场等集中活动区域规划布局中严谨的轴线关系,冷漠感和非人的尺度,在保持与阳光绿化接触的开阔空间的同时,以软硬铺地相结合,宜人尺度的室外、家具、灌木台阶,以及非对称布局围合的交往空间,使之成为不仅仅供大型集会,且供平时休闲读书的富有凝聚力的校园中心。此外单体建筑还应反映大学校园建筑的特征,使其统一和谐¨“。4.3.4净化研究工作区(1)研究区的改计应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没有发生在这种社团中不拘小节的接触的支持,教学和研究就无法繁荣起来。因此,在设计时采用多个学生工作室围绕一个教师办公室的形式,方便老师监督、指导学生的研究。(2)工作区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0页大学的行政服务设施通常过于集中,所有部门都被集中安排在一个大楼里,表面上,这种布局方式方便管理,学生可以不出楼办完所有手续,而实际上,设计者只是考虑到了办公人员的方便,而忽视了学生到达行政楼的时间,如果按照各个组团所要求的各种功能联系放置,各个行政部门可能效率会更高。因此:将不同的行政部门独立放置,每一个尽量靠近其服务的社区,(如学院办公室在所属学院的教学楼,勤工部、后勤部靠近学生住宅等)尽量避免建立一个大的行政区域来安排所有的服务部门¨”。4.3.5多元自发行为区自发行为区是师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适用度而自发形成的区域。笔者在西南科技大学校园内随机抽样调查了二百余人,让他们在校园平面图中标出他们最满意、经常活动的空间。得到有效问卷219份。(表4-2)表4-2空间使用程度TabIe4_。2Spaceusage由表4—2可以看出,这些自发行为区的共同是全为户外空间,且都有树木环绕,大家在这罩可以安静的学习、谈话或观察他人、沉思、欣赏自然、享受阳光等h“。学生如果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环境的变化以适应他t1"]自己的需要,他们就永远不会有真正融入大学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有归属感,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灵活设计五大功能区,为了设计一个符合人的需求的环境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师生参与原则,学校功能区分片式发展原则,POE诊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1页断原则,协调原则。探求一种能让师生真正融入设计的方法,使其与设计师一起来建造校园,建成后通过使用人群的用后评价来诊断校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协调各功能区的关系,才能使学校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2页5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文化景观规划构想5.1历史与现状分析5.1.1西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蜀山峻秀,涪水含章。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大禹之乡、李白故里、人杰地灵的中国科技城一一四川省绵阳市,校址为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西南科技大学溯源于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创办的四川江津窑业技术学校与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历经风雨、几经搬迁,学校发展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n。-(图5-1)。图5-1西南科技大学历史TabIe5—1HistoryofSUST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3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校园精神与“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之校训¨”。(1)具有“能吃苦,能成事’’的文化特色西南科技大学是由前身为国家建材局下属的“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及前身为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绵阳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组建。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原四川建材学院为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西部建材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也为西部地区的水泥、玻璃、陶瓷等建材企业的技术更新及改造提供了丰厚的科研及智力资源,为这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总体技术水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通过开展相关的科研、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逐渐在学校形成了“求实效,能吃苦,图创新,讲奉献”的文化传统一s“。(2)“厚德载物”、“务实求新”的文化特色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主要由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5年整体搬迁至绵阳组成。师生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己设计、自己搬石头、自己砌砖,用双手和汗水盖起了一幢幢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办公楼。在绵阳办学10年,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培养出了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在内的1417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也诞生于这里。1978年秋至1979年春分校搬回北京清华园。同时,我校前身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从绵阳城东郊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其中,原清华分校173名教职工转入我校,同时全部校舍和相当部分的实验装置和设备都留在了我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由此渗透在我校的办学文化中,留下宝贵的浓墨重彩的精神财富¨”。(3)具有“三线文化"特色绵阳,位于“三线”腹地,学校从1993开始了联合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长期默默峰守于西部的我校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在建设强大国防与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为主体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的“载人航天精神”,构成了“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科技与青春报国"的“三线文化"。在共建联合办学的过程中,这些优秀文化已经逐渐地渗透到了学校的各个层面,与学校几十年办学形成的优良传统相辅相成,极大地丰富了我校大学精神的内涵,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4页正是有了学校以上办学历史的多年积累、传承和扬弃,才逐渐形成了我校“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大学精神,以及“厚德博学笃行创新”的校训,所有这些学校办学多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厚重基石与不竭动力。5.1.2学校地域文化(1)学校地理位置新校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图5-2),地理座标在东经104。42’、北纬3l。3l’,海拨472’555m,距绵阳市区约9km。西接学校现校本部,东至绵江公路,南为绵阳市规划中的二环路,北为农村(可作学校发展预留用地),东西平均长约1500m,南北平均长约1200m,大致为西宽东窄的梯形地形,共占地约180公顷。新校区紧邻学校校本部现校区,与现校区分居山岭东西两侧,新老校区共计占地约267公顷,新校区含山岭坡地及平坝两部分。其间靠山坡地有一农用灌渠一龙西埝由北向南穿过,水流清澈丰盈,山坡林木茂盛,景色优美。新校区以龙西埝为界,龙西埝以东为平坝约87公顷,以西为丘陵坡地约93公顷..”。(2)学校气候特征学校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3"C,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1362.3h,平均降雨量963.2mm,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多种植物生长。校区地形地貌类型属丘陵区冲洪积丘状台地一一一河谷冲积平坝,校园坐落在涪江河谷西岸一级至四级阶地上,土层深厚,土质偏粘,微酸至中性,平坝内土壤肥沃,坡地略差,十分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和园林建设。虽然春季常有春旱,但因校区内有至涪江引入的龙西埝灌渠终年不断之水,以及校园生活用水,灌溉十分方便¨”。5.1.3西南科技大学新区现状5.1.3.1西南科技大学新区现状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主校址选在一片丘陵腹地,环境安宁美丽,奔腾不息的涪江陪伴左右,宝塔山与其遥遥相望。新区景观规划设计御局以山水为伴,结合地形,营造景观的层次感,尽可能保留地形现状,依形就势,以绿化为地景,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阳J,采用借景造景手法,营造生态型山水校园,结合对低洼地段的改造,营造水景,体现生态绿色的文化内涵,展现园林的诗意校园(图5-3)。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5页新校区规划设计采用了“一轴"、“一环’’、“五区"的平面框架结构。图5-3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鸟瞰图Fi95—3TheaerjaIv;ewofSUST一轴:由校前广场、院系实验办公楼群的连接平台,教学楼群的主阶段形成从新区直接老区的“虚轴"。一环:教学楼、图书馆、科研楼等学校核心功能建筑物通过联廊连接(图5-4),形成一个半圆环。大面积的水体与人工堆积局部的绿化形成的中心广场是整个规划的“内核”。学校广场与中心广场通过平台产生彼此呼应、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关系,不仅创造出宁静的校园氛围,而且形成丰富的空问层次和景观序列。五区:在整合三大层文化的基础上,将新校区划分成了五个功能区一一教学活动区、学生和教工生活区、集中活动区、研究工作区和自发行为区。根据车流、人流、物流将功能区分开布置。以绿化、水流、步行道,将校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并考虑了舒适的步行半径以及生活单位与公共设旌之问的关系,力求做到少交叉、方便、快捷¨.1.".,."“。肇m卉删IJ-I。t.。娜庙,.\啁X’图5-2西南科技大学区位图Fig5-2LocationmapofSUST图5-4连廊Fig5-4porch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6页5.1.4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文化景观的设计特色5.1.4.1注重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新老校区和谐统一(1)打造可引领学生行为文化的空间,人性化的设计创造了一个宁静、亲和而又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学习、交往共享空间(图5-5)。公共活动空间为学生、师生间提供了社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集体精神,具有集体的归宿感,是环境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空间要留得住人,不是使人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通过交谈引发师生创造性的思维。围合空间能增加人的领域感、亲和性,从而人为的创造环境氛围。为此,在新校区将其空间分多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图书馆、教学楼、科研楼,用单层连廊连接围合成水面、绿地的核心区域一一亲水空间(图5-6),使得中心广场既保持了内聚向心力,又充满了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第二层次是院系办公楼、校前广场以主楼的二层平台,形成交流平台,开阔、明朗、平整,适合大型集会,而流动的水体、绿化和铺块巧妙分割,使得广场显得亲切、丰富。第三层次是院系办公楼合围形成的“中庭’’,以绿色为主题,个性特征鲜明,人情味浓郁,并有一定的亲密性,庭院景观纳入建筑中,提高办公区的空间品质:如果说第一、二层次空间强调“动",则在第三层次是强调“静”。第四层次是在龙须堰两侧25m宽建成以流水为题的绿色廊道,与山坡原生态绿色相映衬,形成“休闲’’空间。此处还注意小空间的培育,如在路旁、水池边、树荫下、建筑单体的四周等处适当安排小空间,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使用,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巾们川。在新区规划的交往空间,运用穿插、围合等手段,形成大、小空间相渗透,公共性活动领域、小集体领域、个人领域相结合的多层次空间,满足师生可辩、可论、可行、可游、可坐、可赏的绿色空间体系。(2)尊重学校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创造了校园文化景观的“山水’’特色新校区东西轴中部,有一农用灌渠⋯龙西埝由北至南横贯而过,埝东为平坝,埝西地势逐渐升高至老校区的南山、北山至高点,形成西高东低地势。新校区规划:正门朝东,紫气东来,沿东西轴推进,层次递进,自东而西,随地势升高,建筑密度逐渐减小,最终形成自南而北环形散开的以老校区的南山、北山和新校区的松林山为背景的环抱之势,山坡只规划了少量建筑,且体量小,只起点缀作用,留出了大量的林地,充分体现了“山"的特色。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7页图5-5交往空间Fig5—5communicationspace图5-6亲水空间Fig5-6wateraccessibIespace学校利用终年不断的龙西埝之水,形成环校而过的“护校河”,以及纵横校园,湖、溪结合的丰富水系,从组团式的建筑群中使建筑与水系融为一体,形成校园文化景观“水”的特色。山水相连,依山傍水,形成得天独厚的“山水"校园文化景观。(3)传承校园历史文化,新老区和谐统一西科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新区规划设计时,将学校历史文化做为设计新校区景观的线索,景观布局(图5-7)由东区主校门起至西区运动场形成的“历史之脉’’景观主轴线。由三个有时空联系的景观节点组成,从西区与东区交接制高点开始表现联合办学特色的“共筑辉煌"主题雕塑(规划中)一一科技中心前表现教与学的“知新广场”一一主教学楼前“九州湖”及大草坪一一表现科技概念的“科技之光”主题雕塑广场一一院系群楼平台广场一一校前区广场一一大门入口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和学科特征的“史韵"主题广场等六个景物与建筑一起构成一个景观轴。校前区的校史广场,由六幅浮雕向大家展示西科大的历史,生动而深刻。充分利用学校的依山傍水的特色,从校园北侧龙溪堰取水,在校园内规划一条忽宽忽窄、竖向分层的流动水系,象征人的一生在不停更新知识,不停寻求进步。彰显学校以“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为校训和传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4,.I-”。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8页1.制高点雕塑2.知新广场3.中心湖4.九州湖5.科技之光6.院系楼平台广场7校前区广场8.史韵厂‘场图5-7功能分区与历史轴线Fig5—7FunctionzoningandaxiS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9页图5-8西南科技大学宿舍楼Fi95。。8ApartmentbuiIdingofSUST图5-9科技之光广场Fi95’。9IightSCienceofSUST5.1.4.2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亮点一,新边界触摸大城市。作为节点的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由于校园临近绵江公路,其开放式的景观格局丰富了沿路的风景,从绵阳市整体角度分析,西南科技大学新区作为城市中特别是绵江公路上的节点有着大学校园独有的宁静、优雅而又不失现代的风格:整个校园以米色系为主调,总体布局注意疏密有致,建筑群体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新校区东以绵江为界,南为规划中的绵阳市二环路,北为规划中的科研文化区(留作发展用地),周围为绵阳市科技创业区。围合式的建筑群体的内敛作用协调了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并没有与周围形成太大的反差。学生生活区位于北部,各种生活设施通过一条步行景观轴线联系起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方便、舒适、活跃的生活环境。亮点二,雕琢视觉传达点,塑造精品长廊。西南科技大学新区,位于山腰处是整个新区的制高点,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良好的地理位置,都使它成为校园中耀眼的景观标志物。而位于广场等节点上一系列连续的环境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更好的阐述节点的意念,同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区与科研区的建筑都采用米黄色系,体现二者在使用性质的相似性及两区域的融合。而生活区以粉红为主色,充满了现代大学青春时尚的生活气息(图5-8)。亮点三,增加文化活动积聚点扩大学生交流空间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0页新校区是由三条轴线(两纵一横)串联起来的,其中纵轴分为主轴和次轴。纵轴的主轴贯穿教学区,主要是由一系列广场空间串联而成,其从外向内分别为校史广场、科技之光广场(图5-9)、知新广场直至崛起广场(新老区的交界);次轴是由一条步行路从外向内依次为青春旋律、九柱广场、露天剧场、青春风采等节点。主轴和次轴都是由地势上节节升起的串联状的广场组成,既有气势也形成了清晰的校园空间轮廓线。主轴和横轴相交于正门的中心广场,有一个较大的开放空间,是由开放的水域九州湖、院系实验区的公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架空平台围合而成,是举行聚会、庆祝活动以及学生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曾举行过无数画展、影展、募捐等活动,也曾有过激情似火的演出。亮点四,以廊相连的建筑群体,构筑建筑文化集中点新校区从建筑构思上,借鉴古典园林建筑布局,采用合围式的庭园建筑风格,如:东部的实验楼群四面合围,中部的教学楼群环形半围,以及学生宿舍等单体建筑均是如此,单体和群体的合围建筑多以廊相连,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颇有“江南园林"特色。在建筑造型上大胆借鉴古典园林建筑中空廊、挑檐、台和挑台等手法,经适当剪裁构思园林特色的建筑,形成建筑与环境的渗透和交融,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使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图5-10)。图5-10实验楼内庭Fi95—10CambersIaborat.orYbuiIding西科大新校区山、水、建筑、植物四要素的综合运用和渗透交融,形成校园文化景观的整体特色。新校区山、水的综合运用,建筑和绿地布局与山、水的有机结合,建筑的合理分区和疏密有致与绿地的渗透,建筑组团和建筑单体与绿地的交融,以及园林特色的建筑内外空间的结合,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情景交融的文化景观特色。山、水、建筑、植物四要素的高度和谐统一。以及规划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刻理解,体现为校园景观必须基于校园文化的规划思路,并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从人与文化与自然和谐的高度出发,构建整体的校园景观,在校园罩山、水、建筑、植物均融为一体,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68%的高绿化率为创建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打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1页下了良好的基础¨”。5.1.4.3合理布局,优化五大功能区(1)教学区是学校规划的最重要功能,教学活动区位于校园中心,由教学楼、行政楼和学生活动中心及图书馆组成,各建筑依据不同功能集中布置,形成组团,通过回廊将各组团间相互连接,使用灵活。教学区依山抱水,为使师生在学习之余欣赏到山景水色,特将建筑布置成了“指状"形式,学生在中心区便可享受到山水之美(图5—11)。图5-11远处的山景水色投入教学中心区Fi95—11Uountainvie-throughintothecenterofcampus教学楼、实验楼和行政楼之间通过连廊相连,在形体结构上,十多层的行政楼作为构图的“起势”,四栋教学楼作为“承转”,最后以尺度巨大沉稳的图书馆做“收笔”,使得几个楼之间合而不分,大大方便了学生的使用。建筑与中心广场的绿地、流水、树木相互融合,形成环境优越的学习空间,创造一种“学习在公园中"的教学环境区(图5—12)。(2)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仅一路之隔,远期与教学区向西平行发展,两区交通便捷,东临体育区,北接自发形成的饮食一条街,用道路将学生生活区自动分成四个组团,每个组团以5000人规模的食常为中心,每个食章均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商店等服务设施,并在生活区中心设置机会彩虹广场,方便学生机会,遇到灾难时也可作为临时避难场所。为给学校师生提供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生活空间,同时增加门户的可识别性和特色植物景观的目标,在不同的绿化空间设置不同的植物园,形成了四季各有特色的空间(图5一13)。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2页图5-12私密空间Fi95—12Privacyspace图5—13银装素裹的校园Fi95—13CIadinsiIverywhitecampus教工生活区布置在新、老校区结合部。此处是一个山坡地,结合山地地势有利建筑单体的造型。同时方便教工在新、老校区的教学(图5.14)。图5—14高低错落的家属楼Fi95‘‘14ScatteredhighandIOWbuiIdings(3)集中活动区设置在学校东北侧,紧邻学生生活区,在校区北面靠绵江路一侧设置体育中心。结合大规模的景观绿化,体育运动区集中布置在北侧,既减小对教学区的影响,又便于对外开放。体育馆和400m跑道标准运动场,在学生生活区周边设置球类及器械运动场所,便于学生就近活动。即有利于学校向社会开放,又不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图5-15南方开敞式建筑其他的体育活动,如篮球、Fi95-15cIosedschooIbuiIdingsinNorth乒乓球等运动器械布置在学生生活区罩,羽毛球场地和市内乒乓球场则布置在宿舍楼罩,使用频率高。为减少活动区与其他功能分区之I"BJ的影响,主要以高大的乔木为背景林,如银杏、香樟等,点缀常绿小乔木,下层栽植耐荫地被植物,形成隔音效果较好的复层植物群落。(4)研究工作区紧邻教学区,靠近学校东大门,建筑形式也采用通而不合,分而不散的建筑模式,同教学楼组团相互呼应,建筑形式采用开敞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3页设计,符合南方建筑需要自然通风的特点(图5-15)。院系实验办公区布置在教学中心区前,建筑单体通过连廊形成二个圆形组团,中间形成“内中庭”。内院是以绿色为主体的园林空间。(5)多元自发行为区学生依据自己的意愿自发形成的,往往是学校里利用率最高的地方,经过调查发现新区的学生多选择可以接近水面及景色优美的地方活动,中心湖和九州湖人气最旺,为了增加学生的亲切感,校方还特地放养家禽,并吸引水鸟,在校园内偶尔还可以看到仙鹤飞过,别有一番情趣(图5一16)。图5—16中心湖边玩耍的鹅Fi95—16GoosepIayincenterIake图5-17清华楼Fi95—17TsinghuaHouse5.2解决问题的重点与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沉淀,西科大校园文化景观呈现出丰富多姿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富有特色、主题鲜明、教育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景观。但与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就西科大的发展目标而言,西科大校园文化景观在数量、质量、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西科大文化景观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科大校园文化景观存在以下不足:(1)建筑面积指标发展不平衡,部分功能面积富足甚至超标,但用于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研究教育用的科研实验设施、具有校园文化功能和满足学生文化活动的设施严重不足。羽毛球、乒乓球等设施齐全,但缺乏足球场,龙山上的体育场因为地震改为了临时安置房使用地,而原学生宿舍中心的体育场则改为了中心湖,使得偌大一个新区只有一个未建完的足球场,给学生使用带来了不便。改进建议:建筑面积指标向用于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研究教育用的科研实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4页验设施和具有校园文化功能和满足学生文化活动的设施上倾斜。现阶段先将龙山体育场归还,运动场边的球场开放,使得学生可以自由进出。(2)房屋建筑缺少文化历史标识,建筑物作为应满足使用的物质功能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精神功能,大多数不能起到传播文化和纪念事件的作用。调查中,问及老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学生皆选择清华楼(图5-17)。但⋯通过对新校区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他们普遍认为新校区缺乏标志性建筑,这与设计者想将“科技之光”作为新校区标志性建筑的初衷所违背。究其原因,科技之光选址远离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处于行政区与科研工作区之间,学生流量较少,可达性不强,关注度低,使其标志性作用丧失。改进建议:丰富“科技之光’’雕塑的景观层次,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此,加大“科技之光"的宣传力,使学生明白其对理工科大学的意义。(3)景观系统缺乏历史文化隐喻,绿地、小品、道路、广场等景观要素有而无神,没有与学校精神视喻观感联系。改进建议:进一步注重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4)支撑系统老化和不适应发展要求,强弱电、给排水、车行停系统还不能满足现代创新空间高速、便捷和安全的需要。改进建议:分片、分阶段地整改系统老化和不适应发展的情况。(5)校园整体绿化和景观需要改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新区所靠山体的绿化不满,其附近没有建筑物的遮挡,在新区一入校门即可看到,与学生宿舍区的关系不佳,且占据了最好的山体景观,此处因地质原因无法种植绿化,时时刻刻给学生一种学校尚在建设的感觉,鲜少有人去,路灯设置少,给学校造成了不安全因素。九州湖附近的绿化采用大面积草坪,树木较少,且不允许学生进入,造成了大尺度的空旷感,既浪费了用地又不方便学生使用。“科技之光”雕塑周围缺少高大植物,使学生在此处无法躲避太阳,夏天时使用率极低。改进建议:鉴于东侧土山的地质不易绿化,故可将土山朝向学生宿舍区的一面设计成雕塑式的景观台阶,成为东西向道路的尽端对景,吸引学生进入山坳中的体育场。其余地方则适当种植高大可遮荫的常绿乔木,使学生可以在此乘凉,建议行政楼前草坪开放,设为可踩踏式,增加此处的人气。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5页5.3小结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文化景观的营造,充分运用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从校园功能、节点、视觉点、建筑集中点、文化活动点等方面,对校园文化景观进行重点处理,将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彰显隐藏于发展中的精华,述说着西科大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精神,使校园文化景观规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创造结构清晰明确、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新区文化景观通过对校园文化要素的塑造,营造当代大学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个性校园,可提高人们对校园总体形象的认知度、对校园整体形象的感知度,从而达到强化现代校园育人功能之目的。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6页结论当口◆匕良好的校园规划设计包括很多方面,本论文以大学新区的校园文化为切入点,以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景观设计成果为样本,对校园文化现象与文化景观的关联性和校园文化景观的构成元素进行了细分和逐个研究,总结出可以用于指导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大学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理论,并结合西南科技大学新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实践,对这一构成系统进行了验证。1、大学校园文化模式必将打破封闭式格局,走向全面开放,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多格局个性共存的模式,大学校园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文化中心。为应对大学校园文化模式、功能、形式方面的变化,大学新区的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必须基于校园文化,才能使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和发展。2、大学新区文化景观构成系统:整合三大层文化,即引导学生行为文化、尊重学校地域文化、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塑造四大点:即整合校园与城市的连接点、强化校园文化视觉传达点、扩大文化活动聚集点和强调建筑文化集中点;优化五大功能区,即教化教学活动区、温馨学生生活区、人性集中活动区、净化研究工作区、多元自发行为区。3、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景观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前进。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景观发展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的肥沃土壤。作者试图通过探索大学新区文化景观的构成系统,找出一条适合校园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之路而得出的这点方法和经验,仅仅是揭起冰山一角,亟待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作者学识和水平极其有限,论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难免有所缺陷、疏漏、欠妥之处,恳请各位师长、学友予以批评指正。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7页致谢本文是在我的恩师李嘉华教授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无不凝聚着恩师李嘉华教授的辛勤与汗水,细心指引与谆谆教导。导师开阔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详细的修改意见一直给我很大的启发。唯一的遗憾是我自己不够主动,错过了许多聆听李老师教诲的机会.李嘉华教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业,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这都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标杆。对李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感激、感谢我的恩师李嘉华教授。感谢诸位授课恩师⋯⋯一路走来,从你们的身上我收获无数,却无以回报,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感谢2007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同学对于我的鼓励与建议。感谢宿舍同学热切关心我的论文进度,及时督促我认真扎实地完成论文写作,为我提供免费的论文数据库检索账号并帮忙我收集查找资料。感谢各位师弟、师妹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与鼓励。还要感谢我的父母.给予我生命并竭尽全力给予了我接受教育的机会,养育之恩没齿难忘;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宋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能给予我安慰和鼓励,让我重拾信心。还有许多人,也许他们只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但他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依然在我记忆中留底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无法一一罗列,但对他们,我始终心怀感激。最后,要感谢评审、评议硕士论文和出席硕士论文答辩会的各位专家、教授,感谢他们给予的指导!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8页参考文献[1]倪蕾:《浅析景观文化》[z],载于南京园林网:h圭主巳;Z么曼!笪:婴.iY!:垒Q堡[2]‘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研究[Z],载于豆丁网:h主圭乜;ZZ!曼!:壁Q垒iB:坌Q虫Z乜=墨ZZ鱼墨Z呈互:h主磐![3]罗学农,彭智谋:《:我国高校校园规划浅析》[J],载于《中外建筑》2008年第7期,第100-103页[4]‘中国大学校园研究现状述评》,载于建筑工程论文网:塾圭圭Q;ZZ里!!:墨!金鱼坚:£Q堕,2009.12.04[5]黄斐:《现代开放式大学的景观设计思考》[J],载于《商.经济与科技》2000年第8期,第27-28页[6]高崧,沈国尧:‘人、建筑、自然共生一一现代大学校园的表述》[Z],载于ABBS建筑论坛网:http://唧.abbs.COIll.crl[7]王杰锋:《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之我见》[J],载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22-24页[8]刘玉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Z],载于学位论文搜索网:http://www.jijinzu.aOlU[9]刘华东:《校园规划应重视并突出校园文化特征》[Z],载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9年第15期,第七版[10]秦春跃:《校园文化与人本管理研究浅议》[J],载于<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第39-39页[11]王景年:‘构建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发展》,载于滨海教育网:b主!巳;.ZZ曼!!:坠b皇:量凸,2006.10.12[1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J: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0页,第60-70页[13]黄滨匕:《文化景观概述》,载丁.阿拉善文化网:b!!巳;Z[!堂堂:垒!§型b:gQ巫。2005.12.16[14]陈金陵:《我国新t廿=纪人学校同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D],湖南长沙:湖南人学,2005年第14-20,34—38页[15]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整体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一I: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5页,第201—293页[t6]周小青:《我国人学校同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9页学,2005年,第7—30页[17](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165页[181[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lO月版,第37-45页[19]Campus&Community-MooreRubleYudellArchitecture&PlanningRockportPublishers=Rockport,Massachusetts.1997E20]李仁山:‘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性与改造方向》[J],载于《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0卷第2期,第68-70页[21]高霄,张永华:‘试论校园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重建》[J1,载于‘理论导刊》1998年第1期,第13-15页[221赵万民:<山地大学校同规划理论与方法(普通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MI,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77-82页E231<西南科技大学简介》[Z],载于西南科技大学网:http://,w,.swust.edu.cn[24]宗旭,马涛:‘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第32-43页[25]任磊,张从容:‘浅析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J],载于l: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第27-30页[26]朱爱憎:‘21世纪中国高校校冈文化走向》[J],载于《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7页[271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T],载于《中国园林》2009年第2期,第90页[281周永泽:《渤海大学校园景观色彩》[J],载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第16期,第223-226页[29]陈奕:《开放式人学的校I元l空间规划模式研究》[J],载丁.《山硝建筑》2009年第17期,第38-45页[30]盛恩养:《空间感知与环境意象的生成》[J],载-】i《新经济尔忠》2008年第8期。第1卜13页[31]祖凯:《城市环境意象一一探讨城市设计的依据》rz],载于机凯博客网:h主主乜;ZZ圣坚壁i:bQ壁金金:璺Q婴[32]《生活文化》[Z],载T-CNKI概念知识元库:b皇童Q;[[垒宝至i凸金:璺翌基i:垒金主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0页[33]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载于《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期,第35-46页[34]刘谯:《试论建筑的景观意识与景观的建筑意识》[J],载于《城市建筑》2008年第5期,第5页[35]宋桂杰郭红霞:l:大学校“园”景观的分析与研究~以扬州大学荷花池校园(中心校区)为例》,载于土木在线网:b主l巳;Z么!塑:量Q!墨墨:曼Q婴[36]沈国尧:I:大学校园文化与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J],载于《城市建筑》2008年第3期,第9-12页[37]朱晓峰:‘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之路》[J],载于‘中国科技博览》2009年第19期,第242-245页[38]王福刚,石铁矛:‘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一一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J],载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486-489页[39]龙鸣:《论大学校园文化氛同》[J],载于l: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7期,第57-58页[40]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载于《建筑学报》2001年第2期,第20页[41]《环境决定论》[Z].载于百度百科网:b童主仑;么么坠垒i基金:垒垒i垂坠:£Q堡[42]刘明:《重新审视“环境决定论”一一《人文类型》所给予的启示》[J],载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5卷第3期,第426-431页[43]《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Z],载于MBA智库百科:b圭主Q;么Z蔓iki:婴坠垒!i垒:曼Q巴[44]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载于《建筑学报》2008年2期,第1l页[45]肖光敏:<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Z],载于思敏博客网:b主圭乜;ZZb!Qg:墨童nn:昼璺[46]赞匕,李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没计理念初探》[J],载丁《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9期,第110页[47]邹初红,潘国泰:《植根r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载丁《jI:程与建设》2006年第2j{『】,第8页[48]刘华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显文化一一对人学校园规划的几点思考》[J],载于《石油教育》2009年第2期,第24-26页[49]张琳,王勇:《优秀历史建筑校周空间的文化解读一沪江人学校同建筑风格》[J],载于《工程与建设》2008年第l期,第14l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1页[50]吕书臣:《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J],载于《武汉学刊》2007年第4期,第44-45页[51]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传承研究》[J],载于《华中建筑》2009年第7期,第26-30页[52]程国志:《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文化传承创新性研究》[J],载于{: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第4期,第41-47页[53]亚历山大:《俄勒冈实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系列丛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第33-63页[54]王妲:<西南科技大学的文化传承脉络之我见》[Z],载于西南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h主主巳;ZZk2l£圣g:墨!坠兰主:金鱼丛:£n[55]盖世杰,戴林琳:‘大学校园城市主入口空间的整合策略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载于<华中建筑》2009年第9期,第86-89页[56]买中傲,高红艳:‘试谈校园文化中的视觉传达》[J],载于‘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卷第2期,第51-53页[57]周筱:<大学精神文化空间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5年,第5-40页[58]李筠等著:《基于大学生行为特点的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7年第4期,第4页[59]陈占勇:‘对大学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的认识和理解》[J],载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33期,第143页[60]巫萍:‘1980年代以来中国新建大学校园建筑组群形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年,第35-46,66-83页[61][美]势I文·林奇著:‘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l页[62]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38-4l页[63][挪威]诺伯格·舒尔兹蔫:《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泽,北京:中国建筑jI: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98-135页[64]日本建筑学会著:《学校建筑设计计划与实例》[M],李政隆编译,台北:人佳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162页[65]刘伟:《现代建筑空间结构分析》[J],载于《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7期,第237页[66]MassimoBettinotti·MartaSausa.KenzoTange-architeotureandurban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2页design.Mi1ano:E1ecta.1996[67]Charlesw.Moore查尔斯.莫等著:《风景一诗化般的园艺为人类再造乐园》[M],李斯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68]毛学农:《试论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规划中的园林特色》[J],载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第60-62页[69]周筱等著:I:人性化·文态化·生态化一一一从西南科技大学科技中心景观设计看当代大学校园环境设计》[J],载于《四川I建筑》2007年第2期,第13-15页[70]唐旭东:‘人文空间、山水园林环境⋯一西南科技大学新区规划》[J]载于《华中建筑》2005年第4期,第102-104页[71]<完善校园功能塑造特色文化一一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校园环境建设规划》[Z]内部资料[72]‘西南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Z],内部资料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3页附录附表l: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状况评价问卷调查表亲爱的老师、校友:您好!我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的研究生。由于《基于校园文化的大学新区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需要,要对我校校区进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调查。我深感此项工作责任重大,诚挚希望得到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欢迎您在百忙之中完成下面问卷并及时返回给我们。问卷返回方式:电子邮件:coniewin@163.com,西科大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梁岩2009年8月31日主要问题(回答页面不够请直接写在背面或者另附页):1.你的年龄是A16—25岁B26—35岁C30岁以上2.你的性别是A男B女3.你的学历是A大专及大专以下B本科C硕士研究生D博士研究生4.你的职业是A学生B教师C管理人员D其他5.您认为学校的绿化环境如何?A有很多绿化,让人很舒服B有绿化,还不错C没多少绿化,但过得去D基本没有绿化,让人很不舒服6.以下哪一类对您的校园生活影响最大?A废弃物B空气质量C水质D噪声F食品质量7.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或者回忆最多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景是哪罩?A知新广场B中心湖C九洲湖D彩虹广场F体育场前空间G科技之光广场8.您一般何时在上述地方驻留:A7:00B10:00C13:00D16:00F18:00G2l:009.您一般在上述地方驻留多久?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4页AlO分钟以下B1O分钟以上C20分钟以上D30分钟以上10.您一个月内一般在上述地方驻留多少次?A5次以下B5次以上C10次以下D10次以上F15次以上11.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您是否会在以后漫步校园过程中留意校园环境?A不会B下意识的,不会主动去留意C会主动去关注12.如果您是在校学生或者已经离开母校的同学(学长、学姐)您认为现在校园空间中哪些地方景观和环境最需要改善?13.您认为学校缺少哪些校园景观?您最希望学校添加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景是什么?(比如:校园内的读书空间、休息空间或者其他)14.如果西科大校园内某块地要进行校园景观规划,那么,您最希望看到什么景观(比如:喷泉、凉亭、流水或者其他)15.您对西科大的校园景观设计有什么宝贵建议?或者更好的想法?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5页附表2:活动空间及活动量问卷调查表您好!我们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的研究生。由于学业需要,我们正采用无记名方式做一个有关您在校区内活动空间及活动量情况的调查。诚挚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欢迎您在百忙之中完成下面问卷。谢谢11.你的年龄是A16—25岁B26—35岁C30岁以上2.你的性别是A男B女3.你的学历是A大专及大专以下B本科C硕士研究生D博士研究生4.你的职业是A学生B教职工C附近居民D校外人员5.您在选择校园活动场所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A空间尺度的大小B场所的位置方便C空间配套设施D空间色彩、材质E环境质量(如绿化、空气等)F其他6.您认为目前学校提供的活动场所A过多B正好C较少7.您通常喜欢选择哪些活动场所活动A教学活动区B生活活动区C教研活动区D体育活动区E休闲活动区F湖边、水塘边G其他8.哪一类活动方式对您的生活影响最大A学习活动B交流活动量C体育活动D休闲活动F旅游活动9.工作同您一般在哪些场所活动A教学活动区B生活活动区D体育活动区E其他10.周术,您一般在哪些地方驻留A教学活动区B生活活动区D体育活动区E其他11.您一般在上述地方驻留多久C教研活动区A30分钟以下B60分钟以下C60分钟以上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6页12.您一个月内一般在上述地方驻留多少次A5次以下B5次以上C10次以下D10次以上F15次以上13.吸引您到该场所活动的的因素是h交通方便,可及性强B空间尺度宜人C色彩及材质搭配给人以舒适的感觉D绿化及植物配置合理E有雕塑、景观等文化设施,可陶冶情操F灯光、座椅等配套设施齐全14.没有常去的场所的原因是A场所不具备吸引力B场所与行为不适宜C其他15.以宿舍为中心,你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A200米B400米C1000米D1000米以上16.你觉得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h引导B鼓励C传媒D内化E景观F其他17.您对校园总体环境的满意程度A很好B满意C一般D有一些意见E很有意见18.你认为关于校园环境的下列哪些方面最待改善A对区位的选择重新定位B打造更为适宜的空间尺度C增加空间附属设施D营造更吸引人的空间环境19.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新区环境规划设计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7页附表3:西科大校园内6个典型空间现有状况调查表湖边学生近运动近行政空间位置近生活近教学主食堂区和生区和东活动半径(m)空间尺度(m)距生活区中心的步行时间(rain)区113区390区前340l20——34090x190420x150220x14030活区大门4042040x170955—105一1010一151—510一1515-20功能设施有无景观设施有文化设施有较少有较少有无有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8页附表4:校园内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表您好!为了使大学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工作做得更好,我们采用无记名方式做校园内环境状况满意度的调查。诚挚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欢迎您在百忙之中完成下面问卷。谢谢!1.你的年龄是A16—25岁B26—35岁C30岁以上2.你的性别是A男B女3.你的学历是A大专及大专以下B本科C硕士研究生D博士研究生4.你的职业是A学生B教职工C附近居民D校外人员空间类型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自然、树木和绿色安宁和平静阴凉和阳光有人可以观察别人接近水面(小溪)草地和开放空间感觉白由和舒适总计 攻读硕梁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