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中工程质量控制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和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并提出了路基路面相应的裂缝防止措施。【关键词】公路路基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随着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的建设,公路建设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伴随着发展的同时一些工程质量问题也慢慢的出现,这些工程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张多样的,除了要组织好合理的施工方案、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管理体系和内部的质量保证制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很好的执行落实和及时的处理。1工程概况重庆绕城高速公路西段W3合同段,位于凤凰镇和青木关镇,该路段基本为从北到南走向,起点位于凤凰镇黄桷堡村,公路里程号为K65+000,终点位于青木关镇管家桥村,里程号为K70+000,全长5公里。主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整幅路基宽21.5m,分幅路基宽11.25m,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2公路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分析2.1路基土的施工质量控制4
自然土是路基土施工时的主要用土,使用前应重视进行测试,分析土的物理性能,确定土的最佳含水率,土的最大干密度,便于指导路基施工和路基的填灌成品的检测,从大量实践表明回弹性高低和土壤颗粒的粗细程序有密切的关系。砂性土的弹性模量较高,因为砂性土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所以砂性土是优质的道路填筑材料。同时我们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可塑性较小的填料作为填筑路基的填料。施工中可以选择稳定的石灰土路基土作为填料。石灰土可以用在水分含量较高的地段或者是土质较差的地段。使用这中填料常常是在换土施工不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同时要求的施工工期又很紧的情况下,使用石灰土作为填料可以达到改良路基填筑规定的要求。施工中还可以使用混合粗骨料的填土材料,这些混合粗骨料像砾石、碎石、炉渣等可以在高液限性黏土或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地段处使用。2.2路基压实的施工质量控制2.2.1确保土的最佳含水量实现最大土壤的压实和密实,这是在最好的土壤含水量时实施的,所以在路基填方压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时间上控制好土壤的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过大,可以晾晒干直至到达最佳含水率时再进行施工碾压。施工过程中应连续工作作业,减少雨水侵入,防止太阳暴晒,防止土壤中水分含量发生巨大的变化。2.2.2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4
在公路施工中土层填筑的厚度不应该超过30cm,同时施工中应该分层进行摊铺压实。在施工中还应该使用重型机械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同一类土的使用辗压的过程中使用轻型机械辗压所得的土的干密度要比重型机械辗压得到的干密度要小的多。但是土质的含水率却比使用重型机械辗压得到的压实度要小。从目前的工程状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重型压实机械主要是50吨的震动压路机及其相配套的工器具。对于施工中每层的压实厚度应该控制在30cm的厚度。在施工中还可以使用更大吨位的羊角辗进行辗压,羊角辗的压实效率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并能使土质中的含水率进一步的降低。这些机械的辗压改善了土基的压实度和降低了土质的含水率,有效的提高了路基的回弹模量(如表1)。3裂缝的防止措施3.1路面基层裂缝的控制路面的基层选择是要选择收缩性较小的水泥稳定类结构作为基层。水泥类稳定材料的裂缝机理要在施工充分考虑。温度收缩和干燥收缩是面层产生收缩的主要的两个方面。他和塑性指数、材料的含水量等密切相关。材料的塑性指数是材料选择的首要考虑的因素,只要满足要求的材料塑性指数的材料才能在工程中使用。可以再施工中使用缓凝减水剂等方法,使水泥类稳定材料达到最佳的水分含量,确保不出或少出裂缝。4
3.2路面层裂缝的防治大量试验证明,针入度指数高的温度敏感性低,高粘度沥青的温度敏感性低,在路面材料的考虑中要多加考虑,否则出现裂纹后雨水就会沿着裂纹渗透,使下面的结构层受到侵蚀,减少结构层的强度。并最终使路面遭受到破坏。4结语总之,在后期的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总结建设施工中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通车后的道路病害进行相应的控制,同时大力促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以此来提高工程的质量等情况。这样将大大减少高等级公路通车后的维修养护费用等,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付丽娟,王志强.浅谈高速公路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0(18).[2]邢和森.浅谈高速公路质量监理[J].引进与咨询,2004(10).[3]袁世超,张合荣.路基工程对高速公路使用性能和寿命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