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7.00 KB
- 31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GB/T××××—××××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实施××××-××-××发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修订)TechnicalCriterionforGrainandOilsStorage(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1-03-01)GB/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1
GB/T××××—××××目次目次I前言IV引言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粮食与油料储藏44.1粮食与油料储藏的基本要求44.1.1基本要求44.1.2选择储藏技术应考虑的因素44.1.3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54.2仓储设施与设备的基本要求54.2.1粮仓基本要求54.2.2简易储粮设施54.2.3其他设备与设施64.3粮食与油料进出仓64.3.1安全要求64.3.2入仓前的准备64.3.3入仓粮食和油料的质量要求64.3.4粮食和油料堆存要求64.3.5出仓要求64.4粮油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质量检验74.4.1粮情检测74.4.2储藏粮油质量检验84.5粮油储藏技术94.5.1低温与准低温储藏技术94.5.2储粮通风技术94.5.3气调储粮技术104.5.4储藏技术优化组合104.5.5不同粮油的储藏技术要点114.5.6各种储粮设施的储藏技术要点114.5.7特殊情况的处理124.5.8高水分粮食、油料干燥124.5.9储粮安全作业124.6有害生物控制124.6.1基本要求124.6.2害虫与螨类的控制134.6.3微生物的控制154.6.4鼠类与鸟类的控制15IV
GB/T××××—××××5油脂储藏155.1基本要求155.1.1油脂储藏的基本要求155.1.2选择储藏技术应考虑的因素155.2油脂储藏设施的基本要求155.3油脂出入库165.3.1油脂入库前的准备165.3.2油脂出入库165.4储藏检测和检验165.4.1温度检测165.4.2油位检测175.4.3质量和卫生检验175.5油脂储藏管理175.6油脂储藏技术185.6.1保温储油技术185.6.2充氮储油技术18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生态特点及主要储粮措施1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常用储粮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3附 录 C(规范性附录)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4附 录 D(资料性附录)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4附 录 E(资料性附录)主要储粮害虫与螨类种群增长的最低和最适条件5附 录 F(资料性附录)诱捕检测储粮害虫的方法6IV
GB/T××××—××××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四川省粮食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为首次制定。IV
GB/T××××—××××引言粮油储藏技术是根据不同粮油种类、储藏条件、粮油生理生化变化、粮油品质(工艺品质、烘焙与食用品质、种用品质等)变化规律,采用不同储藏方法和措施,对影响粮油储藏的相关因子进行控制,确保粮油安全的技术组合。IV
GB/T××××—××××粮油储藏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粮油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仓储设施与设备的基本要求、粮油进出仓、粮油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质量检验、粮油储藏技术以及储粮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本标准适用于粮油的储藏。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2715粮食卫生标准GB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8115粮食包装麻袋GB/T8946塑料编织袋GB9685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7440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T17913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GB/T18835谷物冷却机GB19641植物油料卫生标准GB/T20569稻谷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70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0571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GB/T22497粮油储藏熏蒸剂使用准则GB/T22498粮油储藏防护剂使用准则GB/T24534谷物与豆类隐蔽性昆虫感染的测定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77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GB50320粮食平房仓设计规范GB50322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LS/T1201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LS/T12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1203粮情测控系统LS/T1204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1205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1206粮食仓库安全操作规程LS1207粮食仓库机电设备安装技术规程LS/T1212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和使用规范18
GB/T××××—××××LS/T1213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LS/T3801粮食包装麻袋LS/T3802粮食包装面粉袋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1.1 粮油grainandoils粮食、植物油料和植物油脂的总称。1.2 粮食grain包括小麦、玉米、稻谷、杂粮、豆类及其成品。1.3 油料oil-bearingmaterials制取植物油、脂原料的统称。1.4 油脂oilandfat植物油和脂的总称。一般在常温时呈液体的称油,呈固体或半固体的称脂(又称脂肪)。1.5 储粮有害生物storedgrainpest危害储藏粮油的昆虫、螨类、微生物、鼠类和鸟类。1.6 安全水分safemoisturecontent在常规储藏条件下,某种粮食和油料能够在当地安全度夏而不发热、不霉变的最高水分含量。1.7 半安全水分semi-safemoisturecontent在常规储藏条件下,某种粮食和油料在当地气温较低季节可短期储藏而不能安全度夏的水分含量。1.8 危险水分dangerousmoisturecontent在常规储藏条件下,某种粮食和油料极易发热霉变的水分含量。1.9 高水分粮油highmoisturegrainandoils水分含量超过安全水分的粮食或油料。1.10 粮堆结露dewfallofgrainmass粮堆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开始在粮粒、器材和维护结构内侧冷表面出现凝结水的现象。1.11 粮情conditionofstoredgrain粮食储藏过程中的粮堆温度、粮食水分含量、感染储粮有害生物的种类及数量、仓内温湿度、大气温湿度、粮堆气体成分及浓度等情况。1.12 粮仓granary用于储存粮食且满足储粮功能要求的建筑物。1.12.1 18
GB/T××××—××××房式仓housetypewarehouse外形如平房屋或楼房的粮仓,包括平房仓、高大平房仓、楼房仓。1.1.1.1 高大平房仓largesizehorizontalwarehouse跨度21m以上,堆粮高度达6m以上的房式仓。1.1.1.2 楼房仓multi-storiedwarehouse多层的房式仓。1.1.2 筒式仓verticalsilos外形如筒状的粮仓,包括浅圆仓、立筒仓。1.1.2.1 浅圆仓squatsilo仓内直径一般不小于20m,仓壁高度与仓内直径之比小于1.5的筒式仓。1.1.2.2 立筒仓silo除浅圆仓之外的的筒式仓。1.2 地下仓undergroundbin建于地下或半地下的粮仓,如岩体地下粮仓(如平洞仓、立洞仓)和土体地下粮仓(如窑洞仓、喇叭仓)等。1.3 简易储粮设施simplestoredgrainfacilities包括简易粮仓、露天储粮设施等等。1.4 土堤仓bunkerstorage四周筑堤,下铺防水材料,存粮后上覆盖PVC蓬布,使PVC蓬布与防水材料紧密重叠,四坡呈流水状的密闭体。1.5 常规储藏conventionaltechniqueofgrainstorage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对储藏的粮油采取清洁卫生、自然通风、定期检测粮情等一般技术处理和常规管理措施的储藏方法。1.6 低温储藏lowtemperaturestorage粮堆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0℃的储藏方式。1.7 准低温储藏quasi-lowtemperaturestorage粮堆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5℃的储藏方式。1.8 低氧lowoxygen粮堆中氧气浓度低于12%。1.9 缺氧oxygendificit粮堆中氧气浓度低于2%。18
GB/T××××—××××1.1 双低储藏double-lowstorage实现低氧后再进行低剂量磷化氢熏蒸的储粮技术。1.2 三低储藏triple-lowstorage达到双低储藏效果后,再降低粮温的储藏技术。1.3 常规熏蒸conventionalfumigation在密闭仓房或粮堆内,施用常规用药剂量的熏蒸剂,依靠熏蒸气体自然扩散的熏蒸方式。1.4 低剂量熏蒸lowdosefumigation在低氧粮堆中或采用环流熏蒸技术时,施药量低于常规剂量的熏蒸方式。1.5 植物油库vegetableoildepot收发和储存符合国家标准的散装植物油的独立的或植物油加工厂附属的仓库或设施。1.6 油罐oiltank置于地上固定的立式固定顶、圆筒形钢制容器。1.7 油罐组agroupoftanks用闭合连接的护油堤围起来的一组油罐。1.8 油罐区tankfarm由一个或若干个油罐组构成的区域。1.9 护油堤protectionoildike用于防止油脂流出油罐区(由于油罐破裂及其他原因而使油脂溢出)的防护围堤。1.10 集油池oilcollectingsump设置在地平面以下,用于收集油脂的钢制容器。1.11 溶剂残留量residualsolventcontentinoil1kg油脂中残留的溶剂毫克数。2 粮食与油料储藏2.1 粮食与油料储藏的基本要求2.1.1 基本要求确保储藏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2.1.2 选择储藏技术应考虑的因素粮油储藏过程中应根据以下情况采取适当的储藏技术,达到4.1的要求。——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18
GB/T××××—××××——储藏粮油的种类,粮食本身的耐储性、耐热性和感染的有害生物等不同储藏特性。——粮食水分,有害微生物感染,入仓质量情况以及最终用途。——仓储设施及设备性能、储藏温度、湿度、粮堆气体成分和储藏时间等储粮环境条件。1.1.1 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根据我国各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可划分为7个储粮生态区域:第一区:高寒干燥储粮区;第二区:低温干燥储粮区;第三区:低温高湿储粮区;第四区:中温干燥储粮区;第五区:中温高湿储粮区;第六区:中温低湿储粮区;第七区:高温高湿储粮区。在第一区和第二区,应重点防止过度失水影响储粮加工品质并造成质量损失;在第三区应重点做好降水和微生物的控制;在第四区和第六区,应迅速将粮油水分降到安全水分,防止虫害感染;在第五区和第七区,应重点防止储粮品质下降和有害生物的危害(详见附录A)。1.2 仓储设施与设备的基本要求1.2.1 粮仓基本要求1.2.1.1 应根据不同用途,满足储备、中转、收纳的需要。1.2.1.2 粮仓的围护结构应能够安全承载粮堆及环境的动、静荷载。能够满足储粮防潮、气密、隔热的要求。减少不利环境条件特别是高温、高湿对储粮带来的影响,防止有害生物危害,保障粮油安全储藏。1.2.1.3 仓库选址和建设应符合国家粮油仓库建设的相关规定。粮仓应远离污染源、危险源,避开行洪和低洼水患地区。应便于进出仓作业。平房仓的结构应符合GB50320的规定,钢筋混凝土筒仓的结构应符合GB50077的规定,钢板筒仓的结构应符合GB50322的规定。1.2.1.4 地下粮仓应选择山体宽厚、地质坚固、地下水位低、便于排水的地方。仓体应能承受储粮作业、仓顶覆盖层以及车辆、设备产生的动、静载荷。应整体敷设防潮层。粮油进出口要避开山体汇水线;与外界相通的孔道应设置密闭门(窗)、防护门、防鼠门和隔热设施。地下仓应设置通风系统。1.2.1.5 仓内地面应完好、光滑、坚固、防潮。1.2.1.6 内侧墙面应完好、光滑并设防潮层;墙体无裂缝;墙壁与仓顶、相邻墙壁、地面结合处应处理成光滑的圆弧形;墙面应按设计仓容量标明装粮线和设置密封槽。外表面应为浅色。用于低温储藏的仓房墙体传热系数范围如下:——第五和第七储粮生态区域,宜在0.46W/m2·K~0.52W/m2·K之间;——第四和第六储粮生态区域,宜在0.52W/m2·K~0.58W/m2·K之间;——第一、第二和第三储粮生态区域,宜在0.58W/m2·K~0.70W/m2·K之间。1.2.1.7 仓盖应完好,有隔热层和防水层,外表面应为浅色(或用高反射率的材料);仓内尽量避免使用支撑柱。仓盖应有大于3%的坡度,仓盖檐槽的下水管应设置在仓墙外面。仓内宜设隔热吊顶,吊顶与仓盖的间距应在0.3m以上。仓盖传热系数如下:——第五和第七储粮生态区域,传热系数宜不大于0.35W/m2·K;——第四和第六储粮生态区域,传热系数不大于0.40W/m2·K;——第一、第二和第三储粮生态区域,传热系数不大于0.5W/m2·K。1.2.1.8 门窗、通风口结构要严紧并有隔热、密封措施。门窗、孔洞处应设防虫线和防鼠雀板、网。1.2.1.9 仓内应安装照明灯具,其防尘、防爆和照度的要求如下:——平房仓照明灯具应符合GB50320的规定。——钢板筒仓照明灯具应符合GB50322的规定。——浅圆仓和其他筒仓可参照GB50322的规定安装照明灯具。——其他仓房可参照GB50320的规定安装照明灯具。1.2.2 简易储粮设施1.2.2.1 不应设在电线下面;应按规定留出消防通道。1.2.2.2 应建在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面坚固干燥、通风良好,排水通畅的地方。18
GB/T××××—××××1.1.1.1 货台高度不低于0.4m,应有足够的强度,能承受储粮作业产生的动、静载荷。应具备防潮、防鼠、防虫和通风性能。1.1.2 其他设备与设施1.1.2.1 可根据不同储粮生态条件、仓型和实际需要,配备清理、输送、计量、粮情测控、通风、熏蒸、消防等设备设施。粮油仓库机电设备的安装应符合LS1207的规定。1.1.2.2 立筒仓、浅圆仓配备的除尘、防爆设备应符合GB17440的规定。1.1.2.3 储粮库区应按GB50057的规定安装避雷装置。1.1.2.4 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大型粮仓中长期储粮时,应配备符合LS/T1203规定的粮情检测系统,符合LS/T1202规定的机械通风系统和电动采样设备。1.1.2.5 堆粮高度在6m以上的仓房宜配备符合GB/T17913规定的环流熏蒸设备。1.2 粮食与油料进出仓1.2.1 安全要求进出仓的安全操作与管理按LS1206的规定执行。1.2.2 入仓前的准备1.2.2.1 对仓房、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确认仓房、门窗完好,所有设备运转正常。1.2.2.2 粮仓、货场及作业区应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1.2.2.3 仓房、包装器材、装粮用具和输送设备有活虫或虫卵时,应施用空仓杀虫剂或熏蒸进行杀虫处理并做好隔离工作。1.2.2.4 装粮用麻袋应符合LS/T3801的规定,编织袋应符合GB/T8946的规定;面粉袋应符合LS/T3802的规定。1.2.3 入仓粮食和油料的质量要求1.2.3.1 入仓粮食、油料应达到干燥、饱满、杂质含量低的基本要求。1.2.3.2 质量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规定,水分含量应符合当地安全水分要求。1.2.3.3 储备粮食和油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宜存要求。1.2.3.4 入仓食用粮的卫生质量应符合GB2715的规定,食用植物油料的卫生质量应符合GB19641的规定,饲料用粮的卫生质量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1.2.4 粮食和油料堆存要求1.2.4.1 应按种类、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粮油应分开储藏。优质品种、普通品种、转基因品种宜分开储藏。1.2.4.2 非食用粮油应单独存放,明确标识。1.2.4.3 已感染害虫的粮油应单独存放,并根据感染程度按4.6.2.2.1的规定处理;发现粮油带有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或杂草种子,应立即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报告,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1.2.4.4 出入仓应合理使用输送设备,减少破损、降低扬尘。入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动分级,避免杂质聚集。1.2.4.5 根据入仓粮食和油料的质量、仓库条件和预期储藏期限合理堆存,减少重复搬倒。1.2.4.6 包装粮食和油料的堆码要合理交错,整齐、牢靠,避免歪斜,确保设施及人员安全。囤垛应距墙、柱0.6m以上;高水分粮食堆码高度不应超过3m,高水分油料堆码高度不应超过1m,并应尽快处理。包装成品粮堆存时应有铺垫,堆垛大小、高度应以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为原则。粉状成品粮堆垛宜小,便于降温散湿。1.2.4.7 大宗原粮宜采用散装储藏,粮面应平整,粮堆高度不应超过设计装粮线。1.2.4.8 每个粮库宜保留占总仓容10%以上的仓容作为备用仓容。1.2.5 出仓要求1.2.5.1 18
GB/T××××—××××平房仓出仓时,其相邻廒间的隔墙要保持两侧压力平衡,避免倾倒;浅圆仓出仓时,应注意均衡对称出仓,避免倾斜。同时应保持仓储设施完好。1.1.1.1 应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1.2 粮油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质量检验1.2.1 粮情检测1.2.1.1 温度检测1.2.1.1.1 检测范围包括粮堆温度、仓内空间气体温度和仓外空气温度的检测。1.2.1.1.2 检测周期粮堆温度15℃及其以下时,安全粮食和油料(安全水分、无虫和基本无虫粮)15天内至少检测1次,半安全粮食和油料(半安全水分或一般虫粮)10天内至少检测1次,危险水分粮食和油料5天内至少检测1次;粮温高于15℃时,安全粮7天内至少检测1次,半安全粮5天内至少检测1次,危险水分粮油每天至少检测1次。新收获的粮食、油料收购入仓后,3个月内要适当增加检测次数。1.2.1.1.3 检测设备可采用粮情测控系统和其他测温仪器。高大平房仓、立筒仓、浅圆仓、地下仓应采用粮情测控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应符合LS/T1203的要求。1.2.1.1.4 检测点的设置散装粮食和油料:采用粮情测控系统时,房式仓、筒式仓测温点的设置应符合LS/T1203的规定,上层、下层及四周检测点应分别设在距粮面、底部、仓壁0.3m处。房式仓人工检测时,应分区设点,每区不超过100m2,各区设中心与四角共5个点作为检测点,两区界线上的两个点为共有点。粮堆高度在2m以下的,分上、下两层;粮堆高度2m~4m的,分上、中、下三层;粮堆高度4m~6m时,分四层;粮堆高度6m以上的酌情增加层数。上层、下层检测点应分别设在距粮面、底部0.3m处。中间层检测点垂直均等设置;四周检测点距墙壁0.3m。包装粮、地下仓和简易储粮设施检测点参照上述原则设置。处于后熟期、水分和杂质分布不均匀、局部有害虫的粮食和油料,应设置机动检测点。仓温检测点应设在粮堆表面中部、距粮面1m处的空间。1.2.1.2 相对湿度检测采用湿度传感器、干湿球温度计或其他湿度计检测仓内空间和仓外空气的相对湿度。粮堆内的检测点可按需设置,宜设在距粮堆表层0.3m处和距阴面墙壁0.3m处。仓内空间相对湿度检测点应设在粮堆表面中部、距粮面1m处的空间。1.2.1.3 水分检测1.2.1.3.1 安全水分粮食和油料至少每季度检测1次。1.2.1.3.2 半安全水分粮食和油料至少每月检测1次。1.2.1.3.3 危险水分粮食和油料应根据需要随时采样检测。1.2.1.3.4 粮堆水分检测采样点参照粮温检测点设定,中间部位检测点可适当减少。1.2.1.3.5 发现温度异常点应及时采样检测。1.2.1.4 害虫密度检测1.2.1.4.1 检测期限粮温低于15℃时,每月检测1次;粮温在15℃~25℃时,15天内至少检测1次。粮温高于25℃时,7天内至少检测1次。危险虫粮处理后的3个月内,每7天至少检测1次。1.2.1.4.2 采样方法1.2.1.4.2.1 散装粮采样方法采样点设置:仓房四角、柱周围、仓门内、人员进出口、排风扇口、通风道口、温度异常变化点和曾发生过虫害的部位各设1点,墙的长边设两点,短边设1点,每点距墙0.10m~0.50m;按粮堆大小应在粮面中部区域设3~10点。18
GB/T××××—××××采样:在每一采样点处分层采样,表层采样设置在粮面至0.5m之间;粮堆内采样层按粮堆高度设定,粮堆高3m以下设1个采样层;粮堆高3m~6m设2个采样层;粮堆高度超过6m的,适当增设采样层。每层采样量不少于1kg。1.1.1.1.1.1 包装粮采样方法采样点设置:以货位为取样单位,根据包装粮总包数确定采样比例,500包以下的取10个采样包,500包以上的按2%确定采样包,采样包最多不超过500包。分区分层确定采样包位置,外层适当多设采样点。采样:首先检查包外害虫数,再扦取包内样品,必要时可拆包或倒包采样。花生、蚕豆等大粒粮食和油料应拆包采样。每包采样不少于1kg。每包样品作为一个检测点的样品。当包外活的害虫密度(头/包)头数大于包内活的害虫密度(头/kg)头数时,将包外害虫密度(头/包)头数视为该点害虫密度(头/kg)头数。1.1.1.1.2 检测方法可采用筛检和诱捕检测。筛检:采用虫筛筛出粮粒外部的害虫并计数。必要时应按照相关规定检测粮粒内部害虫。诱捕检测:适用于储粮害虫的预测预报,检测方法参照附录F进行。谷物与豆类隐蔽性害虫感染的检测按GB/T24534规定执行。1.1.1.1.3 器材和场所害虫检测方法装具和其他器材按2%~5%比例抽样检测,以件计算活的害虫头数。空仓、货场或铺垫苫盖物等参照7.1.4.2选点检测,每点选1m2,以每平方米活的害虫头数表示害虫密度。1.1.1.1.4 害虫密度和虫粮等级判定按各采样点分别计算活的害虫密度(检测内部害虫时,计算粮粒内部和外部活的害虫数之和),以每千克粮样中害虫头数表示,以数值最大点的害虫密度代表全仓(囤、垛)的害虫密度,按表1确定虫粮等级。表1 虫粮等级划分粮油种类虫粮等级害虫密度/(头/kg)主要害虫密度/(头/kg)原粮基本无虫粮≤5≤2一般虫粮6~303~10严重虫粮>30>10成品粮严重虫粮>0(或粉类成品粮含螨类>30)所有粮食和油料危险虫粮感染了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害虫活体的粮食和油料。注1:害虫密度和主要害虫密度两项中有一项达到规定指标即为该等级虫粮。注2:“主要害虫”指玉米象、米象、谷蠹、大谷盗、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咖啡豆象、麦蛾和印度谷蛾。注3:进境植物检疫性储粮害虫以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准。1.1.1.2 粮情检测结果登记检测结果应登记在粮情检测记录簿上,每月进行储粮安全情况分析,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1.2 储藏粮油质量检验1.1.2.1 储存品质与质量检验1.1.2.1.1 18
GB/T××××—××××储藏过夏的粮油应在进出库前和每年春、秋季各检测1次;不储藏过夏的粮油应在进出库前各检测1次。1.1.1.1.1 稻谷储存品质检验按GB/T20569执行,玉米储存品质检验按GB/T20570执行,小麦储存品质检验按GB/T20571执行。1.1.1.1.2 大豆等油料储存品质检验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1.1.1.1.3 其他粮油由各地自行确定检测项目和储存品质判定标准。注:大豆等油料储存品质检验,在国家相关标准未发布时,按《国家粮食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通知》(国粮发[2000]143号)执行。1.1.1.1.4 质量检验应着重检验水分、黄粒米、生霉粒等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化的指标。1.1.1.2 卫生检验按GB2715、GB2716、GB19641及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不得进入口粮市场。1.1.1.3 出库检验出库粮油的检验项目、检验报告、正常储存年限以及检验机构等要求,按《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国粮发[2004]266号)执行。1.2 粮油储藏技术1.2.1 低温与准低温储藏技术1.2.1.1 仓房条件用于低温或准低温储藏的粮仓,墙体的传热系数应符合4.2.1.6的规定,屋盖的传热系数应符合4.5.1.7的规定,门窗应有隔热、密闭措施。1.2.1.2 降温措施1.2.1.2.1 可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或其他机械制冷等措施降低粮温。谷物冷却机的性能、参数应符合GB/T18835的规定,并按LS/T1204的规定进行操作。1.2.1.2.2 粮食进仓后,在秋冬季节应利用空气温度较低时,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将粮温逐步降低,并采取隔热措施。气温较高时可采用谷物冷却机将粮温降低到15℃以下,实施低温储藏。或将粮温降低到20℃以下,实施准低温储藏。1.2.1.2.3 准低温、低温储粮在春夏和夏秋之交为防止粮温升高,可采用谷物冷却机或其他机械制冷进行低温控湿通风降低粮温或仓温,保持准低温、低温储藏。可适当调整谷物冷却机的参数,以达到保持储粮水分,平衡粮堆温度,防止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的作用。1.2.1.3 注意事项1.2.1.3.1 粮温相差超过5℃的两批以上的粮食堆存在一起时,应采取通风措施均衡粮温。容量较大的低温或准低温仓,在高温季节出仓时,应使用塑料薄膜或糠包等将粮堆隔离或将未出仓的粮堆进行封闭,防止结露。1.2.1.3.2 种子粮采用低温储藏,其水分含量应低于17%。1.2.2 储粮通风技术1.2.2.1 自然通风为降低粮堆温度、水分或防止结露,在仓外大气温度低于仓温和粮温、仓外大气湿度低于粮堆平衡相对湿度、风力3~7级时宜采用自然通风。通风时,宜在粮面扒沟,开启门窗、堆码通风垛或利用粮堆内设的通风道进行通风。自然通风时也要注意防止因气温低于粮堆露点温度而引起的局部结露。1.2.2.2 机械通风1.2.2.2.1 利用机械通风系统在仓外温度、湿度适当时进行机械通风,可降低粮堆温度和湿度,平衡粮堆温度,改变储粮水分含量,消除粮堆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排除粮堆内异味或有毒有害气体等。为调整粮油的加工品质,在粮油出库前也可利用通风机械将高于粮堆平衡绝对湿度的空气送入粮堆进行调质通风,但调质通风后的粮油温度和水分应符合安全储藏的要求。1.2.2.2.2 机械通风的基本要求、技术参数、具体操作和管理应符合LS/T1202的规定。1.2.2.2.3 采用膜下通风时,应在薄膜下面设置回风道或管路。18
GB/T××××—××××1.1.1 气调储粮技术1.1.1.1 二氧化碳、氮气气调储粮1.1.1.1.1 在密闭粮堆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改变粮堆气体成分,用以防治虫螨、抑制霉菌和延缓粮油品质劣变。1.1.1.1.2 仓房的气密性应符合LS/T1201的规定。仓房气密性达不到要求的,应采用塑料薄膜进行单面、5面或6面密封粮堆。入仓后应做好粮面、门窗、通风口等处的密封。用于密闭粮堆的塑料薄膜帐幕应无污染、无异味、无裂缝,每天经砂眼漏气量应小于密闭粮堆中空气总体积的0.5%;所用粘合剂应无污染,有足够的粘接强度。1.1.1.1.3 二氧化碳气调储藏的仓房设施、储粮技术与管理应符合LS/T1213的规定。1.1.1.1.4 用于杀灭各种虫态的害虫和螨类时,密闭粮堆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应达到35%以上,保持时间应大于15天。氮气气体浓度应达到98%以上,保持时间依据粮温确定,一般应大于30天。1.1.1.1.5 采用气调储粮技术储藏的原粮和成品粮,水分应符合当地安全水分规定。1.1.1.1.6 种子粮不宜用气调技术储藏。1.1.1.2 密闭储藏1.1.1.2.1 利用新收获粮食和油料及其他生物体在密闭环境中的呼吸作用自然降氧,实现低氧或缺氧储藏,用以防治虫螨、抑制霉菌、延缓粮油品质劣变。1.1.1.2.2 采用密闭低氧储藏的仓房,气密性应符合4.5.3.1.2的要求。1.1.1.2.3 可采用脱氧剂(如铁粉脱氧剂、连二亚硫酸钠等)提高密闭粮堆降氧效果。1.1.1.2.4 采用缺氧方式杀虫时,粮堆内的氧气浓度应降至2%以下,保持时间应大于30天。1.1.1.2.5 采用缺氧方法抑制霉菌生长时,粮堆内氧气浓度应控制在0.2%以下。1.1.1.2.6 采用密闭储藏的粮食和油料,水分含量应符合当地安全水分规定。1.1.1.2.7 种子粮不宜采用密闭储藏。1.1.1.3 小包装气调储粮成品粮、油料、杂粮等可采用小包装气调储藏,所用的密封材料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小包装气调储藏可分为以下三种不同形式。a)二氧化碳负压储藏:采用复合塑料薄膜包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并密封,随二氧化碳被粮油吸收形成负压。b)脱氧剂缺氧储藏:采用复合塑料薄膜包装,加入0.2%脱氧剂并密封,形成缺氧。c)负压储藏:采用复合塑料薄膜包装,抽真空并密封,形成负压。1.1.2 储藏技术优化组合1.1.2.1 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储粮生态条件,在同期或不同时期,分别或组合应用密闭、压盖隔热、气调、通风降温等技术,以达到更好的储粮效果。1.1.2.2 双低储藏新粮入仓后,宜用塑料薄膜进行单面、5面或6面密闭,利用后熟期间强烈的呼吸作用使粮堆中的氧气浓度降低到12%以下,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4%以上,再按附录C规定进行低剂量磷化氢熏蒸杀虫,实现双低储藏。采用双低储藏的粮食和油料,水分含量应符合当地安全水分规定。1.1.2.3 三低储藏在实现双低储藏后,秋、冬季再进行通风降低粮温,并采取措施长期保持较低的粮温,实现三低储藏。1.1.2.4 其他储藏技术组合1.1.2.4.1 长期储藏的粮油,宜采用压盖隔热、密闭与气调技术综合应用。1.1.2.4.2 第三至第七储粮生态区,可综合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等储粮技术组合。18
GB/T××××—××××1.1.1 不同粮油的储藏技术要点1.1.1.1 原粮储藏1.1.1.1.1 原粮宜采用低温、密闭、气调、通风等储藏技术。1.1.1.1.2 小麦宜采用热入仓密闭、双低、三低、准低温等储藏技术,正常条件下可储藏3~5年。应加强害虫防治,特别是麦蛾的防治。采用热入仓密闭储藏小麦时,应选择夏季晴朗的天气,将小麦水分含量降到安全水分以下,粮温达到50℃左右,在下午3时前聚堆保持2h,趁热入仓,散堆压紧,整仓密闭,使粮温在40℃以上保持10天。1.1.1.1.3 稻谷宜采用准低温、低温、气调等储藏技术,正常条件下可储藏2~3年。应加强谷蠹、米象和玉米象的防治。安全水分含量的稻谷,宜采用轴流风机进行降温通风,冬季尽可能将粮堆温度降至10℃以下。危险水分稻谷宜采用就仓干燥进行降水,不符合就仓干燥条件时,可采用低温烘干。1.1.1.1.4 玉米宜采用通风、双低、三低、准低温储藏技术,应加强玉米象的防治。进出仓时应入粮口处增设缓冲装置、布料(均分)装置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高空抛料,减少破碎。冬季采用露天和简易仓内暂时堆放的新收获高水分玉米,应在翌年3月底前进行降水处理并转入仓内储藏。安全水分玉米宜散装储藏,正常条件下可储藏1~2年。1.1.1.2 成品粮储藏1.1.1.2.1 成品粮以包装短期储藏为宜,宜采用密闭、准低温、低温、气调储藏技术;应尽可能防止污染,尤其是防止各种化学品的污染;不得使用防护剂防治害虫和螨类。1.1.1.2.2 小麦粉水分含量应控制在安全水分以内,宜采用密闭、准低温、低温等储藏技术,储藏过程中应根据气候条件适时揉包倒垛。应加强粉螨和拟谷盗的防治。新出机的热的小麦粉应经冷却之后再入仓储藏。避免与其他有异味的物质一起储藏。1.1.1.2.3 大米宜采用密闭、准低温、低温、气调等储藏技术。应加强米象和玉米象的防治。1.1.1.3 油料储藏宜采用低温、准低温储藏,通风干燥,密闭储藏。不宜长期储藏。1.1.2 各种储粮设施的储藏技术要点根据当地储粮生态条件,合理选用适当的储藏技术。1.1.2.1 高大平房仓1.1.2.1.1 应适时通风降温,防止结露。1.1.2.1.2 发生虫害时应采用环流熏蒸杀虫。1.1.2.1.3 应加强粮情检测,采用计算机粮温检测系统。1.1.2.2 浅圆仓1.1.2.2.1 粮食、油料入仓时应采用布料器、减压管等减少自动分级和破碎。1.1.2.2.2 粮食、油料的水分含量应不高于当地安全水分,杂质含量不高于1%。1.1.2.2.3 应加强粮情检测,采用计算机粮温检测系统。1.1.2.2.4 粮食和油料堆存高度不应超过设计装粮线。1.1.2.2.5 秋冬季节应适时通风降温,防止结露。1.1.2.2.6 发生虫害时应采用环流熏蒸杀虫。1.1.2.3 立筒仓参照浅圆仓的技术要点。1.1.2.4 地下仓应做好防水、防潮和隔热,防止结露。地下仓储粮前,应选择低温干燥天气,打开上下仓口,利用轴流风机对地下仓进行48h不间断机械通风,使仓体及内部空间处于低温、低湿状态。1.1.2.5 简易储粮设施1.1.2.5.1 应加强监测和安全管理,做好防火、防结露、防渗漏工作,防止有害生物危害。1.1.2.5.2 可采用散装、包装和围包散装等形式,应在囤垛底部用拌有防护剂的稻壳等材料铺垫18
GB/T××××—××××0.3m以上,铺垫物上应有隔离物。1.1.1.1.1 采用围包散装,围包高度不宜超过4.5m(不含货台高度),每层围包要交错堆码整齐,逐层内收,并同步入粮。1.1.1.1.2 包装堆垛高度不应超过5m。1.1.1.1.3 货台或堆垛下部应有防鼠设施。1.1.1.1.4 露天垛顶部宜架空、起脊或用粮包、粗稻壳包等做成不小于40°坡度的屋脊形状。1.1.1.1.5 堆垛应用牢固的防水材料苫盖严密,苫盖后堆垛表面应平整、无凹陷,苫盖物应固定牢靠。1.1.1.1.6 露天囤、垛应可通风、能熏蒸。1.1.1.1.7 粮食、油料水分含量应低于当地安全储藏水分规定。1.1.1.1.8 按7.1规定进行粮情检测,在季节交替和气温骤变时,应及时通风降温降湿,防止发生粮堆结露和水分转移。风、雨、雪天应随时检查,及时清除积雪和雨水。具备防风、雨、雪能力。1.1.2 特殊情况的处理1.1.2.1 高温粮的处理应采用自然通风、仓内翻倒、机械通风、机械倒仓或谷物冷却机等措施降温。1.1.2.2 发热粮的处理1.1.2.2.1 因水分过高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采取机械通风、仓内翻倒、机械倒仓或用谷物冷却机等措施降低粮温,再采取通风、晾晒或烘干等措施降低水分。1.1.2.2.2 因后熟作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进行机械通风。1.1.2.2.3 因害虫和螨类活动引起的粮堆发热,应先熏蒸杀灭害虫和螨类,再通风降温。1.1.2.2.4 因局部杂质过多引起的粮堆发热,应清除杂质。1.1.2.3 污染粮油的处理粮油中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时,应单独封存,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1.1.2.4 粮堆结露的处理1.1.2.4.1 表层粮堆发生轻微结露时,应翻动粮面,开启门窗自然通风散发湿热;出现明显水滴的粮堆结露应采取机械通风消除结露,或将表层粮油出仓进行日晒干燥。1.1.2.4.2 粮堆内部或底层结露时,应采取机械通风、翻仓倒囤、出仓日晒或干燥。1.1.2.4.3 土堤仓、露天垛储粮上层结露时,可适时揭开篷布,翻动粮面,进行自然散湿处理。1.1.2.4.4 小麦在后熟期产生粮堆结露应进行机械通风。1.1.3 高水分粮食、油料干燥1.1.3.1 原粮和油料利用自然低温储藏的高水分粮食或油料,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应及时降水处理。采用晾晒降水的,应根据日照、气温、风力、粮食水分、粮粒大小和晒场地坪等条件,确定粮食平摊厚度,晾晒时扒沟朝日并尽可能顺风,适时翻动,晾晒后的粮食,要经过冷却(不包括需热入仓处理的粮食)和清杂处理。采用机械降水的,如原粮水分超过当地安全储藏水分3个百分点以上,可采用烘干机降水,烘干降水应按LS/T1205的规定执行;如原粮水分未超过LS/T1205规定的,可按LS/T1202规定采用机械通风降水。1.1.3.2 成品粮宜采用仓内摊晾、拆包、站包或码通风垛等方法降水。采用机械通风降水的按LS/T1202规定执行。1.1.4 储粮安全作业储藏安全作业应按LS1206的规定执行;立筒仓和浅圆仓的防爆应符合GB17440的规定。1.2 有害生物控制1.2.1 基本要求18
GB/T××××—××××有害生物控制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控制措施应符合“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原则。1.1.1 害虫与螨类的控制1.1.1.1 预防措施1.1.1.1.1 按4.3.2的要求做好空仓与器材的清洁卫生和杀虫处理。1.1.1.1.2 将粮堆温度和相对湿度降低到害虫种群生长繁殖所需的最低限度。1.1.1.1.3 采用密闭或气调储藏技术抑制害虫种群增长。1.1.1.1.4 采用储粮防护剂防止害虫和蟎类感染储粮。1.1.1.1.5 安装密封门、窗。1.1.1.1.6 在仓房门窗处布设防虫线,安装防虫网。1.1.1.2 控制技术1.1.1.2.1 各等级虫粮的处理要求:基本无虫粮和一般虫粮粮温不超过15℃时,应加强检测,做好防护工作,可不作杀虫处理;一般虫粮粮温在15℃以上时,应在15天内进行除治。严重虫粮应在7天之内进行除治。危险虫粮应立即封存隔离并在3天内进行灭虫处理。1.1.1.2.2 物理与机械方法:包括高温杀虫、低温控制、过筛除虫、压盖防治、气调控制、惰性粉控制和辐照杀虫等。1.1.1.2.2.1 高温杀虫常见储粮害虫和螨类种群增长的最适、最低温湿度条件以及高、低温致死温度见附录E。安全水分的小麦、赤豆、绿豆、豌豆等宜采用高温暴晒,待温度达到46℃以上,保持2h后趁热入仓,压盖密闭杀虫。安全水分的豌豆、蚕豆等耐热性强的粮食和豆类,宜采用高温暴晒囤套囤密闭储藏。2层囤之间填充0.3m以上的稻壳或麦糠。入囤时粮温应在50℃左右,压盖密闭25~30天,密闭期间每7天至少检查一次囤内温湿度及害虫死亡情况,发现温、湿度过高应及时撤去囤面压盖物。加热杀虫:除大米和花生仁以外的粮食和油料,可用烘干机、微波等加热至50℃~55℃,达到杀虫目的后,应通过通风或摊晾充分冷却后再入仓储藏。1.1.1.2.2.2 低温控制将粮堆温度控制在15℃以下。粮堆温度、粮油水分和害虫致死时间的关系见表2。宜采用就仓翻倒、输送机倒仓、仓外摊冻或机械通风等措施冷冻杀虫。有条件时宜采取急剧冷冻杀虫。冷冻杀虫时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粮堆内害虫潜出越冬。花生仁不能用冷冻方法杀虫。表1 冷冻杀虫害虫致死时间(天)粮油水分(%)温度0℃-5℃-10℃11322010146033151811075321.1.1.2.2.3 过筛除虫应根据粮粒和虫体大小选择筛目适当的清理筛,在低温季节筛除粮食和油料中的非蛀食性害虫。对不能飞行的害虫,宜用风车除去多数害虫后再过筛。筛除害虫时,应与储粮场所隔离,筛下出杂口应套布袋;有利用价值的筛下物应熏蒸、烘炒或粉碎后再利用,无利用价值的筛下物应焚烧或深埋。1.1.1.2.2.4 压盖防治宜用于蛾类害虫的防治。宜在冬末春初粮温较低且第一代蛾类幼虫羽化前进行;18
GB/T××××—××××粮食和油料应基本无虫,水分含量符合当地安全水分规定;宜用干燥无虫的糠壳包、干沙包、草木灰包及异种粮包等压盖粮面。应由远离仓门的地方开始向仓门口逐步压盖。压盖应平整严密,压盖物与粮面、墙壁之间要无空隙。1.1.1.1.1.1 气调控制按4.5.3的规定执行。1.1.1.1.1.2 惰性粉控制采用的惰性粉杀虫剂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并经农药管理部门进行农药登记;施用方法与防护剂相同。施用时应配戴防尘口罩和防护眼镜。成品粮不应采用惰性粉。草木灰等不利于清理的惰性粉仅用于种子粮。1.1.1.1.1.3 辐照杀虫具备条件的中转库等可用电离辐射γ射线或其他高频电磁波杀虫。杀虫处理前后的粮食和油料应充分隔离。采用辐照杀虫时,对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防护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1.1.1.1.2 生物防治用于控制储粮害虫和螨类的苏云金杆菌等病原体、昆虫信息素和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并经农药管理部门登记。1.1.1.1.3 植物源农药防治植物源农药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糖苷类、有毒蛋白质、挥发性精油、鞣质、树脂、有机酸类、酯类、酮类等。使用方法与防护剂相同。用于控制储粮害虫和螨类的植物源农药,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并经农药管理部门登记。1.1.1.1.4 化学药剂杀虫1.1.1.1.4.1 种类与使用要求——用于储粮害虫控制的常用化学药剂的种类及剂量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操作与管理应符合LS1212的规定。——除防护剂外,其他固态或液态药剂均严禁与粮食和油料直接接触。——空仓杀虫或实仓熏蒸前,应先将仓内外打扫干净。空仓、设备、器材和装具熏蒸杀虫后应通风散气,清扫干净。——用石灰粉刷的墙壁和仓顶应充分干燥后才能使用敌敌畏、马拉硫磷、辛硫磷和防虫磷等药剂。——应保证足够的熏蒸剂浓度和密闭时间;熏蒸杀虫后,要做好隔离与防护,以免再次感染。——使用的熏蒸剂或防护剂在粮油中的残留量应符合GB2715和GB2716的规定。1.1.1.1.4.2 空仓与器材杀虫剂——不应作防护剂使用,不应与粮食和油料直接接触。——空仓、设备、器材和装具带有储粮害虫活体时,宜用附录B所列的空仓与器材杀虫剂处理。——宜用气雾剂或烟剂杀灭有飞行的储粮害虫。——宜用性质介于空仓杀虫剂和熏蒸剂之间的杀虫剂来杀灭空仓与器材中的害虫。1.1.1.1.4.3 防护剂——应使用经过国家农药管理部门农药登记的防护剂;仅用于原粮。常用药剂见附录B。——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严格按照GB/T22498的规定进行操作。——宜用同种储粮的糠壳或无毒性的惰性粉作为载体。——用喷雾机械施用防护剂时,应在入仓的皮带输送机上定点定量施药。——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储粮生态区,储藏时间超过1年的粮食,宜对粮堆底层和上层0.3m厚的粮食施用防护剂。1.1.1.1.4.4 熏蒸剂——应使用经过国家农药管理部门农药登记的储粮熏蒸剂;常用药剂见附录B。——熏蒸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严格按照GB/T22497、LS/T1201和LS1212的18
GB/T××××—××××规定进行操作。——实施磷化氢熏蒸杀虫的粮仓应符合LS/T1201规定的气密性标准。达不到标准时应采用粮膜密闭。——进行磷化氢熏蒸杀虫时,应根据害虫的耐药性和粮温,按附录D设定磷化氢最低有效浓度和密闭时间。——根据设定的磷化氢浓度,按附录B和附录C选定单位用药量。需要补充施药时,根据实际测定的最低浓度与设定浓度的差值,按附录D确定补充用药量。——磷化氢环流熏蒸设备应符合GB/T17913的规定。熏蒸杀虫后应加强防护,防止再次感染。熏蒸后开仓散气时,应先开下风向门窗,后开上风向门窗。熏蒸后通风散气时,应有专业人员检测周围环境的磷化氢浓度。1.1.1 微生物的控制1.1.1.1 预防措施控制微生物生长的预防措施有:——采取降温和干燥措施,降低粮食、油料的温度和水分含量。——采用通风、均温等措施预防和消除粮堆结露。——改变粮堆气体成分,包括充入高浓度二氧化碳、氮气或缺氧。1.1.1.2 应急处理当储粮出现发霉发热迹象或原粮不能及时干燥时,可采用以下应急措施:——向粮堆通入较高浓度的臭氧或磷化氢熏蒸处理。——用有机酸及其盐类等食品级的防霉剂进行应急处理;应尽量采用粉剂,在出库时应采用筛理、吸风等措施予以去除;处理后的粮食一般作为饲料用粮。1.1.2 鼠类与鸟类的控制1.1.2.1 鼠类应做好库区卫生,堵塞鼠类进入的通道,粮仓门窗外应设置挡鼠板。宜采用诱捕、毒杀或熏蒸等方法杀鼠。采用毒杀方法灭鼠时,应使用经国家农药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灭鼠剂,由专人负责投药、设立警戒标识和处理残余饵料。熏蒸灭鼠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进入仓内的鼠类宜用捕杀或器械除治,不宜采用毒饵毒杀。1.1.2.2 鸟类宜采用防鸟网等措施,防止鸟类入仓,不宜用捕捉、枪击或毒杀方法防治鸟害。2 油脂储藏2.1 基本要求2.1.1 油脂储藏的基本要求油脂储藏的基本要求同4.1.1。2.1.2 选择储藏技术应考虑的因素油脂储藏过程中应根据以下情况采取适当的储藏技术,达到5.1.1的要求。——储藏油脂的品种。——储藏油脂的级别。——储藏油脂的风味要求。——储藏时间。2.2 油脂储藏设施的基本要求2.2.1 油库应满足《植物油库建设标准》和《植物油库设计规范》的要求;2.2.2 油库应满足储藏、倒罐、出库和入库的需要;2.2.3 油罐区应有安全的护油堤、消防、避雷、排洪等设施,每个油罐体应有抗风、抗洪水等机构;18
GB/T××××—××××1.1.1 在油罐区显著位置应设置明显的防火标识;1.1.2 油罐区应有安全、方便的的爬梯、通廊和护栏等设施;1.1.3 油罐区集油池排水阀门应常闭,下雨期间应打开;1.1.4 油罐的检查孔、上人孔、进出油阀门、爬梯门等处应加锁;1.1.5 油库区罐体应完好、坚固,内壁应光滑、清洁,内外壁无锈蚀;人孔、通气孔、取样孔等要严密,阀门、管路、油泵、仪表等及其接口等无渗漏。1.1.6 储存易凝固的油脂的油罐和输送系统要有加热和伴热装置。1.1.7 泵房和油罐区内应该安装照明灯具,照度的要求参照GB50320的规定安装照明灯具。1.1.8 油库要有必要的计量设备;1.1.9 油库应有独立的化验室,并配备满足油罐相关规范的检测设备;1.1.10 油罐通气孔宜采用呼吸阀,有效地防止雨水,灰尘等混入油罐中污染油脂;1.1.11 长距离油脂输送应配置管路清扫系统。1.2 油脂出入库1.2.1 油脂入库前的准备1.2.1.1 对油罐、管路、阀门、油泵、电器、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等进行检查,确认油罐、油泵、阀门、管路等无渗漏,所有设备、仪器、仪表运转正常。1.2.1.2 油罐积存油脚,在油脂出罐后应对油罐进行清理;油罐及其油脂输送系统原来储存的油脂和需要储存的油脂品种不同,或品种相同但新储存的油脂级别较高,均需要对油罐和管路进行清理。1.2.1.3 对清理出的油脂和油脚要单独存放,清理出的油脂不得掺进其他成品油脂中,要作为原油处理。1.2.1.4 在第一次使用时要清洗;1.2.1.5 储存的油脂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规范,非食用油脂不能储存在食用油库中。1.2.1.6 油库区接触油脂的材料,如罐体、探头、阀等,不得使用铜等易引起油脂变质的材料。1.2.2 油脂出入库1.2.2.1 食用植物油脂应按品种、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非食用油脂不得存放在食用植物油库中;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脂应分开储存;1.2.2.2 油脂储存量不应超过设计容量;1.2.2.3 油脂出入库要考虑油库区局部地基下沉,应均衡整个油罐区的的压力。1.2.2.4 油脂出入库应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1.2.2.5 油脂储存时间不宜超过两年;储存期间,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注:食用植物油脂储存品质检验,在国家相关标准未发布时,按《国家粮食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通知》(国粮发[2000]143号)执行。1.2.2.6 出库时,加热已经凝固的油脂加热要缓慢,减少局部升温过快对油脂质量的影响。1.2.2.7 油罐通气孔采用呼吸阀,进出油时要保证通畅;1.2.2.8 油脂进库要考虑油库区局部地基下沉,应均衡整个油罐区的的压力;1.2.2.9 在装卸过程中,安排必要的人员,积极巡视检查,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1.3 储藏检测和检验1.3.1 温度检测1.3.1.1 检测范围包括油脂温度和罐外空气温度的检测,并做双温图。1.3.1.2 检测周期至少每7日检测一次。1.3.1.3 检测设备可采用油罐温度测定系统等。18
GB/T××××—××××1.1.1.1 检测点的设置每个油罐应该配置测温系统,测温点分层布置,至少10米设置一个测温点。但是每个设置的测温点不少于三个。油罐储油不满时,如自动测温不能达到三个,应等分油脂上中下三部分,人工测温。1.1.2 油位检测1.1.2.1 检测范围罐内油位检测,并做每个油罐油位图。1.1.2.2 检测周期每周至少采用油罐自动系统和油罐罐体油位计监测一次;有油脂进出库或者需要检查时,均应进行人工油位检测。1.1.2.3 检测设备采用油罐油位测定系统、油罐上现场油位计和人工测量。1.1.2.4 检测点的设置监测系统应该在每个罐设置雷达等监测设施,每个油罐应该具有滑动的液位计和人工监测孔及其配套的监测设备。1.1.3 质量和卫生检验1.1.3.1 检验周期油脂进罐完成后进行检测,一年两次正常检测,需要检查时进行检测。1.1.3.2 检验项目出入库要根据油脂国家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做质量卫生指标检测,储存期间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检测。1.1.3.3 取样取样固定在取样口一个位置,并用油漆、刻印等方式做标注;方法按照GB/T5524-2008。1.1.3.4 监测方法按照现行国家标准。1.1.3.5 判定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储存要求的油脂方可入库。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油品溶剂残留量不大于100mg/kg。质量指标达到国家相应标准的油脂方可进入油脂消费市场。1.1.3.6 结果登记1.1.3.6.1 应认真填写油脂入库、出库记录;1.1.3.6.2 应认填写油脂储藏的检测和检验记录;1.1.3.6.3 应认填储存油脂储存期间的管理记录;1.1.3.6.4 每个油罐应该有独立的记录卡;1.1.3.6.5 每月进行储油安全情况分析,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2 油脂储藏管理1.2.1 油库要按照油库操作要求,对所有设施进行维护,保证设备运转正常;1.2.2 油库管理要进行正常的巡查,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防出现安全事故;对新装入油脂的油罐及相应设备,第一周应每天检查一次完好情况,之后每7天检查一次;1.2.3 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部件等加强检查,及时更换易损件;18
GB/T××××—××××1.1.1 要经常检查呼吸法、安全阀、单项阀等动作的灵活性。1.2 油脂储藏技术1.2.1 保温储油技术1.2.1.1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保持香味的油脂储存,如浓香花生油、浓香菜籽油,芝麻油等;适用于品质容易变化的油脂,如一级油脂、冷榨油脂等。1.2.1.2 设施条件用于低温储油的油罐,罐体和灌顶需要保温,罐体和灌顶的传热系数应符合GB****(还没有查到)的规定,人孔和取样孔应该密闭,通气孔要设置呼吸阀并工作正常。1.2.1.3 保温措施可采用房式遮盖、油罐外敷设发泡树脂岩棉保温,油罐外涂反光材料等方式。1.2.1.4 注意事项保温储油的油罐,保温前要做好油罐的除锈和防锈工作。1.2.2 充氮储油技术1.2.2.1 充氮适用范围适应于油脂品质容易发生变化的油脂,如浓香油脂,一二级油脂,玉米油脂,适用于长期储存的油脂。1.2.2.2 设施条件1.2.2.2.1 油罐的通气孔需要用呼吸阀,或者人工操作的阀门。1.2.2.2.2 要有制氮设施1.2.2.2.3 充氮管路要有可靠的单向阀门,防止油脂倒流入氮气系统。;1.2.2.2.4 油罐内充氮系统应该采用不锈钢材料。1.2.2.2.5 进入油罐前要设置过滤装置,严防杂质进入油罐污染油脂和堵塞充氮装置。1.2.2.3 充氮操作1.2.2.3.1 要检查呼吸阀、单向阀、减压阀工作正常;1.2.2.3.2 要检查过滤器没有堵塞,清理过滤器;1.2.2.3.3 氮气发生器工作正常。18
GB/T××××—××××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生态特点及主要储粮措施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生态特点及主要储粮措施见表A.1。表A.1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生态特点及主要储粮措施区域名称生态特点主要储粮措施第一区:高寒干燥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0~178℃·d,15℃以上的时间0d~70d;年降水量≤4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10%~90%;1月气温-8℃~-20℃,7月气温18℃~24℃;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黑拟谷盗、褐毛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裸蛛甲、日本蛛甲、谷象(新疆);全国最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寒冷、风力大,是储粮最适宜区域。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干季低温储藏3.雨季前密封第二区:低温干燥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626℃·d~2280℃·d,15℃以上的时间112d~194d;年降水量800mm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28%~90%;1月气温0℃~-16℃,7月气温6℃~18℃;主要粮油作物为青稞、春小麦、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褐皮蠹、花斑皮蠹、黄蛛甲、褐蛛甲;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之一,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1.风干、晾晒、自然通风2.自然低温3.次年春末、夏初、风干晾晒和通风处理高水分粮4.夏初前施拌保护剂密封5.新疆个别地区夏季如只靠机械通风不能达到降温目的,可使用谷冷机降温第三区:低温高湿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223℃·d~819℃·d,15℃以上的时间55d~122d;年降水量400mm~1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22%~93%;1月气温-12℃~-30℃,7月气温19℃~24.5℃;主要粮油作物为春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冷、湿”是其气候特点,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1.机械通风、烘干2.自然通风3.春末、夏初自然风干、晾晒和通风、烘干4.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第四区:中温干燥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828℃·d~1690℃·d,15℃以上的时间143~192d;年降水量400mm~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13%~97%;1月气温0℃~-10℃,7月气温>24℃;主要粮油作物为冬小麦、玉米、大豆;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螟、锯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冬季寒冷干燥为储粮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为不利条件。1.小麦收后夏季高温晾晒2.秋季晾晒、通风或烘干高水分玉米3.自然低温4.次年夏初前用晾晒、通风方法处理高水分玉米。5.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6.密切注意过夏粮粮情第五区:中温高湿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1029℃·d~3180℃·d,15℃以上的时间121~253d;年降水量800mm~1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34%~98%;1月气温0℃~10℃,7月气温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单、双季稻、冬小麦;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夏季高温、高湿;晚稻水分含量高。1.收后机械通风、烘干2.冬春通风降温3.次年春季干燥高水分粮4.春季气温回升前密封5.施用防护剂,害虫多时熏蒸6.密切注意过夏粮粮温、水分,及时采取措施第六区:中温低湿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724℃·d~1307℃·d,15℃以上的时间173d~224d;年降水量100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30%~98%;1月气温2℃~10℃,7月气温18~28℃1.收后机械通风、烘干2.害虫多时熏蒸3.冬春通风降温4.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3
GB/T××××—××××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单季稻、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冬暖夏热。降水较多,日照少、湿度高。储粮虫害问题较严重。5.四川盆地应密切注意过夏粮温、水分含量,及时采取措施第七区:高温高湿储粮区15℃以上有效积温1566℃·d~3476℃·d,15℃以上的时间289d~352d;年降水量1400mm~2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35%~98%;1月气温10℃~26℃,7月气温23℃~28℃左右;主要粮油作物为双季稻、单季稻、冬小麦、玉米;代表性储粮害虫为米象、玉米象、谷蠹、麦蛾、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大谷盗、赤拟谷盗;本区大部分地区夏长5~9个月。本区长夏无冬,年均温20~26℃,只有干湿季之分。降水多,相对湿度80%左右。本区台风季节5~11月,台风雨占年降雨10%~40%,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虫害问题严重,储粮难度最大。1收后及时通风或高温干燥(晚稻收后自然通风即可满足降水要求)2有虫及时熏蒸3干季及时通风降温、降水,然后施用防护剂并密闭储藏4使用降温、吸湿设备5采用降温、吸湿和熏蒸设备注:①各储粮生态区域的主要分布范围详见中国储粮生态区划图。注:②由于同一储粮生态区域内因海拔、地形等差异,不同地区的实际储粮生态环境可能存在差异。应以实际储粮生态环境为依据,确定储粮技术的最佳组合。比如,在云南省,按地域划分属于“西南中温低湿区”,但高海拔地区的储粮生态符合高寒干燥储粮区的条件;低海拔偏低地区的储粮生态则符合高温高湿储粮区的条件。第第第第四区第六区第七区二区一区第五区三区中国储粮生态区划图3
GB/T××××—××××3
GB/T××××—××××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常用储粮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常用储粮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见表B.1表B.1常用储粮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药剂名称中文通用名有效成分含量(%)常规用药剂量施药后密闭时间(d)最少散气时间(d)备注空间粮堆空仓器材磷化铝(片、丸剂)磷化铝563~6(g/m3)6~9(g/m3)3~6(g/m3)≥141~10可熏蒸除粉类外的各种成品粮,但熏蒸种子粮时水分不得超过以下标准:粳稻14%,大麦、玉米13.5%,大豆13%,籼稻、小麦、高粱、荞麦、绿豆12.5%,棉籽11%,花生仁9%,油菜籽8%,芝麻7.5%。也可熏蒸器材、空仓、加工厂。磷化铝(粉剂)磷化铝85~902~4(g/m3)4~6(g/m3)3~5(g/m3)≥141~10磷化锌磷化锌903~6(g/m3)8~13(g/m3)5~10(g/m3)≥143目前主要用作杀鼠剂,采用酸式和碱式法发生熏蒸气体。敌敌畏(乳油)敌敌畏800.1~0.2(g/m3)-0.2~0.3(g/m3)2~5仅用作空仓器材杀虫剂敌百虫(原油)敌百虫90--30g/㎡(0.5%~1%)1~3仅用作空仓器材杀虫剂辛硫磷(乳油)辛硫磷50--30g/㎡(0.1%)1~3仅用作空仓器材杀虫剂杀螟硫磷(乳油)杀螟硫磷50--30g/㎡(0.1%)1~3仅用作空仓器材杀虫剂马拉硫磷(乳油)马拉硫磷50--30g/㎡(0.1%)1~3仅用作空仓器材杀虫剂以下6种为防护剂防虫磷(原油)原药纯度≥97%马拉硫磷一般原粮用药量为10mg/kg~20mg/kg,对鼠类有一定驱避作用,安全间隔期8个月[15mg/kg]凯安保溴氰菊酯2.5%+胡椒基丁醚增效醚25%+乳化剂溶剂一般原粮用药量为0.4mg/kg~0.75mg/kg,对谷蠹有特效。安全间隔期3个月[0.5mg/kg]杀虫松原药纯度≥93%杀螟硫磷一般原粮用药量为5mg/kg~15mg/kg,对防虫磷抗性害虫有效,安全间隔期8个月[10mg/kg]和15个月[15mg/kg]保粮安69.3%马拉硫磷+0.7%溴氰菊酯+增效醚一般原粮用药量为10mg/kg~20mg/kg,包装粮袋和空仓杀虫用药粮为1g/㎡,安全间隔期同防虫磷甲基嘧啶磷甲基嘧啶磷一般原粮用药量为5mg/kg~10mg/kg,用于空仓器材杀虫一般为0.5g/㎡,安全间隔期12个月[>8mg/kg]保粮磷杀虫松1%+溴氰菊酯0.01%+填充料用药量与原粮之比为1∶2500,安全间隔期同防虫磷惰性粉杀虫剂惰性粉杀虫剂主要原料应符合食品添加剂标准一般原粮用药剂量为100mg/kg~500mg/kg,用于空仓杀虫为3g/㎡~5g/㎡(面积为空仓的内表面积),防虫线为10g/m2~50g/m2,防虫线宽度10cm~20cm。8
GB/T××××—××××附 录 A(规范性附录)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见表C.1表C.1低剂量熏蒸和环流熏蒸推荐的磷化铝片剂(或丸剂)单位用药量设定浓度/(mL/m3)粮种单位用药剂量/(g/m3)100~300小麦1.5~3玉米2~3稻谷2~3.5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见表D.1。表D.1不同温度下不同虫种不同密闭时间的磷化氢熏蒸最低有效浓度设定单位:mL/m3代表性害虫的属或种温度*/℃密闭14d以上时密闭21d以上时密闭28d以上时敏感害虫:玉米象、长头谷盗、杂拟谷盗及其它敏感害虫>2520015010020~2525020015015~20—250200耐药性害虫:扁谷盗(属)、蛾类、谷蠹、米象、书虱、螨类、赤拟谷盗、米扁虫及其它抗性虫种>2530025020020~2535030025015~20—350300注:温度指害虫发生部位的最低粮温。8
GB/T××××—××××(资料性附录)主要储粮害虫与螨类种群增长的最低和最适条件主要储粮害虫与螨类种群增长的最低和最适条件见表E.1。表E.1主要储粮害虫与螨类种群增长的最低和最适条件虫螨种类最低最适每月最大繁殖率(×)为害对象温度/℃相对湿度/%温度/℃相对湿度/%ABCDEF大豆象173027-316525●粗足粉螨2.56521-27802500●●●●绿豆象193028-326030●四纹豆象223030-355050●米蛾183028-323010●●锈赤扁谷盗231032-356560●●长角扁谷盗226028-337010●●粉斑螟172528-326050●●烟草粉螟1030257015●●●地中海粉螟10124-276550●●烟草甲223032-355520●●长头谷盗263033-37/10●●锯谷盗211031-346550●●印度谷螟184028-32/30●●澳洲蛛甲105023-25704●●●谷蠹233032-355020●●谷象155026-307015米象176027-317025●麦蛾163026-30/50●赤拟谷盗22132-356570●●●杂拟谷盗21130-335060●●●谷斑皮蠹24133-374512.5●●●●巴西豆象223029-335020●注:①资料来源:ISO6322-3Storageofcerealandpulses-Part3:Controlofattackbypests8
GB/T××××—××××注:②A:完善谷物;B:谷物胚部;C:机械破损或其他虫蚀谷粒;D:谷物产品;E:整粒豆类;F粉屑注:③粮温低于-4℃时害虫可在短期内死亡;粮温在4℃~8℃之间时,害虫处于冷麻痹状态;粮温在8℃~15℃之间时,害虫停止活动;粮温在40℃~45℃之间可抑制害虫发育繁殖;粮温在46℃~48℃之间时,绝大多数害虫呈热昏迷状态,生命活动衰弱;粮温在49℃~52℃之间,害虫可在短期内死亡。附 录 A(资料性附录)诱捕检测储粮害虫的方法A.1 原理根据储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利用仪器、器具或化学物质,将储粮害虫引诱到仪器和器具内,检查粮堆或空间内害虫有无和数量。所利用的仪器和器具通称为害虫诱捕器。A.2 诱捕器种类A.2.1 探管诱捕器又称陷阱诱捕器,是一种长约0.2m~0.7m,直径30mm左右的金属管或塑料管,在上部管壁上开有数百个直径2.4mm~2.8mm的小孔,管的下部有锥形漏斗或集虫瓶。A.2.2 波纹纸板诱捕器也称瓦楞纸板诱捕器,是一种长0.15m~0.2m,宽度0.1m左右的带有波纹状孔道的长方形纸板,长度方向两边为波纹纸板(瓦楞纸板)开口位置,其中一边用胶带密封,在另一边开口处放入少量全麦粉或碎麦粉,以增强诱捕害虫的能力。A.2.3 其他诱捕器黑光灯和蛾类信息素诱捕器,主要诱捕储粮空间、空仓和成品粮仓内的蛾类害虫成虫。A.3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粮食和油料的散装、包装垛和空仓内活动虫态的储粮害虫检测,以确定害虫有无和数量。A.4 诱捕器布点同于7.1.4.2虫粮采样点的确定A.5 检测期限检测期限同于筛检法。A.6 检测害虫计量单位采用诱捕器检测害虫的计量单位为:诱捕的害虫数量(头)/每台(个)诱捕器/天。探管陷阱诱捕害虫密度和筛检害虫密度的参考关系见下表F1。表F1探管诱捕器原粮粮堆诱捕害虫密度与筛检害虫密度的参考关系筛检(头/kg)诱捕(头/台·天)≤5≤10≤30≤20>30>208
GB/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