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 MB
- 224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XX市XXX片区(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委托单位:XXX有限公司评价单位:
前言XXX市在“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将XXX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冬季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大香格里拉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并且规划了攀枝花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心一轴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XXX虽然拥有亚热带阳光休闲旅游资源、亚热带水果资源、亚热带山地景观资源、工业文明旅游资源、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市内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匮乏,休闲空间稀少。XXX急需发展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实现阳光花城和旅游新城的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市民对宜居生活的要求和外地游客对阳光度假的市场需求。XXX镇XXX片区是距离市中区最近的彝族村寨,位于飞机场西侧,东邻金江片区,北邻攀密片区,西邻炳草岗片区及大渡口仁和片区,是进入XXX的门户,离市区仅8公里,城市干道紧濒西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阿署达村为中低山区宽谷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势呈“U”形椅靠状,最低海拔1060米,最高海拔2143.8米,谷内视野开阔,梯田错落,林木成荫,山塘掩映,屋舍俨然,环境清幽,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拥有最宜人居的环境,故而人寿年丰,村寨里不乏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在神秘的村寨文化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长寿文化。将XXX景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国际知名养生产业城,已经成为XXX市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XXX市住建局和XXX景区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XXXXXX总体规划(2012~2030)》,《XXX市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规划范围是XXX市东区XXX镇XXX行政村村界,总用地面积为1334.16公顷。按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环发[2011]99号的要求,应对本次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XXX景区实业有限公司委托XXX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务后,评价单位技术人员开展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
《XXX市XXX片区(XXX)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现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XXX市XXX片区(XXX)控制性详细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XXX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X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XXX市十二五旅游规划》、《XXX市东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相协调。景区选址较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规划布局较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划方案实施不会导致区域性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地表水水环境容量可支撑本规划区的发展,规划区的水污染物排放量不会对金沙江水环境产生明显不利影响,规划实施不会对地下水环境环境明显不利影响。评价范围内不涉及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区,环境的影响范围可控制在规划区范围。XXXXXX的建设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文化优势、景观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对于XXX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是必要的,迫切的。综上,评价认为:在对规划进行调整后,按照要求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的前提下,克服和减缓相应的环境制约因素后XXXXXX景区景区的建设从环保角度总体可行。在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X市环保局、XXX市东区环保局、业主单位、监测单位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目录1总则...........................................................................................................................11.1规划背景..........................................................................................................11.2评价目的与原则..............................................................................................31.3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41.4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71.5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151.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采用的方法................................................................171.7评价工作程序................................................................................................172规划概述.................................................................................................................202.1规划概况........................................................................................................202.2规划原则........................................................................................................202.3规划指标........................................................................................................202.4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222.5土地利用规划................................................................................................232.6道路交通规划................................................................................................252.7绿地系统规划................................................................................................272.8景观系统规划................................................................................................282.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92.10市政工程规划..............................................................................................303规划分析.................................................................................................................553.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553.2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553.3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623.4规划产业定位合理性分析............................................................................633.5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643.6与周围环境相容性分析................................................................................653.7景观及文化协调性分析................................................................................663.8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67
3.9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703.10零方案对比分析..........................................................................................723.11规划不确定性分析......................................................................................744规划区现状调查与评价.........................................................................................774.1自然环境状况................................................................................................774.2社会环境概况................................................................................................854.3环境质量现状................................................................................................874.4规划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1064.5受规划实施影响的主要区域和涉及的部门..............................................1085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1095.1环境影响识别..............................................................................................1095.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1106污染源分析...........................................................................................................1126.1污染源分析..................................................................................................1126.2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126.3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13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187.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1187.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277.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1327.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1357.5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1367.6外环境对规划区的环境影响分析..............................................................1477.7环境风险影响分析......................................................................................1498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668.1大气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1668.2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1689规划方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1719.1规划方案论证..............................................................................................171
9.2规划调整建议..............................................................................................17210环境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17510.1施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7510.2运营期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7610.3规划区行业准入条件................................................................................17710.4环境监管措施............................................................................................17810.5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方案........................................................................17910.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8210.7移民安置对策措施.....................................................................................18210.8清洁生产要求............................................................................................18410.9循环经济分析............................................................................................18510.10规划区总量控制措施..............................................................................18510.11规划区建设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18711监测与跟踪评价..................................................................................................18911.1对后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18911.2环境管理....................................................................................................19011.3环境监测....................................................................................................19211.4跟踪评价....................................................................................................19512公众参与.............................................................................................................19712.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19712.2方法与原则................................................................................................19712.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20012.4结论.............................................................................................................20313评价结论.............................................................................................................20413.1规划背景....................................................................................................20413.2规划的主要目标及定位............................................................................20513.3评价过程....................................................................................................20513.4规划合理性................................................................................................20613.5区域环境现状............................................................................................207
13.6环境影响分析............................................................................................20813.7污染物总量控制........................................................................................21013.8环境风险及防范措施................................................................................21113.9减缓措施....................................................................................................21113.10公众参与..................................................................................................21513.11总体评价结论..........................................................................................21513.12建议..........................................................................................................216
一、附图附图1规划区区位图附图2外环境关系图附图3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监测布点图附图4功能分区图及噪声监测布点图附图5规划区水文地质图附图6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7规划区土地利用规划图附图8给水工程规划图附图9污水工程规划图附图10雨水工程规划图附图11燃气工程规划图附图12环卫工程规划图附图13景观系统规划图附图14对外交通规划图附图15内部道路系统规划图附图16绿地系统规划图附图17地质灾害分析图二、附件附件1授权委托书附件2XXX片区控规评审会议纪要附件3环境保护执行标准函附件4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5地质灾害评估意见及备案表附件6第一次公示截图附件7第二次公示截图附件8公众参与调查样表附件9公众参与调查统计表
1总则1.1规划背景XXX位于X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1965年建市,辖三区两县,面积7440平方公里,总人口121.99万,全市98%的城镇人口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XXX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XXX省“环保模范城市”、“中国钒钛之都”等称号,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XXX市,其旅游资源独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XXX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还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气温泉;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里长江第一漂”等等。另外,该地区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日照充沛,亚热带光热资源独特,物产丰富,客源市场广阔,特别适合发展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阳光生态旅游,对于带动当地经济,促进西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XXX市的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旅游经济收益增长迅猛。2004年开始,在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游客总数以平均每年43%的速度递增,增长幅度较大。2006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人10.4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2008年受地震影响,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均有小幅下滑,但是2009年以来,XXX市旅游业得到迅速恢复和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为66.83亿元,同比增长32.29%,增速全省排名跃居第8位。XXX市在“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将XXX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冬季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大香格里拉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并且规划了攀枝44
花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一心一轴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XXX虽然拥有亚热带阳光休闲旅游资源、亚热带水果资源、亚热带山地景观资源、工业文明旅游资源、彝族民俗文化资源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市内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项目匮乏,休闲空间稀少。XXX急需发展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实现阳光花城和旅游新城的发展目标,从而满足市民对宜居生活的要求和外地游客对阳光度假的市场需求。XXX镇XXX片区是距离市中区最近的彝族村寨,位于飞机场西侧,东邻金江片区,北邻攀密片区,西邻炳草岗片区及大渡口仁和片区,是进入XXX的门户,离市区仅8公里,城市干道紧濒西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阿署达村为中低山区宽谷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山势呈“U”形椅靠状,最低海拔1060米,最高海拔2143.8米,谷内视野开阔,梯田错落,林木成荫,山塘掩映,屋舍俨然,环境清幽,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拥有最宜人居的环境,故而人寿年丰,村寨里不乏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在神秘的村寨文化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长寿文化。将XXX景区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会展接待、避寒养生、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国际知名养生产业城,已经成为XXX市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3年2月完成了《XXXXXX总体规划(2012~2030)》,于2014年8月完成了《XXX市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规划范围是XXX市东区XXX镇XXX行政村村界,总用地面积为1334.16公顷。通过该规划的开发,使其成为“阳光花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引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实现XXX市的经济高速、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消除或降低因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从规划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促进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使XXXXXX规划在整体上与环境相协调,把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接44
受的范围内,XXX景区实业有限公司正式委托XXX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务后,评价单位技术人员开展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掌握了充分的资料数据基础上,对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XXX市XXX片区(XXX)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现提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1.2评价目的与原则1.2.1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提供规划决策所需的资源与环境信息,识别制约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和环境要素(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预测与评价规划实施可能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证规划实施后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可达性,形成规划优化调整建议,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跟踪评价方案,协调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2.2评价原则(1)全程互动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启动阶段)介入,并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规划的编制、修改、完善全过程互动。(2)一致性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应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一致,应与规划涉及领域和区域的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3)整体性评价应统筹考虑各种资源与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4)层次性评价的内容与深度应充分考虑规划的属性和层级,并依据不同属性、不同层44
级规划的决策需求,提出相应的宏观决策建议以及具体的环境管理要求。(5)科学性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选择的评价方法应简单、适用,评价的结论应科学、可信。1.3与规划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1.3.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修订施行;(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修订施行;(13)《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10月1日施行;(1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15)《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9.29);(1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3);(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9);(1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20)《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1.3.2政府部门规章及地方性法规4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国务院国发[2001]3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3)国务院国发[2005]2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4)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5)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10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6)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年2月14日起施行;(7)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12年7月3日;(8)X委发[2004]38号《中共XXX省委X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0)《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11)国务院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12)《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2]130号);(13)XXX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办法(XXX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06号公告);(14)《XXX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X府发[2007]16号);(15)《X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2012年1月1日实施)。(16)《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X办函[2010]26号);(17)《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X办发[2013]32号);(18)《XXX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X府发〔2014〕4号);44
(19)《X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攀办函[2006]128号);(20)《XXX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9月1日实施);(21)《XXX市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管理办法》(2008年7月22日实施)(22)《XXX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划》(攀办发[2010]82号);(23)《XXX市工业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管理暂行规定》(2008年7月29日实施)。1.3.3评价技术规范(1)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2)HJ/T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3)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4)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5)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6)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7)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8)HJ130-20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9)HJ/T131-200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10)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1.3.4相关文件及资料(1)《XXX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XXX省生态功能区划》;(3《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4)《XXX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5)《XXX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6)《XXX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7)《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8)《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9)《XXX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44
(10)《XXX市“十二五”旅游规划》;(11)《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12)《XXX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13)《XXX市工业布局总体规划》(2005~2020年);(14)《XXX市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15)《XXX省XXX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9)》;(16)《东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17)《东区旅游发展规划》;(18)《XXX市东区2012年统计年鉴》;(19)《XXXXXX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方案》(20)《XXX景区旅游度假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21)《XXXXXX总体规划》;(22)《XXX市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3)《XXX景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4)《关于印发XXX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方案的通知》;(25)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水文、气象资料;(26)公众调查资料;(27)环评委托书。1.4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1.4.1环境功能区划1、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1)地表水规划所在区域污水一部分经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外排,回用于规划区林地灌溉及绿化,一部分经规划的XXX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外排,最终汇入金沙江,按照《地面水水域环境功能类别划分管理规定》,结合XXX地表水功能区分类,马家田尾矿库所在季节性冲沟、金沙江为Ⅲ类水域。另外,根据《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办函44
[2010]26号)文件,凹乌林水库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为Ⅱ类水域,龙岗水库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为Ⅲ类水域。但目前这两个水库并未作为饮用水源投入使用,按照XXX市政府的计划,在观音岩水电站饮水工程投运后,凹乌林水库和龙岗水库的饮用水功能将逐步取消。(2)地下水规划区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属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区。2、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XXXXXX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结合XXX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属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3、区域噪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XXX市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度假区的规划定位,规划区声环境功能按2类区划分。4、区域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规划区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属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类功能区。1.4.2环境规划目标1、水环境:龙岗水库、马家田尾矿库所在冲沟及金沙江评价河段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凹乌林水库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在凹乌林水库和龙岗水库的饮用水功能调整之后,可根据其环境功能满足Ⅲ类标准或景观娱乐水质标准);2、环境空气:规划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3、声学环境:施工期及运营期噪声做到不扰民,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4、地下水环境:规划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44
5、土壤环境:规划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6、生态环境:以不破坏区域内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标准,控制和减轻由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成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保护生态环境;5、社会环境:以不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妥善解决本规划实施的工程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6、合理布局,将规划的产业项目可能的环境风险降至最低。1.4.3污染控制目标1、规划涉及区域声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不会因规划的开发活动而明显下降,通过调整规划区内能源结构,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2、控制和减缓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保护生态环境;3、合理规划布局,有效减缓对主要保护目标(XXX、金沙江、凹乌林水库等)的不利影响;4、对工程导致的主要社会影响(移民安置、土地资源等)应妥善解决;5、控制水污染物排放,通过污水管网的建设,依托规划区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处理,突出对区域地表水质的保护。6、控制开发建设规模,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以保护生态基础,保持生态平衡。1.4.4外环境与环境保护目标(1)外环境XXXXXX(海拔介于1204m~2029m之间)位于东区XXX镇阿署达村,规划范围紧邻XXX民用机场北侧山麓,东靠仁和区金江镇,南和仁和区仁和镇比邻,西面为规划中的花城新区,北与XXX镇沙坝村接镶,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现场踏勘可知,本规划区位于XXX市区东侧,规划区域外环境中污染源主要为周边的工业园区,包括流沙坡工业园区(北侧约3km,海拔约1150m)、朱兰矿区(北面约4.6km,海拔约1300m)、高粱坪工业园区(北侧约6km,海波约1200m)、安宁工业园区(东北侧约6.5km,海拔约1100m)、钒钛产业园区(东南侧约5km,海拔约1350m)、南山工业园区橄榄坪片区(西侧44
约4.5km,海拔约1150m)、攀钢弄弄坪厂区(西北侧约6.5km,海拔约1150m)。其中钒钛产业园区、橄榄坪园区、安宁园区与规划区之间由山脊阻隔,流沙坡工业园区的重污染企业已经关闭或搬迁,目前园区内大部分是污染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规划区的大气环境主要受弄弄坪片区、朱兰矿区、高粱坪园区的影响。区域地表水环境主要为规划区北侧的金沙江及及规划区内的一些小支流(均为小溪流,明显季节性),经汇集后自马家田沟(机电学院东侧)从金沙江右岸汇入金沙江。该入江口上游1.3km为密地水厂取水口,上游5km为炳草岗水库取水口,下游沿河道中心线10km范围内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规划区内的龙岗水库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凹乌林水库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龙岗水库和凹乌林水库经《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办函[2010]26号)文件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但目前尚未投入使用)。规划区所在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等需特别保护的区域,未发现珍稀动植物分布。本次规划环评具体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表1.4-1环境保护目标44
1.4.5环境质量标准根据XXX市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于本规划环评执行标准的函(攀环函【2014】46号),本次环评工作评价标准如下:1、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区内空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表1.4-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评价因子小时平均值日平均值年平均值备注SO20.500.150.0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NO20.200.080.04TSP/0.300.20PM10/0.150.07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区内凹乌林水库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规划区龙岗水库及其他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度假区内景观用水建议执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中B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详见下表。44
表1.4-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无量纲指标pHDOCODCrBOD5NH3-N标准值Ⅱ类6~9≥6≤15≤3≤0.5Ⅲ类6~9≥5.0≤20≤4≤1.0指标总磷LAS粪大肠菌群总氮石油类标准值Ⅱ类≤0.1(湖、库0.025)≤0.2≤2000(个/L)≤0.5≤0.05Ⅲ类≤0.2(湖、库0.05)≤0.2≤10000(个/L)≤1.0≤0.05指标铜SS铅汞镉标准值Ⅱ类1.0/0.010.000050.005Ⅲ类1.0/0.050.00010.005指标砷六价铬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标准值Ⅱ类0.050.050.051.00.002Ⅲ类0.050.050.21.00.005表1.4-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项目B类水质标准项目B类水质标准色颜色无异常变化生化需氧量,mg/L4嗅不得含有任何异嗅氨氮,mg/L0.5漂浮物不得含有漂浮的浮膜、油斑和聚集的其他物质总铁,mg/L0.5透明度,m≥1.2总铜,mg/L0.01pH值6.5~8.5总锌,mg/L0.1溶解氧(DO),mg/L≥4总镍,mg/L0.05高锰酸盐指数,mg/L6总磷(以P计),mg/L0.02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内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域标准。评价因子标准限值见下表。表1.4-5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项目Ⅲ类水域标准项目Ⅲ类水域标准色度≤20硝酸盐≤20pH6.5~8.5(无量纲)砷≤0.05总硬度≤450Cd≤0.01挥发酚≤0.002Cr6+≤0.05氨氮≤0.2铅≤0.05高锰酸盐指数≤3.0总大肠菌群≤3(个/L)4、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区内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标准,部44
分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标准(如运动休闲主体公园、植物天堂度假区)、0类标准(如养生区),如表1.4-6所示:表1.4-6环境噪声限值(GB3096-2008)标准类别等效声级LAeq(dB)昼间夜间0类≤50≤401类≤55≤452类≤60≤50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划区内土壤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表1.4-7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单位:mg/kg项目二级标准项目二级标准pH/镉≤0.3砷≤25(水田),30(旱地)铅≤300铜≤100(农田),200(果园)铬≤300(水田),旱地(200)汞≤0.5镍≤506、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以不减少区域内濒危珍稀动植物和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标准。水土流失以不增大区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标准,其中土壤侵蚀类型划分标准见下表;地质灾害以不产生新的地质灾害为标准。表1.4-8水力侵蚀强度划分标准级别侵蚀模数(t/km2·a)平均流失厚度(mm/a)微度<200,<500,<1000<0.15,<0.37,<0.74轻度200,500,1000~25000.15,0.37,0.74~1.9中度2500~50001.9~3.7强烈5000~80003.7~5.9极强烈8000~150005.9~11.1剧烈>15000>11.11.4.6污染物排放标准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划区内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根据规划,规划区内生活污水采用分片收集,一部分经自建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作为中水回用于周边农林灌溉。另一部分排入规划中的XXX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排入金沙江。其中中水回用系44
统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要求,出水可直接作为冲厕、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具体见下表。表1.4-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单位:mg/L评价因子pH(无量纲)SSBOD5CODCr石油类标准值6~91010501评价因子动植物油总氮NH3-N总磷LAS标准值11550.50.5表1.4-10城市杂用水质标准(GB/T18920-2002)项目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pH6~9色度(度)≤30溴无不快感浊度(NTU)≤51010520溶解性总固体(mg/L)≤1500150010001000/BOD5(mg/L)≤1015201510氨氮(mg/L)≤1010201020LAS(mg/L)≤1.01.01.00.51.0溶解氧(mg/L)≥1.0总余氯(mg/L)接触30min后≥1.0,管网末端≥0.2总大肠菌群(个/L)3表1.4-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单位:mg/L项目类别作物种类水作旱作蔬菜五日生化需氧量≤6010040a,15b化学需氧量≤150200100a,60b悬浮物≤8010060a,15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85水温(℃)≤35pH(无量纲)6.5~8.5全盐量≤1000氯化物≤350硫化物≤1总汞≤0.001镉≤0.01总砷≤0.050.10.05六价铬≤0.1铅≤0.2粪大肠菌群数(个/100mL)≤400040002000a,1000b蛔虫卵数(个/L)≤22a,1b44
注:a代表加工、烹调及去皮蔬菜;b代表生食类蔬菜、瓜类和草本水果。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天然气燃烧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餐饮行业油烟排放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具体见下表。表1.4-1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污染物单位有组织排放浓度限值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颗粒物mg/m31201.0SO2mg/m35500.4NOXmg/m32400.12表1.4-13饮食业单位规模划分及油烟排放限值(GB18483-2001)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基准灶头数≥1,<3≥3,<6≥6对应灶头总功率(108J/h)1.67,<5.00≥5.00,<10≥10对应排气罩灶面总投影面积(m2)≥1.1,<3.3≥3.3,<6.6≥6.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2.0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6075853、噪声排放标准(1)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标准值见下表。表1.4-14《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时段昼间夜间标准值7055(2)运营期噪声执行相应《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相关标准,具体标准值见下表。表1.4-1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厂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别等效声级LAeq(dB)昼间夜间0类≤50≤401类≤55≤452类≤60≤501.5评价范围与评价因子44
1.5.1评价范围规划涉及的规划面积为13.34km2。评价的空间范围确定为规划的13.34km2。根据以上原则,对XXX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界定如下:(1)生态环境本次评价范围确定为规划用地范围及规划控制范围外500m以内地区。(2)地表水环境根据废(污)水排放量和规划区所处地表水环境规模大小,本次环评的地表水评价范围为:金沙江规划区上游1000m至规划区下游3000m河段。(3)地下水环境本次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确定为规划用地范围以内区域。(4)大气环境本次评价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规划用地范围及规划控制范围外500m以内区域。(5)声学环境评价范围为规划用地范围及规划控制范围外200m以内的声学环境及其声学环境敏感点。(6)社会环境评价范围为规划的区域范围内及规划间接影响区域。(7)环境风险规划区及易燃易爆品运输线路沿线。1.5.2评价因子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确定本次评价的评价因子如下:(1)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水土流失、植被、生物多样性、农作物及土地利用、景观。(2)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为:pH、溶解氧、CODCr、BOD5、NH3-N、SS、总磷、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总氮、石油类、铜、铅、砷、汞、镉、六价铬、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水温等。预测评价因子为:CODCr、NH3-N。44
(3)地下水环境评价因子:色度、pH、总硬度、挥发酚、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NH3-N、氟化物、砷、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4)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因子为:SO2、NO2、PM10、TSP。影响预测因子为:SO2、NO2、TSP。(5)声学环境声学环境的评价因子为等效A声级Leq(dB(A))。(6)土壤环境土壤环境现状评价因子为pH、镉、砷、铜、铅、铬、汞、镍。(7)社会环境评价因子: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拆迁及安置、人群健康、公众参与意见等。1.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拟采用的方法目前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采取的,可适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如:识别影响的各种方法(清单、矩阵、网络分析)、描述基本现状、环境影响预测模型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如:各种形式的情景和模拟分析、区域预测、投入产出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投资-效益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本次规划环评各个评价环节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见下表。表1.6-1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各环节评价方法评价环节方法名称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对比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环境背景调查分析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监测法规划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矩阵法公众参与调查表法、公众咨询、网上公示规划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数学模型法、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1.7评价工作程序1、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通过对规划可能涉及内容的分析,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对规划区域进行现场踏勘,收集有关基础数据,初步调查环境敏感区域的有关情况,识别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分44
析提出规划实施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因素,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同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案。2、在规划的研究阶段,评价可随着规划的不断深入,及时对不同规划方案实施的资源、环境、生态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综合论证不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供其在不同规划方案的比选中参考与利用。3、在规划的编制阶段:(1)应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推荐的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从战略和政策层面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如果规划未采纳环境影响评价推荐的方案,还应重点对规划方案提出必要的优化调整建议。编制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方案,提出环境管理要求,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2)如果规划选择的方案资源环境无法承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轻对策和措施,以及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范围尚无法做出科学判断时,应提出放弃规划方案的建议,反馈给规划编制机关。4、在规划上报审批前,应完成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与审查,并提交给规划编制机关。本次规划环评的工作程序见下图。44
图1.7-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44
2规划概述2.1规划概况规划名称:XXX市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东区XXX镇XXX村,位于XXX民用机场北侧山麓,东靠仁和区金江镇,南和仁和区仁和镇比邻,北与XXX镇沙坝村接壤。规划面积:13.34km2(1334.16公顷)2.2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从XXX市域旅游发展着手,从市域旅游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和优势,带动、协同周边旅游区的共同发展。明确本规划区承担的功能和地位,合理安排旅游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资源共享。2、挖掘和优化的原则充分利用规划区及周边地区的亚热带植物资源优势和旅游的产业优势,在保持自然资源原生态性的前提下,为大众提供优质的亚热带山地主题旅游区自然环境。通过对热带花卉和热带树种的种植优化人工环境,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和谐一致。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实现亚热带山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4、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结合的原则规划必须建立在对规划区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类似的国内外旅游区的规划,对规划区社会、经济、环境加以深刻的理解,确定旅游区发展的阶段、旅游定位、旅游特色、未来发展方向、建设国际旅游区的优势与制约因素,从而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2.3规划指标2.3.1规划期限近期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0~2030年。2.3.2功能定位44
在规划期内,以原生性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将XXXXXX建设成为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及绿色农业观光为主导,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的,具有浓郁南亚热带风情的旅游景区。塑造中国阳光花城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西南企业冬季会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国际养生产业城。2.3.3人口规模根据地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特征,XXX的规划人口可分为养生居住人口、长期度假人口、短期度假人口和服务人口。根据不同类型旅游接待设施的容量,分别予以测算。1、养生居住人口主要为养生、追求生态环境的人群。他们是景区的常住居民,使用的度假设施主要包括养生居住社区、康养中心、配套服务等。规划区内养生居住用地面积125公顷,按规划开发强度1.2计算,得到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按照每户建筑面积135平方米计算,可得养生住宅11111户。按每户2.5人计,得养生居住人口27778人。2、长期度假人口主要包括一些能享受较长假期的人士、来景区过冬的市外居民以及有较多闲暇时间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是度假居住的中坚力量,使用的度假设施主要包括湖畔养生公寓、果园度假公寓、森林会议度假公寓、养生健康中心、度假俱乐部、农贸市场等。规划区内度假酒店公寓用地面积57公顷,按容积率1.5计,得到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按照每户建筑面积135平方米计算,可得度假酒店公寓约6296户。按每户2.5人计,可居住人口为15740人。3、短期旅游人口指在旅游景区滞留时间较短但过夜的游客。他们使用的度假设施主要包括特色旅游市场、湖滨运动会所、运动休闲公园、热带花卉展示中心、林业展示中心、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花香果园养生基地、购物中心等设施。可以根据游览面积法和接待能力来综合来确定短期旅游人口。接待能力法:规划区内短期旅游度假及配套设施用地约44公顷,按容积率0.8计,得到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其中宾馆酒店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44
按照平均每间客房80平方米的指标计算,得出景区酒店客房数为1250间,标准床位数约2200个,按照90%的入住率,得出短期旅游人口(酒店住宿人口)为2000人/d。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取主景景点:50-100m2/人(景点面积);一般景点:200-300m2/人(景点面积);水域:150-180m2/人,合计日极限可接待人数约为7000人,日均游客约为3000人。按照实际可游览天数,以每年300天游览天数计算,预计景区旅游接待人次预测将达90万。最终取短期旅游人口(过夜游客)约2500人/d,服务人口按照1:1.2配置,约3000人。因此,景区常住人口为43518人,短期旅游人口约2500人/d,服务人口约3000人。再加上原XXX村民1797人,合计为50815人。考虑到原XXX村民部分人口将就地转为景区服务人口,最终取人口为50000人。规划按照5.0万人进行控制。2.4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2.4.1总体规划布局根据XXX旅游资源的价值、性质与空间分布特征,规划总体布局结构确定为:“一轴、两心、六片区”。一轴指的是指沿原马家田路的景观轴,沿景区主要道路南起山水养生区,北接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贯穿整个景区。两心是指利用亚热带植物(花卉)产业、彝族族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所带来的游客聚集效应,丰富景区产品结构,在景区内规划风情小镇综合生活中心和植物天堂度假休闲中心。六片区指的是包括“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山水养生区、运动休闲主题公园、花香果园养生区、生态林地游赏区”六个功能片区。2.4.2功能分区依据现状用地条件和项目设想,将规划区划分为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山水养生区、运动休闲主题公园、花香果园养生区和生态林地游赏区六大功能区。1、亚热带风情小镇:位于规划区北部,规划范围约124.77公顷,区内地势平坦,主要作为整个景区的接待基地、服务中心。该区主要功能为特色民族文化44
展示、商业及居住。可规划设置项目如滨湖天地、彝人古街、体育运动中心、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等,以及学校、养老院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2、植物天堂度假区:位于规划区中部,规划范围约156.34公顷。充分利用山体资源,保留原始地貌特征,功能上体现自然景观与休闲观光为主。结合地形,分区种植各种亚热带植物、花卉,同时开辟游览步道,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形成集科普、观赏、种植体验于一体的区域。并作为景区的接待服务副中心。可规划设置项目如包括体育运动中心、养生康复中心、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特色产品交易市场等。3、山水养生区:位于规划区南部,规划范围约139.62公顷。规划以凹乌林水库及龙岗水库作为山水养生区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在周边营造集休闲游览、养生度假和高端颐养居住于一体的区域。4、运动休闲主题公园:位于规划区北部,规划范围约120.04公顷。在规划区的北面建设运动主题度假中心、运动休闲公园、运动俱乐部及骑车露营地等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活动。本区定位为集运动休闲和度假居住于一体的活力度假区。5、花香果园养生区:位于规划区东部,规划范围约135.93公顷。以绿色蔬果基地为背景,以科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与观光、休闲相结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挥养生区的吸引力。6、生态林地游赏区:位于规划区西、南、东三面,规划范围约657.46公顷。以原有植被作为基础,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要形式,将农林与观光游赏相结合,提升XXX片区环境的同时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2.5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区总用地1334.16公顷,本次规划将景区用地分为建设用地(336.03公顷)与非建设用地(998.13公顷)两大类,包括居住和商住综合用地(109.66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2.27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97.89公顷)、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6.89公顷)、公用设施用地(2.82公顷)、绿地与广场用地(49.25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7.25公顷)和非建设用地(998.13公顷)等8个主要用地类型。本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见表2.5-1。44
表2.5-1规划用地平衡表城市建设用地H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居住用地R小计居住用地61.67R1一类居住用地21.61R2二类居住用地(含安置用地25.07)40.06其中R21住宅用地39.02R22服务设施用地1.04R1B1商住综合用地5.18R2B142.81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小计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2.27A2文化设施用地0.80其中A22文化活动用地0.80A3教育科研用地12.54其中A33中小学用地10.60A35科研用地1.94A4体育用地5.53其中A41体育场馆用地5.53A5医疗卫生用地3.02A6社会福利用地0.38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小计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97.89B1商业用地82.57其中B11零售商业用地13.31B11B13零售餐饮综合用地12.48B13B14餐饮旅馆综合用地56.78B3娱乐康体用地15.3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小计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36.89S1城市道路用地34.71S4交通场站用地2.18其中S41公共交通场站用地0.29S42社会停车场用地1.8944
公用设施用地U小计公用设施用地2.82U1供应设施用地2.51其中U12供电用地2.26U13供燃气用地0.25U3安全设施用地0.31其中U31消防用地0.31绿地与广场用地G小计绿地与广场用地49.95G1公园绿地46.77G3广场用地3.18建设用地H小计建设用地17.25H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7.25其中H22公路用地17.25小计336.03非建设用地E非建设用地EE1水域9.60其中E11自然水域2.43E12水库7.17E2农林用地988.53小计998.13总计1334.16备注:203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50000人2.6道路交通规划2.6.1规划区内交通现状规划区内现有机场路贯穿东西,路宽8m,2个车行道。往东可至XXX机场,往西可连接市中心和仁和区。另外主要道路为马家田路,南与机场路相接,北可至密地桥,目前景区内暂无集中式公共停车场地。机场路道路较窄,仅为双车道,通行能力低。马家田路路面窄,路况差,影响了区内交通的通畅便捷;区内其他道路路面等级及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弱,内部道路未形成网络,断头路多,通达能力低,严重阻碍了景区44
景区的发展。2.6.2对外交通规划规划本片区对外出口通道主要有以下四个:北向对外交通近期:从马家田路→XXX片区,沿现有马家田路线形,保证双向车道不小于8米,单侧人行道不小于2米,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10米,在地形条件允许的地段,适当增加人行道宽度;远期:龙密路建成后,从龙密路→马家田路B段→XXX片区,马家田路B段拓宽至双向四车道13米,单侧人行道不小于2米,形成XXX片区东北方向主要对外交通。2、XXX片区东南方向连接马家田路(机场路)与渔塘互通的对外快速路。3、机场路是由XXX片区通向XXX市区的主要道路,路面宽8米。4、城市快速环路XXX互通,规划布局在马家田路北端、尾矿库以东位置。2.6.3内部交通规划1、道路设计原则规划将景区内部车行道路分为主路、次路和支路三级。由于本规划区是属于旅游景区,地形高差变化很大,道路设计车速不宜太快、道路不宜修得太直、太宽。区内的主路设计车速为40km/h,次路设计车速为30km/h,支路设计车速为20km/h为宜。2、道路断面(1)主干道:总长约6km。规划结合区内地形及各组团功能,以原马家田路为基础,将龙岗水库坝体至机场路段的马家田路拓宽至16米,马家田路其他路段拓宽成20米的双向四车道旅游区主干道,作为承接对外交通联系的景观大道并连接五大片区。在片区西南部,位于凹乌林水库北侧规划一段16米宽的高架路与机场路连接,在规划中后期代替原有通过龙岗水库坝顶的现状道路。(2)次干道:总长约14km。次干道是各功能区与主路之间的联系道路,呈枝状或与主路形成环路,路宽以12米为主。在片区西北部,靠近尾矿库处,规划一段11米宽的高架路连接机场路。在保留龙岗水库坝顶现状道路的基础上,位于其西侧规划新建一段9米宽的高架路与其并列,连接马家田路与渔塘互通出44
入口。(3)支路:总长约9km。支路主要连接花香果园养生区和运动休闲主题公园的各级道路,路面宽8-12米。注:除马家田主干道以及花香果园区域已建道路外,其他道路均为弹性道路,建设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2.6.4慢行系统规划慢行系统作为机动车道路交通的辅助系统,主要为了便捷联系竖向高差较大的区域,布置在公共绿地或林地中,一部分沿雨水自然排洪渠方向规划。这套系统也是作为XXX片区的游步道设施,直接便捷的将各区域迅速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健身林荫步道,共规划长度约为16km,路面平均宽度为2米。2.6.5公共交通设施公交换乘中心:位于商业街旁,沿马家田路建设,主要用于XXX片区对外的人流集散和换乘旅游环线车,占地面积约为0.29公顷。停车场:片区内设七处停车场,总用地约为1.89公顷,用于服务XXX片区内部停车需求。同时,停车场用地兼有片区内社区巴士首末站场的功能,布置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具体位置见道路系统规划图。2.7绿地系统规划2.7.1规划原则1、整体原则:着眼于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形成既有本区特色,又易于与其它区域协调、对接的绿地系统。2、生态原则: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为指导,合理布局各类型绿地,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型绿地系统;3、特色原则:立足规划区自然条件,形成多个向山、向湖开放的特色休闲空间。4、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树种植物配置应遵循对维护生态环境有利、适合生长、观赏性较好的原则,突出亚热带森林特色。2.7.2绿地系统布局规划区内的的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生态林地。(1)公园绿地44
规划区内的公园绿地面积为46.07公顷,人均公园面积为9平方米。公园主要有植物天堂度假区的亚热带林业展示园和亚热带花卉展示园,应注重对公园绿地的保护和公园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公园绿地还包括亚热带风情小镇内的开放型街头绿地。开放的街头绿地,可以丰富街道景观,提高街道的趣味性、观赏性,达到聚集人气的作用。(2)防护绿地规划将银坪南220kv设置40米、老平线110kV与银钒线110kV设置25米的防护绿地,形成生态屏障,兼景观功能和防护功能。在XXX片区与尾矿库区相邻的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尽量设置30米的防护绿带,作为XXX片区和尾矿库区重要的防护隔离屏障,防止对于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可能污染。规划区内道路两侧设置至少5米防护隔离带,除了考虑景观效果,更多注重形成道路绿化遮荫网络系统,使行人始终处于绿荫之下。2.8景观系统规划2.8.1规划构想规划通过特色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及景观界面的控制,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工景观,展现景区内生态性、人文性、开放性的景观特色,形成“山湖相融、山水相依”的景观风貌。2.8.2景观风貌分区结合自然条件和项目内容将规划区分成三个不同特色的景观风貌区:亚热带风情景观风貌区、滨湖景观风貌区、山地景观风貌区。1、亚热带风情景观风貌区:把亚热带植物景观元素融入到景区环境的细节中,为游客或长期度假人群的休闲娱乐、商务洽谈、高级聚会等营造一种别样亚热带风情的场所。2、滨湖景观风貌区:以凹乌林水库、龙岗水库作为整个区域的景观核心。规划中应强调水岸与度假区相互交错的空间肌理,维护现有的生态环境,注重滨水生态景观的建设,同时加强滨水空间的通达性,形成宁静高雅的度假环境。3、山地景观风貌区:通过对现有山地的保护、植被修复和合理开发,形成整个旅游区的绿色背景。通过山地景观工程进行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一个立44
体的生态山野林地。本区为整个规划区的视线焦点和空间背景。2.8.3景观轴线规划沿主要干道形成景观视廊。串联度假、商业、酒店、运动休闲、花香果园等多个功能空间及森林、湖泊、植物园等多个景观空间,形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旅游景观界面和蓝绿相依的景观格局。2.8.4景观界面控制重点控制规划区的滨湖景观界面和山体景观界面。1、滨湖景观界面:是景区山水养生的景观特色,在强调滨湖蓝色景观、突出休闲、游憩等公共生活功能的同时,应对滨湖建筑界面进行控制。滨湖建筑界面不应过长,以强化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上和视觉上的渗透性;建筑布局应高低错落,平缓与突起相结合,体现重点与变化。2、山体景观界面:是规划区各个功能组团的背景和对景,在保护山体景观界面的完整性和突出地位的同时,对山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山地建筑不得遮挡山体,建筑色彩应和山体植被融合。在旅游区视线范围内,加强对山体植被的恢复,尽量吸引更多的动物来栖息,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2.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等。1、文化设施用地:主要为民俗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本规划的亚热带风情小镇。规划文化设施用地为0.8公顷。2、教育科研用地:根据各类教育科研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在亚热带风情小镇规划1所24班小学、1座30班中学,在植物天堂度假区规划2所24班小学、1所三角梅研究中心,规划教育科研用地为12.54公顷。3、体育用地:在亚热带风情小镇南侧规划两座区级体育活动中心,占地为5.53公顷的。4、医疗卫生用地:在植物天堂度假区沿马家田路规划一座综合性的医院(内设养生康复中心),设置床位约300张。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为3.02公顷。5、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对现有养老院进行保留扩建,增加绿化景观建设,使其更好的为规划区服务。规划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扩大为0.38公顷。44
6、社区服务中心:在规划区内共设置2处社区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天寿湖与凹乌林水库附近。占地面积为1.04公顷。7、幼儿园:共规划四所幼儿园。三所12班幼儿园分别配建在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与山水养生区的居住用地内,一所9班幼儿园位于花香果园区居住用地内。8、派出所:在植物天堂度假区内规划一所派出所,占地0.42公顷。9、其他:配建综合市场一座,占地面积为0.56公顷。特色产品交易市场一座,占地面积为0.9公顷,以及五个区域分别设置一座旅游接待中心。2.10市政工程规划2.10.1给水工程规划1、给水现状目前规划区没有管道输送的饮用水,村民基本依靠浅井取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2、用水量标准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并参考国内同类旅游区用水状况,同时结合XXX实际情况,确定规划区各项用水指标如下:a、酒店过夜游客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取400升/人·日b、居住人口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取300升/人·日c、服务人员最高日用水指标取250升/人·日d、未预见用水量按以上用水量之和的15%计算e、绿化及景观用水不从生活用水供水,而用地表水、中水或浅层地下水,不计入生活用水。3、用水量表2.10-1本规划用水量预测表用地类型日人均用水量(L/d)人口(人)总日用水量(m3/d)居住3004350013050酒店40025001000服务2503000750未预见水以上用水量之和的15%2220合计//1702044
★环评优化调整建议需要指出的是,原规划中对居住人口和服务人口的用水定额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AGB50282-98)中人均生活用水指标进行取值(300L/人•d),结合规划区产业发展实际,该取值偏高。按照《XXX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X府发[2011]39号)的要求,本次环评主要参考了以下资料进行生活用水量核算:(1)《XXX省城镇供水节水排水2010年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X建发[2004]136号),按照节水目标,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0.19~0.24m3/d∙人;(2)根据《XXX省用水定额》(2010年2月)中表5“XXX省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表”,大城市(50≤非农业人口<100万)城市居民用水定额为0.14m3/人∙d;(3)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2010年1月),XXX地区居民住宅用水定额为186m3/人∙d。综合考虑上述3个用水指标,本次环评用水量按0.2m3/人∙d计,则调整后的用水量见下表。表2.10-2调整后的规划用水量预测表用地类型日人均用水量(L/d)人口(人)总日用水量(m3/d)居住200435008700酒店40025001000服务2003000600未预见水以上用水量之和的15%1545合计//118454、供水水源根据水务公司的规划,由位于炳三区的炳草岗二水厂提供水源。在观音岩饮水工程投入运行后,以观音岩水库为饮水水源,起点位于观音岩水电站坝前右岸,末端位于XXX市金江水厂,采用管道输水防渗向XXX主城区各自来水水厂供水。炳草岗二水厂建设规模5万m3/d。炳二水厂在进入XXX片区之前已进行一级加压,接入XXX片区的管网为一根DN700输水管道,可满足本规划区的用水需求。5、配水管网根据规划建设用地布局,配水管网主要采用环状+枝状管网方式,管道沿车44
行道路或建设用地边缘埋设,尽量使管道顺直,以减少管道弯曲系数、缩短供水距离、减少水头损失。给水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同一供水系统,采用低压制,由水厂统一供给。消防栓为底上式,在主要路口及沿街布置,间隔不大于120米设置一个,根据国家规范室外消防用水量如下(用水时间为3小时):近期: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65升/秒远期: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3次一次灭火用水量:85升/秒规划区东部的建设用地地势较高,地块具体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给水加压泵站,以满足供水和消防水压要求。6、景观和农林灌溉用水规划区沿路及开发地块有大量的绿地、防护绿地。将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的再生水进行回用,既是解决绿地灌溉、水体补充的一个重要措施,又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按照居住小区绿化、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公园、防护绿地的浇洒用水定额均按浇洒面积2.5L/m2·d的标准计算,预计景观用水量约为3500m3/d。另外,规划区内水体景观蒸发补水约200m3/d。区内农林灌溉用水:本区域内农业活动主要以果树栽植为主,仅余少量耕地。目前已明确希望集团的6018亩作为特色品牌水果种植地,未来还可能增加更多的果林地,预计总种植面积将在15000亩左右。按照果树节水灌溉定额标准80m³/亩计(拟采用果树微灌技术,大部分为小管出流),预计年用水量为120万m³。还需考虑管网漏失水量,按照小型灌渠系统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75,估计年用水量约160万m³,日用水量约为4400m³。综上所述,XXX片区内景观和农林灌溉日用水总量约为8100m3/d。规划拟采用太阳能抽水泵从金沙江取水,在花香果园区机场路对面设置10000m³的蓄水池,对本区域内景观和农林灌溉提供水源。另外,规划区内设置的2个FBR生态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还有一些集雨水池作为该区的补充水源。2.10.2污水工程规划44
1、排水现状目前规划区没有排水设施,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影响。2、排水体制规划区主要是度假公寓和旅游等各种公共设施,开发建设后这些地块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本区将开发为旅游景区,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景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区内的所有污水必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根据保护环境需要,本规划区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3、污水量污水量按用水定额法计算,折污系数取0.9。公式如下:地块平均日污水量=地块平均日用水量×0.9经过计算,规划区平均日污水量约11000吨/日。4、污水收集与处理由于规划区范围比较大且地形复杂,其间还有丘陵、冲沟、雨水渠等水系分割,难于将各区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因此规划在龙岗水库周边采取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分片配套2座小型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量1600m³/d),对该区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实施进度应与本区开发进度相适应,小型污水处理站位于绿化用地内,尽量采取地埋式处理设备,周围应采用景观林木遮蔽,规划布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除龙岗水库周边地块以外的其他地块,收集生活污水排入规划XXX污水处理厂(规模:5.0万m³/d),处理达标后再排入金沙江水体。污水管网的布置根据地形地势,沿规划道路敷设。尽量依靠地形高差重力自流进入污水处理设施,不设或少设污水提升泵站。★环评优化调整建议经前文计算,本规划实施后,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1000m3/d,鉴于规划区内景观和农林灌溉用水量较大(约8100m3/d),同时,也为了最大幅度的减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综合考虑,环评建议增建FBR生化处理系统规模至8100m3/d(其中,花香果园养生区增建1座1000m3/d生化处理系统,运动休闲主题公园增建1座700m3/d生化处理系统,植物天堂度假区增建4座1000m3/d44
生化处理系统,亚热带风情小镇增加1座1000m3/d的生化处理系统),在规划区内分片区收集规划区内生活污水,经FBR生活污水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后,再经人工湿地处理,作为规划区景观用水和农林灌溉用水,剩余生活污水(约3000m3/d)排入规划中的XXX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FBR污水处理系统是膜生物反应器(MBR)的一种,其采用价格低廉的无纺布代替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组件,通过活性污泥过滤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动态膜实现近似于微滤膜的过滤效果,组成新型的无纺布生物反应器(Fabricbioreactor,FBR),该技术具有造价低,运行费用低,膜污染易于控制等优点,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工艺可以满足本规划区内生活污水处理的要求。2.10.3中水系统工程规划1、中水供水水源设置原则(1)规划区内污水量大的区域,产生的中水量也大;(2)周边或内部有较大的灌溉需水量;(3)可利用地形的高差采取重力流对本区域进行中水处理及对较低高程的地块进行供水。2、中水管道系统设计原则配水干管:输送中水的主要管路及配水干管设计时所需注意在同一道路埋设有配水干管及配水支管时,用户进水管应装接在配水支管上。配水管线应尽可能布置成为网状,并避免死角,如无法避免时,应尽可能在死角处装设排泥管,排泥管不得直接与污水管线连接。供水区域由二个以上之不同系统供水时,供水分区交界处之配水管应互相连接,如属可能,配水干管亦应设联络管。水支管:配水支管是指配水干管输往水槽及目的用水地方之管线。制水阀:即控制流量的开关。配水管线之制水阀,应符合下列各项:制水阀之位置,应考虑日后配水管之修复、装接用户进水管、维护操作时之方便,尽可能以最少数之制水阀,并使其停水区域局限于合理的小范围。配水主干管与配水支管间应装制水阀,分流点下游之干线以装有制水阀为原则。装设在水管经过河底或桥等较易发生事故而修复困难处所之前后应装制水阀,以利抢修。装设在排泥管及不同配水系统间之联络管,以利操作。前项以外之处所,应每隔至少100044
公尺装设一个制水阀,以利排水及修复。流量计及水压计:配水干管之适当地点(如配水槽出口等),应装设文氏水表或其他流量计,以利配水系统之管理操作。流量计应使用具有流量指示、纪录及累积量表示等各设备。应视需要在供水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之处所,装设具有自动纪录设备之水压计。再生水配水槽:需设置再生水和自来水自动切换设施。3、中水供水水源规划中拟采用太阳能抽水泵从金沙江取水,在花香果园区机场路对面设置10000m³的蓄水池,对本区域内景观和农林灌溉提供水源。规划区内还有一些集雨水池作为该区的补充水源。4、中水水量中水水量是根据污水处理规模来确定的。本区污水经FBR生态污水处理站生化处理规模为8100m3/d,规划区内还有一些集雨水池作为该区的补充水源,供景观灌溉之用,集雨水池的极限蓄水量约为18200m3。★环评优化调整建议取消太阳能提灌泵站,根据计算,规划区内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1000m3/d,经处理后完全可以满足规划区内景观和农林灌溉用水量(约8100m3/d),不仅减少了建设投资,也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大幅度减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2.10.4雨水系统工程规划1、雨水工程现状XXX片区属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侯,垂直差异显著,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夏半年受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全年只分干、雨两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的5月为干季。90%以上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2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9%。目前本区内无排水体系,现状雨水依靠自然形成的冲沟排入自然水体。区内发育的冲沟均为小型季节性冲沟,旱季无水,雨季汇流坡面水至水库内或顺自然地势三面向西排出场区,最终汇入金沙江内。规划中拟保留冲沟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雨水排水系统的一部分。44
2、集雨系统工程规划区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规划雨水管道充分结合地形,根据分散和便捷的原则,以最短线路,就近排入水体,排洪沟布置以结合地形为宜,沿自然冲沟布置。干管沿规划区道路布置,横向截流,排入排洪沟后再进行中水利用或就近排入规划区周边的水体或低洼地。(1)集雨水池本规划区内集雨水池的极限蓄水量约为18200m3。当雨季来临,集雨水池内的蓄水可供给周边或高程相对低一级的地块进行景观灌溉之用;当旱季来临,集雨水池亦可适当的对多余的中水进行储存,中水与雨水两者相互调配。集雨水池根据以下原则,在规划区内设置若干处(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①对现状存在的水塘进行修整;②结合雨水水渠进行设置;③结合生态污水厂的中水进行设置;④可利用地形的高差采取重力流对较低高程的地块进行供水。(2)集雨方式在坡面开阔地方,沿排洪沟实施坡面集雨工程。坡面集雨工程是以林地山坡面集雨,集雨工程与园艺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集成模式。在坡地表面采取利用径流方式。如隔坡梯田、隔坡水平阶、隔坡竹节形水平沟、鱼鳞坑等,创造一种平坡相间的微地形,坡段产生径流,平段加以拦蓄利用,使雨水在微地域内富集叠加,2~3块地对一块地,以弥补降水的不足。集雨水池系统如下图:附图2.10-1集雨水池系统设置图(3)雨水集水分区与能力44
按规划区的自然地形,按自然冲沟分布,形成若干个雨水集水分区,总集水能力达到1.82万m3。★环评优化调整建议依据地形和规划用地特点,建议保留原有的若干坝塘作为雨水收集池。摒弃惯用的混凝土结构、塑料结构集雨池,池体为素土结构,引植喜水植物,旱季保留生态水位,利于鸟、鱼、虫生存繁衍。2.10.5供电工程规划1、供电现状规划区现状主要为村民生活及农业用电,用电量较少。区内现有若干高压线路通过,分别为老平线110V和银钒线110V。2、用电负荷预测(1)负荷计算指标规划区建设档次较高,用电负荷比较大,本次规划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的标准,经预测,规划区用电计算负荷约64.0MW,用电同时系数取0.7~0.8,线损按7%计算,规划区实际最大用电负荷约为51.0MW。3、规划电源近期电源从新建110kv上板桥变电站引入,在花香果园区设置一座10kv开关站以满足本片区近期用电需求。远期在规划区内小坝塘北侧,结合全区布局规划一座110KV变电站,可安排三台主变压器(其中一台备用),并可以随着建设时序逐步配套设备。4、中压配电规划区内共设3座10kV开闭所和5座环网柜,均布置在用电负荷比较集中区域,单座开闭所转供容量10MW。开闭所占地面积为150~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40~190平方米,可结合地块开发性质配建。3座10kV开闭所和环网柜之间用10kV联络线连接成环网,互为备用,保证供电安全。5、线路敷设为了满足景观要求,10kV及380V电力线路均要求入地,采用管道电缆方式敷设,电缆管道采用PVC管,穿越道路的管段采用ф80钢管。2.10.6电信工程规划44
根据本区的电话容量的预测结果和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本区及周边地区通信网络的现状。规划在本区东北部设综合电信服务中心一座,作为本区的语音及数据通信的接入局,通过光缆与市区通信中心局连通。区内的通信线路均采用穿管埋地沿道路一侧敷设,结合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对本区通信管网的规划要求及本区其他弱电系统要求。电讯管道以布置在道路的东、北侧为原则,导线一般采用铜芯电缆和光缆,光缆网是传输网的基础,为使网络设置更合理,光缆工程一步到位。2.10.7燃气工程规划1、燃气现状目前规划区内居民使用的能源以电和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薪柴和蜂窝煤。2、气源选择随着缅气入X项目的推进,全部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生活能源。气源来自炳四配气站。规划在山水养生区沿马家田路建设一座天燃气调压站,用地约0.25公顷。在缅气入攀之前,规划区应采用灌装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3、用气标准与用气量根据人口规模50000人计算,人均年用气量70m3,可知年用气量为350万m3。(注:用气量预测由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数据推论,含其他公建设施用气)。4、燃气管网规划区燃气管网采用中压一级管网。通过燃气调压站接入中压主干管,中压干管主要沿道路敷设。支管尽量沿次要道路敷设。燃气经规划区中压管网输送至各计量调压设施。公共建筑用户用气由中压管网至各用户计量调压站经调压后使用;居民用气由中压管网至各中、低压楼栋调压站或小区调压箱经调压进入低压管道后使用。燃气管道采用钢管或铸铁管,管网大小按高峰小时用气量计算,燃气管道设置形式以环状网为主,局部地区配以支状管网,沿区内道路设置。2.10.8环卫设施规划1、垃圾产生量预测44
现采用人均指标法预测,度假游客、服务人员、常住居民等人均每日垃圾产生量标准取1.2kg;则规划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60吨。2、设施规划(1)垃圾中转站①布置原则: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其用地面积根据日转运量确定,日转运量为150~300吨/天。②建设规划:本规划区内设置中型转运站一座,位于规划区边缘马家田路至滨江大道处。★环评优化调整建议鉴于垃圾转运站不仅增加生活垃圾的贮存、装运环节,也延长了垃圾在规划区的停留时间,增加了恶臭气体的产生,也对景区的景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环评建议取消垃圾中转站,规划区内的生活垃圾采用移动式的垃圾分类收集桶进行收集,按日产日清原则处理,近期可由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远期可清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资源化处理。(2)公共厕所①布置原则:公厕的布置原则根据《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2005)布置。②布置范围:广场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公交车站、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附近;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附近及其它公共场所;(3)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不小于300米;一般街道约750~1000米;新建居民区为300~500米。公厕修建位置要明显、易找、便于粪便排入规划区排水系统或便于机械抽运。本规划区内应设置公共厕所18座。具体布置位置详见环卫工程规划图。公厕污水纳入生化处理系统。2.10.9综合防灾规划44
1、抗震防灾规划(1)在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处规划防灾及备用指挥部,以及配备完善的指挥通信系统及通信警报系统。(2)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从场地选择、平面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发证、施工管理直至验收,都必须严格按七度抗震设标准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学校、医院、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按照八度以上防震建设,并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安全性评价的结果,加强抗震建设。(3)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对易产生爆、燃、毒、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工程,在新建时要与人口密集的区域保持一定距离,并保证其便利的交通联系。(4)建立点、线、面三者相结合的抗震救灾体系,逐步完善道路、绿地、广场相互联络的救灾系统,以保证地震时人口的疏散、避难、救护,人均疏散面积不少于1.0m2/人。利用规划的绿地、公园和广场作为防震避难场所。(5)将部分规划区干道设为主疏散通道。(6)避难场所规划: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结合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建设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本区域紧急避难场所面积约为17.6公顷。2、消防规划(1)规划目标①XXX片区消防设施建设与XXX片区建设同步,消防实力、社会化程度和消防安全保障能力达到XXX市的中等以上水平。②按照城市用地总体布局,消防站布置达标率100%。消火栓设置达到国家标准。③消防组织层次化、网络化。(2)消防站设置根据国家《消防建筑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城市消防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消防站的布局应满足消防队从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在亚热带风情小镇最南侧,沿马家田路建立二级消防站一处,用地面积约0.23公顷,责任区为整个旅游度假开发区,配备消防车4~5辆,新建消防44
站的抗震设防烈度按8度设防,保证在一般性地震作用下消防部门能正常行使其职责。(3)消防给水及管网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管网统一供给,采用低压消防制,并积极利用河道等天然水源。室外消火栓按规范设置,直线段间距不大于120米,转弯处和大型公建入口处应增设,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米。为保证消防流量,要求城市道路下布置消火栓的给水管管径不小于DN100mm,根据国家规范室外消防用水量如下(用水时间为3小时):近期: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65升/秒。远期: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3次;一次灭火用水量:85升/秒。规划区东部的建设用地地势较高,地块具体开发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给水加压泵站,以满足消防水压要求。(4)消防通道本规划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消防通道规定。消防通道和疏散道路要统一考虑,并与避难场所结合起来。主干道要保证两侧房屋受灾害倒塌后,路面不受阻塞,局部车行道仍能保证消防车辆赶赴现场,街坊内消防通道中心线间距不得大于150m。消防通道最小宽度不应小于4m,承载力应大于2KPa,净空高度不小于4.5m,尽端式道路应设回车场。(5)消防通信逐步建立和完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形成有线、无线相结合,具备图像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功能的现代化消防通信系统。3、防洪规划(1)防洪规划目标①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体系,城市防洪达到《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的要求。②建立与XXX片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XXX片区洪涝灾害损失。44
(2)防洪标准为本规划区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防洪体系,使规划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为规划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3)防洪规划①加快实施排涝工程,规划对区内行洪沟进行清淤和拓宽整治,扩大行洪断面。同时沿规划建设区外围设截洪沟,将雨水引入排涝主管渠内,统一排放。②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尽快实施凹乌林水库及龙岗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③雨水沟渠驳岸的砌筑,因地制宜,可以包括自然放坡式、垂直驳岸(需砌筑挡土墙);材质分溪坑石、黄石、生态石笼、防腐木桩、板岩贴面花岗岩压顶等形式(需符合建筑、景观设计风格)。4、人防规划(1)人防工程类型、等级与规模确定①人防工程按战时功能可分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五类。②根据国家标准,人防设施面积按战时留城人员占人口比例的30-40%、人均人防工程面积为1-1.3m2/人的标准建设人防设施。规划期末需有1.6-2.8万m2的人防工程设施。③人民防空物资库的规模和容量,应按战时留城人口3个月的物资需要量确定;区域电站、供水站、食品站、生产车间、疏散干(通)道、警报站、核生化监测中心等配套工程的规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确定。(2)规划措施人防工程部分可结合商业、娱乐及一些特殊产业进行建设,加强居住小区的疏散通道建设。①参照三级设防标准,按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防灾系统,增强综合发展能力与防护能力,达到最佳的建设与防护效益。②规划区人防工程以就地隐蔽为主,修建防空地下室。在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处设地下防空指挥中心及战时通讯指挥所。③天然气站以及部分易燃易爆储存区等应划定安全距离。人防设施距离易44
燃易爆品生产储运地点不小于50m,距离有毒气体和有毒液体储罐的距离不小于100m,距离掩蔽人员工作生活地点不超过200m。结合开发区主干道,合理组织紧急疏散线路。规划路边绿地、运动场及公园、广场等为人防集散地。④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做到上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运,以增强灾时应受能力。⑤按人防要求安排好掩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的建设。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掩蔽工程应尽可能安排于公共绿地或广场、停车场之下,以利平时充分利用,为经济建设服务。建造人防工程网络,灾时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灾,并逐步建立起地下指挥、通讯、医疗、消防、物资保障等系统以及水电供应和交通网络系统。⑥建立灾害预测和应急预警系统,加强要害部位的保护,健全防灾组织机构。5、地质灾害防治(1)现状概况本区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西北角紧临攀钢尾矿库,东南侧为XXX市保安营机场,南侧以山脊为界,区内主要交通道路为机场路和马家田路,另分布有四通八达的机耕道,道路修建使地表地层被揭露较多。区内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昔格达组粉砂岩、泥岩互层,三叠系宝顶组粉砂岩、页岩互层以及早元古代中性岩石英闪长岩等。本区整体地形由西、南和东三面向北倾斜,形成个圈椅状,地形坡度北侧较平缓,南侧相对陡峭。因修建机场路引发了大量的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在评估期间的实地调查过程中,在评估区内一共发现8处滑坡,其中有7处滑坡均分布在机场路K9~K17公里路段内,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滑坡治理,主要治理方式采用常用的抗滑桩、抗滑挡墙等,现状稳定,只是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其内侧的路基回填时压实度不够,故现路面多处呈现凹凸平平现象,影响行车;另一处滑坡位于马家田路内侧,属于小型浅表层滑坡,初步调查为上覆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地层经雨水等浸泡后其物理力学性能下降,沿基岩接触面下滑形成,该滑坡发生后至评估时尚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该处滑坡的危害主要为占据了马家田路三分之一宽度,影响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安全,危害较小,危险性小。在所发现的8处滑坡地带均未规划相关44
的项目建设。根据《XXX景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划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中等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表2.10-6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分区综合评估表危险性分级危险性分区现状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作用综合评估危险性中等(B)B1坡度大部分小于10º,未发现地质灾害,冲沟不发育,受库区回水影响易发生浅层滑坡。此段建设,可能产生边坡失稳,浅层滑坡。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只是地形坡度较大,场平挖、填方时会形成新的高陡边坡。多为岩质边坡,易沿残坡积层底面与下伏基岩面产生浅层滑坡或崩塌,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B2坡度介于15º~45º,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已治理,坡度较陡,冲沟较发育,但无常流水,岩石、边坡稳定性较差。此段建设,开挖边坡不当,一旦失稳,可能产生局部掉块或小规模滑坡或崩塌。危险性小(C)C地形坡度小于10º,较平缓,无地质灾害点及不良地质现象。地基失稳,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场地整体稳定性好,地势平坦,无灾害点,危险性小,基本不需要防治工程,土地适宜性为适宜。44
表2.10-7滑坡及治理情况表滑坡编号滑坡类型滑坡位置滑坡规模滑动方向(°)坡角(°)滑坡体物质成分滑坡体地质灾害体特征滑坡体形成机制危害对象稳定性长度(m)宽度(m)体积(m3)H1填土滑坡机场路K10+2001606033428滑体为填土及残坡积碎石夹粉质粘土,厚2~15.2m,粉质粘土具弱膨胀性。填方路堤滑塌,导致路面塌陷,无法行车,路堤外侧挡墙变形。路堤填土与粉质粘土受雨水浸泡后其物理力性质降低,导致挡墙被推断变形位移,形成滑坡。机场路已经治理,现状稳定H2残坡积滑坡机场路K11+570~65080601440025032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路面呈凹凸不平状。雨季雨水下渗,沿土岩接触面形成形成浅层牵引滑坡。影响机场路通行已治理,现状稳定H3残坡积滑坡机场入口处南侧亭子2501507200026825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现状新修建的亭子四周滑坡堆积体不均匀沉降雨季雨水下渗,沿土岩接触面形成形成浅层牵引滑坡。亭子及内侧便道已治理,现状稳定H4残坡积滑坡机场路K12+80~1801202407776029640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现状为路面呈凹凸不平状,治理后路基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不平。机场路已治理,现状稳定46
H5残坡积滑坡机场路K12+250~35030016029535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现状为路面呈凹凸不平状,治理后路基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不平。机场路已治理,现状稳定H6残坡积滑坡机场路K13+420~4805020150034770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现状为路面呈凹凸不平状,治理后路基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不平。机场路已治理,现状稳定H7残坡积滑坡机场路K15+300~50020015033530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已进行了有效治理,现状为路面呈凹凸不平状,治理后路基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不平。机场路已治理,现状稳定H8残坡积滑坡马家田路内侧3050300026522滑体为残坡积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具弱彭胀性,滑床为三叠系砂岩、页岩调查时部分滑坡堆积在马家田路内侧,两侧和后缘明显错动,为浅表层滑坡雨季雨水下渗,沿土岩接触面形成形成浅层牵引滑坡。马家田路不稳定,需进行有效治理46
(2)防治要点为保护地质环境,防范地质灾害对环境及建设工程的危害,对地质灾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总体来看,规划区内未发现大中型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或以往发生的已进行了有效的治理,现治理效果不错,除支挡结构内部的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机场路路面局部出现凹凸不平现象外滑坡稳定。马家田路内侧发育一处小型残坡积浅表层滑坡未进行治理,除在机场路和马家田路局部路段发育潜在不稳定斜坡外未发现其它的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弱~中等发育,从整体情况看评估区无需作较大的防治处理。现分区评述如下:①B区即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区该片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地质灾害危害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其中B1区位于攀钢尾矿库边缘,受尾矿库回水影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需退让一定的安全距离,等到尾矿库闭库后可增加部分工程建设,现状建议采用植树造林或植草等绿化措施,对库岸进行固坡等改造,即符合项目的规划建设内容又减小了库区回水对库岸的影响,从而有效防止库岸坍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B2片区范围较大,占据评估区大部分范围,分布在机场路的已治理的滑坡因支挡结构内侧路基回填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呈现凹凸不平现象较严重,建议对路面进行整治;分布于机场路和马家田路局部路段的高陡边坡形成潜在不稳定斜坡因未进行治理,故现状出现掉块或风化剥落等现象,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特别是对开往机场的过往车辆影响行车安全,建议对多处潜在不稳定斜坡进行喷护处理,封闭裸露的岩土层,阻止其进一步风化后形成小型滑坡或崩塌;对马家田路内侧的小型残坡积浅表层滑坡进行清除滑坡堆积体后修建支挡挡墙等治理。在该片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需对开挖或回填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如按安全坡度进行峭坡,开挖后形成的边坡及时进行治理,回填的材料进行分层压实等,杜绝雨水或现有地表水对岩土层进行长期浸泡,特别是对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和昔格达组。②C区,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区该片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轻微,危险性52
小,建设用地适宜性为适宜。主要为现XXX村委会四周,沿马家田路沿线村民主要集中居住区,地形坡度平缓,未发现地质灾害发育,主要地层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和昔格达组,局部有石英闪长岩出露,地层稳定,地形地貌类型简单,岩土工程性质良好。总的来说该片区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但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需注意在进行挖填整平时做好挖方边坡的防护和填方处的回填压实等处理,另该片区的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和昔格达组均不能长期受雨水的浸泡,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两种地层裸露后及时进行封闭处理,杜绝地表水淤积,对地层进行长期浸泡。2.10.10环境保护规划1、保护目标坚持“环境为本、生态建城”的发展战略,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统一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XXX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采取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强管理,维护和改善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确保规划区水质、空气质量、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规划标准。2、水环境保护规划(1)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污废水送往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禁止直接向地面水体或尾矿库排放。(2)污水经处理后部分用于浇洒绿地和林地,其他部分达标排放。中水回用率达到70%以上。3、大气保护规划(1)规划鼓励群众使用电、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禁止使用煤、薪柴等作为燃料。(2)保持道路清洁,减少交通扬尘。(3)保持完好的生态环境,利用植物净化空气。(4)禁止引进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4、噪声控制规划(1)加强对交通噪音的控制,在噪音敏感地段建设隔声屏障或立体绿色防噪音带。交通干道及交通繁忙地段均应在原有绿化带基础上种植高、中、低三层52
立体绿化带以加强防噪效果。(2)减少突发性噪声:保护旅游区动物生境,要求进入区内的车辆禁止高音喇叭以减少突发性噪声的影响。旅游区昼夜突发的噪音,其最大值不准超过上述标准值的15dB。(3)规划区内的商业经营活动应有固定场所,不准用高音喇叭响招揽顾客,要做好隔音工作,防止噪音扰民。(4)对于建筑施工,应限制施工作业时间,除紧急抢修外,不准在夜间施工。重点控制高噪音施工设备的使用,逐步淘汰高噪音施工机械。5、固废控制规划对于规划区的生活垃圾,应完善垃圾收集设施,根据服务半径设置垃圾箱和垃圾收集站,并由环卫部门负责统一收集清运处理。医疗垃圾应妥善收集,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统一处理。对于施工期的开挖产生的废弃土石方,尽量做到移挖作填,挖填平衡,多余的土石方清运至市政部门制定的弃土场,规划区内不设置弃土场。2.10.11旅游发展规划1、客源市场预测(1)中高收入阶层的度假休闲基地因旅游资源和产品的高品位,故应以高质量的休闲度假基地(舒适性与康益性完美结合的度假设施、服务与环境)的培育为重点,吸引XXX及XXX省内外大批中高收入阶层游客。从游客规模分析,当以中青年白领阶层为主。(2)商务、会议度假胜地抓住XXX打造钒钛之都的契机,以南亚热带风情分流成都、昆明、重庆等地的商务旅游市场。(3)老年人的保健、康疗胜地我国目前已有较多城市和地区进入老龄社会。大批老龄人口的出现,我国长期低成本工业导致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将使适合老龄人口养老、保健、康疗的基地成为热点。XXX若能按规划要求对环境进行建设,并加强宣传促销,则定能赢得大量老年游客的青睐。(4)青少年学生的修学基地52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市场前景十分巨大。景区景区具有与此市场相匹配的资源供给(花香果园区、运动和低碳技术展示区等),只要宣传促销到位,就能占据一定数量的市场份额。2、游客容量预测XXX有关旅游的基础资料极为缺乏,尤其是有关游客量的统计资料,既缺乏数量与结构的统计,更缺乏历史资料的累积,而发展的思路是持续快速的大旅游模式。因为缺乏横向与纵向的较为精确的参照基准,给总量规模的预测增加了相当的难度。现采用面积法预测游客容量。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取主景景点:50-100m2/人(景点面积);一般景点:200-300m2/人(景点面积);水域:150-180m2/人,合计日极限可接待人数约为8500人,日均游客约为3000人。预计旅游景区年旅游接待人次预测将达90万。3、规划旅游线路(1)游览景点规划按利用资源所采取的项目特点和空间主题的差异,本规划以自然型、游乐型、服务型、复合型四类景点构成景点体系。自然型景点——以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为主要游览内容的景点,如热带林业展示园、滨水公园、森林公园等。游乐型景点——以游憩娱乐活动为主,需要建设一定规模的游乐设施的景点,如体育运动中心、度假酒店、湖滨运动会所、运动俱乐部、运动休闲公园等。服务型景点——以游览服务活动为主,需要设立一些服务设施的景点,如彝人古街、特色民族村、养生健康中心、山水SPA中心等。(2)特色游览线①景区主游览道路区内主干道是景区主游览线。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山水养生区—花香果园区—运动休闲主题公园—生态林地游览区。这条游览线收放有序,时而见山林、时而见湖、时临度假设施、时临近森林,突出了亚热带生态绿色景观的渗透及融合。②景区游览步道52
区内健康旅游步道:组织了各个区内交通并迅速的将多个区域连接起来。叠水景观步道:利用景区独特的山地地形优势,建设漫坡、台地、叠水等点、线、面结合且独具匠心的叠水景观步行道,并配套设置各类叠水景观小品等。③游线组织A、综合游览规划区周边主要景点有:大黑山森林公园、XXX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箐河瀑布旅游景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择木龙景区、海塔风景区、国家级皮划艇基地、龙潭溶洞风景区等。规划区可以利于这些景点组成主题相似或差异化很大的旅游路线,比如:路线一:XXXXXX——大黑山森林公园(原始森林、石林溶洞、革命遗迹)——箐河瀑布旅游景区(溶洞风光)——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湿地源头、高山牧场、彝族山寨)路线二:XXXXXX——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爱国注意教育基地)——渔门岛(农家乐)——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湿地源头、高山牧场、彝族山寨)——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温泉疗养、民俗体验)B:专项游览专项游览是利用景区的特殊景观资源,为特殊或专门的游人群体设计的特色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专项游览:a、花果之旅——花香果园度假;b、享尊康体保健之旅——医疗保健旅游;c、悠扬自由人――自驾车之旅;d、精英商务之旅——会议度假;e、浪漫有情天,情约XXX——蜜月旅游。4、规划区建设时序目前,XXXXXX尚属起步阶段,为了使发展区顺利建设,遵循“边建设、边开发、边投入、边产出”的建设方针,实现旅游业自身滚动发展的目标。环评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1)首先进行当地村民搬迁和聚集点建设工程,各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需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具体包括给排水、雨污管网、电力、电讯、燃气、光52
伏节能、中水处理水循环系统、道路及边坡处理、防震减灾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确保整个规划区的污水收集和处理工作的建设进度,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2)对移民安置点应结合城市建设,优先安排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城市雨水、污水管网的建设,保障移民的生活质量,确保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3)在凹乌林水库、龙岗水库饮用水功能取消之前,在保护区范围内暂缓建设产生与保护水源无关的、产生污染物的项目。5、分期建设规划(1)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5)坚持“生态维护”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指导思想,结合地区现状发展基础,近期建设重点在于建立基础设施框架体系,保育自然生态体系、塑造优美环境、树立高级旅游休闲综合区的品质形象、增强地区影响力、提高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等重要方面。规划至2015年,初步形成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道路系统顺畅、基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型旅游度假综合景区。(2)近期建设项目①交通设施:修建规划区内的主要道路,加强与对外高速路的联系。规划修建隧道连接马家田主干道和鱼塘互通。②拓宽马家田主干道,形成规划区内的道路骨架。③东西山坡区域的生态林地植被恢复。④规划区南部入口服务设施及度假酒店的开发(此处位于规划区外)。⑤供水、排水、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3)分期建设规划规划分期建设项目表如下:52
表2.10-9分期建设规划项目一览表功能分区项目工程近期中期远期设施建设类型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亚热带风情小镇滨湖天地●●●综合设施建设彝人古街●体育运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植物天堂度假区热带林业展示园●●●景观设施建设热带花卉展示区●●●景观设施建设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综合设施建设旅游特色产品展示●●综合设施建设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综合设施建设养生健康中心●●基础工程建设森林会议度假公寓●●●度假设施建设喜庆主题公园●●●●●景观设施建设山野度假俱乐部●●度假设施建设热带植物度假庄园●●●度假设施建设山水养生区滨水公园●●●景观设施建设老幼会所●基础工程建设山水度假区●度假设施建设湖畔养生度假区●度假设施建设山水国际CEOCLUB●度假设施建设山水SPA中心●度假设施建设运动休闲主题公园运动俱乐部●●体育设施建设运动主题度假中心●●●度假设施建设54
运动休闲公园●●●景观设施建设汽车露营地●●度假设施建设花香果园养生区花香果园接待中心●管理设施建设马术中心●体育设施建设花香果园俱乐部●度假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体验中心●基础工程建设森林度假木屋●度假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示范中心●●基础工程建设太阳能科技示范基地●●基础工程建设备注:以上规划项目来源于《XXXXXX总体规划(2012-2030)》54
环境影响报告书3规划分析3.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XXX总体规划,该规划的功能定位是: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及绿色农业观光为主导,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的,具有浓郁南亚热带风情的旅游景区。塑造中国阳光花城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西南企业冬季会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国际养生产业城。本规划的主要项目包括:滨湖天地、彝人古街、体育运动中心、特色民族村、热带林业展示园、热带花卉展示区、国际三角梅研究中心、旅游特色产品展示、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养生健康中心、森林会议度假公寓、喜庆主题公园、山野度假俱乐部、热带植物度假庄园、滨水公园、老幼会所、山水度假区、湖畔养生度假区、山水国际CEOCLUB、山水SPA中心、运动俱乐部、运动主题度假中心、运动休闲公园、汽车露营地、花香果园接待中心、马术中心、花香果园俱乐部、水果加工体验中心、农业科技体验中心、森林度假木屋、低碳技术示范中心、太阳能科技示范基地等。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本规划中所涉及项目多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服务以及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不涉及别墅类建设项目,均为国家鼓励发展和允许发展的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目前规划区内有一高尔夫练习场,其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中的限值类项目。经调查,高尔夫练习场已建成约5年时间,由其他开发商建设,本次规划将高尔夫球场规划为零售商业用地,改变了原使用功能,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3.2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3.2.1与《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协调性在《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十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精品旅游区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55
环境影响报告书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发展重点旅游城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培育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发展的旅游区域和线路:精品旅游区:大成都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区、大峨眉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区、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区、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和大巴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特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高端生态旅游产品、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新兴专项旅游产品。同时,在XXX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八章中,明确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为:依托钒钛、稀土、水能、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和我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推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积极发展阳光旅游、生态旅游。XXXXXXXXX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功能为主,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塑造中国阳光花城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西南企业冬季会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国际养生产业城。该规划位于XXX市东区,属于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的范围,属于阳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品的范畴,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X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3.2.2与《XXX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性根据《XXX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重点打造3个旅游经济带,其中成雅攀旅游经济带是以XXX市、雅安市、凉山州为主。抓住雅攀高速公路建成和成昆铁路完善升级的契机,以西昌市为中心,以XXX市、雅安市为支撑,依托独特的熊猫故乡生态环境、绚丽的彝族文化与民族风情、神秘的攀西大裂谷,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休闲农业、攀西特色旅游土特产、彝族文化旅游商品等产业,打造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重点旅游环线包括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成都—雅安—西昌/XXX—56
环境影响报告书盐源—木里—亚丁—稻城—康定—成都。以“香格里拉”为品牌,整合金沙江流域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雅攀高速、318国道和XXX、西昌、康定、亚丁4大支线机场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夯实西南旅游崛起的基础。重点开发民族风情体验、高山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特种探险、科考等主题旅游产品。在加快开发旅游新产品方面,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游和城郊游,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着眼于区域性国际度假市场和国内发达地区度假市场,把旅游度假区发展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生态文化保护、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公共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休闲度假旅游区,重点扶持湖滨休闲度假旅游、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山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都市休闲旅游产品,以及温泉度假、湖岛度假、森林度假等专项度假旅游产品,拓展商务、会展、体育、现代娱乐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XXXXXXXXX位于XXX市,属于成雅攀旅游经济带范围,其规划提出的积极发展阳光旅游、康体养生、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对提高区域吸引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XXX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3.2.3与《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的协调性《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在市域产业发展导向上提出: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以“阳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旅游精品,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业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积极打造阳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并大力发展配套旅游业。”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总规提到: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九大旅游区域之一,它的开发为攀西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以此为契机,XXX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着力促进攀西阳光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发展。XXX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和“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逐步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XXX的支柱产业,为XXX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导向。XXX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从自然到人文,从峡谷到高山,从工业57
环境影响报告书到农业,从矿山到工厂,从平和到惊险,从和煦阳光到皑皑白雪,从多数民族到少数民族,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可谓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可谓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点独特,气候资源优越,民族风情浓郁。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开发的仅仅是个别景点,并未发挥旅游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目前,国内旅游呈现的大众、观光、度假需求趋势有利于XXX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XXX阳光休闲旅游度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全市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中,规划指出:XXX市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把XXX建成X西南、滇西北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争创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使旅游业成为XXX市的第六大支柱产业。规划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有:“象牙微雕钢城”钢城集团、“植物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世界第三高坝”二滩水电站、XXX4A级景区、玉佛寺景区、盐边旅游区、米易龙潭溶洞、海塔景区等。其中,XXX农业新村——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线路规划为全市的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综上所述,XXX市委市政府坚持“旅游兴市”战略,逐步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XXX的第六大支柱产业,为本度假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XXX规划建设符合总规中提出的以“阳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旅游精品,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导向,用地总体符合城市总规中对该片区的用地功能定位。XXXXXX的规划建设与《X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是相容的。3.2.4与《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协调性在《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打造特色旅游业。以建成全国著名冬季阳光度假目的地、面向大香格里拉的重要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实现旅游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综合型产业转变。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5亿元以上,力争突破百亿元大关。优化旅游总体布局,以阳光、运动、温泉、休闲为核心旅游元素,统筹规划“一心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以红格休闲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带动休闲旅游项目开发,连线成片打造以精品景点为核心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开辟都市阳光58
环境影响报告书休闲、百里生态长廊、阳光健康、阳光运动四大个性化旅游线路。以“阳光节”、“芒果节”为重点,打造国内著名的节庆品牌,加强对XXX旅游城市形象包装营销宣传,提高XXX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点建设的旅游区:※打造以“阳光·健康·安全·和谐·美丽”为主的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打造由红格旅游度假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百灵山旅游区组成的百里生态长廊。※打造以冬春疗养度假为主的仁和阳光康养旅游区。※打造以“阳光·运动·休闲”为主的米易阳光运动旅游区。XXXXXXXXX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功能为主,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该规划位于XXX市东区,属于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的范围,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3.2.5与《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协调性在《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提到,推进生态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强人力开发、社会发展和技术保障等能力建设。要积极开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模式、生态景观等研究,以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和生态循环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构筑科技支撑。要通过财政投入引导,构筑生态市建设多元化的资金保障。”,“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阳光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开发水能和矿产资源,做好矿山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XXXXXX位于XXX东区XXX村,景区充分利用攀西地区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康体养身、休闲度假项目,符合《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阳光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总体上看,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XXX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59
环境影响报告书3.2.6与《XXX市“十二五”旅游规划》的协调性XXX市“十二五”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XXX旅游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综合型产业转变,基本建成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进一步确立旅游业在XXX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产业地位,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民生性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把XXX建成全国著名的冬季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的增长极,面向大香格里拉的重要旅游集散地。总体布局:加快都市阳光休闲旅游发展核心区、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发展轴、仁和-米易乡村旅游发展翼建设,形成支撑XXX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一心一轴两翼”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紧紧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重点加强商业游憩中心区、休闲文化聚集区(点)和城市生态建设,打造1~2条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的集购物、休闲、观景于一体的商业中心街区。提高城区绿化美化、环境功能旅游化、设施建设景观化、文化氛围个性化、服务配套完善化水平,构建“阳光、健康、安全、和谐、美丽”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XXXXXXXXX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主,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该规划位于XXX市东区,距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属于都市阳光休闲核心区的范围,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XXX市“十二五”旅游规划》的相关要求。3.2.7与《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的协调性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的规划目标是把XXX市建成以阳光、运动、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规划中的八大重点产业项目群包括: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群、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群、XXXXXX项目群、二滩桐子林山水休闲度假区项目群、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带项目群、米易城南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群、米易龙潭溶洞龙文化风景区项目群、重点旅游新村项目群。XXXXXX属于该规划中的重点旅游区之一,规划定位为会议度假、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康体养生。并以彝族特色文化、特色农业休闲、阳光生态、度假房产为支撑。通过规划项目的实施,有利于XXX市的产业结构60
环境影响报告书调整,构造康养旅游产业链,提升城市形象。因此该景区的规划建设符合《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3.2.8与《XXX市东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发展目标:将东区初步建设成为XXX品牌化、信息化、集约化的旅游集散服务接待中心,打造全市都市阳光休闲游憩核心区,进一步确定东区旅游业的战略性产业地位,成为民生性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十二五”东区旅游业发展主要任务:一、形成“一心·一带·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炳草岗片区(含炳一区、炳二区、炳三区)为依托,结合部分配套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引导一批有实力的旅行社利用网络和社区服务平台,构筑完善的旅游产品服务体系,建成全市旅游信息、宣传、文化娱乐、消费中心,并将炳草岗接待消费中心向大渡口至五十四片区延伸。沿江经济休闲景观带:结合沿江整治项目建设,在渡口桥—倮果桥(金沙江两岸)景观好的地段,打造沿江经济休闲景观带,依托水景设施配置,发展以旅游文化、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建成XXX人的亲水休闲场所和阳光花城沸点。“三线”旅游:XXX近郊休闲旅游线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山形地貌,大力开发山地运动、养生度假、疗养休闲、花乡果海、乡村体验等项目,打造集运动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近郊旅游度假区;弄弄沟森林居游休闲旅游线依托从市区进入大黑山最为便捷的通道和乡村别墅群落,打造高品质的乡村宜居宜游度假区;“激情三线·阳光花城”旅游线在“大三线”的基础上,以“XXX历史”和“阳光花城”为主题,依托“十里微雕钢城”、“十三栋”、“金色XXX”和阳光花城城市景观风貌改造、文化体育场馆建设和特色街区打造,形成系列精品旅游产品。二、加快旅游精品体系建设(一)打造精品旅游景区XXX—玉佛寺近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完成玉佛寺景区建设,XXX景区基本成型(含游客集散区、商务接待区、休闲运动区、养生度假区、彝乡荷塘体验区和花香果园休闲观光区);以提升农家乐档次为主,发展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提高景区接待服务水平;将XXX—玉佛寺近郊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成61
环境影响报告书为AA级景区。弄弄沟居游休闲度假区:基本建成居游休闲度假区(含入口都市田园区、“花溪谷”生态游憩区、康家湾休闲度假区、正坝乡野农家接待体验区、弄弄沟徒步穿越区和炳黑观光索道);大黑山旅游区创AAA级景区成功。沿江经济休闲景观带:结合沿江整治项目,完成啤酒广场重建、沙坝4S产业带、金沙明珠休闲广场、金雅仙客改扩建、两江交汇处景观和金沙公园改造项目建设;沿江经济休闲景观带建成,创AAA级景区成功。XXXXXXXXX位于XXX市东区XXX村,属于东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格局中提出的“三线”旅游之一,也是重点打造的重点精品旅游景区之一。因此XXX的规划建设符合《XXX市东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3.3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3.3.1有利因素1、符合城市发展规划从规划协调性分析可知,本规划区域位于XXX市东区XXX,规划区用地性质与《XXX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基本一致的。2、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位于XXX市XXX,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丰富。具有以下特点:(1)四季如春,阳光充足的中等海拔优越气候资源。(2)区域内拥有一系列优势亚热带农业产品,拥有完整的彝族礼俗文化和系列彝族特色饮食,也是XXX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3)距离XXX市区较近,位于大香格里拉环线的中心地带,是连接成都与昆明的重要节点,远期交通条件较好。(4)XXX市人均GDP高,有足够的财政投入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5)XXX市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及三线建设文化、工业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基础。(6)XXX市旅游区位战略优势明显,阳光花城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确立,阳光生态旅游产品知名度有所提升。3、区位与交通优势XXXXXX位于XXX市东区XXX镇,占地面积约13.34km2,距64
环境影响报告书XXX市中心均5km,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18km,距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金江匝口16km,距丽(江)攀(枝花)高速公路瓜子坪匝口10km,距攀枝花机场直线距离不足1km,交通便利。交通优势为本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3.3.2不利因素规划区域基础设施落后,要开发建设项目,必须先建设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1、规划区内现在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整体水平较弱,特别是产业化、规模化农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的形成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公共交通缺乏,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旅游接待能力处于较低水准。4、依托工业城市,周边有朱兰矿区、高粱坪园区、攀钢弄弄坪厂区等工业园区,存在空气环境污染的风险,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城市缺乏旅游休闲形象基础。5、开发核心区水资源匮乏,自来水普及率低,供水设施不完善,供水能力不足。6、景区规划面积大,开发涉及产业多,开发面广、投资高、周期长。7、规划区内原住民人口较多,开发需协调要素多,成本较高。综合以上可以看出,XXX景区的选址有一定的制约性,但都有环境机会,通过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可使制约性降至最低。总体上规划选址是较合理的。3.4规划产业定位合理性分析XXXXXXXXX的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阳光休闲、康体养生、民俗风情、生态低碳、养生地产开发等是其发展的核心产业内容,也是该片区能否实现生态型发展的关键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借助生态资源优势,推进服务攀西、面向国际的以旅游度假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房地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原生性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将XXX建设成为以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及绿色农业观光为主导,与健康运动、阳光休闲相结合的,具有浓郁南亚热带风情的旅游景区。塑造中国阳光花城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西南企业冬季会议度假的重要目的地、国际养生产业城。64
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X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攀枝花市东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以及规划区总体规划,依托地区丰富的景观资源、地区特色、交通优势,发展旅游产业,规划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环保角度看,规划产业总体上是合理的。3.5规划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XXXXXXXXX总体规划本着合理分布、突出重点、集中开发、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发展思路,根据规划初步目标定位以及资源特性,在梳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景观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周边的现实基础和功能区域分布,综合考虑旅游区的总体开发格局,按功能及地块相对的组合性,结合目前周边已有项目、计划建设项目,以及道路网络体系等有关内容,确定本规划的功能分区。规划总体布局结构确定为:“一轴两心六片区”。一轴指的是指沿原马家田路的景观轴,沿景区主要道路南起山水养生区,北接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贯穿整个景区。两心是指利用亚热带植物(花卉)产业、彝族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运动休闲旅游项目所带来的游客聚集效应,丰富景区产品结构,在景区内规划风情小镇综合生活中心和植物天堂度假休闲中心。六片区指的是包括“亚热带风情小镇、植物天堂度假区、山水养生区、运动休闲主题公园、花香果园养生区、生态林地游赏区”六个功能片区。1、亚热带风情小镇:位于规划区北部,主要作为整个景区的接待基地、服务中心。2、植物天堂度假区:充分利用山体资源,保留原始地貌特征,功能上体现自然景观与休闲观光为主。结合地形,分区种植各种热带植物、花卉,同时开辟游览步道,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形成集科普、观赏、种植体验于一体的区域。并作为景区的接待服务副中心。3、山水养生区:规划在凹乌林水库及龙岗水库周边营造集休闲游览、养生度假和高端颐养居住于一体的区域。4、运动休闲主题公园:在规划区的北面建设运动主题度假中心、运动休闲公园、运动俱乐部及骑车露营地等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活动。本区定位为集运动休闲和度假居住于一体的活力度假区。5、花香果园养生区:花香果园养生区以绿色蔬果基地为背景,以科技为基64
环境影响报告书础,以市场为导向,与观光、休闲相结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挥养生区的吸引力。6、生态林地游赏区:生态林地游赏区以原有植被作为基础,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要形式,将农林与观光游赏相结合,提升XXX片区环境的同时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规划区从空间上各区域的功能分区有以下几点特点:(1)区域内功能、特色较为突出,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2)重点明确,层次清晰,有利于景观环境和旅游环境的完整性以及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基本上构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分区结构体系。(3)具有一定的通达性,有较强的开发可行性。(4)有利于开发的深化和开发建设空间的拓展。(5)有利于游览组织和规划区景点的管理。(6)六大功能区围绕“阳光、休闲、运动、养生、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等建设定位,以人的行为模式为依据,按照“游、购、食、娱、住”的一条龙联动旅游模式布置,通过合理组织交通,既加强各功能区的有机联系,又保持各功能区的相对独立,实现规划用地集约化和各功能区的协调。(7)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现有自然及旅游资源,保留现有自然景观(如凹乌林水库、天寿湖等),并对其进行整治,加之人工景观,形成丰富的生态资源。综上所述,总体规划中的“一轴两心六片区”根据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的价值、性质与空间分布特征等因素布局,布局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建设项目,噪声较大的项目尽量远离了学校和医院等敏感点。充分考虑了规划区景源的特点、分布,并结合地域流域特征及功能区之间、功能区与外部联系的便利程度,功能区分区明确,特色各异,能充分展示各功能区的旅游特色,体现各功能区的旅游功能;同时,以上功能区的划分,也便于本规划循序渐进、重点开发建设计划的实施。因此本规划的总体布局在是较合理的。3.6与周围环境相容性分析根据对规划区域外1000m范围内的调查,外环境中主要为马家田尾矿库、XXX机场、花城新区、炳四区和规划区内居住区等。开发建设对周围环境功能区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土地格局的变化,改变了原65
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土地的使用功能,使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的人工景观及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生态系统。结合周边的建设,规划区在建设过程中,注意景观绿化布局和建筑物的风格特征,使规划区与周边原有的景观融为一体。规划区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生活污水,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或达标排放,对金沙江的影响较小。同时,规划区使用清洁能源电和天然气,产生的废气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甚微。因此规划区的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轻微,仅在施工期会产生短暂的影响。本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从现场踏勘可知,本规划区位于XXX市区东侧,规划区域外环境中污染源主要为周边的工业园区,包括流沙坡工业园区(北侧约3km,海拔约1150m)、朱兰矿区(北面约4.6km,海拔约1300m)、高粱坪工业园区(北侧约6km,海波约1200m)、安宁工业园区(东北侧约6.5km,海拔约1100m)、钒钛产业园区(东南侧约5km,海拔约1350m)、南山工业园区橄榄坪片区(西侧约4.5km,海拔约1150m)、攀钢弄弄坪厂区(西北侧约6.5km,海拔约1150m)。通过监测数据得出,区域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二级标准。总体来说,XXXXXXXXX总体规划与周边环境是相容的。3.7景观及文化协调性分析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水域、公共绿地、广场及重点旅游项目等景观要素,形成了“一轴两心六片区”的景观结构。规划通过特色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及景观界面的控制,营造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工景观,展现XXX片区内生态性、人文性、开放性的景观特色,形成“山湖相融、山水相依”的景观风貌。规划沿主要干道形成景观走廊。串联度假、商业、酒店、运动休闲、花香果园等多个功能空间及森林、湖泊、植物园等多个景观空间,形成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旅游景观界面和蓝绿相依的景观格局。景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以生态型旅游核心区的思路规划整体景观结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结合,营造亚热带风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业造景,塑造立体层级景观;充分做好“水”文章,特别是节水型园林景观、建筑景观的设计;特别注重光影色彩的运用。规划将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规划民俗文化村,积极开展农家乐,并通过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打造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从而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增加72
环境影响报告书收入、扩大就业,提升地区整体形象。综上所述,本规划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景观,辅以人工景观,建设民俗文化村,凸现彝族文化,因此本规划与当地景观、地区文化是相协调的。3.8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3.8.1建设用地工程适宜性分析下表为建设用地工程适宜性分级表。表3.8-1规划区用地工程适宜性分级表类别一类二类三类名称适宜修建用地需要工程措施的修建用地不宜修建用地标准地面坡度,平原区不超过10%,山区不超过20%平原区10~20%,山区20~30%√平原地区>20%,山区>30%地基承载能力满足一般建筑物地基要求√地基需要适当处理承压力小于0.7kg/cm2,需要复杂人工基础√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物的砌筑或须采用简易排水措施地下水位较高,需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高√不会被100年(或5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易被洪水淹没,淹没水深不超过1米常被洪水淹没,淹没水深1.5米以上没有大的活动性冲沟、滑坡和岩溶√有活动性不大冲沟、滑坡、岩溶等,需要一定工程措施常强活动性冲沟、滑坡、岩溶等。√没有沼泽现象,或用简单措施即可排除积水地面有积水或沼泽现象要采取专门工程措施、大片严重的沼泽地√非农田,或在该地允许占用的低产农田经调规后可调整为工业建设用地其它限制条件(自然禁区,不能占用的农田等)注:√代表本区域特征。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地勘资料,规划区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形起伏,海拔高度相差1000余米,部分区域坡度达到45°左右,处于X滇南北向地震带中南段,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明显,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规划区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对照表4.8-1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分级表综合分析,规划区内用地分类总体属一类、二类用地。只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可以进行工程修建。受地质、地理条件等因72
环境影响报告书素制约,规划的建设用地面积为336.03ha,占规划总面积的25.19%。3.8.2环境敏感地的划设区域环境敏感地按表3.8-2划设。表3.8-2环境敏感地的分类类别分项类别分项生态敏感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生态地区·科学研究地区资源生产敏感地·林业生产地·渔业生产地·优良农田·水源保护区·矿产区·能源生产地文化景观敏感地·特殊景观地区·自然风景地区·历史文化地区天然灾害敏感地·洪患地区·地质灾害地区根据表4.8-2及规划区具体情况,规划所在区域及周边1000m区域内没有生态敏感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区。但是规划区内涉及水源保护区及地质灾害敏感地,对规划区的开发存在制约。为此,规划区需要采取调整用地布局,在饮用水源调整之前,严格执行在其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进行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等规定,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另外,对规划区内的地质灾害地段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可消除或大幅降低环境敏感地的制约因素。3.8.3土地适宜性分析为优化旅游开发区空间的资源配置,有效保护脆弱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开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协调,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根据《攀枝花景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GIS综合分析,景区应划分为以下三类:1、不适宜建设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等级区域,且坡度较陡。主要分布在马家田尾矿库周边区域。2、基本适宜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等级区域,坡度较缓区域。主要分布于沿机场路两侧的区域,可做山地景观打造。3、适宜建设区为:规划范围内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XXX三区、四组以及现状开发区域。72
环境影响报告书下表为建设用地工程适宜性分级表,由表可见,本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适宜之间。表3.8-3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序号用地适宜性用地规模(公顷)用地面积比例(%)1不适宜建设区域35.212.642基本适宜建设区域1001.1175.043适宜建设区域297.8422.32规划控制范围1334.16100.003.8.4生态适宜度分析1、选择用于分析的生态因子通过对该规划区的土地用途、制约规划区发展的自然和生态因素的分析,确定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稀释能力)、水资源条件(用、供水能力)、植被分布及人口密度作为生态适宜度分析的生态因子。将以上因子各分为5级:1为很适宜、2为适宜、3为基本适宜、4为不适宜、5为很不适宜。并采用直接叠加算术平均法对所确定的生态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直接迭加算术平均法计算方法如下:1nBj=∑Bjsns=1式中:Bj—j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度;Bjs—j种土地利用方式时第s个生态因子的生态适宜度。2、生态适宜度分析结果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见表3.8-4。表3.8-4生态因子评分表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因子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水资源条件植被分布人口密度小计公共设施区223222.2居住区223332.6市政基础设施区223222.2绿化及其他非建设用地323112.0规划区总得分223222.3由表4.8-4可得:五项生态因子的综合评分为2.3分,即规划区生态适宜度72
环境影响报告书在“适宜”与“基本适宜”之间,但是偏于“适宜”。在规划区功能区中,生态适宜度是有差别的。(1)公共设施区生态适宜度为2.2,在“适宜”与“基本适宜”之间,但是偏于“适宜”;(2)居住区生态适宜度为2.6,在“适宜”与“基本适宜”之间,但是偏于“基本适宜”;(3)市政基础设施区的生态适宜度为2.2,在“适宜”与“基本适宜”之间,但是偏于“适宜”;(4)绿化及其他非建设用地区域的生态适宜度为2.0,为“适宜”。3.9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3.9.1环境承载力分析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在层次和内容上也完全可能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对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将其分类,分为三类:第一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第二类,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第三类,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2、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本环评采用专家评分法来研究规划区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如下:用E自、E社、E污分别代表自然资源供给类、社会条件支持类、污染承受能力类的环境承载力,则规划区的环境承载力可表为:72环境影响报告书E=1(E+E+E)72环境影响报告书3自社污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中,环境对各污染因子的承载力计算:Ei=(Cio−Ci)/Cio式中:Ei——为i种污染因子环境承载力;72
环境影响报告书Ci——为i种污染因子的环境本底浓度;Cio——为i种污染因子的环境标准。从式中可以看到,Ei的数值越大,表示该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越大。为了使E自、E社类指标表征的结果与E污类一致,报告中的前两类指标越大,也表示该类指标的环境承载力越大。鉴于E自、E社类指标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量化数值,因此本报告采用如下的评分方法:表3.9-1环境承载力的评分方法评分1234环境承载力差一般较强很强3.9.2承载力分析结果引入一次环境承载力和二次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一次环境承载力指在现有的环境状况下,规划区的环境承载力;二次环境承载力是指在采取的相应的工程、生物及管理等措施后,承载力指标(要素)对规划区的影响情况将发生明显(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规划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各类指标及整个规划区的环境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列于下表。表3.9-2规划区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一次环境承载力二次环境承载力类别要素特征评分小计评分小计自然资源供给类E自水资源(供水能力)饮用水:现状采用地下井水,规划采用自来水厂用水,用水可得到保证。灌溉、景观用水:区域属XXX市典型的干热河谷区域,降水少,区域地表水源少。11.832.6水土流失微度和轻度为主,在采取一定水保措施后,区域水土流失可降为微度23气象条件小风和静风频率高,日照强烈,高蒸发量,年气温变化不大22生态环境(资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深,植被覆盖率较高,但存在饮用水水源地。需采取措施,禁止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23地形地貌以丘陵、沟谷、山地地貌为主22社会条件支持类E社市政府支持力度全力支持42.643.6地方政府经济实力东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实力较好33公用设施公用设施缺乏1372
环境影响报告书指标一次环境承载力二次环境承载力类别要素特征评分小计评分小计交通条件交通条件较差13公众支持态度绝大部分人支持44污染承受能力类E污TSP环境容量尚存在一定的环境容量22.222.6PM10环境容量有一定的环境容量22SO2环境容量有一定的环境容量22NOx环境容量尚存在一定的环境容量22水环境容量目前金沙江河段环境容量较大,可以支持规划区排污33声环境条件区域声学环境质量良好33环境敏感性规划区内无工业企业,对周围环境影响小。规划区内有饮用水源保护区。23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区无污水厂,无排水管网13环境净化能力有乔木和灌木33合计2.22.9由上表分析结果可知,规划区一次环境承载力中,自然资源供给类E自、社会条件支持类E社、污染承受能力类E污的环境承载力分别为1.8、2.6和2.0,规划区总的环境承载力为2.1,环境承载力为一般;在3类条件中,自然资源供给类E自的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小,在所有环境因子中,供水能力、公用设施、交通能力、市政集中处理设施的环境承载力属“差”。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后(见有关章节),规划区二次环境承载力将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制约因子供水能力、公用设施、交通能力、市政集中处理设施的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提高,项目区域总环境承载力可达到2.9,环境承载力达到中等偏强的水平。3.10零方案对比分析XXXXXX总体规划未设置比选方案,评价采用“零规划方案”与本规划进行比较分析,“零规划方案”即不实施规划的情况。“零规划方案”分析情况如下:3.10.1零规划方案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如果不实施XXXXXX总体规划,主要有利因素为:(1)可以避免规划项目施工工程中对区域地表水、大气、噪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产生新的影响。72
环境影响报告书(2)由于没有本规划,规划区将不会新增商户及游客,可以避免因新增商户及游客生产、生活、旅游带来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数量的增加。(3)可基本维护现有生态环境不改变。2、不利因素如果不实施XXXXXX总体规划,主要不利因素为:(1)不实施本规划,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规划区以休闲娱乐和传统农业发展为主,土地产值较低,地方经济不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符合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不利于推进区域物质文明建设进程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利于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进程。(2)不实施本规划,XXX地区旅游产业将受到一定限制,XXX地区主要景区环境容量有限,类型单一,旅游方式只是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制约了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和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增长。(3)不实施本规划,不利于规划区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民俗文化的传播。(4)不实施本规划,不利于各类环境污染物的系统治理,不利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整体提高。3.10.2实施规划方案有利因素分析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区域价值提升。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从单纯的国民经济总值的增加逐步转移到了对经济增加质量的重视,量的增加不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如何提升经济增长量渐渐走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而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环境亲和力和资源节约型开发,旅游业正是传统的“无烟工业”,能够在极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下产生极大的经济收益和产业效益,而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为重要的影响则在于,通过旅游形成的地方品牌效应和产业结构重组能够充分提升区域价值,改善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效益递增。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一方面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则体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地方财力的不断壮大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才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公共事业的需求,提升居民生活水平,进而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73
环境影响报告书市整体形象。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实现旅游富民。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巨大联动作用的产业,其关联带动系数为1:7,即旅游行业增收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7元。随着规划区的旅游发展,旅游人数和经济收入都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当地居民的参与,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必然有所增加。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推进区域文明进程。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将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推进区域物质文明建设进程;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将极大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进程;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文化旅游项目而获得旅游收入,为改善生活条件打下物质基础。其次,区域内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旅游者并不是唯一的使用者,受益最大的还是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有利于增进与外界的交流,更新观念。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国际市场的逐步打开,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交流将越来越多,跟随旅游流进入的信息流将不断冲击居民的固有观念,在增进与外界交流的同时,也将以更新的观念和认识,为文化旅游业更大规模、更大深度的发展奠定认识基础。实施XXXXXX总体规划,旅游区内的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可有序的开展,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亦可得到有效的处置,最大程度上减小对环境的破坏。通过规划中的景观建设和绿地建设,对区域生态产生一定的补偿和丰富作用。综上所述,XXXXXX总体规划方案明显优于“零规划方案”。3.11规划不确定性分析《XXX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是指导XXXXXX片区(XXX)科学合理发展的专项规划,以借助区域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74
环境影响报告书使该区域积极融入到XXX新区建设之中。XXXXXX是以XXX丰裕的阳光资源为基础形成的以阳光旅游、康养度假功能为主的阳光康养基地,是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的阳光康养度假胜地,项目涵盖特色服务型风情小镇、康养社区、五星级酒店、水主题公园、健康管理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中心、地方特色产品商业街、山地康养公园等,配套建设新农村示范基地、居住社区等。规划区建设工期长。由于规划是在特定的区域拟议开发特定的建设项目,其特点为开发面积大,建设项目多,建设内容复杂,涉及因素广泛,建设周期长。规划的目的是对拟议的建设项目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具有纲领性概括性,因此其内容全面而不具体。由于规划的这些特点,在编制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时,的确存在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及几点:1、实际上,一个规划项目建设相当于面上的一点,其开发影响程度与其实际建设规模有较大关系。另外,本规划评价跨度时间长,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时间和规模带有不确定性,在评价过程中只能查阅有关资料和标准规范,导致环评考虑因素不周。因此规划实施对区域的环境影响程度仅在大的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对环境影响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更为精确的影响,需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证。同时规划方案较为粗糙,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阐述不够完善,对环境影响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更为精确的影响分析较难。2、移民安置、拆迁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规划区采用滚动发展和模块建设,规划范围内居民在规划区建设过程中逐步实施搬迁。受物价、财政条件、迁建农民就业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3、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先行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前期建设道路、电力供应、给排水管网、中水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需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开拓资源投入渠道,落实基础设施资金来源。4、根据资料,昔格达断裂从规划区中部通过。因此地震和地质灾害对规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制约。因此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落实好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和建设项目的地质勘查工作。5、由于规划提供的信息具有不明确性,对规划区域的信息调查又受技术条件限制和带有不完备性,因此,在评价方法选用上存在一些困难,只能采用一些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准确定量的方法难以应用。因此,探索适合于规划环境影91
环境影响报告书响评价的方法是今后规划环评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6、总体规划建设中调整的不确定性。由于XXX景区规划期较长,虽然规划建设思路已确定,但控制性规划中所有内容能否保持不变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但从国家、地方的政策看,不断发展经济的大政方针不变,今后只会从更加有利于人与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规划也只会向更加生态、节能、环保的有利方向发展,随着规划的调整,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会更少。7、规划工程建设部分内容的不确定性。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少量增减,此外施工过程的布置也可能进行一定的调整,但建筑施工总体上就只有几种方式,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对各种施工方式都进行了分析,总体上不会影响环评结论的有效性。8、规划实施不确定性。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的规划实施不确定性。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废物综合利用措施的提出,将会影响规划方案的实施。9、规划区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本评价对主要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进行估算,这与规划区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对环境的影响预计产生一定影响。10、区域变化的不确定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的时效性为5年,因此,在开发5年后,要根据开发环境的变化和开发规划与项目的调整变化及前期开发过程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一次跟踪环境影响评价,对存在的环境变化和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以利于更好地保护环境。91
环境影响报告书4规划区现状调查与评价4.1自然环境状况4.1.1地理位置东区是XXX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面积167平方公里。位于X滇两省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东北两面与XXX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范、华坪、永仁3县为界。成昆铁路和108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XXX省通往华南、东南沿海、沿边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炳草岗位于XXX市东区,东与盐边为邻,南北与仁和区接壤,西与西区交界。XXXXXX位于东区XXX镇XXX村,规划范围紧邻XXX民用机场北侧山麓,东靠仁和区金江镇,南和仁和区仁和镇比邻,北与XXX镇沙坝村接镶,规划范围不包括攀钢马家田尾矿库。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规划区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4.1.2地形地貌规划区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除西北侧攀钢尾矿库附近地势低凹外其余均由山脊包围,地貌属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山前斜坡地形。评估区内高程介于1204m~2029m之间,高程差近825m,其中最低点位于西北侧的攀钢尾矿现状库储水面,最高点位于东北侧机场路附近,整体地势为西北低,四周均向西北侧倾斜,围成一个近似圈椅状的不规则地形。在以XXX村委会广场为中心,东侧和南侧延申至马家田路部分路段沿线地形较平坦,平均地形坡度小于5°,地形地貌类型较为简单,以微小型冲沟为主的微地貌较发育,该片区村村通公路及机耕道四通八达,为现XXX村村民集居及生产和生活活动区,主要表现为农业耕种活动及少量的农家乐等旅游活动;从马家田路沿线至机场路之间地形坡度相对较陡峭,约5°~16°,该片区为果园及局部耕种地,大部分为自然斜坡;机场路至山脊处地形更陡峭,坡度大部分16°~40°,局部成陡立状,特别是基岩出露处形成陡崖,另因机场路修建形成多处人工边坡,人工边坡大部分均基岩裸露,该片区绝大部分为自然斜坡,人类扰动极少。91
环境影响报告书总体上,规划区地形为冲沟斜坡地形,三面向北西侧倾斜,地貌为中山地貌,其地形、地貌类型较单一。4.1.3地质概况规划区处于我国南北向地震带中南段,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明显,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评估区地震效应主要受控于边界断裂活动性影响和外围强震波及。与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活动性断裂为:安宁河、昔格达、箐河、普威、桐子林-李明久断裂带,这些断裂带控制了地震的分布。但这些断裂带距该评估场地较远,对场地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评估区处于盐边-永仁基本稳定区。场地附近未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规划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康滇地轴中段,地质历史上长期隆起为特征,区内岩浆岩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纳拉箐断裂与西番田断裂是距场地最近的主要断裂。两断裂纵贯XXX全区,呈近南北向展布,向北出XXX市交于磨盘山深大断裂带,向南进入云南,全长90km。纳拉箐断裂与西番田断裂有较长的发育史,是对岩浆作用和沉积作用具有控制性作用的长期活动断裂带。但活动的幅度和强度都不高,与断裂活动有关的地震曾发生过多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场地东南的灰老沟,震级仅为2.7级。据地表调查场地内未发现有断裂构造的痕迹。根据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规划区内原始自然斜坡现状均较稳定,局部较陡峭处均为基岩出露,因2000年左右修建机场路后引发了以滑坡为主的很大一部分地质灾害,虽经过治理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于机场路沿线,另近期修建的马家田路沿线也存在部分地质灾害点。不良地质现象和微地貌等进行分类后对其进行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如下:滑坡:因修建机场路引发了大量的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经调查在规划区内一共发现8处滑坡,其中有7处滑坡均分布在机场路K9~K17公里路段内,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滑坡治理,主要治理方式采用常用的抗滑桩、抗滑挡墙等,现状稳定,只是在治理过程中由于其内侧的路基回填时压实度不够,故现路面多处呈现凹凸平平现象,影响行车;另一处滑坡位于马家田路内侧,属于小型浅表层滑坡,初步调查为上覆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地层经雨水等浸泡后其物理力学性能下91
环境影响报告书降,沿基岩接触面下滑形成,该滑坡发生后至评估时尚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该处滑坡的危害主要为占据了马家田路三分之一宽度,影响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安全,危害较小,危险性小。崩塌:规划区内以修建道路为主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在修建机场路和马家田路过程中形成了多处大大小小的高陡边坡,边坡大部分为岩质边坡或半成岩质边坡,在开挖时进行了一定的放坡峭坡处理,故评估期间经野外调查未发现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泥石流:规划区西、南和东侧地形较高,分别位于山脊处,北侧低,成三面环绕成圈椅状,地形从高处向低处倾斜过程中发育有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小型或微型冲沟,冲沟长度较短,地形大部分较平缓,陡峭处较少;冲沟除雨季冲沟汇聚少量雨水外无常流水,属于季节性冲沟,故不具备在短时间内汇聚大量流水的条件;评估区内有人类工程活动的区域因工程活动形成的松散物源均作了相应的处理,人类扰动较少的原始自然斜坡内植被较发育或中等风化基岩出露,故在评估区内的冲沟附近未发现大量松散物源,在评估期间进行野外调查时未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潜在不稳定斜坡:因评估区处于山前斜坡地段,在评估区内修建机场路和马家田路时开挖边坡形成大量的高陡边坡,主要集中在机场路K3+100~K8+100段和马家田路从机场路至龙岗水库段,两处道路内侧均有多处高陡边坡,在评估期间尚未进行有效的治理,虽然均为石英闪长岩岩质边坡,但斜坡内的岩石长期裸露,经过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岩石风化加剧,形成潜在小型或局部滑坡或崩塌的安全隐患,现状已出现掉块等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安全,现状危害小,危险性小。冲沟:由于评估区内的整体地形决定了评估区内冲沟较发育,但均为季节性冲沟,旱季无水,只有在雨季汇聚部分斜坡地表水,地表水由冲沟汇聚后无一例外地都流向评估区内大大小小的山坪塘内以供居民生产和生活使用或汇入位于低洼处的攀钢尾矿库内。冲沟长度短,切割深度浅,冲沟宽度相对较宽,两侧坡度平缓,纵向坡度大部分小于5°,只有局部位于陡壁处的冲沟纵向坡度较陡一些,但大部分为基岩出露,故沟侧不易垮塌,较稳定,因冲沟内大部分均无水流,故不易受水流冲刷。现状未发现具备地质灾害发育的冲沟。91
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区内在评估期间经野外调查以及查阅以往相关地质资料,机场路沿线的几处滑坡均已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在马家田路发育一处小型滑坡尚未进行治理,但规模小,危害小;未发现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育;在机场路和马家田路部分路段发现多处裸露岩质边坡,经长时间风化后易剥落或形成小型或局部滑坡或崩塌。综上,经调查和查阅以往评估区的相关地质资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函》(国办函[2005]37号)中关于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标准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为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中等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4.1.4气候XXX市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气候干燥、降雨集中,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等特征。河谷地区全年无冬,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年平均气温19.0~21.0℃。年≥10℃的积温6600~7500℃。全年日照2300~2700小时。年总降水量760~1200mm,全年分干、雨两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雨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东区地处X西高原南部和滇西高原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两江交汇处,属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区。因分别受热带大陆和赤道海洋气团的影响及其特有的山地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点: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方小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年差较小,干雨季分明,四季不甚明显等亚热带西段共同特点。据相关资料,XXX市东区气象数据如下:年平均气温:20.9℃;全年无霜期:>300天;年日照时数:2640h;年太阳总辐射量:632KJ/cm2;年降雨量:800mm;年蒸发量:2400m;年平均相对湿度:59%;91
环境影响报告书年气压值:881-886hPa;逆温厚度:200-300m;逆温中心强度:2-3℃/100m。冬季年均风速:1.1m/s;夏季年均风速:2.0m/s;年静风频率:46%。4.1.5河流与水文东区以金沙江水系为主,另有大河支流发源于方山,经仁和区进入东区境内,以仁和沟段与仁和区为界,在渡口大桥西侧汇入金沙江。金沙江在东区境内流经炳草岗、倮果,在雅江桥与雅砻江交汇后流出境外,境内江水段长约24公里,年均径流量580亿m3。金沙江径流量随旱季和雨季的变化而变化。枯水期平均流量约500m3/s左右,平水期平均流量多在600~1500m3/s,洪水期平均流量多在2000~5000m3/s。河宽100-300m,平均比降0.6‰,平均含沙量0.77kg/m3,流速1~6m/s,流域面积约2370km2。规划区内地表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另现状攀钢尾矿库储存部分水,但该水到最后均将输干,并且进行必要的绿化等,规划区内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山坪塘,以储存雨水,用来灌溉用水,另有两处小型水库即农岗水库(小Ⅰ型)和凹乌林水库(小Ⅱ型),水库内水质清澈,为XXX市饮用水取水水源地(现状尚未投入使用),由胜利水库饮用水管理公司管辖。评估区内从较高的高山脊向西北侧的低洼处发育有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冲沟,但长度均较短,一般几百米长,部分较长的不超过4公里,汇水面积小,且均为季节性冲沟,旱季无水流,只有在雨季汇流部分雨水至各山坪塘或马家田沟内,最后汇入金沙江。规划区总体地势呈西、南和东三面高,北侧低,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基岩裂隙水,评估范围及其周围未发现地下水出露。评估区覆盖层主要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地层属于弱透水层,透水性弱,赋水性差,少部分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下覆昔格达组粉砂岩、泥岩互层地层为不透水层,下覆基岩三叠系宝顶组粉砂岩、页岩互层和石英闪长岩中的节理裂隙为基岩裂隙水的储存位置,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生产生活用水补给,部分地表水体如山坪塘、两座小型水库和攀钢尾矿库回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评估区内总体来说地下水不丰富,相91
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较贫乏。4.1.6土地资源东区土地面积167平方公里(25.05万亩)。主要土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及牧草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耕地全区土地资源以荒草地、林地为主,仅有耕地面积3.5万亩,质量较好且成片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XXX村,中部的沙坝、XXX村以及东部的倮果村,共占耕地总面积的62.17%;其它村耕地较零星且质量较差,占耕地面积的37.83%。2、园地主要为果园,面积约1608亩,占56.34%,果园主要分布在倮果、炳草岗、XXX等村。3、林地及牧草地面积为62355亩,占幅员的25.73%,其中有林地26235亩,占42.07%。主要分布于区境周缘,林地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村有沙坝村和双龙滩村,草地65645亩。4、城镇村庄工矿用地东区城镇、村庄、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为5.97万亩,占幅员的24.65%,其中城市用地5.04万亩,占84.39%。城市建成区包括炳草岗、弄弄坪、攀密和大渡口四大片区,主要在炳草岗、密地、弄弄沟、XXX、五道河、双龙滩6个村。城市用地结构:工业用地1.15万亩(不包括矿山、渣场占地9380亩),占22.91%;村庄用地2333亩,占3.90%;独立工矿用地4736亩,占7.93%;特殊用地2256亩,占3.77%。5、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面积为1791亩,占幅员的0.74%。其中铁路用地381亩,占21.28%;公路用地866亩,占48.35%;农村道路用地544亩,占30.37%。6、水域包括河流、水库、坑塘、滩涂和沟渠,面积6102亩,占幅员的0.74%。其91
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河流水面4654亩,占76.27%;水库水面92亩,占1.51%;坑塘水面371亩,占6.08%;滩涂689亩,占11.29%;沟渠296亩,占4.85%。7、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裸土裸岩石砾地和田坎。面积1653亩,占幅员的0.68%。其中荒草地82亩,占4.96%;裸土裸岩石砾地95亩,占5.75%;田坎1476亩,占89.29%。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以农田、果林、未开发的山林为主,除拆迁安置区和天寿湖周围有较大的集中住宅用地外,其余均为散落居民点。基地内较大水面为凹乌林水库与龙岗水库,其余水面为零星散布的坑塘,坑塘主要用途为浇灌农田果园。4.1.7土壤资源东区幅员面积167平方公里,按自然土壤垂直带谱全区可分为:海拔937~1200米为燥红土分布区,1200~1400米为赤红壤分布区,1800~2200米为棕红壤分布区。按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土壤类型,可分为:燥红土、赤红壤、红壤、黄棕壤、中性紫色土、水稻土。燥红土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河谷阶地的炳草岗一带;赤红壤分布于东区北部;红壤为境内分布最广泛的主要自然土;棕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拨1700~2200m的中山地区。境内含量少,分布散乱;黄棕壤分布在海拔2200~2700m的中山水地,境内分布较少;中性紫色土分布在境内北部;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境内的河谷和半山地带。景区内以砂壤或沙砾为主,零星分布黄壤或黄褐壤,土层普遍较薄,石砾含量高,且湿度低,较大部分区域为整体矿岩或棉纱石。4.1.8矿藏资源东区境内主要分布岩浆成因的矿产,矿产资源储量丰富。(1)金属矿:主要分为黑色金属矿和有色金属矿。铁矿首数钒钛磁铁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钒钛磁铁矿以铁为主,伴生有钛、钒、铜、钴、镍、硫、铬、磷、镓、钪、铂等10余种有益矿石,储量大,分布集中,伴生组分丰富,开采条件好。境内主要有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山、倒马坎、公山五大矿区,表内、表外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工业储量8.1亿吨,国务院批准工业储量6.64亿吨,可利用工业储量4.78亿吨;二氧化钛储量2.76亿吨;五氧化二钒储量615.8万吨。铁、钛及钒已被开发利用,成为XXX市的支柱产业。91
环境影响报告书(2)非金属矿:主要为饰面石材资源,可作为饰面石材开发利用的岩浆岩有太古至下元古代中粗粒石英闪长岩和海西期二辉辉长岩、角闪辉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绿粒正长岩、中粒正长岩、斑状粗面岩、辉斑玄武岩等。另外可作为饰面大理石和板石开采的有砾岩、石英岩状砂岩、大理岩等。粘土岩、砂石是境内分布较广的矿产,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已被掩盖。梅花玉花岗石境内储量较丰且块度大,不仅可做玉石开采利用,还可加工成板材,有较高市场价值。经勘探,东区境内有一定储量的宝玉石资源。(3)建筑石料:正长--闪长岩分布在弄弄沟,保有储量418.9万立方米;大理石分布在炳草岗,保有储量382万立方米,都是境内主要的建筑石料。此外,蛭石、硅石在倮果还有一定储量。XXX景区规划区内及周边未发现矿产资源分布。4.1.9植物、动物资源攀西裂谷特殊的高山狭谷地型、地质及复杂多样的气候土壤条件,演生出复杂多样、多姿多彩的植被类型,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受土壤气候条件影响,全市森林植被呈垂直立体分布,地势由低及高,稀树灌草丛、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高山灌木杜鹃林、高山草甸依次出现。全市现有林业用地54万hm2,其中有林地35万hm2,疏林地0.5万hm2,灌木林地8万hm2,无林地9万hm2,森林覆盖率58.5%,活立木蓄积2850万m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占绝对优势。境内野生动物264种,其中野生经济动物5纲,158种,列入国家保护珍稀动物19种,主要有羚羊、云豹、小熊猫、岩羊、水鹿等。境内水生动物有鲤鱼、鲢鱼等天然鱼类。境内有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区内有野生XXX苏铁23万余株,各种野生植物248种,鸟类、兽类野生动物10余种。规划区范围内主要植物种类有原生植被与人工种植。原生植被有栓皮栎、余甘子、XXX、丝栎、其他栎类等;人工种植的以加勒比松、芒果、桂圆、桉树、蓝花楹等为主。主要动物种类有麻雀、山麻雀、鼠、兔以及各种人工饲养的狗、猪、鸡等家禽家畜。规划区域内无需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古树名木等保护目标,也无特殊的生态敏感区,重要的文化、历史遗址及风景名胜等环境保护重点目标。91
环境影响报告书4.2社会环境概况4.2.1行政区划及人口东区为XXX市主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贸中心。下辖1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民委员会、6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2年末,全区人口总数户人,其中男人、女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794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0‰。全区有少数民族32个,人口10321人。4.2.2国民经济状况2012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6.70亿元,同比增长10.40%;完成区属经济增加值167.10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66亿元,同比增长22.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25.9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5亿元,同比增长16.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3.87亿元,同比增长12.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60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1元,同比增长14.20%。4.2.3工业经济2012年,东区实施技术更新改造项目22个,完成技改投资26.20亿元,支柱产业技术攻坚顺利推进。大力引导辖区选矿企业淘汰落后、规范整合,为培育废石资源综合利用百亿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全面起步,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编制完成《X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修订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园区发展管理更趋科学;高梁坪园区向五道河方向拓展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园区承载和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地企协作力度,全年实现地企协作贸易额35.50亿元。引导成立东区工业企业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取得新实效。全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220.21亿元,增长10.20%,完成区属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20亿元,增长31.70%。4.2.4农村和农业经济2012年,东区修改完善“区、镇、村”三级新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推进新村建设,马路箐新村按期完工,大湾丘、小箐沟等新村快速推进,村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投入1.10亿元,重点打造XXX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增乡村旅游接待床位1514张,乡村旅游91
环境影响报告书接待水平大幅提升。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企业持续壮大,产业基地带动效应明显增强。红花田水库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业生产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更趋均衡。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5285万元,增长0.20%。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1元,增长14.20%。4.2.5第三产业2012年,东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更加健全。金瓯广场、曼哈顿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马来西亚金狮百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入驻,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增限上单位44家,限上单位总户数达到172家,全区商贸发展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山城啤酒节、家居(家电)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拉动消费近6亿元。成功创评11家“金银铜盘级旅游餐馆”,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区创建工作成功通过省级中期评估。全年接待游客269.40万人次,增长13.40%,实现旅游收入27.43亿元,增长26.30%。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5.96亿元,增长1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5亿元,增长16.10%。4.2.6基础设施建设XXX城市供水管道总长度930.74公里,排水管道总长度524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49.26万立方米/日,全年供水总量10080.8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184.24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94.9%。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954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49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4%。市邮电业务蓬勃发展,建立了卫星通信地面站,开通了移动电话网。广播电视发展迅速,成功地实现电视现场直播,建成了10kw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台,扩大了有线电视中心网络。交通运输业现已初具规模。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其次是索道运输。铁路有成昆铁路和XXX铁路支线。成昆铁路XXX市全长145公里,支线长37公里。全市的公路交通网主要由国道、省道、和县道组成,城市道路系统由快速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全市大中型桥梁16座,公路交通网已初步形成。4.2.7科教文卫科技:2012年,东区组织完成55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品种)的申报工作。攀研技术有限公司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志林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盛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顺利完成公示。攀阳钒钛公91
环境影响报告书司、攀研技术公司获省级创新型企业,年内东区有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获得19个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支持共375万元,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个、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发明专利申请累计完成40件,完成市级年度目标任务39件的102.56%。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普示范社区1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2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个、市级科普示范学校1个、市级知识产权示范社区1个。教育:2012年,东区有区属学校(园)28所,其中小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初级中学2所、高完中1所、幼儿园1所。教职工4110人,其中在职2160人;在校学生3万余人。辖区内有民办学校(园)88所。文化:2012年,东区有文化、新闻出版经营单位387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83家、游艺娱乐场所22家、网吧73家、音像制品30家、国内出版物零售71家、打字复印95家、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13家。举办第三届东华山登山节、第八届社区艺术节、全民健身活动、首届体育博览会等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共40余次,指导辖区街道(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200余次,进行文化执法检查5100家(次),办理各类文化行政审批57件。体育:2012年,东区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12次,开展风筝、羽毛球、网球、信鸽、老干部趣味体育、钓鱼比赛等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9次,积极参加全国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XXX省第十四届老年人健身球操比赛、2012XXX省青少年体操、跳水锦标赛,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卫生:2012年,东区境内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7个,其中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所、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站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8个、其他253个。拥有病床3895张,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约11.46张;卫生技术人员489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40人。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4.3环境质量现状4.3.1空气环境质量现状为了解本规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采用收集资料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规划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由于该区域内没有进驻大的大气污染源企业,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变化不大,且引用资料监测数据在允许的引用年限范围内,故监测值为有效值,能代表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实际情况。具体监测情况如下:91
环境影响报告书1、监测点设置监测点位布置见下表。其中,1#、2#、3#点环境空气质量由???于2014年6月10日-6月16日进行现场实测。表4.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位编号监测点名称方位距离监测点性质备注1#机场周边2#工业区3#规划区内4#规划区内5#人群聚集区6#人群聚集区2、监测项目根据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特点及拟建厂址周围的环境特征,确定监测因子为TSP、PM10、SO2、NO2共4项。3、采样时间频率连续监测7天。其中TSP、PM10监测日均值,每天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不小于20小时。SO2、NO2监测小时均值,每天监测4次,采样时间是2:00、8:00、14:00、20:00。4、监测分析方法方法采样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分析方法见表4.3-2。表4.3-2分析方法项目分析方法备注检出限TSP重量法GB/T15432-950.001mg/m3PM10重量法HJ618-20110.010mg/m3SO2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0.07mg/m3NO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79-20090.005mg/m35、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见表4.3-3~表4.3-6。91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4.3-3环境空气PM10监测结果单位:mg/m3监测点位2014.6.102014.6.112014.6.122014.6.132014.6.142014.6.152014.6.161#2#3#监测点位5#监测点位6#表4.3-4环境空气TSP监测结果单位:mg/m3监测点位2014.6.102014.6.112014.6.122014.6.132014.6.142014.6.152014.6.161#2#3#监测点位4#表4.3-5环境空气SO2小时均值监测结果表单位:mg/Nm3监测时间2014.6.102014.6.112014.6.122014.6.132014.6.142014.6.152014.6.16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91
环境影响报告书14:00~15:0020:00~21:005#(花城新区医院)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6#(XXX学院)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表4.3-6环境空气NO2小时均值监测结果表单位:mg/Nm3监测点位监测时间2014.6.102014.6.112014.6.122014.6.132014.6.142014.6.152014.6.161#(规划区东南面1500m)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2#(流沙坡)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3#(凹乌林)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4#(XXX居住区)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5#(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0.0340.0190.0390.0090.0080.0170.00991
环境影响报告书6#(XXX学院)监测时间02:00~03:0008:00~09:0014:00~15:0020:00~21:000.0435、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Pi=CiC0式中:Pi—单因子指数;Ci—实测值;C0—单因子标准值。当Pi值大于1.0时,表明评价区域环境空气已受到该项评价因子所表征的污染物的影响,Pi值愈大,受污染程度愈重,反之亦然。6、评价结果根据表4.3-7的评价结果统计,各监测点位TSP、PM10、SO2、NO2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总体而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通过资料还可以看出,4#点位(XXX新村建设集中居住区)监测的SO2和NO2的监测指标较高,主要原因是监测期间攀处于生产期间所致,目前,这两个企业已经关闭停产。91
XXX市XXX片区(XXX)控制性详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表4.3-7环境空气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监测点位项目TSP标准值监测范围值(mg/m3)Ii范围值超标率(%)PM10标准值监测范围值(mg/m3)Ii范围值超标率(%)SO2标准值监测范围值(mg/m3)Ii范围值超标率(%)NO2标准值监测范围值(mg/m3)Ii范围值超标率(%)注:*表示未检出,按检出限的一半进行计算。92
4.3.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附近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攀钢劳研所于2014年6月11日-6月13日完成。1、监测点设置监测点位见下表及附图。表4.3-8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断面编号断面位置断面功能Ⅰ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Ⅱ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IIIIVV对照断面VI控制断面Ⅶ消减断面2、监测项目I~Ⅱ两个测点监测项目为:pH、DO、CODCr、BOD5、SS、氨氮、总氮、总磷、LAS、粪大肠菌群、石油类、铜、铅、砷、汞、镉、六价铬、氰化物、氟化物、挥发酚、水温共21项。III~Ⅶ五个断面监测项目为:pH、DO、CODCr、BOD5、SS、氨氮、总氮、总磷、LAS、粪大肠菌群、石油类、水温共12项。3、监测制度连续监测3天,每天一次。4、监测方法与结果(1)采样方法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执行。(2)分析方法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分析方法见表4.3-9。105
表4.3-9监测分析方法序号项目名称分析方法最低检出限方法来源1pH玻璃电极法/GB6920-19862化学需氧量重铬酸盐法10mg/LGB11914-19893悬浮物重量法/GB11901-19894石油类红外分光光度法0.01mg/LHJ637-20125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0.5mg/LHJ505-20096氨氮纳氏试剂比色法0.025mg/LHJ535-20097六价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0.004mg/LGB/T7467-878氰化物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0.004mg/LHJ484-20099氟化物离子选择电极法/GB/T7484-8710挥发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0.0003mg/LHJ503-200911总磷原子发射光谱法0.008mg/L《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12铅0.0017mg/L13镉0.0002mg/L14砷0.002mg/L15铜16汞原子荧光法0.002ug/L17粪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200018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0.05mg/LHJ636-201219溶解氧电化学探头法/HJ606-200920LAS亚甲蓝分光光度法0.05mg/LGB/T5750-2006(3)监测结果地表水监测结果见下表:表4.3-10地表水监测结果(1)105
表4.3-10地表水监测结果(2)105
5、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其评价公式如下:Pi=CiSi式中:Pi—为i污染物标准指标数;Ci—为i污染物实测浓度值(mg/L);Si—为i污染物评价标准值(mg/L)。对于具有上、下限标准的pH,则按下式计算pH的Pi值。Pi=(pHi−7.0)(pHs−7.0),当pH>7.0时Pi=(7.0−pHi)(7.0−pHs),当pH≤7.0时式中:Pi—pH因子的标准质量指数值;pHi—pH的实测值;pHs—pH的评价标准上限或下限值。对于DO,则按下式计算DO的Pi值。105
105Pi=DOf−DOiDOf−DOs,当DOi≥DOs时105Pi=10-9DOiDOs,当DOi<DOs时DOf=468/(31.6+T)式中:Pi—DO因子的标准质量指数值;DOi—DO的实测值;DOs—DO的评价标准;DOf—温度为T时,水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6)评价结果及分析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结果见表4.3-11。由表4.3-11计算结果可知,在监测期间内,马家田尾矿库所在冲沟的监测指标均无超标现象,现状水质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金沙江评价河段各断面除粪大肠菌群外,其他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主要是由于雨季地表径流所致。凹乌林水库、龙岗水库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其水质指标分别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Ⅲ类标准,其中凹乌林水库的生化需氧量、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存在超标现象,龙岗水库的总磷超标,主要是由于雨季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所致。105
表4.3-1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单位:mg/L105
表4.3-1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续)单位:mg/L4.3.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地下水水质现状设置3个监测点位,由XXX省华检技术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12日进行现场监测。1、监测点布设按照区域地下水流向,根据规划区周围的实际情况,在项目所在区域各找一处农户水井共3个监测点,分别进行监测,监测点位见表4.3-12和附图。表4.3-12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编号监测点位1#XXX南侧地下水2#XXX地下水3#XXX北侧地下水2、监测时间及频率连续采样2天,每天一次。105
3、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监测项目为色度、pH、总硬度、挥发酚、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砷、镉、六价铬、铅、总大肠菌群共计12项。监测分析方法按照《地表水及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执行。具体分析方法见下表。表4.3-13地下水水质监测分析方法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编号检出限pH玻璃电极法GB6920-1986PHBJ-260便携式pH计/色度铂钴比色法GB11903-1989//总硬度EDTA滴定法GB7477-1987//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2009723N可见分光光度计0.025mg/L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钾法GB11892-1989/0.5mg/L六价铬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7467-1998723N可见分光光度计0.004mg/L挥发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503-20090.0003mg/L硝酸盐离子色谱法HJ/T84-2001CIC-300离子色谱仪0.08mg/L总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铅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0.04ug/L镉0.03ug/L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PF6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计0.2ug/L4、监测结果统计具体监测结果统计见下表。表4.3-14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单位:mg/L序号监测项目XXX南侧地下水XXX地下水XXX北侧地下水标准值1pH(无量纲)7.917.897.716.5~8.52色度(度)555≤153总硬度269.3266.9221.5≤450105
4高锰酸盐指数1.880.511.04≤35氨氮0.1790.1870.191≤0.26六价铬0.002*0.002*0.002*≤0.057挥发酚0.00015*0.00030.00015*≤0.0028硝酸盐6.201.741.11≤209总大肠菌群333≤310铅0.00710.00750.0067≤0.0511镉0.000790.001050.00025≤0.0112砷0.00090.00050.0005≤0.05注:*未检出,报检出限的一半。5、评价方法采用标准指数法评价,标准指数的计算公式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相同。6、评价结果及分析地下水现状评价结果见下表。表4.3-15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统计表序号监测项目评价结果XXX南侧地下水XXX地下水XXX北侧地下水标准值1pH(无量纲)0.610.590.476.5~8.52色度(度)0.330.330.33≤153总硬度0.600.590.49≤4504高锰酸盐指数0.630.170.35≤35氨氮0.8950.9350.955≤0.26六价铬0.04*0.04*0.04*≤0.057挥发酚0.075*0.150.075*≤0.0028硝酸盐0.310.0870.056≤209总大肠菌群111≤310铅0.1420.150.134≤0.0511镉0.0790.1050.025≤0.0112砷0.0180.010.01≤0.05由上表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各单项污染指标均能够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说明规划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尚可。但氨氮和粪大肠菌群监测数据偏高,主要原因是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所致。4.3.4声环境质量现状1、监测点设置监测点位见下表,由攀钢劳研所进行现场监测。105
表4.3-16声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监测点位位置备注N1亚热带风情小镇环境噪声N2植物天堂度假区环境噪声N3山水养生区环境噪声N4运动休闲主题公园环境噪声N5花香果园养生区环境噪声N6生态林地游赏区环境噪声N7规划区东界环境噪声N8规划区南界环境噪声N9规划区西界环境噪声N10规划区北界环境噪声2、监测项目昼间和夜间环境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Leq)。3、监测制度连续测2天,昼间(06:00-22:00)和夜间(22:00-06:00)各测一次。4、监测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执行。5、评价方法采用实测值(LAeq)与标准值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6、监测结果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下表。表4.3-17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监测点位置6月10日6月11日昼间夜间昼间夜间N151.342.951.642.3N251.041.352.341.7N351.242.050.842.0N452.042.551.642.6N551.742.350.942.3N651.842.051.443.3N751.642.351.743.9N850.742.852.041.8N952.343.051.943.0N1053.042.852.043.8声环境质量执行标准60506050由上表可以看出,规划区内及周边噪声值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1类标准,规划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105
4.3.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1、监测点设置为了解评价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本次评价拟在景区内和景区外共布设2个土壤监测采样点。2、监测因子根据区域土壤特点和土地功能,确定监测因子为pH、汞、镉、砷、铜、铅、铬、镍等8项。3、监测时段攀钢劳研所于2014年6月11日对景区内土壤样品进行监测。4、采样及分析方法土壤分析方法来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规定的测定方法。5、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2级标准。6、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评价,其数学模式如下:CS=Cijijis式中:Sij——i污染物在监测点的j的标准指数;Cij——i污染物在监测点j的浓度值(mg/L);Cis——i污染物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值(mg/L)。7、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4.3-18土壤监测与评价结果表单位:mg/Kg(pH无量纲)监测指标监测点位pH汞镉砷铜铅铬镍规划区内Ci7.58未检出未检出7.9572.242.351.123.1Si///0.3180.3610.1210.2040.385规划区外Ci8.34未检出未检出8.4875.541.455.922.9Si///0.3390.3780.1180.2240.382标准/1.00.62520035025060从监测结果表中可以看出,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要求。总体而言,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好。4.3.6生态环境现状105
为了解本规划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本次调查通过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对规划区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区域水土流失特征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现状植被规划区现状植被分为两类:原生植被与人工种植。原生植被有栓皮栎、余甘子、XXX、丝栎、其他栎类等;人工种植的以加勒比松、芒果、桂圆、桉树、蓝花楹等为主。另外,XXX片区的零星居民点还种植有黄瓜、茄子、玉米等作物。总体而言,规划区内农林用地占规划用地的94.21%,林木比较茂密、郁郁葱葱、生态良好。区域内植物无天然珍稀野生植物及受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植被分布。2、动物资源由于规划区域属XXX市中心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规划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已经很少,只有一些适应农田生存的动物,如麻雀、山麻雀、野兔、蛇、老鼠等,以及狗、猪、猫、鸡等家畜家禽。规划区内无受国家及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布。3、土地利用现状规划区现状用地以农田、果林、未开发的山林为主,除拆迁安置区和天寿湖周围有较大的集中住宅用地外,其余均为散落居民点。基地内较大水面为凹乌林水库与龙岗水库,其余水面为零星散布的坑塘,坑塘主要用途为浇灌农田果园。表4.3-19现状用地平衡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建设用地H大类中类小类居住用地R小计9.9555.37R2二类居住用地9.9555.37R21住宅用地9.8254.65R22服务设施用地0.130.7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小计0.925.12A3教育科研用地0.221.22A33中小学用地0.221.22A4体育用地0.502.78A41体育场馆用地0.502.78A6社会福利用地0.201.11商业小计2.3813.24105
服务B1商业用地1.246.90业设施用B3娱乐康体用地1.146.34地B道路与交小计15.2885.03通设施用S1城市道路用地15.2885.03地S绿地小计1.749.68与广G1公园绿地1.065.90场用地GG3广场用地0.683.78小计26.22建设H14村庄建设用地15.2885.03用地H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0.94--H2105非建非建设设用E1用地E地EH22公路用地10.94--小计56.49168.45小计1277.67--水域20.70--E11自然水域13.53--E12水库7.17--105E2农林用地1256.97--总计1334.16--4、水土流失情况规划区位于XXX省西南边缘的XXX东区,地处攀西大裂谷,X滇黔西南资源“金三角”腹心地带,区内地形起伏崎岖,山谷相间,山高谷深,由于地质作用造成断裂构造相当发育,地貌破碎,水土流失以中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形式主要有面蚀、沟蚀。东区微度流失面积为6.91km2,占幅员面积的4.15%,轻度流失面积为47.13km2,占幅员面积的28.22%,中度流失面积为80.56km2,占幅员面积的48.24%,强烈流失为28.89km2,占幅员面积的17.30%,极强烈流失为3.67km2,占幅员面积的2.20%,剧烈流失面积为1.06km2,占幅员面积的0.64%。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的有关规定,项目区属于西南土石山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t/(km2.a)。根据强度面蚀分级指标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附近区域调查,得出规划区侵蚀属于轻度区,背景侵蚀模数为1100t/km2·a。105
4.4规划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XXXXXX主要涉及XXX市东区XXX镇XXX村,在对该区域基本情况及实测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规划涉及区域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1、水资源制约因素规划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西部,具有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大耗水量也大,全年86%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雨季。目前规划区内没有管道输送的自来水,规划区内居民基本依靠浅井取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水资源相对紧张。按照规划,今后规划区内由炳二水厂供水,应提前建设配套的供水管网及供水加压设施,且规划区内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履行节约用水的理念。2、水环境制约因素根据《X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办函[2010]26号)文件,规划区内凹乌林水库全部水域,以及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龙岗水库全部水域,凹乌林水库和上游龙岗水库正常蓄水线以上水平距离200米内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水库的引水渠入口上溯至胜利水库的引水渠两侧纵深水平距离各50米内的陆域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该区域应该严格保护,限制性开发。按相关要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但目前这两个水库并未作为饮用水源投入使用,按照XXX市政府的计划,在观音岩水电站饮水工程投运后,凹乌林水库和龙岗水库的饮用水功能将被取消。因此,在凹乌林水库和龙岗水库的饮用水功能取消之前,还需按照《XXX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做好水源保护措施。因此,饮用水源保护区为规划区建设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之一。如何确保饮水安全,是顺利实施本规划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大气环境制约因素规划区周边朱矿矿区、攀钢弄弄坪厂区、高粱坪园区的大气污染物、马家田尾矿库二次扬尘均有随大气扩散输送到规划区造成空气环境污染的风险,必须研115
究污染物的有效治理措施,减轻环境承载压力。4、规划范围内耕地、林地占用问题XXXXXX总占地约13.34km2,其中开发占用农林用地268.44ha,无基本农田。耕地和林地占用量较大,约占区域开发面积的20.12%,耕地林地占用对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存在制约性。规划区项目的实施面临土地性质调整的问题,对规划的顺利实施存在制约。项目占用林地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和林地采伐许可手续,占用的林地应按照“总面积不减少”的原则进行置换。占用耕地的,应按照国家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在本乡镇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土地复垦等方式,按占补平衡的原则逐步调配解决。5、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项目区位于XXX市东区XXX镇XXX村,目前规划区内无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区域污水管网也相对滞后。根据规划,项目区的污水一部分采用建设FBR生态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进行处理,经处理后的废水作为中水回用于农林灌溉、绿化、道路洒水等,另外一部分经规划的XXX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金沙江。因此区域污水管网也相对滞后,处理设施不足,为该项目区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之一。6、土地资源制约因素由于XXX市地理条件限制,用地条件并不宽裕。此外,项目区总体地貌为高中山剥蚀构造地貌,用地条件较差,地形坡高较大,山脊、沟谷密布,贯穿整个规划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导致适宜建设的用地比例不高,使项目区的场地平整工作的土石方工程量较大,投资较高,建设成本增加。7、地质条件制约因素根据资料,规划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中等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中等。但规划区部分地段存在局部滑坡等地质灾害分布,对规划的实施有一定的制约。8、基础设施制约因素规划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诸如,给水管网、排水管网、电力及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环卫设施等均未建设完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快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使规划区尽快形成规模,发挥聚集效应。9、产业政策制约因素115
经调查,规划区内有一高尔夫练习场,该练习场已建成约5年时间,由其他开发商建设,其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版)中的限制类。10、景区开发项目多、投资高、涉及人口多,开发成本高。4.5受规划实施影响的主要区域和涉及的部门受规划实施影响的主要是规划区及周边人居环境。规划主要涉及到的部门有发改委、经信委、环保部门、旅游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招商部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国土部门、林业部门、当地人民政府等。这些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和管理工作。115
5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5.1环境影响识别本次评价采用影响矩阵法对XXXXXX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从宏观规划上识别环境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参见表5.1-1。根据识别矩阵,规划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有侧重。规划实施将促进当地旅游及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为正面影响;但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带来的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交通运输等可能会对规划实施区域水、气、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表5.1-1规划环境影响识别表影响因子主要的影响环境行为/或主要影响正/负效应影响程度影响时段A土地利用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少量荒草地、耕地(非基本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B★★★LB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及植被的影响,破坏栖息地,缩小生境,人工植被替代天然植被N★L动物和植被N★L·水土流失施工建设造成局部水土流失,从长远看,可减少规划区域水土流失B★L·景观通过绿化及旅游设施修建,改善原有自然景观B★★LC地表水环境·地表水体规划区产生的污水对规划区内地表水质的影响N★★LD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施工对地下水的水质影响,对地下水的补给影响N★LE空气环境质量·废气排放燃料燃烧尾气、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等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N★LF声环境·交通噪声交通噪声对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影响N★LG固体废物管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采用移动式垃圾分类收集桶收集后,由环卫部门运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日产日清。N★★L医疗垃圾妥善收集,送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N★LH社会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土地减少N★L·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旅游及经济发展B★★★L·生活质量促进就业,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B★★★LI资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水资源的消耗增加N★L能源消耗(电能、天然气)能源的消耗增加N★LJ环境风险地表水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导致的环境风险N★★Sh115
影响因子主要的影响环境行为/或主要影响正/负效应影响程度影响时段人群聚居区N★★Sh交通干线N★ShK施工期环境问题·占地临时占用土地N★Sh·水土流失土方开挖过程产生水土流失N★Sh·取、弃土景观、水土流失N★Sh·噪声与振动对野生动物和居民生活的影响N★Sh·施工废水施工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可能增加地表水体污染负荷N★Sh·扬尘与废气扬尘和施工机械尾气排放N★Sh·固体废物弃土、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处置/影响N★Sh注:B—有利影响,N—不利影响★—较小,★★—中等,★★★—显著,L—长期影响,C—积累影响,Sh—短期影响5.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4)的要求,结合本规划项目的特点,确定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见表5.2-1。表5.2-1规划环评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环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生态环境∙不破坏周边景观生态体系∙控制和减轻由规划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植被∙是否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影响∙规划实施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生态景观结构和功能是否可能发生明显改变∙水土流失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表水水质满足Ⅱ(饮用水源调整前)、Ⅲ类水域功能要求∙水环境质量不受施工活动的影响∙凹乌林水库、龙岗水库、金沙江水环境及景观不受影响∙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100%)·水污染物排放总量(COD55t/a、氨氮5.5t/a)·中水回用率(70%)环境空气∙维护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施工及规划区旅游活动不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达标率(100%)·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SO22.21t/a、NOx23.25t/a)∙控制扬尘措施的可靠性∙控制施工机械及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声环境∙维护评价区域声学环境质量∙控制交通噪声措施的可靠性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医疗垃圾得到妥善处置∙施工弃渣得到有效处置·固体废物产生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15
环境主题环境目标评价指标资源能源∙减少燃煤消耗,提高清洁能源的比例·清洁能源使用率(100%)社会环境∙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保障人群健康∙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对当地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当地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影响115
6污染源分析6.1污染源分析本规划的污染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阶段施工期包括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设备安装、工程验收等工序,其过程主要污染物为施工期场界范围内的施工扬尘、施工设备燃油废气、施工噪音、施工废水、施工生活污水、施工填方取土、建筑弃土、建筑废渣以及施工占用耕地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2、运行阶段规划区各单位及游客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办公垃圾、规划区道路及绿化区域产生的垃圾、交通车辆产生的噪声、道路扬尘、燃气烟气、汽车尾气、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产生的餐饮油烟。具体见表6.1-1规划区污染来源一览表。表6.1-1规划区污染来源一览表开发时段污染物种类施工阶段运行阶段施工废(污)水√×施工扬尘√×运输扬尘√×施工建渣、施工弃土√×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社会活动噪声√√餐饮油烟√√燃气烟气√√垃圾站恶臭√√备注:√表示在该阶段有该种污染物,×表示在该阶段没有该种污染物6.2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由于规划工程量大,个体建设项目多,施工期较长,其环境影响中污染物排放强度难于量化,故本评价仅定性分析施工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其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活动为:1、土建施工、材料加工,混凝土拌合、振捣等高噪音施工工种对声学环境115
的影响,声级值在75-95dB(A),各施工区域影响范围约50-200m。2、土建施工沙石材料转运、加工,土石方挖掘和回填造成扬尘污染;运输车辆、机具带来的扬尘、粉尘污染环境。3、土建施工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若不采取措施可能对局部地表水造成污染。4、建筑施工弃渣对环境的影响。类比分析认为,通过合理的利用建筑弃土,可大幅减少废渣量,废渣最终回填,基本达到挖填平衡。规划区不设大型弃渣场,仅单个建设项目弃渣临时堆放时可能会产生短期的水土流失和扬尘等影响。5、规划区内坡度大,工程开挖、填埋、平场等施工扰动面积较大,对现有植被有一定破坏,因此在施工期间由于绿化尚未到位,可能加剧该区域的水土流失。6、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规划范围内有林地,但无生态林;区域内无基本农田,无退耕还林。土地资源的占用,对区域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区域内耕地面积很少,因此规划的实施对农业的影响很小。7、施工占用土地、规划建设项目工程开挖,会导致局部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破坏。8、施工土石方开挖、运输等将会破坏地表覆盖因子,造成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的加剧。6.3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6.3.1大气污染物分析根据本规划的特点,规划区营运期不产生生产性大气污染物,环境影响污染物主要为天然气燃烧烟气、汽车尾气、旅游接待服务产生的餐饮油烟、道路扬尘和垃圾站恶臭。1、天然气燃烧烟气按照总体规划,XXXXXX总体规划以天然气为燃料,以电为能源,禁止燃烧原煤。根据规划,规划区用气量约为350万m3/a。本评价依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污染物的核定,燃烧每100万m3的天然气所排放的污染物系数:一氧化碳:6.3kg/百万m3,氮氧化物:1843kg/百万m3,二氧化硫:630kg/百万m3,烟尘:302kg/百万m3。115
依此估算出的燃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见下表:表6.3-1单位燃料排污量及本项目排污量一览表项目CONOxSO2烟尘污染物排放量(kg/万m3天然气)6.31843630302本项目排放量(t/a)0.0226.452.211.062、汽车尾气运营期汽车尾气主要来自停车场汽车进出产生的尾气。汽车废气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HC、NO2等,各污染物排放量与车型和车辆数等有关。运营期道路路况较好,加之规划区较平坦,空气扩散情况良好,可能在车辆密集处(如停车场)有短期的污染情况,农家乐、个体旅游场所车辆较分散,污染情况轻微。但总体来讲,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小。针对汽车尾气排放量,采用如下计算模式:Q=N•L•E•10-3式中:Q——道路汽车尾气污染源源强,kg/h;N——汽车流量,辆/h;L——车辆在景区内的平均行驶距离,km;E——汽车尾气污染物的平均排放系数,g/km•辆;考虑汽车在景区中行驶时怠速状态等因素,确定出正常平均时速为40~50km/h;参照相关统计数据,小轿车尾气排放系数值如下表所列:表6.3-2轿车(用汽油)尾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m•辆)污染物种类COHCNOx排放系数16.22.1441.56经类比得车辆流量为昼间600辆/h,夜间60辆/h,按昼间12h,夜间4h,在景区内行驶距离按4km/辆计算,正常行驶速度情况下,汽车尾气排放量为:CO173.6t/a,CH23t/a,NOx16.8t/a。3、餐饮油烟旅游接待服务产生的餐饮油烟主要是在食物烹饪、加工过程中挥发的油脂、有机质及其加热分解或裂解产物以及烟气。油烟组分比较复杂,动植物油在高温下蒸发出大量油雾和裂解出大量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复杂,包括烷烃类、脂肪酸类、酯类、醇类、酮类、杂环化115
合物、多环芳烃等,其中多种成分为有害甚至是致癌物质,如3,4-苯并芘、焦油等,若不治理,对人体健康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求酒店和餐饮业按照环保要求按照油烟净化装置,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经专用烟道自屋顶排放,并避开周围敏感建筑物;居住区居民各个家庭也安装有家用抽油烟机。油烟净化设施严格按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和《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554-2010)的要求进行设置,保证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3的标准限值要求,做到达标排放。4、垃圾收集恶臭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各类易发酵的有机物,尤其是在气温较高时,生活垃圾在堆存、压装、运输过程中会散发出较难闻的恶臭气体,其主要成份为H2S和NH3,此外还有甲硫醇、甲胺、甲基硫等有机气体,在氧气量足够时,垃圾中的有机成份如蛋白质,在好氧细菌作用下产生NH3;在氧气不足时,厌氧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H2S和NH3、硫醇类、胺类等化合物。本项目恶臭源主要为生活收集点,垃圾堆存产生的恶臭将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以及景区的旅游环境和旅游形象,夏季更将造成蚊虫滋生,危及游客健康。环评要求:规划区内仅设置移动式垃圾收集桶,采用分类收集方式。不设置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必须日产日清,专人负责清理和喷洒消毒药水。6.3.2废水污染源分析根据本规划的特点,区域营运期环境影响污染源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居住区、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餐饮废水、康养中心产生的医疗废水。其中以生活污水为主,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3-N、BOD5、SS。1、生活污水根据总体规划,规划区预测最大用水量为11845m3/d,污水量根据给水量的90%进行预测,则规划区最高日均污水量为1.1万m3/d。规划区生活污水水质与城市生活污水水质相似,因此本次评价根据XXX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确定污水中污染物平均值为:pH:7.5;CODCr:300mg/L;BOD5:150mg/L;SS:100mg/L;NH3-N:15mg/L。由于目前规划区内没有市政污水管网,且规划区范围比较大,地形复杂,其间还有丘陵、冲沟、雨水渠等水系分割,难于将各区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因此规115
划采取相对集中处理方式,在各片区分别建设总规模为8100m3/d的“FBR生态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对各片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约3000m3/d,主要集中在亚热带风情小镇)生活污水经收集后汇入市政污水管网,排至规划中的XXX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金沙江。污水处理设施的实施进度应与本区开发进度相适应,污水处理站位于绿化用地内,周围应采用景观林木遮蔽,规划布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经污水处理站处理的出水,水质可全面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可直接作为生态景观补充水、农林灌溉、绿化冲厕用等。2、餐饮废水由于餐饮用房建筑面积现尚未确定,无法估算废水产生量,餐饮废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SS、氨氮、动植物油等,故环评要求,食堂、餐饮废水必须按照《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554-2010)的要求,经隔油设施处理后,且隔油设施的设计应该符合《餐饮废水隔油器》(CJ/T295-2008)的规定,方能排入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3、医疗废水景区规划建设综合医院一座(设置病床位约300张),对医院的生活及医技废水应按照《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规定,“医院污水处理所用工艺必须确保处理出水达标,主要采用的三种工艺有: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对下游设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工艺选择原则为:处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的综合医院推荐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环境建议采用“预处理池+混凝沉淀+二氧化氯消毒”工艺,满足一级强化处理效果,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后,排入规划区的污水管网。6.3.3噪声污染源分析运营期内的噪声源主要为车辆交通噪声、游客喧闹声及社会活动噪声,其中交通噪声为主要噪声源。其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车辆噪声。车辆噪声主要由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机械噪声、制动噪声等声源组成,其中,发动机噪声是主要的噪声源,声级约75dB(A)。另外,由于规划区内部分区域(如度假、养生区)执行声环境0类、1类标准,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应将该区域规划设置在距离运动区、活力区及旅游项119
目较远,限制车辆、人员进出,可有效减少来往游客、车辆等的滋扰,减缓汽车尾气、社会噪声对该区域的影响;这些区域内的交通系统,原则上只能设置城市支路和步行道,并且禁止大型车辆通行,中小型车辆需白天限速,夜间限行,游览车辆应选用电动观光车。这些区域内的住宅类建筑,需与景区内外的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留出足够的间距,并设置绿化隔离带,种植茂密的高大乔木,进一步减缓大气污染物、噪声对该区域的影响。也可设置声屏障,具体要求以项目环评为准。6.3.4固废污染源分析规划建成后,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游客、居民及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及医疗中心产生的医疗垃圾。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主要是来源于公共服务设施、游客和居民等产生的食物垃圾(水果核、水果壳皮、餐余品)、食品袋、纸屑等,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收集清理、清运、处理或处置,将对生态、景观、环境质量产生大面积的污染或破坏影响。总体规划中根据游客量预测,按每人每天产生1kg/人•天计,预测计算出规划区高峰期最大产生生活垃圾的量约为51t/d,生活垃圾采用垃圾桶分类收集,近期由环卫部门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中远期可由环卫部门清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资源化处理。2、医疗垃圾规划综合医院将产生医疗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属危险废物,应由有资质的单位收集处理。环评要求:医院废物在收集、贮存、转运过程中,应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弟3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范》、《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以及XXX省环境保护厅、XXX省卫生厅文件等相关规范执行。119
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7.1.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施工扬尘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及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走行车道所带来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砂石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扬起和洒落;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最主要的是扬尘,其排放源较多,主要为:填方场的露天堆放,随风造成的扬尘污染;裸露道路上行驶的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等。在规划区“三通一平”施工建设期间,场地平整后地表植被全部被破坏,无论是被推掉的地方或堆积起来的地方,均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成为裸露的地表。裸露的土壤很容易产生扬尘,而且较大块的泥土被施工场地和交通道路上的车辆多次碾压后形成粒径很小的粉尘,在起风或车辆经过时也会形成扬尘,对整个施工场地和周围环境保护目标造成影响。XXX气候干燥,旱季长达7个月,空气中相对湿度小,施工扬尘现象特别容易出现,这是整个施工期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影响。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资料,施工扬尘的起尘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挖土机在工作时的起尘量与挖坑深度、挖土机抓斗与地面的相对高度、风速、土壤的颗粒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对于渣土堆场而言,起尘量还与堆放方式、起动风速及堆场有无防护措施等有关。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类比调查表明,在起动风速以上,影响起尘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防护措施、风速、土壤湿度、挖土方式或泥土的堆放方式等。挖土机开挖过程中的扬尘产生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风速、湿度、渣土分散度、抓斗倾倒的相对高度等,一般采用经验方法计算其扬尘量。Qp=M×K式中:Qp——起尘量,mg/s;M——抓斗总土量,t;K——经验系数。119
类比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采取防护措施和土壤较为干燥时,开挖的最大扬尘量约为装卸量的1%,在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和土壤较湿时,开挖的扬尘量小于0.2%,起动风速估算为3m/s。由于自然风力的作用,施工的渣土堆场会产生大量扬尘,起尘量的估算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计算公式,国内外都曾利用风洞试验测定基本参数,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经验公式:Qp=4.23×10-4×U4.9×Ap×K式中:QP——堆场起尘量,mg/s;U——风速,1.6m/s;K——考虑土壤湿度的经验系数,0.2%;AP——堆场的面积,m2。施工过程中扬尘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挖土、堆场和运输,而其中扬尘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为挖土和车辆运输。考虑到大颗粒在大气中很快沉降到地面,因此重点预测100μ以下颗粒物影响。采用倾X斜烟羽模式:1192(1+α)QCp=exp[−Y−(V−He2U)2]119g2ΠUσyσz2σy2σz119式中α为尘粒的地面发射系数,其值用《HJ/T2.2-93》中所列值;有效高He为10m;土壤的真密度按2.5g/cm3计;分散度按<0.5mm占8%、0.5-3mm占24%、>3mm占68%(摘自交通部公路设计研究院有关资料)。按以上方法计算出来的施工期扬尘的影响见下表:表7.1-1挖土500t/d、起尘量为挖土量的0.5%时的扬尘浓度mg/m3距离(m)风速1m/s风速2m/s风速3m/s风速4m/s不稳定中性稳定不稳中性稳定不稳定中性稳定不稳定中性稳定504.166.347.712.233.765.861.432.273.621.041.582.031001.121.542.040.731.341.950.50.951.840.370.711.741500.510.711.490.360.651.380.250.51.250.190.381.052000.290.431.10.220.380.870.150.310.730.120.240.662500.190.290.830.140.250.650.110.210.470.080.170.453000.130.210.650.10.180.390.080.150.350.060.120.333500.10.170.530.080.130.270.060.120.250.050.090.244000.080.130.440.060.10.220.050.090.190.040.080.194500.060.110.370.050.080.180.040.070.150.030.060.155000.050.090.310.040.070.160.030.060.130.020.050.12119
表7.1-2挖土1000t/d、起尘量为挖土量的1.0%时的扬尘浓度mg/m3距离(m)风速1m/s风速2m/s风速3m/s风速4m/s不稳定中性稳定不稳中性稳定不稳定中性稳定不稳定中性稳定1004.486.168.172.925.387.791.993.817.361.492.836.961502.032.845.951.442.625.521.0124.980.771.544.192001.161.74.380.861.543.470.621.232.920.470.972.662500.761.163.330.581.012.610.420.831.890.320.671.813000.530.862.620.420.711.570.310.61.330.240.491.33500.40.662.110.310.531.070.230.460.980.180.380.984000.310.531.740.250.410.870.190.360.760.140.30.764500.250.441.470.20.330.730.150.290.610.120.250.615000.20.371.260.170.270.630.130.240.50.10.210.55500.170.321.090.140.230.550.110.20.430.080.170.426000.140.280.950.120.190.480.090.170.370.070.150.356500.120.240.840.10.170.430.080.150.320.060.130.3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气候不很干燥、挖一为500t/d、平整场地扬尘迭加本底浓度后,在不稳定和中性条件下,约120m范围内有可能超过任何一次浓度的标准1.00mg/Nm3,在稳定条件下,下风向220m的范围内有可能超标。当气候干躁、挖方为1000t/d、平整场地扬尘迭加本底浓度后,在不稳定和中性条件下,约270m范围内范围内有可能超过一次浓度的标准1.00mg/Nm3,在稳定条件下,下风向580m范围内有可能超标。总体而言,施工期施工主要为道路及配套管等相关基建设施的修建,只要加强管理,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2、施工期扬尘防治措施为防止和减少施工期间废气和扬尘的污染,施工单位在建设期间应加强施工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严格按照《XXX市建设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管理办法》(XXX市人民政府令第102号,2008年7月22日)的相关要求,做好扬尘污染防治。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应采取的主要扬尘防治措施如下:(1)分段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尽量减少同一时间内的挖土量。(2)对于施工阶段的车辆和机械扬尘,建议采取洒水湿法作业的方式进行抑尘。利用洒水车对施工道路及场地采取洒水,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量减少70%。同时在施工场地出口设置浅水池,以利于减少扬尘的产生量。施工期裸露地表加强洒水,也可进行临时绿化。(3)施工车辆采取篷布加盖措施,施工车辆运输路线选择尽量避绕人口密131
集区、学校、医院等敏感点。(4)施工期间泥尘量大,进出施工现场车辆将使地面起尘,因此运输车辆进出的主干道应定期洒水清扫,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并尽量减缓行驶车速。(5)运输弃土、垃圾的车辆严禁超限,并加盖篷布,经指定的运输路线进行运输,车辆应低速行驶,避免洒落扬尘。在运土期间,安排专人清扫该路段。严禁无牌、无证车辆、报废车辆、拼装车辆和无档板车辆运输建筑弃土;坚持文明装卸,运输车辆装卸完货后应清洗车厢。施工车辆及运输车辆在驶出施工区之前,轮胎需作清泥除尘处理,不得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6)项目填方场有风时易产生扬尘,应及时分层压实,洒水降尘。(7)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石方必须进行覆盖,土石方施工必须湿法作业。施工单位应对现场使用微细颗粒材料采取防尘措施。提倡采用能减少扬尘污染的先进施工工艺。遇到有四级以上大风或异常天气时,严谨倒拆微细颗粒材料的作业。(8)施工区域每天应派专人进行清扫,每天应随时洒水,保持工地不扬尘。(9)施工时保证产生各种建筑垃圾随产随清,运输时合理安排路线,避免沿河道运输;如要沿河运输,则要做好运输时防护措施和事故运输的应急方案。(10)在具体的项目主体施工时在施工现场采用密目安全网等围护结构,在建筑物四周、双层脚手架外侧,自地面至顶层采用密目安全网,以减少结构和装修过程中的粉尘飞扬现象,降低粉尘向大气排放。对密目网应定期清扫,脚手架在拆除前,先将跳板上的垃圾清理干净,清理时应避免扬尘;(11)施工结束后,应尽早对场区内的裸露地面进行绿化、硬化工作,减少扬尘的产生量和预防水土流失。可选取栽种易存活、好管理的本地品种,尽可能增大场区内、外的绿化面积,做到草、灌、木相结合。(12)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打围作业、硬化道路、湿法作业(如采取喷洒水降尘),并配备保洁人员定时清扫施工现场和受弃土运输影响的路面。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理,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通过以上措施,可大大降低扬尘污染。131
(13)对汽车尾气,主要是通过车辆限速降低影响。此外,施工机械及车辆运转排放一定量的CO、NOx以及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等废气,因其排放量小,且属间断性无组织排放,加之施工场地开阔,扩散条件良好,因此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明显影响。在施工期内应多加注意施工设备的维护,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提高设备燃料的利用率。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具有随时间变化程度大,漂移距离近、影响距离和范围小等特点,其影响只限于施工期,随建设期的结束而停止,不会产生累积的污染影响。工程在加强对扬尘排放源的管理,并采取上述抑尘、降尘措施情况下,可将工程施工期扬尘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降至最低。7.1.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作业废水。由于施工期往往缺乏完善的排水设施,其污水排放将影响施工地表地段的受纳水体,使水体中泥沙含量有所增加,尽管水量不大,但影响时间较长,应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1、生活污水预计施工高峰期施工人数约300人,施工人员大部分为当地农民,不在施工场地住宿。生活用水量按100L/人·d计,则用水量为30m3/d,污水排放系数按0.8计,则生活污水排放量约24m3/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中主要含CODCr、BOD5、NH3-N、SS等,浓度分别约为600m/L、350m/L、70m/L、500m/L。2、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是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设备工具清洗水、车辆冲洗水等,具有污水量小,泥砂含量高(泥砂含量与施工机械、工程性质及工程进度等有关,一般含量为80-120g/L)的特点。3、施工期废水防治措施(1)各规划项目建设具有施工作业面分散的特点,故建议施工区建临时旱厕或利用施工区内的现有厕所设施,收集生活污水定期外运用于田地施肥。(2)施工废水、机械和车辆的冲洗废水全部进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工地降尘,堆场、料场洒水防尘、道路洒水等,不外排。(3)场地内散料四周设置0.5m的防冲刷墙,避免散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污染;131
(4)尽量安排施工机械和车辆到附近专门修理点进行维修。车辆冲洗废水主要为冲洗车轮的含泥废水,不随意弃置和倾流,在厂区进出口设置临时沉淀池,将冲洗水收集后回用。(5)施工期新建的旱厕、沉淀、隔油等设施应远离规划区内地表水体,同时应做好防渗措施。旱厕、沉淀池的个数根据具体建设项目的规模、施工人员的人数决定。综上所述,施工期间严格落实上述处理措施后,产生的废水可全部回用、不外排,对当地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7.1.3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1、预测模式施工噪声源可视为点声源。根据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可估算出施工期间距声源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单个设备作业时预测模式如下:131L=L−⎛r⎞r131(r)(r0)20lg⎜⎟131⎝0⎠131L式中:(r0)——参考位置r0处的声压级dB(A),r0=1m;1310L(r)——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压级dB(A);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年产5000吨超细与预分散颗粒氧化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房山区房山线长阳站8号地东侧地块商业金融及居住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老320国道(经开区段)升级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绍兴第三医院易地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年产290吨高技术茶多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绍兴市汤之源食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5000吨本草凉茶饮料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春江美庐商品住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300吨高纯三氯乙酰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文库--word格式
- 大连普盛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玻璃瓶生产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xxxxx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生物有机肥、_10万吨生物有机水肥生产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xxxx县白石嶂钼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中蒙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人民医院新建内科楼和外科楼、改建门诊楼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凤阳港多用途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华润鸿福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新增5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技改扩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德宏州gsm网及td网新建移动通信基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文本
- 某公司盐场镇大田堡铁矿年采6万吨原矿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