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9.51 KB
- 6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OO五年一月
前言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了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目的任务、工作性质、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测试技术、采样和测试质量监控及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的编制、异常查证、设计和成果报告的编写等技术方法和要求。考虑到我国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黑龙江等边缘省、区尚有部分地区未开展中比例尺(1:200000)区域化探工作;我国的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数字地理底图数据库数据已由过去的1:200000改变为按国际分幅的1:250000;又考虑到国土资源部将1:250000比例尺地质图定位于我国新一轮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地质图件;特别是随着全国区域化探深入开展,方法技术不断提高,在西部及边缘地区一些特殊地理景观区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样品测试监控方法和地球化学编图方法技术有了新的改进,野外采样定点和记录中GPS和信息技术已开始应用。修订规范已势在必行。它的修订将有助于提高区域化探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本规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年1月颁发、6月1日实施的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DZ/T0167-1995)行业标准基础上,并结合近几年区域化探在特殊景观区野外工作方法、样品测试、编图等新成果编制而成。本规范在《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基础上,主要增加和修订以下几方面内容:1、增补了高寒湖沼丘陵区、森林沼泽区、干旱荒漠区与高寒山区及与内地沿海中低山丘陵区过渡区的野外工作方法;将高寒山区划分为两个亚景观区,并补充了高寒山区干旱亚区的野外工作方法。2、修订补充了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的方法,并提出新的分析质量监控方案;3、修订了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录入方式及采样定点方法,提出了野外现场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和GPS定位技术要求;4、补充修订了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方法和要求,对异常查证方法技术和要求也做了补充、修订。5、对地理景观分区图做了部分修订,将热带雨林区划归内地及沿海低山丘陵区;本《规范》自颁发之日起,作为我国1:25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的技术要求。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任天祥、牟绪赞、张华、叶家瑜、向运川。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引用标准13总则14设计书的编写25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36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7样品库148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149野外工作质量检查1610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1611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2112异常查证2413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25附录A地球化学记录卡(补充件)27附录B各种编码代号(补充件)33附录C野外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38附录D地球化学采样掌上电脑现场记录要求39附录E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扉页格式(补充件)47附录F区域化探样品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参考件)49附录G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格式(补充件)5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5000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内地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和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1.2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基础地质调查中进行的中小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基本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亦可供比例尺1:200000和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2引用标准GB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DZ/T0075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GB/T14496地球化学勘查术语GB/T14839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3总则3.1区域化探是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之一。工作范围应覆盖我国全部可工作的国土面积。其调查成果,主要为区域矿产勘查中成矿远景区和中大型找矿靶区的圈定、资源潜力预测、地质填图与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与土地质量评价以及社会其它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提供数十种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的地球化学资料。此项工作按国际分幅部署测区。基本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交通很不发达、工作条件困难的边远地区也可采用1:500000工作比例尺。它们的基本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1点/1~4km2和1点/16km2。成果图件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对地球化学资料的需求,可制作任意比例尺和不同图示表达形式的图件(册)提供应用。3.2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见图1):a.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b.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所谓具有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吉林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高寒山区,西藏北部、青海西南部的高寒湖沼丘陵,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以及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与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3.3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在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4设计书的编写4.1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4.2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前,应做好如下工作:a.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特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探资料;b.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c.根据前人在本测区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分布在不同子景观区的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d.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探工作的实施方案。4.3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4.4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a.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b.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编图方法等;d.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使用的现场分析手段和设备、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f.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4.5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编写设计书。设计书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写。4.6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5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5.1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5.2工作比例尺为1:250000或1:200000的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km2。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沉积物异常持续长度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5.3采样布局原则为:a.采样点要分布均匀、合理。要使1:50000地形图上按1km2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采样密度平均为1~2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超过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b.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1km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己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c.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1/3km2,不大于3km2;d.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0000地形图上将长度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5.4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5.5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200g。5.6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5.7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5.8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使用GPS定点,定点误差不大于50m(GPS定点方法及要求见附录C)。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5.9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填写说明见附录A。5.10记录卡填写的内容在现场用2H或3H
铅笔填写或在现场用掌上电脑录入。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录入的要求见附录D。5.11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使用铅笔填写时,字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5.12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另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5.13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用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一个取样小格(1km2)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按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5.14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000地形图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50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一个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号记录在1:50000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3。5.15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大约每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取1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表1111213141212223242监控样313233343414243444515监控样25重复采样格子35456162636467监控样1727374781828监控样3848919重复样号29394910203040505.16按编号表在1:50000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组成样品编号图(图4)。注意每批留出的上述5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1234568910111213
14161718202122232425192627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3444546474849502519重复采样格子第二次采样号位置监控样位置图4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重复样:2519监控样:7152842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采的重复样。上述重复样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5.17重复采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50000图幅上采样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重复采样数量应为总采样量的2~3%。5.18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5.19采集的样品要防止玷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5.20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5.21野外样品加工5.21.1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5.21.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土物质胶结在一起。为使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干燥中的样品可用木槌适当敲打。5.21.3样品干燥后,用60目不锈钢筛过筛。将小于60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大于200克。5.21.4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0000图幅号。5.21.5样品加工流程(见图5)5.21.6为减少分析工作量同时又保证样品有足够的代表性,将每一个大格(4km2)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重量组合,每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人员制备。5.21.7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6)(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5.22与半干旱草原荒漠毗邻的内地半干旱山区、丘陵区,如河北省北部、辽西、晋北等地,由于往往受风成物质干扰,在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应注意消除干扰。一般截取-10目~+40目或-10目~+60目粒级可有效消除风成物质干扰。
6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1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1.1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的高山和极高山区。按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可分为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和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两个亚景观区。6.1.2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两个亚景观区在具体方法技术上有所差异。6.1.3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祁连山东段、阿尔泰山西段。6.1.3.1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4km2。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16km2,但可在1个点/8~25km2范围内选择。
6.1.3.2布点原则6.1.3.2.1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a.1个点/4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应进入水系加布采样点。b.1个点/1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3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5km的一级水系应加布采样点;c.1个点/25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及长度超过4km的一级水系沟口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三级水系中下游布控制点。高山峡谷区羽状水系发育,在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可增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可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6.1.3.2.2要考虑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和采样布局的合理性。6.1.3.2.3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60%以上。6.1.3.2.4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6.1.3.2.5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6.1.3.3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a.1个点/4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50000或1: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2km的水系;b.1个点/16~25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4km的水系。6.1.3.4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a.1个点/4km2,可选用4km2或16km2网格;b.1个点/16km2,可选用16km2或64km2,网格;c.1个点/25km2,可选用25km2或100km2网格。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字码并用英文字母脚注。如3号格中1号样品,记为3A;2号样品记为3B。6.1.3.5编排格子号、在地形图上制作编号表和重复取样的要求同内地沿海区规定。6.1.3.6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粉砂、细砂、淤泥等物质,但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和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30~50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保证样品过筛后重量大于300g。6.1.3.7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高寒山区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过渡带”,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可横切河道多点采样,并注意排除风成物质干扰。
6.1.3.8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内地及沿海中低山区”有关规定。6.1.3.9野外采用GPS定点,要求见附录C。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图上,定点误差不大于50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着墨编号,同时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转绘到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转点要求同内地沿海规定。6.1.3.10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选用-60目粒级;取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2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50000或l:100000图幅号。6.1.3.11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0000或1:250000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5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和相应监控样(插入方法同内地沿海区)。6.1.4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西藏西北部、祁连山西段、阿尔泰山东段。6.1.4.1该区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由于区内干旱少雨,流水搬运作用相对较弱,水系沉积物迁移距离偏短,采样密度一般为1个点/4km2。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可适当放稀。6.1.4.2该区风积物分布普遍,为消除或减少风积物干扰,采样粒级一般应选择-10目~+80目。一些地区风积物颗粒偏粗,干扰较重,采样粒级可选择-10目~+40目。6.1.4.3该区水系发育但众多水系少见地表径流,多为干沟和干河谷。雨季偶有阵发性洪流。水系沉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现代洪流通道上(或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堆积部位,选择在粗细混杂和砾石成分复杂地段采样。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30-50m范围内或横切河床多点采集组合样。采样重量,要保证过-10目~+40目或+80目筛后的重量不少于300g。6.1.4.4在少数植被比较发育的沟谷,采样时应选择在流水线明显的部位采样,或在沟底挖至出现明显冲洪积层位,采集粗细粒混合的冲洪积物样品。避免采集含有机质较多的褐土和淤泥。在采样点30~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6.1.4.5羽状水系分布区,在采样单元内可选择多条并列水系采样并组合成一个样品,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其它采样水系可用箭头指向样点位置。6.1.4.6野外定点、记录、样品加工处理、送样、成图比例尺等同湿润半湿润高寒山区。6.2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2.1高寒湖沼丘陵景观区系指海拔3500m以上、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形起伏较小、并分布有较多沼泽或湖泊的自然地理景观区。该景观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可可西里地区和藏北的羌塘高原。区内由东向西气候由半干旱至干旱,风积物分布普遍。江河源区水系发育,水系中、上游发育有沼泽湿地,低洼处分布有淡水湖泊;青藏公路以西、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地势较平缓,水系较发育,但流水搬运作用较弱,为内陆水系,水系下游多为咸水湖泊,岸边有盐沼分布。6.2.2高寒湖沼丘陵景观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6.2.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基本密度为1点/4km2。在通行条件较好区段可适当加密;在通行条件较困难或雪线附近可适当放稀。6.2.4布点原则
a.采样密度1点/4km2,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三级水系内,长度为1-2km的一级水系口,长度>2km一级水系内应增加采样点。羽状水系分布区,除多条羽状水系采集组合样外,应在主水系布置控制点。b.采样密度小于1点/4km2的地区,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三级水系及大于2km的一级水系口上,四级水系可布控制点。c.采样点布置要合理,即在采样单元内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同时应注意采样点要分布均匀。6.2.5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域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6.2.6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6.2.7样品采集应选择在现代流水线上冲洪积物成分复杂且粗细粒混杂堆积部位。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由于区内风积物分布比较普遍,采样时注意避开风积物。采样粒级为-10目~+40目或-10目~+60目。采样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6.2.8若采样区内水系多见紊流,样品采集应横切河道或在多条紊流线上多点采集组合样。6.2.9若一、二级水系上游多见植被或风积物覆盖,采样时注意选择明显流水线或下挖至有冲积物的部位及层位采集样品。6.3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3.1干旱荒漠和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干旱荒漠指年降雨量<150mm、年蒸发量>2500mm,气候极其干旱、植被极端稀疏,发育荒漠植被和干旱荒漠土类的地区。半干旱草原荒漠区是指年降雨量150~350mm,年蒸发量1500~2500mm,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植被和栗钙土类发育的地区。6.3.2目前可在下列地区开展区域化探工作:a.荒漠、半荒漠山区(或丘陵);b.地形起伏不大,干沟不发育的石质戈壁(岩漠)或有较多基岩崩解物分布的碎石质戈壁区;c.半干旱草原荒漠区中覆盖较薄(一般小于2~5m)的准平原或盆岭区。6.3.3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a.水系(或干沟)发育的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b.石质戈壁、戈壁残山和碎石戈壁区: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c.薄层覆盖的丘陵准平原(草原)区,以土壤测量为主;6.3.4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在低山丘陵和羽状水系发育区,为1个点/km2,在地形切割剧烈山区可以将采样密度放稀至1个点/2~4km2。其布点原则可参考“内地及沿海地区”的有关规定。6.3.5干旱荒漠区很少见地表径流,几乎全为干沟和干河谷,洪水期偶有暂时性水流。不少地区沟谷宽阔,有多道流水线或辫状流水线。因此,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在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洪流通道上(干沟底部)采集;注意避开风成沙,采粗粒级物质。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及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6.3.6风成沙干扰是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异常含量稀释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风成沙干扰水平的差异使元素含量分布出现假趋势和失真分布。为消除或基本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可截取不含或少含风成沙的-4目~+20
目的中粗粒级水系沉积物。截取所需粒级可在采样现场直接进行。截取后的样品重量不应少于300g,其风成沙含量应小于样品重量的10%。6.3.7半干旱草原荒漠区地表径流开始增多,但大多数沟谷仍为干沟,水系沉积物主要为洪水季节带来的洪积物和冲洪积物。风成沙干扰比干旱荒漠区减弱,且粒级变细。不少地区出现草皮沟或水系沉积物中具双层和双层韵律结构。即上部为腐植化冲风积细砂土层,下部为冲洪积砂砾层。水系沉积物样品应取自有利于冲洪积物堆积的部位。为避开风成沙和腐植质干扰,可截取-4目~+40目或-10目~+40目粒级的水系沉积物。截取后的样品重量不小于300g。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应在采样点附近30~5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当河床宽阔、出现多道流水线时,应横切河床多点采样,组合成一个样品。6.3.8水系沉积物野外采样定点、样品编号、记录、样品组合加工可参考“内地及沿海地区”的有关规定。但粗粒级和中粗粒级样品应先行中碎后再进行细碎。6.3.9在碎石质戈壁和石质戈壁地区进行的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采样密度可为2个点/1km2或1个点/1—2km2。可按正方形网格布点。编号方式同内地沿海区。6.3.10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剥去含风成物质的表层,取以岩石碎屑为主的残积土层,筛取+20目至10mm粒级的碎屑样品。为使样品具有代表性,应在采样点距三分之一范围内多点(3-5处)取样组合成重量300g的样品。取样点在野外应留有标志。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测量记录卡。6.3.11土壤测量。采样密度一般为1~2个点/km2。以方形网格布点。6.3.12采集土壤样品的部位和粒级:a.疏松层上部含有风成物质或为腐殖土风积层时,应穿过风成物质层在残积层取样。为消除风成物质干扰,应截取-4目~+40目之间的粒级;b.在钙积层和盐渍层发育区,应穿透钙积层和盐渍层在残积层取样。取样粒级,可截取-4目~+20目粒级。若已证实所采物质不含风成沙,可用-4目粗细混合粒级。6.3.13为增强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应在采样点周围100~200m范围内多点(3-5处)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采样小格的中部。采样重量以保证截取的粒级样品重量不少于300g。野外记录统一使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卡。6.3.14土壤测量野外均采用GPS为主、结合地形图进行定点。定点要求、样品编号方法、重复取样、样品组合与加工、送样等均同内地沿海区。但样品细碎前,应先进行粗碎和中碎。6.3.15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要使90~95%的采样格子(大格)都有采样点分布。6.3.161:250000图幅内用不同介质取样时,宜分别标出其取样范围,以不同的方式编制地球化学图。由于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区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均采集粗粒或中粗粒以岩屑为主的岩石风化物,三者差异不大,在标出各自的取样范围后,也可以统一成图。6.4岩溶(喀斯特)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6.4.1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东部等地的以溶蚀作用为主的热带(部分亚热带)岩溶类型区。6.4.2根据采样环境和工作条件可将岩溶区划分为四类:a.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b.峰丛、峰林谷地;
c.峰丛、峰林洼地;:d.岩溶平原(包括大面积的盆地)。6.4.3采样方法和采样密度6.4.3.1岩溶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一般有一、二级水系发育和临时性水流。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方法与“内地及沿海”地区相同。当无水系时,可在洼地底部采集土壤样品代替。土壤样品在采样点附近三分之一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组成一个样品。6.4.3.2峰丛、峰林谷地,往往以开放式水系和半封闭式串珠状洼地并存为特征。采样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水系沉积物测量点主要布在谷底,采集活性沉积物或洪积土壤样品,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土壤样品在洼地近底部采集坡洪积物。该类地区洼地多大于0.3km2,在一平方公里采样格内择其大者采样,在采样点附近100~200m范围内多点采集合成一个样品,采样密度一般1~2个点/km2。6.4.3.3峰丛、峰林洼地,洼地多为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且洼地面积较小,多在0.3km2以下。采样方式以土壤测量为主,水系沉积物测量为辅。采样密度以1~2个点/km2。土壤测量点主要布置在洼地底部最低处,采集坡洪积土壤样品。当洼地<0.3km2时,可在2~3个小洼地采样合成一个样品。半封闭式洼地有流水线时,可采水系沉积物样品。6.4.3.4岩溶平原或盆地,可采用土壤测量和塘积物测量:a.土壤测量:平均采样密度2个点/km2。在平地中相对低洼的部位布点。注意避开外来堆积物的干扰,取残坡积物。为增强样品代表性,在取样点周围三分之一点距范围内2~3处采集并合成一个样品;b.塘积物测量:平均采样密度;1个点/km2。采样点布在受水面积较大的天然水塘(与河流无联系)。在水塘边侧距岸边l~3m的浅水处或出水口附近采集。采样时在15~30m范围内选取三个取样点,穿过表面污泥层(一般10~30cm)取大致等量的塘积物,合成一个样品。6.4.4岩溶区土壤、塘积物、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成分是粘土,采样粒度对区域化探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取20目以下或60目以下均可。样品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200g。6.4.5同一矿床形成的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塘积物异常,其元素组合、强度和规模均无显著差别。在岩溶区进行区域化探时三种方法混合使用,一起直接成图。但与非岩溶区相比,岩溶区疏松沉积物和覆盖物中大多数成矿和指示元素强烈次生富集,在同一幅成图时必须进行区别。6.4.6岩溶区样品编号、野外定点、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组合、送样等均与内地沿海区要求相同。6.4.7野外记录统一使用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土壤测量记录卡。土壤测量采样位置(49列)的代码可规定为:沟底、谷地为1;山坡为2;山脊为3;洼地中心为4;平坡或缓坡台地为5。6.4.8塘积物测量使用塘积物测量卡。塘积物测量卡可在水系沉积物测量卡的基础上改制。主标识符定为6;41列记录取样地点在水塘中的相对位置:岸边浅水处为1,水塘中部为2,出水口处为3,入水口处为4。6.4.9在1:250000图幅中,成片岩溶区面积大于400~500km2时,应将岩溶区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子区,使用岩溶区工作方法,并分别统计各类地球化学参数和圈定异常。6.5森林沼泽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5.1森林沼泽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大兴安岭中北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区内被森林覆盖,植被十分茂密。在山脊附近,地势较平缓,河谷及排水不畅区段出现沼泽。区内水系发育,二级水系上游及大多数一级水系不明显且冲积砂砾少见,多被沼泽所替代,沟内多为泥炭、有机淤泥和多年宿根性草本植被。6.5.2森林沼泽景观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6.5.3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基本密度通常为1点/4km2。视通行难易程度和水系发育程度可适当加密或放稀。6.5.4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三级水系上游区段和长度1~2km的一级水系口附近。长度超过2km的一级水系内应增加布点。三、四级水系应适当布设控制点,避免失控面积过大。羽状水系和放射状水系可将数条水系子样等重量进行组合,样点标在中间水系,子样点用箭头指向中间样点。6.5.5布点时应注意样点的合理性,应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同时应考虑采样点的均匀性,应不出现连续3个空白采样单元(4km2)区域。采样点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的70%以上。6.5.6最上游采样点控制汇水面积一般不小于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两倍。6.5.7采样粒级为-10目~+60目的砂砾质水系沉积物,采样重量应保证过筛后不少于300g。6.5.8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有利于砂砾质沉积和各种粒级混杂堆积的现代河道活动流水线上,河床底部。避免在早期河漫滩及岸边泥炭堆积和有机质淤积部位采样。为增加样品代表性,应在100m范围内多点采集组合样。为减少或避免有机淤泥混入,防止胶结假粒级,样品尽量在野外就地或选择不受人类活动玷污的异地水过水筛。6.5.9野外定点、样品编号、重复取样、样品加工等同内地沿海区要求。7样品库7.1必须建造样品库以长期保存样品。样品库要求干燥、通风良好。样品应保存在聚乙烯小瓶或玻璃瓶中。样品按顺序置放在特制的长方形盒中或抽屉中,盒上或抽屉上标有样品图幅号及样品起讫号。不同类型样品(单个样或组合样、水系沉积物、土壤或岩石样品等)要分别存放。盒或抽屉可置放于样品架上。库内要配备活动梯子和轻便小车,以备样品提取与存放。样品库要建立样品资料档案和库房管理制度。要有专人管理,并经常清扫,库房内要挂放样品存放位置图。7.2单点样品送交样品库要按1个或n个1:50000或1:100000图幅为一批运送,随样品送交采样点位及号码图。样品库人员按点位检查验收样品,并在送样单上(一式二份)签字。7.3对已入库样品,经主管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提取。从样品库提取样品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并严防沾污。8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8.1岩石样品采集的目的,主要是为系统地了解不同地质单元中元素的含量(或近似丰度),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的区域化探异常解释与评价提供资料。同时,也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地球化学资料。8.2岩石样品采样的布置原则
a.布置岩石采样要在全区或多个图幅范围内统筹规划,不要求在每一个1:250000图幅中都进行岩石采样。b.岩石采样工作可按不同地质单元来布置。对不同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进行系统采样。8.3岩石采样的方法与要求a.地层以系为采样统计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应有30件以上的样品,岩浆岩以期或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至少有10件以上的样品,变质岩区以变质建造或分布面积大的主要岩类为采样单元,每个主要岩类样品数一般不少于10件;b.沉积岩(含火山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地质时代研究程度高、代表性好、岩性出露齐全的区域地质调查标准剖面进行,在标准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布置部分辅助剖面或点采少量样品;岩浆岩样品的采集主要选取各岩类(不同时代)面积较大的和有代表性的岩体取样,采样剖面应穿过岩体的不同岩性单元;变质岩样品的采集,应依变质岩的不同类型区别对待,正变质岩的采样可参照岩浆岩类的取样方法,采样要着重考虑变质建造、岩类及其面形分布特征。负变质岩的采样,可参照沉积岩的采样方法进行;c.采集岩石样品时,每个样品在采样点周围10~20m范围内多处采集(3处以上)同一岩性的新鲜岩石碎块(直径应小于30mm)组合成一个样品;重量300g以上。按岩石测量记录卡的格式(见附录A)记录有关内容,并应附有采样点的地形地质示意图。岩石采样点位置应标在1:50000地形图上;d.对部分地区已按图幅在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同时采集的岩石样品也可以利用,但应注意检查采样的布局和样品质量,并根据本区的地层构造单元分布特征,适当补采一些标准剖面,以保持全区岩石采样布局的完整性;e.采集岩石样品时,要避免在接触带、蚀变带和有矿化迹象的部位取样。在野外定名有困难的岩石样品,应单独取薄片鉴定样;f.岩石采样工作要保证质量。岩石采样应由熟悉本省地质情况的人员主持。8.4岩石样品加工一般不在野外进行,需将样品晒干装箱,送实验室加工处理,加工方案(见图8)。岩石样品在加工前应由专题负责人负责对采样的质量和岩石样品的定名进行复查。凡不符合设计书要求的样品应予以剔除。岩石样品在运送和加工过程中应防止污染,加工前应根据岩石类别不同进行分类,各类不同岩石应分别进行加工,严禁将岩石样品与矿石或矿化岩石样品混同加工,不同类型样品加工完毕后应仔细清扫,必要时应用石英碎屑进行磨洗。用于岩石样品粗碎加工的颚式破碎机,应选用安装有非金属材料作颚板内衬的破碎机(如:高铝瓷或刚玉瓷等)以防止粗碎时样品污染。8.5岩石样品中多元素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应能满足报出85%以上岩石分析数据的要求。分析方法达不到要求时,可暂不进行分析。岩石样品测试项目参照1:250000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的要求进行。8.6岩石样品分析的质量监控办法和质量监控限的要求,可参照本规范水系沉积物样品测试质量监控办法和要求执行,用于质量监控的一级标准物质应改为岩石标准物质。岩石样品的测试中,对个别高点以及与岩性明显不符合的结果或可疑点应进行复核。对于含量低于常规分析检出限的结果,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更灵敏的方法进行补充测试。8.7区域化探中岩石采样分析数据的整理:
a.岩石样品中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应统计全区内主要地层、构造单元、岩浆岩等地球化学参数,如平均值()、标准离差(S)、变异系数(CV)等;b.计算统计各主要地层、岩类、构造单元的元素近似丰度或丰度。8.8岩石样品各元素的分析数据及各项计算、统计的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要存入区域化探数据库,以便随时进行研究与使用。9野外工作质量检查9.1为确保区域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野外采样工作质量检查制度。9.1.1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互检。小组长应对当天所采样品、记录卡、GPS航迹图、点位图进行100%自检互检,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如一个地区或一个1:50000图幅采样工作结束)时,作阶段性检查。全面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点位图是否合乎质量要求。9.1.2大组(或区)检查。大组(或工区)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工作质量检查。当一站工作结束时,必须进行阶段检查。a.方法技术检查。大组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应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观察野外采样工作全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及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检查样品加工全过程,了解样品有无玷污和编号有无混乱等;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和野外检查两项。室内抽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GPS航迹图、记录卡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等;上述a、b两项检查结果,要用文字和表格的形式记载下来,供资料验收时参考。9.1.3项目组要定期抽查大组(或工区)的野外工作质量,其中包括对大组检查的内容作适量(10%)的抽查。检查的内容同前。9.1.4野外工作结束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派质检组对野外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对小组、大组、项目组的质检工作以及全部原始资料进行评价和验收,并写出验收文据,提供项目委托单位检查、验收。10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10.1单样或组合样交实验室后,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验收。供分析用的单样或组合样品事先要大致混匀并在低于50℃下烘干,然后在高铝瓷或玛瑙的球磨机或盘式粉碎机上研磨。全部样品粉碎至-200目。每个样品加工后必须彻底清扫干净。以免玷污。10.2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一般要求分析39种元素和氧化物,即:Ag、As、Au、B、Ba、Be、Bi、Cd、Co、Cr、Cu、F、Hg、La、Li、Mn、Mo、Nb、Ni、P、Pb、Sb、Sn、Sr、Th、Ti、U、V、W、Y、Zn、Zr及SiO2、Al2O3、K2O、Na2O、CaO、MgO、Fe2O3。必要时可增加Br、C、Ce、Cl、Cs、Ga、Ge、Hf、I、In、N、Pd、Pt、Sc、Se、S、Ta、Tl、Rb等19种元素。
10.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多元素分析方法,实验室可根据自己的技术条件及仪器设备条件,从附录F四种配套方案中任选一套作为该测区分析方法。10.4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生产效率和尽可能采用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方法,以适应大量样品分析的需要。所选用的分析方法检出限(DL)应达到表2要求。10.5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用分析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系列(水系沉积物)的方法进行检验,被选用的分析方法应对12个GBW系列标准物质中的每一个标准物质进行12次分析,并分别计算每个标准物质12次测定的平均值和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或平均值和推荐值之间的相对误差(RE),相对标准离差(RSD),其结果应符合表3的要求。表2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元素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元素检出限(μg/g)元素检出限(μg/g)元素检出限(μg/g)Ag0.02Pb2Br1As1Sb0.1C*0.05Au△0.3Sn1Ce1B5Sr5Cl20Ba50Th4Cs0.2Be0.5Ti100Ga2Bi0.1U0.5Ge0.1Cd0.05V20Hf0.2Co1W0.5I0.5Cr15Y5In0.01Cu1Zn10N*0.02F100Zr10Pd△0.1Hg0.0005SiO2*0.1Pt△0.2La30Al2O3*0.05Rb10Li5Tfe2O3*0.05S50Mn30K2O*0.05Sc1Mo0.4Na2O*0.05Se0.01Nb5CaO*0.05Ta0.1Ni2MgO*0.05Tl0.1P100注:*单位为%,△单位为ng/g。表3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多元素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监表示控方法含量限范围准确度精密度RE%(GBW)=RSD%(GBW)=检出限三倍以内≤0.10≤2317
检出限三倍以上≤0.05≤12101-5%≤0.04≤108>5%≤0.02≤43注:Ci为GBW标准物质的第i次测量值;为GBW标准物质n次测量值的平均值;Cs为GBW标准物质的推荐值;n为GBW标准物质的测量次数。10.6被选用的分析方法经过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检验合格后,并能满足测区内所有元素的报出率(P)在85%以上,方可用于样品测试。10.7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采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10.7.1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a.准确度的控制:每一个1:250000图幅应分析GBW系列(水系沉积物GSD-1~GSD-12)标准物质九次,每四个1:50000图幅样品中均匀密码插入,与样品一起同时分析,每个样品,每个元素计算九次测定平均值与推荐值的对数偏差(△lg),其结果应符合表4要求。并参照监控样的方法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表4日常分析测定标准物质质量控制限允统许计控参制数含量限范围备注检出限三倍以内≤0.15为标准物质的次测量平均值为标准物质的推荐值。检出限三倍以上≤0.101-5%≤0.07>5%≤0.05b.精密度的控制:根据每个1:250000图幅的地质与矿产特点,从各省研制的监控样或一级标准物质或其它样品中,选取2-4个不同含量的样品,以密码形式插入每批样品中进行分析。每批分析完毕,计算插入密码样的对数偏差,平均对数差和对数差的标准离差,用以衡量本批样品分析的精密度,计算结果应符合表5的要求,并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
表5日常分析测定质量控制限允统许计控参制数含量限范围检出限三倍以内≤0.15≤0.20检出限三倍以上≤0.10≤0.171-5%≤0.07≤0.12>5%≤0.05≤0.08注:CRS为密码样的可用值;CRi为密码样的测量值。c.重复性检验:全图幅按样品总数的2-3%随机抽取重复性检验样品,特别对可疑的异常点要注意抽取,编成密码,交由不同的分析人员分析,分析完毕,计算两份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按RE%≤25%为相对误差的允许限,并按单元素统计全图幅合格率(QRA),合格率要求不低于90%。d.金元素分析,每一分析批密码插入两件标准物质与样品同时分析,每件标准物质单独计算测量值与推荐值的相对误差RE,并按下列表6中所列相对误差允许限统计合格率,要求合格率为90%。e.随机抽取金元素分析样品总数10%的样品,进行重复性检验,抽取的10%样品应包括全部高含量和部分中、低含量,并按c.规定相对误差允许限统计合格率,要求达到85%。表6痕量金元素分析标准物质及重复性检验允许相对误差单位:ng/g含量范围相对误差RE%=0.3-1≤501-30≤33.3>30≤25f.上述内部质量控制方法,不作为强制性的要求,各实验室可根据本室的特点和需要,适量增、减,力求以少的工作量获取较好的控制效果。10.7.2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10.7.2.1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的目的
a.力求使试样测试数据相互之间的空间分布逼近自然界的真实情况;b.研究实验室分析控制样数据所绘制的虚拟地球化学图与控制样试用值所制作的虚拟地球化学图之间的相似性;判断实验室整体试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研究实验室分析控制样数据的各项特征参数与控制样试用值数据各项特征参数的相关系数,判断批次间、图幅间是否存在系统偏倚。10.7.2.2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方法通过送样单位或送样单位委托的质量检查人员在分析样品中插入由不同国家标准物质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的控制样品来进行控制的方法。a.控制样的制备:运用现有的水系沉积物、土壤一级标准物质,按不同比例配制不同浓度、不同基体组成的控制样(即配制的标准物质)150件。b.配制控制样的制备工作,应由专门负责区化样品分析质量监控站负责制备。制备方法按标准物质制备的要求、流程进行。c.配制控制样各元素含量试用值的确定。原则上按原标准物质各元素含量标准值及参加配制控制样的比例,经计算后成为控制样(配制标准物质)的各元素试用值。d.为了防止和杜绝在配制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差错,需对配制的控制样进行均匀性和试用值检验,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对其主成分进行至少5次分析,用其它灵敏的分析方法(如ICP、NAA等),对痕量元素进行至少5次分析,分别取5次分析的平均值与试用值进行比对,并计算平均值与试用值之间的对数偏差(绝对值)△lgC≤0.05,即可认为试用值的结果是准确的。否则该配制的控制样应予以舍弃。e.控制样的插入:将配制的150件控制样密码编入每批(约50个号码,每批插入4件)预先由采样单位留好的空号内与样品同时分析。f.150件控制样随机化密码的插入工作,由送样单位派员或由送样单位委托的质量检查人员在实验室样品加工完毕后进行。g.控制样必须与样品同时分析,每份控制样只允许进行单份测定。10.7.2.3控制样特征参数a.准确度参数及允许限按单个控制样单个元素,统计配制的控制样测量值与配制的控制样试用值间对数偏差(△lgC),按三倍检出限以上对数偏差△lgC≤0.1;三倍检出限以下对数偏差△lgC≤0.12作为允许限,计算单元素的合格率;也可根据需要统计计算一个分析批、一个1:50000图幅或一个1:100000图幅的平均对数偏差()(在计算平均数时,各个单样的对数偏差一律取绝对值参加计算)。三倍检出限以上平均对数偏差按≤0.1,三倍检出限以内按≤0.12为允许限。要求合格率为85%。b.精密度参数及允许限根据需要可按分析批、1:50000图幅、1:100000图幅或整个图幅统计单元素的控制样的对数标准离差(),一般λ控制在10%以内。要求合格率为90%。c.控制样的测量值与试用值其它参数及允许限
统计单元素的测量值与试用值的相关系数γ、、Xmin、Xmax、中位值、S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并进行测量值与试用值的双样本方差分析(即F检验)。要求相关系数γ≥0.85,F检验的所有元素的F15~25%低背景区25~75%背景区>75~85%高背景区>85%弱异常区>95%异常区>98.5%强异常b.数据集呈对数正态分布,可使用0.1log(μg/g和ng/g)含量间隔勾绘等值线成图(参考表7)。部分宏量元素及数据变化范围较小的元素可采用0.05log(μg/g和10-2)或采用等差含量间隔勾绘等值线。表7等量线值lgμg/g图上标注的μg/g值(经过圆滑)等量线值lgμg/g图上标注的μg/g值(经过圆滑)……1.1120.11.21.2150.21.51.3200.32.01.4250.42.51.5300.531.6400.641.7500.751.8600.861.980
0.982.01001.010……以上分级方法可根据地球化学图反映的地质现象和图面负担情况,适当抽稀或加密,原则上一幅图分级数不得超过18级,图上等量线间距不小于0.7mm。11.3地球化学图的格式(参见DZ/T0075—93地球化学勘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11.4图名上的元素用汉字表示。11.5在图廓外作对数直方图,其组距及组端值规定组距为0.1logμg/g或0.1logng/g。个别宏量元素及少数变化范围较小的元素可采用0.05logμg/g。组端值规定小数点后第2位数字为7(见表8),这样可使所有整数的值落在组内而不落在组端上。表8组端值lgμg/g包含的读数μg/g组端值lgμg/g包含的读数μg/g……1.57~1.6738~460.67~0.7751.67~1.7747~580.77~0.876~71.77~1.8759~740.87~0.978~91.87~1.9775~930.97~1.0710~111.97~2.0794~1171.07~1.1712~142.07~2.17118~1481.17~1.2715~182.17~2.27149~1861.27~1.3719~232.27~2.37187~2341.37~1.4724~293.27~2.47235~2951.47~1.5730~37……11.6直方图包括全图幅数据的直方图及图幅内重要子区的和不同时代地层及岩浆岩区内水系沉积物数据的直方图。地质单元只划分到系或分布面积较广的岩浆岩。统计时应以该网格内所有采样点控制的汇水面积上最重要的地质单元为统计对象,每个地质单元参与统计的样品数应多于30个。统计时保留所有的高值点。每个直方图上要标注地质符号、样本数、算术平均值、标准离差S和变异系数CV。11.7为便于追索地球化学图上等量线延伸情况及了解地质意义,有必要分几个色区,色区的划分原则及着色作如下规定:采用制作地球化学图的数据,剔除特高值后,求出算术平均值及标准离差S,采用如图9所示的间隔划分色区。若使用累积频率法成图,色区划分可用:<1.5%为深兰、1.5%~<15%为兰、15%~<25%为浅兰、25%~≤75%为浅黄灰、>75%~85%为橙黄、>85%~<95%为淡红、95%~98.5%为深红、>98.5%为深红褐。为了更好表述图面地球化学特征,应在上述色区划分基础上适当增加过渡色区。一般色区数不多于
16个。11.8若一个图幅内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差异甚大而有较大面积采用其他化探方法时,应在图廓外左下角附索引图。11.9为便于结合地质情况研究地球化学资料,应另附一张同比例尺地质矿产图。11.10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图及多元素异常图可根据工作需要制作。单元素异常,可在单元素地球化学图上选择与该元素异常下限值相同或相近的等量线,用加粗等量线来表示。11.11地球化学图及异常图的制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75—93)执行。11.12编图及资料整理中全部原始数据的转录、上图及计算,要求100%复核。11.13上述编制的图件和使用的地球化学数据均按规定格式制成光盘存档、提交。12异常查证12.1异常查证是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异常查证之前,应以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主综合多种地学信息对异常进行认真、科学地筛选。提出查证的异常应是有较大找矿前景的异常,特别是有发现资源富集区、矿集区和大型矿床前景的异常,或者有其它特别意义的异常。12.2异常分类按所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和工作程度进行分类。12.2.1甲类异常:为已知矿异常及工作和检查中的见矿异常。可分为三个亚类;甲1类异常:甲1-1为已知大矿异常;甲1-2为推测可找到大型矿的异常;甲2类异常:甲2-1为已知中型矿异常;甲2-2为推测可找到中型规模矿床的异常;甲3类异常:甲3-1为已知小型或矿点异常;甲3-2为推测可找到小型及其以下规模矿的异常。12.2.2乙类异常:推断的矿异常。可分为三个亚类:乙1类异常:未见矿化但推断可能发现大型矿的异常。乙2类异常:未见矿化但推断可能发现中型矿的异常。乙3类异常:未见矿化但推断可能发现小型矿的异常。12.2.3丙类异常:性质和前景不明的异常。12.2.4丁类异常:无找矿意义和前景的异常。12.3异常类别归属的变更:上述异常分类是按动态管理方式划分的,它是根据已有资料、工作程度和认识水平,按异常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随着此后工作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资料积累和认识的深入,对查证结果的再解释,其类别将会有变化。要根据变化情况,不断进行重新分类,及时变更其类属。12.4区域化探工作要求对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甲类和乙类异常进行异常查证,一般要求每个1:25万图幅查证5~7处,并达到三级查证(初步检查)工作程度。异常查证时,边远地区应配备野外现场或驻地分析。12.5化探异常查证工作,按其查证的详细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a.三级查证(初步检查)b.二级查证(详细检查)
c.一级查证(工程验证)异常查证一般应遵循先三级查证,后二级查证,然后再转入一级查证的工作程序。其中二级、一级查证工作一般应在化探普查、详查阶段进行。本调查阶段只进行三级查证。12.6三级查证(初步检查)的任务、要求及考核标准12.6.1查证任务a.复核异常是否存在。b.进一步确定异常位置。c.大致了解异常区地质环境,初步查证引起异常的浅部地质原因,推测异常源可能出现的空间部位。d.对找矿前景作初步评价,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具体意见。12.6.2查证技术要求a.进行同种方法或不同方法大一级比例尺的面积性测量工作(或首先进行单点分析),复核异常存在和进一步圈定异常范围和位置。同时进行踏勘性地质观测。b.在推断或圈出的异常源存在地段,测制不少于三条综合剖面。c.在所确定的异常范围内采集可能引起异常的岩(矿)石样品并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极少量地表工程揭露。d.对面积性、剖面和岩石测定结果进行解释。提出是否详细检查的建议。12.6.3考核标准全面检查是否符合本阶段的查证要求。重点考核:a.初步查明了由浅部地质体引起异常的原因。b.对异常的找矿意义和前景做出了有依据的评价。12.7异常查证工作简报12.7.1工作简报的内容包括:a.工作目的和任务完成情况;b.工作方法;c.主要成果(重点异常的解释推断);d.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具体意见;e.附元素异常图、地质图、实际材料图、推断解释图等。12.7.2工作简报的归档要求a.三级异常查证后,必须按上述内容要求,编写文字简报;b.工作简报及其附图可作为原始资料,随同本图幅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归档。13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13.1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就其文字内容和编写要求,实际是一个1:250000图幅或地区的区域化探成果报告,是区域化探主要成果资料。因此,在一个1:250000
图幅或地区的区域化探采样和样品测试工作结束后,必须认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整理资料,绘制图件和编写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等工作。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写。13.2一般一个1:250000图幅编写一份说明书。如果沿省界有几个不完整的相邻图幅同时施工,或者同时开展几个相邻图幅的区域化探工作,也可以合编一份说明书。13.3编写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时,要广泛收集工作区的地质、矿产、化探、物探、遥感等有关资料,结合工作区内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查证资料,综合研究元素的分布规律,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进行推断解释,对测区的资源潜力作出评价,对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提供地球化学信息。13.4对说明书的要求:章节齐全、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精练、结论有据、建议明确可行,图表清晰。说明书中用的专业术语、名词、计量单位和代号都要遵照已颁布的有关标准执行。在说明书中作者新创用的名词、术语、公式及代号等,应给予注释说明。说明书封面、扉页格式见附录E。13.5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提纲13.5.1序言:简要介绍工区概况及取得主要成果。包括;a.工区自然地理及景观条件;b.地质简况;c.以往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工作简述;d.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13.5.2工作方法:a.野外工作方法,包括采样布局、采样密度、采样物质、采样方法及质量评述等;b.样品加工;c.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d.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e.异常圈定、筛选与查证方法。13.5.3区域地球化学特征a.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的背景分布,元素在全图幅及主要地质单元中含量的各种统计参数特征,如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及其与地层、侵入岩、地质构造、矿产间的关系;b.区域地球化学分区及区域异常分布规律;c.重要矿带、矿集区、矿田、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13.5.4异常的解释推断a.异常的圈定与分类;b.主要异常的解释推断;c.异常查证部署与成果;d.找矿远景及找矿方向探讨;e.某些基础地质问题探讨;f.生态环境问题探讨。13.5.5结论与建议
13.6说明书附图、附件a.单元素地球化学图;b.单元素或多元素综合(组合)异常图;c.地质矿产图(比例尺同地球化学图);d.成矿远景预测图;e.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f.上述图件除汇交资料馆者外,均可制成综合图册。13.7说明书(含文字报告、成果图件、图册、异常登记卡等)分别以纸介质和光盘两种形式存档和汇交。光盘数据资料,要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软件格式进行复制。必须与纸介质各项成果资料内容相同。
附录A地球化学记录卡(补充件)本附录仅提供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等四种采样记录卡的格式及其说明。并规定它们的主标识符分别为2、3、4、5。记录卡上的样品编码,不仅考虑电子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的方便,而且还考虑野外记录是单个样品的环境资料,而室内分析许多是组合样品(为内地沿海扫面所采的样品)这一复杂情况。记录卡的格式见附录A1、A2、A3、A4。每张采样记录卡记录一个样品的资料。记录卡上留有装订孔,一个图幅工作结束后,可装订成册存档。A1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见表A1)表A1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卡地区采样者: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图幅编号年代样品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横坐标纵坐标省院(队)原始样号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位置组分植被玷污水系级别岩石名称pH值岩溶类型高程61626364656667686970备注样品袋号1列为主标识符:水系沉积物样品规定为2。2~11列为图幅编号,其中2~4列是1:1000000图幅号,5列为1:100000或1:50000图幅代码,6~8列是行;9~11列是列。例如:K50DE0010021:100万1:10万1:5万行列12~13列为采样年代。14~20列为样品在该图幅内的编号,其中14~16列为大格编码,17列为小格编码,18列为小格内样品编号,19~20列为样品识别编码。
例如:在第18大格A小格内采的一个样品可填写为018A100。在一个规定采重复样的大格A小格内(如前文之例25号大格)采集的样品可填写为025A110,而在同一点上采集的一个重复样按前文规定,可填写为019A120。但在36~40列(见后)内填写025A1,以识别这个样品是在025A1点上采集的重复样。组合样送交分析时,送样单及样品袋上只有图幅号及大格号,如H-50-103-B图幅1-50号样品,分析人员按号码进行分析时,不需在记录本上记录其它编码。21~31列为样品坐标位置,精确至100m。其中21~25列为纵坐标,可在GPS上读出,如用地形图前三位数也可从地形图上读出,但需除去地形图上的带号,例如:地形图读出22550,应在21~23列内填写550,最后一位数(1/10km)可以从图上量出。26~31列为横坐标,可从GPS上读出,如用地形图前四位数可直接在地形图上读出,最后一位数(1/10km)从图上量出。32~33列为省的编码,参见附录B表B1。34~35列为承担采样工作的队或院的编码,由各省自行规定。36~40列为记录重复采样地点的原编号。41列为采样位置:1河底。2水线附近。3河漫滩上。4水塘入口处。42~44列为沉积物组分:其中42列是砂(>1mm);43列是细砂、粉砂、粘土;44列为有机物。编码填:0无。1少(<30%)。2中(30~70%)。3多(>70%)。例如:013:为无砂,<30%细砂和>70%有机物。属沼泽中的沉积物。121:为<30%砂,30~70%细砂和<30%有机物。属沼泽下游沉积物。45~46列为植被,指采样点所控制受水范围(本点至上游一点,当上游无点时至分水岭)内的主要植物性质及覆盖度。45列为植被性质:0无。1草木。2灌木。3阔叶树。4针叶树。5混交林。6各种混交林。46列为植被覆盖度:0无。1覆盖度<1/3。
2覆盖度在1/3~2/3间。3覆盖度>2/3。47列为玷污可能性。0无。1可能。2肯定。48列为采样水系级别,在1:50000地形图上可以识别,长度大于500m冲沟(不论是否为蓝色线条)为一级水系、两条一级水系汇合后为二级,两条二级水系汇合后为三级。49~52列为岩石名称,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若上游还有点,范围填到上点止。(参见附录B附表B2)在区域工作中一般只记录少数几种较简单的岩性,因而附表2是作为“字典”备查之用。53~55列为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如野外未测,可以不填。56列为岩溶区类型(非岩溶区不填):1峰丛峰林洼地。2峰丛峰林谷地。3岩溶平原。4岩溶盆地。5岩溶山区及丘陵。57~60列为采样点的高程,可从GPS读出。61~63列为该样点的样品袋号。例:015。自64列以后为空格,可由使用者根据本省工作的需要自由补填。以上14~31列,41~63列须在野外现场记录,其余均可在室内参照地形图等补填。A2土壤测量采样记录卡(见表A2)表A2地球化学土壤采样记录卡地区采样者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图幅编号年代样品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横坐标纵坐标省院(队)原始样号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层位深度样色类型玷污岩溶类型位置组分岩石名称高程61626364656667686970备注样品袋号1列为主标识符,土壤样品规定为4。2~40列参照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填写方法。41列为采样层位:1A层。2A~B层。3B层。4C~B层。5C层。42~44列为采样深度,以cm为单位。45列为样品颜色:1黑色。2灰色。3褐色。4灰黄色。5红色。6黄红色。7灰绿色。46列为样品成因类型:1残积物。2坡积物。3残坡积物。4冲积物。5冰积物。6泥炭堆积。7风积物。47列为玷污,同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的47列。48列为岩溶区类型:同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的56列。49列为采样位置:1沟。2山坡。3山脊。4洼地。
5平滩。50~52列为样品组分:50列为岩屑,51列为细砂,52列为粘土。编码为:0无。1少(<30%)。2中(30%~70%)。3多(>70%)。具体参照水第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的42~44列说明。53~56列为岩石名称(参见附录B表B2)。57~60列为采样点高程,可从GPS读出。61~63列为样品袋号。64列以后为空格,可根据需要使用。A3岩石测量采样记录卡(见表A3)表A3地球化学岩石采样记录卡地区采样者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图幅编号年代样品号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横坐标纵坐标省院(队)原始样号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类型颜色出露点数岩石名称产状节理矿化蚀变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岩石矿物成分及百分含量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备注位置高程样品袋号
1列为主标识符,岩石测量样品规定为5。2~40列同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记录卡的记录方法。41列为样品类型:1新鲜岩石。2半风化岩石。3风化岩石。4构造破碎带。5裂隙及其披膜。42列为样品颜色:1白色。2灰色。3灰黄色。4灰绿色。5灰黑色。6褐色。7紫色。8红色。9黑色。43列为基岩出露情况:0出露差。1出露中等。2出露良好。44列指在采样点附近按规定范围内采集样品的点数。45~48列为岩石名称(参见附录B表B2)。49~53列为岩层产状,其中49~51三列记倾向,52~53两列记倾角。54列为采样点附近节理发育情况:0不发育。1发育中等。2发育。55~57列为矿化类型(参见附录B表B3),无矿化时为0。58~60列为蚀变类型(参见附录B表B3),无蚀变时为0。61~80列为岩石矿物成份及百分含量,每一种矿物占五格:矿物符号占三格;百分含量占二格,共可记主要矿物三种及其百分含量。81列为采样位置情况:1水系旁边基岩露头。2水系两旁山坡或山顶附近。
3沿水系附近老窿内。4沿水系两旁山坡上探槽内。82~85列为采样点高程,可从GPS读出。86~89列为样品袋号。90列以后为空格,可根据需要作用。
附录B各种编码代号(补充件)表B1各省、市、自治区的编码11北京12天津13河北14山西15内蒙21辽宁22吉林23黑龙江31上海32江苏33浙江34安徽35福建36江西37山东41河南42湖北43湖南44广东45广西46海南50重庆51四川52贵州53云南54西藏61陕西62甘肃63青海64宁夏65新疆71台湾81香港82澳门
表B2采样介质和岩石记忆名表a.采样介质粗玄岩橄榄玄武岩细碧岩蛇绿岩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安山玢岩英安岩二长岩粗安岩安粗岩花岗岩白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斜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钠质环斑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斑岩长石石英斑岩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英安岩霏细岩黑曜岩松脂岩珍珠岩浮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等色岩粗面岩角斑岩霞石正长岩响岩霞石岩碱性辉长岩沸绿岩霞石辉长岩企猎岩霓霞岩碳酸岩煌斑岩云煌岩斜闪煌岩细晶岩伟晶岩花岗伟晶岩火山碎屑岩集块(溶)岩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熔集块岩熔角砾岩熔凝灰岩熔结集砾岩熔结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沉集块岩沉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页岩水系水湖水泉水井水钻孔水水系沉积物湖沉积物泉沉积物重矿物土壤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冰川物质本地冰积物运移冲积物铁帽岩石SRMWLKWRSPGWWLWRDDHWSMSMLKSMSPGSHVMLSOILALFAPLFASLWAELFAGLCMTILLTPDTGSSNROCKb.岩浆岩c.沉积岩火成岩超基性岩超镁铁岩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中性侵入岩中性喷出岩酸性侵入岩酸性喷出岩碱性岩纯橄榄岩橄榄岩方辉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苦橄岩金伯利岩(角砾云母橄榄岩)斜长岩辉长岩苏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拉斑玄武岩(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IGRKUABCUMFCBCIVBEXVIMIVIEXVACIVAEXVAKRKDUNTPRDTHZBGPRXNHBLDPCRTKMBLANRSGBBRNORTDIBSBSLTTHLTALMBALKB沉积岩砾岩角砾岩砂岩粗砂碎屑岩长石砂屑岩石英砂岩杂砂岩(硬砂岩)粉砂岩泥质岩铁质岩锰质岩硅质岩磷质岩(磷块岩)碳酸盐岩盐岩铝土岩硅藻土碧玉岩蒸发岩泥岩页岩钙质页岩铁质页岩黑色页岩SMRKCGLMBRCCSNDSARNTFPCAQRTZGRCKSLSNPLITFERCMNRCSIRCPPRCCARCSLRCBATCDTMTJPRCEVPRMDSNSHLECACSFECSBCKS
续表B2碳质页岩油页岩粘土岩膨润土瓷土石灰岩鲕状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灰质白云岩煤石膏石盐CBCSBMSLCLAYBENTCNSNLMSNOLMSAGCLDLMTDMLMMARTLMDMCOALGPSMHLIT绿片岩云片母岩白云母片岩十字石片岩滑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石英片岩钙质片岩蓝闪石片岩绿岩片麻岩钙质片麻岩斜长片麻岩眼球状片麻岩黑云母片麻岩透辉石片麻岩闪长片麻岩石榴石片麻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混杂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麻粒岩石英岩含铁石英岩角闪质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榴辉岩大理岩角(页)岩蛇纹岩云英岩矽卡岩碎裂岩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千(枚)糜(棱)岩d.变质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红柱石片岩绿泥石片岩堇青石片岩石榴石片岩MPPKSLTEPLLTSOSTADSCCLSCCDSCGRSC
表B3常用矿物符号磁铁矿赤铁矿镜铁矿菱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硬锰矿软锰矿菱锰矿铬铁矿钛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蓝铜矿自然铜孔雀石方铅矿闪锌矿菱锌矿菱镁矿辉钴矿长石钾长石斜长石正长石粘土矿物MtHmIgSirLimPyPsPytTsCpmIlCpBoCnFhAzNcMalGalSphSmMagCobFgKPlOrCl玻屑灰屑辉铋矿辉钼矿辉锑矿黑钨矿白钨矿铌钽铁矿震砂锡石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尖晶石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石英石膏萤石金刚石电气石石榴石橄榄石辉石直角石角闪石VgbsBgMolStiWfSchNtCiCasRuZrMonApSpiCalDmBaQGyFlDiTouGaOlPrAniHb云母黑云母白云母绢云母岩屑晶屑角砾斑晶金属矿物榍石蛭石方柱石绿柱石符山石十字石堇青石绿帘石绿泥石蓝晶石硅线石石盐石墨滑石蛇纹石叶腊石高岭石阳起石McBiMuMsdefhbMSpJeWlEpVlStLoEpCheCySilHalCTalSrpPrpKaAc
燧石基质ChfB透闪石石棉AmpMl
表B4地质年代编码表代纪世地层代号岩浆岩代号时代编码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更新世Q4A1-3R64r63640635(Q)630晚第三纪上新世中新世N2N1r62-2r62-1第三纪早第三纪渐新世始新世古新世~~喜山运动~~晚白垩世早白垩世E3E2E1r61-3r61-2r61-1中生代白垩纪K2K1r53-2r53-1侏罗纪晚侏罗世中侏罗世早侏罗世~~燕山运动~~晚三叠世中三叠世早三叠世~~印支运动~~晚二叠世早二叠世J3J2J1r52-3r52-2r52-1三叠纪T3T2T1r51-3r51-2r51-1513512510(T)511晚古生代二叠纪P2P1r43-2r43-1432430(P)431石炭纪晚石炭世中石炭世早石炭世C3C2C1r42-3r42-2r42-1423422420(C)421泥盆纪晚泥盆世中泥盆世早泥盆世~~海西运动~~晚志留世中志留世早志留世D3D2D1r41-3r41-2r41-1413412410(D)411早古生代志留纪S3S2S1r33-3r33-2r33-1333332330(S)331奥陶纪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奥陶世O3O2O1r32-3r32-2r32-1323322320(O)321寒武纪晚寒武世中寒武世早寒武世~~加里东运动~~晚震旦纪中震旦纪早震旦世~~蓟县运动~~~~晋宁运动~~Є3Є2Є1r31-3r31-2r31-1313312310(Є)311
~~吕梁运动~~~~五台运动~~~~泰山运动~~元古代震旦纪Z3Z2Z1r23-3r23-2r23-1233232230(Z)231晚元古早元古Pt2Pt1r22r21220215(Pt)210太古代晚太古早太古Ar1Ar1r12r11120100(Ar)110注:两个时代(纪)未分的地质单元的时代编码,可在早的前两个代码后面加5)如石炭~二叠纪,可写为425;寒武~奥陶纪,可写为315,以此类推。两个世未分的地质单元的时代编码,只记早的代码,如J2-3,写为522。前寒武未分的可写为030。附录C野外工作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参考件)C.1区域化探野外采样采用地形图与手持GPS相结合的办法定点。C.2使用的手持GPS应具有>1000个航迹点容量。C.3野外正式工作前,需对GPS初始化、定点误差检测和与测区内已知三角坐标点坐标进行校准,校准误差<15m。GPS在测区内的定点误差小于50m。C.4手持GPS的坐标系统可依据所在测区地形图坐标系选择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C.5野外工作前,需检查手持GPS内置电池电量,当内置电池电量显示不足时应及时更换。注意调整航迹自动生成点间隔时间,一般选择2分钟自动生成一个航迹点。或者选用100~200m的距离生成一个航迹点。当GPS容量不能满足工作日自动生成航迹点存储时,可形成断续航迹,但必须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5个航迹点。C.6依据工作区具体情况选择手持GPS坐标格式,如使用高斯坐标时,在工作前应输入工作区6°带的中央经线。C.7野外工作期间,到达每一采样点,待GPS接收信号稳定后再读数,除自动输入航迹外,应输入该点的坐标并在记录中做相应记录。因地形及植被原因GPS工作受限制期间不得关机,使手持GPS随时保持航迹自动输入状态。C.8每天工作后,由专人将GPS中存储的采样点及航迹信息(坐标、样点编号、日期和格林尼治时间)传入计算机打印。具体操作方法参考GPS使用说明书和Pxc.5软件。C.9打印纸为A4纸,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采样点位、编号和航迹图,下部分为采样点编号、坐标、日期、时间。C.10航迹数据和航迹图件由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得私自调用、修改航迹数据。下载的航迹原始数据以1/10万图幅为单元刻录光盘保存归档。C.11依据地形图和航迹图进行质量管理。应使二者基本吻合,输入的每个采样点和航迹图迭加,形成航迹监控图。在图上每一采样点均应分布在航迹线上。
附录D地球化学采样掌上电脑现场记录要求(参考件)本附录是针对应用GPS定位系统(参见附录C)和掌上电脑进行现场采样记录,提供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等野外记录格式、要求及相关说明。D1工作流程掌上电脑的现场记录是根据不同采样方法和目的,通过安装在掌上电脑的特殊管理程序(或系统)来实现野外采样信息的记录。其工作流程包括,室内准备、野外定位及信息记录、记录信息回放及存档(图D-1)。D1-1室内准备室内准备是根据任务书与设计要求,对收集的工作区范围内的地形图和相关地理信息(地物、居民点、交通等)进行数字化,并转换成所设计的地理坐标系统。以数字地形图为底图,在其上设计与布置采样点位置,并统一编号。在每个进行野外采样工作之前,需将工作区基础地理数据和采样点位导入掌上电脑的野外采集系统。D1-2野外信息记录野外信息记录分为GPS定位和信息记录两部分。GPS定位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分离式,即GPS定位仪与掌上电脑分离,通过读取GPS上的地理坐标数据,手工输入到掌上电脑对应的记录项;另一种是组合式,即GPS定位仪与掌上电脑为一体,地理坐标数据可直接通过采集系统从GPS上获取,并自动记录。采用信息记录根据所涉及方法和采集系统记录格式要求输入相关信息。D1-3记录回放与存档结束一个工作日的野外工作,必须将野外采集系统记录的信息回放到桌面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和人工方式对记录逐条进行检查与核对,检查确认无误备份存档。D2记录格式掌上电脑地球化学野外采集记录格式是依据本规范地球化学记录卡要求(附录A),并针对掌上电脑特点而设计的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采样信息记录结构。各结构表类型说明均采用代码表示,如下所示:L:长整型(4位)I:整型(2位)B:单字节数(1位)S:单精度数值型(4位)D:双精度数值型(8位)C:字符型T:日期型
M:备注型D2-1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结构记录采样点地理位置坐标、水系、介质等信息,表2-1。数据项说明:(1)采样索引号采样索引号作为一个工区采样的唯一标识,可由工作者自行建立编号规则或通过采集系统自动生成。建议采用9位数字编码,第一位(从左到右)为采样方法标识符(2-水系沉积物,4-土壤测量,3-水化学测量,5-岩石测量),第二和第三位为工区编码,从01开始到99;第四位为组编码1-9;第五位为台班编码1-9;第六到九位为台班采样顺序编号从0001-9999。表2-1水系沉积物采样记录结构表序号数据项名称字段代码类型字节数值域必填说明1采样索引号HTSXINXL4>0Y关键字,9位数字,系统自动生成2工作地区名称HTWRNMC403采样者QDAECC20Y4采样日期TKBEALT8Y记录到分,系统自动生成5图幅编号MAPCODEC106省编码ADMCODEL4>07工作单位QDAJC408样品号CHAHNUC7Y9经度DDAEBAL4Y填写7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0纬度DDAEBBL4Y填写6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1横坐标CHAHABL4Y高斯横坐标,7位精确到米,系统自动转换12纵坐标CHAHAAL4Y高斯纵坐标+带号,8位13高程HTDEMS4单位:米,GPS读取14原始样号CHAHNVC515采样部位HTCYBWB116粗砂含量HTMZFCSB1>1mm17细砂含量HTMZFXSB1<1mm18有机物含量HTMZFYJB119植被类型HTZBTPB1代码20植被覆盖度HTZBFGB1代码21污染情况HTWRQKB1代码22水系级别HTSTRMTB1代码23岩石名称YSEBC4附录B24PH值HTPHVS4小数一位25岩溶类型YRTPB1代码26样品袋号HTYPNOL4Y27备注HTNOTEM(2)工作地区名称填写采样工作区汉字名称,不超过20个字符。
(3)采样者填写采样者名称。(4)采样日期填写采样的日期与时间,精确到分,可由系统自动填写。(5)图幅编号根据工作比例尺,填写采样点所在的对应比例尺图幅编号。(6)省编码填写所属省(市、自治区)行政编码,按附录B1填写。(7)工作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的最小工作单位,填写汉字名称。(8)样品号即采样点的编号,此编号已在工作之前编好,可直接读出,或通过采集系统获取填入表中,填写方法参阅附录A中对应项的说明。(9)经度与纬度这两项是直接通过GPS定位系统获取。对于分离式GPS,工作者读取坐标值,然后填入表中;对于一体化GPS,可由采集系统直接获取自动填入。经度7位数字,纬度6位数字,其值精确到秒,如101度25分15秒,填写为1012515。(10)横坐标与纵坐标按照规范要求,区域化探平面坐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小于等于1:5万采用6度分带,大于1:5万比例尺采用3度分带。平面坐标精确到米,横坐标(北向)7位,纵坐标(东向)8位,其中前两位为代号。该坐标项可由采集系统根据GPS获取的坐标自动换算。(11)高程记录采样点高程坐标,以米为单位。该项数据通过GPS直接读取。(12)原始样号填写重复采样点的原编号。(13)采样部位采样点位于水系的位置,用代码表示(见附录A1)。(14)粗砂、细砂及有机物含量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见附录A1)。(15)植被类型以编码方式按植被性质填写(见附录A1)。(16)植被覆盖按植被覆盖度编码填写(见附录A1)。(17)污染情况按附录A1编码填写。(18)水系级别指在1:5万地形图上可以识别,长度大于500m的冲沟为一级水系,两条一级水系汇合后为二级水系,两条二级水系汇合为三级水系。编码为:
1――一级水系2――二级水系3――三级水系(19)岩石名称填写该点所控制汇水面积内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附录B。(20)PH值填写通过PH试纸或PH测试议获得的PH值,精确到小数一位。(21)岩溶区类型:编码见附录A1。(22)样品袋编号。(23)备注上述各项未涉及到的、采样过程中的需要说明的问题,该数据项不限制长度,一些重要的信息可在此栏中表述。D2-2土壤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记录采样点地理位置坐标、土壤性质、组分等信息,表2-2。表2-2土壤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表序号数据项名称字段代码类型字节数值域必填说明1采样索引号HTSXINXL4>0Y关键字,9位数字,系统自动生成2工作地区名称HTWRNMC403采样者QDAECC20Y4采样日期TKBEALT8Y记录到分,系统自动生成5图幅编号MAPCODEC106省编码ADMCODEL4>07工作单位QDAJC408样品号CHAHNUC7Y9经度DDAEBAL4Y填写7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0纬度DDAEBBL4Y填写6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1横坐标CHAHABL4Y高斯横坐标,7位精确到米,系统自动转换12纵坐标CHAHAAL4Y高斯纵坐标+带号,8位13高程HTDEMS4单位:米,GPS读取14原始样号CHAHNVC515采样层位HTCYCWB116采样深度HTCYSDS4单位:cm17样品颜色HTMDYSB118样品类型HTMDTPB119污染情况HTWRQKB1代码20采样位置HTCYWZB1代码21岩屑含量HTMZFYXB122细砂含量HTMZFXSB1
23粘土含量HTMZFLTB124岩石名称YSEBC4附录B25岩溶类型YRTPB1代码26样品袋号HTYPNOL4Y27备注HTNOTEM数据项说明:1~14项参见D2-1相关数据项说明内容。(1)采样层位填写采样层位编码(附录A2)。(2)采样深度填写地表至采样部位的实际深度,单位cm。(3)样品颜色对样品颜色的直观描述,填写编码(附录A2)。(4)样品类型描述样品物质种类,填写编码(附录A2)。(5)污染情况参见D2-1(17)(6)采样位置描述采样点所处的地貌景观位置,填写编码(附录A2)。(7)岩屑、细砂、粘土含量此三项为土壤样品的组分,三者之合不能超过100%。以编码方式分级填写(附录A2)。(8)岩石名称填写该采样点附近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附录B。(9)岩溶区类型参见D2-1(21)(10)样品袋号填写样品袋编号。(11)备注参见D2-1(23)。D2-3水化学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记录采样点地理位置坐标、水质等信息,表2-3。表2-3水化学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表序号数据项名称字段代码类型字节数值域必填说明1采样索引号HTSXINXL4>0Y关键字,9位数字,系统自动生成2工作地区名称HTWRNMC403采样者QDAECC20Y4采样日期TKBEALT8Y记录到分,系统自动生成5图幅编号MAPCODEC106省编码ADMCODEL4>07工作单位QDAJC408样品号CHAHNUC7Y9经度DDAEBAL4Y填写7位数字,度分秒表示,
10纬度DDAEBBL4Y填写6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1横坐标CHAHABL4Y高斯横坐标,7位精确到米,系统自动转换12纵坐标CHAHAAL4Y高斯纵坐标+带号,8位13高程HTDEMS4单位:米,GPS读取14原始样号CHAHNVC515水类型HTWTTPB116水面高HTWTDPS4单位:m17水温HTWTWDS4单位:度18水色HTWTYSB119水味HTWTSMB120污染HTWTWRB121PH值HTWTPHS4精确到小数一位22采样点位置HTCYWZB123岩石名称YSEBC4附录B24水样瓶号HTWYNOL4Y25备注HTNOTEM数据项说明:1~14项参见D2-1相关数据项说明内容。(1)水类型填写采集水样类型,编码见附录A3。(2)水面高当为井水、钻孔水取样,填写水面高,即水面到地面的距离;河水、湖水取样,填写水深;单位为米。(3)水温填写采样点水温,单位度。(4)水色填写水的颜色,编码见附录A3。(5)水味填写水的味道,编码见附录A3。(6)污染描述采样点水质的污染情况,编码见附录A3。(7)PH值填写采样点水的PH值,精确到小数一位。(8)岩石名称填写该采样点附近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附录B。(9)采样点位置描述采样点附近所处景观位置,编码见附录A3。(10)水样瓶号填写水样瓶号。(11)备注参见D2-1(23)。D2-4岩石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记录采样点地理位置坐标、岩石特征、矿化等信息,表2-4。表2-4岩石测量采样记录结构表序号数据项名称字段代码类型字节数值域必填说明1采样索引号HTSXINXL4>0Y关键字,9
位数字,系统自动生成2工作地区名称HTWRNMC403采样者QDAECC20Y4采样日期TKBEALT8Y记录到分,系统自动生成5图幅编号MAPCODEC106省编码ADMCODEL4>07工作单位QDAJC408样品号CHAHNUC7Y9经度DDAEBAL4Y填写7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0纬度DDAEBBL4Y填写6位数字,度分秒表示,11横坐标CHAHABL4Y高斯横坐标,7位精确到米,系统自动转换12纵坐标CHAHAAL4Y高斯纵坐标+带号,8位13高程HTDEMS4单位:米,GPS读取14原始样号CHAHNVC515样品类型HTMDTPB116样品颜色HTMDYSB117基岩出露HTRKCLB118采样点数HTCYNOB1代码19岩层倾向HTYCQXS4精确到度20岩层倾角HTYCQXS4精确到度21节理HTYCJLB122矿化类型HTKHTPC323蚀变类型HTSBTPC324岩石矿物成分及含量HTKWCFC3025采样位置HTCYWZB1代码26岩石名称YSEBC4Y附录B27岩溶类型YRTPB1代码28样品袋号HTYPNOL4Y29备注HTNOTEM数据项说明:1~14项参见D2-1相关数据项说明内容。(1)样品类型填写采集岩石样品类型编码(见附录A4)。(2)样品颜色对岩石样品颜色的直观描述,填写编码见附录A4。(3)基岩出露填写采样点附近基岩出露情况,编码见附录A4。(4)采样点数填写在采样点附近按规定范围内采集样品的点数。(5)岩层倾向
填写采样点附近岩层的倾向,精确到度。(6)岩层倾角填写采样点附近岩层的倾角,精确到度。(7)节理填写采样点附近节理发育情况,编码见附录A4。(8)岩石矿物成份及含量填写岩石矿物成份及百分含量,每一种矿物按矿物符号+百分含量的格式排列,不同矿物用逗号分开(矿物符号参见附录B),可记录三种主要矿物及百分含量。(9)采样位置描述采样点所处的景观位置,填写编码见附录A4。(10)岩石名称填写该采样点附近占优势的基岩类型,参见附录B。(11)样品袋号填写样品袋编号。(12)备注参见D2-1(23)。
附录E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扉页格式(补充件)E1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格式××幅(J-43-×)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水系沉积物测量比例尺1:250000××地质调查院年月
E2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扉页格式
××幅(J-43-××)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水系沉积物测量比例尺1:250000项目编号:任务书编号:编写单位:项目负责:项目技术负责:编写人:院(队)长:院(队)总工程师:提交报告单位:提交报告时间:
附录F区域化探样品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参考件)F.1以感耦等离子体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为主体的分析配套方案ICP-OES法Ba、Be、Ca、Ce、Co、Cu、Fe、La、Li、Mg、Mn、Na、Ni、Sc、Sr、V、Zn;XRF法Al、Cr、Ga、K、Nb、P、Pb、Rb、Si、Th、Ti、Y、Zr、Cl、Br、S;HG-AFS法As、Sb、Bi、Hg、Se、Ge;ES法Ag、B、Sn;Pol+ISE法W、Mo、F;GFAAS法Cd;P-ES或P-GFAAS法Au;Col法I;Vap-Vol法N;FA-ES法Pd、Pt;P-ICP-OES法Tl;LF法U。F.2以全谱直读光谱法为主体的分析配套方案ICP-ES(ER)法Ba、Be、Ca、Ce、Co、Cr、Cu、Fe、Ga、K、La、Li、Mg、Mo、Na、Nb、Ni、P、Pb、Rb、Sc、Sr、Th、Ti、V、Zn;XRF法Al、Si、Y、Zr、Cl、Br、S;HG-AFS法As、Sb、Bi、Hg、Se、Ge;ES法Ag、B、Sn;Pol+ISE法W、F;GFAAS法CdP-ES或P-GFAAS法AuCol法I;Vap-Vol法N;FA-ES法Pd、Pt;P-ICP-OES法Tl;LF法U。F.3以等离子体质谱法为主体的分析配套方案ICP-MS法Ba、Be、Bi、Cd、Ce、Co、Cs、Cu、La、Li、Mo、Ni、Pb、Sb、Sc、Sr、Ta、Th、Tl、U、W;XRF法Al、Ca、Cr、Fe、Ga、K、Mg、Mn、Na、Nb、P、Rb、Si、Ti、V、Y、Zn、Zr、Cl、
Br、S;HG-AFS法As、Hg、Se、Ge;ES法Ag、B、Sn;ISE法FP-ES或P-GFAAS法AuCol法I;Vap-Vol法N;FA-ES法Pd、Pt;F.4以仪器中子活化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为主的分析配套方案INNAA法As、Br、Cr、Fe、Ga、I、K、Na、Rb、V、Ce、Co、Cs、Hf、In、La、Mn、Sc、Ta、Th、U、W;ICP-MS法Ba、Be、Bi、Cd、Ce、Co、Cu、La、Li、Mo、Ni、Pb、Sb、Sc、Sr、Th、Tl、U、W;XRF法Al、Ca、Mg、Mn、Nb、P、Si、Ti、Y、Zn、Zr、Cl、S;ES法Ag、B、Sn;HG-AFS法Hg、Ge;P-ES或P-GFAAS法AuF-ES法Pd、Pt;ISE法FVap-Vol法N。附录G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格式(补充件)异常编号图幅号以往工作评述位置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异常面积异常类别异常特征元素异常解释推断与评价(包括:指示元素,元素分带,浓度分带,矿致异常标志)面积形状最高值平均值衬度规模其他
地质概况进一步工作建议备注附加说明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本《规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年1月颁布、6月1日实施的《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DZ/T0167-1995)行业标准基础上,吸收了近八年来区域化探在特殊景观区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分析、质量监控、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修订、补充而成。主要起草人:任天祥、牟绪赞、张华、叶家瑜、向运川。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修订《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编写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修订《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项目组二OO五年一月十八日
工作内容名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工作内容编号:200320190004实施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项目名称:修订《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承担单位:中国地科院物化探研究所项目负责人:任天祥规范编写人:任天祥、牟绪赞、张华、叶家瑜、向运川承担单位负责人:朱立新提交时间:2004年3月30日《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修订)》编写说明《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修订)》是在DZ/T0167-19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比例尺1:200000)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比例尺改为1:250000。DZ/T0167-19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年1月7日发布、1996年6月1
日实施的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自实施以来,对全面规范区域化探扫面在全国的开展,对规范地矿行业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至今仍在执行中。但是规范已实施八年,我国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和提高,原来尚未制定出技术要求的一些景观区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了方法技术研究,样品测试监控方法和地球化学编图方法有了新的改进,信息技术已在区域化探中广泛应用,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比例尺已与国际接轨,已由1:20万改为1:25万。这些新进展和情况,使得修订规范已势在必行。它的修订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本次规范修订,主要修订和增加了以下方面的内容:一、野外工作方法1、增补了高寒湖沼丘陵区和森林沼泽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2、补充了干旱荒漠区与高寒山区过渡区、半干旱荒漠区与内地沿海低山丘陵区过渡区的野外工作技术要求;3、将高寒山区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和干旱半干旱两个亚景观区,原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湿润半湿润亚区,本次补充了干旱半干旱亚区的技术要求;4、对热带雨林区的区域化探工作方法,原规范未作明确规定。已有的研究工作表明,内地沿海低山丘陵区的工作方法适用于该区,且该区的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已证实其适用。因此本规范在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中增补了热带雨林区工作方法一节。5、修订了采样定点方法、野外记录卡格式和录入方法,提出了野外GPS定位技术要求和野外现场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掌上电脑)录入的方法技术要求。6、对采样格子编号表和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作了修正,取消了重复采样格子中原样和重复样的第二次分析。由于分析质量监控方法的改进,重复分析已无必要。这样使编号表预留的编号从原来的7个减少到5个,使分析工作量减少4%。7、对过筛后或截取粒级后的样品重量作了新的规定。原规定取样量偏少,已不适应新增元素的分析。现要求水系沉积物样品过筛后为200g,土壤样品和岩屑样品为300g。8、此外,根据近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对个别景观区的采样密度和工作方法作了适当修改,如高寒山区,原规定交通特别困难地区采样密度可在1个点/16~36km2范围内选择,现改为在1个点/16~25km2范围内选择;干旱荒漠区中,在石质戈壁、戈壁残山和碎石戈壁区,原规定“以岩屑测量(包括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或岩石测量为主”,现改为“以碎屑为主的残积土测量或岩屑测量”,不进行岩石测量。采样密度由原来的1个点/1-2km2改为2个点/km2。为增加样品的代表性,要求在1/3采样点距范围内多处(3-5处)采子样组合成一个样品。从总体上提高该类景观区的勘查效果。二、样品分析与质量监控、质量评估1、在分析元素和方法上对原规范作了适当修订。除一般要求分析的32种元素和7种元素的氧化物外,提出了必要时可新增加19种元素的分析,使分析元素达到58种。同时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部分元素如Cd、Hg、Sb对检出限要求作了进一步提高。2、对原有的分析质量监控方案作了重大修改。采用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A.对内部质量控制的要求比原规范有所提高,其中日常分析测定标准物质质量控制限和日常分析测定质量控制限比原规范明显提高。
B.提出了外部质量控制的新方案。采用在分析样品中插入由不同国家标准物质按不同比例配制的控制样品来控制分析质量的方法。用控制样特征参数和虚拟地球化学图相似性对分析质量进行评估。以改变原规范中采用全国统一的一级标准物质进行分析质量监控和评估所出现的弊病。三、补充修订了原始图件和地球化学图的编制要求、方法和成图比例尺1、原始点位图、数据图均采用计算机绘制,光盘存档;不再提倡手工绘制、清绘于聚脂薄膜上存档。2、地球化学图可根据成图效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勾绘等量线绘制。原规范规定勾绘等量线采用统一的尺度,使用0.1lgμg/g或ng/g含量间隔勾绘;本次修改为使用累积频率的分级方法或使用0.1lg(gμg/g或ng/g)含量间隔勾绘等值线均可。在有数据库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幅地球化学图采用统一的尺度勾绘等量线已无必要。3、对地球化学图成图比例尺作了修改。原规范规定按工作比例尺成图。为了便于研究对比、节省纸介质成本,本次修改为成图比例尺可用小一级或同工作比例尺成图。可以连幅成图。四、对异常查证方法技术和要求作了较大修改1、在异常分类上,修订的规范突出了异常的找矿潜力,主要按找矿意义、预测的规模和工作程度进行分类。如甲1类异常,定义为已知大矿异常或已见矿但推测可找到大型矿的异常;乙1类异常,定义为未见矿但推断可能发现大型矿的异常。这种划分加大了异常推断解释的深度,必须综合多种信息对异常进行认真、科学的筛选,同时有利于资源潜力预测和异常查证。2、修订的规范对异常查证提出新的要求:A.查证的异常应是具有较大找矿前景的异常,特别是有发现资源富集区、矿集区和大矿矿床前景的异常。B.提高三级查证的工作程度。三级查证不仅要进一步确定异常位置,还要推测异常源可能出现的空间部位。在查证要求中,原规范规定确定异常范围至少要有三条化探剖面。本次规定必须进行同方法或不同方法大一级比例尺的面积性测量工作,这样有助于对异常在总体上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还要求在推断或圈出的异常源存在地段,测制不少于三条综合剖面,以利于综合化探、地质、物探等多源信息对异常作进一步的推断解释,从而提高三级查证工作程度。3、修订规范中删去了与1:25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二级查证和一级查证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五、对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提纲作了部分修改1、在地球化学特征一章,增加了“区域异常分布规律”一节;2、在异常的解释推断一章,增加了“异常查证部署与成果”、“某些基础地质问题探讨”和“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三节。3、在附图、附件中,将地质矿产图与单元素地球化学图分开作为独立附图。
六、在修订的规范中对原规范其它有关章节也作了少量修改和补充:1、在“引用标准”一节,去掉了“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增加了“GB/T14496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语”和“GB/T14896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两个国标。2、在“总则”一节,对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进行了修编,将原“高寒湖沼区”、“峡谷区”和“黄土高原”改为“高寒湖沼丘陵区”、“高山峡谷区”和“黄土覆盖区”且范围重新作了介定;“森林沼泽区”的范围也根据有关资料作了修改。3、“样品库”一节,原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样品库,现改为各省必须建立样品库;原规范7.5中规定,“每一幅1:20万图上野外重复采样及重复分析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或三层套合方差分析来研究,以评定采样与分析误差的大小及它们对该图幅上的地球化学变化是否有显著影响”,由于修订的规范中取消了重复样的两次分析,因此相应也删去了该条要求。去掉了原来不属于样品库的内容。4、野外工作质量检查,由原规范规定的小组、大组、分队三级检查和大队派质检组全面检查验收,改为小组、大组、项目组三级检查和项目承担单位派检查组全面检查验收。七、对原规范的附录作了相应的修订1、对地球化学记录卡(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水化学和岩石测量等记录卡)记录内容进行了简化;根据新的幅图编号方法和定点要求,增加了图幅编号和纵、横坐标的列数;2、按新的编码,对原规范中各省、市、自治区的编码进行了更新;3、在附录中新增加了“野外工作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和“地球化学采样掌上电脑现场记录要求”两个参考件;4、删去了原规范中“1:20万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评定办法”、“1:20万区域化探多元素分析质量等级评分办法”、“××幅监控样质量监控图”、“计算机方法技术在区域化探中的应用”、“三层套合方差分析”和“区域地球化学元素丰度计算的统计处理方案”等六个参考件;5、将原规范中“区域化探样品分析方法推荐表”参考件删去,用新制定的“区域化探样品可供选择的分析配套方案”代替;6、对原规范中“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扉面格式”作了适当修改。本次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修订工作,是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工作内容任务书对修订《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具体工作要求来进行的。2003年6月完成了任务书编写,7月通过了设计审查。在项目组共同讨论、调研的基础上,分工进行编写,2003年12月完成了修订规范的第一稿。项目组全体成员对第一稿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4年2月初完成了修订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即第二稿)。征求意见稿以纸介质和电子邮件形式寄送给二十四位专家征求意见,这些专家是郑康乐、莫根生、郑天佑、李惠、冷福荣、姚志强、高平、奚小环、肖桂义、金峻、张振海、张文秦、赵更新、丁天才、程力军、李宝强、孙泽坤、冯志汉、洪海军、汤正江、范洪祥、王学彦、杨少平、孙忠军等同志。他们在百忙之中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审阅,用书面形式、电子邮件或电话返回意见23份,共计270余条。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认真归纳、研究,根据这些意见我们对“征求意见稿”大小改动122处,最终于2004年3月底完成了送审稿的编写。2004年12月21
日天津地矿所组织专家对送审稿进行了评审。项目组根据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又对送审稿作了进一步修改、补充(详见修改说明),现正式提交。本修订《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为任天祥、牟绪赞、张华、叶家瑜、向运川。野外GPS定点及航迹监管要求资料由青海地调院孙泽坤、许光同志提供。宋伟同志进行了图件清绘。本规范(修订)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国地调局总工办、天津地质矿产所、中国地科院物化探所、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的关怀和支持;上述各位专家在百忙中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审阅;许多同志提供了多种帮助。在此,对上述单位、各位专家和提供帮助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T23559-2009服装名称代码编制规范
- 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 GBT9386-200X计算机软件测试文档编制规范-送审稿
- GBT9385-200X计算机软件需说明编制规范-国标送审稿
- 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
- JTS∕T 121-2018 港口建设项目节能验收报告编制规范规范
- 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范与土地使用严格管理制度实务全书
- 国家标准《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文档编制规范》(报批稿
- 危险货物港口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规范;
- 海南省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范(专家会后)V2-20140110-1
- 500kV继电保护定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第六部分通道
- 工资表编制规范
- 文档编制规范v11
- 《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处置预案编制规范》
- 岗位说明书编制规范
- GB规范JTT1051-201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规范
- 村镇基层档案数据元编制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