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7 MB
  • 66页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landsubsidencemonitorandcontrol(征求意见稿)2008上海35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codeforlandsubsidencemonitorandcontrol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2008上海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8]号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各有关单位: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二○○八年月日35 前言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至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邮政编码:200072),以便修编时参考。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参编单位: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要起草人: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二○○八年月日60 目录1总则12术语33地面沉降监测43.1一般规定43.2技术设计43.3监测范围53.4监测网布设53.5监测设施建设63.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73.7监测精度83.8监测频率94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104.1一般规定104.2监测方案104.3监测范围114.4监测项目114.5监测网(点)布设124.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34.7监测频率144.8监测预警155地面沉降防治165.1一般规定165.2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165.3基坑降水工程设计、施工175.4地下水人工回灌196成果编制和归档236.1一般规定236.2监测成果报告的编制236.3设施竣工报告的编制246.5资料归档要求25附录A基岩标、分层标建设26附录B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成井工艺技术要求34附录C回灌井堵塞的判别及处理38附录D回灌井的维修和保养42附录E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竣工验收报告52附录F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报表样表5560 附录G建设工程地下水位监测报表样表56附录H建设工程分层标组监测报表样表57附录J建设工程水量监测报表样表(水表法)58本规程用词说明5960 1总则1.0.1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上海市地质灾害防治政策,为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与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等。1.0.3建设工程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重要组成部分。1.0.4由人为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对区域地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必须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进行监测、防治工作。1.0.5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60 2术语2.0.1地面沉降landsubsidence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2.0.2止水帷幕waterproofcurtain用于阻截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用的连续止水体。2.0.3地面沉降监测设施Landsubsidencemonitoringdevices监测土层变形及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各类测量标志及其配套的仪器设备。2.0.4基岩标benchmarkonbedrock穿过松软岩土层,埋在坚硬岩石(基岩)上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2.0.5分层标boreholeextensometer埋设在不同深度松软土层或含水砂层中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2.0.6地下水位监测井groundwaterlevelmonitoringwell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的管井设施。2.0.7地下水人工回灌井groundwaterartificialrechargewell用于地下水人工回灌的(或同时具备开采与回灌功能的)管井设施。60 3地面沉降监测3.1一般规定3.1.1在地面沉降易发区内应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工作。3.1.2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实施前,应根据区域实地情况编制设计书,并由主管部门审批确认。3.1.3监测项目一般包括地面沉降监测、土层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采灌水水量监测等。3.1.4地面沉降监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或其它技术方法。3.1.5监测水准网宜采用国家一、二等水准网,GPS监测网宜采用固定站、一级网、二级网,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基准点应为基岩标、建于基岩之上的GPS固定站、周边IGS站。3.1.6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制检查验收报告。3.2技术设计3.2.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书编制前,应组织踏勘并收集下列资料:1测区地形图、已有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分布图;2已有地面沉降监测资料;3测区地质、水文资料。3.2.2在测区调查及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应根据监测目的编制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书,编制提纲如下:1任务由来及目的、意义;2技术设计的依据;3测区已有工作条件;4测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5任务分工;6组织实施;7成果资料检查验收;8提交成果。60 3.3监测范围3.3.1监测范围应依据地面沉降发育规律、发育程度等确定。3.3.2监测网可以设为全面网或逐级控制网,必须覆盖整个沉降区域,宜充分考虑地面沉降近期发展扩大的可能范围。3.3.3水准网监测范围可分为中心城区、局部区域两个层次。3.3.4GPS监测范围应为上海市全市行政区范围。3.3.5土层分层沉降监测范围应为上海市全市行政区范围,垂直方向上以能够控制各类土层动态变化为宜。3.3.6地下水动态监测范围应为上海市全市行政区范围,垂直方向上以能够控制各类含水层动态变化为宜。3.4监测网布设3.4.1水准网布设1地面沉降一、二等水准网应按统一的技术要求布设。一等水准路线宜沿道路布设,水准路线应闭合成环,并构成网状;二等水准网应在一等环内布设;2一、二等水准网应选取基岩标、深标或其它稳定的点作为结点,新埋设水准点、临时转站点不得作为结点;3用于局部区域高程控制的水准点,布设间距宜按0.5km布设,可视实地情况适当调整;4用于地下水开采区和中心城区(特别是工程建设活动密集区)的水准点,宜在水准网基础上按照等间距或者按照远离监测区方向逐渐稀疏的原则适当加密;5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天然气、防汛墙等线型工程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沿其走向布设,监测点布设间距宜按0.5km布设,局部重点监测区域可按0.2~0.3km间距适当加密。对于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应沿垂直(斜交)于线型工程走向适当布置少量的监测点;3.4.2GPS网布设1地面沉降GPS监测网应具有较强的图形条件以及足够的观测点重复率;2地面沉降GPS监测网应按固定站、一级网、二级网三个层次布设。布网时可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60 3一、二级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不得少于2点;4一级网边缘点连接应构成大的闭合环,边界线宜圆滑;5二级网应附合在一级网上,附合的一级网不得少于3点;6一、二级网应选取稳定的基岩标、基岩点、固定站作为沉降基准,基准点在平面上应均匀分布,应能控制整个监测区域;7地面沉降GPS监测网设计时应对沉降基准的选取、优化和突发情况进行充分的规划和论证,必须保持沉降基准的可靠、稳定、连续;8各级GPS网相邻点的平均间距应符合表4.4.2要求。相邻点最小间距可为平均间距的1/3~1/2;最大间距可为平均间距的2~3倍;表4.4.2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等级一级二级平均间距(km)1579一、二级GPS网点应与永久性跟踪站(固定站)联测;一级不得少于3站,二级不得少于2站;3.4.3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布设1布设地区以覆盖全市潜水和承压含水层分布地区为原则;2布设密度以掌握地下水流场动态变化规律为原则;3应具备监测井建设、长期保护(存)的场地;4与现有同层次开采井间距不宜小于影响半径量值。3.5监测设施建设3.5.1监测网建设1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应按照监测网络规划设计要求进行;2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网点移位、标志类型更改等,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3监测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做过程质量记录,用于质量检查、验收评审和最终资料的汇交和归档;4地面沉降普通水准点建设应符合规范的规定;3.5.2基岩标、分层标建设60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应满足附录A的相关技术要求。3.5.3GPS点建设1埋设现场应具备GPS点监测的客观条件并便于GPS监测点的长期保存;2一、二级网观测墩可在现场浇灌,也可先行预制,但其底盘必须现场浇灌。为便于高程联测,底座上必须同时埋设不锈钢标志;3GPS固定站现场拼装观测台、底座时,必须保证各连接螺丝拧紧到位,并保持顶部钢板水平;4GPS固定站、观测墩应根据现场条件分别制定标牌,注明点号、联系单位、联系方式及“测量标志、严禁破坏”的标志;5标石埋设后,必须经过(至少)一个雨季后方可用于观测。基岩点埋设后,必须经过(至少)一个月以后方可用于观测;3.5.4地下水位监测井成井工艺宜按附录B执行。3.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3.6.1监测技术方法1地面沉降监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或GPS测量方法进行监测。2土层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自动化监测仪或人工测量方式进行监测。3地下水位监测可采用自动化监测仪或人工测量方式进行监测。4水量监测1)开采井可采用在出水管路中安装流量表的方法进行水量监测;2)回灌井可采用在回灌(进水)管路中安装流量表的方法进行水量监测;。3.6.2监测技术要求1地面沉降测量精密水准测量、GPS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规定。2土层分层沉降监测60 1)自动化监测须与人工测量校准,验证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人工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规范的规定。3地下水位监测1)应根据地下水监测频率要求,设置自动化监测仪水位监测频率;2)应依据安置说明书,正确安装自动化监测仪;3)人工监测前应校正测量所需的电表和测绳;4)应确保测绳与电表线路畅通,工作正常;5)必须以监测井固定测点高程为地下水位测量的起算高程;6)应在电表指针发生偏转,稳定在最大与最小值之间时,读取测绳深度;7)测量时,应连续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次测量成果数据。4水量监测1)测量前,应确定流量表的起始读数;2)应取流量表的现状读数与起始读数之差为实际开采量或回灌量。3.7监测精度3.7.1监测等级1上海市中心城区、局部区域沉降监测网的首级高程控制监测等级为一等,应采用区域一等水准网,按照一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在此基础上的水准加密网监测等级为二等,应采用区域二等水准网,按照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执行;2区域GPS一级网应实现上海全市范围内地面沉降GPS测量整体性控制,GPS二级网应是在一级网基础上的局部加密。3.7.2监测精度1一、二等水准测量的每公里水准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MΔ和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应符合规范的规定;2GPS一、二级网测量精度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中A、B级的规定;3土层分层自动化监测精度平均绝对误差应不大于1mm;人工分层标监测精度应符合规范的规定;60 4地下水位监测精度应为±0.01m;5当使用流量表进行水量观测时,观测精度应为±0.1m3。3.8监测频率3.8.1地面沉降监测频率宜按照表4.8.1执行。3.8.2监测频率可根据区域地质情况、年平均沉降量和建设工程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表3.8.1监测频率工程类型监测频率1精密水准测量中心城区1次/年局部区域1次/年2GPS测量一级网1次/年二级网1次/年3土层分层监测1次/月4地下水位监测1次/月5采灌水水量监测1次/月60 4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4.1一般规定4.1.1建设工程因施工建设或运营诱发的周围区域地面沉降,应在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进行监测工作。4.1.2监测前应进行现场踏勘,收集相关资料,根据相关规范、规程编制监测方案。4.1.3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制检查验收报告。4.2监测方案4.2.1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拟建场地进行现场调查,并收集下列资料:1场地工程勘察成果报告;2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报告;3工程设计、施工相关资料。4.2.2监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类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概况、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概况及工程周围重点保护对象等);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3监测范围;4监测项目;5监测网(点)布设;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7监测频率;8监测预警;9监测成果及监测报告主要内容;10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人员组成。60 4.3监测范围4.3.1监测范围应依据建设工程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等级、工程类型和特点及周边环境条件确定。4.3.2根据监测目的、任务的不同,监测范围宜划分为常规监测区和重点控制区。无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资料时,可参考表5.3.1确定。表4.3.1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监测范围分区表建设工程类型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分区常规监测区重点控制区基坑工程止水帷幕完全阻断降水目的层3H0~3H-止水帷幕非完全阻断降水目的层坑内降水6H0~3H3H以外坑外降水10H隧道工程盾构法施工的地下铁路、道路、管道、隧道工程2D0~2C2C以外注:表中H为基坑开挖深度;D为隧道底板埋深,C为隧道外径。4.3.3常规监测区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应符合现行上海市相关工程建设规范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4.3.4建设工程出现突涌、流砂等问题时,监测范围应适当扩大,以能控制地面沉降影响范围为宜。4.4监测项目4.4.1监测项目一般分为地面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降排水量监测等。4.4.2监测项目宜依据建设工程类型进行选择,也可参照表4.4.2执行。表4.4.2监测项目表序号建设工程类型监测项目基坑工程隧道工程1地面沉降监测√√2土体分层沉降监测〇√3地下水位监测√-4降排水量监测√-注:√应测项目;〇选测项目。60 4.5监测网(点)布设4.5.1水准控制网布设1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域外应布设一等、二等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由基准点组成。2基准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准点应在施工之前布设,宜布设在监测区域之外可靠位置,观测稳定后,方可投入使用;2)基准点不宜少于3个;3)可选用建设工程场址区附近的基岩标或不受建设工程影响的分层标作为基准点;4)监测期间,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4.5.2监测点(井)布设1基坑工程1)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埋设至原状土,标头应低于地面20cm,应采用套管和井盖保护;2)地面沉降监测剖面宜垂直于基坑边界布设,剖面间距宜为50~100m,每侧边剖面线不宜少于1条,并宜布设于基坑侧边中部。若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布设时,监测剖面不应少于2条;3)剖面线上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从基坑边界起向外布设,点间距宜由密至疏布设;4)常规监测区监测点布设技术方法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5)重点控制区地面沉降监测点间距宜为10~20m。施工和降水对地面沉降影响较大时,监测点间距宜取下限。必要时监测点也可适当加密,但点间距一般不宜小于5m;6)降排地下水之前,应在基坑内、外布设与降水目的层同层次的地下水位监测井,监测井过滤器底端一般不宜超过止水帷幕底端。基坑内监测井不应少于1口;基坑外监测井不应少于2口,宜在垂直基坑边界的方向上布设。井间距以能控制降水目的层的水位动态变化趋势为原则选用;7)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结果确定为中等及以上危险性级别的基坑工程,宜在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进行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分层沉降标测定,布设深度宜大于2.5倍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围护结构以下10m;60 2隧道工程1)地面沉降监测点应埋设至原状土,标头应低于地面20cm,应采用套管和井盖保护;2)监测剖面应在隧道轴线两侧垂直于隧道轴线布设,剖面间距宜为1~2km。相邻隧道掘进区间长度小于1km时,每个区间段布设的监测剖面不应少于1条;3)剖面线上的地面沉降监测点宜从隧道轴线向外布设,点间距宜由密至疏布设;4)常规监测区监测点布设技术方法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5)重点控制区地面沉降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监测点间距宜取下限;6)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内应进行土体分层沉降监测,可采用分层沉降标测定,布设深度宜大于隧道底板下3倍隧道外径深度。4.6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4.6.1监测技术方法1地面沉降监测1)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方法,监测等级为一等水准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2)应采用吴淞高程系统或独立高程系统作为监测的高程控制系统。2土体分层监测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技术方法,监测等级为一等水准测量和二等水准测量。3地下水位监测监测技术方法同3.7.1。4水量监测1)水量监测应包括排水量及回灌量的监测;2)水量可根据观测的对象、现场条件和测量精度等选用流量表进行监测;3)采用流量表进行监测的,监测技术方法同3.7.1。4.6.2监测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1)在沉降监测之前,应对基准点进行联测。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60 2)在工程施工之前,应对各监测点的高程初值进行测量,取两次合格的高程平均值作为初值;3)同一工程的监测,宜固定监测人员和仪器,并应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路线;4)沉降监测精度要求应符合表4.6.2的规定。表4.6.2地面沉降水准监测网测量技术指标监测网等级往返较差、符合差和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一等0.30.45二等1.01.5注:n为测站数。2地下水位监测1)地下水位监测技术要求同4.7.2;2)水位监测精度应为±1cm。3水量监测1)水量监测技术要求同4.7.2;2)当采用流量表进行水量观测时,观测精度不应低于0.1m3。4.7监测频率4.7.1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的监测频率宜按照表4.7.1执行。表4.7.1监测频率建设工程类型工况描述应测项目监测频率选测项目监测频率基坑工程基坑降水、开挖到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1周每2~3天监测一次每2~3天监测一次结构底板浇筑完成后1周到地下结构施工至±0.0标高每周监测1~2次每周监测1次地下结构施工至±0.0标高之后每周监测1次每月监测2次隧道工程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每周监测1次,之后逐步减少频率-隧道掘进施工结束后每半年至少监测1次,沉降敏感区域加密监测,沉降相对稳定后,每年监测1次-60 4.7.2监测频率可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年平均沉降量和建设工程具体情况适当调整。4.7.3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超过预警值时,应适当加密观测:基坑工程连续3个月的地面沉降月平均变化量和隧道工程连续3年的地面沉降年平均变化量小于1.0mm时,可停止监测。4.8监测预警4.8.1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值应由累计变化值控制,并应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和地面沉降发育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4.8.2常规监测区预警值应按现行上海市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执行。4.8.3重点控制区预警值宜依据上海市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建设工程场址区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对地质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程度以及重要建(构)筑物和设施的保护要求等因素,由建设方会同地面沉降防治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组织专家论证,综合确定监测预警值。当无具体预警值时,可参照表4.8.3执行。表4.8.3建设工程诱发地面沉降重点控制区监测预警值工程类型地面沉降累计值(mm)基坑工程6~8三隧道工程5~74.8.4基坑工程地面沉降监测区地面沉降预警值也可由降水目的层水位观测值进行预警,通过控制地下水位达到控制地面沉降的目标。60 5地面沉降防治5.1一般规定5.1.1为了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诱发的地面沉降,应优化地下水采灌格局、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5.1.2为了有效控制建设工程诱发的地面沉降,应对建设工程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和施工。5.1.3通过地面沉降监测和评估,应依据地面沉降控制的要求,采取规划控制、设计控制、施工控制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防治措施实现地面沉降的控制。5.1.4在地面沉降防治技术中,可优先选用能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新技术、新方法。5.1.5为了有效控制地下水开采诱发的地面沉降,应系统总结年度地下水采灌、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动态,编制下年度地下水采灌方案,内容应包括方案制定的依据、原则、方法、指标等。5.1.6需进行降水的建设工程在工程设计或施工方案评审中认定需要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应实施人工回灌措施。5.1.7建设工程降水后常规监测区外地面沉降现象明显时,宜考虑实施降水含水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5.2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5.2.1在地面沉降易发区内编制详细规划以及进行地下水开采、建设工程时,应按照《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地面沉降进行危险性评估。5.2.2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3个部分:1现状评估:通过相关的调查、试验、测试、计算与分析,在深入分析拟建工程场区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动态等基础上,对地面沉降发育现状进行评价,作为地面沉降控制的依据;2预测评估:应根据地面沉降发育现状规律及拟建工程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对地面沉降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对拟建工程场区的地面沉降发育现状进行预估;60 3综合评估:对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拟建工程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评价拟建工程诱发或加剧地面沉降的可能性;5.2.3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执行,各种地面沉降控制措施应以危险性评估为依据,因地制宜地采用。5.2.4各类建设工程的地面沉降评估应按照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DGJ08-2007)执行。5.3降水工程设计、施工控制5.3.1地面沉降发育区内的各种降排地下水的建设工程,应在设计和施工中按照地面沉降评估成果改进设计、优化施工或采取相关的措施,实现地面沉降的控制。5.3.2在地面沉降控制重点关键性区域,降排地下水的设计、施工方案应通过地面沉降控制措施评审后实施。5.3.3降水工程设计前,应取得区域和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坑围护设计施工资料和周围环境资料。5.3.4符合下列条件的基坑工程应在基坑工程设计评审时,对基坑降水设计进行重点论证、审查:1位于吴淞江故河道分布区,开挖深度约3~10m的基坑工程;2位于第⑥层暗绿~灰黄色硬土层缺失区,降排⑤2层微承压水的基坑工程;3降排⑦层(第一承压含水层)或⑨层(第二承压含水层)承压水的基坑工程;4疏干潜水且未设置有效隔水帷幕的基坑工程。5.3.5疏干潜水的基坑工程宜设置有效的隔水帷幕,不能设置有效潜水隔水帷幕的基坑工程宜扩大基坑监测范围,并采取有效的地面沉降控制措施。必要时应设计回灌方案和减小地面沉降的措施预案。5.3.6降排承压水的基坑工程,降水设计前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降水单位,进行专门的现场水文地质试验,取得降水设计参数,进行预测分析,论证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保证降水(减压)方案能够满足区域地面沉降控制要求,并应组织专家对降水方案进行论证。5.3.7基坑工程应充分重视降水工作,降水设计应与围护结构设计同步进行,相互协调,在满足降水设计要求的同时,应将基坑降水和开挖施工诱发的地面沉降影响严格控制在最小程度。60 5.3.8考虑地面沉降控制要求,降水设计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降水方案应综合考虑基坑开挖深度、水文地质条件、围护设计、施工工艺、环境保护要求和地面沉降控制要求,选择适宜的降水方式;2降水方案应对降水影响范围及降落漏斗曲线进行预测,预估降水引起周围区域地面沉降范围和可能诱发的地面沉降量,对地面沉降预测评估不能满足要求的基坑降水工程,应调整优化降水方案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3降水方案宜根据预测结果、周围重要建(构)筑物保护和地面沉降控制要求,提出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预警值或地下水位预警值;4需降排(微)承压水的设计、施工方案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设计降压井的结构,并根据基坑开挖不同工况的降水运行要求设计井位;5对降水可能诱发周围区域较大地面沉降的基坑工程,降水方案中应有地面沉降防治预案和有效防治措施。对于预测诱发地面沉降影响巨大的降水工程,应在降水运行之前做好地面沉降控制措施。5.3.9基坑降水可能引起较大地面沉降时,宜设置回灌井,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抽水和回灌同步进行,或先抽水后回灌的降水方案,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降水运行前,应通过现场注水试验等方法确定回灌井点的位置和数量。当降水影响范围内有重要保护建(构)筑物时,应按照其保护要求,在其附近采取布设回灌井点等地面沉降防护措施。5.3.10对采用地下水回灌控制地面沉降的基坑工程,降水井与回灌井宜保持一定的间距或过滤器布设在不同深度,地下水回灌总量宜与抽水总量相近。5.3.11降排承压水的基坑工程施工前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应包括控制周边地面沉降的完整应急措施预案。5.3.12基坑降水运行时,应安装计量装置,按时记录抽水量,严格控制抽水强度,随基坑开挖进度逐步调整抽水量。在满足开挖施工安全要求的同时,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降幅。在降水期间,宜对地下水位控制实行信息化管理与动态监测。60 5.4地下水人工回灌5.4.1回灌井布设1回灌井布设原则宜按表5.4.1-1执行。表5.4.1-1回灌井布设原则类别地面沉降发育地区工程建设场区附近土体变形明显地区自来水管网到达地区具备符合水质标准的回灌水源需考虑发挥应急取水作用考虑与同层次开采井之间的距离考虑与同层次降水井之间的距离与同期埋设的水准点布设方向、范围一致性考虑同层次含水层区域地下水流动方向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2回灌含水层宜满足下列水文地质条件:1)含水层分布平缓,具有一定渗透性,地下水流速缓慢;2)含水层厚度较大,储水条件好,空间延展性广;3)含水层顶底板隔水层分布稳定且具一定厚度,具备一定隔水性能;4)含水层水温稳定,无地温异常变化;5)含水层及地下水中不含腐蚀过滤器过滤器的有害气体和化学成分。3回灌井布设场地应满足表5.4.1-2要求表5.4.1-2地下水人工回灌井布设场地要求类别具备建设、长期保存的场地具备建设、回灌结束前使用的场地具备DN300市政供水管网,且同径的供水和排水管道畅通具备DN100或以上的市政供水管网,且同径的供水和排水管道畅通具备三级用电负荷等级距回灌井30米范围内不得存在污染源无在建工程活动的影响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5.4.2回灌井施工1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成井工艺宜按附录B执行;60 2回灌井钻探施工工艺应符合《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的相关规定及上海地区钻探经验。5.4.3回灌工艺1地下水人工回灌工艺可采用真空回灌或压力回灌。真空回灌要求地下水静水位埋深宜大于10m;压力回灌适用于地下水静水位埋深较浅(小于10m)的含水层,或不宜采用真空回灌工艺的回灌井;2真空回灌管内水位以上至电动控制阀之间的管路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条件。3压力回灌过滤器网的抗压强度应满足压力回灌要求;井管与泵座应密封。过滤器过滤器4回灌管路1)回灌井管路系统宜由输水管路、进水管路、回流管路、排水管路组成;2)回灌井需具备应急开采地下水功能时,回灌井管路系统宜由输水管路、进水管路、回流管路、排水管路和应急用水管路组成。5真空、压力两用回灌井的管路装置,可参照宜图5.4.3-5执行;图5.4.3-5真空、压力回灌管路装置示意图5.4.4回灌水源1回灌水源宜采用自来水,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源也可采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降水获取的地下水作为回灌原水;2回灌原水用自来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GB574960 相关规定。5.4.5回灌井监测1回灌过程中应对回灌量、静水位、动水位、回灌原水水温、地下水水温、回灌原水和地下水水质、真空度、压力等内容进行监测;2回灌井回扬过程中应对地下水回扬量、颜色、臭味、悬浮物、气泡等物理性状进行监测;3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精度宜满足表5.4.5要求。表5.4.5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监测频率、精度一览表类别观测项目监测频率单位精度监测时间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回灌量1次/旬立方米±1回灌结束前回扬量符合表6.4.6相关要求回扬结束前应急开采量1次/天停泵前地下水位静水位与回扬频率一致米±0.02回扬前动水位±0.05回灌结束前水温回灌原水度(℃)±0.5回灌过程中地下水真空压力真空度毫米汞柱±10压力兆帕±0.01水质监测回灌原水2~4次/年成井时首次取样,回灌开始后回灌原水与地下水同步取样地下水2~4次/年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井回灌量1次/天立方米±1回灌结束前回扬量符合表6.4.6相关要求回扬结束前地下水位静水位与回扬频率一致米±0.02回扬前动水位±0.05回灌结束前水温回灌原水度(℃)±0.5回灌过程中地下水压力兆帕±0.01水质监测回灌原水1次/半年成井时首次取样,回灌开始后回灌原水与地下水同步取样地下水1次/半月4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和送检应符合《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和《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相关规定;5水样测试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30相关规定。60 5.4.6回扬方式及频率1回灌、回扬宜采用连续回灌12h、定时回扬一次的方式,回扬宜在回灌前进行;2松散含水层回灌井的回扬频率,可参照表5.4.6执行。表5.4.6回灌井回扬频率及时间要求岩性压力类型回扬频率粗砂砾石管网压力1次/2日水泵加压1~2次/2日中细砂管网压力1~2次/日水泵加压2~3次/日粉砂管网压力2~3次/日水泵加压3~4次/日3回扬过程中当浑浊水出尽、再出清水时可停止回扬;5.4.7回灌井维护与保养1回灌井堵塞及处理方法宜按附录C执行;2回灌井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宜按附录D执行。5.4.8回灌井验收1回灌井竣工后应履行竣工验收程序;2回灌井验收指标应包括设计和施工技术规定的各项指标,包括成井结构、取芯取样等;3水位降深、单位涌水量等指标可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并作为成井质量的考核指标;4竣工验收报告要求应按附录E执行。60 6成果编制和归档6.1一般规定6.1.1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中,应分别编制监测成果报告、设施建设竣工报告,在评审或验收后,应按照资料汇交的有关要求提交上海市地质资料档案馆归档。6.1.2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防治的中间成果报告、报表等应及时提交给业主方。6.2监测成果报告的编制6.2.1地面沉降监测成果1监测成果应包括野外记录资料和成果报告;2成果报告应包括月报、年报;3月报应以简报形式为主。具体包括:1)地下水采灌量;2)地下水位标高;3)地面变形量。4年报应对年度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具体内容包括:1)年度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概况;2)地面沉降动态变化规律;3)地面沉降防治措施与效果评价;4)下年度工作建议等。6.2.2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成果1监测成果应包括野外记录资料和成果报告;2成果报告应包括:1)工程概况;2)监测范围;3)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布设;60 4)监测技术方法;5)监测实施;6)监测成果分析;7)结论与建议。6.3设施竣工报告的编制6.4.1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竣工后应编制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概况;2设计要求和原则;3监测设施建设施工工艺与质量评述;4每座标孔的孔口标高、平面坐标及标组平面位置图;5由钻孔地层柱状图、基岩标、分层标埋设结构图、测井、土工测试、水质测试资料等组成的综合柱状图;6施工时间、进度及施工组织。6.4.2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竣工后应整理相关质量控制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1地质编录原件,钻探班报表及其它相关的原始资料;2水质测试报告、土工试验报告、测井报告;3钻孔土样或地层缩样。6.4.3地面沉降防治设施竣工后应编制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目的与任务;2工作部署与工作量;3施工工艺与质量评述;4回灌管路安装与回灌工艺;5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特征;6抽水试验与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与评价;7配置回灌井平面位置、地层柱状及成井结构、回灌管路装置、回灌工艺流程等各类附图;8主要结论与建议。60 6.5资料归档要求6.5.1验收完成后4个月内,应完成全部资料的汇总、整理、归档。6.5.2归档要求宜按相关汇交要求执行。60 附录A基岩标、分层标建设A.1基岩标建设A.1.1标杆底部一般应埋设在完整基岩以内5~10m,保护管的底部必须进入新鲜基岩2m,确保引测标杆不受干扰。图A.1.2基岩标标型结构图A.1.2基岩标结构采用保护管保护的,应配有钢制滚轮式扶正器的无缝钢管标杆结构形式的标型(图A.1.2)。A.1.3保护管结构1保护管的直径及壁厚应根据基岩标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1)埋标深度大于或等于150m:保护管外径不应小于Ф168mm,壁厚不宜小于7mm;2)埋标深度小于150m:保护管外径不应小于Ф127mm,壁厚不宜小于5mm。2保护管应采用优于DZ40的地质专用无缝钢管;60 3保护管宜采用公、母丝扣连接方式;4保护管底部应安装钢质环状托盘,其外径≥钻孔直径-r(r=80~100mm),厚度为20~25mm。A.1.4标杆结构1标杆结构应按照埋设深度确定:1)埋设深度大于或等于150m时,应选用“多宝塔形”结构,采用合理的标杆规格及长度配比。常用的规格为:Φ89mm-Φ73mm-Φ42mm,长度配比按“九五分割原理”确定;2)埋设深度小于50m时,可选用一径到底结构,常用规格为Φ42mm;3)其余埋设深度的基岩标可选用“二级宝塔形”结构,常用的规格为:Φ73mm~Φ42mm,长度配比按“九五分割原理”确定;2材质应采用优于DZ40的地质专用无缝钢管,壁厚不小于5mm;3应采用地质专用套管梯形丝扣、外平接箍连接,或采用锁接头丝扣连接,接箍材质同标杆;4管材必须圆直,每米管材的弯曲度不得大于1mm,壁厚误差不得大于10%,丝扣及变径连接必须与管材同心;5底部应安装钢质环状托盘,外径应小于基岩钻孔直径10mm,厚度为15~20mm。在托盘底部开Φ30mm的孔眼。A.1.5扶正器结构1结构应与标杆、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匹配,滚轮外缘与保护管内壁间应留有5~6mm间隙;2材质应采用45﹟碳钢或铸钢件,滚轮应采用材质规格不低于1Cr18Ni9Ti型号的不锈钢,滚轮轴内镶微型轴承以减少滚动摩阻。为提高与标杆间的滑动性能,中心孔铜套可选用ZQSN-6-6-3铜合金材质制作(图A.1.5);图A.1.5滚轮式扶正器3扶正器安装间距60 基岩标下部标杆的扶正器间距可稍短,上部间距可适当放长,一般应为6~9m,最大间距不得超过10m。钻孔基岩段内的标杆,可不安装扶正器。A.1.6主标头结构1长度宜为400~500mm,应高出保护盖顶端100mm左右;2外径必须比与其相连接的顶部标杆直径大2~3mm,与保护管顶盖内孔的间隙宜为0.5~1mm;3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通常选用的材质为1Cr18Ni9Ti;`4顶端应车制成半球弧形。A.1.7副标头结构1副标点必须固定在保护管的保护盖上,保护盖应采用地质套管专用梯形丝扣与保护管连接;2保护盖板应开中心孔,镶有铜套,其内径应大于主标点外径1.5~2.0mm。铜套的材质与扶正器同;3保护盖应采用与保护管同径的DZ40无缝钢管管材制成,并应采取镀铬处理;4副标头应采用防锈、防腐蚀的不锈钢制成,常用的材质为1Cr18Ni9Ti,直径应为Ф12mm,顶部制成半球弧形;A.1.8应根据钻孔的性质及地层情况,下入不同规格、不同深度的护管护孔。基岩标孔的覆盖层孔段可先钻小径的“导正孔”(Φ130~150mm),再扩孔成孔。成孔口径应比保护管外径大100~150mm,基岩孔段的钻孔口径不应小于Φ130mm。A.1.9钻进时必须保持钻孔垂直,应满足下列要求:1孔口处钻孔顶角应为0度;2每钻进50m,钻孔顶角累计递增不得大于0.2度;3终孔深度小于300m;终孔顶角不得大于1.0度;4终孔深度大于300m,小于500m,终孔顶角不得大于1.5度;5终孔深度大于500m,终孔顶角不得大于2.0度;6在基岩标孔施工中,每钻进(或扩孔)50m、换径及终孔时必须校正一次孔深,钻孔的孔深允许误差范围为±1‰。A.1.10保护管外的灌浆加固与补强60 为增加保护管的强度、刚度并对上覆含水层进行止水,应进行补强、加固,在保护管与钻孔间隙内灌注水泥浆;灌浆结束后应重新校正保护管上部的垂直度,使其居中、固定;水泥浆灌注完毕必须候凝,一般候凝时间为3~5天。常用的灌浆方法有:1保护管外灌注法1)在保护管与钻孔间隙内下入外径不大于Ф50mm的灌浆导管,下入深度应为保护管底部环状托盘以上300mm,并再次循环泥浆,保持灌浆通道畅通;2)现场配制水泥浆液。水泥标号应为325,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5,水泥浆液内不得混入杂物;3)向灌浆管内泵入水泥浆液,体积宜为保护管与钻孔的环状间隙体积量;4)灌浆深度应为自底部托盘至孔口距离,当孔口返出纯水泥浆液时,灌浆工序结束。同时按建筑规范要求取3~4个水泥浆样,妥善保养、保管。2保护管内压浆法1)将搅拌好的水泥浆液(其体积量通常为保护管与钻孔外环状间隙体积的1.2倍左右)直接泵入保护管内,通过保护管底部通水孔,使水泥浆液压入保护管与钻孔外环状间隙内,直至灌完;2)泵入计算好的替浆清水。替浆清水应立即泵入,体积通常为保护管的管内体积与灌注通道体积之和。将水泥浆液压至保护管底,孔口返出纯水泥浆液,并将保护管顶部的压浆阀门严密封闭,在待凝不超过12小时内,下钻杆泵入清水,将保护管内固结强度较低的水泥浆固结物清除,只保留保护管底2~3m已初具强度的水泥柱;3)应取3~4个水泥浆样,并妥善保养、保管。A.1.11标杆的埋设1标杆必须下到预定深度,误差不得大于±100mm;2标杆下到位后,向标杆内灌入标号为325、水灰比为0.5的定量水泥浆液,其体积量宜为钻孔基岩孔段实际体积的80%;3保护管与标杆间注入清洁水(一般为自来水),上部2~3m灌入防锈油。A.1.12基岩标竣工后,应采用窨井或标房对标体进行保护。A.1.13基岩标完成后应提交竣工报告,竣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工程概况;2设计要求和原则;3施工工艺与质量评述;60 4标孔的孔口标高、平面坐标及标组平面位置图;5由钻孔地层柱状图、埋设结构图、测井、土工测试资料等组成的综合柱状图;6施工时间、进度及施工组织。A.1.14整理相关质量控制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包括:1地质编录原件,钻探班报表及其它相关的原始资料;2土工试验报告、测井报告;3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交与贯标相关的文件和资料;4钻孔土样或地层缩样。A.2分层标的建设A.2.1分层标标间距不宜小于4m。在相邻分层标埋设标底的深度差较大的情况下,标间距可适当减小。图A.2.2分层标标型结构图A.2.2分层标结构宜选用保护管保护、无缝钢管标杆、带滚轮的金属扶正器、标底配有滑筒、插钎及护管托盘的分层标标型(图A.2.2),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标杆必须与标底托盘、插钎连为一体;2保护管底部必须安装滑筒装置,并应根据地层特征调整保护管底部与标底的合理间距;3标杆与保护管之间必须安装扶正器;4在保护管与钻孔间隙内必须采取下部投粘土球止水、上部灌注水泥浆或填土加固。A.2.3保护管结构1保护管的结构形式宜采用单层结构保护管或单层管外补强保护管;2规格应根据分层标埋深确定:埋深大于150m可选用Φ146mm或Φ168mm规格;埋深小于150m可选用Φ127mm或Φ108mm,材质选用DZ40地质专用无缝钢管,管壁厚度不宜小于5mm;360 连接应采用地质专用套管的梯形丝扣、外平接箍连接,接箍材质同保护管;4保护管必须具有良好的圆直度,丝扣加工须保证与保护管同心度。A.2.4标杆结构1埋深大于50m、小于150m的分层标,宜采用“宝塔型”结构的标杆。一般采用“双宝塔”结构,如标深大于或等于150m,也可采用“三宝塔”结构,并按“九五分割原理”设置。小于或等于50m的浅式分层标,可采用上、下同径的标杆;2标杆材质:应选用质量优、抗弯强度高、刚度大、质地轻的材质。可选用DZ40地质专用无缝钢管,壁厚不小于5mm;3底部与位于滑筒中心的滑杆顶部对接接头相连接,使标杆与标底连为一体。A.2.5标底结构1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盘、滑杆、对接接头组成,相互连为一体;2插钎应由DZ40无缝钢管制成,直径为Φ89mm,壁厚为6mm,长度视土层软硬确定,一般为300~400mm,沿其轴向均匀地开8~10条叉缝。压标时在外力作用下,将开过叉缝的插钎斜向插入地层,与地层固为一体。标底的结构见图A.2.5;3插钎全部压入地层时,位于上部的钢质环状托盘必须平稳地座落在目的监测层面上;图A.2.5分层标标底结构示意图4滑杆的下部与钢质环状托盘连接,上部通过对接接头与标杆相连。通过连接在保护管底部特殊滑筒的滑动、密封作用,使滑杆、标杆与保护管能在一定距离(1~2m)内上下滑动;5托盘外径应不宜小于钻孔直径50mm,厚度为20~25mm,材质为45﹟碳结钢;6滑杆直径不应小于Φ60mm,长度不宜短于1500mm,采用45#碳结圆钢车、磨制成。A.2.6滑筒结构1液压滑筒由外筒、液压腔、注油螺栓、液压油、上密封盖、铜套、油封、中心轴孔、锥形密封底盖等组成密封滑动系统;60 2在液压滑筒的上部安装一组滑杆导正装置,由下列部件组成:1)外壳:应采用同规格的保护管制成,下与液压滑筒、上与保护管连接;2)导正滑道:应由固定在外壳内壁上的两根呈180o方向的方钢与安装于滑杆上端的二块导正凹槽组成,导正凹槽沿着方钢上下滑动,使标杆与保护管的滑动更加稳定;3)滑杆应安装在滑筒的中心,借助液压密封系统使滑筒与滑杆上下滑动(滑杆保持不动),完成保护管与标杆之间的垂向位移;4)滑筒底部的密封底盖应安装倒锥形的导向体,以减少保护管下沉时对下部地层及标底的影响。A.2.7保护管与标底滑动间距的确定保护管与标底的滑动间距应依据地层的特性及分层标的埋设深度确定,范围为:400~1000mm。A.2.8扶正器、主、副标点的结构形式与基岩标同。A.2.9钻孔开孔口径应根据地表地层的性质及标孔的用途选择,通常应大于分层标孔成孔直径100~200mm。下入孔口护管后,下部钻孔应采用多级扩孔、一径到底施工。A.2.10钻孔垂直度及孔深校正技术应按A.1-9执行。A.2.11应在爪形插钎底部放置锥形木楔,最大外径应大于插钎内径10~15mm,长度不应超过100mm。为防止下入孔内时木楔中途脱落,应预先将锥形木楔装入爪形插钎内孔。A.2.12保护管、标底必须下到预定埋标深度,深度误差不应超过1‰。A.2.13压标底1在保护管内下入压标钻杆,利用钻机油缸压力,通过压标钻杆、滑杆将插钎压入土层。同时,底部托盘也随之下滑,最终使环状托盘底面平稳坐落在目的监测层上。也可直接压保护管,压力通过保护管、环状托盘、将插钎压入土层;2压标深度必须大于插钎的长度;3上提保护管时,应在保护管内下入钻杆压住滑杆,保持标底固定不动,然后再上提保护管,调整好保护管底与标底的合理间距。A.2.14对接标杆应在保护管内,按照编号逐根下入经严格检查、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杆,并在规定的位置安装扶正器。当下至滑杆顶部对接接头处,核对深度误差小于±100mm后,顺时针旋转标杆,将标杆与对接接头拧紧,使标杆与标底连为一体。A.2.15保护管外的止水、加固与补强60 为防止与上覆含水层连通,应在保护管与钻孔间隙内投入粘土球止水,在粘土球以上孔段灌注水泥浆,对保护管进行加固、补强。1应在标底以浅20m孔段投入干粘土球封孔止水;2粘土球顶部至孔口的钻孔环状间隙内:深式分层标(深于50m)应采用灌注水泥浆加固,灌浆技术要求同基岩标保护管外灌浆;浅式分层标(浅于50m)可全部用粘土块回填、封孔加固;3粘土球应由优质膨润土制作并风干,直径不应大于30mm,粘土球、粘土块不应投入过快,以防止中途“架桥”;4封孔、加固水泥的标号不应低于325,水泥浆液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5;5孔口部位应灌注水泥浆加固;6止水、灌浆结束后,必须使保护管顶部垂直、居中、固定;A.2.16标体的防锈、防腐蚀要求1下保护管和标杆前,必须清除内、外壁锈蚀层,并涂刷防锈蚀保护层;2标体高于地面的裸露部位,应采用不锈钢制作,或对其进行镀铬处理;3成标后,保护管内应灌满清水,使整个标体处于“无氧的还原环境”之中,上部2~3m灌入防锈油,通常选用腐蚀性小的机油或机械油。A.2.17分层标标竣工后,应采用窨井或标房对标体进行保护。A.2.18竣工报告与提交相关质量控制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与基岩标同。60 附录B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成井工艺技术要求B.1成井结构B.1.1地下水位监测井包括钻孔口径、井管口径、终孔孔深、井壁管、过滤器、沉淀管、填砾、止水与封孔等,其结构示意图如图B.1.1所示。图B.1.1上海地区典型含水层地下水位监测井成井结构示意图60 B.1.2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结构包括钻孔口径、井管口径、终孔孔深、井壁管、图B.1.2上海地区典型含水层回灌井成井结构示意图过滤器、沉淀管、填砾、止水与封孔等,其结构示意图如图B.1.2所示。B.2成井工艺B.2.1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钻孔孔径与井径宜满足表B.2.1要求。60 表B.2.1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钻孔孔径与井径一览表类型开孔孔径(mm)钻孔孔径(mm)目的层过滤器段孔径(mm)终孔孔径(mm)井径地下水位监测井同径,一般400一般4英寸,或5英寸地下水人工回灌井应大于非回灌孔段口径100~200mm一般600目的含水层中过滤器段的孔径宜大于过滤器外径400~500mm与钻孔孔径同径一般10英寸,或12英寸B.2.2钻孔取芯应满足下列要求1宜进行地层全取芯(连续取芯)钻进,至目的含水层底面时止;2粘性土采取率不应低于90%,砂性土采取率不应低于70%。B.2.3钻孔孔斜应满足下列要求1钻孔深度小于50米时,要求终孔测斜,孔斜不应大于1°2钻孔深度大于50米时,要求每50m及终孔测斜,孔斜每百米不应大于1°,终孔钻孔累计孔斜不应超过1.5°,钻孔终孔孔斜可累计计算,超差必须纠正。B.2.4钻进中每50m及终孔校正孔深,其误差不应大于千分之一。B.2.5井管、过滤器、沉淀管口径、材质、长度宜按表B.2.5执行。表B.2.5井管、过滤器、沉淀管口径、材质、长度一览表内容壁厚(mm)口径(mm)长度(m)材质井管8同径过滤器至地表段地质专用无缝钢管沉淀管3-5米过滤器视含水层厚度,当含水层小于10米时,一般为完整井,长度为含水层厚度的2/3左右;当含水层大于10米至几十米时,一般为非完整井,长度根据要求设置与井管同规格的骨架管焊肋筋缠铜丝过滤器B.2.6围填应满足下列要求1围填砂应采用与目的含水层砂颗粒级配相匹配的天然石英砂,围填砂型号应根据相关规范确定;2围填高度一般应高于含水层顶面,高出高度约为含水层上部隔水层厚度的1/3~1/2,遇特殊情况应现场再次确定;60 3投砾方式宜采取动态投砾方式,边投边测砾料所在深度。B.2.7止水与封孔要求1止水层应采用优质粘土球,粘土球直径为3~5cm,高度一般不小于10m;2止水结束后应进行止水效果检验,检验合格后,孔口至止水深度间可采用粘土块围填,孔口应采用优质粘土封口。B.2.8洗井宜采用活塞及空压机交替洗井,达到水清、砂净,水路畅通,当水位、水量稳定时可停止洗井。B.2.9抽水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1静止水位观测中水位稳定时间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稳定时间不小于4小时);2进行单落程(最大降深)稳定流抽水试验,动水位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6h;3停泵后观测恢复水位,水位恢复至抽水前的静水位后,宜继续观测4小时左右;4根据相关规范,记录抽水试验过程中的出水量、地下水位、水温等数据;5抽水试验结束前应采集地下水样。60 附录C回灌井堵塞的判别及处理C.1回灌井堵塞现象及危害C.1.1回灌井堵塞时常出现下列现象:1回灌量保持恒定时,回灌水位逐渐或迅速上升,溢出井口;2回灌水位或压力保持恒定时,回灌量逐渐或迅速减少;3动水位持续下降,甚至出现断水现象;4回扬水呈锈黄色、有臭味,含有大量杂质、絮状沉淀物和小气泡。C.1.2回灌井严重堵塞时产生的危害:1静水位、动水位差剧增,断水次数和时间增长;2灌水效能不断降低;3过滤器和含水层渗透性能衰减,引发微生物的孳生、繁殖和水质污染;4井、泵管腐蚀、过滤器网破裂、出砂。C.2回灌井堵塞程度的判别与评价C.2.1回灌井的堵塞,可采用下列方法判别:1回灌水量、水位、回扬量与动水位相关曲线斜率出现突变点或拐点;2单位回灌量、单位出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斜率急剧下降;3根据C.1.1回灌井堵塞现象进行判别。C.2.2回灌井的堵塞程度及堵塞后的疏通程度,可分别用堵塞比(Ds)和疏通比(St)进行判别(表C.2.2-1和表C.2.2-2)。表C.2.2-1回灌井堵塞程度判别表堵塞比(Ds)单位回灌量减少(%)井的质量评价>0.6<40轻度堵塞0.6~0.340~70中等堵塞<0.3>70严重堵塞注:(Ds)为回灌末期单位回灌量与回灌初期单位回灌量的之比值。60 表C.2.2-2回灌井堵塞后疏通程度判别表疏通比(St)单位开采量减少(%)井的质量评价>0.8<20疏通良好0.8~0.520~50中等疏通<0.5>50疏通较差注:(St)为开采初期单位开采量与开采末期单位开采量之比值。C.3回灌井堵塞类型及成因C.3.1回灌井堵塞类型包括物理堵塞、化学沉淀堵塞及生物化学堵塞(表C.3.1)。表C.3.1回灌井堵塞类型分类表类型成因物理堵塞气相堵塞管路密封不严,空气进入含水层,堵塞砂层孔隙悬浮物堵塞悬浮物质被带入含水层,堵塞了过滤器、填砾层和含水砂层孔隙砂颗粒压密堵塞填砾层、含水砂层压密,孔隙度减小,渗透性能降低化学沉淀堵塞氢氧化铁沉淀堵塞回灌水混入空气,氧溶于水,增加了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氧与Fe2+作用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物,堵塞了滤网、填砾层和含水砂层孔隙碳酸钙沉淀堵塞地下水中大量钙和重碳酸离子,受灌水温度和压力变化影响,生成碳酸钙沉淀,堵塞了滤网、填砾层和含水砂层孔隙过滤器电化学腐蚀的铁质沉淀堵塞金属过滤器受电化学腐蚀作用,溶于地下水中的Fe2+离子含量增加,与OH-离子结合生成胶体状的Fe(OH)3,堵塞了过滤器网缝隙、填砾层及含水砂层孔隙生物化学堵塞铁细菌堵塞细菌孳生繁殖过程中,分泌的氧化还原酶能接触性的加速Fe2+氧化成Fe3+,生成红褐色、锈黄色絮状Fe(OH)3沉淀,聚积在过滤器缝隙、填砾层及含水砂层孔隙中,形成铁细菌堵塞。硫酸盐还原菌堵塞硫酸盐还原菌生化活动中分泌的氢化酶,将SO42-还原为S2-,促使阴极去极化,生成FeS、Fe(OH)3,聚积在过滤器缝隙、填砾层及含水砂层孔隙中,形成硫酸盐还原菌堵塞。C.4回灌井堵塞的处理方法C.4.1管井堵塞处理方法应遵照下列原则:1应统筹兼顾,防止出现负面影响;2处理回灌初期出现的气相堵塞和悬浮物堵塞,宜采用回扬的处理方法;3化学堵塞宜采用化学与回扬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法;4处理回灌后期出现的生物化学堵塞,宜采用化学试剂处理与回扬相结合的处理方法。60 C.4.2轻度物理堵塞的处理可依据表C.4.2执行。表C.4.2压力回杨适用条件及操作方法回扬方法适用条件操作方法真空回扬对地层砂的吸力大,清除井内沉淀物的能力强,适用于过滤器结构强度较大的回灌井回扬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回流阀和放气阀,开足电子控制阀、电子扬水阀,然后开泵回扬吸气回扬对含水层的吸力中等,清除井内沉淀物的能力中等,适用于过滤器结构中等强度的回灌井的回扬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回流阀,开足电子控制阀、电子扬水阀和放气阀,然后开泵回扬回流回扬对含水层的吸力小,清除井内沉淀物的能力弱,适用于过滤器结构强度较差或已出现断水和出砂的回灌井的回扬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和放气阀,开足电子控制阀、回流阀和电子扬水阀,然后开泵回扬C.4.3严重物理堵塞的处理可依据表C.4.3执行:表C.4.3严重物理堵塞回扬反冲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方法回扬方法适用条件操作方法回扬与间歇停泵反冲适用于过滤器结构强度较差回灌井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回流阀,开足电子控制阀、电子扬水阀和放气阀,然后开泵回扬。水清后,每隔3~5分钟采用间歇扬水与停泵方法真空回扬与间歇回流反冲适用于具有回流管装置的回灌井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回流阀和放气阀,开足电子控制阀、电子扬水阀,然后开泵回扬。水清后,每隔5~10分钟打开和关闭一次回流阀回扬与加压回灌反冲适用于具有加压设备及过滤器结构强度较好或新凿回灌井回扬前,关闭进水阀、回流阀,开足电子控制阀、放气阀和电子扬水阀,然后开泵回扬。水清后,停泵,立即关闭电子控制阀和电子扬水阀,开足进水阀,缓慢打开电子控制阀,先从泵管内灌水,待空气从放气阀放光并溢出水后,再关闭放气阀。每次扬水、停泵和加压灌水时间,宜分别控制在15分钟、5分钟和30分钟C.4.4过滤器化学沉淀堵塞宜采用酸洗法,并按下列要求操作:1酸洗前,应掌握井管和过滤器的口径、深度、材质及静动水位等资料;2将带有橡皮封的注酸管(Φ38mm黑铁管或硬塑料管)下至过滤器上端,在井口上方注酸管接储酸桶和放气管,并在连接管上各装一阀门;3宜采用10%浓度盐酸并加2%浓度酸洗抗蚀剂溶液;4将配制好的盐酸和酸洗抗蚀剂溶液(注酸量按橡皮封以下井深和断面积计算)倒入酸管桶,打开储酸桶阀门,向井下过滤器60 注入盐酸,待储酸桶内的盐酸流尽,关紧储酸桶阀门,迅速打开放气管阀门,放尽反应气体后,关闭放气管阀门,使盐酸在井内封存24~72小时;5取出注酸管,再用空压机和活塞反复冲洗,直至过滤器上化学沉淀物抽出,水路疏通为止。C.4.5铁细菌堵塞处理方法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在井水中分别加入3%浓度的过氧化氢(1m3水中加入1/1000m3)和10%浓度的亚硫酸钠溶液(1m3水中加入0.02m3);2采用回扬与加压回灌反冲方法,疏通过滤器水路;3采用经曝气和锰砂过滤预处理后的回灌水进行回灌;4每天定时回扬,保持过滤器水路畅通。C.4.6硫酸盐还原菌堵塞处理方法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连续(8~10天)定时向井中通纯氧;2在井水中加入3%浓度的过氧化氢(1m3水中加入1/1000m3);3采用回扬与加压回灌反冲方法,疏通过滤器水路;4每天定时回扬,保持过滤器水路畅通。60 附录D回灌井的维修和保养D.1维修保养的目的D.1.1疏通过滤器及其周围填砾层和含水砂层孔隙的地下水通道,防止回灌井堵塞,保持回灌井正常灌水功能。D.1.2进行回灌井维修,防止管井和泵管的锈蚀,磨损、井管出砂、井周地面坍塌和确保电动机的正常使用。D.2维修保养的内容D.2.1回灌井的常规维修保养,应包括下列内容:1深井泵电动机的维修保养;2深井泵维修保养;3过滤器网堵塞物质和沉淀管沉积泥砂的清除。D.2.2回灌井特殊故障的检修,应包括下列内容:1突然断水或电动机出现故障后的检修;2大量带出填砾砂后的过滤器套补;3大量带出地层泥、砂后的井管套补;4井中坠物和补管的打捞;5井口地面坍塌后的管外止水填封。D.3维修设备、工具的选择D.3.1回灌井常用的维修设备和工具包括:卷扬机、三脚架、滑车(俗称葫芦)掏砂器、实心重杆(含附件)和链条钳、管子钳、活络扳手、钢丝吊攀以及其它金属工具等。D.3.2回灌井备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空气压缩机、CO2洗井设备、酸化洗井装置、泥浆泵、泥浆调和桶、活塞、小钻杆、钻井用水龙头、不同规格的管子及其它有关特制专用工具等。D.3.3回灌井常用的打捞工具包括:三齿抓钩、转钩、内倒钩、活塞装置、撑牙装置、内翻牙装置、灯泡插头管、冲管、反牙丝锥、滚轮割刀和钢刀等。D.4维修检查的方法和步骤D.4.1一般维修检查,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1抽水检查;2木模检查;3等砂器检查;60 4井下电视检查。D.4.2回灌井抽水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观察记录电动机运转情况;2地下水静、动水位的变化情况;3回扬水质物理性状(包括颜色、臭味、悬浮物、气泡等)以及出浑水和泥砂情况。D.4.3回灌井木模检查,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制作木模;2将木模安装在配有木模套筒的实心重杆上;3将安装木模的实心重杆,缓慢放入井内,直到木模被搁置为止;4起吊实心重杆,测量木模被搁置的深度;5将木模打印装置用实心重杆放入离木模被搁置3~5m处冲下;6吊出木模打印装置,根据木模底部打出的印痕,判别井内是否有积砂、坠物、井壁管以及过滤器的损坏状况。D.4.4回灌井等砂器检查,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制做等砂器和支架护套;2在实心重杆上装配好重杆、伸缩杆连接器和活塞伸缩杆,并用螺帽将活塞伸缩杆上的支架护套固定在等砂器上;3将装好等砂器的实心重杆,放到井内静水位以下不同深度上下抽动;4稍后,用卷扬机缓慢吊出等砂器,查看等砂器内的积砂情况,判定漏洞或裂缝位置。D.4.5回灌井井下电视检查法,是一种采用井下电视检查井管错裂和过滤器堵塞、破裂状况的先进设备,从地面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到井内存在的各种损坏故障的先进方法。D.5回灌井内积砂的清除方法D.5.1回灌井在回扬过程中不断出现含砂、泥水现象时,应立即停止回灌。D.5.2回灌井积砂类型及除砂方法的选择宜按表D.5.2进行。表D.5.2回灌井积砂类型及除砂方法积砂类型积砂程度除砂方法适用条件轻度出砂<1/3Lv深井泵、空气压缩机井管、过滤器完好严重出砂1/3~1/2Lv须先用泥浆封堵破裂的井管,然后再用泥浆泵、掏砂器除砂局部井管破裂极严重出砂>1/2Lv须先套补破裂的过滤器,然后再用掏砂器除砂过滤器破裂注:⑴Lv为出砂回灌井的过滤器长度(m);⑵Lv前的分数值,系指积砂顶面高出60 过滤器底端的过滤器长度(m)。D.5.3采用掏砂器除砂,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制作掏砂器;2用双绳筒卷扬机的副绳筒钢丝绳将掏砂器放入井内积砂部位;使钢丝绳和掏砂器相加的总长度比井口至砂面的长度长30~50㎝;3用人力拉动钢丝绳(一拉一放),待掏砂器装满砂后,再用卷扬机吊出掏砂器,倒出积砂。D.6过滤器的套补方法D.6.1套补过滤器前,应制作下列工具:1过滤器补管;2挡砂罩;3封砂罩。D.6.2过滤器补管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圆孔骨架管(无缝钢管)口径应比原过滤器口径小二级;2骨架管的圆孔孔隙率不应小于25%;3过滤器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过滤器总长的90%;4过滤器外侧应加焊高度为6~8mm的垫筋,数量不少于10根;5采用缠丝直径φ3mm的梯形紫铜丝,缠丝间距应根据含水层岩性确定,一般为0.75~1.0mm,缠丝外侧应加焊直径为φ3mm紫铜丝的纵向加强筋和3道横向加强箍;6过滤器补管长度应等于或稍大于原过滤器的长度(图D.6.2);图D.6.2补砂滤水管示意图60 7在补管储砂管的最上端沿直径方向切割宽25mm,长180mm两个对称的丁字槽;8在补管、过滤器或沉淀管底端,切割3~4面底窗;9在底窗的上端管内焊一道假底(不焊死),在底窗的上端管子外焊一道真底(焊死);10在距储砂管上端1m处和底窗外各焊接4~6根φ10~12mm的圆钢导向护栅,其最大外径应比井径小8mm左右。D.6.3挡砂罩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挡砂罩内灯泡插头管应比补管口径小25mm;2在灯泡插头管圆钢横销外面焊上导向护栅(小于补管内径);3在灯泡插头管外焊上1mm铁皮制成的护罩;4挡砂罩内横销的直径不得大于丁字槽(横销在丁字槽内能自由退出和挂上)。D.6.4封砂罩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封砂罩是将两根异径管子焊在一起,再根据异径管口径制成喇叭罩,分别焊在异径管上;2用口径大的一节管子起套住补管储砂管丁字槽的作用,口径与补管口径相同的管子,搁在补管头上起连接作用;3上下喇叭罩宜用薄钢板制作,喇叭罩外径应小于井径;4制作的封砂罩,上下要直。D.6.5过滤器套补施工中,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将补管吊入井内,将有丁字槽的管头固定在井口;2用挡砂罩内的灯泡插头管闩住丁字槽;3用钢丝绳或管子接送补管至井内预定深度后,拧开挡砂罩内的横销,使其退在丁字槽的入槽内;4将填砾缓慢倒入井内,用测绳测量填砾高度,直至填到高出补管顶端1m时为止;5提出测绳,吊出挡砂罩,下入封砂罩,套住补管储砂管上的丁字槽;6疏通水路后,起出封砂罩,检查填砾高度,如发现填砾减少,应重新补填填砾,然后再放好封砂罩,最后,安装深井泵。D.7井壁管的补管方法D.7.1井壁管补管应制作下列必备工具:1绞刀;60 2扩张器;D.7.2井壁管错裂后的补管可采用腾空补管法、分段补管法或漏洞补管法。D.7.3腾空补管法套补井管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选用小口径冲管和泥浆泵清出井内泥砂,用泥浆封住井壁管错裂部位,再用木模打印,查明错裂深度和程度;2用Φ100mm钻杆将绞刀缓慢接送至井内错裂部位,绞刀管应居中稳固于井管中央,以防晃动。然后向右转动绞刀,校正上、下错裂井管;3对于涌砂较少的一般井壁管的错裂,也可采用扩张器进行处理,即用钢丝绳将带有扩张器的实心重杆送至井管错裂部位,然后用卷扬机吊起实心重杆(不要拉起扩张器),利用实心重杆冲击扩张器,使井壁管错裂部位逐渐被扩张器校正,至扩张器能上下通过为止;4根据处理后形成的最大直径,计算出腾空补管的口径。将装置好的补管用重管压送井内,直至补管的固定箍被错裂部位搁住为止;5在补管上安好封砂罩,先疏通水路,再用掏砂器掏出井内积砂,然后安装深井泵投入使用。D.7.4采用分段补管法套补井壁管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对于井管错裂且过滤器损坏的回灌井,必须先用绞刀或扩张器处理好井管错裂部位,清除井内积砂,接着套补过滤器,最后将腾空补管安置在井管错裂部位;2腾空补管后过滤器再次损坏的回灌井,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补管的方法。如腾空补管的口径较大,可将套补过滤器的补管,由腾空补管的管子内送下,套补好过滤器;如腾空补管的口径不大,则应先取出腾空补管,检查错裂部位是否移动。如无移动,应先套补过滤器的补管,然后再将取出的腾空补管重新安置橡皮喇叭、棕皮碗后,再安置在井管错裂部位。如错裂部位有移动,应先对移动部分进行处理,而后再套补过滤器的补管。D.7.5采用漏洞内套管补管法套补较大口径井管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应选用比井管口径小一级的井管(如φ254mm井管选用φ203mm井管)作为内套管,补管前,宜先在内套管外底部扎一道棕皮和一、二道橡皮喇叭(制作同腾空补管);2将补管接送至漏洞部位以下2~3m;3在补管顶端焊一法兰盘,座在原井管上。D.7.6采用漏洞内套连接管补管法套补已经套补过补管的井管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吊出原补管上的封砂罩;2选取与原补管相同口径的井管,其长度从原补管顶端起算,应超过漏洞3~5m60 。在管底端装一最大直径小于井管直径25mm以上的喇叭形引路罩,井管上端割好丁字槽,焊好导向护栅;3将井管送下套入原补管的头上;4在内套连接管与井管间填砾后,再安好原封砂罩。D.7.7采用漏洞外套管补管法套补较小口径井管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应选用比井管大2级的钢管作外套管(如φ203mm井管选用φ300mm套管,φ254mm井管选用φ350mm套管),将井管底端割成锯齿形;2用钻机和泥浆泵,钻空清洗出漏洞以下3-5m井外周围地层;3下入外套管至孔底,并用粘土填实外套管外地层。D.8疏通回灌井水路方法D.8.1水路疏通方法可采用深井泵疏通法、活塞疏通法、空压机疏通法、酸化洗井疏通法、液体CO2疏通法和开底疏通法等。D.8.2采用深井泵疏通法操作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间断抽水(即开泵抽水后,当井水被抽至井口时,立即关泵),待井水恢复至静水位时,再开启深井泵,到井水快要涌出井外时,再关泵;2按上述操作,开、关泵3~4次后,长开一次深井泵,彻底清除过滤器、填砾层和含水层砂粒孔隙中带有杂质沉淀物的浑水,待水质由浑变清后,再关闭深井泵。D.8.3采用活塞疏通法疏通水路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选用轮胎橡皮作活塞皮,其外径应比井管内径大16mm左右,其内径孔应按活塞管外径计算;2活塞皮下部放2~3个铁垫圈,其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最下面的垫圈要焊固在管子上,最大的垫圈应比井管内径小25mm左右;3活塞皮上部的垫圈要小,只要垫管能压住而不使活塞皮下井后翻掉即可;4首次用钢丝绳将装有活塞的实心重杆送入井内时,可先下至静水位以下15~20m左右的井管中,然后试拉活塞,以检验活塞皮大小,井架的负荷及卷扬机的牵引力。试拉后,将活塞逐渐下至更深处,并逐渐加大活塞垫圈,以确保活塞的安全使用;5用卷扬机上拉钢丝绳,至活塞拉出井口后,再下放活塞,如此反复不断上拉下冲活塞,直到浑水出尽,过滤器水路通畅为止。D.8.4采用空压机疏通法疏通水路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采用空压机与活塞联合洗井方法;60 2空压机洗井时,出水管应下至过滤器内,自上而下,逐层冲透,直至浑水出尽变清为止;3洗井过程中,如出水总是清水多于浑水,则宜改用加大风量的方法。启动空压机时,先将储气桶阀门关掉,以提高储气桶内的压力,待储气桶达到预定压力(或安全阀门允许的最大压力)时,快速打开储气桶的出气管阀门,待井水冲出井口后,关闭出气管阀门;4反复3~4次逐层冲洗后,再进行一次正常扬水,以清除井内浑水。D.8.5采用酸化洗井疏通法疏通水路时,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如图D.8.5所示,先将带有橡皮封的注酸管(Φ38mm黑铁管或硬塑料管)下至过滤器上端,在井口上方,注酸管接储酸桶和放气管,连接管上各装一阀门;图D.8.5酸洗井示意图2按计算的酸量,将10%浓度的盐酸、酸洗抗蚀剂和醋酸稳定剂倒入储酸桶内,盖上桶盖;3打开储酸桶阀,通过注酸管将盐酸注入过滤器内;4待储酸桶内盐酸流尽,关紧储酸桶阀,打开放气管阀,放完反应气体后,关闭放气管阀;5按上述操作,再进行第二次酸洗,一般酸洗井应进行3~4次酸洗,每次应注酸200~250kg;6注酸后,一般至少应隔一天,方可取出注酸管,再采用空压机或活塞洗井,至将过滤器堵塞疏通和洗清井内酸液为止;60 7现场注酸时,应有安全防护装置。D.8.6开底疏通法应按下列要求操作:1将麻花钻头,装置在Φ100mm底端焊有导向护栅的管子上接送至井底,井口用木板将送管固定于井管的同心位置;2绞动送管,在井底钻一孔,再改用多片爪子钻,将孔径扩至Φ100mm以上,然后起出送管;3用空压机抽水(出水管下至过滤器段),待过滤器周围填砾坍塌后,停止抽水,起出出水管和风管;4用掏砂器掏清井内积砂,封底后,再用活塞或空压机抽水,直至水路疏通为止。D.9管井坠物打捞方法D.9.1回灌管井维修保养中的打捞,可分为坠物打捞和补管打捞两类。D.9.2管井坠物打捞,应符合下列原则:1只限于处理在井内积砂面上影响掏砂或妨碍管井维修保养的坠物,对不妨碍深井正常出水的小物体,可不必打捞;2坠落井内的泵管和需取出重新套补的补管必须及时打捞;3打捞前,必须查清所需打捞物体的长度、规格、特征,以及深井的口径、管材、损坏情况,以便制作合适的打捞工具;4打捞前,应用木模打印法检测需打捞坠物的准确位置,状态以及井、泵管间隙大小和积砂的深度,以便选用相应的打捞方法。D.9.2打捞未被积砂掩埋的泵管或有接头管时,可采用下列方法:1支承架打捞法:适用于井、泵管间隙小,泵管上地轴较短直立泵管的打捞;2转钩打捞法:适用于坠落管与井管间隙较大,管子头斜靠在井壁上管子的打捞;3内倒钩打捞法:适用于坠落管井径较大,管子头未依靠在井壁上的泵管或管子的打捞;4马蹄式内倒钩打捞法:适用于坠落管井径较大,管头依靠在井壁上的泵管或管子的打捞。D.9.3打捞空心管时可选用下列方法:1木塞打捞法;2活塞打捞法;60 3双撑牙打捞法。D.9.4井内积砂面上未被积砂掩埋的小口径无接头实心管或带有长轴泵管的打捞,可用内翻牙打捞法,可按下列程序操作:;1打捞前,应查明井中坠管的位置,口径和积砂情况;2制作内翻牙;3制作内翻牙打捞管:将制作好的内翻牙,按图D.9.4装在一块直径与打捞管内径一致、厚20mm左右的圆钢板上,并将其装在打捞管内。在圆钢板下应焊上支撑架和用1mm厚铁皮制成的内喇叭罩(其下口口径同打捞管径,上口口径同圆钢板孔径),作引导用。内翻牙也系上镀锌铁丝。图D.9.4内翻牙打捞装置示意图4向井内送内翻牙打捞管时,也要同时缓慢送下镀锌铁丝,当打捞管进入内喇叭罩内,被内翻牙卡住后,松开提拉的镀锌铁丝,起吊接送管,内翻牙即能咬住坠落泵轴或坠管,将其打捞上来。D.9.5打捞被井内积砂掩埋坠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60 1需先采用木模打印方法,查明井内坠落管的具体情况,然后,再选用适宜的打捞方法。2可采用先冲后捞或边冲边捞方法,用泥浆泵冲出坠落管底端以上的积砂后,再根据坠落管的具体情况,选用上述D.9.2~D.9.4条中相应的方法,打捞出坠管。D.9.6打捞补管时宜采用相应方法,操作程序如下:1假底冲脱法;2分节打捞法;3滚轮割刀打捞法;4钢刀剖管打捞法。60 附录E地下水位监测井与地下水人工回灌井竣工验收报告工程名称水文地质钻孔质量验收报告钻孔编号设计孔深m钻孔性质终孔深度m施工单位钻机类型孔口坐标XYH开孔日期年月日终孔日期年月日验收日期年月日60 钻孔结构孔径(mm)起止深度(m)取芯取样岩心采取率%原状土样扰动土样粘性土取样井段(m)取样井段(m)砂性土取样数量(个)取样数量(个)风化岩石取样间隔(m)取样间隔(m)完整基岩合格率%孔斜测量次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孔深(m)倾角使用仪器孔深校正次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检查前孔深(m)检查后孔深(m)误差-+处理与否成井结构井管过滤器沉淀管直径(mm)深度(m)含水层段下管井段含水层粒度填料规格直径(mm)直径(mm)长度(m)部位(m)60 止水封孔材料效果原始记录质量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孔深(m)厚度(m)岩性水位埋深(m)孔内异常现象记录否自至初见静止水位测量占需测回次%是否符合要求冲洗液测量占需测回次%是否符合要求抽水试验60 抽水试验试验段深度(m)动水位(m)水温℃稳定时间(h)恢复时间(h)风管下入深度(m)取水样数(套)S(m)Q(m3/h)q(m3/m.h)质量总评述验收单位: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现场负责人:验收人:机长:单位技术负责:单位技术负责:60 附录F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报表样表工程名称:监测时间:年月日监测次数:第次点号地面沉降量(mm)备注点号地面沉降量(mm)备注本次累计本次累计记载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复核年月日说明:1、监测数字中,“+”代表抬升,“-”代表下降;2、监测工况:对监测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描述。60 60 附录G建设工程地下水位监测报表样表工程名称:监测井编号 位置 地面高程(m) 井口固定点高程(m) 井深(m) 监测井名称 监测日期井口固定点至地下水面距离m地下水埋深(m)地下水水位(m)备注月日一次读数二次读数平均值                                                 记载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复核年月日说明:1、监测数字中,“+”代表水位上升,“-”代表水位下降;2、监测工况:对监测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描述。60 附录H建设工程分层标组监测报表样表工程名称:监测时间:年月日监测次数:第次标号沉降变化量(mm)备注标号沉降变化量(mm)备注本次累计本次累计记载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复核年月日说明:1、监测数字中,“+”代表抬升,“-”代表下降;2、监测工况:对监测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描述。60 附录J建设工程水量监测报表样表(水表法)工程名称:监测井编号  井深(m) 监测井名称 位置出水管内径mm水泵型号 读水表数时间本次水表读数(m3)上次水表读数(m3)本次与上次水表读数差(m3)本次与上次水表读数期间间隔本次与上次水表读数期间累计开泵时间地下水开采量(m3)备注月日时dhdh                                                                                                              记载年月日校核年月日复核年月日说明:对降水层位进行描述。60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用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用词采用“应”;反面用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用词采用“宜”;反面用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