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7.50 KB
  • 78页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2015征求意见稿)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JGJ×××-20××备案号J××-20××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20××-××-××发布2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JGJ××-20××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年××月××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北京 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规程。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结构设计,施工验算,构造要求,构件制作与运输,装配施工,工程验收。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城东路108号中建七局大厦1110室;邮政编码:450004)。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山东聊建集团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建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郑州市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欢成设计事务所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南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材料53.1结构构件材料53.2连接材料53.3防护材料63.4其他材料6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84.1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84.2适用高度和高宽比84.3抗震等级94.4结构布置95结构设计115.1一般规定115.2结构分析115.3构件设计115.4连接设计125.5楼盖设计166构造规定176.1一般规定176.2劲性柱构造要求176.3混合梁构造要求186.4斜支撑构造要求196.5其它构件构造要求206.6连接及节点构造要求227构件制作与运输287.1一般规定287.2制作准备287.3构件制作307.4预制构件检验317.5堆放与运输338装配施工358.1一般规定358.2施工测量358.3构件吊装363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4构件连接368.5施工质量检查388.6安全控制409工程验收429.1一般规定429.2主控项目429.3一般项目439.4结构实体检验449.5子分部工程验收44本规程用词说明46引用标准名录47条文说明493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Contents1General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33Materials53.1StructuralMemberMaterials53.2ConnectingMaterials53.3ProtectingMaterials63.4OtherMaterials64BasicRequirementofStructuralDesign84.1ActionandActionCombinations84.2HeightandAspectRatioLimitations84.3SeismicDesignGradeofStructuralMembers94.4StructuralLayout95StructuralDesign115.1GenaralRequirement115.2StructuralAnalysis115.3ComponentDesign115.4ConnectionDesign125.5SlabDesign166StructuralDesign176.1GenaralRequirements176.2DetailingRequirementsofStiffColumn176.3DetailingRequirementsofHybridBeam186.4DetailingRequirementsofInclinedBrace196.5DetailingRequirementsofOtherComponents206.6DetailingRequirementsofConnectionsandJoints227ManufacturingandTransportation283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1GenaralRequirement287.2ProductionPreparation287.3ManufacturingofComponents307.4InspectionofComponents317.5StorageandTransportation338AssemblyConstruction358.1GenaralRequirements358.2Surveying358.3HoistingandPerching368.4ConnectionofComponents368.5QualityInspection388.6ConstructionSafety409ConsructionQualityAcceptance429.1GenaralRequirements429.2DominantItems429.3GeneralItems439.4StructuralEntityTesting449.5DivisionalProjectQualityAcceptance44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46ListofQuotedStandards47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93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总则1.0.1为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规范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以下简称“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设计、构件制作、运输存放、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节能减排,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的乙类及以下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3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0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prefabricatedrigid-stiffframe-bracestructuresystem由劲性柱、混合梁、叠合楼板、斜支撑及围护结构等预制构件组成,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框架-支撑结构。2.1.2劲性柱stiffcolumn由钢管中填充混凝土、钢管外外包混凝土形成,且钢管及其核心混凝土能共同承受外荷载作用的预制构件。2.1.3混合梁hybridbeam在钢筋混凝土梁端部、梁柱节点部位连接有效长度的型钢接头,通过型钢接头与劲性柱进行刚性连接的预制梁。2.1.4斜支撑inclinedbrace在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中承担水平剪力的斜向支撑。2.1.5混凝土叠合楼板concretecompositefloor由预制混凝土板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楼板,简称叠合楼板。2.1.6可调螺栓组adjustableboltgroup外墙板吊装至安装位置后,用于微调墙板的上下、左右、内外位置而在混合梁的预留槽中设置的一组螺栓。2.1.7水泥基灌浆料groutingmaterial以水泥基为基本材料,配以适当的细骨料,以及少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和其他材料组成的干混料,加水搅拌后具有大流动度、早强、高强、微膨胀等性能的灌浆材料2.1.8外墙水平接缝horizontaljointofexternalwall外墙板安装完成后,上下相邻墙体之间预留的水平接缝。2.1.9外墙竖向接缝verticaljointofexternalwall外墙板安装完成后,左右相邻墙体之间预留的竖向接缝。2.1.10后灌浆槽post-groutingslot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预制构件间为后期填充灌浆材料的预留槽。2.2符号2.2.1材料性能C25、C30——分别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25N/mm2、30N/mm2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u——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V——剪力设计值;M——弯矩设计值——混凝土楼板钢筋抗拉承载力;——栓钉抗剪承载力;——单个栓钉抗剪承载力。2.2.3几何参数——矩形截面宽度,T形、I性截面的腹板厚度;t——矩形截面厚度;——截面有效高度;hc——与梁接触处混凝土楼板的厚度;——沿构件轴线方向上横向钢筋的间距、螺旋筋的间距或箍筋的间距;——受拉区横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As,l——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混凝土楼板有效宽度范围内纵向钢筋的总面积;a"s——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混凝土楼板上部钢筋中心到板上边缘的距离;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工字钢上翼缘上表面到梁上边缘的距离;xc——梁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工字钢下翼缘上表面到梁下边缘的距离;2.2.4系数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αcv——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β1——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取为1.25;2.2.5其他——梁端负弯矩区段内抗剪栓钉的个数;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3材料3.1结构构件材料3.1.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用的混凝土应符合表3.1.1的规定:表3.1.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名称劲性柱混合梁叠合板楼梯内、外墙板预制板叠合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及以上C30及以上C30及以上C25及以上C30及以上C25及以上注:节点及接缝处的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3.1.2钢筋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3.1.3承重结构的钢材可采用牌号为Q235、Q345、Q390、Q420、Q460的钢材,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和《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有关规定。3.2连接材料3.2.1钢材焊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手工焊接用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钢焊条》GB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5118的有关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的有关规定。3.2.2型钢连接使用的螺栓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及《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和《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363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技术条件》GB/T3633的有关规定;2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设计值,以及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钢材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有关规定。3.2.3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00规定的Q235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钢;3.2.4圆柱头焊钉、栓钉连接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的有关规定。3.2.5外墙板中的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及非金属材料拉结件均应具有规定的承载力、变形和耐久性能,并应经过试验验证;2拉结件应满足外墙板的节能设计要求。3.3防护材料3.3.1钢结构用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及《建筑用钢结构防腐涂料》JG/T224的有关规定。3.3.2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品种和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等的有关规定。3.3.3钢结构防腐涂料应与防火涂料相兼容。3.4其他材料3.4.1灌浆材料应满足下列要求:1其强度应比结构混凝土强度高一等级;2应在灌浆料中掺入速凝剂,使其在1小时内达到灌浆料强度的50%~60%;3应在灌浆料中掺入微膨胀剂;4常温下施工,宜对注浆处喷雾湿润;冬季施工应保证灌浆料的抗冻性能,浆体注入温度不得低于25℃,且注浆前应用70℃的热水湿润、预热注浆处。3.4.2外墙板接缝防水宜采用橡胶止水条,且止水条材料应符合设计和相应规范要求。3.4.3外墙板接缝处密封材料应选用耐候性密封胶,密封胶应与混凝土具有相容性,并具有低温柔性、防霉性及耐水性等性能,其最大伸缩变形量、剪切变形等均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的有关规定。3.4.4外墙板保温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JGJ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44的有关规定。3.4.5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1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4.1.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确定。4.1.2预制构件在脱模、吊装、运输、安装等环节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脱模系数或动力系数作为等效荷载标准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脱模吸附系数宜取1.5,也可根据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适当递减;复杂情况时,脱模吸附系数宜根据试验确定;2构件吊装、运输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为1.2。当有可靠经验时,动力系数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递减。4.1.3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可按实际情况计算,且不宜小于1.5kN/m3。4.1.4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表4.1.4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取1.0。表4.1.4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正截面承载力验算斜截面承载力验算支撑节点板件、连接焊缝、连接螺栓梁柱、支撑墙梁、柱、墙强度稳定强度0.750.800.850.850.750.800.754.2适用高度和高宽比4.2.1对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乙类和丙类建筑的适用高度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m)结构类型非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678(0.2g)8(0.3g)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框架7060504030框架-支撑14013011090704.2.2高层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4.2.2的规定。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表4.2.2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结构类型非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8度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框架543框架-支撑6654.3抗震等级4.3.1抗震设计时,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框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3.1确定。表4.3.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设防烈度678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高度(m)≤60>60≤24>24且≤60>60≤24>24且≤60>6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框架-支撑三三二二一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4.4结构布置4.4.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结构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4.4.2斜支撑在两个方向的布置均宜基本对称,斜支撑框架之间楼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斜支撑宜采用中心支撑,也可采用偏心支撑、屈曲约束支撑等消能支撑。4.4.3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显著不规则,并应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对楼梯构件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4.4.4多层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层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以及乙类建筑的多层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5结构设计5.1一般规定5.1.1劲性柱水平接缝处不宜出现拉力。5.1.2劲性柱尚应按照空钢管进行施工阶段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验算。5.1.3预制外挂墙板应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并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有设防要求时,预制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应进行抗震设计。5.2结构分析5.2.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5.2.2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作用效应分析宜采用弹性方法。5.2.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宜按表5.2.3采用。表5.2.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制结构类型/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框架1/550框架-支撑1/8005.2.4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自身平面内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用的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5.3构件设计5.3.1劲性柱承载力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的有关规定。5.3.2梁的正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5.3.2)式中:Mu,b——梁正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kN∙m);fy——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N/m2);As,l——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m2);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h0——截面有效高度(m);a"s——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m)。5.3.3梁的斜截面极限抗剪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5.3.3)式中:Vu,b——梁斜截面极限抗剪承载力(kN);αcv——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kN/m2);b——矩形截面宽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m);h0——截面有效高度(m);fyv——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kN/m2);Asv——受拉区横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m2);s——沿构件轴线方向横向钢筋的间距、螺旋筋的间距或箍筋的间距(m)。5.3.4中心支撑、偏心支撑的承载力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屈曲约束支撑的承载力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5.4连接设计5.4.1混合梁与劲性柱的刚性连接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楼板钢筋抗拉承载力取钢筋本身的抗拉强度、抗剪栓钉的强度二者中的较小值。(5.4.1-1)式中:——混凝土楼板钢筋抗拉承载力;——混凝土楼板有效宽度范围内纵向钢筋的总面积;——混凝土楼板钢筋屈服强度。——梁端负弯矩区段内抗剪栓钉的个数;——单个栓钉抗剪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50017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同时为考虑负弯矩区受力应乘以折减系数0.9。2与梁接触处混凝土楼板受压承载力(5.4.1-3)式中:β1——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取为1.25;bcf——梁宽;hc——与梁接触处混凝土楼板的厚度;fcu——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3负弯矩作用下节点抗弯承载力1)中和轴位于工字钢上翼缘内图5.4.1-1中和轴在工字钢上翼缘内(5.4.1-4)(5.4.1-5)式中:xc——梁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工字钢上翼缘的屈服强度;——工字钢上翼缘的宽度;——工字钢上翼缘的厚度;——工字钢上腹板的高度;——工字钢上腹板的屈服强度;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hc——混凝土楼板与柱翼缘接触处的厚度;——混凝土楼板上部钢筋中心到板上边缘的距离;——工字钢上翼缘上表面到梁上边缘的距离;——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柱翼缘宽度;——工字钢下翼缘上表面到梁下边缘的距离;2)中和轴位于工字钢腹板内图5.4.1-2中和轴在工字钢腹板内(5.4.1-6)(5.4.1-7)(5.4.1-8)式中:xc——梁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hb——梁高。4正弯矩作用下节点抗弯承载力1)中和轴位于混凝土楼板内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图5.4.1-3中和轴在混凝土楼板内(5.4.1-9)(5.4.1-10)(5.4.1-11)2)中和轴位于工字钢截面内图5.4.1-4中和轴在工字钢截面内(5.4.1-12)(5.4.1-13)(5.4.1-14)(5.4.1-15)5.4.2应对劲性柱柱脚连接处极限受弯承载力、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支撑连接处的极限承载力的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有关规定。5.4.3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销轴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等的有关规定。5.5楼盖设计5.5.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叠合楼盖。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者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地下室楼层宜采用现浇楼盖。5.5.2叠合楼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5.5.3对不配抗剪钢筋的叠合板,当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叠合界面粗糙度的构造规定时,其叠合面的受剪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5.5.3)式中:V——剪力设计值;b——矩形截面宽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宽度;h0——截面有效高度。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构造规定6.1一般规定6.1.1圆钢管外径、矩形钢管截面最小边长不宜小于200mm。6.1.2劲性柱和斜支撑钢管壁厚不应小于4mm。6.1.3圆钢管外径与壁厚之比D/t不应大于,矩形截面变长和壁厚之比。6.1.4钢管外壁应涂防火材料,并根据防火材料的种类计算保护层厚度。6.1.5劲性柱和斜支撑的钢管在管内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防腐涂装。6.1.6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构件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15mm。6.2劲性柱构造要求6.2.1劲性柱的轴压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6.2.2劲性柱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2.2矩形钢管劲性柱形式1-矩形钢管;2-钢丝网片;3-焊接栓钉;4-十字加劲板;5-连接内衬;6-与梁连接接头;7-钢管内混凝土;8-钢管外包混凝土;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钢管外包的钢丝网片应与钢管平面平行;2焊接栓钉间距不宜大于300mm;3连接内衬插入钢管深度和留外长度宜均布,且均不宜小于100mm,厚度不宜小于5mm;4与梁连接的接头宜呈“工”字形,并预留高强螺栓连接孔;5钢管内混凝土宜在安装完成后浇筑。6.2.3劲性柱两侧的混合梁高度不同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加劲板的样式,将加劲板与连接内衬焊接成整体,插入钢管上预留的豁口中并焊接。6.2.4劲性柱在钢管内宜减少设置横向穿管、加劲板和其他附件,减少对管内混凝土浇筑的不利影响。6.3混合梁构造要求6.3.1混合梁应符合下列规定:(a)混合梁(不与外墙板连接)形式(b)混合梁(与外墙板连接)形式图6.3.1-1混合梁的形式1-钢筋混凝土;2-与柱连接的钢结构接头;3-插筋;4-与外墙连接预留孔;5-吊装绳预留位置1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梁两端宜埋置“工”字形钢结构连接件,且埋入深度宜为0.16L(L为梁的总长度)与1.3h(h为梁的高度)中的较大值且应小于0.25L,连接件宜预留螺栓连接孔;2梁主筋应与钢结构上下翼缘的内表面焊接,焊接长度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需要配置两排钢筋时,可在钢结构上下翼缘的内、外表面分别焊接梁主筋,如图6.3.1-2。图6.3.1-2混合梁两排纵筋的焊接方式3混合梁中部需配置腰筋时在钢接头上焊接加劲板,在加劲板上打孔,腰筋通过孔洞并焊接固定,如图6.3.1-3所示。图6.3.1-3混合梁附加腰筋的做法4与外墙板连接的梁应预留挑檐,挑檐宽度等于外墙板结构层厚度;5与外墙板连接的梁上的预留孔宜与挑檐的上孔贯通,其余孔的深度不宜小于钢筋的锚固长度,且间距不宜大于1m;6吊装绳预留位置应考虑外墙板吊装时吊点的位置,并宜对称布置。6.3.2混合梁与柱连接的钢结构接头上应预留螺栓孔,且应与劲性柱连接板上的螺栓孔相配合。6.3.3与内墙板连接的混合梁,宜在混合梁下部设置角钢。6.4斜支撑构造要求6.4.1斜支撑钢管的容许长细比不宜大于120。6.4.2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图6.4.2斜支撑形式1-钢管;2-端板;3-连接板;4-混凝土1连接板插入斜支撑钢管预留的豁口后应焊接,且插入长度不宜小于20mm;2宜用端板将钢管两端的空腔封堵;3斜支撑的钢管内宜浇筑混凝土。6.4.3屈曲约束支撑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刚度和耗能要求,芯材的截面形式可选用十字形、T形、双T形和一字形等;2约束形式宜采用灌浆型和纯钢型;3约束与芯材之间的滑动单元宜选用具有一定强度、有较好密实性且耐久性优越的无粘结材料制作。6.4.4斜支撑与劲性柱采用螺栓或销轴连接时,连接板上应预留螺栓孔或销孔。6.5其它构件构造要求6.5.1预制外墙板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5.1-1外墙板形式1-结构层;2-保温层;3-面层;4-上部预留连接孔;5-预埋临时斜支撑连接件;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预埋吊装孔;7-预埋相邻墙体临时连接件;8-预埋下部连接件;9-预留后浇槽1墙体结构层、保温层、面层应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应具有抗剪、抗拔和防腐性能;2预留连接孔的长度应满足钢筋锚固要求,下部预留连接孔的钢板厚度不小于5mm,钢筋与钢板采用围焊连接,预留插筋孔应比插筋直径大2~3mm;3预留后浇槽宽度宜为3~6mm。图6.5.1-2预埋连接件1-钢筋;2-钢板;3-预留插筋孔6.5.2预制内墙板宜采用轻质材料,且高度宜小于楼层净高20~50mm。图6.5.2预制内墙板形式1-预留连接孔6.5.3预制梯段、平台板、平台梁应预留环形钢筋,且平台梁宜呈“L”形。安装时预制楼梯踏步段应搁置在两端平台梁上,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00mm;平台、梯段钢筋在梯梁环筋处扣合,并插入四根水平主筋。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图6.5.3环形钢筋混凝土楼梯叠合板构造图1-梯段;2-平台板;3-混合梁6.6连接及节点构造要求6.6.1节点应具有必要的延性,并均应满足一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6.6.2劲性柱的柱脚可采用埋入式柱脚、外包式刚性柱脚或端承式柱脚。6.6.3劲性柱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1等直径钢管对接时,宜设置连接内衬,上层柱插入下层柱的连接内衬后,接口处宜采用坡口焊焊接;2不同直径矩形钢管对接:当上节柱外壁与下节柱外壁间的差距s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顶板拼接方式,如图6.6.3-1所示;当上节柱外壁与下节柱外壁间的差距s大于25mm,但不大于50mm时,可采用上节柱外壁加劲拼接方式,如图6.6.3-2所示;当上节柱外壁与下节柱外壁间的差距s大于50mm时,钢管宜采用台锥形拼接方式,如图6.6.3-3所示。图6.6.3-1钢管柱的顶板拼接方式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图6.6.3-2钢管柱的外壁加劲拼接方式图6.6.3-3钢管柱的台锥拼接方式3不同直径圆钢管对接时,宜采用一段变直径钢管对接(图6.6.3-4)。变径钢管的上下两端均宜设置开孔隔板,变径钢管的壁厚不应小于所连接的钢管壁厚,变径段的斜度不宜大于1:6,变径段宜设置在楼盖结构高度范围内。图6.6.3-4圆钢管对接方式4钢结构连接后,宜在节点处绑扎钢筋网片并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厚度与柱预制混凝土的厚度宜相同。5劲性柱的分段接头位置宜设在宜在楼面标高以上1.2m~1.3m。6.6.4劲性柱与混合梁的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图6.6.4梁柱连接形式1-高强螺栓;2-焊接1宜采用钢结构连接方式,腹板处通过附加连接钢板和高强螺栓连接,上下翼缘焊接,高强螺栓数量、型号及连接钢板厚度须经计算确定;2钢结构连接后应在型钢外铺设钢筋网片或绑扎封闭箍筋,并在节点处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厚度宜与梁柱预制混凝土齐平。6.6.5斜支撑与梁柱连接应在梁柱安装完成后,在梁柱交接位置焊接连接板,斜支撑与连接板宜采用销轴、高强螺栓、焊接连接或两种方式的组合连接。图6.6.5中心支撑的连接形式(销轴连接)1-支撑;2-销轴;3-钢板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6.6外墙板与混合梁的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图6.6.6-1外墙上部与梁连接形式1-钢筋;2-外墙;3-梁;图6.6.6-2外墙下部与梁连接形式1-外墙板;2-后浇带;3-叠合楼板;4-钢筋;5-梁1外墙板吊装就位后,外墙预留孔与梁预留孔对齐,先插入钢筋棒临时固定,再用可调螺栓组校准墙板位置;2固定后,墙板周边缝隙宜注入快凝灌浆料;3宜在连接钢筋施工完成后浇筑外墙下部与楼板间的后浇带。6.6.7楼板预制层预留的钢筋宜与混合梁预留的插筋绑扎连接,并浇筑叠合层混凝土。图6.6.7楼板与梁连接形式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楼板现浇层;2-梁;3-楼板预制层6.6.8外墙板接缝应满足下列要求:图6.6.8外墙垂直缝横剖面形式1-柱子;2-外墙板;3-后浇筑细石混凝土;4-PE棒;5-封胶1应在结构层的预留槽中放置中空PE棒;2预留后浇槽中宜浇筑细石混凝土;3面层连接处宜用密封胶密封。6.6.9内墙板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图6.6.9内墙接缝处理形式1-柱子;2-内墙板;3-梁;4-膨胀螺栓连接;5-螺栓对拉连接;6-角钢;7-内墙板1梁顶宜通过膨胀螺栓安装连接角钢;2地面安装内墙处应铺设10~20mm砂浆垫层;3内墙板定位完成后应通过预留孔中安装的螺栓连接;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4内墙板与梁间的空隙应用柔性材料填充。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构件制作与运输7.1一般规定7.1.1原材料进场时,应按国家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7.1.2构件生产宜在工厂进行,生产前应编制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生产计划及生产工艺、模具方案及模具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及运输、吊装方案等。7.1.3构件制作前,设计单位应对生产单位进行技术交底。7.1.4预制构件制作前应根据建筑、结构和设备各专业以及制作、运输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构件加工的要求。7.1.5预制构件应在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的隐蔽工程检查并做好记录。7.2制作准备7.2.1模具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并应满足预制构件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件的定位要求。模具设计应满足预制构件质量、生产工艺、模具组装与拆卸、周转次数等要求。跨度较大的预制构件的模具应根据设计要求预设反拱。7.2.2模具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2.2的规定。表7.2.2预制构件模具加工尺寸允许偏差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长度≦6m1,-2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向,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6m且≦12m2,-4>12m3,-5截面尺寸墙、板1,-2用钢尺测量两端或中部,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处其他构件2,-4对角线差3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角线底模表面平整度2用2m靠尺和塞尺量端模与侧模高低差1用塞片和塞尺量组装缝隙1用塞片和塞尺量侧向弯曲L/1500且≤5拉线,用钢尺量测侧向弯曲最大处翘曲L/1500对角线测量交点间距离值的两倍注:L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7.2.3固定在模具上的预埋件、预留孔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合表7.2.3的规定。表7.2.3模具预留孔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预埋件、插筋、吊环、预留孔洞中心线位置3用钢尺量预埋螺栓、螺母中心线位置2用塞片和塞尺量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取纵、横两个方向量测的较大值。7.2.4预制构件预埋吊具的选用及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吊环时应使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制作;2采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时,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选用并进行设计验算或试验检验,经验证合格后方可使用;7.2.5钢筋的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2预应力钢筋下料时,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3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5的要求。表7.2.5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受力钢筋沿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5用钢尺量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10用钢尺量箍筋内净尺寸±5用钢尺量7.2.6预埋件的加工允许偏差值应表7.2.6的规定。表7.2.6预埋件加工允许偏差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预埋件锚板的变长0、-3用钢尺量预埋件锚板的平整度1用直尺和塞尺量锚筋长度8,-5用钢尺量间距偏差±8用钢尺量7.2.7型钢的制作应采用机械加工,并宜由钢结构制作厂承担;制作者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详图,编制制作工艺书。型钢的切割、焊接、运输、吊装、探伤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525、《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1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的相关规定。7.2.8型钢钢板制孔应采用工厂车床制孔,严禁进行氧气切割开孔。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2.9栓钉焊接前,应将构件焊接面的油、锈清除;焊接后栓钉高度的允许偏差应在±2mm以内,并按有关规定抽样检查其焊接质量。7.3构件制作7.3.1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振捣密实。7.3.2钢筋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3.2的要求。表7.3.2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绑扎钢筋网长、宽±5网眼尺寸±10绑扎钢筋骨架长±5宽、高±5受力钢筋间距±10排距±5保护层厚度预制环形钢筋混凝土内外墙板±5环形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3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15钢筋弯起点位置57.3.3钢筋入笼后应及时固定预埋件,预埋件的安装偏差应符合表7.3.3的规定。表7.3.3预埋件安装的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连接预埋件中心线位置5水平高差±3,0制作安装用预埋件中心线位置10水平高差0,-57.3.4劲性柱和混合梁的预制部分预制时模具应侧放,楼板预制层预制时模具应平放,楼梯预制时模具应立放,内外墙板预制时模具可平放或立放。7.3.5劲性柱的钢管制作时,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加劲板的样式,将加劲板与连接内衬连成整体插入钢管上预留的豁口中并焊接。7.3.6斜支撑制作时,宜先浇筑混凝土,并将钢管两端封口。7.3.7预制内外墙板与后浇混凝土的接合面应做成粗糙面或键槽,其他面应压光;混合梁、叠合楼板的叠合面应做成粗糙面。7.3.8预制构件宜采用蒸汽养护,应合理控制升温、降温速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度和最高温度,构件表面宜保持90%~100%的相对湿度。7.3.9预制构件脱模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侧模应保证构件不变形、棱角完整时,方可拆除;2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应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塌和裂缝时,方可拆除。3底模:当构件跨度不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时,方可拆除;当构件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时,方可拆除。7.3.10生产过程中混凝土试块的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条生产线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应少于一次;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2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组数应根据构件生产的实际需要确定。7.4预制构件检验7.4.1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对出现的一般缺陷,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对超过允许偏差的构件,应按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7.4.2劲性柱、混合梁、预制内外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构件外装饰、门窗框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4.2的要求。表7.4.2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类别项目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劲性柱、混合梁长度±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宽度±5钢尺或测距仪检查表面平整度52m靠尺和塞尺检查侧向弯曲L/1000且≤3拉线、钢尺量最大侧向弯曲处预制内外墙板预留钢筋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留置长度±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两侧100mm范围内平整度22m靠尺和塞尺检查宽度、高(厚)度±1钢尺或测距仪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较大值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续表7.4.2侧向弯曲L/1000且≤3拉线、钢尺或测距仪量最大侧向弯曲处预埋件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安装平整度3靠尺和塞尺检查预埋线盒位置5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留孔洞位置1预置内埋螺母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螺母留置长度0,-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对角线差5钢尺或测距仪测量两个对角线表面平整度32m靠尺和塞尺检查翘曲L/1000调平尺在两端量测叠合楼板桁架钢筋高度0,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长度±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宽度、高(厚)度±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侧向弯曲L/1000且≤8拉线、钢尺或测距仪量最大侧向弯曲处对角线差5钢尺或测距仪测量两个对角线表面平整度32m靠尺和塞尺检查预埋线盒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安装平整度3靠尺和塞尺检查预埋吊环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留置长度-10,0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留钢筋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留置长度0,5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留孔洞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制楼梯长度±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侧向弯曲L/1000且≤5拉线、钢尺或测距仪量最大侧向弯曲处宽度、高(厚)度±3钢尺或测距仪量一端及中部,取其中较大值预留钢筋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留置长度0,5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埋螺母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螺母留置长度0,-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预埋件中心位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安装平整度3靠尺和塞尺检查对角线差5钢尺或测距仪测量两个对角线表面平整度32m靠尺和塞尺检查翘曲L/1000调平尺在两端量测相邻踏步高低差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续表7.4.2通用外装饰表面平整度22m靠尺或塞尺检查阴阳角方正1用托线板检查石材和面砖竖缝垂直度1铅垂仪或吊线用钢尺或测距仪检查竖缝直线度1拉通线用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门窗框接缝平直度1用钢尺、测距仪或塞尺检查接缝宽度±1用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门窗框定位3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门窗框对角线2钢尺或测距仪检查门窗框水平度1水平尺和塞尺检查注:1、L为构件长度(mm)。2、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较大值。3、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可以评定为合格。7.4.3预制构件应按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进行结构性能检验。7.4.4预制构件吊装预留吊环、预埋件应安装牢固、无松动。7.4.5预制构件的预埋件、留置钢筋及预留孔洞等规格、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7.4.6夹心外墙板的内外叶墙板之间的拉结件类别、数量及使用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7.4.7预制构件检查合格后,应在构件上设置表面标识,标识内容宜包括生产单位、构件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等信息。7.5堆放与运输7.5.1预制构件堆放、运输应编制专项方案。7.5.2预制构件的运输、现场堆放位置应按吊装顺序合理安排。7.5.3预制构件运输前宜对运输路面的承重能力进行验算;需爬坡时,车辆的爬坡能力及支撑架的抗滑落角度应与坡度相适应。7.5.4预制构件运输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非预应力构件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7.5.5构件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1构件支承的位置和方法,不应引起构件损伤;2构件装运时应可靠固定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对构件边部或与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应采用衬垫加以保护。7.5.6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放构件的场地应平整坚实,沉降差不应大于5mm,并应设置排水措施;2叠合楼板预制层宜沿垂直受力方向设置垫块分层平放,每层间的垫块应上下对齐,叠放层数应根据构件、垫块的承载力和堆垛的稳定性确定。3预制钢筋桁架楼板宜采用立放;4预制内外墙板宜采用支撑架立放,支撑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支垫稳固;5预制楼梯堆放时宜平放或侧放。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装配施工8.1一般规定8.1.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施工图及装配工艺要求,编制装配专项方案。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构件安装及节点施工方案、构件安装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措施等。8.1.2进入现场的预制构件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相关质量证明文件及性能检验报告。8.1.3预制构件堆场宜布置在吊车工作范围内且不受其他工序施工作业影响的区域。8.1.4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时方可拆除支撑。8.1.5外墙板装饰层可采用石材、面砖等,石材、面砖宜排版规则、缝隙均匀,且应与结构可靠连接,背面宜设锚栓或挂钩。8.1.6有装饰层的外墙接缝处,支设内模板不宜设穿墙螺杆。8.1.7预制墙、板内预埋水电线管、线盒时,水电线管应顺直布置、绑扎稳定,管内无杂物,并做好管路走向标志;线盒应固定牢固、平整;管线头及线盒连接处应固定牢靠、无形变损坏。8.1.8预制墙板拼装前,止水橡胶条应提前安装。8.2施工测量8.2.1施工前应编制测量专项方案。8.2.2装配式框撑结构应建立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点位应根据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与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综合考虑设计确定,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硬、便于施测又能长期保留的地方。高程控制点应在每一栋建筑物附近设置两个,主要建筑物附近不应少于三个,当建筑物相距较远时,控制点间距不宜大于100m。8.2.3控制轴线宜从基准控制轴线的转点引测;垂直控制必须从下层引出时,每层应至少设置4个引测点。8.2.4安装前应标示出预制构件的中心线、标高线。8.2.5预制构件安装前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8.2.6施工测量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关规定。8.3构件吊装8.3.1预制构件起吊前,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及重量选择适宜的吊具,起吊前应进行验算和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8.3.2预制构件起吊前,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的规定对塔吊基础进行验算。8.3.3预制构件的临时支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进行验算,并应在现浇混凝土结构达到后续施工承载力后方可拆除。8.3.4劲性柱吊装就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劲性柱吊装就位并校正后,应采取可靠的临时固定措施;2吊装完毕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将管口包封,防止异物和雨水进入管内;3劲性柱连接处焊接须搭建适宜操作的平台。8.3.5混合梁、叠合楼板预制层、预制楼梯平台梁吊装就位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临时支撑;2施工荷载宜均匀布置,并应符合设计规定。8.3.6预制内外墙板吊装就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内外墙板安装前应在墙板内侧弹出竖向与水平标志线,且应与基准线对应安装;宜在建筑物四角设置垂直度控制点,进行垂直度校核和测量;2吊装前应在墙板侧面四周半圆形凹槽内镶嵌闭合的中空橡胶止水带;3吊装应设置担梁,保证内置螺栓垂直受力,吊装后应插入钢筋棒进行临时固定;4通过一对可调螺栓组对墙板标高、内外、左右位置进行精确调整。8.4构件连接8.4.1劲性柱的钢管现场拼接加长时,宜分段对称施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8.4.2劲性柱的钢管拼接加长接缝处应设置附加内衬管。当钢管壁厚≤16mm时,衬管壁厚不小于钢管壁厚;当钢管壁厚>16mm时,衬管壁厚不小于16mm。内衬管与钢管间的角焊缝高不应小于0.7倍衬管壁厚,并应满足三级焊缝的质量要求。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4.3施工中应确保现场劲性柱拼接和梁柱节点连接的焊接质量,其焊缝质量应满足一级焊缝质量等级要求。8.4.4高强度螺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高强度螺栓强度、规格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2紧固轴力符合设计规定,并达到规定的扭矩值;3安装高强度螺栓时,高强度螺栓应能自由穿入螺孔内,严禁强行打入或拧入。如各层钢板错孔,允许铰刀扩孔。一个节点中的扩孔数不宜多于该节点孔数的1/3,扩孔直径不得大于原孔径2mm,严禁用气割扩孔;4高强度螺栓宜通过初拧、复拧、终拧达到拧紧。终拧前应检查接头处各层钢板是否充分密贴;5高强度螺栓拧紧的顺序,应从螺栓群中部的螺栓开始,向四周扩展,逐个拧紧。8.4.5劲性柱管内混凝土浇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采用泵送顶升法,一次浇筑多层时应对浇筑层数进行验算;2当采用人工浇筑法和高位抛落法时,宜逐层浇筑,且应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3采用泵送顶升法浇筑管内混凝土时,劲性柱钢管壁进料口应设加强板,加强板面积和厚度应通过验算确定;4已浇混凝土顶部浮浆宜采用吸附式清除;5混凝土终凝后,可注入清水养护,水深不宜少于200mm。8.4.6叠合楼板、混合梁叠合层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清除叠合面上的杂物、浮浆及松散骨料,并应清扫干净;叠合面处应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2梁、板的上部钢筋、预埋管线、预埋件安装完成后,方可浇筑叠合层混凝土;3先浇筑梁柱接头处外包混凝土和混合梁混凝土,楼板叠合层浇筑宜采用从周圈向中间的浇筑方式;4混合梁端部刚性节点外附加钢筋网片;5叠合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梁柱节点处应辅以外部振动器振实;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待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8.4.7预制外墙板连接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墙板空间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后应对钢筋棒空隙和墙板四周缝隙进行注浆固定;2两墙板竖向对缝处的保温层预留位置应注入流塑性保温材料;3外侧水平、竖直接缝的密封胶封堵前,侧壁应清理干净,保持干燥,事先应对密封胶的性能、质量和配合比进行检查;4外侧水平、竖直接缝的密封胶应在预制外墙板固定校核后嵌填,先填充材料后打密封胶,应饱满、密实、连续、均匀、无气泡。注胶宽度、厚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玻璃幕墙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GJ/T139的要求。8.5施工质量检查8.5.1进入现场的预制构件,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及结构性能应符合标准图或设计的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查。检验方法:检查构件合格证。8.5.2预制构件与结构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制构件采用焊接连接时,钢材焊接的焊缝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焊缝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要求进行。预制构件采用普通螺栓连接时,螺栓的材质、规格、拧紧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要求进行。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预制构件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时,高强螺栓连接副的施拧顺序和初拧、复拧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的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扭矩扳手标定记录和高强螺栓施工记录。预制构件采用销轴连接时,销轴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销轴》GB/T882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检查销轴的进场和施工记录。8.5.3后浇连接部分的钢筋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钢尺检查。8.5.4预制外墙板与构件、配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8.5.5连接节点的防腐、防锈、防火和防水构造措施应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测,检查检测报告。8.5.6承受内力的接头和拼缝,当其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不得吊装上一层结构构件;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在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0N/mm2或具有足够的支撑时方可吊装上一层结构构件。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混凝土同条件试件强度报告。8.5.7构件吊装前,应按设计要求在构件和相应的支承结构上标志中心线、标高等控制尺寸,按标准图或设计文件校核预埋件及连接钢筋等,并作出标识。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钢尺检查。8.5.8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采取保证构件稳定的临时固定措施,并应根据水准点和轴线校正位置。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钢尺检查。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5.9预制构件现场装配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5.9。表8.5.9预制构件现场装配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墙、柱等竖向结构构件标高±5中心位移5倾斜1/500梁、板等水平构件中心位移5标高±5外墙挂板板缝宽度±5通长缝直线度5接缝高差38.6安全控制8.6.1施工现场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的有关规定执行。8.6.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8.6.3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和安全应急方案。8.6.4作业人员应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和教育培训合格的作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8.6.5预制构件吊装施工前,应满足下列要求:1吊装使用的起重设备应按施工方案配置到位,并经检验验收合格;2应按施工方案要求,根据预制构件的特征、重量、形状等选择合适的吊装方式和配套的吊具;3吊装用钢丝绳、担梁、吊装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应经检查合格,并应在其额定范围内使用。8.6.6吊装施工中,应满足下列安全措施:1正式吊装作业前,应先试吊,确认可靠后,方可进行作业;2遇到雨、雪、雾天气,或者风力大于6级时,不应吊装预制构件。3预制构件的吊装宜采用担梁,保证预制构件内置螺母与吊索无夹角,平行吊装;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4竖向构件起吊不少于2个吊点,叠合楼板吊点不少于4个吊点,跨度大于6m的叠合楼板宜采用8个起吊点;5保证吊车主钩位置、吊具及构件重心在竖直方向重合;吊具均衡受力,构件垂直平稳就位;6起重设备的行走范围内禁止站人,吊装过程中不得中途长时间悬吊、停滞。8.6.7预制构件节点连接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梁柱节点连接处应搭建可靠临时操作平台,并设防护装置;2焊接操作现场和作业点下方10m以内不得存有易燃易爆物和其它杂物;3焊接现场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宜用钢板、石棉板等非可燃材料做挡火板,防止火花飞溅;4焊接用的电缆线应编制电线敷设方案,禁止电线私拉乱接;5冬季施焊时,应采用碱性焊条并预热钢板,预热温度宜大于20℃;6电焊机应有防雨、雪措施。8.6.8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方位连续监控。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9工程验收9.1一般规定9.1.1工程验收程序和组织应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等现行国家标准及本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9.1.2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可划分为模板、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连接部位、灌注浆体等分项工程。各分项工程可根据与施工方式相一致且便于控制施工质量的原则,按工作班、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为若干检验批。9.1.3混凝土子分部工程应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验收,分项工程应在所含检验批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验收。9.2主控项目9.2.1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时,其焊接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规定确定。检验方法:检查钢筋焊接施工记录及平行加工试件的强度试验报告。9.2.2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时,其结构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的有关规定确定。检验方法:查钢筋机械连接施工记录及平行加工试件的强度试验报告。9.2.3现浇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选取,选取方法应符合本规程第7.4.9条的有关要求。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9.2.4预制构件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检查预制构件检验记录及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9.2.5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预制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采用埋件焊接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实验检验。9.2.6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预制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采用埋件螺栓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混凝土用膨胀型、扩张型建筑锚栓》JGJ160的有关规定。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实验检验。9.2.7预留孔道灌浆后,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实。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灌浆记录。9.2.8灌浆用水泥浆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N/mm2。检查数量:每工作班留置一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件;检查方法:检查水泥浆试件强度试验报告。9.3一般项目9.3.1装配式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9.3.1中的规定。表9.3.1装配式结构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类别项目允许偏差(mm)允许极差(mm)检验方法结构垂直度层高≥5m8—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5m10—经纬仪或吊线、钢尺检查全高(H)H/1000且≤30经纬仪、钢尺检查房间净空净进深±1520`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净开间±1520钢尺或测距仪检查净高±2020钢尺或测距仪检查房间对角线对角线极差20—钢尺或测距仪检查注:1、H为建筑高度(mm)。2、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较大值。3、当采用计数检验时,除有专门要求外,合格点率应达到80%及以上,且不得有严重缺陷,可以评定为合格。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9.3.2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检查数量:按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选取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检查方法:检查沉降观测记录。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规定。9.3.3外墙板接缝的防水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检验。每1000m2外墙面积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0m2时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每100m2应至少抽查一处,每处不得小于10m2。检验方法:检查现场淋水试验报告。9.4结构实体检验9.4.1对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在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见证下,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结构实体检验,承担结构实体检验的试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质。9.4.2结构实体检验的内容包括现浇结构性能检验和装配式结构连接性能检验两部分。9.4.3现浇结构性能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9.4.4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连接应进行一下项目检测:1叠合部位和连接部位的钢筋直径、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叠合部位和连接部位的后浇混凝土强度;3劲性柱、混合梁连接节点处的螺栓强度、焊接强度;4连接接缝、插筋灌浆处的灌浆材料强度。9.4.5对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的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当未取得同条件试件强度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机构按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9.5子分部工程验收9.5.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工程设计文件、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的深化设计图纸;2预制构件、主要材料及配件的质量证明文件、进场验收记录、抽样复验报告;3预制构件安装施工验收记录;4后浇混凝土部位的隐蔽工程检查验收文件;5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检测报告;6外墙防水施工质量检验记录;外墙的装饰、保温、接缝防水检测报告;外墙板内外叶墙板的拉结件的抗剪承载力、抗老化性能的检测报告;7预埋管材、线盒等的质量合格证;8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9装配式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验收记录;10装配式工程的其他文件和记录。9.5.2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验收合格后,应将所有的验收文件存档备案。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45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7《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8《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19《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1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12《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14《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15《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16《碳素结构钢》GB70017《碳素钢焊条》GB511718《低合金钢焊条》GB511819《销轴》GB/T8822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2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1229、22《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123023《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24《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25《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26《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技术条件》GB/T363327《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GB/T10433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28《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29《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730《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3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3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3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3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36《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37《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38《建筑用钢结构防腐涂料》JG/T22439《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JGJ14440《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18741《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JC/T881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JGJ××-20××条文说明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制订说明《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JGJ××-2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6月17日以第562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程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近几年我国装配式结构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法规、技术标准,并进行了结构性能、节点连接的试验。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做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目次1总则532术语和符号542.1术语542.2符号543材料553.1结构构件材料553.2连接材料553.3防护材料553.4其他材料55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564.1作用效应组合564.2适用高度和高宽比564.3抗震等级564.4结构布置565结构设计585.1一般规定585.2结构分析585.3构件设计585.4连接设计585.5楼盖设计596构造规定606.1一般规定606.2劲性柱构造要求606.3混合梁构造要求606.4斜支撑构造要求606.5其它构件构造要求616.6连接及节点构造要求617构件制作与运输627.1一般规定627.2制作准备627.3构件制作637.4预制构件检验637.5堆放与运输648装配施工658.1一般规定658.2施工测量658.3构件吊装就位65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4构件连接668.5施工质量检查668.6安全控制669工程验收679.1一般规定679.2主控项目679.3一般项目679.4结构实体检验679.5子分部工程验收68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1总则1.0.1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和“美丽中国”的总体布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势必引发更加严格的资源控制约束政策,将引起原材料成本价格上升,同时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必将引起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施工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的迫切需求,亟需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变革。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是融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及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所有构件采用工厂制造,现场安装,能够有效地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且能做到结构安全可靠。1.0.2针对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本规程编制租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研成果表明,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8度抗震设计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各种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1.03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既属于装配式结构,同时也属于混凝土结构及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因此,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设计、施工与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规范》GB5090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及《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等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2术语和符号2.1术语本规程给出了10个术语,给予定义和解释,是针对本规程的情况给出的,在其他规范和场合使用时仅供参考。2.2符号本规程中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现行国家标准相同的符号基本沿用,并增加了本规程专用的符号。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3材料3.1结构构件材料3.1.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中所采用的混凝土的强度在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等国家和行业现行相关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易于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对其采用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要求高于现浇混凝土。3.1.2钢筋的各项指标应严格控制,具体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3.1.3承重结构的钢材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2连接材料3.2.1~3.2.4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的层高、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等不同的条件,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连接用焊接材料、锚栓、螺栓及栓钉等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3.2.5保证夹心外墙板内外叶墙板拉结件的性能是十分重要的。连接件的材料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本规程仅定性地提出拉结件的基本要求。3.3防护材料3.3.1~3.3.3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应进行钢结构预制构件的防腐和防火设计,防腐和防火材料应符合设计和相应规范要求。3.4其他材料3.4.1灌浆材料属混凝土结构加固材料,其强度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0,参见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3.4.2橡胶止水条应有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和进场抽样试验报告。3.4.3、3.4.4外墙板接缝处密封材料和保温材料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4结构设计基本规定4.1作用效应组合4.1.1除本规程另有规定外,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执行。4.1.2预制构件的施工验算应采用等效荷载标准值,等效荷载标准值由预制构件的自重乘以脱膜吸附系数或动力系数后得到。基于国内外施工经验,本规程将脱模吸附系数取为1.5,并规定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适当递减,复杂情况的脱模吸附系数还需要通过试验确定。不同的施工状态,动力系数的取值也不一样,本规程给出了一般情况下动力系数取值规定。计算时,脱模吸附系数和动力系数是独立考虑的,不进行连乘。4.1.4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调整系数在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4.2适用高度和高宽比4.2.1、4.2.2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参照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确定。4.3抗震等级4.3.1丙类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抗震等级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的规定制定并适当调整。4.4结构布置4.4.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形式宜选用规则形体,对于不规则的建筑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4.4.2中心支撑适用于抗震设防等级较低的地区以及主要由风荷载控制位移的多高层建筑物。偏心支撑支撑杆件的轴线与梁柱的轴线不是相交于一点,而是偏离了一段距离,形成一个先于支撑构件屈服的“耗能梁段”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在正常的荷载状态下,偏心支撑框架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在遭遇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梁段首先屈服吸收能量,有效的控制作用于支撑斜杆的荷载份额,使其不丧失承载力,从而保证整体结构不会坍塌,偏心支撑适用于抗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或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建筑。屈曲约束支撑由核心钢支撑、外约束单元和两者之间的无粘结构造层组成,构件安装时仅芯板与其他构件连接,所受荷载全部由芯板承担,外套筒和填充材料仅约束芯板受压屈曲,使芯板在受拉和受压下均能进入屈服,可以提高支撑框架在中震和大震下的抗震性能。设计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支撑类型,具体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执行。4.4.3楼梯间在平面上的不对称,会造成平面刚度分布不均匀,扭转效应随之增大,故楼梯间的布置应尽量对称、规则,同时楼梯作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其抗震承载力应参与验算,4.4.4本条明确了控制单跨框架结构适用范围的要求。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5结构设计5.1一般规定5.1.2劲性柱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空钢管的施工阶段的验算,施工阶段的荷载主要为湿混凝土的重力和实际可能作用的施工荷载。施工阶段验算时的混凝土湿重,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未作出规定,设计者可根据经验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给出的素混凝土自重22~24kN/m3取用,施工阶段如设置施工支撑,一般不作验算。5.2结构分析5.2.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后浇混凝土的接缝处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且接缝处新旧混凝土之间采用粗糙面、键槽等构造措施时,结构的整体性能与现浇结构类同,设计中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根据本规程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5.2.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的限值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并进行适当的调整而确定。5.2.4叠合楼盖和现浇楼盖对梁刚度具有增大作用,无后浇层的装配式楼盖对梁刚度增大作用较小,设计中可以忽略。5.3构件设计5.3.1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劲性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其承载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进行设计。5.3.2、5.3.3本编制组通过试验对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相似度较高,通过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得出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5.4连接设计5.4.1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从试验结果看,梁端受负弯矩作用,与梁筋平行的梁左右现浇板中一定宽度的板筋会参与受拉;梁端受正弯矩作用,混凝土楼板在一定范围内部分参与受压。混凝土楼板的这种有利作用在框架的中间节点和端节点都是存在的。本规程根据劲性柱-混合梁节点的特点,计算时考虑混凝土局部受压、栓钉剪切等因素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加入混凝土楼板及楼板钢筋的贡献,对此类型节点的梁端截面进行抗弯承载力分析。不带楼板的节点则可以直接参照《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中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5.5楼盖设计5.5.1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对整体性几传递水平力要求较高,宜采用现浇楼盖。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构造规定6.1一般规定6.1.1~6.1.3对不同截面形式钢管的相关尺寸进行了规定6.1.4、6.1.5对劲性柱和斜支撑的防火和防腐进行了规定。6.1.6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表面,便于进行封闭处理,同时为了构件粘结更加牢固,本条款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基础上增加了5mm。6.2劲性柱构造要求6.2.1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加而减小,因此应对劲性柱轴压比限制进行控制。6.2.2本条款对劲性柱的做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做了要求。6.2.3劲性柱两端的梁高度不同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在柱的钢管内插入不同形式的加劲板,以便与不同高度的混合梁相连接。6.2.4为保证管内混凝土的浇灌质量,应尽可能避免零部件穿过钢管。6.3混合梁构造要求6.3.1本条款对两种混合梁(不与外墙板连接的混合梁、与外墙板连接的混合梁)的接头长度、锚固长度等进行了规定。6.3.2混合梁的型钢接头上预留与劲性柱的加劲板上相配合的螺栓孔,方便劲性柱与混合梁的连接。6.3.3在与内墙板连接的混合梁的下部设置角钢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内墙板(轻质隔板)的安装。在安装时,将留有凹槽的内隔墙插入此角钢中,并在内隔墙的上部留有空隙,填充柔性材料。6.4斜支撑构造要求6.4.1在地震作用下,钢支撑的滞回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受压行为,钢支撑长细比大者,滞回环较小,吸收能量的能力较弱,只有采用较小长细比的钢支撑才能避免在反复拉压作用下承载力显著降低,但是支撑杆长细比过小,有可能引来过大的地震作用,延性也较差。因此斜支撑钢管应选择合适的长细比,本规程参照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并作适当调整。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6.4.2本条款对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两种支撑类型的细部构造及相关制作要求进行了规定。6.4.3本条款对屈曲约束支撑的芯材的截面形式、约束形式及滑动单元进行了规定。6.5其它构件构造要求6.5.1连接件是连接预制夹心保温墙板各层的关键部件,其力学性能直接影响墙体的安全性。6.5.2安装完成后墙顶与梁顶间缝隙用砂浆填充密实。6.6连接及节点构造要求6.6.2无地下室时,劲性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埋入深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定,当设置地下室时且劲性柱伸至地下至少两层时,也可采用外包式柱脚或端承式柱脚。6.6.3不同直径的钢管对接时,不能直接对接,需要设置开孔隔板,有的时候还需设置变径钢管。因过渡段钢管转折处存在较大的横向作用,因此过渡段的坡度不宜过大。根据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经验,为方便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接头处现场焊接钢管,接头位置宜在楼面标高以上1.2m~1.3m。6.6.4劲性柱与混合梁上的钢接头通过高强螺栓连接后,须对表面进行防火和防腐处理。但为美观和便于装饰装修,可在节点处的型钢接头处铺设钢筋网片或绑扎封闭箍筋,并浇筑混凝土。6.6.5斜支撑与梁、柱的连接可以采用销轴、高强螺栓、焊接等方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方法的任意两种组合连接。本规程仅给出采用销轴连接的示意图。若采用焊接和高强螺栓连接,还需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6.6.6外墙板与混合梁的连接包括外墙板与混合梁的上部和下部连接,本规程仅给出一种典型的构造示意图。6.6.7楼板预制层预留的钢筋应根据接缝的形式确定,并应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当接缝位于中间跨时,应考虑伸出钢筋的长度及样式,避免两块预制板无法安装。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构件制作与运输7.1一般规定7.1.1原材料检测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相关规定执行。普通钢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和《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14的相关规定。钢筋进场时,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水泥进场时,应根据产品合格证检查其品种、级别等,并有序存放,以免造成混料错批。强度、安定性等是水泥的重要性能指标,进场时应作复验,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的相关规定。外加剂的检验项目、方法和批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相关规定;混凝土中各种掺合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用于水泥与混凝土中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等的相关规定;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砂子、石子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质量要求,其检验项目、检验批量和检验方法应遵照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普通混凝土用水应符合行业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质量要求。7.1.2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且每一道工序进行之前都应有相应的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7.1.5隐蔽工程是预制构件生产的重中之重,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预制构件的使用性能和结构性能,因此应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并做好记录。7.2制作准备7.2.1预制构件的模具应具备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以满足构件制作过程中的安全。7.2.2模具的精度是保证构件质量的关键,对于新制、改制或生产数量超过一定数量的模具,生产前应按照要求进行尺寸偏差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7.2.5预应力筋是在构件上还没有荷载时先将钢筋拉紧,电弧产生的高温使钢筋伸长,一部分预加的应力会迅速损失掉。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3构件制作7.3.2本条款对钢筋的安装允许偏差进行了规定。7.3.4有保温要求的预制墙板可采用水平浇筑方式或竖直浇筑方式,水平浇筑方式有利于保温材料在预制构件中的定位,如采用竖直浇筑方式成型保温材料可在浇筑前放置固定。7.3.6为方便施工,斜支撑宜在安装前浇筑混凝土。7.3.7通过设置粗糙面或键槽,能够增加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接触面的受剪承载力,实现可靠连接。粗糙面可采用拉毛或凿毛处理方法,也可采用化学处理方法。7.3.8蒸汽养护可缩短养护时间,模版周转率相应提高,占用场地大大减少。蒸汽养护效果与升温和降温速度、养护温度及相对湿度有关。升温阶段对于塑性混凝土,升温速度不应超过25℃,其他构件每小时不应超过20℃。恒温阶段最高温度不应超过95℃,且应保持90%~100%的相对湿度。降温阶段的降温速度不宜过快,每小时不应超过10℃。7.3.9预制构件脱模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工程实践中,预先留设混凝土立方体试件,与预制构件同条件养护,并用该同条件养护的试件的强度作为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控制的依据。7.3.10构件生产时,应按相关规定以生产线为批次留置标准条件养护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7.4预制构件检验7.4.1预制构件外观质量缺陷可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两类,预制构件的严重缺陷主要是指影响构件的结构性能或安装使用功能的缺陷,构件制作时应制定质量保证措施予以避免。7.4.3本条款给出了预制构件允许偏差标准及检验方法。质量检查是构件进入现场装配前的一个内容,通过对构件外观质量检查和尺寸允许偏差抽查,将符合要求的构件产品用于现场施工。7.4.4、7.4.5提出了对构件上的预留吊环、预埋件、留置钢筋及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数量以及安装质量要求,是构件出厂、事故处理以及对构件质量验收所必需的。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7.4.7实践中,如果技术允许,预制构件的详细信息宜可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或无线射频技术进行获取。7.5堆放与运输7.6.1本条主要为避免构件在起吊、运输过程中,因强度不足而造成构件不可修复性破坏。7.5.3施工现场、小桥及地基承载力较差的路面等特殊道路情况,应验算路面的承载能力。7.5.5各类构件的运输,可根据运输车辆和构件类型、尺寸,采取合理、最佳组合运输方法,提高运输效率和节约成本。7.5.6预制构件应分类堆放,可采用叠放、立放、侧放等多种形式。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8装配施工8.1一般规定8.1.1施工方案应结合结构深化设计、构件制作、运输和安装全过程各工况的验算,以及施工吊装与支撑体系的验算等进行策划与制定。8.1.2预制构件作为成品,进入施工现场时,需要按批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并且需要核对构件上的标识,避免差错。8.1.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安装专项方案确定堆放区域和顺序。8.2施工测量8.2.1施工测量应根据设计施工图及施工工艺等,编制测量专项方案,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有关规定。8.2.2本条款规定了装配式框撑结构布设水平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一般规定,具体布设方法及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相关规定。8.2.5装配式框撑结构的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观测方法及要求参见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8.3构件吊装就位8.3.3采取临时固定措施有利于保证预制构件的稳定性和装配施工精度,临时支撑是最重要的临时固定措施。通常包括水平构件如水平预制梁、板的临时支撑等以及竖向构件如预制柱、竖向墙板的临时支撑。8.3.4劲性柱吊装就位并校正后,紧靠柱脚处的连接,容易失稳,应采取可靠的临时固定措施。8.3.5混合梁、叠合楼板预制层、预制楼梯平台梁吊装就位,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临时支撑,待构件安装连接后去除临时支撑。8.3.6预制内外墙板吊装就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块预制内外墙板应具备竖向和水平两条控制线;2预制内外墙板拼接部位的施工缝应设置橡胶止水条;3预制墙板吊装后,应在板底部预埋件螺栓孔和下层梁梁顶部预留孔、板顶预留孔和上层梁牛腿上预留孔插入钢筋棒进行临时固定。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4通过调螺栓组对墙板标高、内外、左右位置进行精确调整后插入连接钢筋,并在预留孔内注浆。8.4构件连接8.4.3一级焊缝不得存在未焊满、根部收缩、咬边和接头不良等缺陷。8.4.4如果螺栓不是自由穿入而是强行打入,或用螺母把螺栓强行拉入螺孔内,则钢板的孔壁与螺栓杆产生挤压力,将使扭矩转化的拉力很大一部分被抵消,使钢板压紧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结果达不到高强度螺栓接头的安装质量。8.4.5管内混凝土可采用常规人工浇捣法、高位抛落无振捣法及泵送顶升法。泵送顶升法在管内自下而上注入自密实混凝土,可免除振捣,减少工序环节,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8.5施工质量检查8.5.1预制构件作为产品,进入装配式结构的施工现场时,应按批检查合格证件,以保证其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和结构性能符合要求。8.5.2预制构件连接的方式及其验收规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8.5.3后浇连接部分的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对结构的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必须符合设计要求。8.5.6装配式结构施工时,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受力体系,接头和拼缝处的混凝土的混凝土强度应特别注意。8.5.7为了保证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准确,吊装前应在预制构件和相应的安装位置上作出必要的控制标识。8.5.8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有一定的临时固定措施,否侧容易发生倾倒、位移等事故。8.6安全控制8.6.5吊装用钢丝绳、吊装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的磨耗、破坏等缺陷,使用时间越长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规定应对吊具全数检查,以保证质量合格要求,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并在其额定许用范围内进行作业,保证吊装安全。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9工程验收9.1一般规定9.2主控项目9.2.1、9.2.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或机械连接时,大多数情况下无法现场截取试件进行检验,可采取模拟现场条件制作平行试件替代原位截取试件。平行试件的检验数量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场截取试件的要求,平行试件的制作必须要有质量管理措施,并保证具有代表性。9.2.3本条款针对不同的混凝土生产量,规定了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试件的取样与留置要求。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9.2.4预制构件的质量检查包括预制构件生产及及装配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工程验收时应检查预制构件检验记录及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9.2.7、9.2.8对灌浆质量,首先应强调其密实性,因为密实的水泥浆能为钢筋提供可靠的防腐保护,同时也是与钢筋之间进行共同工作的前提,本条规定标准尺寸水泥浆试件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9.3一般项目9.3.2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1工程平面位置图及基准点分布图;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3沉降观测成果表;4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5等沉降曲线图。9.3.3装配式结构的墙板接缝防水施工质量是保证装配式外墙防水性能的关键,施工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选材和施工,并采取严格的检验验证措施。现场淋水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淋水流量不应小于5L/(m·min),淋水时间不应少于2h,检测局域不应有遗漏部位。淋水试验结束后,检查背水面有无渗漏。9.4结构实体检验9.4.167 装配式刚接劲性组合框撑结构体系技术规程结构实体检验并不是在子分部工程验收前的重新检验,而是在相应分项工程验收合格、过程控制使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对重要项目进行的验证性检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验收的施工质量验收。9.4.5应优先采用非破损检测方法,以减少检测工作量,必要时可辅以局部破损检测方法。当采用局部破损检测方法时,检测完成后应及时修补,以免影响结构性能及使用功能。9.5子分部工程验收9.5.1提出装配式劲性框撑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交主要文件和记录的要求,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实现可追溯性。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