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50 KB
  • 35页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2015征求意见稿)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JGJ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JGJ/T×-20××备案号J×-20××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ulti-channeltransientsurfacewaveinvestigation征求意见稿20××-××-××发布2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ulti-channeltransientsurfacewaveinvestigationJGJ/T***-20**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年×月1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北京前言 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的要求;5现场采集;6数据资料处理;7成果报告编写。本规程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修订了采集仪器的电器参数指标;2.修订了震源方式的内容;3.增加了检波器的排列方式;4.增加了天然源面波方法弥补大深度勘探的内容;5.修订了成果报告应提供的内容。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负责日常管理,由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中街58号美惠大厦A902,邮政编码:100027)。本规程主编单位: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本规程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刘云祯梅汝吾李哲生刘金光苏强刘运平林万顺陈康张玉池谢昭晖马文亮 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基本规定44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的要求54.1仪器设备54.2处理软件55现场采集65.1采集要求65.2现场试验65.3测线、测点的布设75.4正式采集75.5采集记录质量评价86数据资料处理96.1资料预处理96.2数据处理96.3分析解释107成果报告127.1一般规定127.2基本要求12附录A面波勘察现场采集班报表13本规程用词说明14条文说明15 1总则1.0.1为规范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方法,保证勘察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方法进行的工程勘察、检测。1.0.3多道瞬态面波勘察,宜与钻探和其他岩土勘察方法密切配合,综合分析与评价。1.0.4在现场作业时,应遵守现行的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及有关规定,做到安全作业。1.0.5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1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面波Surfacewave本规程中面波特指瑞利波。2.1.2剪切波shearwave(transversewave)波的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的波,又称横波、S波。2.1.3压缩波compressionwave波的传播方向与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一致的波,又称纵波、疏密波、P波。2.1.4基阶面波firstmodeofsurfacewave面波的多个传播模态中以第一阶振型传播的波动,其传播速度为各阶面波振型中传播速度最低的。2.1.5高阶面波Higher-orderSurfacewave面波的多个传播模态中以高阶振型传播的波动。2.1.6面波频散frequencydispersionofsurfacewave面波各频率组份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的现象。2.1.7频散曲线Dispersioncurve频散波的波长(周期或频率)与波速间关系的曲线。2.1.8基阶面波的频散firstmodedispersionofsurfacewave基阶面波各频率组份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的现象。2.1.9面波勘察SurfacewaveProspecting在地震勘察中,利用采集到的面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方法。主要以瑞利波(RayleighSurfacewave)为主。2.1.10面波速度surfacewavevelocity面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平均相速度。2.1.11剪切波层速度shearwavevelocityoflayer剪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2.1.12排列array为完成一个地震波采集记录,而布置在一条测线上接收震动信号的检波器组合。2.1.13排列长度Spreadlength为完成一个地震波采集记录,而布置在一条测线上的接收检波器组合的长度。2.1.14勘探点Explorationpoint在地震勘探中,指探测点。2.1.15多道multi-channel面波勘察中获取面波频散的过程,需要采用多个检波器和仪器通道采集面波的传播。2.1.16偏移距offset31 面波采集时,震源与仪器第一通道所连接的检波器之间的距离。2.1.17道间距distanceofchannel在排列中,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2.1.8源检距(Maximum)Sourceoffset指震源位置到检波器的距离,最大源检距指震源位置到最远检波器的距离。2.1.19瞬态transientvibration本规程中特指震源的一种动力特征,冲击式或脉冲式的震动特征。2.1.20瞬态面波transientvibrationsurfacewave利用瞬态震源条件采集的面波。2.1.21稳态steadystate本规程中特指震源的一种动力特征,固定频率式的震动特征。2.1.22稳态面波steadystatesurfacewave利用稳态震源条件采集的面波。2.1.23人工源面波ArtificialSource(Surfacewave)指利用人为震源条件采集并研究的面波。2.1.24天然源面波NatureSource(Surfacewave)指利用天然震源条件采集并研究的面波。2.2符号2.2.1性能参数——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动泊松比;——质量密度。2.2.2特征指标——频率;——波数;——压缩波波速;——瑞利波波速;——剪切波波速;——波长。2.2.3其它—-深度;——与泊松比有关的系数。31 3基本规定3.0.1采用多道瞬态面波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其采集利用的地震道不应少于12个通道。3.0.2采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前,应收集相关资料、制订勘察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1相关资料:1)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2)勘察任务委托书或勘察要求说明文件等;3)场地建(构)筑物的平面图(剖面图)等资料;4)场地及其邻近的干扰震源调查资料。2勘察方案:1)勘察目的及要求,勘察范围及工作量,完成工作时间等;2)具备面波勘察方法的地球物理条件、技术可行性,精度能否满足勘察深度与精度的要求,勘察工期以及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等;3)勘察内容、具体方法和测点、测线布置图;4)拟采用的相关仪器设备;5)拟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6)报告书的要求、份数以及提交时间。3.0.3现场勘察时,仪器主机设备等应有防风砂、防雨雪、防晒和防摔等保护措施。3.0.4现场勘察场地应避开干扰震源。3.0.5勘察报告应包括现场原始记录、勘察结果、分析意见和勘察结论等内容。3.0.6本规程所指多道瞬态面波勘察,一般适宜于60米深度以内的岩土工程勘察,对于更大深度的面波勘察,可采用天然源面波方法。31 4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的要求4.1仪器设备4.1.1采集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放大器的通道数不应少于12通道。2仪器放大器的通频带应满足采集面波频率范围的要求。对于岩土工程勘察,仪器放大器的通频带宜为0.5Hz至4000Hz;3仪器放大器各通道的幅值偏差不应大于5%,相位差不应大于所用采样时间间隔的一半;4仪器采样时间间隔应满足不同面波周期的时间分辨,保证在最小周期内采样4至8点;仪器采样时间长度应满足距震源最远通道采集完面波最大周期的需要;5仪器动态范围不应低于120dB,模数转换(A/D)的位数不应小于16位。4.1.2检波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采用竖直方向的速度型检波器;2检波器的自然频率应满足采集最大面波周期(相应于勘察深度)的需要,岩土工程勘察宜用自然频率不高于4.0Hz的低频检波器;3同一排列采集的检波器之间的自然频率差不应大于0.1Hz,灵敏度和阻尼系数差别不应大于5%;4检波器应具有方便竖直安置的部件,以便与地面(或被测介质表面)紧密耦合。4.2处理软件4.2.1处理软件应具有以下功能:1具备采集参数的检查与改正、采集文件的正确组合拼接、成批显示及记录中分辩坏道和处理等基本功能;2识别和剔除干扰波功能;3分辨识别与利用基阶面波成分的功能;4正反演功能,在波速递增及近水平层状地层条件下应能准确反演地层剪切波速度和层厚;5分频滤波和检查各分频段面波的发育及信噪比的功能,以利于测深分析;6能调入多条频散曲线,以供研究不同测点或同一测点地层的速度变化。4.2.2对于多测点频散曲线的剖面成图,软件应具有速度映像成图功能,以便直观分析地层速度结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软件应具有自动绘制映像速度等值线和图例填充等功能,使面波成果图件明晰直观。4.2.3对于速度映像处理成图的文件格式,应为计算机通用格式,便于报告编写中调用。31 5现场采集5.1采集要求5.1.1用于多道瞬态面波采集的排列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线性等道间距排列方式,震源在排列以外延长线上激发;2道间距应小于最小勘探深度所需波长的二分之一;3排列长度应大于预期面波最大波长的一半(相应最大勘探深度);4排列的中点确定为面波勘探点位置。5.1.2用于多道瞬态面波的激发震源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择震源应保证面波勘察所需要的频率及激振能量,可采用锤击、落重、机械冲击或爆炸等震源。2应根据勘探深度要求和现场环境选择震源方式:当勘探深度小于15m时,宜选择大锤激振;15~50m时,宜选择落重或机械冲击激振;大于50m时,宜选择爆炸激振或其它震源。3震源频率与能量的选择应根据勘探深度的大小确定,大勘探深度需要震源的频率低和能量大;小勘探深度需要震源的频率高和能量小。5.1.3偏移距的选择与勘探深度有关,偏移距离随勘探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偏移距应根据任务要求和场地情况通过现场试验确定。5.2现场试验5.2.1现场正式工作前,应进行试验工作。在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工区,试验工作应充分,试验点应覆盖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5.2.2试验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仪器设备系统的频响与幅度的一致性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各道的一致性检查:将仪器输入端各道并联后接入信号源,采集与工作记录参数相同的记录并存储,利用软件分析频响与幅度的一致性;2)检波器的一致性检查:选择介质均匀的地点,将检波器密集地安插牢固,在大于10m外激振,采集面波记录并存储,利用软件分析频响与幅度的一致性;3)仪器通道和检波器的频响与幅度特性,应符合一致性要求。2采集试验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干扰波调查:在工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干扰波调查,干扰波调查应通过排列采集的方式进行。采集面波在时空域传播的特征,根据基阶面波发育的强势段确定偏移距离、道间距、排列长度和记录长度,一般排列长度应与勘探深度相当;2)选用不同频率检波器的原则:一般可根据勘探深度要求,利用=和H»31 估算选用的检波器频率,式中:—检波器的频率,—地层面波速度;¾波长;—地层的深度;3)依据采集记录进行频谱分析,确定满足勘探深度和分辨薄层需要的最佳激振方式。5.2.3通过以上3项试验工作,确定满足勘察目的和精度要求的采集方案、采集参数和激振方式。5.2.4在具有钻孔资料的场地宜在钻孔旁布置面波勘探点,以便取得对比资料。5.3测线、测点的布设5.3.1地形较平坦的工区,排列宜与测线相重合布置。5.3.2地形起伏较大的工区,排列可以不与测线重合,结合地形等高线取平坦段布置。5.3.3滑坡体、泥石流等勘察,测线布置应沿主滑方向平行布置,适当布置横向联络线。5.3.4岩溶、土洞或采空区勘察,测线间距应小于被调查对象的尺寸,发现异常后,应在异常点(带)布置垂直测线;对于重点勘察项目可采取网格布线的方案。5.3.5构造破碎带勘察,测线布置应与构造走向相垂直;古河床调查,测线应垂直古河床方向。5.3.6地基加固效果检验,在加固前后应遵循相同测点、相同采集参数的原则。5.3.7在有钻探孔的工区,应本着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布置面波勘探点与钻探点重合,或面波排列通过钻探点。5.3.8不同环境条件下应遵循的要求:1当场地存在固定干扰震源时,排列的方向应指向干扰震源,布置的激振点与固定干扰震源应在排列的同一端,严禁干扰震源对排列构成大角度传播;2当地表存在沟坎或在建筑群中进行面波勘察时,排列的布置,应考虑障碍物回波的影响。5.4正式采集5.4.1观测系统应根据勘察目的、要求、地形地质与地球物理条件合理选用,并符合下列规定:1所选用的观测系统,应保证主要目的层的连续追踪。2简单地质地形条件一般采用单端激振法,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应采用双端激振法。3.排列长度大于勘探点间距采用全排列移动,排列长度等于2倍勘探点间距采用半排列移动,或根据需要采用逐道移动排列的方法。5.4.2面波的激发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和工区条件合理选择震源。2使用锤击震源、机械冲击或落重震源应在激振点敷设专用垫板。硬材质的垫板有利于激发高频波,软材质的垫板有利于激发低频波。3使用爆炸震源的炸药量要通过试验确定;炸药坑深度宜大于60cm31 ,埋置炸药的回填土应压实;炸药爆炸的触发应采用回线记时法。5.4.3面波的接收应遵循下列原则:1仪器应设置在全通状态,对定点仪器应设置各道增益一致;2记录长度应满足最大源检距基阶面波的采集需要;3记录的近震源道不应出现削波,排列中不宜有坏道;4排列方向的设计应视地形条件和规避干扰波的需要确定;排列上的道间距应小于最小勘探深度所需波长的二分之一;5检波器安置的位置应准确;6检波器应与地面(或被检测物表面)安置牢固,并力求埋置条件一致;7检波器的安置:在地表介质松软时,应挖坑埋置;在地表为稻田或潮湿条件时,应防止漏电,检波器周围的杂草等易引起检波器微动之物应清除;在风力较大条件下工作,检波器应挖坑埋置;8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防止漏电、短路或接触不良等故障。5.4.4采集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从仪器外传数据做好备份,以防数据丢失,同时做好现场采集班报表记录。5.4.5每项工程应进行复测检查,检查工作量不得少于总工作量的5%。检查记录与原记录波形应相似,频散曲线应一致。5.4.6采集记录的文件宜按下列要求存储:1按工程名称或工程代号设置存储文件的目录;2文件名应标识清楚,对于同一测点的不同偏移距、不同激振方式、双端激振等采集记录文件应有不同标识;3现场采集班报表见附录A。5.5采集记录质量评价5.5.1采集记录中的削波和通常地震勘探中的坏道,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中均视为坏道。5.5.2采集记录的长度不满足最大源检距基阶波采集的记录,视为不合格记录。5.5.3采集记录中基阶波应为强势波,否则为不合格记录。5.5.4采集记录中相邻两道为坏道视为不合格记录。5.5.5采集记录中坏道数大于使用道数10%的记录为不合格记录。5.5.6发现不合格记录,应进行补测。31 6数据资料处理6.1资料预处理6.1.1现场作业完成后,应对面波数据记录原始资料,测线(点)的坐标和高程资料,以及相关的地质和岩土勘察资料进行预处理。6.1.2数据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整理核对和编录原始资料;通过成批调入与显示采集的地震记录,检查采集记录的质量和现场采集参数的输入是否正确,对错误的输入应予以改正;对合格记录中的坏道,应予以处理,处理完毕后进行存盘,存盘时另起文件名,不得覆盖原始记录文件。6.1.3应对相应的坐标和高程进行校核,形成地形文件。6.2数据处理6.2.1数据处理宜借助软件程序完成。处理软件主要功能应包括:时间—空间域提取基阶面波,生成频散曲线,进行频散曲线分层,反演计算剪切波速度,确定地层厚度,利用频散曲线生成速度映像彩色剖面。6.2.2应根据基阶波组份和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取合理的时间-空间域窗口,提取基阶面波。6.2.3频散曲线提取应符合下列要求:1频散曲线的提取宜在f-K域中进行;2在f-K域进行的二维滤波应突出基阶面波的能量;3在f-K域中的等值线图上确认频散曲线,并转换为速度-深度域(速度-波长域)的频散曲线;4频散曲线提取完毕后,应进行存储。6.2.4频散曲线的分层:应根据频散曲线的拐点、斜率及频散点的疏密变化综合分析。1用于地层速度的计算的频散曲线应收敛;2频散曲线上若频散点点距过大或不收敛,变化的起点处可解释为地质界线。6.2.5频散曲线的反演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反演计算剪切波层速度和层厚有两种选择方式:固定层厚度或者固定层速度,一般宜选择固定层厚的方式进行反演计算;2反演过程宜遵循由浅及深逐层调试,使正、反演结果逐渐逼近的原则,确定剪切波层速度和层厚度;3在工区具有钻孔或地层资料的条件下,确定剪切波层速度和层厚度应结合已知资料进行;4确认层速度和层厚度参数后,存贮处理结果并按任务要求保存图片文件。6.2.6面波速度映像彩色剖面图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剖面上具有3个以上勘探点的频散曲线;31 2顺序输入或选取各勘探点的频散曲线资料;3剔除不合理的频散曲线数据点;4输入勘探点的剖面坐标(或里程桩号)和高程,建立剖面地形文件并保存;5设置合适的比例尺和波速标尺门限,生成面波速度映像彩色图,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速度;6根据需要制作地形校正后的面波速度映像彩色图。6.3分析解释6.3.1频散曲线反演的结果反映的是排列下地层的综合信息。对于近水平层状地层,反演结果视为排列中点位置竖直方向地层的波速分布;对于倾斜地层,反演结果视为排列中点位置至地层界面法向深度的波速分布。6.3.2速度映像图的地质分析应结合频散曲线的分层结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既有的点位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6.3.3绘制地质剖面图应根据同点位、同深度映像的速度值与地层的关系,逐层确认划分。6.3.4地层的剪切波波速应按下式计算:(6.3.4-1)式中——地层的剪切波速度(m/s);——地层的面波速度(m/s);——与泊松比有关的系数。系数按下式计算:=(6.3.4-2)式中——地层的泊松比。6.3.5地层的动剪切模量应按下式计算:(6.3.5)式中——地层的动剪切模量(Pa);——地层的质量密度(kg/m3);6.3.6地层的动弹性模量应按下式计算:(6.3.6)31 式中——地层的动弹性模量(Pa);6.3.7地层的泊松比应按下式计算:(6.3.7)式中——地层的压缩波速度(m/s);31 7成果报告7.1一般规定7.1.1编制面波勘察报告依据的原始资料应客观真实、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7.1.2面波勘察报告应内容全面,叙述准确、用词规范、重点突出,图表清晰;结论明确、建议合理。7.1.3完成某个工程的阶段性面波勘察后,可视需要编写中间成果或阶段性成果报告,其结构可比正式成果报告简化。7.2基本内容7.2.1面波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工程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所依据的规程规范以及勘察时间和完成的工作量;3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条件;4场地振动干扰背景及分析;5工作方法与技术(内容包括方法技术原理、仪器性能、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选择;激振与接收方式;测线布置及工作质量保证措施等);6资料处理;7面波勘察成果分析解释(阐明和分析面波勘察工作的主要技术成果);8结论与建议;9其它说明。7.2.2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件:1面波勘察布置平面图;2仪器设备一致性检查的波形记录;3干扰波实测记录和典型面波点采集记录图;4典型面波测点的频散曲线图;5面波频散曲线速度分层图(有钻探地质资料时,绘制面波点速度分层与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6面波勘察成果图表(包括波速分层、波速分区、波速等值线图、以及推断解释成果图等)。7.2.3勘察报告的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等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1 附录A面波勘察现场采集班报表工程名称:测线号:测线方向:仪器型号:检波器频率:天气:日期:点号偏移距道间距采样间隔采样点数激振方式激振位置记录文件备注操作员:记录员:检查员:31 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标准名称)JGJ/T×-20××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31 前言原《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J370-2004),自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4年8月18日以第260号公告批准、发布以来,对于规范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方法、保证勘察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勘察技术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规程已经执行十多年了,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进行了修订。本规程的修订从启动到形成征求意见稿,编制组已召开全体会议3次,现场试验总结会4次,专题讨论会3次。修编的内容主要是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各勘察单位瞬态面波技术的新成果,并对原规程中部分条款的内容进行增补、修订和删除。其中在部分条款中增加了天然源面波勘探新技术的内容,扭转了以往依赖炸药震源或者笨重震源才能够获得较大深度勘探的被动局面,扩大了规程中有关条款的视角和增加了新内容。为便于广大勘察、检测、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修订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中如发现本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至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31 目次1总则182术语和符号192.1术语192.2符号(略)3基本规定224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的要求234.1仪器设备234.2处理软件235现场采集255.1采集要求255.2现场试验255.3测线、测点布设265.4正式采集275.5采集记录质量评价276数据资料处理286.1资料预处理286.2数据处理286.3分析解释297成果报告编写317.1一般规定(略)7.2基本要求3131 1总则1.0.1面波勘察方法分为稳态方法和瞬态方法两大类,是依据震源激振方式的不同进行的划分。稳态方法的震源为电磁振荡器,稳定在某一频率对地面激振和进行地震波数据的采集,一个频点的数据采集完成后,变换频率重复采集,直至完成所有设计频率点的采集,震源设备沉重、勘探深度不大,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但进展不快。瞬态方法的震源为脉冲方式,脉冲激振作用于地面可以形成一定频率宽度的震动,采集一次震动的地震波数据即可实现目的。以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生产的SWS系列为代表的多道瞬态面波仪,以其轻便、高效、勘探深度大、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等优势受到业界的普遍好评,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贡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4年8月18日以第260号公告批准、发布《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以来,现今规程已经执行了十多年,对于工法管理和面波勘察技术的进步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是本次修订工作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仪器厂家以及使用单位,对仪器性能指标的要求以及对方法技术本身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致,也出现了不注重应用条件,没有科学严谨、统一的数据处理以及解释方法,给物探方法本身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因此,制定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规程是必要的。瞬态面波方法的震源一直采用人工震源,近年来,在岩土工程中利用和研究天然震源的面波勘察方法逐渐被我国许多工程勘察单位所认识,并取得了可喜的应用效果,本次修订中在部分条款列入天然源面波方法。1.0.2本条说明的是面波勘察适用于各行业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方法进行的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检测。可应用于探查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层序;场地土类别和场地类型的划分;探查基岩埋深和基岩界面起伏形态,划分基岩的风化带;探测构造破碎带;探测地下隐埋物体、古墓遗址、洞穴和采空区;探测非金属地下管道;探测滑坡体的滑动带和滑动面起伏形态;地基动力特性测试;地基加固效果检验;路基压实度检测等。这里所列的工程领域,基本上覆盖了岩土工程勘察、检测与监测的各个方面,但并不排斥随着方法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应用范围的拓展或延伸。例如,在堤坝隐患的勘察等方面,也有成功的实例。1.0.3本条强调了面波勘察与其他岩土工程勘察手段密切配合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例如面波勘察获得地层介质的面波速度或者剪切波速度,与钻探结合可以建立岩土介质-剪切波速度的关系,建立标贯参数-剪切波速度的关系。把钻探点的地层划分精度利用面波方法轻便实现扩大勘察范围的目的,事半功倍并且对环境无污染。1.0.4本条强调在作业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遵守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及国家现行的安全与劳动保护条例,做到安全生产。1.0.5本条强调在应用本规程进行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时,不应与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相抵触。31 2术语与符号2.1术语2.1.1本规程所指的面波,特指成层半无限空间的瑞利波。面波有瑞利波和勒夫波两种类型。瑞利波是在非均质半无限空间中,由于自由边界的作用,非均匀平面波P和SV波相互干涉而衍生出来的,且P与SV波都沿自由面以同一视速度C<前进。瑞利波具有频散特性,其质点运动轨迹为一椭圆。勒夫波是由SH波在自由表面和分界面上经多次反射的加强干涉而形成的。均质半空间中也存在面波,但不具频散性。2.1.4~2.1.8面波传播速度按其特征区分为相速度和群速度两种。相速度系指单一频率组份面波的同一相位的传播速度;群速度是指同一震源产生不同频率的面波按各自的相速度传播时,相互干涉形成的波组的传播速度。如果介质均匀,产生的面波没有频散,各频率成份以同一相速度传播,合成的波组的群速度与相速度等同。在有面波频散的介质表面,不同频率组份以不同相速度传播,将随传播距离干涉合成为几个不同群速度的波组。在层状介质中面波的传播速度随频率变化是频率或波长的函数(即频散),在进行频散方程求解时,对于同一个频率,往往存在多个相速度(),这就是说频散曲线往往具有多个模态,如果将它们按速度大小排列,我们将相速度最小的模称为基阶模。与之相对应,我们把以最小相速度传播的面波称为基阶面波。实际采集的面波信息大多是由多阶面波相互叠加而成,如何准确分离各阶面波并加以利用,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基阶面波反映了正频散(面波群速度<相速度)地层间岩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这也是多道瞬态面波勘察目前要把握的基本点。而对高阶面波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尚不成熟,一般认为是高频影响较突出,本规程暂不纳入。本规程所指的面波速度,指的是某一频率的速度,即相速度,而非多频率面波群包络的群速度。群速度(U)与相速度()的关系是:;在均匀介质中,U=;而地层刚度随深度逐层增加时,U<,表现为正频散;反之,当下伏地层较上层软弱时,U>,呈现负频散。从面波模态的角度看,最简单,也是常见的地层分层结构,是地层刚度随深度逐层增加。此时面波的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基阶模态中,形成的频散特征也比较简单,容易求出地层的弹性参数。如果地层结构中含有软弱夹层,或地表为刚度大的地层覆盖,面波的能量将扩展分布于基阶和多个高阶的模态中,构成复杂的频散特征。提取的关键在于正确识别面波的基阶振型。面波数据处理按其算法一般分为时间域与频率域两大类。目前频率域的处理多进行f-K域(频率波数域)的变换,因为面波的各个模态,在时间和距离上往往是相互穿插叠合的。在f-K31 域中,可以清楚地区分开面波不同模态的波动能量,从而能够单一地提取出基阶模态的频散数据。运用二维付立叶变换,可以将时间距离域的弹性波场数据,转换为频率波数谱数据,表示为二维坐标中的图形。一般其左上角为坐标原点,纵坐标为频率轴,沿纵坐标向下波动频率增高,也就是在时间上波动越快。横坐标为波数轴,沿横坐标向右波数增多,也就是在空间上波长越短。各个波动组份谱振幅的大小,用不同颜色的色标来表示,一般色度越亮,表示谱振幅越大。波动组份坐标点(f-K)和原点联线的斜率(f/K),体现了它的相速度。这条联线越陡,说明该波动组份的相速度越大,而越平缓则说明相速度越小。2.1.9~2.1.11利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方法进行的勘察习惯上简称为面波勘察,利用采集面波在时间-空间域的传播记录,提取基阶面波频散曲线即可获得某点铅垂方向的面波速度,通过反演计算可以获得地层的剪切波层速度。2.1.14面波勘察中利用一定的排列长度实现勘察深度的要求,其面波速度曲线代表的地面位置定义为排列的中点位置,该中点即为勘探点位置。2.1.15“多道”是本规程强调的方法重点之一,它有别于原来美国研究人员提出的两道瞬态面波(亦称表面波频谱分析法)方法(1973)。多道方法是利用多个检波器按一定间距与震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组合接收面波的方法。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多道采集的记录,有利于在时间和空间域中识别各种波动组份(包括体波、面波和干扰波)的信息,有利于基阶面波的提取与利用;记录数据经过f-K域的变换,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多阶模态的面波及其它类型的波,并方便地计算出面波频散曲线。能够清晰多个检波器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其排列长度的中点代表勘探点,由该排列获得的面波记录计算得到的频散曲线,反映该勘探点位置地层介质的面波速度及分布。该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实用系统为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推出的SWS系列多道瞬态面波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2.1.16~2.1.18这三条是对面波排列中三个参数的说明。偏移距指震源到纪录中第1道的距离,单位为米,偏移距有正负之分,震源距离纪录的小道号(第1道)近为正,震源距离纪录的大道号(第12道或24道)近为负。道间距指接收检波器之间的距离。源捡距指震源到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可以是震源至任何一道之间的距离。偏移距和道间距参数的设置与勘察深度有关系,勘察深度大则需要选择相对大一些的偏移距和道间距,勘察深度小则需要选择相对小一些的偏移距和道间距,可以通过试验确定。一般面波排列长度与勘察深度相当。需要特别提及近年来有不少单位采用瞬态面波应用于路基等压实度的检测工作,道间距采用0.2米左右、并且采用软材料固定多道,用车载方式实现快速检测的成功工例。2.1.19~2.1.22表示两种不同的震源模式及相应产生的面波特征。2.1.23人工源面波指由人工利用工具或设备作用于地面产生的面波,稳态面波和瞬态面波都属于人工源面波。2.1.24天然源面波指由賦存于天然环境中的震源产生的面波。地球上的海浪潮汐、风动、气压变化、火山活动等自然界的动力,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动力,31 作用于地球并使地球表面产生微弱振动。这种振动的能量从各自的发生处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振动信号中开始有各种体波,但经过远距离传播后剩存的主要是面波,因此称之为天然源面波,天然源面波的频率范围在0~20Hz。天然源面波具有如下特征:①在地球表面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②源的空间分布、产生时间及源的强度是随机的;③在某一固定的位置波的到来方向一般不确定;④频率一般较低;⑤携带有面波所固有的频散信息。利用采集的天然源面波数据、提取面波的频散信息,用于推断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我们称之为天然源面波勘探方法。由于天然源面波能够方便地获得较大深度地层的面波速度信息,有助于摆脱多道瞬态面波方法获得大深度资料需要使用炸药震源的困难局面。人工源面波获得浅部资料方便,天然源面波获得较深部资料方便,两者结合使用,既可保持浅部地层的高分辨,又可加大勘察深度,还可利用两种资料的重叠段互为验证,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本规程编委根据天然源面波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使用炸药震源的许多不方便,经过再三讨论认为对于较大深度采用面波勘察的任务,可以采用人工源与天然源面波相结合的方法。31 3基本规定3.0.1本条规定了进行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时的面波采用道数不宜少于12个通道。如果道数太少,再出现个别坏道,实际参与计算的有效道又减少,就会影响成果质量。实践资料证明:道数多的资料除了有利于辨认各种波型的属性、准确利用面波以外,对于提高面波频散曲线分辨率和加大测深都是有益的。3.0.2本条规定了进行多道瞬态面波勘察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它实际上是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物探工作,任何时候,都要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认真对待勘察方案的制定,尤其在测区地球物理条件及技术可行性的分析方面,正确的认识是保证勘察成功的基础。3.0.3本条是对精密仪器设备现场正常施工的具体要求。3.0.4此条指对面波成果质量有影响的干扰震源,只能避开。在震动噪音过大的环境下,虽采取措施仍不能克服干扰波影响的,应视为不宜采用此物探方法。对于测区内位置固定的干扰波震源,可采用排列延长线通过该干扰源、并选择面波震源在干扰源一侧激震的布置,形成干扰波同向叠加在面波记录上,即可实现规避干扰的目的,也具有丰富面波震源频率成分的作用。3.0.6本条为新增内容,对于轻便的面波震源条件,其能量和激发的频率,都很难满足更大勘探深度的要求。炸药震源轻便但使用的安全管理繁杂;建筑施工的冲击机械能量大,但不轻便。为此,可以结合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天然源面波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人工震源,它是利用天然场源的低频特性,获得百米乃至千米的勘探深度。31 4仪器设备与处理软件的要求4.1仪器设备4.1.1本条是由20多年的工程实踐经验得出,其内容是各行业利用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方法进行各类岩土工程勘察、检测所需仪器设备性能的基本条件。对于探测波速分层差别不大的地层,可采用较少的通道,对波速差别大的地层,或具有低速夹层,宜采用更多的通道,以保证空间分辨率。多道瞬态面波勘察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通道数:24道(12、24道或更多通道);采样时间间隔:一般为10、25、50、100、250、500、1000、2000、4000、8000ms;采样点数:一般分512、1024、2048、4096、8192点等;模数转换:≥16位;动态范围:≥120dB;模拟滤波:具备全通、低通、高通功能;频带宽度:0.5~4000Hz4.1.2本条是对检波器的基本要求。检波器是面波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频响特性、灵敏度、相位的一致性以及与地面(或被测介质表面)的耦合程度,都直接影响面波记录的质量。任何检波器都有其特定的频响和灵敏度。固有频率不同,其频响特性(或称带宽)也不一样,而灵敏度则取决于材料与制作工艺。检波器对于输入信号来说,相当于一个滤波器,不同的频响其输出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接收低频信号(反映较深部信息),就要选择具有较低固有频率的检波器;反之,接收高频信号(反映浅部信息),就要选择具有较高固有频率的检波器。因此,合理选择检波器,对于面波勘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是采用了多个检波器来拾取不同频率(不同深度)的面波信号的,所以,各检波器之间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如果检波器的固有频率、灵敏度、阻尼等相差太大,会直接导致接收信号的相位发生畸变,从而导致面波信息的错误计算。检波器的安装,也是面波勘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不正确的安装会改变检波器的频率响应。一般的安装原则是:稳、正、紧。4.2处理软件本节所说的处理软件功能是对瞬态面波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要求。也是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的体现。各仪器厂商的软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基本的功能都应该具备,以方便工程人员按规范要求出具勘察报告。31 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主流处理软件为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编制的CCSWSwin面波频散曲线分析软件和CCSWSmap面波速度映像与地质剖面图绘制软件。Windows下的CCSWSwin增加了频散曲线对比功能、道清除与内插功能和反演过程的实时分析以及频散曲线结果的多格式存储等功能。31 5现场采集5.1采集要求5.1.1本条强调对面波排列的基本要求:1由于算法的原因,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方法的检波器排列是直线布置,而且排列中的道间距是相等的。天然源面波方法中的检波器布置可以是多种形式、而且检波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采用不相等的,例如:嵌套的三角形布置,或者圆形布置以及十字线布置等,但是需要登记清楚各个检波器之间的位置,能够进行各个检波器之间距离的计算。2道间距决定了频率—波数域的波数分辨率;3排列长度决定了分辨空间的最大尺度,相应于最大的探测深度;4一个排列上的多道面波频散成果,对排列长度内介质性质有平均作用,在勘察应用中规定排列中点为勘探点。对于采用天然源面波勘察方法,其布置形式的几何中心为勘探点。5.1.2本条强调人工激发震源的基本要求。在锤击、落重和爆炸三种震源中,锤击激发的频率高,爆炸震源频率低,落重激发的频率介于二者之间。采用大锤敲击地面,可获得深度15m以内的面波频散信息;用爆炸震源可得到50~100米以内的频散信息。条文中的机械冲击震源指建筑施工中具有冲击作用的机械,视其冲击能力的大小,可作为不同深度的多道瞬态面波勘察震源。对于勘察较大深度的任务,也可以考虑天然源面波,其频率更低,可以获得较大深度的勘察信息。5.1.3偏移距的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有效面波的采集。因此,本规程要求偏移距的选择,需在现场通过试验确定。5.2现场试验5.2.1物探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通过试验来确定工作方法至关重要的。在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中,试验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应该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来主持试验工作,试验点应该覆盖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5.2.2本条强调试验工作的主要内容。1仪器设备系统的频响与幅度的一致性检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条文规定在检查仪器和检波器一致性的工作中,都提到利用软件分析频响与幅度的一致性问题。分析软件由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开发,分别输入仪器和检波器一致性检查的记录进行处理具有,在处理结果图上检查出频散点的直线区段、或有一定的离散但偏差较小的区段、以及具有较大离散的区段。图中频散点呈直线的区段对应的频率的范围为仪器设备系统的一致性区间,即使用在这个频率范围内获得的勘察结果符合规程规定的一致性要求;具有较大离散区段对应的频率段的资料不符合一致性要求;介于二者之间的资料视偏离程度决定取舍。在勘察工作的始末,应进行例检,有条件时,应送回厂家进行年检。2强调试验工作中在:干扰波调查、选择检波器和震源频率三个方面的要求。31 干扰波调查是指在时间-空间域调查面波发育和其它波共存的情况。在面波勘察中,将面波作为有效波,而反射波、折射波、声波、直达波,以及面波的反射等均作为干扰波。由于面波传播速度较慢,能量较强,在展开排列波形图上容易识别。确定了面波后,就容易确定偏移距、道间距、采样间隔及记录长度。获得展开排列的方法是:在测线上先布置一个排列,偏移距为一个道距,采集第一个记录,然后整排列向后移一个排列距离加一个道距,仍在原激发点激发,采集第二个记录,依次采集第三个、第四个记录等等,直到全波列能在记录上体现为止。依次将几个排列记录拼接,从而获得展开排列的记录。由此分析面波的发育情况,根据基阶面波的优势段,选择合理的采集参数。面波勘察的检波器不同于通常使用的地震检波器,它不仅要求频响特性好,而且低频段比通常使用的地震检波器低得多。由公式和有效勘探深度估算使用的检波器频率,国内一般用于面波勘察的地震检波器低频应在4Hz左右,如果,则探测深度可达25m。面波激发频率和能量也是影响勘察深度的重要环节,应在工作中引起重视。5.2.3本条强调通过试验工作,确定满足勘察目的和精度要求的采集方案。5.2.4本条提到的对比,不仅指地层深度的对比,还应包括波速与标贯击数等常规参数的对比关系等,以便拓展面波参数的应用。5.3测线、测点布设5.3.1~5.3.2一般在平坦的地区,排列与测线重合可使工作效率提高和保证成果精度。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可沿地表等高线、垂直或斜交等高线设计排列,使排列成直线,以免道距不等而引起较大的误差。5.3.3~5.3.5对于岩溶、土洞、采空区等勘察,由于地质体横向变化大,测线应尽量采用纵横网格布置,以利于提高勘察精度。对于滑坡体、泥石流、构造破碎带、古河床等项目的勘察,由于这类地质体具有明确的属性,所以测线布置要具有针对性。例如:地下构造破碎带、古河床等,其属性为条带状地质体,测线应垂直其走向,便于在正常背景下突显异常;对于滑坡体、泥石流需要勘察主滑方向与滑动范围,因此测线应以沿主滑方向布置为主,调查滑床界面的起伏形态,适当布置横向测线调查滑体的横向边界。5.3.6利用面波方法检测地基加固效果,主要是检测地基加固前后地基土的面波速度变化。面波速度可以转为剪切波速度,剪切波速度与标贯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可用面波速度来评价地基土在加固前后的强度变化。检测工作应在同点同线进行。5.3.7本条说明面波勘探点间距的选取需要考虑的因素。5.3.8本条说明在场地存在固定震源的条件下,检波器的排列方式如何规避干扰震源;地表地形的沟坎、或者建筑群31 的基础,均会产生回波,如果回波与面波的传播在记录长度内,构成交叉干涉,则会影响面波频散信息的提取。5.4正式采集5.4.1根据勘察目的、要求、地形地质与地球物理条件合理选用观测系统,包括选用的观测系统满足勘察要求和野外施工方便、经济两个方面。勘察目的层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大于排列长度时应用全排列移动方法,移动的距离根据勘察点的距离确定;勘察目的层在水平方向的变化小于排列长度时,采用半排列移动,或更小的距离移动排列。单端激振法和双端激振法的选择,根据地质地形条件确定。在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条件下一般采用单端激振法,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应采用双端激振法,单斜地形条件下,在地层下倾方向激振具有较好的效果。排列方向的设计按条文说明5.2中的有关规定执行。5.4.2本条强调合理选择震源的基本要求。5.4.3本条强调面波接收系统的基本要求。记录(时间)长度由采样点数和采样间隔的乘积确定,一般采样点数固定为1024点,改变采样间隔即可改变记录(时间)的长度。检波器的安置:一般条件下检波器的尾锥能满足与地表的牢固安装;在特殊条件下,例如:在松散的地表可改换长尾锥来保证检波器与地表牢固插接;在坚硬的地表条件下,可采用托盘或单向磁座使检波器与地表牢固接触;在风噪音大或松散耕植土地表,可挖深20~30cm埋置检波器,以改善接收条件。检波器与电缆连接要正确,不应出现故障。5.4.5本条是对每项工程复测检查工作做出的规定。5.4.6本条是对采集记录文件存贮做出的规定。5.5采集记录质量评价5.5.1~5.5.6是对采集记录质量评价做出的规定。多道瞬态面波勘察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采集记录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削波、坏道、记录长度以及基阶波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到多道瞬态面波勘察工作的成败。没有好的第一手外业采集记录,后期的任何软件处理,都是没有用的。31 6数据资料处理6.1资料预处理6.1.1资料预处理内容包括:检查现场勘探点上采集的面波记录和工作班报记录;检查核对面波记录号与坐标高程的对应关系。6.1.2本条利用软件完成。首先在面波记录文件的记录头中检查采集时输入的偏移距、道间距、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是否正确,对错误的输入应予以改正;对合格记录中的坏道采取先将坏道充零,然后利用其相邻的左右道内插生成新道,处理完毕进行存储,并另起文件名。条文中强调未超过坏道数目的合格记录才能用上述方法处理坏道,并且不得覆盖原始面波数据记录,强调了原始数据保存的重要性。6.1.3本条强调对勘探线和勘探点的测量数据校核后制作平面布置图等文件。在有条件的工区,把面波勘探线(点)投放到钻孔平面布置图中,有利于面波成果与岩土勘察成果的综合分析解释。6.2数据处理6.2.1本条强调数据处理借助软件完成,并介绍软件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6.2.2在面波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在时间-空间域内识别基阶面波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处理成果的质量,本次修编时增加“时间-空间域提取基阶面波”的功能。6.2.3本条强调在f-K域提取频散曲线的具体要求。其中涉及两个概念:在时间-空间域窗口选择基阶面波;和在f-K域即频率-波数域选取面波频散曲线。6.2.4本条说明利用频散曲线进行分层或划分界面时,应掌握的频散曲线的主要特征。明确强调:有效的频散曲线应该是收敛的,收敛于不收敛的交点可解释为地质界线,但不收敛段不能用于计算地层速度;频散曲线的拐点、斜率及频散点的疏密变化是地层界面、地层速度变化的反映。见条文说明附图6.2.46.2.5在完成了频散曲线的分层处理后,进行地层速度和厚度的反演计算,而后得到地层的剪切波速度和地层厚度。根据波速划分地层的工作应注意:1频散曲线上纵坐标在物理意义上是波长,波长与勘探深度的对应关系和地质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有关。因此,在有条件的工区与已知钻孔资料对比,做深度校正,有利于提高勘察精度。2反演计算遵循由浅及深、逐层调试,并使正、反演结果逐渐逼近的原则,处理时应先设置大于勘察深度以下曲线的速度为高,这是反演程序计算的规定。3频散曲线上某深度的面波速度是地面到该深度的平均速度,不是该深度的地层速度,地层速度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1)当地层的平均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时,应用公式(1)计算层速度。…………………………(1)式中——第n点深度,(m);31 ——第点深度,(m);——第n点深度以上的平均速度,(m/s);——第点深度以上的平均面波速度,(m/s);——深度间隔的层速度,m/s。2)当地层平均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时,应按公式(2)计算层速度。………………………(2)3)当不考虑地层平均速度随深度变化趋势时,可用公式(3)计算层速度。……………(3)当软件有自动反演功能时,可确定层厚后由软件自动反演层速度。6.2.6本条是面波速度映像彩色剖面图的制作。对于有3个(含3个)以上面波勘探点的测线,可根据频散曲线制作面波速度映像彩色剖面图,和制作地质分层剖面图。面波速度映像图上相同的速度具有相同的颜色,软件具有绘制等速度剖面线功能,清晰反映面波速度在二维剖面上的分布。在制作地质分层剖面图工作中,首先应根据野外各面波测线(点)的测量数据,按要求建立剖面坐标文件,对面波速度映像图进行地形校正。然后进行地质界面的分层工作。在地质界面点(线)的确定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在剖面图中选择速度平稳段的面波勘探点数据进行速度分层和进行反演计算,然后根据分层结果在面波速度映像图上通过点击相应位置点,程序自动追踪出等速度线,实现地质分层的工作。在有条件的工区应结合少数钻孔点资料与面波分层结果进行对比校正,提高利用面波速度映像图进行岩土勘察的精度。6.3分析解释6.3.1本条是应用面波频散数据反演结果进行地质解释的规定。面波的传播与地震勘探中反射波的传播路径相比,后者在排列下有明确的反射点位置,而前者不是射线的位置概念。面波的传播,不像反射波那样,以射线的路径来确定反射点的位置;而是不同组份的面波群以其各自的波长传播,表征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响应。采集一个排列获得的频散曲线:对于水平层状结构介质,视为该排列长度内竖直方向地层的平均响应;对于倾斜地层结构,视为该排列长度内排列中点至界面法线深度方向地层的平均响应。6.3.2~6.3.3两条是对面波速度映像图与地质剖面图分析的具体规定。6.3.4本条列出了地基动弹性模量与动剪切模量的基本计算公式。目前,许多单位在不同地区做了面波波速与标贯值的对比试验,建立了本地区实用的经验公式,本规程暂不纳入。在进行此类工作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在勘察现场进行波速测井和标贯试验,以便建立本场地的面波速度与31 标贯值的对应关系式;但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借用邻近区域相近地质条件下的经验公式。31 7成果报告7.2基本要求成果报告的章节中条文要求明确,有利于报告编写的规范化。实践证明:把握好7.2.1条中第3款、第7款和第8款是提高报告技术质量的关键。7.2.1条第3款内容为关于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条件,重点要把工区地质特征和对应地球物理条件说清楚,二者的因果关系清楚了,报告中采用技术方法的合理性也就一目了然。既有利于岩土工作者了解面波方法的基本原理,也有利于说明勘察工作的关键内容。例如:边坡稳定性(滑坡体)调查任务,其关键地质特征是边坡中是否存在软弱带、软弱带的连续性与起伏形态,以及软弱带的抗剪能力等,与此对应的地球物理条件是地层中的软弱带一定会具有比较低的剪切波速度。在报告中抓住这个关键交代清楚采用面波方法的合理性,是报告的基础。不同的勘察任务,其地质特征和对应的地球物理条件会不同,要针对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做出明确的交待。7.2.1条第7款和第8款的内容是对面波成果的分析与结论,这是勘察报告的中心和目的。如此强调这个问题,既说明内容的重要性、也说明在这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一般的反应是物探—地质两张皮,报告中分析缺乏针对性,报告的结论缺乏结合岩土或地质问题,就物探说物探。这种现象反映出从事物探和检测的人员需要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岩土或地质专业知识,增强综合分析物探资料与岩土勘察资料的能力,提高编写报告的能力。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