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66 KB
  • 68页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2016征求意见稿)

  • 6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1 目录1总则32术语和定义43基本规定73.1地质灾害控制基本要求73.2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83.3地质灾害评估83.4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93.5地质灾害应急管理10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4.1一般规定114.2评估程序114.3评估范围与分级124.4技术要求135施工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165.1一般规定165.2危险源辨识185.3地质灾害评估195.4防治措施216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226.1一般规定226.2危险源辨识2311 6.3地质灾害评估246.4防治措施257监测预警277.1监测目标与范围27 7.2监测预警分类与方法297.3监测数据的分析327.4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338应急信息平台358.1应急信息平台系统结构358.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功能要求358.3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性能指标379应急准备389.1一般规定389.2应急预案体系389.3关键应急资源389.4应急演练399.5应急培训与宣教4010应急响应与处置4110.1应急组织机构体系4110.2应急响应4310.3应急处置4410.4信息发布4511 10.5恢复重建4511应急管理综合评估4611.1一般规定4611.2评估阶段和内容4611.3评估方法4711.4评估报告471总则1.0.1为防范地质灾害,规范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特制定本标准。1.0.2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电站施工期、运行期等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工作1.0.3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1.0.4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防治,除应符合本技术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1 2术语和定义2.0.1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地质事件。本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2.0.2地质灾害隐患点(potentialgeohazard)未来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并具有威胁对象,或可能造成损失的变形斜坡体或潜在泥石流沟谷。2.0.3 地质灾害易发区(easilyoccurringzoneofgeologicalhazard)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2.0.4地质灾害危险区(riskzoneforgeologicalhazard)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2.0.5风险源(RiskResource)对导致地质灾害具有内在可能性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2.0.6危险源(HazardsResource)11 指水文气象、环境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相互组合,可能形成地质危害的各类地质体。2.0.7地质灾害易发性(geohazardsusceptibility)指水文气象、环境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相互组合下孕育产生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即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2.0.8地质灾害危害性(geohazardconsequence)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2.0.9地质灾害危险性(geohazardprobability)一定发育程度的地质体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2.0.10地质灾害监测(geohazardsupervision)eesaoug岩体等灾种解释在地质灾害危险评估规范、fan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测量、监视地质灾害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工作。2.0.11地质灾害评估(geohazardassessment)指地质灾害识别、灾害分析和灾害评价的全过程。通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危害性及危险性的分析,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2.0.12预警(earlywarning)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根据监测系统数据变化或经验规律判断,事故险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或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危险性信息通知的活动和过程。2.0.13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11 应急管理是为预防、控制及消除地质灾害事故,减少其对人员伤害、财产、工期损失和环境破坏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2.0.14应急预案(emergencyplan)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2.0.15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针对发生的事故,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行动。11 3基本规定3.1地质灾害控制基本要求3.1.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开展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治理工作,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并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按要求向地方政府备案。3.1.2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保障体系,明确单位职责,落实各方责任,将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到电站日常工作内容和计划中,保证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3.1.3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对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危险性评估,评估报告中应明确提出具体的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措施。3.1.4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水电建设工程,应严格落实评估意见中相关防治措施,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对评估意见存在争议,应组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相关意见。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同时进行;并根据地质灾害动态评估及时更新、完善。3.1.5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范围包括以下区域:1水电站工程建设开始前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2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加剧的或受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11 灾害隐患区域;3水库蓄水影响区内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3.1.6因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引发地质灾害,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时向政府组织、有关社会群体、企业员工预警。3.1.7改建或扩建工程设计时应对原工程项目中的地质灾害状况进行评述,并提出预警及应急管理的改进方案。3.2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3.2.1按照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规模大小和可控性等因素,分为特大型(Ⅰ级)、大型(Ⅱ级)、中型(Ⅲ级)、小型(Ⅳ级)等四级。表1地质灾害等级划分表地质灾害等级灾情险情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受威胁人数/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特大型≥30≥1000≥1000≥10000大型≥10~<30≥500~<1000≥500~<1000≥5000~<10000中型≥3~<10≥100~<500≥100~<500≥500~<5000小型<3<100<100<500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3:地质灾害等级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3.3地质灾害评估3.3.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11 3.3.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应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取样测试等,结合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为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提供依据。3.3.3地质灾害的评估应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分区域、分阶段评价。3.3.4大中型水电站枢纽区、库区、营地、料场、渣场及场内公路等为重点评价区域,对水电站工程形成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等应重点评价,工程区外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并可能危及场内安全的远程地质灾害也应进行调查、评价。3.4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3.4.1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应接受地方政府指导、监督,在相互影响的区域应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应急系统联动。3.4.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应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相关结论委托主体设计单位或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门设计、实施。3.4.3地质灾害监测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精度和效率。3.4.4大中型水电站应重点加强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无移动信号、有线的施工区域、承包商营地等应配备海事卫星电11 话、数字集群通讯及应急通讯单兵系统等设备。3.4.5大中型水电站应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运行,应及时汇总、分析、研判监测信息并预警。3.4.6水库影响区应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与当地群众联防联控。3.5地质灾害应急管理3.5.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风险来源及特性分析、影响范围及后果事件分级、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培训和演练等内容。3.5.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基本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政府、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联动、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11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1一般规定4.1.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应在前期工作、施工期、运行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4.1.2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水电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基本特征;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进行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结果,结合防治难度、防治效益的经济技术分析,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4.2评估程序4.2.1搜集有关资料和现场查勘,对评估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做初步分析。4.2.2确定评估范围和划分评估等级,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纲要。4.2.3进行现场调查,查清评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和发育特点。4.2.4对水电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4.2.5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区域地质水文环境、人类活动及工程建设的影响、调查范围、危险源辨识、地质灾害隐患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22 等。4.3评估范围与分级4.3.1大中型水电站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应结合水电工程的特点及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予以确定。4.3.2滑坡、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以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为限。4.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1。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水电站工程重要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重要一级一级二级较重要一级二级三级一般二级三级三级水电站工程重要性分级见表2。表2水电站工程重要性分级表水电站工程重要性水库总库容(108m3)装机容量(104kW)重要》10》120较重要10-1.0120-3022 一般1.0-0.130-5注:按水库总库容、装机容量级别高者确定。4.4技术要求4.4.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具体包括:1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逐一进行现场评估;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水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或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3依据现状评估结果,对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做出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危险性评估结论,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4.4.2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包括:1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逐一进行现场评估;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水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或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 3在上述预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4.4.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基础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4.5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估22 4.5.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见表3。表3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危害程度灾情险情死亡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受威胁人数/人可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大≥10≥500≥100≥500中>3~<10>100~<500>10~<100>100~<500小≤3≤100≤10≤100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址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注3:危害程度喜采用”灾情“”险情“指标评价4.5.2地质灾害危险性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分为大、中、小三级,见表4。表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危害程度发育程度强中弱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中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22 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5施工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5.1一般规定5.1.1施工期是指从筹建工程施工开始至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或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以先到为准),水电站工程以基本建设为主的时期。5.1.2水电站施工期应开展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工作,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评估、定期评估及应急评估。地质灾害年度评估应由水电站建设管理单位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5.1.3地质灾害处理原则如下:1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大,规划建设项目适宜性差,确需规划建设时,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消除地质灾害影响;2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中等,规划建设项目基本适宜,但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3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小,规划建设项目适宜,应避免工程建设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同时加强监测预警。5.1.4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包括下列部分:1工程建设单位22 1)组织水电站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机电安装单位等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方管理责任;2)督促参建各方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建立参建各方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3)组织开展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请具备资质的单位对评估报告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报告建议,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防灾措施的检查和实施;4)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5)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治理。2设计单位1)负责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设计文件,包括工程治理、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应急管理等措施2)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全面的、分年度的动态评估,提出评估报告,并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审查;3)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应做出预测评价,提出预防治理措施建议。3监理单位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小组,设置专职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2)22 监理批准项目开工条件中应明确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及防治方案措施的要求;3)负责对施工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4施工单位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领导小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2)建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小组,设置专职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3)负责合同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防治方案实施等。5.2危险源辨识5.2.1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地质灾害危险源进行辨识。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做到全面、客观,所有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要进行辨识。5.2.2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组织、监督参建各方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重点为陡崖、冲沟、潜在不稳定斜坡、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等威胁施工、生活、交通区域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应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5.2.3设计单位应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新发现的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隐患应立即开展评估工作。22 5.2.4施工单位应开展合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填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表(附录A)及隐患点统计表(附录B),对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落实监测预警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对辨识出的危险性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立即报告建设单位,并落实设计的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应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联合排查,按要求对辨识出的隐患进行整改。5.2.5地质灾害的危险源辨识需要做好以下部位监测、巡视工作:1施工、生活区域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2围堰、料场、渣场及附近边坡;3主要道路、桥梁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4设备停放、材料堆放等场所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5高陡边坡、洞脸边坡等;6截排水设施(包括自然汇水沟);5.2.6冲沟的危险源辨识主要调查流域地形、地质特征,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和泥石流发生历史,量测流域面积,统计沟道内固体物质储量,统计降雨量,流量、流态特征和冲淤情况,分析评价泥石流形成条件和近期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5.2.7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源辨识应先进行斜坡形态、坡度、地质、地层岩性调查,统计库水位上升、下降过程边坡有无开裂变形情况,分析斜坡稳定状况。5.3地质灾害评估22 5.3.1工程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委托主体勘察设计单位或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部分。5.3.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单位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对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查明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以及工程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对工程可能造成影响的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分布范围、特征参数、影响因素等,结合项目建设及各类设施设备的布置和场地使用的阶段性及永久运行状态,对其稳定性、易发性、工程危害性做出评价。5.3.3工程建设单位应督促设计单位落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内容,并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送项目参建各方学习落实,并通过合同等方式组织项目参建各方将防治措施落到实处。5.3.4工程建设单位应组织工程主体设计单位在每年汛前开展年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工程进展和边界条件的变化,重新划分地质灾害评价单元,重点调查评价新增的危险性较大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必要的要进行专门勘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和防治措施,评估成果应满足防治方案论证、比选要求。5.3.5设计单位每年汛前向工程建设单位提交项目实施过程中年度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经建设单位组织审查后作为下一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22 5.3.6设计单位应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征、危险性、防治措施等作为专项设计交底内容。5.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评价工作。5.4防治措施5.4.1经地质灾害评估需采取工程治理或监测预警措施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5.4.2对规划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施工时,应密切监视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工报告。5.4.3工程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区的统一规划,对参建方自行设置各类营地实行申报审批制度。5.4.4施工单位应重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选址的安全性,对拟选地址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禁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建在危崖、沟口、滑坡体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内。5.4.5施工单位应对已使用的生活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周边的地质环境进行动态评估。5.4.6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参建单位在施工、生活区域设置紧急疏散标识牌,明确撤离路线等,在没有采取防治措施的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设置危险性告知牌。5.4.7施工单位应建立人员居住情况台账,实行分区、动态管理;各区负责人对居住人员进行动态登记,汛期每半月、非汛期每季度向工程建设单位备案。22 22 6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6.1一般规定6.1.1运行期是指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或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以先到为准)以后,水电站进入以发电运行为主的时期。6.1.2水电站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是在施工期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应对地质灾害动态变化,巩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必要措施。6.1.3水电站运行期应开展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工作,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评估、定期评估及应急评估。1地质灾害年度评估是指水电站每年汛前应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辨识、评估,并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表(附录A),不得遗漏致灾体主要因素;汛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度汛后评价,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汛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再辨识、再评估,提出在非汛期需要采取的工程防治或监测预警措施。地质灾害年度评估应由水电站运行管理单位组织实施。2地质灾害定期评估是指按现行规范定期(每隔3-5年)重新全面排查红线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复查原工程边坡设计参数、方法及安全度,整理分析观测资料成果,综合考虑运行期内气象、水文、地质等变化情况,系统评价地质灾害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68 3地质灾害应急评估是指对出现临灾征兆或已经发生需要判断其后续发展,须立即提出防治措施的紧急评估。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6.2危险源辨识6.2.1危险源辨识工作应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每年开展两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汛中增加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6.2.2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应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开展,对可能构成威胁的坡体、沟谷等逐一调查、辨识,对大坝、开关站、厂房、生活营地等所有的后边坡进行调查,判断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6.2.3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历史资料查询、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探槽、浅井、钻探、测试与试验等。6.2.4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应初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地质条件、发育特征、诱发因素、易发性及危害性。6.2.5运行期地质灾害危险性辨识工作应注意历史资料查询,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1历史资料查询要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人类经济活动等;要初步判断哪些区域容易发生地质灾害。2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包括:历史上(特别是施工期)所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调查、勘察、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收集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68 法规、规程规范等。6.2.6地质灾害辨识应采用以历史资料查询、地面调查为主,存在安全隐患或人员到达困难的可采取无人机遥感调查为主的调查方法,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6.2.7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登记在册,建立隐患点档案;并在现场通过树立隐患点铭牌、警示牌等明确告知相关人员。6.2.8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将相邻的灾害体合定为一个隐患点;对于同一地点具有复合型地质灾害特征的,应针对每个灾种分别填表。6.2.9在地质灾害隐患辨识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或加剧变形的地质灾害体,电站运行单位应立即开展应急评估工作,提出抢险防范措施。6.3地质灾害评估6.3.1大中型水电站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也应确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然后按照5.1.3所述的处理原则,开展防治工作。6.3.2应加强对复合型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链的评估,尤其应评估地质灾害隐患发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坡面泥石流及入江(河)等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6.3.3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的地质灾害评估应编制地质灾害基本信息表,68 绘制分布区划图、易发性分区图、防治工程规划图等。6.3.4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的方法可根据掌握地质灾害资料精度选取适宜的评价方法:1对于电站运行单位开展的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可以采用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等进行定性评价,也可结合统计模型等进行定性为主、结合定量的评价。2对于具备资质的单位开展的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结合无人机遥感资料、地面调查、钻探、山地工程、物探、测试与试验资料等,根据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统计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等进行定量为主的评价。6.3.5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应经运行管理单位组织审查后作为下一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6.4防治措施6.4.1水电站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及时落实建设征地处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防治措施。6.4.2防治措施包括避让、裂缝填埋、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减载、破面防护、反压坡脚、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减少振动等。监测包括了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及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观测等。6.4.3应在大坝、开关站、厂房、渣场、生活营地等有地质灾害隐患部位建设雨量报警系统,距离较近的也可合并。68 6.4.4在工程重要部位、生活营地等附近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评估,提出防治措施。6.4.5对经辨识、评估确认因灾害已经发生而不存在致灾体,或因避让而没有威胁对象,或因已采取工程措施且监测数据表明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由电站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不再采取防范措施。68 7监测预警7.1监测目标与范围7.1.1大中型水电站应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掌握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崩滑体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发布预警信息。7.1.2地质灾害监测主要内容为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加剧、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暴雨、洪水主要监测降雨量、单点暴雨强度、水位等;2崩塌、滑坡主要监测表面变形及深部位移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支挡结构的应力应变等;3泥石流主要监测泥石流的流量及其变化、流体特征、较大物源体稳定、河道淤积及刷深、拦挡及排导停淤结构的变形等;4地面塌陷、地裂缝及沉降主要监测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空腔变化、裂缝发展趋势等。7.1.3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应是稳定性差的滑坡、崩塌、泥石流。7.1.4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一般是潜在不稳定的,受威胁的人数和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68 7.1.5大中型水电站应通过现场调查和地质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预测地质灾害致灾范围,进而确定监测预警范围。应包括如下:1崩滑体自身范围及泥石流形成、流动和堆积区;2崩滑体地质灾害运动所达到的范围;3崩滑体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河、渠和暴雨条件下崩滑体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4在恶劣条件(地震、暴雨等)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7.1.6崩滑体监测点应根据崩滑体的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选取布设。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但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1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2对崩滑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3控制变形位移的裂缝、软弱带等。7.1.7泥石流监测点选取应根据以下原则:泥石流补给、流动和堆积区,一般都应布设监测点;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崩滑体监测点选取同前文。7.1.8监测指标的精度1监测指标包括以下内容:1)崩滑体:变形指标(地表及深部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裂缝变形量、地面倾斜、钻孔倾斜、地声、地应力、地温等)、与变形有关的指标(地表水水位、流量、含沙量、地下水水位、水压、水68 量、水温、水质、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蒸发量、地震及人工扰动等)以及宏观前兆指标。2)泥石流:形成条件指标(固体物质监测同前文崩滑体、降雨量、融雪量、地下水位等)、运动情况指标(流速、泥位、输砂率、输砂量、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流体动压力、石块冲击力、地声等)以及流体特征指标(流体组成、流体稠度、重度、可溶盐等)。2崩滑体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一般情况下,监测误差应小于变形量1/5~1/10。 7.2监测预警分类与方法7.2.1常用监测方法分类1崩滑体1)常用监测方法①简易监测方法包括:裂缝或滑面两侧插筋(木、钢筋等)、埋桩(混凝土桩、石桩等),钢尺测量变形;裂缝或滑带上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玻璃片等。②地表变形监测方法包括:大地测量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法、遥感(RS)法和近景摄影法、激光全息摄影发和激光散斑法、地面测斜法、测缝法等。③地下变形监测方法包括:地下测斜法、测缝法、垂锤法和沉降法等。68 ④变形有关物理量监测方法包括:地声法、地应力法、深部推力监测法、地温法、地下水动态监测法、水质动态监测法、气象监测法、地震监测法等。⑤崩滑体变形宏观前兆监测方法主要是固定专人,进行实地监测。2)应急监测方法在常用监测方法基础上,设定监测指标阈值,当监测指标超过预先设定的警戒值时,发出声光信号,或通过无线信号、卫星信号实时报警。2泥石流1)泥石流监测应与紧急预警相结合,一般在选定若干个断面上进行。2)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其监测预警方法同前文。3)暴雨型泥石流必须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冰雪消融型泥石流的气象站,应增加冰雪消融量监测。4)利用群测群防对象的泥石流,发动组织当地居民进行简易监测。7.2.2监测预警设备选择1崩滑体监测预警设备有:1)崩滑体新型光纤监测仪器,包括: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等。2)崩滑体远程监测卫星传输预警系统。68 3)崩滑体监测预警传输电台。4)崩滑体防护网预警系统。5)滑坡裂缝监测预警器,包括:滑坡裂缝报警器、滑坡裂缝四路位移监测预警仪。6)地面伸缩预警仪,包括:滑坡地面伸缩预警仪、滑坡分布式磁致伸缩多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地面变形螺杆伸缩报警仪。7)滑坡水量监测预警仪,包括:滑坡泥石流临界雨量预警器、滑坡含水量快速监测仪。8)滑坡综合监测预警仪,包括:滑坡监测预警多参数采集传输仪、滑坡泥石流综合监测无线报警仪、滑坡泥石流预警电话拨号报警系统。2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常用监测预警设备有:1)小型或暴发率很低的泥石流沟,一般采用水文观测方法和仪器进行监测,例如:雨量计、泥位计、粘度计、比重计、密度仪、流速仪等。2)较大或爆发频率较高泥石流,应针对泥石流流体特征和运动特性研制专门仪器进行监测,例如:泥石流远程监测卫星传输预警系统、泥石流声波监测预警仪、泥石流视频监控仪、泥石流监测预警传输电台、泥石流多功能报警器、泥石流防护网预警系统等。3)有条件时,应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等的中长期监测;利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泥石流基本参数变化的短周期动态监测。7.3监测数据的分析68 7.3.1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一般分为:地质库,地质灾害库,物理力学库,大地形变测量库,裂缝监测库,钻孔倾斜监测库,地面倾斜监测库,深部位移监测库,声发射监测库,地应力监测库,地表水监测库,地下水监测库,水文气象库,泥石供水水源库,流体特征库,流动动态要素库,动力要素库和输移冲淤库等,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库和总库等,一般还要求建立关系数据库。7.3.2监测数据的汇总及展示1对于手动记录的监测数据,应立即换算成长度、体积、压力或其它参数,加上其它有关资料,如日期、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深度、气温等,以表格或其它形式记录下来,进行编号、建卡、归类、建档。 2对于自动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数据等资料,应及时检查并归类、建档。3对于中心站内的全自动记录,应及时拷贝到高密度软盘上,并编号存档。4根据预警的需要,按小时、日、旬、月、季、半年或年,分门别类地绘制各类监测曲线,编制图件,以供分析。7.3.3数据分析与预警判据1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GPS)68 、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一般包括崩滑体变形量、变形速率,泥石流运动速率等,进行监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雨过程曲线,并进行时序和相关分析等。2预警判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或应急预案中应对滑坡、泥石流等提出量化的预警指标。7.4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7.4.1预警信号设定按照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蓝色预警表示未发生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监测;橙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需要做好撤离准备;红色预警表示极易发生,需要立即撤离。7.4.2预警发布途径网站、广播电台插播、电视插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息、农村大喇叭广播、电子显示屏、灾害预警处置终端等多种途径。7.4.3预警信息反馈各水电站预警人员须根据场区内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点及危害情况,协助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同时须在预警信息发布后24小时之内,向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反馈本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应急调查通报,为地质灾害预警研究积累资料。68 8应急信息平台8.1应急信息平台系统结构8.1.1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总体宜采用B/S结构,用户使用浏览器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功能。对于监测数据采集服务、数据整编服务、定时任务服务、事件预警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工作流服务、高级应用分析服务等部分服务类功能可以采用C/S结构。8.1.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宜采用三层结构:数据资源层、通用服务层和应用表现层。8.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功能要求8.2.1应急信息平台业务流程应急信息平台的主要业务工作流程可按照图8.1进行设计。68 图8.1应急信息平台业务流程框图8.2.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处理、综合信息展示、数据分析预警、应急信息发布以及系统信息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8.2.3接口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用户可通过鼠标点击和文本输入与客户端进行交互,客户端根据用户指令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对各子模块客户端命令进行响应,并返回给客户端显示,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应答。2外部接口宜包括气象数据接口、GIS地图服务接口、短信发送接口、广播站驱动接口等。68 3内部接口宜包括通用数据访问接口、空间数据访问接口、预警信息发布接口、权限认证接口、系统消息总线接口等。8.3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性能指标8.3.1对信息平台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表操作等应能够实时响应,并用图形、文本和表格方式在客户端界面上展现,操作简单易用。8.3.2可通过标准浏览器访问地图或查看平面监测布置图,雨水工情信息和预警响应信息均能在图形界面上进行可视化查询处理。8.3.3信息平台要求WEBGIS响应速度小于5秒;复杂报表响应速度小于5秒;一般查询响应速度小于3秒。支持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查询、统计和展现。68 9应急准备9.1一般规定9.1.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分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关键应急资源准备、应急演练组织实施、应急培训与宣教。9.1.2应急准备工作应坚持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原则。9.1.3应急准备工作应委托专业机构协助开展。9.2应急预案体系9.2.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含机电设备安装)单位应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仅编制现场处置方案。9.2.2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与其他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9.2.3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经组织专家评审后及时发布,并根据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单位所在地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要求,完成应急预案备案工作。9.2.4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的规定,但更新期限最长不能超过5年。9.3关键应急资源68 9.3.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构建应急指挥系统,负责拟订突发事件管理目标、统一指挥战略,使具有不同法律责任、管理责任和职能责任的机构能在现场有效地进行协调、指挥。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或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应急救援指挥部统筹指挥应急抢险工作。9.3.2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督促各参建单位组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应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并清楚附近外部专业救援力量分布情况,并保持紧密联系。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每年汛前核实应急救援队伍,填写水电站工程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附表C),并实行动态管理,汛期每半月更新一次。9.3.3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应建立应急物资及装备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清单包括单位自有及可调用的其他单位、附近地方政府的应急物资及装备。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各单位每年汛前清查急物资及装备,填写水电站工程应急物资和装备统计表(附表D),及时更新和补充,确保满足本年度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需要。9.4应急演练9.4.1应急演练形式包括现场演练和桌面演练。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每年汛前开展一次地质灾害现场演练活动。9.4.3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内容应包括:预警与报告、指挥与协调、应68 急通讯、过程监测、警戒与管制、疏散与安置、医疗卫生、现场处置、舆论沟通、后期处置、工程或生产恢复等方面内容。演练单位应制定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编制演练文件(方案、脚本、评估方案、保障方案、观摩手册等)、组织演练工作。演练单位应组织完成熟悉演练任务和角色、实施预演、安全检查、正式演练、演练记录、评估准备各项工作。9.4.4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由专业机构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演练提出专业指导意见。9.5应急培训与宣教9.5.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将应急培训与宣教计划、方式和要求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9.5.2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委托专业机构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地灾知识、应急预案、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68 10应急响应与处置10.1应急组织机构体系10.1.1水电站应急组织机构体系一般应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值班室、应急救援专家组、现场应急救援专业组等组成。10.1.2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应急救援指挥部是现场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对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前期处置负有直接指挥权、处置权;2接受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坚持现场统一指挥的原则,按照要求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并协助政府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3负责决定发布水电站监测与预警信息、指令;4负责决定水电站应急响应启动和结束;5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必要时调配其他单位和周边地区应急资源;6负责向上级主管单位、地方政府、行业监管部门汇报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情况;7负责灾情信息材料的统一对外发布;8组织应急响应结束后的评估、恢复、重建和总结改进工作。10.1.3应急管理办公室是水电站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负责贯彻落实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应急管理有关决定事项,68 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2负责水电站应急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应急管理年度工作目标与计划;3负责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审核,指导所属单位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4指导、协调水电站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应急物资和装备;5应急状态时,协调应急救援专业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跟踪事态发展;6应急状态时,负责联系地方人民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7负责应急领导指挥机构交办的其它事项。10.1.4水电站应设立应急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应急值班室主要履行以下职责:1接收突发事件信息,并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全过程记录发生的事项、处理情况和应急行动等;2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安排,与有关单位保持联系,保证事发现场与外部指挥机构间的信息传递;3信息处置完毕后,负责值班记录、领导批示及处理情况报告、续报等资料的整理、归档与保存。10.1.5根据地质灾害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情况,结合电站所在地和68 本单位技术人才状况,聘请有关专家,组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应急救援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专业决策建议。10.1.6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应急救援指挥部宜整合各单位、各部门、应急救援队伍组成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治安维稳组、事件调查组、后勤保障组、宣传信息组、安置善后组等,科学指挥现场应急抢险救援工作。10.2应急响应10.2.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结合本单位控制事态能力以及国家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有关要求,明确4种等级的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响应分级标准、应急响应责任主体及联动单位和部门,并与地方政府应急响应分级有效衔接。10.2.2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事态时,应按照分级响应、分级处置的原则扩大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10.2.3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后,险情灾情现场相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负责人报告。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负责人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值班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并同时向行业主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应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已经采68 取的应急措施、请求应急支援的事项、已经造成的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等。10.2.4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正式介入后,应在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10.3应急处置10.3.1在应急施救过程中,最优先的目标是救人,并应首先保证应急救援队伍自身人员的安全。同时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10.3.2应急领导指挥机构应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10.3.3在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安排专业人员对险情灾情发展实行24小时监测,科学分析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应采取必要措施遏制险情灾情发展,必要时可以改变水库、机组运行方式。对可能发生二次事故的危险物质泄漏、火灾、二次反应有害物、爆炸危险物、受损建筑垮塌等危险源应进行监测预警。在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妥善处理。10.3.4善后处置工作应按国家政策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事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或补偿事宜,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财产损失68 理赔工作。10.3.5事发单位要收集必要的物证、书证和痕迹,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像,绘制事故现场简图,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的起因、性质、损失、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工作。10.4信息发布10.4.1险情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10.4.2应根据响应级别,由成立的最高级别的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对外发布信息。10.5恢复重建10.5.1应急响应结束后,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灾害损失评估,督促各单位编制生产(生活)恢复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迅速组织恢复重建,同时预防次生、衍生地质灾害的发生。10.5.2恢复重建应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避开已发生地质灾害位置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确定重建选址。68 11应急管理综合评估11.1一般规定11.1.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评估主要分为应急管理能力(常态)的评估和突发性事件(非常态)的评估两大类。11.1.2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应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原则。11.1.3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工作由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完成自评后,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评价。11.2评估阶段和内容11.2.1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分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11.2.2突发性事件的评估分三个阶段:事前预警、事中响应和事后恢复。11.2.3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容:预防阶段主要包括风险性、脆弱性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评估;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方面的评估;响应阶段主要包括应急反应能力、减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恢复阶段主要包括事件的恢复处理和预防能力等方面的评估。11.2.4突发性事件评估的内容:评估的内容要包括事前预警;事件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责任;事后恢复重建和经验教训等内容,必要时专题研究发展机理。11.3评估方法68 11.3.1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评估小组成员制定评估周期及计划,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指标打分为主开展的评估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查找应急管理常态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1.3.2突发性事件评估:主要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由相应的评估主体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现场获取资料、相关人士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的评估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调查、获取、还原、整理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寻找并发现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11.4评估报告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报告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是对评估对象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描述,评估流程,方法的描述;第二部分是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指标评价打分的过程并得出结论,对评估对象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做出评价判断等。这一部分还应该对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三部分为改进措施和工作建议,主要针对评估的结果,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68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2.国务院关于加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4.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6.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界定规范(DL/T5376-2007)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68 附录A-1水电站工程滑坡隐患点调查表室内编号:野外编号:名称滑坡隐患点照片编号位置省县(市)乡村经度:°′″纬度:°′″测点高程(m)隐患点确定时间距坝里程(km)年月日流域名称○干流○一级支流斜坡相对河流位置:□左岸□右岸□凹岸□凸岸原始斜坡特征结构类型□土质斜坡□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岩浆岩斜坡□变质岩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横向斜坡□斜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坡地质构造□褶褶轴部□褶皱翼部□断层带□构造复合带□褶皱倾伏(翘起)端□其他地层代号岩性滑坡隐患点地貌特征外形特征长度(m)宽度(m)面积(m2)坡度(°)坡向(°)坡面形态上:中:下:□凸型□凹型□直线□阶梯□复合斜坡位置□中上部□中下部□老滑坡地形横向坡面形态坡面特征□平整□高低起伏□小冲沟切割□凸形□圈椅凹形□平面形68 前缘临空特征高度:m,坡度:□沟河水冲刷□基岩出露□地下水溢出坡体结构组成坡体结构□坡残积土质结构□土质—顺坡岩质结构□土质—逆坡岩质结构□顺坡岩质结构□逆坡岩质结构□近水平岩质结构坡体组成□碎石土□粘性土□人工填土□含盐地层□半成岩□砂泥(页)岩□煤系地层□碳酸盐岩□千枚岩□片岩□板岩□凝灰岩□偶滑地层变形特征变形类型□后部横张裂缝□前部纵张裂缝□两侧剪切裂缝□隆起□下错变形程度□后部明显变形□前部明显变形□局部微量变形□未变形可能诱发因素□暴雨□强地震□蓄水位降落□地下水□开挖□加载□放炮稳定性评价目前稳定状况(不考虑诱因)□稳定□局部失稳(前部滑移)□整体失稳发展趋势分析(考虑诱因)□稳定□局部失稳(前部滑移)□整体失稳□快速滑移可能成灾方式□掩埋□阻河回淹□激浪□推移□溃坝洪水□牵引□转化为泥石流□转化为崩塌□堵江取样编号取样位置:□可能滑带土□隐患体土层(□前缘□中部□后缘)调查说明68 平面图剖面图其他资料补充填表人:填表时间:201年月日68 附录A-2水电站工程崩塌隐患点调查表室内编号:野外编号:名称崩塌隐患点照片编号位置省县(市)乡村经度:°′″纬度:°′″测点高程(m)隐患点确定时间距坝里程(km)年月日流域名称○干流○一级支流斜坡相对河流位置:□左岸□右岸□凹岸□凸岸所在斜坡特征结构类型□土质斜坡□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岩浆岩斜坡□变质岩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横向斜坡□斜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坡地质构造□褶褶轴部□褶皱翼部□断层带□构造复合带□褶皱倾伏(翘起)端□其他地层代号岩性崩塌隐患点地貌特征横向长(m)纵向高(m)坡度(°)坡向(°)纵坡面形态□凸形□凹形□直线□复合横坡面形态□圈椅□凸形□直线□折线岩性□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变质岩□顶部裸露□顶部碎石土风化程度□新鲜完整□陈旧完整□碎裂强风化□密集裂隙□稀疏裂隙地下水出露□中部地下水□下部地下水□无地下水□集中溢出□散状溢出□全年溢出□仅雨季溢出隐患点坡脚特征地形特征□陡坡□缓坡□平地□坡面较平整□凸凹不平□平均坡度:坡面堆积□无堆积□薄层堆积□较厚堆积□坡残积土□块碎石土□块碎石地下水□无地下水□散状地下水溢出□单个泉□多个泉□全年溢出68 □雨季溢出,估计流量:植被特征□荒地□无植被□稀疏草丛□密集草丛□森林□坡耕地变形破坏特征变形类型□横张裂缝□纵张裂缝□剪切裂缝□隆起□下错□沉陷变形程度□明显变形□局部变形□未变形可能诱发因素□暴雨□强地震□人为扰动□蓄水位降落□地下水稳定性评价目前稳定状况(不考虑诱因)□稳定□局部失稳(前部滑移)□整体失稳发展趋势分析(考虑诱因)□稳定□局部失稳(前部滑移)□整体失稳□快速崩塌可能成灾方式□掩埋□阻河回淹□激浪□推移□溃坝洪口□牵引□转化为泥石流□推动坡下滑移□堵江取样编号取样位置:□后壁岩土□坡脚堆积物(□前缘□中部□后缘)调查说明平面图68 剖面图其他资料补充填表人:填表时间:201年月日68 附录A-3水电站工程泥石流隐患点调查表室内编号:野外编号:泥石流名称照片编号位置省县(市)乡村,沟名经度:°′″纬度:°′″测点高程(m)隐患点确定时间距坝里程(km)年月日流域名称○干流○一级支流沟口相对主河流位置:□左岸□右岸□凹岸□凸岸□直岸沟坡特征(1)残坡积碎石土;(2)层状碎屑岩;(3)岩浆岩;(4)变质岩;(5)碳酸盐岩;(6)顺向坡;(7)逆向坡;(8)横向坡;(9)斜向坡;(10)其他上游:()、()地层代号:坡度:中游:()、()地层代号:坡度:下游:()、()地层代号:坡度:泥石流形成条件地形流域面积(km2)地质岩性上:中:下:主沟长度(km)岩石破碎程度□高□中□低沟床纵比降(‰)上:中:下:堆积层分布□谷底□坡脚□斜坡中上部流域高程(m)形成区:堆积区:堆积层厚度(m)谷底:坡脚:中上部:沟谷形态上:中:下:堆积物来源□滑坡崩塌□风化□其它降水量(mm)年均降水量mm地表植被地表状况□森林□灌丛□草□裸地□耕地日最大降水量mm覆盖率(%)上:中:下:泥石流基本特征水源类型□降水□溃决□地下水最近一次泥石流暴发时间年月日固相物质组成□粘土□砾质土□碎石土容重(t/m3)□实测□调查流体性质□粘性□过渡□稀性流速(m/s)□实测□调查物质补给补给方式□滑坡崩塌□面蚀流量(m3/s)□实测□调查68 □沟床物质□计算补给位置□上游□中游□下游冲淤情况搬运最大块石堆积体□完整□较完整□缺失最大冲深(m)长度(m)宽度(m)堆积量(万m3)堵塞程度泥石流发生频率□一年多次□一年1次□多年1次□高频□低频确定为泥石流隐患点的理由形成的基本条件□完全具备□基本具备□不具备近期沟内物质量□沟底物质充分□沟坡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多,物质总量:对水库的潜在危害□危害村庄□道路□危害大坝和重大工程□大量泥沙进入水库调查说明泥石流流域简图68 沟口地形堆积示意图其他资料补充填表人:填表时间:201年月日附录B水电站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编号项目名称隐患点的位地质灾害类规模险情预测发展趋势治理方案及完成时间、应防灾责任单位现场监测与预警责任人现场监测与预警方法现场监测与预警单位(厂值班电话68 置型急防御与撤离措施及联系电话队)责任人防灾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及联系电话附录C68 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队伍名称分布位置人员数量联系方式备注1专业队伍1.1水电公安1.2施工项目部3.1.3……2兼职队伍2.1抢险队2.2……3外部专业救援队伍68 3.1县人民医院3.2……附录D应急物资及装备统计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名称数量储存位置型号/主要参数/购置时间备注1本单位物资及装备1.1应急通讯卫星电话对讲机……1.2抢险设备装载机自卸运输车……1.3医疗救护车急救箱68 ……1.4生活物资粮食水……1.2可调用物资及装备68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技术规范条文说明68 目录1总则12术语和定义23基本规定6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5施工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166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287监测预警478应急信息平台549应急准备6010应急响应与处置6711应急管理综合评估7968 5施工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5.2.8施工单位根据人工监测监控范围、对象、信息的要求,划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应设置一名监视员),落实责任人,开展极端天气情况下人工监测监控,分析评估监测信息。施工单位根据监测情况,有可能发生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及时报告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出现险情时,人员、设备、设施应紧急撤离避让,确保安全。68 8应急信息平台8.1.2系统层次结构1数据资源层,主要包含各类系统数据资源以及与系统资源密切联系的数据访问功能。建设内容应包括工程监测数据、雨水情数据、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多媒体数据等。2通用服务层,主要包含各类通用的组件和专业服务。建设内容应包括空间数据引擎、数据交换访问、应急信息发布、图形报表等通用组件,以及地图服务、空间分析服务、数据采集处理服务、远程数据监控服务、数据整编服务、事件通知服务、信息推送、图形报表服务、预测分析服务、应急信息发布服务和安全认证服务等。3应用表现层,主要是通过界面对服务层业务进行封装,并能够与用户进行合理交互,适应复杂的业务应用。建设内容应包括远程测控、监测数据处理及图表定制、监测数据分析预警和应急信息发布等应用组件。8.2.2功能要求主要如下:1数据采集处理1信息平台应具备自动化监测数据采集、监测成果自动转换功能。2信息平台应具备人工监测数据录入、导入、监测成果转换功能。3信息平台应具备人工巡视检查记录录入、资料存储功能。4信息平台应建立完备的数据异常处理、补传机制、通知服务,68 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综合信息展示1平台应提供综合信息查询展示、雨水工情监测数据展示、国土监测信息链接浏览等功能。2平台应提供第三方气象监测和预报数据接入与展示功能。3平台应提供监测区域GIS地图和平面监测布置图的多级比例尺快速浏览功能,图中可实时展示灾害预警信息、应急响应信息、撤离线路信息、物资安置信息等。4信息平台应能定制并保存历时过程线图模板,模板中可任意组合和排列不同监测项目、不同监测部位、不同测点的监测成果。应能从模板生成和输出指定时间段的监测成果过程线图。5信息平台应能定制并保存任意两个监测量的相关图模板。应能从模板生成和输出指定时间段的相关图,图中应绘出与监测数据样本对应的散点以及拟合曲线。6信息平台应能定制并保存若干同类型不同空间位置监测成果的分布图模板。应能从模板生成和输出指定测次监测成果的分布图,及指定时间段监测成果特征值的分布图。7当某种监测量布置位置合理、数量充分时,信息平台应能定制并保存监测成果等值线图模板。应能从模板生成和输出指定时间段监测成果等值线图。8信息平台应能定制并保存监测成果报表模板。应能从模板生成和输出监测成果指定时段报表,满足监测成果数据输出、上报、存档、68 统计、对比、观察的需要。9信息平台应能显示和管理巡检信息。3数据分析预警1监测数据分析预警功能应包括监测数据分析与报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预警监控指标设置等。2信息平台应建立基于地质灾害监测资料的分析模型和相应的预警机制,为掌握监测部位的趋势性变化或异常状态提供辅助判断工具。3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和时间尺度应提供相应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于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黄金分割模型、生长曲线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统计回归模型及灰色模型等,对于泥石流灾害宜采用临界降雨量模型。4信息平台应提供专家研判入口,对需诊断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分析、会商和综合评估。5信息平台应提供灾害预警查询、管理及预警响应操作功能。6信息平台应支持人工预警功能,使得群测群防或值班人员能够及时启动地质灾害预警流程。7信息平台应支持各类事件推送服务,使相关人员可通过各个终端获得最新的事件。4应急信息发布1信息平台应支持短信、语音广播、声光信号、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进行预警发布,经专业人员确认地质灾情后发布外部预警。68 2信息平台应支持通过Web方式向公众发布地质灾害险情、预报预警及应急处置措施等信息。3信息平台应提供应急预案和人员、物资、设备、安置点等资源信息的查询功能。5系统信息管理1平台应提供基础地质信息管理、灾害点信息管理、监测点信息管理、历史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灾害易发性分区信息管理等功能。2平台应提供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管理;工作明白卡、避灾明白卡信息管理;群测群防信息查询功能。3平台应提供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配置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