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议人防地下室建筑施工图设计 摘要:在建筑施工图审查实践中发现部分设计人员在人防地下室设计中,尚存在对设计依据的理解不全面、出入口的设置要求、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选取、防护功能平战转换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引起设计、审核、审查人员的重视,提高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的设计质量。关键词:人民防空地下室;出入口;设计压力值;平战转换;设计深度Abstract:inbuildingconstructiondrawingreviewpracticefoundthatpartofthedesignpersonnelinthedesignofcivilairdefensebasement,theunderstandingofthedesignbasisisnotcomprehensive,thegatewaysetuprequirement,protectiveMiBiMendesignpressurevalueselection,protectivefunctiondiscussedconversionproblems,tosolvetheseproblemswerediscussed,tocausetheattentionofdesign,auditandinspectionpersonnel,improvethequalityofcivilairdefenseengineeringdesignofthebasement.Keywords:civilairdefensebasement;Inward7
andoutward;Designpressurevalue;Discussedtransformation;Depthofthedesign中图分类号:R8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设计依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有设计依据性文件,包括文件名称和文件编号等内容,在防空地下室设计中,主要的依据就是人防行政主管部门对防空地下室的战时用途、抗力级别等的批准文件和文号,这个主要的依据在设计说明中经常被忽略而未注明或表述不全面,使得在施工图审查工作中对存在这类问题的设计文件无法进行审查。经常发现有些设计依据中注明的规范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已废止。如设计中选用最多的图集FJ01-2004《防空地下室建筑设计》(2004年合订本)已由FJ01-2003(2007年合订本)代替,这就要求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应注意规范和标准的修订信息,及时更换新版本。2出入口的设计7
主要出入口是战时空袭后也要使用的出入口,为了尽量避免被堵塞,要求主要出入口应设在室外出入口。然而,由于建筑周围环境条件的限制,有些工程很难在建筑倒塌范围以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室外出入口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规范》第3.3.2条对甲乙类防空地下室可不设室外出入口的条件做了明确的规定,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可以不设室外出入口。在审查的一部分设计文件中,由于室内人防地下室的出入口,未达到规范的相应设置条件,造成设计返工现象。例如在因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室外出入口的核6级、核6B级的甲类防空地下室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首层楼梯间通往地下室的梯段上端至室外的距离大于2.00m;首层楼梯间由梯段至通向室外的门洞之间,未设置与地面建筑的结构脱开的防倒塌棚架;首层楼梯间直通室外的门洞外侧上方,未设置挑出长度不小于1.00m的防倒塌挑檐;主要出入口与其中一个次要出入口的防护密闭门之间的水平直线距离小于15.00m。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对人防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不深入,对人防设计的关键部位没有认真研究造成的。7
在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设计中,如果平时使用功能为地下车库,战时为核6级、常6级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战时可利用车库坡道作为主要出入口(参照FJ01-0307FJ01-37),这样就使出入口的设计比较简单。但要注意,主要出入口为车库坡道时,应位于地面建筑的倒塌范围以外,因条件限制设置在倒塌范围以内时,必须要采取防堵塞措施。当防护密闭门设在直通式坡道出入口内时,应采取使防护密闭门不被常规武器爆炸破片直接命中的措施(如适当弯曲或折转通道轴线)。战时出入口系指在空袭警报之后,供地面上的人员能够直接进入掩蔽所的各个出入口。人员掩蔽工程战时出入口的门洞净宽之和,应按掩蔽人数每100人不少于0.3m计算确定。每樘门的通过人数不应超过700人,出入口通道和楼梯净宽不应小于该门洞的净宽。在审图中经常发现有些设计为满足每100人不小于0.3m的规定,加大门洞净宽,而忽略了楼梯净宽不应小于门洞净宽的要求。例如:预计通过此口的人数为500人,需入口门洞净宽500×0.01×0.3=1.5m,但楼梯净宽仅为1.2m。由于楼梯宽度小于门洞宽度,不能保证战时人员的顺利疏散,也不满足规范要求。3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确定7
防护密闭门在甲乙类防空地下室中用于出入口,相邻单元和不相邻单元的连通部位。在选用防护密闭门时,主要是依据《规范》中提供的设计压力值。在图纸审查中经常发现有些设计人员没有认真看清设计压力值的选用条件,导致防护密闭门选用错误。在乙类防空地下室出入口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选用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室外出入口的形式选择不对;在直通式出入口中通道长度计算有误,通道长度应按有防护顶盖段通道中心线在平面上的投影长度计算。而在甲类防空地下室中相邻单元和不相邻单元的连通口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选用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看清《规范》中表3.2.10-1,表3.2.10-2,表3.2.11三个表的区别和适用条件,造成设计压力值的选用错误。表3.2.10-1,表3.2.10-2都是用于设置在防护单元之间连通口的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选取,这两个表的区别在于表3.2.10-1用于抗力相同相邻单元的连通口,表3.2.10-2用于抗力不同相邻单元的连通口。第三个表3.2.11用于分别设置在抗力不同不相邻单元两道防护密闭隔墙的连通口防护密闭门设计压力值的选取。4防护功能平战转换在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第3.7.2条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对规定的构件、结构和防护设施等在工程施工和安装时一次完成。防护功能平战转换措施仅适用于平战结合的乙类防空地下室和核5级、核6级、核6B级的甲类防空地下室。口部临战封堵通常采用防护密闭门封堵和预制构件封堵两种方法。在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1)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以防护密闭门为主的封堵做法,其优点是临战时转换工作量小,数量不受限制。7
(2)采用预制构件封堵的做法,应注明预埋件、预留孔等应在工程施工中一次就位,预制构件应与工程施工同步做好,并应设置构件的存放位置。在设计中应注意:①预制构件封堵的洞口宽度不宜大于7.0m,高度不宜大于3.0m。②对临战时采用预制构件封堵的防护单元隔墙上开设的平时通行口,其洞口净宽度之和不宜大于应建防护单元隔墙总长度的1/2;对临战时采用预制构件封堵的平时出入口,一个防护单元中不宜超过2个。(3)专供平时使用的出入口,其洞口的封堵措施应在3天转换时限内完成;防护单元隔墙上洞口的封堵措施应在15天转换时限内完成。在审图中经常发现有些设计图纸中,用预制构件封堵洞口的数量和大小不满足规范要求,没有注明封堵的转换时限,没有标明预制构件的存放位置。5施工图设计深度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2008年版)7
的相关规定;并应满足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8FJ06《防空地下室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及图样》的要求;图纸应按相应制图标准的规定绘制。在施工图审查中设计深度方面的主要问题是:①防空地下室施工图报审时,图纸目录需单独编制,列出与防空地下室有关的全部图纸。②设计说明中对防护单元战时出入口的数量、主要出入口位置,防堵塞措施;平时出入口、通风口的数量、位置及其临战封堵做法;单元隔墙平时通行口的数量、大小,及其临战时封堵做法等,说明不详或不全面。③缺少防护设备表,平战功能转换时限及工程量表。④首层平面图中室外出入口、通道、通风竖井的位置及尺寸构造标注不全。⑤剖面图的剖面位置不是选择在内部空间比较复杂、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和平面图中表达不清的部位,而是在变化较少处。应有不少于两个方向的剖面图。6结语从以上发现的问题及与设计人员交流的情况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对防空地下室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不熟悉;在设计中不够认真、细致。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加强对规范和标准的学习理解,掌握施工图编制的深度要求,确保防空地下室的设计质量。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民用建筑施工中电气施工问题研究
- 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常见问题和思索
- 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问题探究
- 民用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和解决策略探究
- 民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探析
-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探析
- 油田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问题探究
- 房屋建筑施工和设计专业的求职信(精选多篇)
- 房屋建筑施工和设计专业自荐书
- 浅议做好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方法
- 浅议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
- 浅议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及安全管理
- 浅议如何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 浅议如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质量
- 浅议如何搞好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问题
- 浅议对建筑施工监理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探索
- 浅议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