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 MB
  • 23页

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可行性研究报告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洛阳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名称: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综合集成研究与示范推荐部门:起止年限:2008年1月-2010年12月申报时间:2007年3月25日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2 目录1、项目简介……………………………………………………22、项目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55、指导思想、实施方式和技术路线…………………………76、项目内容、预期成效与经费预算…………………………97、风险预测……………………………………………………118、效益分析……………………………………………………129、保障措施……………………………………………………1210、主要结论……………………………………………………1311、申报单位基本情况…………………………………………1312、编制说明……………………………………………………1622 1、项目简介本项目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农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应用系统集成研究、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农民远程信息化培训建设五个部分。本项目总投资135万元,其中申请市科技经费资助45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90万元。自筹部分主要用于项目申请书的编制和论证,网络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及示范基地建设费等。本项目执行期限三年,项目完成后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能大面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显著提升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为粮食丰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立体污染,全面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同时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科技带动作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依据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有着重要支撑作用。2、项目背景当前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是基础产业,正在受到这场浪潮的洗礼。农业信息化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同时也将成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选择。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科研、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技术,是当代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高新技术,它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作物生理、生态模拟技术,将22 农业领域知识、模型和专家经验等采用适宜的知识表示技术和推理策略,运用多媒体技术并能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对农业科研、生产、管理、流通等提供咨询决策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等,而且配备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的精确农业将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信息技术是实施农业智能化、自动化的重要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等诸多领域。目前,发达国家应用于农业的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各类软件、通信、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与计算机自控系统的综合应用等。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各类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和各类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由农业部于1994年首次提出了“金农工程”,从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十五”期间,科技部把农业信息技术和精准农业列入了重大攻关项目,用了五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级农业基础数据库,农业监测、预测与预警等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应用系统,农业生产形势、农作物产销预测系统,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农业信息技术对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可持续农业,以及加速农业产业化正不断地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已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主要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油菜、茶叶、畜禽、水产养殖等的各类专家系统数百种。全国23个省市500多个县已从推广应用农业专家系统中获社会经济效益近37亿元。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作用,梯度推进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进程,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不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所需要的支持环境,特别是农业信息技术本身的适应性、实用性、可推广性和实际效果。目前省、市一级的农业信息网络仍处于初建阶段,以适用农业科技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网站十分缺乏,功能实用、能够产业化的农业信息产品严重滞后,能够结合我国农村实际,适合广大农民普遍应用的农业信息技术仍不成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近十年来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明显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较快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步开展,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信息意识淡薄,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强有力支持,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研制的农业信息技术产品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人才数量及质量均有待提高。洛阳市科研院所较多,科技人才密度较大,但是多年来工业信息化发展迅猛,而农业信息化发展明显落后,为了全面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已迫在眉睫。本项目重点开展农业宏观政府指导、农业科研基础数据库建立及资源共享,以及农业实用技术中的平衡22 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栽培管理、市场需求、农民科技培训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与普及等,因地制宜地建立我市主要作物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植物保护、栽培管理专家系统,农产品储存保鲜、加工运输专家系统等,以及农村经济、农业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为农民提供到具体田块有关品种布局、合理施肥等决策和指导。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面向“精准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障碍,解决农业信息化目前依然面临的许多制约因素。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及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离不开农业信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做到这些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保证。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是结构化决策问题,农业信息的应用为生产、管理者能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当地优势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工作的配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区分工协作的横向联合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联合,只有通过信息传递,才能把各自的经济活动统一协调起来,共同实现整体的联合目标。农业科教信息服务对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及需求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农业信息技术能对农业决策起到辅助作用。3.2农业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农业系统由农业生物要素、农业环境要素、农业技术要素和农业社会要素四大要素组成。所有这些要素,都需要用数字(电子数字)来表达。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的各种因素的信息化,并可以将各种农业过程的信息数字化,最终形成农业数学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以农业信息化及农业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3.3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阶段22 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手工农业、畜力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农业到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历史过程。每一次农业革命,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有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3S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将现有的农业管理由过去的粗放管理模式,向现代的精确管理模式过渡,是农业管理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农业信息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将渗透到农业硬件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推广、市场营销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信息化将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阶段。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4.1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省、市政策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省、市有关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并将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重点研究开发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精准作业和管理技术系统,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农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及虚拟农业技术。《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中有“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涉农网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业信息“落地入户”水平。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强农业数据库建设,建立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加强农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普及应用水平。《洛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明确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地位:“22 研究开发适合洛阳市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促进市场、资源、技术、生产等信息的共享。开发农业信息识别、信息管理等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的研究,重点实施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茄果类、瓜类等主要蔬菜设施栽培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设施蔬菜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研究与开发;作物生长模型系统、抗灾决策系统研究与开发;遥感与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网上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4.2本项目建设符合我市基本情况要求,是我市农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洛阳市地处豫西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平原川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0%左右,2004年人均可利用耕地仅有1.1亩;境内大小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河道径流丰枯悬殊;年均降雨6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因而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目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对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地条件千差万别,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均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要求必须很好地协调处理好高产、优质、高效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落后,生产管理主要基于传统经验。农业信息技术可为各种单项农业技术提供先进的集成平台,将各种农业技术有机综合起来,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地正确使用各项农业技术,实现生产的科学管理。  其次,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及因素极其繁多复杂,且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同时,农业技术本身经验性强,数量化、集成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农业自身的这些特点,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这就决定了对大量的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专家)的极大需求和依赖。但高层农业专家短缺的问题短时间内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通过农业信息技术可“克隆”农业专家,集成、量化、规范农业专家的知识、经验,通过软件的拷贝、复制,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专家短缺与需求的矛盾,这也就决定了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极大需求和依赖。  第三,农业生产上的复杂性和生态区域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健全而庞大的推广体系。信息技术可以为推广体系和广大推广人员提供最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利用其在传播信息和知识时的方便、快捷、可大量复制的特点,将大量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到农民手中,实现大范围的应用,克服农业科技人员短缺的问题,改变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从而大大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生产的发展,促进当地生产组织方式科学化。  22 第四,随着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结构的调整,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下,传统分散的小农生产与统一的社会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快捷的市场、经营信息。通过先进的信息硬件和软件技术,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的知识、信息进行获取、处理与应用,帮助农户根据市场做出科学决策,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的科学化,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集约经营。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可帮助我市各级领导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宏观调控和指导,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4.3国内外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网络正在得到广泛应用。世界上应用最早的农业专家系统是70年代美国Illinois大学开发成功的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目前,国外农业专家系统已有极大的发展,其范围涵括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农作物的生产与育种,果园的生产管理,病虫害的防治、诊断与发生预测及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等。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近十年来蓬勃发展,如小麦高产技术专家系统(余华等,1996),水果果形判别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刘禾等,1996),基于规则和图形的苹果、梨病虫害诊断及防治专家系统(王爱茹等,1999),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专家系统的设计(李道亮,1999),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估的专家系统(范大路,1999),基于作物生长特征的作物栽培专家系统(柴毅,1999),基于生长模型的小麦管理专家系统(曹卫星等,1999)等。目前已研制出一批有影响的系统软件,如合肥智能所的“施肥专家系统”在全国已推广了100多个县,节约化肥30多万吨,增产粮食十多亿斤。此外还有长春市农科院的国家“863”课题“玉米栽培专家系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的“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和“玉米杂交种选育专家系统”等。这些农业专家系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也发展迅猛,农业部于1996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到2006年底,国内有关农业信息网站达到6000家,网上订单农业方兴未艾,农业信息技术已广泛进入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视角,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4.4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将建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示范区技术专家组和市县推广领导小组等组织管理机构。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总体规划和目标,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负责资金的落实、有关条件的落实和解决重大问题。项目示范区技术专家组由我院的农业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专家组成,专家组在示范区管理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制定项目实施的具体方案,具体指导智能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广泛开展示范县区农民科技培训和宣传工作等。市县推广领导小组具体落实示范区工作,督促检查示范区的各项工作,组织技术培训和宣传等。22 5、指导思想、实施方式和技术路线5.1指导思想5.1.1结合市情,探索实用有效的发展模式我市农田分布零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渴望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但县乡村等基层农业专家和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通信手段落后,各种基础数据、模型残缺不全。先进实用科技信息的传播在基层更为迫切,运用专家系统、多媒体技术就显得更为有效,因此应该结合我市实际及生态特点,研究与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的实用有效模式。5.1.2面向农村,真正让农民受益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都应该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服务对象。建立信息中心,及时提供政府文件信息和市场信息,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宏观决策服务,为科技人员掌握发展动态服务,更要为广大农村服务,直接让广大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和干部受益,直接为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5.1.3有限目标,突出重点要把有限经费应用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见到实效的重点上面,一是要重点解决为农村基层服务,工作基点放在乡甚至村;二是与国家关心的抓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相配合;三是重点解决农业实用技术中的合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栽培管理市场需求以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普及等;四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先推广应用目前已成熟且急需的技术,主要突出农业智能系统(主要是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与农村信息网络,并探索优化建模和遥感等技术的应用。5.1.4突出示范,做出样板由于本项目的大面种推广应用需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选择几个代表性地区,以示范区形式综合有效应用各项信息技术,做出具有实效和有说服力的样板,并形成一套较成功的经验,向各地进行推广。5.1.5学科交叉,紧密结合信息专家和农业专家要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完成各种系统的建造。研究开发人员要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干部紧密结合,共同组织好各项任务的实施,并在推动实际应用中,促进农业信息在我市的形成和发展。  5.2实施方式22 5.2.1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各种类型示范区针对各示范区的特点,选择主要大田作物,或园艺、畜禽等,建造有关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并运用各种信息通信手段。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5.2.2建立以农业专家系统为重要手段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这些专家系统代替各类农业专家长期蹲点农村,直接面向农民指导科学种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干部,这将大大改善当前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水平。5.2.3建立实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农业信息化应重点解决“信息走向农村”。技术上重点放在简便、实用,不必过分追求高速、先进,首先应用价廉且现已成熟的通信技术,既要重视信息的传递,又要重视信息的利用,尤其是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的有效应用,建立实用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5.2.4提供远程农业科技普及培训鉴于农业专家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计算机存储容量大,查询方便,计算快速准确,它比科教电影、录像、广播、科普书籍,甚至专家下农村讲课等几乎所有科普手段都更优越,通过远程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对我市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普及培训,为农业生产培养更多的“土专家”。5.3技术路线5.3.1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以信息网络作为先进科技信息和政府、市场信息的传递工具、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作为基础,以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建立农业智能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各级领导,面向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智能系统建立适用于各地主要作物的施肥、节水灌溉、植保、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畜禽饲养管理专家系统,产后储存保鲜、运输加工等专家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设计、统一规范标准的基础上,为乡、村政府建立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人事、财务、生产资料、计划生育、乡镇企业、生态环境等系统,促进农村行政事务和生产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信息网络除充分利用当前普及的电视、电话、广播、传真等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加强各主管业务部门的资源数据库与信息网络建设,让我市农业科技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村能够共享这些资源。5.3.22 2农业专家系统主要配置在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安置在乡农技推广站、供销社、农资公司、植保站、兽医站、农机站以及乡、村政府等。5.3.3在城市郊区或果菜花卉生产县,对温室、大棚、畜牧饲养场等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实现设施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5.3.4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专家系统技术与3S技术结合,推广智能化精确农业技术。图1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集成研究技术路线图6、项目内容、预期成效与经费预算6.1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由农业无公害、标准化体系研究、农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应用系统集成研究、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农民远程信息化培训建设五部分组成。6.1.1农业无公害、标准化体系研究6.1.1.1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等氮、磷、钾施肥数学模型研究,建立豫西地区科学施肥标准体系。6.1.1.2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综合措施防治病虫草害,建立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6.1.1.3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22 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残留物控制技术研究,通过品种筛选、生物修复等手段,有效控制硝酸盐、重金属等污染,产品达无公害标准。6.1.1.4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高效节水技术研究,集成缓释肥、控释肥、微滴灌等成形技术,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6.1.1.5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制定无公害产品及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6.1.2农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6.1.2.1市级农业科技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洛阳市农科院网络信息中心,重点改扩建农业信息化软件、硬件设施条件,以洛阳农业科技信息网为平台,整合我市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源,集成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形成行政办公、科技服务、供求服务、市场分析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提升我市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6.1.2.2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生产机械数字化建设,通过引进集成3S技术等数字化采集机械,采集农业生产、科研中的产量、土壤、苗情、病虫草害等数据,并进行科学系统处理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田间小区,降低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最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精确农业”的初步目标。6.1.3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化应用系统集成研究以国家“863”计划成果PARID4.0专家系统开发平台、ArcGIS9.0、GPS等成形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建设适应洛阳地区的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应用系统,同时整合洛阳市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种植技术数据库、养殖技术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标准数据库、洛阳市土壤基础条件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等一批基础数据库。6.1.3.1数据库软件开发新技术数据库开发充分利用我院多年研究成果,并吸收国内外等最新新技术,采集音像图表等资料,进行新技术数据库开发。新品种数据库结合豫西地区生产实际,采集新品种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新品种数据库开发。地理信息数据库针对豫西地区地理生态条件,通过GPS定位,采集土样、水样并分析处理,进行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6.1.3.2农业专家系统研制单机版专家系统设计开发根据豫西地区的天气、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与河南省家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番茄、黄瓜、辣椒等主要蔬菜农业专家系统单机版2-3套。网络化专家系统设计开发将单机版专家系统改进,集成新技术、新品种等新成果,运用远程智能诊断技术、结合GIS技术设计开发网络化农业专家系统。22 6.1.4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示范区建设选择偃师、孟津、新安等有条件地区,按照基础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开展以蔬菜、花卉等高效种植、畜禽高效养殖等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将现有技术成果有机集成,以信息化、标准化为手段,形成具有洛阳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可参考的示范样板。6.1.4.1以园艺高效种植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针对园艺作物种植中农药、化肥过量滥用、大水漫灌、病虫害识别防治困难等现状,主要集成平衡施肥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病虫害远程诊断技术、无公害种植技术等,运用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6.1.4.2以畜禽养殖为主的农业信息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针对畜禽养殖中重大疾病防控、粪便处理、饲料配方等难题,主要集成重大疾病预测预报技术、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饲料科学配方技术。6.1.5农民远程信息化培训建设以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系统为平台,完善及扩建现有农业信息网络,在全市各县区选择有条件的乡镇、高效园区,对种养大户及科技能手进行远程科技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信息化整体推进。针对“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设计开发网络远程科技培训系统,通过专家在线咨询、E-mail答疑、计算机远程协助等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普及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电话、手机逐渐普及的优势,开发智能化咨询系统,将最新的市场信息、优良品种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农民普及。22 图2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集成研究技术支撑体系结构图6.2预期成效6.2.1第一期成效(2008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制定项目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洛阳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维修改造洛阳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硬、软件设施建设,形成农业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为下一步研究形成科技创新支撑。组织计算机工程师和农业专家系统攻关,搜集整理有关农业专家的经验、数学模型、数据、信息等原始资料;引进、学习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ERCITA)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ARCGIS、GPS等成形技术成果,根据豫西地区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建立适应于豫西地区农业的基础数据库3-5个、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2-3套、远程科技培训专家系统1套,调试并在示范区试运行。22 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3-5套,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示范区1-2个,总面积达1000亩以上,形成上通下达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6.2.2第二期成效(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完善基础数据库、专家系统,并重新设计完成基础数据库2-3个,专家系统1-2个,形成农业信息化系列产品。对重点乡(镇、场)进行联网,解决应用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指导作物生产技术问题。广泛开展农民远程科技普及培训,培训农民、基层科技人员2000人次以上,建立高效种植、养殖农业信息化示范区2-3个,总面积达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施精确农业。6.2.3第三期成效(2010年1月-2010年12月)对投入运行农业信息化系列产品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根据生产实际应用反馈的信息,修改和完善系统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完善农业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使我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区10-15个,总面积达5万亩以上,构建高标准样板示范区2-3个。对项目实施四年来全面总结,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准备验收。6.3经费预算项目实施共需要资金135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资助45万元,自筹90万元。自筹部分主要用于项目申请书的编制和论证,网络信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及示范基地建设费等。(见表1)表1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研究与示范经费预算(单位:万元)预算项目总预算投资年份2008200920101、硬件投资预算11.7611.76商用台式计算机(联想开天A6000-W)2台1.6笔记本电脑(戴尔LATITUDED820(T7400/1G/120G))1台1.3投影仪(松下PT-PX98)1台2.5数码相机(尼康D80)1台0.8数码摄像机(松下AG-DVC33)1台1.3扫描仪(爱普生V350)1台0.26激光打印机(爱普生EPL-6100)1台0.26便捷土壤测定仪2台1.6便捷品质分析仪2台1.2GPS2台0.722 录音笔(索尼ICD-CX50/256MB)0.242、软件投资预算11.2411.24RAID4.0专家系统开发平台1.5Symantec10.1企业中文版(50用户)网络杀毒软件1套1.5InstallShield软件发布工具2录音视频制作软件0.24ARCGIS9.0软件63、推广应用及示范基地建设60113019培训费6124示范基地网络办公设备购置(10个点)82良种、农药等补贴510134、网络信息中心基础建设投资2014335、试验设计费158436、外协、差旅费521.51.57、考察学习费41.51.518、管理费41129、其他4112合计13563.54231.57、风险预测本项目涉及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预期要求,项目规模、地点和布局合理;项目区域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的适宜;农业综合生产技术成熟,无技术措施风险。本项目承担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能保证项目顺利建成;能保证项目顺利营运。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合理;服务体系完善;项目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无组织管理风险。本项目符合国家、省、市的“建设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有积极的作用,无社会环境风险。本项目最终研制的产品能将能极大的改善我市广大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科技专家紧缺的现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无任何市场风险。本项目除申请市级财政支持外,承担单位配套资金能顺利筹集并保证及时到位,项目能实现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无任何经济风险。22 8、效益分析农业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传播各类实用的农业知识和高新技术成果,而且拥有高层次、多方面农业专家知识,并能模仿人类的推理过程,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种农业问题的咨询服务与决策方案。它不仅能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综合各种单项农业技术,实现高层次的农业技术集成,用农民的话说,可以起到“农村不走”的高层次、多方面农业专家的作用。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严重缺乏高层次农业专家的实际情况,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并进行指导农业生产,比起发达国家更容易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方面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农村领导干部的科技信息意识和文化素质,提高了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强化了广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推广的技术手段,减少了条块分割给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推广造成的困难,缓解了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矛盾和由于农业专家个人知识的不完整带来的方案缺陷问题,缩短了农业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加快了当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换的步伐,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振兴当地经济将能发挥重要作用。项目完成后,推广地区每亩平均节约成本(灌溉、化肥、农药)约50元,每亩增加产出30元,若按推广20万亩计算,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600万元。9、保障措施9.1组织保障本项目将成立项目专家组,实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落实各项工作,并与各示范县区加强联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本项目顺利实施。9.2人才保障为了本项目顺利实施,全市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养工程”及“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干部素质教育”、“农村经纪人培养”22 等七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加强专业协会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科普实用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形成立体培训网络,把培训触角延伸到村上和农民家中。9.3政策保障希望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及我省制定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通信条件。组织开展“送网下乡”、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下大力抓一批农业信息化服务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农业现代化工作全面发展。9.4资金保障本项目除积极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外,将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多方争取资金,同时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保证本项目资金安全合理使用。10、主要结论该项目建设符合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的精神,符合洛阳市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能显著提升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为粮食丰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科技带动作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选题准确,方案切实可靠,预算合理有据,恳请上级财政给予支持,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11、申报单位基本情况11.1申报单位基本情况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1987年元月地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由洛阳地区农科所和洛阳市农科所合并组建,现由市政府直属领导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70人,正副研究员24名,助理研究员6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22 名,省、市优秀专家和技术带头人12名。下设办公室、人事科、科研管理科、科技开发科、档案资料室等6个职能科室和小麦、玉米、蔬菜、旱作、新技术、经作、畜牧、植物脱毒、国家区域试验站、良种繁育、花卉等12个专业研究(开发)中心及洛阳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全院拥有土地800余亩。相继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余项,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50余个,其中有3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市审(认)定,这些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创社会效益100多亿元。目前“洛旱”、“洛麦”系列小麦品种、“洛玉”、“洛单”系列玉米品种、“洛番”系列番茄品种、“洛薯”系列甘薯品种已成为在全省颇有影响的品种品牌。11.2领导班子基本情况11.2.1法人代表基本情况法人代表,张灿军,男,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1.2.2法人代表简历张灿军,男,汉族,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农学专业,2001年6月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学考试本科学历。1982年7月—1985年4月在商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1985年4月至今在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院长、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小麦研究会、河南省农业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农学会、洛阳市蔬菜协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年来先后荣获“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被评为国家小麦区试先进个人、洛阳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科技拔尖人才。现为洛阳市第九届党代会和河南省第七、八届党代会代表。近五年来,该同志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这些成果累计推广面积0.6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2亿元。并结合课题研究,先后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育成了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洛旱6号及省审小麦品种洛麦1号、洛旱3号、洛麦21号等小麦新品种。目前,该同志主持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国家水和粮食挑战计划、河南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及洛阳市重大攻关课题4项,承担中——比二期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等项目。11.2.3领导班子状况及分工院长:张灿军,负责全面工作,分管科研、财务工作。兼任该项目主持人。书记:梁维超,分管人事、党务、机关建设、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共青团等工作,负责本项目保障服务工作;副院长:徐丰山,负责本项目的后勤保障工作;副院长:游福欣,分管科技开发,负责本项目开发推广工作;总农艺师:沈东风,负责科技工作,主管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管理。22 11.3开发能力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是我院专门从事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开发与示范推广机构。现有职工20人,公司在全省18个省市有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每年生产和推广小麦、玉米、番茄、黄瓜、辣椒、甘薯、马铃薯等20余个良种400万公斤。11.4承担本项目的优势所在11.4.1技术力量雄厚全院现有职工170人,其中科技人员120人。在科技人员中,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4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22人),中级的44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5人,省管专家2人,洛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4人,专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理论扎实,具有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11.4.2科研设施完备、手段先进我院现有高档PC机50余台,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正版的操作系统,组建的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局域网实现了这些电脑同时接入互联网,并实现了数据共享。目前全院现有科研用地600亩,试验温室10栋3000平方米,育种网棚18个8000平方米,人工气候加代室200平方米,并配有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土壤水分养分监测仪等精密科研仪器,这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11.4.3具有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金谷王种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科技成果开发,推广网络遍布全省18个地市,各个研究室均有固定的新技术新成果示范点,这为新技术、新成果在全省推广奠定了基础。11.5项目研发的前期工作以及技术基础我院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市的农业生产现状,在高效立体农业、无公害蔬菜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1余项,有1项已登记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这些前期工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详见表2)。我院于2006年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已初步设计完成无公害黄瓜管理信息系统1套(见图2),对朝天椒、西葫芦、茄子无公害生产、无公害产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并发布了6项地方标准(详见表3),初步建立了洛阳市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表2相关研究获奖情况表序号年份获奖项目授奖单位获奖名称及等级证书号主要完成人备注11996越冬包菜引种及推广市政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96046-1卫冬梅陈会民韩建明王占营主持22 21998多抗高产优质新品种豫番茄4号省政府市政府省农科院省星火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98249802998010卫冬梅李爱芳陈会民马丰粟唐剑魁主持31999河南省蔬菜田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研究省农科院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99021韩桂仲李自朝刘顺通段爱菊张自启主持41999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化生产的配套技术研究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99026-199030卫冬梅杨波程秀范陈淑贞姚宇卿主持52000电子信息在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研究省科技厅省情报成果二等奖2000-2-19沈东风陈会民王向阳黄江涛潘永主持62000多抗优质高产新品种豫番茄5号的选育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200045200027卫冬梅李爱芳陈会民马丰粟唐剑魁主持72000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豫黄瓜3号的选育与应用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200048-2200026张俊河韩建明苗成功张春奇骆正安主持82001大棚蔬菜不良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省农科院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21段爱菊左五洲刘长营张自启郭建秋主持92003优质多抗高产番茄新品种豫番茄7号的选育及应用研究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200324-01200320李爱芳马丰粟张春奇张焕丽单慧俭主持102005朝天椒的引进及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200514200541韩建明杨爱国郭晋太张焕丽张俊平主持112006优质多抗高产番茄新品种洛阳92-18的选育及应用研究市政府省农科院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科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李爱芳主持122007早春茄子和西葫芦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已登记河南省科技成果韩建明杨爱国郭晋太张焕丽张俊平主持表3洛阳市农科院起草制定相关农业标准情况表22 序号标准名称发布时间标准编号发布单位起草单位1《朝天椒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2004.08.01DB4103/T09-2004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2《早春西葫芦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005.08.11DB4103/T10-2005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3《无公害西葫芦》2006.0928DB4103/T14-2006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4《早春茄子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005.08.11DB4103/T11-2005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5《无公害茄子》2006.0928DB4103/T13-2006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6《茄子品种—洛阳糙青茄》2006.0928DB4103/T12-2006洛阳市质量技技术监督局洛阳市农科院图3无公害黄瓜专家咨询系统运行图12、编制说明12.1编制单位的基本情况单位名称: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2 单位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安乐军民路5号(邮政编码471022)联系人:沈东风联系电话:0379-65523816传真:0379-65512689E-mail:hnlynky@126.com网址:http://www.lynky.com.cn12.2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等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工作单位分工张灿军男45院长/研究员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沈东风男48总农艺师/研究员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主持郭晋太男33副科长/助研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具体方案设计实施郑国清男43副主任/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软件开发韩建明男41主任/研究员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黄瓜知识组织示范推广杨爱国男32副主任/助研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茄子知识组织示范推广张焕丽女37助研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辣椒知识组织示范推广张春奇男36助研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番茄知识组织示范推广于新峰男29助理工程师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软件调试示范推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