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56 KB
- 15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150B51DB33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457—2014代替DB33/T457.1-2003、DB33/T457.2-2003牡蛎养殖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ysterCulture2014-02-28发布2014-03-28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457—2014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3/T457.1-2003《无公害太平洋牡蛎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DB33/T457.2-2003《无公害太平洋牡蛎第2部分:养成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牡蛎养殖技术规范”;——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亲贝”和“稚贝”内容;——调整了采苗池中的幼虫密度,见5.6.2;——补充橡皮条采苗及养殖的相关技术要求,见5.6.1;——增加了养殖技术模式图。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洪喜、柴雪良、谢起浪、周朝生、蔡景波、黄振华。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457.1-2003、DB33/T457.2-2003,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I
DB33/T457—2014标准名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牡蛎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和海上养殖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等种类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其它种类牡蛎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04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2026太平洋牡蛎亲贝SC/T2027太平洋牡蛎苗种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亲贝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3.2浮游幼虫指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3.3D形幼虫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D”字形的壳。3.4壳顶幼虫1
DB33/T457—2014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的幼虫。3.5眼点幼虫在壳顶幼虫后期,幼虫足的基部出现的一对黑褐色腺体的幼虫。3.6采苗幼虫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底栖生活的生物学过程。3.7采苗器供幼虫附着的器具。3.8变态幼虫面盘消失,从浮游生活转变为固着生活的稚贝的生物学过程。3.9稚贝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3.10壳高壳顶至腹缘的最大距离。4环境条件4.1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047.4的规定。4.2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5苗种繁育5.1设施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虫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2
DB33/T457—20145.2亲贝5.2.1选择应符合SC/T2026的规定。5.2.2培养条件春季,从亲贝生境水温逐步升至18℃~22℃;秋季,自然水温。盐度20~30,光照500lx~1000lx。密度每立方米水体80个~120个。5.2.3日常管理5.2.3.1投饵4投喂金藻、硅藻等单胞藻或酵母粉、淀粉、藻粉等代用饵料;日投饵量,单胞藻饵料浓度20×104个/毫升~30×10个/毫升(以金藻为例),代用饵料用量为2mg/L~5mg/L。5.2.3.2换水早晚各一次,每次换水量100%,临近采卵前每次减少到50%。5.2.3.3倒池隔天倒池一次,临近采卵前不倒池。5.2.3.4吸污后期不倒池时每天吸污1次。5.2.3.5升温春季每天升温小于1℃,最后升至18℃~22℃。5.2.3.6充气前期中量充气,后期微量充气。5.3受精卵5.3.1自然受精将亲贝挂于池水中让其自行排放精卵,自然受精。5.3.2人工授精5.3.2.1工具准备牡蛎开壳器、解剖刀、手术剪、载玻片、筛绢网、玻璃或塑料容器等。5.3.2.2亲贝和工具消毒处理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或淡水浸泡10min,砂滤海水洗净。5.3.2.3雌雄鉴别3
DB33/T457—2014用开壳器打开双壳,取少量性腺,涂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呈颗粒状散开的为卵子,烟雾状散开的为精子。5.3.2.4采卵和洗卵用解剖刀刮取卵巢盛放于容器中,搅散;用200目筛网过滤,使之呈细胞悬液状,并清洗3次~5次。5.3.2.5授精按雌贝数量的10%挑取雄贝,按本标准5.3.2.4方法取精液;加入有卵子的海水中,搅拌3min~5min。5.3.2.6洗卵用清洁海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和杂质。5.4孵化卵细胞人工授精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自然受精的采取原池孵化。孵化密度30颗/毫升~50颗/毫升。水温22℃~28℃,盐度20~30,光照500lx~1000lx。5.5浮游幼虫培育5.5.1密度发育成D形幼虫6h~12h内,用350目~450目的筛网将其移入培育池中,壳高≤150µm时,密度10颗/毫升~20颗/毫升;壳高>150µm时,密度5颗/毫升~10颗/毫升。5.5.2日常管理5.5.2.1投饵D形幼虫期投喂金藻、小硅藻等微藻;幼虫壳长120µm开始投喂角毛藻、扁藻等。前期保持水体单34胞藻饵料密度5×10个/毫升~1×10个/毫升(以金藻为例);随后投喂量应逐渐增加,后期达到344×10个/毫升~5×10个/毫升。5.5.2.2换水每天早晚、换水各1次,初期每次换水20%,后期逐渐增加到50%以上。5.5.2.3倒池每隔3d~5d倒池1次。5.5.2.4充气连续充气,保持溶氧5mg/L。5.5.2.5病害防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用药须符合NY5071的规定。5.6采苗4
DB33/T457—20145.6.1采苗器的准备5.6.1.1种类:宜用壳高8cm以上的牡蛎壳、6cm~8cm的扇贝壳,或长2米~3米的橡皮条。5.6.1.2处理:贝壳片用12股聚乙烯线将串联,每串100片,橡皮条将多股编成绳子。采苗器清洗干净后,用0.5‰~1‰的氢氧化钠溶液或2‰的漂白粉(含氯量35%)溶液浸泡24h,再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待用。5.6.2采苗器的投放在准备采苗前的1d~2d,按每立方米水体30串~50串密度布置采苗器,向采苗池加水至淹没采苗器为宜。5.6.3移苗与采苗幼虫壳高达300µm以上,眼点幼虫比例达30%左右时,将幼虫移入已投放采苗器的池中,控制采苗池中的幼虫密度在5个/毫升~10个/毫升。5.7稚贝培育5.7.1管理采苗初期水位不应低于采苗器,采用流水方式换水,减少充气量。固着24h后,可加大换水量及44充气量;日投喂单胞藻饵料密度为10×10个/毫升~20×10个/毫升(以金藻为例)。5.7.2出池5.7.2.1苗种质量与计数应符合SC/T2027的规定。5.7.2.2苗种运输应符合SC/T2027的规定。6中间培育6.1环境要求选择风浪较小、饵料丰富的内湾或海区或水深1.5m以上的围塘。6.2培育方式6.2.1栅架式适于围塘或潮间带下区。栅架结构因地而异,可由竹质或木质的桩、横梁等搭建而成。行间距约0.5m,苗串吊养间距20cm~40cm。6.2.2浮筏式适于低平潮水深4m以深的内湾或海区。浮筏可由毛竹(或圆木)、浮筒、缆绳、铁锚等构成。苗串吊养间距20cm~40cm。6.3培育时间5
DB33/T457—2014自苗种出池后暂养至壳高≥10mm。一般历时15d~30d。6.4日常管理6.4.1分苗疏养暂养一段时间后,可进行分苗疏养,直至每片间隔10cm~20cm,每串10片。6.4.2预防措施当毗连或养殖海区发生有害赤潮、溢油或其它污染事件,以及台风来临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牡蛎苗种受到污染和损失。6.5出苗与运输按SC/T2026规定执行。7海上养殖7.1养殖方式——筏架式养殖:适用于大潮低平潮时水深3m以深、风浪小的内湾;或水深1.5m以上的海水池塘。——延绳式养殖:适用于大潮最低潮时水深4m以上近海养殖区;风浪、潮流适中。7.2筏架式养殖7.2.1筏架搭建与挂苗浮筏大小为16m×8m,用大毛竹捆扎成矩形,中间纵向用1列~3列大毛竹加固,横向用较小的毛竹加固并做挂苗载体,横向25排。排间距为0.6m~0.7m,每排挂长1.2米的贝壳串(或橡皮条)26~27条,间距0.25m~0.30m,每筏650条~800条。用6个~10个泡沫浮筒(重2.5kg~3kg)固定在筏架四周增加浮力。7.2.2筏架的固定与设置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筏架应顺风浪、潮流设置,筏架两端用铁锚或混凝土砣固定。在养殖区的航道一侧,每隔200m~300m设一盏航标灯。一般2筏架为1组,每组间距纵横各20m以上。7.2.3密度每公顷水面可养殖10筏架~15筏架。7.3延绳式养殖7.3.1延绳式浮筏制作与挂苗延绳式浮筏由聚乙烯绳索组成,80m×4m为一养殖单体,纵向每隔1.5m~1.7m挂一根吊苗绳,每筏47根~53根。每两根吊苗绳间平挂采苗器7串~9串(采苗器长2.5m,每串贝壳18片~20片),每一养殖单体挂苗400串。也可沿吊苗绳直接垂挂(采苗器长1.2m,每串贝壳8片~10片)。延绳式浮筏生产用材标准(每养殖单体计)见表1。6
DB33/T457—2014表1延绳式浮筏生产用材标准(每养殖单体计)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竹桩直径×长度为120mm×4.5m4个桩绳直径长度为18mm×20m4条纵主绳直径长度为10mm×80m4条横主绳直径长度为18mm×4m2条吊苗绳直径长度为10mm×4m47条~53条苗绳直径长度为3mm×2.5m400条纵向浮子500克/只100只横向浮子(挡浪浮子)2.5千克/只~3.0千克/只20只7.3.2延绳式浮筏固定与设置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延绳式浮筏应顺风浪、潮流设置,四角用竹桩、桩绳固定。在养殖区的航道一侧,每隔200m~300m设一盏航标灯。一般50个单体为一养殖单元(80m×200m),养殖单体间纵主绳可共用,每养殖单元纵横向间隔30m以上。7.3.3养殖密度每公顷水面可养10个~15个养殖单体。7.4养殖管理7.4.1清除敌害生物及附着物捕捉清除肉食性腹足类及甲壳类;洗刷清除附着生物等。7.4.2调节养殖水层附着生物大量繁殖季节,适当加深吊养水层。7.4.3预防措施当毗连或养殖海区发生有害赤潮、溢油或其它污染事件,以及台风来临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牡蛎受到污染和损失。7.5收获9月至翌年5月,壳高≥8cm。8太平洋牡蛎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参见本标准附录A。7
DB33/T457—2014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太平洋牡蛎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牡蛎亲贝单胞藻饵料培养牡蛎浮游幼虫培养牡蛎海上养殖一、场地准备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047.4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水温5℃~32℃,盐度10~32,pH7.8~8.4。二、苗种繁育1、亲贝的选择和培养2-3龄、体重≥40g、健壮、生殖腺发育良好好,可直接催产或经过短期人工强化培养成熟。2、受精卵的获得8
DB33/T457—2014受精卵的获得方式有人工解剖或自然排放获得。3、受精卵孵化卵细胞受精后,移入孵化池中孵化。自然排放与受精的采取原池孵化。控制受精卵密度30颗/毫升~50颗/毫升。水温22℃~28℃,盐度20~30,光照500lx~1000lx。精卵入池后,加大充气,捞除水面泡沫。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4、浮游幼虫培育(1)幼虫收集:发育成D形幼虫6h~12h内,用350目~450目的筛网将其移入培育池中培育。(2)培养密度:壳高≤150µm时,密度10颗/毫升~20颗/毫升;幼虫壳高>150µm时,密度5颗/毫升~10颗/毫升。34(3)饵料及其投喂:D形幼虫期投喂金藻、小硅藻等微藻;幼虫壳长120µm开始投喂角毛藻、扁藻等。前期保持水体单胞藻饵料密度5×10个/毫升~1×10个/毫升(以金藻为例);随后投44喂量应逐渐增加,后期达到3×10个/毫升~5×10个/毫升。(4)加换水:每天早晚换水各1次,初期换水20%,后期增加到50%以上,3d~5d倒池1次。5、采苗(1)采苗器的准备:用牡蛎、扇贝壳片,或橡皮条;贝壳片用聚乙烯线串成串,每串100片,橡皮条编成绳子。用0.5‰~1‰的氢氧化钠溶液或2‰的漂白粉消毒后使用。(2)采苗池的准备:采苗前的1d~2d,将采苗器按每立方米水体30串~50串布置,每立方米水体30串~50串,加水以淹没采苗器为宜。(3)移苗与采苗:眼点幼虫比例达30%左右时,移入采苗池,控制幼虫密度0.5个/毫升~1个/毫升。6、稚贝培育(1)日常管理44初期,水位不应低于采苗器,用流水方式换水,微充气。固着24h后,可加大换水量及充气量;日投喂单胞藻饵料密度为10×10个/毫升~20×10个/毫升(以金藻为例)。(2)苗种出池鱼运输5d~10d后,壳高≥1000µm,可以出苗。以采苗器计,每贝壳片采苗≥20颗。宜在气温25℃以下干运。途中需采取防晒、防风干、防雨、防磨擦等措施,一般运输时间控制在8h以内。三、中苗培养1、环境要求:风平浪静、饵料丰富的内湾或海区;或水深1.5m以上的围塘。水温15℃~28℃,盐度18~32,透明度大于30cm。2、培养方式:栅架式和浮筏式。3、培育时间:自苗种出池后暂养至壳高≥1cm,一般历时15d到30d。4、日常管理(1)清除敌害生物和附着物:捕捉清除肉食性腹足类、甲壳类;洗刷清除附着生物。(2)调节养殖水层:附着生物大量繁殖季节,适当加深吊养水层。(3)分苗疏养:暂养一段时间后,可进行分苗疏养,直至每片间隔10cm~20cm,每串10片。9
DB33/T457—2014(4)预防台风:台风来临前,做好加固、转移等工作。(5)应急处置:当毗连或养殖海区发生有害赤潮、溢油或其它污染事件时,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牡蛎苗种受到污染。受到污染苗种应销毁处理,严禁出售。5、出苗与运输:苗种壳高≥1.0cm时可以出苗,苗种连采苗器出售。宜在25℃以下气温干运。途中要采取防晒、防风干等措施,一般运输时间宜控制在12h以内。四、牡蛎养殖1、养成方式:分筏架式养殖和延绳式养殖。2、筏架式养殖(1)筏架搭建与挂苗:浮筏大小为16m×8m,用大毛竹捆扎成矩形,中间纵向用1列~3列大毛竹加固,横向用较小的毛竹加固并做挂苗载体,横向25排。排间距为0.6m~0.7m,每排挂苗26串~27串(每串苗绳长1.2米),串间距0.25m~0.30m,每筏650串~800串。用6个~10个泡沫浮筒(重2.5kg~3kg)固定在筏架四周增加浮力。(2)筏架的固定与设置: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筏架应顺风浪、潮流设置,筏架两端用铁锚或混凝土砣固定。在养殖区的航道一侧,每隔200m~300m设一盏航标灯。一般2筏架为1组,每组间距纵横各20m以上。(3)放苗密度:每公顷水面可养殖10筏架~15筏架。3、延绳式养殖(1)延绳式浮筏制作与挂苗:延绳式浮筏由聚乙烯绳索组成,80m×4m为一养殖单体,纵向每隔1.5m~1.7m挂一根吊苗绳,每筏47根~53根。每两根吊苗绳间平挂采苗器9串~7串(采苗器长2.5m,每串贝壳18片~20片),每一养殖单体挂苗400串。也可沿吊苗绳直接垂挂(采苗器长1.2m,每串贝壳8片~10片)。延绳式浮筏生产用材标准(每养殖单体计)见表1。表1延绳式浮筏生产用材标准(每养殖单体计)材料名称规格数量竹桩直径×长度为120mm×4.5m4个桩绳直径长度为18mm×20m4条纵主绳直径长度为10mm×80m4条横主绳直径长度为18mm×4m2条吊苗绳直径长度为10mm×4m47条~53条苗绳直径长度为3mm×2.5m400条纵向浮子500克/只100只横向浮子(挡浪浮子)2.5千克/只~3.0千克/只20只(2)延绳式浮筏固定与设置:延绳式浮筏应顺风浪、潮流设置,四角用竹桩、桩绳固定。在养殖区的航道一侧,每隔200m~300m设一盏航标灯。一般50个单体为一养殖单元(80m×200m),10
DB33/T457—2014养殖单体间纵主绳可共用,每养殖单元纵横向间隔30m以上。(3)放苗密度:每公顷水面可养10个~15个养殖单体。4、养殖管理(1)清除敌害生物及附着物:捕捉清除肉食性腹足类及甲壳类;洗刷清除附着生物等。(2)调节养殖水层:附着生物大量繁殖季节,适当加深吊养水层。(3)预防台风:台风来临前,做好加固、转移等工作。(4)应急处理:当毗连或养殖海区发生有害赤潮、溢油或其它污染事件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牡蛎受到污染。受到污染的牡蛎应销毁处理。(5)9月至翌年5月,壳高≥8c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B33T2012-2016树脂沥青组合体系(ERS)钢桥面铺装施工技术规范.pdf
- DB33T3004.2-2015农村厕所建设和服务规范第2部分:农村三格式卫生户厕所技术规范.pdf
- DB33T395.1-2015三疣梭子蟹第1部分:苗种生产技术规范.pdf
- DB33T395.2-2010无公害三疣梭子蟹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398.1-2003无公害锯缘青蟹第1部分苗种生产技术规范.pdf
- DB33T402.1-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1部分三角帆蚌苗种繁育技术规范.pdf
- DB33T402.2-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2部分珍珠接种技术规范.pdf
- DB33T402.3-2003河蚌育珠技术规范第3部分育珠蚌养殖与采珠技术规范.pdf
- DB33T440-2015准四级公路工程技术规范.pdf
- DB33T458.1-2013泥蚶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477-2012羊栖菜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488-2012三角鲂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502-2004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pdf
- DB33T504.1-2013缢蛏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559-2015山区坑塘流水养鱼技术规范.pdf
- DB33T561-2012泥鳅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565.1-2013文蛤第1部分:养殖技术规范.pdf
- DB33T629.1-2011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总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