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66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65.020B16a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2101。5—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atingresistanceofcottontodiseasesandinsectpests—Part5:Verticilliumwilt2009-10-30发布2009—12-01实施丰瞀粥紫瓣警矬赞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仅1”
刖吾GB/T22101.5—2009GB/T22101<(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l部分:棉铃虫;——第2部分:蚜虫;——第3部分:红铃虫;——第4部分:枯萎病;——第5部分:黄萎病。本部分是GB/T22101的第5部分。本部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石磊岩、邹亚飞、郭荣。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GB/T22101.5~20091范围GB/T22101的本部分规定了棉花抗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鉴定方法和抗性评定标准。本部分适用于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和抗性评定。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2101的本部分。2.1发病率rateofinfected发病棉茁占总棉苗数的百分率。2.2病情指数diseaseindex全面考核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3病原菌的培养3.1培养病原菌的基本设备恒温箱、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冰箱、可控温的温室(使温度保持在20℃~28℃之间)、铝锅、电炉、培养皿、试管、剪子、镊子、广口瓶、酒精灯等。3.2棉黄萎病病原菌培养棉花黄萎病菌(参见附录A)茵神培养物采用棉籽或麦粒砂,先将棉籽或麦粒用水煮涨为止,沥干水分后,装入广口瓶,高压湿热灭菌2h;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已培养好的黄萎病菌平板或斜面接入其中,随后置于25℃恒温箱培养10d--15d。4棉花黄萎病病圃的建立4.1病圃的要求人工黄萎病圃应建立在适宜地区,即有利于黄萎病发生的地区,发病均匀;要求正常年份,感病对照的病情指数达到40.o~60.0之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小;应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强致病力菌系为宜。棉花黄萎病的抗性鉴定采用。田间人工病圃成株期鉴定方法”鉴定。适宜地区为夏季7月份、8月份平均气温超过28℃的时间少于20d,北纬38度以上地区。4.2鉴定所用病原菌种各地可根据当地的优势菌群,选择适宜强致病力菌系。4.3病圃的建立按每公顷450kg~750kg的接种量,将培养好的菌种均匀地施入田间,再翻耕2遍~3遍,使病菌与土壤混均匀。以感病品种在病圃各小区发病均匀、病情指数达50左右即可。病圃建立后,可根据当年的发病情况将当年的病棉扦压碎进行回接。】
GB/T22101.5—20095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性鉴定5.1标准对照鉴定中选用一个感病对照,要求高度感病且稳定性好,可选用“冀棉11号”或“鄂荆1号”或本地区的高度感病品种,选择标准为在正常年份病情指数50.0以上。5.2鉴定材料种植方法鉴定材料种植在人工病圃中,3次重复,每重复2行,行长6m~10m,小区株数不少于50株,按棉花正常的播种时间和田间管理方式进行种植,保持田间的适当湿度,以利于黄萎病的发生。5.3棉花的管理播种后,进行精心管理,苗期应注意防治立枯、红腐病等苗期病害,苗蚜、地下害虫等虫害。进入雨季前,应注意保持田间的湿度,其他管理同大田。5.4发病调查6月份后,棉花黄萎病陆续开始发生,在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故从6月中旬开始,即应密切注意各品种的黄萎病发生情况,在感病对照病情指数达40.0以上时,应开始全面调查,调查鉴定结果记录到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见附录B。采用5级分级法,可进行数次调查,当感病对照病情指数达50左右时,应全面调查各品种的发病率,计算病情指数,进行校正后,评判各品种的抗病水平。5.5调查分级标准田间棉花黄萎病的主要症状为叶枯型和黄斑型,叶片出现掌状黄条斑,叶肉枯黄,仅叶脉保持绿色,出现西瓜皮状斑驳,有时也出现叶枯型,以致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各病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棉株健康,无病叶,生长正常。1级:棉株四分之一以下叶片发病,变黄萎蔫。2级:棉株四分之一以上、二分之一以下叶片发病,变黄萎蔫。3级:棉株二分之一以上、四分之三以下叶片发病,变黄萎蔫。4级:棉株四分之三以上叶片发病,或叶片全部脱落,棉株枯死。6调查结果的统计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各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发病率以“R,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品一生×100nt式中:砘——发病株数;n。——总株数。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病情指数以“DI”计,按式(2)计算:DI一紫卿。式中:d。——相应病级;n。——各病级病株数;n。——总株数。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2
GB/T22101.5—20097鉴定结果的校正由于鉴定的外界条件,包括地区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同一地区年度间、批次问鉴定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为此,应对鉴定结果进行校正,即采用相对病情指数进行校正。方法为:鉴定中必须设感病对照,在感病对照病情指数达50.0以上时进行发病调查,由于感病对照病情指数不可能刚好为50.0,为此,采用校正系数K来进行校正,K值的求法按式(3)计算:K一鬻式中:50.oO——感病对照标准病情指数;DIcx——本次鉴定感病对照病情指数。用K值与本次鉴定中被鉴定品种的病情指数相乘,求得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情指数(RDI),RDI按式(4)计算:RDI==131×K⋯⋯⋯⋯⋯⋯⋯⋯⋯⋯(4)式中:D卜被鉴定品种病情指数;K——校正系数。以K值在0.75~1.25(相当于病情指数66.67~40.00)范围之间的鉴定结果为准确可靠。同一供试品种应连续鉴定2年,以确保准确。8鉴定结果的评价根据被鉴定品种的相对病情指数的大小评定品种的抗性级别,各级别评定标准如表1。表1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评定标准级别抗性类型英文缩写相对病情指数标准1免疫IRDf一02高抗HR035.0
GB/T22101.5—2009A.1学名附录A(资料性附录)棉花黄萎病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属真菌界(Fungi),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淡色孢科(Moniliaeeae),轮枝孢属(Verticillium),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A.2培养特性和孢子形态初生菌丝体无色,后变橄榄褐色,有分隔,直径2/1m~4,um。菌丝体常呈膨胀状,可单根或数根菌丝芽殖为微茵核。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产生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有明显的差异。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单细胞,大小为(4.0pm~11.0Urn)×(1.7bLm~4.2Urn),由分生孢子梗上的瓶梗末端逐个割裂。空气干燥时,孢子在瓶梗末端聚集成堆,空气湿润时,则形成孢子球。显微镜下制片观察时,孢子即散开,只留下梗端新生出的单个孢子。分生孢子梗常由2个~4个轮生瓶梗及上部的顶枝构成,基部略膨大、透明,每轮层有瓶梗1根~7根,通常有3根~5根,瓶梗长度为13阻1~18tLm,轮层问的距离为30bomb38pm,4层的为250pm~300p-m。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表B.1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鉴定结果原始记录表GB/T22101.5—2009鉴定地点:鉴定结果调查时间:年月日品种总株数。级1级2级3级4级发病率/病情相对名称病株数病株致%指数病情指数检铡人:校核人:审核人:年月日年月日年月El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T21015-2007稻谷干燥技术规范.pdf
- GBT21357-2008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相似性技术规范.pdf
- GBT21358-2008喷气燃料过滤分离器通用技术规范.pdf
- 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 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 GBT21647-2008B-ISDNATM适配层(AAL)类型2技术规范.pdf
- GBT21720-2008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pdf
- GBT22101.2-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蚜虫.pdf
- GBT22101.4-2009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枯萎病.pdf
- GBT22129-2008农机修理通用技术规范.pdf
- GBT22157-2008声学用于测量道路车辆发射噪声的试验车道技术规范.pdf
- GBT22712-2008变频电机用G系列冷却风机技术规范.pdf
- GBT22908-2008废弃荧光灯回收再利用技术规范.pdf
- GBT23416.9-2009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9部分:葱蒜类.pdf
- GBT23477-2009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技术规范.pdf
- GBT23612-2009铝合金建筑型材阳极氧化与阳极氧化电泳涂漆工艺技术规范.pdf
- GBT23678-2009供应链监控用集装箱电子箱封应用技术规范.pdf
- GBT24351-2009立式逆流颗粒冷却器通用技术规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