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2.02 KB
  • 37页

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发改许可字[2013]084号建设性质新建√技改改扩建行业类别及代码K08712社会福利业占地面积(平方米)1771.7㎡绿化面积(平方米)300㎡总投资(万元)601万元环保投资(万元)12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2.0%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背景及由来*********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000㎡,为改善*********镇现集中供养五保户的供养条件,尽可能的为其他有需求的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逐步服务于全镇农村特殊困难人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为其提供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场所,从而能使更多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安定、幸福。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老年活动中心力争抓住******省大力加强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结合*********镇老年人口众多的实际、现敬老院现状和今后长远发展规划,决定新建一所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的覆盖周边厂矿、乡镇的供养服务机构,即*********老年活动中心。13 2.主体工程及概况建设规模:项目总占地面积1771.7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平方米,共设置老年公寓床位200个。建设主要内容:分为老年公寓、活动大楼、办公住宿用房、配套用房、健身场所、停车场及附属设施等。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见表1。表1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名称数量(单位)备注总规划用地面积1771.7m2/总建筑面积1000m2/公寓楼1#320m2/公寓楼2#350m2/综合楼460m2/食堂246m2/绿地面积300m2/停车泊位30个/*********老年活动中心主要分为:老年公寓、综合楼、办公住宿、健身场所、附属设施五大功能分区。老年公寓位于规划区北面。综合楼,位于规划区南面,由停车场、综合接待服务楼组成,其功能主要包括:办公、接待、会议、文化娱乐等等。。食堂、室内活动室位于综合楼的东侧,两层建筑设计,一层为公共食堂,二层为室内活动室,都为综合楼的配套用房。中心康体休闲区、运动健身区:位于老年公寓中心位置,该区域真正做到“公寓在花园中,花园在公寓中”。该区为了方便老年人特设置一处运动场,满足老年人户外运动的需要。通过对老年公寓功能的合理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养老家园。3、人员及工作制度13 项目建成后预计工作人员有10人,年平均运行365天,每天工作12小时,按老年公寓床位200床注满计算,运营期总计人数有210人。4、配套设施A、给水本项目给水由道路市政给水管网引入,采用环状管网供水。B、排水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本项目的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和化粪池处理以后排入附近污水池塘,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附近田地。C、供电电源由*********镇电网就近接入。根据整个的建筑布局,供电方式采用放射式。在规划范围内设置1处10KV/0.4V变电室,变电室内设置2台变压器,一台变压器容量为500KVA,供电范围为综合接待服务中心、室内活动室;一台变压器容量为630KVA,供电范围为老年公寓。D、紧急呼叫对讲系统:根据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老年人公寓床头必需考虑紧急呼叫对讲系统。紧急呼叫监控总台设置于综合服务中心。E、化粪池,隔油池针对项目有食堂餐饮,产生的废水含动植物油较高的特点,项目须设置隔油池,该隔油池按照设计规范设置为三级隔油池;化粪池应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其容积应满足粪便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要求,并严格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进行设计和建设。(6)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后,收集到垃圾桶内,由工作人员定期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收集点。食堂泔水集中收集在泔水桶内,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隔油池的废油由有资质的单位安排人员定时进行清掏处置。5、投资项目总投资60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12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2.0%。13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属于新建工程,项目区域范围内原为荒地,多为草本植物及小灌丛等,建设项目周边均为居民区、农田及杂草地。因此本项目无原有污染情况。13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县位于******省西南部。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本建设项目位于******省********县*********镇。(二)地质、地形、地貌********县位于******省西南部,**************************************************************************************************************************************。(三)气候、气象特征全县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西北内陆气流控制,气温较低;夏季受东南海洋气流影响,炎热潮湿。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平均风速为3.1m/s,年平均气温16.4℃。1月份平均气温3.7℃,7月份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40℃(1967年8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时,无霜期256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mm。(四)水文********县属于****流域,县境内主要有*********************************************************************************************************************************************。本项目地表水域为**河。(五)植被、生物多样性县内植被属具有过渡类型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种类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毛竹、香樟、百合、香附子、油菜、橘树、菱、桑、竹等。动物种类除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之外,还有野猪、野兔、狐、狼、水獭、野山猪、野鸡、野鸭等野生动物。县山区山高岭峻,涧深溪多,使得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县西北是山区,东南是丘陵。无论山地、丘陵,还是湖泊,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六)矿产资源********县13 矿产资源丰富,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瓷土、高岭土、紫砂页岩、石灰石、大理石、蛭石、铜、铁、煤等,其中以石英石、高岭土和紫砂页岩的储量最大。石英石储量2000万吨,含硅量达99.98%,储量和品位均居全省首位;高岭土、紫砂页岩储量为3000万吨。(七)交通运输条件建设项目所在地*********镇水陆交通便利,镇村公路互成网络,四通八达。13 社会环境简况(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区划****************************************************************************************************************************************************************************************************************************。(二)经济概况***************************************************************************************************************************************************************************************************************************。(三)基础设施************************************************************************************************************************************************************************************************************************。(四)社会事业***************************************************************************************************************************************************************************************************************************************************************************************************************************************。13 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间:2014年12月17日-23日。监测点位:******************所在地,监测点位见附图2。根据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本次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分别为SO2、NO2、PM10。表2建设项目周围空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单位:mg/m3内容SO2NO2PM10小时浓度范围0.023~0.0290.020~0.0230.089二级标准值0.150.120.15从上表数值中可以看出,建设项目所在地及周围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三项指标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日平均),环境空气质量较好。(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域为*********河。******省********县环境监测站于2014年12月17日对*********河水质环境进行了现场取样监测。根据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本次评价水环境质量监测4个项目,分别为pH、CODcr、NH3-N、SS,监测结果列入表3。表3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结果监测断面监测时间pHCOD(mg/L)SS(mg/L)氨氮(mg/L)项目所在地上游500m(*********河)2014.12.177.4717.322.60.47项目所在地下游500m(*********河)7.5118.920.90.45标准限值/6-9≤20≤30≤1.0由表3可以看出,*********河各监测断面的各项指标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域标准,水质状况良好。13 (三)声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位于********县*********镇******村,处于乡镇地区,无重大噪声污染,因此项目区声环境良好,声环境质量现状能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区标准,监测结果具体见下表。表4噪声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序号监测时间监测点监测结果Leq[dB(A)]评价标准值Leq[dB(A)]昼间夜间昼间夜间12014.12.25南厂界外1m52.048.060502东厂界外1m48.645.73西厂界外1m51.948.64北厂界外1m54.347.1从上表现状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区域声环境现状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的要求,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13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建设项目位于********县*********镇。项目南侧为农田,北侧为农田和小树林,西侧为农田,东侧临近。此外项目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点和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对象,总体上不因本项目的实施而改变区域环境现有功能,具体环境保护目标如下:(1)保护*********河现有水环境功能不降低;(2)保护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保护项目区域内及周围声环境质量不被降低。本项目主要敏感点情况见下表:表5项目主要保护目标环境要素环境保护目标名称方位距场界距离(m)规模环境功能环境空气项目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项目段沿路居民E10约20户地表水环境*********河W3500小型河流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声环境项目边界场界1/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项目段沿路居民E10约20户13 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环境空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见表6。表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m3项目SO2NOxPM10日平均值0.150.100.15小时平均值0.500.15/2、地表水*********河水环境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见表7。表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无量纲项目pHCODcrBOD5NH3-N石油类标准值6~9≤20≤4≤1.0≤0.053、声环境项目区域声环境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2类标准,具体限值见表8。表8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2类60504a类705513 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废气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具体限值见表9。表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m3污染物浓度限值标准类型SO20.40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NOx0.12TSP1.02、废水建设项目废水经自建化粪池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排入附近污水接纳水塘。表10废水处理排放标准单位:mg/L,pH无量纲指标pHCODcrNH3-NBOD5SS限值6~9250241501003、噪声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表11。营运期噪声项目区南、北两侧执行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4a类标准,项目其余两侧执行2类标准,表12。表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时间段昼间夜间噪声限值7055表12《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标准昼间夜间2类60504a类705513 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本项目营运期污水排放量约为10220m3/a,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然后排入附近污水接纳池塘。根据拟建工程项目污染物排放特点,本评价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为:CODcr、NH3-N。废水经项目自建化粪池处理后,CODcr和NH3-N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分别为:CODcr250mg/L、2.555t/a;NH3-N24mg/L、0.2453t/a。13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本项目建设内容不涉及工业和其他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养老服务,如衣食住行用、文化娱乐、保健、心理慰藉等。1.建设期主要工艺过程: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饰工程→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运行使用2.运营期的主要工艺过程:老人体检→签订入住合同→老年人入住→休养37 主要污染工序:施工期(1)废水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产生于混凝土养护及墙面的冲洗、构件与建筑材料的保湿、材料的拌制等施工工序,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此外,施工作业使用的燃油动力机械在维护和冲洗时,将产生含少量SS和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废水。本项目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水质相似,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和NH3-N。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数最高峰为30人,一线施工人员绝大多数为当地民工,早出晚归,不安排集中住宿。施工期间生活用水主要为饮用水和冲厕水,平均用水量按20L/(人·d)计,其中80%作为污水排放量,则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排放的污水量为0.48t/d。根据类比新岗农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相关资料,CODcr浓度为360mg/L,NH3-N浓度为25mg/L,则项目施工期排放的COD为0.1728kg/d,NH3-N约0.012kg/d。(2)废气施工期的大气主要污染物是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废气和建筑物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废气。扬尘主要为建筑施工扬尘,施工期裸露地表在大风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风蚀扬尘,建筑材料运输、卸载及土方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二次扬尘,临时物料堆场产生的风蚀扬尘和水泥粉尘等,对大气环境也会造成不良影响。扬尘在背景风场作用下扩散飞扬,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居民健康和城市景观。在建筑物室内装修阶段,会产生甲醛、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等。(3)噪声污染施工阶段噪声主要为装载机、打夯机、卷扬机等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及物料运输装卸过程产生的交通噪声和施工作业噪声。装修阶段主要是钻机、电锤、切割机等产生的机械噪声。(4)固体废物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渣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37 施工渣土和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挖掘的土石方、废建材(如砂石、混凝土、木材、废砖等)以及设备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废包装材料等,基本无毒性,有害程度低,为一般废物,但处置不当,也会产生二次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本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主要为当地民工,不集中安排食宿,产生的生活垃圾较少,主要为烟头、香烟盒、果皮纸屑等。若不及时清运处理,则会腐烂变质、滋生苍蝇蚊虫、产生恶臭以及传染疾病等,从而给周围环境和作业人员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以上因素对地表水和环境空气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是暂时的、局部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各种不利影响都将随之终止,各环境要素均将得到恢复或改善。运营期1、废气项目内设有食堂,产生的废气主要为食堂厨房油烟废气、汽车尾气、垃圾收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时产生的异味。(1)食堂厨房油烟废气项目内将设置食堂,以电、液化气为燃料,均为清洁能源;食堂厨房在运作时产生油烟废气,产生的油烟气浓度预计为2.35mg/m³,由集气罩收集并经去除率不低于85%的油烟净化设备处理后,排放浓度预计小于2.0mg/m³,可达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油烟最高允许排放速率≤2.0毫克/立方米”标准限值要求,食堂厨房排气筒设置应按照《昆明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关于油烟排气筒的设置的相关规定,即:“项目油烟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自身建筑物1.5米以上,同时排气筒出口朝向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若排气筒周围半径10米以内有建筑物的,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附近最高建筑物1.5米以上”执行,由此可知本项目排气筒应高于综合楼1.5米以上。(2)汽车尾气项目内设有地上停车位,车辆驶入、驶出时会排放少量尾气,其中含CH、NO2、SO2、CO等少量污染物,呈无组织排放,通过自然扩散稀释处理。(3)异味垃圾收集设施在运行时可能产生异味,呈无组织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时同样会产生异味,采用通风设备进行通风换气,并通过合理布置排气口来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异味对项目自身的影响。2、废水37 项目运营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人员生活废水、地面清洁废水、餐饮废水,运营期按床位注满200人、工作人员10人,总计210人计算。生活用水量参照GB50015-201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用水参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采用150L/人·d的用水标准,经计算项目每日用水量为31.5m3。污水产生率按80%计,则项目每日产生废水25.2m3/d。不可预见用水占项目总用水量的10%为3.5m3/d,污水产生率按80%计,污水产生量为2.8m3/d。3、绿化用水本项目绿化面积为300㎡,绿化用水量按3L/(㎡·d)计,旱季一天一次,则旱季绿化用水量约0.9m³/d。4、噪声本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娱乐噪声、食堂风机、污水处理站风机产生的噪声,源强为75~85dB(A),通过减振、墙体隔声、吸声、种植高大乔木、设置标语,距离衰减处理等措施,可达到《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4a类标准,即昼间≤60dB,夜间≤50dB,昼间≤70dB,夜间≤55dB。5、固体废弃物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固废主要为人员生活垃圾、食堂泔水、隔油池废油、污水处理设施污泥。项目内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以每人1kg/d计,日产生垃圾量为210kg/d,场区内和各建筑物内布置垃圾桶,垃圾集中收集于垃圾桶内由工作人员定期清运并妥善处置。食堂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泔水,产生量不定,泔水置于泔水桶内,集中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隔油池废油由专人定期清掏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37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处理前处理后产生浓度产生量(吨/年)排放浓度产生量(吨/年)大气污染物厨房炒菜油烟气≤2.35mg/m3不定量≤2mg/m3少量垃圾桶、污水处理设施异味不定量少量汽车尾气C0、CH、N02不定量少量水污染物综合废水产生废水量(万m³/年)1.022排放水量(万m³/年)1.022CODcr300mg/L3.066250mg/L2.555氨氮30mg/L0.306624mg/L0.2453BOD5200mg/L2.044150mg/L1.533悬浮物150mg/L1.533100mg/L1.022雨水颗粒物不定量少量固体废物人员生活生活垃圾——76.65收集后,工作人员及时清运妥善处置食堂,隔油池泔水、废油不定量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污泥10定期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噪声娱乐噪声噪声dB(A)65~80dB(A)——周界昼间≤55dB(A)、夜间≤50dB(A);靠道路一侧范围昼间≤70dB(A)、夜间≤55dB(A)风机65~70dB(A)其它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产生的环境影响是局部的。本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尽可能加强绿化建设,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建设过程中植被破坏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37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施工期所产生的各项污染是整个工程的高污染期,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在施工阶段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工地扬尘,另有少量施工车辆尾气。施工扬尘可分为车辆行驶扬尘、堆场扬尘和搅拌扬尘。本项目施工期间扬尘主要来自堆场扬尘和车辆行驶扬尘。(1)车辆行驶扬尘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情况下,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Q=0.123(V/5)(W/6.8)0.85(P/0.5)0.75式中:Q——汽车行驶的扬尘,kg/km·辆;V——汽车速度,km/hr;W——汽车载重量,t;P——道路表面粉尘量,kg/m2下表为一辆10t卡车,通过一段长度为1km的路面时,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由此可见,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条件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则扬尘量越大。因此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及保持路面的清洁是减少汽车扬尘的最有效手段。表13不同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行驶速度情况下的扬尘量统计表粉尘量车速0.10.20.30.40.51.0(kg/m2)(kg/m2)(kg/m2)(kg/m2)(kg/m2)(kg/m2)5(km/h)0.05110.08590.11640.14440.17070.287110(km/h)0.10210.17170.23280.28880.34140.574215(km/h)0.15320.25760.34910.43320.51210.861325(km/h)0.25530.42930.58190.72200.85361.4355如果施工阶段对汽车行驶路面勤洒水(每天4~5次),可以使空气中粉尘量减少70%左右,收到很好的降尘效果。洒水的试验资料如下表所示。当施工场地洒水频率为4~5次/d时,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内,预计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37 表14洒水与不洒水情况下扬尘的扩散程度距路边距离(m)52050100TSP浓度(mg/m3)不洒水10.142.8101.150.86洒水2.011.400.680.60由上表可知,车辆行驶扬尘对周围的大气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施工期应注意尽量减少车辆行驶扬尘。一般在采取限速、洒水及保护路面整洁、建筑材料封闭运输等措施后,车辆行驶扬尘对区域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及时间都将较为有限,同时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影响也随之消失。(2)堆场扬尘道路施工阶段扬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于施工需要,一些建筑材料需露天堆放,一些施工作业点表层土壤需人工开挖且临时堆放,在气候干燥又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扬尘,其扬尘量可按堆场起尘的经验公式计算:Q=2.1(V50-V0)3e—1.023W式中:Q——起尘量,kg/t·a;V50——距地面50m处风速,m/s;V0——起尘风速,m/s;W——尘粒的含水率,%。起尘风速与粒径和含水率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粉尘在空气中的扩散稀释与风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见下表数据。由表可见,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250μm时,沉降速度为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250μm时,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径的粉尘。37 表15粒径粉尘的沉降速度粉尘粒径(μm)10203040506070沉降速度(m/s)0.0030.0120.0270.0480.0750.1080.147粉尘粒径(μm)8090100150200250350沉降速度(m/s)0.1580.1700.1820.2390.8041.0051.829粉尘粒径(μm)4505506507508509501050沉降速度(m/s)2.2112.6143.0163.4183.8204.2224.624为减少堆场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通过设置固定的堆棚或加盖塑料布,表面洒水等方式,可大大减少堆场扬尘的发生量。总体而言,施工扬尘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自然消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对短暂的。2、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污染源主要为施工区的冲洗废水和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冲洗废水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的洗涤,主要污染物为SS。根据类比监测调查SS为1000~3000mg/L,该废水的排放特点是间歇式排放,废水量不稳定。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SS、NH3-N。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应有组织地收集、处理后再排放,不得以渗坑、渗井或漫流方式排放。建议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厕所和临时集水沉淀池等,沉淀池用于收集施工中所排放的各类废水,废水经集水沉淀池沉淀后可作为施工用水重复使用。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轻了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3、噪声环境影响分析噪声污染是施工期的主要环境污染,污染集中在土方工程阶段、基础工程阶段、结构工程阶段和各施工阶段。施工期各种噪声源均在室外,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打桩机产生的噪声。施工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不同的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影响不同,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各类施工机械的噪声叠加值也不同。主要施工阶段、噪声源及声级见表16:37 表16各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状况施工阶段声源声级[dB(A)]土石方工程阶段翻斗车88.8装载机85.7推土机85.5挖掘机84平地机87.5叠加值90基础工程阶段风镐100移动式空压机92振捣棒50mm87叠加值104装修工程阶段汽车吊车71.5振捣棒83电锯101叠加值102施工期声源都在室外,影响范围较远;装修期大部分声源在室内,有墙壁阻隔降噪。综合分析,施工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不同的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影响不同,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由于机械噪声在空旷地带的传播距离较远,因此施工作业噪声污染是短期的、暂时的,一旦施工结束,施工噪声即随之消失。考虑施工场地固定的强噪声源同步使用时的源强叠加组合,预测可能出现的组合影响距离昼间在50m左右,夜间在150m左右。在此距离施工噪声方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有关规定。根据目前的机械制造水平和施工条件,施工期间的噪声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即可减轻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主要措施有:1、将施工现场固定噪声源相对集中,以减少噪声干扰范围,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选择环境要求低的位置安放强噪声设备;移动噪声源如空压机等应尽可能屏蔽,以减少噪声对周围地区的影响。2、施工车辆,特别是重型运载车辆的运行线路和时间,应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区域和敏感时段。37 3、施工场地尽可能减弱噪声对外影响,施工阶段,尽量减少机具和材料的撞击,以降低人为噪声的影响;合理安排各类施工机械的工作时间,夜间(22:00~次日6:00)严禁打桩机、空压机等强噪声机械进行施工。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垃圾、装修工程的金属废料等,基本无毒性,为一般固体废物,应遵照当地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进行处置,土建工程垃圾一般在施工后都可以回填,装修工程的金属废料均可回收再利用。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放置到指定的垃圾箱(桶)里,由环卫部门统一及时处理。为保护该区地下水,禁止利用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回填沟、坑等。营运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1、空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产生的废气主要为食堂厨房油烟废气、汽车尾气、垃圾收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时产生的异味。为减少厨房油烟废气对项目自身和空气环境的影响,项目应设置相应规模的油烟净化系统,并设计建设内置烟道,厨房产生的油烟废气经安装的油烟去除率不低于85%的油烟净化系统处理后经排气筒于食堂楼顶高空排放。为确保项目厨房油烟气不对项目自身产生影响,项目方在烟道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安庆市政府《安庆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布设,即“项目油烟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自身建筑物1.5米以上,同时排气筒出口朝向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若排气筒周围半径10米以内有建筑物的,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附近最高建筑物1.5米以上”。根据项目规划总平面图,项目食堂排气筒周围半径10米以内综合楼比食堂高,排气筒高度设置只须高于综合楼1.5米以上即可,排气口可朝向东侧靠绿化带一侧,经处理达标的油烟废气经空气稀释、扩散之后对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影响不大。37 垃圾桶在运行时会产生不愉快的异味,呈无组织排放。项目使用密闭的垃圾桶,垃圾桶设于各幢楼前,由于垃圾桶存放垃圾量不多,时间不长,做到日产日清、及时清运,其产生的异味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项目可将污水处理设施设成地埋式,可将其设置于地块中部绿化带内。通过合理布置排气口,将排气口设置于靠道路或绿化带一侧。根据诸多采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单位运行情况看,其周围一般无明显异味,通过采取合理布局以及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等措施,产生的异味不会对项目以及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具有排放量小、短时、分散、无组织排放的特点,经自然扩散稀释、加强管理之后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大的影响。综上所述,经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后,废气对外环境影响很小,基本能接受。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1)项目废水情况本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食堂餐饮废水、人员清洁废水及地面清洁废水,废水以低浓度有机废水为主,主要污染物为非持久性污染物,为COD、氨氮、BOD、固体悬浮物等。(2)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从污水达标排放角度分析,项目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此种情况下,为确保项目污水处理后达回用和排放标准要求,需设置一化粪池对污水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可以达到CJ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可满足污水达标排放的要求。在项目废水接入化粪池处理之前,餐饮废水先经隔油池隔油预处理后再与其它废水一同通过污水管道流入化粪池处理,经化粪池30h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在按上述要求实施以后,项目污水可做到达标排放,对地表水影响不大。3、声环境影响分析项目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娱乐噪声和水泵、风机等设备噪声,上述噪声源强约为60~90dB(A)。其中娱乐噪声具有间断性、规律性,可通过合理布局和加强管理,通过距离衰减、墙体隔声等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和项目自身的影响;考虑到项目区居住的都为老人,为尽量减少噪声对项目自身的影响,针对各噪声源项目还须采取如下对策措施:①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低噪设备,如低噪风机等;②37 合理布局。油烟抽排风机进行消声处理,送排风系统置于单独的机房内,通过设备房墙体隔声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可布设于中部绿化带下,水泵、风机等设备置于污水处理设备房内,并进行减振、消声处理。③加强设备日常检修维修管理工作,减少非正常运转噪声。④加强厂界处绿化建设,种植高大乔木,以起到隔声降噪的作用。同时做好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管理,避免人为噪声影响。在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厂界噪声可达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4a类标准,本项目的投入使用不会改变项目所处区域的声环境功能。4、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其环境分析项目拟设置移动式垃圾桶和固定垃圾桶收集各种垃圾,移动式垃圾桶主要布设于建筑物楼道内,并配置顶盖,固定垃圾桶主要布置于场区内。垃圾按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玻璃、金属、竹木制品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残羹剩饭、菜叶、果皮等厨房垃圾和灰土、杂草、枯枝等。项目内等距离分别设立收集容器,由人员自行将垃圾分别投入相应垃圾桶内,分类收集后的垃圾由工作人员定期清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厨房和隔油池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泔水和废油,泔水置于泔水桶内,集中收集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隔油池废油由专人定期清掏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理,妥善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脱水处理后定期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只要加强管理,项目内固体废物可得到妥善的处置,不会对外环境造成大的影响。5、外环境影响分析由于本项目为老年人居住地,本身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作为特殊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周围现状多为人工梨园,不会对本项目有影响,项目主要服务区域为*********镇周边距离较近的城镇,争取覆盖*********镇来补充其他养老机构欠缺城镇,建成后无较大的污染源,运营后均与本项目相容,对本项目影响不大。项目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外环境对本项目的影响来源于项目北面的来往车辆的交通噪声。37 项目在布局时将交通噪声因素考虑进来,建设时东面建筑物与道路有一定的退让距离5米,并在道路与建筑物之间设置了大量的绿化带,不仅增加了项目敏感点与道路的距离,还能起到绿化隔声降噪的作用;项目将西面设为综合楼、食堂、活动室和疗养保健区,交通噪声对该敏感点的影响较小,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靠道路一侧的窗户尽量少开或者不开,通过墙体隔声、距离衰减处理之后,该噪声影响很小,外环境不会对本项目产生大的影响。37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37 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厨房炒菜油烟由集气罩收集后经油烟净化器处理后由外置烟道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小,可接受。垃圾桶、污水处理设施异味合理布局汽车尾气C0、CH、N02自然通风扩散,加强管理水污染物综合废水CODcr废水经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达标外排。CJ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B等级限值,可直接排放。氨氮磷酸盐动植物油悬浮物固体废物人员生活垃圾垃圾桶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妥善处置100%处置食堂、隔油池泔水、废油交由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理污泥噪声娱乐喧哗声噪声dB(A)采取减振、墙体隔声、距离衰减、种植高大乔木等措施达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4a类标准交通噪声风机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项目的建成投入运行,产生一定数量的“三废”及噪声,为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对废水、废气及噪声都有一定治理措施或方案,可做到达标排放。同时项目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进行绿化,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37 结论与建议一、结论1、项目概况及选址合理性建设项目位于********县*********镇,本项目将*********老年活动中心打造成为环境一流、服务一流的园林式养老家园。项目实施后完善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目标,确保老主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如医疗保健和许多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老年活动中心入口紧接道路,内部交通简洁顺畅,入口设置机动车停车场,基本实现人车分流。道路设计宽度为7米,保证救护车和消防车停靠在住栋的出入口。其他步行系统尽量采用无障碍设计,满足残疾老年人的需求。综上所述,项目选址符合区域规划,与周围环境相容,选址合理。2、产业政策相符性该项目建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鼓励类中第三十七条——其他服务业中第3条“老年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及第10条“养老服务”,为鼓励类,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建设项目区域环境空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河水质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临近公路一侧项目边界能够达到4a类标准。4、环境影响分析结论项目施工期(1)施工工艺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采用静压打桩等先进的施工方式。(2)施工粉尘37 1)进行建设时须配置专门的洒水车进行洒水抑尘,同时在用地周边设置防尘帷幕;2)尽量选择在无风或是微风天气进行大气污染物产生多的工程;3)施工工地实行围挡并设置隔声挡板,对建筑立面设置草席或防尘帷幕进行封闭施工;4)使用商品混凝土,不在施工场地搅拌混凝土;5)将施工养护使用的水泥集中堆放在库房或临时工棚内,对破包和撒落于地面的水泥及时清扫;6)加强施工便道及未铺装地面洒水抑尘,施工期配备专用洒水车合理洒水降尘;7)驶离建筑工地的车辆轮胎必须经过清洗,以避免工地泥浆带入城镇道路环境污染沿途环境;8)严格按有关渣土管理的规定,运输车辆不得超载,被运渣土不得含水太多,造成沿途泥浆滴漏,从而影响城镇道路整洁,渣土必须及时清运并按照指定的运输线路行驶,送往指定的倾倒地点,以减少由于渣土产生的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9)加强管理,装卸渣土、水泥等严禁凌空抛撒,运输散料车辆选用封闭式车厢车辆;10)施工作业区应配备专人负责,做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3)施工废水1)设置集水沉淀池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后回用于混凝土拌和、洒水降尘等;2)加强管理,做好机械的日常维修保养,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另外,雨天应对各类机械进行遮盖防雨;3)设置沉淀池收集施工人员生活清洁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作洒水抑尘用水。(4)施工噪声1)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十五日向工程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37 2)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和施工机械设备组合,禁止在12时至14时、22时至次日6时进行建筑施工作业,但因混凝土浇灌、桩基冲孔、钻孔桩成型等生产工艺需要连续作业的除外。因混凝土浇灌、桩基冲孔、钻孔桩成型等连续作业必须进行夜间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三日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证明,到所在地的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并在施工地点以书面形式向附近居民公告;3)中考、高考前七日内和中考、高考期间的18时至次日8时,禁止在文教科研区、居民住宅区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中考、高考期间,考点周围500米范围内,禁止所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在严格按照上述管理要求的同时,项目还须采取以下工程措施:1)选择低噪声的工艺和施工方法,对产噪较大的机械进行隔声及减振处理;2)使用商品混凝土、优化施工方式,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合理安排高噪声机械使用时间,同时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步骤;3)对于产生高声级的机械设备,工作人员实行戴耳塞、施工者轮换作业、缩短进入高噪声区时间等方法,合理布局;4)在进行物料运输时,应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避免在夜间及交通拥挤时段进行。另外,在进行入场道路选择时应根据周围敏感点易受影响的时段进行合理安排;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避免人为噪声的产生;(5)施工固废施工期固体废物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建筑垃圾通过分类集中堆存,能回收利用的部分,例如木制(铁制)材料等,交回收商进行收购处置,重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加强管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及时收集并统一清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禁止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禁止随意丢弃。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设置垃圾桶所进行收集,并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运。(6)施工期水土流失1)在基础开挖过程中,应做到开挖出来的土石方妥善堆放以待回填之用,而不用于回填的废弃土石方应及时清理、运往弃渣场,不能及时清运的弃渣,在大风或降雨季节应使用土工布及时覆盖,避免产生水土流失;2)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3)在弃渣和填方的运输过程中,严禁运载汽车超载,防止发生遗撒,大风天和雨天应对运输土料的车辆加盖雨蓬,防止渣料的流失。37 4)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土石方开挖工程尽可能避开大雨日进行。同时,对工程开挖场地,在雨季采用土工布进行临时防护。5)在主体工程施工中,应控制开挖面,建设截水沟及挡渣墙,做好沟道的排水措施,确保雨季施工期间的雨水畅通,避免渣土进入地表沟道。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弃土弃渣倒入沟道,并定期对沟道清理。6)主体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路面施工和可绿化部分的植树种草。(7)工程的装修工程的内外装修应注意文明施工,推广清洁施工方式,提倡封闭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噪声扰民和环境纠纷事件的发生。装修过程中,使用环保型的装修材料,要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加强通风,防止油漆废气的污染和对人体伤害。(8)管理制度1)建设单位(指挥部)应建立环境保护专职或兼职机构负责道路建设期和运行期的环境保护工作;2)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及环境监测计划;3)优化施工组织程序、施工实施计划,尽可能减少工程施工对道路交通、周边居民点、单位的影响;4)要保持周围道路路面的平整和整洁,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出行的安全和通畅;5)在项目运营三个月后,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的规定,申请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式投入运营;6)接受省、市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有关工作。(9)水土保持项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水土保持的相关工作,对破坏过的区域进行环境恢复、改善环境施工期水土流失属轻度侵蚀状况,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大的影响。营运期通过水泥固化路面,设立绿化带逐步改善植被,可以使水土流失控制在施工前的水平。项目运营期(1)隔油池、化粪池建设为了使项目排放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按建筑设计规范建设化粪池,应请有资质部门规范设计,合理布局;化粪池的总容积不低于50m³37 ,保证停留时间应不少于30小时。加强管理,每年必须定期清掏化粪池两次以上;以保证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并避免废水外溢,污染环境。项目内需设置一个隔油池对食堂油污进行隔油,隔油池容积不得低于40m³,项目隔油池投入使用后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定期对隔油池进行打捞清理,同时,应加强维护管理,以保证对污水的处理效果,避免废油外溢,污染环境。(2)废气治理项目食堂厨房安装环保认证的大型油烟净化设备,处理后的油烟气通过排气筒引至食堂楼顶高空排放,综合楼高于食堂,所以排气口的设置应高于周围建筑物1.5米以上,同时排气筒出口可朝向北侧。(3)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个旧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规范要求,主体工程设计中必须设置雨污分流系统,雨水经管排入道路污水管网。在项目废水接入*********镇污水管网之前,项目须委托有资质单位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规模不低于60m³/d,餐饮废水先经隔油池隔油预处理后再与其它废水一同通过污水管道流入化粪池处理,经化粪池30小时熟化处理后进入自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经处理达CJ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后即可排入项目污水管网达标外排。(4)规范化排污口为了便于监测和检查污水排放,按相关法律法规及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一个规范化的污水排放口,并设立明显标志。(5)噪声防治按功能要求合理布局,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音广播喇叭;水泵等设备设置于单独的设备房内;加强厂界绿化,多种植高大乔木;确保厂界达GB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4a类标准要求。(6)固体废弃物37 垃圾桶会产生令人感官不愉快的异味,为了避免异味对项目的影响,项目在设计时应合理布局;同时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防止雨季由于降水,而造成垃圾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泔水和隔油池废油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清理和妥善处置。污泥经脱水处理之后定期委托环卫部门清运。(7)绿化项目绿化应合理搭配树种和草种,选择节水和抗旱性植物,同时在绿化上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方式,并在绿化品种上尽量做到多样性,并尽量选用本地土著植物。同时要加强绿化工程的维护,并应注意化肥与农药规范管理与使用。二、建议1、加强环保管理建议在日常管理制度中加强环保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培训,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袋装等。2、落实环保措施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环境保护经费。37 预审意见:公章经办:签发:年月日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公章经办:签发:年月日37 审批意见:公章经办:签发:年月日37 注释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附件1项目委托书附件2发改委立项文件附件3监测报告附件4土地证明文件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建设项目场区及周边平面布置示意图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2项进行专项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4.声影响专项评价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7.辐射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