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00 KB
- 4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河南省a县a客运索道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版)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二OO三年三月
河南省a县a客运索道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版)
目录1.总论………………………………………………………………………11.1评价项目由来…………………………………………………………11.2编制依据………………………………………………………………21.3评价对象………………………………………………………………31.4评价目的………………………………………………………………31.5评价范围………………………………………………………………31.6评价时段………………………………………………………………41.7评价等级………………………………………………………………41.8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表现形式…………………………41.9评价重点………………………………………………………………41.10生态的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41.11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51.12评价标准……………………………………………………………52.建设项目概况……………………………………………………………62.1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62.2建设规模、工程主要内容……………………………………………62.3规划设计原则…………………………………………………………82.4土地利用情况及景区规划……………………………………………82.5工程施工方案…………………………………………………………93.工程分析……………………………………………………………………10-4-
3.1施工期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03.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113.3环境影响因子筛选…………………………………………………113.4工程实施的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124.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144.1地理位置……………………………………………………………144.2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144.3社会环境状况………………………………………………………214.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14.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34.6水土流失现状分析…………………………………………………254.7其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265.生态影响预测………………………………………………………………265.1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265.2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296.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306.1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特征……………………………………………306.2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307.工程实施对生态影响防护和环境恢复方案………………………………317.1污染防治措施………………………………………………………317.2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措施………………………………………32-4-
7.3水土保持措施………………………………………………………347.4投资估算……………………………………………………………348.生态经济影响损益分析……………………………………………………348.1经济效益分析………………………………………………………348.2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358.3环境生态效益分析…………………………………………………359.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379.1管理机构设置和机构职责…………………………………………379.2管理目标与指标……………………………………………………379.3生态监测……………………………………………………………3810.结论与建议………………………………………………………………3910.1评价结论……………………………………………………………3910.2建议…………………………………………………………………4110.3总结论………………………………………………………………41附件:1、a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环评委托书2、施工现场管理规定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2、a风景区全景图3、a水土流失现状图-4-
4、a景区土地利用及植被分布现状图-4-
1.总论1.1评价项目由来a风景名胜区位于太行山南麓,地处河南省aa县境内,为河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邻a,距a县城约37km,景区脚下火车站是焦枝、新郑、郑太铁路的交汇点,公路四通八达,外部交通比较方便。吊桥是a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是游客必经之处,但从a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吊桥步行去靳家岭景区需登高约470m,游客走路需1.5-2个小时,一般游客到达山顶已筋疲力尽,年老体弱者只能望山兴叹。为了解决此问题,为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北京上方山索道公司决定在a水库游览区修建一条从吊桥到靳家岭的客运索道。索道建成后,从水库大坝来的游客可以乘船到达吊桥码头,游客下船后,可先游览、大、水上世界等游览区,然后从景区中心——吊桥可以乘坐索道进入靳家岭景区,游览靳家岭景区后可以步行回到水库大坝。也可以从陆路出山,经国道返回。同样从陆路来的游客,在游览家岭景区后,乘索道下到吊桥,游览水库游览区后乘船到达水库大坝。这就形成了景区内部交通的环行游览线,使游客不走回头路,理顺了内部交通。2002年11月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提出了《a县a客运索道可行性研究报告》。受a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我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该项目在委托我所进行环评工作之前已开工建设,我所根据建设项目有关环保法规和技术规范,经过多次现场踏勘调查,本着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态度,在现场踏勘和分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并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编制完成了aa景区索道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1.2编制依据-27-
1.2.1法律法规1.2.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2.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2.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2.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2.1.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2.1.9《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发[1996]31号)1.2.1.10《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1.2.1.11《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2.1.1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1.2.1.13《关于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通知》1.2.2项目依据1.2.2.1《河南省a县a客运索道可行性研究报告》1.2.2.2a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a景区客运索道项目环评委托书1.2.2.3河南省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2.3技术规范1.2.3.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1.2.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1.2.3.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1.2.3.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1.2.3.5《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1.2.3.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7-
1.2.3.7《城市道路绿化与设计规范》(CJJ75-97)1.3评价对象评价对象为aa景区客运索道。1.4评价目的在充分利用区域环境和工程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评价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分析该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方式、强度、时限和范围,从环保角度,论证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维护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明确给出项目的环境影响结论,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5评价范围本项目评价范围详见表1-1。表1-1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览表序号项目评价范围1生态环境影响植被与动物栖息地影响以索道线路为中心,长2km,宽0.7km的范围内,面积约1.4km2。景观环境影响开发区域及借景、障景、风景轮廓线所涉及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1)各单项工程基础及其护坡范围内(2)工程取土、弃土(渣)场地2环境空气影响各单项工程施工场地及建筑材料运输道路沿线200m范围内3噪声影响(1)施工期为新建构筑物施工场界(2)营运期为项目开发区域4水环境影响项目所在区域及涉及的丹河水体1.6评价时段-27-
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评价时段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进行,其中施工期为2003年1月-4月底,营运期为2003年5月1日以后。1.7评价等级依据项目建设情况、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如下:(1)生态环境及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2)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1.8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表现形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影响区域内自然体系的生态完整性、连通程度和原有景观的空间结构;·项目建设将会引发背后的水土流失问题;·a水库为a县规划的饮用水源,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必须采取足够的保护措施,避免对水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三废一噪”对开发区环境造成的影响。1.9评价重点对于非污染生态影响类的工程,一般将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及生态防护、工程营运期的生态影响、生态恢复、景观影响作为评价重点。由于本工程已开工建设,且临近竣工,因此本评价的重点为工程施工期的生态恢复措施评价、营运期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分析评价以及生态防护和恢复方案分析。1.10生态影响评价的原则与方法-27-
评价原则: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相应的评价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本项目的环境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的规划目标,分析与预测本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并根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按照目前的生态保护政策,从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角度提出生态恢复措施。评价方法:根据生态学的要求,采用现状调查、类比分析、定量预测等方法,以生态环境影响与景观格局分析以及环境容纳量分析为主,结合项目建设的规划等,对项目建设所造成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景观格局改变等问题等进行较详细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影响恢复措施。1.11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和项目建设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确定本项目的生态保护及污染控制目标如下:(1)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区域自然体系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不会因该项目建设而衰退到低一级别的自然体系。(2)新增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3)因砍伐、取土等原因减少的植被可以尽快得以恢复(包括异地恢复)。(4)项目投入运营后,游客产生的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得以妥善处理。(5)a水库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7)保护景区的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场所及物种资源。1.12评价标准根据a环境保护局,对本项目环评拟采用标准的批复意见,本评价采用如下标准:1.12.1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27-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Ⅰ类1.12.2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2.建设项目概况2.1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项目名称:河南省a县a客运索道总投资:540万元建设地点:河南省a县a风景名胜区其中上站位于靳家岭东北侧山坡,下站位于吊桥东侧建设性质:新建2.2建设规模、工程主要内容2.2.1建设规模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厢式索道一条,客运单向运输能力为300人/小时。2.2.2工程的主要内容索道上站、索道线路、索道中间支架、索道下站、输电线路及其它辅助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建筑设施见表2-1。表2-1工程建设主要建筑设施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建筑面积(m2)1索道上站:主站房1802索道上站:辅助用房503索道支架2524索道下站:主站房1505索道下站:辅助用房18合计650-27-
项目主要数据如表2-2所示。表2-2工程主要数据序号项目数据1索道型式单线循环固定抱索道双人吊厢式2线路水平长度(m)812.5883线路高度(m)470.1774线路斜长(m)938.8115索距(m)4.46单方向小时运输量(人)3007运行速度(m/s)0-1.058吊厢乘人数(人)29吊厢数量(个)7710运载索直径(mm)4211单程运行时间(min)15.4312支架数量(座)713主电机功率(kw)5514驱动及拉紧机构位置设于下站15工程投资(万元)54016年运输量(万人)10.4217运营费用(万元/年)75.218营业收入312.69-27-
2.2.3物料运输工程施工所需建筑材料和索道设备由外地购进后经景区内公路运往上站站址,再由吊索分别运至下站站址和支架所处位置,施工人员生活用品分别由公路或水路运往上站和下站。2.2.4电力供应工程施工和运营所需电力由吊桥西侧变电站供应,容量为200KVA,下站配有柴油发电机作备用电源,当遇有事故停电或故障时,可启动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2.2.5工程运行方案索道年运行240天,其余时间进行设备保养和检修,工程共需人员21人,每天一班工作制,每班8小时。2.3规划设计原则根据国内外风景区建设索道的经验,总的指导思想是“保护风景,方便旅游”。因此,本工程在索道线路和站址选择时遵循了如下原则:(1)索道线路和站址,尽可能避开主要景点,不和景区争景或破坏景观。(2)尽可能保护地形、地貌不被破坏。(3)便于游人集散和游览。(4)索道站房在满足索道功能要求前提下,体量要小,附属设施要少,站房建筑风格要与景区相协调,以保持景区建设的完整和统一。2.4土地利用情况及景区规划工程上、下站台所处位置毗邻景区内车道和登山步道。在车道和步道施工时存在一定的人为破坏和使用情况。根据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方案,工程所在位置功能为旅游重点开发区,保护级别为二级。-27-
2.5工程施工方案2.5.1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2002年12月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及审批。2003年1月进行施工图设计。2003年1月—4月进行施工。2003年5月前结束。2.5.2施工具体方案由于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工程施工主要以人工方式和半机械方式进行。上站、下站站址和支架所处位置的用地由人工进行平整,开挖土方和石方由人工进行,开挖出的山石用于上站和下站建筑基础用石。上站和下站分别设有混凝土搅拌机,分别供给上站和下站建筑用砼。支架处所用砼和钢筋由上站经吊索站供应。上下站所需索道设备和支架大架由上站经吊索运至设备基础处安装。本工程所需原材料均由景区外购进,不从景区内取材。2.5.3工程占地和弃土、渣量工程占地包括工程永久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两大部分,施工中永久占地面积715m2,施工临时占地面积2000m2。本工程建筑物的建设将涉及取土和弃土问题,由于建筑物所需建筑材料均在景区外购买,取土量非常小,弃土多产生于上、下站台场地平整和支架基础开挖。本工程需开挖土石方1300m3,其中土方130m3,石方1170m3,开挖的石方大块用作上、下站台站房基础,小块经破碎后用于本项目建筑用砼原材料,全部回用。开挖的土方待工程土建完工后,用于项目的生态恢复用土,大部分可回用,剩余量约100m3,由工作人员运往景区低洼处用于填坑、垫地。-27-
3.工程分析3.1施工期间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索道占地面积为715m2,施工临时占地面积为2000m2,施工方式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方式进行作业,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影响环境和生态的因素有:3.1.1施工作业及建筑垃圾在场地清理和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及建筑材料存放与运输所产生的一些建筑垃圾和所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以及产生潜在的水土流失威胁及对景观产生的长期影响。3.1.2建筑垃圾施工阶段工作人员约为100人,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体积按1.1L、生活垃圾量按0.05kg计算,产生率按50%计算,则每天共产生生活污水量550L、生活垃圾量2.5kg。3.1.3施工噪声该项目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方式进行作业,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将对建设地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的短期影响。3.1.4景观生态影响施工期对景观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植被破坏、裸土岩石外露等以及索道本体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3.1.5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影响施工期对生物的破坏主要是场地清理和建设施工对生物生态环境(主要是植被)的直接破坏,和弃土弃石的堆放对植被的覆盖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植被的间接破坏。3.1.6施工作业及建材运输对周围景观的短期影响-27-
3.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a景区客运索道以电力为能源,采用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双人吊箱式索道,无大气污染物产生。营运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及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噪声等。3.2.1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乘坐索道游客数量为人,日均约434人,考虑工作人员在内总计日游客数量455人,每人每次产生生活污水体积平均按0.2L、生活垃圾按0.05kg计算,则索道区域每天共产生生活污水量91L、生活垃圾约23kg,年产生量分别为21840L和5460kg。3.2.2噪声运行期噪声主要是游客喧哗声和设备运行时的设备噪声,主要是下站的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仅在短时停电时工作。3.3环境影响因子筛选根据本工程的工程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建设地区的环境特征,确定本次评价的主要污染因子,见表4-1。表3-1环境影响因素和评价因子识别表时段生态环境因素噪声生活排泄物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水体植被景观施工期☆LSSSS运行期☆OLOLO注:●有影响,☆可能有影响,O表示无影响,L表示长期影响,S表示短期影响-27-
从表3-1中可以得出评价的主要污染因子,择其对环境影响较大或为该工程的特征污染因子确定为这次评价的因子。经筛选,确定本评价的污染因子如下:环境污染因子: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噪声生态影响因素:生物生态(植被)、景观生态3.4工程实施的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3.4.1施工期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3.4.1.1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索道下站生活污水须运往景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绿化,上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景区植被灌溉,污泥可作为施工场所周围植被的肥料,旅游所产生固体废物应有组织堆放并及时清理。3.4.1.2噪声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3.4.1.3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3.4.1.4生物的影响施工单位应认真组织,在场地清理和建设施工时,应减少对生物生态环境(主要是植被)的直接破坏;尽量减少弃土弃石堆放对植被的覆盖破坏以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植被的间接破坏。3.4.1.5景观生态影响-27-
施工期的建设行为应注意把施工垃圾及建设材料堆放在隐蔽性,尽量减少地表植被破坏、裸土岩石外露等因素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影响。3.4.2运行期环境影响防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运行期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及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噪声等。3.4.2.1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据前分析,本项目年生活污水量21840L、生活垃圾约5460kg。索道下站生活污水严禁排入水库,应运往景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作景区植被灌溉水;污泥用作景区植被肥料;生活垃圾应定期及时清运。3.4.2.2噪声运行期噪声主要是游客的喧哗声及设备运行噪声。游客的喧哗声可通过控制游客数量使其达到标准,设备运行噪声可通过采用合适设备及时维修使其达到标准。3.4.2.3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运行期对生物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对生物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噪声对动物栖息地造成的影响以及少数游客对植被的践踏。前三种影响在采取前述措施后可达到相关标准,游客对植被的践踏可通过加强对景区的管理来消除。3.4.2.4景观生态影响对景观生态的影响仍然是工程项目建设本身,在施工期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被破坏的地表植被、外露的裸土岩石以及索道本体对景观生态所造成的长期影响。本工程选择较隐蔽的索道建设场址,及时恢复被破坏的地表植被,加强绿化,以使景区更美。4.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27-
4.1地理位置a风景名胜区,地属a县。位于a县城西北37公里,a以西。由a、月山寺、石佛滩三景区组成。景区处于东经112°′—113°12′,北纬35°02′—35°21′,分别是a县三个乡镇的山林、土地、水域。东与相连,西至与接壤,北是二横山与山西省市毗邻,南枕铁路,与a县平川相望,全景区面积45.2平方公里。项目所在地位于a景区内,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一。a景区面积为25.5平方公里,区内泉奇岸峻,群峰峥秀,一年四季各具特色。4.2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4.2.1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范围和项目所在区域的功能特点,确定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内容为生物群落、非生物因子和景观生态三部分,其中景观生态是评价重点。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其中植物群落是区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中的非生物因子包括所有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因子,如气候、土壤、岩石、水体等,构成生物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基本条件。非生物因子也是景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居于生态系统之上,是由大小不等和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生态系统单元以一定形式构成的整体的生态学系统,景观生态是旅游开发项目中最为重要的因素。4.2.2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4.2.2.1景观生态a风景名胜区,背依巍巍太行山,南眺滔滔沁河水,有山、有丘、有水、有平原。其总的优势特色是独具北方粗犷豪放的-27-
特点,又有世外桃园的意境。风景资源丰厚,开发历史悠久,它既有澄波翠竹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还具有很高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无论是自然风景资源,还是人文景观资源都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征。4.2.3生物资源现状4.2.3.1植物资源现状根据a县林业局调查资料显示,a风景区主要植物类型如下:(1)乔木类:杨树、柳树、椿、刺槐、胡桃、柿树、黄楝、水青桐、檀树、油松、白皮松、侧柏、桧柏……(2)灌木类:胡枝子、黄栌、连翘、石榆、乡线菊、山皂荚、黄荆、酸枣、锦鸡儿……(3)经济植物类:山楂、柿树、胡桃、桃树、杏树、梨树、花椒、李子树……(4)药用植物类:荆芥、桔梗、远志、野菊花、防风、益母草、天门冬、地黄、沙参、天麻、党参、贝母、五加皮、五味子……(5)草本植物黄背草、羊胡子草、白茅、缕斗菜、蒿类、莎草、麦冬、鸢尾草、薄公……4.2.3.2动物资源现状根据a县林业局调查情况显示,a风景区动物资源如下:鸟类有山鸡、猫头鹰、乌鸦、麻雀、喜鹊、斑鸡、鸽子等。-27-
昆虫有木囊蛾、天牛、吉丁虫、尺蠖、金龟子、松梢螟、黄刺蛾、青刺蛾、大尾大蚕蛾、袋蛾、黄莲小峰、小豆目天蛾等,约有百余种。兽类有野猪、草鹿、金钱豹、猕猴、黄羊、狼、野兔、狐狸、獾、松鼠及各类家养牲畜。其中金钱豹、猕猴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2.3.3植物群落分布现状a风景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区。其中植被类型有:(1)稀乔木多灌木的杂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以灌木为主,灌木覆盖率可达50%以上,灌木树种主要有:酸枣、荆条、山皂角、野山榆、麻芥、黄栌、绣线菊等。乔木有栎类、黄楝木、山楂、侧柏等。(2)稀灌木多草本类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以草本为主的植被,覆盖率平均有45%,草本植物主要有羊白草、黄背草、狗尾草、猪毛草、爬地龙、羊胡草、蒿类等。乔木有:杨、柳、榆、槐、椿、枸、栎、苦楝、刺槐等。地被层主要有青苔藓、地衣、地柏等,多生长在树枝上和阴湿的地面上。(3)人工经济林经济林有山楂、核桃、苹果、葡萄、桃李、梨等0.7万亩,主要分布在土层深厚的地方。(4)村落林群落在村庄和道路周围,分布着人工种植的村落林群落,其主要乔木树种组成有泡桐、椿树、槐树、榆树、杨树等。总之,a风景区植物种类多,该区森林覆盖率35%,植被覆盖率约95%。4.2.3.4非生物因素现状A.地貌、地质-27-
景区绝大部分由山地组成,有中山、低山、丘陵、小川地四个类型,具有山势陡峻、多深沟峡谷之特点。中山海拔在800~950米,相对高度200~600类;低山海拔350~8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丘陵海拔在200~3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地势自北向南呈梯级降低,坡度多在30°以上。丹河纵贯,大坝拦腰,崖壁百米,巍峨壮观,泉溪常流,山、陵、岗、川兼有,因而构出了山险峻拔,奇峰怪石,悬崖陡壁,丘岗起伏,河泉潭瀑,溪流处处,平川阡陌,丰富多姿的地貌类型,加之南部平原与高山相辅相成,构成了山丘、平川相互映衬的地貌景观。该区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分区,太行山小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代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和新生代第四系,地质构造基础为燕山运动年奠定,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和强烈的侵蚀作用,断层、裂隙、溶洞比较发育,北部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南部断裂沉降,堆积为平原,出露的岩层有古生界的沉积岩层,a以南至方山以北地区呈带状出露的;有上寒武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中奥陶系灰黑色厚层灰岩,呈片状出露于北部山地,东北部和南部分布较广;中上石灰系岩层,由石英砂石、燧石灰岩和业岩组成,广泛出露于中部,南部第四纪的松散层,其岩性为黄色亚粘土羧粘土、亚砂土和砂砾层。地貌上断层明显清晰,多形成明显的断裂和沟谷,断面多呈舒缓波状。景区内地震:据载1303~1966年,共发生大小地震十六次,轻度有感的8次,较大的8次,其中最大2次;一是1568年3月发生5级地震;二是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震声如雷,房屋摇动,二十余日方止,农舍有倒塌,震级不清,依据河南省地震裂度区划图,地震裂度区为七度区,其工程建筑可按七度区设防。B.土壤-27-
景区内主要以褐土为主,即有褐土、潮褐土、褐土性土三个亚类;十四个土属二十九个土种,类型主要有:薄层灰石土,薄层耕种灰石土,厚层耕种灰石土,少砾灰薄层土,耕种灰石土,少砾质层薄耕种砂石土,中层耕种砂石土,立黄土,少量砂姜立黄土,灰石土等,土层浅薄,石砂含量多,水源缺乏,易遇干旱,转山渠,部分提灌只能解决有些低山区和丘陵区用水,土壤PH值为8.00~8.28。C.气候与气象整个景区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季节性降水差异大。历年各月降水量表单位:毫米月项目1234567降水量8.311.123.543.032.280.8150.3续历年各月降水量表单位:毫米月项目89101112全年降水量97.776.840.624.97.9597.1年平均降水量为597.1毫米,最多年降水量875.9毫米(1964年);最少年降水量266.7毫米(1965年);最多的7月为150.3毫米,最少的为2月仅7.9毫米,夏季(6~8)因受夏季风控制,水汽充沛,全季降水量可占年值的55%,暴雨发生多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年平均发生暴雨日1.5日;平均暴雨量占降水量的20%左右,由于山区与平原的差异,海拔不同,北部山区降水量较多,庙岭年平均量为670.1毫米,孤山为718.7-27-
毫米,a水库为700毫米左右。总之,由于平原、丘陵、浅山、深山的地形变化,其降水量也分布不均,常有北多南少的特点。景区全年盛行东风,其次是东、东北风和西、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5米/秒,1月平均风速最大为3.0米/秒,9月最小为1.7米/秒;由于地形特点,区内多发生辐射雾(平射雾)雾日,以冬季为多,尤以12月、1月为基,雾长分别达3日和3.9日,早霜期为10月10日;晚霜期为4月26日,无霜期为223天,相对湿度年均67%。平均气温14.1℃,全年元月平均气温-0.4℃,平均最低气温-5.4℃;七月份平均气温27.4℃、平均最高气温32.4℃,极端最高气温42.4℃(1966年6月22日);最低气温-17.9℃(1969年1月31日)。地面温度和5厘米地温的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大体一致,和气温一样,有着由平原到山区数值递减的规律。各月年平均地温表单位:度月1234567地面温度-0.42.910.018.827.332.933.05厘米地温0.93.49.116.023.228.230.0续各月年均地温表单位:度月89101112全年地面温度31.424.517.08.21.317.35百米地温29.323.216.58.82.515.9-27-
年平均日照率55%,日照时数2432.6小时,全年结冰日100天左右,初结冰期在11日上旬,终结冰期在3月中旬。全年旅游适宜日数为240天,即从3月10日~11月10日止。D.水文和水库,属黄河流域沁河水系,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株岭,流经山西晋城进入我省,纵贯太行山上至a县陈庄汇入沁河,成为沁、博两市县北部的界河,又有较大的白水河支流在景区内汇入该河,其水资源丰富,径流量为3.09亿立方米,水源主要源于泉水,尤其a及东北部孤山一带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岩溶水丰富,三姑泉常年出水量保持6~7立方米/秒,水质良好,属碳酸钙镁型矿化度(1克/升),还有泊村泉、白洋泉、郭壁泉、白水泉及山区各处露头的小泉百余个,各泉出水量详见下表。丹河各区间主要泉水出水量表区间泉名涌水量(m3/S)年出水量(万立米)百分比最大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最小最大最小平均任庄泊村泉0.080.042531260.900.900.90郭壁泉1.200.603780189012.712.412.6三横山白洋泉0.500.3015789406.305.205.70三横山至三姑泉三姑泉7.363.50232211104373.876.375.1白水河白头泉0.500.3015789406.305.25.70合计9.644.753041014939100.100.100.泉水占总径流量的50~60%、汛期径流量占总流量的40%,丹河道在晋城市郊的焦河口以下进入峡谷,进河南境即是“a”段,两岸山峰壁立,河面狭窄,河宽40~100米,比降为7.5‰-27-
,河底为卵石组成,岩底出露较多,形成了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巨岩奇石,峡谷幽深,秀峭嶙峋,潭、泉、溪、瀑之自然景色。1966年起至1983年拦河坝工程长达17年,建成a水库,其水坝高76米,长159米,底宽67米,顶宽6米,坝轴呈垂直线,分六孔,钢弧形闸门,为砌石溢流重力坝,形成了“巨”的壮丽景观。总库容量为1930万立方米,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装机容量7900千瓦和一个抽水站。4.3社会环境状况全景区土地占有涉及到:寨豁、月山、许良三个乡镇,45个自然村,占有土地45.2平方公里,约550余户,3000余口人,景区内土地利用率不高,大约为53%。景区内据统计,人均耕地为0.57亩,人均粮食150公斤,盛产谷子、小麦、玉米、绿豆和大豆,中草药资源丰富,有411种,为()生产基地之一,生姜以它的块大,丝细、味道鲜、香辣可口、产量高誉满国内外。具有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耐贮藏之优点。还有景区南外围万亩竹林,竹茂林丰,潇洒摇曳。一派秀丽景色,号称“中原竹园”,经济林中苹果、桃、梨、枣、葡萄、核桃、柿子等果品年产近6500吨,柿子树6万余株,十多个品种,年产量达450万公斤,特别是“八月黄”,具有果大,色鲜,肉鲜、肉厚,味甘、无核,糖粉高而名扬中外,加工的柿饼、棉霜古为贡品,现为国外畅销果品之一。4.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002年9月下旬,a环境监测站对a四大景区(其中包括a风景区)进行了例行监测,本评价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均来自于此。a风景区监测点位详见附图二。4.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a风景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见表4-1。表4-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平均值(mg/m3)标准(mg/m3)污染指数(Ⅰ)泉SO20.0170.050.34-27-
NO20.0150.080.19TSP0.1070.120.89PM100.0410.050.82(注:本评价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由表4-1可知,项目区域内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类区标准要求。4.4.2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4.4.2.1地表水监测a风景区地表水监测结果见表4-2。表4-2a风景区地表水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mg/l)项目监测点位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总硬度色度氯化物总磷含盐量滚水坝进口水8.302.080.0120.56238025.8未检出406水库出水口7.941.360.0800.53137026.8未检出482泉泉水7.800.760.0120.48396024.8未检出578评价标准6-9≤4≤0.5≤1.0≤450250≤0.025≤1000污染指数(Ⅰ)0.19-0.520.02-0.160.48-0.560.30-0.8800.10-0.1100.41-0.584.4.2.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4.2.2.1评价标准及方法本次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2002Ⅱ类标准(硬度、全盐量借用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评价标准限值见上表4-2,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27-
4.4.2.2.2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由表4-2可知,a风景区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要求。4.4.3噪声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所在的a景区,工业企业较少,居民居住分散,人群分布密度低,植被覆盖率高,项目区域内声环境良好,能够满足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Ⅰ类标准的要求。4.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4.5.1评价范围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确定本评价主要评价项目为生物生态评价和景观生态异质性评价。本项目的生物生态评价范围为:以索道线路垂直地面投影为轴向东北和西南各延伸300米,索道上站位置向东、西方向各延伸300米,评价区范围为长2.0km,宽0.7km,总评价面积1.4km2。本项目景观生态评价范围为上站点距靳家岭红叶景点较近,评价范围向西南延伸至靳家岭红叶景点处,总评价面积5km2。4.5.2评价原则1、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保护生存资源和区域生态环境功能。2、遵循科学性原则: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功能。3、遵循针对性原则:符合开发建设活动特点和环境的具体条件。4、坚持政策性原则:贯彻国家环境政策,实施法制管理。5、坚持协调性原则。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27-
根据a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制定的规划指标,以及根据规划指标明确的各类地域的具体边界,本次评价确定索道建设所在地域景观级别为三级、属一般自然保护区。4.5.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4.5.3.1植物评价区域即地表多为灌木、草丛所覆盖,植物类型为黄荆灌丛,连翘灌丛等。植被覆盖率约95%。4.5.3.2动物评价区域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鸟类、兔类、松鼠、家畜等小型动物,未发现大型动物踪迹。4.5.3.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利用生态指标,用记分法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进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评价区生态指标、标准及分级见表4-3。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见表4-4。表4-3生态评价指标序号标准级别项目一二三四1森林覆盖率(%)>7060~7050~60<502植被覆盖率(%)>9585~9575~85<753维管束植物类(种/ha)寒温带针叶林区>4030~4020~30<20温带针阔混交林区>8065~8050~65<50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10080~10060~80<6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125100~12575~100<75热带季雨林、雨林区>150125~150100~125<1004陆栖脊椎动物(种)寒温带针叶林区>54~52~3<2温带森林区>108~105~7<5亚热带林灌区>512~158~11<8热带森林、林灌区>2015~2010~14<10表4-4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表等级优中可劣记分合计>1310~136~9<6-27-
表4-5生态综合指标统计评价结果指标单位数量等级森林覆盖率%<50四(1分)植被覆盖率%95二(3分)维管束植物(暖温带)种/ha60~80三(2分)陆栖脊椎动物(温带森林区)种5~7三(2分)总记分8分结合a景区现状,由表4-5,则景区生态综合指标总记分为8分。对照表4-4,确定索道建设区域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现状为“可”。4.5.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本评价区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共有78科182属,动物共有鸟类、兽类几十种。并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和弥猴,但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金钱豹和野生弥猴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至深山区。评价所在的a风景区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气候带。景区的植被,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以及一定面积的灌木林和草丛。评价区域综合评价等级现状为“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自然环境条件如岩石裸露、土壤层较薄,由此造成树木稀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较脆弱。4.6水土流失现状分析项目所在的a风景区森林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侧柏、油松人工片林为1.8万亩,水果经济林为0.7亩,灌木林地为2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为35%,植被覆盖率为95%。根据《a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中a水土流失现状(见附图),项目所在区域a景区,水土流失属微度侵蚀区。-27-
以上看出a风景区大部分面积为林草地,且林地中80%为灌木林,灌木林以根系庞大,固持土体能力强为优势,草地也起着固持土体,减少流失的作用,因此本区水土流失现状较轻。4.7其他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目前,a景区内与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有关的活动主要是人为的开发活动,如景区内修建的几条车道和步道等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修建上述设施产生的弃土与弃石,如建筑材料堆放不规范有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此外下站站址处原有变电站的隐蔽性不好,对附近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5.生态影响预测5.1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5.1.1规划指标本项目建设地点处于a景区的东峡游览区,属旅游重点开发区。根据风景区主管部门批准的a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分区原则制定的规划指标,以及根据规划指标明确的各类地区的具体边界,本次评价确定索道建设所在区域景观级别为三级,属一般保护区。5.1.2景观指标景观指标是以建设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来衡量的指标。根据景观指标,采用记分法,确定景观相融性等级。景观相融性指标构成情况如表5-1所示。景观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如表5-2所示。表5-1景观指标评分构成-27-
景观相融性评价指标最高记分指标分解形态40体量:25;体态:15线形30近景:15;中景:10;远景:5色彩20色相明度:10质感10质感:10;表5-2景观指标评分结果评价分级4(劣)3(可)2(中)1(优)记分范围<6060~7575~90>90根据景观指标,采用记分法,通过索道上、下站位置,由该索道上站位于主要景点靳家岭东北约2.2km处的坡地上,下站位于吊桥,根据表5-1和表5-2,该项目总记分为75分,属于2(中)级。5.1.3生态影响预测的方法根据HJ/J6-94《山丘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景观指标、生态指标,环境感应指标,采用记分法,对该项目进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采用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生态影响预测进行分析和定性描述。5.1.4环境感应指标环境感应指标是衡量游人对游览区环境卫生及拥挤程度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基本要求的指标,该指标是游览区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环境感应指标和标准见表5-3。表5-3环境感应指标和标准-27-
环境感应指标标准说明卫生恶臭不可察觉即强度等级为0级垃圾不得发现指非垃圾收集场所拥护度建筑物占地(%)<2.0游人可达游览区内景区游人密度[m2/(人d)]<100景点游人密度[m2/(人d)]<5单独景点索道建成后,在环境卫生方面,对有可能造成恶臭的场所,须规划应有管理和防护措施,基本可以达到“不可觉察”的标准要求。对非垃圾收集场所垃圾同样制定有较好的方法措施,可达到“不得发现”的标准要求。根据总体规划,a景区旅游旺季的日容量为543人,根据类比国家其它景区索道运营情况,预计乘坐的索道旅客约占游客总数的80%,即为434人/日。按照景点占地面积折算,景区拥挤度可达到标准要求。5.1.5生态指标预测生态指标预测是根据总体规划中2005年景区森林、植被覆盖率按照表4-3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各项生态指标等级,预测结果列入表5-4。表7-4景区生态综合指标预测结果指标单价数量等级森林覆盖率(%)%60~70二(3分)植被覆盖率(%)%80~95二(3分)维管束植物(暖温带)种/ha60~100二(3分)陆栖脊椎动物(温带森林区)种8~10二(3分)-27-
由上表可知,采用记分法,景区生态指标总记分为12分。根据表6-2,结合总体规划中索道建成后2005年a景区生态情况,确定索道建设区域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中”。5.1.6环境质量索道建成后,占用的土地地表均得到硬化,且索道运行过程不产生大气污染物,仅有少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随着景区绿化,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可基本维持现状。少量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可用于灌溉苗木,不排入水体,景区地表水质基本维持现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运往景区外,不影响景区环境质量。索道运行及游客喧哗产生的噪声,将导致索道上、下站和索道周围环境噪声略有增加。在旅游高峰期,客流量的剧增将会导致局部噪声暂时超过标准。在其它时期,环境噪声预计仍可达到Ⅰ级标准要求。5.1.7人为自然灾害预测指标索道建设对周围环境属于小范围影响,在上、下站建设时,地基开挖需对周围山体进行整固,以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工程建设期应做好土方调配,尽量移挖筑填,以减少弃土、取土数量。土石方临时堆放,要尽可能置于低洼处,不能影响景观,不能阻塞坡面径流汇流通道。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同时加强施工车辆管理,避免离道任意行驶,以防增加对植被的破坏。建筑施工材料,需进行检测,以防止带入病虫,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防火教育,杜绝火灾的发生。5.2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明5.2.1生物生态预测结果-27-
根据生态预测等级结果可知,索道建设后,虽然局部植被无法恢复,在按照景区总体规划,经过对其它区域的绿化,该景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不会减少,亦不会降低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等级。该区生态质量可达到“中”级水平。对建筑材料采取严格的检测措施,施工过程中要强化施工管理,土石方应定点堆放,并且加装围栏,防止因雨水冲刷产生流失现象。另外要加强环保、防火安全教育,有效杜绝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5.2.2景观生态预测结果按照景观相容性指标和环境感应指标的预测,索道建成后,景观相容性指标达到2(中)级;环境感应指标:环境卫生方面,对有可能造成恶息的场所,基本可以达到“不可觉察”的标准要求。对非垃圾收集场所的垃圾,可达到“不得发现”的标准要求。景区拥挤度也可达到标准要求。6.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6.1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特征该项目建设主要对生物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索道建设施工期: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施工土石方及建筑材料堆存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索道运行期:游客从各个角度观赏风景时,索道对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6.2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a景区索道项目总占地面积为650m2,相对于整个景区面积而言,所占比例很小,工程建设在局部小区域内进行,主要影响从山脚到山坡的线形狭长区域。该项目采用机械、半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施工方式,破坏局部地表植被,由于改变的面积仅为715m2(施工面积按建筑占地面积的110%计算),且及时恢复部分植被,不会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27-
7.工程实施对生态影响防护和环境恢复方案7.1污染防治措施7.1.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方案7.1.1.1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索道下站生活污水主要是水冲式公厕产生的污水,该污水定期经泵抽至储罐内运往景区管理局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清水和污泥用于景区植被灌溉和施肥,索道上站产生的固废主要为环保式公厕产生,公厕产生的粪便由可降解塑料袋收集后定期外运,用于农田施肥和景区绿化。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投入分类垃圾筒,定期收集后外运,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物运往a县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7.1.1.2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包括废弃的建筑材料以及场址平整和施工开挖所产生的弃土弃石等。此类垃圾应有组织地堆置,以备回填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雨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雨水冲走建筑垃圾。7.1.1.3环境空气保护措施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怠速时产生的尾气是施工期影响环境空气的主要因素,但其对环境空气影响的范围仅限于施工场地作业面积及其周围200m范围内,本评价要求设专人负责,对施工现场路面及时清扫,存在浮土的区域要经常洒水,同时,建议合理的调度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7.1.1.4声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施工现场离村庄较远,施工期噪声对环境影响较小,但考虑对游人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评价建议对施工活动加强管理,施工车辆在景区内不得鸣喇叭,同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27-
7.1.2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营运期对环境和生态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及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噪声等。7.1.2.1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据前分析,本项目年产生生活污水量21840L、生活垃圾约5460kg。索道下站生活污水严禁排入丹河水体,应运往景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处理后用作景区植被灌溉水;污泥用作景区植被肥料;生活垃圾分类后应定期及时清运。7.1.2.2噪声营运期噪声主要是游客的喧哗声及设备运行噪声。游客的喧哗声可通过控制游客数量使其达到标准,设备运行噪声可通过采用合适设备及及时维修使其达到标准。7.2生态环境的防护与恢复措施方案7.2.1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工程建设将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局部改变,产生临时性的及永久性的不利影响,为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尽快恢复,在工程施工及营运期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施工的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量进行植被的恢复,并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工程警戒线,不允许随便占用额外土地,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2)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维护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建全严格的防火、护林管理制度,禁止一切樵薪、伐木、采挖、割灌、野炊活动,严禁火种入林。对坡地封坡育草,严禁人畜进入,以利植被恢复。建立动物保护区,严禁捕杀野生动物。(3)种草护坡与造林绿化相结合-27-
a、种草护坡应选用生长快的低矮匍匐型草种。b、护坡造林应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方式,同时选用适应当地条件、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c、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土质较复杂的地方,将造林护坡与种草护坡结合起来,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和藤本植物护坡。d、坡面采取植苗造林时,苗木宜带土栽植,并应适当密植。(4)绿化恢复方案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破坏一定的植被,使生物量减少,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a、加强站址周围的绿化工作,树木以生物量大的乔木为主,如:杨树、刺槐、柳树等并配置固土能力强的灌木丛。同时还应搭配一些观赏树种,如:柳树、侧柏、胡桃、刺槐、油松等,同时配置花灌木。树木的种植形式,要因地制宜,除行列整齐种植形式外,还可采取道旁散植形式,或三五株树木群植,或孤植,或与附近的山林形成群体。b、异地补偿在大泉湖两边大片山地,以及其它人类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实行飞播造林,提高整个a景区的森林覆盖率。(5)积极开展引种栽培驯化工作,丰富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在a景区植物园中,开展省内外优良园林绿化树种、速生用材料种、特种经济植物等引种栽培驯化工作,使之建成具有园林外貌、科学内容的园地,这对该区森林植物的保护与发展,丰富本区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旅游观光、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均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27-
(6)制定乡、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自觉遵守,同时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维护乡规民约,保证真正起到护林作用。7.3水土保持措施该工程在索道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并且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为使工程建成后恢复生态环境并使之得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建护坡和挡土墙平整场地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受风雨的不断侵蚀,基岩易风化剥落,甚至发生滑塌,为防止边坡滑塌以及松散土体遭到冲刷,该工程采取在土层薄,坡度较陡的地方采用浆砌石护坡,上部土层厚,坡度较缓的地方采用植物护坡。在边坡松散土体的底部修建浆砌石挡土墙。(2)站址周围采取防护林带措施7.4投资估算该项目除项目本身所采取的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外,对生态植被的补偿按每平方米30元计算,总计投资约为2.97万元,这项投资应纳入工程概算。此外对于游客和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应进行相应的处理,污水处理费用(包括运输、设施折旧、人工费、电费等)为10万元,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为2万元,总计环保投资为15万元,占总投资比例的2.8%。8.生态经济影响损益分析8.1经济效益分析a客运索道建设项目总投资540万元,其主要经济指标见表8-1。表8-1索道项目主要经济指标-27-
序号项目单位经济指标1总投资万元5402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未考虑未考虑3利润总额万元/年221.234税后利润万元/年148.225投资回收期年4由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8.2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可量化的,看的见的,而社会效益却往往是难量化的。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见表8-2。8-2索道项目的社会效益指标一览表社会效益经济指标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旅游业是一项投入少,利润大,污染小的朝阳产业。本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利润在150万元左右,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提供有力的支持。提供就业机会项目建成后可为当地提供21人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放当地农业劳动力,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本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客流的速度,减少游客在景区的滞留时间,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方便旅游节省游客体力、时间,方便旅游。增进交流国内外游客的往来有助于增进当地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开发民智,改变当地闭塞落后的状况。8.3环境生态效益分析我们用恢复和防护费用法对该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分析索道建设对区域生态造成的破坏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区域生态造成的破坏见表8-3,引起的经济损失见表8-4。-27-
表8-3索道项目可能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可能直接造成的破坏单位数量备注破坏范围m2715相当于建筑面积的110%破坏草地m2572相当于破坏范围的80%破坏的灌木丛286按一丛/2m2表8-4索道项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项目单价金额合计514.8m2草地30元/m21.54万元2.97万元286丛灌木50元/棵1.43万元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项目的建设可能造成2.97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是直接的,可量化的,而其间接经济损失是很难用数字来表示的。如植被对蓄水保水、保护土壤、防风固沙、改善气候、降低噪声、净化空气、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保护生物多样化、减少自然灾害及增加旅游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方面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切实的重视,在建设中,对建设项目所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尽可能地减少破坏;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应按有关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对建设项目所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恢复。索道的建设必将对a景区的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取得这些效益的同时,应注意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使建设活动对局部生态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有利于影响区域生态的恢复和改善,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7-
9.生态环境管理的建议生态环境管理是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依据国家和地方制订的有关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技术规范、标准等所进行的技术含量很高的行政管理工作。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实施有效管理是其日常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评价根据a客运索道的性质、规模、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因素,提出下列监督管理方案供管理者和建设者参考。9.1管理机构设置和机构职责9.1.1管理机构设置a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应设置环境管理科,由科长和3名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订各种环境管理制度及景区的环境管理工作,由于本项目有别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人员应具有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9.1.2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景区环境管理科应承担以下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环保法规及行业环保规定,负责制定景区近期、远期环保规划,解决景区运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2、建立档案保存、查询制度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3、制订并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计划。9.2管理目标与指标9.2.1管理目标1、防止林草地的破坏。2、防止区域内人的活动压力进一步扩大。3、防止水土流失的加重。9.2.2指标-27-
1、因开发建设项目减少的生物量损失在5年内补偿回来。2、5年后水土流失强度维持现有水平。9.2.3编制项目生态管理条例除遵守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条例、技术规范和标准外,制定施工人员生态保护守则和项目建成后运行人员的生态保护守则,主要内容包括:1、遵守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各项法规、条例。2、不从事诸如吸烟、燃柴、种植、养殖、狩猎等对区域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的活动。3、爱护山林和草地,严格遵守地方封山育草、育林的有关规定。9.3生态监测9.3.1工作内容1、对区域内生态类型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相应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监测。2、对人类的资源开发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进行监测。3、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在采取治理措施后的生态恢复状况进行监测。4、结合监测资料制定相关环境管理资料,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9.3.2监测计划本项目生态监测计划见表9-1。表9-1生态监测计划一览表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27-
地表径流量(含水土流失)径流小区法雨季一天一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的影响定地抽样调查测定2-3年一次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治理模式效应定点抽样调查测定2-3年一次10.结论与建议10.1评价结论10.1.1项目建设用地可行性根据HJ/T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规划指标的确定原则可知,二级、三级保护区允许建设供观光的交通设施项目,结合a景区保护规划,项目所在区域属二级、三级保护区,因此项目建设用地是可行的。10.1.2生态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论10.1.2.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能够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的要求;丹河水体中的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九项污染因子均能够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的要求;声环境质量能满足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Ⅰ类区的要求。10.1.2.2生态现状调查结论(1)评价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共有78科182属,动物共有鸟类、兽类几十种。并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和弥猴,但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金钱豹和野生弥猴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至深山区。(2)群落植被特点。项目所在的a风景区属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气候带。景区的植被,有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以及一定面积的灌木林和草丛。-27-
(3)水土流失现状。由《a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可知项目所在的a景区,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属微度侵蚀区域。10.1.3生态及环境质量影响分析结论10.1.3.1生态影响分析结论(1)施工期的影响是暂时的,主要是临时占地及施工作业的影响,可使生物量暂时减少,植被覆盖率暂时降低,但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发生变化。(2)该项目营运时,永久占地同样会使生物量减少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但因所占用面积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对整个生态系统功能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3)工程建设将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经采取评价要求的水土保持措施后,将尽可能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10.1.3.2环境质量影响分析结论该工程施工期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为废气、噪声、废水及固废。废气及噪声采取一定的防止措施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轻微。废水经下渗或蒸发后,不会形成径流对地表水造成影响。由于该工程在施工中避免了大填大挖,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弃渣量很小,工程弃渣连同生活垃圾一并运出景区外,按环卫部门要求妥善处置,因此,项目施工期不会对环境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该工程营运期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噪声,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项目营运期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较小。10.1.4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结论施工期产生的污染因素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噪声,废水及弃渣和生活垃圾。施工扬尘采取定人定时洒水,施工噪声通过景区内禁止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措施可行。-27-
施工期废水经下渗或蒸发后,不会形成径流对地表水造成影响,弃渣连同生活垃圾一并运出景区外按环卫部门要求妥善处置,措施可行。项目在施工期及营运期均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经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及防护、恢复措施,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减缓。随着措施的实施,评价区的生态环境可以逐步得到恢复。10.2建议(1)在工程施工及营运期应采取一定的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以保证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尽早恢复。(2)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植被的恢复,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植物。(3)植被的恢复可采取植树、种草、绿化景区的方式,可结合景区绿化的统一布局与要求进行。(4)对坡地封坡育草,严禁人畜进入,以利植被恢复,提高林草效益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5)该工程环保投资约为15万元,占总投资比例的2.8%,应在项目建设中认真落实,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并接受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6)依法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环境意识,制定乡、村规民约,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个个自觉遵守,并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维护乡规民约,保证真正起到护林的作用。10.3总结论该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合理可行的,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及采取相应环保措施的前提条件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评价建议,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恢复。从环保角度而言,评价认为该建设项目可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编号:审批经办人:-27-
-2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某段铁路改建、电气化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杭州飞虹光缆通信有限公司年产3500吨新型交联电缆料环境影响报告书
- 某地区外来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歙县某造纸厂废纸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江西某纸业公司利用废纸和商品浆造纸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江苏某厂分子筛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某市垃圾处理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湖北××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黄磷技术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生物化学制药厂易地重建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江西某化工公司年产1万吨氟化氢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热浸镀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 海大(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首期工程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
- 省市板业有限公司10万m3年中密度纤维板及15万亩原料林基地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福乐门国际广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绍兴某橡胶搬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莆田市城港大道荔城段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连霍国道主干线红山口至鄯善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
- 钱江印染环评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