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8.00 KB
  • 98页

安徽省x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

  • 9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1总则1.1项目背景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其水域面积约780km2,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由于沿湖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染物入湖量的不断增多,巢湖水体和底质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沿湖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对生活饮用水造成了威胁。巢湖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发利用巢湖,但伴随着巢湖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危及了巢湖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土地开发利用,而且也威胁和制约了巢湖市的经济发展。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的实施,削减了内源污染,使巢湖东端饮用水源地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巢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作出了较大贡献。在一期工程实施并完成以后,为巩固一期工程的环境效益、强化对巢湖市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局部水域水质及恢复巢湖水生生态系统,需继续开展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继续对柘皋河入湖段和距中垾联圩的湖滨大道500m处湖区进行疏挖,同时将对一期疏挖区近岸带进行生态恢复;另外,结合巢湖东端水质与湖滨带生态现状,在西坝—烔炀河段进行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既削减了内源污染,有效保护了巢湖水源保护区,又形成“巢湖市湖滨带生态景观大道”特有的风景线。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将底泥疏挖与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结合起来,是本工程一大特色,也是巢湖污染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的必要工程举措。目前该工程已经批准立项并付诸实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2004年3月15日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此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本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我院接受委托后,及时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踏勘、调研,收集了有关工程技术资料,并进行了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编制了《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1.2编制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2.5《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12月;1.2.6省政府皖政(1997)28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2.7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2.8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4-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1.2.9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2.10《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7年12月;1.2.11《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1—2015);1.2.12《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2.13《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初步设计》;1.2.14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地区[2001]1002号文《关于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巢湖市子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1.2.15巢湖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对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拟执行标准”的复函;1.2.16安徽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书。1.3评价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巢湖市环保局关于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执行的函,本次评价执行标准如下:1.3.1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GH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2)空气环境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3)声环境执行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Ⅰ类标准;(4)堆场土壤环境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1.3.2污染物排放标准(1)堆场余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2)堆场污泥恶臭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3)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中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昼、夜间噪声限值。1.4评价重点及评价范围本次评价的重点为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影响评价,疏挖底泥处置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影响、噪声污染影响等作简要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项目工程区为主,适当延伸至周边区域的陆域和水域;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巢湖水域及堆场工程余水排放可能影响到的水体。1.5评价工作等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本项目涉及区域小于20km2,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评价定为三级;工程余水排放量1.20万m3/d,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受纳水体巢湖为大型水体、水质要求为Ⅲ类,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二级;工程作业噪声对区域影响增加值小于3dB(A),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大气环境因污染恶臭排放负荷较小,其评价等级按三级以下考虑。1.6评价工作程序本环境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1所示。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环境概况调查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分析工程调查与分析确定评价范围,划分评价等级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确定评价标准和保护目标批复编制评价大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确定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及保护目标目标调整自然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质量评价重要评价因子再确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质量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结论与对策建议图1-1评价工作程序图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2建设项目工程概况2.1项目名称、性质及主管单位项目名称: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建设性质:新建项目主管单位:巢湖市环境保护局项目业主单位:安徽省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2项目内容工程内容包括:底泥环保疏挖工程、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2.3主要技术指标底泥疏挖与吹填工程量:212.37万m3,其中底泥环保疏挖工程量为107.01万m3,基底恢复疏挖吹填量:105.36万m3;建造围埝总长:5.326Km;消浪抛石潜堤:7.357Km;消浪桩坝:6.807Km;护滩总长:17.81Km;生态园:75.0亩;回填砂:5.88万m3;征地面积:719亩;植草总面积:500.2亩;泥浆处置量:120万m3;2.4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情况介绍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包括巢湖西坝—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龟山、双桥河口、柘皋河口及环城河天河段1.5km污染底泥的清淤,总疏挖工程量301.99万m3(包括设计超深工程量);吹填低洼地90.41万m2;建造围埝总长6.83万km。该工程2000年3月开工,2002年6月完工,并于2002年底通过竣工验收。污染底泥一期工程的实施,直接清除了巢湖市水源保护区内源污染物,使巢湖东端水源保护区水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2.5二期工程区范围及主要内容疏挖工程区为从柘皋河铁路大桥至湖区2.5Km的柘皋河疏挖区与距中垾联圩大堤500m的湖区两个区域;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龟山段沉水植物区保护工程及龟山至烔炀河段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烔炀河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及中垾联圩生态园区建设工程和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各工程作业区平面布置详见图2-1。2.5.1底泥环保疏挖工程(1)各疏挖作业区工程量本次疏挖两个区域水域面积为0.47km2,共划分为9个区,各区工程量见表2-1。表2-1疏挖工程量计算表作业区疏挖面积(万m2)平均顶高程(m)设计挖泥底高程(m)设计平均挖泥厚度(m)设计工程量(m)设计允许超深(m)设计允许超宽(m)设计允许超深超宽工程量(万m3)疏挖工程量(万m3)湖区35.864.523.001.5058.030.3211.8969.92河10.184.082.281.81.530.220.231.76河20.183.691.891.80.410.220.110.52河31.183.011.211.83.10.220.523.62河41.402.560.761.83.680.220.664.34河51.213.341.541.82.900.220.523.42河60.902.390.591.82.900.220.363.26河74.153.171.371.811.930.221.5613.49河81.933.111.311.85.960.220.726.68合计46.9990.4416.57107.01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2)底泥堆放底泥堆放首先要体现和符合巢湖市对该区的总体规划,满足固堤、沿堤造绿化带的要求;符合环保要求、工程技术合理、利于今后开发;尽量少占耕地,选择低洼地,就近选择堆场等原则。基于此,本工程选定的五个堆场为中垾联圩1#、2#、3#、4#和柘皋河堆场,占地多为农田,少为鱼塘,紧邻巢湖,各堆场平面布置见图2-1,各堆场参数见表2-2。表2-2各堆场参数一览表堆场项目单位中垾联圩柘皋河合计1#2#3#4#设计吹填高程m9.59.59.59.59.5堆场占地面积万m215.765.001.604.9711.0238.35堆场容积万m354.3815.614.6113.5347.27135.40堆场存泥量(计入沉降、固结量)万m356.4716.294.8414.1048.37140.07(3)围埝围埝是污染堆放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堆放场的挡土墙、隔水坝,主排泥管的支撑架是工作的通道。本工程选用的五块堆场均位于巢湖岸边,围埝采用重力式土工膜防渗围埝,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Ⅰ型碾压土围埝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水塘地段,先进行土石混合抛填,再在其上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一布一膜复合土工防渗膜,同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②Ⅱ型碾压土围埝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的陆上地段,清基后直接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③袋装土围埝该围埝结构用于柘皋河堆场,在原地面铺设一层软体排后,在其上抛填土石混合(1∶1)土堤,厚约2.0m,再垒筑袋装土围埝,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见表2-3。表2-3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一览表堆场名称中垾联圩柘皋河合计1#2#3#4#顶面高程(m)10.010.010.010.010.0围埝长度(m)1947.8183.9332.1738.215245326碾压土(万m3)5.973.423.422.86/12.25铺设防渗土工膜(万m2)2.261.221.220.761.725.96土、石混合抛填(万m2)1.351.581.580.325.438.68铺设Φ450排泥管(根)4////4(4)污染底泥及堆场余水处置对堆存在堆场内的污染底泥与未全部清除污染底泥的柘皋河疏挖区要采用堆场防渗、堆场植草、抛砂覆盖法等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防渗处理是在污染底泥接触一侧铺设复合土工膜,膜上垒筑装土纺织袋;堆场吹填完毕后,由于底泥堆场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规划使用功能,因而可采用手摇播种机撒播草种,进行快速植草,即可防止堆场底泥中污染物因雨水冲刷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又可以迅速恢复堆场的景观,对部分地区,为确保植草成功,可采用混合直播技术建坪;柘皋河疏挖区污染底泥疏挖2.0m后采用覆盖法对剩余污染底泥进行处置,即抛填厚0.5m的粗砂,回填砂工程量为5.88万m3。在吹填后期,当堆场余水满足不了排放要求时,利用加药装置在输泥管口投加药剂与泥浆充分混合,经混合后的泥浆在堆场沉淀后,余水直接排回巢湖。对于偶发因素导致余水水质突然恶化时,可在溢流口处设置应急投药装置,作为余水外排前的临时补救性应急措施。PAC可做为输泥管及应急投药的首选药剂。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5)疏挖设备本项目主要施工设备见表2-4。底泥疏挖选用海狸1200型绞吸挖泥船及相关辅助船舶。挖泥船配备DGPS平面定位系统、绞刀深度指示系统、浓度计、流量计等。表2-4主要施工设备与数量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及型号单位数量1绞吸式挖泥船海狸1200型艘12拖轮294kw艘23起锚艇175kw艘24机动艇30kw艘25住宿船31~40床位艘26排泥管Φ500×6000mm钢管M18667自航供应船艘22.5.2内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物理基底(地质、地形、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维护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稳定,发挥其生态载体作用,是本工程设计的基础。据此要求,巢湖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设计主要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物理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1)基底分区及各区方案设计分区首先要符合巢湖市规划部门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满足各区段湖滨带的功能;其次要根据基底受自然条件、人为破坏干扰的形式和严重程度进行分区;再者,分区时需综合考虑生态恢复设计、生态配置、景观布置等因素。基于此,物理基底分区及各区段采取的主要保护与恢复方案见表2-5。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表2-5湖滨带基底分区及保护与恢复方案分区范围占地面积(万m2)长度(km)主要保护与恢复方案物理基底保护区(总长7.86km)孙村18.121.83滩地前沿土工管充填保护,离滩地一定距离采取抛石的工程措施进行消浪民孙村19.733.03唐咀电灌站46.791.95烔炀河55.281.05物理基底修复区(总长4.07km)邬梁村13.711.39滩地前沿土工管充填保护,离滩地一定距离采用屏蔽式桩坝的工程措施进行消浪。对基底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吹填修复大埠镇16.582.68物理基底重建区(总长4.81km)何朝村15.82.09吹填修复,新修复的滩地前沿采取人工保护措施中垾联圩29.582.72沉水植物保护区(总长2.46km)海军圩段/0.50采用屏蔽式木桩坝保护方案双桥河段/0.57湾村段/1.39总长19.2湖滨带土地利用现状以滩地为主,长期占用滩地耕种的面积约17hm2,需退耕还湖。(2)基底保护区该区大堤外侧滩地状况良好,滩地的范围一般在50~600m之间,柳树林、草地、芦苇、茭草错落有致,地势稍有起伏,总的说来湖滨带平坦面渐变地伸向湖中,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对于这些地区,保持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为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生态交错带的持续演替与发展创造条件是主要设计目标。①稳定性设计该区前方迎浪区的潜堤采用块石抛填并配合以软体排护底,而区内护滩拟采用土工管充填。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存在人为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对湖滨带的一些不合理开发活动,如侵占湖滨带开挖取土等,破坏了湖滨带及其物理基底,使得湖滨带生态系统难以自然恢复。需在湖滨带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总吹填工程量为18.53万m3。(3)基底修复区该区大堤外侧有挺水植物,滩地范围在10~130m之间,滩地地势较低,前沿受波浪的反复淘刷,大部呈崩岸状,基底状况较差。对于这些地区,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保护岸堤的稳定,使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①稳定性设计前方迎浪区采用屏蔽式桩坝即在桩间并挂鱼网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护滩设计方案依旧采用土工管袋充填。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基底冲蚀比较严重,滩地地势较低,有部分滩地常年处在水下。需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31.73万m3。(4)基底恢复区该区大堤外侧波浪侵蚀较为严重,堤前水面较深,堤脚处未见露滩,只可见稀疏挺水植物。重建区段基底侵蚀很严重,波浪、水流作用比较集中,若一次性全部恢复不现实。因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①稳定性设计根据该区基底稳定设计要求和该区段大堤外侧高程,护滩设计方案采用何朝村段为抛石结构,中垾联圩采用土工管袋充填。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该区基底冲蚀非常严重,滩地堤前水深增加,大量滩地常年处在水下。需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55.12万m3。(5)沉水植物区西坝—龟山段长8.25km,因滩涂围垦等原因,该区堤前水面较深,湖滨带基本缺失,由于受风浪影响较大,该区沉水植物也基本缺失。因此,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相对平静水域是本区的主要设计目的。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首先对无掩护区水域沉水植物重点保护,而有掩护区水域则不进行保护设计。根据岸线情况,对三段沉水植物区进行基底建造。考虑到巢湖水位变化较大,采用屏蔽式桩坝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另外,为以后沉水植物保护积累经验,试验用防浪屏来消波减浪。2.5.3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该工程设计目标是去除对湖滨带的人为干扰,建立健全生态体系结构,降低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湖滨带的生境条件及维护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性,在维护湖滨带自身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其作用,伴随流域内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逐步实现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因地制宜地兼顾湖滨带的经济效益。(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工程分区根据湖滨带及基底现状综合考虑生态配置、景观布置、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分区见表2-6。①湖滨带保护区该区段湖滨带目前保存较完好,有较完整的演替系列,由湖滨大道向湖泊浅水方向由乔木带→湿生草被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沉水植物带进行演替。保护区宽度较大,从100-500m不等。目前区内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着人为干扰及湖滨基底被侵蚀等问题。②湖滨带修复区该区段湖滨带已受到一定的破坏,现状多为半演替系列,部分系列缺失、功能弱化。残存湖滨带宽度为50-150m不等,生长着茭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浅水处分布着少量沉水植物。③湖滨带重建区该区段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境恶化,只残存5-20m宽的茭草带。风浪侵蚀严重,有些区段有崩、塌岸现象。由于湖滨结构的破坏,其作为营养盐储积库和物质流、能量流缓冲带的功能也随之减弱甚至消失。④湖滨带沉水植物保护区因滩涂围垦等原因,龟山—西坝滩面高程低,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表2-6西坝—烔炀河段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序号区段类别长度(km)1烔炀河—何朝村西湿地保护区1.052何朝西—邬梁村重建区2.093邬梁村—之于河修复区1.394之于河—唐咀电灌站保护区1.955唐咀电灌站—东李村东修复区2.686柏村—民孙村保护区3.037民孙村东—防指—孙村重建区2.728孙村—柘皋河保护区1.839小柘皋河湿地保护区0.3910柘皋河口—海军圩—4.0211海军圩—西坝沉水植物保护区4.23西坝—烔炀河段重建区4.81修复区4.07保护区8.25沉水植物保护区4.23总长21.36(2)生态恢复工艺设计①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湖滨带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主要包括乔草复合防护带、湿生乔草复合带、挺水植物带、浮叶及沉水植物带。各带选择相应的配置物种、规定的种植方式及保证覆盖度要求等。②生态恢复半系列a工艺半系列a工艺包括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③生态恢复半系列b工艺半系列b工艺只包括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3)湖滨带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五段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同时对部分破坏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适当修复。①小柘皋河口保护区区内高程7.7m以上区域为乔草防护带;在人工筑堤坡面上恢复湿生灌草复合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②孙村保护区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对于已成林带进行林木补种和保护;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③民孙保护区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④唐咀电灌站保护区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⑤烔炀河湿地保护区方案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4)湖滨带重建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①中垾联圩重建区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②何朝村重建区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m以下高程形成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b工艺。(5)湖滨带修复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①大埠镇修复区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②邬梁村修复区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6)沉水植物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西坝—龟山段为沉水植物保护区,该段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因此保护措施以物理消浪为主,这样既可利于植物修复并对双桥河口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又可保护巢湖大堤。沉水植物的恢复以现状基础为主,不再人为补植。随着该区域水生植物的逐渐恢复,基底保护措施和水生植物将共同起到保护作用。(7)中垾联圩外湖滨带生态园建设示范工程方案根据中垾联圩湖滨带实际情况,外湖滨带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区选在宁村与许家新村落之间,其平均地面高程为6.5m左右,分布着陆地、沟壑和水坑。拟建生态园示范工程通过吹填底泥抬高,形成高程9.5m,长约684m,宽约71m,建设总面积5.0万m2的堆场地,并通过生态恢复,将此区建成外湖滨绿化示范段。以良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化示范区,与巢湖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保持同步。(8)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方案通过建立生态观测场,对该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水质,生物物种及其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化等进行对监测,预测该工程对巢湖东端水质及生态环境影响。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分别在生态保护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修复区各设1处。保护区观测场选择在全系列演替的孙村保护区;修复区观测场设在全系列修复的大埠镇修复区;重建区观测场设在半系列恢复的何朝村重建区。观测场与湖滨带走向呈对角线交叉状布置,保护区观测场规模为500m×100m,重建区和修复区为200m×100m。观测场围隔采用网目2cm的尼龙网片缝制而成,上下端贯以尼龙绳,沿网围一周用毛竹固定。2.6工程建设外部条件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本工程距巢湖市区较近,交通、邮电、卫生等生活设施齐全;水电、石料、树种、燃油供应均可就近解决。巢湖船厂能够满足施工船舶拼装、停靠、补给、维修的需要。工程区与城市道路相通,建造用建筑材料、各类树种供应量充足,巢湖水位满足施工船舶的吃水要求。2.7项目投资本项目工程总投资12389.03万元。资金来源:国债6000万元,其余投资由安徽省和巢湖市自筹资金解决。2.8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拟建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2-7。表2-7拟建项目近期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序号时间(月)内容2003年2004年2005年1、23、45、67、89、1011、121、23、45、67、89、1011、121、23、45、67、81工前准备2围埝施工3挖泥设备调遣4疏挖施工5堆场余水处置6堆场植草7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8湖滨带生态恢复(1)9湖滨带生态恢复(2)10湖滨带生态恢复(3)11竣工验收(1)12竣工验收(2)13竣工验收(3)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工程分析3.1底泥环保疏挖工程分析3.1.1巢湖底泥分布及特性3.1.1.1巢湖底泥的物理特性(1)巢湖底泥的垂直分布调查表明:巢湖底泥主要是由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近年来城市进程产生的污染物组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分层。其底部为湖积沉积物,仍保留着湖区周围土壤母质的岩相特征,在其上发育了着过渡层,上层发育着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严重污染层。即巢湖底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严重污染层,第二层为污染过渡层,第三层为正常湖泊沉积层。①严重污染层底泥(A层)该层多为黑色至深黑色淤泥,上部为稀浆状(A1),下部呈流塑状(A2),含大量有机质,有臭味,在湖区内广泛分布。本层沉积年代新、沉积速率快,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湖泊污染内源的主要蓄积库。调查表明该层较厚,一般厚为40~80cm。②污染过渡层底泥(B层)该层(B层)颜色多灰黑色,流-软塑,分布广泛,较A层紧实。本过渡层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2m,与下覆正常湖泥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A层与B层是本次疏挖工程的对象。③正常湖泥层(C层)在巢湖市观察到的正常湖泥层(C层)呈灰黑、褐灰、青灰色、灰黄等不同颜色,多为粘质夹粉质粘土,质地密实,局部有草斑,少量含贝壳。(2)巢湖底泥的水平分布巢湖内污染层沉积厚度变化起伏较大,受河流影响明显。河口区(双桥河、柘皋河)呈明显的河口扇形堆积,有较厚的污染底泥。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1.1.2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及特征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铅、锌、铬及铜的含量都较低,在南京地区及大湖地区土壤背景值范围内,也在全国土壤背景值范围内,A层及B层的Pb、Zn、Cr、Cu算术平均值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的均值。C层除Cr外,Pb、Zn及Cu的算术均值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一致(见表3-1)。Cr在土壤中的含量呈现C层>B层>A层的相反趋势,这与当地背景值较高有关。表3-1中国各省土壤背景值单位:mg/kgPbZnCrCu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范围均值辽宁省6.84-47.5720.316.25-167.5760.1916.47-160.3559.715.70-58.8521.43浙江省红壤21.347.3437.7812.9广东省22-45.7529.021-185.036.036-67.445.857.2-27.013.0陕西省16.964.467.824.0嘉陵江底泥2.20-30.018.5924.0-94.055.9121.00-88.047.326.7-35.520.32巢湖A层B层C层15.5-6518.9-5419-3539.433.829.362-58433-14440-91119.977.971.227-11733-13247-12973.975.382.317-7611-4117-3439.927.623.7根据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危害程度的划分(见表3-2),巢湖底泥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的计算表明:巢湖不论单一金属危害还是多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因此巢湖底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生物产生生态危害(见表3-3)。表3-2生态危害系数和生态危害指数的划分EifRI生态危害程度<20<75轻微20-4075-150中等40-80150-300强的80-160>300很强>160—极强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表3-3巢湖底泥重金属生态危害系数(Eif)和危害指数(RI)A层B层C层EifmaxEifminEifavgEifmaxEifminEifavgEifmaxEifminEifavgCuZnCrPb7.63.46.84.71.70.40.61.04.00.71.62.84.10.82.94.01.10.20.71.42.80.51.72.43.40.52.82.51.70.21.01.42.30.41.82.1RI22.53.79.111.83.47.49.24.36.6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第三级标准值相比(见表3-4),巢湖底泥中Pb、Zn、Cr、Cu四种重金属的浓度远低于标准,这部分底泥在堆场堆放、自然风干后,可以还堆场为农田,其中的重金属不会对农作物产生明显影响。表3-4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单位:mg/kg项目PbCuZnCr农田等果园水田旱地土壤pH值>6.5≤500≤400≤400≤500≤400≤3003.1.1.3巢湖底泥中的氮磷浓度从巢湖底泥的氮磷浓度分布来看,污染层和过渡层中TN和TP含量比较高,正常湖泊沉积层有明显下降。(1)底泥中的总磷典型底泥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96~0.947g/kg,0.215~0.642g/kg及0.177~0.620g/kg,其平均值分别为0.558g/kg,0.470g/kg及0.433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过渡层>底层。(2)底泥中的总氮底泥调查样品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51~2.810g/kg,0.146~1.236g/kg及0.113~1.023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006g/kg,0.663g/kg及0.472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浓度远远高于过渡层(B)和底层(C)。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底泥中的有机质调查区底泥的典型柱状样品数据表明:巢湖底泥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65~6.690g/kg,0.275~2.574g/kg及0.295~1.831g/kg,其平均值分别为1.819g/kg,1.035g/kg及0.867g/kg。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和过渡层(B)浓度远远大于底层(C)。总之,巢湖底泥的污染层和过渡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盐氮、磷及有机质,为此,本期环保疏挖工程中垾联圩工程区选择污染层(A)及过渡层(B)为主要疏挖对象,工程完工后,可以去除TN583吨,TP359吨。3.1.2柘皋河疏挖区底泥分布及特性柘皋河位于巢湖北东部,全长37km,流域面积541km2,其发源于低山区浮槎山东麓,沿龟山西部向南流入巢湖,为巢湖主要支流之一。柘皋河流经丘陵岗地和冲积平原区,带来大量农业径流。柘皋镇至河口段,经1976年疏挖后,河床高程2.61~3.11m,枯水期水深约2m。3.1.2.1底泥污染主要分布及疏挖范围根据天津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柘皋河疏挖区工程勘察报告》,柘皋河污染底泥厚0.8-3.8m,多为黑色、流塑或软塑状、有臭味的近代沉积物,与下层粉质粘土有明显的界面。是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库,是河道环保疏挖工程的对象。工程区底泥主要是由于周围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壤、泥沙及乡镇排放的污水、垃圾等污染物组成,上层发育着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严重污染层,过渡层也受到污染,有的样点4m左右深度样品中营养盐含量仍很高,考虑到工程的可行性及河道的稳定性,本次疏挖建议疏挖深度为2m,从柘皋河铁路大桥至入湖口约2.5km为疏挖区。3.1.2.2底泥中重金属分布及特征由于柘皋河沿岸成规摸工业较少,无排放含重金属废水的工业,底泥中累积的重金属污染物不多。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其中Pb、Zn、Cr及Cu等重金属的浓度均远远低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故而,这部分柘皋河底泥在被疏挖送往底泥堆场堆放自然风干后,完全可以还堆场为农田、果园等,其中微量的重金属不会对农作物或苗圃果木等产生明显影响。3.1.2.3底泥中的氮磷浓度根据典型底泥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柘皋河疏挖区底泥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均不低,表现出整个柱状样的垂直分布特征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周边农业排水中含有较高的N、P所致。在3.4~4m深柱状样品中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在0.0544~0.0316%和0.529~0.017%。总之,柘皋河底泥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营养盐氮和磷,另外还有较高浓度的有机质,为此,本疏挖工程选择将底泥中的污染层和过渡层作为主要的疏挖对象。整个疏挖工程完工后,可去除TN536吨和TP12.08吨,同时将底泥中大量有机质污染物清走,从而改善柘皋河入湖段的水域环境,减轻了对巢湖的污染贡献,也有利于河流入湖口处生态环境的好转。3.1.3主要疏挖工艺3.1.3.1底泥环保疏挖工艺本工程疏挖工艺采用水下环保疏挖方式,选择海狸1200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水下疏挖。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泥浆泵产生的真空和压力,通过管道来输送泥土。在输送过程中,不会使泥土散落造成污染。绞吸式挖泥船对土质的适应性较好,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环保疏挖船型。其作业特点为移位采用边锚、钢桩配合的步进方式,这些都使其对原状土的扰动最小,污染程度最低。国内首例大型湖泊环保疏挖工程--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巢湖污染底泥疏挖一期工程就选用了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进行了疏挖,结果表明,该船型适合于进行湖泊及河流污染底泥的疏挖。另外,底泥环保疏挖工程与一般疏挖工程存在一定的差别(见表3-5)。挖泥船工作时,绞刀下放到泥层,通过绞刀的旋转,将泥土挖掘并与水混合成泥浆,利用泥泵的作用将泥浆经吸泥管通过泥泵输送到排泥管,排泥管可由水上浮管连接陆上管,也可由水上浮管连接水下管再接水上浮管最后连接陆上管排到堆场内。为较精确地挖除污染底泥,挖泥船采用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其平面定位精度30cm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挖掘深度使用深度指示器进行严格控制。为减少因绞刀旋转而引起细颗粒的扩散,动作时选用较小直径的绞刀,以较低绞刀转速、尽可能大的输泥流量和浓度进行施工。输泥管的连接要求水密,法兰连接,严禁输泥管漏泥。表3-5环保疏挖工程主要技术特点项目环保疏挖一般疏挖工程目标清除存在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增加水体容积,维持航行深度边界要求按污染土层分布确定底面平坦,断面规则疏挖泥层厚度较薄,一般小于2m较厚,一般几米至几十米对颗粒物扩散限制尽量避免扩散及颗粒物再悬浮不作限制施工精度5~10cm20~50cm设备选型标准设备改造或专用设备标准设备工程监控专项分析严格监控一般控制底处置泥、水根据污染性质特殊处理泥水分离后一般堆置3.1.3.2底泥堆放生产工艺底泥堆放场主要由围埝、输泥管、水处理加药站、泄水口及后续沉淀池等设施组成,泥浆经排泥管输送到设有围埝的堆放场内,脱水后底泥滞流在堆场内,余水经处理后,返回巢湖。堆场填满后,可回用为农田;也可经固化而造景,作为巢湖市景观用地。(1)底泥堆放场设施①围埝围埝结构形式根据吹填区位置、现场水深、地质、吹填高程进行选定。在各种形式围埝中,编织袋装土围埝又最为经济,故本工程拟采用重力斜坡式编织袋装土围埝。为防止污染物渗透造成二次污染,内侧铺设土工膜防渗。对于建在水塘内的围埝,水面以下采用抛石,上部采用编织袋装土围埝;对于临近村落及道路的围埝,在围埝外侧用砌块石护面。另外,尽量使用原有堤坝及田埂加高至设计顶高程。②泄水口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泄水口又称水门,是泥浆在堆场内沉淀后余水的排泄口门,它的作用是调节泥浆流程,控制排泄流量,改善泥沙沉淀效果,减少流失及提高吹填平整度等。其布设的位置、数量及尺寸根据泥浆进入堆场的总流量、吹填土的颗粒大小、堆场面积及吹填场地地形情况来确定。泄水口的型式有溢流堰式、泄水闸式、管式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到施工容易、易于拆迁、经济耐用等方面因素,本工程选用闸式泄水口,且在泄水口内侧筑一封闭式溢流堰以调节泄流水位。③后续沉淀池设置后续沉淀池是为了尽量增加泥浆的沉淀时间,提高出水净化效果;此外,堆放场施工后期,大部分堆场已变为平地,后续沉淀就可以保证新输送的泥浆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和稳定的处理效果。(2)余水处理堆场吹填初中期,余水中主要污染物可经过自然沉淀后得到一定的去除;堆场吹填后期,以及余水排放不达标时,应考虑在自然沉淀的基础上,施以加药(BBL、PAC)促沉辅助净化措施。本工程余水处理总量约120万m3,各堆场预计处理量如表3-6所示。余水处理工艺见流程图3-1。表3-6各堆场余水处理量堆场名称中垾联圩柘皋河合计1#2#3#4#余水处理量(万m3)481441242120药品分送贮存挖泥船疏挖余水污泥输泥管输送泥浆堆场沉淀溢流堰溢流余水回排派河设备维修操作应急投药操作投药设备维修现场化验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底泥图3-1余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3)底泥开发巢湖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湖光山色的自然风貌,使这个地区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开发环境,巢湖疏挖底泥填地为利用这种环境创造了物质条件。采用吹填造景及生态园建设等方案,可满足巢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达到建立湖滨绿化带,美化环境、保护水体的效果。(4)底泥堆场可行性分析本工程共启用五块堆场,即:中垾联圩1#、2#、3#、4#号堆场和柘皋河堆场。疏挖作业时,本着先内后外,就近堆场堆存的原则统一安排。各堆场均分布在疏挖区两岸大堤外,地势较为平坦,为农业用地,大部分为农田,小部分为鱼塘。各堆场的场地土为软弱场地土,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水位埋深在1m以上,流向巢湖。且各堆场可满足工程存泥量的需求,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各堆场征地已经巢湖市政府批准。根据规划部门要求,堆场应具有固堤、沿堤建绿化带的功能。由于防洪大堤做为堆场围埝的一部分,因此所建围埝的最终顶高程与防洪大堤的最低顶高程相同,各堆场吹填土顶高程比围埝高程低0.3m。根据初步设计,疏挖工程堆场碾压土围埝顶宽2.5m,外坡1∶2.5,内坡1∶2.0;袋装土围埝顶宽1.5m,外坡1∶1.5,内坡1∶1.0。围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较好,各堆场的建设将有利于加强巢湖防洪大堤的稳定性。堆场围埝高于周围地面,周围地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不会汇入堆场内,堆场内因降水形成余水(淋溶水)来源于堆场范围内。堆场围埝设计要求可满足最大暴雨条件下,能及时将降雨形成的淋溶水排走,不会在堆场长时间滞留而危及围埝安全。堆场堆存完毕后,在堆场上采用人工结合自然的方法种草栽树。既有利于湖滨带生态景观恢复和后期开发,也有效防止地表冲刷引起的二次污染。堆场的建设符合巢湖市城市规划要求。各堆场设计容量可满足吹填初中期余水在堆场滞流48h设计要求。由于巢湖底泥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余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和富含在其中的N、P,经自然沉淀48h后,可满足排放要求,对巢湖水体不会产生较大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影响。吹填后期余水在堆场停留时间不足48h的情况下,利用加药装置在排泥管口投加药剂与泥浆充分混合沉淀后排入巢湖。对于偶发因素导致余水不能达标排放时,可在溢流口处设置应急投药装置,做为补救措施。为防止堆场底泥中污染物外渗,围埝采用防渗等环保工程措施,工程对区域地下水影响较小。离各堆场最近的居民点均在30m以外,堆场污泥散发的少量恶臭、余水排放泵站的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较小,各堆场的选址符合环保要求。3.1.4工程污染源分析3.1.4.1疏挖期污染源分析巢湖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疏挖淤泥量万107.01万m3。施过程工中将产生一定的噪声、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影响环境。疏挖工艺及污染流程见图3-2。140.07万m3污泥沉淀WGG余水(入巢湖)120万m3含沉降、固结量NW80-90dB(A)SS107.01万m3污染底泥后续沉淀池底泥堆放场挖泥船疏挖W—废水;G—废气(恶臭);S—固体废弃物;N—噪声图3-2底泥疏挖工艺污染物流程示意图(1)水污染源底泥环保疏挖工程产生水污染物途径主要有:①绞吸式挖泥船工作过程中(包括绞吸过程和船舶移动过程)水体受到扰动而引起的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和扩散;②污染底泥输送到堆场后,干化脱水而产生的余水;③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底泥堆放场在自然降雨及地表冲刷情况下,污染物会随径流下渗或侧渗,对地下水、地表水环境可能造成二次污染;④在事故情况下,可能因泥浆输送管道泄露、船只漏油等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挖泥船和工作人员排放的少量生产和生活污水也将对地表水体产生影响。绞吸扰动产生的污染物扩散主要是疏挖机械搅动引进沉积淤泥再悬浮而产生污染物的扩散。根据草海疏挖类比结果分析:在绞吸过程中,当污染物扩散到距绞吸中心30m时,水体中污染物SS、TN、Pb、Zn、Cr、Cu、Cd、As等的浓度衰减达74.6—98.7%(未扣除本底),最大影响半径为50m,绞吸扩散污染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即面源污染扩散区(0-2m)、紊动扩散区(2-30m)和相对污染扩散区(30-50m)。面源污染扩散区(0-2m):因机械搅动使底泥在离心力作用下由点源扩展为面源污染扩散区,由于同时受到机械吸泥的向心力作用,污染物的浓度会急剧下降,污染物浓度仅为绞吸峰值的7.9-49.1%;紊动扩散区(2-30m):由于污染物扩散能力同时受到绞吸涡漩紊动和浓度梯度的影响,污染物的浓度衰减出现差异,Pb、Zn、Cd衰减率为98.7-96.8%,Cr、Cu、As为80.9-87.5%,SS为86.9%;相对污染扩散区(30-50m):污染物的扩散仅取决于水力学特征,污染物浓度接近于本底值。余水疏挖工程废水污染源,主要为输送到堆场的泥浆,在经脱水、干化处置时排放的余水。按海狸1200型环保绞吸船泥浆浓度20%计,整个工程余水量为535万m3,预计滞流在堆场内的水量为120万m3,按有效工作日100天计,每天排放余水量4.15万m3。见图3-3。滞留堆场120万m3(1.20万m3/d)535万m3415万m35.35万m3/d(4.15万m3/d)图3-3水量平衡图工程余水中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施工区水体中所含污染物和底泥颗粒中所富集的N、P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及重金属污染物,施工中只要控制住余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就能有效控制住其它污染物排放浓度。据滇池草海淤泥实验模拟研究结果:余水中污染物含量随泥浆沉降时间增加而降低,静止48h后,余水中污染物浓度可以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见表3-7。除N外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如静止时间达不到48h,余水中污染物浓度将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或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根据本工程堆场设计方案,泥浆沉降时间一般在48h以上,但施工后期泥浆沉降时间可能缩短,一般不会低于1h,,即使不进行处理,也不会出现重金属污染,氮、磷、有机物和悬浮物的二次污染则不可避免。此时可通过加药处理使余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下来。表3-7草海底泥疏挖余水组分(模拟试验结果)单位:mg/l,pH与色度除外试验条件pHSS色度CODMnTNTPNH4-NCuPbZnCdAs大观河口泥水静止1h6.09324126.423.30.25317.80.050.03<0.01<0.010.019静止48h6.071347.6716.90.08012.90.01<0.01<0.01<0.010.006湖水本底6.48686.7411.80.7508.910.0020.020.0390.0030.007运粮河口泥水静止1h6.010136365.825.20.04221.70.110.040.080.010.068静止48h6.2835810.624.30.10021.40.020.020.01<0.010.029湖水本底6.46897.589.750.8577.490.0080.030.0460.0060.026综合排放标准Ⅱ级6-920080251.01.04.00.10.5地表水标准Ⅴ级6-9102.00.20.21.00.12.00.010.1余水达标排放可行性分析巢湖市环境保护局给本工程确认的余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余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可参考借鉴的标准如表3-8,滇池草海疏挖工程余水中SS控制排放标准为200mg/l,据滇池疏挖工程余水实测结果:按SS200mg/l,标准考核,批次达标率为81.7%,按SS100mg/l标准考核,批次达标率56.4%。根据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的实施情况,本工程设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如表3-9所示。表3-8有关的悬浮物浓度单位:mg/l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适用范围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采矿选矿选煤70300/脉金选矿70400/边远地区砂金选矿70800/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7030/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其它排污单位70150400表3-9本工程余水排放考核值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备注SS150~200工程考核项目TN20~30工程考核项目TP2~3工程考核项目由《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竣工报告》可知,一期工程堆场余水监测结果中除悬浮物和粪大肠菌群有超标现象外,其余指标均未超标,所有粪大肠菌群超标的样品,悬浮物也超标。各堆场余水悬浮物监测结果统计见表3-10。表3-10一期工程各堆场余水悬浮物监测结果统计表监测点位汪家咀湾村澳门新村双桥河海军圩总计东西有效样品数(个)18912288113140127779监测值范围(mg/l)28-41220-41026-48629-46040-43239-42220-486最大值出现日期2002.1.252001.4.72001.3.22002.1.72001.11.222001.10.192001.3.2超标样品数(个)2015109151786最大超标倍数1.061.051.431.301.161.111.43余水达标率(%)89.487.788.692.089.386.689.0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采取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各堆场的余水达标率均在85%以上。根据表3-10中监测结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堆场容积渐小,余水沉降时间不够,即使采取应急投药措施,也不能安全保证余水达标排放,各堆场余水超标样品都出现在吹填中后期。因此,本期工程中底泥疏挖余水要达到巢湖市环保局确认的一级排放标准,需在设计中增加堆场围埝容积,从而延长余水沉降时间。同时,在应急投药措施中,适当增加投药量,可进一步提高堆场余水的达标排放率。(2)固体废弃物工程设计疏挖底泥量107.01万m3,疏挖后的泥浆在堆场脱水、干化处置后,按沉积土搅松系数1.2考虑,其堆积量约128.41万m3。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据调查,本期环保底泥疏挖工程区中底泥的重金属Pb、Zn、Cr、Cu的含量都较低,在国家有关土壤背景值范围内,其金属毒性及生态危害系数分析表明,各重金属只具有轻微的生态毒性,对作物不构成生态危害。在疏挖的巢湖底泥表层和过渡层中,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819%和1.035%;总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588g/kg,0.470g/kg;总氮含量平均值是1.006g/kg,0.663g/kg。(3)大气污染源疏挖工程中废气主要来源于柴油机作业中燃油排放的烟气,来源于疏挖现场和底泥堆场的污染底泥散发的臭气,其恶臭强度一般为2-3级。主要污染物为H2S、硫醚类、氨及吲哚等物质的混合物。(4)噪声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噪声污染源,包括施工车辆、施工机械。施工车辆以卡车为主,噪声源强在90dB(A)左右;堆场施工现场主要机械设备有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等,噪声级分别在80~95dB(A)和80~90dB(A);底泥疏挖现场主要有船舶、疏挖设备和泥浆传输设备,噪声级通常在85~100dB(A)。尽管施工现场有较强的噪声源,由于施工现场位于巢湖水面和支流邻近入湖段,距离居民点、生活区等敏感区较远,不会产生环境危害,但应该加强防护,防止对现场人员造成危害。(5)事故污染源①输泥管道破损,造成泥浆泄漏或溢漏,直接进入水体,会造成局部水域的污染,但影响是短期的,污染程度会随着污泥沉降而减弱直至达到本底状况;②堆场围埝破损或倒塌,造成泥浆泄漏,可能会有一部分泥水流入巢湖,造成局部水域短期的污染;③堆场出现短路,泥浆未经充分沉降而直接外排,可能进入巢湖造成局部水域短期的污染;3.1.4.2疏挖后污染源分析柘皋河疏挖区污染底泥疏挖后采用覆盖法对剩余污染底泥进行处置,即疏挖后抛填厚0.5m的粗砂,可有效防止剩余污染底泥造成的污染。巢湖湖区底泥疏挖工程,主要是解决巢湖污染内源。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巢湖底泥表层中总氮含量平均值在1.006g/kg,其日释放强度22.40mg/m2·d;总磷含量平均值在0.558g/kg,其日释放强度2.304mg/m2·d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疏挖后,巢湖底质层总氮、总磷含量均值分别为0.472g/kg和0.433g/kg,与表层污染底泥相比,其日释放强度将有所下降。3.2湖滨带工程分析3.2.1湖滨带生态和基底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3.2.1.1湖滨带生态和基底现状巢湖东北岸的岸线受向岸风浪正面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甚至崩塌,工程区湖滨带的生态及基底现状如下:(1)烔炀河河口—何朝村段:该段的长度约1.05km,属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区,湖滨带及其物理基底的状况良好,仅在滩地前沿发生局部的侵蚀;发育有宽度达数百米的大面积河口滩地,坡度平缓,滩地范围内的湖滨带植物生长良好。(2)何朝村—邬梁村段:该段的长度约2.09km,滩地平均宽度约20m,湖滨带仅有少量挺水植物和芦苇生长,植被生长状况较差;岸线顺直,由于受到向岸风长期的作用,湖滨带基底的侵蚀作用较为强烈,基底状况较差。(3)邬梁村—之于河:该段总长约1.39km,该范围内自湖滨大道向湖心出露的湖滩宽度较上段有所展宽,湖滩平均宽度达到53m,有利于滩地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湖滨带基底善良好。(4)之于河—唐咀电灌站段:该段总长约1.95km,该范围内湖滨带较宽,湖滨带内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有大片湖滨植物,波浪的淘刷作用明显减弱,湖滨带基底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湖滩平均宽度有100m。(5)唐咀电灌站—东李村段:该段总长约2.68km,该范围属湖滨带破坏较为严重的区段,滩地平均宽度约40m,水生植物缺乏,湖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波浪对岸坡的侵蚀作用明显,基底状况较差。(6)柏村—民孙村段:该段总长约3.03km,该范围湖滨带保护善良好,湖滨带宽阔,最大达500m,前沿湖滩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其后生长有大片的柳树林,受湖滩植物的保护,湖滨带的基底状况较佳。(7)民孙村—孙村段:该段总长约2.72km,该范围湖滨带破坏严重,滩地平均宽度仅11m,湖滨带植物的生长善不理想,由于缺乏湖滨带植物的有效保护,湖滨带的基底状况差。(8)孙村—柘皋河段:该段1.83km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长度范围内的湖滨带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和全面,滩地平均宽度达260m,前有水生植物,后有柳树林,湖滨带总体的基底状况良好。(9)小柘皋河河口段:该段长度约0.39km,该河口的湖滨带生态系统保存善良好,河口东侧发育有平均平均宽度达180m的大面积河口滩地,由于人工筑堤的有效保护,湖滨带基底基本不受波浪水流淘刷。(10)龟山—西坝口段:总长约8.25km,该范围内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3.2.1.2主要环境问题(1)湿地面积减少,滩地萎缩巢湖闸修建后,使巢湖的水位变化幅度减小,巢湖长年处于人为控制的较为稳定的高水位。一方面使巢湖湿地面积减小;另一方面由于枯水期水位较高,湖滨滩地长时期被淹,失去晒滩机会,滩地水生植物不断减少。另外在风浪作用下,滩地被侵蚀,崩塌严重,并导致滩地岸线后退。整个巢湖湖滨带属严重崩塌的纯土岸总长为44.38km,属轻微崩塌的下部有基岩的土岸总长20.2km,崩塌使湖盆形态发生变异,湖滨景观及植被缓冲带受到破坏,同时危及巢湖大堤。(2)生态结构被破坏,净化水质的功能下降巢湖湖周人为活动较为强烈,水利工程的建设、围湖造田及临湖筑堤等原因,滩地大量减少,导致湖滨带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被破坏,湖滨带的截污、过滤与净化水质的功能减弱。对巢湖水质的保护与改善极为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巢湖富营养化。(3)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湖滨带是水生植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的良好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在巢湖湖滨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使湖滨带内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围湖造田及风浪的侵蚀,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面积不断缩小,沉水植物种类减少,形成以竹叶眼子菜群落和菹草群落为主的单一化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原来鱼类产卵与鸟类栖息的湿地和草滩消失,使鱼类资源量下降,水鸟等水生动物种类减少。湖滨带内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湖滨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4)农村无序排放,非点源污染问题突出巢湖水污染防治“十五”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计划及2010年规划中对巢湖流域点源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流域点源治理力度较大,而且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非点源污染未受到控制,湖周大量农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农田污染日益加重;乡镇企业污水与湖周村镇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目前巢湖流域城乡居民每年产生氮20673t、磷1286.5t及393万亩水稻田每年流失氮2949t、磷181t等营养盐均未经处理直接入湖,对入湖河流及湖区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3.2.2内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3.2.2.1基底保护区工艺设计(1)稳定性设计前方迎浪区的潜堤采用10~50kg块石,顶宽10m,抛填高程为+6.30m的潜堤可满足消浪要求,为保护潜堤尚需在块石下配合以软体排护底。护滩土工管袋充填结构:土工管袋顶宽5m,厚1.0m,顶标高为+6.8m。施工时,首先沿滩地前沿开挖基槽,然后将管袋放入槽中进行充填,最后吹填,铺设三维土工植物网。(2)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3)主要工程量见表3-11。表3-11基底保护区主要工程量统计表保护区名称孙村民孙村唐咀电灌站烔炀河潜堤长度(m)221825292148462护滩长度(m)2382268822151034抛石(万m3)0.710.800.680.15软体排铺设(万m2)2.602.962.520.54充填土(万m3)1.431.611.330.62吹填(万m3)11.475.120.551.393.2.2.2基底修复区工艺设计(1)稳定性设计前方迎浪区采用屏蔽式桩坝即在桩间并挂鱼网或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竹柳编篱进行消浪,根据计算将桩顶标高设计为6.5m,木桩为3排,每排间距3m,桩与桩之间距离1.5m。护滩土工管袋充填结构:土工管袋顶宽5m,厚1.0m,顶标高为+6.5m。施工时,首先沿滩地前沿开挖基槽,然后将管袋放入槽中进行充填,最后吹填,铺设三维土工植物网。(2)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在距堤脚20~40m范围内平均吹填至7.5~8.0m,40~100m范围内平均吹填至6.5~7.0m,坡度约为1:50。(3)主要工程量见表3-12。表3-12基底修复区主要工程量统计表保护区名称大埠镇邬梁村桩坝长度(m)26871390护滩长度(m)28261517打木桩(m3)270.14139.87并挂鱼网(m3)2821.321460.20充填土(万m3)1.700.91吹填(万m3)22.349.393.2.2.3基底重建区工艺设计(1)稳定性设计护滩设计方案何朝村段采用抛石结构,中垾联圩段采用土工管袋充填。抛石结构:顶宽2m,护底宽度为3m,顶标高为+6.8m,背水侧设置土工布倒滤层,底部铺设软体排护底。最后吹填,并铺设三维土工植物网。土工管袋充填结构:土工管袋顶宽5m,厚1.0m,顶标高为+6.5m。施工时,首先沿滩地前沿开挖基槽,然后将管袋放入槽中进行充填,充填结束且,吹填并铺设三维土工植物网。最后在其外侧抛填2m宽,50~100kg的块石保护,底部铺设软体排护底。(2)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在距堤脚10~120m,已建好的护滩内吹填,中垾联圩通过吹填将滩地标高提高到6.3~7.7m,坡度约为1:50;何朝村吹填至6.3~6.8m。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主要工程量见表3-13。表3-13基底重建区主要工程量统计表保护区名称何朝村(抛石)中垾联圩(土工管袋充填)护滩长度(m)22192933抛石(万m3)0.670.47软体排铺设(万m2)1.870.86充填土(万m3)—1.76吹填(万m3)18.0837.043.2.2.4沉水植物区工艺设计(1)消浪设计屏蔽式消浪桩坝:采用打木桩并挂鱼网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木桩顶高程为+6.5m,木桩为3排,每排间距3m,桩与桩之间距离1.5m。并试验用防浪屏消表层波浪,防浪屏主要是由上部的浮体和与下部的固定桩、锚组成。(2)主要工程量见表3-14。表3-14沉水植物区主要工程量统计表沉水植物区名称海军圩双桥河湾村桩坝长度(m)5045701390打木桩(m3)81.1291.75223.74鱼网(m2)680.78769.931877.53自浮屏(m)750——由于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区内滩地前沿土工管充填保护、离滩地一定距离采取抛石或屏蔽式桩坝措施进行消浪及对基底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吹填修复等。相对而言对环境影响不大,只是在吹填修复、桩坝消浪及软体排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颗粒物再悬浮,对近岸局部水域水质造成一定影响;而抛石护岸消浪工程中船只近岸作业对水质影响也较为有限。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2.3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析3.2.3.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艺设计(1)湖滨带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见图3-4)①乔草复合防护带(植物篱)高程7.7m以上:人工种植乔木带;配置物种:以柳树为主,适当配置其它一些种类如柳类、水杉、池杉等;间种:中华结缕草,铁线草或其他开花草本植物;初植密度:2m×2m;种植方式:由于巢湖水位涨幅较大,为提高乔木种植成活率,选择2-3m的多年生树枝条进行扦插。②湿生乔草复合带高程7.7-6.8m:恢复湿生乔木及草被;草本植物种类:中华结缕草、铁线草、稗、普通早熟禾、节节草、灯芯草、水莎草、水芹、水葱、水花生、水蓼或其他本地开花草本植物;也可适当种植一些耐湿乔、灌木,物种选择:红皮柳、筐柳、沼柳、紫穗槐等;初植密度:2m×2m;配置方式:混种或块状混交;特殊地形处理:在草被带内,低洼地或自然池塘中可以种植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可选择野菱、荇菜和槐叶萍等;挺水植物可选择慈菇、茭白、芦苇、芡实等。③挺水植物带在高程6.8-6.5m内恢复挺水植物带,进行补植和块状或带状改造。挺水植物种类:主要选择芦苇、茭草、菰等;配置方式:芦苇、茭草、茭笋、菰、荻、香蒲分片种植;种植方式:由于巢湖水位涨幅较大,为提高挺水植物种植后的成活率,可在5、6月份选1.5-2m高的茭笋或芦苇进行移栽,以15-20棵一丛栽植,栽植根盘丛径在60cm的,丛距为1×1m,并在移栽后进行认真管理。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④浮水、沉水植物带在高程6.5-5.5m内恢复沉水植物带,由于巢湖水位涨幅较大,考虑在某些环境较好的静水湖湾或低洼水坑,可根据实际情况种植一些浮水植物;浮水植物:可选野菱、荇菜、槐叶萍、浮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可选黑藻、竹叶眼子菜、苦草、菹草、金鱼藻、微齿眼子菜等进行种植;覆盖度:40%-70%。(2)生态恢复半系列a工艺(见图3-5)①湿生草被带在高程7.5m上恢复湿生草木植物;草本植物种类:中华结缕草、铁线草、稗、普通早熟禾、节节草、灯芯草、水莎草、水芹、水葱、水花生、水蓼或其他本地开花草本植物;配置方式:混种或块状混交;②挺水植物带(同生态恢复全系列)③沉水植物带在高程6.5-5.5m内恢复沉水植物带;沉水植物:春天可选黑藻、竹叶眼子菜、金鱼藻、微齿眼子菜等进行种植,秋天可选菹草等进行种植;覆盖度:40%-70%。(3)生态恢复半系列b工艺①挺水植物带(同生态恢复全系列)②沉水植物带(同生态恢复半系列a工艺)3.2.3.2湖滨带生态观测系统工艺流程湖滨带生态观测系统的工艺流程见下图: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采样点的的选择观测点采样时间的频率的确定野外采样采样采样工具和方法样品的储存方法的确定存储及运输样品运输及样品前处理实验室样品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管理决策图3-4湖滨带生态观测系统工艺流程图观测内容包括水质监测和生物监测。水质监测项目:COD、TN、TP、SS、藻类。生物监测项目: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种类与生物量,采用1×1m2样方法,保护区内还应包括水生动物如水禽种类等的监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湖滨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同时因地制宜地兼顾湖滨带的经济效益。其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湖滨带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及湿生乔草带的培育,对已成林带进行林木补种和保护;利用堤外底泥堆场,以植物造景与水体协调为主,并设置必要的硬质景观设施(花架、雕塑、景石等),形成以休闲、旅游观光为主题的湖滨生态绿化示范区;在内湖滨带保护区、修复区、重建区分别设置生态观测场,预测及掌握湖滨带生态环境变化情况。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可见,该工程内容以生态恢复、生态重建及生态监测为主,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较为有限。4区域环境概况4.1自然环境概况4.1.1地理位置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1°43"~31°25",东经117°17"~117°52",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流域面积13350km2。巢湖处于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二市三县环抱之中,具有蓄洪、灌溉、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也是合肥市、巢湖市等地主要饮用水源。巢湖市是我国唯一以湖名命名的城市,位于巢湖东北端。本工程所在区域为巢湖东北岸,巢湖市区西南部。地理位置见图4-1。4.1.2地形、地貌巢湖流域地形特点是东西长、南北短,且东高西低,中间低洼平坦,形成巢湖盆地的势态,属于江淮丘陵中心地带,四周分布有浮槎山、凤凰山、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等山脉。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字形,状如鸟巢。滨湖按其地貌成因可大致分为三种内型。(1)山地: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大别山区,北部浮槎山区,东部及东南部凤凰山区与银屏山区等。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m,最高可达1539m,分布面积为1768km2,其地貌特征是山岭纵横,沟谷发育,多为河流的发源地。(2)丘陵:主要分为低山丘陵和丘陵岗地。低山丘陵分布于流域东南部耙耙山、南部冶父山和中等切割低山区的接壤部位。海拔高度一般为200~300m,面积472.5km2。地貌特征为山坡较缓,沟谷开阔,多为支流、小溪交汇地段。丘陵岗地分布于流域西部防虎山及零星镶嵌于低山丘陵的外侧,海拔高度100m左右,面积416.5km2。地貌特征为坡缓谷宽,是主、干河流的形成地带,为河流中、上游地段,比降较小。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3)平原:主要分布为岗冲地和冲积平原。岗冲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之间的广阔过度地带,海拔高度一般为50~100m,面积3961.3km2,河流顺直。地貌特征多呈平缓的波浪式起伏。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湖周围,及主、干河流中、下游河段两侧,海拔稍高于湖面高程,面积3761.4km2,地貌特征是地势平坦、开阔,水洼地星罗棋布。巢湖湖岸由于浸水的结果,岩嘴伸入湖中形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湖岸按其形态结构可以分为以下类型: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砂石质湖岸:这类湖岸由于土质疏松,透水性强,一般经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就可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巢湖多数湖岸属于此类型。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弯,属稳定型。4.1.3气候、气象巢湖流域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度性的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平均气温32.2℃(七、八月份最高平均);最冷月平均气温-0.8℃(元月);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20.6℃。无霜期224~225天,历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9~11cm。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最大年平均值1450mm;最小年平均值630mm。春季(3~5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21%,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39%,秋季(9~11月)占年降水量的21%,冬季(12~2月)占年降水量的11%。流域内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多年平均风速4.1m/s,历年最大风速为20m/s。4.1.4水文巢湖湖容量48.10×108m3,多年平均水位8.31m,多年平均水位变幅为1.71m;平均水深3.06m,水深变幅为1.0m-6.78m。湖底平坦,平均坡度0.96%,水力滞留时间为136天。建闸以来闸上最高水位10.82m,闸上最低水位4.58m,汛期限制水位5.61~6.11m,警戒水位8.61m。根据对巢湖地区水文局水文站94~98年巢湖闸(闸上游)观察资料统计,1~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12月平均水位如下:表4-1巢湖水位变化表月份一二三四五六平均水位(m)6.056.026.016.126.156.31月份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平均水位(m)7.437.757.546.926.356.214.1.5河流水系巢湖流域河网密布,水系众多,入湖河流有33条,分属7个水系,除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唯一自然通道外,其余7个水系呈放射状汇入巢湖。主要入湖河流有6条,分别为杭埠-丰乐河、兆河、南淝河、白石山河、派河和柘皋河,其径流量分别为2.68、0.45、0.39、0.19、0.16亿m3。本工程范围内的河流主要有双桥河、柘皋河及烔炀河。(1)双桥河:从双桥至河口全长1.04km。双桥河从巢湖北部汇入巢湖,它沿途接纳了巢湖市城西北部的巢湖水泥厂、地区柴油机厂、巢湖筑造厂、地区石油库、七四一零厂、省维尼纶厂、地区医院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2)柘皋河:柘皋河是汇入巢湖的主要河流之一,地处巢湖北东部,发源于低山区浮槎山麓,沿龟山西部向南流入巢湖,全长37km,柘皋河流经丘陵岗地和冲积平原区,带来大量农业径流。柘皋镇至河口段,经1976年疏挖后,河床高程2.61~3.11m,枯水期水深约2m。(3)烔炀河:流域面积89km2,从烔炀镇至巢湖全长4.5km,引水流量3.83m3/s,排涝流量303m3/s。4.1.6土壤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流域内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分布于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的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棕壤和黄棕壤;丘陵岗地的土壤为紫色土或棕壤;在岗冲丘陵发育地带或高坎之间的小冲地分布有黄棕壤;丘陵岗地底部及低山区间谷地则为潜育型水稻土;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冲平缓处及低山区底部平坦处主要分布有侧渗型水稻土;巢湖沿岸及主要河流下游沿岸为潴育型水稻土,其成土母质为下蜀性黄土和山地冲积物和湖相沉积物,pH值6~6.6之间。近年来由于酸性肥料施用量增加,土壤出现酸化趋势。4.1.7生态概况(1)水生生态巢湖原为天然湖泊,水位受入湖河流水量的自然调节,1962年建闸后水位则完全受人为控制。目前,巢湖已是严重富营养化类型的湖泊。湖区有浮游植物85属277种,其中蓝藻占95%以上,全年平均286万个/l;浮游动物35个属46种,原生动物数量占90%,底栖动物中河蚬、淡水壳类占绝对优势;水生维管束植物28科42属50种,以菹草与竹叶眼子菜生物量最大,全湖植被面积约2.98万亩,占湖泊总面积的2.51%。巢湖共有鱼类79种,隶属10目,19科,以鲤科最多,达50种,占总数的55.3%,其中经济鱼类约20余种,主要是银鱼、鲤、鲫、草、青、鲢、鳙等。虾类资源主要为秀丽白虾。(2)陆生生态本区域的陆域动植物区为温带-亚热带过渡种群,堆场及周边区域内多为农田植被,无原生自然植被,仅有一些次生林、人工林及野生荒草,森林覆盖率在20%左右,主要林木为黑松、杉木、马尾松、榆树、苦楝、槐树等。常见野生动物有麻雀、斑鸠、八哥、野兔、鼠类等。本次评价调查过程中未发现珍稀动植物。4.1.8自然灾害巢湖湖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旱灾和地震。洪涝旱灾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出现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巢湖的圩区最易受灾害影响。圩区高程约7~8m,与巢湖及其它河流水位密切相关,汛期长江水位高于巢湖水位,圩区遇特大暴雨,内外夹攻,易发生洪涝灾害。居巢区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带交汇处。其中北东方向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现在还在活动。1984年,断裂带中南端-花塘乡西南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4.2社会经济环境概况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巢湖市辖一区(居巢区)四县(含山县、庐江县、无为县、和县)。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划属巢湖市居巢区。居巢区现有人口82.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3万人,农业人口54.6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4.80亿元。居巢区是巢湖市市政府所在地,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面积20km2,建成区面积10km2。居巢区目前有各类大中小型企业367个,工业以建材、化纤化工、机电、食品等行业为主,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皖维公司、巢东水泥集团、巢湖铸造厂、巢湖柴油机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区内农业以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其次为棉花和芝麻等。林业主要是用材林,其次为薪炭林,畜牧业以猪、牛、家禽为主。区域内交通便利,有铁路线从城市北部和东部穿过,可达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及淮北等地;区内交通较发达,主要公路有合裕公路、巢庐公路、巢和公路和合芜高速公路等;裕溪河、巢湖可常年通航。本区钟灵毓秀,旅游景点成线边片,山、湖、洞、塔、泉、寺、庙一应俱全,且蕴藏诸多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已成为皖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已开发或基本开发的较大自然景区有55处,其中烟波浩淼的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5工程环境影响因素识别5.1工程环境影响因素分析5.1.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在施工期,因底泥疏挖作业、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及修复作业等将对污染底泥产生扰动,造成底泥颗粒再悬浮和部分污染物的释放,影响作业区水域的水质;施工过程中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生物构成直接威胁,同时破坏区域内底栖动物栖息地和水生植物生存环境;底泥堆场土地征用,改变该土地原有使用功能,底泥的堆存对堆场内的植被产生破坏;堆放的底泥散发的恶臭和挖泥船等船只燃油排放废气,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堆场余水排放对巢湖水体易产生再次污染,堆场污染物下渗和侧渗可能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对区域声环境造成影响;工程施工也将对当地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工程施工后期堆场恢复、生态园和生态观测场建设将对土地利用和景观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施工期各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识别见表5-1。5.1.1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结束后,基本可清除柘皋河入湖段和中垾联圩疏挖区内的底泥污染物,去除大量沉积在底泥中的有机质和N、P等污染物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可进一步改善巢湖饮用水源地水质,减少因水中营养盐过剩面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内湖滨带基底保护与修复,可恢复正常湖泊基底,为巢湖大型水生植物提供生长所需基底及水文条件,可为工程范围内水生植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使湖滨区绿化面积增加,使其生物群落结构更加优化,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景观效果得以增强,从而减弱风浪袭击湖岸的强度,保护湖岸免受风浪的直接冲刷和侵蚀,湖滨带水生植物的恢复对固持土壤、涵养水源及保持水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另外,底泥堆场的景观恢复及生态园示范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区域景观,实施巢湖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项目的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工程完工后其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识别见表5-1。表5-1巢湖污染底泥疏挖与处置二期工程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识别环境因素影响分析作业过程影响作业完成影响材料堆放底泥疏挖底泥输送堆场建设底泥堆放余水排放临时占地生态恢复征地底泥堆放底泥利用土地开发堆场设施永久占地水源利用自然资源土壤-100-1-2-1000-2+1-1000地下水-1000-2-1000-10000-1地表水0-20-1-2-2020-20-2-10+2空气-1-10-1-20010-2+10000声环境0-2-2-1001000-1000生态资源城市环境0-20-1-20020-1+2+10-1+1城市景观-1-2-2-2-20020-2+3+2-1-1+2农业生态000-1-20010-2-1-10-1+1水生生态0-30-1-2-20+200000-1+2社会环境土地利用-100-1-20-2-2-2-2+1+20-1+2工业发展000000-21-200+2-1-1+2农业发展000-1-20-22-2-2+1-1-1-1+2交通航运-1-2-2-100-12-100-1-1-1+2生活质量旅游休闲0-2-2-2-2-102-1+3+2-1-1+2健康安全-1-10-1-2-202-10+100+2社会经济000000-21-2-1+1+20-1+2生活水平000000-11-10+1+200+2注:表中数字表示影响程度,0表示无影响,1表示轻度,2表示中等,3表示重度。“+”表示有利影响,“-”表示不利影响。5.1.3环境影响性质分析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巢湖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对环境的不利与有利,长期与短期,可逆与不可逆,局部与广泛的影响分析结果见表5-2。工程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影响基本上是可逆与局部的,除土壤、地下水和土地利用外,影响都是短期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疏挖后,基本上是长期与广泛的。因此,本工程实施后,其有利影响将占主导地位。表5-2巢湖污染底泥疏挖与处置二期工程影响的性质分析环境因素影响分析不利影响有利影响短期长期可逆不可逆局部广泛短期长期广泛局部自然资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声环境√√√生态资源城市环境√√√√√城市景观√√√√√农业生态√√√√√水生生态√√√√√社会环境土地利用√√√√√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交通航运√√√√√生活质量旅游休闲√√√√√健康安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注:√表示影响程度存在。5.2评价因子筛选根据工程分析确定的主要污染物质和上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筛选出本项目主要评价因子为: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1)地表水现状评价因子:高锰酸盐指数、BOD5、DO、NH3-N、TN、TP、pH、铅、总汞;预测分析因子为:TN、TP、富营养化程度。(2)地下水评价因子:NH3-N、NO2-N、As、Pb、Cd、Hg、Cr6+和总大肠菌群。(3)水生生态评价因子:现状,藻量、叶绿素a、优势藻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预测分析因子:叶绿素a、浮游动物、大型水生动物。(4)土壤环境评价因子:有机质含量、CEC、pH、Pb、Cr、Cd、Hg、As、pH。(5)声环境评价因子:等效连续dB(A)声级。(6)大气环境评价因子:恶臭。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6.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1.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1)巢湖生态环境概述研究表明,历史上巢湖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合理、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天然湖泊,水域及湖岸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功能良好。但随着近年来巢湖流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流域人口的日益增加,入湖污染物不断增多,巢湖水体和底质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加上部分水利工程对巢湖的影响,巨大的生态压力和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行造成了巢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巢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自然景观演变也在加速,水生生物尤其是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资源大量萎缩,湖泊的部分功能丧失,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生态角度来看,巢湖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流域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②沿岸植物减少,湖泊景观与植被缓冲带受到破坏,巢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老化加速;③湖区泥沙淤积导致湖床上升;④污染负荷增加,湖泊富营养化加重;⑤水利工程造成湖内与长江天然交换隔断,水生态系统失调。巢湖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0%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原生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次生林、人工林和农作物是本区植被的主要特征,沿湖堤岸及道路河滩等分布有零星的人工片林。巢湖闸建成后,由于维持了较高的水位,水生植物减少,种类单一,鱼类种群结构趋于小型化、低龄化,而且生产力较低。巢湖流域内农业植被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土地类型主要有圩田、冲田、畈田和旱地等,农业耕地面积分布不均,垦殖系数已达到极限。巢湖水体目前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主要藻类为蓝藻。湖区有浮游植物85属277种,其中蓝藻占9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5%以上。湖区水生维管束植物有42属50种,主要是挺水或湿生植物,以芦、荻等占优势。浮游动物35属46种,原生动物占90%,底栖动物中河蚬、淡水壳菜等占绝对优势。巢湖渔业养殖结构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相似,共有鱼类79种,10目19科,其中鲤鱼科类有50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鲫、银鱼等20多种,有虾类8种。沿湖面积不大的挺水植物是水禽的栖息场所,其中生活的水鸟有44种和两个亚种,其中候鸟31种。在本工程区主要分布的水生植物有菹草、竹叶眼子菜、黑藻、苦草、荇草、细果野菱、芦苇、获、茭草等,这些水生植物的存在对水体起了一定的净化作用。(2)巢湖湖区水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工程实施地位于巢湖东北端,西坝至烔炀河段湖滨带及柘皋河入湖段和中垾联圩近湖区域,该区水质随着巢湖及入湖支流污染的加剧,藻类生长高峰季节饮用水会产生异味,直接影响饮用功能。同时,由于人为活动、水利建设及临湖筑堤等原因,滩地被侵蚀,崩塌严重,导致湖滨带自然群落的生态结构破坏,其截污、过滤与净化水质的功能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巢湖富营养化。为反映湖区水生生态系统的现状,本次评价对工程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针对性调查,结合常规监测资料进行评价。①浮游植物巢湖浮游植物丰富,根据调查,评价区内的浮藻类共6门26属,其中蓝藻门8属,硅藻门3属,绿藻门10属,裸藻门和隐藻门各2属,甲藻门1属,见表6-1。藻类的平均数量为286万个/L(细胞数),种类最多的是绿藻,数量最多的是蓝藻。评价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绝对优势种为微囊薄,占总数94%。分布频度最大的种群为蓝藻门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啮蚀隐藻。表6-1评价区浮游植物的组成门属蓝藻门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色球藻、颤藻、平裂藻、球藻、不定腔球藻隐藻门隐藻、蓝隐藻绿藻门衣藻、纤维藻、新月藻、十字藻、胶网藻、蹄形藻、盘星藻、栅藻、空球藻、四角藻硅藻门直链藻、小环藻、舟形藻裸藻门裸藻、囊裸藻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甲藻门角甲藻湖区评价范围内近期水质及生物监测资料表明(表6-2),生物指标中的叶绿素a处于中富营养水平,但藻类数量、总氮、总磷及透明度指标显示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藻类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这也说明巢湖水体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表6-2湖区水污染及富营养化主要指标样点时间TN(mg/l)TP(mg/l)叶绿素a(mg/m3)透明度(cm)营养状态巢湖坝口2003年均值1.7790.0847.44938富中垾乡2003年均值1.8940.0976.81435富②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评价区内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挠足类等几类。原生动物的优势为砂壳虫、似铃壳虫,轮虫以龟甲虫为优势,枝角类以秀体蚤、棵腹蚤为优势,挠足类以广布中剑蚤为优势。与以前的调查相比较基本没变。底栖动物在评价区内分布较少,主要有水丝蚓、颤蚓、淡水壳菜、河蚬和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的数量和分布都较少,这说明疏挖区的污染物已经有明显的积累,对底栖动物产生了影响。③水生植物位于巢湖东北端的工程区的水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也是巢湖较为严重的生态破坏区之一。西坝等区域的环境敏感地区已经没有水生植物存在,正常的湖滩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出露污泥。湖滨带也已经看不出正常的水生植物生长,滩地属于荒滩,局部有草皮,基本无植被。④鱼类巢湖鱼类目前以耐污底栖鱼类为主要,如鲫、鲢、鲤鱼等,另外还有一些经济价值不高的杂鱼。近年来,巢湖特产之一的银鱼产量有所上升。巢湖鱼类区系组成的演化趋势是土著鱼种类减少,外来鱼种成优势,经济鱼类区系组成简单。6.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二期工程中底泥疏挖工程与一期工程一样,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选用的仍然是绞吸式挖泥船,将底泥挖掘并与水混合后形成泥浆,再利用泥泵的作用将泥浆经吸泥管道过泥泵输送到排泥管排送到堆场内。施工船舶为分体式,经陆运至施工现场,然后拼装下水进行施工。规划的5个堆场分布在巢湖北岸和柘皋河西岸,占地多为农田,少为鱼塘。因此,施工期底泥的堆放基本上不侵占该区域的植被,不会对沿湖的陆生生态系统产生大的影响。在景观生态方面会因底泥的堆放而使沿湖区域的景观格局发生改变。施工期将不可避免地对疏挖作业区附近的湖泊及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污染底泥的疏挖作业以及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中滩地抛石、土工管填充保护和桩坝施工,将对湖底下层原来较为稳定的地质系统产生扰动,造成底泥的再悬浮,泥土颗粒及有机污染物质合向周围扩散,湖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将有所增加,水体透明度也将下降,同时,由于破坏了底泥的物理化学环境,改变了水体界面的氧化还原条件,促进营养盐以可溶态形式向水中释放和回归,增加水体氮磷浓度,加重了疏挖区水体的污染程度。给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及鱼类和浮游动物栖息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工程施工期特别是污染底泥疏挖期间将对水体底层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由于巢湖湖底主要的大型底栖动物为淡水壳菜和河蚬大多分布于底泥的表层,施工作业过程中将完全破坏底栖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工程区内水体底部的动物区系、种群、数量、种群结构和生态位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都将降低。同时,也将有部分底栖动物随排泥管排送堆存场内,原有生态位的相对稳定将被完全打破,疏挖后新的生态位将重新确立。工程施工期间对在区域活动的鱼类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疏挖作业,由于水域底栖动物彻底遭到破坏,以此为主食或广食性的一些鱼类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暂时影响。但从整个巢湖水体来看,疏挖以及湖滨带基底保护、修复和生态恢复工程区域有限,鱼类的生态链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对于在此产卵和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总体上来说,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局部小范围的水体将受到二次污染,局部小范围内水生生物会受到影响,但由于该区域原有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加上疏挖作业、基底保护与修复及生态恢复等工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影响相对较小,且工程结束后这种影响可以逐渐恢复。6.2水环境影响评价2004年11月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项目 AIES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检索号:018-EIAS-2004第98页6.2.1区域水环境现状评价(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①水质现状根据巢湖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资料,巢湖东半湖评价区(坝口、造船厂、中垾乡)和柘皋河(柘皋河大桥)监测点的2003年度监测数据见表6-3。表6-3地表水现状监测结果(mg/L)时间监测点pHDO(mg/L)CODMn(mg/L)BOD5(mg/L)总氮(mg/L)总磷(mg/L)氨氮(mg/L)铅(mg/L)总汞(mg/L)2003年均值巢湖坝口7.408.344.131.981.780.0840.2320.0040.00003巢湖船厂7.548.374.021.681.790.1080.2410.0050.00004中垾乡7.478.624.731.781.890.0970.2840.0050.00004柘皋河大桥7.587.774.791.214.270.1082.940.0070.00004根据巢湖市环保局的标准确认函,地面水评价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执行(见表6-4)。表6-4地表水评价标准监测项目pHDO(mg/L)CODMn(mg/L)BOD5(mg/L)总氮(mg/L)总磷(mg/L)氨氮(mg/L)铅(mg/L)总汞(mg/L)GB3838-2002标准III类6~95641.00.2(湖、库0.05)1.00.050.0001②评价方法将确定的功能水环境与评价水域的评价因子实际监测浓度相比较,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分析水域环境质量,以确定该水域是否满足原定的水质功能要求。单项污染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i=Ci/Si式中:Ci为污染物i实测浓度(mg/l);Si为污染物i评价标准(mg/l)。当pHi值≤7.0时Pi=(7.0-pHi)/(7.0-pH下限)当pHi值>7.0时Pi=(pHi-7.0)/(pH上限-7.0)DO标准值指数采用下面公式:Pi=|DOf-DOi|/(DOf-DOs)DOi≥DOsPi=10-9(DOi/DOs)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