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52 KB
  • 37页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简本)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项目实施范围及相关背景(1)项目名称: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2)建设性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本项目为新建项目;(3)建设单位:天水市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4)实施范围:定西市陇西县、天水市武山县、甘谷县和秦州区。(5)项目由来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省内重要的以制造业、物流业及旅游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心城市,是陇东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宜居城市。受自然制约及经济的影响,天水是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436m3,每年因水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以上。根据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天水市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到2020年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经济强市和文化旅游大市,经济区西端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但天水市属于水资源贫乏性城市,现状供水水源全部为河谷浅层地下水,近年来,随着天水经济发展加快,城区用水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达243万m3,由于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城区供水水源地水源井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吊泵”现象。随着人口增长和区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同水资源的互相关系也将愈加密切,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缺乏导致城区供水量不足,必将成为制约天水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有保障的水资源供给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供需水协调,将会是天水城区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兴建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增加城区供水量,是实现天水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1.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天水城区现状有限的水资源及供水条件,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人口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天水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而会制约《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解决天水市城区当前用水紧张状况,满足城市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天水城区现状供水短缺,居民用水紧张,用水水平低。用水紧张是采用分区段限时供水,干旱年份局部地区无水可供。通过建设天水市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可调水解决天水市区当前用水紧张状况,满足城市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同时,可利用引洮工程良好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2)有效缓解天水城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矛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顺利试试提供水资源保障天水城区现状需水量4882万m3,可供水量为3830万m3,年缺水量1051万m3,缺水率22%,严重缺水。天水城区现状水资源条件,已无法支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保障各项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从长远分析,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用水需求不断增大,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在现状水资源及工程条件下,2020年缺水率高达67%,天水城区缺水情况,直接制约了城市发展规模,影响了天水城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洮工程可利用富裕输水能力,向天水城区供水6079万m3,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条件下,可实现天水城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对于缓解城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用水矛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水资源保障。(3)有效利用引洮工程资源,实现引洮工程效益最大化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可利用引洮一期总干渠富裕输水能力,提前借用引洮二期天水配水指标,向天水城区供水,即充分利用引洮建成前预留的水量和流量直白哦,最大限度避免二期工程建成之间一期总干渠的富裕流量规模的限制,同时,还可利用引洮工程达到设计水平之前的水量富裕,因此,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充分利用了引洮工程水资源,实现了引洮工程效益最大化。1.3建设项目概况(6)《甘肃省永靖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甘肃省地勘局第二地质矿产勘1.3.1项目建设内容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主要由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环保工程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主体工程主要包括输水管道、引水隧洞、调蓄水池及供水管道等建筑物组成,环保工程主要包括针对废水、废气、固废、噪声以及生态破坏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拟建工程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1。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1-1拟建工程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工程组成主要建设内容主体工程引水系统输水管道工程输水管线全长159km,占线路总长的93.56%,分为三段敷设;设计流量2.1m3/s,全线采用重力流输水。前段输水管道布置于大咸河河谷区,管道长度约54km,中段输水管道布置于武山、甘谷两县境内渭河河谷区,管道长度约83km,分别在武山、甘谷两县县城附近设置预留备用分水口;后段输水管道位于藉河河谷区,管道长度为22km。引水隧洞工程共设置引水隧洞4个,隧洞全长约11.04km,分别为在武山县鸳鸯镇广武坡山修建长为1.72km的1#穿管隧洞进入武山甘谷盆地;在甘谷县十里铺马务村至关子镇石川村上游修建长8.75km的自留无压过流隧洞;在藉河右岸分别修建长为256.1m的3#穿管隧洞和长约317.5m的4#穿管隧洞到达藉口镇。调蓄水池工程共设计1处调蓄水池,位于藉口镇小西河左岸杨家湾村,容积为155万m3,池底自上而下采用1000mm厚砂砾石垫层、100mm厚中细砂垫层、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900g/m2)、40cm厚10%水泥土垫层、原基平面夯实;池堤自上而下采用8cm厚M10水泥砂浆砌C20砼预制板、3cm厚M10水泥砂浆保护层、两布一膜合土工布(900g/m2)、40cm厚10%水泥土垫层、挖方段原基平面夯实。供水管线杨家湾调蓄水池至水厂供水管线长2.02km。管线穿越工程管线穿越河道工程共有13处横穿越大咸河,9次穿越渭河,7次穿越马务沟和4次横穿藉河,均采用河底穿越方式;另外,石门寺沟和牛尧沟等河沟均采用了河底穿越方式1处横穿越;管线穿越城区本工程管线穿越武山县城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包管埋设于武山县城和左岸浆砌石堤岸下的方式;管线穿越铁路工程共有4次穿越铁路,总穿越长度为89.4m,均为埋管式,桥梁下穿过,可直接施工。分别在桩号11+358.1~11+367.3处,穿越长度9.2m;在桩号65+758~65+769.2处,穿越长度11.2m;在桩号82+024.1~82+055.8处,穿越长度31.7m和在桩号122+094.5~122+131.8处,穿越长度37.3m;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管线穿越G30高速公路程共有10次穿越G30高速公路,总长度为435.7m,均为埋管式,桥涵下穿过,可直接施工。分别在桩号58+167.7~58+207.9处,穿越长度40.2m;在桩号67+174~67+222.4处,穿越长度48.4m;在桩号67+874.6~67+933.6处,穿越长度59.0m;在桩号83+264.2~83+294.0处,穿越长度29.8m;在桩号94+886.7~94+937.1处,穿越长度50.4m;在桩号98+417.3~98+465.2处,穿越长度47.9m;在桩号104+048.7~104+091.2处,穿越长度42.5m;在桩号128+734.1~128+763.3处,穿越长度29.2m;在桩号162+892.8~162+932.1处,穿越长度39.3m;在桩号163+318.9~163+367.9处,穿越长度49.0m;辅助工程供水管线分水阀井本工程共设计2座分水阀井,分别在武山县城设1座分水阀井,给武山县预留水口,分水高程1465.59m;在甘谷县(桩号128+814.8)处设1座分水阀井,给甘谷县预留水口,分水高程1292.33m;管材本工程设计,除了内压大于2Mpa的管道采用钢管外,其余均采用钢筒混凝土输水管(PCCP管),管径分1.2m和1.4m两种。本工程采用管道外涂层+阴极保护的管道防腐措施,钢管采用聚乙烯树脂防腐蚀涂料,PCCP管采用阴极保护。管槽管槽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为主、人工开挖为辅,管槽断面选用梯形断面,管槽底部开挖宽度为管道两侧各加0.5m,管顶最小覆土厚度为1.5m。对于设在填方段的管道要求管顶及两侧填土不小于1.5m,填土外边坡为1:1.5,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5。消能建筑物工程在允许减压管道段设置了4座消能箱,分别是:1#消能箱(桩号2+477.3~2+506.4)、2#消能箱(桩号11+433.6~11+462.7)、3#消能箱(桩号55+146.5~55+175.6)、4#消能箱(桩号152+503.5~152+532.6)。消能箱前端设长2.0m,宽4.2m,高4.1m现浇C25钢筋混凝土镇墩,镇墩后为长6.1m,宽3.2m,高3.0m消能箱体,箱体内上下各设1道0.5m厚消能坎,并正对管口增设1道厚0.2m的角型铸钢板挡水消能。消能箱体四周均为现浇C25钢筋混凝土(其中侧壁和顶板厚0.5m,底板厚0.8m)。消能箱基础处理措施为:黄土地基为原土翻夯1.5m家0.3m厚10%水泥土垫层;砂砾石地基为原基平面夯实。闸阀井本工程共设计闸阀井382座。(含隔断阀井、复合式空气阀井和放空阀井)。镇墩与支墩管道沿线共设置镇墩802个,在管道垂直和水平方向转弯处、分叉处、管道端头的堵头处以及管径截面变化处,根据管径、转弯角度、管道设计内水压力、接口摩檫力以及管道埋设处土质的物理力学指标设置镇、支墩。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检修隔断阀沿着管线每约2~3km设一个,保证管路发生事故时能够即时关闭检修,做到供水不间断,检修阀尽量布设在补(排)气阀井或放空阀井内。补(排)气阀在管道凸起点设自动补(排)气阀,管线竖向布置平缓时,不超过1000m亦设自动补(排)气阀。放空阀在管道低凹处设放空阀及放空管道,以排除管内沉积的泥沙。公用工程供水根据地质报告,榜沙河、渭河、藉河、小西河水质均较好,可作为施工用水水源。根据工程布置特性,施工用水初步规划为:压力管道0+000~54+708.07段及2#隧洞以马河、通安驿等沿途乡镇为水源点,采用5t载重汽车拉水至6m3蓄水箱存储使用(占施工用水总量的29%);其余压力管道、隧洞及调蓄水池以渭河、藉河、小西河为水源点,采用IS离心水泵抽水至各施工点蓄水池沉淀处理后使用(占施工用水总量的71%)。供电本工程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施工点多、面广、负荷分散,总体负荷量相对较大。工程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电网基本上为农用电网,电力负荷小,供电保证率低。为了保证施工用电、并满足后期永久供电需要,拟就近接引35kV输电线路,不再另行布设临时用电线路。供风①压缩空气:本工程施工供风系统主要为各隧洞施工点石方开挖及砼浇筑提供压缩空气,经计算,引水隧洞各施工点压缩空气高峰用量不超过16m3/min,拟采用两台10m3/min固定式空压机供风;输水管线及蓄水池施工压缩空气用量均较小,拟采用6m3/min移动式空压机供风,供风管道选用φ100mm钢管。②隧洞通风:隧洞的通风采用机械吸出式通风。隧洞的通风主要由洞内最小风速所需风量控制,施工通风设备选用2台15kw的KJ66—11型矿井轴流通风机,风管选用φ700mm的橡胶风管。施工通讯目前现场通讯无电话接线,中国移动、联通通讯亦覆盖此区,可以满足施工的需要。储运工程交通道路对外道路工程区途径陇西、武山、甘谷及天水秦州区四县区,沿线有天定高速、316国道、209省道及多条县乡级道路通过。其中省道209线由北向南傍工程区陇西段前行,316国道由西向东贯穿工程区后段。交通条件便利。进场道路压力管道沿线:新修现有道路~施工营地之间的施工便道10.0km;引水隧洞:修建国道316线~2#隧洞进口(马务沟)~李家湾~高家山~洪家湾~马家河沟~西华镇~石川~2#隧洞进口的场内主干道1条,利用原有道路13.0km,整扩修道路1.7km,新修场内主干道~各施工点之间的施工便道0.5km;调蓄水池:新修现有道路~各施工点之间的施工便道0.5km。进场道路的设计标准均为四级公路单车道。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弃渣道路压力管线沿线单位弃渣量小,不需另设弃渣道路;引水隧洞弃渣道路主要结合各施工点进场道路布置,不再另计;规划修建调蓄水池弃渣道路1条,长2.0km的四级公路单车道。料场运输道路本工程推荐的混凝土骨料场交通条件较好,不再另设临时道路。料场本工程不设置自行开采料场,在工程区沿线共确定已有的混凝土骨料场9处,其中大咸河2处、渭河5处、藉河和小西河各1处,此外线路有多个小型料场可作备用或补充料源,料源的储量和质量均可满足工程建设所需。渣场工程弃渣主要弃于沿线布设的12处弃渣场内,要求并做好渣体拦挡、排水及覆土还田工作。施工营地在各施工主营地共规划布置临时施工营地32个,其中引水隧洞11个、压力管线20个、调蓄水池1个,以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压力管线施工营地根据施工进展分段移设。仓储设施混凝土系统本工程为长线工程,砼拌和系统应满足分段施工的要求,因此,在压力管道沿线布置0.4m3移动式拌和机,根据工作面进度分段移设即可;在引水隧洞和调蓄水池施工点布置0.75m3固定式拌和机,即可满足施工要求。机械修配厂本工程施工战线较长,施工点多,为降低临建工程费用,拟只在施工营地集中设汽车保养站,大型的铸造件和金属结构件拟委托专业厂家进行加工,设备的大修可在工地附近的县城进行。综合加工厂综合加工厂包括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本工程拟在压力管道、引水隧洞及调蓄水池各施工点分别布置钢木加工厂,以满足施工需要。环保工程生态环境施工期确定施工活动范围、尽量减小临时占地、对于破坏的采取减缓、恢复、补偿措施;施工结束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生态恢复措施;废水生产废水施工期产生的生产废水经临时沉淀池处理后重复利用;生活污水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临时化粪池和旱厕处理;管理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XYJSY-11-009,0.5~1t/h)处理达到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用作管理站绿化和道路降尘用水;废气施工扬尘汽车运土时外加蓬布覆盖,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开挖后及时回填,并在现场定时洒水,加强文明施工教育;车辆尾气选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加强管理;噪声机械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高噪声机械设备操作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加戴耳塞、头盔等;固废弃土(渣)石尽量进行综合利用,做到无弃方,不设永久弃渣场;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及时收集定期清运至施工区所在县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1.3.2项目建设规模本工程设计规划水平年2020年引洮向天水城区年供水水量6079万m3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供水时间为每年11个月(每年9月份为引洮工程停水检修期),引水流量为2.1m3/s。工程由引水系统(包含输水管道、引水隧洞)、调蓄水池及供水管道(调蓄水池至水处理厂)三大部分组成。本工程引水系统全长为170.04km,其中:①输水管道全长为159km,分三段建设,前段输水管道布置于大咸河河谷区,管道长度约54km,中段输水管道布置于武山、甘谷两县境内渭河河谷区,管道长度约83km,分别在武山、甘谷两县县城附近设置预留备用分水口;后段输水管道位于藉河河谷区,管道长度为22km。②共设置4个引水隧洞,隧洞全长约11.04km,分别为在武山县鸳鸯镇广武坡山修建长为1.72km的1#穿管隧洞进入武山甘谷盆地;在甘谷县十里铺马务村至关子镇石川村上游修建长8.75km的自留无压过流隧洞;在藉河右岸分别修建长为256.1m的3#穿管隧洞和长约317.5m的4#穿管隧洞到达藉口镇。本工程共设1处调蓄水池,位于藉河镇杨家湾,调蓄水池容积为155万m3。本工程共设计2条供水管线,全长为2.84km。其中一条从桩号164+950.1处的双向分水井跨金价和到对面藉口镇水处理厂进水池,另一条从杨家湾调蓄水池到水处理厂单设1条长为2.02km的供水管道,至藉口镇水处理厂进水池。1.3.3工程占地根据工程可研及其水保方案,结合拟建项目工程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其占地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本工程永久占地包括引水管线、调蓄水池、隧洞弃渣场、蓄水池弃渣场、管理区及管理区永久道路占地,临时占地包括输水管线管沟开挖、临时施工便道、临时堆土、施工营地和临时施工场地。项目总占地489.41hm2,其中永久占地43.37hm2,临时占地446.04hm2,其中内陆滩涂77.50hm2、耕地278.09hm2、园地71.68hm2、林地16.60hm2、其它草地38.62hm2、交通用地6.92hm2。本工程主要由引水系统(包含输水管道、引水隧洞)、调蓄水池及供水管道(调蓄水池至水处理厂)等建筑物组成。为便于工程运行后期与其它供水工程衔接,在供水管道经过武山、甘谷两县城处设置2处备用分水设施;调蓄水池主要用于引洮工程总干渠停水检修期向水厂供水,应设置在藉口镇新建城区供水水厂附近,其高程应高于水厂,以便自流供水。1.4工程总体布置及线路走向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本工程的水源为引洮一期供水工程,自引洮供水一期工程2#分水闸取水,取水口管底高程2089.95m,随后采用管道顺坡下到马河镇边(桩号1+374.8,管底高程2015.31m),随后南北向行进进入大咸河河谷(此处设计有1#消能箱,桩号2+477.3~2+506.4,管底高程1997.44m);之后管线一直在大咸河河谷行进,在通安驿镇下河谷处设2#消能箱消能(桩号11+433.6~11+462.7,管底高程1880.69m);此后管线途经云田镇后在陇西县三台镇火焰村(在此处离开大咸河河谷,桩号52+840.3,管底高程1676.50m)折向进入陇西鸳鸯盆地,在火焰村东边布设了3#消能箱消能(桩号55+146.5~55+175.6,管底高程1680.01m),3#消能箱后管道就进入了82.14km的倒虹管道段;此后管线沿渭河左岸阶地至渭河垭儿峡处绕过峡口,然后再沿渭河左右岸阶地东南方向行进,途经三台镇(桩号58+321.7,管底高程1645.87m)、四十里铺(桩号66+244.7,管底高程1606.45m)、桦林乡(桩号72+132.5,管底高程1569.50m)、鸳鸯镇(桩号77+900.6,管底高程1543.96m),到达武山鸳鸯镇广武坡山下1#穿管隧洞进口(桩号79+582.3,管底高程1535.10m);管线用1.713km长1#穿管隧洞穿过广武坡山(隧洞出口桩号81+294.4,管底高程1535.10m);之后管道进入武山甘谷盆地,管线跨铁路过渭河进入渭河左岸,然后管线沿渭河左岸阶地行进到达武山县城(此处设1座分水阀井,给甘谷武山县预留水口,分水高程1465.59m),管线过武山县城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包管埋设于武山县城河左岸浆砌石堤岸下的方式(本段线路桩号91+442.9~93+879.7,管底高程1462.39~1450.83m);管线过武山县城后向东仍沿渭河左右岸阶地行进,途经洛门镇(桩号105+300.9,管底高程1393.50m)和磐安镇(桩号113+427.4,管底高程1354.32m),到甘谷县十里铺马务沟口到倒虹吸管高程最低点处(桩号128+555.0,管底高程1284.24m);之后管线顺马务沟上行,在128+814.8处设1座分水阀井(给甘谷县预留水口,分水高程1292.33m),此后管线进行上行到上马务村到达2#隧洞进口(桩号137+316.2,管底高程1564.90m),为保证供水安全,管道末端设1座减压阀;然后水流从2#隧洞进口无压自流到关子镇石川村上游2#隧洞出口(桩号146+027.0,管底高程1558.68m),2#隧洞穿越了渭河和藉河分水岭,总长8.71km,设计纵坡1/1400;此后管线沿藉河右岸东南向重力流输水,经计算在七十里铺处设4#消能箱消能(桩号152+503.5~152+532.6,管底高程1460.70m);然后管道继续沿藉河右岸行进,途经3#、4#2座较短穿管隧洞(3#隧洞总长256.1m、4#隧洞总长317.5m)到藉口镇(桩号163+318.91,管底高程1326.19m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该处为藉河管线段最低点;此后管线由东南折向正西方向沿小西河左岸阶地上行,到桩号164+950.1处(管底高程1347.86m)设双向分水井分水,一条长82m管道跨小西河到对面藉口镇水处理厂进水池,另一条继续向沿小西河左岸阶地到上行到杨家湾调蓄水池(桩号166+973.40,管底高程1377.00m)。另外从调蓄水池沿小西河左岸设1条供水管向藉口镇水处理厂供水,供水管道总长2.02km,与上行输水管道共槽布设。1.4.1输水管线线路方案根据可研报告,本工程输水线路共分两段,即第一段线路:引洮总干渠取水口至陇西县三台镇段;第二段线路:引穿渭河与藉河分水岭段;每一段均设计2个输水线路方案比较方案,本次评价采用推荐设计方案。(1)引洮总干渠取水口至陇西县三台镇段引洮总干渠取水口至陇西县三台镇段推荐设计方案为方案一,即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末端2#总分水闸经渭河支流大咸河向天水市调水。输水管道管线从总干渠末端2#总分水闸前(高程2089.95m)分水,与引洮一期三干渠并行沿山坡下至马河镇后进入大咸河河谷区,顺大咸河河谷到三台镇火焰村后,上行至渭河一级阶地,线路总长54.85km,总落差409.94m,管线沿线布设减压消能箱2座,复合式空气阀井111座,放空阀井34座,隔断阀井21座、镇墩389个。(2)引穿渭河与藉河分水岭段受管道水头和地形地质的条件限制,管线在采用隧洞穿越渭河与藉河分水岭后,引水管道进口高程需控制在1565m左右,并由此选择穿分水岭隧洞进入藉河流域后的出口位置位于关子镇是川村西侧。可研阶段分别对隧洞进口拟选的马务沟段和大沙沟段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推荐方案为马务沟段方案,即管线在渭河马务沟沿马务沟够到逆沟向上埋设8.74km管线,然后进入2#隧洞(该隧洞长8.71km,为自流无压隧洞,)至2#隧洞出口,全长17.45km。1.4.2引水隧洞方案根据可研设计,本工程共设置4个引水隧洞,其中1#、3#和4#隧洞为穿管隧洞,2#为过流隧洞。1.4.3蓄水池选址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可研设计,本工程共选择2处蓄水池位置进行必选,推荐方案为杨家湾调蓄水池。杨家湾调蓄水池位于藉口镇上游,距水厂2~2.5km,布置于小西河左岸Ⅰ级阶地上,场地长度0.68~0.9km,宽度0.27~0.38km,西侧接河谷Ⅱ、Ⅲ级阶地,东及南侧靠小西河防洪堤,北侧发育放牛沟,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程1394~1380m,高出河床3~5m,地势西南高,东北低。1.5工程布置及建构筑物1.5.1输水管线(1)输水方式工程全部采用管道或隧洞全封闭输水方式。工程总体布置为从总干渠末端2#总分水闸(马河镇)重力流长距离引水到甘谷县马务沟(2#隧洞进口),然后水流从2#隧洞进口无压自流到关子镇石川村上游2#隧洞出口(2#隧洞穿越了渭河和藉河分水岭),此后管线沿藉河右岸东南向重力流至藉口镇(中间设有3#、4#2座穿管隧洞),自藉口镇管线分为两支,一支直供水处理厂净化,一支沿小西河左岸进入杨家湾调蓄水池进行调蓄。本工程采用有压重力流输水方式。本工程管道段线路主要沿大咸河河谷、渭河阶地、藉河阶地布置,沿线建筑物主要以管道结合隧洞为主布设,管道纵坡随地形布设,纵坡相对较陡(输水管总长166.97km,落差712.95m),水头充足,可采用有压重力流管道输水及无压暗渠(管道)输水两种方式。在马务沟内布置了近9km长的爬坡管线,利用前段有压重力流输水提供水头。杨家湾调蓄水池到藉口镇水处理厂供水管线,自然落差35.7m,采用重力流供水。(2)管道选型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全部采用全封闭管道输水方式。选择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直缝钢管。(3)跨河沟建筑物本工程采用有压重力流管道输水且管压较高,为保护管道及跨沟建筑物安全,同时为保证河沟水流顺畅通过,本次设计穿越河沟均采用河底穿越方式。(4)输水管道布置输水管管道设计流量2.1m3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s,全线采用重力流输水。本着减小管道压力,降低工程投资的原则,在保证管道全线能够重力流输水的前提下,根据设计压坡线在桩号2+477.3~2+506.4、11+433.6~11+462.7、55+146.5~55+175.6等3处采用消能箱减压,然后管线继续向前延伸至2#洞进口消力池(桩号137+316.2);2#洞为自流无压过流;管道在出2#洞后再以管道重力流输水到水处理厂和调蓄水池,该段根据设计压坡线在152+503.5~152+532.6处采用消能箱减压。全线布置建筑物有隧洞4座、消能箱4座、消力池1座、汇流池1座、闸阀井(含隔断阀井、复合式空气阀井和放空阀井)382座、分水阀井2座、镇墩802个。(5)管道敷设管道的地基岩性主要为冲洪积碎石土、冲洪积粉质壤土、含漂石砂卵砾石层、粉砂质泥岩、砂岩等。管槽开挖主要考虑管道安装要求,管槽底部开挖宽度为管道两侧各加0.5m。管槽开挖边坡为临时开挖边坡,管线大多位于黄土地区,开挖边坡采用1:0.75,管顶填土高度均大于最大冻土深度,填高为1.2--2.5m。对于设在填方段的管道要求管顶及两侧填土不小于1.5m,填土外边坡为1:1.5。在跨沟段管道埋置在冲刷深度以下并作相应的表面护砌处理。当管基为砂砾石时,采用原土平面夯实处理即可,夯实干密度≥21kN/m3;当管基为碎石土时,采用原土平面夯实,夯实干密度≥16KN/m3,然后采用0.3m厚10%水泥土垫层;当管基为粉质壤土时,采用原土翻夯1.5m,再铺设0.3m厚10%水泥土垫层进行处理。本工程引水管线线路长,管道沿途经过农田、道路、沟道及河道,管道顶部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1.5m,沟道及河道按冲刷深度确定。(6)管道附件及其建筑物根据管道水锤防护设计,在全线有压输水管道沿程设置空气阀、检修阀、放空排水阀、调流调压阀、减压阀、压力波动预止阀及流量计阀等水力控制设备,为满足管道的检修以及安全运行,在管道上相应阀体位置设置有空气阀井、检修阀井、放空排水阀井、减压阀井、分水闸阀井等附属构筑物以及管道镇墩,在阀井顶部设置φ800的检修进人孔,采用C25钢筋砼结构。由于其中有71座阀井共用,本次设计闸阀井总计384座。输水管线及附属构筑物见表1-2。表1-2输水管线附属构筑物汇总表序号阀井名称单位数量阀井尺寸(长×宽)1复合式空气阀座2942.9m×4.0m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放空泄水阀井座633.3m×1.9m3流量计阀井(Φ800mm)座22.8m×4.0m4流量计阀井(Φ1200mm)座13.2m×4.0m5流量计阀井(Φ1400mm)座23.2m×4.0m6隔断阀井座803.0m×4.0m7减压阀井(Φ1200mm)座33.0m×4.0m8减压阀井(Φ1400mm)座23.0m×4.0m9调流调压阀井(Φ1200mm)座13.0m×4.0m10调流调压阀井(Φ1400mm)座53.0m×4.0m11分水闸阀井座23.0m×4.0m1.5.2引水隧洞(1)隧洞选型根据本工程输水线路布置,天水市城区引洮应急供水工程隧洞工程采用城门洞型断面。(2)隧洞①过流隧洞本工程仅有2#隧洞为过流隧洞,因设计过流量较小,2#隧洞断面按施工要求进行断面设计,为便于施工,断面型式采用城门洞型,断面尺寸:净底宽2.0m,直墙高1.3m,顶拱半径1.0m,顶拱圆心角180°。洞内均为无压力流态。②穿管隧洞隧洞洞门采用C15砼重力式挡土墙,并在洞帘喷砼或预制砼网格护坡。穿管隧洞工程特性表见表1-3。表1-3穿管隧洞工程特性表隧洞编号隧洞长度(m)断面型式断面尺寸B×H(m)顶拱半径(m)顶拱圆心角(度)1#隧洞1710.6城门洞型3.4×1.71.701803#隧洞256.1城门洞型3.4×1.71.701804#隧洞317.5城门洞型3.4×1.71.701801.5.3调蓄水池(1)调蓄水池选型杨家湾调蓄水池进水设计流量2.1m3/s,设计调蓄库容155万m3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调蓄水池位于藉口镇上游,距水厂约2.0km,布置小西河左岸Ⅰ级阶地上。根据工程区地形条件,综合考虑工程区内调蓄水池的供水水位要求、地形地质条件、交通及施工条件后,选在在小西河左岸杨家湾村一级台地较平缓处采用半挖半填或全挖方式形成蓄水池。(2)调蓄水池防渗型式本工程新建的调蓄水池建筑物级别为3级,由于填筑部分及池基底部砂砾石覆盖层较厚,因此拟采用全库盆防渗设计方式。从防渗材料考虑,防渗体可由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土质防渗体或土工合成材料组成。根据本工程场建设条件,要求调蓄水池应尽量减少渗漏量,同时考虑到调蓄水池地基为砂砾石层,且大部分为挖方,填方高度最大为8m。本工程采用土工合成材料防渗体布置,其施工简单,池堤与池底板防渗连接方便,在停水检修期时也便于工程维修。土工合成材料防渗体还具有较大的弹性或塑形变形性能,可适应土体的沉降、胀缩等优点。因此,本次设计调蓄水池拟采用全库盆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防渗方式。全池形成一个封闭的复合土工膜防渗体。为保护复合土工布免受个别尖砾的顶刺破损,布下设置40cm厚10%水泥土垫层作为下部保护层,同时兼做辅助防渗层。(3)调蓄水池结构布置调蓄水池结构布置为:池底自上而下采用1000mm厚砂砾石垫层、100mm厚中细砂垫层、两布一膜复合土工布(900g/m2)、40cm厚10%水泥土垫层、原基平面夯实;池堤自上而下采用8cm厚M10水泥砂浆砌C20砼预制板、3cm厚M10水泥砂浆保护层、两布一膜合土工布(900g/m2)、40cm厚10%水泥土垫层、挖方段原基平面夯实。调蓄水池填筑段池堤的设计参照《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执行。池堤采用砂砾石填筑,分层压实。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拟建项目区分散在广大农村区域,位于农业耕地范围内,属单一农业生态系统,周边散布少数农村聚居区,项目区附近不存在大规模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本次环评引用天水市环境监测站对“甘肃武山工业园区”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资料以及甘谷县环境监测站2011年4月24日至4月30日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专项监测,监测项目为SO2、NO2、PM10、TSP。拟建项目引水管道沿渭河河谷敷设,史家庄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垂直距离约900m,谢家坡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垂直距离约300m,下街子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垂直距离约700m,武山县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垂直距离约1000m,雷家口监测点位距离引水管道垂直距离约2.3km;蒋家寺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的垂直距离约2km、巩家庄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的垂直距离约1000m、觉皇寺村监测点距离引水管道的垂直距离约600m。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各监测点中NO2、SO2、TSP、PM10的最大污染指数均小于1,各监测点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说明评价区环境空气中这四种污染物的污染较轻,其中TSP污染指数高于其它三种污染物,说明评价区TSP浓度较高,但尚未超标。声环境质量:各环境噪声监测点连续两天的昼夜噪声监测值均低于《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限值,表明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较好。水环境质量:由于本项目管道沿渭河河谷布设,因此,本次环评引用甘谷县监测站于2011年4月18日~20日对“甘肃盈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500吨油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甘谷县城段地表水的监测资料。监测结果表明,在两个监测断面上,监测因子pH、CODcr、溶解氧、BOD5、氨氮、总磷、氟化物、硫化物等7项均未超标,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砷、汞、镉、铅、石油类、挥发酚等6项未检出。总氮在两个断面均超标,超标率为100%,1#断面均值超标倍数为10.87倍,2#断面均值超标倍数为810.80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区各测点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限值,说明评价区内土壤现状为二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类土壤,满足农田耕作土壤要求,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影响。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级范围及评价等级2.2.1环境空气拟建项目废气排放源主要为施工期产生的无组织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产生。根据技术导则(HJ2.2-2008)中评价工作等级的计算依据和划分原则,确定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考虑拟建项目性质及其建设内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特征,确定本项目的大气评价影响范围为:以工程各施工区边界和供水管线两侧各500m的范围。2.2.2声环境拟建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和项目特征确定。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属声环境功能2类区,营运期噪声主要为水泵噪声,主要集中在泵房附近,源强约在70~85dB(A)之间,经减震隔声后噪声级增加量较小,且营运后受噪声影响的人群基本无变化,故确定拟建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施工期其评价范围为工程各施工区边界和供水管线边界及供水管线两侧各200m的范围,运行期其评价范围为各泵站边界向外200m的范围。2.2.3地表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HJ/T2.3-93)中的有关规定,结合拟建项目工程规模、建设特点及相应的保护要求,拟建项目废水来自于施工期和营运期,施工期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拌和废水、汽车保养与机修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工作人员生活污水。对于混凝土拌和废水采取沉淀处理后回用,生活污水经临时旱厕处理后部分堆肥还田,剩余的随泼洒蒸发、消耗。拟建项目运营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和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绿化。其施工期和营运期废水排放量均小于1000m3/d,废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因此,拟建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评价范围为拟建项目取水口上游1.5km处至取水口下游2.0km内的范围。2.2.4地下水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拟建项目属于从引洮一期供水工程总干渠末尾2#总分水闸内取水的供水工程,其水源为地表水源,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的规定的Ⅱ类建设项目;故其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来确定,详见表2-1,拟建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判定见表2-2。表2-1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评价等级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一级小-大小-大敏感弱-强中等中等较敏感强大较敏感中等-强大大较敏感弱-强不敏感强中较敏感中等-强小较敏感强二级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三级小-中小-中较敏感-不敏感弱-中表2-2拟建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判定判定条件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拟建项目/50m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不会对地面产生沉降等问题特征小小不敏感弱判定结果三级从表2-2可以看出,拟建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其评价范围为可能受项目影响区域含水层及地下水。2.2.5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规定,结合拟建项目各泵站和供水管道占地(永久、临时)面积、占地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供水管道的长度确定其评价工作等级,详见表2-3。表2-3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判定一览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拟建项目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20km2或长度50~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面积:4.894km2供水管线长度:158.26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一一/重要生态敏感区一二三/一般区域二三三一般区域从表2-3可以看出,拟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根据HJ19-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中的相关要求,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HJ/T394-2007)中“线性项目以向线状两侧外扩原则确定评价范围:二、三级评价范围为油漆集输管道(油区道路)两侧各0.2km带状区域为评价范围”,结合拟建项目规模及特点、当地环境特征及区域生态完整性,其生态评价范围为:供水管线两侧以及泵站边界各200m的范围,供电线路施工便道两侧各200m。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3.1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点,采用矩阵法对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详见表3-1。表3-1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环境因素引水渠、蓄水池工程范围施工期运行期社会环境就业劳务★社会经济★★★公众健康★★★★区域发展★★★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区域生态景观★★水资源调配★★水土流失★★陆生植被★★★水生生物★自然环境地貌景观★★水资源利用★★地质灾害★★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土壤环境注:■长期不利影响;■短期不利影响;■长期有利影响;■短期有利影响;□无相互影响;★的数目多少表示影响程度的大小,数目越多,表示影响越大。分析表3-1可知:⑴工程建设对社会、生态及自然环境均会产生较大影响,施工期以不利影响为主,运营期以有利影响为主。⑵工程建设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以短期不利影响为主,其中对空气、声、水环境质量及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小,施工期投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⑶工程运营期引水管线运营对环境的影响以长期有利影响为主,其中对社会经济发展、陆生植被、项目区农民收入及区域经济发展均产生较大的有利影响,运营期基本无不利影响。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⑷对项目区水资源的配置产生重大变化。天水城区现状水源全部为河谷浅层地下水,从渭河及藉河Ⅰ、Ⅱ级阶地取水。天水城区在2020年,需水量为9618万m3,在考虑上磨水库、高桥头引水工程相继发挥效益的情况下,天水城区可供水量将达到4070万m3,仍缺水5479万m3,缺水率达到57%,区内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十分严重。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空缺水资源由引洮一期供水工程引洮河水供给,水资源的重新配置缓解了区内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产生重要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⑸弃渣场的环境影响以短期不利影响为主,主要影响为水土流失。3.2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3.2.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1)工程永久性占地工程对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永久占用,会造成工程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采取施工后复垦复种的方式予以恢复。(2)工程土石方开挖由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项目建设特性,工程土石方开挖及其运移主要产生于隧洞工程建设、导流围堰建设和施工道路的开挖与铺筑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会形成一定面积的破土区域,而且将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渣石。根据工程建设规模与工程活动估算,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土石方量896.08万m3,完成土方回填781.48万m3,产生弃渣141.01万m3。要求工程设计中必须严格按水土保持要求,对工程弃渣场及开挖面等破坏区认真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并及时做好弃渣后的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等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将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小程度。3.2.2施工期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3.2.2.1环境空气污染源及防治措施⑴扬尘扬尘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将会对施工人员及周围近距离区域的村民将产生一定影响。本工程施工等级低,规模小,所用机械数量少,因此扬尘污染相对较轻。为减少扬尘产生量,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施工道路、施工场地、土方堆放场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区域定时及适时洒水,运输车辆加设蓬盖等措施,可有效抑制起尘量。⑵施工机械废气施工机械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的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和自卸卡车等机械油耗。⑶运输车辆尾气运输车辆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NO2、CO等,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工程由多个子项目区组成,各子项目区间相隔较远,场地分散,且施工时间不同,施工车辆较少,因此产生的NO2、CO等较少。3.2.2.2水环境污染源及防治措施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水污染源为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⑴生产废水项目施工期所需砂石料均采用购买当地砂石料场成品料,故无砂石料加工废水产生。施工生产废水主要是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和施工机械冲洗废水。⑵生活污水项目施工期间,各类施工人员比较集中,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污水经旱厕处理后作为绿化用肥,不外排。3.2.2.3噪声污染源及防治措施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运行中的施工机械、车辆行驶噪声。施工机械包括土方机械、运输机械、混凝土机械、灌浆设备等,车辆包括推土机和自卸卡车等。3.2.2.4固体废物污染源本项目施工期间的主要固体废物污染源包括:土石方开挖等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土石弃渣、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3.3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3.3.1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项目在运行期由于重新配置了水资源,提高了供水保障率,缓解了项目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解决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可减轻对自产地表水的开发,间接增加区内的生态供水量,其对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是以有利影响为主。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运行,提高了饮用水的保障率,合理利用水源资源,保障供应安全的饮用水,促进工业发展,间接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是有利的。·项目运营过程中,间接置换当地的自产地表水,增加了区内的水资源供应量,提高生态用水量、有利于生态林、田间林恢复,对项目区陆生生态环境有利。3.3.2施工期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3.3.2.1环境空气污染源分析及防治措施(1)污染源分析项目运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各管理所的冬季供暖燃煤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冬季供热均由天水市供热公司供应,秦州管理所兼调度中心、陇西管理所两个水管所的冬季采用分散式火炉供暖。各水管所耗煤量约为8t/a,工程运营中要求选用低硫煤为冬季采暖用煤。燃煤废气中污染物主要为烟尘和SO2,烟尘排放量为0.05t/a,SO2排放量为0.09t/a。(2)防治措施工程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期管沟挖掘作业、土石方装运所产生的粉尘,施工机械运行废气、机动车辆的尾气、道路扬尘,根据环境影响分析结果,针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特点及性质提出污染防治措施,详见表3-2。表3-2环境空气保护措施一览表时段废气种类主要内容施工期施工道路对道路进行定期养护、维护、清扫,保持道路运行正常;在无雨日,对于工程施工范围内的简易泥结碎石路面道路要有专门的撒水装置定时洒水,一般每天可洒水2次,早、中各一次,在进出口处保持路面湿润,并铺设竹芭、草包等;运输土方和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要用挡板和蓬布封闭,车辆不应装载过满,以免在运输途中震动洒落。燃油废气施工期间,应采用尾气排放达到GB14761.1-14761.7-93的运输车辆;燃油机械尽量使用优质燃料;运输车辆要统一调度,避免出现拥挤,尽可能正常装载和行驶;加强对施工机械管理,科学安排其运行时间,严格按照施工时间作不允许超时间和任意扩大施工路线。粉料与混凝土系统粉尘水泥、石灰等易产生粉尘物料采用封闭式运输,减少风起扬尘的产生。粉料存放与混凝土系统要有专人负责,在大风天气或空气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条件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扬尘的产生;合理安排拌合点,尽量减少拌合点设置,采用灰土集中拌合;水泥、石灰等容易产生粉尘的物料在临时存放时必须采取防风遮盖措施,可以采用帆布覆盖的方法减少粉尘的产生。临时渣场扬尘工程临时弃渣场要有专人负责,在大风天气或空气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条件下,采用洒水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根据临时渣场的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渣场恢复措施。施工营地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施工队伍生活营地要集中设置、避免分散,生活区内生活用能源尽量采用液化石油气和电能,禁止采用燃煤露天大灶,以减轻空气污染。严格禁止施工作业场地及施工营地的生活垃圾乱堆乱弃。运行期无废气排放源3.3.2.2水环境污染源及防治措施(1)污染源分析日产生废水3.55m3/d,年产生1170.84m3/a,废水主要为生活类污染物为主,其中CODcr产生浓度400mg/L,BOD5产生浓度250mg/L,SS产生浓度200mg/L,CODcr产生量为0.47t/a,BOD5产生量为0.29t/a,SS产生量为0.23t/a。(2)防治措施拟建项目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根据水环境影响分析结果,针对工程范围内水环境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施工总布置特点,提出工程水环境保护措施,详见表3-3。表3-3水环境保护措施时段废水种类水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在施工现场建设临时废水沉淀坑,用防水布或塑料薄膜防渗,废水排入沉淀池后加入絮凝剂让废水静置沉淀2~4h以上,其上清液回用于混凝土拌合和设备冲洗,泥渣定期清掏后清运至施工区所在地的垃圾填埋场处置。。混凝土养护废水加盖草帘或塑料薄膜养护,自然蒸发。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营地修建临时旱厕,集中后堆肥还田,洗漱废水随地泼洒蒸发;其它施工用水尽量做到节约,重复利用;施工期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机械油污的滴漏;施工机械及车辆检修依托周边县市修理厂等。其它对管线两侧安排专人巡查,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工程取水口区域设立禁止污染水源的警示标志牌,防止人为污染水源。3.3.2.3固体废物污染源及防治措施项目区产生的固废主要是各水管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产生量为20.5kg/d,年产生量为6.76t/a。处理措施主要是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活垃圾设收集点后由天水市生活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陇西管理所和秦州管理所兼调度中心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分别运送至马河镇和藉口镇生活垃圾处理点进行统一集中处理。3.4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3.2.1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拟建项目的排污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本次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是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水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质量。⑴环境空气质量拟建项目施工期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满足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要求,营运期确保评价区域内的敏感点及其区域的GB3095-1996表2中二类区的标准要求。⑵水环境质量拟建项目的建设和营运确保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要求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标准要求。⑶声环境质量拟建项目声环境评价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其施工和营运期确保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要求。⑷土壤环境质量拟建项目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⑸生态环境质量拟建项目施工期确保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不造成破坏,采取优化线路避让、减缓和恢复措施,使其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基本保持现状。3.2.2环境保护敏感点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无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地、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点(区)见表3-4。表3-4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敏感点(区)一览表编号名   称所属区域类别与工程边界相对位置和距离(m)敏感类别1盘古川护堤以南居民点SE,600大气环境,声环境2包家坪2+137~16+625居民点S,300大气环境,声环境3颉家门居民点S,600大气环境,声环境4广武坡居民点S,500大气环境,声环境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5麻蟥滩居民点W,50大气环境,声环境6车家川居民点W,100大气环境,声环境7车家岸居民点E,600大气环境,声环境8散庄居民点N,30大气环境,声环境9唐家沟居民点N,100大气环境,声环境10刘家庄居民点NE,200大气环境,声环境11周家庄居民点NE,300大气环境,声环境12韩川16+625~34+103居民点NE,100大气环境,声环境13武山县城居民点S,150大气环境,声环境14韦家庄居民点N,500大气环境,声环境15陈门新村居民点S,50大气环境,声环境16腰庄村居民点N,400大气环境,声环境17谢家坡儿居民点N,100大气环境,声环境18史家庄居民点S,700大气环境,声环境19下街子居民点S,700大气环境,声环境20洛门镇居民点S,300大气环境,声环境21周家庄居民点S,500大气环境,声环境22马家庄34+103~56+560居民点S,700大气环境,声环境23杨家庄居民点N,200大气环境,声环境24磐安镇居民点N,300大气环境,声环境25刘家新庄居民点S,300大气环境,声环境26燕家庄居民点S,100大气环境,声环境27石家村居民点S,200大气环境,声环境28移家庄居民点N,300大气环境,声环境29崔家庄居民点N,300大气环境,声环境30魏家庄居民点N,100大气环境,声环境31王家庄居民点N,200大气环境,声环境32白家庄居民点N,300大气环境,声环境33雒家庄56+560~73+565居民点N,500大气环境,声环境34五甲庄居民点N,600大气环境,声环境35头甲庄居民点N,800大气环境,声环境36七甲村居民点N,600大气环境,声环境37令甲庄居民点N,300大气环境,声环境38谢家庄居民点N,50大气环境,声环境39甘谷县居民点S,500大气环境,声环境40刘家村居民点N,700大气环境,声环境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41矾家石滩居民点S,500大气环境,声环境42牛家庄居民点S,400大气环境,声环境43渭水峪居民点N,400大气环境,声环境44牛家湾73+565~88+788居民点SW,100大气环境,声环境45琥珀乡居民点E,600大气环境,声环境46霍家沟居民点E,100大气环境,声环境47康李居民点W,600大气环境, 环境48文家山居民点E,600大气环境,声环境49关家咀居民点W,200大气环境,声环境50西苑居民点E,500大气环境,声环境51北灵88+788~92+911居民点E,200大气环境,声环境52六十里铺居民点SW,300大 环境,声环境53下磨居民点NE,200大气环境,声环境3.3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控计划3.3.1环境管理和监理环境保护管理计划可划分为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管理计划,相应的机构一般包括管理机构、监督执行机构和监测机构。环境保护管理计划用于组织实施由本报告书中所提出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计划中明确了责任方所承担的职责、监督和监测机构所担负的管理和监控内容。拟实施项目环境管理计划见表3-5、表3-6。表3-5施工期环境管理计划环境问题环境监督管理措施实施机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施工期生态破坏·加强施工管理,严禁砍伐植被和捕猎,严禁随意扩大施工场界及践踏施工场界外戈壁荒地植被。·严禁破坏工程区以外植被,并维护管理美化环境。·施工后尽快平整土地、表层砾石压盖,尽量缩短临时用地占用时间。·加强施工监理工作中水土保持设施质量及施工进度监理。·除施工必须外,不随意砍伐,禁止采挖植物。·施工单位和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坚决禁止捕猎任何野生动物。施工承包商第三方监理单位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施工期水污染·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在施工现场开挖形成临时废水沉淀坑池,用防水布或塑料薄膜防渗,废水排入沉淀池经处理后全部用于混凝土的拌和。施工段结束后沉淀池填埋处理。·对于浆砌石及砼养护废水,加盖草帘或塑料薄膜养护,减少砼养护用水量。·施工期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机械油污的滴漏,施工机械及车辆检修依托社会汽修厂。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施工噪声·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高噪声机械配置减震机座等临时降噪设备。·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保持机械润滑,降低运行噪声。·夜间应减少施工车流量,设立标示牌,限制施工区内车辆时速在15km以内,严格控制车辆鸣笛,限制车辆等噪声污染。·打桩机、推土机、挖土机、振捣棒等强噪声源设备的操作人员配戴耳塞,加强身体防护。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施工空气污染·工程施工道路为砂石路面,道路扬尘问题将是影响空气环境的突出因素,因此应对道路沿线施工生活区所在路段及时洒水,以减少扬尘的不利影响;·水泥、弃渣等物料运输、装卸过程尽可能采用篷布等密封方式操作;·施工机械尽量选用燃烧效率高的设备类型,对大型施工机械、车辆加强维修保养,使之保持良好状态,以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工程应加强对扬尘排放源的管理。项目建设指挥部、地方环保局施工期固体废物·弃渣统一清运至指定弃渣场;·施工场地内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后,集中清运至当地垃圾填场。临时施工道路施工便道宽度需控制在4m以内,供水管道施工作业带宽度必须控制在8.5m以内,管沟临时堆土占地必须控制在3m以内,施工作业范围必须控制在工程征占地范围内。表3-6营运期环境管理计划环境问题环境监督管理措施实施机构监督机构管理机构噪声泵类选用低噪声设备,将提水泵房的泵类布置密闭隔音泵房内,泵基础减震设计,泵出水口采用软管连接,降低泵类运行噪声。项目建设指挥部运营管理单位地方环保管理部门空气污染严格执行大气环境保护制度,冬季取暖采用电暖。水环境影响⑴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活污水进入到天水市城镇污水管网,输送到天水市污水处理厂,废水污染物可达标排放。⑵陇西管理所所在区地表水功能区划为渭河陇西、武山工业、农业用水区(秦祁河入口至榜沙河入口),水质目标为Ⅲ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类,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最终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标准后排放。⑶秦州管理所所区域地表水功能区划为藉河秦城饮用水源区(藉河至西十里),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不允许设新的排污口,秦州管理所产生的污水进入到藉口镇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固体废物各管理站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垃圾筒集中收集后,定期加盖运至当地生活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置。水土保持有专门人员负责工程区环境保护工作和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3.4.2环境监测计划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见表3-7、表3-8。表3-7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环境要素监测地点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时间实施机构负责机构监督机构生态·确定施工营地及便道位置、面积、宽度、长度等之前,需报当地管理部门及环保监理单位确认。·有可能造成植被破坏的,需提出相应的植被保护措施。·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界定施工范围,严禁越界施工。·施工后尽快平整土地,尽量缩短临时用地时间。随机检查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项目建设指挥部有资质的第三方环境监理单位水工程取水口下游1.0km处水质常规监测因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施工前监测1次,施工期2次/年,每次监测3天,每天采水样1次声施工区、运输沿线和引水管线边界LAeq随机抽查,每次监测2天,全年不少于4次大气施工区TSP2次/年,每次监测3天,每天保证12小时有效数据。水土保持主体工程区域水土流失视降雨情况确定,每年不应少于3~5次主体工程区、施工临建区、临时道路区扰动地表面积、林草成活率、覆盖度项目建设前后进行林草面积变化情况、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实施情况表3-8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环境要素监测地点监测项目监测频次、时间实施机构负责机构监督机构生态主体工程区域植被成活率营运期前五年,每年1次。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地方主管部门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工程沿线两侧50m范围天然植被地区段植被覆盖率、土壤类型等营运期每五年监测1次(利用有关部门的卫星图片与现场监测相结合)水工程取水口1次/年,每次监测3天,每天采水样2次。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水质常规监测因子+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3次/年,每次监测3天,每天采水样2次。绿化主体工程区、施工临建区、临时道路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防护状况、运行效果及水土保持林草成活率、覆盖度、生长情况工程完工后(自然恢复期1年),雨季每月1次,每年7次。4、公众参与4.1公开环境信息情况4.1.1信息公开次数根据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本次评价公众参与采用公示、问卷式调查和座谈访问的形式进行。公示信息2次,第一次公示采用在甘肃法制报((2013年12月5日的甘肃法制报,总第1919期))上公示,第二次公示采用在天水市水务网网站上公示的方法。问卷式调查向项目区群众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座谈访问邀请项目区各界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4.1.2环评内容公示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公示了拟建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主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等内容,并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有效期为10个工作日。4.1.3信息公开方式本次评价中的信息公开方式为在永靖县文化广播影视局(2013年11月12日)、《民族日报》(2013年12月9日总第5298期)的形式向公众公示项目信息。4.2公众意见征求4.2.1公众意见征求形式本次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公众意见。4.2.2公众意见征求次数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在项目公示期满后,进行了项目区域周边现场走访,发放调查问卷。4.2.3公众意见征求范围调查范围重点为拟建项目区周边的村庄,兼有各乡镇政府、乡卫生所、学校、相关单位等有关部门。调查对象以当地的农民为主,调查过程认真听取和征询了上述村庄、单位公众对建设项目所持意见和态度。4.3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本次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在项目区周边现场走访的形式,对项目区域周边各方面、各阶层进行了公众参与情况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征求项目区及周边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受影响的居民意见。问卷式调查表共发放263份,其中公众调查187份,单位调查76份。收回有效答卷263份,回收率100%。调查对象的基本组成、职业结构见表4-1。表4-1项目区公众参与调查对象人员结构统计表统计结果调查项目人数比例(%)调查人数男16789.30女2010.70合计8042.78年龄分布<2531.6025-459349.73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46-556132.62>556936.9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254.55高中、中专5127.27大专及以上3418.18职业结构农民15482.35干部10.53教师学生10.53其他3116.58从表4-1可知,男性占89.33%,女性占27.3%;被调查公众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小于25岁的占1.6%,36~45岁的占49.73%,46~55岁的占32.62%,55岁以上的占36.9%,被调查公众中以中青年为主;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程度的占54.55%,高中中专程度占27.27%,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18.18%;从职业结构一栏看,农民占82.35%,教师学生占0.53%,干部占0.53%,其他占16.58%。可见,公众参与调查对象较为广泛,包括了当地不同阶层、职业、性别及年龄的公众,尽可能做到从各个方面获取不同的反映情况。4.4公众意见归纳分析公众参与汇总分析及统计结果见表4-2。序号调查内容人数比例(%)1您是否知道/了解该项目不了解14.9714.97知道一点74.8774.87很清楚10.1610.162您对该项目区周围环境质量现状是否满意很满意19.2519.25满意58.2958.29不满意22.4622.463您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破坏严重,影响较大0.000.00破坏较小,影响较小54.5554.55基本无影响45.4545.454您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水土保持的影响是影响较大0.000.00影响较小60.4360.43基本无影响39.5739.575该项目施工过程中您所关心的问题是施工噪声6836.36施工扬尘3217.11固体废物2211.76交通阻塞115.88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施工迹地的恢复5428.886您认为该项目运营中应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是生活垃圾32.6232.62生活污水41.7141.71生活废气25.6725.677您认为该项目的选线是否合理可行合理可行85.0385.03不知道14.9714.97不合理0.000.008您认为该项目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否有益有益78.0778.07很难说21.9321.93无益0.000.009您对该项目建设持何种态度坚决支持71.1271.12有条件赞成22.4622.46无所谓6.426.42反对0.000.00⑴对该项目的了解程度上,74.87%的调查对象表示知道一点,只有14.97%的调查对象对该项目表示不了解。⑵对该项目区周围环境质量现状满意程度上,58.29%的调查对象对环境质量满意,也有22.46%的调查对象对当前的环境质量不满意。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54.55%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项目破坏较小,影响较小,而有45.45%的调查对象则认为该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基本没有影响。⑷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中,60.43%的调查对象认为该项目对水土保持的影响较小,而有39.57%的调查对象则认为该项目建设对水土保持基本没有影响。⑸对拟建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上,36.36%公众关心施工噪声,17.11%的公众关心施工过程中施工扬尘给生活带来的不便。⑹对拟建项目环境问题的认识上,大部分公众认识到本工程建设的环境问题,41.71%的人认为项目运营期会产生很大的生活污水,应该采取一定措施防治污水外排,32.62%的人认为生活垃圾问题也比较突出。⑺对该项目的选线合理性上,85.03%的调查对象都认为该项目选线合理可行,只有个别人不知道是否合理可行。⑻该项目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否有益上,78.0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益,只有个别人很难说是否有益。⑼对该项目建设的态度上,71.12%的人表示坚决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也有个别人表示有条件的赞成该项目建设。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4.5报告书对公众、政府机构意见的采纳情况本报告书中针对公众意见和建议,在施工期扬尘、噪声控制、生活污水处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纳了及时洒水、降噪以及尽量在施工作业范围内作业,最大限度保护周边植被的建议,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其列入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监理当中。针对占用耕地公众担心项目建设对自己的收入造成影响情况,本环评要求由天水市天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相关补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产生纠纷。4.6结论与意见4.6.1结论的合理性分析⑴合法性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的有关规定,公开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具有合法性。⑵代表性公众意见收集范围覆盖主要建设范围内不同阶层的群众,能代表大部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⑶真实性公众意见公示、调查表的发放均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执行,公示内容准确反映建设项目相关信息,调查结果真实可靠。⑷有效性调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公示内容真实、调查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合理有效。4.6.2调查结果拟建项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基本上都对项目区环境质量现状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大部分公众对施工期的环境影响重点关注施工扬尘、施工垃圾和生态破坏;绝大部分被调查公众认为项目的建设对自身的农业生产不产生较大影响,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支持该项目建设;直至公告截止日期,没有群众打电话或以其它方式发表任何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或其它建议,表明当地群众有较为强烈的公众参与意识。拟建项目实施后有利于遏制地质灾害频发、群发,有效改善社会及生态环境,保证项目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使其安居乐业,促进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总之,该项目的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且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论拟建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甘肃省和天水市等相关规划的要求。项目的实施,将对项目区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空气污染、噪声等),但只要在建设中切实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与防治措施以及切实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补偿与恢复措施,严格贯彻“三同时”环保要求,保证环保投资足额到位,强化施工管理,杜绝工程风险隐患,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从而发挥其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则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6、联系方式6.1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建设单位: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联系人:赵晓东联系电话:0938-83159836.2环评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评价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儿湾路225号甘肃环境科技大厦邮编:联系人:联系电话: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37 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