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2 MB
  • 125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思延乡农业产业园为例

  • 1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思延乡农业产业园为例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生姓名:高于清指导教师:朱捷教授专业:风景园林学学科门类:工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O一五年五月 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AgriculturalIndustrialParkundertheBackgroundoftheNewUrbanization——GivinganExampleofSiyanxiangAgricultureIndustryPark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Master’sDegreeofEngineeringByGaoYuqingSupervisedbyProfZhuJieSpecialty:LandscapeArchitectureCollegeofArchitectureandCityPlanningof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ChinaMay,2015 中文摘要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带动了农业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农业产业园建设是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农业产业、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促使乡村内部增收,实现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园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构成,将现代农业与地域特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休闲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紧密结合的切入点。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的发展及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缺乏和落后,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处于西部大开发的川渝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现有的规划设计理论并不能普遍适用于该地区的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面对川渝山地地区发展中自然、人文、经济的矛盾,如何为其提供针对性的设计方法策略,成了必须思考的新问题,也是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本文以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为本文提出论点;其次针对提出的问题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各个方面的剖析,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基于相关理论分析以及实践分析,总结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最后通过案例实践作为对规划设计策略的回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绪论及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主要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及确立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通过分析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兴起和景观现状,总结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发展困境。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主要针对第二章提出的相关问题结合案例来进行一一分析,为设计提供基础原型。第三部分为第四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在前文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第四部分为第四、五章:案例实践—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通过实践案例的解读,作为对本文解决问题中提出的设计策略的回应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I 英文摘要ABSTRACTAstheprogressofNewTypeUrbanization,themodeof“industrypromotingagriculture,urbanarealeadingruralsites”isplayingaleaderroleintheeffectivelyinteractingimprovementofagricultureindustryplanningandconstruction.Agricultureindustrypromotionisanimportantcarriertoboostthetransitionofagriculture,thestructureofagriculturereadjustment,andthe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itisalsoacriticalpathwayofdevelopingagricultureindustry,protectingecoenvironment,andincreasingtheinternalincomeofcountryside.AgricultureIndustryParkconsistsofthefarmingculturallandscape,agriculturalecoenvironment,farmingproductioneventsandtraditionalconvention,combiningthemodernagriculture,traditionalcustomsandnaturalecoenvironmenttoanewleisureindustrywhichistheentrypointofthecombinationofeconomy,societyandenvironment.Comparingwithdevelopedcountiesintheeast,inChina,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gricultureindustryisstillbackwardandnotenough.SiChuanandChongqingwhichareinChinaWesternDevelopmentPlan,hasuniquegeographicalenvironment,whichresultstheinapplicabilityoftheexistingplanninganddesigntheoriestothisarea’sagricultureindustrydevelopment.Consideringtheconflictionamongnature,humanityandeconomyduringdevelopment,thequestionwehavetoresolveisthathowtocomeupwithspecificdesignandstrategyfortheproject.Thatisalsoanimportantpurposeofthispaper.Thispapertakesagricultureindustrydesignastheresearchobject.Firstly,theauthorpointsoutthethesisbasedonthedevelopingstatusanddifficultiesoftheagricultureindustry.Secondly,itanalyzesdifferentcasesfromdifferentangleofviewandexplainsrelatedtheories.Thirdly,thepaperconcludesprincipleandstrategyofagricultureindustrydesign,basingonthetheoriesandpracticalcasesanalysis.Atlast,itdescribesthepracticeandcasesastheresponsetoallabove.Thispaperadopts“Raisequestion—analyzequestion—solvequestion”mode,includingthefollowingfourparts:Chapter1and2introducedevelopingstatusanddifficultiesofagricultureindustry.Itmainlyexplainsthebackgroundoftheresearchandthestatusoftheresearchathomeandinabroad.Thispartdefinesthescopeofthisresearchobject,theresearchmethodsII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ndresearchsteps.Italsoreflectstheproblemsofagricultureindustryplanninganddesignthroughtheanalysisofagricultureindustrystartinganddeveloping.Chapter3analyzestheSichuanandChongqingareas’agricultureindustryparkdesign.Itmainlyresponsesthequestionsposedinchapter2bydiscussingaboutpracticalcases,providingbasisofdesign.ThenChapter4introducesdesignstrategiesofagricultureindustryunderbackgroundofnewurbanization.Thispartcomesupwiththedesignprincipleandstrategyifagricultureindustryparkbasingonthetheoriesandpracticalcasesanalysisintheaboveparts.itisanimportantpartofthepaper.Chapter4and5explainsthecasepractice---Siyanxiangagricultureindustryparkdesignandconstruction,asevidenceofthesolutiontoquestionsfromPart2.Keywors:NewUrbanization,Sichuanandchongqingarea,Agriculturalindustrialpark,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IV 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新型城镇化时代要求..............................................................................................11.1.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型的要求......................................................................31.1.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经济结构的改变..............................................................41.1.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51.2相关概念界定......................................................................................................................51.3国内外研究综述..................................................................................................................61.3.1国外研究综述..........................................................................................................61.3.2国内研究综述..........................................................................................................81.3.3相关理论研究..........................................................................................................9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31.5.1研究方法................................................................................................................131.5.2技术路线................................................................................................................15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172.1农业产业园的形成与发展................................................................................................172.1.1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172.1.2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172.1.3农业产业园的现状功能........................................................................................182.2农业产业园景观现状问题................................................................................................192.2.1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192.2.2产业特色不足的问题............................................................................................202.2.3公共空间匮乏的问题............................................................................................212.2.4地域文化缺失的问题............................................................................................222.2.5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相冲突的问题....................................................................232.3小结....................................................................................................................................24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253.1自然生态系统分析............................................................................................................25V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1构成要素................................................................................................................253.1.2特征分析................................................................................................................273.2特色产业组成分析............................................................................................................283.2.1农业产业类型........................................................................................................283.2.2农业景观资源........................................................................................................293.2.3产业发展趋势........................................................................................................323.3公共空间特征分析............................................................................................................343.3.1聚落选址分类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343.3.2聚落布局模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363.3.3建筑特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383.3.4公共空间构成........................................................................................................383.3.5空间特性分析........................................................................................................433.4川渝地域文化分析............................................................................................................463.4.1地域文化特征分析................................................................................................463.4.2川渝地域文化特色................................................................................................473.4.3地域文化表现形式................................................................................................473.4.4地域文化表达方式................................................................................................483.5旅游活动相关分析............................................................................................................503.5.1旅游活动主体分析................................................................................................503.5.2旅游活动客体分析................................................................................................513.5.3旅游活动的六要素................................................................................................543.5.4旅游活动与空间需求............................................................................................553.5.5旅游活动的特征....................................................................................................573.6小结....................................................................................................................................58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对策.................594.1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594.1.1指导理念................................................................................................................594.1.2总体原则................................................................................................................604.2景观规划设计对策............................................................................................................624.2.1生态系统保护性设计的对策................................................................................624.2.2农业产业特色化设计的对策................................................................................684.2.3公共空间更新式设计的对策................................................................................724.2.4地域文化延续性设计的对策................................................................................784.2.5旅游空间弹性式设计的对策................................................................................85VI 目录4.3小结88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895.1规划背景解读....................................................................................................................895.1.1基本概况................................................................................................................895.1.2问题研判................................................................................................................905.2总体规划设计....................................................................................................................975.2.1规划原则................................................................................................................975.2.2功能定位................................................................................................................985.2.3总体规划设计........................................................................................................985.3具体设计对策....................................................................................................................995.3.1生态优先的自然景观系统....................................................................................995.3.2特色发展的农业产业景观..................................................................................1025.3.3灵活多变的公共空间序列..................................................................................1035.3.4传承文化的地域特色场所..................................................................................1075.3.5功能复合的旅游活动空间..................................................................................1086结语.....................................................................................................................................111致谢.....................................................................................................................................113参考文献.....................................................................................................................................115附录.....................................................................................................................................117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17VII 1绪论1绪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地球的农耕文明,之所以被称为“绿色革命”,在于原始农业的开始,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实现了从掠夺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要求定居与聚居,从而带来了聚落的形成,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从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到如今,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三个时期,如图1.1所示。占了绝大部分地域空间及人口的农业、乡村,一直是国民经济及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粗放性农业向集约型农业逐渐转变的时代下背景下,农业发展形成了两种趋势:一是以维持良好的村落环境为主,实现人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本能需求;二是以获得经济生产效益为主,解决人地矛盾,图1.1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农业除了生产种植之外还具有其他附加功能,比Figure1.1Thestagesofthe如观光、休闲、娱乐功能。agriculturaldevelopment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发展的重要方式,特色的农业景观资源,亲切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探索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园区进行多样开发,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取得最佳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1.1研究背景1.1.1新型城镇化时代要求“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是对“城镇化”的重新诠释,其思想在“城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涵。那么,何为“城镇化”?从人口转移方面,城镇化是乡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聚集的过程;从经济转型层面看,城镇化是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从地域演化方面看,城镇化是地域演化的空间发展过程;从社会学层面看,城镇化是乡村居民生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活方式的逐渐转变的过程。综合来讲,城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不断转型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乡村剩余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乡村、城镇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城镇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并由此带来就业结构、[1]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①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来看,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普遍特征是水平低,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速度过快。依据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结果,6次人口普查中,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2]35.39%,49.68%,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如果继续持续以往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不仅不会加快城镇化发展,更可能会致使三产的升级迟缓、自然环境恶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增加等问题的产生。在十八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指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趋势是必须以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及生态化为核心关键点,真正实现“新”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其是以人为核心,关注农民利益需求,同时与农业现代化彼此协调,共同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再是单一的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过程,而是综合实现产业、人居以及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从“乡”到“城”的改变。1)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城镇化,其发展强调在城乡规划中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公共资源能够实现城乡均衡配置,是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2)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关键在于为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管是从经济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必须要考虑以人为核心。3)新型城镇化是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我国近年以来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城镇化要求改变传统城市发展规律,必须将向外蔓延发展方式转变为集聚式发展的方式,实现集约式、智能化以及生态低碳化发展。4)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工业、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将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彼此交融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互相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配合,实现“四化”共同互助发展。5)新型城镇化是必须将生态文明贯穿的城镇化全程。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的快速进行,必须将生态理念贯彻到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模式转变、能源转变等多方面发展中。强调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求,注重自然生态承载力要求,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城镇化的更好发展。2 1绪论总结要求:①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依据生态承载力要求合理规划布局,使城市向紧凑型发展,达到土地的高效利用③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模式与消费模式。④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不同的城镇有着不同的自然文化底蕴,每个城镇都应当依据自身自然文化禀赋,提出区域差异性、多样性发展,建设有历史氛围、地域风貌特色城镇。1.1.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型的要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三次产业正产生着新的转变,以信息、生态为方向的第四产业正快速登上社会发展舞台。从2004年2014年,三农已经占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10年来,虽然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村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微薄等问题未得到系统性的根本解决,但客观上说,三农问题在政府的努力下确实得到不断改善。在城镇化的进程下,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现代农业在这样的趋势下正发生着五大转变:①“自然式”到“设施式”转变近年来,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气候、湿度、温度等自动测量与检测技术的成熟,以及无土栽培等植物种植技术应运而生,使部分农作物的生产已由田间转入温室,农业设施化比重逐渐提高,我国"自然式”生产方式也在向"设施式”转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设施农业将会逐渐成为主要发展方向。②“化学型”到“生态型”转变常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过分依靠农药、化肥,这也就造成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现状,从而使农业成为了我国第一污染产业。过量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在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食品安全。化学农业已成为阻碍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绊脚石。因此,转变化学农业的现状,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③“零散化”到“规模化”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传统农业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我国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格局。随着社会发展,小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凸显,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农业组织化与规模化发展。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央指出需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支持土地承包,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④“资源依赖”到“科技推动”转变从一些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代农业的推进,不能仅仅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或是增加肥料来实现,而是要以农业科技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要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改变,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增产。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⑤“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其承担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生产的功能,而要兼顾生态、观光以及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式已经成为了重要产业,实现农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向复合功能转变。1.1.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经济结构的改变长期以来,农业与乡村产业结构优化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自1982年到1986年这5年中,中共中央持续颁布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文件,即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以及农业转型做出详细规划。从2004起年到2014年,中共中央又连续十一年发表关于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如何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图1.2乡村经济结构提到产业结构不得不提到产业分Figure1.2TheeconomicstructureofRural类,产业分类是探析产业结构的基础。(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费希尔(A.G.B.Fisher)提出将人类经济活动化为三个产业,即现在被普遍行使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与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初级时期相适应的农业及畜牧业;第二产业是与工业化大生产对应的制造业;第三产业则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点,包含商业贸易的服务业,如图1.2。目前,乡村经济虽然有着较快的发展,但乡村产业经济结构依旧有着众多问题:传统第一产业的占有比重依旧高居不下,同时,科技含量不足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第二产业规模较小,不足以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发展滞后不能起到带动协调作用。在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中,如何协调三产协调,发挥最大资源优势,达到整合资源效果,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4 1绪论1.1.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3]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发以后,成长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世界90年代后,图1.3乡村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Figure1.3Ruraltourism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资料来源:http://www.nipic.com)念也在发生了转变。“黄金周”假日的施行,成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间保证。乡村因其与都市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的“外在形态”,与保存较为完善的传统民俗的“内在形态”,拥有与城市不同的舒适而自然、宁静而随和的生活环境。轻松愉悦的乡村生活体验满足了人们心中的期许,更加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乡村旅游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的新类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部分,如图1.3所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的需求,城镇化已接触到乡村的每一个环节,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的新型产业,对提高乡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在提高乡村经济的同时,增加了农民就[4]业,实现就地城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挽救当下“乡村性”缺失的现状。保护逐渐消失的乡村传统生产劳作方式、挖掘逐渐被遗忘和改变的乡村节庆和传统工艺、延续逐渐缺少朴素的农民精神和清新淡雅的乡间气息。1.2相关概念界定①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园的概念现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目前存在众多的形式种类,包括种植类、养殖类以及旅游观光类园区。笔者通过研究归纳总结,将其定义为: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在一定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是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程度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强而逐渐出现。它是在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的产业以及较好的区位条件的农区内划定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来优先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资金支持,实现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同时通过利用农业相关资源要素,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观光、乡村休闲、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从本质特性看,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践体验;从地域空间看,农业产业园一般具有明显的空间界限,都是以近郊乡镇为依托;从组织形式看;是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及农户来发展农业及相关产业,以获得更高的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优势;从功能看,具有生产、生态、科技示范、教育、观光等多种功能属性。②农业产业园景观17世纪以后,“景观”一词逐渐被风景园林学者广泛运用,作为描绘人文以及自然共同组成的总体意象。1939年,德国植物学家C.Troll将景观的概念中加入[5]了生态学的内涵,从而形成了景观生态学。。不同领域对“景观”有不同的理解。综合起来,本研究认为对景观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要点:风景,人类视觉审美过程中的对象;栖居地,一种区域环境,生物居住的综合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拥有功能作用,内外相互连接的有机循环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历史,一段复杂的自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进程。农业产业园景观是现代景观中的一部分,是一道道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聚落,都是人们视觉审美的对象;是栖居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综合空间和环境;是符号,记录着农耕文化,记载着过去,也描绘着现在;也是一段历史,是自然与人类在大地上的烙印。笔者归纳总结农业产业园景观,是不同于城市景观的一种独特存在,由各种农业相关环境要素所构成,承载了乡土地域文化,具有生产、休闲、娱乐多种功[6]能,可为人们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情感愉悦的审美目的。农业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的过程,它包含了生态学、美学、设计学、旅游以及农学等众多领域。其景观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由产业设施、聚落空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1.3国内外研究综述1.3.1国外研究综述在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研究分析方面,国外的学者探索范畴相对广阔,地理学、农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学等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均做了相关研究。笔者从两方面总结其研究现状。6 1绪论观光农业是当代社会的新兴产业,是在意大利之后,在发达国家得以充分发展。当前,国际上对其概念并没有做严格的界定。欧美国家普遍用“乡村旅游”这一概念,亚洲的部分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等地区则常用观光农业。在本次研究中,为难免出现众多不同的概念,在本文中均将其统一称为观光农业。①发展状况1985年,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正式开启了观光农业园走向历史舞台的帷幕,总结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源阶段观光农业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出现。其缘由是政府鼓励市民到乡村体验生活,随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快速发展。这个阶段观光农业只是作为旅游项目中的一项。它以乡村独特的风景来吸引游客,整个乡村就是发展农业观光的物质载体。此时的观光农业服务设施缺乏、娱乐项目单一,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2)兴起阶段20世纪中后期起,观光农业开始在众多国家兴起。随着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取代。农业逐渐成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通过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类型。在休闲观光农业中,有关与农业的各类农作物以及农业耕作方式、生活方式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从而衍生出专门的观光农业产业园。在这个时期中,出现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旅游,比如美国的农场,阿根廷等国家的旅游城堡,新西兰的畜牧业观光园,新加坡的高科技农业园等。这些丰富[7]多样的观赏形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舒缓心情、回归自然的场所。3)发展阶段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目前。在目前阶段,农业产业园的形式通过多样的形式做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中最大改变是租赁农场的产生。该阶段的其中一个特征为农业示范功能的加强以及生态保护、循环经济以及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此时,农业产业园强调的生产、生活、生态综合统一,由此也产生了教育农场、高科技农业园,以及综合农业生产示范区。②研究成果对对于观光农业的名称界定国外有三种名称:都市农业、狭义的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日本是都市农业发展相对最早的国家之一,作为学术名词都市农业最早是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所著的《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出,他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布局在城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区域或者城市周边的一种特殊农业形式。在都市农业研究方面,日本学术界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形成了城市农业园发展对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8]策和功能理论模型,建立了一套实证分析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农业经济学界较早的有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在80年代以后,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农业科学家和城市地理学家开始对都市农业展开研究,完善充实其内涵。而国外对于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探讨则相对较少。2002年,Kureha探析德国Hindelang地区旅游农业农业与旅游两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旅游农业发展条件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他尝试建立了Hindelang模型,其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当地特色农业资源,通过风景区建设推动地方农业深化发展,从而获得长期稳定效益,满足游客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需要。美国生态学家Haber•W指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可以运用在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中。美国风景园林学者西蒙兹在《大地景观规划—环境指南》一书提到景观生态也可以运用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中。美国景观学之父奥姆斯特得提出,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强调的是提供一个受到保护的良好乡村环境。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园的探索主要是侧重于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农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对景观规划方面具体措施的研究较少。1.3.2国内研究综述农业产业园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它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探索发展过程形成的。园区将不同类型的活动通过同一场所连接,使园区的建设发展具有多样的形式。这种农业发展形式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①发展概况台湾地区:我国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较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人们的生活以及消费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在农闲或者节假日期间,果园农场逐渐开始向市民开放。观光果园也从单一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多样的经营模式。当然,观光农业在台湾得以顺利发展原因与其相关政策与策略的制定的支持息息相关。深圳:深圳是我国大陆地区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首次创办了荔枝园采果的观光农园,通过农业观光,娱乐休闲活动的开展来吸引市民,并借此招商引资,发展休闲农业,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其后,深圳地区通过建设创办多样的观光农园,来发展城郊旅游业,也带动了大陆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我国于2004年开始启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工作,首批203示范[9]点中广东省占了14个,深圳有西部海上田园和光明农场两家名列其中。北京:北京地区休闲农业兴起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其休闲农业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孕育期、探索成长期以及快速发展期。目前,北京地区已经逐8 1绪论渐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并存、多种休闲观光模式共生的发展格局。较为出名的观光[10]农业项目有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上海:上海的农业旅游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有组织的农业旅游活动。在此期间,以浦东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科普游、以及各种形式的农业生态游与休闲农业农业旅游发展起来,随后的南汇开发了以赏桃、品桃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形成了年年开展的桃花节。②理论方面研究1998年,王仰麟在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浙江双[11]龙风景名胜区观光农业规划,探析景观生态学与观光农业向结合的方法。2000年,史嵘研究了云南观光农业现状发展,总结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首先,充分运用当地自然环境资源与人文资源,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需要;然后,通过提供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学习农耕历史文化;最后,通过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2001年,丁增成和李春涛发表文章《现代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的几点认识》,对现代农业园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应用问题进行简要阐述,探究怎样基于可持[12]续发展原则来设计规划生态园林景观,从而彰显现代农业特色。此外,肖笃宁通过将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运用与农业园建设中来对农田进行集中保护;恢复生态景观原有功能;减少工程建设、住房建设土地占用;创造自然、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进行植树造林和水土[13]整治,防止环境污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2002年,马庆斌在《观光农业及其规划研究》中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选取关中地区两个观光农业建设项目进行研究,提出要把景观生态学理论应用于观光农[14]业设计中,并对观光农业景观设计方法、作用和结构进行分析。2003年,徐峰通过对农、林、牧、副、渔的发展经验剖析归纳,指出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要考虑这些方面,并提出相关详细具体措施,陈宇、姜鹏和姜卫兵则对观光农业景观的相关含义、特征进行了剖析总结。2005年,王爱民、戴洪、李长胜较为具体的阐述将生态理论与景观特征两个相关专业结合并运用与休闲观光农业的规划中。1.3.3相关理论研究①景观规划层面1)景观美学黑格尔曾在其著作中,对“美”有这样的表述:“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或概括,是人类通过自身感官感受外界环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5]境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人类通过眼镜来最直接的感受世界,当人们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内心震撼的时候,就会引起情感的共鸣,对审美对象产生视觉美。除了视觉美以外,还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听悦耳的鸟鸣,闻淡淡的花香,抚摸滑滑的泉水,都会使人产生内心的愉悦感。景观美学理论是美学众多学科中的一支,它从欣赏者与被欣赏景观方面考虑,探析景观的审美特征与构成、审美的心理活动以及审美关系形成。王长俊曾经提出景观美学五论体系,从五个方面来阐释论述景观美学的建立:一是从整体出发来塑造景观美;二是从景观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共同点出发构建景观美;三是从时代感角度来打造景观美;四是从共同性上构建景观美;五是从美的功利性上构[16]建景观美。农业产业园景观是一种动态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景观形态,它的景观美学理论体现在很多方面,自然风光之朴素美,人文景观之时代美,人工景观之亲切美。在农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中,从形式到功能,都要尽量为游客带来视觉(绵绵起伏的山脉,平湖秋月)、听觉(雨打芭蕉,鸟鸣蛙声)、嗅觉(花香、果香、稻香)等美感。利用农业产业园特有的景观元素,处理各个景观空间细节,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让旅游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永恒的魅力,体会乡村生活的舒适美好。2)景观生态学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最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景观生态学得到了极大提升。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是较大空间尺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如图1.4所示。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景观生态学中用于阐述景观结构的基本形式,可广泛适用于多种景观类型,景观中的任何图1.4景观功能、结构关系一点或是包含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于Figure1.4Therelationshipoflandscape廊道内,或是落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features“斑块”是在形态上与基地具有(资料来源:《景观生态学》)不同特征的非线性区域,其形状、大小、[17]类型、异质性与边界特征变化较大,斑块有大小之分,大斑块一般有利于保护园区的物种多样性,小斑块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小,有着大斑块力所不及的功能,对物种保护和分散有很大作用。农业产10 1绪论业园中的斑块能够保护物种多样性,具体表现就是农田、聚落、湖泊等。“廊道”是线性的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斑块或基质被廊道分割,廊道有将其连接在一起。廊道在农业产业园中,有着隔离、运输物质的功能,具有表现形式有农业产业园中的狭长的林带、溪流、以及道路。“基质”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区域,是整个园区的背景,控制着物质交流和能量流动。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中,应运用生态学观点,保护农田斑块,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作用,创建可持续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环境心理学理论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范畴。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对环境心理学的探析还是一片空白。1970年,由普洛桑斯盖(Proshansky)、爱特森(Ittelson)和瑞文林(Rivlin)编著的《环境心理学:人与他的自然环境》引导社会对环境心理学开始关注。在这期间,环境心理学关注的更多的是对建造环境以及建筑层面的研究。70年代之后,对于环境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开始大批涌现。直到1973年,环境心理学这个名词才用字母F来表示,涵盖建筑心理学、人―环境关系和生态心理学等多个术语。1978年贝尔(Bell,P.A.)等所著的《环境心理学》一书中,将环境[18]心理学定义为针对环境与行为之间相互关系来进行研究总结的科学。而斯托科尔斯和奥尔特曼(Stokols,D&AltmanI,1987)在《环境心理学手册》一书中将环境[19]心理学定义为“与社会物理环境相关联的人类健康和行为”的交叉学科。笔者通过总结分析,认为环境心理学是不仅强调物理环境,还重视主体和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类对环境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景观设计时,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满足[20]人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中,要考虑游人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游客的需求来做综合考虑。②旅游学层面1)旅游心理学旅游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层面来指导旅游和旅游业的新型学科。其主要是探寻旅游活动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的,包含了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等多方面。作为心理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心理学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中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旅游心理学从心理、生理、精神、经济需要等四方面研究探析游1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客的旅游动机。在园区游览中,人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对乡村美好向往的精神需求,生理需求表现为对休闲,养生和运动等需求;精神需求为对乡村文化的见识;而经济需求为购物的需求。在园区建设中,研究游客的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可以更好的设计出符合游客心理需求的景观。农业产业层面1)农业区位理论19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杜能在他的著作《孤立国》中提出了农业布局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影响最大、最重要理论之一。他以较为抽象的思维方法,构建了一个的独立的城市来探寻如何在单元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杜能通过分析研究生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远近关系,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成本来计算各种作物组合的区域分界线,将整体区域按其主导的农作物类型划成6个同心圆,其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依图1.5杜能圈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Figure1.5Ducanring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6个圈(资料来源:《孤立国》)[21]层的农业化水平也由内向外的降低,如图1.5。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在传统农业时期提出的,从理论上看,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其中的区位分析以及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对于农业产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于80年代所提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这一报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协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将其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探索最优的生态系统来维持生态的完整性和实现人类的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使人类的生存得以持续。1993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在《ASLA环境与发展宣言》12 1绪论中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出发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即景观是不断地进行着生长和衰亡。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持续发展有不同定义,但笔者认为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要考虑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传统农业使用化肥、农药的生产方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省和思考。在20世纪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先后出现了如“自然农业”、“低投入农业”等农业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对农药化肥的抵抗,倡导自然生态的内在循环,保[22]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已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中,将可持续理论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尊重并保护自然环境,将景观与活动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协调经济、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使农业产业园稳定、高效、永续发展。1.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乡村旅游的兴起,带来农业产业园巨大的发展。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使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出现了众多问题。本文以现状农业产业园的发展为切入点,总结发现园区景观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从景观构成、景观特性等方面入手,通过对表象问题的深入分析,通过实践经验借鉴,力图从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控制、具体形态设计等不同层面提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为农业产业园景观提供既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又能保持乡村乡土景观特色的设计策略。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做到经济、生态、文化三位一体,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佳,资源配置做到更优,有力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研究方法①文献查阅法从多角度搜集文献,涵盖国内外相关著作、论文、期刊、规划图纸等;从多学科阅读相关资料,包括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从多个图书馆、设计院、研究所收集、查询。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诸如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理论等方面的研究。②系统研究法1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快速发展,为综合思维的开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使科学的探索途径不断趋于完整。它打破了传统方法的有限性,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的系统。它们可运用于科学认知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将其称为系统科学方法。本文把农业产业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及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③实证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具有生命力。本论文在理论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关案例实践来发现问题,并由此来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归纳总结以及提升,来总结为有规律可循的原则以及策略,可运用指导农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并通过实践案例来印证策略的可实施性。14 1绪论1.5.2技术路线1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6 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2.1农业产业园的形成与发展2.1.1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现状重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有了大量的示范园。重庆市乡村地域相对范围广阔,地形复杂,人口较多。悠久的农耕历史形成了多种多样特色农业景观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背景推动下,观光农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现已建成了大量农业园区,例如有璧山古老城生态农业园、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潼南东升茶山农业观光园、永川秀芽茶叶观光基地、重庆黔江蒲花河农业观光园、重庆九龙[23]坡区天醉园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成都市休闲农业依托具有良好农业资源的川西平原,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模式较为成功。比较出名的锦江区三圣乡国家4A级风景区“朵金花”农家乐示范点、成都龙泉释区“农家乐”、四川都市农业主题公园—“花舞人间”等观光农业旅游点。四川省优势效益农业产业近年来逐步由零星分布逐渐向带状、块状聚集发展迈进。四川省农业园区分布在川西平原以及川南地区的比例占一半以上。2.1.2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对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产生影响要素很多,总结起来有四方面,即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科技发展和人文要素。(图2.1)①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根本。农业发展一直是社会大发展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更,农业建设也成为大变革中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立国之本,农业的生产环境以及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乡村的发展水平直图2.1园区发展影响要素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大背景Figure2.1Influencefactors下,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那么,社会环(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境必然影响着园区的建设发展。②经济条件1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从哲学观点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条件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经济条件涉及园区建设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水平、资金、市场等许多方面。经济条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农业园建设发展的潜力,因而可知,经济条件越好、资金支持越雄厚,园区潜力越大;反之,潜力较小。怎么衡量其经济水平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指标进行评测,即当地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1)市场消费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园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农产品的销售,如何保证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是现代园区发展的必要环节之一。因此,当地市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园产业一体化的完善程度。2)投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引进企业资金投;,三是与当地农民合资。这三方的资金支持很大程度决定了产业园区是否能够更好的运营。③科技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较传统农业的优势在于科技含量的加大。科技兴农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科技人才的储备,是农业产业园良好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包含现有农业技术水平及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两方面,前者是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动力。因此,科技、知识含量对园区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④人文条件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已经不单只局限于农业种植生产,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园的功能拓展已经成为必然。如何利用乡村特有的景观自然条件,结合农牧业生产、乡村文化生活、风俗民情等内容,打造集生产加工、休闲游赏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也是影响园区发展因素之一。2.1.3农业产业园的现状功能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现代农业在一定区域环境内的集聚,是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城镇化程度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强而逐渐出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园区体现了四大功能:①转变了传统农业的“低产”属性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其特点为低效益,粗放式以及低价格,由此而产生的单位面积产值总体不高,造成对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状。随着现代农业的提出,催生了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即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园以其综合、高效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改变了传统农业低产的现状问题,使农业向更加综合高效的18 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方向发展。②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由于将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要素植入农业产业园,极大等丰富了其内涵,增加了其附加值。将传统的农业产品转变为兼具审美价值、生态理念和文化内涵的全新农产品,使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都有了显著提升。③拓展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形式,关键思维在于如何构建“全景产业链”。农业产业园的产业链是包含了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以及延伸产业,它通过三产互相协作,共同构成完整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结构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单一的产业发展困境,将三产有机整合,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机嫁接,文化与科技的紧密融合,共同带来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法效益。(图2.2)④推动新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农业产业园通过将传统农业资源与景观设计、休闲旅游以及基础设施相结合,进行创新性开发建设,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进了乡村现状环境,最终达到改变乡村经济现状的目的,实现城乡生活格局的统一,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实施性。图2.2农业产业园全景产业链Figure2.2Theindustrialchainofagriculturalindustrialpark(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2农业产业园景观现状问题2.2.1生态系统脆弱的问题在川渝地区,山地地形是主要的地形地貌类型,也是生态系统关键的构成要素。生态自然环境敏感、脆弱是川渝山地主要的特质,是制约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关键因素。如何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证旅游1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业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的农业产业园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原始地形地貌过度开挖破坏川渝山地地区地形地貌相对平原较为复杂,然而部分建设者在产业园建设时,常常会无视原始地形地貌的特点及优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山体、沟壑进行大规模的开挖或填谷,人为的开出一片平地,来满足各种建设需求,如图2.3。这在无形中已经造成了对土壤和山地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图2.3原始地形的破坏②园区内硬质场地过多Figure2.3Thedestructionoftheoriginalterrain在农业产业园中,为了满足旅(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游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场地来满足人们的功能活动需求,设置大面积的广场、停车场、活动场等硬质场地,这种做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硬质地面对于农业产业园的游客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这些硬质地面在造成土地闲置浪费的同时,大面积的混凝土、砖等铺地材料阻断了土壤与外界的联系,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③引入外来植物与乡村植被的破坏受到不当审美取向和设计潮流的影响,园区景观环境在进行绿化时,常常引入外来的“名贵”植被代替原有的乡土植物。如在建设时常常花很大代价引入棕榈树等名贵树种来营造空间景观,殊不知,这些做法不仅造成树木不适应而大量死亡,树木成活率低,同时后期大量维护费用也是重要的困境。④环境污染问题在园区建设中,为了发展三产,会引入农产品加工的产业,而旅游开发也会带动衣食住行等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也会对原本脆弱的乡村环境造成压力。加工业、饮食业等生活废物的处理不当,会造成河流水系污染,在超出环境承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后,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严重威胁农业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2.2.2产业特色不足的问题农业资源是园区建设的基础,农业景观是园区景观的核心部分。川渝山地地区有着共同的地域背景、相似的生态基础和经济基础等。在园区整体规划中,常20 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常忽视区域体系的协调关系,农业资源重复利用,陷入了同质竞争的困境,导致重复建设。在整体上脱离了当地实际特点,弱化了项目的优势与竞争力,不但无法实现区域体系的资源互助共享,也造成旅游业“内耗”,不利于园区的发展。乡镇在区位、交通条件、特色农业资源、产业构成等方面的优劣势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旅游发展和园区建设方面,要结合区域整体环境,充分体现自身的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与周围环境形成互补统一关系。2.2.3公共空间匮乏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聚落空间被重新规划和整合以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要求空间使用的多样化。而对于聚落空间的处理方式,常常采用拆旧建新、局部更新、完全保护等手段来进行处理,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在景观塑造上有着不和谐因素,造成聚落景观的破坏。①聚落空间布局线状蔓延问题随着乡村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式的转变,农民在选取住房位置时对耕地因素的考虑已下降。大量农民不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是改变为从事第二、三产业,在住房与工厂间往返。同时随着旅游业发展,人们在沿路商业价值较大的地方开设商铺,由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问题,关注的仅仅是自家建筑,忽视整体群落的建筑的风貌的构建,造成毫无地域特色的聚落空间和形形色色建筑堆砌的视觉体验。在川渝山地地区,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布局常常呈现散状,大聚居,小分散的状态,与现在提倡土地集约发展相矛盾。②公共空间问题1)场所感的缺失公共空间在乡村整体环境中不单只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存在,其包含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积淀,也是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当前,在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中,常常忽视对空间场所性的塑造,在审美上,使人们对乡村意象的感受越来越淡;在时空中,历史遗留在公共空间中的痕迹越来越少。2)空间肌理的破坏和割断在图底关系理论里,城市是由建筑实体和它所界定的开放虚体所组成的空间系统,而虚体空间被视为正性的单元往往比周围的实体更重要(罗杰·特兰西克,2007)。在川渝山地地区,其传统乡村也基本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建筑、街巷以及院坝彼此契合,形成完整联系的空间构架,具有独特的肌理,而现代的规划对聚落空间造成破坏,点状的高楼、度假酒店、公共建筑竖立在聚落中,完全忽视当地聚落原有的空间肌理,同时新修建的广场道路没有明确的边界限定而丧失围合感成为消极空间。3)公共空间尺度的失调2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常常在入口设计较大空间,为旅游高峰期不断涌入的人、车提供集散地。但是由于缺乏对其复合功能使用的考虑,场地没有二次的划分,空间单调的同时,也造成空间浪费。乡村旅游季节性很强,因此,在淡季时,这些大的广场常常使用率很低,同时为了产业需求,街巷尺度与城市道路设置相同,造成土地浪费与空间尺度的失衡。4)空间序列组织平淡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常常忽视对空间序列的组织,导致其景观平淡无味。乡村公共空间段落通常有四个组成部分:入口空间→过渡段落→核心空间→收尾段落。笔者通过归纳总结,认为空间序列组织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由于空间段落的边界含糊,缺乏限定,因此造成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不准,同时空间尺度存在均质化,使空间平淡无味;二是公共空间围合界面缺少适度划分,同时围合形成单调、存在断裂,造成空间序列的平淡;三是在视线组织上,视线转折变化少,聚落一眼望穿,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带动人的兴趣。同时视线的终点没有起到收景作用,由于缺乏显著的焦点导致空间可识别性较弱,无法作为整个序列核心吸引物。2.2.4地域文化缺失的问题①建筑文化失落“乡土”一词英文译为Vernacular,意为本地语或方言。由此乡村建筑可直译[24]为以当地方言(形式的或空间的)设计的建筑。在中国广阔的地域中坐落着数不尽瑰丽乡村建筑。中国川渝山区乡土建筑主要类型有:川西民居、土家族民居、等,每一种形态都包含厚重的历史感。而随着城市化以及乡村旅游经济开发,人们潜意识淡忘了地域文化的珍贵之处,同时在欧美等西方文化袭来时,它侵蚀着地域文化,将其逐步推向“文化趋同”。“小县城仿小城市,小城市仿大城市,大城市仿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致使在乡村发展建设中,我们看到了满眼的瓷砖墙、耀眼的铝合金、光亮的的玻璃窗等,原有的乡村特色景观以及让人向往的乡村意向渐渐褪色,这些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总结发现,其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随着年代的久远,结构材料也产生变化,建筑功能随着居民生活模式的转变也逐渐不能适应,这些都造成了部分典型地域性的聚落建筑面临废弃的命运;第二,居民文化意识的缺失,导致园区内大量的新建筑,这些建筑采用现代材料,是一些风格符号组合的产物。人们只是一味追求时代潮流,忽视当地特色的保留而致使乡土文化损失殆尽;第三,部分建筑的设计或改造虽采用具有乡土性的设计手法,但由于其对当地相关地域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所建造的建筑及缺少了乡土气息。22 2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及困境研究②传统文化脉络中断物质空间的改变会引起居民行为和精神的改变,也会对地方文化造成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城市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原生态地方文化正在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冲击。首先,乡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其传统农耕文化的变革;其次,川渝山地地区的民风民俗,节日祭祀礼仪,宗教信仰等,包括服饰以及饮食都在随着外来文化而受到冲击;第三,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外来游客的到访也在破坏着传统人口结构及地方文化。聚落逐渐同化、城市化,最终完全丧失了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文化脉络中断,最终只剩下商业文化包装后的空壳。2.2.5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相冲突的问题①建筑功能演变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农业产业园中乡村原有居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建筑的功能必然也会因旅游活动而发生较大的转变,既要满足居民自身居住的需求,又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实际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居民自主自发自我意识的改建、扩建住宅来适应旅游业开展的需求。这种自主的改变与现实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我们看到的,居民盲目追寻旅游发展利益,忽视总体空间格局以及风貌的控制而导致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落随意建造。建筑的功能及风貌没有考虑整体设计的原则,功能使用也没有深入研究,带来建筑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无法适应满旅游活动的开展的需求,同时也给原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②园区道路组织问题在农业产业园道路交通的规划组织安排中,交通路线组织一般分为三种:车行路线、游客路线、居民路线。合理的交通路线的规划设计,是产业园正常运转的基础。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中,产业园公共空间路线规划有下列不足之处:首先,入口空间的设置问题,在产业园入口没有疏散空间设置,同时对人流和车流缺乏科学合理分散疏导,从而导致交通混乱。在旅游高峰期时,形成交通入口的阻塞,使产业园陷入无法有序进行的困境;其次,车行路线和人行路线的相互冲突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产业园中村落主干道人车分流不合理;对车辆的车速以及可达性限制力度不足,容易与人流交叉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安逸的环境;对于园区中具有生产加工功能的片区和生活居住区交通的合理组织问题,在园区中,对外交通的合理远离聚落环境,限制道路穿行,避免车行造成聚落环境氛围破坏。最后,游客和原居民流线冲突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些产业园道路设2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置穿过院坝,靠近农民私密空间,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定不便及干扰;一些指示系统缺乏或标示不明,以及产业园步行路线存在过多分叉,断头路的存在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铺地的设计材料选取上,产业园在对乡村道路进行重新规划修建时,为快捷省时常常用混凝土铺设地面,使城市游客无法感受到原有乡村自然亲切的氛围,地域性文化特色体现缺失。③旅游设施缺乏弹性旅游产业由于受到市场的作用,常常会出现季节性变动。要应对不确定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使乡村服务设施体系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但是在园区建设时常常片面考虑旅游活动在旺季时的需求,建设大量的服务设施,餐馆、旅店和大量外部公共活动空间,但是在旅游淡季时,这些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低下,对在土地空间以及资源都是很大的浪费。2.3小结本章是本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中的提出问题环节。主要总结了川渝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对农业产业园影响和农业产业园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简单介绍了川渝地区的农业产业园的形成发展状况,然后归纳农旅复合型的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这包括:生态系统脆弱问题、产业特色不足问题、公共空间匮乏问题、地域文化缺失问题和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相冲突的问题。24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3.1自然生态系统分析3.1.1构成要素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乡村的景观骨架,清新自然的环境,清澈见底的河流溪水,耸立层叠的山脉,零散自然的丛林,无一不是充满乡土气息的特色景观。自然景观作为农业产业园的基础,是由众多的子元素构成的,每一个元素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景线,如下表3.1所示:表3.1自然景观构成要素Table3.1Thenaturallandscapeelements景观要素类型景观要素特征对园区景观的影响气候四季节令,温度,降水等动植物的分布,农作物的选择地形单元(山地、平原、丘陵等)土地利用方式、聚落布局地形地貌地貌特征(坡度、坡向)建筑结构及形式水体湖泊、河流、溪流、水塘等游赏活动的布置植物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游客活动作者自绘①气候要素气候是影响景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要素。气候在形成区域景观特色的同时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布局的不同。对于农业产业园自然环境来说,地域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的存在,也构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格局,如海南的热带风光、东北的林海雪原、江南的水乡荷塘,这些优美的风景由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的手法形成,缺少不了气候这个重要作用。对于川渝地区,其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西部气候则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日照时数向西自动增多,彭迪湿度大,雨量多。气候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丰沛;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②地形地貌要素地形地貌是自然系统的重要骨架,也是农业产业园形成的自然背景。地质构造的差异性也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这几种地貌类型。地形地2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貌的形成影响着它所包含的整个生态环境,也反映了土壤等差异造成的植被区别。所处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则地形地貌自然也有差异。同时,不同的地貌特征,其坡度坡向也会影响景观的形成。景观建造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并尊重原始的地形地貌,其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园景观的本质外貌及景观生态格局。不同的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着聚落的布局、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平原地区地形变化较小,其景观呈现片状分布,丘陵与山地地形复杂,为了顺应地形的变化,景观常常依山傍势,形成独特的点状布局。因此,研究并尊重地形地貌的原始态势,适应当地的地形条件,才能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从地势来看,川渝地区总体地势走向为西高东低,包含的地貌类型有盆地,山地,平原,丘陵。多样的地貌环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图3.1。丘陵山地平原图3.1不同地形地貌景观Figure3.1Differentlandformoflandscape(资料来源:http://www.nipic.com)③水体要素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规划构成因素。在农业产业园中,水体的存在有多种类型,有广阔湖泊、潺潺的河流、宜人的水塘、也有人工建造的沼泽沟渠等。溪流是流淌于山涧中的自然形态,砌石嶙峋散布于两侧,水流交错,各种石块散布其中,草木生长在在土石之间,溪水拍打石,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自然野趣的乡村韵味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游客可漫步溪边,可探水垂钓。湖塘在乡村中大多用于农业生产功能,同时兼顾休闲娱乐作用,满塘莲荷、芦苇、多样游动鱼儿为营造上具有别样特色的自然景观。④植物要素植物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同时也是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农业产业园中,植物即是独立的风景也可成为其余景观的立面背景。在四季变换中,植物多样的形态以色彩,能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自然的山林,硕果累累26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的果林,姹紫嫣红的花卉,都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三圣花乡种植有大量花卉以及林苗圃,修建有以罗汉松主的盆景园,以榕树、香樟、水杉等为主的苗木种植基地。按照生态功能对其植被绿化的要求,三圣花乡在建设密度较高的“花乡人居”中,采用道路绿化与建筑周边环境绿化绿化,在植被的选择上,主要以高大的乔木基调树种;在“荷塘月色”区域中,由于大片的池塘湿地的存在,因此,对于植物的选择以耐水的水生植物以及地被为主;;在东篱菊园景区中,由于其地形主要以浅丘陵为主,因此当地村民祖辈都种植菊花,四季菊花各有特色,形成不一样的风景线,因此东篱景区中的植被种类为草本花卉中的各式菊花为特色;“幸福梅林”中包含了广场空间,大片的人工湖泊以及滨水区域,因此,用多种植被对其进行绿化,高大的乔木用于广场空间,灌木配置于滨水空间,花卉置于乔木下,形成高矮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江家菜地”地形较为平坦,因此,绿化植物以花卉菜地为主,突出主体特色,栽植蔬菜和农作物为主要绿化,庭院绿化多以精巧的盆栽与特色花卉为主,也有部分栽植靠建筑生长的藤本植物,起到[25]乘凉与净化空气的作用,如图3.2中成都三圣花乡的植物分布。图3.2植物绿化垂直分布Figure3.2Verticaldistributionofplants(资料来源:成都三圣花乡旅游景观分析)3.1.2特征分析川渝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多变,多山地、丘陵类型。山地生态环境相对于平原地区,由于受到交通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人类活动干扰较小。因此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景观结构。相对开阔整齐的平原地区而言,山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讲,其自然生态环境呈现出较高的景观异质性,主要表现在:①斑块形状复杂2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由于受到山地地形自身地理条件(地貌、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作用及影响,山地农业产业园中生态系统的耕地、林地斑块不会像平原地区的斑块具有着规整的形态和整齐的边界。总体上,山地地区生态系统斑块形状较为复杂,边缘破碎度极高。②廊道曲度、垂直高度大受山体的地形坡度环境、施工环境以及自然灾害作用影响,山地生态系统中的廊道随地形地势变化灵活布置,而不像平原地区整齐,有突出的轴线。因此,山地地区道路廊道一般是具有较大的曲度,比如依山就势修筑的盘山公路,人们自己行走踩出的小径或是一些放牧形成的牧道。同样,河流以及林带廊道受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势的作用,与平原地区相比表现特征为曲度以及垂直高差较大。3.2特色产业组成分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综合评价区域区位交通、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选取发展有潜力的特色产业,才能使其产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利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根据不同的组成形式有多种类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以及乡村休闲产业等。随着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作为三次产业的有机结合,对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首先,通过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能够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当地经济提升;其次,满足城市游客的对乡村意向的追求,带来精神享受;最后,通过对乡村民俗风情文化进行保护,来延续当地文脉。3.2.1农业产业类型①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以及经济学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现代农业模式。绿色生态农业能够取得高效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绿色生态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着力点,推动农业形式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如图3.3所示。②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指依托农业自然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将乡村作为旅游场所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以独特的乡村文化以及农耕文化为内涵,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手段,引导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品农家茶,吃农家饭,购农家物。观光休闲农业除了具有最基本的生产作用之外,还有众多附加作用,包含休娱乐作用、生态保护作用、教育示范等作用。28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图3.3生态绿色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Figure3.3Ecologicalgreenagricultureandsightseeingleisureagriculture(资料来源:http://www.nipic.com)在农业产业园规划中,观光休闲农业设置的项目通常:特色采摘园使游客体验采摘果实过程,享受田园收获的喜悦,感受充满乡村气息的民俗氛围。同时通过打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农业生产项目,来普及农业知识,如建立学童农园、生态教室,创建教育农园等多种教育园地,如图3.3所示。3.2.2农业景观资源农业景观是农业产业园的主要景观类型之一,是区别农业产业园风貌和城市景观风貌的最根本特征。总体来看,中国的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农业时期,在简陋的条件下,人们通过简单的工具,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传统农业阶段,人类依靠世代祖先传袭的耕作技术与经验来进行农业生产,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现代农业阶段:最新的农业生产阶段,依靠现代科学技术,[26]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发展农业。不同的农业阶段,表现的农业特点也不同,如表3.2所示:2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表3.2不同阶段的农业特点Table3.2Agriculturallandscap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stages(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历史阶段土地利用程度自然化程度生物多样性景观特性自然景观多样性高原始农业撂荒式高高农业景观多样性低自然景观多样性高传统农业粗放式较高较高农业景观多样性低自然景观多样性高现代农业集约式低低农业景观多样性低笔者通过总结分析,笔者将农业景观概念界定为:农业景观是在某一乡村领域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镶嵌多种类型的斑块,其中包含了农田、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其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制约的同时,又在人类对土地长久经验中不断产生变化,是自然与人类公共作用的结果。农业资源是人类生活以来的生产要素,同时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向人们抛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如何来欣赏农业之美?城市景观带给人的体验更多是刺激、新奇等,而农业环境的审美体验的中心范畴可以称之为“平凡”“平凡”[27]是一种新的视觉体验,这一点需要被认识到。城市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目的而人为建造的,因此,人们对与农业景观的美的欣赏更多的是对自然美的追求。农业景观与生产紧密相连,是农业产业园的特色所在,由农田、林带等所组成的农作物景观,与生产劳作有关的农事活动景观,也有与生产相关的农业设施景观,这些共同构成农业景观,如表3.3所示。表3.3农业景观组成要素Table3.3Theelementsofagriculturallandscape(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构成要素子元素农作物要素农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林木、园艺作物农事活动要素耕种、收割等农业设施要素传统农业设施、现代农业设计30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①农作物要素1)农田:农田景观多是由一公顷到几十公顷不等、不同作物群体形成生态系统基质。不同的种植方式、农作物种类搭配、耕作制度、是地域特色的符号象征,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一副动态的画卷,是充满艺术的景观类型。农田景观包含了多样种类的农作物。常常包含经济作物以及粮食作物两种类型。生产粮食的农作物包含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以及红薯等。冬季发着嫩绿的麦田,早春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金秋金色的麦浪,不同的生长阶段,带来不同的景观视觉感受。种类繁多的经济作物,极大丰富了农业景观资源。2)果园和经济林:果园、林地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景观类型,与别的果园相比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果树、林木搭配,通过色彩、果实以及形态形成的季相变化,是一副多彩动态画卷。春季果树林开花,望去似一片流动的花海,走在园区小路上,轻轻的花香扑面而来,花瓣随风飘洒在土地上,让人有无限遐想;秋季果实压满枝头,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在热切地招手。冬季腊梅飘雪,又是别样的季相,在园区中,永远不缺乏色彩。3)园艺作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花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乡村开始发展花卉种植业,花卉种植园也成为了乡村农业景观的一部分。花卉的培育主要在温室以及大棚内种植为主。此外,乡村也开展食用菌栽培,大量生产蘑菇、木耳等食用菌,品种繁多,种类丰富,如图3.4所示的三圣花乡园艺景观。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图3.4三圣花乡园艺景观Figure3.4ThegardeninglandscapeofShanshenghuaxiang(资料来源:http://www.Nipic.com)②农事活动要素农事是一个行为词,是指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常常与二十四节气挂钩。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节气、季节这些时间指令来进行农事活动,安排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而这些春种秋收等活动也是农业资源重要组成元素。③农业设施要素3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传统农业设施景观: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犁耕阶段,在中国农耕史过程中,农业设施也在一直变化更新着。水利工程设施从最初的辘轳、水车、风车、水渠,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大型干堤、水闸和水库等,展示了农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古至今的各种渔业生产工具,从小木船、渔网到大轮船和鱼箱等,可营造出独具特色、不同气氛的渔业景观。2)现代农业设施景观:农业科技园,是依托于农业设施工程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大型连栋玻璃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工程,在生产的同时,其本身也有很重要的附加值。依靠无土栽培和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工程建立的立体蔬菜、花卉,给游人带来新的视觉冲击和新的感官体验。3.2.3产业发展趋势①新型农业发展体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发展须将三次产业相互关联,通过运用现代工业思维与技术强化产业链,以特色农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1)以特色农产品销售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体系。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受到市场供应需求的影响,其生产规模与产量也会随之扩大。因此,为了适应其市场发展,必须建造与其生产相对应的加工、销售体系,形成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如图3.5。2)以生态、观光、休闲为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发展以生态,休闲观光以及教育示范以及文化传播等相关产业产品,形成多个特色产业交融的产业体系,如图3.5所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图3.5新型农业发展体系Figure3.5Newtypeofagriculturalsystem(资料来源:作者自绘)3)以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参观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体系。积极利用农业相关组织构建的平台,因地制宜引入特色农产品品种;结合农业技32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术和职业教育培训,形成科教产业;结合科技技术,发展与农业生产高技术产业。②农旅双链发展模式该开发模式利用本地区的种植花卉这一传统,并赋予其文化特色,开辟了新型的农业产业,使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发挥了其产业的优势及带动经济的发展。三圣花乡将其旅游产业定位为通过农业与旅游业、花卉生产和休[28]闲消费相结合,变自然农业为休闲农业,变花卉园区为游览景点。在重庆江津城乡整合一体化总体规划中,通过将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的双重模式的发展,互相促进,来带动经济发展。城郊地区农业通过发展园艺花卉、餐饮等多种特色产业,来提升乡村环境,平衡城乡生态系统,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拓展了城郊旅游空间,开拓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是较佳的城郊农业转型的形式。在中国泡菜城设计中,园区规划组织其游览路线,将节日活动与农业相结合来联合发展。如图3.6所示。图3.6泡菜城旅游体系设计Figure3.6TourismsystemdesignofPaocaicheng(资料来源:泡菜城规划设计)③优势产业特色发展通过优势的产业资源选择,来促进资源利用,获得最大化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成都三圣乡着力打造“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3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花香农居”(红砂村)这“五朵金花”,通过选取本地特色产业—花卉种植来发展其旅游业,达到拓展产业多样化的目的。在其规划中,“幸福梅林”,是以梅花博物馆为核心景点,选取梅林为特色资源来进行发展;“江家菜地”主要以土地为资源,将菜地作为种植地,发展绿色产业的,吸引游客参与体验;“东篱菊园”依托丘陵地貌,构建以菊花为特色的文化村;“荷塘月色”以现有水面为基础发展水岸经济,举办各种赏荷、品藕、观灯活动;“花香农居”以花卉为资源来发展花卉产业,通过主办多种花卉艺术展览,兴办插花艺术学校等形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家乐”。在三圣花乡规划中通过选择花卉资源作为其优势产业,将五个村统一规划,优势联合,促进产业的最大发展,区域产业之间的同质竞争,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优势。重庆江津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同样选择柑橘、蔬菜、蓝莓作为其优势产业选择,进行发展。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能够将部分特色产业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也作为景观设计的焦点。通过优势的产业资源选择,来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如图3.7所示。图3.7优势产业与休闲农业结合发展Figure3.7Combinedwithleisureagriculturedevelopmentadvantageindustries(资料来源:重庆江津城乡一体化规划)3.3公共空间特征分析3.3.1聚落选址分类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吴良镛先生曾经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29]来,便成了居住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对乡村聚落的形成以及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聚落选址、形态以及布局方式,因而要认知聚落必须要34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了解自然环境条件。川渝地区的地形地貌包含了盆地,丘陵,山地,平原,是复杂的地貌构成。包含有盆地地形,主要特征即中间底,四周高,其地面坡度基本在5-10度一下,相对高度低于50米,零散分布且规模较小;山地,是川渝地区主要地形特点,大部分的乡村聚落散落于在这些复杂多变地形环境中。①聚落根据地形选址分类依据地形地貌对乡村聚落选址进行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如图3.8所示:1)平坝聚落在川西平原地区,地形地势相对平缓,丰富的物资、便捷的交通,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生产场所。因此平坝在遍布山地的川渝北地区属于较为理想的居住地。在平坝地区,聚落布局相对集中,有成片广袤的良田,较为便利的水利条件,是良好的农业生产地。在平坝,良好的用地使聚落组团发展,常常条件较好逐渐发展为集镇。平坝一般都处于盆地中间,四周遍布山地,处于平坝的聚落,布局图3.8聚落类型选择背靠山地,面向农田,从而更充Figure3.8TypeofSettlement分利用农田,有效利用平坝的边缘区(资料来源:作者改绘)域。2)山地聚落川渝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山地纵横,峡谷起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农业生产,一大部分建筑因势利导,建于山上。因此,位于山地地区的聚落[30]一般选址都在山腰或者丘陵地带,以开垦山上梯田旱种为主。在人们与自然环境无法对抗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适应自然,在与自然的相较量中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生产的居住点,寻找解决耕种与生活之间冲突的方式。因此,村落的选址与其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3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3.3.2聚落布局模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农业产业园规划的重点,也是最能传递乡村意向的部分。传统聚落景观是自然环境、建筑以及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整体系统,是最能反映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①布局模式乡村聚落的布局,部分是在逐步规划布局中形成的,也就是自上图3.9苗寨聚落而下的生长模式;部分是通过逐步Figure3.9TheMiaosettlements的自然演变形成的,是随着地形地(资料来源:http://www/nipic.com)貌变化,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即自下而上的布局。这样自由型聚落布局是川渝地区普遍的布局形式,如图3.9所示。川渝山地地区传统乡村聚落的布局模式大致有离散式、集中式这两种类型,如图3.10。这两种类型共同形成川渝山地地区“大分散,小聚集”的乡村聚落总体布局模式。大分散是指聚落中,民居呈现散状不均匀分布的形态,小聚集则是指聚落民居聚集在区位较好的地势环境中,从而呈现不同规模的组团式布局状态。②根据布局模式分类1)离散式“离散式”聚落源于日本学者原广司在《世界聚落的教示100》一书中对于中南美聚落的描述,它是指“在不得不休耕的农田上以通过声音或是身体的动作就能相互沟通的距离进行分散布置形成聚落。这种构造虽然是分散聚落的一种形态,[31]但是它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还保持着住宅相互之间的交流”。在川渝山地地区,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乡村聚落布局呈现分散布局形态,农民住宅散落在起伏的地形之中上,彼此之间不存在明确的中心,也无规律可寻。他们之间通过地形的阻隔以及相对距离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彼此又以道路等联系维持交流沟通。这种布局方式主要受到地形的影响,适宜耕作的田地少而分散,因此农户大多逐田而居,便于耕作。36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图3.10聚落布局形式Figure3.10Settlementlayoutform(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集中式这种布局多出现在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通过归纳总结,将其组团模式分为四类:a.多向有中心,此类布局模式常常是几户农家以鱼塘、场坝或是田地为中心,呈现四面围合形态,相对而言有较强的向心性。四川雅安地区的清江村部分住宅就是典型的案例,从图3.10中可以看出,几户人家围绕农田成向心状布置。川渝地区住宅对建筑朝向并无严格的限制,主要是按照地形的走向而建造。b.多向无中心这类布局一般是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住户随等高线而灵活布置,且间距较小,住宅之间形成一些小空间。在清江村中也有类似的布局模式,在图3.10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沿着地形以及道路布置,没有明确的中心,周围为开阔的农田,环境自然舒适。c.同向无中心此类布局常常是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平坝地区,基本是沿主干道或河流呈3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线性生长。这里住宅较为集中,沿街道有商业功能,与街巷空间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位于四川雅安的双石镇是典型案例,聚落沿主街与河道呈线性分布。建筑沿河道和主街生长,建筑大多朝向街道,来发展商业。3.3.3建筑特征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分析作为公共空间的侧界面,建筑常常是引人入胜的视觉焦点。建筑对于公共空间整体风貌的控制、尺度的把握、氛围的营造以及可识别性的产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川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的建筑形态。在农业产业园中建筑类型按功能分类包括生活性建筑、生产性建筑、管理性建筑、游憩性建筑、展示性建筑等五类;对于乡村聚落居住点,主要是生活性建筑为主,含有一些服务性建筑;按建筑结构分类,可将其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穿斗式是川渝地区民居建筑常用的一种结构类型。分析研究其建筑形式对于公共空间的塑造以及地域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本节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共空间,因此对于建筑特征的不深入探究。3.3.4公共空间构成公共空间是人类有目的创造的空间环境,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就是如何营造这种空间环境。公共空间是人类创造满足人类交流与沟通场所。了解公共空间构成要素以及组织方式对产业园的景观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分析构成村落公共空间的几种空间形态,主要包括:街道(巷道)、空间节点、院落等。①街巷空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会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会沉闷。”(简·雅各布斯,2006)。街巷空间是构成乡村聚落的基本骨骼,沟通其它部分的主要途径,也是人们视线的通廊。传统聚落的交通组织,是由不同等级的街道、小路等公共形成系统图3.11街巷空间与地形关系网络。街巷空间最基本的作用是作为居Figure3.11StreetSpacesandterrain民由外向内的入户通道,。(资料来源:作者自绘)38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1)根据地形的空间布局传统聚落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其聚落形态布局受到环境等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用地格局、路径模式以及聚落各组成要素的布局。街巷空间同样也受到其聚落布局的限制,分析聚落街巷与地形环境的关系,根据聚落街巷空间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分为两类,如图3.11所示:a.平行于等高线布局:聚落空间的街巷道路按照地形等高线来布置,呈现自然灵活状态。这种布局减少土石量,街巷空间平稳,常常是聚落的主要街道,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b.垂直于等高线布局:在山地区域,由于住房布局,道路只能垂直于等高线布置,这种常常是一些小巷,通过阶梯来解决高差问题,随地势的增高而形成云梯,是川渝地区一种具有特色的空间,重庆十八梯就是典型的云梯。2)街巷的空间特征a.边界明确,空间连续从聚落图底关系分析来看,街道空间一般由两侧连续的建筑来限定空间范围。这使街巷空间有良好的空间围合感和连续性。b.空间尺度宜人传统街道一般由于地形限制以及其功能主要是人的活动,因此,宽度大致在1.5-4米左右,而两边的建筑高度一般为4-6米。街巷空间的高宽比在1:1-3:1范围里,最佳的街巷空间高宽比为1:2,由此可见,传统街巷的尺度宜人。在这种尺度适中的空间里,人们会感到亲切舒适,如图3.12。图3.12宜人的空间尺度Figure3.12Pleasantspacescale(资料来源:乡村旅游影响下的聚落外部空间初探)c.围合界面多样3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街道的主要围合界面有底面,侧界面和顶面。底界面主要路面构成,山地高低错落的地势使街巷呈现段落式特征,形成一个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平台,也就是当地人们所说的“坝坝”。侧界面主要由建筑物充当,不同形态、材质、高度的建筑立面形成丰富的街巷轮廓线。而顶界面常常由一些沿街店铺内伸出的雨篷形成。错落高低的植物,堡坎,也会在其中充当围合作用的界面,这些多样的围合界面共同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街巷空间,如图3.13图3.13多样的围合方式Figure3.13Avarietyofsurroundcloseway(资料来源:作者自摄)②节点空间节点空间是使人感受到有中心感、焦点感的场所。在乡村聚落中,较为突出是街巷之间的交叉点、或局部的放大点。节点空间与线性空间相比,能够使人驻足停留,从而产生人与人的交流。节点空间打破了冗长的街道,让空间组织体验富有韵律节奏感。在传统聚落中,空间节点主要通过建筑、街巷两者围合或街巷局部拓展或街巷之间的交织,形成中心场所。传统聚落中的节点空间主要以承担交通以及为人类交往提供场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商业服务、聚会等功能,它是人们自发性活动发生必需的场所。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可将节点空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入口空间入口空间是公共空间序列的开始,也是公共空间的关键引导空间。对聚落整体来讲,入口空间是展示聚落整体形象的重要场所,而对聚落的村民来讲,入口空间给是他们一种“家”的感受。因此,入口空间在聚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聚落入口空间常常结合一些标志物如牌坊、照壁,形成具有标志的场所。同时其开阔的场地,为停车、人流的提供重要的集散场地。2)中心公共空间聚落中心公共空间是定期或不定期集市贸易活动进行的场地,有着强烈的领域感。有时它也与入口空间合并,作为聚落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动的发生地,有明40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显的标志性。这里除了承担商业集会外,也是居民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进行的重要空间。3)小型活动空间街巷中一些石桥、街道、小巷交叉形成的节点空间构成了日常居民生活交往沟通的生活性场所。这些小型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驻足的交往空间。在山地地区,一些由于地形形成的平台,常常成为人们聊天、打牌的舒适空间。4)具有标志物的空间在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中,一些乡村常见的古老的石桥,历史悠久的老树,都充当着空间的标志物,如图3.14,与节点空间一样,是含有显著识别性和标志性的场所,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图3.14具有标志物的空间Figure3.14Havemarkersofspace(资料来源:作者自摄)③院落空间川渝地区主要的室外空间,就是组成院落核心空间的院坝。每户人家基本都有一个院坝,作为农事活动的晒坝。院坝不是简单的一块场地,它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人们所有的外部活动行为都围绕这个院坝展开。1)院落的分类院落是院坝与周围建筑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川渝山地地区传统的院落形式、大小决定于住户的经济条件、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环境。通过梳理其特性,笔者总结了归纳了以下几种院落类型,如图3.15:a.一字型院落4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一字型院落是川渝地区较为普遍存在院落类型。“一字”形是指院落中院坝通过建筑单边围合限定,围合感较弱,公共性外向型较强,一字型院落空间通常是相对开放的,如果没有院墙或其他形式阻隔,则与外界完全相同。在布置中,居民通常通过院坝的地面铺设材质与周围空间区分开来,入口为道路与院坝相连图3.15四种院落形式接的部分。Figure3.15Fourkindsofcompoundformb.L型院落(资料来源:作者改绘)L型院落是在一字型院落布局形式基础之上,沿垂直于建筑的方向再建造出一幢次要建筑,通常将该建图3.5.5四种院落分类筑称为厢房。两栋建筑正好构成L型,同样也不设围墙,院落具有两面围合,围合感及私密性与一字型院落相比相对较强。c.三合院落一正两厢的院落形式,也是川渝地区常见的院落构成形式。通常是在L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厢房,构成三边围合的空间。三合院落多分布在土家族多中的地区,在形式上有些变化。这种院落构成形式围合感较强,有强烈的视线导向性,同时给人强烈的私密性和归属感。d.四合院四合院是由上厅、下厅和左右厢房共同组成。这样的一口井式院落形式是相对高级的住宅,一般是比较富裕的人家居住,其规模较大,装饰也比较精美。在川渝地区,这种院落并不多,保存下来的也不多。四面围合的院落空间具有极强的领域性及保护性。2)院落的特征a.复合的功能院坝是从建筑内部向公共空间过渡的场所,具有公共性和私密性双重属性。它具有公共性,外人可以进入,但由于同时它是居民内部活动的延伸,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两种属性使其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特性:首先是农业生产,院坝常常作为晒坝,可以在上面晒玉米谷物,在收获的季节,院坝就成为打谷场,除了生产42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功能外,院落还是居民必需的户外活动场所,很多居民在院坝中洗衣做饭,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最后,院坝也是人们与外界交流的会客场所。b.丰富的层次、序列在院坝中,根据使用着的需求的不同,可以将院落进行二次划分,将其划分出各个明确的领域感的亚空间。建筑檐下以及建筑入口空间,堆放生产资料、饲养家禽的场地,以及洗衣晾晒的场地。这些区域并没有清晰的界限,通常会有相互重叠。同时,院落空间划分的手段也十分丰富多样,如花池、篱笆、大树,都可以成为空间限定的手段。此外,院坝空间有较为明显的层次性,从外部道路到建筑内部,逐渐由公共向私密层层过渡,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c.适宜的尺度川渝地区的院坝尺度由于地形影响相对较小,即便是几家合用的院坝也一般不会超过25米。芦原义信在《公共空间设计》所提出20~25米的空间划定模数。在这个尺度范围内,空间感受较为舒适。院落的高宽比在在1:1.5~1:3之间,围合感亲切、适宜,是十分舒适的环境。3)院落的公共性分析院落的公共性与它的围合形式息息相关。就院落的四种类型而言,一字型院落的公共性最强,L型与三合院公共性相对较弱,四合院公共性最弱。这与各种院落的所处地形地貌以及功能紧密相关。通常,前三种院落形式分布在一些地势复杂的区域,其承担着生产功能,且周边环境使其具有天然的防护性。四合院一般在聚落较为集中,且地势平坦的环境中,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公共性较弱,内向性最强。另外,院落的公共性与聚落的道路布置和等级也密切相关。3.3.5空间特性分析①丰富的序列组成川渝地区传统聚落公共空间,是由一系列规模,功能以及形态不同空间共同构成,具有很强的序列感。在看似无心的安排之下,人们在空间中行进,视线的方向、远近、空间的开合提供着丰富的空间体验,人们也从这种空间的节奏和序列中获得对乡村聚落的整体印象。聚落公共空间有丰富的组织形式,比较普遍的是:开始段→引导段→高潮段→尾声段。在聚落不断的演变中,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公共空间的增多,序列组织也更加复杂多变。本文以上文提到的最典型的序列组织为例,来阐述川渝地区公共空间序列的组织特性,如图3.16所示。序列通常的组成和顺序为:首先是入口空间,它是整体公共空间组织序列的开端。在演变成长过程中,常常为了人们更易识别,在入口结合大树、廊桥、牌坊这些实物形成有引导性、标示性的空间。同时,在尺度上,由于有一定的集会、交通疏散等功能,其空间4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规模也相对较大;其次是街巷空间,通常是作为整个序列进行的引导段。街巷空间尺度较为舒适,如入口空间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在街巷空间中,视线由外向内收缩,通过两边建筑围合指引人们的视线转折与路线变化;再次是节点空间,它是整个公共空间序列的兴奋点和高潮部分,它通常是整个聚落中最为重要的场所。空间尺度在这里被扩大,尺度相比其他空间较大,视线由收缩到打开,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在空间布局中,常常以具有重要功能的建筑如庙宇、戏台或历史悠久的大树等作为标示物,使空间具有强烈的标示性和可识别性。这里是人们举办活动、集会以及交往的重要场所;最后是结尾段,序列随着街道引导延伸于田野之中或有一个较小的节点空间作为整个空间的结束。整个序列组织如电影情节播放有开始序幕、有缓慢的情节铺垫,有中间的高潮跌起,最后以不同的结局收尾。人们处于其中,随着脚步的移动,能够体会到变化莫测的视觉盛宴以及情感体验。公共空间精彩序列的组织依赖于各个空间的组成要素的不同。例如,通过尺度的变化和不同的形态相互交织形成差异;通过多种类型的植物、高低错落的堡坎、建筑群体等多样的围合形式塑造丰富的空间侧界面;通过当地的复杂地形地势条件,打造错落有致的空间,同时使序列组织有层次感以及丰富的视线变化。图3.16聚落空间序列变化Figure3.16Sequencechangeofsettlementspace(资料来源:作者自绘)②强烈的场所感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书中认为:场所就是由特殊风格的空间。建筑和[32]景观要体现都,并尽可能强调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场所感。在乡村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场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44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一是可识别性。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就是它的区域有着适宜的尺度、复合的功能、多样的围合界面道路、以及有着易于识别[33]的标志物,这五要素共同组成完整的城市。通过他的研究可知,具有可识别的空间场所要包含三个特性:其一,自我表明独特性;其二,清晰的结构;其三,能准确传达给人的意义。川渝地区聚落空间具有较强的标识性,空间序列组织有着内在的规律,各区域相互渗透融合,同时,各区域也具有各自特点,通过独特的结点与标志性场所,形成使人易于辨识其空间性质,使空间具有个性和标识性。二是领域性。领域性是反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掌控性。川渝地区山脉绵延、地势起伏较大,聚落之间沟通较为困难,居民对自己居住场所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性。在聚落中,领域感还体现在对私密空间的防卫性和排外性,如一些院落空间,尤其是四合院这种院落形式,通常为院落有着所使用,不容陌生人停留或休息。三是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是指由其内在情感积淀,比场地拥有更深层的内在意义。川渝地区乡村聚落基本共享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地理背景,有着较为相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些共同影响并构成了富有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如图3.17。图3.17场所性表现Figure3.17Theperformanceoftheplace(资料来源:作者自摄)③功能的复合性功能的复合性是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共通之处。复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较为模糊的空间限定与多样的活动开展。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街巷既是儿童追逐打闹的场地,又是人们交流谈论的场所;节点空间既是老人喝茶搭配的地方,又是集会活动展开的场地。多样的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中展开,使空间使用效率远远高于城市中的许多公共空间。4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不管是聚落公共性较强的街巷空间还是居民的院落空间,都有着多样的功能。院落空间中,屋檐下、院坝、菜地由于居民生活行为的变化,使其有着复合的功能属性。二是空间的多重含义,川渝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符号综合表现的物质实体,背后隐含有人文历史、民俗文化、风水宗教等因素。3.4川渝地域文化分析3.4.1地域文化特征分析地域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我国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已成为促进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当前,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已从物质形态开始向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开始研究探析不同背景环境下形成的语言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在含义。笔者综合研究认为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环境背景下的特定人群所表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塑造了具有差异性多元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也因此造成了地域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笔者根据研究将其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①符号化和模式化地域文化与文化有着相同的特点即它是模式化和符号化的典型。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人群组成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差异性造成个人和群体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国民性”的存在。符号是整个人类行为和文明或文化的基本单位。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人类行为是符号行为。正是符号使类人猿变成人,使人类的所有文化得以产和流传不绝。文化是以社会符号为[34]媒介的行为总和”。正是因为文化模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符号的存在,也构成了多样的地域文化。②行为模式多样化[35]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区人们行为模式的总和。地域文化由三个层次共同组成:物质、制度以及哲学层面。从物质角度,地域文化主要包含语言文化、饮食习惯、建筑形式、服饰等实体实体;从制度角度,其包含了当地的风俗礼仪、制度规矩、宗教信仰以及艺术等精神内涵;从哲学角度,其地域文化是指当地人群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意识层面,在实际中,其其构成要素难以泾渭分明分割开来。对于地域文化的分析,不仅要了解当地人们的饮食、服饰以及风俗、礼仪等这些具有符号的文化,而且更要探寻观念层面的、能够表达“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精神所在。③多种因素作用地域文化受到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影响。通过研究,笔者总结地域文化在众多因素作用下具有稳定性和46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传承性两种特性。首先,它形成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其次,由于其形成要素独特性,也致使其在形态上的呈现出稳定性、历史上的传承性和文化外观上的独特性。因此,了解地域文化,先要深入研究其历史发展、地域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社会背景等多种相关因素,才能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3.4.2川渝地域文化特色川渝地域文化主要是表现为巴蜀文化。对于广义巴蜀文化的准确内涵,还没有准确定义,有学者界定为:它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36]古至今的地区文化总汇。关于巴蜀文化特色,有研究巴蜀文化的专家从历史的角度概括为:开放性、整[37]体性、开创性和完美性的结合三大特征。笔者以四川为广义巴蜀文化的典型,认为其呈现两大特色:①继承性与更新性矛盾凸显:巴蜀民生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当地民众的行为模式,包含了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和休闲文化等等。目前,巴蜀民生文化对历史的继承性与其自身不断的更新之间矛盾越来越凸显。②地方艺术文化消亡与复兴的可能性并存:通过研究发展,巴蜀地区的地域艺术文化其内在的独特性与其外在呈现的没落有着较大差别,作为独特的地域文虎正被现实瓦解。巴蜀地方艺术丰富多次,有以文庙为代表的建筑艺术,亦有特色的谐剧、金钱板等曲艺,还有蜀绣、蜀锦等地方工艺。这些逐渐走向消亡的艺术如何在现实中寻找一条复兴之路,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3.4.3地域文化表现形式①符号表现1)地域材料传统材料的应用与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物源息息相关,体现在材料的选取、应[38]用及细部构造上。地方材料的使用,能够体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性,也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极大反映了当地人们的行为模式,传达出地域特色文化讯息。川渝地区盛产石材,石材以其耐久耐磨,保温隔热良好的优势特性,成为首选的建造材料。然而,由于石材的开采、搬运以及加工在山地地区多有不便,在川渝地区的传统建筑及聚落空间中常在一些有耐磨、防潮需求的部位如台阶、柱础、屋基、墙基等使用石材。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也常常运用于川渝地区民居的建造中,精巧而质朴的穿斗木构就是木材使用的最佳典型表现;竹子等轻巧的材料也为常作为辅助材料,用于在围护结构中。2)建筑构筑4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穿斗结构——“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39]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穿斗构架是巴蜀传统民居中最常用的结构体系,其做法轻巧,灵活性和适应性较高,如图3.18。图3.18穿斗架构示意图Figure3.18structureofchuandou(资料来源:《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3)建造技术乡村的建造技术与“人”、“工具”以及“环境和场所”、“社会”有着重要关联。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乡村建造技术存在与自然和乡间的环境之中和农耕社会氛围中,是非城市性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对于现代工业技术,传统的建造技术是在一个适宜过程中慢慢演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文化上,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在技术手段上,其表现为低技的,从材料运用上,是对[40]乡土材料的运用。②行为模式表现川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源自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其人居环境是其与周边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多元的地域文化体系。川渝地区文化体系表现为:以生产方式为表达的文化,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商业;以生活方式表达的文化,包括饮食、建筑、风俗习性、方言等;以艺术形态表达的文化,有诗歌、戏剧、美术等,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历史文化,有历史文物,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41]些都共同构成了川渝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系。3.4.4地域文化表达方式①通过景观主题表达在设计中通过对景观主题进行确定即“立意”来表达地域文化。立意是设计的灵魂,通过设计的手法将该地域内的特色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要素融入到48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到农业产业园的整体布局、景观分区、景观节点等各项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表达,突出地域独特性。②通过物质形态表达景观是一种文化载体,内在文化是农业产业园景观的核心力量,通过对具体景观的物质形态、色彩、材质等塑造来表达地域文化,既可将精神层面的文化性、趣味性附加在对单体景观的理解上,使游客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又可将单体景观融入到整体景观情感序列中,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图3.19三圣花乡景观小品文化体系。如通过建筑、Figure3.19Landscapesketchofshanshenghuaxiang景观小品,如图3.19、植(资料来源:网络)物等元素来表达地域文化特色。③通过体验性表达图3.20三圣花乡地域文化表达Figure3.20Regionalcultureexpress(资料来源:http.www.baidu.com)4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为丰富农业产业园地域性文化表达形式,创造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场所空间是表达特色有效方法。首先,可以通过物化的体验表达,如通过产品购买、田园活动组织、当地饮食品尝等;其次是组织参与当地风俗节日,如婚庆仪式、竞技比赛、节日节庆等等;三是通过内在精神的体会,比如在游憩过程中,通过乡村氛围的塑造使游客体会乡村居民的生活特性,从而使游客深入理解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三圣花乡从多方面打造田园环境下的乡土情结,川西民风民俗、品花赏菊、创意艺术等,多种地域文化共同形成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如图3.20所示。3.5旅游活动相关分析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大多建设城市边缘的乡村,有着完整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来带动乡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园在发展中利用这些地域特色景观,来推动乡村旅游活动,发展休闲农业。3.5.1旅游活动主体分析旅游主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主要构成元素中,旅游者占据主导地位,是旅游客体的浏览主体。①客源市场需求分析在综观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活动的主体与其他许多类型的旅游形式一样应包括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两大部分。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普遍集中在国内。而在国内游客中,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市居民。在本文研究中,将客源市场定位城市居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休闲生活的需求: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充满压力的工作,使城市居民普遍想要远离城市,迫切需要有一个让人能够放松的地方,享受生活。乡村正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亲切自然,生活舒适的地方。同时,各种法定的节假日也为不同居民的近郊出行提供了时间保障。2)良好的环境需求:工业化生产造成的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以及快节奏的生活使城市居民承受双重压力。享受宁静、舒适宜人的乡村生活,体会美丽的田园郊野风光成为都市居民内心深切的渴望。3)文化探秘的需求:文化旅游是都市文化层的追求,这类人群求新的需求驱使其走向世界各地,通过了解各地民俗风情,接触各国各地人民,来享受体会多种自然风光和异地文化。②客源细分与市场需求特点50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从游客角度来看,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表现出特点的行为特性,因此城市旅游消费群体的偏好、动机、知识层次不同,在游览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也不一样,根据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作下列市场细分,如表3.4客源细分与市场需求:表3.4客源细分与市场需求Table3.4Customerssegmentationandthemarketdeman依据市场需求特点青少年市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探奇性等体验年龄中年市场旅游活动的观光性、购物、健身功能需求老年市场旅游项目的文化性、休闲性等需求工薪族市场旅游项目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性收入水平白领市场旅游项目的文化、休闲、猎奇性富豪市场旅游活动的高层次、高消费的度假、休闲学生市场旅游活动的科普性、农业活动的参与性职业专业市场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学习和观光需求商贸市场产品加工、贸易往来3.5.2旅游活动客体分析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对象地位。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中能够吸引游客,并经过开发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业的各种事物及因素。通常根据资源形成及属性可将其分为自然风光资源以及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前者是指纯粹来源于自然、没有被开发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湖光山水、流泉飞瀑、山林草地等等;后者是人类历史的积淀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包含有地域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在本文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分析中,将与图3.21自然风光农业产业园相关的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三Figure3.21Naturalscenery类: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其他旅(资料来源:http://www.baike.com)5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游资源。①自然吸引物旅游资源川渝地区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塑造了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绵绵青山、潺潺流水,森森丛林,与乡村的农田果园,农家乡舍,篱笆炊烟共同构成一幅充满人情乡味的田园画卷。似画一般的田园景色随四季变幻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意象,独特的地貌构架也会使景观呈现出独特的立体风貌,如图3.21所示。②文化吸引物旅游资源文化吸引物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包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古迹、传统文化、城镇及乡村景象、特色产品。在农业产业园中,其旅游资源与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根据其属性,可将其分为历史文化类、农耕文化类、民俗文化类,1)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及遗风等。可以是社会历史文化遗址,可以名人故居和活动遗址,也可以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可通过对其的保护、修缮将其作为园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2)农耕文化资源成渝地区是多民族混居的汇集地,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分布的地区,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这些悠久的农耕文化通过物质形态表达也可作为园区的另一类旅游资源,如图3.22。图3.22农耕文化资源Figure3.22Farmingcultureresources(资料来源:http://www.baike.com)a.传统生产农具: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在中国农耕史的过程中,从刀耕火种到犁耕阶段,再到现在的现代机械阶段,已经成为一部农业文明史书。传统农52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业中重要的农具如犁、耧等;传统交通运输用具如马车、牛车、独轮车;传统石磨、磨房,甚至早期的蒸笼、辘轳、水车和手动织布机等都是组成农业文明的重要元素。b.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样式和方法,也是一种传统文明的象征。熙熙攘攘的赶庙会人群,古代的商贸交易过程,这些衣、食、住、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生活的本能,传统农家生活方式因具有很大的景观价值。3)民俗文化资源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构成元素。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积淀,通过传承紧密联系各个地区的民族,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乡村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地域文化资源。巴渝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能够切实反映川渝地区各民[42]族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以及心理意识等方面的民族特点,也能表达川渝民众在悠久的历史岁月的精神积淀和生活衍变的轨迹,巴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含川渝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物质民俗旅游资源:包含有生活生产、消费民俗以及流通民俗。具体而言,生产生活民俗包括民居建筑、饮食、服饰等;消费交易民俗有形形色色的乡镇集市等。社会民俗旅游资源:包含民间各种礼仪、交际礼俗,也包含歌舞、竞技以及民间技艺等游艺民俗,比如川江号子、采茶歌等民间歌曲、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川渝境内各民族的原始信仰民俗、宗教信仰、禁忌民俗等。4)民族风情资源乡村聚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落,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如图3.23。各民族的建筑、服饰各有差异,如蒙古族古朴的游牧帐房,图3.23多样的民族民俗风情Figure3.23Avarietyofethnicfolkcustoms(资料来源:http://www.baike.com)5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土家族的参差错落的吊脚楼等;苗族族服装较为色彩艳丽,朝鲜族服装则落落翩翩等;不同的自然环境、区域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形成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自古到今都是多民族杂居的巴渝地区,许多古老的民族习俗都传袭至今,成为了巴渝地域民族风情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农业产业园中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自身的特性、空间分布、吸引范围对农业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及景观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待旅游资源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和发展,发展旅游业并进行开发建设时一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在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空间的同时,也能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生态环境,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并促进[43]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逐步增强经济、社会、环境在未来发展中的机会,其最终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3.5.3旅游活动的六要素所谓旅游活动要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活动组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行、住、食、游、购、娱等,如图3.24。在农业产业园旅游活动中,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主要表现为: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游—是旅游活动中的核心环节。它是游客的动机及目标,有的游客热爱壮丽的大自然,感受巍峨的山脉,开阔的图3.24旅游六要素江河湖海;有的游客热衷于追寻历史估Figure3.24Sixelementsoftourism计,有的喜欢享受大自然中巍峨的山川、(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辽阔的江河湖海;有的旅游者喜欢凭吊历史遗迹,追思人类的变迁。川渝地区独特的乡村自然的田园风光,浓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都是乡村旅游中“游”的重要内容。。行—是旅游的基本环节。“行”是指旅游者在空间转移的过程,要开展旅游活动离不开“行”。目前,越来越便捷的交通使游客旅程也相对越来越远。因此,“行”的条件也会影响到其时间及旅游活动的质量。农业产业园的旅游客源对象基本是在城市近郊,目前便捷的公路交通以及私家车的增长为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外在动力,为游客缩短了行的时间,增加“游”的时间,保证旅游者顺利实现旅游目的。吃、住—是旅游环节中的重要环节组成部分。“吃”“住”是指旅游中的餐54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饮和住宿。旅游是一项动态的活动,随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住宿的选择和品味越来越趋向于民族化、特色化,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餐饮文化也越来越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往品尝。农业产业园中富有地域特色的农家饭、农家屋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昧,成为旅游重要的一个内容。购—指旅游活动中的购物环节。从游客的角度看,游客将购买一些代表了当地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当作一大乐趣。从旅游业方面来看,旅游商品的出售能够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在农业产业园项目的设置中,“购”的环节必不可少,通过购买自然生态的农产品,民居艺术产品在传递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娱—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娱”往往是异国他乡文化的表现形式,旅游者通过娱乐能更多地领略他乡的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在农业产业园旅游规划中,农事活动的参与体验、民间技艺的学习都是了解乡村文明的重要方式。综上所述,行、吃、往、游、购、娱这六个环节共同组成了旅游活动。它们之间既相互承接又有序交织穿插,共同完善旅游活动。3.5.4旅游活动与空间需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所构成了质朴的乡野景象及优美的自然景区,它们是农业产业园开展旅游的客观物质载体,而多样性、丰富性的活动方式是吸引旅游者的外在动力,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挖掘地域特色、针对目标市场、提升城市形象等手段进行活动策划也是旅游环节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构成。另一方面,游活动方式与空间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行为活动,不同的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空间环节。人行为的发生与环境联系紧密,互相影响。行为是人所发生的,但空间能够引发、推进或是阻碍行为的进行,同时空间又是由人所设计的,因此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如图3.25。因此,对农业产业园空间环境以及具体场所空间的营造,如村落、旅游服务区等,都应充分结合相应的活动内容。旅游活动类型要求有相应的空间为其提供空间场所。在农业产业园中,并非所有的活动都会在聚落公共空间中图3.25人、空间、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只有部分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对Figure3.25Relationshipsamongpeople,于聚落公共空间来讲,这些新的行为活动类behaviorandspace型的注入,会产生新的空间需求,在这种需(资料来源:作者自绘)5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求的影响下,聚落原有公共空间必然发生一定的改变和重构。表3.5多样的旅游活动Table3.5Avarietyoftouristactivities旅游活动旅游资源以乡村自然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散步、爬自然风光旅游山、骑马等活动以乡村休闲特色农业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休闲农庄、果园、休闲农庄旅游花卉园、采摘园等民俗与民族风情旅以当地居住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来吸引游客,或参与、或游参观来体会乡村生活乐趣,乡村意境是乡村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体验乡村景观环境的重要乡村意境体验游心理感知产品。从公共空间设计的层面来看,可以将旅游活动类型依照其活动方式、活动规模以及活动强度三方面来分类总结其活动的特点、空间需求以及常见的活动形式,详细的分类和空间需求见下表:表3.6活动类型及空间需求分析Table3.6Theactivitytypeandspacerequirementsanalysis分类方式类型活动特点空间需求常见活动定点特点范围进行活动聚集性点状空间比如广场演出、集会活动方式采用一些线性或环线线性空间比如街道、园区不定点花车巡游等路线道路大型文艺表大中型人数多、公共性强空间尺度大,开放性强活动规模演、民间节庆小型人数少、公共性较弱空间尺度小、领域性强,技艺学习等活动强度较大、气氛集会、节日庆动空间尺度较大、公共性强较为热烈典活动强度活动强度较低、较为空间尺度较为亲切、较强品茶、游赏、静安静的围合感、散步56 3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分析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也涉及到文化审美等方面的需求。旅游的发生是依托于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常常能够表现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特性环境背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特性。作为行为发生的载体,空间也必须要表达出独特的地域特性,来达到活动与空间整体性,例如进行民俗表演的场地,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场与之一定格格不入。另外,在为活动提供场所时,要能够使其具有灵活使用性。川渝地区多山地地形,能够很好使用的场地有限,在设计中不可能为不同的活动设计提供不同的场地。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要考虑空间的通用性以及灵活使用性,尽可能在同一空间中能够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提高场地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使空间保持活力。3.5.5旅游活动的特征①农、游合一性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两种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具备两者的属性。从旅游者角度,可以为游客提供吃住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服务体验,含有旅游活动的六大基本环节的,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层面看,它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的功能,具有自身的功能价值。②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资源与乡村的青山绿水、广袤农田、野趣的环境以及充满乡韵的聚落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结合组织各种相关旅游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垂钓以及采摘等活动,让市民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③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环境为依托,为游客提供休闲田园环境以及相关服务,这种属性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为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对于那些自小成长于城市,对乡村景观不熟悉的都市人群才能被其独特的乡野特色所吸引。④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旅游活动参与性是指通过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体会、学习农耕文化,使游客从中获得农业知识以及感到愉悦。根据参与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成六种类型:无酬型参与、有偿型参与、品尝型参与、娱乐型参与、健身型参。⑤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乡村旅游的文化性是体现在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具有与城市显著地域差异的乡土气息。它包含了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包含了自然历史、民俗等多种文化内涵。只有深刻了解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在文化,才能打开市扬,更好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5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3.6小结本章主要讨论川渝地区传统农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分析,针对第二章提出的问题依次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其特征,特色产业的组成以及其发展趋势、公共空间的影响要素、组成以及特征分析,川渝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主要表达形式以及旅游相关活动进行分析,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58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对策4.1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原则4.1.1指导理念农业产业园整体规划设计可以运用破与立的手段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建设,将城市—农田打造成一个整体,强化乡村与城市生活的空间对话,塑造“可赏、可游、可居”的舒适环境,打造“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城乡一体化休闲农业系统。园区在具体规划可秉承以下几个理念来进行整体景观控制: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作为一种指导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在今天,这个理念依然应用于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在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须以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执行守则,在开发自然资源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思想,确保产业园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的完整性与原始性。在整合乡土文化与农业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协调乡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使其与园区整体风貌统一。在保护乡土文化的同时,加强现代农业的建设,在开发与保护中实现农业的最高价值。景观资源,特色发展理念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发展需依托于地域特色资源,将地域生活性、技术性等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作为农业产业园特有的景观类型,农业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发展休闲农业须依据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等要素来建设产业园。在结合周围区域环境时,因地制宜,突出自身景观特色,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资源,才能保持其发展活力与潜力。③农旅双链,互动发展理念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极大的完善了旅游业的形式。同时,旅游业的开展也为农业产业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巩固了自身市场地位,提高了农产品经济价值。在农业产业园规划中,要着力把握休闲农业的特征,充分利用现图4.1农旅双链模式有的旅游资源与景点,发展旅游业,Figure4.1通过农业与旅游业两种的有效互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5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构建“农旅合一”的新型产业,创造自然宜人的绿色游憩空间,如图4.1。4.1.2总体原则①系统整体性原则1968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on.Bertalanffy发表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他将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系统,探析系统、环境、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系统整体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内部各个因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关联,利用系统的规律与特点来控制、改造整个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园复杂的内部组成,是系统论的研究对象,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如图4.2。图4.2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关联Figure4.2ThelinkofinternalandexternalofSystem(资料来源:作者自绘)②生态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强调的是整体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强调生存环境的和谐共生。著名设计师R.萨尔在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中强调利用可再生性能源,在不造成生态破坏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告诫我们在对农业产业园进行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可持续性原则,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建立具有良性循环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拓展农业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带动高新农业技术的进步。只有坚持生态可持续原则,才能达到经济、生态、农业的整体性发展。③公众参与原则60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三农”问题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的关注点。在农业产业园规划中,必须能够做到统筹兼顾,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环境心理学,旅游学等方面考虑,做到既能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影响原居民正常的生活,又能够保证游客的审美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公众参与设计,即设计人员与使用人员、开发者、当地居民共同合作,在尊重与平等中交流,设计师通过了解使用者及城市居民的意愿,受益者即当地居民的需求来进行设计,最终实现最大的效益,如图4.3。④文化传承性原则传统城市建设运行模式现代城市建设运行模式图4.3城市建设运作模式的演变Figure4.3Evolutionofoperationmodeofurbanconstruction(资料来源: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每个农业区域因地势条件、气候、水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都会反映出各自的特色,农业产业园的景观有些是靠视觉来享受的,而有的却是隐含在景观中,比如文化习俗、宗教传统等等。发扬农业产业园的本地特色,让基地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人们在参观游览图4.4动态规划之时,便可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Figure4.4Dynamicprogramming⑤动态性原则(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农业产业园规划涉及的范围较6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大,同时涉及到的因素也比较多,规划弹性大,其规划发展的目标也是一个逐步修正的过程。在规划中既要考虑近期利益,又要重视长远利益,实施过程要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如图4.4动态规划。因此,其景观的评价体系要动态的记录其发展和演化的趋势,将信息及时回馈给规划系统,形成“规划—实施—效果—评[44]价并反馈—修正——更优化的规划”的模式,使得规划结果在动态中不断优化。⑥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研究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观光以及生态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服务。4.2景观规划设计对策4.2.1生态系统保护性设计的对策本文所指保护性是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通过优化现状景观格局和空间结构,保护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保护是根本性要求,它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维系。农业产业园景观需要的保护意识是在开发的同时,能够尊重所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保证基地向生态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笔者从在保护设计中提出以下原则及措施:①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前提是要护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对土地进行规划利用时,要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优先保护,维持其生态格局,保证城乡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2)适度开发,控制规模的原则川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其生态的敏感性。在产业园规划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优先考虑,适度开发。根据其环境容量,对可建图4.5开发力度控制Figure4.5Controlthedevelopmentstrength(资料来源:王秀兴《旅游走廊景观设计研究》)62(资料来源:)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设区域和开发容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由于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过度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对其用地布局、建筑以及设施要控制规模,在规划中注重留白,维护其生态的完整性,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图4.5。②设计策略1)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土地用地规划,控制建设规模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的计划及安排,根据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土地的自然调价,对土地资源进行合[45]理分配。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发展为指引的。对此相关学者指出,对土地的科学合理性的规划不在于如何去适应不确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而在图4.6“生态优先“思维模式于如何能够既适应不可知的发展速Figure4.6Themodeof"Theplan"度及规模,又能使保证生态处于安全(资料来源:作者自绘)状态。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中,什么样的规划理念能够有这样的适应能力[46]?“生态优先”的思想较好地回应了这个问题。“生态优先”规划设计理念指是在不确定建什么的时候,根据经验以及现状条件判断不该建什么。笔者认为该理念为产业园的规划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如图4.6。生态优先,就是通过优先进行对不可不建设区域的进行控制,然后对可规划图4.7基于“生态优先”理念下的土地规划利区域再进行空间规划的方法。其基本用工作框架流程为:在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上,Figure4.7Theframeworkoftheplanningofland先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再对城市usebasedontheconceptof"ecologicalpriority"建设用地进行布局规划,其工作流程(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框架为如图4.7所示:a.建立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识别生态保护用地6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生态适宜性分析是通过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剖析规划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与稳定性程度,明确对规划建设可能存在制约的自然因素,通过规避不利条件指导规划设计合理组织安排,维护生态资源的承载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以大量的资料和不可辩驳的理论[47]来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大自然的演变过程。他提出将景观作为一个包含了众多自然要素以及其他经济等要素整体系统,通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48]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其分析模式并运用到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综合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各个相关因子的叠加分析,得到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来控制建设用地,避免其无序扩张,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的要求。其基本步骤如下:确定评价对象是否确切、全方位对规划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评估关系到适宜性评价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因此,在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可以先对现有的土地利用图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现状存在的生态环境困境,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现状情况及相关图4.8“千层饼”叠加模式土地规划政策,最终来确定评价对象与规Figure4.8superpositionmodel划区内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评价因子的选取;二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因子的选取应该遵守下列原则:系统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因地制宜原则。鉴于不同地域的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选取因子使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评价标准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原理认为,生物的生长在生态因子的某个域值范围内是最适宜的,超过这个范围,生态因子就会成为制约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生态系统是否处于最佳适宜的生态因子范围内,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49]要。因此,对其的评价标准就是确定其生态系统的最佳适宜范围。相关因子叠加,得出综合分析结果通过对选取的各个相关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综合土地现状评价图,64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如图4.8。确定土地的适宜建设范围与不适宜建设范围,为规划提供指导参考。b.确定不可建设用地和可建设用地,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在于对建设用地规模确定。在土地利用中,如何更好得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成为规划重要考量方面。在传统规划中,常常将是把人口作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考量的关键因素,忽视对环境因素作用的重视。在实际规划中,由于人口流动性使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无法对规划做出科学准确的评测,因此也造成对建设用地规模评估的不准确,造成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建设规模的确定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依据。按照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确定不可建设区和可建设区。结合研究区的产业现状分析,产业特点等,合理利用适宜用地,适宜利用较适宜用地,控制利用较不适宜用地,禁止利用不适宜用地可以科学的规划其开发建设的内容。如此,从经济需求角度以及生态限制层面共同限制建设用地规模,将对土图4.10建设用地的控制地建设用地的控制转化为对不可Figure4.10Controloftheconstructionscale建设用地的控制,从而降低社会经(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如图4.10。游憩容量管理容量2)控制旅游容量,避免过度开发自然容量社会容量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环境、人工物理容量生态容量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前提下,旅游地的旅游活动的规模图4.9旅游容量的控制[50]。旅游容量包括游憩容量和管Figure4.9Tourismcarryingcapacitycontrol理容量,同时游憩容量可细分为(资料来源: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2001)自然容量和社会容量等多个层次,如图4.9。6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通过旅游容量的计算得出其产业园中可容纳的旅游开发规模以及强度,通过限制旅游设施的建设和人口,控制产业园中的旅游容量。首先,通过限制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规模来控制旅游容量。在规划中,通过分阶段规划建设来避免旅游服务设施的过度建设,减少能源损耗以及对环境的干扰。其次,控制农业产业园的人数。控制人数主要是控制其常住人口和旅游接待人口。通过产业园的具体规模大小,生态、空间、管理等的不同承载力来计算其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接待量。包括城镇居民人数和游客接待量的控制。根据乡镇的具体需求,通过生态、空间、管理等不同的承载力因子估算乡镇所能承受的最大游客接待量。3)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调整和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三[51]方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对现状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生态系统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对规划设计的前后生态格局进行的对比,通过生态的动态变化来判断的合理性,对优化规划方案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主要以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单位模式为主要分析着力点。a.景观斑块的设计策略基于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划目标及原则,在对农业产业园土地进行整理时,考虑不同斑块干扰性来对土地用地进行合理的优化。景观生态系统中除林地、耕地外的其他景观类型斑块单元,在规划中或将其转化为耕地景观斑块单元、林地景观斑块单元或根据需求保持不动。比如一些自然林地、经济林、草地、池塘和居民住宅地。对于不发生改变的的景观斑块在进行生态图4.11生态廊道及斑块的优化设计时,尽量保持其原有的规模及Figure4.11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形态,维持其原有的其自然边界及(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其在其他景观斑块单元中的镶嵌特征。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景观异质性和维持生态的多样性。B.农田道路廊道的设计:在农业产业园中,包含有各类景观廊道,潺潺的溪流,狭长的林地以及道路廊道。各类景观廊道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对其结构特征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以农田道路廊道以及农田防护林廊道为研究对象。66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农田道路廊道是农业产业园中物资运输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通道,同时也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沟通各个斑块单元的功能作用,如图4.11。同时农田道路廊道还作为连接农业产业园与外部环境的桥梁,承担着内外物资流通的任务。因此,它是保障园区内部生态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正常物资循环的重要通道。在规划设计中,农田道路廊道的宽度没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可依据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输需求来决定。农田防护林廊道是农业产业园农业生态系统相当重要的一类景观廊道。在农业产业园景观生态系统中,为避免对农田以及耕地的侵占,农田防护林廊道通常布置在道路廊道和河流廊道两侧,既起到对道路以及河流廊道的保护作用,又能防止大风对耕地、农田斑块内农作物产生危害。同时,在对农田防护林廊道规划调整是,其廊道曲度应与道路廊道或河流廊道一样。4)尊重原始地形地貌,避免过度填挖在千变万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遍布着多样的地形地貌,这些构成了自然环境的基本骨架,形成了特色景观资源。不同地理区位、地势地貌都会影响着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平原地区是开阔的气氛和视野,山地地形却能够带来运动感和神秘感,有着丰富的空间类型。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中,尊重场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充分利用不同地形地貌来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避免为创造平坦的地形建设而过度填挖,河道的截弯取直,植被的乱砍乱伐等现象。首先,总结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利用其地形的特点自然的划分不同的景观空间,使规划处于因地制宜,如道路、农田等线性景观可以顺应地形的起伏来协调;建筑、广场也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通过分台、错层等减少对地形的破坏。根据原始地图4.12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形特点和造景需求,在原有的地形地Figure4.12Respecttheoriginallandform貌基础上适当对地形进行适度改造,(资料来源:作者自绘)依山就势,结合植物或建筑来等来限定空间,从而营造出灵活多变、开合有序的景观,如图4.12。5)保护原有植被,构建物种多样性6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C.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基地修整”模式中曾提出,应该主动避让那[52]些植被茂盛的肥沃地区。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错误的设计会导致乡土植物被抛弃,从而引入新的外来植物。这种做法或导致物种入侵,或导致新品种水土不服,大量死亡。因此,在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对乡土植被的保护与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对于原有植被的保留,二是乡土植物的运用。a.原有植被的保护在川渝地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大树,往往具有很高的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对于这些具有意义的树木,应该对其进行原地保留。一些当地常见的经济林木,除去其具有经济价值之外,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应该尽量对其进行保留。b.乡土植被的利用我们在农业产业园植物种植设计中,在保护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基础上,应当尽量选择优先当地植物。从成本上,可以节省运费和管理费;从生态方面,适应性强,成活率高,能够更易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从文化上看,乡土植物是地区传统绿化植被,有助于反映当地文化内涵,做到“适地适树”。此外,在农业产业园中,可以利用其农业景观优势,选择一些农业作物对公共空间进行绿化,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体现其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性。4.2.2农业产业特色化设计的对策特色化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农业景观的独特景观价值。农业景观是农业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景观类型的部分,强调其独特性,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吸引物。①设计原则1)优势产业、特色发展原则在规划设计中,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优势产业选择问题。区域经济学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区域间的问题,即区域的地[53]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对人们行为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产业园农业发展中,综合区域经济学理论来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增加特色差异的附加值,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2)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原则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类型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农耕型,是通过农业设施来展现农业生产技术;二是农家型,使游客能够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三是综合休闲型,如度假农庄,提供球类、棋牌和垂钓等多种娱乐活动,可称为“广义的农家乐”模式。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乡村存在的差异性也68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较大,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关注当地农业资源的地域性、自然以及人文独特性,做到从长远着想。②设计策略:1)契合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特色化发展川渝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在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择该区域的特色产业。在产业特色选择中,契合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一方面,整合现有的零散工业企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降低工业发展对生态基底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生态产业和旅游业为发展导向,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着力点,寻求在服务产业上的突破,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绿色崛起。2)倡导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创意发展a.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发展多种产业1981年,美国的农学家M.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54]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55]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笔者根据相关研究总结了以下措施:首先,注重环境的保护,在生产中贯穿“绿色”的理念,从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其次,农作物生产与多种作物、林、牧、渔等相结合,链式作物与多种经济作物结合,实现生物多样性及农业内在生物循环;最后,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图4.13以橘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是针对农业集约化生产Figure4.13Featuringanorangeindustrysystem的一种补偿性设计,是农业可持续(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发展重要措施。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造成了田块扩大、植物种类的减少以及农业景观的多样性降低,而这些转变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环境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发展生态农业体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恢复6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农业景观的生态功能,使得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设计具体方法有农田生态林网的建设、农田灌溉渠网的生态化设计、农田边缘生态林带的建设。b.融入创意理念,形成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休闲理念与需求在深入人心的同时,创意农业也应运而生。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创意农业有多种解释,一种从农业生产的视角出发,认为创意农业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类创意活动及其载体,其创意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等。第二种从创意产业角度出发,认为创意农业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的目的在于构建多层级的产业链,针对市场需求,将农业技术、文化活动和农耕活动等注入创意理念,使创意农业形成良性互动,实[56]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将创意理念运用到农业产业建设中,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科技、景观等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对农事生产活动各个要素环节等通过科技、文化、生态、景观等途径进行创新性设计,实现资源更好的优化配置。3)运用复合型种植方式,高效利用土地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常常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农业种植。其特点是规模较小,种植品种混杂,用途也混杂,无法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且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对农业的规划设计要做到高效利用土地,形成大规模的现代管理方式,同时注重复合型多样化的种植方式,蔬菜、灌木以及果树等合理搭配,形成多样的农业景观,如图4.14。传统种植方式现代复合种植图4.14现代复合农业种植方式Figure4.14Modernwaysofcompositefarming(资料来源:重庆城乡一体化规划)70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4)优化配置农作物,提高农业观赏性农田景观的优化是在其农业生产的实际功能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设计。同时结合农业产业园的定位和发展的要求来优化其产业结构,使产业规划更为合理。同时在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区域的同时,注重农业的观赏性,使农业景观美的一面得到展现。a.合理利用各类生产用地,营造多样农业景观农业资自身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使其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观。在具体设计中,处于地形比较平缓的平坝地区,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块状色彩的农业景观来形成壮丽的大地景观,如黄灿灿的油菜花田、向日葵田的黄、绿油油的麦田。而位于地形比较多变陡峭的山地区域,除了必需的自然山体与保护林地,其余可种植的山林地可以考虑果木的种植与园艺花卉的种植。果木观赏价值较高,春花、秋果、以及各具形态的树形,将果林的种植与旅游紧密结合,会产生综合效果。川渝地区复杂的山地地形种植区,形成了自然层次鲜明的梯田景观,或在农田边缘种植树木,增加景观的丰富性。b.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丰富农业景观内容在规划农业景观的过程中,在强调生产的用途功能的同时,也要满足其文化教育等要求。我国农耕历史较为悠久,传统农业设施种类丰富多样。有充满江南气息的水车、麦田收获时收割的镰刀、锄草用的锄头、以及耕地的犁耙等都是传统农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中,将这些传统的农业设施用雕塑、或者版画等设计融入到景观中,体现参与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如图4.15。图4.15多样的设计手法,丰富农业景观Figure4.15Avarietyofdesignmethods,richagriculturallandscape(资料来源:网络)7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4.2.3公共空间更新式设计的对策更新式设计是在原有乡村聚落基础上,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梳理,使其更加完整。它是对聚落自然演变发展中的一种补充,而且这往往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逐步促进景观环境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农业产业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对于空间组织以及周围建筑以及自然环境较为良好的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不主张大破大立。但对于环境较差的公共空间,不“破”则不足以谈修复。①聚落整体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1)设计原则a.基于原有聚落基础的更新改造原则在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中,要在原有的聚落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避免大拆大建。同时有意识的延续其空间肌理和空间结构,尊重其原有的风貌,在其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体现场所精神。b.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原则理想的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是自然环境、聚落空间和农田景观协调共生的生态系统。在对聚落空间进行相关规划时,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注意避让与自然区界相关的保护线、避让耕地良田,合理优化有土地资源,采取分阶段、动态、可持续的规划设计原则。2)设计策略:a.优化聚落布局,组团发展,集约建设在农业产业园聚落整体布局规划中,尽可能的采用组团式布局。川渝地区传统聚落由于地形地貌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分布具有“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在规划中,为了节约土地,实现集约生产建设,聚落点规划应在合理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顺应地形地貌的地形基础,采用“大聚居、小分散”的紧凑布局方式。居民点通过紧凑布局,组团发展、集约建设,来提高公用事业的规模效益和利用效率;完善每个组团中心村水、电、等服务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分散小聚落居民向中心村迁移;引导非农产业集中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产业集聚效益的目标。b.聚落点更新布局模式在对聚居点进行更新规划设计中,笔者总结对居民点的更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用地调整,异地重建——当聚居点过于零散时,对聚居点要进行优化整理,通过土地置换的方法,对规划区用地进行搬迁或者对其进行异地调整时,按照新的规划方案统一重新安排居住点。就近整合,异地重建——在聚居点用地整体不需进行调整,将零散的民宅用72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地、产业用地调整整合在一起,便于进行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就地改造,原地新建——原地改造的主要对象是已建设用地,按照规划的要求和实际现状进行用地改造,包括整体改造、局部改造。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与策略1)设计原则农业产业园中,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是了解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是乡村旅游活动展开的重要载体。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结合乡土特色来进行,塑造该区域聚落特色的空间氛围。a.场所性原则每个区域的乡村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基于特有的乡土氛围提炼出该地区的地域特质,通过相关策略与设计手法对聚落的公共空间进行梳理与设计。b.序列性原则在充分延续乡村原有公共空间序列以及布局方式的基础上,借鉴传统乡村的空间序列组织方式,来塑造聚落的街巷空间,节点空间,使公共空间具有当地特点的序列,形成丰富的景观变化特色,如图4.16。图4.16空间序列组织Figure4.16Spacesequenceorganization(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设计对策a.公共空间场所性的营造策略场所感的塑造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非常重要,一个地区有了场所感才能让人有归属感与认同感。场所感是由建筑、自然景观等共同形成的,场所感的营造应基于该聚落的历史与文化来打造。i.通过聚落的乡土意象的营造7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结合聚落主题打造乡土意象,我们可以运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来考虑,重点考虑聚落的标志、节点、路径、边界。标志:构成农业产业园意象的物体,通常需要个体独特,风格显著,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性的建筑单体、雕塑小品以及明显地域指向性的标志系统等构成。一个村头大树、一个石磨、一栋老房都可以体现乡土特色,成为标志的一种。节点:注重聚落空间节点的设计,节点是形成聚落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中心,也是聚落空间的点睛之笔,它在一系列的景观序列中有着重要一笔。对于节点的设计需结合其地域特色使其景观化,通过主题设定加强人们对节点的认同感,体现其标志性。路径:聚落空间的路径设计以步行为主,体现宜人的尺度,沿地形变化形成蜿蜒曲直,且避免城市道路的笔直规整。利用乡土材料的铺地材质来划分不同的等级,街道、巷道、汀步等,也可以划分不同的空间界面,给人不同的感受。边界:聚落景观与自然、农田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因此,在聚落空间规划中,不必强调其分界线,而是要注重其与自然地形的相互渗透与呼应,体现乡村的特色,如图4.17。图4.17边界的形象效应-建筑轮廓线与山际线的关系Figure4.17Boundarycontour-architectureimageeffectandinter-relationsline(资料来源:根据肖敦余等,《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1989.自绘)c.通过主题定位来进行场所性营造通过主体定位来进行场所性的营造有利于聚落的特色化发展。在设计时,重点对聚落进行相关主体的设计以增加其识别性。如以梅花为主题通过种植梅花,标志设计、铺地等来强化主题。b.公共空间序列组织策略空间序列作为公共空间布局的表达形式,在川渝地区的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组织中普遍运用。公共空间的序列组织手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是公共空间总体序列的组织,二是序列内部的空间组织。公共空间总体序列组织常有规律可遵循,同时存在着多样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组织。我们通过分析借鉴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经验来进行序列组织。74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选择一种典型的布局模式“开始段→引导段→高潮段→尾声段”来进行探讨。“开始段”是公共空间整体序列与外界环境沟通连接的纽带。在农业产业园中可能具有多个入口,这些不同的入口能够引发不同的空间序列的开展。“开始段”是公共空间的序列的开始,也具有重要的场所性和识别性。在设计中,可以通过些景观元素来增强它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一个牌坊,一颗古树,一个枯井,一个廊桥都可以作为开始的空间标志物。“引导段”作为是整个序列的由开始向高潮部分过度的段落,连接各自的入口空间和核心广场。引导段常常以街巷空间为主,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街巷空间的开合变化,围合界面的变化,以及建筑、植物的变化来引导空间序列的走向,。“高潮段”的核心空间可能不只是某一个序列的高潮部分,也可能是多个序列的高潮集中发生地。在高潮段中,视线由收缩突然打开,视野变得开阔。高潮段往往是是一个序列的节点空间,通常可以安排一个主题广场,作为不同活动展开以及文化传递的场所。“尾声段”是整个序列的最后收尾空间,可能是沿着主空间进入人流较少的小巷慢慢延伸与田野之中。在设计中,也可以设置一个较小的节点空间,作为对序列有力的收尾。序列段落内部的空间组织序列也充满着变化和节奏,本文根据川渝地区的聚落方面的经验来归纳总结,设计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如图4.18所示:i.利用尺度的开合变化,空间的开合变化能够带来体验的趣味性,在设计中,街道空间的设计要避免整齐划一,可以对其局部进行收缩或通过作加法来增加小的空间节点来使局部扩大;也可以通过围合的建筑界面的高低错落变化来改变街道的高宽比,产生或开阔或闭合的不同空间感受,来组织变化的空间序列;ii.利用围合材料以及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材质的围合界面和变换的组合方式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图4.18空间序列营造受。在空间设计中,可以Figure4.18Spacesequencebuild利用不同形态、色彩植物(资料来源:作者自绘)7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或高低错落的堡坎、或开合变化的建筑来改变侧界面,可以用不同的地面铺装材料或图案来突出底界面,通过屋檐的伸出等来强化顶界面。通过界面的变化来划分不同的空间,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空间序列;iii.利用空间高差变化,川渝地区乡村多山地,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公共空间也是往往具有此特点。在设计中,顺应地形地貌的变化,设置通过一些梯步和观景休憩平台来对空间进行二次划分,构成不同的层次的空间;iv.利用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形地貌不仅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划分,而且是视线转折的天然载体,通过复杂的地形,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③内部交通设计原则及策略道路是农业产业园同外界联系的桥梁,也可以说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农业产业园通过道路将聚落空间所有的景观要素组织联系起来,把不同的节点串联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1)设计原则a.可达性原则在聚落现状交通组织的基础上,根据聚落的更新改造需求,组织道路交通。首先,要保证园农业产业园与外界交通之间联系畅通性;其次,要合理组织农业产业园内部多种交通流线,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b.互补干扰原则在农业产业园中,有聚落生活区人行交通,是人居的交通,也有加工产业区的车行交通,有聚落内部居民的生活路线,也有游人的游赏路线。因此,在设计中,要遵循交通流线互不干扰的原则,使各类人群的生活、生产、游赏能够舒适。2)设计策略:农业产业园的聚落内外交通的合理组织对其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园由于发展旅游业,会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交通方面,旅游业为产业园带来大量的人流和车流,对公共空间以及交通系统造成极大压力,常常会出现相互干扰、交通混乱等问题。因此,合理组织内外交通成为维持聚落空间良好秩序的关键点。a.内部交通组织内部交通常常与公共空间体系相重叠,因此交通系统的组织要建立在保证不破坏公共空间环境的基础只是。内部交通流线主要分为车行流线、人行流线。人行流线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的游览路线和原居民的生产生活路线。在不影响公共空间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人车混流的形式。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有效利用原有交通空间资源,降低成本;二是可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内部的交通组织主要在于对车辆交通的引导和控制。具体对策如下:76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i.降低行车车速聚落的街巷空间以及道路不同于城市的交通干道,通行只是其诸多功能中的一方面。聚落内部交通不仅承担了交通功能,也是邻里交往、生活的发生地。而维持人们行为活动的正常进行,就要对车行进行管理,使其不被干扰。对车辆控制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车辆行车速度的引导,使其不会对街道上的其他人产生威胁。控制车速的手法,笔者总结出两点作为参考:弯曲道路—笔直的车道会使司机在无意识中会提升车行速度,而弯曲的车道则会让司机较为小心注意道路的变化,降低车速,因此可以通过人为弯曲车行道的方式来实现控制车速对的目的(图4.19)。铺地控制—通过铺地的变化来警示司机这是属于人行的空间,比如利用材质较为粗糙的地砖来铺地,使地面较为颠簸,降低车速。ii.限制车行范围车辆可以提高可达性,但车辆带来的噪音和尾气,乱停乱放也会影响空间的质量。因此,对车辆的限制是必然的。对于一些公共空间,比如聚落的中心广场,节点空间,可以通过阻车石或标图4.19限制车速的方式识牌等提示来限制车辆进Figure4.19Speedlimit入。在不影响公共空间可达(资料来源:导师提供)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梯步、绿化、隔离桩、标示系统来限制行车范围,避免公共空间受到干扰。b.聚落外部交通组织i.生产性道路分离农业观光园的交通规划要满足游客游赏、农业生产、运输等需求。因此,通常情况下,农业产业园道路要单独设计,将农业生产交通与游客游览交通分离,同时要避免穿越聚落内部空间,与“生活道路”分离,保证生活、生产等各自活动的正常进行,互不干扰。生产性道路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科研以及运输的需要为前提,与农业产业园的农业生产专用出入口联系,形成相对独立的交通体系。ii.非生产性道路组织非生产性交通系统是农业产业园主要的交通系统,也是我们规划的主要交通体系,其在产业园中能够引导游客的游线、视线等,组织游览也成为其主要的功能。在设计中,要重点考虑其对景观空间以及对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将农业产业园中的各个景点、服务空间衔接起来进而引导游客。同时需要考虑安全性、可7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达性,将道路与周边的各种景观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非生产性道路系统包括三个等级的道路,如表4.1非生产性道路等级:表4.1非生产性道路等级Table4.1Thelevelnon-productiveroad道路等级主要作用一级道路(车行道)连接农业产业园内主要功能区域二级道路(车行道)沟通农业产业园各个景点三级道路(步行道)引导游客游览各个景点内部4.2.4地域文化延续性设计的对策延续是指对已经存在或即将消失的物质或历史人文景观进行人为修缮或再建。对于乡土文化景观的"延续”是必要的,通过对文化景观的修复与还原,物质和精神景观的相互融合、渗透,使其价值得到保持和延续。①设计原则1)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原则地域文化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影响,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建筑等方面。在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多元性,加入创意理念,多视角、多维度地表现地域文化。多元性还指在进行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时,可以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来表达同一文化主题,比如景观小品、座椅、雕塑、版画等载体的运用。3)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原则地域特色即强调某一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各种物质景观特色。这种差异性吸引人们去认识、了解不同的生活。因此,农业产业园景观的塑造要尊重地域差异性,可以借助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对农业产业园景观进行塑造。②设计策略1)挖掘景观内涵,突出乡土特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及强调乡村特色,是当前农业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核心。在新型城镇化引导的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较高的层次,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需要满足精神层次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在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中,对于文化景观的营造,必须突出乡土特色,发挥其优势。一是突出农业产业园中自然景观优势,突出其独特的地域立体式的山水田园风光,发展特色的生态旅游;二是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农业产业园要78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挖掘村落的文化内涵、农耕文化内涵。传统的工艺技术、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的科技手段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的内容,引导游客品味历史的发展、享受古今的精神碰撞;三是突出地域民俗民族风情,深入挖掘区域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尽可能展现民族风貌、风情。笔者归纳了对人文内涵进行挖掘与提升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a.选择景观文化主题农业产业园景观的主题选择应体现具有地域性或历史性的景观元素,这种文化在当地具有凝聚力和亲和性,在外则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性。在川渝地区则要体现“巴渝文化”。主题也可以从现代农业文化等方面进行选择,比如选择植物主题、山水主题、农田主题等,通过多样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手法,传承历史文脉,展现农业产业园的创意景观。b.提炼人文景观符号人文景观的设计可以从该区域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特色产业等来提炼景观符号原形,将不同的景观符号进行分类、梳理、重塑,体现地域文化。提炼的方式有以下三种:表4.2提取符号的方法Table4.2Methodstoextractsymbol提取符号方法释义保持符号原型把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形式或构成方式保持下来,突出地方特色把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明显的、典型的传统符号进行提取、特别在符号提取符号典型的形态方面,经过汇总提炼,得到具有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当地典型符号对地域的传统符号采用抽象的手法进行“加工”,使其更加简化、精炼,抽象符号形态通过意义或形象体现隐喻性2)融入时代特征,延续历史文脉农业产业园承载着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文明,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是历史痕迹的集合载体。在进行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的历史文脉,将非物质的历史文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物化”,借鉴传统,融入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笔者总结延续文脉的方式有以下几种:a.聚落空间肌理的延续7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聚落空间肌理表达着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表现着外部空间整体形态及特性。建筑、街巷、院落等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聚落整体肌理,具有着空间秩序和场所内涵。在传统聚落的肌理往往极有地域特色,对肌理的延续于场所性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园建设中,由于对聚落整体格局的调整、拆迁、改建、扩建,在调整的同时,要考虑以旧肌理为基准进行。在扩建规划中,要深入分析传统的公共空间和建筑实体之间的编织形态,以此作为规划借鉴参考的经验,来保持扩建的部分保持原有聚落空间韵味。在改建更新规划中,将自由布局的聚落中被分散的点、中断的线与不协调的面,通过局部的增减来优化其空间整体格局,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实现新旧聚落间肌理的有机延伸与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在新建规划过程中,其布局方式也应该尽量参照原有聚落空间肌理,通过建筑、铺地、绿地等设计来体现其延续继承,如图4.20。图4.20空间肌理的延续Figure4.20Thecontinuationofspatialtexture(资料来源:作者自绘)b.传统空间尺度的延续传统聚落空间结构是街巷—院落—建筑的关系。在规划中继承传统聚落的总体布局,以及街巷的空间尺度,来保留乡村性。传统的川渝地区聚落的街巷空间尺度亲切舒适。在产业园聚落空间的设计更新中,空间尺度要以体现步行亲切的尺度为宜,体现与人之间的亲切感受。80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根据芦原义信对D/H定义,以D/H=1为界限;当D/H<1时,比值越小给人感受越封闭;当D/H>1时,比值越大分离感越强,D/H>2时则产生开阔感。传统街巷的D/H值应设定在比例为1左右。在实际空间中,D/H比值在1.5~2是最常用的比例尺度,此时空间尺度比较宜人,最为舒适,如图4.21所示。图4.21人的视觉感受与空间尺度Fig4.21Humanvisualperceptionandspatialscales(资料来源: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在实际的聚落空间设计中,根据实际的要求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考虑合理的D/H值,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空间尺度有所延续,并维持在一个亲切的步行尺度上。c.建筑物建造的地域性延续建筑的整合更新改造包括对于原有聚落的建筑保护式更新,对保留建筑的改建与扩建及新建建筑的设计。聚落建筑的地域性延续应基于以下原则:i.保证建筑的多样性的存续原则建筑多样性的存在才能保证丰富的生命力,在建筑更新中,尽量保证当地相同建筑文化背景下却有不同年代建筑的多样性的存在,体现其文化的历史感,通过不同的色彩、装饰和功能的组合来营造多样的建筑空间。ii.结合当地居民生活、生产方式设计原则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要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习惯,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户型的设计。居民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其晒坝,院落空间都是其生产所需,因此,设计一定要结合其生活、生产方式,保留其乡土性。设计策略i.历史建筑的合理修缮与改造、利用8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农业产业园的原始聚落中,往往存在着多个时期的房屋建筑,其中也包含了乡村历史遗产、历史古宅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乡村人口的流失,很多建筑由于缺乏维修或其功能的落后而面临被遗弃的尴尬境地。这类住宅包含了一个时期的工艺、技术以及这个时期相关的文化信息,它们是重建建筑所不能够替代的。我们可以从材料的运用,建造方式以及形态获得相关的建造文化并且传承下去,通过合理的改造使其能够焕发新的活力。ii.现状建筑的保留与改造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处于无设计,无限制状态,现状的农宅常常处于风格混乱的状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总体规划布局的需求,对于具有保留价值或结构完好的建筑,可根据旅游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扩建或外部风貌的整治。对于外部风貌的整治,以修整和统一为主,具体做法有:提取传统建筑元素:通过提取传统建筑的相关元素、符号进行改造限定。营造具有乡村感的建筑,借此统一建筑风貌。利用乡土材料进行改造:通过选取当地乡土材料对建筑进行外立面的改造,使建筑整体风貌具有农家质朴的传统韵味。i.新建建筑的建造与设计在农业产业园规划中,除了一些历史建筑与现状农宅建筑的存在,也会有新建建筑的建造与设计。新建建筑的设计建造要符合乡村建筑的要求,与城市建筑区别,让人们能够产生场所感。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出以几种设计要点和策略:功能设计上—体现生产和生活功能,保留乡村性农宅由于有生产的需求,常常需要作为晾晒谷物的晒坝,堆放农具的空间,有些有在院落种植蔬菜的习惯和圈养家禽的需求。因此农宅的设计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当地村民的习惯,满足村民的需求,体现生产和生活的功能,保留其院落空间。川渝地区传统院落空间有“一字型院落”、“L型院落”、“三合院落”、以及“四合院”四种形式,如图4.22所示。合理根据需求运用这几种形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丰富院落景观类型。除了对建筑公共空间的继承,也应该对民居的空间形式有所继承和发展。随着新的结构体系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民居的功能性空间也发生了改变,但是传统民居空间中仍有现代农宅建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檐廊、挑廊空间是农宅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玉米、辣椒可成串置于廊下,增加农家风味;天井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温度调节、湿气调节及散气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建筑内部的小气候。传统民居是农耕文明时期古人针对气候、农事的适应性而发展演变出来的空间形态,这类空间对于现今的农宅设计具有启示与使用意义,在设计中要加以继承发展。ii.风格设计上—提取传统建筑特征,传承地域性82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四合院三合院单伸手一条龙图4.22建筑肌理Figure4.22Thetextureofbuilding(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在新建建筑风格定位上,应该考虑延续传统民居的风貌,体现地域文化。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相关细部特征进行归纳,提取具有符号性的细节,如对民居屋顶的装饰细部,屋檐的起翘、门窗窗格的比例式样的因袭与简化。将符号性的提取与表达运用到新建筑的外部风貌设计中,对传统民居元素有所承继,使其与旧建筑在风貌上取得一定的统一。材料设计上—结合新旧建造材料,融入现代性传统的地域材料如木材、石材等都已经具有了多种内涵,沉淀了历史情感,是现代技术与材料所没有的。对于材料的选取运用,融入周围环境的最好选择。对新建筑设计,建筑应考虑选取地方本土材料,能够更好的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在运用乡土材料时,可以适当的将新现代材料与其相结合,构成不同元素的对比统一,在质感、色彩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对比统一效果。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外来、多样性与整体性、乡村性与现代性等相互融合,在冲突中达到和谐,对比中的得到统一。技术设计上—融入现代生态技术,体现时代感农业产业园应该是生态的,同自然的关系紧密。建筑的建造体系也应是小型的、生态的、低技的,采用生态的建造技术,这既符合现代的要求又有利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生态设计可以有两方面的手法:一方面:从建筑本身出发,充分考虑建筑的布局手法与当地气候、风向、地形的适应,使其图4.23道路图案能够体现生态性。如对建于山地地形的建筑而言,Figure4.23Thegraphicsofroad宜将建筑置于向阳坡面,以南坡、东南坡为宜,(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并根据山地风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结8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合建筑的构造设计采用低能耗的做法,如结合屋顶设计通风空间、设置隔热空气间层,结合檐廊设计增设遮阳空间;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采用生态节能的建筑用材;考虑与植物景观的配合,如结合落叶树木的种植,使其夏季遮档阳光,冬季落叶阳光照进屋内。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些低技的技术,如推广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雨水收集系统等适宜乡村建造使用的技术手段。d.道路铺地图案的延续道路铺地的图案的选择应该随着场地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作为街巷空间的底界面,其图案设计也可成为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如图4.23。通过底面图案与周围环境的意境的融合,,起到强化场所内涵的作用。在图案的纹样选择上,可以结合当地的区域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服饰、饮食以及历史故事作为符号。在选择铺地材料上,结合川渝山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生态特性,来延续地域文虎,如选取青石板、碎石或者鹅卵石等作为地面的铺设材料,既朴实,又亲切。e.乡土材料的延续川渝地区多以石山为主,植被茂盛,富产石材、木材。这些乡土材料都可运用于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如街道、广场、堡坎等,如图4.24街巷对乡土材料的使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保持整体性。乡土材料常常是历来聚落空间的首选,因此具有地域特色印记的乡土材料的运用对于强化空间的场所性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在农业产业园的公共空间布置的材料选择上,可以利用乡土材料来对地面以及活动设施等进行铺设。在对聚落的更新改造中,一些拆除的材料如瓦片、条石、木柱等,也可以作为材料使用。通过运用一些设计手段赋予其新的含义,在节约成本以及资源的同时又能够塑造更好的乡土气息,一举三得。图4.24乡土材料的运用f.景观小品的延续Figure4.24Theuseoflocal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该融入地域自然环境特性materials以及历史文化,使景观小品能够表达出文化含义。(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在设计中,可以通过造型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以及色彩的运用结合历史、风俗等将其设计为具有观赏性和标示性的景观实体来放置于节点空间中。也可以合理利用旧有物品,如草垛、磨盘、水车等,对其进行重新利用和诠释,对地域文化进行延续。g.行为的延续84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体现场所精神的重要设计手法是对空间中人的行为的延续。例如川渝地区中用于集会的的场所,它不单单是一块简单的平坝,而是包含了长期以来人们集会开展这个活动所含有的内在情感。没有了这个行为活动,空间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空间含义。如川渝地区乡村入口种植的大树,树荫下是老人喝茶聊天以及打牌的场地,是儿童攀爬的地方。如果没有了这些行为的发生,这棵大树的存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对公共空间的进行改造设计时,要思考如何延续人们的行为活动。作为景观设计师或者规划师,我们无法控制和指示人的行为,只能通过设计的方法间接引导人们的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设计中我们首先要明确那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行为活动,这些活动源自于哪里。通过研究总结,合理设计满足这些活动开展的空间场所,同时达到延续行为的目的。4.2.5旅游空间弹性式设计的对策休闲旅游型农业产业园是为提供生产、居住、旅游而服务的。聚落内的公共空间也要适应相应的旅游功能。随着旅游功能的介入产生新的公共空间需求,让游客体会乡村民俗、人文气息的特色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在聚落内的公共空间发生,如室外民俗、手工艺展示的场所空间,城市车辆停放的空间。这些空间的增加应与聚落的空间结构相结合,使其自然和谐的融入原有聚落的环境中,达到和谐共生的发展目的。当然对于乡村聚落来说,新功能的加入,就会产生新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功能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作用下,聚落的原有公共空间必然发生变化与重构。①原则:1)空间复合使用原则农业产业园中,聚落景观的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复合性使用的原则。公共空间往往是多种活动的发生地,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公共空间适应其淡季、旺季的弹性变化,应有效提高该空间的活力和使用效率。2)空间灵活性原则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市场影响,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动并不断的调整与改变。要应对不确定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农业产业园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因此在园区建设时,要使其空间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宜动态变化。②具体设计对策:1)建筑空间弹性式设计农业产业园聚落的建筑应该将当地居民与游客的需求综合起来考虑,发展旅游业必须要考虑游客的需求与活动,农宅应考虑有一定的接待功能。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来应对不同住宿设施的选择。在建筑设计类型中,应对旅游的发展,可设置精品酒店,作为度假和商务会8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议的需求,可以设置农家客栈作为中档消费者的住宿需求,可以设置家庭旅社作为小型抵挡住宿设施。在建筑功能上,采取功能设施的混合共生形式,比如居住与商业活动混合,形成上住下商模式;居民自有住宅与农家旅馆相结合的自行开发模式;以居住、文化、游览等多种功能活动在一组建筑综合体内进行混合,在提高农业园活力,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各类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条件,实现弹性空间发展。2)公共空间的弹性式设计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大多建设在城市边缘的乡村,有着完整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进而带动乡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园在发展中通过利用这些地域特色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活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方式与聚落公共空间布置息息相关,人的行为决定活动类型,活动类型决定使用空间。旅游活动类型要求有相应的空间与之相适应。在农业产业园中,并非所有的活动都会在聚落中进行,只有部分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对于聚落公共空间来讲,这些新的行为活动类型的注入,会产生新的空间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影响下,聚落原有公共空间必然发生一定的改变和重构。。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也涉及到文化审美等方面的需求。旅游的发生是依托于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常常能够表现出当地独特的自然特性环境背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特性。作为行为发生的载体,空间也必须要表达出独特的地域特性,来达到活动与空间整体性,例如进行民俗表演的场地,充满现代气息的广场与之一定格格不入。同时,在为活动创造空间时,要考虑空间的灵活多用性,能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季节有不同活动的展开,来保持空间的活力与使用效率,对于空间的弹性使用,有下列措施:首先,公共空间的弹性式设计来服务多样的人群。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游客,也包含了产业园中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的居民。在年龄上考虑,有老人,儿童以及中年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有受过高等教育知识分子,也有较低文化水平的人群;从职业看,有商人、有学生、有农民。多样的人群需要有不同需求的公共空间。老人需要有喝茶、下棋、健身的场所,小孩需要有玩乐的场地。它要求每个使用者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与活动方式。在公共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多元的需求,能够使场地弹性使用,既可以在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活动开展的空间,又能在旅游淡季中为当地居民使用。弹性式的设计避免空间在旅游季节性波动时,由于使用不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或空间过少造成匮乏。其次,公共空间的弹性式世界来多样的服务的活动类型。多样的人群产生多86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样的活动类型。每一种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场地,如果针对每一种活动都设置专有的场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合理的。这种做法既会导致空间使用的浪费,也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发生,对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极为不利。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到保证各类活动之间的互不干扰,又要在同一场地上尽可能的组织多种活动。通过运用弹性式设计手法,来提升空间的使用多功能复合。可采取的方法有:将活动特点、规模以及强度相似的活动组织在同一个或两个邻近空间中。由于其对场地的要求较为接近,彼此不会产生干扰。同样,也可以根据使用人群对活动时间的不同来在同一场地安排不同的活动进行。例如,农业产业园在旅游高峰时肯能会有相关的一些展览、表演的举办,这些活动的场地可以用平时作为居民健身,晒谷等的中心广场上举行。既解决得了临时活动的场地问题,也提高了场地的使用率。在街巷空间的弹性设计上,除去其交通功能外,可以在街道较为开阔的地方利用地形、植物来划定出一些空间,布置一些休息设施或餐饮设施,提高街道空间多样活力。3)活动设施的弹性式设计同一个体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多变,或休憩,或游赏,或品茶或观赏。然而,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人们通常不会为某一活动而去专门的场地。从心理学分析,人们通常有就近原则。因此,人们会放弃长距离的行走而就近选择某一场地来开展行为。这在无形中造成了活动类型与场地设置的初衷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的主观性,常常导致发生行为的不可预知性。因此,设计师不能预知每个人行为的产生,也不可能在场地中提供所有的活动设施。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场地中的活动设施能够弹性使用,能够具有多种用途、多样的使用功能,为尽可能多的不可测、随机的活动提供较为合适的场地。例如,设计可以考虑在一些无法布置固定座椅的场地四周,结合植物的种植来设置能够休息的花台,树池、景观小品等。既有良好的视觉审美,丰富景观环境,能够够满足人们的休息需求,做到一物多用。同时,这种设置能够使空间实施更为灵活,可以更好的适应人流的变化,避免专门设施的设置在人流过少时的浪费。此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可移动设施来达到公共空间的弹性化使用的目的。例如在旅游旺季时,可以在活动广场布置一些可随意移动的设施,如座椅、移动购物点满足旅游者的不同的需求。在举办特别演出或展览时,又可将其移除;在旅游淡季时,在一些使用率较低的广场,可布置随意移动的花坛、健身设施或座椅,来服务于当地居民。8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4.3小结本章在前面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作为本文的解决问题,提出了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本章按照从整体—细部思路分别提出相关的研究成果。整体战略部分,提出了整体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念、指导原则来整体控制规划的设计。最后景观规划设计部分,提出了保护性设计、特色化设计、更新式设计、延续性设计以及弹性式设计五个设计原则及策略。88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5.1规划背景解读5.1.1基本概况①背景解读思延乡,位于四川省芦山县南端,北接清仁乡、东连芦山县城,南靠飞仙关镇与天全县如图5.1为思延乡区位。辖区共有四个行政村,总人口11613人。在此次“4.20”地震中,思延乡死亡13人,1000余人受伤。地震中历史文化遗产、产业和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完好,公共服务设施受损比较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完好。“4.20”地震对思延乡造成了巨大损失,借由灾后重建的契机,对思延乡土地配置和空间资源进行重新评估,最终将其规划定位为现图5.1思延乡区位分析图代农业产业园。Figure5.1Thediagramoflocation②上位规划解读(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1)上位规划对思延乡产业发展要求:芦划项目)山县灾后重建规划对芦山县产业规划发展优化提出三大经济功能区:北部、中部和南部经济功能分区。思延乡处于南部经济分区,要求经济发展要通过对三次产业的垂直融合,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空间发展道路发展图5.2上位规划解读分析Figure5.2Masterplanninganalysis(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8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上位规划对思延乡空间发展的指引:根据灾后空间发展指引,思延乡处于南部丘陵平坝优化开发和建设区,以环境保护为基础,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优化城镇布局,如图5.2。3)上位规划对思延乡道路交通发展的促进: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一纵四横两环”的路网总体骨架,其中思延乡有一条新建二级道路穿过,并与现状形成环线,大大促进思延乡未来经济和空间发展格局。5.1.2问题研判①生态环境现状思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四川中南盆地边缘,区域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其自然景观构成主要有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规划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坝、山地和河谷,宝兴河及其支流贯穿,植被生长茂盛图5.7。对其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评价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分析。1)生态垂直格局分析规划利用GIS技术对规划区内中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基本农田保护以及林地保护和地灾进行分析,获得综合生态适宜性评价。a.地形地貌分析:从高程看,园区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程为216.86米。从坡度看,由西向东形成几块台地,每片台地较为平缓,大部分用地坡度在5%以下,用地条件优良。从坡向看,园区以懂向坡,东北坡,东南破以及西北坡为主,不同的坡向条件为不同的作物示范种植提供了条件(图5.3)。图5.3地形地貌分析Figure5.3Analysisoftopography(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90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b.基本农田保护分析规划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共479公顷,主要集中于规划区的东北部、西部和南部。规划区中部和东部沿宝兴河以南大部分区域主要以耕地为主,如图5.4所示。图5.4基本农田、水系以、林地分析、地灾分析Figure5.4Theanalysisoffarmland,watersystemandtheforest(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c.水文条件分析规划区主要水系是由北向南串联四个行政村的宝兴河以及贯穿基地中部和南部的支流,现状灌溉水网丰富但不成体系,如图5.4所示。d.林地保护分析规划区内林地主要分布在陡坡、山脚等地形变化丰富地段,现状耕地面积约150公顷,是需要保护的重要景观生态要素,如图5.4所示e.地灾分析思延乡共有26个地灾隐患点,多分布在规划区域周边,规划区域共有8个地灾隐患点,如图5.4所示。2)适宜性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相关因子叠加运算,获得土图5.5用地适宜性评价地适宜性评价。思延乡总体生态格局良好,根Figure5.5Evaluationofland据其生态评价,将用地分为四个等级:宜建设suitability区、可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如(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图5.5所示。园区中适宜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划项目)9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规划区的中部地形平坦的区域,现状村庄也多集中在在此区域。不适宜建设用地集中在规划区的西部和东北部,生态敏感的沿山和滨水区域,是限制规划,需要保护的区域。3)水平生态格局分析对与规划区的水平格局分析,结合生态学的理论,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基质—斑块—廊道”进行分析,如图5.6。基质:基质是斑块镶嵌的背景生态系统。景观是由若干景观要素构成,其中基质的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规划区中,面积最大的农田区域是主要的景观生态基质。斑块: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区别于周围背景、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规划区内,其水塘、零散分布的林地是主要的生态斑块。建设用地为主要的干扰斑块,呈现块状的分散布局形式,沿河流和道路扥不的特征,其规模呈现基本相当平均分布,主次不分的发展,会导致区域生境破碎化的主要诱因廊道:廊道是指与两侧基质不同的狭长地带。规划区中,其主要的生态廊道为带状水系和狭长的林带以及道路。通过对现状的景观格局分析,村域景观生态系统状态相对良好,如图5.7所示。村庄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处于相对合理范围之内,由于图5.6现状景观格局分析图其建设用地斑块呈现块状分散布局,使其村庄Figure5.6AnalysisofMatrix,corridor,patch建设用地边界总长度过长。(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5.7现状生态环境Figure5.7Presentsit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资料来源:网络)92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②现状产业解读1)现状产业概况思延乡现状第一产业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苗圃、鱼塘、蔬菜大棚等,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金属加工业。思延乡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其土壤以黄土壤和红土壤为主,适宜农产品的种植。思延乡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在种植方面主要以经济作物藕、鱼腥草、西瓜、山药、树苗为主,在养殖方面主要饲养猪、长毛兔、天府肉鹅。全乡境内共有5个高耗能企业,一个苗溪工业集中区,如图5.8。产业优势: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延长地方经济链的基本条件。思延乡既有已成功引进、繁殖出的珍稀树种——桢楠树、银杏树、桂花树、红豆杉等,也有折耳根、猕猴桃、莲藕、茶叶、大棚蔬菜、林竹深加工等种植技术优势;劣势有:“4.20”芦山地震”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农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农技推广体系及农业产业受到严重影响,交通道路受到损毁,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受损,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削弱,经过多年培育的农业特色产业受到很大影响。起步较晚,周边已密布各类园区,未来客源市场营销受影响。四川省特色农业产业已由散状向带状、块状发展,其农业产业园在成都平原以及川南地区比例已达一半以上。2)现状产业定位根据思延乡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作用,确定思延乡的城镇性质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及相关配套综合现状产业现状分布产业现状分析图5.8现状产业解读Figure5.8Thestatusquooftheindustry(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9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加工集散为主的农贸型小城镇。1)思延乡是农业、商贸为基础产业思延乡的职能定位是:农贸型的小城镇。依据《芦山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中确定双石镇的职能类型为农贸型。2)思延乡是当地绿色农副产品的种植和采集地芦山县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游客的日益增加,其附加的消费指数也必然得到提升。思延乡自然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绿色农副产品必然受到游客的亲睐并产生购买的欲望。因此思延乡也必然要承担生产和种植的职能。③现状聚居环境分析1)聚落空间肌理和格局分析思延乡聚落布局比较散乱,分为两种情图5.9聚落空间肌理况。第一种情况是沿交通线布局,多为近年Figure5.9Settlementspacetexture新建的单体建筑。第二种情况是散居,建在(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耕作半径小。思延乡村项目)现状地形较为平缓的几个聚居点聚居程度稍高,地形较为复杂的聚居点聚居程度稍低(图5.9图5.11)。2)建筑结构及风貌分析a.建筑结构分析:思延乡建筑结构可分为四种,第一类为混凝土结构建筑,这种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灵活多变的现代造型,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显得较为凌乱;第二类为砖混结构建筑,这种类型建筑形式千篇一律,风貌较差,是目前思延乡的主要建筑类型;第三类为砖木结构建筑,其建筑造型呆板,并且使用环境较差;第四类是木结构建筑,具有传统川西民居风格,能较好的体现民俗风貌,但是使用环境较差。b.建筑风貌94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第一类:现代建筑风貌清江村现代建筑较多,多以二层为主。建筑外贴面多为白色瓷砖或水泥墙面,平屋顶,铝合金窗框,木门或卷帘门,没有明确的地域特征。第二类:传统观建筑风貌:清江村传统建筑整体风貌较差,多为木结构,土坯外墙,坡屋顶形式居多,木窗、木门,多数建造年代较久,以单体建筑居多,该类建筑占建筑总数的24%。常用悬鱼、穿斗、挑檐、悬挑等几种较为传统的建筑符号,如图5.10。图5.10建筑结构分析Figure5.10Structureanalysis(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3)公共活动空间分析思延乡地势较为平坦,局部地形有起伏高差变化。在地势平坦的平坝区域,建筑主要沿道路展开成线性布局,两边建筑共同围合形成街道。由于其承担着交通车行的功能,因此,大量的停车使空间被切割。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各个村落的公共空间匮乏,公共活动的开展多进行在农民自家的院坝中。当地院坝形式较为丰富,四种院落形式都存在,一字型以及L型较为存在普遍。4)公共空间序列组织问题在聚落演变发展中,人们忽视对公共空间序列的组织。序列组织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是由于空间段落的边界含糊,缺乏限定,因此造成对空间尺度的把握不准,同时空间尺度存在均质化,使空间平淡无味;二是公共空间的围合界面单调、不连续,导致空间序列的平淡;三是在视线组织上,视线转折变化少,聚落一眼忘川,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视线的终点没有起到收景的作用。四是空间可识别性不高,由于缺乏明显的标志物或视觉焦点,无法辨别空间的地位层级。9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图5.11聚落空间现状Figure5.11Settlementspacestatusquo(资料来源:网络)④地域文化分析思延乡部分建筑具有传统川西民居风格,能较好的体现民俗风貌,是具有传承性的文化象征。同时具有82%的农林用地也很好说明了其具有强烈的农耕文化,水体,林地,民居,很好的具备了乡村意向文化特色。乡村特色衰退——大多数民房为砖混结构,设施简陋,既不具备传统民居的空间特色,也未创造适应当地、当代乡村生活的空间品质。建筑形态、空间布局、观光流线等方面肌理缺乏联系⑤旅游发展分析优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园周边有较为良好的生态资源、自然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如得天独厚的铜头峡高峡、平湖自然观光景点自然风景资源、毛家坝红军长征红色旅游文化景观,塑造特色景观有优势;图5.13庐山、天全、宝兴的物流中心图5.12作为成都经济圈一个度假中心Figure5.13LogisticscenterofFigure5.12AsaresortofchengdueconomicLusan,LianquanandBaoxingcircle(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资料来源作者自绘)96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劣势:离大中城市相对较远,基础设施薄弱。规划区内现状道路布局混乱,不成体系,道路线型不规范,大多数道路呈尽端式布局。道路、给排水、排污、环卫等设施不能满足现有居民需求,而未来工厂运行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增添更大压力;其发展机会有:机遇:“雅马高速”、“川藏铁路”建设将给芦山县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思延乡将成为芦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集散地之一。充分把握好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思延既有可能成为跨越芦山、天全、宝兴几县的现代物流中心,如图5.13所示。成雅高速和正在建设中的城际铁路,将极大地加快思延与成都经济圈的融合,通过交通大动脉建设,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青衣江漂流、铜头峡观光和铜头红军文化旅游景观等山水人文资源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不就园区周边就将成为成都经济圈内的一个度假休闲中心,如图5.12,而园区也可以借势发力快速发展。5.2总体规划设计5.2.1规划原则①整体性原则规划应与相关规划协调发展,并重视与周边产业园在产业以及景观塑造的互补。同时,园内各功能区布局和产业项目设计及品种选择也应当相互协调,保证园内景观要素的完整性。②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研究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观光以及生态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和服务。③因地制宜原则规划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环境条件选择进行空间布局,合理运用场地范围中现有的各类资源,实现空间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最佳生态布局。④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生态农业观光园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优质的健康产品、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农业景观。规划必须切实保护园区内的地形地貌、植被以及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域,做好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以此作为有机产品生产的基础性保证,也作为吸引游客的配套环境,同时借此实现有机农业与环境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协调。在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改善当地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有机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良好的社会以及生态效益。⑤规范性原则9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有机生产必须遵循有机食品生产规范和标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含。规划在功能分区与布局、产业选择与设计、公辅设施选点与配套等方面,紧紧围绕有机生态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规范设计与布局。⑥农民参与并受益原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在引进业主,发挥业主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优势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当地农民的利益,让其参与到园区发展并能够直接受益。5.2.2功能定位①市场特色定位思延乡农业产业园立足于川西这一地域特征基础上。休闲旅游服务可以吸引周边城镇居民,满足其周末休闲、游玩、体验、参与需求,园区水果、蔬菜等产品既可休闲采摘、又可单独销售。基于此,其战略定位之一是:依托自然人文条件,凸现川西丘陵平坝生态特色,与周边产业园形成互补,实现差异化发展。②环境建设定位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其次根据生态容量,避免过度开发,最后要保护与培育生态,结合丘陵地形,走"生态、科技建设之路”。③功能定位通过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探索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树立乡村旅游品牌道路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总体打造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县1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园区功能集经济、生态、文化、科普、展示、参与于一体。5.2.3总体规划设计①规划总体结构规划通过对上位规划解读,用地条件分析、产业规划分析等研究,有层次、有梯度地在园区合理布局,确定规划区的结构为两轴两片五心如图5.14所示:两轴——贯穿规划区南北和东西的两条乡村生活轴,其中南北向的乡村生活轴,自图5.14总体结构南向北贯穿了清江村、工业中心区、草坪村、Figure5.14Theoverallstructure行政中心及铜头村,东西向的乡村生活轴主(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要是以草坪村的乡级公共服务为联系贯穿。目)98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两片——南部核心示范片及北部拓展示范片,南部的核心示范片以1平方公里的农副产品加工区及两平方公里的种植示范片为主,北部的拓展示范片依托南部种植示范片的作物示范效果,选取适宜推广的农作物进行推广拓展示范种植。五心——中部乡村行政中心、南部产业示范中心以及三个乡村生活中心,其中,中部乡村行政中心以思延乡乡政府为中心,与周边的思延乡医院、思延乡中小学等形成整个园区的公共服务及行政的中心;南部产业示范中心以500亩的服务中心为核心,结合周边农副产品加工区和物流仓储区,形成整个园区的产业示范中心;三个乡村生活中心是指清江村、铜头村和周村村三个村的大型居名点聚居区形成的乡村生活中心。5.3具体设计对策5.3.1生态优先的自然景观系统①生态优先,适度开发建设1)通过生态适宜性评价,控制建设规模a.生态适宜性评价在综合分析中,项目组结合GIS技术对其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作为项目规划的基础。土地适宜性分析指导人们依据土地的内在适宜程度来进行发展建设,维护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对土地利用价值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图5.15各项因子叠加分析Figure5.15Overlayanalysisofvariousfactors(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项目自绘)9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规划结合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对其进行分析,结合用地的要求,项目选择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生态因子:高程,在规划区中,有着地势的起伏,因此通过地势的分析,找出适合建设的区域;坡度,建设用地要求地势平台,因此,坡度的大小会影响建设投资、生态环境的保护;地灾灾害,规划区位于地灾易发区,因此选择地灾分析,找到地灾易发区,在建设时能够规避;水文,园区中,水作为园区的重要景观要素,是重要的因子;农田以及林地,作为农业产业园的重要因子,对其的保护是建设的重要环节,图5.15。通过对7个主要因子的直接叠加,将其建设用地的适应性分为四个等级:适宜建设区,可建设区,控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在规划中,严格按照其适宜性评价,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首先划定不可建设的范围,然后在可建设范围中,控制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b.通过四线控制建设范围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出其用地的不同等级后,运用于规划中,在其基础上通过四线来控制建设范围,如图5.16:绿线:规划尽量保持现状的林盘,并形成体系,通过绿线的划定来保护林盘不受破坏。蓝线:园区的河流和溪流等水系的保护和控制线黄线:规划区内电站、变电所、污水厂等设施的范围紫线:经县级以上政府所公布需要保护历史建筑界线,主要为铜头村红军药房和红军医院。2)通过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构建完整生态布局a.景观生态布局规划保持原有的重要自然生态要素,形成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同时保护农业产业园中生态多样性和连通性。对于川西地区特有的川西林盘的生态结构,予以继承和保留。在新居民点附近,培育新的林盘,形成统一连续的生态系统(图5.17)。具体措施有:1.建立国道351公路两侧的图5.16控制线界定绿色生态防护带。示范区内的溪流及其两侧的Figure5.16Lineofdemarcation绿化以及宝兴河也作为最重要的两条廊道;2.(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采用集约建设发展模式,最大程度的维护原有项目)100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生态的农田肌理;3.规划区中主干道连接整个产业园,旅游环线、步行道路和滨水环线相互交织;4.斑块:示范区内的景观生态斑块主要由林地、水面、公共绿地组成,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多样的景观要素通过道路串联;5.基质: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构成示范区的景观生态基质。图5.17景观生态布局对比Figure5.17Thecomparisonofecologicallayout(资料来源:根据项目自绘)b.林盘的布局:规划区内林盘主要分布在陡坡、山脚等地形变化丰富地段。现状林地面积约100公顷,是需要保护的重要景观生态要素。规划应保留现状林盘,包括居民点附近丰富的林盘和水系两侧以及陡坡上广泛分布的林盘,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盘系统结构。(图5.18)c.水系的布局:规划中强调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滨河空间,以疏林草地以及优美自然驳岸图5.18林盘水系布局形态为主要景观两点吸引游客。在产业园水系Figure5.18ThelayoutofLandscape规划布置中,将现有的水体适度扩大并合理利ecological用,使周围的果木花卉基地能够处于优美的环(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境中。借此有利条件,引候鸟前来栖身,达到项目)10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丰富物种多样性的目的。水系生态廊道将游览、居住以及农业生产与自身的生态结合,使旅游着能够更好的体验乡野乐趣。(图5.18)②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思延乡农业产业园中部分地形较为复杂,对规划设计有一定的限制及要求。在规划设计时,综合分析地形地貌的现状,对于坡度较为陡峭的区域,规划将其划定为不可建设区,避免对地形的严重破坏,减少对地形开挖。同时,在对较为适宜区域建设时,尽量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采用分散布置建筑单体的手段,来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完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③合理利用乡土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农业产业园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采用乡土植被对空间进行绿化。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外来物种对本地植被的侵袭。5.3.2特色发展的农业产业景观①产业规划布局思延乡有机农业产业园,规划面积约4500亩。总体形成一个集中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县13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总体产业格局为:一区一基地一中心:如图5.19所示“一区”即在思延乡清江村建设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以发展有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为周边区县加工农副产品;“一基地”即在农副产品加工集中区周围,建设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基地;“一中心”即建设一个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图5.19产业规划布局务中心。Figure5.19layoutofindustrial②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景观优势(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规划通过对其产业的深入分析,根据对雅划项目)安市周边地区资源条件及现有农业、旅游等基础资源条件的分析比较,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强调特色产业发展。思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整个芦山县农业产业的窗口。为了契合上级规划和业已形成的产业布局协调发展,突出自身优势特色,规划设计时也分析了雅安市各区县的产业发展情况和芦山县农业产业特色,为园区发展找准产业支撑。规划通过科学合理选择猕猴桃作为主导产业,采用猕猴桃配套种中药材,以加工园区的加工物流功能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突出特色发展,图5.20。。102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图5.20区域产业对比分析Figure5.20Regionalindustrycomparativeanalysis(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③生态农业,创意发展规划考虑思延农业产业园为雅安市灾后复兴的重要支撑点,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将为芦山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笔者倡导的生态农业,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模式运用于农业生产,来获取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产业园所倡导的创意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生产几种新型产品,而是重在对传统农业模式重新塑造。通过创意产业的思维理念来发展农业产业,打造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创意观光休闲娱乐为亮点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模式。5.3.3灵活多变的公共空间序列对于聚居点的设计,完善乡域公共空间体系,塑造开合有致,具有韵律感的街巷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同时针对不同区域,强调不同的景观特征。同时,通过对景观元素的归纳分析,确定景观分区和节点的各自的景观特色,突出对重点区域景观控制及引导。①多种建设模式,更新聚落环境思延乡清江村灾后重建建设规划提出图5.21重建模式了四种重建模式,分别是:Figure5.21Themodeofreconstruction异地重建:统一规划建设居民新村,保mode持原有农村聚居点的肌理,尊重农村生产生(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10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活的特色。在此次清江村灾后重建规划中,前后坝组及聂冯沟组部分农房由于农业产业园的建设需采用此种重建模式;井河组程家河居民点由于受灾严重,且原有环境较差,也采用此种模式图5.21。就地重建:统一规划,村民在原宅基地附近自行建设新房,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梳理及院落空间的合并,提高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环境。井河组中心区及三江口组采用此种规划模式。原址重建:在原有宅基地上农民自建房屋,宅基地保持不变,规划通过梳理公共街道空间,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原址维修:保留原有中轻度受损房屋,村民自行进行维修加固,建议通过加建筑构造柱等方法,增强房屋的抗震性。②优化聚落空间结构,发展组团布局思延乡原有的聚落景观格局为“大分散、小聚居”,在规划中,通过对整个村的民房进行拆迁、加固、重建形成新的结构体系。结合村委会形成新的核心区。总体结构为“一心,六组团”,通过方格状的道路进行串联。一心:通过保留村委会,新建幼儿园、小学等一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清江村新的核心区,核心区将与其他区域联动发展。六组团:在井河组、前后坝组以及三江口组形成三个较大的居住组团。在用地的东北、中部和南端分别形成三个较小的居住组团。再通过整理现状道路,梳理公共空间,增加绿化和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形成舒适的生活空间。在规划中,结合其灾后重建的要求拆搬后,规划的新村按照组团方式布局,结合原有保留的建筑,形成院落式的居住空间。组团式布局可以各类资源的集约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以适应当前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对整个村的民房进行拆迁、加固、重建,结合村委会形成新的核心区,形成新的组团结构体系(图5.22)。104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图5.22聚落空间结构Figure5.22Structureofsettlementspace(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③公共空间设计对旧居民点拥挤杂乱的街道空间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新的街道空间由五要素组成:居民用房前庭后院、组团交通性道路、组团活动场地、街道公共绿化。规划为居民创造了精致的庭院空间,同时拥有了环境优美的公共活动街道空间,如图5.24所示。民居前庭后院:民居前庭主要为街道空间向室内的过渡空间,由硬质铺地、木栅栏等元素来限定和分隔空间,使居民自家的庭院景观融入到街道公共景观中。民居后院,主要为农户自己的私人活动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可作为农户的晒坝。组团交通性道路:主要为2.5米的道路,区别于一般的车行道路,铺地以步行铺装为主,作为联系每居每户的通道,步行流线结合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增加步行趣味。组团活动场地:沿道路布置小型活动场地,作为邻里之间交流和休闲的重要场所,结合树木布置休息座椅,构成街道景观的节点。街道绿化空间:沿2.5米道路两侧的绿化空间,主要以低矮灌木为主,配合当地常绿的植物来丰富公共空间景观层次。通过硬质铺地、休闲设施、植物配置等景观要素,对公共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成为人们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10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图5.24公共空间规划Figure5.24Planningofthepublicspaceplanning(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在对公共空间的整理改造中,注重空间序列组织。在规划设计中,借鉴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组织经验,通过“开始段、引导段、高潮段、尾声段”的来营造开合有致的景观序列,如图5.23。“开始段”作为公共空间与外部交通的交界点,聚落空间的序列的开始,在组织中,通过梳理较大的广场空间作为其景观序列的开始,同时通过一棵大树作为标志物。“引导段”是整个序列的引导空间,连接入口空间与核心区域。在规划组织中,通过街图5.23公共序列组织巷空间的开合变化和围合界面的变化来引导空Figure5.23Sequenceofpublic间走向,同时界面的变化使空间不会使人感到organization单调沉闷。(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项目自绘)“高潮段”是整个序列的核心部分,是重要活动的发生地。规划通过梳理周边环境,营造主题广场作为展示以及活动空间,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尾声段”是序列的最后收尾空间,在组织中,通过小的街巷作为序列的收尾。106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5.3.4传承文化的地域特色场所在规划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传统街巷空间的肌理的延续,对空间尺度的延续,对传统建筑风貌的延续,及对农耕文化的延续。在设计中挖掘传统地域文化特征,突出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现其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设计策略:①控制建筑整体风貌,延续地域特色在建筑风貌控制方面,对农宅的自建建筑形态的控制引导,在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上,体现地域特征及传统文化传承。在这个前提下,在农民经济水平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适当追求建筑的美观,挖掘传统农宅中一些可以应用于新农宅建设的形式及元素。对于原有的建筑,由于其建筑保持完好,或基于其经济条件,采取修缮更新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居住条件和其风貌,使其能够满足园区整体风貌的要求和体现地域特色。农宅由于有生产的需求,往往图5.25基于传统的建筑设计会要求有柴草的堆放、晾晒谷物的Figure5.25Architecturaldesignbasedonthe院坝、贮放农机的空间;村民一般traditionalarchitecturaldesign也有自家种植蔬菜与花木的习惯,(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鸡鸭等禽类的养殖也是较为常见的,这些都要求农宅有一定的院落空间的设计,而院落也是农宅的灵魂所在,它增加了农宅的丰富性,在新建筑的设计中不能忽视掉这些诉求。新建住宅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建筑整体为新中式风格与传统川西坡屋顶风格相结合的方式。简洁明快,采用小青瓦坡屋顶、白色涂料墙面、木构涂面装饰、石材贴面等,融合传统民居元素、同时不失现代气息,突出新中式建筑风格,如图5.25;公共服务建筑在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建筑元素,根据建筑功能有所变化。墙体饰面富有变化,大量采用砖、石、小青瓦等地方材料,节约造价、易于实施。107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②传统建筑材料和新材料结合对与建筑材料的选择,首先运用本地传统的建筑材料,提倡建筑适于本地环境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造型、空间平面、材料使用等等),同时倡导运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沼气等。以技术提升带动绿色能源利用,发展适合当地的清洁能源,提倡绿色建筑技术,点线面相结合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安置集中区、绿色工业园区等等)。城镇绿化与建筑节能结合,达到美化和节能双赢的效果。③尊重乡村风貌,延续聚落原有肌理虽然当地聚落在演变过程中,部分结构以及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但空间肌理依旧存在。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川渝地区独特的聚落布局模式,规划在对其改造过程中依然延续其“大分散,小集中”的整体格局。由于地震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在对其重建中,通过对其修补、更新来维持原有的聚落结构及形态,传承空间肌理,如图5.26。图5.26三江口组新村风貌Figure5.26Sanjiangkouvillage(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④延续原有空间尺度在街巷空间的改造建设中,规划尽量维持原有的街巷空间布局,对不不连续的空间进行局部改造或通过新建建筑来完整围合界面。对于完全需要新建的区域,规划研究分析原有的街巷空间的布局,借鉴其空间尺度关系,延续整体的空间意象,为游客和居民塑造出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5.3.5功能复合的旅游活动空间①游憩规划布局108 5实践案例—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拓展产业链发展农业观光产业,进而形成近郊生态观光农业与乡村休闲度假综合体。观光路线依托规划区主干道,形成滨河休闲带及三条旅游环线,串联展示农业加工、有机农业种植及新村风貌。环线一:场镇—游客接待中心—蜀汉农庄—滨河观光带;环线二:场镇—农产品加工展示—风情客栈—滨河观光带;环线三:场镇—蜀汉农庄—滨河观光带—风情客栈—农产品加工展示(图5.27)思延乡景观风貌的基本要素有:山体、聚居点、河流、川西文化、生态防护林。思延乡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景观对促进其发展将起到积极和决定性的作用。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划范围为10平方公里,其中3平方公里示范基地主要布局在草坪村南部和清江村的大部分区域,1平方公里加工区图5.27游憩规划布局用地与部分物流区用地布局在清江村。因此,对Figure5.27layoutofRecreation于具体景观设计的分析,本文以清江村作为主要planninglayout分析。(资料来源:思延乡农业产业园规②空间的复合性使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划项目)为了解决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相互冲突的问题,项目在设计中通过空间的复合使用,来实现旅游活动与原居民生产生活活动共同的展开。在具体设计中,分析不同时段的活动的类型以及使用人群,将错位展开的活动置于同一场地中,使其在不同时间段为不同的人群使用,通过空间的复合使用,达到空间的高效使用。在设计中,利用建筑周围的灰空间,作为人们的交谈或者健身的场地。③建筑空间弹性使用在建筑设计类型中,应对旅游的发展,设置精品酒店,作为度假和商务会议的需求,设置农家客栈作为中档消费者的住宿需求,设置家庭旅社作为小型抵挡住宿设施。在建筑功能上,采取功能设施的混合共生形式,比如居住与商业活动混合,形成上住下商模式;居民自有住宅与农家旅馆相结合的自行开发模式;以居住、文化、游览等多种功能活动在一组建筑综合体内进行混合,在提高农业园活力,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各类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条件,实现弹性空间发展。109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10 6结语6结语我国农业产业园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农业产业园作为一项新型产业,是以乡村农业景观为观赏对象,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形成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的推进,其要求城乡规划中做到城乡一体化,核心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农业产业园成为其重要载体;其次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型的趋势,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其承担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生产的功能。当前,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与农业生产不相上下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园作为其载体,成为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然后是乡村经济的结构的调整,传统乡村三大产业结构,三产协调不足,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产业园将三产结合,行车产业体系,促使三产共同发展;最后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下,回归田园、享受生活成为都市人们的迫切愿望,农业产业园的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本课题以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为主线,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在开发、规划、经营等方面都比较薄弱,还有待加强。而川渝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影响,有其独特性,而现有的理论对于其运用有着局限性。因此,选择川渝地区的农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做进一步的探究有着现实意义。希望通过研究来解决目前的景观规划的困境,解决农业产业园发展中的生态系统的脆弱问题、产业特色不足的问题、公共空间匮乏的问题、地域文化缺失问题和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冲突问题。笔者在研究中,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运用景观规划学、旅游学以及农学等等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川渝地区农业产业园作为研究对象,从其自然景观系统、产业特色、公共空间、地域特色以及旅游活动这五方面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其独特的景观构成及特性,作为解决问题的铺垫。笔者在综合以上各章内容的基础上,将本文的研究过程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宏观角度,从农业产业园的整体出发,提出整体规划的指导理念以及总体原则,并提出整体景观规划要求;微观层面,提出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及策略,即是从保护—特色—更新—延续—弹性五个角度进行思考:对保护自然生态111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系统、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公共空间的更新、地域文化的延续以及旅游空间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关策略。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工程,涉及到众多的复杂要素。在整体规划设计中也提出了对于公众参与的思考,希望能够考虑景观规划设计的各个层面,以完善农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系。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问题,基于多种理论及案例综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困境,以期能够给发展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园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及参考。但同时笔者也意识到,笔者自身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优先,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有所缺陷,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112 致谢致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画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一次新的旅程又要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想感激的人太多。三年,我首先感谢的是我最尊敬的导师,朱捷教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生活中,您平易近人,关心我们的生活,像我们的亲人,尽自己的能力帮我们解决我们遇到的困难,鼓励我们,不惧困难;学术上,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潜移默化中,使我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感到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我要感谢杜春兰、刘骏、褚东竹、王中德等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学习上的指导,教会了我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学科知识、指引我前行的路。感谢工作室梁远玲师兄,肖阳、李俊妮、陈诗师姐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和指导,感谢李洁、巩凡、傅红昊、蒋真、陈俊丽、刘雨涵和你们在工作室度过的欢乐时光。感谢室友带给我的友谊和三年度过的每一天。也感谢我的父母,在学习生活中对我的支持和关心。最后,向参与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高于清二O一四年五月113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1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2]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概述.柏加镇信息网.[引用日期]2012-12-17.[3]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4]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肖笃宁.中国农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英.杰弗瑞·杰里柯,苏珊·杰里柯著.刘滨谊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7]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8]日.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M].东京:农文协,1935.[9]胡卫华.深圳都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策略,2009.[10]曹承忠,刘娟.北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研究[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2007.[11]李晓颖,王浩.“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12]李春涛,张燕,丁增成.现代农业园园林景观设计的几点认识[J].安徽农业科学,2001.[1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14]马庆斌.观光农业及其规划研究[D].西北大学,2002.[15]瞿宙.上海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16]王长俊.景观美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闻佳.特色农业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3.[18]美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环境心理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01.[19]李房英.福建观光果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20]赵丽芳.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的美学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21]德.约翰·冯·杜能.孤立国[M].商务印书馆,1986-6.[22]吴忆明,吕明伟.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龙良碧.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洪汉宁.传播学视野里的乡土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3.[25]陈博.成都三圣花乡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26]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27]WernerNohl.Sustainablelandscapeuseandaestheticperception-preliminaryreflectionsonfuturelandscapeaesthetics.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1,54.[28]李万洪.三圣花乡片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29]张建武.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聚落外部空间设计初探-以渝南黔北地区为例[D].重庆大115 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学.2008[30]肖冠兰.黔北民居研究[D].重庆大学.2007[31]日.原广司著.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01-01[32][挪威]诺伯·舒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3][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4]王有国.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以山丹城市公园为例[D].云南农业大学,2013.[35]杨新海.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苏州为例[D].苏州科技学院.2009[36]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字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37]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四川省情,2005(10).[38]吴樱.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39]吴樱.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07.[40]许剑峰,李冰,颜婷婷.探究乡土材料的低技术生态应用—以生土材料为例[J].新建筑,2014,[41]周学红.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2[42]夏志强编著.民俗文化游[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43]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03.[44]秦源泽.区域乡村景观规划理论研究[D].2010.[45]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46]赵燕菁.高速发展与空间演进—深圳城市结构的选择及其评价.城市规划,2004.[47]于戌申.景观规划师约翰·O·西蒙兹生态理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48]McHarg.AnEcologicalMethodforLandscapeArchitecttire[M].1967[49]梁涛,蔡春霞,刘民,彭小雷.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7.04[50]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51]易兴翠.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52]美C·亚历山大等著.王听度等译.建筑模式语言[M].知识产权.2002-02-01.[53]张存菊.基于动态比较的区域优势产业抉择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54]徐文睿.基于ISO14000的农业生态园区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2013[55]杨晓东,宋秋菊.于对我国生态农业问题的思考[J].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2007.08[56]唐蕾.《论农业创意化经营与农民增收——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为例》[J].中国经贸,2011.04.116 附录附录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朱捷,高于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人文园林,2015年02月:34~3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