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3 MB
  • 105页

探析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古蔺县城为例

  • 10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以古蔺县城为例姓名:贾洪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导教师:龙彬20050501 中文摘要摘要本论文研究是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笔者在参与四川省古蔺县城景观风貌研究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所整理的关于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的集成。本文在论述城市山水景观研究范畴和总结我国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提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思路及方法。并针对四川省古蔺县城地域特征、山水形态与山水景观现状归纳其景观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城市山水景观研究的背景、城市山水景观研究范畴、研究历程和现状研究支点。在研究中体现出其作为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部分,更多的从山水文化、传统山水城市的研究展开。第二部分,第三章,主要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思路做出了分析及确定。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国内外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的总结,总结了从城市山水总体意境入手,以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城市山水视觉环境及城市山水景观文化为主要思路的规划设计方法。第三部分,第四章,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现状分析及塑造方略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古蔺山水景观现状问题入手,探讨了城市总体山水景观塑造方略,并且对古蔺县城山水园林网络、视觉环境规划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第四部分,第五章,对本论文的总结。论文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探讨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旨在确保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向生态、文化、美的三位一体发展下去,避免城市的破坏性建设。关键词:城市山水景观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山水园林网络视觉环境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veryimportantpartofShanshuiGardenCity.It’sagatheringofdesignmethodofShanshuiLandscape,anditcomesfromGulincitylandscaperesearchthatthewhiterhastakenpartinduringbachelorstudy.Thetextisbasedonthecategorysummarizedofcityshanshuilandscaperesearchanditsdevelopment.Itbringsupthetarget,principlesandbasicwayofthinking.AimingatGuLinshanshuilandscapecharacteristic,bringinguptheaptitudedesignstrategyandmethod.Themainresearchcontentsincludesbelowfourpart:Thefirstpart,includingabackground,cityshanshuilandscapedevelopmentwithchapter2andchapter1,mainlyanalysiscityshanshuilandscapestudyinourcountry,researchtheprocessstudythefulcrumwithpresentcondition.Intheresearch,morelaunchfromthelandscapecultureandtradition.Thesecondpart,chapter3thetargetfor,mainlytocitylandscapes,programingthedesigndowithprinciple,wayofthinkingouttheanalysisandcertain.Thispartofcontentsisalsowayofthinkingtolandscapeofdomesticandinternationalcitylandscapewiththemethod"ssummary.Andstudythecityshanshuilandscapegardennetworkwiththesenseofvisionenvironmentandcultureprogrammingdesign.Thethirdpart,chapter4presentconditionfor,landscapeofrightGuLinCountycitylandscapeanalysistoslightlyproceededtostudy.Thispartofcontentsaremainfromtheecosystem,culture,estheticsthreeaspectscommence,studiedthetotallandscapeofcity,andtoGuLincitylandscapegardennetwork,senseofvisionenvironmentandlandscapeculturetostudy.Four-partcent,chapter5,summarythisthesis.Thewaysofthinkingandmethod,thethesispassisabovefourofresearch,tallyuppedthecitylandscapethelandscapetoprogramthedesignpureGuLinCountycitylandscapeprogrammingdesignprogrammingdesignwayofthinking,forthecontemporarycityshanshuilandscapedesignways.Keywords:CityShanshuiLandscape,CityShanshui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ityShanshuiGardenNetwork,SenseofVisionEnvironmentII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图1.1城市景观的趋同性..................................................................................................................1图1.2研究总框架..............................................................................................................................6图2.1景观规划三要素......................................................................................................................8图2.2城市景观的构成......................................................................................................................9图2.3城市山水景观的构成..............................................................................................................9图2.4山水城市规划内容................................................................................................................11表2.1我国城市山水景观发展历程.................................................................................................12图2.5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的呼应................................................................................................13图2.6城市选址的生态观................................................................................................................14图2.7我国城市山水景观发展历程分析........................................................................................15表2.2欧洲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16图2.8中世纪与巴洛克的景观风格................................................................................................17图2.9格里芬规划的堪培拉城........................................................................................................17表2.3适宜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18图3.1中国地形................................................................................................................................27图3.2几个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建设成果........................................................................................28表3.1城市生态研究的思想渊源....................................................................................................31图3.3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村镇................................................................................................36图3.4场地的切割方式....................................................................................................................33图3.5地形变化与建筑场地的选择................................................................................................38图3.6城市意象五要素....................................................................................................................39图3.7具有特色的景观标志............................................................................................................39图3.8古典园林的意境....................................................................................................................41图3.9景观集称文化在城市山水景观中的运用.............................................................................41图3.10城市园林系统......................................................................................................................44图3.11重庆与香港的天际线...........................................................................................................48图3.12建筑与山体之间良好的图底关系.......................................................................................48图3.13保护城市水道.......................................................................................................................48图3.14丽江名城的视觉环境设计...................................................................................................49图3.15“显山露水”的街道透景结构............................................................................................49图3.16实体高度与距离比值和视觉效应.......................................................................................50IX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7一次性“簇群”整体设计思想...........................................................................................51图3.18天际线的设置.......................................................................................................................51图3.19滨水区的建筑.......................................................................................................................51图3.20依山就水的城市活动空间...................................................................................................52图3.21借景(寄畅园)与对景(华盛顿纪念碑).......................................................................53图3.22舒适的空间...........................................................................................................................55图3.23愉悦的空间...........................................................................................................................55图3.24景观的民间性与生活性.......................................................................................................57图3.25增强场所活力的文化活动方式...........................................................................................58图4.1古蔺县区位图........................................................................................................................61图4.21980年的古蔺镇....................................................................................................................62图4.32004年的古蔺镇....................................................................................................................62表4.1山地城市地貌特征................................................................................................................63图4.4古蔺县城地形分析图............................................................................................................64图4.5古蔺县城自然山水................................................................................................................64图4.6古蔺县城山体景观现状........................................................................................................67图4.7古蔺县城河流景观现状........................................................................................................67图4.8古蔺县城桥体........................................................................................................................67图4.9古蔺县城现状景观点............................................................................................................68图4.10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心智地图..............................................................................................68图4.11古蔺河边的市场..................................................................................................................68图4.12古蔺镇区域变化的简图......................................................................................................72图4.13古蔺八景..............................................................................................................................72图4.14被遗弃的场地(一)..........................................................................................................73图4.15被遗弃的场地(二)..........................................................................................................73图4.16古蔺县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74图4.17古蔺县城山水绿化体系......................................................................................................75图4.18古蔺天际线修改意象..........................................................................................................77图4.19古蔺县城建设用地地形保护方法.......................................................................................78图4.20古蔺县城山景通道..............................................................................................................78图4.21传统四川场镇......................................................................................................................79图4.22滨水建筑的设置方法..........................................................................................................80图4.23古蔺县城中重要的依山傍水的开敞空间节点..................................................................80图4.24古蔺县城山水园林网络构筑模式......................................................................................83X 图表目录图4.25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网络结构..............................................................................................83图4.26护岸及桥堤的适宜性设计..................................................................................................84图4.27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视觉环境结构......................................................................................87图4.28古蔺县城山水视景..............................................................................................................89图4.29加强自然与人的联系..........................................................................................................90图4.30增强建筑轮廓的波动感......................................................................................................90图4.31适当增强景观跳跃感..........................................................................................................90XI 1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笔者在重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有幸参与了四川省古蔺县城景观风貌研究(属于骨干教师基金——面向21世纪的山水园林城市研究课题),对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现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将硕士论文选题确定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古蔺县城为例,一方面对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规划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希望能对川南盆缘地区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所贡献。总的来说,本论文研究是由于城市景观特色的沦丧和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生态城市模式——山水城市的提出和兴起,所以在本文中,文化理念与生态理念一直作为论文的主线贯穿于文章的始终。1.1.1城市景观的趋同以我国现代城市肌理与传统城市的肌理相比较,会发现城市建筑的体量从整体上来讲比传统建筑增大很多,整体建筑体量的增大割裂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并遮盖了城市的自然特征,城市用地越来越多的被建筑及构筑物占据,只有零星的一些以自然元素为主的公园还可以体现出城市的原始特色。相同的城市功能衍生出同样的城市面貌,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对城市历史及地理环境的考虑催化了这种相同类型城市的风貌趋同性(图1.1)。最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山水环境较好的城市中,景观趋同性也在蔓延,城市景观的趋同促使人们寻求各种方式来重塑城市特色。其实城市之所以具有特色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城市中所延续的历史文脉,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如果忽视这两个要素,就会形成可以放置于任何地域的城市景观,因此研究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尤其是与自然山水的结合,是减少导致城市景观趋同的重要途径。图1.1城市景观的趋同Fig1.1HomologyTendencyofcityscape资料来源:(左)旧金山(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中)重庆(自摄)(右)四川古蔺(自摄)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2生态意识的觉醒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生态观一直伴随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集中表现在城市选址和对城市中山水景观的利用。在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中这种生态意识可以被清晰的观察到,它们的村庄大部分设置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经历千年却没有破坏山林和水草,依然在自然环境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然而,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却没有保留更多这种自然的人居环境,中国的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破坏也成为大多数城市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这些城市问题的形成的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布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①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城市建设中各个环节应加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70年代在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的绿色城市设计,它追求一种由生态美学驾驭的绿色城市。在我国近年来也展开了对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将生态理念贯彻到景观规划中和城市建设中,通过把握和运用以往城市建设所忽视的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性和生态优先的准则,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市环境。1.1.3山水城市的兴起1992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有中国特色的21世纪城市模式——山水城市,得到有关各方面专家的响应,他们从各个层面来理解并讨论山水城市的创建,掀起了一场讨论的热潮。199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首次“山水城市研讨会”。1993年2月27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联合,首次在建设部召开了以“山水城市——展望21世纪的中国城市”为主题的讨论会。1996年3月,重庆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学术研讨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与环境规划学会于1996年10曰在成都市召开了以“山水城市”和风景区规划为主题的学术年会。1997年11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设计②学会委员会又在厦门举行以“山水城市与城市山水”为主题的年会。山水城市之所以引起学术界这样的热情,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山水城市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它的景观的描述满足了人们内心对完美城市的憧憬,即在中国现代,“城市美”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涉及较多的并不是山水城市,而是山水园林城市,山①肖笃宁等.景观生态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②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92 1绪论水园林城市的创建已经在我国很多城市中开展。在钱学森1996年9月给鲍世行的①信中将城市建设从一般城市到山水城市分成四级:一级一般城市,现存的二级园林城市,已有样板三级山水园林城市,在设计中四级山水城市,在议论中所以山水园林城市比在一般城市基础上建造的园林城市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将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它涵盖美学、科学、技术、文化等层面,它是通往山水城市的中间阶段。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总体规划层面上,景观规划以总体规划中城市设计导则形式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了。而山水园林城市的提出就在很恰当的时间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平台。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积累理论以及实践资料,同时也为山水城市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路探讨。1.2研究对象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主要考虑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对城市景观的子项——城市山水景观做出研究及分析。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应包含宏观、中关、微观层次的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宏观层面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使中、微观层次的城市景观建设确立明确的方向。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山水景观发展历程的分析及其现状研究支点的分析,寻找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目标、原则及思路及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古蔺县山水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及综合,寻找适合于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塑造的方法,包括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整体塑造方略和山水景观结构规划设计(包括山水园林和视觉环境的建设等)。本文在实例的选取上则选择了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作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首先笔者参与古蔺县城的风貌景观研究项目,拥有比较全面的基础资料和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研究的热情。其次,由于古蔺县城规划面积较小,仅有约4平方公里,较小的面积与优美的自然山水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研究条件,可以从最基础的城市单位研究,从而降低研究的复杂程度并避免了更多繁冗因素的影响,使本质的东西能够清晰透彻的表露出来。①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三,古蔺县城属国家贫困县,城市建设还处于建设初期,城市污染状况并不严重,而且对城市山水美的破坏较小,因此对它的研究及控制会比在其生态环境及景观受到严重破坏后的研究更有意义,并能够控制其景观建设走向正确并有利的一面。1.3研究方法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所以在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法、同时也在课题的研究中运用了归纳法、对比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路线。并通过实例剖析,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提出实际的对应策略,以期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归纳法:收集了国内关于城市山水景观研究的相关资料,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的整理和内容抽取,把对这些文献以及经典理论的认识上升为论文的理论支持和论点的论证依据。对比分析法:本研究是跟随我国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展开的,有一些已经在建设的山水园林城市的样板和思路,这些思路经过与古蔺县城的地方性的对比,便可以寻找到适合于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的创建方法。观察的方法:对本文实证引用的古蔺县及几个正在进行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规模较小、类型相似的小城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这些城镇景观建设的现状。在对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建设提供了的宝贵现实基础。同时还对当地的自然、人文现状有了较感性的认知。系统分析法: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是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该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1.4研究意义1.4.1学术意义1)、是山水城市创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部分我国山水城市的研究一直在做一些实践性的探索及一些城市建设理论的摸索,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摸索是山水园林城市总体景观研究的一个小部分,是融合传统山水文化和现代景观设计创造以人为本的生态人居环境的方法的研究。2)、是对川南盆缘特色城市景观建构的方法的一次尝试4 1绪论选取古蔺县城作为实例分析,也是选取了川南盆缘地区的一个个体进行研究分析,古蔺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山地环境较为敏感、脆弱。数十年来,由于不顾生态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水体的污染、植被的砍伐等等,城市民俗文化、生物的多样化和山地住区建筑风格等方面也逐渐没落。这种状况在川南盆缘地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其实是在寻找一条适合于同类地区城市景观建设的道路。1.4.2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力图建设可持续的、具有效率性的、安全的、健康的、具有人性的人居山水环境。在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的我国,城市建设中对山水景观的规划更应该重视,体现城市山水特色,塑造城市山水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会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使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与景观规划相结合,创造出一流的城市景观。古蔺县城位于川南盆缘山地,城市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和后进经济的影响,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找到促进城市繁荣的突破口。城市景观的优与劣、开发的好与坏、生态保护的重视与轻视等问题就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经济效益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挖掘城市山水文化,创建有意境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景观,为城市建设指引方向。并且对川、黔、渝三省交界地带的小城镇的城市风貌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1.5研究总框架(图1.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2研究总框架Fig1.2GeneralFrameofStudy资料来源:自制6 2城市山水景观2城市山水景观2.1城市山水景观概念及研究范畴2.1.1概念景观景观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最早出自于自然地理学之父洪堡(AlexandeVon①Humboldt)的著作,泛指地表自然景色或自然——人文综合景色。景观生态学一般认为景观是由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等不同土地单元构成的镶嵌体,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②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文化景观论者强调文化对自然景观的作用和影响。将景观解释为人对自然及人文景象的视觉感知,即一切生态景象及人文景象的总和。通过以上对景观概念的总结,可以发现景观是一种视觉景象,它是人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的总和。它既包括自然景象同时也包括人文景象;它包括物质形态同时又涵盖着物质形态中衍生的非物质形态。城市景观在城市范围内,通过视觉所感知的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就是城市景观。它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可见的物质性场所,而且还是人们精神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载体。广义的城市景观概念不但包含狭义的“景”,还包含人的感知结果“观”以及人在“景”中实现“观”的过程即社会生活,因此,广义的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或城市某一空间的视觉总体,包括景观各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人的视觉③感受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等。在“观景”的过程中,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反映了人对城市的态度,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它作为人们生活的栖息地,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体验空间;作为符号,它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此,城市景观是审美的,是体验的,是有含义的,它是一种表达、传递信息的途径,这种信息的传递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可以引导人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城市景观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场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实现的。城市景观一般被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硬质景观是城市景观中静态不动的构成要素,主要通过人的视觉去感受;软质景观是城市中的人及形成的社会在①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③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常运作中所焕发出的良好面貌,包括景观艺术氛围,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另外,①城市景观规划具有层次性,按照不同的景观尺度可以划分为:宏观尺度——宏观环境规划。包括对土地使用和自然地貌的保护以及美学和功能上的改善强化。中观尺度——场地规划/各类环境详细规划。对建筑、结构、设施、地形、给排水、绿化等予以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等系统险乎协调联系的过程。微观尺度——对确切景观要素的保存、维护及开发。包括小游园、花园、街头小品等等。本文中所讨论的城市景观属于宏观尺度的城市景观。城市山水景观山、水本是自然景观,但是当山、水融入城市后,就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种融入包括视觉的融入和山水客体被作为城市功能利用。当山水融入城市景观后,就会和其它城市景观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这时它就成为人工景观,而不再是纯自然景观了。在我国,山水融入城市很少境遇开山填河的情况,而是常被作为城市中的苑囿及水道保留下来,因为山水的融入使城市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为居住者带来了更多更丰富的室外活动空间。图2.1景观规划三要素Fig2.1.TreeElementsofModernLandscapepalnning资料来源: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7目前学界还没有定义城市山水景观,笔者认为对城市山水景观的概念不重在定义,而是根据学科研究的特点,在外延上加以限定。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要素的确定是根据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这两个不同部类对城市景观要素的确定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现代景观环境规划中强调景观规划是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这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图片2.1)。视觉景观形象的研究要求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则要求从人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令人舒适的物理环境。大众行为心理要求从人的心①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8 2城市山水景观理精神感受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及精神活动规律,利用心理及文化的引导,创造使人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从以上三个要素就可以看出,现代景观规划更注重景观规划的“人性化”,其实也是从规划中的各个层面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心理、生理需求。在城市规划学科中现在所形成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认①识,将城市景观概括为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意象(图2.2),从对它的分析图中的第二层次可以看出城市景观被划分为景观实体、文化生活以及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感受。图2.2城市景观的构成Fig2.2ContentofCityLandscape资料来源: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第一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7图2.3城市山水景观的构成Fig2.3.ContentofShanshuilandscapeofCity资料来源:自绘对现代景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三元素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景观实①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及保护》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7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视觉环境、人的行为和感受三个方面组成的,于是将城市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确定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类,硬质景观是景观中的硬件,属于景观的表象,包括景观实体和视觉环境,软质景观则是更高层次的,是城市中的人的活动及其心理。将其实体要素进行剖析则可发现,城市山水景观考虑的景观元素更加注重水体、山体、绿化、游憩空间等等,因此它的实体部分就具有两方面的内容,A: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作为城市公园及城市生态绿地而存在的城市山水;B:作为城市建设基地,与城市建筑及构筑物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具有地方山水特色的景观视觉环境,体现城市所处地方的地理地貌,发挥出其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特色。所以笔者在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中,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中要体现出城市山水的作为城市绿化系统的一方面,在城市景观视觉环境中同样要展现出整体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所以将其硬质景观确定为城市山水园林的物质基础及其视觉环境,而将其软质景观确定为城市山水园林系统中人的活动方式、文化体现及人的感受(图2.3)。比如在一个以山、水、建筑为主要景观环境的城市中,其硬质景观就包含城市中所有利用山水而形成的城市公园、生态绿地,而且包含建筑基底与地形的呼应,建筑天际线与山际线的呼应等等,在这其中不仅是平面构图的考虑,同时也是城市特色视觉环境的塑造。而其山水景观软质环境探讨人们对于景观的活动性利用,探讨景观场所文化的形成,包括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活动方式和由于景观中所运用的符号的差别而带给人们的一种特别的心灵感受。2.1.2研究范畴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内容:由以上分析可以推导出,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城市山水园林系统及其视觉环境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景观主体的活动和感受的研究,也就是对城市山水景观体系中文化的渗透及对城市山水景观美学以及城市景观生态的研究,为避免研究内容过于宽泛,本论文研究对城市美学与景观文化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山水美学和文化理念在硬质景观中的体现,即怎样将多元的文化渗透入景观实体中,并在视觉环境中表现出比较符合中国本土美学观念的城市山水及其它一些硬件。因此在下面的研究中需要对中国传统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和国外一些景观规划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城市山水景观研究的支点进行分析及提炼,找出影响人们美学观念的原因和比较适合的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任务:通过对城市山水格局和山水空间的组织,使城市地域特色得到强化。经过对10 2城市山水景观城市山水结构的组织,令城市山水绿化构成一定的网络关系,增强连续性。通过对城市视景、视线的规划,使城市更能够体现山水自然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并发扬城市山水文化。城市山水景观与山水城市、城市总体景观之间的关系:图2.4山水城市规划内容Fig2.4ContentofShanshuiCityPlanning资料来源: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山水城市规划牵扯到规划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各专项规划都要从它出发,学术界对于其落实到操作过程中的研究主要是城市景观的研究,①现阶段只有周建军在《山水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中提出山水城市构想中主要包括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两个方面。(图2.4)虽然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加以区分,但是在理论的发展及实际操作中,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并且有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对于山水城市而言,城市景观的建构只是一个部分,而城市山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特色的营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城市山水景观的建构是创建山水城市的漫漫长路中的一步,它被包含在山水城市的创建中,与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历程2.2.1我国古代城市山水景观发展的历程表2.1我国城市山水景观发展历程Tab2.1HistoryofChinaShanshuiLandscapeinCity时期理论思想、实践活动原始部落居民点一般位于避风避水,背阜面水的阶地上。如河姆渡遗址、夏居洛邑等。《易》的产生,诸子百家对山水自然观进行了发掘。城市选址进行察看山势、周河流的“相土”。周洛邑背阜面水,形盛天下,延续为九代王朝都城。《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安时而处顺”。《管子》春秋、战国建城思想“高勿近阜而水用足,底勿近水而沟防省。”使城市选址更重视山水要素,因地制宜。《墨子》的“要塞防御论”等道教思想影响景观观念,有自然追求仙境及象天手法的运用。城市中轴线的运秦用常使用山体作为对景或底景。阿旁宫、上林苑。形成“天人合一”景观塑造思想,儒教的尊崇奠定了等级制度,开始有对山体汉的祭祀活动。西汉长安的“象天法地”、昆明池、建章宫苑等。风水学的发展使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更加盛行,《葬经》中“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南北朝时文人对自然山水的两晋、南北朝讴歌—山水诗,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如陶潜、谢灵运等。初步形成固山为城,据江为池的做法,如南朝健康。重视地景与城市的融合,如规划大兴城时,以典型中国礼制方城结构与山水双阴城址合位,以及与龙首原六岗地景相融合。营建仁寿宫时,“笼山为苑”“冠隋山抗殿”的理论,将殿堂一直建到山巅,表现了半山建筑群崇高巍峨的气魄和自然山水相和谐的气氛。发扬因地制宜的手法。唐长安城六岗融入棋盘布局,高地建殿以突出其显赫地位,宫室非常壮观。山水成为表现佛教神秘及高贵的有力手段。城市山水文化唐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山水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并且使用塔、桥等山水性建筑对山水意境进行渲染。乾陵的“因山为陵”、翠微宫、玉华宫、华清池、大明宫太液池等。江南城市山水风光的建设达到高潮。重视城池与水运,如汴梁。南宋临安将西湖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永世不衰。宋平江城中开筑大运河,并且拥有拙政宋园等十余处江南私家园林。重要园林代表为北宋都城中“艮岳”(人造山),琼林苑等。对汉族山水景观文化的总结运用,也是礼制规划的鼎盛时期,城市景观讲究藏元风聚气,风水佳胜。如元大都礼制与地形相结合,布局严谨。自然山水园林的设计趋向于微缩化、多样化,明清出现很多优秀的园居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颐和园等。资料来源:自制12城市景观 2城市山水景观图2.5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的呼应Fig2.5HarmonyofNatureandCity资料来源:佟裕哲.中国景园建筑图解.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表2.1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一直在尝试以最佳方式与自然环境结合,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工痕迹与山水结合的越来越天衣无缝的过程。人们的观念引导着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在原始聚落和早期的城市中,由于对山水的敬畏使人们很少去破坏或是改造山水,居民点均位于背山面水的阶地上(图片2.6),此时山水景观主要以其自然形态出现,人们尽情享受着自然山水所带来的乐趣,人居环境由于受到影响比较好,于是保持较好的生态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管子、墨子等人总结的关于城市防灾的一系列学说,并且被利用于城市建设及防御中,这个阶段主要是以一些技术方法来改造山水,增强自然环境的治理能力,本阶段在城市选址、城市防洪、沟渠排水等等方面都有了比较系统的实践。秦、汉时就已形成了宫殿与自然山水相结合,苑中有园的建设形式,而且出现了象天法地的景观规划意象。我国古典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在两晋、南北朝时兴起,对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建设开始注重自然美的体现,注重景观意境的表达。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活动表现出“因境而成”、“因山就势”的特征,并根据山形水势的丰富变化来组织城市山水景观形象,使城市成为观景、游玩的乐园。隋代城市建设比较注重礼制,从隋大兴城不顾地形地势规划的棋盘式方格就可看出,而唐代则更加注重尊重地形地势,比如唐长安城的规划将六岗融入棋盘布局,高地建殿,又如隋唐扬州城的规划中就更注重天然河道和运河的景观利用。这也正是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的影响,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深化。宋以后景观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分化,一部分是以园林为主的造园技术的发展,将山水景色引图2.6城市选址的生态观Fig2.6ZoologyofCitysiteChoosing资料来源: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14 2城市山水景观入庭院,形成小中见大的内向型自然景观,这里较有代表性的就有苏州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等。另一部分则是城市整体景观中对山水的利用,比如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作为对景的存在等等。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使城市山水景观建设走向高潮,也为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发现古代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被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念所引导,并且在逐渐完善其追求意境美、形态美进程。并且在漫长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因境而成、因山就势、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思想,从而在我国形成了比其它国家更丰富的山水景观设计经验。图2.7我国城市山水景观发展历程分析Fig2.7AnalysisofShanshuiLandscapeDevelopmentinChinaCity资料来源:自制15城市景观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2欧洲城市景观规划的借鉴表2.2欧洲城市景观建设的发展Tab2.2DevelopmentofForeignCityscape时期理论思想、实践活动人神共体的观念使城市景观与山体水体结合很好,城市景观突出人的感观作古希腊用,习惯于采用几何形状的景观结构框架。典型代表“雅典卫城”强有力的改造地形,将城市空间通过轴线系统及透视手法建立起整体壮观的秩古罗马序。有着美好的自然环境景观,山地城市建设多利用制高点来获得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城市尺度亲切近人,建筑群具有较好的景观连续性,景色丰富而活泼;中世纪城市的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之间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野而获得,城市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兴起,英国发展了结合自然的风景建设,但是尺度宏大,文艺复兴~内容平淡。其余阶段总体上贯彻“物质形态决定论”思想。19世纪后巴洛克20世纪20年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在视觉秩序上的,对较大版图范围那的代建筑进行三维形体控制,形成几何式构图。遵循建筑学和古典美学的准则,直觉感性多于科学理性。如美国华盛顿中心区,法国巴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遵循了经济和技术的理论准则,注重在建设中体现最新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技20世纪20~术美学的观念,满足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需要。50年代后期城市空间环境60年代建设开始重点考虑人的因素,以满足人的适居性的需要。前苏联科学家N.Yanhitsky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思想,旨在建设20世纪70~一种理想的人类居住环境。将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于城市景观建设,80年代力图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理想城镇环境。进入1990年以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及21世纪议程成为城市科学的重点,对城20世纪90年市景观问题的研究从表象的空间结构扩展到包含景观生态及景观文化的可持代以后续发展。资料来源:自制根据上表的归纳,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古希腊时期和中世纪的国外城市景观建设也尊重自然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世纪的城市有着美好的自然环境景观,山地城市建设一般利用制高点来取得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优美的视景;城市尺度亲切近人,建筑群具有较好的景观连续性,景色丰富而活泼;城市的环境视觉秩序通过建筑物之间相似与相异的明确分界而获得,城市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16世纪以后的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彻底打破了中世纪那种自然、随机的景观格局,而是以整齐并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形成了城市的景观格局。这对后来城市总体景观的发展影响巨大,后来城市总体景观格局多比较重视强调几何轴线网络,看重城市空间关系中点、线联系的视觉逻辑关系和构图法则(图2.8)。这些法则的利用使规划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寻觅一些重16 2城市山水景观点的节点来体现这些轴线的份量感和中心感,这时城市山体就常常被运用作为创造这种感觉的最佳物体。比如格里芬(W.Griffin)规划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城市景观轴线就是根据安斯利山、国会山、和其它几个山峦之间的对景轴线设置的,并运用在河下游建坝的方式将国会山下的莫朗格罗河变为一个很大的人工湖。从而使城市掩映于山水环境之间,景色秀美异常(图2.9)。图2.8中世纪与巴洛克的景观风格Fig2.8LandscapeStyleofMiddleAgesandBarpque资料来源: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图2.9格里芬规划的堪培拉城Fig2.9PlanofCanberraByGriffin资料来源: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对欧洲城市景观规划的探讨可以发现,欧洲的景观网络是依赖地标和轴线形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的,而我国则是强调景观的意境、画面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感应。所以欧洲和我国传统的城市识别系统是不完全相同的。城市识别系统虽然不同,但是城市景观对于生态的追求和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2002年8月第五届国际城市生态学会议在我国深圳召开,会议提出了生态景观、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发展模式,表现出景观规划走向与生态及文化的结合。2.2.3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总结从对我国城市山水景观历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山水观在哲学、生态、技术、形体、意境方面都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这种认知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历经千年的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城市山水景观规划思想的精髓,前辈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条,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①融入自然的心态追求,因地制宜的形态法则,相辅相成的技术措施。笔者经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认为我国景观美学的形成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就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比如人们觉得城市山水景观很美、也就是其景观规划满足人们的审美意识,这就是“天人合一”一种表现形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决定了人们在城市建设中所持有的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决定了人们那种融入自然的心态追求及在城市建设中遵循的因地制宜的形态规划设计法则。从对中国传统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和对国外比较成功的景观设计法则中,笔者归纳了一些对我国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较为适宜的方法。表2.3适宜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Tab2.3AppropriatewaysofCityShanShuiLandscapePlanning从我国山水景观发展历程中总结的对国外景观规划方法的借鉴变城市山水为城市苑囿几何轴线的运用形成滨水景观带利用轴线联系城市公园,增强景观连通性体现城市山体主要轴线加强城市广场系统建构,完善城市观景点设置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因境而成、因山就势、运用标志物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山水景观规划思想制高点作为城市重要观景点对景、借镜、补景、点景手法的运用将城市绿化系统建设为几何网络结构,增强抵景观集称文化的利用御灾害的能力,并增强城市景观生态强调景观的视觉连续城市生态绿环的应用资料来源:自制①龙彬著.《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第一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18 2城市山水景观2.3城市山水景观现状研究支点我国城市具有很鲜明的本土特色,由于山地城市建设的局限性比较大,山水文化和风水学就更加主导了的城市景观的建设,直到现在大多数城市的景观还是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传统风格的城市风貌。在专家们对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探讨中,主要从我国传统山水文化、风水学和生态学入手,希望从中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21世纪的山水园林城市模式。2.3.1文化——传统山水文化对山水文化的研究其实也是寻找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观念,并且寻觅表达这些观念的物态形式,从而使传统文化更有可能更好的延续。城市山水文化泛指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运用的某些特定方式来表现城市山水所①特有的某种意义的文化。它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积累的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处理社会与②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古代文人学者对山水自然观的研究及宣扬奠定了朴素的生态观也使之指导着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并培养了一种风景欣赏的品味,深刻地影响中国景观美学的发展。我国的山水文化起源于西周文王的《易》,《易》中将自然界的物质分为:天、地、雷、火、风、泽、山、水。这八种物质归纳后的结果,处于源本的自然实体的就只有山、水、地。《易》使文化的总体向自然靠拢,在汉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随着统治阶级对山川的崇拜、祭祀;道教及佛教的发展及影响,山水文化逐渐确立其在中国城市景观规划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中国哲学崇尚山水,《论语·雍也》中有一句影响深远的名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并且独特的自然山川面貌,在人与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中,对于山水的哲学思想一直都伴随着城市规划及建设活动,这其实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一种人文主义倾向,力图在城市设计及建设中给人带来一种山水意境。在我国古代,山水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它涉及城市选址、城市防御、城市园林、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汪德华先生所著的《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对我国古代城市山水文化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做了总结。传统山文化中,将城市中的山体作为权利、威严的象征而被崇拜,景观设计中总是利用轴线关系突出体现山体的位置,还经常将较为重要的建筑和建筑群布①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②唐凤鸣.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2月版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置在山顶或者山坡上,以显示尊贵。此类文化代表,以都城及帝王陵墓规划反映最为明显,包括唐代长安的龙首原,洛阳的邙山,北京的景山,关中的历代地陵等等。城市中的山体还有另一种景观设计的方式,这便是以文艺欣赏性为主的自然风光的展现。这种设计思路来源于中国的山水诗歌、书画,将城市山体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在城市中漫步而取得的山水视景,从而感受到山水意境。这里包括北京北海的琼岛、苏州的虎丘、丽江的玉龙雪山、镇江的金山等等。我国古代水体的利用源于一些城市防御、水运及生活需要等。由于水体素来是城市的生命物资的运输通道,也是人类生命起源的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水文化不断发展兴旺,经久不衰。城市水体景观也随着城市的繁荣而展现了其美学效果。由水中运输发展了水上娱乐项目,包括赛龙舟、水上音乐及舞蹈,水上旅游及观赏。伴随着景观及生活的需求,桥及堤的设计也越来越精美,为城市水体景观增添不少景色。龙彬所著的《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系统全面的对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了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承传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山水文化对古代城市建设实施影响的运行基质等等。中国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城市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古代山林水网秀美的地区,常常因其独特的城市景观驻留在诗歌书画中,为人所传颂,同时也奠定了特定城市的山水文化。以山水文化用于城市规划的方式来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构图,不是一种比例构图,而是一种意境构图。城市中的山水反映了一种虚实对比关系,这种虚实对比关系使城市与自然结合紧密,并且令人体会到一种如诗如画的感人意境。了解城市山水文化,目的是为了保护并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除地理地貌以外,文化是创造城市特色的另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它关系着城市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现状和前途,关系着造福子孙后代。2.3.2风水——中国传统景观规划思想风水,一般认为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顾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一般认为是考察山川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及环境景观,择其吉,而①营筑城廓室舍及陵墓,是古代的一门使用学术。由于受到迷信色彩的笼罩,历来评价毁誉交加,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风水理论进行批判的研究,去其糟泊,保留精华。风水理论中对城市最早将山水与城市联系起来的是风水理论,它将崇尚山水①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四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420 2城市山水景观文化同城市环境的选择与经营融合,指导中国传统城市的山水景观建设。风水思想中涵盖生态学、地理学、景观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的意象设计方面,具有着积极的作用。风水学中讲究在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群遮护、安全、联系等内在功能,力求创造最优的城市空间布局,以求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关系。王其亨所编著《风水理论研究》收集了有关风水理论研究的论文23篇,其中部分论文对了解我国古代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思想具有很大的价值。《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风水的论文,如《风水—图2.10最佳城址图Fig2.10BestAddressofCity资料来源: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山水城市思想原型》、《风水的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等等。我国古代城市选址讲究“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①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邻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富贵大吉。”(图2.10)这种格局通常由龙、砂、水、穴、向五个风水元素构成。它源于城市对山水的需求,对生态的需求,是出自于“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应当与环境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观念之中。尚廓将这种风水选址形成的景观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①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2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②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原的视野。而隔水相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③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经、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属。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与深度感。④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阻隔,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⑤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牌坊、桥梁、楼阁等,常以景观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识别性和观赏性。⑥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书及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形成良①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以上风水学中所涉及关于山水景观的内容对于中国传统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深深影响到本土山水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对城市美的认知,促使现代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对以上景观规划方法有所借鉴。2.3.3生态——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Q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使城市环境自然化更适宜居住。1969年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创造性保护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景观多样化及美景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全球环境恶化,人们重新审视过去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体系和价值观,并且认识到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优先原则。在山水城市讨论会上,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城市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好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山水美学问题,更涉及生态保护问题。山水结构纳入城市结构,使城市环境得到优化,使城市健康发展,其实也是一个生态过程。麦克哈格(LanLennox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以科学的生态规划的方法为城市景观设计建立一个新的准则。他强调把人和自然世界结合起来考虑规划设计的问题,并用“适应”作为城市形态评价和创造的标准。西蒙兹在生态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及其实际操作上提出了系统而又富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和主张,他全面阐述了生态要素的分析方法、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乃①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四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422 2城市山水景观至于生态美学的内涵,从而把景观研究推向“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城市景观生态也引起越来越多城市研究者的兴趣。邬建国所著的《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同时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新的生态学范式如何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并且介绍了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肖笃宁等编著的《景观生态学》则与城市规划学科联系更为紧密,书中不仅论述了景观空间结构及景观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手段,更将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文化加入城市景观生态学体系中。曹伟所著的《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从新视角给出对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包括城市水环境、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城市选址等等,并对一些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策略及案例给予了一定的分析,包括生态城市开发及建设的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安全策略等等。李敏所著的《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则更注重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学要求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2.4小结本章节中主要对城市山水景观的概念、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探讨,说明本文中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是山水城市创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章中对城市山水景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归纳了一些国内外对于城市中山水景观规划的成功之处,并且提出了主导人们城市山水美学观念的是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本文中对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山水城市的景观研究。根据学术界对山水城市景观的研究,包括论文及相关会议记录,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及风水学的研究,并且也是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城市景观生态学为城市山水景观系统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传统山水文化和风水学为城市山水景观建设提供了景观美学基础。23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3.1我国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趋势3.1.1我国城市山水景观研究状况根据学术界探讨,山水城市是中国21世纪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所以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山水条件较好的城市已经开始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构思及建设,大部分城市均对其城市总体景观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及方法,对于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则是涵盖在山水城市的城市总体景观研究中的。关于这些研究的论文主要被收集在《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及《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这两本书中;还包括近年来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一些有关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论文。参照图2.2,山水城市构想的最终表现其实就是与生态规划融为一体的景观规划,所以创建山水城市的思想原则其实就是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基础。钱学森先生在书信中和其它一些场合中阐述他的“山水城市”的思想,在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说道:“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①返回自然。”1992年3月14日,给吴翼先生的信中说道“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可能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高楼也可,建得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1992年10月2日,给顾孟潮先生的信中谈到:“要发扬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皇宫的大规模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的山水!”这些思想得到有关专家的响应。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鲍世行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具有人民性的、对城市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做出综合考虑的城市形态。郑孝燮先生认为:山水城市首先在于把握“中国特色”这个灵魂;同时既需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塑造完美的文态环境。吴翼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城市园林化”的升华,是中国城市艺术的一种高层次的崭新理念。鲍世行先生在《21世纪中国城市何处去——也探“山水城市”》中将山水城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92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市的核心概括为:“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重视现代科技,重视环境艺术;为了人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综上所述,山水城市是与自然高度融合,而又有别于自然状态,以山水文化为根基,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指导,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对城市建设中山水物质要素的运筹与维育,所营造出来的特色鲜明、①适度宜人的理想人居模式。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使城市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重视生态、环境艺术、科技,并且能够延续历史文化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其实最多的还是对于具体工程项目的探讨。近年来,重庆、武汉、自贡等一批城市已先后在创建山水城市的探索中进行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研究。武汉市明确了其“显山露水”的整治重点,并且加强对水际线、山际线、景观视廊的保护,并以点、线、面的方式组合城市山水景观结构。昆明提出建成山青水秀、绿树成荫、环境清洁优美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福州启动“显山露水”工程,将包围山头、河流、湖泊的建筑拆掉,还城市山水本色。常熟提出保护和强化“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城市。肇庆则是在保护大的山水格局的前提下,对平面中的山水进行点、线、面、体多元景观组合,并且对于立体的城市视廊景观系统进行了保护及建构。再比如通什市通过研究其山水景观结构,确立了景观张力系统和结构框架,在宏观整体上控制,留有创造和变化的余地。赣州通过自然山水和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城市的美的形象,并且加强了城市景观要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富有美感的有机结合。综上所述,现状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包含实体空间和视觉环境两个方面。而在形式层面上,要赋予对象以外显的美的形态。在意象层面上,通过对空间进行结构组织、符号化处理,使山水景观表象出相应的内涵。在意义层面上,要反映环境的文脉意义,要把与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到景观形象之中,从而赋予景观以深层的文化含义。3.1.2我国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趋势探讨我国是个山地占国土面积2/3的国家(图片3.1),决定了大部分城市都与山水渊源深厚,现阶段已有很多城市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做准备,拟定了规划,这些城市一般集中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以低山河谷地貌以及低山沿江地貌为主,包括四川省的绵羊、遂宁、自贡等城市,重庆市主城区,武汉市主城区,贵州省的都匀、遵义等城市,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城市、广西的桂林、南宁等、广东省江门、韶关、肇庆、湛江、惠州等市,江苏省常熟、苏州、宜兴等市、福①龙彬著.《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第一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26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建的邵武、泉州,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江西的九江、赣州、南昌等市。由于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经济发达地区对城市景观的重视要早些,所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风景优美与自然环境融合较好的城市。还有一些其它地域内如河北省承德市、山东省青岛市等也正向山水园林城市迈进着。在前面探讨过的山水园林城市与城市山水景观的关系来看,随着各地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理论及实践的兴盛,就会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摸索到更多的规划设计方法。本文中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探讨主要是以如同古蔺县城这样的小城镇来做为研究对象,研究较小规模、山水环境优美城镇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图3.1中国地形Fig3.1LandformofChina资料来源: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在对这些城市的研究中,你会发现,以山水而形胜的城市桂林,以山水明丽著称的丽江、以民族文化和山水环境而闻名的旅游城市都匀等,他们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魅力,不仅与自然山水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城市山水景观的规划有着很大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在总体规划层面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研究除在总体规划阶段中对城市景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有所表述,还有一些城市风貌景观研究项目为各个城市山水景观指出规划设计路线、方针及政策,而专项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却很少见,这就表明在我国其实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致使城市总体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2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2几个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建设成果Fig3.2FruitofSeveralShanShuiGardenCityinChina资料来源:图片1、3、6来自于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图片2、4、5为自摄28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由于本文主要研究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所以对现状的研究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及景观结构系统的规划及设计。近年来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城市规划中尊重生态,从1993年至今,国家建设部先后授予了北京、深圳、珠海、合肥等城市园林城市称号。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很多城市都在紧锣密鼓的争创山水园林城市。国家考核山水园林城市的三个核心指标分别为:城区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也就是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指标用以考核是否具备山水园林城市的条件,可见对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视程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整体景观的控制及规划,对主要的景观轴、景观节点、景观区域和景观廊道、高度分区的控制。将城市总体景观规划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就会从一些规划条文中以及一些规划实例中找到我国城市总体景观规划的一些正在转变的东西,这些正在变化的不成文的规定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同样适用。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四点:1)、从静态走向动态景观规划从静态走向动态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以往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般都是在创建静态观赏环境,主要以静态景观元素的设置为主要规划设计目标,而在现代景观规划体系中逐渐以人的行为、活动及景观感受为主,所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应该在静态观赏条件下让人们感到美,同时也应该提供动态观景的条件,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景观的动态美,增强景观序列感,并从各个方面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达到景观规划的“人性化”。其次,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自我完善过程,不会一直静止不动,因此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可能在一次或者几次的规划设计中完善并一直沿某条特定的路线发展下去,它必须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自我完善过程而变化,因此整体上呈现一种动态变化。2)、从平面逐渐走向立体以往城市景观规划一般都比较注重平面景观结构网络的设计,比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图纸中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一般只是对于景观节点、景观轴线、不同景观区域的划分,有些地方可以做到因景观廊道的控制而形成的不同高度分区。但随着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逐渐结合,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已经从对认识初期对总体规划的景观规划之中平面的点、线、面的控制转变到对景观立体空间,透视关系的研究,研究人们在景观环境中对立体空间的视觉感受。因此,在景观规划中,还应该加入视景、观景视线、观景点的控制,从而使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表达更生动,也更赋有意义。3)、保护与塑造相结合2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景观规划中将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也是使城市山水景观规划整体呈现动态化,使城市山水景观规划以一定的步骤慢慢走向完善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思虑中发现在这种完善其实也就是从“保护”到“塑造”的历程,山水园林城市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从对自然山水环境、城市山水格局、山水的尺度关系的保护出发,逐渐走向塑造美丽并且丰富的城市山水景观是景观规划的必由之路。因此,笔者认为在规划中应将“保护”作为近期阶段的主要目标,将“塑造”作为景观规划的终极目标来建构城市山水景观。4)、生态、文化、美三位一体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为生态、文化、美三位一体的景观客体,是城市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使城市景观更加人性化的需求,也是充分展现地域特色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思路中将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美学、城市社会学等等内容融入景观规划中,并且找到可以体现这三者的硬质景观设计方法,从而景观客体可以成为生态、文化、,美的三位一体。笔者将对这四点趋势的重视渗透入下面所讨论的思路探讨中,针对第三条笔者认为在探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时,首先最应该确定的就是以什么形式将我们的规划设计思想贯彻到总体规划中。在任何一个城市,城市的山水景观建设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仅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而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很有可能根据已经变化的情况继续加以变化,城市景观是多变的,是以在各个地方的总体规划文本中关于城市景观及城市绿化系统的篇章经常是简短的。因此在城市山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确立近期建设规划、远期规划、远景规划这三个部分的重点,才能够清楚的分析各个阶段应该进行的建设任务,在笔者的思考中认为:城市山水景观的规划的贯彻应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近期建设规划第二阶段:以完善景观视觉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远期规划第三阶段:以逐渐形成景观场所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远景规划这三个阶段就使城市山水景观的保护与塑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仅是笔者个人的思想,并且本文主要讨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问题,不涉及各个阶段规划内容的确定,所以在此不加附赘,而且在第四章中也因重点目标是探讨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为了将规划设计方法按照所探讨的规划设计思路逐渐展开并清晰表明笔者的意象,便不再将近期、远期、远景规划分开。30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3.2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及原则3.2.1规划设计目标随着景观研究的深入,景观规划的目标逐渐由单纯的美学目标转化为更深层次、更符合人本需求的目标。荷夫(M.Hough)所著《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提出了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发掘城市生活场所的内在品质和特性。它反映了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从注重空间、建筑形式到涉及时间、历史变迁、生态环境;从讨论客体深入到讨论主体。城市景观的设计成为寻求一种包含人及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然在内的、以舒适为特征的多样化空间。俞孔坚在《景观、生态、感知》中认为景观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多种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载体与社会物质文化系统紧密相关,其二是它作为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存在,人类不断的从中获得各种信息,再经过人类的智力加工而形成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刘滨谊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出了构成景观的三大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其中也将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金俊在《理想空间》中谈到景观空间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三个层面。对以上各个观点进行总结,就会发现现代景观研究更注重人们的景观感受和需求,更注重景观生态的可持续性。所以,景观建构的目标已逐渐增加为更适应人类舒适生存的生态目标、美学目标及文化目标。1)生态目标——协调山水与城市的关系、创造自然与城市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思想一直贯彻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从城市生态研究的思想渊源(表3.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意识一天天更明朗起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且向各个方面渗透它的影响。1992年发表的里约宣言第一条为:在一个健康的地球上,人类的幸福和尊严是环境与发展思考的中心;人类享有生活在美好环境中的权利,享有生活在尊严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关系中的权利;对自然,人类赋有保护和维护的责任,并且赋有了为了现在及将来人们的利益而保护、修复、改善它的责任。中国的城市问题同样引起了中国城市学术界的重视,鲍世行先生在“山水城市-中国未来城市的模式”中谈到:“山水城市”的概念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环境的①一种理解,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含义,是建立生态平衡的城市的具体化。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就提出了“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同时也反映了生态观在我国整体范围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的重视程度。山水条件较好的城市,总是伴随着生态敏感性强的问题,如果城市建设中对自然山水环境的保护不够,城市生态系统相比以往反而更加脆弱。鉴于这个原因,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首先以景观生态为基本目标。表3.1城市生态研究的思想渊源时期代表任务、组织及其理论思想、实践活动、著作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会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古罗马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阿尔伯蒂等师承维特鲁维,发展了理想国理论16世纪英国莫尔的乌托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化学家斯万特·阿伦纽斯1896年提出全球变暖的预言,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利亚的带状城市、英国霍华德的18~19世纪田园城市、法国柯布西耶的光明城、英国恩维的卧城、赖特的广亩城等设想中都体现着一定的生态思想20世纪初格迪斯、帕克等人为代表,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在城市建设及社区发展中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复苏和繁荣,但生态破坏、二战后环境污染严重,“八大公害”事件震惊全球,于是城市生态研究由个体行为演变为政府行为,以致“全球行动”20世纪60年《寂静的春天》、《生存的蓝图》、《增长的极限》等著作问世,表明社会对城市代化引起的生态危机的普遍关注。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20世纪70年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模设计、生产布局、资源开代发,环境保护及景观规划。20世纪80年1984年,前苏联科学家N.Yanhitsky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提出生态城市的思想,代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居住环境。进入1990年以来,生态学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基础科学。1992年,美国加州伯克莱提出生态城市计划,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将城市20世纪90年生态学列为今后重点支持领域之已。我国山水城市理论提出,引起一场创建山代以后水园林城市的热潮。2002年8月第五届国际城市生态学会议在我国深圳召开,会议提出了生态景观、生态工业和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城市生态发展模式,发表了深圳宣言。资料来源: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2)、美学目标——发掘城市山水特色,创建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美学属于城市文化层面的问题,只有在创造过程中形成或继承城市文化的行为,我们才能够领略到城市美的存在,它不仅是城市公众艺术的一种外化形①式,更重要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品味。对城市美的认知与人们的文化①聂承锋等.城市美学本质.建筑艺术.1999.632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修养、审美心理等等密不可分,一旦城市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相吻合,人们便认为这是美的,也是易于接受的。将美学原则单独抽取出来做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因为景观视觉环境规划设计是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同塑造景观多元文化同等重要。城市美学的创造过程其实就是将人的文化层面需求反映出来的过程。丰富多彩的城市物质形态能使人们产生广泛的联想与想象,使人们产生激情,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塑造美的城市景观,是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城市山水景观是城市山水物质形态在二维和三维方向上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城市面貌的体现。所以,也是城市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人类发展的历程其实也是寻求美的历程,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代表了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和谐的融洽境界。对于城市来说塑造城市美既是功能与形式的问题,也是艺术形象和基本特征的问题。城市景观美要基于合理的功能组织,而不仅仅是对美学准则的套用,城市空间的外部形体和城市轮廓线以及山脉、水体所具有的对称、比例、均衡、秩序、节奏等统一与变化的相互关系,与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深层次心理结构相对应,使人们产生美感。3)、文化目标——延续当地传统文化,建构城市山水文化城市景观是自然和人类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典型的文化景观。齐康先生主编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总结了城市文化之所以具有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积累、积淀、更新的表现;城市文化是人类聚居活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然特征的反映;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社会行为、观念、行为模式的特点,反映了城市社会活动的总和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的全球一体化加速了城市文化的融合,导致城市文化特征逐渐模糊并且向全球化转变,城市景观文化的变化导致城市景观的趋同性,包括自然景观特色鲜明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的重视,城市景观塑造中也开始发掘传统的民间景观文化,使城市景观更具有独特风格。山、水特色对于一个城市的景观尤为重要,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名城都与山水有着浓厚的渊源。在每个时期形成的城市山水文化相互叠加后表现于城市现在的风貌中,这种山水文化具有地区、民族特点,有历史延续的特点,具有相互交汇、交流、共生的特点,它的结构组成积淀到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上,就会在城市景观上打上印记。这种印记会使人们感觉到景观的灵魂,有如历经许多年代而被时间打磨光滑的织布的梭子,总是带着一种深邃并且意味深长的灵性。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2规划设计原则从规划角度来讲,城市景观的整体设计是重要并且必要的。对于特定城市的山水景观的研究是城市整体景观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否能够把握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就在于规划景观结构时是否提出了统一的景观规划原则,使整体工作不至于跑题。根据以上目标来确定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并不容易,首先,在现阶段学术界的研究中,生态、文化、美学是相互融合的,在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已经加入了生态文化和生态美的研究,城市文化的研究中美学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在城市美学的研究中也渗透着城市生态美及城市文化的美学表现等内容。于是在研究中提出以下最为重要的三条原则,对城市山水景观生态、文化、以及美的目标做出了最精炼的提炼。①1)、生态连续金俊在《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中提出将“生态连续”作为景观空间系统的一个评价原则。笔者认为“生态连续”在本论文中很适合作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金俊对于生态连续的解释有两重意思:首先,在物质方面,景观的生态连续不仅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作用,而且景观连续是城市整体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社会方面,生态连续使人们感受到基于历史延续基础上的归属与认同感。本文中的生态连续主要是保证人居环境的生态,更多涉及的是生态环境的连续,即保证城市中山、水景观具有良好的连接度,从而增强生景的稳定性及景观多样性。生态连续原则主要应用于城市山水网络的建构,即在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由于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空间结构(类型、结构)与形态特征②(人类感知的视觉景观)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而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以促进可持续发③展。因此,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就是至关重要的。山水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此面向生态过程完善山水景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健康发展,协调共生,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以上问题,从生态学角度来确定城市山水景观保护原则,则有以下几点:①保护城市山水格局,在城市中体现自然,增加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视觉多样性)②加强景观斑块之间的联系,包括视觉联系①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③同上34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①③保护环境敏感区,以绿化作为重点,将城市中的山水与之相联系,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2)、和谐统一和谐统一原则主要运用于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视觉环境规划设计中。中华民族对山川有一种既亲和,又敬畏的心理。在中国古代,由于儒道文化的培育,把“阴阳合德”、“以合为贵”的社会伦理道德观转化为“中和之美”的审美观,所以“山水”之美在于和谐并具有整体性。山水的美不仅在于山水自己,而且要求有山水意境,这种意境的形成不仅需要气候条件的和谐,比如阳光、雪、雾、雨,而且还少不了建筑景观的陪衬,是由各个景观组成部分协调搭配而形成的整体的观景感觉,表现在景观规划中则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和谐统一及景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山地城市三维空间中包含有多个景观要素,不能各行其是,应使各景观要素相互联系形成明确的结构体系,组成整体性的空间,表达统一的意境,才能形成有机高效的景观结构,也才能与其他部分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山水景观系统,因此需要将城市中的山水置于景观的统率地位,在景观结构规划中按照不同的视觉要求,建立起各种相互和谐的比例及尺度关系,并且从动与静两方面观赏角度出发,通过远近、高低、快慢的视觉研究,建立优美均衡的空间构图,而这种整体空间体系要表现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体现出真、善、美的感受。具有良好自然山水条件的城市,在正确的引导下更易形成与人工环境相和谐的山水景观,根据马武定先生对城市美学的阐述,城市景观美主要包含自然美和城市形态美,因此形成整体景观的审美和谐就是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和谐,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和谐,同时也是精神形态的和谐。a、山水意境与城市建筑的和谐城市山水格局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景观感觉,性格的差异使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各适合于不同的造型准则,因此,首先把握城市山水的性格则是构筑景观整体和谐的第一步。现代的大体量建筑很容易使城市脱离与山水之间良好的联系,所以应该郑重选择建筑体量及建筑造型。b、自然地形与建筑形态的和谐自然地形是城市景观塑造的基础,山水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最为重要的条件,由于山水的敏感性和自然性,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山水,合理利用山水形态是城市①环境敏感区包括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带、山丘林地、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文化敏感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天然灾害敏感区(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等)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景观塑造的重点,也是突出城市特色的重点。建筑形态与自然地形之间的和谐是在加强地形特点、弥补地形不足的和谐,并不是将自然环境改造的适合于放置任何类型的建筑。图3.3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村镇Fig3.3VillagesHarmonywithNature资料来源:小城镇建设2002.33)、多元共生多元共生原则是运用于城市山水文化的建构。亚历山大在其名著《城市不是一颗树》中强烈反对树形结构的理论模式,主张用半网格形的复杂模式,允许城市各种因素和功能之间有交错的重叠,他认为现代城市的雷同性及同质性扼杀了丰富的生活方式,抑制了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发展一种由许多亚文化群构成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体现,多元文化复合的同时也会体现于城市景观,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离不开继承与创新,因此景观空间在形态、风格上必须表现多元化的特征。传统城市受到现代文化的撞击,也伴随着城市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导致城市景观空间在一种变化中求生存、在运动中不断创新。多元共生主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不同主体文化的共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城市历史文脉在延续中的创新,是突出城市性格和特质的有效手段。带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并唤起人们强烈的创作热情,而城市山水景观如果缺乏城市文化的延续就会显得无特色且缺乏活力,甚至死气沉沉。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城市山水景观应根据实际条件,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景观特色规划设计需要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城市山水景观现状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体文化兼并现代文化的共生。b、不同主体文化的共生36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郑孝燮在《山水城市的文太环境》中谈到:“少数民族地区山水城市的文态环境,有其独成系统的文脉,个性特色非常突出,民族色彩格外浓厚。这是中华民①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景观塑造中,特色文化的积淀可以是景观给人们留下很强的印象,并且也同时延续了少数民族文化。3.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及方法探讨经过以上各章节对城市山水景观研究状况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运用美学原则对城市山水景观结构的组织,它包含景观生态的保护,也涵盖了景观文化的延续,它包含景观客体规划设计,也包含着景观主体的活动及感受,但其中的任何因素都无法分离出来,它们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经过对我国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实例的归纳,尊重第三章所提出的目标及原则,笔者本着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思路,从总体意象——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城市山水视觉环境、山水文化的建构,归纳了四点作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3.3.1加强总体城市山水景观意象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对环境意象做了较为抽象的解释: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人们在探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②的共同产物。凯文·林奇将环境意象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它由以下三个组成分组成:个性、结构、意蕴。个性是该景观基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结构是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意蕴是③指观察者提供使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的崇尚促使大多数城市的选址都是基于自然山水的格局,由于地形地貌的不同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城市在形成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基于这些不同点的个性、结构和意蕴。如“水绕郊畿襟带合,山环宫阙虎龙蹲”的古都北京;“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的古都南京;“三面江山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阆中古城;“家家门前流活水,雪山倒影映渠面”的丽江古城;“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古城等等。这些城市由于具有独特地理风貌和山水格局,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因此在城市意象这个环节,我国传统城市也与凯文·林奇的意象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②凯文·林奇著.方益萍等译.《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4③同上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应该也从总体入手,形成一个简洁而且引人入胜的总体印象,这就首先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在结构上体现其个性,在意蕴上同样体现个性。1)、具有个性的结构塑造个性基于原始条件的发掘,我国任何一个历史名城都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对于各个城市的不同山水结构,其山水灵秀而小巧,城市沿河流与南北两山平行发展,与山水之间的尺度较为适宜,这种小巧并且顺应山水的格局不仅是它的个性所在,同时也是其结构现状,保护山水格局并使其沿着更利于塑造景观特色的方面发展,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尺度关系城市山水景观的规划应以城市的山水个性为基本,扬长避短,避免对整体山水景观造成破坏。与城市山水相应,城市建设容量、建筑高度、街道尺度均应该相应而变化,保持与山水之间的虚实得当、尺度和谐。对于大山水,各尺度均可增大,使城市与山水之间保持平衡,而对于小山水,则尺度应该较小,以保护这种灵秀的山、水、城格局。山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促成城市①的跳跃式、分格式开发,这将有利于山水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形成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相间分布的分散集团式景观格局,可以有效的阻止建成区摊大饼式的发展。b、地形地貌图3.4场地的切割方式Fig3.4.IncisionofBuildingField图3.5地形变化与建筑场地的选择资料来源: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Fig3.5.HypsographyandBuildingField资料来源: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山水与城市的和谐主要在于建筑景观与城市山水之间的和谐,建筑基地对地形的切割应该尊重地形,尽量减少挖填方量,在一定限度内将原来起伏的基地改①龙彬.《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第一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8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造为阶梯状(图3.4)。处于起伏山地的建筑景观应该增强地形的起伏,使建筑与地形相互呼应,增强山体景观效果。坡地建筑物应该采用不遮挡视野及日照的布局方式,从而也增强了地形的起伏。(图3.2)c、增强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特色图3.6城市意象五要素(路径、标志、区域、节点、边界)Fig3.6.FiveEssentialsofCityImage资料来源:洪平亮.城市设计历程.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图3.7具有特色的景观标志Fig3.7SpeciallandscapeSymbol资料来源:左上(常熟古城方塔)王建国著.城市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左下(华盛顿纪念碑)夏祖华.城市空间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8右上(锡耶纳)王建国著.城市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右下(南京鸡鸣寺塔)同上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总结为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图片3.6),如果将城市意象中的五个元素这样划分,将城市山水景观系统中的河流、3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体被作为边界,游览和观赏路线被视为路径,城市中大面积山水被视为片区,各个点状的山水公园被视作节点,景观标志被视作标志,那么城市山水园林系统就是一个富含五个意象元素的城市环境。这时每个城市如果在这些要素中体现出个性、结构、意蕴的不同,就会表现出城市结构的个性。就象陈秉钊在《当代城市设计导论》中所叙述的:“河岸、海湾、湖泊、山丘、地脊、谷线、风景地都作为定点、定界主题立意的根据,山顶造景构成城市景观视觉的焦点,水体岸边旷地铺展构成城市景观的长卷,这些往往都是最有表现力,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地①方”。在这里需要说明,标志物是城市可识别性设计的最为重要因素,它的运用代表着城市文化的脉络,同时也指明了城市各个区域的相对位置,增强城市的可读性。景观标志是显示城市山水特色的重要方式,我国传统的城市意象中标志物为塔、庙、亭等等,这些构筑物一般建于山坡、山顶、水边等位置显著地点。这种方式在其它国家也广泛运用(图3.7),比如在雅典山颠的雅典娜神庙,纽约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悉尼海边的悉尼歌剧院,纽约的世贸双塔,中国上海的东方明珠等,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在形态上与周边环境良好结合。它们作为城市的标志,强化了城市山景或者城市水景,并且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2)、意蕴的塑造凯文·林奇对“意蕴”的解释很类似中国的“意境”,意境是我国特有的美学概念,起初用于诗词鉴赏和评价。王昌龄在《诗格》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石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憩怨,皆张天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境。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晋宋时代山水诗画提倡的意境,直接影响了后世“寓情于景”、“景中情”等美学思想的深入发展,成为评价城市环境景观的最高标准。在设计中塑造意境并不容易,它要创造一个满足人们观赏需要、容纳一定的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的空间场所,并且要求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观赏者产生美的联想。意蕴的塑造方法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造园手法,古典园林的设计将山水文化②发挥到极致,孙明对古典园林“意境”生成的方式作出了总结:①采用对景框使园林景观互借以加深空间层次与变化,取得深远的空间感受。②使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或者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人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③强调用整体观塑造意境,使景人统一、虚①陈秉钊.《当代城市设计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②孙明.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第一期.2004.340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实统一。传统的城市山水意境创造手法是将城市山水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层次感强、进深感强,具有强烈的,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情景(图片3.8),或将诗、画中的情景在城市山水中再现,使人们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景观氛围,总的来说,山水意境的创造需要从山水中找出灵感,借助于某种表达方式,引发人对景观的美的感受。这不仅需要对山水的了解,更需要文人对于景观的点评,在设计层面是一项较为困难并且艰巨的工作。整体景观意境的确定需要囊括城市中总体山水的特点,比如对景德镇山水环境就有一诗云:“青绕烟岗绿绕川,新平堪谱画图传。依山屋角皆栽竹,邻水河边总系船。”生动的显现了具有特色的景德镇山水环境。对于城市中的山水景象的布局以及意蕴,古代景观集称文化可以作为这方面景观设计的典范。图3.8古典园林的意境Fig3.8ArtisticConceptionofChinaClassicalGardens资料来源:http://www.cnssz.com/suzhou/jrszsceond/gdyl/index.htm图3.9景观集称文化在城市山水景观中的运用Fig3.9UseofIntegrationAppellationCultureinCityShanShuiLandscape资料来源:http://image.baidu.com/杭州西湖十景①吴庆洲在对景观集称文化的讨论认为,中国城市中常常遗留的“八景”、“十景”等以数字方式表达城市景观的中国特有文化富含美学、哲学、历史,对现代城市景观的文化系统建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南宋西湖十景,三潭映月、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双峰插云、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苏堤春晓和花港观鱼,桂林老八景,桂岭晴岚、訾洲烟雨、东渡春澜、西峰夕照、①吴庆洲.中国景观集称文化.华中建筑.1994.Vol.12.No.24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尧山冬雪、舜洞薰风、清鼻上方、栖霞真境。这些景观文化是解读城市特色的最佳方式,保护城市景观集称文化,对历史性景观元素加以利用,并且创造新的集称文化使之成为与现代城市景观相符合并且合适的景观画面,从而可以增强城市山水景观意境。除利用景观集称文化进行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山水景观节点的布点,从而形成城市的窗口增强城市景观意蕴外,还应该重视的就是形成城市景观主体文化,从而达景观的整体性,不会因为景观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城市特有的韵味。因为在城市中,由于文化的新旧结合与各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城市中可运用于山水景观文化的种类多种多样,如果不加思考的乱用,在视觉上就会产生纷繁杂乱的感觉,使人们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无从体会城市的意蕴。由此而产生景观主体文化这个概念,即在任何一个城市中,根据现有条件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最为主要的景观文化,加大其表现力度,形成景观文化规划的主轴。3.3.2建立生态连续的城市山水园林网络文章中第二章所探讨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范畴中指出,城市山水景观的硬质景观主要包含的是山水及其视觉环境。山水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城市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公园、城市生态绿化)以及在城市中作为建设基地的城市山水。后者的规划设计方法属于建筑基地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在上面一节内已经探讨。前者则是城市山水景观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山水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因此对于建立城市山水园林网络的问题就需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它的生态性。作为满足城市景观生态的最重要的组成份存在,发挥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保护并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它的连续性。它涵盖山体、水体及其边界地带的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及其组织,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载体存在,形成连续的城市公园和广场,满足人们日常游憩、活动、社交、娱乐的场所。综上所述,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存在着二重性,因此,对它的分析及规划设计方法的确定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笔者首先对其生态性进行分析,分析中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将其作为城市绿化系统,对其平面结构的组织应该遵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保证景观的生态性。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经过总结,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山水景观廊道的生态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小气候42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植被覆盖良好的山水廊道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保存良好的植被或新设计的植被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河流植被不仅可提供阴凉、防风和通过蒸腾作用使城市变得凉爽。②降解空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对人类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这种现象由其诱发原因可分为自然大气污染(包括火山爆发、森林失火等)和人为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工业废气污染、烟尘等)。人为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而且延续时间较长。造成人为大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烟尘等,这些物质漂浮于空气中,可以损害人的呼吸系统、导致农业减产、并且在其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出现烟雾弥漫、太阳辐射减弱等。而城市绿地具有杀菌、降尘的作用,所以是降解空气污染的最为有效的途径。③作为城市空气通道设置换气通道可以降低城市大气的污染,19世纪城市规划中利用宽阔的交通性干道作为城市的进气及排气通道,当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城市交通性主干道由于污染的严重而不能再被利用为城市空气通道,所以应该令其顺同城市主导风向不阻挡气流的以草坪、和低矮植物为主的绿地景观廊道作为城市的空气通道。根据李敏对现代城市绿地结构网格的研究,根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应该设置不同等级的城市空气通道。④保持城市供氧平衡城市供氧平衡主要由城市绿地提供,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不同数量的城市绿①地,根据李敏对城市氧平衡理论的分析(城市绿地自身产生的氧气能够相当于市2区人群活动所需氧气量),城市中至少每人需要200M城市绿地,在城市中解决122%之后,在城市外围还应该解决88%绿地。即城市中每人应该拥有24M城市绿地,2而且在城市外围每人还应平均拥有176M林地。以上这些城市绿地的功能在需要作用的同时也为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比如,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廊的宽度、城市绿廊的间距,城市外围绿带的宽度等等,因此,就容易做到规划中的有据可依,以科学的态度建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城市绿地生态,就必须在规划设计中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生态环城市外围生态环的设计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城市的无限制扩张而产生的,规划师及建筑师们为了避免城市病带来的恶果,运用城市绿带将各个城市组①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4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团分开,保证城市内部较好的生存环境。根据车生泉对学术界生态廊道宽度设定①②的总结,绿带廊道宽600~1200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把城市及其广大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利用城市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谋求城市大环境绿化整体发展。将县城中各生境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绿化带把市郊的森林公园、农田防护林与城市内分散的绿地连接起来,使其成为城市大园林的有机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不但给生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和更大的生境面积,而且有利于城外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植物通过廊道自然迁移,以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b、建立连续的山水景观廊道网络图3.10城市园林系统Fig3.10CityGardenSystem资料来源:左上(合肥)夏祖华主编.城市空间设计.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左下(南靖)朱霞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综合篇(一).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右:(四川仁寿县1995-2020年总体规划)耿虹、杨惜敏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探索篇.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山水园林城市本身就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城市山水网络系统,在自然中已经形成一些景观生态廊道,怎样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并组织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具有①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生态研究.2001年第11期.第25卷②上述廊道宽度都是在构成廊道的植物群落结构完整、体现当地地带性植被特征的情况下提出的。44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较强生命力的生态保护链条,则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景观生态学认为,廊道指道路、河流、绿带等不同于基质的狭长地带,本节中的山水景观廊道包括山体绿带廊道和绿色河流廊道。山体绿带廊道主要由自然山体及稳定的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较好的自然属性,既可以丰富城市景观,又有利于创造优美的游憩场所。它的直接功能是防止城市无节制蔓延并且控制城市形态,同时兼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功能。绿色河流廊道包含河流的河道、河漫滩、河岸区域,它的保护对城市有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河边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分水地域、净化水质、消除噪声和污染控制等都有许多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更多的游憩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此外,它还是维持和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对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深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已经采取将城市山水廊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网格系统(图片3.10)的规划设计模式。2)加强城市开敞空间连续性在山水园林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城市中优美的山水环境很自然的被利用为城市开敞空间,由于山体和水体主要成带性分布,因此城市中的山水也出要是以生态廊道的形式出现的。生态廊道是城市山水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水体廊道和山体植被廊道是城市廊道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规划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增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消除道路廊道带来的分割影响,将城市自然、半自然的及人工植被斑块联系起来,为物种的迁移创造优越的条件。此外,水体廊道和山体植被廊道形状曲折,穿越多种景观斑块,富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它们同样是城市景观中最富有异质性特征的斑块。城市中的山水廊道或者斑块,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大部分呈现不同程度的破碎化,对其规划设计应以其保护作为前提,并且遵循以下原则:①加强景观生态连接度从生态学来看,景观连续性的量度是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程度,包含功能连接度及结构连接度。景观连接度不仅取决于景观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斑块之间的距离,还与生物通过斑块间路径的行为特征密切相关,它通过斑块之间的物种迁移的难易程度和其它生态过程的顺利程度来反映。①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不仅使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景观整体生态失衡所引起的区域影响更不可估量。所以维护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加强孤立斑块之间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①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4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城市山水园林网络来说,加强生态连接度则是将城市山水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景观系统,以增进物种流通,而保证其稳定性。②慎重处理景观过渡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两种不同景观斑块之间的区域应该作为缓冲区,以减少两个核心斑块之间的影响。从风貌上来讲,也使区域风貌之间产生过渡,而减小冲突。为实现自然景观单元的有效连通,如下措施被普遍认为是有效的,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建立自然景观保护的绝对核心区,建立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在核心区之间建立廊道,适当增加景观异质性,在关键性地段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建立物种运动的“跳板”以连接破碎生意斑块。③改造消极景观空间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景观破碎化加剧而使城市中产生许多景观碎片,这些景观碎片逐渐与周边景观斑块隔离而失去共同特征,使本地域内景观处于孤立而且消极的境况。城市的山水空间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可以使其加强与周围景观斑块的联系并增强景观整体性,改善其消极地位。④加强景观多样性①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景观格局的多样化对物质迁移、能量流动和生物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景观破碎化分割了原有斑块的大小,从而减少景观的多样性,加速了物种的灭绝;但是在恢复景观连续的同时,在规划中增加生物的种类,并且增加各种不同的景观节点,会使城市生态系统景观呈现多样化趋势。⑤形成景观序列从城市美学角度来看,加强其连续性则需要将各个景观节点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加以组织,形成景观序列,使城市景观在主体的视觉运动中始终处于连续状态,从而增强城市识别性。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中谈到过传统城镇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它与现代城市的不同在于传统城镇常以不规则的、非正交的网格为特色,产生丰富多彩的空间特点。现代城市景观序列的设计理论起源于1889年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他认为城市建设除了技术问题还应该有艺术问题,据此,西特首创了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视觉艺术”准则。他认为当代城市景观结构主要为方格网式、辐射式、三角式系统,它们来源于纯技术的需要,所以基本没有什么艺术性。西特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景观设计艺术原则,即建立和创造环境中公共建筑、广场、街道之间的视觉联系,①同上黼46i姜≯,誓≯:=碡皇.m血‘黼罐IE中地形套醒i羚0≯黾.:::一l√·鬻冁害,!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是城市景观在视觉上保证良好的连续性。3.3.3建立高品质的“显山露水”视觉景观系统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显山露水”的视觉景观系统的创建其实是最富有表现力的重点。遵循城市美学原则,塑造连续的、山水特色鲜明的景观视觉效果则是这一阶段的任务,“显山露水”的视觉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并不仅仅涉及到立体空间的透视和视景,它也必须包含山水的平面布局状况,平面布局与空间结构的很好结合才会产生最为动人的效果。1)、“显山露水”的形式美设计原则自然与建筑统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才能保持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山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怎样体现自然山水,怎样使城市建筑与自然山水很好的结合,使人们在漫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就是建立高品质的山水城市美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各方专家经过对我国审美评价的调查分析,基本上都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主要是对“显山露水”的城市视觉形态的追求。因此,笔者对“显山露水”的形式美设计原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建设用地——保山护水保山护水环节主要是保护城市山际线、水际线和自然地形的起伏。山际线是影响山地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因素。自然之美是一种平和的永恒之美,她对统一城市轮廓线有着巨大的协调作用,因而对城市地域内能反映地形走向的山脊线和山体,应予以保护。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则宜成组的布置,并考虑构图要求,建筑群体其建筑高度与造型上应符合多样统一的要求。高层建筑轮廓线与作为背景的山脊线不宜平行或等高,并尽量留开敞空间。合理处理山体地势与建筑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空间形态与人工建筑形态的多重叠加、平衡补形、协调整合,构成形势兼具的空间轮廓线,通过对重庆和香港的天际线的比较就可以发现香港天际线更加符合城市美的标准(图3.11)。对于原始地形地貌的保护主要是在禁止深切割地形,合理安排建筑形态及控制建筑物高度,保持山体与建筑较好的图底关系,强化山体自然美。保证较好的平面及立面的图底关系是山体与建筑群体融合的关键。创造积极的开敞空间使建筑具有与周围环境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图3.12)。其次,在规划中避免填埋河流,并且尽量保持城市河流的自然形态,并且划定河流生态保护区,避免对河流的污染。普林茨在对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的论述中指出应该留出城市河流通道,形成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景观,这一点一直指引着各国的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包括国外很美丽的城市,如威尼斯、巴黎、伦敦、佛罗伦萨等城市,我国的城市建设史中有很多这样的城市,并且在现今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贯彻着这样的原则。(图片3.13)。4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1重庆与香港的天际线Fig3.11SkyLineofChongQingandHongKong资料来源:赵万民.王继武.山地都市轮廓线景观研究——以重庆、香港为例.华中建筑.2004.2图3.12建筑与山体之间良好的图底关系Fig3.12GoodRelationofBuildingandMountain资料来源:左(香港)右(布达拉宫)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图3.13保护城市水道Fig3.13ProtectingCityRiver资料来源:左: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中:桂林市地图.2004年版右:(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片区I、K标准分区(2004年度)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8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b、道路格局——对山接水笔者经过对多个山水秀丽的小城镇的走访及对现有城市山水景观实例的分图3.14丽江名城的视觉环境设计Fig3.14SightseeingDesignofLiJiangMingcity资料来源:施维克等.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人文地理.2002.12图3.15“显山露水”的街道透景结构Fig3.15SightTransmissionConstructionofCityRoadNet资料来源:自制析,发现城市的“显山露水”很大程度来源于城市街道空间对城市山水景观的借用。山水经过借景、对景的运用被引入景观主体的确切方位,从而使景观主体产生美的感受及联想。城市街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主要是由于街道平面格局及街道立体空间的建构方式对城市山水的适应性,比如丽江名城在(1996年)景观规划中尽可能的使道路和水系以山峰为对景,包括玉龙雪山、狮子山、黄山、芝山、五台山;在名城道路交叉口就有80个点以玉龙雪山为对景,并且形成29条视廊。4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图3.14)这些城市由于其用地规模小,往往在任何一条街道都可以观赏到城市主要山体的景色,并且通过很便捷的通道联系就可以到达滨水区域。这种优势使城市沿河流、城市主干道的带性发展促使城市内各个组团与山水之间都有着亲密的联系。如果在主干道两侧每隔一定距离就利用街道打通这种联系,城市山水就会很容易的走进街道,走进院落。(图3.15)除此之外,街道围合度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山体景观的渗透,适当的围合不仅可以使景观主体在步行过程中感觉到山体景观的运动,而且还会感觉到街道空间的魅力。从视线集中的角度讲,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适宜在1:1~1:3以内,这一比例越小,道路空间围合度越强。当道路宽度与沿路建筑景观高度的比D/H=2~3时,空间围合度较弱,可以有充图3.16实体高度与距离比值和视觉效应分距离观赏建筑的空间构成。在D/H<1时Fig3.16RatioofHeight&DistanceandSightEffect有接近感和紧迫感。一般认为1≤D/H≤2资料来源:夏祖华等.城市空间设计.第一时,具有封闭能力而且没有建筑压迫感。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这种关系用来研究人在不同性质的街道行进时的山体视景(图3.16)。c、建筑布局——显山露水建筑整体景观通过建筑轮廓线、建筑外部空间等控制着城市总体景观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考虑建筑整体景观对山水景观的影响。为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规划要求体量较大的建筑在定位布点及形体设计时尽量不要遮挡山景,能见水的要设法见水,同时还要通过建筑布置刻意强化山水形态特征。现代建筑环境则因建筑个体体量的增大及建筑空间的扩张而打破传统的城市肌理,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理念中并不是要求城市建筑完全保留其历史的影子,他希望“在社会主义中国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高楼也建得错落有致,……,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人造的山水”。因此,在学术界讨论的山水城市需要利用建筑技术来创造与山体和谐呼应的建筑群,比如在《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中所提出的一次性“簇群”整体设计思想(图片3.17)。①张民.再创丽江名城风貌——城市总体规划中自然风貌的融合.城市规划汇刊.1996.650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图3.17一次性“簇群”整体设计思想Fig3.17OnceFasciation’sofWholeProject资料来源: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图3.18天际线的设置Fig3.18DesignofSkyLine资料来源: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图3.19滨水区的建筑Fig3.19BuildingsNeartheRiver资料来源:左(水晶石图库)中、右为作者自摄对于建筑与城市山际线的呼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使建筑轮廓线加强山际线的起伏,避免建筑较为平均的集中在低谷,既遮挡风景与阳光,又容易形成人工盆地,影响气候及生态。其二就是为了使城市整体景观轮廓线具有丰富的变化,应结合地形并且将建筑物错落布局,突出景观重点,并使其协调有序(图5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8)。其次,在规划中避免建筑遮挡山水景观,在建筑的布局中,随基地高程的增加建筑高度应该呈递增趋势,这样不仅能够加大观景面积,同时也保证加强地势原则的贯彻。尤其在满足人们亲水性要求的滨水区,为保证不影响滨水区的视域,在这里城市建筑不能大体量存在,以免喧兵夺主。适宜较小体量的建筑形成与人亲和的空间尺度,可以向外层逐渐升高,但是必须适当的留出水景通道,避免完全封闭滨水活动区域(图片3.19)。d、活动空间——依山就水使人们与自然相和谐,最重要的一点是使人群的活动亲近自然,增强城市外部空间的人本性,从我国古代建城史中可以看到,我国对“笼山为苑”“因水成苑”的设计手法已经运用了很多,现代规划中有很多城市公园都设置在依山就水的地方(图3.20)。在规划设计中将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接近山水,利用山水边界的不适宜建设用地作为环境优美的建设基地,并且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连续的系统,并尽量扩大城区空间与外围田园山林的接触面,以形成“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环境,这样就形成了活动空间依附城市山水廊道的形态,更加增强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的连接度。图3.20依山就水的城市活动空间Fig3.20Openspaceofcitynearthenature资料来源:左(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水上公园)http://image.baidu.com/右(丽江黑龙潭公园)自摄e、景观视景——借山用水创造一种与自然山水密切结合且具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规划中采用景观视线分析方法,借用自然山水和地方传统文化“造景”,并开辟观景场所,从而使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浑为一体。城市中山水景观的塑造就在于山、水二字,所有景观因山水产生,借用山水便成为城市视觉景观规划的重点。对景尊重城市视觉景观主轴——山体主轴或者城市水体主轴,延续其对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登高远望,使景观彼此对照,城市中诺大的山水景观格局52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尽收眼底,的确美不胜收。点景点景是中国传统城市美学的一处精华妙笔,自古便有画龙点睛的比喻。只是在城市中,略施小筑,便把灵气注入山水之中,形成一种意境,这也是将城市文化注入山水的一种有效方式。城市景观集称文化的设计就需利用这一手法将城市中现有山水景观升级为引人入盛的视觉环境。借景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美学中的手法。运用在城市中则气势非凡,如无锡寄畅园远借锡山龙山塔,再如丽江黑龙潭远借玉龙雪山,这些城市借景基本利用城市中形象完美并且较高的景观标志点,并且在城市路网及建筑格局的设置中注重留出视线通廊,沟通城市与周围山水之间的联系。补景对于山水景观不仅要借用,在景色不佳之处还需要进行补景,补景在风水学中常用,传统城市中的风水桥和风水塔很常见,在世界各地的景观建设中也常常设置塔式建筑或构筑物作为城市标志性景观,用以统率整体视景或者作为城市山水景观的补充。图3.21借景(寄畅园)与对景(华盛顿纪念碑)Fig3.21UsingSymbolSight资料来源: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第一版.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2)、动静结合的观景系统景观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赏景观会有不同的效果,分析视觉景观应该从不同条件出发,以满足景观主体的多层次需求,一般将景观主体静止不动状况称为静态观赏条件,景观主体的移动状况称为动态观赏条件。静态观赏条件下,景观主体除平视外,还具有仰视、俯视及它们之间的混合型。在平视状况下观赏者难以获得城市的整体形象,主要视景为周围的街道、建筑或其他构筑物上,所获得景物的广度和深度较小。在俯视状况下人们易获得开阔壮观,气象万千的景观效果,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在仰视状况下,景物在高度方向上的感染力较强,易获得宏伟高耸的景观效果;在混合型状况下,多种形式的视线同时出现,易获得城市建筑物和城市总轮廓的多层次、多景象的景观效果。山地城市空间的这些视觉5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特征,对于城市天际轮廓线规划设计、城市街道格局、景观视廊的设置以及滨水临山区的景观设计,存在着广泛的影响。利用视觉特征的多样化及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合理巧妙的组织视线通廊,能创造出生动优美的城市风貌景观;反之,不考虑视觉特征对空间创造的积极作用,视线处处封闭,则会使城市山水发挥不出其景观它的优势,从而破坏城市山水的美学价值。在动态观赏条件中,山地城市道路及交通方式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山地城市中,道路体现了城市建设同山地地形相结合的独特性。立体自由的布局形式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空间效应,避免了单调雷同的布局形式。弯多坡陡的街路特点,提供了在街道之间或高处观赏城市风景的可能。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自然山水经常切割或穿越城区,城市交通呈现出水、陆、空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在动态条件下的需要注重景观的连续和观景点的间歇设计。景观的连续是城市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城市山水景观系统应该是一个富含生机并充满情趣的活动场所连续体,在动态条件下,景观主体的观景活动应在连续、和谐的空间序列中,视觉画面的变化,空间散发的气息、脚下地面的触觉都积累着景观感受。景观主体产生好的景观感受与主体自身生理需求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观景线路中对景观主体休憩条件的满足、对娱乐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景观美的认同。这不仅需要城市山水景观是一个连续的序列,同时需要开发一些景观活动场所来满足人们的这些生理需求,现代的景观规划从人们的步行疲劳距离及景观场所的服务半径入手来研究活动场所的间距,从而确定景观序列中节点位置。塑造动静结合的观景系统,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景观的特性用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a、通达性通达性在这里指观景线路与景观之间联系的便捷程度,包括视觉联系和路径联系。景观主体位于观景线路时,如果拥有很容易到达景观节点的路径和视觉上的沟通,那么选择这种路径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当人们一次次选择这个路径,进行观景及景观活动的同时,也会丰富景观的内涵,加强场所感而使这个景观点具有更强的生命力。b、安全性观景中由于交通方式的不同,所以必须考虑景观主体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机动车观景环路上,观景以旅游巴士观景为主,街道两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到景观点的近景效果,主要以中、远景为主。对于步行观景环路则需要单独开辟出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以满足人们在观景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时应直接接触景观点的近景,并且同时兼顾中景及远景视景规划设计。c、识别性54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对于旅游者来说,在观景过程中处于一个宽泛的视觉环境系统中并不是非常令人愉快的,因为陌生的城市会增加景观主体的不安全感、焦虑感等。所以要求城市的视觉环境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在景观视觉环境中,识别性是人辨别自己方位并容易找到其它方位的景观特性。易识别性来源于具有特色并且容易被记忆的视景,比如以一些标志性雕塑为主要景观组成元素的视景、具有较强文化气质的视景等。如同重庆的解放碑,再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它们所包含的画面不仅具有很强的地方代表性,同时也很容易从它们在画面中的方位辨别出视景存在的地点。d、舒适度舒适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景观空间的尺度,在步行景观线路中设置与人体相适应的街道尺度是景观主体感觉到舒适的必要条件。其二,景观主体在行进中的观景不仅需要美的享受,同时也需要观景疲劳的休息场所,观景路线中注重景观线路的停顿和间歇,是市民观景的生理要求,也是塑造景观序列的需求。对于城市中的山水景观线路,应该更多的营造旅游者及市民的休息、活动的场所,如同在丽江古镇的大街上,可以观景,可以品茶,可以游戏,可以读书,总之,走到哪里都好像在自家的客厅里,既没有旅游的劳顿,也没有场所的陌生,一切都与自然是那没接近。图3.22舒适的空间Fig3.22Comfortableplace资料来源:自摄图3.23愉悦的空间Fig3.23CheerfulPlace资料来源:自摄e、愉悦性城市的美体现在景观视景的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来自于自然环境与建筑物之5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的和谐的搭配。在景观主体的运动中,山水景观的新奇,怀旧、跳跃、波动形成一组欢快的旋律,使景观主体感受到融入自然的愉快。在观景线路中使景观主体更多的接触到山水,会使整个观景活动变得丰富而有趣。f、多样性城市山水景观系统是居民进行各种类型室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容纳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观景线路中,尤其是步行观景线路中分段设置不同题材的景观组团,使观景活动不会因节目单一而线路太长令人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景观活动的缺乏使景观区域的场所感下降。满足以上特性的观景系统会使人们在观景过程中体会到景观的美,同时也使人们在观景过程中轻松自在,不仅能够接触疲劳并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3.3.4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文化具有历史遗存性,是历史积淀和遗存的文化环境与生存环境,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每一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由于中国传统城镇建设遵循风水学原理,所以城市中的山水比其它景观客体更加具有文化的底蕴,也为现代城市山水景观文化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城市文化在今天又怎样体现在城市的山水中呢?城市文化形态从古代城市的精神文化主导型,变为中、近代城市的物质文化主导型,又走向现代城市的财富文化主导型,相对而言,城市的空间形象也从理①②念空间变为外观空间,再转为符号空间。根据马武定在城市美学中对城市文化的阐述,城市文化在城市中主要是以符号来体现的。这种符号表现在建筑形体的构架形态中,表现在城市广场的活动中,表现在步行街空间及活动的组织中,它可是一种物质形态,或者也可以是一种活动方式。将城市文化抽象为符号,便可利用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就是将可以利用的多种抽象的文化符号在统一和谐的原则下运用于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其中就包含有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个方面。1)、硬质景观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中国山水景观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一直遵循着自然式发展的主线,形成了以自然风景为表现主体和特征的布局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了以特定的形式语言和构成要素组织城市景观的方法。随着城市文化的日趋多样化,仅仅满足传统美学需求成为一种坐井观天的做法。景观文化应该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应该包容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同①马武定.城市美学(八).规划师.2003.7②同上56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时还应该注视全球文化的发展动态。a、突出景观多样化多元文化的共生是城市景观的内在需求,单一的城市景观缺乏包容、缺乏活力,难以形成具有特点、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风景,更难以使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由于景观主体的感受是景观组成的重要部分,人群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景观主体的文化结构不同,所以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景观满足不同景观主体观景的需求。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多样性、城市美学中同样强调景观多样化,多样化不是在景观形态上的构筑方式各不相同,它是景观总体所体现的意蕴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城市多元文化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城市的山水景观之中,使城市山水具有一定的文学灵性。b、加强民间性及生活性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外部空间不仅需要山水景色的呼应,最重要的是人性的渗透,人们在观赏一些景色时会产生一些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受,或者觉得庄严、或者觉得欢快,这种感情旋律的跳跃并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于这些景观中有一些埋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促使景观主体产生这些感受。(图3.24)这种隐藏的东西恰恰是人们对最为亲切的文化的认同,比如地方的民间文化,这种生活性较强的画面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受。加强景观民间性及生活性是使繁荣城市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景观多元化的有效方式。图3.24景观的民间性与生活性Fig3.24FolkandLive资料来源:(自摄)c、新旧融合城市山水景观建设归根结底是历史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城市景观的发展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居环境的人本建设。在规划设计中,景观客体应吸收传统山水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长处,并且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的的发展。历史性景观与新景观的结合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违背这一原则的建设不易在同一地点进行,近年来很多古城的保护采取了新城完全脱离古城建设,比如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平遥古城等等,但在古城中依旧适合于现代人群的生活方式,甚至更加惬意。新建城市脱离了古城建筑装饰的繁琐,也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容易,5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创建新时代的城市山水景观更少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2)、软质景观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城市山水景观可以成为一种表达、传递信息的途径,这种信息的传递有其特①定的接收者,即具有某种特定文化品味的人群。这种作用是通过场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实现的。文化场所的创造不仅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城市风尚的引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城市建设为人的活动创造载体,为人们的感观创造美的环境。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年龄阶段、民族差别的景观主体的活动形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场所提供给人们的使用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如果离开了内部的人文活动,其存在的意义就显得较为无关紧要了。换句话说,只有在人的文化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合一体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环境。因此,仅仅是创造具有某种文化符号的城市景观,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去充实,并不能真正起到长期而有效地保护并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作用。应在在城市中以富含文化信息的街道、广场、公园及滨河区的建设来复兴城市山水文化,形成形式和内容上相互呼应的景观活动场所,在方便市民休闲活动的同时,深化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品位。从而改善复杂混乱的城市面貌,全面提高城市中心的环境质量,为城市人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户外环境空间。利用在城市山水景观体系的中的景观活动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首先,要确定城市主体景观文化,而不是将城市中所涉及的文化不加摒弃的全盘托用。其次,要将景观文化通过归纳和分类应用于各个相应的景观客体中,景观活动在场所中展开,在通过景观主体的肯定后使景观活动与景观客体融合的更加紧密并增强景观场所感。(图片3.25)图3.25增强场所活力的文化活动方式Fig3.25WaysofRisingPlaceEnergy资料来源:自摄①刘滨谊、母晓颖.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吸引力的构建.规划师.2004年第二期.第20卷58 3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3.4小结本章经过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总结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趋势,并确定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为生态目标、美学目标和文化目标,将其景观规划设计原则确定为生态连续、和谐统一、多元共生。根据对我国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概况和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原则的总结,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从总体层次——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城市山水视觉环境、景观文化体现三个方面做出一定的探讨,总结为以下四点:①加强城市总体山水意象②建立生态连续的城市山水园林网络③建立高品质的“显山露水”视觉景观系统④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以这四条作为城市山水景观塑造的思路,则将生态、美学、文化等要求均渗透在景观塑造中,从整体上把握了城市总体景观格局的框架,避免在建设中对城市山水景观造成破坏。59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4.1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4.1.1城市背景解读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周南缘山区和云贵高原北部北缘的结合地带,属大娄山北麓,海拔300—1843米,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县域内属盆周山地地貌,山脊线自西向东成“S”形横贯,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低山谷岭区及中山缓脊区占总面积的77%。境内石灰岩出露广泛,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岩溶丘陵、峰丛、峰林、漏斗、盆地、槽谷、落水洞、穴泉等分布广泛,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河流两岸岩壁峭立,陡岩重叠,峡谷幽深。县域内山水景观秀丽,整体格局保存较好,但是由于植被的砍伐及林地的开垦,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而人迹罕至之处景色异常美丽,包括北纬27°世界唯一的图4.1古蔺县区位图Fig4.1LocalityofGuLinTown资料来源:(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古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6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混交林带——黄荆原始森林天然景区,翠峰环绕的高山瘦西湖——红龙湖。此外,还有一些人文景观如太平渡、二郎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革命遗址,二郎镇郎酒基地与赤水河“美酒河”景观等等。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人口74万,13个民族杂居,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6%。县域内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农业县,1992年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经济的落后使区域内更多的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现今一直沿用1992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定性已不确切,经过2002年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其城市风貌的初步研究,建议将城市性质调整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工、贸、旅相结合,山、水、城相辉映,具有浓郁川南地域特色与独特历史文化的三省边界商贸旅游城市。在县城内,主要有以下几点较为清晰的特征:图4.21980年的古蔺镇Fig4.2.GuLinCityin1980资料来源:自摄于古蔺县城档案馆图4.32004年的古蔺县城Fig4.3.GuLinCityin2004资料来源:自摄1)、独特多样的民族文化川南盆缘地区的城市一般都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少数民族较多,并且由于身处交通不便的内陆地域,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较小,因此保存较好。而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相互融合而各具特色,形成特色极强的民族文化,比如彝、藏、苗、布衣等少数民族,在西南地区就有很多种类型,他们在同一民族大类之下于各个不同地域又形成各自极具个性的风俗、服饰等。唐以前古蔺为彝、苗、羿人聚居地区,因此具有很好的多民族文化背景,62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虽经数代汉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依旧绽放着光芒。在古蔺,不仅少数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文化同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城市的历史,城市山水格局基本采用汉族城市常用的风水格局,背山面水,水文化中渗透着传统四川场镇文化。红军文化和酒文化在古蔺的文化史上占有相当的份量,近年来古蔺培育的兰草以“多、新、奇、特”而誉满全国,引导兰草文化已成为建设古蔺特色的一大亮点。2)、丰富立体的地貌资源古蔺地质构造属扬子江淮地台,滇黔川鄂台坳,大娄山褶皱构造带。处于川南东西向构造体系与黔北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境内地层古老,构造复杂,断层密布,处于受强烈地壳挤压,褶皱而成高大的背状向斜。按照地理学概念,地貌类型指具有相同地表的地表特征,相同的地貌发育史和相同的现在地貌内外营力①过程的地貌综合体。按照里赫捷尔对城市地形的分级,山地城市主要包括第三级地形区(分割深度为20—200米严重分割的平原和丘陵)及第四级地形区(分割②深度为200-400米的低山区)。古蔺县城内内海拔高程从466.9米到590.0米,相对高差近123米。建设用地主要高程集中在490米到530米内,属于浅丘缓坡至中丘缓坡地形。山地城市地貌的基本类型是将山地城市中影响城市小气候环境的基本地型,包括丘、山脊、山坡、冲沟、谷底、阶地、河漫地等,经过组合形成综合体。古蔺县城具有浅丘缓坡、山坡、谷底、河漫地等基本地形单元,组合成为低山河谷地貌形态,低山河谷地形山水景观突出,再加上古蔺县城山水灵秀小巧,所以总体景观很容易受到建筑景观的影响。表4.1山地城市地貌特征Tab4.1PhysiognomyStylesofHillyTown特征值名称尺度范围影响范围分割深度平均坡度(m)独立小地形或局部影响城市功能布局、各类用地选择和浅丘缓坡地形>5%20-100地形小区划分山浅丘缓坡或中丘独立中型地形或小影响城市结构形态及市中心公共设>5%100-200地缓坡型地形综合体施布局中丘缓坡或高丘独立中型地形、小>5%>200影响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发展方向缓坡型地形综合体分割深度(2km距离内的地势高程的变化幅度)资料来源:张展主编.山地城市生态特点及自然生态规划方法初探.第一版.科学出版社.1994.10①黄耀志《山地城市生态特点及自然生态规划方法初探》.《山地城镇规划建设与环境生态》第一版.科学出版社.1994.10②B.P.克罗基乌斯著.钱治国译《城市与地形》.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6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4古蔺县城地形分析图Fig4.4LandformAnalysisofGulinCity资料来源:(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古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图4.5古蔺县城自然山水Fig4.5OriginalShanShuiofGuLinTown资料来源:自绘64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县城内主要山体为古蔺河南北两侧火星山及高家山脉,城市建筑基本上建造于两山之间的坡地上。县城用地外东侧为马松岭、白沙坡,用地外西侧为流沙岩。古蔺河北侧用地起伏较大,南侧相对平顺。用地东部(头道河东)相对平坦,西部起伏较大。由于该用地处于高家山和火星山之间,坡向影响因素较大。县城境内东西横贯古蔺河,南北方向有龙爪河、麻渊河、头道河与古蔺河相交,四条天然河道将用地分为四部分。古蔺河作为长江二级支流,在县城境内纳飞龙溪、麻渊河及头道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50毫米,年径流总量3.37亿立方米,河口平均流量10.7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8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3立方米/秒,河床宽50—80米,河床陡狭,冬、夏流量变幅大,无通航条件。3)、缺乏保护的生态环境古蔺县城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恩格尔系数为60.73%,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标准,为绝对贫困县。古蔺县城山水秀丽,但是由于经济较落后,城市建设较为低靡,再加上生态保护不足,现状城市山水景观呈现破败,颓废的景象,基本上无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虽然城市工业污染小,但是生活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年均61700Ta,普遍倾倒于古蔺河两岸。平均每年生活废水及生产废水约176万T/a,均直接流入古蔺河,农药残留也随水流进入城市河流,对水生生物是一个致命打击。因为普遍使用蜂窝煤,城市内大气污染情况冬季较为严重。山体坡度较小的区域均作为了城市建设用地,植被破坏严重,主要的城市绿地现只剩下古蔺河滨河绿地,火星山公园及烈士陵园,致使生态环境破碎严重,绿地景观无法成为系统。城市山水主要以原始的未经人们修整的自然状况出现,并没有给城市建设和改造带来太大的不便,而在城市的景观建设中,也就更需要以保护为目的的各种积极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应用。1997年4月编制的古蔺县城总体规划中指出将山水城市概念及设计方法贯穿于规划全过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将发展城市经济与优化城市环境结合起来,提高城市的生态、生活、文化和景观等环境质量,充分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4)、位于四省结合部位的区位优势古蔺县城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存在着明显的多元性特征,比如在建筑、文化、地貌、气候、甚至经济建设中都或多或少包含这些省市的一些特征,同时也受到多边经济核心区域的引力作用。因此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中都可以汲取各省各自的长处,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更加宽泛了,比如在经济方面产品的输出就不只是单边的,它具有吸纳多边产品和将产品输出到周边各省的优越条件,是以在新一阶段的规划过程中建议将古蔺县城定性中加了一条——三省边界商贸旅游城市。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由于它的气候、地貌等与周6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边地区的相似性,就可以吸取川、黔、渝、滇周边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与此同时,它又因为吸纳了多个不同地域的元素而显示出自己更鲜明的个性。4.1.2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古蔺县城规模较小,建筑高度较低,城市山水格局关系基本被完好的保留。山体阻挡了冬季北部的寒风,水体又满足了人们生活与灌溉的需要,所以古蔺县城沿袭着中国传统建城思想。近年一些新的城市建设缺乏有效控制和引导,无序蔓延、侵占山体、压迫河流,建筑体量形式不当,与自然山水关系僵硬而不协调。这些情况不利于古蔺县城的长远的发展。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由硬质景观及软质景观构成。硬质景观主要由山、水、山水性建筑等元素与其空间结构关系构成,软质景观主要由景观的场所文化、人们的心理感受构成,在古蔺县城中山水景观所形成的场所文化是非常薄弱的,根据笔者对古蔺县城人群的抽样调查就可以看出,古蔺县城中让人们有所印象或是活动的场所很少,即便是周围山体的名称也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说出来。而硬质景观虽然缺乏结构关系,而县城内山体景观连绵起伏,层次分明,河流曲折蜿蜒则为其增色不少。主要山体有火星山、高家山、马鞍山、青龙岗、轿顶山、流沙岩、笔架山、文笔山等等,均是古时源于其形状有所典故。其中火星山及高家山南北对应形成城市南北两侧山体屏障,其它山脊线自西向东大概呈“S”形环于城市外侧,步行于城市街道,四面均有较好的山体视景。古蔺县城现状水体景观主要表现为古蔺河。古蔺河位于古蔺县城中部,与城市中心区联系紧密。目前河水域面较宽,水深较浅,流速平缓。沿河植被良好,但景观特征不明显,基本属于自发生长。麻渊河、头道河及飞龙溪作为县城中古蔺河的支流,补充了河流景观的多样性,但是由于基本未经开发及保护,呈现一片荒芜的景象。由于工业不发达,所以水体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染及农田化肥污染,水体中处处可见生活垃圾,景观条件较差。关于风水性建筑,历经唐至清朝县城中根据风水缺陷建立文峰塔及亭,也有一些佛寺建造,文革时期均被毁,现已无任何遗迹。沿古蔺河、麻渊河及头道河均有桥体,清朝时期遗留桥体两座,现建有落鸿桥、建设桥、狮子桥、胜利桥。古蔺县城中可以作为景观节点的地方只有火星山顶的九翠亭及县城北侧山坡上的烈士陵园(图4.9),居其高可鸟瞰全程,也是较好的观景点。作为山水景观主轴的是古蔺河沿线及高家山与火星山之间的对景连线。山际线及水际线条件较好,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视觉冲击点而显得景观乏味且平淡。66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图4.6古蔺县城山体景观现状Fig4.6HillSightofGulinTown资料来源:自制图4.7古蔺县城河流景观现状Fig4.7RiverSightofGuLinTown资料来源:自摄图4.8古蔺县城桥体Fig4.8BridgesofGuLinTown资料来源:自摄6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城市山水景观网络中的视线视景,可根据观赏条件分为动态及静态。由于城市中地理要素复杂而多变化,视域范围扩大,空间视觉效果较为多样化。静态条件下观赏城市山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俯视可以发现城市建筑及河流水体的虚实关系不好,建筑基底比例过大,河流两岸有很多消极空间存在,却未能利用。其二,站立于城市街道,却由于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的比例不图4.9古蔺县城现状景观点Fig4.9SightPointofGulinActuality资料来源:自摄图4.10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心智地图Fig4.10ThinkerMapofGulinShanshuilandscape资料来源:自绘图4.11古蔺河边的市场Fig4.11MartalongLulinRiver资料来源:自摄当而看不到山体,街道界面围合太强。其三,滨水区及临山区域作为城市山水景68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观的重点,没有进行相应的开发及建设的指导,从而显现出杂乱无章的景况。动态条件下观赏城市山水,也有以下几点体会,其一,步行于街道空间,周围缺乏与外界自然景观的联系,并且缺少休息与观景的场所,因此虽然城市面积不大,但步行过程较为疲惫。其二,各个区域对于山水的视景基本雷同,无特点,城市可读性较差,并且不能留给人以较为明确的城市印象。总的来说,古蔺县城是以火星山及古蔺河为其城市意象地图(图片4.10)的标志,由于城市对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不足,居民并没有感觉到城市山水的美,而且户外活动仅仅局限于购物、健身,依山傍水并没有给古蔺人带来生活上的惬意,反而是交通的不便使他们奔波劳顿。城市对景观的建设及管理刚刚起步,而城市中关于山水的文化逐渐泯灭,只有古蔺河水旁边的市场(图4.11)依旧繁荣,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拥有过的兴盛。4.1.3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虽然古蔺县城作为山环绕城、水穿于城的低山河谷城市,山水格局保持较好,具有很好的山水景观条件及特色,城市建设与山水自然环境冲突不大,城市原有道路骨架与地形结合紧密,街道山水视景较好。但是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建设盲目,破坏城市山水景观生态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无论在哪一个生态学层面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功能又会反作用于结构。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会必要的随时间发生变化,而景观动态反映了多种自然和认为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影响。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动态,往往是象森林砍伐、农田开垦、过渡放牧、城市扩展等,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其它生物景观方①面的破坏。古蔺城市建设的扩张,其实就是一种景观动态过程,城市规模的增大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没有协调进行。古蔺县城的增长集中表象为城市平面的扩张及建筑高度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并没有跟上城市的发展。建筑逐渐爬上山坡,城市水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卫生条件不良,自然山水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从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小镇转化为能够承担更多城市功能的载体,负荷的增加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山、水、城的相互关系不很密切、缺乏呼应,无亲和力。随着这个过程推进,城市山水景观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其景观结构和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发生以下生态功能的损害:①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6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城市生境损失古蔺县城山水景观中承担自然生境功能的单元类型主要有林地、草地、水体,而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相应人类生活、生产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区域中的这些景观单元正在快速减少。其结果是整个区域的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资源严重受损,并进一步导致景观生态稳定性降低,对各种环境影响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下降,降低城市区域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吸纳能力,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②景观破碎度增加城市人群的活动使城市中的山水景观斑块被强烈分割,分布七零八落,景观自然生态过程如物种扩散、能量流动等严重受阻,其涵养物种、净化环境的能力随之降低。不仅如此,人造景观的碎裂化特征也很显著,城市建设中缺乏整体的协调,见缝插针式的建设使城市建筑景观呈现混乱并且无序的景象。③景观结构单一古蔺县城景观中对自然利用甚少,迫使现在景观单元主要以城市山体绿地的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火星山公园及烈士陵园,其他街道及街区分布较少,城市外部活动空间极为缺乏。城市中的绿地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类型较为单一,覆盖稀疏,缺乏空间层次性。同时,城市景观的建造也较少考虑生态美学要求,忽视与整体关系的统一而难以产生整体的协调。④景观连接度降低由于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及景观结构的单一,使各个景观斑块无法有效联系而造成景观通达性的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连通性的降低,即城市中的各个功能构件(如道路、铁路、建筑物等等)分割了景观斑块及廊道,使它们之间缺乏联系而降低景观连接度。二是视觉受阻,即在立体的视觉空间内,景观之间的联系被一系列补合适的建筑轮廓阻碍而缺乏景观之间的呼应。2)、对城市传统文化的漠视使城市山水景观缺乏特色杨国权先生曾经说过:“传统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显其光辉,人类在①温故而求新中走向未。善于继承,用于创新是我们永恒的神圣使命。”我国城市一般都具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积淀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显赫的历史遗产,但却是每个城市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这也是城市宝贵的遗产,是城市纹理赖以发展的基础。古蔺自从唐设置蔺州以来发展到现在,虽很多文物古迹已经在城市中失去了它原有的踪迹,但是关于山、水,民间依旧流传着一些神化传说、民俗风情等。①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970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这些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洗涤逐渐淡漠且濒临消失,千百年来城市山水景观文化内涵也同样随之覆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毫无渊源的、浅薄并且平淡的山水文化。城市犹如像一本书,山水就像城市的插图,透过它们,阅读者见到了城市的历史,现在的,和过去的。正如周俭编辑的《在城市上建造城市》这本书中所说的:“一座城市的魅力无外乎出于两种情况,要么是城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要么是城市拥有特殊的人文气氛。”而现状的古蔺,则是两者皆无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缺乏特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因素:①对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活动保护不足古蔺在古时曾是彝、苗、羿人聚居地区,拥有着较为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随着汉族文化的渗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逐渐缩小,汉族文化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古蔺县城未来的景观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因此,引入部分少数民族习俗及活动形式是对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加强。②对县城中有关山水的传说、历史缺乏延续古蔺县城中现无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可以查阅城市中有关山水的传说和故事,这种封闭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会因其路径的狭窄而逐渐失去作用,导致后辈对家乡山水的淡漠而逐渐失去对家乡山水特有的感情。③对城市中原有的山水性建筑及山水景观的保护缺乏县城因其在唐时就有规模,所以传统山水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深切,但是由于后辈对历史遗迹的漠视使城市中现已无任何风水建筑及遗迹,参照古蔺镇区域变化简图(图4.12)可以看到,1985年还存在的送秋亭、墨宝寺现已被毁。参照《古蔺文存》及《古蔺县志》,还可以找到一些古蔺曾经拥有的山水景观的影子,如古蔺八景(图4.13)。④缺乏文化符号作为景观元素的应用虽然可用于景观的文化符号很多,但是在古蔺县城中却很少有这种文化符号的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古蔺县城城市景观建设多年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历史悠久的景观也在文革中被毁。因而对古蔺县城景观的整体感觉是缺乏创意,缺乏主题,并且由于景观缺乏细部而显出粗糙。3)、对山体、河道等自然景观条件的利用不足,使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现状古蔺县城对于山体和水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正在开发的有火星山公园和古蔺河滨河绿地,城市中设计了表现城市主体文化的金兰广场和金兰大道,正处于施工阶段。城市周边地区山体依旧更多的被耕地侵占,城市中的山体也被住宅基地所侵吞,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覆盖的植被,而观赏连绵起伏的山体轮廓线成为步行在城市中的唯一乐趣。县城水体的景观利用更是缺乏,水体中漂浮着的各种水草与生活垃圾,水体两岸的建筑风貌也较为混乱而无序。7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2古蔺镇区域变化简图Fig4.12VicissitudeofGulinTownshap资料来源:工作小组资料(甲方提供地图)图4.13古蔺八景Fig4.13EightscapeofGulintown1、宝珠春眺2、双桥月夜3、铁炉晚渡4、漫岺腾云5、定水晓钟6、万寿朝霞7、流沙晨练8、红岩霁雪资料来源:工作小组资料(甲方提供照片)72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对山体和水体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山体被闲置、古蔺河中段以外的其它河流两岸均未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基本上被建筑基底占领,剩下的一些角落也被闲置(图4.14,4.15),所以城市中的山水条件的利用状况很不好。在古蔺县城,由于城市建筑基本上是在沿袭传统城市肌理的条件下建设的,城市扩张填补了很多传统公共空间,建筑密度逐渐加大,容积率也在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基本上被压缩的近乎为零。人们步行在城市街道中,偶尔可以看到山,间或看到水、桥,而真正属于人们感观的是无休止不停顿的店面商铺,增加了人在行进中的疲劳。图4.14被遗弃的场地(1)图4.15被遗弃的场地(2)Fig4.14Abandonedplace(1)Fig4.15Abandonedplace(2)资料来源:自摄资料来源:自摄4)、城市山水景观结构无序,缺乏标志性景观的统领古蔺县城现状山水景观缺乏系统性,有一个景观眺望点、一个利用山体形成的烈士陵园,一条滨古蔺河的滨河路。城市中的景观眺望点是火星山九翠亭,同时也是古蔺县城中最为重要的景观标志,由于在城市中任何地方都可以观赏到九翠亭,所以也成为古蔺县城的地标,引导人们对方向识别。古蔺县城建设缺乏城市总体景观层次控制规划,使古蔺县城景观层次、天际轮廓线的起伏变化,制高点控制滨水岸线景观及城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比例方面出现较多问题和弊病。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无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由于对山水的利用情况不好,县城中缺乏景观空间,致使城市基本上无任何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意象,而且道路系统也比较混杂,无法正确表征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关系。第二,城市周围虽然山体连绵起伏,但是建筑对景观的遮挡较为严重,常常步行水边而不见水,抬头仰望而不见山。第三,古蔺县城中山水与城市的虚实关系差,城市建筑布局密不透风,缺乏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也缺乏与使山水与城市相互应的,具有点睛效果的城市山水景观。第四,城市中缺乏标志性景观的统领,城市中的山水7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缺乏有机的联系,所以无法形成一个系统而形成了一盘散沙的格局。4.2古蔺县城总体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略从整体角度研究古蔺县城应该从城市的山水格局的演变与选择开始,探讨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保护,美学建构和景观文化的渗透方式。从整体入手研究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是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需要,是保证和谐统一的城市美的必由之路,也是理清景观文化的重要一步。自然山水格局是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城市形态的控制因素,是构筑城市山水意象的物质基础。4.2.1古蔺县城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及选择城市形态的扩张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城市以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扩张的同心圆方式,另一种是以城市生长轴为依托的带性扩张方式,但是由于受到不同阻力的影响,城市向各个方向蔓延力度不同,则形成不规则的城市生长格局。古蔺县城的扩张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由于南北两侧山体和古蔺河的力的作用,城市发展长轴沿古蔺河呈东西向带形发展,短轴向南北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扩张。根据图4.16所示,古蔺县城最初形成于古蔺河与麻渊河相交的地方,随后沿古蔺河向东扩展,解放前的县城大致位于在麻渊河与头道河之间的古蔺河谷南岸。解放后,城市用地进一步扩展,向北、西、东分别跨越古蔺河、麻渊河、头道河,向南往南边山坡,呈四面蔓延发展。古蔺图4.16古蔺县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县城特殊的地形地貌表面上成为限Fig4.16theEvolvementofGulinCityForm资料来源:工作小组绘制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自然74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分析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山体在限制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同时,从生态的角度却给城市带来了近在咫尺的自然山水。作为山地城市的边界和控制的关键因素,大尺度的自然山水构成了某种战略性的格局,决定着古蔺县城景观生态的总体骨架。总体来说,古蔺县城一直在古蔺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生长,城市和自然山水的关系良好。从古蔺县城发展历史来看,城市生长轴就是古蔺河,现状古蔺县城由于被山体廊道和水体廊道分割,县城已形成山地城市发展中较为理想的组团状生态城市趋势。4.2.2总体山水景观的生态保护方略图4.17古蔺县城山水绿化体系Fig4.17GulinShanshuiVirescenceSystem资料来源:自绘古蔺县城具有“山环水穿”的天然生态环境基础,保护景观生态主要从县城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及县城区域内部的山水关系入手。由于城市外围山体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为城市创造了宽广的外围生态环,加强对生态环宽度的界定及景观连接度,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的大饼状的蔓延,而且还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氧气并改善城市小气候,在规划中应与城郊绿带结合,并发展城市外围的大园林系统,以保证城市生态平衡。古蔺县城内部的四条河流及山体形成的生态廊道是对古蔺县城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将景观廊道同外围山体生态环很好的连系起来,能够加强景观多样性并更有效的保护古蔺县城的生态环境。从古蔺县城现状看来,绿化面积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绿化水平比较低。2001年4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到2004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M2以上。到2010年,上述4项指标分别达7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34%、40%、10M2和6M2以上。”①根据李敏对城市氧平衡理论的分析(城市绿地自身产生的氧气能够相当于市2区人群活动所需氧气量),古蔺县城每人应该拥有24M城市绿地,而且在城市外2围每人还应平均拥有176M林地。则根据人口计算,县城除了外围被青山植被环绕,还需要137.4公顷的城市绿地,则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总用的32.7%,与古蔺县城控规中的指标相吻合。①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河流和山体,形成符合生态安全的网络结构,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体系和生态环境。首先,搞好环县城山、岭绿化,形成县城的绿色屏障环境景观带。在四河沿岸、各个周围山体、道路两侧绿化等大环境绿化上,以营造高密度的乡土树林和生态圈层为主,注重生态效益;对古蔺河两岸、城市广场、街头绿地的绿化,在细部处理上注意丰富文化内涵,以开放式的游园为主,注重社会效益;对古蔺河风景区、火星山公园、烈士纪念碑等城市公园,强化精品意识,注重艺术性和观赏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历史、典故、古迹、遗址等对高家山、火星山实行深度开发,增加文化内涵,建设高品位景区。其次,抓好“四水”的整治。建设不得侵占挤压作为县城生态屏障的两侧山体与古蔺河及其主要支流麻渊河、头道河、飞龙河等。古蔺河两侧常水位以外至少15米,主要支流两侧常水位以外至少10米,不得进行绿化休闲设施以外的建设。再次,加强城市道路和居住小区绿化,以此实现“山”“水”相连。高标准开展与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相关配套的城市环境设计和重点地带的城市景观设计,如对河道两岸的绿地,突出滨水特色,以传统园林手法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建成集游览、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景观空间,沟通城市与水的亲和关系,使这一地区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成为观赏古蔺河风景、开展水上活动的重要地点。总而言之,就是以建设自然山水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以连接北部火星山公园与南部高家山主轴为城市景观主轴线,运用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将以四河作为纽带将城市各个功能片区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筑自然山水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达到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城市建筑的互相融合,营造最宜人居住的环境。4.2.3古蔺县城山水形态美保护方略对于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塑造取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统一作为景观塑造的原①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76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则,它是自然与城市建筑的统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产生整体感。1)、建设用地——保山护水a、山际线与水际线的保护古蔺县城建筑际线与山际线结合不好,总体感觉太平淡,因此在规划中将城市中建筑轮廓线做局部修改,形成能够突出城市山际线,波动感强,识别性强的城市天际线。古蔺县城水际线蜿蜒曲折,无论从火星山顶俯瞰还是在滨水区眺望,都具有很好的视觉景观效果,这种纯自然的曲线为城市景观增添活泼、动感的气图4.18古蔺天际线修改意象Fig4.18ImageofSkyLineModificationinGulin资料来源:(上:修改意象,下:现状)自制氛,同时也给人的亲水活动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河流水际线也要注重河流两岸建筑的形体及位置的选择,注重生态绿地的围合及搭配,为河流景观的俯瞰效果和透视效果创造条件。b、原始地形地貌的保护古蔺县城为低山河谷地貌,城市规模较小,山体水体也玲珑小巧,为形成与原始地形相协调的城市景观,适建以多层及低层为主的建筑,可在局部设置高层建筑来体现建筑轮廓的丰富多变。县城建设用地依照河流的分割及地形走势划分为四片城市建设用地,使每片地形特征单一,然后用分级切割的方法使城市内各片区形成阶梯状地形(图4.19),有利于保证整体基地山体的走势。除此之外,还应控制建筑的形态及组合,避免条状平行山水布置而遮挡景观,并且避免临街建筑高于地块内建筑的布局方式以影响到街道的山水视景。2)、道路格局——对山接水古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设置了网格形路网,南北短轴尽端直接迎着山体,城市生长轴又是古蔺河,所以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山接水”路网设计条件,保持城市东西长轴,打通南北向6条山景通道,(图4.20)使城市外围的山景与城市中的水景均可以通过最便捷的通道渗透到城市的中心区域,让人们在城市中的各个地方都能够感受城市山水之美,而且由于山体形状的不同,很容易形成识别性强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面貌。而城市中的这六条山景通道均穿过古蔺河,于是在7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无形中将山水联系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方便塑造古蔺河上六座美丽的桥景。图4.19古蔺县城建设用地地形保护方法Fig4.19BuildingSightProtectPhysiognomyinGulin资料来源:左(水晶石图库)右(秭归.朱霞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综合篇(一).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图4.20古蔺县城山景通道Fig4.20MountainSightChunnelofGulinTown资料来源:自绘3)、建筑布局——显山露水通过对古蔺县城四个景观片区基底及边界的分析,古蔺县城中与山水关系密切的建筑形态主要是坡地建筑形态及滨水建筑形态。在规划设计中对古蔺县城地形及其环境进行分析,将规划区以河流山体为界限划分为四个景观规划设计片区。四个片区中均有大部分建设用地为单向坡地,这是传统四川坡地建筑中较为多见的一种。按照四个片区的地形将建筑布局分为两种类型,即坡地建筑和滨水建筑。四川传统坡地建筑由于层数低,建筑与地形结合较为紧密(图4.21),整体统一于山体的连绵起伏中,形成建筑与山体景观的和谐融合。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古蔺山水要融合更多的多层乃至高层建筑,运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手段来分析、探求城市空间关系,使城市的尺度关系和空间序列兼顾现代化城市生活和自然生态的双重要求。如在街道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山水环境的协调,街道两侧建筑不完全封闭,留出一定开放空间来借景;建筑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协调,形成有78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图4.21传统四川场镇Fig4.21TraditionalTowninSiChuanProvince资料来源:王其均著.中国民间住宅建筑.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机建筑;高层建筑不沿山水做屏障式布局,增强山水城市空间的流动性等。坡地建筑要保持山体与建筑较好的图底关系,强化山体自然美,创造积极的开敞空间使建筑具有与周围环境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避免建筑遮挡山水景观,所以在建筑的布局中,随基地高程的增加建筑高度应该呈递增趋势,这样不仅能够加大观景面积,同时也保证加强地势原则的贯彻。古蔺河岸两侧建筑应该以景观特色鲜明的低层建筑为主对滨水区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筑高度逐渐向外侧升起,与城市山体相接。在沿麻渊河、头道河、飞龙溪这三带的滨水建筑可以设计为多层,但需要设计为建筑山墙垂直河岸线的布局形式,使建筑尽量不遮挡滨水区的景色(图片4.22)。4)、活动空间——依山就水由于城市尺度较小,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接近山水是很容易的,而且将其联系起来也很容易,根据本区得天独厚的山水条件,将规划区内的公园、广场等城市活动空间尽量邻靠植被较好的山林及河道(图4.23),并尽量扩大城区空间与外围田园山林的接触面,以形成“依山就水”的城市空间环境,这样就形成了活动空间依附城市山水廊道的形态,更加增强景观多样性及景观的连接度。5)、景观视景——借山用水创造一种与自然山水密切结合且具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规划中采用景观视线分析方法,借用自然山水和地方传统文化“造景”,并开辟观景场所,从而使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浑为一体。古蔺县城中山水景观得塑造就在于山、水二字,所有景观因山水产生,借用山水便成为城市视觉景观规划的重点。7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景尊重城市视觉景观主轴——高家山至火星山主轴,延续其对景,并利用火星山顶的九翠亭作为其它景观节点的对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登高远望,景观彼此对照,将城市中的山水景观格局尽收眼底。点景古蔺新八景的设计就需利用这一手法将城市中现有山水景观升级为引人入盛的视觉环境。借景在古蔺县城的设计中首先要完善城市标志性景观的建设,并且在城市路网及建筑格局的设置中注重留出视线通廊,沟通城市与周围山水之间的联系。补景古蔺县城规划中缺少景观标志,天际线太平均,缺乏与山体之间的呼应,因此在古蔺河南侧蜿蜒处设置一塔(东塔),用以弥补景观上的不足。图4.22滨水建筑的设置方式Fig4.22WaysofBuildingsalongtheRiver资料来源:左(都匀)自摄右(水晶石)图4.23古蔺县城中重要依山傍水的开敞空间节点Fig4.23SeveralImportantOpenspace资料来源:自绘80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4.2.4多元共生的景观文化构筑方式1)、确定城市景观主体文化古蔺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山为屏障,水流其间,构成了典型的山水城市总体景观风貌特色。其景观形态表达了山、水、城、人的协调共生性,反映出各景观要素的融合,不仅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而且包含了自然山水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城市融于山水间,山水汇入城市内,城市与山水相互辉映,自然和人工彼此交融。城市中现状景观文化较为匮乏,根据自然景观条件及城市历史条件,确定总体城市山水景观文化的主题为——“山水、兰草”,使山水成为人们观赏、游玩、思考、联想的物质来源,用兰草象征古蔺,在城市中金兰广场放置兰花进行抽象的雕塑,作为城市的象征。未来古蔺县城将依山近水,城市建设围绕环境优美的各片区中心展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呈现“翠峰后揖请水来,幽谷深处兰自开”的生动态势。2)、城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渗透本文在第三章内提到的文化中种类均可以抽象为符号运用于城市中,比如兰草经过抽象后的符号形态可以作为城市的标志,郎酒抽象的符号可以作为古蔺河边景观雕塑中的一组,文化活动就可以直接当作符号在城市开敞空间中运用了,这样,很容易便增加了城市景观的丰富性,也使人们在游览城市与漫步城市中了解古蔺的历史,增添了很多情趣。笔者对城市文化符号的应用总结了以下三种情况。保护——复制——引用保护:是对城市中现在存在的景观文化进行保护,如保护火星山文化、保护古蔺河两岸“场”文化,利用新的景观形态延续城市传统文化。复制:是对历史性符号的复原,比如在城市中恢复一些过去的民俗活动,或者将城市中的塔、桥等按照曾经有的状态进行复制。引用:①就是利用某种文化特征运用于城市景观建设中,使景观体现出历史的韵味。如可以将城市中的街道尺度及建筑尺度加以运用,形成与山水相和谐的城市景观,也可以将兰草抽象为符号形态应用于景观雕塑。②借用一些历史性典故以其它方式融合进景观规划设计中,可以活跃文化并令人回味。比如,笔者曾经在贵州都匀的桥提栏板上看到很多关于都匀的历史传说,在昆明的街道两侧也看到很多关于云南十八怪的典故。以上三种方式在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应用为:古蔺新八景——对老八景典故的引用+对一些历史性场所如齐安宫、墨宝寺的复制8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滨古蔺河文化景观带——对一些历史性构筑物(桥、亭)的复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制(文化活动+建筑景观)+对古蔺县城文化传说的引用(碑刻)+保护滨河市场局部开敞空间——引用传统广场与街道的尺度,引用兰草、酒、红军抽象符号形态、作为城市景观标志,向人们表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4.3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结构规划设计4.3.1山水园林网络结构山水景观网络的建构应该建立在人们对现状景观的认知基础上,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网络的建构就应该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遵循古蔺县城总体规划,丰富并创建其景观结构。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曾经阐述过对城市景观调查的一种方式——心智地图。它是询问或书面方式对居民的城市心理感受和印象进行调查,分析后做成图形模式,这种方式调研的结果包含了城市中现存的历史环境及人们的普遍认知,包括对景观确切历史脉络的调研及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确实分析。对于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分析中笔者运用了这种方式,发现由于当地景观缺乏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人们对本地山水环境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认识,甚至忽略了飞龙溪的存在。因此,在景观结构网络的建构中,突出现有山水景观,并尝试将各个景观节点联系成为一个连续的系统,就成为规划的重点。根据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特点,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进行“点”、“线”、“面”的分析,会发现在古蔺县城很容易形成以滨古蔺河公园中心,并且在城市中由于其它三条河流的贯穿已经将古蔺河与城市山体联系为一个整体的环路,而处于各个区域中小型山体又可以被设计成为人们游憩活动的小型公园,周围以高效便捷联系相串连的环状景观网络(图片4.24)。这种结构体现了城市山水景观中的主轴古蔺河滨水景观带,并且将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以交通便捷的两条环路相接,两条环路又与古蔺河景观带有很多个接口,从而保证了城市中连续的均质的绿地系统。在规划中确定古蔺县城山水园林网络结构为“一轴、两山、三带、九点”(图片4.25)。点——九点面——两山、线——一轴、三带一轴:是以城市生长轴古蔺河作为山水景观的主轴。两山:作为山体景观主要体现的高家山及火星山。82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三带:城市中飞龙溪、麻渊河、头道河结合外围绿带形成的生态水体景观带。九点:古蔺县城中较为重要的九个绿色城市开敞空间。图4.24古蔺县城山水园林网络构筑模式Fig4.24BulidingPattenofShanshuiLandscapeinGuLinTown资料来源:自绘(左:联系便捷的山水园林网络;右:古蔺县城城市公园布点)图4.25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网络结构Fig4.25PlaneLandscapeFrameofGulinShanshui资料来源:自绘1)、一轴水是自然景观中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人类的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信息处理理论把人类偏爱的景观总结为提供了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连续有序的和易于理解的①景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环境最敏感的部位,是城市空间最积极的区域,其亲水性满足着现代人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愿望。城市滨水区应该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桥梁和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建纪念性场所和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的作用。古蔺的河流①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8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水域在经过改造后完全可以适应人们的这种需求,古蔺拥有水域横贯城市中心的极佳条件,在合理开发利用滨水区域,满足景观、防洪和生态环境功能,以使所有生活在水域影响范围的人受益的同时,还应依托城市滨水区域的地方文脉,在景观设计中表达出地方精神,挖掘出人文内涵。从对古蔺县城居民的访谈中可以清晰了解到,古蔺县城中最能吸引人们的景观是古蔺河与火星山。古蔺河作为古蔺人民的母亲河,与城市和山体关系密切,处于观赏城市山、水景观的最佳位置,并且富含古蔺县城生长的历史脉络,所以是景观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大轴。古蔺县城水域面积较大,流域较长,由于水图4.26护岸及桥体的适宜性设计Fig4.26RetainingwallandBridgesFittingWell资料来源:自摄位季节性涨落较大,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对不同流量作出适宜性设计(图4.26)。对古蔺河区域景观开发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古蔺河流上游筑坝蓄水,使水流达到一定流量,并控制河水区域内100米作为河流及流域景观廊道,具体景观策略为以下几点:①增加河流廊道的景观多样性及连续性,多样化景观,增加物种,尽可能使其成为具备规模的自然生态区域,以维持其自身的持续性代谢。(生态)②由于水域控制带较宽,古蔺河两岸成为观赏山体景观及城市轮廓线的绝好地点,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景观构筑物与山际线的良好构图关系。(美学)③以深远人文历史为主线索,将其细化为一条主题规划概念,使滨河区成为景观公园,形成具由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滨水地区。(历史)④创造连续不断的滨水步行道路及绿地系统,并满足大量游览者所需要的硬地广场及步行通道,以及从河对岸出发的可达性问题。(交通)⑤增加沿线的休闲开放空间,形成城市系列公园,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亲水空间,并且使其成为附近居民活动的户外场所。(文化)⑥局部突出古蔺县城“场镇”文化,突出古蔺河岸繁华历史。(文化)2)、两山84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山体景观随地理位置及地质构造的不同而各有所区别,因此城市中的山体景观就成为城市区别与其它城市的最大的特点,城市中山水景观塑造中,不仅需要对城市山水进行保护,还需要加强这种景观特色,与城市整体环境及建筑景观协调一致来造就这种特色。古蔺县城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空间层次非常丰富,城市处于山外青山的层层胜景之中,为县城整体增添几分秀色。县城较为突出的山体景观当数北侧火星山及南侧的高家山。历史上城市将这两个山脉顶峰的联系线作为城市的南北主轴,县衙则位于这个主轴线上,现状虽然在火星山顶设置了九翠楼以增强景观效果,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建设,近期有一幢建筑在这条心理主轴上阻挡了从城市中观山的效果。具体规划策略:①园景、山景、水景融为一体的原则。将南北两山作为背景,使山景、水景与城市中的各个公园林地相互照应。②景点建筑不能遮挡山体的原则。③景点相对集中原则。④山上山下景点建筑错落有致的原则。对两山的规划策略中重视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势与植被的优势,结合自然并且塑造自然,结合山颠形成游人观赏景色的高峰点,并以亭、塔这种向上的建筑设置在山顶,加强山势纵深感,与山势相协调。延续火星山顶峰与高家山顶联系的景观主轴,并且强调各个街道、广场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对火星山及高家山的观景效果。此外,还挖掘古蔺八景文化及其它山文化,得以在景观规划中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造就具有历史积淀的山体景观特色。3)、三带三带为城市内古蔺河三条支流与两侧生态绿地构成的生态绿带。水体景观以自然原生状态为主,景观塑造原则严格遵循生态原则,设计中强调河流廊道的作用,河流廊道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更多的游憩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河流植被由于其生境类型的多样化,还是维持和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随意自然的河岸线构成了城市优美的景观,是塑造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将飞龙溪、头道河、麻渊河的景观规划策略与古蔺河分离考虑是因为其它河水量更小,而且也无法同城市母亲河相媲美,而这三条河流划分城市景观结构分区,成为各个区域的边界,所以其生态功能效应更为重要,不仅是分割各组团的绿带,同时也是维系绿地景观连续性的重要通道。根据车生泉对学术界生态廊道8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宽度设定的总结,河流植被的宽度30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的作用。景观规划中为达到功能需求,在河水两侧各设置15米宽的防护绿带,并且设置滨河步行带,以供居民休闲、漫步的活动通道,设计中主要体现其自然美,也成为居民亲近自然的一种便捷方式。4)、九点古蔺县城中的九个利用城市山体及城市滨水地带而形成的开敞空间,包括火星山公园、金兰广场、狮子坝绿色广场、龙凤公园、烈士陵园、古蔺河滨河公园、体育公园、文笔山公园、河东公园,其中狮子坝绿色广场、古蔺河滨河公园、河东公园都是滨水绿地,龙凤公园、文笔山公园、烈士陵园、火星山公园是利用城市中山体形成。这九个公园及广场较为平均的分布于县城中的各个片区,并且以最为便捷的步行环路和城市中交通性主干道联系,不仅方便了居民的活动和生活,而且还保证了山水景观的连续性。在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因为遵循了生态连续、和谐统一的原则,使城市山水景观在整体性原则中达到和谐的景观连续,平面景观的点、线、面构成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使城市景观产生丰富多样的效果。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景观网络的优势:①、山水网络结构能够使绿地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的稳定性,能很好地发挥它的生态效应。它能够确保能量连续流动使物种种类、数量等都保持相对稳定。②、山水网络结构能够使景观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良好的可达性。它通过山体、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城区内部的斑块联系起来,有助于实现山水在心理、生理及审美上对城镇居民的近距离亲密效应,从而使人们始终处在充满绿色的优美环境中。③、山水网络为城市进一步成为旅游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发展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线路,也增加了人们步行游览的可能性及舒适度。4.3.2视觉环境规划设计视觉景观讲究景观主体的活动,因此不仅需要分析景观主体在静态条件下观赏景观客体,而且要分析其在动态条件下对景观客体的观察活动。本章中对古蔺县城山水视觉环境规划设计主要从景观点、观景点、视景、景观视廊、观景环路的设计来进行探讨的。1)、景观点①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生态研究.2001年第11期.第25卷86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城市山水景观点是能够代表城市山水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景点,包括城市自然①及人造环境中能表征城市特色的,形象美的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主要从历史价值、形态特征等方面加以考虑。城市景观点的创造及选择具有一定的方法,景观集称文化在引导中国传统城市景观点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蔺新八景是在因循地利的基础上选择的景观点,这些山水景观节点建设于城市山水中,有强烈的山水气质并且具有较强方位感及标识性,它们具有传承城市山水文图4.27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视觉环境结构Fig4.27SightseeingFrameofGulinShanshhui资料来源:自绘化的作用,有助于保留对城市历史的回忆,完善城市可读性并增强山水特色。在古蔺县城中设置火星雨霁、文笔朝霞、墨宝晨钟、齐安夜月、蔺桥映照、金兰毓②秀、定水东塔、龙凤玉带这八个景观点的视景构图讲究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及景观意境的显现,成为城市山水意象的视景窗口。2)、观景点观景点与景观点很多时候是重合的,它是观赏城市有特征的景观的地点,即有意义的视点。比如,火星山顶九翠亭就是为了登高观景的需要而建造,同时也成为古蔺县城最重要的景观标志物。古蔺县城观景点主要位于山顶及滨河地带、还有一些位于城市中一些视线较好的开敞空间。主要观景点设置为火星山公园、文笔山公园、金兰广场、古蔺河滨河公园、其余临街广场。景观主体位于观景点所看到的周围三维空间景象即为视景。确定各个视景的画面、意境、主题,以明确保护和加强视景的目标。对于现状主要视景,做不同方案加以分析,选取较好的设计画面,作为控制建筑体量,保护视景的有力依据。3)、景观视廊即两地间视线不受遮挡的特定空间,是展现城市空间景观的重要途径。现代①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6②新八景取自工作小组报告8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由于建筑体量较大、经常遮挡视线,另一方面,美好景观需要从最佳角度进行欣赏,显露作为城市景观标志的景观点是视觉景观塑造的重点。古蔺县城主要观景方式为鸟瞰、仰视、平视。鸟瞰主要观赏城市中山水景观廊道,尤其是水体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位置,仰视则主要观赏山体景观与城市建筑景观之间组合关系,视廊的设置主要是保证景观主体在仰视及平视过程中与城市中重要山水景观节点之间的联系。视线走廊的设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建筑的体量及高度,使相对独立的景观空间相互呼应,加强人们对城市总体景观的感觉。观景视廊的界定需通过城市高度分区不同加以保护,古蔺县城地形较为复杂,观景视廊有一部分不是双向,而是单向的。分析古蔺县城中景观视廊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并各个叙述其作用方式。①景观视廊与街道结合——形成对景在古蔺县城中大部分景观视廊设置与城市街道重合,这也是对于多个正在创建的山水园林城市的经验的吸取,景观视廊与街道的重合使城市山水景观节点成为城市街道的底景,在自然中做到“显山露水”,双向的景观视廊使山水景观遥相呼应,形成对景。②景观视廊与绿带结合——形成景观廊道古蔺县城中有一部分山水景观视廊是在河流廊道之内的,于是基本上不会受到建筑的阻挡,而且这种景观视廊的设置使各个景观节点联系紧密,从而加强了景观连续性,形成景观序列。③景观视廊位于建筑中间——控制建筑高度。在景观视廊位于建筑物之间时,需要控制廊道内建筑高度以保护景观视线的通畅。笔者个人认为在城市规模较小,城市道路间距并不是很大时,只要增强道路的景观透射能力就可以,不必要再将地块内建筑高度加以划分而增加详规的难度及建筑形态的不统一性。从古蔺县城现状可看出,古蔺属于山水秀丽的小型城市,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根据古蔺县城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状况,古蔺县城建筑高度应该以低层、多层为主,局部可以点缀高层作为城市标志性景观。古蔺县城景观视廊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城市山水主轴——火星山与高家山之间主轴,城市主要景点对火星山之间的视线通廊。视线通廊内,根据景观主体的位置及其视线与景点之间的角度确定视廊内建筑物的高度。以火星山为制高点和构图中心,控制制高点与城市主要特征区点间的通视走廊,以及重要建筑物与山水的视线联系,以使山、水、城交织成整体。城市标志点——火星山顶峰,为整个城市的背景,同时也是县城中的景观眺望点,其九翠亭作为火星山公园的景观标志,在城市空间也占有统帅地位,具有突出的城市标志价值。分一;88,’‘⋯⋯⋯滨水景州环蹄⋯⋯⋯jj}州环跚”x一;·}Il『体12E渗透-IIlI体-,}则i?轴..._¨II『蛙视J_j|{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4)、视景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视景系列分为三个层次,由近景(水景)、中景(街道中的山体视景)、远景(城市天际线)组成。近景是景观主体距离景观客体较近时观赏到的视景,由于距离较近,观察到的景观较为细致并且常常只是景观总体的图4.28古蔺县城山水视景(近景+中景)Fig4.28SightofGulinShanshui资料来源:自绘一个局部,在本节中专指步行于城市中水体廊道边界对城市水体的视景。中景在本文中定义为景观主体处于景观环境中对周围环境的多个景观客体的观察景面,它包含山水景观与建筑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间尺度的视景,在古蔺县城山水景观中,应该是景观主体处于某个景观点或者在城市街道中对周围景观环境的视觉感受。远景则是景观主体位于所观赏的景观客体环境之外对景观总体形态的观察,它是形成对城市山水景观的较为概括的认知途径,它一般指城市山水在视觉中的总体印象,主要是对城市天际线的认知。针对古蔺现状山水景观视景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规划建议。8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9加强自然与人的联系Fig4.29EnhanceRelationshipbetweenNatureandMan资料来源:自制图4.30增强建筑轮廓的波动感Fig4.30EnhanceFluctuateofBuiding资料来源:自制图4.31适当增强景观跳跃感Fig4.31MakingLandscapeLeaping资料来源:自制①加强山水视景连续性古蔺县城山水与建筑、构筑物之间缺乏沟通,使山水视景缺乏连续性。例如古蔺县城中缺乏人、建筑、山水之间的联系桥梁,人不能亲水,无以近山,所以不仅景观主体心理缺乏与景观客体之间的联系,在视景中也表现出这样的不足。加强山水与城、人之间的联系能够使人们更接近自然,增加观景乐趣,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现有城市中加强山、水、人、城连通性的方式,主要是使公共活分一;90,’‘⋯⋯⋯滨水景州环蹄⋯⋯⋯jj}州环跚”x一;·}Il『体12E渗透-IIlI体-,}则i?轴..._¨II『蛙视J_j|{ 4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动空间亲近自然,在山脚及滨水区设置公园及步行景观带,使城市中拥有更多的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亮点。②建筑形体的生硬破坏了城市中山水的波动感,与山水景观不协调。由于古蔺县城现有建筑除了一部分备拆的民居以外,其余建筑基本上都是五、六层平屋面多层建筑,建筑的设置没有遵循任何原则,基本上是见缝插针式,所以很难和城市中山水相协调。应该利用不同高度、不同屋顶形式的建筑对城市各个区域内建筑景观进行调整,使之与城市山水相呼应,具有层次性、进深感,并适当利用标志性建筑景观对视景中的山水环境进行意蕴的创造。③建筑轮廓线过于平淡乏味,视景缺乏冲击力。古蔺县城山际线很美,但是建筑轮廓线过于乏味平淡,缺乏起伏。在视景构图中,应该利用建筑的高低错落,丰富天际轮廓线,强化城市轮廓的起伏。城市建筑临河低,背河高,避免遮山障水,并丰富层叠的空间形态,各片区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安排建筑,强化地形特征。5)、观景环路景观主体不仅在静止状态下观赏山水景观,而且在运动状态下“移步换景”,动态条件的景观观赏会很快的传送城市山水景观讯息,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对城市风貌认识。由于城市规模较小,很适合步行旅游,所以古蔺县城更具有这样的特点,依照古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它具有一条天然的滨古蔺河观景环路,而且在其外围还拥有一环可作为城市中的观景环路,这两条景观环路联系了大部分景观节点,为景观的观赏和旅游线路的形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动态视觉环境规划设计中,由于考虑景观主体与景观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更多考虑到景观主体的活动需求。在规划中不仅要做到观赏美,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其使用价值,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滨河观景线路环绕古蔺河县城中心区河段一周,周长3700米,主要以人的步行活动为主,应该保证步行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相对独立。在建筑与构筑物的设计中应以人的尺度为宜,形成宜人步行的空间环境。景观节点的设置也应该遵循景观主体的疲劳距离来设置,每隔一个疲劳距离就设置一个适宜于景观主体休息娱乐的场所。外围观景环路也是规划中的重要交通环路,周长5700米,连接多个景观节点,适合旅行车行进中的观景。所以景观节点间距的的设置应该与公共汽车站点间距相关,并且注重在车的行进途中对两侧建筑景观及山景轮廓的欣赏。这两条观景环路贯穿并联系了四个景观片区,成为古蔺县城中重要的两条景观大道,可以充分展现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魅力。这两条观景环路贯穿并连系了四个景观片区,成为古蔺县城中重要的两条景观大道,可以充分展现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魅力。在两条景观环路的塑造中主要9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考虑到以下特性的满足。通达性:城市中所有景观节点都在这两条环路上有接口,并且标志显著,游人可以轻易的观察到景观点并且顺畅进入。安全性:保障城市步行景观环路的安全性,避免机动车对人流的干扰,塑造人车分流的观景路线,避免游人在行进途中的心理不安全感。识别性:在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的动态视觉环境的塑造中,景观形成序列,在视景序列中借助于地标——火星山和东塔,以及其它一些特色较强的景观元素,形成识别感强的视景序列。舒适度:在步行观景环路中设置舒适的休憩点,使旅途没有劳顿,并且满足各类人群对观景的需求,每隔500米设置适宜于儿童和老人休息、社交、娱乐的场所。并且在建筑及构筑物的设计中遵从人的尺度,避免设计尺度较大的建筑物,使人们感觉到不舒适。愉悦性:在古蔺县城观景环路的设计中,使山水景观的新奇,怀旧、跳跃、波动形成一组欢快的旋律,使景观主体感受到融入自然的愉快,观景线路中使景观主体更多的接触到山水,使整个观景活动变得丰富而有趣。多样性: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系统是居民进行各种类型室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容纳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观景线路中,尤其是步行观景线路中分段设置不同题材的景观组团,使观景活动不会因节目单一而线路太长令人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景观活动的缺乏使景观区域的场所感下降。4.4小结本章说明了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现状,并且对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现状做出了总结。提出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古蔺县城具有良好的山水自然环境,但是在生态、美学和文化方面的不足使城市景观整体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更缺乏城市活力。进而利用第三章所分析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及方法,针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现状,从整体入手,提出其景观生态塑造方略、景观美及景观文化规划设计方略。而后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平面结构系统和视觉环境系统进行了规划,以期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借鉴。分一;92,’‘⋯⋯⋯滨水景州环蹄⋯⋯⋯jj}州环跚”x一;·}Il『体12E渗透-IIlI体-,}则i?轴..._¨II『蛙视J_j|{ 5结语5结语5.1阶段性成果简要小结5.1.1初步归纳了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范畴笔者对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是山水园林城市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水园林城市的研究目前主要在城市规划学科中展开,与相关学科如城市生态学、景观建筑学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也通常是被视作是中观层面或者是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而缺乏对整体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性、文化性及美学的总体考虑。本文研究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对学术界现状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其研究内容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景观实体、视觉环境、人的行为和感受三个方面,即对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城市山水视觉环境、山水景观文化的研究探讨,在对这三个方面的方法研究中,更多的从整体性入手,并以生态、文化、美学目标为山水景观塑造的目标,以生态连续、和谐统一、多元共生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5.1.2初步探讨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的思路及方法本文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经验中的总结上,将可利用的思路及方法经过归纳重新整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首先针对城市山水景观这个研究对象,笔者初步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并列举了成功实例,以了解在这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遵循从总体到部分的原则,在总体意象——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城市山水视觉环境——文化体现这四个方面总结以下四点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这几点可以在任何城市的山水景观塑造过程中运用,尤其更适用于川南盆缘地区与古蔺县城山水景观基础比较类似的城市。a、加强城市总体山水意象,即从个性、结构、意蕴入手寻找加强城市总体山水意象的方式方法。b、建立生态连续的山水园林网络,包含保护城市外围生态环及建立连续的山水景观廊道网络。c、建立高品质的“显山露水”视觉景观系统,包括建筑轮廓与山际线的融合,城市街道格局、动态观景线路的设置等等。d、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包含硬质景观及软质景观方面的文化9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建设。这四点的结合其实也满足了笔者所总结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趋势,即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保护与塑造相结合,进而形成生态、文化、美三位一体的城市山水景观。另外,笔者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试探性的尝试,提出了以总体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略、城市山水园林网络的建构、城市视觉环境规划设计三部曲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个重要的组成份,并且在总体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略中分步骤初步探讨了城市景观生态保护方略、城市山水形态美保护方略、以及多元景观文化建构的方式。这些思路及方法也很适用于一般性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5.1.3初步归纳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本文中通过对古蔺山水景观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归纳的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对古蔺县城的山水景观进行了塑造策略和方法的探讨。其中,对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美学策略、文化策略进行讨论,并探讨了古蔺县城山水园林网络、山水景观环境及山水景观多元文化建构方式,初步形成了古蔺县城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在其中依旧遵循保护与塑造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并逐渐形成生态的、富含场所文化的、优美的古蔺县城山水景观环境,以更贴近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5.2对未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展望未来山水城市研究还将继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山水景观建设中会涉及到更多更纷繁的学科内容,研究可能会扩展到更大范围的领域。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从城市的山水景观角度来看,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高层建筑技术的进步会导致原有的城市肌理发生明显的变化,建筑尺度及规模的扩大,对山、水、建筑之间和谐的比例造成较大的威胁。其次,城市的扩张使原有山体及水体比例减小,建筑密布整个城市空间,人们无法在整个城市尺度上感受到山水景观,这很可能对城市山水景观尤其是低山河谷区的山水景观带来致命的打击。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索。5.2.1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在于怎样科学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环境,将山水的秀美体现在城市景观中,这就限定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把山、水、建筑作94 5结语为研究对象之一,而我们研究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因此,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单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涉及到其它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借鉴。比如景观生态、城市美学、建筑技术、环境工程、城市经济以及城市社会等。这些学科的技术成果与发展动态都会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的探索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城市山水景观不是简单的使城市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而要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追求,即在传统的山水城市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再造山水,使传统的园林建筑有所发展。因此,在未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科横向联系。5.2.2充分实现经验的借鉴我国的城市素来借山用水,将山水视作城市的灵魂,我国山水文化起步早,风水学中城市山水景观就涉及到美学、朴素的生态学等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城市特色需要从城市特有的山水中汲取精髓。由于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我国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现在才开始起步,处于不成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在未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实现对成功经验的借鉴。避免走回头路。在此基础之上,国内借鉴成功传统山水城市的经验,因为这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规划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从思想轨迹、思想实践、思想精髓的研究和归纳上看,都具有统一性,国外则也需借鉴一些较为成功的利用自然山水成功创造的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塑造方法。。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现在还处于工业化时代。但是,为了避免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应当强化生态理念、城市美学理念及延续文脉的理念在未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作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使城市山水景观的建设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的称道之处。上述一切是笔者对未来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初探,也正是因为这些观点的强调促成了笔者对该课题的选择。笔者坚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将放射出它独特的光彩,并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开辟出新的契机。5.3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与复杂性5.3.1本文研究的局限性笔者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虽然在专业方面接受了多年的训练,9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在自身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对于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认识较为浅薄。并且,从硕士论文要求的研究范围来看,不可能将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只能对其中宏观部分中较为主要的部分和作者较为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研究和探索,并主要以四川省古蔺县城为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地域。本文的研究是本着创建山水城市的思想而产生,讨论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但由于古蔺县城无现阶段的总体规划,只能参照《古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中的城市功能用地的划分及道路网络的设计。5.3.2研究客体的复杂性城市山水景观的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城市景观生态学理论、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相关理论等,研究方法也包括国内外山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时间跨度和地域跨度都很大。同时,古蔺县的山水景观塑造应该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本身也很复杂。而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只能从其中的某一个角度和层面对问题展开论述。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笔者深知城市景观规划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同时作者也感到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山水城市的景观塑造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因此,作者大胆的对山水因素作为城市景观的最重要的要素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古蔺县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城市景观的建设有所贡献。96 致谢致谢在文章即将停笔之时,出于对它的期待,心情万分激动。在此我首先要感谢龙彬教授这接近三年的关心与指导。感谢龙彬教授在学习上细心仔细的指导;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思想上催人奋进的教诲,没有龙彬教授的这些帮助与关心,就没有今天论文的诞生。还要特别感谢师母的督促与鼓励。感谢学校和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生教务办的各位老师在我忙于论文写作中的关心。感谢各位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帮助。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与参与答辩的专家、教授。感谢造化对我的偏爱给予我健康、智慧、毅力、勇气及所有的经历,使我能够享受并感知生命。最后,我衷心的感谢我强大的亲友团,是他们的无私的支持、帮助、爱护与教导才使我一步步的走向我自己的理想,也为我点燃了一盏灯,照耀我前行。我热爱着他们,祝愿他们永远幸福健康!……贾洪颖二OO五年五月于重庆9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文书目[1]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9[2]鲍世行,顾孟潮主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3]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4]龙彬.《中国古代山水城市营建思想研究》.第一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5]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与方法》.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6]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7]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8]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9]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10]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1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13]赵万民.《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14]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1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7[16]俞孔坚.李迪华主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17]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第一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8]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19]洪亮平《城市设计的历程》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20]熊明等《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21]吴家骅.《景观形态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22]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23]D·普林茨《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9[24]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5]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26]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27]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主编.《城市生态学》.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28]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城市环境美学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29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9]肖笃宁等.《景观生态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30]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31]全国首届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山地城镇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0[32]刘晓惠《画文境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3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34]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35]古蔺县志编纂委员会.《古蔺县志》.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36]中共古蔺县委宣传部.《古蔺文存》.第一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37]政协古蔺县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古蔺旅游》(内部资料)2001.6中文期刊[1]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中国园林.2003.8[2]孔令龙.段进.永恒、延续、独特——桂林中心城环城水系规划的价值追求.新建筑.2000.4[3]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一~九.规划师.2000.4~2004.2[4]袁本华.曹曦.宜昌城市景观概念设计探析.三峡大学学报.2003.9[5]汪敏等.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2[6]郑心舟.我国风景城市形成及发展模式初探——以杭州、桂林为例.城市规划.2002.6[7]余柏椿.万艳华.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2.4[8]黄亦君.金花市城市景观规划的总体构想.浙江师大学报.2000.2[9]姚亦峰.环境审美规划的历史延续——与俞孔坚教授商榷“环境”等问题.城市规划.2002.8[10]蔡云楠.山水城市景观内涵探析.重庆大学学报.20卷第6期[11]蔡云楠、郭红雨.山地城镇景观规划设计探讨.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2[12]刁文一.陆可人.山水城市之中国理念.建筑.2002.4[13]金汤.南京城市山水景观状况及保护.规划师.2003.4[14]王天明.哈尔滨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8[15]李宪坡.国外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进展.湖北大学学报2004.6[16]梁家年.鄂州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鄂州大学学报.20077[17]徐苏宁等.地域文化与城市美的创造.建筑知识.2002.1[18]殷家华等.城市整体形象与景观特色——以江都市为例.小城镇建设.2002.8[19]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中国园林.2000.4[20]刘奇志等.城市景观体系规划探讨.城市规划2002.5100 参考文献[21]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城市生态研究.2001.11[22]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华中建筑.2000.2[23]熊向宁.生态·文化·功能——城市环境景观三位一体论.规划师.2000.3[24]金汤.南京城市山水景观状况与保护.规划师.2003.4[25]施维克等.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人文地理.2002.12外文书目[1]HoughMichael.CityFormandNaturalProcess.VanNostrand.C1984[2]FabosJulius.PlanningtheTotallandscape::AGuidetoIntelligentLandUse.WestviewPress.C1979[3]JacobsAllanB.LookingatCitie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5[4]DesaAnjan.EnvironmentalPerception:TheHumanFactorinUrbanPlanning.AshishPubHouse.C1985[5]GroseA.B.CityLandscape.Butterworth.C1983[6]DowningC.LandscapeConstruction.M.FLondonspon.C1977[7]B.BechtelandRobertW.Marans.MethodsinEnvironmentalandBehavioralResearch.NostrandReinholdCo.C1987[8]KevinLynch.TheImageofCity.TheMITPress.1984[9]JosefLeitmann.SustainingCities.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9[10]TheMordernUrbanlandscape.Relph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Baltimore1987[11]TrancikRoger.FindingLostSpace:TheoriesofUrbanDesign.VanNostrandReinholdCompany.1986[12]KevinLynch.GoodCityForm.CambridgemaMitpress.1984[13]HousingABillion---DesignIdeasForRuralChina.VikramBhatt[14]ChangingLandscapes—AnEcologicalPerspectiveI.s.IonneldR.T.T.FormanEditors.1989[15]KevinThomas,etc:MetropolitanstrategicplanninginEngland:Strategiesintransition,TownPlanningReview,2000,71(1)101 附录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1]贾洪颖社区概念在小城镇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5卷增刊[2]贾洪颖小城镇人性化空间缺乏的原因及对策初探南方建筑总第99期2005年1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