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7 MB
- 6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磺士学位论文一、!^-:•••—C^V.••�‘,,:);•、.、、t冗;•”.山地皮飫a旅游景**劫仗针研先—以音州省相样甚真山兴皮铁这為例,高宏鑫、"-兼」:.逢z:、:激驚•:,•:二A、f-Tcxr�,:二,/,f/^•、~v•、:,指导教师:张述林教授&研究员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
AThesisSubmittedto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TheStudyon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mountaintouristresortAcaseofLouShanGuanresortatTongziCountyinGuizhouProvinceCandidate:GaoHongxinSupervisor:ZhangShulinProfessor&ResearcherMajor�HumanGeographyCollege:CollegeofGeography&Tourism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May,201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度假区为例硕士研究生:高宏鑫指导教师:张述林教授&研究员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所在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二〇一五年五月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宂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j庆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士#“月曰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太学仿论立作者宗令了解重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重庆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J月卻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度假区为例摘要21世纪的当下,世界旅游业如同“高铁速度”般持续发展着,我国尤甚如此。国内旅游产业的繁荣和民众旅游需求的扩大也直接带动了“度假型旅游产品”的迅速兴起。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及丘陵的区域体量约占总疆土面积的2/3有余,拥有众多的名秀奇山,具有非凡的旅游资源和不可抗拒的旅游吸引力。不可置否的是,山地地区将是我国“度假型旅游产品”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将会成为我国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引擎动力源。基于此,本文选择山地型度假区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目标对象,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度假区两方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系统的提出了针对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建立了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设计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之后辅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实践案例,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共分六大章节部分。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基础研究与分析,包括:概念、分类、特征属性、原则和规划设计原理,并对相关概念提出了认识和界定。第三章:对山地度假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基础研究和分析,包括:概念、特征和核心功能,本章还对山地旅游度假区与普通旅游度假区进行了的比较,得出两者在规划设计上的4点不同,并进行了详细说明。第四章:在之前相关内容的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包括4项基本原则、5项核心内容和“初策(EarlyPlanning)—中规(InterimPlanning)—尾设(Postdesign)”相互连贯的设计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五章:以贵州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实例,解析了本文所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相关结论,并对本文创新之处和论文不足之处做了相关陈述。关键词: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贵州省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TheStudyon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mountaintouristresort——AcaseofLouShanGuanresortatTongziCountyinGuizhouProvinceABSTRACTMomentofthe21stcentury,theworld"stourismindustryas"high-speed"as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Chinaismoreprominent.Prosperityandtheexpansionofdomestictourismindustryandpeopletraveldemandalsoleddirectlyto"resorttourismproducts,"therapidrise.Asweallknow,Chinaisamountainouscountry,frommountainousandhillyareaaccountsforabouttwo-thirdsofthetotallandarea,Chinahasmanymountains,ithassuperiortourismresourcesandirresistibletouristattraction,itisforeseeablethat:Mountainousareaswillbethefocusareaof"holidaytourismproduct"forfuturedevelopment,itwillbecomeanewroundofeconomicgrowthTourismindispensableenginepowersource.thepaperselectedmountainresortareaasthetargetobject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study,onthebasisof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boththeoreticalresearchandmountainresorts,theinnovationsystemisproposedprinciplesforthemountainresort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contentandmethods,establishofamountainresort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orysystem,specificallythecoreissueofmountaintourismresortlandscapedesigntobesolved,Afterapplyingittospecificengineeringpractice,andstrivetocombinetheoryandpractice.Thispaperisdividedintosixchapterssection.ChapterI:Thispaperdescribesthebackground,researchmethods,contentandsignificance,andtheresearchprogressinstudyabroadtodoamorethoroughreviewoftheliterature.ChapterII: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orysystemforbasicresearchandanalysis,including:concept,classification,featureattributes,principlesandplanninganddesignprinciples,andunderstandingtheconceptspresentedanddefined.ChapterIII:Themountainresortrelevantcontentwerebasicresearchandanalysis,including:concept,featuresandcorecapabilities,ThischapteralsocomparesMountainResortandordinarytouristresorts,obtainedbothintheplanninganddesignoffourdifferent,andadetailedI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description.ChapterIV:Inthestudyonthebasisofrelevantcontentbefore,Innovativeproposedincludefourbasicprinciples,fivecorecontentand"EarlyPlanning-InterimPlanning-Postdesign"mutuallycoherentdesignapproach,tobuildacompletetheoreticalsystem.ChapterV:asLoushanguanresortatTongziofGuizhou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nexample,proposedtoresolvethetheoryinpractice.ChapterVI:Thesummaryofpaper,makerelevantconclusions,andinnovationofthispaperanddeficienciesrelatedstatementsmadeatthepaper.Keywords:MountainResort,Tourism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GuizhouProvinceII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V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趋势....................................................................................................11.1.2山地区域旅游产品倍受青睐............................................................................................11.1.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落后于实践............................................................................21.2研究意义..........................................................................................................................21.2.1理论意义............................................................................................................................21.2.2现实意义............................................................................................................................31.3研究方法..........................................................................................................................31.3.1文献资料分析法................................................................................................................31.3.2综合分析法........................................................................................................................31.3.3实地调查法........................................................................................................................41.3.4系统思维法........................................................................................................................41.3.5实例分析法........................................................................................................................41.4相关文献综述..................................................................................................................41.4.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41.4.2山地旅游度假区研究综述................................................................................................91.5研究内容与框架..............................................................................................................101.5.1研究内容..........................................................................................................................101.5.2研究框架..........................................................................................................................10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112.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的原因.......................................................................................112.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112.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分类...............................................................................................122.3.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广义分类..........................................................................................122.3.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狭义分类..........................................................................................132.4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14IV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2.4.1地域性..............................................................................................................................142.4.2生态性..............................................................................................................................142.4.3多样性..............................................................................................................................152.4.4进化性..............................................................................................................................152.4.5安适性..............................................................................................................................152.4.6畅通性..............................................................................................................................152.4.7主题性..............................................................................................................................162.5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162.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162.6.1整体性原则......................................................................................................................162.6.2异质性原则......................................................................................................................172.6.3创新性原则......................................................................................................................172.6.4可持续原则......................................................................................................................182.6.5遵循性原则......................................................................................................................182.6.6可操作原则......................................................................................................................202.7相关概念的界定..............................................................................................................212.7.1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212.7.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222.7.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223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233.1山地旅游景观与旅游度假区.........................................................................................233.1.1山地旅游景观..................................................................................................................233.1.2旅游度假区......................................................................................................................243.2山地旅游度假区............................................................................................................253.2.1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定义..........................................................................................253.2.2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本特征..........................................................................................253.2.3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功能..........................................................................................263.3山地旅游度假区与普通旅游度假区的比较分析...........................................................273.3.1规划布局..........................................................................................................................273.3.2建筑形态..........................................................................................................................273.3.3道路交通..........................................................................................................................283.3.4旅游景观..........................................................................................................................284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294.1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29V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4.1.1地域分异理论..................................................................................................................294.1.2景观生态理论..................................................................................................................294.1.3旅游规划理论..................................................................................................................294.1.4体验设计理论..................................................................................................................304.1.5意境美学理论..................................................................................................................304.1.6可持续发展理论..............................................................................................................304.2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304.2.1保护原生原则..................................................................................................................314.2.2突出主题原则..................................................................................................................314.2.3融合文化原则..................................................................................................................314.2.4开发可持续原则..............................................................................................................314.3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324.3.1主体立意设计..................................................................................................................324.3.2旅游形象设计..................................................................................................................324.3.3空间布局分区..................................................................................................................324.3.4旅游景观设计..................................................................................................................334.3.5旅游设施规划..................................................................................................................344.4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344.4.1初期策划..........................................................................................................................344.4.2中期规划..........................................................................................................................344.4.3尾期设计..........................................................................................................................355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65.1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概括..................................................................................................365.1.1地理区位分析..................................................................................................................365.1.2自然环境分析..................................................................................................................365.1.3文化脉络分析..................................................................................................................375.1.4旅游资源分析..................................................................................................................375.2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特色...................................................................................385.3规划设计原则.................................................................................................................385.3.1保护生态、永续利用原则..............................................................................................385.3.2特色开发、精品带动原则..............................................................................................395.3.3主题突出、注重体验原则..............................................................................................395.4主体开发立意与旅游形象设计........................................................................................39V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5.4.1主体开发立意..................................................................................................................395.4.2旅游形象设计..................................................................................................................405.5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415.5.1总体布局..........................................................................................................................415.5.2分区规划..........................................................................................................................415.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435.6.1绿地系统景观规划设计..................................................................................................435.6.2道路景观规划设计..........................................................................................................435.6.3水体景观规划设计..........................................................................................................445.7旅游设施规划.................................................................................................................455.7.1旅游基础设施规划..........................................................................................................455.7.2旅游服务设施规划..........................................................................................................476结语..................................................................................................50参考文献...............................................................................................52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5读研期间发表论文.................................................................................................................55读研期间参编著作.................................................................................................................55读研期间参与科研项目.........................................................................................................55读研期间参加的主要规划项目..............................................................................................55致谢......................................................................................................56VII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绪论1.1研究背景1.1.1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趋势21世纪的当下,世界旅游业如同“高铁速度”般持续发展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如今的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地位已举足轻重。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目前发展已盛[1]况空前。根据最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信息资料表明:2014年,国内旅游客流36.1亿人次,再次达到峰值;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69亿美元,增长超过10%,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2万人次,人数与去年近乎持平。国内居民出境1.17亿人次,增长高达18.7%,其中因私出境1.1亿人次,已领先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当前已一跃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也已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产业之一,在每年两大黄金周及带薪休假制度得到逐步落实的强力推动下,政府和企业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最初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的支柱产业。1.1.2山地区域旅游产品倍受青睐在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大众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改变,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多数旅游产品也已不单单只局限于观光型产品,其正逐步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多功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度假型旅游产品,其正在以非常规的速度发展着,并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在我国,山地地区是度假型旅游产品开发拓展的主战场,这得益于我国山区多,山区旅游景观原生性的特点。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及丘陵的区域体量约占总疆土面积的2/3有余,而且拥有众多名秀奇山,其所具有的雄、奇、险、幽、秀等形态美学特征具有不可比拟的旅游吸引力。在我国,山区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者旅游兴趣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包括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在内,他们对中国旅游产品的兴致不仅集中在自然山水风光,同时还包括历史人文古迹和民族民俗风情等方面,而山地地区正是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必将是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旅游经济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增长的“主战场”。1.1.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落后于实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出现要归因于经济的进步和旅游的发展,其是旅游规划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支脉,通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体现地域景观特色,进而助推本地区旅游的健康良性发展。起初,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学、旅游规划学、行为地理学等其他多学科交叉的衍生学科,其理论基础知识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步入21世纪,随着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其逐步从概念、分类、特性等基础知识的研究向方法、内容等深层次推进,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今天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已然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科学技术,其发展正在一步步向前迈进,但目前,随着各层次、各级别的“旅游景观规划公司”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的产生和兴起,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至于出现各主体与各层次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这非常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成为旅游景观开发利用和效益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第一,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延伸拓展。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虽有研究,但还为数不多,专门且针对山地度假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建立完善的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研究,这将是对整个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内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第二,对山地型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丰富创新。依照现在的旅游发展趋势看,度假型旅游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依据我国地形和旅游资源特点,山地型旅游度假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潜力巨大。为了使山地度假旅游产品更好的发展,结合艺术美学、旅游规划、景观生态、体验设计等相关理论来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山地度假区旅游开发的内容和方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的研究就是对山地度假区旅游开发建设模式的进一步探讨,尝试着对山地度假区这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在开发建设提出些许建议,力图对山地度假区的旅游发展能有所帮助。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2.2现实意义第一,本文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地区同类型的山地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有利于山地度假旅游产品未来的多样和优化发展。第二,本文的研究将会促进贵州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未来旅游的发展。通过对研究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基础开发条件的分析以及地域文化和旅游景观艺术性探索,有利于认清贵州桐梓娄山关度假区在西南地区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品质,有利于在未来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构建独具特色的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有利于其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旅游环境的建设,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本文的研究对山地地区的旅游景观有现实的保护意义。旅游的发展,旅游资源禀赋是先决条件,而旅游景观恰恰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它是最重要的旅游核心吸引物,可以说没有好的旅游景观就没有旅游的发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多数山地地区的原生态风貌天生丽质,发展旅游条件独具天时地利,但因经济及社会因素影响,相当部分的旅游景观遭到了破坏或损毁,这是保护措施不到位所造成的,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恰恰是保护旅游景观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对山地地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山地地区旅游景观的保护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1.3研究方法本文的愿景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文章不单单是理论的简单概括,且有实践案例为基础支撑,以先前学者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为借鉴,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1.3.1文献资料分析法本文主要利用网文数据库资源,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博硕论文数据库和ElsevierScience学术期刊等文献数据库,对其进行关键字和主题词的检索,从而收集一手的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之后对文献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读,在梳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研究,为下一步的写作工作铺垫基础。1.3.2综合分析法针对山地度假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地区旅游景观面貌,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为了塑造山地度假区的整体风貌和延续山地度假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借助美学、旅游学、景观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系统的、综合地对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的规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划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并归纳总结,进而应用到实际工程中。1.3.3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是设计实践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工作的前提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调查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区的区域位置、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人文及社会环境、资源状况、系统设施、植被系统等,根据实际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理念及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1.3.4系统思维法把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划理念与山地度假区有机结合是系统思维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就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其是兼具旅游学理论、景观设计学理论、规划学理论和艺术美学理论等各学科于一体的应用型科学,本文的研究注重整个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的全局系统性和整体性,故采用系统思维法对本文所写内容进行研究。1.3.5实例分析法通过对贵州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剖析,通过具体的旅游项目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正确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完善理论,提升理论的价值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1.4相关文献综述1.4.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①国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经过对国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文献及著作的分析和现状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伴随着旅游开发和游客旅游需求的日趋加大,旅游规划渐渐由市场的简单评估报告转向独具微观的具体场地设计,而这就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提供了孕育条件,为其早期雏形的形成提供了孵化条件。从先前的海外学者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横向来看,他们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螺旋延伸的过程。[2][3]研究从最初最简单的自然风景地景观要素解译分析、类型细化,逐渐衍生到运[4]用“人”的线性与非线性思维去能动的表达景观。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研究的方法也愈发完善与科学,研究也越来越细化。纵观国外学者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其主要集中在研究旅游景观设计要素和设计模式(西蒙[5][6][7]贝尔,凯文•林奇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主体(麦克哈格等)、旅游景观规划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8][9]设计的手段和工具(戈登•卡伦,约翰•摩特洛克)等方面总体来说,国外针对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相对丰富,对于旅游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早于国内的关注,其对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和艺术要素的考虑可以为国内相关学者提供借鉴,但针对特殊地域、不同尺度场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还尚显不足。②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初。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密不可分的是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二者[10]的发展和相互融合孕育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和成长。它不仅是“旅游总规”与“旅游详规”系统整合过程中控制的最优策略,也是旅游景观进行有序开发、旅游景观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国内目前关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可分为六大内容: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11]国内学者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学者刘滨谊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它最基本内容与园林设计的核心[12]并行不悖,即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三个元素。学者张述林认为:以旅游景观为对象进行的空间布局和创意设计就可称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它要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旅游景观生态规划、旅游景观文化策划和旅游景观设计三方面[13]内容加以体现。在此研究基础上,陈雪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参与性、特色性和艺术性的原则,运用特殊的方法对客观物理空间进行构局和建造,并创新立异的提出针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3J”模式,包括“环境分析、情景规划、[14]意境营造”。学者孙一卉认为: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优化上,需注重重构旅游景观空间布局、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整合景观空间、改造聚落空间等策略,[15]以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型政策战略的落实。学者王方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需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必要的旅游学知识,对旅游区域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的布局考察分析和规划设计,使旅游区域景观的设计要素、空间布局、各种生态保护过程和人类活动达到和谐统一,他特别强调旅游景观空间功能布局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以空间布局的改变为手段措施,以此来维护旅游景观功能[16]流的健康性和安全性。学者李瑞金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景区设计、建筑设计和道路空间建造等内容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它的实质是旅游景区空间环境的保护、控制与创造。其工作领域覆盖从景观环境整体设计到局部设计的全部过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一般可分为旅游景区总体景观、旅游景区区域景观与旅游景区局部景观三个层次。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文化的研究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现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密切,部分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17]学者夏林认为:旅游景观的灵魂即其具有地域性,所有的建筑形态和空间营造都应围绕地域性的表现去思考。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是树立旅游景观个性的关键,也是增强旅游景观可识别性、改变景区面貌同质化的关键。他强调通过旅游景观[18]联想和仿古怀旧的方法来增加旅游景观的文化韵味。陈锐认为:保护地域性文化要通过艺术的手法去挖掘历史的各种符号、素材,并把它们移植和嫁接到现代的生活之中,使传统得以回归和延续,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恰是对地域性文化的[15]传承与保护有效手段。学者王方认为:文化映射思想,设计体现精神,利用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进行规划设计是一种必要模式,并着重对佛教文化[19]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践融会进行探讨研究。学者张超认为:“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开发”与“旅游景观中的文化继承发展”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两大重要内容。文化是活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他主张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融合地域文化,打造独特人文风俗旅游景观,形成品牌,带动旅游发展。3)乡村地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实施,我国乡村将迎来重要的转型阶段,加之近些年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人们越来越关注对乡村地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并开始探索新的规划设计方法。[20]学者刘滨谊对“乡村园林旅游景观”进行了定义,他指出乡村园林旅游景观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它是建立在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地理学[21]和城市规划设计学等基础上的多学科、多角度融合交叉的研究。学者范春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关键核心是对“乡土大地整体景境设计、农业适宜的开发、土地的合理利用、田园城镇的学习、乡村聚落规划”等方面的准确定位和因地制宜。对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俞孔坚、王云才、肖笃宁[22]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俞孔坚认为:我国乡村的旅游景观规划要以实际国情为立足点,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着重以扩散集中的方式增加乡村旅游景[23]观斑块异质性并优化总体格局。王云才对我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意象、地带适宜性和总体功能区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他结合规划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的观点,指出乡村旅游景观意象具有个体性、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强调其是乡村旅游[24]景观规划的基础之根和控制焦点。肖笃宁指出:针对乡村旅游景观最理想的规划设计应体现3个层次的功效,包括:村落旅游景观资源、优化维护生态环境、[25]供给农副产品第一性,并详细介绍了5种典型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模式。刘文翰总结出8种乡村旅游景观的表现形式,并归纳出每种形式手法的应用表达特点,包括陈列与集聚、夸张与引借、凝练与变异、融合与材质创新。4)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就规划设计而言,方法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旅游景观规划方法的研究,[26]一些学者做了相关的工作。代琦提出“生态、文化和艺术”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他认为: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文化确定目的地主题及氛围,然后确立景观节点选址和功能分区,最后运用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维护生态。杨[27]宏烈提出了“定性、定量、定位”的规划设计方法。他认为通过对规划地的定性、定量与定位选择,找寻特色,确立目标,进而才能合理的对旅游景观进行建[28]设。蒋云志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最佳选择是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尤其是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建立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的三维景观影像图,将秀丽山河立体展现,使旅游景观特征一目了然,并为艺术创作设计提供依托,避免了人[29]为甄别旅游景观特征造成的片面性。顾杰强调利用“空间三维模型”方法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他认为:当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放弃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方法,通过设计者空间建模和深度分析,大胆假设实践,得出适宜的[30]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以实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革新。李君针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提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他强调: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融入自然生态理念,以突出旅游景观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这三大中心主旨,并注重协调旅游景观布局、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的关系,突出旅游[31]景观的整体功能,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黄江文也表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他提出“显山露水”的设计方法,把自然景观要素推到一定的高度,倡导利用自然要素造景,做到保护与利用统一,并最大限度的展现自然生态[32]之美。学者陈萍萍从游客体验需求出发提出“体验设计”方法,她认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不能只强调游客的知觉特性,要着重突出旅游景观“可触可感”的体验功能,做到“人”“景”交融,让旅游景观由“被观赏”转变为“引导体验”。5)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深入,各类问题也不断显现。学者们对于问题[33][34][35][36]与对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代表学者有栾峦、陈萍萍、肖笃宁、王崑、[37]洪惠群等,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研究点包括:景观尺度大小、景观表达手法同质化、景观属性等。表1.1代表学者及观点总结学者代表观点1.我国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很多并不是政府、设计者和公众能够真栾峦、邵正达到一致意见的设计。力民2.提出“共识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希望通过更好的公众参与来提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质量。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当前,很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没有注意到“旅游景观”的特征属陈萍萍性,这也是很多方案结果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所在。2.提出要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充分重视旅游景观“经济属性”。1.近年来,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多还是针对中小尺度地域,缺乏对大尺度地域的规划设计。肖笃宁2.强调打开思路,突破创新,寻找针对大尺度地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1.当前我国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正处于初级的新兴阶段、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王崑2.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其产生了如:规划设计产品深度挖掘不够、旅游景观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他尝试通过加入特色体验项目设计来改进现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体系。1.当前,规划设计方法的程式化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掣肘。洪惠群2.主张“因地制宜”的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以凸显旅游景观差异化特点。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国内多位学者也各有看法。学者傅[38]曦认为:随着“人的体验需求”逐步被重视并提高,在未来,人性化将成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重要的指导性原则。人性化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满足人们物质消费的最大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享受的最高要求,更重要的是[40]能显示其个性,给旅游者留下独特唯一的深刻印象。学者魏小安也强调:“体验”将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未来的重点,其必将越来越趋向于旅游情景的规划和项目[39]的体验设计。刘滨谊的现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论,即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把人的行为活动提到了一定高度,着重强调人对于[41]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学者陈博基于旅游市场关注度、市场需求认为: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的[42]应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受关注程度将逐步加大。学者沙润则指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未来将越做越详细,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性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其将会成为旅游规划编制框架内容中重要的专项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都还是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或者是实例研究的分析,在未来,大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都有待深入和细化。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4.2山地旅游度假区研究综述在我国,山地旅游度假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21世纪后得到大力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当前关于山地度假区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山地度假区规划设计策略、山地度假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制约山地度假区发展的条件因素和山地度假区旅游开发的制约问题等四方面问题。表1.2山地度假区研究方向表研究方向代表学者研究内容提出“三区结构”空间模型。核心是受保护的自然风景区,外围是[43]福思特娱乐区,最外层是服务区。特拉维斯提出“双核原则”概念,指出山地旅游区规划应将中心游憩区与商山地度假区[44]务中心区分离,组织两个并列的组团规划设计策提出“自然为基,人景融合”的整体设计原则,强调山水文化与山[45]略崔如松水空间相互融合。提出“情感式设计”概念,强调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要融入“情感”,[46]黄家玮使建筑或景观的象征意义达到与整体意境相符。提出“旷与奥”结合的开发模型。该模型涉及选址到布局再到设计,[47]肖峰山地度假区着重强调空间布局上的空间序列,希望强化旅游区域的认同感。开发建设模提出“离散型”开发模式,强调山地度假区按照旅游活动的规律和[48]式研究刘俊特点进行开发,并需全面协调处理游憩、生产、生态与居住间各系统的关系。[49]崔凤军指出环境容量承载力是限制山地度假区发展的因素之一,并提出解制约山地度决这一矛盾的调控政策假区发展的说明山地度假区受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度假产[50]条件因素赵海霞品体系、高端服务、文化特征和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相关条件的限制指出山地度假区存在如规划控制技术方法不足,规划监管不到位,[51]余存勇公众参与制度缺失等问题,并分析了相关原因。山地度假区一是景观结构功能单一,二是景观生态破坏严重,三是交通组织不[52]旅游开发的冯国府够完善、旅游设施缺乏,四则是旅游淡旺季分明。制约问题很多建设开发者未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片面强调经济因素作[53]刑铭用,这对山地度假区发展是十分不利的。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1.5研究内容与框架1.5.1研究内容本文选择山地型度假区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目标对象,结合自身研究生阶段的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度假区两方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力图建立一套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以明确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规划设计方法和所要遵循的原则。之后将之运用到具体的实例中佐证,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5.2研究框架图1.1论文组织框架图1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2.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的原因[54]在中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的原因可归咎为两点:第一,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目前,随着旅游业创汇收入的节节攀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的地位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第二,现有的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现有的旅游规划大多以旅游资源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城市规划和经济规划体系为基础进行编制,这在景观、生态、艺术等方面就存在标准不清、内容缺乏等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大多体现在缺乏对实际的考虑,如从国外引进的草种布置的草地,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这就丧失了体验娱乐的功能,间接上阻碍旅游产业的发展。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若环境被破坏,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再具有吸引力,这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绝不可取的。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连贯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2.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总规”与“旅游详规”系统整合过程中控制的最优方法之一。早些年,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指为使旅游环境更加宜人舒适,使旅游地景区的景观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并创造出具有旅游景观特点的景观空间环境,最终带动地区经济效益的增长而进行的旅游景区景观空间的空间布局和设计营造。关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从旅游学及景观学的角度,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对旅游区的环境和旅游景观进行的整合规划,并对具体的地段进行的场地规划设计。从优化利用和整体协调的角度来看,其是决定旅游景观组合方式,突出整体布局和“宏中微”单位建筑单元1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构建的一种手段。从旅游管理学的角度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在景观控制、维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5]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定义为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是按照旅游业的特点规划设计旅游景观的实际建设,是对旅游区域内的多种景观要素进行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是一种旅游地开发与规划的综合性方法,通过规划设计可使旅游景观各要素在空间、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文活动相互协调统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包含有两个部分:规划与设计。规划是对旅游景观资源利用的统筹计划,其更偏重于旅游景观资源的空间组织和布局安排,而设计则更偏重于微观实体的形体创作,更强调艺术性和人的审美需求。一般来说,规划是设计的先导纲领和指导思想。在宏观层面,旅游景观是一定地域时空环境内的复合系统,这就客观上要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其必须把组成旅游景观的所有要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若干子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考量的变量和制定目标的依据来进行研究,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寻求维系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的策略。其始终从全局上来处理和协调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旅游景观动态与旅游景观静态、各种生物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要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内容来加以体现,如旅游景观文化策划、旅游景观生态规划和旅游景观详细设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着重强调旅游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把控和效益结果,为维护旅游景观功能安全和持续发展,其通常通过空间格局的转变来实现。同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之于旅游景观管理而言,其是重要有效的管理方法,其着重凸显了旅游景观的实际利用价值。本文所述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基于地域尺度,以整个山地旅游景观为客观实体进行的一种创意规划设计,其核心内容是对整个山地旅游景观的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创新营造,通过对整个规划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创意设计,营造一种优化宜人的舒适环境,使之能够独具旅游吸引力,并实现规划区域的旅游生态环境最优、景观效果实用与艺术。2.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分类2.3.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广义分类在《旅游规划通则》中,按照规划范围的空间尺度标准,可将旅游规划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参照这一分类标准,广义上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大类:1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宏观层面多指大尺度区域的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其规划范围都是大尺度的地域,多达数千,数百平方公里。规划地具有行政区划性和地域性,依据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宏观区域可分为二类,一是以城市或城镇为中心的,类似于行政区划的区域总体景观设计,可分为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城镇、乡村等不同区划类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二是由特殊旅游景观成分因子所构成的区域旅游景观,如滨海景观、河流景观、高山景观、森林景观、环城游憩带、风景廊道等大的区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观层面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即是指具体的场地规划设计。内容包括风景与自然名胜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与主题公园、城市景观大道街区与工业企业园等的规划设计。中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对建筑结构、地形地貌、基础配套设施、给排水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等的多维度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水利、自然景象、人文环境等系统互惠互利。为了满足土地管理领域的不同的功能需求,包括对地形和水的转化,雨水管网系统,湿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迁移,以及政策和控制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中观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技术与美学上有了很多内容要求。实际的工作内容包括绘制地图,概念规划,项目规划,报告的正文文本和其他各级政府部门的审批文件和材料。微观层面一般是指小范围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其是针对旅游景观单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其内容包括街头游乐园、街头绿地、旅游景点标示、旅游景观小品等设计。表2.1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广义分类表宏观一般是大尺度区域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规划范围大且广。旅游景观中观规划设计一般是指场地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广义分类微观针对旅游景观单体的具体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一般是指小范围旅游景观规划设计。2.3.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狭义分类[5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狭义上是指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依据不同旅游景区景点的主题定位,对内部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予以空间和功能上的布局,包括建筑物、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的时空再塑,以及它们与周围交通、环境等综合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处理。1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按任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被分为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自然风景名胜区、人文风景名胜区),城市空间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绿化植被、街道组景、开放广场等),旅游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主题公园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等。表2.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狭义分类表风景名胜区自然风景名胜区,人文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园林建筑,绿化植被,街道组景,开放广场旅游景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滨海度假区,滨湖度假区,森林度假区,狭义分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温泉度假区,山地度假区,平原度假区主题公园公园地形,公园植被,公园建筑,公园建筑,公园广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道路,公园标示标牌,公园小品2.4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2.4.1地域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地域性是其最显而易见的特性。具体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因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每一具体的规划设计都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烙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地域性的特性是在对局部环境的漫长体验中得出的,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融合根植于所在的地域环境,根据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在与自然过程相互和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规划设计。基于区域性,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表现是:遵循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适应尊重地域自然环境,包括材料、植被和建材的就地取用等;创造具有地域自然和文化特性的景观表象,以突出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等。2.4.2生态性随着人类精神的不断升华,生态理念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重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也逐渐的发生着转变。目前,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师们十分重视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已成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指导原则,保护大自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自然生态环境有极强的自我调节体系来维系生态平衡,这个体系一旦破坏,将很1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难短时间内修复。基于生态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规划地域的自然环境开始入手研读,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进行每一步的规划设计。2.4.3多样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塑造了其多样性的特性,具体的说有两点:一是廊道、斑块形式、宽窄廊道等多种空间形式相结合的旅游景观形态多样性,二是规划区内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表现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4.4进化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总规”与“景观设计”系统整合发展的产物。在规划方法和设计手法上较前两者比具有明显的进化特征。进化涵括着创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强调旅游景观结构层次的同时也注重其外形美感的变异,始终将其作为一个单元组合进行整体考量,这与旅游规划中强调功能布局,景观设计强调微观塑造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的核心理念也是规划进步的具体表现。2.4.5安适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安适性的特点可以理解为安全和舒适。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所在。保障安全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人类行为活动的第一考虑都是安全的保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安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建设材料选取的安全性。其二是设施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国家安全规范。舒适感是旅游者选择和认知旅游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会根据旅游目标区域的主题和资源条件,在确定立意和构思之后,分析相关旅游者人体体征的数据,如:年龄、性别、身高等,以这些基础数据作为具体旅游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最终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体验使用的客观需求。2.4.6畅通性畅通性也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最基本特性之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畅通性表现在自身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其保证了旅游景区基本功能的实现。在旅游者需求多样的今天,旅游者选择旅游景区时,其通达程度是旅游者最终决选的主要指标之一,从源地到达旅游景观目的地的相对或绝对难易程度决定了旅游景区或旅游景观本身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生命力。我们可以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1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的畅通性来衡量旅游景观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潜力。畅通性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的最基本要求。2.4.7主题性规划主题的提炼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最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主题是统领整个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点。当规划设计的主题确立后,其后的各个环节便具有了中心要义。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植物配置、风格取向、景观营造,甚至经营中的主题活动,推广营销等,均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性,在两方面有着具体的表现;一、规划主题独具特色且明确,二、规划的主题传递旅游区景观的亮点信息。同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也是规划区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地客源市场需求及当地文化习俗、审美趋向、地域文脉的综合概括。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特性是其一项重要的属性。2.5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融合规划控制和设计创作,同时兼顾多学科基础的新科学体系,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还未形成统一的编制方法或形成一套独特的原理,这一直困扰着相关从业者,包括本文的作者。综合的说,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体的原理和编制方法与相关门类有着不可断[57]链的联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景观规划设计的学科背景,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和目标点,都起因于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并强调对物质环境、直观视觉和意境创造。同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强调以生态多样性和环境稳定性为原则指导,有序架构旅游景观要素和设计旅游景观格局,并通过旅游地功能分区和层次分段设计等手段,控制和维护旅游景观并加以运营管理,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旅游大系统。再者,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也是旅游规划基本方法的发展和延伸,是旅游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分支,是介于旅游总体规划和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一个规划设计系统。另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还包括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方面的学科理论原理。2.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2.6.1整体性原则对于旅游景区,复杂的生态环境是多目标、多层次旅游开发利用的背景基础,对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需从整体的客观要求出发,对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的本质要1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求进行把握。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宏观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体的所有元素作为设计内容和目标的变量,以环境的承载接纳力为标准衡量,从“整[58]体”上来思考与管理。整体性原则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空间整体的规划设计,二则是结构整体的规划设计。2.6.2异质性原则旅游景观各要素客观上存在多种不同,表现出本质相异的表象。自然因素(土壤、植被、地貌、水文、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历史、经济、文化)等各要素在旅游景观中的分布不均匀,导致一定区域内的旅游景观类型呈现出不同特点的结[59]构和功能,尤其是山地区域的旅游景观。著名学者吴良镛先生说过:“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别,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特色即独特,独特源于异质,异质性是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个旅游地的灵魂。现代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根据景观的异质性优化旅游景观结构、完善旅游景观功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持续发展为宗旨,给出整体规划目标,不断完善和创新设计理念,避免雷同性和复制性。旅游景观内部要素的组合是独一无二的,在具体操作上,通过不同主题的展示,为旅游者提供不同风格与味道的“饕餮盛宴”。2.6.3创新性原则[60]创新性自不必多讲,现代社会,创新是事物生命力延续的根本。当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创新的理念包括求“新”、求“异”、求“需”三大内容。①求“新”创新。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需要不同创新的重点,如纯娱乐主体的公园景观,“新奇刺激、富有动感的巨大视觉冲击力”是其成功的关键。以风景名胜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观,包括本文所指的山地区域旅游景观,其创新点应落脚在软硬件服务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上。②求“异”创新。各个地区在自然景观要素如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造成地理环境的不同并被旅游开发和规划者所掌握。由于这种自然方面的差异,人们在世代熟悉的环境中和改造利用环境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对环境的知觉和感觉不同,形成了其对环境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旅游景观规划必须重视和尊重这一差异性,在具体的差异中寻求创新。③求“需”创新。1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旅游景观是大众旅游的使用需求产品。其创作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接受并满意,所以创新需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当设计者与大众需求审美偏向出现巨大的差异性时,大众就会对作品感到陌生,游人与作品得不到有效的“交流”。既为大众所用,设计师在设计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倾向。2.6.4可持续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所遵循的可持续原则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设计可持续三个部分。①生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性的设计要求在项目施工实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必须是保证整个生态系统在旅游区大系统内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对旅游景观内各类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所以,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规划设计者的重任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再生性、健康性和稳定性,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需设计合理的旅游容量,构建多样功能的旅游景观单元,注重景观生态承载力,合理选择资源利用方式和景观格局手法,建立绿色长廊或生态走廊,以维系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和基础设施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合理的防污系统,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②经济可持续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潜力挖掘,以满足市场竞争力。以引导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开发规划设计、以独具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来实现规划区旅游开发的各阶段目标。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是规划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对于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也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具体的内容要符合实际,例如运用一些经济的材料、结构等,控制旅游景观建设的费用,使之不成为旅游发展的负担,并通过旅游景观的建设促进旅游的正常持续发展,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③社会可持续现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提供一处可让游人接近触控和了解[61]自然的健康场所。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使“人与自然相协调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也激发规划设计者以科学理论为基础,重新认识身边熟悉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充分掌握并尊重和运用它们的运行规律,才能使规划设计的对象与环境充分融合,协调发展。2.6.5遵循性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遵循性,具体的说包括:中心主题的遵循,核心文化的遵循和游客心理的遵循。1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①中心主题遵循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生命的外在表现,在市场中形成长时间且极具竞争优势的[62]最优策略就是拟定一个个性鲜明的主题。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主题形象的塑造是核心问题。情景规划中的主题规划,要求在进行景区主题形象设计时要对其中的“情景”加以“编织”,也就是对所设计景区的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中心主题遵循要求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根据资源结构特征,突出所设计旅游景观区别于其他旅游区景观的资源特色,创意策划主题鲜明独特的自身形象,实现与其他旅游景观“优势互补”,构建适宜的开发结构。同时,中心主题遵循也根据旅游景观分布组合特点、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力、区位条件及开发现状条件等分析评价,确定重点开发项目,注重其开发建设的时序性,分期滚动实施。②核心文化遵循旅游是文化活动的载体表象,旅游景观要想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满足[63]游客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设计内容上,要在进行资源调研、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核心文化,进行具体的旅游景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各个旅游景观要素的协调,要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展开。对于风景建筑的创造要找到其着眼点,从文化的表现来突显风景建筑的文化特性,注重对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等内在形式的研究,设计出得体于环境和巧构于自然的风景建筑。同时注意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和参与性动态旅游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化的精髓。文化景观包括社会风俗、民族文化特色、人民的宗教娱乐活动、广告影视以及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理念,如有特色的文化习俗,艺术及手工艺;有趣的经济生产活动——农耕、茶道、捕鱼等;有趣的艺术形式——戏剧、音乐节、舞蹈表演等活动。文化吸引物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智慧结晶,对于物质形态的文化吸引物资源中,规划设计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开发建设。文化吸引物资源中的非物质形态部分同样是旅游发展的潜在吸引力,在规划设计中要给予明确的引导,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体旅游展示内容的策划。因此,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是否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在规划设计中,应最大力度的突出旅游景观文化内涵,注重保护和传承民俗民风。不应试图大规模改变本土原有生活内容,应将现代文明融入其中,创造与环境和谐的新景观。③游客心理遵循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该站在人本的角度去思考,具体规划设计时充分遵循游客的心理需求原则。游客们短暂的假期旅行的需求是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的,1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吸引游客们的停留住宿,以更好享受旅游资源,只有游客的生理,心理上得到满足,才可达到度假旅游的目的。另一方面,作为旅游地居民,他们世代在此生息劳作,有着自己的生活劳作经验和手工艺传统,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须考虑会从哪些方面影响到他们,制定的设计原则应保证他们的利益权益不受到破坏,使村民也成为旅游业的受益者,使他们既保持传统,又融入新的经济模式,物质文化都得到提高。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参与,选择不同功能用途的工程设计,如针对年龄,教育程度较高的游客,可设计相对平静和文化含量高的参与项目;对充满热情和思想洒脱的年轻旅游者可以设计刺激新奇、趣味十足的旅游设施和项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提升旅游景观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文化内涵和美学表现服务于旅游者,以此实现其经济效益。此外,为更好地协调旅游景观与环境整体的关系,实现旅游景观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通过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吸引他们参与。2.6.6可操作原则可操作原则表现为:尺度的适宜性、建设弹性和功能的实用三个方面。①尺度适宜性原则[64]在区域旅游景观生态设计中,整体设计理念和尺度把控要明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同尺度空间和场所条件下,不可一味照搬,需运用科学理论,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尺度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也要随之变化,大尺度的旅游设计需要在设计的总体空间和景点布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而中小尺度的旅游地设计则需要在景观设计和节点、设施设计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同样,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地,规划设计也需灵活应对。如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地设计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地设计必须灵活对待、区别对待。②弹性原则1)刚性管束性控制与柔性开发建设旅游走廊区域范围广阔,涉及众多因素。对其进行景观规划控制和形态设计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盲目模式。刚性管束性控制从宏观方向对影响旅游开发建设的各要素进行控制,对诸如整体景观形象、节点风貌、自然及人文资源、道路、产业等给予统一严格控制。而对于具体节点形态设计则实行柔性设计引导,提倡富有变化的创新性。这样能有效地限定旅游开发建设,保护区域内旅游资源,而且对丰富旅游走廊景观空间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规划建设时序与力度旅游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区域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2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对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开发建设的时序,按照不同的时间阶段以线带点循序渐进。结合旅游景观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形态特点,笔者认为常规的建设开发时序可采取“以点带线,以线串面,点线联结,网络辐射”的发展理念。以点带线、廊的主要发展轴(道路交通主轴)为起始点,带动沿线周边的各类景观节点。之后的节点建设逐步扩大影响,并带动区块的发展。以这样点线相连、逐步扩散的建设发展模式,最后促使旅游网络结构的整体构建。旅游景观系统中各个区段和节点的价值大小不同,所承载的活动内容也不同,其开发建设的力度也应不同。③功能性原则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求设计的旅游景观和设施要服从实用功能,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必须关注功能问题,无论是本文所指的大尺度的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还是小尺度的景观节点设计,都同样需要在满足旅游设计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的同时,兼顾到实用功能。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评价旅游规划设计的好坏,不能只看是否好看,不能只看建筑景观外形的漂亮与否,而是必须看规划设计有没有解决功能的问题。如,旅游地的垃圾桶设计,除了要满足外形漂亮,色彩与周边景观协调之外,首先要满足使用的功能,使用是否方便,能否满足旅游地回收垃圾的功能才是重点。旅游地旅游设计的景观和建筑节点等设施必须能够直接用于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实用、安全等服务,景观的功能性是规划设计外在的、被旅游者感知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只有规划设计的景观和设施与功能合理结合,才最有理性和价值的设计。2.7相关概念的界定2.7.1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说到“旅游景观”,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景观”。从字面上看,它包含了“景”和“观”两个方面。“景”既指客观存在的风景,风景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建造的。天然也好,人造也罢,其都是景观的基本构成因素。“观”是说人们对于客观存在风景观赏的过程。所以,关于景观,单纯的理解即为:可供观赏的风景或景色。[65]而“旅游景观”是旅游发展的概念性产物,是“景观”概念的延伸和细化。笔者认为:旅游景观是被旅游者观光赏玩的客观实体,是旅游开发中所利用的景观。它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强调的是资源,其更关注的是吸引力和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而旅游景观强调地域环境的综合性,更注重客观存在性。再者,旅游景观关注的主体是旅游者,而旅游资源关注的主体是旅2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游业的开发商和相关职能部门。举一个例子,单纯的森林、湿地、山体等类型可以称之为“景观”,当旅游开发介入,其被开发的部分就是“旅游景观”,开发形成后,产生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部分可称为“旅游资源”。这三者互有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2.7.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在工作目标和具体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旅游规划,简单叙述就是某地区对于旅游业未来全面发展的系统安排和计划。根据国际普遍认可的概念:旅游规划是指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依据旅游发展规律和行业市场特点,对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经行优化重组配置,[66]并合理筹划旅游发展的过程,是旅游业发展全面的、长远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其更强调规划控制和宏观布局。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突出宏观把控的同时,也突出设计的创造,是旅游规划更细化、更深层次的表现,其所具有的微观表达,是旅游规划所不具有的。辩证的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规划的深入和丰富,其是旅游规划适应市场的发展而演变产生的新型门类,它在强调宏观框架的同时,也兼顾有微观的设计,其比旅游规划更细化,更受市场接受。2.7.3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作为与旅游规划并列的学科,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与发展。景观设计,其基本含义是基于景观学原理来指导景观建设,[67]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科学和艺术创造手段对景观进行分析设计和改造管理。景观设计内容总的包括构建生态舒适的环境空间、营造特定的精神环境、创造符合审美要求的环境形象三大方面的内容。上文提到了旅游规划的宏观性,与之相反,景观设计更强调的是微观的创作,更强调利用艺术和美学特征来突显设计物的吸引力。景观设计极大的弱化了旅游规划的宏观控制,将微观的设计创造提升到新的高度。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在微观层面与景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更强调寻找宏观控制和微观设计之间的平衡点,将宏观规划控制的科学性与微观设计创造的艺术性合理地体现于具体内容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一直关注的焦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承担着规划控制和创作设计双重的任务,是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融合的相交点,是景观设计“向上”的进一步升华。2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3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3.1山地旅游景观与旅游度假区3.1.1山地旅游景观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体系分类标准,旅游景观可分类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主类,8个次级小类,每一次级小类中又包含有[68]若干基本类型。表3.1旅游景观层次表主类次类基本类型山川、峡谷、峰林、峰丛、岩壁岩缝、沙漠、冰川堆积体、火山熔岩、矿石堆积地,岛礁、岸滩、洞穴、地表地质地貌旅游景观断层、地表褶皱、丹霞、喀斯特、雅丹、草地、湿地、地震遗址自然旅水域旅游景观海洋,河流、湖泊、瀑布、泉水、积雪、浪潮、温泉游景观生物群落旅游景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云雾、雪景、彩虹、流星彗星、天象与气候旅游景观极光、陨石、天体、物候景观、极端特殊天气、暑热冬寒古镇、村落、特色农耕、特色城镇、文化遗产、现代人文明社会旅游景观工、主题园、纪念园、特定场所宫殿、帝陵、宗教建筑、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自然园园林建筑设施旅游景观人文旅林、人工园林、建筑小品、人工洞穴、广场、石碑游景观古人类生存遗址、古文物散落地、古文化遗址、原始居历史古迹遗址旅游景观民聚落、古军事遗址与战场、废城与聚落遗址、历史名人故居遗址、废弃生产地人文活动旅游景观传统节庆、民间习俗、文化艺术、宗教活动、地方特色2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商品、石刻石窟山地旅游景观属于自然旅游景观大类下,地质地貌旅游景观中的分属基本类型,是指具有视觉美学、科学利用价值、旅游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山地,其范围包括由山峰、山谷和山岭所组成的地区,其具有直观性和自然性,同时兼顾生态性和独特性,这是许多人文旅游景观所无法比拟的。山地旅游景观可分为观赏型和探索性两大类别,观赏型是指以自然美为核心吸引,人文美蕴含于其中的山地空间综合体,“三山五岳”既是我国典型的示例样本。而探索性山地旅游景观一般海拔较高,通常是指为登山活动或体育健身而开放的高大山峰。因肩负功能的不同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差异,本文所研究的主体是观赏性山地旅游景观为主。图3.1观赏型山地旅游景观示例图山地旅游景观具有原生自然性、生态脆弱性、景致独特性和情怀认同性等多方面的特点,这需要引起旅游开发和设计者的注意,在针对山地旅游景观进行旅游开发打造时,要合理规划设计,突出优势,保护与开发并行,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也是本文所创作的初衷和目的。3.1.2旅游度假区[69]截至当前,之于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在学术界还尚无唯一的界定。国外有学者以旅游度假区中心原则为基础,认为旅游度假区是指人类设计建造的相对自给自足的旅游目的地,通常选址于环境优美之地,能为观光者提供一定的旅游功能和[70]丰富的旅游服务。我国也有学者提出:旅游度假区是指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整体,是度假地形式的一种。其旅游资源集中,并拥有相对完善的旅游功能,通常集观光、休闲、康体、游憩和度假等功能于一体,且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条件,一般外延广泛,覆盖区域广,范围延伸至能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相对集中的边界。[71]其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①主导旅游功能为度假、观光、休闲、游憩;②自然生态环境秀丽且独特;③具备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根2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据度假地位置与自然环境特征,可将旅游度假区的类型分为山地度假区、森林度假区、温泉度假区、滨海度假区和滨湖度假区。目前世界范围内,滨海型度假区开发最多,尤以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分布最广。之于旅游度假区,笔者认为:其是旅游目的地类型中的一种,且旅游功能相对完整,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相对完善,道路交通状况良好,并拥有大面积的自然旅游景观做依托,区域内有独立的酒店或公寓等设施,能为旅游者提供吃、住、娱等服务及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其核心功能是观光度假和康体休闲。3.2山地旅游度假区我国是一个内陆型山地国家,因山地面积所占国土面积比重大,山地旅游度[72]假区一直是度假旅游区的主要形式之一。因篇幅和研究主题所限,本文仅对山地旅游度假区做最基础宽泛的研究,涉及概念定义、基本特征、核心功能三大方面。3.2.1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定义上文提到依据度假区位置与自然环境特征,可将旅游度假区分为几个基本类型,山地旅游度假区属于其中的一种。其一般选址于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73]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交融,力求给人自然原生态的天籁之感。由于山区比平原气候凉爽舒适,特别适合夏季的避暑,且山地区域内旅游景观极具观赏[74]和疗养价值,并且其还能提供地域文化的体验与地域美食的品鉴,因此,山地旅游度假区成为夏季避暑型旅游度假区开发的重点区域,特别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山地和丘陵地区,山地旅游度假区夏季独具凉爽的气候温度,对于该区域旅游市场有着不可抗拒的旅游吸引力。通过资料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本文认为:山地旅游度假区是依托山地,以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为核心旅游吸引物,以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度假观光、休闲养生为主要取向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的是地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因而在对山地旅游度假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需充分注重区域内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的融合,并以此作为山地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最根本的抓手和目标。3.2.2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本特征基于基础的研究,笔者认为山地旅游度假区具有如下特征:①地处由山峰、山谷和山岭所组成的山地地区,旅游景观以自然旅游景观为核心,并以优越的自然生态风貌、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主2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要旅游吸引力。②具备以度假休闲、游憩观光、康体健身为主要形式的旅游功能。③拥有高质量的道路交通设施,供水排污设施、供电通讯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④大多山地旅游度假区内涵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我国,多数的山岳谷地包涵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和地区文化的载体,山地旅游度[75]假区不仅自然风光迷人,其人文旅游资源往往也独具特色。3.2.3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功能[76]具备相对完善的旅游功能是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与吸引市场的关键。简言之,山地旅游度假区具有观光度假、科普教育、康体运动、休闲疗养等方面的核心功能。①观光度假功能山地度假区具有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景观,其旅游观光价值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观光旅游是我国当前最成熟的旅游活动形式之一,也深受国内旅游市场青睐。现代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绝不能忽视旅游观光功能的突显,奇石异峰、壑涧深谷、天文奇象、文化建筑和生物景观等旅游观光资源都是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山地旅游度假区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即是度假功能,山地地区有着优异的原生型生态环境和特殊复杂的立体地形,具有清新的空气、怡人的气候和秀丽的景观等多种类的度假体验资源,立足于这些资源,以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依托,可以深度开发突显度假功能型的旅游产品。②科普教育功能[77]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内容景象千万,是自然和人文的原生态天堂。其具有教育科普功能,包括:依托地质地貌的地质类教育、依托山地动植物的生物教育和依托本土特色文化的农耕农事教育,山地旅游度假区将旅游和教育紧密结合,融教育于娱乐之中。③康体运动功能伴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旅游者越来越倾向环境优越的野外开展康体健身活动,而山地旅游度假区是开展康体运动的绝佳场所。同样随着旅游发展的日益向前,多数山地度假区已开发形成攀岩探险、野外体验、户外露营等各类旅游运动型产品,突出了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康体运动功能。④休闲疗养功能旅游休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旅游者的需求已不在仅局限于旅游产品或旅游2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服务,他们向更高层次的休闲感受和疗养情境提出需求。休闲疗养功能的体现是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的重心,目前已形成环境体验、山间劳作、乡间生活等众多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集中体现了山地度假区的休闲疗养功能。观光度假山地科普休闲旅游度假区教育疗养核心功能康体运动图3.2山地旅游度假区核心功能图3.3山地旅游度假区与普通旅游度假区的比较分析普通旅游度假区即指以湖滨、海滨、温泉等平原地形为基本地貌的度假区,[51]是与山地旅游度假区平行存在的一种类型。本文将从两者的规划布局、建筑形态、交通道路和旅游景观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3.3.1规划布局[78]之于普通旅游度假区而言,规划布局一般都是以平面性布局为主。设计者常常以“平面延伸衔接”的主体思想为主,按照功能的要求,将整体进行分区分块,做到功能相辅相联,其所受制约影响不大。而山地旅游度假区则应处于山岭和山谷的环境优美地带,所受地形条件制约大,规划设计通常以“组团”的布局思想出发,倡导立体性布局,注重各分区与自然环境和地形的衔接,以突出层次感和降低开发建设难度。3.3.2建筑形态[79]普通旅游度假区的建筑与城市建筑基本相似,其主要考虑建筑形态的自由2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基础研究与分析伸展度和规整度,建筑的风格造型形态依据度假区主题而设置,建筑风格区域性不突出,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建筑形态难以丰富体现。而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建筑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不得不受地形和高差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建筑与山体的衔接[80]架构”形态,这也客观带来了建筑垂直方向的变化,使整体建筑形态显得更加丰富多彩。3.3.3道路交通[81]普通旅游度假区的道路交通主要是在平面上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相对简单,其主要功能即满足景区内车辆和人的出行需求,在满足主要功能的情况下,部分度假区也会做适宜的艺术设计和景观化处理。而山地旅游度假区的交通系统因地形的坡起,开发建设要困难的多,其必须将车行道与步行道分项规划,且常常会因为平地的局限,而导致高等级道路和停车场等设施缺乏足够的空间建设。再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交通系统也并不单单只是各功能区连接的通道,在特殊条件下,其也融合有观光、游憩和娱乐的功能,构成空间功能更突出的场所。如山地旅游度假区的高山索道,它即是一种交通形式,又是一个独具魅力的观景场所。3.3.4旅游景观普通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景观对场地场所要求性不高,其多见诸如水池、亭台、廊道、假山等人造之景。区内旅游景观的层次感难以鲜明,没有整体雄壮之感,[82]视觉和空间表现力较弱。而山地旅游度假区则完全不同,其有整体山地环境作依托,旅游景观多为自然旅游景观稍加修饰改造而成,表现出独特性和原生性。区内旅游景观和自然环境浑然天成,使其整体性、空间层次感和视觉表现力更为突出,同时加之文化的渗透融合,游人会形成特有的情感认同感。但值得一提的[83]是,山地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其旅游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同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和稳定,若开发不当,极易杀鸡取卵,得不偿失。2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本文的理论体系包括其理论原则与理论内容,在此基础上同时提出理论方法。整体理论构建遵循“原则指导内容,内容控制方法”的逻辑,以突出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4.1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4.1.1地域分异理论旅游景观,特别是自然旅游景观具有明显地域性,地域性即是地域分异规律性产生的原因。地域分异理论是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具体内容包括自然地理[84]环境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差异,及其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分化差异。地域分异理论包括热量地域分异、纬度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和区域性地域分异等多种规律。地域分异理论,之于山地旅游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旅游景观类型选址布局和尺度把控转换等具体内容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1.2景观生态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景观结构是由斑块、廊道、基质三种基本景观单元共[85]同结合构成。“斑——廊——基模型”是景观生态学常用的模型。旅游景观规划[86]设计也要遵循该理论模型。斑块不同于基质(即周围的环境),它是均值相对非线性分布的区域,是分布在大的单一群落中的小群落,是空间结构活化的基础。廊道通常呈带状分布,是指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这种带状要素与周围区域不同,有阻隔和联通景观单元的作用。面状结构的基质,通常是斑块和廊道相互衔接的宏观背景。应用该理论,在进行山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功能区划时,有助于把控规划区域山地旅游景观的空间格局、功能和变化,以保证山地旅游景观的整体性、完整性,提高山地旅游景观的宏观稳定性。4.1.3旅游规划理论旅游规划理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做出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的系统科学,其关注规划项目区内各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空间结构的整体部署过程,具有全局性、预见性、地域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是旅游业发展与供需配[87]给的指导性顶层设计。旅游规划学理论涵盖了旅游规划设计的原理、程序和方法。这对于本文的研究来说,该理论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指导作用。2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1.4体验设计理论[40]体验是人类活动的本能,而体验设计正是为满足游客体验需求而进行的,以创造商业经济为目的的设计,其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实践结合表现。体验设计[88]为旅游者的互动参与和实体旅游景物搭建桥梁。在设计中,设计者的目标追求是能让旅游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享受到特别的体验,并以此创造出参与者体验经济。对于本文而言,带动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经济创收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之一,这需要体验设计理论作为基础,以此创造出度假区内旅游景观与旅游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能积极带动规划设计区的旅游经济发展。4.1.5意境美学理论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原是诗话、词句和书画中一个常见的艺术论题。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意境是客观事物的感情形象在人脑中的投影,也就是人类情感与景象事物在人脑中的意识形象。美的感觉不仅来源于独具吸引的视觉感触,同时也客观存在于人体感知的外部环境。美学是由人类感知和思维活动所引出的情感或情绪层面的感受,是人类审美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从旅游本质角度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综合性活动,或者说“旅游是一种综[89]合性的审美实践形式”。现代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讲求意境与美学的融合创造,本文的研究将从具体微观设计的角度阐释美学意境的营造。4.1.6可持续发展理论[90]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本文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山地度假区的旅游活动与自然及文化环境相互交融,并积极寻求自然文化环境和旅游活动的平衡点,维系平衡关系。在可持续理论的支撑下,自然和文化资源才会循序利用,不会枯竭。山地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特别是在一些生态敏感脆弱的地域,更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即是:在目标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生态发展目标相结合,达到综合共赢、互惠互利的效果”。4.2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原则即一切活动行为的统领,具有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应包括:保护原生原则、突出主题原则、融合文化原则、开发可持续原则。3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2.1保护原生原则[91]山地旅游度假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自然原生态环境。但随着旅游开发程度的扩大,其原生态环境必然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在进行山地度假区旅游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循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原则,必须要注重生态平衡,必须正确对待自然人地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山地度假区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在具体操作中,即要考虑旅游活动与整体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要适宜布局旅游景观各单元要素,有效规划设计旅游空间活动区域,合理设置旅游线路,生态设计旅游活动方式,最终谋求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利,寻找自然和文化的平衡点。4.2.2突出主题原则主题形象的塑造,之于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中心和重心问题。美妙的主题形象就如同搭起了一座通向目标市场的桥梁,往往使旅游吸引力倍增。如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风景名胜区,其就是由于深刻且意味深远的主题形象而闻名遐迩。在今天旅游发展同质化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如何突出主题特色是解决同质化问题关键。所以笔者认为: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需遵循突出主题原则,力求最大化凸显特色,以增强规划目标区域旅游发展的生命力。4.2.3融合文化原则[92]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于山地度假区来说,文化的融合就如为其注入鲜活的精气神,往往能带来旅游者的情感认同和精神享受。因此,在对规划设计操作的过程中,须注重融合文化原则,做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地域文化,寻找与游客建立感情的契机。并在多种地域文化中确立景区核心文化,围绕核心文化展开多方位的文化景观建设,以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力争在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形式上做文章,以增强规划区域的市场核心竞争力。4.2.4开发可持续原则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与运营是一项长久性的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保[93]证经济效益发展、也要实现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优。因此,笔者认为:之于山地度假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考虑其目标旅游者的经济收入和旅游需求,做到不脱离实际、不盲目超前、不落后当下而设计。具体规划设计时,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适度开发,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或是滞后发展。建设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循环再生能源,尽可能的用当地的材料,并适宜的对规划区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最大化的实现山地度假3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保证山地度假区旅游开发的持续性和良性循环。4.3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本文认为: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浅及深、从粗到细并不断加以完善的过程。其具体包括:主体立意设计、主题形象设计、空间布局分区、旅游景观设计、旅游设施规划等核心内容。4.3.1主体立意设计对于任何规划设计而言,主体立意定位是其第一步工作。主体功能立意与定位需考虑规划设计区的自然和人文基础条件和旅游市场需求。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资源条件,提出规划区的发展目标定位,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提出规划区的功能性质定位,以此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在具体工作中,需注重地域文化要素与新兴文化要素的取舍、搭配、融合。新兴文化包括现代科技、网络流行元素等新时代文化。在具体实践中,要尊重当地文化,在不破坏当地文化的前提下,充分融入新兴文化,突显立意。而两者的结合融入应是当前所采纳的主要方式。4.3.2旅游形象设计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所形成的感知印象和综合感受,它是旅游目[94]的地的灵魂支柱。好的旅游形象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动力。之于山地度假区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更是如此,本文认为: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旅游形象设计要建立在主题立意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对规划地资源、市场、游客心理等旅游形象影响因素的分析,融合地脉、人脉和文脉,创造一个满足旅游目标市场需求的科学且艺术的形象,以此激发客源市场旅游者的情感和出游欲望,具体创作设计时,不能与规划地固有文化差距太大,要融合本土适时创新,更不能落入俗套,为营销带来困难。4.3.3空间布局分区空间总体布局是规划区空间位置的体现,是旅游线路布局的基础,也是旅游[95]开发思路和旅游功能的直接体现,对旅游地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对于山地度假区的总体布局要极具科学性,须充分考虑规划区内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的分布状况,并结合地形和交通条件,遵循突出重点功能区域、分期实施开发、整体协调有序的理念,对规划设计区域进行空间总体布局与分区,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耦合和平衡协调。3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3.4旅游景观设计整个山地度假区包含有若干旅游景观单元,规划设计对象主要包括地形、植物、水景、石景等具体软硬质旅游景观。①地形的规划与设计山地度假区多为不平坦的凸地、凹地、山脊和山谷地形,这类地形较平坦地形相比,更具动感变化活力。在规划设计凸地时,应充分突出其特点,一则可设计为观景之地,二则可借势高处景观,规划设计为造景之地。在规划设计凹地时,应突出其封闭和汇聚的特点,选择布局设计露天观演或运动休息场地。在规划设计山脊和山谷地时,要注意其明显的方向性和流线性,选择布局规划道路或建筑场地。②植物的规划与设计规划区的植物,要根据其习性科学选择,并根据区域内空间构筑和植物自身特色协调配置。在具体规划设计中,要突出植物的统一与变化、主景与配景、结构与旋律等美学特征,最大限度的给旅游者感官和精神上的享悦。③水景的规划与设计水,可静可动,是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在利用水元素进行造景时一定要注意其“动与静”的把控,融合区域背景意境,适宜的创造水体景观,可利用聚散、曲折、临近等传统手法的规划设计,也可融合现代光影效果赋予水景灵魂。但在具体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水景设计产生的问题,如冰雪的影响、安全的隐患等。④石景的规划与设计石景的造型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对山地度假区的映衬具有很大的作用。石景的设计要注重石材的选择,要注重其性质内涵与环境意境相吻合,以更好的突出石的寓意美。在规划设计时,可选择置石、叠山、修刻、飞石和汀步等手法设计利用,力求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有机融合。图4.1石景规划设计之飞石和汀步的手法表现示例图3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3.5旅游设施规划旅游设施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统称,具体的说,旅游服务设施包括: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购物设施、旅游康体设施、游客接待[96]中心和游客解说系统等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道路设施、旅游给排水设施、旅游水电气设施和旅游安全设施等辅助旅游者[97]进行旅游活动的保障设施。这两类设施的质量规模决定了旅游开发区域的接待能力和旅游发展水平。本文认为: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是山地度假区旅游发展必须依托的重要条件,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与配置时,要把握全面配套、经济实用的理念,时刻注重细节的把控和功能的效用,最大化的提升山地度假区的旅游品质,做到即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保证可持续利用。同时还需建立紧急遇险处置机制,规避因设施损坏所造成的损失,并不断完善更新,保证景区运营有效运转。4.4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所谓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为达到行事目的所遵循的方式或手段。笔者认为: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要遵循“初策(EarlyPlanning)—中规(InterimPlanning)—尾设(Postdesign)”的连贯方法。①初期策划,以明确规划的主体立意和定位;②中期规划,以确立总体功能和分区及旅游景观的布局;③尾期设计,完成具体旅游景观设计,结合艺术性突出主题立意。4.4.1初期策划初期策划的目的意在找准规划区发展的主旨中心,明确开发思路和主题形象。通过对规划地基础现状的调研和旅游目标市场需求的分析,力求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区域特征综合分析法、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综合评价法,客源市场空间定量预测法等具体方法手段,创新性的提出规划设计区的主体立意、主题形象、开发目标和开发思路。4.4.2中期规划中期规划是整个规划设计方案的“轴”,承上而启下。区域的分区布局主要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可行性,首先结合综合集成法和多种功能分区模型对整体规划区域进行宏观布局,在此基础上,寻找旅游资源功能组合,依据不用功能组合的空间布局关系,确立旅游设施和旅游景观的相对位置,建立各分区间的联系通道,即旅游线路,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区域综合体。3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4.4.3尾期设计尾期设计突出对具体旅游景观的艺术美学打造,目的在于创造一种让旅游者流连忘返“境”。具体可通过分疆点线法、尺度纵横法、变异创意法、构景分合法等多种艺术创作方法,赋予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实体以美感。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旅游景观空间边界和空间结构的把握,合理选择比例与设计尺度,注意细节性的处理,将旅游景观主题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突出视觉辐射力,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旅游者眼球。3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5.1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概括5.1.1地理区位分析娄山关镇地处桐梓县中心范围,东连茅石乡、南有板桥镇、西靠燎原镇、北抵楚米镇和九坝镇;居于川黔主道,黔渝铁路、210国道和遵崇高速公路三大干线2贯通南北,镇区域面积142.95km,镇内最高海拔1427m,最低海拔为929m;境内有桐梓和红花园火车站2处,有303省道、桐赤路和桐习路及通往全县各乡(镇)的公路,交通通达方便。娄山关旅游度假区位于桐梓县南部娄山关镇南溪口村,属娄山关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临桐梓县城,南接遵义市,位于渝黔高速和G210西侧,川黔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良好。图5.1娄山关度假区地理区位图5.1.2自然环境分析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地处大娄山脉,地形多为岩溶发育的喀斯特地貌。大娄山脉位于贵州北部,位于贵州与重庆之间。在贵州境内,绵延逶迤于道真、绥阳、正安、桐梓、遵义、仁怀各县市之间。娄山关是渝黔公路和渝黔铁路的交通咽喉3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之地,由黔入渝,盘山道路蜿蜒盘旋,峡谷深不见底、云似仙境,关隘险峻壮阔,古称“天险之地”,是黔北咽喉所在。娄山关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夏季舒适凉爽,平均降雨量1052毫米,温润多雨,无霜期达300天左右,无严寒、无酷暑,是典型的喀斯特中低山盆地山区和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图5.2娄山关度假区GIS地形分析图5.1.3文化脉络分析根据对桐梓县、娄山关镇历史文化脉络的分析,娄山关旅游小镇的核心文化为“红色文化”,支撑文化为“生态文化和喀斯特文化”。5.1.4旅游资源分析①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市场性、品牌性娄山关红色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娄山关战役遗址在全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是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的第一大品牌资源。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唯一性。娄山战役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来二渡赤水后取得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对于我党的存亡发展具有历史性的关键意义。气势雄壮的《忆秦娥•娄山关》的词碑屹立于此,红军战斗纪念碑,“娄山关”摩崖和娄山红军长征陈列室等一批红军长征纪念性建筑生动形象的还原了我党革命前辈的历史丰功。娄山关度假区距娄山关战斗遗址仅7公里,交通十分便捷。3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娄山关同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我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重要景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红色旅游名山,也是游客到遵义的首选目的地之一。②军政文化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桐梓当前是军政文化研究的热点地区。辖区内周西成是民国时期省内,甚至是国内军政文化的焦点人物。目前,在两岸同胞往来密切的大背景下,把桐梓军政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裁体进行研究,从党政统战、科研教育、旅游发展的角度全方位设计包装,开发成既针对台港澳、海外等爱国人事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必定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③资源分布集中,可进入性好娄山关旅游度假区资源主要分布于G210、渝黔铁路两侧。各部分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集中连片有利于旅游整体开发。从交通上看,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处在重庆和遵义市及贵阳市之间的链接通道上,距遵义市中心不足50公里,距重庆市和贵阳市距离不足200公里,交通快捷便利。④避暑纳凉气候优势显著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所在的大娄山脉属中山峡谷地貌,海拔较高,立体气候特点显著。年平均气温13℃,7月为全年最高气温期,气温温凉和冷凉特点显著。同时规划区区位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极具建成“火炉”城市——重庆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5.2桐梓娄山关度假区旅游景观特色规划区内游览建设用地沿河谷呈“W”型分布,区域范围内旅游景观单体数量多。210国道纵穿整个规划区,规划区内多为峡谷,旅游景观生态性突出。谷地两侧的山体坡度多在45°以上,空间有一定局限性。5.3规划设计原则5.3.1保护生态、永续利用原则保护生态环境为景区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通过合理分期、体制创新、科技引用等手段发展旅游,创造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把景区建设开发给予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最大程度维持生态平衡,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3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3.2特色开发、精品带动原则独特性旅游项目是形成市场吸引力的关键。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背靠娄山关风景名胜区,长征文化、军政文化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发,最大限度地保留并突出特色,才能在旅游市场中脱颖而。通过打造精品,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5.3.3主题突出、注重体验原则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纳凉避暑和养生度假为开发主题,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将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和养生理念充分融入旅游项目中,以天然避暑度假的绿色生态环境、主题化的文化体验项目、高品质的养生度假生活、多元素低碳环保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为重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5.4主体开发立意与旅游形象设计5.4.1主体开发立意①开发立意借娄山关风景区之势,依托红色文化,面向中高端旅游市场客群,立足娄山关风景区旅游集散地的战略,以红色体验、低碳生活、山地度假、温泉养生为核心主题,规划建设“自然养生天堂与文化养心圣地——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塑造低碳生态旅游方式,突出度假养生理念,打造渝黔两大休闲度假市场客群的“第二家园”,构建候鸟产业链条,勾勒独具特色与魅力的低碳生态现代生活方式。②发展目标近期目标: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示范点娄山关风景区旅游集散地中远期目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山地生态文明示范区③功能性质定位以避暑纳凉为基础,以红色体验、低碳生活、山地度假、温泉养生为核心,打造集观光浏览、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度假养生为一体的中高端山地旅游度假型旅游景区。④文化主题立意依托娄山关深厚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军政文化、生态文化和喀斯特文化等文化3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主题、以军政文化、生态文化和喀斯特文化为辅助,打造文化独特和魅力迷人的旅游胜地。⑤客源市场定位核心市场客群:重庆市、贵阳市、遵义市、桐梓县等市区居民。支撑市场客群:重庆周边、贵阳周边、遵义周边、桐梓周边等区域居民。机会市场客群:四川省、云南省、湖南省等地,以及国内外其他地区居民。根据旅游动机进行市场定位:主要针对以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生态观光、陶冶身心、康体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者。根据旅游方式进行市场定位:以自驾车形式消费者为主,以企事业单位组团形式的消费者为辅。根据年龄结构进行市场定位:以34‐65岁之间的消费者和儿童为主,以小于34岁,大于65岁的消费者为辅。根据文化程度和职业进行市场定位:以专本文化且为白领的消费者为主,以高中文化以下或蓝领的消费者为辅。根据家庭收入水平进行市场定位:以家庭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且以家庭形式旅游的消费者为主。5.4.2旅游形象设计红色圣地·幽谷栖息·心灵所依形象释义: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怡人幽然,自然景观超凡脱俗,依伴于崇山森林,更是让人心灵陶醉。在这一处如诗如画般的幽谷中感受自然气息,体验史诗般的“红色世界”,享受低碳生活的乐趣,足以使人内心得到天籁般的净化,通达高品质的养心栖息圣地,“红色圣地·幽谷栖息·心灵所依”为游人展现了一个文化圣地、养生家园、养心天堂的古朴怡然旅游形象。图5.3娄山关度假区总体鸟瞰图4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5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5.5.1总体布局针对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秉承以“生态为根、健康为本、文化为魂、水景为脉、中式为调、低碳为业、艺术为形”的规划设计理念,突出打造集文化展示与情景体验、山地度假与温泉养生、低碳生活与游客集散等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中高端旅游度假景区。根据项目地的资源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文化脉络和道路交通组织情况,将娄山关旅游小镇的空间功能分区划分为:“两街四园”。两街:红军街、南溪老街;四园:生态乐园、养生乐园、休闲乐园、动感乐园。图5.4娄山关度假区总体布局分区图5.5.2分区规划①红军街以红军文化展示、情景体验、特色购物、住宿餐饮为主题。依托娄山关风景区的红色文化脉络,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恢复当年长征生活情景,用影视城的展现形式,再现当年的建筑风貌,让游客体验长征生活。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入口形象大门、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红军桥、旅游运管中心、红军街商业服务中心、桐梓党员户外培训中心、红军历史陈列馆、红军作坊、人民公社小商品店、红军抗战宣传部、红军报社、老红军故事会等。②南溪老街4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以住宿接待、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文化展示与情景体验为主题。依托南溪口村建设现状,采用黔北传统建筑形态,以老街、古巷、古村、古建筑的形式,对现有民居建筑外貌进行规划和整修和创新,打造一条与红军街相对应的娄山关山地古村落、老街区,并配置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商业活动。规划设计项目包括:老街特色主题驿站、老街餐饮服务中心、老街水广场等。③生态乐园以旅游地产、休闲度假、商务会晤为主题。依托原生态自然旅游景观,针对高端休闲度假市场客群,倚山依势打造候鸟式度假地产,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将生态乐园规划建设成私人、家庭的私密空间。规划设计项目包括:低碳精品酒店、私人别院、私人管家服务中心、家庭健康疗养中心、家庭会所、家庭动物园、户外康体运动训练营等。④养生乐园以温泉养生、嬉水游乐、康体健身为主题。依托娄山关旅游小镇温泉资源,面向中高端旅游客群,以服务生态乐园高端客群为主要设计理念,规划建设娄山关温泉养生乐园。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山地温泉别墅、森林木屋、娄山幽谷温泉主题酒店、温泉商品展销店、山地水疗会所、水上木屋、温泉嬉水娱乐场、私人理疗别院、茶艺木屋、水景文化演艺秀等。⑤动感乐园针对娄山关旅游小镇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以及核心主要市场客群的需要,针对儿童市场规划建设以儿童康体、儿童游乐、儿童教育为主题功能的儿童乐园。儿童乐园为娄山关旅游小镇的配套服务旅游项目,不仅针对外地老年儿童市场,同时服务于桐梓县儿童旅游市场。运用声光、电气、水色彩等元素,创意游具的游乐性。选择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集成功能组合设计,从视触觉、形动态、力学美学和趣味寓教性等全方面探索,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儿童夏令营营地、儿童科普馆、儿童游乐场、儿童水世界等。⑥休闲乐园以形象展示、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主题。休闲乐园作为娄山关旅游小镇的配套服务中心,承载娄山关风景区和娄山关旅游小镇的游客综合接待、游客集散等功能。突出旅游小镇的旅游形象展示,打造大众休闲和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娄山雅韵主题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娄山关形象长廊、名人墙、长征雕塑群、红军文化主题酒店、露营基地、汽车旅馆、植物主题创意庄园等。4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5.6旅游景观规划设计5.6.1绿地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以突出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原生态、注重景观营造和景观整体优化、注重与各个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总体布局相一致和与环境相协调原则。植物配置以不同季节表象的花灌木为点缀,以形成空间透视、肃庄开阔的效果。就地取材选择植物种类,多采用本土树种和优良观赏树种,提升规划设计的成效和特点,突出代表性的高峻绿色植物和乔灌木花卉的上下错落及层次丰富。在绿化配置方面,结合区域内道路、水系和景观节点进行绿化配置,形成“乔—灌—草”三个层次绿化体系。乔木:孤植造景:金钱树、银杏、碧桃、樱花、白杆、广玉兰、垂柳等。行道树:小叶榕、香樟、水杉、天竺桂、枫香、臭椿等,用于打造镇区主要道路及各地块内部车行道。灌木:以茶树造景为主,点缀女贞、垂丝海棠、三角梅、山茶、木槿、木芙蓉等。地被草坪:燕麦草、麦冬、葱兰、立蚌草等,用于各地块内草地及滨水景观带铺装。图5.5娄山关度假区植物配置意向图5.6.2道路景观规划设计①道路线形景观规划设计道路线形景观规划设计需连贯通畅、协调均匀。结合具体地形因素环境,科学选线并合理组成线形,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吸引力和优美的外象,使之与自然4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环境相协调一致,给人一种统一连续的舒适感。②沿路物景观规划设计对沿线道路进行精致细致的设计,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包括建筑物形式的外立面改造和沿路人造景观的布设,使这些组织架构物与整体景观融为一体。③道路路面景观规划设计路面的建设材料选取,可考虑采用不同颜色的沥青或其他路面材料修筑路缘、行车道和分隔带,加强道路景观的装饰性,创造较强的视觉吸引,体现以人本精神并符合人的视域特点。娄山关旅游度假区主干道可采用青石板或沥青路面。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游步道的建设,可根据具体路段的具体情况,采用青石板,卵石,碎石或原木材料等进行铺地建设。④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根据道路走向打造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采用图案型或文字型的园林设计手法、形成良好的景观俯视效果。绿化景观需生态合理化,呈现舒适优美的视觉景观。规划布局高速、铁路两条景观隔离带,有效降低人为客观因素干扰,提高娄山关旅游度假区道路的绿化率、绿视率、提升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质量。图5.6娄山关度假区道路景观系统规划图5.6.3水体景观规划设计①水景——蛟龙得水分别在生态乐园蓄水坝处、养生乐园温泉山脚处和休闲乐园与红军街、南溪老街交接的区域,分别规划建设三处核心水体景观,其中生态乐园和养生乐园的水体景观以高山悬瀑的形式规划建设,两街一园交接的区域以水韵广场的形式规4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划设计建设。②水街——出水芙蓉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水街的规划建设,主要在红军街、南溪老街、生态乐园和养生乐园等四个区域内规划设计,其中,红军街和南溪老街采用“引水进镇、引水进村、引水进巷”的形式,打造“丽江模式”的水街;生态乐园和养生乐园中主要是采用“引水进宅、引水进院”的形式,将乐园内的建筑通过“流动的水体”进行有机的串联。③水宅——上善若水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建筑、别墅、住宅的规划建设主要是为游客、居民居住生活所用,因此,“上善若水”的水文化主题便成为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最核心的水文化脉络。将水体引入宅院之中、引至门口之处、引至每栋建筑可见之处,依次形成亲水、嬉水、赏水、耍水、拜水的不同水宅节点,构建娄山关旅游度假区上善若水的水宅景观体系。图5.7娄山关度假区水体景观系统规划图5.7旅游设施规划5.7.1旅游基础设施规划①道路交通组织规划设计4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内部交通主要由主干道和游步道组成。主干道:供游客电瓶车、机动车和马车的浏览路线。线路:主入口——游客接待中心——红军街——休闲乐园——南溪老街——生态乐园——养生乐园。设计宽度为6m,长度约为3.7km,主要采用青石板或沥青路面。游步道:布设园林小径连接娄山关旅游小镇内各景点,形成通达的游览观赏路网结构。游步道设计宽度为1.5m—2m,长度约3.4km。铺设材料可选用青石板或原木材料为主。图5.8娄山关旅游度假区道路交通规划图图5.9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块石游步道设计方案图4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②给排水规划设计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水源主要来自于娄山关旅游度假区内生态乐园蓄水池和地下水水源,能够满足用水量、水压要求。利用地形高差产生水压,进行给水供水。为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用水,室外给水管管径要求不小于DN100。供水主干管网需形成树枝状,保证全部旅游接待设施给水管的接入。景区内建筑密集区内的雨水由处理管道收集,并就近排入可入河道,公路雨水由公路两侧雨水沟排入导流。道路下管材选用钢筋砼圆管,最小管径要求不小于DN300。生活污水需经生化污池沉淀,以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之后用管道统一收集并处理,管材可采用钢筋砼圆型管,最小管径要求不小于DN300。图5.10娄山关度假区给排水系统规划图③电力通信工程规划设计用电由南溪口村35KV变电站提供。沿210国道、生态乐园主干道敷设220V埋地电力线,沿线配置10KV‐50KV变压器6个,然后以树干、放射等方式向各建筑单体供电,10KV配电网功率因数要达到0.9以上。通信线路主采用管道电缆铺设,沿规划道路埋地并与电力电缆线路异侧布置。线路布设采用地埋管道电缆,管道质料采用PVC线管,电缆采用全塑电缆,新建通信电缆2.358km。5.7.2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旅游服务设施。具体操作以“服务配合游览”为指导,开设多姿多彩的旅游项目,提供方便周到的旅游服务,力求建成特色完整的游览观光景区。47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①住宿设施根据周边同类型旅游区的市场接待经验值,取旺季天数为260天,旺季游客比重取80%,其中住宿游客比例分别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依次为60%、70%、80%计算,旺季客房利用率按照60%计算,平均停留天数取2天,平均每房入住人数2人。根据客房需求公式、床位需求总数测算,娄山关度假区近期建设需增加客房759个,床位增加1518个。②餐饮设施根据游览路线组织和旅游需求,为游客提供必要的服务,构成服务网络,并满足景观和功能的双重要求。根据市场现状预计旅游区旺季天数为260天,旺季游客比重取70%。其中用餐比例分别按照80%计算,平均停留天数取2天,旺季每餐位每天就餐次数取2次。根据预测,截止2017年,娄山关旅游度假区需要餐位数657个,至2020年,需要餐位数1283个,至2025年,需要餐位数3093个。③生产管理设施为了全面、有效地维护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的日常运转,根据娄山关旅游小镇功能分区及项目特点,共设置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旅游经营管理中心、老街商业服务中心、养生乐园管理中心、私人管家服务中心四个管理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旅游日常管理、日常办公以及特色项目服务管理。④其他服务设施1)购物、医疗、保安在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设立特色产品购物点和旅游宣传点。在未来娄山关旅游度假区旅游开发程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医疗、保安设施的设置,设置地点于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或景区管理中心内。2)园灯及公用电话于景区主入口、次入口、景区重要游览道路位置设立园灯、相关照明标准参照有关图5.11公用电话亭景观设计标准执行。公用电话设在景区主次出入口、主要景点和游人活动集中的场所,方便游人使用。3)生态厕所景区厕所的服务半径为300米,蹲位数量根据游客承载量的1%设置,根据规划,景区共需新增生态厕所12座。同时为最大程度方便游客,可在服务管理建筑物和停车区域附近图5.12垃圾箱景观设计48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设立移动厕所。4)垃圾箱垃圾箱每隔300—600米设置一处,布置沿主要景区道路。景区道路规划车行道长7445米,步行道路长4329m,约需设置26个垃圾箱。为充分体现娄山关旅游度假区特色,建议垃圾箱设置为古朴仿树桩的样式。49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6结语自21世纪以来,在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世界旅游业如同“高铁速度”般持续发展着,我国尤甚如此。国内旅游产业的繁荣和民众旅游需求的扩大也直接带动了“度假型旅游产品”的迅速兴起。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我国是山地大国,山地及丘陵的区域体量约占总疆土面积的2/3有余,拥有众多的名秀奇山,具有非凡的旅游资源和不可抗拒的旅游吸引力,不可置否的是,山地地区将是我国“度假型旅游产品”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将会成为我国新一轮旅游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引擎动力源。鉴于此,本文选择山地型度假区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目标对象,对其具体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提出了些许看法。笔者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度假区两方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生阶段的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系统的提出了针对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建立了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设计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之后辅以具体的工程项目实践案例,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笔者希望通过个人的粗浅研究,能为我国旅游发展,特别是山地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为同行学者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案例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一,系统性的建立了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包括4项基本原则、5项核心内容和“初策(EarlyPlanning)—中规(InterimPlanning)—尾设(Postdesign)”相互连贯的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对相关概念提出了创新性的认识。本文对诸如“景观、旅游景观、旅游资源”;“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学术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认识,并对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定义、特征、核心功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本文还加入了山地旅游度假区与普通旅游度假区的比较研究,得出两者在规划设计上的4点不同,并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理论研究的框架。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笔者学识尚浅,本文仅仅是在本人导师所主持而做的课题基础上,通过相关基础研究得出了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过程是实践凝练理论,理论再反馈实践。这对于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来讲,研究过程略显单一。再者,不同地域空间的50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山地度假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所选用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应各有不同,但本文也只是从一个案例入手,理论的普适性有待验证。51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新华网.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26/c_127520244_10.htm,2015-02-26.[2]诺曼•布思(美)著.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3]针之谷钟吉(日)著.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R•Forman,M•Gordon著,张启德等译.景观生态学[M].台北;田园城市出版社,1996.[5]西蒙贝尔著.王文彤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凯文•林奇(美)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麦克哈格著.苗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戈登•卡伦(英)著.简明城镇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约翰•摩特洛克著,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10]蒋革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起源探讨[J].知识经济,2010(04):108-108.[1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中国标识,2005(01):46-48.[12]张述林,姜辽,陆敏等.乡村旅游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55-558.[13]陈雪.旅游景观设计中的“3J”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鞍子苗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06:13-30.[14]孙一卉.生态文明视阈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3:50-52.[15]王方,佛教文化旅游景观创新模式探讨[D].湖北工业大学,2012:11-22.[16]李瑞金.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30-35.[17]夏林.论地方文脉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D].武汉理工大学,2009:20-28.[18]陈锐.大理双廊镇度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32-42.[19]张超.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与运用——以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为例[J].艺海,2013(07):198-200.[20]刘滨谊.旅游规划三元论——中国现代旅游规划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J].旅游学刊,2001(5):55-58.[21]范春.基于斑廊基缘的乡村旅游空间规划理论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0-34.[22]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23]王云才,王书华.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核心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J].同济人学学报,2007(12):1725-1728.[24]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景观价值与景观保护评价[J].地理科学,2006(4):506-512.[25]刘文翰.景观规划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32):62-63.[26]代琦.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概念及方法初探[D].重庆师范大学,2004:35-44.[27]杨宏烈,潘广庆.论创建RBD的旅游景观特色[J].建筑论坛,2002(06):20-24.[28]蒋云志,孟爱国,张文君等.基于遥感技术的旅游自然景观全貌设计[J].山地学52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报,2008(5):34-39.[29]顾杰,王建弟,周斌等.三维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10-13.[30]李君.高校旅游景观规划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31-36.[31]黄江文,刘林.保持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艺术百家,2011(07):77-79.[32]陈萍萍.体验视阈下的旅游景区声景营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63-67.[33]栾峦.“共识型”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20-36.[34]陈萍萍.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景观主题化规划设计研究[J].浙江学刊,2010(04):163-168.[35]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6]王崑,王超,张金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2010(08):107-109.[37]洪惠群.温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论谈[J].城市发展研究,2008(03):19-23.[38]傅曦.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新趋势[D].武汉理工大学,2008:20-25.[39]刘滨谊.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J].规划师,2001(06):30-32.[40]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04):38-44.[41]陈博.成都三圣花乡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18-32.[42]沙润,吴江.试论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72-77.[43]Foster.Resortcyclerevisited:Theretirementconne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1,4(18):553-567.[44]Travis.DesignforMountainCommunities[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90.[45]崔如松.河南山地度假旅游区规划与建筑设计探讨[D].郑州大学,2013:56-58.[46]黄嘉玮.山地度假区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71-73.[47]肖峰.山地旅游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66-70.[48]刘俊.大型风景名胜区周边旅游度假地开发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58-65.[49]崔凤军,杨永慎著.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92-96.[50]赵海霞.度假区景观规划研究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5:44-48.[51]余存勇.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56-58.[52]冯国府.依托山地资源的旅游地产景观规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89-82.[53]刑铭.论旅游度假区规划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1995(1):28-32.[54]高宏鑫.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论述[J].现代园艺,2015(8):74.[55]耿鑫.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福建农林大学,2009:19-20.[56]崔莉.旅游景观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57]李云霞.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07):79-83.[58]孙丹凤.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视界,2014(34):52-53.[59]吴良庸.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65-66.[60]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05):32-35.[61]吴军,石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5(04):119-121.[62]杨国良,杨晓红.论旅游规划中的主题形象设计[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01):12-16.53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63]曹诗图,杨丽斌,刘雪珍.基于地理文脉的旅游建筑景观策划与设计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1-24.[64]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01):98-101.[65]吴必虎.论旅游景观[J].社会科学家,1987(04):73-76.[6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67]陈楠.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9-20.[68]陈琴,张述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9]曼纽尔·鲍德·博拉,弗雷德·劳森.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M].唐子颖,吴必虎等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0]邹统钎.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71]张晶.基于生态学的山地旅游度假区生活服务基地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12-15.[72]张述林.旅游区总体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3]李汕.菩莲山旅游养生度假区规划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11-16.[74]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42-44.[75]刘晓琳.查干湖旅游景观设计中多元文化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经济,2012(12):192-194.[76]朱彦墨.神龙架龙降坪山地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17-19.[77]郑岩,王松江,祖峰.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J].华中建筑.2009(06):149-152.[78]刘家明.旅游度假区的景观生态设计思路[J].人文地理.2004(1):82-83.[79]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0]赵奇明.由梅园水乡度假中心方案设计看山地度假建筑[J].山西建筑.2010(04):55-56.[81]魏中华.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56-57.[82]王帅.结合风景的山地旅游度假别墅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23-26.[83]俞孔坚,生态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01):08-15.[84]杨世瑜,庞淑英,李云霞.旅游景观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01):42-52.[86]杨世瑜.旅游景观结构类型及其应用探索[J].旅游研究.2009(01):66-74.[87]张述林.旅游区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88]陈萍萍.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景观主题化规划设计研究[J].浙江学刊,2010(04):163-169.[89]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0]李立华.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01):76-83.[91]刘家明.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22-25.[92]沈龙,陈车田,满秀允等.龙凤山旅游度假区中养生文化的运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730-734.[93]李艳红.山地旅游养老度假区规划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4:37-40.[94]聂晶,贾利.黑龙江生态旅游形象设计及案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03):75-76.[95]郑岭.太原盆地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52-54.[96]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规划师.1998(05):41-50.[97]马耀峰,严艳,魏峰群.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4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读研期间发表论文1.高宏鑫,张述林,夏冬林.国内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01):84‐882.高宏鑫.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论述[J].现代园艺,2015(08):73读研期间参编著作1.陈琴,张述林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编委成员)2.张述林,李源等.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编委成员)读研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2XJY02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YBJJ033)读研期间参加的主要规划项目1《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小李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念规划》2《忠县“罗曼岛”旅游发展概念策划》3《娄山关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4《忠县五间镇与何埂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5《酉阳县腴地乡乡村旅游策划》6《铜梁十万亩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整合规划》7《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8《重庆市武隆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9《荣昌县清流镇旅游业发展规划》10《武隆县铁矿乡乡村旅游概念策划》11《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乡村旅游概念策划》12《贵州水银河创4A景区规划与策划》55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2012年,我非常有幸的加入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成为研究生大家庭当中的一份子。回望当初,初踏重师校园的记忆片段还细致可触,凝目现在,离开重师的最后一天,却已近在眼前。转眼间,真的是转眼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就将结束了。对于这里,每一份收获、每一刻喜悦我都心存留念,真心的说,我研究生阶段是我非常喜欢的时光,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物还是经历的故事。“天地君亲师”,首先,我要感谢千里之外的母亲对我的容忍、坚定的支持和无言的奉献。我18岁时,父亲突遇车祸而与世长辞,母亲养我育我辛苦异常,但她给我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除了品德的教育和是非方面的指导,母亲对其他方面并不多加限制和要求。对我的选择都始终鼎力支持,哪怕她在某些选择上未必认同这个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现在回家我会有意识地观察母亲的气色,并因为老娘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而心情低落,并为自己早年的混沌而心生悔意。现在,我知道,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一个最简单的奋斗信念就是:让母亲下半辈子过的舒心点。感谢皮琦梦,我大学和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奋斗动力的一部分,身为亲人,勿需多言,路漫漫而修远兮,执子之手共求索。感谢我的恩师张述林老师。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张老师的情景。既有些不知所措,又想竭力表现以博得老师的眷注,现在想想也真有几分“醉”了。张老师为人谦逊温和,知识涉猎渊博,治学严谨扎实。润物细无声,张老师的言行为人都默默浸润着我的学习和生活。论文之内,我有成长,论文之外,更是受益良多。在此,向我尊敬的恩师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您三年来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奉献,谢谢您张老师。感谢陈琴主任,三年来您对我的帮助我将铭记于心。感谢毛长义老师,高鑫老师、汪言在老师、尹珂老师、杨红梅老师、杨永丰老师,感谢三年来你们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多帮助。感谢罗兹柏老师、苏维词老师、罗仕伟老师、王昕老师、杨前进老师、胡传东老师,感谢你们在理论课程和论文上的教导帮助!同时,对借鉴引用著作和论文的作者,以及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本论文的专家和学者,我也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同门。感谢胡科翔师兄、宋增伟师兄、蒋坤富师兄、段广师兄、李俊师姐、唐博师兄、陈冬师兄、唐璐师姐、李源师兄等在我读研期间给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夏冬林、张婷、袁静宜、周欣雨、李满、王源浩、汪秀楠、李海燕,56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你们的欢声笑语带给我三年许多的欢乐和阳光。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感谢建峰,晓强,军龙,老纳,大雷,秦汉,周总,群山,朱老大,威哥,彭滔,宏伟,昌福,西文,叶磊,吴丹等,一句话:我们兄弟情深!三年的友谊,将是我人生中非常耀眼的财富!当然还包括12级地旅的全部女巾帼们,有了你们,大家的研究生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写到此处,眼眶微润,真的感觉学生生涯要结束了!在即将走出校园,直面竞争残酷世界的路口时刻,虽然有些茫然和犹豫,有些彷徨和不知所措,但我知道,我必须勇敢前行。最后一句做结尾,以激励我未来的人生前行:“未来未可知,自古成功在尝试,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高宏鑫2015年04月08日5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探析后工业遗址保护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 探析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 休闲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探析寒地植物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甘肃地区新农村水景观规划研究--以庆阳北湖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应急避难设计模式研究——以三明生态新城虬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城市植物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淮南子植物园为例
- 地域文化在海水浴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崂山仰口海水浴场为例
- 探析城市河流堤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桂林金世邦慢城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水土保持视角的湿地景观设计措施初探——以渭河干流咸阳段和渭河支流千河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株洲新农村社区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以云田镇美泉社区为例
- 水土保持视角的湿地景观设计措施初探——以渭河干流咸阳段和渭河支流千河段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 济南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现代园林苗圃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成都市温江花木生态园景观规划为例
- 郑州大花海休闲观光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中国博览型园林城市展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