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编写说明豫东地区主要包括商丘市、周口市、开封市等地,是河南省中筋和强筋小麦主要适宜种植区。该区小麦全生育期≥0℃积温1900℃~2500℃,越冬前积温550℃~750℃,总光照时数1000h~1700h,其中5月份光照200h~250h,全生育期降水量118mm~420mm,雨水多集中在9~10月份和翌年的4~5月份。主要气象灾害有播种期干旱和苗期冻害、春季干旱、晚霜冻以及后期高温和干热风。小麦主要病害有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和根(茎)腐病。一、任务来源及起草单位本标准的任务来源于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农业厅支持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及商丘市财政支持《豫东平原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适应及响应机理研究》等项目的部分成果内容,经过多项技术集成、生产实践形成了适用河南东部区域的《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通知》(豫质监标发[2015]65号)要求,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对河南省地方标准《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负责起草、制定。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小麦生产是河南一大优势产业。多年来,河南小麦种植面积、总产和贡献均居全国首位,一直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因此实现小麦持续稳定增产是河南新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首要任务。《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7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725亿公斤,其中小麦需求980亿公斤”,对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粮食生产极为重视,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要达到1300亿斤,比2010年实际产量要新增210亿斤,年均增率要达到2.0%。豫东地区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之一,常年麦播面积约占河南的1/4强,总产约占全省1/5弱,对河南省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多年的旋耕制度和小麦玉米连作模式,使土壤耕层变浅,病虫害危害加重;长期单一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土地持续生产力下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恶化;青壮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现存劳动力素质下降,田间管理粗放,小麦种植效益偏低;近年来的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小麦单产年际间区域间变幅较大,从而影响小麦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因此,编制本标准对有效防御气象灾害,高效利用水肥等资源,稳步提高小麦单产,不断提升籽粒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30年来,前人制定过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但多是在全球变暖以前和针对一个地市的小麦中低产水平情况。随着气候和病虫草害等新情况的出现,农业机械化的大面积实施,以及高产优质新品种和新生高效农药的推广,原有的技术规程已不适用于当前小麦生产的需要。为此,依据该区气候变化特点、生产条件、主要灾害发生规律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要求,制定了本标准,这是十分必要的。三、标准制定过程1、前期研究工作本标准是以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所承担了2010-2015年《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耕作栽培研究任务,常年承担品种试验项目《河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和《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还7
承担了《河南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网点生态典型性、代表性评价和区试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研究》、《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筛选、鉴定评价和利用研究》,参与了《黄淮平原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的子专题研究;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先后承担了商丘市科技攻关项目《大穗型小麦品种成穗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和《豫东平原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适应及响应机理研究》,其中《大穗小麦品种成穗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商丘小麦气候变化特征及应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获商丘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间与商丘市农技推广中心和商丘市种子管理站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集成,以及生产技术规程的逐步完善与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为本标准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2、成立规程制定小组为做好《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的制定工作,项目组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了以赵虹研究员、朱伟副研究员等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规程制定小组,并多次召开了规程制定小组会议,确定了规程制定原则,拟定了标准制定思路,就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细致的讨论,对标准文本各节内容的起草工作逐一进行了细化,并有效监督了标准制定工作的每一步实施。3、初稿的编制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规程制定小组成员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小麦生产基地一线,积极与技术推广部门种植户、农技人员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小麦生产管理中的建议;积极与相关专家进行咨询交流;对当前小麦生产现状、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问题进行系统总结,经过规程制定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完成了本技术规程初稿的编制。4、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专家意见2015年8月至2015年11月,规程制定小组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沟通,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编制完成《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随后,规程制定小组将征求意见稿分别送至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所、河南气象科学研究所等单位11位专家审阅,广泛征求意见,117
位专家回函对相关领域提出了宝贵意见。5、形成送审稿规程制定小组汇集了专家的反馈意见,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送审稿。四、标准编制原则1、标准编制遵循“科学、适度、可行”原则,既考虑标准前瞻性又顾及不同区域种植户的生产实际,同时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目标,通过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标准可以作为政府部门监督、指导生产的依据,在生产上切实可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2、标准编写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五、标准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的确定1、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豫东地区小麦667m2产量550kg~650kg的抗逆应变栽培技术指标,包括产量指标和产量结构、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灌溉、病虫草防治及收获等。2、定义和术语的确定根据国家标准《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T8321.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71-2009 农作物薄膜种子包衣技术条件》、《NY/T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608-2008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规范》、《NY/T686-2003磺酰脲类除草剂合理使用准则》、《NY/T1997-2011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规范通则》等的规定要求,结合《河南小麦栽培学》(2010版)等文献报道,确定了本标准的定义和术语。3、标准主要内容中有关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如下:(1)豫东地区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的东部平原,该区小麦的种植模式、栽培技术、耕作制度和生态环境相近,是中筋小麦和强筋小麦的适宜区。7
(2)高产稳产高产,依据当地高产典型报道,当外界影响因素对小麦制约较小时,小麦可发挥出600kg/667m2,甚至更高产的产量水平。稳产是指当小麦遭受气候、病虫危害等外界因素影响相对较大时(只要不是剧烈地灾害性天气或特殊病虫草危害),单产可稳定在550kg/667m2。本标准把产量幅度定在每667m2产量为550kg-650kg。(3)抗逆应变针对区域间栽培制度、年际间气候变化和病虫危害的不同,从长期、大面积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稳定的标准技术施行来培育小麦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协调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小麦生产抗逆能力、降低外界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以保证该区小麦持续增产。(4)施肥肥料的使用依据NY/T496-2002的规定,有机肥符合NY/T5009-2001附录A《有机肥卫生标准》的规定,同时参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编写《华北小麦-玉米一体化高效施肥理论与技术》一书的技术指标,确定肥料类型、施肥数量和方式。本标准中规定了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每667m2纯N施用量为14kg~16kg,P2O5为6kg以上,K2O为5kg以上,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作基肥,氮肥总量的60%~70%作基肥,30%~40%作追肥。追肥时期确定为返青至拔节期。(5)灌水豫东小麦产区冬、春连旱频率高,程度重,蓄足底墒水对保障小麦产量有决定作用。研究表明,蓄足底墒水,加上小麦生育期间适时适量补充灌溉的动态化管理,可适当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因此,本标准中麦田水分管理技术为:根据播前麦田土壤贮水量确定底墒灌水量;根据生育期间降水年型确定补充灌溉量和灌水时间。应对不同降水年型的生育期补充灌溉量是50m3~100m3/667m2。(6)叶面施肥7
叶面施肥是生育中后期提高营养,防止植株早衰,预防干热风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孕穗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硼肥,可以弥补磷钾养分不足,增强光合作用,防止作物早衰,提高对低温、高温的抗御能力,促进淀粉、糖分的合成积累,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因此本标准中规定了在小麦孕穗期,每667m2可用磷酸二氢钾、硼肥各150g,兑水30kg~45kg喷雾。(7)播种①播种时间在河南省小麦种植区域内,小麦播种一般的原则为:早中茬地应选择半冬性品种,晚茬地应选择弱春性品种。研究表明播期过早易造成冬季冻害,播种过晚易造成小麦亩成穗数不足、穗粒数减少,产量下降。根据农业实践经验和小麦品种的种植要求以及小麦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原则,本标准具体规定为小麦适期晚播范围: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1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8~25日。②播种密度据研究报道,大穗型和多穗型均可达到600kg/667m2的高产水平,生产上可依据品种分蘖成穗能力和穗型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本标准规定了在适播期内,每667m2的基本苗:半冬性多穂型品种为15~20万,中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为18~22万,大穗型品种为22~28万,弱春性多穂型品种为16~20万,中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为22~24万,大穗型品种为24~30万。播种时,可视耕地质量、播种时期、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播量。(8)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防治过早,易造成施药次数增多,增加生产成本,防治过晚,易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降低,施药量加大。本标准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重点,依据农药安全使用准则,规定了农药的防治指标、时期、对象及防治方法。六、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行业标准的关系7
本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条例》、《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其他现有相似或相关标准没有技术冲突。七、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使行业和群众接受标准化标准发布后,实施前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让群众充分理解标准内容,认识到标准在提高小麦抗灾、稳产能力,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标准意识,使行业和群众接受标准化小麦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2、加强监督,确保标准实施各级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加大监督检查标准的实施情况,积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确保标准实施产生效益。3、加强农业标准普及工作保证标准的使用者人手一份。对于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疑问,要在媒体上撰文提前予以解释,并定期进行标准使用技术培训,使每个使用者全面理解标准。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没有大的意见分歧。《豫东地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技术规程》起草小组2015年11月30日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汇总表
- 《日光温室越冬茬茄子生产技术规程》
- 《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林业行业标准
- 《爆竹配装封一体机安装、操作、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 《盆栽荷花栽培技术规程》河南省地方标准
- 《秸秆微贮饲料生产技术规程》
- 《苦楝栽培技术规程》
- 《郑麦379生产技术规程》
-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技术规程》
- 九叶青花椒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 无公害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 无公害食品菠菜生产技术规程
- 渠式切割水泥土连续墙技术规程
-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试题
- 杭州市无化粪池污水管道设计与养护技术规程
- 玉米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 塔吊安装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全部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