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8.50 KB
- 38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X市信息化办公室X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1月
目录目录1基于国家计委立项的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2第一章项目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41.1项目背景41.2系统建设意义和必要性51.3系统目标71.4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7第二章项目的建设基础92.1应用系统基础92.2GIS数据基础10第三章项目的建设内容123.1系统概述123.1.1系统组成123.1.2系统体系结构153.1.3系统的技术构成163.1.4系统的主要功能173.1.5示范项目的业务范围243.2系统的建设内容(建设方案、规模、地点)27第四章项目组织模式与工作计划294.1项目组织与运营模式294.2项目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314.2.1工作计划314.2.2进度安排31第五章财务分析335.1项目经费投资预算335.2经费来源345.3收入模式345.4经济效益分析35第六章风险分析366.1政策风险366.2运作风险366.3资金风险366.4技术风险37
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GNSS)、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现代通信与网络和辅助决策支持等技术,在卫星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建设覆盖X市,针对灾难与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预警、紧急响应、联动处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空间和非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市级职能部门应用系统紧急互动响应和应急联动处理,达到为市政府领导层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保证,达到X市各应急相关信息资源库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其共享、交换、整合以及增值服务提供技术手段。在本项目中,利用GNSS、GIS和通信技术构建的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卫星导航信息综合服务将在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提升城市安全等级以及在加速X市城市信息化进程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成为X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卫星导航是提供动态时间和地点等参数的信息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提供准静态位置属性的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应用产业作为难以替代的国家信息体系支撑技术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在信息、交通、农林、渔业、防灾、减灾、救灾和环境监护等建设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项目主要用于提高X市政府管理水平,加强X市信息化基础建设,结合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施。在本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将充分发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国内卫星应用(特别是卫星导航)领域中一流的技术、产品、服务的整体综合实力,结合X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特点,以灾害预警、事故预防、决策支持和应急联动处理为核心,以提供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服务为重点,开展全面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从而带动X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X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一章项目的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1.1项目背景现代城市面临越来越多的灾害隐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安全和公众服务成为政府部门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政府对灾害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抗风险的能力,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的课题。高效的城市指挥和处理体系,是现代城市管理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政府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同处理能力。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加强应急管理的功能,对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进行综合处理,并使之制度化。随着现代卫星导航、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日臻成熟,使对移动目标的空间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卫星导航和地理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三大信息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于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X市与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合作,以及X市在导航领域的成功实践,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X
市投入使用的相关系统有110指挥中心、千岛湖紧急救援中心、火警119系统等。这些系统主要为本部门专业应用服务,并且基本处于相对分散状态。防灾重于减灾。面对灾害时,最有效的手段是及时发现灾害,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一旦灾害发生,政府必然要及时动员各部门、社会各界协调行动,以减少损失。目前的专项系统由于应用独立和系统分散等原因,难以完成此重任,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具有灾害预警、事故预防和辅助决策支持功能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考虑到X市的特点,建议应急联动指挥系统采用“平战结合”的运作方式:n“平时”面对各种小型灾害(如交通事故、救护)时,采用专属归口行业系统处理解决,并保证专属系统的本部门应用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面对平台存量的增值服务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n当有重大灾害和事故发生时,以及重要活动事件期间,即转入“战时”状态,为市政府决策层提供有效的、联动的统一指挥调度服务。1.2系统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带来社会现代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然而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依然频繁发生。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人员的集中,各种突发险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更加严重。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面对各种突发险情,快速、有效的指挥将会极大地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自“911”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吸取美国的教训,重视国家的应急处理能力,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应急处理能力。X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而言,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在X市都更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X市面临的灾害分为二大类:n自然灾害X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台风、冰雹、旱灾、寒潮和高温等。例如,1988年8月,"8807"号强台风袭击X市,数以万计的树木被刮倒,其中风景胜地西湖边80%的树木遭灾。电信和输电线路损坏,全市停水停电时间达5天。铁路、公路和市内公共交通完全中断,机场航班全部停航,X市正常的工作和社会秩序全部被破坏,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此次台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n人为灾害建筑火灾、重大生产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刑事案件以及其它突发性事件。在X市建立一个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并利用其指挥、协调各相关机构,及时对自然灾害发出预警提示和对人为灾害提供预防措施,同时采取有效的减灾、备灾、应变及复原措施,将对减少X市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1.3系统的建设目标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的总目标是:运用现代化通信手段,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建立一个可靠的、高效的、具有对重大灾害预警、突发事件的多部门联动处理和辅助决策支持的现代化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决策中心。本项目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将以为市政府领导决策层提供服务为主,为公众提供增值服务为辅,待项目一期实施成功后,通过后期工程,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建立起完善的、覆盖X地区的、应急联动指挥与卫星导航紧密结合的服务体系。1.6项目建设的实施策略项目以Ø分阶段建设Ø分层次应用Ø突出重点服务Ø整合为实施策略。1.4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目前,国内的应急指挥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行业局委办自建专有系统,专门针对本行业特点进行设计和建设,系统一般以解决本行业应用为主。如下图所示:
110系统119系统120系统122系统信息孤岛应用独立其它系统各系统间相互独立,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弱,各系统知识面应用面较专业,相对难以协调经过长期的实践,国内各大中城市逐渐认识到目前系统的缺陷和不足,开始研究改进目前的系统,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2001年底,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在南宁投入试运行。该系统对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了完整的系统集成,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台以及12345市长公开电话纳入到指挥调度中心,进行集中统一处警。在国外,美国纽约市于1996年4月成立了“纽约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加里佛尼亚州也建立了应急救援办公室;在西亚图市,1991年成立了应急处置中心,1994年提出并成立了西亚图灾害救援与响应机构;日本于1991年成立了东京都防灾中心;另外,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等国家都设有灾害管理组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灾害预警和事故预防、紧急救援体系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手段,体现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城市大规模发展和提升现代化城市安全等级必备基础。
第二章项目的建设基础2.1应用系统基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近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应急预案。2000年5月,市消防支队制定出台了《X市处置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预案》;2002年5月,市政市容管理局重新修订了《X市市政市容管理局重特大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2002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市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已计划在新建的行政中心内建设大屏幕指挥中心;2002年7月市政府发布了185号令《X市客运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客运出租汽车应当按规定安装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装置”。目前,X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交通局、公交总公司、管道煤气公司、自来水总公司、林水局已不同程度地建立了GPS和GIS应用系统,各单位应用系统具体情况如下:Ø公安局:1997年建立了X市公安局110GPS指挥系统。Ø交通局:已建立千岛湖应急系统、长途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交通(ITS)实验系统,并正在建设基于MapInfo的路面管理系统。Ø规划局:已建立X市规划用地审批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管理系统。Ø
公交总公司:1995年起开发了GPS应用系统,1997年正式运行,其中X市15条公交线路341辆车纳入系统之中;并拟开发自动报站系统。Ø国土资源局:1995年开始开展GIS方面的工作,现已开发完成的应用软件有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档案影像管理系统、出让金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证书年检信息管理系统、地籍调查测绘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网站、土地征用、地产交易、地价监测等一系列业务软件。Ø煤气总公司:1998年8月开发了煤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Ø自来水总公司:1998年开始应用了自主开发的自来水管网系统。Ø林水局:开发了X市防汛动态监控系统。在建、拟建GIS应用系统单位的情况如下:Ø房管局:正在与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X市房产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合同计划2003年2月完成。Ø环保局:拟建X市污染源管理系统,准备二次开发基于浏览器的环保GIS系统。Ø交警支队:非常需要建立以3S为基础的车辆指挥管理系统。Ø技术监督局:正在规划建设“X市锅容管特安全监察检验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中心数据库”。2.2GIS数据基础X市规划局已完成1000Km²
全市范围1:5000全要素地形图;100Km²1:500全要素地形图,年底将完成600Km²的1:500地形图(主要通过航测和实地测量);1000Km²全市范围内1:5000正射影像图;湖滨地区用地红线数据;10Km²道路红线数据,计划年底完成市区范围内剩余400多Km²1:500地形图的数据入库工作;建成区主要道路的地下管线入库,以及X周边地区1:5000地形图入库工作。地质数据、部分管线等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X市国土资源局已完成城区152平方公里1:500分幅地籍图的数字化采集和拼接入库,以及48000多条土地登记信息录入工作;完成了248平方公里村庄地籍1:500数字化测图成果的GIS格式转换;第二批撤村建居约80平方公里的地籍调查测绘数据将于年底正式建库。数据覆盖面已相当广泛。建立了原市辖六城区覆盖的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包括1992年详查本底数据及1996年~2000年历年土地变更图斑数据,一年更新一次,主要通过普查和遥感两种方式更新。省测绘局已完成1:250000的数字地形图。自来水总公司已将全市(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管线(纸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公司掌握的自来水管线资料是全市最齐全的,总的管线长度约1900多公里。
第三章项目的建设内容3.1系统概述3.1.1系统组成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是以卫星导航平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政府内网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为基础的应用系统。系统由七个部分组成:预警处警系统(灾害与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应急联动指挥通信与网络系统、应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应急联动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现场指挥系统(指挥车)和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组成结构如下图:行政执法交警系统
InternetExtranet市政市容公安系统消防系统医疗救护公众服务平台政务内网平台通信与网络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预警处警系统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应急基础GIS卫星导航系统现场指挥系统基础GIS平台卫星导航平台市政局电力局林水局规划局房管局土管局………旅游咨询邮政运输110120119长途客运出租车图3-1系统组成
它通过基于导航平台的数据信息采集网(地形变地震监测系统、天气预报系统和水利工程管理等系统)和基础GIS平台的动态数据信息采集(水、电、热、煤气、天然气、污水和垃圾等)为支撑,与政府内网下的委办局专属应用(公安110系统、交警122系统、消防119系统、医疗救护120系统、行政执法和市容市政等应用系统)互动协同工作,完成灾害与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从而构建灾害预警和事故预防系统,通过政府内网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实现应急联动的信息发布和调度指挥。另一方面,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与卫星导航平台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复用特点及与公众服务网和政府内网互联特性,通过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可为公众、企业和政府委办局提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卫星导航综合信息服务,可以逐步降低系统运营成本,并最终达到收支平衡,节约政府财政开支。3.1.2系统体系结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由三个层次构成:基础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其中,n基础层:基础层由二部分构成。¨数据: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专家决策支持数据等数据。¨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数据操作(数据的查找、录入、修改、删除)和数据挖掘(数据的清理、转换、缩减、抽取、分析)。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基础数据资源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ü建立自然灾害的防灾抗灾救灾资源库。ü建立人为灾害的事故灾害数据资源库。ü建立应急联动指挥信息通道和预警机制。ü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处理预案库。ü
实时传送事故灾害和应急联动指挥的视频、音频和各类文字等数据资源,并建立相应信息资源库。n服务层:服务层由五部分构成。¨WEB服务器:响应来自Internet访问和信息发布。¨CTI服务器:电话语音接入、分配等。¨SMS服务器:短消息的接收、发送、解码。¨GIS服务器:电子地图的相关处理。¨应用服务器:不同服务间的协调、通讯和协同交互。n应用层:应用层由四部分构成。¨预警处警系统:对灾害发出预警信息和紧急事件接警处理。¨专家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各种应急处理预案和建议,供决策层决策。¨GPS调度系统:跟踪、调度和指挥相关交通工具。¨事故处理系统:处理各种日常事故,如交通事故、急救等。下图给出系统的体系层次结构:基础层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层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CTI服务器SMS服务器GIS服务器专家决策支持数据库应用层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服务平台预警处警系统GNSS调度系统事故处理系统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应急指挥通信与网络系统
图3-2系统体系结构3.1.3系统的技术构成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有:Ø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操作、数据挖掘、知识库建设。ØGNSS技术:实现灾害定位、对重要交通工具跟踪、调度和指挥。ØGIS技术:实现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地理信息基础,并包含信息更新机制。Ø通讯技术:通过GSM/CDMA、PSTN、INTERNET和卫星通信等多种通讯手段,保证指挥调度的畅通。
Ø数据集成技术。此外,系统还涉及信息获取、发布和更新等技术。3.1.4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1)预警处警系统(灾害与突发事件信息采集处理)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故信息是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进行预警和处警的基础。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故信息主要包括重大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信息、重大生产事故(水、电、热、煤气、天然气、污水和垃圾等)信息、重大交通事故信息、重大刑事案件信息等。灾害与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主要利用先进的自动监测和发布技术以及相应设备终端完成。预警处警系统建设要求,各类信息源的布局更趋合理,信息采集、发送、预处理各环节的设施实用、可靠和先进,形成一整套科学、通用、规范、标准和严密、统一的制度,紧急信息的种类和信息量显著增加,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更加快捷、可靠,为应急联动指挥和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应急联动指挥通信与网络系统
通信网络系统是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处理的必要基础,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系统主要为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交通事故信息、重大案件信息等各类紧急信息传输,为紧急调度、抢险救灾指挥命令的迅速下达,提供可靠的通信保证;为应急联动指挥部门和相关管理单位提供联络手段;为现场指挥、召开电话会议、要情会商、图文传真、发布警报、抢险救灾等提供通信服务。利用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系统提供的信道,建立以市府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为中心、覆盖X地区各水(雨)情遥测站、气象观测站、基层防汛(工管)部门、相关生产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公安部门的应急联动指挥城域网,并与跨区域的上级部门广域网络互联,从而实现各类紧急信息快速、准确地收集、传输、计算处理以及实时查询和共享,为应急调度与抢险救灾决策指挥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应急通信一般采用有线通信网与无线通信网相结合的方式。目前,通常广泛采用的有线通信网是电信网,可供选用的通信网络主要有数据数字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综合业务数据网及电话网等。无线通信网一般采用专用网(常规网(230M、450M)、集群通信网、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通信等)和移动无线公网。对一个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网来说,无论采用何种信道和通信方式,都有一个组网方式选择的问题,组网方式通常分为单一星形网与含集合转发站的星形网两种形式。每一种通信和组网方式的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系统应达到如下主要性能要求:l应急联动指挥通信必须为信息采集、传输、决策会商、调度指挥、抢险救灾等各项紧急工作的全过程提供通信保障,具有传输文字、话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的功能。l
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网必须高度可靠,特别是在暴雨、飓风等紧急情况时。因此,应急联动指挥通信网必须能在恶劣的条件下,迅速可靠地完成通信任务。在利用公用网和建设专用网的两种情况下,都要提出特别的要求和考虑采取必要的备用措施。l应急联动指挥网络系统必须达到对实时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交通事故信息、重大案件信息的传输、处理和查询、共享,存贮与检索历史事故灾害信息,进行调度分析及计算,下达各种抢险救灾指令等要求。应急联动指挥城域网采用以市府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中心的星形网络结构,并采用有线组网为主、无线组网备份两种组网方式。(3)应急联动指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核心工作是决策支持,决策正确与否,影响巨大。然而,应急决策属于事前决策、风险决策和群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确保应急决策正确及时,有必要对应急决策的全过程或主要工作环节提供全面的支持,建立基于信息采集、通信与网络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重点是辅助决策者迅速准确地做出科学的应急决策和调度指挥。在应急决策过程中起到决策支持的关键作用,是防灾减灾救灾指挥系统的核心和归宿之所在。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准确地完成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交通事故信息、重大案件信息等各类紧急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贮,快速、灵活地以图、文、声、像等方式进行各类紧急信息的历史资料、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的信息查询;通过应用各种专业数学模型进行险情预报、联合调度的仿真计算、灾情估算、工程安全风险分析,从而及时、准确地制定和选择应急调度指挥方案;通过系统内嵌的应急联动指挥预案、要情会商、事后总结等功能模块,为应急决策和调度指挥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为应急管理和决策实施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根据系统建设的原则和功能要求,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机接口层、系统应用层和系统信息支撑层,它由如下几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①信息接收处理②综合数据库③事故灾害预警④应急调度⑤信息服务⑥要情会商⑦辅助管理综合数据库可按信息种类划分为,水文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工情数据库、事故灾害数据库、地理社会经济数据库和防灾抗灾救灾资源数据库几大类;各类数据库按数据获取的时间又可划为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同时各类数据库按信息表现形式可分为文本、图形、影像等数据库;其中水文、气象、工、灾情、资源数据库均包括方法库和知识库。
综合数据库除具有信息存贮、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备份之功能外,主要是为水(雨)情、气象、工情、灾情、交通事故信息、重大案件信息进行数据、文本、图形、声像的信息管理,并相互关联,为各子系统提供输入信息,存放其输出成果,完成子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使得信息处理实现自动化、综合化和形象化,给用户提供极大方便,是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支撑层和基础部件。建立综合数据库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综合数据库的具体设计内容应与国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保持一致,采用统一的数据库表结构。(4)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以卫星导航平台为基础。卫星导航平台由导航数据中心、导航网管中心、导航数据采集网和导航应用系统四部分组成。下图给出导航平台的基本组成:图3-3导航平台1)导航数据中心——
是导航平台的核心部分,由专用GIS服务系统、专用信息服务系统、专用导航信息服务系统(GNSS调度系统)、专网/公网/北斗通信接入系统、呼叫服务中心、采集数据处理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地面专用宽带网和卫星宽带备份网组成。l地理信息服务系统(GIS)l公用信息服务系统(DB)l导航信息服务系统(Nav)l专网/公网/北斗接入系统l呼叫中心(CallCenter)l导航数据采集网监控分析中心系统2)导航网管中心——由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认证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和卫星通信认证管理系统组成,主要负责完成平台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障、认证、计费和用户系统管理等工作。3)导航数据采集网——由10个GPS卫星连续跟踪站(基准站或参数站)组成GPS区域网(参考站网);主要负责采集GPS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通信网传送至城市导航数据处理系统。4)导航应用系统——平台可支持和提供的导航应用系统包括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公交调度管理系统、长途客运调度管理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物流调度管理系统、导航信息发布系统、地形变化及地震监测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和基础测绘系统等应用系统。导航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基于TSP(TeleMaticsService
Provider)模式,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导航应用服务;导航应用的方式依据经营模式可提供全能模式和分工协作模式、依据应用所服务的市场范围可提供水平模式和垂直模式、考虑其软件体系结构则可提供Web应用和传统的套装应用;这些模式可相互组合。(5)应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以基础GIS平台为基础。基础GIS平台功能详见《X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6)现场指挥系统该系统通过现场指挥车、现场数据采集、卫星数据通信和无线语音通信实现现场指挥调度功能。(7)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它是一个由会商决策、指挥调度CallCenter和大屏幕显示等构成的中心指挥室。3.1.5示范项目的应用范围本示范项目建设的X市应急联动指挥及卫星导航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将对X市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起到重大的作用。它将使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和平台资源得到复用,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加强各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协同合作和交互,提高处理城市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提供跨领域、跨行业的导航信息和应用增值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城市各行政管理部门所需的各类基于位置的信息,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从而提升X
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综合实力。本项目的服务和应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联动指挥n协调并监控城市对所有紧急情况、事故、危险(包括自然灾害、水管破裂、能源中断和其他突发事件等)的响应,建立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同步实时响应体系和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的监控信息通过光缆实时同步到达应急联动指挥中心,辅助决策层对以上情况进行决策、调度、指挥,提高各部们对处警的综合能力。n对所有潜在的危险和紧急情况进行监控和计划准备。n协调和执行培训计划,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响应演练和确定在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城市响应的适当级别。2)卫星导航服务n车队管理服务,如车辆的定位跟踪、监控、调度、管理等功能。定位跟踪功能通过定时、定距等方式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中心可以随时掌握入网车辆的运行状态。车辆调度功能可以实现对入网的单车、车组、车队以单呼、组呼、群呼方式进行调度。n
车辆信息服务,如导航、紧急救援、防盗报警、路边服务、免费车载电话服务、监听功能等。导航功能可以通过电话或短消息与驾驶员沟通,实现导航,也可以在终端上存储电子地图,显示单元上可以实时显示移动目标在电子地图上的位置。根据目的地,选择行驶的最佳路线,并可以做到偏航报警。防盗报警和路边服务功能主要实现在受控车辆出现紧急情况(遇劫、车祸等)可通过相应的按钮向中心报警或提出服务请求。免费车载电话功能为入网的驾驶员提供内部的相互呼叫,无需再另付电话费。监听功能是在受控车辆报警后,监控中心可以对报警现场实时监听,及时了解现场的情况。n个性化信息服务、WEBGIS导航信息发布、车辆轨迹信息存储功能、人工帮助服务等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将采用短消息等方式向入网车辆提供天气预报、道路交通信息、金融信息等。WEBGIS功能可使用户在Internet上随时查询入网车辆的位置等信息。GNSS轨迹信息存储功能将存储入网车辆的GNSS轨迹,可随时回放。nTSP服务(TelematicServiceProvider),为专业行业和职能部门应用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3.2系统的建设内容(建设方案、规模、地点)本项目以提供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为切入点,为X市政府提供协调处理突发事件的服务,降低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未来将向不同行业及公众提供基于空间位置的信息服务。1、服务对象和规模本项目一期的服务对象将以市政府的领导决策层为主,增值服务为辅,待项目一期实施成功后,通过后期工程,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建立起完善的、覆盖X
地区的、应急联动指挥与卫星导航紧密结合的服务体系。拟定参与本项目的部门包括市信息办、市府办公厅、公安局、交通局、交警支队、消防支队、卫生局、行政执法局、人防办、气象局、林水局、市政市容管理局等,争取实现车载系统5000套左右,手持系统3500套左右。2)项目地点本项目一期建设地点将在X市政府提供的300平米左右的机房中;2005年,迁入X市行政中心的大型城市信息指挥中心。3)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n预警处警系统应急联动指挥预警信息获取与发布(实时传送事故灾害和应急联动指挥的视频、音频和各类文字等数据资源)、预警处警机制建设、相应信息资源库建设。n应急联动通信与网络系统应急系统的通信网络组网,与政务内网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的接口建设。n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防灾抗灾救灾资源库建设、事故灾害数据资源库和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指挥处理预案库建设。n卫星导航系统
导航数据中心和导航应用子系统(包含GNSS调度系统和事故处理系统)的建设。n应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应急专用的空间基础数据和支撑软件系统。n现场指挥系统由现场信息采集、卫星移动通信和无线语音通信构成。n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由大屏幕显示、呼叫指挥系统和会商系统构成。一期工程将在一年内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在本项目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依据用户规模和用户需求,以“平站结合”为原则,采用政府和商业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开展系统的后期工程建设和应用运营服务。
第四章项目组织模式与工作计划4.1项目组织与运营模式本项目的建设将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遵循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X整体安全等级的应用为先导,以城市应急联动委员会为核心,组织协调体系、建设体系和运营体系为基础,建设一个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负责制定该项目运行的战略方向城市应急联动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具体工作人员由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该项目具体运行规则的制定由城市应急联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常务执行小组组织协调体系建设体系运营体系图4-1项目组织与运营模式图城市应急联动委员由X市政府领导担任委员会的主任,成员由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一把手组成。这一结构可以保证在城市紧急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最大程度发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功效;同时,该委员会将设置一个常务执行小组(应急联动办公室),负责为X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关的规定、条款,并进行整体操作协调管理。
组织协调体系的组织模式与层次构成如图所示:图4-2组织协调体系图建设体系组织模式与层次构成:…………图4-3建设体系图运营体系组织模式与层次构成:“战时”由市经济信息中心进行运维;“平时”由X
进行增值服务运营。图4-4运作体系图4.2项目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4.2.1工作计划2002年10-11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上报、评估、审批等工作。2002年12月-2003年9月完成本项目的实施方案、设计、建设、系统调试和试运行。4.2.2进度安排项目的2003年度建设进度安排详见下表:
表4-1项目建设进度表时间内容第1建设月第2建设月第3建设月第4建设月第5建设月第6建设月第7建设月第8建设月第9建设月第10建设月第11建设月第12建设月1平台设备购置2平台用房选定2系统集成4平台设备安装5通信设备安装调试6应用系统软件开发7人员培训8系统运行
第五章财务分析5.1项目经费投资预算本项目2003年度投入资金约为850万元,主要用于二个方面:一是建设投资,它包括软硬件设备购买、应用软件开发等投资,该部分投资总计为780万元。二是运营服务费用,它包括房屋租金、水电费用、人员工资等在内的运营服务资金约为70万元。项目的设备将通过招标投标方式,在保证质量、交货和服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采购成本;而流动资金,则考虑相应运营服务的规模与终端产品销售的资金需求。具体投资构成如下表:表5-1投资构成表序号项目名称投资估算(万元)备注1建设投资7801.1预警处警系统65 服务器和应用软件1.2通信与网络系统45 服务器和接口系统1.3应急基础GIS50 Mapxtreme1.4卫星导航系统140 CallCenter、服务器、终端(200)1.5辅助决策支持系统70 Oracle9i和建库1.6现场指挥系统200 信息采集、卫星移动通信、无线语音通信和车辆1.7应急联动指挥中心80 大屏幕显示、视频会议1.8系统开发费80 应用软件开发1.9系统集成费50 2运营费70 合计850
5.2经费来源项目2003年度,建设资金来源于市政府配套资金500万元、X的资金投入200万元、社会融资150万。随着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深入、项目应用的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几年内,可视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的资金筹措可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市政府配套资金。¨申请国家计委专项资金。¨航天科技集团的资金投入。¨参股公司的投资。¨中心开展商业化服务运营的收益。5.3收入模式本项目的最终收入将由出售终端设备和收取服务费两部分构成。由于导航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将汇集大量政府信息,有些是涉密信息,所以必须以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为核心成员,通过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保障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使中心成为救灾或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部,确保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非市场行为需要政府给与一定的经济补贴来保证公司的正常。
由于本项目市场运作初期的终端设备销售和服务对象均为政府有关部门,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出资单位股本抵押、股本置换、保险公司介入等多种形式,减少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出资,并保证项目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本项目的服务费将由客户每年提供的设备服务费和与通信公司的通信服务费分成两部分组成,其中通信服务费分成将根据项目最终与联通、移动和电信的洽谈结果确定。项目的具体运作将由X公司与X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承担。5.4经济效益分析本项目投产之初,因投资较大,运营规模较小,固定成本比例相对较大而导致短期内需要政府财政对项目运营成本进行支持。但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均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在达到正常运营服务规模的第五年及以后的第六、第七和第八年,利润率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第六章风险分析6.1政策风险该项目完全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要求和国家计委十五规划的发展方向,国家现已出台和准备出台的相关政策均对于本项目所属产业的发展给与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项目属于国家现在和未来均需要重点鼓励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范畴,基本没有政策风险。6.2运作风险该项目在具体运作中采用政府和企业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相互的缺陷,同时还能够在项目建设伊始就确定明确的市场目标,使得项目在运作中有的放矢,特别是项目的建设得到了X市政府和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领导的全面支持,使得项目在建设中能够得到全面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因此运作风险较小。6.3资金风险由于该项目前期可以获得政府财政支持、航天科技集团的投入以及部分社会融资,后期该项目具有良好的收入模式和多种收入手段,因此,资金风险有可能得到规避。
6.4技术风险该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航天科技集团自行研发和引进的成熟技术,由于航天科技集团在卫星导航产品的技术水平上,一直保持基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同步研发和引进,自身拥有大量的具有多年运作经验的技术人才,不仅保证了该项目在二次开发和产品生产、检验等方面可以达到最先进水平,而且在经营运作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也可以保证达到国内最先进的水平,因此,技术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樟子松育苗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幼儿双语教育中心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早熟葡萄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政府投资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
- 年产24000吨精炼油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教学楼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烟花日杂有限公司易地新建烟花爆竹专用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渔港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学校校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15000辆专用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 玉石及工艺品文化广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某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政府投资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
- 某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造纸废水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 植保机械生产线--4LZ-2.0Z型纵向轴流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