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9 MB
- 70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
分类号:学校代码:10153UDC: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某大厦接层检测鉴定与改造加固设计作者姓名:隋玲玲入学年份:2013年9月指导教师:海洪副教授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校外导师:由世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申请学位: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土木工程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11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12月学位授予日期:2016年1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刘永军答辩委员会组成:刘永军李健刘铁林任德斌刘杰民论文评阅人:任德斌金华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I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与可利用资源的逐步压缩,为实现资源合理化利用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日趋重要。近年来不少单位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房的需要,采取在原有房屋建筑上接层的做法,既达到了不需征用土地,又可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但是,就其原有房屋建筑能否接层,能接几层,关键在于该建筑物是否有接层的潜力及条件,绝不能只根据客观需要,而主观臆断,忽视科学,盲目接层,这样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因此,建筑结构接层的鉴定及加固工作对于整个改造工程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工程实际,通过某大厦的接层改造项目对接层、鉴定、加固措施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该建筑物从宏观勘察及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钢筋配置情况、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等方面进行了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及委托方提供的增层改造设计使用功能要求以及建筑物所在地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对该建筑物局部增层改造后进行整体结构承载力验算,并对验算承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构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固设计,使其既能满足建筑物改造后的使用要求,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简化施工过程。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接层鉴定的检测技术、加固方法等流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对检测方法的选择、加固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述,并考虑到经济、合理的要求,为行业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经验。关键词:建筑物;检测;鉴定;加固设计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AbstractIIIAbstractInordertorealizethereasonableutilizationofresourcesandcarryou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strategy,thebuildingreconstructionandreinforcementbecomesincreasinglyimportantalongwith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humancivilization,theprogressivecontractionofavailableresourcesandtheurbanization.Inrecentyears,themethodofaddingnewfloorontheprimarybuildingcannotonlysavingland,butalsoreducingtheprojectcost,andithasbeenusedbymanyunitsinordertomeettheneedsofproductionandlivingrooms.But,whethertheprimarybuildingcanbeaddednewfloororhowmanyfloorsitcanbeaddeddependsonitspotentialandcondition.Peoplecouldnotaddnewflooraimlessjustonthebasisofobjectiveneedsandsubjectiveassume,itisboundtocauseunrecoverableeconomicandsociallosses.Therefore,theidentificationandreinforcementofbuildingsocketslayeriscrucialfortheentirereconstructionproject.Aimingtocombinethepracticalengineering,theimportantissueofbuildingsocketslayer,identificationandreinforcementwereresearchedthroughthebuildingsocketslayerandreconstructionprojectoftheparticularmansion.Thedetectionofsectionaldimensionofthestructureelement,thereinforcementconditionandthecompressivestrengthofconcretewereconductedthroughmacro-prospecting.Inaccordancewiththedetectionresults,thereinforcementandreconstructionrequirementofclientandtherequirementofearthquakefortification,andonthebasisofthereconstructionstructurebearingcapacitycalculationrequirementofpresentnationalstandards,thestructureelementhasbeenreinforcingdesignedwhosebearingcapacitycouldnotmatchthepresentnationalstandardsinordertomakeitmeettheneedsofreconstructionuse,reduceeconomiccostandsimplifytheconstructionprocess.Thepaperexampledbythepracticalengineering,thedetectiontechnologyofthebuildingsocketslayeridentification,thereinforcementmethodwereintroducedandanalysedsystematic.Thechoiceofdetectionmethodandthefeasibilityofreinforcementmethodwerediscussed.Therequirementofeconomicreasonabilitywasconsideredinordertoprovidethereferenceandexperienceforrelatedproject.Keywords:buildings;detection;identification;reinforcingdesign
IVAbstract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次V目次摘要..................................................................................................................................................IAbstract......................................................................................................................................III目次..................................................................................................................................................V第一章绪论..................................................................................................................................11.1前言.................................................................................................................................11.2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11.2.1国外发展现状.......................................................................................................11.2.2国内发展现状.......................................................................................................41.3本文研究内容.................................................................................................................91.4本章小结.........................................................................................................................9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112.1检测鉴定工作内容.......................................................................................................112.1.1检测鉴定方法的定义.........................................................................................112.1.2检测鉴定程序.....................................................................................................112.1.3检测鉴定工作要点.............................................................................................122.1.4接受委托时应注意的事项.................................................................................122.1.5初步调查.............................................................................................................122.1.6初步调查注意事项.............................................................................................132.1.7确定检测鉴定内容、签订协议.........................................................................132.1.8详细调查、检测.................................................................................................142.1.9综合分析.............................................................................................................152.1.10综合分析要点...................................................................................................162.1.11鉴定结论及建议...............................................................................................162.1.12鉴定报告编写...................................................................................................162.1.13鉴定报告答疑...................................................................................................162.2检测技术介绍...............................................................................................................172.2.1混凝土强度检测.................................................................................................172.2.2钢筋现状及配置检测.........................................................................................172.2.3构件截面尺寸抽检.............................................................................................182.2.4地基基础检验.....................................................................................................182.3加固方法介绍...............................................................................................................192.3.1基础加固.............................................................................................................192.3.2混凝土构件加固方法.........................................................................................21
VI目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4本文加固方法的选择...................................................................................................232.5本章小结.......................................................................................................................23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253.1工程概况.......................................................................................................................253.2检测鉴定原因...............................................................................................................253.3检测鉴定依据...............................................................................................................253.4检测内容.......................................................................................................................253.4.1基础现状勘察.....................................................................................................253.4.2结构布置勘察.....................................................................................................263.4.3楼地面、墙体建筑做法勘察.............................................................................263.4.4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检测.....................................................................................263.4.5构件钢筋配置检测.............................................................................................283.4.6构件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检测.....................................................................313.5增层改造结构技术鉴定...............................................................................................333.6检测结果及鉴定结论...................................................................................................343.6.1检测结果.............................................................................................................343.6.2鉴定结论.............................................................................................................343.7本章小结.......................................................................................................................34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354.1改造加固设计内容.......................................................................................................354.2柱加固设计...................................................................................................................354.3新增楼梯部位的梁加固设计.......................................................................................374.4新增荷载楼板的加固...................................................................................................404.5施工技术说明...............................................................................................................434.5.1加固材料说明.....................................................................................................434.5.2主要工艺施工技术说明.....................................................................................444.5.3注意事项.............................................................................................................484.6本章小结.......................................................................................................................49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5.1结论................................................................................................................................355.2展望................................................................................................................................51参考文献........................................................................................................................................53致谢..............................................................................................................................................57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ConrentsVIIContentsABSTRACT...................................................................................................................................IIICONTENTS....................................................................................................................................VChapter1introduction.....................................................................................................................11.1Preface..............................................................................................................................11.2Presentconditionsanddevelopmenttrendsathomeandabroad.....................................11.2.1Developmentstateabroad........................................................................................11.2.2Developmentstateinourcountry............................................................................41.3Researchcontents.............................................................................................................91.4Chaptersummary.............................................................................................................9Chapter2Detectionandreinforcementtechnologyintroduction..................................................112.1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contents.............................................................................112.1.1Thedefinitionofthetestingmethod.......................................................................112.1.2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program....................................................................112.1.3Keyworkof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122.1.4Theentrustedmattersthatshouldbepaidattentionto..........................................122.1.5Initialinvestigation................................................................................................122.1.6Mattersneedattentionininitialinvestigation.......................................................132.1.7Makesuredetectionidentificationcontentandsignanagreement.......................132.1.8Probeanddetection................................................................................................142.1.9Analysisbysynthesis.............................................................................................152.1.10Keypointofanalysisbysynthesis.......................................................................152.1.11Expertconclusionandsuggestion........................................................................162.1.12Compilingtheidentificationreport.....................................................................162.1.13Answersfortheidentificationreport...................................................................162.2Reinforcementmethodintroduction...............................................................................162.2.1Concretestrengthdetection...................................................................................162.2.2Rebarststusandayoutmeasurement.....................................................................172.2.3Componentsectiondimensionchecking................................................................182.2.4Foundationdetection.............................................................................................182.3Reinforcementmethodintroduction...............................................................................192.3.1Foundationreinforcement.....................................................................................192.3.2Concretememberreinforcementmethod...............................................................212.4Reinforcementmethodchoseninthepaper...................................................................232.5Chaptersummary...........................................................................................................23Chapter3Socketslayerreconstruction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253.1Engineeringgeneralsituation..........................................................................................253.2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reason................................................................................25
VIIIConrents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3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basis..................................................................................253.4Detectioncontent............................................................................................................253.4.1Foundationstatusprospection...............................................................................253.4.2Structuralarrangementprospection.......................................................................263.4.3Floorandwallconstructionmethodprospection..................................................263.4.4Componentsectiondimensiondetection...............................................................263.4.5Rebarayoutdetection............................................................................................203.4.6Compressivestrengthdetectionofthecomponentconcrete.................................223.5Addlayerstructuretechnicalevaluation........................................................................243.6Detectionresultandidentificationconclusion...............................................................253.6.1Detectionresult......................................................................................................253.6.2identificationconclusion........................................................................................253.7Chaptersummary...........................................................................................................26Chapter4Structurereinforcing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354.1Reconstructionandreinforcingdesigncontent..............................................................354.2Columnreinforcingdesign.............................................................................................354.3Thenewbeamreinforcingdesignoftheaddedstairs....................................................374.4Thenewaddedloadfloorreinforcement.......................................................................404.5Thetechnicalnoteforconstruction................................................................................434.5.1Reinforcementmaterialsstatement.......................................................................434.5.2Mainconstruc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444.5.3Mattersneedattention...........................................................................................454.6Chaptersummry.............................................................................................................49Chapter5Conclusionandoutlook.................................................................................................515.1Conclusion......................................................................................................................515.2Ourlook...........................................................................................................................51Reference.......................................................................................................................................53Acknowledgement.........................................................................................................................55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1.1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与可利用资源的逐步压缩,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日趋重要。世界建筑业大致需要经历新建阶段,新建与维护并重阶段以及加固改造阶段,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学科。国外已就加固改造业形成了完善的机制与规范,加固业在市场上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国的加固改造行业也逐渐地步入了正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现存的超过百亿平方米的建筑有将近1/3已经达到了设计使用年限,安全储备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相关的建筑予以拆除重新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相应资金的注入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与之相伴的还有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见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另外,建筑物也可能由于使用性质的改变导致结构受力的改变,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将形成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还有对于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在各阶段工作不同步时造成的问题,在此,就必然涉及了对此类建筑的加固改造工程,可见其重要性,而且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改造还兼具节地节能又经济快捷等优点。近年来不少单位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房的需要,采取在原有房屋建筑上接层的做法,既达到了不需征用土地,又可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但是,就其原有房屋建筑能否接层,能接几层,关键在于该建筑物是否有接层的潜力,行为人是否有接层的能力,所以绝不能只顾客观需要,而凭主观臆断。忽视科学、盲目接层,这样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大批原有建筑进行了改造,许多楼房是在原有楼房基础上加层,下面基础没有做任何处理,这样就给原有建筑带来沉重负担,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带来严重隐患,如果发生地震,将会造成惨重后果。从我国近20年来发生的各类事故来看,都是没有按国家要求,擅自做主,对房屋进行非法改造,没有采取加强措施,使旧房失去抗震能力,变成危房,因此接层鉴定工作对于整个工程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1.2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1.2.1国外发展现状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看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大体上都经历了3个阶段,即大规模新建、新建与维修改造并举和重点转向既有建筑的维修改造。例如,英国在1975年―1980年间新建工程数量和费用减少,建筑维修改造的项目却逐年增加,1978年用于投资改造的费用是1965年的3.76倍,1980年建筑物维修改造工程占英国建筑工程总量的2/3;瑞典建筑业1980年代首要的任务是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在美国,新建筑业开始萧条,而维修改造业兴旺发展,美劳工部预报,2000年后旧房维修改造业将
2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最受欢迎的九类行业之一。国家的投资方向当然也就决定了科研的方向。由政府出面组织开展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也显示了经济发达国家对既有建筑物的重视,日本建设省从1981年至1984年用四年时间组织进行了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技术开发项目,以防为主,从建筑立法、设计、施工和改造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建筑物的寿命问题,并已制订了一系列法令和标准。近几十年来,由于旧建筑物逐渐增多,各经济发达国家逐渐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旧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和加固方面,建筑工程加固改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加固改造业已成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加固改造建筑业日益兴旺和发展。例如,在1980年的英国建筑维修加固工程,已占其建筑工程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随后新建工程数量和费用逐年减少,而建筑维修加固的费用逐年增加;丹麦目前用于维修加固工程与新建工程的投资比例已达6:1;瑞典建筑业80年代首要的任务是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1983年用于维修加固业的费用占建筑业总投资的50%,由此可见,凡是工程建设发达的国家,其工程维修和改造加固业发展迅速,且日益兴旺。目前,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对已有建筑物的维修、加固的研究十分重视,并已制定有相应的法规,日本建设省从1981年至1984年用四年的时间组织进行了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的技术开发项目,以防为主,从建筑方法、设计、施工和加固维修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建筑物的寿命问题,并已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标准,如《住宅改造法》、《土木建筑物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1978年成立了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工作组,并于1982年提出了《混凝土检查与维修》及《混凝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东欧国家也较重视旧建筑物的问题,原苏联政府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改造与旧房改建是苏联城市建设的关键,现已出版《居住房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事故及其发生原因和预防办法》等数十本专著。关于建筑物加固的国际学术活动也十分话跃,198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混凝土结构的重新评价---可靠度和承载力”国际会议.近几年由FIP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和其他国际会议上也都有相当数量的旧房鉴定加固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根据对新加坡建筑物改造加固市场的调研结果,新加坡及其周边东南亚建筑、市政等相关行业市场,其每年对各类建筑加固、改造、维修等的产值也接近所在国家建筑行业总产值的30%。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建筑物年龄的增加,对其加固改造修补的需求也逐年递增。一些古建筑的倾斜和相继倒塌,迫使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现存的古迹和文物,新建建(构)筑物因地基处理不当或其它原因而发生倾斜,特别是在城市建筑群密集的地方,新建建(构)筑物常常会使既有建(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迫使人们开始重视建(构)筑物的纠倾和基础托换加固技术,以减少经济损失。对于大部分倾斜的建(构)筑物,可以通过纠倾扶正及相应的加固措施恢复其使用功能。纠倾技术在20世纪前半叶仅在少数国家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Fondedile公司的Lizzi首创了树根桩技术,用于纠倾托换,随后在各国得到应用。1950年左右,既有建筑的地基纠倾技术第一次在法国应用。到1960年代中叶,欧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使用这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拓宽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3纠倾技术的方式、方法。到1980年代,既有建筑的纠倾技术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形成规范和标准。1989年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比萨塔,意大利政府成立拯救比萨塔国际委员会,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商良策。经过8年之久的反复论证后,拯救委员会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纠倾办法,那就是从比萨斜塔的北侧地基下抽出部分土使斜塔的倾斜自然北移,即陶土纠倾法。既有建筑的整体移位技术在国外应用的较早,尤其在欧美国家应用较多,他们对于有继续使用价值或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物都很珍爱,不惜重金运用整体移位技术将其转移到合适位置予以重新利用和保护。世界上较早建筑整体迁移工程是位于新西兰新普利茅斯市的一所一层农宅,使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装置。现代整体移位技术应始于20世纪初。1901年美国依阿华大学科学馆移位工程有较详细的技术记录,由于校园扩建,将重约60000kN三层高的科学馆进行了整体移位,而且在移动的过程中,为了绕过另一栋楼,采用了转向技术,将其旋转了45°,这座楼至今仍在使用,已经过了百余年的考验。在以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家都有过移位工程的实例。1983年英国兰开夏郡Warrington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建筑进行了整体移位,建筑物托换顶起时使用了专用的托换装置,并用环氧树脂技术对建筑物进行了加固,在建筑物基础下建一个钢筋混凝土水平框架,在该框架下建造另一个框架与片筏基础连为整体用卷扬机和钢丝绳做牵引装置,其采用的牵引装置和移位方法与国内的许多整体移位工程相似。这所学校重约8000kN,为砖石结构,由于道路拓宽不得不将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纵向移位15m,建筑物托换顶起时使用了专用的托换装置。1998年,美国的一所豪华别墅,建筑面积约1100㎡,从波卡罗顿长途跋涉100多英里到皮斯城,建筑物进行顶升托换时用64个150kN千斤顶,这座移位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座别墅行进中必须要经过一条运河,在这一段路程上采用一艘特殊的船体作为运输工具,通过调节船中的水量来保证该建筑物从陆地到船上和从船上到陆地的平稳性。1999年6月位于美国卡罗莱纳州Hatteras角海岸的一座灯塔为了免于不断的海岸侵蚀,当局决定将其移至1600英尺外的地方。为了将该灯塔顶起,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液压顶升系统,由100个千斤顶将其顶高1.52m,为了保证此高耸结构的稳定性和承力系统的可靠性,采用扩大钢梁作为底盘。建筑物整体移位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早期的移位工程使用千斤顶(螺旋、液压)牵引较多,有的工程也用卷扬机做牵引设备,在河道和海上使用船的工程也有若干例,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移动设备是多轮平板拖车,一般由汽车或挖掘机等做牵引,最新又出现了一种自身可提供动力的多轮平板拖车,并在多个工程中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国外对建筑物移位时一般将其顶起进行托换,然后置入移位设备,托换时放入纵横向钢梁或木梁,对一些受力复杂的结构使用了专用的托换装置,并获得了专利。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规模新建阶段、新建与改造并重阶段,旧建筑维修与加固阶段,以上的资料给我国一个警告,现在就应该特别重视工程耐久性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预告,工程的加固和改造行业势必大力发展。
4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2.2国内发展现状(1)行业现状我国自建国以来,在50、60年代建造的一大批老房屋,因超过了设计基准期而有待加固,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房屋建筑以及城市设施数量急剧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现存的有待加固的各种建(构)筑物的总面积至少在10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另外,全国又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住宅安全储备不足(其中包括抗震措施不足)且城市的住宅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有大量的住宅结构需要加固。建国初期建造的大量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服役期大都超过50年,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一些新建成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导致工程在建成初期就出现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对于这些建筑物,如果不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就有可能导致重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筑的加固修复,促进了建筑加固修复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每年有一大批厂房因生产规模及工艺等要求急待更新,而需要技术改造和加层的建筑物,它们因结构超载而需要补强;同时,随着国家抗震要求,设防标准的提高和改变,许多地区现有房屋不能满足新设防的抗震要求或原建筑物根本没有抗震设防(无圈梁无构造柱等基本抗震措施),从而需要进行新的抗震加固;近年来社会上大量曝光的因工程质量低劣所造成的危房,它们也需要加固处理,这些都刺激了建筑加固修复专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旧城改造几乎成了各大城市的共同课题,这为建筑加固修复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我国,由于战争和其他历史原因,大规模的基建建设比世界晚了几十年。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期:一是解放初期的1950年代;二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1990年代;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同样也遵循了新建、新建维修加固、改造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道路。1970年代、1980年代,随着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部分工业建筑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而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使人们认识到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领域和房屋抗震鉴定、加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219-89)等,在检测技术方面也引进和研发了大量的新技术,颁布实施了若干检测技术标准,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3-85)、《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88)等。19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城市得到了大力推进,大量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需要改变用途、增加荷载、改造;建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鉴定加固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颁布实施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建筑抗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5震鉴定标准》(GB50023-9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等一批鉴定标准。加固技术规范相继颁布了《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25∶90)、《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等一系列加固类规范。2008年以后,一是汶川地震的重大损失,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规范也到了修订的阶段,因此经过修订的规范和一些新规范颁布实施,如《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行业从个别从业者率先进行鉴定加固和改造工作,到队伍越来越大,渐成规模;从无章可循,到各种标准对检测、鉴定、加固各个阶段越来越规范;从依赖专家经验的“传统经验法”,到专家经验与现场实测数据、复核鉴定相结合并原则性采用统计概率的“实用鉴定法”;从注重可靠性(安全性、正常使用性)鉴定,到可靠性、耐久性评价并重;加固技术从注重单个构件的加固,到注重结构整体加固效果。作为鉴定加固的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抗震加固也经历了3个阶段:初级阶段(1976年―1980年):震后应急、临时、简单“捆绑式”加固技术。震后应急修复和临时支护;后加构造柱、圈梁;后加圈梁和钢拉杆。提高阶段(1980年―1990年):震前加固和震后补强,钢和混凝土的“硬”加固技术。加大混凝土构件断面:梁、柱、夹板墙;增设混凝土构件:剪力墙、构造柱、壁式框架;增设钢构件——支撑。综合阶段(1990年至今):加固、改、扩建及配套设施,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软加固”技术。粘钢、植筋;碳、玻璃纤维布外贴;钢绞线-聚合物砂浆面层;体外预应力技术;消能减震技术。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之后,沈阳市对于各区中小学建筑的安全性进行了彻底的排查,对于不符合抗震要求的中小学建筑进行了加固处理,增大了重要公共建筑的安全储备。目前对于接层改造与加固设计,国内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且依据相关经验和试验研究,新增或修订了多种相关标准规范,其中包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建筑结构加固工程验收标准》GB50500、《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等一些列国家标准规范,已经形成了完整设计、施工、验收、检测鉴定体系,对于既有建筑加固鉴定行业标准化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的重心,已从新建工业企业转移到对已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取得更大的投资效益,按一些资料统计,改建比新建可节约投资约40%,缩短工期约50%,收回投资的速度比新建厂房快3倍―4倍,同样,对民用建筑进行改造的要求,在我国也日益迫切。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尽管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但无房、缺房和不方便户仍达20%以上。而且随着城市房价的上涨,越来越多
6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人买不起新房。为缓解这一矛盾,抓好旧房的增层改造,向现有房屋要面积,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显然是一条重要出路。我国城市现有的房屋中,有20%―30%具备增层改造的条件。增层改造不仅可节省投资,同时,可不再征用土地,对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一五”期间,我国更新改造资金只相当于同期基本建设投资的4.2%,“三五”期间已达27%,“四五”期间为31.7%,“七五”期间为54%。这清楚的说明,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国家用于旧建筑物维修、改造和加固的费用将逐步增加,特别是工业建筑更是如此。基本建设政策的变化不仅给建筑行业的科研人员提出了新的研究任务,也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质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业企业的领导和房屋管理人员肩上的担子加重了,工作风险增大。在新的形势下,与建筑物有关的科研、设计、施工、质检、使用和管理人员都面临着新的问题。1)建(构)筑物接近或超过其设计年限据1986年国家统计局和建设部的调查,我国城镇民用建筑面积达46.76亿㎡,使用期限超过20年的约占64%;工业建筑13.5亿㎡,使用期限超过30年的约占65%,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进入老龄化。据1995年统计,当时在役60亿㎡城镇民用建筑中,有30亿㎡需要加固,其中10亿㎡急需修理加固。到2009年,城乡既有建筑面积约为436.5亿㎡,专家估计约有30%―50%的建筑物出现安全性降低或进入功能衰退期。2)先天性缺陷(勘察、设计、施工缺陷)、使用不当及环境劣化结构的先天不足首先表现在地质勘察不能准确反映地基土、地下水的真实情况,如勘察布点过稀、钻孔深度不够等,造成建筑物施工中、竣工后出现地基沉降等。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物时,虽然尽量考虑了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因素,然而在建筑物竣工使用后,每个结构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特性,它不可能完全被设计时采用的数学模型所描述。原先的设计构思总是与实际使用中发生的情况有一定距离。尽管建筑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结构仍有可能由于先天不足而出现各种缺陷。同时,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冗余度较低,为其安全使用留下隐患。结构的先天不足还来源于施工。造成这类隐患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当前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低素质队伍施工所造成的建筑物低质量的现状。众所周知,随着建筑队伍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建筑队伍的迅猛扩大,建筑队伍的技术和管理素质普遍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筑队伍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在全民企业中只占职工总数的8%,在集体企业中只占职工总数的1%,二级工以下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60%以上。兼之,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混乱和违纪问题,因此,不少建筑工程质量明显偏低。据1988年全国抽查,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不到50%,房屋倒塌率偏高,正在施工或刚竣工就出现严重质量事故的现象在全国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给建筑物正常使用留下大量隐患。建筑物的缺陷还来自恶劣的使用环境:如高温、重载、腐蚀、粉尘、疲劳、潮湿……,以及由于缺乏对建筑物正确的管理、检查、鉴定、维修、保护和加固的常识所造成的对建筑物管理和使用不当,致使不少建筑物出现不应有的早衰。如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未经鉴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7定而增加荷载,装修时增加荷载,增设设备等;未经相关单位鉴定或加固即拆除承重构件,造成周围或上部构件承载力不足等。3)遭遇灾害我国又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不仅有2/3的大城市处于地震区,历次地震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建筑物造成了损坏,而且风灾、水灾年年不断,仅风灾平均每年损坏房屋30万间,经济损失十多亿元,每年水灾损失更难准确统计。1991年仅江苏灾区就倒塌房屋57万多间,损坏房屋80余万间,而在安徽灾区仅倒塌房屋一项就多达110余万间。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建筑群的进一步密集,建筑物的火灾概率大大增加。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火灾6万余起,其中建筑物火灾就占火灾总数的60%左右,这些意外的灾害,使不少建筑物提前夭折,使更多的建筑物受到严重损伤。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5⋅12汶川8.0级大地震,遇难人数超过8.7万人(因地震造成失踪的人生还希望很小,死亡的6.9万多人和失踪的1.8万多人),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其中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5.8%,陕西占2.9%。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4⋅14玉树7.1级大地震,截至2010年4月23日17时,玉树地震已导致2192人死亡,失踪78人。地震局做出了评估,估算损失大致在6400亿;而民政部的评估额在8000亿以上(21世纪经济报,2010年4月23日报道)。4)其他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会出现变更用途,改变业主,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等。综上所述,不论是对建筑物先天不足,还是对后天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论是为抗御灾害所需进行的加固,还是为灾后所需进行的修复,不论是为适应新的使用要求,而对建筑物实施的改造,还是为建筑物进入中老年期而进行的正常诊断、处理,都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和鉴定,以对其可靠性做出科学的评估,都需要对建筑物实施正确的管理维护和改造加固,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由之可见,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的任务,不仅量大面广,而且,任重道远,影响极大,对国力薄弱的我国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现状鉴定进行现状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指定加固改造方案提供技术依据。由于工程对象的规模、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不同,鉴定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在一般情况下,鉴定工作涉及现状初步调查及已有资料收集、现场检查检测、试验室试验分析、结构计算分析、资料整理分析、编制鉴定报告等内容。对现状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收集已有的资料,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包括现场的初步检查,收集和整理与建筑物有关的所有原始设计、施工资料、图纸、使用记录等,并向知情人员进行调查。一旦收集到所有的相关资料,就要系统的详细审阅,并根据需要制定出有关的检测计划。现场检查检测,视具体条件,可能是简单的目测,也可能是按既定计划实施的细致复杂的过程。在所有的检测项目中,最主要的目标是确定导致可见损坏的原因,以及确认结
8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构的整体性和工作性能。如果问题简单,那么,根据工程师的经验,简单的目测检查结果即可作为修复处理的参考,但在大多数项目中,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也需要材料试验工程师来协助工作,以便对材料的结构性能进行全面的了解。要对现场和实验室数据以及现场的观察记录进行仔细整理,并认真的总结分析,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适当的推理机制,对面临的工程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结构计算分析是根据现场检测的数据采用计算机方法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依据现行规范确定结构的安全度。鉴定报告是现状鉴定的最终成果,它是指定加固改造的主要技术依据,鉴定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工程对象受损的范围、程度;工程对象的整体技术状态;造成结构及结构材料劣化、损坏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的处理措施或对策。(4)设计在现状鉴定的基础上,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指定加固改造方案,选择加固、改造材料及施工方法,绘制加固、改造施工图。制定设计方案难度很大,必须考虑大量的因素,包括技术方面、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纯粹实践经验方面的因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施工期间对建筑物正常使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设计方案对加固改造使用的材料要求与对新建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多种材料与原结构的相容性问题;此外,还要考虑材料对施工速度的影响,考虑加固改造过程中原结构的安全问题。(5)施工通长情况下,已有建筑物加固改造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并非任何施工单位都能胜任。为了保证设计意图的全面实现,施工单位既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又要有专业工程经验,施工之前还应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制定完善的施工操作规程,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现有的操作规程、规范要求。但是,若适用的加固材料和方法没有包括在现有的规程、规范中,则应从类似的工程项目中获取基于实践经验的、详细的数据资料,这种技术资料的依据必须有具有一定资质单位的证明,并据此制定有关操作规程。(6)验收与工程效果检验加固或改造完成之后要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验收。为了保证加固效果,对一些重要部位或者施工质量产生怀疑时,还要采取必要的检验手段来对工程效果进行检验,如进行各种原位试验等。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91.3本文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结合工程实际,对某个接层改造项目的接层鉴定、加固措施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在工程处理过程中考虑到经济、合理的要求并总结相关经验,为行业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1.4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既有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加固的国内外现状,目前国内旧建筑物逐渐增多,国家逐渐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旧建筑物的维修、改造和加固方面,建筑工程加固改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加固改造业在今后我国建筑业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
10第一章绪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2.1检测鉴定工作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交易的日益活跃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建筑物老化问题日趋严峻,需要进行建筑结构质量及安全性鉴定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才能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准确地检测鉴定,这个问题就倍受人们的关注。2.1.1检测鉴定方法的定义检测鉴定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需要鉴定的建筑结构实体,根据委托鉴定的目的和要求,结合现场初步调查了解的情况及获得的资料,确定依据什么规范、标准,采取哪些检测手段,以及如何检测、复核计算,怎样综合分析,最终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及安全性做出科学、公正、准确鉴定的全过程。2.1.2检测鉴定程序一般来说,检测鉴定程序主要包括:(1)接受委托;(2)现场初步调查;(3)确定检测鉴定内容,双方签订协议;(4)现场详细检测、调查;(5)综合分析、计算、评定等级;(6)做出鉴定报告等6个步骤。检测鉴定程序按图"所示的框图进行,该框图是在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所列程序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图2.1检测鉴定程序示意图Fig.2.1Schematicdiagramof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procedures
12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上图主要区别在于将鉴定组成立的时间提前了,实际经验证明,这样能使检测鉴定人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尽快进入角色,在做检测鉴定方案时,就能更准确并切合实际,有助于提高检测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增加了报告答疑这一环节,实践经验证明,这一步骤有时是非常实用和必要的。2.1.3检测鉴定工作要点(1)接受委托委托书应包含的主要内容:1)建筑物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及地点、建筑规模和结构类型、开(完)工时间、是否已投入使用及投入使用日期等。2)工程各责任主体。包括建设(使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3)申请鉴定事由。主要有施工质量、房屋安全、灾后损伤、邻近施工影响等情况简述。4)委托鉴定目的及要求。委托方根据需要选择鉴定项目,如安全性鉴定、可靠性鉴定、施工质量鉴定、抗震鉴定等。5)委托单位(或个人)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等。由于委托方一般不了解有关检测鉴定的规范和标准,故他们送交的委托书往往不能清晰表明鉴定的目的和要求,以及不能包含检测鉴定所需要的初步信息,故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委托书表格,供委托方填写。值得指出的是,上述委托书的各项内容并不一定要求齐备,诸如危旧房屋、“五无”工程等,有些内容无法提供,因此要视工程的实际情况而定。2.1.4接受委托时应注意的事项(1)已进入司法程序的工程应由司法机关委托。(2)工程质量有争议的工程应由当事人双方共同委托。(3)某些目前没有有效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及国家无相应标准的项目,应及时向委托方讲明。(4)当需采用不只一种检测方法同时进行检测时,应事先约定综合确定检测值的规则,不得事后随意处理。2.1.5初步调查(1)成立鉴定组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结构形式及委托方反映的情况,认真研究提供的资料,确定合适人选。(2)现场实地踏勘、调查1)召集各方面有关人员(进入司法程序的应有司法人员在场),对委托事项的来龙去脉做详细了解。
1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2)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主要有设计文件、施工质保资料等。进人司法程序的还有起诉书、答辩状等,如果曾经做过检测鉴定的还有前期检测鉴定报告。3)了解建筑物历史,考查现场,填写初步调查表。2.1.6初步调查注意事项(1)如发现有险情,属危房者,要在第一时间发出险情通知,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现场实地踏勘、调查、收集资料受阻时要对当事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2.1.7确定检测鉴定内容、签订协议(1)检测鉴定协议主要内容1)检测鉴定目的。如房屋安全性鉴定、施工质量鉴定、改变使用条件或改造前的专门鉴定等。2)检测鉴定范围。明确是对整体结构,还是对建筑物局部结构的鉴定。3)根据检测鉴定目的和范围,合理确定检测项目。(2)委托方所需支付的检测鉴定费用。1)双方义务。一方面约定检测鉴定单位根据委托的鉴定目的和范围所要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明确委托方在检测鉴定过程中要做哪些配合工作,如清理待检构件四周障碍物,搭设检测人员能够到达待检构件进行检测的脚手架,提供必要的水源、电源等。2)检测鉴定费用支付方式。一般分期支付,签订协议后支付一半,检测报告完成后支付另一半。3)检测鉴定工作所需工作日。(3)确定检测鉴定内容应注意的事项1)抓住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各方争议的焦点,做到有的放矢。检测鉴定工作的重点会随鉴定目的和范围的不同而不同,如对一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的安全性鉴定,其检测鉴定的重点为柱、梁、板结构。而对于一项针对楼板开裂、漏水的投诉来讲,检测鉴定的重点主要是楼板结构。2)充分考虑造成质量安全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以此确定检测项目。例如,对于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板角45度斜裂缝,就要考虑:楼板承载力是否不足;②基础有无不均匀沉降;③温度应力影响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于第①种原因又要考虑其是否由于超载、设计承载力不足、施工缺陷等因素;对于第②种原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是否相邻施工影响以及地质勘察资料不准等因素;对于第③种情况又可从建筑物超长、混凝土养护不足、构造缺陷、混凝土水灰比过大等因素考虑。在考虑了所有因素之后,确定采用相应检测、复核手段来查明原因。3)抽检数量要符合有关标准,对于批量检测的项目,抽检构件应事先选定并标明在
14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纸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准确和公证,另一方面可提供给委托方,以便提前做好检测现场的准备工作。4)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如对于钢筋工程只能以当时施工记录为主要依据,无法批量检测。又如对于打桩施工影响邻近建筑物开裂问题,由于场地条件所限,有时是不可再现的,故无法模拟当时的情形测试其振动强度,这时就要采取排除法,结合其它检测进行鉴定。5)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如在确定补充工程地质勘探的方法时,对于大型工程可考虑做补充地质钻探,而对于采用天然地基的一般低层建筑,则可考虑与开挖基础结合,在持力层做标准贯入试验等简单易行的勘察。2.1.8详细调查、检测(1)详细调查、检测内容详细调查、检测主要围绕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主要内容有:1)建筑物位移、变形情况;2)裂缝开展及分布情况;3)构件及材料强度;4)施工缺陷,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蜂窝、露筋情况等;5)现有建筑结构与设计文件是否吻合;6)建筑物使用情况,有无超载;7)建筑物外部环境,邻近有无建筑工地及有无施工史;8)气象条件及自然灾害情况,本工程基坑施工时,是否在雨季,有无经受过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2)详细调查、检测要点1)由表及里。通常首先环绕建筑物四周,观察建筑物。的整体情况,注意出现建筑面层开裂、变形、脱落等异常情况的部位,对建筑物的整体有个初步认识,在对建筑物内部进行检测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2)去伪存真。如检测一条裂缝时,应先记录其开展形态后,再打开建筑面层,测量出现在结构构件上的裂缝长度和宽度,才是结构开裂的真实情况,通常二者是有差异的,有时外宽内窄(面层裂缝宽、结构裂缝窄),甚至外有内无(仅面层裂);有时则外窄内宽(面层经过修补的裂缝)。3)认真细致。一切检测操作都要按照检测规程的要求去做,这是保证检测鉴定工作质量的法宝。例如,采用回弹法检测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时,其测区一定要按照规程的要求均匀布置,相邻两测区的间距要符合规程要求。4)准确全面。检测鉴定工作复杂和繁琐,为了确保检测项目不被遗漏,事前可根据有关标准、规范编制符合现场检测需要的专用记录表格。这类表格的特点在于将设计要求,有关标准、规范的限值和抽检数量等列于表中,而留下空格以供实地检测时记录。常用的
15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表格有《钢筋施工情况检测记录表》、《钢筋混凝土梁、柱、板施工缺陷检测表》、《裂缝检测记录表》、《梁、柱、板截面尺寸和楼板平整度抽检表》等。有了这些表格,既保证了准确全面,又提高了效率。(3)详细调查、检测注意事项1)详细检测时,委托方等相关人员应在现场,以便配合及协调现场检测工作。2)现场环境往往恶劣,检测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尤其是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建筑、脚手架失效的“烂尾楼”,以及经受过火灾、地震等严重灾害的建筑,检测时更要小心。3)检测方案中确定的抽检数量及部位原则上不得改变,如确因现场条件所限无法按原方案执行时,在不违反规范、标准的原则下,经各方同意并签字认可后方能更改。4)当有关人员问及引起建筑结构质量及安全问题的原因时,检测人员要告知对方一切以鉴定报告为准。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场检测得到的不是最终检测结果,且未经综合分析,不足以下结论;另一方面鉴定报告代表的是某一检测鉴定机构的观点,不是个人的见解,一份鉴定报告要经过报告编写、校核、审核、批准签发等一系列程序,在没有批准签发之前都有可能改变,如果当初所说的与最终报告结果不同,就会引起人们的各种猜疑,给工作带来不便。2.1.9综合分析(1)应考虑的因素1)设计方面的缺陷;2)地质勘察方面的缺陷;3)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4)原材料的质量问题;5)使用方使用不当,如随意改建或有超载行为;6)自然灾害,如风灾、地震、洪灾等;7)人为因素,如邻近工地施工、打桩振动等。(2)应掌握的法规及标准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2)各种鉴定标准及适用条件,掌握标准中“已有建筑”、“现有建筑”等术语所定义的范围。如《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适用于已有建筑(已建成2年以上且已投入使用的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含安全性鉴定与正常使用性鉴定);《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适用于已建成工业厂房的可靠性鉴定;《危险房屋鉴定标准》适用于既有房屋的危险性鉴定;《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本标准的现有建筑,不包括古建筑和新建的建筑工程。3)相关的其它标准:结构术语类标准、设计、施工及验收类标准、检测类标准;加固修缮类标准;试验方法类标准。
16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1.10综合分析要点(1)根据鉴定目的和内容确定应依据的规范、标准并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2)科学分析,准确判断。要全面考虑个影响建筑结构质量及安全性的因素,有时影响因素是单一的,有时则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3)确定当时设计、施工质量时用当时规范、标准,确定目前安全状况及可靠性时用现行规范、标准。(4)在分析过程中发现需增加检测项目或现场检测有遗漏时,要及时补充调查及检测。2.1.11鉴定结论及建议(1)主要内容1)依据有关规范、标准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进行等级评定;2)根据造成建筑结构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清责任所属(委托方有此要求时);3)根据建筑物现状,提出处理建议:减少结构上的荷载、加固或更换构件、临时支顶、停止使用、拆除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2)注意事项1)属学术讨论而规范中没有的观点不宜引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具体处理方案应由有相应设计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做出;2)经济损失问题由其它相关部门确定;3)要与国家行政法规相吻合。2.1.12鉴定报告编写(1)检测鉴定报告包含的主要内容1)建筑物概况及各责任主体;2)检测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3)现场检测、资料核查、复核计算结果;4)综合各项结果,确定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性等级,分析引起建筑物损坏的原因;5)鉴定结论及建议;6)附件,含现场拍摄的照片以及报告正文引用的相关资料,如设计修改通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2)报告编写注意事项1)要准确引用规范、标准,掌握好尺度;2)术语要规范,用词要严谨,避免出现“属质量通病”之类的字眼,否则难以服人;3)观点要明确,做到公正不阿,不偏不移。2.1.13鉴定报告答疑(1)有关方面对鉴定报告有疑问时,应要求其以书面形式来函咨询。(2)书面答疑要有根据,对的要坚持,经核查有误的亦要及时更正。规范、标准中未能明确的问题,可向相应规范、标准主编单位去函咨询,以便取得确切的书面答复。(3)报告中未能罗列的细节可作进一步阐述,以使答疑更加清晰明确。
17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4)报告答疑是鉴定工作的一部分,是对鉴定报告的完善与补充,因此要认真做好解释答疑工作,使委托单位以及各相关单位满意和信服。2.2检测技术介绍2.2.1混凝土强度检测(1)回弹法与钻芯法的使用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回弹法)在使用过程中,对于龄期的要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有相关规定:混凝土龄期不得超过1000天,对于超出1000天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应采用钻心法或钻心回弹修正法进行检测,因此在既有建筑的改造鉴定过程中,由于既有建筑一般是使用多年后,由于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才会进行改造,混凝土龄期早已超过1000天,不满足回弹法的使用要求,本文也是如此,因此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的相关要求,采用钻芯法对混凝土进行取样,后送实验室进行检测。(2)回弹法龄期修正检测对于龄期超出1000天的混凝土,采用回弹法进行检测时,可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附录B的规定对测试龄期混凝土进行强度换算,详见下表,但此种方法不得用于结构安全性鉴定:表2.1测区混凝土强度抗压强度值龄期修正系数Table2.1Agecorrectionfactorofconcretecompressivestrength龄期d1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50002000030000修正系数1.000.980.960.940.930.920.890.860.82αn2.2.2钢筋现状及配置检测(1)钢筋现状检测现场使用破损检测法,凿除部分混凝土,观察钢筋是否产生锈蚀,并对钢筋直径进行抽检。(2)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由于既有建筑使用年限较长,需要了解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还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在现场检测过程中,需要对钢筋保护层厚度和碳化深度进行检测、比较,以判定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耐久性加固措施。(3)钢筋配置检测使用钢筋扫描仪,结合原结构设计图纸,对钢筋间距进行检测,间距的偏差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版)对钢筋间距偏差误差和结构设计图纸对钢筋间距的要求,对于受力钢筋,间距误差应为+10mm、-10mm,对于箍筋等构造钢筋,间距误差应为+20mm、-20mm。
18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2.3构件截面尺寸抽检使用钢卷尺、楼板测厚仪等设备对混凝土结构的柱、梁、板截面尺寸进行检测,尺寸的偏差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对截面尺寸偏差误差和结构设计图纸对截面尺寸的要求,对于柱、梁,截面尺寸误差应为+10mm、-7mm,对于箍筋等构造钢筋,截面尺寸误差应为+8mm、-5mm。2.2.4地基基础检验(1)地基的鉴定1)搜集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资料和图纸、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及竣工图等;2)对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应重点分析下列内容:地基土层的分布及其均匀性,软弱下卧层、特殊土及沟、塘、古河道、墓穴、岩溶、土洞等;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的水位及其腐蚀性;砂土和粉土的液化性质和软土的震陷性质;场地稳定性。3)调查建筑物现状、实际使用荷载、沉降量和沉降稳定情况、沉降差、倾斜、扭曲和裂损情况等,并进行原因分析;4)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和管线等情况;5)根据加固的目的,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检验方法、进行地基检验。6)地基的检验可根据建筑物的加固要求和场地条件选用下列方法:采用钻探、井探、槽探或地球物理等方法进行勘探;进行原状土的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进行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或旁压试验等原位测试。7)既有建筑地基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情况,适当补充勘探孔或原位测试孔,查明土层分布及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孔位应靠近基础;对于重要的增层、增加荷载等建筑,尚宜在基础下取原状土进行室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或进行基础下的载荷试验。8)既有建筑地基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地基检验结果,结合当地经验,提出地基的综合评价;应根据地基与上部结构现状,调查上部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提出地基加固的必要性和加固方法的建议。(2)地基符合性调查1)搜集基础、上部结构和管线设计施工资料和竣工图,了解建筑各部位基础的实际荷载;2)应进行现场调查。可通过开挖探坑验证基础类型、材料、尺寸及埋置深度,检查基础开裂、腐蚀或损坏程度。判定基础材料的强度等级。对倾斜的建筑尚应查明基础的倾斜、弯曲、扭曲等情况。对桩基应查明其入土深度、持力层情况和桩身质量。3)既有建筑基础的检验可采用下列方法:目测基础的外观质量;用手锤等工具初步
19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检查基础的质量。用非破损法或钻孔取芯法测定基础材料的强度;检查钢筋直径、数量、位置和锈蚀情况;对桩基工程可通过沉降观测,测定桩基的沉降情况。4)既有建筑基础的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基础裂缝、腐蚀或破损程度以及基础材料的强度等级,判断基础完整性;应按实际承受荷载和变形特征进行基础承载力和变形验算,确定基础加固的必要性和提出加固方法的建议。2.3加固方法介绍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需要结合检测结果及原结构设计图纸进行结构承载能力符合验算,由于接层改造部分为新建建筑,接层改造计算均应按照现有的设计规范和抗震构造措施进行计算、设计,计算重点为:接层改造部位的地基、柱、梁等构件的承载能力符合,对于承载能力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构件,应采取相关的加固措施进行加固。2.3.1基础加固(1)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1)基础补强注浆加固法适用于基础因受不均匀沉降、冻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基础裂损时的加固。2)注浆施工时,先在原基础裂损处钻孔,注浆管直径可为25mm,钻孔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应小于30°,钻孔孔径应比注浆管的直径大2-3mm,孔距可为0.5-1.0m。3)浆液材料可采用水泥浆等,注浆压力可取0.1-0.3MPa。如果浆液不下沉,则可逐渐加大压力至0.6MPa,浆液在10-15min内再不下沉则可停止注浆。注浆的有效直径为0.6-1.2m。4)对单独基础每边钻孔不应少于2个;对条形基础应沿基础纵向分段施工,每段长度可取1.5-2.0m。(2)加大基础底面积法1)加大基础底面积法适用于当既有建筑的地基承载力或基础底面积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时的加固。可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2)当不宜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套加大基础底面积时,可将原独立基础改成条形基础;将原条形基础改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将原筏形基础改成箱形基础。(3)加深基础法1)加深基础法适用于地基浅层有较好的土层可作为持力层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可将原基础埋置深度加深,使基础支承在较好的持力层上,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相应的降水或排水措施。2)基础加深的施工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先在贴近既有建筑基础的一侧分批、分段、间隔开挖长约1.2m,宽约0.9m的竖坑,对坑壁不能直立的砂土或软弱地基要进行坑壁支护,竖坑底面可比原基础底面深1.5m;在原基础底面下沿横向开挖与基础同宽,深度达到
20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持力层的基坑;基础下的坑体应采用现浇混凝土灌注,并在距原基础底面80mm处停止灌注,待养护一天后再用掺入膨胀剂和速凝剂的干稠水泥砂浆填入基底空隙,再用铁锤敲击木条,并挤实所填砂浆.(4)锚杆静压桩法1)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2)锚杆静压桩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锚杆静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有关规定估算;桩位布置应靠近墙体或柱子。设计桩数应由上部结构荷载及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确定;必须控制压桩力不得大于该加固部分的结构自重。压桩孔宜为上小下大的正方棱台状,其孔口每边宜比桩截面边长大50-100mm;当既有建筑基础承载力不满足压桩要求时,应对基础进行加固补强;也可采用新浇筑钢筋混凝土挑梁或抬梁作为压桩的承台。4)锚杆静压桩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最终压桩力与桩压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桩身试块强度和封桩混凝土试块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硫磺胶泥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的有关规定。(5)树根桩法1)树根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土上既有建筑的修复和增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的穿越等加固工程。2)树根桩的直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桩的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结构斜桩型。3)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也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有关规定估算。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尚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地基变形条件的限制和桩身材料的强度要求。4)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20,钢筋笼外径宜小于设计桩径40-60mm。主筋不宜少于3根。对软弱地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的钢筋长度不得小于1/2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5)树根桩设计时,尚应对既有建筑的基础进行有关承载力的验算。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先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或增设新的桩承台。(6)坑式静压桩法坑式静压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且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7)石灰桩法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松散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或饱和黄土等地基及基础周围土体的加固。对重要工程或地质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地区,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8)注浆加固法
2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1)注浆加固法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层沉降等。注浆设计前宜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以确定设计参数和检验施工方法及设备。也可参考当地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设计参数。2)对软弱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3)注浆孔间距可取1.0-2.0m,并应能使被加固土体在平面和深度范围内连成一个整体。4)浆液的初凝时间应根据地基土质条件和注浆目的确定。在砂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5-20min;在粘性土地基中,宜为1-2h。5)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粘性土地基中,浆液注入率宜为15%-20%。注浆点上的覆盖土厚度应大于2m。6)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用0.2-0.5MPa;在粘性土中,宜选用0.2-0.3MPa。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坍落度宜为25-75mm,注浆压力为1-7MPa。当坍落度较小时,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应小于1MPa。7)注浆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注浆检验时间应在注浆结束28d后进行。可选用标准贯入、轻型动力触探或静力触探对加固地层进行检测。对重要工程可采用载荷试验测定;注浆检验点可为注浆孔数的2%-5%。当检验点合格率小于或等于80%;或虽大于80%但检验点的平均值达不到强度或防渗的设计要求时,应对不合格的注浆区实施重复注浆。2.3.2混凝土构件加固方法(1)增大截面加固法1)该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加固。采用本方法时,按现场检测结果原构件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0,当被加固构件揭秘那处理及粘接质量符合《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要求时,可按整体截面计算2)新增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采用人工浇筑时,不应小于60mm,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3)加固用的钢筋,应采用热轧钢筋。板受力钢筋不应小于8mm,梁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柱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U型箍直径应与原直径相同。4)新增受力钢筋与原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0mm,并应采用短筋或箍筋与原钢筋焊接。5)梁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其两端应可靠锚固;柱的新增纵向受力钢筋的下端应伸入基础并应满足锚固要求;上端应穿过楼板与上层柱脚连接或在屋面板处封顶锚固。(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1)本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采用本
22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方法时,应有有效的支撑措施进行卸荷,置换截面处的混凝土不应出现拉应力,且非置换部分的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场检测结果不应低于该混凝土结构建造时规定的强度等级。2)置换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原构件混凝土提高一级,且不应低于C25.3)混凝土的置换深度,板不应小于40mm;梁、柱,采用人工浇筑时,不应小于60mm,采用喷射法施工时,不应小于50mm。置换长度应按混凝土强度和缺陷的检测及验算结果确定,但对非全长置换的情况,其两端应分别延伸不小于100mm的长度。4)置换部分应位于构件截面受压区,且应根据受力方向,将有缺陷混凝土提出;提出位置应在沿构件整个宽度的一侧或对称的两侧;不得仅剔除截面的一隅。(3)外加预应力加固法1)本方法适用于下列条件的柱、梁、板、桁架的加固:原构件截面偏小或需要增加其使用荷载;原构件需要改善其使用性能;原构件处于高应力、应变状态,且难以直接卸除其荷载。2)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的梁、板构件,可采用预应力水平拉杆进行加固;若正截面和斜截面均需加固的梁式构件,可采用下撑式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若工程需要,且构造条件允许,也可同时采用水平拉杆和下撑式拉杆进行加固。3)对受压承载力不足的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以及弯矩变号的大偏心受压柱,可采用双侧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若弯矩不变号,也可采用单侧预应力撑杆进行加固;4)对桁架中承载力不足的轴心受拉构件和偏心受拉构件,可采用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对受拉钢筋配置不足的大偏心受压柱,也可采用预应力拉杆进行加固。5)当采用外加预应力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时,其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基本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对预应力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6)当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结构时,其新增的预应力拉杆、撑杆、缀板以及各种紧固件和锚固件等均应进行可靠的防锈蚀处理。7)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8)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预应力构件及其连接进行防护。(4)外粘型钢加固法该方法使用于需要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承载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且不需要大幅度的增大构件截面尺寸,减少建筑使用空间。(5)粘贴碳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1)本方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及受拉构件的加固,且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低于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率的构件加固2)被加固的混凝土构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
2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拉结强度不得低于1.5MPa。(6)增设支点加固法1)本方法适用于梁、板、桁架、网架等结构的加固。2)适用于梁、板、桁架、网架等结构的加固。3)按支承结构受力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刚性支点加固法和弹性支点加固法两种。设计时,应根据被加固结构的构造特点和工作条件选用其中一种。4)设计支承结构或构件时,宜采用有预加力的方案。预加力的大小,应以支点处被支顶构件表面不出现裂缝和不增设附加钢筋为度。5)制作支承结构和构件的材料,应根据被加固结构所处的环境及使用要求确定。当在高湿度或高温环境中使用钢构件及其连接时,应采用有效的防锈,隔热措施。2.4本文加固方法的选择由于现有的加固方法较多,且适用条件不一致,应根据检测结果选取更为科学的加固方法,且应综合考虑委托方对建筑空间、造价的选择,在保证结构接层改造安全性的前提下更大限度的优化结构加固设计。2.5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检测、鉴定及加固的常用方法,包括主体材料的检测、地基基础的加固、上部结构各构件的加固方法及适用条件。
24第二章检测、加固技术介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25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3.1工程概况2本工程建筑面积约为19559m,该建筑为主楼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二层,裙房三层,局部四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建筑总高度80.5m,室内外高差为900mm。该工程主楼采用箱型基础,裙房采用挖孔桩基础。裙房部分框架梁、楼板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框架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一层为C35,二层至四层为C30,三层预应力框架大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该工程始建于1992年,于199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裙房附近厂房为新建建筑,目前并未投入使用,3.2检测鉴定原因因使用需要,委托方计划将该建筑(13)~(18)~(A)~(T)轴进行增层扩建,一至四层局部增设楼梯,且二层楼板新增浴池,故对本工程局部结构增层改造进行检测鉴定。3.3检测鉴定依据(1)甲乙双方签订的本工程技术服务合同(2)甲方提供的资料: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及其改造建筑设计图纸(3)《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4)《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2013)(5)《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0版)(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1)《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12)其他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规程及标准等。3.4检测内容3.4.1基础现状勘察现场对本工程的结构外观质量进行了宏观勘察,并结合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勘察结果如下:该房屋结构外观质量完好,未发现有结构受力裂缝及其它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原有建筑物上部结构未发现有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裂缝和变形,地基基础工作正常。
26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4.2结构布置勘察现场本工程的结构布置及轴线尺寸进行勘察,勘察结果表明,该房屋结构布置及轴线尺寸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检测结构平面布置图详见图1。图3.1结构平面布置图Fig3.1Structureplanelayout3.4.3楼地面、墙体建筑做法勘察现场对本工程的楼地面、墙体做法进行勘察,勘察结果表明,该房屋楼地面建筑做法与原设计图纸相符,主楼外墙已进行改造,砖墙已改为玻璃幕墙。3.4.4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检测根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中规定的A类抽样检测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别将裙楼一至三层的框架柱和框架梁作为一个检测批,框架柱检测批样本容量为143,框架梁检测批样本容量为183,A类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分别为8和13,现场随机抽取15根框架柱和15根框架梁,对构件截面尺寸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详见表2.1所示。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27表3.1构件截面尺寸检测结果表Table3.1Testresultlistofmembersectionsize构件楼层轴线位置检测值(mm)设计值(mm)(16)~(S)604×607600×600(17)~(C)602×605600×600一层(14)~(D)598×602600×600(17)~(E)603×599600×600(18)~(E)605×604600×600(15)~(C)601×605600×600(17)~(H)606×602600×600框架柱二层(18)~(E)603×599600×600(16)~(C)597×600600×600(18)~(F)602×600600×600(16)~(S)604×601600×600(18)~(L)603×599600×600三层(17)~(D)598×603600×600(17)~(E)605×600600×600(12)~(B)602×604600×600(12)~(13)/(D)303×702300×700(14)~(15)/(E)298×701300×700一层(16)~(17)/(F)299×697300×700(17)/(E)~(F)303×705300×700(17)/(S)~(T)297×703300×700(16)~(17)/(S)301×706300×700(17)/(L)~(S)305×708300×700框架梁二层(12)/(B)~(D)302×699300×700(14)/(D)~(E)297×697300×700(17)~(18)/(L)303×704300×700(11)/(B)~(D)305×701300×700(13)~(14)/(D)299×703300×700三层(17)/(D)~(E)298×705300×700(17)~(18)/(L)404×1103400×1100(17)~(18)/(S)405×1101400×1100注:构件截面尺寸允许偏差:+8mm,-5mm。
28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上述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原有建筑物框架柱及框架梁截面尺寸均与设计图纸相符。3.4.5构件钢筋配置检测根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中规定的A类抽样检测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别将裙楼一至三层的框架柱和框架梁作为一个检测批,框架柱检测批样本容量为143,框架梁检测批样本容量为183,A类抽样检测的最小样本容量分别为8和13,现场随机抽取15根框架柱和15根框架梁,采用HILTI钢筋探测仪,结合手工凿除,对构件钢筋设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详见表3.2、3.3所示。表3.2柱配筋情况检测结果表Table3.2Testresultsofcolumnreinforcement轴线位置检测值(mm)设计值(mm)楼层柱一侧主筋:6B25柱一侧主筋:6B25(16)~(S)另一侧主筋:6B25另一侧主筋:6B25箍筋平均间距:98/202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7)~(C)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8/205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一层(14)~(D)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92/203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7)~(E)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2/195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8)~(E)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5/206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二层(15)~(C)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88/203箍筋间距:100/20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29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7)~(H)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2/207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8)~(E)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4/203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6)~(C)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95/202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6B25柱一侧主筋:6B25(18)~(F)另一侧主筋:6B25另一侧主筋:6B25箍筋平均间距:108/205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6B32柱一侧主筋:6B32(16)~(S)另一侧主筋:6B32另一侧主筋:6B32箍筋平均间距:97/198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6B32柱一侧主筋:6B32(18)~(L)另一侧主筋:6B32另一侧主筋:6B32箍筋平均间距:102/195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三层(17)~(D)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7/197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7)~(E)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95/203箍筋间距:100/200柱一侧主筋:4B25柱一侧主筋:4B25(12)~(B)另一侧主筋:4B25另一侧主筋:4B25箍筋平均间距:102/199箍筋间距:100/200
30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表3.3梁配筋情况检测结果表Table3.3Theresultsofbeamreinforcementtestresultstable轴线位置检测值(mm)设计值(mm)楼层梁底主筋:3根;梁底主筋:4B25(12)~(13)/(D)箍筋平均间距:94/206箍筋:100/200梁底主筋:梁底主筋:5根;(14)~(15)/(E)3B25+2B22箍筋平均间距:102/206箍筋:100/200梁底主筋:5根;梁底主筋:5B22(16)~(17)/(F)一层箍筋平均间距:108/199箍筋:100/200梁底主筋:梁底主筋:4根;(17)/(E)~(F)2B20+2B16箍筋平均间距:98/202箍筋:100/200梁底主筋:梁底主筋:4根;(17)/(S)~(T)2B20+2B16箍筋平均间距:104/205箍筋:100/200梁底主筋:5根;梁底主筋:5B25(16)~(17)/(S)箍筋平均间距:103/205箍筋:100/200梁底主筋:梁底主筋:4根;(17)/(L)~(S)2B20+2B16箍筋平均间距:102/205箍筋:100/200二层梁底主筋:5根;梁底主筋:5B25(12)/(B)~(D)箍筋平均间距:99/203箍筋:100/200梁底主筋:4根;梁底主筋:4B22(14)/(D)~(E)箍筋平均间距:103/208箍筋:100/200梁底主筋:5根;梁底主筋:5B25(17)~(18)/(L)箍筋平均间距:104/201箍筋:100/200梁底主筋:6根;梁底主筋:6B25(11)/(B)~(D)箍筋平均间距:98/207箍筋:100/200三层梁底主筋:梁底主筋:5根;(13)~(14)/(D)3B22+2B25箍筋平均间距:107/206箍筋:100/200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31梁底主筋:4根;梁底主筋:4B20(17)/(D)~(E)箍筋平均间距:104/212箍筋:100/200梁底主筋:6根;梁底主筋:6B22(11)~(12)/(B)箍筋平均间距:97/198箍筋:100/200梁底主筋:5根;梁底主筋:5B25(12)/(B)~(D)箍筋平均间距:101/209箍筋:100/200注:箍筋间距允许偏差:±20mm。上述检测结果表明,该工程原有建筑物框架柱及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均与设计图纸相符。3.4.6构件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检测根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中规定的B类抽样检测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裙楼混凝土相同设计强度等级的框架柱作为一个检测批,采用钻芯法对该建筑框架柱的混凝土现龄期强度进行批量检测,并对框架梁的混凝土现龄期强度进行抽检,检测结果详见表3.4、3.5、3.6所示。表3.4框架柱混凝土现龄期强度检测结果表Table3.4Framecolumnconcretestrengthtestresultstable混凝土芯样强度代表值楼层轴线位置设计强度等级(MPa)(16)~(S)26.1(17)~(C)30.2C35(16)~(F)28.0(17)~(S)26.7(14)~(D)29.0(15)~(C)26.7一层(14)~(E)31.0(15)~(E)25.0(17)~(F)26.2C35(17)~(D)30.0(17)~(E)24.3(18)~(E)28.1(16)~(C)25.2
32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7)~(H)32.5(15)~(C)33.7(18)~(E)28.6二层(17)~(F)26.0(18)~(H)23.9(16)~(C)31.5(17)~(T)27.7(17)~(C)33.3C30(18)~(E)31.6(18)~(H)24.0(14)~(C)32.0(17)~(D)26.3三层(14)~(D)23.0(16)~(C)32.0(17)~(E)31.9(16)~(D)30.5表3.5框架梁混凝土现龄期强度检测结果表Table3.5Testresultsofthepresentagestrengthofframebeamconcrete混凝土芯样强度代表值设计强度等楼层轴线位置(MPa)级(17)/(H)~(L)27.3一层(17)~(18)/(L)20.2C20(12)/(D)~(E)32.1二层(11)~(12)/(D)36.0(16)~(17)/(E)24.4三层C20(17)~(18)/(E)25.9表3.6框架柱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推定结果表Table3.6Theresultsofestimatingthecompressivestrengthofframecolumnconcreteatpresentage推定区间设计强构件构件数平均值标准差K1K2(MPa)度等级名称1层框架1327.42.151.081412.670521.7~25.1C35柱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332~3层框1629.23.661.128122.5236620.1~25.2C30架柱构件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如下:(1)一层框架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为21.7MPa~25.1MPa,二、三层框架柱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为20.0MPa~25.0MPa,建议结构复核验算时,一至三层框架柱混凝土强度采用C25。(2)一、二、三层抽检的框架梁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满足原设计强度等级要求。3.5增层改造结构技术鉴定增层改造结构验算时可按上述检测结果和委托方提供的增层改造设计使用功能要求以及阜新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对该建筑物裙房局部增层改造后进行整体结构承载力验算,主要参数如下:环境类别:地上室内为一类。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场地类别:Ⅱ类。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地面粗糙度:B类。风荷载:基本风压0.60kN/m2。雪荷载:基本雪压0.40kN/m2。非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0.50kN/m2。楼面均布活荷载:商业网点、宴会厅为3.50kN/m2,走廊、楼梯间为3.50kN/m2。地震信息: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构件混凝土现龄期强度检测结果,一至三层框架柱混凝土现龄期强度可采用C25,一至三层框架梁混凝土现龄期强度可采用原设计值。钢筋强度等级:箍筋为HPB235级;主筋为HRB335级。局部增层改造结构验算结果如下:本工程原有建筑物裙房局部增层改造后的基础结构承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一层至三层局部框架梁承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①应对承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的框架梁进行加固处理。②在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出具结构加固设计图纸及增层改造结构施工图纸后,方可进行增层改建。③经加固处理后,该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
34第三章接层改造检测鉴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6检测结果及鉴定结论3.6.1检测结果(1)该房屋结构外观质量完好,未发现有结构受力裂缝及其它结构外观质量缺陷。原有建筑物上部结构未发现有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结构裂缝和变形,地基基础工作正常。(2)该房屋结构布置及轴线尺寸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检测结构平面布置图详见附件1。(3)该房屋楼地面建筑做法与原设计图纸相符,主楼外墙已进行改造,砖墙已改为玻璃幕墙。(4)该工程原有建筑物框架柱及框架梁截面尺寸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5)该工程原有建筑物框架柱及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均与原设计图纸相符。(6)构件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如下:1)一层框架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为21.7MPa~25.1MPa,二、三层框架柱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区间为20.0MPa~25.0MPa。建议结构复核验算时,一至三层框架柱混凝土强度采用C25。2)一、二、三层抽检的框架梁混凝土现龄期抗压强度满足原设计强度等级要求。3.6.2鉴定结论增层改造结构验算时可按上述检测结果和委托方提供的增层改造设计使用功能要求以及该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对该建筑物裙房局部增层改造后进行整体结构承载力验算,验算结果如下:本工程原有建筑物裙房局部增层改造后的基础结构承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一层至三层局部框架梁承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1)应对承载力不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要求的框架梁进行加固处理。(2)在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出具结构加固设计图纸及增层改造结构施工图纸后,方可进行增层改建。(3)经加固处理后,该房屋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3.7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个工程实例,对其工程现状进行了图纸复核性的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对工程接层改造后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部结构进行了承载能力评估,给出了加固建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35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4.1改造加固设计内容依据第三章的检测鉴定结论,并结合委托方的要求、接层改造建筑设计图纸等进行加固设计,并充分考虑委托方对改造后建筑的使用、经济的要求。(1)基础加固设计依据接层检测鉴定结论,本工程地基基础现状满足接层改造承载能力的要求,因此不需要进行加固处理。(2)新增楼层部位的柱轴压比承载力不足加固设计委托方提出使用空间的要求,因为加大截面法在此处不可行,因此采用外包钢的方式,进行加固设计,并满足使用要求。(3)新增楼梯部位的梁加固设计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对原有梁通过加大截面设计,作为支座,满足楼梯梁、板的受力要求。(4)新增荷载楼板的加固楼板新增荷载后,承载力不满足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加固设计,考虑到工期、对原结构的破坏,选取在板底安装型钢梁的方式,改变楼板的受力,并考虑板顶的负弯矩加固,从而在短工期、破坏性小的情况下,增大其承载力。4.2柱加固设计(1)依据检测鉴定结论及计算结果,选取承载力不足最不利的柱子进行加固设计,柱子轴压比最小值为0.85,Nmax=4434KN,截面尺寸BXH=550mmX550mm,原设计配筋As=1213㎡,HRB400级钢筋,其fy=300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为了满足建筑使用空间的要求,采取外粘型钢法加固柱截面,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相关要求:2EIEI0.5EAacocoaaa式中E和E—分别为原构件混凝土和加固型钢的弹性模量;coaI—原构件截面惯性矩;coA—加固构件一侧外粘型钢截面面积;aa—受拉与受压两侧型钢截面形心间的距离。a""""N0.9(fAfAfA)cococosoaaa式中N—构件加固后轴向压力设计值;—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应根据加固后的截面尺寸,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采用;
36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新增型钢强度利用系数,除抗震设计取=1.0外,其他取=0.9;a"f新增性钢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a—定采用;"A—全部受压肢型钢的截面面积。a(2)本方法通过外部角钢增大的刚度,使柱子受力截面产生内力重分配,从而满足受压截面对轴压比和受压承载力的需求。本文采用了增大角钢的方式,为一层柱子进行了加固设计,并合理考虑了经济成本,优化了加固设计与施工过程,为施工人员提供施工的方便。图4.1柱子截面加固详图Fig.4.1ThecolumnsectionReinforcementDetails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374.3新增楼梯部位的梁加固设计依据检测鉴定结论及计算结果,选取承载力不足最不利的梁进行加固设计,梁最大弯矩M=480KN*m,Vmax=442KN,Nmax=4434KN,截面尺寸BXH=300mmX600mm,原设计配筋As=2454㎡,HRB400级钢筋,其fy=300N/mm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367-2013的相关要求:(1)在受弯区增大截面,其截面承载力应满足"""MfA(hx/2)fA(hx/2)fA(x/2a)sysoyosoo1yoso"fbxfAfAfA1coyososysyoso"2axhbo式中:M—构件加固后弯矩设计值;—新增钢筋强度利用系数:取=0.9Sf—新增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yA—新增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sh、h—构件加固后和加固前的截面有效高度;oo1x—等效矩形应力图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简称混凝土受压区高度;"f、f—原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yoyo"A、A—原受拉钢筋和原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soso"a—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距离;—受压区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f—原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cob—矩形截面宽度;—构件增大截面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按本规范第5.2.4条的规定计b算。(2)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满足V0.7fbh0.7fb(hh)1.25fA/sh1oo1c1oo1yvosvooo式中—新增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取αc=0.7;cf、f—新、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11oAC—三面围套新增混凝土截面面积;ff—新箍筋和原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yvo、svoASV及ASVO—同一截面内新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及原箍筋各肢截面面积之和;
38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s或s—新增箍筋或原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的间距。o(3)依据本设计计算原则,其加固截面详见下图:图4.2梁加高截面详图Fig.4.2LiangJiagaosectiondetailsFig.4.1图4.3梁与柱子交接处节点详图Fig.4.3Beamandcolumnjunctionnodedetail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39图4.4主次梁交接处节点详图Fig.4.3Primaryandsecondarybeamjunctionnodedetail
40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4新增荷载楼板的加固新增水池荷载标准值取10KN/㎡,活载标准值取3.5KN/㎡,板厚为120mm,板底钢筋为B10@150,此部位仅对一块楼板进行加固设计,为了降低经济成本,在最短工期且不破坏原结构的情况下完成加固,本次使用型钢梁加固的方式,改变楼板的受力形式,此方法既满足了承载力的需求,又不破坏原结构,其设计要点是控制钢梁对楼板产生的负弯矩,此楼板配筋为单层钢筋,因此必须对板顶负弯矩去进行加固,此处采用粘贴钢板的方法对楼板负弯矩区进行加固设计,对于新钢梁与梁支座处,还应考虑型钢梁给梁施加的集中荷载,应考虑此处受剪承载力的加固问题,详细设计结果见下图:图4.5楼板新增钢梁平面图Fig4.5Floorplanofnewsteelbeam图4.6楼板新增钢梁与原框架梁交界处做法详图Fig4.6Thenewfloorbeamandframebeamatthejunctionoftheoriginalpracticesindetail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41图4.7楼板新增钢梁与原次梁交界处做法详图Fig4.7Thenewfloorbeamandsecondarybeamatthejunctionoftheoriginalpracticesindetail图4.8楼板新增钢梁做法详图Fig4.8Thenewsteeldetailingthepracticefloor
42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4.9楼板新增钢梁处板顶粘钢加固平面图Fig4.8Floorslabroofgluedsteelreinforcedconcretebeam图4.10楼板新增钢梁与原梁交界处加固详图Fig4.10Thenewfloorbeamandatthejunctionoftheoriginalbeamreinforcementdetails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43图4.11原梁加固详图Fig4.11Detailsoftheoriginalbeamreinforcement图4.12粘钢节点详图Fig4.12Steelbondedjointdetail4.5施工技术说明4.5.1加固材料说明(1)所用材料均应有出厂合格证明,并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2)钢筋:采用HRB335和HRB400级热轧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y=300N/mm2和fy=360N/mm2。(3)钢材:角钢及钢板材质均为Q235-B。钢材必须具备出厂证明,并有屈服强度及含碳量合格保证,均应采取相应的除锈防锈措施。(4)焊条:型钢与角钢焊接采用E43-xx型焊条。(5)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强度大于35MPa,材料类别为4类,性能指标均应符合《水
44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2008的相关要求,浇筑后应加强养护。(6)节点处连接螺栓为C级普通螺栓。(7)植筋胶采用A级植筋胶,钻孔直径=d+2mm。4.5.2主要工艺施工技术说明4.5.2.1外包钢技术1)铲除被加固柱表面抹灰层,用钢丝刷刷净残灰,吹净表面灰粉并用清水冲洗干净。2)在加固柱表面新增加固角钢、缀板与原柱间缝隙采用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进行灌注。3)将四个角钢(角钢尺寸规格详见设计图)用夹具固定挤紧,焊接缀板(-50x5)及加强箍板(-80x5)。4)焊接加固柱上、下节点加强钢构件,楼板钻孔并进行螺栓及锚栓连接,栓孔内均应注满结构胶。5)加固柱楼层上、下连接节点处理完毕后,挂筛网抹M15水泥砂浆20mm厚进行防护。6)在加固施工过程中,不得伤及原有结构构件的钢筋。图4.13柱顶处锚固做法Fig4.13Theanchoragemethod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45图4.14柱顶处锚固做法Fig4.14Theanchoragemethod图4.15加固完后挂筛网抹水泥砂浆防护Fig4.15Afterthereinforcementofcementmortarwithhangingscreendoor
46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4.16加固完后挂筛网抹水泥砂浆防护施工Fig4.16Afterthehangingscreenreinforcementconcreteandmortarprotectionconstruction图4.17外粘型钢加固现场完工图Fig4.17Fieldcompletiondiagramofexternallybondedsteelreinforcement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474.5.2.2植筋技术首先按设计要求的孔位、孔径、孔深钻孔。用吹风机与刷子清理孔道直至孔内壁无浮尘水渍为止。要求钢筋必须顺直,植筋前应对原钢筋除锈,且除锈长度大于植筋长度。注胶采用粘胶灌注器边注边缓缓拔出灌注器。将处理好的钢筋旋转缓速插入孔道内,使植筋胶均匀附着在钢筋表面及螺纹缝隙中。插好钢筋/螺栓不可再扰动,待植筋胶养护期结束后才可进行其他工作。图4.14梁加大截面现场施工图Fig4.14Beamtoincreasethesectionoftheconstructionplan图4.15梁交接处加固现场完工图Fig4.15Sitecompletiondiagramofthebridgereinforcement
48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5.2.3粘钢技术1)首先凿除构件表面的粉刷层或垫层至混凝土基层;对混凝土缺陷部位应按要求进行相应的修复处理。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油污、浮浆,并打磨至坚实基层;对不平整部位应进行打磨或修复处理。清除表面粉尘并清洗干净。2)钢板安装前应进行打磨除锈处理,并清洗干净。钢板安装时保证钢板与混凝土基层之间的间隙合理(1-3mm)。3)胶粘剂配置好后,用抹刀同时涂抹在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面上,为使胶能充分浸润、渗透、扩散、粘附于结合面,宜先用少量胶在结合面来回刮抹数遍,再添抹至所需厚度(1-3mm),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贴于预定位置。粘好钢板后,用手锤沿粘贴面轻轻敲击钢板,如无孔洞声,表示已粘贴密实,否则应剥下钢板,补胶后重新粘贴。4)钢板站好后,应立即进行加压固定。5)粘钢加固表面应涂刷防锈漆两道后采用25mm厚1:3水泥砂浆防护,为增加粘接力,可涂刷界面剂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处理。图4.16板顶支座负弯矩区加固现场完工图Fig4.16Fieldcompletiondiagramofthenegativemomentzoneoftheroofsupport4.5.3注意事项1)本加固工程的施工须由具有特种施工资质(结构补强)的专业公司完成。2)构件进行加固施工前,应优先考虑将原结构构件除其自重外进行卸荷。3)本图纸应与原结构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共同阅读。4)本工程施工前应首先详细阅读原结构竣工图,然后勘查改造加固区域现场,若出现现场结构与原图纸不符等情况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由设计人员提出解决方案后方可施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设计49工。5)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6)其它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规定执行。4.6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依据鉴定结论进行的加固设计内容,并对每一种方法的使用、设计计算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本工程现在已经施工完成,并通过了各方验收,投入使用,社会评价较高。
50第四章结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结论本文对接层鉴定的检测技术、加固方法等流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参考:(1)通过对既有建筑物检测鉴定工作的相关经验的总结,结合工程实际,对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的处理;(2)结合工程加固设计实例及优化设计,介绍了各种加固设计方法的合理使用形式;(3)通过工程实例,对加固工程的相关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叙述。5.2展望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及改造技术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检测技术。各种结构材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譬如超声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将是发展的方向。砌体结构因组成成分、砌筑质量的离散性等,目前的检测手段尚需改进。钢结构焊缝新型探伤技术、钢材在负荷条件下测定力学性能的技术、地下连续墙无损检测、砌体非破损测强、测定材料腐蚀程度新技术等需进一步研究。2)可靠性鉴定。随着《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发布施行,将结构可靠度定义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演进,使长期沿用的定值概念,转变为非定值概念,这也必将对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设计的基础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中已经将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列为附录G,这里还有大量的课题希望从事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去开发、共同去解决。现行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都采用“校准法”来选择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这实际上继承了我国过去规范内涵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水准,其实用性,从总体上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所对应的结构失效概率还只是一种运算值。对已有建筑物的鉴定,用什么样方法确定其可靠指标,又如何确定各级建筑物的目标可靠指标,它与设计的目标可靠指标,究竟有怎样的内在关系,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达尤其怎样表达与使用时间和使用史的函数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非常初级的。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与结构的寿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一回事,决不能将两者简单等同起来,因为并不是结构的使用年限一超过其设计基准期便将失效,而仅仅是它的失效概率逐渐增大。进行建筑物鉴定时,要求回答的是,这座建筑物还能使用多久?因此,设计基准期与建筑物寿命的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52第五章结论与展望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建筑物鉴定来说,体系可靠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仅要求对构件进行评价是极少数的,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的一个子系统或整体系统进行评价才能下结论。3)加固设计计算理论和实用加固技术的研究。目前,结构加固设计计算方法较为混乱,不少设计人员沿用新设计的结构概念来处理,而忽视了已有结构加固的特点,如加固结构属二次受力结构,新旧结构两部分存在应变滞后和应力超前问题,新加部分的潜力一般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继续加强加固计算、绘图实用软件的研究,减少加固设计的简单工作量,使加固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碳纤维加固方法、耐久性加固方法、地基加固方法、边坡加固方法、裂缝加固修补方法、抗震加固方法(减震隔震)、聚合物砂浆加固法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改造技术研究。建筑物增层、改扩建、抽柱托换、砌体结构承重墙托换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及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倾技术,虽已进行长期的研究,亦完成大量的工程,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应对改建、扩建工程的合理结构体系和结构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53参考文献[1]韩雪、佟道林.既有建筑物加层改造技术探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3)[2]高剑平,王茜,我国既有房屋加层改造工程实践和研究现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4)[3]苗立,原有建筑改造加层设计探讨[J],福建建筑,2007(5)[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06-01[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0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0-0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0784-2013,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09-01[8]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50344-2004,建筑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7-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023-2009,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2-01[11]陈伟坚,王幼松,吕文龙,建筑工程加固改造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广东: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1)[12]魏嵬,试析建筑加固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23)[13]王鑫,刘永行,探析旧建筑加固改造[J],山西:山西建筑,2011(37)[14]李斌,张鹏,沈林凤等,既有建筑物改造加固技术的应用[J],山西:陕西建筑,2014(228)[15]WallJ.S.andShriveN.G.FactsAffectingBondbetweenNewandOldConcrete.ACIMaterialsJournal,1988(3-4),117-125.[16]SergioM.Aleoeeer.RCframeConneetionsRehabilitatedbyJacketing[J].Joum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1993,119(5):1413-1431[17]AshrafBiddah,A.Ghobarah,TarckS.Aziz.UpgradingofNonduetileReinforcedConcreteFrameConnections.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1997,123(8):1001-1010[18]AhmedGhobarah,A.Said.Shearstrengtheningofbeam-columnjoints[J].EngineeringStructures,2002,24:881-888[19]王平山,既有建筑改造结构体系加固原则与应用研究[J],上海:结构工程师,2010(26)[20]李林,陆建勇,刘晓东等,多层临街砖房改造为框架结构商场的改造加固设计[J],北京:建筑结构,2007(7)[21]钱鹏,某集中供热有限公司办公楼接层检测与鉴定分析[J],黑龙江:科技应用与创新,2013(31)[22]韩雪等,接层楼房存在的问题[J],辽宁:土木工程建造管理,2013(31)[23]张建婕,民用砖混结构建筑加层应重点把握的一些问题[J],黑龙江: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
54参考文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简介55作者简介相隋玲玲,女,1982年6月生于辽宁省铁岭市。2002.9-2006.7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学士学位。片2013.9-2016.3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结构工程工程硕士学位,师从海洪、由世岐老师。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隋玲玲,《某工程增层鉴定与加固技术》,《工程技术》2015年11期国内统一刊号:CN50-9210/TB,国际刊号:ISSN1671-5586;
56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57致谢在本文完成之际,借此机会向所有知道、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本文是在尊敬的海洪、由世岐教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两年多来,两位导师在我的论文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都给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两位老师还高度关注我们的个人成长,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使我受益终生,我向两位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沈阳建筑大学的两年半硕士研究生生活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学校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深深吸引了我。在这里,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最重要的是在这美好的两年半里,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使我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未来。感谢土木工程学院所有的老师对于我课题实验的指导。同时,感谢2013级全体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与他们结下的真挚友谊是我今生的宝贵财富!衷心感谢以上提及和因匆忙和疏忽而没有提及的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对参加本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使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题研究中。隋玲玲2015年12月于沈阳建筑大学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利用宽柱双梁框架结构改造加固砌体结构
- 某改造加固工程cgm灌浆料裂缝检测-原因研究和处理意见
- 五棵松机房装修改造加固工程
- 共同作用分析在改造加固工程中的应用-1_secret
- 既有多层砌体房屋承重墙拆除改造加固设计与施工
- 热电厂-锅炉烟气系统增设湿式电除尘器工程改造加固施工方案
- 房屋改造加固施工方案
- 某别墅改造加固工程施工方案
- 基于C#的工程主体结构改造加固的研究
- 既有一般公路大件运输道路改造加固研究
- 竞争性磋商采购邙山渠改造加固工程设计项目
- 某酒店改造加固设计及方案探讨
- 浅议既有旧线跨度混凝土梁改造加固施工工艺实施
- 悬臂梁斜撑钢结构平台改造加固设计
- 悬臂梁斜撑钢结构平台改造加固设计
- 钢管混凝土拱桥病害分析及改造加固研究
- 桥梁结构病害诊治及改造加固设计
- 历史保护厂房改造加固的多指标动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