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4.50 KB
- 29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所面对的问题是广泛和复杂的。现在的建筑工程规模大、工期紧、任务重,施工运用在不断加快,如果仅依靠项目部的一个或几个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传统的安全管理,那只能是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来预控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简单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我国及国外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结合我国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容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安全分析,并指出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解决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作出贡献。关键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危险源,对策II第页
AbstractInordertoincreasetheconstructionsitesafetymanagementefforts,theStateProductionSafetySupervisionAdministrationsetupspecialconstructionsafety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Secretary,comprehensivesupervisionandmanagementofthesecurityoftheconstructionwork.Theproblemsfacedbytheconstructionsitesafetymanagementisextensiveandcomplex.Large-scaleunitproject,tight,heavytask,constructionusedinacceleratingaconstructionsiteseveralconstructionunitsoftenhavecross-operation,aconstructionunit,therearedifferenttypesofwork,differentteamatthesametimeconstruction,withatheirownqualityofeachworkerintheteamisnotthesame.Thesefactors,ifonlyrelyononeorseveralofthesafetymanagementoftheprojectdepartmentpersonnelsecuritymanagement,itcanonlybealoss,strugglingtocope.SoThisrequiresthatwemustestablishasystem,scientific,advancedsecuritymanagementmodeltopre-controlandmanagementoftheconstructionsiteofthesourcesofdangertopreventandreducetheoccurrenceofsafetyaccidents.Fromseverallinkanalysisofthesafetyoftheconstructionsiteofthepresentsituation,pointedouttheseriousnessoftheproblem,and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hopethatwecancontributetosolvethesecurityissuesoftheconstructionsite.Keywords:Constructionsite,productionsafety,countermeasures,countermeasureII第页
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11.2.1国内研究现状11.2.2国外有关安全管理研究现状31.3研究目标及内容41.3.1研究目标41.3.2主要研究内容4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52.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52.2建筑施工现场事故类型与特点62.2.1常见事故类型62.2.2事故特点73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系统安全分析83.1危险源83.1.1危险源定义83.1.2危险源的概念83.1.3危险源的构成因素93.1.4危险源的识别和分类93.1.5危险因素的构成103.1.6危险源的特点113.1.7危险源风险评价113.2系统安全分析12IV第页
3.2.1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123.2.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124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154.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154.1.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154.1.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特点174.1.3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设计174.2危险源管理的信息平台的构建195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215.1基于危险源管理的管理平台的构建215.2软环境的建设216结论23参考文献24致谢26IV第页
1绪论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项事业繁荣异常。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规模逐年增加,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施工生产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露天、高处作业,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工艺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形象进度的变化而改变”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事故多发行业。在世界各国即便是发达国家,建筑业都属于死亡事故高发的行业,建筑工程安全生产问题严峻,我国建筑业也是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工程施工行业已逐步成为微利行业,管理正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随着利润空间的减小,而工程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却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风险所致损失也越来越大,其中施工安全成为项目成功与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不管是社会意义上还是经济效益上来看,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国家和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出发点,也是促使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探讨研究。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前提,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一般可以归结为四类因素,即人、物、环境和管理的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及时、全面、准确、系统的辩识各种危险因素、危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即潜在的风险,寻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采取最佳方案进行有效控制,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少的经济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效益,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建筑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在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下,我国在建筑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页
在安全技术研究方面。加强施工安全科技研究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事情,是改进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在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安全管理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为了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防护的技术水平,建设部批准了“建筑工程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等6项建筑安全生产研究课题纳入了《建设部200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在建筑安全技术的应用方面。推广了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建筑施工工艺、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推广使用了整体提升脚手架;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推广应用电子监控,在危险性大的起重机械上实行电脑控制;要求施工现场实行临时用电标准化、采用漏电保护器、电焊机故障保护器、密目式安全网等安全性能较好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工具、新设备。同时加大了对危险大的生产工艺、设备的限制、淘汰和禁用的力度。这些安全技术的采用,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极大的确保了安全生产。在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筑企业统计伤亡事故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但就目前来说,在建筑施工环节,信息技术较多的应用于招投标、进度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安全管理的还寥寥无几。在这方面进行率先探索的企业,如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系合作开发了《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公司范围内使用;但基本上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只能发挥报表系统的作用。在建筑施工安全状态评价理论方法方面。建筑企业正确识别施工安全状态是建立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的基础工作但施工安全状态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针对该问题,苏振民采用集值统计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施工安全状态,杨振宏等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安全预评价系统的关联因素进行辨识。上述方法为解决安全预评价系统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等技术问题做出有益的尝试。识是前提。牛更奇等认为安全评价是危险评价,从资料准备、企业调研、危险辨识方法、行业专家作用和人员素质等7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危险辨识存在的问题。杨德钦将工效学系统的理论应用到了危险源识别中,为我们进行危险源识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危险源被确定后,合理选择安全评价方法是安全评价过程的重要一环。对于目前的安全综合评价方法,袁大祥对动态安全评价进行了论述;卜全民基于对十几种安全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蒙德法和事故树法联合应用的概念。程卫民等根据评价指标的时间特性把评价指标分为静态和动态评价指标,并提出了评价指标的常权和变权原理及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卢岚等借鉴管理科学中比较成熟的评价理论,结合建筑业的特点,构建模糊评价模型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综合安全评价的方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虽然适合我国国情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所限,加之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复杂,工种多、工序多、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多,且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应用,使得在施工生产活动过程中危险和危害因素也变得更加庞杂,另外,由于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安全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建筑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页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条件下,施工单位过分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防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个别单位甚至认为安全管理是一种“纯消耗”,投资安全管理会降低收入,从而取消了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员,致使安全生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建设单位往往拒付施工企业安全措施费用,在工程造价中不计提安全施工设施费用;施工单位为了揽到工程而委曲求全,一旦中标,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工具等无力购置,于是能省则省,导致施工现场十分混乱,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施工过程中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普遍存在。1.2.2国外有关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几十年来对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理论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研究借鉴的理论成果。1976年,Levitt和Parker研究了企业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对减少安全事故所起的作用,认为公司经理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对新员工进行正式安全培训的公司比未对新员工进行正式安全培训的公司的整体安全素质要高,如果项目经理在施工开始之前要求进行详细的安全计划,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干得既快又好又安全。Liska提出开创建筑安全的“零事故”技术,着重强调项目开工前的安全计划、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召开安全会议,提供安全防护措施。Everett和Thompson研究了美国工伤事故保险中的EMR(经验调整系数)作为衡量承包商安全水平的标志不足之处。主要有:滞后性(反映的是前三年的业绩);不统一性(小公司的情况与大公司不同);对损失频率的重视与对损失严重性的重视程度不同,受保险公司的经验和统计方法的限制,计算公式复杂,激励作用不明显等,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在建筑安全管理制度与评价方面,美国颁布制定了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劳工部专门成立有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OSHA负责管理、记录有关安全与健康问题和事件,并科学的设立了一系列安全量化评估指标,供政府有关部门、业主、保险公司、科研机构评价施工企业安全业绩和进行安全科学研究使用。国外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hitall记orp公司、PowerUP公司均推出过施工安全管理专家系统。形chardCoble在文献中提出了项目进度计划与安全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描述了如何使用软件实现两者的结合,并强调了网络信息的运用。ConstructionInspectionGuide和SafetyCPM/NETWorks是两个较成熟的软件,但它们的侧重点较单一。目前国际上在安全管理中应用最新的几种技术是机器人、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第页
1.3研究目标及内容1.3.1研究目标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逐渐降低事故发生率,大幅度减少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局面的根本好转,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本质在于预先控制、事前管理,其目的就是要在安全工作中实现预警管理,变原来的跟踪调节为预期调节,实现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现场安全管理需要从事故危险源出发,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1.3.2主要研究内容1)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的性质、构成要素、触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风险评价,确定出风险等级,最后以危险源清单的形式列出,有利于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控制。2)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将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视为一个复杂多变的人一机一环境系统,通过对施工安全状况产生影响的人的因素、施工机械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的分析,确定出施工现场安全评价要素指标;在此基础上,参照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结果,介绍了应用科学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安全综合评价,从整体上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步骤。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其他行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在进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以及建筑施工现场综合安全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就如何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第页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2.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建筑施工现场是受不同气候影响、露天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人员集中、临时设施多、作业面变化多的生产场所。由于产品“固定”,作业环境多变,人、机流动性大,势必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事故发生率大。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成因一般可归结于四类因素,即人、物、环境和管理的因素。(1)人的因素从系统安全的理论出发,人是构成系统的一种元素,是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上岗的相关规定,取得上岗资格仅要求参加各省市组织的建设工程安全知识与管理考核培训并通过考核即可。然而很多参加培训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参加培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不能保证学时,安全培训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流于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勘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发生变化。首先,安全管理机构大多和施工、质量等部门合并,安全管理机构名存实亡;其次,安全人员身兼数职,一些从事多年安全工作的人员在机构改革中退休,安全人员数量减少,新的安全人员经验不足,素质有待提高[4]。同时,由于我国国情,多数作业人员为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工,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技能,违章作业,这些行为都易造成安全事故;再次,由于身体原因,如视力、听力不佳,疾病、疲劳、醉酒,反应迟钝等生理机能障碍等;以及作业人员的工作态度,没有认真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如消极怠慢、反抗不满等都易引起安全事故。(2)物的因素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荡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而施工生产活动中,物的因素主要是指物的不安全状态,即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物质固有属性和其具有的潜在的破坏和伤害能力,物成为了事故的原因,而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由于设计、制造缺陷、安装、搭设、维修、保养、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疲劳老化造成。在施工过程中,物的因素不仅包括机械设备,还包括了高空坠落物,例如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脚手架、钢材等原材料的堆放和储运及零散材料的收集管理不当,高空作业缺乏必要保护措施,作业空间狭小,工器具和机械设备缺乏保养及缺陷等都是物的不安全因素,因此,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3)环境因素第页
环境因素指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如施工现场环境、作业环境、工程周边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等问题,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温度、水文建筑、气候、人文环境等因素。安全事故的产生往往是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导致的,当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其发展轨道中产生交集,安全事故就会发生。而建筑施工现场的生产活动是一种露天生产活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地下施工等明显增多,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施工过程中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在运输与仓储过程中的燃烧爆炸和泄漏遗撒,造成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土石方施工、装饰装修、设备安装和各类辅助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构成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如下表所示:(4)管理因素深入分析可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只是造成事故的表面原因,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是由于管理系统的缺陷造成的,包括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的程序、监督的有效性及员工的训练等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安全事故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通过适当的管理行为和措施将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导致安全事故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负责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够,作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双方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都明显不足,同时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健全,指挥判断决策失误,组织安排失误等。2.2建筑施工现场事故类型与特点事故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可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的事件。由《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641-86)规定的事故分类,可将事故分为20类,即物体撞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热爆炸、锅炉爆炸、其他爆炸、中毒、窒息、其他伤害。2.2.1常见事故类型(1)伤亡事故伤亡事故是个人或集体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该能量作用于人体,致使人体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损伤的现象,具有不可预料、破坏性大、瞬发、易忽视等特点。(2)一般事故也称无伤害事故,是指人生没有受到伤害或受微伤,停工第页
短暂或与人的生理机能障碍无关的未遂事故。统计表明,事故之中无伤害的一般事故占90%以上;比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大十到十几倍。伤亡事故产生于一般事故,是一般事故的升级,要消灭伤亡事故,必须先消灭或控制一般事故。(3)未遂事故未遂事故是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偶然因素,实际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4)二次事故主要是指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外部事件是指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接关联的事件。绝大多数重大特大事故主要是由事故引发的二次事故造成的。2.2.2事故特点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预测困难,控制难度大,救援处理落后,防范面广,救援处理滞后,受气候、天气和环境影响大,管理成本高。事故具有突发性,类型多,发生区域具有立体空间性等特点。陆域范围事故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1)突发性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的不稳定性、施工材料摆放的不合理性、机械运行过程中的突发故障等因素,在没有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随着施工进展易产生突发性安全事故。(2)随机性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看似随机,但是由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害和危险因素存在的绝对性,使事故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只是发生概率的大小,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严重程度不同。(3)复杂性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危险源的某种触发因素导致事故发生,不同或同种危险源因遇到不同的触发因素,从而诱发不同的事故,导致事故多样性,同时事故等级也不尽相同。如同是运输过程中,因雨天导致的车辆打滑所产生的事故,因雾天产生的车辆追尾事故或坠落事故;深基坑施工要保证坑底无积水,不能在坡面和坡顶堆土;基坑支护要保证放坡,内撑,锚拉,土钉墙,其他支护;若挖基坑出现流沙主要要是治水。(4)空间范围的立体性建筑施工相对而言是在一个立体空间内进行,如建筑勘探,钻井,道路施工等,施工的进行都是在一个相对空间进行,因而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性。第页
3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系统安全分析3.1危险源危险源处于事故起端,是产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和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也是有效实施安全管理的关键。因此,掌握危险源的内涵和基本规律可以很好的控制事故的发生概率。3.1.1危险源定义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一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此处危险物是指能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一种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或结合体;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的使用或储存数量。3.1.2危险源的概念什么是危险源,作为一个相对概念,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也就是说,危险源有两种:“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3.1.3危险源的构成因素危险源可能通过一系列过程导致工作环境的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害,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或状态。第页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如下表所示:表3-1危险源的三个构成要素潜在危险性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存在条件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易燃、易爆物质,热能,压力容器,压力升高等都是其敏感触发因素。3.1.4危险源的识别和分类(1)危险源辨识根据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中,危险源辨识的定义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识别危险源是一个过程:一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二是确定危险源特性。一般来说,一起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源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状态危险源是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识别危险源存在,首要任务是识别根源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识别状态危险源。根源危险源是能源或能量载体、危险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能量、物质,是实物环境,根源危险源的辨识就要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识别。根源危险源的辨识应根据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标准辨识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显由此可见重大危险源是根源危险源,该标准给出了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的名称及临界量。 状态危险源包括了人、物和环境三方面,是人的失误、物的故障及其产生的环境因素。人的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根源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物的故障,如设备故障、防护失效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效,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环境因素主要指运行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造成人的失误、物的故障,进而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第页
状态危险源一般是在识别根源危险源的基础上进行识别,结合确定危险源特性进行。危险源特性是导致事故可能的原因,也就是根源危险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途径,造成什么人、什么样的伤害。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这样确定的特性仅仅是描述导致人员受到伤害事故可能的原因,并不是该组织已经存在这样的状态。将这些危险源特性作为“参照提纲”,从中识别出状态危险源。再一个就是危险源的表述,有些组织的危险源表述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火灾、触电,这种表述没有反映出危险源的源,仅是事故类别,用事故类别来表述危险源显然是不确切的,而且又合并了同类项,没有考虑不同场所、位置、设备、活动。除此之外还反映出一个根源危险源,会伴随一个或多个状态危险源。(2)危险源分类按照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类。第一类危险源是指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也就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如生产中涉及的生产、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等。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即属这一类危险源。3.1.5危险因素的构成危害辨识是确认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即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害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和分析,必须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危险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导致事故的职业病的原因进行分类,或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等。如根据(GB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 ①物理性危险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一切物理危害因素。 ②化学性危险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物质等一切化学性危险因素。 ③生物性危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一切生物性危险因素。 在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评价的范围、复杂程度,同辨识的危险的数量和类型及需要了解的问题的深度成正比。3.1.6危险源的特点(1)具有客观实在性作业中的危险点是客观存在的,一旦主观条件具备,就会引发事故。第页
(1)具有潜在性①不易被人们意识到或能够及时发现而又有一定的危险因素。②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虽然明确地暴露出来,但不一定转变为现实的危害。如群体交叉作业中,高空落物即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所有的作业人员或进入作业现场的人员都必须带好安全帽,否则,就有可能被落物击伤头部。(3)具有复杂多变性作业中危险点的复杂性,是由作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的。每次作业的任务尽管相同,但是由于参加作业的人员、作业环境、使用的工器具以及采取的作业方式各异,可能存在的危险点也会不同,而相同的危险点也可能存在于不同的作业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辨识危险点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4)具有可知预防性危险点常常隐蔽在作业环境、工器具设备或作业人员的作业行为中,这就要求作业小组负责人在作业之前,必须组织作业人员,围绕作业的内容、地点和环境,以及参加作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和将要采取的作业方式、使用的工器具,认真讨论查找危险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作业中认真执行,否则,将会引发事故。3.1.7危险源风险评价危险源特性识别和确定后,按特性为线索调查组织现有的控制措施(规程、制度、防护设施)和实施的情况、效果。现状调查还可结合必要的数据测量,来定量调查效果,如工作岗位的噪声、车间空气(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温度等。还可结合过去发生的事件、事故、违章的概率,隐患的多少来调查效果。风险的定义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而风险评价就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标准要求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分级,识别风险与运行经验和采取的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确保及时有效的实施,在建立目标时考虑风险评价的结果。 从辨识出的根源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中,根据现有控制措施和现状,来评价风险程度。先依据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判断是否是不可允许的风险,然后对未被判断为不可允许风险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分级,来确定组织的风险程度。现在绝大多数组织采用LEC法评价。但值得注意的是LEC法并不是万能的,不一定适合于所有行业,而且分级的分值,分级的级数可以改变,自行确定分级档次即风险级别,尤其是界限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对于不可允许的风险和LEC法中最高等级的风险,应停止工作立即整改,整改后再次作风险评估,在风险降低到可允许水平,才能继续工作。第页
现在不少组织的风险评价出现两种极端的不正常现象:一是评价时没有调查组织现有的控制措施和现状,仅是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即导致事故可能的原因,评价(如有章不循、如无驾驶证,如无防护),得出的风险极高,如LEC法的D值高达1000多分的风险多至30多项,这种评价结果显然是不符合组织的实际风险程度,如果该组织的风险程度果真如此之高,将停产整顿。 另一是风险评价延用EMS中重要环境因素概念,在危险源中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控制,除重大危险源以外的危险源就不要控制,这是概念的混淆。重大危险源是根源危险源,是根据GB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识别确定的,而且国家有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的专门规定,况且某一重大危险源根据现有控制措施和控制现状,如果现行状态较好,也没有违反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问题,其风险评价结果可能处在可允许风险水平。一个组织的风险分级评价结果,反映出该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和风险程度。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所有辨识的危险源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确定需要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加以控制的危险源,根据风险分级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3.2系统安全分析3.2.1系统安全分析的内容(1)对可能出现的初始的、诱发的及直接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2)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他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3)对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除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4)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5)对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调查和分析。(6)对危险因素一旦失去控制,为防止伤害和损害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3.2.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危险因素辨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l)安全检查表法2)预先危险性分析 3)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4)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 5)事件树分析6)事故树分析 7)因果分析(1)安全检查表法第页
安全检查表法(scL)是将一系列分析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状态,这些项目包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储运等各个环节。通常用于检查各种规范、标准的执行情况。此方法简单、易行、直观,可对系统进行快速分析,也可对系统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2)预先危险分析法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在系统设计之韧,对系统进行初步定性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3)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以硬件为对象,对系统中的元件进行逐个研究,查明每个元件的故障模式,然后再进—步查明每个故障模式对子系统以至系统的影响。易于理解,不用数学,是广泛采用的标准化方法,但一般用于考虑非危险性失效,费时较多,而且一般不能考虑人、环境相部件之间相互关系等因素,主要用于设计阶段的安全分析。(4)事故树分析(FTA)由不希望事件(顶上事件)开始,找出引起顶上事件的各种失效的事件及其组合。最适合于找出各种失效事件之间的关系,即寻找系统失效的可能方式。本法可包含人、环境和部件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加上简明、形象化的特点,因此,已成为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分析方法,但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5)事件树分析(ETA)由初始(希望或不希望)的事件出发,按照逻辑推理推论其发展过程及结果,即由此引起的不同事件链,广泛用于各种系统,能够分析出各种事件发展的可能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宏观分析方法,但不能分析平行产生的后果,不适用于详细分析。第页
表3-2系统安全主要分析法方法目的编制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效果优缺点安全检查表检查系统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有经验和专业知识人员协同编制,经常使用各类系统的设计、验收、运行、管理、事故调查定性,辨识危险性并使系统保持与标准规定一致,若检查项目赋值,可用于定量简便、易于掌握、编制检查表难度及工作量大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开发阶段,早期辨识出危险性,避免失误分析原材料、工艺、设备设施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后果,按规定表格填入开发时分析原材料、工艺、主要设备设施,以及能量失控时出现的危险得出供设计考虑的危险性一览表简便易行,受分级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故障类型和影响分级(FMEA)辨识单个故障类型造成的事故后果将系统分解,求出零部件发生各种故障类型时,对系统或子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用于设备和机器故障的分析,也可用于连续生产工艺定性并可进一步定量,找出故障类型对系统的影响较复杂、详尽受分级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事件树(ETA)辨识初始事件发展成为事故的各种过程及后果各事件发展阶段均有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由初始条件经过各事件、阶段一直分析出事件发展的最后结果各类局部工艺过程、生产设备、装置事故分析熟悉系统、元素间的因果关系、有各事件发生概率数据简便、易行、受分析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事故树(FTA)事故原因事故概率演绎法,由事故和基本事件逻辑推断事故原因,由基本事件概率计算事故概率宇航、核电、工艺、设备等复杂系统事故分析熟练掌握方法和事故、基本事件间的联系,有基本事件概率数据复杂、工作量大、精确。故障树编制有误易失真第页
4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4.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研究4.1.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1)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核心的工作重心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素质、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三违操作。2)以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以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把事故的根源归根于管理的缺陷,因而现今的管理模式既要吸收经典安全管理的精华,又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安全生产经验的总结,将现代化安全管理理论充分发挥。目前,这类模式很多,较著名的有:1989年创立的经专家论证通过的鞍钢“0123”管理模式(以事故为零的目标;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以标准化作业、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为基础;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对策)、扬子石化公司的“0457”管理模式(围绕一个安全目标——事故为零;以“四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为对策;五项标准——安全法规系列化、安全管理科学化、教育培训正规化、工艺设备安全化、安全卫生设施现代化为基础;3)事后型与预防型的管理模式事后型管理模式是指在事故发生后进行的整改,从而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的对策,比较被动,此种模式采用以下技术路线: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实施对策——进行评价——提出新的对策。预期型模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是现代安全管理和减灾对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技术路线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4)系统化HSE安全管理模式HSE管理模式是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模式的简称,起源于以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石油行业,是一项关于组织企业内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的通用性管理模式,主要用于各种组织通过经常和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其目标,即建立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并推动其发展,使安全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此模式构成要素见下表:表4-1HSE构成要素一览表一级要素二级要素第页
领导和承诺领导责任心;领导力;业务熟练程度;承诺公信度方针和战略目标目标的可行性、正确性组织机构、资源、文件组织结构和职责;管理代表;资源;能力;承包方;信息交流;文件及其控制评价和风险管理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建立判别准则;评价;建立说明危害和影响的文件;具体目标和表现准则;风险削减措施规划总则;设施的完整性;程序和工作指南;变更管理;应急反应计划实施和监测活动和任务;监测;记录;不符合及纠正措施;事故报告;事故调查处理审核和评审审核;评审HSE对改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安全卫生行为有潜在的推动性。指定和实施HSE模式的意义在于: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减少企业成本,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HSE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企业与当地居民、政府的关系,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吸引投资;使企业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能够有效的结合。5)软环境管理模式通过对软环境的建设来提高操作层的安全意识,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施工现场安全卫生条件的改善,减少安全事故等对项目的影响,保证施工,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施工企业软环境的建设应在各个层面系统展开并体现出来,同时多学习其他优秀安全文化的建设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寻求出适合自身提高安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持续改进,提高企业内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绩效。软环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和安全生产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被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安全作风及态度、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规章制度与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生产和奋斗的安全目标、安全进取精神;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与条件、安全生产的企业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的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化立足于提高人的素质和造就人的品格,通过道德建设、思想教育、标榜示范等,在人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力量,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行业及企业的振兴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和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的建设可很好地促进安全文化体系其他内容的建设。第页
施工现场精神文化建设是建筑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来说,精神文化方面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将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影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危险源的危害性[15]。(2)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利用物质条件调动人们工作生活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并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施工现场物质文化作用很重要,现场的布置、安全氛围、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配备等都属于物质文化。对危险源管理是物质文化转化为主动性、积极性的强大助力。(3)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是保证限产施工有序进行的保证,制度作业人员提供行为准则和处理方案,是进行顶目投入、职责划分、风险控制、管理定位等方面的依据。在施工现场,目前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制度文化可操作性较差,对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影响很大,因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十分必要。4.1.2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特点1)核心是危险源管理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是事故产生的根源。而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危险源则是项目风险的主要来源。危险源辨识是系统的确定存在的危险及危险可能产生的根源,辨识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新的活动、材料、设施。目的在于控制危险发生的源头,提高安全管理效率。2)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危险源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使用是危险源管理的重点,而在危险源管理信息量大,逻辑清晰,适合建立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管理流程界面设计和数据库两大部分内容。管理流程界面设计师输入输出系统的重要内容,畅通的人机交互可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而数据库的建设以危险源数据信息为管理对象,对不同状态下发生破坏的危险源进行全方面的整理和总结,找到危险源或类似危险源的全部信息。3)系列化成果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围绕危险源管理构建,从而产生一系列成果,如危险源知识库、定期项目安全按报告、自动安全警示通知、培训管理体系等。4)持续改进流程危险源是动态的,因而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因此,持续改进是处理安全问题的关键。4.1.3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设计安全管理既包括安全控制和安全保证,也包括安全方针、安全策划、安全改进等内容。安全控制和安全保证的某些活动相互关联。1)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第页
图4-1安全管理工作流程设计图2)施工现场的安全过程控制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工种操作交底和分部、分项安全交底,及安全监控培训、交底、监控,安全设施交接、验收管理记录,特殊工种人员名册管理工作。3)安全的检查、检验控制检查和检验应有时间、有要求、明确工作重点和危险岗位,检查应及时开整改单,对查出的隐患应限期整改并做到定人、定时间、定措施,同时对检查要有记录整理入册,对设施、设备的验收也要有记录,包括各类脚手、塔吊,对施工升降机还要附检测机构的检测记录。4)安全事故隐患的控制事故隐患的评审、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违章记录、事故档案。5)动火作业管理第页
建立动火审批制度。动用明火前要预先申请,经批准后才可进行,并抄送监理单位备案。操作时要带好特殊工操作证、动用明火审批许可证和灭火器,并落实动火监护人和监护措施。6)教育和培训新进场人员的教育、交换工种安全教育、节前节后的教育、各工种安全规程的学习、定期的安全教育、安全活动的记录。7)安全资料的记录(1)工程概况及安全生产须知。(2)管理职责:管理目标、体系结构图、职能、职责要素分解。(3)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及各类管理制度:责任制、各种管理制度、体系文件、保证计划审核记录。(4)采购:(安全设施所需的材料、设备及防护用品)供应商资格评定、业绩评定、合格供应商名录、安全用品验收台帐、各类安全用品的合格证、质保书、不合格品评审的记录通知书。(5)分包方管理:劳务、专业分包的资格评审、分包方业绩评定、合格分包方名录、现场分包队伍名录、安全协议书及其它附件。(6)现场安全控制:安保计划、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劳保、技术措施、特种作业人员名册、对分包方进场安全总交底。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监控记录、安全设施管理交接验收记录。(7)安全检查记录:现场定期安全检查记录(各类检查)、设施、设备验收记录(各类脚手、塔架)。(8)事故隐患控制:事故隐患评审记录、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计划表(附情况跟踪)、遵章守纪、违章处理记录、事故记录。(9)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卡,同时开展针对性、经常性安全教育、班组周安全学习讲评及时做好记录。4.2危险源管理的信息平台的构建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运行载体是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对象是危险源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总结整理。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的核心是危险源管理,主要包括:1)整体性模块安全问题是施工现场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如安全设置、权限设置、功能设置、流程设置等都必须系统化、整体化,模块的设置可根据项目的的各方面需求灵活设置,如人员需要求,安全管理要求等。2)安全教育培训模块第页
安全教育培训模块包括施工各个环节的安全施工规则、安全管理标准的定制、常见安全问题、危险源处理办法、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的落实等内容,主要目的是与安全教育培训紧密联系,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融合,提高安全意识和处理效率,同时实现与危险源数据库、安全跟踪模块、安全考试系统的对接。3)安全监督追踪模块信息平台自定义的里程碑点,在这些节点进行危险源的安全性评价分析。通过对各类信息的跟踪形成良好的信息通道,从而进行安全整改、安全预警和安全隐患处理。4)安全性评价体系模块根据安全性评价体系的设计,在安全管理信息平台上主要实现构建安全性评价的基本模板,通过与数据库的对接来建立可动态调整的安全性评价模块。该模块操作便捷,动态设定相关指标及参数取值,从而形成安全性评价报告,有利于安全管理效率的提高。5)安全预防模块通过安全文化模块和安全追踪模块的设计,我们可将危险源辨识和安全性评价分析的结果应用到安全预警中来实现危险源管理的系统化。安全预防模块设定的预防级别、处理方案、应急措施及方案等,可根据辨识和评价结果确定预防级别并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各类应对措施及方案进行规范化管理。6)信息交流模块信息交流畅通是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关键之一,包括企业总部和项目部之间信息交互及数据传递问题。7)其他模块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还应该包括机构和管理人员、执法管理与检查、企业安全管理、公众服务管理等内容,都可以提供更多功能,使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公开化、信息化改进。第页
5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策5.1基于危险源管理的管理平台的构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是针对施工现场来构建的,考虑现场影响安全的因素,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性,促进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为目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很多种,有流程驱动的模式、制度驱动的模式、人为驱动的模式等等。本文选取以危险源管理为驱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程度,全方位的辨识危险源便成了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危险源辨识通过了解活动过程和设施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及公司安全作业要求,确定危险源及其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满足评判准则要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危险源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础,是施工环节规范化、抽离危险源头、降低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危险源管理中,危险源的相关信息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加强危险源信息化建设是危险源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内容。为确保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顺利实施,并确保措施实施的效果,对危险源措施进行检查,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予以改进。根据危险源清单可以编制各类安全检查表,检查的对象即危险源。可以依危险源的类别可以组织专项的安全检查,如用电安全检查、消防安全检查等;可以依据产生危险源活动分类组织进行检查,如脚手架搭建验收、施工临时用电验收等;可以依管理缺陷类的危险源进行监控,如安全培训的检查、违章统计分析、安全目标达成情况检查等。总之,可以围绕危险源展开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并将编写文件、培训、检查等一系列的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如危险源—施工用电设备漏电,其控制措施包括设备接地、安装漏电保护、定期测试漏电/绝缘电阻等,其措施即成为安全规程的一部分。既可以将危险源清单作为安全文件编写的基础资料,将危险源及控制措施进行紧密结合,降低文件编写人员的难度,又可以将危险源清单作为安全培训的教材,使员工对危险源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使员工更好地理解安全措施,而不是硬梆梆的文件规定,还可以将危险源作为安全检查的对象。5.2软环境的建设(1)加强安全培训与教育第页
安全培训与教育工要深入落实,从加强内容的教育和周期性的教育入手。内容的教育要把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要求以及施工工艺和环节上与安全相关的操作要点进行强化普及;周期性的教育是要根据危险源管理的相关信息完善补充教育和培训的内容,把最新的信息普及到每一个人。(2)加强策划与决策邀请各单位各部门领导、项目负责人及经验丰富人员做详细策划与决策。在这个过程中,策划工作要对企业形象、员工服装、机械设备外观、施工现场布置、活动板房及围挡进行策划和决策,试图将形象概念融入到安全文化中来,让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总部、建设单位等相关方关注到新的变化。(3)加大宣传工作工程项目的施工和管理人员很多,施工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强。加大宣传工作有利于更多的施工和管理人员了解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方法,进而提升警觉性和认识程度,大量的宣传工作非常有利于施工现场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宣传时要统一描述、统一分析、统一数据、统一解释,要具有统一性,同时增强施工人员掌握利用信息的一致性,高效率解决施工过程中各类模糊问题。同时宣传对企业建立企业方针、精神和项目目标有较大作用。(4)实施信息管理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信息化管理,将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处理全面化、规范化,建立危险源数据库对危险源进行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评价和控制。(5)加强项目部安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建设安全制度时必须完成并有效执行表5-2所示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是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不能简单的对国家、地方和企业的相关制度进行简单修改,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安全制度。(6)全员参与施工事故的发生一种情况是由违规操作引起的,另一种情况是施工现场监管不力引起的,这就要求在软环境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全员参与。这样能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提高施工现场的团结凝聚力。(7)危险源辨识和管理危险源辨识和管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危险源是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需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实场地情况进行辨识和管。(8)激励与惩罚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利于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积极性,按时按量按质完成施工进度,同时遵循安全规章制度,接受安全培训和教育。第页
6结论建筑施工现场是事故高发的重点场所,施工现场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石。归纳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标准要求,分析了危险源辨识和系统安全评价的时机和范围,指出了有关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容易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方法,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本文结合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危险源辨识的目的、辩识依据、辩识方法及危险源的防治措施,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思路,从而实现对危险源的积极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效果,以达到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达到如下目的:(1)结合国内外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发现了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安全保障体系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软环境建设对策。从而有效的解决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根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的内容,我们着重分析了以危险源管理的施工现场软环境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危险源管理的管理平台措施。危险源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础,是施工环节规范化、抽离危险源头、降低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危险源管理中,危险源的相关信息作用至关重要,因而加强危险源信息化建设是危险源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内容。第页
参考文献[1]HinzeJTurnover,NewWorkersandSafe.JournalofConstructionDivisien.1978.104(4):409-417.[2]HinzeJ,PannulloJ.SafetyFunctionofJobControl.JournalofConstructionDivision.1978104(2):241-249.[3]张琪.从危险识别与风险控制入手加强施工企业现场安全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0):66-67[4]张树国.地勘单位安全工作现状及强化安全管理对策和安全管理工作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8):15-16[5]蒙安平,汤亚东.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剖析与对策[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9(6):38-39[6]OphirRozenfeld,RafaelSacks,YehielRosenfeld,HadassaBaum.ConstnictionJobSafetyAnalysis[J]SafetyScience,2010:491-498[7]王建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向导,2010(5):184[8]吴家让.建筑安全生产的问题及安全文化的建设[[J].科技风,2010(9):67-69[9]赵丽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7-37[10]张文琪.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1-23[11]杨辉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41-61[12]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电气安全管理规定[13]袁海林,金维兴,刘树枫,金听.论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制度变迁[J].建筑经济,2006(8):23-25[14]姜敏主编.现代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77[15]沈玉兰,于国宁,徐祥.浅谈如何建设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J].山西建筑,2010(8):232-233[16]徐从彬.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文化体系的建设探讨[[J].建筑安全,2010(2):4-6[17]王建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J].科技向导,2010(5):184[18]吴家让.建筑安全生产的问题及安全文化的建设[fJl.科技风,2010(9):67-69[19]冉孟文.建筑行业中西方安全管理差别比较与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9):97-98第页
致谢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四年的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钟兴润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她都费尽心血。没有钟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各位同学,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第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建筑施工技术及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临时用电线路敷设和安全管理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难点及对策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核算管理机制的研究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研究—以解苑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为例-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招聘有效性研究——以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为例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步骤和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
-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毕业论文设计
-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及评价 毕业设计
-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注意的几个问题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毕业论文
-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控制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