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2.50 KB
- 163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基础过关800题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A、污染源控制的标准B、环境质量的技术标准C、环境质量的基础标准D、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2、对环境标准工作中的技术术语、符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作统一规定,这类环境标准称()。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国家环境基础标准C、国家环境总局标准D、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熟悉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3、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般可以分为()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各专项或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等。A、各学科B、各行业C、各环境要素D、各部门●了解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4、关于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在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B、执行上,国家环境标准优先于地方环境标准C、执行上,地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执行上,国家污染排放标准优先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了解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163
5、下列关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物排放标准都是分类的,分别对应于相应的环境功能区,处在高功能区的污染源执行严格的排放限制,反之,则相反B、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以区域为依据C、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不一定一一对应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级别与环境质量功能区类别一一对应●了解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6、下列关于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B、《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专项排放标准C、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D、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有时可交叉执行。7、下列关于各类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方法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B、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措施C、环境基础标准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确定总的原则、程序和方法D、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最主要依据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A、国家环境保护标准B、地方环境保护标准163
C、环境保护基础标准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2、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以分为()。A、地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B、地方环境质量标准C、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D、地方环境标准样品标准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以分为()。A、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国家环境基础标准C、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国家环境质量标准E、国家染污物排放(控制)标准4、下列关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需报经国务院批准D、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5、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包括()。A、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分析方法的统一规定B、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测定方法的统一规定C、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采样方法的统一规定D、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处理的统一规定6、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包括()。A、标准中需要统一的信息编码B、编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基础数据163
C、标准中需要统一的符号图形D、标准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7、下列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是()。A、地方监测方法标准B、地方环境质量标准C、地方环境基础标准D、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8、下列有权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机构是()。A、自治区人民政府B、自治州人民政府C、省人民政府D、直辖市人民政府E、省环保局●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9、下列关于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质量一般分类别,环境功能区分等级B、一般情况下,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比低功能区环境质量严格C、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D、目前,我国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级别不一定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类别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B)。A、调查阶段,报告书(表)编写阶段,报告书(表)修订评审阶段B、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163
C、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阶段,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阶段,评估环境影响报告(表)阶段D、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阶段,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2、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要求,公众意见调查应该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B)进行。A、准备阶段B、正式工作阶段C、报告书编制阶段D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3、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应该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的(A )进行。A、准备阶段 B、正式工作阶段C、报告书编制阶段 D、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阶段●熟悉不同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评价要求4、环境影响评价的各单项环境要素评价划分为(B)工作等级。A、2个B、3个 C、4个D、5个5、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A)以上的单项影响评价。A、1个B、2个 C、3个 D、4个6、对于(A)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只需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A、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第三级B、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第二级C、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有一半低于第三级D、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均低于第一级7、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的每个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C)相同。163
A、一定B、完全 C、不一定D、一定不8、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上下不应超过( C )。A、三级B、二级 C、一级 D、四级9、对于建设项目中个别评价工作等级低于(D)的单项影响评价,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叙述、分析或不作叙述、分析。A、第四级B、第一级 C、第二级 D、第三级●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中,报告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方面。A、7个B、8个C、9个D、101个11、建设项目要进行多个厂址优选方案的论述时,其内容应放在报告书中的()部分。A、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B、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C、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D、工程分析●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2、工程分析时,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引用。A、直接B、直接或间接C、间接D、应通过复核校对后●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13、所有的建设项目均应分析()所产生的环境影响。163
A、建设过程B、生产运行阶段C、服务期满阶段D、退役阶段14、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将生产运行阶段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并分别按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进行分析。A、环境影响有可能增加较小的建设项目,同时它的评价工作等级、环境保护要求均较高时B、环境影响有可能增加较大的建设项目,同时它的评价工作等级、环境保护要求均较高时C、环境影响有可能增加较大的建设项目,或者它的评价工作等级、环境保护要求均较高时D、环境影响有可能增加较大的建设项目,同时它的评价工作等级、环境保护要求增较低时15、所有建设项目在分析生产运行阶段所带来的环境时要分析()。A、正常排放B、不正常排放C、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D、正常排放或不正常排放●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16、厂地的开发利用是指通过了解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间的关系,以分析厂地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A、建设项目B、功能区C、环境D、当地居民区●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17、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是()。A、工艺过程B、资源能源的储运C、交通运输D、厂地开发利用E、非正常工况18、工程分析应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163
A、厂地开发利用B、资源能源的储运C、交通运输D、不正常排放●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19、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要求时间长,需投入的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A、系统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类比分析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20、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以理论计算为基础,比较简单。A、系统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类比分析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21、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的计算结果有时偏低。A、系统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类比分析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22、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中,()最为简便,但所得工程分析数据准确性差。A、系统分析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类比分析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23、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A、搜集现有的资料B、现场调查C、现状测试D、遥感调查●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24、当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土壤相关的内容。A、不进行与土壤间接有关B、只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C、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D、进行与土壤部分有关●掌握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163
25、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现场调查法C、收集资料法D、遥感的方法26、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现场调查法C、收集资料法D、遥感的方法27、通过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现场调查法C、收集资料法D、遥感的方法●掌握常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访求与特点。28、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很多,首先应考虑的是()。A、类比调查法B、专业判断法C、数学模式法D、物理模型法29、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中,属于半定量性质的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数学模式法C、物理模型法D、专业判断法30、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中,属于定性的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数学模式法C、物理模型法D、专业判断法3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中,定量化程度高、再现性好的方法是()。A、类比调查法B、数学模式法C、物理模型法D、专业判断法●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32、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情况的环境影响。A、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B、不正常排放C、正常排放D、正常排放或不正常排放33、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时,如果评价时间较短,评价工作等级又较低时,可以预测环境对影响衰减能力()的时段。163
A、较好B、一般C、最差D、最好●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34、一般情况下,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现状调查的范围。A、等于B、略小于C、等于或略小于D、大于35、对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项目的()变化的预测。A、常规质量参数B、特征质量参数C、各种环境质量参数D、重要质量参数●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36、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的环境影响。A、多个质量参数B、单个质量参数C、单个环境要素D、多个环境要素37、单项评价进行预测时,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即背景值)时,评价时注意应()环境质量现状值。A、叠加B、评估C、考虑D、监测●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38、报告书的结论在编写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与当地环境的关系。A、生产活动B、生产和生活活动C、生活活动D、经营活动39、报告书的结论应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的关系。A、当地居民B、当地功能区C、当地环境D、当地自然环境40、报告书的结论就是(163
)工作结论,编写时要在概括和总结全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当地环境的关系。A、部分评价B、各环境要素评价C、各专题评价D、全部评价41、报告书的编写结论应该文字简洁、准确,同时最好(),以便阅读。A、分条叙述B、分环境要素叙述C、分专题叙述D、分章节叙述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环境评价工作程序中的准备阶段主要完成的内容是()。A、研究有关文件B、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C、筛选主要的影响评价因子,明确评价的重点,并确定回头客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D、编制评价大纲E、初步的公众调查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可以分为()。A、建设项目分析阶段B、准备阶段C、正式工作阶段D、报告书编制阶段E、评审阶段●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是()。A、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B、工程投资C、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D、评价等级E、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4、下列属于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的是()。A、工程性质、规模B、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C、物料平衡D、工程建设的范围和时段E、污染物排放特点5、下列属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的是()。A、生态系统功能与特点B、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C、环境质量现状D、生态影响的物质和程度E、环境敏感程度163
●熟悉不同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评价要求。6、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等情况可作适当调整。A、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B、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C、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D、工程投资●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内容及要求。7、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B、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少采用图表和照片,利用阅读和审查C、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不必在报告书中列出,必要时可编入附录D、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按其发表的时间次序由远至近列出目录E、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8、下列关于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说法错误的是()。A、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清楚,论点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B、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C、原始数据、全部计算过程等必须在报告书中列出,不必编入附录D、所参考的主要文献应按其发表的时间次序由近至远列出E、涉及的主要的技术问题无需另编专题技术报告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依据应包括的内容是()。A、各种法律、法规文件B、评价大纲及其审查意见C、评价标准D、项目建议书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E、评价委托书(合同)或任务书1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环境影响预测”应包括的内容是()。163
A、预测环境影响的时段B、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估算C、预测内容及预测方法D、预测结果及其分析和说法E、预测范围1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应包括诉内容是()。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性质B、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C、如要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时,应综合评价每个厂址的环境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分析D、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特征●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复核校对后引用B、整体性原则C、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D、一致性原则●熟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13、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A、调查阶段B、建设过程C、运行阶段D、服务期满阶段14、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视()等因素确定。A、事故后果B、工程性质C、工程规模D、评价工作等级E、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及要求。15、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对象包括()。A、厂地的开发利用分析B、资源、能源的储运分析C、交通运输影响分析D、工艺过程分析E、非正常工况分析163
16、非正常工况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等情况时的污染物不正常排放进行分析,找出污染物排放的来源、种类与强度,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的频率等。A、退役B、开车C、停车D、检修E、一般性事故和漏泄●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17、工程分析时,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厂地开发利用是否分析及分析的深度,应根据()决定。A、当地的环保要求B、工程的特点C、投资金额D、评价工作等级E、环境的特点●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方法与特点。18、建设项目目前采用较多的工程分析方法有()。A、现场调查法B、物料平衡计算法C、类比分析法D、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19、下列属于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是()。A、动、植物与生态B、人群健康状况C、工业与能源D、振动E、土壤与水土流失20、下列地理区域或现象属于“珍贵”景观的是()。A、古墓葬B、温泉C、自然保护区D、风景游览区E、石窟、寺庙21、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时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的是()。A、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生产力C、物质循环状况D、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分布E、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163
22、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环境现状调查时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的是()。A、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B、土壤的物质性质C、土壤结构D、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E、土壤的化学性质●掌握主要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23、常用的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有()。A、类比调查法B、现场调查法C、收集资料法D、遥感方法●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24、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原则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已确定的评价项目,都应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生产的影响B、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稳定C、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D、应尽量考虑预测范围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掌握常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特点。2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A、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分析法D、遥感方法E、专业判断法●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环境影响时段。26、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照此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划分为()。A、建设阶段B、运行初期C、服务期满后D、生产运行阶段27、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时,一般情况下,应该考虑()。A、影响的衰减能力最差的时段B、影响的衰减能力一般的时段C、影响的衰减能力较好的时段D、影响的衰减能力好的时段163
●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28、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的大小、形状等取决于()。A、评价工作等级B、工程特性C、当地的环保要求D、环境特性29、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中,环境质量参数包括()。A、常规参数B、一般参数C、特征参数D、其他参数30、各评价项目应预测的环境质量参数的类别和数目上,与()有关。A、评价工作等级B、工程特性C、环境特性D、评价技术E、当地的环保要求●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31、有关单项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项评价方法应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多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B、单项评价方法应对各预测点在不同情况下该参数的预测值均进行评价C、单项评价方法应有重点D、单项评价方法应面面俱到32、单项评价应有重点,对影响较重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估价影响的()。影响较轻的环境质量参数则可较为简略。A、特性B、范围C、大小D、重要程度●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要求及内容。33、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一般应包括()。A、概括地描述环境现状,同时要说明环境中现已存在的主要环境质量问题B、简要分析环境影响经济损益情况C、简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影响源及污染源状况D、概括总结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结果E、对环保措施的改进建议163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1、大气环境评价工作分级的方法是根据()计算确定。A、推荐模式中的ADMS模式B、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C、等标排放量的公式D、推荐模式中的AERMOD模式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3、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9,其中的Ci是指第i个污染物()。A、单位时间排放量(g/s)B、达标排放后的排放浓度(mg/m3)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D、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4、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中,如果GB3095中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则C0i可取(D)。A、年平均浓度限值B、日平均浓度限值163
C、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二倍值D、日平均浓度的三倍值5、大气环境一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B)。A、Pmax≥80%或D10%≥5kmB、Pmax≥80%,且D10%≥5kmC、Pmax≥60%或D10%≥3kmD、Pmax≥60%,且D10%≥3km6、大气环境三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条件是(C)。A、Pmax<10%且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B、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C、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D、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7、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8、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5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2%,D10%为4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9、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D10%为3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9%,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0、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163
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3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C).。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1、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5%,D10%为1.2km,B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10%,D10%为1.1km,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为1.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B).。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或二级12、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A )。A、可低于一级B、为三级C、不低于二级D、不高于二级13、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C)。A、不高于二级B、为一级C、不低于二级D、不能确定●掌握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4、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C)确定。A、项目周围敏感目标B、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C、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D、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15、大气环境所有评价等级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B)。A、小于2kmB、小于5kmC、小于6kmD、小于8km16、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C)范围。A、100mB、300mC、200mD、400m17、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6163
km,则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C)。A、以6km为直径的圆B、以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C、以12km为边长的矩形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18、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B)。A、26km为半径的圆B、25km为半径的圆C、周长50km矩形区域D、边长52km矩形区域19、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C)。A、2km为半径的圆B、周长4km矩形区域C、2.5km为半径的圆D、边长4km矩形区域20、大气环境评价范围的(D)。A、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4kmB、直径或周长一般不应小于5kmC、半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D、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21、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A、项目的所有污染源B、评价区的工业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63
22、大气环境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时,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A)。A、0~1B、1~2C、0~100D、1~10●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23、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B)。A、一期B、二期C、三期D、四期24、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可取(A)。A、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应作二期B、二期C、三期D、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作二期25、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是(B)。A、作一期监测B、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C、作一期不利季节D、作一期有利季节26、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应进行二期,二期是指(C)。A、冬季、春季B、秋季、冬季C、冬季、夏季D、据实际情况确定27、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3天B、5天C、6天D、7天28、每期监测时间,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的(D)有效数据。A、4天B、5天C、6天D、7天29、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C)小时浓度值。A、4个B、5个C、8个D、10个163
30、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A)小时浓度值。A、4个B、5个C、8个D、10个31、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B)时浓度值。A、02,04,07,12,14,16,18,20B、02,05,08,11,14,17,20,23C、01,04,07,09,12,14,16,20D、02,06,08,12,14,18,20,2432、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或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C)时浓度值。A、02,12,17,20B、02,08,12,16C、02,08,14,20D、02,12,18,24●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33、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B)。A、9个B、10个C、12个D、15个34、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D)。A、4个B、8个C、10个D、6个35、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大气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A)。163
A、不再安排现状监测B、再布置1个点进行监测C、再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D、再布置3个点进行监测36、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D)布点。A、同心圆法B、放射状为主兼顾均布性C、环境功能区法D、极坐标布点法●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37、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C)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A、5年B、10年C、20年D、30年38、气象观测资料调查时,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A、逐日B、逐次C、逐月、逐年D、逐日、逐次●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39、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是()。A、评价范围小于50km和大于50kmB、评价范围小于30km和大于30kmC、评价范围小于20km和大于20kmD、评价范围小于10km和大于10km40、对于一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41、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163
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4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是: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A、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B、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C、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二年D、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43、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内的格点气象资料。A、30kmB、50kmC、80kmD、100km●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有()。A、5个B、6个C、8个D、10个●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交流电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45、大气环境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A、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B、国家环境空气排放标准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D、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46、大气环境预测时,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163
●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47、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对于施工期超过()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A、半年B、一年C、二年D、三年48、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非正常排放情况,需预测全年()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A、逐时或逐次B、逐日或逐次C、逐日或逐时D、长期气象条件下●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49、下列污染类别,需预测所有因子的是()。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削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50、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5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的叠加影响。A、最小值B、平均值C、最大值D、加权平均值52、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的叠加影响。A、最小值B、平均值C、最大值D、加权平均值163
5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需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54、在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时,应绘制()。A、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B、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C、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D、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55、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B、大于等于50kmC、小于等于30kmD、大于等于30km56、ADMS-EIA版适用于评价范围()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A、小于等于50kmB、大于等于50kmC、小于等于30kmD、大于等于30km57、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km的一级评价项目,可选择()进行预测。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58、大气环境线源预测,可选择()进行预测。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163
59、可模拟三维流场随时间各空间发生变化时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和清除过程的预测模式是()。A、估算模式B、AERMOD模式C、ADMS模式D、CALPUFF模式●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60、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出的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A、厂界B、污染源中心点C、污染源边界D、厂区中心点61、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A、厂界B、污染源中心点C、污染源边界D、厂区中心点62、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A、实际排放浓度B、场界排放浓度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D、削砬达标后的排放浓度63、基于估算模式计算某企业的大气防护距离时,甲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205m,乙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300m,丙污染物计算的距离为350m,则该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取()。A、400mB、500mC、350mD、325m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1、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是根据()确定。A、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B、等标排放量C、最远距离D10%D、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关于C0i163
的选用,说法正确的有()。A、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度B、对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日均浓度限值C、如国内无相应的标准,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不用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可执行D、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3、下列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是()。A、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不含两个)项目B、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C、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D、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E、以城市快速路为主的扩建项目4、下列关于大气环境评价等级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有()。A、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B、一级、二级、三级评价都应选择大气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C、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D、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计算其评价等级●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163
5、对于新建项目一、二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拟建项目的所有污染源B、拟建项目新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6、对于改扩建项目一、二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应包括()。A、新污染源B、老污染源C、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D、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污染源●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及要求。7、大气环境污染源排放概况调查的内容包括()。A、在70%以上工况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B、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C、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三本账”D、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E、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8、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下列可以不调查的内容是()。A、体源调查B、建筑物下洗参数C、污染源排污概况D、点源调查E、面源调查9、大气环境点源调查的内容包括()。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163
B、排放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C、排气筒有效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D、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E、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10、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面源调查内容的是()。A、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B、排气筒高度和出口内径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D、面源超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E、面源分类11、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体源调查内容的是()。A、体源高度(m)B、体源排放速度(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m)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D、体源的边长(m)、宽度(m)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12、大气环境污染源调查时,对于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内容的调查应包括()。A、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20级)B、颗粒物的分级粒径(um)C、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D、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13、大气环境线源调查的内容包括()。A、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街道街谷高度(m)D、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E、各种车型排气口高度163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与监测制度。14、下列污染物应筛选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子的是()。A、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B、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C、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D、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可以不选用E、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用15、下列关于大气环境监测制度的叙述,错误的有()。A、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B、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C、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D、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度节代表性的5天有效数据E、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二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至少获取8个小时浓度值●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16、下列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原则的叙述,正确的有()。A、一级、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B、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项目C、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D、城市道路项目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位可以不按照不少于6个点设置163
E、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有近2年的监测资料,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个监测点●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17、下列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说法正确的有()。A、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B、分析大气污染浓度的日变化规律C、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D、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E、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18、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A、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B、典型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C、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D、典型日高空气象探测资料19、下列因素与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有关的是()。A、项目的评价等级B、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C、项目的行业D、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E、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20、下列内容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常规调查项目的是()。A、风向B、时间C、露点温度D、风速E、干球温度21、下列内容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常规调查项目的是()。A、低云量B、总云量C、风向D、风速E、气压22、下列内容属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的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内容的是()。A、相对湿度B、总云量C、水平能见度D、时间E、降水量163
23、下列内容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中的常规调查项目的是()。A、探空数据层数B、每层的高度C、每层的气压D、时间E、每层的气温24、下列内容属于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中的常规调查项目的是()。A、每层的降水量B、每层的风速、风向C、云底高度D、每层的气压E、中云量●了解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25、下列内容属于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的是()。A、温度B、云量C、风向D、风频E、风速26、下列内容属于常规气象资料风频分析内容的是()。A、温廓线B、主导风向C、风廓线D、风向玫瑰图E、统计所收集的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各季及长期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27、下列步骤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的是()。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评价等级C、设定预测情景D、确定气象条件E、确定地形数据28、下列步骤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的是()。A、确定预测范围B、确定污染源清单C、确定计算点D、选择预测模式E、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29、大气环境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等进行适当调整。A、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B、污染源的排放高度C、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D、污染源的排放量163
●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30、下列属于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的内容的是()。A、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B、排气筒高度C、排气筒内径D、年排放小时数E、烟气出口速度31、下列属于点源参数调查清单的内容的是()。A、X坐标、Y坐标B、烟气出口温度C、排放工况D、评价因子源强E、毒性较大物质的属性32、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中共有的内容有()。A、评价因子源强B、海拔高度C、面源初始排放高度D、年排放小时数E、排放工况33、在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中,矩形面源所特有的内容有()。A、面源起始点坐标B、顶点数或边数C、面源长度D、面源的宽度E、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34、在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参数调查清单中,近圆形面源所特有的内容有()。A、近圆形半径B、顶点数或边数C、面源中心坐标D、面源的宽度E、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35、在各类污染源调查清单中,体源所特有的内容有()。A、体源初始排放高度B、体源边长C、体源的宽度D、体源高度E、初始横向、垂直扩散参数●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163
3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3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C、环境空气敏感区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37、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一般评价项目预测的内容的是()。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日、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不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C、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D、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38、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预测的内容的是()。A、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B、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163
E、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39、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预测的内容的是()。A、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C、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D、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以上都可以不预测40、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预测的内容的是()。A、评价区域季(期)、年长期平均浓度分布图B、不利气象条件下,评价区域内的浓度分布图及其出现的频率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E、一次(30min)和24h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和位置●掌握常规预测情景组合。41、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163
C、消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拟建项目属地源42、对于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常规预测内容包括()。A、小时浓度B、日平均浓度C、季均浓度D、年均浓度43、只需预测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44、只需预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计算点的污染源类别有()。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C、消减污染源D、被取代污染源E、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45、对于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需预测的计算点有()。A、区域最远地面距离B、网格点C、环境空气保护目标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46、对于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需预测的计算点有()。A、区域最远地面距离B、网格点C、环境空气保护目标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47、在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应分析下列()内容。A、是否超标B、超标范围和程度C、小时浓度超标概率D、小时浓度超标最大持续发生时间E、超标位置48、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应分析下列()内容。A、是否超标B、超标范围和程度C、年均浓度超标概率163
D、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E、超标位置●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49、估算模式适用于()。A、线源的最大地面浓度预测B、评价等级的确定C、评价范围的确定D、点源污染物日平均的浓度分布预测50、AERMOD模式包括()预处理模式。A、AERCAT地形B、AERMAP地形C、AERME污染源D、AERMET气象51、下列关于估算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有()。A、估算模式是一种多源预测模式B、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C、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小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D、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52、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输入污染源强的单位是()。A、g/sB、kg/hC、t/aD、mg/m3E、L/m3●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5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有()。A、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D、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E、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54、下列内容属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内容的是()。A、确定污染源分担率并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B、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163
C、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D、根据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E、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给出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了解附录中对报告书附图、附表、附件的要求。55、对于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图。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D、基本气象分布图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56、对于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图。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D、基本气象分析图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的分布图57、对于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图。A、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分布图B、复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图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图D、基本气象分析图E、污染源点位及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58、对于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表。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B、污染源调查清单C、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D、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E、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59、对于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表。A、采用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B、污染源调查清单C、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表D、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分析结果E、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达标分析表163
60、对于大气环境一级、二级评价项目,需附上()基本附件。A、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B、气象观测资料文件C、预测模型所有输入文件及输出文件D、污染源调查清单第二节相关大气环境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1、风景名胜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A、三类区B、二类区C、一类区D、四类区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A、B、C、D、A、三类区B、二类区C、一类区D、四类区3、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农村地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A、三类区B、二类区C、一类区D、四类区4、特定工业区属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A、三类区B、二类区C、一类区D、四类区●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一类区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Ⅰ级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级。A、一B、二C、三D、四7、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二类区执行()标准。163
A、一级B、二级C、三级D、Ⅱ级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三类区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三类●了解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浓度限值。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SO2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50B、0.30C、0.20D、0.15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SO2的二级标准的日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50B、0.10C、0.12D、0.15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TSP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50B、0.30C、0.20D、以上都不是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二级标准的日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50B、0.10C、0.12D、0.151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NO2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12B、0.24C、0.08D、0.201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NO2的二级标准的日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24B、0.20C、0.12D、0.50163
1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S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20B、0.02C、0.05D、0.061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臭氧的二级标准的1h平均浓度限值是()mg/m3。A、0.20B、0.02C、0.05D、0.06●了解常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17、总悬浮颗粒物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化学发光法B、重量法C、火焰原子吸收光光度法D、Saltzman法18、环境空气一氧化碳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B、非分散红外法C、紫外荧光法D、化学发光法●掌握常规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19、SO2、NO2的年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是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人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A、360B、300C、200D、14420、NO2的日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是每天至少有()的采样时间。A、12hB、16hC、18hD、14h21、TSP、PM10的日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是每天至少有()的采样时间。A、12hB、16hC、18hD、14h22、SO2、CO、NO2的1h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是每小时至少有()的采样时间。163
A、20minB、30minC、35minD、45min23、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100um的颗粒物。A、≤100umB、≤10umC、<100umD、≤1um24、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A、≤100umB、≤10umC、<10umD、≤1um●熟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指标体系。2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设置了()指标体系。A、2项B、3项C、4项D、5项●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2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新污染源分为()。A、一、二、三级B、二、三、四级C、二、三级D、二级2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为()。A、一、二、三级B、二、三、四级C、二、三级D、二级●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28、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列出的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以上。A、15mB、10mC、6mD、5m29、排气筒高度如不能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要求的高度,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执行。A、80%B、50%C、60%D、40%163
30、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A、等于B、小于C、大于D、等于或小于31、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此高度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5执行。A、20mB、10mC、15mD、5m32、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A、1级B、2级C、3级D、4级●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3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不得超过的限值。A、日平均值B、月平均值C、任何1h平均值D、年平均值34、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是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A、昼间B、夜间C、任意时间间隔D、等时间间隔35、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应在排放时间内实行连续采样,或在排放时段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样品,并计平均值。A、3个B、4个C、1~3个D、2~4个●了解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氯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36、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的监控浓度限值(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是()mg/m3。A、0.15B、2.0C、5.0D、3.037、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的监控浓度限值(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是()mg/m3。163
A、0.15B、2.0C、5.0D、0.5038、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氮氧化物的监控浓度限值(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是()mg/m3。A、0.15B、2.0C、5.0D、0.50●了解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限值。39、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氮氧化物的监控浓度限值是()。A、0.40mg/m3B、0.12mg/m3C、1.0mg/m3D、肉眼不可见40、1997年1月1日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批准立项,则该项目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的监控浓度限值是()。A、0.40mg/m3B、0.12mg/m3C、1.0mg/m3D、肉眼不可见41、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炭黑尘、染料尘的监控浓度限值是()。A、0.40mg/m3B、0.12mg/m3C、1.0mg/m3D、肉眼不可见42、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的监控浓度限值是()。A、0.40mg/m3B、0.12mg/m3C、1.0mg/m3D、肉眼不可见●熟悉恶臭厂界标准的分级。43、()起立项的新、扩、改建项目及其建成后投产的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时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A、1994年6月1日B、1997年1月1日C、1997年12月31日D、2001年1月1日44、排入GB3095中一类区的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时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中()。163
A、不得改建的排污单位B、不得扩建的排污单位C、可以建新的排污单位D、不得建新的排污单位45、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4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值”的单位是()。A、mg/LB、mg/m3C、无量纲D、kg/h47、“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中的臭气浓度的单位是()。A、mg/LB、mg/m3C、无量纲D、kg/h●了解《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的有关基本规定。48、排污单位排放的恶臭污染物,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无其他干扰因素)的()都必须低于或等于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A、月平均监测值B、一次最大监测值C、一小时平均监测值D、一小进最大监测值49、排污单位经烟、气排气筒(高度在15m以上)排放的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都必须()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A、大于或等于B、等于C、低于D、低于或等于●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5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除煤粉发电锅炉和()发电锅炉以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排污管理。A、双台出力大于65.5MW(75t/h)B、单台出力大于65.5MW(75t/h)C、双台出力大于45.5MW(65t/h)D、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163
51、使用甘蔗渣、锯末、稻壳、树皮等作为锅炉燃料,参照《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锅炉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执行。A、燃煤油B、燃轻柴油C、燃煤D、燃气●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5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锅炉建成年限分为两个阶段,Ⅰ时段是指()前建成使用的锅炉。A、1994年6月1日B、1997年1月1日C、2000年12月31日D、2001年1月1日●熟悉新建锅炉房烟囱高度的有关规定。53、新建燃煤、燃油锅炉房装机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A、20mB、45mC、30mD、35m54、新建燃煤、燃油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以上。A、3mB、4mC、5mD、6m55、新建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房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不得低于()。A、6mB、8mC、10mD、15m●了解锅炉安装连续监测装置的有关规定。56、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SO2排放浓度的仪器。A、≥30t/hB、≥20t/hC、>20t/hD、>30t/h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163
1、下列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二类区的是()。A、自然保护区B、城镇规划中确定文化区C、城镇规划中确定一般工业区D、城镇规划中确定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E、城镇规划中确定特定工业区2、下列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一类区的是()。A、自然保护区B、森林公园C、风景名胜区D、农村地区E、一般工业区●了解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臭氧)的浓度限值。3、在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中()。A、取消氮氧化物指标B、修改NO2一级标准的浓度限值C、修改NO2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D、修改NO2三级标准的浓度限值E、修改臭氧的一级、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4、下列大气污染物中,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具有相同浓度限值的有()。A、一氧化碳B、二氧化氮C、PM10D、二氧化硫E、臭氧●了解常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NO2)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B、化学发光法C、紫外荧光法D、Saltman法6、环境空气二氧化硫(SO2)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B、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C、紫外荧光法D、Saltman法●掌握《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63
7、下列污染源不适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是()。A、锅炉B、工业炉窑C、火电厂D、水泥厂E、恶臭物质8、下列污染源适用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是()。A、火炸药厂B、摩托车C、汽车D、石棉生产厂E、建筑搅拌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和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A、施工B、环境影响评价C、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D、设计E、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熟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指标体系。10、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设置的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其两项指标是()。A、通过排气筒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通过排气筒的污染物,按排气筒大小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C、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值D、通过排气筒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11、下列关于大气污染源排放速率标准分级的说法,错误的是()。A、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位于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B、位于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C、一类区禁止新、扩、改建污染源D、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新污染源的一级标准163
●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12、下列关于排气筒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的说法,正确的是()》A、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B、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公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C、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排放时间小于1h,则应在排放时段内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D、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应按需要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要求的限制。●熟悉《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全国()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A、垃圾堆放场的排放管理B、所有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单位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D、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E、建设项目的设计●熟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4、《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除()以外使用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和电加热的工业炉窑的管理,以及工业炉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排放管理。A、熔炼炉B、炼焦炉C、十燥炉D、焚烧炉E、水泥工业●熟悉《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15、在一类区内,除()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163
A、市政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B、热处理炉C、工业企业用沥青加热炉D、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E、石灰窑●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用于除()以外的各种容量和用途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和建成后的排污管理。A、煤粉发电锅炉B、循环流化床锅炉C、抛煤机锅炉D、单台出力大于45.5MW(65t/h)发电锅炉1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分年限规定了锅炉烟气中()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的排放限值。A、一氧化碳B、烟尘C、PM10D、二氧化硫E、氮氧化物●了解锅炉安装连续监测装置的有关规定。18、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大于等于20t/h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排放浓度的仪器A、烟尘B、COC、SO2D、NO2●熟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年限划分。1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锅炉建成使用年限分为两个阶段,Ⅱ时段是指2001年1月1日起建成使用的锅炉,其中包含在Ⅰ时段()。A、立项未建成的锅炉B、立项未运行使用的锅炉C、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扩建的锅炉D、建成使用锅炉中需要改造的锅炉●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2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一类区禁止新建以()为燃料的锅炉。163
A、轻柴油B、重油C、煤油D、渣油第四章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划分为()等级。A、3个B、4个C、5个D、6个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第三个等级的范围是()。A、10000m3/d>Q≥5000m3/dB、5000m3/d>Q≥1000m3/dC、20000m3/d>Q≥10000m3/dD、10000m3/d>Q≥6000m3/d3、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中的“复杂”类别是指()。A、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三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2B、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E、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4、污水中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63
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5、污水中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6、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7、某污水的污染物类型数=4,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8、某污水的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这类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属()。A、复杂B、中等C、简单D、一般9、对河流与河口,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水域规模”是按建设项目()划分。A、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B、排污口附近河段的最近二年平均流量或丰水期平均流量C、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D、平水期平均流量10、对河流与河口中,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水域规模”中的“大河”是指()。A、Q>150m3/sB、Q≥100m3/sC、Q≥180m3/sD、Q≥150m3/s11、对河流与河口,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水域规模”中的“中河”163
是指()。A、15~150m3/sB、10~100m3/sC、16~160m3/sD、20~200m3/s12、某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38m3/s,其水域规模为()。A、大河B、中河C、小河D、特大河13、某排污口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m3/s,其水域规模为()。A、大河B、中河C、小河D、特大河14、对湖泊和水库,“水域规模”划分为“大湖(库)、中湖(库)、小湖(库)”的依据是()。A、平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B、丰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C、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或水面面积D、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15、某水库平均水深5m,水面面积50km2,其水域规模为()。A、小水库B、中水库C、一般水库D、大水库16、某湖泊平均水深10m,水面面积23km2,其水域规模为()。A、小湖B、中湖C、一般湖D、大湖●熟悉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17、一般情况,河流一级评价调查时期为一个水文年的()。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D、丰水期和平水期18、若评价时间不够,河流一级评价至少应调查()。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丰水期和平水期D、丰水期19、一般情况,河流三级评价可调查()。163
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平水期D、枯水期20、一般情况,河口一级评价调查时期为一个为潮汐年的()。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C、丰水期和枯水期D、大潮期和小潮期21、一般情况,河流二级评价可只调查()。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平水期和枯水期D、丰水期和平水期22、一般情况,河口二级评价应调查()。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C、丰水期和枯水期D、大潮期和小潮期23、一般情况,河口三级评价应调查()。A、平水期和枯水期B、枯水期C、平水期D、小潮期24、一般情况,湖泊、水库一级评价调查时期为一个水文年的()。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C、丰水期和枯水期D、平水期和丰水期25、一般情况,湖泊、水库三级评价可调查()。A、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平水期D、枯水期26、一般情况,海湾三级评价应调查评价工作期间的()。A、大潮期和小潮期B、小潮期C、大潮期D、枯水期27、一般情况,湖泊、水库二级评价可调查()。A、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B、丰水期和枯水期C、平水期和枯水期D、丰水期和平水期●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163
28、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进行。A、丰水期B、平水期和枯水期C、枯水期D、平水期●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29、水环境点源调查的原则应以()为主。A、类比调查B、搜集现有资料C、现场测试D、现场调查30、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A、评价级别B、受纳水体C、投资规模D、地理条件●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31、水环境非点源调查的原则基本上采用()的方法。A、现场调查B、遥感判读C、现场测试D、搜集资料●掌握水质调查时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32、公式ISE=CpQp/(Cs-Ch)Qh中的Ch是指()。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33、公式ISE=CpQp/(Cs-Ch)Qh是指()。A、废水排放量(mg/s)B、河流流量(t/s)C、废水排放量(m3/s)D、河流流量(m3/s)●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34、一般情况,水域布设取样断面在拟建排污口上游()处应设置一个。A、500mB、400mC、300mD、200m35、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3m3/s,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河宽12m,在取样断面上应设()取样垂线。A、一条B、二条C、三条D、四条163
36、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80m3/s,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55m,水深7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水样。A、6个B、5个C、4个D、2个37、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20m3/s,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60m,水深4.2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水样。A、6个B、3个C、4个D、2个38、对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距岸边()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并设两条取样垂线。A、1/5B、1/4C、1/2D、1/339、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50m3/s,河流断面形状为矩形,河宽30m,水深6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水样。A、6个B、5个C、4个D、2个40、对大、中河,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A、0.6mB、0.2mC、0.5mD、0.3m41、某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00m3/s,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30m,水4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水样。A、6个B、5个C、4个D、2个42、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A、0.6mB、0.2mC、0.5mD、0.3m43、在一条河流取样垂线上,在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距河底也不应小于()。163
A、0.2m,0.2mB、0.5m,0.2mC、0.5m,0.5mD、0.3m,0.5m44、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80m3/s,一级评价,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55m,水深7m,在取样断面上应取()水样分析。A、6个B、5个C、4个D、2个45、某河平水期平均流量为120m3/s,二级评价,不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河流断面形状近似矩形,河宽60m,水深4.2m,在取样断面上每次应取()分析。A、6个水样B、3个水样C、2个混合水样D、1个混匀水样46、湖泊、水库取样位置可以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沿()布设的方法。A、南北向B、放射线C、同心圆D、东西向47、对于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及()以下,距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A、逆温层B、0℃等温层C、斜混层D、5℃等温层48、对二级评价的大、中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每()应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1.5~3.5km2B、2~4km2C、1~2.5km2D、4~7km249、对于小型湖泊、水库,当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A、5mB、8mC、6mD、10m50、下列关于湖泊、水库的水样的对待,说法错误的是()。A、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B、大、中型湖泊、水库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主工的水样均不混合163
C、小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D、大、中型湖泊、水库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51、对于海湾,在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并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A、5mB、8mC、6mD、10m52、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大型湖泊的一级评价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3~6km2B、1~2.5km2C、1.5~3.5km2D、4~7km253、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小型湖泊的一级评价每()布设一个取样位置。A、0.5~1.5km2B、1~2km2C、1.5~3.5km2D、2~4km254、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用水时期,如用水量小时其取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以及水质调查的取样次数应按()处理。A、河流B、水库C、湖泊D、河口●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原则。55、地面水环境水质现状评价主要采用()。A、定性分析B、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C、定量分析D、数学表达式,并辅之以文字分析与描述56、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在()应用。A、调查的水质参数大于3项时B、调查的水质参数大于等于1项时C、调查的水质参数较多时D、任何情况都可用●熟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163
57、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各个时段。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预测()的环境影响。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B、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最大两个时段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D、枯水期和丰水期两个时段58、地面水环境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各个时段。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应预测()的环境影响。A、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B、水体自净能力一般时段C、水体自净能力最小时段D、水体自净能力最大时段●熟悉各类地面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条件。59、当河流的断面宽深比()时,可视为矩形河流。A、≥10B、≥20C、≥30D、>2060、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的最大弯曲系数(),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A、>1.3B、≤1.6C、≥1.3D、≤1.361、河流汇合疗可以分为()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A、支流、江心洲、汇合后主流B、河流无感潮段、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C、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D、支流、汇合前主流、江心洲62、下列关于湖泊、水库简化的简化要求说法错误的是()。A、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大湖(库)可以按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B、评价等级为一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C、评价等级为三级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D、评价等级为二级时,如何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163
E、水深大于10m且分层期较长(如大于30d)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63、排入河流的点源两排放口听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位置假设在(),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A、排污量较大的排放口B、两排放口之间C、任意一个排放口D、排污量较小的排放口64、排入小湖(库)的所有点源排放口可以简化为(),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A、一个B、二个C、三个D、四个65、当排放大湖(库)的()时,可以简化成一个排污口。A、两排放口间距较近B、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近C、两排放口间距较远D、所有排放口间距较远●熟悉利用数学模式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模式的选用原则。66、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点源影响预测的方法首先应考虑()。A、专业判断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调查法D、数学模式法67、选用数学模式进行预测各类地面水体水质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A、修正并验证B、验证C、修正D、更正●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68、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当评价等级为()且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不大而预测又费时费力时可以采用专业判断法预测。A、一级B、二级C、三级D、二级以下163
69、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类比调查法只能做()预测。A、定量B、定性C、半定量D、半定量或定性70、水工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地面水环境的水力特征和污染物迁移的物理过程,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此种方法属()。A、专业判断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调查法D、数学模式法71、建设项目对地面水的某些影响如感官性状、有毒物质在底泥中的累积和释放等,当没有条件进行类比调查法时,可以采用()进行预测。A、专业判断法B、物理模型法C、类比调查法D、数学模式法●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72、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A、完全混合过程段、混合过程段和下游河段B、充分混合段、完全充分混合段和中游河段C、完全充分混合段、部分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D、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排污口中游段73、河流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当()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A、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等于平均浓度的5%B、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C、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大于平均浓度的5%D、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10%●熟悉预测点布设的原则。74、当需要预测()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163
A、充分混合段B、河流混合过程段C、上游河段D、下游河段75、对于()河段,当拟预测溶解氧时,不需要预测最大亏氧点。A、分段预测B、弯曲C、矩形D、非矩形●了解面源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原则。76、矿山开发项目应预测其()的地面水面源环境影响。A、建设过程阶段和运行阶段B、建设过程阶段和服务期满后C、生产运行阶段和服务期满后D、生产运行阶段77、某些建设项目(如冶炼、火力发电、初级建筑材料的生产)露天堆放的原料、燃料、废渣、废弃物较多,这种情况应预测其()的环境影响。A、堆积物面源B、水土流失面源C、降尘面源D、烟尘面源78、水土流失面源和堆积面源主要考虑()全部降雨产生的影响。A、一次降雨B、某一个月C、建设项目所在地D、一定时期内●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79、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的基本资料。A、水域功能B、工程性质C、评价标准D、环境现状80、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所采用的水质标准与环境现状评价()。A、不相同B、不一定相同C、相同D、以上都不是●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81、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且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的情况可以采用()进行单项评价。A、标准指数法B、极值指数法C、自净利用指数法D、内梅罗指数法82、环境现状已经超标的情况可以采用()进行单项评价。163
A、标准指数法B、极值指数法C、自净利用指数法D、内梅罗指数法83、一般情况下,单项水质参数评价采用()进行。A、标准指数法B、极值指数法C、自净利用指数法D、内梅罗指数法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别的划分。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根据下列()条件进行。A、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B、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C、受纳水域的规模D、投资规模E、水质类别2、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A、间接冷却水B、含热量大的冷却水C、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D、循环水3、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A、持久性污染物B、排持久性污染物C、酸和碱D、需氧性有机污染物E、热污染4、地面水环境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中的“复杂”类别是指()。A、污染物类型>3,或者只含有二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B、污染物类型数≥3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D、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5、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中的“中等”类别是指()。163
A、污染物类型数≥2B、污染物类型数≥3C、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D、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E、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6、对河流与河口,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的“水域规模”是按建设项目()划分。A、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B、排污口附近河段的最近两年平均流量C、丰水期平均流量D、平水期平均流量●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7、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来决定。A、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B、污水排放量的大小C、受纳水域的特点D、评价等级的高低●了解各类水域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原则与内容。8、下列不属于河流的水文调查与水文量的内容是()。A、流量B、弯曲系数C、潮差D、水温分层E、糙率9、感潮河口的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除与河流相同的内容外,还有()。A、盐度、温度分层情况B、感潮河段的范围C、潮间隙、潮差和历时D、横断面、水面坡度E、涨潮、落潮及平潮时的水位、水深、流向、流速及其分布●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10、水环境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163
A、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形式B、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等C、排放数据D、用排水状况E、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11、水环境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A、排气筒的高度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C、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他变化等数据D、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掌握水质调查时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12、一般情况下,水质调查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的类别有()。A、底质参数B、特征水质参数C、常规水质参数D、水生生物参数13、特征水质参数的选择应根据()选定。A、地理条件B、水域类别C、评价等级D、建设项目特点14、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水质参数调查除常规、特征参数外还应考虑()。A、水生生物B、陆生生物C、底质D、水质用途●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15、各类水域在下列应布设取样断面的情况是()。A、调查范围的两端B、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水质急剧变化处、重点水工构筑物附近D、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E、在拟建排污口中游1000m处●熟悉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的原则。163
16、地面水环境水质现状评价采用数学表达式时,分为()。A、单项水质参数评价B、南京水质参数综合评价C、米勒水质参数综合评价D、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熟悉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及预测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段的确定原则。17、同时具备大型建设项目应预测建设过程阶段的环境影响的特点是()。A、地面水水质要求较高,如要求达到Ⅲ类以上B、可能进入地面水环境的堆积物较多或土方量较大C、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D、建设阶段时间较长,如超过半年18、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时,还应预测冰封期的环境影响。A、娱乐用水B、生活饮用水C、农业用水D、食品工业用水水源E、渔业用水19、当()时,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该考虑污水排放的动量和浮力作用。A、污水排放量相对于水体来说过大B、污水排放速度相对于水体来说过大C、预测范围距排放口较近D、预测范围距排放口较远●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20、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筛选和确定。A、工程分析B、环境现状C、评价等级D、国家法律法规E、当地的环保要求21、下列关于建设项目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说法错误的是()。A、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163
B、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一定相同C、建设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各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D、一般情况,生产运行阶段比建设过程、服务期满后阶段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要多E、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熟悉各类地面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条件。22、下列关于河流的简化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大、中河流预测河段的断面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考虑B、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C、江心洲位于充分混合段,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按无江心洲对待D、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为一级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E、河流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23、下列关于海湾简化的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恒定流场B、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C、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小河及评价等级为三级的中河可视为点源,忽略其对海湾流场的影响D、在注入海湾的河流中,大河及评价等级为一、二级的中河应考虑其对海湾流场和水质的影响24、下列关于地面水污染源的简化要求,说法错误的是()。163
A、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B、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C、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可以简化为点源D、评价等级为三级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了解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的适用条件。25、采用类比调查法进行地面水环境预测时,预测对象与类比调查对象之间应满足下列()要求。A、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相同B、两者地面水环境的水力、水文条件和水质状况类似C、两者的投资额和工程性质基本相同D、两者的某种环境影响来源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其强度应比较接近可成比例关系●掌握河流、海域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26、河流水质预测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持久性污染物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D、河流混合过程段E、河流充分混合段27、河流水质预测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非持久性污染物C、废水连续稳定排放D、河流充分混合段E、持久必污染28、河流水质预测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持久性污染物C、连续稳定排放D、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充分混合段E、平直、断面形状河流混合过程段163
29、河流水质预测S-P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充分混合段B、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C、持久性污染物D、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E、河流为恒定流动●熟悉湖泊、水库、海湾水质数学模式的适用条件。30、湖泊完全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水湖(库)B、中湖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D、非持久性污染物E、有风条件31、湖泊推流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小湖B、大湖C、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D、非持久性污染物E、无风条件●熟悉预测点布设的原则。32、下列应布设地面水预测点的情况是()。A、预测范围内B、环境现状监测点C、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D、重要水工建筑物附近E、水文站附近33、下列关于地面水预测点的布设原则,说法正确的有()。A、当拟预测溶解氧时,应预测最大亏氧点的位置及该点的浓度B、某重要用水地点在预测范围外,估计有可能受到影响,也应设立预测点C、预测点的数量和预测的布设应只根据评价等级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确定D、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E、排放口附近常有局产啊超标区,如有必要可在适当水域加密预测点●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34、下列关于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说法正确的有()。A、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不一定相同163
B、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C、所有预测点在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D、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作为重点E、多面水质参数综合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水质参数与环境现状综合评价不一定相同35、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下列地点或水质参数()应为评价的重点。A、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B、水域功能改变处C、取水口附近D、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36、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有()。A、标准指数法B、极值指数法C、自净利用指数法D、内梅罗指数法●掌握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37、下列关于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基本资料要求,说法正确的有()。A、水域功能一般应由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据调查后确定B、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C、向已超标的沙袋本排污时,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163
D、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环境排污时,政府有关部门未规定各建设项目的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环评单位可以自行拟定认可E、河道断流应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其水域功能,并据以选择标准,进行评价第二节相关水环境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水域功能和标准的分类。1、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A、三类B、四类C、五类D、五级2、农业用水属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的()。A、Ⅱ类B、Ⅲ类C、Ⅴ类D、Ⅳ类3、鱼虾类产卵场属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的()。A、Ⅰ类B、Ⅱ类C、Ⅲ类D、Ⅴ类4、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属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的()。A、Ⅰ类B、Ⅱ类C、Ⅲ类D、Ⅴ类5、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属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的()。A、Ⅳ类B、Ⅱ类C、Ⅲ类D、Ⅴ类6、某水体具有水产养殖、娱乐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功能,该水体应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A、Ⅰ类B、Ⅱ类C、Ⅲ类D、Ⅴ类●掌握水质评价的原则。7、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类别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163
A、因子加权评价B、多因子评价C、单因子评价D、系统评价8、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水域,应()进行水质评价。A、对平、枯水期B、对丰、平、枯水期C、对丰、平水期D、对丰、枯水期9、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评价的项目除包括基本项目、补充项目外,还应包括由()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标准限值。10、Ⅲ类地表水环境pH标准限值是()。A、8B、5~10C、10D、6~911、Ⅰ类地表水环境溶解氧的标准限值是()。A、≥9.5mg/LB、≤7.5mg/LC、≤9.5mg/LD、≤7.5mg/L12、Ⅲ类地表水环境COD的标准限值是()。A、≤15mg/LB、≤40mg/LC、≤20mg/LD、≤30mg/L13、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于Ⅲ类水体人为造成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A、月平均最大温升≤1℃,月平均最大温降≤2℃B、周平均最大温升≤2℃,周平均最大温降≤3℃C、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D、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163
14、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COD的最低标准限值是()mg/L。A、15B、20C、10D、30●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化学需氧量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稀释与接种法B、纳氏试剂比色法C、重铬酸盐法D、碘量法1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稀释与接种法B、纳氏试剂比色法C、重铬酸盐法D、碘量法1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pH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稀释与接种法B、电化学探头法C、重铬酸盐法D、玻璃电极法●掌握《地下水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18、《地下水质量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盐卤水。A、地下河水B、地下矿水C、地下湖水D、地下水库●掌握地下水质量分类。19、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地下水质量划分为()。A、三类B、四类C、五类D、六类20、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163
21、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Ⅴ类B、Ⅱ类C、Ⅲ类D、Ⅳ类22、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23、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Ⅴ类B、Ⅳ类C、Ⅲ类D、Ⅱ类24、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Ⅴ类B、Ⅳ类C、Ⅲ类D、Ⅱ类●了解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监测率和监测项目。25、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A、一次(枯水期)B、二次(平、枯水期)C、三次(丰、平、枯水期)D、二次(丰、枯水期)●了解地下水质量单组分评价的方法和原则。26、地下水质量单组分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A、从劣不从优B、从优不从劣C、任何一个都可D、用插入法确定27、某地下水的细菌总数Ⅰ类、Ⅱ类、Ⅲ类标准值均为≤100个/m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100个/mL,应定为()。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163
●熟悉地下水质量保护的原则要求。28、利用污水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核废料等)的堆放和地下处置,必须经过(),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A、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B、环境影响评价C、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D、地质部门认可●熟悉海水水质的分类。29、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A、三类B、四类C、五类D、二类30、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的海水水质的类别是()。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31、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的海水水质的类别是()。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32、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的海水水质的类别是()。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33、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的海水水质的类别是()。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熟悉混合区的规定。34、污水集中排放形成的海水混合区,不得影响邻近功能区的水质和()。A、水生生物洄游通道B、鱼虾类的越冬场C、虾类洄游通道D、鱼类洄游通道●掌握《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163
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3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放鱼虾类越冬场水域的污水,应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3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的污水,应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滨海风景旅游区的污水,应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3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排入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污水,应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40、GB3838-2002中Ⅰ类、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一类海域,禁止()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A、新建、扩建、改建B、新建、扩建C、扩建、改建D、新建41、GB3838-2002中Ⅰ类、Ⅱ类水域和Ⅲ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3097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A、限期关闭B、限期治理C、污染物总量控制D、限期整治4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新建排污口,排入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污水,应执行()标准。163
A、一级B、二级C、三级D、以上都不是4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新建排污口,排入海洋渔业水域的污水,应执行()标准。A、一级B、二级C、三级D、以上都不是●掌握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进行的分类。44、同一排放口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污水,且每种污水的排放标准又不同时,其混合污水的排放标准按()计算。A、第一类污染物B、第二类污染物C、第三类污染物D、●掌握污染物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要求。45、对于污水第一类污染物,一律在()排放口采样。A、车间B、车间处理设施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D、排污单位46、对于污水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A、车间B、车间处理设施C、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D、排污单位●熟悉监测频率要求。47、工业污水按()确定监测频率。A、生产周期B、实际工作日C、自然工作日D、监测单位要求48、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在8h以内的,每()采样一次。A、1hB、2hC、4hD、3h49、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生产周期大于8h的,每()采样一次。163
A、1hB、2hC、4hD、3h50、工业污水按生产周期确定监测频率,监测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按()计算。A、日均值B、小时均值C、月均值D、年均值●熟悉新、改、扩建项目按年限执行不同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的有关规定。5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建设(包括改、扩建)单位的建设时间,以()为准划分。A、施工开始时间B、生产开始时间C、可行性报告批准日期D、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批准日期●了解第一类污染物及最高允许排放浓度。52、污水排放企业排放的总汞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mg/L。A、0.50B、0.10C、0.05D、1.553、污水排放企业排放的六价铬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mg/L。A、0.50B、1.0C、0.05D、1.554、污水排放企业排放的总铬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是()mg/L。A、0.50B、1.0C、0.05D、1.555、下列()水体污染物属第一类污染物。A、总汞、总镉、总砷、总铅、总镍、总锌B、总汞、总铬、六价铬、总a放射性、总银C、总汞、总锰、总银、苯并[a]芘、总铍D、总β放射性、烷基汞、总铜、COD、甲醛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163
●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划分与适用范围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标准项目分为()。A、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项目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C、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2、下列水域的水质质量标准不适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是()。A、渔业水B、江河C、海水D、农田灌溉水E、水库●掌握水域功能和标准的分类。3、Ⅰ类地表水水域主要适用于()。A、源头水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C、国家级自然保护区D、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4、下列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属Ⅲ类的是()。A、鱼虾类越冬场B、洄游通道C、仔稚幼鱼的索铒场D、水产养殖区E、鱼虾类产卵场5、下列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属Ⅳ类的是()。A、一般景观要求水域B、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C、一般工业用水区D、水产养殖区E、农业用水区6、下列属于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Ⅱ类的是()。A、源头水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C、仔稚幼鱼的索饵场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E、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溶解氧的监测分析方法是()。A、稀释与接种法B、电化学控学法C、重铬酸盐法D、碘量法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氨氮的监测分析方法是()。163
A、纳氏试剂比色法B、电化学探头法C、重铬酸盐法D、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掌握《地下水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9、《地下水质量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A、地下河水B、矿水C、地下热水D、盐卤水●掌握地下水质量分类。10、《地下水质量标准》是依据(),并参照了生活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量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A、地下水的使用功能B、我国地下水质现状C、人体健康基准值D、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11、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地下水质量类别是()。A、Ⅰ类B、Ⅱ类C、Ⅲ类D、Ⅳ类12、Ⅲ类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A、工业用水B、各种用途C、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D、农业用水●熟悉地下水质量保护的原则要求。13、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地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保护地下水水源,必须按()和有关规定执行。A、《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保护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熟悉海水水质的分类。14、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水适用于()。A、水产养殖区B、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C、滨海风景旅游区D、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E、海水浴场15、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水适用于()。163
A、海洋港口水域B、一般工业用水区C、滨海风景旅游区D、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E、海水浴场●掌握《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16、下列行业的水污染物百放不适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是()。A、造纸工业B、啤酒工业C、医疗机构D、餐饮业E、烧碱工业17、下列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适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是()。A、水产品加工B、兵器工业C、制糖业D、公路交通E、肉类加工18、下列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不适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是()。A、纺织染整工业B、船舶C、钢铁工业D、合成氨工业E、磷肥工业●掌握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进行的分类。19、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第一类污染物,()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A、不分性质B、不分行业C、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D、不分污水排放方式20、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A、Ⅰ类污染物B、第一类污染物C、第二类污染物D、Ⅱ类污染物●熟悉新、改、扩建项目按年限执行不同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的有关规定。21、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包括改、扩建)的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同时执行()。A、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C、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的规定D、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163
22、1998年1月1日起建设(包括改、扩建)的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同时执行()。A、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B、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7年12月31日之前建设的单位)C、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1998年1月1日之后建设的单位)的规定D、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第五章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声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划分。1、建设项目既拥有固定声源,又拥有流动声源时,应()。A、只进行固定声源环境影响评价B、只进行流动声源环境影响评价C、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D、只进行叠加环境影响评价2、同一敏感点既受到固定声源影响,又受到流动声源影响时,应进行()。A、固定声源环境影响评价B、流动声源环境影响评价C、分别进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D、叠加环境影响评价3、在声源发声时间内,声源位置不发生移动的声源称()。A、固定声源B、流动声源C、点声源D、线声源4、以柱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辐射声波的声压幅值与声波传播距离的平方根(√r)成反比,此种声源称为()。163
A、面声源B、流动声源C、点声源D、线声源5、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是()。A、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平均几何尺寸2倍时B、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3倍时C、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D、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平均几何尺寸3倍时●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源源强表达量、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6、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边续暴露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A、倍频带声压级B、昼夜等效声级C、A声功率级D、等效连续A声级7、在环境噪声评价量中“LwecpnL”符号表示()。A、A计权声功率级B、声功率级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等效连续A声级8、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A、昼间等效声级(Ld)B、最大A声级(Lmax)C、夜间等效声级(Ln)D、等效连续A声级(Leq)9、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A、A计权声功率级B、最大A声级(Lmax)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D、等效连续A声级10、电梯噪声的评价量为()。A、昼间等效声源(Ld)B、最大A声级(Lmax)163
C、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D、等效连续A声级(Leq)11、频发、偶发噪声的评价量为()。A、A声功率级B、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C、最大A声级(Lmax)D、等效连续A声级(Leq)●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12、运行期声源为固定声源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A、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前B、固定声源投产运行中C、固定声源施工后D、固定声源投产运行后13、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应将()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A、工程预测的代表性时段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4、某中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7~11dB(A),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15、某中型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3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16、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3~4dB(A),但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17、163
某新建的中型建设项目,所在的声环境功能区为3类区,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的商场噪声增高量为7~9dB(A),对评价范围内的居住区噪声级增高量为3~4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18、某改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是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19、某中型新建项目,其附近有一疗养区院,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一级或二级评价20、某扩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内有一所大学,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21、某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为2dB(A),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22、某扩建的中型建设项目,其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内有一个工业区,此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应按()进行工作。A、一级评价B、二级评价C、三级评价D、二级或三级评价●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23、某新建工厂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A、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100mB、以建设项目包络线边界向外200mC、以建设项目边界向外200mD、以建设项目中心点向外200m163
24、某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一般情况下,其评价范围为()。A、道路中心线外两侧300m以内B、道路中心线外两侧200m以内C、道路边界线外两侧200m以内D、道路红线外两侧200m以内25、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范围应根据飞行量()。A、计算到Lepn为80dB的区域B、计算到Lwecpn为80dB的区域C、计算到Lepn为70dB的区域D、计算到Lwecpn为70dB的区域26、某机场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其评价范围一般为()。A、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侧向各200m的范围B、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1~2km、侧向各6~12km的范围C、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6~12km、侧向各1~2km的范围D、以主要航迹离跑道两端各2~10km、侧向各2~4km的范围27、二、三级声环境评价范围如依据建设项目声源计算得到的()到200m处,仍不能满足相应功能区标准值时,应将评价范围扩大到满足标准值的距离。A、贡献值B、叠加值C、背景值D、预测值28、对于一级声环境评价项目,当敏感目标()建筑时,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A、高于(含)二层B、高于(不含)二层C、高于(含)三层D、高于(不含)四层、29、评价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要实测,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一级和二级D、三级163
30、对于固定声源评价,一定要绘等声级线图,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一级和二级D、三级31、在工程分析中,要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三级D、以上都是32、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应根据不同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这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三级D、一级和二级●掌握声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33、声环境现状调查需收集评价范围内()地理地形图。A、1:2000~100000B、1:2000~50000C、1:5000~100000D、1:500~5000●掌握不同条件下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34、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应()评价范围。A、大于B、小于C、覆盖D、略大于35、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一般布设在()处。A、机场场界B、机场跑道C、机场航迹线D、主要敏感目标36、对于单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个飞机噪声测点。A、1~2B、9~14C、12~18D、3~937、对于二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个飞机噪声测点。163
A、1~3B、9~14C、12~18D、3~938、对于三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个飞机噪声测点。A、1~4B、9~14C、12~18D、3~9●熟悉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确定原则。39、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与评价范围的关系是()。A、预测范围应大于评价范围B、预测范围应小于评价范围C、预测范围应与评价范围相同D、预测范围应大于等于评价范围●了解声源源强数据获得的途径及要求。40、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一级,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取得,并给出相应的条件。A、类比分析B、类比测量C、系统分析D、引用已有的数据●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41、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可视为点声源。A、远远大于B、远远小于C、等于D、远远小于等于42、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A、很多B、1倍C、3倍D、2倍●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预测内容。43、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内容中,按()绘制代表性路段的等声级线图,分析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163
A、预测值B、背景值C、贡献值D、叠加值44、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需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为()的等声级线图。A、65dB、70dB、75dB、80dB、85dBB、70dB、75dB、80dB、85dB、90dBC、60dB、70dB、80dB、90dB、100dBD、75dB、80dB、85dB、90dB、95dB●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45、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作为评价量。A、预测值B、背景值C、边界噪声值D、贡献值46、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改扩建建设项目以()作为评价量A、预测值B、背景值C、边界噪声值D、贡献值47、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作为评价量。A、敏感目标背景噪声值B、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C、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D、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原始值48、对于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如预测噪声贡献值时已包括了现有声源的影响,则以预测的噪声()作为评价量。A、预测值B、背景值C、边界噪声值D、贡献值49、在噪声超标原因分析时,对于通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的路段,还应分析()是否符合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防噪声距离。A、建设项目与敏感目标间的距离B、建设项目与交通线路的距离C、建设项目与工业无的距离D、建设项目与商业建筑的距离●熟悉背景值、贡献值、预测值的含义及其应用。50、由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为()。163
A、贡献值B、背景值C、预测值D、叠加值51、不含建设项目自身声源影响的环境声级为()。A、贡献值B、背景值C、预测值D、叠加值52、预测点的贡献值和背景值按能量叠加方法计算得到的声级为()。A、贡献值B、背景值C、预测值D、最大预测值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划分。1、按评价对象划分,声环境评价类别可分为()。A、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B、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C、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D、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2、按声源种类划分,声环境评价类别可分为()。A、固定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B、建设项目声源对外环境的环境影响评价C、流动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D、外环境声源的环境影响评价D、外环境声源对需要安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声源源强表达量、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评价量及应用条件。3、根据GB3096,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有()。A、昼间等效声级(Ld)B、最大A声级(Lmax)C、夜间等效声级(Ln)D、等效连续A声级(Leq)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声源源强表达量有()。A、距离声源r处的A声级[LA(r)]163
B、中心频率为63HZ~8KHZ8个倍频带的声功率级C、A声功率级(LAW)D、等效连续A声级(Leq)E、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5、声环境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LMAX)的情况有()。A、突发噪声B、非稳态噪声C、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D、频发、偶发噪声6、工业企业厂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评价量为()。A、昼间等儿声级(Ld)B、等效连续A声级(Leq)C、夜间等效声级(Ln)D、室内噪声倍频带声压级7、铁路边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噪声评价量为()。A、昼间等效声级(Ld)B、等效感觉噪声级(LEPN)C、夜间等效声级(Ln)D、最大A声级(Lmax)●了解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8、“声环境质量预测”应该在()环节之后进行。A、建设项目噪声贡献值预测B、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C、环境噪声现状调查D、声环境影响评价E、声传播路径分析9、“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该在()基础上进行。A、声源调查B、声传播路径分析C、敏感目标的分布、数量D、声环境功能区确认E、声环境质量●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段。10、根据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的影响特点,可按()分别开展声环境影响评价。A、退役期B、施工期C、筹建期D、运行期11、运行期声源为流动声源时,应将()分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时段。163
A、工程预测的运营时段B、工程预测的运行近期时段C、工程预测的运行中期时段D、工程预测的运行远期时段●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2、某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判断的依据可能是()。A、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B、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C、建设项目投资额为中型规模D、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2类地区13、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B、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C、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的数量D、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14、某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判断的依据可能是()。A、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5dB(A)B、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C、评价范围内有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D、建设项目所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地区●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评价范围确定的原则。15、某工业项目,与一级声环境评价范围相比,二级、三级可根据下列哪些情况适当缩小评价范围?()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B、建设项目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163
C、敏感目标D、投资规模16、下列哪些内容属于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A、工程分析中,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B、从声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C、评价范围内主要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以实测为主D、要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给予达标分析E、噪声预测应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17、对于一级评价项目,下列哪些情况应绘制等声级线图?()A、固定声源评价B、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C、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路段D、流动声源经过规划区路段E、面声源18、在工程分析中,下列哪些内容对于声环境各级评价都是需要的?()A、在缺少声源源强的相关资料时,应通过类比测量取得,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B、给出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声源的数量、位置和声源源强C、在标有比例尺的图中标识固定声源的具体位置或流动声源的路线、跑道等位置D、针对建设工程特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达标分析,并进行经济和技术可行性论证19、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要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给出防浥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这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163
20、对于噪声预测,下列哪些内容是一级评价的基本要求?()A、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B、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和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C、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D、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E、当敏感目标高于(不含)三层建筑时,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21、对于噪声预测,下列哪些内容是二级评价的基本要求?()A、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B、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和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C、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D、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E、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22、对于噪声预测,下列哪些内容是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A、给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受影响的人口分布、噪声超标的范围和程度B、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和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C、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D、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E、分析敏感目标受影响的范围和程度163
23、对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这是()评价的基本要求。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24、下列哪些内容是一、二级声环境评价共有的基本要求?()A、固定声源评价、机场周围飞机噪声评价、流动声源经过城镇建成区和规划区路段的评价应绘制等声级线图,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绘制垂直方向的等声级线图B、应根据不同选址(选线)和建设布局方案噪声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噪声影响的程度进行比选,并从声环境保护角度提出最终的推荐方案C、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明确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D、噪声预测应覆盖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敏感目标的预测值及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值E、对工程预测的不同代表性时段噪声级可能发生变化的建设项目,应分别预测其不同时段的噪声级●掌握声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25、声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有()。A、现状声源B、敏感目标C、声环境功能区划D、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26、影响声波传播的环境要素需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A、年平均风速B、主导风向C、年平均气温D、年平均相对湿度27、声环境功能区划需调查评价范围内()。A、不同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情况B、敏感目标C、声环境功能区划图D、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28、声环境调查敏感目标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63
A、敏感目标的名称B、敏感目标的规模C、敏感目标的人口分布D、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敏感目标与建设项目的关系29、当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或噪声值相对较高时,需对区域内主要声源的()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A、名称B、数量C、影响的噪声级D、位置●熟悉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30、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有()。A、现场调查法B、经验估计法C、收集资料法D、现场测量法●掌握不同条件下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31、下列关于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说法正确的有()。A、布点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仅包括厂界(或场界、边界)B、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C、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声源,且声级较低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D、评价范围内有明显的声源,并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有影响,应根据声源种类采取不同的监测布点原则32、当声源为流动声源,且呈现线声源特点时,现状测点位置选取应兼顾(),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A、工程特点B、敏感目标的分布状况C、线声源噪声影响距离衰减的特点D、敏感目标的规模33、当声源为固定声源时,现状测点应重点布设在()。A、现有声源影响敏感目标处B、可能既受到现有声源影响,又受到建设项目声源影响的敏感目标处C、建设项目声源影响敏感目标处D、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处163
34、下列关于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说法正确的有()。A、对于固定声源,为满足预测需要,可在距离现有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衰减测点B、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二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C、对于流动声源,为满足预测需要,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D、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声源,但声级较高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35、声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有()。A、给出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超标范围内的人口数及分布情况B、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标、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C、分析评价范围内现有主要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噪声特性等,明确主要声源分布D、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功能区及其划分情况E、以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范围内的现有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熟悉声环境影响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确定原则。36、按声环境影响预测点的确定原则,()应作为预测点。A、建设项目厂界(或场界、边界)B、评价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C、建设项目中心点D、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目标●掌握声环境影响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37、声环境预测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A、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B、敏感目标的规模C、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D、建设项目的规模163
38、建设项目的声源资料包括()。A、声源对敏感目标的作用时间段B、频率特性C、声源的空间位置D、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E、声源种类与数量39、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包括()。A、所处区域常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湿度、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B、所处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C、声源和预测点间障碍物的位置及长、宽、高等数据D、声源和预测点间树林、灌木等的分布情况,地面覆盖情况40、影响声波传播的各类参量应通过()取得。A、经验系数B、现场调查C、资料收集D、类比分析●熟悉简化声源的条件和方法。41、在声环境预测过程中遇到的声源往往是复杂的,需根据()把声源简化成点声源,或线声源,或面声源。A、声源的地理位置B、声源的性质C、预测点与声源之间的距离D、设备的型号、种类42、在下列()情况下,声源可当做点声源处理。A、预测点离开声源的距离比声源本身尺寸大得多时B、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C、声波波长远远小于声源几何尺寸时D、声波波长远远小于声源几何尺寸时●熟悉引起户外声传播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43、户外声传播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有()。A、屏障屏蔽B、地面效应C、几何发散D、大气吸收E、通过房屋群的衰减●了解典型建设项目噪声影响预测内容。163
44、工业噪声预测的内容包括()。A、厂界(或场界、边界)噪声预测B、敏感目标噪声预测C、绘制等声级线图D、预测高层建筑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E、根据厂界(或场界、边界)和敏感目标受影响的状况,明确影响厂界(或场界、边界)和周围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分析厂界和敏感目标的超标原因45、下列哪些是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噪声预测的内容?()A、预测各预测点的贡献值、预测值、预测值与现状噪声值的差值B、给出满足相应声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的距离C、预测高层建筑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所受的噪声影响D、按预测值绘制代表性路段的等声级线图,分析敏感目标所受噪声影响的程度,确定噪声影响的范围,并说明受影响人口分布情况E、给出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46、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中,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等声级线图应该在()地形图上绘制。A、1:50000B、1:100000C、1:10000D、1:50000047、下列哪些是机场飞机噪声预测的内容?()A、在1:50000地形图上给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LWECPN)为70在dB、75在dB、80在dB、85在dB、90在dB的等声级线图B、给出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LWECPN)级C、给出不同声级范围内的面积、户数、人口D、依据评价工作等级要求,给出相应的预测结果48、下列哪些是敏感建筑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163
A、建设项目声源对项目及外环境的影响预测B、外环境(如周边公路、工厂等)对敏感建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C、计算建设项目主要声源对属于建设项目的敏感建筑的敏感目标的噪声影响D、计算外环境声源对属于建设项目的敏感建筑的噪声影响E、计算建设项目主要声源对建设项目周边的敏感目标的噪声影响●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49、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方法和评价量B、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分析C、噪声超标原因分析D、对策建议●熟悉背景值、贡献值、预测值的含义及其应用。50、下列关于声环境评价量的说法,正确的有()。A、进行边界噪声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预测值作为评价量B、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工程噪声贡献值与受到现有工程影响的边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C、进行敏感目标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D、对于改扩建的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如预测噪声贡献值时已包括了现有声源的影响,则以预测值作为评价量●掌握制定噪声防治对策的原则。5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建议应包括()。A、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规划布局和设备选型等的合理笥B、评价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C、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防治对策的建议163
D、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的建议E、提出需要增加的噪声监测及跟踪评价的建议第二节相关声环境标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熟悉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及相关规定。1、2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0dB,40dBB、65dB,55dBC、55dB,45dBD、60dB,50dB2、4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70dB,55dBB、65dB,55dBC、70dB,60dBD、60dB,50dB3、0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70dB,5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4、1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5、3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6、以商业金融为主的区域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0dB,35dBB、50dB,40dBC、50dB,45dBD、60dB,50dB7、城市工业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8、城市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163
9、城市康复疗养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10、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60dB,50dBB、65dB,55dBC、70dB,55dBD、70dB,60dB11、城市居住区域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0dB,40dBB、55dB,45dBC、70dB,55dBD、70dB,60dB12、4b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适用于()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铁路(含新开廊道的增建铁路)干线建设项目两侧区域。A、2008年10月1日B、2009年1月1日C、2011年1月1日D、2012年1月1日13、某铁路项目穿越某市城区,于2007年4月1日建成,2008年12月30日获得改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批文,则该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执行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0dB,40dBB、55dB,45dBC、70dB,55dBD、70dB,60dB14、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A、10dBB、25dBC、20dBD、15dB●了解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要求。15、位于乡村的康复疗养区执行()声环境功能区要求。A、0类B、1类C、2类D、3类16、乡村村庄原则上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17、乡村集镇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163
18、乡村中,独立于村庄、集镇之外的工业、仓储集中区执行的环境噪声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55dB,45dBB、65dB,55dBC、50dB,40dBD、60dB,50dB19、乡村中,位于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执行()声环境功能区要求。A、3类B、4类C、4a类D、4b类●了解环境噪声监测测点选择条件。20、《声环境质量标准》中,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可选择()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A、两种B、三种C、四种D、五种21、一般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噪声敏感建筑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地面高度的共同要求是()。A、≥1.2mB、≥1.5mC、≥1mD、以上都不对22、一般户外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以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m以上。A、1.5mB、2.5mC、3.5mD、4m23、在一般户外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如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高度处。A、≥1.2mB、1.5mC、1.2m~1.5mD、1.2m24、在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处,距地面高度1.2m以上测量。A、1mB、1.2mC、1.2m~1.5mD、1.5m163
25、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m,距窗约()处,距地面1.2m~1.5m高测量。A、1mB、1.2mC、1.2m~1.5mD、1.5m●熟悉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址。26、居民、文教区执行城市区域铅垂向Z振级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65dB,65dBB、75dB,72dBC、70dB,65dBD、70dB,67dB27、《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规定: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昼间不允许超过标准值(),夜间不超过()。A、5dB,5dBB、12dB,5dBC、10dB,3dBD、15dB,5dB28、某铁路干线两侧,每日发生几次的冲击振动,其最大值夜间不超过()。A、85dBB、83dBC、75dBD、78dB29、铁路干线两侧执行城市区域铅垂向Z振级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70dB,70dBB、75dB,72dBC、80dB,80dBD、70dB,67dB30、商业与居民混合区执行城市区域铅垂向Z振级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75dB,65dBB、75dB,72dBC、80dB,80dBD、70dB,67dB31、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执行城市区域铅垂向Z振级昼夜标准值分别是()。A、75dB,65dBB、75dB,72dBC、80dB,80dBD、70dB,67dB●熟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32、《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和固定设备()环境噪声排放限值及其测量方法。A、四周B、厂界C、区域D、范围●熟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的有关规定。163
33、1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厂界环境噪声昼夜排放限值分别是()。A、50dB,40dBB、65dB,55dBC、55dB,45dBD、60dB,50B34、4类声环境功能区执行厂界环境噪声昼夜排放限值分别是()。A、50dB,40dBB、65dB,55dBC、70dB,60dBD、70dB,55B35、工业企业若位于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区域,当厂界外有噪声敏感建筑物时,由()参照相关标准确定厂界外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要求。A、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B、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C、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D、省级人民政府36、夜间频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A、20dB(A)B、5dB(A)C、15dB(A)D、10dB(A)37、夜间偶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A、20dB(A)B、5dB(A)C、15dB(A)D、10dB(A)38、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测量,并将相应噪声限值减()作为评价依据。A、1.5m,10dB(A)B、1m,10dB(A)C、1m,5dB(A)D、2m,5dB(A)39、当厂界与噪声敏感建筑物距离小于1m时,厂界环境噪声应在()测量。A、厂界外0.5mB、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内C、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外0.2mD、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室外●了解噪声测量条件、测点位置、测量时限、背景噪声测量、测量结果修正的有关规定。40、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工业企业厂界外()、高度(163
)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的位置。A、0.8m,1mB、1.2m,1mC、1m,1.2mD、1.5m,1.3m41、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位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处,在()状态下测量。A、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B、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C、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D、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42、当厂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时,测点应选在厂界外1m、高于围墙()以上的位置。A、0.2mB、0.5mC、0.8mD、1m●熟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适用范围。4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适用于()建筑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A、农村B、乡镇C、城郊D、城市●掌握各施工阶段的标准限值。44、混凝土搅拌机在城市建筑施工时,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A、75dB,55dBB、85dB,75dBC、65dB,55dBD、70dB,55B45、城市建筑施工装修阶段,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A、75dB,55dBB、85dB,75dBC、65dB,55dBD、70dB,55B46、各种打桩机在城市建筑施工时,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A、75dB,禁止施工B、85dB,禁止施工C、65dB,55dBD、85dB,75dB47、推土机、挖掘机在城市建筑施工时,噪声昼夜限值分别是()。A、75dB,55dBB、85dB,65dBC、65dB,55dBD、70dB,55B163
48、某一城市建筑工地,推土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同时工作,其噪声昼间限值是()。A、75dBB、85dBC、65dBD、70dB●熟悉《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49、《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的适用范围是()。A、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事业单位、团体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B、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C、营业性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与控制D、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评价●熟悉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的有关规定。50、某电影院附近10m处有一所医院,则该电影院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50dB,40dBC、60dB,50dBD、65dB,55B51、某文化娱乐设施拟建在物流中心内,则该文化娱乐设施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投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50dB,40dBC、60dB,50dBD、65dB,55B52、某商场拟建在城市快速路附近,则该商场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0dB,40dBB、55dB,45dBC、65dB,55dBD、70dB,55B53、某卡拉OK厅拟建在铁路干线南侧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卡拉OK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60dB,50dBC、70dB,60dBD、70dB,55B163
54、某卡拉OK厅拟建在乡村集镇内,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卡拉OK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60dB,50dBC、70dB,60dBD、70dB,55B55、某电影院拟建在乡村村庄内,环境影响评价时,则该电影院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60dB,50dBC、70dB,60dBD、70dB,55B56、某歌舞厅位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距最近的住宅楼只有0.9m,则该歌舞厅执行的昼夜噪声排放限值分别是()。A、55dB,45dBB、50dB,40dBC、60dB,50dBD、65dB,55B57、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处无法进行噪声测量或测量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噪声测量应在可能受影响的敏感建筑物()进行。A、窗内1m处B、窗外1.2m处C、窗外1m处D、窗外1.5m处●熟悉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条件、测点位置、测量时限、背景噪声测量、测量结果修正的有关规定。5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为()以下时进行。A、2m/sB、3m/sC、4m/sD、5m/s59、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点布设时,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外()、高度()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m的位置。A、1m,1.5mB、1m,1.2mC、1.2m,1.5mD、1m,1m60、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点布设时,当边界有围墙且周围有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时,测点应选在边界外1m、高于围墙()以上的位置。163
A、0.5mB、0.8mC、1mD、1.2m61、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点布设时,当边界无法测量到声源的实际排放状况时(如声源位于高空、边界设有声屏障等),除按一般情况设置测点外,同时在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另设测点。A、户内1m处B、户外1.5m处C、户外2m处D、户外1m处62、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点布设时,室内噪声测量点位置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处,在()测量。A、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B、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状态下C、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D、未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关闭状态下63、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的固定设备结构传声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时,测点应距任一反射面至少0.5m以上、距地面1.2m、距外窗1m以上,()测量。A、窗户关闭状态下B、窗户半开启状态下C、窗户开启状态下D、窗户外64、对于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的测量结果,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时,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A、大于5dB(A)B、大于8dB(A)C、大于10dB(A)D、大于15dB(A)65、对于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的测量结果,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值相差在()时,噪声测量值应进行修正。A、3~10dB(A)B、2~10dB(A)C、5~10dB(A)D、6~10dB(A)66、某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量值为53.6dB(A),背景噪声值为50.1dB(A),则噪声测量值修正后为()。163
A、53.6dB(A)B、51.6dB(A)C、50.6dB(A)D、52.6dB(A)67、某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量值为60.1dB(A),背景噪声值为55.1dB(A),则噪声测量值修正后为()。A、58.1dB(A)B、60.1dB(A)C、55.1dB(A)D、59.1dB(A)68、某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测量值为65.4dB(A),背景噪声值为57.1dB(A),则噪声测量值修正后为()。A、62.4dB(A)B、64dB(A)C、63.4dB(A)D、64.4dB(A)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范围。1、下列情况中不适用于《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是()。A、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B、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C、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测量方法D、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起飞、降落、低空飞越)噪声的评价与管理●掌握声环境的功能区分类。2、下列()情况,铁路干线两侧区域不通过列车时的环境背景噪声限值按4a执行。A、2010年12月31日后建立运营的铁路B、对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改建的铁路建设项目C、2011年1月1日后建成运营的铁路D、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E、对穿越城区的既有铁路干线进行扩建的铁路建设项目3、下列哪些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属4a类声环境功能区?()A、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B、内河航道两侧区域C、城市快速路D、二级公路E、铁路干线163
4、下列()情况,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的环境噪声限值按昼间70dB(A),夜间55dB(A)执行。A、高速公路B、一级公路C、城市次干路D、城市主干路E、2010年10月1日获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铁路干线●熟悉《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5、《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了()。A、工业企业和固定设备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B、商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边界噪声排放限值C、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噪声排放限值D、工业企业和固定设备厂界环境噪声测量方法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适用于对()。A、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评价B、工业企业噪声排放的管理、评价及控制C、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噪声排放限值D、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等对外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了解噪声测量结果评价的有关规定。7、下列关于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测量结果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有()。A、同一测点每天的测量结果按昼间、夜间进行评价B、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加权后评价C、最小声级Lmin直接评价D、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熟悉《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适用范围。8、下列行为中适用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163
2008)的是()。A、机关单位对外环境排放噪声的评价B、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评价C、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向环境排放噪声的设备、设施的管理、控制D、事业单位对外环境排放噪声的管理9、下列活动(场所)中适用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的是()。A、商场B、高等院校C、电影院D、歌舞厅E、正在施工的歌舞厅●熟悉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条件,测点位置、测量时段、背景噪声测量、测量结果修正的有关规定。10、下列关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有()。A、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无风时进行B、不得在特殊气象条件下测量C、测量应在被测声源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同时注明当时的工况D、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无霜天气,风速为5m/s以下时进行E、不得不在特殊气象条件下涮理,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测量准确性,同时注明当时采取的及气象情况11、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布设多个测点时,其中应包括()的位置。A、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B、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远C、受被测声源影响大D、受被测声源影响小12、下列关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的固定设备结构传声至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时,被测房间内的电视机应关闭163
B、一般情况下,测点选在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外1m、高度1.2m以上、距任一反射面距离不小于1.2m的位置。C、当声源边界设有声屏障时,除按一般情况设置测点,同时应在受影响的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1m的位置D、室内噪声测量时,室内测量点设在距任一反射面至少1m以上、距地面1.2m高度处,在受噪声影响方向的窗户开启状态下测量13、下列关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时段的说法,错误的有()。A、分别在昼间、夜间两个时段测量B、夜间如有频发、偶发噪声影响时应同时测量最小声级C、被测声源是非稳态噪声,采用1min的等效声级D、被测声源是非稳态噪声,测量被测声源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测量被测声源整个正常工作时段的等效声级14、下列关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背景噪声测量的说法,正确的有()。A、背景噪声测量时段时间长度应大于被测声源测量的时间长度B、背景噪声测量时段时间长度应等于被测声源测量的时间长度C、背景噪声测量时段时间长度应小于被测声源测量的时间长度D、背景噪声测量环境应不受被测声源影响且其他声环境与测量被测声源时保持一致●了解噪声测量结果评价的有关规定。15、下列关于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测量结果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有()。A、同一测点每天的测量结果按昼间、夜间进行评价B、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加权后评价C、最大声级Lmax直接评价D、各个测点的测量结果应单独评价163
第九章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1、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A、高B、较高C、中D、低2、某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的级别是二级,工程的影响范围是60km2,其生物量减少至少()。A、≤50%B、<50%C、>50%D、≥50%3、生态影响评价的分级根据评价项目(),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A、对环境敏感目标影响程度B、投资规模C、对生态影响范围的大小D、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4、生态影响评价的分级,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后,选择()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工作级别划分。A、2~3个B、1~4个C、1~3个D、2~4个5、某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的级别是二级,工程的影响范围是55其物种的多样性减少至少()。A、≤50%B、<50%C、>50%D、≥50%163
6、某工程影响一个生态因子,影响的范围为50km2,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3级B、2级C、1级D、4级7、某工程位于风景名胜区内,工程影响的范围为10km2,引起物种的多样性减少量为10%,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3级B、2级C、1级D、4级8、某工程影响生物群落的变化,影响的范围为12km2,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5%,其中会使一种珍稀涉危物种消失,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1级B、2级C、3级D、4级9、某工程影响的范围为55km2,物种的多样性减少30%,生物量减少60%,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1级B、2级C、3级D、4级10、某工程影响的范围为60km2,物种的多样性减少40%,生物量减少30%,水和土地的理化性质发生恶化,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4级B、3级C、2级D、1级11、某工程影响的范围为40km2,物种的多样性减少40%,生物群落相对同质,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A、4级B、3级C、2级D、1级●掌握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12、对于1级生态环境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评价范围一般不能小于()。A、8~30mB、10~40kmC、8~30kmD、2~8km13、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163
A、相互关系B、生态同质性C、生态异质性D、生态完整性14、划定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A、相互依存B、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C、互相影响D、互相影响或相互依存15、()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分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A、生态因子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16、对于3级生态环境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评价范围一般不能小于()。A、1~3kmB、1~2kmC、3~6kmD、2~8km17、对于2级生态环境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评价范围一般不能小于()。A、3~10mB、2~8mC、1~2mD、2~8km●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18、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景观D、自然资源状况19、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项目要对类似项目调查,进行类比分析。A、1级B、2级C、3级D、4级20、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163
)、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以及由此而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A、景观格局B、连通程度C、区域空间格局D、区域功能性质●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21、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识别关键问题用()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A、专家评判法B、列表法C、叠图法D、影响网络法22、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在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过程中,要初步判定评价因子的性质、变化过程,并()预测变化结果。A、定量B、定性C、半定性D、半定量●掌握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23、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环评大纲中列出,并报()审批。A、主管部门B、林业行政管理部门C、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D、国土和城建行政管理部门24、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的比例尺一般为()。A、1/1000~1/50000B、1/500000~1/10000C、1/100000~1/500000D、1/100000~1/500000025、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当已有的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级项目的评价可应用()解译编图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A、地理信息系统B、卫星定位系统C、卫片D、图形图像处理系统●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163
26、生态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状况进行评价。A、区域生物群落B、区域生态系统C、区域生物种群D、区域生态环境功能27、()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A、1级评价B、2级评价C、1级和2级评价D、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28、生态现状评价,其中要回答: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A、重大风险B、较重大资源C、一般资源D、重大资源29、生态现状评价,其中要回答的环境问题之一是:用()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A、可持续发展B、科学发展C、完整性D、协调发展30、生态现状评价,其中要回答的环境问题之一是:从()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A、系统论B、生态发展时间C、生态完整性D、协调发展●熟悉带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31、生态现状评价结论要用()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A、和谐社会B、循环经济C、可持续发展D、科学发展观32、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此种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为()。A、生态机理分析法B、图形叠置法C、质量指标法D、生产力评价法33、生态现状评价时,在进行区域规划或解决段化方案选择问题时,(163
)显示出其他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A、生态机理分析法B、景观生态学法C、系统分析法D、数学评价方法34、能评价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的方法是()。A、生态机理分析法B、景观生态学法C、系统分析法D、质量指标法35、用质量指标法评价生态现状得出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表示。A、0~1B、1~10C、1~0D、10~136、景观生态学方法中的空间结构分析基于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A、拼块B、模地C、廊道D、连通程度37、用数学的方法,以数学模型模拟(或拟合)生态数据的空间分布及其区域性变化趋势的方法,称为(),是生态评价的方法之一。A、趋势面分析B、生产力评价法C、系统分析法D、质量指标法●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38、3级评价项目,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要对()进行预测。A、所有重要评价因子B、区域性全方位C、所有评价因子D、关键评价因子39、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分析。A、技术损益B、经济损益C、生态机理D、机会成本40、2级评价项目,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要对()进行预测。A、所有重要评价因子B、区域性全方位C、所有评价因子D、关键评价因子41、生态影响预测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的表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163
A、时间上B、时间和空间上C、空间上D、近期和长期上42、1级评价项目,生态影响预测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的影响进行预测。A、生态功能和结构B、区域性全方位C、生态完整性D、关键评价因子●熟悉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43、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A、保护措施和方案B、补偿措施加以保护C、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D、恢复和补偿措施44、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生态因子发生()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A、严重B、较严重C、不可逆D、可逆45、凡涉及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A、保护措施和方案B、补偿措施加以保护C、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D、恢复和补偿措施46、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A、保护措施和方案B、补偿措施加以保护C、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D、恢复和补偿措施47、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制定补偿措施。A、必须B、一定要C、不一定D、不必48、凡涉及(),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A、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163
B、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C、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时D、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49、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要依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制定()措施。A、生态监测B、生态补偿C、生态监理D、生态惩罚50、在生态影响的管理上,要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态监测(监视)计划,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及时处理。A、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B、同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C、上级主管部门D、环境保护部门●熟悉替代方案的原则要求。51、生态影响的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A、优点和缺点B、优点C、缺点D、经济效益52、生态影响的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A、效益B、目的和效益C、要求和效果D、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53、在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上,()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A、1级B、2级C、3级D、4级●熟悉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影响评价要点。54、某扩建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变动较小,生态影响评价的等级为()。A、1级B、2级C、3级D、可不进行163
55、下列自然资源开发1级项目的评价期限要求要做生态环境后评价的是()。A、森林开采B、水利工程建设项目C、旅游资源开发建设D、交通运输建设项目56、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为2、3级项目评价范围以界定矿区及其周边()范围及有关水域为主。A、3kmB、4kmC、5kmD、6km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工程资料收集的要求。1、对于非污染生态影响的工程平面图,在该图上应标明的地表状况包括()。A、主要水体B、植被类型及分布C、主要动物群落D、周边村镇E、地形地貌2、非污染生态影响的工程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A、工程的效果图B、工程的平面图C、工程设计资料D、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3、非污染生态影响的工程平面图上,应标明的内容包括()。A、周边村镇B、交通规划C、厂矿及大型建筑物分布D、地表状况E、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熟悉工程分析的要求。4、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A、使土地和水体生产能力发生改变B、使土地和水体利用方向发生改变C、使社会经济条件发生改变D、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163
●掌握对关键问题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要求。5、非污染生态影响的项目进行工程分析时,识别关键问题是根据对拟建项目(),并用列表法筛选。A、现有的环境问题分析B、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C、项目性质分析D、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掌握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要求。6、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A、自然环境状况B、工艺过程调查C、社会经济状况D、环境质量现状调查E、公众参与7、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A、生境质量现状图B、动植物资源分布图C、土地利用现状图D、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E、地形地貌图8、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A、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B、社会结构情况调查C、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D、移民问题的调查E、自然资源量的调查9、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自然环境状况调查包括()。A、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B、图件收集和编制C、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D、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E、自然资源量的调查●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10、下列关于生态现状评价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有()。A、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B、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163
C、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D、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系统状况进行评价●熟悉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11、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A、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B、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C、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D、用和谐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趋势●熟悉带用的生态现状评价方法与适用范围。12、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判是通过()进行的。A、空间结构分析B、生态完整性C、生态系统演替规律D、功能与稳定性分析13、生态现状评价常用方法有()。A、图形叠置法B、生态机理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质量指标法E、景观生态学法14、一般情况,重要生态评价因子再确定通常可以采用()在现状评价基础上得到再确认。A、图形叠置法B、生态机理分析法C、类比法D、质量指标法E、景观生态学法15、生态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A、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是否受到破坏B、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C、主要污染源情况D、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163
E、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16、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A、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B、是否使受影响的人口发生变化C、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D、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E、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17、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包括()。A、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B、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C、层次性原则D、终极影响原则E、一次性估价原则●熟悉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18、下列关于生态影响的管理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A、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B、生态影响管理人员编制,建议纳入项目的环境管理机构,并落实生态管理人员的职能C、要制定并实施对项目进行的生态监测(监视)计划,发现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时要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处理D、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作用的项目,要依据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制定生态补偿措施,补偿措施的效应要进行评估论证,择优确定,落实经费和时限●熟悉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影响评价要点。19、下列()自然资源开发1级项目提交的成果除完成基础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163
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A、水库和水坝建设B、森林开采C、跨流域调水D、交通运输建设项目E、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20、下列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评价重点要考虑移民问题的是()。A、土地开发利用建设项目B、交通运输建设项目C、水利工程建设项目D、矿产开采工程建设项目E、海洋和海岸带开发建设21、森林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要注意()。A、森林数量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B、所在区域空间结构或森林内部异质性构成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影响C、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变化D、森林开采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影响E、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改变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熟悉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1、Ⅲ类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上()。A、对植物和环境有少量危害和污染B、保持自然背景高水平C、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D、保持自然背景水平2、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此类土壤属()。A、Ⅰ类B、Ⅱ类C、Ⅲ类D、Ⅱ类或Ⅲ类3、Ⅰ类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上()。A、对植物和环境有少量危害和污染B、保持自然背景低水平163
C、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D、保持自然背景水平●熟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4、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是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A、保障农业生产B、维护人体健康C、维持自然背景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5、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是为()的土壤临界值。A、保障农业生产B、维护人体健康C、维持自然背景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6、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壤临界值。A、保障工业生产B、维护人体健康C、维持自然背景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7、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此级标准是()。A、一级标准B、二级标准C、三级标准D、四级标准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1、Ⅱ类土壤主要利用于一般农田、()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B、蔬菜地C、果园D、茶园E、牧场2、Ⅰ类土壤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B、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低的自然保护区C、牧场D、茶园E、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自然保护区163
3、Ⅲ类土壤主要适用于(),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A、污染物容量较在的高背景值土壤B、一般农田C、林地土壤D、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熟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段。4、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是为()的土壤临界值。A、保障农业生产B、维护人体健康C、维持自然背景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第七章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掌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之一是:对拟议的开发区()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的对策。A、主要B、某个C、重点D、每个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之一是从()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A、经济效益B、环境保护C、技术水平D、区域经济发展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之一是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A、生态环境影响B、环境影响C、区域经济影响D、环境功能影响163
●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4、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是指按()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A、主要的B、部分C、所有的D、次要的5、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可采用()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A、矩阵的方式B、列表的方式C、数学分析法D、系统分析法6、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是指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性。A、环境保护规划B、土地利用规划C、城市总体规划D、国土规划7、涉及大量征用土地、移民搬迁或可能导致原址居民生活方式、工作性质发生大的变化的开发区规划,需设置()。A、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专题B、公众参与专题C、社会影响分析专题D、规划方案分析专题●熟悉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8、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时,要概述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分析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以()列出可能对区域发展目标、开发区域目标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A、表格形式B、定量形式C、方框图的形式D、数学模式计算后●熟悉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和要求。9、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指标体系。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163
10、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选择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影响()作为生态适宜度的评价指标。A、最小的一组因素B、最大的一组因素C、中间的一组因素D、最小和最大的一组因素11、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进行单项指标(三级指标)分级评分,单项指标评分可分为()。A、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B、适宜、基本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C、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D、很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12、开发区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主要是()。A、NO2、粉尘、SO2B、烟尘、NO2、SO2C、烟尘、粉尘、SO2D、烟尘、PM10、SO213、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是指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A、最佳排放总量B、最小排放总量C、允许排放总量D、排放总量14、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要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A、远期B、近期C、中期D、长远15、对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下列()情况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A、近海水域B、海湾C、常年径流的湖泊D、季节性河流16、对开发区水环境容量与废水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基于技术水平均结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A、最大B、中间C、其中之一D、最小163
17、对开发区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要分类确定开发区可能发生的固体废物总量,可采用()的方式预计固体废物的发生量。A、估算B、类比C、排放系数D、调查核实18、在分析开发区固体废物类型和发生量时,分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可采用固体废物()的方式进行分析。A、矩阵表B、网络表C、流程表D、层次表●熟悉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原则要求。19、当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较低或区域环境敏感性较高时,应考虑()的大规模、大范围调整。A、选址B、规划目标C、总体发展规模D、产业结构20、当开发区发展目标受区外重大污染源影响较大时,在不能进行选址调整时,要提出对()进行调整的计划方案,并建议将此计划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之中。A、规划目标B、规划布局C、区外环境污染控制D、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1、一般情况下,开发区边界应与外部较敏感地域保持一定的()距离。A、绿化防护B、空间防护C、安全防护D、卫生防护22、开发区内各功能区除满足相互间的影响最小,并留有充足的空间防护距离外,还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各产业间的合理连续,以及适应建立()和生态园区的布局条件来考虑开发区布局的调整。A、生态经济B、循环经济C、绿色经济D、和谐园区23、开发区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重点是煤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A、比较B、应用C、研究D、多方案比较163
24、开发区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从改变能源系统及能源转换技术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是()的集中转换以及煤的集中转换技术的多方案比较。A、石油B、重油C、煤D、能源25、开发区对典型工业行业,可根据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原理从原料输入、工艺流程、产品使用等进行分析,提出()与减缓措施。A、替代方案B、治理方案C、改进方案D、防治对策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A、保税区B、边境经济合作区C、旅游度假区D、自然保护区E、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掌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包括()。A、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B、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的对策C、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D、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E、公众参与●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163
3、一般情况,下列不是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有()。A、开发区规划简介B、开发区污染源分析C、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D、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E、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4、一般情况,下列()是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A、评价专题的设置和实施方案B、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C、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D、公众参与E、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熟悉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及要求。5、开发区规划方案初步分析的内容包括()。A、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B、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C、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D、开发区能源结构分析6、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是根据()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A、开发区规模B、开发区性质C、发展目标D、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7、开发区区域环境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A、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B、排污口优化C、集中供热(汽)D、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E、能源清洁化●熟悉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8、下列()属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A、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B、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C、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情况D、区域声环境状况E、环境敏感区分布和保护现状9、区域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包括()。163
A、废水处理基础设施B、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C、水量供需平衡状况D、生活和工业用水现状E、地下水开采现状10、区域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包括()。A、区域声环境现状B、受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比例C、等噪声线分布图D、声环境现状的监测方法E、超标噪声区的分布情况11、区域固体废物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包括()。A、固体废物的产生量B、废物处理处置方式C、固体废物的理化性质D、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现状●熟悉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和要求。12、规划方案分析应将开发区规划方案放在区域发展的层次上进行合理性分析,突出()。A、开发区投入产出的合理性B、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C、开发区布局的合理性D、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量性13、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包括()。A、分析开发区规划确定的区内各功能组团的性质B、分析开发区规划确定的区内各功能组团与相邻功能组团的边界和联系C、根据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确定的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内各功能组团的发展目标和各组团间的优势与限制因子D、分析各组团间的功能配合以及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周边组团设施对该组团功能的支持E、合理性分析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和各功能组团间的相容性14、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是将开发区所在区域的(163
)与开发区规划作详细对比,分析开发区规划是否与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具有相容性。A、总体规划B、布局规划C、国土规划D、环境功能区划15、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A、对比开发区规划和开发区所在区域布局规划中对开发区内各分区或地块的环境功能要求B、对比开发区规划和开发区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对开发区内各分区或地块的环境功能要求C、分析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和开发区所在区域总体环境功能区划的异同点D、根据环境功能区划的分析结果,对开发区规划中不合理的环境功能分区提出改进建议16、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的内容包括()。A、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B、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C、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D、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E、据规划方案综合论证的结果,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调整方案和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熟悉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17、开发区确定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主要是()。A、NO2B、烟尘C、粉尘D、SO218、开发区在提出污染物问题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要求。A、集中供热B、污水集中处理排放C、固体废物分类处置D、集中供水163
19、开发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有()。A、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B、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C、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D、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E、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SO2●熟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20、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影响。A、生境B、生态环境功能C、生态景观D、生物多样性21、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对于预计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A、恢复B、补偿C、保护D、建设●熟悉开发区规划综合论证的内容和要求。22、开发区规划综合论证的内容包括()。A、开发区经济效益的可达性B、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可达性C、开发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D、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的合理性E、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熟悉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原则要求。23、开发区区域开发,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对开发区()的调整方案。A、规划目标B、规划布局C、总体发展规模D、产业结构E、环保基础设施建设163
24、开发区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应重点考虑()。A、污水集中处理B、深度处理与回用系统C、废水排放的优化布局D、废水排放方式的选择E、污水土地处理25、开发区固体废物影响的减缓措施重点是固体废物的()措施。A、集中收集B、减量化C、资源化D、无害化处理处置E、分散收集第八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A、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C、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D、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掌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规划中。A、评审阶段B、末期C、中期D、初期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其符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中的()。A、整体性原则B、早期介入原则C、一致性原则D、可操作性原则4、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考虑。163
A、整体性B、全局性C、宏观性D、综合性5、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A、必须有B、鼓励和支持C、最好有D、不需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A、生物群落B、生态系统C、生态环境D、生态景观7、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性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A、理论性B、可观赏性C、前沿性D、可操作性8、下列()原则不属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A、早期介入B、可比性C、科学、客观、公正D、公众参与E、可操作性●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A、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B、经济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C、替代规划方案D、经济—技术可行的规划方案10、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对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影响。A、该规划方案B、不同规划方案(不包括替代方案)C、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D、主要规划方案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时,须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规划拟定或确认环境目标,选择()的评价指标。163
A、客观的B、非量化C、量化D、量化和非量化●熟悉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的原则和优先顺序。12、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的原则。A、经济—技术合理搭配B、防治结合C、最小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D、预防为主13、规划环境评价中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有重建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减量化措施、预防措施,其优先顺序是()。A、预防措施、减量化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B、重建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减量化措施、预防措施C、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减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重建措施D、预防措施、最小化措施、修复补救措施、减量化措施、重建措施14、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可以通过()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A、重建B、修复补救C、预防D、减量化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包括预测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包括替代)对()的影响。A、环境保护目标B、生态完整性C、可持续性D、环境容量E、环境质量2、规划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有()。A、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分析,确定当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B、分析确定规划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163
C、生态敏感区(点)分析,确定评价范围内对被评价规划反应敏感的地域及环境脆弱带D、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分析,确定受到规划影响后明显加重,并且可能达到、接近或超过地域环境承载力的环境因子E、规划区内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分析3、规划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常用的方法有()。A、资料收集与分析B、专业判断法C、类比分析法D、现场调查与监测4、规划现状调查内容应包括()。A、工程B、环境C、社会D、历史E、经济●了解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含义。5、下列关于规划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叙述,错误的有()。A、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B、环境目标是评价指标的具体化描述C、环境目标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化的D、评价指标是可以进行监测、检查的E、评价指标是环境目标的具体化描述●了解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6、规划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A、规划区能源结构分析B、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C、规划方案的初步筛选D、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E、规划的描述7、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地域范围通常考虑()因素。A、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自然资源特征或人为的边界B、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C、地域的现有人文属性D、地域的民俗属性163
第九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的环境风险评价。A、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B、核建设项目C、化学纤维制造项目D、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项目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A、生产、使用、贮运B、生产C、生产、使用D、生产、贮运3、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A、为零B、大于1C、不为零D、大于或等于1●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4、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煤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A、建设期间B、运行期间C、建设、运行、退役期间D、建设和运行期间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开展环境风险评价。A、风险值B、运行期间C、建设、运行、退役期间D、建设和运行期间●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级别的划分。163
6、根据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性和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A、一、二、三级B、二、三级C、一、二、三、四级D、一、二级7、如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域位于环境敏感地区,则该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A、三级B、二级C、一级D、一级或二级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临界量的功能单元。A、等于B、等于或超过C、等于或低于D、超过9、环境风险一级评价应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对事故影响进行()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A、定量B、定性C、定量或定性D、半定量10、如评价项目的物质危险源属非重大危险源,其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为()。A、三级B、二级C、一级D、一级或二级●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程序。1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的第一步骤是()。A、源项分析B、后果计算C、风险识别D、风险评价12、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环节中,如果经风险评价得出“可接受风险水平”,则应提出()。A、应急措施B、后果计算C、风险识别D、风险评价13、在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环节中,如果经风险评价得出“可接受风险水平”,则应提出()。163
A、应急措施B、风险管理指标C、风险管理方案D、风险后管理方案●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类型与内容。14、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A、公用工程系统风险识别B、生产原材料风险识别C、生产产品风险识别D、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15、在风险识别环境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重点收集()资料。A、厂址周边环境B、人口分布C、区域环境资料D、厂址内环境16、风险识别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类型。A、一种B、二种C、三种D、四种17、风险识别风险类型,根据(),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A、有毒有害物质扩散规律B、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后果C、有毒有害物质性质D、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18、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环境风险类别分为()三种类型。A、一级、二级、三级B、重大危险源、中等危险源、一般危险源C、有毒、易燃、爆炸D、火灾、爆炸和泄漏●了解风险评价的原则。19、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A、计算浓度分布B、计算浓度最大值和最小值C、计算损害范围D、计算损害值20、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在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A、《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B、《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C、《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D、《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63
●熟悉风险防范措施。21、在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址及周围居民区、环境保护目标应设置()。A、空间防护距离B、安全防护距离C、卫生防护距离D、防火间距22、在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区周围工矿企业、车站、码头、交通干道等应设置()。A、安全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B、安全防护距离C、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D、空间防护距离和防火间距●了解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23、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的内容是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察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依据。A、决策B、指挥C、参考D、技术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掌握导则的适用范围。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的环境风险评价。A、新建项目B、扩建项目C、改建项目D、技术改造项目E、核建设项目2、下列()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需要开展环境风险评价。A、信息化学制造、化学纤维制造B、有色金属冶炼加工C、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D、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E、采掘业●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3、环境风险评价中指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163
A、技术设计引发爆炸B、自然灾害C、人为破坏D、机器故障引起大面积溢油4、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重点是()。A、事故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B、事故引起厂(场)界外环境质量的恶化C、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D、事故引起厂(场)界外生产、生活设施的破坏●熟悉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级别的划分。5、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等级是依据评价项目的()等因素来划分的。A、工程特点B、物质危险性C、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D、环境敏感程度●熟悉风险识别的范围、类型和内容。6、风险识别范围包括()。A、生产设施风险识别B、项目所处地理位置风险识别C、项目所处气象条件风险识别D、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7、物质风险识别范围包括()。A、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B、中间产品C、最终产品D、贮运系统E、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8、物质危险性识别主要对项目所涉及的()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A、易碎、易裂物质B、有毒有害物质C、易燃物质D、易爆物质9、物质风险识别的类型包括()。A、火灾B、爆炸C、泄漏D、洪灾●熟悉风险值的定义。10、风险值是风险评价表征量,包括()。163
A、事故的发生时间B、事故的危害程度C、事故的发生概率D、事故的危害概率●了解风险评价的原则。11、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A、损害范围B、浓度分布C、损害值D、损害阈12、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风险值计算对()等慢性损害后果目前尚不计入。A、急性死亡B、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C、非急性死亡的致畸、致癌D、呼吸道疾病●熟悉风险防范措施。13、风险防范措施包括()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紧急救援站或有毒气体防护站设计等。A、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B、自动控制设计安全防范措施C、电气、电讯安全防范措施D、危险化学品贮运安全防范措施E、选址、总图布置和建筑安全防范措施14、在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时,厂区总平面布置要符合防范事故要求,有()。A、应急救援设施B、应急救援通道C、防火、防爆、防中毒处理系统D、防腐方案E、应急疏散及避难所●了解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5、应急计划区中的危险目标包括()。A、装置区B、贮罐区C、运输区D、环境保护目标16、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的内容包括()。163
A、事故现场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B、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C、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D、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E、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第十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熟悉规范的适用范围。1、下列()行业不属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的适用范围。A、风力发电B、火电C、高压输变电线路D、渔业●了解验收调查的工作程序。2、验收调查工作可分为()个阶段。A、二B、三C、四D、五●了解验收调查的运行工况要求。3、对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以及港口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或交通量)()以上的情况下进行。A、65%B、70%C、75%D、80%4、对于水利水电项目、输变电工程、油气开发工程(含集输管线)、矿山采选验收调查时,按()执行。A、行业特征B、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C、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70%以上的情况下163
D、地方环境保护标准5、对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的建设项目(如水利、水电项目分期蓄水、发电等)应()开展验收调查工作。A、按设计能力B、全部竣工后C、按工序D、分阶段●熟悉验收调查标准的确定原则。6、生态影响类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调查时,原则上采用建设项目()经环境保护部门确认的环境保护标准与环境保护设施工艺指标进行验收。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B、初步设计阶段C、可研阶段D、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7、生态影响类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调查时,如出现了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时,建设项目验收标准采用了()验收。A、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环保部门认可的标准B、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C、地方标准D、A和B都可以8、生态影响类型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调查时,如现阶段暂时还没有环境保护标准的可按()给出结果。A、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B、实际调查情况C、国外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D、临时制订环境保护标准●熟悉工程调查的内容及要求。9、工程调查时提供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应标注()。A、主要工程设施B、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C、环境敏感目标D、主要建筑物、河流、道路、人口分布●掌握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0、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的保护措施。163
A、居住区B、水环境C、生态敏感目标(水生、陆生)D、水土流失防治●熟悉生态影响调查的内容、方法及调查结果分析的主要内容。11、涉及范围区域较大、人力勘察较为困难或难以到达的建设项目,其生态影响调查的方法往往采用()。A、文件资料调查B、现场勘察C、公众意见调查D、遥感调查12、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A、90%B、80%C、70%D、60%13、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A、随机性和典型性B、代表性和典型性C、随机性和敏感性D、网状方格●熟悉调查结论与建议的编写要求与内容。14、生态影响调查结论与建议中,总结的内容主要是()。A、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落实情况B、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C、建设项目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的情况D、建设项目对环保措施的投入运行情况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规范的适用范围。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规定了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A、总体要求B、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求C、监测内容和技术的要求163
D、调查报告的编制要求2、下列()行业属《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的适用范围。A、管道运输B、牧业C、海岸带开发D、区域、流域开发E、高压输变电线路3、下列()行业属《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的适用范围。A、城市道路B、天然气开采C、风力发电D、农业E、旅游开发●了解验收调查的工作程序。4、验收调查工作可分为()阶段。A、准备B、初步调查C、编制实施方案D、详细调查E、编制调查报告5、对于()项目,验收调查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近期预测生产能力(或交通量)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A、公路B、铁路C、油气集输管线D、港口E、轨道交通●熟悉验收调查标准的确定原则。6、下列关于生态影响类型项目环保竣工验收调查采用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有()。A、对已修订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标准应按新标准验收B、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有明确规定的按其规定作为验收标准C、现阶段暂时还没有环境保护标准的可按实际调查情况给出结果D、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可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参考国家、地方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63
●熟悉验收调查时段的划分。7、根据工程建设过程,生态影响类项目环保验收调查时段一般分为()时段。A、运行期B、工程前期C、施工期D、试运行期●掌握验收调查的重点。8、下列属生态影响类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调查重点的是()。A、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因子达标情况B、环境敏感目标基本情况及变更情况C、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D、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他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执行情况E、核查实际工程内容及方案设计变更情况9、下列属生态影响类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调查重点的是()。A、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B、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实际存在的及公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C、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落实情况、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效性D、验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污染因子达标情况的预测结果E、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情况●掌握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0、环境敏感目标调查,应调查下列()内容。A、规模B、地理位置C、所属管辖行政区D、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E、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11、下列关于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正确的是()。163
A、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应附图、列表说明B、注明实际环境敏感目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C、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可以全部用文字描述D、环境敏感目标调查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等●熟悉工程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2、工程调查的内容包括()。A、提供适当比例的工程地理位置图和工程平面图B、工程效果图C、工程建设过程D、工程概况13、工程建设过程属工程调查的内容之一,其应说明下列()内容。A、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B、工程开工建设时间和投入试运行时间C、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及审批时间D、初步设计完成及批复时间E、建设项目立项时间和审批部门●掌握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的内容及要求。14、污染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指针对()所采取的保护措施。A、文物保护B、振动C、固体废物D、电磁辐射E、水、气、声污染源15、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应包括()。A、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B、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所提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一一予以核实、说明C、社会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D、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E、污染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6、下列()是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A、移民安置措施B、低温水缓解工程措施163
C、土壤质量保护和占地恢复措施D、生态监测措施E、生态用水泄水建筑物及运行方案●熟悉生态影响调查的内容、方法及调查结果分析的主要内容。17、生态影响调查方法有()。A、文件资料调查B、现场勘察C、公众意见调查D、类比调查E、遥感调查18、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设置生态影响调查内容,一般包括()。A、工程沿线生态状况B、工程占地情况调查C、工程影响区域内生态敏感目标和人文景观的调查D、工程影响区域内生态敏感目标和人文景观的调查E、工程影响区域内不有地质地段、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情况调查●熟悉调查结论与建议的编写要求与内容。19、生态影响调查结论是全部调查工作的结论,编写时重点概括说明(),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A、工程建设成后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B、工程建设前后的主要环境问题C、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D、公众调查的意见20、根据生态影响的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客观、明确地从技术角度论证工程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主要包括()。A、不能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B、建议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C、处罚后,建议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D、限期整改后,建议通过竣工工程保护验收第十一章有关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163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除适用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和封场后的维护与管理外,其部分规定也适用于()的建设、运行。A、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站B、与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C、生活垃圾焚烧场D、生活垃圾堆肥场●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2、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的标高位应位于重现期不小于()的洪水位之上,并建设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A、100年一遇B、30年一遇C、50年一遇D、150年一遇3、拟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有可靠防洪设施的山谷型填埋场,并经过环境影响评价证明()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A、地震B、泥石流C、火灾D、洪水4、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位置及周围人群的距离(),并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A、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B、300mC、500mD、400m●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废物的入场要求。5、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小于(),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A、50%B、60%C、70%D、80%●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6、(163
)起,现有全部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并执行规定的水污染排放浓度限值。A、2008年7月1日B、2010年1月1日C、2011年7月1日D、2012年1月1日7、2011年7月1日前,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无法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中表2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的,满足相应的条件时可生活垃圾渗滤液送往()进行处理。A、城市一级污水处理厂B、城市三级污水处理厂C、工业区集中污水处理厂D、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8、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工作面上2m以下高度范围内,甲烷的体积百分比应()。A、不大于0.1%B、不小于0.1%C、不小于0.5%D、不小于1%9、当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异气管道直接排放填埋气体时,导气管排放口的甲烷的体积百分比应()。A、不大于20%B、不大于15%C、不大于10%D、不大于5%10、当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导气管道直接排放填埋气体时,导气管排放口的甲烷的体积百分比()。A、不大于20%B、不大于15%C、不大于10%D、不大于5%11、生活垃圾转运站产生的渗滤液,应在转运站内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等污染物浓度限值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规定浓度限值,其他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由企业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根据其污水处理能力商定或执行相关标准。A、排入环境水体的B、排入设置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C、排入未设置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管网的D、自行处理的163
●熟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2、下列废物不适用《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是()。A、石棉B、重金属C、金属淤泥D、尾矿●熟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13、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底部必须()。A、低于地下水最高水位B、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C、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D、低于地下水最低水位14、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场界应位于居民区()以外,地表水域150m以外。A、800mB、600mC、500mD、1000m15、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位于居民中心区()最大风频的下风向。A、多年B、近5年C、常年D、近3年16、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选在地质结构稳定,地震强度不超过()的区域内。A、6度B、7度C、8度D、9度17、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7cm/s)。A、1mB、2mC、3mD、1.5m●熟悉《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废物的处置。A、氰化物深液B、放射性C、卤化物溶剂D、硝酸●熟悉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19、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A、30年一遇B、50年一遇C、80年一遇D、1000年一遇163
20、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建成后具有()或更长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A、10年B、20年C、30年D、40年21、危险废物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以上。A、2000mB、3000mC、4000mD、5000m22、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A、500mB、600mC、700mD、800m23、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A、50mB、100mC、150mD、200m●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选址的技术要求。24、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地区。A、农业区B、商业区C、工业区D、居民区●了解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的类型。25、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分为()。A、Ⅰ级场和Ⅱ级场B、Ⅰ类场和Ⅱ类场C、1类场和2类场D、Ⅰ类场、Ⅱ类场、Ⅲ类场●熟悉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26、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集中区主民风向下风侧,厂界距居民集中区()以外。A、500mB、600mC、700mD、800m27、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滩地和洪泛区。163
A、最高水位线以上B、最低水位线以下C、最高水位线以下D、最低水位线以上28、一般工业区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禁止选在江河、湖泊、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A、洪泛区B、蓄滞洪区C、防洪保护区D、蓄洪区2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Ⅱ类场应选在防渗性能好的基础上,天然基础层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得小于()。A、4.5mB、3.5mC、2.5mD、1.5m●了解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3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的大气以()为控制项目。A、二氧化氮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颗粒物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的处置场所。A、生活垃圾填埋B、工业固体废物C、危险物D、尾矿场E、灰渣场●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2、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A、农业保护区B、文物(考古)保护区C、供水远景规划区D、国家保密地区E、自然保护区3、生产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A、区域性环境规划B、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C、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D、当地的城市规划4、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A、风景名胜区B、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163
C、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D、矿产资源储备区E、军事要地5、生活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A、活动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带B、石灰炭溶洞发育带C、活动沙丘区D、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E、泥炭6、生产垃圾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A、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B、活动中的断裂带C、废弃矿区的活动塌陷区D、海啸及涌浪影响区E、湿地●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废物的入场要求。7、下列废物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A、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B、生活垃圾堆肥处理产生的固态残余物C、生活垃圾焚烧炉渣(不包括焚烧飞灰)D、环境卫生机构收集的混合生活垃圾E、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其他城市生活服务行业产生的性质与生活垃圾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8、下列废物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A、电子废物B、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C、医疗废物焚烧残渣(包括飞灰、底渣)D、含水率小于30%,二恶英含量低于3ugTEQ/kg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E、禽畜养殖废物9、下列废物不得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中填埋处置的是()。A、满足相关要求的医疗废物焚烧残渣(包括飞灰、底渣)B、未经处理的餐饮废物C、未经处理的粪便D、禽畜养殖废物E、电子废物及其处理处置残余物●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163
10、2011年7月1日前,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无法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要求的,满足下列哪些条件时可将生活垃圾渗滤液送往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A、生产垃圾渗滤液在填埋场经过处理后,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等污染物浓度达到GB16889—2008表2规定浓度限值B、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总量不超过污水处理量的1%,并不超过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额定的污水处理能力C、生活垃圾渗滤液应均匀注入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D、不影响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效果●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11、生活垃圾填埋场不得建设在下列地区的是()。A、居民密集居住区B、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C、直接一航道相通的地区D、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深岩洞区E、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及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12、一般情况,下列是生活填埋场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的是()。A、DOB、SSC、CODD、BOD5E、管理者●熟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3、《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A、产生者B、经营者C、使用者D、管理者163
●熟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除()以外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管理。A、易爆B、易燃C、剧毒D、具有放射性●熟悉危险废物焚烧厂选址的技术要求。15、集中式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人口密集的()。A、文化区B、商业区C、工业区D、居住区16、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下列功能区的是()。A、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功能区B、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C、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D、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功能区17、危险废物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下列区域的是()。A、水产养殖区B、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C、风景名胜区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E、农村地区●熟悉《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的适用范围。18、《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适用于()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A、新建B、扩建C、改建D、已经建成投产E、退役19、《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填埋场。A、纺织工业垃圾B、危险废物C、生活垃圾D、水泥工业垃圾●熟悉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20、下列关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选场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163
B、应避开断层、断层破碎带、溶洞区,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C、禁止选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D、Ⅱ类场应优先选用废弃的采矿坑、塌陷区E、Ⅰ类场应避开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和饮用水源含水层●了解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21、属于自然性煤矸石的贮存、处置场,大气以()为控制项目。A、二氧化氮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颗粒物22、下列关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的地下水的控制项目,说法错误的有()。A、工业固体废弃物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可选择所贮存、处置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为控制项目B、贮存、处置场投入使用前,以GB/T14848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C、贮存、处置场投入使用前,以所贮存、处置的固体废物的特征组分为控制项目D、使用过程中和关闭或封场后的控制项目,以GB/T14848规定的项目为控制项目16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
- 北京市供热计量应用技术导则
- 邯郸市城区主要街道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景观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
-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
- 江西省城镇立体绿化技术导则(试行)
- 海洋倾倒区选技术导则
- 煤炭行业贯彻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1
- 环评技术导则大纲
- 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 严寒和寒冷地区农村住房节能技术导则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
- 云南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 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文库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 云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技术导则
- 检查井盖技术导则
相关文档
-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章节习题集答案.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05-13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环评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打印).doc
- GBT14909-2005能量系统用分析技术导则.pdf
- GBT15512-2009评价企业节约钢铁材料技术导则.pdf
- GBT18857-2008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pdf
- GBT22413-2008海水综合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pdf
- GBT25738-2010核电厂电动机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739-2010核电厂阀门调试技术导则.pdf
- GBT25875-2010草原蝗虫宜生区划分与监测技术导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