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12页

岩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oc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XXXXXX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2017岩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onstructionofRockAsphaltPavements(送审稿)2017—××—××发布2017—××—××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1/×××-2017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材料25混合料组成设计46施工工艺67施工质量检查及验收77 DB61/×××-2017前言本标准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山东高速物资集团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团结、李刚、雷宇、张涛、曹海波、柯文豪、王争军、李永翔。本标准由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解释。本标准为首次发布。7 DB61/×××-2017岩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岩沥青及岩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工程中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施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GB/T208-19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岩沥青Rockasphalt岩沥青是石油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变化,在热、压力、氧化、触媒、细菌等的综合作用下天然生成的存在于山体、岩石裂隙中的沥青类物质,属于天然沥青的一种。3.2北美岩沥青Gilsonite北美天然岩沥青商品名,产于美国北部犹他州东部Uintah盆地。3.3印尼布敦岩沥青Buttonrockasphalt(BRA)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布敦岛产的天然岩沥青。3.4四川青川岩沥青Qingchuanrockasphalt产于四川省北部青川县龙门山地区的岩沥青。3.5新疆岩沥青Xinjiangrockasphalt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地区的岩沥青。7 DB61/×××-20173.6岩改性沥青Rockasphaltmodifiedasphalt以岩沥青为改性剂,石油沥青作为基质沥青制备的改性沥青,通常用于湿法工艺生产岩改性沥青混合料。3.7岩改性沥青混合料Rockasphaltmodifiedasphaltmixture混合料含有岩沥青或采用岩改性沥青作为胶结料拌和得到的沥青混合料。3.8干法工艺Dryprocess将岩沥青作为添加剂直接加入到沥青混合料中拌和生产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方法。3.9湿法工艺Wetprocess先将岩沥青和道路石油沥青拌和形成岩改性沥青后再与矿料拌和生产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方法。3.10灰分Ash岩沥青煅烧之后剩下的残留物。4材料4.1一般规定4.1.1作为改性剂使用的天然岩沥青原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以供货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4.1.2作为改性剂使用的天然岩沥青在选择时应经过认真的料源调查,确保料源质量稳定。4.1.3岩沥青应按照不同料源、品种、规格分类储存,严格控制材料防潮,严禁原材料污染。4.2岩沥青4.2.1产品分类天然岩沥青可根据产地分为:北美岩沥青、印尼布敦岩沥青、四川青川岩沥青和新疆岩沥青等。4.2.2掺量范围4.2.2.1岩沥青掺量应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选择。4.2.2.2岩沥青掺量应通过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能、低温性能等路用性能进行确定。4.2.2.37 DB61/×××-2017以预估的岩沥青掺量为中值,应按一定的间隔进行不少于3个岩沥青掺量的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试验。4.2.2.4当缺乏试验条件时,可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按表1确定。表1岩沥青掺量范围岩沥青种类单位掺量范围北美岩沥青%5~10印尼布敦岩沥青%15~25四川青川岩沥青%5~15新疆岩沥青%5~10注:表中掺量按外掺法确定,以与沥青质量比例计算。4.2.3岩沥青技术要求岩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岩沥青技术要求项目岩沥青种类试验方法四川青川岩沥青新疆岩沥青北美岩沥青印尼布敦岩沥青颜色黑色黑色黑色黑色或黑褐色目测针入度a,(100g,25℃,5s),0.01mm0~5T0604密度(25℃),g/cm3实测T0603灰分,%,不大于155282T0614闪点(COC),℃,不小于230T0611含水量,%,不大于2T0612注:a针入度宜在岩沥青未加工成粉末前将开采出的原矿切割成直径50mm,高30mm的圆柱体试件,参照T0604试验方法和要求进行针入度试验测试。4.3岩改性沥青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Ⅰ型Ⅱ型针入度(25℃,100g,5s)0.01mm40~6020~40T0604软化点TR&B,不小于℃5256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0T0625闪点,不小于℃260260T06117 DB61/×××-2017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8.098.0T0607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1.0±1.0T0609或T0610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5660T0604注:Ⅰ型适用于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要求高、低温性能也需兼顾的地区;Ⅱ型适用于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要求高、对低温性能要求相对不高的地区。5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5.1设计原则5.1.1配合比设计宜在对同类公路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成功经验,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5.1.2配合比设计应采用马歇尔试验设计方法。当采用其他设计方法时,应按本标准规定进行马歇尔试验及配合比设计检验,并报告不同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5.2设计标准5.2.1岩沥青和岩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的相关规定,其余原材料技术标准、矿料级配范围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5.2.2根据陕西省气候分区特点,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表5和表6的规定,未列出的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表4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5T0709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T0729表5岩改性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1.夏炎热区2.夏热区试验方法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3020~3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2800T0719表6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技术要求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破坏应变()试验方法年极端最低气温(℃)及气候分区-21.5~-37.0-9.0~-21.5>-9.02.冬寒区3.冬冷区4.冬温区1-22-21-32-31-4岩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23002000T07157 DB61/×××-20175.3配合比组成设计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分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验证三个阶段。其中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根据岩沥青掺配方式的不同分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两种。5.3.1干法工艺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5.3.1.1干法工艺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流程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5.3.1.2岩沥青和集料在拌合锅内的拌和时间宜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干拌时间延长3s~5s。5.3.1.3岩沥青和集料拌和结束加入基质沥青后,拌和温度和击实温度宜在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基础上适当提高5℃~15℃。5.3.1.4马歇尔试件体积指标中的矿料间隙率应按(式1)和(式2)计算。按式1和2计算马歇尔试件的矿料间隙率VMA。………………….…………………………….(1)……………..…………………………….(2)式中:——试件的矿料间隙率,%;——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各种矿料(含岩沥青)占沥青混合料总质量的百分率之和,即(为最佳沥青用量),%;——岩沥青与其他矿料总质量的比例(外掺),%;c——岩沥青中的灰分含量,%;——岩沥青灰分密度,测试方法参照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208-1994);——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各种矿料成分的配合比,其和为100;、、……——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5.3.2湿法工艺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5.3.2.1湿法工艺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流程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5.3.2.2室内制备岩改性沥青时,发育和剪切温度不宜超过170℃;搅拌时间宜控制在0.5h~1h内,发育时间在0.5h~1.5h内,剪切时间在0.5h~1h内。应用中可根据岩沥青种类、掺量及基质沥青标号等因素的不同进行优化调整。5.3.3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如采用基质沥青生产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真空法实测沥青混合料的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如采用7 DB61/×××-2017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岩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计算方法计算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具体计算过程按《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执行。6施工工艺6.1一般规定岩改性沥青路面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试验段的试验内容和要求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6.2准备工作6.2.1对下承层基面提前检查、评定,根据需要洒布透层、封层或粘层。6.2.2进行岩改性沥青路面施工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培训和技术交底,同时,对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提前试验,保证工艺稳定。6.3拌和6.3.1干法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6.3.1.1岩沥青宜采用专用的计量和投放装置。6.3.1.2将集料和岩沥青投入拌锅内一起拌和,拌和时间应较普通沥青混合料延长3s~5s。6.3.1.3集料和岩沥青初次拌和后,喷入基质沥青进行拌和,拌和时间宜适当延长5s~10s。6.3.1.4拌和后的混合料,以沥青裹覆均匀,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为原则,根据现场拌和效果对初定的拌和时间进行检查和优化调整。6.3.2湿法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6.3.2.1使用岩沥青制作岩改性沥青时,为保证质量稳定,应在固定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加工。岩改性沥青储存设备宜每2小时搅拌一次,每次搅拌30分钟,且应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应立即在现场灌模制备试件,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标准第4.3节的有关规定。6.3.2.2现场制作的岩改性沥青应随配随用,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6.3.2.3第一次储存岩改性沥青前,沥青储存罐应清理干净,储存罐内不得存留原有的沥青或其它杂质,空罐体未泵入沥青前,应对罐体进行预先加热。6.3.2.4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经试拌确定,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s~10s)。6.3.3温度控制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温度控制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岩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温度控制工艺环节温度(℃)备注7 DB61/×××-2017干法工艺湿法工艺矿料加热温度185~195沥青加热温度155~165160~170拌合好的沥青混合料温度170~180超过190℃废弃混合料运输到现场温度≥1656.4运输6.4.1运料车应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运料车到达现场后等上车混合料摊铺完后才可解开保温篷布。6.4.2运料车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扫干净,在车厢侧板和底板涂一层隔离剂(如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但不得有余液聚在车厢底部。6.4.3开始摊铺时排在施工现场等候卸料的运料车不得少于5辆。6.5摊铺6.5.1熨平板施工前要提前1小时进行预热,熨平板温度不低于100℃。6.5.2摊铺机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摊铺,摊铺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料温的变化,摊铺温度不低于160℃。6.5.3未列出的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6.6碾压6.6.1岩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采用大功率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同时,压路机组合方式也应根据混合料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6.6.2初压温度应不低于155℃,碾压终了表面温度应不低于90℃,初压应在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尽快使表面压实,减少热量散失。6.6.3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且不得随意停顿。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复压宜优先采用总质量不少于25t的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增加密水性;对于粗集料为主的大粒径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和SMA路面,宜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但其振动频率、振幅大小应与路面层铺筑厚度相协调。6.6.4未列出的其它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7施工质量检查及验收7.1原材料检查7.1.1岩沥青颜色,外观等在施工中应随时目测,每批次岩沥青应进行一次含水量和灰分含量试验。7.1.2每批次灰分含量波动偏差应不超过该批次灰分含量的±10%。7.2施工质量管理7.2.1施工过程中摊铺厚度、平整度、宽度、横坡度、压实度、高程、横向偏位、渗水系数、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等控制指标的检测依《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规定执行。7 DB61/×××-20177.2.2岩改性沥青路面采用组合方式压实,采取严格控制碾压工艺和适度钻孔抽检的方法保证压实度。7.2.3压实度采用双控指标,要求不小于试验室当天马歇尔试验密度的98%,不小于最大理论密度的94%。7.3其他未列出其他检查验收项目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