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0 KB
  • 50页

公路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技术规范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作者: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来源:时间:2004-12-112:22:13]1 总    则1.0.1 为适应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确保公路桥涵的施工质量,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新建、改建工程的施工,公路桥涵大、中修工程可参照执行。1.0.3 桥涵施工必须按照国家有关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负责人对工程应进行自检,在工程完成后应配合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1.0.4 桥函施工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中的技术交底、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本规范及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的规定。1.0.5 桥涵施工应积极推广使用成熟的并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加速实现公路桥涵施工现代化。1.0.6 桥涵施工应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或减少环境污梁,保护环境。1.0.7 桥涵工程竣工后,应对临时工程、临时辅助设施、临时用地和弃土等及时进行处理,做到工完场清。1.0.8 桥涵工程必须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0.9 公路桥涵施工,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2.0.1控制测量controlsurvey为建立测量控制网而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三维控制测量。2.0.2公路GPS控制测量GPScontrolsurveyofhighway利用全球定位系统2.0.3跨河水准测量river-crossingleveling 视线长度超过规定,跨越江河(或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的水准测量。2.0.4施工测量constructionsurvey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设计图在现场恢复道路中线、定出构造物位置等测量放样的作业。2.0.5竣工测量finalsurvey工程竣工后,为编制竣工文件,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测量的作业。2.0.6围堰cofferdam用于水下施工的临时性挡水设施。2.0.7锚锭anchor将系于水中船只或双壁钢围堰的缆索固定的临时构造物。2.0.8围幕法排水ringcurtainwallde-watering用以隔断水源,减少渗流水量,防止流沙、突涌、管涌、潜蚀等,在基坑边线外设置的一圈隔水幕。2.0.9地基subsoil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2.0.10加固地基consolidatedsubsoil用换土、夯实、有机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等方法加固处理的地基。2.0.11天然地基naturalsubsoil未经加固处理或扰动的地基。2.0.12沉入桩penetratedpile钢、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作的柱状构件,经锤击、振动、射水、静压等方式沉入或埋入地基而成的桩。2.0.13贯入度pentration锤击沉入桩时,根据锤的种类取每锤或每分钟桩的贯入量,以mm/击、mm/min计。2.0.14灌注桩cast-in-placeconcretepile在地基中以人工或机械成孔,在孔中灌注混凝土而成的桩。2.0.15大直径桩largediameterpile本规范把直径大于等于2.5m的钻孔灌注桩界定为大直径桩。 2.0.16PHP泥浆PHPmud丙烯酰胺泥浆即PHP泥浆,以膨润土、碳酸钠、聚丙烯酰胺的水解物和锯木悄、稻草、水泥或有机纤维复合物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不分散、低固相、高粘度泥浆。2.0.17摩擦桩frictionpile主要靠桩表面与地基之间的磨擦力支承荷载的桩。2.0.18支承桩bearingpile主要靠桩的下端反力支承荷载的桩。2.0.19沉井基础opencaissonfoundation上下敞口带刃脚的空心井筒状结构物,下沉水中到设计标高处,以井筒作为结构外壳而建筑成的基础。2.0.20地下连续墙undergroundcontinuouswall用专用的挖槽(孔)设备,沿着深基础或地下构筑物周边,采用泥浆护壁,开挖出具有一定宽度(或直径)与深度的沟槽(或孔),在槽(或孔)内设置钢筋笼,采用导管法浇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墙(或桩柱)段,依次施工,以某种接着方式连接成一道连续的地下钢筋混凝土墙,作为基坑开挖时防渗、挡土、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支护以及直接成为承受垂直荷载的基础结构物的一部分。这种地下墙体即是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2.0.21导墙guidewall用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导向、蓄积泥浆并维持表面高度,支承挖墙机械设备,维护槽顶表土层的稳定和阻止地面水流水沟槽的板形、匚形,倒L形构造物。2.0.22钢筋闪光对焊flashbuttweldingofreinforcingsteelbar将两根钢筋安放成对接形式,利用电阻热使接触点金属熔化,产生强烈飞溅,形成闪光,迅速加顶锻力完成的一种压焊方法。2.0.23钢筋电渣压力焊electroslagpressureweldingofreinforcingsteelbar将钢筋安放成竖向对接形式,利用焊接电流通过两钢筋端面间隙,在焊剂层下形成电弧过程和电渣过程,产生电弧热和电阻热,熔化钢筋,加压完成的一种压焊方式。 2.0.24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submerged-arcpressureweldingofreinforcingsteelbaratembeddedcomponents将钢筋与钢板安放成T形接着形式,利用焊接电流通过,在焊剂层下产生电弧,形成熔池,加压完成的一种压焊方法。2.0.25钢筋机械连接rebarmechanicalsplicing通过连接件的机械咬合作用或钢筋端面的承压作用,将一根钢筋中的力传递至另一根钢筋的连接方法。2.0.26挤压套筒接头compressedsleevecoupler通过挤压力使连接用钢套塑性变形与带肋钢筋紧密咬合形成的接头。2.0.27锥螺纹套筒接头coupleroftaperthreadedsleeve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锥形螺纹和锥纹套管咬合形成的接头。2.0.28直螺纹套筒接头coupleroflinearscrewthreadsleeve通过钢筋端头特制的直螺纹和直螺纹套管咬合形成的接头。2.0.29焊接网weldedfabric具有相同或不同直径的纵向和横向钢筋分别以一定距离垂直排列,全部交叉点均用电阻电焊在一起的钢筋网片。2.0.30水泥强度cementstrength水泥强度用强度等级表示,水泥强度等级按规定龄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来划分,单位为Mpa,水泥的强度等级依次为32.5,32.5R,42.5,42.5R,52.5,52.5R,62.5,62.5R。2.0.31混凝土耐久性durabilityofconcrete在正常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条件下,混凝土在设计使用期内具有抗冻、防止钢筋腐蚀和抗渗的能力。2.0.32大体积混凝土majorvolumeconcrete现场浇筑的最小边尺寸为1~3m且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水化热引起的温差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2.0.33先张法pretensioningmethod先在台座上张拉预应力钢材,然后浇筑水泥混凝土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 2.0.34后张法post-tensioningmethod先浇筑水泥混凝土,待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再张拉预应力筋以形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2.0.35片石rubble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选择所得的形状不规则的、边长一般不小于15cm的石块。2.0.36块石blockstone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经开采并加工而成的形状大致方正的石块。2.0.37料石dressedstone按规定要求经凿琢加工而成的形状规则的石块。2.0.38结构物的表面系数surfaceofstructure是指结构物冷却面积(㎡)与结构体积(m3)的比值。2.0.39移动支架逐跨施工法spanbyspanmethod(steppingformwork)采用可在桥墩上纵向移动的支架及模板,在其上逐跨拼装水泥混凝土梁体预制件或现浇梁体水泥混凝土,并逐跨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2.0.40悬壁浇筑法cast-in-placecantilevermethod在桥墩两侧设置工作平台,平衡地逐段向跨中悬臂浇筑水泥混凝土梁体,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2.0.41挂篮movablesuspendedscaffolding用悬臂浇筑法浇筑斜拉、T构、连续梁等水泥混凝土梁时,用于承受施工荷载及梁体自重,能逐段向前移动经特殊设计的主要工艺设备。主要组成部分有承重系统、提升系统、锚固系统、行走系统、模板与支架系统。2.0.42伸缩缝expansionjoint为减轻材料膨胀对建筑物的影响而在建筑物中预先设置的间隙。2.0.43沉降缝settlementjoint为减轻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而在建筑物中预先设置的间隙。2.0.44施工缝constructionjoint当混凝土施工时,由于技术上或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一次连续灌注时,而在结构的规定位置留置的搭接面或后浇间隔槽。 2.0.45悬臂拼装法erectionbyprotrusion在桥墩两侧设置吊架,平衡地逐段向跨中悬臂拼装水泥混凝土梁体预制块件,并逐段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方法。2.0.46托架corbel墩顶梁段及附近梁段施工,浇筑悬浇部分时利用墩身预埋件与型钢或万能杆件拼制联结而成的支架。2.0.47膺架falsework悬臂浇筑施工墩顶梁段及附近梁段,根据墩身高度、承台型式和地形情况用分别支承在墩身、承台上的型钢或万能杆件拼制的支架。2.0.48箱梁基准块datumsegentofboxgirder是悬臂拼装施工过程中作为控制桥轴线和高程标准的首块梁块,预制时在该梁块顶面埋置轴线和高程控制标志,预制尺寸精度要求高,悬拼时安放在墩侧。2.0.49胶接缝gluedjointwithepoxyresin预应力混凝土梁体分块预制,悬臂拼装成大跨度连续梁,梁体间采用现浇混凝土把梁块连成整体的接缝。2.0.51顶推法incrementallaunchingmethod梁体在桥头逐段浇筑或拼装,在梁前端安装导梁,用千斤顶纵向顶推,使梁体通过各墩顶的临时滑动支座就位的施工方法。2.0.52滑板slidingplate(PTEE)在顶推施工的顶进过程中,在主梁与墩、台上的滑道或导向装置之间随顶进而填加进滑道内的临时块件,由钢板夹橡胶等粘贴聚四氟乙烯板组成。2.0.53预拱度camber为抵消梁、拱、桁架等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挠度),而在施工或制造时所预留的与位移方向相反的校正量。2.0.54施工荷载constructionload施工阶段为验算桥梁结构或构件安全度所考虑的临时荷载,如结构重力、施工设备、人群、风力、拱桥单向推力等。2.0.55分环(层)分段浇筑法concretionlayerbylayerandsegmentbysegment 在拱架上浇筑大跨径拱圈(拱肋)时,为减轻拱架负荷,沿拱圈纵向分成若干条幅或上下分层浇筑。分为条幅时中间条幅先行浇筑合龙,再横向对称、分次浇筑其他条幅,其浇筑顺序应通过计算确定。2.0.56分环多工作面均衡浇筑法balancedconcretinglayerbylayerwithmulti-workpoint浇筑大跨径性骨架混凝土拱圈(拱肋)时,为使劲性骨架变形均匀并有效地控制拱圈内力和变形,将拱圈沿纵向分为多个工作面,每个工作面沿横向又分成多个工作段,各工作面对称、均衡浇筑。2.0.57斜拉扣挂分环连接浇筑concretingundercontrolofstressadjustmentwithacable-stayedsystem浇筑劲性骨架混凝土拱圈(拱肋)时,在拱圈(拱肋)适当位置选取扣点,用钢绞线作为扣索(斜拉索)联结于两岸设置的临时塔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根据各断面的应力情况对扣索进行张拉或放松,以实现从拱脚到拱顶连续浇筑混凝土。2.0.58风缆系统cable-stayedstabilitysystem为实现拱肋无支架吊装,确保拱肋横向稳定而进行专门设计的包括风缆及其附属设施的固定拱肋的临时装置。2.0.59缆索吊装法erectionwithcableway利用支承在索塔上缆索运输和安装桥梁构件的施工方法。2.0.60转体架桥法constructionbyswing利用河岸地形预制两个半孔桥跨结构,在岸墩或桥台上旋转就位跨中合龙的施工方法。2.0.61零件part组成部件或构件的最小单元,如节点板、翼缘板等。2.0.62部件component由若干零件组成的单元,如焊接H形钢、牛脚等。2.0.63构件element由零件或零件和部件组成的钢结构基本单元,如梁、柱、支撑等。2.0.64高强度螺栓连接副asetofhighstrengthbolt 高强度螺栓和与之配套的螺母、垫圈的总称。2.0.65抗滑移系数slipfactor高强度螺栓连接中,使连接件摩擦面产生滑动时的外力与垂直于摩擦面的高强度螺母预拉力之和的比值。2.0.66超声波探伤supersonicsounding利用超声波对结构或钢材焊接进行质量检验的方法。2.0.67射线探伤γorX-rayinspecting利用X、γ射线对结构或钢材焊接进行质量检验的方法。2.0.68预拼装testassembling为检验构件是否满足安装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拼装。2.0.69环境温度ambienttemperature制作或安装时现场的温度2.0.70锚碇anchor一般指主缆索的锚固系统。包括锚块、鞍部及其他附属构造的锚体和基础的总称。2.0.71索塔cablebenttower悬索桥或斜拉桥支承主索的塔形构造物。2.0.72施工猫道catwalkforconstruction因悬索桥索股架设、紧缆、索夹安装、吊索架设、加劲梁架设、缠丝等的施工需要而架设的施工便道。2.0.73索鞍cablesaddle在悬索桥索塔顶部设置的鞍状支承装置。2.0.74索夹cableclamp将悬索桥吊索与主缆连结的夹箍式构件。2.0.75吊索suspender将悬索桥主缆与主梁相联系的受拉构件。将主梁承受的恒荷载及活载传递给主缆。2.0.76加劲钢箱梁stiffenedsteelboxgirder支承桥面,与桥面结合成一体并将恒荷载及活荷载通过吊、拉索传递给索塔或通过梁底支座传递给墩台的钢制箱形构件。2.0.77拉索maincable 承受拉力并作为主梁主要支承的结构构件。2.0.78初拉力iniTIAltension安装拉索时,给拉索施加的张拉力。2.0.79拉索调整力adjustmentofcabletension为改善主梁及索塔的截面内力及变形而调整拉索的拉力。2.0.80模数式伸缩装置moduleexpansionequipment(joint)伸缩体由异形钢梁与单元橡胶密封带组合而成的伸缩装置。它适用于伸缩量为80~1200mm的公路桥梁工程。2.0.81弹塑体材料填充式伸缩装置expansionequipment(joint)filledwithelasticmaterials伸缩体由高粘弹塑性材料和碎石结合而成,填充于伸缩缝内,称为填充式弹塑体材料伸缩装置,它适用于伸缩量小于50mm的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工程。2.0.82复合改性沥青填充式伸缩装置expansionequipment(joint)filedwithcompoundmodifiedasphalt伸缩体由复合改性沥青及碎石混合而成,填充于伸缩缝内,称为复合改性沥青填充式伸缩装置,它适用于伸缩量小于50mm的中、小跨径公路桥梁工程。2.0.83顶进法jack-inmethod利用顶进设备将预制的箱形或圆管形构造物逐渐顶入路基,以构成立体交叉通道或涵洞的施工方法。2.0.84桥涵顶进后背temporyreactionsuppor在桥涵顶进施工中,承受千斤顶反力的临时结构物。3 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3.1 施工准备 3.1.1应根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设计文件及有关规范编报施工组织设计。3.1.2应做好施工现场准备,修建施工临时设施,安装调试施工机具及标定试验机具,进行施工测量及复核测量资料,做好材料的储存和堆放,做好开工前的试验检测工作。 3.1.3施工组织设计宜包括以下内容:编制说明,施工组织机构,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方法,施工详图,资源计划,总进度计划和进度图,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3.1.4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内容为: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保证程序、质量保证措施。 3.2 施工测量   3.2.1施工测量的内容和要求1根据桥梁的形式、跨径及设计要求的施工精度,确定利用原设计网点加密或重新布设控制网点。2补充施工需要的水准点,桥涵轴线、墩台控制桩。3桥涵放样测量及要求1)当有良好的丈量条件时可采用直接丈量法进行墩台施工定位。直接丈量,应对尺长、温度、拉力、垂度和倾斜度进行改下计算(改正计算公式见附录A)。2)大、中桥的水中墩、台和基础的位置,宜用校验过的电磁波测距仪测量。桥墩中心线在桥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中误差不应大于±15mm。3)曲线上的桥梁施工测量,应按照设计文件参照公路曲线测定方法处理。4)涵洞测量放样时,应注意核对涵洞纵横轴线的地形剖面图是否与设计图相符,应注意涵洞长度、涵底标高的正确性。对斜交涵洞、曲线上和陡坡上涵洞,应考虑交角、加宽、超高和纵坡对涵洞具体位置、尺寸的影响,并注意锥坡、翼墙、一字墙和涵洞墙身顶部和上下游调治构造物的位置、方向、长度、高度、坡度,使之符合技术要求。4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和竣工测量1)施工过程中,应测定并经常检查桥涵结构浇砌和安装部分的位置和标高,并作出测量记录和结论,如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分析原因,并予以补救和改正。各结构部分的允许偏差见有关各章节。 桥轴线超过1000m的特大桥梁和结构复杂的桥梁施工过程,应进行主要墩、台(或塔、锚)的沉降变形监测,桥梁控制网应每年复测一次,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2)桥梁竣工后应进行竣工测量,测量项目如下:(1)测定桥梁中线,丈量跨径;(2)丈量墩、台(或塔、锚)各部尺寸;(3)检查桥面高程。5为防止差错,施工测量必须由两个人相互检查校对并作出测量和检查核对记录。3.2.2平面、水准控制测量及质量要求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三角测量和GPS测量。三角测量和GPS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表3.2.2-1、表3.2.2-7的规定。2平面控制网三角测量。三角网的基线不应少于2条,依据当地条件,可设于河流的一岸或两岸。基线一端应与桥轴线连接,并昼近于垂直。当桥轴线较长时,应尽可能两岸均设基线,长度一般不小于桥轴线长度的0.7倍,困难地段不得小于0.5倍。设计单位布设的基线桩精度够用时应予以利用。三角网所有角度宜布设在30°~120°之间,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25°。表3.2.2-1平面控制测量等级等级桥位控制测量二等三角>5000m的特大桥三等三角2000~5000m的特大桥四等三角1000~2000m的特大桥一级小三角500~1000m的特大桥二级小三角<500m的大、中桥1)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2.-2至表3.2.2-5的规定。表3.2.2-2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测回数三角形最大闭合差(″)DJ1DJ2DJ6二等3.0±1.0≤1/250000≤1/12000012——±3.5三等2.0±1.8≤1/150000≤1/7000069—±7.0 四等1.0±2.5≤1/100000≤1/4000046—±9.0一级小三角0.5±5.0≤1/40000≤1/20000—34±15.0二级小三角0.3±10.0≤1/20000≤1/10000—13±30.0表3.2.2-3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四等及以上DJ11696DJ238139一级及以下DJ2—121812DJ6—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可按同一观察时段内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表3.2.2-4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平面控制网等级测距仪精度等级观测次数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往返较差往返 二、三等Ⅰ116≤5≤7≤Ⅱ8≤10≤15四等Ⅰ114~6≤5≤7Ⅱ4~8≤10≤15一级Ⅱ1—2≤10≤15 Ⅲ4≤20≤30二级Ⅱ1—1~2≤10≤15Ⅲ2≤20≤30注:①测回是指照准目标1次,读数2~4次的过程;②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③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表3.2.2-4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测距仪精度等级每公里测距中误差mD(mm)Ⅰ级mD≤5mD=±(a+b·D)Ⅱ级5<mD≤10Ⅲ级10<mD≤20注:表中符号意义同前。2)三角网平差一般按角度以条件观测平差为主。平差计算结束后,验算精度应符合表3.2.2-2的规定。(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按式(3.2.2.-1)计算:                                                (3.2.2-1)式中:——测角中误差(″);W——三角形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2)测边单位权中误差按式(3.2.2-2)计算:                                            (3.2.2-2)式中:——测边单位权中误差;d——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应不超过按仪器标称精度的极限值(2倍);n——测距的边数;P——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3)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按式(3.2.2-3)计算:                                           (3.2.2-3)式中:——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意义同前。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式(3.2.2-4)计算平均测距中误差:                                           (3.2.2-4)式中:——平均测距中误差(mm)。3桥位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3.2.2-6。表3.2.2-4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测量等级桥轴线相对中误差二等1/130000三等1/70000四等1/40000一级1/20000二级1/1000注:对特殊的桥梁结构,应根据结构特点确定桥轴线控制测量的等级与精度。4GPS测量控制网的设置精度和作业方法应符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066)的规定。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标准差按式(3.2.2-5)确定:                                             (3.2.2-5)式中:——弦长标准差(mm);a、b、d见表3.2.2-7。表3.2.2-7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级别每对相邻点平均距离d(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b(mm/km)最弱相领点点位中误差m(mm)一级4.05110二级2.05210三级1.05210 注: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2倍。5高程控制测量1)水准测量等级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2000m以上的特大桥一般为三等,1000~2000m的特大桥为四等,1000m以下的桥梁为五等。水准测的等级划分及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2.2-8。表3.2.2-8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公司高差中数中误差(mm)水准仪的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1±2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三等±3±6DS1因瓦往返各一次往一次±12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四等±5±10DS3双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20五等±8±16DS3单面往返各一次往一次±30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张长度(km)。2)水准测量精度计算应符合表3.2.2-8的规定。(1)高差偶然中误差M△按式(3.2.2-6)计算:                                             (3.2.2-6)式中:——高差偶然中误差(mm);——水准路线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水准测段长度(km);n——往返测的水准路线测段数。(2)高差全中误差MW按式(3.2.2-7)计算:                                              (3.2.2-7)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L——计算各闭合差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N——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当二、三等水准测量与国家水准点附合时,应进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修正。3)特大、大、中桥施工时设立的临时水准点,高程偏差(h)不得超过按式(3.2.2-8)计算的值:h=±20(mm)                                        (3.2.2-8)式中:L——水准点间距离(km)。对单跨跨径≥40m的T形刚构、连续梁、斜拉桥等的偏差(h)不得超过按式(3.2.2-9)计算的值:hl=±10(mm)                                    (3.2.2-9)式中:L——水准点间距离(km)。在山丘区,当平均每公里单程测站多于25站时,高程偏差(h)不得超过按式(3.2.2-10)计算的值:h2=±4(mm)                                     (3.2.2-9)式中:n——水准点间单程测站数。高程偏差在允许值以内时,取平均值为测段间高差,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重测。4)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或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方法校测。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可按照《公路勘测规范》  (JTJ061)执行。8 地下连续墙8.1 一般规定   8.1.1适用范围地下连续墙适于作为地下挡土墙、挡水围堰,承受竖向和侧向荷载的桥梁基础和平面尺寸大、形状复杂的地下构造物及适用于除岩溶和地下承压水很高处的其他各类土层中施工。地下连续墙可采用直线单元节段式施工,亦可采用桩排式施工方式。8.1.2地下连续墙工程施工前,必须具备工程地质资料、区域内障碍物资料、必要的试验资料等。8.1.3在原有构造物附近施工前,必须了解原有构造物结构及基础情况,如影响构造物的安全时,应研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8.2 导 墙 8.2.1用泥浆护壁挖槽构成的地下连续墙应先构筑导墙。导墙应能满足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导向、蓄积泥浆并维持其表面高度,支承挖槽机械设备和其他荷载,维护槽顶表土层的稳定和阻止地面水流入沟槽。8.2.2导墙的材料、平面位置、型式、埋置深度、墙体厚度、顶面高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设计文件未规定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导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构筑。混凝土等级不宜低于C20。2导墙的平面轴线应与地下连续墙轴线平行,两导墙的内侧间距宜比地下连续墙体厚度大40~60mm。3导墙型式根据土质情况可采用板墙形、匚形或倒L形。墙体厚度应满足施工要求。4导墙底端埋人土内深度宜大于1m。基底土层应夯实,遇有特殊情况须作妥善处理。导墙顶端应高出地面,遇地下水位较高时,导墙顶端应高于地下水位,墙后应填土与墙顶齐平,全部导墙顶面应保持水平,内墙面应保持竖直。5导墙支撑应每隔1~1.5m距离设置。8.2.3导墙施工除按照本规范有关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导墙要求分段施工时,段落划分应与地下连续墙划分的节段错开。2安装预制导墙块时,必须按照设计施工,保证连接处质量,防止渗漏。 3混凝土导墙在浇筑及养护时,重型机械、车辆不得在附近作业行驶。8.2.4导墙的质量标准导墙平面轴线应与地下连续墙的平面轴线平行,允许偏差为l0mm。导墙内墙面应竖直,顶面应水平。两导墙内墙面间的距离允许偏差为5mm,导墙顶面高程允许偏差为±l0mm。  8.3 地下连续墙施工 8.3.1地下连续墙的沟槽施工,应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能满足成槽要求的机具与设备。8.3.2桩排式地下连续墙的主要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可按本规范第6章有关规定执行。桩排间的土层可压注化学溶液或水泥浆予以加固和防渗透,可按本规范第4章有关规定执行。8.3.3槽壁式地下连续墙的沟槽开挖应符合下列要求:1开挖前应按已划分的单元节段,决定各段开挖先后次序。挖槽施工开始后应连续进行,直到节段完成。2成槽机械开挖一定深度后,应立即输入调制好的泥浆,并宜保持槽内泥浆面不低于导墙顶面300mm。配制优质泥浆,起到良好的护壁作用是成槽的关键,重复使用的泥浆若性质变化,应进行再生处理或舍弃。3挖掘的槽壁及接头处应保持竖直,竖直度允许偏差应符合第7.4节的规定。接头处相邻两槽段的挖槽中心线在任一深度的偏差值不得大于墙厚的1/3。槽底高度不得高于墙底设计高度。4挖槽时应加强观测,如槽壁发生坍塌时,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处理。对于严重大面积坍塌,应提出挖槽机械后,填人较好的粘质土,必要时可掺拌10%~20%的水泥,回填至坍塌处以上1~2m,待沉积密实后再进行挖掘。对局部坍塌,可加大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已坍人的土块宜清理后再继续挖掘。5挖掘时如遇到槽沟偏斜等故障,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6槽段开挖达到槽底设计标高后,应对成槽质量进行检查,符合本章第7.4节的规定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清底、换浆。7挖槽施工应做好施工记录,妥善处理废弃泥浆及钻渣,防止环境污染。8.3.4槽段清底工作应在吊放接头装置之前进行。清底工序包括清除槽底沉淀的泥渣和置换槽中的泥浆,清底应按下列技术要求办理:1清底之前应检测节段平面位置、横截面和竖面。如槽壁竖向倾斜、弯曲和宽度不足等超过允许偏差时,应进行修槽工作,使其符合要求。节段接头处应用刷子或高压射水清扫。2清底工作宜根据设备条件采用抓斗排渣法、反循环泥浆泵排泥法、潜水电泵排泥法、空气升液排泥法等。施工时可参照本规范第6章有关规定办理。3清理槽底和置换泥浆工作结束1h后,应进行检验,槽底以上200mm处的泥浆相对密度不应大于1.15,槽底沉淀物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8.3.5施工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可按下列规定办理:1对受力和防渗要求较小的施工接头,宜采用接头管式接头。当初期的单元节段开挖完成并清底后,应用吊机将钢制接头管竖直吊放人槽内,紧靠单元节段两端,接头管底端应插入槽底以下100~150mm,管长应略大于地下连续墙设计值。接头管可分节于管内用销子连接固定。管外平顺无突出物,管外径宜比墙厚小50mm。此后可进行吊放钢筋骨架、灌注水下混凝土工序。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应经常转动及小量提升接头管。待混凝土初凝后将接头管拔出,拔管时不得损坏接头处的混凝土。2对受力、防渗和整体性要求较大的接头装置宜采用接头箱式或隔板式接头。接头箱式其吊放的钢筋骨架一端带有堵头板,堵头钢板向外伸出的水平钢筋可插入接头箱管中,灌注混凝土时,由堵头板挡住,使混凝土不流人接头箱管内。混凝土初凝后,逐步吊出接头箱管,先灌节段骨架的外伸钢筋可灌人邻段混凝土内。3当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梁、承台或墩柱连接时,应于连接处设置结构接头。结构接头的型式应按照设计规定。施工时应在连接处按照设计文件埋设连接钢筋,待墙体混凝土灌注并凝固后,开挖墙体内侧土体,并凿去混凝土保护层,露出预埋钢筋。将其弯成所需形状,与后浇的梁、承台或墩柱的主钢筋连接。 8.3.6地下连续墙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除应按本规范6.5.1条的规定办理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骨架应根据设计图和单元节段的划分长度制作,并宜在工地的工作台上试装配成型,骨架中间应留出上下贯通的导管位置。2吊放钢筋骨架时,必须使骨架中心对准单元节段中心,竖直不变形并准确地下放插入槽内,不得使骨架发生摆动。3全部钢筋骨架人槽后,应固定在导墙上,并应使骨架顶端高度符合设计要求。4当钢筋骨架不能顺利插入槽内时,应重新吊起,查明原因,解决后,重新放入,不得强行压入槽内。8.3.7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混凝土拌和物应采用导管法灌注。单元节段长度小于4m时,可采用1根导管灌注;单元节段长度超过4m时,宜采用2或3根导管同时灌注。采用多根导管灌注时,导管间净距不宜大于3m,导管距节段端部不宜大于1.5m。各导管灌注的混凝土拌和物表面高差不宜大于0.3m。导管内径不宜小于200mm。2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规定。 8.4 质量标准 地下连续墙裸露墙面应平整,外轮廓线应平顺,无突变转折现象,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4的规定。 表8.4 地下连续墙的允许偏差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混凝土强度在合格标准内轴线位置(mm)30外形尺寸(mm)0,+30倾斜度0.5%顶面高程(mm)±10沉淀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12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12.1 一般规定 12.1.1本章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内容包括采用预应力筋制作的预制构件和现浇混凝土结构。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的模板和非预应力钢筋,其施工按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执行。12.1.2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12.2 预应力筋 12.2.1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所采用的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等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GB4463)的要求。其力学性能及表面质量的允许偏差分别见附录G-1、附录G-2和附录G-3。新产品及进口材料的质量应符合相应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12.2.2冷拉钢筋和冷拔低碳钢丝1冷拉Ⅳ级钢筋可用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筋,其力学性能应符合附录G-4的规定。2冷拔低碳钢丝的力学性能应符合附录G-5的规定。12.2.3精轧螺纹钢筋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高强精轧螺纹钢筋,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应符合附录G-6的规定。12.2.4预应力筋进场时应分批验收,验收时,除应对其质量证明书、包装、标志和规格等进行检查外,尚须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1钢丝 应分批检验,每批重量不大于60t。先从每批中抽查5%,但不少于5盘,进行形状、尺寸和表面检查,如检查不合格,则将该批钢丝逐盘检查。在上述检查合格的钢丝中抽取5%,但不少于3盘,在每盘钢丝的两端取样进行抗拉强度、弯曲和伸长率的试验,其力学性能应符合附录G-1的要求。试验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报废,并从同批未试验过的钢丝盘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丝为不合格。2钢绞线从每批钢绞线中任取3盘,并从每盘所选的钢绞线端部正常部位截取一根试样进行表面质量、直径偏差和力学性能试验。如每批少于3盘,则应逐盘取样进行上述试验。试验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报废,并再从该批未试验过的钢绞线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的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绞线为不合格。每批钢绞线的重量应不大于60t。3热处理钢筋1)从每批钢筋中抽取10%的盘数(不小于25盘)进行表面质量和尺寸偏差的检查。如检查不合格,则应对该批钢筋进行逐盘检查。2)从每批钢筋中抽取10%的盘数(不小于25盘)进行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如有一项不合格时,该不合格盘应报废,并再从未试验过的钢筋中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为不合格。3)每批钢筋的重量应不大于60t。注:对大桥等重要工程使用的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进场时应进行上述检验;对其他桥梁,其预应力钢材的力学性能,可仅进行抗拉强度试验,或由生产厂家提供力学性能试验报告。4冷拉钢筋应分批进行检验,每批重量不得大于20t。每批钢筋的级别和直径均应相同。每批钢筋外观经逐根检查合格后,再从任选的两根钢筋上各取一套试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拉力试验(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冷弯试验。如有一项试验结果不符合附录C、G-4所规定的要求时,则另取双倍数量的试件重做全部各项试验,如仍有一根试件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为不合格。 计算冷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时,采用冷拉前的公称截面面积。钢筋冷拉后,其表面不得有裂纹和局部缩颈。冷弯试验后,冷拉钢筋的外观不得有裂纹、鳞落或断裂现象。5冷拔低碳钢丝应逐盘进行抗拉强度、伸长率和弯曲试验。从每盘钢丝上任一端截去不少于500mm后再取两个试样,分别做拉力和180°反复弯曲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附录G-5的要求。弯曲试验后,不得有裂纹、鳞落或断裂现象。6精轧螺纹钢筋应分批进行检验,每批重量不大于l00t,对表面质量应逐根目视检查,外观检查合格后在每批中任选2根钢筋截取试件进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如有一项不符合附录G-6所规定的要求时,则另取双倍数量的试件重做全部各项试验,如仍有一根试件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为不合格。拉伸试验的试件,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12.2.5预应力筋的实际强度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预应力筋的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12.3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12.3.1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能保证充分发挥预应力筋的强度,安全地实现预应力张拉作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要求。12.3.2预应力筋锚具应按设计要求采用。锚具应满足分级张拉、补张拉以及放松预应力的要求。用于后张结构时,锚具或其附件上宜设置压浆孔或排气孔,压浆孔应有足够的截面面积,以保证浆液的畅通。12.3.3夹具应具有良好的自锚性能、松锚性能和重复使用性能。需敲击才能松开的夹具,必须保证其对预应力筋的锚固没有影响,且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不造成危险。12.3.4用于后张法的连接器,必须符合锚具的性能要求;用于先张法的连接器,必须符合夹具的性能要求。 12.3.5进场验收规定1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进场时,除应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核查其锚固性能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外,还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验收:1)外观检查:应从每批中抽取10%的锚具且不少于10套,检查其外观和尺寸。如有一套表面有裂纹或超过产品标准及设计图纸规定尺寸的允许偏差,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重做检查,如仍有一套不符合要求,则应逐套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2)硬度检验:应从每批中抽取5%的锚具且不少于5套,对其中有硬度要求的零件做硬度试验,对多孔夹片式锚具的夹片,每套至少抽取5片。每个零件测试3点,其硬度应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如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零件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零件不合格,则应逐个检查,合格者方可使用。3)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对大桥等重要工程,当质量证明书不齐全、不正确或质量有疑点时,经上述两项试验合格后,应从同批中抽取6套锚具(夹具或连接器)组成3个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如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重做试验,如仍有一个试件不符合要求,则该批锚具(夹具或连接器)为不合格品。对用于其他桥梁的锚具(夹具或连接器)进场验收,其静载锚固性能可由锚具生产厂提供试验报告。2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验收批的划分:在同种材料和同一生产工艺条件下,锚具、夹具应以不超过1000套组为一个验收批;连接器以不超过500套组为一个验收批。    12.4 管 道 12.4.1一股规定 1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力筋的孔道宜由浇筑在混凝土中的刚性或半刚性管道构成,对一般工程,也可采取钢管抽芯、胶管抽芯及金属伸缩套管抽芯等方法进行预留。2浇筑在混凝土中的管道应不允许有漏浆现象。管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使其在混凝土的重量作用下能保持原有的形状,且能按要求传递粘结应力。12.4.2管道材料1除本规范规定之外,刚性或半刚性管道应是金属的。刚性管道应具有光滑的内壁并可被弯曲成适当的形状而不出现卷曲或被压扁;半刚性管道应是波纹状的金属螺旋管。金属管道宜尽量采用镀锌材料制作。2制作半刚性波纹状金属螺旋管的钢带应符合现行《铠装电缆冷轧钢带》(GB4175.1)和现行《铠装电缆镀锌钢带》(GB4175.2)的有关规定,并附有合格证书。钢带厚度应根据管道直径、设置时间(在浇筑混凝土前或后设置钢束)及是否有特殊用途而定,一般情况厚度不宜小于0.3mm。12.4.3金属螺旋管的检验1金属螺旋管进场时,除应按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核对其类别、型号、规格及数量外,还应对其外观、尺寸、集中荷载下的径向刚度、荷载作用后的抗渗漏及抗弯曲渗漏等进行检验。工地自行加工制作的管道亦应进行上述检验。上述检验方法可参照现行《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的规定执行,其取样数量、检验内容和顺序及质量要求见附录G-7。2金属螺旋管应按批进行检验。每批应由同一钢带生产厂生产的同一批钢带所制造的金属螺旋管组成,累计半年或50000m生产量为一批,不足半年产量或50000m也作为一批的,则取产量最多的规格。3当按本条第1款规定的项目检验结果有不合格项目时,应以双倍数量的试件对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验,复验仍不合格时,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12.4.4管道的其他要求1在桥梁的某些特殊部位,当设计规定时,可采用符合要求的平滑钢管和高密度聚乙烯管。2用做管道的平滑钢管和聚乙烯管,其壁厚不得小于2mm。 3一般情况下,管道的内横截面积至少应是预应力筋净截面积的2.0~2.5倍。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管道与预应力筋的面积比低于给定的极限,则应通过试验验证其可以进行正常压浆作业。对于超长钢束的管道,亦应通过试验来确定其面积比。4制孔采用胶管抽芯法时,胶管内应插入芯棒或充以压力水,以增加刚度;采用钢管抽芯法时,钢管表面应光滑,焊接接头应平顺。抽芯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以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0.4~0.8MPa时为宜,抽拔时不应损伤结构混凝土。抽芯后,应用通孔器或压气、压水等方法对孔道进行检查,如发现孔道堵塞或有残留物或与邻孔有串通,应及时处理。  12.5 预应力材料的保护 12.5.1重预应力材料必须保持清洁,在存放和搬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和有害的锈蚀。如进场后需长时间存放时,必须安排定期的外观检查。12.5.2预应力筋和金属管道在仓库内保管时,仓库应干燥、防潮、通风良好、无腐蚀气体和介质;在室外存放时,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不得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必须采取垫以枕木并用苫布覆盖等有效措施,防止雨露和各种腐蚀性气体、介质的影响。12.5.3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均应设专人保管。存放、搬运时均应妥善保护,避免锈蚀、沾污、遭受机械损伤或散失。临时性的防护措施应不影响安装操作的效果和永久性防锈措施的实施。 12.6 预应力筋制作 12.6.1预应力筋下料1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结构的孔道长度或台座长度、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焊接接头或镦头预留量、冷拉伸长值、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值和外露长度等因素。 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当钢丝束长度小于或等于20m时,不宜大于1/3000;当钢丝束长度大于20m时,不宜大于1/5000,且不大于5mm。长度不大于6m的先张构件,当钢丝成组张拉时,同组钢丝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不得大于2mm。2钢丝、钢绞线、热处理钢筋、冷拉Ⅳ级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及精轧螺纹钢筋的切断,宜采用切断机或砂轮锯,不得采用电弧切割。12.6.2冷拉钢筋接头1冷拉钢筋的接头,应在钢筋冷拉前采用一次闪光顶锻法进行对焊,对焊后尚应进行热处理,以提高焊接质量。钢筋焊接后其轴线偏差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1/10,且不得大于2mm,轴线曲折的角度不得超过4°。采用后张法张拉的钢筋,焊接后尚应敲除毛刺,但不得减损钢筋截面面积。对焊接头的质量检验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有关规定。2预应力筋有对焊接头时,除非设计另有规定,宜将接头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在结构受拉区及在相当于预应力筋直径30倍长度的区段(不小于500mm)范围内,对焊接头的预应力筋截面面积不得超过该区段预应力筋总截面面积的25%。3冷拉钢筋采用螺丝端杆锚具时,应在冷拉前焊接螺丝端杆,并应在冷拉时将螺母置于端杆端部。12.6.3预应力筋镦粗头预应力筋镦头锚固时,对于高强钢丝,宜采用液压冷镦;对于冷拔低碳钢丝,可采用冷冲镦粗;对于钢筋,宜采用电热镦粗,但Ⅳ级钢筋镦粗后应进行电热处理。冷拉钢筋端头的镦粗及热处理工作,应在钢筋冷拉之前进行,否则应对镦头逐个进行张拉检查,检查时的控制应力应不小于钢筋冷拉的控制应力。12.6.4预应力筋的冷拉预应力筋的冷拉,可采用控制应力或控制冷拉率的方法。但对不能分清炉批号的热轧钢筋,不应采取控制冷拉率的方法。1当采用控制应力方法冷拉钢筋时,其冷拉控制应力下的最大冷拉率,应符合表12.6.4-1的规定。冷拉时应检查钢筋的冷拉率,当超过表中的规定时,应进行力学性能检验。表12.6.4-1 冷拉控制应力及最大冷拉率 钢筋级别钢筋直径(mm)冷拉控制应力(wa)最大冷拉率(%)Ⅳ级10~287004.02当采用控制冷拉率方法冷拉钢筋时,冷拉率必须由试验确定。测定同炉批钢筋冷拉率时,其试样不少于4个,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批钢筋实际采用的冷拉率。测定冷拉率时钢筋的冷拉应力应符合表12.6.4-2的规定。表12.6.4-2 测定冷拉率时钢筋的冷拉应力钢筋级别钢筋直径(mm)冷拉控制应力(wa)Ⅳ级10~28700注:当钢筋平均冷拉率低于1%时,仍应按1%进行冷拉。冷拉多根连接的钢筋,冷拉率可按总长计,但冷拉后每根钢筋的冷拉率应符合表12.6.4-1的规定。3钢筋的冷拉速度不宜过快,宜控制在5MPa/s左右。冷拉至规定的控制应力(或冷拉率)后,应停置1—2min再放松。冷拉后,有条件时宜进行时效处理。应按冷拉率大小分组堆放,以备编束时选料。冷拉钢筋时应做记录。当采用控制应力方法冷拉钢筋时,对使用的测力计应经常进行校验。12.6.5预应力筋的冷拔预应力筋采用冷拔低碳钢丝时,应采用6~8mm的I级热轧钢筋盘条拔制。拔丝模孔为盘条原直径的0.85~0.9,拔制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超过3次时应将拔丝退火处理。拉拔总压缩率应控制在60%~80%,平均拔丝速度应为50~70m/min。冷拔达到要求直径后,应按本章12.2.4条进行检验,以决定其组别和力学性能(包括伸长率)。12.6.6预应力筋编束预应力筋由多根钢丝或钢绞线组成时,同束内应采用强度相等的预应力钢材。编束时,应逐根理顺,绑扎牢固,防止互相缠绕。 12.7 混凝土的浇筑 12.7.1 混凝土用料(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水)及配合比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有关规定。可掺人适量的外加剂,但不得掺人氯化钙、氯化钠等氯盐。从各种组成材料引进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总含量(折合氯化物含量),不宜超过水泥用量的0.06%,当超过0.06%时,宜采取掺加阻锈剂、增加保护层厚度、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防锈措施;对于干燥环境中的小型构件,氯离子含量可提高1倍。12.7.2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超过500kg/m3,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550kg/m3。12.7.3浇筑混凝土时,宜根据结构的不同型式选用插入式、附着式或平板式等振动器进行振捣。对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预应力筋锚固区以及其他钢筋密集部位,宜特别注意振捣。浇筑混凝土时,对先张构件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对后张结构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的管道、预埋件等。并应经常检查模板、管道、锚固端垫板及支座预埋件等,以保证其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12.7.4纵向拼接的后张梁,梁段接缝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注意事项可参照本规范各有关章节执行。12.7.5浇筑箱形梁段混凝土时,应尽可能一次浇筑完成;梁身较高时也可分两次或三次浇筑;梁身较低时可分为两次浇筑。分次浇筑时,宜先底板及腹板根部,其次腹板,最后浇顶板及翼板,同时应符合本规范第15章的有关规定。12.7.6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初凝后,应立即开始养护,并应符合本规范第11和第14章的规定。 12.8 施加预应力 12.8.1机具及设备施加预应力所用的机具设备及仪表应由专人使用和管理,并应定期维护和校验。千斤顶与压力表应配套校验,以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之间的关系曲线,校验应在经主管部门授权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定期进行。张拉机具设备应与锚具配套使用,并应在进场时进行检查和校验。对长期不使用的张拉机具设备,应在使用前进行全面校验。使用期间的校验期限应视机具设备的情况确定,当千斤顶使用超过6个月或删次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或检修以后应重新校验。弹簧测力计的校验期限不宜超过2个月。12.8.2施加预应力的准备工作 1对力筋施加预应力之前,必须完成或检验以下工作:1)施工现场应具备经批准的张拉程序和现场施工说明书;2)现场已有具备预应力施工知识和正确操作的施工人员;3)锚具安装正确,对后张构件,混凝土已达到要求的强度;4)施工现场已具备确保全体操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必要的预防措施。2实施张拉时,应使千斤顶的张拉力作用线与预应力筋的轴线重合一致。12.8.3张拉应力控制1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施工中预应力筋需要超张拉或计人锚圈口预应力损失时,可比设计要求提高5%,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超过设计规定的最大张拉控制应力。2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3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 (mm)可按式(12.8.3-1)计算:                                   (12.8.3-1)式中: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计算方法见附录G-8;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4预应力筋张拉时,应先调整到初应力口。,该初应力宜为张拉控制应力σcon的10%~15%,伸长值应从初应力时开始量测。力筋的实际伸长值除量测的伸长值外,必须加上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对后张法构件,在张拉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压缩值一般可省略。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mm),可按式(12.8.3-2)计算: =l+2                                      (12.8.3-2)式中:l——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可采用相邻级的伸长值。5必要时,应对锚圈口及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张拉时予以调整。锥形锚具摩阻损失值的测定方法可参见附录G-9。6预应力筋的锚固,应在张拉控制应力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不大于设计规定或不大于表12.8.3所列容许值。表12.8.3 锚具变形、预应力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容许值(mm)锚具、接缝类型变形型式容许值钢制锥形锚具力筋回缩、锚具变形6夹片式锚具(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力筋回缩、锚具变形6镦头锚具缝隙压密1JM15锚具用于预应力钢丝时力筋回缩、锚具变形3用于预应力钢绞线时6粗钢筋锚具(用于精轧螺纹钢筋)力筋回缩、锚具变形1每块后加垫板的缝隙缝隙压密1水泥砂浆接缝缝隙压密1环氧树脂砂浆接缝缝隙压密17预应力筋张拉及放松时,均应填写施工记录。12.9 先张法12.9.1台座先张法墩式台座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承力台座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其抗倾覆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5,抗滑移系数应不小于1.3。2横梁须有足够的刚度,受力后挠度应不大于2m。3在台座上铺放预应力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沾污预应力筋。 4张拉前,应对台座、横梁及各项张拉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符合要求后可进行操作。12.9.2张拉1同时张拉多根预应力筋时,应预先调整其初应力,使相互之间的应力一致;张拉过程中,应使活动横梁与固定横梁始终保持平行,并应抽查力筋的预应力值,其偏差的绝对值不得超过按一个构件全部力筋预应力总值的5%。2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5mm,同时不得大于构件最短边长的4%。3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其张拉程序可按表12.9.2-1的规定进行。表12.9.2-1 先张法预应力筋张特程库预应力筋种类张拉程序钢 筋0→初应力→1.05σcon(持荷2min)→0.9σcon→6σcon(锚固)钢丝、钢绞线0→初应力→1.05σcon(持荷2min)→0→σcon(锚固)对于夹片式等具有自锚性能的锚具:普通松驰力筋0→初应力→1.03σcon(锚固)低松驰力筋0→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注:①表中σcon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值,包括预应力损失值;②超张拉数值超过12.8.3条规定的最大超张拉应力限值时,应按该条规定的限制张拉应力进行张拉;③张拉钢筋时,为保证施工安全,应在超张拉放张至0.9σcon。时安装模板、普通钢筋及预埋件等。4张拉时,预应力筋的断丝数量不得超过表12.9.2-2的规定。表12.9.2-2 先张法预应力筋断丝限制类 别检查项目控制数钢丝、钢绞线同一构件内断丝数不得超过钢丝总数的1%钢 筋断 筋不容许 12.9.3放张1预应力筋放张时的棍凝土强度须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不得低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2预应力筋的放张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应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地浓张。在力筋放张之前,应将限制位移的侧模、翼缘模板或内模拆除。3多根整批预应力筋的放张,可采用砂箱法或千斤顶法。用砂箱放张时,放砂速度应均匀一致;用千斤顶放张时,放张宜分数次完成。单根钢筋采用拧松螺母的方法放张时,宜先两侧后中间,并不得一次将一根力筋松究。4钢筋放张后,可用乙炔一氧气切割,但应采取措施防止烧坏钢筋端部。钢丝放张后,可用切割、锯断或剪断的方法切断;钢绞线放张后,可用砂轮锯切断。长线台座上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应由放张端开始,逐次切向另一端。  12.10 后张法 12.10.1预留孔道1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尺寸与位置应正确,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钢垫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2管道应采用定位钢筋固定安装,使其能牢固地置于模板内的设计位置,并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不产生位移。固定各种成孔管道用的定位钢筋的间距,对于钢管不宜大于lm;对于波纹管不宜大于0.8m;对于胶管不宜大于0.5m;对于曲线管道宜适当加密。3金属管道接头处的连接管宜采用大一个直径级别的同类管道,其长度宜为被连接管道内径的5~7倍。连接时应不使接头处产生角度变化及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发生管道的转动或移位,并应缠裹紧密防止水泥浆的渗入。4所有管道均应设压浆孔,还应在最高点设排气孔及需要时在最低点设排水孔。压浆管、排气管和排水管应是最小内径为20mm的标准管或适宜的塑性管,与管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金属或塑料结构扣件,长度应足以从管道引出结构物以外。5管道在模板内安装完毕后,应将其端部盖好,防止水或其他杂物进入。 12.10.2预应力筋安装1预应力筋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或之后穿人管道,对钢绞线,可将一根钢束中的全部钢绞线编束后整体装入管道中,也可逐根将钢绞线穿人管道。穿束前应检查锚垫板和孔道,锚垫板应位置准确,孔道内应畅通,无水和其他杂物。2预应力筋安装后的保护1)对在混凝土浇筑及养生之前安装在管道中但在下列规定时限内没有压浆的预应力筋,应采取防止锈蚀或其他防腐蚀的措施,直至压浆。不同暴露条件下,未采取防腐蚀措施的力筋在安装后至压浆时的容许间隔时间如下:空气湿度大于70%或盐分过大时            7d空气湿度40%~70%时                            15d空气湿度小于40%时                              20d2)在力筋安装在管道中后,管道端部开口应密封以防止湿气进入。采用蒸汽养生时,在养生完成之前不应安装力筋。3)在任何情况下,当在安装有预应力筋的构件附近进行电焊时,对全部预应力筋和金属件均应进行保护,防止溅上焊渣或造成其他损坏。3对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穿束的管道,力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全面检查,以查出可能被损坏的管道。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必须将管道上一切非有意留的孔、开口或损坏之处修复,并应检查力筋能否在管道内自由滑动。12.10.3张拉1对力筋施加预应力之前,应对构件进行检验,外观和尺寸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张拉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2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规定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对称张拉。3应使用能张拉多根钢绞线或钢丝的千斤顶同时对每一钢束中的全部力筋施加应力,但对扁平管道中不多于4根的钢绞线除外。 4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曲线预应力筋或长度大于等于25m的直线预应力筋,宜在两端张拉;对长度小于25rn的直线预应力筋,可在一端张拉。2)曲线配筋的精轧螺纹钢筋应在两端张拉,直线配筋的可在一端张拉。3)当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张拉端宜分别设置在构件的两端。预应力筋采用两端张拉时,可先在一端张拉锚固后,再在另一端补足预应力值进行锚固。5后张预应力筋的张拉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其张拉程序可参照表12.10.3-1进行。6后张预应力筋断丝及滑移不得超过表12.10.3-2的控制数。7预应力筋在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mm,锚具应用封端混凝土保护,当需长期外露时,应采取防止锈蚀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锚固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后即可切割端头多余的预应力筋,严禁用电弧焊切割,强调用砂轮机切割。表12.10.3-1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预应力筋张拉程序钢筋、钢筋束0→初应力→1.05σcon(持荷2min)→6σcon(锚固)钢绞线束对于夹片式等具有自锚性能的锚具普通松驰力筋0→初应力→1.03σcon(锚固)低松驰力筋0→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其他锚具0→初应力→1.05σcon(持荷2min)→σcon(锚固)钢丝束对于夹片式等具有自锚性能的锚具普通松驰力筋0→初应力→1.03σcon(锚固)低松驰力筋0→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其他锚具0→初应力→1.05σcon(持荷2min)→0→σcon(锚固)精轧螺纹钢筋直线配筋时0→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曲线配筋时0→σcon(持荷2min)→0(上述程序可反复几次)→初应力→σcon(持荷2min锚固) 注:①表中σcon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包括预应力损失值;②两端同时张拉时,两端千斤顶升降压、画线、测伸长、插垫等工作应基本一致;③梁的竖向预应力筋可一次张拉到控制应力,然后于持荷5min后测伸长和锚固;④超张拉数值超过12.8.3条规定的最大超张拉应力限值时,应按该条规定的限值进行张拉。 表12.10.3-2 后张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类 别检查项目及控制数钢丝束和钢铰线束每束钢丝断丝或滑丝1根每束钢绞线断丝或滑丝l丝每个断面断丝之和不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1%单根钢筋断筋或滑移不容许注:①钢绞线断丝系指单根钢绞线内钢丝的断丝;②超过表列控制数时,原则上应更换,当不能更换时,在许可的条件下,可采取补救措施,如提高其他束预应力值,但须满足设计上各阶段极限状态的要求。 12.11 后张孔道压浆 12.11.1预应力筋张拉后,孔道应尽早压浆。12.11.2孔道压浆宜采用水泥浆,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水泥。采用矿渣水泥时,应加强检验,防止材性不稳定。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水泥不得含有任何团块。2水应不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成分,每升水不得含500mg以上的氯化物离子或任何一种其他有机物。可采用清洁的饮用水。3外加剂 宜采用具有低含水量、流动性好、最小渗出及膨胀性等特性的外加剂,它们应不得含有对预应力筋或水泥有害的化学物质。外加剂的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12.11.3水泥浆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不低于30MPa。对截面较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人适量的细砂。水泥浆的技术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灰比宜为0.40~0.45,掺人适量减水剂时,水灰比可减小到0.35。2水泥浆的泌水率最大不得超过3%,拌和后3h泌水率宜控制在2%,泌水应在24h内重新全部被浆吸回。3通过试验后,水泥浆中可掺人适量膨胀剂,但其自由膨胀率应小于10%。泌水率和膨胀率的试验方法见附录G-10。4水泥浆稠度宜控制在14~18s之间,稠度的试验方法见附录G-11。12.11.4孔道的准备压浆前,应对孔道进行清洁处理。对抽芯成型的混凝土空心孔道应冲洗干净并使孔壁完全湿润;金属管道必要时亦应冲洗以清除有害材料;对孔道内可能发生的油污等,可采用已知对预应力筋和管道无腐蚀作用的中性洗涤剂或皂液,用水稀释后进行冲洗。冲洗后,应使用不含油的压缩空气将孔道内的所有积水吹出。12.11.5水泥浆自拌制至压人孔道的延续时间,视气温情况而定,一般在30~45min范围内。水泥浆在使用前和压注过程中应连续搅拌。对于因延迟使用所致的流动度降低的水泥浆,不得通过加水来增加其流动度。12.11.6压浆时,对曲线孔道和竖向孔道应从最低点的压浆孔压入,由最高点的排气孔排气和泌水。压浆顺序宜先压注下层孔道。12.11.7压浆应缓慢、均匀地进行,不得中断,并应将所有最高点的排气孔依次一一放开和关闭,使孔道内排气通畅。较集中和邻近的孔道,宜尽量先连续压浆完成,不能连续压浆时,后压浆的孔道应在压浆前用压力水冲洗通畅。12.11.8对掺加外加剂泌水率较小的水泥浆,通过试验证明能达到孔道内饱满时,可采用一次压浆的方法;不掺外加剂的水泥浆,可采用二次压浆法,两次压浆的间隔时间宜为30~45min。12.11.9 压浆应使用活塞式压浆泵,不得使用压缩空气。压浆的最大压力宜为0.5~0.7MPa;当孔道较长或采用一次压浆时,最大压力宜为1.0MPa。梁体竖向预应力筋孔道的压浆最大压力可控制在0.3~0.4MPa。压浆应达到孔道另一端饱满和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为保证管道中充满灰浆,关闭出浆口后,应保持不小于0.5MPa的一个稳压期,该稳压期不宜少于2min。12.11.10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结构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0℃,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当气温高于35℃时,压浆宜在夜间进行。12.11.11压浆后应从检查孔抽查压浆的密实情况,如有不实,应及时处理和纠正。压浆时,每一工作班应留取不少于3组的70.7mm×70.7mm×70.7mm立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检查其抗压强度,作为评定水泥浆质量的依据。12.11.12对需封锚的锚具,压浆后应先将其周围冲洗干净并对梁端混凝土凿毛,然后设置钢筋网浇筑封锚混凝土。封锚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一般不宜低于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80%。必须严格控制封锚后的梁体长度。长期外露的锚具,应采取防锈措施。12.11.13对后张预制构件,在管道压浆前不得安装就位,在压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移运和吊装。12.11.14孔道压浆应填写施工记录。 12.12 质量检验及质量标准 12.12.1对工程质量的检验,除一般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应有检验项目外,尚应进行钢筋冷拉、预应力钢材编束、孔道预留、施加预应力、孔道压浆等项目的施工检验以及预应力筋、张拉机具、锚夹具的质量检验。12.12.2预应力筋制作安装的允许偏差列于表12.12.2-1及表12.12.2-2。表12.12.2-1 先张预应力筋制作安装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mm)镦头钢丝同束长度相对差束长>20mL/5000及5束长6~20mL/3000束长<6m2冷拉钢筋接头在同一平面的轴线偏位2及1/10直径 力筋张拉后的位置与设计位置之间偏位4%构件最短边长及5表12.12.2-2 后张预应力筋制作安装允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mm)管道坐标梁长方向30梁高方向10管道间距同排10上下层1012.12.3梁体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有关规定。2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密实,预应力部位不得有蜂窝、露筋现象。 13 砌 体13.1 一般规定 13.1.1本章适用于用砌石及混凝土预制块砌筑的公路桥涵拱圈、墩台、挡土墙及其附属工程等的施工。13.1.2天然地基上的基础砌体,施工前应按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对基坑进行检查和处理。13.1.3砌体沉降缝、伸缩缝、泄水孔及防水层的设置,应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 13.2 材 料 13.2.1石料的要求1石料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类别和强度,石质应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纹。石料强度、试件规格及换算应符合设计要求,石料强度的测定应按现行《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054)执行。2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除干旱地区的不受冰冻部位或根据以往实践经验证明材料确有足够抗冻性者外,所用石料及混凝土材料须通过冻融试验证明符合表13.2.1的抗冻性指标时,方可使用。 表13.2.1 石料及混凝土材料抗冻性指标结构物类别大、中桥小桥及涵洞镶面或表层5025注:抗冻性指标系指材料在含水饱和状态下经-15℃的冻结与融化的循环次数。试验后的材料应无明显损伤(裂缝、脱层),其强度不低于试验前的0.75倍:3片石:一般指用爆破或楔劈法开采的石块,厚度不应小于150mm(卵形和薄片者不得采用)。用做镶面的片石,应选择表面较平整、尺寸较大者,并应稍加修整。4块石:形状应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整,厚度200~300mm,宽度约为厚度的1.0~1.5倍,长度约为厚度的1.5~3.0倍(如有锋棱锐角,应敲除)。块石用做镶面时,应由外露面四周向内稍加修凿,后部可不修凿,但应略小于修凿部。其加工形状如图13.2.1所示。5粗料石:是由岩层或大块石料开劈并经粗略修凿而成,外形应方正,成六面体,厚度200~300mm,宽度为厚度的1~1.5倍,长度为厚度的2.5~4倍,表面凹陷深度不大于20mm。加工镶面粗料石时,丁石长度应比相邻顺石宽度至少大150mm,修凿面每l00mm长须有錾路约4-5条,侧面修凿面应与外露面垂直,正面凹陷深度不应超过15.0mm,加工精度应如图13.2.2所示。镶面粗料石的外露面如带细凿边缘时,细凿边缘的宽度应为30~50mm。6拱石:可根据设计采用粗料石、块石或片石;拱石应立纹破料,岩层面应与拱轴垂直,各排拱石沿拱圈内弧的厚度应一致。用粗料石砌筑曲线半径较小的拱圈,辐射缝上下宽度相差超过30%时,宜将粗料石加工成如图13.2.3所示的楔形,其具体尺寸可根据设计及施工条件确定,但应符合下列规定:(1)厚度t1不应小于200mm,t2按设计或施工放样确定;(2)高度h应为最小厚度t1的1.2~2.0倍;(3)长度l应为最小厚度t1的2.5~4.0倍。7桥涵附属工程采用卵石代替片石时,其石质及规格须符合片石的规定。13.2.2混凝土预制块的要求混凝土预制块砌体形状、尺寸应统一,其规格应与粗料石相同,砌体表面应整齐美观。预制块做拱石时,混凝土块可提前预制,使其收缩尽量消失在拱圈封顶以前,避免拱圈开裂;蒸汽养护混凝土预制块可加速收缩,可按试验确定提前时间。 13.2.3砂浆的技术要求1砌筑用砂浆的类别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砂浆强度等级以M××表示,为70.7mm×70.7mm×70.7mm试件标准养护28d的抗压强度(单位为MPa)。标准养护条件如下:(1)水泥石灰等混合砂浆养护温度20±3℃,相对湿度60%~80%;(2)水泥砂浆和微沫水泥砂浆养护温度20±3℃,相对湿度为90%以上;(3)常用的砂浆强度等级分别为M20,M15,MI0,M7.5,M5,M2.5六个等级。2砂浆中所用水泥、砂、水等材料的质量标准宜符合混凝土工程相应材料的质量标准。砂浆中所用砂,宜采用中砂或粗砂,当缺乏中砂及粗砂时,在适当增加水泥用量的基础上,也可采用细砂。砂的最大粒径,当用于砌筑片石时,不宜超过5mm;当用于砌筑块石、粗料石时,不宜超过2.5mm。如砂的含泥量达不到混凝土用砂的标准,当砂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M5时,可不超过5%,小于M5时可不超过7%。3石灰水泥砂浆所用生石灰,应成分纯正,锻烧均匀、透彻。一般宜熟化成消石灰粉或石灰膏使用,也可磨细成生石灰粉使用。消石灰粉和石灰膏应通过网筛过滤,并且石灰膏应在沉淀池内储存14d以上。磨细生石灰粉应经4900孔/cm2筛子过筛。生石灰及消石灰粉的技术指标见附录H。4砂浆的配合比可通过试验确定,可采用质量比或体积比,并应满足该规范中技术条件的要求。当变更砂浆的组成材料时,其配合比应重新试验确定。5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其稠度以标准圆锥体沉入度表示,用于石砌体时宜为50~70mm,气温较高时可适当增大。零星工程用砂浆的稠度,也可用直观法进行检查,以用手能将砂浆捏成小团,松手后既不松散、又不由灰铲上流下为度。6为改善水泥砂浆的和易性,可掺人无机塑化剂或以皂化松香为主要成分的微沫剂等有机塑化剂,其掺量可参照生产厂家的规定并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为水泥用量的0.5/10000~1.0/10000(微沫剂按100%纯度计)。采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微沫剂宜用不低于70℃的水稀释至5%~10%的浓度,稀释后存放不宜超过7do2)宜用机械拌和,拌和时间宜为3~5min。 7砂浆配制应采用质量比,砂浆应随拌随用,保持适宜的稠度,一般宜在3~4h内使用完毕;气温超过30℃时,宜在2~3h内使用完毕。在运输过程或在贮存器中发生离析、泌水的砂浆,砌筑前应重新拌和;已凝结的砂浆,不得使用。13.2.4小石子混凝土的技术要求1小石子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材料规格和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的有关规定。2小石子混凝土的粗骨料可采用细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3小石子混凝土拌和物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50~70mm(片石砌体)或70~l00mm(块石砌体)。为改善小石子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节约水泥,可通过试验,在拌和物中掺人一定数量的减水剂等外加剂或粉煤灰等混合材料。 13.3 浆砌石块及混凝土预制块墩台、挡土墙 13.3.1一般要求1砌块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2砌筑基础的第一层砌块时,如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如基底为土质,可直接坐浆砌筑。3砌体应分层砌筑,砌体较长时可分段分层砌筑,但两相邻工作段的砌筑差一般不宜超过1.2m;分段位置宜尽量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各段水平砌缝应一致。4各砌层应先砌外圈定位行列,然后砌筑里层,外圈砌块应与里层砌块交错连成一体。砌体外露面镶面种类应符合设计规定,位于流冰或有严重漂流物河中的墩台,宜选用较坚硬的石料或高强度混凝土预制块进行镶砌。砌体里层应砌筑整齐,分层应与外圈一致,应先铺一层适当厚度的砂浆再安放砌块和填塞砌缝。砌体外露面应进行勾缝,并应在砌筑时靠外露面预留深约20mm的空缝备作勾缝之用。砌体隐蔽面砌缝可随砌随刮平,不另勾缝。5各砌层的砌块应安放稳固,砌块间应砂浆饱满,粘结牢固,不得直接贴靠或脱空。砌筑时,底浆应铺满,竖缝砂浆应先在已砌石块侧面铺放一部分,然后于石块放好后填满捣实。用小石子混凝土塞竖缝时,应以扁铁捣实。 6砌筑上层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块。砌筑工作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加以清扫和湿润。13.3.2浆砌片石的技术要求1片石应分层砌筑,宜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2外圈定位行列和转角石,应选择形状较为方正及尺寸较大的片石,并长短相间地与里层砌块咬接。砌缝宽度一般不应大于40mm,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时,可为30~70mm。3较大的砌块应使用于下层,安砌时应选取形状及尺寸较为合适的砌块,尖锐突出部分应敲除。竖缝较宽时,应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不得在石块下面用高于砂浆砌缝的小石片支垫。13.3.3浆砌块石的技术要求1石块应平砌,每层石料高度应大致一致。外圈定位行和镶面石块,应了顺相间或两顺一丁排列,砌缝宽度不大于30mm,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小于80mm。2砌体里层平缝宽度不应大于30mm,竖缝宽度不应大于40mm,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时不应大于50mm。13.3.4浆砌粗料石及混凝土预制块的技术要求1砌筑前,应先计算层数,选好料,砌筑时应严格控制平面位置和高度。镶面石应一顺一丁排列,砌缝应横平竖直。砌缝宽度,当为粗料石时不应大于20mm,当为混凝土砌块时不应大于l0mm;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应小于l00mm,同时在丁石的上层或下层不宜有竖缝。砌体里层为浆砌块石时,其要求同13.3.3条第2款。2桥墩破冰体镶面的砌筑应符合下列要求:1)破冰棱与垂线的夹角大于20°时,破冰体镶面横缝应垂直于破冰棱;夹角小于等于20°时,镶面横缝可成水平。2)破冰体镶面的砌筑层次应与墩身一致。3)砌缝宽度为10~12mm。4)不得在破冰棱中线上及破冰棱与墩身相交线上设置砌缝。  13.4 浆砌石块及混凝土预制块拱圈 13.4.1一般要求1拱圈和拱上结构所用砌块的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施工时应按设计留置施工预拱度。2砌筑拱圈工作开始前,应先详细检查拱架和模板,在质量和安全等各方面均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砌筑。3拱圈的辐射缝应垂直于拱轴线,辐射缝两侧相邻两行拱石的砌缝应互相错开(同一行内上下层砌缝可不错开),错开距离不应小于l00mm,错缝规则见图13.4.1。4浆砌粗料石和混凝土预制块拱圈的砌缝宽度应为10~20mm,块石拱圈的砌缝宽度不应大于30mm,片石拱圈的砌缝宽度不应大于40mm。用小石子混凝土砌块石时,不应大于50mm。5砌筑各类浆砌拱圈时,对于不甚陡的辐射缝,应先在侧面已砌拱石上铺浆,再放拱石挤砌;辐射缝较陡时,可在拱石间先嵌入木条,再分层填塞,捣实砂浆。13.4.2砌筑程序1砌筑拱圈前,应根据拱圈跨径、矢高、厚度及拱架的情况,设计拱圈砌筑程序,砌筑时,须设置变形观测缝,随时注意观测拱架的变形情况,必要时对砌筑程序进行调整,控制拱圈的变形。2跨径≤l0m的拱圈,当用满布式拱架砌筑时,可从两端拱脚起顺序向拱顶方向对称、均衡地砌筑,最后砌拱顶石。当用拱式拱架砌筑时,宜分段、对称地先砌拱脚段和拱顶段,后砌1/4跨径段。3跨径13~20m的拱圈,不论用何种拱架,每半跨均应分成三段砌筑(如图13.4.2),先砌拱脚段(Ⅰ)和拱顶段(Ⅱ)、后砌1/4跨径段(Ⅲ),两半跨应同时对称地进行。隔开砌的拱段,其倾斜角大于砌块与模板问的摩擦角时,应在拱段下侧临时设置支撑。 4跨径≥25m的拱圈,砌筑程序应符合设计规定。一般采用分段砌筑或分环分段相结合的方法砌筑,必要时应对拱架预加一定的压力。分环砌筑时,应待下环砌筑合龙、砌缝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后,再砌筑上环。5多孔连续拱桥拱圈的砌筑,应考虑连拱的影响,制定相应的砌筑程序。13.4.3空缝的设置和填塞的技术要求1砌筑拱圈时,应在拱脚、拱顶石两侧、分段点等部位临时设置空缝;小跨径拱圈不分段砌筑时,应在拱脚附近临时设置空缝。2设置和填塞空缝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空缝的宽度,在拱圈外露面应与相应类别砌块的一般砌缝相同。当拱圈为粗料石时,为便于砂浆的填塞,可将空缝内腔宽度加大至30~40mm。为保证空缝的宽度,当拱圈跨径≥16m时,拱脚部位附近的空缝宜用铸铁垫隔,其他部位的空缝可用M2.5水泥砂浆块垫隔。2)用于空缝两侧的拱石,靠空缝一面应加工凿平。3)空缝的填塞,应在砌缝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填塞时应分层捣实。4)填塞空缝可使用M2.5以上或体积比为1∶1的半干硬水泥砂浆,砂子宜用细砂或筛除较大颗粒的中砂。5)空缝的填塞顺序视具体情况确定,可由拱脚逐次向拱顶对称填塞,或先填塞拱脚处,次填塞拱顶处,然后自拱顶向两端对称逐条填塞,所有空缝也可同时填塞。13.4.4拱圈合龙及拱上结构砌筑的技术要求1拱圈封拱合龙时的温度、砂浆强度和封拱方法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封拱合龙宜在接近当地年平均温度或5~15℃时进行。2)分段砌筑的拱圈应待填塞空缝的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进行,采用刹尖封顶的拱圈应待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进行。3)封拱合龙前用千斤顶施加压力的方法调整拱圈应力时,砂浆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2拱上结构的砌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拱上结构在拱架卸架前砌筑时,应待拱圈合龙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以上后进行。2)当先松架后砌拱上结构时,应待拱圈合龙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进行。3)采用分环砌筑的拱圈,应待上环合龙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后进行。4)采用施加压力调整拱圈应力时,应待封拱砂浆强度达到设计的规定后砌筑拱上结构。5)拱上结构一般应由拱脚至拱顶对称、均衡地砌筑。13.4.5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拱圈的技术要求1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片石拱圈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靠拱模一面,应选用底面较大且较平整的石块,必要时稍加修整,拱背面则应大致平顺。2)砌缝中的小石子混凝土,应先铺放一部分再填塞,以达到饱满、密实。较宽的竖缝,可在填塞小石子混凝土的同时,填塞一部分小石块,将砌缝挤满。3)砌筑中设置空缝时,在空缝两侧应选用较大和较平整的石块。2用小石子混凝土砌块石拱圈时,块石靠拱模一面应稍加修整,砌缝宽度不应大于50mm,砌筑注意事项可参照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片石拱圈的有关规定。 13.5 桥涵附属工程 13.5.1砌体工程的技术要求1石砌锥坡、护坡和河床铺砌层等工程,必须在坡面或基面夯实、整平后,方可开始铺砌。2片石护坡的外露面和坡顶、边口,应选用较大、较平整并略加修凿的石块。3浆砌片石护坡和河床铺砌,石块应相互咬接,砌缝砂浆饱满,砌缝宽度40~70mm。浆砌卵石护坡和河床铺砌层,应采用栽砌法,砌块应互相咬接。 4干砌片石护坡及河床铺砌时,铺砌应紧密、稳定、表面平顺,但不得用小石块塞垫或找平。干砌卵石河床铺砌时,应采用栽砌法。用于防护急流冲刷的护坡、河床铺砌层,其石块尺寸不得小于有关规定。5铺砌层的砂砾垫层材料,粒径一般不宜大于50mm,含泥量不宜超过5%,含砂量不宜超过40%。垫层应与铺砌层配合铺筑,随铺随砌。6防护工程采用石笼时,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并应注意下列事项:1)石笼的构造、形状及尺寸应适应水流及河床的实际情况。2)笼内石料一般用片石和大卵石,石块尺寸须大于笼网孔眼。3)笼内石块应塞紧、装满,笼网应锁口牢固。4)石笼应铺放整齐,笼与笼间的空隙应用石块填满。13.5.2填土工程的技术要求1桥涵台背、锥坡、护坡及拱上各种填料,宜采用透水性材料,不得采用含有泥草、腐殖物或冻土块的土。2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应自台身起,顶面不小于桥台高度加2m,底面不小于2m,拱桥台背填土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3~4倍。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并应按设计宽度一次填足。3台背填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竣工后行车的舒适与安全,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密实度,应设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检查频率每50m2检验1点,不足50m2时至少检验1点,每点都应合格,宜采用小型机械压实。透水性材料不足时,可采用石灰土或水泥稳定土回填;回填土的分层厚度宜为0.1~0.2m。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桥台、涵身背后和涵洞顶部的填土压实度标准,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顶面均为95%,其他公路为93%。软土地基的台背填土应符合设计要求。4台背填土的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拱桥台背填土宜在主拱圈安装或砌筑以前完成;梁式桥的轻型桥台台背填土,宜在梁体安装完成以后,在两侧平衡地进行;柱式桥台台背填土,宜在柱侧对称、平衡地进行。 13.6 砌体勾缝及养护  13.6.1砌体勾缝,除设计有规定者外,一般可采用凸缝或平缝。浆砌较规则的块材时,可采用凹缝。13.6.2勾缝砂浆强度不应低于砌体砂浆强度,一般主体工程不低于M10,附属工程不低于M7.5。流冰和严重冲刷部位应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13.6.3石砌体勾缝应嵌入砌缝内约20mm深。缝槽深度不足时,应凿够深度后再勾缝。干砌片石勾缝时,应嵌入砌缝20mm以上。13.6.4干砌片石护坡、锥坡的勾缝,宜待坡体土方稳定后进行,除设计有规定外,一般可做平缝。13.6.5浆砌砌体,应在砂浆初凝后,洒水覆盖养生7~14d。养护期间应避免碰撞、振动或承重。 13.7 质量检验及质量标准 13.7.1对砂浆及小石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按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配合比分别制取试件,重要及主体砌筑物,每工作班应制取试件2组;一般及次要砌筑物,每工作班可制取试件1组。拱圈砂浆应同时制取与砌体同条件养护试件,以检查各施:正阶段的强度。小石子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方法同一般混凝土,砂浆抗压强度合格条件如下:1同等级试件的平均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2任意一组试件最低值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5%。13.7.2砌体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砌体所用各项材料类别、规格及质量符合要求。2砌缝砂浆或小石子混凝土铺填饱满,强度符合要求。3砌缝宽度、错缝距离符合规定,勾缝坚固、整齐,深度和型式符合要求。4砌筑方法正确。5砌体位置、尺寸不超过允许偏差。13.7.3墩、台砌体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如表13.7.3。13.7.4拱圈砌体允许偏差如下: 1拱圈和拱上砌体侧面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有镶面时为+20mm,-l0mm;无镶面时为+30mm,-l0mm。2拱圈厚度不小于设计值,超厚不大于设计值的3%。3拱圈侧面粗料石镶面两邻接砌块表面彼此错位不大于3mm。4拱圈侧面块石镶面两邻接砌块表面彼此错位不大于5mm。5内弧线偏离设计弧线,当跨径小于等于30m时,为±20mm;当跨径大于30m时,为±1/1500跨径(对于拱式桥涵、箱涵、圆管涵为净跨径)。     表13.7.3 墩、台砌体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名称类别轴线偏位 10墩台宽度与长度片石+40,-10块石+30,-10粗料石+20,-10大面积平整度(2m直尺检查)片石30块石20粗料石10竖直度或坡度片石0.5%H块石、粗料石0.3%H墩台顶面高程 ±10注:①H为墩台高度;②混凝土预制砌体允许偏差可按粗料石标准执行。13.7.5浆砌片石基础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见表13.7.5。表13.7.5 浆砌片石基础允许偏差 项 目允许偏差(mm)项 目允许偏差(mm)轴线偏位25基底高程土质±50平面尺寸±50石质+50,-200顶面高程±30  13.7.6浆砌片石、块石挡土墙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见表13.7.6。 表13.7.6 浆砌片石、块石挡土墙允许偏差项目允许偏差(mm)项目允许偏差(mm)平面位置50顶面高程±20表面平整度片石30,块石20断面尺寸不小于设计值竖直度或坡度0.5%H底面高程±50注:H为砌体高度。13.7.7侧墙砌体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许偏差见表13.7.7。表13.7.7 侧墙砌体允许偏差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外侧平面偏位(mm)无镶面+30,-10有镶面+20,-10宽度(mm)+40,-10顶面高程(mm)±10竖直度或坡度片石砌体0.5%块石、粗料石、混凝土块镶面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