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9页

浅议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控制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浅议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控制  【摘要】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就是在批准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以内,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值内。【关键词】动态管理和控制;投资估算;合同管理;竣工结算1决策阶段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1.1收集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需要很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基础资料主要有: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等;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情况等资料;国家和地方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1.2编制投资估算在投资估算编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据收集的基础资料,9 同时广泛调研、比较同类项目,认真进行功能分析、多方案筛选,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后,最终确定最合适的方案,从而计算出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2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合理地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2.1推行设计招标和设计方案竞选方式选择设计单位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进行多家竞投、由专家组评定,遵循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及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满足建筑节能和环境等要求,综合评定设计方案的优劣。同时中选方案的投资估算在建设项目的投资范围内。这种方法既有利于设计方案的选择和竞争,保证选用的设计方案技术先进、新颖独特、适应性强,又能控制工程造价。2.2设计合同采取限额设计指标及奖罚措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重视设计合同的签订条款,在合同中明确限额设计指标。如某小区24-33层住宅设计合同限额设计指标为:预应力管桩工程指标70元/m2,钢筋工程指标地下室150kg/m2、上部52kg/m2,砼折叠厚度指标地下室1.3m3/m2、上部0.42m3/m2,同时增加了设计变更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及限额设计的奖罚条款等,该工程目前已经竣工,9 工程造价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3对设计进行全过程跟踪,优化设计(1)业主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总平面图设计、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2)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造价人员须及时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对比,反馈造价信息。能动地影响设计,优化设计,以保证有效地控制投资。如:编制煤场地基处理预算时,是利用堆载煤压实地基。发现按施工图纸,堆填料分层碾压面标高基本稳定在+5.6m后,有0.6m厚价值近2000万元的煤沉到地面以下。经反馈,设计院在答复中,改为“地基完成后1米厚的堆载煤面标高为6.2米”,即堆载煤的底标高刚好到达设计的面标高。原有堆载煤全部可以再用。(3)对内外装饰有特别要求的建筑项目,在做建筑设计时就要着手二次装饰的设计,这将有利于建筑设计与二次装饰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有利于项目的水、电、暖通、电讯、建筑智能化等设计,有利于控制工程变更。如:精装小户型工程、酒店工程等。(4)施工图在招投标前,必须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业主的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尽量在施工中不变更。9 2.4合理编制和分解设计概算,编制精确的施工图预算(1)在设计阶段应要求设计单位努力将概算控制在拟定的投资估算内。(2)在编制过程中将设计概算的投资额和工程量进行分解,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设计标准、工程数量、概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3)在工程招投标前应根据施工图编制精确的施工图预算。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合理确定合同价与结算价3.1招标投标阶段通过招标投标形式选择好的施工队伍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实行招标发包,按照公开、公正、诚信、平等竞争的原则,实行专家评标的办法,以合理的低价中标,并根据企业的业绩、信誉、资质、管理水平等因素,择优选定施工队伍。实践证明,通过招投标择优选定施工队伍,使业主与施工队伍在工程造价的管理目标上趋向一致,缩短了工期、提高了质量、降低了造价。3.2施工阶段(1)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施工合同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依据,9 是施工队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合同管理贯穿工程实施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合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施工队伍全面地、有秩序地完成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承包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灵魂。合同应明确承包范围、承包方式、工期、质量要求、付款方式、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违约条款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程序及计价的标准。同时应正确预测施工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尽量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在合同签订后,在做好合同文件的管理工作,合同、补充合同协议和经常性的工地会议纪要、工作联系单等作为合同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必须完整保存,同时建立技术档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积极主动措施。(2)加强对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对施工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对比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质量、工期、造价三项指标比较,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加强设计单位现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在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重视节约投资。(4)加强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管理9 ①首先对建筑材料的货源、质量、价格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灵通可靠的信息网。②提前做好材料计划,掌握市场行情,并按施工图纸和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采购计划,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设备。③综合考虑材料的采购、运输、损耗、保管费用,就地就近采购、严格进行材料、设备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④对于差价大的大宗材料或价值大的设备尽量采用甲供,业主直接与厂家订货,若由施工队伍采购,应经业主看样定货认定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节省了造价。如:电梯、入户防盗门、防水卷材等。⑤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在施工前,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时变更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中图纸变更。对确系需要变更的,变更前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且应尽量在该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决定,避免发生返工而增加费用。⑥加强现场经济签证工作的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签证,这是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工程造价动态调整,是对已签订合同的弥补。一旦有签证发生,工程师必须根据合同条款进行认真审核,严格各级签字审核制度,做到签证及时准确,同时正确把握签证的计价原则,严格按合同约定计价。9 ⑦严格控制工程付款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支付工程款,对于超合同范围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不予付款,同时应及时扣回各种应付款项,避免工程款超付现象发生。⑧对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所发生的工程造价增减及时审核,分阶段进行结算,做好造价动态管理。4竣工验收阶段认真做好竣工结算价的审核工作4.1熟悉全部结算资料(1)结算资料包括合同条款、招标投标文件、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计算规则调价规定、材料信息价、竣工图纸、标准规范、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熟悉结算资料并审核其有效性。(2)将各类工程费用进行归集和整理,这对于工程竣工结算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2工程量审核依据合同条款认真审查所报工程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工程变更、现场签证所要求的工程量一致,超出图纸等要求的工程量不予认可。如:天面珍珠岩保温找平层,设计图纸要求结构找坡4CM厚,而施工单位为了增加工程量按建筑找坡计算,最薄处为4CM厚,按分水线4米计算,最厚处为12CM,多计8CM珍珠岩保温层。4.3单价审核9 加强对工程定额的理解,造价审核人员应对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十分熟悉,防止施工队伍将一项定额子目的内容拆成多项计算或将同一分项工程多次分别混入其他工程进行结算的情况。如:无打桩的开挖土方套定额时套桩间挖土方,就明显增大子目的单价。4.4税费审核应注意合同约定税费所包含的工程范围,并严格按合同约定的费率计取各类税费。如:土建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费按分部分项合计的3.18%计算,安装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费按分部分项的人工费的26.57%计算。总之,在工程竣工结算时,审核人员应坚持以合同为依据,熟悉计算规则和政策法规,把握签证的合理性,严格把好审核关。5建设项目后评估阶段后评估作为对整个建设项目的一次综合性评价,也是对该项目工程造价的总结,总结在整个项目建设期中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经验与不足之处,找出影响造价管理的因素并加以克服。6结语从以上几方面看出,整个工程造价控制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到深,最后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的动态管理过程,“四算两价”环环相扣,前者制约后者,9 后者补充前者。这就需要业主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贯穿于工程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理既要全面又要有侧重点。因此为了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需要各个部门的领导和工程造价、技术人员的综合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在各个建设阶段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实现较为理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增强建设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