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4.50 KB
  • 123页

20050530_《工程地质勘察规范》(1.18)-1

  • 1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备案号:J10605-2005DB重庆市地方标准DB50/5005—2005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odeforEngineeringGeologicalInvestigation2005—07—06发布2005—09—01实施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发布 重庆市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odeforEngineeringGeologicalInvestigationDBJ50-043-2005主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批准部门: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5年9月1日2005重庆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文件渝建发[2005]131号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各有关单位:由重庆市设计院组织修订的《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已经我委组织的专家组审查通过,现批准该标准为我市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编号DBJ50-043-2005,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5005-1998)同时废止。该标准由重庆市建委负责管理,由重庆市设计院负责解释(地址:重庆渝中区人和街31号,邮编:400015,联系电话:023-63609575) 关于同意《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备案的函建标标备便[2005]73号重庆市建设委员会:你单位“关于《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的申请”收悉。经研究,同意所报《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备案号:J10605-2005。该项标准的备案公告,将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OO五年八月二日 前言本规范系根据重庆市建委城科2003年(15)号文的要求由重庆市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修编而成。在修订过程中,调查总结了我市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经验,并以各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科研、教学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形成现稿。本规范共有10章12个附录,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1.进一步明确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岩土参数,作出工程地质评价”;2.规定勘察报告只提供岩土参数标准值,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转化由设计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0/5001完成;3.边坡、滑坡勘察报告只提供稳定性评价结果,安全系数、岩土压力及剩余下滑力由设计确定;4.取消在设计条件不明确情况下的地基计算(如洞室地基稳定性评价中的冲切验算及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等);5.增加了勘察等级的划分;6.增加和修改了一些术语;7.增加了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8.增加了“市政工程勘察”一章;9.“特殊地基勘察”一章增加了“块碎岩地基”、“红粘土地基”两节; 10.增加了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经验表格和公式;11.调整了由岩石抗压强度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方法;12.对岩样采集数量作了调整;13.调整了初勘、详勘的勘探点、线距和勘探深度;14.修改了岩石边坡分类表和坡率值表;15.修改了边坡坡率允许值表;16.调整了由岩石参数确定岩体参数的方法;17.调整了岩石和土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的统计方法。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顾问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市设计院参编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重庆市勘测院重庆市都安工程勘察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重庆岩基研究中心重庆市民用建筑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重庆院重庆市三峡水电勘察设计院重庆蜀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市中设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长江工程勘察院重庆市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主要起草人:黄家愉方玉树尧红庆何平唐耿琛陈希昌 何沛田罗礼武王天国江景雄黎力胡志耘匡诗含杨志中贾春魏民江冰李正川唐秋元林道刚蒲世宽顾问:张伦玉钱志雄审查专家:黄润秋郑颖人王明权曾世仁郭映忠郭赞栋张建华 目次1总则……………………………………………………………12术语、符号…………………………………………………………2 2.1术语……………………………………………………………22.2符号……………………………………………………………33岩土分类与鉴定…………………………………………………73.1岩石分类……………………………………………………73.2土的分类……………………………………………………103.3岩土的描述与鉴定………………………………………154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174.1一般规定…………………………………………………174.2可行性研究勘察…………………………………………194.3初步勘察…………………………………………………204.4详细勘察…………………………………………………234.5施工勘察…………………………………………………275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工程地质评价…………………………285.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285.2工程地质勘探……………………………………………295.3工程地质测试……………………………………………325.4工程地质评价……………………………………………356边坡与滑坡危岩勘察…………………………………………376.1一般规定…………………………………………………37 6.2边坡工程勘察……………………………………………386.3边坡分类…………………………………………………416.4边坡强度参数与稳定性评价………………………………426.5滑坡勘察…………………………………………………456.6危岩崩塌勘察……………………………………………467市政工程勘察………………………………………………487.1一般规定…………………………………………………487.2市政道路…………………………………………………487.3城市立交工程……………………………………………497.4城市地下管线……………………………………………527.5岸边工程…………………………………………………567.6城市地下工程……………………………………………588特殊地基勘察…………………………………………………608.1一般规定…………………………………………………608.2块碎岩地基………………………………………………608.3洞室地基…………………………………………………618.4岩溶地基…………………………………………………628.5红粘土地基………………………………………………658.6填土地基…………………………………………………679岩土工程指标与地基承载力……………………………………699.1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与分析……………………………699.2岩土体性质指标…………………………………………719.3地基极限承载力…………………………………………741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78附录A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工程地质勘察纲要………81附录B土基平板载荷试验………………………………………84 附录C岩基载荷试验……………………………………………86附录D现场原位直剪试验方法…………………………………88附录E岩土水平抗力试验………………………………………91E.1试验目的………………………………………………91 E.2试样制备………………………………………………91 E.3试验设备及安装………………………………………91E.4试验步骤………………………………………………93E.5试验数据计算与整理…………………………………94附录F波速测试…………………………………………………96附录G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及结构面抗剪强度………………97附录H地下工程围岩分级………………………………………99附录J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及洞室围岩压力计算………100附录K洞室调查表……………………………………………103附录L风险概率(置信概率)及概率系数……………………104附录M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106本标准用词说明……………………………………………………109条文说明……………………………………………………………109 1总则1.0.1为了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含边坡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1.0.3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在了解工程特点、明确工程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应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采用有效的勘察手段和合理的工作量,正确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1.0.4本规范应与《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0/5001配套使用。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9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地质条件。2.1.2工程地质问题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以场地环境和岩土体稳定性为主的地质问题。2.1.3工程地质勘察对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活动。2.1.4边坡人为造成的斜坡。2.1.5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指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塌岸、岩溶和塌陷等。2.1.6滑坡斜坡上岩土体沿某一界面发生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2.1.7危岩陡坡或悬崖上被结构面切割可能失稳的岩体。2.1.8崩塌危岩体离开母岩下落的现象。2.1.9地基69 承受建筑物和构筑物(以下统称为建筑物)基础传来荷载的岩土层。勘察期间可将地表或设计地面以下适当深度范围内的地质体视为地基。2.1.10特殊地基由具有特殊成因、特殊性质的岩土组成或具有特殊地质问题的地基。2.1.11块碎岩地基结构体为块状或碎石状的似层状岩质地基,主要指巫山、奉节、云阳一带的岩质地基。2.1.12洞室地基有人工洞室的地基。2.1.13岩溶地基有溶洞、溶隙、地表塌陷等岩溶现象的地基。2.1.14红粘土地基由红粘土(含原生红粘土和次生红粘土)组成的地基。2.1.15填土地基由填土组成的地基。2.2符号2.2.1岩土性质和抗力指标:γ——岩土体的重度;e——土的天然孔隙比;w——土的含水率;wL——土的液限;IL——土的液性指数;Ip——土的塑性指数;69 c——岩土体的粘聚力;——岩土体的内摩擦角;cs——结构面的粘聚力;s——结构面上的内摩擦角;——岩土体泊松比;μ——基底摩擦系数;E——岩土体的弹性模量;E0——岩土体的变形模量;ƒ1——岩石抗拉强度;ƒ′1——岩体抗拉强度;ƒr——岩石抗压强度;ƒ′r——岩体抗压强度;ƒ0——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ƒ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e——锚孔孔壁与砂浆的极限粘结强度。2.2.2作用力和作用效应:p——静载荷试验中的荷载值;ph——洞室围岩的水平压力;pv——围岩垂直均布压力;σh——洞室围岩初始水平应力;σv——洞室围岩初始垂直应力;σr——洞室围岩径向应力;σθ——洞室围岩切向应力。69 2.2.3几何参数:a——基础外边缘与坡顶边缘的距离;B——洞室宽度;d——圆形承压板直径;H——洞室埋深;h——边坡高度、岩层厚度。2.2.4计算参数:α、β——应力集中系数;I0——承压板形状系数。2.2.5其它:K——岩土体水平弹性抗力系数;Kv——岩体完整性系数;N——标准贯入锤击数;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s——围岩类别、静载荷试验中与荷载值对应的沉降量;μ0——岩土性质指标算术平均值;μk——岩土性质指标标准值;δ——变异系数;σ——标准差。69 3岩土分类与鉴定3.1岩石分类3.1.1岩石应根据坚硬程度按表3.1.1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及极软岩。表3.1.1岩石坚硬程度划分名称定性鉴定代表性岩石天然湿度条件下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fr(MPa)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大多无吸水反应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白云岩、硅质板岩、硅铁质胶结的砂岩、坚硬石灰岩fr≥60较硬岩锤击声较清脆,轻微回弹,难击碎;浸水后反应不明显钙质胶结砂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砾岩60>fr≥30较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划出印痕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砾岩30>fr≥15软岩锤击声哑,有较深凹痕,无回弹,手可捏碎;浸水后可能崩解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页岩、泥岩、泥质胶结的砂岩15>fr≥5极软岩锤击声哑,有较深凹痕,无回弹,手易捏碎;浸水后易崩解泥岩、页岩fr<5注:1表中代表性岩石除极软岩外不含强风化岩石;2有岩石抗压强度测试成果时,应以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进行划分,无岩石抗压强度测试成果时,可通过定性鉴定划分;3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不完整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划分;4表中天然湿度系指勘察期间现场岩石的湿度,建筑物使用期间岩体处于水位以下时按饱和状态对待。3.1.2岩石风化程度可按表3.1.2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69 表3.1.2岩石风化程度划分风化程度特征强风化结构与构造大部已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块碎石状,岩芯节长一般小于200mm;用手可折断,用镐可以挖掘。中等风化结构与构造清晰,岩石被分割成大块状,裂隙中少有充填,岩心节长一般大于200mm;不易击碎,用镐难挖掘、岩石表面或裂面大都变色。微风化岩石新鲜,基本无风化迹象,裂面有轻微褪色,锤击声清脆。3.1.3岩层可根据单层厚度按表3.1.3分为巨厚层、厚层、中厚层和薄层。表3.1.3岩层按单层厚度划分厚度h(m)h>1.01.0≥h>0.50.5≥h>0.1h≤0.1类别巨厚层厚层中厚层薄层3.1.4岩体结构类型应按表3.1.4分为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表3.1.4岩体结构类型划分岩体结构类型岩体地质类型主要结构体形状结构面发育情况整体状结构巨厚层状沉积岩巨块状以层面裂隙及构造裂隙为主,多呈闭合型,裂隙间距大于1.5m,一般不超过1~2组;无危险结构面组成的落石掉块块状结构厚层状沉积岩块状柱状只具少量贯通性较好的裂隙,间距0.7m~1.5m;一般为2~3组,有少量分离体层状结构多韵律的薄层及中厚层状沉积岩层状、板状、透镜状有层理、裂隙,常有层面错动面碎裂结构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岩层碎块状断层、断层破碎带、层理及层间结构面较发育,一般有3组以上,裂隙间距多小于0.3m,有许多分离体形式69 散体结构构造影响严重或风化程度极高碎屑状构造和风化裂隙密集,结构错综复杂,多充填粘性土,形成无序小块和碎屑3.1.5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可按表3.1.5分为不发育、较发育和发育。表3.1.5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划分裂隙发育程度裂隙组数裂隙间距(m)不发育0~2>1.0较发育2~30.3~1.0发育>3<0.3注:表中裂隙系指构造裂隙且不含层面。3.1.6岩体完整程度应根据完整性系数或岩石质量指标按表3.1.6-1划分为完整、较完整和较不完整(较破碎)、不完整(破碎)和极不完整(极破碎)五级。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根据裂隙发育程度和岩体结构类型按表3.1.6-2划分。表3.1.6-1岩体完整程度定量划分完整程度等级完整较完整较不完整(较破碎)不完整(破碎)极不完整(极破碎)完整性系数Kv>0.750.75~0.550.55~0.350.35~0.15<0.15岩石质量指标RQD(%)>9090~7575~5025~50<25注:1Kv=(VR/Vp)2;式中VR—弹性波在岩体的传播速度,Vp—弹性波在岩块的传播速度;2当需确定RQD时,应采用75mm口径(N型)双层岩芯管和金钢石钻头。表3.1.6-2  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完整程度裂隙发育程度岩体结构类型完整不发育整体结构较完整较发育厚层状~巨厚层状或块状结构69 较不完整(较破碎)发育,裂隙面平均间距0.10m~0.30m薄层状~中厚层状或碎裂镶嵌结构不完整(破碎)发育,裂隙面平均间距小于0.10m碎裂状结构极不完整(极破碎)发育,结构面无序散体状结构3.1.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应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按表3.1.7分为五级。表3.1.7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不完整(较破碎)不完整(破碎)极不完整(极破碎)坚硬ⅠⅡⅢⅣⅤ较硬ⅡⅢⅣⅣⅤ较软ⅢⅣⅣⅤⅤ软ⅣⅣⅤⅤⅤ极软ⅤⅤⅤⅤⅤ3.2土的分类3.2.1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应按表3.2.1进一步分类。表3.2.1碎石土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块石棱角形为主卵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碎石棱角形为主圆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角砾棱角形为主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推定,以最先符合者确定。69 3.2.2对于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碎石土,密实度可根据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按表3.2.2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表3.2.2碎石土的密实度按N63.5划分未经修正的重力触探锤击数N63.5密实度N63.5≤7松散7<N63.5≤15稍密15<N63.5≤30中密N63.5>30密实3.2.3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且小于500mm的碎石土,密实度可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按表3.2.3划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和很密。表3.2.3碎石土的密实度按N120划分未经修正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密实度N120≤4松散4<N120≤7稍密7<N120<12中密12≤N120≤15密实N120>15很密3.2.4当无触探测试资料时,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其密实度可按表3.2.4定性划分为稍密、中密和密实。表3.2.4碎石土的密实度定性划分密实度骨架颗粒含量和排列可挖性可钻性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重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可挖掘,井壁易坍塌;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后砂土立即坍落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孔壁易于坍塌中密骨架颗粒含量约为总重量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不接触69 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从井壁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颗粒凹面形状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不剧烈;孔壁有坍塌现象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井壁一般较稳定钻进极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剧烈;孔壁较稳定注:1骨架颗粒是指表3.2.1相对应的颗粒粒径的颗粒;2碎石土的密实度应按表列各项判别条件综合确定。3.2.5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应按表3.2.5进一步分类。表3.2.5砂土划分土的名称粒组含量砾砂粒径大于2.00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25%~50%粗砂粒径大于0.5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中砂粒径大于0.25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85%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50%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3.2.6砂土密实度可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按表3.2.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和密实。表3.2.6砂土密实度定量划分未经杆长修正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密实度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中密N>30密实3.2.7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粉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孔隙比按表3.2.7-1划分为稍密、中密和密实,其湿度应根据天然含水量按表3.2.7-2划分为稍湿、湿、很湿。表3.2.7-1粉土密实度划分69 孔隙比e密实度e<0.75密实0.75≤e≤0.90中密e>0.90稍密表3.2.7-2粉土湿度划分天然含水量ω(%)湿度ω<20稍湿20≤ω≤30湿ω>30很湿3.2.8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并应根据塑性指数按表3.2.8-1进一步分类。粘性土状态根据液性指数按表3.2.8-2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表3.2.8-1  粘性土划分塑性指数IP土的名称IP>17粘土10<IP≤17粉质粘土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表3.2.8-2  粘性土的状态液性指数IL状态IL≤0坚硬0<IL≤0.25硬塑0.25<IL≤0.75可塑0.75<IL≤1.00软塑IL>1.00流塑3.2.9土按成因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风积土和人工填土。3.2.1069 在静水环境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应定名为淤泥。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应定名为淤泥质土。3.2.11碳酸盐岩系列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液限大于或等于50%的高塑性土应定名为红粘土。经搬运后仍保留红粘土的特征、液限大于45%的土可定名为次生红粘土。3.2.12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应定名为膨胀土。3.2.13人工填土根据其物质组成,可分为素填土和杂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应定名为素填土;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应定名为杂填土。人工填土根据其成因可分为抛填土、压实填土和冲填土。随意倾倒、堆放的土应定名为抛填土;按一定标准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定名为压实填土;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应定名为冲填土。3.2.14土的压缩性可根据压力段为0.1MPa-1~0.2MPa-1的压缩系数按表3.2.14分为高压缩性土、中压缩性土和低压缩性土。表3.2.14  土的压缩性划分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性a1-2<0.1低压缩性土0.1≤a1-2<0.5中压缩性土a1-2≥0.5高压缩性土3.3岩土的描述与鉴定3.3.169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岩石的描述和结构面的描述,岩石的描述应包括所属地质年代、岩石名称、颜色、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风化程度;结构面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的类型、性质、产状、发育程度、延展程度、贯通程度、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状况及充水状况等。3.3.2碎石土应描述颜色、颗粒级配、母岩成分、风化程度、粒径、形状、充填物含量、性质和充填程度、湿度、密实度及成层性特征等。3.3.3砂土应描述颜色、颗粒级配、矿物成分、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及成层性特征等。3.3.4粉土应描述颜色、颗粒级配、包含物、湿度、密实度、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和成层性特征等。3.3.5粘性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结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成层性特征及状态等。3.3.6人工填土应描述物质组成(包括矿物成分、粒径、形状、含量)、密实度、湿度、厚度、均匀程度、堆料来源、堆积方式及堆填时间等。4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4.1一般规定4.1.1工程地质勘察应在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及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岩土参数,作出工程地质评价。4.1.2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及场地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试、监测等方法。4.1.3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工程勘察合同;2取得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和建设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料;3制定工程地质勘察纲要;69 4实施外业工作和室内试验;5进行内业整理、计算分析和编制勘察报告。4.1.4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A.0.1的要求。场地复杂、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工程地质勘察应按附录A.0.2的要求编制勘察纲要。其它情况可按附录A.0.3的格式编制勘察纲要。4.1.5勘察期间建筑物安全等级应根据地基变形破坏所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修复的可能性)的严重性,按表4.1.5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表4.1.5建筑物安全等级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一级很严重重要的建筑物二级严重较重要的建筑物三级不严重一般的建筑物4.1.6工程场地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按表4.1.6分为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和简单场地。表4.1.6场地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类别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1地形、地貌有两种以上地貌单元,地形坡角大于35°有两种地貌单元,地形坡角10°~35°地貌单元单一,地形坡角小于10°2岩层倾角(°)>4510~45<103岩土特征种类多,不均匀,性质变化大或有特殊岩土种类较多,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无特殊岩土种类少,均匀,性质变化不大,无特殊岩土4土层厚度(m)>158~15<85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中等复杂简单6发育较发育不发育69 不良地质现象7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强烈中等强烈不强烈8相邻建筑影响程度大中等小注:1由复杂场地向简单场地推定,除不良地质现象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外,首先满足其中3项者,即为该类场地;2不良地质现象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程度两项中,任一项为复杂档时即为复杂场地,任一项为中等复杂档时即为中等复杂场地;3对已治理的边坡和不良地质现象在判定场地复杂等级时,应视对工程的影响情况判定。4.1.7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工程安全等级和场地类别按表4.1.7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表4.1.7  工程勘察等级工程安全等级场地类别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二级三级三级4.1.8工程地质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勘察阶段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一般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或选址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勘察。4.1.9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复杂场地应进行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4.1.10勘察等级为二级、三级的场地,当邻区有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工程经验、设计条件基本确定时,可简化勘察阶段(或简化工作内容)进行一次性勘察。一次性勘察应满足初勘、详勘的基本要求,能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必要时应在施工期作一定的补充勘察工作。4.2可行性研究勘察69 4.2.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选址建议。4.2.2可行性研究勘察应进行下列工作:1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震、矿产、文物、当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以及岩土工程、建筑经验;2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勘察区的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状、不良地质现象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3当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测试工作。4.2.3建筑场地宜避开下列地段:1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且对场地有严重影响的地段;2地基土性质严重不良的地段;3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4洪水或地下水对建筑场地有严重不良影响的地段;5地下有未开采的有价值矿藏或不稳定的地下采空区的地段。4.3初步勘察4.3.1初步勘察应密切结合方案设计,对场地内建筑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并为确定建筑物总平面布置、主要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应进行下列主要工作: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和工程地质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2初步查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基本情况;69 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成因及其对场地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4初步查明与拟建工程相关的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5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4.3.2初步勘察应在收集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以及勘探、测试工作。4.3.3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点、线、网的布置应以控制场地整体稳定性为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边界线、地质构造线及地层界线;2勘探点一般沿勘探线布置,每个地貌单元及其交接部位均应有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岩性变化大(特别是陡倾岩层)的地段,勘探点应适当加密;3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方格网布置勘探点;4控制性勘探孔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4~1/2,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孔。4.3.4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线间距和勘探点间距及深度宜根据工程勘察等级按表4.3.4确定。表4.3.4  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点线布置及勘探点深度工程勘察等级勘探点线布置原则线距(m)点距(m)深度69 一级控制整个场地,并兼顾建筑物周边及中心或筒体30~5025~35控制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10m~15m一般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6m~10m二级以控制整个场地为主,兼顾建筑边线40~6035~45控制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8m~12m一般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4m~8m三级控制整个场地≥60≥45控制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5m~10m一般孔进入预计持力层下2m~6m注:1表中孔深对岩质地基宜取较小值,对土质地基可取较大值;2本表勘探线距、点距不适用于物探;3对于基岩面起伏较大或岩层产状较陡地带,需查清岩层层序、基岩面起伏状况等时,控制孔可适当加密、加深;4当前人对场地研究程度较高,地质条件简单、清楚且不存在场地稳定性问题时,控制性钻孔的数量和深度可适当减少,一般性钻孔的间距可适当加大。4.3.5初步勘察阶段勘探孔深度可根据以下条件作适当调整:1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根据预计的整平地面高程调整孔深;2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夹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3当预定深度内有地下空洞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4当主要持力层为可溶岩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5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4.3.6初步勘察阶段岩土试样的采集及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集岩土试样及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井)宜在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可占勘探孔总数的1/5~1/3,岩样宜取低限,每个统计单元体的岩土试样数量应满足数理统计需要;2采集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数量和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岩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集土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得少于6组;岩样数量应按表9.1.2确定。4.3.7初步勘察阶段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69 1调查含水层的性质和埋藏条件,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实测地下水位,并确定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可设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2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含水层位同一时段统一量测地下水位;3当地下水有可能浸没或浸湿基础时,应根据其埋藏特征采集有代表性的水试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进行腐蚀性评价。4.4详细勘察4.4.1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对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基坑支护、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具体方案作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1取得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各拟建物及场区的地面整平高程,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埋置深度,及对地基基础有特殊要求的有关文件;2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工程所需的岩土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等,分析、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5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岩土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6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评价地基土与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环境和相邻建筑物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必要时提供加固参数;69 8对深基坑开挖尚应提供稳定性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论证和评价土质基坑开挖降水对邻近工程的影响;9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划分场地类别和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4.4.2详细勘察阶段建筑场地的勘探点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全等级为一、二级的建筑物(或采用桩基时)宜按主要柱列线或建筑物的周边线布置勘探点。三级建筑物当地形较平坦时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勘探点;2对重大设备基础和高耸建筑物应单独布置勘探点。4.4.3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线间距和勘探点间距及深度应根据工程勘察等级按表4.4.3确定。表4.4.3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线布置及勘探点深度工程勘察等级勘探点线布置原则线距(m)点距(m)钻孔深度备注一级沿建筑物边线及柱列线10~2010~20进入预计持力层下6m~10m每幢单体建筑勘探孔不应少于4个二级沿建筑物边线兼顾柱列线15~3015~30进入预计持力层下4m~8m每幢单体建筑勘探孔不应少于3个三级沿建筑物周边≥25≥20进入预计持力层下2m~6m每幢单体建筑勘探孔不应少于1个注:1拟建物荷载大的土质地基钻孔深度应取较大值,拟建物荷载小的岩质地基钻孔深度宜取较小值;2表中勘探线距、点距不适用于物探;3嵌岩桩基础的勘探深度,从嵌岩面下0.50m算起,不小于3倍桩径,且不得小于5m。当持力层存在溶洞、人防洞室或破碎带时,勘探孔应穿过其所在位置到达稳定岩层;4特殊情况(如场地复杂、填土层厚度大)可适当增加钻孔深度。4.4.469 一次性勘察应有控制性勘探孔,其孔数一般占勘探孔总数的1/4~1/2,且每幢重要建筑物的地基均应有控制性孔。勘探孔深应按表4.3.4确定,勘探孔密度一般可按表4.4.3确定。4.4.5详细勘察阶段岩土试样的采集及原位测试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集岩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孔(井)数量和平面位置,应按地基岩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采样孔数量宜占勘探孔(井)总数的1/4~1/2。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单幢超高层建筑,采样孔(井)数量应不少于3个。对陡倾或岩性变化较大的岩层,各岩层的样品采集数量应符合表9.1.2的要求。2采集土试样和原位测试点的竖向间距,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宜为1~2m;对每个场地或勘察等级为一级的单体建筑,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样不应少于6组;同一土层的孔内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个。岩样数量应按表9.1.2确定;3对土质地基中主要持力层内厚度大于0.5m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集土试样或进行孔内原位测试;4当岩层较破碎时,对于勘察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宜采用钻孔声波及钻孔弹模测试,钻孔弹模测试可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执行,测试孔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5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土质地基和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且岩体基本质量为Ⅳ、Ⅴ级的岩质地基应进行现场静载荷试验,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土质地基和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且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Ⅰ、Ⅱ和Ⅲ级的岩质地基宜进行静载荷试验。4.4.6高层建筑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点的布置,除应符合第4.4.2条、第4.4.3条的规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69 1勘探点应按建筑物周边线布置,角点、中点以及筒体、电梯井部位宜有勘探点;2当有地下室时,勘探点还应按第6.2.7条要求布置;3特殊体型的建筑物应按其体型变化布置勘探点;4单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不应少于4个,一次性勘察控制性孔不宜少于3个。4.4.7三十层以上超高层建筑详细勘察,应采用多种勘察手段,积极应用工程物探、原位测试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岩质地基应作钻孔岩体声波测试,室内测定岩石抗剪强度指标应采用三轴试验。4.5施工勘察4.5.1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施工勘察:1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时;2施工中出现地基、边坡及洞室变形或失稳、需进行处理时;3因设计、施工原因引起地基基础方案及施工方案变更时;4需要检验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岩体性状时;5地基为石芽溶沟发育和可能引起塌陷的岩溶地基时。4.5.2施工勘察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勘探手段。一般可以地质鉴定配合适量的室内岩土测试为主,必要时应补充勘探和原位测试。4.5.3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勘察期间应进行监测:1有变形迹象的岩土质边坡;2地下水位变化较大时。5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工程地质评价69 5.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5.1.1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及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简单的场地,可用工程地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5.1.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勘察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作补充地质测绘。5.1.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除建筑场地外,尚应包括可能对拟建工程有影响的地段和可能受拟建工程影响的地段。5.1.4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地形地貌;2地层岩性及岩石风化程度;3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结构面的性状和发育特征;4水文地质;5不良地质现象;6人类活动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5.1.5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绘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阶段可选用1:1000~1:5000;初步勘察阶段可选用1:500~1:1000;详细勘察阶段可采用1:200~1:500;2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滑坡、危岩崩塌、软弱夹层、洞穴等),可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3地质界线和地质观测点的测绘精度,在图上不应低于3mm。5.1.6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每个地质单元体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应有地质观测点。69 5.1.7地质观测点密度应根据场地地貌、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有代表性。图面上每0.01m2范围内地质观测点数量不应少于1个,宜为2~3个,不良地质现象观测点数量应适当增加。5.1.8地质观测点宜用仪器法定位。对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软弱夹层等特殊地质观测点,应用仪器法定位,一般观察点、地质界线、构造线等可采用半仪器法定位。5.2工程地质勘探5.2.1工程地质勘探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勘察目的、要求和岩土的特性,可采用钻探、井探、槽探、洞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当选择静力触探、动力触探作为勘探手段时,应与钻探等其他勘探方法配合使用。5.2.2布置勘探工作时应考虑勘探对工程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防止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钻孔、探井和探槽完工后应妥善回填。勘探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安全。5.2.3钻探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钻孔定位误差在陆地应小于0.1m,在水中一般应小于0.5m;当水深流急、固定钻探船极困难时,不应超过1.0m,并应在套管固定后核测孔位。地面孔口高程测量误差对陆地应小于0.01m,水中一般应小于0.1m。2成孔口径应满足采样、测试和钻进工艺的要求;3非连续采芯的钻进回次进尺,对螺旋钻应小于0.5m,对岩芯钻一般应小于2m;4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的量测精度,不应低于±50mm;69 5岩芯采取率对中等风化及微风化以上的岩石不应低于80%,对强风化岩石或破碎岩石不应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等措施提高岩芯采取率;6对鉴别岩土层天然湿度的钻孔,在地下水位以上应进行干钻;当必须加水或使用循环液时,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7对每一含水层均应测定地下水的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水位量测精度应为±10mm;8定向钻进的钻孔应分段进行孔斜测量;倾角和方位的量测精度应分别为±0.1°和±0.3°;9钻探操作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执行;10钻孔的记录应及时并按钻进回次逐段编写,钻探成果可用钻孔野外柱状图和分层记录表示;11岩土芯样可根据工程需要进行保存或拍照。5.2.4当采用钻探方法难以准确查明地下情况时,可采用探井、探槽和平洞等山地工程手段。山地工程应进行文字描述并辅以剖面图、展示图和照片。5.2.5对空间变化较大的隐蔽地质现象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物探测网应垂直和平行地质界面走向、垂直和沿着岩溶发育方向、垂直岸坡走向布置,发现异常时应加密物探点。5.2.6地球物理勘探应根据探测对象的埋藏深度、规模及与周围介质物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并应在有代表性地段预先进行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必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5.2.7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解释,应考虑多解性,区分有用信息与干扰信号。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解释,并辅以一定数量的验证钻孔。5.2.869 岩石试样可在基坑、探井、探槽、平洞中采集,也可利用钻孔岩芯采集。采样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采样位置及样品数量应根据验证项目及建筑物特征确定;2同一组试样必须属同一风化程度的同一岩层(或同一岩性);3岩芯规格应满足制作测试项目的试件尺寸要求,单节岩芯直径不宜小于89mm,岩芯长度应大于100mm;4采样后应立即密封,尽快送试验室试验。5.2.9土样宜直接从探井、探槽中采集,也可从钻孔中用取土器在钻孔中采集,采样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采用冲洗、冲击、振动等方式钻进时,应在预计取样位置1m以上改用回转钻进;2取土器的技术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下放取土器前应仔细清孔,清除扰动土,孔底残留浮土厚度不应大于取土器上段长度(活塞取土器除外);3采用快速静力连续压入法;具体操作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执行;4用于强度试验、固结试验的土样,必须是土的结构、密度和含水量变化很小的不扰动样品;5土试样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曝晒或冰冻。在运输中应避免振动,保存期不宜超过两周。5.2.10水样可在探井或钻孔中采集,也可在已有的井(泉)中采集。采样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采样容器宜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或化学稳定性好的的塑料瓶;容器应清洁,并在采样前用采样点的水连续冲洗三遍;采样时严防杂物混入;2采水容积:简分析水样应取500ml,分析侵蚀性CO269 的水样,应另采200ml并加大理石粉2g~3g;全分析水样应采3000ml;3钻孔采样应在经抽(提)水使试件能代表天然水质情况的条件下进行。在多层地下水地区应分层采集水样;4试样采集后应立即封好瓶口,贴上标签,尽快送作化验。存放时间:对清洁的水不得超过72h;对稍受污染的水不得超过48h;对受污染的水不得超过12h。5.3工程地质测试5.3.1室内岩土试验所使用仪器设备和试验操作方法应符合《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的规定。变形试验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的规定执行。5.3.2建筑场地的室内岩土试验项目应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岩石试验宜包括物性指标、抗压强度指标、变形模量、泊松比;土工试验应包括物性指标(含水理性质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压缩模量。试样的含水状态应包括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5.3.3岩石试样的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岩石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变形试件采用圆柱体,其直径不应小于50mm,高径比为2;2岩石抗拉试件采用圆柱体其直径不应小于50mm,高径比为0.5~1.0。5.3.4原位岩土测试使用仪器设备应定期检验和标定。5.3.5原位测试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及设计要求等因素确定。5.3.6岩土的静载荷试验应符合附录B、附录C的要求。69 5.3.7岩土的原位直剪试验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5.3.8岩土水平抗力试验应符合附录E的要求。5.3.9波速测试应符合附录F的要求。5.3.10岩体原位应力测试适用于完整或较完整的岩体,可采用孔壁应变法、孔径变形法、孔底应变法和水压致裂法等方法。5.3.11岩体的变形参数可用常规方法测定,也可用钻孔弹模试验确定。5.3.12动力触探适用于确定土的均匀程度、密实度及承载力。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可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三种,其规格和适用土类应符合表5.3.12的规定。表5.3.12  动力触探类型及适用范围情况类型轻型重型超重型落锤锤质量(kg)1063.5120落距(mm)5007601000探头直径(mm)407474锥角(°)606060探杆直径(mm)254250~60贯入指标深度(mm)300100100锤击数N10N63.5N120主要适用范围浅部的粘性素填土、扰动粉土、可塑及软塑的粘性土砂土和砾石层杂填土、碎石土、卵石土5.3.13标准贯入试验主要用于确定砂土密实度、粉土及粘性土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试验及试验成果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应符合表5.3.13的要求;表5.3.13  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69 落锤锤的质量(kg)63.5落距(mm)760贯入器对开管长度(mm)>500外径(mm)51内径(mm)35管靴长度(mm)50~76刃口角度(°)18~20刃口单刃厚度(mm)2.5钻杆直径(mm)42相对弯曲<1/10002标准贯入试验孔应采用回转钻进,钻至试验高程以上150mm处,再进行试验,并防止涌沙或塌孔;3试验应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锤法,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4锤击时应避免偏心及侧向晃动。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贯入器打入土中150m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0m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0m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击数。当锤击数大于等于50而贯入深度未达到300mm时,可记录实际贯入深度并终止试验;5标准贯入试验结束后应绘制单孔标准贯入击数与深度的关系曲线。5.3.14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或带孔隙水压力量测的单、双桥探头,可测定比贯入阻力、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和贯入时的孔隙水压力。5.3.15抽水试验和渗透试验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5.4工程地质评价5.4.1工程地质勘察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和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特点和要求进行工程地质评价。69 5.4.2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场地稳定性及拟建物适宜性;2地基基础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3地基基础方案建议;4工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及拟建工程对现有工程的影响,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5.4.3工程地质分析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充分了解工程结构的类型、特点、荷载情况和变形控制要求;2掌握场地的地质背景,考虑岩土材料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和随时间的变化,评估岩土参数的变异性;3充分考虑当地经验和类似工程的经验;4对于理论依据不足、实践经验不多的工程地质问题,可通过现场模型试验或足尺试验取得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5必要时可建议进行施工监测。5.4.4工程地质定量分析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岩土体的变形、强度和稳定性应作定量分析,场地的适宜性和场地地质条件的变化趋势可仅作定性分析,工程地质定量分析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6边坡与滑坡危岩勘察6.1一般规定6.1.1本章规定适用于边坡工程(含基坑工程)勘察与滑坡危岩勘察。斜坡勘察可视具体情况按滑坡勘察或边坡勘察的有关规定执行。69 6.1.2滑坡与危岩的勘察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重庆市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的规定。6.1.3一级边坡工程和一级滑坡危岩治理工程勘察应专门进行,二级、三级边坡工程和二级、三级滑坡危岩治理工程勘察可与主体工程勘察一并进行。规模大且地质环境复杂的边坡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6.1.4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应按表6.1.4进行划分。表6.1.4  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划分边坡类型边坡高度H(m)破坏后果勘察等级岩质边坡岩体类型为Ⅰ或Ⅱ类H≤3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岩体类型为Ⅲ或Ⅳ类15<H≤3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H≤15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土质边坡10<H≤15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H≤10很严重一级严重二级不严重三级注:一个边坡工程的各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勘察等级。6.2边坡工程勘察6.2.1边坡勘察前应取得以下资料:1附有坐标和地形的拟建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2拟建建筑物性质、结构特点及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埋置深度;69 3边坡高度、坡底高程、开挖线和堆坡线;4拟建场地的整平高程和挖方、填方情况;5场地及其附近已有的勘察资料和边坡支护型式与参数;6边坡及其周边地区的场地等环境条件资料。6.2.2边坡勘察宜在搜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测绘工作应查明已有斜(边)坡的形态、坡角、卸荷带特征、结构面产状和性质等,测绘范围应包括可能对边坡稳定性有影响及受边坡影响的所有地段。6.2.3边坡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特征;2岩土的类型、成因、性状、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3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4岩石和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5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发育程度、延伸长度、贯通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6水文地质条件;7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和性质、边坡变形迹象和机理;8坡顶邻近(含基坑周边)建筑物的荷载、结构、基础型式和埋深,地下设施的分布和埋深。6.2.4边坡工程勘探宜采用钻探(直孔和斜孔)、坑(井)探和槽探等方法,必要时可辅以洞探和物探方法。6.2.569 边坡工程勘探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到坡顶边缘线水平距离不小于1倍岩质边坡高度或不小于1.5倍土质边坡高度的坡顶区域,必要时尚应包括可能对边坡工程和建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6.2.6勘探线应垂直边坡走向和沿支挡线布置,详勘的线、点距应按表6.2.6确定。每一单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宜小于2条,每条勘探线的勘探孔不应少于2个。表6.2.6  详勘的勘探线、点间距边坡工程勘察等级勘探线间距(m)勘探点间距(m)一级10~208~15二级20~3015~20三级30~4020~25注:1初勘的勘探线、点间距可适当放宽;2地质条件复杂时勘探点的间距宜适当减小。6.2.7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深潜在滑动面进入稳定层不小于5m,坡脚勘探孔应进入坡脚地形最低点和支护结构基底下不小于3m。6.2.8主要岩土层和软弱层应采集试样进行试验。试验项目除应符合第5.3.2条要求外,还应包括岩石和结构面抗剪强度试验。土的抗剪断强度指标宜采用三轴试验获取。每层岩土抗剪强度指标的试样数量不应少于6组(每组不少于3个试样),每层岩石抗压强度试样不应少于9个,每层岩土其它主要指标的试样数量不应少于6个。岩体和结构面(含岩土界面等)的抗剪强度参数宜采用现场试验确定。6.2.9对有特殊要求的岩质边坡工程宜作岩体流变试验。6.2.10当需要时,可选部分钻孔埋设地下水和边坡的变形监测设备,其余钻孔应及时封堵。6.2.11边坡工程勘察中的气象资料收集、水文调查和水文地质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1收集相关气象资料、最大降雨强度和十年一遇最大降水量;69 2收集历史最高洪水位资料,调查可能影响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的工业和市政管线、江河等水源因素以及相关水库水位调度方案资料;3查明对边坡工程有重大影响的汇水面积、排水坡度、长度和植被等情况;4查明地下水类型和主要含水层分布情况;5查明岩体和软弱结构面中地下水情况;6调查边坡周围山洪、冲沟和河流冲淤等情况。6.2.12边坡工程勘察应提供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在不影响边(斜)坡安全的条件下,可进行抽水试验、渗水试验或压水试验。6.2.13边坡工程勘察应研究降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论证地下水变化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2.14作为拟建物地基的边坡工程勘察除满足本节规定外,尚应满足地基勘察的有关要求。6.3边坡分类6.3.1边坡应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6.3.2边坡岩体类型划分应考虑结构面产状、结构面结合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等因素,并应符合表6.3.2的规定。表6.3.2  岩质边坡的岩体分类边坡岩体类型判定条件岩体完整程度结构面结合程度结构面产状I完整结构面结合良好或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II完整结构面结合良好或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75°完整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69 较完整结构面结合良好或一般或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有内倾结构面IIIIIIA完整结构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75°较完整结构面结合良好或一般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35°~75°较完整结合面结合差外倾结构面或外倾不同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75°或<35°IIIB较破碎结构面结合良好或一般结构面无明显规律IVIVA较完整结构面结合差或很差外倾结构面以层面为主,倾角多为35°~75°IVB破碎或极破碎碎块间结合很差结构面无明显规律注:1I类岩体为软岩时,应降为II类岩体,I类岩体为较软岩时如高度大于15m,可降为II类;2当地下水发育时II、III类岩体可根据具体情况降低一档;3强风化岩应划为IV类;极软岩可划为III类或IV类;4表中外倾结构面系指倾向与坡向的夹角小于30°的结构面;5当有贯通性较好的外倾结构面时应验算沿该结构面破坏的稳定性。6.3.3确定岩质边坡的岩体类型时,由坚硬程度不同的岩石互层组成且每层厚度小于5m的岩质边坡宜视为由相对软弱岩石组成的边坡。当边坡岩体由两层以上单层厚度大于5m的岩体组合时,可分段确定边坡类型。6.4边坡强度参数与稳定性评价6.4.1岩体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宜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确定。试验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对二级、三级边坡工程可按附录G的表G.0.1并结合工程类比综合确定。6.4.2初步勘察时,完整和较完整的边坡岩体性质参数可按附录G的表G.0.3确定。6.4.3进行试验前和不要求进行试验时,岩土与基底摩擦系数及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可按附录G的表G.0.4确定。69 6.4.4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可按表6.4.4取值。表6.4.4  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边坡岩体类型ⅠⅡⅢⅣ等效内摩擦角(°)82≥>7272≥>6262≥>5252≥>42注:1表中数据适用于高度为5~25m的边坡,当高度小于5m时,取值可高于上限,当高度大于25m时应做专门研究。2边坡较大时取较小值,高度较小时取较大值;当边坡岩体变化较大时应显示同等高段分别取值。3表中数据已考虑时间效应。6.4.5计算土质边坡稳定性和土压力时,对砂土和粉土宜按水土分算原则计算,对粘性土可根据情况采用水土分算或水土合算原则计算。按水土合算原则计算时,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土的自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按水土分算原则计算时,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土宜采用土的有效抗剪强度指标。6.4.6所有与拟建工程安全有关的边坡均应进行稳定性评价。6.4.7边坡稳定性评价应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边坡岩土类型和结构,综合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刚体极限平衡计算法进行。对于ⅢB、Ⅳ类岩质边坡及有贯通性较好外倾结构面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定量评价,无贯通性较好的外倾结构面时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或完整的较软岩、软岩边坡可不进行抗滑稳定性定量评价。6.4.8在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之前,应根据其地质特征以及已经出现的变形破坏迹象,对边坡的可能破坏方式和稳定状态做出定性判断。6.4.69 9边坡稳定性计算应根据边坡岩体结构及结构面分布特征确定潜在滑面位置和形态。对土质边坡和强度极低的岩层、散体结构或碎裂结构的岩质边坡可采用圆弧滑动面;计算沿基岩面、原地面、层面、裂隙面和断层面滑动的稳定性时可采用平面或折线型滑动面;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圆弧形滑动面,边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简化毕晓普法;对折线形滑动面,边坡稳定性计算可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应符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的有关要求。6.4.10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明显不一致或定量评价结果明显不合理时,应检查结构面及岩土体强度参数取值以及荷载的合理性,确非其它因素所致时应对强度参数取值进行调整。6.4.11当边坡高度小于或等于25m时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可按表6.4.11选用;对高、陡边坡尚应提出坡面保护建议。表6.4.11  岩质边坡坡率允许值边坡岩体类型坡率允许值H≤8m8m<H≤15m15m<H≤25mI1:0.00~1:0.201:0.20~1:0.351:0.35~1:0.45II1:0.20~1:0.351:0.35~1:0.451:0.45~1:0.70III1:0.35~1:0.451:0.45~1:0.70IV1:0.45~1:0.701:0.70~1:1.00注:1表中H为边坡高度;2当有贯通性良好的外倾结构面时尚应验算沿该外倾结构面滑动时的稳定性。6.4.12当坡高小于或等于12m时,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可按表6.4.12选用。表6.4.12  土质边坡坡率允许值边坡土质类别状态坡率允许值h≤5m5m<h≤8m8m<h≤12m碎(卵)石土密实1:0.25~1:0.351:0.35~1:0.501:0.50~1:1.00中密1:0.35~1:0.501:0.50~1:0.751:0.75~1:1.25稍密1:0.50~1:0.751:0.75~1:1.00粘性土坚硬1:0.75~1:1.001:1.00~1:1.25硬塑1:1.00~1:1.251:1.25~1:1.50可塑1:1.25~1:1.5069 素填土密实1:0.75~1:1.001:1.00~1:1.25中密1:1.00~1:1.251:1.25~1:1.50稍密1:1.25~1:1.501:1.50~1:1.75注:1表中h为边坡高度;2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粘性土;3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率允许值应按自然休止角确定;4表中素填土系指填土年限大于或等于8年、20~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素填土;5当边坡内部有倾角大于10°的外倾基岩面或外倾原地面时,尚应验算沿其滑动时的稳定性。6.4.13边坡稳定性状态应根据表6.4.13确定。表6.4.13  边坡稳定性状态划分边坡稳定性系数FsFs<1.001.00≤Fs<1.051.05≤Fs150L>1000大桥40≤Lk≤150100≤L≤1000中桥20≤Lk<4030<L<100小桥5≤Lk<208≤L≤30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3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地下通道以净跨径为准;4按本表分类从特大桥向小桥推定,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首选满足一项者即为该等级。7.3.3勘察前应搜集获取以下资料:1附有坐标和现状地形、地物的拟建工程总平面图或规划图;69 2城市地下埋藏物(包括地下管网、管线、暗沟、涵洞、人防工程等)分布资料。7.3.4可行性研究勘察除应按第4.2节执行外,尚应了解拟建工程规模、可能采用的基础类型、尺寸、预计埋置深度、总荷载或单位荷载、结构特点、施工的特殊要求。7.3.5初步勘察除应按第4.3节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调查立交工程附近的已有建筑物上部荷载、结构类型、修建年代、变形状态、基础类型、埋置深度等;2按立交桥(包括墩台)主交叉线路、匝道桥线路,或人行地下通道地带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并详细调查立交工程附近的已有建筑物情况;3勘探点应布置在立交桥轴线上,并兼顾立交桥墩、台轴线,包括挖探、钻探、触探和物探等;4勘探点的数量和深度应按表7.3.5确定;表7.3.5  立交工程勘探点数量及深度立交工程等级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点数(个)深度(m)勘探点数(个)深度(m)勘探点数(个)深度(m)一级特大桥7~830~408~1040~5010~1150~60大桥4~620~306~730~407~940~50二级中桥3~410~204~520~305~630~40三级小桥18~121~212~203~420~30地下通道2路面以下32~3路面以下3~53~4路面以下5~7注:1表中勘探点深度对岩层取较小值,对土层取较大值;2勘探孔进入岩质持力层的深度,对一级工程为9~15m,对二级工程为5~9m,对三级工程为3~5m;3对特殊性岩土层及岩体中软弱夹层、破碎带、岩溶等桥位处的勘探点深度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决定;4对总长度超过1500m的特大桥,其勘探点数应适当增加。69 5岩、土、水的测试项目除按5.3.2条执行外,还应包括土的有机物含量及含盐量、河槽中细、粗粒土的天然休止角、渗透系数、岩土抗剪强度指标和水质分析。7.3.6详细勘察除应按第4.4节执行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地质复杂的立交工程或特大的塔墩、锚锭基础应采用综合勘探;2对互通式立交桥、分离式立交桥应对桥梁墩(台)、锚固基础、引道、调治构筑物等处岩体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或进行专题研究);3钻孔一般应在墩、台基础轮廓线的周边或中心布置。当基础受不良地质体影响时,尚应在基础外围适当增加勘探点;4钻孔数量视工程地质条件和基础类型确定。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桥位,每个墩台一般可布置1个钻孔。桥跨小、桥墩多时可采用隔墩(桩)布置钻孔;对跨径大的特大桥当基础形式为群桩基础或沉井基础时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每个墩台应布置3~5个钻孔,必要时可配合物探和原位测试。悬索桥塔墩、锚固部位的勘探孔数量宜为5~9个钻孔;5城市立交工程的引道勘察应按第7.2.2条执行;6钻孔深度应钻入预计的持力层以下3~10m,或墩台基础底面宽度的2.5~4.0倍。当基岩出露或覆盖层较薄时钻孔深度应钻入预计的持力层以下不小于5m;7沉井基础的钻孔深度应钻入预计的持力层以下3~5m,桩的钻孔深度应钻入预计的持力层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当桩基础穿过溶洞、断裂带时宜逐桩布置钻孔,其深度应到达稳定持力层;8当持力层为土层时,墩(台)锚、桩位钻孔处应进行原位测试。当采用隔墩(桩)钻探时,应在无钻孔的墩(桩)处进行原位测试;9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进行抽水试验。69 7.3.7施工勘察应符合第4.5节的要求。7.4城市地下管线7.4.1本节适用于给水、排水、输气、输油、输电及通信等城市地下管线的工程地质勘察。7.4.2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地质环境差异分段确定。7.4.3可行性研究勘察(选线勘察)应符合第4.2.1条的规定,当穿(跨)越河流和水库时应调查河床和岸坡的地质情况及稳定性程度,调查沿线水库的分布情况,近期和远期规划,水库水位、回水浸没和塌岸的范围及其对线路方案的影响。提出穿越和跨越方案的比选建议。城市地下管线穿越和跨越河流时应选择河段顺直、河床与岸坡稳定、水流平缓、河床断面大致对称、河床岩土构成比较单一和两岸有足够施工场地等有利河段,宜避开下列河段:1河道异常弯曲,主流不固定,经常改道;2河床为粉细砂组成,冲淤变幅大;3岸坡岩土松软,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对工程稳定性有直接影响或潜在威胁;4断层河流或发震断裂。7.4.4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辅以工程地质勘探及测试;2管线通过河流、冲沟等地段宜进行工程物探;3勘探点应沿初拟的管线中线交错布置,形成勘探控制带;穿越铁道、公路或河流、冲沟地段的勘探点不宜偏离管线外边线5m;69 4地质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河流地段,应进行钻探,每个穿越、跨越方案宜布置勘探点1~3个;5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应符合表7.4.4的规定;表7.4.4  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类别明挖浅埋(管顶埋深等于或小于3m)管线明挖深埋(管顶埋深大于3m)管线大型矩形或拱形管线顶管施工管线复杂100~20050~10040~7530~60中等复杂200~300100~20075~15060~100简单300~500200~400150~300100~150注:1对管线径小、明挖浅埋的管线,勘探点布置以查清地下埋藏物为原则,勘探点间距不受此表限制;2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地段,勘探点间距宜适当减小;3地质条件简单的岩石裸露区可不布置钻孔。6勘探孔应进入管底设计高程以下3~5m;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夹层时,其深度应适当增加。轴线上钻孔应距预计管顶适当距离,确保管线施工时不漏水;7采样和原位测试孔宜在带状平面上均匀分布,其数量应占勘探点总数的1/4~1/3。7.4.5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其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征;2查明沿线各地段的松软地层,可能产生潜蚀、流砂、管涌和地震液化地层的分布范围、埋深厚度及其工程地质特性;3对可能采取明挖施工方案的深埋管线段,应提供基坑边坡和基底稳定性计算参数及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并评价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4当采取顶管、盾构施工时,应按地下工程提供设计、施工参数;5详细勘察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1)勘探点应沿管线中线布置,当条件不许可时,勘探点移位不宜超出预计69 开挖基坑范围;穿越铁道、公路或河流、冲沟地段的勘探点位置不宜偏离管线外边线3m;2)管线走向转角处应布置勘探点;3)管线穿越河流时河床及两岸均应布置勘探点。穿越铁路、公路时,铁路和公路两侧应布置勘探点;6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应符合表7.4.5的规定,穿越地段的勘察还应符合下列规定:表7.4.5  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m)场地类别明挖浅埋(管顶埋深等于或小于3m)管线明挖深埋(管顶埋深大于3m)管线大型矩形或拱形管线顶管施工管线复杂50~10040~7530~5020~30中等复杂100~20075~10050~7530~50简单200~300100~20075~15050~100注: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地段,勘探点间距宜适当减小。1)对穿越暗埋的河、湖、沟、坑地段和可能产生流砂和地震液化的地段,勘探点应适当予以加密;2)对管线穿越铁道、公路和河流的地段,勘探点间距是可不受表7.4.5的限制,应以能控制地层土质变化为原则。7详细勘察勘探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勘探孔应进入管底设计高程以下1~3m。当采用顶管或定向钻方式穿越时,勘探点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2)当管线穿越河流时勘探孔尚应进入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3~5m;轴线上钻孔应距预计管顶适当距离,确保管线施工时不漏水。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施工时,勘探点深度应钻至基坑底面以下5~10m;69 3)当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或未经夯实的回填土时,勘探点深度应适当增加;4)当基底下存在可能产生流砂、潜蚀、管涌或地震液化地层时,应予以钻穿;5)当已有资料证明,或勘探过程中发现土层下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应测量其水头并适当增加勘探点的深度;6)当已有资料证明,在管线沿线地段的管基下平均分布厚度大于2m的密实土层,且无地下水的不良影响时,勘探点可钻至密实土层;7)对大型矩形、拱形砖石砌体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管线,勘探孔应适当加深。8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采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数量应为勘探孔总数的1/2~1/3:1)当管线穿越铁道、公路或河流时;2)当基底设计高程以下遇有松软地层或地震液化地层时;3)当管线通过可能产生流砂、潜蚀、管涌或有强透水层分布的地段,并可能采取降低地下水疏干基坑时;4)需要为基坑稳定性计算和支护方案选择提供岩土参数时;5)需要为顶管法施工提供所需参数时;6)需要为大型管线提供管线基础设计参数时。7.4.6城市地下管线穿越的围岩分级按附录H执行。7.4.7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勘察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管线布设方案的不同分别进行工程地质评价。7.5岸边工程69 7.5.1本节适用于河堤和取水构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7.5.2勘察前应收集或取得以下资料:1工程构筑物总方案平面布置图、主要设计参数和涉及河床部分的水下地形图;2收集相邻水文站多年水位观测资料;3河床取水工程尚应收集取水影响范围内采砂、采石的有关资料。7.5.3可行性研究勘察除应符合第4.2节的规定外,还应了解江河水位变化规律、冲刷与淤积、滩岸河道变迁、淹没范围和发展趋势、各水工建筑物地质环境条件、区域地质构造、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对岸坡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做出评价。7.5.4初步勘察除应符合第4.3节规定外,重点应查明建筑物场区内的软土层、粉细砂层、人工填土层、卵砾石层、岩溶地层等的分布及物理力学性质,应调查塌岸和冲淤情况、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分析江河动力地质作用对岸线变迁的影响,提出最优堤线与场址方案建议。比例尺可选用1:1000~1:2000。勘探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纵勘探线应沿各河堤或取水构筑物方案轴线或中心线布置,钻孔间距视工程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河堤宜为100~300m。横勘探线的布置及钻孔数量和间距,应根据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每条横勘探线可按1~4孔布置。在岸坡地貌单元变化地段或松软地层下伏基岩面较陡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点;2控制孔应穿过土层进入基岩一定深度;3对一般性钻孔,陆域地段可采用轻型山地工程代替部分钻探,水域地段可采用物探方法代替部分钻探,69 7.5.5详细勘察除应符合第4.4节规定外,对过河取水建筑物应查明河槽形态。河堤还应查明工程区内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潭、塘、古墓、岩溶洞穴等的发育及特征。岸边工程详细勘察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1:1000,勘探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河堤纵勘探线钻孔间距宜为50~200m,在不同地质单元交界处和视设计需要,可适当增加钻孔;2卵石层地段可采用部分重型动力触探和超重型动力触探代替部分钻探;3古河床地段勘探点的密度应适当加密,对取水工程应布置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钻孔;4当需施工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时,应通过抽水试验和现场渗透试验来确定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7.5.6岸坡和地基稳定性评价应考虑河流不同洪水及水流条件、地下水及其变化的影响。7.5.7对河堤的水下及长时间涉水段的堤基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及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可参照有关水利勘察规程执行。7.6城市地下工程7.6.1本节适用于城市地下人防、地下商场、地下街道、地下人防、独立地下室和地下车库的工程地质勘察。明挖式地下工程勘察应按本规范第4章和第6章执行。7.6.2初步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步划分围岩级别;69 2勘探线宜沿洞室轴线和洞壁外侧3~5m布置,对于洞跨小于12m的可取消洞轴勘探线。横剖面间距一般宜为50~70m,场地条件或工程结构复杂宜加密,场地条件简单可适当放宽,小型洞室至少有2个横剖面。洞室进出口、通风井应单独布置勘探点、线;3控制性钻孔孔深应进入洞底4~7m,轴线上的一般性钻孔应到达预计洞顶位置;4采集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2/3,对于地下洞室工程,采样和原位试验宜在洞底高程以上两倍洞跨高度范围内进行,对于洞轴线上的孔采样和原位试验应在预计洞顶高程上1倍洞跨高度范围内进行;5应进行钻孔声波测试,每一地质单元的声波测试孔不应少于2个,必要时可采用钻孔地震CT测试;6当有地下水时应进行抽水试验,无地下水时应根据需要进行钻孔压水、注水试验。7.6.3详细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确定围岩级别;2勘探点间距宜为20~40m,场地条件或工程结构复杂和小型洞室宜加密,简单和中大型洞室可适当放宽,岩土结构复杂时取小值,简单时取大值;洞室进出口、通风井应单独布置勘探点、线;3钻孔孔深应进入洞底以下2~3m,轴线上的钻孔应到达洞顶位置;4采集试样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5采样和原位测试应符合第7.6.2条的规定,必要时尚应测定基床系数。7.6.4地下工程围岩应按附录H进行分级。7.6.5施工勘察应配合导洞或毛洞开挖进行。7.6.669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理论计算法、图解分析法、数值分析法进行评价。7.6.7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围岩压力计算可按附录J进行。8特殊地基勘察8.1一般规定8.1.1本章规定适用于块碎岩地基、洞室地基、岩溶地基、红粘土地基及填土地基的勘察,其它特殊地基的勘察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及其它有关规范执行。8.1.2块碎岩地基、洞室地基、岩溶地基、红粘土地基及填土地基勘察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要求。8.2块碎岩地基8.2.1块碎岩地基应重点查明以下内容:1岩体的形成地质年代;2岩石的风化程度;3岩石的可溶性;4岩体中结构体、结构面及岩体结构特征;5地下水的赋存条件。8.2.2块碎岩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勘探工作布置应符合表4.3.4、表4.4.3规定,其中勘探线、点间距取表中较小值,深度取较大值;69 2勘察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场地探井(槽)数量对初勘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4且不应少于3个,对详勘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3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场地应进行静载荷试验和波速测试;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场地应进行波速测试,宜进行静载荷试验。8.2.3块碎岩地基完整程度和风化程度有明显差异时应分析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及对工程的影响。8.3洞室地基8.3.1洞室地基勘察应查明洞室特征、围岩特征及支护情况,对洞室围岩和洞室地基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提出洞室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提供洞室围岩支护和洞室地基处理所需的设计参数。不同阶段的洞室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按附录K的内容调查了解洞室分布、顶板底板高程、几何尺寸、围岩特征和支护情况;2初步勘察应对洞室围岩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勘探点、线和钻孔深度应同时满足第7.6.2条和第7.6.3条的基本要求。仅用以确定顶板岩层有效厚度的洞轴线上钻孔应到达中等风化岩层顶界,在洞顶岩层距洞顶0.5~1.0倍洞跨范围内应采样;3详细勘察应按第4.4节执行,但洞顶钻孔孔底到拱顶的垂直距离应大于1倍压力拱高度;4对安全等级为一级和对变形敏感的二级建筑物洞室地基,其围岩松动范围、完整性及变形参数宜通过现场测试确定。8.3.2洞室围岩稳定性评价应符合第7.6节的要求。8.3.3在洞室稳定且69 建筑物使用期间洞室稳定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基础底面至洞顶间的岩体厚度大于或等于洞跨且大于6倍条形基础宽度或2倍独立基础宽度时可不考虑洞室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8.3.4当基础底面到洞室顶板间岩体厚度不满足第8.3.3条的要求时应评价洞室地基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宜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与理论、经验计算法进行综合评价。8.4岩溶地基8.4.1由可溶性岩石组成、具有岩溶发育条件的地基应按岩溶地基进行勘察。8.4.2岩溶地基勘察应查明对建筑场地和地基有影响的岩溶分布、形态、规模、岩溶地层完整性、基岩面起伏和上覆土层伴生的土洞、地表塌陷以及岩溶地下水状况,并评价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不同阶段的岩溶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岩溶地基可行性研究勘察应了解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状况,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作出初步评价。2初步勘察应初步查明岩溶洞隙、伴生土洞、地表塌陷的分布、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并按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宜性进行分区;3详细勘察应查明建筑物范围或对建筑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及土洞的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围岩和洞隙充填物性状、地下水埋藏特征,评价地基稳定性;4施工勘察对单柱基础着重查明主要持力层性状,对跨越式梁板基础应着重查明支承端的岩体结构、强度及稳定性。8.4.3岩溶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69 1可行性研究勘察宜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辅以工程地质测绘;2初步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及综合物探,并辅以验证性钻探。工作区范围应略大于工程区范围;3详细勘察应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异常地段应布置勘探孔,荷载大于600kN的单柱基础位置宜布置勘探孔。对危及建筑物安全的洞穴应加密钻孔或采用地质雷达、无线电波透视、井下电视、波速试验等手段;4详细勘察和施工勘察当需要查明浅埋岩溶的岩性分界、断裂及土洞的形态特征、验证其它勘探手段的工作成果、采集岩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时,可布置适量的探槽、探井。土洞发育地段,应沿基础轴线或在每个单独基础位置上以较大密度布置静力触探、小螺旋钻探或钎探;5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勘探线、点的间距应分别按表4.3.4和表4.4.3规定的小值采用,在下列地段尚应加密勘探点:1)地面塌陷、地表水消失的地段;2)地下水活动强烈的地段;3)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接触地段;4)基岩埋藏较浅且起伏较大的石芽发育地段;5)物探异常或基础下有溶洞、暗河或规模较大的溶隙分布地段。6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勘探孔深度应分别按表4.3.4和表4.4.3规定的最大值确定,当基岩面起伏大或受力层范围内有溶洞或异常带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7岩溶地基勘察中测试和观测方法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1)追索隐伏洞隙的联系宜进行连通试验;2)评价溶洞稳定性,宜采集溶洞顶板的岩样进行试验;69 3)查明土的性状与土洞形成的关系,宜作湿化、胀缩、可溶性及剪切试验;4)分析地下水动力条件和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和预测土洞、地表塌陷的发生和发展,宜进行水位、流速、流向以及水质的长期观测;8施工勘察应根据岩溶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要求布置勘探孔,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工作。对重要或荷载较大的工程,尚应在基底加布检验性钻孔。8.4.4下列地段可判定为对建筑不利的地段:1浅埋溶洞、暗河、溶蚀漏斗、竖井和落水洞密集或规模较大的地段;2土洞和塌陷密集或因人工改变地下水动态而有可能产生塌陷的地段;3岩溶通道排泄不畅有可能导致暂时性淹没的地段。8.4.5岩溶地基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基岩面起伏较大或有软土分布时,应考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2基础近旁有溶洞、落水洞、宽大溶隙等临空面时,应考虑岩质地基产生失稳的可能性;3岩溶洞隙对基础稳定可能有影响时应对岩溶洞隙地基进行稳定性评价。8.4.6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三级建筑物可不考虑岩溶洞隙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1基础底面以下土层厚度大于3倍单柱基础宽度或6倍条形基础宽度且不具备形成土洞或产生其它地面变形的条件;2洞体围岩为中、微风化岩石,完整或较完整的顶板岩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跨;3洞体跨度较小,基础底面面积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4宽度小于1.0m的竖向溶蚀裂隙、落水洞、溶蚀漏斗近旁地段。69 8.4.7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和不满足第8.4.6条所列条件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建筑应按第8.3.2条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有建筑经验的地区,也可用类比法进行稳定性评价。8.4.8当判定顶板不稳定但洞内为密实堆填物充填且无水流活动时,可认为堆填物受力,将岩溶地基视为不均匀地基。8.5红粘土地基8.5.1红粘土地基勘察应收集当地水文气象、区域红粘土资料,了解红粘土工程病害及整治措施,查明其状态分布、裂隙发育特征和地基的均匀性。8.5.2红粘土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1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应着重研究和查明下列问题:1)岩溶发育特征及与红粘土性厚度、状态变化关系;2)地表水渗漏、地下水的分布、水文变化对红粘土软化的影响;3)裂隙分布、形态特征、浸水软化特性、成因规律、与降雨、岩溶的关系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2红粘土地基的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1)初步勘察勘探点、线间距和深度应按表4.3.4执行,控制性钻孔尚应进入中等风化岩层;2)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对红粘土均匀地基应按表4.4.3执行,控制孔尚应进入中等风化岩层。对不均匀地基勘探孔间距宜取6~12m,厚度和状态变化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的不均匀地基部分勘探孔应进入中等风化岩层;69 3)对不均匀地基、有土洞发育或采用岩石端承桩时,宜进行施工勘察,勘探点间距和深度按第8.4节土洞及岩溶勘察有关规定执行。4)红粘土的钻探宜采用干钻,对地裂的勘探应采用挖探。3红粘土地基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裂隙发育的红粘土地基应进行三轴剪切或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必要时,可进行收缩试验和复浸水试验;2)必要时应进行水文地质测试和地下水观测;8.5.3红粘土地基的建筑物应避开裂隙密集和深长的裂隙地段。8.6填土地基8.6.1填土地基勘察应着重查明下列内容;1了解场地及相邻地区地形和地物的变迁、填土的来源、堆积年限,堆积方法和当地的建筑经验;2查明填土的分布范围、厚度、物质成分、颗粒级配,以及填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压缩性和湿陷性;3查明有无暗塘、废土坑、旧排水沟、老洞穴等的存在;4板顶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及其与相邻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8.6.2填土地基勘察应按一级勘察进行,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三级的填土地基勘察可按二级勘察进行。8.6.3填土地基勘探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土地基场地勘探方法应根据填土的性质确定。对粉性、粘性素填土,宜用小螺旋钻等轻型钻具;对含较多粗粒成分的填土,宜用钻探、触探,并在填土厚度较大、分布复杂的部位和拟建物重要部位配置一定数量的探井;69 2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勘探线、点间距和勘探点深度应分别按表4.3.4和表4.4.3的确定,初步勘察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透填土层。8.6.4填土地基测试应以原位测试为主,辅以室内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填土的均匀性及密实度宜用触探测定。粘性、粉性素填土宜用轻型动力触探,砾石、碎石级粗粒填土宜用重型动力触探;冲填土和粘性素填土宜用静力触探;2填土的压缩性、湿陷性可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浸水压缩试验或载荷试验,浸水载荷试验确定;3杂填土的密度宜用大容积密度试验测定。8.6.5填土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的可能性和填土地段的稳定性作出评价;2阐明填土的成分、分布和堆积年代,判断其均匀性和密实度。必要时应按厚度、强度和变形特性指标进行分层和分区评价;3对堆积年限较长的素填土、冲填土或由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无害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当较为均匀和较密实时,可考虑作天然地基。由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腐蚀性的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不应作为天然地基;4填土地基在填土厚度变化较大时应考虑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当填土侧向临空、底面的坡度大于20%时应评价其稳定性。位于斜坡及江畔的填土场地,应分析环境条件在施工或运营期间的改变是否会导致填土工程性质的恶化或场地平衡状态的破坏,对场地及地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9岩土工程指标与地基承载力9.1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与分析69 9.1.1岩土测试成果应按概率理论进行统计,统计前根据性质差异划分不同统计单元体,并根据采样方法、试验方法及其它影响因素对参与统计的数据作出可靠性和适用性评价。9.1.2每一统计单元体,参加统计分析的室内试验值(抗剪强度指标一组试样为一个试验值)的数量,土样应不少于6个,岩样按表9.1.2确定。表9.1.2  岩样最小试验数据量风险概率α(置信概率Ps)物性指标强度指标变形指标0.100(0.900)3760.050(0.950)4980.025(0.975)412119.1.3岩土指标测试值统计结果应包括范围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9.1.4岩土性质指标算术平均值mo应按下式计算:(9.1.4)式中:mi——岩土性质指标测试值;n——参与统计的样本数量。9.1.5岩土性质指标标准差s应按下式计算:(9.1.5)69 9.1.6岩土性质指标变异系数d应按下式计算:(9.1.6)9.1.7岩土性质指标的变异性应根据变异系数按表9.1.7进行评价表9.1.7  指标的变异性变异系数(d)d≤0.10.10.4变异性很低低中等高很高9.1.8除抗剪强度指标外的岩土性质指标标准值μk应按下式计算: (9.1.8-1)(9.1.8-2)式中:yα——某一风险概率a时的修正系数,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式中取“+”号,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式中取“-”号;tα——风险概率a(或置信概率Ps)时的概率系数,按附录L查取。当风险概率a=0.05,变异系数δ≤0.3时,修正系数yα也可按下式确定。(9.1.8-3)式中“±”号,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取“+”;当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取“-”。69 当变异系数d>0.3时,应查明误差过大的原因,必要时应增加试样数量或重新划分统计单元体。当变异系数d>0.4时,统计修正系数可按经验取值。9.1.9岩土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宜按附录M确定。当内摩擦角j、粘聚力c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时也可按第9.1.8条执行。9.2岩土体性质指标9.2.1工程地质勘察应提供岩土体的性质指标标准值。9.2.2有测试资料时,岩土体的性质指标标准值应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及室内试验结果由数理统计确定。9.2.3由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确定的土的各指标标准值即为土体各指标标准值。9.2.4初步勘察阶段当无试验资料时,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和结构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可按附录G确定。9.2.5当岩体完整、较完整及较破碎时,岩石的重度标准值可视为岩体的重度标准值。9.2.6对一级工程岩体变形指标宜通过现场测试确定。当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时,对二级或三级工程岩体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可由岩石的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乘以0.6~0.8的折减系数(完整时取较大值,较破碎时取较小值)确定;岩石泊松比可视为岩体泊松比。9.2.7岩石的重度和土的物理及变形指标平均值可视为标准值。9.2.8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体内摩擦角标准值可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根据岩体完整性乘以0.85~0.95的折减系数确定。完整取0.95,较完整取0.90,较破碎取0.85;岩体粘聚力标准值可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0.20~69 0.40(完整取0.40,较完整取0.30,较破碎取0.20)的折减系数确定。9.2.9当岩体完整、较完整时,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可根据结构面产状和岩体完整性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折减确定。当结构面不起控制作用时折减系数可取0.40~0.50(完整取0.50,较完整取0.40)。9.2.10边坡岩体和洞室围岩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和抗拉强度标准值对永久性边坡乘以0.95~1.00的时间效应系数,坡高或洞跨大时取较小值,坡高或洞跨小时取较大值。9.2.11长江Ⅰ级、Ⅱ级阶地上的卵石土变形模量可根据未修正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按下列方法确定:1对Ⅰ级阶地,变形模量标准值E0可按下式估算:E0=24N120-35(9.2.11-1)2对Ⅱ级阶地,变形模量标准值E0可按下式估算:E0=20+4.5N120(9.2.11-2)式中:E0—变形模量标准值,MPa;N120—未修正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注:本条中的公式仅适用于2≤N120≤10的情况。9.2.12岩土水平抗力系数当无试验条件时可根据岩土的性质按表9.2.12-1、表9.2.12-2确定。表9.2.12-1  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序号土的类别允许桩顶水平位移量(mm)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MN/m4)1淤泥,淤泥质土6~122.5~6.02流塑、软塑状粘性土,孔隙比大于0.904~86~1469 粉土,松散粉细砂,松散、稍密填土3可塑状粘性土,孔隙比大于0.75~0.90粉土,中密填土,稍密细砂3~614~354硬塑、坚硬状粘性土,孔隙比小于0.75粉土,中密中粗砂,密实填土2~535~1005中密、密实的砂砾、碎石类土1.5~3.0100~200注:当桩顶水平位移量大于表列数值或当灌注桩配筋不小于0.65%时,m值应适当降低;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中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乘以0.4后采用。表9.2.12-2  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序号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11060~160215150~200320180~240430240~320540360~480650480~640760720~960880900~2000注:本表适用于完整、较完整的岩体。9.2.13当由压缩系数确定压缩模量时,压缩模量标准值应按下式确定:(9.2.13)式中:Es——土体压缩模量,MPa;e0——土体孔隙比;a——土体压缩系数,MPa-1。9.3地基极限承载力9.3.1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定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表9.3.1取用:表9.3.1  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岩石类别不完整较完整完整69 极不完整(极破碎)(破碎)较不完整(较破碎)坚硬岩及较硬岩800~12001200~18001800~36003600~96009600~12000较软岩500~800800~12001200~18001800~36003600~9600软岩500~800800~12001200~18001800~3600极软岩500~800800~12001200~1800注:1表中岩石类别系根据对实际岩石强度的判断确定(已包括风化因素);2本表适用于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的初勘和三级的初勘、详勘。9.3.2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60~1.20(坚硬岩与较硬岩取较小值),较完整时取1.20~0.85,较破碎时取0.85~0.55。9.3.3进行静载荷试验前和不要求进行静载荷试验时,土质地基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碎石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根据密实度按表9.3.3-1确定。表9.3.3-1  碎石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土的名称密实度稍密中密密实卵石480~800800~12801280~1600碎石400~640640~11201120~1440圆砾320~480480~800800~1280角砾320~400400~640640~11202淤泥及淤泥质土、粘性土、红粘土、粉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可按表9.3.3-2~表9.3.3-5确定。表9.3.3-2  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kPa)天然含水率w(%)36404550556575承载力平均值f0150135120105907560表9.3.3-3  粘性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kPa)第一指标第二指标液性指数IL69 孔隙比e0.000.250.500.751.001.200.5805730660(610)--0.6680610550500(450)-0.75505004504053552850.84654053703402852250.93903553202852251951.0340305270225195-1.1270225195175-注:1有括号仅供内插用;2折减系数ξ取0.1。表9.3.3-4  红粘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kPa)土的名称第二指标液塑比Ir第一指标含水比αw0.50.60.70.80.91.0红粘土Ir≤1.7645455355305255235Ir≥2.3475340270220185170次生红粘土425320255220185170注:1折减系数ξ取0.4;2表中含水比系含水率与液限之比;液塑比系液限与塑限之比。表9.3.3-5  粉土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kPa)第一指标孔隙比e第二指标含水率w101520253035400.5695660(620)----0.6525510475(455)---0.7425405380365(345)--0.8340320305285(280)--0.9270255245235220(210)-1.0220210200195185175(170)注:1有括号者供内插用;2折减系数ξ取0;3在湖、塘、沟、谷及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粉土,其工程性质一般较差,其承载力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土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按下式确定:(9.3.3-1)69 式中:ψa——修正系数,按第9.1.8条采用;f0——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kPa;f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当按表9.3.3-2~表9.3.3-5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时,若表中并列有二个指标,计算ψa所采用的变异系数δ应按下式确定:(9.3.3-2)式中:δ1、δ2——分别为第一和第二指标的变异系数;ξ——第二指标的折算系数,按表9.3.3-3~表9.3.3-5中注解采用。9.3.4长江Ⅰ级、Ⅱ级阶地上的卵石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根据未修正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按下式确定:(9.3.4)式中:fk—卵石土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N120—未修正的超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注:本式仅适用于2≤N120≤10的情况。10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0.0.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应进行整理、检查、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10.0.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10.0.369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文字、术语、代号、符号、数字、计量单位、标点,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10.0.4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应有下列内容: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2拟建工程情况;3勘察方法、工作量布置和勘探工作质量评述;4自然地理概况;5工程地质条件;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或边坡岩体类别、洞室围岩级别)划分;7岩土体物理性质指标、变形参数、强度参数及地基承载力;8不良地质现象的分析、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9边坡(斜坡)、洞室围岩、洞室地基稳定性及其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10拟建工程引起的地质条件变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分析;1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12持力层及基础型式的选择建议;13结论及建议;14使用本报告的限制条件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10.0.5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有下列图表: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钻孔地质柱状图;3工程地质剖面图;4勘探点数据表;5原位测试成果数理统计表;69 6室内岩、土、水测试(含水质分析)成果数理统计表。必要时,尚应有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基岩等高线图、计算简图及计算成果图表及物探成果图表、影像资料。10.0.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有下列附件:1工程地质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纲要;4原位测试成果报告;5室内岩、土和水试验报告。必要时应附工程地质测试报告、工程地质检验或监测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及专门工程地质问题技术咨询报告。10.0.7工程地质条件和道路方案差别较大时市政道路工程勘察宜分工点编制勘察报告。10.0.8立交工程初步勘察报告应包括各桥位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和桥型方案建议等内容;详细勘察报告应包括筑路材料调查的内容,必要时应有各桥位立体地质图。10.0.9岸边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河流、地下水、岸坡及工程相互关系评价的内容。当需进行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时尚应包括排水设计方案建议,此时勘察报告附件应包括水文地质测试成果。69 附录A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及工程地质勘察纲要A.0.1一般情况下,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表A.0.1的要求。表A.0.1  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委托单位要求提交资料份数工程地址设计单位勘察阶段委托日期要求提交资料日期委托单位应提供的有关资料1.批准兴建的有关批文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料3.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建筑,详勘应有初设的底层平面图4.有地下室的建筑应提供各层地下室平面图5.经审查并有拟建物平面布置的现状地形图6.拟建场地内地下埋设物情况:1)供水管道、2)天然气管道、3)下水管道、4)电缆、5)地下洞室工程勘察任务要求建设方要求提交的勘察资料名称拟建建筑物(构筑物)设备地下室层数及高程项目序号名称平面尺寸(长×宽)设计地坪高程(±0.00)层数高度(m)安全等级结构类型基础型式柱距(m)拟建物荷载对变形敏感程度名称尺寸(m)埋置深度(m)重量(kN)对变形敏感程度墙荷载(kN/m)柱荷载(kN/柱)1234581 A.0.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宜有下列基本内容:1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勘察目的与任务,工程性质、规模、重要性及地基有无特殊要求等的简要介绍,设计对勘察工作的技术要求,编写勘察设计的依据(包括合同、委托书、各种有关规范等),勘察阶段;2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理特征),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地震及其它,研究程度,有关资料的收集情况(包括建筑经验、勘察资料等),现有条件下拟建地及环境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制定方案的依据,拟使用的手段(包括钻机类型、钻进方法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所使用手段的主要技术要求,工作量表(包括各类勘探孔及测试孔的性质、数量、进尺、测试项目、采样深度),人员编制及作业计划;内业整理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拟提供的主要成果资料(名称、比例尺、数量),勘察费用预算;4需要说明的问题及建议。A.0.3除工程勘察等级为一级且场地复杂的情况外,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可按表A.0.3所示的表格形式编制。71 表A.0.3  工程地质勘察纲要勘察单位:工程名称工程地址建设单位执行的主要及相关规范计划勘察起止时间外业:内业:项目负责人(职称)合同价款工程概况及设计意图周边环境及相邻有关建筑物状况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勘察等级场地工程地质基本情况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拆迁情况及勘探施工条件勘察工作布置(附图)及主要技术措施采样试验及原位测试提交主要的成果资料审查意见(盖章)审查人:年月日83 附录B土基平板载荷试验B.0.1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B.0.2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B.0.3加荷分级按预估的极限荷载分级且不应小于8级。B.0.4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时,可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B.0.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2沉降s急剧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当出现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应定为极限荷载,该极限荷载即为极限承载力。B.0.6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小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应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B.0.7变形模量可按下式计算:(B.0.7)式中:E0-土体的变形模量,MPa;113 p-静载荷试验中的荷载值(在p~s曲线直线段中摘取),kPa;s-静载荷试验中的荷载值所对应的沉降量,mm;d-圆形承压板的直径或方形承压板的边长,m;-土体的泊松比;I0-承压板形状系数,方形承压板取0.88,圆形承压板取0.79。113 附录C岩基载荷试验C.0.1本附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C.0.2岩基载荷试验应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但桩周应采取措施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C.0.3加压前,每隔10min应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不变时可开始试验。C.0.4应采取单循环加载方式,荷载应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荷。C.0.5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10。C.0.6加载后应立即读数,以后每隔10min应读数一次。C.0.7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时,可加下一级荷载。C.0.8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岩体出现明显隆起或径向裂缝持续发展;2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h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3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应视为极限荷载,该极限荷载即为极限承载力。C.0.9每级卸载应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每隔10min应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30min回弹量小于0.01mm时,可认为稳定。C.0.10113 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应取此平均值作为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当试验实测值极差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应取最小值作为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C.0.11根据载荷试验可计算岩体的变形模量。其变形模量可按下式计算:(C.0.11)式中:E0-岩体的变形模量,MPa;p-静载荷试验中的荷载值(在p~s曲线直线段中摘取),kPa;s-静载荷试验中的荷载值所对应的沉降量,mm;d-圆形承压板的直径或方形承压板的边长,m;-岩体的泊松比;I0-承压板形状系数,取0.79。113 附录D现场原位直剪试验方法D.0.1现场原位直剪试验可用于岩土体本身、岩土体软弱结构面、岩土体接触面和混凝土与岩体的接触面的抗剪强度试验。可分为岩体在法向应力作用下的沿剪切面破坏的抗剪断强度试验,岩体被剪断后沿剪切面破坏的抗剪强度(摩擦)试验,法向应力为零的抗切试验;土体沿剪切面破坏的抗剪强度试验,土体沿剪切面破坏的残余抗剪强度试验。D.0.2现场原位直剪试验可在试洞、试坑、探槽和大口径钻孔内进行,当剪切面水平或接近水平时,可采用平推法或斜推法;当剪切面较陡时,可采用稧形体法。D.0.3同一组试验体岩性基本相同,受力状态应与岩土体在工程中实际受力状态相近。D.0.4现场原位直剪试验,对于岩体每组试体不应少于5个,剪切面积不小于0.25m2,试体最小边长不宜小于500mm,高度不宜小于最小边长的0.5倍,试体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最小边长的1倍;对于土体每组试体不应少于3个,剪切面积不小于0.3m2,高度不宜小于200mm或土体最大颗粒的4~8倍,剪切面开缝应为土体最小颗粒的1/3~1/4,试体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最小边长的1.5倍。D.0.5现场原位直剪试验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挖试坑时应避免对试体的扰动和含水量的显著变化,在地下水以下试验时,应避免水压力和渗流对试验的影响;2施加的法向应力和剪切应力应位于剪切面、剪切缝中心,或使法向应力与剪切应力的合力通过剪切面的中心,在每个试件的试验过程中,应保持法向应力不变;113 3最大法向荷载应大于设计荷载,并按等量分级;荷载精度应为试验最大荷载的±2%,对于软弱结构面最大法向应力不应导致结构面上充填物质被挤出;4每个试体法向应力分4~5级施加,当施加最后一级时,在2个10min内的变形量,对于岩体小于0.01mm,对于土体和软弱结构面小于0.05mm,可视为法向位移相对稳定,即可施加剪切应力;5每级剪切应力按预估的最大剪应力8~10%分级施加,当某级剪应力作用下的剪位移超过上一级剪应力作用下的剪位移2倍时,剪应力应减半施加;剪应力的施加按应力式时间控制,对于岩体按5min施加一级,对于土体按5~10min施加一次;6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1)剪切应力加不上或无法稳定;2)剪切位移明显变大,在剪应力与剪位移(τ~υ)曲线上出现明显的突变段;3)剪切位移增大,在剪应力与剪位移(τ~υ)曲线上未见明显的突变段,但总剪切位移已达到试件边长的10%。6对于岩体先进行抗剪断试验,当试件被剪断后,在同级法向应力作用下,进行抗剪强度(摩擦)试验,根据需要可按法向应力的从大到小进行单点抗剪强度(单点摩擦)试验;对于土体进行抗剪试验,根据需要可进行残余抗剪试验。7试验结束后,翻开试体进行地质描述,量测剪切面上的起伏差和确定有效剪切面积。D.0.6现场原位直剪试验成果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113 1绘制剪切应力与剪切位移曲线,剪切应力与法向位移曲线,根据曲线确定比例界限点、屈服强度和峰值强度;2绘制法向应力与剪应力关系曲线,确定抗剪强度参数。113 附录E岩土水平抗力试验E.1试验目的 E.1.1岩土水平抗力试验用于确定抗滑桩岩土体水平抗力系数及水平承载力。 E.2试样制备 E.2.1试验宜在竖井、试坑或平洞内,选择有地质代表性的试段进行。 E.2.2试点受力方向应与岩土体实际受力方向一致。 E.2.3对于岩体承压面积不宜小于0.07m2;对于土体承压板面积不宜小于0.25m2。 E.2.4试点边缘至井(洞)壁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3倍,至临空面的距离应大于承压板直径或边长的4倍。 E.2.5承压面应采用人工方法凿平,起伏差应小于承压板直径的5‰。 E.2.6试验前应对试点进行地质描述。 E.3试验设备及安装E.3.1宜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承压板厚度不宜小于500mm(对于破碎岩土体,承压板厚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300mm),当刚度不足时,可采用叠置垫板等方式提高承压板刚度。 E.3.2水平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应为预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E.3.3113 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井壁岩土体提供,如果预估反力不足应采取浇注混凝土后座进行处理。 E.3.4荷载量测宜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或采用应力环、应变式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的容许压力应分别大于最大加载时压力的1.2倍。当采用多台千斤顶同时加载时,应采用并联方式,以确保千斤顶出力一致。 E.3.5岩土体的水平位移量测宜采用电测位计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分辨率为0.01mm;2位移测试仪表应对称安置于承压板上,板外岩土体上宜布置测表;3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或自由;4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试验变形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E.3.6加压及传力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清洗岩体试点表面,铺垫一层水泥浆,放置承压板并挤出多余水泥浆;2清除土体表面突起的颗粒,凹坑用细砂填平; 3在承压板上依次安装千斤顶、钢垫板、传力柱,后座;4施加接触压力,使整个系统紧密接触;5承压板、千斤顶,传力柱等部件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轴线应水平,垂直于承压板。 113 E.4试验步骤E.4.1对于破碎岩类、软弱岩类、遇水软化、遇水膨胀等特殊岩类或土层,应进行预压,预压值为最大试验压力值的5%。 E.4.2加压前测表初始读数应充分稳定,每隔10min读数一次,直至所有测表连续三次读数不变。 E.4.3荷载的级差应由大到小递减,先预估极限荷载Pmax,荷载小于0.50Pmax,级差为0.10Pmax;荷载为0.50~0.75Pmax级差为0.05Pmax;荷载大于0.75Pmax,级差为0.025Pmax。 E.4.4加载应采用变形控制。每级压力加压后应立即读数,以后每隔10min读数一次,当各测表相邻两次读数差与同级压力下第一次读数和前一级压力下最后一次读数差之比小于5%时,方可施加或退至下一级压力。 E.4.5当压力与变形关系曲线不再呈直线或承压板周围岩土面出现裂缝时,应减小荷载级差。 E.4.6试验采用逐级连续加载,直至试点破坏。 E.4.7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某级压力下,承压板上和板外测表的读数不断变化,且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这种变化有不断增大的趋势;2压力表读数显示荷载加不上或勉强加上但很快降下来; 3承压板周围岩土表面出现明显隆起或裂缝持续发展;4设备出力不够,未能使岩土体达到上述破坏状态,但压力已达到工程设计压力的2倍。E.4.8113 加载结束后分3~5级卸载,每级卸载后应立即测读变形,卸载完成后应每隔10min测读一次,当连续3次读数不变,可终止试验。 E.4.9试验结束后,应描述裂缝发生及发展情况。 E.5试验数据计算与整理E.5.1作用于试验点上的单位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E.5.1) 式中:p——作用于试点上的单位压力,kPa;Q——作用于试点上的法向荷载,kN;A——试点承压板面积,m2。 E.5.2岩土体变形值应采用承压板上有效测表的平均变形值,应绘制压力p与变形w关系曲线,必要时应绘制w—lgt关系曲线及承压板外岩土体p—w关系曲线。各特征点的压力值应根据承压板p—w关系曲线,结合w—lgt关系曲线和板外岩土体p—w关系曲线确定。 E.5.3岩土体水平变形模量根据下式计算:(E.5.3)式中:E0——变形模量,kPa; d——承压板直径,m;p——p—w关系曲线直线段终点对应的压力,kPa;p0——p—w关系曲线直线段起点对应的压力,kPa;w——p—w关系曲线直线段终点对应的岩土变形,m;w0——p—w关系曲线直线段起点对应的岩土变形,m;——岩土体的泊松比。 113 E.5.4岩土体水平弹性抗力系数应根据下式计算:(E.5.4)式中:K——岩土体水平弹性抗力系数,kN/m3,其余符号同前。113 附录F波速测试F.0.1波速测试适用于测定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F.0.2波速测试可根据任务和工程设计的要求采用单孔法、跨孔法或面波法。F.0.3单孔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试孔应垂直;2将声波探头或三分量检波器放在钻孔内预定深度处,并紧贴孔壁。当测岩体压缩波时,钻孔内应有水;3可采用地面或孔内激振;4当测土层的剪切波时,应结合土层布置测点,测点的垂直间距宜取1~3m,层位变化处加密;当测岩体压缩波时,测点的垂直间距宜取0.2~0.5m。F.0.4跨孔法波速测试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振源孔和测试孔应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且为同一水平面;2测点的垂直间距宜取0.5m,近地表测点布置在0.4倍孔距的深度处。F.0.5面波法波速测试可采用瞬态法或稳态法,宜采用低频检波器,道间距可根据场地条件通过试验确定。113 附录G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及结构面抗剪强度G.0.1当无条件进行试验时,对于二、三级边坡工程的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可按表G.0.1并结合工程类比综合确定。表G.0.1  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结构面类型结构面结合程度内摩擦角s(º)粘聚力Cs(kPa)硬性结构面1结合良好>35>1302结合一般35~27130~903结合差27~1890~50软弱结构面4结合很差18~1250~205结合极差(泥化层)<12<20注:1除结合极差外结构面两壁岩性为极软岩、软岩时取表中较低值;2未完全贯通时应根据贯通程度乘以增大系数1.1~1.5;3结构面浸水时取表中较低值;4临时性边坡可取表中高值;5表中数值已考虑结构面的时间效应;6本表未考虑结构面参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受其它因素影响发生的变化。G.0.2岩体结构面的结合程度可按表G.0.2确定。表G.0.2  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结合程度结构面特征结合良好张开度小于1mm,胶结良好,无充填;张开度1~3mm,硅质或铁质胶结结合一般张开度1~3mm,钙质胶结;张开度大于3mm,表面粗糙,钙质胶结结合差张开度1~3mm,表面平直,无胶结;张开度大于3mm,岩屑充填或岩屑夹泥质充填结合很差、结合极差(泥化层)表面平直光滑、无胶结;泥质充填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分布连续的泥化夹层;未胶结的或强风化的小型断层破碎带G.0.3初勘时完整和较完整的边坡岩体性质指标可按表G.0.3选用。表G.0.3  边坡岩体性质指标标准值113 岩石类别重度γ(kN/m3)粘聚力c(MPa)内摩擦角(°)抗拉强度fl(MPa)变形模量E0(MPa)泊松比坚硬岩24.5~26.5>1.80>44>0.75>4500<0.20较硬岩23.0~25.01.00~1.8041~440.50~0.752500~45000.10~0.25较软岩24.0~25.00.50~1.0036~410.25~0.501500~30000.20~0.30软岩23.5~25.00.25~0.5030~360.15~0.251000~20000.25~0.33极软岩23.5~24.5<0.25<30<0.15<1000>0.33注:本表中强度指标未考虑时间效应因素。G.0.4进行试验前和设计不要求进行试验时,岩土与基底摩擦系数及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可按表G.0.4确定。表G.0.4  岩土与基底摩擦系数及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岩土种类土的状态摩擦系数μ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qe(kPa)粘性土坚硬硬塑可塑软塑0.30~0.400.25~0.300.20~0.2564~8050~6440~5030~40粉土0.25~0.3530~50砂土松散稍密中密密实0.35~0.4560~100100~140140~210210~280碎石土稍密中密密实0.40~0.50120~180160~220220~300坚硬岩较硬岩0.65~0.752200~32001200~2200较软岩软岩极软岩0.40~0.60760~1200360~760270~360注:1当需提供岩土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时,可将表中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除以2.2~2.7后确定(对硬质岩和较硬岩取2.7,软质岩和软岩取2.5,极软岩2.3,土取2.2);113 2表中岩石的基底摩擦系数适用于完整和较完整的情况。113 附录H地下工程围岩分级H.0.1地下工程围岩分级时应先进行围岩基本分级,再根据受地下水及环境条件影响情况进行分级修正。H.0.2地下工程围岩基本分级按表H.0.2划分。表H.0.2  地下工程围岩分级级别岩体特征土体特征纵波波速(km/s)Ⅰ坚硬岩,岩体完整—>4.5Ⅱ坚硬岩,岩体较完整;较硬岩,岩体完整—3.5~4.5Ⅲ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较硬岩,岩体较完整;较软岩,岩体完整—2.5~4.0Ⅳ坚硬岩,岩体破碎;较硬岩,岩体较破碎或破碎;较软岩,岩体较完整或较破碎;软岩,岩体完整或较完整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粉土及砂类土,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1.5~3.0Ⅴ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粘性土稍密及以上、稍湿、潮湿的碎、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及粉土1.0~2.0Ⅵ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软塑状粘性土、饱和的粉土、砂类土等<1.0(饱和状态<1.5)注:地下工程围岩分级以定性判断为主,纵波波速仅供分级时参考。H.0.3地下工程围岩受地下水影响时,应进行分级修正。当有少量地下水时,围岩基本分级Ⅲ~Ⅴ级者应对应地降低为Ⅳ~Ⅵ级;当地下水较大时,围岩基本分级Ⅰ~Ⅴ级者应对应地降低为Ⅱ~Ⅵ级。H.0.4地下工程洞身埋藏较浅时围岩级别应根据围岩受地表影响情况降低1级或2级。113 附录J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及围岩压力计算J.0.1围岩稳定性评价可采用下列弹性理论方法:对于洞顶围岩厚度大于或等于2倍压力拱高度的圆形、椭圆形或矩形洞室,洞室围岩切向应力σθ可按附J.0.1-1式计算:(J.0.1-1)(J.0.1-2)(J.0.1-3)式中:σV——洞室围岩切向应力,kPa;α、β——应力集中系数,实测或查表J.0.1。sV、sh——分别为围岩初始垂直应力、初始水平应力,kPa;g——岩体重度,kN/m3;——岩体泊松比;H——洞室埋深,m。2.当满足J.0.1-4~J.0.1-6式时,可认为围岩稳定,不考虑围岩压力。  (J.0.1-4) (J.0.1-5)(J.0.1-6)式中:σθ——洞室围岩切向应力,kPa;σr——洞室围岩径向应力,kPa;无支护时;σr=0;c——围岩岩体粘聚力,kPa;j——围岩岩体内摩擦角,°;113 f′r——天然湿度条件下岩体抗压强度标准值,kPa;f′l——天然湿度条件下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gr、g1——分项系数,根据工程情况在0.33~0.50范围内选取。表J.0.1  各种洞形α、β值图形断面应力集中系数点号及角度αβ园形A点,θ=90°3-1B点,θ=0°-13椭园形A点,θ=90°-1B点,θ=0°-1矩形a/b=3.2A点,θ=90°1.4-1B点,θ=0°-0.82.2a/b=5A点,θ=90°1.2-0.95B点,θ=0°-0.82.4J.0.2对于高跨比小于1.7、深埋、围岩不产生显著偏压力及膨胀性压力且采用矿山法施工的洞室,围岩压力可按下列经验方法确定:1围岩垂直均布压力可按附J.0.2-1式计算:(J.0.2-1)(J.0.2-2)式中:Pv——围岩垂直均布压力,kPa;S——围岩级别,可按附录H确定;113 g——围岩重度,kN/m3;——宽度影响系数,kN/m3;B——洞室跨度,m;i——以B=5m的围岩垂直均布压力为准,B每增减1m时的围岩压力增减率。当B<5时,取i=0.2;B=5~15时,取i=0.1;B>15m时,取i≤0.1。2围岩水平均布压力可按表J.0.2确定。表J.0.2  围岩水平均布压力围岩类别Ⅰ~ⅡⅢⅣⅤⅥ水平均布压力Ph0<0.15Pv(0.15~0.3)Pv(0.3~0.5)Pv(0.5~1)Pv113 附录K洞室调查表K.0.1洞室调查应符合表K.0.1的要求:表K.0.1  洞室调查表洞段平面位置长度m洞室支护(结构类型、尺寸、可靠性及与洞室顶壁结合程度)洞形及横断面尺寸顶板、底板高程围岩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掉块垮塌情况结构面性状(分布、产状、充填情况、延伸情况、与洞室空间的关系)岩体结构类型地下水活动情况(排泄方式、补给条件、流量、侵蚀性)洞室稳定状态备注调查人:时间:年月日附录L风险概率(置信概率)及概率系数113 L.0.1风险概率α(或置信概率Ps)时的概率系数tα应按表L.0.1取用:表L.0.1  概率系数tα值n-1a(Ps)n-1a(Ps)0.100(0.900)0.050(0.950)0.025(0.975)0.100(0.900)0.050(0.950)0.025(0.975)13.076.3112.71191.331.722.0921.892.924.30201.331.722.0931.642.353.18211.321.722.0841.532.132.78221.321.722.0751.482.022.57231.321.712.0761.441.942.45241.321.712.0671.421.902.37251.321.712.0681.401.862.30261.321.712.0691.381.832.26271.311.702.05101.371.812.23281.311.702.05111.361.802.20291.311.702.05121.361.782.18.301.311.702.04131.351.772.16401.301.682.02141.351.762.14601.301.672.00151.341.752.13801.301.661.98161.341.752.121001.291.661.98171.331.742.111201.291.661.98181.331.732.10∞1.281.651.96L.0.2岩土性质指标风险概率α和置信概率Ps应根据工程安全等级确定,可按表L.0.2取用:表L.0.2  风险概率α和置信概率Ps取值工程安全等级风险概率α置信概率Ps一级0.0250.975二级0.0500.950三级0.1000.900113 附录M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M.0.1岩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宜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采用直剪试验方法时,将试验结果(σ、τ)按正应力大小重新分组(正应力相同者为一组),对各组的剪应力分别按9.2.8-1式和9.2.8-2或9.2.8-3式进行统计后,求出每组的剪应力标准值后,作图求出粘聚力标准值、内摩擦角标准值(如图M.0.1-1);图M.0.1-1直剪试验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求出每组的剪应力标准值后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粘聚力标准值和内摩擦角标准值:(M.0.1-1)(M.0.1-2)式中:si——各级正应力值标准值,kPa;τi——各级剪应力标准值,kPa;113 k——正应力的级数。2采用三轴压缩试验方法时,将试验结果(σ3、σ1)按小主应力大小重新分组(小主应力相同者为一组),对各组的大主应力分别按9.2.8-1式和9.2.8-2或9.2.8-3式进行统计、求出每组的大主应力标准值后,通过作图求出围压效应系数和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图M.0.1-2),然后按下式计算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图M.0.1-2三轴压缩试验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的确定(M.0.1-3)(M.0.1-4)式中:F——围压效应系数;R——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和围压效应系数标准值也可按下式公式计算:(M.0.1-5)113 (M.0.1-6)式中:σ1i——大主应力标准值,kPa;σ3i——小主应力,kPa;K——小主应力级数。113 本标准用词说明对本标准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说明如下:“应”和“不应”用于表示要准确地符合标准而应严格遵守的要求。“应”等效于“有必要”、“要求”、“要”和“只有……才允许”,“不应”等效于“不允许”、“不准许”、“不许可”和“不要”。“宜”和“不宜”用于表示在几种可能性中推荐特别适合的一种,不提及也不排除其它可能性,或表示某个行动步骤是首选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或(以否定形式)表示不赞成但也不禁止某种可能性或行动步骤。“宜”等效于“推荐”和“建议”,“不宜”等效于“推荐不”、“推荐……不”、“建议不”和“建议……不”。“可”和“不必”用于表示在标准的界限内所允许的行动步骤。“可”等效于“允许”、“许可”和“准许”,“不必”等效于“不需要”和“不要求”。113 后记本标准的编制得到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乔明佳、程志毅的关心和建委科教处、勘察设计处与重庆市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监督站的支持。重庆一三六地质队、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607勘察实业总公司和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川东南地质队等单位及曾令尧、邓光明、李俊、冉瑞清、周中成、赵得全、陈太华、廖怀军、何晓秋、刘廷登、牟光鹏、陈湘瑶、高永平、张天友、钱可仙、徐乔、黄昌明、扶敏、黄朝刚、龙恩弟、邹俊才、董勇、杨小汝、汤登勇、赵银国、黄志鹏、廖海、陈建光、舒欣、周舟、谢邦才和王家海等个人也对本规范的编制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致谢!113 1111111111表J.0.1地下工程围岩分类类别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单洞)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Ⅰ坚硬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裂隙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呈巨块状整体结构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Ⅱ硬质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裂隙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呈大块状砌体结构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较软岩(fr>25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裂隙不发育;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呈巨块状整体结构Ⅲ硬质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裂隙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软质岩石互层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塌软质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裂隙较发育,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呈大块状砌体结构Ⅳ硬质岩:受地质构造影响很严重,裂隙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被破坏呈碎石状压碎结构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软质岩: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裂隙发育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113 土:1.密实的粘性土和胶结的砂土2.一般钙质或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1、2呈大块状压密结构,3呈巨块状整体结构Ⅴ石质围岩位于挤压强烈的断裂带内,裂隙杂乱,呈石夹土或土夹石状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一般第四系的坚硬至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湿至潮湿的一般碎、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巫山黄土呈松散或松软状Ⅵ石质围岩位于挤压强烈的断裂带内,呈角砾、砂、泥松软体呈松软状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齐涌出,浅埋时易坍塌至地表软塑状粘性土及粉土、潮湿的粉细砂等粘性土易蠕动,砂性土潮湿松散注:软质岩石Ⅳ、Ⅴ类围岩遇有地下水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施工条件适当降低围岩分类。113 附录K地基极限承载力K.0.1根据野外鉴别结果,或根据土的颗粒级配,确定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按附表K.0.1取用。表K.0.1岩质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岩质类别强化风中等风化微风化硬质岩1000~30003000~8000>8000软质岩300~10001000~30003000~8000极软质岩200~400400~10001000~3000K.0.2根据试验室内测得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基本值,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时,按附表K.0.2取用。表K.0.2淤泥及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kPa)天然含水量ω(%)36404550556575承载力基本值f0150135120105907560K.0.3根据表K.0.3粘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kPa)第一指标孔隙比e第二指标液性指数lL0.000.250.500.751.001.200.5805730660(610)--0.6680610550500(450)-0.75505004504053552850.84654053703402852250.93903553202852251951.0340305270225195-113 1.1270225195175-注:1有括号仅供内插用;2折减系数ξ0.1。K.0.4根据表K.0.4红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kPa)土的名称第一指标含水比αw第二指标液塑比lr0.50.60.70.80.91.0红粘土≤1.7≥2.3645475455340355270305220255185235170次生红粘土425320255220185170注::折减系数ξ=0.4。K.0.5根据表K.0.5粉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值(kPa)第二指标含水量w第一指标孔隙比e101520253035400.5695660(620)----0.6525510475(455)---0.7425405380365(345)--0.8340320305285(280)--113 0.9270255245235220(210)-1.0220210200195185175(170)注:1有括号者供内插用;2折减系数ξ=0;3在湖、塘、沟、谷及河漫滩地段新近沉积的粉土,其工程性质一般较差,其承载力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113 1总则(以下为国标)1.0.1为了在岩土工程勘察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除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和桥隧工程以外的工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1.0.3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1.0.4岩土工程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2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o2.1.2工程地质测绘engineeringgeologicalmapping113 采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地质测量、遥感解译等方法,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要素,并绘制相应的工程地质图件o2.1.3岩土工程勘探geotechnicalexploration·’岩土工程勘察的一种手段,包括钻探、井探、槽探、坑探、洞探以及物探、触探等。2.1.4原位测试in-situtests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2.1.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report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计、归纳、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建议,形成系统的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勘察技术文件o2.1.6现场检验in-situinspection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2.1.7现场监测in-situmonitoring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2.1.8岩是石质量指标(RQD)rockqualitydesignation用直径为74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2.1.9土试样质量等级qualityclassificationofsoilsamples按土试样受扰动程度不同划分的等级。113 2.1.10不良地质作用adversegeologicactions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2.1.11地质灾害geologicaldisaster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财产、工程或环境安全的事件。2.1.12地面沉降groundsubsidence,landsubsidence大面积区域性的地面下沉,一般由地下水过量抽吸产生区域性降落漏斗引起。大面积地下采空和黄土自重湿陷也可引起地面沉降。2.1113岩土参数标准值standardvalueOfageotechnicalparameter岩土参数的基本代表值,通常取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2.2符号2.2.1岩土物理性质和颗粒组成e——孔隙比;IL——液性指数;Ip——塑性指数;n——孔隙度,孔隙率;Sr—饱和度;ω—含水量,含水率;ωL一液限;113 ωp一塑限;Wu—有机质含量γ一重力密度(重度);ρ一质量密度(密度);ρd—干密度。2.2.2岩土变形参数ɑ——压缩系数;Cc——压缩指数;Ce—再压缩指数;Cs-----回弹指数;ch——水平向固结系数;cv——垂直向固结系数;E0——变形模量;ED——侧胀模量;Em——旁压模量;Es——压缩模量;G——剪切模量;pc——先期固结压力。2.2.3岩土强度参数c——粘聚力;p0—载荷试验比例界限压力,旁压试验初始压力;113 pf—旁压试验临塑压力;pL—劈压试验极限压力;pu----载荷试验极限压力;qu—无侧限抗压强度;τ——抗剪强度;w——内摩擦角。2.2.4触探及标准贯人试验指标Rf—静力触探摩阻比;ƒs——静力触探侧阻力;N——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NlO——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B——越流系数;k—渗透系数;Q——流量,涌水量;R——影响半径;S——释水系数;T——导水系数;u——孔隙水压力。2.2.5水文地质参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113 pS—静力触探比贯人阻力;qC——静力触探锥头阻力。2.2.6其他符号Fs—边坡稳定系数;ID—侧胀土性指数;KD—铡胀水平应力指数;Pe—膨胀力;UD—铡胀孔压指数;△FS—附加湿陷量;s——基础沉降量,载荷试验沉降量St——灵敏度;αw一红粘土的含水比;νp——压缩波波速;νS—剪切波波速;δ——变异系数;△S—总湿陷量;μ——泊松比;σ——标准差。113 附录A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原来)A.0.1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应考虑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等因素,按表A.0.1进行。表A.0.1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完整程度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相应结构类型组数平均间距(m)完整1~2>1.0结合好或结合一般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较完整1~2>1.0结合差块状或厚层状结构2~31.0~0.4结合好或结合一般块状结构较破碎2~31.0~0.4结合差裂隙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30.4~0.2结合好镶嵌碎裂结构结合一般中、薄层状结构破碎≥30.4~0.2结合差裂隙块状结构≤0.2结合一般或结合差碎裂状结构极破碎无序结合很差散体状结构注: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2组)间距的平均值。113 6.4.2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应根据c、w值和工程情况确定。等效内摩擦角可按下式计算。(6.4.2)式中wd——岩体等效内摩擦角,°;L——破裂面长度,m;W——岩坡高度内单位宽度破裂面外岩体的重量,kN/m;H——边坡总高度,m;h0——土层厚度,m;h——岩坡高度,m;θ——破裂面倾角,°。113 J.0.5地下工程围岩受高地应力影响时,应按表J.0.5对围岩分级进行修正。表J.0.5地应力对围岩分级的修正应力状态基本分级ⅠⅡⅢⅣⅤⅥ极高应力ⅠⅡⅢ或ⅣⅤⅥ—高应力ⅠⅡⅢⅣ或ⅤⅥ—注:1.对处于极高应力状态、基本分级Ⅲ级者,当围岩岩体为较破碎的坚硬岩、较完整的较硬岩时定为Ⅲ级,围岩岩体为完整的较软岩、较完整的软硬岩互层时定为Ⅳ级;2.对处于高应力状态、基本分级Ⅳ级者,当围岩岩体为破碎的坚硬岩、较破碎及破碎的较硬岩时定为Ⅳ级,围岩岩体为完整及较完整软岩、较完整及较破碎的较软岩时定为Ⅴ级。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