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3页

广西地方标准《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标准规范附件2广西地方标准《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广西地区经济升级战略的实施,自治区确定了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方案,交通建设成为目前促进广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国家和地方高速公路网规划项目建设,到2015年,高速公路新增3500公里,通车里程6000公里以上,基本建成‘四横六纵六支线’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公路网覆盖所有中心城市,85%以上的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为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打下坚实基础”。广西地区总体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山岭纵横、河网密布,迅速增加的高速公路及路网工程建设和提等升级,需要新建、改建更多的桥梁工程,其中大部分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技术是现代桥梁工程的核心技术之一,预应力的有效建立和可靠存续,是对桥梁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和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桥梁预应力施工具有施工工序步骤多、设备设施投入大、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等特点。然而,目前国内针对预应力施工的过程控制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认识和技术状态,现有相关规范对预应力器材/设备质量、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孔道灌浆质量等的保障技术措施、检测指标标准等的规定还显得较为粗放。通过对现有大量在役桥梁的调查和检测表明,相当部分的桥梁质量隐患来源于预应力施工工艺水平落后、质量管控不力。桥梁预应力的建立对相关的材料、器具、设备、人员和施工工艺的技术要求均很高。为此,结合现代检测和信息技术,开展桥梁预应力施工工艺、过程控制方法和检测验收标准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标准文件,以规范和指导预应力施工的工艺操作和全过程控制,确保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总体上看,目前国内桥梁预应力施工受现场条件和人为因素干扰较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施工质量稳定性和可靠度较低,亟待在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和精准度上予以加强。本规范制定紧紧围绕广西地区公路桥梁建设实际,并具有在广西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价值,对促进预应力精细化施工和检测控制在广西地区的发展,提高广西地区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为工程质量“百年大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经济、社会价值。二、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广西地方标准《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范》项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列入2014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桂质监函〔2014〕238号),项目编号为2014-0245。由广西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牵头)起草,计划于2016年完成。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2、起草单位和起草人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玉、彭凯、王建军、王继成、李彩霞、龙跃、陈光辉、吴志勇、秦大燕、蒋业东、罗小斌、朱剑宏、孔祥武、唐颖贤、陈云辉、青志刚、黄先滨、农先锋。3、主要工作过程(1)组织分工广西地方标准《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范》项目任务下达后,主要起草单位制订了编制工作方案,由重庆交通大学、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专业人员参加,成立了编制工作小组,召开了项目编制策划会议并就标准研制任务分工、进度安排进行了明确。(2)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分析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编制人员根据任务分工进行了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分析工作,一是收集国内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论著及研究报告,了解了国内外预应力工程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二是深入工程现场,通过对广西20多座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预应力设备、器材、人员、工艺和生产管理等进行调研,对广西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上大、中桥梁预应力工程施工存在的病害及现场施工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桥梁预应力施工关键工艺参数和质量检控指标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了解并掌握了预应力施工各生产要素及操作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控制要点。三是结合广西地区公路桥梁使用环境要求,对预应力器具、材料相关指标进行了调研,确定了与广西地区环境特点相适应的技术要求及指标。四是研究吸收了国内外桥梁预应力设备的相关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预应力施工、检测设备进场检验的相关规定。(3)标准编写及研讨为确保标准调研、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项目组根据前期策划会确定的主要内容,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工作大纲及编制大纲并于2015年7月26日召开了大纲评审会。按照评审专家意见,修改完善的大纲作为项目的工作指导,项目组着手开展了相关调研、试验及资料收集工作并逐步编写形成了工作组讨论稿。2015年8月-2016年4月,编写组在全面调研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标准初稿。2016年5-6月,编写组根据相关专家意见对标准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015年4月16日,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标准征求意见初稿讨论会,会上专家就规范内容范围、施工工艺参数、检验控制指标等关键内容共提出意见38条,项目组根据专家修改完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标准的编制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循国家设计与施工相关标准、行业设计与施工相关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和广西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当前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现状,同时考虑广西桥梁建设的发展需求和地域环境条件,将桥梁预应力施工的具体技术要求进行针对性增减、取舍、综合、分类,以确保编制的标准能够满足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科学性原则分析国内现有相关标准体系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国内外桥梁预应力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尤其是广西境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对已发布的相关施工标准、规范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优化,建立科学、实用的广西地区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标准。(2)先进性原则标准条文充分依托现有成熟、先进的预应力施工设备、工艺和信息化、智能化检测技术手段,借鉴汽车等行业精益生产的质量控制策略和技术保障措施,推动桥梁预应力施工的现代化、精细化和全过程质量控制,逐步淘汰技术落后、稳定可靠性低的预应力设备和粗放、可控性差的施工工艺。(3)可操作性原则标准的起草充分调研了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设备、器材、工艺和施工效果等技术现状,广泛征求了桥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设备厂家等领域的专家意见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对广西本地在桥梁预应力器材、设备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储备进行了调研总结,并考虑了广西地域沿海、湿热气候环境条件对桥梁预应力施工的影响。编写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讨论、听取意见、增删修改,编制此标准。标准内容针对性、可操作性强。2、标准主要内容《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检测验收规范》送审稿内容共16章,还包括前言和附录、规范用词说明、条文说明。第1章规定了标准的范围;第2章给出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为有关术语和定义;第4章为总则;第5章为基本要求;第6章为材料和器具;第7章为预应力管道安装;第8章为预应力钢筋制作;第9章为预应力筋与锚具安装;第10章为预应力张拉及检测设备;第11章为施工队伍和操作人员;第12章为预应力张拉施工准备;第13章为预应力张拉施工;第14章为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及封锚;第15章为施工质量检测;第16章为施工质量验收。四、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本标准在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基础上,通过对广西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各关键环节的技术现状进行调研,对广西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的工艺流程、过程控制和结果检验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吸收了国内外预应力精细化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的相关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广西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的相关规定。1、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划分5.2节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规定了桥梁预应力施工质量验收单元的划分层次。每一项工程质量验收单元的具体划分应在工程开工阶段由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依据本节的有关规定商议确定。2、预应力工程质量验收(1)5.3.1条规定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要针对检验批,检验批是工程验收的最小单元,是直接对工程实物质量进行检验的一道程序,是整个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必须严格执行。检验批的质量合格标准除了规定主控项目的质量抽样检验必须全部合格外,对一般项目中作了合格率规定的,应达到80%以上。(2)5.3.2条强调检验批质量验收是整个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应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检查记录;分项工程验收所含检验批质量均应符合规定,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3)5.3.3条中附录F、G分别为检验批、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记录表;附录H为预应力张拉跟踪记录表;附录I为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验收记录表,本标准对格式作了统一规定。3、锚具综合试验检验6.3.2条规定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可通过静载锚固试验、锚具内缩量试验、摩阻损失试验和张拉锚固工艺试验,即锚具综合试验检验。(1)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静载锚固试验:检测锚具质量重要的试验,它能综合反映出锚板、夹片的硬度、强度、锚固能力等方面的性能,并能对多次张拉锚固后绞线受力均匀性进行考核。此项试验包含固定端锚具回缩测试,即夹片与绞线回缩动态同步分析试验,其目的是通过测量观察绞线和夹片咬合是否可靠,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在张拉过程中绞线容易出现滑丝和飞锚。此试验在综合试验末尾进行,可考核锚垫板质量,也可考核多次张拉后绞线受力的均匀性。(2)张拉端锚具回缩试验:其目的是测试锚具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确定超张拉系数,避免绞线折弯过大导致滑丝、断丝发生。(3)摩阻损失试验:测定的是张拉端摩阻,它包括锚圈口摩阻和锚垫板(喇叭口)摩阻。(4)张拉锚固工艺试验:为了使锚具适应现场施工特点所进行的性能测试。4、预应力管道安装(1)7.2.1条强调,后张预应力管道安装位置直接影响预应力筋的束界、摩阻等,管道位置不正确,就会使预应力束位置偏移,其等效合力超出设计预定束界,产生附加弯矩,影响构件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检验点数以段控制为当:直线段不少于3点;曲线段、折线段不少于5点。曲线段的划分以曲率半径变化为一段,折线段的折点变化为一段。(2)7.3规定,为保证安装质量,应事先按设计图纸中预应力筋的曲线坐标在相应的结构钢筋上定出曲线位置及线形并用钢筋托架固定。波纹管接长布置在直线段是为了连接方便,为使连接可靠,其长度宜为被连接管道内径的5~7倍,并对其实施相应防护。5、预应力钢筋制作(1)8.1.1条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规定,在进行预应力筋的制作时,大型工程应设置具有良好防雨、防尘、防污染设施的专用预应力筋加工车间;若预应力工程量较小或无合适的场地时,应设置有防雨、防污染的预应力筋制作工作台。不得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场地上进行预应力筋制作。8.1.2条强调,用电弧或乙炔——氧气切割预应力筋,会使切割部位受高温加热而改变物理力学性能,难以保证预应力筋的质量,因而应予禁止。8.1.3条强调规定成品预应力筋验收合格后,应签发合格证,并悬挂标志牌,是为了防止不合格预应力筋进入安装工序或将筋束装错孔号,一旦预应力筋发生质量问题,便于迅速查出原因。6、预应力钢筋编号和梳编穿束(1)8.2.3条中,预应力钢筋下料完毕后,进行预应力筋的梳束、编束时,用锚具梳顺,用18-22号铁丝绑扎,钢绞线由锚具锥孔大端穿入,锚具各孔事前需一一做好编号,注意:编号时锚具各孔与绞线编号一致。每隔1.0~1.5m以单层密排螺旋线绕扎牢固,绑扎长度为2cm,曲线段须增加几道绑扎,以使绞线顺直、等长,绑扎成束顺直不扭转,便于穿束,严禁在钢绞线不顺直的情况下绑扎成束。用连接器接长,分段张拉锚固的预应力束,各孔内绞线极易缠绕,对预应力束的梳、编、穿束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挤压套的绞线在完成P型锚具(连接器周边槽)安装后必须逐根编号,套入锚具(最好用梳束板)进行梳理,锚具各孔位也应做好对应编号,其位置应与锚具安装孔位保持一致。P型锚具与梳理锚具之间各绞线线形平顺,不得相互缠绕,同时应采用扎丝对已梳理顺直的绞线逐段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m。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另外也可以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梳编好的成品束,如云南省牛栏江大桥就采用了成品束,其效果良好。本条规定的目的是确保预应力筋平顺不扭结,绑扎牢固,使其在安装过程中不散索,以保证张拉时各根预应力筋受力均匀。(2)8.3节强调,为便于穿束过程中调整筋束,使其不发生扭转,在束两端安装工作锚、工具锚时,不得使预应力筋交叉错位而相互缠绕;制束时应对每一根预应力筋进行编号,每根预应力筋两端编号应相同。合格的预应力筋束应按编号整齐排放并进行临时防护,使验收合格的筋束得到妥善的保护,防止其在安装存放期间受损或被污染、腐蚀。7、预应力钢筋与锚具安装(1)9.1节中,锚具安装时应位置准确,锚垫板轴线应与连接孔道管轴线重合,否则在安装千斤顶时容易造成位置偏差和轴线夹角偏差。张拉时,不仅预应力损失较大,还会出现预应力筋在张拉端的锚垫板下被拉断,这是由于锚垫板平面与预应力筋轴线不垂直,造成预应力筋截面偏心受拉导致绞线折弯受力严重不均,受力大的因损伤而屈服。因此特别要求锚具(锚垫板)及千斤顶的安装轴线应与预应力筋保持在一条直线上。(2)9.2节中,预应力束穿束时应整束穿入,注意前端封头,以便于导向穿束,严禁扭转。若遇阻力,可前后拖动(平动),或牵引。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对于预应力筋长度较长、整束根数较多的现浇预应力构件,可采取以下方法:钢绞线下料完毕后在其一端套入锚圈作为梳束工具(也可用限位板),用砂轮锯将该端钢绞线各根端头切割20~30cm,但保留中心一根钢丝,将中心丝穿入具有与锚具相似位置孔的牵引螺塞后再镦头,镦头直径大于牵引螺塞孔的直径,以满足整束穿束时拖动绞线平动的要求。牵引螺塞上各孔距略大于钢绞线中心丝直径,镦头后的整束钢绞线通过牵引螺塞与螺旋套连接,螺旋套另一端由卷扬机上的钢丝绳牵引。绞线穿束前钢绞线端头(包括切割部分)须用胶带缠绕保护,防止穿束过程中钢绞线端头散索。将牵引螺塞与螺旋套连接,螺旋套另一端由卷扬机上的钢丝绳牵引,由卷扬机缓慢牵引整束绞线平动完成整束穿束。若受场地限制可利用转向滑轮,也可增加卷扬机,钢绞线牵引时应采用锚圈边梳理边绑扎,绑扎间距宜为1.0~1.5m。在穿束过程中,注意克服预应力筋与波纹管的摩阻,便于对系统的保护。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预应力筋,安装完毕后均应调整两端长度,以满足张拉工艺的操作需要。对外露部分进行临时防护,防止其在施工中被雨水、尘土、混凝土、水泥浆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腐蚀。8、预应力张拉、检测设备及人员(1)10章强调,为保证用于工程中的设备能达到施工质量要求,因此要做好进场验收工作。另外检测设备是验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更应做好进场的把关工作。(2)11章强调,预应力张拉应由质监部门主持进行张拉作业人员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9、预应力张拉施工(1)13.1.1条强调,张拉前混凝土表面特别是锚垫板附近若有蜂窝及其它缺陷,应在拆模后立即进行处理,必要时对密实度进行抽检,处理完毕后方可张拉。这样做的原因是:张拉时,锚垫板周围受力复杂,拉应力大,倘不密实易造成混凝土裂纹,甚至爆裂。(2)13.1.3条中,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滑丝引起滑丝的主要原因有:①张拉时锚具锥孔与夹片之间有杂物;②钢绞线有油污;③锚固效率系数小于标准要求值;④钢束中钢绞线受力不均匀;⑤切割锚头钢绞线留得太短;⑥夹片、锚具的强度不够。2)断丝引起断丝的主要原因:①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过大,导致单根绞线(钢丝)应力大于其极限强度;②钢绞线(钢丝)本身质量有问题;③千斤顶多次重复使用,导致张拉力不准确;④锚具存在质量问题。3)夹片破裂其主要原因一般是夹片存在质量缺陷,表现特征是张拉中可听到破裂声,甚至出现夹片飞出。4)锚垫板破碎变位锚垫板破碎主要是因为锚垫板质量不合格;锚垫板变位主要因为锚下混凝土不密实或弹簧筋强度不足。5)千斤顶漏油严重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其主要原因一般是千斤顶内密封圈老化破损或千斤顶缸壁划伤,表现特征是正常加压时,压力表工作不正常或活塞不移动。6)压力表不回零其主要原因是压力表内弹簧失效或油路有问题。如遇上述任一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张拉,查明原因。无论是原材料、张拉机具还是张拉工艺的问题,都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后,方可继续施工。(3)13.1.4中,预应力张拉和放张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考虑原材料存放、制作、安装、千斤顶标定、人员持证或培训、混凝土强度、张拉操作顺序、方法、质量检验等因素的情况下,制定控制预应力施工全过程质量的施工技术方案,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施工技术方案要经监理单位批准,当考虑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修改。(4)13.2.1条中,张拉应力为张拉控制应力与锚圈口摩阻损失之和,其值必须小于预应力筋的屈服极限,此时预应力筋处于弹性状态,经多次张拉后能够恢复到初始状态。钢丝、钢绞线无屈服台阶的预应力筋在张拉时,应考虑对预应力筋进行超张拉。对于竖向束等短束,主要根据由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造成的预应力损失情况来调整张拉应力,必要时采用低回缩值锚具;对于长束、环形束,主要根据摩阻损失情况来调整张拉应力。确定张拉应力时必须考虑预应力筋束有效预应力的不均匀度,最大张拉应力不允许超过其屈服强度的0.94倍。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对于端部设有锚圈(有锚圈口摩阻损失的锚具)的锚具,张拉控制应力小于张拉应力;对于端部不设锚圈(无锚圈口摩阻损失的锚具)的锚具,张拉控制应力等于张拉应力。端部设有锚圈的锚具,张拉时,张拉应力最大值一般不得超过0.8,端部不设锚圈的锚具,张拉应力一般不得超过0.75。也就是说,梁的张拉应力一般不应超过0.8,梁的张拉控制应力一般不得超过0.75。(5)13.2.2条中,明确张拉控制应力与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区别,张拉控制应力是张拉时对预应力筋锚下所施加的最大应力值,而锚下有效预应力是锚固后张拉控制应力扣除了各种因素的预应力损失(此时主要是绞线回缩和梁体压缩,=-锚固损失)。至于经长期衰减、徐变后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对无粘结筋即为沿程有效预应力,对有粘结筋则仍为锚下永存拉应力。梁的竖向预应力筋(精轧螺纹钢筋)可反复张拉到控制应力,以尽可能消除构件间的非弹性变形,然后按正常张拉程序张拉测伸长值和锚固;也可采用先张拉、锚固,在压浆前再次重新张拉、锚固的方法张拉。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施工较为烦琐。建议采用低松弛钢绞线并实施单根超张拉,张拉应力可相应提高,取<0.85,必要时宜采用承压式低回缩值锚具,张拉时应保证持荷时间,使应力充分传递。这种方法较为简便,能尽可能消除梁体锚具变形,有利于有效预应力的建立。持荷时间为油泵开启、油压表读数稳定后的稳压时间,不少于5min。一般来说,从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到油压表读数稳定一般要5~8min(与梁的长短、预应力筋布局、张拉方式有关)。所以一般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40m跨径T梁两端张拉时停顿时间取5min,40~100m取7分钟,100~200m取8~10min。以保证有效预应力充分传递,对梁体反拱也有很大好处。同时,充分的持荷时间可以部分抵消由于梁体和锚具变形,接缝压缩等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根据对40m长度T梁的试验结果,张拉完毕持荷2min后锚固,梁体反拱为0.9~1.1cm,持荷5min后锚固,梁体反拱为1.6~1.8cm。(6)13.2.3条中,预应力筋的张拉,应采取多顶同步分级张拉工艺,使梁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对称且同步。施加预应力后,各束受力不均匀度好,不会发生像传统逐束张拉时,梁体受到偏心力矩发生弯曲扭转的情况,施加预应力过程中对称、同步,受力均匀,不产生有害变形。张拉施工时,各张拉机具应在保压持荷均达到稳定后同步放张。为排除混凝土的弹性压缩不均、预应力筋回缩及锚具变形不均等对张拉后有效预应力的影响而产生同断面有效预应力不均匀,采用设计规定的分级张拉程序,尽量消除各束预应力损失不均带来的有效预应力偏差。必要时可测出全断面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求出张拉顺序影响系数,校正张拉应力,以消除先后张拉影响。(7)13.2.5条中,预应力筋张拉前,应进行调束,以保证张拉锚固后有效预应力同束不均匀度。倘严重不均,导致部分单根钢绞线张拉时屈服甚至断裂,即使未屈服断裂,但经衰减仍超过疲劳极限,将在使用阶段出现工程病害。10、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检测及封锚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1)14.1.1条中,为减少水泥浆凝结时的收缩,增加压注的密实性,水灰比不宜大于0.40;掺外加剂时,水灰比可减少到0.35。水泥浆中掺入一定数量的膨胀剂,可增加其密实性,但掺量过大将显著降低水泥浆的强度,故规定应小于10%。压浆质量与水泥浆密度、流量和压力等密切相关,可用压浆自动记录仪跟踪记录与控制。(2)14.1.2条表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张拉后压浆时间过长的问题,因此为了便于可操作性,增加了时间的规定。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实,在采用观察的方法后,必要时可增加无损检测或凿孔检查。(3)14.2.1条强调,压浆前,先用真空泵抽吸预应力孔道中的空气,使孔道的真空度达到负压0.08MPa左右,然后在孔道另一端用压浆泵以一定的压力将搅拌好的水泥浆体压入预应力孔道并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孔道内只有极少数空气,浆体中很难形成气泡;同时,由于孔道内和压浆泵之间的正负压力差,大大提高孔道内浆体的饱满和密实度。(4)14.2.2条中,压浆前孔道可用高压水冲洗,能冲走杂物并将孔道内壁予以湿润,还可防止干燥的孔壁吸收水泥浆中的水分而降低浆液的流动度。中性洗涤剂或皂液必须对预应力筋和管道无腐蚀作用。(5)14.2.3条中,室外最低温度低于5℃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时,孔道压浆应采取抗冻保温措施,防止浆体冻胀使混凝土沿孔道产生裂缝。抗冻保温措施:采用早强型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一定量的防冻剂;水泥浆用温水拌和;灌浆后构件保温等。应使浆体和相邻结构在48h内温度超过5℃。最高气温高于35℃时,孔道压浆宜在夜间进行。11、施工质量检测(1)15.1节中,张拉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过程控制环节,直接影响有效预应力大小和同断面的不均匀度,因此在张拉过程中应作到四个同步:单束钢绞线两端张拉同步性、多束钢绞线对称张拉同步性、张拉过程同步性、张拉停顿点同步性。单束钢绞线两端张拉同步性是保证有效预应力在钢绞线内的合理均衡分布;多束钢绞线对称张拉同步性是避免使梁体不因受到偏心力矩作用而发生弯曲扭转和侧弯,不在锚下等部位产生过大的附加内力而变形,也可以防止先张拉的预应力筋束的应力受后张拉预应力筋束应力的影响;张拉过程同步性,特别是在50%以后至最终张拉力值的控制尤为重要,这时张拉不同步对预应力质量的影响将变大;张拉停顿点同步性是比较各个停顿点各顶张拉力的同步性,根据停顿点持荷时波峰波谷的差值,能发现千斤顶是否存在内泄漏。张拉控制精度是按有效预应力精度提出的。考虑锚下有效预应力影响因素多,控制难度大,因此对张拉控制精度作了必要调整。梁体中有效预应力同断面大小和不均匀度,对其预应力度、受力、变形﹑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反拱度等均有很大影响。一般要求,梁体同一断面中有效预应力公差控制在4%的范围内,由于各束预应力筋的钢绞线根数未必一样,可采用同一断面中各束单根绞线锚下有效预应力平均值的不均匀度来反映张拉施工的控制水平。实践证明,现场施工条件既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又能保证张拉应力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张拉跟踪控制需保持张拉过程中两端的同步性,传统方法是,在张拉时,梁体两端操作人员通过步话机联系,相互报告张拉值、伸长值的数据。由于两端张拉同步性要求高,在张拉过程中,应增加停顿次数。加载到张拉控制应力,应保证其精度和足够的持荷时间,再缓缓同步放张锚固。但数据记录、表报处理费时费事。另外,也可在张拉各千斤顶上分别安装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专用显示仪,自动检测张拉力和伸长值,显示其数据(本千斤顶)并利用无线传输自动发射,还可实时显示其它各千斤顶的张拉数据,并根据对方当前的张拉力值,及时调整,以确保两端的张拉精度(同步性、张拉控制应力和持荷时间)。仪器能自动记录所有张拉数据,可根据需要打印出来。控制精度相对较高,操作较为方便,完全满足标准要求。(2)15.2节中,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出现断丝的主要原因是,同束中各单根钢绞线或钢丝受力不均匀,而受力不均皆由其梳、编与整束安装不标准所致,如果在梳束、编束、穿束时严格遵照本规程施工工艺进行,则各单根钢绞线、各单根钢丝受力不均匀度完全可以控制在10%以内,张拉应力最大值为0.8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能够保证各束张拉后的受力不均匀度,并且张拉中同一断面的断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张拉中一旦出现断丝,必须检查认定,确定原因,若绞线不合格则换绞线,锚具不合格则换锚具;若梳、编、穿束存在问题,则必须全部退锚,重新穿束。若有断丝现象发生,其它未断丝绞线有的可能已经屈服失效,有的达到极高的应力值,即使经长期衰减后仍然大于其疲劳强度(0.65),在使用阶段受到汽车等活载作用将导致钢绞线早期疲劳断裂,造成梁体下挠甚至垮塌,这在连续刚构桥中尤为明显,因此必须对断丝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消除预应力筋早期疲劳而导致的工程隐患。同束有效预应力过大,将影响单根绞线使用寿命;过小,则有效预应力不足,造成材料浪费。由于钢绞线和钢丝的屈服点为其抗拉强度的0.85倍,对应张拉应力为0.8(考虑到张拉中单根钢绞线受力不均匀0.8/0.85=0.94,即为屈服强度的0.94倍),经绞线回缩和锚具压缩等损失后,有效预应力一般不会超过0.7。同时考虑到现有施工条件,同束中各钢绞线有效预应力偏差控制在±5%(10%)的范围内,经衰减后使用阶段有效预应力一般不超过0.6,由活载引起的附加应力可取0.05,因此在活载作用下绞线的有效预应力不超过0.65,满足疲劳强度要求。(3)15.3节中,预应力筋张拉锁定后夹片应平整,一般不允许有错位,特别在无粘结筋中更不允许。因为错位影响夹片对预应力筋的咬合面积,如果错位,将使咬合力减少,从而影响筋束的锚固效果,甚至发生滑丝的危险。(4)15.4节中,预应力、索力张拉锚固后,应及时进行有效预应力、有效拉力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切割预应力筋、索多余部分,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30mm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为了确保不滑丝),索不应小于200mm(为了便于今后换索)。严禁使用电弧切割或气割。12、施工质量验收(1)16.2.2~16.2.3条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是预应力施工的结果控制:验证施工中各个控制环节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从而全面确保预应力施工质量。=1860MPa,公称直径为14.2mm的钢绞线,是目前预应力工程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佳的预应力筋。通过大量工程实践检测(尤其是云南省牛栏江大桥)并依据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对于=1860MPa,公称直径为15.2mm的单根钢绞线,当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为0.7时,对应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应为168kN;当设计张拉控制应力为0.75时,对应的锚下有效预应力为178kN。对于其它的张拉控制应力,可用内插法计算对应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对于其它型号的钢绞线,其有效预应力根据设计的张拉控制应力,通过试验、计算确定。对于大小允许偏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JTG/TF50-2011规定,预应力筋在锚下的有效预应力与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偏差不超过±5%。对于不均匀度允许偏差,按《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标准》JTGD62-2004的规定,张拉应力最大值为0.80,其对应屈服强度为0.85,留有5%考虑各单根绞线受力不均匀度,为了留有余地,本规程用4%考虑不均匀度,相对80%而言也正好为5%。因此同束有效预应力的大小不均匀度允许偏差为±5%,不均匀度允许公差为10%。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同束有效预应力检测的传统方法是在钢绞线上贴应变片,但其可靠性差、精度低,并受贴片水平影响。也可采用割断钢绞线安装力传感器进行测试,但存在价格、安装、安全等问题。对整束有效预应力检测,传统方法是于锚下埋设空心式传感器来检测同断面有效预应力。目前普遍采用钢弦式压力传感器,但其对安装要求高,否则测试误差很大。预应力张拉锚固自动检测控制仪能准确测出单根钢绞线和整束预应力筋锚下有效预应力(精度达到1.5%FS),并且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分析其不均匀度。该测试仪器已在许多工程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对检测过程中有效预应力偏小的预应力筋,可以对其进行补张。对有效预应力偏大的预应力筋,严禁进行放张,因为如果放张后使带有夹痕的预应力筋进入应力区,将导致绞线过早疲劳,甚至断裂,其超差范围小于5%,数量应不超过10%,否则退锚重新穿束张拉。需要说明的是,同束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是预应力检测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有效预应力大小和同断面不均匀度通过同步张拉跟踪控制,同束不均匀度是通过严格的梳束、编束和穿束来控制的。本标准强调对施工过程的控制,而检测只是手段,建立合理完善的施工工艺,并严格进行操作,是保证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的关键。对于有粘结筋(压浆前)和无粘结筋,钢绞线均能进行单根检测与校正控制,但对于平行钢丝束不能进行单根检测调整,必须通过严格的施工工艺进行不均匀度控制,再进行整束检测。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张拉施工可采用整束检测来控制。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梁体承受很高的应力,若预应力不均匀度过大将使应力重新分配,改变其合力作用位置,带来附加弯矩,产生有害变形,随着梁体收缩蠕变,情况将更加严重,危及结构安全。(2)16.2.4整束检测不能判断同束不均匀度,从而无从判断梳编穿束质量,所以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验收必须采用单根检测技术。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相关法律,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还遵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GB/T20065)、《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等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规定。相较于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章节内容,本标准专门针对预应力张拉过程控制和结果检验等有关技术问题提出要求,较前者更为详细和严密,实用性更强。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此外,本标准针对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设备等增补了进场检验指标标准等内容,技术体系更完备。六、本标准的实施建议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标准实施前,应开展足够的宣传贯彻活动,使广西公路桥梁建设参与各方及早理解、掌握标准内容,做好技术准备、革新施工管控流程,积极推广应用标准,及时反映标准适用情况和效果,为标准的后续修订工作积累经验和支撑数据。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