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6 MB
- 57页
-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ICS93.080.10P66DB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713—2018代替DB14/T713-2012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指南2018-08-05发布2018-10-05实施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4/T713—2018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2铁尾矿砂路基.......................................................................24总体要求..........................................................................24.1品质工程......................................................................24.2质量管理......................................................................24.3安全施工......................................................................24.4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24.5节能减排......................................................................24.6科技创新......................................................................24.7信息技术......................................................................24.8文明施工......................................................................35施工准备..........................................................................35.1一般要求......................................................................35.2技术准备......................................................................35.3作业条件......................................................................56路基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56.1一般要求......................................................................56.2安全要求......................................................................66.3环境保护......................................................................86.4文物保护......................................................................86.5生物保护......................................................................97一般路基施工......................................................................97.1一般要求......................................................................97.2填方路基......................................................................97.3挖方路基.....................................................................167.4雨季施工.....................................................................188特殊路基施工.....................................................................198.1一般规定.....................................................................198.2黄土地区路基施工.............................................................198.3盐渍土路基施工...............................................................25I
DB14/T713—20188.4软土地区路基施工..............................................................278.5膨胀土路基施工................................................................308.6铁尾矿砂路基施工..............................................................318.7粉煤灰路基施工................................................................339路基排水..........................................................................359.1一般规定......................................................................359.2边沟、排水沟、截水沟..........................................................359.3跌水槽、急流槽、消力池........................................................369.4盲沟、渗沟....................................................................3710路基防护.........................................................................3710.1一般规定.....................................................................3710.2挡土墙.......................................................................3810.3拱形骨架防护.................................................................3910.4现浇混凝土骨架坡面防护.......................................................4010.5预应力锚索(杆).............................................................4010.6柔性防护.....................................................................4410.7生态防护.....................................................................4611路基监测与观测...................................................................4611.1一般规定.....................................................................4611.2高路堤稳定和沉降观测.........................................................4611.3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4711.4软基工程观测.................................................................4711.5预应力锚固工程监测...........................................................4812路堤整修与路床移交...............................................................4812.1一般规定.....................................................................4812.2路堤整修.....................................................................4912.3施工要求.....................................................................4912.4路堑整修.....................................................................5012.5路床移交.....................................................................5013取、弃土场.......................................................................5113.1一般规定.....................................................................5113.2取土场.......................................................................5113.3弃土场.......................................................................52参考文献.............................................................................53II
DB14/T713—20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对DB14/T713-2012《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指南》的修订,与DB14/T713-201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总体要求”(见4);——增加了“路基施工排水总体设计”(见5.1.6);——增加了“振动污染的防治”(见6.3.3);——增加“铁尾矿砂路基施工”(见8.6);——增加“柔性防护”章节中的路基柔性防护措施(见10.6);——删除了“采空区地区路基施工、滑坡地段路基施工、河塘湖(库)地区路基施工”章节(2012版7.4、7.8、7.9)——删除了“涵洞工程”(2012年版10)——修订了“黄土地区路基施工”相关内容(见8.2,2012年版7.2);——修订了“11路基检测与观测”相关内容(见11,2012年版10)——细化了“10.5预应力锚索(杆)”相关内容(见10.5,2012年版9.5);——完善了“取、弃土场”相关要求(见13,2012年版13);本标准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萍、段丹军、赵景彭、孔繁盛、王国安、李燕、高琳、张军、成志强、赵建斌、畅晓钰。本标准于2012年12月首次发布,2018年8月第1次修订。III
DB14/T713—2018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山西省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路基工程总体要求、施工准备、路基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一般路基施工、特殊路基施工、路基排水、路基防护、路基监测与观测、路堤整修与路床移交及取弃土场。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内所有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施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6722爆破安全规程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JTG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C2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TD31-05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D3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50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F1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90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46公路施工临时用电规范JTJ00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TD33公路排水设计规范TB/T3089铁路沿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DB14/T712高速公路施工驻地、场站、工地试验室建设指南DB14/T1107公路黄土路基工程监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
DB14/T713—20183.1铁尾矿砂路基用铁尾矿砂作为路基填料的一种路基。4总体要求4.1品质工程4.1.1路基施工应践行品质工程理念,满足“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总体要求。4.1.2加强路基施工过程中材料的准入监管制度,实施原材料准入制,实行工序验收“一票否决”制。4.1.3全过程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4.2质量管理4.2.1全面贯彻全寿命周期理念,注重过程控制,实行动态管理。4.2.2路基施工项目部、试验室、库房、监理机构、试验检测单位驻地、试验室建设应符合招标文件及DB14/T712的相关要求。4.2.3路基的施工应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遵循合理的施工工期,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4.2.4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数据、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应如实记录和保存,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质量事故,经处理补救后,应保存相关证明文件资料。4.3安全施工4.3.1路基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施工管理,重点及典型工程增加安全风险评估,相关要求按JTGF90执行,全面保障人员、设备和生产安全。4.3.2深化平安工地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责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科学施工,做好专项施工方案和专家论证工作、做好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做好现场安全生产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4.4环境保护与绿色施工4.4.1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全过程注意环境保护。4.4.2绿化工程应做到与路基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4.5节能减排4.5.1引进推广应用成熟稳定的资源节约(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全省节能减排进程。4.5.2优化施工组织,合理安排工序,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施工能效。4.6科技创新优选设备与工艺工法,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4.7信息技术2
DB14/T713—20184.7.1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BIM技术、信息传输、可视化与智能化技术等),实现施工过程动态控制和质量监控,逐步提高施工控制水平。4.7.2推行施工过程信息化,应用具有便捷、无损、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等特征的先进检测装备,对路基压实、台背填筑等关键施工步骤,实时采集、传输、跟踪和分析;通过路基施工自动化监控手段的监测和预警,提高监测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4.8文明施工4.8.1路基施工应认真贯彻国家、地区以及建设单位的相关规定,做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4.8.2在环境敏感区域施工,应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5施工准备5.1一般要求5.1.1路基开工前,应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核对。调查和核对内容包括:沿线施工区域内地下与高空电力电线、通讯管线;工程建筑,水系分布,气象、水文及地质资料,各区域的交通条件。5.1.2根据收集的资料总结各施工区域的施工条件,写出调查报告,供施工决策和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参考。5.1.3应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合同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并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批。5.1.4开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并对各施工班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5.1.5场地规划、“三通一平”、驻地建设等临时工程,应满足正常施工需要,应保证路基施工影响范围内原有道路、结构物及农田水利等设施的使用功能。5.1.6路基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总体设计,应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与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绿化工程应做到“三同步”。5.1.7红线范围内若砍伐或移植树木,需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取、弃土场位置确定后,应做好相关防护措施。5.2技术准备5.2.1一般要求5.2.1.1工程开工前,承包人应在全面理解设计要求和设计交底的基础上,对沿线导线控制点和高程基准点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对。经过复核,对存在异议的导线控制点,应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书面报告,由监理工程师确认最终解决办法;对存在异议的基准点,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有勘误的高程修正表,由监理工程师核定正确高程。5.2.1.2承包人应将施工中所有控制桩以及监理工程师认为对放样和检验有用的标志桩,进行加固保护,并在水准点、三角网点等处设立易于识别的标志。5.2.1.3所有导线、中线、水准点的复测,增设的水准点、横断面复测和补测工作,补充平面控制网等级、三角测量以及小三角技术要求、导线测量及要求、四级GPS控制网技术参数、四等水准测量等级相关数据,测量精度、技术要求应符合JTGC20和JTGF10的相关规定。5.2.1.4每项测量成果均应进行复核,原始记录存档。3
DB14/T713—20185.2.2试验5.2.2.1路基施工前,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应建立试验室。5.2.2.2路基施工前,应对路基基底土进行相关试验。取样频率按每公里2个点进行;土质变化大时,视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取样点数。5.2.2.3及时对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的拟作为路堤填料的材料进行复查和试验检测。土的试验项目包括天然含水率、液限、塑限、标准击实试验、CBR试验等,必要时应做颗粒分析、比重、有机质含量、易溶盐含量、冻胀和膨胀量等试验。5.2.2.4矿渣、钢渣、煤矸石以及尾矿砂等特殊材料作为填料时,还应按相关标准做相应试验,必要时还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指标合格且经批准后方可使用。5.2.3复测5.2.3.1尽量采用GPSRTK技术进行路基施工控制测量,提高测量精度。无条件时按照5.2.3.2和5.2.3.3执行。5.2.3.2导线复测要求如下:a)原测中线主要控制桩由导线控制时,承包人应根据设计提供资料计算复核导线控制点,做好复测工作;b)导线复测仪器使用前应在标定、检验校正有效期内,仪器标定、校正报告复印件报监理工程师备案;c)原有导线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增设满足相应精度要求的附合导线点;d)同一项目内相邻施工段的导线应闭合,相应承包人应组织联测,并满足同等级精度要求。5.2.3.3水准点复测与加密要求如下:a)使用监理工程师所交付的水准点时,应进行相互之间查对复核,并尽可能的与国家水准点闭合,超出容许误差范围应查明原因,并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b)沿路线每500m宜设一个水准点,结构物附近、高填深挖地段、工程量集中及地形复杂路段,宜增设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应符合相应等级的精度要求,并与相邻水准点闭合;c)施工过程中,应保护好所有控制桩点,并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桩点。在冻融后应对控制桩点进行复测;d)当水准点有可能受到施工影响时,应进行加固或改移处理,并定期进行复测,特别是冻融以后进行复测,保证其精度。5.2.4放样5.2.4.1中线放样要求如下:a)路基开工前,应采用坐标法进行全段中线放样,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b)中线放样时,应注意路线中线与结构物中心、相邻施工段的中线闭合,注意设计图纸和实地放样的相符性,发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报监理工程师协调处理;c)发现设计中线长度丈量错误或需局部改线时,应报设计单位处理,或做断链处理,并在设计图表的相应部位注明断链距离和桩号。5.2.4.2路基放样要求如下:a)路基施工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复测,核对或补充横断面;b)路基施工前,应设置标识桩,标识清楚路基用地界、路堤坡脚、路堑坡顶、取土场、护坡道、弃土场等的具体位置;4
DB14/T713—2018c)横断面测量应逐桩施测,断面布置数量及横向测点原则上应与设计对应,施测宽度应满足路基及排水设施的需求。在横断面施测中还应反映地形、地物、地质地貌的变化,并标出相关水位、土石分界等;d)对深挖高填路段,每挖填3m~5m应复测中线和横断面。5.3作业条件5.3.1场地清理5.3.1.1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应在清表前砍伐或移植,砍伐的树木应堆放在路基用地之外,并妥善处理。路堑路段的边坡开挖线至截水沟范围的原生植被应予以保留。5.3.1.2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垃圾、有机物残渣及原地面以下至少30cm内的草皮、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应予以清除,有序集中堆放,清出的表层土供中央分隔带、边坡等种植草皮备用或土地复耕和绿化使用,征地范围内的树木应该移栽到边坡、立交区进行绿化。路基范围内的坑穴应用原地土或砂性土填平夯实。场地清理完成后,应全面进行填前碾压,压实度达到规定要求。5.3.1.3路基跨越河流地段,承包人应按照设计图纸排除积水,清除不适宜材料,按要求工艺进行填前处理。5.3.2拆除与挖掘5.3.2.1原有结构物的地下部分,其挖除深度和范围应符合设计图纸或监理工程师要求。拆除原有结构物或障碍物需要进行爆破或其他作业有可能损伤新结构物时,应在新工程动工之前完成。5.3.2.2对所有指定为可利用的材料,应有序堆置于指定区域。对废弃材料,承包人应按监理工程师指示,妥善处置。对于因拆除施工造成的坑穴,必须分层回填夯实,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5.3.2.3路基用地及取土场范围内的树根应挖除,挖除树根的土坑以及拆除施工造成的坑穴,必须分层回填夯实,并达到规定的压实度。6路基安全施工与环境保护6.1一般要求6.1.1工程开工前应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施工地段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施工中应及时掌握气温、雨雪、风暴、汛情等预报,做好防范工作。6.1.2路基施工前,应了解施工范围内地下埋设的各种管线、电缆、光缆等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系,制定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施工中如发现有危险品及其他可疑物品时,应立即停止施工,报请有关部门处理。6.1.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施工现场应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6.1.4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必须按规定完善相关资料审批工作,否则禁止施工。6.2安全及现场施工要求6.2.1路基施工前各项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应完善,管理机构健全,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已建立,并明确至工区施工负责人。5
DB14/T713—20186.2.2路基施工前应从人、机、料、方法、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对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特别针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安全评估,采取“两个控制”,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2.3施工现场应布置工程概况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消防保卫牌、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施工现场平面图“五牌一图”及各类标识牌、警示牌。6.2.4施工作业人员数量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要求,特种作业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均应持证上岗。施工作业人员,应遵守本工种的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6.2.5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6.2.6施工便道、便桥应按批准的方案设立警示和交通标志,必要时增设专人维护、指挥交通。施工车辆应遵守道路交通法规。6.2.7对施工现场的水、电等临时设施应合理规划,管路、电力线、通信线等各种管、线、路布置应整齐美观。临时用电应严格执行JGJ46,夜间施工时,现场应设有保证施工安全要求的照明设施。6.2.8现场液态、固态等各类废弃物,应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得排放于生活用水水源附近,禁止擅自掩埋或焚烧。6.2.9施工现场应有防止大气和噪声(振动)污染、水土保持和其它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临近居民区施工时噪声应符合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6.2.10应避免粉状材料大风天气条件现场拌合,同时,施工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并采用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现场土石方作业应采取防尘措施,裸露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覆盖、固化或绿化。6.2.11地下管线不明时,应挖十字沟进行探测,并标出显著位置,加以保护。6.2.12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对施工范围内出现的管线、电缆、光缆等进行迁移,无法迁移的,应会同设施管理单位采用防护措施。6.2.13路基施工现场宜采用封闭式管理,现场出入口应悬挂“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的禁止标志。6.2.14承包人应按设计图纸进行用地放样,确定路基施工界线,保护监理工程师指定要保留的植物及构造物。6.2.15场地清理拆除及填前压实后,承包人应将填挖方断面及土石方调配方案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核,作为路基施工计量的依据。6.2.16承包人应按工程量大小,合理划分段落,组织施工,清理和拆除工作完成后,由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6.2.17现场各类机械设备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要求,质量证明文件应齐全、状态良好。现场各类机械设备停放位置应合理规划、分区布置、摆放整齐。设备应安全可靠,运转正常,严禁带病作业。承包人应定期对施工机械(具)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养清洁。路基施工机械应符合下列要求:a)大型机械施工现场应严格执行一机一人专职防护,做到“五个一”,即一机、一人(专职防护)、一本(机械施工日志)、一牌(设备标识牌)、一证(机械操作证)。每台机械都应悬挂机械设备标识牌;b)施工现场安装、拆装大型施工机械时,应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承包人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负责人、安全(设备)主管工程师应到场把关。大型施工机械作业、转场时,应有专项方案,并严格按照专项方案做好检测、见证、放行及检查等工作,技术负责人、领工员、安全员、技术员及监理员要现场把关;c)正在使用的机械设备,应在醒目位置悬挂机械操作安全规定公示牌(安全操作规程)。已发生机械伤害的场所和施工现场出入口,应设置禁止和警示标志;d)机械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作业前,应按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检查,作业中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并做好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记录;6
DB14/T713—2018e)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各类机具设备。线缆接头应绑扎牢固,确保不透水、不漏电;穿越水、泥浆等位置应架空搭设;雨季来临前,应检查、维修现场相关设备的避雷装置;f)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机械作业范围内,如有高压线、管线等,应尽可能避免机械化作业或派专人指挥监控作业。挖掘机、装载机作业时,铲斗内、臂杆、履带和机棚上严禁载人,其回转范围内不得有人或机械通过。临近高压电缆以及起重机臂杆的回转半径达到施工现场范围以外的,均应按要求设置安全隔离设施;g)运输车辆防护,应符合当地的相关规定。运输车辆不得超速、超载、超限,不得人货混载,驾驶室不得超定员搭乘;自卸式汽车翻斗内严禁载人;h)使用提升架运送石料时,应有专人指挥和操作,严禁超负荷运行,严禁提升架载人;i)在施工场地狭小,行人和机械作业繁忙地段,应设临时交通指挥员;j)大型施工机械在施工现场应做到四“严禁”,即严禁使用没有资质的企业生产的设备;严禁使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大型机械操作;严禁大型机械违章作业,严禁大型机械带故障作业。6.2.18进行爆破工程设计时,应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爆破作业应严格执行GB6722,确保爆破安全。6.2.19爆破作业应符合以下要求:a)爆破工程设计时,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b)爆破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进行爆破器材保管、加工、运输及爆破作业的人员,不得穿戴易产生静电的衣物;c)爆破器材应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失效和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的不得使用;d)选择炮位时,炮孔应避开正对的电线、路口、结构物,严禁在残眼上打孔;e)爆破时,应清点爆炸数与装炮数量是否相符。发生哑炮时,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发现危坡、危石等,应按规定及时处理,未处理前,应在现场设立警戒或危险标志,无关人员不得接近;f)清方过程中,发现有哑炮、残药、雷管时,应及时请爆破人员进行处理;g)已装药的炮孔应及时当班爆破;h)夜间不宜进行爆破作业。遇雷雨时应停止爆破作业,所有作业人员应撤离爆破区。6.3环境保护6.3.1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6.3.1.1施工前应制订相应的预防水土污染和水土流失措施,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6.3.1.2严禁在坍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砂、采石。6.3.1.3施工过程中,各种排水沟渠的水流不得直接排放到饮用水源、农田、鱼塘中。6.3.1.4不得随意丢弃生产及生活垃圾,垃圾的掩埋或处理,应按当地环保部门要求进行。不得随意排放含油废水及生活污水。6.3.1.5使用工业废渣填筑路基前,应进行毒性浸出液检测,可溶物有害时,禁止使用。6.3.1.6路基施工时应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6.3.2噪声、空气污染的防治6.3.2.1在居民聚居区或其他噪声敏感建筑物附近施工时,当噪声超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的干扰。7
DB14/T713—20186.3.2.2在噪声较大的现场作业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6.3.2.3路基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扬尘、废气排放等。6.3.2.4路基施工堆料场、拌合站、材料加工厂等宜设于主要风向的下风处的空旷地区。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6.3.2.5粉状材料运输应覆盖,露天堆放时应采取防尘,防水措施。6.3.2.6采用粉状材料作为路基填料或对路基填料进行现场改良施工时,应避免在大风天作业,施工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等劳动保护用品,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6.3.3振动污染的防治6.3.3.1采用冲击碾压法进行黄土地基湿陷性处治,应根据构造物的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冲击碾压与构造物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应符合JTG/TD31-05的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要求但又需施工的路段,可采取下列措施:i)开挖宽0.5m、深1.5m左右的隔振沟进行隔振;j)降低冲击压路机的行驶速度,增加冲击碾压遍数。6.3.3.2采用强夯法进行黄土地基湿陷性处治时,应查明夯点距离周围房屋建筑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相关要求执行JTG/TD31-05规定;当施工场地不满足安全距离要求时,应在需要减振的方向开挖减振沟。减振沟深度不应小于2m。6.4文物保护6.4.1在文物保护区周围进行施工时,应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严防损毁文物古迹。6.4.2施工中发现文物时,应暂停施工,保护好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研究处理,不得隐瞒不报或私自处置。6.5生物保护6.5.1施工前,应采取相应措施对位于路基范围内的珍稀植物进行保护。6.5.2施工中严禁随意采摘、破坏野生植物资源及捕猎野生动物。6.5.3在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出没的路段,应按规定做好相关保护工作。6.5.4在草、木较密集的地区施工时,应遵守护林防火规定。6.5.5砍伐树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随意砍伐。7一般路基施工7.1一般要求7.1.1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已批复,施工现场人员、机械应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要求。7.1.2路基填料应满足JTGF10的要求。7.1.3路堑开挖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施工技术。发现地层、地下水与设计不符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并分析坡体稳定性,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设计变更;坡体开挖期间做好坡体变形的监测工作。7.1.4加强各工序间的衔接,各类沟槽基坑开挖后宜尽快封闭,严禁雨水浸泡。7.1.5路基上的电缆槽、声屏障基础、预埋管线、综合接地等宜与路基同步施工,不得因施工而将其损坏,危及路基的稳固与安全。7.1.6相关工程及附属设施施工时,应防止污染路基,做好成品保护工作。8
DB14/T713—20187.1.7路基施工质量符合JTGF80/1的相关规定及设计文件的要求。7.1.8填料粒径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路基填料最大粒径要求填料应用部位(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大粒径(mm)上路床(0~0.30)100下路床(0.30~0.80)100路堤上路堤(0.80~1.50)150下路堤(>1.50)150零填及0~0.30100挖方路基0.30~0.801007.2填方路基7.2.1试验路段7.2.1.1在路基开工前,应选择地质条件、断面形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路段进行试验段施工,并将试验报告及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7.2.1.2下承层经检验合格后,根据自卸车容量计算卸料间距,在施工路段打上网格,均匀卸土,用推土机按设计松铺厚度控制高程,并在整个路基宽度内进行摊铺。土方摊铺后用平地机整平,形成路拱,经测定厚度后,在最佳含水率时进行碾压。7.2.1.3碾压时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施工,试验路段完成后,应对试验路段施工进行总结,以确定适宜的施工工艺和参数。主要内容如下:a)适宜的工作段长度;b)最大压实干密度的松铺厚度、碾压遍数;c)最佳含水率、含水率允许偏差;d)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e)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f)沉降差;g)压实遍数~压实度、含水率~压实度关系曲线;h)优化后的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工艺。7.2.2填土路基7.2.2.1施工准备如下:a)人员、机具准备就绪并能满足进度要求;b)做好施工期临时排水总体规划和建设。临时排水设施应与永久排水设施综合考虑,并与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自然排水系统相协调,排放的雨水不得冲入农田和冲刷路基;c)地基处理已按第六章相关处理方法完成并检验合格;d)压路机、平地机、推土机、填土拌和机等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已进场并调试完毕;e)填土路基开工报告已经批准;f)施工测量放样后,用白灰撒好边线。7.2.2.2施工工艺见图1。9
DB14/T713—2018施工准备填土填石填方材料试验填方材料试验基底处理基底处理试验确定松铺试验确定松铺厚度、碾压遍数厚度、碾压遍数装运土方装运土方分层摊铺分层摊铺平地机整平平地机整平碾压碾压不不不合合合格格格压实度检验压实度检验合格检验填方标高检验填方标高是是下一层填土施工下一层填土施工图1填方路基施工流程图7.2.2.3施工要求如下:a)路基填料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得采用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腐植土、淤泥、泥炭、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b)施工取土应符合以下要求:1)路基填方取土,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路基排水和当地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要求进行,不得任意挖取;2)取土方案应符合JTGF10的相关规定;3)对取土造成的裸露面,应采取整治或防护措施。c)碾压时,应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应控制其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2%之内;10
DB14/T713—2018d)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大于试验路确定的分层压实厚度。填筑在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e)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宜宽于填层设计宽度50cm,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基边缘的压实度;f)路基施工上料区、摊铺区、碾压区应按要求设置标识牌;g)横坡陡于1:5的半填半挖路基,应按设计要求挖台阶,或设置坡度向内并大于4%、宽度大于2m的台阶。当挖方区为素土时,对挖方区路床80cm范围土质进行超挖后再以透水性好的材料回填碾压,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还应设置纵向渗沟,完善地下排水系统;h)填土路基压实度应按JTGE60规定方法进行测定,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返工处理;i)随着填方作业面增高,在路基顶一侧或两侧设置截水埂,每间隔30m~50m开口设置临时急流槽,临时急流槽采用机砖或彩条布设置,以防冲刷边坡;j)当填方路堤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在两段交界处,如不同时间填筑,则先填段应按1:1坡度分层填筑,每层碾压都应到边缘,逐层收坡,待后填段填筑到位时再把交界面挖成2m宽的台阶,分层填筑碾压;当两段同时施工时,应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m;k)碾压前对填土层的松铺厚度、平整度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碾压。先静压,后振动碾压,最后再静压。碾压时直线段路基采用两边向中间碾压的方法施工。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不超过4km/h,碾压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达到试验段碾压遍数后,检验压实度,自检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抽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7.2.3填石路基7.2.3.1施工准备要求如下:a)填石路堤不适用于上路床区。特殊情况下须通过专题研究后,方可予以使用;b)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不宜直接用于路基填筑,强风化石料、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不得直接用于路堤填筑;c)填料粒径小于250mm,并不宜超过层厚的三分之二,不均匀系数宜为15~20。路床底面以下40cm范围内,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d)施工前,先修筑试验路段,确定满足孔隙率标准要求的松铺厚度、压实机械型号及组合、压实速度及压实遍数与沉降差;e)填石路基开工报告(含试验段总结)已经批复。7.2.3.2施工工艺见图1。7.2.3.3施工要求如下:a)填石路基宜用自卸汽车从一头上料向前推进,大型推土机按试验路确定的松铺厚度摊铺,边上料,边推铺,及时剔除超粒径石料,避免出现粗细颗粒离析现象;b)中硬、坚硬石料填筑的路堤应进行边坡码砌,边坡码砌石料强度、尺寸及码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边坡码砌与路基填筑应同步进行;c)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摊铺厚度及最大粒径应满足规范要求。最后一层碎石料粒径应小于150mm,其中小于0.05mm的细粒含量不应小于30%,当上层为细粒土时,应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d)填石路堤的填料如其岩性相差较大,特别是岩石强度相差较大时,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得混填;e)填石路堤逐层填筑时,应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按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上料,并用大功率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处应配合细石块、石屑找平;f)当石块级配较差、料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空隙较大时,可在每层表面的空隙里填入石渣、石屑或中粗砂;11
DB14/T713—2018g)人工铺填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7.2.4砂砾路基填筑7.2.4.1施工要求如下:砂砾应分层填筑,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最大粒径路床应不大于100mm、路堤应不大于150mm。应采用级配良好的天然砂砾作为路基填料,砾石含量不得少于60%,分层填筑碾压时,应调整好机械配套,保证压实效果。7.2.4.2砂砾路基施工时应根据试验路段确定的每层松铺厚度、碾压遍数等控制参数进行。7.2.4.3砂砾路基碾压以试验段数据为基础,用大于22t的振动压路机分层洒水强振压实不少于6遍(同时满足压实度的要求),轮迹重叠1/3以上,采用灌砂法检验。7.2.4.4应控制砂砾的含泥量和最佳含水率,原地面以上1.0m范围内砂砾的含泥量不大于10%,1.0m以上填筑砂砾的含泥量不大于20%。7.2.4.5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每侧宜超出路堤的设计宽度30cm,每填筑1m高度时及时削坡,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基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7.2.4.6应在料源地或运输车辆上配置“人字形”筛,筛孔尺寸(150mm×150mm),筛除超粒径颗粒。7.2.4.7砂砾路基每填筑一层,应及时进行压实度、标高、横坡、路基宽度等各项指标的检查;并做好排水横坡及临时排水设施。7.2.4.8每填筑3层,应对边坡进行一次修整,并按规范预留台阶,监理工程师应组织对施工质量全面检查验收。7.2.4.9砂砾路基施工,每个作业面应至少配备自重不小于22t振动压路机2台、平地机1台、推土机1台、洒水车2辆。7.2.5填挖交界处理7.2.5.1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避免因填筑不当,出现路基纵向裂缝。7.2.5.2应认真清理半填断面的原地面,将原地面翻松或挖成台阶,台阶开挖高度应不大于2m,宽度应不小于2m,进行分层填筑。7.2.5.3填筑时,应从低处往高处分层摊铺碾压,特别要注意填挖交界处挖方一侧的台阶设置,碾压要做到密实无轮迹,拼接缝两侧各不小于5m范围压实度可适当提高。7.2.5.4半填半挖路段的开挖,应待下部半填断面原地面处理好,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开挖上挖方断面。对挖方中非适用材料应废弃,严禁填在半填断面内。7.2.5.5纵向填、挖交界处的开挖,应待填方处原地面处理好并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开挖挖方断面,挖方中非适用材料严禁用于填筑。7.2.5.6纵向填、挖交界处,对陡崖、陡坎部位,填筑至上路堤底部时,应对挖方段进行超挖回填搭接处理,超挖长度不小于10m,超挖端头按正常施工挖台阶进行。7.2.5.7纵向填、挖交界处填筑(或深坑回填)时,应按要求铺设土工格栅,土工格栅搭接长度不小于1m,向两侧位置延伸10m,台阶宽度为2m,紧贴台阶向上卷起高3m,交界处两侧各不小于5m范围内压实度可适当提高。应从低处往高处分层碾压。7.2.6高填方路堤7.2.6.1进行原地面清理后,如地基土的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应按照图纸或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处理或加固。12
DB14/T713—20187.2.6.2高填方路堤应严格按照设计边坡填筑,不得出现亏坡现象,宽度宜超出设计50cm,以保证路基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7.2.6.3大于8m的高填方路基,必须采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冲击补强。填土平面长或宽大于等于80m,且冲击碾压深度2m范围内无涵洞或其它构造物时,路基每填高2m应冲碾一次。填石路基每填高3m冲碾一次,砂性土及含水率高的粘性土不适宜采用冲击增强碾压。7.2.6.4高填方路堤如果材料来源不同,其性能相差较大时,应分层填筑,不应分段或纵向分幅填筑。7.2.6.5高填方路堤受水浸淹部分,应采用水稳性高及透水性好的填料,其边坡比应符合图纸要求。7.2.6.6高填方路堤应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填筑速率,观测点的布置应按相关要求进行,观测资料应提供监理工程师审查,以便作出路面铺筑的有关决定。7.2.6.7沉降观察测点布置:按每20m一个横断面,每一横断面布置3个测点,分别是路基中线和距离左、右外侧边线(含加宽部分)1m处,并测出所布每个测点的高程。测点布置见图2。7.2.6.8高填方路堤宜优先安排施工,尽早完成,宜根据填料和施工工艺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堤稳固。路线前进方向●●●左边线●●●中线●●●右边线图2沉降观测点布置示意图7.2.7台背回填7.2.7.1施工准备要求如下:a)结构物达到设计或规范规定的强度,隐蔽工程验收合格。通道、盖板涵的盖板及桥梁的梁板已安装完成(重力式桥台除外),通道、盖板涵内支撑梁已施工完成;b)符合要求的回填材料已准备。应采用内摩擦角较大的砾(角砾)类土和砂类土填筑;c)大型机械设备碾压不到位地方应配备小型夯实机具;d)在结构物墙身上左、中、右位置,用红油漆清晰地分划出了高度为15cm一层压实厚度标高线,同时标注了层位编号;e)台背回填基坑符合设计要求,与路基结合部位已严格按要求开挖台阶;f)台背回填地基承载力和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分项工程开工报告得到审批;g)遵循利于采用碾压设备分层压实工艺的原则,分别制定肋、柱式、U型桥台、涵洞等台背回填专项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严格组织实施。7.2.7.2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7.2.7.3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台背回填范围及要求:1)台背回填顺路线长度:顶部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2倍台高+3m;拱桥台背回填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3倍~4倍;涵洞填土长度每侧不应小于2倍台高+2m。底部为基础外沿加3m~5m;涵台底部为基础外沿加2m。回填示意图见图4;2)砂砾路段,台背填料采用3%水泥稳定砂砾(碎石)填筑;灰土路段,台背回填采用8%石灰土填筑;3)桥台、涵台基坑回填材料应与台背回填材料相同,压实要求与台背回填一致。13
DB14/T713—2018分层、对称上料分层压实不合格压实度检测下一道工序图3台背回填施工工艺流程图b)机械配套要求如下:台背施工应是专业化队伍和机械,要求每个作业面配备压路机一台,推土机一台,平地机一台,夜间施工的照明设备一台,机械不宜压实路段、边角,还需配备大力神夯锤或挖机臂端安装的液压振动平板夯进行补充压实;c)施工技术要求如下:1)涵、台背回填的范围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执行。做好过渡段,过渡段路堤压实度应不小于96%,并做好纵向和横向防排水系统;2)涵、台背回填应分层填筑,严禁向坑内倾倒,每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大于15cm,与路堤交界处应预留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高不大于1m,内倾2%~4%,交界合成坡度不大于1:1;图4台背回填示意图图5涵洞、通道台背回填示意图14
DB14/T713—20183)涵、台背回填的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梁式桥的轻型桥台台背填土,宜在梁体安装完成后进行;柱、肋式桥台台背填土,宜在台帽施工前,柱、肋侧对称、平衡地进行;拱桥台背填土宜在主拱圈安装或砌筑以前完成。桥台背和锥坡的回填施工宜同步进行,一次填足并保证压实整修后能达到设计宽度,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4)涵洞应在盖板安装或浇筑后,在洞身两侧对称分层回填压实,涵洞顶面填土压实厚度大于50cm时,方可通过重型机械;5)回填材料采用透水性材料、轻质材料、无机结合料等,非透水性材料不得直接用于回填。6)应防止雨水浸泡,回填结束后,顶部应及时封闭;7)在涵洞两侧缺口填土未完成前,不得进行涵顶标高以上的填方施工;8)压实采用18t~21t压路机进行碾压,在边角区域和压路机无法压到的地方采用液压夯夯实,压实度≥96%;9)台背回填过程中,应防止雨水浸泡,回填结束后顶部应及时封闭。7.3挖方路基7.3.1土质路堑开挖7.3.1.1施工工艺见图6。弃土或利用土施工测量路基临时排水设施路堑开挖测量放样压实度检验路床填筑路床试验路段边沟图6土质路堑开挖一般施工流程7.3.1.2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先完成临时排水设施,确保施工面不积水,根据地形实际情况设置截水沟,截水沟应与排水系统顺接,使水流通畅;b)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技术措施保证分类开挖,分类使用,不适用的材料应按相关规定处理;a)土方开挖均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开挖坡面一次成形,且应开挖一级防护一级;b)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时,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同时应对已开挖坡面进行测量复核,确保开挖坡面不欠挖、不超挖;c)路堑开挖,如需修改设计边坡坡度时,应及时按规定报批;15
DB14/T713—2018d)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时,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cm厚的保护层,待路床基底压实前挖除;e)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f)路床施工前应先开挖排水边沟,防止边坡雨水危害路床;路床需要换填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质量应符合JTGF10的相关要求;g)当路床顶部以下为含水层时,先按设计要求施工排水盲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外,填料应选用透水填料;h)路床的表层以下为非适用土或CBR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换填符合强度的填料,换填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i)填挖结合部应在路堑端挖台阶与填方路堤相衔接,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设置2%的倒坡,路床顶面衔接长度不宜小于5m;j)当基底为自然地面坡面,且自然地面坡度大于5%时,应将坡面做成台阶形式,一般台阶宽度不小于2m,而且台阶顶面应做成向堤内倾斜4%~6%的坡度;k)土质路基开挖应根据地面坡度、开挖断面、纵向长度、出土方向以及土方调配距离,选用安全、经济的土方路堑开挖方案。如图7所示:图7路堑开挖方案7.3.2石质路堑开挖7.3.2.1石方爆破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8。7.3.2.2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禁止使用大爆破施工方法,应以光面爆破、预裂爆破技术为主,严防超爆。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b)挖方边坡应从开挖面往下分段整修,下挖2m~3m时,应对新开挖边坡刷坡,对于软质岩石边坡可用人工或机械清刷,对于坚石和次坚石,可使用炮眼法、裸露药包法爆破清刷边坡,同时清除危石及松石。清刷后的石质路堑边坡,不宜超挖;c)爆破完毕后,组织人员和机械进行爆破石方的清运,测量标高,高出设计标高的要应辅以机械或人工凿平。低于标高的应采用级配碎石填平并碾压密实。按设计要求进行边坡的修整,边坡表面的破碎岩石应全部清除掉;16
DB14/T713—2018爆破影响调查与评估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培训考核、技术交底炮眼钻孔作业清理爆破区施工现场危石主管部门批准爆破基材检查测试炮孔检查合格装炸药及安装引爆器材布设安全警戒岗测定、解除警解除清除爆破作业信号车辆施暴检查爆破效果戒警戒盲炮发布及作业警戒区堵塞炮孔图8石方爆破施工工艺流程图d)石质路床底面有地下水时,可设置渗沟进行排导,渗沟应按规定修筑,满足排水要求;e)爆破的石渣应运至指定地,按规定处理;f)爆破施工控制严格执行GB6722。7.4雨季施工7.4.1路基基底处理7.4.1.1在雨季前应将基底处理好,孔洞、坑洼处填平夯实,整平基底,并设纵横排水坡。7.4.1.2低洼地段,应在雨季前将原地面处理好,并将填筑作业面填筑到可能的最高积水位0.5m以上。7.4.2填方路堤施工7.4.2.1填料应选用透水性较好的碎(卵)石土、砂砾、石方碎渣和砂类土等。7.4.2.2路堤应分层填筑,当天填筑的土层应雨前完成压实。7.4.2.3原地面施工时,应增加排水设施,雨过后应组织人员及时排除路基表面积水,在上料前应组织复压复检。7.4.3挖方路基施工7.4.3.1挖方边坡不宜一次挖到设计坡面,应预留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待雨季过后再修整到设计坡面。7.4.3.2雨季开挖路堑,当挖至路床顶面以上30cm~50cm时应停止开挖,并在两侧挖好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待雨季过后再施工。7.4.4安全生产要求7.4.4.1施工中,取土、运土、摊铺、压实等各道工序应连续进行,雨前应及时压完己填土层,并做成一定坡度,在合适位置设置排水沟,以利排除雨水。7.4.4.2每天了解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合理组织土方施工,准备好防渗土工布或彩条布、砼预制块,遇到阴雨天气及时碾压封住路基顶面,待天晴翻晒后再行施工。17
DB14/T713—20187.4.4.3小型结构物的基坑要避免雨水浸泡,挡墙施工适当增加排水口,确保雨过天晴后能迅速投入生产。7.4.4.4雨季开挖岩石路基,炮眼宜水平设置。7.4.4.5雨季施工应综合规划、合理设置现场防排水系统,路堤填筑的每一层表面应设2%~4%的排水横坡,在已填路堤路肩处,设置纵向临时挡水土埂、每隔一定距离设出水口和排水槽等,路堑施工宜分层开挖,每挖一层均应设置纵横排水坡,使水排放畅通,保证施工场地不积水。8特殊路基施工8.1一般规定8.1.1特殊路基施工,应进行必要的基础试验,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批准后实施。8.1.2施工中,如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或设计处治方案因故不能实施,应按有关规定办理。8.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制订相应的工艺、质量标准。8.1.4特殊路基施工除复合本章规定外,还应遵守第7章的规定。8.2黄土地区路基施工8.2.1施工准备8.2.1.1详细调查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80m、下侧50m范围内的黄土陷穴,查看其大小、深度、范围、类型、发育形态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路基的危害程度,选择适用的工程处理措施。调查路基外20m~30m范围内的地表裂缝。8.2.1.2天气干燥季节施工,应做好施工现场防尘。8.2.2地基处理8.2.2.1应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和黄土陷穴处理。地基处理应与加强防水相结合,做到防治并重。8.2.2.2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地表水、施工用水下渗影响范围内的湿陷性土层。8.2.2.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宽度,在路堤应处理至坡脚排水沟外侧不小于1m,且距离坡脚不小于3m;在路堑段应为路基的断面宽度。小型构造物处的处理宽度应与相邻路基相同。8.2.2.4黄土地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均可按照一般土质进行处理:a)地基湿陷量的计算值小于或等于50mm;b)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内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均大于其附加压力与上覆土体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8.2.2.5换填垫层法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换填垫层法可用于处理湿陷厚度1m~3m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当临近村庄或房屋建筑、结构物附近,其他处理方法受限时,宜采用换填垫层法。宜采用石灰土垫层,当地基土的塑性指数小于7时,宜采用水泥土垫层。严禁采用透水性材料作垫层;b)当石灰土垫层的厚度大于1.5m,可采用上下垫层法施工,即下部和上部各0.5m范围采用石灰土垫层,中间采用素土垫层;c)石灰土垫层的石灰剂量,其质量比消石灰宜为8%,磨细生石灰宜为6%。土料宜采用塑性指数7~15的黏质土,不应含有有机质。土块粒径不宜大于15mm。石灰中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5%,宜采用Ⅲ级钙质消石灰或Ⅱ级镁质消石灰;d)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8
DB14/T713—20181)施工前应先施做排水设施,施工现场应防止积水。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或旧基础时,应挖除后用石灰土分层填实;2)石灰土应拌和均匀,严格控制含水率,拌好的石灰土宜当日铺填压实;当土料中水分过多或不足时,应晾干或洒水润湿;3)分段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施工缝应错开不小于0.5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e)垫层应分层摊铺碾压,分层摊铺厚度不宜大于0.3m,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试验确定。压实机械宜采用平碾或羊足碾;f)垫层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筑路堤或作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刚填筑完毕或未经压实而遭受雨淋浸泡时,应视其影响程度进行处理,必要时应掺灰拌和重新铺筑;g)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垫层填筑压实施工过程中,每填筑压实一层,应及时测定压实度,压实度应满足路基相应层位的要求值,检测频率应符合现行JTGF80/1的规定;2)换填垫层用作小型构造物的基础时,应由载荷试验检测垫层承载力。载荷试验宜采用圆形2刚性承压板,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每个独立工点或分项工程不应少于3处。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8.2.2.6冲击碾压法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冲击碾压法可用于处理湿陷性等级为I级~II级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以及零填及高度小于4m的路堤下的II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地基土的含水率宜在10%~22%。湿陷性黄土处理厚度宜为0.5m~1.0m,不宜超过1.5m;b)冲击碾压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冲击碾压前应先用平地机将原地面大致整平,再用钢轮压路机静压或振压将地表适当压实;2)冲击碾压宜采用排压法,纵横向轮迹交错,纵向相错1/6轮轴距,横向轴缘相互重叠20cm~30cm;3)冲击碾压处理的最短施工长度不应小于100m,场地宽度应满足保证冲击碾压速度的要求;4)地基土的天然含水率应控制为最佳含水率±2%;天然含水率较高时应在晾晒后冲击碾压,天然含水率较低时应补充洒水后冲击碾压;5)冲击碾压工序完成后,应采用平地机进行初步整平,再用钢轮压路机振动碾压1遍~2遍,并进行压实收面;c)冲击碾压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结束后7d~14d,按1/2000m2的抽检频率,在设计处理深度内每隔0.5m采取1个~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压实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2)施工结束后15d~30d,可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瞬态瑞利波法和钻孔取样试验等方法检验地基土的强度变化情况,评价冲击碾压的效果。载荷试验的频率应按1处2/3000m控制,且不应少于3处;其他方法的检测频率可适当增大。8.2.2.7强夯法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强夯法可用于处理各湿陷等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适宜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厚度宜为3m~6m,不宜超过8m;b)强夯施工场地距附近居民住宅的距离应大于200m,夯点距结构物的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可参考表2确定。当施工场地不满足安全距离要求时,应在需要减振的方向,开挖减振沟,减振沟宽度不小于1m,深度不小于2m;19
DB14/T713—2018表2最小水平安全距离强夯能级(kN·m)最小水平安全距离(m)1000~200040300050400060d)强夯夯锤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锤或铸钢锤,夯锤上宜设置2个~4个上下贯通的透气孔。单击夯击能4000kN·m以下采用的夯锤底面直径宜为2.5m;单击夯击能5000kN·m以上采用的夯锤底面直径宜为3.0m。在单击夯击能不变的条件下,宜采用重锤、低落距;e)起吊夯锤用的机械设备宜选用履带式起重机。可在吊臂两侧辅以门架,提高起重能力和安全性;f)强夯施工前应在代表性路段选取试夯区进行试夯,确定夯击方案、单击夯击能、夯击次数、夯2击遍数、间歇时间等参数。每个试夯区场地面积不应小于500m;g)强夯处理地基土的含水率宜在8%~24%之间,当含水率过高或过低时,可采取下列处理措施:1)含水率小于8%时,可采用洛阳铲等成孔注水润湿土体,待3d~7d后进行施工;2)含水率大于24%时,可通过晾晒待含水率降低后再行施工。h)强夯施工过程中,当土体难以压实时,可采用晾晒、换土或填入适当厚度的砾石、片石夯击;i)强夯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夯点宜按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布置,夯点中心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倍~2.0倍;2)强夯宜分为主夯、副夯、满夯三遍实施。第一遍主夯完成后,第二遍的副夯点应在主夯点中间穿插布置;副夯点与主夯点的布置间距及单击夯击能应相同。满夯夯点应采用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满夯单击夯击能可采用主夯单击夯击能的1/2~1/3;3)两遍夯击之间宜有一定的时间间歇,间歇时间根据试夯结果确定。j)强夯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当单击夯击能小于2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2000kN·m~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200mm。最后一击的夯沉量应小于上一击的夯沉量;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夯坑不应过深而造成提锤困难。k)强夯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结束后7d~14d,按1处/2000m2的抽检频率,在设计处理深度内每隔0.5m采取1个~2个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压实度、压缩系数和湿陷系数;2)施工结束后15d~30d,可采用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瞬态瑞利波法或探井取样试验等方法检验地基土的强度变化情况,评价强夯的效果。载荷试验的频率应按1处/3000m2控制,且不应少于3处;其他方法的检测频率可适当增大。8.2.2.8挤密桩法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挤密桩法用于处理湿陷等级为Ⅱ级及Ⅱ级以上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适宜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5m~12m,不宜超过15m。宜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桥台、台后及高挡墙(高度不小于6m)基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2)采用强夯法对附近房屋建筑、构造物或其他设施造成影响,且不便采取减(隔)振措施;3)路线处于黄土冲沟,强夯等大型机械作业困难或强夯施工对自然边坡稳定性构成威胁。b)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宜采用石灰土挤密桩或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20
DB14/T713—2018c)当挤密处理深度在12m以内时,不宜预钻孔,挤密孔直径宜为0.35m~0.45m;当挤密处理深度超过12m时,可预钻孔,预钻孔直径宜为0.25m~0.30m,夯扩挤密后成桩的直径宜为0.50m~0.60m。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的成桩直径不宜大于0.30m;d)挤密桩的桩顶,应设置一层厚度0.3m~0.5m的石灰土垫层,掺灰量宜为6%~8%;e)当地基土的含水率低于12%,或土质坚硬成孔挤密困难,影响挤密效果时,可对处理范围内的土层采取预浸水增湿措施;f)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效果试验。当成桩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对设计与施工参数进行调整,重新进行试验或改变设计;g)沉管法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管宜选用壁厚不小于10mm的钢管,应在管壁上每隔0.5m清晰设置观测入土深度的标识;2)沉管初始阶段,宜采用低锤轻击,当桩管沉入深度超过1m,方向垂直且稳定后,再加大落距,直至桩管下沉到设计的深度;3)成孔后应检测成孔的直径、深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当发现缩径等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h)预钻孔法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孔机械可采用螺旋钻、机动洛阳铲、钻斗等,钻杆上应有明显的深度标识;2)钻进过程中,当出现钻杆跳动、机架明显晃动或无法进尺等异常情况时,应停机检查是否遇到石块、砖砌体等地下障碍物,在排除障碍物之后再继续施工;3)钻进到达设计深度后,应保持在该深度处空转清土,然后停止回转,提升钻杆至孔外卸土。采用钻斗钻机时,钻进到达设计深度后即可停钻,直接提升钻杆至孔外卸土。i)桩孔夯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石灰土挤密桩桩孔内所填石灰土掺灰量宜为10%~12%,石灰应采用消石灰,不得采用生石灰。石灰中CaO+MgO含量不应低于55%,宜采用Ⅲ级钙质消石灰或Ⅱ级镁质消石灰;2)干拌水泥碎石挤密桩桩孔内所填水泥碎石的配合比宜为水泥:石屑:碎石=1.0:2.6:3.3。水泥宜采用P•042.5R;石屑粒径宜为0mm~5mm;碎石粒径宜为5mm~20mm,其含泥量不应大于5%;3)沉管法成孔回填的夯实机具宜采用锤质量0.2t以上的夯锤,分层夯填之后的桩体压实度不宜小于93%;预钻孔法成孔夯扩回填的夯实机应采用锤质量1.0t以上的夯锤,分层夯填之后的桩体压实度不宜小于93%,夯扩后的桩径达到设计要求;4)开始填料前,应将孔底夯实;5)填料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数量对称均衡地填入桩孔,并按规定的落距进行夯击,待夯击达到规定的次数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料。不得边填料、边夯击施工。j)密桩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单位应及时抽检孔内填料的压实质量,抽检频率应为总孔数的2%,且每个台班不应少于1孔。自桩顶向下0.5m起,宜每1m取2个土样测定干密度,计算本层填料的压实度平均值λci,最后按式(1)计算出全桩长(n层)的平均压实度。取样点的位置应在距离孔心2/3孔半径处;21
DB14/T713—2018(1)2)全部桩孔填料施工结束后,质检部门应按总孔数的1%,且总计不应少于9孔,进行填料的压实质量检测。取样点要求同上。同时,应进行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检测孔数量应为总桩孔数的0.3%,且不应少于3孔。自桩顶标高向下0.5m起,在检测孔中宜每1m取2个土样(桩孔外100mm处1个、相邻桩中心点1个)测定干密度,计算该层土的挤密系数平均值ηci。桩长小于等于6m时,全部深度内取样点不应少于10点(5层);桩长大于6m时,全部深度内取样点不应少于12点(6层)。按式(2)计算全处理厚度内(n层)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2)3)当设计对地基承载力有具体要求时,对石灰土桩、水泥碎石桩应在成桩后14d~28d进行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载荷试验检测频率应为总桩数的0.2%~0.5%,且不应少于3处;4)当桩孔填料压实质量、桩间土挤密效果检验不合格时,应进行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以综合判断处理后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实际效果。当在承载力特征值压力下进行浸水,可将浸水沉陷稳定后承压板的沉陷量与其直径或宽度的比值小于0.015,作为判断处理后是否消除地基湿陷性的标准。现场浸水载荷试验不宜少于3处。8.2.2.9桩基础法施工技术要求如下:a)桩基础法适用于人工构造物基底湿陷性黄土层处理,对于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的桥头路堤段亦可采用。桩体应穿过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桩尖应位于坚实的非湿陷性土(岩)层中;桩长宜在15m以上;b)桩体的施工工艺与桩的种类有关,可参照JGJ94和JTG/TF50的相关规定执行;c)桩顶石灰土垫层内土工格栅铺设时应人工拉紧,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锚固。土工格栅宜采用搭接法连接,横向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纵向搭接宽度不应小于200mm;搭接处采用聚乙烯扎扣或铁丝绑扎,绑扎点间距不应超过200mm;d)土工格栅铺设后应及时用石灰土覆盖,上料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8h。宜采用后卸式载货汽车沿土工格栅两侧边缘倾卸上料,待形成上料的交通便道之后,再向前推进;e)桩基施工质量检验方法与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1)检验内容应包括检查施工记录、桩体质量、桩数、桩位偏差、桩帽质量、土工格栅铺设质量、垫层厚度以及承载力等;2)桩体质量检验的具体项目和标准要求与桩的种类有关,可参照JGJ94的相关规定执行;抽检频率可参照JGJ106确定,其中灌注桩桩体完整性宜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抽检频率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应在10%的范围内采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对部分受检桩的桩体完整性检测;3)对桩帽质量,应检验轴线偏位、平面尺寸、厚度、混凝土强度等,抽检频率应为桩帽数量的2%;22
DB14/T713—20184)桩基土工格栅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工地抽检频率应按所购材料的批次进行,每批抽检122次;如果每批大于5000m,则以5000m为一批。土工格栅外观应无破损、无老化、无褶皱,搭接宽度符合设计要求;对搭接宽度按搭接点数的2%抽检;5)单桩承载力检测对于灌注桩应在成桩28d后进行,对于预制桩应在成桩15d后进行,抽检频率应为总桩数的0.2%~0.5%,且不应少于3根。对于施工前试桩的承载力检测不宜少于3根桩。8.2.2.10黄土陷穴处治技术要求如下:a)对危及路基安全的黄土陷穴,应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大小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常用处理方法可参考表3选用;表3黄土陷穴处理方法开挖导洞或竖处理方法回填夯实明挖回填夯实注浆或爆破回填灌砂井回填夯实陷穴埋藏深度陷穴埋藏深度小于等于3陷穴埋藏深度小陷穴埋藏深度大适用条件明陷穴大于3、小于等m、直径小于等于2m、洞于等于3m于6m于6m身较直注:1.回填夯实的压实度应达到95%以上。2.采用灌砂法处理时,在距离地表0.5m范围应采用6%~8%石灰土回填,以防地面水下渗。b)应对黄土陷穴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对流向陷穴的地表水,采取拦截引排措施;2)对路堑顶的裂缝和积水洼地,填平夯实,防止雨水下渗;3)对斜坡上的路堤,做好上侧的排水工程,并填平夯实积水洼地;4)夯实表面土层,或覆盖不透水粘土,或在坡面植树植草防护。8.2.3施工要求8.2.3.1路堤施工要求如下:a)黄土路堤填料可采用新黄土和老黄土,但路床部分不宜采用老黄土。应测试黄土填料的CBR值,当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取掺石灰等处理措施。石灰缺乏的地区,可采用砂砾填料;b)黄土路堤宜采用15t以上的重型振动羊足碾压实,松铺厚度宜为0.25m~0.30m。高路堤采用冲击压路机补充压实时,宜采用冲击轮势能25kJ的机型,每填高2m~2.5m补压一次;采用强夯补充压实时,夯击能宜为800kN•m~1000kN•m,每填高3m~4m补压一次;c)黄土碾压时的含水率宜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当含水率过小时,应均匀加水后再行碾压;当含水率过大时,可采取翻松、晾晒降低含水率,也可掺入适量石灰处理;d)路堤填筑期间因故较长时间停工时,应将压实面做成横坡2%~4%的路拱,并将路堤边坡整理拍实。复工时,应对压实度进行检测,满足要求时方可继续填筑;8.2.3.2路堑施工要求如下:a)路堑开挖应从上而下进行,不得掏底开挖和采用大药量爆破施工。当黄土层含石过多、开挖困难时,可采用雷管进行破碎施工;b)施工应保持开挖坡面平整,不可随便刷方。当发现边坡有变形迹象时,宜采取合理的减载措施;c)施工开挖接近设计标高时,应通过试验查明路床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视土质和含水率情况,必要时采取挖除换填、掺灰改良、晾晒等处理措施。8.2.3.3为保证湿陷性黄土地区台背施工质量,宜采取以下措施:23
DB14/T713—2018a)应根据地基湿陷等级确定台背地基施工方案,若为灰土桩,施工方法如下:对涵洞、通道进行施工放样,确定灰土桩施工的范围,并测量原地面高程,根据基底高程和设计桩长计算出灰土桩应钻深度,进行钻孔施工,回填按灰土桩施工要求进行,回填至高于基底高程20cm~50cm,保证基础开挖后桩顶完整密实。如不能及时开挖基坑等作业,则要求对桩顶未回填的部分用素土进行回填;b)基坑开挖应采用大型机械施工,按照设计要求沿结构物周围扩挖50cm;c)基底采用灰土或砂砾垫层处理,基坑开挖台背范围内采用灰土回填,对软弱地基可采用C15片石砼或与基础同标号砼回填至原地面,背墙涂刷沥青防水层。8.3盐渍土路基施工8.3.1施工准备8.3.1.1盐渍土地区路堤填料应符合表4的规定。8.3.1.2对填料的含盐量及其均匀性应加强控制检测,路床以下每1000m3填料、路床部分每500m3填料应至少做一组测试,每组3个土样,填方不足上列数量时,亦应做一组试件。8.3.1.3表土不符合表8的规定时,应挖除;路堤高度小于表5的规定时,除应将基底土挖除外,还应按设计要求换填透水性较好的土。表4盐渍土地区路堤填料的可用性公路等级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土层位0m~0.8m0.8m~1.5m1.5m以下土类及盐渍化程度弱盐渍土不可用可用可用中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可用细粒土强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可用过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不可用弱盐渍土不可用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可用可用中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可用粗粒土强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不可用过盐渍土不可用不可用不可用表5盐渍土地区高速公路路堤最小高度高出地面(m)高出地下水位或地表长期积水位(m)土质类别弱、中盐渍土强、过盐渍土弱、中盐渍土强、过盐渍土砾类土0.81.222.2砂类土1.222.62.8黏性土22.63.64粉性土2.634.24.68.3.1.4含水率超过液限的原地基土,应按设计要求将基底以下1m全部换填为透水性材料;含水率介于液限和塑限之间时,应按设计要求换填100mm~300mm厚的透水材料;含水率在塑限以下时,可直接填筑黏性土。24
DB14/T713—20188.3.1.5施工前应完善地面排水系统,防止积水,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位的高度、控制毛细水上升高度。8.3.1.6在施工前应针对盐渍土的地基处理、路基填筑、隔断层铺设等施工工艺性问题铺筑试验路段。8.3.2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9。基底处理运输上料含水率检测碾压成型压实度检测图9盐渍土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8.3.3施工要求8.3.3.1地下水位高的黏性盐渍土地区,宜在夏季施工;砂性盐渍土地区,宜在春季和夏初施工;强盐渍土地区,宜在表层含盐量较低的春季施工。8.3.3.2地表为过盐渍土的细粒土、有盐结皮和松散土层时,应将其铲除,铲除的深度通过试验确定。地表过盐渍土层过厚时,如仅铲除一部分,则应设置封闭隔断层,隔断层宜设置在路床顶以下800mm处;若存在盐胀现象,隔断层应设在产生盐胀的深度以下。8.3.3.3在积水路段,应将积水排除后,将地表翻晒,厚度应不小于500mm。对排水困难的低凹地、软土、泥沼、地下水位接近地表路段,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后方可填筑路基。8.3.3.4盐渍土路堤的施工,应从基底处理开始连续施工,在设置隔断层的地段,宜一次做到隔断层顶部。8.3.3.5盐渍土路堤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0mm,砂类土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0mm。路基压实应遵守“先边缘后中间,先轻压后重压,先慢压后快压”的原则碾压成型,每次碾压的轮迹重叠宽度应不小于200mm。8.3.3.6宜在填料处于最佳含水率时压实成型。用砾类土和砂类土填筑时,不得超过最佳含水率的±2%;用细粒土填筑时,碾压含水率不宜大于最佳含水率的1%。8.3.3.7在闭塞的积水洼地或常年潮湿的盐渍土地段填筑路堤时,应换填,并考虑路堤沉陷问题。8.3.3.8施工中应及时合理地布置好排水系统,路基及其附近不得积水,在地下水位较高地段,应加深两侧边沟或排水沟,以降低路基下的地下水位。地下排水管与地面排水沟渠,必须采取防渗措施。8.3.3.9盐渍土地区路基中央分隔带做成封闭型,施工完毕时应及时封闭,封闭材料可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防渗土工布及其他形式的防渗材料,沿线设施挖基坑后应及时安装回填,不能及时处理时,应用防渗材料将基坑覆盖,不能让水流进入。8.3.3.10构造物埋置在盐渍土以下时宜在构造物表面设置防护层。8.3.3.11盐渍土弃方弃于路基两侧时,宜选择距路基坡脚不小于100m的低凹处,以免水流浸渍后流回至路基范围内。8.4软土地区路基施工8.4.1施工准备8.4.1.1软土地区路基施工前,应复合地基处治方案的可行性,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8.4.1.2地基处治材料的选用及处治方案,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8.4.2施工工艺软土地区路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0。25
DB14/T713—2018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软基处理不不合合格格验收合格合格沉降观测路基填筑图10软土地基处理施工工艺流程图8.4.3施工要求8.4.3.1浅层处治要求如下:a)挖除换填适用于厚度小于3m的浅层软土处治,换填料应选用水稳性或透水性好的材料,分层铺筑、压实,并宽出路基边脚不少于0.5m;b)抛石挤淤施工适用于深度100cm~200cm,小范围含水率较大的淤泥质地基,应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厚度或直径不宜小于300mm。软土地层平坦、软土成流动状时,填筑应沿路基中线向前呈三角形方式投放片石,再渐次向两侧全宽范围扩展;c)当软土地层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填筑,并在低侧坡脚外一定宽度内同时抛填形成片石平台;d)片石抛填出软土面后,应用较小石块填塞垫平,并碾压密实。8.4.3.2砂(砾)垫层技术要求如下:a)垫层材料宜采用无杂物的中、粗砂,含泥量应小于5%,也可采用天然级配砂砾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50mm,砾石强度不低于四级;e)垫层宜分层摊铺压实,碾压到规定的压实度,垫层采用砂砾料时,应避免粒料离析;f)施工中应采取措施避免砂或砂砾受到污染和垫层端部被透水性不好的填料所覆盖而影响排水;g)垫层宽度应宽出路基边脚500mm~1000mm,两侧宜用片石护砌或采用其他方式防护。图11砂砾(灰土)垫层断面图8.4.3.3反压护道施工应与路堤同时填筑,填料及施工工艺与路堤填筑相同,压实度不低于90%。26
DB14/T713—2018图12砂砾(灰土)垫层加土工布断面图8.4.3.4砂桩、砾(碎)石桩施工流程图见图13,工艺如下:a)施工前应做好场地平整、临时排水等设施,按图纸要求放样,桩位放线、编号,撒石灰定位,绘制施工布点图;b)砾(碎)石粒径为20mm~80mm,其中20mm~50mm粒径质量占粒料总质量50%以上,含泥量≤5%;c)砂桩、砾(碎)石桩施工前应做试桩,以确定桩长,成桩时间、砾(碎)石投入量、施工顺序、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等参数。砂桩、砾(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3;沉原管测机拔机地至加拔拔量具管具面设放就下移处计料管管样位压位理深度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图13砂桩、砾(碎)石桩施工流程图d)砾(碎)石桩的施工质量检验采用单桩荷载试验,对桩体采用重型(Ⅱ)动触系数N63.5≥10击,对桩间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成桩28天后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承载力大于150KPa,检测数量不少于桩孔总数的1‰。表6砂、砾(碎)石桩施工质量标准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1桩距(mm)±150抽查3%2桩径(mm)不小于设计值查施工记录3桩长(m)不小于设计值抽查3%4竖直度(%)1.5查施工记录35灌砂、砾(碎)石量(m)不小于设计值查施工记录a注:碎石桩密实度抽查要求用重Ⅱ型动力触探测试,贯入量10cm时,击数应大于5次。8.4.3.5水泥搅拌桩施工要求如下:27
DB14/T713—2018a)水泥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深度大于3m的淤泥质地基;b)水泥搅拌桩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水泥,水泥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或有关规范要求。水泥应搭棚存放,上盖油布、下铺红砖和塑料布,周围挖排水沟,其深度低于水泥台面10cm~20cm;c)施工段落清表后将场地整平,地基表层有淤泥或软弱层时,清淤后回填,场地做好临时排水。d)进场后对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情况、完好率情况等进行检查,认真核查桩机的主要技术性能,确保所用机型能满足该施工段的施工要求;e)施工前,应试桩,并不少于5根桩,试桩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大规模施工;f)采用两喷四搅一停施工原则进行水泥搅拌桩施工,具体见施工工艺流程图14;场地整平施工放样钻机定位预搅钻进喷浆搅拌提升重复搅拌钻进重复喷浆搅拌提升成桩钻机移位图14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g)成桩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如提升过快、送浆道路堵塞、断电等),影响桩身质量时,应在6h内采取补救措施,补桩喷浆重叠长度不小于1m,否则应重新布桩,新桩距旧桩的距离不得大于桩距的15%,并填报在施工记录表内备查;h)桩头处理:桩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人工凿除搅拌桩桩头,并清除现场多余土层,场地整平,待满足各项检测设计要求后,填筑卵、砾石垫层;i)水泥搅拌桩试验检测应在成桩3天内,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测桩身均匀性,检测频率为每段落内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成桩7天后,采用浅层开挖桩头目测检查搅拌均匀性、整体性及外观质量,并测量成桩直径,开挖深度为停浆面以下1.5m处,检测频率为每段落总桩数的5%。在成桩28天后,钻芯取样(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芯取样)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每根桩取3处,即距桩顶及桩底1.0m处,桩中间,每处取2个试件,检验频率为每段落总桩数的0.1%,且不少于1根桩,同时从钻取的芯样中检查搅拌均匀性、桩长及桩底是28
DB14/T713—2018否穿过软土层。成桩28天后,检测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频率为每施工段总桩数的0.1%,且不少于3根。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检验标准见表7。表7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检验标准项次检查项目单位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桩距cm±10尺量抽查2%2桩径mm不小于设计尺量抽查2%3桩长m不小于设计查施工记录4垂直度%1.5查施工记录5单桩喷浆量%不小于设计查施工记录6桩体28d强度MPa≥1.3钻芯取样检测0.1%7单桩承载力KPa≥120荷载试验8.5膨胀土路基施工8.5.1施工准备8.5.1.1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应避开雨季作业,加强现场排水,基底和已填筑的路基不得被水浸泡。8.5.1.2路堑施工前,先进行截、排水设施的施工,将水引至路基以外。边坡施工过程中,必要时宜采取临时防水封闭措施保持土体原状含水率。宜用支挡结构对强膨胀土路堑边坡进行防护,基坑应采取措施防止暴晒或浸水,基础埋深应在大气风化作用影响深度以下。边坡不得一次开挖到底,应预留厚度300mm~500mm,待路堑完成时,再分段削去边坡预留部分,并立即进行加固和封闭处理。8.5.1.3路床底标高以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处理。8.5.1.4强膨胀土不得作为路堤填料,中等膨胀土经处理后可作为路堤填料,改性处理后涨缩总率应不大于0.7%。8.5.2施工工艺流程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流程见图15。8.5.3施工要求8.5.3.1膨胀土路基填筑松铺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块粒径应小于37.5mm。填筑膨胀土路堤时,应及时对路堤边坡及顶面进行防护。8.5.3.2膨胀土路基验收完成后应尽快上土覆盖,避免由于表面失水形成细小裂纹;若碾压时气温较高,导致表面松散时,可晚上洒水,第二天用胶轮压路机复压,提高压实效果。8.5.3.3路基填筑完成后,当年不能铺筑路面时,应按设计要求做封层,其厚度应不小于200mm,横坡不小于2%。8.5.3.4膨胀土路基压实度应符合(JTGF10)的规定。8.6铁尾矿砂路基施工8.6.1施工准备8.6.1.1铁尾矿砂路基施工以沿线两侧就近取、弃为原则。路线两侧取铁尾矿砂时,其宽度应尽可能控制在20m平整带范围内,并与平整带施工相结合。29
DB14/T713—2018场地整片碾压自检监理抽检放中桩边线监理签认土场砂化上土翻晒、粉碎、推平二次掺灰、拌和监理签认精平碾压压实度检测准备下层监理抽检图15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8.6.1.2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季节、路堑横断面形状、纵坡、横坡等情况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特别是在夏季暴雨较为集中时应防止雨水对路堤、路堑的冲刷。弃铁尾矿砂和借铁尾矿砂时尽量少破坏天然地貌,破坏的要及时恢复。8.6.1.3尽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路线两侧原有植被和地表硬壳。对因施工作业及取、弃铁尾矿砂等造成原地表植被破坏的部分,路基成型且边坡整理后,应采取柴草网格障蔽或粘土压盖等措施,对新出露的铁尾矿砂面及时防护,粘土覆盖后撒播草籽、恢复植被。8.6.1.4铁尾矿砂路基开工前应调查料源并做好必要的室内试验,试验项目包括天然含水率、颗粒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重型击实试验、CBR试验等。施工过程中如料源发生变化,应及时取样进行补充试验。8.6.1.5铁尾矿砂有害物质、放射性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严禁采用含有有害物质的铁尾矿砂作为路基填料。8.6.1.6包边土和顶面封层的填料,宜采用塑性指数不小于8的粘性土。8.6.1.7铁尾矿砂路基在施工前应铺筑试验路段,确定松铺系数、压实遍数、施工机械组合、包边土施工工艺等。8.6.2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图见图16。8.6.3施工要求8.6.3.1铁尾矿砂路基施工应选择在铁尾矿砂中能自由行走的机械,如履带式推土机、履带式铲运机和前后轮驱动的振动压路机等。施工机械的配备应根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按工程量大小、取弃铁尾矿砂运距、工期要求及设备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机械施工作业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机械产能的要求,充分发挥机械效率。30
DB14/T713—2018施摊摊平基工铺铺地底前包尾机处准边矿整理备土砂平进铺压压行设工实路洒施上三格度机工一向栅检碾水层土测压图16铁尾矿砂施工工序8.6.3.2铁尾矿砂路基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度应符合表8的规定。表8铁尾矿砂路基压实度标准填挖类型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压实度(%)上路床0~0.3≥95下路床0.30~0.80≥95路堤上路堤0.80~1.50≥93下路堤>1.50≥900~0.30≥95零填及挖方路基0.30~0.80≥958.6.3.3采用铁尾矿砂填筑路堤时,各分层中不得夹杂粘土、植物及树根等杂质;路基施工同时用铁尾矿砂和土作填料时,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相同填料累计压实厚度不得小于50cm。8.6.3.4包边土应与铁尾矿砂填筑同步施工,宜在铁尾矿砂与包边土结合部铺设土工织物,以减少差异沉降。土工织物横向搭接宽度应不小于30cm,纵向搭接长度应不小于50cm,搭接部应采用有效方法连接。8.6.3.5铁尾矿砂路基洒水应充分洒透,两层填料中间不得留有夹层,铁尾矿砂填料含水率宜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并应在洒水后及时碾压成型。8.6.3.6水源丰富地区,也可采用水坠法分层填筑铁尾矿砂路基,填筑时每层最大松铺厚度不得超过30cm;所设围堰每层应相互错开,填料表面水头高度应保持在20cm以上。8.6.3.7碾压完成的铁尾矿砂路基应洒水润湿,防止表面干燥松散,除特殊情况外,禁止车辆通行。8.6.3.8铁尾矿砂路基施工时,应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排走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亦不得引起排水沟淤积和路基冲刷。8.6.3.9雨季施工时,应制定雨季施工应急预案,做好防洪抢险的准备工作。低洼和高填路段、工程地质不良路段以及沿河路段路堤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8.6.4质量检验铁尾矿砂路基实测项目见表9。31
DB14/T713—2018表9铁尾矿砂路基实测项目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压实度(%)符合表4规定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纵断高程(mm)+10~-20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中线偏位(mm)50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弯道加HY、YH两点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横坡(%)±0.5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边坡坡度不陡于设计坡度每200m每压实层测4个断面8.7粉煤灰路基施工8.7.1施工准备8.7.1.1粉煤灰路堤施工前应预先调查料源并作好必要的室内试验,掌握粉煤灰材料的工程特性。室内试验项目参见表10,试验方法遵照JTGE40执行。表10粉煤灰室内试验项目一览表序号试验项目应提交的试验结果备注1含水率天然含水率范围必要时测定2相对密度相对密度3密度天然密度变化范围4液限液限5颗粒分析粒组成分,级配曲线6天然休止角天然休止角(干燥、水中)必要时测定7毛管水上升高度强烈毛细水上升高度必要时测定8化学分析化学分析、烧失量、pH值9重金属含量测定浸出液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报告必要时测定10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轻、重型击实11不排水抗剪试验黏结强度、内摩擦角(饱和水、不饱和水)必要时测定12回弹模量回弹模量(饱和水、不饱和水)必要时测定13承载比CBR值必要时测定8.7.1.2粉煤灰中不得含团块、腐殖质及其他杂质,粒径宜在0.001mm~1.18mm之间,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45%,烧失量宜小于20%,烧失量超过标准的粉煤灰应做对比试验,分析论证后采用。8.7.1.3包边土和顶面封层的填料,宜采用塑性指数不小于8的粘性土,隔离层所用砂砾料、矿渣等,最大粒径应小于75mm,4.75mm以下细料含量小于50%,含泥量小于5%。8.7.1.4施工前应铺筑试验路段,确定松铺系数、压实遍数、施工机械组合等技术指标。8.7.2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7。32
DB14/T713—2018测量放样清表基底压实铺筑土层或粒料隔离层试验检测碾压整平摊铺粉煤灰、设置盲沟图17粉煤灰路基施工工艺流程图8.7.3施工要求8.7.3.1调节粉煤灰含水率宜在堆场或灰池中进行,路基填筑时应根据运输距离、气候条件等适当调整含水率。8.7.3.2储灰场地应排水通畅,地面硬化,大的储灰场宜设置雨水沉淀池,堆场应安装洒水设备,防止扬尘。8.7.3.3颗粒组成、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有明显差异的灰源应分别堆放,分段填筑,分别检测。8.7.3.4按设计要求铺筑土层或粒料隔离层,隔离层界面的路拱横坡应与路堤同坡。8.7.3.5粉煤灰路基施工时温度应在0℃以上,并避开大风季节。8.7.3.6粉煤灰路基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当分成不同作业段填筑时,先填路段应分层预留台阶,每个压实层相互重叠搭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50cm,相邻作业段接头范围内的压实度应达到规定要求。8.7.3.7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测定粉煤灰的含水率变化情况,摊铺后的粉煤灰应及时在最佳含水率状态时碾压成型,做到当天摊铺,当天碾压完毕。包边土应与粉煤灰填筑同步施工。8.7.3.8宜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的种类和压实功能的大小确定。8.7.3.9碾压完成的粉煤灰路堤应洒水润湿,防止表面干燥松散,除特殊情况外,禁止车辆通行,施工间隔较长时,应在粉煤灰路堤顶面覆盖适当厚度的封闭土层,并压实,横坡宜稍大于路拱。8.7.3.10当铺筑至粉煤灰路堤顶层时,应及时按设计要求做封闭层。8.7.3.11雨季施工应缩小作业面,采取随摊随铺随压实的方法,做到当天施工当天完成,并保证施工便道畅通,做好临时排水沟,排除表面积水。9路基排水9.1一般规定9.1.1施工前,应校核全线排水设计是否完善、合理,必要时应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使全线的沟渠、管道、桥涵组合成完整的排水系统。9.1.2排水设施应与路基同步施工,坚持高接远送原则,及时做好路基施工过程中临时排水及永久性排水系统,并应注意排水系统与自然水系的衔接,及时进行管理与养护,保障排水系统水流的畅通。9.1.3排水设施断面尺寸应根据实际汇水面积确定,路基排水沟内侧边缘距路堤坡脚应不小于1m。9.1.4在路基施工中,各施工作业层面应设2%~4%的排水横坡或纵向排水通道,层面上不得积水,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流冲刷边坡。9.1.5在路堑施工中,路堑顶部根据需要布设一条或多条截水沟,截水沟的基础应进行加固和防渗处理,采用预制构件进行施工,也可选用U型槽或浅蝶形的结构形式,构件安装时其底部应设置隔水土工布防渗层。9.1.6排水工程砌筑用砂浆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合机集中拌和,且随拌随用,已初凝的砂浆必须作废。9.1.7排水设施应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并与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相配合。33
DB14/T713—20189.1.8在存在积水或排水不畅的通道附近,可设置蓄水池作为排水设施,并加强养护。9.2边沟、排水沟、截水沟9.2.1施工准备9.2.1.1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应适当加密,确保砌体线形美观、顺适、圆滑。9.2.1.2路基排水应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依照实际地形选择合适的位置将地面水和地下水排导出路基外,并与自然水系相衔接。9.2.1.3截水沟应在路基施工前先施工,截水沟应采取沟底、沟壁、出水口加固措施,以防止顺山坡下来的水渗入而影响山体稳定。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入截水沟。9.2.2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8。施工准备基坑开挖沟体砌筑养护伸缩缝处理图18排水结构物施工流程图9.2.3施工要求9.2.3.1截水沟的长度超过300m时应设置出水口,将水引入自然河沟或桥涵进水口,或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9.2.3.2截水沟出水口应设深度不小于1m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冲毁。9.2.3.3为防止边沟、排水沟水流满溢或冲刷,应尽可能的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分段设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排水沟长度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500m。9.2.3.4边沟纵坡应与曲线前后沟底纵坡平顺衔接,不允许曲线内侧有积水或外溢现象,曲线外侧边沟应适当加深。9.2.3.5排水沟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3m,出水口采用跌水、急流槽等将水流引离路基或桥涵构造物。9.2.3.6沟槽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留出5cm~10cm,由人工修整成形,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整、稳定,严禁贴坡。沟槽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确保沟底纵坡衔接平顺。9.2.3.7路堑边沟内侧墙和路堤拱形护坡拱顶墙,每隔50m~70m,应设20cm×20cm临时排水孔,排水孔地面应高于边沟沟底高程10cm,在凹形竖曲线低处应增设临时排水孔。9.2.3.8平台截水沟、坡面急流槽宜采用侧壁与底部均带企口的槽形预制块进行砌筑。9.2.3.9有条件时,边沟、排水沟、截水沟可采用留有企口的预制板装配。9.3跌水槽、急流槽、消力池9.3.1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9。测量放样沟槽开挖砌筑图19跌水槽、急流槽、消力池施工工艺流程图34
DB14/T713—20189.3.2施工要求9.3.2.1跌水槽的台阶高度应按设计或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决定,多级台阶的各级高度可以不同,其高度与长度之比应与原地面坡度相适应,台阶高度应不大于0.6m,不同台阶坡面应上、下对齐。9.3.2.2跌水槽、消力池宜采用水泥混疑土浇筑,沟槽、壁及消力池的边墙厚度为0.2m,高度应高出计算水位至少0.2m,槽底厚度为0.25m~0.4m,出口设置隔水墙,并设消力坎。9.3.2.3急流槽的基础应嵌入地面以下,其底部应按设计要求砌筑抗滑平台并设置端护墙。9.3.2.4急流槽的纵坡一般宜小于1:1.5,宜用混凝土浇筑。9.3.2.5进水槽和出水槽底部应采用片石铺砌,水泥砂浆勾缝,长度一般不小于10m。9.3.2.6急流槽槽身宜砌成粗糙面,或嵌入约100mm×100mm坚石块,用以消能减小流速。9.3.2.7对于汇水面积较大的路堑边坡急流槽,应考虑加大、加深急流槽尺寸,并在底部设消能设施后,导入路基排水系统。9.3.2.8无消力池的跌水,其台阶高度应小于600mm,每阶高度与长度之比应与原地面坡度相协调。9.4盲沟、渗沟9.4.1施工准备9.4.1.1在地下水位高、流量不大、引水不长的地段应设盲沟,其深度不宜超过3m,宽度一般为0.7m~1.0m;地下水埋藏较深和引水较长地段,可设置有管渗沟,其深度可达5m~6m。9.4.1.2各类渗沟均应设置排水层、反滤层和封闭层。9.4.1.3盲沟、渗沟所需的原材料质量经检验符合设计要求。9.4.2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0。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反滤层设置排水层施工封闭层施工图20盲沟、渗沟施工工艺流程图9.4.3施工要求9.4.3.1渗沟、盲沟的基坑开挖宜自下游向上游进行,应随挖、随支撑或回填,支撑渗沟应间隔开挖。9.4.3.2当渗沟开挖深度超过6m时,须选用框架式支撑,在开挖时自上而下随挖随支撑,施工回填时应自下而上逐步拆除支撑。9.4.3.3盲沟的埋置深度,不得低于原有地下水位的要求。当排除层间水时,盲沟底部应埋于最下面的不透水层上。9.4.3.4当采用无纺土工布作反滤层时,应先在底部及两侧沟壁铺好土工布,并预留顶部覆盖所需的土工布,拉直平顺紧贴下垫层,所有纵向或横向的接缝应交替错开,搭接长度均不得小于30cm。9.4.3.5盲沟的底部和中部用较大碎石或卵石(粒径30mm~50mm)填筑,在碎石或卵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层厚约150mm)回填较细颗粒的粒料(中砂、粗砂、砾石),做成反滤层,逐层的粒径比按4:1递减。颗料小于0.15mm的含量应不应大于5%。在盲沟顶部做封闭层,应用防渗材料铺成,夯实黏土防水层厚度不小于0.5m。9.4.3.6渗沟的出水口宜设置端墙,端墙下部流出渗沟排水通道,端墙排水孔底面距排水沟沟底的高度不小于0.2m。35
DB14/T713—20189.4.3.7填石盲沟适用于渗流不长的地段,且纵坡不能小于1%,宜采用5%,出水口底面标高,应高出沟外最高水位0.2m。10路基防护10.1一般规定10.1.1防护工程应按照“安全稳定、植物防护为主、圬工防护为辅”的原则实施。边坡防护应优先采用植物防护,必须采用工程防护时,应采用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方式。10.1.2路堤防护工程宜与路基填挖方工程紧密、合理衔接,开挖一级防护一级,并及时进行养护。各类防护和加固工程应置于稳定的基础或坡面上。10.1.3防护与支挡工程所用的砂浆、混凝土,应采用机械集中拌和,不得直接在砌体面上或路面上人工拌和,并应随拌随用,已初凝的砂浆必须废弃。10.1.4防护工程采用的混凝土构件应集中、工厂化预制。10.1.5黄土高边坡应按“多台阶、陡边坡、宽平台、固坡脚”的原则进行防护;膨胀土高边坡应按“缓边坡、宽平台、固坡脚”的原则进行防护,其综合坡率应满足稳定性要求。10.1.6路堑支挡工程基础开挖应分段进行,路堤段支挡工程施工与路基填筑应同步实施。10.2挡土墙10.2.1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1。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墙身施工其他附属工程图21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图10.2.2挡土墙施工前,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设施,在岩体破碎、土质松软或地下水丰富地段修建挡土墙,宜避开雨季施工。10.2.3基坑开挖和检验要求如下:a)基坑开挖应进行详细的测量定位并标出开挖线,做好施工区域范围的截、排水及防渗设施,边坡稳定性差且基坑开挖较深时,应分段跳槽开挖,并采取临时支挡防护或放缓坑壁边坡坡度;b)基坑开挖时应核对地质情况,基底应进行承载力检测,作好临时防、排水措施,确保不受水侵害;c)土质基坑应保持干燥,雨天施工坑内积水应随时排除;受水浸泡的基底土应全部清除,并以适用材料(砂砾、碎石、灰土)夯填至设计标高。10.2.4挡土墙基础施工要求如下:a)挡土墙基础直接置于天然地基上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同意后,方可开始砌筑,在岩体或土质松软、有水地段,应选择旱季分段集中施工;b)挡土墙基础采用倾斜地基时,应按设计倾斜挖凿,不得用填补法筑成斜面;c)基础位于岩体斜坡上时,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并按设计凿成台阶,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2:1,台阶宽度不应小于50cm。沿墙长度方向有纵坡时,应沿纵坡按设计要求凿成台阶;d)基础应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在地质变化分界处应增设沉降缝;36
DB14/T713—2018e)砌筑第一层基础时,如基底为岩石时应先清洗、湿润基底表面,再座浆砌筑或浇筑混凝土。10.2.5挡土墙墙身施工工艺要求如下:a)浆砌片(块)石挡土墙砌筑时必须立杆或样板挂线,内、外坡面线应顺直整齐,逐层收坡。在砌筑过程中应经常校正线杆,以保证砌体各部尺寸符合设计要求;b)砌筑墙身时,应先将基础表面清理、湿润,采用座浆挤浆砌筑。砌筑工作中断后再进行砌筑时,应将砌层表面清扫和湿润后再重新座浆;c)砌体应分层坐浆砌筑,不得在已砌好的砌体上抛掷、滚动、翻转和敲击石块,砌筑完后,应进行勾缝;d)挡土墙应分段砌筑,分段位置宜在伸缩缝或沉降缝处,各段水平缝应一致。分段砌筑时,相邻段的高差不宜超过120cm;e)挡土墙的泄水孔预先埋设,向排水方向倾斜,保证排水顺畅,不得反倾斜,折线挡土墙积水处应设泄水孔;f)砌体石块应互相咬接,砌缝砂浆饱满,砌缝宽度一般不大于30mm(浆砌块石),上下层错缝(竖缝)距离不小于8cm,应尽量使每层石料顶面自身形成平面;g)砌体出地面后,砌体强度达到70%以上,方可回填墙背填料;h)混凝土挡土墙的浇注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当进行分层浇筑时,应注意预埋石笋,连接处混凝土面应凿毛,并在浇筑前清洗干净。10.3拱形骨架防护10.3.1施工工艺拱形骨架防护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2。整理坡面施工放样材料准备浆砌施工养生维护砂浆配合比图22拱形骨架防护施工工艺流程图10.3.2施工要求10.3.2.1路堤边坡采用拱形骨架防护,宜在路堤沉降稳定后施工。10.3.2.2混凝土预制块应集中统一预制,同一分项工程宜使用同一厂家或同一料场的水泥、粗(细)集料等材料,确保混凝土颜色一致。10.3.2.3预制模具应使用不易变形的塑钢模,每循环一次应进行检查,确保预制块规格一致。10.3.2.4预制块制作时,将模具摆放平稳,涂抹脱模剂,先往模具内加1/2的混合料,振捣密实后再加满混合料继续振捣直至密实为止。10.3.2.5预制块浇筑完成并抹平顶面,待混凝土终凝后及时养生,脱模时应避免发生缺边、掉角、开裂的现象,脱模完成后及时清理模具以便下次使用,成型的预制块要堆放整齐并及时养生,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d。10.3.2.6路堤边坡防护在完成刷坡后由下往上分级砌筑预制块,砌筑前须将坡面整平、拍实,不得有凹凸现象或在低洼处用小石子垫平等情况,形成护坡厚度不均等弊端。10.3.2.7砂浆应用拌和机集中拌和,并应有适宜的和易性和流动性,随拌随用。37
DB14/T713—201810.3.2.8预制块基槽底部和后背填料应夯实,安装时注意线形和高程的调整,做到安砌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线条顺直、曲线圆滑美观,完工后及时做好现场情况工作,空心预制块安装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回填土、绿化及美化等工作。10.4现浇混凝土骨架坡面防护10.4.1混凝土骨架防护施工前,须清理坡面,达到平整顺适。10.4.2根据路基边坡长度、坡度、坡顶面形状准确测放骨架位置,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基槽开挖。10.4.3现浇混凝土骨架应分段施工,骨架基槽采用人工从上往下开挖,不得欠挖,若超挖应用同级混凝土回填。基槽完成后及时进行构造锚杆安设,不得有松土留在基槽内,基槽暴露时间不宜太长。10.4.4严格控制模板安装质量。采取混凝土垫块等措施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10.4.5混凝土采用集中厂拌,塌落度宜控制在3cm~5cm。混凝土浇筑由下而上,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人工抹平收浆。10.4.6骨架混凝土终凝后应及时覆盖洒水养生,养生期一般不少于7d。10.4.7混凝土养生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绿化、美化。10.4.8施工工艺要求如下:a)修筑护面墙前,应清除边坡风化层至新鲜岩面。对风化迅速的岩层,清挖到新鲜岩面后应立即修筑护面墙;b)护面墙的基础应设置在稳定的地基上,地基承载力不够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基础埋置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冰冻地区应埋置在冰冻深度以下至少250mm;c)坡面砌筑应平整密实,线型顺适,墙背必须与路基坡面密贴,边坡局部有凹陷处,应挖台阶后用与墙身相同的圬工砌补,不可回填土石或干砌片石。施工时,应立杆挂线或样板控制,并经常复核,以保持线型顺适,砌体平整;d)护面墙墙面及两端要砌筑平顺,墙背应设反滤层,护面墙与坡面之间应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渗措施;e)砌体石质应坚硬,严禁使用风化石,砌体应紧密,错缝,严禁通缝叠砌贴砌和浮塞;f)砌筑时砂浆应饱满密实,采用坐浆挤密施工,养生及时,砌体勾缝牢固、美观;g)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伸缩缝和泄水孔,伸缩缝间隙2cm~3cm,施工完成后用沥青麻絮填塞饱满。当护面墙基础修筑在不同岩层上时,应在变化处设置沉降缝;h)泄水孔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有利于泄水流向路侧边沟和排水沟,并保持顺畅,当有潜水露出且边坡流水较多的地方,应引水并适当加密泄水孔。10.5预应力锚索(杆)10.5.1施工工艺10.5.1.1锚索(杆)施工的内容包括施工准备、钻孔、锚索(杆)制作与安装、注浆、锚索(杆)张拉锁定、验收、封锚等7个环节。10.5.1.2预应力锚索(杆)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3。10.5.2施工要求10.5.2.1施工准备阶段如下:a)设计锚固工程坡面开挖成形后应将松散的浮石和岩渣清除,边坡修整后应平整、密实,无溜滑体、蠕变体和松动岩体,修整边坡的弃渣应按有关规定堆放;38
DB14/T713—2018b)开挖坡面经验收合格后,应尽快布置锚固工程施工作业,待锚固工程施工完毕并产生加固作用后,方可进行下级边坡开挖与防护;c)施工前应编制符合锚固设计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标定张拉设备,并按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基本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场地整理、搭设工作平台隐蔽测量定位安装钻机成孔工程验收高压劈裂注浆锚固段注浆制安锚索(杆)清孔并风干钻浇筑砼梁垫墩、安装锚具锚索(杆)张拉检验自由段封孔注浆拆除施工平台封锚图23预应力锚索(杆)施工工艺流程图b注:上图为采用自由段无套管的预应力筋时采用二次注浆的基本施工工序,若采用自由段带套管的预应力筋时,宜在锚固段长度和自由段长度内采取同步一次性全段注浆,并且高压劈裂压浆仅限于设计要求提高地层锚固力或其它特殊要求时采用。10.5.2.2钻孔注意事项如下:a)锚孔测放:锚孔定位偏差不应大于100.0mm,偏斜度不应大于2%,且不大于1°。如遇既有坡面不平顺或特殊困难场地,需经设计、监理方认可,在确保坡体稳定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定位精度或调整锚孔定位;b)钻孔机械:钻孔机械应考虑钻孔通过的岩土类型、成孔条件、锚固类型、锚杆长度、施工现场环境、地形条件、经济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进行选择;c)钻进方式:锚孔钻进宜采用无水干钻,并根据钻机使用性能和锚固地层条件控制钻孔速度,防钻孔扭曲和变径;在不稳定地层中钻进时,应采用套管护壁钻孔;d)钻进过程:钻进过程中应对岩性及构造进行编录和综合分析,如遇塌孔、缩孔等不良钻进现象时,应立即停钻,及时进行固壁灌浆处理(灌浆压力0.1MPa~0.2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e)孔径孔深:钻孔孔径应满足设计要求,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不应小于0.5m;f)锚孔清理: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应稳钻1分钟~2分钟,钻孔完成后应使用高压空气(风压0.2MPa~0.4MPa)将孔内岩粉及水体全部清除出孔外;g)锚孔检验:孔径、孔深检查一般采用设计孔径钻头和标准钻杆在现场监理旁站的条件下验孔,要求验孔过程中钻头平顺推进,不产生冲击或抖动,钻具验送长度满足设计锚孔深度,退钻要求顺畅,用高压风吹验不存明显飞溅尘碴及水体现象;同时要求复查锚孔孔位、倾角和方位,全部锚孔施工分项工作合格后,即可认为锚孔成孔检验合格。10.5.2.3锚索(杆)制作与安装要求如下:a)锚筋体材料:主要以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为主。预应力锚索为纲绞线或高强钢丝。预应力锚杆为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非预应力锚杆以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Ⅱ级钢筋为主;39
DB14/T713—2018b)锚筋体组装:锚筋体的组装应遵守下列规定:1)锚筋体组装应搭设组装平台,平台高度不小于30cm;2)锚杆组装时,钢筋应平直,除油、除锈处理合格。锚杆接头采用专用锚杆连接接头,不得采用焊接技术。沿锚杆体轴线方向每隔1.0m~2.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必要时设排气管,并与锚杆体绑扎牢固。锚杆体自由段按设计要求采用塑料套管,与锚固段联接处应用铅丝绑牢和封扎严实,并满足设计要求防腐处理合格;3)锚索编束时,每根钢绞线或高强钢丝需顺直、不扭不叉、排列均匀,严格依据设计尺寸下料,每股长度误差不大于±50mm。钢绞线要求采用机械切割,严禁用电弧切割。钢绞线或高强钢丝应按设计要求平直编排,沿锚索体轴线方向自由段每1.5m~2.0m设置一个隔离支架,锚固段每1.0m~1.5m设置一个隔离支架,并在锚固段两隔离支架之间中部设一道紧箍环,采用16号铁丝绕制,不得少于两圈,保证锚索体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锚索编束(包括注浆管)应捆扎牢固,捆扎材料不宜用镀锌材料。锚索体自由段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塑料套管,与锚固段相交处的塑料管管口应密封并用铅丝绑架。同时,要求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若采用压力分散型锚索或其它荷载分散型锚索,应严格按照设计相关要求下料和编制;4)锚索体完成隔离支架与紧箍环的组装后,应在其底端接装导向帽,以便下锚顺利。导向帽尺寸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制作,尺寸制作误差≤±5mm,接装定位误差≤±20mm。导向帽宜采用铁丝绑接牢固,不宜采用焊接;5)压力分散型(拉压复合型)锚索锚固段钢质承载板与挤压套之间要求采用对拉栓接固定,所有钢质材料外露部分表面要求涂刷防锈漆保护。挤压套要求进行现场挤压抽样试验,抽样数量宜为1%~2%,试验荷载一般不小于200kN;外锚头所用锚具也应进行抽样试验,一般抽样数量为3%~5%,并满足相关技术指标。对于压力分散型(拉压复合型)锚索,各单元锚索应有明确可靠标记,以便采用差异分步张拉。c)锚筋体防腐:锚筋体必须进行清污、除锈处理,对有死弯、机械损伤及锈坑材料应剔除。锚筋体防腐与隔离一般采用先刷防锈油漆,并涂脱水黄油后外套塑料套管处理。塑料套管的材质、规格和型号应满足设计要求,套管尽量避免剪断和接头,如有接头应绑接牢固并作密封处理,确保不产生拉脱和破损现象;d)注浆管:注浆管需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在注浆施工过程中注浆顺利,不堵塞、爆管或破损拉断。注浆管应捆扎在锚筋体中轴部位,注浆管头部距锚筋体末端宜为50mm~100mm;当采用二次补充注浆的锚筋体组装时,必须另置注浆管和止浆密封装置,宜用密封袋作为止浆密封装置,并设在自由段和锚固段的分界处;当采用高压劈裂注浆提高地层锚固力时,要求以浆体强度控制劈注起始时间(一次浆体强度达到5MPa),并注意二次注浆管的锚固段内设花孔和封塞;e)锚筋体长度:严格依据设计要求制作,锚固段长度制作允许误差为±50mm,自由段长度除满足设计要求外,应充分考虑张拉设备和施工工艺要求,一般预留超长1.0m~1.5m;f)锚筋体检验:锚筋体制作完成后,需对锚筋体各部件进行检查,并按长度和规格型号进行编号挂牌。筋股应顺直完好、无死弯硬折或严重碰割损伤,排列分布与编束绑架应符合设计要求。锚筋自由段防锈漆应涂刷均匀,不见黑底;防腐油完全覆盖和填充锚筋材料与外环层之间的空间;缠绕密封牢固严实;塑料套管绑扎稳固密塞,具有足够强度,外观完好,无破损修补痕迹;注浆管安装位置正确,捆扎匀称,松紧适度;隔离(对中)支架、紧箍环和导向尖壳等分布均匀、定位准确,绑扎结实稳固;40
DB14/T713—2018g)锚筋体的储存、运输与吊装:锚筋体的储存、运输与吊装应因地制宜拟定方案。组装完成的锚筋体应顺直分开,保证通风干燥。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得损伤锚筋体及其防护介质和组成部件;h)锚筋体安装:锚筋体放入锚孔前应检查锚筋体制作质量以及编号与孔号是否一致,确保锚筋体组装满足设计要求,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10.5.2.4注浆工艺要求如下:a)锚孔钻造完成后,应及时安装锚固体并进行锚孔注浆,原则上不得超过24小时;b)注浆设备:注浆设备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的注浆材料、注浆方式和注浆压力,并结合实际锚固地层情况,综合确定注浆设备;c)注浆材料:注浆材料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浆体强度检验用试块的数量每30根锚杆不应少于1组,每组试块不应少于6个,检验浆体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d)注浆浆液:注浆浆液应严格按照配合比搅拌均匀,随搅随用,浆液应在初凝前使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浆液;e)一次常压注浆:一次常压注浆分为锚固段注浆和全段一次性注浆(无粘结锚索)两种注浆方式,浆液应饱满、密实。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向上倾斜的钻孔内注浆时,应在孔口设置密封装置;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并满足注浆要求时,可停止注浆;注浆作业中途停止较长时间时,宜用水或水泥浆润滑注浆泵及注浆管路;f)二次补充注浆:二次补充注浆适用于一次常压锚固段注浆的情况,即在预应力张拉锁定工序完成之后,对锚固体的自由段进行充填注浆;g)二次高压注浆(劈裂注浆):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二次高压注浆提高锚固段抗拔能力,二次高压注浆应在一次注浆形成的水泥胶结体强度达到5.0MPa进行,注浆压力、注浆数量和注浆时间可根据锚固体的体积及锚固地层情况确定,并分段依次由下至上进行。10.5.2.5张拉锁定与封锚工艺要求如下:a)锚斜托台座的承压面应平整,并与锚孔轴线垂直;承压板底部的混凝土应填充密实,并满足局部抗压强度要求;b)锚具安装应与锚垫板和千斤顶密贴对中,千斤顶轴线与锚孔及锚筋体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不得弯压或偏折锚头,确保承载均匀同轴,必要时用钢质垫片调整满足;c)锚固体与台座砼强度大于20MPa且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方可进行张拉;d)锚筋张拉应按设计要求的顺序进行,且要避免相近锚孔相互影响;e)锚筋正式张拉之前,应取0.1倍~0.2倍锚筋轴向拉力值对锚筋预张拉1次~2次,确保锚固体各部分接触密贴和锚筋体顺布平直;f)锚筋张拉采用张拉力和伸长值进行控制,控制应力不应超过其极限应力值的0.65倍;宜进行锚筋设计预应力值1.05倍~1.10倍的超张拉,锚筋预应力锁定值宜为锚筋轴向拉力特征值;g)锚筋锁定:锚筋张拉至设定最大张拉荷载值后,应持荷稳定10min~15min,然后卸荷进行锁定作业。锁定使用锚具和夹片应符合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若在48小时内发现有明显预应力松弛时,应进行补偿张拉;h)锚孔封锚:锚筋锁定后,须用机械切割余露锚筋,严禁电弧烧割,并应留长5cm~10cm外露锚筋,以防拽滑;封孔灌浆时,进浆管必须插到底,灌浆必须饱满并注满锚垫板及锚头各部分空隙,锚头部分应涂防腐剂,并按设计要求及时进行封闭。10.5.3锚索(杆)框架10.5.3.1框架梁钢筋绑扎、砼浇筑施工要求如下:a)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对锚孔位置及框架放线定位;41
DB14/T713—2018b)依据设计图纸对框架竖梁、横梁尺寸及模板厚度精确挖出竖梁、横梁肋轮廓;c)在施工安装框架钢筋之前,先要清除框架基础底浮渣,并对梁底地基砂浆调平,保证基础密实、平整;d)模板拼装要平整、严密、尺寸准确,符合设计要求;e)钢筋接头需错开,同一截面钢筋接头数不得超过钢筋总根数的1/2,相邻焊接接头距离不得小于1m;f)灌注砼前,应将锚具中的螺旋钢筋、波纹管(宜用钢质)和锚垫板按设计要求固定在横梁和纵梁的钢筋上,方向与锚孔方向一致,摆放平整;g)框架应分片施工。两相邻框架接触处(横梁、顶梁)留2cm宽伸缩缝,用浸沥青木板(麻絮)填塞。10.5.3.2现浇混凝土框架梁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可进行锚索张拉。10.5.3.3锚索框架梁砼的检验应满足下列要求如下:a)预留(埋)孔位、孔径和倾角等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b)锚斜托的承力面应平整,且与锚索受力方向垂直;c)锚索框架梁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外观顺直、美观,无麻面;d)锚索框架梁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如表11:表11框架梁的允许误差和检查方法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1孔距偏差±50mm每20m用经纬仪检查3点2孔口高程±100mm每20m用水准仪检查3点3锚索轴线误差±3°查施工记录,每20m查2根4框架地梁砼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每个工点取3组试样试验5框架地梁断面尺寸满足设计要求每5根抽查1根10.6柔性防护10.6.1柔性防护分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两种,一般以金属柔性网(钢丝绳网、环形网、钢丝格栅网、高强钢丝格栅网SNS)为主要防护构件。10.6.2主动柔性防护施工流程见图24,施工要求如下:a)锚孔定位前对坡面防护区域的浮土及浮石进行清除;b)从防护区域下沿中部开始向上和两侧防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c)钻凿锚杆孔并清除孔内粉尘,孔应比设计锚杆长5cm以上,孔径不小于设计要求;d)注浆并插入锚杆,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设计强度的水泥砂浆,优先选用粒径不大于3mm的中细砂,确保浆液饱满。注浆体养生不少于3d;e)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两端各用2个~4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f)格栅网应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间重叠宽度应不小于5cm。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2铁丝按100cm间距进行扎结,钢绳网应从上向下铺设,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的两端各用2个绳卡进行固定连结;g)路基边沟平台及边坡碎落台,可种植藤本植物进行绿化、美化;42
DB14/T713—2018清除危岩锚孔及基座测量定位锚孔定位基坑开挖及混凝土浇筑钻凿锚杆孔基座及钢绳锚杆安装锚杆锚固钢柱及拉锚绳安装与调试纵横向支撑绳安装钢绳网铺挂与缝合格栅网及钢绳网缝合张拉格栅网铺设自检评定自检评定图24主动柔性防护施工流程图25主动柔性防护施工流程10.6.3被动柔性防护施工流程见图25,施工要求如下:a)按设计并结合现场地形情况对钢柱基础和锚孔进行测量定位;b)坚硬地质采用A类锚固,松软地质采用B类锚固;c)将基座套入地脚螺栓并用螺帽拧紧;d)将钢柱顺坡向上放置并使钢柱底部位于基座处,按设计方位调整好钢柱,拉近上拉锚绳;e)将第一根上支撑绳的挂环暂时固定于端柱(分段安装时为每一段的起始钢柱)的底部,调直支撑绳,并将减压环调节就位。在第二根钢柱处,用绳卡将支撑绳固定悬挂于挂座的外侧。在第三根钢柱处,将支撑绳置于挂座内侧。直到本段最后一根钢柱将支撑绳向下绕至该钢柱基座的挂座上,调整减压环位置,当确认减压环全部就位后拉紧支撑绳并用绳卡固定;f)钢绳网采用钢丝绳穿越网孔,固定在临近钢柱的顶端,并悬挂于上支撑绳。将缝合绳按单张网周边长的1.3倍截断,并在其中点出标记。钢绳网缝合从系统的一段开始,并先与上支撑绳缝合后与下支撑绳缝合,最后使左右侧的缝合绳端头重叠100cm;g)格栅网应铺挂在钢绳网的内侧即靠山坡侧,叠盖钢绳网上缘并折到网的外侧15cm,用扎丝将格栅网固定到钢绳网上扎结点间距不大于100cm,每张格栅间重叠约5cm。格栅网底部应沿斜坡向上敷设50cm左右,并用土钉将格栅网底部压住。10.7生态防护10.7.1植物选择应满足“稳定边坡,保持水土,融合自然”的原则,尽量选用根系发达、易成活、易生长、抗病虫的乡土植物,在山西省多选用耐旱性强的草本植物,以及灌木搭配种植。43
DB14/T713—201810.7.2为了能融合自然,应对边坡的坡面及坡脚进行圆弧化处理,避免人工开挖的折角存在,边坡两侧应进行衔接过渡处理,使其与周围自然地形连成一体。10.7.3根据设计调查,确定拟选择的优势植物种类和配比,并结合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发芽速度、苗木生长速度、边坡的岩性和坡率等确定边坡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如自行采集的乡土树种、乡土草种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发芽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播种量。10.7.4选择不同环境条件有代表性地段的边坡进行植物配比试验,选用多种植物配比方案进行对比试验、观测,筛选出分别适用于不同气候段、不同坡面土壤条件、景观要求,且满足目标群落的各类边坡最优植物配比方案。11路基监测与观测11.1一般规定11.1.1针对不同形式路基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可参照JTGD30及DB14/T1107执行。11.1.2路基施工监测前应根据路基工程特点编制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的监测方案,并根据监测对象、工程规模、特点和具体情况,按监测技术要求有针对性的布设监测断面和监测点。11.1.3监测成果数据应定期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备案,以配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方案指导施工。11.2高路堤稳定和沉降观测11.2.1沉降与稳定监测与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12。高填方路基位移观测埋设示意图见图26,高填方路基测斜管埋设位置示意图见图27。图26高填方路基位移观测埋设表12高路堤监测方法观测项目仪具名称观测目的地表水平位移量及隆起量地表水平位移桩(边桩)用于稳定监测,确保路堤施工安全和稳定地下土体分层水平位移量地下水平位移计(测斜管)用于稳定监测和研究,掌握分层位移量路堤顶沉降量地表型沉降计(沉降板或桩)用于工后沉降监测,预测工后沉降趋势,确定路面施工时间44
DB14/T713—2018图27高填方路基测斜管埋设位置11.2.2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沉降和变形监测,监测结果应及时整理,并作为工程验收资料进行归档。11.3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11.3.1沉降、稳定监测与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13。表13边坡监测方法观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目的全站仪、光电测距仪监测地表位移、变形发展情况地表沉降量水准仪标桩、直尺或裂缝计监测裂缝发展情况监测地下岩土体位移,确定潜在滑动面,定量分析评价边(滑)坡的稳地下位移监测测斜仪定状况,评判边(滑)坡加固工程效果地下水位监测人工测量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评判边坡排水措施的有效性支档结构变测斜仪、分层沉降仪、压力监测支档构造物的变形以及与岩土体间接触压力形、应力盒、钢筋应力计11.3.2坡体位移监测方法一般可分为简易观测法和专业仪器监测法,对于一般的高边坡均要求实施简易观测。11.3.3重点复杂的路堑高边坡或滑坡病害除要求采用简易观测外,还应对其坡体变形进行专业仪器监测,一般应委托专业单位承担。11.3.4坡体深部位移监测期限一般一年以上,其监测周期为每月一次,雨季或坡体变形较大等特殊情况与要求应加密监测,遇有坡体变形不稳定应延长监测期限,直至坡体稳定、变形终止或在安全的限值范围内。11.4软基工程观测11.4.1沉降、稳定监测与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14。11.4.2观测点的设置如图28所示。11.5预应力锚固工程监测11.5.1沉降、稳定监测与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15。45
DB14/T713—201811.5.2施工过程中,应每天监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应每周监测一次。三个月后,应每半月监测一次。一年后可每1个~2个月监测一次,监测周期应为公路运营后不少于两年,满足稳定标准后可停止监测,有条件时可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当监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时,应提高监测频率,降雨后应加密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上报有关单位,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表14监测范围表观测项目仪表名称观测目的地表型沉降计根据监测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等载预压卸载时间;提供地表沉降观测(沉降盘)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地表水平位移及隆地表水平位移桩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稳定起量(位移边桩)地下土体分层水平地下水平位移计监测地下土体分层位移量,推定土体剪切破坏的位置,软土指标较差,填土位移量(测斜管)较高,填方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易失稳时采用图28软基处理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观测埋设表15预应力锚固监测预应力锚杆工作阶段监测内容监测项目锚杆体锚杆工作状态及锚杆的施工质量锚杆张拉力、锚杆伸长值、预应力损失施工阶段锚固对象加固效果被锚固体的位移及变化锚杆体锚杆的工作状态预应力值变化工程运营阶段锚固对象锚固工程安全状况被锚固体的位移及变化12路堤整修与路床移交12.1一般规定12.1.1路基工程已完工,上、下路基的施工便道已挖除,方可对路基工程进行整修。12.1.2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清除完毕。12.1.3对路堤边坡的刷坡、路堑边坡的滑塌等病害的处治,应先开挖成台阶,再按路基施工要求分层夯实。12.1.4路基工程验收时路床顶面弯沉代表值不得大于设计值。对于填石、砂砾路基弯沉值不得大于100(单位0.01mm)。12.2路堤整修46
DB14/T713—201812.2.1按照质量标淮要求全面检测路基现状,对检测发现的局部缺陷进行整修、处理。12.2.2编制整修计划和方案,路基全面检查、路堤顶层整修、路堤边坡整修、路基排水沟整修、线外排水系统连通及其他有关环保措施的实施。12.2.3路堤整修工艺流程见图29。12.3施工要求12.3.1.1填土路堤应用机械刮土或补土的方法整修成型,配合压路机碾压,当铲下的土不足以填补凹陷时,应采用与路基表面相同的土质填平夯实。石质路基表面应用石屑嵌缝紧密、平整,不得有坑槽和松石,不得薄层贴补。12.3.1.2采用机械整修坡面超宽部位,人工刷坡到位。当坡面填土不足或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冲沟和坍塌缺口时,应自下而上将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再按设计坡面刷坡。路基全面检查编制整修方案和计划监理人审批路堤顶层整修平整度、横坡整修路堤边坡整修路堤防护路基排水沟整修线外排水系统连通其他相关工程整修路堤交验图29路堤整修施工工艺流程图12.3.1.3各种水沟的纵坡、断面尺寸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检查,采用人工进行整修使沟底平整,使排水通畅,不得随意用土填补沟面缺损部位。12.3.1.4通道、涵洞洞内清理及涵洞进出水口施工完善、排水顺畅。12.3.1.5测量放样,洒白灰标示出路堤两侧超填宽度,路堤顶面纵横向坡面高程采用埋砖法控制。12.3.1.6路基表层松散的或半埋的尺寸大于100mm的石块,应从路基表层移走,并按规定填平压实。12.3.1.7路基修整完毕后,堆弃在路基范围内的施工垃圾应予清除。12.4路堑整修12.4.1路堑整修施工工艺工艺流程见图30。12.4.2施工要求47
DB14/T713—201812.4.2.1深路堑边坡整修应按设计要求的坡度,自上而下进行刷坡,不得在边坡上以土贴补。12.4.2.2在整修需加固的坡面时,应预留加固位置。当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小冲沟时,应将原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若填补的厚度小于20cm,且不是边坡加固地段时,可用种植土填补。12.4.2.3各种水沟的纵坡、断面尺寸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检查,人工进行整修,应保证沟底平整,排水通畅,不得随意用土填补沟面缺损部位。12.4.2.4路堑边沟施工完成后,应对碎落台进行填土整平,并按设计要求进行绿化。12.4.2.5对土质或软石边坡可用人工或机械清刷,对于坚石和次坚石,可使用炮眼法、裸露药包法爆破清刷边坡,同时清除边坡上的危石、松石。路基全面检查编制整修方案和计划监理人审批截水沟整修路堑边坡整修坡面修整路堑防护路床顶层整修平整度、横坡整修路基排水沟整修线外排水系统连通路堑交验图30路堑整修施工工艺流程图12.4.2.6土质路床顶面标高超出设计部分应用平地机刮除,石质路床顶面标高超出设计部分应用人工凿平,超挖部分应按照与原路床相同的材料回填并碾压密实稳固。12.4.2.7路基表层150mm内,存在松散或半埋的尺寸大于100mm的石块时,应从路基表面层移走,并按规定填平压实。12.4.2.8路基修整完毕后,堆弃路基范围内的施工垃圾应予清除。12.5路床移交12.5.1及时进行路基交验,并向路面承包人移交检验合格的路床。12.5.2所移交的路床段落内的边坡防护、桥涵、隧道、绿化以及附属工程均应全部完成。12.5.3路床移交须在路基承包人自检合格,监理方复核无误及质量监督部门抽检合格后进行,应由监理方、路基和路面承包人、业主四方代表参加签字确认。移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处理到位。48
DB14/T713—201812.5.4应按JTGF80/1所规定的检查项目、方法、频率和设计要求对路基工程进行核验,对主线渐变段、主线弯桥、互通区匝道等特殊路段的外型尺寸和高程、台背回填质量、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衔接、伸缩缝预埋钢筋及搭板、过渡段等进行重点检查。13取、弃土场13.1一般规定13.1.1取、弃土场均应按照国土部门的要求办理用地手续。13.1.2在设计阶段,按照土石方平衡利用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取土、弃土。13.1.3取土场、弃土场的选址和规模,应进行深入论证,保障稳定。取、弃土场的设置位置应考虑对景观的影响,注意避让沿线风景区游人的可视范围,也应在司乘人员的视线范围以外。涉及占用林地的,预先办理临时用地使用林地手续。取土完成后,按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求,做好场地覆土复耕或植被恢复。13.1.4按“因地制宜”原则,视地形条件就近消化弃土。弃土场宜选在山沟、凹地内,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林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13.1.5弃土场不应设置在河流管理范围呢,严禁直接将弃渣倒入河流范围。路基上游、村庄上游、桥下等严禁设置弃土场,不宜在上游汇水面积过大的沟、谷内设置弃土场。13.1.6弃土场不宜占用沟渠,当必须占用时,应对沟渠进行改道,并设置防冲刷设施。13.1.7弃土应堆放规整,不得随意倾倒,按设计要求进行整平、分层碾压,并待沉降稳定后,及时进行排水、防护和绿化施工,防止此生灾害。13.1.8取土场的土源应进行相关试验,符合填料要求。13.1.9荒山、荒坡作为取土场时,应做整体规划,详细制订施工方案,按照用量科学取土,禁止滥挖。结束后结合当地造田和地方使用,形成轮廓美观、整齐的外形,便于复垦、绿化、防护。13.1.10路线两侧的取土场,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设置,取土深度根据用土量和取土面积确定。取土场应有规则的形状及平整的底部,不积水,便于复耕或绿化,边坡应按设计坡率修整。13.1.11弃土场宜按耕地要求进行整修,达到耕种条件的弃土场作为新造田地移交当地政府。13.2取土场13.2.1依据设计文件对取土场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土质是否符合要求,储存数量是否满足需求,对取土方案一级防护、排水工程进行完善、优化。13.2.2取土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取土后的裸露面应按设计采取土地整治或防护措施。风景区或有特殊要求的施工地段,应按设计要求及时配套完成环保工程。13.2.3取土场原地面属于耕地种植土的,应先挖出堆置一边备用,工程完工后恢复植被。13.2.4当设计未规定取土场位置或贮土量不足另寻土源应集中取土时,土质应符合路基填筑要求,同时考虑经济合理和利用荒山、山地的可能性,兼顾农田、水利、鱼池建设和环保规划进行布置,力求少占用农田。13.2.5取土场应按图纸要求位置、范围设置,如有变更时,应按经批准的变更设计要求实施。若取土场发生变更时,另选定的取土场应设置在路线视距范围外。13.2.6取土场的土方开挖过程中,雨后复工前应进行检查,如边坡上部有裂缝或坡面有开裂,应慎重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13.3弃土场49
DB14/T713—201813.3.1弃土场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完成防护工程。13.3.2路基弃土应堆放规则,按设计要求进行整平碾压,不得任意倾倒,并按设计进行排水、防护和绿化施工。13.3.3弃土场的位置与高度应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和自身的稳定,不得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必要时应加设挡护和排水措施。13.3.4弃土完成后,将储藏表土摊铺在其上面,并进行满面积植草和植树。弃石场表面应覆盖不少于30cm厚的种植土,以便恢复植被。13.3.5不同高度的弃土堆应按图纸要求分别设置相应坡率的边坡及平台,弃土堆边坡按图纸要求铺设干砌片石防护,受水浸蚀部分应浆砌片石防护坡脚。13.3.6弃土堆外围要设置浆砌片石排水沟,弃土堆顶面80m~120m范围内应设片石排水沟,内侧设置挡渣墙,保证弃土堆地表水和山坡水的排泄通畅。50
DB14/T713—2018参考文献【1】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人民交通出版社【2】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3】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系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路基工程施工工艺要求
- 铁路桥涵、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控制要点
- 第十一章路基工程施工机群配置与调度
- 璧山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路基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要点DOC19页
- 二级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 路基工程施工工艺和流程图(史上最全)
- 国标路基工程施工高质量验收实用标准(最新版)
- 贵广工管[2011]21号关于加强路基工程施工标准化要求的通知
- 铁路桥涵、隧道、路基工程施工作业要点示范卡片汇总
- 公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检验
- 高铁路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临夏至合作段路基工程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
- 国标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最新版)
- CJJ44-1991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整版)
-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2007年版).doc
-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_铁建设[2005]_160号.doc
- 土方路基工程施工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