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61 KB
  • 21页

建安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甘肃第四建设集团工业建安公司******项目部2016年7月8日 目录一、工程概况2二、编制说明、依据及原则3三、施工计划4四、施工工艺技术6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7六、基坑监测13 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工程概况说明建筑规模及参数(建筑面积、总高度、层数、长度、宽度、层高等)、主体形式、基础形式、持力层选择、抗震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等。注:办公楼和各车间分开写,说明最深基坑的具体开挖深度。1.2工程地质条件(根据设计图纸说明)1.2.1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地处祁连山山前冲洪积扇的中部,地貌单元属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洪积扇由第四系巨厚的砂卵砾石层组成;场区内多为原市政道路及高低错落的农耕地及种植大棚,局部为农舍房屋,拆除后形成现在的建设场地,局部有取土坑及垃圾堆;K3+600—K3+720处穿越杨家坝河;场区地势西高东低,区内地表坡降一般在10‰—12‰左右,地表绝对高程为1505—1515m,平均约为1510m。1.2.2地层结构该场地地基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主要由人工成因的杂填土及冲洪积成因的粉土及中砂及圆砾等组成,现由地表至深部分述如下:①杂填土层:局部路段分布,最薄处为0.50米,最厚处为2.90米,平均厚度为1.58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1515.34米,层面最低处标高为1509.80米,平均标高为1513.78米;杂色,为原道路路基和居民房屋基础,主要成分为卵、砾石和砂土组成,含少量生活、建筑垃圾,成分不均匀。稍湿、稍密—中密。②粉土层:路段内大部分分布,最薄处为1.10米,最厚处为7.00米,平均厚度为4.32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1514.14米,层面最低处标高为1506.37米,平均标高为1510.92米;黄褐色,土层上部植物根系发育,孔隙较发育,手搓有明显细砂粒感,含少量钙质结核,切面略有光泽感,湿润时稍有粘滞感,下部多含腐植质,摇振反映中等、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间夹有20cm左右的中、细砂薄层,稍湿—湿,中密—密实。③中砂层:大部分路段分布,最薄处为0.40米,最厚处为5.30米,平均厚度为1.60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1509.30米,层面最低处标高为1503.32米,平均标高为1505.78米;土黄色,颗粒主要由石英、云母、长石组成,砂质较均匀,无明显 层理,多含砾石颗粒。层间夹有10—20cm的灰黑色粘土薄层。稍湿—饱和、稍密—中密。④圆砾层:全路段分布;最薄处为2.90米,最厚处为107.20米,平均厚度为7.65米;层面最高处标高为1509.14米,层面最低处标高为1500.03米,平均标高为1505.68米;青灰色,主要成分为花岗岩、石英质砂岩及少量长石石英砂岩,颗粒磨圆度较好,以圆形、亚圆形为主,粒径一般为2-40mm,约占总重的65%左右,偶见大于40mm的卵石颗粒,充填物为混砂,层间多加有20—40cm砂、土薄层,未胶结,稍湿—饱和,中密。该层厚度大,未揭穿。1.2.3水文地质条件场地类别为Ⅱ类,本次勘察深度内全路段均见到地下水,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在1.50米至8.30米之间,地下水位标高在1503.45~1507.04米,场地地下水受丰水期、枯水期季节性变化及周围人工开采降水影响明显,地下水年变化幅度为0.25~2.5米。地下水流向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的施工与使用应考虑地下水的影响。二、编制说明、依据及原则2.1编制说明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本工程为深基坑土方开挖工程,具有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的特点。地质条件复杂,为保证深基坑开挖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基坑周边不受破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特制订本方案。本方案是在认真研究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结合我公司施工实力和完成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技术、机具设备配套能力等因素,按照设计文件及要求编制而成。编制依据2.2编制依据为了确保该项目在基础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结合本工程的建筑特点,编制该专项施工方案。方案编制依据以下规范、标准及设计文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件《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建筑施工土石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T180-200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施工现场机械设备检查技术规范》(JGJ160-200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CECS96:97)《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本工程《岩土工程勘探报告》与合同约定的质量、安全、进度的要求。2.3编制原则1)确保方案安全可行;技术方案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能缩短工期;施工方案经济合理。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场地条件、地下管线、周边环境及工期要求等条件选择具有实用性、最佳的施工方案和机具设备。2)以确保工期并适当提前为原则,安排施工进度计划。3)以确保质量为目标,选择专业化的施工队伍,配合配套的机械设备,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4)以确保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为原则制定各项措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5)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目标布置总施工平面图。6)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信息化施工和管理,以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效率为原则,降低施工成本。三、施工计划开挖是深基坑施工的重中之重,是确保总工期、节点工期,确保基坑安全,确保整个工程质量的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之一。所以在深基坑开挖前必须制定周全、严密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并进行书面交底,施工时每一步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施工计划进行施工,严格管理,以确保深基坑开挖的安全和质量。3.1编制原则(1)按本工程技术、施工工期、质量标准及施工技术规范等有关合同条款,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2)工期安排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和我公司的实际技术生产能力;施工方法、作业流程及施工进度指标的确定,既有利与发挥我公司自身的优势,又必须符合施工管理有关规定。(3)以确保工期并适当提前为原则,安排施工进度计划。3.2施工进度保证措施3.2.1组织保证成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有关人员参加的“保证工期领导小组”,健全岗位责任制,从组织和措施上保证工期目标的实现。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按施工要求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按施工要求进行规划部署,作出设备进场计划和材料分期供应和采购计划,并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准备工作。强化施工调度指挥与协调工作,超前布局谋势,密切监控落实,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搁置延误。3.2.2劳力保证根据本工程施工数量、施工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和调整劳动力,按照每季、月计划完成工程数量,逐季、月做出劳动力使用计划,保证劳动力充足。3.2.3机械保证本工程施工中须配备足够的机械和机具,并保证有足够的备余量,同时及时做好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工作,确保各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完好率、利用率。1)机械设备完好率是保证工期的关键(1)编制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3)机械设备在使用中不得超荷载作业,或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应严格按照机械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条件使用;(4)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管、用、养、修动态管理;(5)确保施工机械完好率95%以上,重要机械应有整机或部分总成配件备用。3.2.4技术保证提前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对图纸中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避免耽误施工。技术人员认真审核图纸,做好各专业技术交底工作,提供正确的数据,确保工程标高、位置正确,避免返工现象。成立以项目经理和项目总工为首的技术管理小组,确定重大技术措施的实施,检查督促技术项目的落实。建立技术岗位上的岗位责任制,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定岗定责,严格技术标准、工艺的实施,持证上岗,严明奖惩。严格施工管理、严格施工工艺、严格施工纪律,并及时做好各项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管理工作。抓住关键技术,组织技术攻关,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组织机构,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对边坡坍塌、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起重伤害、机械倾覆、交通安全等风险源重点防范。3.2.5工期管理建立和完善以保工期、投资、劳力、材料为主要指标的动态优化,对各工序进行科学调控,使工程的各个方面、环节处于可控之中。建立健全现场施工组织指挥系统和对外协调系统,做到高效、应变能力强、指挥得力。 四、施工工艺技术本工程深基坑土方开挖拟分层进行施工平衡、对称:深基坑土方开挖由中心向两侧对称抽槽开挖,两侧的开挖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基坑开挖方法采用“分层台阶接力法”施工,即是把基坑开挖分为二层,配备320型反铲挖掘机。每个台阶每层土方按“先中间成槽后向两边扩展”的顺序进行开挖。开挖途中槽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依次开挖。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直接开挖,并装车外运。基底开挖面以上0.2~0.3m的土方采用人工开挖,控制超挖并防止基底扰动。为了保证机械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分层台阶宽度最低不得小于3m,确保施工安全。由于施工现场场地狭窄,机械不宜操作。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确定边坡开挖采用自然放坡,放坡系数为1:0.5、1:0.7,开挖中槽时,上宽为12m,工作面为宽为3m。开挖方式及工序:定位放线—机械分段分层挖土—人工清底—基底找平。(1)开挖采用1台反铲挖掘机,1台装载机配10辆斯太尔自卸式汽车外运。(2)开挖过程中预留马道宽度10m,坡度15度,马道收口时采用挖掘机倒退开挖,剩余部分采用人工清理,吊车吊出。(3)开挖接近基底时挖机操作必须小心谨慎,防止对基础持力层产生扰动,按设计预留300mm土层人工清理。(4)分段开挖工艺流程技术交底→施工测量→定位放线、复核→土方分段开挖→开挖测量控制→质量检验工作面移交→坑边防护→基坑开挖→土方外运→人工清理边坡坡顶应设置挡水坎台(250mm高)并涂刷红白警示色。基坑内周边设置排水沟,并在角部设置集水坑。要保持地面排水畅通。。具备条件时,基坑周边地面应全部硬化。五、施工安全保证措施5.1组织保障项目部成立安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技术负责人及安全员任副组长,施工员及各作业班组长为成员;制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施工岗位安全职责,落实安全工作及安全责任。5.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及制度5.2.1施工安全生产的目标(1)杜绝一般伤亡事故;(2)安全达标率100%; (3)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考核合格;(4)劳动保护用品投入考核合格;(5)现场施工机具、设备安全检查评定合格;5.2.2安全管理制度(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按照有关安全生产规范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项目经理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安排一名专职安全员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各司其职。把安全事故指标做为各级承包管理责任书中一项重要指标,认真考核,并同奖罚指标紧密挂钩。(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项目经理每周检查一次,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工程队做经常的不定期检查,工人班组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随时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研究、妥善处理。对重复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对当事人处罚并限期改正。5.3安全生产保证措施5.3.1安全检查(1)通过安全检查对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对策,及时消除,保障安全生产;安全检查的过程也是进行教育,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过程。(2)项目小组每日例会、项目部每周例会均应将安全生产情况作为议事内容。(3)项目小组管理人员应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检查进度与质量的同时,检查安全生产。(4)项目组安全员应提高责任心,进行日常巡回安全检查。(5)项目组在雨期施工、节假日、节假日前后、突击工程进度时应进行安全检查与安全教育。5.4质量控制保证措施5.4.1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范,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技术复核制度。认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除进行书面交底外,还应组织各班组召开技术交底会议。5.4.2在工程施工过程,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5.4.3开挖前撒出开挖线,对基坑开挖位置的轴线、边线、控制桩及灰线尺寸进行复核,检验合格后,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验收后进行开挖。5.4.4坚持“自检、交接检、专检”三检制度,严格按施工规范、规程和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5.4.5严格按测量规范要求对分段分层开挖基坑深度、标高、坡度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好记录。5.4.6削坡完成后对标高、坡度、深度进行复核测量,检查合格后,报请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移交支护单位进行支护施工。 5.5应急预案措施5.5.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为了事故发生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化,事故伤病人员得到及时救治,事故现场得到保护,事故得以及时有序上报公司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设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特制订应急救援小组及措施。1)应急救援小组名单见下表:应急救援小组名单姓名职务现场职务联系电话备注赵鲁子组长项目经理13919770706杨卫民副组长分包项目经理13891422456张强副组长分包技术负责15802963529王奔成员安全员18629515314任卫成员施工员18637921316任现伟成员施工班长18610179142具体分工如下:杨卫民负责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伤员。张强负责现场物资、车辆的调度。王奔负责组织人员做好塌方处理,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和标记标志,并汇出相关图纸。任卫立即同医院,公安等部门联系,说明详细事故地点,事故情况,并派人到路口接应。任现伟负责向总公司、建委安全监督及劳动部门上报事故情况及损失,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和善后服务。2)坍塌事故应急措施(1)挖掘被掩埋伤员及时脱离危险区。(2)进行简易包扎、止血或简易骨折固定。(3)对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予以心脏复苏。(4)事故发生后立即报告应急抢险指挥部。(5)清除伤员口、鼻内淤块、凝血块、呕吐物等,将昏迷伤员舌头拉出,以防窒息。(6)组织人员尽快解除重物压迫,减少伤员挤压综合症发生。并将其转移至安全地方。(7)尽快与120急救中心取得联系,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8)在没有人员受伤的情况下,现场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补救措施,在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恢复正常施工秩序。(9)加强基坑排水、降水措施;迅速运走边坡弃土、材料机械设备等重物;对边坡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处理;削去部分坡体,减少边坡坡度。(10)现场安全员应对脚手架、井架等施工设备倒塌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认真填写伤亡事故报告表、事故调查等有关处理报告,并上报集团应急抢险领导小组。(11)若有骨折时应及时用夹板等简易固定后立即送医院。3)应急物资常备药品:消毒用品、急救物品(无菌敷料、绷带)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带、颈托、氧气袋等物资。4)报警电话医院急救中心:120火警:119匪警:1105.6应急处理措施5.6.1响应分级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伤亡者直接经济损失,坍塌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按照分级责任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5.6.2响应程序在领导到达事故现场之前,事故单位应按着救人优先的原则,同时在保障施救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抢救重要资料和财产,在此基础上,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指挥中心领导和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立即了解事故情况,立即研究部署抢救方案,上级有关部门到达现场后,听从上级的统一指挥,坚决执行上级的决定,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5.7应急措施5.7.1边坡变形过大,地表出现裂缝a顺裂缝注入纯水泥浆或水泥与水玻璃的混合浆液,以防地表水灌入裂缝,减少土体自身抗滑面的剪力面和剪应力;b在裂缝外侧一定距离处布设锚桩,用拉筋与网筋护面相连稳定变形土体;c加强土钉或挂双层钢筋网片或加斜支撑后,喷射混凝土以加固变形土体;5.7.2松散填土和局部软塑、流塑粘性土及局部塌方段处理a采用分小段开挖的方法,开挖长度减少至3—5m,深度1m左右;b修整后的作业面,可根据情况先喷射一薄层混凝土,或者直接构筑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结后再施工土钉; c也可先将边坡简单清理成斜面,待钻孔送锚后,在整修边坡、挂网、喷砼层面。待砼凝结、边坡稳定后,在坡脚位置打入竖向微型桩形成复合土钉,再开挖下层土体,并根据变形情况,设适当加密下一层锚杆,避免土体的二次剥落和变形;d若地面沉降率速度过大并有坑底隆起现象,应采用杉木桩、砂袋或静压注浆等措施加固坑底。5.7.3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边坡失稳、边坡局部塌方现象有发生时,应立即采用机械推土压制坡脚、阻止边坡塌方延伸的应急措施。5.7.4基坑支护应急处理措施a基坑边坡开挖时,采用机械开挖,人工修坡。机械进行边坡开挖时,机械抓斗距离设计边坡尺寸预留10-30厘米的土层,由人工进行修整,减少机械对边坡土体及上部支护结构的扰动及振动。b基坑施工前,须进行周边管道、市政设施的详细调查,土钉施工避开临近建筑物基础、市政管网设施。c下部边坡土体如有含水量较大的土体时,须坚持分段、分层开挖支护,分层厚度0.8-1.2米,分段长度10.0米-15.0米,不得大面积、长时间暴露边坡土体,每段支护完成后,再进行相邻段的开挖、支护。d如含水量较大的土体中土钉成孔后缩孔,土钉采用打入式钢管土钉。边坡人工修坡后,必须尽快进行边坡表面封闭,可在表面喷射素混凝土或挂网喷射混凝土,然后再进行锚管打入。e对于局部松散剥离坍塌的细砂及填土层,须迅速进行土钉挂网固定,喷射速凝混凝土。必要时,表面覆盖胶木板、竹笆等片状遮挡材料,采用竖向打入钢管固定后,再进行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f施工中若出现位移速率过大,在位移沉降过大区域根据产生的原因,加长加密锚杆,加大注浆量,或增加土钉数量,同时在支护面后采用小压力注浆补充损失的土体,加固边坡。g若地面沉降速率过大并有坑底隆起现象,应采用微型桩、砂、袋或静压注浆等措施迅速加固坑底。h特别注意挖土时间和挖土顺序,严防深层土体流动,若有深层土体流动迹象,应立即停止挖土,采用进一步增加被动区土压力等方法加固坑底。j遇地下障碍物,致使土钉长度无法满足设计长度时,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调整土钉位置调整。必要时采取土钉加密、基坑顶部拉锚、基坑底部微型桩等措施进行加固。k支护桩区域有地下防空洞时,可挖桩至设计深度后,孔内放置钢护筒封闭防空洞后再灌注混凝土。l如果出现险情,应立即停止险情处的土方开挖工作,并及时疏散现场施工人员至安全地带。用挖掘机等机械快速回填土方到险情处支护体系的底部,防止支护体系的整体滑移而带动更大面积的支护体系险情。并查明险情出现原因,并提出边坡加固措施,组织机械、人员尽快进行边坡支护加固,解除危情。5.7.5监测监控与动态信息化施工、 监测是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是在施工过程中建立的动态设计体系。基坑施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复杂多变,通过监测测量各主要工序施工阶段的动态沉降、变形位移数值,进行逐次分析比较,及时修改反馈指导设计和施工。原则上每层开挖支护基坑上口最大变形位移不超过5mm,总深度最大变形位移不超过22mm,即基坑上口的最大变形量应控制在千分之三之内。当基坑变形趋于稳定,连续三次监测数据无变化时,基坑监测频次可适当减弱。支护结构顶部观测点:水平位移预警值为千分之二H(H为设计开挖深度),当变化速率2mm/d或连续3天每天变化速率大于1.4mm时预警;竖向位移预警值为千分之二H,当变化速率2mm/d或连续3天每天变化速率大于1.4mm时预警。基坑周边环境(建、构筑物)观测点:水平位移预警值为10mm,每天变化速率大于1.2mm时预警;沉降预警值为10mm,当局部倾斜达0.15%时报警。做好信息化施工,对基坑进行监测,当变形过大和出现险情时,必须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以确保基坑的安全和稳定。注意事项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施工,关闭机械,以免二次伤害;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不能轻易放弃,必须坚持到底;注意观察基坑周边建筑物、边坡状态和材料设备,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为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过教育不放过;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的原则5.8、安全文明施工5.8.1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是安全生产全方位管理的负责人,各管理组、作业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安全指导每个工种、每项作业及每个环节。5.8.2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及安全奖罚制度,确保每个员工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安全奖罚制度,确保每个员工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安全责任及安全目标。5.8.3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提出指令、要求、批评及表扬;坚持班前安全活动制度,签字安全责任书。5.8.4贯彻三级教育,开工前进行全员安全作业规范教育,施工前对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针对各专业组进行岗位安全责任教育。5.8.5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各类设备、器材的配备、性能状态、防护装置、电缆的布设、架空及电器的二类漏电保护进行检查。5.8.6制定文明生产岗位责任制及奖罚制度,开展定期检查、验收、评比活动。5.8.7加强全员法制观念,定期进行法律、法规、制度、劳动纪律教育,规范员工的行为。5.8.8现场安全设施布置及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沿建筑红线搭设1.5米高防护围栏,密目网封闭,所有工作人员持统一证件初入。所有的孔洞、临边必须及时封闭或设临时栏杆,并有明显警示标志。 5.9、施工环保措施5.9.1环境管理目标固体废弃物达标处置率为100%,生活垃圾达标处置率为100%,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全部达到政府规定的控制标准,杜绝一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5.9.2环境保护措施5.9.2.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临时用地区树木、植被要采取保护措施尽力维持原状,如需砍树应事先征得有关部门、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同意后执行。(2)对有害物质(如废料、垃圾等)要经过可行措施处理,征得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同意后,弃至指定地点掩埋,并防止对动植物的损害。(3)施工场地排水要沉淀池,严禁直接将废水排入河流内。(4)入场后根据施工区附近实际情况,设立标识。防止生活污物、汽车水、油污等溢流污染,可设小型排放处理池。5.9.2.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2)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存放要封闭,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3)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包袋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有气的物质。5.9.2.3降低噪音的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2)机械车辆应减速慢行,不鸣喇叭。(3)对使用的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5.10、施工用电安全管理措施5.10.1定期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用电安全的抽检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发生事故隐患,按安全用电“二不放过”原则及时处理。做好临时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记录。电工作业维修记录。设备定期检修等记录。5.10.2经常检修现场配电箱,保证箱内各类电器装置灵敏有效,完整无缺、绝缘良好,无外露带电部分,且安装牢固,布置接线规范。进、出线口设在箱体的下底面。电箱装设在干燥、通风、常温以及无杂物、无液体浸溅和易受撞击的场所,周围有足够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并采用设防雨蓬等防雨措施。5.10.3动力、照明线路分路设置,并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的漏电保护器,进行分级配合,严格执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电”制。5.10.4作业场所及通道处设置照明设备。现场照明一律采用软质橡皮护套线并有漏电开关保护、照明导线不随便的拖拉或缠绑在脚手架等设施架上。 5.10.5所有电气设备绝缘做到良好,所有电气设备都按照漏电保护装置并接地。非指定人员不动用电气设备,所有电气设备由专人负责检查保养,对每台电气设备建立档案。5.10.6工具软电缆插头做到不仁义拆除、调换。软电缆做到不任意加长。5.10.7配电间设警告标志并有专人管理,施工现场不使用拖线板。5.10.8电动机械及手动工具均设二级漏电保护装置。5.10.9设备使用前,先检查电源、电机及电器的绝缘是否良好等,确保正常方才操作。六、基坑监测6.1施工监测目的在围护结构和土体加固施工期间,由于土体应力平衡受到破坏,会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周期性地对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进行观测,及时发现隐患,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应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荷载情况、材料性质、施工工况和外界其它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理论预测值尚不能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本工程的监测目的主要有: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比较,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或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实现对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通过监测确保本工程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周边的建(构)筑物、道路及管线等的正常运行和使用;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得整个支护体系处于受力均衡、安全、可控状态; 通过监测及早发现止水帷幕的渗漏问题,并提请施工单位进行及时、有效的封堵止漏,防止大面积涌砂而出现险情;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立柱桩的隆沉变化,保证支护结构的受力均衡;将现场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实时工况,进一步优化方案,细化措施,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又好又快的建设目的;通过跟踪监测,在换撑和拆撑阶段,能做到施工科学有序,确保基坑围(支)护体系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6.2监测内容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及围护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综合委托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周围环境特点及围护设计单位对工程监测工作的具体要求,确定本监测工程设置以下几方面监测内容:基坑本体监测(1)围护体顶部变形(沉降、位移)监测(2)基坑内潜水水位观测周边环境监测(3)基坑外地表沉降监测(4)邻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和裂缝监测(5)维护体系和地表裂缝的巡视观察6.3监测方法技术1、监测控制网的布置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水平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垂直位移监测。(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平面位移监测项目的平面控制基准 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8个,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且尽量采用固定观测墩,无条件布设固定观测墩时用划"十"字的测量道钉埋设。为检测平面控制网的稳定性,拟每半月对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联测按照国家二级导线测量要求进行测量。平面基准点采用导线法测量坐标,坐标系统采用假设独立坐标系统,其技术指标参数见表1。表3-1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指标表等级测角中误差边长中误差点位中误差备注二级导线±2²1/10000±1mm(2)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本次监测工作的高程系统采用绝对高程系统。高程控制点计划在施工场区范围内布设4个,编号为BM1~BM4,高程控制点在距离4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较安全的地方沿基坑四周按浅埋点要求进行。为检测高程控制点的稳定性,拟每半月对高程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技术要求执行。为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措施制定如下。A、作业前编制作业计划,以确保外业观测有序开展。B、观测前对水准仪及配套铟瓦尺进行全面检验。C、观测方法: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往测转为返测时,两根标尺互换。D、测站视线长、视距差、视线高要求见表2。表3-2二等水准观测技术参数表等级仪器等级视距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基、辅分划读数较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较差二等DS1≤50m≤1.0m≤3.0m0.5mm0.7mE、每次联测工作完成后,利用经闭合平差后的当次基本水准点高程调整前次的基本水准点高程。2,监测点(孔)位布置2.1一般要求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2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3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5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6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7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8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2.2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按下列位置布设:1.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3.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4.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5.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2.4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2.5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2~3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3监测点的保护监测点的保护①监测点应明确标示监测点的点号,同时在埋设工作完毕后应向各方提交监测实际埋设图纸以供查找。②日常监测过程中经常派人巡视各监测点,及时掌握监测点的完好状况,对破坏的测点应在第一时间内尽可能的替换修补。与施工单位的配合除我单位做好现场监测点/孔的保护措施外,施工单位也应配合、协助我院共同做好监测点孔的保护。①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了解每天的施工进度情况,对重要工况安排现场监护人员协同施工单位共同保护好监测点。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使其明白监测点对本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③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应划定开挖区域并严格按照开挖区域施工,严禁随意施工。 4,监测系统配备监测仪器设备配备表监测项目仪器型号产地测量系统苏光DSZ2+FS1光学水准仪J2经纬仪南方NTS-660全站仪中国中国中国5,现场巡视(1)巡视内容A、自然条件:风级,雨量,水位。B、维护结构:维护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围檩裂缝,渗漏,墙后土体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涌土、流砂、管涌等其他情况。C、施工工况:土质情况,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地表水、地下水状况,基坑降水、回灌设施运转情况,基坑周边地面堆载情况等其他情况。D、周边环境:周边建筑裂缝,周边道路(地面)裂缝、沉陷,邻近施工情况等其他情况。E、监测设施: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监测元件完好情况,观测工作条件。(2)巡视职责要保证监测工程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通过不间断的现场查看予以保证,我院将派专人对开挖面土质情况(包括土质稳定性状态,开挖面渗水情况)、支护结构体系情况(包括渗漏水、支护结构变形等)、基坑周围环境情况(包括基坑影响区域内道路、地表、建筑物的观察,地表积水及荷载等)及监测点(孔)现状情况(是否有覆盖、遮挡、异常破坏等)进行巡视。根据巡视过程发现的安全隐患并及时与监测数据(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双控指标)互相印证,根据两者就行综合预警判断。经判断达到综合预警状态时,及时通过口头、电话或短信方式报监理、施工、业主等相关单位,同时采取应急防护措施。6.4监测精度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1,监测精度(1)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高差中误差M0=±0.5mm(2)水准闭合(附合)路线,闭合(附合)差fw=±1.0(N为测站数)(3)垂直变形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高差中误差)m弱£±2.0mm(4)平面位移监测精度(最弱点观测中误差)m弱£±3.0mm (5)水位监测精度£±10mm2,技术措施(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2)水准测量宜采用闭合路线观测方法。(3)尽量做到测量定人,定仪器;观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测量数据有疑问时,应做到反复观测寻找问题原因。(4)各监测项目变形量或测量值接近或到达报警值时,应反复核实、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或报警,并提请业主及有关单位注意。3,报警值3.1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和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以及与监测对象有关的技术规范的要求。3.2基坑开挖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控应考虑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与原有变形的叠加。3.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出现了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监测方案确定的报警情况,监测项目实测值达到设计监控报警值;2.土钉墙及支护桩的累计水平位移大于30mm,每天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不超过3mm;3.周围地面最大沉降达到3cm;4.基坑支护结构的锚杆体系中有个别构件出现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5.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已大于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建筑物的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H为建筑物承重结构高度);6.已有建筑物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裂缝;或其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且上述裂缝上可能发展;7.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如少量流砂、管涌、隆起、陷落等);根据当地经验判断认为,已出现其他必须加强监测的情况。6.5监测频率各项监测的监测频度应考虑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的施工进程、施工工况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基坑开挖期间应加强监测;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度。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频度的确定可参照下表。现场监测的监测频度施工进程基坑开挖深度 基坑工程安全等级19.5m一级开挖面深度≤5m2d5~10m1d>10m1d基坑开挖完后时间≤7d1d7~15d1d15~30d2d>30d5d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出现超深开挖、超长开挖、未及时加撑等不按设计工况施工的情况;4.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5.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6.支护结构出现开裂;7.邻近的建(构)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开裂;8.基坑底部、坡体或围护结构出现管涌、流沙现象。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6.6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每次观测后,应将经过检验证明是可靠的计算结果列表汇总。2观测结果超出限差时,应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重测。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4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结合配套项目、相关项目的监测结果以及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监测项目各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5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 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工况描述;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经审核后上报施工、监理和有关部门;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应由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监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并加密监测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