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2 MB
  • 51页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建设单位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宜昌市东山大道141号水电局三楼基地办公室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建设地点宜昌市开发区发展大道北海路路口立项审批部门宜昌市发改委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水利管理业510占地/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13885.89总建筑面积:26850绿化面积(㎡)6300总投资(万元)32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4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4.4%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0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任务由来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属于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以中灌发办[2005]53号文批复成立的机构,主要功能为负责宜昌市及三峡地区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服务及培训。要项目在宜昌市区基地总部内建设科技综合楼,其主要内容是建设科技研发、实验示范、技术推广及学术交流用房和附属设施,并配备必要的科砑仪器和设备。为此,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影响评价所进行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评报告表。我们在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后,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建设现场进行了现场踏勘,-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技术要求,完成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提请审查。2、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宜昌开发区发展大道北海路口,西北边为发展大道大街,与北海路交汇。南侧为北海路及遂道口。东侧为桔园山体,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科研设计用地3、建设内容及规模总用地面积约13885.89m2,总建筑面积约2685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889m2,地下建筑面积约2946m2。地上主楼16层,裙楼4层,主要以办公、科技实验、商业等服务功能为主,地下建筑以停车场、人防、公用设施工程服务功能为主。总投资规模约3200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总投资万元3200用地面积㎡13885总建筑面积㎡26835其中:地上建筑㎡23889地上16层地下建筑㎡2946地下1层容积率㎡2.67建筑基地面积㎡3008.2建筑密度㎡33.6绿化率㎡45.6停车位㎡72其中:地上停车㎡34地下停车㎡38              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序号设施名称数量规模位置1变电所110KV地下室2变压器2台1250KVA地下室3电梯3部办公楼4自动扶梯7部裙楼5部,办公楼2部5冷冻机组3地下室6水泵房7储水池8污水处理系统9隔油池10垃圾转运站11电信及自动控制系统-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4、总体布局(1)规划布局总体布局,以发展大道为主,临街布设科技实验楼及办楼,北边预留空地用于绿化和后期建设用地。靠近东侧山体为自然景观。(2)道路与交通基地内以科技实验办公楼西南两端为六个交通出入口,裙楼内设有4个电梯和1部扶梯,塔楼内设有3部电梯和2部扶梯,所有出入口均入内循环道和消防道相通,与外界发展大道、北海路相接。(3)景观与绿化项目景观绿化以用地东侧山体自然景观为背景主体,以入口广场为核心,预留地绿化带为辅。5、给排水设计a、水源为城市自来水,从市政给水干管用DN150管道引入。一到四层用DN50给水管直接供水,五层以上采取变频加压供水。地下室设计540m3储水池一座。b、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系统。生活污水由管道引至室外,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地下室污水用潜水泵提至市政污水管道。雨水通过专用管道排入市雨水管网。6、电气设计本项目在区块内设置一座lOkV变电所,所需的两路lOkV电源均从发展大道方向引入,两路同时工作,互为备用。本工程总设备功率为2270KW,设计总用电负荷为1930KW,设计变压嚣总装机容量为2500KVAa7、通风空调设计楼梯间设机械加压送风防风,加压机设于楼顶;地下室设机械送排风,发电机自然进风;地下车库设机械送排放排烟系统,防烟区按2000ff12,排烟风量6-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次计。8、消防设计(1)消防用水量基地内消防用水量按最高栋建筑物的消防用水量计为:室外消防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h;室内消防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2h;自动喷林用水量: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lh;同一时间的火灾次数为1次。(2)室外消防系统室外给水管网为生活、消防合用,采用低压制。在基地内的给水环网上按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火灾时由市政消防车从室外火栓取水灭火。(3)室内消防系统塔楼、地下车库等设消火栓灭火系统。室内消防给水集中设置消防水泵房及水池加压。消防水泵、消防水池集中设置于地下室,消防水池贮存3h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及th自动喷淋用水量,攻击396m3;屋顶水箱贮存18ff13的消防水量,设于屋顶。室内消火栓管网布置成环状,消火栓的布置保证有两股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消火栓系统设消防水泵接合器。在地下汽车库、裙楼和办公等公共活动场所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位于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无原有污染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自然环境简况:1、项目区总体自然概况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度15分~112度04分,北纬29度56分~31度34分。东西宽17410-n,南北长1801cm,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2、自然资源水资源宜昌水系属长江流域,可分为长江上游干流水系、长江中游水系以及清江水系洞庭湖水系和澧水水系等五大水系。除长江清江干流外,集雨面积在30kcm2以上的境内河流有164条,占境内集雨面积的91.5%。河流长度5.89km,河网密度0.24km/km2。集雨面积大于300km2的一级支流14条其中大于1000km2的有4条(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等)。全市水资源总量141.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40.53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46.67亿m3。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5.66忆m3,全市入境水量4201.84亿m3,出境水量433.4亿m3。全市总供水量11.28,其中地表水源92.0%,地下水源占5.8%,其它水源5.8%。全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560.O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4180.0m3矿产资源宜昌市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普查、勘探,全市共发现矿产地100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地230处,大型矿床17个,中型矿床58个,小型矿床150余个。发现矿产84种,其中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49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51%,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4%。已探明主要矿产有磷、煤、金、银、钒、锰、铁、硫铁矿、石墨、石膏、饰面花岗岩等。3、地形地貌与地质特征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1999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宜昌市东城区,紧邻市中心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距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8公里,宜昌火车站为2.5公里,距三峡机场20公里,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4.5公里。宜昌开发区享有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对外来投资实行“一站式”服务。区内建有日供20万吨的水厂一座;建有110KV、35KV变电站各一座;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成永久性的雨水排放系统及10万吨/日的污水排放系统;形成供汽能力150吨/小时的工业及民用供热系统;据现场调查,项目建设区域无自然保护区、无风景名胜区、无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机关、学校、医院等远离项目区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根据宜昌市环保局2008年10月6日发布的“关于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工作中期评估报告”(宜市环[2008]66号),宜昌市环境监测站发布2008年第二季度环境质量报告,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环境质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质量状况:本项目所在区域为宜昌市城区,所在水系为长江。宜昌市水环境监测网由长江(南津关和云池断面)、黄柏河(黄柏河大桥断面)、运河(茶庵子和万寿桥断面)、柏临河(猫子咀断面)组成。根据宜昌市环境监测站2008年7月22日发布的第二季度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地表水长江南津关、云池断面、黄柏河断面、运河茶庵子断面水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标准;柏临河断面和运河万寿桥断面水体水质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V和V类标准。本季度宜昌市城区地表水水质良好。2.大气环境现状2007年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02、N02、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全部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S02年日均值浓度为47微克/标立方米;N02年日均值浓度为27微克/标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年曰均值浓度为84微克/标立方米。按空气污染指数统计,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在II级“良”以上的天数共计343天,占全年天数的94.0%0其中,达I级“优”有57天,占全年天数的16%0空气质量在城区降水PH值年均值为4.94,酸雨发生频率为53%。比上年下降6.7%。3. 噪声环境现状2007年我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6dB(A),优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的2类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5dB(A),低于国家70dB(A)标准。为了准确调查本项目评价区域的周围环境噪声状,我们对本项目选址区周围进行布点监测。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下表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结果一览表    单位:dB(A)监测点位方位昼间夜间评价结果执行标准-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基地东侧桔园山脚下东北4732达标昼55夜45三峡旅游服务中心南侧6344昼超8昼55夜45发展大道交能干线两侧西6550达标昼70夜55海路(遂道口)两侧6149达标昼70夜55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项目评价区域环境噪声现状基本达标。但三峡旅游服务中心昼超8分贝,超标主要原因为临近发展大道和北海路交通噪声影响。4.生态环境现状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1951.26k㎡、风景名胜区面积1375.89k㎡、森林公园面积967.366k㎡,受保护地总面积达2460.884k㎡全市建城区总面积72.54k㎡,绿化覆盖面积29.44k㎡,绿化覆盖率达40.5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l0.44㎡。项目选址区为山坡地桔园,植被主要为桔林,桔林内夹生刺槐和狗尾草等低矮杂木植物,山体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经实地调查,该项目选址区没发现有国家和湖北省保护名录中规定的植物和动物。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根据医域环境功能特征及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和性质,确定受本项目影响主要保护目标如下:水环境:项目区产生的污水达到市政污水管网接管要求;“大气和声环境:本项目建成后入住的居民及工作人员。环境空气和声学水平不降低现状生态环境:项目区用地以东的山体植被优于现状水平,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评价适用标准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环境质量标准1、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版本的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单位:mg/Nm3污染因子环境质量标准取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SO2    年平均    0.06    日平均    0.15    1小时平均    0.50    NO2     年平均    0.08     日平均    0.12     1小时平均    0.24    TSP     年平均    0.20     日平均    0.30    CO     日平均    4.00     1小时平均     10.00特征污染物HC(以环已烷计)参照前苏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平均浓度为1.4mg/Nm3.2、基地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发展大道和北海路两侧执行交通干线4a类标准。3、地面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地表水执行的标准限值   单位:除HP外为mg/L类别PHCODcrBOD5DOTPNH3-NIII6~9204050.21.0-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污染物排放标准1、本项目预期一年后建成,生活污水设计排入污水处理厂收集主管网,执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在未接入污水处理厂以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要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市   政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具体标准见下表: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单位:除pH外均为mg、l污染因子一级标准pH6-9CODCr100BODs20悬浮物(SS)70氨氨(NH3-N)15石油类5动植物油102、基地内因含有商务活动,噪声排放应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标准》(GB22337-2008)1类区标准:昼间:55dB(A);夜间:45dB(A)。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具体标准值见表。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LAeq:dB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3、评价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具体数值见下袁。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排气筒二级(kg/h)监控点浓度(mg、m3)颗粒物120151.9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So2550204.30.4Nox240201.30.12车库内环境空气中CO浓度限值参照执行《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GB9627-1996),CO≤10mg/m3,No2参照美国“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中规定的5ppm(9mg/m3).厨房油烟废气执行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中相应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饮食业单位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基准灶头数≥1,<3≥3,<6≥6对应灶头总功率(108J/h)≥1.67,<5.00≥5.00,<10≥10对应排气罩灶面总投影面积(m2)≥1.1,<3.3≥3.3,<6.6≥6.6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2.0净化设施最低去除率(%)607585总量控制标准――-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项目建设施工主要过程如下:1、地基处理:包括地基钻探、管网开挖布设、道路铺设、土地平整、景观绿化等;2、建筑施工:包括土方施工、底板与结构施工、房屋装修施工等。3、材料运输:包括各种建材的运输、景观绿化材料的运输、挖方与填方的运输以及建筑废弃物的运输等。4、设备清单:序号机械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额定功率备注1井架17.45KW自有2钢筋切断机动GQ--4017.5KW自有3钢筋弯曲机GW-4013KW自有4电焊机BX3-330-2123KW自有5砂浆搅拌机350L12.5KW自有6木工加工设备15.5KW自有7振动夯实机H2-28031.1KW自有8砼振动器H22-5A21.5KW自有9砼振动棒插入式31.1KW自有10潜水泵D=5021.5KW自有11手推胶轮车自制30自有12激光经纬仪DJ21自有13线锤3kg4自有14钢卷尺5m和50m16自有主要污染工序:(主要污染工序示意图)项目在施工期间产生一定的噪声、废水和粉尘扬尘污染,在建成后增加了域生活污水总排放量。噪声污染来源于她基钻探土方施工、底板与结构施工、房屋装修等施工等环节产生的机械噪声。废气污染来源于场地平整、建材的运输和堆放、建筑施工过程之中产生的大量的扬尘。-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废水污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项目建成后,迁移、聚集的大量人口产生的生活污水沿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市政管网,对局部河断的水体质量产生一些影响。固体废物污染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过量的挖方、废弃砖石、木材和材料,处理不当将导致土地的长期占用及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项目建成后,居民区外排的生活垃圾。-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处理后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大气污染物施工场地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厨房油烟少量排放地下停车库以及小区道路CO48t/a10.4t/aHC0.13t/a0.Olt/aNOx51t/aO.17tla水污染物生活办公、餐饮废水生活污水5157t/a5157t/aCODcr350mg/"L1.81t/a100mg/L0.5t/aNH3-N40rng/L0.21t/a25mg/L0.13t/a固体废物废弃建材、木材等固体废物300吨无排放厨房烹炸隔油池隔油泔水油0.40办公餐饮生活垃圾90t/a0噪声施工期:包括钻机、挖掘机、搅拌机、电锯、装载车、铲车等产生的噪声,噪声声级均在80分贝以上。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汽车进出车库时的交通噪声、加压水泵房、电梯机房、厨房风机、空调机组、变电所等设备运行噪声以及社会活动噪声等声源强度为60~80dB(A)其他-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建设项目场址原为荒地。本项目开发对该系统的影响主要有正负两个方面:1.正面影响:改造旧城区,统筹合理地安排功能区;促进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2.负面影响:改变原地表地貌环境,减少了绿色植被率,形成“城市热岛”现象;由于住集人群增加,相对增加了小区域的环境污染负荷;改变了城市生态比例。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项目的建设将导致土地利用现状功能改变,改变了土壤的传统价值,影响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自然地表被水泥、砖石等人工地表所代替,加之密集的人群活动所散发的大量热量及污染物,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了局地小气候,可能造成包括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云雾和降水量增加、风速降低、太阳辐射减少等影响。项目建设大面积的建筑和人工地表扩大了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增加了地表径流,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降低了水位流量,使汛期的洪水量及洪峰值增加,非汛期的流量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能耗负荷也增加,植被覆盖率相应降低,诸多因素均对生态适宜度及环境承载力的影响。-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本项目选址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块西侧为发展大道,东北侧和南侧为桔园(小山丘),施工期间,本项目的实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建筑机械的施工噪声、扬尘,其次是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1、对区域环境噪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施工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施工现场的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见下表:施工阶段声源声级dB土石方阶段挖土机冲击机空压机打桩机78----969575----8595----105底板与结构阶段混凝土输送泵振器电器空压机90----100.100---105."100---11075----85.施工阶段大量设备交互作业,这些设备在场地内的位置及使用率有较大变化,根据工程施工量,经验估算各施工阶段的昼夜声级如下:施工阶段昼间场界噪声昼间执行标准夜间场界噪声夜间执行标准(22:00---6:00)土方阶75----857575-8555结构阶70-----857070-----8555装修阶段80---9595禁止施工55根据同类施工阶段的类比调查,一般施工机械的声功率级在80dB(A)以上。施工噪声评价标准分别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噪声标准》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见下表。-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dB(A)r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由上表可见,本工程施工期间,厂界噪声一般不能满足GB12523-90所规定的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夜一般超标l0-15dB(A),夜间超标20-30dB(A)。一般施工作业噪声达标距离昼间约为100米,夜间约为300—400米。施工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附近的三峡旅游服务中心的影响,所以施工期间,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施工期噪声具有临时性、阶段性和不固定性等特点,随着施工的结束,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环境的影响就会停止。本项目施工工地周围距其较近的环境敏感点为工地西南100m处的三峡旅游服务中心。经模式计算,施工机械噪声在西南侧敏感点处形成的声级见下表:环境敏感点距施工现场距离施工阶段声级dB(A)昼间夜间(22:00-6:00)三峡旅游中约l00m土方阶段结构阶段装修阶段55-6550-6560---7555-6550---65禁止施工上表可知,装修阶段最大影响值可达75dB(A),而土方阶段夜间的最大影响值为65dB(A),超过标准lOdB(A)。因此夜间施工均会对西南侧敏感点造成较大影响。减缓环境影响措施:其控制应对产生高噪声设备尽量安排在白天使用,深夜(22:00--6:00)不得使用强噪声设备。汽车晚间运输尽量用灯光示警,禁鸣喇叭。此外,应对产生噪声的施工设备加强维护和维修工作。建筑施工由于各阶段使用的机械设备组合情况不同,所以噪声辐射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基础施工阶段设备多属高噪声机械。主体施工阶段,噪声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强度高。相比之下,装饰期间的噪声相对较弱,一是卷扬机和搅拌机运转频率减少,另外一些噪声较强的木工机械又可搬入已建成的主体建筑内进行操作。由于建筑施工是在露天作业,流动性和间歇性较强,对各生产环节中的噪声治理具有一定难度,下面结合施工特点,对一些重点噪声设备和声源,提出一些治理措施-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和建议:(1)、从规范施工秩序着手,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施工场地,选用良好的施工设备,降低设备声级,降低人为的噪声,建立临时隔声障减少噪,声污染。(2)、降低声源的噪声强度对基础施工过程中主要发声设备:空压机、风镐以及气锤打桩机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考虑采用以下措施进行代替,如使用水力混凝土破碎机代替风镐,使用水力撞锤代替打桩机,这将都将大大降低噪声源强。(3)、采用局部吸声、隔声降噪技术对各施工环节中噪声较为突出且又难以对声源进行降噪可能的设备装置,应采取临时围障措施,在围障最好敷以吸声材料,以次达到降噪效果。(4)、对主要发声设备电锯的噪声治理措施施工现场的电锯在运转时,空载噪声为98-lOOdB(A),负载时噪声为100-105dB(A)。在锯木料时,锯齿受到反作用力而产生声波;另外当锯片压盘垂直度不良时,磨刃齿形不匀,也会造成锯片动平衡失调及轴承磨损,从而加剧振动噪声,此外还有锯片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动力性噪声。根据上述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治理措施:a、取消滑架上的集屑斗,降低旋转噪声。b、在工作平台上粘附泡沫望料,使工作台起到一定的吸声作用。c、在机腔内四壁和轴承座平面上贴附吸声材料,使机内变成多层阻性消声器。d、在锯片工作部分,在距平台高lOOmm处增加吸尘消声器。e、在操作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检查锯片压盘的垂直度和锯齿形状的均匀度,避免失重,减少振动负荷。采取以上措施,使电锯空载噪声降至84dB(A),负载噪声降至86dB(A),可大大减轻对操作人员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噪声源应尽量设置在远离敏感点地方,减少扰民现象的发生。-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2、对区域环境空气的影响拟建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为扬尘(TSP),包括土方挖掘、现场堆放、土方回填期间造成的扬尘,人来车往造成的道路扬尘;运土方车辆及施工垃圾堆放和清运过程造成的扬尘及施工车辆等排放的废气;由于在挖掘、埋管过程中破坏了地表结构,会造成地面扬尘污染环境,其扬尘的大小因施工现场工作条件、施工季节、施工阶段、管理水平、机械化程度及土质、天气条件的不同而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建筑工地周围等。减缓环境影响措施:本项目在地下挖掘过程以及施工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地面扬尘,这些扬尘尽管是短期行为,但会对附近区域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期间,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尽量减少扬尘的产生,如喷水,保持湿润,及时外运等。在建设场地的四周应设有围护装备,房屋建筑要实行封闭式施工以防止扬尘的扩散。同时:(1)、施工作业区应配备专人负责,作到科学管理、文明施工;在基础施工期间,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工程进度,并将土石方及时外运到指定地点,缩短堆放的危害周期。(2)、对作业面和临时土堆应适当地洒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减小起坐量,施工便道应进行夯实硬化处理,减少起尘量。(3)、场地内土堆、料堆要加遮盖或喷洒覆盖剂,防止扬尘的扩散。建议多用商品(湿)水泥和水泥预制品,尽量少用于水泥。(4)、运土方和水泥、砂石等时不宜装载过满,同时要采取相应的遮盖、封闭措施(如用苫布)。对不慎洒落的沙土和建筑材料,应对地面进行清理。(5)、合理安排施工运输工作,对于施工作业中的大型构件和大量物资及弃土的运输,应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施工单位应与交通管理部门应协调一致,采取响应的措施,做好施工现场的交通疏导,避免压车和交通阻塞,最大限度的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3、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项目采用多点同时施工方式,施工人员最多时达300人,其中约100人吃住在工地工棚,最高日排水量约20吨,年排放量0.58万吨,主要污染物为COD,其浓度达350mg/l,将会影响排水系统及水体水质,施工期生活废水采用建议化粪池+生态土壤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施工期间开挖大量的土方,破坏地表植被,打井泥沙水,在雨季可造成部分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些影响,管理不当可能使泥沙流入下水道,会使雨水管道淤积泥沙、增加河道的悬浮物,因此在施工场地应加强管理,注意土方的合理堆放,距下水道保持一定距离,尽量避免流入下水道,工地施工污水需先经沉淀后排入雨水管道。减少水土流失对雨水管网的影响。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固体废弃物来源于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过量的挖方、废弃砖石、木材和材料,产生量约300吨,建筑垃圾经分类收集回收后应委托宜昌市专业固体废物处理机构及时运出,,在合理处置、分类利用的情况下,可实现对环境无排放,对环境不产生影响。对不能利用的固体废物送至城管或环保部门指定地点处理;不要随意倾倒建筑垃圾、制造新的“垃圾堆场”、造成水土流失,不然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其次,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也要收集到指定的垃圾箱(筒)内,由环卫部门统一及时处理。5、装修期环境影响分析随着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种类及日用化学品的使用不断增加,这些材料或产品均含有向室内释放有害化学物质的成分,造成室内环境污染。(1)主要污染物质及其来源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主要是:甲醛、氨、氡、苯和石材的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可经呼吸道吸收,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吸入高浓度的甲醛可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等,长期的低浓度吸入甲醛可以导致胃癌、鼻涕咽癌等。当室内甲醛的浓度高于0.6mg/m3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达到30mg/m3时可以当即导致死亡。室内的甲醛主要来自于: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贴墙纸、贴墙布、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各类含有甲醛并可能向外界散发的装饰材料。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也是一种碱性物质,对接触的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它的溶解度极高,所以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室内的氨主要来自建筑本身,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士外加剂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此外,氨还来自于装饰材料,如家具涂饰所用的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使用氨水。氡是由镭衰变产生的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情性气体,它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气味,常温下氡及子体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氡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积累而诱发肺癌。暴露在高浓度氡的环境下,机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氡对人体脂肪的亲和力很高,特别是氡与神经系统结合后危害更大。室内的氡主要来源有:从房基土壤中析出,从建筑材料中析出等。苯为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是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苯除了易燃易爆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在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蒸汽可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为主的急性苯中毒。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胸部紧束感、意识模糊等,并可能有轻度粘-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心室颤动、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长期吸入苯还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若造血功能完全被破坏,便可发生致命的颗粒性白细胞消失症,并引起白血病。苯在各种建筑材料的有机溶剂中大量存在,主要来自于合成纤维、塑料、燃料、橡胶等。另外,还有装修中使用的胶、漆、涂料添加剂与稀释剂、胶粘剂和防水剂等都会造成室内的苯浓度超标。(2)室内污染防治措施从事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装饰装修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噪音,减少环境污染。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固体、可燃液体等废物,应当按照规定的位置、方式和时间堆放和清运。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有中文标识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厂名、厂址等。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和设备。6、小结:本项目建设期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总结如下:本项目进入施工期后,将采用人工和机械拆除旧房、平整土地,开挖地基,桩孔等土石方施工,进行结构和装修施王,道路构筑等。在此期间主要环境污染因素有:施工机械噪声、产生的渣土、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lkg/人)、生活污水(150L/人/d)。根据国家建设施工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建筑工地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施工场地周边必须设置标准围挡;房屋建筑要实行封闭式施工;施工工地要铺设石渣路面;工地出口要设置清除车辆泥土的设备;做到车辆不带泥土驶出工地;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泥浆不能流入施工场地外;建筑及生活垃圾严禁凌空抛撒,要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及时清运;要按规定使用预拌混凝土。另外,未经批准在城区内禁止在晚间22:00至次日的6:00之间从事有噪声的-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筑施工作业。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作为科技服务与办公区,既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区域也对外界环境将产生轻微的影响,污染主要体现在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及固体废物的影响。一、项目污染物影响分析1、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分析   生活用水及污水产生量预测一览表产生用水规模用水定额变化系数日用水量t/d年用水量t/d日污水量t/d年污水量t/d实验楼及办公300人60L/人.d2.318540014.44320餐饮250人3L/人,次每天2次1.54501.2360其它2.05971.6477.6合计21.5644717.25157.6主要污染产生量预测一览表污染物处理前处理后浓度mg/L日产生量kg/d年产生量t/a浓度mg/L日排放量kg/d年排放量t/aCOD3506.021.811001.70.5BOD2003.441.03200.30.1SS2003.441.03701.20.4NH3-N400.690.21250.40.13动植物油类1001.720.52100.20.1本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废水主耍包括办公活动以及公用餐饮产生的生活污水。各种污水年产生量约为0.52万t/a,CODCrl.81t/a,NH3-N0.21t/ao本项目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汇总后直接排入西侧的发展大道;生活污水经地埋式生化处理池、餐饮厨房废水经隔油池进行预处理后执行一级标准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因此,在此前提下本项目污水排放对周围水环境影响较小。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建成后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厨房油烟气。-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1)、汽车尾气污染源1)地下车库的污染预测及影响分析本项目地面和地下车库共有停车泊位78个,按泊车位占用率90%计,共计70辆车,车辆进出小区的频率取每日进出2次,共计140辆。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是CO、NO,和HC等,其中HC排放量较小,影响较小,本评价主要考虑CO、N02的影响。地下车库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计算结果如下位置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速率CO(t/a)NOx(t/a)CO(kg/h)NOx(kg/h)泊车位48510.050.04则车库内CO,NOx的废气排放速率为0.05kg/h,0.04kg/h。根据建设规划,汽车库平时通风以排出汽车尾气为主。利用消防排烟系统的风机和风道进行排气,排烟口为常开百叶风口,废气排至屋面上空,通风量以换气次数6次/时计算,汽车库设机械排送风。本项目一个地下车库面积约为2000ff12,则地下车库容积按2000x3.2=6400m3(3.2为地下车库各层平均高度),则车库每小时排气量为38400m3/h。通过以上分析,则可以计算出车库内空气中汽车尾气污‘染物浓度,N02浓度为l.lmg/m3.CO浓度为l.3mg/m3.o车库内空气CO等污染物的浓度没有超出我国GB9672—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CO最高允许浓度5mg/m3的限值,达到标准要求;N02排放浓度也未超过所参照的美国“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规定的9mg/m3限值。则本项目地下车库大气污染物CO和N02基本可以达到要求,同时,本项目汽车尾气产生量较少,尾气通过排烟筒至屋顶平均66米以上高空排放,CO和N02排放均达到排放标准,排放后通过大气扩散,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仍建议加强通风,安装较大风量排风设施,增加车库内换气率,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排风设备必须全部开启,换气率达到6次/小时,以减少车库内尾气浓度,减小有害气体-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对人体产生的影响。2)基地内地上行驶的汽车尾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在基地道路内行驶的汽车产生的尾气属于无组织排放。因项目地面泊车位只有34台,项目区为环境开扩场地,利于汽车尾气扩散,故对区内空气影响甚微,可忽略不计。(2)、厨房废气项目设计最大就餐人数为300人,年用油量为4,5t/a,餐饮油烟产生量为0.45t/a,油烟产生量较少,且分布较散,基地面积较大,油烟经相应要求的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处理后,油烟废气经高空排放,故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3、噪声本项目设计为科技服务及办公区域,运营期无大型噪声源,噪声为社会生活噪声,一般在60-40分贝以内,以建筑物和距离衰减后,对同围不产生影响。空调室外机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型分体式空调室外机噪声一般为60dB,一般情况下对邻近住宅影响不会很明显。本环评建议本项目空调室外机、风机以及油烟净化装置等设施从美观的角度,安装部位和规格进行统一安排、统一设计和统一规格,以及考虑整体的协调性,尽量减少对周围住户的噪声影响。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的设备噪声主要来自空谰室外机、加压水泵房、电梯机房、风机房、冷冻机组等公建设施。这些设备大部分位于地下室,少部分在室外,对于此类噪声源对周围基本无影响。为确保噪声稳定达标,我们仍建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进行降噪处理:①厨房排风设备应优选低噪声设备,日常加强维修保养;②公共餐厅噪声源主要来自人为的噪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群活动的喧嚣声、脚步声,由于人数较多,叠加后的总声级也比较高,因此在餐厅的布局、宣传上要注意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不刻意追求热闹的效果,对高声说话有一种自动-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的制约作用,不利用音响或其他高噪声的方式进行娱乐活动。③餐饮的空调室外机、风机等产噪设备,建议安置在楼顶远离办公位置,与外界敏感点之间距离5米以上。④对于地下水泵房、风机房、电梯机房虽然通过空气传播对周围声环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固体传声,对建筑内部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必要的隔振措施,房内铺设30~60%的吸声材料,隔声门加橡皮条处理,开机时关闭门窗。道路交通噪声对基地内区的影响随着宜昌市市区交通网络系统的日益完善,交通车流量的增大、车速的提高,虽然给沿线居民带来交通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交通噪声的影响。本项目北侧为绕城发展大道主公路,距离基地建筑约25米,。为了解本项目区块周围声环境现状,本环评单位在现场勘察时,对建设项目周围声环境现状(昼间)进行了监测(使用AWA5610B型积分声级计测定等效连续A声级,监测点位详见周边环境示意图),监测结果如下表所示:(昼间)监测方位东南西北声级dB(A)476365-   其道路交通噪声对本项目住宅的影响采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公式如下:(LAeq)I_Lwi+lOlg(Qi/V1T)+Klg(7.5/r)l+a+厶S-13式中:LWi--第i型车辆行驶路面中心7.5m处的平均辐射声级,dB;Qi--第i型车辆的昼间或夜间平均小时车流量,V/h;Vl--第i型车辆的运行速度,km/h;T--LAeq的预测时间;r--预测点距路面中心距离,m;K--车流密度修正系数,按线一点声源考虑,取10~20;a--地面吸收衰减因子;-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S--附加衰减,含筑路面性质、坡度、屏障影响。各类车型的平均辐射声级和车流量详见下表。本项目目前各道路昼间各类车型的平均辐射声级及道路交通量车型型车中型车大型车备注72km/h平均声功率级(dB)75.885.690预测交通量(V/h)37620751发展大道各车在预测点处小时等效声级预测结果位置距离(m)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总声级备注距城市道路1054586061发展大道20515254554048495152由以上表格本项目公路交通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可知,周边道路的交通噪声对小区的影响较小,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临发展大道的办公楼。为减少道路交通噪声对上述对象的影响,建议本项目在沿发展大道设3-5米绿化带和休闲步行带,公路交通噪声的声波通过高于声线Im以上的密集植物丛时,即会因植物阻挡而产生声衰减。在一般情况下,樟树林带能使频率为1000Hz的声音衰减3dB/lOm,桂树林带为2.8dB/lOm,槐树林带为3.5dB/lOm,高30cm的草地为0.7dB/lOm。为减小交通对小区及其住户的影响,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建议绿仳隔离带采用混合绿化法,高大乔木可选用樟树和桂花及槐树混合,低矮乔木选用常绿的冬青树,地面种草,经过上述绿化措施,发展大道一侧衰减量可达到lOdB左右,办公楼处基本可达到GB3096-2008中的1类区标准。②建议靠近发展大道的办公楼面临交通道路一侧应尽量设置隔声门窗,或布置对声学质量要求不高的房间,如厕所、档案室、库房等,建设安装时提高加工精度减小门窗缝隙,其隔声量可达20dB以上。对声学质量要求高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等应布置在靠近山坡一侧。③预留一部分资金,待项目建成后视小区噪声状况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本项目经采取上述噪声治理措施后,道路交通噪声对小区及小区住户的影响较小。-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社会活动噪声影响,室外的商务活动区、餐饮中心等娱乐场所运营时会产生社会活动噪声,给周围带来影响。建议室内商场场所应在装修时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如双层玻璃窗、隔声门和墙壁吸声材料等,室外商务活动区应严格使用管理,合理安排运营时间,尽量避免影响住户。4、固废影响分析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包括废弃蔬菜、废弃包装材料等,人均日产生量约lkg,年产生固体废物总量约90吨。每天产生垃圾约0.3t/d。垃圾中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瓶类包装废物多,可回收利用性强,应加强这部分固废的分类收集工作;厨房餐厅产生的剩余肉、禽类等,可以供给饲养场作禽畜的饲料;厨房废水经隔油池产生的泔水油要求由具有专业的废弃食用油收集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收集和处理;垃圾电池类危险固废应定点收集后送宜昌市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规划设计时,各功能区设置固定垃圾收集箱。生活垃圾应做到垃圾袋装化、存放封闭化,做到日产日清。建议区内垃圾收集点设置应与办公楼保持一定距离,方便运输,做好隔离及卫生防护措施,及时清运。只要严格按照环卫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本项目固废对周围坏境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二、项目污染物减缓处理方案:1、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采用预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CODCr浓度可降解至200mg/L以下,能够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污水排入市政管网。2、噪声由于项目周边邻近两条城市交通线路,这对办公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为了减轻这种不利影响,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防治:①-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利用绿化控制噪声。在项目周边邻街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并依地势对小区内部进行合理的绿化布局,既起到了吸声、降噪的作用,又能阻挡扬尘,美化环境。经有关资料表明,利用绿林带作为交通防噪措施所达到的降低噪声级平均值为,密植3~5米宽的林带降低交通噪声10分贝。正确选择树种和种植方式是提高防噪声效果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叶茂枝密,树冠低垂、粗壮,生长迅速,减噪力强的品种,如雪松、杨树、珊瑚树桂花、水杉、龙柏等。种植方式应作到密集栽种,树冠下的空间植满浓密灌木,树的高度不小于7~8m,灌木的高度不小于1.5~2m,栽植间距为0.5~3m。②采用双层窗。采用单层窗的室内噪声仅比室外低10~15分贝,如采用双层窗(厚度为150毫米),室内噪声可降低20~25分贝。改进窗的隔声措施如增加玻璃及空气层厚度或采用真空层还可进一步降低室内噪声。③房间内合理布置。临街办公房间的合理布置也是十分重要的。朝向道路一面的房间,应设计为卫生间、走廊、楼梯等,噪声影响较小的房间则作为办公室。④设置声屏障。在靠近公路一侧可采用临街公建建筑、路堑及专门设计的防声屏障等。通常采用的防声屏障,通常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式金属板结构,在朝向声源一侧充填吸声材料(玻璃棉、矿渣棉等),外部饰以多孔板。⑤在商业区内禁止双高声音响来招徕生意。3、运营期固废和处置对于办公排放的生活及部分公建办公垃圾,包括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时还有一部分塑料、废纸、金属、玻璃和织物等。对于这部分垃圾应设立一定数量的垃圾点,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到及时清运,避免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从而防止冬季由于风力较大而形成垃圾飞散,夏季由于气候炎热而容易腐质变坏,滋生蚊蝇。这样,对于可利用的垃圾,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对于不能利用的垃圾及时运送市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外运途中,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或覆盖措施,避免二次污染。另外,垃圾集中点的外观设计应与项目的建筑风格相一致,以不破坏整体的协调性。在认真落实以上措施后,本项目的所有固废都己妥善处理,基本可达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景观变化分析-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所在地处于历史发展轴和现代化发展轴的交点上,既保留了历史传统格局,又必需与现代化气息融为一体。可是改造前的项目区是一片荒岛,根本不各类辅助设备的单体噪声源强可达80dB(A)以上,如选择位置不当将会产生扰民的现象,因此应将主要噪声源放置在地下室内,进行降噪处理,以确保噪声排放满足区域标准的要求。2、道路交通噪声对办公的环境影响项目建成后,除基地自身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外,外环境对办公区的环境质量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发展大道、北海路的交通噪声影响。项目建成后邻街的办公楼将会受到较大程度的交通噪声影响,因此建设单位要针对噪声影响的程度和类别采取相关的降噪防噪措施,使噪声值进一步衰减,以减轻对办公的影响程度,使住办公区内的声环境基本能满足科教办公环境功能区的噪声标准要求。3、油烟影响对设在餐饮等处的厨房均应设机械通风装置,将新鲜空气输送至厨房,废气经排气机输送至各层排气口排出。对于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热力及油烟,则应根据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WPB18483-2001)中的规定,排放油烟的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油烟废气经净化后应由建筑物内预设的内壁式专用烟道进行排放。饮食业单位的规模划分和油烟排放标准见下表。           饮食业单位的规模划分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基准灶头数≥1.<3≥3.<5≥6对应灶头总功率(108J/H)1.67.<5.00≥5.00.<10≥10对应排气罩投影面积(m2)≥1.1.<3.3≥3.3.<6.6≥6≥6.6饮食业单位的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规  模小型中型大型允许排放浓度(mg/m3)2.0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607585根据排放标准规定,油烟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2.0-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mg/m3,净化装置的去除效率最低应达到60%以上。同时排气筒出口朝向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排气筒高度应尽量高出本建筑与周围10米距离范围的建筑物1.5米。此外,对于油烟净化器产生的废油,不能随意排放,必须交专业公司集中处理。 (1)、根据对高层建筑日影分析,本项目将对其东北侧方位有一定程度的遮挡,其中桔园山坡部分区域将常年量于阴影之中。对临街外建筑无大的影响。(2)、高层建筑对局部风场环境影响分析表明:高层建筑对周围的风场环境有一定影响,即使在相对静风的城市环境下,也能围绕它产生剧烈的空气流动。由于本项目16层高,基本属中层建筑,因此对风环境的影响较轻。(3)、建筑对噪声的影响分析:建筑的拔起,周边建筑空间的改变产生城市新的噪声源。首先建筑高度增加,风速加大,形成“高层风”的呼啸声,在建筑上的撞击声也越大,成为建筑特有的“噪声源”。其次,城市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因有建筑阻挡不易迅速消失,而且还会在建筑上大量反射形成回声而被增强。同时也延长了噪声干扰的时间。本项目的外墙面为非金属,减少了对噪声反射的介质,对交通噪声这一主要噪声源反射影响较小。七、布局可行性评价1、本项目是一个以科技服务办公为主旧城改造项目。科技服务与办公结合便于科技交流和旅游观光,又可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自然选择。它位于开发区保持原有地理位置优势,继续与圭城区一一政治中,心、文教中心、开发区一一工业、商贸中心相卸接,既保持着原有城市格局,又新增有现代典雅精致的建筑设计,能与宜昌市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2、本项目建筑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空闲场地,周边由规划道路环绕。地下层安排了2000ff12面积停车场,既可保证区内人流车流的聚散畅通的需要,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缓和当地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同时为战时提供了地下蔽乱所。3、大功率设备噪声源都布置于地下层专用密闭室内,既便于治理,又减轻它对环境的影响,其布局合理。4、改造后项目区内的常住人口和建筑物密度度相对偏大。在绿化方面虽然也千方百计地安排了区内花园、花坛等绿化措施,但损失了部分桔园的自然绿化面积,因此在区域规划上和本项目规划建设方面,今后都必需采取预留一定的补偿措施,以保证大范围区域内的绿化面积平衡。-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八、环保措施和设施可行性分析1、桩基施工阶段,为减轻振动对周边的影响,东西两边墙内都采用过防震沟技术,对墙外建筑物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未发生过房屋开裂,倒塌倾斜等事件,但是振动也造成近距离范围内地面变形和下水道受影响。2、结构施工中采用较先进的大型混凝土搅拌站设施,其散装水泥在密闭罐库内,自动配料,在密闭的搅拌罐内拌制,没有扬尘,整个过程由电脑控制操作。单机噪声约80dB,声源不大,且固定安置在场地中央,作业噪声经距离衰减后,对边界影响很小。3、工地对环保管理的重视不够有待提高,人员的环保素质还存在一定问题。施工过程涉及到区内建筑噪声环保问题,不及时妥善处理,易激起民愤。混凝浇铸作业施工安排方面,环保意识体现不够,应加以改进。4、项目区的污水初级处理采用地埋式无动力化粪池,去除率可达50%,出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汇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二级生化处理后达标排入长江,符合城市排污规划。5、项目区设一个垃圾收运站,并设计以自动密封,可减轻垃圾发酵发热臭味熏人,能较好地保护环境质量,设计新颖,满足环保要求。垃圾站可由物业管理,收运纳入城市环卫系统,可以每天定时运出送往宜昌市圾处理厂作无害化处理。6、餐饮的油烟治理,在工程初步设许中应加以考虑。当餐饮部品种、规模、位置确定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各种不同品牌、规模的专用设备。当前市面上许多设备的油烟去除率可达70%-90%,因此只要根据实际情况经正确设计选择,安装后正常管理运行油烟可实现达标的。7、备用发电机房、冷冻机组、水泵房等是项目区内最大的噪声污染源之一。它们都布置在地下层设备间内离敏感目标远,又都有密闭排气、防振、消声处理措施,据宜昌市许多实例证实,地下隔间室隔声消音效果极好,能降噪30-35dB,至外面实际衰减值可达到40-50dB,但具体设计时还必需严格把关,应委托专业设计机构,有资格的环保服务公司或施工队来承担。但集中空调冷水泵房大型噪声源安置在屋顶,离敏感目标太近,虽然经过治理可以达到要求,但管理上只要稍有闪失,就会造成噪声污染,后果严重,因此是不妥的,必需进行调整。九、小结:-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营运期影响环境的因素和对策总结如下;项目建成使用后,即进入了营运期。此时,新的城市环境系统已经形成,其主要环境污染因素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废气交通噪声及社会噪声等。建议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1)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2)生活垃圾收集于垃圾站后统一送往市政垃圾场,有条件的居住区可建垃圾处理设施;(3)种植绿化隔离带,增大绿地率,合理配置绿化,增大绿化率,以减少)交通噪声及扬尘的污染,营造良好的小区域气候。十、环保设备和投资估算考虑绿化补偿费用等所有的环保经费约142万元左右,占总费用4.4%,经济与技术均可行,关键在于做好设计,落实把好施工质量关,加强环保管理,控制施工影响,实现项目的“三同时”,就能确保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概算见下表。污染治理投资估算序号项目费用(万元)1固体废物处置2.52噪声治理53绿化804排气系统205隔油池26油烟净化器27生活污水处理系统30合计141.5-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污染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大气污染物施工现场粉尘加强施工管理,文明施工可减缓粉尘排放厨房、餐厅油烟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经竖井至屋顶高空排放达标排放地下停车库以及小区道路CONOxHC加强车辆进出管理,缩短怠速行驶时间,减少尾气排放,增加车库内大气换气率,尾气沿墙体而上的排气筒高空排放。达标排放水污染物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活污水CODa氨氮室内生活污水建设地埋式污水净化池,餐饮厨房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最终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办公生活餐饮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废旧电池等有害固废集中后送宜昌市危险废物中心处理;泔水油要求由宜昌环保部门认可的单位收集处理;其他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无害化噪声本项目噪声主要来自汽车进出车库时的交通噪声、加压水泵房、电梯机房、厨房风机、空调机组、变电所等设备运行噪声以及社会活动噪声等,本项目区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声学环境。因此,对噪声污染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1、加强车辆进出管理,确保小区交逼能通畅和安静,地下车库以及区内2、空调室外机噪声一般为60dB,一般情况下,对邻近影响不大,餐饮的空调室外机、风机等,建议统一安排,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3、对于地下泵房、风机房等尽可能调整至地下库房内,同时做好基础减震措施。4、西侧和南侧的交通噪声对办公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对靠近发展大道和北海路一侧的办公楼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参见噪声影响分析),同时3-5米绿化隔离带采用混合绿化法,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办公的影响。5、区内娱乐场所在装修时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室外商务活动区应严格使用管理,合理安排运营时间,尽量避免影响办公。-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绿化是项目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绿化既可以起到调湿、调温、净化空气中粉尘和有害气体,降低噪声的作用,又能美化项目环境,为办公创造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有利于创造适宜于办公的环境。为了建设文高档科技办公区,关于绿化问题,建设单位在设计时已予以规划,在各楼四周及场内空地进行有效的绿化,保证绿化率。具体的措施包括在建筑场地内除主体建筑外,将布置为草坪、绿树等,营造出美丽整洁的环境,另外在小区内还建有一定的广场,游园以花坛、长廊和小广场为主体辅之以小型灌木和建筑小品,造型典雅、别致、环境幽静、整洁,为办公人员提供日常的休息、锻炼的场所。同时,建议在办公区与交通线路之间,应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目的建设相应的绿化隔离带,种植一定的树木及植物,既起到阻挡灰尘的作用,又可以降低交通噪声对小区的影响。并在小区内通过硬地与软地花台构成绿化设计,引导进出小区的交通流向。为牢1、偿项目区绿化面积不足,应确实保证预留场地绿化建设,区内绿地不足部分应进行区域补偿。建议对用地东部山体进行植被保护,禁止新开发活动减少绿地面积损失。园林都门统一规划,增加区域绿地面积,以大区域补偿小区域。从项目总体规划来看,大面积的植草绿化美化工作的建设,将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优于项目建设前的自然状态。-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及其邻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结合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和污染防治措施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现状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现状表明,自然条件下,空气环境中各监测因子均低于国家标准,不存在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但交通噪声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项目污染物影响分析该项目的施工过程,施工噪声、建筑扬尘及载物泄漏、污水排放等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污染以扬尘和噪声为主。拟建工程施工期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为扬尘,主要包括了土方挖掘、现场堆放、土方回填期间造成的扬尘,人来车往造成的道路扬尘;运土方车辆及施工垃圾堆放和清运过程造成的扬尘及施工车辆等排放的废气;主要影响建筑工地周围敏感点等,施工期间施工队进场施工,施工人员最多时达300人,其中约100人吃住在工地工棚,年排放量0.58万吨,主要污染物为COD,将会影响排水系统及水体水质。建成后项目区域内年废水排放量约0.5万吨,污染物较为简单,主要是生活污水,污水类型主要包括洗浴排水、冲厕用水、厨房污水COD、P、动植物油等有机污染物,其中CODCr滚度达350mg/l,经过预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CODCr浓度得到降解,污水排入市政管网。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包括废弃办公用品、废弃蔬菜、废弃包装材料等,人均日产生量约1蚝,生活废物年产生量约90吨。污染物的排放加重了区域内纳污河流的污染负荷,影响了其部分河段的水质。三、项目污染物减缓处理方案: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和扬尘影响因施工面多、线长,对其全部控制难度较大,-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主要应从加强施工管理着手,提倡文明:施工,建立临时隔声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来控制和减缓;建设施工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短暂的,可减缓和改善;建成-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后环境噪声影响消失。施工期废水治理建议化粪池+生态土壤深度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出水能够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项目生活污水主要采用预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CODCr浓度能够达标排放,污水流入市政管网。施工期废弃建材、木材等合理处置、分类利用;生活垃圾在回收可利用部分后,物业管理公司保洁员按时将垃圾聚集集中,环卫部门用垃圾车将垃圾转运处理。从事室内装饰装修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装饰装修施工时间,降低施工噪音,减少环境污染。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固体、可燃液体等废物,应当按照规定的位置、方式和时间堆放和清运。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四、项目的建设改变了原址的生态属性,影响了其生态质量。本项目注重改善生态环境,将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项目应保证绿化工作按规划完成。五、办公及生活方便性、舒适性分析办公条件比以前更好。交通条件:地面现浇水泥路,现在办公人员出行方便。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购物及其他服务设施更方便性,空气质量、环境噪声待到改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搬迁后保洁员每天专人按时收集,打扫,将垃圾聚集集中,环卫部门用垃圾车将垃圾转运处理,比以前更清洁卫生。六、景观变化建成后,本地区以办公楼房为主,立面以反映都市风貌为主,采用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为花园式办公场所。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生活服务设施更齐全,增有绿化地带,地区景观将发生根本变化。七、建成前后的环境管理建设单位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自觉运用环境保护理论搞好设计,合理安排项目的总体布局、功能划分、建筑布局、道路交通,尽量增加绿地面积(生态调节区)“三同时”制度的落实。-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环保治理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室内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垃圾转运站及收集点设计,应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项目建成后,区内人口以办公迁入为主,因此,对宜昌城区水和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负荷有所增加,但对迁出地城市环境污染负荷减轻,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创造更适宜办公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状况。从环境保护角度综合分析,该项目建设是可行的。建议和要求1、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规定,执行建设项目须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2、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三类)收集,加强对垃圾的管理,专门安排清洁工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清运。垃圾收转运站及集点设置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便于运输,做好隔离及卫生防护措施。  3、鉴于本项目主要为办公建筑,人口密度较大,建议建设单位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裙楼内设置有办公餐饮顼目,在项目区限制从事经营餐饮服务活动,以减少油烟污染问题,若必须设置,应考虑单体建筑,禁止与办公楼连体,同时应保持防护距离大于50米。4、区内生活污水、垃圾转运站一并设计,统筹考虑。5、噪声防治措施:(1)、建议本项目楼房的门窗采用隔声门窗,同时加强出入口附近绿化,在此基础上车库出入口噪声对办公的影响较小。  (2)、加强车辆进出管理,在地下车库以及办公楼之间附近设置禁鸣标志,缩短怠速行驶时间,以减少对小区办公的影响。(3)、空调室外机噪声一般为60dB,一般情况下,对邻近建筑物影响不大,-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餐饮的空调室外机、风机等,建议安置在餐饮楼顶远离办公位置,与办公室之间距离5米以上。(4)、地下库房内的地下泵房、风机房、变电所等设施,各高噪声设备须放置在大面积绿地下面,同时做好基础减震措施。(5)、项目区临近发展大道和北海路交通噪声将对区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应对靠近交通道路一侧的建筑物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参见噪声影响分析),3-5米绿化隔离带采用混合绿化法,尽可能减少交通噪声对区内的影响,同时预留一部分资金,待项目建成后,视区内噪声状况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6)、在装修时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室外活动区应严格使用管理,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尽量避免影响办公。6、地下车库安装较大风量排风设备,以增加车库内空气换气率,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排风设备必须全部开启,换气率达到6次/小时,以减少车库内汽车尾气浓度,汽车尾气通过沿墙而上的排气筒高空排放;油烟废气经烟道高空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7、为建设生态型大型科技服务办公区,在尽最可能扩大绿化面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源等)。8、环境管理:①加强管理,使污柒物尽量消除在源头,如停车场、各动力机房。一发现有泄漏的油污,应及时消除擦干。停车库等应经常打扫,保持清洁。②环保设施的保养、维修应制度化,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③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各办公楼内人员的环保意识。-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科技实验楼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5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