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4 MB
  • 37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文化中心环境影响报告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xxx环评文件: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类别:新建委托单位:xxx编制单位:xxx(有限公司)评价证书:xxx法人代表:签字:项目负责人:签字:项目技术审查:签字:编制人:签字: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目录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1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11三、环境质量状况16四、评价适用标准18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20六、项目主要污染物及预计排放情况32七、环境影响分析33八、建设项目拟采用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38九、结论与建议39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中心建设单位xxx法人代表姜忠选联系人姜忠选通讯地址xxx联系电话传真邮政编码166200建设地点杜尔伯特城南新区南侧,行政中心东南侧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号码R-9070群众文化活动占地面积(平方米)3120.13绿化面积(平方米)1500总投资(万元)4917.91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0环保投资占总投资0.25%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5年12月工程内容及规模:一、项目由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中心的建设是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构建杜尔伯特县和谐文化的需要、是杜尔伯特县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符合黑龙江省规划纲要的发展要求。该项目的建设也是大庆市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紧迫的,更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受项目建设方——xxx的委托,xxx(有限公司)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对评价区域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与运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并提出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从项目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园区产业总体规划及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符合性论证项目建设的合理性,从环境保护角度,给出明确的评价结论。二、项目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县文化中心。建设地点:xxx建设单位:xxx。建设规模:建设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文工团的文化中心一座,总占地面积3120.13m2,总建筑面积8779.98m2,共三层。建设性质:新建。投资规模:总投资4917.91,资金全部由县财政拨款。劳动定员:定员60人,其中:管理人员3人,财务人员3人、技术人员5人,生产工人42人,销售人员4人,其他人员3人。工作制度:本项目全年共生产300天,采取每天8小时工作制。三、项目组成本项目组成见表1-1。表1-1建设项目组成表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主体工程1文化中心楼新建框架结构楼1栋,3层,占地面积3120.13㎡,建筑面积8779.98m2,独立基础。内设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文工团。公用工程2供水工程本项目生活用水由城镇自来水管网供给,生活用水量为900t/a。3排水工程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项目生活污水经厂区防渗化粪池沉降后,溢流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打点泡。雨水径流进入雨排系统。4供暖工程本项目采暖由集中供热管网供给,供热面积8779.98m2。5供电工程由杜尔伯特县供电系统供给,总用电量为63.06万kWh。6通信系统固定电话系统、网络系统并入杜尔伯特县网通系统。7消防工程根据防火规范要求,室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消防水源由自来水管网供给。环保工程8绿化布置绿化草坪、花圃,绿化面积为1500m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八、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6。表1-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基地面积3120.13m22总建筑面积8779.98m23文化馆建筑面积2162.77m24图书馆建筑面积2247.28m25博物馆建筑面积2247.28m26文工团建筑面积2122.65m27容积率0.44m28建筑密度15.8%9绿化率50%1500m210项目总投资4917.91万元九、总图布置本项目厂址坐落于xxx厂区北距刘广屯约470m(居民约50户、120人),东北距前占房屯约460m(居民约70户、170人),厂区西南侧与辽宁爱碧克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相邻,西北侧与辽宁鸿昊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相邻,东南侧隔光明大街与辽宁新方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相邻,东北侧为园区待开发空地。项目厂址周边环境概况见图1-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本项目图1-2厂址周边环境状况图厂区平面布置见图1-3。十、公用工程1、给、排水(1)给水本项目生活用水由城镇自来水供水管网供给。生活用水量参照《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标准》(DB23/T727-2010)按每人每天80L计算,用水量为288t/a。(2)排水项目生活污水经厂区防渗化粪池沉降后,溢流进入城镇污水管网,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打点泡。厂区雨水径流进入雨排系统。2、供热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本项目采暖由集中供热管网供给,供热面积8779.98m2。3、供电与通讯本项目用电由杜尔伯特县供电系统供给,总用电量为630600kWh;固定电话系统、网络系统并入杜尔伯特县网通系统。4、消防本项目厂区内围绕主要建筑物设有环形消防通道,在厂区各重点部位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5、交通本项目建设区域内有S201省道、让杜路、乌尔善路,交通四通八达,区域交通环境十分便利。十一、主要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主要环境影响识别见表1-8。表1-8主要环境影响识别表序号建筑内容主要环境问题一、施工期1土建工程废气:扬尘;废水: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噪声:机械噪声;固废:工程弃土、生活垃圾。二、营运期2办公区域废水:生活污水;固废:生活垃圾。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自然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本项目厂址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县蒙古族自治县城南新区南侧。项目厂址地理位置为东经124°26'34.16",北纬46°51'19.57",海拔高度为144m,项目地理位置见图2-1。图2-1项目地理位置图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地质、地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质构造属于松辽台向斜,位于松辽凹陷带西部阶梯带平台上。基底由大断裂带与中央凹陷带相对拱起的断块构成,从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基底之上覆盖着巨厚的沉积层。震旦纪以前时期,多次旋回的造山运动,本区成为下陷盆地,盆地基底多为结晶岩系。二叠纪末期的海西运动,大规模花岗岩浸入体产生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可以分为新发屯构造、小林科构造、泰康构造。侏罗纪早期发生断块运动,形成北东向断裂带,位于李家围子至龙虎泡一线,南段长52km,北段长47km,最大断距2.43km。白垩纪时期,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广泛下降。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浅水沼泽中植物生长茂盛。新生代时期,盆地大面积沉降,形成许多大洼地,彼此相连。第三纪初期,盆地普遍上升。之后经历6700万年的沉积,形成第三系与第四系地层。本县地层构造特点是:第三系泰康组为灰、灰白色砂层,含砾石及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沉积厚度62~94m。与第四系形成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为盆地覆盖层。上部为黑色腐殖土、黄土和松砂层,下部为灰褐、黑色粘土。底部为灰白、黄灰色砂层和砂砾层,沉积厚度118m左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处于松嫩平原腹地、嫩江之滨,地势开阔平坦。平均海拔高度135~145m,由北向南略倾斜。境内最高处为胡吉吐莫镇马场大山,海拔198.8m;最低处位于乌尔塔泡子,海拔127.4m。嫩江纵贯县域西部,流经146.7km。乌裕尔河流经县域北部,呈无尾河漫流。江河水带来大量泥沙,在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连绵起伏的沙岗。乌裕尔河河水一部分渗入地下,抬高地下水位;一部分汇集于地表洼地,形成大小湖泡。由于排水不畅,地表水长期不向外流,加上本县区气候较干旱,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使水溶性盐分逐渐积累于地表,造成湖泡多含盐碱,并且在低平地形处形成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和大量碱斑。因此本县地貌单元基本特征是:起伏沙岗地、盐碱低平地、江湾河滩地、湖泡沼泽地。3、水文①地表水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域内地表水资源丰富,约占松嫩平原总水面的30.7%。嫩江、乌裕尔河双阳河均由辖区内穿过。乌—双水系从县北部流入,呈无尾散流状,河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主要汇集于连环湖,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泡,丰水期湖泡水面积达80余万亩;由于排水不畅,地表水长期不向外流,加之该区域气候干旱,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使水溶性无机盐分逐渐积聚于地表,湖泡水质对呈盐碱化,并在低平地形成大面积的盐渍化土壤和大量碱斑。嫩江水系由县域内的江湾乡流入境内,共流经四个乡镇,县域内江段长度达一百多公里。大庆市地表水源的两条引嫩干渠源头分别位于该县一心乡的大龙虎泡和他拉哈镇的西关地。嫩江干流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流长146.7km,形成二道河、二道江、三道河子、后新小河子、石毡铺小河子等5个较大的河汊,年均来水量为32~285亿m3,其中可利用量15~20亿m3。乌裕尔河在我县呈无尾状漫流,形成大小湖泡58个和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县内流域面积达到7.25万hm2。1985年以来先后建成4条人工河流,全长70km。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内无天然河流,项目厂址西侧打点泡属于封闭式低洼泡沼,主要环境功能为纳污水体。4、土壤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温带半干旱干草原地带,土壤以风沙土和黑钙土为主。由于地表沉积物的分异变化,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多种成土母质。本区主要有7个土壤类型,20个亚类,37个土属,79个土种。分别是风沙土、黑钙土、草甸土、碱土、盐土、冲积土、沼泽土。①风沙土:有19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境内砂岗和坡地上部,面积为19.19万hm2,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3.9%。全县分布非常广泛。该类土壤通体含砂,黑土层薄,保水、有机质含量低、保肥能力差,易受风蚀。目前这种土壤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牧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少量林地,这种土地上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土地利用方式亟待调整。②黑钙土:有24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县北部地区和牧场等平缓的漫岗上,地势较高,有机质的含量一般,面积约6.47万hm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这部分土壤占全县各类土壤总面积的10.4%。土壤质地主要是以沙壤土为主,结构比较好,土层较薄,植被覆盖度较低,生境出现逐步旱化的趋势。这类土壤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牧业、农业和林业用地。③草甸土:有26个土种,主要分布在嫩江沿岸及低平地,面积为23.92万hm2,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4.2%。草甸土类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下发育而成的非地带性半水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较肥沃,水分干湿交替,土体湿润,土层较厚,质地为轻壤土,属于当地水土比较好的土地类型,目前绝大多数是用作农田。④碱土:此土壤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8%,分布在低平地、湖泡沼泽地、盐碱低地、封闭洼地。从实地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是碱化程度特别严重。从其分布情况来看该类型土壤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域、牧草地、未利用地等。碱土的形成过程是碱化过程,附加盐化过程。母质为粘质沉积物,表土轻质化,pH值较高,土体呈强碱性反应。地表植被主要有:碱蓬、碱蒿、凤毛菊、星星草、虎尾草等耐碱植物,但是植被覆盖度很低,生产力极低,属本地难利用的土地。⑤盐土:有4个土种,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8%。主要分布在低平地处,多呈斑块状,与盐化草甸土等呈复区存在。土壤母质为冲积物,盐化过程是盐土形成的主要过程。颜色灰白,黑色盐结皮,表层疏松,时有龟裂现象,腐殖质层分异不明显,有机质含量1~2%,含盐量多在1~2%,盐霜和盐斑随处可见。盐土分为草甸土和碱化土两个亚类,苏打草甸盐土和苏打碱化土两个土属。表层的植被主要有:碱蓬、碱蒿、凤毛菊、星星草、虎尾草等耐碱植物,目前该盐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水域、牧草地和未利用地。一般不适宜于农、林用地。但这种土壤类型上以发展牧业为宜。⑥冲积土:有2个土种,面积约为0.18万hm2,约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3%,分布在低平河漫滩处。划分为石灰性生草泛滥土一个亚类和砂底石灰性生草泛滥土一个土属。母质为冲积物,主要成土过程是生草化,表层植被主要有:小叶章、喜湿蒿类和蓼科等植物。该类型土样有机质累积含量可达到10%左右,土壤质地粘重,结构不良,出现土体过湿,水、气、热、肥欠协调的情况,但是只要采取排涝与抗旱措施,可以农用。⑦沼泽土:沼泽土是一种水成型土壤,分布在低湿地、河曲地,土壤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地表季节性或终年积水,有3个土种,面积4.95万hm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6%。主要成土过程是草甸沼泽化过程,表层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有锈斑,表层以下有潜育层。土壤表层上的植被主要有:芦苇群落和莎草科植物,也有伴生植物。次类型土壤目前几乎没有利用,但是可开发利用方向却各不相同。5、气候气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向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夏季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天气温和,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常有早霜;冬季少雪,由于被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在其影响下常刮偏北风,天气寒冷。根据1959~201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年平均气温3.6~4.4℃,南北相差l℃。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9.5℃,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是1980年6月26日,达39.3℃;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80年1月15日,达-35.9℃。最大年较差75.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平均为4月3日。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平均在10月28日。月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日数210天,平均≥10℃的日数148天。2601~2750℃的积温保证率在91%以上,最高积温是出现在1967年,达3191℃;积温最低的年份是1972年,达2468.1℃,2751~2900℃的积温保证率在82%以上,是黑龙江省积温较高的县之一。冬季寒冷,结冰日期较长,每年平均结冰期176天。最多184天(1964~1965年),最少166天(1967~1968年)。结冰日期最早10月20日,最晚11月15日。解冻日期最早3月29日,最晚4月18日。冰层最厚可达2m左右,全县平均冻土深度254cm;平均无霜期为151天;我县日照时数的变化特点是夏长冬短,年总日照时数2;我县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南部365mm,北部;1959~2010年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1.5%。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降水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南部365mm,北部405mm,降水量最多的是1983年,550.6mm;最少的是1979年为248.5mm。夏季6~8月是降水集中期,占全年降水量70%,秋季次之,春季少于秋季,冬季最少。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88%,7月是全年降水量最高月,平均降水量120.9mm。1月是全年降水最低月份,平均降水量1.2mm。但各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多出现锋面雨和对流雨,大雨、暴雨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强度较大。1973年8月10日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是县历史上有资料记载以来日降水量最大的一天。降水量105.4mm,超过多年8月份平均降水量10mm。本县年平均降雪18天,最多43天(1983~1984年),最少11天(1968~1969年)。本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989.65mm,蒸发量最大的1977年达1990.9mm,年均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5.4倍,这就容易引起干旱的发生,尤其是对于当地农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1959~2010年相对湿度年平均为61.5%,最小相对湿度为3%。相对湿度及蒸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风大,光照强,升温快,降水少,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有时竟达到0。平均相对湿度为45%,比年平均值小15%;夏季由于降水充沛,植被繁茂,平均相对湿度达65%;秋季平均相对湿度为60%;冬季虽然降水较少,但白雪覆盖地面,大地封冻,光照时间短,蒸发量小,平均相对湿度达70%,居各季首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一年之中风向频率变化很大。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团和强大的蒙古高压影响,西北风频率最大。风力较强,寒冷干燥;夏季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风频率有所增加,但风力较弱,大气湿度增加;春季多西南大风,风力较强,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4.7m/s。大风次数每年北部16次,南部22次。最大风速可达28m/s,最大风力达10级以上。7级以上大风大多发生在春季,加上暴雨前后的大风,每年平均18次左右。根据大庆气象台多年气候、气象统计资料表明,区域气候特征如下:气温:年平均气温4.4℃;月平均最低气温-17.8℃,极端最低气温-39.3℃;月平均最高气温23.3℃,极端最高气温38.3℃。风速:平均风速3.0m/s,年最大风速为23.7m/s。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427.1mm。降雪量:平均积雪158d,最大积雪深度220.0mm。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1531.4mm。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6%风向: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夏季南风和西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NW),次主导风向为南风(S)。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各季及全年风频玫瑰图见图2-2。图2-2大庆市辖区域风频玫瑰图6、自然资源县域水肥草美,物产丰富,素有“绿色的净土”和“天然宝库”之美称。“草、水、苇、药”堪称黑龙江省四个之最。草原面积大、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畅销国外,宜牧草场可饲养大牲畜30万头(匹)。水域面积宽——嫩江流经境内146.7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呈无尾状散流境内,形成大小湖泊201个,水面达205万亩,占总幅员的22.1%,可养鱼水面140万亩,水产品产量每年都超万吨。苇地面积87万亩,占黑龙江省苇地面积的27%,年产商品苇在15万吨左右。中草药材品种多,储量大;盛产防风、龙胆草等129种中草药材,总储量达1亿公斤。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也十分丰富。二、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1、行政区划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全县辖4镇(泰康镇、烟筒屯镇、胡吉吐莫镇、他拉哈镇);7乡(一心乡、克尔台乡、白音诺勒乡、江湾乡、巴彦查干乡、敖林西伯乡、腰新乡);共79个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村45个),288个自然屯;12个农林牧渔场(连环湖渔业有限公司、石人沟渔业有限公司、龙虎泡渔场、齐家泡渔场、红旗种畜场、新店林场、靠山种畜场、对山奶牛场、四家子林场、第一良种场、一心果树场、一心苗圃),县城所在地泰康镇(见附图2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图)。2、人口结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锡伯等17个民族,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为2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19.2万人,在总人口中蒙古族人口为4.6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8.2%。据2010年底统计资料,人口从1956年以来持续增加,从1956年的96414人增加到2010年的257569人,其中农业人口从1956年到2010年净增加111165人,非农业人口净增加41990人;1956~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8%;1978~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4%。可以看出1956年到1975年人口增长较快,1978年以后增加减缓。农村人口数量较大,到2010年底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城镇化水平2010年为38%。男女性别比例为1.02∶1,2010年全县人口密度约为120人/km2。3、经济发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历史上以游牧为主,工农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工业,国民经济不发达。建国以来我县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社会经济初步形成以农、牧业为主,以伊利、妙士等乳业集团为代表的乳品产业,以草原兴发集团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和以龙湖泡油田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油田开发产业。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实现120.5亿元、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7%,油与非油经济比重调整为45:5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8183元和16417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6.1%;(出字幕)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指标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德力戈尔民族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完成开发面积3.15km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亿元,修筑了园区白色道路22km,11000延长米地下排水管网、35KV变电所、强排泵站、通讯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楼等多项配套设施,为入驻项目建设实现了四通(水通、路通、电通、讯通)一平(场地平整)。引进了包括内蒙古伊利乳业集团、美国合隆羽绒集团、香港联塑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31家入驻园区,投资总额已达30亿元,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庆市吉禾乳品有限公司、隆瑞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业;以黑龙江龙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杜尔伯特隆舜米业有限公司、杜尔伯特琳代悦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粮食精深加工业;以杜尔伯特蒙古酒厂、黑龙江达尔罕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酒类加工业;以杜尔伯特馋神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企业产品门类齐全,主要包括“伊利”金领冠系列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吉禾”系列豆粉,“伯特苏”、“红星”系列乳饮料,“沙禾”、“生命谷粒”系列精品杂粮、杂豆,“金满粒”、“香柏树”系列精制米,“杜尔伯特”系列糙米,“鑫亿”、“射雕汗”系列白酒,“馋神”系列肉食品等50个系列200余个品种。预计2014年,园区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亿元,利税8亿元,安置就业2000余人。4、科教文体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较快。全县现有广播电视台1座,县城设有图书馆、体育场、博物馆、文化馆、书店、电影院、文化宫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并被国家授予“体育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2010年教育事业有新发展,现全县有各类学校69所,教职工2661人,其中教师2383人,小学以上学生28031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共有各级医疗机构19个,病床位42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16人,全县基本建立了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体系。组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完善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城乡文体活动全面开展,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三、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大气环境TSP日均值为0.091~0.241mg/m3,二氧化氮日均值为0.010~0.020mg/m3,二氧化硫日均值为0.012~0.020mg/m3,大气常规污染物浓度均在国家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以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的要求。二、水环境质量现状1、地表水评价区域辽河支流——条子河、招苏台河昌图境内河段环境功能区划为地表水体Ⅴ类,条子河园区污水处理厂排口上游500m处COD浓度为27mg/L、NH3-N浓度为1.32mg/L、总磷浓度为0.084mg/L;条子河园区污水处理厂排口下游1000m处COD浓度为24mg/L、NH3-N浓度为1.25mg/L、总磷浓度为0.041mg/L;条子河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标准要求。2、地下水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丰富,地下潜水水位较高,埋深2~5m,是该区域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主要水源,地下水第四系潜水高锰酸盐指数为0.92~1.23mg/L、NH3-N浓度为低于方法检出限、NO3-N浓度为0.25~0.31mg/L、NO2-N浓度为0.004~0.007mg/L、总大肠菌群数<3,水质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要求。三、声环境现状项目评价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为2类区,声环境主要受工业企业噪声及生活噪声影响。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在54.2dB(A)~56.7dB(A)之间,夜间在45.2dB(A)~48.6dB(A)之间,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要求,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区域声环境状况良好。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根据现场踏查,确定本项目评价区域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表3-1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类别敏感保护目标距离方位人数保护级别大气刘广屯470mW50户,120人GB3095-1996,二级标准前占房460mNE70户,170人地表水条子河3.5kmNGB3838-2002,Ⅴ类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四、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表4-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m3污染物名称TSPPM10SO2NO2GB3095-1996中二级浓度限值日平均0.300.150.150.081小时平均--0.500.20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外排废(污)水受纳水体——打点泡为一般景观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标准,标准限值见表4-2。表4-2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单位:mg/L(pH值除外)项目PHCODBOD5石油类NH3—NGB3838-2002Ⅴ类标准限值6~9≤40≤10≤1.0≤2.0三、声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表4-3声环境评价标准值单位:Leq(dB)项目昼间夜间GB3096-2008中2类标准限值6050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焊接烟尘、砂轮打磨粉尘、喷砂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表4-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限值排气筒(m)排放速率(kg/h)颗粒物120mg/m3153.51.0mg/m3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本项目废(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标准限值见表4-5。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表4-5废(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单位:mg/L(pH除外)项目PHCODBOD5悬浮物(SS)NH3-NGB8978-1996一级标准限值6~9100307015三、噪声施工期场界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表4-6标准限值单位:dB(A)时段昼间夜间数值7055运营期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表4-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单位:Leq(dB)功能区类别昼间夜间2类6050四、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总量控制指标本工程总量控制指标如下:类别污染物名称产生量治理削减量排放量废气xxx废水生活污水820.8t/aCOD0.246t/a0.246t/aNH3-N0.025t/a0.025t/a试压废水COD0.004t/a0.004t/a噪声固体废物生活垃圾9t/a卫生填埋9t/a本项目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废水:COD排放量≤0.25t/a,NH3-N排放量≤0.025t/a。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简述(图示)一、施工期工艺流程本项目工艺流程简述见图5-1。图5-1工艺流程图二、产污节点分析1、施工期产污节点分析本项目施工期产污节点分析见图5-2。图5-2生产工艺产污节点图2、运营期产污节点分析本项目施工期产污节点分析见图5-3。图5-3工艺流程产污节点图三、污染物分析施工期污染物分析1、废气(1)扬尘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产生来源:①土方挖掘②建筑材料装卸、堆放及运输③运输车辆在无铺装道路及露土地面行驶施工过程中的土石方开挖、回填、土地平整、建筑材料运输、装卸及混凝土搅拌过程产生的扬尘使周边大气环境中的TSP浓度增加,特别是春季多风干燥季节尤为严重。施工工地的扬尘主要有混凝土搅拌作业扬尘、地面料场风蚀扬尘、运输车辆道路扬尘等,且施工现场周围扬尘浓度与扬尘源强大小、风速大小及与源距离有关。一般加工一吨混凝土产生扬尘量约为10g左右,28%的尘粒径小于10μm。在风速大于3m/s时运沙、土扬尘量一般在0.88kg/t。Ⅰ混凝土搅拌作业扬尘混凝土搅拌产生的粉尘在距加料口2~5m处浓度高达112~114mg/m3,对搅拌机附近的大气环境将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施工扬尘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影响范围一般为施工场地周围150m~200m。Ⅱ料场风蚀扬尘干燥的料场在大风天气下,风蚀扬尘污染也比较严重,当料堆表面含水率低,在风速较大时,堆场下风向粉尘浓度超标严重。表5-1为料堆下风向扬尘浓度实测资料。表5-1料堆下风向扬尘浓度料堆含水率(%)3.2~4.0风速(m/s)5.6距尘源距离(m)50100150200实测粉尘浓度(mg/m3)14.86.76.04.0Ⅲ汽车道路扬尘施工材料的运输,将给运输道路沿线带来很大的扬尘污染。运输车辆引起的道路扬尘占总扬尘量的50%以上,影响范围在沿途道路两侧50m左右。经类比调查,运输车辆引起TSP监测结果列于表5-2。表5-2运输车辆引起的TSP监测结果污染来源采样点距离(m)监测结果(mg/m3)灰土运输下风向5011.625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道路施工下风向1009.694下风向1505.0392、废水施工期废(污)水主要包括挖掘基沟时产生的地下涌水、施工废水、雨水以及生活污水。施工期施工人员约50人,按每人每天排污水20L计,其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0t/d。3、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按系数0.5kg/(人·d)计算,生活垃圾排放量约为25kg/d。4、噪声施工期主要噪声源有挖土机、搅拌机等,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源强见表5-3,交通运输车辆噪声强度详见表5-4。表5-3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源强统计表设备声级dB(A)设备声级dB(A)设备声级dB(A)挖土机78-96平地机90摊铺机85推土机86压路机86拌合机85表5-4交通运输车辆噪声强度统计表声源大型载重车混凝土罐车、载重车轻型载重卡车声级dB(A)9580-8575以《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为标准,对高噪声施工机械采用点声源模式和叠加模式,预测施工机械距场界的达标距离。点声源噪声衰减模式为L2、L1分别为距声源、时的噪声值。噪声叠加公式为Li为第i个点声源对预测点的噪声贡献值。车流噪声,在理想情况下,按下列模式预测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式中:N——车流量(辆/小时)——预测点与车距离(米)——车速(以50公里/小时为参考值)昼间施工时,施工机械距场界30~50m,夜间施工时,施工机械距场界150~200m,场界噪声不超过限值;运输车辆,将使临近道路的居民受到70~85dB(A)的噪声干扰。营运期污染物分析1、废水本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产污系数取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4204.8t/a,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COD浓度约为300mg/L、NH3-N浓度约为30mg/L,COD产生量为1.26t/a,NH3-N产生量为0.126t/a。2、固体废物运营期固体废物主来自工作人员和参观人员的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5kg计算,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39.6t/a。四、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施工期污染物防治措施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项目施工时,建设单位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粉性物料的装卸与存放,必须加盖苫布,带有粉性物料的操作如砼搅拌、白灰拌合等应当在工棚内进行或用屏障遮挡,施工现场要采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或杜绝混凝土现场搅拌;施工现场、运输道路应当适时洒水抑尘,保持地面潮湿,减小扬尘产生量;建筑垃圾、工程残土应当及时运送至建筑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施工机械设备要保证其完好率,确保施工机械驱动设备(如柴油机等)燃油尾气达标排放;优化运输道路,尽量避开居住区,减慢车速,以减轻运输车辆的扬尘污染。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该生活污水应采取污水罐收集,运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施工过程产生的砂石骨料冲洗废水、混凝土养生废水要采用沉淀池收集,经沉淀后回用或用于工地洒水抑尘;基沟涌水以及雨水由现场临时排水沟进入城镇雨排系统。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由于工程区域较为平整,地势起伏不大,可以就地解决填方挖方的土方量问题,不能用来填方的建筑垃圾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清运,并送到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运送至城镇生活垃圾场进行卫生填埋,当天清运、不积存。4、噪声污染控制措施为保证施工噪声场界达标,仍需提出如下防治措施: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②合理布置施工现场。非在线使用的高噪声机械如电锯、砼搅拌机等,应合理布置,且要设置隔声屏障。③降低设备噪声。选用低噪声设备;平时注意设备维护;移动使用的设备,在技术条件允许时,设置隔声罩或消声装置。④难以实施消声、隔声处理的高噪声设备(如振捣棒),夜间(22:00~06:00)禁用。⑤施工过程中,应教育工人,避免野蛮施工。运营期污染物防治措施1、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本项目外排生活污水经厂区防渗化粪池沉降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打点泡。2、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本项目运营产生的生活垃圾采用厂区垃圾箱收集,并定期运送至城镇生活垃圾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五、环境保护投资概算本项目环境保护投资概算见表5-7。表5-7环境保护投资概算一览表项目建设内容投资固废污染控制购置一定数量的垃圾桶3.5万元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50%8.5万元合计14.6万元预计项目环境保护投资为12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0.24%。六、污染物排放汇总情况本项目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汇总情况见表5-8。表5-8污染物排放汇总表类别污染物名称产生量治理削减量排放量废水生活污水COD0.246t/a-0.246t/aNH3-N0.025t/a-0.025t/a生活垃圾9t/a送城市垃圾场卫生填埋9t/a七、与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2013修正)》,本项目既属于“鼓励类”中“三十六、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的第8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八、总量控制方案根据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确定为COD、NH3-N。本项目运营期外排污染物均涉及以上总量控制因子,根据项目工程污染特征、依托污染治理设施达标排放可靠性分析,确定本项目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如下:1、总量控制因子废水:COD、NH3-N。2、总量控制指标的核定废水:本项目外排生活污水和试压外排废水总量为900.8t/a,依托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污水执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指标。由此确定本项目总量控制指标为:COD排放量≤0.25t/a;NH3-N排放量≤0.025t/a。3、总量控制平衡削减方案本项目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可由审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中予以削减平衡,或通过总量控制指标交易平台予以削减平衡。六、项目主要污染物及预计排放情况内容类型排放源污染物名称处理前产生浓度及产生量(单位)处理后排放浓度及排放量(单位)水污染物生活污水820.8t/aCOD产生浓度:300mg/L产生量:0.246t/a排放浓度:300mg/L排放量:0.246t/aNH3-N产生浓度:30mg/L产生量:0.025t/a排放浓度:30mg/L排放量:0.025t/a固体废物办公楼、综合楼生活垃圾产生量:9t/a排放量:9t/a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主要生态影响:项目评价区域内无需特殊保护珍稀物种,项目建设与运营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不良影响。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七、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一、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源主要来自土建工程施工活动,包括土建基础开沟挖掘产生的扬尘、挖掘机尾气,建筑材料运输产生的沿途道路扬尘,土建施工粉料装卸与搅拌产生的扬尘,在风速较大、空气干燥的天气,扬尘的影响范围较大。在采取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各种污染物排放均可达到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其大气环境影响可被区域环境所接受。二、水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其排放量约为1.0t/d。由于本项目施工期较短,产生的废(污)水在采取上述措施后,不会因地表径流对区域地表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三、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清运,并送到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理;生活垃圾运送至城镇垃圾处理场进行卫生填埋,当天清运、不积存,以控制恶臭产生,在清运及时的情况下,对环境影响不大。四、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的噪声。主要施工、运输设备为振捣机、载重车等。在施工的各个阶段,施工现场均有机械设备运转,这些设备噪声源强一般在75dB(A)~90dB(A)。采取高噪声源安装减振、隔声措施,尽可能的减少高噪声源同时作业,项目施工对声环境影响不大。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一、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外排生活污水经厂区防渗化粪池沉降后,排入城镇污水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排入打点泡。项目运营期对污水受纳地表水环境不会构成不利影响。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二、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为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运送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在采取上述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后,使其产生的固体废物满足“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处置原则,项目运营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评价区域环境构成显著性不良影响。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八、建设项目拟采用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内容类型排放源(编号)污染物名称防治措施预期治理效果水污染物办公楼COD防渗化粪池收集→污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至打点泡NH3-N固体废物生活设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卫生填埋噪声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厂界昼间:60dB(A)、夜间:50dB(A)。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厂区种花、种草,厂界周边植树绿化、美化,改善项目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净化环境的作用。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九、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项目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打点泡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标准。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施工期由于本项目施工期较短,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环境影响也会随之消失或减弱,因此,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是短期的,在加强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文明施工,采取洒水抑尘、运输车辆减速降噪、污水集中收集综合利用等环境保护措施,并加强施工人员思想教育,可有效控制施工期的不良环境影响。2、运营期(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外排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废水经城镇污水管网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再处理,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排入打点泡,对地表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被接受。(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为生活垃圾,在采取本报告表所述的污染控制措施及处理与处置措施后,可满足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处置原则要求,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被接受。三、综合评价结论本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在认真落实本次环评报告表所述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满足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要求,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对各环境要素不会构成显著性不良影响,项目的建设具有环境可行性。四、环境保护建议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1、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生产运营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对各项污染防治工程设施进行日常维护,确保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2、加强厂区绿化,在厂区内及厂界外种花、种草、植树,恢复厂区生态环境,达到生态净化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评价结论环本项目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后,各种污染物排放均可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各项污染防治措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六、项目选址合理性评价结论项目所在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周围环境敏感点较少,项目产生的粉尘和生产噪声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以生产厂区中心计算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为300m,通过合理优化总图布置,可使项目运营对环境敏感点影响最小化;富拉尔基区政府在实施项目北侧教育用地建筑物动迁规划后,本项目选址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是合理可行的。七、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要求类别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防治措施验收标准废水生活污水COD、NH3-N防渗化粪池集污、依托污水处理厂处理满足富区北控污水处理厂入厂水质控制指标要求固废生活垃圾定期运送至生活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绿化绿化面积建议指标1500m2。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第33页 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