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0 KB
  • 92页

《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规范》送审稿

  • 9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YB×××××-××××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规范Codeforacceptanceofconstructionforautomationinstrumentationinmetallurgy××××-××-××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厅科[2009]104号《关于印发2009年第一批工业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冶金建设协会组织,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制订的。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学习了有关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多年来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安装和质量验收的经验,对规范条文反复讨论修改,并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十三章,包括总则、术语和定义、施工准备、取源部件安装、仪表设备安装、仪表盘柜箱附件安装、仪表线路安装、仪表管道安装、脱脂、防爆和接地、防护、仪表调试、工程验收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有关杂志上。为了提高规范质量,请各单位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盘古路777号,邮政编码:201900,E-mail:Guofeng.mcc20@hotmail.com,传真:021-56600743),以供将来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1 主要审查人:1 1目次1总则………………………………………………………………………………2术语和定义………………………………………………………………………3施工准备…………………………………………………………………………4取源部件安装……………………………………………………………………4.1一般规定……………………………………………………………………4.2温度取源部件………………………………………………………………4.3压力取源部件………………………………………………………………4.4流量取源部件………………………………………………………………4.5物位取源部件………………………………………………………………4.6分析取源部件………………………………………………………………5仪表设备安装……………………………………………………………………5.1一般规定……………………………………………………………………5.2温度检测仪表………………………………………………………………5.3压力检测仪表………………………………………………………………5.4流量检测仪表………………………………………………………………5.5物位检测仪表………………………………………………………………5.6机械量检测仪表……………………………………………………………5.7分析仪………………………………………………………………………5.8其它检测仪表………………………………………………………………5.9执行器………………………………………………………………………6仪表盘柜箱、附件安装6.1一般规定……………………………………………………….……………6.2仪表盘、柜、箱…………………………………………………………….6.3仪表电源设备………………………………………………..……………6.4仪表辅助能源装置………………………………………..………………6.5仪表控制柜附件……………………………………………………………6 6.6控制仪表和综合控制系统……………………………………..…………7仪表线路安装……………………………………………………………………7.1一般规定……………………………………………………………….……7.2支架的制作与安装………………………………………………………..…7.3电缆槽的安装……………………………………………………………..…7.4保护管的安装……………………………………………………………..…7.5电缆、电线的敷设……………………………………………………………7.6仪表线路的配线………………………………………………………………8仪表管道的安装…………………………………………………………………8.1一般规定……………………………………………………………………8.2测量管道……………………………………………………………………8.3气动信号管道………………………………………………………………8.4气源管道……………………………………………………………………8.5液压管道……………………………………………………………………8.6盘柜箱内仪表管道…………………………………………………………8.7管道试验……………………………………………………………………9脱脂………………………………………………………………………………9.1一般规定……………………………………………………………………9.2脱脂方法……………………………………………………………………9.3脱脂检验……………………………………………………………………10防爆和接地………………………………………………………………………10.1一般规定………………………………………………………………….…10.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施工……………………………………10.3仪表接地…………………………………………………………………….11防护………………………………………………………………………………11.1隔离与吹洗…………………………………………………………………11.2防腐…………………………………………………………………………11.3伴热…………………………………………………………………………11.4绝热…………………………………………………………………………6 12仪表试验…………………………………………………………………………12.1调试准备……………………………………………………………………12.2一般规定……………………………………………………………………12.3单台仪表校准和试验………………………………………………………12.4单元组合仪表的校准和试验………………………………………………12.5综合控制系统试验…………………………………………………………12.6接口试验……………………………………………………………………12.7回路试验……………………………………………………………………12.8仪表辅助能源设施试验……………………………………………………12.9试运行………………………………………………………………………13工程验收………………………………………………………………………13.1一般规定…………………………………………………………………13.2中间交接…………………………………………………………………13.3竣工验收…………………………………………………………………附录A:节流装置所要求最小直管段长度………………………………………本规范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6 Contents1GeneralPrinciples2TerminologyandDefinition3ConstructionPreparation4InstallationforTap4.1GeneralProvisions4.2TheTapofTemperature4.3TheTapofPressure4.4TheTapofFlow4.5TheTapofLevel4.6TheTapofAnalysis5InstallationofInstrumentalEquipment5.1GeneralProvisions5.2TemperatureMeasurementInstrument5.3PressureMeasurementInstrument5.4FlowMeasurementInstrument5.5LevelMeasurementInstrument5.6MechanicalDataMeasurementInstrument5.7Analyser5.8OtherMeasurementInstrument5.9Actuator6InstallationforPanel,Cabinet,BoxandaccessoryofInstrument6.1GeneralProvisions6.2Panel,CabinetandBoxofInstrument6.3InstrumentPowerEquipment6.4InstrumentAuxiliaryEnergyFacility6.5AccessoryofControlInstrumentCabinet6.6ControlInstrumentandCombinedControlSystem7ErectionofInstrumentWires7.1GeneralProvisions7.2RackFabricationandErection7.3CableTrayErection7.4ProtectivePipeErection6 7.5Cable,WireLaying7.6InstrumentCircuitWiring8ErectionofInstrumentPipes8.1GeneralProvisions8.2MeasuringPipes8.3PneumaticSignalPipes8.4AirSourcePipes8.5HydraulicPipes8.6InstrumentPipesinsidePanel,CabinetandBox8.7PipeTest9Degreasing9.1GeneralProvisions9.2DegreasingMethod9.3DegreasingInspection10InstrumentExplosionResistantandEarthing10.1GeneralProvisions10.2InstrumentFacilityConstructioninExplosionandFireHazardousAtmosphere10.3InstrumentEarthing11Protection11.1IsolationandBlowWashing11.2CorrosionResistant11.3HeatTracing11.4HeatInsulation12InstrumentCommissioning12.1PreparationofCommissioning12.2GeneralProvisions12.3SingleInstrumentCalibrationandTest12.4UnitCombinedInstrumentCalibrationandTest12.5ComplexControlSystemTest12.6InterfaceTest12.7LoopTest12.8InstrumentAuxiliaryEnergyFacilityTest12.9TrailRun13Acceptance6 13.1GeneralProvisions13.2Take-overAcceptance13.3CompletionAcceptance6 1总则1.0.1为了指导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1.0.3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淮的规定。83 2术语和定义2.0.1检测元件sensor测量链中的一次元件,它将输入变量转换成宜于测量的信号。2.0.2检测仪表detectingandmeasuringinstrument用以确定被测变量的量值或量的特性、状态的仪表。检测仪表有时也称为测量仪表(measuringinstrument)。2.0.3测量measurement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操作。2.0.4就地仪表localinstrument安装在被测现场的仪表,一般在被测对象和被控对象附近。2.0.5转换器converter接受一种形式的信号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信号形式输出的装置。2.0.6取源部件tap在被测对象上为安装连接检测元件所设置的专用管件、引出口和连接阀门等元件。2.0.7检测点measuringpoint对被测量进行检测的具体位置,即检测元件和取源部件的现场安装位置。2.0.8仪表管道instrumentationpiping仪表测量管道、气动和液动信号管道、气源管道和液压管道的总称2.0.9测量管道measuringpiping从检测点向仪表传送被测介质的管道2.0.10信号管道signalpiping用于传送气动或液动控制信号的管道2.0.11气源管道airpiping为气动仪表提供气源的管道2.0.12伴热heattracing为使生产装置和仪表设备、管道中的物料保持规定温度,在设备、管道旁敷设加热源,进行跟踪加热的措施。2.0.13脱脂degreasing除去物体表面油污等有机物的作业。2.0.14执行机构actuator(actuatingelement)将变化的信号变为相应运动的机构。83 注:提供信号的能源以及产生运动机械力的介质可以是空气、电、液或其组合。可通过膜片、杠杆、活塞或电磁线圈来推动。2.0.15控制阀controlvalve又称调节阀,由控制信号去调整流体通道的口径,以改变流量的执行器。2.0.16控制系统controlsystem控制系统由仪表设备装置、仪表管线、仪表动力和辅助设施等硬件,以及相关的软件所构成。2.0.17控制回路controlloop控制系统中,由比较元件、相应的正向通路和相应的反馈通路组成的回路。2.0.18综合控制系统complexcontrolsystem具备综合控制功能和系统通讯网络的仪表控制系统。注:综合控制系统由一系列硬件设备和软件组成。典型的综合控制系统有分散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controlsystem)、可编程序控制器(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工业控制机(IPC-industrialprocesscomputer)、现场控制系统(FCS-fieldcontrolsystem)等。具有管理功能的综合控制系统称为综合控制管理系统。2.0.19量程span测量范围上限值与下限值的代数差。2.0.20量程迁移spanshift将量程从一个范围线性段迁移到另一范围线性段。2.0.21零点迁移zeroshift将零点从零位迁移到某个位置。2.0.22取样sampling以一定时间间隔对被测量进行取值的过程。2.0.23试运行commission安装完毕的设备、装置或系统在投入正式运行前所进行的性能试验和开通[开车]运行试验。注:仪表工程的试运行是指仪表工程的系统试验及试验合格后开通投用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的运行试验。83 3施工准备3.1施工技术准备3.1.1仪表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图自审。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对(向)监理、施工等有关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交底和会审。3.1.2仪表施工前,仪表的管件、阀门、管材采购及备料应结合仪表实际订货情况,确认采购的仪表连接件。如热电偶直型连接头、变送器终端接头、压力开关及流量开关连接头等。并应同时考虑以下因素:1测量介质的类型、压力及温度等;2阀门的选型,如闸板阀、球阀、截止阀等;螺纹规格及牙角;管材型号及材质。3.1.3仪表工程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对复杂、关键的安装和试验工作应编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3.1.4仪表工程施工前,应对(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仪表施工人员应进行技能培训,具备仪表安装专业技能后方可上岗作业。3.2仪表设备及材料的检验和保管3.2.1仪表设备及材料到达现场后,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及材质等应与设计文件相符;同时查验产品技术文件和质量证明书应齐全。3.2.2仪表配管的钢管材料应防止二次生锈、脏污杂质进入管内,应做好防腐处理。3.2.3对仪表盘、柜、箱的开箱检查除应满足第3.2.1条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表面平整,无损伤,内外表面漆层完好;2外形尺寸和安装孔尺寸,盘、柜、箱内的所有仪表及部件的型号、规格均应与设计文件相符。3.2.5仪表设备及材料验收后,应按其不同要求的进行分区和分类保管,并做好标示。3.2.6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已安装的仪表设备及材料进行保护。83 4取源部件的安装4.1一般规定4.1.1取源部件的结构尺寸、材质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4.1.2取源部件应安装在便于检修的地方,取源部件的定位由仪表专业配合工艺(设备、管道)专业进行,其开孔、安装由工艺(设备、管道)专业负责实施,非设备制造的安装取源部件的备料(一次短管和一次阀门)由仪表专业设计提供。4.1.3取源部件材质应根据母材及设备情况、介质状况及周边环境腐蚀状况来确定,应与设备和管道材质相同或高于连接设备和管道。4.1.4在设备及管道采用保温材料情况下,取源部件应露出保温层外,确保一次阀门能正常操作。4.1.5取源部件焊接的焊丝应符合要求。4.1.6不锈钢取源部件焊接时,宜采用黄甘油对丝扣进行均热保护,防止丝扣变形。4.1.7在高压、合金钢、有色金属设备和管道上开孔时,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4.1.8设备上的取源部件应在设备制造的同时安装。有遗漏时,不得仅参照工艺流程擅自开孔和加工,应在设计、设备厂家指导下进行现场加工。4.1.9高压容器上开孔作业必须由具备高压容器作业资质的人员实施;实施完毕,应进行探伤鉴定。4.1.10对易损坏和易破坏的取源部件结构,安装时应加以防护。4.1.11在设备或管道上安装取源部件的开孔和焊接工作,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力试验前进行。4.1.12取源部件在耐材砌筑和混凝土浇注体上安装时,应在砌筑或浇注的同时埋入,当无法做到时,应预留安装孔。其埋设长度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4.1.13安装取源部件时,不宜在焊缝及边缘上开孔焊接,取源部件安装完毕后,应随同设备和管道进行压力试验。4.1.14取源阀门与设备或管道的连接不宜采用卡套式接头。4.1.15设计文件要求或规范规定脱脂的取源部件,应脱脂合格后安装。4.2温度取源部件4.2.1温度取源部件应按设计要求并参考设备订货参数选取备料,主要有以下四类:1法兰式:适用于设备及高温、腐蚀性介质的高低压管道;2螺纹式:适用于无腐蚀、一般介质的高低压管道;83 3填料盒式:适用于快速更换测温元件的设备及管道上;4卡套式:适用于小直径的热电阻,便于调节插入深度,如测量电机线圈、电机轴承温度等。4.2.2温度取源部件的型号、规格、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按以下原则选择:1根据设备订货参数选择温度取源部件的型号规格;2根据工艺管道的管径大小、温度测量仪表的插入深度要求、管道保温层厚度等确定一次部件长度;4.2.3温度取源部件的密封垫片应根据使用部位的温度、压力、介质的类型来选择。一般介质选择橡胶石棉板XB200(200℃,小于等于1.47MPa)、XB350(350℃,小于等于3.92MPa)、XB450(450℃,小于等于5.88MPa);腐蚀性介质选择聚四氟乙烯板SFB-1;高温高压(大于等于450℃,5.88~10MPa)气体、蒸汽介质选择防锈铝LF2或纯铜板T3。4.2.4温度取源部件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保护管的插入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流量和压力较大的介质,应考虑介质对测温元件的冲击和震荡。4.2.5温度取源部件与管道垂直安装时,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垂直相交。4.2.6温度取源部件与管道呈倾斜角度安装时,宜逆着物流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交。4.2.7取源部件宜安装在介质流速相对稳定的地方,在管道拐弯处安装时,宜逆着物流流向,取源部件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重合。4.2.8水平测温取源部件安装应考虑保护管受热后因自重弯曲变形而影响生产检修。4.2.9设计文件规定取源部件需要安装在扩大管上时,异径管的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规定时,凡在管径不大于DN65mm的管道上安装测温元件时,均需采用扩大管安装。4.3压力取源部件4.3.1一般压力取源部件含取压短管和一次阀门,对于脏污易堵塞介质的压力取源部件还包括积尘容器及排尘附件。4.3.2压力取源部件的型号、规格、材质当设计无要求时,按以下原则选择:1对带有灰尘、固体颗粒或沉淀物等混浊物料的压力取源部件应选择带积尘容器;2一次取压短管的管径应大于仪表测量管道管径1.5倍;3对于DN65及以下工艺管道上的取源部件采用小管径逐级加大的组合装置。4.3.3压力取源部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文件无规定时,应选在介质流束稳定的地方,不得选择紊流区。取压点的轴向位置一般应在直管段上,取压点距90°弯头后方接口应不小于3D(D为管道内径)。83 4.3.4介质管道上的压力取源部件设计无规定时,应采用不锈钢管或无缝钢管,钢管壁厚度应满足压力要求。4.3.5压力取源部件与温度取源部件在同一管段上时,应安装在温度取源部件的上游侧。4.3.6压力取源部件安装时,其端部不应超出设备或管道的内壁,管道开孔内部毛刺打磨干净。4.3.7检测脏湿、粉尘、固体颗粒或沉淀物等介质时,应制作特定取压装置,间接取压。在水平或垂直管道上,取压部件宜顺物料流束成锐角安装。4.3.8H2、O2取源部件开孔应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并用符合环保要求的脱脂溶剂进行清洗。4.3.9炉膛压力取源部件一次部件钢管内径应不小于20mm,阀门不宜采用截止阀,宜采用直通球阀或闸板阀。4.3.10当检测温度高于60℃的液体、蒸汽和可凝性气体的压力时,就地安装的压力表的取源部件应带有环型或U型冷凝弯。4.3.11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压力取源部件时,取压点的方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量气体压力时,在管道的上半部;2测量液体压力时,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0~45°夹角的范围内;3测量蒸汽压力时,在管道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45°夹角的范围内。4.3.12当现场条件不能满足第4.3.11条的情况下,应在二次管路中采取如下措施处理:1测量气体介质时,应在二次管路最低处增加排污罐;2测量液体介质时,应在二次管路最高处增加集气罐。4.3.13压力取源部件要在腐蚀性介质衬里施工前完成安装。4.3.14在砌筑体上安装取压部件时,取压管周围应用耐火纤维填塞严密,然后用耐火泥浆封堵。4.4流量取源部件4.4.1流量取源部件正负压的取压口短管焊接方式参照4.3.6。4.4.2流量取源部件上、下游直管段的最小长度,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并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4.4.3节流件安装在直管段,其上、下游侧2D范围内必须按规定进行多点实测,实测值上游直管段不得超过其算术平均值的±0.3%,下游侧不超过±2%,2D以外用目测法检验其外圆。4.4.4节流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应将全开阀门或球阀安装在流量节流件的上游段,调节阀安装在节流件的下游直管段之后。4.4.5节流件在管道中安装应保证其前端面与管道轴线垂直,不垂直度不得超过±1°;还应保证其与管道同心,不同心度不得超过0.015D(1/β-1)的数值,β=d/D。式中:D——管道内径;D——节流件内径。4.4.6新装管路系统必须在管道冲洗和吹扫完成后再进行节流件的安装。夹紧节流件的密封垫片83 夹紧后不得突入管道内壁。4.4.7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上、下游直管段的最小长度,当设计文件无规定时,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4.4.8在规定的直管段最小长度范围内,不得设置其他取源部件或检测元件,直管段管子内表面应清洁,无凹坑和凸出物。4.4.9节流装置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时,取压口的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气体流量时,在管道上半部;2测量液体流量时,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0~45°夹角范围内;3测量蒸汽流量时,在管道上半部与管道的水平中心线成0~45°夹角范围内;并在取压后最短距离处加冷凝罐。4.4.10节流孔板安装前必须清理干净,孔板锐角为介质流入的方向,当现场测量气体介质不能满足第4.4.9条1的情况下,应在二次管路最低处增加排污冷凝罐,测量液体介质不能满足第4.4.9条2的情况下,应在二次管路最高处增加集气罐。4.4.11孔板或喷嘴采用单独钻孔的角接取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下游侧取压孔轴线,分别与孔板或喷嘴上、下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应等于取压孔直径的1/2;2取压孔的直径宜在4-10mm之间,上、下游侧取压孔的直径应相等;3取压孔的轴线应与管道的轴线垂直相交。4.4.12孔板采用法兰取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下游侧取压孔的轴线分别与上、下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当β>0.60和D<150mm时,为25.4±0.5mm;当β≤0.6或β>0.60且150mm≤D≤1000mm时,为25.4±1mm;2取压孔的直径宜在6-12mm之间,上、下游侧取压孔的直径应相等;3取压孔的轴线,应与管道的轴线垂直相交。4.4.13孔板采用D或D/2取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上游侧取压孔的轴线与孔板上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应等于D±0.1D;下游侧取压孔的轴线与孔板上游侧端面间的距离,当β≤0.60时,等于0.5D±0.02D;当β>0.60时,等于0.5D±0.01D;2取压孔的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垂直相交;3上、下游侧取压孔的直径应相等。4.4.14用均压环取压时,取压孔应在同一截面上均匀设置,且上、下游侧取压孔的数量必须相等。4.4.15测量烟、风道威力巴流量取源部件,节流元件插入风道内,上下应有固定措施。83 4.5物位取源部件4.5.1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并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4.5.2物位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物位变化灵敏,且不使检测元件受到物料冲击的地方。4.5.3安装浮球式液位仪表的法兰短管必须保证浮球能在全量程范围内自由活动。4.5.4电接点液位计测量筒应垂直安装,筒体零水位电极的中轴线与被测容器正常工作时的零水位线应处于同一高度。4.5.5重锤式料位计取源部件安装位置应选择在仓体中心与侧壁之间,并保证其运行轨迹内无其他阻力设施。4.5.6阻旋式料位计在料筒侧壁水平安装时,应在其上方约150mm处增加防护装置。在料仓顶部安装时,其深入料仓内部器件应加保护管。4.5.7音叉料位计应根据产品技术说明书和测量容器内物料来确定音叉的安装方向。4.5.8核辐射料位计的射线源至槽壁的距离当设计无规定时,常温料槽射线源至料槽壁的间距不应小于40mm,至高温料槽的间距不应小于100mm。4.5.9雷达式、超声波物位应保证换能器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超声波束区域内无障碍物。4.5.10电容式液位计,重锤液位计取源部件法兰口安装应平直,不宜安装在震动大的地方,否则应设减震装置。4.6分析取源部件4.6.1取源部件阀门应为球阀或闸板阀,便于取源介质快速流通。4.6.2分析仪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应选在介质状态稳定、能灵敏真实反映成分变化和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样品的地方,周围不应有层流、涡流、空气渗入、死角、物料堵塞或非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取样点的位置宜靠近分析柜。4.6.3在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安装分析取源部件时,其安装方位应符合本规范第4.4.9条的规定。4.6.4被分析的气体内含有固体或液体杂质时,取源部件的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仰角应大于15°。83 5仪表设备安装5.1一般规定5.1.1在设备和管道上安装的仪表应按设计文件及工艺要求的位置安装,应能灵敏真实反应测量数值变化。5.1.2就地仪表的安装位置应按设计文件规定施工,当设计文件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显示仪表应安装在便于观察示值,光线充足的地方;2操作仪表应选择操作维护方便位置,中心线距操作地面的高度宜为1.2~1.5m;3仪表不应安装在有振动、高温、潮湿、易受机械损伤、有强电磁场干扰、腐蚀性气体的位置;4当不可避免安装在腐蚀性、脏污或室外环境的测量仪表应采取防护措施或设置仪表保护箱。5.1.3仪表设备现场开箱时,不得使用大锤等冲击振动力过大的工器具,开箱验收后的仪表设备及随机附带技术文件、非安装附件和备件应妥善保管,并安排专人负责。5.1.4仪表安装前应参照设计设备清单、工艺流程图、装箱单进行逐一核对其位号、型号、规格、材质和附件。5.1.5仪表与设备、管道或构件的连接及固定部位应受力均匀,不应承受非正常的外力和非正常方向的自重力。仪表安装应牢固,安装过程中不应敲击、震动仪表。5.1.6设计文件规定需要脱脂的仪表,应经脱脂检查合格后方可安装。5.1.7直接安装在设备或管道上仪表,宜在管道吹扫后压力试验前安装,当必须与管道同时安装时,在管道吹扫前应将仪表拆下。应随同设备或管道系统一起进行压力试验。5.1.8仪表设备的接线箱、接线盒或设备接线的引入口宜采用电缆锁紧装置。接线的引入口不应朝上,当不可避免时应采用良好的密封措施以避免潮气和粉尘渗入。5.1.9对仪表和仪表电源设备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时,应按产品文件要求进行,不应损坏弱电设备及电子元件。5.1.10仪表设备的出厂铭牌应齐全、牢固、清晰。仪表位号、测量介质、量程范围应明确,标牌挂在便于观察的地方。5.2温度检测仪表5.2.1测温元件安装前,应根据其性能要求逐一检测确认。5.2.2接触式温度检测仪表的测温元件应安装在能准确反映被测对象温度的地方。83 5.2.3测温元件在管道上安装时,其插入深度L的选定应保证其感温点处于管道中心。5.2.4在小管道上安装测温仪表时,为保证足够的插入深度,可采取逆流方向斜向插入或加装扩容器(扩大管)。5.2.5在容器类设备上安装的测温仪表的插入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需满足以下最小插入深度规定:1热电偶(阻)应不小于其保护管外径d的8~10倍;2对双金属温度计当保护管长不大于300mm时,浸没长度不应小于70mm;当保护管长度大于300mm时,浸没长度不小于100mm;3压力式温度计不小于其温包的长度。5.2.6在多颗粒粉尘的部位安装测温元件,应采取防止磨损的保护措施。5.2.7对于具有腐蚀性的酸碱类介质场所安装的测温元件,应采用耐腐蚀的测温元件或增加防腐蚀保护措施。5.2.8测温元件安装在易受被测物料强烈冲击的位置,以及当水平安装时其插入深度大于1m或被测温度大于700℃时,应采取防弯曲措施。5.2.9压力式温度计的温包必须全部浸入被测对象中,毛细管的敷设应有保护措施,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0mm,周围温度变化剧烈时应采取隔热措施。5.2.10陶瓷护套的热电偶安装过程中不应敲击,保护管前端不应封闭。5.2.11对埋设在炉体的炉底、炉基易受外力损伤的热电偶,其外露部分应加装防护装置。5.2.12热电偶数量较多,在较大型炉体的安装要求:1核对标示:依据设计图纸和装箱单核对热电偶、法兰、紧固件、垫片、螺栓等设备及附件的规格型号、数量,并予以标示;2分类存放:安装前,根据热电偶布置图按各标高层分类存放;3放线开槽:仪表专业配合砌筑专业进行开孔检查,确定开孔标高及分布方位;4部件确认:应根据预制件表选择安装件;5埋设安装:配合炉窑专业,并按设计要求选择安装方式;根据热电偶插入深度表进行安装;6隐蔽报监:填写隐蔽记录,报监理备案。5.2.13金属壁砌砖体上带钢套管的瓷保护管热电偶直立安装时,热电偶与定位管之间应用石棉绳填压密实。5.2.14安装在滑动轴承的测温探头应伸入轴瓦,并紧贴到合金耐磨层。安装在滚动轴承的测温探头应紧贴轴承外壳。83 5.3压力检测仪表5.3.1就地安装压力表不应固定在有强烈振动的设备或管道上,支架应安装牢靠。5.3.2带水银泡式压力开关安装,应保持水银泡呈水平状态。5.3.3采用微差压变送器测量压力和负压时,不应将变送器安装在迎风口位置,否则应加装外保护箱。5.3.4测量高压的压力表安装在操作岗位附近时,宜距离地面1.8m以上,或在仪表正面加保护罩。测量低压的压力表或变送器的安装高度宜与取压点高度一致。5.3.5对安装在高温、高压处的压力表垂直安装时,应加装冷凝弯;水平安装时,应加装冷凝环。5.3.6对液体、蒸汽介质,宜将变送器安装在低于取压点的位置;对气体介质宜将变送器安装在高于取压点的位置。5.3.7在氧气、氢气等禁油介质上安装的压力表阀门、接头垫片不得使用浸油填料,宜采用聚四氟乙烯。5.3.8对于腐蚀性类易结晶的介质,应采用隔膜式压力表。5.4流量检测仪表5.4.1节流件仪表设备由仪表专业和工艺专业共同进行出库验收,由工艺专业负责保管和安装。5.4.2节流件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1安装前要进行外观检查,应将内部包装油纸、油腻清洗干净且不应损伤节流件;2节流件入口和出口边缘应无毛刺、圆角和可见损伤,并按设计数据和制造标准规定测量验证其制造尺寸;3节流件必须在管道吹洗后安装;4孔板安装方向要明确,沿着流体流向由正到负,孔板的锐边或喷嘴的曲面应迎着被测流体的流向。当用箭头标明流向时,箭头的指向应与被测流体流向一致;5在水平和倾斜的管道上安装的孔板或喷嘴,若有排泄孔时,排泄孔的位置为:当流体为液体时应在管道的正上方,当流体为气体或蒸汽时应在管道的正下方;6节流件的端面应垂直于管道轴线,其允许偏差为1°;7夹紧节流件的密封垫片,夹紧后不得突入管道内壁。5.4.3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与测量管道的连接必须正确,引压管倾斜方向和坡度及隔离器、冷凝器、沉降器、集气器的安装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5.4.4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流量计上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及厂家设备资料要求,无规定时,应满足83 5~10倍管径;2流量计外壳、被测流体和管道连接法兰三者之间应做等电位连接,并应接地;3在垂直管道上安装时,被测流体的流向应自下而上,在水平的管道安装时,两个测量电极不应在管道的正上方和正下方位置。4传感器安装方位可水平、垂直、倾斜安装,应保证电极轴线与水平面的锐角不超过45°,以减少流体中所夹带气泡对测量的影响;5传感器壳体上的箭头指示方向应与介质流向保持一致;6流量计法兰焊接时,不应带流量计;7流量计不应安装在管道最高位置,避免管道中的气泡对测量精度影响;8流量计安装位置附近不应有强电流、磁场干扰。5.4.5电磁流量转换器的安装要求:1安装支架应根据转换器外型加工制作,且安装固定牢靠;2根据设备配带的专用电缆长度确定安装位置,安装方向应便于现场观察;3电缆进入设备时应采取保护并应保证其密封可靠。5.4.6涡轮流量计信号线应使用屏蔽线,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无规定时,上游不小于5~20倍管径,下游不小于3~10倍管径。前置放大器与变送器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m。5.4.7涡街流量计信号线应使用屏蔽线,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无规定时,上游不小于10~40倍管径,下游不小于5倍管径。放大器与流量计分开安装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20m。5.4.8超声波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无规定时,上游不小于10~50倍管径,下游不小于5倍管径。对于水平管道,换能器的位置应在与水平直径成45°夹角的范围内。被测管道内壁不应有影响测量精度的结垢层或涂层。5.4.9靶式流量计靶的中心应与管道轴线同心,靶面应迎着流向且与管道轴线垂直,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无规定时,上游不小于5倍管径,下游不小于3倍管径。5.4.10转子流量计应安装在无振动的管道上,其中心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不应超过2°,被测流体流向必须自下而上,上游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5~10倍管子直径,下游直管段长度不宜小于2~5倍管子直径。5.4.11椭圆齿轮流量计的刻度盘面应处于垂直平面内。椭圆齿轮流量计和腰轮流量计在垂直管道上安装时,管道内流体流向应自下而上。5.4.12质量流量计安装,液体介质振荡管箱体应向下安装,气体介质振荡管应向上安装。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5.4.13均速管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83 1总压测孔应迎着流向,其角度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º;2检测杆应通过并垂直于管道中心线,其偏离中心和与轴线不垂直的误差均不应大于3º;3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无规定时,上游不小于3~25倍管径,下游不小于2~4倍管径。5.4.14威力巴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5.4.15流量开关宜安装在水平管道上,其检测薄片的允许运动方向应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5.5物位检测仪表5.5.1物位计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5.5.2钢带液位计的导管应垂直安装,钢带应处于导管的中心并滑动自如。5.5.3用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测量液位时,仪表安装高度不应高于下部取压口。当采用吹气法及利用低沸点液体汽化传递压力的方法测量液位时,不受此规定限制。5.5.4测量密闭容器内液位时,应考虑差压计和差压变送器进行量程迁移。测量蒸汽包液位时,应在负压侧增加冷凝罐。5.5.5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毛细管的敷设应有保护措施,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0mm,周围温度变化剧烈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同时应根据上下法兰之间毛细管内硅油自身重量,进行量程迁移。5.5.6静压式液位计在测量水池或箱体液位时,探头应安装在相对稳定的地方,并远离搅拌器、进料口和出料口。5.5.7重锤式料位计应避开进料口及仓壁挂料部位,并应清除感应锤下方的阻挡物。5.5.8雷达式物位计测量物位时,法兰面宜平行被测物料液面5.5.9超声波物位计安装时,法兰面宜平行被测物料液面,传感器和保护管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测量固体料位时,固体料位计探测器安装位置应离开下料口,并加保护罩。5.5.10浮筒液位计的安装时,浮筒应呈垂直状态,并处于浮筒中心正常操作液面或分界液面的高度。5.5.11核辐射式物位计安装前应编制具体的方案,并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要求,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符合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的国家标准规定。在安装现场应有明显的警戒标志。5.5.12核辐射式物位计安装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并对安装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安装前后需对作业人员进行体检。5.6机械量检测仪表5.6.1电阻应变称重仪表安装应符合设计和技术文件要求:1传感器安装过程中不应有冲击、跌落等伤害计量性能的行为;83 2负荷传感器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保证传感器的主轴线与加荷轴线相重合,各个传感器所受负荷基本一致,避免横向力,附加弯曲、扭矩力;3称重容器与外部应为软连接或悬空状态,不应有固定或卡阻现象;4传感器的支承面及底面均应平滑,不得有锈蚀、擦伤及杂物;5当有冲击性负荷时,应按设计文件要求采取缓冲措施;6负荷传感器安装时,称重容器与底座之间必须用软连接接地线,接地线随同负荷传感器一起安装;7负荷传感器安装和承载应在称重容器及其所有部件和连接件安装完成后进行。5.6.2测力仪表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6.1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传感器的安装应使被测力均匀作用到传感器受力面上,避免侧向受力;2专用接线盒、机架上电缆保护管的安装位置应避免物料高温灼伤和活动机械部件损伤;3信号电缆应在专用接线盒中连接并留有余量,接线后进行封堵。5.6.3测量位移、速度、振动等机械量的仪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探头的安装应在机械安装完毕、被测机械部件处于工作位置时进行,探头的定位应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机械设备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要求来确定和固定;2安装中应注意保护探头和专用电缆不受损伤;5.6.4电子皮带秤安装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规定,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安装位置距落料点的距离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2秤架应单独安装固定在皮带张力稳定、无负荷冲击的位置,秤内活动部件不应有卡阻现象;3皮带与托辊之间应接触良好,运行稳定,不应有悬空情况;4应保证皮带的倾角不会引起物料打滑,各连接段皮带的型号、规格应一致。5.7分析仪5.7.1氧化锆取样点选择烟道烟气稳定和便于安装、维修的位置。尽量缩短探头与转换器的距离,转换器安装应避开强磁场、腐蚀性介质、高温场所。5.7.2氧化锆氧分析仪的取样部件可以垂直也可以水平安装,但宜与气流方向成90º角。5.7.3可燃气体检测器和有毒气体检测器的安装位置应根据所检测气体的密度确定。其密度大于空气时,检测器应安装在距地面200~300mm的位置;其密度小于空气时,检测器应安装在泄露域的上方位置。5.7.4湿度计测湿元件的安装地点应避开热辐射、剧烈振动、油污和水滴,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7.583 被分析样品的排放管应直接与排放总管连接,总管应引至室外安全场所,其集液处应有排液装置。5.7.6浸入式电导仪的检测元件应安装在无大力冲击,流动较为平稳的位置;检测元件应浸入和沉没在被测液体中,并使被测液体完全充满电导液池。5.7.7浸入式PH计安装时变换器应尽量靠近传感器。5.7.8气相色谱分析仪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气相色谱分析仪应安装在专门小房内,小房应设置换气设备;2二次取样器与分析仪应分开设置;3取样管路不宜过长,管径不宜过大,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4气样预处理装置的排放管应引至室外,排空点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5标准气样瓶不应直接日晒。5.8其它检测仪表5.8.1核辐射式密度计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5.5.11条。5.8.2辐射式火焰检测器及安全点火系统安装时应保证火焰检测器探头位置和方位正确。5.8.3带钢测宽仪和带坯头形状检测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依据设计文件和装箱清单,对随机成套的设备附件进行清点确认;2检测箱台架、下部光源、精密光栅以及冷却装置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3安装前确认宽度检测箱台架的外形尺寸、螺栓孔径、孔距等,并应对安装台架进行水平校正;4宽度检测箱与轧线中心线、扫描摄像机与辊道距离的误差,均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5镜头安装后应盖好箱盖,预防水汽浸入。5.8.4带钢测厚仪和带钢凸度检测装置安装规定:1安装前应编制专项安装作业方案,其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符合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的国家标准的规定;2C型架安装前,应确认导轨平直、稳固,限位器位置正确;3供气、供水管道和电缆的安装应便于随C型架沿导轨移动,并有足够的长度,能自由伸缩;4射线源的安装和安全防护检测,应由专业资格人员进行;5射线源安装时和安装后,应在安装现场设置安全管理区域,并有明显的警示标志。5.8.5带钢平直度检测装置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带钢平直度检测装置台架的安装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2激光源及行扫描摄像机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3附属装置应正确安装。83 5.9执行器5.9.1控制阀(箱)的安装位置应便于观察、操作和维护。5.9.2气动调节阀气源过滤装置件阀芯应垂直朝下。5.9.3安装前需手动确认阀门翻板运行方向,无松动和卡涩现象,并与阀门的刻度指示一致。5.9.4曲柄连杆安装时,电动机构曲柄与连杆安装应平行,确保在行程范围内动作灵活、平稳。5.9.5蝶阀安装,应使蝶阀处于关闭状态,有手轮用手轮关闭,无手轮用符合要求电源或气源关闭阀门。5.9.6垂直管道安装执行机构时,执行机构应有支撑、固定牢固。5.9.7执行机构在室外管道或支架上安装时,应有防雨措施,在高架管道上安装时,应设置操作平台。5.9.8执行机构连杆长度应能调节,并应保证调节机构在全开到全关的范围内动作灵活、平稳。当调节机构处于全关的极限时,执行机构曲柄与拉杆之间夹角应在9°~15°,调节机构曲柄与拉杆之间的角应在105°~130°之间为宜。5.9.9当执行器与管径不配套,变径后的缩径角在14°~35°为宜。5.9.10执行机构的操作手轮应处在便于操作的位置。5.9.11执行机构随工艺管道产生热位移时,其安装方式应能保证管道和机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5.9.12电磁阀的安装方向应符合产品要求,安装前应按产品说明书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5.9.13安装螺纹连接的小口径控制阀时,应安装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83 6仪表盘柜箱、附件安装6.1一般规定6.1.1仪表盘、柜、操作台安装和平面布置,应按设计文件规定施工。就地仪表箱、保温箱和保护箱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且应选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和操作维修方便的地方。6.1.2室内仪表盘、柜、台的安装应在室内装饰工程基本结束后进行。6.2仪表盘、柜、箱6.2.1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型钢底座在制作加工前,应根据设备实际尺寸下料,制作尺寸应与盘、柜、操作台相符,并满足以下要求:1直线度允许偏差为1mm/m;2当型钢底座长度大于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6.2.2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型钢底座安装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应用合格水平尺(仪)测量其水平度,并满足以下要求:1水平度允许偏差为1mm/m;2当型钢底座长度大于5m时,全长允许偏差为5mm。6.2.3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型钢底座应在地面施工完成前安装找正。其上表面宜高出地面10mm。型钢底座应进行防腐处理,面漆的色标应与盘柜相吻合。6.2.4仪表盘、柜、操作台安装在振动场所,应按设计文件要求采取防振措施。6.2.5仪表盘、柜、箱安装在多尘、潮湿、有腐蚀性气体或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应按设计文件要求选型并采取密封措施。6.2.6仪表盘、柜、操作台之间及盘、柜、操作台内各设备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为防锈材料。安装固定不应采用焊接方式。6.2.7单独的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定牢固;2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5mm/m;83 3水平度允许偏差为1mm/m。6.2.8成排的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2.7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系列规格相邻两盘、柜、台的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2mm;2当同一系列规格盘、柜、台间的连接处超过2处时,顶部高度允许偏差为5mm;3相邻两盘、柜、台接缝处正面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1mm;4当盘、柜、台间的连接处超过5处时,正面的平面度允许偏差5mm;5相邻两盘、柜、台之间的接缝间隙,不大于2mm。6.2.9仪表箱、保温箱、保护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固定牢固;2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mm,当箱的高度大于1.2m时,垂直度允许偏差为4mm;3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3mm;4成排安装时应整齐美观。6.2.10仪表盘、柜、台、箱在搬运和安装过程中,应防止变形和表面油漆损伤,安装及加工应采用手工或机械方式。6.2.11就地接线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周围环境温度不宜高于45℃;2到各检测点的距离应适当,箱体中心距操作地面的高度宜为1.2-1.5m;3不应影响操作、通行和设备维修;4接线箱应密封并标明编号;箱内接线应标明线号。6.3仪表电源设备6.3.1仪表电源成套设备外观及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成套设备内的负荷开关、接触器、配电器、继电器的触点应接触紧密可靠,动作灵敏。接线端子应完好无损,无污物和锈蚀现象。2电源的容量、熔断器容量、输出电压值、频率以及电气绝缘性能应符合仪表供电要求。3金属供电箱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接地线连接应牢固可靠。6.3.2就地仪表供电箱的规格型号和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供电箱的箱体中心距操作地面的高度宜为1.2-1.5米,成排安装时应排列整齐、美观。电源设备的安装应牢固、整齐、美观,设备位号、端子标号、用途标志、操作标志等应完整无缺。83 6.3.3就地仪表电源设备不宜安装在高温、潮湿、腐蚀、爆炸、振动等恶劣环境中,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特殊防护措施。6.3.4UPS主电源柜及电池柜安装平正、牢固。系统安装完毕要检查其自动切换装置的可靠性,切换时间及切换电压值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6.3.5强、弱电的端子应分开布置。6.3.6供电系统送电前,系统内所有的开关均应置于断开位置,在仪表工程安装和试验期间,所有供电开关和仪表的通电状态都应有显示或警示标识。6.4仪表辅助能源装置6.4.1供气装置由压缩机、冷却器、除油器、干燥器、储气罐及供电控制设备等组成,设备的型号规格及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供气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安装前应确认设备安装的基础、埋设件、地脚螺栓预留孔的尺寸;2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3设备定位完毕、基础二次灌浆合格后进行电气配管配线,并按照本规范第6.4节规定进行设备间气源配管。6.4.2供油装置包括油箱装置、油泵装置、阀架、储油器及控制盘等,设备的型号规格及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供油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安装前应确认设备安装的基础、埋设件、地脚螺栓预留孔的尺寸;2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垂直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3设备定位完毕、基础二次灌浆合格后进行电气配管配线,并按照本规范第6.5节规定进行设备间液压配管。6.5仪表控制柜附件6.5.1仪表控制柜附件预留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6.5.2显示器、记录仪等附件的安装位置应布局合理,固定牢靠,位号与现场仪表及功能一致。6.5.3报警仪的警铃及灯光闪烁信号应符合要求,便于应急故障判断。6.5.4手操器应便于操作与维护,位号及功能与现场阀位相对应。6.5.5配电器,温度变送器、信号隔离器在盘柜内卡槽安装中,应分类布局,位号一一对应。6.6控制仪表和综合控制系统6.6.1控制室的温度、湿度、振动条件、空气洁净度、电磁场条件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6.6.283 在控制室内安装的各类控制、显示以及综合控制系统设备均应在环境条件满足情况下开箱,开箱和搬运中应防止剧烈振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灰尘、潮气进入设备。6.6.3综合控制系统设备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控制室内电缆桥架、设备基础底座已经安装完毕;2地板、顶棚、内墙、门窗施工完毕;3供电系统、室内照明等施工完毕并已投入运行;4空调系统已投入运行,温度、湿度符合要求;5接地系统施工完毕,接地电阻符合设计规定。6.6.4在插件的检查、安装、试验过程中应采取防止静电措施。6.6.5控制系统设备开箱应会同有关人员仔细核对装箱单所列仪表设备及配件数量,并且有关人员签字验收。83 7仪表线路安装7.1一般规定7.1.1电缆电线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100V以下的线路采用直流25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小于5MΩ;当设计文件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7.1.2光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光缆敷设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和光纤导通检查;2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15倍。7.1.3线路应按最短路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敷设线路时,应使线路不受损伤。7.1.4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物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位置,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或屏蔽措施。7.1.5线路不应敷设在影响操作和妨碍设备、管道检修的位置,应避开运输、人行通道和吊装孔。7.1.6当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当线路附近有火源时,应采取防火措施。7.1.7线路不宜敷设在高温设备和管道的上方,也不宜敷设在具有腐蚀性液体的设备和管道的下方。7.1.8线路与绝热的设备和管道绝热层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m,与其他设备和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mm。7.1.9线路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应有防水和封堵措施。7.1.10线路进入室外的盘、柜、箱时,宜从底部进入,并应有防水密封措施。7.1.11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处,,应留有余度。7.1.12电缆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接线箱或拉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和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7.1.13补偿导线的线路中不得有中间接头。7.1.14测量电缆电线的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备及部件断开。7.1.1583 光缆光纤的连接应采用专用设备进行熔接,连接操作中应防止损伤或折断光纤。在光纤连接前后均应对光纤进行测试。7.1.16在线路的终端处,应加标志牌。地下埋设的线路,应有明显标识。7.1.17敷设线路时,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凿安装孔。在有防腐蚀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不应损坏防腐蚀层。7.2支架制作与安装7.2.1制作支架时,应将材料矫正、平直,切口处不应有卷边和毛刺。制作好的支架应牢固、平正。支架安装前,应做好防腐处理。7.2.2安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架焊接时应牢固、稳定。采用膨胀螺栓固定时,螺母紧固后,不应有松动现象;2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管道上,应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3在允许焊接支架的金属设备和管道上,宜焊接在设备和管道的加强板上;4安装支架时不应与高温或低温管道直接接触;5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在同一直线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6支架安装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结构上时,其安装坡度应与电缆沟或建筑结构的坡度相同。支架安装在有弧度的设备或结构上时,其安装弧度应与设备或结构的弧度相同。7.2.3安装电缆槽及保护管支架时,金属支架之间的间距宜为1.5~2m;在拐弯处、终端处及其他需要的位置应适当增加支架。7.2.4制作变送器钢管支架,顶端应封口。7.2.5直接敷设电缆的支架间距宜为:当水平敷设时为0.8m;当垂直敷设时为1.0m。7.3电缆槽的安装7.3.1电缆槽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电缆槽内、外应平整,槽内部应光洁、无毛刺,尺寸应准确,配件应齐全。7.3.2电缆槽切割及水平、垂直弯头现场加工制作时,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并且弯头不应形成直角弯,应满足最大电缆弯曲半径要求。电缆槽不宜采用焊接连接。当必须焊接时,应焊接牢固,且不应有明显的焊接变形,并做防腐处理。7.3.383 电缆槽采用螺栓连接和固定时,宜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母应在电缆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7.3.4电缆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电缆槽的上部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垂直排列的电缆槽拐弯时,其弯曲弧度应一致。7.3.5槽与槽之间、槽与仪表盘和仪表箱之间、槽与盖之间、盖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对合严密。槽的端口宜封闭。7.3.6电缆槽安装在工艺管架上时,宜在管道的侧面或上方。对于高温管道,不应平行安装在其上方。电缆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m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7.3.7电缆槽的开孔,应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孔边缘应采用防护措施。7.3.8电缆槽垂直段大于2m时,应在垂直段上、下端槽内增设固定电缆用的支架。当垂直段大于4m时,还应在其中部增设支架。7.4保护管的安装7.4.1保护管的规格、型号要满足设计要求,并且不应有变形及裂缝,其内部应清洁、无毛刺,管口应光滑、无锐边。7.4.2保护安装应选在不影响操作、通行及设备维修。采用非镀锌保护管时,管内外应除锈涂漆,当埋设于混凝土内时钢管外壁不应涂漆。7.4.3保护管应采用冷弯法,其弯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护管弯曲后的角度不应小于90°;2保护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3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4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2个。7.4.4当保护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m或弯曲角度的总和超过270°时,应在其中间加装拉线盒。7.4.5当保护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m,或沿塔、炉体敷设,以及过建筑物伸缩缝时,应采取下列热膨胀措施之一;1根据现场情况,弯管形成自然补偿;2增加一段软管;3在两管连接处预留适当的间距;4垂直的直线段,要有过渡缓冲弯。7.4.6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护线箍或打成喇叭形。83 7.4.7金属保护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螺纹连接时,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2埋设时宜采用套管焊接,管子的对口处应处于套管的中心位置;焊接应严密,并应做防腐处理;3镀锌管及薄管应采用螺纹连接或套管紧定螺栓连接,不应采用熔焊连接;4在可能有粉尘、液体、蒸汽、腐蚀性或潮湿气体进入管内的位置敷设的保护管,其两端管口应密封。7.4.8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就地仪表之间,用金属挠性管连接密封时,应设有防水弯。与就地仪表箱、接线箱、拉线箱等连接时应密封,应加可拆卸连接头并将管固定牢固。7.4.9埋设的保护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7.4.10保护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用管卡或U型螺栓固定时,固定点间距应均匀。7.4.11保护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湿气体浸入时,应在其最低点采取排水措施。7.4.12保护管穿过楼板时应有预埋件,当需在楼板或钢平台开孔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的位置适当,大小适宜;2开孔时不得切断板内的钢筋或平台钢梁。7.4.13埋设的保护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mm;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柜、箱时,宜高出盘、柜、箱内地面50mm。7.5电缆、电线的敷设7.5.1敷设仪表电缆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下列温度值:1塑料绝缘电力电缆0℃;2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缆-15℃;3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10℃。7.5.2敷设电缆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避免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他硬物体之间的摩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当。7.5.3塑料绝缘、橡皮绝缘多芯控制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10倍。电力电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的有关规定。7.5.4仪表电缆与电力电缆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83 7.5.5在电缆槽盒内,交流电源线路和仪表信号线路,应用金属隔板隔开敷设。7.5.6电缆沿支架敷设时,应绑扎固定,防止电缆松脱。7.5.7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0m;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带盖的金属电缆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0m。7.5.8电缆在隧道或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电缆槽内。7.5.9电缆敷设后,两端应做电缆头。制作电缆头时,绝缘带应干燥、清洁、无折皱、层间无空隙;抽出屏蔽接地时,不应损坏绝缘;在潮湿或有油污的位置,应有相应的防潮、防油措施。电缆两端应有标记并符合设计的编码要求。7.5.10综合控制系统和数字通信线路的电缆敷设应符合设计文件和产品技术要求。7.5.11设备附带的专用电缆,应按产品技术文件的说明敷设。7.5.12补偿导线敷设前,应核对规格、型号、材质并符合设计文件要求。7.5.13补偿导线应穿保护管或在电缆槽内敷设,不应直接埋地敷设。7.5.14对补偿导线进行中间或终端接线时,不得接错极性。7.5.15仪表信号线路、仪表供电线路、安全联锁线路、补偿导线及本质安全型仪表线路和其他特殊仪表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7.6仪表线路的配线7.6.1进入仪表盘、柜、箱内的电缆电线应在其导通检查及绝缘电阻检查合格后再进行配线。7.6.2进入仪表盘、柜、箱内的电缆终端头应留在盘、柜内,剥完电缆护皮的芯线敷设在汇线槽内,在小型接线箱内也可明线敷设。当明线敷设时,电缆电线束应采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扎带扎牢,扎带间距宜为100~200mm。7.6.3仪表的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线前应校线,线端应有标号;2剥绝缘层时不应损伤线芯;3电缆与端子的连接应均匀牢固、导电良好;4多股线芯端头宜采用接线片,电线与接线片的连接应压接。7.6.4仪表盘、柜、箱内的线路不应有接头,其绝缘保护层不应有损伤。7.6.5仪表盘、柜、箱接线端子两端的线路,均应按设计图纸标号。标号应正确、字迹清晰且不易褪色。83 7.6.6接线端子板的安装应牢固。当端子板在仪表盘、柜、箱底部时,距离基础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50mm。当端子板在顶部或底面时,与盘、柜、箱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00mm。多组接线端子板并排安装时,其间隔净距不宜小于200mm。7.6.7剥去外部护套的椽皮绝缘芯线及屏蔽线,应加设绝缘护套。7.6.8仪表屏蔽电缆应一侧接地,并符合以下要求:1现场检测仪表到控制室仪表柜的电缆,应在仪表盘柜侧接地;2现场检测仪表到控制室PLC柜的电缆,应在PLC柜侧接地;3仪表柜集中到PLC柜的信号电缆,应在PLC柜侧接地。7.6.9电子称信号电缆线芯及屏蔽应直接连接称重变送器端子上,电缆绝缘保护层应靠近端子处剥离。7.6.10导线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余度。7.6.11备用芯线应接在备用端子上,或按可能使用的最大长度预留,并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标注备用线号。83 8仪表管道的安装8.1一般规定8.1.1仪表工程中的金属管道的施工,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和《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相关章节中的有关规定。8.1.2仪表管道的型号、规格、材质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8.1.3仪表管道连接用管阀、配件应按照设计要求的规格、型号、材质进行备料,当设计无要求时,宜结合(2000)YK《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装置安装通用图册》进行选择确定。8.1.4仪表管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测量要求,结合仪表设备和一次部件的安装位置进行,不宜安装在有碍检修、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和振动的位置。8.1.5仪表管道埋地敷设时,应经试压合格和防腐处理后方可埋入回填。直接埋地的管道连接时必须采用焊接,在穿过道路及进出地面处应加保护套管。8.1.6金属管道的弯制宜采用冷弯,并宜一次弯成。高压钢管的弯曲半径宜大于管子外径的5倍,其它金属管的弯曲半径宜大于管子外径的3.5倍,塑料管的弯曲半径宜大于管子外径的4.5倍。8.1.7管子弯制后,应无裂纹和凹陷。管子上的凹陷深度不应大于管子外径的10%,椭圆度不大于10%。8.1.8管子的切割应采用专用仪表管道切割器(刀)进行,保证管口齐平光洁无毛刺。8.1.9仪表管道安装前应将内部清扫干净。需要脱脂的管道应经脱脂检查合格后再安装。8.1.10对于脏污介质管道,宜在管道路由适当的地点设置活接头连接件。8.1.11直径小于13mm的铜管和不锈钢管,宜采用卡套式接头连接,也可采用承插法或套管法焊接。承插法焊接时,其插入方向应顺着流体的方向。8.1.12当管道成排安装时,管路的敷设应减少转弯和避免交叉,禁止转小于90°的弯,管道应排列整齐,管道弯曲弧度和间距应均匀一致。8.1.13仪表管道应采用管卡固定在支架上,不应直接焊接在支架上固定。当管子与支架间有经常性的相对运动时,应在管道与支架间加木块或软垫。8.1.14仪表管道支架间距应均匀,钢管水平敷设间距为1.00~1.50m;垂直敷设间距为1.50~2.00m。铜管、塑料管及管缆水平敷设间距为0.50~0.70m;垂直敷设间距为0.70~1.00m。成排敷设时,两管之间的间距均匀并保证两管中心距离为2D(D为导管外径)。83 8.2测量管道8.2.1测量管道的敷设宜按最短路径选择,应满足测量要求为原则。对低压或微压介质,最长不超过30m;其它压力介质最长不得超过50m。8.2.2测量管道水平敷设时,应根据不同的介质及测量要求,保持1:10~1:100的坡度,应保证气体管路排除冷凝液、液体管路排除气体对检测的干扰。当不能满足时,应在管道的集气处安装排气装置,集液处应安装排液装置。8.2.3被测介质为液体时,测量管道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将差压计(变送器)安装在低于节流装置的位置;如差压计(变送器)安装位置高于节流装置,宜将测量管道先向下敷设一段然后向上接至仪表;2在差压计前应装设排污装置,定期排放导管中的污物、杂质,以免堵塞导管或损坏差压计;3在导管最高点处装设排气装置,收集导管内气体,应定期排放。8.2.4被测介质为气体时,测量管道的敷设要求:1宜将差压计安装在高于节流装置的位置;如差压计安装位置低于节流装置,宜应将信号导管先向上,然后再向下敷设;2在差压计前最低点应装设排污装置,定期排放导管中的污物、杂质,以免堵塞导管或损坏差压计。8.2.5被测介质为水蒸汽时,测量管道的敷设要求:1在高于取压口处加装平衡容器(冷凝器),防止高温介质直接进入差压计;2测量差压时,应保持平衡容器在同一水平线上,确保导管液柱高度相等;3差压计宜装在低于节流装置的位置;4差压计若高于节流装置位置时,冷凝罐应高于差压计,导压管坡度应利于排除管道内的气体。8.2.6辅助容器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腐蚀性液体隔离测量管路连接中,应设置隔离容器,且隔离容器上顶面应低于取压装置;2对脏湿气体,当取压点高于压力计时,在管路的最低处设置分离容器(排污、排液);3对液体介质,当取压点低于压力计时,在管路最高处装设分离容器(排气);4对污浊液体,在管路最低处设置分离容器排污;5对于蒸汽类介质,在取源部件一次阀门之后设置冷凝平衡容器。8.2.7测量管道敷设时,经过路径避免受热源影响,要选择在避免受机械损伤、潮湿、腐蚀或振动的地方。油类和易燃、易爆物质的测量管道与热表面距离不宜小于150mm。8.2.883 测量管道在穿墙或过楼板处,应加保护套管或保护罩,管道的接头不应在保护套管或保护罩内,管道穿过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域、火灾危险区域和有毒场所的分隔间壁时,保护套管或保护罩应密封。8.2.9对于带毛细管的变送器,应设置专用防撞角钢或钢质线槽对毛细管进行保护。8.2.10对露天测量管道不应有冻结现象,必要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易凝结的介质管路或露天敷设的汽水管路应按图纸设计的要求给予电加热带或者蒸汽伴热保温。8.2.11测量管道与高温设备、管道连接时,应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8.2.12测量差压的正压管和负压管,应安装在环境温度相同的地方。8.2.13测量管道与玻璃管微压计连接时,应采用软管,管道与软管的连接处,应高出仪表接头150~200mm。8.2.14测量管道的连接有卡套式和焊接式两种。对于一般测量管道的焊接一般按《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GB985实施;对高温高压蒸汽管路的有关焊接、焊接材料、焊后处理及质量验收标准,应参照《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DLJ007执行。8.2.15测量管道敷设完毕后,必须进行相应的试压实验。管道的耐压与气密试验,应按所在工艺管道的耐压与气密试验的要求进行,试验合格后,填写好自检记录。8.3气动信号管道8.3.1气动信号管道应采用紫铜管、不锈钢管或聚乙烯、尼龙管缆。气动信号管道宜汇集成排敷设。8.3.2管道终端应采用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8.3.3安装紧固气动信号管道的中间、终端接头连接件时要用力缓慢适当。8.3.4管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时,应防止管缆受机械外力损伤,外观不应有扭曲、凹瘪等明显的变形,以免影响气源流量;2敷设管缆和工作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最低环境温度;3敷设后的管缆应留有适当的余度,以到设备处预留500mm左右为宜。8.3.5管道的安装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紫铜管、不锈钢管管道,采用管卡固定在支架上;2聚乙烯、尼龙管缆采用尼龙扎带固定在线槽或支架上;3到设备端的预留管缆以250mm左右为一圈,绕二圈为宜,并用尼龙扎带绑扎。8.4气源管道8.4.1气源管道的管材型号、规格、材质应按设计要求执行。83 8.4.2采用镀锌钢管时,应用螺纹连接法,拐弯处应采用弯头,连接处必须密封;缠绕密封带时管口应留有2~3丝,缠绕的密封带和涂抹的密封胶,不应使其进入管内。8.4.3采用焊接连接法时,焊接时焊渣不要落入管内。8.4.4采用卡套式连接法时,安装时卡套连接件内部卡箍零件不得遗漏。8.4.5由气源分配器至设备端的分支管或分支管靠近设备端侧采用紫铜管时,紫铜管的连接采用熔焊焊接或卡套连接法。8.4.6控制室内的气源总管应有不小于1:500的坡度,并在其集液处安装排污阀,排污管口应远离仪表、电气设备和线路。8.4.7对在现场的气动调节阀上设有复合过滤器的,装在过滤器下面的排污阀与地面间,应留有便于维护的空间。8.4.8气源系统的配管应整齐美观,其末端和集液处应有排污阀。水平干管上的支管引出口,不应在干管的下方。8.4.9气源分配器的安装位置应根据气源总管和现场分支用户分布情况来确定,原则上要统筹兼顾。8.4.10气源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吹扫,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吹扫前,应将各用户气源的过滤减压阀断开并敞口,先吹总管,然后吹干管、支管及接至各仪表的管道;2吹扫气应使用合格的仪表气源,以防管道二次污染;3排出口的吹扫气体应用涂白漆的木制靶板(或白纱布)检验,一分钟内板上无铁锈、水分及其它污物时,即吹扫合格。8.4.11气源系统吹扫完毕后,气源总管、分支管、干燥器及空气贮罐的入口、出口阀,均应挂有禁止无关人员操作的警示标志,调试过程中重要阀门部位应有专人监护。8.4.12气源装置使用前,应按设计文件、装置要求来整定气源压力值。8.5液压管道8.5.1液压管道不应平行敷设在高温设备和管道的上方,与热表面绝缘层的距离应大于150mm。8.5.2液压泵的自然流动回液管的坡度不应小于1:10,否则应将回液管的管径加大。当回液落差较大时,为减少泡沫,应在集液箱之前安装一个水平段或U型弯。8.5.3回液管道的各分支管与总管连接时,支管应顺介质流动方向与总管成锐角连接。8.5.4贮液箱及液压管道的集气处应设有放空阀;放空管的上端应向下弯曲180°。8.5.5供液系统用的过滤器安装前,应检查其滤网是否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并应清洗干净。进口与出口方向不得装错,排污阀与地面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83 8.5.6接至液压控制器的液压管道,不应有环形弯和曲折弯。8.5.7供液系统的压力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8.7节管道试验的规定。8.5.8供液系统应进行清洗,并应按设计文件及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检查、调整和试验。8.5.9供液系统清洗完毕,液压装置的供液阀、回流阀及执行器与总管之间的切断阀,均应有“未经许可不得关闭”的标志。8.6盘、柜、箱内的仪表管道8.6.1进出仪表盘、柜、箱内的仪表管道应采用机械开孔,开孔大小应按照管道的尺寸来决定。8.6.2进出仪表盘、柜、箱的管道采用管卡固定在角钢支架上,角钢支架与盘、柜、箱的固定采用螺栓紧固,不得将支架与盘类设备焊接固定。8.6.3仪表管道应敷设在便于维护和不妨碍操作的位置。柜内仪表管道安装完毕后,阀门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8.6.4仪表管道应汇集成排敷设,管道间距一致,做到整齐、美观,固定牢固。8.6.5仪表管道与仪表线路应分开敷设。8.6.6仪表管道与仪表连接时,应无渗漏,不应使仪表承受机械应力。8.6.7对于柜内仪表集中的仪表管道安装,不宜出现仪表管路交叉连接。8.6.8对于集中安装的仪表盘内设备的仪表管道安装要注意柜内连接管路与节流件及测量仪表的管路回路确认,避免交叉连接。8.6.9当仪表管道引入安装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有毒及有腐蚀性物质环境的仪表盘、柜、箱时,其引入孔处应密封。8.7管道试验8.7.1安装完毕的仪表管道,在试验前应进行检查,不得有漏焊、堵塞和错接的现象。对卡套连接的管道,在试验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紧固检查。8.7.2仪表管道试验前应对仪表管道进行吹扫。管道吹扫、试验前应拆开与仪表的连接。8.7.3仪表管道的压力试验应以液体为试验介质。仪表气源管道和气动信号管道以及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0.6MPa的仪表管道,可采用气体为试验介质。8.7.4液压试验压力应为1.5倍的设计压力,当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再将试验压力降至设计压力,停压10min,以压力不降、无渗漏为合格。8.7.583 气压试验压力应为1.15倍的设计压力,试验时应逐步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10min,再将试验压力降至设计压力,停压5min,以发泡剂检验不泄漏为合格。8.7.6当工艺系统规定进行真空度或泄漏性试验时,其内的仪表管道系统应随同工艺系统一起进行试验。8.7.7液压试验介质应使用洁净水,当对奥氏体不锈钢管道进行试验时,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5mg/L。试验后应将液体排净。在环境温度5℃以下进行试验时,应采取防冻措施。8.7.8气压试验介质应使用空气或惰性气体。8.7.9压力试验用的压力表应经检定合格,其精确度不应低于1.5级,刻度满度值应为试验压力的1.5~2.0倍。8.7.10压力试验过程中,若发现泄露现象,应泄压后再修理。修复后,应重新试验。8.7.11压力试验合格后,宜在管道的另一端泄压,检查管道是否堵塞,并应拆除压力试验用的临时堵头或盲板。83 9脱脂9.1一般规定9.1.1必须按照设计文件规定对需要脱脂的仪表、控制阀、管子和其它管道组成件脱脂。9.1.2用于脱脂的有机溶剂含油量不应大于50mg/l。含油量50~500mg/l的溶剂可用于粗脱脂。9.1.3按照设计文件及国家环保要求选择脱脂剂;设计文件未规定时,可按下列原则选用脱脂溶剂:1对于黑色金属、铜和非金属件,选用工业用四氯乙烯;2对于金属件,选用工业用二氯乙烷;3对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选用工业用三氯乙烯;4对于铝制品的脱脂,选用10%的NaOH溶液;5对于工业物料为浓硝酸的仪表、控制阀、管子和管配件,选用65%浓硝酸。9.1.4脱脂溶剂不得混合使用,且不得与浓酸、浓碱接触。9.1.5用四氯乙烯、二氯乙烷和三氯乙烯脱脂时,脱脂件应干燥、无水分。9.1.6接触脱脂的工具、量具及仪器必须经脱脂合格后方可使用。9.1.7脱脂合格的仪表、控制阀、管子和其它管道组成件必须封闭保存,并加标志;安装时严禁被油污染。9.1.8制造厂脱脂合格封闭的仪表及附件,安装时可不再脱脂,但必须进行外观检查,如发现有油迹及有机杂质时,应重新脱脂。9.1.9脱脂合格后的仪表和仪表管道,在压力试验及仪表校准、试验时,必须使用不含油脂的介质。9.1.10脱脂溶剂必须妥善保管,脱脂后的废液应妥善处理。9.1.11脱脂应在室外通风处或有通风装置的室内进行。工作中应采取穿戴防护用品等安全措施。9.2脱脂方法9.2.1清洁脱脂应使用专用的容器和脱脂槽。9.2.2对有明显锈蚀的管道部位,应先进行除锈处理,然后再脱脂。9.2.3易拆卸的仪表、控制阀和管道组成件在脱脂时,采用浸泡法将需要脱脂的阀门和管配件、附件放入容器内,浸泡时间为1~2h。9.2.4不易拆卸的仪表脱脂时,可采用灌注脱脂溶剂的办法,灌注后,浸泡时间不应小于2h。9.2.5采用浸泡法将需要脱脂的管子放入脱脂槽内,浸泡时间为1~1.5h。83 9.2.6经脱脂后的仪表、阀门、管件等应进行自然通风或清洁无油、干燥的空气或氮气吹干。当允许用蒸汽吹洗时,可用蒸汽吹洗。9.2.7采用擦洗法进行脱脂时,应使用不易脱落纤维的布或丝绸。不应使用棉纱,脱脂后严禁纤维附着在脱脂件上。9.2.8用NaOH溶液脱脂时,应将溶液加热至60~90℃,浸泡脱脂件30min,用水冲洗后再将脱脂件放入15%HNO3溶液中中和,然后用清水洗净风干。9.2.9脱脂完成的管子、阀门和其他配件应集中放置在洁净的场所,避免二次污染。9.2.10脱脂时,脱脂场所选择在通风性能良好的地点,作业人员应站在上风口位置作业。9.3脱脂检验9.3.1仪表、管子、控制阀和管道组成件脱脂后,必须经检验合格。9.3.2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应视为检验合格:1用紫外线灯照射脱脂件表面时,应无紫蓝荧光;2用清洁干燥的白滤纸擦洗脱脂件表面时,应无油迹;3用浓硝酸脱脂时其酸中含有机物的总量,不应超过0.03%;4用蒸汽吹洗脱脂件,将颗粒度小于1mm的数粒纯樟脑放入蒸汽冷凝液内,樟脑应在冷凝液表面不停旋转。83 10防爆和接地10.1一般规定10.1.1仪表采用隔爆型或本质安全型,防爆设备材料外壳及内部元器件的耐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10.1.2仪表及安全关联设备的防爆等级,应符合使用危险场所的安全要求。10.1.3接地系统的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通常仪表采用单独接地,但也可采用联合体接地方式。10.1.4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明确要求时,仪表接地系统电阻值应小于等于1Ω。10.1.5接地线的颜色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并设置绿、黄色标志。10.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施工10.2.1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10.2.2安装在爆炸危险环境的仪表、仪表线路、电气设备及材料,其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及国家相关部门规定。10.2.3防爆仪表和电气设备,除本质安全型外,应有“电源未切断不得打开”的标志。10.2.4采用正压通风的防爆仪表箱的通风管必须保持畅通,且不宜安装切断阀;安装后应保证箱内能维持不低于设计文件规定的压力;当设有低压力联锁或报警装置时,其动作应准确、可靠。10.2.5本质安全型仪表的安装和线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本质安全电路和非本质安全电路不应共用一根电缆或穿同一根保护管;2当采用芯线无分别屏蔽的电缆或无屏蔽的导线时,两个及其以上不同回路的本质安全电路,不应共用同一根电缆或穿同一根保护管;3本质安全线路及其附件,应有蓝色标志;483 本质安全电路和非本质安全电路在同一电缆槽或同一电缆沟道内敷设时,应用接地的金属隔板或具有足够耐压强度的绝缘板隔离;或分开排列敷设,其间距应大于50mm并分别固定牢固;5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共用一个接线箱时,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接线端子之间,应有接地的金属板隔开;6仪表盘、柜、箱内的本质安全电路与关联电路或其它电路的接线端子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当间距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高于端子的绝缘板隔离;7仪表盘、柜、箱内的本质安全电路敷设配线时,应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分开,采用有盖汇线槽或绑扎固定,配线从接线端到线束固定点的距离应尽可能短;8本质安全电路中的安全栅、隔离器等关联设备的安装位置,应在安全区域一侧,或置于另一与环境相适应的防爆设备防护内,需接地的关联设备,应可靠接地;9采用屏蔽电缆线时,屏蔽层不应接到安全栅的接地端子上;10本质安全电路内的接地线和屏蔽连接线,应可靠绝缘;11本质安全电路不应受到其它线路的强电磁感应和强静电感应,线路的长度和敷设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10.2.6防爆仪表和电气设备引入电缆时,应采用防爆密封圈挤紧或用密封填料进行封固,外壳上多余的孔应做防爆密封,弹性密封圈的一个孔密封一根电缆。10.2.7当电缆槽或电缆沟道通过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域的分隔间壁时,在分隔间壁处必须做充填密封。10.2.8安装在爆炸危险区域的电缆电线保护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护管穿过不同等级爆炸危险区域的分隔间壁时,分界处必须用防爆阻火器件和密封组件隔离,并做好充填密封;2保护管与仪表、检测元件、电气设备、接线箱、拉线盒连接时,或进入仪表盘、柜、箱时,应安装防爆密封管件,并做好充填密封。密封管件与仪表箱、接线箱、拉线盒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0.45m。密封管件与仪表、检测元件、电气设备之间可采用挠性连接管连接;3全部保护管系统必须密封。10.2.9对爆炸危险区域的线路进行接线时,必须按设计文件规定采用的防爆型接线箱内接线。接线必须牢固可靠,接触良好,并应加防松和防拔脱装置。10.2.10用于火灾危险环境的装有仪表和电气设备的箱、盒等,应采用金属制品。83 10.3接地10.3.1高于36V用电仪表的外壳,仪表盘、柜、箱、盒和电缆槽、保护管、底座、铠装电缆保护层等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必须做保护接地。10.3.2在非爆炸危险区域的金属盘、板上安装的按钮、信号灯、继电器等小型低压电器的金属外壳,当与已接地的金属盘、板接触良好时,可不做保护接地。10.3.3仪表及控制系统应做工作接地,工作接地的内容包括信号回路接地和屏蔽接地,以及特殊要求的本质安全电路接地,仪表信号回路接地和屏蔽接地安装要求:1仪表及控制系统的信号回路接地、屏蔽接地应共用接地装置;2同一回路的屏蔽层应具有可靠的电气连续性,不应浮空或重复接地;3各仪表回路只应有一个信号回路接地点,除非使用隔离器将两个接地点之间的直流信号回路隔开。10.3.4本质安全仪表系统中必须接地的本安关联设备,应符合产品的技术文件要求。10.3.5本质安全型电路除设计文件有特殊规定外,不应接地。当采用二极管安全栅时,其接地应与直流电源的公共端相连;10.3.6当有防干扰要求时,多芯电缆中的备用芯线应在一点接地,屏蔽电缆的备用芯线与电缆屏蔽层,应在同一侧接地。10.3.7信号回路的接地点应在显示仪表侧,当采用接地型热电偶和检测元件已接地的仪表时,不应再在显示仪表侧接地。10.3.8接地系统的连线应使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采用镀锌螺栓紧固。仪表盘、柜、箱内的接地汇流排应使用铜材,并有绝缘支架固定。接地总干线与接地体之间应采用焊接。10.3.9防静电接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可与设备、管道和电气等的防静电工程同时进行。10.3.10管道法兰连接仪表,应做管道跨接接地;接地线面积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0.3.11现场仪表、电缆接线盒等的保护接地,不得接至输送可燃性物质的金属管道上。83 11防护11.1隔离与吹洗11.1.1采用膜片隔离时,膜片式隔离器的安装位置,宜紧靠检测点。11.1.2采用隔离容器充注隔离液隔离时,隔离容器应垂直安装,成对隔离容器的安装标高,必须一致,并根据测量介质与隔离液密度大小来装设容器。11.1.3采用隔离管充注隔离液隔离时,测量管和隔离管的配管应适当,使隔离液充注方便,贮存可靠。11.1.4隔离液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与被测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2与被测物质不相互混合和溶解;3与被测物质的密度相差尽可能大,分层明显;4在工作环境温度变化时,挥发和蒸发小,不粘稠,不凝结;5对仪表和测量管道无腐蚀。11.1.5采用吹洗法隔离时,吹洗介质的入口应接近检测点。吹洗和冲液介质应符合下列要求:1与被测物质不发生化学反应;2清洁,不污染被测物质;3冲液介质无腐蚀性,在节流减压之后不发生相变;4吹洗流体的压力应高于被测物质的压力,以保证吹洗流量的稳定和连续。11.2防腐11.2.1碳钢仪表管道、金属管道、电缆桥架、支架、仪表设备底座等需要防腐的结构和部位,当其外壁无防腐层时,均应涂防锈漆和面漆。11.2.2碳钢仪表管道的内壁确保洁净,管内壁不应涂漆。11.2.3涂漆应符合下列规定:1涂漆应在干净、清洁的场所进行,涂漆前应先清除被涂表面的铁锈、焊渣、毛刺和污物,并在6h内涂上底漆;2涂漆施工的环境温度宜在5~40℃,湿度应在85%以下,被涂表面温度不应超过60°C;3多层涂刷时,应在涂膜完全干燥后再涂下一层;4底漆和中间层漆的涂层应均匀,不应有针孔、气泡、裂纹、流挂、漏涂等缺陷;5底漆的颜色应与面漆不同,面漆应均匀、光亮、完整,面漆颜色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83 11.2.4仪表管道焊接部位的涂漆,应在管道系统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11.3伴热11.3.1伴热管、电热带安装应在仪表测量管道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11.3.2当伴热方式为重伴热时,伴热管与仪表测量管道直接接触。当伴热方式为轻伴热时,伴热管与仪表测量管道不应直接接触,并加以间隔。碳钢伴管与不锈钢管道不应直接接触。11.3.3伴管应适当设置活接头,便于仪表维护检修。11.3.4当采用蒸汽伴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蒸汽伴管应采用单独供气,伴热系统之间不应串联连接;选用同一气源做伴热,不得停气,以保证伴热系统正常运行;2蒸汽伴热管宜从气源管顶部引出,应装设一次阀门;3蒸汽伴热管垂直敷设时,应从高处进气;4在伴热系统中,未进入伴热区的蒸汽伴管、回水管及其管件、阀门等均应进行绝热保护;5蒸汽伴热管路应尽可能避免造成U型弯,伴管积液处应有排液装置,U型弯的允许高度按下列计算:H=0.45ΔP(mm)式中ΔP为蒸汽进入疏水器和出疏水器的压力差,单位为MPa6伴管的连接宜焊接,固定不应过紧,应能自由伸缩,每根伴热管都应有独立的疏水器,压力降近似相等的伴热系统也可共用一个疏水器;11.3.5当采用热水伴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热水伴管应采用单独供水,伴热系统之间不应串联连接;2伴管的集气处,应有排气装置,最低处应设排污阀门;3伴管的连接宜焊接,固定不应过紧,接水点应在热水管的底部。11.3.6当采用电伴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热线在敷设前,应进行外观及绝缘检查,其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5MΩ;2伴热线应固定牢固,敷设时应避免打结、扭曲、损坏绝缘层,螺旋状缠绕时要均匀敷设;3仪表箱内的电热管、电热板应安装在仪表箱的底部或后壁上;4电热带不允许叠绕、交叉,避免造成交叉处过热,自限温式电热带除外;5电伴热系统应有可靠的供电电源,确保系统不因断电而造成仪表管路内介质冻结;6供电系统应留有足够的容量,以确保其正常运行。11.4绝热11.4.183 仪表绝热工程的施工应在测量管道、伴热管道压力试验合格及防腐工程完工后进行。当采用电伴热保温时,绝热工程的施工应在电热带敷设完毕、其绝缘检查合格后进行。11.4.2安装绝热层、防护层时不得损坏电热带。11.4.3仪表绝热工程的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GB50126《工业设备和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11.4.4蒸汽伴热的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按下表选用:(与蒸汽压力和环境温度有关)表8.4.4-1环境温度、蒸汽压力和保温层厚度表环境温度(℃)饱和蒸汽压力(MPa)保温层厚度(mm)≤-301.030-15~-300.6200~-150.252011.4.5绝热层厚度应相等、紧密均匀、外形规则。11.4.6垂直管道上绝热材料应自下而上安装,水平管道上的绝热材料应从顶部向底部安装;采用成品保温材料时,其接缝应相互错开。11.4.7金属保护壳的接缝要避开雨水冲刷方向,纵向接缝应相互错开,水平管路水平至顶部0~45°不应有纵向接缝。11.4.8在工艺管道上安装的阀门、流量计等仪表的绝热,应由管道专业同时施工;安装时宜采用可拆卸的外罩。11.4.9流量仪表的两个测量管路宜敷设在一个绝热体内。11.4.10保温绝热绑扎固定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规定时,绑扎间距不应大于400mm,镀锌薄铁皮固定自攻螺钉间距不应大于200mm。83 12仪表试验12.1调试准备12.1.1调试人员应参加施工图纸、设计文件会审。12.1.2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仪表调试方案。12.1.3应编制调试人员安排计划。12.1.4应对调试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12.1.5应编制调试用仪器、仪表使用计划,仪器仪表应在其有效检定周期内。12.1.6单台仪表应分类清点、保管,保管条件应符合设备保管的相关规定。12.2一般规定12.2.1仪表在安装和使用前,应进行检查、校准和试验,并留存校准原始记录。确认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及产品技术文件所规定的技术性能。12.2.2接地系统应满足试验要求;对接地有特殊要求的仪表,在校准和试验时,其接地应满足仪表要求。12.2.3仪表及其供电系统送电前,开关及熔断器的容量应满足要求,线路及设备绝缘良好,开关应处于断开位置。12.2.4仪表试验期间,所有供电开关和仪表的通断电状态均应有明显标识。12.2.5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场所应具备下列条件:1环境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无振动,无对仪表及线路的电磁场干扰。2环境温度保持在10~35℃,相对湿度40-80%。3仪表校准、试验用的电源应稳定可靠,220V50Hz交流电源及60V以上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范围不得超过额定值的±10%,60V以下直流电源的电压波动范围不得超过额定值的±5%。如果有特殊的规定,按其规定执行。4仪表校准、试验用的气源应清洁、干燥,其露点至少比仪表所要求的环境温度低10℃以上,气源压力应稳定,波动范围不得超过额定值的±10%。12.2.6进行单台仪表校准时应在全刻度范围内均匀选取,校准点不应少于5点,在进行仪表回路调试时,校准点不应少于3点。12.2.7仪表校准和试验条件、方法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设计要求,对于施工现场不具备校准条件的仪表,可对检定合格证明的有效性进行验证。12.2.8设计文件规定禁油和脱脂的仪表在校准和试验时,必须按要求进行。83 12.2.9在进入现场进行单台仪表的校验与试验时,应由正式的供电、供气、供水设施供给。12.2.10进口仪表设备的试验,其试验项目及标准应按相关方规定执行。12.2.11试验过程中要确保原始记录真实、完整、规范,并及时填写校准和试验记录。12.2.12单台仪表校准和试验合格后,仪表应有合格标志和位号标志,仪表需加封印应按产品要求进行。12.3单台仪表校准和试验12.3.1模拟式显示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表盘平整光洁、字迹清晰,表玻璃没有妨碍读数的缺陷;2在全标度范围内,指针移动平稳、无卡针及迟滞现象,示值误差、回程误差符合仪表准确度的规定;3轻敲表壳后,指针示值变动量符合仪表准确度所允许的轻敲位移的规定;4光柱的亮度均匀,不应有缺段现象。12.3.2数字式显示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零部件齐全,装配牢固、无松动;2面板清洁,示值清晰、稳定、无跳动;3在全量程范围内其示值误差符合仪表准确度的规定。12.3.3指针式记录仪表的校准和试验除应符合第12.3.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1记录纸移动正常,打印清晰;2打印的号码或颜色与转换开关及接线端子上标示的编号一致;3指针在全标度范围内的示值误差和回程误差符合仪表准确度的规定。12.3.4带报警装置的仪表,其报警点应设置准确、输出接点通断正确、动作可靠。12.3.5变送器、转换器应进行输入输出热性试验和校准,其准确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性能要求,输入输出信号范围和类型与铭牌标志、设计文件要求一致,并与显示仪表配套。12.3.6温度测量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热电偶和热电阻可在常温下对元件进行检测,不进行热电性能试验;2膨胀式温度计应在专用设备上用比较法进行不少于3点的测试,其示值应符合仪表精确度规定。3温度回路应采用专用仪器进行校准,试验点应不少于5点。12.3.7压力测量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压力测量仪表的校准,宜采用相应规格的压力校验器进行校准,被试仪表精确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2对用于测量氧气压力的仪表不宜直接用油介质的校验器进行测试;83 3压力测量仪表按设计参数和使用要求进行零点、零点迁移和量程调整。12.3.8流量测量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节流装置按产品技术文件进行外观及结构尺寸的检测;2容积式、涡轮式、涡街式、电磁式、超声波式、质量流量计等均不进行流量标定,按产品技术文件要求进行验证。3浮筒式液位计可采用“干校”或“湿校”法校准,干校挂重质量确定,湿校试验介质密度的换算,应符合产品设计使用状态的要求。12.3.9物位测量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用于液体物位测量的浮力式、静压式、差压式、电容式、超声波式液位计等仪表,可采用模拟法或实物标定法进行校准。对浮筒式液位计可采用“干校”法或“湿校”法校准,干校以挂重质量确定。湿校试验介质的换算,符合产品设计使用状态的要求;2用于固体物位测量的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核辐射式及重锤式物位计等仪表,宜采用模拟法或实物标定法进行校准;3超声波式物位计的校准,应确定测量盲区。核辐射物位计的试验,应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并设置管理区及警示标志。12.3.10称重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称重仪表的性能指标与精确度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2皮带秤的校准应在秤架检查、单元预调、静态、动态调试完成后进行不少于3点的链码或实物标定;3以多个测力传感器组成的料斗秤,应在机械部分检查、单元预调、秤盘调平、偏载、灵敏度调试合格后进行砝码标定,在其称量范围内均匀选取标定点,以5点为宜;4行车称量装置,应在机械部分检查、压磁测力传感器受力、单元预调、称量系统空载调试完成、无线通讯开通后,再进行砝码标定,在其称量范围内均匀选取标定点,以10点为宜;5动态轨道衡应在机械部分检查、测力传感器受力调整、单元预调完成后进行;静态标定宜在称量范围内均匀选取三辆标准车,每辆标准车往返静称五次;动态标定宜在称量范围内均匀选级五节标准车,按两种编组,推、拉动称十次。12.3.11机械量测量装置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轧机轧制力测量装置在压磁式测力传感器安装完成后进行单元预调,并启动装置本身的测试程序和自诊断程序,测试通过后,可借助于压下压靠轧辊产生达额定压力的80%左右时,根据主电机电流值估算出轧机轧制力的工作状态,如出现异常可将测量装置在压力试验机上用比对法进行标定;2射线测厚装置、带钢凸度测量装置安装完成后,应确认C型架行走范围、供电、供气、供水系统正常,射线源装入容器后应设置射线管理区,并设有警示标志;3射线测厚装置、带钢凸度测量装置在进行相关单元调试后,启动“自校”程序,检测83 通过后,在离线条件下用标准厚度样板进行相关参数的测试;4带钢宽度测量装置安装完成后,应确认测量台架水平、检测器中心线、供电、供气、供水系统正常,检查光学成像系统、信号处理系统符合要求,并完成相关单元调试,启动“自校”程序,检测通过后,再依测宽仪的类型用标准宽度样板进行精度、横移误差等相关参数的测试;5带钢平直度测量装置安装完成后,应确认测量台车行走范围、激光源定位正确、供电、供气、供水系统正常,检查激光定位系统、光学成像系统符合要求,并完成相关单元调试,启动“自校”程序,检测通过后,用随机平直度标准器进行测量精度、时间漂移、响应速度等相关参数的测试。12.3.12成份分析及可燃气体热值检测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磁式、氧化锆、热导式、红外线、紫外线、电化学、色谱、质谱仪等气体分析仪表安装完成后,应检查取样、过滤、气样抽取,气样预处理装置均符合要求后,再进行相关单元预调;智能化分析仪应启动“自校”程序,检测通过后,用不少于2点的标准气样进行校准;2电导、PH、溶氧、浊度、水质分析仪等液体分析仪表安装完成后,应检查电极安装、取样、清洗、过滤、排放、空气吹扫的设置均符合要求,再进行相关单元的预调;智能化水质分析器应启动“自校”程序,检测通过后,用不少于2点的标准试样进行校准;3可燃气体的热值测量装置安装完成后,应检查取源点、燃气、空气调压、计量计算及排放系统均符合要求,进行相关单元的预调后,用不少于2点的标准气样进行热值精度及响应速度的测试。12.4单元组合仪表的校准和试验12.4.1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气动单元组合仪表在安装和使用前,均应进行单元校准和试验,并符合技术文件规定。12.4.2单元组合仪表在进行试验时,所用电源、气源、液源应由正式、合格的仪表辅助能源设施供给。12.4.3变送单元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压力、差压、液位、温度等变送器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确定量程范围及零点迁移量,并进行精度及电源电压、静压影响的测试;2智能型变送器可利用手持终端对零点、测量范围、阻尼系数等进行远程设置、监控与自诊断;3热电偶测温的温度变送器,还应进行冷端补偿特性的测试。12.4.4计算单元校准和试验应根据工况对系统静态参数配合进行计算确定,并代入相关运算式进行运算精度的校准。开方器、积算器还应进行小信号切除的测试。12.4.5调节单元校准和试验应进行内外设定值、显示精度、测量值显示精度、输出值显示精度、83 比例、积分、微分特性、无扰动切换、闭环跟踪等各项功能的测试。12.4.6显示单元应进行显示精度、记录精度的校准和报警等附加功能的测试,对彩色无纸记录仪还应进行曲线、棒图、信息、分屏等多种显示、数据存取、拷贝、追忆、通讯等功能的测试。12.4.7辅助单元校准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信号选择单元应进行选择功能的校准;2信号限幅单元进行限幅精度的校准;3配电器进行转换精度的校准;4报警设定单元进行报警精度的校准;5信号隔离器进行输入输出特性的校准;6操作器进行操作、切换功能的测试;7安全栅进行输入输出特性、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的测试。12.4.8控制阀与执行机构的试验应符合下述要求:1阀体与阀座的密封性根据产品技术文件进行验证;2气动执行机构的膜头、缸体进行泄漏试验;3执行机构应进行全行程及时间试验,其中气动执行机构应与阀门定位器一并进行;4执行机构的作用方向应正确,试验时应调整到设计文件规定的工作状态;5电动执行机构在上电调整前,应手动检查开关度,并把阀门手动调至中间状态,再进行电动操作试验;6带有定位器的执行机构,阀杆转动应平稳无振荡、滞后。7事故切断阀应进行阀座密封试验,其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规定。事故切断阀应进行全行程时间试验。12.5综合控制系统试验12.5.1综合控制系统调试应在供电、照明、空调等相关设施均已正常运行后进行。12.5.2综合控制系统在系统试验前,应对装置本体进行调试。12.5.3综合控制系统的应用功能调试,所用电源、气源、液源应由正式、合格的仪表辅助能源设施供给。12.5.4综合控制系统硬件调试应满足下列条件:1装置相关电路、设备绝缘电阻测定值符合规定;2接地系统检查和接地电阻测定值符合规定;3装置内部电源、电源卡、各点电压测定值调整符合要求;4系统中全部设备插卡通电状态下的确认;5系统中单独设置的显示、记录、控制、报警等仪表设备的校准与试验应符合规定;83 6利用测试程序对控制站、操作站等进行诊断;7装入程序,并进行数据备份。12.5.5输入输出卡应进行下列试验:1模拟量输入卡的试验应依次在相应的输入端子施加模拟信号,同时在操作站上调出,并确认工位、量程、报警设定点等参数。校准点在量程范围内均匀选取5点为宜,对流程、趋势等画面进行确认,其准确度均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2模拟量输出卡的试验应从操作站调出,手动设定模拟信号,并在相应的输出端子上读取输出值,校准点在输出值范围内均匀选取5点为宜,在组画面、调整画面等进行确认,其准确度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3开关量输入卡试验应依次在输入端子上短接,并在组态工作单中的顺序表或梯型图中确认;4开关量输出卡的试验宜在组态工作单的顺序表或梯型图人为输出条件,并在相应的输出端子上进行确认。12.5.6综合控制系统软件调试1组态数据、用户画面的检查与确认;2系统显示、报警、打印、拷贝功能确认;3系统数据处理、操作、控制功能确认;4系统冗余、通讯、自诊断功能确认;5综合控制系统中的特殊功能,根据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进行确认。12.5.7综合控制系统应用功能调试1检测系统功能在相应信号发生端(变送器或检测元件)施加模拟信号,在各操作站CRT上读取该点数据;2控制系统功能根据系统组态工作要求,设置各功能参数值,确认执行机构的动作方向、控制规律、联锁条件等功能;3运算功能根据组态工作要求,设置运算式中的常数、系数等,在系统各信号发生端施加模拟信号,进行运算功能及结果的确认;4报警功能根据组态工作要求,设定各报警点,并在各信号发生端施加模拟信号对报警点动作进行确认;5逻辑、顺序控制功能根据组态工作(顺序表或梯型图),用模拟联锁条件的方法,按时序进行功能确认。12.6接口试验12.6.1在进入无负荷试运行之前必须进行接口试验,接口试验主要83 包括仪表与电气、仪表与计算机、本项仪表工程与其它项仪表工程的试验。12.6.2点对点的接口试验应从发讯方向受讯方逐点施加信号,在受信方逐点进行确认。12.6.3通讯方式的接口试验应在通信网络开通后,由系统发讯方逐点发出信息,在受讯方逐点进行确认。12.6.4接口试验应追溯到仪表设备控制系统的终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设备运行状态等在计算机画面上显示的,应逐一确认。12.7回路试验12.7.1回路试验应在系统投入运行前进行,试验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系统接地已完成,且符合相关要求;2回路中单台仪表的校准和试验已完成,且设备、线路、管道、装置等已安装完毕;3仪表配线和配管经检查确认正确完整,配件附件齐全;4回路的电源、气源和液压源已调整、试验完毕且能正常供给,并符合仪表运行要求。12.7.2回路试验应根据现场情况、设计图纸,按回路位号和信号类型合理安排,并做好试验记录。12.7.3综合控制系统试验时,可先在控制室内以与就地线路相连的输入输出端为界进行模拟回路试验,然后再与就地仪表连接进行整个回路的试验。12.7.4检测回路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在检测回路的输入端输入被测变量的标准信号,其回路终点显示仪表的示值误差,不应超过回路内各单元仪表允许基本误差平方和的平方根值;2现场不具备模拟被测变量信号的回路,应在其可模拟输入信号的最前端输入信号进行回路试验。12.7.5控制回路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执行机构的动作方向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2通过控制系统向执行器发送控制信号,检查执行机构的全行程动作方向和位置应正确,带有定位器时应同时试验;3在控制器或操作站上有执行机构的开度和起点、终点信号显示应与现场实际相符。12.7.6报警回路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根据设计文件规定的设定值对报警信号的仪表设备进行整定;2在报警回路信号发生端输入模拟信号,确认报警灯光、音响和屏幕显示应正确;同时报警回路的消音、复位和记录功能也应正确。12.7.7程控、联锁、控制回路试验应根据设计要求整定相关参数值,并按时序、逻辑关系加入条件信号,对回路进行确认。83 12.8仪表辅助能源设备试验12.8.1进入回路调试与系统调试时,必须完成仪表辅助能源系统的试验,并能正常供给,可靠运行。12.8.2仪表供电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表供电设备应进行绝缘电阻的测定,带电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用500V兆欧表测量时不应小于5MΩ。当产品说明书另有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2电源整流、稳压性能均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规定;3不间断电源(UPS)应进行监控保护功能、自动切换、后备时间等项目试验,其性能均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规定。12.8.3仪表供气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表供气设备中的无油空压机、干燥控制柜等电气设备应进行绝缘电阻的测定;2仪表空压机、干燥器的自动切换试验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3仪表供气系统的气体质量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2.8.4仪表供液系统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表供液设备中的油泵、加热器及控制柜等电气设备应进行绝缘电阻的测定;2油泵自动切换、油压及油温等控制功能应符合设计及产品技术文件要求。12.9试运行12.9.1无负荷联动试运行应满足下列要求:1仪表取源部件、设备、管路、线路、供电、供气、供液等已安装;2能源介质系统已投入,仪表监控系统应启动,所属检测、报警、联锁、保护功能均逐项确认;3单台仪表、单元组合仪表、综合控制系统回路、系统调试已完成,并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规范要求;4连续控制系统应先采用手动方式启动,待工况稳定后,再投入自动方式并进行参数整定。12.9.2除合同另有规定外,负荷试运行应以建设单位组织,由生产部门负责指挥和操作,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配合。83 13工程验收13.1一般规定13.1.1工程验收分为中间交接验收和工程整体竣工验收。13.1.2工程交接分为实物交接和软件资料的交接。13.1.3单体试车结束联动试运行进入48小时后,进行中间交接。竣工验收在负荷试车后。13.2中间交接13.2.1设计文件范围内仪表工程的取源部件,仪表设备和装置,仪表管路,仪表线路,仪表辅助能源设施,均按设计文件及本规范的规定安装完毕。13.2.2系统的试压、吹扫、清洗、严密性试验、检测等调试和单机试运行全部完成。13.2.2工程质量达到了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的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13.2.3技术资料和文件齐全,并检查合格。13.2.4仪表电气室及现场相关杂物已清理干净。13.2.5中间交接应提交签证手续。13.3竣工验收13.3.1仪表工程应在投料负荷试车后才能进行竣工验收。13.3.2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单位要求的质量控制资料应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13.3.3具备竣工验收应办理验收手续,提交下列资料:1工程名称;2单项(位)工程名称;3工程简要内容;4工程竣工图纸;5隐蔽工程记录;6安装和质量检查记录;7绝缘电阻测量记录;8接地电阻测量记录;9仪表管道脱脂、压力试验记录;10仪表设备和材料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83 11仪表校准和试验记录;12回路试验和系统试验记录;13仪表设备交接清单;14建设单位代表(签字);15施工单位代表(签字)。83 附录A:节流装置所要求最小直管段长度附录A(规范性附录)节流装置所要求的最小直管段长度表A.1孔板、喷嘴和文丘里喷嘴所要求的最小直管段长度(mm)直径比β≤节流件上游侧阻流件形式和最小直管段长度节流件下游最小直管段长度(包括在本表中的所有阻流件)单个90°弯头或三通(流体仅从一个支管流出)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或多个90°弯头在不同平面上的两个或多个90°弯头渐缩管(在1.5D至3D长度内由2D变为D)渐扩管(在1D至2D的长度内由0.5D变为D)球型阀全开全孔球阀或闸阀全开0.2010(6)14(7)34(17)516(8)18(9)12(6)4(2)0.2510(6)14(7)34(17)516(8)18(9)12(6)4(2)0.3010(6)16(8)34(17)516(8)18(9)12(6)5(2.5)0.3512(6)16(8)36(18)516(8)18(9)12(6)5(2.5)0.4014(7)18(9)36(18)516(8)20(10)12(6)6(3)0.4514(7)18(9)38(19)517(9)20(10)12(6)6(3)0.5014(7)20(10)40(20)6(5)18(9)22(11)12(6)6(3)0.5516(8)22(11)44(22)8(5)20(10)24(12)14(7)6(3)0.6018(9)26(13)48(24)9(5)22(11)26(13)14(7)7(3.5)0.6522(11)32(16)54(27)11(6)25(13)28(14)16(8)7(3.5)0.7028(14)36(18)62(31)14(7)30(15)32(16)20(10)7(3.5)0.7536(18)42(21)70(35)22(11)38(19)36(18)24(12)8(4)0.8046(23)50(25)80(40)30(15)54(27)44(22)30(15)8(4)对于所有的直径比β阻流件上游侧最小直管段长度直径比大于或等于0.5的对称骤缩异径管直径小于或等于0.03D的温度计套管和插孔直径在0.03D和0.13D之间的温度计套管和插孔30(15)5(3)20(10)注:1.本表直管段长度均以直径D的倍数表示。2.不带括号的值为“零附加不确定度”的值;带括号的值为“0.5%附加不确定度”的值。83 表A.2经典文丘里管所要求的最小直管段长度(mm)直径比β单个90°短半径弯头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或多个90°弯头在不同平面上的两个或多个90°弯头在3.5D长度范围内由3D变为D的渐缩管在D长度范围内由0.75D变为D的渐扩管全开球阀或闸阀0.300.51.5(0.5)(0.5)0.51.5(0.5)1.5(0.5)0.350.51.5(0.5)(0.5)1.5(0.5)1.5(0.5)2.5(0.5)0.400.51.5(0.5)(0.5)2.5(0.5)1.5(0.5)2.5(1.5)0.451.0(0.5)1.5(0.5)(0.5)4.5(0.5)2.5(1.0)3.5(1.5)0.501.5(0.5)2.5(1.5)(8.5)5.5(0.5)2.5(1.0)3.5(1.5)0.552.5(0.5)2.5(1.5)(12.5)6.5(0.5)3.5(1.5)4.5(2.5)0.603.0(1.0)3.5(2.5)(17.5)8.5(0.5)3.5(1.5)4.5(2.5)0.654.0(1.5)4.5(2.5)(23.5)9.5(1.5)4.5(2.5)4.5(2.5)0.704.0(2.0)4.5(2.5)(27.5)10.5(2.5)5.5(3.5)5.5(3.5)0.754.5(3.0)4.5(3.5)(29.5)11.5(3.5)6.5(4.5)5.5(3.5)注:1.直管段均以直径D的倍数表示,从经典文丘里管上游取压口平面量起.2.不带括号的值为“零附加不确定度”的值;带括号的值为“0.5%附加不确定度”的值。3.下游直管段长度为4倍喉径的长度。83 本规范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要求(或规定)”或“应按……执行”。8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冶金工业自动化仪表施工验收规范条文说明83 目次1总则………………………………………………………………………………2术语和定义………………………………………………………………………3施工准备…………………………………………………………………………4取源部件安装……………………………………………………………………4.1一般规定……………………………………………………………………4.2温度取源部件………………………………………………………………4.3压力取源部件………………………………………………………………4.4流量取源部件………………………………………………………………4.5物位取源部件………………………………………………………………4.6分析取源部件………………………………………………………………5仪表设备安装……………………………………………………………………5.1一般规定……………………………………………………………………5.2温度检测仪表………………………………………………………………5.3压力检测仪表………………………………………………………………5.4流量检测仪表………………………………………………………………5.5物位检测仪表………………………………………………………………5.6机械量检测仪表……………………………………………………………5.7分析仪………………………………………………………………………5.8其它检测仪表………………………………………………………………5.9执行器………………………………………………………………………6仪表盘柜箱、附件安装…………………………………………………………6.1一般规定……………………………………………………………………6.2仪表盘、柜、箱……………………………………………………………6.3仪表电源设备……………………………………………………………6.4仪表辅助能源装置………………………………………………………6.5仪表控制柜附件……………………………………………………………6.6控制仪表和综合控制系统………………………………………………83 7仪表线路安装……………………………………………………………………7.1一般规定……………………………………………………………………7.2支架的制作与安装…………………………………………………………7.3电缆槽的安装………………………………………………………………7.4保护管的安装…………………………………………………………………7.5电缆、电线的敷设…………………………………………………………7.6仪表线路的配线…………………………………………………………………8仪表管道的安装…………………………………………………………………8.1一般规定……………………………………………………………………8.2测量管道……………………………………………………………………8.3气动信号管道………………………………………………………………8.4气源管道……………………………………………………………………8.5液压管道……………………………………………………………………8.6盘柜箱内仪表管道…………………………………………………………8.7管道试验……………………………………………………………………9脱脂………………………………………………………………………………9.1一般规定……………………………………………………………………9.2脱脂方法……………………………………………………………………9.3脱脂检验……………………………………………………………………10防爆和接地…………………………………………………………………10.1一般规定…………………………………………………………………10.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施工……………………………………10.3仪表接地…………………………………………………………………11防护………………………………………………………………………………11.1隔离与吹洗…………………………………………………………………11.2防腐…………………………………………………………………………11.3伴热…………………………………………………………………………11.4绝热…………………………………………………………………………12仪表调试…………………………………………………………………………83 12.1调试准备……………………………………………………………………12.2一般规定……………………………………………………………………12.3单台仪表校准和试验………………………………………………………12.4单元组合仪表的校准和试验………………………………………………12.5综合控制系统试验…………………………………………………………12.6接口试验……………………………………………………………………12.7回路试验……………………………………………………………………12.8仪表辅助能源设施试验……………………………………………………12.9试运行………………………………………………………………………13工程验收………………………………………………………………………13.1一般规定…………………………………………………………………13.2中间交接…………………………………………………………………13.3竣工验收…………………………………………………………………83 1总则1.0.1冶金建设项目中仪表种类繁多,为了提高冶金仪表施工质量,提高环保要求制定本规范。1.0.3除执行本规定外,本规范没有涉及编写的部分还应执行GB50093-2007部分条款。83 2术语和定义本章部分术语参照了有关现行国家标准中的术语,以尽量保持一致。并且增加了部分术语,对本章中未列出的术语和定义,可查阅有关国家标准。2.0.2检测仪表可以具有检出、传感、测量、变送、信号转化、显示等功能。用于测量的仪表也称为测量仪表(measuringinstrument)。用于确定量的存在但不需提供量值的仪表也称为检出器(detector)。2.0.4就地仪表安装在现场就地仪表盘上或现场被测物附近的,称为就地仪表。2.0.7检测点有时也称为取源点。它在设备图、管道图或布置图上有尺寸、方位或坐标等标注。2.0.9由产品整体制造直接与仪表相连的毛细管等密封管道,不称为测量管道。2.0.10信号管道有时也称为控制管道(controlpiping)。2.0.12伴热可采用蒸汽伴热管道、热水伴热管道和电伴热管、板、线等。伴热管道通常简称为伴管。2.0.14执行器有控制阀、执行机构和电磁阀等。控制阀(controlvalve)有时也被称作调节阀,是自动操作控制物流的阀门,区别于手动阀、自力止回阀等普通阀门。2.0.16仪表控制系统有检测系统、控制和调节系统、报警系统、联锁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等。2.0.19仪表标称范围的上下两极限之差的值。仪表如果仪表的测量下限为零,则所能测量的物理量的最大值等于其量程。83 3施工准备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施工技术准备、培训、劳动力动员、施工机具设备、物资采购、设备及材料运输、验收和保管等内容,本规范仅就施工技术准备、设备及材料的检验和保管作出规定。3.1施工技术准备3.1.1工程设计交底和设计会审一般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参加,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预先熟悉图纸。设计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而进行施工图设计会审有利于提高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返工和设计修改造成的损失。设计会审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设计文件的完整情况和设计深度;2检查控制流程图、系统图、回路图、平面布置图、设备一览表、安装图等在相应仪表的位号、型号、规格、材质、位置等设计中的一致性;3核查系统原理图与接线图的一致性;4核查仪表专业提出的盘柜基础、预埋件、预留孔等条件在土建设计图中的相应位置、尺寸、数量上的符合性;5核查仪表设备和取源部件在设备图、管道图中相应位号的型号、规格、材质、位置上的符合性;6核查仪表设备、仪表管线、仪表电缆槽的安装位置与有关专业设施在空间布置上的合理性;7核查仪表控制系统相互之间,仪表专业与电气专业相互之间在供电、接地、联锁、信号等相关设计中的要求的一致性及连接的正确性;8核对仪表材料数量;9检查设计漏项。3.1.2强调仪表的管件型号、材质采购前的技术准备和确认非常重要。3.1.3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对控制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起着重要的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中通常都包括了仪表工程的内容,仪表工程可编制施工方案。仪表工程施工方案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和工程特点;2工程进度计划;3劳动力计划;4施工机具设备计划;83 5临时设施计划;6施工技术措施和需编制的技术方案目录;7施工质量计划和安全措施;8施工中应执行的标准、规范、规程目录。3.1.4技术交底包括工程施工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安排,以及有关施工工艺、方法、质量、安全、工作程序和记录表格方面的要求。工程需要时,还应进行技术培训。3.2仪表设备及材料的检验和保管3.2.1施工前对到场的设备材料进行检查、检验和确认,设备及材料的制造质量反映在外观、结构尺寸和性能等方面,均应符合设计文件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不符合国家法规、标准,不符合设计文件和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以及不能保证安装后工程质量的产品不得使用。3.2.2不妥善的保管可能造成设备材料的损伤。3.2.5仪表设备比较多和杂,分区分类保管便于仪表施工过程中能合理有序。3.2.6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对现场已安装的仪表设备及材料加以保护,通过文明施工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坏、脏污、丢失等现象发生。83 4取源部件的安装4.1一般规定4.1.1设计应明确取源部件的结构尺寸、材质和安装位置。4.1.2部件材料由仪表专业提供,其定位由仪表专业配合,取源部件的开孔、安装由工艺专业负责实施,明确责任单位的主次关系,明确界面分工。设备和管道上取源部件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要求由仪表工程专业设计根据工艺要求提出条件,由设备和管道工程专业设计文件予以规定,并由设备和管道专业安装,仪表专业配合施工。有利于保证工程安装质量,符合设备和管道施工过程控制的要求。4.1.4防止阀门、仪表件等被包在保温材料内。4.1.6不锈钢焊接时,采用黄甘油涂抹丝扣位置,保证焊接中部件能均匀受热,不至于变形。4.1.7开孔采用机械的加工方法,是为了避免材质发生变化,保证合金钢及有色金属管道和设备不受损坏和保证开孔质量。4.1.11在设备或管道上安装的取源部件的开孔和焊接工作,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力试验前进行,是为了避免破坏防腐或衬里层以及避免将铁屑、焊渣溅落到设备或管道内,也为了确保焊缝质量合格。4.1.13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的规定要求: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4.1.14取源阀门与设备或管道之间的连接处,是关键重要部位,为保证连接质量,便于维护检修,不使用卡套式连接法。4.2温度取源部件4.2.1根据设计要求并参考设备订货参数来选取取源部件的规格型号,是为了避免选型出错。4.2.2为确保部件选型正确、满足测量仪表插入深度和安装焊接质量做此规定要求。4.2.3在施工中往往由于取源部件密封垫的选取不当导致安装测温元件连接处的泄露,为确保密封性能良好作出具体的规定。4.2.4~4.2.7为保证测温元件能插入到管道内物料流速的中心区域,达到测量的真实温度精度要求。4.2.9为了保证测温仪表的测量精度要求,设计资料应规定在管道直径不能满足温度计测温深度要求时必须安装扩大管。83 4.3压力取源部件4.3.1要求工艺专业安装的取源部件应包括取压短管和一次阀门,避免以往施工中存在的施工界面不清;为避免堵塞仪表测量管道,对于脏污易堵塞介质的压力取源部件要求包括积尘容器及排尘附件。4.3.2解决以往在脏污介质测量中易发生的仪表测量管道堵塞问题。4.3.3解决因被测物料流束脉动所造成的测量压力不稳定和不准确,同时避免仪表的损坏。4.3.4为确保一次部件的安装质量,安全可靠作此规定。4.3.7为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测量管道和仪表内,造成堵塞问题所导致的仪表测量不准等问题。4.3.9炉膛压力小,波动频繁,为能快速响应正确反应出炉膛压力的变化故作此规定。4.3.10防止热物料直接作用于测温仪表所导致的仪表损坏。4.3.11测量气体压力时,在管道的上半部,为解决凝结水可能导致的测量误差;测量液体压力时,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成0—45°夹角的范围内,是为了避免液体内可能存在的少量气体所导致的测量不稳定,同时为防止管道底部的固体杂质进入测量管道和仪表;测量蒸汽压力时,在管道的上半部,以及下半部与管道水平中心线呈0—45°夹角的范围内,为了保持测量管道内有稳定的冷凝液,同时也要防止管道底部的固体杂质进入测量管道和仪表。4.3.12现场空间不能满足条件下,在二次管路上采取的相应措施。4.4流量取源部件4.4.3~4.4.6为保证测量流量的精度要求,避免测量流量时因物料流束不平稳、受到阻力所导致的扰乱,要求节流件前后的直管段及其内壁要求距离等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2624。4.4.9当流体为蒸汽,在测量管道中的实际是液相物资,为了保证冷凝器内的液面高度稳定,多余的冷凝液能回流管道,要求取压口安装在管道的上半部。4.4.11~4.4.13角接取压、法兰取压、D或D/2取压方式及其规定要求均引自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GB/T2624。4.4.14用均压环取压时属于大直径管道内流量的测量,为使测量管引取得内壁的压力分布均匀,需要取管内同一截面上四周的平均压力,才能保证测量的精确度要求得到满足。4.4.15烟道管径比较大,防止流量计在流量冲击下振荡,不稳定。4.5物位取源部件4.5.2对于无法避免物料冲击的取源部件,需要在易受冲击的地方设置防护装置。4.5.383 导向管和导向装置必须垂直安装是为了保证浮筒或浮球上、下移动时不与导向管或导向装置发生摩擦影响到在内部的自由活动。4.5.5选择仓体中心与侧壁之间是防止仓壁挂料及料位冲击。4.5.9加工制作的取源部件在安装时应保证换能器与被测对象之间的超声波束区域内不存在任何障碍物是为了保证测量要求。4.6分析取源部件4.6.1便于快速直接反应测量介质的变化。4.6.2确保分析取源的介质在能灵敏反映真实成分变化和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样品的地方。4.6.3为防止被分析的气体内带有有固体或液体杂质,分析采样不准确情况。4.6.4以避免管道内水气冷凝堵塞管道。83 5仪表设备的安装5.1一般规定5.1.1实际施工中存在一些就地仪表的安装位置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或设计中无法确定具体安装方位、坐标的情况,需要在施工现场中确定。5.1.2显示仪表应便于观察,操作仪表便于操作。为免仪表受到腐蚀性、脏污和日晒雨淋的损害,需要设置仪表保护箱。5.1.3仪表属于比较重要的设备,其性能不能受到影响,需要注意开箱中可能对仪表造成的损害发生。5.1.4在设备和管道上安装的仪表或仪表取源部件的位置,一般都表示在设备制造安装图和管道单线图上,并且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界限。在施工中仪表专业应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共同会审图纸。5.1.5为避免仪表在搬运安装中因强烈振动和强行组装所导致仪表受到损坏或仪表性能受到影响,应将仪表设备的保护作为重点。5.1.6一些禁油要求的仪表,必须进行脱脂处理。避5.1.7为了避免在吹扫中对仪表元件造成损坏,在无旁路的情况下需要拆除仪表,待吹扫完毕后在正式安装。5.1.8为防止水、油、灰尘和杂物进入导致仪表的损坏。5.1.9对仪表和仪表电源设备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时,由于弱电设备及电子元件不能承受绝缘测试仪器所施加的电压,在测试绝缘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5.1.10在工程设计中对仪表设置了位号,需要设备出厂前在铭牌上进行标示或提供位号,便于仪表的安装。5.2温度检测仪表5.2.3在管道或容器设备上安装测温仪表时,为保证准确的插入深度,做此要求。(L按下列公式计算:垂直安装L=H+D0/2;倾斜45°角安装L=H+0.7D0;L为测温元件插入深度,H为直行连接头高度,D0为管道外径。5.2.6为避免粉尘的冲刷对保护套管的磨损,需要采取措施保护。5.2.8水平安装的较长的测温元件和在高温区安装的测温元件都容易发生弯曲现象,应采取支撑固定等防弯曲措施。5.2.983 为了测量的精确,需要将测温包完全浸入被测对象中,以减少测量误差。毛细管内的介质需要保持恒温以避免因热胀冷缩影响测量系统内的压力,同时为避免机械损伤规定了最小弯曲半径和保护措施。5.2.12对设备检验、热电偶标示、分类堆放作出详细的规定是因为热电偶附件多、数量多、安装点不同,为避免混乱出错而做此规定;埋设点定位放线由炉窑专业人员实施,仪表专业人员配合检查其开槽深度是否符合仪表安装要求;由于埋设在碳砖内的热电偶一旦损坏,将不能进行更换,所以需要在安装前后进行一次导通绝缘值的测试和记录;在特大型高炉的热电偶安装中属于多专业交叉立体作业,故需要采取对外露在炉体外的电偶进行保护的措施。5.2.13炉壁热电偶的安装需要与测点紧密接触,为防止松脱和保温作业中的滑落所作出的规定。5.2.14为了能准确测量轴承温度所作的规定。5.3压力检测仪表5.3.1振动、环境恶劣场所均会造成对压力仪表检测功能的影响,因此需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5.3.2水银泡正常应保持水平状态。5.3.3利用微差压变送器测量压力时,负压测是对空气,防止外界环境的干扰。5.3.5避免热源直接作用于仪表,保护仪表免受损害。5.3.6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信号迟滞对测量数值的影响问题。5.3.7氧气类介质为了避免生产中发生爆炸危险,与之接触的部件不得带油。5.4流量检测仪表5.4.1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提高设备验收、移交工效,去除不必要的二次验收、移交,避免施工界面争议。5.4.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用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测量充满圆管的流体流量》GB/T2624进行修改。5.4.3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避免因管道内不同介质所导致的测量迟滞现象发生,需要根据测量管道内不同的介质来确定测量仪表的安装位置。5.4.4~5.4.5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无要求时,下游不小于0~5倍管径。为确保测量的精确所作出的一些规定。送电前的接地要求可靠是为了避免设备接地不良所导致设备损坏。根据电磁流量传感器安装点来进行电磁流量转换器的定位是为了保证传感器自带专用电缆的长度足够。5.5物位检测仪表5.5.2液位计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应避免摩擦而影响液位测量准确。83 5.5.5毛细管内的介质会因为热胀冷缩影响测量系统内的压力,需要采取隔热措施保持在温度剧烈变化时的恒温。毛细管特别容易受到机械外力的损伤,需要采取角钢保护和规定其弯曲半径。5.5.11~5.5.12核辐射式物位计的安装应注意安全防护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指导安装,需要编制具体的安装方案(包括运输、安装人员、特殊工具、方法等和要求购置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6机械量检测仪表5.6.1为了保证负荷传感器不因安装中的过载和撞击造成损坏。安装中使用临时垫块和千斤顶支撑容器就位,调整好位置后再安装负荷传感器。传感器在安装前应完成底座等的焊接工作。为了保证测量过程中测量的准确,不应有其他附加力的作用,所以称重对象以外的管线或结构等与容器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软连接方法,接地线应随同负荷传感器一起安装是防止电流通过传感器而损坏设备。5.6.2测力仪表安装应注意专用电缆和外接信号电缆在专用接线盒中的连接,专用电缆要留有余量不要任意剪切;接线后应盖好盒盖,并进行必要的封堵,以防水汽浸入。5.6.3测量位移、振动、速度等机械量的仪表安装应与机械专业的安装、试验紧密配合。5.6.4电子皮带秤安装应在掌握随机资料的前提下,由专业人员指导安装,需要与机械专业紧密配合。皮带物料不应存在打滑现象。5.7分析仪5.7.1~5.7.2分析仪表的具体安装方法应按照设备随机资料技术文件说明实施。5.7.3为了保证安全性,作此要求。5.7.4为了保证测湿元件的正常测量条件,作此要求。5.7.5为了防止环境污染,作此规定。5.8其他检测仪表不属于温度、压力、流量、物位、机械量、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范围内的仪表。5.8.4射线源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应由专人穿戴防护服安装,安装后应加警示标志是防止人员闯入而受到辐射。5.9执行器5.9.2作此规定是保证控制阀的过滤器能正常工作。5.9.383 阀门焊接好后从管道外面无法真正看到阀的状态,所以必须在安装前确认阀运动方向、卡涩情况。5.9.6此规定为了保证执行机构水平方向受力不能过大,影响机构安装质量。5.9.8~5.9.9气动及液动执行机构的信号管应有足够的伸缩余度,不应妨碍执行机构的动作。为保证安装质量所做出的规定。83 6仪表盘柜箱、附件的安装6.1一般规定6.1.1仪表盘、柜、操作台的安装位置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和仪表安装条件要求来具体确定。6.1.2仪表设备属于精密仪器,洁净度要求高,防止污染。6.2仪表盘、柜、箱6.2.1为了避免设计提供的盘柜尺寸存在的误差所导致的基础型钢加工制作尺寸有误,需要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根据实际盘柜来测量下料。6.2.3为了保证安装的盘类设备的牢固、美观,设计会审和施工中应与土建专业配合。具体的施工方法应与不同的地面设计方案相协调。6.2.4为避免安装在振动场所的盘柜内设备受到影响,应按设计文件要求采取防振措施。6.2.5采取密封措施是为避免仪表器件受到影响。6.2.6考虑到今后的改造问题,不应采用焊接连接法。6.2.9为了仪表箱、保温箱、保护箱的安装牢固和整齐美观,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来确定底部标高、支托和固定方式。6.2.10为了避免盘柜的油漆受到损坏和盘面的变形,同时为防止盘内仪表设备和线路受到损坏,要求不得在盘上进行焊接。6.3仪表电源设备6.3.1为了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作出此规定。6.3.5强、弱电的端子应分开设置,如需共用端子排,相互之间应用空端子隔开。6.3.6为了保证在安装、试验和运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作出此规定。6.4仪表辅助能源设备6.4.1供气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和设计资料的规定要求。83 6.4.2供油装置的安装应符合设计资料和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6.5仪表控制柜附件安装6.5.3便于在生产非正常情况下,容易对故障做出判断。6.5.5为了便于检修维护,作此规定。6.6控制仪表及综合控制系统6.6.1~6.6.2控制室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技术条件,设备安装前的开箱保管要求是为了减少设备的性能的受损和满足精密设备产品的安装技术条件要求。6.6.3保护精密仪器设备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避免灰尘、潮气进入设备使设备性能受到损伤。6.6.4由于静电可能导致设备某些元器件的损坏,需要采取防静电的措施。6.6.5为了便于施工管理,作此规定。83 7仪表线路安装7.1一般规定7.1.1仪表用电缆、电线虽然其绝大部分的工作电压值不高,但工作中的检测、控制信号大多数为毫伏、毫安级,为了使信号在通过线路时,只有极小的漏电量,以保证其准确度,所以对电缆电线绝缘性能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即使是在多雨潮湿的区域,虽然气候对电缆、电线的绝缘有较大的影响,但只要不破坏绝缘层,其各芯线之间以及芯线对护套间的绝缘电阻值,一般都可以高于5MΩ。至于特殊要求的电缆、电线,其绝缘电阻值的要求不一,此时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值进行检查。7.1.6、7.1.7为保证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因环境影响而损坏线路所作的规定。橡皮和塑料绝缘电缆的有关产品标准中规定当电缆长期工作温度超过65℃应采取隔热措施。7.1.8规定线路与绝热的设备、管道之间的距离是为了维修方便及环境温度对电缆寿命影响。7.1.11终端余度是为了便于施工和维修。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留出的补偿余度,是为了避免线路受损伤。7.1.12线路的中间接头太多,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因此一般不应有中间接头。但是有时线路太长或在中间分支,不可避免要有中间接头。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将接头放在接线盒内,以便于维修。7.1.13补偿导线有中间接头将造成温度测量偏差。7.1.14防止在测量绝缘电阻时仪表及部件受到损伤。7.1.17为了不破坏混凝土构件的强度,本条中规定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凿安装孔。但安装较小的膨胀螺栓除外。7.2支架的制作与安装7.2.2本条文规定了固定支架的一些具体方法和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安装质量又便于施工。在设备或管道上安装支架时要考虑到保证运行安全,又不能破坏设备和管道原有强度和材质的性能。7.2.383 安装电缆槽及保护管时,其支架之间的距离主要决定于电缆槽和保护管本身的强度。这方面的因素很多,如电缆槽和保护管的规格,以及槽内电缆的多少等都要考虑。本条中规定电缆槽及保护管的支架间距宜为2m,施工时可以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适当增大和减小支架间距离。7.2.4顶端封口是防止污水及粉尘进入管内。7.2.5电缆直接敷设在支架上的做法在生产装置中很少采用。电缆用支架间的距离,主要是考虑电缆敷设后没有明显的弯曲变形来决定的。本条文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中的有关规定。7.3电缆槽的安装7.3.2电缆槽具有镀锌或其他防腐保护层,一般情况下都采用螺栓连接,以利于美观、防护和保证安装质量。7.3.7防止对电缆槽结构性能及镀锌层的破坏,不能采用气焊开孔方式。7.4保护管的安装7.4.3为了保证顺利地将电缆或电线穿入保护管内,不会损伤电缆或电线而规定本条。7.4.4加装拉线盒有利于穿线、维修和防止导线受到损伤。7.4.8为了防止水或其他液体进入检测元件、仪表和仪表箱、接线箱、接线盒的内部,与保护管连接时,应密封并有防水措施。与检测元件及登记表连接时,为了维修和拆卸方便,规定用金属挠性管连接。7.4.13为了防止地面的水或其他液体进入保护管内,在保护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应高出地面,条文中数据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8-96中的有关规定。7.5电缆、电线的敷设7.5.1、7.5.3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92,对原规范的规定做了修改。7.5.5分类、分隔都是为了减少各种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的相互干扰。7.5.8为了电缆的运行安全和便于维修。7.5.983 制作电缆头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密封电缆头保护电缆不被潮气等有害气体侵入而损坏芯线绝缘。7.5.13补偿导线与电缆不同,它的外包绝缘层较电缆要简单得多,因此容易遭受机械损伤。将补偿导线穿在保护管内或敷设在电缆槽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7.5.14正负极性接错,将在回路中引入附加电势,造成测量误差增大。7.5.15保护管分开可防止线路之间的相互干扰及不同线路的互相混触,保证线路正常运行。7.6仪表线路的配线7.6.2为避免金属扎带与接线端子等碰触造成危险,故规定扎带应采用绝缘材料。7.6.3为了保证接线质量和便于安装维修所作的规定。对备用芯线编号时,应在现场编号并记录在施工图上。7.6.8为了便于现场施工规范,对仪表屏蔽电缆一侧接地作出明确规定。7.6.9电子称信号为毫伏值,为了防止盘柜线槽中的电源对电子称信号干扰,故作此规定。7.6.11考虑备用芯线能到最远的端子,长度能有余量,作此规定。83 8仪表管道安装8.1一般规定8.1.2~8.1.3设计应明确管道的型号规格材质等,同时为避免施工用料的随意性,作此规定。8.1.4仪表管道的安装位置需满足测量要求和施工方便为宜。8.1.5为了防止管道的腐蚀、泄露和损坏所作出的规定。8.1.6为保证材质和弯管的质量,需要冷弯工艺。8.1.7参照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中对金属管弯曲半径的规定。8.1.8保证仪表管道的切割质量要求。8.1.9保证管道的连接质量和美观要求。8.1.10为便于管道的安装方便和今后的检修维护需要。8.1.11卡套连接方便可靠,应推广使用。8.1.12当管道成排安装时需要考虑感观质量的控制要求。8.2测量管道8.2.1为减少测量迟滞,保证仪表测量精确度要求,测量管道应尽可能短。8.2.2测量管道水平敷设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介质及测量要求确保有1:10~1:100的坡度,是为了保证能排除气体或冷凝液。避免出现信号迟滞问题发生所导致的测量误差。8.2.3~8.2.5为确保测量信号的精确度,需要根据不同的被测介质和差压计(变送器)的安装高低不同位置来确定对测量管道的敷设方式,以满足测量精确度要求所作的规定。8.2.6设置隔离容器避免腐蚀性液体直接与测量仪表接触,上顶面低于取压装置以免隔离液倒流回工艺管道。设置分离容器利于排污、排气。8.2.7环境温度不同会产生附加误差,潮湿、腐蚀性场所会导致测量管道泄露。8.2.9毛细管极易受到机械外力损伤,需要采取保护措施。8.2.10对露天测量管道应有防冻结措施。8.2.11防止热胀冷缩对管路、仪表连接件产生移位及断裂现象。8.2.12安装在环境温度相同的地方可以避免因温度不同所导致的附加误差。8.2.13确保液相介质与测量仪表接触,保护仪表和满足测量要求。83 8.3气动信号管道8.3.1~8.3.2为了保证管道清洁,减少泄露点和便于维护检修所作的规定。8.3.3防止用力过猛对丝扣造成损伤。8.3.4管缆的敷设要避免损伤内外层,并要考虑维修因素的余量。8.3.5考虑整体美观和检修维护用量。8.4气源管道8.4.1气源管道的管材型号规格材质设计应明确。8.4.2为保证仪表空气的清洁和连接严密避免泄露导致影响气动仪表的正常工作所作的规定。8.4.4卡箍零件遗漏会造成介质泄露。8.4.7检修维护需要。8.4.9节约资源,整体美观需求。8.4.10为了保证整个气源系统管道的清洁,需要对管道进行安装完毕后的清扫处理。8.4.11~8.4.12标志的设置有利于连续安全供气,气源压力值应稳定满足要求,防止误操作导致的一系列问题。8.5液压管道8.5.1为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所作的规定。8.5.4设置放空阀是为了便于排气。8.5.9设置清晰的标示为了保证连续安全供液,防止误操作事故发生。8.6盘、柜、箱内的仪表管道8.6.1~8.6.2避免对设备的漆面损伤、结构的破环和保证整体美观的要求规定。8.6.3为便于仪表管道的维护检修。8.6.5考虑到仪表管道与线路的维修方便作出的规定。8.6.6为了保证仪表管道的连接质量,避免渗漏和损坏仪表。8.6.7考虑感观质量所作出的规定。8.6.8为保证连接质量所做的规定。8.6.9为了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所作的规定。83 8.7管道试验8.7.1对卡套连接的管道在试验前进行一次全面紧固检查是为了确保试验安全所作的规定。8.7.2为保证仪表管道内的清洁和保护仪表免受损伤。8.7.3~8.7.5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并结合仪表管道的特点对仪表管道压力试验作的规定。8.7.7~8.7.8选用压力试验介质,需要考虑成本和方便,同时要确保压力试验的质量,并防止压力试验介质对系统的设备及管道起腐蚀作用。8.7.9~8.7.11引用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的规定。83 9脱脂9.1一般规定9.1.1对于氧气、浓硝酸等遇油脂易燃烧或爆炸介质,为保证生产安全,需要对与该类介质接触的仪表、管阀配件进行脱脂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9.1.3脱脂剂的选择参照化工和相关标准规定。选择脱脂剂应考虑的因素有:脱脂要求的严格程度和脱脂剂的去油能力,不应腐蚀脱脂件,脱脂剂对人体的影响应尽量小,其可燃性、挥发性及成本等。脱脂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小。9.1.4为避免因脱脂溶剂混合产生的复杂反应可能导致的火灾或爆炸事故发生所作的规定。9.1.5四氯乙烯、二氯乙烷和三氯乙烯在有水的情况下脱脂时,会分解出有腐蚀作用的盐酸。9.1.7防止脱脂合格的仪表、控制阀、管子和其它管道组成件受到二度污染。9.1.8确保需要脱脂的物料无油污染,符合禁油条件要求。9.1.9预防二度污染。9.1.10环境安全保护的要求。9.1.11人身安全措施规定。9.2脱脂方法9.2.3~9.2.5作出浸泡时间的具体规定是为了彻底将脱脂件上的油污清洗干净,保证脱脂的质量要求。9.2.6一般对脱脂件采用自然干燥的方法。9.2.7避免因纤维附着在阀门脱脂件上而导致阀配件的堵塞。9.3脱脂检验9.3.1是为了安全而做此规定。9.3.2对脱脂件的检验法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和脱脂对象的构造特点、操作难易程度来选择,原则上应保证检验效果。83 10电气防爆和接地10.1一般规定10.1.1防爆材料外壳耐温应考虑周围环境及四季温度变化差异,元器件的耐温还应考虑自身工作产生的温度上升。10.1.2对于安装于现场的本质安全性仪表设备必须由国家防爆检验机构认可,且防爆等级及正常工作时的设备必须符合安装现场规定,确保防爆工作场所安全。10.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施工10.2.1本规范对爆炸危险环境的仪表装置的设备安装和线路安装的规定,与相应防爆电气设备和线路安装在电气施工规范中的要求一致。10.2.2本条强调了对用在防爆工程上的仪表、电气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要求。10.2.3防止误操作的安全措施。10.2.6爆炸危险环境的气体可顺着未密封的电缆芯线周围的空隙进入仪表箱、接线箱及仪表、电气设备的内部,从而发生爆炸或火灾事故。10.3接地10.3.1为了考虑人身安全对金属外壳做接地,本规范中规定供电电压不高于36v现场仪表、变送器、就地开关等,若无特殊要求时可不作保护接地。10.3.3仪表系统中,传输各类信号时,为了减少噪声的干扰,大量使用屏蔽电缆。屏蔽电缆应一端接地,不应浮空,禁止重复接地。10.3.6由于曾有过因雷击而损坏仪表的情况,将电缆备用芯线都在一点接地,就可以不使它们起以天线的作用,从而减少干扰与雷击的可能性。10.3.11出于对防爆的要求,接地不得通过输送可燃性物质的金属管道上,仪表就地接地时,应满足接地要求。83 11防护11.1隔离与吹洗11.1.2成对安装的隔离器标高不一致会造成测量误差。11.1.4因为隔离液直接与被测量物料接触,必须根据被测物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来选用合理隔离液。11.2防腐11.2.1本条规定包括对原材料防腐,以及因加工焊接等原因失去防腐层后应进行防腐。11.2.3本条规定对防腐的温度、环境做了相应规定,考虑防腐效果。11.2.4焊接部位是主要漏泄部位之一,所以本条规定焊接部位在压力试验前不应涂漆,以便于检查发现泄露。11.3伴热11.3.1伴热管安装结束应当保温,因此本规定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伴热等工作,防止漏泄不便于检查和返工。11.3.2重伴热和轻伴热由设计文件规定,将轻伴热误作为重伴热时,会使沸点较低的物料由于伴热过重而蒸发成气体,造成测量误差。11.3.4~11.3.6分别对蒸汽、热水、电伴热做了规定,保证伴热可靠,以及介质测量稳定准确。电伴热的启动电流比额定电流大5~8倍。11.3.4条5款是参照冶金2000YK图集。11.4绝热11.4.4参照2000YK图集,根据环境温度、蒸汽压力、对保温层厚度做了相应规定。11.4.6~11.4.7垂直管道,水平管道的保温材料施工做了相应规定,露天情况下的保温层施工细节,接缝要避开雨水浸入。11.4.8对管道上控制阀流量计保温绝热施工做了明确分工规定。11.4.9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做此规定。83 12仪表调试12.1调试准备12.1.3~12.1.4对仪表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目前国内外仪表样式很多,发展很快,因此必须了解些设备及设计资料。12.1.6在仪表在安装前的开箱及数量规格检查,保证设备可靠,防止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12.2一般规定12.2.2接地系统非常重要,不仅对设备还是人身安全。12.2.4对仪表试验前的接地、开关状态、通电的警示情况规定,是为了保证设备安全,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损坏。12.2.5对仪表校准的环境的规定,是根据校准要求,对仪表校准精度的保证。12.2.6对校准仪表应按规定,防止误差的传递。12.2.8防止对已经脱脂的仪表二次造成污染。12.2.10进口仪表应按外方专家的要求及相关规定来进行,很多项目上外方提供仪表不需要中方校准。12.2.11对校准仪表具有追溯性。12.3单台仪表校准和试验本节对典型仪表的单台和试验要求做了规定,目前仪表发展迅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仪表校准试验不仅按照仪表技术资料,有些还要按照工艺要求,尤其液位测量需要考虑量程的迁移计算。本节规定了模拟、数字、指针式、变送器、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称重、机械量、成份分析仪表的校验及注意细节。12.4单元组合仪表的校准和试验本节规定了电动单元、气动单元、变送单元、计算单元、调节单元、显示单元、辅助单元、控制阀及执行机构的校准和试验作了相应规定。12.4.883 本条5款中阀门在调试前用手动将阀位调节到中间状态再上电调试,是防止阀运转方向判断错误造成阀体损坏。12.5综合控制系统试验本节规定综合控制系统调试的条件,硬件调试、软件调试、输入输出卡、应用功能调试的要求。由于综合控制系统的产品种类多,系统结构不同,工程规模也有差别,施工中应根据设计文件、产品技术文件要求和项目特点来安排检验和试验工作。12.6接口试验12.6.4为了保证现场设备点位与计算机控制能一一对应,安全可靠,作此规定。12.7回路试验本节规定回路试验的前提条件,并规定检测回路、控制回路、报警回路、程控联锁回路检验和试验的要求。12.8仪表辅助能源设施试验本节规定仪表辅助能源正常供给,可靠运行。规定了仪表供电、供气、供液检验和试验的要求。12.9试运行本节规定无负荷试运行满足的条件。仪表应在手动投入运行正常后,再慢慢投入自动。83 13工程验收13.1一般规定工程交接验收应先进行实物移交、软件资料的移交、保管责任的转移。工程交接验收应逐步完成。13.2中间交接完成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的工作量,并且质量达到了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在单体试车结束后先进行中间的实物移交和部分主要软件资料的移交。13.3竣工验收交接验收的记录文件和格式,可根据行业的规定,以及合同要求来选定。竣工验收应在投料负荷试车后进行。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