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8 MB
  • 103页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 10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回顾,总结与未来展望。本文创新点:首先,探讨了景观规划专业理论同建设两型社会这样的社会学命题之间的关联性,角度独特新颖。其次,借鉴国外景观规划的先进理论,通过乡村景观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开发和利用、保护与管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最后,首次提出了“两型景观”建设的思想,探讨了株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具体措施,完善了株洲“两型”村庄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观。关键词:“两型社会”,新农村,景观规划,株洲II万方数据 ABSTRACTThisdissertationtakestheopportunityofChangzhutanurbanagglomerationbeingapproved"nationalconstructionandsyntheticallyreformandexperimentalareafor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studingthepenetrationandapplicationofconstructionaltheoriesof“two-oriented”societyintheNewCountrysideofZhuZhou.Itelaboratestheeffectsof“two-oriented”societyconstructiononthe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inZhuZhoufromtheperspectivesofthescienceofhumanhabitation,landscapeecology,ecologicalagricultureandruraltourism,proposingaoverallplanningforitsdevelopmentaldirectionandorientation,constructinganewsystemforthe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inZhuZhouandanewmodelforitsplanningdevelopment.Thewholedissetation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isanintroductionofthebackgroundandresearchingimportanceofthisdissertationandthestatusquoofthe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chonthelan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aswellastheresearchingmethodsandtheparagraphingofthisdissertation.Thesecondpartisasketchofrelativeconceptionandtheoreticalbasisof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Thethirdpart,onthebasisofthesecondpart,analysesthecurrentsituationof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inZhuZhouandmakeasyntheticalevaluationonitsdevelopmentalIII万方数据 conditions.Byreferingtotheexistingresearchachievementanddocumentandusing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thedissertationdefinesthescopeof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inZhuZhou.Thefourthpartputsforwardtheopportunity,objects,basicconcepts,designingprincipalandideasoflandscapeplanningoftheNewCountrysideinZhuzhouinthebackgroundofconstructing“two-oriented”society,givingtheprioritytotheexplorationandutilizationofrenewableenergy,andprotectationofecologicalfunctionsofagricultureandpertinentlyproposingthesuggestionandmeasuresofthetwo-orientedconstructionofplanningofNewCountrysideinZhuZhou.ThefifithpartisacaseanalysisbyselectingthemostrepresentativecuntiesandvillagessuchasXianYu,YouXian,LiLingandYunTianasreseachobjects.Thelastpartistheconclusion,retrospectionandprospectionofthisdissertation.Theinnovationinthisdissertationliesin:first,wediscussesthetheoryoflandscapeplanningprofessionalandtheconstructionof“two-oriented”societywithsuchcorrelationbetweenthesociologicalproposition,whichissauniquenewperspective.Second,toachievesocial,economicandecologicalsustain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weuseforeignadvancedtheoryoflandscapeplanningforreferenceaswellasanalyseandevaluate,developandutilize,protectandmanagethelandscapeplanningofNewCountryside.Third,thispaperfirstlyproposestheconceptoftheconstructionof“two-orientedlandscape”anddiscussesthespecificmeasuresofthedevelopmentofIV万方数据 renewableenergyandtheprotectionofagriculturalecologicalfunctionofspecificmeasuresintheZhuzhou,whichfillstheblankofthecreationaresource-savingandenvironment-friendlylandscapeoftheZhuzhou“two-oriented”village.Keywords:“two-oriented”society,NewCountryside,Landscapeplanning,ZhuZhouV万方数据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第一章绪论........................................................................................................11.1缘起.............................................................................................................11.2研究背景......................................................................................................21.2.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21.2.2“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21.3研究意义......................................................................................................31.4乡村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31.4.1国外研究现状....................................................................................31.4.2国内研究现状....................................................................................61.4.3结语..................................................................................................101.5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101.6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31.6.1研究方法..........................................................................................131.6.2创新点..............................................................................................13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152.1相关概念.................................................................................................152.1.1两型社会..........................................................................................152.1.2新农村景观......................................................................................162.2理论基础.................................................................................................222.2.1AVC理论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222.2.2“人类聚居环境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232.2.3“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242.2.4“生态农业”理念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252.2.5“乡村旅游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252.3小结...........................................................................................................26第三章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基本现状和问题...................................................273.1株洲概况....................................................................................................273.2株洲乡村自然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13.2.1现存的良好乡村自然景观资源.......................................................313.2.2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对乡村景观的消极影响................................323.2.3株洲乡村地区受城市化的冲击.......................................................323.3株洲乡村人文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23.3.1现存的良好乡村人文景观资源.......................................................323.3.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面临严重破坏....................................................333.3.3株洲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现状...........................................................343.4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现状.........................................................................363.4.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观念落后,功能不健全.................................36VI万方数据 3.4.2新农村规划中传统难传承,特色不鲜明........................................383.5小结...........................................................................................................38第四章“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4.1契机目标....................................................................................................464.1.1新农村景观发展趋势.......................................................................464.1.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464.1.3广大农民的意愿..............................................................................474.1.4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74.2基本内涵....................................................................................................474.2.1新农村资源节约型景观——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474.2.2新农村环境友好型景观——保护农业生态功能............................494.3设计原则....................................................................................................504.3.1整体规划原则..................................................................................504.3.2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504.3.3生态优先原则..................................................................................504.3.4公众参与原则..................................................................................514.3.5可持续发展原则..............................................................................514.3.6科学创新原则..................................................................................514.4理念和思路................................................................................................514.4.1基本理念..........................................................................................514.4.2基本思路..........................................................................................524.5“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具体措施...............................534.5.1株洲新农村景观专项规划..............................................................534.5.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554.5.3保护农业生态功能...........................................................................624.6小结...........................................................................................................68第五章实例分析.................................................................................................695.1仙庾村“两型”村庄创建.........................................................................695.1.1仙庾村基本情况..............................................................................695.1.2“两型”村庄创建............................................................................695.1.3仙庾岭旅游发展概述.......................................................................725.1.4仙庾岭旅游开发主要内容...............................................................725.2攸县“两型”村庄创建............................................................................735.2.1建设具体措施..................................................................................735.2.2攸县“两型”村庄未来展望...........................................................745.3醴陵“两型”村庄创建............................................................................755.3.1建设具体措施..................................................................................755.3.2醴陵“两型”村庄未来展望...........................................................775.4云田乡“两型”村庄创建.........................................................................775.4.1云田旅游度假区休闲垂钓基地规划................................................775.5小结...........................................................................................................87结论与展望............................................................................................................88VII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91VIII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缘起2003年《当代》第6期发表了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给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那些原先残留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幅幅乡村田园美丽画卷,都变成了遥远而虚幻的田园牧歌,或者说,使过惯了城市浮躁生活的都市人对乡村生活的遐想变成了泡影,甚至相差甚远。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逐步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景观呈现无序性、低品位、低质量、审美倒退等现象,曾经以南方水乡、中原村落和塞外游牧生活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中国乡村,现在几乎被清一色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所覆盖,新建设的“新村”,房屋缺乏文化内涵,丧失了广大乡村依顺自然、追求地方个性的传统建筑风格,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景观和文化风貌,也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无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美好的田园风光成为了存留在人们脑海里的美学印象。许多人认为金属、水泥、玻璃是富有、阔气、现代、文明的象征,而绿色、田野、山林却被认为是“土里土气”、“过于朴素”,导致那些分布在乡村的丰富的山水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等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由于开发没有把握好度,形成了过度开发、涸泽而渔的状况,除此之外,人类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逐渐侵蚀到大多数自然景观,对乡村景观及人居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使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之下,重视“两型”社会建设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对于解决株洲乡村景观和农民居住环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株洲地区的乡村景观该如①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课题项目:此学术论文为导师的湖南省科技厅课题(2009ZK3067),《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子课题。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何建设?如何发展?本文以此为选题,调研株洲乡村景观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进行探索与总结。1.2研究背景1.2.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其中村容整洁是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乡风文明的有效载体,是生活宽裕的特征之一,又是管理民主的实践过程。1.2.2“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2004年,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旨在深化改革开放、协调区域发展,培育中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部崛起。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将改革推向纵深发展,国家提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战略,探讨改革新模式。自2005年起国家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5428号文件下发通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历史机遇,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在株洲新农村的渗透和运用,将对株洲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①①刘朝晖,吴玉红.“两型社会”下湖南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1.3研究意义本文以株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学的角度阐述“两型社会”的发展给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带来的影响,以提出对其发展走向及定位的整体规划设计,构建新农村景观规划新体系,挖掘株洲新农村景观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一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理论意义:对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理论借鉴。中国的乡村景观规划起步晚,其理论体系也不成熟,理论深度比较肤浅,而且多数是单一的研究,比如从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农村农业景观研究,还有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很少有系统阐述农村景观规划的论著。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株洲新农村景观现状及其问题的分析,结合自身参与的实际案例,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的角度提出株洲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想。(2)现实意义:①通过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为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省其他城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②通过分析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指出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措施,对株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③本文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做研究,对中部地区的国家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有推广价值,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4乡村景观国内外研究现状1.4.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开展乡村景观规划的应用研究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①①郭文华.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1):48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德国①②③、荷兰等④⑤⑥⑦。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村落建设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⑧以Van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MultipleUseof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村落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村落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⑨德国村落建设规划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动植物生长地的创建和保护、历史风景的保护与美化、耕地保护、休耕等。政府坚持村落建设规划立法和保护,对于现存少量的耕地,政府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村镇建设随便占用耕地。村落景观规划保持原有生态格局,尽量少破坏原有水系和周边山体,注①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②莱因哈德•格里比.前联邦德国景观规划概述[J].赵和生译.国外城市规划,1992(4):50③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中国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32④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3⑤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⑥EdwardA,CookHN,VanLier.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M].Amsterdam:Elsevier,1994⑦Wolfgang,Assfalg.TheoptimaluseofagriculturalLandscape[J].AppliedGeographyandDevelopment,1994,41(2):132-140⑧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alsoflandscapeecology[J].LandscapeEcology,1996,10(3):133-142⑨EdwardA,CookHN,VanLier.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M].Amsterdam:Elsevier,1994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体系。众多村落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散布,村落旁通常有大片森林和牧场,它们大多数保护了中世纪村落的传统格局,展现出农业生产的田园意向。韩国、日本的农业或村落建设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①正如日本学者Masaotsaji②博士曾论述过:村落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村落土地利用规划或整治规划来保证。日本村落建设规划房屋的高度趋于一致,坚持“传统建筑复杂和精致的特色”相结合,新时期的建筑虽然融入了一些时代元素,但在外形上基本以日本传统建筑形式为原型和基准,同旧建筑物的区别不是很明显,房屋内饰格局均维持旧有面貌,色彩凝重,木质结构,雕琢精细,且设精美神龛,在旧建筑物的基础上配备现代的生活设施。“分散居住”的村落住区特点同日本土地私有制和国家不主张干涉私人生活密切相关,村落住宅以大家庭为单位建在私人拥有的田地中央,互补接壤,自成一体。“功能划分”的住区建筑形态也是一大特点,农居住户往往配有单独的工具房、仓库、以供堆放杂物;而家居住房则单建他处,与其它功能用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以利提高家居生活标准与美感。由于防震的需要,村落住宅的“低矮化”有别于中国江南农村地区3~4层的“高楼”,村落住宅的朝向上不甚讲究,不同于国内村落住宅南北朝向的特点。此外日本3000多个市町村地区基本配备了相应的污水、固废处置设施,这些都为农村的环境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切实保障。(图1-1,1-2,1-3,1-4)①Jung-keunPark.RuralLanduseinKorea,RuralLandUseinAsiaandthePacific[R].Tokyo:APO,1992.260-272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1-1捷克乡村景观图1-2德国乡村景观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http://lwl.czyz.com.cn/jingguan/renwen/xiangcun/Index/xiangcun.htm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1368260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1-3法国乡村景观[图片来源]图1-4日本乡村景观[图片来源]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http://hi.baidu.com/rin50/album/item/4e9318d7a93e9a0607088be1.html1.4.2国内研究现状http://www.jpxf.com/html/shenghuo/200911/12597.html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兴起推动了村落建设规划研究。追溯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学派,其自然保护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草木零落,再入山林”——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2)“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3)“往来井井,涣其群吉”——保护水资源的思想。(4)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得地则生,央地则死”——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这些先贤圣人的哲学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如太极八卦图案中所形象地表达着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理。在国内对农业或村落景观问题的研究角度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①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建设规划相关的一些问题。其次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②③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两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④⑤⑥⑦⑧再者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村落土地整理或村落土地利用规①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②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③IALE-ChinaBranch,InsitituteofAppliedEcology,CAS.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scapeEcologyofAsiaandPacificRegion[C].Shenyang:1998.④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⑤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⑥傅伯杰.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5,15(2):113-120⑦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报,1986,41(1):1-7⑧王仰麟.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6,7(增):121-127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村落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村落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村落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与整治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中国乡村景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乡村人类聚居环境;(2)乡村景观分类;(3)乡村景观评价;(4)乡村聚落景观;(5)乡村农业景观;(6)乡村园林景观;(7)乡村旅游景观;(8)乡村景观规划。(表1-1)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表1-1乡村景观课题一览表【表格来源】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电力出版社学科作者单位时间课题与成果发表刊物建筑学彭一刚天津大学1992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景观规划陈威张大玉李伦喜牛健谢花林同济大学北京建工学院20012002乡村景观园林的形态构成与发展——以浙江和安徽为例传统乡土园林研究初探硕士论文中国园林2002(5)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农学刘黎明中国农业大赵英明学2003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李振鹏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刘黎明中国农业大谢花林学2005——以北京海淀区白家瞳村为例资源科学2005,27(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周再知中国科学研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林学蔡满堂究院热带林2000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0,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业研究13(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肖笃宁中国科学院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农村生态环境2001,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高峻沈阳应用生2001态研究所17(4)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王仰麟北京大学1998农业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环境科学进展1998,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生态学王仰麟韩荡王锐北京大学2000进展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6(2)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王仰麟北京大学景娟2004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2004,12(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刘之浩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南京师大学报(自然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金其铭南京师范大1999及其演化科学报)1999,22(4)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学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地理学周心琴陈丽南京师范大2005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地理与地理星信息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张小林学展科学2005,21(2)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4.3结语从国外村落景观规划研究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乡村景观规划及人居环境研究已受到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征。伴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过程中,相应理论的进展相对较为缓慢,全新理论的探索及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是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难点与突破点。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转变、社会转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社会分层日益严重,如何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加以研究;学科交融与学科体系重新整合的研究等,也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缓慢发展阶段,因而积极、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行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有助于推动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发展。1.5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通过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学的角度阐述“两型社会”的发展给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带来的影响,以提出对其发展走向及定位的整体规划设计,构建新农村景观规划新体系,挖掘株洲新农村景观发展新模式,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具体内容: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株洲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及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株洲景观规划的六大问题:①株洲乡村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衡;②株洲乡村人居环境出现“脏、乱、差”现象;③株洲乡村地区受城市化的冲击严重;④株洲乡土文化遗产景观面临严重破坏;⑤株洲乡村规划中传统难传承,特色不鲜明;⑥株洲乡村规划观念落后,功能不健全。即老农村景观混乱,新农村景观城市化现象。根据“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结合当前的农村发展现状,提出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乡村景观整体和谐框架,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株洲地区不同乡村景观进行因地制宜的功能和特色的定位:从“株洲新农村景观专项规划”入手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延伸到“保护农业生态功能”。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给予分析与评价,并探讨株1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在“两型社会”建设下的现实指导作用。本论文的具体理论框架如图:(表1-2)1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万方数据表1-2论文研究框架绪论两型社会乡村与农村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相关概念新农村景观规划景观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相关概念和理论理论基础株洲概况AVC理论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学乡村旅游学乡村景观理论乡村景观规划基础新农村景观规划前提万方数据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基本现状和问题“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景观现状规划现状契机目标基本内涵设计原则理念、思路具体措施自然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问题人文景观现状分析与评价分析规划观念落后功能不健全综合规划中传统难传承特色不鲜明资源节约型乡村景观环境友好型乡村景观理论构乡村景观专项规划建研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究保护农业生态功能万方数据实例分析结论与展望仙庾村“两型”村庄创建案例攸县“两型”村庄创建分析醴陵“两型”村庄创建探讨云田乡“两型”村庄创建1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1.6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6.1研究方法(1)文献研读: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尽可能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和国外乡村景观文献资料,经整理、分析、论述成文,众多关于乡村、景观、环境友好型景观、资源节约型景观等的研究,文献是本论文的理论支持。(2)调查与实地考察:笔者于2008年6月、9月、2009年5月、2010年2月、3月,对成都“三圣花香”、已纳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的黄龙新村、光明村、以及长株潭核心区的乡镇(云田示范村、仙庾岭、攸县等)进行了有关乡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将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对现阶段新建成、改建扩建和未改造的株洲乡村景观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其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对株洲地区乡政府和农民了解当地情况的同时,进行座谈等一系列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使后期的新农村景观规划成果为政府和当地群众所认同。(3)参与实践:论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出合理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在实践项目中进行检验。因此,在相关项目中应用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可以检验这些结论是否科学,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1.6.2创新点(1)探讨了景观规划专业理论同建设两型社会这样的社会学命题之间的关联性,角度独特新颖。引入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学理论,使得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出更为丰厚的精神内涵。(2)借鉴国外景观规划的先进理论,以乡村景观AVC(Attraction、Vitality、Capacity)理论为基础,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乡村景观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开发和利用、保护与管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3)首次提出了“两型景观”建设的思想,探讨了株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1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源、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具体措施,完善了株洲“两型”村庄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观。1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2.1相关概念2.1.1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①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2005年国家率先在长株潭地区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践行,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湖南加速崛起创造了空前的机遇,这势必将对株洲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那么这样的“综合改革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长株潭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376.htm?fr=ala0_11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1.2新农村景观2.1.2.1乡村与农村“乡村”从字面上看是由“乡”和“村”组成。从社会学的角度,“乡”是中国最低一级政权单位,县以下的农村行政区域。①“村”是中国农村中的居民点,多由一个家族聚居而自然形成,居民在当地从事农林牧渔业或手工业生产。往往由一个或几个村构成乡。②不同的学科对“乡村”概念理解的广度、深度和角度是不同的,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乡村土地利用是粗放的,农业和林业等土地利用特征明显;(2)小和低层次的聚落深刻揭示出建筑物与周围环境所具有的广阔景观相一致的重要关系;(3)乡村生活的环境与行为质量是广阔景观的有机构成,是特有的乡村生活方式。③除了“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外,“农村”同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相对体,《现代汉语词典》中定义“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把乡村经济和农业相等同。④这一定义的出发是把农业产业作为农村赖以存在、发展的前提。没有农业的存在,农村就不称其为农村,农民就不称其为农民。从界定农村的角度分析,这一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性都缺乏严密性。⑤因此,以“乡村”一词取代传统的“农村”用语,较能凸显出地广人稀地区的多元产业、环境、社会和文化之综合性生活圈概念,亦已更贴近现今的发展状况和作者研究的课题。⑥2.1.2.2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BookPsalms)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包括所罗门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33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22③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38⑤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⑥吴辉龙.乡村发展愿景与策略[OL].[2004-10-21].http://ccsun.nchu.edu.tw/~hwcheng/page/25.pdf.1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他的这个观点也许与他的犹太文化背景有关。“景观”在英文中为“landscape”,在德语中为“landachaft”,法语为“payage”。在中文文献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目前还没有人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俞孔坚,1987)。各种词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语词典,1933;辞海,1979等)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景观是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建(构)筑物的综合体;是综合人类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景观既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一种风景,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①“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生态学和景观学三个学科。(表2-1)表2-1景观概念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学科景观概念地理学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生态学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综合体。景观学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通过上述对景观概念的多角度观察,总结出景观既是一种自然景象,也是一种生态景象和文化景象。具体理解为:(1)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2)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3)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4)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②。①http://baike.baidu.com/view/485976.html?wtp=tt②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1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1.2.3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以后,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乡村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引起农业地理学家的兴趣。1960~1971年在奥特伦巴(E.O.Ot-renba)的倡议和领导下,出版了《德国乡村景观图集》,土地利用图和农业结构图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索尔认为“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或者是“在一个乡村地域内相互关联的社会、人文、经济现象的总体”。社会地理学家着重研究社会变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把乡村社会集团作为影响乡村景观变化的活动因素。纵观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的经验,其研究内容有:①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②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③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④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⑤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①“乡村景观”的概念多元化。从景观专业规划的角度,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划分和景观主题的不同。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是指城镇(包括直辖市、建制市建制镇)规划区以外的人类聚居的地区(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②尽管学科上的差异,乡村景观分类上基本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358738.htm?fr=ala0_1②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1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观,或者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①(表2-2)表2-2乡村景观分类【表格来源】魏朝政.坡地游憩区景观体验评估模式研究[J].造园学报,1993,1:47-64类别自然景观文化景观有形景观1.地形景观:湖泊、高山、溪谷、丘陵……2.地质景观:水山、温泉、泥泉、岩块3.天象景观:星象、日出、日落、月色4.生物景观:动物、植物、昆虫、鸟禽……1.文物古迹2.农村聚落3.田园耕作4.道路设施5.产业设施无形景观1.气象变化2.岁月时序变化3.山谷声音、气息1.生活习惯2.民俗活动3.艺术2.1.2.4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的三个层面,是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综合体,并且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精神、审美密不可分。乡村景观规划赋予“乡村”这一客体,以丰富的人文涵义使其转化为“新农村”。(图2-1)①魏朝政.坡地游憩区景观体验评估模式研究[J].造园学报,1993,1:47-641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题生产性景观规划万方数据以聚居环境为核心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以自然生态为目标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生活(社会)生态(环境)万方数据图2-1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1.2.5新农村景观规划(1)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前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其中建设新村镇,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两方面均属于乡村景观规划的范畴。(2)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2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农村景观规划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制定长远规划,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共存共生,最终使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为人们营造出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3)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在古代社会,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村落的发展缓慢,大多数村落并没有规划师,自然生长形成,传统乡村生活景观是中国古代耕读文化的一个特殊载体,耕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取向(图2-2)。如今的乡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的机械化生产方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几百上千年形成的传统村落在新农村背景下改造的面目全非,“人化自然”的力量改善和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景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即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只有通过乡村景观规划才能形成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图2-3)耙田养蚕制茶图2-2传统乡村生活景观[图片来源]http://grassy.org/art-ovsea/folksy/economy.htm.2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2-3现代乡村生活景观[图片来源]http://www.gndaily.com/NEWS/2010-2/201025132959.htm2.2理论基础2.2.1AVC理论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AVC理论的核心是研究景观区域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其重点探讨:(1)社会问题——乡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问题。主要进行乡村景观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以增加乡村景观吸引力。乡村景观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维护乡村自然田园环境,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②乡村聚居性的建设,提高乡村聚居环境的硬件设施和乡村聚居环境使之成为生机、活力、魅力的生活与活动场所;③乡土文化的营造,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历史古迹、风土民情等是乡土文化的突出表现。(2)经济问题——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重点是乡村景观2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体现乡村景观生命力。乡村景观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经济活力。农业景观作为乡村景观的主体,必须保证粮食供给,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是衡量经济活力基本标准;②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济发展之路;③经济收入。农民收入低是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乡村经济总收入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是乡村景观生命力的突出体现。(3)环境问题——乡村整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其目标是乡村景观资源的维护和管理,以增加乡村景观承载力。乡村景观承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环境容量。在不破坏乡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或人类活动的水平;②生态容量。乡村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干扰的最大限度。对于乡村景观,在保护集中农田斑块的前提下,重建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③文化、心理容量。当地乡土文化和村民心理所能承受外来干扰的能力。乡土文化以及当地居民对乡村的认同感是乡村生活形式的基石,目前受城市化的影响很大,需要当地村民重新寻求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①株洲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在株洲乡村景观的分析与评价、开发与利用和维护与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注重和兼顾株洲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并进行有效提升。在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利用AVC理论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营造美好乡村景观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2.2“人类聚居环境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环境与资源问题使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聚居环境,由此建立了“人类聚居学”。人类聚居学由聚居背景、聚居活动和聚居建设三要素构成。当代人类聚居环境以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基础,其中包含空间环境、各类资源和生态循环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作为聚居环境存在①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厦门市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文本[Z],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2.52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必要前提,称之为聚居背景。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利用聚居环境进行各类聚集和居住活动,可称为聚居活动。人类聚居环境的客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乡村、旷野,集中体现了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活动。①人类聚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乡村、城镇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领域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乡村景观规划主要以“景观”、“环保”、“文化”、“休闲”、“智能”、“绿色健康”等作为人居景观设计的理念,避免或减少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平衡和文化遗产的破坏,营造一种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进而挖掘和吸收人类聚居环境学中景观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以乡村聚居环境学为指导,掌握株洲新农村的聚居背景、聚居活动和聚居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使之成为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基础素材。2.2.3“景观生态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寅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其一般原理简单概括如下:②(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2)生物多样性原理(3)物种流动原理(4)营养再分配原理(5)能量流动原理(6)景观变化原理(7)景观稳定性原理。其基本模式“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这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原理最早是由Forman和Godran两人提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空间划分,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如从空间布局的角度①刘滨谊.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J].规划师,1999,15(2):82②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4-52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来说,株洲地区新农村农田应分为:株洲县古岳峰-堂市-三门-仙井农田区;醴陵市东堡乡-神福港-泗汾-船湾农田区;攸县皇图岭-网岭-新市、渌田、大同桥-鸭塘铺农田区;茶陵县腰陂、马江-枣市-界首农田区和炎陵县鹿原、水口农田区,以上农田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则进行乡村景观规划:(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3)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新塑造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2.2.4“生态农业”理念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生态农业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保护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最终使乡村恢复田园风光。近年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优秀成果,又吸收了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农业现代化的理想模式。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构成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宜加快发展早熟梨、高山反季节蔬菜、有机茶叶、烟叶等特色高效作物,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采用“三基”新农业生产结构;夏季可以利用太阳能作业,从而促进和扩大物质能量的循环转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乡村景观虽不大,但涉及面宽,需用生态农业学观点合理安排区域内各种生产信息,使区域内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2.5“乡村旅游学”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巨大的。一部电影《芙蓉镇》使拍摄地湘西永顺县王村镇由默默无闻变得远近闻名;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使湘西古城翩然而出,飞向世界,闻名海内外,吸引了众多游客。据凤凰县旅游局统计,短短5年来,前来凤凰城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激增近5倍,旅游年收入1998年仅2000万元,2002年突破了1亿2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元,2002年仅“五一”黄金周的门票收入就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①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②株洲乡村旅游可以分为:(1)观光型:主要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如构筑炎帝文化深厚的国际知名历史生态人文旅游目的地——炎陵县;(2)参与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如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地区——攸县;(3)度假型:主要是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一座座休闲农庄、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可成为乡村景观一处处亮丽的风景,对旅游者发出诱人的吸引力。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地区——茶陵县和株洲县。2.3小结通过对新农村景观规划有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发现:乡村景观规划看似狭窄,其实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辐射面广、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它涉及到景观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旅游学、农学、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史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从理论指导作用上讲,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不仅包括了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还包括了区域景观规划、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乡村旅游学等基本理论。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综合考虑适合聚居、有利生态、景观价值高、促进经济发展、符合人的审美和生活习性的“两型社会”新景观。①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地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9②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53193.htm2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基本现状和问题3.1株洲概况株洲,古称建宁,公元214年,三国东吴在此设建宁郡。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称槠洲。到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在东经112.6°-1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一隅。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辖下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设专辖县级市,1956年3月,升为省辖地级市,1983年实行市带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和城市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全市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耕地228.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39%。总人口380万人,农业人口278.3万。水资源丰富,湘江河水经流株洲,支流有洣水、茶水,还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主要矿产资源为煤、铁、铌钽及非金属矿,具较大资源优势(图3-1,3-2,3-3)。2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1图长株潭地图图3-2株洲市地图图3-3株洲市地图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片来源]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0/200712/t165788.shtml[图片来源]http://tupian.hudong.com/a0_34_08_01300000326560124261084980501_jpg.html[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株洲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1)红色遗产:株洲是革命老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伟人足迹,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先烈故事,经历了血雨腥风,感受了刀光剑影,也遗存了许多红色的遗迹:如市区的协丰长绸布店、罗哲烈士墓、十九人堆等;炎陵的水口战略决策、水口连队建党、中村分田运动、朱毛第一次会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洣泉书院,毛泽东指挥酃城战斗旧址——接龙桥、红军标语博物馆等;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中国共产党茶陵县委员会旧址、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九渡冲战斗遗址、茶陵烈士陵园、红军村和红军墙、红军学校――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旧址、我党我军第一次肃反——湖口挽澜旧址、茶陵县烈士陵园等;攸县东冲兵工厂、南岸列宁室、攸县烈士公园、六十分烈士墓群,谭震林墓等;在醴陵毛泽东同志考察农民运动旧址——东富寺、毛泽东革命活动纪念地——先农坛、李立三故居、左权将军纪念碑等。(2)建筑遗产:株洲的建筑遗产非常丰富,大量独具特色的书院、宗庙、祠堂、牌坊、官邸、桥梁等,散落在大地之上,掩映在烟霭之中,带2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着岁月的沧桑,承着历史的厚重著名的如醴陵的渌江书院、渌江桥、潘氏宗祠、彭氏祠堂、袁氏牌坊;攸县的谭氏祠堂、太夫第、翰林第、鸾山洋屋;茶陵的陈石泉宗祠、龙家祠中宪大夫牌坊、陈家大屋陈家牌坊;炎陵的洣江书院、朱家祠、周家祠、叶家祠等。(3)碑刻遗产:有两千多年建县史的株洲留下许多纪事怀人的摩崖、石刻、碑亭,大多已淹没无存,幸存的有:荷塘区明照乡走沙巷义渡记碑;醴陵的吴楚古刹碑、红中铺摩崖石刻、初建三公祠碑、朱熹画像碑;攸县的重建宝宁禅寺并捐田记碑、攸萍界碑、重修灵龟峰记碑;茶陵的光泉石刻、三大学士故里碑刻、灵岩康崖石刻;炎陵的御祭道路碑、龙渣瑶族大屋石刻、骆宾王摩崖石刻、天星寨黄岗摩崖石刻、“告示”碑等。(4)墓葬遗产:株洲这片土地上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人杰,还吸引了无数的豪杰之士、妙曼之女在此风云际会、莺歌燕舞,他们有的长期活动于此,有的永远长眠于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凭吊之所:如炎陵的炎帝陵,晋代礼部尚书欧林启墓,宋司马平阳侯尹鹏飞墓、宋长沙郡主赵玉蝶墓,管军元帅段清远墓,铁头太子墓,明太仆寺卿刘稳墓;茶陵的明代大学士刘三吾墓、张治墓,清大学士彭维新墓,相传安葬炎帝之子的太子坟;攸县的相传安葬尧帝的尧山,唐代高僧旷长髭墓、圣寿勇禅师墓,明南京户部主事易舒诰墓,谭震林墓;醴陵的唐代名媛红拂墓,宋代名臣吴猎墓、杨大异墓、丁应奎墓,明户部郎中徐廷用墓,同盟会革命党人宁太一墓、张伯蒲墓、陈盛芳墓、傅熊湘墓、丁应奎墓、文斐墓;株洲县的清末大将郭松林墓;市区的老莱子墓、罗瑶墓、罗哲墓、罗学瓒墓等。(5)古代遗址:恐龙化石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漂沙井磨山文化遗址、茶陵枣市独岭坳文化遗址、炎陵龙渣瑶族寨址等可以见证株洲至少六千多年的人类活动史;五代马王故城遗址、北宋金州故城遗址、三国建宁古城遗址、南宋茶陵城旧址、容陵侯故城、阴山县故城、攸县故城、三国吴建宁县新城遗址、醴陵古城遗址等古城遗址可以见证株洲两千多年的城市史;醴陵南桥鞭炮作坊遗址、楠竹山窑址、窑下湾砖窑址、沩山窑大遗址,炎陵桃岭窑址、洞下窑址,茶陵中瑶窑址、陵窑背窑址、陵窑塘下窑址,株洲县窑堆子窑址等古窑遗址可以见证株洲古代手工业的2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繁荣。(6)工业遗产:株洲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八大工业基地之一,国家许多重要的工业项目安排在此。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等100多个“全国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株洲南方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株洲车辆厂等一大批大型企业,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遗存。如南方公司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仿苏建筑群,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些车间和办公楼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还有一些工业设备、工具,无不体现着中国现当代工业发展的光彩。(7)植物遗产:株洲古树名木有42科、75属、97种、6364株。樟为株洲市树,醴陵南桥镇有1650岁古樟;株洲曾因地多槠木又名“槠洲”;攸县柏市镇有2400岁南方红豆杉(世界十大濒危物种),黄丰桥镇有1200岁南方红豆杉6株;攸县桃水镇有1500岁银杏;醴陵南桥镇有1050岁枫香树;攸县银坑乡有千年古楠;炎陵沔渡镇有千年杨梅;炎陵中村乡有世界上最大的桑树;炎陵桃源洞有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的毛红椿;茶陵小田乡有500年马尾松15株、500年黄檀3株。株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株洲的非物质遗产也大放异彩,音乐如醴陵的思情鬼歌、茶陵炎陵攸县的苏区歌谣、炎陵的客家山歌;舞蹈如醴陵的星子灯、攸县大同桥火龙灯;手工技艺如株洲县南阳桥乡刘双喜漆画、邹桂文木雕、堂市乡谭建强制鼓、株洲县剪纸、醴陵鞭炮制作工艺、醴陵大蒜加工工艺、茶陵攸县的腐乳加工工艺、茶陵冬酒酿造瓜皮帽工艺、茶陵蓝印花印染工艺、“补锅”手工技艺、攸县皇图岭豆腐制作;民俗如茶陵云阳山南岳宫庙会、攸县阳升关庙会;民间曲艺如醴陵的《春锣》和《赞土地》;戏剧如株洲县攸县的皮影戏;民间文学如炎陵茶陵的炎帝传说等。①①http://baike.baidu.com/view/25216.htm?fr=ala0_13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3.2株洲乡村自然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2.1现存的良好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在株洲及周边地区存在着丰富的山水风光、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等各类旅游景观资源,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其中株洲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四处,国家级的有炎陵县炎帝陵一处,省级的有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株洲县大京风景区、茶陵县云阳山森林公园。以炎帝陵建设为龙头炎帝文化景观气势恢宏,桃源洞景色更是绮丽诱人,富有原始风光气势。此外,境内洣江、渌江等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青山秀水和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勾画出株洲奇丽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桃源洞、神农谷、南宋城墙、酒仙湖大京风景区、酒埠江水库风景区、白龙洞等景观,还有仙庾岭、九郎山、云峰湖、大京水库、空州岛为重点的城郊景观带。(表3-1)表3-1株洲乡村自然景观资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株洲乡村自然景观资源名称位置等级级别类型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株洲炎陵县十都镇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云阳山株洲茶陵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宗教建筑与礼治建筑群皇雩山和雩仙寺株洲茶陵县水田乡东坑村未定名山酒埠江风景区株洲攸县峦山、黄丰桥、柏市、酒埠江镇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自然风景区,人文风景区湘山公园株洲炎陵县霞阳镇未定公园空灵岸株洲县雷打石镇盘石村未定风景婆仙岭株洲市株洲县白关镇未定风景大京风景区株洲市郊东南未定风景3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但有些地区旅游开发活动没有把握好度,形成了过度开发、涸泽而渔的状况,除此之外人类生产活动的痕迹也逐渐侵蚀到上述自然景观。3.2.2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对乡村景观的消极影响株洲工业化形式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异,产业结构中钢铁、有色、化工等消耗资源、排污量大的产业比重依然偏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急需培育壮大,这样的城市周边工业形态对整个株洲区域内乡村的景观状况造成了深远影响: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不断加深。3.2.3株洲乡村地区受城市化的冲击当前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乡村地域不断缩小,城市景观实体逐渐向乡村地区推进,而局部乡村景观逐渐向城市景观转变。为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许多乡村开展了拆村并点工作,取而代之出了一些具有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特色的所谓“新村”,乡村聚落应有的景观特色消失殆尽。城市化使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尤其是一些传统乡村聚落,面临被扼杀的命运,亟待保护,如城市快速环道以外区域:马家河、群丰、龙头铺、明照、仙庾、渌口、白关等城镇现已受到城市化的冲击。3.3株洲乡村人文景观资源现状分析与评价3.3.1现存的良好乡村人文景观资源株洲具有八大文物景观群,来展示株洲历史文化风貌包括:(1)面积120平方公里的炎帝陵景观群;(2)炎陵县水口——中村红色文物景观群,包括水口叶家祠、朱家祠、桥头江家,中村乡周家祠、何孟雄故居;(3)炎陵县霞阳镇大操坪红色文物景观群,包括大操坪及附近的洣泉书院、红军标语博物馆、江家试馆标语楼、醴泉古井;(4)茶陵古城文物景观群,3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包括古城墙、铁犀、老街、民居、工农兵政府旧址;(5)攸县网岭汉墓群,包括保宁寺、麻城庙古代文物群等;(6)醴陵城区综合景观群,包括渌江书院、先农坛、李立三故居、陶瓷博物馆、石子岭东汉墓遗址博物馆及陶瓷工业旅游;(7)沩山醴陵窑大遗址景观群,包括众多的窑址、矿井、老作坊等;(8)株洲城区工业文化遗产和工业与科技展示景观群,包括以协丰长绸布店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鲁班殿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以老莱子墓为代表的孝文化综合景观群体。(表3-2)表3-2株洲乡村人文景观资源【表格来源】作者自绘株洲乡村人文景观资源名称位置等级级别类型炎帝陵株洲炎陵县鹿原镇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寝陵园李立三故居醴陵市福建围村未定纪念地酒埠江风景株洲攸县峦山、黄国家地质公园,国自然风景区丰桥、柏市、酒埠家森林公园,国家区,人文风江镇级水利风景区景区仙庚古庙株洲市东郊十八公里处(荷塘区)未定古代建筑渌江书院株洲醴陵市未定书院罗哲烈士墓株洲天元区马家河镇未定烈士陵园关王庙和吴株洲醴陵市鸿仙乡未定陵寝陵园王塔关王村洣泉书院株洲炎陵县霞阳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3.3.2乡土文化遗产景观面临严重破坏所谓乡土文化遗产景观,是指那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的,对中国广大城乡的景观特色、国土风貌和民众的精神需求具3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如祖坟,村头的“风水树”、“风水林”、“风水池塘”等。正如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所说,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或者说是一种文化认同。①如果现在大张旗鼓地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农村的物质空间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趋同,那么乡村一旦盛行起追求欧式别墅、城市化的小洋楼之风、城市化的宽阔的马路,那么弯蜒曲折的河道将被填掉或被裁弯取直,有上千年历史的祠堂被拆掉,势必会开启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的毁灭历程。3.3.3株洲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现状株洲乡村人居环境普遍较差,表现在:(1)建设乱——村庄布局分散,住宅建设无序。由于湖南地形复杂,山多水广,农田分散,村庄或者是沿河、沿公路修建,呈条带状分布,或者是星星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甚至没有固定的朝向,远远看去四面开花。如果在偏远山区,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这种自然村镇布局分散,导致城乡资源难以整合。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分散布局,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了规整的地块,制约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很高,不少村镇二三层的小楼比比皆是,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村庄住宅建设随意性大②,因此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如沿公路建房,居住点分布散乱;建新屋不拆旧宅,形成“空心村”;有的盲目模仿城市建小区,出现了一些具有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特色的所谓“新村”,村庄建设用地浪费较大,建筑风格缺乏当地乡村特色;有些村①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②刘朝晖,吴玉红.“两型社会”下湖南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庄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图08-09)(2)环境差——污水乱流、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禽畜乱跑。株洲市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几乎为零,在一些人口集聚区垃圾污染较严重。“晴天臭气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是一些农村的真实写照。城里来了亲戚朋友坐不下、吃不下、喝不下、住不下。更为严重的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人畜共患疾病,也给疾病的传播带来极大的隐患。目前还是有不少自然村存在季节性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此外,村容村貌脏乱差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垃圾收集站、消纳站、排污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无人问津,导致垃圾、污水随地泼倒;厕所近房,粪缸露天,门外积肥堆等现象随处可见。①有些村内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排,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约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沟渠、水塘成为污水池、垃圾堆放场。(图3-4,3-5,3-6,3-7)①刘朝晖,吴玉红.“两型社会”下湖南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3-4株洲县渌口住宅建设无序图3-5攸县兰村建筑风格缺乏当地特色[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县湖口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图3-7株洲市云田乡村内土路雨天一身泥3-6茶陵[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4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现状3.4.1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观念落后,功能不健全新农村景观规划是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及美学价值。目前,农村住宅的功能比较落后,而针对当地农村的建筑设计研究缺乏。许多住宅设计风格单调陈旧,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少地方依然沿用3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20世纪50-60年代的房屋格局,功能明显不合理。一些农民的建房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一般的农户待孩子长大要成亲时就得建新房,这样一轮轮地拆建,不仅浪费大量农田,也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村庄功能分区不明确,没有区分生产区、生活区,村民住宅同工业企业混在一起,没有专门的公共服务设施区。在已建成的一些示范村中,主要是单个自然村、单项内容的创建,建设力量分散,没有一个连片的创建点和区域性的规划。很多相邻村之间道路不相连,更谈不上道路硬化。村内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共享性差,宣传栏、篮排球场、文化室、等文化体育设施不健全。株洲村镇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严重缺乏。在实地调查的村庄中,没有做规划的占相当大部分。即使有些村庄做了规划,也不完全符合《村镇规划标准》。一些城市规划师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如人畜分离、垃圾处理、消防设施的安排、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污水处理等等;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它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聚集提供各类条件,甚至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更有一些规划通过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丧失其村庄的乡土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消防设施、下水设施等等。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恰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必须的。目前为止,开始考虑村庄规划问题的都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子,但也不是每个经济发展好的村子都有要求规划的愿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得到了发展却带来了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采空区已无法再进行居住,不得已搬迁,不得已规划。而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子至今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村庄规划,即便意识到了,也无力进行。造成的结果是等到经济发展起来的时候,意识到要规划的时候,也是不得不规划的时候,规划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了。此外,还存在规划编制落后且老规划的后遗症难以治愈的问题。由于以前规划存在的不合理,致使现在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给以后的规划带来很大的困难。在城郊结合部,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如现在普遍出现的“城3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村”,不但给城乡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更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相适应。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株洲当前新农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3.4.2新农村规划中传统难传承,特色不鲜明村庄的特色在于它的寄托情思、勤俭节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有特色的农村不是简单的“盖洋楼”或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化,像华西村那样;也不是复杂的“文物保护”或追求原汁原味,像乌镇那样。村庄的规划就是本土特色的固化,村庄就是一曲凝固的民歌,它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土壤、人文、气候、地理、矿产、动植物资源以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特征。就像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黄土高原的土窑洞,存在必有其合理的因素。否则,千百年来不会一直存在下去。但是,最近几年来,城市规划师沿用工业文明的规划模式,富裕起来了的农民也在不自觉地抹掉中国农村的特色,他们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否合理,不顾及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味的追求形式上“洋”和“阔”的新村、新房。事实上,村庄的特色,应该在生态上是最友好,在经济上是最节约,应该是大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共同留下的最小的“生态脚印”。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像城镇建设那样讲求规模,它的标准就是村民生活的舒适程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实地调研的结果可谓喜忧参半。从形式上讲,既看到了一些推倒重建的城市型村庄和洋楼式的农民新居和新村,也发现了一些既改造了农村居住环境,又保持了地方特色的村庄,但后者毕竟是少之又少。3.5小结概括株洲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确定“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定位和方向。对株洲各地区的乡村景观进行实地调查,得出这样的结3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论:(1)城市产业结构的失衡对株洲乡村景观产生消极的影响;(2)株洲乡村地区受城市化的冲击;(3)株洲乡土文化遗产景观面临严重破坏;(4)株洲乡村规划中传统难传承,特色不鲜明。对株洲乡村景观规划现状评价,总结优势及其不足,并对其现状进行成因分析。3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第四章“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乡村景观存在多方面的特殊性,新农村景观存在的价值应当体现在“乡村”这一特殊载体之上的景观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不能建立在对自然的“战胜”上,也不能建立在对历史的“淘汰”上,应该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扬,这是一个农村未来发展的立足点,也是个性乡村生命的结晶。(图4-1,4-2,4-3,4-4,4-5)4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图4-1“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风景区分布[图片来源]作者参与的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图片说明:株洲是地处长江以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湖南的工业重镇。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产业布局决定了株洲以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十五”以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形成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并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4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4-2“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农业区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参与的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图片说明:包括林业、特色农业、养殖业以及传统农业。重点发展农林作物新品种,畜禽水产新品种,新型设施栽培技术,安全高效,规模化畜禽清洁养殖技术,农林节水技术与设备,新型肥料生产技术,新型安全饲料生产技术,数字化农林技术与装备,农林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林业生物质材料的精深加工与利用,农林业机械,标准化,生态化基础建设。构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都市农业等六大类多功能农业及其经营体系。4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图4-3“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旅游景区分布图(一廊二带)[图片来源]作者参与的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图片说明:充分发挥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蘅茶吉铁路建成后的交通优势,整合旅游资源,与南岳衡山、井冈山建立共享式大旅游圈合作关系,打造炎帝文化旅游线,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以及加强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建设。4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片说明:图4-4“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醴炎生态产业经济长廊及株醴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带[图片来源]作者参与的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醴炎生态产业经济长廊:以106国道为轴线,依托县市城区和中心集镇,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构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经济长廊。在各县市巩固发展水稻高产优势区、旱杂粮高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有机茶及名优绿茶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笋竹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大力促进家禽生态养殖园、百草园、百果园、JBC生态养猪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循环农业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安全、绿色菜篮子工程,形成循环式现代农业范式。“醴炎生态产业经济长廊”从北往南分布着船湾服饰工业园、攸县IGCC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攸州工业园、茶陵经济开发区、九龙工业园。株醴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带:包括株洲县姚家坝、仙井、南阳桥、洲坪、三门和醴陵城区及枫林市、板杉、神福港、新阳、仙霞、石亭、均楚等核心区域内的乡镇,该区域布局有醴陵陶瓷产业园,并新建兴农创业园、市民农业体验园、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烟花传统产业,东部对接东郊休闲带,南部对接湘江生态风光带。4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图4-5“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工业区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参与的湖南工业大学课题组图片说明:“两型社会”建设核心产业布局:1、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河西高新技术开发区(2)田心高科技工业园(3)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2、株洲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3、长株潭现代物流园区4、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5、渌口经济开发区6、中国物流(株洲)产业园7、株醴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带(1)醴陵陶瓷产业园(2)兴农创业园(3)现代生态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园(4)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生产基地(5)生物能源原料生产及加工基地南部协调发展区产业布局:(1)船湾服饰工业园(2)攸州工业园(3)茶陵经济开发区(4)炎陵九龙工业园。4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1契机目标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者的目标不谋而合,即建立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高效稳定的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是新农村景观规划的重要前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景观又将成为两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两型景观”即资源节约型景观和环境友好型景观。环境友好型景观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资源节约型景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4.1.1新农村景观发展趋势当前的城市发展已经从无序发展过渡到有序发展的阶段,农村现代化道路已经提上日程,新农村景观规划结合“农村”为主题,农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的提高是现代新农村的直接体现。新农村景观发展的趋势必然会建立起以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为主的能源、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两型景观”。4.1.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应摒弃城市造园手法,不可过于追求形式和视觉冲击力以改变其农村风貌,要真正以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为依托,切合实际,建设出能够促进生产,改善生活的景观新农村。规划时要根据地域性的差别,景观条件的不同,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景观,更加体现其传统文化。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丢失很多民族的东西,丧失了很多文化精髓,我们在做新农村景观规划时要尊重当地民俗,把当地的文化通过新农村景观规划体现和延续下去,把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4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4.1.3广大农民的意愿农民是农村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农民习惯了长久以来的水井谷场,家禽牲口,田耕生活,溪流老槐成了他们一朝一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这些情结是纯朴真挚的,是饱含了千百年来中国古老不朽的草根印象,是任何现代车水马龙的凡庸生活所不能替代的,这一切我们应当珍惜并永远流传;而另一方面农村古老的文明需要我们寻找先进的符合时代气息的思想去烘托它,继承并发展它。4.1.4生态环境和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农村建设更是如此,农村景观的环境基础是自然,因此景观规划应当以生态规划为前提的,在考察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生态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当前农村现状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从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缓解能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4.2基本内涵4.2.1新农村资源节约型景观——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据统计,目前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约60%左右的农民仍然依靠传统的秸秆薪材等生物能源和煤及石化能源解决生活需求,农村燃料问题已成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重要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4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2.1.1缓解国家能源紧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人口众多,巨大的用能压力使国家能源日益紧缺,不堪重负。城市的能源结构改革已初见成效,但城市的能源结构不能照抄全搬用于农村中。根据农村相对分散的生活模式和农村主要生产力结构特点,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有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国家能源紧缺困境,保障能源安全。4.2.1.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我国农村总体生活水平较城市相对落后,以北京城郊农村为例,许多直接关系到农民健康和农村环境的设施不齐全,尤其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燃料、取暖等现代文明生活的基本条件较为落后。目前,仍有147万人在饮用低标准用水,65万个农户厕所需要改造,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于20%,污水处理率仅为10%。在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中,将沼气建设与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相结合,大力推广和应用太阳能技术,即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又可优化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条件,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作用。4.2.1.3推进利废减污,保护生态环境在以种植业、畜禽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地区,可以推广建设沼气池或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果园等,并与改圈、改厕和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使沼气池的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三结合,构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开展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有效地处理粪便等废弃物,既节省生产成本,又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保护生态环境。4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4.2.1.4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生物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结合各地区农村特点,在生物质能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秸秆气化、秸秆固化或应用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等技术,生产燃料。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繁荣农村经济,还将有利于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可以促进企业和地方的共同发展。4.2.2新农村环境友好型景观——保护农业生态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在株洲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多功能特性,特别是农业在保障株洲生态安全、促进株洲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却仍然不容忽视。可以说,只有株洲新农村的协调、稳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株洲和谐社会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只有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最终实现株洲的生态环境安全;只有正确认识、有效保护并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才能实现株洲农村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与统一。按照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思路,株洲市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气候调节等。农业生态系统巨大的服务功能对于株洲生态安全保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生态功能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一致的。农业生态功能的提高和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在不断提高农业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株洲生态与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才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4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3设计原则4.3.1整体规划原则新农村景观规划中整体规划原则是把乡村各种景观要素即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和动植物等;人工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农业和公用设施等;非物质要素包括民俗、宗教、语言等,)结合起来作为整体考虑,规划时从景观整体上解决乡村地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的问题研究,与各部门协调好,才能真正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4.3.2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乡土文化是地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长期积累。地域社会造就了乡土文化,反之这种文化又诠释了低于社会的个性和魅力,规范了低于社会共同追寻的秩序,其形成和延续是在不断的认同与适应中完成。湖南省凤凰县人杰地灵,山水的灵气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俊。小小一个地方,仅仅清代末年就出了总兵、提督以上将校85人,一品大臣2人,三品大臣5人,从二品7人。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理熊希龄,更有著称于世让凤凰人为之骄傲的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和画坛怪才黄永玉及他的弟弟国画家黄永厚。凤凰县美丽并非仅指这里水秀山青,而包含了淳朴的民风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浏览凤凰就如同翻阅一本厚厚的名人传记,每一页上都镌刻着人生的跋涉、时代的风云和骄人的成就。厚实的文化积淀和当地的民风民俗造就了这些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由此可见,景观规划中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原则是势在必行。4.3.3生态优先原则目前很多规划设计没有考虑生态效益只求经济效益的建设,存在盲目建设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诸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农田土壤环境恶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物入侵、农村生活垃圾等等。5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要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辩证统一、协调一致的原则,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这也是新农村景观建设最终希望达到的效果。4.3.4公众参与原则乡村景观规划不仅是一种政府的行为,也是一种公众行为,乡村景观规划的服务主体是广大的农民,因此,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要切身为农民着想,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上,发动村民意识和村民力量,最终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同才能体现其价值,这一原则不仅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是当前以人为本的突出体现。4.3.5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一个长远的建设发展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农村景观规划的重要的规划原则。对于新农村建设项目来说,把资源与生态环境等问题协调解决是实施可持续战略方针的首要环节。4.3.6科学创新原则在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中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理念的运用要与时俱进,它能给农村景观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要让农村走出从前的贫穷与落后,走向现代化。如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体现了科学创新这一原则,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园林景观规划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遵循。4.4理念和思路4.4.1基本理念整合——对农村物质空间整合,即通过景观空间系统内部要素数量、质量及其结构关系的调整与组织,来达到景观空间完整的目的。5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重构——重构有两层含义,一是保留元素从不同角度或意义上的调整布置,二是进行创新。升级——指生产方式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革老农村,走科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农村转变的标志。提升——多元文化的注入,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愿望,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四个理念中,“整合”是基础也是核心思想。这个整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在限定中创造的过程,既不同于勒柯布西耶式的推倒重来的“城市革命”论,也不是将农村视作“文物”的“原汁原味”的保护,而是强调使用现成的及已经存在的形式和结构,用现在的材料来工作,将其转化为新的、有用的东西。新农村景观作为农村审美的环境,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一个历时的渐进的过程,并积淀了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内容。对于农村景观空间的整合就是进一步发掘它的潜力,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生活的要求。因此,整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这种改良主义的思路适用于当代新农村发展的阶段,而且明显具备了生态主义观点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主义思想,有利于达到生态延续的目标,形成多元共生的农村景观特色①。4.4.2基本思路(1)保留乡土元素,更新利用方式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应当是可持续的规划,我们的规划应当是节能、节材、节工的规划。充分利用乡土材料,乡土元素,甚至变废为宝。既节约成本又符合当地的风格特色。(2)保留村落肌理,更新表达形式老的农村景观只是在存在形式或表达方式上显得陈旧、老套,但不等于说是没有价值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只是改变旧的农村秩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因此原有的乡村自然肌理,原有的生态群落格局,原有的村落风貌等①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与保留——以金坛市上汤村新农村景观规划为例[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5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等在我们的规划中恰恰成了宝贵的资源,对于这些我只要通过整合设计的手法,把他们有序地贯穿起来,既做到了更新又保留了特色。(3)保留农田肌理,更新农业景观格局农村是不同于城市的另一种复杂的社会,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产业经济。我们的景观规划是建立在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之上的,因此景观规划中应当结合原有的农业产业活动,并积极发展其他产业形式,在可能的条件下变成景观素材提高景观价值的同时,提高其经济价值,从而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4)保留乡土文化,更新景观品质农村原有的风土人情,民间信仰等是长久以来农村文明发展的的衍生物,是农民惯有的生活情趣之一,保留着地方传统意义的文化内涵,是农民心灵寄托的精神场所,景观规划中保留这些元素,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传承的要求;但是其中已有很多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规划中可以通过特殊景观营造,使其成为历史记忆的场所空间,以不同的方式为村民所享有。①4.5“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具体措施4.5.1株洲新农村景观专项规划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目标: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挖掘属于株洲自己的文化品牌并适时开发如炎帝文化,红色文化,瓷都文化等特色民俗休闲旅游;改善目前杂乱无章的乡村景观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灯光亮化、墙体绿化、巷道硬化,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行政村达到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彻底改变脏、乱、差的现象,美化、亮化村民人居环境;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株洲农村部分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的区域,可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良性循环典范”模式的新农业生产结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能够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最终恢复乡村良好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的①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与保留——以金坛市上汤村新农村景观规划为例[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5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技术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形态的优化、景观功能区的划分、景观类型及在不同空间格局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建筑景观、道路景观、庭院景观、水体景观、景观环境、景观植物的设计内容和表现手法等。(1)株洲乡村整体空间格局乡村建设不是形而上学的蜕变成“小城镇建设”或者“新村建设”,如对株洲地区炎陵、茶陵老区的扶贫开发时,应因地制宜将当地农村建设成集中居住的“小城镇型村庄”,将有条件的企业在其地区建立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产业发展。在编制乡村城镇化整治规划时,经济发达的乡村可以在继承传统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生活元素,建立新型乡村聚落形态,形成集中的“点面结合型村庄”或相对分散的“农户庭院型村庄”。(2)建筑与道路景观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农村村组有大量废弃的破旧房屋和道路占据着那里的土地,有计划地规划农村村组住房建设,对废弃的房屋进行拆除,将废弃的房基改造成水田、旱地或宜林地,能大大缓解株洲地区农村人多地少、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3)庭院景观美化庭院周围环境,进户路面硬化2~2.5米宽、通透式围墙或植物隔离带、明沟衬砌硬化加盖、前庭后院,建好1~2个花坛和乘凉坪。(4)水体景观保护株洲新农村的水源水质,加强水域生态系统建设,如对一些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加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天然石块和水生植物结合,沿水体建生态驳岸,并建2~5m宽生态绿化带。(5)景观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路、改栏、改厕、改厨、改水和垃圾污水处理为突破口,对已废弃的公路、铁路、水渠,能改作耕地的应改造复耕;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优化乡村布局,如对株洲醴陵片区等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5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6)景观植物(山林地整治)通过树列、灌木篱和防风林带来强调已经建立起来的土地布局,目的是引导交通、强调边界、阻挡强风和生产木材。此外也有审美方面的因素:软化轮廓线、将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分离界定;通过设计,决定哪里种、哪里不种、如何种,以形成封闭的空间和深远的视景线,由此促成景观类型的变化。植物材料主要选择易于养护的本土树种。如株洲农村宜加强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工作,对保留的山林地进行森林整治和林业改造,以乔木密植为主,对107国道、湘黔铁路、京珠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湘耒高速和工业园防护林等地区种植防尘性强和抗毒性(SO2)强的树种,如榉树、朴树、槐树等以加强山林地自然生态系统培育。(7)农业景观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提高各类农业用地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精细化农业;综合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发展冬季农业;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资源,发展立体种植。具体表现为:农田种植美化的季相构图、农路、农田边缘的美化、农田空地及荒地周围景观的营造。(8)林业景观结合林业生产上的各个环节,使景观的人工设计做到功利和美的统一。其景观创造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道路、山脊和河流等带状景观设计、森林景观的营造、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9)渔业景观在以池塘养殖为主的地区,应提高集约化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开展网箱养殖、网围养殖和网拦养殖,利用渔业的设备、空间、经营活动场所、生态、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资源,让人们认识渔业与体验渔村的生活,展现乡土特色,发挥观光功能。4.5.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4.5.2.1株洲乡村生活能源现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分析(1)燃烧植物秸秆和草木用于炊事、采暖5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据统计,株洲乡村地区直接燃烧生物质用来做饭和取暖这一传统的用能方式热效率只有10-15%,生物质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火烧烟熏,烟灰飞扬,不仅污染环境,更易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湖南地区是生物秸秆的产量大省,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选择。(2)燃煤采暖我国是产煤用煤大国,燃煤采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农民采暖的主要方式之一。从株洲地区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民采用较多的仍是“土暖气”,以煤为燃料的采暖方式。由于农村住房基础条件差,导致农民冬季采暖用煤量大、效率低、污染严重,且冬季室内温度偏低,室内舒适度较差。株洲地区农村平均每户冬季采暖耗煤量约4-5吨,冬季采暖费一般占到家庭收入的10%以上,投资及运行费用偏高。(3)液化气和电用于炊事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位商品能(主要是电和液化气)的需求也迅速增长,部分农村家庭使用了液化气灶和电炊事用具。株洲部分农村地区商品能消费增长过快,加重农民的生活负担。目前非商品能仍是株洲农村地区家庭燃料结构中的主体,商品能在总有效消费中的比例远小于非商品能。(4)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20至30年内,我国具备利用条件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量,预计每年可达到8亿吨标准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以株洲市农村发展为例,除煤炭资源外,电能缺乏,没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生物质能、新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株洲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且利用条件较好。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年平均日照达2,780小时,全年每平方米太阳总辐射量为5千兆焦耳左右,株洲市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时期为3-9月,长达半年。即使在冬季,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并无较大的衰减,为农村开展太阳能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株洲地区秸秆薪柴资源丰富,根据株洲市粮食作物的实际生产水平计算,株洲市一年可获得的作物秸秆量总计270万吨。秸秆是株洲市农村居民的重要生活燃料,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尽管秸秆用于生活的消费量逐步下降,但每年仍有180万吨直接用于炊事和采暖,在农村生活燃料构成中占有5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重要地位。粪便资源只有当作沼气原料时才有能源意义,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根据株洲市畜牧业发展情况,粪便资源量约518.5万吨,如全部利用可产沼气3.1亿立方米,郊区人均达82立方米,可在生活燃料中起重要作用。株洲市农村地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浅层土壤源和水源热泵的潜力很大,应用前景广阔。4.5.2.2株洲乡村大力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领域株洲市农村地区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领域是太阳能、生物质能、秸秆资源化、热泵等,各区县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1)太阳能建筑由于各地区气候特点各不相同,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开发利用区域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以长沙市新农村建设为例,望城县光明村实施了农村住宅应用太阳能采暖技术示范工程,节能住宅冬季采暖费用为每平米8元左右,远低于烧煤采暖的价格。这种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将大大降低农民采暖的经济负担,为解决湖南地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提供了示范。(2)太阳能热水与太阳能灶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开始走进城乡居民家中,累计用量已达5,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灶的应用也很普遍,仅青海省就安装66,000台,使30万农牧民用上了太阳能灶。湖南省一共14个地级市,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区:郴州、岳阳、娄底、长沙、株洲等地,以株洲市新农村建设为例,株洲市乡村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再生能源,全市累计推广7万个户用沼气池、1.12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农村每年节约能源达10万多吨标准煤。按目前株洲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的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计算,每年可节约用电3,000万度,折合节约燃煤3万吨,节约资金1,500万元。(图4-6,4-7)5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4-6长沙市望城县光明村村道太阳能路灯图4-7株洲市云田乡太阳能热水器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植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是农村的主要生活燃料,常规的燃烧方式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将秸秆薪柴加工转化为固态颗粒或气态燃料,既可提高燃烧效率,又可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以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为例,2005年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和东杏园村共同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秸秆气化工程,为全村165户安装了配套的燃气灶具。东杏园村使用太阳能灶和秸秆燃气灶后,每年每户可节省2吨煤、4罐液化气。按每吨煤380元计算,可节省760元;按每罐液化气85元计算,可节省340元,两项合计节省费用1,100元,相当于为每个家庭每年增收1,100元。这样,既能为村民节约一部分能源上的开支,又能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株洲新农村建设可以此为鉴,大力开发植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4)粪便与污水的沼气工程我国目前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2005年,我国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在农村进一步推广沼气。以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为例,京郊沼气的发展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紧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京郊兴建了数十处大型沼气工程,使农民用上了管道化沼气能源。同时还扩大了沼气的使用范围,除了将沼气用于燃烧或发电外,还将沼渣和沼液作为农业种植的5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优质有机肥料,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在湖南地区多个新农村示范点如长沙黄龙新村、株洲云田乡等也已采用粪便与污水的沼气工程,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沼气的利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以长沙市黄龙新村为例,黄龙新村每户农家的庭院里,都设有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图4-8),四个水泥井分别是沉淀池,厌氧池、处理池、收集池,通过这四个池子净化后,人、畜粪便的臭气变成了沼气,粪渣变成了肥料,处理后生活污水变为可利用水,可用于农田、菜地、花草灌溉。同时,黄龙新村还利用植物的根茎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生物吸收,最终可以实现对外界的污染“零排放”,达到庭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图4-8长沙源沼气池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市黄龙新村节能生[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目前黄龙新村已有280余户家庭通过整合污源、净化利用,初步实现了“臭气变沼气、污水变用水、垃圾变肥料”的转变过程,美化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居住品质。(图4-9)5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4-9长沙村节能过程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市黄龙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笔者建议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推广黄龙新村沼气利用这种模式,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地源水源热泵工程热泵技术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方向为浅层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技术。株洲地区农村人均居住建设用地较多,可以大力发展浅层地源热泵;村镇地下水和地表水较丰富,可以开发水源热泵用于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和供应热水;此外,株洲还具有集大型山湖、溶洞、地热资源于一体的攸县酒埠江景区、醴陵西山、大京风景区,可用于发展水源热泵。目前,株洲市地热资源重点工作区有:株洲湾塘——马家河。4.5.2.3政策建议(1)研究制定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目前,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盲目无序、水平低、规模小等问题,6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亟需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因此,应首先研究制定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根据各区县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和实际需求,分别确立开发利用重点和主导技术,组织制订具体的开发利用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2)加大财政集中支持力度,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基金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农业、国土资源、水务、环保等部门,需要整合各部门力量共同行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各部门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聚集效应,建立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推广应用。对农村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工程项目所发生的增量成本,由政府财政予以补贴。(3)制定政策法规,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生产、销售与产品应用要给予税收和金融优惠支持。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业管理体系。对可再生能源产品进行强制认证,规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高对重点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调动农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4)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建设示范工程在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各类科技计划中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作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调整农村的能源结构,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创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选择部分典型地区,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总结成功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广,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可再生能源利用所带来的实惠。(5)开展宣传培训,扩大应用范围由政府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发布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目录,依托技术研发单位,组织专家下乡指导农民应用可再生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作用,开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节约能源的宣传教育,普及有关知识,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提供指导和服务,使可再生能源利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6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亮点。4.5.3保护农业生态功能4.5.3.1生态与节能设计在株洲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住宅的建设从建筑空间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及节能设计。主要包括:(1)住宅设计考虑提高住区总体绿化水平,关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绿化遮阳等。(2)住宅采用南北向布局,主要居室均朝南向布置。(3)采用多重院落的空间形式,夏季有利于自然通风带走室内热量,冬季增加了南向日照时间,减少能耗,降低空调费用。(4)外墙采用多孔砖,并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5)建筑外窗的设计采用彩色铝合金窗,有良好的密闭性,开窗的形式有利于室内组织自然通排风,部分外窗还设遮阳措施。(6)屋面采用珍珠岩保温隔热,厚度满足最小热阻要求。部分屋面采用种植屋面,提高保温隔热能力。(7)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8)全面的节水设计,推行使用节水龙头、低容量抽水马桶。这些生态及节能技术措施的运用,将为建设村民住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容易,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与文化的觉悟却较艰难,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与地域风貌的维护仅靠技术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将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应有功能。通过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方特色丧失”等方面知识和信息的传授,使步入城镇生活的村民意识到生态景观的建设不仅靠技术,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自觉地保护环境、维护文化、讲究卫生、节约资源、崇尚简朴生活、理解与支持生态技术的应用,创建与提高乡村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6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4.5.3.2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中保护农业生态功能(1)采用灵活的机制和政策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株洲市农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在指导思想上要端正对农业功能的全面认识,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激励性法规和措施,鼓励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是尽快出台促进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气化、沼气)利用等的优惠政策;二是采用城乡联动的方式,鼓励能源利用、废物资源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技术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三是在株洲市乡村景观规划项目设置上,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和项目给与政策与资金倾斜;四是改变传统的农作方式,鼓励免耕技术的应用,鼓励在保持土地的生产功能的条件下,优先在攸县、炎陵、醴陵地区发展水果、园林等。目前,攸县上云桥镇“地杰观光果园”的规划设计值得借鉴,它充分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及炎帝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以及湘东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娱乐、科技和高效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山庄,整个园区以亲水为主线、以生态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文教为灵魂、以景观为亮点、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水域风景区。现已发展为:国内外名优水果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娱乐休闲区、特色餐饮区、水产养殖区、珍稀动物养殖区、无残毒粮食区。(图4-10、4-11、4-12、4-13)图4-10攸县地杰观光果园坡地观果区图4-11攸县地杰观光果园荷塘月色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4-12攸县地杰观光果园总平面图图4-13攸县地杰观光果园景点索引图[图片来源]攸县县政府提供[图片来源]攸县县政府提供(2)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基础新农村建设应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基础,使农村成为株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尽管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业的经济功能比重相对下降,但其景观效应、美化净化作用、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日益显现,对于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作用也日益突出。应当通过株洲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不断强化这一作用。在近郊如白关、北塘、建宁、荷花乡地区除了建设好环城绿带以外,还应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包括以农业展示、观光、示范为主的高科技农业和设施农业,共同构成第一道生态屏障;远郊应着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生态畜牧业和优质蔬菜瓜果等,如大力开发株洲县的青玉甜瓜、醴陵的优质水稻、攸县的有机茶叶、茶陵的紫皮大蒜、炎陵的清水竹笋和高山蔬菜等种植加工技术标准。同时发展集观赏、采摘、体验、教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形成由农田、湿地和防护林网构成的第二道生态屏障;山区应以恢复植被保持自然景观为主,发展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成为第三道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图4-14、4-15、4-16、4-17、4-18、4-19)6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图4-14株洲县的青玉甜瓜图4-15醴陵的优质水稻[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6攸县的有机茶叶图4-17茶陵的紫皮大蒜[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4-18炎陵的清水竹笋图4-19炎陵的高山蔬菜[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作者自摄(3)保证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发达国家无不高度重视对大都市周围农业的扶持和农田的保护。如巴黎大区务农劳动力仅有12,688人,仍然保持着6,000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占整个大区国土面积的一半,城市规划十分紧凑,强调城市空间、自然空间与农业空间的协调统一。正因为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且不可替代,尽管农用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6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土地资源和农用水资源的直接经济产出要比转移到二三产业利用低几倍到几十倍,在城市的黄金地段甚至可相差几百倍,但所有发达国家无不将大部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用于农业。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应当将农业作为生态产业来对待,把农田也纳入绿色空间体系,并保证充分的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严格禁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土地开发,禁止任何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土地利用。(4)发展“两型”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根据株洲市的实际情况、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农业的发展应当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并通过生态农业及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①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株洲山地4676.47平方公里,占41.52%。山地主要集中于市域东南部,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极大束缚了山区常规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物本底值低的绿色优势。特别是绝大部分山区如攸县的太和仙、严仙岭、五峰山、茶陵县的杨柳仙、狮子岭、云雾仙、石峰仙、炎陵县的婆婆仙、笔架峰、四峰山等污染物的环境本底值极低,具备发展有机农业的环境条件。有机农业具有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又具有高附加值,适合国情,也有利于规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株洲的山区具有依托城市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完全有条件率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有机肥的合理利用,以免因过量使用有机肥造成新的污染。②是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能型农业。如株洲一些水库:株洲县的大京水库、杨柳水库、醴陵的官庄水库、望仙桥水库、荷田水库、攸县的黄沙桥水库、酒埠江水库等上游要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一切经济活动量水而行,包括植树造林和水利富民工程。控制高耗水树种,除重要风景区外,蒸发强烈的裸石山区应禁止爆破移土造林。除盆地河谷适当发展节水灌溉外,山区应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③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株洲具有生态村称号的炎陵县下村乡、醴陵市孙家湾乡龙虎湾村、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太高村、攸县新市镇新联村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类型。应在农业发展中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农业生产系统的调整,构建适宜于地方特色的循环农业链。通过循环农业6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注意农牧业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与利用。④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并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株洲郊区旅游观光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山区,生态旅游业是绿色优势。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忌讳雷同,应保持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防止过分城市化倾向。(表4-1)表4-1株洲星级休闲农业庄园【表格来源】作者自绘株洲星级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名称位置等级炎陵县天池山庄炎陵县四星株洲市南阳原生态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县锦绣谷生态园株洲县四星株洲市荷塘区龙洲湾休闲中心荷塘区四星株洲新三农科技有限公司清荷生态园株洲沙坡里生态农庄有限责任公司云龙示范区四星株洲市石峰区霞湾新村湾塘山庄农家牙石峰区四星炎陵县沔渡竹园山庄炎陵县三星株洲市东方红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攸县三星株洲市荷塘区王家冲休闲山庄荷塘区三星6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6小结针对当前的株洲新农村景观问题,本文提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景观规划思想。有系统的论述了其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并且从各个层面详细探讨了“两型景观”的具体措施:①株洲新农村景观专项规划——乡村聚落形态的优化、景观功能区的划分、景观类型及在不同空间格局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建筑景观、道路景观、庭院景观、水体景观、景观环境、景观植物的设计内容和表现手法等。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体现“资源节约型”景观。主要从农村生活能源现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分析,到株洲市农村地区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领域为太阳能、生物质能、秸秆资源化、热泵等,具体项目包括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与太阳能灶、植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粪便与污水的沼气工程、地源水源热泵工程对其提出建设措施,将对株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③保护农业生态功能——体现“环境友好型”景观在株洲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村民住宅从建筑空间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及节能设计。采用灵活的机制和政策、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基础、保证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发展“两型”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能型农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并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株洲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这些措施,完善了株洲“两型”村庄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观。6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实例分析笔者在导师的带领下于2008年6月、9月、2009年5月、2010年2月、3月,对成都“三圣花香”、已纳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的黄龙新村、光明村以及长株潭核心区的乡镇(云田示范村、仙庾岭、攸县等)进行了有关乡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些新农村建设项目,代表了当前绝大部分新农村建设,整个项目以“两型社会”建设的思想为切入点,设计中很多思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当然也存在不足。本文借助这些完整项目来分析和阐述有关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际意义,其中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有待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修正与补充。5.1仙庾村“两型”村庄创建5.1.1仙庾村基本情况仙庾村位于株洲荷塘区仙庾镇境内,距市中心15公里。全村现有16个村民小组,433户,1478人。有水田面积1023亩,山林729亩,养殖水面212亩。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庾岭风景名胜区主要座落在该村。仙庾岭又名仙女岭,因相传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而得名。仙庾风景区中,有仙女庙、观音堂、大戏台、文昌阁、老莱子碑、千年古樟古枫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庙堂门联“仙人赞化,庾岭回春”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所题,其忠孝文化、宗教文化远近闻名。仙庾村的建设与仙庾岭风景区的发展历来休戚相关、相得益彰,“村因岭而得名,岭依村而发展”。5.1.2“两型”村庄创建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先进技术应用村、资源节约先行村、环境友好样板村、农村改革试验村、文明文化培育村”的目标,努力开6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展“两型”村庄创建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经过对“两型”村庄创建方案的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分别召开了村代表大会、党员、组长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仙庾村“两型”村庄创建实施方案》,围绕“先进技术应用村、资源节约先行村、环境友好样板村、农村改革试验村、文明文化培育村”的目标。具体做到“五个争创”即基础设施建设争创一流(做到村组道路成环连网,全面完成农田整改,提升仙女湖的灌溉和旅游综合功能,全面普及有线或数字电视,自来水管网安装到户);村容村貌美化争创一流(全程绿化、美化、亮化景区主干道。在“穿衣戴帽”的基础上,引导农户美化庭前屋后。发挥清洁工程的示范作用,学习城区创卫的经验和精神,实施“美丽乡村”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争创一流(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发展花卉苗木、绿色果蔬种植,引进大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到公路两侧农田基本不种水稻,逐步完善观赏农业、休闲农业。推行特色农副产品规范标准、注册商标、集中销售);景区扩建提质争创一流(形成以景区山门、大庙、文昌阁、仙女湖、风情一条街、桃梅林及农户庭院、田间观赏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仙庾风景区精品一日游”,挖掘仙庾文化底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2到3个大的休闲旅游项目落户);农村文化建设争创一流(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活动,满足村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两型”村庄的创建标准。(2)在市规划局的支持下,认真勘测全村的田土山水,对道路、水利、农田、电力、旅游休闲产业、村容村貌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进行反复研究,最终于2009年7月上旬确定了村级总体规划,充分展示了仙庾村的前景与蓝图:1、环村公路建设,市交通局投资176万元,硬化公路3.4公里,至此,全村道路硬化到组率94%,到户率90%;2、电力改造,市电业局投资200余万元,全面进行电力改造,增容改造变压器3台,新增46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减少了电量的损耗;3、清洁工程,“三清五改”、乡村清洁工程开始启动,农户摸底工作已经完成,污水处理池已签订协议90余户。包括改水、改厨、改卫、改圈,分类垃圾池、农业废弃池等项目也在逐步建设中。目前已新建成了一批生活垃圾池和农7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田废弃场收集池;4、景区公路美化,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仙庾风景区进园公路进行美化,植树300余株,修砌护坡、水沟、绿篱3000米,提升了仙庾风景区的品质;5、土地流转。土地整改项目基本完成,共增加流转土地面积300余亩;“花果山项目”流转荒山80余亩,成立了农业公司,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了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目前,投入引导资金20万元,引进资金150万元,已形成了葡萄基地50亩、荷花基地150亩、花卉基地160亩、水稻种植基地、蔬菜基地等并完成了升级改造,相对种植水稻可增收200余万元。对尚未流转的耕地,全部种植双季稻,坚决杜绝耕地抛荒现象发生。6、民房“穿衣戴帽”,通过走访农户、相互沟通、多方协调,坚持“统一颜色、统一格调、农民自主、政府补贴”的原则,通过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村委会已确定第二期“戴帽”对象100余户,并签定《仙庾村住房美化“穿衣戴帽”协议书》,现已完成80%。7、农田整改,市国土局投入项目资金200万元,对300余亩湖田进行整改,并结合景区建设,新修2条田间景观道。8、仙女湖改造,市水利局筹集项目资金168万元,2009年11月份开始对仙女湖实施提质扩容,截止目前为止,“仙女湖”大坝改造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下一步将着手游道、出库公路的修建和淹没区的补偿工作。改造后的“仙女湖”大坝由进坝、出库公路连接环村公路及游道,大坝主体提高3米,预计水位提高2米,水面扩大80余亩,增加蓄水量30万立方米。另外,上半年需完工的2口山塘被覆已经完成。9、荒山植绿,市林业局支持资金20万元,开垦荒山近200亩,种植桃树、梅树约2000余棵,布置“山下观花,山上采果”的景观。10、仙庾庙改扩建,预计投资1600余万元,分重建文昌阁、扩建仙庾庙、新建停车场三步实施,现已完成扩建征地工作,文昌阁主体已经完成。11、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就业渠道,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娱乐业,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近800万元。全村“农家7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乐”营业额增加800万元,利润增加200万元。12、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引进“网络宽带进农户”。建立健全仙庾村远程教育制度,派专人负责进行管理。搬入新村部后新添置十台电脑,每月组织党员、群众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集中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了加快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步伐,支村两委会同株洲电信公司推出该项目,采取宽带安装优惠政策和电脑购买“以奖代补”的形式先行试点30户。仙庾村还建立了株洲地区第一家村级党建网,使村民能够在网上更多的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和实用信息。5.1.3仙庾岭旅游发展概述仙庾岭以丘岗地形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将近70%,区内无污染源,大气质量、地表水及地下水质量都很好。该地既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有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典型的城市郊区旅游地,也是株洲市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城郊旅游地。1992年仙庾岭风景名胜区开始进行开发,2001年起逐步发展游览观光和休闲、餐饮等为主的旅游项目,目前有25家专门从事农家乐餐饮服务经营户,年接待游客达30.3万人,年营业收入达404.9万元。2006年4月被湖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5.1.4仙庾岭旅游开发主要内容(1)以仙庾岭风景区为依托,发展观光旅游产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来丰富观光产品的类型。以仙庾古庙、文昌阁等景点为依托,拓展旅游品种和活动项目,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农业和旅游业具有“无矛盾的多行业共生性”特点,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同时也衍生了田园风光。开发农业观光园,可考虑种植兼有观赏及实用功能的四季蔬菜、瓜果蔬菜、开发有机蔬菜品种、种植梨、桃、李、柑橘等果树,在实现经济价值同时提高旅游附加值;为增强体验性和趣味性也可考虑种“四季色彩田”①和四季水果林等。(2)强化传统优势餐饮为主导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要树立品牌,并适①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40-447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度加以引导。由于农民素质不高,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认识不足,满足于餐饮业给他们目前带来的一定的经济效益,不愿意去开拓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更多样化的需求。(3)确定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农业旅游产品,选取那些关联度最高的农产品作为亦农亦旅的主打产品。当地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总体看来农作物的结构较为单一,经济效益不突出。从农业旅游产品的角度进行开发应积极开发与农作物及保健、休闲、经济林种植等关联度高的产品类型。将农业旅游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开发森林度假旅游产品、参与体验型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农业观光教育园旅游产品、专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及其他新型旅游产品。①通过对仙庾村“两型村庄”调研,笔者认为:仙庾村景观类型主要划分为文化保护景观、农耕景观、居民点景观、廊道景观、休闲景观、水域景观、林地景观、养殖景观八大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是乡村生活体验产品、户外康体保健运动产品、亦农亦旅的农产品种植等。这些类型的产品开发能促进景观的建设,提高景观多样性、丰富产品类型、形成效益更高的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乡村的环境和文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5.2攸县“两型”村庄创建5.2.1建设具体措施(1)开发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酒埠江风景区,利用风景区内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景点开发力度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启动了酒仙湖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投入400万进行禹王洞开发,建设了1500米游道、600米隧道、3000平方米停车场、河道拓宽300余米,完善了地质博物馆和地质遗迹保护建设。①傅丽华,何燕子.城郊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以株洲市仙庾岭为例.农业经济2008,(1):27-297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攸县牢树“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村农民”的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序发展。成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投入40多万元,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市场内配备了大型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脑及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软件系统,为农村土地流转搭建交易平台,规范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进程,创新了土地流转形式。农民在流转承包土地时,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培大育强优质稻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4.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6%;涉及农户6.6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8.9%,其中参与耕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合作社有19家,流转1000亩以上的14户,100亩以上的377户。林权改革全面启动。目前已完成19个乡镇的勘界,勘界面积71.2万亩,并以集体山林落实到农户承包经营的方式推进改革。(3)节能减排。据统计,2009年来全县共减排二氧化硫720吨,减排一氧化碳1356.08吨。目前,已完成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煤炭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废水处理运转良好,8套设施日处理采矿废水18853吨,处理后的水质全部达标,满足了附近农田灌溉。现湖南坳乡安里饮水项目、黄丰桥镇乌井村引水灌溉工程、广志村饮水工程、满江村饮水工程、鸾山镇新和村饮水工程等都已经完工发挥效益,鸾山镇老漕村的农田灌溉工程已基本完成并已使该村80%以上的农田(600多亩)复垦耕种水稻。积极推行绿色节能措施。开展绿色节能街道试点工作,推广使用节能灯,积极筹建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并利用财政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电器,目前已在进站路、长鸿路、建设北路安装节能路灯200盏。5.2.2攸县“两型”村庄未来展望通过对攸县“两型村庄”调研,笔者认为:(1)抓两型创建。继续抓好创建“两型村庄”,推广全民节能行动及两型生活方式,全力倡导节约文化和环境友好的理念,积极开展具有轰动效应的环7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境友好社会活动。策划志愿行动,树立全民“两型”意识。推广绿色采购,政府和机关单位确立优先采购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导向。鼓励推广节能路灯、空气能和太阳能热水器、大型沼气工程建设、节水龙头、节能灯、节水马桶等的应用。(2)抓改革创新。①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生活上有计划的采用太阳能及地热能以重点解决生活、生产热水供应。②是探寻农村环保模式。结合城乡统筹样板村、镇建设,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探寻农村环保工作切入点,确保农村环保工作走在示范创建前面。③是继续推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多形式、大规模地发挥闲置土地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抓项目建设。煤电一体化、桐坝水利综合枢纽工程等在建项目,帮助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成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新型干法水泥、涟钢球团、酒仙湖度假村、同乐湖生态园等签约项目,帮助业主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自来水二厂、天然气入攸、县城垃圾处理等前期项目,加大跟踪力度,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同时,尽快启动现有重点规模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并强行关停一批重污染负面影响大的企业。5.3醴陵“两型”村庄创建5.3.1建设具体措施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对醴陵的改革发展,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更是重大的历史责任。围绕“长株潭城市群以彰显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的主题,全面建设株洲醴陵“两型村庄”。5.3.1.1发展“两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建设新型工业。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培植一批骨干企业。坚持择优扶强,7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培育优势重点企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联系为纽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势组合,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争取效益最大化。加快工业园区和中小工业项目集聚区建设,鼓励支持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发展壮大陶瓷、烟花鞭炮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大城区燃煤瓷业企业治理力度,加快落后炉窑的淘汰整治速度,积极推广新型陶瓷窑炉设备(天然气)和余热技术利用技术。2010年醴陵将启动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釉下五彩瓷产业化、时尚色釉炻瓷技改等多个项目。(2)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是突出发展物流业,醴陵将继续推进湘东醴陵国际物流园项目的建设,加强湘东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准备工作。使物流业成为继陶瓷产业、烟花鞭炮产业之外促进醴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支柱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要全力构建以陶瓷、烟花文化为特色,以城区休闲旅游为中心,以官庄观光游和云岩寺修学游为支撑的旅游精品格局。结合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业观光旅游。重点打造立三故居、博物馆、左权将军纪念园等红色旅游平台,构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充分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制定可研报告。三是努力发展创意产业,将醴陵陶瓷创意园做大做强。推进品牌化、标准化、提升服务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大量增加就业。(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流转改革,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规模经营,争取规模经营的土地面积明年达到35%;推进油茶林丰产基地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优质稻谷、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规模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醴陵市富里五万亩早春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建设。5.3.1.2加大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1)推进相关设施建设。醴陵将继续推进渌江防洪堤(风光带)项目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官庄灌区(醴陵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2)加强重点治理工作。推进工业“三废”治理、落后产能退出工程。(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建立农村环卫体系,试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7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处理和废弃物回收制度,推广“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环保自治模式。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新建农村沼气池,引导发展沼气集中供应。(4)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完善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切实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环保不过关,其他部门不得审批。5.3.2醴陵“两型”村庄未来展望2009年3月份,笔者对已纳入了长株潭核心区的七个乡镇(神福港、石亭、均楚、枫林市、新阳、仙霞、板杉)进行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笔者认为:①这七个乡镇进行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渌江河为中心,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以乡村观光、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生态旅游等为内容,倾力打造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生态休闲农业模式。②逐步形成一条“畜禽”饲养→沼气利用→种植增值→土壤改良→加工配套→产品优质→销售反馈→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生物工程良性循环链,尽可能地减少甚至于取消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以利于培育进入全国大市场的绿色产品。③充分利用核心区的优势,因势利导,承接能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企业来这几个乡镇落户,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体现“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的优势,促进醴陵各方面的建设。5.4云田乡“两型”村庄创建5.4.1云田旅游度假区休闲垂钓基地规划(1)背景导论①背景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获批与建设实施,株洲市确定了重点建7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设云龙新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按新版总体规划构想,未来云龙区将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新城。云田村地处云龙新城北部核心地带,云龙新区的建设为云田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新一版的云田新村村庄整治规划及云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已于2008年编制完成,规划确定了云田村主要为依托现有花木产业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品牌的方针策略,整体布局主要分为花木集中展示及游览区;农林观光区;体育运动休闲区;垂钓休闲区及城市建设区。随着开发建设的推进,现急需先期启动垂钓休闲基地来带动整个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图5-1,5-2)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5-1云田乡平面图图5-2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蓝色区域万方数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南临茶马公路,东北各接村庄内部乡村道路,西以自然山体、农田边线为界,总用地面积12.35公顷(ha)。(图5-3)7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图5-3云田乡基地平面图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③现状概况垂钓休闲[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规划区内,现状地势平坦开阔,以丘陵地貌为主,地质土壤为典型的南方红壤,属亚欧地质板块中核区,地质结构稳定,无灾害地质构造。现状木林茂盛池塘密布,生态良好。(图5-4)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2)规划依据图5-4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规划现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①云田新村村庄整建及云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8);②《湖南省村庄规划建设技术导则》;③《星级农家乐规划建设技术参考》;④建标字第333号文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7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⑤甲方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与方案修改意见;⑥1:500测量地形图;⑦国家相关法律法规。(3)指导思想①生态优先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各自然植被、山地、水域,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②尊重现状适当划定保护范围,充分保留现状质量较好的农民住宅。规划路网结合现状路基与用地空间格局,新建建筑及组群的建筑规划与周边地域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继承。③以人为本从农家乐的功能定位以及人的活动需求出发,合理配置各功能空间。以人的行为心理和视觉偏好为导向,有序组织各种活动线形和环境景观。(4)规划布局①总体布局结合基地周边环境现状,在村庄南侧分设两个入口。由北延伸形成反“h”型路网骨架。中央交接点形成商业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其他配套服务空间沿道路骨架逐渐展开,形成“一心两片”的空间格局。其中,“两片”即为基地西北侧的农家乐配套服务区和东南侧的农家生态体验区。(图5-5)②功能分区规划以山水为主体,按村庄的居住与生活休闲两大功能展开,分别布置了农村居住生活区、果蔬采摘区、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区、休闲垂钓区、假日生活休闲区六个部分。(图5-6)8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图5-5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规划总体布局图5-6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规划功能分区图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③规划总平面图(图5-7)图5-7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规划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8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项目指标规划总用地面积(m2)123536.20规划总建筑面积(m2)11726.76规划总基地筑面积(m2)7114.41其中:旅游服务中心总面积(m2)3397.15其中:湖畔美舍总面积(m2)2121.00其中:烧烤天地总面积(m2)280.00其中:特色农家乐(m2)5928.61容积率0.10建筑密度5.76%绿地面积(m2)33362.34绿地率55.3%水域面积(m2)34953.85停车位(个)35(5)道路交通规划①道路交通分析结合景点规划,遵循方便、快捷以及可达性强的原则布置,整体形成“一环、一横、一纵”的旅游主干网(图5-8)。一环:以规划主干道及现状村道为骨干路网,围绕规划区形成的景区环路;一横:为串联五星级旅游接待中心及烧烤天地的景区内部东西向的主要联系通道;一纵:依托原有的乡村小路,把道路硬化拓宽,作为景区南北向主要电动车游览通道;②游线组织游线组织主要是两条游览专线(图5-9)。1、人文休闲旅游线以文化旅游休闲、垂钓休闲、花木盆景购物等形成的旅游路线。具体游线为:星级旅游接待中心—运动竞技场—垂钓休闲基地—假日度假基地—乡野茶座—度假旅游区。2、生态观光旅游线8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以农家休闲、果园观光与体验、烧烤、篝火广场等组成的旅游路线。具体游线为:景区南部入口接待区—四季瓜果采摘园—农家休闲—烧烤天地—蔬菜种植采摘园,内部其余游线可自由组织。图5-8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道路交通规划图5-9云田乡垂钓休闲基地游线组织[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图片来源]云田乡乡政府提供3、停车场规划停车场地按照停车安全、经济和方便的原则,采用集中和分散布置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在各个景区和旅游设施都布置了集中停车场,一些地段可局部结合道路设置路边停车带。停车场建设应强调生态理念,采用水泥网格草坪铺面,周边栽种高大乔木和布置低矮绿篱,隔离空间,美化环境。(6)旅游景点及设施规划①旅游景点规划1、五星级旅游接待中心目标市场定位:商务会议市场和度假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商务会议市场及具有较高度假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整个规划区中部,紧邻建设中的长株高速公路。接待中心由宾馆主体以及商务会议两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1.02公顷。开发思路:接待总建筑面积约3397.2m2,规划客房80间,主要拥有中西8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餐厅、酒吧、咖啡厅、会议中心、游泳、桑拿、健身运动场、商务、娱乐、商品等功能,是整个休闲垂钓景区的主要标志性建筑。通过高档次的旅游硬件设施建设与景区资源相得益彰,在整体提升度假区环境的同时,使得其自身的经济收益也得到强有力的保障。2、湖畔美舍(假日度假别墅)目标市场定位:假日休闲旅游度假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中高档假日度假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北部,紧邻规划中的湖面,生态景观资源极佳。主要由度假别墅、休闲垂钓以及亲水乐园三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0.73公顷。3、杨柳垂钓目标市场定位:专业垂钓及业余爱好垂钓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爱好及体验垂钓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北部,规划在原有水塘的基础上人工开挖扩大为四个湖面,作为垂钓基地。主要由休闲垂钓以及垂钓爱好俱乐部两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2.29公顷。4、球场竞技目标市场定位:休闲健康旅游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单位商务及青少年团体拓展训练及体育比赛活动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东部,规划主要由标准网球场、羽毛球场、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地三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0.56公顷。5、烧烤天地目标市场定位:休闲户外旅游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爱好户外活动需求的新兴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东中部,规划主要由篝火广场、烧烤天地、户外宿营基地三部分组成,总用地面积0.56公顷。6、特色农家目标市场定位:农家体验休闲旅游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农家休闲体验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东北部。规划项目为特色农家餐饮美食及大众休8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闲娱乐为主。总用地面积0.92公顷。7、瓜果及蔬菜采摘园目标市场定位:农业体验休闲旅游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农业休闲体验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东北部。规划项目以四季瓜果采摘为主,总用地面积1.85公顷。8、旅游度假目标市场定位:水上体验主题旅游市场。主要面向长株潭近郊水上休闲体验需求的群体。规划概况:位于规划区中西部。规划项目以水上休闲及旅游疗养度假为主,总用地面积0.8公顷。②旅游设施规划1、导游标志导游标志是一种方便游客浏览的指示图例,一般设立于出入口,主要叉路口、游路端点等重要地点。导游标志的设计应突出自然生态和文化品位,从色彩、造型规格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考虑到经济、耐用等因素,可采用原木造型或水泥仿木造型。2、公共厕所规划设置三处生态公厕。公厕分别设置于游人较为集中的入口及游客接待中心旁,公厕建设标准不低于三类水冲式标准,建筑面积48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造型与自然地势和附近景观相协调,外观上朴素简易。里面功能齐全,污水就地处理后可深排入地。(7)村庄建筑改造图(图5-10、5-11)85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图5-10云田乡村庄建筑改造图[图片来源]株洲市规划设计院图5-11云田乡村庄建筑改造后效果[图片来源]作者自摄86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5.5小结本章在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构筑了“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乡村景观整体和谐框架,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株洲地区不同乡村景观进行因地制宜的功能和特色的定位。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是综合的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从不同学科中汲取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株洲这片土地中。87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很多思想更多地是从政治、社会、经济方面提出的,对于新农村物质形态规划并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而新农村景观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缺。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契机,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在株洲新农村的渗透和运用。通过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国内外有关乡村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从人类聚居环境学、景观生态学、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学的角度,阐述了“两型社会”的发展给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走向及定位,构建了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新体系和景观规划发展新模式。论文一方面分析了当前的株洲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出现的误区并做出引导;另一方面给今后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价值。具体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景观包括聚落生活景观、农业生产景观、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文化生活景观这四个层面,其中聚落景观是规划的核心,农业生产景观是关键,自然生态景观是基础而生活文化景观是乡村景观的精髓和实质,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保留延续乡土文化,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品质。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对株洲“两型村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误区,有些认为新农村规划就是要农村城市化,有些认为农村发展就是要走工业道路,这些导致一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尤其是一些传统乡村聚落,面临被扼杀的命运。本文分析研究了当前株洲乡村景观的基本现状,总结分析了不同景观形态的具体问题,为今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了参考。(3)针对当前的株洲新农村景观问题,本文提出了“资源节约型”与“环88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境友好型”的景观规划思想。有系统的论述了其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并且从各个层面详细探讨了“两型景观”的具体措施:①株洲新农村景观专项规划——乡村聚落形态的优化、景观功能区的划分、景观类型及在不同空间格局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建筑景观、道路景观、庭院景观、水体景观、景观环境、景观植物的设计内容和表现手法等。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体现“资源节约型”景观。主要从农村生活能源现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分析,到株洲市农村地区开发推广可再生能源的重点领域为太阳能、生物质能、秸秆资源化、热泵等,具体项目包括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与太阳能灶、植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粪便与污水的沼气工程、地源水源热泵工程对其提出建设措施,将对株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③保护农业生态功能——体现“环境友好型”景观在株洲新农村建设中,建设村民住宅从建筑空间形式、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及节能设计。采用灵活的机制和政策、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基础、保证生态用水和生态用地、发展“两型”生态农业和相关产业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能型农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并以此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4)文章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探讨了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村庄的实际操作思路。研究展望:综观株洲乡村景观现状,喜忧参半。喜的是,湖南的各级领导,主管村庄规划部门已经注意到村庄规划的重要性,而且依据湖南的本土特点,正着手制定一些村庄规划和相关的政策、条规;忧的是长期以来在村庄建设上留下的陋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改变的,而且资金短缺更是困扰株洲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问题。通过开展“两型”村庄创建提升了新农村的品位,推进了新农村的全面发展。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笔者越来越感觉到“两型”村庄创建内涵无比丰富和深刻,越来越感觉到“两型”村庄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是殊途同归。“两型”村庄创建是开始,不是结束,是过程,不是结果。我们将在学习中探索实践,在学习中创新发展,使株洲新农村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环境整洁优美、田89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间四季有花的现代“桃花源”。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本文对“两型社会”建设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已经告一段落,然而在论文的撰写和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株洲传统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社会的变化之快,深感到本人还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去学习,限于本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对株洲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尚还有许多的不足和值得商榷之处。如果在对株洲乡村景观现状,能够调研更多的地方,同时对当前农村居民对所居住环境实际需求采取问卷调研工作,将会更加丰富本论文的内容,使论文更加具有实际依据和现实意义。本文也是在调查研究和切身实践中发现了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一些问题,并试着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性的提出“两型景观”建设的思想,可能在其他规划中也已经有所体现,但本文把它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阐述,希望对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实际推广价值。90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刘朝晖,吴玉红.“两型社会”下湖南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郭文华.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J].国土资源情报,2004(1):48[4]刘英杰.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4(2):36、38[5]莱因哈德•格里比.前联邦德国景观规划概述[J].赵和生译.国外城市规划,1992(4):50[6]蔡龙铭.农村景观资源规划[M].中国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32[7]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3[8]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EdwardA,CookHN,VanLier.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M].Amsterdam:Elsevier,1994[10]Wolfgang,Assfalg.TheoptimaluseofagriculturalLandscape[J].AppliedGeographyandDevelopment,1994,41(2):132-140[11]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alsoflandscapeecology[J].LandscapeEcology,1996,10(3):133-142[12]EdwardA,CookHN,VanLier.LandscapePlanningandEcologicalNetwork[M].Amsterdam:Elsevier,1994[13]Jung-keunPark.RuralLanduseinKorea,RuralLandUseinAsiaandthePacific[R].Tokyo:APO,1992.260-272[14]Suttles,G.D.Thesocialconstructionofeonununities[J].Chieago:UniversityofChieagoPress,1972[15]WilliamWNLuk.TheRoleofTownPlanninginAgriculturalLandUseManagement,91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AgriculturalLandUseManagementinAsia[R].Tokyo:APO,1994.154~168[16]BrantC.R.SomeNewPersPectiveonAgriculturalLandUseintheRural-urbanFringe[J].LandonLongman,1982:53-59[17]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8]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0]IALE-ChinaBranch,InsitituteofAppliedEcology,CAS.Proceeding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andscapeEcologyofAsiaandPacificRegion[C].Shenyang:1998[2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傅伯杰.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5,15(2):113-120[23]景贵和.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J].地理学报,1986,41(1):1-7[24]王仰麟.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6,7(增):121-127[25]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376.htm?fr=ala0_1[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433[2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22[28]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5[2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38[30]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1]吴辉龙.乡村发展愿景与策略.http://ccsun.nchu.edu.tw/~hwcheng/page/25.pdf[32]http://baike.baidu.com/view/485976.html?wtp=tt[33]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34]http://baike.baidu.com/view/1358738.htm?fr=ala0_1[35]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9):45-47.[36]魏朝政.坡地游憩区景观体验评估模式研究[J].造园学报,1993,1:47-6492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37]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厦门市鼓浪屿发展概念规划国际咨询》文本[Z],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2.5[38]刘滨谊.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J].规划师,1999,15(2):82[39]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4-5[4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53193.htm[41]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地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9[42]http://baike.baidu.com/view/25216.htm?fr=ala0_1[43]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44]刘朝晖,吴玉红.“两型社会”下湖南新农村的景观规划初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5]倪萌.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更新与保留——以金坛市上汤村新农村景观规划为例[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46]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3):445-448[47]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40-44[48]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5,(3):63[49]傅丽华,何燕子.城郊农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以株洲市仙庾岭为例农业经济2008,(1):27-2993万方数据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附录发表的论文[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以湖南省黄龙新村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2009,(9)45-50[2]四川绵竹城镇震后调研与重建工作纪实分析[J].江苏城市规划,2009,(6)23-28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实践工作[1]2009年5月,基于AVC理论的长株潭村落景观规划模式研究,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2]2008年4月,“两型社会”建设与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株洲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主要参与人。[3]2009年4月,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湖南省科技厅课题,主要参与人。[4]2009年5月,湖南工业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研究,校级课题,主要参与人。[5]2008年9月-10月,四川震灾前线做志愿者,参与援建工作,包括江苏宿迁援建“四川省绵竹市绵远镇小学和绵远镇医院”的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及“绵远镇枫树村5组”乡村景观规划等多个项目。[6]2010年2月,凯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工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参与人。94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致谢三年硕士求学生涯转眼就过去了,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黄春华教授。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此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都得到了恩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黄老师为我提供了许多经典而且前沿的著作与资料,从毕业论文的构思选题到资料收集、撰写,直至修改、布局的调整、乃至字句的推敲和最后的定稿,无不渗透着恩师深切而细微的关怀与指导,得益匪浅。借此机会表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恩师一直是我生活、学习中的榜样!她博学多才、严谨细致的教学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以及谦虚随和、宽容大度的为人,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在生活中,黄老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本文完成过程中,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予我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克服困难,使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感谢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谢谢你们!王玮2010年6月10日95万方数据'